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民族血淚屈辱史:明朝末年南京獻城投降《多鐸得勝圖

清無名氏繪絹本、設色

縱142.1厘米、橫112厘米

畫面自左下至右上一江橫隔,畫下部繪草木初萌,一隊清兵騎馬駛來,另一隊清兵列隊站立,正中一面黃旗迎風招展,紅色傘蓋下,一人面帶微笑,左手執轡,右手持鞭坐在馬上,左右二人拉馬侍立,旁書“ 豫親王 ”。身後一幡,上書“三軍司令”,三排十四名侍衛騎馬而立。豫親王前一侍衛橫刀,四人分二列舉刀站立,胸前分別用滿漢文字書寫“第四隊”、“第五隊”、“第六隊”、“第七隊”。三人束髮跪地,紅衣人雙手捧降表作遞呈狀,旁書“降將趙之龍 ”,一佩刀侍衛奉命接收;綠衣人雙手上舉做告饒狀,書“ 徐州爵”;黃衣人低頭雙手伏地,書“齊贊元”。對岸南京城門樓清晰可見,一隊清兵引二人來降,旁書“湯國祚”、“柳祚昌”。右上江邊停靠著一些船隻,一紅衣人策馬急馳,旁書“明福王”,隨後百姓或挑擔、或攜子、或拄杖隨後。畫面表現的是清軍南下平定南明政權,進入南京後,南明福王逃跑的歷史場景。

畫幅上部題:“得勝圖。順治二年五月十五日,我大清兵定南京,大軍營城北總督京營忻城伯趙之龍奉表納款,勳戚自魏國公徐州爵、駙馬都尉齊贊元、靈壁侯湯國祚、安遠侯柳祚昌等,大臣自大學士王鐸、禮部尚書錢謙益等,文武數百員並城內官民迎降,高杰子元爵及廣昌伯劉良佐等亦於沿途歸附,得馬步兵二十三萬。沽上墨月瞿題。”下鈐“寧曰廷賢”印一。畫幅正中騎馬揚鞭者即是清軍總指揮定國公多鐸。

為進軍江南,對當地不服的漢人進行鎮懾。清兵攻陷揚州後,多鐸在《諭南京等處文武官員人等》的佈告中,就露骨地宣稱:“昨天兵至維揚,城內官員軍民嬰城固守,予痛惜民命,不忍加兵,先將禍福諄諄曉諭。遲延數日,官員終於抗命,然後攻城屠戮,妻子為俘。是豈予之本懷,蓋不得已而行之。嗣後大兵到處,官員軍民抗拒不降,維揚可鑑。 ”這等於是一份揚州大屠殺的命令。

滿清獸兵拿著砍刀的凶神惡煞醜態,我看見了一群燒殺淫掠的魔鬼屠夫!

多鐸(公元1614~1649年),努爾哈赤第十五子。天命五年(公元1620年)封貝勒,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為正白旗旗主。天聰二年(公元1628年)隨皇太極出征蒙古有功,賜號“額爾克楚呼爾”,不久封和碩豫親王。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隨多爾袞進關,打敗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再率師南下,至南京,破揚州,俘南明福王,馳騁江南,戰功卓著。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晉封為輔政叔德豫親王。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病卒。此圖描繪多鐸率軍進入南京的情景。

《多鐸入南京圖》
【清縱142.1厘米、橫112厘米,多鐸(1614年-1649年),努爾哈赤第十五子】

------------------------

用圖畫敘述一段歷史
2014-06-12 15:46:00

中國歷史繪畫乃華夏古代藝術的表現內容之一,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以前,秦漢、六朝時期有了一定發展,隋唐、兩宋間進入高峰期。而提及昔日的戰史畫,人們對清代《平定伊犁回部戰圖》、《平定金川戰圖》、《平定準噶爾戰圖》、《平定台灣戰圖》、《平定安南戰圖》以及《平定廓爾喀戰圖》等往往讚不絕口。圖中所示這幅清代佚名絹本設色畫軸《多鐸得勝圖》(縱142.1厘米、橫112厘米,亦名《多鐸入南京圖》),所描繪的正是清軍南下攻克金陵納降,以及南明弘光朝皇帝朱由崧狼狽出逃的歷史瞬間。

明末崇禎十七年(亦即清初順治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克北京,明思宗朱由檢在景山自縊,朱家王朝就此傾覆。是年五月十五日,思宗堂兄、福王朱由崧在原先的文武大臣擁戴下,於留都南京故宮武英殿登基帝位,祈盼成就復明大業。鎮守山海關的明代大將吳三桂,因為家仇之恨竟引滿清入室。清軍入關後打敗李自成的起義軍,在北京宣布建立大清王朝,隨後便派出鐵騎橫掃南方。由於南明皇帝昏庸無能、荒淫透頂,當政期間御用奸臣、打擊忠良,因此內部失和、爭鬥迭起。儘管有史可法等將領率部英勇抗擊清軍,但南明最終不得不節節敗退。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多鐸率領的清軍,很快便在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攻至南京城下。貪生怕死的朱由崧只得於當月十日從通濟門逃往皖南,後被其手下降將押送清軍邀功,次年五月在北京被殺。

通過《多鐸得勝圖》可見,近景寫趾高氣昂的多鐸騎在一匹白馬上,臉上露出了勝利者的微笑。身前站立幾位雄壯威武的佩刀侍衛,另有士兵高舉紅傘蓋,一幟黃旗飄飄。多鐸身後列有三排14名騎兵,一鑲藍邊的紅幡上寫有「三軍司令」字樣。多鐸之前,3位南明吏裝的男子均已束髮,其中降將趙之龍身著紅衣,此刻正跪地手捧投降表呈予清人。身著綠衣跪地舉起雙手求饒者,乃魏國公徐州爵,而穿著黃服的駙馬都尉齊贊元亦呈跪地磕頭狀。

一水對岸,大概就是該畫軸的中景了。疏密有致的蔥鬱樹叢間,一群清兵押著南明靈璧侯湯國祚、安遠侯柳祚昌等,正朝向多鐸走來。再遠處的水邊停泊了一些船隻,身著紅衣的皇帝朱由崧在手下的護衛下策馬逃跑。最受苦罪的大概就是廣大老百姓了,此刻或攜子、或擔物,艱辛地逃避戰亂。遠處則是遭到兵燹洗擾的南京城了,古老的明城牆及鏑樓、塔影等依稀可見。

該圖軸所繪的一些重要人物旁均有文字附註,畫面右上側另有款識:「得勝圖。順治二年五月十五日,我大清兵定南京,大軍營城北總督京營忻城伯趙之龍奉表納款,勛戚自魏國公徐州爵、駙馬都尉齊贊元、靈璧侯湯國祚、安遠侯柳祚昌等,大臣自大學士王鐸、禮部尚書錢謙益等,文武數百員並城內官民迎降,高傑子元爵及廣昌伯劉良佐等亦於沿途歸附,得馬步兵二十三萬。沽上墨臞題。」後鈐一枚「寧曰廷賢」陰文方印。

 

清代《多鐸得勝圖》的具體創作年代不詳,很可能是無名畫工所為。縱觀整幅畫軸,作者汲取了昔日院體畫的某些技法風格,構圖飽滿嚴整,設色清秀典雅,筆墨以工為主,然而不失寫意韻味。圖中人物刻畫細膩,儘管帶有一些較為明顯的褒貶意蘊。該畫作的筆墨水準雖然談不上很上乘,但圖像敘事仍有不少生動之處,它還將古都南京的山水城林融為一體,從另一側面較為真實地記錄了明末清初漢民族的血淚屈辱史。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朝代更迭大都伴隨著殘酷血腥的暴力鬥爭,「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乃不成文的規則。當朝有些人所寫的歷史往往成了勝利者美化自己、貶損失敗者的輿論工具,滿清推翻大明王朝之後,利用文字、圖畫等再現歷史事件時自然亦流露出不少這樣的痕跡。運用傳統繪畫來敘述歷史,具有文字記載難以替代的一些優點,這亦是人們在鑑賞、研究包括清代《多鐸得勝圖》在內的昔日戰史畫時,值得注意的一個學術問題。(周安慶)

----------------------------------------------------

File:Dodo, Prince Yu.JPG

多鐸(滿語:ᡩᠣᡩᠣ,轉寫:Dodo;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愛新覺羅氏,正藍旗滿洲人[a],努爾哈赤第十五子,生母為努爾哈赤大妃烏喇那拉氏,與阿濟格、多爾袞為同母兄弟。
後金天命五年(1620年)封為和碩額真,十三歲時,封貝勒,統正白旗,參與禮部和兵部政事。狂放不羈,風流好色,崇德三年(1638年)因軍前私自攜帶妓女,降為多羅貝勒。
崇德六年(1641年),參與松錦大戰,獲大捷,生俘洪承疇,晉多羅郡王。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年)隨清軍入山海關,在山海關之戰中大敗李自成大順軍,入北京,晉親王。十月下河南、入陝西,順治二年一月攻入潼關、西安;二月攻南明,錢謙益出降;四月陷揚州,殺史可法,五月入南京,俘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六月佔浙江,後班師回京,加封和碩德豫親王。順治三年(1646年),以揚威大將軍征討蒙古蘇尼特部騰機思。一生戰功彪炳,乾隆帝稱其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順治六年三月十八染天花疾亡,年僅三十六歲。多鐸與多爾袞兄弟感情最好,多爾袞當時正在山西征討姜瓖,聽到多鐸病重的消息時,立刻班師回朝,到居庸關時,多鐸病逝。多爾袞「換上素服,號哭奔往京城。」兄弟情深顯而見之。

