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詩人---利玉芳 @ 姜姓宗親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l1jcZc

利玉芳 (1952年-),台灣詩人,屏東縣內埔鄉人,為笠詩社、台灣現代詩人協會、《文學台灣》同仁。現居台南市下營區
早年參加鹽分地帶文藝營,結識笠詩社成員,之後加入。曾以「綠莎」為筆名發表散文,之後以本名發表詩作。著有《活的滋味》、《貓》、《向日葵》、《淡飲洛神花的早晨》、《夢會轉彎》、《台灣詩人選集──利玉芳集》等詩集;散文集《心香瓣瓣》;《聽故事遊下營》、《我家在下營》、《壓不扁的玫瑰──楊逵》、《小園丅》等兒童文學作品。榮獲1986年吳濁流文學獎、1993年陳秀喜詩獎。[1]
台灣日治時期作家林芳年生前曾評論其詩,寫道:「形象大膽、造句清新、能打破一些古陋的格調,她不僅在修辭方面有凝練的成就,且在意境的表達也有跨步的進展。」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利玉芳,一九五二年出生於屏東內埔,高雄高商畢業,現於台南下營經營白鵝生態農場。為女鯨詩社、笠詩社同仁,台灣筆會成員。著有詩集《活的滋味》,散文集《心香瓣瓣》,兒童文學作品《我家在下營》等。曾獲吳濁流新詩首獎、陳秀喜詩獎等。

客家女詩人利玉芳(1952-)
利玉芳,1952年1月22日出生於屏東縣,高雄高商畢業,國立成功大學空中商專會統科肄業,曾任電臺童詩撰稿與配音、教職,身為「笠」詩社、「女鯨詩社」的同仁。曾以〈貓〉獲吳濁流文學獎、女詩人陳秀喜詩獎。

利玉芳早期的作品,多勇於探索女性身體與情慾世界。例如〈貓〉一詩中,其藉由在暗夜出沒、驕傲的貓族,發現她「一聲鳴叫/發現那是我隱藏已久的聲音」。林芳年指出,利玉芳的詩,形象大膽、造句清新、能打破一些古陋的格調。她不僅在修辭方面有凝鍊的成就,而且在意境的表達上也有跨步的進展。近期的創作中,寫作客語詩如〈濛紗煙〉:「日花仔/掀開包等田坵个面紗/打赤腳个婦人家/將濛濛个心事/躅入河禾頭下」,曾進豐認為,利玉芳書寫客家女性的生活烙印,挖掘她們久被埋葬的心事。

=============================

作家: 利玉芳
本名: 利玉芳
其他名: 綠莎
性別: 女
出生年: 民國41年01月22日
籍貫: 臺灣省屏東縣
個人簡介: 內埔國小、內埔初中、高雄高商畢業,國立成功大學空中商專會統科肄業。婚後以家庭主婦的身分參加在南鯤鯓舉辦的鹽分地帶文藝營,認識了「笠」詩社的成員,因而加入成為「笠」詩社同仁。曾任電臺童詩撰稿與配音、教職、與任職農會的夫婿合力從事冷凍加工食品業,從事蘭花養殖,將夫家祖傳的舊瓦窯改建為「白鵝生態園區」,結合文學和生態教育,從事戶外教學及現代詩交流。曾獲吳濁流新詩獎、女詩人陳秀喜詩獎。著有《活的滋味》、《貓》、《向日葵》及《淡飲洛神花的早晨》。
寫作風格: 利玉芳的創作文類從散文開始,直到民國六十七年加入「笠」詩社才從事詩的寫作。她的作品散見於《自立晚報》副刊與《笠》詩刊。林芳年曾評其詩:「形象大膽、造句清新、能打破一些古陋的格調,她不僅在修辭方面有凝鍊的成就,且在意境的表達也有跨步的進展」。近年來,利玉芳參與地方電臺「童詩欣賞」廣播節目的撰稿、編寫兒童文學讀物、鄉土教材,並為臺南縣下營鄉老人從事口述歷史等工作,積極為鄉土文化貢獻心力。(資料來源:《2007臺灣作家作品目錄》VOL.1)

