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和文學改編戲劇 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
By 聯合新聞網, stars.udn.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18日, 2019
去年奪多座金鐘受矚目的「台北歌手」團隊,今年推出文學戲劇「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揉合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5部經典文學作品,帶出1920年代知識分子與農民間價值觀衝突。
「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為客家電視年度戲劇,串接賴和的5部經典文學作品「豐作」、「浪漫外紀」、「一桿稱仔」、「前進」和「蛇先生」,呈現1920年代小人物為求生存不惜挺而走險的無奈。找來曾以戲劇「偵探物語」問鼎2006年金鐘導演的林宏杰執導,由演員吳政迪、石知田、張寗等人演出。
特別的是,客台表示,「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劇中將會安排賴和屈身獄中,與自身小說裡的故事人物相遇;此外,每一集片頭將安排劇情和角色帶出一首賴和的詩、散文或小說,作為切中該集故事核心主軸,除了向賴和致敬外,更盼望藉戲劇讓社會大眾更了解1920年代的台灣。
吳政迪2010年曾以黑馬之姿奪金鐘獎戲劇節目最佳男主角,如今飾演賴和筆下具有群眾魅力的農民,詮釋「一桿秤仔」中的人物「秦得參」,劇組更邀來參與過電影「我的少女時代」、「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的演員石知田,以及在電影「醉.生夢死」和「自畫像」裡演技備受矚目的張寗演出,詮釋賴和作品下的小人物。
林宏杰除了執導「偵探物語」受到矚目,也透過紀錄片「卡到了!」、「我們一起走走看看」等作品記錄台灣的社會樣貌,製作團隊期望藉林宏杰對於台灣社會的關懷,帶出賴和筆下台灣日治時期多樣的社會氛圍。
「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為去年入圍金鐘11項、獲5項大獎的「台北歌手」製作團隊;另外,為詮釋「一桿稱仔」中經典殺警橋段,劇組特地邀請電影「狂徒」的武術設計團隊合作,盼呈現精緻流暢的動作場面,帶給觀眾不同於以往的視覺驚喜,預計4月8日播出,屆時客家電視YouTube頻道也將同步播出。


5月28日 賴和日 | 台灣回憶探險團 - https://goo.gl/ZBMCxa

5月28日 賴和日

1894年5月28日,賴和在彰化出生,九歲就讀私塾,開始接受漢文教育,十三歲進入小逸堂學習漢文經典與四書五經,出生於馬關條約割台前一年的他,自小就身處於時代的夾縫中,與許多臺灣人同樣面臨著認同的困擾。
1909年,十六歲的賴和進入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學醫,畢業後,他輾轉回到家鄉開設了醫院,除了經常減免窮人的醫藥費以外,他還經常主動贈送昂貴的藥品,因此獲得「和仔仙」的美稱。
賴和最為人稱道的則是他在文學領域的成就,有感於五四運動的衝擊,他積極的在台灣推動新文學運動,希望將不屑與民眾為伍的「舊文學」改變成以民眾為對象的「大眾文學」;同時,他的健筆也往往刻劃者弱勢者的身影,如〈一桿稱仔〉、〈覺悟下的犧牲:寄二林的同志〉都是批判當時社會,為弱勢發聲的名作。
1941年末,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長期在日治時期爭取臺人權益的賴和遭日本警方拘捕入獄約50日,1943年1月31日逝世。由賴和一生的縮影,不難看出日本時代臺灣人的痛苦之一,來自於無法與日人平起平坐的現實。這樣的歷史脈絡也延伸到二戰結束後,臺人將成為「一等公民」熱烈期待寄託在中華民國的到來,卻是無盡悲劇的開始。如今回想過去這些前人用生命換來的幾堂課,我們學到了什麼?

2010年,彰化市宣布訂5月28日為「賴和日」。


府「自自冉冉」搞烏龍? 賴和孫有解:是用台、客語發音
2017/01/01 15:49:00

「台灣文學之父」的賴和,後人整理其遺作時赫然發現一詩云「我本客屬人,鄉語竟自忘;戚然傷懷抱,數典愧祖宗」,顯然賴和是福佬化的客裔作家;此類情況,在雲嘉南地區尤多
762762「賴和」的圖片搜尋結果「賴和」的圖片搜尋結果763915  
分享fb 分享g+ 分享plurk 分享微博 用LINE傳送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總統府106年春聯祝賀詞「自自冉冉」,宣稱引用自台灣文學之父賴和的詩句,卻被學者說是引用錯誤。民進黨立委呂孫綾今(1)日表示,她向賴和的長孫、同時也是賴和基金會創辦人賴悅顏請教,到底是「自自由由」還是「自自冉冉」,賴悅顏解答,是「自自冉冉」,並表示若用台語或客語發音,意思就是「自自然然」

黃重諺,春聯,自自冉冉/總統府提供 ID-762762.jpg

▲總統12月30日公布106春聯,卻引發爭議。(圖/總統府提供)

總統府30日公布106年春聯及紅包袋,春聯上的祝賀詞引用賴和的詩句,但台文館館長廖振富認為府方引用錯誤,他指出,「自自冉冉幸福身,歡歡喜喜過新春」,原文可能是「自自由由」誤寫成「自自冉冉」若是「自自由由」與「歡歡喜喜」則非常順暢,且兩兩相對,不但語意清楚,平仄也恰好相反,合乎格律

對此,總統發言人黃重諺表示,對於有一些研究者以當時的時代氛圍,認為是賴和誤寫,並解讀為「自自由由」,府方尊重研究者的不同看法,不過為求慎重,府方採用賴和基金會的出版版本,寄意國家漸進改革、穩健轉型的意象,選擇「自自冉冉」一詞,並藉此祝福全體國人,整年為家事工作辛勞之餘,能夠自在歡喜,跟親愛的人團聚,過一個幸福好年。

呂孫綾上午在臉書發文表示,她在2016年的最後一天,巧遇賴和的長孫、賴和基金會的創辦人賴悅顏,並趁機請教總統府春聯題字的問題;賴悅顏跟她說,原文是「自自冉冉幸福身,歡歡喜喜過新春」,本意為自然幸福,歡喜過年。賴悅顏也說,如果「自自冉冉」用台語或客語發音,意思就是「自自然然」。不管自冉被理解為自然、自由,他都是萬分肯定小英總統選擇台灣文學作為向全民祝褔的賀歲春聯。

呂孫綾則說,詮釋學就是這麽有趣,每個人對於同一個作品都有不同的解讀,所論是「自自冉冉」還是「自自由由」、或是「自自然然」,都希望大家新的一年,滿滿幸福身,一起過新春!