多鐸(滿語:ᡩᠣᡩᠣ,轉寫:Dodo;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愛新覺羅氏,正藍旗滿洲人[a],努爾哈赤第十五子,生母為努爾哈赤大妃烏喇那拉氏,與阿濟格、多爾袞為同母兄弟。
後金天命五年(1620年)封為和碩額真,十三歲時,封貝勒,統正白旗,參與禮部和兵部政事。狂放不羈,風流好色,崇德三年(1638年)因軍前私自攜帶妓女,降為多羅貝勒。
崇德六年(1641年),參與松錦大戰,獲大捷,生俘洪承疇,晉多羅郡王。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年)隨清軍入山海關,在山海關之戰中大敗李自成大順軍,入北京,晉親王。十月下河南、入陝西,順治二年一月攻入潼關、西安;二月攻南明,錢謙益出降;四月陷揚州,殺史可法,五月入南京,俘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六月佔浙江,後班師回京,加封和碩德豫親王。順治三年(1646年),以揚威大將軍征討蒙古蘇尼特部騰機思。一生戰功彪炳,乾隆帝稱其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順治六年三月十八染天花疾亡,年僅三十六歲。多鐸與多爾袞兄弟感情最好,多爾袞當時正在山西征討姜瓖,聽到多鐸病重的消息時,立刻班師回朝,到居庸關時,多鐸病逝。多爾袞「換上素服,號哭奔往京城。」兄弟情深顯而見之。
年表
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二月二十四日出生。
天命十一年(1626年) 努爾哈赤去世,大妃烏喇那拉氏被逼殉葬。
天聰二年(1628年)從兄皇太極(為當時之後金汗)征察哈爾蒙古多羅等部,因功賜號額爾克楚虎爾。
天聰三年(1629年)從兄皇太極攻明朝,進入長城,逼臨明京師北京。
天聰五年(1631年)參加圍困明軍的大凌河城戰役。在小凌河遭遇戰中,失足墜馬,幾乎命喪錦州城外。
天聰六年(1632年)隨大軍遠征察哈爾蒙古林丹汗。
天聰九年(1635年)滿州兵圍大凌河,首次為帥。
崇德元年(1636年)封和碩豫親王,從兄皇太極攻朝鮮,於南漢山城大敗朝鮮援軍。
崇德三年(1638年)因軍前私自攜帶妓女,降為多羅貝勒。
崇德六年(1641年)松錦大戰之中,先數次率兵築城,圍困錦州,最後決戰中,又率伏兵截殺明松山潰軍,繼與肅親王豪格等圍困松山,俘薊遼總督洪承疇,封為多羅豫郡王。
順治元年(1644年)從攝政王多爾袞入山海關,大敗李自成的大順軍,佔領北京,進封為親王。旋授定國大將軍,並率孔有德、耿仲明等滿漢軍兩萬餘人,由河南入陝西追擊大順軍。
順治二年(1645年)克潼關,佔西安,接著又奉命南下,破揚州,殺史可法,然而,卻屠城十日,史稱「揚州十日」。續渡長江,佔領南京,遣軍生擒南明弘光帝朱由崧。繼之,派兵平定江浙,最後,因功加封和碩德豫親王。
順治三年(1646年)命為揚威大將軍,率師征討叛逃的蒙古蘇尼特部騰機思。
順治四年(1647年)進封輔政叔德豫親王,成為清廷實際上的第二號人物。
順治六年(1649年)三月十八染天花病卒
順治九年(1652年)三月因多爾袞案,降為多羅郡王。
康熙十年 (1671年) 追諡豫郡王為「通」。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復多鐸親王及封號,配享太廟,八月,入祀盛京賢王祠。
妻妾
大福晉(正妃)
嫡福晉,也稱元妃,即元配大福晉,博爾濟吉特氏,明安台吉之女。
繼福晉,也稱繼妃,即繼室大福晉,名達哲,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達哲福晉為蒙古科爾沁和碩福妃之女。是多爾袞五娶福晉巴特瑪的親姐妹。子二,次子多尼,襲爵;第五子多爾博,過繼多爾袞。 
達哲福晉的母親蒙古科爾沁和碩福妃,清人稱之為科爾沁大妃,是孝端文皇后之母,孝莊文皇后和敏惠恭和元妃之祖母。其第一任丈夫是科爾沁部札日固齊(斷事官)、貝勒莽古斯,是孝端文皇后之生父,孝莊文皇后和敏惠恭和元妃之祖父。莽古斯去世後,科爾沁大妃復嫁給莽古斯之第三子台吉索諾木。崇德二年,皇太極追封莽古斯為和碩福親王,冊封科爾沁大妃為和碩福妃。因此各方資料關於繼福晉達哲的身份記述比較混亂,存在爭議。國史檔和實錄里都只記此女是科爾沁大妃之女;她的死後冊文和親王家譜上記此女為莽古斯之女;有些資料則記此女為索諾木之女。確實身份有待考證。多爾袞的五繼福晉巴特瑪,情況也相似。天聰七年五月娶達哲福晉。據《內國史檔》記載,此女的相貌非常醜陋。因為原檔殘缺,不清楚多鐸本人的確切態度(據說是不願意),但是眾貝勒及皇太極都認為他應該娶。貝勒們的理由是:「女雖丑,系大福晉內親,且又富貴」(大福晉即孝端文皇后);皇太極的理由是:「女豈不可變胖發福乎?」。於是,在這些強大的理由之下,多鐸只能去科爾沁迎娶這位新福晉。
繼福晉,那拉氏,參領衍達爾漢之女。
側福晉(側妃)
側福晉,佟佳氏,輕車都尉雅克秦之女。第四子察尼;第七子董額。
側福晉,伊爾根覺羅氏,護軍統領阿達海之女。
次福晉。應為側福晉之意。多鐸死後有一位側福晉自請殉葬。
《欽定八旗通志·烈女傳》中有記載:
  輔政德豫親王多鐸次福晉。順治六年三月丁丑,多鐸薨,次福晉請以身殉。睿王再三慰解,請益力,遂許之。
庶福晉和妾(庶妃)
庶福晉,佟佳氏,參領素達塞之女。 子一,第八子費揚古。
庶福晉,那拉氏,費揚古之女。 子一,長子珠蘭。
庶福晉,瓜爾佳氏,甘楚漢之女。 子一,第三子巴克度。
庶福晉,瓜爾佳氏,塔克泰之女。 子一,第六子扎克度。
妾,那拉氏,法哈之女。
妾,良氏,良國柱之女。
子嗣
多鐸子八,有爵者五人:和碩豫宣和親王多尼、多羅信郡王董額、多羅貝勒多爾博、輔國恪僖公察尼、已革奉恩輔國公費揚古。多爾博過繼多爾袞為睿親王,被革歸宗後封爵為多羅貝勒。費揚古坐事奪爵。
長子 珠蘭
天聰九年乙亥十月二十二日子時生。母庶福晉納喇氏,費揚古之女。康熙四年乙巳二月二十八日巳時卒,年三十一。嫡福晉伊爾根覺羅氏,輕車都尉巴祿之女;繼福晉舒穆祿氏,男阿音圖之女。
無子女。
次子 多尼
和碩豫宣和親王。崇德元年丙子十月十八日卯時生。母繼福晉博爾濟吉特氏,索諾穆台吉之女。初封郡王;順治六年(1649)襲豫親王爵;八年,改封信親王,次年降信郡王。順治十五年,任安元靖寇大將軍,偕平郡王羅科鐸率軍南下,與明將白文選、李定國等戰於雲南永昌、騰越,有軍功。還師後不久病死。順治十八年辛丑正月初四日辰時薨,年二十六。 諡宣和,即信宣和郡王。
嫡福晉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和碩圖謝圖親王巴都爾之女。繼福晉伊爾根覺羅氏,子塞赫伊之女;側福晉王氏,王廷祚之女;庶福晉伊爾根覺羅氏,祜錫泰之女;妾濟氏,薩祿之女;妾索綽絡氏,喀爾布之女。
子七人:長子鄂尼;次子追封和碩豫親王鄂扎;三子鄂臘;四子奉國將軍鄂明;五子鄂興;六子鄂雲;七子鄂林。
第三子 巴克度
崇德五年庚辰四月十四日辰時生。母庶福晉瓜爾佳氏,甘楚漢之女。康熙七年戊申三月初四日寅時卒,年三十九歲。嫡福晉溫都氏,佐領土完整西爾太之女;繼福晉伊爾根覺羅氏,護軍參領昂吉圖之女;妾劉氏,劉二之女。
子一人:度蟾。
第四子 察尼 輔國恪僖公
奉恩輔國恪僖公。崇德六年辛巳三月初八日未時生。母側福晉佟佳氏,輕車都尉雅克秦之女。順治十三年初封貝勒。康熙七年,授左宗正。康熙十二年,吳三桂反,從順承郡王勒爾錦南征,參贊軍務。師次荊州,三桂已陷岳州。察尼偕將軍尼雅翰舟師進,三桂將吳應麒引七萬人自陸路來拒,擊卻之。師次七里山,發炮沈其舟十餘。方暑,還駐荊州。十四年,佩靖寇將軍印,援谷城。時南漳、興山已陷,敵逼彝陵,踞鎮荊山,掘壕為寨。察尼至彝陵,議增舟師,斷餉道。擊敵牛皮丫口,進攻黃連坪,焚其積聚,取興山。十五年,三桂移南漳、彝陵兵往長沙,勒爾錦令察尼還荊州,渡江趨石首,據虎渡口,擊敵太平街,斬三百餘級。翌日再出,遇伏,敗還荊州。詔責其無能。十七年八月,貝勒尚善薨於軍,命察尼代為安遠靖寇大將軍,規岳州。疏言:「舟師入湖,賊餉將絕。宜於湖水涸後,圍以木栰,立椿列炮,以小舟徼巡,為久困計。」上善其言,令副都統關保濟師。尋破敵南津港,斬千級。都統葉儲赫等進攻岳州,復破敵萬餘人。屢疏請增調水陸軍合圍,上皆許之。十八年正月,三桂將王度沖、陳珀等以舟師降,應麒棄城遁,遂復岳州。降官吏六百餘、兵五千餘,獲舟六十五、炮六百四十有奇。二月,安親王岳樂自長沙進取衡州,察尼發綠旗兵濟師,尋復湘陰、安鄉。四月,命自常德征辰龍關,澧州以南諸軍聽調度。十九年三月,克辰龍關,復辰州。疏言:「途中霪雨泥濘,士馬須休養。」詔暫屯沅州。六月,詔以貝子彰泰率師下雲南,察尼勞苦久,率滿洲兵還京師。吏議退縮罪,削爵職、籍其家、幽禁,上念克岳州功,命但削爵。二十四年,授奉天將軍。康熙二十七年戊辰九月二十二日亥時卒,年四十八。賜祭葬視輔國公,諡恪僖。
嫡福晉博爾濟吉特氏,布達錫希布台吉之女;繼福晉赫舍里氏,輔政大臣、一等公索尼之女;妾伊爾根覺羅氏,副都統噶爾齊之女;妾納喇氏,辛達禮之女;妾克伊克勒氏,拜祜之女;妾瓜爾佳氏,漢實惠祜之女;妾劉氏,劉紹德之女;妾戴氏,烏濟馬哈之女;妾韓氏,乃格之女;妾伊爾根覺羅氏,噶達渾之女;妾王氏,王鳳之女;妾謝氏,編塞之女。
子十一人:長子宗學總管、奉恩將軍查達;次子查明;三子布爾賽;四子扎克都爾;五子已革奉恩將軍德福;六子察納;七子常國佐;八子已革侍衛德昌;九子已革侍衛常赫;十子瓦爾喀;十一子額耨赫。
第五子 多爾博 過繼多爾袞
崇德八年癸未正月初二日亥時生。生母為繼福晉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索諾穆台吉之女,是孝端文皇后的親侄孫女,孝莊文皇后的親侄女,也是多爾袞五娶福晉的親姐妹。過繼給多爾袞為其嗣子。順治七年襲多爾袞爵為睿親王;八年被革歸宗。順治十四年封多羅貝勒。康熙十一年壬子十二月二十一日未時卒,年三十。乾隆四十三年,為多爾袞平反,復爵,多爾博及其後嗣亦被追封睿親王。
嫡福晉伊爾根覺羅氏,法喀之女; 庶福晉馬氏,馬喇之女;庶福晉劉氏,劉伯魯之女;庶福晉王氏,轍格之女。
子三人:長子鄂爾博;次子追封和碩睿親王蘇爾發;三子蘇爾達。
第六子 扎克度
順治元年甲申四月十九日子時生。母庶福晉瓜爾佳氏,塔克泰之女。康熙二十八年己巳二月初二日子時卒,年四十六。嫡福晉烏蘇氏,前鋒參領祜錫布之女;繼福晉宜特墨氏,沃赫之女。
子三人:長子扎海,次子扎穆,三子扎格。
第七子 董額
多羅信郡王。順治四年丁亥正月初五日申時生。母側福晉佟佳氏,輕車都尉雅克泰之女。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六月二十五日寅時薨,年六十。
嫡福晉博爾濟吉特氏,內大臣額爾克岱清之女;庶福晉赤舍里氏,塞勒之女;庶福晉富察氏,富翰之女;妾王氏,王達玉之女;妾王氏,王邇之女;妾王氏,塞勒之女;妾赫舍里氏,安達禮之女;妾伊爾根覺羅氏,托穆布祿之女;妾宋氏,宋山之女;妾烏蘇氏,桑格之女;妾宋氏,達賴之女;妾王氏,三格之女;妾赫舍里氏,雅古之女;妾瓜爾佳氏,索庫之女;妾薩克罕氏,呼他之女。
子十八人:長子奉國將軍鄂齊禮;次子鄂奇;三子都禮;四子告退宗學副管綽木濟;五子阿爾坦;六子得名;七子已革三等侍衛伊林;八子成珠;九子宗學副管扎錄;十子扎勒明;十一子愛星阿;十二子查賴;十三子提督彰格;十四子扎克坦;十五子巴泰;十六子已革奉國將軍查庫齊;十七子務裕齊;十八子專齊。
第八子 費揚古
已革奉恩輔國公。順治六年己丑二月初八日亥時生。母庶福晉佟佳氏,參領索達塞之女。自三等奉國將軍進封輔國公,坐事,奪爵。雍正元年癸卯八月初十日未時卒,年七十五。
嫡福晉兆佳氏,副都統公圖之女;妾何氏,豪善之女;妾鄧氏,鄧雲之女;妾王氏,王永之女;妾夏氏,夏二之女。
子十三人:長子費雅傅哈;次子奉恩將軍畢喇席;三子尼馬喇;四子畢爾圖;五子奉恩將軍詹布;六子奉恩將軍遙努;七子莽堪;八子望洪;九子吉祿;十子已革三等侍衛務爾渾;十一子蟾德宜;十二子昭拉詩;十三子玖詩。
多鐸有女嫁漢軍正白旗將領石華善。

