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守君子之風範 得上天賜福 | 道德 | 禮義 | 傳統文化 | 大紀元

 

古人守君子之風範 得上天賜福 | 道德 | 禮義 | 傳統文化 | 大紀元


 

2016-11-28_173554  

2016-11-28_173021  

這支龐大的皇家謁陵隊伍,由北京城得勝門出發,畫家沿途舖設,盛大的衛儀陣容,直至皇帝謁陵的目的地,離京城四十五公里外的天壽山,這裡是明朝歷代皇帝的陵寢區。
「出警圖」與「入蹕圖」雖是各自分開的二幅長卷,但是所繪的卻同是掃墓、巡視的過程,因而通常被合稱為「出警入蹕圖」
畫家將皇室謁陵的整個時空歷程出發→抵達→返回,濃縮於二幅長卷之中。傳統觀賞「出警圖」是由右往左;「入蹕圖」則由左往右。「出警圖」繪皇帝騎馬,由陸路出京,「入蹕圖」畫皇帝坐船,走水路還宮。這兩幅圖不但是國立故宮博物院所收藏手卷畫作中最長的兩幅(「出警圖」的橫長有26公尺,「入蹕圖」更是超過30公尺),人物眾多,場面宏偉,更是歷代繪畫作品中少見的超級鉅作。

明人畫出警圖明人畫入蹕圖

《出警入蹕圖》乃是中華民族的珍貴國寶。《出警圖》繪皇帝騎馬,由陸路出京,《入蹕圖》畫皇帝坐船,走水路還宮。這兩幅圖是台北故宮博物院所收藏手捲畫作中最長的兩幅(《出警圖》的寬26米,《入蹕圖》超過30米),人物眾多,場面宏偉,是歷代繪畫作品中少見的超級鉅作。
這兩幅作品,均未署名作者姓名。但可以確定是許多宮廷畫師的合力創作,才能完成這兩幅佈局精采生動的鉅作。《出警圖》與《入蹕圖》雖是各自分開的兩幅長卷,但是所繪的卻同是掃墓、巡視的過程,因而通常被合稱為《出警入蹕圖》。畫家將皇室謁陵的整個時空歷程出發→抵達→返回,濃縮於兩幅長卷之中。傳統觀賞《出警圖》是由右往左;《入蹕圖》則由左往右。
這幅畫描繪出明朝皇帝出京謁陵盛況的宮廷畫卷。描繪的是皇帝在宮廷侍衛的護送下,騎馬出京,聲勢浩大的來到京郊的十三陵拜先祖,然後再坐船返回北京的情景。皇帝一出一入,相互呼應,氣勢壯觀,栩栩如生。

