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狂賣超台股竟是害怕戰爭 謝金河分析拜習會訊號來了
 新頭殼newtalk |黃順祥 綜合報導 1 小時前2021/11/23
外資狂賣超台股竟是害怕戰爭 謝金河分析拜習會訊號來了 https://bit.ly/3lm0W2r
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   圖:翻攝謝金河臉書© 由 新頭殼 提供 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   圖:翻攝謝金河臉書
新頭殼newtalk
台股近來走勢強勁,重返萬八大關近在眼前,但外資這2年來卻賣超逾兆元台股。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表示,一位企業界朋友最近告訴他,大摩等外資機構的負責人,異口同聲都說,他們擔心兩岸發生戰爭,所以賣超賣不停,但從這次拜登和習近平視訊會議中,其實傳遞了一個訊號,大家都不願意兵戎相見。
謝金河透露,最近的幾場演講,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兩岸會不會發生戰爭?一位企業界朋友最近告訴我,他碰到大摩等外資機構的負責人,他問他們:台灣經濟表現那麼好,台股漲那麼多,為什麼外資賣超不停?這些外資機構的負責人異口同聲都說,他們擔心兩岸發生戰爭!
謝金河指出,過去十幾年來,外資在台灣的股市只有2011賣超2776.49億元,及2018年賣超3548.61億元,但這兩年外資都賣超,去年是5394.69億元,今年一度逼近6000億元,這一陣子買超,但今年迄今仍賣超4872.91億元,這兩年賣超合計逾兆元。過去外資賣超台股,台股必重挫,但這兩年,外資大賣,台股大漲,只要是內資回流,撐起台股半邊天,再加上台股基本面大好,這是台股走高的主因。
謝金河認為,兩岸的情勢,從外媒的報導,看起來一觸即發,連新加坡的李顯龍都擔心兩岸擦槍走火,但這次拜登,習近平視訊會議其實傳遞了一個訊號,大家都不願意兵戎相見,拜習會內有三個精神:競爭,合作,對抗,延伸出來的是負責任的競爭,有選擇的合作,及管制分歧,避免對抗。從這三個原則來抗,兩岸不會有大事。
謝金河又指出,再從另一個角度看,台灣的半導體形成矽盾的防衛能力,另一個看新台幣,一個國家有沒有立即危險,錢一定跑得比人快!今年新台幣升值力道全球第一,這代表錢比人勇敢。如果兩岸有危險,台幣老早不知道貶到哪裡去了!
謝金河提到世界各國貨幣走勢,大家看今年貨幣貶值最可怕的土耳其,土國里拉從6.895跑到11.2983,形同崩潰,土耳其經濟一定不妙。今年日圓,韓元都大幅貶值,南韓呈現的是經濟的頹勢,但日圓的貶值隱含深意,過去卅年,日本首相努力試圖讓日圓貶值,都不得其法,日圓太強,日本經濟欲振乏力,如今輕鬆貶值,背後有推手。而中國在大摩大力看好中,內外出現不同變化,在外面的資產都重挫,中國緊閉門戶的都沒有事。今年恒指跌8%,國企跌16%,MSCI中國指數跌14%,這個內弛外張的景象,也是貨幣戰的一環
外資狂賣超台股竟是害怕戰爭 謝金河分析拜習會訊號來了 https://bit.ly/3lm0W2r


2019年股市漲幅,台灣居首亞洲四小龍,換算下來等於每位股民都受惠,以台股開戶人數1046萬人來看,平均每位投資人入袋有46萬-但恐怕獲利最大不是台灣小股民,而是外資 https://is.gd/uGQrWP


過去20年期間,散戶投資人的年化報酬率僅僅只有1.9%,不如通貨膨脹之2.2%,表示許多人即使做了投資,反而越做越慘,不但沒有累積財富,反倒財富被投資托累了。散戶投資者想要靠自己研究金融市場而獲利,真的非常困難,即使是共同基金經理人每年都有70%輸給大盤,真的別妄想自己努力研究,就會產生美好的果實,金融市場不是努力就有收穫,過去是如此,未來也是如此
舉例而言,如果一個剛進入職場的25歲年輕人,每月能存下3,000元投入年化報酬率6%的投資標的,那麼30年後他的資產將累積至2,846,095元;假如他找得到年化報酬率10%的投資標的,那麼30年後他的資產將累積至5,921,785元。再假設這個年輕人投入到年化報酬率15%的投資標的,則30年後他的資產將累積至15,650,825元+以股票而言,長期的報酬率落在6%至7%之間。如果投資人設定追求25%以上的報酬率,就顯得不切實際。大家所熟悉的股神巴菲特,其多年來平均投資報酬率也不過接近20%   https://is.gd/LUJXNM


台股十個散戶九個賠/股市勝率超過50%/巴菲特說「閒錢」放股市/資產配置,擇時,選股/八二法則無所不在?到了今日「十個散戶九個賠」,或許連2都不到了。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股市合理報酬率是多少?其實100萬要變200萬,平均需要__年! - Mr.Market市場先生 https://bit.ly/31fEgpN
投資人過份樂觀看待金融市場與自己的投資能力,二則可能是許多人沒有區分資產「總報酬率」和「年平均報酬率」的差異,才會有9.2%以上的人會期望每年可以得到20%以上的高報酬。
「但這兩者都顯示了人們對退休規劃所需合理年報酬率的認知不足,需要政府、學校和金融機構提供更多的理財教育。」巫慧燕說。
以複利效果來說,假設投資人在退休前10年才開始每月投資新台幣5,000元,以複利率6%計算,10年後的本利和為819,397元。然而投資人若退休前30年開始投資,同樣是每個月投入5,000元以及複利率6%,30年後投入的本金為投資10年者的三倍,但因為複利的效果,本利和總數可達到5,022,575元,遠高於投資10年者本利和的三倍以上,顯示時間愈長,複利的效果就愈驚人。
平均期待13%高報酬,卻逾七成對自己也沒信心 https://bit.ly/3tYAsph


