2017-10-06_150656  

【民報】1935年10月10日,台灣史上最大規模博覽會「台灣博覽會」 登場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感謝團友 鍾文晉 分享他的祖父13歲時學校舉辦校外教學,由虎尾搭火車前往台北參加台灣博覽會時所拍下的紀念照片。據小編考證,照片拍攝的位置即為今日台北襄陽路館前路口,博物館大門外側。而拍照當天(推估為10/16~17),日日新報社主辦了活動,派出三架飛機在天上灑傳單,還有遊行和樂隊表演。
台灣人參觀這場台灣博覽會的深刻印象,不只可以從耆老的口述中聽到,也廣泛存在於各式各樣的日記、照片、甚至當時各式著作、小說中。當然每個人對於這場博覽會有各式各樣的感受,有的人對於這種超乎當代進步的情境感到脫離現實、有的人感到興奮、有的人感嘆自己位於進步社會下被犧牲的階層…….這就是當時台灣複雜的寫照,也是日本帝國國力達到頂峰、軍國主義即將全面竄起、台灣捲入戰爭漩渦、最後跌入悲劇深淵的轉折點。
不管如何,這場台灣史上最大規模博覽會「台灣博覽會」,的確是真真確確在這塊土地上發生的事。
1935年10月10日,台灣史上最大規模博覽會「台灣博覽會」 登場 | 民報 Taiwan People News - https://goo.gl/1mEefj


1930年代台灣遊覽略圖

335139449_1239008703657964_3536849572364100354_n (1)

 


617日本「始政日」 台灣殖民命運開端
By 丁世傑,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六月 17日, 2017
清朝台灣巡撫衙門舊址,即現在的中山堂與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圖/本報資料照片,中時攝影組攝)
日本在台灣第一任總督、出身鹿兒島的樺山資紀。(圖/本報資料照片,中時攝影組攝)
日本「能久親王」於1895年6月17日參加台灣「始政日」,同年10月死於進攻台南的乙未戰爭,一說死於新竹。 (圖/本報資料照片,王貴郎翻拍)
今日是6月17日,從1895年至1945年日本割據佔領台灣的50年間,每年的6月17日,日本均在台灣舉行盛大儀式,以宣示日本統治台灣的肇始,此即「始政紀念日」。
1894年(清光緒20年)中日爆發甲午戰爭,清朝戰敗,1895年4月17日,清朝欽差大臣李鴻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下關)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清朝割讓臺灣、澎湖予日本。
《馬關條約》簽訂後,日軍旋於同年(1895年)6月7日攻入台北城, 艋舺士紳辜顯榮迎接日本軍進入臺北城。辜顯榮即為辜振甫與辜寬敏的父親,為「臺灣五大家族」的「鹿港辜家」。
10天後,即1895年6月17日當天上午,於清朝的布政使司衙門(1887年舊址位於現在台北植物園內,1889年後遷至中山堂,並改為巡撫衙門)集合文武官員舉行「始政公式」。午後於原清朝巡撫衙門(即中山堂)前廣場舉行閱兵分列式。下午三時,在樺山資紀、能久親王、英國駐淡水領事蒞臨下,舉行盛大的「始政紀念祝典」。
自1895年至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光復台灣為止,每年的6月17日,日本均在台灣舉行盛大儀式紀念「始政日」,日本總共割據台灣共50年4個月又8天。
根據淡江歷史系副教授蔡錦堂2001年刊登在台灣歷史學會網站的論文指出,「始政紀念日」與「台灣神社祭」同為日本統治台灣象徵的兩大節日。初等學校的音樂課「兒童唱歌」中,編有「始政紀念日」詞曲,與日本國歌「君之代」列為學童教唱歌曲,高頌日本天皇光輝普照台灣全島。
蔡錦堂也指出,1905年,日本首相桂太郎決定台灣地位屬於殖民地,而非日本內地,台灣殖民的命運就此確定。

2017-06-18_1230382017-06-18_1230302017-06-18_123022  


GOOGLE MAP -----https://goo.gl/maps/yptCgcHbjG12

台灣博覽會紀念台北市街圖

日治時期臺北市區工商地圖 « 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 - https://goo.gl/0YT73W

「台灣博覽會紀念台北市街圖」的圖片搜尋結果「台灣博覽會紀念台北市街圖」的圖片搜尋結果

============================

日治時期臺北市區工商地圖 « 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 - https://goo.gl/0YT73W

