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字亭又稱為惜字亭、敬聖亭、聖跡庭、字紙亭、字紙爐、是專門用來焚化寫有文字的廢棄紙張或是書籍的亭爐/惜字簍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OLFMrB

----------------------------------

糶糴村敬字亭 @ 戀戀竹田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P5Tvnd


 

敬惜字紙是中國文化傳統理念之一,也傳到受中國儒家文化影響的漢字文化圈其他地區。在科舉制度的影響下,出於對文化與文字的崇敬,古人認為應當對字紙,即寫有文字的紙張表示尊敬和愛惜。清朝以後,也參雜了宗教信仰和仕子對功名的追求[1]。敬惜字紙的傳統與文昌帝君信仰有密切關係[2][3],顯示出科舉社會中士大夫階層的重要地位。
表現
敬惜字紙的傳統在宋代已經出現。寫有字的廢紙不可隨意丟棄踐踏、糊窗封壇或與其他廢物混雜,而需丟入字紙簍,專門收集後焚燒成灰,成為字灰,收集起來。每隔一段時間,便開壇祭造字之倉頡,然後將字灰送至大江大海,稱為「送字灰」或「送字紙」[1]。相應地,亦出現了專為焚燒字紙的「惜字塔」,以及專門收集字紙舊書加以焚化的惜字會。清朝有大量的《惜字律》,勸人敬惜字紙。各類佛經以至筆記小說都有勸諭惜字紙的故事。清《惜字律》的主要著眼點是「敬惜」寫出或印出的文字,然也有刻本更側重於勸導人們在寫字時要下筆矜慎,不要損害別人,如清光緒十年刻本《惜字新編》。
惜字塔
惜字塔又名惜字樓、字形檔塔、聖蹟亭、敬字亭等等,見於漢地和琉球,用於將收集的廢紙殘書焚燒。
惜字律
明清時期開始出現勸人敬惜字紙的勸善書,大多名曰《惜字律》,如清光緒十三年的刻本:《文昌帝君惜字律》以及《文昌惜字功過律》、《惜字新編》、《惜字征驗錄》等。其中結合佛教因果報應的理念,加傳言以舉例。如《惜字律》便分「敬字紙功例」和「慢字紙功例」分述惜字紙的善報和怠慢字紙的惡報[4]。《文昌惜字功過律》則分「惜字功律二十四條」及「褻字罪律二十九條」,如「平生偏拾字紙至家,香水浴焚者。萬功。增壽一紀。長享富貴。子孫榮貴。」、「見人作踐字紙。能以素紙換焚。或以他物換焚者。五十功。百病不生。轉禍為福。」、「生平不輕筆亂寫,塗抹好書者。十功。永無凶事。」,「字紙糊窗墊,褙屏表書者。定冤枉不明。」、「己身不敬字紙經書。又不訓教子弟,遞相輕侮者。一百罪。惡瘡遍體。生癡聾暗啞。」之後又有「惜字懈災」、「埋葬字灰子孫顯貴」、「污褻字紙致遭兵燹」等各色事例,說明敬惜字紙之重要。
除此之外,各類佛經、家訓以至筆記小說,都有類似的勸諭故事。著名的有宋人王曾因其父「敬惜字紙十幾年」而成宰相之事:「王沂公名曾,其父見字紙遺墜,必掇拾,以香湯洗而燒之。一夕,夢至聖拊其背曰:『汝何敬重吾字紙之勤耶!恨汝老矣,無可成就,當令曾參來生汝家,顯大門戶。』果生沂公,因名曾。狀元名相。」又如《西湖二集》中的第四卷《愚郡守玉殿生春》,講述宋宰相趙雄少時愚魯,因靠敬惜字紙而能踏身仕途。
惜字會
有些地方組織有惜字會(或文昌會)勸人敬惜字紙[5],人們自願義務上街收集字紙。也有的由地方政府、大富人家或祠廟宮觀出資雇專人收集。除每日僱人沿街收取外,每月還定期收買各種廢紙、舊書、淫書,然後匯總火焚或投入江中[6]。
百衲屛
朝鮮古代士人會將寫剩下的紙片收集起來,寫成不同作品並交融起來,將數十件紙片作品拼成一個屏風,叫百衲屏[7] 。

圖片搜尋結果【尊古聖賢 敬

【尊古聖賢 敬惜字紙】挑一担客家傳統的阿祥伯 P20~26 – 客家文化研究暨推廣中心 - https://goo.gl/sEjUla

-----------------------------------------

當今印刷術發達的時代,似乎來得極為方便和容易的字紙變得都只不過是隨手丟棄的垃圾,沒有人想到敬惜字紙能有什麼功德善行可言。不但普通人如此,即便讀書士人亦不知恭敬書籍及與字紙,這實是近代以來中國傳統美德之一大墮落。

文字,在過去時代卻是顯得非常神聖和神秘的。相傳倉颉造字時,“天雨粟,鬼夜哭”。古人認為聖人造字洩露了天機,自然是要驚天地,泣鬼神了。由此可見古人對文字的敬畏。

魯迅先生在《門外文談》中談到:“因為文字是特權者的東西,所以就有了尊嚴性,並且有了神秘性。中國的字,到現在還很尊嚴,我們在牆壁上就常看見掛著‘敬惜字紙’的簍子。”在這裡,魯迅說的就是這個相沿既久,流傳甚廣的敬惜字紙習俗。

已故的費孝通先生在世時經常提到“敬惜字紙”。他說童年看到過祖母把每一張有字的紙都要拾起來,聚在爐子裡焚燒,並教育他說要“敬惜字紙”。雖然自己也曾經笑老祖母迷信。但當自己長到了老祖母的年紀,才明白“敬惜字紙”的文化意義。紙上寫了字,就成了一件能為眾人帶來禍福的東西,不應輕視。清代山東的戲曲家曾衍東曾畫一幅“敬惜字紙”的條屏,上方題詩雲:“惜字當從敬字生,敬心不笃惜難成;可知因敬方成惜,豈是尋常愛惜情。”

一代高僧印光大師說:“人生世間,所資以成德達才,建功立業,以及一才一藝,養活身家者,皆由文字主持之力,而得成就。字為世間至寶,能使凡者聖,愚者智,貧賤者富貴,疾病者康寧,聖賢道脈,得之於千古,身家經營,遺之於子孫,莫不仗字之力。使世無字,則一切事理,皆不成立,而人與禽獸無異矣。既有如是功力,固宜珍重愛惜。竊見今人任意亵污,是直以至寶等糞土耳,能不現生折福折壽,來生無知無識乎哉。又不但有形之字,不可亵污遺棄,而無形之字,更不可亵遺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若不措之躬行,則成亡八字矣。八字既亡,衣冠禽獸,死墮三途惡道,可不哀哉。”

字為世間至寶,非金,銀,珠,玉,爵位可比。以金,銀,珠,玉,爵位,皆由字而得,使世無字,則金,銀,珠,玉,爵位,亦無由而得矣。字之恩德,說不能盡。敬惜書字,福報甚大。宋朝王文正公之父,極其敬惜字紙。後夢孔夫子以手按其背曰,汝何惜吾字之勤也,當令曾參來汝家受生,顯大門戶。後生子因名王曾,連中三元,為名宰相。沒後谥文正公,封沂國公。後世凡科甲聯綿,子孫賢善者,悉由先世敬惜書籍,及與字紙中來。近世歐風東漸,不但普通人不知敬惜書籍字紙,即讀書儒士,亦不恭敬書籍,及與字紙。或置書於坐榻,或以書作枕頭。或大怒而擲書於地,或抽解而猶看詩書。不但大小便後,概不洗手,即夜與婦宿,晨起讀書,亦不洗手。每每以字紙揩拭器物,猶以敬惜為名而焚化之。故致普通人無所取法,而垃圾裡,毛廁中,街頭巷尾,無處不是字紙遍地。舟車行人,每以報紙鋪坐處。出外婦女,率用報紙包鞋襪。種種亵渎,不堪枚舉。以故天災人禍,相繼降作,皆由亵渎天地間之至寶所致。不知此字紙中,皆有天地日月之字,聖賢經書之文。以此種至極尊貴之物,視同糞土,能不折福損壽而現受其殃,贻子孫以愚劣之報乎。

文字在上天則視為珍寶,世人卻視同敝屣,不知尊崇,對玩輕蔑,罪過非淺,終遭天遣,尤宜戒慎。平時見路邊紙應拾回焚化,平時寫過的字紙應收集在一起,待積累多時,一起焚化,然後將字灰灑入江河,或埋入清淨的地方(即無人獸踐踏之處)。如此善行雖微,滴水漸盈大器,日久自然福慧增長。山東萬城縣陳立基,四十余歲仍然膝下無子,但他有敬惜字紙的善行。平時見字紙必定拾回,若污紙則以清水洗)淨,曬干後焚化,然後將字灰送入江河,或埋入清淨的地方。如果看見殘破舊書被糟蹋,就以素紙換回,或買回清理修補。如此持續了六、七年,後夢中感文廟聖君送子以表上天對他的崇德有功。後來果然生子天資過人,高官顯達。

在古人編的《惜字征驗錄》中還有許多如乞兒拾字紙轉世富貴,窮書生惜字科甲連綿,乃至瞽者轉明,愚者轉智等等的感應事實,不勝枚舉。因此,敬惜字紙,福報甚大,古人有偈雲:“世間字紙藏經同,見者須當付火中,或置清淨長流水,自然福祿永無窮。”如果我們能隨時隨地敬惜字紙,舉手之勞,隨緣方便為之,因果報應,必不可思議。此外,如果有條件的話,還可以砌造惜字爐,供人焚化字紙,或設立惜字會,倡導敬惜字紙。

特別是做為教師的,教書育人的同時,更應該訓示學生敬惜文字,不要踐踏污穢字紙,對於殘書廢籍、舊報故紙,也不要隨地拋棄。如果能時時留意關心,不僅自身增進福慧,而且其子孫也必靈秀超眾。

冀州一張勝青年學子閒游書局時,慨歎“色情小說直接傷害青年,間接危害國家,非毀不可”,於是將書局所有色情書刊買下,而焚毀於該書局門口,後於夢中得到玉帝命人將他改為貴相,後來果然轉為非凡之相,事業一帆風順。如果我們不能做到購買淫書焚毀,應印送善書給別人讀誦,教化人心,這種做法也就是廣積福德、自利利他的菩薩行為。

對於世間的字紙尚且要珍惜,對佛所說的經典更應恭敬禮拜供養。福建泉州有一狂妄之人曾將經書擲地,並用腳踐踏,後得毒瘡哀號數月而死。不敬惜世間書籍文字,已是罪過,此狂人重擲佛經踐踏,罪過更甚,必動神怒,速遭天遣,所以世人應慎之。我們若見廟內字碑臥地污亵,應移到清淨的地方,看見古寺內若有經書殘缺,或經典毀壞,應將之修補保存,不要隨意拋棄。若實在無法修補,可建藏經閣供養保存,如此則獲福無量,因為經書乃三世諸佛徹悟宇宙人生真理後宣說的證悟法門,是一切眾生修行解脫的依據,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所以應恭敬供養。

但有一個問題是現代許多佛學寫作的草稿和所謂的檀香等上面到處印的被信眾隨手丟棄的佛菩薩像該如何處理呢?遵照先賢的做法,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可以將這些沒有保存價值的稿紙或佛像等焚燒,然後將字灰灑入溪澗大海中與水族眾生結緣,切不可將這些寫有妙法善法的稿紙販賣與人而得亵渎之罪。在燒這些稿紙時,還應默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及心經一遍,作為恭敬而焚的一種說法。

總的來說,敬惜字紙必然有種種功德利益,雖然是世間的善行,也應該勉力行之,否則世間善行做不到,又如何能空談出世之法,古人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因果可畏,報應不爽,平時存心教惜字紙並非難事,諸君何樂不為呢?此外,一人為善力微,若能勸十人百人敬惜字紙,則功如須彌山矣。

文字於人有如此莫大恩德,故我們至少從感恩心出發,也應該敬惜世間一切書籍字紙,而不可隨意糟棄。不亂扔字紙,讓我們的文字被別人踐踏;不用有字的紙擦污穢的桌凳,不用有字的紙包鞋襪等物品;不用字紙做上廁所時的衛生紙。不把字紙,如報紙坐在屁股底下。鞋底上也最好不要有字,書中說,鞋底帶字,穿鞋時把字踩在腳底下,也是不尊敬。由於現代社會大街上大大小小的字紙很多,塑料袋和包裝袋等一般也印有字隨便被扔在大街上,該如何敬惜字紙呢?只要我們隨緣盡力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相信環境會越變越好!

附:文昌帝君惜字功律二十四條

⊙平生以銀錢買字紙至家,香湯浴焚者。萬功。增壽一紀。得享富貴。子孫賢孝。

⊙平生偏拾字紙至家,香水浴焚者。萬功。增壽一紀。長享富貴。子孫榮貴。

⊙多收字紙,字灰深埋淨地者。一千功。安樂不流離。子孫昌盛。

⊙刊刻惜字書文,偏傳世人者。五百功。永無是非。多生貴子。

⊙抄寫敬重字紙書訓,阖門令其珍惜者。三百功。子孫發達。

⊙見惜字文留示子孫,及己身敬信供禮者。百功。安樂無禍。

⊙化人銀錢,買字紙浴焚者。百功。壽增一紀。施財人永遠富貴。

⊙勸世人惜字。並焚怪異淫亂等書者。百功。本身增壽。子孫昌盛。

⊙僧道不以有字之幡幕作囊雜用。能自戒勸人者。五十功。德名光顯。

⊙見人作踐字紙。能以素紙換焚。或以他物換焚者。五十功。百病不生。轉禍為福。

⊙禁人不以字紙拭穢者。五十功。其人昌盛。

⊙凡人有難。或急或緩。見字紙必焚浴者,萬字十功。即得平安。

⊙勸人不以字紙及錢,放床褥下者。十功。一生永得平 安。

⊙偶遇穢處,見字紙即收起,不輕忽者。十功。一生平安。

⊙禁人馬上有文字及錢不騎者。十功。永得安樂。

⊙不以字紙及書,夾鞋樣。自戒內眷及勸人者。六十功。子孫智慧。不忤逆。

⊙勸人不以書字。置濕處霉爛。並扯碎毀踐者。十功。必得名壽。

⊙生平不輕筆亂寫,塗抹好書者。十功。永無凶事。

⊙刮洗器物門壁上字者。十功。眼目光明。

⊙贊揚敬字文為功德者。十功。獲福必多。

⊙見人以字紙封蓋葷臭器皿。換取浴焚者。十功。無惡事相遇。

⊙遇字紙污穢,漂淨水中。百字一功。免諸疾障。

⊙以字紙焚香爐中者。五功。得享吉祥。

⊙代人收采浴焚字。萬字一功。得享清福。勸人多惜報應如例。

根據金科玉律記載,不敬惜字紙者,重者盲目折壽。輕則削福減祿。

"敬惜字紙"乙(文昌帝君惜字罪律)
白化文發表於2016-04-11 | 來源:學國學網 評論(0)

  罪律

  一、 將人錢買要浴努焚字紙,取用作踐者,一百罪,夭折,

  子孫貧賤。

  一、騙人買字紙錢,不買字紙焚者,一百罪,定惡病夭折。

  一、已身不敬字紙經書,又不訓教子弟,遞相輕侮者,一百

  罪,惡瘡遍體,再生痴聾喑啞。

  一、遇字紙焚處,踐踏、撲滅及收用者,八十罪,定生腫毒。

  一、家中破書廢字,將來換碗、換糖、作踐者,八十罪,定生痴聾喑啞。

  一、家藏敬字書文,或拭穢並糜爛者,七十罪,多惡事無救。

  一、僧道以有字幡帳作囊雜用,六十罪,薄福受刑。

  一、以字紙包藥,裹經書,墊木魚器用者,五十罪,蒙蔽慧心。

  一、字紙拭物拭幾,及揉搓棄地者,四十罪,遭流離,,去智慧。

  一、見勸善書、惜字文,不信,不傳人者,三十罪,窮年窘迫,生不孝子。

  一、字紙經書放船艙底,並馬上騎坐者,二十罪,生毒瘡,受人欺侮。

  一、己身不敬重字紙,反又訕笑人者,十五罪,多遭橫非。

  一、以字紙漂污水,焚穢地者者,十五罪,多目疾昏盲。

  一、以經書枕頭,及以餞與字放床褥下者,十五罪,窮苦受杖。

  一、以字紙引火打亮者,十罪,生疥癬。

  一、見見婦女剪字紙做鞋樣,及為花墊盤盛盒;,男子不禁止者,十罪,受枷鎖刑。

  一、以字紙糊窗壁、褙屏、褙書殼者:十罪,定受冤枉不明。

  一、以字紙嚼爛吐壁上,及扯爛作書捻者,十罪。爛唇手,生惡瘡。

  一、掩昧敬字功德者,十罪,不得吉祥。

  一、女眷以字紙書夾鞋樣,男子不禁止看,十罪,生忤逆子女。

  一、婦女繡字於荷包、香袋、扇插、枕頭上,不行諭禁,及帶於腰間,並將枕頭枕臥,以致褻污者,五罪,得暈暗、拘攣之疾。

  一、輕筆亂勻,拋撒不顧,及旋寫旋塗抹者,五罪,減聰明。

  一、怒拋書卷,擲字紙於地下者,五罪,減聰明。

  一、以字扇、書啟插靴襪者,五罪。足生毒瘡。

  一、以字號寫器物上,致人坐踐者,四罪,家不祥。

  一、以不淨手檢閱經書者,三罪,生叉指瘡。

  一、以字磚墊路者,三罪,行事不順遂。

  一、於地上畫字者,三罪,多遇險阻。

  一、剜裁字蹟者,一罪,多憂驚。

  一、以字紙褙神像,拾塞牆壁內者,一罪,雖別有功不錄。

---------------------

文昌帝君勸敬惜字紙文

  凡隸吾籍者,皆從敬重字紙中來。如宋朝王沂公,其父見字紙遺墜,必掇拾,以香湯洗,燒之。一夕夢宣聖附其背日:"汝何敬重吾字紙之勤也!恨汝老矣,無可成就,他日當令曾參來汝家受生,顯大門戶。"未幾,果生-男,遂命名曾,及狀元第。此事雖遠,可以為證。

  餘竊怪今世之人,-智為知書,而不能惜書膨,視彼釋老之,非特萬鈞之重,其於吾六經之字,有如鴻毛之輕。或以宇紙而泥糊,或以褙屏,或以裹物,或以糊窗,踐踏腳底,或拭穢,如此之類,不啻相倍蓰矣。

  何釋老之重,而吾道之耶?是豈知三教本一,而欲強分分別耶?況吾自有善惡二按察施行,以警不敬字紙之類。如平生苦學雞窗,一旦場屋,或以失韻誤字,例為有司所黜,終不能一二掛名虎榜者,皆奪其鑑,以示平日不敬字紙之果報也。

  諸生甘受此報,恬然不知覺,甚至於子孫之不識字,舉家因之而瞎者。遠則不足以以為戒戒,姑以近者昔言之:如瀘州楊楊百行,坐經文而舉舉家害癩;昌郡鮮于坤,殘《孟子》而全家滅亡。果報昭昭,在人耳。楊全善亦百行之後,埋字紙而五世登科;李子材葬字紙,而一身顯宦。既能頤惜,陰報豈無?

  昨因老君降生之辰,玉帝御太極之殿,修文郎顏公、葛真人等,三上表而言此事。若能以字紙為重,或焚之於告諭,相率諸家,始終終不怠者,或埋之於土,焚之於火,更相告諭,相率諸家,始終不怠者,即消災而降福。

  若知而不敬者,即奪其福而降之殃。玉帝旨下,專委吾遍行飛鸞,申明此事。曾於成都就西南道院降榜曉諭矣,又曾於滇中降鸞曉諭印施,又今降於南安,普行戒。若見而知之,知而戒之,顧傾惜而敬重之,此即諸生功名之梯級,而父母責望之門路矣。

  諸生一誠相感,而吾可不盡言,以救士風之頹,庶幾夫子之道重於泰山,而六經之文不為敝屣。此即吾之願望也。信祈神者,誰為我發?若世人見此示諭之文,即當遞相告戒,使人人敬重字紙,則獲福無量;若揭而藏之,則殃流後代,可不畏哉!

----------------------------

《文昌化書》後載梓潼神降筆勸敬字紙文,又曰:宋王沂公之父,見字紙遺墜,必掇拾以香湯洗燒之。一夕,夢宣聖拍其背曰:"汝何以重吾字紙之勤也?恨汝老矣,無可成就。他日當令曾參來汝家受生,顯大門戶。"未幾,果生一男,遂命名曾,後果狀元及第。誠若是,則吾夫子亦有輪迴果報之事乎?老杜所謂孔子釋氏親抱送者,非欺我也。可發一笑。

  我們注意的卻是,第一點,此文點出"以香湯洗燒之",即焚燒字紙前應洗滌乾淨。蓋緣自古以來,中國的祭祀、祈請等事,均須焚燒祭告文字。道士念咒焚符,用的也是乾乾淨淨的黃表紙。因為不論什麼樣的文字,一燒,天地神祗就會見到,所以必要潔淨。

  第二點,孔子也攙合進科舉的事情來。那不是文昌帝君管轄的範圍麼?可見,三教老領導的分工並不明晰。大約孔子相當於"政委",執掌理論與教科書主編等大事,平日不怎麼理會科舉中具體的事情,那是由部門最高領導文昌帝君處理的,不過興之所至,也來攙合一下。這與閻王爺掌管陰間審案,而地藏王菩薩只作原則指示差不多。當然,地藏菩薩遇見特殊情況,也會親自出馬,《說岳全傳》中就有此種記載。這也是佛道兩教暗中爭奪地獄的原屬統治權的一種表現罷。一笑!應該說,敬惜字紙本來就是讀書人首當其衝的事,祖師爺老聖人親自出來管一管,也是職責所在也。

  寫得最為生動的,還是白話小說中《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八回寫安學海老爺遊覽涿州天齊廟的那一段妙文:

  說著,出了天王殿的後門兒,便望見那座正殿。只見正中一條甬路,直接到正殿的月台跟前。甬路兩旁便是賣估衣的,剪裁料兒的,包銀首飾的,燒料貨的,台階兒上也擺著些碎貨攤子。安老爺無心細看,順著那條甬路上了月台。只見殿前放著個大鐵香爐,又砌著個大香池子,殿門上卻攔著柵欄,不許人進去。

  那些燒香的只在當院子裡點著香,舉著磕頭,磕完了頭,便把那香撂在池子裡,卻把那包香的字紙扔得滿地,大家踹來踹去,只不在意。老爺一見,登時老大的不安,嚷道:"阿,阿!這班人這等作踐先聖遺文,卻又來燒甚麼香!"說著,便叫華忠說:"你們快把這些字紙替他們揀起來,送到爐裡焚了。"華忠一聽,心裡說道:"好,我們爺兒們今兒也不知是逛廟來了,也不知是揀窮來了!"但是主人吩咐,沒法兒,只得大家胡擄起來,送到爐裡去焚化。老爺還恐怕大家揀得不淨,自己又拉了程相公,帶​​了小小子麻花兒,也毛著腰一張張的揀個不了。又望著那些燒香的說道:"你眾位剝下這字紙來,就隨手撂在爐裡焚了也好。"眾人也有聽信這話的,也有佯佯不理倒笑他是個書呆子的。那知他這書呆子這陣呆,倒是場"勝念千聲佛,強燒萬炷香"的功德!

  這說明敬惜字紙受到讀儒家書的循規蹈矩的讀書人特別的重視。

  不過,好事也難免做得出格。特別是中國衙門的事,向來是奇形怪狀迭出,往往把正事、好事給辦歪了,試看另一小說,清季吳趼人《糊塗世界•第九回》:

  制台又極是好善,刻了許多《陰騭文》、《覺世真經》、《玉歷妙傳》等書,發給外州縣去散,並不取資。有些老手,便格外的露出殷勤來,又上個禀帖,說是民心向善,續請頒發若干本。制台看了歡喜,自然是如數頒給。後來,各縣紛紛效尤,工本實在多了,沒法子,只可取個半價。隨後日子一長,只可照本批發了。其實這些州縣領了去,並不曾發,不過是要博制台的歡喜。那字紙爐裡堆積了不少,還有人拾了去做鞋底。要照中國的舊話,不敬惜字紙。才是大大的罪過呢。

-----------------------------

北齊顏之推所著的《顏氏家訓·治家》中云:“吾每讀聖人之書,未嘗不肅敬對之,其故紙有五經詞義,及賢達姓名,不敢穢用也。 ”明朝蓮池大師《自知錄》雲:“拾路遺字紙火化,百字為一善遺棄字紙不顧者,十字為一過。”清代山東的戲曲家曾衍東曾畫一幅“敬惜字紙”的條屏,上方題詩云:“惜字當從敬字生,敬心不篤惜難成;可知因敬方成惜,豈是尋常愛惜情。”清代石成金編纂的通俗類書《傳家寶全集》中,輯錄有“惜字”、“敬字”、“敬書四條”、“惜字要法”、“字紙十七戒”、“字是至寶”等條。其中“敬字”一條中寫到:“天下無人不用乎字,無事不用乎字。信字之有功於人者大矣,可不加意敬惜哉!今普勸世人隨時檢點,逢人勸化。見有敬惜者,褒揚以勉其餘;見有作踐者,規戒以警其後。近則起惜字之會倡率乎一鄉,遠則廣敬字之規流傳於四海,則人感天應,許多福利自集於躬而垂於後矣。”“惜字要法”一條則明確了惜字之具體辦法:“字紙或積於籃,或焚於爐;字灰或沉於水,或埋於土。布帛有印記之字,洗去裁衣。磁瓦器有字,收積埋土。”

  勸善文《文昌帝君惜字功罪律》則是將惜字功罪剖析分明,使人有所遵循,包括“功律”二十四條,“罪律”三十條。其中,“功律”雲:生平以銀錢買字紙至家,香湯浴焚者,萬功,壽增一紀,長享富貴,子孫榮顯;生平遍拾字紙浴焚者,五千功,壽增一紀,得享富貴,子孫賢孝;多收字紙,深埋淨地者,一千功,安樂無流離,子孫昌盛;刊刻惜字書文,遍傳世人者,五百功,永無是非,多生貴子;抄寫敬重字紙書,訓闔門人,令其珍惜者,三百功,子孫發達;見惜字文,留示子孫,及己身敬信供禮者,百功,安樂無禍;化人銀錢,買字紙浴焚者,百功,壽增一紀,施財人永遠富貴;勸世人惜字,並焚怪異、淫亂等書者,百功,本身增壽,子孫昌盛;不以有字幡帳作囊雜用,能自戒勸人者,五十功,德名光顯;見人作踐字紙,急以素紙換焚,或以他物換焚者,五十功,百病不生,轉禍成福;禁人不以字紙拭穢者,十五功,其人昌達;凡人有難,或急或緩,見字紙必浴焚者,萬字十功,即得平安;勸人不以字紙及錢放床褥下者,十功,得安樂;於穢處見字紙,即收起不輕忽者,十功,一生平安;禁人馬上有文字及錢不騎者,十功,得安享;不以字書夾鞋樣,自戒內眷及勸人者,十功,子孫智慧,不忤逆;勸人不以書字放濕處霉爛,並扯碎踏踐者,十功,必得名壽;生平不輕筆亂寫、塗抹好書者,十功,永無兇事;刮洗器物、門壁上字者,五功,得眼目光明;讚揚敬字文為大功德者,五功,獲福必多;見人以字紙封蓋葷臭器皿,換取浴焚者,五功,無惡事相遇;以字紙焚香爐中者,三功,得享吉祥;以字紙漂淨水中,萬字一功,免諸疾障;代人收採浴焚字紙,萬字一功,得享清福;勸人多惜字紙,報應如例。“罪律”三十條,茲因文繁不錄。

  明朝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一“進香客莽看金剛經,出獄僧巧完法會分”篇首就講了一段敬惜字紙的故事:宋時,王沂公之父愛惜字紙,見地上有遺棄的,就拾起焚燒;便是落在糞穢中的,他畢竟設法取將起來,用水洗淨,或投之長流水中,或候烘曬乾了,用火焚過。如此行之多年,不知收拾淨了萬萬千千的字紙。一日,妻有娠將產,忽夢孔聖人來分付道:“汝家愛惜字紙,陰功甚大。我已奏過上帝,遣弟子曾參來生汝家,使汝家富貴非常。”夢後果生一兒,因感夢中之語,就取名為王曾。後來連中三無,官封沂國公。宋朝一代中三元的,止得三人,是宋庠、馮京與這王曾,可不是最希罕的科名了?誰知內中這一個,不過是惜字紙積來的福,豈非人人做得的事?這一則案例非常有名,流傳甚廣,在《文昌帝君勸敬惜字紙文》等善書中也多有提及。

清梁恭臣《池上草堂筆記》(又名《北東園筆錄》、《勸戒錄》)中記載有不少關於敬惜字紙的因果故事,其中“勸人惜字”一則云:

  朱坎泉者,錢塘諸生。客遊他省,有某官延課二子。見其居民不知惜字,糊窗抹桌踐踏穢污,惡習相沿,恬不為怪。乃力勸居停,捐貲收買。或有不潔之紙,必手自洗滌焚燒。逢人勸諭,竟移其俗。不數年間,所收之字以百億萬計。及其歸也,長子名瀾,以嘉慶丁丑成進士入翰林,次子瀛亦以某科登鄉薦矣。夫一人惜字,為善有限,能使人人惜字,則其善大矣,宜其獲報之隆也。

  又《不敬字跡二事》一則云:

  安溪李家婦某氏,某翁為邑諸生,去世已久,家中書籍盈架。氏生兒,甫周歲,每值兒下便,即折冊頁拭穢。一夜,適夫他往,氏閉戶睡,醒,失兒所在。欲起尋覓,忽被雷震死。明日,族人出操作,路經氏門,見呱呱小兒,知為氏子,不解何故擲置門外,遂抱入懷。及日卓午,門仍緊閉,不聞人聲,眾破門入,驚視,冊頁成堆,皆沾穢物,氏屍在焉。每怪世人拋棄字紙,輒自解曰“我非讀書家”,遂至踐踏無忌。上乾天怒,如氏者可勝道哉!不知朝廷非字道不尊,官吏非字事不治,士民非字名利不成,振古如斯,其所維繫者甚大,而其理甚明也。是故天下不可一人不識字,即不可一日不敬字。又道光十三年二月初三日,同安洋宅陳姓者,累日賭輸,移怒賭具之害,盡投糞缸中。薄暮,某還過其地,心頭一悚,被雷打死,並碎其缸,無一人知者。是夜,大雨傾盆,漂盡污穢。及天明,眾視某屍橫地,見賭具尚在破缸之底,紙牌葉葉可數,方悟為不敬字蹟之報。

================================

肯定敬惜字紙並旁及愛惜書籍的作法是正確的。至於我們當代應該如何正確處理廢棄的書報以及字紙,相關部門自有辦法。不過,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我們於剔去其神道設教以及過量焚燒(而不是重新再造再生紙)的糟粕後,實在應該繼承其合理內核,並發揚之。

  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上舉神道設教的一套,雖然糅合了儒道兩種思想體系的內涵,但因果報應、六道輪迴等思想的本根卻在佛教那裡。不過,中國人向來勇於接受外來思想,並迅速地使之中國化、本土化。並且和孫悟空一樣:"只說是自己會的。"不怎麼提是從老師那裡學來的了。因而,從上舉諸例,幾乎看不到佛教的影子了。所以,我們必須提出:敬惜字紙的思想與作法,實在是儒釋道三教混同的產物也。

  再次,為什麼明清時期,特別是在清代,敬惜字紙的思想與書籍特別流行。竊以為,這是社會生產力發達,字紙與書籍大批產出的結果。也是紙張多樣化且大量生產的結果。容易製造出來的草紙可以大批生產,以至於抗戰時用來印書。如前面講過的,中古時期的人那樣愛惜用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造紙業尚不十分發達,讀書人得紙不容易,當然就更加愛惜了。我們現在得到紙很容易,可得體會到古人的艱辛,一紙一筆,當思來處不易!不可浪費才是!