落實永久存股 把小錢變大錢
smart.businessweekly.com.tw查看原始檔
年終獎金很少,也可以用來存股嗎?存股達人老農夫表示,不但可以,而且「現在一筆小錢,會是以後一筆大錢。」
根據yes123求職網於2017年年底所發布的「工作考績與年終獎金期望值調查」,上班族對年終獎金的期望值是1.1個月,以2017年前10個月平均經常性薪資估算,大約有4萬3,850元。雖然不多,但若用老農夫的永久存股法投資,就算1年只能擠出2萬多元,未來仍可打造年年增值的「一手現金+一手股票」組合,享有安穩退休的現金流。
善用時間複利 
永遠不會讓自己窮回去 
雖然「存股」已是廣為人知的投資方式,但許多人、尤其是資金少的年輕人,常因為受到存股「本金要大」、「效果太慢」等迷思影響下,半途而廢,甚至遲遲跨不出第1步。「時間和複利,是沒錢人的最大武器,不好好運用它,就可能讓自己又再窮回去!」老農夫惋惜道。
老農夫也承認,存股的效益,一開始是慢,但只要堅持存到第10年,就會發現累積資產的速度,其實是非常快的。所以,在2月新出版的《老農夫永久存股套書》中,他以一本《老農夫的存股複利公式》、一本《老農夫永久存股筆記》及《老農夫講股有聲書》CD,教大家重新建立存股觀念及如何評估並挑選好公司,並以「1年1買」策略,打造永久存股組合,讓自己、下一代都不會再窮回去。
但在1月17日已衝上1萬1,000點的台股,許多知名定存股,例如中華電(2412)、中保(9917)、統一(1216)等,投資1張少則6萬9,000元左右,多則將近11萬元,就連元大台灣50(0050)1張也要8萬5,000元,對只有4萬元、甚至資金更少的投資人,真的能做永久存股?
老農夫表示,以他的選股原則,就是在長壽的行業裡,挑有長期競爭力的好公司,除了上述標的入選之外,還有中信金(2891)、遠東新(1402)等股價在20、30元而獲利也很穩定的好公司。像中信金,老農夫就認為,最適合年輕人用「1年1買」的方式永久存股。他做了以下的試算說明:
假設從2005年開始,於每年交易首日一開盤時就買進,那麼第1年的投入金額是3萬8,200元;第2年交易首日的開盤價是25.85元,因有前一年領到的股息1,000元可投入,所以實際新投入的資金是2萬4,850元。以此逐年類推,到2014年買第10張股票時,那一年實際投入的資金是1萬3,960元。
總計10年下來,實際總投入金額是20萬4,460元;但如果未將領息的錢也投入,那麼10年總投入金額也不過是22萬6,700元(詳見表1)。
再看原本的規畫是,1年準備4萬元,但實際上,平均1年只投入2萬446元到2萬2,670元,10年就能存到16張股票(編按:買進10張,累積配股6,672股)和近6,000元的股息。
「做不到這樣的投資,我想不是真的沒有錢做投資,而實在是沒有耐心、信心、決心投資10年,是不了解時間複利的『利』量!」老農夫說。
接著,老農夫也指出,當年輕人投入10年時間,持續用「1年1買」的方式存股,會買到2005年38.2元的天價,也會買到金融海嘯進行中的2009年14.3元的地價;會在2005年領到2.91元的高股利,也會發生於2007年時,沒有股利可領的狀況。
決定投資多少年 
是攸關存股成敗的關鍵 
但是只要公司壽命長、不破產、不下市、不是年年沒股利,那麼無論買得貴或買得便宜、無論股利是變多或是變少,則每一年實際投入的資金、每一張股票的成本,都在減少中,而累積的股票張數和領取的股息,則都會是在增加中。
老農夫表示,若能繼續投入第2個、第3個、第4個,甚至是第5個10年的永久存股時,除了有更多的「一手股票+一手現金股息」,其中有26張的股票是零成本,這就是他一再強調的時間複利效益。
「所以,永久存股的成功關鍵,不是你現在投資多少錢,而是你現在準備投資多少年。」老農夫說。
正因為第1個10年有成,所以他能在2015年到2017年繼續1年1買中信金,也特別鼓勵現在的年輕人,及早、從小額開始做永久存股投資,財富自由一定會實現。
小檔案_老農夫 [ 隱藏 ]
學歷:政治大學金融學系 
經歷:投顧分析師、券商營業主管 
現職:退休族、存股投資人 
投資資歷:34年


股利人均男女有差距 逾60歲達12.1萬元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九月 15日, 2017
A-A+
2017-09-15 19:46中央社 台北15日電
根據統計,近4年每年有股利所得者約500萬人,依性別區分,有股利所得者的女性多於男性,比例穩定維持在53:47左右,但男性股利所得占總股利所得的6成,折算男性平均每人股利所得為女性的1.7至1.9倍。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分享
財政部統計,近4年來,每年平均約500萬人有股利所得,男女比重約47:53,女性多於男性。但若以人均股利所得來看,男性則是女性的1.73倍,且年齡愈大差愈多,60歲以上達12.1萬元。
財政部公布104年度綜合所得總額新台幣5.7兆元,股利所得為6873億元,占所得總額12%,僅次於薪資所得的75.8%。至於股利所得史上最高點落在103年度,金額為8759億元,占綜合所得總額15%,主因104年起股利可扣抵稅額減半,企業提前分配股利盈餘所致。
根據統計,近4年每年有股利所得者約500萬人,依性別區分,有股利所得者的女性多於男性,比例穩定維持在53:47左右,但男性股利所得占總股利所得的6成,折算男性平均每人股利所得為女性的1.7至1.9倍。
若進一步按年齡級距觀察,104年度29歲以下年齡層有股利所得者中,男性占比高於女性(53.3% VS46.7%),可能因國人財產贈與、繼承仍以男性為首要考量。而30歲以上各年齡層女性占比則高於男性,其中以50至59歲差距11.4個百分點最大(44.3% VS 55.7%),則可能與女性投資理財習慣有關。
不過,各年齡層平均每人股利所得,男性均高於女性,男性平均約為女性的1.73倍。且隨著年齡增長,不僅兩性平均每人股利所得隨之增加,且男女差距亦擴大,60歲以上男女差距達12.1萬元、男性為女性的1.99倍。
財政部官員推敲原因,認為可能是因為男性股票投資金額較多,且企業負責人及董、監事中的男性比率偏高,致獲配股配息較多。