日治時期臺北市區工商地圖

Friday, December 18th, 2015 at 12:50

1928年臺北市職業別明細圖
1928年臺北市職業別明細圖(No.156)

1932年臺北市職業別明細圖
1932年臺北市職業別明細圖A

1935年臺灣博覽會紀念臺北市街圖
1935年臺灣博覽會紀念臺北市街圖A

1936年臺北市職業別明細圖
1936年臺北市職業別明細圖(No.486)

==================================

12107849_10153681915574082_4639711882991718199_n  

「始政四十周年臺灣博覽會記念臺北遊覽案內」導讀
昭和十年(1935),對臺灣來說是一個很特別的年代,當年是日本統治臺灣四十週年紀念而舉辦臺灣有史以來最大型的博覽會。臺灣經歷四十年來有相當大的改變,如行政區畫、交通、郵電、金融、教育、醫療、產業等整體呈現近代化的規模。除此尚有殖民地朝鮮、滿州等地,以及拓殖也已擴張至中國的海南島、東南亞至南亞地區,臺灣成為日本南進政策的重要據地。在此次參展單位除了臺灣與日本內地外,也有中國的福建省、朝鮮、滿州及南洋等地區都招募了各行業來臺參展,也展現了日本國力。展出期¬間自1935年10月10日至11月28日,短短50天內擁進了臺灣335萬遊客人數。 
當時為了導覽龐大的觀眾,印製了許多導覽手冊、拆頁地圖、鳥瞰圖、明信片等等,提供初來臺北人的指引印刷品,可說發行份數最高,傳播最廣的一次。
本導覽地圖係當年台灣時事新報社出版發行,地圖上方朝北、下方朝南、右方為東、左邊為西,但未合乎於經緯度軸線,而是以城墻為垂直方位(右上方略偏東)。全國有四處會場特別印成淺咖啡色,分別:第一會場位橢圓公園西門町到城南角(今中華路);第二會場位新公園(今二二八紀念公園);另有南方館位大橋頭(今臺北大橋頭前)及草山分場(位陽明山)兩分場。位上方繪有「新北投溫泉附近圖」,是特別為推廣溫泉產業的略圖。
臺北城內的街道規畫已達飽和現象,城內各街道及西門外的街道上有重要的官舍、公部門建物及分布各街上的名店、商號等也標示在地圖上。圖框四週印有當時臺北名建物照片50幅。
地圖背面有介紹該展覽會籌策參與的委員名冊;臺北市概觀介紹。右上側有演藝館演出的歌詞;左上側有藝妓11場的演出歌詞。右下側有:連結日本內地與臺灣的近海郵船公司與大阪商船公司自當年10–12月份間的航班。左下側為鐵道縱貫線上行與下行的時間班次;中下:臺北市區公車路線圖共有12路線等。
全地圖摺成小冊型外加封套,堪稱臺灣博覽會實用的臺北市街與會場導覽圖。(魏德文撰文)
比例尺 約4,750分1
尺  寸 51.2 × 73.2 cm
原出版年 昭和10年(1935)10月10日
導讀者 魏德文
原發行 台北:台灣時事新報社
複刻出版 2015年6月
出版者 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http://www.smcbook.com.tw/smc/index.php…
#周婉窈

===================

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會場配置圖 | 台灣回憶探險團 - https://goo.gl/at4Kzk

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會場配置圖

twmemory7213

繼前天10月10日臺灣博覽會開幕的話題,感謝團友 Kana 轉分享一張1935年(日昭和10年)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會場配置圖~
當時的第一會場在臺北公會堂一帶(今臺北中山堂),第二會場在新公園(今228紀念公園),分會場則是位在大稻埕(今太平國小附近),團長另外找了當時第一、第二會場的空照鳥瞰圖,大家可以比較看看哦~!

