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這個民族確實是有兩極性格的民族,一方面清淡如菊,非常隱忍;一方面又拔刀見血,非常殘暴。這個民族隱忍到什麼程度,日本這個國家自古就沒有城牆,房子沒有煙囪,臥室里沒有床,廳里沒有椅子,他們認為一切物化的東西,一切外在的、張揚的東西都不好。日本民族認為一切都要有道,插花有花道,喝茶有茶道,下棋也不大砍大殺,要追求棋道。所以日本人一方面是這樣一種清淡如菊、謙恭隱忍的性格,一方面居然又把性和生命都不當回事兒日本人的性極為開放,把生死也置之度外。日本人每次打仗,旗子上寫的是「祈戰死」,這讓全世界都看傻了,因為全世界的都是「祈戰勝」,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最好。而日本不是,日本人出去就「祈戰死」,至於勝不勝沒關係。所以日本民族就是這樣一個有著極端性格的民族,這一點非常值得研究

三島由紀夫未發表錄音帶 自殺9個月前談生死觀
By 黃菁菁,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一月 12日, 2017
TBS電視台報導,TBS在公司內部發現了日本已故名作家三島由紀夫自殺9個月前的錄音帶,在這從未公開的錄音帶中,三島談到自己作品的缺點和生死觀。
這個錄音帶是三島與英國翻譯家談話時錄製,長1小時又20分鐘,錄製時間推算應該在三島自殺的9個月前,約1970年2月19日左右。
三島批評自己的小說指出,「我認為,我的文學的缺點是,小說的構成太戲劇性,過於戲劇化,那是無論如何也不能自已的衝動。像大河川流不息般的小說,我是寫不出來的。」
對於死亡的想法,三島說:「死的位置呢,我感覺是從肉體之外進入肉體之中。」
TBS指出,此被題名為「自決前的思想」的錄音帶當時被「禁止播出」,在公司內部特別保管著,因此幾乎沒有人知道有此錄音帶存在。
三島由紀夫文學館特別研究員山中剛史表示,根本不知道有這段對話,所以頗為珍貴,而且很難得聽到三島那樣談自己小說的缺點。研究三島由紀夫的學者指出,此錄音帶提供了對三島的一種新看法。
三島曾3度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著有《假面的告白》、《金閣寺》、《禁色》等大作。他於1970年11月闖進陸上自衛隊市之谷駐屯地,在陽台上演說後切腹自殺,得年45歲

File:Yukio Mishima.jpg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三島隨後從陽台退入室內,在額際繫上了寫著「七生報國」字樣的頭巾,用白色的布將預備切腹的部位一圈圈緊緊地裹住,按照日本傳統儀式拿起短刀切腹自殺

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日語:三島 由紀夫;假名:みしま ゆきお;平文式羅馬字:Mishima Yukio,1925年1月14日-1970年11月25日),本名平岡公威(ひらおか きみたけ),日本小說家、劇作家、記者、電影製作人、電影演員與日本民族主義者。
三島由紀夫是日本戰後文學的大師之一,在日本文壇擁有高度聲譽。
三島由紀夫諸多作品中,以1956年出版的《金閣寺》最為人所熟知,這是部充滿悲劇性幻滅美學的作品,奧野健男當時曾讚賞該小說:「這是三島文學的最高水平,三島美學的集大成,本年度文壇的最大豐收。」三島其他的代表作有小說《假面的告白》, 《潮騷》等。
除了日本國內,三島的作品在西方世界也有崇高的評價,甚至有人譽稱他為「日本的海明威」,曾三度入圍諾貝爾文學獎提名[1][2]。,也是著作被翻譯成英文等外國語版最多的當代作家。三島性好熱鬧,三教九流之輩無不結交,好美酒,嗜佳餚,高朋滿座,列位無虛席,十足是一位花花公子。高興的時候,在別人家中還會表演倒立[3]。
晚年的三島更加傾向政治活動,在日本自衛隊體驗入隊,並建立了民兵組織楯之會。三島於1970年11月25日同其他四名楯之會成員於現在的日本防衛省本省挾持了日本陸上自衛隊東部方面隊的總監。於露臺進行了政變演說失敗後,三島選擇了切腹自殺。這一事件對日本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對日本的文學界和政治運動產生了諸如新右派的建立等強烈的影響。[4][5][6](詳細請參照三島事件)。