  最後,我們要說,從文字、造紙、印書這三者遞進地說,漢字絕對是世界上最為奇特的偉大的創造性文字。漢字可以脫離語音的迅速變化而單獨存在。這是漢字數千年能獨立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漢字具有獨特的藝術性,形成書法,這是世界上其他文字無法比擬的。漢字有其極為靈活的適應性,至今能適合當代科學使用。我們的祖先無比喜愛漢字,因而將其神秘化,搭配變化,成為符咒等使用。我們現在要作的,只是剝去其神秘的外衣,使之返本還原,益發顯露出其使人喜愛的一面罷了。至於造紙和印刷術,在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佔了兩項。中國"紙壽千年"(據方廣錩先生考證,此語出處,今所見,最早見於北宋洪諮夔《平齋集》卷三十《題西嶽降獵圖》,中有"絹壽止五百年,紙壽千年"的說法),何止千年。考古發掘所得,漢代的紙尚有存者;敦煌遺書中南北朝的紙有一大批呢!今所知有明確紀年的,是西涼建初二年(406)《十誦律》卷七及其紙背比丘德祐題記等。蓋緣中國造紙一般偏於弱鹼性,還可能經過多次加工。這是西方酸性木漿紙最多維持一兩百年至今所無法企及的,報紙只能經歷幾十年,倒是能大量生產,洋人用來擦屁股就是必然的了。中國書籍與書畫,形式多種多樣,美觀適用。經折裝、蝴蝶裝、線裝等裝幀舒卷自如,便於在任何姿勢下閱讀,非洋裝書所能及。中國人熱愛自己的文字、造紙術的產品以及書籍,是基於這樣的物質基礎與從而滋生出的思想基礎的。毀滅者多為沒文化的人,史書中對這些人(包括洋人)從來持嚴厲的批判態度。我們應從這樣的高度來理解"敬惜字紙"。

  魯迅先生《朝花夕拾•瑣記》中記有:"廟旁是一座焚化字紙的磚爐,爐口上方橫寫著四個大字道"敬惜字紙"。"這是對字紙爐的典型描述。因為當代許多青少年人可能還不知道字紙爐的樣子,故引錄於此,以為本文之結束。

---------------------------------------

清代汪曰楨《湖蠶述》卷二"糊筐"條:

  用紙糊筐,飾以紙花(《西吳蠶略》)。或於二氏之說,乞其符籙貼之,謂足祛祟(董蠡舟《樂府小序》),率用舊書敗卷,雲可辟邪,字紙多遭污損毀棄,宜切戒(《遣閒瑣記》)。

  清代張履祥輯補(明代沈氏撰)《補農書•上卷》:"二月:驚蟄;春分"條:

  買糊牆紙(切忌用字紙)。

  還有談到瓷器等器物上的字蹟的,那就是清代李漁《閒情偶寄•器玩部》"碗碟"條:

  碗莫精於建窯,而苦於太厚。江右所製者,雖竊建窯之名,而美觀實出其上,可謂青出於藍者矣。其次則論花紋,然花紋太繁,亦近鄙俗,取其筆法生動,顏色鮮豔而已。碗碟中最忌用者,是有字一種,如寫《前赤壁賦》、《後赤壁賦》之類。此陶人造孽之事,購而用之者,獲罪於天地神明不淺。請述其故。"惜字一千,延壽一紀。"此文昌垂訓之詞。雖云未必果驗,然字畫出於聖賢,蒼頡造字而鬼夜哭,其關乎氣數,為天地神明所寶惜可知也。用有字之器,不為損福,但用之不久而損壞,勢必傾委作踐,有不與造孽陶人中分其咎者乎?陶人但司其成,未見其敗,似彼罪猶可原耳。字紙委地,遇惜福之人,則收付祝融,因其可焚而焚之也。至於有字之廢碗,堅不可焚,一似入火不燼入水不濡之神物。因其壞而不壞,遂至傾而又傾,道旁見者,雖有惜福之念,亦無所施,有時拋入街衢,遭千萬人之踐踏,有時傾入溷廁,受千百載之欺凌,文字之罹禍,未有甚於此者。吾願天下之人,盡以惜福為念,凡見有字之碗,即生造孽之慮。買者相戒不取,則賣者計窮;賣者計窮,則陶人視為畏途而弗造矣。文字之禍,其日消乎?此猶救弊之末著。倘有惜福縉紳,當路於江右者,出嚴檄一紙,遍諭陶人,使不得於碗上作字,無論赤壁等賦不許書磁,即成化、宣德年造,及某齋某居等字,盡皆削去。試問有此數字,果得與成窯、宣窯比值乎?無此數字,較之常值增減半文乎?有此無此,其利相同,多此數筆,徒造千百年無窮之孽耳。制撫藩臬,以及守令諸公,盡是斯文宗主,宦豫章者,急行是令,此千百年未造之福,留之以待一人。時哉時哉,乘之勿失!

  更有皇帝即陽世間最高領導的指示,亦約舉一條:

  《國朝宮史》卷三:

  雍正十三年七月初八日,上諭:凡字紙俱要敬惜。無知小人竟擲在污穢之處!爾等嚴傳:再有拋棄字紙者,經朕看見,定行責處!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四日己丑駕崩,當公元10月9日。這條上諭在逝世前一個半月作出】

---------------------------

用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夏朵農場 - 網誌 - yam天空部落 - https://goo.gl/atRNuD

池上鄉大世紀牆面

 
 
西元 當 代 紀 年 大    事    記
1920 1920 新開園區客家人口約為129人。
1935 1935年 新開園區客家人口增為1,049人。
1979 民國68年 地方仕紳在玉清宮旁興建敬字亭,乃為客家人敬惜字墨、字紙的特有建築之一。
1991 民國80年 成立錦園老人會「八音北管團」、「技藝團」。
1995 民國84年 成立「池上福德軒」、「富興社區鬥牛陣」、「新興傳統鼓樂團」、「慶豐跳鼓陣」等團體。
1996 民國85年 成立「玉勝醒獅團」。
1997 民國86年 成立「鳳陽花鼓隊」。
1998 民國87年 成立「慶豐神龍陣」。
2002 民國91年 成立「涵美民俗舞蹈團」;池上客家人口增至4,200人。
2003 民國92年 成立「福原社區客家民謠班」及「福文社區民俗舞蹈團」。
2005 民國94年 斥資一億六千萬元的台東縣客家文化園區興建工程動土典禮。
2005 民國94年 客家民俗活動-大家來看收冬戲,在保安宮廣場舉行。
2006 民國95年 臺東縣95年客家嘉年華會活動在池上舉行。
2007 民國96年 成立「池新客家山歌樂團」。
2008 民國97年 2008客家印象跨世代對話及客家移墾台東印象展在池上登場。
2009 民國98年 台東縣客家文化園區正式開園,並舉辦2009客家嘉年華歡喜做客活動。
2009 民國98年 池上鄉農會標得客家文化園區賣場及餐廳3年合約,正式對外營業。
2010 民國99年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核定「臺東好米收冬祭」在池上舉行。
2012 民國101年 臺東縣政府結合客家特色、表演,辦理台東池上馬拉松活動。
2013 民國102年 池上錦安派出所仿客家土樓造型重建完成。

-------------------------

在玉清宮我發現了東花兩縣唯一一座的建築物---『字亭』,一個非常有意義又特殊的建築物。

字亭是六角型三層建築,最上層內供奉魁北星君神位,第二層燒爐,最下層集灰。
字亭位於前殿左邊,不識者往往以「金爐」視之。

字亭又稱:「敬聖亭」、「聖蹟亭」、「敬字亭」、「惜字亭」、「敬文亭」。
為崇敬倉頡夫子所設置之焚燒字的香爐,據傳倉頡有四眼,由觀萬物而創字。
在台灣除了文教建築前常設置外,寺廟前、城門邊或村莊口亦常可見,為古人崇文敬字的表現。

最上一層供奉著魁北星君神位,兩邊寫著對聯:
左聯寫著『字交天下士』,右聯寫著『亭藏古今書』。

2007年客家文化夏令營~~池上米香風光之旅的活動中,曾經舉辦過探訪玉清宮惜字亭。

池上地方仕紳看到字紙到處漂流丟棄,有辱先人創字的苦心,於是收集的各地字紙,放入敬字亭裡焚燒,灰燼則定時集中,加上玉清宮的香灰,送到河裡祭拜河神,並將紙灰讓水流走。


清代畫家曾衍東曾畫一幅「敬惜字紙」的條屏,上方題詩云︰「惜字當從敬字生,敬心不篤惜難成;可知因敬方成惜,豈是尋常愛惜情。」今天老一輩的客家人大概仍記得 祖訓︰「有字紙張不能隨便扔棄, 也不能墊坐在屁股底下,屁股會長瘡的喲...... 」

台電池上服務所長賴慶祥兼任池上鄉文化解說員表示,在池上曾辦過二次活動,這是延續過去敬字惜紙的文化,古代書院的紙張不能踩,否則會被官方處罰,長輩也會教導,一般是將廢紙收集後固定在敬字亭焚燒。

敬字亭雖然只是具體的古蹟,但卻傳承了客家先祖們無形的,惜字紙、「耕讀傳家 」、重視教育及文化的傳統精神;這是現代人難以去深刻體會的。

玉清宮位於池上鄉福文村文化路,在火車站後方附近,佔地約五百坪,正門有一座三門重檐式的牌樓,具有華南式的建築風味。

池上玉清宮--字亭


暑期當中有幸擔任了97年度結合職訓諮詢推介協助業者訓練──觀光導覽解說培訓班的講師的工作,認識了認真學習、分享地方特色的學員們,其中有一位學員自稱是紅包女郎,從上課與討論研究中知道版主對廟宇的建築有興趣,趁著中午只有一小時的休息時間,主動帶領版主參觀導覽了兩座廟宇──聖文宮與玉清宮。

在有限的參觀時間中,我不忘拿起相機,對著廟宇特殊的建築一一拍下,在玉清宮我發現了東花兩縣唯一一座的建築物---『字亭』,一個非常有意義又特殊的建築物。

字亭是六角型三層建築,最上層內供奉魁北星君神位,第二層燒爐,最下層集灰。
字亭位於前殿左邊,不識者往往以「金爐」視之。

字亭又稱:「敬聖亭」、「聖蹟亭」、「敬字亭」、「惜字亭」、「敬文亭」。
為崇敬倉頡夫子所設置之焚燒字的香爐,據傳倉頡有四眼,由觀萬物而創字。
在台灣除了文教建築前常設置外,寺廟前、城門邊或村莊口亦常可見,為古人崇文敬字的表現。

最上一層供奉著魁北星君神位,兩邊寫著對聯:
左聯寫著『字交天下士』,右聯寫著『亭藏古今書』。

2007年客家文化夏令營~~池上米香風光之旅的活動中,曾經舉辦過探訪玉清宮惜字亭。

池上地方仕紳看到字紙到處漂流丟棄,有辱先人創字的苦心,於是收集的各地字紙,放入敬字亭裡焚燒,灰燼則定時集中,加上玉清宮的香灰,送到河裡祭拜河神,並將紙灰讓水流走。


清代畫家曾衍東曾畫一幅「敬惜字紙」的條屏,上方題詩云︰「惜字當從敬字生,敬心不篤惜難成;可知因敬方成惜,豈是尋常愛惜情。」今天老一輩的客家人大概仍記得 祖訓︰「有字紙張不能隨便扔棄, 也不能墊坐在屁股底下,屁股會長瘡的喲...... 」

台電池上服務所長賴慶祥兼任池上鄉文化解說員表示,在池上曾辦過二次活動,這是延續過去敬字惜紙的文化,古代書院的紙張不能踩,否則會被官方處罰,長輩也會教導,一般是將廢紙收集後固定在敬字亭焚燒。

敬字亭雖然只是具體的古蹟,但卻傳承了客家先祖們無形的,惜字紙、「耕讀傳家 」、重視教育及文化的傳統精神;這是現代人難以去深刻體會的。

玉清宮位於池上鄉福文村文化路,在火車站後方附近,佔地約五百坪,正門有一座三門重檐式的牌樓,具有華南式的建築風味。

------------------------

池上玉清宮位於台東縣池上鄉,建於1948年,主祀玉皇大帝,廟景風格融合了華南風情與華北宮殿式建築,予人金碧輝煌之感。除此之外,廟內敬字亭亦為玉清宮一大特色,而遊客若於元宵節來訪,還可參加熱鬧非凡的繞境盛會。除此之外,鄰近的大波池、牧野渡假村、池上蠶桑休閒農場皆可順行一遊,並別忘了品嚐著名的池上便當,才能不虛此行。
台東池上玉清宮正門牌樓為三門重檐式之華南建築,正殿共有2層,包含了護衛兩側的大型石獅、雕鏤精美繁複的龍陛、刻有生動人物走獸的雙龍柱,以及攢尖重檐式的鐘鼓樓,屬於華北風格之宮殿式建築,十分氣派輝煌。除了美侖美奐的廟觀,池上玉清宮還設有敬字亭,是早期當地文人將廢棄字紙燒成灰燼的亭子,以表示對「字」的尊重,至今仍保留這樣的風俗習慣,頗具文化傳承意味。
台東縣池上鄉早期便以玉皇大帝為中心信仰,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感其庇祐,便建玉清宮以供奉之。此廟修建數次,如今進入金碧輝煌的池上玉清宮,於正殿可見關聖帝君、天上聖母、註生娘娘、觀世音菩薩、地母娘娘,來到凌霄寶殿則能參拜玉皇大帝,且每年元宵節還有盛大的神明繞境活動,喜歡宗教活動的遊客,不妨前往一探。
來到池上鄉,除了前往香火鼎盛的玉清宮進行參拜活動,還可順行至池水環境豐富之大波池風景區,進行賞鳥、生態觀察、划船、騎單車郊遊等遊憩活動,或來到設有牧牛區、烤肉區、牧羊區、露營區的牧野渡假村,在青青草原的環繞下,體驗清新安詳之牧野風情。亦可前往池上蠶桑休閒農場,除了認識養蠶方式與製造蠶絲被流程以外,還能觀賞花東縱谷的斷崖風光,徹底感受台東特有之自然景觀與人文風貌。

---------------------------------------

台東縣池上鄉玉清宮內的惜字亭

【文、圖/藍尚義】

這是台灣花東所遺留下的最後一座惜字亭,惜字亭在台灣又稱為敬字亭或聖蹟亭,古時讀書不易,認為文字是神聖、崇高的,寫在紙上的文字,不能隨意褻 瀆。即使是廢字紙,也必須誠心敬意地燒掉,故有了惜字亭。

玉清宮創建於民國三十七年,惜字亭則建於民國六十年。惜字亭係六角形磚造三層結構,其第二層為焚化字紙之處,爐口上題「字亭」二字,其上層供奉魁斗星君神位,兩邊有: 「字交天下士,亭藏古今書」之對聯。頂端有泥塑葫蘆代表能達天庭,二、三層琉璃瓦上有吉祥之物,本惜字亭為東部目前僅存,已歷四十寒暑。有些人說惜字亭是客家人特有的,其實福佬族群亦有惜字亭(譬如桃園蘆竹五福宮),只能說目前台灣僅剩的惜字亭大多在客家地區且保存完整,面對惜字亭遙想古人對於文字與知識的重視,這樣的態度是我們後人應學習及維持的。

圖為台東縣池上鄉玉清宮內的惜字亭 攝於2014.1.26 攝者藍尚義

---------------------------------------------

敬字惜紙‧恭送聖蹟-池上敬字亭

時間:2007年12月08日
地點:池上玉清宮&大坡池

p字亭是六角形三層建築,最上層內供奉魁北星君神位,兩邊寫著對聯:
『字交天下士』,右聯寫著『亭藏古今書』;第二層燒爐,最下層集灰。
字亭於前殿左邊,不識者往往以「金爐」視之。(攝影/范遠郁2007.12.8)
台東縣池上鄉福文村文化路上的玉清宮設有一座『字亭』(惜字亭),是花東兩縣唯一一座,至今仍保存完好。字亭又稱:「敬聖亭」、「孔聖亭」、「聖蹟亭」、「敬字亭」、「惜字亭」、「敬文亭」…,為崇敬倉頡夫子所設置之焚燒字的香爐,據傳倉頡有四眼,由觀萬物而創字。字亭為客家敬惜字墨、字紙的特有建築之一。在台灣除了文教建築前常設置外,寺廟前、城門邊或村莊口亦常可見,為古人崇文敬字的表現。

圖片搜尋結果

歡迎您蒞臨福原國小一年忠班的網頁 - https://goo.gl/YWO5Zq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清代畫家曾衍東曾畫一幅「敬惜字紙」的條屏,上方題詩云︰
「惜字當從敬字生,敬心不篤惜難成;
  可知因敬方成惜,豈是尋常愛惜情。」

古代書院的紙張不能踩,否則會被官方處罰,長輩也會教導,一般是將廢紙收集後固定在敬字亭焚燒。近年來池上地方仕紳看到字紙到處漂流丟棄,有辱先人創字的苦心,於是收集的各地字紙,放入敬字亭裡焚燒,灰燼則定時集中,加上玉清宮的香灰,送到河裡祭拜河神,並將紙灰讓水流走。池上曾辦過二次「恭送聖蹟」活動,最近一次是在2007年客家文化夏令營~池上米香風光之旅的活動,透過體驗活動活化字亭,代代相傳以延續過去敬字惜紙的文化。敬字亭不僅是座古蹟,也傳承客家先民們無形的敬惜字紙和「耕讀傳家」重視教育及文化的傳統精神

p2007年客家文化夏令營~池上米香風光之旅的活動中「恭送聖蹟」將紙灰送到大坡池。(攝影/范遠郁2007.12.8)
※延伸閱讀※

重文風‧祭昌黎‧送字紙
http://hakkaimpact.thcdc.hakka.gov.tw/web2/index_v4.html
紙和文字是文明的象徵和聖哲遺教傳承者,由於過去造紙不易,以及封建社會「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影響,客家人至今保有「敬惜字紙」的傳統。

只要寫上文字的紙就不能任意踐踏丟棄,要送到專門焚燒字紙的「惜字亭」或「聖蹟亭」焚毀,讓文字過化成神,回到天上。

美濃每年農曆正月初九舉辦「迎聖蹟‧字紙祭」活動已有百年,惜字組織「美濃聖蹟會」創會以來一直維持約百位會員,自願參與撿拾字紙活動,全臺僅有。

祭典於美濃河畔舉行,由主祭者帶領,將敬字亭和廣善堂一年來收集到的香灰與字紙灰,倒入河中,請海龍王轉達天聽,並祈求全庄豐收平安。

屏東縣內埔鄉的「昌黎祠」,是全臺唯一主祀韓愈的廟宇。韓愈任職潮州刺使時提倡儒教、大力興學,受人民愛戴,被尊稱「嶺南師表」。由於六堆地區的客家先民大多來自嶺南,為感念其恩德,便在內埔建造昌黎祠祭拜。

內埔昌黎祠建於清嘉慶八年(1803)。早年昌黎祠是六堆的學術中心,清朝年間是名師的講學之所,影響六堆文風甚鉅;至今仍是考生求學、求仕途的聖地。

每年農曆九月九日是韓昌黎生日,縣政府會配合辦理祭典和文化祭活動,彰顯客家人重文風和「晴耕雨讀」的精神,已列為「客庄十二大節慶」之一。

=========================

曾衍東
曾衍東生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字青瞻,一字七如,號七如居士、七道士,祖籍山東嘉祥,為曾子第67代孫。清乾隆壬子(1792年)舉人,清乾隆至道光年間畫家、小說家、雜劇家。
中文名 曾衍東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750 職 業 畫家、小說家、雜劇家 代表作品 《小豆棚》
人物生平
據嘉祥《曾氏祖譜》記載,其祖上在明代嘉靖十八年(1539年)被封為翰林院五經博士,並從此世襲爵位。曾衍東的父親名尚渭,是個恩貢生,游宦江南,曾官居廣東博羅縣令。曾衍東自幼隨父遊走南北,童年的經歷奠定了其開闊的胸襟,同時也開啟了他坎坷飄蕩的一生。
他仕途坎坷,直至50歲遲暮之年由人舉薦,才得任湖北江夏縣令,後調任巴東縣令。曾衍東個性清高、倔強。他曾在《日長隨筆》裡寫道:“人所不能做的,我偏要做去,人所不能減的,我偏要減去。”依這種性格,他在中國官場的遭遇可想而知。63歲那年,因斷案而觸怒巡撫,而他堅持“此官可去案不移”,終被降罪罷官,流放溫州。
曾衍東攜家小流放溫州後,先住在同姓舊宦曾儒璋後人曾立亭的家中。曾立亭居溫州郡西,其宅名“依綠園”。他念同姓之誼,款接曾衍東居園之“入畫樓”。第二年曾衍東在園邊寶庵橋附近一大榕樹下自建房屋。這裡面向九山湖,湖光山色正好,於是他把自己的居所命名“ 小西湖 ”。並在門上寫了一副對聯:“掛冠自昔曾騎虎,閉戶於今好畫龍。”
嘉慶二十五年(1820),道光帝即位,曾衍東遇赦,但已貧老不得歸鄉,約十年後,客死於溫州。
曾衍東生性落拓不羈,工詩及書畫,尤善畫人物,市井風情、生活百態皆入其構中,舉重若輕。在技​​巧上以筆墨狂放的寫意風格取勝。鐫圖章,摩古出奇,得之者無不視為拱璧,然清貧自守。在近代畫壇特別在人物畫領域受曾衍東影響的畫家有很多,比如王震和豐子愷。但是對他在畫壇上地位的認識有所不足,因此當代著名畫家程十發先生頗為其抱不平。他在曾衍東的一本人物冊中寫到:“七道士乃青藤(徐渭)後身,詩文詞曲皆勝場,且從書畫中與世俗相左而現風騷之氣。余曰:近人不重曾衍東是一大遺憾也。”可以說推崇備至。
作品
文言小說集《小豆棚》十六卷(又名《小豆棚筆記》、《小豆棚閒話》)。是《聊齋誌異》以後出現的一部有價值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它取法《聊齋》,在思想和藝術上雖不逮前茅,卻遠過於約同時問世的《閱微草堂筆記》。然而它卻數十年來鮮為人知,除《西諦書目》和《中國叢書綜錄》著錄外,各種文學辭典或論著幾乎都沒有提到它。所以1981年,有的報紙和刊物介紹這部書時,稱之為“新發現”。其實此書在解放前即有“申報館仿聚珍版式重印”本。
另, 單折雜劇《小豆棚》即附於《小豆棚》後,題名《述意》,有人稱為《述懷》,也有人直接稱為《小豆棚》,是敷演作家個人生活場景的自傳體短劇。
其它作品還有詩集《啞然絕句》、《古榕雜綴》、《七道士詩題》,隨筆集《長日隨筆》,畫論《七如題畫小品》,《武城古器圖說》等。

=====================

別名:惜字亭、字紙亭、敬字亭-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6658725) - https://goo.gl/A2hOQ9

------------------------------------------

“敬惜字紙”:一種日漸飄散的遺風 - https://goo.gl/eMcC7M

-----------------------

聖亭由來 - https://goo.gl/PLjplC

聖亭歷史 - https://goo.gl/mVmIe3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圖片搜尋結果

廣東江門發現"字塚" 體現舊時文化"敬惜字紙"
文化中國-中國網cul.china.com.cn 時間: 2012-03-01 09:06 責任編輯: 任子鵬
新發現的“字塚” 譚耀廣攝
新發現的“字塚” 譚耀廣攝
江門新會文化局文史研究專家最近在江門市圭峰山發現一處文化古蹟———“字塚”,屬清代文物。

字塚為饅頭形墳頭,約長1.7米、高1米餘。主碑字有0.5米見方;另一塊石碑刻“咸豐七年字紙灰七埕”,以石樁形式豎於其東南約1米處。“咸豐七年”即1857年,是清代文物。位置在玉台棧道旁邊山坡,從廣場一邊進入後第二個轉彎處。

顧名思義,“字塚”埋葬的是字———印在紙上的字明清以至民國,有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敬惜字紙”,對寫有字的紙張不隨便亂扔,不拿來包食物、墊屁股,不和錢放在一起,信奉字是聖人所造,對字紙要好好愛惜。清代此風最盛,還編印《文昌帝君惜字律》、《文昌惜字功過律》、《惜字新編》、《惜字徵驗錄》等書,勸誡人們不但自己要敬惜,還去收集丟棄的字紙,鼓吹是否敬惜字紙,將會有報應,已到了迷信的程度。

在清代,江門同善堂成立“敬惜字紙會”,出錢僱人在大街小巷執拾(拾取,方言)字紙,焚燒後深埋,或投入海中。會城有梁榮者,長年身背竹笠,左手搖銅鈴,右手持鐵夾,到處拾字紙,人稱“字紙榮”,當年在會城人盡皆知。

圭峰山上的“字塚”是“敬惜字紙”的歷史文物,可與這段歷史互相印證。(趙應齊譚耀廣林福杰)

----------------------------------------

20140320131707_X4XR9OYY20140320131719_MRSXIOPG  

敬惜字紙始於青州王兼
2014-03-20 05:50   來源: 大眾日報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小字體大字體

  光緒年間刊印的《文昌帝君寶誥》扉頁

  王曾像□本報記者王建本報通訊員王新傑推開青州市馮徐村馮徐九巷上的一扇大門,出現在眼前的是一方整潔的小院。院子的主人是劉珍實和老伴兒。劉珍實年近古稀,仍筆耕不輟,是青州市政協文史資料員。他的書房不大,同樣收拾得很整潔,各種書籍分門別類,碼放得整整齊齊。劉珍實待書如此細心,不僅僅因為有愛乾淨的習慣,更重要的是源於他小時候接受的敬惜字紙的教育。在書房之中,劉珍實講述了青州敬惜字紙的習俗。

  始於王曾之父

  "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剛剛上學,父母和老師反复叮囑,一定要把有字的紙鋪展好、存放好,看到地上有字紙也要撿起來。"作為一個懵懂的孩童,劉珍實當時並不太明白為何要這樣做,只知道這是祖宗傳下來的規矩,若不如此就不會寫字。

  劉珍實的小伙伴們也接受了同樣的教育。他們懷著敬畏,撿拾街上丟棄的字紙,連自己剛學寫毛筆字時的塗鴉也小心保存,攢成一疊,中意的留下,實在寫得不好的才會燒掉。

  "敬惜字紙,就是愛護珍惜有字的紙。無論是印刷的還是手寫的,只要有字,就在愛惜之列。字紙不能隨意丟棄、踐踏或用於包裹物品,更不能當手紙,而是要專門收集後焚燒。"劉珍實說。

  不少地方都保存有焚燒字紙的字紙爐、惜字塔,足以證明敬惜字紙是中國的傳統習俗,傳承日久,流傳甚廣。青州的敬惜字紙習俗有何特殊之處呢?

  一般認為,敬惜字紙的習俗出現於宋代。那時,青州出了一位名人——王曾。

  王曾,字孝先,生於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宋真宗咸平年間,王曾參加科舉,"由鄉貢試禮部,廷對皆第一",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連中三元"。當時有人對王曾說:"狀元一生吃著不盡。"王曾答曰:"平生之志不在溫飽。"顯示出不凡的抱負。王曾衣錦還鄉時,青州府官派百姓到城外迎接,他卻悄悄地換了衣服,騎著毛驢,繞道進城,來到府衙。府官大驚,王曾說:"我僥倖得了狀元,不敢有勞父老鄉親遠迎。"府官聽罷,稱讚道:"你算得上是真正的狀元公啊!"