-------------------------------------

圖片搜尋結果7a03c409b3de9c827387c52b6c81800a18d8430b5482797120100504132126036  

圖片搜尋結果

畫面自左下至右上一江橫隔,畫下部繪草木初萌,一隊清兵騎馬駛來,另一隊清兵列隊站立,正中一面黃旗迎風招展,紅色傘蓋下,一人面帶微笑,左手執轡,右手持鞭坐在馬上,左右二人拉馬侍立,旁書“豫親王”。身後一幡,上書“三軍司令”,三排十四名侍衛騎馬而立。豫親王前一侍衛橫刀,四人分二列舉刀站立,胸前分別用滿漢文字書寫“第四隊”、“第五隊”、“第六隊”、“第七隊”。三人束髮跪地,紅衣人雙手捧降表作遞呈狀,旁書“降將趙之龍”,一佩刀侍衛奉命接收;綠衣人雙手上舉做告饒狀,書“徐州爵”;黃衣人低頭雙手伏地,書“齊贊元”。對岸南京城門樓清晰可見,一隊清兵引二人來降,旁書“湯國祚”、“柳祚昌”。右上江邊停靠著一些船隻,一紅衣人策馬急馳,旁書“明福王”,隨後百姓或挑擔、或攜子、或拄杖隨後。畫面表現的是清軍南下平定南明政權,進入南京後,南明福王逃跑的歷史場景。

畫幅上部題:“得勝圖。順治二年五月十五日,我大清兵定南京,大軍營城北總督京營忻城伯趙之龍奉表納款,勳戚自魏國公徐州爵、駙馬都尉齊贊元、靈壁侯湯國祚、安遠侯柳祚昌等,大臣自大學士王鐸、禮部尚書錢謙益等,文武數百員並城內官民迎降,高杰子元爵及廣昌伯劉良佐等亦於沿途歸附,得馬步兵二十三萬。沽上墨月瞿題。”下鈐“寧曰廷賢”印一。畫幅正中騎馬揚鞭者即是清軍總指揮定國公多鐸。

091e8b9dd09d8c0be4581fc994c4d99e_b5329978fc9d90cba5fb3c13a162ae6d5_b0eebe7c72a8b94b786afd3f23aa398f5_b  

作者:王陶陶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222975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644年三月十九日(陰曆),絕望之中的明思宗朱由檢在煤山上吊自殺,李自成入紫禁城,拉開了甲申國難的坍塌序幕。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親帥大軍討伐駐紮山海關的明總兵吳三桂;二十三日,李自成在吳清聯軍的打擊下敗潰;五月初一,清軍入北京。

1645年四月二十五日,揚州為清多鐸率部攻破,史可法殉難;五月十五日,清軍進入南京,魏國公徐文爵、保國公朱國弼、及尚書錢謙益等人剃髮降清;五月二十二日,忠於南明的靖國公黃得功戰死,其部將中軍田雄、馬得功等衝上御舟,劫持弘光帝獻予清軍。

在短短不到一年時間裡,龐大的漢人帝國如同泥足巨人,在外力的輕輕一擊下迅速崩解,勝利是如此輕而易舉,以至於清庭自身都感到的頭暈目炫。“由北向南,其行若速,恍若夢中矣!”而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亦不得不感嘆清朝“國初創業太易”。

南京歸降之《多鐸得勝圖軸》——畫幅上部題:“得勝圖。順治二年五月十五日,我大清兵定南京,大軍營城北總督京營忻城伯趙之龍奉表納款,勳戚自魏國公徐州爵、駙馬都尉齊贊元、靈壁侯湯國祚、安遠侯柳祚昌等,大臣自大學士王鐸、禮部尚書錢謙益等,文武數百員並城內官民迎降,高杰子元爵及廣昌伯劉良佐等亦於沿途歸附,得馬步兵二十三萬。沽上墨月瞿題。”下鈐“寧曰廷賢”印一。