三島童年照,攝於1931年4月
三島由紀夫出生於東京市四谷區永住町2番地(今東京都新宿區四谷4丁目),父親名為平岡梓,母親名為倭文重,是家中長男,妹妹美津子與弟弟千之分別是在1928年與1930年出生。三島的祖母夏子具有日本貴族血統,是宍戶藩(水戶藩支藩)藩主的外孫女,曾在日本皇室有栖川宮家中學習過禮儀,是個充滿威儀但卻很固執、神經質的傳統女性,祖父平岡定太郎則是兵庫縣農家出身的文官,曾任樺太廳長官(樺太是日本對庫頁島的稱呼,其官職相當於今日北海道的行政首長)。三島在上中學之前一直是與職掌家族大權的祖母同住,因為過分的保護與管教,構成他貧弱的體質與孤獨、甚至有點女性化的人格特質。但是也因為祖母的薰陶使他有非常多的機會接觸歌舞伎與能劇等藝文活動,再加上喜好西方文學的母親之鼓勵,而打下日後他在小說、舞台劇劇作方面能高度展現的基礎。
幼少啟蒙期
三島從6歲開始,就在祖母的堅持下進入皇族學校學習院初等科(相當於小學程度)就讀,並且在學院的內部刊物上發表詩歌與俳句作品。12歲時初等科畢業後進入中等科,加入文藝部,在1937年7月於校內文學雜誌《學習院輔仁會雜誌》第159期上發表散文作品《春草抄~初等科時代的回憶》(春草抄~初等科時代の思ひ出),並且在之後就讀學習院中等與高等部的6年間,持續發表更多詩歌、小說、戲曲方面的創作。
1938年三島在《輔仁會雜誌》第161期上發表了他個人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酸模》(酸模(すかんぽう)~秋彥の幼き思ひ出)。1939年(昭和14年)對他影響深遠的祖母在1月18日逝世,享壽64歲。三島就讀高中時與祖母分離,祖母生前時常拿著他的照片日夜思念,叫三島無論如何一星期至少讓她見一次面[3]。1939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全面開戰,但對於三島的創作生涯影響最大的事,卻應該是他遇到了國文老師清水文雄,清水可說是真正引領三島進入文學界的伯樂。
1940年三島以「平岡青城」的俳號與筆名,開始發表了包括《山梔》(くちなし)在內的俳句與詩歌作品。他在詩歌方面的創作能力非常強,常常一天就能寫出好幾首,因此在這年紀時就有能力發表《十五歲詩集》這般的合集作品。在同年的輔仁會雜誌第166期中,他亦發表了另外一篇短篇小說《彩繪玻璃》(彩絵硝子(だみえがらす))。
戰時青春期
1941年時值16歲的三島獲選擔任《輔仁會雜誌》的主編,開始撰寫中篇小說《百花怒放的森林》(花ざかりの森),當時國文老師清水看過他的作品後大表激賞,推薦投稿自己參與的文學同人誌《文藝文化》,並且使用「三島由紀夫」的筆名,這也是此筆名正式登場的契機。後來他陸續在該同人誌上發表多篇各類作品,1942年他選擇了學習院高等科文科乙類的大學預科繼續升學,主修德語,並且持續與《文藝文化》的友人交流,而因此受到日本浪漫派文學的薰陶。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最後階段,日本的處境開始急轉直下,三島由紀夫收到了徵兵檢查通知,判定是第二乙種體位,需要隨時等待徵召。同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從學習院高等科畢業,受到天皇頒獎贈與銀手錶、日本駐德大使餽贈的文學書三冊。同年10月三島由紀夫的短篇小說《百花怒放的森林》由七丈書院印刷出版,成為他的出道作品,從此以後由業餘的文學創作者正式跨入專業作家的領域。隔月他獲得推薦進入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法律學科就讀,主修德國法律,也由於這身分暫時免除受徵召入伍的必要。
1945年日本在戰局中已處於強弩之末的境地,三島由紀夫終於被徵召。首先前往群馬縣隸屬中島飛行機的兵工廠擔任勤勞動員,又馬上被正式徵入軍伍。但因為出發參戰之前罹患嚴重的感冒,軍醫誤診以為是肺病,結果立刻被遣送回鄉。他隸屬的部隊抵達菲律賓後,在戰爭中嚴重折損幾乎全軍覆沒,使得三島一直認為自己本應為國壯烈犧牲卻苟且延活的某種遺憾心態,這可能與他生前激烈的政治主張與最後戲劇性的自殺事件有所關聯。
雖然逃過了死亡的命運,但是1945年對於三島來說是很傷痛的一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敗戰投降,四天之後三島在《文藝文化》的好友蓮田善明,以陸軍中尉的身分在馬來半島自殺。同年10月23日他的妹妹美津子因傷寒病逝,時年僅17歲。種種打擊,使得三島陷入了人生的低潮。
進入文壇
1946年,時年21歲的三島由紀夫,藉著繼續寫作來擺脫心中的傷痛。他帶著自己完成的中篇小說《中世》與短篇小說《菸草》到鎌倉拜訪日本當時的文學巨擘川端康成,在川端的推薦下,《菸草》一作在川端所屬的鎌倉文庫雜誌《人間》的第1卷第6期上發表,而且三島也獲得能自由參與鎌倉文庫的資格,經常性地在《人間》上發表作品,並且受到當時該雜誌的主編木村德三之指導幫助。在川端康成的幫助下,三島由紀夫終於獲得晉身文壇一員的地位,因此對他而言川端是個亦師亦友的重要人物,兩人之間的師徒之誼甚至到了死時都還有牽連。
1947年,三島自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通過高等文官考試,隨後進入大藏省任職,在銀行局國民儲蓄課服務。在這期間他也參與了大藏省財務協會的機構內部雜誌《財政》的編輯,並且持續的在各種文學創作的刊物上發表作品,1948年9月,為了專心創作,他決心從大藏省辭職,開始一個專職作家的身分。辭職後他先是完成並發表了生平第一個長篇小說作品《盜賊》(真光社出版),並且開始著手新書《假面的告白》(仮面の告白)的撰寫,這本書在1949年7月正式付梓由河出書房出版,是三島由紀夫以專業作家的身分,第一本發表的小說作品。
1950年三島出版長篇小說《愛的渴望》(愛の渇き,新潮社出版),這段期間他開始嘗試以真實發生的社會事件來作為創作對象,例如當時他開始撰寫的長篇《青色時代》(青の時代)就是以一個東大學生當地下銀行社長,最後因為失敗而自殺的事件作為題材。這一年7月發生見習僧人自焚並放火燒燬京都鹿苑寺(金閣寺)的重大社會事件,這件事也由三島取材、日後成就了他畢生最具代表性的成名之作。
除了詩詞、散文與小說等文學創作外,三島對於戲曲方面的創作也有高度的興趣。他曾編寫過《彩虹》(あやめ,1948年5月),《火宅》(1948年11月)與《燈台》(1949年5月)等戲曲劇本,其中《燈台》一作還實際由大阪放送劇團在第四回的關西實驗劇場中公開演出。1950年時他又完成《魔神禮拜》與《近代能樂集》的第一篇——《邯鄲》(邯鄲(かんたん)~近代能楽集の內)等兩部戲曲作品,在這年的9月時,三島加入了包括岸田國士、福田恆存、小林秀雄、千田是也、大岡昇平與中村光夫等文壇名人所組織的「雲之會」(雲の會),以「文學立體化運動」作為他們的主要宗旨,是個以演劇方面的活動為中心的組織。
由三島擔任劇本原作,或以他的作品改編登上大螢幕的情況,對於像這樣多產的作家而言是正常的,但是除了電影原作外,三島由紀夫還有個比較不為人知的身分,那就是電影演員。他的個人首次大螢幕登場,是在1951年8月29日上映的《純白之夜》(純白の夜),這部由松竹大船攝影所出品,大庭秀雄導演的電影是由三島擔任原作,並且在影片中擔任了特別演出。
1951年年底,三島發表了長篇小說《禁色》的第一部(新潮社出版),與《夏子的冒險》(夏子の冒険,朝日新聞社)。其中因為《禁色》的男主角是個同性戀者,在當時保守的日本社會是較為聳動的題材,因此時下的輿論都將故事中的主角視為是三島本人在性向方面的影射。在完成了《禁色》第一部之後,在朝日新聞出版局長嘉治隆一的幫助下,三島獲得朝日新聞特別通訊員的記者身分,於12月25日自橫濱搭船出海,開始他環遊世界一週的旅途,並在1952年5月10日回到日本。這次的旅行是三島畢生第一次出國,對於他而言,在希臘所獲得對於西方文明的美學經驗,可能是造成他日後作品重大轉捩的關鍵。他在1952年的10月發表遊記《阿波羅之杯》(アポロの杯,朝日新聞社出版),記述了他的見聞與對於美的觀點。
登上巔峰

三島(前)與石原慎太郎,1956年
1952年對於三島來說是個很多產的一年,不過因為他的環遊世界之故,這一年之中大部分發表的作品,都是遊記型態之作。不過,他仍然沒有忘卻純文學的創作,在歸國後不久完成了《禁色》系列的第二部,長篇小說《秘樂》(秘楽(ひぎょう)~禁色第2部,在隔年9月由新潮社出版)。1953年1月《夏子的冒險》同樣由松竹大船進行了電影化,隨後發表長篇小說《日本製》(にっぽん製,朝日新聞社出版),並且開始為了長篇小說《潮騷》的取材,拜訪位於三重縣的神島。潮騷一書在1954年6月由新潮社出版,並且開始電影化的工作,於10月由東寶完成拍攝而上映。小說與電影在推出後大受好評,該年年底新潮社成立第一屆的新潮社文學賞,三島靠著《潮騷》一書拿下首屆的大獎。
早年的三島始終帶有女性的陰柔氣質,他厭惡劍道,甚至厭惡劍道砍擊時所發出的聲音。1955年,時年30歲的三島,感受到自己對於美的憧憬,開始上健身房運動及游泳,甚至嫻習劍道,以期將自幼以來孱弱的身體改造得強健,讓自己不再為肉體的自卑而感到困擾。此心態其實與他在這一年中潛心撰寫的長篇名著《金閣寺》有所關聯,因為該書中的主角就是一個自慚於外表上的猥瑣但又崇尚極致的美,導致內心扭曲與幻滅的少年,可以說作者在現實中的想法,完全是與他的創作內容互相呼應。
1956年是三島最豐收的一年,經過了一年的潛沉而完成的《金閣寺》在10月由新潮社出版後,獲得驚人的迴響,在同時他的戲曲作品《鹿鳴館》在文學座創立20周年紀念會上公演,可說是兩面風光。但他與日本大學拳鬪社的小島智雄結識,開始為期8個月的拳擊練習,可能才是很難與一個作家有所關聯的特殊作為。這一年,三島的《潮騷》一書被翻譯為英語版(英語書名The Sound of Waves,譯者Meredith Weatherby)在美國出版,是他的小說第一次被正式翻譯為外語版本。
1957年1月,三島以《金閣寺》獲得第8屆讀賣文學賞的大獎,在這一年中,三島開始了他與西方文學界的高度互動。這年美國的日本文學家唐納德·基恩將三島的《近代能樂集》翻譯成英文版,在美國出版,特別邀請三島到美國參訪並且在密西根大學以《日本文壇的現狀與西洋文學間的關係》(日本文壇の現狀と西洋文學との関係)發表演說,之後前往拉丁美洲遊歷後再長住紐約,直到隔年1月才返回日本。
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公布得主是川端康成,三島在第一時間得知得主不是他,臉色鐵青一言不發駕著自家跑車上高速公路奔馳數小時,顯見未能得獎對他打擊極深。
自殺諫世
主條目:三島事件