  後來,王曾成為宋真宗和宋仁宗的股肱之臣,官至宰相,封沂國公,死後諡號文正。

  在科舉史上,連中三元者鳳毛麟角,王曾緣何能成為其中之一呢?《宋史》記載,王曾少年喪父,由叔父撫養長大,小時候就善做文章。與言語不詳的正史相比,劉珍實講述的傳說故事要生動許多。

  據說,王曾的父親王兼,目不識丁,但酷愛儒士,敬惜字紙。每當看到掉落的字紙,王兼都會撿拾,並以香湯洗滌,然後焚化。有一天,王兼做了一個夢,夢見孔子出現在身旁,摸著他的背說:"你敬惜字紙,誠心誠意,只可惜年事已高,不能有大成就。我會讓曾參到你家投胎,光大門戶。"不久之後,王兼果然得子,就起名叫王曾。因宗聖曾參以孝著稱,主張慎終追遠,因此王曾字孝先,意思是以孝為先。

  這算得上是最早的有關敬惜字紙的故事,各種有關敬惜字紙的記載都會提及王曾之父。劉珍實認為,敬惜字紙就是從王曾之父開始,然後代代相傳,蔚成風氣。

  勸人崇文重教

  故事很精彩,但傳說畢竟是傳說,難以考證真偽。敬惜字紙的習俗產生有著更為複雜的現實原因。

  造紙術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然而,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紙的產量有限,價格昂貴,時常被作為高級禮品贈送。東晉道士葛洪"常乏紙,每所寫,反復有字"。到了宋代,造紙技術已經有了很大進步,但紙的產量仍然不高,廢棄的公文紙還會用來印書。由此可見,在歷史上,紙一直很珍貴,值得珍惜。

  在傳統文化中,文字具有神秘的力量。倉頡"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文字誕生時,"天雨粟,鬼夜哭"。清代外交家薛福成認為"文字者,聖賢之精神,造化之機緘,而一切立德立言立功之秘要,賴之以傳者也;敬之惜之,罔敢褻也,罔敢棄也。""白紙不要緊,一旦寫上文字,就是兩碼事了"。劉珍實說。

  對於不識字的普通百姓來說,對字紙的敬惜或許還和對權威的敬畏有關係。因為在科舉取士的古代,各級官吏都是讀書人,是字紙讓他們成為統治者的。魯迅先生在提到敬惜字紙的習俗時曾說過:"因為文字是特權者的東西,所以就有了尊嚴性,並且有了神秘性。中國的字,到現在還很尊嚴,我們在牆壁上就常看見掛著'敬惜字紙'的簍子。"

  敬惜字紙自然要愛惜書籍,於是有了"不以書夾刺,不以書作枕,不以書與婦女夾針線。不捲書折角,不亂翻亂揭,不雜亂堆積霉爛"的規矩。字紙和書籍是文明的象徵,劉珍實認為,敬惜字紙實際上是要人們重視教育,珍惜文化,崇尚文明。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讀書人自然明白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對於目不識丁的普通百姓而言,這樣的說教遠沒有敬惜字紙的習俗力量強大。

  明清時期,出現了大量勸人敬惜字紙的勸善書,如《文昌帝君惜字律》、《文昌惜字功過律》等。這些勸善書最大的特點是用正反兩方面的事例勸誡人們敬惜字紙,其中不乏如王曾父親因敬惜字紙而致子孫顯貴這樣充滿"正能量"的例子,也有許多因踐污字紙而遭橫禍的故事。劉珍實小時候長輩們的警告大抵來源於此。這些故事簡單易懂,便於百姓傳播,從而讓敬惜字紙習俗有了強大的生命力。

  敬惜字紙的習俗還受到了統治者的提倡。雍正皇帝曾專門發布上諭:"凡字紙俱要敬惜。無知小人竟擲在污穢之處!爾等嚴傳,再有拋棄字紙者,經朕看見,定行責處!"讀書人眼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敬惜字紙自不必說。清末面臨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對於字紙的態度一度成為中西文化的碰撞點,最早走出國門的讀書人如薛福成等,對西洋人讀報隨閱隨棄,用字紙擦拭器物等舉動驚訝不已。

  和其他地方一樣,在官方提倡和民間流傳的合力作用下,青州敬惜字紙的習俗深入人心。而因為有王曾之父的故事,此後的千餘年間,青州的文化氛圍格外濃厚,文人名士輩出。"明萬曆年間,青州籍的尚書就有四五個,街上的牌坊多得沒有立足之地。"劉珍實說。

  惜字紙章程

  清末,科舉制度逐漸鬆弛,直至被廢除,但青州敬惜字紙的傳統不僅沒有斷絕,還有了專門的章程。

  說起青州敬惜字紙的章程,不得不提李金鏞。李金鏞是江蘇無錫人,受父親影響,很早就經商,

========================

“敬惜字紙”:一種日漸飄散的遺風 - https://goo.gl/eMcC7M

69746340_169746340_369746340_469746340_569746340_669746340_769746340_869746340_969746340_1169746340_20  

江西婺源行:思溪延村-碧芝。淡寫流年-搜狐博客- https://goo.gl/vjoqp1

41110900

PIC1

約1910年九龍寨城內的惜字亭,由大鵬協副將張玉堂於1859年倡建--

-------------

泉州鮮為人知的“敬惜字紙”習俗,你聽說過嗎?
2016-09-01 22:41泉州晚報 記者朱彩雲文/圖
泉州晚報社APP-泉州通9月1日訊(記者朱彩雲文/圖)9月迎來開學季,泉州“敬文惜字”風俗被重新提起。泉州一位收藏者展示了清末至民國間的火柴商標——上面竟然寫有“敬惜字紙”,可見民間對字、紙,對文化的尊重。

泉州至今還保留有“敬文惜字”的歷史遺跡。

f274c8a8b49f7cee52c9fe5ab243972357058f6e2b422c05318345c4a56b4e3f  

“敬惜字紙”之人有福壽

清末民初火柴商標 流傳中華傳統美德

火柴商標借用“敬惜字紙”來宣傳

泉州收藏者展示的火花,為一對母子標,和一枚背標,據介紹,年代為清末至民國間。

母子標上,除了寫有“敬惜字紙”,還有“福”、“壽”字樣,意味著,惜字得福,敬惜字紙之人是有福有壽之人。這套火柴商標為早年日本在華生產,為求得銷量,標籤上採用了中國人喜聞樂見的畫面。

另一枚背標,是貼在一打火柴外包裝底部的標籤,有“敬惜字紙功德無量”字樣。

古籍裡記載過一段宋人愛惜字紙故事,一宋人因愛惜字紙,得一子取名為王曾,長大後連中三元,官封沂國公。有詩云,“世間字紙藏經同,見者須當付火中”。

7歲見鄰村“字紙亭” 奶奶啟蒙要愛惜字紙

歷史文化名城泉州舉行,素有“海濱鄒魯”之譽,敬重文明古風。

過去,長輩們常會對孩子說,紙別亂扔,尤其是寫過字的紙,都要撿起來收放好,實在不需要,或者集中燒了。

泉州學者林少川說:“7歲讀書第一天,我經過鄰村看見一個紅磚石亭,當時不知是什麼,就問奶奶,奶奶說,那是'字紙亭'。我又問為什麼,奶奶說,字是孔子公發明的,孔子將道理寫在紙上,教書育人,教人做人,因此字紙不能隨便糟蹋,應拾起來,放在字紙亭,待到時以一定的儀式而焚化之。叫做尊敬孔子公,愛惜字紙。”

林少川回憶,這一幕,從7歲讀書第一天記到今日。

泉州文史研究者龔書群介紹,敬惜字紙者,把路上亂扔的字紙放在附近的敬字亭裡焚燒,以示對文字的尊重。“如今家中,還有一本《惜字寶訓》,為清末泉州進士後人奉送我父”。

一紙一字須珍惜 泉州留存古遺跡

出於對文字的敬畏,古人提倡“尊重聖賢、敬惜字紙”,一紙一字均須好好珍惜不可浪費,即便是廢紙若寫有字也不能隨意丟棄,須收集起來到特定的地方焚燒成灰。惜字塔就是專門用來燒字紙的,又被稱為“敬字亭”、“焚字爐”、“惜字亭”、“敬文亭”、“惜字塔”等。依史料記載,敬文亭始建於宋代,到元明清時已經相當普及。

閩南文化研究者洪泓介紹,在泉州,敬字亭的樣子,有點類似寺廟的“金爐”一層、二層、三層皆有。泉州城內曾經有多處著名的敬文亭,如玉犀巷文昌宮、塗門街關嶽廟、勝得鋪崎頭廟、盛賢鋪北山宮,另外還有如著名的白耇廟,都建有精緻的敬文亭。上世紀90年代,白耇廟按原貌重修廟宇,還重建了焚字爐,還原習俗景觀。

近年,文博部門在清源山亦發現了一處清代敬文亭。

龔書群先生說,泉州老城區花巷附近,還遺留有一處焚字爐。

另惠安政協文史委主任張國琳介紹,惠安東橋與青山宮各有一處“敬惜字紙”遺跡。

敬重字紙習俗 隨華僑足跡傳至南洋

洪泓介紹,傳說,泉州流傳現時“子在陳”的民間故事。說的是晉江東石古蘗山莊主人黃秀烺的經歷。

----------------------------------------

敬惜字紙的習俗及其文化意義
[來源:道教之音 |發布日期:2015-07-01 | 瀏覽(13706)人次| 投稿 | 收藏 ]

1461039798b5439e378f3af4193abe0b3029731310normal_f00d735120e420f670b7b6dafd80fe93

今生敬惜字紙  子孫科甲連登之名

din11normal_8ee7228542d9793fa8fff76e1b01210a  

教訓學生  敬惜字紙(帋)功德無量矣
  明劉宗周《人譜類記》有一則“王曾之父生平見字紙遺棄,必拾而以香湯洗之,然後焚化。一夕夢至聖撫其背日:'汝何敬重吾字之勤也。恨汝老矣,無可成就,當遣曾參來生汝家。'未幾生一男即沂公也。三元及第,為宋名相。”王曾的父親“見字紙遺棄,必拾而以香湯洗之,然後焚化”的行為叫做“敬惜字紙”。宋代元狀元、狀元宰相王曾的故事在歷史上廣為流傳成為家喻戶曉的敬惜字紙的典範。

  顯然因果報應的迷信說法不足憑信,但研究敬惜字紙這種民俗現象,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客觀地認識這一習俗的消極與積極因素,對於今天的大眾文化發展、文明建設甚至學術的健康發展,恐或不無某些借鏡意義。本文探討的範圍是紙這種文化現象的具體內容、表現形式、宣傳提倡手段、現代遺存,等等。這種習俗在歷史上的功過以及對現實的某些有益成分也,作適當分析。  一、“敬惜字紙”是一種什麼樣的習俗

 

  泰州下壩施家灣的敬惜字紙窟

  我們今天認識“敬惜字紙”習俗,仍然要通過舊時代帶有迷信色彩的一些宣傳材料,如延表編的《丹桂圖》、劉宗周的《人譜類記》以及各種《惜字律》、《惜字新編》、《惜寧徵驗錄》、《文昌帝君惜字律》、《文昌惜字功過律》等勸善書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制定的《惜寧章程》等。根據這些舊的文獻記載,可以發現,敬惜字紙主要是指對帶字的廢紙的處理方法,一不能亂用亂放,二要妥善保管,三焚燒。

  將廢棄字紙妥善收藏,整理乾淨,焚燒埋於淨處,或流人江河湖海,是人們敬惜字紙的重要內容。現在各地殘留的或新建的敬字亭一類的建築就是這一民俗民間習俗的踪跡。《文昌帝君惜字功律》勸勉的善行主要有:生平以銀錢買字紙至家香湯浴焚;生平遍拾字紙浴焚;多收字紙灰深埋淨地;以字紙焚疏爐;以字紙漂淨水中;或急或緩,見字紙必浴焚;偶於穢處見字紙,即收起不輕忽,等等。《惜字條約》則倡議:衙門房科最多字紙,須刻刻留心拾藏字簍,多即焚化,不可拋棄糟蹋。

  或買或撿拾,妥善收存,或香湯浴焚深埋淨地或流人江河湖海,都屬敬惜字紙。形式有簡有繁,佛教裡焚燒字紙甚至要念咒語,普通民眾則不,甚或直接埋藏字紙而不經焚化。據說密宗有一燒字紙專念咒語:“嗡,班則穆懿喜把,日阿(二字合讀為一字)巡即乃蘇,悉把軸。”邊焚邊唸,並觀想所燒字灰中一切法義與大地眾生結緣。新時期宗教人士面對新問題,即現代許多佛學寫作的草稿和所謂的檀香等上面到處印的、被信眾隨手丟棄的佛菩薩像該如何處理呢?“遵照先賢的做法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可以將這些沒有保存價值的稿紙或佛像等焚燒,然後將字灰灑入溪澗大海中,與水族眾生結緣,切不可將這些寫有妙法善法的稿紙販賣與人,而得褻瀆之罪。在燒這些稿紙,時應默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及《心經》一遍以示恭敬。”

  舊時代文人相互組織惜字會、敬字社等,主要的活動也是蒐集字紙集中焚燒。

  對於書籍、賬簿、書信等要妥善管理。《文昌帝君惜字功律》勸人不以字書放濕處霉爛並扯碎踐踏;生平不輕筆亂寫塗抹好書,等等。

  對於其他有字物品的處理。《惜字條約》有如下繁縟的規定:石橋殘碑,凡有字跡,需用鐵鑿鑿去;不可任意踐踏坐臥其上;布匹有字,須漂洗無跡方可染色。若不能洗淨,只可剪去字跡碎賣。切不可明知故作,染藍青為男女衣服造孽。漆店改作舊招牌,鑿碎字畫,宜另貯焚化,不可拋棄污穢。扇中有字,不可扇前後與胯下,及攜放床上壓臥。書籍及扇面有,不可雜房衣服箱內。場籃有字,切不可坐。錢文字跡,不可放床鋪席下,及藏在身,傾倒壓臥。錢文字跡,不可藏肚兜內出恭小解。雨傘有字,不可攜遮出恭小解,須買鳥油柄不刻字者。風燈有字,不可攜照出恭小解,需另買無字畫連環如意。鞋襪印有字號,須用水刷淨,方可穿著。布匹綢緞印有字號,須剪放字簍焚化。毯條印有字號,須用水刷淨方可鋪床上,及喜事行禮。筆管有字用殘,宜藏字簍焚化,不可拋棄。有字茶杯及一切有字玩器破時,宜收藏字簍,不可拋棄。銀包米袋有字,貨包不可跨越。面桶高腳桶底下有招牌,須刮藏字簍,方可取用。包藥有字煎藥時,須拆藏字簍,不可用封藥罐,同藥渣倒於路上。街坊里社村墩,宜擇總路潔淨之處,公建惜字亭一所。凡官府告示招貼鄉約等項,統歸惜字亭張掛,稍久拾取字爐焚化,勿致風雨損壞,飄墜污穢。告示招貼,不可貼於穢濁之處,致風雨飄墜污濁。若見廟內字碑臥地污褻,應移到清靜的地方。

  衡陽接龍塔 

  《惜字條約》甚至規定了一些文化事業如刻書、科考的細微末節:書坊書板,宜放高處,不可低疊褻漫。經文書籍並圖像等板務,宜盥手開雕。雕畢,將此板洗淨,用布袋漉起字渣,曬乾藏字簍中。其板不可放架下、床下、桌下等處。刻字新收門徒,先教隨時撿拾零星字紙藏字簍中。場籃有字,切不可坐。鄉試號舍、號被及小試考桌,不可亂寫。場中草稿,出場須收拾清楚,不可棄擲。

  可以親自去做,也可以僱人去做。宣傳敬字得福信仰,勸誡褻瀆行為,教育子女學生敬惜字紙,刻印、保存、散發惜字文書都屬敬惜之舉。《文昌帝君惜字功律》是這樣獎勉惜字行為的:見惜字文,留示子孫,及己身敬信供禮者,百功,安樂無禍;刊刻惜字文書遍傳世人者,五百功,永無是非,多生貴子;抄寫敬重字紙書訓闔門人令其珍惜者,三百功,子孫發達;勸世人惜字並焚怪異淫亂等書者,百功,本身增壽,子孫昌盛;化人銀錢買字紙浴焚者,百功,增壽一紀,施財人永遠富貴;以有字幡帳做囊雜用能自戒勸人者,五十功,德名光顯;見人作踐字紙紙換焚或以他物換焚者,五十功,百病不生,轉禍成福;禁人不以字紙拭穢者,十五功,其人昌達;勸人不以字紙及錢放床褥下者,十功,得安樂;讚揚敬大功德者,五功,獲福必多;代人收採浴焚字紙,萬字一功,得享清福。

  對於帶字的紙或器物要敬惜,對於製造文字產品的人,也就有了進一步的道德要求,《文昌帝君惜字真詮》說:“下筆有關人性命者,此字當惜。下筆有關人名者,此字當惜。下筆有關人功名者,此字當惜。下筆屬人閨閫陰事及離婚字者,此字當惜。下筆離間人骨肉者,此字當惜。下筆謀人自肥、傾人自活者,此字當惜。下筆凌高年、欺幼弱者,此字當惜。下筆攜私懷隙故賣直道毀人成謀者,此字當惜。下筆唆人構怨、代人架詞者,此字當惜。下筆恣意顛倒是非、使人含冤者,此字當惜。下筆喜作淫詞艷曲兼以書札譏誚他人者,此字當惜。下筆刺人忌諱、令終身飲恨者,此字當惜。”《惜字條約》倡導:“淫詞艷曲、小說曲本、並損子墮胎,切不可刻。”應即本乎此。

  惜字得福的信仰得以流傳,敬惜字紙的習俗得以廣布,往往借助果報的宣傳,也有官府的命令。在古人編的《惜字徵驗錄》中或現生或眷屬,因果報應感應故事不勝枚舉。敬惜字紙可得的善報歸結起來有:眼目光明、安樂無禍、德名光顯、永無是非、多生貴子、子孫發達、本身增壽、子孫昌盛、增壽一紀、永遠富貴、百病不生、轉禍成福、其人昌達、得安樂、獲福必多、得享清福、轉世富貴、科甲連綿、瞽者轉明、愚者轉智、求子得子、求壽得壽、功名富貴皆能有成、疾病不生、邪魔不擾等等。

  惜字塔

  二、什麼樣的行為算作不敬惜字紙

  在上面提到的那些文件,以及《文昌帝君惜字罪律》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哪些行為屬於不敬惜字紙,以及根據當時的說法,不敬惜字紙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文昌帝君惜字罪律》警戒的褻瀆之舉有:以字紙拭物拭幾,揉搓棄地;以字紙引火打亮;以字紙漂污水焚穢;以字紙拭穢;以字紙及錢放床褥下;以字紙糊窗壁褙屏褙書殼;以字紙剪鞋樣;將家中破書廢字紙換碗換糖;以字紙包藥裹;以經書作枕及以錢與字放床褥下;怒拋書卷,擲字紙於地下;以字扇書啟插鞋襪;以經書放船艙底並馬上騎坐;以字書夾鞋樣;以不淨手檢閱經書;以舊書褙新書;將書籍放腿上閱讀;將書籍雜放衣箱內;看病用書墊手;無用書薄任鼠咬蟲傷;跨越書箱賬箱;書籍插靴筒襪內等等。《惜字條約》號召:書籍及扇面有字不可放衣服箱內;古寺內若有經書殘缺,或經典毀壞,應將之修補保存,不可隨意拋棄,若實在無法修補,可建藏經閣供養保存。敦煌藏經洞封洞原因歷來說法不一,其中廢棄說即與敬惜字紙這一風俗有關。

  《文昌帝君惜字罪律》還如此懲罰:己身不歡字紙經書,又不訓教子弟,遞相輕侮者,百罪,惡瘡遍體;輕筆亂寫,拋散不顧,及旋寫旋塗者,五罪,減聰明,字籃本為惜字而,設不可移作別用,違者公同議罰;見勸善書惜字文,不信不傳人者,三十罪,窮年窘迫、生不孝子;騙人買字紙錢不買字紙焚者,百罪,惡病夭折;己身不敬重字紙反又訕笑他人者,十五罪,多遭橫非;見婦女剪宇紙作鞋樣及為花墊盤盛盒男子不禁者,罪受枷鎖刑;掩昧敬字功德者,十罪,不得吉祥;女眷以字紙書夾鞋樣男子不禁者,十罪,生逆忤子女;女眷繡字於荷包香袋扇插枕頭上,不行諭禁反繫帶於腰間並將枕頭枕臥,以致褻污者,五罪,得暈眩拘攣之疾。迎年門榜不可貼於豬牛欄等處。《不敬惜字之報應》則說:“建寧縣某婦年老孤貧,以先人魁匾作床板,一夕以火籠烘床,被火燒死,人以為褻瀆聖賢無過於此。”

  總之出恭之所、足下、元寶爐、床下、身下、腰問、胯下、豬牛欄等處皆不潔之地,書籍字畫不可置於其間,廢棄字紙也不可。

 

  廣西天峨縣字藏石塔


  對已經有字的紙張器物如此,更要敬惜在製造字紙之前、寫字時,就注意不使文字落於污褻之地或易於淪為褻地的地方。按照《文昌帝君惜字罪律》的規定婦女繡字於荷包香袋枕頭上,輕筆亂寫、拋散不顧,及旋寫旋塗,是不允許的。牆壁桌凳,不可閒寫雜字,不可寫字地上等。

  褻瀆字紙則得惡報,如:薄福受刑、蒙蔽慧心、窮苦受杖、生叉指瘡、窮年窘迫、生不孝子、惡病夭折、多遭橫非、受枷鎖刑、不得吉祥、生逆忤子女、得暈眩拘攣之疾、變成瞎子、來世遍地愚鈍、延禍子孫、招來殺身之禍等等。  三、敬惜字紙的習俗的現代遺存和海外影響

  徽派建築中的敬惜字紙

  啟原著《台灣客莊影像》中有一段資料:

  大約在民國七十九,年第一次到萬巒採訪,就被朋友帶往定祥伯的家,因為那天是農曆十五號,也是定祥伯出外收字紙的日子。只見八十二歲的祥伯戴著斗笠,挑著兩個以紅底黑漆寫著“敬惜字紙尊古聖賢”的大竹簍,慢慢的從家裡走向附近的廟宇。只見廟方人員將早就準備好的報紙、香袋等印有字的紙,恭敬的放入定祥伯的竹簍。就這樣,繞過大街小巷,走過了十幾間廟宇,定祥伯的字紙簍也快裝滿了。最後他來到伯公廟旁的字紙亭,放下肩上的重擔,脫下斗笠,拿起一旁的掃帚,輕輕的掃淨亭旁的四周。然後將字紙放入亭內焚燒。最後點燃一炷香,恭敬的朝著字紙亭膜拜。據說定祥伯這樣收字紙、燒字紙的工作已經持續了十幾年。最初,定祥伯是挨家挨戶去收字紙來燒,後來因為年事已高,體力不濟,才改為只收廟宇的字紙

  台灣文林縣文書院字紙亭 

  這即是敬惜字紙習俗的現代孑遺。定祥伯所做,是豐富多彩的敬惜字紙的行為方式之一。他焚燒字紙的字紙亭,在別處有不同的名稱。今日台灣苗栗縣西湖鄉德龍宮神殿旁有一似小塔的建築物,用藍膽石建造,分三層下層,四方形,底座為石刻平面造形,平面上分別雕以龍鳳、獅、象、鹿。中層也是四方形,只有三面為石刻主題,分別為“老子問禮”、“天官賜福”、“天送麟兒”。正面留門,中空;上層是供奉倉頡先聖的小龕,兩側銘文“紹羲皇以製文字,先堯舜而育人才”,門上橫批“始製文字”。這個建築物就是客家敬惜字紙習俗的產物,當地叫“敬字亭”。中層中空,作用即是燃燒字紙叫“惜字爐”。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前,敬惜字紙的風俗較為普遍,敬字亭隨處可見。只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建築略異、名稱不一、建造位置不同而已。或稱聖蹟亭、或稱敬文亭、或稱惜字亭、或稱字紙亭、敬字所、字庫等等。官府衙門、書院、文廟等處都有惜字亭的設置即使是一般村落、一般廟宇、民宅有時也有。成都惜字宮街和字庫街就是因此得名老街坊。

  敬惜字紙並非僅僅是燃燒字紙。這一民間風俗,有著豐富多彩的女人。從上述苗栗縣的敬字亭上的石刻內容頁可約略見出一民間信仰的複雜性,這一習俗裡的文化多元性。歷史上,人們因惜字得福的信仰,曾對如何敬惜字紙做出詳盡的規定,逐漸形成的一整套的對待帶字的廢紙、書籍、西的戒律,日常生活中、宗教寺廟裡、儒生考試時,廣為三教人士和普通百姓所遵循。

  現在仍能見到的南寧下楞敬字塔、台北市東吳大學校本部的惜字爐、台灣部分客家村落問的有惜字亭、泰州涵西街12號門牆上的字紙窟籠、崇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的文物保護單位--字庫成都惜字宮街和字庫街等,仍然活著的民間習俗。倉頡的故鄉白水的“清水祭”,台灣高雄縣美濃鎮的“選字紙上天”,舊時代北京東嶽廟廟會期間各行各業組織的善會中的敬惜字紙會、天津每年三月三日到文昌宮文昌帝君前焚化字紙的崇文社、廣善社、德文社、拾遺社等敬惜字紙會社;魯迅在《瑣記》中對故鄉關帝廟裡的化紙爐的描述,文懷沙、費孝通等人對幼時家鄉風俗的回憶等等;展現了惜字得福信仰的悠久歷史、普遍傳播、綿延不絕以及敬惜字紙的豐富性多樣性。

  劉伯驥《美國華僑史》中記載:

  尊重文化、敬惜字紙的習俗也傳入了美國的華人社區。在舊金山文華社的牆壁上懸掛著題詞為“敬惜字紙神明顯悅”的鏡框,以提醒人們敬書惜字,旁邊放置了許多書有“文華社字紙灰”標誌的灰色布袋,以供集裝字紙灰之用,並在僻靜處建有焚化字紙的“聖爐”,相當於中國的“字庫”、“字紙亭”。社里專門雇了工人,每天沿街收集字紙包括廢舊書報、手稿、文件等將字紙運往“聖爐”火化,然後將字紙灰裝入布袋,運送金門港口投之於海。非常認真,一絲不苟。在華人社區根本看不見一張上被人踐踏的字紙。

  惜紙的習俗也曾傳到日本,清朝末年,他們也建有惜字會。據說這種的風氣在伊斯蘭教國家並不是罕見的。往往有穆斯林在大街上拾起一它,塞在牆洞眼裡,因為那張字紙上或許有真主的尊名。  四、如何評價敬惜字紙的習俗   首先應當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來認識這種習俗。我們以為惜字得福的信仰,敬惜字紙的習俗,是漢字崇拜觀念的演變,也與宗教因果報應思想中國知識分子慣常守持的節儉、謹慎、整潔的生活態度有密切的關係。   在文字初創時期文字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這種狀況使文字與權力之間發生一定的聯繫,這種聯繫容易使人們產生文字崇拜的心理。大概從漢字作為一個系統初步形成之日起,我們的祖先就給它塗上了一層神秘的、尊嚴的色彩,並且長期以來一直被作為崇拜的對象。相傳倉頡造字,破解了天地的秘密,以致“天為雨粟,鬼為夜哭”出現驚人的異象。古人受到此一重大發明的震撼,崇拜文字,衍生了敬惜字紙的傳統。聖經崇拜、聖人崇拜是敬惜字紙說教中最常見的理由,應該算作文字崇拜的一種變形。北齊黃門侍郎顏之推“每讀聖人之書未嘗不肅靜對之。其故紙有五經詞義及賢達姓名不敢穢用也。”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物質貧乏、知識不普遍,讀書識字不是件容易的事,加之紙張產量有限,處於匱乏的小農經濟社會中的惜物心態,使人們對於紙張也就特別心存敬重愛惜,對寫有文字的紙更是充滿敬畏與尊重。這也是這一習俗的形成原因之一。   在科舉時代金榜題名、狀元及第是讀書人最高的奮鬥目標。讀書人十載寒窗,終日與書卷為伍,對於重視文字的觀念也就特別強烈。他們相信,若能敬惜字紙,必有種種福報。敬惜字紙與否,攸關科舉前途自然不敢等閒視之。對於字紙不敢稍加褻瀆,即使是在行、住、坐、臥的日常生活之中,也身體力行,不敢怠忽,從而衍生為舊社會讀書人最重要的一項習俗。   惜字得福,敬惜字紙習俗的形成原因大致如此。   以往人們對文字採取一種神聖珍重的態度,對書籍的崇拜,是中國知識分子薪火相傳的寶貴精神,是中華文化得以數千年不墜的物質基礎。但是對字紙崇拜到迷信的地步,以為稍一越軌,就罪過匪淺,終遭天譴,時時用心,恭恭敬敬撿拾字紙就可療貧療飢醫無子,則是荒唐愚昧的。   透過勸善書中關於敬惜字紙的繁瑣有時甚至荒唐的規定和舊時代人們的實際舉止,可以看出這一習俗重文尊教、臨文嚴謹的精神實質。今天我們重新考量惜字得福這一民間信仰,敬惜字紙這一民間習俗,最應重視的是這個精神實質。   台灣苗栗市建功國小的二位老師挖掘客家敬惜字紙的風俗民情,拍攝台灣各地現存的惜字亭,展示給學生。紀錄現在,追溯既往,藉著思古幽情,教育孩子敬重知識、愛護環境、珍惜資源,讓古老的民俗再發文明的新光。應當是有很好的正面意義的行為。   2006年2月西安古文化愛好者自發舉辦“珍惜漢字簽名活動”,得到諸多學者、省歷史博物館、《西安晚報》社、《華商報》社以及佛教協會等單位的積極響應和大力支持,活動得到佛教界贈送的《膳字集》、《弟子規》、《三字經》等書籍,活動的目的是弘揚祖國傳統漢字文化保護漢字、傳承文明。且不說簽名是否與舊的《陪字律》、《瞄字條約》的要求相左,至少活動是對這一傳統的回憶、注視和利用。   文懷沙、費孝通等回憶小時候受到的教育,均從號召學者謹於著述、對社會負責的角度出發。費孝通說“紙上寫了字,就成了一件能為眾人帶來禍福的東西,不應輕視。……我一生對字紙太不敬惜了,想寫就寫,還要發表在報章雜誌上,甚至編成了書,毫不經意地在國內外社會上流行。'文化大革命'時期,大字報上攻擊我到處放毒,罪該萬死。事後想想不無道理。如果我確是發表了一些有害於人民的文章,不能不說是貽害了人。”又說“文章千古事,並非虛語。一個人的思想一旦寫下,通過文字媒介送人了別人的頭腦,也就成了社會事實,發生社會影響因而有功罪可論。”費孝通先生重新提出“敬惜字紙”是希望學者能以嚴謹的學風、務實的態度去做能行世流傳的學術文章,不做出版、化漿、再出版、再化漿的拼湊機器。希望學者能平心靜氣、刻苦研讀已有的成果在積累、繼承的基礎上提出新問題,進行新思考,形成新思路,作出新成果。不在不急之事,無用之言上耗費精力,這似乎是更近惜字真詮。   從海峽兩岸當代人民對“敬惜字紙”的態度,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這一傳統習俗的合理因素仍然具有繼承與發揚的必要。這也是筆者寫這篇小文的用意。

15123643361512364337  

黃秀烺小時家境不好,常到書塾窗下聽人讀書。後來到了菲律賓,在一林家米店當伙計,老闆說,地上有紙要撿起來看看有沒用,沒用也不能亂扔,一定要放進字紙籠內,不能和其它垃圾混在一起。

路邊,還有人修善行,設字紙籠掛在半牆或路中央呢,上面寫“心敬”等字樣。

當時菲島米價為一陳姓“米王”所控制。

一天,黃秀烺受林老闆差遣,前往陳老闆處探聽近日米價行情,偶爾地上撿到一張寫有“子在陳”三個字的紙條,遂返回店中,建議林老闆停止出售大米,並趕快四處購米,以便待價而沽。

他向老闆解釋“子在陳”的意思,這句出自《論語》中“(孔子)在陳絕糧……”之句,因為是傳遞商業訊息的暗語,“絕糧”兩字被隱去,可見不久米價必定會暴漲。

林老闆採納他的意見後,果然發了一筆大財。於是,他贈給黃秀烺一筆款項,讓他自謀發展。

這則故事也說明尊重文化、敬惜字紙的習俗,隨著泉州華僑的足跡傳遍到了南洋等地。

來源:泉州晚報

-------------------------------------------------- ------

字紙爐照片及《文昌帝君惜字寶書》勸君敬惜字紙,佛教故事,因果故事-五明頻道-學佛網 - https://goo.gl/WywlrF

80533877312101114451694552896343616678557452488375803883577767264451694552896343 (1)  

字紙爐照片及《文昌帝君惜字寶書》勸君敬惜字紙

發佈人:站主【主站留言】日期:2015/5/22 2:38:32 下載DOC文檔微信分享 正法護持 

   “敬惜字紙”和字紙爐- whxyrixinguoxuehui - 武漢學院日新國學會的博客
▲字紙爐左邊是焚燒字紙的門洞,尚留有煙火燒痕的餘跡

  “敬惜字紙”和字紙爐- whxyrixinguoxuehui - 武漢學院日新國學會的博客
 ▲平陽縣鳳臥鎮塔邊村的字紙爐

  “敬惜字紙”和字紙爐- whxyrixinguoxuehui - 武漢學院日新國學會的博客
 ▲《文昌帝君惜字寶書》中的內容是

一個個和“敬惜字紙”有關的故事

  “敬惜字紙”和字紙爐- whxyrixinguoxuehui - 武漢學院日新國學會的博客
 ▲清光緒年間刊印的《文昌帝君寶誥》扉頁上,

鄭重註明“敬惜字紙”字樣

   “敬惜字紙”和字紙爐- whxyrixinguoxuehui - 武漢學院日新國學會的博客
▲ 清同治甲子年刊印的《文昌帝君惜字寶書》

  在當今印刷術如此發達的時代,似乎來得極為方便和容易的字紙變得都只不過是隨手丟棄的垃圾,沒有人想到敬惜字紙能有什麼功德善行可言。不但普通人如此,即使讀書士人亦不知恭敬書籍及與字紙,這實是近代以來中國傳統美德之一大墮落。

  古時聖賢造字,闡天地秘奧!