如果《八旗通志》中記錄屬實,那麼入關的八旗精銳滿打滿算不過6萬人,而其所要征服的群體卻是一個擁有1億人口的龐然大物,即便戰力再強,然有限的實力絕難支撐持久的消耗。考慮到自身兵力的薄弱,多爾袞本人並不樂觀,並言“得地一寸則一寸,得地一尺則一尺。”

“剃髮令下,有言其不便者曰:'南人剃髮,不得歸。遠近聞風驚畏,非一統之策也。'九王(即多爾袞)曰:'何言一統?但得寸則寸,得尺則尺耳。'”——身在北京之張怡所記《搜聞續筆》

實際上,真正使得清王朝瞬息之間踏平中原征服江南的,並非軍事實力。從進入北京到平定南京弘光政權,清軍僅在潼關附近、太原和揚州有過較大規模的作戰行動。大部分清庭之敵,不論是前明還是李自成,只是望風逃跑或者投降,而這其中不乏實力強橫的地方政治軍事勢力。事實表明,是靈活多變而富​​有遠見的政治策略,而非軍事力量清庭的勝利中起了決定性作用。

山西姜瓖、山東謝升、河南徐定國與李際遇、九江左夢庚、淮北李成棟、李本深、劉良佐,以及福建鄭芝龍,皆不戰而降清

當多爾袞在山海關擊敗李自成進入北京的時候,他實際上面臨著一個前所未有的複雜局面。

(陽曆4月的形勢,大順極盛)

(陽曆11月)大部分地區是清庭傳檄而定

一方面,李自成從北京敗潰逃亡西安後,稱強一時的大順政權迅速瓦解,從北京到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都實際上處於地方自治的狀態,誰能夠迅速收服這些地方力量,誰就能率先建立政治優勢。

如前明大同總兵姜瓖殺大順軍守將張天琳自治,山東前明官員謝升、趙繼鼎等殺大順州牧吳征文自治,即華北大部分地區是由曾經投降大順的前明地方官所統治。在這種情況下,爭取這些地方官員的認可和歸順,盡可能不流血的征服中國北方,顯然成為此刻清庭的急務。

對於當時的形勢,多爾袞有著清醒的認知,他採取了一系列相當務實的政治策略,設法吸引這些舉足輕重的前明故臣效忠清庭。

首先,在入京初期,多爾袞盡可能地維護前明士紳的財產,並嚴明法度,建立了穩定的社會秩序

順治元年七月,多爾袞下令:“故明勳戚贍田己業俱準照舊,乃朝廷特恩,不許官吏侵漁、土豪佔種,各勳衛官舍亦須仰體,毋得滋事擾民。”這一規定,得到了漢族地主士紳的歡迎,並使得很多厭憎滿清的漢族士大夫開始認可清朝,明清之際曾與清軍有血仇的“國朝六大家”宋琬即是如此。

入京之後,八旗軍隊在多爾袞的嚴令下一改抄掠無度的習性,並謹守法度。據劉尚友的《定思小記》所言,清軍中的蒙古兵在城上守衛巡邏時,皆收弓束矢,說:“恐驚百姓也。”還說:“中華佛國也,我輩來作踐佛地,罪過!罪過!”徐應芬的《遇變紀略》則談到,當時北京長安市上有諸多無賴刁民向清庭兜售竊取自宮中的錦緞彩織,多爾袞為此不惜付出兩月軍餉。總之,清庭的表現迅速收攬了普通百姓和士紳之心,並被戰亂中渴望安寧的士民認為是能夠安邦定國的“仁義之師”。

劉邦用張良之謀,還軍霸上,並召集秦地父老道:“秦地百姓受秦法苛待很久了,我今天只與諸位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偷盜入刑。諸軍當嚴守法度,百姓不用害怕。”同時令人告諭縣鄉百姓,秦地百姓欲犒賞劉邦軍隊,劉邦道:“不用,我軍不乏糧食,不欲破百姓之糧。”百姓大喜,都害怕劉邦不能為秦地之王。—— 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這也是劉邦出陳倉後,降者無數,並迅速掃蕩關中直逼徐州的原因。後來楚漢爭霸在劉邦統治下,秦地民眾壯年皆死,老弱苦於輾轉)

其次,多爾袞對前明故臣和大順官員,採取了一貫收納的政策,這使得清庭的勢力範圍迅速向河北、山東、山西蔓延,並建立了相對穩固的統治秩序。

入京第二天,多爾袞即下令:“各衙門官員俱照舊錄用,可速將職名開報,如虛飾假冒者罪之。其避賊回籍隱居山林者亦具以聞,仍以原官錄用。”(《清世祖實錄》)甚至許諾只要剃髮歸順,地方官即可各升一級。第二天,就有沈惟炳、王鰲永、金之俊等十幾位前明遺臣報到,多爾袞立刻親自接見,並懇請對方:“汝曹勿畏,我不殺一人,令各官照舊供職。”(李天根《爝火錄》)不久,前明山東布政使司參議兼按察使司僉事霸州道劉芳久、布政使司參議天津道孫肇興、山西按察使司僉事昌平道孟良允,按察使司僉事易州道黃圖安,皆來入仕,多爾袞皆使之“俱仍為原官”(《清世祖實錄》)。即便是於是李自成帶來的官員,多爾袞也一概予以任命,針對柳寅東的反對意見,多爾袞則表示,“經綸之始,治理需人,歸順官員既經推用,不可苛求”。於是,“諸名公巨卿,甫除賊籍,又紛紛舞蹈矣。”(張怡《搜聞續筆》)

歸順者大多熟悉民情政務,具有相當的經驗和威望,能夠以最快的速度穩定地方。前明順天巡撫宋權宣布降清,多爾袞讓他繼續擔任順天巡撫。宋權徵稅賦、兵役、慰農耕,薦行地方人事,皆得其能,而該地區的形勢也迅速安定下來。

多爾袞在這些人的幫助下,不但迅速穩定了入京後的地方形勢,還通過此輩的聲望招攬了更多的前明地方勢力效忠。山東官員王鰲永受命招撫山東、河南,通過其人脈關係,迅速幫助清朝收攬了整個山東;沈惟炳則擬定了一份包含北方各省的重要前明故臣的引薦名單,通過對這些人任命,清庭很快穩定了在北方的統治。

事實上,多爾袞之所以能夠迅速收服前大順統治區官員的人心,還得益於南明弘光政權決策者的愚蠢

清庭入京後,前明官員出於對異族的恐慌,大量南逃,歸順南明。前明翰林院官楊士聰在書信中寫道,清軍佔領北京後,大量官紳浮海南走,“泛海諸臣,漂沒者七十餘艘”;這種情況出現之多,以至到順治元年七月,沈惟炳亦懷憂上書道:“大清入來……京官南去不返,似懷避地之心”。

不過,在沈惟炳憂慮的同時,南明卻因北方官員曾經投賊的失節,而大動干戈,對這些南投的北方官員進行激烈的排擠甚至迫害。

根據周時雍的《興朝治略》,南明禮部尚書內閣大學士史可法就曾上疏主張,必須處決曾效忠大順的“偽官”,銷毀其印綬,以明涇渭。對那些渡河逃入其轄區的原大順官員,史可法皆依例將其斬首;曾經與大順合作過的楊汝成和項煜在蘇州的家宅則遭到當地暴徒的焚掠。

南明朝廷甚至規定,曾任大順政權三品以上官職者、所有投降過大順的督撫和總兵、所有主動助賊的翰林院和科道官員,皆受“磔”刑(顧炎武《聖安本紀》)這種政治舉措絲毫不考慮絕大部分北方官員和軍人都曾歸順過李自成的現實,斬斷了這些關鍵力量投靠南明的退路,也使得曾經南投的官員被迫重新投清,比如清庭順治年間的吏部尚書陳名夏即是如此。

實際上,對於亂世之中士大夫而言,其最關心的並非用來忽悠民眾的“舍生報國”(謝升就打出了這樣的旗號),而是自身的政治地位和財產安全。就像兩漢之間的豪紳耿純勸諫光武帝時所說的那樣,“士大夫們之所以拋親眷離家鄉,隨大王拼搏於刀箭之中,不過是為了升官發財罷了。如果大王不能給他們這樣的盼頭,臣恐部眾離散就為期不遠了。”(《後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第一)

李自成之所以迅速崩潰,並非其軍隊數量不足,而是其對於爭先恐後投降他的明臣,不但吝予官職,還拷掠太甚。在爭奪士心的關鍵時刻,南明同樣犯了類似的錯誤以大義名分迫使親附者遠離(當史可法去招攬山東謝升的時候,卻遭到當地士紳的冷遇。)。只有多爾袞正確認知了時局,並作出了恰當其時的決定。

當李自成在北京抄掠財物的消息傳到瀋陽時,多爾袞的謀臣範文程欣喜若狂,斷定李自成不過盜寇之輩,必不能久,並建議多爾袞做好準備南下徵明。

從多爾袞入京到南京陷落期間的降清官員

先附李自成,後降清的明朝文官:

姓名明官職省籍

陳名夏給事中江蘇

黨崇雅侍郎陝西

梁清標翰林學士北直隸

衛周祚郎中山西

戴名說給事中北直隸

劉昌給事中河南

柳寅東御史四川

陳之龍分守道丞江西

張若琪侍郎山東

方大猷分守道丞浙江

高爾儼翰林學士北直隸

張忻刑部尚書山東

張端翰林學士山東

張縉彥兵部尚書河南

劉餘祐兵部侍郎北直隸

龔鼎孳給事中安徽

孫承澤給事中北直隸

薛所蘊國子監司業河南

傅景星御史河南

李元鼎太常寺少卿江西

熊文舉吏部郎中江西

葉初春工部侍郎江西

在北京降於多爾袞的明朝文官:

姓名明官職省籍

王正志戶部侍郎北直隸

續表

姓名明官職省籍

徐一範吏部郎中江蘇

王宏祚戶部郎中云南

衛周允御史山西

曹溶御史浙江

胡世安少詹事四川

吳惟華主事北直隸

李若琳翰林學士山東

王鰲永

1
戶部侍郎山東
金之俊

1
兵部侍郎江蘇
沈惟炳

1
吏部侍郎河北
馮銓

2
大學士北直隸
在地方投誠,接受赦免,或順治以後薦至北京的明文官:

姓名明官職省籍

李化熙兵部侍郎山東

宋權順天巡撫河南

任濬兵部侍郎山東

張煊御史山西

李鑑宣化巡撫四川

謝升吏部尚書山東

田維嘉吏部尚書北直隸

黃圖安分守道丞山東

房可壯副都御史山東

劉漢儒四川巡撫北直隸

苗胙土鄖陽巡撫山西

陳之遴編修浙江

劉正宗翰林學士山東

續表

姓名明官職省籍

謝啟光兵部侍郎山東

孫之獬翰林學士山東

李魯生國子監司業山東

魏琯御史山東

潘士良刑部侍郎山東

霍達江蘇巡撫陝西

吳偉業少詹事江蘇

南京陷落時及以後降清的明朝文官:

姓名明官職省籍

周亮工御史河南(南京居民)

劉應賓吏部郎中山東

張鳳翔

3
工部尚書山東
錢謙益禮部尚書江蘇

資料來源:孫甄陶《清史述論》,第21—25頁,以及《貳臣傳》。

上表注:1.受過李自成人馬的拷掠,納款獲釋;2.致仕,由多爾袞信邀出仕;3.受過李自成人馬的拷掠。

從另外一方面來看,早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前,隨著明朝財政破產和部分軍隊的軍餉自給,以及精銳部隊的私人化,明朝部分軍隊實際上已經出現了軍閥化的轉變,而崇禎之死和四鎮定位削弱了中央權威,進一步加劇了明軍地方軍隊的軍閥特性。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收攬這些明軍為己所用成為清庭的重中之重。

由於明廷財政的破產和軍隊規模的擴大,不得不靠諸將自謀養兵之法。孫傳庭在關中墾田養兵,左良玉在湖廣靠劫掠養兵。而常年的作戰巨大消耗,迫使將官自行延攬軍人,左良玉在汝南招兵數万,高傑在河南招兵萬餘,孫傳庭在陝西招兵,皆自作主張之舉,這些都使得明軍內部的人事自成一體。在這種情況下,軍隊的軍閥化是不可避免的,在與李自成軍隊的多次大戰中,崇禎的詔令多次被左良玉等軍頭們無視,而北京的失陷,則使得軍閥化的趨勢進一步惡化。

面對這種情況,當多爾袞入京之時,他不但需要延攬前明官員穩定形勢,招降納叛,更需要能夠吸引前明軍閥歸附,從而充實自己的力量。對此,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據《皇清開國方略》記載,在山海關之戰以後,投降清庭的吳三桂當即被多爾袞封為平西王,得到一條玉帶及其他賞賜,並保證吳將裂土以封,世襲罔替;清肅清王豪格南進黃河過程中,在多爾袞的支使下,曉示南明和闖軍諸將,倘若投降,則清庭“大者王,小者侯,世世茅土”;前明將領姜瓖率軍投降,隨即被多爾袞委任管理整個宣大地區的行政和軍務;前闖軍和前明將領唐通要求清庭承認其對寶德的控制,多爾袞即可應允,並封之以定西侯。

慷慨的爵位賞賜和裂土分封,迅速吸引了廣大前明和闖軍將領對清庭的效忠。畢竟,對於亂世之中的軍人而言,作戰的目的在於爵位和封地,而多爾袞對於降將遠比前明對待忠臣更加慷慨——相比於清朝裂省而封吳三桂的平西王,南明僅封平西伯。

這種策略在亂世之中並不罕見。早在楚漢相爭期間,真正的野心家就清楚地意識到慷慨的爵位和土地在亂世之中爭取軍閥支持的重要性。韓信曾向劉邦進言道,“用敵人的土地和爵位去收買天下的英雄,那麼士眾就會附之如水,君王就能天下無敵。”(《史記淮陰侯列傳》)同樣,在固陵之戰失敗後,面對諸侯的作壁上觀,張良向劉邦進言道:“諸侯在意的不過是土地和爵位,漢王只需裂土以封,那麼諸侯之兵就會立即趕到。”(《史記高祖本紀》)

因此,在1644年以後的混亂時期,只有多爾袞清楚地意識到該如何收買玩弄闖軍和南明的桀驁軍人,他賜給這些兇殘的武人以夢想,哄騙他們倒戈投誠,然後驅動他們效死力以擊敵。姜瓖懷著割據一方的美夢投降清朝,並為清庭出兵出力;李成棟試圖像吳三桂般裂土封王,玩命般地向南突擊,連擒隆武、邵武二天子;金聲桓、王得仁則不惜死力絞殺南明,橫掃兩湖;鄭芝龍澤懷著永鎮粵廣的幻想,獻上了整個隆武朝廷。

通過這些叛臣和叛將的倒戈與幫助,多爾袞輕而易舉地掃蕩了大順、南明的抵抗。不過,當這位攝政王意識到大局已定的時候,就開始逐步收回自己的承諾。

多爾袞進京當月曾宣布,“自茲以後,天下臣民照舊束髮,悉從其便”,但是一旦南京被攻克,此令立刻被廢止,並強令中國民眾剃髮易服;曾經被多爾袞“照舊厚養”或者“一概錄用”的前明王爺和大臣,不是被殺戮,就是悉數打入冷宮;曾經多爾袞被嚴令保證的前朝士紳土地,則在後來以“無主之地”為由,成為八旗武士的跑馬之田。

到了1648年,隨著全國大部分被平定,多爾袞開始逐步剝奪前明將領的政治軍事權力。毫無功勳的旗人佟養甲被清庭封為廣東巡撫兼兩廣總督,李成棟僅得兩廣提督之職,地位卑下;平定江西的金聲桓、王得仁僅得總兵官之職務;1648年十一月,多爾袞派阿濟格、博洛等領兵戍守大同,醞釀著剝奪姜瓖的軍事政治權力。儘管,這些隨即釀成了李成棟、金聲桓、王得仁、劉澤清及姜瓖等人的叛亂,但通過一系列征剿,最終鞏固了清庭佔領區的統治。

1649年五月,被清庭賦閒北京的前明軍閥劉澤清斷定“清國不會用人,國運不久了”,勾結部下發動叛亂。

毫無疑問,甲申國難是一場真正的歷史悲劇。但是,後人反思這場悲劇時,都往往歸之以僥倖,卻往往忽視了政治本身的殘酷所在。真正的事實就是,在300多年前的大規模征服行動中,是清庭決策者非凡的政治遠見而非軍事冒險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滿洲人無情的利用了自己的敵人和盟友,他的最終勝利不過是水到渠成的結果,更是馬基雅維利政治的真正典範。多爾袞踐行了權謀的要義——“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聽起來相當苦澀,但對1644年的清庭來說,則是毫不誇張的褒獎。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

圖片搜尋結果

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

------------------------------------------

圖片搜尋結果

-----------------------------

圖片搜尋結果

------------------------------------------

清乾隆平定兩金川得勝圖 - https://goo.gl/mY7gAQ

2016-11-04_1434232016-11-04_1434422016-11-04_1434552016-11-04_1435182016-11-04_1435362016-11-04_1435492016-11-04_1436082016-11-04_143638  

乾隆四十二年六月宮廷畫家徐揚依據金川前線提供的戰事草圖開始繪製“平定兩金川得勝圖”,次年三月銅版金川“得勝圖”的繪製以徐揚繪圖為藍本,也進入日程。金川“得勝圖”記錄的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十三次關鍵性戰役。其所表現的內容由乾隆帝欽定,戰役發生地的方位、地貌、戰斗場面則是前方將士現場繪製後呈乾隆帝欽定,再作為藍本提供給宮廷畫家,具有很強的寫實性,對於某些問題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價值。

平定兩金川得勝圖
本詞條缺少名片圖,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吧!
法國人艾啟蒙、賀清泰等繪,清乾隆四十二年至四十六年(1777—1781年)內府銅版印本。冊頁裝1函,圖版16幅。縱51cm,橫88.5cm。
兩金川即大小金川,位於今四川省西部,大金川是大渡河上流,小金川則是大渡河上流東面的一條支流,都為藏族聚居地。自元代開始,中央政府先後在兩金川分設土司,令其​​各守疆界,相互牽制,藉以捍衛邊圍。惟土司眾多,彼此之間每因承襲土職或邊界糾紛日尋干戈,仇殺不已。清初沿明舊制,頒授印信,大小金川接受清廷冊封。土司們常以朝廷名號恃強掠奪,蠶食鄰邦,不安住牧,聲勢日盛,邊境不安,加之大小金川在地理位置上接近成都,遠連衛藏,威脅到內地的安全,為求永靖邊圍,乾隆皇帝遂興師進剿,乃有平定大小金川之役。
中文名 平定兩金川得勝圖 作 者 艾啟蒙 年 代 乾隆四十二年至四十六年(1777—1781年) 類 型 銅版印本
《平定兩金川得勝圖[1] 》,法國人艾啟蒙、賀清泰等繪,清乾隆四十二年至四十六年(1777—1781年)內府銅版印本。冊頁裝1函,圖版16幅。縱51cm,橫88.5cm。
《平定兩金川得勝圖》描繪了清乾隆十二年至四十一年(1747—1776年)清政府兩次出兵平定四川大小金川叛亂的戰績。十六幅圖分別為:收復小金川、攻克喇穆及日則丫口、攻克羅博瓦山碉、攻克宜喜達爾圖山梁、攻克日旁一帶、攻克康薩爾山梁、攻克木思工噶克丫口、攻克宜喜甲索等處碉卡、攻克石真噶賊碉、攻克葘則大海昆色爾山梁並拉枯喇嘛寺等處、攻克賊巢、攻克科布曲索隆古山樑等處碉寨、攻克噶喇依報捷、郊台迎勞將軍阿桂凱旋、午門受俘、紫光閣凱宴成功諸將士。
較之《平定準噶爾得勝圖》,該組銅版戰圖在造型、透視、構圖等方面受中國傳統畫法影響更深,整個畫面多利用散點透視的方法,去掉了陰影和明暗對比,因而畫面呈現出一種平面效果。樹木、山石皆用線蝕法刻畫,層次感和質感稍差。
該圖部分銅版現藏於德國國立柏林民俗博物館。