(圖片較大,建議開啟全螢幕或下載放大觀賞)

延伸閱讀:
歷史上的今天 臺灣博覽會開幕
http://www.twmemory.org/?p=7185
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明信片封套
http://www.twmemory.org/?p=5153
1935台灣博覽會映畫館放映棒球影片
http://www.twmemory.org/?p=3989
1935台灣博覽會兒童館(子供の國)飛行塔
http://www.twmemory.org/?p=3955
1935年台灣博覽會-台灣茶的世界通路
http://www.twmemory.org/?p=2785
1935年臺灣博覽會時期的臺北夜景
http://www.twmemory.org/?p=873

圖來源:
上> https://i.imgur.com/8V3uDMS.jpg
左下、右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

1935年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臺灣有史以來第一次舉辦大型博覽會/台灣最大的博覽會──「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台灣博覽會」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RGGfFw

====================

http://www.lib.utexas.edu/maps/ams/formosa_city_plans/txu-oclc-6565483.jpg

「新町圓環」的圖片搜尋結果

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
建成圓環憶舊 之一

建成圓環是日新町、建成町、下奎府町三町交界所在,通稱「圓公園」,圖為1932年「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台北市」上的圓環局部。
大稻埕的飲食攤,遠近馳名,南北口味俱全。在1920年代是以鄰城隍廟的永樂町市場(今永樂市場前身)內為最多,以後因街市繁榮而逐漸向太平町、北門口發展,因而產生了聞名全台的圓環夜市,是台北市知名的庶民生活飲食中心。

圓環的面積廣達1,963平方公尺,位於南京西路、重慶北路、天水路、寧夏路的交叉中心,其興建緣起於1905年公布的台北市區計畫。該計畫擬連結城內、大稻埕、艋舺三大市區,擴大為300萬坪的市區,規劃道路網,同時設置各市街圓形或半圓形的圓環綠樹帶,其中就包括了數條道路匯合的建成街(1922年台北市改町制後為建成町)圓環。

1909年,建成街圓環著手興建、完工,後來且沿著圈緣栽種了七里香,中央也種上了榕樹,成了都市計畫中的綠地,有草埔和椅子可以休息。

圓環「露店」(露天店面,路邊攤)的存在,並不是一朝一夕而成。隨著市區的發展,圓環輻射的道路,一幢幢樓房逐漸蓋了起來,大稻埕人在炎夏季節,都喜歡走到這裏納涼,他們對家人說:「我要去消涼(納涼)。」意思就是說我要去圓環走走,家人知道你去消涼,要找人,到那兒找,準沒有錯。

後來,草皮死了,椅子是附近居民自己用板子釘的,朽腐不堪。1929年的《台灣民報》就曾報導:「圓環沒有椅子,市民多非難之。」來指責北警察署對建成町圓環的不聞不問,因為如此即是疏視台灣人的休閒娛樂。

找有人的地方做買賣,一定大發利市,於是,賣麵茶、杏仁茶的來此兜生意,不久水果販也來撈一票,流動攤販聽說這裡生意不錯,也紛紛來此趕集,於是一個個攤位繞著圓環結市起來,因地狹,部分攤商移到陳祖厝(今台灣陳氏大宗祠德星堂)前空地。

日本警察對於這些攤販無照營業,甚為不滿,便加以取締,但是這些謀蠅頭小利的人生意是做定了,警察大人一到,推著車子、挑著擔子就跑,貓捉老鼠的遊戲,一再重演。

攤販們知道躲躲藏藏不是辦法,於是組織了「圓環夜市行商小販組合」,向日本統治當局爭取做生意的機會,推派組合理事王錦塗出面向日本警察陳情,當局也知道「捉拿」不是良策,於是雙方取得了協議:攤販數量要確定,不能再增加,營業時間也加以限制,白天不准做生意,規定每天傍晚五點才能開市,每天由人搖鈴,攤販陸續進場擺攤,營業到子夜十二時收攤散市,並負責整理,保持清潔。如此,圓環夜市開始有了雛形。

戰爭時期,盟軍飛機轟炸台灣,日本當局下令禁止圓環夜市活動,將夜市攤商移至日新公學校(今日新國小)前,當時整個圓環的土地給翻了起來,中央挖了一個大蓄水池,用以防空救火,四周修築一圈圈的防空壕,來應付戰時需要。

==============================

老爸的童年回憶---48.大姊出嫁 @ Hsu的部落格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ChwmoN

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 - https://goo.gl/k1uvLa

地圖Formosa City Plans - Perry-Castañeda Map Collection - UT Library Online - https://goo.gl/atYfNF