當代客家文學史料系統 - https://goo.gl/atcsEI

====================================================

七行詩小集■利玉芳《鞋子》

是因為你愛上了風景
我才樂意陪你去旅行

別為我專挑容易走的路
別只看我走路的姿態
別只聽我走路的聲音

但願是你走過許多風景
而不是我走過許多風景

讀後筆記:利玉芳的《鞋子》,形容它可以遊走天下,但
人與鞋子是誰走過許多風景,卻沒有答案,讀詩未必要找
出結論。

(選自張默編《小詩●牀頭書》臺北爾雅叢書 467)

============================

藍布衫與白羅曼
採訪◎劉維瑛
長輩說過 河霸手的女孩可以嫁人
暗地裡歡喜
我是個河霸手紋的女孩
自從嫁來下營這個小村
細看掌紋
像是庄北的急水溪
更像故鄉的東港溪
這條河霸
晝夜汨汨地流
生命線彷彿連著母親的臍帶
事業線順著河川的彎道游去
愛情線的河床吹來藺草的鹼味
岸邊 飄送一束野薑花的相思
以及堤防上 還有
菅芒花 夕陽 椅子 的對話
(利玉芳〈掌紋〉,《淡飲洛神花茶的早晨》,台南縣文化局,2001年)
火車穿過府城、小鎮與平原,在一切尚來不及細想時,便被火車遺落在無垠平原,迎來的是詩人利玉芳,以及一片午後灰濛。談起利玉芳,總有些身影探進來——《笠》詩刊上的利玉芳;學術研討會上、世界詩人大會裡、文壇先進口中稱許的客家詩人利玉芳;當然,也包括在台南下營與鵝群同戲的農場主人利玉芳。跨進白鵝生態農場裡,鵝群棲息水塘四周,庭院一側以楊逵「鵝媽媽要出嫁」為主題的牆面,東海花園裡小說家筆下的鵝媽媽,無力對抗不公;而下營賀建州村裡的鵝媽媽詩人,是如何與水塘邊的白羅曼共處呢?
「最初,寫作是為了身邊的人事物,寫故人、寫家園。我從小喜歡植物,熱愛冒險,接連萌發的原鄉意識,寫著寫著卻愈益清楚明瞭。」漫步園圃,池邊的動植物如欒樹、雀榕、綠頭鴨、菅芒花、白羅曼等,以及溪流與原野,山林與鳥獸,都驅動著她對文學的堅持,對南方的依戀。
「河流河霸或圳溝常被援用為女性、母親孕育文化的意象,從童年印象中依傍著大武山的東港溪,到為人妻、人母後移居到下營,白河、關子嶺附近的急水溪,河流記憶鑲嵌在自己掌心,長輩說這樣的掌紋嫁得好。曾經自認對國語不嫻熟的驚恐,現在看到客家文化的勃興,該也算是種客家女兒嫁得好的表徵啊。」
過去,在反父權、主張情欲自主的女性詩學背景下認識她,「給我勇氣,給我微微的醉意,用來擊破虛偽的牆,讓真情俘虜我的靈魂。給我用肉體歌唱不朽的詩,給我厚實堅強的肩膀,我需要灌滿一夜的愛」,從早期《活的滋味》、《貓》詩集中純真直率的情愛主張,到後來《向日葵》、《淡飲洛神花茶的早晨》融入台灣政治、社會與生態等多元議題,這位屏東內埔女兒、下營的客家媳婦在養鵝事業外,確立了方向。
詩人近期作品摻合著鮮明的自傳風格,在普遍煽情的空氣中,她的目光貫穿混亂世局,用客語寫作揭示屏東內埔地區利家伙房女兒的身世,以一種抒情性,追溯過往事件,闡述對島嶼的關注:「以詩語言敘述家族史、寫自傳是我未來創作的期許,既然知道自己根著此地,就得知道自己是誰,從哪來?從三合院、宗牆背、柵門後去思索吧!」她以〈簾裡簾外〉說明過去以小腳趾形狀,判斷是否為血統純正的「漢人」的說法,簾裡簾外,誰成「番仔」,便有所鄙夷的意味;〈臨暗〉則是呈現一幅當年國民黨統治時,一遇「停電」--當年開票之誆騙計倆,詩人央求月光星子燈籠花加上手電筒同來協助照亮,防止不法;近作〈最後的藍布衫〉則以詩人遠房叔母遭遇為腳本,描述客家婦女為著子孫的平安,也悼念出征遲歸的丈夫,妻女們以寬大簡樸的藍衫衣袖拭淚,卻未因鬆爽樣式,釋放出自我。
穿著藍布衫的客家女子,是不在乎外界眼光的,甘心與一群白羅曼在嘉南平原的淳樸村莊相伴。「來瞧瞧我這回的得獎作品吧,這可是用鵝蛋殼拼貼成的喔!還有新造型的鵝蛋彩繪呢!」女詩人,對家園、自由與愛,鉅細靡遺的關注著。回程路上,撫著詩人致贈的鵝毛筆,夜色渺茫,卻在那叫林鳳營的小火車站,讓夜風喚起自己的原鄉。
利玉芳,一九五二年出生於屏東內埔,高雄高商畢業,現於台南下營經營白鵝生態農場。為女鯨詩社、笠詩社同仁,台灣筆會成員。著有詩集《活的滋味》,散文集《心香瓣瓣》,兒童文學作品《我家在下營》等。曾獲吳濁流新詩首獎、陳秀喜詩獎等。(攝影/劉維瑛)