  佛教雖提倡尊敬經書法寶,但人生世間所資以成德達才,建功立業的世間字紙也應敬惜尊重。因為文字是聖賢心血,天地精華。古時聖賢造字,闡天地秘奧,開萬世文明,不論禮儀準則,軼事趣聞,秘典寶藏,天文地理都要籍文字以記述。試想若世無字,則一切事理都不能成立,人也就無異禽獸了。故文字為世間至寶,“能使凡者聖,愚者智,貧賤者富貴,疾病者康寧。聖賢道脈,得之於千古,身家經營,遺之於子孫,莫不仗字之力”(《印光大師文鈔·普勸敬惜字紙及尊敬經書說》)。文字於吾人有如此莫大恩德,故我們至少從感恩心出發,也應該敬惜世間一切書籍字紙,而不可隨意糟棄。

  不知此字紙中,皆有天地日月之字!

  印光大師曾感嘆現在天災人禍,相繼障作,是由於對文字的種種褻瀆,“不知此字紙中,皆有天地日月之字,聖賢經書之文。以此種至極尊貴之物,視同糞土,能不折福壽而現受其殃,貼子孫以愚劣之報乎?”(同上註)。文字在上天則視為珍寶,世人去口視同敝屣,不知尊崇,對玩輕蔑,罪過非淺,終遭天遣,尤宜戒慎。故平時不能褻瀆字紙,不可將字紙隨地丟棄踐踏,不能揩拭污穢,不在經籍書典上隨筆塗墨,平時也不能拿來墊坐等,其它如置書於坐椅,或以書作枕頭,或大怒而擲書於地,或抽解而猶看詩書,或“不但大小便後概不洗手,即夜與婦宿,晨起讀書,亦不洗手”(同上註)等等行為皆是褻瀆之舉,皆宜戒之。

  敬惜字紙方法和實例

  字為世間至寶,非金銀珠玉爵位可比,故應敬惜尊重,如護至寶。平時見路邊紙應拾回焚化,平時寫過的字紙應收集在一起,待積累多時,一起焚化,然後將字灰灑入江河,或埋入清淨的地方(即無人獸踐踏之處) 。如此善行雖微,滴水漸盈大器,日久自然福慧增長。山東萬城縣陳立基,四十餘歲仍然膝下無子,但他有敬惜字紙的善行。平時見字紙必定拾回,若污紙則以清水洗)爭,曬乾後焚化,然後將字灰送入江河,或埋入清淨的地方。如果看見殘破舊書被糟蹋,就以素紙換回,或買回清理修補。如此持續了六、七年,後夢中感文廟聖君送子以表上天對他的崇德有功。後來果然生子天資過人,高官顯達。

  印光大師還講到一個儒家有名的敬惜字紙得生貴子的公案。宋朝王文正公之父,十分敬惜字紙,後來夢見孔子以手按其背說:“汝何惜吾字之勤也,當令曾參來汝家受生,顯大門戶。”後果生一子,於是取名王曾,以驗夢中所感。王曾讀書極其聰明,連中三元,成為有名宰相。諡號“文正公”,封沂國公。在古人編的《惜字徵驗錄》中還有許多如乞兒拾字紙轉世富貴,窮書生惜字科甲連綿,乃至瞽者轉明,愚者轉智等等的感應事實,不勝枚舉。因此,敬惜字紙,福報甚大,古人有偈云:“世間字紙藏經同,見者須當付火中,或置清)爭長流水,自然福祿永無窮。”如果我們能隨時隨地敬惜字紙,舉手之勞,隨緣方便為之,因果報應,必不可思議。此外,如果有條件的話,還可以砌造惜字爐,供人焚化字紙,或設立惜字會,倡導敬惜字紙。

  其實特別是做為教師的,教書育人的同時,更應該訓示學生敬惜文字,不要踐踏污穢字紙,對於殘書廢籍、舊報故紙,也不要隨地拋棄。如果能時時留意關心,不僅自身增進福慧,而且其子孫也必靈秀超眾。

  冀州學子焚化色情書籍,玉帝命人為他改命。

  現代社會物慾橫流,人們精神生活空虛,於是有人編淫書淫畫色情書刊等,傷害自他身心健康,令人道德淪喪墮落。“其毒人也,烈於蜜餞砒霜;其陷人也,慘於雪覆坑坎。令人滅理而亂倫,折福而損壽,破家而殺身,辱先而絕後(《印光法師文鈔·勸毀淫書說》)。”佛經裡講到這種果報十分可怕,編寫者所受的苦果將要等到所有因讀他的書而受害墮落三惡道的眾生全部受報完畢超脫出來後,他的無間果報才能結束。這幾乎是遙遙無期,在阿鼻地獄永無出頭之日。可不哀哉!我們平時除了不看色情小說、淫書淫畫外,還應該隨力所能,盡力買來焚毀,如此“將見佛天雲護,災障冰消,身心安泰,家門迪吉,福壽康寧(同上註)”。

  冀州一張勝青年學子閒遊書局時,慨嘆“色情小說直接傷害青年,間接危害國家,非毀不可”,於是將書局所有色情書刊買下,而焚毀於該書局門口,後於夢中得到玉帝命人將他改為貴相,後來果然轉為非凡之相,事業一帆風順。如果我們不能做到購買淫書焚毀,應印送善書給別人讀誦,教化人心,這種做法也就是廣積福德、自利利他的菩薩行為。

  恭敬經書

  對於世間的字紙尚且要珍惜,對佛所說的經典更應恭敬禮拜供養。福建泉州有一狂妄之人曾將經書擲地,並用腳踐踏,後得毒瘡哀號數月而死。不敬惜世間書籍文字,已是罪過,此狂人重擲佛經踐踏,罪過更甚,必動神怒,速遭天遣,所以世人應慎之。我們若見廟內字碑臥地污褻,應移到清淨的地方,看見古寺內若有經書殘缺,或經典毀壞,應將之修補保存,不要隨意拋棄。若實在無法修補,可建藏經閣供養保存,如此則獲福無量,因為經書乃三世諸佛徹悟宇宙人生真理後宣說的證悟法門,是一切眾生修行解脫的依據,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所以應恭敬供養。

  修復破舊之書

  對毀壞的經書原典和破損的佛像(特別是供養已久的佛像),必須建塔供存,不可焚燒丟棄。但有一個問題是現代許多佛學寫作的草稿和所謂的檀香等上面到處印的被信眾隨手丟棄的佛菩薩像該如何處理呢?遵照先賢的做法,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可以將這些沒有保存價值的稿紙或佛像等焚燒,然後將字灰灑入溪澗大海中與水族眾生結緣,切不可將這些寫有妙法善法的稿紙販賣與人而得褻瀆之罪。在燒這些稿紙時,還應默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及心經一遍,作為恭敬而焚的一種說法。另據說密宗有一燒字紙專念咒語,也可一併虔念:“嗡,班則穆懿喜把,日阿(二字合讀為一字)巡即乃蘇,悉把軸(三至七遍)。”並觀想所燒字灰中一切法義與大地眾生結緣,若能觀想一切法無所得,如丹霞燒佛的那般無著心更為至上,只是普通人未能達此境地。

  敬惜字紙乃世間善行

  總的來說,敬惜字紙必然有種種功德利益,雖然是世間的善行,也應該勉力行之,否則世間善行做不到,又如何能空談出世之法,古人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因果可畏,報應不爽,平時存心教惜字紙並非難事,諸君何樂不為呢?此外,一人為善力微,若能勸十人百人敬惜字紙,則功如須彌山矣。

  印光大師是佛門一代高僧,尚且提倡敬惜字紙的世間善行,障深慧淺的我們,是否更應該從小善做起,展轉勸化這一善行呢?他老人家為此著有《普勸敬惜字紙及尊敬經書說》一文,目的是“以期有心世道之人,展轉勸化,同皆敬惜書字,則富壽康寧,現身獲箕疇之五福,聰明智慧,後裔納伊訓之百祥矣!”相信我們自行勸他,共同提倡這一世出世間的善行,必然功不唐捐,獲福無量。由此功德,將來必能開發無漏智慧,而得究竟解脫。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

廣善堂(玉清宮)(美濃) - 愛鄉愛土愛查某 - udn部落格 - https://goo.gl/0uMnBF

圖片搜尋結果

面向正殿的右手邊有二座亭子,一大一小、一高一低,兩亭相併列在一起。

較小的亭子分成二層,呈六角形,各個面都有彩繪,上層有個拱門,有如古時燒柴火的灶門,拱門兩側對聯寫著「經史通塵世、文光射斗牛」,拱門上寫著聖蹟亭,毫無疑問的這是一座焚燒字紙的惜字亭,或稱聖蹟亭。

較大的亭子也是六角形,約莫二層樓高,洗石子牆面,屋頂上的各個頂點上都有龍的裝飾,下層的門口對聯寫著「音透九重通聖境、鐘開三六達天庭」,上層的亭內高掛著一口鐘,這是一座鐘亭。

面向正殿的左手邊一樣有二座亭子,一大一小併列在一起,所以正殿的左右兩側是呈對稱狀。

左手邊的大亭子一樣是洗石子的牆面,一樓門口上的對聯寫著「鼓韻遙傳七二地、神靈臨降四禪天」,二樓的亭子裡懸掛著一只大鼓,這是一座鼓亭。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

普天用字思原--相關文章 - https://goo.gl/WNHw1b

-----------------------------------

在攝影家鮑傳江的藏品中有一件《惜字歌》,是當時富家人為行善事專門印製散發的。在今天應該稱為社會公益宣傳品,還可以叫作“傳單”。在這件宣傳品的上面印有底款:“思補氏敬送,敬惜字紙”,為安徽“屯溪聚文堂石印”。這件傳單全文如下:
  呂祖師惜字歌:
  字洩天地精,字列聖賢名;
  字散只一字,字合即名經;
  字半皆有韻,字全靈慧生;
  先聖造諸字,諸字由聖明;
  字入污泥處,罪孽損年庚;
  能生惜字念,惜字勝修行;
  肯惜一字紙,福壽自天申;
  肯勸肯惜報,自古有明徵;
  惜字若無報,試觀勸世文;
  勸文代代有,字報人人聞;
  為勸惜字紙,一字如藏經。

=================================

文昌帝君惜字功過律 呂祖師著
2016-5-22 8:19:00
呂祖師諭
曾子勸敬惜字紙
季路夫子論敬惜字紙之功
文昌帝君惜字功律二十四條
文昌帝君褻字罪律二十九條
宥悔遂報例
惜字懈災
字灰安瀾
敬字大牌袪匪
埋葬字灰子孫顯貴
裸體畫報
污褻字紙致遭兵燹
拾字愈病
倡牌變人
食物印字報遭絕嗣
徵驗錄
侵吞惜字公款致遭獄死
燃字紙吸煙致遭二目失明
悔悟惜字得子享年
褻字遭焚悛悔愈疾
一言阻善幸悔獲全
繡字污褻發疔斃命
淫褻佛典家敗亡
刻字褻字獲罹陰譴
教師穢褻雷擊亡身
污褻國寶慘遭雷擊
惜字三世出通儒
浴焚字紙老蚌生珠
江西俞縣長德政
保存經版獲福
印送善書享天年
惜字化劫增壽得子
惜字並印送善書善報
字灰保險
惜字享年昌後
裝運善事書巧博厚利
悔過惜字延生
惜字添子智慧
惜字會員整個免疫
惜字化劫
惜字於無形
溺江不死
廣惜字福壽康寧
拾字鈔復業
削皮糊窗割肉抹桌
褻字雷誅
手中印字兩目失明
鞋底印字惡疾夭之
惜字賜生貴子
毀淫書得寶換相
送子到兩口惜字家
惜字消災免劫
惜字延壽
工友惜字福報
註:本書乃文昌帝君惜字功過律 歡迎翻印 廣種福田
呂祖師諭

民國辛丑年十二月初三夜降于泰京宏德堂,近世以來關

於文字蹂躪特甚。雖屢降敬惜之訓。而日久玩忽視為具

文。能恒久遵行而不輟者能有幾人。遂致文字大遭其劫

。名為讀書之士,而亦用字紙裹物。名為作善之流,而

亦將文章踐踏。或者惜其紙之有用,而忘其字之可尊。

此無他,皆以為小善而不屑為。習然不察,而未明事理

者也。 上方瞋怒。頃已議出重罰之條。除惜字條例及

玉律所載各罰科外,又增極重極慘之條,加入此次疫劫

之內。凡家有糟踏字跡者,必罹疫劫毫無挽救。自茲以

後,我門下弟子,及修持之士。凡篤信吾言者。即從今

以後,永勿再用字紙裹物,或輕用字跡。如隨便開單寫

條等事。凡事已無須用文字者。概以言語處理之。庶可

少作此業,而招天譴也。此關重開太平之機兆。移風易

俗之先聲。望爾諸生,身體力行,切勿再事悠忽,視同

壁上觀也。知關重條,特以傳告。其各凜遵,勿違為要

曾子勸敬惜字紙

盍聞古聖人制成文字。卦畫龜形,而分鳥跡,是文字也

。深有益世道人心。固人人不可不知,亦人人不可不敬

也。士而無字,詩書奚可以學。農而無字,四時奚可以

耕。商而無字,貿易奚可以通。工而無字,藝術奚可以

精。字紙乃聖人之血脈。字紙可不惜乎。惜字紙之功大

矣哉。奈何今之世人,昏昏眛眛。以字紙裹物。任男女

之踐踏。擲下於污池。靡知後日將誰歸。以致子孫愚蠢

,而為無用之人。或雙眼失明,成為廢疾。斯時也,悔

之已晚矣。吾今臨堂,略舉世人弊端,以勸戒群生。願

至急回頭頓悟。是余之所深望也夫。
 
季路夫子論敬惜字紙之功

溯為上古,世無文字,文明未肇,人皆穴居。文字者乃

古聖倉頡夫子奉 黃帝之命,而廣集禽鳥獸類之足跡與

龜文等,苦心孤詣,研究而制成者也。俾使萬世免結繩

之苦,其功莫大也。古昔之記事今觀書典而可悉知。河

山遠隔之遙,以文字可通彼我之情。而今之世,胸羅萬

卷,博學高才之士,隨意任筆揮毫成章成詞,或編法律

以治世,或印標誌以宣傳,士農工商無不藉字以宏揚而

收其效也。唐太宗親駕遠征過海,忽起波浪滔天。帝即

御書『免朝』大字焚落於海中而告浪平。文字之用者,

廣而大也。奈何於此三期末運,文明昌盛,反而道德衰

微。視文字不知敬惜,任意散撒路上,由人踐踏,而無

人撿拾。或以包貨,或以裹鞋,或以拭糞瀆聖蹟,其罪

重而大矣。屢見文人學士,既讀聖賢之書,而偏背聖賢

之訓。不惜敬字紙,罪加一等。根據金科玉律記載,
敬惜字紙者,重者盲目折壽。輕則削福減祿。願爾世人
,當思 古聖制字之苦心。路見字紙,隨即撿拾。如字
紙染污者洗而曝之
-----------------------------------
敬惜字紙的習俗及其文化意義
2015-07-01 00:00:00
明劉宗周《人譜類記》有一則「王曾之父生平見字紙遺棄,必拾而以香湯洗之,然後焚化。一夕夢至聖撫其背日:『汝何敬重吾字之勤也。恨汝老矣,無可成就,當 遣曾參來生汝家。』未幾生一男即沂公也。三元及第,為宋名相。」王曾的父親「見字紙遺棄,必拾而以香湯洗之,然後焚化」的行為叫做「敬惜字紙」。宋代元狀 元、狀元宰相王曾的故事在歷史上廣為流傳成為家喻戶曉的敬惜字紙的典範。

顯然因果報應的迷信說法不足憑信,但研究敬惜字紙這種民俗現象,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客觀地認識這一習俗的消極與積極因素,對於今天的大眾文化發展、文明建 設甚至學術的健康發展,恐或不無某些借鏡意義。本文探討的範圍是紙這種文化現象的具體內容、表現形式、宣傳提倡手段、現代遺存,等等。這種習俗在歷史上的 功過以及對現實的某些有益成分也,作適當分析。
一、「敬惜字紙」是一種什麼樣的習俗
泰州下壩施家灣的敬惜字紙窟我們今天認識「敬惜字紙」習俗,仍然要通過舊時代帶有迷信色彩的一些宣傳材料,如延表編的《丹桂圖》、劉宗周的《人譜類記》以及各種《惜字律》、《惜字新 編》、《惜寧徵驗錄》、《文昌帝君惜字律》、《文昌惜字功過律》等勸善書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制定的《惜寧章程》等。根據這些舊的文獻記載,可以發現,敬惜字 紙主要是指對帶字的廢紙的處理方法,一不能亂用亂放,二要妥善保管,三焚燒。

將廢棄字紙妥善收藏,整理乾淨,焚燒埋於凈處,或流人江河湖海,是人們敬惜字紙的重要內容。現在各地殘留的或新建的敬字亭一類的建築就是這一民俗民間習俗 的蹤跡。《文昌帝君惜字功律》勸勉的善行主要有:生平以銀錢買字紙至家香湯浴焚;生平遍拾字紙浴焚;多收字紙灰深埋凈地;以字紙焚疏爐;以字紙漂凈水中; 或急或緩,見字紙必浴焚;偶於穢處見字紙,即收起不輕忽,等等。《惜字條約》則倡議:衙門房科最多字紙,須刻刻留心拾藏字簍,多即焚化,不可拋棄糟蹋。

或買或撿拾,妥善收存,或香湯浴焚深埋凈地或流人江河湖海,都屬敬惜字紙。形式有簡有繁,佛教里焚燒字紙甚至要念咒語,普通民眾則不,甚或直接埋藏字紙而 不經焚化。據說密宗有一燒字紙專念咒語:「嗡,班則穆懿喜把,日阿(二字合讀為一字)巡即乃蘇,悉把軸。」邊焚邊念,並觀想所燒字灰中一切法義與大地眾生 結緣。新時期宗教人士面對新問題,即現代許多佛學寫作的草稿和所謂的檀香等上面到處印的、被信眾隨手丟棄的佛菩薩像該如何處理呢?「遵照先賢的做法在萬不 得已的情況下可以將這些沒有保存價值的稿紙或佛像等焚燒,然後將字灰灑入溪澗大海中,與水族眾生結緣,切不可將這些寫有妙法善法的稿紙販賣與人,而得褻瀆 之罪。在燒這些稿紙,時應默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及《心經》一遍以示恭敬。」

舊時代文人相互組織惜字會、敬字社等,主要的活動也是搜集字紙集中焚燒。

對於書籍、帳簿、書信等要妥善管理。《文昌帝君惜字功律》勸人不以字書放濕處霉爛並扯碎踐踏;生平不輕筆亂寫塗抹好書,等等。

對於其他有字物品的處理。《惜字條約》有如下繁縟的規定:石橋殘碑,凡有字跡,需用鐵鑿鑿去;不可任意踐踏坐臥其上;布匹有字,須漂洗無跡方可染色。若不 能洗凈,只可剪去字跡碎賣。切不可明知故作,染藍青為男女衣服造孽。漆店改作舊招牌,鑿碎字畫,宜另貯焚化,不可拋棄污穢。扇中有字,不可扇前後與胯下, 及攜放床上壓臥。書籍及扇面有,不可雜房衣服箱內。場籃有字,切不可坐。錢文字跡,不可放床鋪席下,及藏在身,傾倒壓臥。錢文字跡,不可藏肚兜內出恭小 解。雨傘有字,不可攜遮出恭小解,須買鳥油柄不刻字者。風燈有字,不可攜照出恭小解,需另買無字畫連環如意。鞋襪印有字號,須用水刷凈,方可穿著。布匹綢 緞印有字號,須剪放字簍焚化。毯條印有字號,須用水刷凈方可鋪床上,及喜事行禮。筆管有字用殘,宜藏字簍焚化,不可拋棄。有字茶杯及一切有字玩器破時,宜 收藏字簍,不可拋棄。銀包米袋有字,貨包不可跨越。面桶高腳桶底下有招牌,須刮藏字簍,方可取用。包藥有字煎藥時,須拆藏字簍,不可用封藥罐,同藥渣倒於 路上。街坊里社村墩,宜擇總路潔凈之處,公建惜字亭一所。凡官府告示招貼鄉約等項,統歸惜字亭張掛,稍久拾取字爐焚化,勿致風雨損壞,飄墜污穢。告示招 貼,不可貼於穢濁之處,致風雨飄墜污濁。若見廟內字碑臥地污褻,應移到清靜的地方。

衡陽接龍塔《惜字條約》甚至規定了一些文化事業如刻書、科考的細微末節:書坊書板,宜放高處,不可低疊褻漫。經文書籍並圖像等板務,宜盥手開雕。雕畢,將此板洗凈, 用布袋漉起字渣,曬乾藏字簍中。其板不可放架下、床下、桌下等處。刻字新收門徒,先教隨時撿拾零星字紙藏字簍中。場籃有字,切不可坐。鄉試號舍、號被及小 試考桌,不可亂寫。場中草稿,出場須收拾清楚,不可棄擲。

可以親自去做,也可以僱人去做。宣傳敬字得福信仰,勸誡褻瀆行為,教育子女學生敬惜字紙,刻印、保存、散發惜字文書都屬敬惜之舉。《文昌帝君惜字功律》是 這樣獎勉惜字行為的:見惜字文,留示子孫,及己身敬信供禮者,百功,安樂無禍;刊刻惜字文書遍傳世人者,五百功,永無是非,多生貴子;抄寫敬重字紙書訓闔 門人令其珍惜者,三百功,子孫發達;勸世人惜字並焚怪異淫亂等書者,百功,本身增壽,子孫昌盛;化人銀錢買字紙浴焚者,百功,增壽一紀,施財人永遠富貴; 以有字幡帳做囊雜用能自戒勸人者,五十功,德名光顯;見人作踐字紙紙換焚或以他物換焚者,五十功,百病不生,轉禍成福;禁人不以字紙拭穢者,十五功,其人 昌達;勸人不以字紙及錢放床褥下者,十功,得安樂;讚揚敬大功德者,五功,獲福必多;代人收采浴焚字紙,萬字一功,得享清福。

對於帶字的紙或器物要敬惜,對於製造文字產品的人,也就有了進一步的道德要求,《文昌帝君惜字真詮》說:「下筆有關人性命者,此字當惜。下筆有關人名者, 此字當惜。下筆有關人功名者,此字當惜。下筆屬人閨閫陰事及離婚字者,此字當惜。下筆離間人骨肉者,此字當惜。下筆謀人自肥、傾人自活者,此字當惜。下筆 凌高年、欺幼弱者,此字當惜。下筆攜私懷隙故賣直道毀人成謀者,此字當惜。下筆唆人構怨、代人架詞者,此字當惜。下筆恣意顛倒是非、使人含冤者,此字當 惜。下筆喜作淫詞艷曲兼以書札譏誚他人者,此字當惜。下筆刺人忌諱、令終身飲恨者,此字當惜。」《惜字條約》倡導:「淫詞艷曲、小說曲本、並損子墮胎,切 不可刻。」應即本乎此。

惜字得福的信仰得以流傳,敬惜字紙的習俗得以廣布,往往藉助果報的宣傳,也有官府的命令。在古人編的《惜字徵驗錄》中或現生或眷屬,因果報應感應故事 不勝枚舉。敬惜字紙可得的善報歸結起來有:眼目光明、安樂無禍、德名光顯、永無是非、多生貴子、子孫發達、本身增壽、子孫昌盛、增壽一紀、永遠富貴、百病 不生、轉禍成福、其人昌達、得安樂、獲福必多、得享清福、轉世富貴、科甲連綿、瞽者轉明、愚者轉智、求子得子、求壽得壽、功名富貴皆能有成、疾病不生、邪 魔不擾等等。

二、什麼樣的行為算作不敬惜字紙
在上面提到的那些文件,以及《文昌帝君惜字罪律》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哪些行為屬於不敬惜字紙,以及根據當時的說法,不敬惜字紙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文昌帝君惜字罪律》警戒的褻瀆之舉有:以字紙拭物拭幾,揉搓棄地;以字紙引火打亮;以字紙漂污水焚穢;以字紙拭穢;以字紙及錢放床褥下;以字紙糊窗壁褙 屏褙書殼;以字紙剪鞋樣;將家中破書廢字紙換碗換糖;以字紙包藥裹;以經書作枕及以錢與字放床褥下;怒拋書卷,擲字紙於地下;以字扇書啟插鞋襪;以經書放 船艙底並馬上騎坐;以字書夾鞋樣;以不凈手檢閱經書;以舊書褙新書;將書籍放腿上閱讀;將書籍雜放衣箱內;看病用書墊手;無用書薄任鼠咬蟲傷;跨越書箱帳 箱;書籍插靴筒襪內等等。《惜字條約》號召:書籍及扇面有字不可放衣服箱內;古寺內若有經書殘缺,或經典毀壞,應將之修補保存,不可隨意拋棄,若實在無法 修補,可建藏經閣供養保存。敦煌藏經洞封洞原因歷來說法不一,其中廢棄說即與敬惜字紙這一風俗有關。

《文昌帝君惜字罪律》還如此懲罰:己身不歡字紙經書,又不訓教子弟,遞相輕侮者,百罪,惡瘡遍體;輕筆亂寫,拋散不顧,及旋寫旋塗者,五罪,減聰明,字籃 本為惜字而,設不可移作別用,違者公同議罰;見勸善書惜字文,不信不傳人者,三十罪,窮年窘迫、生不孝子;騙人買字紙錢不買字紙焚者,百罪,惡病夭折;己 身不敬重字紙反又訕笑他人者,十五罪,多遭橫非;見婦女剪宇紙作鞋樣及為花墊盤盛盒男子不禁者,罪受枷鎖刑;掩昧敬字功德者,十罪,不得吉祥;女眷以字紙 書夾鞋樣男子不禁者,十罪,生逆忤子女;女眷繡字於荷包香袋扇插枕頭上,不行諭禁反系帶於腰間並將枕頭枕臥,以致褻污者,五罪,得暈眩拘攣之疾。迎年門榜 不可貼於豬牛欄等處。《不敬惜字之報應》則說:「建寧縣某婦年老孤貧,以先人魁匾作床板,一夕以火籠烘床,被火燒死,人以為褻瀆聖賢無過於此。」

總之出恭之所、足下、元寶爐、床下、身下、腰問、胯下、豬牛欄等處皆不潔之地,書籍字畫不可置於其間,廢棄字紙也不可。
廣西天峨縣字藏石塔對已經有字的紙張器物如此,更要敬惜在製造字紙之前、寫字時,就注意不使文字落於污褻之地或易於淪為褻地的地方。按照《文昌帝君惜字罪律》的規定婦女繡字於荷包香袋枕頭上,輕筆亂寫、拋散不顧,及旋寫旋塗,是不允許的。牆壁桌凳,不可閒寫雜字,不可寫字地上等。

褻瀆字紙則得惡報,如:薄福受刑、蒙蔽慧心、窮苦受杖、生叉指瘡、窮年窘迫、生不孝子、惡病夭折、多遭橫非、受枷鎖刑、不得吉祥、生逆忤子女、得暈眩拘攣之疾、變成瞎子、來世遍地愚鈍、延禍子孫、招來殺身之禍等等。

三、敬惜字紙的習俗的現代遺存和海外影響

徽派建築中的敬惜字紙啟原著《台灣客莊影像》中有一段資料:

大約在民國七十九,年第一次到萬巒採訪,就被朋友帶往定祥伯的家,因為那天是農曆十五號,也是定祥伯出外收字紙的日子。只見八十二歲的祥伯戴著斗笠,挑著 兩個以紅底黑漆寫著「敬惜字紙尊古聖賢」的大竹簍,慢慢的從家裡走向附近的廟宇。只見廟方人員將早就準備好的報紙、香袋等印有字的紙,恭敬的放入定祥伯的 竹簍。就這樣,繞過大街小巷,走過了十幾間廟宇,定祥伯的字紙簍也快裝滿了。最後他來到伯公廟旁的字紙亭,放下肩上的重擔,脫下斗笠,拿起一旁的掃帚,輕 輕的掃凈亭旁的四周。然後將字紙放入亭內焚燒。最後點燃一炷香,恭敬的朝著字紙亭膜拜。據說定祥伯這樣收字紙、燒字紙的工作已經持續了十幾年。最初,定祥 伯是挨家挨戶去收字紙來燒,後來因為年事已高,體力不濟,才改為只收廟宇的字紙。
台灣文林縣文書院字紙亭這即是敬惜字紙習俗的現代孑遺。定祥伯所做,是豐富多彩的敬惜字紙的行為方式之一。他焚燒字紙的字紙亭,在別處有不同的名稱。今日台灣苗栗縣西湖鄉德龍宮 神殿旁有一似小塔的建築物,用藍膽石建造,分三層下層,四方形,底座為石刻平面造形,平面上分別雕以龍鳳、獅、象、鹿。中層也是四方形,只有三面為石刻主 題,分別為「老子問禮」、「天官賜福」、「天送麟兒」。正面留門,中空;上層是供奉倉頡先聖的小龕,兩側銘文「紹羲皇以制文字,先堯舜而育人才」,門上橫 批「始制文字」。這個建築物就是客家敬惜字紙習俗的產物,當地叫「敬字亭」。中層中空,作用即是燃燒字紙叫「惜字爐」。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前,敬惜字紙的風俗較為普遍,敬字亭隨處可見。只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建築略異、名稱不一、建造位置不同而已。或稱聖跡亭、或稱敬文 亭、或稱惜字亭、或稱字紙亭、敬字所、字型檔等等。官府衙門、書院、文廟等處都有惜字亭的設置即使是一般村落、一般廟宇、民宅有時也有。成都惜字宮街和字型檔 街就是因此得名老街坊。