---------------------------------

乾隆御製平定兩金川得勝圖 - https://goo.gl/rgqaFb

2016-11-04_1426012016-11-04_1426252016-11-04_1426372016-11-04_1426542016-11-04_1427082016-11-04_1427212016-11-04_1427372016-11-04_1427472016-11-04_1428052016-11-04_1428152016-11-04_142830  

2016-11-04_1428522016-11-04_1429032016-11-04_1429142016-11-04_1429242016-11-04_1429412016-11-04_1430002016-11-04_1430102016-11-04_143020  

==============================

【國畫】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郎世寧等作_孤獨求敗而40060_新浪博客 - https://goo.gl/EPZ56c

2016-11-04_1443132016-11-04_1443452016-11-04_1444022016-11-04_1444252016-11-04_1444442016-11-04_1445032016-11-04_1445242016-11-04_1445412016-11-04_1446162016-11-04_1446472016-11-04_144713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判亂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之亂後,西域盡入清朝版圖,稱為“西域新疆”,後簡稱“新疆”。新疆分為南北二部分,天山以北的蒙古準噶爾故地為“凖部”,天山以南的葉爾羌國故地為“回部”。
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

《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又可稱《御題平定伊犁回部全圖》、《回疆一帶得勝圖》、《乾隆年間準、回兩部平定得勝圖》、《御題平定西征全圖》、《平定伊犁受降圖》等等。實為同一組戰圖。確切的官式名稱為《乾隆御筆平定西域戰圖十六詠並圖》。

《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製作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由當時清宮內的西方傳教士郎世寧、王致誠、艾啟蒙、安得義四人起稿繪圖,第二年又命丁觀鵬等人用宣紙依原稿作著色畫,原圖稿完成後送至法國雕刻銅版。直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十六幅原稿、銅版、印畫才全部完成後並送回至宮廷,歷時十三年之久,花費約204000里拉(法舊幣制一里拉約為一兩白銀)。作為戰圖的四位作者郎世寧、王致誠先後於1766年、1768年去世,安德義於1773年離開清宮,改任天主教北京主教,均未能見到成品。可見成品的僅艾啟蒙一人。

完整的一組《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包括16幅銅版畫,18幅文字,文字為乾隆御題序、戰圖詩文等,為木板印刷。在最初送至法國雕刻銅版完成後即印製了200張銅版畫送回國內。乾隆三十七年清內府又再印製多分。較珍貴的200份戰圖大多被乾隆皇帝賞賜給王公大臣,或分藏於各行宮園林中。現可見的戰圖大多為時再版印製。

這組《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與後來製作的其他6組戰圖均收藏於西苑的紫光閣內。直至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北京,紫光閣悉數珍藏或掠至海外,或毀於戰火。這組戰圖現能完整可見的極其稀少,大都零散的被各國博物館或學術機構或私人收藏。而戰圖的原制銅版則大多下落不明,現能明確已知的大多收藏於德國和歐洲博物館。

乾隆平定伊犁回部戰圖的史料價值

《平定伊犁回部戰圖》①是乾隆時期為記述清廷平定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和天山南路維丵吾丵爾大小和卓部叛亂的戰爭而繪製的一組銅版畫。已有的研究大多側重於銅版畫繪製過程的史實考證,或是在藝術史、印刷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價值②,似乎忽視了其作為中國古代最早描繪征戰場面和戰鬥過程的戰爭繪畫的史料價值。這套戰爭組畫乃遵乾隆諭旨繪製,當時供職清廷的西洋耶穌會傳教士畫家郎世寧(1688~l 766年)、王致誠(l702~l768年)、艾啟蒙(l708~l780年)、安德義(~l781年)等在向隨徵將士詳細調查了戰爭過程的基礎上③,採用中西結合的繪畫技法,不但形像地記錄了重要戰鬥的激烈場面,並且具體入微地刻畫了交戰雙方的武器裝備、兵馬陣式、攻防設施、作戰方式、後勤供給、軍事地理等戰爭要素,堪稱是一部形象的戰爭史,對認識清朝前期火器和冷兵器並用鼎盛時期的戰爭面貌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一、生動的戰史圖卷

清代前期的新疆以天山為界,北路為準噶爾貴族割據勢力控制,南路為大小和卓回部所據。康、雍兩朝,準噶爾置備軍械,結引外族,致使漠北邊疆的戰火連綿不絕。至乾隆初年,天山南北仍處於準噶爾貴族割據勢力的統治之下,但此時準噶爾內亂頻生,部眾離散,終使弘曆下定決心,藉助武力徹底平定叛亂,並且制定了“兩路進兵,直抵伊犁的進攻戰略。清軍經過前後長達5年的遠程奔襲,展開大小十餘次戰鬥,兩定準噶爾,再定大小和卓回部。乾隆皇帝終於實現了康、雍未竟之匿望,“收自古以來未收之地,臣自古以來未臣之民”④,確定了此後中國疆域的基本輪廓,奠定了中華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基礎。

(平定伊犁回部戰圖格登鄂拉斫營)再現了平定準噶爾達瓦齊叛亂關鍵戰役“格登山之戰”的激烈場景。乾隆十九年,清廷對外宣示將以武力平定準噶爾,並開始調集兵馬,籌備糧餉。乾隆二十年二月,清軍5萬、戰馬7萬餘匹,兵分兩路,先後出發,直奔伊犁。四月,西、北兩路清軍進至博羅塔拉河(今新丵疆博爾塔拉河)地區,清軍前鋒輕裝南下,達瓦齊聞風膽怯,率部眾萬餘人倉卒退居伊犁城西南方向的格登山(位於今新丵疆昭蘇縣境),居高臨下,且有沼澤為障,企圖依山據險,駐營固守。但達瓦齊部“軍械不整,馬力亦疲,各處可調之兵已收括無遺”,且“眾心離散,願降者多”⑤。五月十四日,清軍分兵兩翼,包圍了格登山達瓦齊叛軍,佔據形勝,嚴陣以待。當日夜,清軍派翼領喀喇巴圖魯阿玉錫等率兵22人,利用服飾、語言和對地​​形的熟悉等有利條件,出其不意,突襲達瓦齊大營。準噶爾軍措手不及,驚潰奔竄,自相踐踏。達瓦齊僅率2000餘人倉皇l8 逃遁,降清者計4000餘人。格登山一戰清軍獲得全勝,基本瓦解了達瓦齊的這股叛亂勢力。弘曆對平定準噶爾部達瓦齊分裂割據勢力所取得的重大勝利給予高度評價,二十年五月,他親自撰寫平定準噶爾勒銘格登山碑碑文,於二十五年在格登山勒碑記功回,並命宮廷畫家郎世寧繪製了格登鄂拉斫營》及阿玉錫持矛蕩寇圖旌表戰功。

歸附清朝、被清廷冊封為輝特汗的阿睦爾撒納在藉助清朝中央政府的勢力消滅其政敵達瓦齊之後,政治野心日益膨脹,招兵買馬,培植親信,擴展割據勢力,終於在乾隆二十年八月公開發動武裝反清叛亂。翌年正月,清軍再次進軍伊犁,阿睦爾撒納遁入哈薩克領地,清軍僅得伊犁空城。經過兩年的追剿征戰,清軍基本平定了阿睦爾撒納的叛亂。平定伊犁回部戰圖中的和落霍澌之捷,庫隴癸之戰、鄂壘扎拉圖之戰等3幅銅版畫記錄了這次平叛戰役中的幾場惡戰。乾隆二十一年十一月,清定邊右副將軍兆惠率所部1500餘人自濟爾哈朗河撤退南下,在鄂壘扎圖與厄魯特叛軍交戰,清軍奮勇拼戰, “一可當千”⑧,以少擊多,大敗宰桑達什策零部。隨即與叛軍戰於庫圖齊、達勒奇,殲敵數千人。此戰,兆惠臨危不懼,指揮果斷,在被動轉移中採取主動出擊的戰術,既保住了隊伍,又大量殺傷了敵人,為取得平定準噶爾叛亂的徹底勝利打下了基礎。