三島事件中鼓動自衛隊員發動政變的三島由紀夫(1970年11月25日)
三島對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和嚴厲的愛國主義深為讚賞,對日本二次大戰後社會的西化和日本主權受制於美國非常不滿。三島1965年以自己的小說《憂國》為藍本自編自演的同名電影預示了他的結局。影片中一位忠於天皇的日軍大尉在1936年的政變失敗後切腹自殺。1968年,三島組織了自己的私人武裝組織——「盾會」,聲稱要保存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並且保衛天皇。經過長時間的準備,三島於1970年11月25日將他政變的計劃付諸實施。當天三島交付了《豐饒之海》的最後一部《天人五衰》,並指示將過去發表的「異類主題短篇小說」集結成書《殉教》,隨後帶領4名盾會成員到東京市谷駐屯地的日本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部(今東部方面隊),以「獻寶刀給司令鑑賞」為名騙至總監益田兼利陸將的辦公室內,將其綁架為人質。三島在總監部陽台向800多名自衛官發表演說,「日本人發財了,得意忘形,精神卻是空洞的,你們知道嗎?」,呼籲「放棄物質文明的墮落,找回古人純樸堅忍的美德與精神,成為真的武士」隨他發動兵變,推翻否定擁有軍隊的日本憲法,使自衛隊成為真的軍隊以保衛天皇和日本的傳統,但是沒有人響應,甚至大聲嘲笑三島是瘋子。
三島隨後從陽台退入室內,按照日本傳統儀式切腹自殺。三島由紀夫在額際繫上了寫著「七生報國」字樣的頭巾,用白色的布將預備切腹的部位一圈圈緊緊地裹住,拿起短刀往自己的腹部刺下,割出了一個很大的傷口,腸子從傷口流出來。隨他同來的兩位盾會成員之一的森田必勝用名刀「關孫六」為三島進行介錯,但連砍數次都未能斬首下他的頭顱,三島由紀夫難忍痛楚,試圖咬舌自盡,還沉吼低呼著:「再砍!再砍!使力!」,第四次介錯改由學習過居合道的盾會成員古賀浩靖執行,終於成功。之後森田必勝也切腹自殺(亦是由古賀浩靖進行介錯)。其它三名成員依「委託殺人罪」各判處四年的有期徒刑。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時,不少作家趕到現場,只有川端康成獲准進入,但沒見到屍體。這個事件讓川端很受刺激,他對學生表示:「被砍下腦袋的應該是我」。三島自殺之後17個月,他也選擇打開煤氣開關自殺,未留下隻字遺書。兩人相繼自殺留給了後人無數的疑問。
早在一個月前的十月,三島在美國紐約舉辦個人照攝影展,標題「薔薇刑」,紐約大學教授好友參展並作評,在三島自盡後這位美籍好友教授分析三島動機:他認為三島心中過於的愛國主義意識形成「救國妄念」遺害三島,他認為攝影展裡三島照片,大量模仿中世紀歐洲基督教徒被迫害刑求模樣,就已經透露他想為武士道殉道的企圖。但是,三島由紀夫曾寫過《武士道と軍國主義》一文對軍國主義加以批判,認為那與近代化、工業化同樣都是由西洋傳來,並非日本原有的東西。他所追求的是「自己尊敬、自己犠牲、自己責任」的武士道精神,而對軍國主義加以反對

=============================

作家談心-諾貝爾獎 殺了三島與川端
2013年12月22日 04:09 ⊙劉黎兒
作家談心-諾貝爾獎 殺了三島與川端


↑唐納德‧基恩為歐美研究日本文學的第一人。(摘自網路)
作家談心-諾貝爾獎 殺了三島與川端


川端康成是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摘自網路)
作家談心-諾貝爾獎 殺了三島與川端
↑三島由紀夫自許是日本數一數二的作家,非常渴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來證明。(摘自網路)
或許沒有充內行的林德曼反對,得獎的是三島,三島跟川端或許都不會自殺,那日本近代文學史將會是另外一種面貌吧!

渴望諾貝爾獎證明

任何一個文學獎,沒得獎的理由說不定比得獎的理由多,因為得獎理由往往很單純,不論什麼理由,背後可能都充滿了美麗的誤解或粗糙的認識,抑或某些不公正的因素如評審者的醋意等都有可能,有些理由是以訛傳訛,有些真相或許過了半世紀才公諸於世,三島由紀夫為何沒有拿到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因,到最近歐美研究日本文學第一人的唐納德‧基恩(Donald Keene,1922~)才說出來。

基恩已經在311日本東北大震災後取得日本籍,以此鼓勵日本人,自訂漢字名為「鬼怒鳴門」但世人還是習慣稱他英文原名;他跟日本許多文豪都有過深交,而且翻譯他們的作品為英文,其中對於自己作品英文化最為積極的是三島由紀夫。

基恩最近在東京新聞為文回憶1964年東京奧運時,三島受報社委託寫奧運觀察文章,三島當時覺得文學若也如奧運勝負般明快而速見高低就好了,三島自許是日本數一數二的作家,但他認為世間未必如此想,雖然當時三島已聞名國內外,但他非常渴望有諾貝爾文學獎來證明。

三島本人覺得如果自己作品大量被翻譯為英文的話,就會接近諾貝爾文學獎,所以常拜託基恩翻譯,基恩先翻譯安部公房的書時,三島還很不高興地說:「你從道德上而言有義務應該先翻譯我的小說!」

三島所以這麼說,並非因為他跟基恩在1957年就相識了,交情早於安部,而是三島自認作品較好。

事實上基恩最早翻譯過古典《國姓爺合戰》戲曲以及《徒然草》、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後,1967年就翻譯了三島的《近代能樂曲集》,而到了1998年才翻了川端寫成白話文的《竹取物語》。

但基恩當時沒翻譯三島的小說,讓三島非常焦慮,基恩果然在安部小說英譯本出版前,先翻譯了三島的《饗宴之後》,但川端在1968年以《雪國》、《伊豆舞孃》等獲得諾貝爾獎,理由是「描繪出日本人心情的本質,並以非常纖細的表現來敘述之卓越」,日本作家要再得諾貝爾獎已經不可能──果然是等到1994年大江健三郎才又輪回日本。

預言獲頒重要獎項

《雪國》、《伊豆舞孃》是基恩晚輩的Edward Seidensticker分別在1956跟1964年翻譯出版的,而且川端擔任日本筆會會長,還主辦1957年國際筆會,在國際文壇非常知名;但三島其實也一直有可能獲得,因為他的《金閣寺》1959年已由Ivan Morris翻譯出版了,Ivan Morris母親是寫了《廣島之花》的瑞典作家,他跟基恩、三島是好友,也曾跟三島一起旅行過。

基恩表示,從戰後混亂而漸趨安定的1960年代,是日本文學在世界上受到矚目的時代,當時瑞典外交官而出任聯合國秘書長的Dag Hammarskjold讀到《金閣寺》時,給予最高評價,而在1961年推薦給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也因此其後三島都一直被認為是候選人。

但Dag Hammarskjold在強力推薦三島的61年就在尚比亞墜機死了,我覺得這或許也對三島比較不利。

基恩則透露,他自己當時擔任僅次於諾貝爾獎的福門托文學獎的評審,雖然每年都努力推薦三島,但《仲夏之死》、《饗宴之後》都以次高分而落選,讓基恩心灰意冷,但67年審查會後,瑞典一流出版社龐堤耶的高層對他說:「三島不久就要獲頒更重要的獎!」這樣的說法是只有諾貝爾獎,但翌年揭曉結果是川端,這是日本人第一次拿到此獎。

反對理由荒謬、錯誤

基恩是到70年受邀出席哥本哈根當地大學教授的晚宴,有位丹麥作家凱賓.林德曼表示:「是我讓川端得獎的!」,基恩指出,這位林德曼只是57年出席國際筆會時曾在日本停留2、3週,只因為如此,就在北歐被當作日本文學權威,因此評審委員會徵求了他的意見,林德曼表示當時43歲的三島「還太年輕,而且是左翼」,亦即以很荒謬又錯誤的評語反對三島獲獎,而推薦了當時69歲的川端;三島是否為左翼有爭議,但是保守主義無誤,跟右翼正相反

基恩認為林德曼說法真假不知,但三島也知道下個日本人要再得獎至少要等20年,非常氣餒,才會寫下《豐饒之海》作為集大成,而在70年切腹自殺;三島自殺當天還寫了英文信給Ivan Morris提到《豐饒之海》,Ivan Morris後來寫日本史上悲劇英雄的名著《高貴的敗北》序文裡還特別提到三島表明將作品託付給他的強烈的心緒。

川端拿到諾貝爾獎,三島是比任何其他人拿到都更只好服氣的,因為川端是幫他在文壇出道的恩人,也是他尊敬的作家,他也在川端身邊一起接受訪問,再三表示「對日本而言是非常好的事!」但內心或許也有很不是滋味的成份。

-----------------------------------------

三島由紀夫是同性戀嗎 三島由紀夫為什麼自殺
2016-03-29 10:08:12

三島由紀夫簡介

三島由紀夫,原名叫平崗公威,1925年出生在日本東京,他畢業於東京大學,是日本著名的小說家、劇作家、記者、電影演員等多重身份的人物。作為二戰後日本國內的文學大師之一,三島由紀夫不僅在日本文壇上擁有高度的聲譽,在西方同樣也得到了極高的評價,他甚至被人稱為是「日本的海明威」

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出生在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中,他的祖父出生於農村,屬於失去土地的最下層人,之後考入了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走上了政壇,才因此娶上了貴族家庭的女兒。三島由紀夫之所以能寫出日本古典戲曲《近代能樂集》,這和他的祖母的薰陶有著密切的聯繫。因為祖母經常帶他去看能樂和歌舞伎的演出。

三島由紀夫在6歲的時候就進入學習院初等科,年僅13歲的他就在學習院的雜誌上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酸模》。16歲的時候,他以三島由紀夫的筆名在雜誌上連載了中篇小說《花兒怒放的森林》。三島由紀夫曾經兩次被入圍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名單,也是作品被翻譯成英文等眾多語言版本最多的當代作家。三島由紀夫的主要代表作品有《金閣寺》、《鹿鳴館》、《豐饒之海》等

三島由紀夫對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和嚴厲的愛國主義是有著深刻的讚賞,而日本戰後社會日益變得西方化和日本主權受到制約感到極度不滿,最後他按照日本傳統的儀式切腹自盡,結束了他的生命。

三島由紀夫成就

三島由紀夫是日本當代著名的著名的小說家、劇作家、電影演員和電影製作人。三島由紀夫原名叫平崗公威,1925年出生在日本東京,畢業於東京大學。三島由紀夫作為二戰日本國內的文學大師之一,他不僅在日本的文壇上有著較高的聲譽,同時在西方的文壇上也有崇高評價,甚至被稱為是「日本海明威」。那麼三島由紀夫成就有哪些呢?