敬惜字紙並非僅僅是燃燒字紙。這一民間風俗,有著豐富多彩的女人。從上述苗栗縣的敬字亭上的石刻內容頁可約略見出一民間信仰的複雜性,這一習俗里的文化多 元性。歷史上,人們因惜字得福的信仰,曾對如何敬惜字紙做出詳盡的規定,逐漸形成的一整套的對待帶字的廢紙、書籍、西的戒律,日常生活中、宗教寺廟裡、儒 生考試時,廣為三教人士和普通百姓所遵循。

現在仍能見到的南寧下楞敬字塔、台北市東吳大學校本部的惜字爐、台灣部分客家村落問的有惜字亭、泰州涵西街12號門牆上的字紙窟籠、崇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的 文物保護單位--字型檔成都惜字宮街和字型檔街等,仍然活著的民間習俗。倉頡的故鄉白水的「清水祭」,台灣高雄縣美濃鎮的「選字紙上天」,舊時代北京東嶽廟廟 會期間各行各業組織的善會中的敬惜字紙會、天津每年三月三日到文昌宮文昌帝君前焚化字紙的崇文社、廣善社、德文社、拾遺社等敬惜字紙會社;魯迅在《瑣記》 中對故鄉關帝廟裡的化紙爐的描述,文懷沙、費孝通等人對幼時家鄉風俗的回憶等等;展現了惜字得福信仰的悠久歷史、普遍傳播、綿延不絕以及敬惜字紙的豐富性 多樣性。

劉伯驥《美國華僑史》中記載:

尊重文化、敬惜字紙的習俗也傳入了美國的華人社區。在舊金山文華社的牆壁上懸掛著題詞為「敬惜字紙神明顯悅」的鏡框,以提醒人們敬書惜字,旁邊放置了許多 書有「文華社字紙灰」標誌的灰色布袋,以供集裝字紙灰之用,並在僻靜處建有焚化字紙的「聖爐」,相當於中國的「字型檔」、「字紙亭」。社裡專門雇了工人,每 天沿街收集字紙包括廢舊書報、手稿、文件等將字紙運往「聖爐」火化,然後將字紙灰裝入布袋,運送金門港口投之于海。非常認真,一絲不苟。在華人社區根本看 不見一張上被人踐踏的字紙。

惜紙的習俗也曾傳到日本,清朝末年,他們也建有惜字會。據說這種的風氣在伊斯蘭教國家並不是罕見的。往往有穆斯林在大街上拾起一它,塞在牆洞眼裡,因為那張字紙上或許有真主的尊名。

四、如何評價敬惜字紙的習俗
首先應當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來認識這種習俗。我們以為惜字得福的信仰,敬惜字紙的習俗,是漢字崇拜觀念的演變,也與宗教因果報應思想中國知識分子慣常守持的節儉、謹慎、整潔的生活態度有密切的關係。

在文字初創時期文字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這種狀況使文字與權力之間發生一定的聯繫,這種聯繫容易使人們產生文字崇拜的心理。大概從漢字作為一個系統初步 形成之日起,我們的祖先就給它塗上了一層神秘的、尊嚴的色彩,並且長期以來一直被作為崇拜的對象。相傳倉頡造字,破解了天地的秘密,以致「天為雨粟,鬼為 夜哭」出現驚人的異象。古人受到此一重大發明的震撼,崇拜文字,衍生了敬惜字紙的傳統。聖經崇拜、聖人崇拜是敬惜字紙說教中最常見的理由,應該算作文字崇 拜的一種變形。北齊黃門侍郎顏之推「每讀聖人之書未嘗不肅靜對之。其故紙有五經詞義及賢達姓名不敢穢用也。」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物質貧乏、知識不普遍,讀 書識字不是件容易的事,加之紙張產量有限,處於匱乏的小農經濟社會中的惜物心態,使人們對於紙張也就特別心存敬重愛惜,對寫有文字的紙更是充滿敬畏與尊 重。這也是這一習俗的形成原因之一。

在科舉時代金榜題名、狀元及第是讀書人最高的奮鬥目標。讀書人十載寒窗,終日與書卷為伍,對於重視文字的觀念也就特彆強烈。他們相信,若能敬惜字紙,必有 種種福報。敬惜字紙與否,攸關科舉前途自然不敢等閒視之。 對於字紙不敢稍加褻瀆,即使是在行、住、坐、臥的日常生活之中,也身體力行,不敢怠忽,從而衍生為舊社會讀書人最重要的一項習俗。

惜字得福,敬惜字紙習俗的形成原因大致如此。

以往人們對文字採取一種神聖珍重的態度,對書籍的崇拜,是中國知識分子薪火相傳的寶貴精神,是中華文化得以數千年不墜的物質基礎。但是對字紙崇拜到迷信的地步,以為稍一越軌,就罪過匪淺,終遭天譴,時時用心,恭恭敬敬撿拾字紙就可療貧療飢醫無子,則是荒唐愚昧的。

透過勸善書中關於敬惜字紙的繁瑣有時甚至荒唐的規定和舊時代人們的實際舉止,可以看出這一習俗重文尊教、臨文嚴謹的精神實質。今天我們重新考量惜字得福這一民間信仰,敬惜字紙這一民間習俗,最應重視的是這個精神實質。

台灣苗栗市建功國小的二位老師挖掘客家敬惜字紙的風俗民情,拍攝台灣各地現存的惜字亭,展示給學生。紀錄現在,追溯既往,借著思古幽情,教育孩子敬重知識、愛護環境、珍惜資源,讓古老的民俗再發文明的新光。應當是有很好的正面意義的行為。

2006年2月西安古文化愛好者自發舉辦「珍惜漢字簽名活動」,得到諸多學者、省歷史博物館、《西安晚報》社、《華商報》社以及佛教協會等單位的積極響應 和大力支持,活動得到佛教界贈送的《膳字集》、《弟子規》、《三字經》等書籍,活動的目的是弘揚祖國傳統漢字文化保護漢字、傳承文明。且不說簽名是否與舊 的《陪字律》、《瞄字條約》的要求相左,至少活動是對這一傳統的回憶、注視和利用。

文懷沙、費孝通等回憶小時候受到的教育,均從號召學者謹於著述、對社會負責的角度出發。費孝通說「紙上寫了字,就成了一件能為眾人帶來禍福的東西,不應輕 視。……我一生對字紙太不敬惜了,想寫就寫,還要發表在報章雜誌上,甚至編成了書,毫不經意地在國內外社會上流行。『文化大革命』時期,大字報上攻擊我到 處放毒,罪該萬死。事後想想不無道理。如果我確是發表了一些有害於人民的文章,不能不說是貽害了人。」又說「文章千古事,並非虛語。一個人的思想一旦寫 下,通過文字媒介送人了別人的頭腦,也就成了社會事實,發生社會影響因而有功罪可論。」費孝通先生重新提出「敬惜字紙」是希望學者能以嚴謹的學風、務實的 態度去做能行世流傳的學術文章,不做出版、化漿、再出版、再化漿的拼湊機器。希望學者能平心靜氣、刻苦研讀已有的成果在積累、繼承的基礎上提出新問題,進 行新思考,形成新思路,作出新成果。不在不急之事,無用之言上耗費精力,這似乎是更近惜字真詮。

從海峽兩岸當代人民對「敬惜字紙」的態度,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這一傳統習俗的合理因素仍然具有繼承與發揚的必要。這也是筆者寫這篇小文的用意。
------------------------------------------
文昌帝君惜字功過律 呂祖師著

[日期:2016-05-22] 來源:轉載 作者:呂祖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呂祖師諭
曾子勸敬惜字紙
季路夫子論敬惜字紙之功
文昌帝君惜字功律二十四條
文昌帝君褻字罪律二十九條
宥悔遂報例
惜字懈災
字灰安瀾
敬字大牌袪匪
埋葬字灰子孫顯貴
裸體畫報
污褻字紙致遭兵燹
拾字愈病
倡牌變人
食物印字報遭絕嗣
徵驗錄
侵吞惜字公款致遭獄死
燃字紙吸煙致遭二目失明
悔悟惜字得子享年
褻字遭焚悛悔愈疾
一言阻善幸悔獲全
繡字污褻發疔斃命
淫褻佛典家敗亡
刻字褻字獲罹陰譴
教師穢褻雷擊亡身
污褻國寶慘遭雷擊
惜字三世出通儒
浴焚字紙老蚌生珠
江西俞縣長德政
保存經版獲福
印送善書享天年
惜字化劫增壽得子
惜字並印送善書善報
字灰保險
惜字享年昌後
裝運善事書巧博厚利
悔過惜字延生
惜字添子智慧
惜字會員整個免疫
惜字化劫
惜字於無形
溺江不死
廣惜字福壽康寧
拾字鈔復業
削皮糊窗割肉抹桌
褻字雷誅
手中印字兩目失明
鞋底印字惡疾夭之
惜字賜生貴子
毀淫書得寶換相
送子到兩口惜字家
惜字消災免劫
惜字延壽
工友惜字福報
註:本書乃文昌帝君惜字功過律 歡迎翻印 廣種福田
呂祖師諭

民國辛丑年十二月初三夜降于泰京宏德堂,近世以來關

於文字蹂躪特甚。雖屢降敬惜之訓。而日久玩忽視為具

文。能恒久遵行而不輟者能有幾人。遂致文字大遭其劫

。名為讀書之士,而亦用字紙裹物。名為作善之流,而

亦將文章踐踏。或者惜其紙之有用,而忘其字之可尊。

此無他,皆以為小善而不屑為。習然不察,而未明事理

者也。 上方瞋怒。頃已議出重罰之條。除惜字條例及

玉律所載各罰科外,又增極重極慘之條,加入此次疫劫

之內。凡家有糟踏字跡者,必罹疫劫毫無挽救。自茲以

後,我門下弟子,及修持之士。凡篤信吾言者。即從今

以後,永勿再用字紙裹物,或輕用字跡。如隨便開單寫

條等事。凡事已無須用文字者。概以言語處理之。庶可

少作此業,而招天譴也。此關重開太平之機兆。移風易

俗之先聲。望爾諸生,身體力行,切勿再事悠忽,視同

壁上觀也。知關重條,特以傳告。其各凜遵,勿違為要

。                       

 
曾子勸敬惜字紙

盍聞古聖人制成文字。卦畫龜形,而分鳥跡,是文字也

。深有益世道人心。固人人不可不知,亦人人不可不敬

也。士而無字,詩書奚可以學。農而無字,四時奚可以

耕。商而無字,貿易奚可以通。工而無字,藝術奚可以

精。字紙乃聖人之血脈。字紙可不惜乎。惜字紙之功大

矣哉。奈何今之世人,昏昏眛眛。以字紙裹物。任男女

之踐踏。擲下於污池。靡知後日將誰歸。以致子孫愚蠢

,而為無用之人。或雙眼失明,成為廢疾。斯時也,悔

之已晚矣。吾今臨堂,略舉世人弊端,以勸戒群生。願

至急回頭頓悟。是余之所深望也夫。

 
季路夫子論敬惜字紙之功

溯為上古,世無文字,文明未肇,人皆穴居。文字者乃

古聖倉頡夫子奉 黃帝之命,而廣集禽鳥獸類之足跡與

龜文等,苦心孤詣,研究而制成者也。俾使萬世免結繩

之苦,其功莫大也。古昔之記事今觀書典而可悉知。河

山遠隔之遙,以文字可通彼我之情。而今之世,胸羅萬

卷,博學高才之士,隨意任筆揮毫成章成詞,或編法律

以治世,或印標誌以宣傳,士農工商無不藉字以宏揚而

收其效也。唐太宗親駕遠征過海,忽起波浪滔天。帝即

御書『免朝』大字焚落於海中而告浪平。文字之用者,

廣而大也。奈何於此三期末運,文明昌盛,反而道德衰

微。視文字不知敬惜,任意散撒路上,由人踐踏,而無

人撿拾。或以包貨,或以裹鞋,或以拭糞瀆聖蹟,其罪

重而大矣。屢見文人學士,既讀聖賢之書,而偏背聖賢

之訓。不惜敬字紙,罪加一等。根據金科玉律記載,不

敬惜字紙者,重者盲目折壽。輕則削福減祿。願爾世人

,當思 古聖制字之苦心。路見字紙,隨即撿拾。如字

紙染污者洗而曝之,焚而藏之。聚集一箱敬送海中,則

獲福無窮。家道昌盛。蘭桂騰芳。敬而惜之,珍而重之

,功莫大焉。                  

 
文昌帝君惜字功律二十四條

⊙平生以銀錢買字紙至家,香湯浴焚者。萬功。增壽一

 紀。得享富貴。子孫賢孝。

⊙平生偏拾字紙至家,香水浴焚者。萬功。增壽一紀。

 長享富貴。子孫榮貴。

⊙多收字紙,字灰深埋淨地者。一千功。安樂不流離。

 子孫昌盛。

⊙刊刻惜字書文,偏傳世人者。五百功。永無是非。多

 生貴子。

⊙抄寫敬重字紙書訓,闔門令其珍惜者。三百功。子孫

 發達。

⊙見惜字文留示子孫,及己身敬信供禮者。百功。安樂

 無禍。

⊙化人銀錢,買字紙浴焚者。百功。壽增一紀。施財人

 永遠富貴。

⊙勸世人惜字。並焚怪異淫亂等書者。百功。本身增壽

 。子孫昌盛。

⊙僧道不以有字之幡幕作囊雜用。能自戒勸人者。五十

 功。德名光顯。

⊙見人作踐字紙。能以素紙換焚。或以他物換焚者。五

 十功。百病不生。轉禍為福。

⊙禁人不以字紙拭穢者。五十功。其人昌盛。

⊙凡人有難。或急或緩。見字紙必焚浴者,萬字十功。

 即得平安。

⊙勸人不以字紙及錢,放床褥下者。十功。一生永得平 

 安。

⊙偶遇穢處,見字紙即收起,不輕忽者。十功。一生平

 安。

⊙禁人馬上有文字及錢不騎者。十功。永得安樂。

⊙不以字紙及書,夾鞋樣。自戒內眷及勸人者。六十功

 。子孫智慧。不忤逆。

⊙勸人不以書字。置濕處霉爛。並扯碎毀踐者。十功。

 必得名壽。

⊙生平不輕筆亂寫,塗抹好書者。十功。永無凶事。

⊙刮洗器物門壁上字者。十功。眼目光明。

⊙讚揚敬字文為功德者。十功。獲福必多。

⊙見人以字紙封蓋葷臭器皿。換取浴焚者。十功。無惡

 事相遇。

⊙遇字紙污穢,漂淨水中。百字一功。免諸疾障。

⊙以字紙焚香爐中者。五功。得享吉祥。

⊙代人收採浴焚字。萬字一功。得享清福。勸人多惜報

 應如例。

 
文昌帝君褻字罪律二十九條

⊙將人錢買要浴焚之字紙,取用作踐者。一百罪。殀折

 。子孫貧賤。騙人買字紙錢,不買字紙焚者。一百罪

 。定然惡病夭折。

⊙己身不敬字紙經書。又不訓教子弟,遞相輕侮者。一

 百罪。惡瘡遍體。生癡聾暗啞。

⊙遇字紙焚處,踏踐撲滅收用者。八十罪。定生腫毒。

⊙家中破書廢紙,換碗換糖作踐者。八十罪。定生癡聾

 暗啞。

⊙家藏敬字書文,或拭穢並靡爛者。七十罪。多惡事無

 救。

⊙僧道以有字幡。作囊雜用者。六十罪。薄福受刑。

⊙以字紙包藥裹經書木魚器用者。五十罪。蒙蔽慧心。

⊙以字紙拭物拭几,及揉搓棄地者。四十罪。遭流離去

 智慧。

⊙勸善書惜字文,不信不傳者。三十罪。窮年窘迫。生

 不肖子。

⊙以經書字紙,放船艙底,並馬上騎坐者。十罪。生瘡

 受人欺侮。

⊙已身不敬字紙,反笑人者。十五罪。多遭橫非。

⊙以字紙漂污水,焚穢地者。十五罪。多目疾皆盲。

⊙以經書作枕頭,及以錢與字放床褥者。十五罪。窮苦

 受杖。

⊙以字紙引火打亮者。十罪。生瘡癬。

⊙見婦女剪字紙做鞋樣,為花墊盤盛盒,男子不禁止者

 。十罪。受官刑懲。

⊙字紙糊窗墊,褙屏表書者。定冤枉不明。

⊙以字紙嚼爛吐壁上,及扯碎作書撚者。十罪。爛唇。

 手生惡瘡。

⊙掩眛敬字紙功德者。十罪。不得吉祥。

⊙女眷以字紙書夾鞋樣,男子不禁止者。十罪。不得吉

 祥。

⊙婦女繡字於荷包,香袋、扇插、枕頭上,不行禁諭,

 及繫帶於腰間,枕臥褻污者。五罪。得暈眩拘孿疾。

⊙親筆亂寫。拋散不顧,及旋寫旋抹者。五罪。足生毒

 瘡。

⊙以字紙扇書啟插鞋襪者。五罪。足生毒瘡。

⊙以字號寫器物上,致人坐踐者。四罪。家店不祥。

⊙以不淨手檢閱經書者。三罪。生叉指瘡。

⊙以字磚墊路者。三罪。行事不順遂。

⊙於地上畫字者。三罪。多遇險阻。

⊙剜裁字跡者。一罪。多受驚。

⊙以字紙褙神像,拾納牆壁內者。一罪。雖有別功不錄

 。

 
宥悔遂報例

⊙無子者,如於灶神前,家堂前,文帝案前,申文發願

 。終身敬惜字紙。及印送惜字書籍。上富萬部。中富

 五千部。下富千部。貧者二百部。准於生子聰明富貴

 ,增福增壽。

⊙倡立惜字會。或獨立惜字社。或勸設惜字會。得有一

 項成立。而本身能令閤家敬惜不懈,或化及一方一邑

 者。准於求子得子,求富得富。求福得福。求官得官

 。以及病者求安得安。凡有所求無不遂願。

⊙購贈惜字篾簍百隻者。增壽三年。多者依此類推。永

 不患眼疾。

⊙購置木質字簍百隻,或洋鐵簏百隻。懸掛街頭巷內者

 。增壽五年。不遭惡事。多者依此類推。

⊙募印惜字書籍五千部以上者。賜福增壽。子孫賢達。

⊙獨立捐資印送惜字書籍千部以上,而不為求子者。准

 於閤家消災獲福。益壽延年。

 
惜字懈災

  榆王者香字筱蘭。青囊濟世。貧者施以藥,活人無

數。創立惜字社。砌造字紙庫,收買焚化,灰送長流。

一朝四鄰失慎。獨王宅未遭回祿。後匪過王宅數次,亦

無損失。有人告王曰:『火起之時,見火上有人執旗保

護君宅。又匪過時聽匪令曰。毋許損害。此乃先生惜字

之功。所以神欽人服。』其人欲入惜字社,王許之,並

曰:小善報近。大善報遠。施不望報。請勿多言。其後

王壽九十。子孫俱顯。同社之家,皆興盛焉。

  江蘇揚州甘泉縣。高明字厚夫。乏嗣。遂發心立惜

字會。收買字紙焚化。又牆上招貼,如有揭下之碎字紙

。提高收價。及每歲底春聯抱柱之碎字紙,格外提高價

值。並以收字紙多寡定節賞之輕重。僱工莫不爭收。境

內毫無遺棄。每年如此。生二子。賢孝發達。數世貴顯

。壽八十九無病而終。

 
字灰安瀾

  海舟載貨。南北運輸。每逢大風險及水面漩渦,則

驚濤駭浪。高可數丈餘,偶一遇此。其舟必覆。向無安

全之法。航海之船。危險萬分。往往罹此害者十之七八

。後蒙 慈音佛大慈大悲示航海船家。各宜發心向善,

懺悔前愆,敬惜字紙。如有風險。惟字灰多帶。用油簍

盛之。臨時放下。即平穩無礙。各船叩謝鴻恩。遂遵行

。果驗。嗣後凡航海各船。無字灰竟不開行。並倡惜字

社收買焚化。以為救命之寶。惜字功效。顧不大歟。

 
敬字大牌袪匪

  清江金寶盛。開典當鋪於武定。一夜匪盜數十人,

劈門蜂擁而入。偏尋金典主不見。將家人盡捆縛,搜索

金銀珠寶。飽載數車,將欲起行。忽紅光滿屋。門外似

有兵數百人,喊聲震地。匪盜聞之驚惶逃竄。帶來之車

馬刀槍,盡棄而去。忽有一金甲神將出現。手持敬字大

牌。光華閃灼。人皆見之,不知其故。詢之典主。乃云

我無他長,不過收買舊書殘籍字紙焚化。歷年票根賑簿

不淮賣。檢收焚之灰送於河。故得天神護佑之感也。
埋葬字灰子孫顯貴

  湖南孫貴生。敬惜字紙。污穢者洗以柏水。焚後灰

埋淨土。廿餘年如一日。生二子,一團副,一將軍。親

友效之。均皆顯貴,子孫亦多。此係埋葬字灰之報也。

 