 

金管會大刀斬歪風 1天解除2家投顧董座
By 彭禎伶, 魏喬怡,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八月 15日, 2017

direct (4)  
金管會證期局副局長張振山
為導正投顧董座把公司當小金庫、屢次違規的歪風,金管會出手一日解除聯華、富利二家投顧董座!金管會證期局副局長張振山昨(15)日表示,聯華投顧不當挪用公司資金,且帳目有虛偽或隱匿的情況,勒令廢止聯華投顧的營業許可,這是近9年來首間被廢照的投顧,董事長張易新的職務也被解除,他未來3年內無法回到證券業
張振山表示,本案經由投信投顧公會主動查核發現,聯華投顧將增資款2,200萬元以「股東往來」名義借出,也就是董事長兼股東的張易新任意挪用增資款項,金管會副主委鄭貞茂表示,簡單說,就是董事長把公司「當成私人小金庫」。
張振山指出,聯華投顧資本額5千萬元,淨值3,000萬元,張易新持有三分之一的股份,旗下只有5名員工,2015年每股淨值還有10.94元,但2016年每股淨值只剩6.17元,開始虧損,此次違法把增資款借給張易新,涉及刑事,未來將移送檢調偵辦
另外,富利投顧也被金管會開罰,勒令解除董事長周經翔的職務。張振山表示,富利投顧有多項缺失,包括周經翔之前因為有違規情事已註銷業務員資格,卻仍撰寫證券投資分析報告,已違反法規。
富利招攬會員收取會費後,沒跟客戶簽契約就提供投資顧問服務,而且還發簡訊給客戶做買賣建議,簡訊內容就相同的ETF標的,居然出具不同的買進和賣出指示。
張振山表示,富利旗下僅5名員工、9名客戶,但違規情節多,依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相關規定,解除富利投顧周姓董事長職務
據證期局統計,截至2016年有89家投顧公司,稅前盈餘合計1.65億元。根據投信投顧法,成立投顧公司的門檻為資本額2,000萬元

 

 


股民實質稅率 低於外資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25日, 2017
A-A+
2017-07-25 01:00聯合報 記者沈婉玉/台北報導
外界批評我國股利所得稅制獨厚外資,造成國人投資台股意願低,台股上萬點散戶也無感,財政部正研擬股利所得稅改方案。不過,財政部最新統計,今年上半年台股本國投資人占比較去年增加四個百分點,反倒是外資法人占比降了一點三個百分點。
現行稅制規定外資股利所得分離課稅百分之廿,內資的股利所得須併入綜合所得稅,稅率最高百分之四十五,因此遭批政府獨厚外資、榨乾內資,是扼殺台灣資本市場的罪魁禍首,好的公司全被外資買走,最後連內資也不得不變身成外資,想把錢留在台灣的都留不下來,讓台灣績優企業全部淪為外資殖民地,稅制一定要修改。
外資今年以來對台股青睞有加,上半年買超台股二六五二億元,大幅超越去年同期的一七五一億元,但本國自然人投資占比更提高,可見本國投資人「瘋台股」的程度不亞於外資
財政部官員說,依據一○四年綜所稅初步核定資料,不計內資才有的可扣抵稅額,我國居住者整體股利所得有效稅率是近百分之十五,與非居住者(外資)的百分之廿相較並無偏高外資沒有兩稅合一的可扣抵稅額,加計營所稅後的實際稅負是百分之卅三點六我國大多數股民的實際股利稅率都低於外資,「請大家不要擔心,繼續投資台股」。
財政部官員表示,綜所稅稅率在百分之四十或四十五的高所得者,再加上補充保費,確實股利所得率會比外資高,雖然人數少,卻是我國股利得稅的主要貢獻者。
財政部官員舉例,假設單身無扶養親屬,僅有股利所得,稅額扣抵比率為百分之廿。股利所得五○萬元的內資,適用百分之五的稅率,應納稅額減可扣抵稅額後,實際上不用繳股利稅股利所得兩百萬元的內資,適用百分之廿的稅率,應納稅額減可扣抵稅額後要繳七點五萬元的稅,實際有效稅率是百分之三點四一也低於外資的股利扣繳稅率百分之廿。不過,股利所得三千萬元的內資,適用稅率是百分之四十五,應納稅額減可扣抵稅額後還要繳一千多萬元的稅,實際有效稅率是百分之卅一點七二,就比外資的稅率要高。
另外,財部分析,上市公司依產業別成交值結構,發現上半年半導體業、光電業各占近兩成,併計電子零組件業、金融保險業、通信網路業與電腦及周邊設備業,前六大產業合占六成六。


 

國人投資台股占比 升高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25日, 2017
A-A+
2017-07-25 02:23經濟日報 記者沈婉玉/台北報導
外界批評我國股利所得稅制獨厚外資,造成國人投資台股意願低,台股上萬點散戶也無感。不過,財政部最新統計,今年上半年台股本國投資人占比較去年增加4個百分點,外資法人占比則降了1.3個百分點。
行稅制規定外資股利所得分離課稅20%,內資的股利所得須併入綜合所得稅,稅率最高45%,因此遭批政府獨厚外資、榨乾內資,是扼殺台灣資本市場的罪魁禍首,好的公司全被外資買走,最後連內資也不得不變身成外資,因此稅制一定要修改。
從統計上看,外資今年以來對台股確實青睞有加,上半年買超台股2,652億元,大幅超越去年同期的1,751億元,但本國自然人投資占比也提高,可見本國投資人「瘋台股」的程度不亞於外資。
財政部官員說,依據2015年綜所稅初步核定資料,不計內資才有的可扣抵稅額,我國居住者整體股利所得有效稅率是近15%,與非居住者(外資)的20%相較並未偏高。外資沒有兩稅合一的可扣抵稅額,加計營所稅後的實際稅負33.6%,我國大多數股民的實際股利稅率都低於外資,「請大家不要擔心,繼續投資台股」。
財政部官員表示,綜所稅稅率在40%、45%的高所得者,再加上補充保費,確實股利所得率會比外資高,雖然人數少,卻是我國股利得稅的主要貢獻者
官員舉例,假設單身無扶養親屬,僅有股利所得,稅額扣抵比率為20%。股利所得50萬元的內資,適用5%的稅率,應納稅額減可扣抵稅額後,實際上不用繳股利稅。