乾隆二十二年,阿睦爾撒納敗亡俄國,清廷平定準噶爾貴族叛亂的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但回部大和卓布拉尼敦、小和卓霍集占仍割據天山南路,傳檄回疆各地,“集士馬峙糗糧器械以待”⑦,公然叛清自立。翌年二月,弘曆以兵部尚書雅爾哈善為靖逆將軍,率清軍萬餘人,自吐魯番西丵進,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武裝叛亂。在庫車之戰中,雅爾哈善因屢誤戰機, 被乾隆革職查辦,並命兆惠就近前往庫車一帶辦理回務。銅版畫黑水圍解》即描繪了兆惠軍主力大營突圍戰的激烈場景。在乾隆的多次催促之下,兆惠率兵迅速南下,十月初進抵葉爾羌城(今新疆莎車)下。葉爾羌城大而堅固, 清軍僅4000餘人,且人馬疲乏,不宜採取圍城的戰術,在距城40里外的葉爾羌河(又稱喀喇烏蘇,意即黑水)東岸紮營,以防叛軍逃逸,伺機進攻。十月十三日,兆惠率千餘騎兵誘敵出城作戰,方渡河之際,從葉爾羌城中衝出叛軍騎步兵15000餘人,張開兩翼攻圍清軍。清軍陷入重重包圍之中,而已渡河的400余清兵因橋斷阻困不能相救,只好“且戰且退,浮水還營”。清軍被叛軍分割成數段,被迫人自為戰, 至日暮殲敵千餘,但也損失慘重,主帥兆惠亦多處受傷。次日起叛軍連續攻營,激烈的戰鬥持續了5晝夜,因兵力眾寡懸殊,兆惠只得暫時放棄整體突圍的企圖,掘壕築寨,固守待援。不久大和卓布拉尼敦親率步騎5000餘人從喀什噶爾趕來,與小和卓霍集占部會合,葉爾羌城叛軍的兵力達2萬餘人,對黑水營清軍發起多次攻擊,清軍官兵雖處境危險,但戰鬥意志頑強,“皆死中求生,故殺賊甚力”,霍集占見強攻不下,便改為長期圍困。黑水營自十月至次年正月進行了艱苦的防禦戰。時值天寒地凍,彈糧幾絕。二十四年正月初,援兵遲遲趕來,兆惠立即組織所部突破包圍,殺敵千餘,盡焚其壘。叛軍大敗,退回葉爾羌城。

乾隆二十四年六月,清軍兵分兩路,再次進討和卓叛軍。一路由定邊將軍兆惠率領,由烏什向喀什噶爾推選一路由定邊右副將軍官德率領,出和闐直取葉爾羌。清軍先後在霍斯庫魯克、阿爾楚爾、伊西洱庫爾淖爾(葉什勒池)三戰三捷,尤其在伊西洱庫爾淖爾一戰,共收降叛軍1.2萬人,繳獲軍器2000餘件、駝馬牛羊萬餘頭。大小和卓的叛亂力量損失殆盡,率殘餘向巴達克山(今阿富汗境內)逃竄,被巴達克山汗素勒坦沙擒殺。至此,回部大小和卓發動的叛亂被清軍徹底平定,弘曆終於完成了統一西域的宏圖大業。銅版畫霍斯庫魯克之戰、 阿爾楚爾之戰、伊西洱庫爾淖爾之戰、拔達山汗納款,形像地記錄了這幾場重大戰事的場景。

這組戰爭史繪畫不同於文字材料,它對戰爭場面的記錄更為具體生動,對交戰雙方的將士刻畫得栩栩如生,對戰爭的許多方面都描摹得細緻入微,是我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部形像生動的大型戰爭的實況圖記。

二、直觀的作戰方式實錄

這組戰爭史繪畫不同於文字材料,它對戰爭場面的記錄更為具體生動,對交戰雙方的將士刻畫得栩栩如生,對戰爭的許多方面都描摹得細緻入微,是我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部形像生動的大型戰爭的實況圖記。明清之際,西洋火器佛朗機、鳥槍、紅夷大砲通過海上貿易和耶穌會傳教士漸次傳到中。西式火器前有照門,後有照星,並且能藉助銃規(炮用象限儀)準確測量發射角,其命中率已非中國固有射遠火器所能相比,重型火器在攻守城戰和野戰中發揮出了前所未見的威力,因而對傳統的作戰方式產生了極其深刻20 的影響。火器的裝備數量、先進程度以及火器的操縱理論和技術越來越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

清人入關後雖然強調以“國語(滿語)騎射”為基本國策,但也重視火器裝備的戰鬥威力。康熙朝,火器不僅成為八旗的主要武器裝備,而且清軍中還產生了更為專門的火器營的戰鬥編成,如京師火器營砲兵,鳥槍兵和各省駐防八旗砲兵、鳥槍兵等火器作戰力量。它們具有足夠強大的軍事威懾作用,而且逐漸改變了清軍以騎射為主的傳統作戰方式。乾隆朝平定準噶爾和回部大小和卓叛亂的戰爭,武器正處在以冷兵器為主向以火器為主的作戰方式過渡的變革時期。平定伊犁回部戰圖》充分體現了作戰方式所發生的這種演變。乘敵鬆懈不備,採取突然襲擊戰術的格登山之戰,體現的仍是冷兵器時代傳統的作戰方式。而在平定阿睦爾撒納叛亂的紀功銅版畫中,則已體現了由於火器在戰爭中的使用給作戰方式所帶來的變化。從和落霍澌之捷、 庫隴癸之戰可以看出,清軍近戰時仍然以弓箭騎兵為主力,而叛軍的主要裝備則是鳥槍。這一時期的火器在技術上仍存在不少弱點,還停留在前裝滑膛管形火器的階段,具有射擊速度低、命中率不高的特點,而清軍需要經過遠程奔襲,重型火器雖然威力巨大,但在野戰中一時還不能發揮作用。

在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亂的戰爭中,如黑水營防禦戰、呼爾滿大捷、伊西洱庫爾淖爾之戰,清軍更加註意發揮火器在作戰中的關鍵作用。從這3幅紀實銅版畫中可以看出,清軍配備了適用於野戰的輕型紅衣大砲,先以猛烈的火力攻勢摧毀叛軍的防禦工事,並對叛軍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懾作用。近戰中交戰雙方均以火槍為主力武器,因此防禦工事和戰時彈藥的補給在戰爭中的作用不斷加大。在黑水營之戰中,叛軍採取了步、騎兵輪番進攻的戰術,步兵萬餘主要裝備鳥槍,火力攻勢很強大,清軍主巾兆惠的坐騎連連中槍而斃,總兵高天喜、副都統三保等陣亡官兵達數百人,受傷者更多。叛軍對清軍形成包圍後,不僅挖掘了戰壕,還築起四面都有垛口的高台,從高處用鳥槍射擊。清軍為了加強防禦,也築高台,與之相對, 並乘敵人懈怠不備時,發起火力攻擊。清軍遠程征戰,又陷入包圍之中,糧食、彈藥均感不足。恰值清軍大營駐地周圍林木甚多,叛軍鳥槍射出的彈丸多留於樹木枝葉之間,清軍效法諸葛亮草船借箭故事,每伐一樹,可得彈丸數升,用以擊敵,彈藥不足的困難得到緩解。這種因彈丸於敵的做法,也充分體現了當時火器技術的特點。

黑水營解圍後,清軍乘勝追剿叛軍,至阿爾楚爾山嶺時,叛軍在兩山之間埋伏精銳鳥槍兵,誘清軍進入山谷。增援兆惠的副將軍富德分清軍為三隊,以左、右翼攻取左、右山峰,中路軍發大神炮轟敵之伏兵。叛軍頑抗四五小時,終於潰敗。清軍馳射30餘里,連續擊敗敵人的阻擊,殺傷敵人千餘,生擒50餘人。從銅版畫阿爾楚爾之戰中可以看出,清軍的增援部隊裝備了很多由駱駝馱運的適於山野作戰的輕型紅衣大砲,左翼的清軍已經控制了製高點,正架炮轟擊叛軍伏兵,而近戰仍以弓箭馳射衝擊結束戰鬥。弘曆《阿爾楚爾之戰》配畫詩亦云:“健銳營兵精火器”,可見其時由於火砲射程、命中率以及使用爆炸性砲彈等技術性因素的進步,輕型設計提高了大砲的機動性能,砲兵逐漸發展成獨立的兵種,成為戰爭中的火力骨幹,步騎兵必須在砲火的配合下進行戰鬥。

在伊西洱庫爾淖爾的追擊戰中,近代火器作戰的主要戰術已現端倪。小和卓霍集占率眾逃入巴達克山,依恃山高隘險,用槍砲組成火力防線,封鎖了池邊路口,企圖掩護部眾翻山逃跑。富德率清軍增援部隊追至伊西洱庫爾淖爾,以大神炮、威遠將軍炮隔河發起猛烈攻勢,激戰大半日,叛軍仍拼死抵抗。富德見強攻未見效,派前鋒參領喀木齊布率領40名鳥槍神射手從山北登上山頂,搶占了火力製高點,向東嶺居高俯射,並配合招降攻心戰術,使大小和卓叛軍有生戰鬥力量損失殆盡。銅版畫伊西洱庫爾淖爾之戰,展示了該次決定性大戰的一個側面。畫中一小部清軍對山頭的叛軍正以鳥槍仰射,而另一部分清軍則登上了更高的山頂,圖畫揭示了在山地火器作戰中控制火力製高點的關鍵作用。