呂孫綾臉書 ID-763915.jpg

▲呂孫綾巧遇賴和基金會創辦人賴悅顏(中)。(圖/翻攝自呂孫綾臉書)

===================================

「賴和」的圖片搜尋結果

體恤考究艱辛 謙卑看見賴和—從總統府春聯爭議說起
www.appledaily.com.tw查看原始檔
吳易澄/醫師、英國杜倫大學人類學博士生
吳易叡/香港大學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助理教授總統府的春聯,選用了賴和的詩句,本屬難得,卻因為特殊的詞句考究的爭議,招致不少的批評。「自自冉冉」一詞,有人認為是手稿字跡不明而造成誤判,或是印刷校訂之誤,正確者應為「自自由由」;但也有人認為那該是以母語發音,以台語客語之讀音皆順口,原意是為「自自然然」。無論哪個版本,看似皆有道理,這也凸顯了研究賴和作品本身的難度。 對吾輩六年級生這一代,僅有幸在大學通識課讀《一桿「稱仔」》(你看,這用字還是很奇特)來認識賴和,而無知於更早之前,不分統獨的左派文人對賴和的推崇,無感於賴和漸漸被有意無意地忽略、遺忘。若對賴和的創作有所了解,便知在那個處在日本殖民時期,作為福佬客的賴和,堅持以漢文寫作時,用詞遣字本身即存在語言轉換的困難,也致使日後考究面臨相當的挑戰。然而,賴和的創作,相較於至今豐碩的古文、國學研究,其能見度也是相對較低的。若不是經過近半世紀來台灣文學的研究孜孜矻矻,戮力不懈地研究與推廣,恐怕也是乏人問津。 針對春聯選字的解釋,總統府的說法是,考量兩種版本之後,為了寄寓於漸進改革,並參考賴和基金會的版本,才做出選擇。由賴和文教基金會策劃,前衛出版社出版的《賴和全集》,乃由學者林瑞明教授所編纂。事實上,多數人有所不知的是,在那個資源匱乏的年代,全集的編輯過程可以說是困難重重。編纂者除了必須承擔繁重的手稿整理與辨識工作,甚至也付出了健康的代價。《賴和全集》在這個世紀初出版,雖無法言之大功告成,亦仍須後續的持續校訂,但已瑕不掩瑜。面對歷史,過往我們的學習,習慣於訓詁學式的理解,因此往往局限在對與錯的辯論之中。然而,歷史的解釋其實是有其彈性的,因此詮釋一件史實,或是一份文件,常常會產生多重的意義。就好像是這次的爭議,其實並無法直接斷定對錯。令人驚喜的是,事件之後,對於該詩的考究與討論突然百家爭鳴了起來,這是一件好事。我們較不願見到的是,爭議導致各方相互鄙夷,互較高下。我們更期望的是,因為爭議的存在,反而可以讓國人瞭解台灣文學研究是多麼的艱辛,投入研究的有為者又是多麼可貴。 十多年前,我們以鬥鬧熱走唱隊的名義製作《河:賴和音樂專輯》,企圖將賴和的創作入歌發表時,即有幸受到許多先進的指正,告訴我們諸多作品該如何發音,如何表達。賴和有一首詩叫做《呆囝仔》(原意:壞孩子),依照當代的慣例,或許我們更會寫成「歹」囝仔。賴和的語言使用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本身就難以掌握。類似的案例在賴和的作品中不勝枚舉,林林總總的例子會讓初代的賴和研究者對某些用字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些困難,都不是受惠於龐大的知識資料庫的我們,所能輕易體會的。 我們並非台灣文學的專業研究者,然而對於賴和的一生勞碌及其作品所體現的時代精神卻是敬佩有加。身為醫生的賴和,在白日看診,在夜間寫作。除了他自己本身的創作之外,賴和先生其實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栽培後進,為許多當時的創作者潤筆、改稿。我們相信,任何一位認真凝視作家手稿的研究者,必也皆能嘗試體會作家所屬的那個時代情境,其創作的用意;就好像十多年前,我們遍尋手稿,希望可以找到能夠放在唱片封面的那個「河」字。凝視手稿,得以穿越時空,與創作者交心。那不只是追究對錯而已,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的考古,以及認同的追尋。 賴和先生的作品及其為人,皆是台灣人共同的資產。賴和先生令人敬佩的人格,除了他剛毅的民族意識,對自由平等的堅持,同時還有他的寬大為懷的精神。因而我們期望春聯的事件,即使最終考究仍是出於手稿校勘之誤,仍能成為讓賴和文學得以被重新認識的契機。更希望能呼籲國人能以嚴肅卻不失寬容的精神,面對這個台灣文學被如此重視的時機;同時予以台灣文學研究者、推廣者、愛好者,持續的鼓勵與掌聲

======================================

福佬客(白話字、台羅:hok(hô/ho̍h)-ló-kheh,四縣腔台灣客拼:hog loˋ hagˋ),俗稱「客底」,由林衡道首次提出,指改用閩南語,被閩南化的台灣客家人後裔。在臺灣人口的統計中,可能多達200萬人,而調查中,多數會依其本人的意願,列為臺灣閩南人。年輕一輩的福佬客,以國語為主要使用語言,可能亦以閩南人自居。
簡介
「福佬客」一詞為林衡道教授提出,用以命名當時臺灣彰化縣一群自稱有「客底」,卻使用閩南語的民眾。臺灣清治時期由中國大陸渡海來臺的移民,不少為福建汀州、漳州及廣東梅州及潮州、惠州客家人。但由於閩南人優勢人口的關係,許多客家人已經徹底的閩南化,不再使用客家話,而改用閩南語,也完全融合於閩南族群
林衡道在〈員林附近福佬客村落〉(《臺灣文獻》14卷1期,1962年)首先提出「福佬客」這個名詞,他透過祖籍、習俗、語言等方面觀察,發現了彰化員林一帶的許多居民,應為客家後裔,定義為被福佬人同化的客家人稱之為「福佬客」。許多姓氏家族的堂號都是客家的,與客家淵源極深。員林福佬客的語言已經完成語言轉換了,僅殘留少數潮州話和客家話詞彙(如地名與親屬稱謂),是具有潮州話和客家話底層的偏漳腔閩南語,鄰近的永靖鄉亦然。[1]
舉例言之,清初中臺灣地區平埔族岸裡社的首任通事張達京,其兄弟有張達朝、張達標等著名的農業墾戶首領,來自於廣東省潮州府大埔縣,原為客家人,但現在該家後代,如豐原張家、石岡金星村張家等,皆僅使用閩南語,不通客家話,且自認為閩南人。可說是福佬客的一個例證。另例為分布於台中西屯一帶的張廖姓,係詔安客家人之後,然該區已成為台灣閩南語的使用區。
名人
臺灣著名的福佬客人物,有臺灣文學作家賴和醫師、前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前中華民國副總統連戰、中華民國總統兼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行政院環保署署長李應元、頂新集團的魏應州、魏應交、魏應充、魏應行四兄弟等等

============================================

發軔於一九二○年代的台灣新文學運動,不僅是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台灣民眾的文化鬥爭和思想啟蒙運動,也相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間弱小民族的反抗,及追求人性解放及社會解放的進步文學思潮同步發展。賴和擔任《台灣民報》藝文欄主編重任,正是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先覺者與主導者。

賴和除了新詩、隨筆雜文及漢詩多種外,也是台灣新文學發軔期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可說是台灣現代小說的奠基者。從他1925年底發表的第一篇小說〈鬥鬧熱〉,到最後一篇有具體日期可查的作品是1935年十二月發表的〈一個同志的批信〉,他的小說創作期約有十餘年。在這十餘年間,他寫了包括〈一桿「秤仔」〉、〈南國哀歌〉等小說、新詩等共四十二 篇作品,題材觸及現實的多面化,包括了農民、庶民及小販的生存問題、婦女問題、警察問題、製糖會社問題,還有仕紳階層的性格問題。