 640_c7577f811c96ade10e5832eda39f8c08  

《台股教戰》台股的九大總體經濟指標
2017/06/14 06:34 91
日本職棒豪門球隊巨人隊,在2017年6月8日以2比13輸給西武,創下隊史最長13連敗記錄,且從2015年至6月10日,兩個半球季的累計勝率跌落到46.6%的難堪水準。這是為什麼呢?個人認為是「單一思維」的文化所造成。
攤開從二戰結束至今的巨人隊歷任總監督,可以發現清一色都是所謂「巨人寶寶」。他們的養成過程(球員+助理教練)從來沒離開過巨人體系,更離譜的是現任高橋監督,從球員引退後就立刻接掌總監督的工作,連一天教練養成過程都沒有,以前可以稱這種文化為「職人精神」,然而時至今日,這種文化已經淪為「頑固大叔」了。
不論是職棒教練還是投資理財,單一思維會造成盲點,許多人的操作哲學只有一套,不論是看線型的技術分析,看財報的成長性投資,還是現在最風行的看股利的「存股派」,多學幾種自己熟悉領域之外的方法,才能在股票市場中長期生存下去,尤其是被很多人忽略的「總體經濟分析」,總經的世界或許飄渺,總經的指標也多如牛毛(說不定讀者閱讀本篇文章的同時,某個經濟學家或分析師又創造了一個新指標),但真正可以用在台股投資作為多空重要依據的其實不多。
總經分析法能幫助投資人事先預測「大型空頭」來臨與否,能幫投資人斷定多空避開凶險,選股操作還是得運用其他方法,個人從事投資將近30年,到目前為止只有九項指標最好用,依據過去實證,這九大指標如果同時出現3項指標警訊,中大型空頭來臨的機率就大為提高,反之則無須杞人憂天。
目前為止(2017/6/10),九大總經指標只有「美國耐久財新接訂單」出現紅燈警訊,表示目前沒有大型空頭來臨的明顯訊號,投資人心態上無須過度偏空,在未來3個月的專欄中,如果台股出現3個紅燈的總經警訊,我會在此提醒讀者。(黃國華)


 

direct (66)

 

1.27兆股息活水報到 外資估領4,901億元,可為台股再添金
By 黃鳳丹,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五月 30日, 2017
台股股息、殖利率變化
上市櫃今年將發出高達1.27兆元的現金股息,改寫歷史新高,以市值 換算現金殖利率更達4.41%,也創下歷史次高。專家指出,進入6月, 國際型退休基金參與台股的除息蓄勢待發,以目前外資持股預計領到 4,901億元,可望再陸續投入台股,成為台股繼續衝鋒的最大動力。
玉山投顧指出,國際熱錢竄流,外資持有台股上市櫃市值合計13兆元、比重高達39.57%,已創下歷史新高水位,銀彈推波助瀾下激勵台股衝上萬點,但相對國際股市頻創新高,台股位階與漲幅還算相對落後,值此進入除息旺季,便宜的股價,加上高現金殖利率,更加深機構投資人加碼台股意願。
據統計,今年上市櫃公司合計將發出1.27兆元股息,不但創歷史新高,且與2003年的發放2,605億元相比,足足增加超過1兆元,增幅高達3.88倍。
台新投顧研究部協理黃文清表示,觀察每年台股第4季至隔年第1季,外資買超幅度都較多,且帶動台股處於偏漲態勢,這也解釋了外資每年領到股息後,實際再投入意願相當高,持股比重因而隨之攀升。
第一金投顧董事長陳奕光指出,台股現金殖利率稱冠亞洲,國際退休基金絕對不會錯過的就是高現金股利,外資對權值股的持股比重也往往在下半年持續攀升,尤其例如最多的是台積電,外資持股比一路攀升已高達80.1%,今年預計可領股息1,453億元。
其次可領最多是鴻海,持股53.5%可領417億元,第3名持股台化39.7%可領130億元,接著還有持股台塑38.22%可領111億元,以及持股南亞29%可領105億元,光是這5檔就進帳2,219億元。
玉山投顧統計,以外資目前持股來看,預計可以領走超過4,901億元,隨除息旺季逼近,外資不排除繼續加碼權值股,屆時將逼近5千億元的再創新高水準。
黃文清表示,外資領台股現金股利已成常態,許多企業也為了說服國際資金進駐,願意承諾配發高股利,主因外資機構法人籌碼穩定,也不易引發經營權之爭,反倒讓企業經營層可專注本業,而不用太過擔心股價劇烈波動,台股2015年配發2014年獲利股息,單年突破1兆元以後,自此連年創高


