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31_202843  

鳩摩羅什(梵文:कुमारजीव,IAST:Kumārajīva;334年-413年,一說350年-409年)[1],東晉十六國時期西域龜茲人,佛教比丘,是漢傳佛教的著名譯師。譯著包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論》、《大智度論》、《妙法蓮華經》等等。
生平
鳩摩羅什生於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一帶),其父鳩摩羅炎是從天竺(印度北部)逃亡到西域的貴族後裔,其母是龜茲王的妹妹。
7歲時同母親一同出家,開始學習的是原始經典《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日誦經千偈,每偈三十二字,凡三萬二千言;時人譽為「神童」。
九歲時,與母親一同前往天竺北部的罽賓國(克什米爾)學法,向小乘教論名僧盤頭達多學習小乘經典,三年大成。隨後與母耆婆返國,在月支北山時路遇不知名的修行僧預言:「子若行至三十五,仍未破戒者,將與教化阿育王的優波掘多般宏揚佛法」。
十三歲,至疏勒登高座講法。得知父鳩摩羅炎病歿後,拜須利耶蘇摩為師轉學大乘佛教、主要研究了中觀派的諸多論著,並由須利耶穌摩親自傳授《法華經》等經典。二十受具足戒。
前秦建元十五年(379年),僧人僧純、曇充等自龜茲歸來,稱鳩摩羅什才智過人,深明大乘佛學。長安高僧道安力勸苻堅延請羅什入中土。苻堅求之不得,於建元十八年(382年),派大將呂光領兵七萬出西域,伐龜茲。
建元二十年(384年),呂光俘獲羅什,因呂光的脅迫,被迫娶龜茲王女阿竭耶末帝,並賜醇酒,淫、酒雙戒俱捨。呂光部隊回程途中,鳩摩羅什預測將有山洪,呂光不以為然,後因確有山洪而懼怕鳩摩羅什,不久前秦滅亡,呂光稱涼王。此後18年間,被呂光、呂纂軟禁在涼州。
後秦弘始三年(401年),姚興攻滅後涼,呂隆出降,是年十二月二十日羅什抵長安,以國師之禮待之,信徒數千人,公卿以下皆奉佛[2],鳩摩羅什育有二子[3],又在姚興的逼迫之下娶了十名妓女,「諸僧多效之。什乃聚針盈缽,引諸僧謂之曰:『若能見效食此者,乃可畜室耳』。因舉匕進針,與常食不別。諸僧愧服,乃止。」[4]此後在俗10年間,潛心鑽研佛學,將梵文經卷譯成漢文,他在譯經之暇,還常在逍遙園澄玄堂及草堂寺講說眾經。[5]
弘始十五年,鳩摩羅什在長安大寺圓寂,臨終前他說:「今於眾前,發誠實誓: 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焦爛」。果然火化之後「薪滅形碎,唯舌不灰」。
譯經事業
鳩摩羅什的譯經幾乎觸及佛教龐博經文的各個方面:大乘經典的新譯或較準確的重譯,關於戒律的經文、小乘教派經本、經院學說與玄學的巨著,鳩摩羅什將3-4世紀出自大乘而以某種辯證法為基礎的中觀學派介紹到中國。[6]唐朝玄奘等人的譯經被稱為新譯,此前的鳩摩羅什等翻譯的經卷被稱為舊譯。
鳩摩羅什對東亞佛教經典的貢獻巨大。羅什於西明閣和逍遙園開始譯經, 依據南朝粱代僧祐於《出三藏記集》為鳩摩羅什所作傳記,他一生譯經三十二部,加上二部闕失和一部非主譯實際收錄三十五部[7],至唐朝智昇《開元釋教錄》,依據隋朝費長房《歷代三寶紀》等的記載,增加為總共譯經七十四部,智昇見到了其中的五十二部三百〇二卷,有《金剛經》、《阿彌陀經》1卷、《坐禪三昧經》3卷、《法華經》7卷、《摩訶般若波羅蜜經》27卷、《維摩經》3卷、《大智度論》100卷、《中論》4卷等。此外還有,與廬山慧遠的書信問答集《大乘大義章》3卷,弟子僧肇編撰的《注維摩詰經》10卷遺世。
入室弟子有僧肇,僧叡,道生,道融,慧觀等三千餘人,後世有什門四聖、八俊、十哲之稱。他翻譯的經卷準確無誤,對後世佛教界影響極為深遠。並留有「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名句。贊寧稱讚鳩摩羅什翻譯《法華經》「有天然西域之語趣」,《金剛經》雖有眾多譯本,在佛教界一向傳誦的是鳩摩羅什的譯本。鳩摩羅什的譯文已臻於精美,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四字句爲主的行文體制,稱「譯經體」。胡適在《佛教的翻譯文學》一文指出:「在當日過渡時期,羅什的譯法可算是最適宜的法子。」
陳寅恪推崇鳩摩羅什,認為他的譯經藝術實優於玄奘,有三個特色:「一為刪去原文繁重,二為不拘原文體制,三為變易原文」。但羅什卻認為「改梵為秦,失其藻蔚,雖得大意,殊隔文體,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噦也。」[8]。
譯著
譯著包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佛說阿彌陀經》、《妙法蓮華經》等等。