三島由紀夫少年照片

三島由紀夫從6歲開始,在祖母的堅持下進入了皇族學校學習,並且在學院內部的刊物上發表作品。之後,在讀學習院中等與高等部的6年時間裡,三島由紀夫持續發表了更多詩歌、小說、戲曲方面的創作。在1938年,三島由紀夫在《輔仁會雜誌》上發表了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說。在隔年,對他影響較大的祖母逝世了。而在同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全面開戰。在這時他遇到了影響他創作生涯一生的事情,就是他遇到了擔任其國文老師的清水文雄,清水文雄可以說是真正促動三島由紀夫正式進入文學界的伯樂。

1952年,對於三島由紀夫來說,是一個很多產的一年,在這一年中他所發表的作品都是遊記型態的創作。1953年的《夏子的冒險》進行了電影化,三島由紀夫的小說和電影受到了大家的一直好評。同年三島由紀夫憑藉他的《潮騷》拿下了大將。三島由紀夫的作品曾經兩次被入圍到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名單中,也是著作被翻譯成英文以及其他語言版本最多的當代作家。

三島由紀夫 同性戀

三島由紀夫,1925年出生在日本東京,原名叫平崗公威,畢業於東京大學,他是日本著名的小說家、記者、電影演員和電影製作人。作為二戰後日本國內著名的文學大師之一的三島由紀夫,他不僅在日本文壇上有一定的位置,具有較高的聲譽,同時在西方也具有較高的評價。那麼有人說,三島由紀夫是同性戀是怎麼回事呢?

三島由紀夫照片

據說三島由紀夫確實是有同性戀的傾向。一方面從《假面的告白》中看,這幾乎就是他的自傳。當然也有人將這個理解為青春期少男時期的萌動情愫,也不一定是表明了他就是同性戀。還有一點就是三島由紀夫出沒在東京銀座的同性戀酒吧。而且他的同性戀情人福島次郞在《劍與寒紅》,這本書中公開了他和三島由紀夫性交往的描述。在這本書中還直接登出了三島由紀夫給他的私信。最後三島由紀夫的家人以侵害著作權為由將他告上了法庭,法庭最後判下了所有書下架禁止銷售,並且賠償三島由紀夫的家人500萬日圓,同時還在媒體公開道歉,後來這本書也被查禁了。

三島由紀夫是十分崇尚男性美的,《禁色》是直接寫到了範疇,在他其他的作品走過也可以讀出一些苗頭,比如在《午後曳航》中,他把男性的生殖器官比喻成了一尊佛塔。所以說三島由紀夫同性戀傾向肯定是有的,但是他在生前沒有承認過。

三島由紀夫為什麼自殺

三島由紀夫是日本著名的作家,他有著很高的成就,在日本也是有著很重要的地位,他被外國人稱為「日本的海明威」,可見他的成就很高。那麼最後三島由紀夫為什麼自殺了,他選擇自殺的原因是什麼?

三島由紀夫圖

三島由紀夫是一個對日本傳統的武士精神和嚴厲的愛國主義深深的讚賞,但是在二戰之後,日本越來越西方化和日本主權受制於外國,對此三島由紀夫感到十分的不滿。於是在1965年,他以自己的小說《憂國》為藍本自編自導了同名電影,這也預示了他的結局。影片中一位熱忠於天皇的日本上尉在1936年政變後切腹自盡。

在1968年,三島由紀夫組織了自己的私人武裝,經過長時間的準備,於1970年將他政變的計劃實施。三島由紀夫在總監部的陽台上向800多名的自衛對士官發表演說,呼籲真的武士隨他一起發動起兵,推翻否定日本擁有軍隊的憲法,使自衛隊成為真的軍隊,以保衛天皇和日本的傳統,但是沒有人響應他。

三島由紀夫從陽台上退到室內後,按照日本傳統儀式將自己切腹自盡。三島由紀夫在額上繫上了寫著「七生報國」字樣的頭巾,並用白色的布將準備切腹的部位一圈圈的裹緊,拿起短在陸上自衛隊總部進行最後演講的三島刀往自己的腹部刺下,割出了一個很大的傷口,腸子從傷口流出來。就這樣,歷史上一位著名的作家離開了人世。

三島由紀夫評價

三島由紀夫是日本著名小說家、戲劇家、導演等多重身份人物,他出生於日本東京,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也就是今天的《東京大學》。他在日本有著重要的地位,那麼三島由紀夫評價如何呢?

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作為日本二戰後國內著名的文學大師,他不僅在日本文壇上擁有一席之位,在西方文學上也同樣擁有崇高的評價。對於三島由紀夫的評價分為正面評價、負面評價和綜合評價。

三島由紀夫的文學活動,大致以60年代為分界線,分為前後兩期。其中是前期是唯美主義色彩較為濃紅,後期則是表現出一種可怕的藝術傾向和顛覆。日本著名的文學評論家長谷川泉認為,三島由紀夫的精神是文士和武士雙重的構造。三島由紀夫的剖腹實際上表達了他對「棄文從武」的憧憬,也表現了對現實的絕望。

三島由紀夫在尋找政治色彩濃厚的「美」的過程中,也伴隨著這樣美的失落和毀滅這麼一種背反。儘管三島由紀夫才華橫溢,但是大節有虧,是日本特殊歷史所鑄就的怪胎,也充分顯示了日本社會的暗流涌動。三島由紀夫是一個負面色彩較為濃烈的一個作家,這說明良知和道德的勇氣並不和學識成正比。

三島由紀夫的身上集中了當時日本帝國的某些國民精神,使整個人都顯得十分奇特。這是對三島由紀夫的肯定,但同時,三島由紀夫也是一個瘦小,意志懦弱的人。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2gnMLK.html

==================================================

日本國寶作家三島由紀夫剖腹真相
Posted on 2016-07-12 in 歷史

首先來聊一聊三島由紀夫,在1970年的這一天,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自殺。三島由紀夫是日本戰後的文學大師之一,曾三度入圍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名單,也是著作被翻譯成英文等外語版本最多的日本當代作家。三島由紀夫被稱為「日本的海明威」,屬於那種硬漢型的人物,他的著名戲劇《鹿鳴館》、小說《假面的告白》在這方面都有很深刻的反映,大家有時間可以去看一看。

說到三島由紀夫,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最後的自殺,其實這跟他的經歷有著直接的關係。三島由紀夫的青年時代實際上是在戰爭環境中度過的,但是由於他的學習成績非常好,他並沒有真的當兵走上戰場,但他目睹了整個戰爭過程。三島由紀夫曾在東京貴族學校就讀,「二戰」時期在東京的工廠勞動,戰後在東京大學攻讀法律,1949年後走上了專業寫作的道路。三島由紀夫出身於武士貴族家庭,從小深受祖母的影響,他身上有著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受軍國主義的影響非常深,再加上他本身就有各種偏激的性格,後來就變得越來越偏激。

 

三島由紀夫是1925年出生的,1970年的時候他四十多歲,這一天,他帶了幾個信徒,跑到自衛隊的一個基地,鼓動大家發動政變,恢復軍國主義,還政於天皇。他在陽台上向自衛隊的年輕軍官們發表了慷慨激昂的軍國主義演講,本來按照日本軍國主義的傳統,底下就應該有各種人跟著高呼口號,大家就跟著幹起來了。但是這些年輕軍官都很冷漠,不但沒有人響應他,他還遭到了很多軍官的大聲嘲笑。