賴和,終其一生,以醫術救治人的肉體,以文學剖析台灣被殖民的諸多面向,其文學作品採「寫實主義」的手法,啟蒙、左翼、抵抗性、反殖民、本土--皆可從賴和的文學中窺見其身影,且洋溢著民族情感與人道主義,受譽為「台灣新文學之父」。

=======================

直接將客家文學視為「族群文學」的探討始於上世紀80年代,主要源由是因台灣客家人重視教育並勤於文藝寫作的事實,在文字書寫的表現上出現許多傑出的作家,他們跟隨台灣歷史的進程步步向前,各類型文學著作十分豐富。
尤其是大河小說的創作成績,跟只佔全台約15%的客家人口不成比例,因而引起研究與發掘的興趣。解嚴(1987)之後,本土多元文化的自由發展,對客家文學的討論也包含了「客家母語」的教育與語言藝術的振興,而有了「顯學」的特別意涵。
客家文學是台灣文學的重要部份,清朝時期,即有落籍台灣的客家文人,如吳子光等,以漢文書寫台灣人文地理。日治時期日本人推行皇民化政策時,台民紛組詩社復興華夏文風,六堆、桃竹苗及台中地區的客家人文士亦不落人後。
國民政府遷台,反共戰鬥文藝風起雲湧,台民則以鄉土意識與高揭「台灣文學」來應對,客籍作家更積極參與。20世紀中葉,隨著廣播電視台的興起,客家社會面臨極大的文化衝擊,承載客家文化根本的客家語迅速流失,客家山歌少人傳唱,客家認同面臨危機,不少客籍作家親身經歷,將此段客家生活反映在作品中,成績斐然。
以語言的層面來看,台灣為漢文字通行之地,住民亦以漢語為主要溝通之媒介,台灣作家或因存活年代之政治因素,學習他種語言文字,如日文等,但仍保持以漢語為基本生活的言語。客家作家於文學表現上,「操作語言」的技巧與應變能力很強,跨越語言及語言轉用的現象隨處可見。客家移民來台有先後,不少人因長期與福佬人混居,成為福佬人而不自知。
被譽為「台灣文學之父」的賴和,後人整理其遺作時赫然發現一詩云「我本客屬人,鄉語竟自忘;戚然傷懷抱,數典愧祖宗」,顯然賴和是福佬化的客裔作家;此類情況,在雲嘉南地區尤多,如宋澤萊、張良澤等皆是福佬客作家,其作品已缺少傳統客家的特色。
以語言文化與族群認同為基點,對照土生土長的客籍作家,他們在客家庄成長,深受台灣歷史文化的洗鍊,從日治時代對殖民統治的抗爭到當今忠於土地的堅持,歷經客語、日文、中文等等教育思維的變遷,例如:鍾理和、吳濁流、鍾肇政等,成為小說文學中最出色的一群。
我們深深期盼,正視生活現實的演變,積極探索客家的傳統與未來,出現充滿台灣文化背景與鄉土關懷,飽含客家族群主體意識的作品,當然這也將會成就台灣文學的版圖與光環。客家作家更應以其創作的亮麗成果,成為眾多的文學鼓號手,在台灣文學運動史上,繼續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