 
裸體畫報

  福建許百川。畫工筆人物。善彩色春宮,女子洗浴

,裸體跳舞,摩擬秘戲,最新小說風流白話。一時名重

價高。書坊爭聘。自詡其長。一日忽然雷雨交作,一雷

擊其兩手。妻妾媳女均不守婦道,日夜淫亂。許曰:我

作淫畫,雷擊我手,罪不能抵又令我妻女淫報。害人正

所以害己也。突來數十匪盜。姦死妻妾,殺許與子。劫

去財帛,擄去媳女放火將屋及淫畫稿板,都付焚如,誠

慘報也可不戒歟。

 
污褻字紙致遭兵燹

  上海市閘南北於光復後工廠工人,以及居民多不愛

惜字紙。或以之焚火,或以之拭穢。遍處飄揚,聽其踐

踏,狼戾字跡達於極點。在民國二十年戰禍未興之前。

忽有一童子於閘北市上歌曰:奇哉其災,赤烏飛來,斯

文有靈,閘北上海。言已。追之不見。未數月,果遭日

本兵燹之禍,慘不可言。

 
拾字愈病

  開封鄭廣才。家貧,患癆病,求醫無力。親鄰助資

延醫診治,無效。一日因過字紙爐。見人焚化,人並述

及果報迅速乃感悟。即發心帶病拾字,歸亦焚於字爐。

初拾精神尚疲憊。愈拾精神愈長。拾之半年,遂恢復原

狀。自思惜字半年居然卻病。可見惜字之功,感應如此

神速若。若終生行之福報更可想見。遂發願終身惜字。

後果壽而且康。

 
倡牌變人

  上海閘北某煙草公司。某某經理,首倡香煙牌,將

古書如三國志、封神榜、濟公傳、紅蓮寺、水滸傳、七

劍十三俠、岳傳、西廂記、紅樓夢諸書之古人為標題。

牌之背面,書寫蠅頭小楷,敘明事蹟。紙煙吸盡,煙牌

多半拋棄。作踐污穢莫此為甚。某經理死後,往美國變

一洋狗。腹上有某公司經理某姓名字樣。人呼其名則搖

尾擺首似應聲狀。旋以原名為狗名。事傳某經理兄弟子

姪之家。遂以重金買回。擊於一室顧全體面。民國廿一

年日本強佔上海,戰禍肇興公司竟焚。識者以為首倡香

煙牌之果報。奉勸其他公司迅改除。切勿尤而效之。功

莫大焉。

 
食物印字報遭絕嗣

  豫省西南鄉自治學員張永慶。畢業後,即充本縣科

長,因公外出夜宿文昌宮。夢見帝君訓曰。爾生好善,

專習字紙故有今日。但小業不知果報命爾勸之。傘扇刻

字,難免褻字之罪。既窮且夭。茶食店,點心店,糕饅

上印字。一入咽喉化為何物,其罪更大。不生啞子即絕

後嗣。應用器物上刻字,任人坐踐其上,家不能興。紙

紮店剪字,灰必飄揚。罪同褻字,終生窮困。夢醒而起

,歸告縣長,縣長不信。旋即暗查各小業有茶食店無後

,生一啞子。遂令糕饅不印字。該店並願敬惜字紙,印

書送人。以抵印糕之罪。不一年其子能言。科長將夢中

果報。忠告各業。以茶食店引為明證。各業俱改悔。而

後窮者轉富。夭者轉壽。病者轉愈。科長自此辭職。與

各業戶立一惜字會。專惜字紙。生子聰明,而家也富厚

也。

 
徵驗錄

  蘇申張福昌紙坊。專賣字紙造還魂紙。以為營業。

得利頗厚。家遂饒裕。有三子皆聰慧。一日。有人來坊

買紙。見紙上有黑點。迎日照之。字形顯露。筆畫現出

。其人乃曰此字紙也。宜焚之。寶坊以此射利。其能久

乎。買紙者言已。拂袖而去。閱數月一日夜深。坊中人

盡熟睡。突然火起。店東店夥暨三子。俱宿坊中。適有

康泰典鋪兩夥友。來坊兜售積年舊賑簿。亦留歇坊裡。

詎被祝融一炬。閣家與兩客同罹火劫。爛耳焦頭。一堆

白骨。慘狀難堪。所有歷年餘資。及所置貨物。燒毀一

空。世之操此業者。應以為鑑。

 
侵吞惜字公款致遭獄死

  蘇州西鄉某鄉長。以勢力強入惜字社為經理。每歲

鯨吞惜字公款。有一子三孫。未幾鄉長改選。父子沿門

活動。請人聯選。民眾不但不選。且公呈訴控父子罪狀

。舉出證據到縣。一面另選公正人員充當鄉長。一面公

呈數起。嗣經縣長鞠訊。瀆職殃民情形屬實。按法坐罪

。於是前鄉長父子惱羞成疾。遂死於獄。其三孫一盲。

一啞。一夭死。觀此殊為凜然。

 
燃字紙吸煙致遭二目失明

  陳州陳一誠字上達。高小畢業。家貧不能升學。遂

立私塾訓蒙。一時束脩豐厚。桃李盈門。先生常燃字紙

吸煙。又不誡諭生徒。任其作踐忽於五月十五日下午一

點鐘風雨大作。有一人雄冠偑劍。武裝威嚴。突入館內

問曰。爾非文明人乎。何以不惜文字。須知明生於文。

不文何明。爾既不惜。特來取爾之明。為讀聖賢書依字

養生而不敬惜字紙者戒。言畢。取桌上紅筆點其二目。

立時昏仆。良久甦醒。二目遂失明矣。

 
悔悟惜字得子享年

  泰州錢駝子。開張雜貨店。素不信敬惜字紙。生意

淡薄。生一子聰明。遂入學堂。由高小而初中而大學。

亦不惜字。可為有其父必有其子矣。遇有經書典籍。隨

筆塗之以墨。日間墊坐。夜間枕頭。毫無忌憚。子未卒

業。身行江中遇風。舟覆而亡。駝子慟甚。哭子而昏。

見子在前曰。我父不惜字紙。又不以義方教子。我因不

惜字絕壽。望父改悔前非。否則無良好之結果也。言畢

不見。駝子醒後語於人曰。吾子不惜字紙絕壽。勸吾惜

字。云云。於是收買字紙。五六年復生一啞子。印送惜

字書萬卷。又敬惜三年。啞子忽然能言。遂發終身惜字

之願。家店復興。壽亦高大。

 
褻字遭焚悛悔愈疾

  青州西南有寺改為高小學堂。寺內藏經最多。有學

生四人宿其內。雪夜嚴寒。兩人用經燒炕。一人以經燒

水洗面。一人心非之。勸之不止。燒炕兩生回家共宿書

房。其家常以字紙拭几硯。擦垢污。舉家患瘡疾。復以

燃燈糊窗裱物包物。二生父母俱瞽目。夜半起火。所有

房舍財物都付焚如。燒炕之學生與其子。俱焚死。燒水

之生。後患滿面惡瘡。歷數年。非常痛苦。後誠心懺悔

。勉力惜字乃愈。心非之生。得小康之果報。終生惜字

而無間焉。

 
一言阻善幸悔獲全

  雍州邵秀才名全。法政畢業。有友人欲刻惜字書勸

世。向之募助。邵曰。我豈吝財耶。無如世界文明。非

但不敬。反而作踐。誰之過歟。莫如不刻送為佳。一月

之後。忽有一武人持春秋刀入室曰。吾奉 關玉皇之命

來問爾罪。爾既讀書。緣何阻人印送惜字書。使人相率

效尤。爾罪大矣。快速前來試吾一刀。邵懼甚。叩頭謝

罪。武人曰。爾為文明人。作迷信事耶。邵叩頭不已。

曰。敬惜字紙。並非迷信。字養千口。民生必需。無字

無文。國乃不昌。願抄傳刻印。立惜字會收買字紙焚化

。并畫 尊像朝夕叩拜。武人叱曰。姑照汝言復命。饒

汝初犯。再觀後效。遂出門而去。邵於是惜字十年。家

業富足。常對人曰。一言獲罪。莫甚於阻人為善也。尚

祈慎之。

 
繡字污褻發疔斃命

  揚州寶塔灣賈姓女。機巧異常。嫁於蘇州閶門顧繡

店王姓之子為妻。滿月後。日以鍼線為工。務喜繡正草

隸篆等字於荷包。香袋。扇插。枕頭等物。一時人爭買

之。繫帶腰間。枕臥床上。褻污字跡。日積月累。獲罪

匪淺。其婦常患頭暈。又兩手輪發疔瘡。雖醫罔效。一

夜夢祖母責之曰。爾繡字污褻。其罪甚大。爾夭壽矣。

醒即語眾。人不之信。未數日。果疔發而亡。

 
淫褻佛典家敗人亡

  南京世家某。博學多才。喜花柳。性豪侈。納娼妓

為小。星期日坐笙歌花酒之前。如在天空。瓊樓玉閣。

巧樣裝飾。窮奢極欲。以黃金一付。題曰。色即是空空

即色。卿須憐我我憐卿。自書自撰。自鳴得意。後因閒

事纏訟。家業日消。歌臺煙散。舞妓云亡。智者以為聯

字乃預讖云。且引佛經而為淫聯。褻污孰甚。家敗人亡

。固其宜也。

 
教師穢褻雷擊亡身

  湖北東南鄉于耀庭。初級師範卒業。充當小學教員

。生平不惜字蹟。或墨或鉛或粉筆。無論桌上地上板上

牆上。隨筆寫字。任意踐踏。並且便溺看書。又用字紙

燒茶拭穢。便溺後又不洗手。檢閱經典。甚至臥床看書

。睡塾書墊身底。學生作踐字紙。亦不之戒。忽患目疾

。左眼不明。仍不知悔。一日忽遭雷擊。未死。終日奔

走市井。以及學堂書房。自白其罪。條分縷晰。某罪應

如何果報。今我已犯不赦之罪。爾等不可效我之行。致

遭如此顯報。當以我為炯戒。不數日而亡。

 
污褻國寶慘遭雷擊

  有一女子騎驢。忽被雷擊死路旁。識者知係周村魏

家婦。秦家女也。細察雷擊之故。該婦平時多以字紙覆

瓶。塞瓶。糊窗。拭穢。此日正值經期。驢背有布袋。

內置銅元數百元枚。其女坐跨驢上。致遭污穢國寶之報

。國寶即銅元。上有字。此事屬曹州曹縣。光復後也。

 
惜字三世出通儒

  安南錢萬字選青。國籍。其家三世敬惜字紙。子名

化龍。碩學通儒。生兩孫榮貴榮華。均有才名。一任政

界。一任學界。當化龍未生以前。文昌帝君於北平善壇

寄來諭文一道。啟視之。訓曰。安南錢選青。乃祖乃父

敬惜字紙。共有三世。未敢蹉跎。丹桂籍上。註明非誣

。爾子爾孫。應出通儒。累代顯貴。張我版圖。如再敬

惜。福如江河。綿綿不絕。斯言允孚。欽此欽遵。毋違

特諭。民國元年三月十五日。選青讀畢。雖叩謝鴻恩。

然於心究未深信。後二子果貴顯。生孫五。俱聰慧過人

。始信訓諭之不虛。遂教子孫永遠敬惜字紙。並載之家

乘。垂示雲礽。以徵信也。

 
浴焚字紙老蚌生珠

  廣西某有才。敬重字蹟。收買焚化。污者浴以香水

或柏水淨水。晒乾後焚。行持二十年未敢少懈。某本無

子。晚年得一子名德生。天資聰顈。不僅過目成誦。而

下筆萬言應試無不高標。著書立說。韋草江花。英華錦

繡。人爭羡之。大有洛陽紙貴之慨。其父喜不自勝。乃

訓德生曰。汝所以得有今日者。未始非吾平日勤惜字紙

之報也。汝宜教後世子孫敬惜字紙。亦如吾之生平則世

世必出一鴻儒。亦如汝之博學也。德生唯唯遵命而行。

教子孫惜字。由是福壽益增。門楣丕振。豈不懿歟。

 
江西俞縣長德政

  陝西俞文宗字煥章。任江西某縣縣長。聞窯戶於磁

器上寫字。或蠅頭小楷。以壯美觀。因此射利亦厚。沿

成惡習。殊不知破碎必棄之糞土。俞公稔之此弊。下車

伊始。即出示嚴禁各窯其文曰。為出示嚴禁事。照得字

為國粹。關係文化殊深。昔倉聖造字以代結繩。而後世

人群記事始備。文明進步。於此肇基。教化大行。賴此

發展。任何人士俱應敬惜。國粹所關。文化所係。何彼

無知窯戶。竟敢於磁器上寫字炫美。希圖射利。可知磁

器破碎。棄之糞土。終古不滅。污褻殊甚。本縣長下車

伊始。不忍不教而殊。合亟佈告週知。從此一律嚴禁。

毋許窯戶於一切磁器上寫字炫耀。儻敢故違。立即提究

不貸。其各凜遵毋違。特示。遂終其任而市上無有字之

磁器。俞公少時。虔誦惜字寶訓。並敬惜字紙。在任時

。公餘逢人勸化。並印送各種惜字書萬部。公之子孫均

顯達。而公亦得壽考之徵。

 
保存經版獲福

  嘉興西鄉方子俊字秀夫。富而慳吝。中年得一子。

癡呆多病。妻董氏。甚賢淑。力勸其夫廣行善事。敬惜

字蹟。收買殘籍淫書。夫乃允。遂照行。好遊山水。偶

見古廟廂屋內存舊板數堆。殘缺不全。泥污朽爛。詢之

住持僧以無主答之。俊與住持說明將舊板運回。全者並

之一箱。箱外題明某經之板。爛者補之。造樓而藏。不

正之板盡行焚燬。後子疾無藥而瘥。不獨不呆。且極靈

敏。又生一子。得七孫。俱富厚顯達。人仰慕之。

 
印送善書享大年

  淮安柏敏字廣學。有才名暗行陰德。人莫知之。喜

收因果善書。抄錄分送。破舊則黏補整齊。惜字如寶。

並重印感應直解。惜字因果。八德善章送人。函索即寄

。面索必恭而贈之。並勸以敬惜勿穢。慎勿高擱。如不

閱則轉送他人。力行數十年如一日。壽登耄耋。子孫繁

盛。如此福壽。謂非惜字報乎。

 
惜字化劫增壽得子

  東臺縣郭福五字壽光。少讀書習字。動於字上加字

。路遇一人謂郭曰。汝字上加字。字跡不清。作踐殊甚

。壽派三九。又派無子。云云。其人頓杳。郭異之。後

改悔。並珍惜愛敬。廣傳文帝功罪律。一日販貨於外。

船泊小鎮歇宿。此時同泊之船甚多。郭見岸上字紙糜爛

。逐一檢收。因晚未檢得齊。擬天明再檢。舟亦逗留。

而同泊之舟開未多時。忽聞前船遇盜。郭舟獨免於難。

見該處宋姓行主家四壁糊以報紙。宋無子。勸以積善求

嗣。宋云無力。郭以不費錢不出戶。亦可積善。宋請詳

言。乃告敬惜字紙。將四壁報紙先用淨水潤濕。輕輕揭

下。俟乾焚灰。付之通流。時時如此存心。遇有字紙必

拾。積久即可得子。宋聽之。即奉行惜字功罪律。果生

一子。郭婦亦生子二。壽七十五歲。

 
惜字並印送善書善報

  海州曾純儒字席珍。任某縣保商團團長。一生廉潔

。最喜善書因果。陰騭文。功過格。戒殺放生文。印送

各業。並提倡惜字會。收買字紙殘書。以及淫畫淫書春

宮春方賭具墮胎諸書。盡付丙丁。並勸各號不用字紙。

回報紙包裹銅元貨物。商界於是奉行。轉化工業與學農

各界。俱實行敬惜字紙。凡遇鄰村荒歉。必設法公同賑

濟。一人仁愛。一鄉受惠。全活無算。曾公生五子。俱

發達品學兼優。公享壽九十一歲。甯非惜字之驗歟。

 
字灰保險

  近州康縉紳。出入帶大小布袋繫於腰間。拾取道路

牆縫字紙。納入袋內。污穢者另納入一袋。歸洗晒乾焚

灰。遇航江海船多託之帶下江海。聞其船遇暴風將覆呼

號無效。惟灑字灰則船穩風平。履險如夷。至今海船多

喜帶字灰保險。康壽九十四。子孫五世發達。惜字功效

誠非淺鮮。灑灰尚有救命之功。拾取亦有顯達之報。人

惡可不惜字紙哉。

 
惜字享年昌後

  阜寧唐永善。珍重字蹟。收買字紙殘書廢籍。立會

建爐。僱工收拾。付以麻袋竹簍鐵鉗鐵鏟鐵鉤。污穢者

鉗之。遠者鉤之。另置洗曬。招貼牆壁者鏟之。收歸焚

化。灰送之河。遇破磁碎器或磚瓦有字者埋之淨土。凡

有惜字書文。功過因果。各種善書。捐資印送。其於風

流小說。淫書畫。邪詞曲。春宮方。遇有如此諸書。均

收而焚之。後入寺遊覽見字紙一箱。詢僧欲售。唐盡買

歸。送之字爐焚化。壽九十八而終。子孫蕃衍。富貴兩

全。惜字福報。有如此者。

 
裝運善事書巧博厚利

  毫州汪登科字連甲。與兄登第。弟登瀛。同居一室

。兄弟怡怡。創立惜字社。科第均販貨江南。祇瀛弟為

塾師。勤勸學生家長。捐資廣印惜字功罪果報。並感應

篇放生文各善書。請兄帶至江南施送。因守書遲延三日

。同業各船不守而去。嗣科船行至江南某處。滿戴貨物

。適該處兩日前火燒貨棧數十家。科貨到此脫當。其價

提高。獲利甚厚。貨甫售空。又到幾船。而該貨復賤。

同業不服。察科何緣。乃知係守善書。及平時惜字故耳

。所以得遇此機。而獲厚利。後同人均仿效。立社惜字

。俱富裕焉。

 
悔過惜字延生

  蘇申某某大學文科教員尤少卿。專尚時髦。翻文言

為白話。並作風流小說。不惜字紙。日伏案見父至。忘

其死。問何來。父曰。帶汝歸。遂與父同行。見一高房

。封固森嚴。二人監守其內。哀號哭泣。聲聞數里。遂

問之。守者曰。爾既讀書。應知不惜字。不尚文。及編

邪詞淫曲者。入此無閒地獄。永不超昇。斷絕香煙。尤

聞之。驚魂喪膽。毛骨悚然。父曰。速悔改。可轉禍為

福也。少卿醒後。則曰見鬼見鬼。細細思量。頓覺前非

。遂下筆留心。改其所為。著勸人勿踐字紙文。印送同

志。行之二年。生一子焉。
惜字添子智慧

  曹縣姚封翁。家饒裕。子入學肄業。天資魯鈍。有

一人突入曰。我奉命來。因汝存心惜字。勸化多人。故

添汝子智慧。袖出一丸。與汝子食之。遂不見。翁異其

事。視手中丸有光奪目。知非泛泛。令子食之。後果聰

慧異常。博通今古。學理精深。旋徵博士。生孫五。曾

孫十二。均顯達。

 
惜字會員整個免疫

  曲阜縣商人劉東雲字海曙。販貨至山西。路宿旅邸

。睡夢中見一官至。意謂查客棧也。又見左右隨從擁呼

入內。官乃正坐問曰。某學校之榜取來。左邊文書呈上

一榜。即點第一名某某。右邊文書對曰。此人孝友惜字

。廣行方便。多積陰功。點至五十一名。右邊人起立阻

之曰。此人慣逞強好訟。作愛情小說。遂鉤去。覺後詳

記以驗其事。遂住三日。閱該地日報。果然驗之。劉販

貨歸。即將此事傳出。提倡惜字會。建造字紙爐。收買

焚化。在會之人奉行不怠。或貴或富。有一年值溽暑。

時疫流行。非常猛烈。得之者一霎那即斃命。人之云亡

十之九焉。而在會者皆無恙。得非惜字之感歟。

 
惜字化劫

  江蘇鹽城縣西門外太平橋南。民二春閒捐釐局失慎

。門前所懸之旗。焚而飄之河北。落於竹廠竹梢之上。

遂延燒至八卦陣。孔家墩。竟達千餘家。自仁濟善堂成

立。第一敬惜字紙。收買殘書廢籍。廣贈字簏。僱工逐

日收羅焚化。灰用油簍裝盛。多由海舟運送於海。以及

濟人利物各種慈善事業二十餘項。歷年以來。不獨火災

由此減輕。而聯軍過境。及城池失陷。城內得未遭塗炭

者。雖云得端人正士維持其間。而積德感天。惜字獲報

。未嘗不與有功焉。

 
惜字於無形

  有司法官龔九皋者字鶴鳴。存心惜字於無形之間。

凡關人性命名節功名。離婚閨之隱微。離人骨肉等事。

下筆無有不慎。其對謀人自肥。傾人取位。陵老欺幼。

挾私懷隙。唆人搆怒。顛倒是非。淫詞豔曲。詩扎笑人

。刺人忌諱。令人飲恨。不獨一己存心不為。並下嚴禁

之令。凡有書作上項情事者。一經查出或告發。立即究

辦。決不姑寬。云云。間嘗自撰律己勸人有一聯云。下

筆細思。禍國殃民文莫作。開卷省察。救人濟世字多書

。後龔公九十六歲無病而終。子孫發達。歷五世焉。

 
溺江不死

  孟兆熊字翼飛。金陵人也。幼敬字紙。作文勸世。

並刻印各種惜字書。功過格。果報錄。及文昌帝君。訂

惜字功罪條律。捐資印送勸世。後孟乘輪赴蜀。行使川

江。船忽觸礁。未兩分鐘。船人皆沈溺。獨孟於水中似

有人托浮江面。旋遇救。得不死。壽亦高大。子孫榮貴

。謂非樂善惜字之感應乎。
廣惜字福壽康寧

  江蘇楊州甘泉縣高明字厚夫。乏嗣。遂發心立惜字

會。收買字紙焚化。惟牆上招貼。如有用水濕透揭下之

碎字紙。格外提高價值。並以收字紙多寡定節賞之輕重

。僱工莫不爭收。境內毫無遺棄。每年如此。生二子。

賢孝發達。數世貴顯。壽至八十九無病而終。

 
褻字雷誅

  天長縣胡氏愛卿。係女性。高小畢業。自許與同學

秦占魁字效梅。六合人也。胡之父母聽其女之戀愛。自

行擇嫁。及至秦家。不敬字紙。凡襯箱底。包小衣。墊

褲襪。俱用報紙。意者免蛀。翁姑止之不聽。反笑為迂

腐。尤奇者。經期亦用報紙拭穢。一日雲起雷震。提出

胡氏女於鬧市。火焚其身。褂褲均沒。惟下身之血報紙

猶存。死後。其姑將其箱內報紙所包之小衣褲襪。示於

眾曰。吾門不幸。娶此不敬字紙之媳。遭雷火之報也。

願世之為婦女者。勿效吾媳所為。善莫大焉。

 
手中印字兩目失明

  無錫有祁其者。家道小康。新開浴堂。專尚時髦。

所用毛巾。多印浴室字號於上。洗浴者取巾下池。由頭

至腳洗滌。不敬字蹟。達於極點。閒有老誠人勸止。答

曰。防人竊之。以此為記。其人又曰。於毛巾上缺一角

。或兩角。或三角。或用紅點紅圈。或花樣。均堪為記

。何必污穢字蹟。浴室之主非但不信。反笑為迂。仍舊

印字。其後該主人目疾。不一年二目失明。妻子惡瘡。

女為娼妓。家漸窮困。手巾印字者曷鑑諸。

 
拾字鈔復業

  江蘇興化縣曾善夫。讀而未成。日漸貧窮。遂將祖

產之田五頃陸續典盡而亡。妻蔣氏。於夫故後十日生一

子。名孤保。八歲喪母。與鄰人劉興隆販賣青貨生理。

後見人拾字紙。遂於賣貨之暇亦拾字紙焚化。灰送之河

。十餘年如一日。並不知父母有田典出。年深日久。以

為父母賣盡。因焚字紙於家內殘書破卷之中。檢出古契

數紙。共田五頃。坐落某某處。又於拾字紙時拾得鈔票

一卷。疑有人遺失。守之兩日。并無人問。歸而檢閱。

乃拾圓壹張。洋五千元。遂請人贖田一二契。越數年聚

有花息。又贖數契。五六年間完全復業。開張海貨店。

立字紙會收買字紙。每年傾助若干。娶妻賢淑。生子聰

明。此因惜字而得契復業。天道福善誠信然也。

 
削皮糊窗割肉抹桌

  兗州南鄉吳福。有才名。不惜字紙。抹桌糊窗。抹

後棄之於地。所作文稿謄後。將稿嚼爛吐之。友人勸戒

。反笑為迂。其妻吉氏。小學畢業。性劣而惡。有僱工

昌五。有戒殺放生圖說一本。願刻印送人。不時看誦。

吳吉氏知其意。大怒。暗將圖說扯碎。藏之穢處。昌五

旬之不見。又不敢問。只得飲恨吞聲。暗求速報。不數

月主人吳福。偶得瘋顛之病。語人曰。我不惜字。今顯

報矣。我糊窗抹桌嚼稿吐之。今上天教我削皮糊窗。割

肉抹桌。嚼舌吐地。言罷。用廚刀自削胸前之皮。貼在

窗前。以償用字紙糊窗之報。又將膀腿之肉割下。放在

桌上兩手擦抹。曰。此我用字紙抹桌之報。旋嚼其舌吐

於穢地而亡。其妻本女界中文明人。乃閉其門。恐有人

知之。俟夫死後。收拾停當。開門發喪。又逾一月。吳

吉氏不知悔過。反好殺生。一日睡夢中有人示曰。派汝

遭化蛆蟲之報。迨醒後。遂將家內餘資付昌五曰。我殺

生過重。又毀放生書籍。投於穢處。我今應化蛆蟲惡報

。言罷周身腫潰。未幾腐化蛆蟲。醫治不靈。後乃死。

昌五為之辦理合葬。詎葬後。雷火又燒其屋。昌五將所

餘之資。盡刻果報錄。與放生文。旋即歸里。生五子。

俱大富。

 
鞋底印字惡疾夭之

  蘇州泰和公司皮鞋廠。以橡膠製造男女新式文明皮

鞋。該公司經理為山東棲霞縣人氏。姓王名安樂字子平

。不重字蹟。首創男女鞋底模印字號為記。踐踏污穢。

已造其極。不數載。王忽腳患腫毒。濕氣流注。臭不可

聞。同人厭惡。毒發。拘孿腿筋弔。癱瘓難行。又患中

風。半身不遂。醫藥罔效。未幾。名登鬼籙。身作古人

。時年方三十也。生一子甚貧窮。世之鞋底印字者。其

速改之。

 
惜字賜生貴子

  山東歷城縣陳立基字孝根。年四十餘膝下空虛。路

見字紙必拾歸。香水洗滌。晒乾焚之。又見女子用廢書

夾線。乃以素紙訂冊換之。無錢則典質。朔望焚之。多

則十日或五日一焚。灰置大河。或埋淨土。行之六七年

。一夜夢中見有一人來請。行之一所。形同文廟。宣聖

端坐殿上。陳乃匍匐叩首。宣聖下坐笑而握手曰。君惜

字紙有功。吾門中選一人為爾子。昌大門楣。以見天之

崇德報功。毫髮不爽。仍令人送還。時已達旦。厥後妻

忽有孕。果生一子。天資過人。頗擅文譽。人仰之如泰

山北斗。後甚顯達。

  按此如宋之王曾。因其父敬惜字紙。後夢宣聖示兆

。以曾參分性托生。後果生子。故名曰曾。身極顯貴。

名垂青史。足徵天之報施。古今如出一轍。願世人仿而

行之。則亦必如王陳兩氏之獲報焉。
毀淫書得寶換相

  冀州張青年學子。少孤窮。閒遊新書局。問何書可

觀。該局經理即以風流詞曲愛情小說與之。張閱罷嘆曰

。此書直接害青年。間接害國家。非毀不可。問所值及

種類。該局出書名價目表示之。青年歸以告母。索錢買

書。母以為需用之書。釵釧與之。而焚於該局門外。母

聞大駭。後青年於家中字紙灰內得元寶兩隻。持以奉母

。母喜曰。吾子焚淫書而得金。後必有福。後一夜青年

夢一人與之言。謂爾相貌不貴。因爾毀淫書。 玄靈玉

帝命吾為爾改貴相。他日毋負初心。遂用手向青年面上

一枺而去。形貌頓異。非凡相也。後果顯貴。附錄袁了

凡曰。青年能取淫穢邪書惡狀及謗書焚化者。得子孫忠

孝節義報。好閱淫詞小說與聖賢書並藏者。得子孫淫佚

報。編淫詞。子孫娼優下賤報。作踐經書。子孫癡愚報

。引經書語作諧謔話柄。轉世喑啞報。

 
送子到兩口惜字家

  熱河呂旺。妻韋氏。四十無子。雖家貧不能行善。

然平素喜拾字紙。污者韋氏洗淨。焚送清流。恆久不懈

。夜忽有人敲門。問誰。答曰送子到兩口惜字家也。呂

聞之初不解其意。啟戶寂然。後果生二子。家小康。一

子見廟內殘碑臥地。旁列溺 。字蹟污褻。歸告其母。

出資移碑。置之潔處。一子於道旁廁所小菜廠垃圾桶堆

糞坑。處處留心。遇字必拾回洗曬。一日天井內拾得紅

紙一方。上書雷字。其弟於屋內亦拾得紅紙。上書朱衣

點。母聞之喜曰。此佳兆也。天祐惜字。必有平地一聲

雷。朱衣暗點頭之報也。其父專收買字紙。令二子入學

校插班。後二子均發達。孫亦能繼志。書香不絕。

 
惜字消災免劫

  登州胡斌。惜字聚灰。乘船送海。路遇少女同行。

斌則莊嚴容止。目不睨視。女曰。吾奉命至汝家。因汝

有惜字之功。應燒其半。今見爾品行端正。吾奏免回祿

。言已不見。斌至家。倍勤惜。後與妻子同舟到某縣赴

任。忽遇匪船十餘隻。匪徒數十名。來劫斌船。斌懼甚

。正戰慓間。突見船頭有金甲神。手持武器指揮。匪船

頓竄。神亦不見。斌即叩首謝恩。接任後。勸諭惜字。

 
惜字延壽

  蕪湖鄧萬琪。多方惜字。遇道路遺棄。拾投字簏。

與碗磁有字。拾埋淨土。遇草紙邊有字蹟。則翦焚之。

見人作踐坐臥字上。必婉轉勸戒。而於布上鞋裡字戳。

則請改花樣。一日鄧忽患病。夢文昌帝君頒飭令一道。

內稱不惜字紙罪律。如滅字翦字坐字踏字嚼字撕字。污

穢書籍。臥榻穢褻。書本夾線等等。天律有專條。作踐

者均有顯。而敬惜者亦有酬庸。如汝敬惜字紙。延壽三

紀。廣勸同志合力行之。并募捐收買。多訂白字本換貧

家鍼書夾。隨處隨地。吉神護佑。其速行毋違。特諭。

萬琪看畢乃甦。後竟勿藥而愈。益加奮勉。矢志進行。

兒孫繞膝。家亦饒裕。

 
工友惜字福報

  鎮江丹徒縣大路鎮趙業豐。家貧業煙工友。常以不

識字為恨。每見斷簡殘篇片紙隻字。惜如命脈。拾而焚

之。灰送長江。一日拾得鈔票五十張。每張俱五元。遂

自開小煙店於江都縣。煙紙不用字號。煙名以花樣別之

。如桂蘭則畫芝蘭。仙鶴則畫白鶴之類。包銅元銀元及

裹物。均用素紙。生意盛極。捐資收買字紙焚化。厥後

竟能識通文。妻戴氏。亦賢淑。勸夫廣行眾善。生六子

。孫二十。又開分店於淮陽各縣。每號資本多豐盈。壽

享八十三歲。此豈非惜字福報之徵歟。
------------------------------------------------
敬惜字紙古傳統是寫過字的紙不能亂丟棄
從古至今傳統 | 敬惜字紙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古人愛屋及烏,自然對字紙也敬重萬分。他們認為寫有文字的廢紙不能亂丟,總要先積存在紙簍裡,然後再慎重地拿到特定的場所焚燒。這就叫“敬惜字紙”。

敬惜字紙

相傳文昌帝君曾作《勸敬字紙文》,要人們珍惜寫過字的紙張,用完以後要集中焚毀,以免文氣流失。

魯迅先生《朝花夕拾·瑣記》中記有:”廟旁是一座焚化字紙的磚爐,爐口上方橫寫著四個大字道'敬惜字紙'。”這是對字紙爐的典型描述。

多成論壇觀點:留意我們身邊的一草一木,萬物皆有情。古訓雲:寫有字的紙不可以隨意丟棄(即不尊重之),讀書人如想妙筆生花不妨遵循。論壇原文:我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殺戮

古人認為經書(特別是《易經》)可以直接辟邪

清代袁枚《子不語》卷八”張奇神”條:

紹興有徐姓者,新典巨宅,書屋三間,臺榭俱備,為館師章生設帳所。章夜讀至二更後,忽聞東房啟窗之聲,疑為暴客,即於窗隙窺之,見一少婦玩月,登假山,攀樹杪,逾鄰垣去。疑是私奔行徑,遂掇書息燭而寐。雞鳴未曙,聞樹頭簌簌有聲,似是陽台歸來者。凌晨,書僮送湯沐至。問之曰:”東房為何人住?通內室耶?”童曰:”不通,乃前業主封鎖之閑房耳。”章聞大疑,因往觀之,則門封鎖,窗閉如故。窺之,內有靈柩停焉。至夜,留意觀察,又復如是。章因秉燭,啟窗入觀,則棺蓋斜起,中空無所有矣。章生乃將棺蓋代為扶起,取《易經》拆開,密鋪棺上,歸,登樓俟之。及五更時,見女從窗入,睹《易經》而卻,繞棺一周,旁惶四顧,舉頭見章,知其所為,拜而哀求。章笑而不許。鬼曰:”若汝不下樓,吾即上矣!”章仍不聽。鬼物乃作青面獠牙狀,騰踔直上,章遂眩而墜樓,不省人事。迨書僮送茶湯至齋,遍尋章生不得,乃與主人登樓觀之,見樓下東房,似有人在。啟關視之,則章生與女屍並臥地上。撫之,章體溫,因共抬出灌救,半晌蘇。述其所見,具呈於官,為之查屍親領埋。而屍親已全家遠出,因房無人看守,故為出典,至徐已三易其主矣。亦由殭屍為祟故耳。於是焚其棺。鄰家子患鬼者,從此絕跡矣。

如果任意糟蹋字紙會給自己招來禍害

《北東園筆錄·三編》”不敬字跡二事”條::

安溪李家婦某氏某翁,為邑諸生,去世已久,家中書籍盈架,氏生兒,甫周歲,每值兒下便,即折冊頁拭穢。一夜,適夫他往,氏閉戶睡,醒,失兒所在。欲起尋覓,忽被雷震死。明日,族人出操作,路經氏門,見呱呱小兒,知為氏子,不解何故擲置門外,遂抱入懷。及日卓午,門仍緊閉,不聞人聲,眾破門入,驚視,冊頁成堆,皆沾穢物,氏屍在焉。每怪世人拋棄字紙,輒自解曰:”我非讀書家。”遂至踐踏無忌。上乾天怒,如氏者可勝道哉!不知朝廷非字道不尊,官吏非字事不治,士民非字名利不成,振古如斯,其所維繫者甚大,而其理甚明也。是故天下不可一人不識字,即不可一日不敬字。又道光十三年二月初三日,同安洋宅陳姓者,累日賭輸,移怒賭具之害,盡投糞缸中。薄暮,某還過其地,心頭一悚,被雷打死,並碎其缸,無一人知者。是夜,大雨傾盆,漂盡污穢。及天明,眾視某屍橫地,見具尚在破缸之底,紙牌葉葉可數,方悟為不敬字蹟之報也。

我們該如​​何敬惜字紙呢?