05-09603-013

前仆後繼的台灣散戶 機構是最明顯的贏家 - 工商時報 https://bit.ly/2YE9Iy9
每個人都各自持有不同的投資組合,多樣化程度幾乎達到無限多種。前仆後繼的台灣散戶 機構是最明顯的贏家 - 工商時報 https://bit.ly/2YE9Iy9
在台灣,機構是最明顯的贏家,比較不那麼老練的投資人則是明顯的輸家。
羅伯.默頓是薩繆爾森最有名的門生,當年我為了寫《投資革命》一書而訪問他時,他剛從麻省理工學院跳槽到哈佛商學院。目前默頓依舊在哈佛商學院教書(編按:默頓二○一○年從哈佛大學退休,重回麻省理工學院),不過這一次我們是在他設於紐約市的顧問公司辦公室見面,這個公司的業務實在繁忙。見面地點從哈佛轉到紐約,也更加凸顯出我們這次要討論的焦點。
從很多方面來說,默頓已將理論甩在腦後:因為理論已經完成。現在他一心一意尋找重新設計金融體系的方法,將金融體系目前忙碌大雜燴的狀態轉變為一個力量強大且架構合理的機制,以期達到風險分享與發掘獲利機會的目的。
儘管默頓已有了新目標,並不代表他失去了對投資組合理論、市場行為和選擇權評價等原始投資創意的推崇之心,他說:「它的力量在於它直搗核心問題的方式——問題核心在於資產定價與風險的角色。多美好的事物啊!這些事物儘管抽象,但你卻不會覺得不自在,因為它們的力量強大,可以在不參考機構的要素下,讓你了解很多東西。」
最重要的是,這些創意的核心都和風險有關。默頓表示:「風險並非附屬品,它滲透了整個思想主體。」
默頓總是以溫和的方式容忍外界對革命性的投資觀念的批評。他早在一九七五年就曾說過:
外界對我們的基本「神話」的攻擊早已見怪不怪,尤其是我們的這些假設的確隱含著一種「象牙塔」的本質……這些(詆毀)言論就像是星期天早晨的佈道,扮演非常重要的功能。其中一個功能是,這些言論能夠壓抑我們的專業自負心態。另一項功能是,這些言論提醒我們,即使我們的專業同儕認定某一個貢獻非常重要,但對外面的現實世界來說,這項貢獻在實際操作上的重要性卻不見得等量齊觀。此外,這種言論也可以讓甫進入這個領域的人略感安慰,讓他們知道前人所完成的貢獻並不多,還有很多事情等待他們去完成。
在默頓進入現實世界的商業界,開始設法將他所謂的新古典革命創意運用到實務運作時,他確實也發現了理論的嚴重缺點。革命性的投資觀念是在一個靜態且完全沒有機構的環境下發展而成,這個理論環境充斥許多沒有臉孔的人,每個人都以個體的方式進行交易,當然不可避免的,每個人所持有的風險資產投資組合全都是一模一樣的。所以這個偏離現實世界錯綜複雜情況的抽象理論只適用於零摩擦的完美市場環境。
默頓認為就本質上來說,行為財務學文獻中所隱含的缺陷和古典理論的缺陷其實很相似,因為行為學派的文獻也假設市場是由許多自動的個體所組成。所以,充其量它不過是另一個和效率市場假說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相同的不食人間煙火模型。默頓對現實世界的觀點比較接近日常財務行為的現實情況。他看見一個由許多機構(代表個體做事)互相干預的世界,而這形成了一個不同且更有效率的市場環境。
一旦開始導入人類、機構的做法以及交易成本,也等於是導入摩擦與代理問題。這時投資人就不再是革命性的投資觀念裡那些長得一模一樣,行事完全相同的群眾。每個人都各自持有不同的投資組合,多樣化程度幾乎達到無限多種。機構的特性和交易成本的本質也對市場的多樣化與面貌、投資人行為及財務工具的發展等產生極大的影響。例如大學捐贈基金和一個擁有401(K)計畫(美國於1981年創立一種延後課稅的退休金帳戶計畫)的員工就是完全不同的投資者。
《投資革命》一書自一九九二年出版以來,金融市場的機構結構已經歷過一次根本的改造。這些變化包括:由於目前電腦與網際網路已極為普及,投資人可以得到大量的資訊,相較之下,一九九○年代早期的投資人能取得的資訊量簡直就是現在的九牛一毛;另外,有很多工具已經實際在交易,各個交易所也開始實行電腦化交易、股票交易所本身開始建立管理體制、全球連鎖關係的建立、較大型投資人的規模、老練度和導向、貨幣市場基金與共同基金和避險基金的蓬勃發展、風險分享工具的發展讓商業銀行或保險公司與資本市場之間的界線變得愈來愈模糊、退休基金從確定給付制改變為確定提撥制等。而即使我列出了那麼多革新作為,但卻依舊不完整。
默頓強調形式(做法)是追隨著功能而產生。這些新穎的機構推動力並未改變財務理論,不過這些演變確實也以革命般的方式延伸了理論的運用範圍。做法與功能的雙雙改變是推動革命性的投資觀念再進化的最強動力之一。就像行為財務學派要探尋阿法值的機會何在一樣,多變的機構結構和功能也具備深奧的意涵——這個意涵牽涉到市場的運作方式、投資人的行為模式、投資人應有的行為模式,以及我們應到何處尋找改善與強化的方式來因應當今圍繞在我們周遭的一切情況。
接下來我們將討論默頓、席勒和羅聞全都在尋找新的使用方式,甚至思考發明新的機構來緩衝各種不同領域的風險,同時進一步改善投資成果。
◎機構矯正散戶的偏見
默頓是偉大的社會學家老羅伯.默頓之子,他對默頓個人與他理解問題的方法影響甚鉅。老默頓的社會意識啟發了小默頓,讓他著迷於機構不可或缺的角色,因為機構的功能實際上可能會改變整個投資流程的做法,而且機構能為散戶投資人執行一些散戶永遠都無法為自己執行的功能。
這個觀點並不是說機構就能免除行為上的缺陷。基金會、捐贈基金、退休基金和共同基金的決策也有他們本身的系統性怪誕行為。雖然我們都希望一群專家的個體行為會比一般未受過良好訓練的散戶投資人自行操作時的行為更冷靜、更重分析,但這樣的要求或許太高。
問題並不在於這些委員會的成員都和散戶一樣(都是人)。多數因集體決策而產生的訂價偏誤與異常情況,和散戶各自行動所衍生的異常情況有所不同,此外,代理問題也是無法逃避的。投資委員會對來自其他基金的同儕壓力通常都非常敏感,尤其是在表現超越他們的基金時。投資委員會也必須承擔來自贊助企業經營階層的批評,不管是退休基金、捐贈基金或基金會都難以規避這種壓力。另外,所有委員會成員都不可能永遠連任到基金結束為止,因為沒有人能活到那麼老;而由於他們的任期相對(基金的存續期間)較為短暫,所以自然會導致他們的觀點較偏向短期結果,而非以基金的期望生存期間為考量。
不過,關於機構對資本市場功能運作的長期影響,默頓卻依舊懷抱樂觀的期待。他認為想追求利潤的機構——如共同基金和保險公司等——所發展出來的革新作為一定可以緩和甚至克服現實世界裡散戶投資人所創造的行為異常甚至市場無效率。就經濟層面來說,決定價格的是最低成本生產商,而機構的革新與競爭則是敦促交易成本降低的動力,也會對行為失調產生分散的影響。隨著這些動力的影響力持續上升,「新古典模型(革命性的投資觀念)的預測對資產價格與資源分配的影響將接近有效」。