《出警入蹕圖》描繪的是一支龐大的皇家謁陵隊伍,由北京城德勝門出發,畫家沿途鋪設盛大的衛儀陣容,直至皇帝謁陵的目的地——離京城四十五公里外的天壽山 ——這裡是明朝歷代皇帝的陵寢區。《出警圖》與《入蹕圖》雖是各自分開的二幅長卷,但是所繪的卻同是掃墓、巡視的過程,因而通常被合稱為《出警入蹕圖》。畫家將皇室謁陵的整個時空歷程出發、抵達、返回濃縮於二幅長卷之中。
《出警圖》繪皇帝騎馬,由陸路出京,《入蹕圖》畫皇帝坐船,走水路還宮。這兩幅圖是台北故宮博物院所收藏手捲畫作中最長的兩幅,人物眾多,場面宏偉,更是歷代繪畫作品中少見的超級鉅作。這二幅作品,均未署名作者姓名。但可以確定的是,得出動許多宮廷畫師的合力創作,才能完成這二幅佈局精采生動的鉅作。[1]
“蹕”的意思是帝王出行的車駕,“警蹕”的意思是清道,禁止路上行人,以利帝王車駕通行。出警入蹕,意指皇帝出巡歸來。此兩幅圖實係一個主題就是帝王掃墓,出行歸來沿途浩蕩的隊伍包括護衛、儀仗、侍從、隨行百官,雖係一個主題,但用兩種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出行時走陸路,返回時走水路,故產生不同的畫景,為區分兩畫,把警蹕兩字分開,警給了出行,蹕給了入行,如是兩者合而為出警入蹕圖。《出警入蹕圖》描繪的是明朝皇帝在宮廷侍衛的護送下,騎馬出京,聲勢浩大的來到京郊的十三陵拜先祖,然後在坐船返回北京的情景。皇帝一出一入,相互呼應,氣勢壯觀,栩栩如生。[2]
《出警入蹕圖》構圖簡潔明快,文武百官隊列整齊,迎接皇帝歸來。畫中有一個特點,就是只有皇帝一個正面形象,其餘隻是側面形象,皇帝乘船歸來的樣子也是生動傳神。
這支龐大的皇家謁陵隊伍,由北京城德勝門出發,畫家沿途鋪設,盛大的衛儀陣容,直至皇帝謁陵的目的地——離京城四十五公里外的天壽山,這裡是明朝歷代皇帝的陵寢區。
畫家將皇室謁陵的整個時空歷程出發→抵達→返回,濃縮於二幅長卷之中。傳統觀賞《出警圖》是由右往左;《入蹕圖》則由左往右。這兩幅圖不但是台北故宮博物院所收藏手捲畫作中最長的兩幅(《出警圖》的橫長有26米,《入蹕圖》超過30米),人物眾多,場面宏偉,更是歷代繪畫作品中少見的超級鉅作。
這兩幅作品均未署作者姓名。但可以確定的是,需出動許多宮廷畫師的合力創作,才能完成這兩幅佈局精彩生動的鉅作。[3]
出警入蹕圖
出警入蹕圖
據考此二卷是描繪明世宗謁陵之路線,以陸路出,而以水路還,全圖以皇帝及其儀衛為主,襯以桃紅柳綠,郊野春景之自然景色。出警圖自右而左,人馬行列路上行進,隊伍整齊,前後導從,次序井然。入蹕圖則自左而右,循水路而歸,車輅儀仗,以及大部分之羽林軍士不能乘船者,則傍岸而行。全卷繪畫,中規中矩,一絲不苟。
畫作背景編輯
《出警入蹕圖》是明朝鉅作,也是中國國寶級名作。描述的是明朝皇帝拜謁祖宗陵寢歸來時的盛景。史書記載,明十七帝共有三人曾經拜謁過祖宗陵寢,分別是明宣宗朱瞻基,明世宗朱厚熜和明神宗朱翊鈞。經台灣專家從畫作的特點以及個別地理位置判斷,此畫中的皇帝,正是明神宗朱翊鈞。明神宗是一個在歷史上爭論頗多的皇帝,但從畫作中還是能看出,當時的大明王朝國力之盛。[4]
文武百官在西直門橋恭迎,而西直門橋,也成為此判定此《出警入蹕圖》的皇帝是萬曆的主要原因。根據《萬曆起居注》記載,萬曆皇帝到西郊謁陵時乘馬而去,坐船從水路而歸,這正好與《出警入蹕圖》的描繪相符。《起居注》還記載萬曆皇帝歸來時文武百官都在西直門橋歡迎皇帝而《出警入蹕圖》的結尾處所繪製的也是西直門橋,由此可見《出警入蹕圖》描繪的確實是明神宗萬曆皇帝。[4]
出警圖
出警圖(8張)
入蹕圖
入蹕圖(13張)
傳承歷史