從這點也可以看出來,美國對日本的改造非常成功,今天雖然在日本還有一些右翼的勢力,但是軍國主義基本上已經被消滅了。三島由紀夫受到了大批年輕軍官的大聲嘲笑跟侮辱,說他有病,是瘋子,都什麼年代了,還在那兒宣揚軍國主義。三島由紀夫非常憤怒地退進了屋裡,他感到自己受到了極大的侮辱,於是就按照日本武士道的儀式,切腹自殺。武士道的儀式咱就不具體講了,非常殘酷。但是這套儀式有一點大家不太了解,就是光靠自己切腹很多時候死不了,或者死得很慢,所以在切腹自殺的時候通常會有一個步驟叫「介錯」。也就是切腹者旁邊站一個人,在這個人切腹之後,就拿刀把切腹者的頭砍掉,以讓切腹者更快死亡,免除痛苦折磨。給三島由紀夫在旁邊做「介錯」的這個信徒也是個文人,他砍了三島由紀夫好幾刀,居然因為手軟都沒把頭砍下去。三島由紀夫確實是個硬漢,就跟海明威一樣,最後他還在那兒說:「加油,動手,砍!」最後是三島由紀夫的另一個信徒接過刀,才把他的頭砍下來。

三島由紀夫在那兒發表的演講驚動了日本文學圈,在他發表演講後就有大批的作家趕過來,第一個趕到的就是日本的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川端康成趕到的時候,川島由紀夫的頭剛剛被砍下來,川端康成一開門就看見了這個血腥場面。這一幕讓川端康成大受刺激,而且川端康成堅持認為三島由紀夫的死跟自己有關,他覺得可能就是因為自己得了諾貝爾獎,而三島由紀夫沒得到,所以才導致三島由紀夫的性格越來越偏激。就在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一個月以後,川端康成也口含煤氣管自盡了。從這點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性格有時候確實很難讓人理解,兩個當時日本最大的文學大師,一個切腹自殺,一個在他之後一個月口含煤氣管自殺了,這兩件事兒震驚了文壇。

日本這個民族確實是有兩極性格的民族,一方面清淡如菊,非常隱忍;一方面又拔刀見血,非常殘暴。這個民族隱忍到什麼程度,日本這個國家自古就沒有城牆,房子沒有煙囪,臥室里沒有床,廳里沒有椅子,他們認為一切物化的東西,一切外在的、張揚的東西都不好。日本民族認為一切都要有道,插花有花道,喝茶有茶道,下棋也不大砍大殺,要追求棋道。所以日本人一方面是這樣一種清淡如菊、謙恭隱忍的性格,一方面居然又把性和生命都不當回事兒日本人的性極為開放,把生死也置之度外。日本人每次打仗,旗子上寫的是「祈戰死」,這讓全世界都看傻了,因為全世界的都是「祈戰勝」,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最好。而日本不是,日本人出去就「祈戰死」,至於勝不勝沒關係。所以日本民族就是這樣一個有著極端性格的民族,這一點非常值得研究

============================

到底誰才是時代「異端」?三島由紀夫以生命成就自身美學

2016-03-08 17:51

有「日本海明威」之美譽,走在時代前端的先驅者!他以自己的文學與生命,詮釋人性深處的瘋狂渴望,精確描寫文學上「生與死」的永久命題。以自身生命實踐悲劇性幻滅美學的昭和文豪——三島由紀夫三度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戰後西方譯著最多的日本作家,他對生死美學的領悟與實踐,全部濃縮在這一本。

揚起你心中的帆,航向名為三島的豐饒之海

書名:《一本讀懂三島由紀夫:他跑得太快!時代只能在後面追趕他!》作者:新潮文...
書名:《一本讀懂三島由紀夫:他跑得太快!時代只能在後面追趕他!》
作者:新潮文庫
譯者:李彥樺
出版社:野人
出版日期:2016年3月3日
三島終其一生酷愛大海。他的作品也像大海一樣,時而狂暴,時而靜謐;時而豪邁,時而纖細。正是這樣的大海,賜給我們豐饒的生命。來吧,揚起巨大的船帆,在海風的全力推送下,讓我們進入三島文學的豐饒大海。
想要蛻變成「真正的自己」!

〈金閣寺〉是個以悲劇收場的青春苦澀故事

本作品的題材,是國寶金閣寺於一九五○年遭人放火焚毀的事件。相較於〈潮騷〉的「人性本善」精神,〈金閣寺〉則是大膽詮釋縱火這個「人性之惡」。

村上春樹曾寫了一篇名為〈燒掉柴房〉的短篇作品,古典文學裡也有為了見愛人一面而不惜縱火的「八百屋(蔬菜店)阿七」。不知道為什麼,明知會惹禍上身,就是有人克制不了縱火的衝動。

從古至今,「脫胎換骨」一直是文學作品中相當重要的主題之一。好想告別昨天之前那個窩囊、悲慘的自己。一旦有了這樣的想法,就必須接受一場重大的考驗。唯有通過考驗,才能獲得「嶄新的人格」。而且這些考驗往往相當艱鉅,失敗的下場多半是死路一條。

命運對年輕人設下的考驗,大致上可分為「水的考驗」及「火的考驗」這兩種類型。〈潮騷〉裡的新治在暴風雨下守住了船,等於是通過了「水的考驗」,因此獲得美好的結局。〈金閣寺〉中的年輕人也想靠著「火的考驗」來脫胎換骨,卻只換來「成為縱火犯」這個悲慘下場。

《金閣寺》書影。
《金閣寺》書影。
〈金閣寺〉的最後一幕,金閣寺籠罩在一片火海之中,放火僧在逃亡時心裡想著這麼一件事:「我要活下去。」請注意,作品中的「我」並非想要一死了之,而是想要繼續活著。為了活下去,「我」才放火將金閣寺燒了。
不管是任何時代的年輕人,都想要繼續活下去。但是對於過去的自己,卻又厭惡得難以忍受。好希望從明天開始,過嶄新的人生。年輕人心中不都是這麼祈求著嗎?如果能夠脫胎換骨成「真正的自己」……不,不是如果,是非做到不可。如果做不到,就活不下去。

你是不是也抱持著這樣的想法?

你是否曾受同性吸引?

〈假面的告白〉是以男人間的禁忌愛情為主題。

《假面的告白》書影。
《假面的告白》書影。
在〈假面的告白〉裡,三島由紀夫赤裸裸地說出了其扭曲的脫胎換骨願望。這不僅是一篇充滿野心的小說,更是一篇塗滿了毒藥的小說。
這世上有種行為可以讓一個人迅速脫胎換骨,那就是「結婚」。一旦結了婚,姓氏會改變,家庭會改變,圍繞著自己的種種人際關係與環境也會改變。義務與責任會變得更加沉重,相對的也會獲得更高層次的社會地位。青澀的青年,將會搖身一變,成為成熟的大人。換句話說,結婚就像是脫胎換骨的「加工輸送帶」,或者可以說是一種讓人「蛻變」的制度。

〈假面的告白〉中的男主角為了脫胎換骨,不斷要求自己愛上女人。倘若無法突破「異性戀」這個難關,就無法站上名為「結婚」的加工輸送帶。但每一次嘗試,得到的結論總是「我愛不了女人」。

作家三島由紀夫,與凡人平岡公威(三島的本名),可說是過著天差地遠的人生。平岡公威不僅結了婚,還有兩個小孩,住在雪白的豪宅裡,擁有「天才」的美稱。唯一的遺憾,是沒有實現「得諾貝爾獎」這個心願。

但是作家三島的心中,卻有著既灰暗又耿直的自卑感,認為自己「比別人差勁得多」。三島將這種心情描寫成年輕人沒辦法靠「結婚」變成大人的悲劇,那就是〈假面的告白〉。其最深處的本質,或許是一種「沒資格當男人」的悲哀。

其實成長、成熟這類事情根本不須太過在意,偏偏每個人心中都有著想要變成另一種人格的心願。藉由「想要改變」的念頭,在心中儲存「變身」所需的能量,這會為自己帶來「我還活著」的歡愉感。

值得一提的是,號稱昭和文學界最大挫敗者的太宰治,並非無法愛女人,而是愛了過多的女人。據說三島曾當著太宰治的面批評:「我討厭你的文學。」

越是禁忌之戀,越讓人臉紅心跳。

朝著〈豐饒之海〉四部曲前進的航海壯舉!