=====================

File:Loa Ho 1919-20 E-mng.jpg

賴和(1894年5月28日-1943年1月31日),台灣彰化人。原名賴河。本職是醫生,但是卻在文學領域留下盛名,尤其是他的詩作,被公認是台灣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詩人。賴和不但是台灣日治時期重要的作家,同時也是台灣1930年代作家所公認的文壇領袖,曾經催生、主過《台灣民報》的文藝欄。由於他提攜後進不遺餘力,因此他的同輩楊守愚說他是「台灣新文藝園地的開墾者」與「台灣小說界的褓母」,並在「光復慶祝後二日」一文中讚揚他為「台灣的魯迅」。曾經主新潮文庫的醫生文人林衡哲,則尊稱賴和為「台灣現代文學之父」。
1894年5月28日,賴和出生在台灣的彰化,父賴天送,母戴氏允,原取單名河,又名葵河。賴和生長在舊式家庭,祖父與父親是道士,經過父祖兩代的努力,從一無所有到成為地主,田產十甲左右,年收租三百石,賴父才有餘力送賴和入書房唸書。1903年,賴和先就讀於私塾,接受漢文教育,之後被送到彰化第一公學校就讀。1907年,賴和另外拜黃倬其為師,在小逸堂學習漢文經典,熟讀四書五經,奠定舊文學深厚根柢,成為其日後寫作的基礎。賴和出生隔年,滿清依據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是賴和日後對日本政府、身分、文化、民族認同產生困擾的原因。
1909年,賴和十六歲,考進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後來的「台大醫學院」),和杜聰明、翁俊明等是同班同學,蔣渭水則是低他一屆的學弟。1912年,賴和與王草女士結婚,王草的父親王浦為阿罩霧林家佃農。1914年,自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畢業。
畢業後,賴和先後到台北、嘉義實習與行醫。1918年,賴和前往中國福建省廈門鼓浪嶼博愛醫院任職,因思鄉之苦,隔年返台,在市仔尾(今彰化市境內)開設賴和醫院。賴和與現今的醫師形象不同,他習慣穿短衣短褲,留八字鬍,行為質樸有禮,說話謙虛得體;醫德很高,志不在賺錢,對貧戶經常減免醫療費,甚至贈送昂貴藥品,因此彰化市民尊稱「華佗再世」、「彰化媽祖」與「和仔仙」。
家庭[]
1912年,18歲的賴和與王草女士結婚,共有六男三女。[1]
長男: 賴志宏(1918年1月1日-1918年1月22日)
次男: 賴志煜(1920年4月16日-1920年8月28日)
三男: 賴燊(1922年1月18日- )
四男: 賴悵(1925年5月17日-1927年3月7日)
長女: 賴鑄(1926年12月16日-1929年9月10日)
五男: (1928年9月19日- )
二女: 賴彩鈺(1931年2月8日- )
六男: 賴洪(1932年6月1日-1934年2月5日)
賴和有六男三女,但其中四男一女皆早夭,故曾作詩云:「曾將醫國手,殺卻兩嬌兒。」(〈懶病〉)的感慨。
文學生涯[]
1918年,賴和遠渡廈門行醫期間,感受到五四運動的衝擊,深感文學不該是知識貴族的休閒品,由於受到中國白話文運動的刺激,返台後致力於推動台灣的新文學運動。1921年(大正10年)2月,賴和參與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10月,台灣文化協會成立,謀台灣社會、文化之發展,賴和也參與其中、被選為理事,往後更投入講演、《台灣民報》工作,此後陸續發表新文學作品。
1923年12月16日,賴和因投入文化協會的活動,在「治警事件」中第一次入獄,遭到羈押長達20多天,其間寫下了多首詩歌,例如《出獄歸家》寫道:「莽莽乾坤舉目非,此生拼與世相違。誰知到處人爭看,反似沙場戰勝歸。」。「1924年在張我軍和連雅堂新舊文學論戰中,是主張新文學之健將。1925年以白話文發表第一篇散文〈無題〉和第一首新詩〈覺悟下的犧牲─寄二林事件的戰友〉。翌年元旦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鬥鬧熱〉,為台灣新文學「草創期」和「開展期」之代表作品,自是創作不輟」[2]。
1926年,賴和義務主持《台灣民報》文藝欄,並且在此開始發表白話小說。前兩篇白話文小說分別為《鬥鬧熱》、《一桿「稱仔」》。此後陸續發表小說二十篇,新、舊詩及雜文隨筆多種。1927年台灣文化協會左右分裂,賴和既擔任已左傾新文協的臨時中央委員,也擔任林獻堂、蔣渭水所組台灣民眾黨的幹事。1930年一月,賴和發表了長篇小說〈蛇先生〉,載於《臺灣民報》二九四號、二九五號、二九六號。1932年,賴和與葉榮鐘、郭秋生等人創辦《南音》雜誌,鼓勵以閩南語寫作文章。1934年張深切、張星建等多位台灣人作家所籌組的「台灣文藝聯盟」成立,賴和被推舉為委員長,並在刊物《台灣文藝》上發表作品。稍後楊逵創立《台灣新文學》,賴和也擔任這份雜誌的,也在上面發表作品。1936年賴和因為在《台灣新文學》發表10首〈田園雜詩〉遭到當時作家林克夫批評:「賴和先生、守愚先生過去在新詩壇已建立了不少功勞,如今他卻做舊詩,豈不是使了後進新詩人起了動搖麼?」。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2月8月珍珠港事變當天,賴和再度被拘捕入獄,約50日,在獄中以草紙撰述〈獄中日記〉,反映了殖民地被統治者無可奈何的沈重心情,當時日本憲警違反常例,一直不告訴他被逮捕的理由。這次入獄事件對賴和的身心打擊甚大,後因病重出獄。1943年1月31日逝世,行年50。