------------------------------------------------------

鳩摩羅什的奇特遭遇

[日期:2012-04-21] 來源:網友上載 作者:佚名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鳩摩羅什是中國佛學史上佔有重要一席的譯經大師,又是一位經歷坎坷的奇僧。
  
  鳩摩羅什早在少年時代就已嶄露頭角,名噪一時。他是龜茲人(新疆)祖上原是天竺人(印度),出身婆羅門族,在印度世襲高位。他的父親名叫鳩摩羅炎,青年時棄相位出家,東渡蔥嶺,遠投龜茲,當上了該國的國師。龜茲王有個妹妹年方二十,才思敏捷,讀佛經過目不忘。她對鳩摩羅炎一見鍾情,矢志非君莫嫁。龜茲王強迫鳩摩羅炎娶她為妻,婚後生鳩摩羅什和弗沙提婆兄弟二人。羅什七歲隨他的母親一同出家。每天能背誦三萬二千字經文,號稱「日誦千偈。」
  
  羅什十二歲隨母親回龜茲國,途中有一高僧對他母親說:「這個小沙彌應當好好守護。如果年至三十五歲仍不破戒,將來必定大興佛法,度人無數。如果破戒,就只能當個有學問的法師罷了。」接著,他隨母來到沙勒國停留一年,先拜佛陀耶舍和須利耶蘇為師,學了許多大乘經典。鳩摩羅什歎道:「我過去學小乘,好比是蠢人不識金子,錯將黃銅當成寶貝。」
  
  二十歲時,他在龜茲國受戒,不久,他的母親再往印度,臨行時勉勵他到中國弘傳大乘佛教。他毅然應允,表示即使為此受盡苦難也決無怨恨。他留住龜茲二十多年,廣習大乘經論。龜茲王為他造了金獅子座,鋪上錦褥,請羅什升座說法。羅什說法時,西域各國的國王跪在座邊,俯伏在地,讓羅什踏在他們的背上,一步步登上法座。
  
  符秦建元十五年,中土僧人悅純、曇充等遊學龜茲歸來,向將堅稱述龜茲佛教盛況,特別推崇法師鳩摩羅什才智過人,精通大乘佛法。建元十八年符堅遣呂光等出兵西域,並諄諄囑咐呂光在攻下龜茲後,從速送羅什進關。這是由於政治上的需要,羅什在西域的威信很高,控制鳩摩羅什也就間接控制了西域各國,這與石勒、石虎叔侄重視高僧佛固澄是同一道理。
  