1931年,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發生,日軍開始侵略中國,古都北平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城也處於戰爭的邊緣,故宮裡的館藏文物也岌岌可危,就在山海關淪陷的第六天,故宮博物館召開理事會決定,趕在日寇前面將國寶南遷,一連幾天,博物館裡的工作人員緊張有序地在故宮文物中挑選精品,在荷槍實彈的武裝人員的保護之下,包括《出警入蹕圖》在內的珍貴文物,開始了硝煙戰火中的大轉移,1932年,《出警入蹕圖》等文物被運往上海,為避開日軍空炸,1937年這批文物幾經周折被運抵重慶,抗日戰爭勝利後,又被運往南京。1949年初國民黨政府撤離南京,退居台灣。同時他們將北京故宮的這批文物連同南京博物館等地的文物一起運往台灣,共5500多箱。大批文物隨著飛機騰空而起,越過海峽,最終到了寶島台灣。從祖國大陸運到台灣的這批珍貴文物開始被存放在台中縣霧峰鄉。而且一存就是十年。1965年,台北故宮博物院建成。這座博物館運用了當時的先進技術成果,可以有效防止地震,颱風,潮濕等。然而《出警入蹕圖》這件國寶一進入台北故宮就讓工作人員頭痛不已,原來《出警入蹕圖》總長度近60米,是台北故宮博物館最長的一幅畫卷。每次展出,工作人員都要設法在展館內找到一個合適的場所,讓這幅畫全部展出。所以能夠在展館中一睹這幅國寶名畫《出警入蹕圖》全貌的觀眾可以說是非常幸運的。[5]
皇帝之爭編輯
《出警入蹕圖》中的皇帝
《出警入蹕圖》中的皇帝
《出警入蹕圖》中的皇帝的唯一一個正面形象,是騎在一匹黑色的高頭大馬上,穿著金色的盔甲,盔甲兩臂繡有精美的龍紋,皇帝的帽子上插著兩根白翎,還繫著一條紅色的纓帶,他的臉被畫的很大,突出其尊貴的身份。那麼畫卷上這位神氣十足的皇帝究竟是誰?
台灣學者一致認為這是一幅描繪明朝皇帝出京謁陵的宮廷畫卷,可是對於畫面上描繪的是那一位出巡的皇帝,他們卻產生了很大的分歧.在中國歷史上,明朝的統治從公元1368年到公元1644年,延續了276年.共有十六位皇帝,據史冊記載,在明朝歷史上有過謁陵經歷的皇帝曾有三位,第一位是公元1425到公元1435在位的明宣宗朱瞻基,第二位是公元1521到公元1566 明世宗朱厚熜,第三位是公元1572到公元1620在位的明神宗朱翊鈞。[4]
那麼這幅畫卷中究竟畫的是哪一位皇帝呢?祖國大陸專家認為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與此同時,一部分台灣專家也認為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那麼畫卷中畫的皇帝是明世宗朱厚熜嗎?史書記載,嘉靖皇帝謁陵回來時百官是在阜成門外相迎的,但是《出警入蹕圖》中繪製的卻是西直門橋,另一方面《出警入蹕圖》畫卷上的十三陵牌坊是建於嘉靖十九年,也就是公元的1540年,這一年卻沒有嘉靖皇帝去謁陵的記載,由此推斷《出警入蹕圖》中去掲陵的不可能是嘉靖皇帝。那到底哪一位皇帝呢?
台灣著名人士朱鴻教授認為經過仔細研究後提出《出警入蹕圖》上描繪的應該是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為什麼呢?中國古代宮廷有專門記載皇帝日常言行的日記叫《起居注》。根據《萬曆起居注》記載,萬曆皇帝到西郊謁陵時乘馬而去,坐船從水路而歸,這正好與《出警入蹕圖》的描繪相符。《起居注》還記載萬曆皇帝歸來時文武百官都在西直門橋歡迎皇帝而《出警入蹕圖》的結尾處所繪製的也是西直門橋,由此可見《出警入蹕圖》描繪的確實是明神宗萬曆皇帝。[5]