賴和一生創作的作品,大都是殖民地的抗議文學,主題多為「舊社會習俗的敗壞」、「被屈辱的人民」、「弱者的奮鬥」。主要知名小說有《一桿「稱仔」》、《不如意的過年》、《善訟的人的故事》、《浪漫外紀》等,而其他出色的作品有新詩〈流離曲〉、〈覺悟下的犧牲:寄二林的同志〉、〈南國哀歌〉、〈種田人〉、〈可憐的乞婦〉、〈農民謠〉、〈農民嘆〉、〈冬到新穀收〉等作品。詩人向陽認為:賴和那些關懷中下階級的詩作,充滿了左翼作家的悲憫;而詩的語言則雜揉了台灣話文、中文和日式漢文,生動地表現了殖民地作家的後殖民語言風格[3]。其詩作〈南國哀歌〉是台灣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最長的一首詩。「其文學作品採寫實主義的手法,洋溢著民族情感與人道主義,被譽為『台灣文學之父』」[4];而《南國哀歌》則是悼念霧社事件起義的抗日同胞。不過他也創作許多描繪山川景緻和以聖賢為職志的漢詩。他本人也深受傳統儒學影響,對儒學前途十分關注。
遺稿有〈高木友枝先生〉,是紀念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第二任校長高木友枝[5]。
賴和的作品[]
白話新詩[]
有〈流離曲〉、〈南國哀歌〉、〈低氣壓的山頂〉等作品。
小說[]
以題材分:
反映日治時期台灣人民的生存處境與婦女問題
〈一桿稱仔〉
〈辱〉
〈不幸之賣油炸檜的〉
〈可憐她死了〉
政治迫害、經濟榨取和警察的橫暴
〈不如意的過年〉
〈惹事〉
〈豐作〉
〈浪漫外紀〉
揭露殘存的封建勢力及傳統仕紳階級的性格
〈鬥鬧熱〉
〈蛇先生〉
〈棋盤邊〉
〈赴了春宴回來〉
〈善訟的人的故事〉
〈未來的希望〉
〈富人的歷史〉
有關當代知識份子萌芽中的啟蒙思想及其徬徨掙扎
〈雕古董〉
〈一個同志的批信〉
〈歸家〉
〈附會〉
〈阿四〉
賴和的思想[]
台語白話文學觀[]
賴和是福佬客家人,仍保有客家認同,但已經不會說客家話,曾賦詩道:「我本客屬人,鄉語逕自忘,戚然傷抱懷,數典愧祖宗。」賴和閩南語流利,自幼接受古典漢文教育,而後接受完整日語教育,漢語白話文則全靠看書自學,他不但創作古典漢詩,時常以漢詩言志、抒懷,用白話文學作品啟發台灣人的國民性。也使用漢語白話文寫作許多小說、散文、評論、新體詩,是使用漢語、白話文創作現代台灣文學小說的第一人,並嘗試將台語(台灣閩南語)寫入小說對話,是台灣鄉土文學和用台語做文學寫作的第一人。賴和在1926年發表新舊文學比較的文章,提出他對文學語言形式的看法,認為:「一、新文學運動的目標是在『舌頭與筆尖』的合一。二、舊文學是讀書人的,不屑與民眾為伍;新文學則是以民眾為對象,是大眾文學」,學者許俊雅認為:賴和主張的,正是言文一致的台灣話文文學,希望以台灣話文的形式建設言文一致的台灣話文文學,並且希望以台灣話文的形式建設言文一致的大眾化文學,以更直接、更有效的方式將社會運動的主張、思想傳播到廣大社會群眾的心中。[6]。
政治及歷史觀[]
賴和在其詠史名篇〈臺灣通史十首〉中,記敘了台灣先民開拓、戴潮春事件、臺灣民主國及黑旗軍的成敗等歷史事件。其中,賴和曾對第七首的詞句做過修改;原詩作:「旗中黃虎尚如生,國建共和竟不成。天限台灣難獨立,古今歷歷證分明。」而後將之改為:「旗中黃虎尚如生,國建共和怎不成。天與台灣原獨立,我疑記載欠分明。」可見他內心的政治思維由消極的「歷史命定論」轉為自我思辨的「歷史創造論」。賴和改詩的日期雖已無法確認,但這樣的修改卻可以作為賴和本人的歷史觀由寄望祖國強大轉向台灣本土思考的證明。[7][8]
評價[]
賴和悲天憫人的胸懷,兼具文采及內涵的優秀作品,對正在萌芽的台灣新文學無疑是一大鼓舞。賴和擔任《台灣民報》文藝欄主時,也不斷對新進作家給予鼓勵和建議,受他影響的後進有楊逵、王詩琅、呂赫若、吳濁流、葉石濤等人。[來源請求]
文學史書籍中的賴和[]
楊宗翰曾於《國文天地》16卷2期分析民間各家文學史書如何再現「賴和」,初步考察他沉潛的、退縮保守的、舊知識份子屬性的面向,是如何被文學史家拭去、掩蓋與壓抑,以便成就文學史上重要的「典範」塑造工程。
進出忠烈祠事件[]
1951年國民政府要各縣市政府查報日治時期抗日烈士,賴和是十幾位之一,依《褒揚抗戰忠烈條例》規定,賴和入祀忠烈祠但是1958年卻有人密報賴和是「台共」,經過查証,認為是「反日思想激烈」、「屬於左派」而撤出忠烈祠。1984年中華民國內政部認為賴和是傾向中華民國的抗日烈士,曾任舊文協理事及台灣民眾黨臨時中央委員,屬於文協民族派內的「左派」,而非新文協「左派」,因此函告臺灣省政府恢復入祀忠烈祠。文學史研究者林瑞明表示該事件「反映出白色恐布時期聞紅色變的心態」,賴和作品在戒嚴時代被遺忘,「反映出不同階段對於賴和及其文學的不同認知,也可以看到台灣左右統獨各派對於賴和及其所代表的台灣文學之詮釋」。
賴和已整理重要作品出版目錄[]
賴和,1979,賴和先生全集,李南衡主。台北:明譚。
賴和,1994,賴和小說集,施淑。台北:洪範書店。
賴和,1994,賴和集,精裝版,張恆豪。台北:前衛。
賴和原著,1996a,富戶人e歷史,蔡承維台譯;李自敬。台北:台笠。
賴和,1996b,一桿稱仔。台北:洪範書店。
賴和,2000a,賴和全集一:小說卷,林瑞明。台北:前衛。
賴和,2000b,賴和全集二:新詩散文卷,林瑞明。台北:前衛。
賴和,2000c,賴和全集三:雜卷,林瑞明。台北:前衛。
賴和,2000d,賴和全集四:漢詩卷(上),林瑞明。台北:前衛。
賴和,2000e,賴和全集五:漢詩卷(下),林瑞明。台北:前衛。
賴和,2000f,賴和全集:附卷,林瑞明。台北:前衛。
賴和,2000g,賴和手稿集:新文學卷,林瑞明。彰化市:賴和文教基金會。
賴和,2000h,賴和手稿集:漢詩卷(2冊),林瑞明。彰化市:賴和文教基金會。
賴和,2000i,賴和手稿集:筆記卷,林瑞明。彰化市:賴和文教基金會。
賴和,2000j,賴和影像集,林瑞明。彰化市:賴和文教基金會。
李南衡/主,《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4:詩選集》,台北:明潭出版社,1979年3月15日。
收錄三首賴和的詩作:〈流離曲〉、〈南國哀歌〉、〈低氣壓的山頂〉。
林瑞明/主,《國民文選‧現代詩卷I》,台北市:玉山社,2005年。
收錄兩首賴和的詩作:〈南國哀歌〉、〈日傘〉。