===========================

台北市北門以北的建成圓環。
這個圓環明年即將百年,原本作用是用來做公園支用,後攤販進駐,構成一個交通與飲食的驟幅之地。
從空間的角度看,圓環意味的是台北市發展─鄰近西門町,又在淡水線的輻輳上﹔從飲食的角度看,圓環意味台灣人在吃上面的文化:簡單、隨意、聚集。
90年代以後,圓環因為台北軸心移到東區,跟著西區一起沒落﹔後,市府開始重視所謂傳統文化,以及要整頓市容,於是開始想拿圓環當一個指標性的對象重整,於是在圓環一處,請設計師興建新的、透明式的建築,於2003年重新啟用,但是根據報導,似乎顧客已經不再賞臉,原因可能是:
1. 軸心轉移,該處已經不是台北人聚集的慣性場所﹔
2. 風味盡失,傳統攤販與小吃的特色是擁擠、隨意,但是建成新圓環,則是以類似百貨美食街的方式呈現,雖然窗明几淨,但總少了幾分台灣古早味。
3. 設計問題,承上,在空間與建築設計,雖然導入西方美學,講求乾淨與規劃,但是似乎沒考慮到最基本的要素園式的相比,設計師李祖原忘記了將空間密閉起來,台灣夏天太陽這麼毒,猶如包在裡面炭烤
建成圓環,尤其2006年跟市長大選切身相關,於是在市長參選者、市議員參選者等人的關注下,又重新成為議題。老實說資料很多,我們把資料分成兩部分,初步呈現一個初貌:第一篇先就圓環的過去、重整計畫與重整後討論,作一個資料的呈現,第二部分,我們搜尋一下網路上的意見,對這個重建進行民間意見的探討。
=======
一、建成圓環介紹
1-1、WIKI百科對圓環的簡介:
建成圓環位於台北市舊建成區,為大稻埕鬧區附近四條道路交會的環狀區域,面積約1732平方公尺。圓環成形於1908年,本為一圓形小型公園,中心為空地,周圍遍栽七里香,榕樹等。淡水線鐵路開通之後,該地成為大稻埕腹地,攤販聚集。
日治時期為台北市最重要小吃夜市的圓環,雖曾於1943年台北大空襲期間,變成防空蓄水池,不過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之後,恢復了小吃容貌。1980年代之前,建成圓環都一直為台北重要路標之一。
隨著台北鬧區東移,多為違章攤販組成的建成圓環漸趨沒落。1993年及1999年圓環兩度大火,至此接近荒廢達十年之久,直至2002年才以美食小吃街型態重新開幕。
因為設計不良等因素,開幕後的建成圓環一直處於虧損狀態,不但二樓無法利用,原本進駐於一樓的20攤攤位,僅存6攤,並嚴重虧損。在考量下,2006年7月,建成圓環正式歇業,而是否留存,台北市政府相關單位尚未定案。
1-2、圓環歷史介紹
(本文來自於台北市建功里網頁
http://www.taipeilink.net/mem/c/h/chou730/lilin.htm)
建成區原本是一大片的低窪沼澤,清代時,有人來這裡開墾,也有人將墳墓設於此,於是這個不毛之地開始有了稀少的人煙。甲午戰爭後,日本人在此建造淡水鐵路,而這條鐵路經過了現今的建成區,造就了日後大稻埕繁榮。
民國前三年(1908),建成圓環的現址只是塊四條道路交會的空地。1908年時,正在流行洋化的日本人便依照「市區改正」計劃,在那塊空地上畫了個大圈圈,沿著圈緣栽種著七里香,中央種上了榕樹,並有草埔和椅子可以休息,形成了供大人們聊天、納涼;孩子們玩耍、遊戲的「圓公園」。「圓公園」擁有輻射式的道路,且是「偏心」(圓環的軸心並非在中央)的圓環,形式很美。後來,人們將一幢幢的樓房沿著圓環周圍的道路蓋了起來。
隨著大稻埕地區的發展,帶動了當時建成區的繁榮,在圓環附近的居民也逐漸多了起來。人潮一多,精明的小販們便想到這個未開發的市場大顯身手。民國十年,攤販們越聚越多,因此帶動了消費人潮的激增。當時圓環附近並無大型建物存在,由於後來人潮的聚集,最先在今延平北路二段有「東薈芳」出現,繼有「江山樓」、「蓬萊閣」等大型旗亭興起,圍繞在圓環,成為酒宴、歌舞銷金窟,圓環自然融入其消費圈。飲食特色如雞捲、魚翅、肉圓、蚵仔麵線等,都具鄉土風味。
1914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在夜間不准點燈的禁令下,圓環的生意大受打擊。1943年美國轟炸台灣,日本當局下令禁止圓環夜市活動,並將整個圓環的土地給翻了起來,中央挖個大蓄水池,用以防空救火,四周修築一圈圈的防空壕,來應付戰時需要。圓環夜市被關閉,公園遭到拆除的命運,攤販轉移陣地到日新町的江山樓中庭,此庭形狀矩方,被稱為「角公園」,但仍沿用圓公園的舊名。
台灣光復後,將防空蓄水池填平,防空壕也被打掉,攤販又開始集中在此做生意了,他們除了販賣小吃,並兼賣日據時代留下的物品、古玩、雜貨等,性質與以往大不相同。營業的時間延長到天亮才休市,可見當時經濟活動的熱絡。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後,圓環附近的建築一幢接一幢蓋,攤販活動的範圍與其並進,迅速蔓延,擴張到現在的寧夏路與重慶北路一帶,圓環的盛況自此而起