《豐饒之海》書影。
《豐饒之海》書影。
航行到了這裡,終於該挑戰長篇巨作了。讓我們將船首轉向三島的生涯之作〈豐饒之海〉吧!
〈豐饒之海〉共有四部,分別為以戀愛為主題的〈春之雪〉、以政治為主題的〈奔馬〉、以性愛為主題的〈曉之寺〉及以知性為主題的〈天人五衰〉。主角都是相當單純的年輕人,宛如是戀愛或政治的象徵。此外還有一個姓本多的男人貫穿四部,見證這四種「生命的形式」。

在這片大海裡,流竄著三島文學的一切元素。讀者們在這裡,一定能找到啟航探訪三島文學以來歷經過的各種體驗。稱〈豐饒之海〉為三島文學的集大成,絕不為過。其中尤以第一篇〈春之雪〉,更是值得細細玩味。

二次大戰前的日本,還存在著名為「華族」的貴族階級。當然,在華族之上,還有以天皇為頂點的「皇族」。〈春之雪〉這篇作品,背景就是華族的社會。這是一篇淒美而激昂的悲劇愛情故事,主角分別是侯爵家的繼承人松枝清顯,以及伯爵家的千金大小姐綾倉聰子。

讓兩人的戀情徹底燃燒的要素,竟然是象徵最高權威的「天皇」。某皇族子弟要娶聰子為妻,天皇應允了。清顯與聰子之間的不尋常關係,不僅是褻瀆了聰子將來的皇族丈夫,更是對天皇權威的叛逆行徑。簡單來說,這是一場圍繞著日本皇室的禁忌三角戀情。「皇后偷腥」這種醜聞話題,向來是「禁忌之戀」的老梗之一,卻也是讓讀者心癢難搔的文學王道。

兩名年輕人賭上了性命的禁忌之戀,是絕對不能洩漏的秘密。藉由與讀者分享秩序遭破壞的「祕密」,擾亂讀者的心靈,一口氣將讀者拉入故事中的世界。這就是小說最令人無法抗拒的魅力。

啊啊,小說是如此深刻,如此華麗,如此讓人熱淚盈眶!

這場戀情,正有如春天的雪一般禁不起考驗。清顯死了,聰子被迫墮胎後出家當了尼姑。聰子先透過「成為候補皇妃」讓清顯心中燃起「挑戰禁忌」的火焰,接著卻又藉由「與尼姑相戀也是禁忌」,為清顯鋪好了完美的毀滅之路。

讀完這篇作品之後,你一定感覺心中有著難以形容的疙瘩。不過,那或許是對於現實社會的一種疑問。三島相當擅長描寫「異端份子」,但是這個世界跟三島,到底哪一邊才是真正的「異端」?

聰子後來成了月修寺的「門跡」(住持),並且搖身一變,成為德高望重的尼姑,在第四部〈天人五衰〉最後的重要橋段再度登場。然而最令人錯愕的是,晚年的聰子竟然聲稱自己「不認識名叫清顯的青年」。
沒錯,聰子將清顯這個人鎖入了內心深處。當初的主角就宛如融化在世界的背景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若要形容〈天人五衰〉的結局,就好像豐饒之海的水分突然被蒸乾了一樣。船在一片無水的大海裡,當然失去了航線。這是否是一種毀滅?抑或,就像在碎石庭院裡不靠一滴水創造出大海意象的龍安寺,即使當視野中什麼也不存在,依然能向前航行?就算現實的大海已進退不得,卻可以穿越心中的大海,甚至是天空?可惜的是,就連作者提供的船,似乎也早已不見蹤影。

從這裡開始,三島的愛好者們必須在自己的心中重新創造一片讀書之海,並放上一艘船。讓我們繼續這趟永無止盡的航行,追尋三島的真正意境吧。

三島文學的處女航,至此已接近尾聲。請你找出最適合你的航線,好好享受這趟航程吧。一望無際的遼闊大海,正等著你去探索呢。嗅一下,是不是聞到了大海的香氣?

============================

悲劇性幻滅美學,是三島由紀夫的文學風格印象。三島對於「美」的強烈憧憬,其性格表現於作品上,甚至為日後切腹自殺、戲劇性結束生命埋下伏筆。唯美細緻的文風,充滿現代主義,卻也能窺探三島那矛盾複雜的內心世界與人格特質。

  從「假面的告白」到「金閣寺」,作者文字細膩,不論是角色心理刻劃,或景物描寫功力,都讓我印象深刻。除了華麗文筆,三島由紀夫對於自身存在的省思,充滿強烈對比,尤其對「美」的矛盾,讓三島文學更增添悲劇性色彩。然而有趣的是,閱讀「三島美學」反而會感到沉重與不安,簡直以赤裸裸的方式,把人心的醜陋無情剝開,現實到令人喘不過氣。華麗文字下所隱藏的,到底是虛幻的美?抑或真實的醜?三島由紀夫的每一本小說,也許都是一場追尋絢爛豪華的夢。
三島由紀夫

  「假面的告白」是三島由紀夫在1949年、日本戰後文壇的成名作,以第一人稱的告白體,描述主角阿公從出生到青年期的成長歷程,幾乎可視為三島的自傳性小說。同性戀題材挑戰了日本傳統社會風氣,成為當時文壇的熱門話題。

  雖然「假面的告白」是三島由紀夫的自傳性小說,同性戀又是敏感爭議的話題,但若以小說欣賞的角度閱讀並思考,或可產生共鳴。不受限於「性向」或「同性戀」,而以「社會價值觀念」和「自我真實存在」的觀點去切入,可以試想:當兩者相互矛盾時,我們會選擇用什麼樣的方式來看待自己,甚至慰藉自己呢?

假面的告白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秘密隱藏(如同性戀傾向),對比於道德觀念卻背道而馳、恥為人知,秘密的黑暗本質不但令人價值觀錯亂,甚至還要質疑自己的存在意義。這樣的矛盾產生了束縛與罪惡,面對罪惡感,我們選擇屈服?墮落?還是在身心上建立「堅強的一面」?「他人眼中看作我的演技,對我來說卻體現為返歸本質的要求;他人眼中顯現為自然的我,卻恰恰是我的演技。」是否我們選擇了在假面的告白中,尋求所謂「真實」的慰藉,而這個「真實」反而是另一面的假面告白?
  主角阿公無法否認自己的同性戀傾向,卻仍認為自己是愛著園子的異性戀者,但性慾無法轉移到對園子的愛上面,而男性的軀體美又不斷撩撥他的同性情慾,於是阿公以「藉由自我催眠為自己演一齣人生的戲」的方式,選擇這樣的「愛」去愛園子。或者,阿公想藉由與園子交往,封殺自己靈魂深處「渴望親近男體」的性向,不料反而更進一步確立自己對於同性情慾的具體渴望,絞死自己意志中對異性戀殘存的最後一絲偽裝。
  這部幾乎剖白心靈的小說,雖然作者赤裸告白了自我情慾,卻也是作者掩蔽自我真實的假面。三島由紀夫的寫作意圖,從書名便可嗅出端倪。
  對於人生的種種束縛,我們是否也會選擇以「假面的告白」的方式,抑或是自我催眠,來埋藏自己的真實告白?是不是身處在這樣的矛盾中,我們才能一點一滴挖掘出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那個真實的存在?又或許以「假面的告白」的方式,我們才能了斷自我靈魂中,那最深遂黑暗的慾念和慾望……
  另外,小說談到了關於虛榮心所扮演的角色問題:虛榮心是否為人建立自信心的唯一來源?虛榮心除了字面上的解釋,還可看作立身處世的態度與依據。「惟有虛榮能使人冒險。」虛榮心會不會支使我們用「假面的真話」掩飾事實,所以誠實和真實無關,告白和明白無關?在「偽裝」和「告白」之間,自我到底存不存在?面對激烈矛盾,我們又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金閣寺」則發表於1956年,為三島由紀夫攀越文壇頂峰之作。1950年七月2日,金閣寺遭人焚毀,這個震撼全日本的事件,成為三島寫作小說的靈感來源。金閣寺原為著名古剎,不論是雅然古典的內在歷史,或金碧輝煌的外在建築,都是日本之美代表,象徵了至高無上的終極美。這樣的美是一種崇高理想,本該是憧憬追求的目標,又怎被人焚毀呢?
金閣寺
  「金閣寺」問:對「美」的追求,是否為人生存在世的一種依賴,而這種依賴建立在「不滅」的觀點上?然而,這樣的不滅,是不是根本不具任何意義?
  美,可以看作每個人心中完美的理想境界(如美好的外表談吐、美好的內在形象),主角溝口當然也有自己的完美境界,他崇尚極致的美,但自己卻是一個有嚴重口吃、長相醜陋的小和尚。矛盾中,溝口選擇沉溺於自我幻想,寄託心靈於金閣寺的美,來逃避內心對自我價值的扭曲與幻滅。
  雖然溝口對金閣寺的愛與日俱增,卻又憎恨金閣寺的美對照出自身的醜陋,矛盾反覆交織矛盾,終於讓溝口承受不了。日本戰敗後,溝口陷入深深的不安與悲哀:「這美麗的東西不久即成灰燼,那麼,真實的金閣寺便和我幻想中的金閣一模一樣了。」為了擺脫對美的迷惘,溝口選擇了縱火焚燒金閣寺。
  對「美」的追求,其實是人選擇了依戀美的虛幻而活,並非最終追尋的目標。面對內心那晦澀苦楚不明的黑暗,才是自我解脫的手段。或許只有付諸行動,看破虛幻,認清現實,心中的迷惘才有終止的一天。溝口燒掉金閣寺活了下來,是否成就了斷念心安的清明自在呢?
  什麼是「美」?三島的小說常常探討這個問題,對「金閣寺」的描寫,不管多麼華麗的文字,也比不上對金閣寺的猥褻與縱慾來得強勁,美與醜的反差,造成一種特殊的對比風格。溝口原本打算燒掉金閣寺後自殺,最後卻選擇活下來。溝口點了根菸,看著火中的金閣寺,他用最美的方式得到金閣寺。
  三島由紀夫的小說對於人物內心的刻劃描寫非常細膩,尤其是心路的轉折和掙扎簡直歷歷在目,從對美的追求到幻滅、由絕望到昇華,以自我分析的剖白式敘述,完全赤裸裸地展現出來。這種身歷其境的臨場感所造成的驚悚效果,猶如遙不可及的虛幻美好卻被近在咫尺的現實醜陋拆穿,營造出了「三島美學」的華麗與沉重。
  若「假面的告白」是真正自我的追尋,那麼「金閣寺」就是解脫自我的歷程。我們並非要追求虛幻的美,那種美是無意義的假像。擺脫「美」的禁制與束縛,解放自我、肯定自我,才能解脫,獲得「完全屬於自我的美」。