========================

福佬客形成原因
大多數的福佬客並不了解自己的組籍或血統源自客家一九六三年,已故民俗專家林衡道把南彰化一群自稱有「客底」的人,命名為「福佬客」。若不是從禮俗信仰上來推溯,福佬客與閩南族群已難分辨,尤其在彰化平原的客家居民,福佬化的程度更是徹底。
早期自大陸渡海來台的漢人移民,多來自閩粵兩地,閩籍居民泰半為漳、泉二府人氏,粵籍則為嘉應州及潮州、惠州的客家人,在清朝時,漳、泉、客三族人群涇渭分明,但今天,除了桃竹苗和美濃等地客家文化還非常突顯,其他地區的客族已與閩南族群融合,成為「福佬客」。
「福佬客」並不太知曉自己的祖籍或血統源自客家,尤其彰化平原的客家居民,福佬化的程度已相當徹底,要找到能講流利客家話的人相當困難,且有不少人認為自己是閩南人,只能勉強從民俗學上「天公爐」的形式和放置的位置,或是從宗教信仰來推溯客族的遺緒(編按:客家人天公爐放在屋外,福佬人置於正廳且形式互異;客族宗教信仰多崇祀三山國王廟及義民廟)。
根據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許嘉明調查,「福佬客」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可能:
移民。因當時粵省移民,先到閩南語系的地區接觸、學習過閩南語;
海禁。由於清朝「海禁」的緣故,嚴禁廣東居民渡海來台,因此客族來台人數不如漳、泉州多,為求在閩南文化圈中適應,總得做某些融合;
自救。清代駐台的官吏除了對具有「圖謀不軌」的事關心之外,一般移民的狀況近乎自治,移民間「大欺小」、「強凌弱」以及「分類械鬥」的事層出不窮,人數較少的客族為了自救,不是團結聚集一隅,便是與同處弱勢的漳州人聯合;
通婚。漳客聯姻的結果,今日許多人已認為自己是漳州人。
無論清代台灣各地區幾近「移民自治」狀況,或是日據時代日人除了知識份子和城市多所管制,鄉鎮多採「放任」態度,因此地方的「治安」需團結自衛、「經濟」需互相依存自給、「交通」又不便,自然會產生自我或尋求認同意識。
但是今日人際互動頻繁、文化融合迅速、經濟差距也不大,年輕一代再也難分辨祖籍,文化、婚姻混合的結果,這種「分界」也不合實際。
福佬客的聚落分佈
清康熙中葉以來,客家人開始大量從大陸渡海移民來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客家移民因為不同的原鄉、來台時間、登陸口岸,以及拓墾地不同的環境,而產生程度不一的差異。
南部地區的客家人,以高屏二縣的六堆地區為重鎮。「六堆」是清康熙時客家人為了協助清軍對抗反抗軍,及保護鄉土所成立的團練組織發展而成,後來還有遷移至恆春半島的滿州、車城者。
中部地區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台中盆地以東的丘陵地帶,彰化平原的永靖、埔心、北斗,八卦山脈西側,以及南投的部分山間盆地。
北部地區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桃竹苗地區,開發順序是由濱海、平原、山區。清道光年間,台北平原的客家人因閩粵械鬥而二次遷移到桃竹苗地區。
花東地區的客家人,最早在清代由客籍士兵打通竹山到玉里的古道後促成「客人城」。而來,日治時代才有大批來自六堆、桃竹苗地區的二次移民,光復後還有從西部平原遷來的三次移民。
有關台灣客家祖籍,以廣東省饒平縣為最多,廣東省海豐、陸豐兩縣次之,台灣北部的客家俗稱「海陸客」,而南部屏東縣之客家俗稱「潮州客」;至於宜蘭縣和台北縣的一些鄉鎮、桃園縣北部、台中縣山城地區、彰化平原及八卦山脈西側、雲林縣西螺、二崙、崙背地區、嘉義新港、大林、北港、阿里山和台南縣的一些鄉鎮,以及屏東縣的潮州、屏東市和恆春半島地區,其實早年都還是客語區,現在多半成了「福佬客」,客家話都已消失殆盡,後代子孫只有在溯源時,才會發現自己的客家血統。
信仰
信仰是福佬客地區遺留客家文化傳統很重要的一條線索信仰是福佬客地區遺留客家文化傳統很重要的一條線索,雖然可能因為搬遷移居而造成對於某些地區是否為客家聚落的誤解,但大抵來說,因信仰而興建的廟宇仍不失為理解福佬客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山國王一直是客屬人士的守護神,三山國王廟可稱為客家人的索引,有三山國王廟就有客裔在附近;而都市化地區則只能證明客裔在此貿易、出入。彰化縣共有34座三山國王廟,多分佈於南彰化縣。雲林地區在斗六「前粵籍九庄」地區、西螺地區、大埤鄉的新街都有三山國王廟的蹤跡。
根據劉還月先生調查彰化縣境內至少有四處義民祠:彰化富貴里的懷中祠,為清代十八義民而建的廟;永靖鄉永西村的英烈祠,為閩客械鬥事件中客家犧牲82位壯丁,地方士紳感念而建祠供奉,此一事件也促成鄰近客家人連庄保衛的想法,永靖、社頭、埔心、員林、田尾等地七十二個村落組成聯庄會。埔心鄉的義民村也有一座忠義廟,也供奉著協助官方對抗盜匪而死難者的忠義公。個別廟宇包括:溪湖荷婆崙霖肇宮、員林廣寧宮、西螺廣福宮、西螺廣興宮、竹塘醒靈宮、斗六順天宮等。
建築
據師大應用美術系賴志彰教授研究,八卦山麓自大村南邊至二水北邊這十六公里帶狀聚落,是福佬客相當多的地方。社頭、田中一帶的蕭姓、朝興翁姓、田頭賴姓、石坑趙姓、員林江姓、內灣陳姓、員林挖仔何姓、田頭與東山黃姓、林厝詹姓、東山曹姓、社頭劉姓等,至少有五十座以上民宅為客家聚落。社頭月眉劉宅團圓堂護龍長度為全台之冠,有十三條護龍,並入選為歷史建築百景。
賴志彰發現,八卦山麓的福佬客民居空間形式分為:山麓下的帶狀居住模式;莿竹環繞的圍場與地形變化的庄頭;背山面水的空間形式;多護龍、多院落、或左右不對稱的平面佈局;堂、宮、廟、宗祠多重混雜的神祇信仰;多圍水田、屋前禾坪、宅後果園與山林的農事耕作空間形式等。
另外,在平原上則有更多的客籍民居。永靖鄉饒平客陳宅餘三館是國家三級古蹟,格局完備、雕飾莊重。埔心黃宅、永靖高厝安宅堂等都是仍保留有客家特色的民居建築。至於雲林地區客家建築與民居的特色多已不復存在,僅能從門楣上的「堂號」或墓塚上的祖籍來做推估。個別建築民居有崇遠堂(張廖家廟)、社頭劉宅、埔心黃宅、西螺七崁、阿善師墓園、七崁武術牌樓、石雕公園、田尾公路花園、八堡水圳等。
美食特產
福佬客地區在美食小吃特產上幾乎已完全看不出純正的客家風味,不過一些小吃特色上仍可略見福佬、客家兼容的蛛絲馬跡。
雲林縣大埤鄉也是福佬客的大本營,由地方流傳的一首念謠即可窺見客家文化的遺緒:大埤頭,客家天,做酸酸,呷甜甜。其中提到的「做酸酸,呷甜甜」就是酸菜,醃漬的食物是客家飲食上的一個重要特色,其中酸菜就是本地的一大特產。芥菜為醃漬酸菜原料,大埤種植面積一千五百公頃,百年以來一直提供全台近八成的酸菜貨源。
麻糬以及米食餐點,也是客家美食的一大特色。彰雲地區的福佬客地區,彰化、西螺的麻糬均頗富盛名,但其麻糬製作的形式卻早已脫離傳統客家麻糬,沒有內餡、也不具一大團麻糬再用手抓其需要的份量食用的特性,而早改採單個的包裝方式,不過其文化根源應還是來自客家。
另外,在永靖、社頭鄉間的餐廳,其廚師烹煮的菜餚雖早已福佬化,但仍可從蛛絲馬跡中發現些許的客家味道,如醃瓜煮豬肉、醃漬的瓜類就是客家美食的特色。據劉還月先生調查,竹塘一帶二度移民的客家人,他們的日常生活仍過得相當客家化,醃瓜、醬菜、酸菜湯仍是宴客的主角。
彰雲福佬客地區正是濁水溪流經區域,彰化平原以及濁水溪沿岸孕育了多種全台第一的農特產品,名聞全台的濁水米、濁水溪河床砂地盛產的西螺大西瓜、西螺醬油王國以及彰化大村巨峰葡萄、社頭的芭樂、田尾的花卉等,荒地變良田的墾拓過程,是先民胼手胝足努力拓墾的結果,也是屬於福佬客這一特殊族群共有的榮光。
多元文化尊重
歷史學家強調,假如一定要強分不同文化間的「優勢」與「劣勢」,則這種文化的相對落差重要的一環,必是因為人口多寡等因素自然形成的,而不是靠口號、及非自然的外在強勢強逼區分,我們尊崇每一地方民系都有它的特色,但不必過度畫地自限,忘卻「百花齊放始芬芳」的道理。
在多元文化取得共識、自然發展、彼此尊重的考慮下,「文化台灣」遠比「政治台灣」更需及早建立,重要的是,無論是心懷「故土」或「斯土」的人,心態上都應具備以「客」為「家」的精神,如此才不會自我放棄文化茁壯的機會,也才是真正的「客家文化」。

=======================

福佬客名人堂-名人的話

兼融福佬文化與客家文化的客家族群支系「福佬客」幾乎遍居全台,由於在移墾初期福佬文化主流現實的影響下,導致在語言、族群認同上幾被同化早已不知己身是客,成為客家族群中隱性的潛流。走訪福佬客最為集中的彰化、雲林地區,雖然語言不再但在風俗習慣上仍處處可見客家文化的遺緒,及客家文化強調堅持執著的硬頸精神,所以在彰化田尾地區我們原有的荒煙漫草轉變成全台最美麗的公路花園、在最貧脊的雲林沙崙農村中我們還見到一群為客家文化復振努力的詔安客族 ... 。其實在各個領域中傑出的人物,不乏福佬客的代表,這些人的成就,不僅代表個人的付出與努力,也標記著福佬客族群的榮光。
陳水扁
陳水扁
中華民國現任總統
台北市市長
立法委員
台北市議員
台大法律系畢業

李登輝
中華民國總統
中國國民黨黨主席
台灣省省主席
台北市市長

游錫ㄍㄨㄣ
行政院院長
總統府副秘書長
民進黨秘書長
台北捷運公司董事長
宜蘭縣縣長
台灣省省議員
東海大學政治系畢業
蘇嘉全
內政部部長
屏東縣縣長
立法委員
中山大學公共事務所碩士
李應元
民進黨副秘書長
立法委員
中華民國駐美副代表
北卡大學醫療經濟學博士
哈佛醫療管理碩士
台大公衛系畢業
邱創煥
總統府資政
考試院長
台灣省主席
內政部長
宋澤萊
雲林二崙人
曾任教彰化福興國中
師大歷史系畢業
謝東閔
彰化二水人
中華民國副總統
總統府資政
台灣省省主席
台灣省議會議長、副議長
劉峰松-(名人的話)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館長
國史館主任秘書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主任
謝英從-(名人的話)
彰化永靖人
二二八紀念館館長
廖永來
台中縣縣長
立法委員
台灣省省政委員
台灣環保聯盟秘書長
邱創進-(名人的話 )
立法委員
民主進步黨全國黨代表
彰化縣議員
大葉大學工業關係所碩士
賴和
台灣新文學之父