=============================

利玉芳生平簡介:

利玉芳,一九五二年出生於屏東內埔鄉牛埔下庄。一九七一年高雄高商專畢業後,隔年即結婚,住台南縣下營鄉,任國小代課教員。八0年貸,與任職農會的夫婿合力從事冷凍加工食品業。九0代,從事蘭花種植。由於曾經從事國民學校教職及農業生產工作,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進一步結合平生工作經驗,以夫家舊瓦窯改闢,成立「白鵝生態教學園區」,從事生態教學之工作。

利玉芳在初中就學的時代,即以「綠莎」的筆名發表過散文(村落已寂寥),但逢至一九七八年,已為人妻、為人母,以家庭主婦的身分參加在南 舉行的「鹽分地帶文藝營」,認識「笠」詩社成員,加入「笠」詩社,開始在「笠」詩刊發表作品,正式展開他的詩創作。同一年,她也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作品散文集:<心香瓣瓣>。這本作品集是以合集的方式出版,書背上另有書題:<一個金門青年的心聲、心香瓣瓣>,作者則是「王建裕、綠沙合著」。利玉芳收集在這本合集上的散文,是自初三的初創作到婚後的作品,全部發表在一份叫<中國婦女>的刊物上,王建裕也是「中婦」常見的作者,三人因此機緣認識,在王氏的邀請下,利玉芳出版了她第一本作品集,兩人的作品並無交集,如是合集,應是為台灣文學出版品,創下了一個怪例。封面、書題的作者名,也誤植為「綠沙」,史的這本書更顯得怪上加怪。

<心香瓣瓣>這本散文集,透露了不少利玉芳成長過程的故事,可以說是她的青春歲月記事。內埔初中畢業後,她考上屏東女中,高一結束後,自覺成績不理想,辦理休學,卻到高雄(前鎮)加工出口區覓職,在一家電腦公司上班,再到高雄高商夜間部就讀,以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可以說從初中畢業之後,就在外面獨立過日子,靠自己賺的錢唸書過活。最重要的是,她從青春歲月開始,從純樸鄉村來到急遽蛻變中的都會城市,獨立去面對大都會裡千奇百怪、也是暗藏陷阱、危機的世界,隻身闖蕩。一方面固然在生活中的種種試驗和磨鍊中,激發她獨立而堅毅的性格,另一方面也鍛鍊出豐富而深刻的人間閱歷,也為她日後出發寫詩時,非常特出而重要的特質-她的詩不少有青澀的人生觸探,多為圓熟周到人生智慧。

就是她的婚姻,也是充滿這種特色,為了排解青春時期獨自在外生活的寂寞,她在第一次投稿的「中婦」參加應徵「筆友」的活動。她的夫婿就是從筆友裡挑選出來的。<心香瓣瓣>裡,有幾篇有關和筆友交往的記錄文章,結果是完美的,回憶起來自是「馨香」溫暖,但從作者平靜無波敘述裡,仍可以感受到年幼即獨自來到都會中生活的女子,步步都是危機,處處都是陷阱,即使只是青春歲月的一段過程,不能不說是生命歷程裡的重大考驗。利玉芬似乎完全正面地在這麼考驗裡成長。她在<代課教員日記>文中提到,結婚前夕,從屏東到新營應考「代課教員」,第二天成婚,婚後三天得知錄取。這段生活記事中,不僅充分凸顯利玉芬積極、效率、堅毅的人格特質,也展現她非常明確的生活態度。許多探討客家文學作品的論述中,都在尋找「客家女性」的典型,利玉芬在還沒有成為客家女詩人之前,她的「故事」就是一個活生生客家女性範例。