(一)存敬意,勿隨意丟棄:弟子規雲:“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要將所有書籍,放置潔淨處,擺放整齊,用過後立即歸回原處,切勿角落地板、桌椅、餐廳,隨手一放,任人橫跨、踐踏,尤其浴室廁所內,更不宜放置字紙,十分不敬。古人讀經前,必淨手焚香,其心之誠敬,實為榜樣。

(二)報深恩,應妥​​善處理:現代人應用紙張十分氾濫,廣告、報紙、影印俯拾即得,若不善加處理,則必與垃圾、污物為伍,折福消壽,後果堪慮。其實,敬惜字紙,只是舉手之勞,隨緣方便,善加整理,能用則用,勿任意浪費,便是成就一件美事

(三)有堅持,勿隨順流俗:許多人拿字紙擦拭玻璃,或襯箱底,有的折成垃圾盒,有的鋪地以為坐墊,這些作法都是世人不明,蒙然造罪,實在可憐。我們應有定見,除了自己以身作則外,更要幫助大家建立正確的知見,改掉不當的陋習,用智慧啟迪惜字精神,實是功德一件。

(四)慎書寫,惜字於無形: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用字遣詞,若於世道人心有益,則功德無量,但淫詞穢語,引人暇思,爭訟辦案,離人骨肉者,實在罪大惡極。
----------------------------------------
惜字爐
坐東朝西,塔高十二米五,為三層樓閣式的磚、石結構,逐層縮小,第一層為四方形,石牆高為1.52米,邊長3.92米。正面有一碑式石雕,寬1米,高1.62米,中心處開有爐口,爐口上方刻有“惜字爐”的楷書字,並雕有雙龍戲珠。倚柱上龍身纏繞,下方雕有雙獅滾球,形態逼真。南北塔壁上各嵌石碑一塊,碑文依稀可辨,一塊記錄修建時捐款情況,另一塊敘述“借字惜”修建目的和意義,警戒後人:“讀書當因敬字而惜字。”切勿將“斷簡殘篇”、“單詞見字”用以“覆裹物”、“拭必糊窗”、“飛絮以入淤泥”、“同芳草而遭踐踏”,教誨後人“遍索蝌文”、“付云回祿”。一層為疊望式磚簷,四角塑有麒麟,文化大革命期間毀壞後,今倖存兩隻。第二層為八角八方形,疊澀式磚簷,塑有飛禽走獸,四方開有實窗,窗台塑有佛像,兩側雙龍纏繞,四方窗口虛設,虛實相間。第三層為六方六角形,開實窗,窗台塑有佛像,今已不存。正面窗口上堆塑雙鳳紅鯉,塔檐飾磚質如意斗拱,而吊風鈴,該塔結構嚴謹,造型古樸,雕刻細緻。
---------------------------
測水明珠——惜字爐(原文於2005年4月首發在雙峰網)
惜字爐——古人敬紙惜字的文化體現。
惜字爐又名“惜字亭”、“惜字塔”、“字紙亭”、“聖蹟亭”、“敬聖亭”……是昔日文人墨客燒毀文字紙張的地方。在這個小小的建築上,折射出中華民族尊重知識、崇尚文化的歷史。自古以來聖人百姓都遵從“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種田”的教誨。十年寒窗,金榜題名,錦繡文章,書生報國,青史留名是文人士子追求的最高境界。特別是明清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科舉盛行,對知識的頂禮膜拜達到了極致。
人們到處建文廟、修文昌閣,對知識、對文人尊敬的同時,對傳播知識的文字、作為載體的紙張特別珍愛。有的明文規定:寫有文字的紙張不得派以裱糊、包裹,更不能踐踏,果真成為廢品,必須送到惜字爐焚化,看到字紙丟棄在地,必定撿起來用火燒掉。這一習俗經久不衰,代代相傳。雙峰在線之《溪口山水美如畫》,文中介紹洛陽灣“遠近形勝不可比,萬象森羅入眼底”的測水古建築群時,即有建於明代(注1)的惜字塔:三疊一頂,依河而建,上有對聯“為學相期登道岸,但使餘灰付東流”。
明清白話小說《二刻拍案》第一篇“進香客莽看金剛經,出獄僧巧完法會分”中開頭就講了一段愛惜字紙的故事:
宋時,王沂公之父愛惜字紙,見地上有遺棄的,就拾起焚燒,便是落在糞穢中的,他畢竟設法取將起來,用水洗淨,或投之長流水中,或候烘曬乾了,用火焚過。如此行之多年,不知收拾淨了萬萬千千的字紙。一日,妻有娠將產,忽夢孔聖人來分付道:“汝家愛惜字紙,陰功甚大。我已奏過上帝,遣弟子曾參來生汝家,使汝家富貴非常。”夢後果生一兒,因感夢中之語,就取名為王曾。後來連中三元,官封沂國公。宋朝一代中三元的,止得三人:是宋庠、馮京與這王曾,可不是最希罕的科名了!誰知內中這一個,不過是惜字紙積來的福,豈非人人做得的事?如今世上人見了享受科名的,那個不稱羨道是難得?及至愛惜字紙這樣容易事,卻錯過了不做,不知為何。
由此看出古人敬紙惜字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雙峰縣的《湖南省水府旅遊區雙峰部分項目建議書》中曾提及惜字爐(塔),認識上雖然已經作為歷史文化遺產看待,卻是放在幾個古建築的末位(古硯峰、聖帝殿、地藏殿、惜字塔等)。而從惜字爐碑文(注2)看,它是一個獨立的歷史文化遺產。從全國各地存世量不多的同類建築看,這座整體完好、保護不善的惜字爐完全可以提升出來,建議作為洛陽灣旅遊路線的閃光點來操作。這麼好的東西,千萬不要投暗了。
在圖片上對“備極經營”的“備”字辨認了很久,後讀《曾國藩家書》(治家篇:禀叔父母,勿因勞累過度),“聞叔父去年起公屋,勞心勞力,備極經營。外面極堂皇,工作極堅固,”由此,對“備極經營”有了全面的理解。
注1:從注2的碑文看,應是建於清後期。
注2:碑文(引自網友zhigao163的圖片):
測水深潭之上有磐石焉,廣可容數席。善與彭司馬石仙愛其地幽而基固,水潔而風清,慨然欲建爐於斯,以酬惜字之願。頗慮工費浩繁,未易告厥成功。出而謀諸裡黨,毋何適觸其隱衷,皆爭先解囊,以成此舉。而彭君遂獨任其勞,口傳手畫,指揮石工,備極經營,而爐乃成。
世人於先聖昔賢之字,慢不知惜者多矣!而吾黨之人皆爭惜之。非有慕於聖賢之道,烏能於聖賢之字自惜歟?使從此惜字之一念充之人人。期勉為士君子而澤以詩書,文以禮樂,日變月化以漸幾於道,則吾黨之幸也!是為序。
同治十一年八月望日中書科中書附貢生陳元善性齋氏敬撰
------------------------------------
惜字爐,又名化字爐,因其形似塔,故名惜字塔爐。惜字爐為尊崇倉頡,敬惜字紙而建。倉頡,舊傳為皇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也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代表人物。“字,先聖精神所寄也。”以古造字法,如“仁”從人,“義”從我,中心為“忠”,如心為“恕”……流行傳播於世間,人們因以倉頡為聖人建廟祭祀。攸縣舊無倉聖廟,清道光十一年(1831),儒學人士夏恆等相約惜字會,建倉聖廟於文昌祠之左。前後六楹,中設神座,廊前建惜字爐二座。夏恆在《倉聖廟記》說,“竊維字者,宣流萬代,正名萬物,隨手應變,應心成言,其有書籍散逸,以洎墨翰遺棄;只詞片言,宛然如見心畫,其惜之也固宜。”又說,“吾同人作廟祀倉聖,進求先聖製字之意,操毫記事,染翰成文,其有涉於不仁不義不忠不恕文字,皆將違於心而棘於手焉。豈僅掇拾書籍之散逸,點檢翰墨之遺棄而己耶?是將以求福田利益也。”惜字,既可以使寫字之人慎重行事,又可致不亂丟棄造成污染,為求福田一大功德。科舉時代以為能中式登第者,皆從惜字中來。於是,敬惜字紙之風,盛行城鄉,據統計,攸縣建造的惜字爐不下數十處,民間常設專人入村串戶收集廢棄字紙入爐焚化。在那個時代,亦成為民間文化的一道風景。現保存的惜字爐不多,今介紹幾處:

土樂化字爐

在黃豐橋鎮嚴塘村土落衝組,始建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高7米,呈六角形,步步高尖頂,磚石結構,外觀四層,中空。臨大路面1米高處,有石拱門,內為爐膛,供焚燒字紙用,煙窗直通塔頂。拱石門兩邊刻對聯:“火候到乘勢變化;文光衝趁勢飛騰。”預示所在地的興旺氣象。橫額為“聖脈輝煌”,意為倉聖造字之脈,傳衍至今天的輝煌文化,清末秀才李卓先即出於此,解放前夕,地下工作者李孟球在此發展地下黨員,組織中共土落黨支部。解放初期,該組曾有3名學子考入大學學習。

蘭塘惜字爐

在皇圖嶺鎮龍和村圳上組橋頭鋪。民國23年建,紅砂岩構築,塔式,六方五層葫蘆頂,每層飛簷均有浮雕花草、蔬果、瑞獸,東側二層開窗為爐品,爐口左右陰刻楷書對聯一副:“字跡重千斤,火候十分文光耀;石屏聳百仞,水匯雙江瑞氣來。”額書“惜字爐”。惜字爐建於蘭塘橋邊。橋南北向,單拱直肩,橋面呈梯形,單拱券砌,與惜字爐錯落有致,渾然一體,具有十分珍貴的歷史、文化、工藝價值。

巷口惜字爐

在皇圖嶺鎮市上坪地區巷口。巷口為竹壟賀氏先祖賀隱倫、賀雲霄遷居地。清廩貢生賀家升《巷口記》稱:“自長橋抵萍鄉,山綿亙十餘里,橫跨不過數十步,左右之山洞者如門,立者如壁,昂者如棟突,卑者如簷落,儼若街市之排列,自上而下遠視之,中與長巷無異,巷口適當其口,故名。”惜字爐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 ,民國11年重修。高4米,二層四面飛簷翹角,葫蘆頂,紅石砌成。爐兩邊有“功宏鍛煉文章府,勢聳崇高寶貴基”的亭聯。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建的賀雲倫公祠就在惜字亭旁,即為惜字爐聯的“富貴基”。祠門聯:“嚴湖峰嶂人文起,巷口溪回世澤長。”據老人稱,惜字爐前原有一棵3人合抱的楠木樹,形態挺拔,樹蔭常綠。民國元年被雷擊,次年發新枝,更加鬱蔥。2003年被洪水沖倒,今又發3米高新枝。

銀坑化字爐

在蓮塘坳鎮銀坑村橫鋪組虎形山下。化字爐前刻嵌“銀坑”二字對聯:“銀鉤鐵畫傳柳體,坑儒夢書嘆秦專。”化字爐高6米,呈六角形,青石板鋪就,寶葫蘆頂。與相隔200米的陳晁炳旌表義士坊並立,成為銀坑地區一道文化風景,惜毀於20世紀70年代。
------------------
“敬惜字紙”和字紙爐

張奮文/攝

  在平陽縣,至今尚留存著幾處古蹟字紙爐,其中位於鳳臥鎮的一座保存最為完好。明代僧人居頂撰寫的《續傳燈錄》中,也提到元代高僧了萬禪師和字紙爐之間的一段因緣。了萬禪師,號一山,江西臨川人,曾經駐錫溫州江心寺十餘載,史稱“溫州江心一山了萬禪師”。了萬禪師天生瘦小體弱,少時讀書作文,頗有聲名,後出家。一日,了萬禪師於鄉間行走,碰到一座神祠,突然一陣風來,將祠前字紙爐中的紙灰旋起。目睹此景,了萬禪師忽然身心脫落,忘其所證,遂成一代高僧……

  我們現在每天使用,看起來普普通通的文字,在過去時代卻是顯得非常神聖和神秘的。相傳倉頡造字時,“天雨粟,鬼夜哭”。古人認為聖人造字洩露了天機,自然是要驚天地,泣鬼神了。由此可見古人對文字的敬畏。

  魯迅先生在《門外文談》中談到:“因為文字是特權者的東西,所以就有了尊嚴性,並且有了神秘性。中國的字,到現在還很尊嚴,我們在牆壁上就常看見掛著'敬惜字紙'的簍子。”在這裡,魯迅說的就是這個相沿既久,流傳甚廣的敬惜字紙習俗。

  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封建社會裡,教育不普及,廣大勞動人民連維持溫飽都有困難,讀書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很遙遠的事。面對白紙上的黑字,他們只見其一筆一畫在上頭,卻不認得之乎者也。只能無奈地搖搖頭,揶揄自己是“睜眼瞎”,於是便對那些少如鳳毛麟角能識文斷字的讀書人衷心敬重,而對文字則更是無限敬仰得近乎神化了。據《燕京舊俗志》載:“污踐字紙,即係污衊孔聖,罪惡極重,倘敢不惜字紙,幾乎與不敬神佛,不孝父母同科罪。”清朝時,社會上有大量的《惜字律》被看作是文昌帝君制定的天條聖律而流傳,今天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惜字律》、《惜字徵驗錄》、《文昌帝君惜字律》、《文昌惜字功過律》等文本。

  於是便有了許多禁忌。手不干淨不能觸摸褻瀆書本,寫過字、印過字的紙不可隨意丟棄地上,以免不小心遭到踐踏,更不能拿去“揩屁股”。民間傳說有字紙張不能墊坐屁股底下,否則屁股會長瘡,而用印了字的紙拭穢更要遭到報應。同治十二年(1873)3月14日的《申報》就刊載消息說,一女子用字紙拭穢,扔入便桶,遭雷擊跪倒。官方甚至明文禁止在可能用來拭穢的紙上印字,1873年12月3日兩江總督李宗羲通令各紙坊鋪:不准於草紙等項紙邊加蓋字號戳記,更不許將廢書舊賬改造還魂紙,“以免穢褻”。

  正因為如此,寫有文字的廢紙不能亂丟,總要先積存在紙簍裡,然後再慎重地拿到一定場所進行焚化,於是字紙爐便應運而生。設置字紙爐,當是當局者倡導於前,群眾響應於後。久而久之,遂成為一種社會風氣,漸至婦人孺子,也多養成此種習慣。有的雖是文盲,也以為敬惜字紙乃係一種善事,可以庇蔭子孫讀書上進,若任意踐踏字紙,乃屬缺德,對子孫後代不利,故都以虔誠心理來敬惜字紙。

  在舊時的溫州各縣,凡人口較為密集的鄉村和集鎮的村頭巷尾,都建有“字紙爐”,專供焚化字紙之用。直至“文革”前,還能經常看到這種焚燒字紙的專用處所。只是經過歷史的滄桑變化,現絕大多數已被拆毀,遺跡蕩然無存。近年來在文物普查中發現,在平陽縣鳳臥鎮塔邊村的大路邊,還有一處保存完好無損的清代字紙爐。

  這座字紙爐基座青石打製,作須彌座式,四角飾有虎爪。爐身為青磚結構,分上下兩層,高約6米,重簷翹角攢尖頂,簷角飾有吻獸,上下兩層均設廊柱,內壁堆塑各式人物圖案,形像生動。柱上刻有數副對聯,其中以“向吾還字債俾爾繼書香”為最佳。爐左面為燒字紙的黑門洞,尚留有煙塵燒痕的餘跡。整座字紙爐造型勻稱堅固,玲瓏雅觀。溫州其他各地的形制,均大同小異差別不大。只是在字紙爐兩邊鐫刻的文字有所差別。有的是“敬惜字紙功德無量”字樣,或者是“毋棄六書片紙只因一字千金”、“一爐紙化氤氳氣萬古人存愛護心”、“案有殘篇須爛熟都因字跡付鴻爐”以及“偶來付丙者便是識丁人”等對聯。

  據老輩人說,從前在溫州的街頭巷尾,常能看到身背竹簍,手拿火鉗拾字紙的人。他們後背還貼著用白紙寫成的“敬惜字紙”四個大字。他們有的是因為患了眼疾,視力衰退,於是許下心願來撿拾字紙,以企恢復光明。另一種人是不識字的老人,利用空閒的時間來撿字紙,希望來生能識字讀聖賢書,成為人人敬重的讀書人。他們為了求來生識字,不辭辛勞,終日逡巡於大街小巷拾撿字紙,有的甚至在撿起字紙時還要在頭上打個轉圈表示恭敬再放進簍裡,然後送到字紙爐焚燒,那種虔誠與敬神無異。而當時每個讀書人定會在書桌旁擺一個字紙簍,將廢棄的字紙丟入其內,留待沿路拾字紙的老人到來,再將字紙倒給老人,一併帶到敬字紙爐去焚燒。

  已故的費孝通先生在世時經常提到“敬惜字紙”。他說童年看到過祖母把每一張有字的紙都要拾起來,聚在爐子裡焚燒,並教育他說要“敬惜字紙”。雖然自己也曾經笑老祖母迷信。但當自己長到了老祖母的年紀,才明白“敬惜字紙”的文化意義。紙上寫了字,就成了一件能為眾人帶來禍福的東西,不應輕視。清代山東的戲曲家曾衍東曾畫一幅“敬惜字紙”的條屏,上方題詩云:“惜字當從敬字生,敬心不篤惜難成;可知因敬方成惜,豈是尋常愛惜情。”古人對於文字紙張的愛惜程度,是現代人所無法理解的,而先輩們千百年間綿延下來的對於文字的敬畏,到我們這一代人身上卻悄然而止,其中一個深層次的原因,便是文化的普及。

  隨著社會進步和科學文化的昌明,尤其是教育的普及,每個人開始很頻繁地接觸到文字,人們對文字的尊敬和神化也隨之淡忘而幾至於消失了。“敬惜字紙”習俗的消亡,雖然是時代進步的反映,然而作為頗具鄉土風貌的建築物——字紙爐,卻是應該用心加以保護的,畢竟它曾是某個歷史時期的見證,向人們默默訴說著先人的惜字之風和其中蘊涵的精神。
----------------
惜字律二種

辛德勇

光緒十三年坊刻本,竹紙1冊
又光緒十年坊刻本,竹紙1冊

"敬惜”字紙,也就是帶字的紙,在我國有很久的傳統。所謂“惜字
律”,就是勸人“敬惜”字紙的善書。惜字律有不止一種傳本,但我所見
到的每一種的首要內容都是所謂“《文昌帝君惜字律》”。
文昌帝君是民間信奉的一尊神祗,它本身的來歷實頗為可疑。“文昌”
本來是北斗之上六星的合稱,名為“文昌宮”,在中國原始信仰及道教中
俱為主司命的大神。文昌六星中有“司祿”一星,又專主“賞功進士”。
而文昌帝君則本稱“梓潼神”,是四川梓潼縣一帶信奉的一種地方神。與
文昌神出自天星不同的是,梓潼神是由凡人升舉而來。相傳梓潼神本名張
惡子,仕晉戰死,在梓潼立廟祠祀。後來唐玄宗和唐僖宗兩度入蜀避難,
均得到梓潼神佑助,於是被晉封為濟順王。至宋咸平年間,又受封為英顯
王,影響日益增大,並由一尊地方守土神兼有了預知科舉仕途和黜陟窮通
的功用,後又發展為專門司掌祿籍。這樣一來,便在全國各地普遍設立祠
祀。至此,梓潼神已取代了文昌宮司祿星“賞功進士”的功用,於是在元
延佑年間封授它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掌“判桂祿二籍”。梓
潼神亦從此與文昌神合而為一,俗稱“文昌帝君”或“梓潼帝君”。
就是這樣一位橫死的武將,卻稀里糊塗地成了主掌文人命運的神祗。
有關文昌帝君靈驗的故事有很多,明代擬話本小說集《西湖二集》中有《文
昌司憐才慢注祿籍》一則,講的就是文昌帝君為唐末才子羅隱添注祿籍的
故事。羅隱的故事時代雖早,出現卻較晚,在宋人洪邁所撰《夷堅志》一
書中,則記有一些更早出現的靈徵事例。寫字是文人的職份,因而這“敬
惜”字紙的工作便也歸由文昌帝君來管轄。《文昌帝君惜字律》究竟傳自
何時,我沒有做過考證,所見收錄此文的“惜字律”善書均為清末刻本;
過去的藏書家一般不收藏這種書,即使偶然收藏,一般也不會收入藏書目
錄,所以未見前人著錄有較早的刊本,因此無法藉此界定其始見時間。不
過從清末普遍流行此書的情況來看,它的出現應當已經有很久一段時間。
我書齋裡的這兩種惜字律,光緒十三年刻本名《惜字律》,光緒十年
刻本名《惜字新編》。後者鈐"真州吳氏有福讀書堂藏書”朱文方印,知乃
清末揚州藏書家測海樓主人吳引孫故物。吳引孫藏書後售與北平富晉書
社。富晉書社出售時編有《揚州吳氏測海樓藏書目錄》,一一羅列吳氏所
有藏書。其中稍微像樣一點兒的善書,均單獨列在子部雜家類中;此外尚
有166種善書,則被富晉書社老闆合列在一起,標價30元出售,在這當
中就有這部《惜字新編》。可見這樣的書在當時實在不值得一提。又這兩
種《惜字律》均非原刻,後者且在籤條上就印著“重刻惜字新編”的字樣。
這兩種書都是以所謂“《文昌帝君惜字律》”開篇,但兩種《文昌帝君惜字
律》的內容卻頗有出入,可見決不是文昌帝君神授,而是凡世文人所編造。
二者之間最大的不同是前者“僧道遍傳惜字律,慧眼自明六通出”一句,
後者作“儒者遍傳惜字律,文章燦爛花生筆”。針對不同的對象,各有各
的作用,說不上孰短孰長,可能把二者合而為一,互補其缺,要更為合理。
最有意思的是雖然題為“文昌帝君惜字律”,但是其實際內容卻是勸導諸
色人等傳布惜字律的偈語,開篇即謂:“國家頒行惜字律,風調雨順干戈
息。 ”結尾雲:“一切發心刊印者,善報昭彰慶有餘。”看來文昌帝君神力
實在有限,他的戒律還要靠國家頒行、大眾傳布,才能被芸芸眾生所接受。
那麼,所謂“文昌帝君惜字律”的內容究竟是什麼呢?或者說“文昌
帝君”規定人們必須怎樣“敬惜”字紙呢?按理說這兩種惜字律書既然都
冠有“文昌帝君惜字律”的字樣,就本應都載有“文昌帝君惜字律”的內
容。可是這兩種惜字律書的內容卻差別很大,所以很難斷然判別。至少在
這兩部書中,還找不到二者大體相同的可視作“惜字律”的內容。這種情
況說明所謂“惜字律”應完全出自民間,所以才會如此混亂。
相比較而言,光緒十三年的《惜字律》也許含有更多可以看作是“惜
字律”的內容。緊接在勸導人們傳布惜字律的偈語之後,《惜字律》一書
刊有“敬字紙功例”和“慢字紙功例”,繼之是完全以“文昌帝君”口吻
寫的“勸惜字紙文”並附有“敬字十凡例”。所謂“律”的準確涵義無從
知嘵,若作律令之“律”或戒律之“律”解,則“惜字律”應有強制性,
違之要受到懲罰。從這一意義上講,可以視作“文昌帝君惜字律”的似乎
只有“慢字紙功例”。
"敬字紙功例”和“慢字紙功例”都是用“功過格”的形式,分別規
定對各種敬惜或侮慢字紙行為的獎懲措施。“功過格”本是善書中常見的
供人自我約束的規條,寫明做某善事可記若干功,做某惡事則要記若干過。
天日昭昭,到頭來功過相抵,該獎該罰,自有報應。了解到這一因緣,所
謂“敬字紙功例”和“慢字紙功例”,又理應一體看待;而以文昌帝君口
吻寫下的“勸惜字紙文”及所附“敬字十凡例”,既然說是出自文昌帝君
之口,更不可漠視,所以不妨都把它看作是文昌帝君制定的天條聖律。
敬惜字紙最高的功德,是“生平以銀錢買字紙至家香湯浴焚者”。不
用說窮人,就是一般中等人家,恐怕連人也用不起香湯沐浴,所以這決不
是誰想積就積得起的功德;也正因為尋常人做不到,“文昌帝君”才將其
列為可記“萬功”之首功,憑藉此功,可“壽增一紀,長享富貴,子孫榮
顯”。這裡所說的“字紙",雖然其本意主要是指帶字的廢紙,用香湯洗淨
後焚化是為使神聖的文字免受褻瀆,並不是鼓勵燒書,但有兩類書卻明文
寫在應焚毀之列。一種是“怪異淫亂”之書。在“敬字紙功例”中專有一
條明確規定說焚毀此等書籍,可以記錄“百功”,並能使“本身增壽,子
孫貴盛”。另一種是殘缺不全的書籍。敬、慢字紙功例雖無明文規定,但“文
昌帝君勸惜字紙文”所附之“敬字十凡例”中,已把“不全遺書、破殘經
卷”與“淫詞小說、惡款榜文”並列,要求人們隨手撿拾,“隨即焚化”。
這樣一來,不可避免地就要毀掉許多被視作“淫詞”的優秀文學作品;一
些罕傳稀見的歷史文獻,靠殘篇零卷,還可以保存一部分內容,或是以幾
部殘書配成一部全書。這樣的殘書,一旦被毀,要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那些一心想要通過尊奉“惜字律”來積累功德的善男信女,無意中可能正
做了毀滅民族文化的千古罪人。“惜字律”的流行,對於一些古代典籍的
散佚失傳,應當起到了一定的不良作用。
不過總的來說,“惜字律”勸導人們愛護書籍,對於保存古籍,還是
有一些積極意義。如“敬字紙功例”要求人們“不輕筆亂寫,塗抹好書”;
“不以書字放濕處霉爛,並扯碎踐踏”;“慢字紙功例”中要求更嚴,如不
能“以字紙經書放船艙底並馬上,令人騎坐”,違之要記“二十罪”,“生
毒瘡,受人欺凌”;不能“以經書枕頭”,違之要記“十五罪”,遭“窮苦,
受杖刑”;甚至“以不淨手或便溺後不洗翻閱經書者”,也要記“三罪”,
遭“生刈指瘡”之罰。如此說來,古代賢人如歐陽修者流如廁讀書的習慣,
若文昌帝君有知定然會給以更嚴厲的懲處。
"敬字十凡例”中還有一條與古代典籍的流傳有關,值得注意。這一
條主要針對刊印書籍,規定說:“凡抄刻刷印之家,一切樣稿印板,割補
差訛,慎勿輕棄隻字,久久自有福報。”時下在古舊書肆中偶爾還可以看
到一些古籍的試印樣本或校樣本,它們能夠得以傳世而不是被毀棄,在一
定程度上或即與此有關。我得到的一部武英殿聚珍版本黃山谷詩集,為試
印樣本,本來滿篇皆是上下乙誤及訛字,卻都被一一用字釘改正鈐補。這
種做法費工耗時甚多,不如用改正後的書版另刷一部省事,如此不憚其煩,
很可能即與這種希求福報的觀念有關。這些樣本有時能夠反映出作者定稿
的過程,加之刷印最早,獨具特色,因而也是很有價值的收藏品。
《惜字律》的主要著眼點是“敬惜”寫出或印出的文字。與此相比,
光緒十年刻本《惜字新編》雖然也有與《惜字律》相似的內容,卻更側重
於勸導人們在寫字時要下筆矜慎,不要損害別人。
與《惜字律》相似的內容題作“惜字七十八款”,對“敬惜”字紙的
要求,則比《惜字律》的涉及面更廣,幾乎所有器物上都禁止寫字、刻字;
甚至連臥房內也不能放置書籍。當時讀書人大多有錢,有寬闊的書房,所
以才會有這樣的戒律。要是在今天,書不能放在臥房中,又讓放到那裡去
呢?在焚燒所謂“淫穢”書籍方面,除了要“燒毀淫書艷曲唱本”之外,
還明確提出“若能劈板燒毀,功德更無量”。事實上清朝廷在禁毀所謂“淫
穢”戲曲小說方面始終不遺餘力,《大清律例》中有明文規定,要“務搜
板、書,盡行銷毀”(見《大清律例》卷二三刑律賊盜上),所以“惜字律”
中要求人們“劈板燒毀”,與《大清律例》正是一文一武,互為表裡的事
情。
為了加強宣傳效果,《惜字新編》列有“敬惜字紙富貴福壽之報”和
“不敬惜字紙窮苦夭壽天誅之報”兩項內容,通過實例進行恫嚇利誘,這
是善書中常見的老套子。至於所舉事例是否屬實,恐怕大多也都死無對證,
姑妄聽之而已。“富貴福壽之報”中最為有名的例子是宋人王曾因其父“敬
惜字紙十幾年”而“中狀元,做到尚書,拜宰相”。《惜字律》中同樣記有
這個例證,再早在明末的擬話本小說集《西湖二集》中有《愚郡守玉殿生
春》一則故事,也講到過它。只是在這兩部書中王曾其父不止“敬惜字紙
十幾年”,而是“一生敬重字紙”;“凡是污穢之處、垃圾場中,或有遺棄
在地下的字紙,王曾父親定然拾將起來,清水洗淨,曬乾焚化,投在長流
水中”,這才積下這般功德。王曾確是宋代有名的狀元宰相,不過他幼年
喪父,靠仲父掬養成人,他老爹連養育的職責也未能盡到,至於為他積什
麼“陰德”,就更屬無稽之談了。我讀書甚少,不知王曾的故事最早出自
何許稗說,但至少正史中是絕無記載。
《惜字新編》中這些典型材料,今天讀起來是很無聊也很枯燥的。相
比之下,《西湖二集》中《愚郡守玉殿生春》的故事卻是一個非常形象、
生動的例證。故事講的是宋孝宗朝宰相趙雄,本來癡呆不通文墨,老師出
題練習做對子,“一雙徵雁向南飛”,他對“兩隻燒鵝朝北走”;“門前綠水
流將去”,他對“屋裡青山跳出來”。就是這樣一個貨色,卻因為“有一著
最妙之事,是敬重字紙”,那“九天開化文昌梓潼司祿帝君”便認為他陰
功浩大,下降佑助,使他一路連蒙帶撞,稀里糊塗地混了個“同進士出身”,
並一直做到宰相。作者寫這故事的本意是說聰明常被聰明誤,愚人自有愚
人福,主要不是為了勸人敬惜字紙,所以把趙雄寫得過於愚蠢。其實趙雄
在歷史上亦實有其人,《宋史》有傳。他雖然不像王曾那樣聲名顯赫,卻
也頗有才幹謀略,位至宰輔,決非低能如癡呆兒者。或許即因與史實相距
太遠,這則故事才沒有被收入《惜字新編》作為典型。
《惜字新編》收錄的福禍報應故事自然多屬無稽之談,不過其中個別
一些事例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可以用作研究社會生活史的資料,
值得重視。如“敬惜字紙富貴福壽之報”中有一個例子是:“山西靳大,
在北京開煙店,見各店都用字號,字紙撕裂拋棄。靳大自知罪過,即改用
花樣為記。買煙之人,獨認靳家。花樣著名,一年利息數倍。復往南省開
布店、雜貨店、皮貨氈貨店,都用花樣,不用字號。敬惜字紙數十年,到
處馳名獲利,遂大富。”“花樣”也就是圖案徽記,用作標誌,直觀醒目,
在現代商業活動中是通行的作法,古代文化普及程度低,識字的人少,用
“花樣”作商家的標記,當然會比使用文字效果更好,與其是否敬惜字紙
則沒有任何關係。研究古代商業史,這是很難得的絕佳資料。類似的史料
還有“惜字七十八款”中的首條,反映了清代州縣衙署中文書檔案的貯存
情況:“勸賢良長官,嘵諭各房書吏,凡藏案卷,宜用木櫥,以免鼠蝕蟲
傷,切不可用木櫃。近日州縣府道各署內,案卷皆藏木櫃中。書役等人,
日夕坐臥,甚屬穢污。伏望賢良長官,作速嘵諭,改用木櫥。”這樣具體
的資料很難尋覓,雖然不一定能夠代表整個清代全國各地的普遍情況,但
編書的是錢塘和余杭人,它至少可以反映清代後期浙江一帶的情形。歷史
研究的許多重要資料都是來自這種無意的記述,所以搞這一行一定要廣泛
涉獵各種古代文獻。只有孤陋寡聞恣意遊談的無知妄人,決沒有毫無用處
的閒書。
前面提到,明代擬話本小說集《西湖二集》中的《文昌司憐才慢注祿
籍》一篇,講了文昌帝君為羅隱添注祿籍的故事。在這篇故事中羅隱因生
性輕薄,出語下筆好嘲諷怨恨他人,弄得雖才兼文武,卻遲遲懷才不遇。
後來一改舊習,不再觸及人是非長短,文昌帝君遂託夢告以將慢慢添注其
祿籍,羅隱終於嬴得錢鏐賞識,做到吳越的諫議大夫。可見“文昌帝君”
不僅關注人們是否愛惜文字,還很在意文字的內容是否合乎法度。《惜字
新編》中有《文昌帝君惜字真詮十二則》,每則並附有正反兩個事例,就
是勸戒文人下筆,不要傷害別人。在這裡“惜字律”的“惜”字,便成了
慎重的意思。《文昌帝君惜字真詮十二則》中有“以詩扎訕笑他人”和“下
筆刺人忌諱”兩項應當要“惜”的文字,就是前述故事中羅隱犯下的過失。
除此之外,要“惜”的文字還有“關人性命者”、“關人名節者”、“關人功
名者”、“屬人閨閫陰事及離婚字者”、“下筆離間人骨肉者”、“下筆謀人
自肥,傾人活計者”、“下筆凌高年,欺幼弱者”、“下筆狹私懷隙,故賣直
道,毀人成謀者”、“下筆唆人構怨,代人架詞者”、“下筆恣意顛倒是非,
使人含冤者”等。這些教條,對於當時的社會教化,或許會起到一定助益,
但其中的一些條款顯然需要有限定性的前提,如惡棍歹徒的性命、名節、
功名,即使是在當時,也不應曲為保全,否則遺患社會,恐怕並不符合“文
昌帝君”勸人惜字的初衷。
惜字律的出現,估計可能與佛教信徒敬重經書的做法有關。《夷堅志》
支志甲集卷六有“兜率寺經”一條,講一愚人因用《圓覺經》作臥榻單(也
就是現在所說的床單),便遭報應,得癩疾而死,說明人們一貫相信佛經
不可侮慢。《夷堅志》甲志卷一二“鼠壞經報”一條甚至還有老鼠因咬壞
《金剛經》而遭報應的故事。在《惜字律》收錄的《文昌帝君勸惜字紙文》
中,“文昌帝君”說:“予竊怪今之人,名為知書,而不能惜書。視釋老之
文,非特萬鈞之重;其於吾六經之字,有如鴻毛之輕。或以字紙而泥糊,
或以褙屏,或以裹物,或以糊窗,踐踏腳底,或以拭穢,如此之類,不啻
相倍蓰矣。何釋老之重,而吾道之輕耶?是豈知三教本一,而欲強茲分別
耳。吾自有善惡二司,按察施行,以警不敬字紙之例。”顯而易見,“文昌
帝君”主要是勸人敬惜儒家之字紙,而溯其淵源,則是取法於釋、老二教
信徒為積累功德而敬重方外經書。
《惜字新編》卷末列有出資印送此書的信士的姓名和印送數目,共計
一次即印行6970部。古代木版刻印書籍,這已是天文數字。惜字律在民
間流傳之多之廣,於此可見一斑。但也正因為傳本太多,過去藏書家和圖
書館往往對它不加理會。社會幾經變遷之後,時至今日,特意想找一本來
讀讀,則已經不大容易。
1999年8月5日記於京西未亥書室