「福佬客」、「客福佬」、「平埔客」

一、「福佬客」、「客福佬」、「平埔客」三者定義
「福佬客」為人稱的「客底」,故名思義就是不會說客家話,被閩南人同化的客家人,反之,閩南人被客家人同化為「客福佬」,被原住民同化的客家人為「平埔客」,客家人同化的原住民稱「客平埔」,。
二、臺灣歷史上族群互動關係
(一)族群為一群擁有共同語言、文化、共同來源或共同祖先,自認與其他族群不同,他群也認為其獨特性,用此區分「我群」與「他群」標準,作為歸屬感的來源。
(二)Brass提出原生論、建構論與行動論探討族群界定
原生論指的是與生俱來的、客觀上認定,指共同文化、淵源或語言等界定族群。
建構論是指主觀上認定,自我認同或他人認同為獨特的一個族群。
行動論是指從互動行為認定,勤儉刻苦、硬頸精神、堅毅剛強等來界定。
綜上所述,族群認定不能只用單一論點來界定,而是要三者共同深入去探討界定族群。
(三)「福佬客」現象
1.工商業時代來臨,農業社會的衰微,客家農家子弟為了經濟,聚集於大台北都會區,為了爭取資源與工作機會競爭,寧願學習主流族群的文化與語言,避免隱藏自己的身分,溝通時使用國語與閩南語,再者,在那出生的客家後裔因為周遭環境的影響,客家語言學習環境缺乏,逐漸被福佬人同化為「福佬客」。
2.清朝朱一貴事件、林爽文事件、戴潮春事件帶來的分類械鬥,除了造成島內移民之外,有些客家族群為了保衛生命財產,採取同化策略,逐漸被同化成為「福佬客」。
(四)「平埔客」現象
1.臺中平原開墾來自潮州大埔客張達京,精通番語,為岸裡社的第一代通事,張達京與社民關係密切,會交社民一些開墾、鑿峻、禮儀、倫理、飲食等,得到社民的信任,後娶「番女」為婦,故有「番駙馬」之稱。
2.也有傳說張達京來台時,正好遇上瘟疫,當時以祖傳秘方救治許多岸裡社社民,社民為了報答他,將六名「番女」嫁給他做婦。
3.台中開墾與原籍族人共組「六館業戶」共同出資開墾,組成「張振萬墾號」與原住民割地換水方式共同開墾。

========================

在前一篇三山國王的文章當中
http://tacolin.blogspot.com/2010/04/blog-post_04.html
有提到三山國王,是台灣客家人崇敬的神…
整件事的起源在於
前些年,我回彰化家中的時候,跟我老爸閒聊的時候
「老爸,三山國王不是客家人拜的神嗎?」
『是啊』
「那為什麼永靖鄉好幾間三山國王廟?永靖有很多客家人嗎?」
『其實…我們家說不定是客家人耶』
「蝦毀!!!!????」
我二十多年來,一直以為自己是閩南人跟外省人混血
沒想到,竟然是客家跟外省混血嗎? (雖然好像沒有什麼差別就是)
後來就針對這點,去調查了一下。
【福佬人】
以下引用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6%8F%E4%BD%AC%E4%BA%BA
福佬,或叫福佬人、福佬族,本為中國廣東種族對閩南民系(福建佬)之稱謂。對於潮汕人來說,這是屬於一個外來的蔑稱。
根據1991年《中國遺傳學報》所做的全國人種基因比對後,發現全國漢人中,閩南人(廈門、汕頭)、客家人(梅縣)的民族主體都是南方的民族(佔七成五到九成以上的基因)。
廣州人的北方血統比梅縣人更低。
此外,根據台灣馬階醫院血庫及輸血醫學研究室主任及主治醫師林媽利醫師的研究,並從組織抗原推斷,福佬人主要是古代百越族的後代,並不是北方來的漢族。
台灣學者吳守禮說:“福佬”最初確實是客語中對福建人的貶義稱呼,後來“佬”字的貶義淡化,稱呼福建人還必須加上“人”字成為 “福佬人”,最後連福建人和閩南系台灣人都忘記了“福佬人”是他族對該族的貶稱,也自稱“福佬”
也就是說,福佬,本來是客家人拿來罵閩南人的。
就像英國佬、德國佬、法國佬,都是用來稱呼別的國家、或是種族的。
沒有德國人會說自己是德國佬的,對吧。
但是後來罵久了,閩南人也就忘了,所以開始自己稱自己為福佬、或是福佬人。XDDDDDD
另外就是,其實閩南人也好、客家人也好,都不是正統的漢人啦,我們是地方蠻族來的 (無誤)。
以後大家在玩三國志的時候,遇到東南方的百越,要對他們好一點啊。那可是我們的祖先來的。
【那福佬客呢?】
很明顯地,福佬客 = 福佬人 + 客家人。
不過,這並不代表說是閩南跟客家的混血,而是有別的意思。
福佬客的定義是,以為自己是福佬人的客家人。
也就是說,原本應該是客家人,但是跟福佬人在一起混久了,就以為自己是福佬人、忘了原本是客家。
這種人我們稱之為福佬客。
而福佬客在學術上的分類,還有分成好幾種。
以下是挑彰化縣的部分來講,我是彰化人嘛。
【第1代福佬客】
清朝中期開始,原本一些居住在市區、平源的客家人。
由於身旁都是福佬人,這些客家人,慢慢忘了自己的根。
甚至有廣東饒平縣來台的客家子弟,最後墓碑上竟然寫「福建饒平」
而這種第1代的福佬客,其生活習慣、房屋建築,幾乎已經看不出是有客家人的氣息。
彰化市有名的文學家 - 賴和為其代表。
【第2代福佬客】
同樣是清朝中末期的時候,有一些客家人,就像前一篇三山國王所講的一樣。
由於生存的關係,移到靠近平原的山上去討生活。
由於並沒有逃到很深山,所以附近仍然是福佬人居多,慢慢的也忘了自己是誰了。
不過,比起第1代的福佬客,第2代的,在生活習慣、信仰、房屋配置等等,還是可以發現一些客家人的習俗、或是風格。
彰化八卦山、山腳路上的一些族群即是第2代福佬客。
【第3代福佬客】
由於彰化縣西部平原曾經發生不同族群鬥毆、而且一打架就打很久。
就連永靖鄉這個「永靖」的名字,也是取其「永遠平靜」之意而來的。
當時的這個打群架事件,讓許多彰化縣的客家人,都移往現在的員林、埔心、永靖、社頭一代。
所以其實這一區是客家人的大本營。
據說在日據時代初期,這一代都還講客家話。但現在幾乎已經沒有了…
很多人都自以為是福建閩南人 (像我就是?)
此為第3代福佬客。
【第4代福佬客】
由於彰化在日據時代就開始有糖廠相關的事業。
有一些由苗栗地區,為了討生活而前來彰化的客家人。移居到二林、埤頭、竹塘一帶。
雖然也不過七八十年的事。但那一代的客家人,會講客家話的也沒剩幾個了…
當然,上述的說法大部分看起來都像是「同化」
所以忘記是客家人自己不好?XD
不過也有別的說法是,客家人為了怕被閩南人追殺、瞧不起之類的。
所以對外謊稱自己是閩南人,然後裝成一副閩南人的樣子在生活。
可能剛開始,第一代、第二代還記得,後面的子孫就真的以為自己是閩南人。
這種福佬客也是有的。
另外,在客家人較多的苗栗縣,也有「客福佬」這種人的存在哦。
就是怕被客家人追殺,所以偽裝成客家人的福佬人。
【永靖人都是福佬客?】
當然,要完全判斷你是純種的閩南人、或是福佬客,其實已經不容易了。
可能要追查一下祖譜才知道。
但老家在永靖的我,身為福佬客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永靖街 - 永靖鄉以前最熱鬧的一條街。
是清嘉慶時期,客家人出資購買土地、興建的一條街。
當時的永靖街,是全客家人的一條街。
但現在的永靖街,你去路上問,沒有幾個人會承認自己是客家人的… 囧
另外,永靖鄉在台語界也是小有名氣的。
永靖的枝仔冰(ㄅㄧㄢ),冷冷(ㄌㄧㄢ)硬硬(ㄉㄧㄢ)這一句。
跟一般的閩南語發音不同,據說也是摻雜了客家話所致。
另外,社頭鄉第一大姓,蕭,根據調查,蕭家也是福佬客,不過他們現在都不承認… XD
在永靖或是社頭,還蠻常吃到醃瓜煮豬肉這道菜的。
也就是焢肉裡面會加蔭瓜啦。據說這道菜也是結合了客家飲食文化 - 醃漬物的關係。
(這道菜我家的阿公超愛吃)
【要怎麼分辨自己是不是福佬客】
這個有點困難啦…其實。
根據資料顯示,有一些比較明顯的點,可以先查證一下。
(1) 如果你的祖籍是寫福建饒平
那恭喜你,你就是福佬客,因為饒平在廣東省,不在福建…
這可以說是辨識度100%的方法。XDDDD
(2) 用「厝」、「宅(tei)」、「寮」來稱呼地名
客家人對於比較接近平原、或是閩南人地區的村落,會用什麼什麼「厝」來稱呼。
遠離閩南人或靠山的地區,會用什麼什麼「寮」來稱呼
如果是較完整的獨立地形,會用「宅(tei)」來稱呼。
像彰化員林、永靖、大村一代,這種寮啊、厝啊、宅的地名很多。隨便問一下就一堆。
(3) 天公爐的擺法
一般的閩南人,天公爐是會放在室內的燈樑下。
不過由於福佬客是「客底」,所以會有不同的擺法。
有的會另外將天公爐放在屋外的圍牆上。
也有的會另外立一根柱子,靠近圍牆邊,然後柱子上面就是天公爐。 (我家就是這樣)
跟傳統客家人的天公爐有類似之處。
方法當然還有很多,我就不列出來了。
因為這些辨別方法也不是絕對,真的要深究,或是要從祖譜、或是直接去客委會詢問一下才是。
所以我以後要以客家人自居嗎?
算了…我還是當個(偽)福佬就好了。