=============================

小時候,自以為長大後做文藝青年很酷,所以要從小開始培養文學素養,所以國中時期很努力在圖書館借書來看。有一段時間很努力看日本文學,那時候我看了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但是由於年紀太小,所以看不懂那個人為什麼喜歡金閣寺所以放火燒了金閣寺,過了幾年我以為自己長大了一些,又挑戰了一次金閣寺,結果還是看不懂。我猜想也許年紀虛長了很多的現在再去看一遍,我應該還是看不懂。

  前幾天看了向田邦子的寺內貫太郎一家,又開始瘋起了向田邦子,翻了他的女兒的道歉信,其中有一篇提到三島由紀夫自殺的事情,突然想到之前查過三島由紀夫的事情,活生生覺得是一齣大鬧劇,關於向田邦子之後會認真撰寫,今天就來看看三島由紀夫吧!

三島由紀夫是日本戰後文學的大師之一,在日本文壇擁有高度聲譽。諸多作品中,以1956年出版的《金閣寺》最為人所熟知,這是部充滿悲劇性幻滅美學的作品,奧野健男曾在當時讚賞該作:「這是三島文學的最高水平,三島美學的集大成,本年度文壇的最大豐收。」除了日本國內,三島的作品在西方世界也有崇高的評價,甚至有人譽稱他為「日本的海明威」,曾三度入圍諾貝爾文學獎,也是著作被翻譯成英文等外國語版最多的當代作家。三島性好熱鬧,三教九流之輩無不結交,好美酒,嗜佳餚,高朋滿座,列位無虛席,十足是一位花花公子。高興的時候,在別人家中還會表演倒立。但是,他在1970年時極端激進的政治目的自殺諫世事件,卻使他在身後獲得褒貶不一的個人評價。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閻驊的文章詼諧有趣,所以乾脆轉載他的文章。

在1945年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的那一天開始,在三島由紀夫的心中已經湧起了壯烈自殺的念頭。

不過也從那一刻開始,三島由紀夫就在日本文壇一路扶搖直上、成為當時的日本大文豪。但是三島由紀夫儘管才高八斗,但是他有兩樣事情在當時保守的日本是頗受 爭議。首先,三島兄是一位極右派份子,他對於軍國主義頗為迷戀。其次,三島兄是率先出櫃的同性戀者。雖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根本沒啥大驚小怪,但是在當時 的日本社會的確是一個頗大的禁忌。

在當時日本男同志的圈子裡,很多人對於切腹這檔事非常地偏愛,因為這是所謂的「悲壯美」。所以三島兄向來很喜歡跟朋友們玩「假切腹」的遊戲,也經常與大夥 兒一起觀看古代年輕武士集體切腹的血腥圖片來自娛。另外三島兄也寫了兩本以切腹作為結局的小說:「愛的處決」與畢生代表作品:「憂國」。再者,切腹是日本 武士的專利,對於倡導「武士魂」的三島兄而言,切腹是自己求死的唯一途徑。

在三島兄離開人世之前的五年,正好是學運與工潮在全球各地爆發、左右派嚴重對立的年代。所以三島兄開始穿上了軍裝,並且組織了一個私家軍隊:「楯之會」、到處跟左派學生進行激辯。

到了1970年的11月中旬,當年45歲的三島由紀夫覺得時候到了,便開始計畫起一樁超級完美自殺事件。首先,他經過反覆篩選的過程,選擇了一位自己的親 密朋友:森田必勝先生來擔任類似「帶子狼」的砍頭專員角色,在砍頭的刀器使用方面,也特地選擇了一把日本名刀:關孫六,同時請教了醫生,如何切腹比較輕鬆 的秘訣。最後,三島兄準備了一份內容豐富、詞藻華麗的臨別演講稿,預備在切腹之前與世人分享。當然~,對於一個寫作者來說,缺稿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所以 在「案發」的那天早上,三島兄還特別把作品「豐饒之海」的完稿,交給出版社的編輯。

於是乎~在1970年11月25日早上,三島由紀夫精心策劃的「完美自殺事件」便開始登場。在上午11點多,三島兄跟「楯之會」的四位兄弟們,帶著日本刀和短刀,衝進了日本自衛隊東區總部辦公室,隨即制服了自衛隊總監,然後把職員趕出門外,「佔領」了整個辦公室。

接下來,三島兄在額頭上繫上了「七生報國」與日本丸圖案的頭巾,手持武士刀登上了辦公室的陽台,預備進行長達兩個小時的臨別演說。不過由於廣場上聽演講的 民眾太過吵雜,所以三島兄只演講了五分鐘,就被迫終止,這個突如其來的狀況把三島兄搞了很不爽,於是當下就決定進入「切腹」的程序。

三島兄靜靜地返回房間,跪坐在地上,將上衣脫去,露出平常嚴格訓練的結實肌肉,把白色的布將預備切腹的部位緊緊裹住,然後拿起了短刀,唸唸有辭,往自己的腹部刺下,算是成功的切腹第一階段。

接下來要登場的就是當年二十五歲的砍頭專員:森田必勝,森田兄拿著價值不斐的名刀「關孫六」進行切腹計畫的第二階段。但是‧‧‧,森田的砍頭功力跟專業的 帶子狼差之甚遠,所以過程非常不順利,第一次揮刀,三島兄還清醒著,「森田兄,你也幫幫忙!痛死了!」第二次揮刀,還是不理想,「帶子狼,趕快出來幫幫 忙!」三島如是說。第三次揮刀,還是沒成功,痛到快發瘋的三島兄覺得靠人不如靠己,乾脆咬舌自盡算了。一直砍到第四次,大家才決定讓森田先生「退場休 息」,由另外一位成員上場「代打」,這次一砍就成功,但是三島兄已經遭遇到莫大的痛苦,而且現場也血腥不堪,一點「切腹」的美感都沒有!

轉載自閻驊一千零一Yeah 超級不完美自殺事件 網址:http://www.1001yeah.com.tw/article/020192.html

  三島由紀夫為了追求他心中的理想和永恆的美感策劃了自殺事件,但是結果一點也不美,反而是無比的血腥,甚至是有點搞笑了,想想他為了追求理想不惜一死,但是因為介錯(註1)的人功力太差,一砍再砍不但沒死意識也很清楚,導致他痛到不行,簡直是在搞笑了。
  
  但是人要活著才能追求理想啊!一但死去所有的一切都不由己,這個借來的身體(註2)要被人家怎麼處理可是連抗議都不行,多想想一分鐘你可以不用自殺,肉體慢慢腐爛或者燒成灰燼是一點美感都沒有的事情啊!
註1:介錯是指在日本切腹儀式中為切腹自殺者斬首,以讓切腹者更快死亡,免除痛苦折磨

註2:證嚴法師說我們對身體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

日本戰後史上最大的謎團編輯
  34年前的11月25日,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在東京自衛隊東部方面軍總監部剖腹自殺。此事被稱為“日本戰後史上最大的謎團”。