1954年,小販們更自行募款規劃,把馬路鋪上柏油,區分個人的攤位,甚至建議在重慶北路上加透明玻璃罩,宛如商店街的型態。此番整頓使得圓環、南京西路、保安街、歸綏街等形成一個當時台北最大的夜市--「圓環商圈」。盛極一時,與龍山寺齊名,有「北有圓環,南有龍山寺」之說。
圓環歷史介紹(另說)
台北市位於重慶北路與南京西路的圓環在早期被稱為「圓公園」,而「圓公園」是在今日的建成區內。在以前,建成區原是一大片的低窪沼澤,在清代時,有人來這兒開墾,於是這一個不毛之地開始有了人煙。甲午戰爭之後,清朝割讓台灣給日本人,於是日本人在此見興建鐵路,而這條鐵路就經過了今天的建成區,並造了日後大稻埕的繁榮。在1908年前,圓環的所在地是指四條道路交會的空地。在當時,日本人學習西化政策,於是照著「市區改正」計劃,在道路交會的空地上畫了個大圈圈,沿著圓圈外緣栽種著七里香,中央種上榕樹,並有草埔和椅子可以休息,行成了供大人們聊天、納涼的「圓公園」
隨著大稻埕區的商業發展,帶動了當地的繁榮。人朝一多,聰明的小販便想要到這個未開發的市場來賺上一筆。也就約在1921年,一個賣「蝦仔麵」的小販,每天傍晚便到公園作生意,其他攤販見他賣的不錯,於是傳了開來,攤販們越聚越多,因此帶動了消費人潮。隨著人潮的聚集,最先在延平北路二段有「東薈芳」,繼有「江山樓」、「篷萊閣」等大型旗亭的興起,圍繞在圓環,成為酒宴、歌舞銷金窟。飲食特色如雞捲、魚翅、肉圓、蚵仔麵線等,都具鄉土風味。
1941年太平洋戰爭暴發,在夜間不准點燈的禁令下,圓環的生意大受打擊。1943年美國轟炸台灣,日本當局下令禁止圓環夜市活動,並將圓環的土地給翻了起來,中央挖個大蓄水池,用以防空救火,四周修築一圈圈的防空壕,來應付戰時需要。後來,戰事越演越烈,除了人要躲空襲之外,圓環也要「跑空襲」。圓環曾經一度跑空襲到圓環東邊日新國校(現在南京西路口)對面設攤,因場地擺設關係,改稱「四角環」。
台灣光復後,防空襲蓄水池給填平了,防空壕也被打掉,攤販又開始集中在此做生意了,他們除了販賣小吃,並兼賣日據時代留下的物品、古玩、雜貨等,性質與以往大不相同。
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後,圓環附近的建築一幢接一幢蓋,攤販活動的範圍與其並進,迅速蔓延,擴張到現在的寧夏路與重慶北路一帶,圓環的盛況自此而起。中日大戰後的五十年代是圓環最風光的時期。小吃風味聞名,是早期最有名的台灣夜市,各地方的江湖好漢知道圓環是很棒的消息市場,都來此賣祖傳秘藥,「農村曲」作曲人蘇桐、「燒肉粽」此曲人張邱東松也曾在此獻藝賣唱,將圓環造就成台北不夜之城。在戰後的臺灣,白業蕭條,唱片行業本來就難生存加上戰時一些唱片公司﹝如古倫美亞﹞被炸毀,光復後台灣的唱片市場也行成停頓。在這樣的唱片環境中,臺灣的音樂創作者,在圓環尋出另外一個發表天地。除蘇桐、張邱東松在圓環邊唱歌邊賣「高家種子丸」外,楊三郎也曾在圓環邊演唱自己的新創作,賣「歌仔簿」維生。臺灣三大作曲家之一周添旺,一度也在圓環印歌仔簿出售,臺灣第一代樂師陳冠華、女歌手鐘瑛及其後郭大誠老師都曾在圓環走唱過。1954年,攤販[們自行募款,將馬路鋪上柏油,區分各人的攤位,並建議在重慶北路加上透明玻璃罩,猶如商店街的形態。這樣地大力整頓使的得圓環、南京西路、保安宮、歸綏街等形成一個台北最大的夜市─「圓環山圈」。圓環,百年它的小吃,餵養了臺灣的胃,圓環的養份也活絡了台灣音樂的創作。
=============
二、台北市政府計畫簡介
計畫緣起
  建成圓環為台北城發展過程中具有歷史記憶及獨特地點之地方。歷經民國八十二年及八十八年二度火災後,部分建築已傾圮,為保存圓環傳統小吃之文化,結合大同區再發展,故將建成圓環闢建為圓環專用區,以保存圓環的特殊意義。
基地現況
位置面積:
  建成圓環位於南京西路、重慶北路 、寧夏路及天水路等六條道路交岔路口,面積為一七二二平方公尺。
都市計畫現況:
  建成圓環都市計畫分區為公園用地,附近地區為第三種商業區,現變更為圓環專用區。
土地權屬:
  原係未登記地,於民國八十四年登記為國有土地,管理單位為財政部國有財產局,目前則由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辦理撥用。
計畫目標與再發展構想:
保存圓環歷史記憶,兼具休憩及發揚傳統美食文化的機能,規劃開發為圓環專用區。
結合周邊地區發展,利用圓環南側道路用地規劃為廣場,連結圓環與南側街廓,提供市民及附近居民便利步行空間。
考量周邊交通動線順暢性,將公園基地向南移動,使南京西路與重慶北路形成「十字路型」,避免行車動線過於複雜。
興建美食館,提供民眾品嚐美食空間,塑造成為大同區新地標。
預計工作時程:
本案都市計畫變更書圖,已經內政部九十年四月十九日核定,本府並於九十年五月二十一日公告實施,全案業於九十一年元月二十二日動工,目前已完工,訂於九十二年十月四日開館營運。
===================
三、圓環重建是誰設計的?
3-1 來自WIKI百科介紹