 

====================================

嘉靖皇帝銮驾离京--《出警图》 - 花雕美图苑的日志 - 网易博客 - https://goo.gl/HTxAH0

「出警圖」的圖片搜尋結果相關圖片相關圖片

《出警圖》描繪明神宗出京謁陵的驚人陣仗。20歲的明神宗騎黑馬,穿紅色麒麟服、盔甲服的錦衣衛護駕四周)

1-160404105523B9  

荷蘭國家博物館收藏的青花釉上彩中國風與黑人紋飾壁磚 https://goo.gl/LrGA7y

《出警入蹕圖》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珍貴國寶,這幅畫描繪著明朝皇帝出京謁陵盛況的宮廷畫卷。出警入蹕指的是皇帝出巡歸來的意思。《出警入蹕圖》描繪的是皇帝在宮廷侍衛的護送下,騎馬出京,聲勢浩大的來到京郊的十三陵拜先祖,然後再坐船返回北京的情景。皇帝一出一入

《出警入蹕圖》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珍貴國寶,這幅畫描繪著明朝皇帝出京謁陵盛況的宮廷畫卷。出警入蹕指的是皇帝出巡歸來的意思。《出警入蹕圖》描繪的是皇帝在宮廷侍衛的護送下,騎馬出京,聲勢浩大的來到京郊的十三陵拜先祖,然後再坐船返回北京的情景。皇帝一出一入,相互呼應,氣勢壯觀,栩栩如生。文武百官隊列整齊,迎接皇帝歸來。畫中有一個特點,就是只有皇帝一個正面形象,其餘隻是側面形象,皇帝乘船歸來的樣子也是炯炯有神。
台灣學者對於畫面上描繪的是那一位出巡的皇帝,他們卻產生了很大的分歧。在中國歷史上,明朝的統治從公元1368年到公元1644年,延續了276年.共有十六位皇帝,據史冊記載,在明朝歷史上有過謁陵經歷的皇帝曾有三位,第一位是公元1425到公元1435在位的明宣宗朱瞻基,第二位是公元1521到公元1566明世宗朱厚熜,第三位是公元1572到公元1620在位的明神宗朱翊鈞。

那麼這幅畫卷中究竟畫的是哪一位皇帝呢?祖國大陸專家認為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與此同時,一部分台灣專家也認為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那麼畫卷中畫的皇帝是明世宗朱厚熜嗎?史書記載,嘉靖皇帝謁陵回來時百官是在胡城門外相迎的,但是《出警入蹕圖》中繪製的卻是西直門橋,另一方面《出警入蹕圖》畫卷上的十三陵牌坊是建於嘉靖十九年,也就是公元的1540年,這一年卻沒有嘉靖皇帝去謁陵的記載,由此推斷《出警入蹕圖》中去掲陵的不可能是嘉靖皇帝。那到底哪一位皇帝呢?
台灣著名人士朱鴻教授認為經過仔細研究後提出《出警入蹕圖》上描繪的應該是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為什麼呢?中國古代宮廷有專門記載皇帝日常言行的日記叫《起居注》。根據《萬曆起居注》記載,萬曆皇帝到西郊謁陵時乘馬而去,坐船從水路而歸,這正好與《出警入蹕圖》的描繪相符。《起居注》還記載萬曆皇帝歸來時文武百官都在西直門橋歡迎皇帝而《出警入蹕圖》的結尾處所繪製的也是西直門橋,由此可見《出警入蹕圖》描繪的確實是明神宗萬曆皇帝


若論將帝皇心術發揮到極致之人,一定非明世宗嘉靖皇帝莫屬。縱然三十年不上朝,朝中大權仍牢牢緊握於手中。臣民之間大小事情,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奸臣忠臣於他眼中皆不過是一隻棋子,重用之時便恩逾常格,無利用價值之時便棄之不理。為君者,最不願見到的是大臣互相傾軋,最樂於見到是大臣勢成水火,從而相互制衡,不讓一家之言獨大,影響皇權。聰明如夏言,奸詐如嚴嵩,在嘉靖帝眼中只是傀儡,可用則用之,無用則殺之。恩義情誼於皇權之前,一文不值。

177565102_10225554457392979_2947199051433234747_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