  1970 年11月25日———《豐饒之海》已經在幾天前交給了出版社,三島揮舞著一把“關孫六”日本刀,攜其追隨者“楯之會”的成員突然闖入自衛隊營地,將自衛隊北方司令劫作人質,然後頭纏白布登上一處高臺,發表他的“勤王”演說。他叫喊著:“日本因經濟繁榮而得意忘形,精神卻是空洞的,你們知道嗎?”但演說並不能令營中的自衛隊員揭竿而起,重演1936年“二二六”事變(日本軍人叛亂事件)的驚心一幕,反而招致眾人的噓聲和哄笑。面對這一場面,三島轉身衝進營區的總監室,冷靜而精準地將刀切入自己的左下腹。他的隨從們立即一擁而上,按日本的武士傳統,再為他介錯三次,並割下他的頭顱。

  三島切腹後,即有右翼分子指責自衛隊背信棄義,沒有如約舉行起義,民間則要求徹底調查三島的盾之會與自衛隊的關係。自衛隊出面辟謠,說三島事件純屬他自己“奇情異想”的結果。

  三島去世後,關於他自殺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一種說法是,三島在去世之前曾經去找過精神科專家,他的自殺是精神失常所致,正如日本的心理學教授福島章教授在《三島由紀夫的對抗同一性》一文中所寫道的:“三島本人也說,他感覺到了精神的衰弱和疲憊,並因此而感到困惑,預感到不久之後註定要到來的‘魂靈之死’、 ‘支離破碎的狀態’和‘世界沒落體驗’。倘若確實如此,那麼可以認為,三島的自殺就像芥川龍之介的自殺那樣,在疾病引發精神上的自我存在崩潰、解體和死滅前,採取行動以防那種悲劇的到來。”

  2001年6月,前自衛隊軍官山本舜勝出版《自衛隊的影子部隊———殺害三島由紀夫的真實告白》,聲稱要揭開三島自殺之謎。山本舜勝說三島的自殺絕非出於瘋狂,三島曾接受自衛隊的特務訓練,在這過程中對自衛隊的期望值升高,而後又認為自衛隊辜負了他的期望。山本舜勝說,他希望弘揚三島“憂國憂民、慷慨捐軀的精神”,又說三島提倡的“天皇信仰高於人道主義”是給現代日本開的良藥。

  中國作家莫言還寫過一篇<三島由紀夫猜想>
  他說,三島是個具有七情六欲的凡人,但最後那一刀使他成了神。

  最後一刀,使三島成了謎。

川端康成也自殺了
  與三島由紀夫之死相關的還有另外一個謎,就在三島自殺之後17個月,川端康成突然採取含煤氣管自殺的方式離開了人世,未留下只字遺書。兩人相繼自殺給了後人無數的猜疑,有人甚至推測,川端之死與三島由紀夫不無關係。

  在談到三島自殺的原因時,研究三島的權威佐伯彰一認為:“川端先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給三島君帶來了相當程度的衝擊。這是與作家的自尊心相關的微妙問題,三島君在暢銷書的問題上很介意,是一個非常爭強好勝的人。”

  三島自戕後,川端前往現場觀看了三島身首分離的遺體,受了很大刺激,他對自己的一名弟子表示:被砍下腦袋的應該是我。之後,川端又親自主持了葬禮,說:「三島的精神仍活在許多人心中,並將載入史冊。」


村上春樹不喜歡三島
  經常與三島聯繫在一起的還有一人,他就是日本當紅作家村上春樹。美國作家傑‧魯賓說村上春樹的作品和三島由紀夫的相同點在於感受到「生命的允諾從來未能實現」。儘管外界如此評論,村上春樹本人卻從不認同。他說,在他前一代有三個重要作家,三島由紀夫、安部公房和大江健三郎,他最喜歡安部,最不喜歡三島,他沒怎麼讀過三島的作品,和三島之間也沒有任何相似點。

  三島傾心於日本過去那種嚴厲的愛國主義和武士道精神,他把它們同戰後日本崇尚物質享受的西方化趨勢作了對比,對後者持否定態度。他反對日本模倣西方,對1960年代的日本很不滿,孜孜不倦地致力於發展日本古老的空手道和劍道,並組織了約有80名大學生組成的一個有爭議的私人軍隊“楯之會”,旨在保存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並且在左翼力量暴動時,協助保衛天皇。

  但三島鄙夷的正是村上推崇的,村上說,他從未帶著真正的興趣讀過任何日本小說,在他的年代,美國文化生機盎然,它的音樂、電視節目、汽車和衣服,樣樣東西都影響著他,他熱愛這種文化,他看美國電視節目,讀美國小說,他夢想著用英語寫作。村上說,他的首要追求是,通過紐約和舊金山發生的同樣事物的另一側面,反過來描寫日本社會,他的小說將愈加朝這個方向發展。而這些,無疑是日本年輕一代共同特徵。(記者李琴)

  補充資料:三島最後的作品《豐饒之海》分成四部小說:《春雪》、《奔馬》、《曉寺》和《天人五衰》,背景是從1912年前後到60年代的日本,每一部所描述的都是同一個人的不同化身:1912年的年輕貴族、1930年代的政治狂熱分子、二戰時期的泰國公主和1960年代一個邪惡的年輕孤兒,這幾部小說表達了三島對流血、死亡和自殺的迷戀,對“自毀”的興趣和對乏味的現代生活的否定,同時也預示了自身的結局。

碎碎唸時間:
為於京都的鹿苑寺因為外觀金碧輝煌所以被稱為金閣寺,我去過一次,那個屋頂真的是金光閃閃啊!尤其是在高溫的夏天去參觀,真想要在秋天楓紅的時候再去一次。


2017諾貝爾文學獎 日裔英籍石黑一雄獲獎
分享2017諾貝爾文學獎 日裔英籍石黑一雄獲獎到Facebook 分享2017諾貝爾文學獎 日裔英籍石黑一雄獲獎到Line 分享2017諾貝爾文學獎 日裔英籍石黑一雄獲獎到Google+
2017諾貝爾文學獎,由小說家石黑一雄獲獎。(資料照,歐新社)
2017-10-05 19:03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2017諾貝爾文學獎在台灣時間5日晚間7點左右,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由日裔英國籍的小說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獲獎,得獎理由為「在其充滿巨大情感驅力的小說中,找到現實世界與虛幻深淵的連結」。
2017諾貝爾文學獎,由小說家石黑一雄獲獎。(圖擷取自推特)
2017諾貝爾文學獎,由小說家石黑一雄獲獎。(圖擷取自推特)
諾貝爾獎項將陸續揭曉。(資料照,法新社)
諾貝爾獎項將陸續揭曉。(資料照,法新社)
石黑一雄1954年出生於日本長崎,1960年因父親工作關係,全家移民英國。石黑一雄1986年的作品《浮世畫家》(An Artist of the Floating World)曾獲英國惠特貝瑞圖書獎(Whitbread Book Awards,現名科斯塔圖書獎、Costa Book Awards)殊榮、1989年的描述大英帝國貴族階級沒落的作品《長日留痕》(The Remains of the Day),奪下被認為是當代英文小說界重要的長篇小說獎項「布克獎」(Booker Prize)。
諾貝爾官方推特表示,石黑一雄在2005年作品《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一書中,首度使用科幻素材、2015年作品《被遺忘的巨人》(The Buried Giant,暫譯),探討了記憶與遺忘、過往與現今、現實與虛幻。
諾貝爾基金會日前宣布,由於財務狀況改善,2017年諾貝爾獎的每個獎項,獎金從原本的800萬瑞典克朗(約3088萬新台幣),增至900萬瑞典克朗(約3474萬新台幣)。
諾貝爾文學獎從1901年以來共頒發了109次,最年輕得主是1907年、當年41歲的吉卜林(Rudyard Kipling),最年長得主是2007年、當年88歲的萊辛(Doris Lessing),當中只有4次是有2名得主,分別是1904年,1917年,1966年和1974年,另外在113名文學獎得主中,僅有14名女性。
諾貝爾文學獎去年由美國歌手、作家巴布狄倫(Bob Dylan)獲獎,得獎理由是:「在美國音樂的偉大傳統裡,創造出新的詩意表現手法」。
諾貝爾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已經揭曉,其他獎項公布日期分別是:6日和平獎,9日經濟學獎。

2017-10-05_194155  


川端康成1899年-1972年日本新感覺派作家,文學批評家,活躍於大正至昭和年間。1968年成為首位日本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日本文學系。大學時因受菊池寬賞識於文學批評等領域嶄露頭角,之後與橫光利一等人共同創辦了同人誌《文藝時代》。他結合西歐的前衛文學創作出了被稱為新感覺文學的作品-對人性的醜惡與無情,人心的孤獨與絕望理解得十分透徹。名著奠定了其作為日本文學最高峰的不可動搖的地位。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人-介紹日本的生死觀和美學意識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