默頓曾針對這個見解寫過非常深入的探討文獻。他和波士頓大學的茲威.伯迪(Zvi Bodie)在二○○五年共同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歸納了他的很多見解和建議,這些內容將新古典、機構與行為財務觀點全部融合在一起。默頓和伯迪將他們結合這三個觀點的目標稱為功能與結構金融理論(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Finance)。就他們的觀點而言:「這個分析對投資管理流程和資產管理產業的未來發展具備直接的意義。」
◎革新機構改變市場
不過,首先有一個重要問題必須釐清:為何要有這些機構?這些機構為何要採用現在的組織模式?默頓的中心主張(起源於社會學的分析)認為,機構是內生的,是為了回應需求、異常現象以及失調偏差而在體系內自然發展而成。舉個例子,「我可以設計一個保險公司,但我能賺錢嗎?如果它不符合市場需求,就不能賺錢。這就是我所指的內生發展」。
多數散戶的資金太少,無法達到有效分散投資的境界也無力支付強勢的投資管理公司所要求的費用。於是,他們將資產集合成具備經濟規模效益的共同基金。這麼一來,分散投資的程度將遠超過散戶自行管理的程度,而手續費與交易費用等成本也較低。同樣的,確定給付退休基金計畫讓個別員工得以擺脫自行籌募退休基金的工作與風險,並降低退休基金的投資成本,這是確定提撥計畫所缺乏的優點。
這種持續不間斷的機構創造力是催生變革與動態變化的推手。其中最頂尖的發展是衍生性金融商品,這是來自布萊克—休斯—默頓選擇權定價模型的創見,目前這個模型已經三十歲了。這個模型創造了一個完全不同於革命性的投資觀念的世界;在革命性的投資觀念的世界裡,機構的結構並無變化:在那個世界,今日和昨日並無不同,無論是資產定價、投資組合形成、風險規避方式等都不會改變,結果到最後什麼事都不會發生。
談到籌募退休基金的問題,應屬默頓的論點最為貼近現實人生。每個人都勢必要退休,只是形式不同而已,不過,隨著時間的演進以及不同國家的情況,人們在面對這個最終結局時,可選擇的機構有很大的差異。照顧退休人士的工作並未改變,不過負責這些功能的機構卻隨著科技的進步、不同的文化情況以及對未來(「一個讓我們朝思暮想的富有局面」)的動態觀點而有所轉變。
默頓和伯迪指出,他們的功能性觀點提供了一個架構來研究這件事情。這個架構也說明了機構為何與如何演化,而這些機構正是某個問題的答案。所以,現在我們要做的是再回頭檢視投資創意,看看這些創意在機構環境下的運作情況,並思考我們要如何才能做得比以前更好。誠如默頓看待這個問題的方式:「你可以從理論不切實際的世界(每個人都認同資產價格與風險)移動到現實世界(每個人認同使用機構)。」
從幾個例子就可以清楚見到革新機構改變市場的力量,默頓和伯迪是以「財務革新螺旋」來描述這個現象。目前貨幣市場基金已開始和銀行及互助儲蓄銀行搶奪家庭的儲蓄。汽車貸款和應收信用卡款的證券化已經導致仰賴這些放款業務為生的金融機構間的競爭更加白熱化高收益債券讓很多企業得以不需要面對其往來商業銀行的冷淡態度。在全國性的房貸市場方面,很多機構都已發展成不同於互助存款銀行的主要替代選擇。這些機構圈革新已改善消費者與企業的命運,讓他們付出的服務成本明顯降低。
◎衍生性金融商品是整個系統的「皇冠寶石」
默頓認為財務革新螺旋最豐碩的來源,將會來自選擇權評價,更精確一點來說,它是從「或有求償權」發展出來的。這是讓他獲得諾貝爾獎的財務理論。默頓在一九七○年春天加入費雪.布萊克和麥隆.休斯的行列,共同推敲選擇權定價方法,因為當時他們二人堅信他們能以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導出正確的答案,但默頓卻對他們的信念有所懷疑(見《投資革命》)。
默頓向他們提出一個複製投資組合的概念,適時為他們解開了迷惑。所謂複製投資組合是指一個結合標的資產和現金或借款的投資組合。複製投資組合持有標的資產的比重將因資產價格波動高於或低於選擇權履約價而定。雖然複製投資組合的設計是為了模擬選擇權價值的變化,但除非它所涉及的動態交易可以在沒有摩擦的世界裡執行,複製的投資組合才能精確執行這項功能,而所謂沒有摩擦的世界就是即時反應、沒有券商佣金、沒有買進與賣出價差、市場不會收盤、沒有稅金。在這些情況下,挑選選擇權或複製投資組合是沒有兩樣的。事實上,如果所有投資人都能處在這種完全沒有摩擦的環境底下,選擇權就會顯得多餘。只要兩種資產就能創造出任何型態的或有合約,能創造各式各樣的收益型態。
不過,現實世界畢竟又是另外一回事。在現實世界,交易成本不可能消失,因為複製的投資組合會持續買進與賣出標的資產如股票與現金,結果,複製的投資組合根本無法精確模擬選擇權的價值,因為現實世界的情況是不一樣的。
一九八○年代中期起,有人開始建構複製投資組合的實務運用,兩個學界人士提出一個他們所謂投資組合保險的策略(見《投資革命》第14章)。投資組合保險的目標是要讓投資組合的績效表現得好像其持有者買進了史坦普五○○指數的賣權一樣。在這個策略下,一旦市場下跌,客戶的投資組合就會系統化的從股票轉向現金;而當市場上漲,就會從現金轉向股票。不過,一九八七年十月十九日大崩盤的打擊卻導致投資組合保險走入悲傷的結局。那一天股價崩跌超過二○%。雖然有使用投資組合保險的投資人確實表現得比沒有保險的投資人好,不過,結果終究和他們原先所預期的相差甚遠。由於那一天根本難以執行交易,結果形成一股壓倒性的恐慌氣氛,並導致整個造市流程變成一場大災難。
由於實務運作上的困難,尤其管理複製投資組合的交易成本也過高,所以投資人最好是操作衍生性金融工具如選擇權或期貨合約即可,當然也要有這些工具可供操作才行。誠如默頓的解釋:「因為交易成本的存在,布萊克—休斯才有價值。」如果任何人都不需付出交易成本,賣權與買權就完全無用,投資組合保險就會是一場榮耀的勝利,而布萊克、休斯和默頓就得另外找事情忙,可能根本無法得到諾貝爾獎。
就現實情況而言,各方機構效率十足的創造了許多選擇權和其他或有求償權,並將這些工具出售給希望以低成本獲得複製投資組合的收益型態的投資人。這個方法幾乎為選擇權創造了一個無限大的市場,同時也創造了無數種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就如同我們目前所見。對默頓來說,這些市場是整個系統的「皇冠寶石」,因為衍生性金融工具讓風險分享的機會大幅度擴增、促使交易成本下降,也降低了資訊與代理成本。
不過,這當中的問題是:我們無法在不付出生產者成本的情況下交易這些工具,因為實質上來說,這些生產者是在為我們執行複製的工作。不過,也有好消息;競爭一定會迫使資本市場中的各方機構尋求降低交易成本的方法。因此,機構的變遷讓現代投資人獲得龐大的利益,過去的投資人根本無法獲得這種科技與競爭奇蹟下的利益。