  建元十二年,呂光攻陷龜茲,獲得了鳩摩羅什,見他年輕,就有點看不起他。惡作劇地強迫他娶龜茲國王的女兒。羅什苦苦推辭。呂光說:「你父親原來也是出家人。他可以娶國王的妹妹,你為什麽不能娶國王的女兒、又何必苦苦推辭呢?」呂光將摩什用酒灌醉,將他與龜茲公主一起關在密室裏,羅什被逼破戒成親。
  
  鳩摩羅什來到中國時,後秦的姚萇已繼符堅在長安稱帝,慕鳩摩羅什的高名,曾經力邀羅什。但呂光父子妒忌羅什足智多謀,能力高強,始終扣住羅什在涼州,不許他東人關內。姚萇死後,他的兒子姚興即位,再次敦請羅什入關,仍末成功。後來姚興派造大軍西攻涼州,涼主呂隆兵敗投降.羅什方得被迎入關,這時他已五十八歲了。
  
  姚興對羅什十分敬重、待以國師之禮。弘始四年,鳩摩羅什應姚興之請,住在逍遙園西明閣,開始譯經。他最早譯出的是《阿彌陀經》,接著開始翻譯《大智度論》、《百論》等大乘經典。他組織和主持譯場,邀請有學問的高僧一起參加翻譯、重譯《大品般若》,後來又譯出了《法華經》、《維摩潔經》等重要的大乘經典。據史料所裁:他一共譯了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佛教典籍。
  
  鳩摩羅什的翻譯事業,當時堪稱獨步空前。他不僅第─次有系統地翻譯和介紹廠大乘空宗的理論,而且在翻譯文體上也一變過去樸拙的古風,創造出─種具有外來語和華語調和之美的新文體。他主持翻譯的經論,特別為中國佛教徒所樂誦,而且對產後來的佛教文學發生了重要影響。在中國佛教史上,除了唐朝的玄奘以外,鴉摩羅什的譯經成就超過了其他經籍翻譯家。
  
  作為佛家信徒,鳩摩羅什晚年的個人生活有其不幸的一面。當時姚興對鳩摩羅什說道:「大師聰明超悟,天下沒有第二人可以相比。但一旦去世,法種將要斷絕。」於是他將十名歌妓送給羅什,強逼羅什娶她們為妻,對羅什說來,這種第二次破戒並一娶十妻的做法,使他在師友及弟子面前拾不起頭來。所以他在講經說法時,總是用「臭泥中生蓮花」自喻。深感有虧於佛門的清規愧悔不已。《晉書.鳩摩羅什傳》中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羅什被逼娶妻後,眾憎人紛紛學樣娶妻。鳩摩羅什在缽盂中放了滿一缽針,召集僧人說:「如果能夠學我的樣,將這些都吃掉,就可以娶妻。」他舉起食匙舀針放進口中,如吃麵條一樣。眾僧愧服。
  