<心香瓣瓣>中,利玉芬以<際遇><一段不成熟的友情><擺脫>紀錄她在都會叢林間裡青春戰鬥舞曲。這些作品讓人聯想到,客家前輩作家努力型塑的客家女性,向鍾理和筆下的「平妹」,鍾肇政<插天山之歌>裡的「奔妹」,詩人曾貴海的客家詩裡<背穀走麴仔細妹仔>,甚至是龍瑛宗<一個女人的記錄>裡那個沒有名字的女子。「平妹」小時候和男牧童一起看牛,男牧童總是欺負她,有一天,她發起性子來,把欺負她的男牧童打倒在地求饒,從此沒人改欺負敢欺負她。<插天山之歌>裡的「奔妹」小學沒畢業,戰爭時期,日本人召集台灣青年施以軍事訓練-「做青年」時,擔任隊長發號施令,統領全鄉的男女青年。<背穀走相麴仔細妹仔>裡參與農事勞動的女子、不讓鬚眉,背起穀包賽跑。<一個女人的紀錄>裡的女子,小時候看牛時,咬掉男牧童的耳朵,從此不受欺凌。利玉芳的<際遇>寫他從家鄉返回高雄工作處時,在車上邂逅的操廣東腔中年男子,得知他善愛文藝,邀他到左營參觀其圖書館,其實是欺她年幼單純佈下的陷阱,經他奮力擊退。<擺脫>裡的無賴,持刀登門脅迫,也以智慧擺脫。都是在千鈞一髮的兇險中拖身,和客家先輩筆下的女子,只是時空背景不同,「際遇」十分接近。利玉芬的故事,卻是親身經歷,是活生生的「客家女子」。

加入「笠」詩社,是利玉芬文學生命的重大轉機,首先她的文學活動趨於積極,其次,從散文轉入詩創作的行列。利玉芬的詩創作,不到十年,已有具體的成就,一九八七年得到吳濁流新詩正獎的肯定,主要應是她一步一腳印厚實的生活經驗,使她的詩作,在樸實的外貌下閃現生命的機伶,形成引人注目的特質。

寫詩是利玉芳的生活筆記,準確的說,利玉芳的生活就在寫詩。從平凡的家庭主婦走到詩國界,利玉芬似乎只是向前邁開一步,其實,即使在婚前半工半讀的學生歲月,婚後生子相夫,她好像都未離開文學,始終都保有寫作的慾望和習慣。<關懷>一文說她因寫作熬夜有失明之虞,引得丈夫、孩子以及娘家弟弟一起勸他看醫生。從利玉芬的婚後記事看來,不論是擔任代課教員、經營食品加工、從事農業,都不曾讓生活離開文學、離開詩,她在創作之外,做了不少文學的?根動作,參加地方上的電台「童詩欣賞」廣播節目的撰稿,編寫兒童文學讀物,創作童詩、童話,「從事台南縣下營鄉老人口述歷史記錄工作」,編寫兒童鄉土教材,下鄉為兒童講故事。

利玉芬投入文學工作,和她的生活態度非常形似-認真而踏實,她加入「台灣筆會」,也加入「女鯨詩社」,都不是虛應故事,都曾確實負起會員應盡的義務,在筆會理事任內,挑起年度台灣文學選詩主選人的任務,在「女鯨詩社」裡,每一期都提供了作品。在為詩紮根之餘,也看見她不忘自我提升自己的詩文學境界和視野,豎立了一位野生詩人的詩典型。

二OOO年十二月,她正式成立了「白鵝生態教學園區」,提供學校教育不能提供的,現代學生學校教育環境裡學不到的生態教學場域,讓學生在真實的田野生活中認識自己生存的環境,想必是詩人洞察了當前教育的缺縫、洞口,回省自己的來時路,所得到的共同結論,也可能是詩人人生經驗的結論,讓他選擇從事生態教學,總之,她做的是,把詩、寫詩放到生活裡實踐。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