舉個例子,Plexus集團的專長是交易成本分析,該公司預期純電子交易所如Instinet與擁有大廳仲介商的傳統證券市場(如紐約證交所或那斯達克)的合併,將促使交易成本大幅降低。Plexus於二○○五年一份先知先覺的聲明中寫道:「投資人將是最明顯的贏家。」「當成本因市場功能的強化而降低,就會有更多想法變得可行……真正的利益將來自更多新投資策略的使用……機構投資人能利用期望值較小的創意獲取利益,這對投資人是有利的。」
默頓認為這些發展幾乎有無限多種的變異。他和伯迪點出幾種為降低交易成本而設計的新投資策略。其中一個例子是他們預見共同基金的角色將出現重大轉變,「從一個直接零售的產品變成一種媒介,或者是包含在更高整合性產品中的『基礎材料』型產品,而這種高整合性產品的用途是執行消費者的財務計畫。所謂『基金中的基金』(常見於避險基金界)就是一種早期但還很粗糙的例子。」
針對行為財務學研究中經常提及的各種「認知困難」,機構的因應做法有很多種,默頓和伯迪為這些做法做了一個分類。在各種認知困難當中,其中一種是投資人對決策感到後悔所產生的影響。有些人可能因為擔心在買進股票後股價跌破他們的買進價而害怕買進股票,有些人則因害怕賣掉股票後股價又繼續上漲而不願賣出股票。於是,默頓和伯迪提出了一個「回顧型」選擇權來作為因應這些不確定性的「保險」。回顧型買權讓買家有權以選擇權存續期間內最低交易價格買進標的證券;回顧型賣權讓選擇權持有者有權以選擇權存續期間內標的證券最高交易價格賣出這檔證券。這些選擇權當然不是免費的,不過一旦有這些選擇權,投資人就不需擔心會在上述情況下感到後悔。
默頓大聲說:「就是這些個東西讓我感到興奮。我永遠都不要退休。」接下來,他又將話題延伸到以下內容:
對於我相信的事,我一定會去實行,例如將財務理論落實到工作這件事。不過,由於科技的相助,我們有了全新的典範,不,應該說是更豐富的典範。革命性的投資觀念給我們的答案依舊有效——我並不是說這些創意是錯誤的,而我們做了一番革新。我認為重要的是去了解各方機構與它們如何讓這些創意變得可實行……
我喜歡將自己看做一個管線工人,我希望取得所有工具——政府、民間部門、家族機構,全都是我們需要的。工具的選擇取決於工作的內容……最美妙的事是發展新理論概念,接下來看著這些概念被落實到現實世界的運作,並開始產生影響。
◎機構操作者的造市功能
  談到落實理論的層面,默頓的思想向來非常宏觀。假設A國擁有非常繁榮的汽車產業,但卻缺乏電子產業;而B國的情況正好相反,它有電子產業,卻沒有汽車產業。這兩個國家都想分散產業發展風險。
傳統的做法是兩國分別設立新產業,不過這樣一來,兩者都不再擁有相對利益。但另一個方法的成本低很多,而且比較有效率:只要使用一個名為「交換」(swap)的簡單財務工具即可。如果採用這個做法,A國可以將汽車股全球投資組合所獲得的報酬支付給B國,而B國可以將全球電子投資組合所獲得的報酬支付給A國。這樣一來,就達到分散投資的目的,不過,每個國家還是因為繼續生產它們擁有相對利益的產品而受惠,這兩個國家只消在一張紙上簽幾個名就可以得到這些利益!誠如默頓所描述:「在進行『交換』之前與之後,每一國的工人還是以原本的方式繼續著他們的工作……國內金融體系並不需進行任何變革,人們處理業務的方式也不需改變。所以,這個可能大幅度移轉風險的方法並不會對國內體系造成侵入性的影響。」
類似這種本質的一對一直接交換交易並不常見。舉個例子,一個投資人可能尋求以一個彼此同意的價格以及能節省彼此清算某個市場部位、再買進另一個市場部位的成本的方式,將他在歐洲股票市場的報酬用來和另一個投資人交換史坦普五○○的報酬。這個概念很簡單,但是要找到願意做另一端交易的人則不容易。此時,機構操作者就派上用場了,因為這屬於它們可以媒介的業務——為兩方的交易造市。默頓說,到最後,交換的市場「已經從雙邊的往來交易變成一種標準化與宣告型的工具,只要用大約幾個百分點的成本就能執行一項交換,這些交換可以在幾秒之內完成,金額甚至可高達數兆美元。」當然,讓金融工具結構與能力出現如此大轉變的全都是各方機構。
默頓的過人眼光正在於此:這個過程並沒有界線可言,不管是在哪一個財務領域,它都不需要停止,也不會停止。隨著這個流程持續前進,今日的異常現象都將在機構間的競爭、新技術與交易成本下降(不可避免的趨勢)的影響下而逐漸萎縮。屆時,情況就會像我們先前指出的:「新古典模型(投資觀念)對資產價格與資源分配的預測將近乎有效。」
台灣:前仆後繼的散戶
目前有一個有趣的實際案例正驗證默頓的樂觀期待,也就是台灣的股市。台灣股市是全世界第十二大金融市場。台灣股市和紐約一樣,一九九○年代末期的交易都非常忙碌,當時台灣的平均周轉率比紐約證交所的歷史最高水準高出三倍以上。那一段時間的當日沖銷交易(也就是在同一天之內買進與賣出同一檔證券)大約佔每天交易量的四分之一。
在台灣,機構是最明顯的贏家,比較不那麼老練的投資人則是明顯的輸家。加州大學達維斯分校的巴伯與其他三位同事在一篇論文中曾提出這個值得注意的現象。他們分析一組廣泛的台灣股市資料(這些資料涵蓋一九九五年到一九九九年間每一筆交易的資訊、每一筆交易的標的訂單,以及交易者的身份等),並針對分析結果提出報告。
在這段期間,企業、券商、外資和共同基金的總體投資組合,其年度獲利比隨著市場整體沈浮操作的報酬高出一.五%。相對的,散戶投資人的投資成果卻像災難,他們透過股票操作所獲得的報酬比直接採用「買進且持有」策略的報酬低三.八%。這個數字的絕對重要性非常驚人,因為這個數字等於台灣一九九五年到一九九九年名目國內生產毛額的二.二%,也大約等於台灣衣物與鞋類消費支出的總額。
這個奇怪但卻持久不變的市場行為模式讓人想起丹尼爾·康納曼對這些現象的概略描述:「這個現象非常值得注意,雖然散戶是虧本的,但他們卻好像總是前仆後繼,永遠都打不死,因為這不是一種短暫現象。所以,儘管這當中的均衡是一種奇怪的均衡,但卻好像一直都存在著。」
台灣股市這種令人沮喪的表現究竟會持續多久?事實上,台灣的情況是否足以代表全球其他股市?有時候,可能有人會希望散戶們了解自己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巴伯等人提出的這篇論文以及其他所有類似的研究,應該遲早會形成一股刺激世人採取行動的動力。屆時散戶投資人將放棄自行管理資金的想法,將他們的資金轉給法人投資機構,由後者來為他們進行投資。到最後,台灣股市法人投資機構間的競爭將愈來愈激烈,而屆時隨著散戶投資人所營造的異常現象消失,要打敗市場將會愈來愈困難。到那時,默頓的預期就會實現——機構的結構將持續轉變,「直到新古典模型(投資觀念)對資產價格和資源分配的預測接近有效為止」
默頓對整個過程的發展一直非常樂觀。機構影響力將產生非常強大的動能,而這個動能將會冷酷的排擠掉目前普遍存在於台灣的行為異常現象,朝向一個近似權威投資理論所描述的市場架構推進。再重申一次,功能將繼續驅動投資流程形式(做法)的發展。前仆後繼的台灣散戶 機構是最明顯的贏家 - 工商時報 https://bit.ly/2YE9Iy9