  弘始十五年,七十歲的鳩摩羅什在長安大寺突然去世,他結束了他那坎坷而奇特的一生

----------------------------------------

鳩摩羅什_互動百科 - https://goo.gl/bvhGUH

圖片搜尋結果 圖片搜尋結果 圖片搜尋結果 File:Kumarajiva at Kizil Caves, Kuqa.jpg


穿漢服 講外語 卓越的古代翻譯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四月 20日, 2018
歷代翻譯天才,多出自於佛門。由翻譯佛經的僧人引領翻譯風尚,因此誕生了四大翻譯家:鳩摩羅什、真諦、唐玄奘和不空。圖為新疆克孜爾千佛洞前的鳩摩羅什像。
攝像者: Yoshi Canopus/Wikimedia Commons
三千多年前,周武王伐紂之際,曾在孟津觀兵,檢閱軍隊。當時匯聚了八百諸侯國,他們盟誓協助武王伐紂。這些諸侯國中,有的就來自偏遠的南方和北方。古代各國語言不同, 他們是如何交流溝通的呢?
在《禮記.王制》中記載:「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意思是當時的中國和偏邦蠻、夷、戎、狄存在著語言差異,難以溝通。於是出現了「寄、象、狄鞮、譯」四種專業的翻譯人才。通過這些翻譯的交流工作,溝通中國和偏邦的友好關係。這是最早有關譯者的記載。
翻譯天才 多出於佛門
在古時,翻譯官曾有多個名稱,如:譯長、譯官令、九譯令、通事舍人、像胥、少卿、典客、大行令等等。
歷代翻譯天才,多出自於佛門。為傳播經典之需,誕生了四大翻譯家:鳩摩羅什、真諦、唐玄奘和不空。
從僧人翻譯佛經開始,「翻譯」成為固定詞組。翻,是指轉換談話雙方的語言;譯是單方陳述轉換後的語言。西域僧人入華後,多是先學通漢語,再著手翻譯佛經。
翻譯佛經,需要具備三個條件:精通梵語、精通漢語、精通佛經,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在中國古代參與翻譯佛經的人,多富才學。
唐玄奘取回佛經後,唐太宗下令廣召全國俊才,不論僧俗,助其建立譯場,協助唐僧翻譯佛經。玄奘漢文風采一流,且又精通梵語,他對佛法和梵語熟悉到什麼程度?他可以用梵語和西域僧人辯論,人們也辯不倒他。
不空(梵語:Amoghavajra,705年-774年),音譯為阿目佉跋折羅,意譯為不空金剛。(公有領域)
張騫的翻譯兼護衛——堂邑父 
翻譯官通常只從事口述,或書面譯述工作,但有時也會肩負保鏢的責任。
公元前139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率領一百多人的使團出使西域,卻被匈奴人扣押,翻譯官堂邑父一直全程協助他。
堂邑父(也作甘父),是漢文帝的女婿堂邑侯陳午的家奴。根據學者的推測,堂邑父有可能是漢朝俘獲的匈奴軍人。到張騫出使西域那年,堂邑父已在陳家服侍了二十多年,是一位忠實的奴僕。
堂邑父秉性忠誠,還頗有武功,善於騎射。堂邑父之所以能成為使團的成員,是因除了負責翻譯之外,還擔任了保鏢護衛的重責。西去途中缺水缺糧,堂邑父就射獵鳥禽獸類,讓張騫補給體能。(《史記.大宛列傳》)
上百人的使團,前後歷經13年,只剩下堂邑父和張騫二人。後世稱張騫為「鑿通西域的第一人」,他能建立鑿空西域的功績,堂邑父全程協助之功,功不可沒。
在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北壁上的張騫出使西域圖,唐代初期(618年到714年)繪製。(公有領域)
三寶太監鄭和的翻譯官——馬歡
明朝時期,鄭和七次下西洋,其中翻譯官馬歡、費信、鞏珍三人都曾隨行。這三位翻譯官資質、才幹卓越,他們將遠航見聞記錄成冊,各自編撰了《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西洋番國志》。
其中,《瀛涯勝覽》內容廣泛,是研究鄭和下西洋,明代中外交通史的第一手資料,對介紹亞非航線諸國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作者馬歡是鄭和的翻譯官,精通阿拉伯語、波斯語。馬歡三次跟隨鄭和遠航,一同飄洋過海,傳遞中華文明。
《瀛涯勝覽》詳細記錄了馬歡所環遊的二十個國家,包括南洋各國、阿拉伯國家,記載了這些國家的航路地理、風土人情、語言文化、工藝貿易、貨幣,甚至包括野生動植物的觀察紀錄。
《瀛涯勝覽》明鈔本《說集》本是現存二十餘種版本中比較完善的版本。(公有領域)
明 馬歡著《瀛涯勝覽》。(公有領域)
這些翻譯官身穿漢服,講著流利的外語,在沒有飛機、火車的時代,他們以自己的雙腳和才智丈量了半個地球;他們遊歷廣泛,視野開闊,他們對世界各國的探索和認知,和現代人相比的話,一點也不遜色。@*


圖片搜尋結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