===================================

15873336_1212425215516218_5111004980797396671_n  

「自自冉冉」引起滿島狂舞 楊翠:到底何事該怒?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1-04 21:47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東華大學副教授楊翠。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東華大學副教授楊翠。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總統府日前公布新年春聯,宣稱引用作家賴和的文字「自自冉冉、歡喜新春」,卻遭台文館館長廖振富指證引用錯誤,《賴和全集》總編輯林瑞明的學生,現為東華大學副教授楊翠表示,應該是當初《賴和全集》打字錯誤,把「自自由由」打成「自自冉冉」。對於有人指責是《賴和全集》編輯一開始就搞錯,楊翠也替老師抱不平,認為林瑞明從頭到尾只能選擇安靜無語,「到底何事該怒?」
楊翠在自己臉書上寫道,林瑞明是她的碩論指導老師,「他以一生精力,默默從事台灣文學研究,單單賴和研究,就耗去他20年,他是在台灣文學研究的路途中病倒的。」楊翠表示,在整理編輯賴和手稿的時候,林瑞明還在病中,《賴和全集》中的「冉」沒有被校訂出來也不是什麼大事,楊翠質問「誰出版的書中,真的沒有一個、兩個錯字?」

楊翠說她之前不表示意見是因為不想讓這些滿島狂舞的言論擴及、傷及她的老師。她批評台灣就是這樣,努力一輩子沒人聞問,被找出一個小錯誤,就可能全數抹消。楊翠不滿有些可能沒研究過賴和的人,突然變成賴和的「代言人」,甚至還有作家和教授指責《賴和全集》的編輯,她批評這些人隨隨便便就把別人打成權力的附從者、不認真的編輯者,抹消一切。

楊翠最後說到,文學有各種想像空間才是好的,重點不是誰對誰錯,關鍵是討論問題的態度。只要是善意的討論,都是好的

=============================

2478366dfdf36_l2017-01-07_124730  

由變冉「真相大白」!賴和全集主編:原稿辨字苦
2017-01-06 11:48聯合報 記者何定照╱即時報導
總統府新年春聯「自自冉冉」引發爭議。 圖/本報資料照片
總統府春聯案延燒,《賴和全集》主編、大台文系教授,林瑞明(林梵)昨一則「台灣俳句」引各界關注,被認為是覺得「由由」才對,但有部分人士認為林瑞明語意不明,引用的媒體是過度解讀。林瑞明今早在個人臉書又貼上新的俳句,標題為「爭說」,內文寫「原稿辨字苦/三十年間無人聞/賴和一夕紅」,語意顯指當年校對問題,導致「由由」變「冉冉」。該案到此,可說真相大白。
春聯案延燒,林瑞明的學生、東華大學副教授楊翠3日晚間在臉書表示,「自自冉冉」應是打字錯誤造成,她選擇不發聲,是因為不想再用言語傷害老師林瑞明。
楊翠指出,林瑞明以一生精力,默默從事台灣文學研究,單單賴和研究,就耗去他20年,他是在台灣文學研究的路途中病倒的。
楊翠表示,整理、編輯賴和手稿時,林瑞明的身體還在病中,「《賴和全集》中,「冉」沒被校訂出來,也不是什麼大事,誰出版的書中,真的沒有一個、兩個錯字?我就不相信!」楊翠指出,她不想說,因為不想讓這些滿島狂舞的言論擴及、傷及她的老師。台灣社會就是這樣,林瑞明努力了一輩子,沒人聞問,被找出一個小錯誤,就可能全數抹消
林瑞明昨天則在個人臉書上貼了一則「台灣俳句」,標題為「馮馬」,內文寫「馮馬皆是姓,京涼涼京水移動,馬涼當馮京」。經媒體引用後,豈料仍有讀者認為不代表林瑞明認為「由由」還「冉冉」對。林瑞明今天這則貼文,可說已明確表達「由由」確實是在辨字校對出錯,變成「冉冉」。
林瑞明還貼上兩封霧峰林家書信,標題為「辨讀」,指「霧峰林家書信,請各方高手辨讀,這還是工整的函」,意指辨讀之不易。
林瑞明昨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總統府印該春聯前並未問他,事發後也沒來問他,他要在總統府問他意見後,才說出看法。今天他回應本報詢問時,也表示他暫不受訪,請體諒,他想過安靜的生活,但可引用他臉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