2016台股績效
2016年12月台灣加權報酬指數 15,256.22
相較於2015年12月同期成長15.59%

個人同期台股報酬為16.69%,說實在的還真的跟台股大盤沒差多少。

==============================================

搶救台股動能


「台灣發行量加權股價報酬指數(含股利報酬)」在2016年12月9日創下1萬5,485.68點的歷史新高!不過,在股價登頂的同時,過去5年台股成交量竟然減少29%,國內投信管理台股基金的規模更大減34%。顯示在國際資金看好台股的同時,台灣投資人卻是沿路退出,不敢長抱台股基金

台灣人真的不愛投資台股嗎?最近與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張錫討論這個問題,根據他的分析,台股近10年平均報酬率逾7%,績效前5名的台股基金年化報酬率都超過8%(詳見表1),但整個台股基金市場卻陷入「負循環」漩渦,不下猛藥,衰退趨勢無法扭轉。至於所謂「下猛藥」,就是希望政府能仿效日本「小額投資免稅制度(NISA)」讓投資人在一定額度內投資台股或台股基金可享免稅優惠。日本2014年1月實施NISA,2年內相關投資帳戶開戶數增加1倍,帳戶內投資金額則在1年半內跳增3倍。尤其NISA實施後9個月日股盤成的底部,接下來不論全球情勢如何演變,日經指數迄今都未再跌破這塊鐵板區(詳見圖1)。政府若真想活絡台股,與其研究「現股當沖改用淨額課稅」,不如推動TISA(台灣小額投資免稅制度),引導超額儲蓄投資台股基金、搶救正在凋零中的台股動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