火器時代的攻守城戰完全不同於冷兵器時代,火砲成為摧毀堅固城防工事的第一利器,同時也推動了防御手段的進步。在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亂的戰爭中,庫車之戰是一場早期使用火器的攻守城戰。庫車為南疆門戶,地處交通要道,依山傍河,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城牆用柳條、沙土築成,高大堅固,霍集占早派精兵據城固守。清軍四面圍城,先是架雲梯強攻,城上槍彈如雨,圍攻兩日不克,繼以火砲轟城,亦因所攜威遠炮威力不足,難以奏效,而前明鑄造的4尊紅衣大砲,因年代久遠導致砲身炸裂,只得屯兵城下。清軍後來掘地道,靠近城牆時被叛軍發覺,填柴放火,數百名清軍盡斃於地道中。清軍圍困庫車三月,城內糧食匱乏,守城叛軍乘夜色突圍而走,清軍僅得到一座空城。戰後,清軍統率雅爾哈善因攻城指揮失誤,被乾隆拿問正法。庫車之戰,清軍並未佔先,不可能以此題材繪圖記功,我們只能根據文獻記載,揣摩該戰的情景,不無缺憾之處。但銅版畫烏什酋長獻城降、通古斯魯克之戰等圖,則直觀地反映了當時攻守城作戰的新樣式。烏什城池不大,但亦為回疆重鎮,依附山河之險,城牆十分堅固。從畫中可知,城分內外兩層,外城牆用磚石構築,除了有堅固的城門外,相隔一段距離即有一座碉堡工事,可以用火力互相支援。而通古斯魯克城則是那種柳條、沙土夯築的土城,城牆較矮,但城堞的掩護作用很完備,適用於密集的鳥槍火力防守,城外、城內分佈兩重土築高台,有砲兵和鳥槍兵據守,形成輕重火器相配合的兩層火力防線。

由此可見,在這一時期的戰爭中,冷兵器時代的高大屏障式城牆和箭樓被低矮而厚實的城牆取代了,不僅在城牆上可架設護城炮火,而且與碉堡砲台形成一體的城防工事,從而部署具有巨大威力的反擊火力,在戰鬥一開始就可以扼制住敵人的火力進攻。因此在乾隆平定準噶爾和回部大小和卓叛亂的戰爭中,清軍在攻城戰方面的戰績不佳,重型大砲難以運至前線,輕型火砲的威力又不足以摧毀叛軍堅固的城防工事,採取的掘地攻城戰術亦遭失敗,只得以長圍久困的戰術消極應戰。

三、豐富的兵器裝備史料

乾隆平定準噶爾和回部大小和卓叛亂的戰爭處於冷兵器與火器並用時期。平定伊犁回部戰圖描繪了實戰中交戰雙方的冷熱兵器、防護裝具、車馬營帳等裝備,十分詳細逼真,可彌補文獻記載之不足。

從銅版畫中可見,清軍裝備的冷兵器主要有:弓箭、腰刀、長矛等。八旗精於騎射,弓箭是清軍的必備兵器,且射擊速度有時比火繩槍還快,適合騎兵作戰,是清軍在平定準噶爾和回部大小和卓叛亂之戰中的主要武器。腰刀為清軍官兵必備的用於衛體和近戰的兵器,有基本統一的製式,刃長2.2尺,寬1.3寸,柄長3.4寸。在閱兵儀式、慶功典禮的場合,清軍官兵需按規定佩帶腰刀。而在鄂壘扎拉圖之戰圖中,清軍則在戰鬥結束之前舉腰刀與叛軍短兵相接。清軍裝備的長兵器以長矛為主,格登山鄂拉斫營及阿玉錫持矛蕩寇圖描繪騎兵襲營戰,清軍士卒手持長矛,多用於騎兵的正面衝擊作戰。八旗和綠營裝備的長矛,形制大同小異,刃長7寸,柄長丈餘。

在乾隆平定準噶爾和回部大小和卓叛亂的戰爭中,清軍裝備的火器主要是明末清初從西方傳人的西式大砲和鳥槍,在技術上已顯得陳舊落後。在銅版畫黑水圍解、阿爾楚爾之戰、呼爾滿大捷、伊西爾庫爾淖爾之戰中,很直觀地反映了交戰雙方的火器裝備。戰後,清軍使用以及繳獲的叛軍火器大部分留在伊犁軍營,除了戍防配備之外,軍器庫尚收存“大神炮一位,大銅砲一位,威遠炮八位,小銅砲二位,小鐵炮一位,駱駝炮十九位, 子母炮四位(炮子二十個),劈山炮一位,沖天炮筒十個。”大神炮、大銅砲均分三等,其中一等大銅砲,“長三尺,底外淨八寸,口外淨六寸, 子口二寸五分,用藥一斤八兩,封口重四十二兩,平打五里”。均屬於輕型紅衣大砲系列,適用於遠程山野作戰。威遠炮,或稱威遠將軍炮、 沖天炮,康熙時戴梓、南懷仁先後依西洋樣式仿製而成。。沖天炮是一種短身管,大口徑的前23 裝滑膛曲射砲,身管僅為17徑的數倍,發射爆炸彈,因形似石臼,西方稱之為“臼炮”,為擊砲的前身,多用於野戰和攻城。乾隆年間留於伊犁軍營的沖天炮,“用藥四兩,生鐵封口八兩”,有效射程120大步。。子母炮,由一門母炮和多門子炮組成,是明朝正德年問由葡萄牙傳入中國的“佛郎機”炮的改進型。清軍用於平叛實戰的一等子母炮,“子口八分,用藥一兩一錢,鉛丸二兩二錢”,有效射程140大步。這些炮比大清會典圖所記和存世的相同類型火砲實物都要輕便得多。鳥槍是當時步、騎兵主要裝備的單兵武器,乾隆時期清軍用於實戰的仍是技術比較落後的前裝滑膛式火繩槍,技術先進的燧發槍幾乎全是皇帝的玩物。

在當時西方的戰場上,兵器和戰術正經歷著緩慢而重大的變革,燧發槍完全取代了火繩滑膛槍,隨著刺刀成為作戰中的重要兵器,長矛在戰場上消失了,輕裝步兵在戰爭中重新崛起,戰爭的打法更為正規化和格式化了。這一變化也反映在準噶爾貴族和回部大小和卓叛軍的武裝配備上,因為這股割據叛亂勢力一直得到沙皇俄國的慫恿和支持,並得到俄國給予的軍隊和槍砲的直接援助。銅版畫黑水圍解、 阿爾楚爾之戰、呼爾滿大捷中的駱駝所載火砲為繳獲的叛軍西式輕型炮,大清會典圖曾加以著錄,稱為“回炮”。其為鐵質,前弁“後豐,長五尺,17鍥蕉葉紋,通鏤金銀花紋,隆起七道,素鐵火機一。配有專門的木鞍,以駱駝馱載。畫中所描繪的與文獻記載正可互相印證。這種火砲以燧石機關擊發,能提高發射速度,再加上可用單匹駱駝轉運,機動性更強,是技術程度更為先進的攻防兼用的火器。叛軍裝備的鳥槍是性能也比清軍的鳥槍優良的燧發槍,其名為“糌粑拉”鳥槍,伊江匯覽軍械,則稱為“鑽布喇鳥槍”,有的文獻稱為“圖拉”,是對俄語外來詞的不同音譯。承蒙聶崇正先生告知,故宮博物院還藏有這種當時作為戰利品的鳥槍實物,並告“圖拉”一直是俄國著名的軍火生產地。這有待作進一步的考證研究。

銅版畫還反映了交戰雙方甲胄裝具、營帳24 旗纛、駝馬輜重等軍事裝備。伊江匯覽軍械詳盡地記載了乾隆時期駐防惠遠城(伊犁)的滿營步騎官兵的製式裝備:“自協領以及驍騎校,每員盔甲一副,腰刀一,弓二,撤袋一,銅鍋一,帳房一。協領戰箭一百五十支,佐領二百支,大纛一;防禦一百五十支,驍騎校一百支。領催前鋒馬甲,每名盔甲一,腰刀一,鳥槍,弓一,撒袋一。領催前鋒戰箭七十支,馬甲五{一支,仍二人合給長槍一桿,四人合給帳房'頂,鍋一17 。步甲腰刀一,弓一,撤袋一, 戰箭二十支。”。撒袋即箭囊。從中可知,清軍用於進攻的裝備以弓箭和鳥槍為主,而冷兵器長槍儀淪為半數騎兵的裝備,這多少體現了軍事技術的進步,但清軍的防護裝具則明顯表現裝備技術發展的滯後。清軍一直裝備冷兵器時代的盔甲,鐵製盔甲大多配備給軍官,下層官兵多用棉盔、棉甲,用綢或棉布做表裡,內敷棉花,外綴小銅泡釘,顏色與八旗相匹配。在大量應用火器的戰鬥中,其防護作用雖然大為降低,但直至晚清才在實戰中停止使用。從銅版畫中能看到當時的行軍營帳,有蒙古包式的氈房,也有三角形的帳篷,據不同的節令有單帳或夾帳,以白布或藍布製成。軍馬和駝騾是那個時代戰爭的重要軍需物資,在乾隆平定準噶爾及回部叛亂的戰爭中,具有嚴格的供給保障措施。

清高宗弘曆在位60年,文治武功臻極鼎盛。乾隆晚年將其在位期間進行的戰爭歸結為“十全武功”,雲“十功者,平準噶爾為二,定吲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台灣為一,降緬甸、安南(今越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今尼泊爾)降,合為十。”。乾隆不僅御製Ⅸ十全記,並命宮廷西洋畫家繪製了平定伊犁回部戰圖、平定兩金川圖、台灣戰圖、廓爾喀戰圖、安南戰圖等,印成銅版畫,頒賜給王公大臣,志其盛事。這些戰圖成為我們今天研究清前期戰爭歷史不可多得的珍史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