李祖原(1938年-) 台灣著名建築師。1938年生於廣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畢業,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學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建築碩士。致力於研究有繼承中國傳統特色的新建築。他主持設計的「台北101」是目前全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樓。
作品一覽
環亞大飯店(台灣台北市) 1983年完工
宏國大樓(台灣台北市) 1989年完工
鄭豐喜圖書館(台灣雲林縣口湖鄉) 1989年完工
長谷世貿聯合國(台灣高雄市) 1992年完工
遠東企業中心(台灣台北市) 1994年完工
新光傑仕堡(台灣台北市) 1995年完工
臺中晶華飯店(台灣臺中市) 1997年完工
高雄85大樓(台灣高雄市) 1998年完工
鄭州裕達國貿大樓(河南鄭州市) 1998年完工
瀋陽民營企業大樓(遼寧瀋陽市) 2001年完工
中台禪寺(台灣南投縣埔里鎮) 2001年完工
建成圓環(台灣台北市)
台北101(台灣台北市) 2003年完工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7%A5%96%E5%8E%9F
3-2建成圓環大會談 設計人李祖原挨批
【2006/07/19 聯合報】 記者陳志豪/台北報導
建成圓環不光采的落幕,台北市政府昨天邀請各界提出圓環再出發的建言,有人建議把圓環老字號小吃再找回來重新出發,還有建議改為夜店、PUB,也有改經營主題樂園的構想。
市府秘書長李述德昨天主持建成圓環大會談,邀請當地里長、攤商、議員、專家學者等多人提供意見,不過會議未邀請當初設計規畫的李祖原建築事務所,引起若干人不滿。
市議員陳玉梅氣著說,「李祖原要負很大的責任!」這些參與設計規畫的人,到底有沒有在圓環吃過,玻璃外牆西曬、一、二樓動線不良,完全不合用,硬體本身若不改善,將來不管做什麼用途,都只會讓圓環萬劫不復。
圓環內的古蹟戰備水池存廢問題也引起爭議,星明里長李秀男形容說,戰備水池正好在圓環的入口廣場,為了一座紅磚堆砌的老舊蓄水池,卻浪費大片空間,對商機不無影響。他建議,是否將戰備水池原貌移到水門外,此外,圓環應該要東、西、南、北各有出入口,讓動線穿梭方便。
建功里長周志賢說,圓環到了後期,幾乎都是外來攤商,真正老字號早就出走,「第一名的都在外頭營業,攤位轉租,留下二、三名的當然沒辦法吸引老顧客。」他建議,只要把交通規畫、座位太少、空氣悶熱、動線不良等問題解決,把老店找回來圓環就能再起。
陳玉梅說,圓環改作為美食博物館也不錯,增加互動區,也是活絡延續美食傳統的方式,或者外包作夜店、PUB,玻璃帷幕、一間間格局類似包廂,交通位置也很適合。
建設局長林聖忠日前去日本考察,看到日本電玩軟體大廠NAMCO的主題樂園,林聖忠說,他正積極與對方洽談,也許可以把日本經驗移植來台,建成圓環不行,也許龍山寺地下街也可以仿效。
資深導演王童說,圓環失去的是「味道」,是建築把「氣氛」搞壞了,圓環變成像美術館,以前特色抓不回來。
北市文化產業推動委員會委員劉維公說,放眼各地美食,「只問好吃,不問歷史」,若以美食為主題規畫,不需太過度琢磨圓環的百年歷史。
=================
四、建成圓環近期消息
建成圓環經營管理廠商評選結果出爐
臺北市市場管理處新聞稿
http://www.dortp.gov.tw/big5/news/News_view.asp?id=1155&cid=2
發稿單位:臺北市市場管理處
發稿日期:96年1月12日
聯絡人員:謝副處長清標
聯絡電話:23415241-2001
建成圓環經營管理廠商評選結果出爐
華旭圖文科技公司取得優先議約權
臺北市市場管理處表示:本處96年1月11日辦理建成圓環經營管理廠商評選,經評選結果由華旭圖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取得第一優先議約權,生活家事業有限公司取得第二優先議約權。
評選委員就場地使用及改善計畫、營運計畫、財務計畫及古蹟維護及美食文化推廣計畫等項目進行評選。華旭公司針對原先建成圓環的缺失,將結合美食文化專家、行銷專家、文化出版高手及餐飲專業人士發揚傳統美食、傳承歷史記憶、發揮創意文化,以振興圓環生機,再創台灣美食風采,獲得評選委員的青睞。
市場處表示:郝市長就建成圓環經營管理案指示將成立一個由地方意見領袖、地方產業代表、專家學者及市府代表組成的委員會提供經營意見的政策,經評選委員諮詢投摽廠商意願,投標廠商均表示願意配合。相信在得標廠商與建成圓環經營管理建議委員會密切配合及努力下,圓環必能再傳承臺北市歷史記憶,展現新的生命力。
最後修改時間:2007/1/12 上午 10:26:36


位於臺北公會堂前的小屋
雖然之前就可以從舊地址對照出其原址為日本時代的臺灣時事新報社
但是否就是現況這棟建築則無從判定
直到近日看到左圖這張廣告照片
才確認原來這棟建築從1930年代開發舊總督府前清衙門敷地建成之後
就一直處於原位持續被妥善使用沒有受到太大的修改
以往用建築硬體的風格藝術及形式價值判斷
這不過是一棟普通的住商樓房
但確定其身分後
它便成為見證臺灣歷史發展的重要場所
因臺灣時事新報社即為承攬編纂臺灣總督府《始政四十周年臺灣博覽會紀念臺北遊覽案內圖》的公司
那麼這棟建築是否具有文化資產價值
就可以重新評估討論了
都市發展實在不需要用「看起來沒用就拆」、「使用沒有到達容積極限就拆」、「現況看不出保存價值就拆」的角度去思考
臺灣城市的發展密度已經很高了
但空屋率也居高不下
多留一點老東西
透過環境整理維護代替剷平
城市的文化累積也會更豐富些
凌宗魁 - 一般人可能覺得文史工作者很奇怪 搞不懂這些戀物癖為何什麼東西都想保存 其實主張保存者也不是不知道開發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https://bit.ly/39klQFW

11007730_10153193814868618_172784053136016416_n


達觀情懷繫北台 | Facebook

2021-04-18_22412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