惜字也是一種慈善

發佈時間:2010年04月24日來源:公益時報作者:徐文彬

在舊時福州,每當夜幕降臨,總會有拾遺人出現在街頭,他們身背貼有“敬惜字紙”的紙簍,手持火鉗,細心尋覓著散落在街道上的字紙,若有發現,便極為小心地用火鉗將其夾入紙簍,紙簍裝滿後,他們邁著蹣跚的步伐,回到尖塔式的惜字爐旁,將紙簍字紙傾入其中進行焚燒,並將紙灰盛入錦囊,待到黃道吉日,風和日麗之時,福州社會名流便雲集閩江邊,舉行隆重儀式,將紙灰灑入閩江,為字重回江河母親的懷抱餞行,此便是古時榕城惜字習俗的一幕。

古人對字為何如此虔誠?因此在古人觀念中,字是神聖的,不可褻瀆的,恰如清代著名詩人陳玉澍曾在《院道港惜字會碑記》中所載:“字能使昧者哲,拙者巧,窒者達,賤者尊;為胥吏薄書之用,為廟朝詔勅之文,為士人科名之階,為國家富強之本。”甚至傳說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然而惜字習俗並非隨文字肇始而產生,根據學者考證:“惜字之濫觴,約起於宋元之際”,“盛行於明清之時”,這其中與文昌神信仰的普及有極為密切的關係。

文昌神本為梓潼神邸,後被宋理宗詔封梓潼神為“忠文英武學德仁聖王”。以敕封的形式肯定了梓潼神主宰文運科舉的職能。元仁宗延祐二年(1316),梓潼神又被朝庭加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至此,“梓潼帝君”與天上文昌星合二為一,在科舉盛行的年代,文人為能金榜題名,光宗耀祖,自然對“文昌梓潼帝君”膜頂崇拜,使文昌神崇拜遍及全國。

隨著文昌信仰的普及,許多有關文昌信仰的書籍也隨之流行,主要有《陰騭文圖說》、《文昌帝君勸敬字紙文》、《文昌帝君惜字真詮》、《文昌帝君惜字功罪律》等等。此類書籍勸喻人們尊重文字,敬惜字紙,若是珍惜字紙,人們福祿就會增加,將會仕途順暢、家庭美滿,反之若是糟蹋字紙,陰騭就會受損,將會災禍連連,衰運不斷,受此影響,因此便有了惜字習俗的產生。

福州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文風鼎盛,因此惜字習俗極為盛行,拾遺人、惜字爐隨處可見、甚至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也處處透露著惜字習俗,為了惜字、床俱、碗筷、內衣、香皂、炮竹等許多日常生活用品被禁止銘刻文字,而只能以圖案標識。為了惜字,百姓們將橋樑道路的文字抹去,倉山區蓋山鎮陽岐村有座“午橋”,為北宋年間建造,原來每塊石頭上都有刻字,相傳為蔡襄筆跡,村民為了能使文字免遭車馬踐踏、免受泥淖玷污,於是僱工匠將刻字取下。

福州的惜字習俗甚至流傳到外地,如南平浦城民間親友饋贈食物,上面另加紅紙一塊,剪成種種吉祥花樣。而在清朝道光之前,紅紙多剪成吉祥字樣。長樂名宦梁章鉅寓居浦城期間,他的兒子梁恭辰目睹此習俗,認為對文字大不敬,於是與家人四處奔走,創辦惜字局,宣傳用剪花代替字,並親自設計花樣紙16種,在梁氏家人的努力下,終於移風易俗,使此習至今仍然沿襲。清代許多福州人赴任台灣擔任教諭(相當於現在的教育局長),在他們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台灣悄然形成惜字習俗,在文獻中有頗多記載。

惜字不僅是珍惜文化之舉,更被視為是善舉,因此舊時許多福州慈善組織將惜字納入業務範圍之內,與“育嬰”、“濟貧”、“養老”、“助殘”等善舉並列,善堂善會除每日僱人沿街收取外,每月還定期收買各種廢紙、舊書、淫書,然後匯總火焚,為了能維繫支出,福州官府甚至購置田地,田租專門用於惜字之用,鼓山鎮後浦村仍然立有清道光23年(1843年)的耕田碑《嚴諭各佃不准拖欠官置惜字田租谷告示碑》。

惜字習俗對福州人文鼎盛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它一方面使文風澄清,明清時期福州為刻書重鎮,刻印書籍流通天下,可是卻極少有書坊刻印淫穢書籍,這可以歸功於惜字風俗,當時坊間盛傳有個叫許百川的福建畫家,極擅長人物素描,但所做之畫多為春宮畫,結果手掌被雷打斷,媳女被土匪截去擄去,兒子被殺,房屋被毀,許的厄運均是“不惜字”報應,使許多福州文人引以為戒。惜字習俗更使百姓在日常生活認識到文字的神聖性,使他們崇尚知識,珍惜書本、以學為榮,使書香滿城,成為人材的搖籃,產生了諸如林則徐、嚴復等飽讀詩書的愛國之才。
--------------------------
勿棄字紙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清初之名居士。原名夢顏,又名思仁,自號懷西居士。博通經藏,深信淨土法門。嘗以眾生造無量罪,而淫殺二業實居其半,因深惟經義,著勸勉戒殺、戒淫之二書。前書名《萬善先資》,後書名《慾海回狂》。此外,又著有《陰騭文廣義》三卷、《西歸直指》四卷。乾隆四年正月,與家人訣別,謂將西歸,家人請以香湯沐浴,卻之曰︰'我香湯沐浴久矣。'談笑而逝。享年八十四。其著述被合編為《安士全書》行世。)

  人之所以獨貴者,以其口之能言也,亦以其手之能書也。手能書,則手亦能言矣。然口之所言,僅聞一室;手之所言,可達萬里;口之所言,止於當時;手之所言,可垂後世;口之所言,人以耳聽;手之所言,人以目聽;口之所言,片時即疲;手之所言,千秋不倦。甚矣!字之有功於人也。世間若無文字,則官吏無以為治,政令無以為憑。豈獨家不能家,亦且國不能國矣!人之受恩於字者如此,而謂字紙可輕棄乎!字紙固不可棄,字尤不可棄。不順乎親,終身棄去'孝'字;不友於昆,終身棄去'悌'字。如是逐一檢點,則字之為我棄者,多矣!若夫裹物糊窗,狼藉委置,則所棄者,不過字紙耳。或疑蒼頡造字,開萬古文字之源。但當天為雨粟耳,奈何鬼复夜哭乎?不知世間文字,既有正用,即有邪用。天之雨粟,因正用也;鬼之夜哭,因邪用耳。
-----------------------------
古人是如何敬惜字紙的

午夜讀史
敬惜字紙在中國有很悠久的傳統,作家賈平凹的《我寫廢都前後的西安情結》一文中說:“文字乃聖人創造,人人皆當敬惜。文人瀆污字紙,文曲星降罪,則進學無門,考試不第;常人瀆污字紙,則瞽目變愚,撿拾者,功德無量,增福添壽。”因此,古代民間流傳有大量的今天我們仍然可以看到的告誡人們敬惜字紙、敬重文字的天條聖律,如《惜字律》、《惜字新編》、《惜字徵驗錄》、《文昌帝君惜字律》、《文昌惜字功過律》等等。而且,從儒佛經典到筆記小說均有大量關於敬惜字紙、敬重文字的訓戒及傳說。
  明凌蒙初《二刻拍案》卷一“進香客莽看金剛經,出獄僧巧完法會分”就講了一段愛惜字紙的故事:宋時,王沂公之父愛惜字紙,見地上有遺棄的,就拾起焚燒;便是落在糞穢中的,他畢竟設法取將起來,用水洗淨,或投之長流水中,或候烘曬乾了,用火焚過。如此行之多年,不知收拾淨了萬萬千千的字紙。一日,妻有娠將產,忽夢孔聖人來分付道:“汝家愛惜字紙,陰功甚大。我已奏過上帝,遣弟子曾參來生汝家,使汝家富貴非常。”夢後果生一兒,因感夢中之語,就取名為王曾。後來連中三無,官封沂國公。宋朝一代中三元的,止得三人,是宋庠、馮京與這王曾,可不是最希罕的科名了!誰知內中這一個,不過是惜字紙積來的福,豈非人人做得的事?
  清梁恭辰《北東園筆錄初編》卷四《勸人惜字》條記載:“朱坎泉者,錢塘諸生。客遊他省,有某官延課二子。見其居民不知惜字,糊窗抹桌踐踏穢污,惡習相沿,恬不為怪,乃力勸居停,捐貲收買。或有不潔之紙,必手自洗滌焚燒。逢人勸諭,竟移其俗。不數年間,所收之字以百億萬計。及其歸也,長子名瀾,以嘉慶丁丑成進士、入翰林,次子瀛亦以某科登鄉薦矣。”該書卷五《惜字速報》記載:“凡檢拾焚化諸冗務,悉陳蓮航茂才(洛)力任之,日與檢拾傭工相交接,不憚煩也。蓮航本居福州,攜其子授讀於浦城。一日其子得狂疾,跳而出,夜行倀倀,幾為路鬼所揶揄。有拾字傭素識之,時夜已深,乃掖之入粵山道院,而使人通知蓮航。凌晨引歸,疾亦尋愈。當日尋覓者皆注力於城外溪邊,而不知其近在市里之內,向使不遇此傭,恐當夜即有變故,向使此傭與蓮航父子不相習,則亦未必即引之使歸。僉曰:'此惜字之功也,事方創始而已有食其報者,可以勸矣。'”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雲文字乃“古聖賢心跡”,故字紙不可穢用,否則下場會很慘。古人《惜字編》記載:“普門寺僧,師徒九人。徒等應赴焰口,輒焚心經,紙灰遍野,一小僧心非之,未言。夕夢陰府攝去,七僧俱跪,聞呵曰,汝妄燒經文,當墮畜道。謂小僧曰,姑饒汝,歸告世人,念經可,焚則不可。寤後數日,四僧牆壓死,二死於水,一死於魘。”這種因果報應的事偏有人深信不疑。1873年3月14日上海《申報》刊載一消息說,一女子用字紙拭穢,扔入便桶,遭雷擊跪倒。同年12月3日兩江總督李宗羲通令各紙坊鋪:不准於草紙等項紙邊加蓋字號戳記,更不許將廢書舊賬改造還魂紙,以免穢褻”。當然,用這種因果報應的方式來訓誡人們敬惜字紙,未免迷信的成分過多,但敬惜字紙的美德還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那字紙該如何處理?《二刻拍案》卷一開篇詩曰“世間字紙藏經同,見者須當付火中。或置長流清淨處,自然福祿永無窮”;《顏氏家訓》雲“應於焚化”。《我寫廢都前後的西安情結》一文中一老者曾經告訴賈平凹,老者年輕的時候,西安寺廟庵觀道院都設有鐵爐的,每日又派出當值的和尚道人,持釘竿,挑竹筐,走街串巷收撿字紙,然後攜回投爐焚化。
  古代各地都建有“敬字亭”、“聖蹟亭”、“惜字塔”、“惜字宮”、“焚字爐”、“焚字庫”等,一般來說塔身通常有一孔,或方、或圓或倒U形,用於焚燒字紙。成都十大旅遊古鎮之一的蒲江西來古鎮有一座百年曆史的文風塔,塔正面建有焚字庫,上刻“惜字宮”三字,兩旁有聯曰:“廢墨收經史,遺文著漢唐”。湖南隆回縣岩口鄉河邊村有一座始建於清代道光己酉年間的“惜字爐”,實際上是高十二米五的三層樓閣式的磚、石結構的塔。南北塔壁上各嵌石碑一塊,碑文依稀可辨,其中一塊敘述“借字惜”修建目的和意義,警戒後人“讀書當因敬字而惜字”,切勿將“斷簡殘篇”、“單詞見字”用以“覆、裹物”、“拭必糊窗”、“飛絮以入淤泥”、“同芳草而遭踐踏”等等。湖南鳳凰沙灣有座萬名塔,前身即為建於清嘉慶年間焚燒字紙用的惜字塔。原塔三層高11米,塔身為正六方形,三簷六角,上置色彩斑斕的璃璃葫蘆寶頂。上層外壁書寫“夕光射鬥”四字,中層書有“中流砥柱”,下層書有“翰墨流芳”。惜字塔後被毀,現塔為重建。
  據考,焚字的習俗自唐代始,明清時為盛。唐戴孚《廣異記·狄仁傑》記載:“高宗時,狄仁傑為監察御史。江嶺神祠,焚燒略盡。至端州。有蠻神,仁傑欲燒之。使人入廟者立死。仁傑募能焚之者,賞錢百千。時有二人出應募。仁傑問:'往復何用?'人云:'願得敕牒。'仁傑以牒與之。其人持往,至廟,便雲:'有敕。'因開牒以入,宣之。神不復動,遂焚毀之。”唐高宗時,狄仁傑為監察御史,為對付端州一作惡多端的“蠻神”,專門重金“募能焚之者”,應募的兩人持文字寫的具有法力的敕牒前往,最終戰勝了“蠻神”。被譽為湘西三大古謎之一的辰州符,其中最主要的紙符就是將一些賦予特殊意義的字寫在紙上,是否真的能起到鎮邪驅魔的效用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同樣是人們一種對字紙的崇拜。
敬惜字紙就是珍重文化。
=================================
文昌帝君信仰與敬惜字紙 (2012-02-22 13:35:51)转载▼
标签: 杂谈
文昌帝君信仰與敬惜字紙
蕭登福
國立臺中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教授
dfhsiau@ntit.edu.tw
摘 要
  文昌神原有星神與人格神之別,早期所信仰的是星神的文昌,周朝的文昌神,已列入國家祀典,漢
世民間更以木頭雕刻成文昌司命神的神像,祀奉在「神龕」中。到了唐宋,星神逐漸人格化,以西晉末
戰死的張惡子為文昌神,祀奉於梓潼地區,也稱為梓潼神。宋世因有人祭拜梓潼神而中舉,於是文昌漸
由司命,而兼司文事。南宋劉安勝等人更以扶鸞的方式,依托《上清大洞真經》而撰成《太上无極總真文
昌大洞仙經》,敘述文昌帝君依經修煉之得道故事,此經後來成為四川、雲南一帶,文昌廟會時所誦念
的經典,影響民俗至大。
  文昌由司命被轉為兼掌文事後,成為士大夫及讀書人所特別崇敬的神祇,相對的也對和文事相關的
「字紙」產生崇敬心,不敢污穢踐踏,形成了敬惜字紙的習俗。
關鍵詞:文昌帝君、司命、敬惜字紙
一、星神的文昌──主司命 
  文昌,原是天上星座名稱,也是主宰人事的星神,《史記.卷二十七.天官書》說:「斗魁戴匡六
星,曰文昌宮:一曰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祿。在斗魁中,貴人之
牢。魁下六星兩兩相比者,名曰三能(臺);三能色齊,君臣和;不齊,為乖戾。」 唐.司馬貞《索
隱》注引《春秋元命包》曰:「上將建威武,次將正右右,貴相理文緒,司祿賞功進士,司命主災咎,
司中主左理也。」《春秋元命包》為漢世讖緯書,所說代表了漢代人的看法。文昌宮有六星神,包括了
文(貴相、司命、司中、司祿)與武(上將、次將)二者,其中司命主宰人命壽夭災咎,司祿司掌功名
利祿,更與世人的關係密切。文昌的信仰,起源極早,《周禮.春官.大宗伯》說:「以槱燎祀司中、
司命、飌師、雨師。」顯示了周世已開始祭祀司中、司命。司中、司命是文昌宮中的二位星神,這時已
列入國家的祀典中。《楚辭》有〈大司命〉及〈少司命〉,疑是楚國祀祠文昌司命時所用歌辭。至於民
間的祀祭,典籍較闕略,但有一段可貴的史料,證明了漢代民間已普遍祀奉文昌星神。東漢.應劭《風
俗通義.祀典卷八.司命》云:
謹按《詩》云:「芄芄棫樸,薪之槱之。」《周禮》:「槱燎司中、司命。」文昌也。司中,文
昌上六星也。槱者,積薪燔柴也。今民間獨祀司命耳。刻木長尺二寸為人像,行者檐篋中,居者
別作小屋,齊天地大尊重之。汝南餘郡亦多有,皆祠以腊,率以春秋之月。
  文昌宮中的司中、司命,在周世同時被列為國家祀典;到了漢世,民間特別獨厚「司命」,將一尺
二寸的木頭,雕刻成文昌司命神的神像。出門遠行的人,將文昌司命神的神像置放在所擔的箱篋中;居
對於文昌六星之說,《史記》和《晉書》略有不同。《晉書.卷十一.天文志》云:「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
,天之六府也,主集計天道。一曰上將,大將軍建威武;二曰次將,尚書正左右;三曰貴相,太常理文緒;四
曰司祿、司中,司隸賞功進;五曰司命、司怪,太史主滅咎;六曰司寇,大理佐理寶。……三臺六星,兩兩而
居……西近文昌二星曰上臺,為司命,主壽;次二星曰中臺,為司中,主宗室;東二星曰下臺,為司祿,主兵
,所以昭德塞違也。」《晉書.天文志》在文昌宮和三臺中都列有「司命」、「司中」,在文昌宮中一星而有
二神,三臺中反而二星為一神,遠不如《史記》說。以《史記》看,司命、司中二者應是屬文昌宮,將之又列
屬三臺,疑是後起之說。
國立臺中技術學院‧ 人文社會學報
家時,則把另做小屋貯放,用肉乾(腊)來祭祀。應劭文中的「別作小屋」,如以後世民間的習俗看
來,筆者疑其即是今日民間所常見的「佛龕」。這也說明了民間在家中設龕供神,其來久遠。而由東
漢.應劭的記載,可見漢時民間已把文昌當做主神及隨身守護神來看待,祂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幾乎
和天地同樣尊大。
  東漢末的應劭認為民間所祀的「司命」為文昌宮中之司命,但與應劭時代相近的鄭玄則認為民間所
祀的司命,是居處在人間的小神,不是天上文昌宮中的司命大神。《禮記.祭法》:「王為群姓立七
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竈。……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竈。」
漢.鄭玄注云:
此非大神所祈報大事者也;小神居人之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爾。《樂記》曰:「明則有禮樂,
幽則有鬼神。」鬼神謂此與!司命主督察三命。……今時民家或春秋祠司命,行神、山神、門、竈
在旁,是必春祠司命,秋祠厲也,或者合而祠之。山即厲也,民惡言厲,巫祝以厲山為之,繆
乎!
唐.孔穎達疏云:
司命者,宮中小神。熊氏云:「非天之司命,故祭於宮中。」皇氏云:「司命者,文昌宮。」其
義非也。
  鄭玄認為民間和門神、竈神等同祀,是督察人命的小神,不是文昌宮之司命大神,然而應劭及孔穎達
引皇氏説,卻都認為民間所祀,即是文昌宮之司命。今難以論斷是非。
  到了六朝時,道經中所見以「司命」為名者甚多,《上清大洞真經》所見者,即有中央司命丈人
(名理明初)、日中司命(名接生)、司命精魂(發紐子,字慶雲)等等名詞,司命非一神,已成為整
個督察人命的龐大系統神,有大神有小神;且司察人命之職責,亦不僅於文昌宮之「司命」,天上的大
神,如北斗、太一、三官等,也都常以特定的時日下臨人世,考察善惡,其職司亦與司命不異。
二、人神的文昌──主文衡
  做為星神的文昌,到了唐宋間,逐漸人格化,轉而以西晉末戰死的張惡子為文昌神。張惡子原為梓
潼地區所祀之神,道書作張亞。早期史料中所見的張惡子,僅是梓潼地區的地方神,多靈驗,至唐受帝
王重視,至宋才逐漸轉為掌文事之神,至元而受封為文昌帝君。道藏中有關梓潼帝君張亞子的記載,大
都成書於南宋以後,以元明清三朝為多,道經中張惡子已以文昌神的形式出現,並稱之為張亞。文昌神
至此由星神,轉而為人神。其職司亦由星神文昌的主司人命,轉而為人神文昌的主司文衡。
  有關張惡子事蹟的記載,約有下述史料:《華陽國志》卷二、《太平寰宇記》卷八十四劍州梓潼縣
條引《郡國志》、《十六國春秋輯補.卷五十.後秦錄二》、《太平廣記》卷四五八〈張蝁子〉、宋.
高承《事物紀原》卷七〈英顯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二、《夷堅甲志》卷十八、《夷堅乙志》卷
五、《夷堅丁志》卷八、《鐵圍山叢談》卷四、《桯史》卷二、《文獻通考.郊社考》二三、南宋.吳
自牧《夢粱錄》卷十四、《明史.禮志四》、《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十七、《通俗篇》、《十駕
齋養養新錄》、《陔餘叢考》卷三十五、《清朝續文獻通考.群祀考》二等書,對張惡子的事蹟,均有
或多或少的論述。
  張惡子,早期文獻簡略,僅知祂是梓潼縣之神,晉時已入祠。《梓潼縣文史資料》第八集〈張亞子
為何被追封成文昌帝君〉認為東晉寧康二年(374)蜀人張育起義抗前秦苻堅,英勇戰死,鄉人為立祠
於七曲山,其時七曲山另有梓潼神,後來二人被誤合為一。
  以史料看,梓潼神張惡子由晉至唐,雖以靈異著稱,但並不主宰文事,和文昌宮無任何關聯。早期
文獻較重要或較詳盡的記載者,有:
國立臺中技術學院‧ 人文社會學報
晉.常璩《華陽國志》卷二:
梓潼縣郡治,有善板祠,一名惡子。
《十六國春秋輯補.卷五十.後秦錄二》:
初(姚)萇隨楊安伐蜀,嘗晝寢水旁,上有神光煥然,左右咸異之,進至梓潼嶺,見一神人謂之
曰:「君蚤還秦,秦無主,其在君乎!」萇請其姓氏,曰:「張惡子也。」言訖不見,至據秦稱
帝,即其地立張相公廟祠。(《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第六冊379頁,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10月初版)
宋.高承《事物紀原》卷七〈英顯王〉:
廟在梓州梓潼縣,本梓潼神也。舊記曰:「神本張惡子,仕晉戰死而廟存。唐明皇狩蜀,神迎於
萬里橋,追命左丞相。僖宗播遷亦有助,封濟順王。咸平中,益卒為亂,王師討之,忽有人呼曰
梓潼神遣我來。九月二十日城陷,果克。四年,州以狀聞,故命追封英顯王。
  據上述史料,張惡子初期僅是梓潼地區的地方神。張惡子的受到帝王重視,開始於唐世,至宋而轉
盛。張惡子的神格,到了宋朝,開始有了巨大的改變。宋世梓潼神的職司已逐漸和主「文事」攀附上關
係,南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二、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四都記載文士因祭拜梓潼神而中舉之事。吳
自牧《夢粱錄》卷十四也說:
梓潼帝君,在吳山承天觀,此蜀中神,專掌祿籍,凡四方士子求名赴選者悉禱之,封王爵曰惠文
忠武孝德仁聖王。
  由吳自牧之記載,知南宋時之梓潼神已「專掌祿籍」。再者道書《清河內傳》所載宋理宗的封制
云:
勑。朕惟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則生為孝子,殁為明神,信矣。神文聖武安福忠仁王,夙著孝行,
炳靈西蜀,禦患救災。七曲名山聞天下,而士之發策決科者,皆歸焉。有孝有德,徽號允昭。
邦人有請,宜復其舊。祇承休命,大庇吾人。可依舊封,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景定五年三月
二十九日。(《正統道藏.洞真部.譜籙類.騰字號》新文豐刊本第五冊41頁上)
  據《清河內傳》載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的封制中說:「七曲名山聞天下,而士之發策決科者,
皆歸焉。」說明了當時的文昌帝君司掌文士的考試仕宦等「文」事;已與周秦至六朝,文昌神之主「司
命」,有了明顯的差別。
  至於梓潼神的歷代封號,在唐玄宗時封為「左丞相」,僖宗時封「濟順王」。宋真宗咸平四年
(1001)封為「英顯王」。其後光宗封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宋理宗封為「神文聖武孝德忠仁
王」、元仁宗延祐三年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由宋至元,梓潼神的神格,從地方神而封
王、封帝,成為全國性的神;並從地方神,進而和天上大神文昌宮的神祇相合為一。其間更由於道教的
揄揚,於是文昌神的信仰,不僅流傳於士人,更普及於民間。
  梓潼神的被封為文昌帝君,雖始於元仁宗,但以「文昌」來稱呼梓潼神者,則宋世道書已如此。道
書《太上无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一書,是以降鸞的方式撰寫成書的。經中敘述梓潼神因耕作,於鋤下得
元始天王金像,「香火奉祀,未嘗少懈」,後因洪水為患,以金像投駭浪中而平洪水,水退後,復得金
像,「築宮安奉」。其後神之父母死於瘟疫,三真人降臨授予《大洞經》一帙。虔心誦念,誓平瘟鬼,
感得元始天王夢中授予《大洞法》、《大洞籙》二書,得以收治瘟鬼、馘毒。梓潼神並以《大洞經》及
國立臺中技術學院‧ 人文社會學報
法、籙之功,證位「梵鎮如來」、「太上不驕樂育天帝」、「澄真正觀寶光慈應更生永命天尊」。《太
上无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在梓潼神自序中並說:
由誦經之勤,遂獲上清之貴,可不深加尊敬而授之乎。得受誦者,勉而行之,願同文昌一會中
人,齊登妙行。乾道戊子秋,降于鸞臺,劉安勝捧。至景定甲子秋再降重校正于鰲頭山摩維洞
金蓮石著儀壇,羅懿子捧。繼後歲在玄默攝提格菊月重九日,再降書于西陵桂巖衛生總真壇。
(《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荒字號》新文豐刊本第一冊763頁下)
  乾道戊子,為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是此經扶鸞撰成之年。景定甲子為南宋理宗景定五年
(1264),是重校之年。歲在玄默(壬)攝提格(寅)菊月(9月)重九日,是壬寅年九月九日,此壬
寅年應指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為神再降之年,道藏所見的版本,即是此年所刊行者。
  《太上无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一書,撰成於南宋孝宗朝,而由經書以「文昌」為名,及序中有「願
同文昌一會」之語,知南宋時,梓潼神已等同於「文昌」,且已是「太上不驕樂育天帝」;元仁宗以
「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為封號,應是承襲宋世民間扶鸞道書之說而來。
  早期文獻中張惡子的事蹟並不多,僅知是晉將戰死而人民為之立祠。道教經籍中,則以扶鸞方式,
特別撰造了梓潼神的姓氏名諱,及自周至晉歷代生身轉世渡化情形。道藏有關梓潼神的典籍約如下述:
  《正統道藏.洞真部》所收錄與文昌帝君張亞相關的道書有:《太上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五
卷(《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荒字號》新文豐刊本第一冊)、《元始天尊說梓潼帝君應驗經》
(《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昃字號》新文豐刊本第二冊)、《元始天尊說梓潼帝君本願經》(同
前,二經同卷)、《清河內傳》一卷(《正統道藏.洞真部.譜籙類.騰字號》新文豐刊本第五冊)、
《梓潼帝君化書》四卷(同前)。
  《道藏輯要》星集八所收有:《文帝本傳》、《文帝化書》(即《正統道藏》之《梓潼帝君化
書》)。星集九收錄:《文帝孝經》、《文帝救劫經》、《文帝延嗣經》、《文帝陰隲文註》、《文昌應
化元皇大道真君說注生延嗣妙應真經》。
  《藏外道書》第四冊收錄者有:《文昌帝君本傳》(錄自《道藏輯要》)、《文昌應化元皇大道
真君說注生延嗣妙應真經》(錄自《道藏輯要》)、《文帝孝經》(錄自《道藏輯要》)、《文昌心
懺》、《文昌大洞仙經注釋》、《文昌大洞仙經》、《文昌大洞經》、《大洞經示讀》、《文昌大洞治
瘟寶籙》、《大洞玉經疏要十二義》。第十二冊收錄《文昌帝君陰騭文注》、《焦窻十則注解》。《藏外
道書》第十五冊收錄《文昌正朝全集》。
  上述與梓潼帝君相關的經典,除《太上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五卷、《文昌大洞仙經》、《文昌
大洞經》等書,是沿襲南宋經本外,其餘應皆是元及明清三代之道徒扶鸞之作。
  在道經《元始天尊說梓潼帝君應驗經》中,元始天尊告訴梓潼帝君之職權為:「桂祿籍汝司,文童
為汝全,若要登仕徑,賴汝為衡權。善惡是禍福,通達在因緣,把筆為直書,榮枯豈偶然?有福必有
報,無善亦無偏。」(新文豐二冊409頁上)、《元始天尊說梓潼帝君本願經》說梓潼「居昊天之佐,
齊太乙之尊,位高南極,德被十方,掌混元之輪迴,司仕流之桂祿,考六籍事,收五嶽形。」綜合起來
說,文昌帝君之職司為主文事。而文昌帝君之所以主「文」事,則應與「文昌」二字有關,字面上二字
有文章昌盛之意。由於古時仕宦出自以文取士,文昌帝君既掌文事,所以也掌握了仕籍。再者,仕宦與
平民,區分了人世之貴與賤,所以自然文昌帝君既掌文籍,也就間接司掌人命之貴賤;而貴賤由人之善
惡果報而來,自然文昌帝君也司掌善惡果報。據此人神的文昌和星神的文昌,其職司雖有不同,卻也有
相通處,兩者便可銜接為一。文昌既司掌文衡,而「注祿定籍」四字,則成為文昌職司最簡明之註語。
  又,梓潼帝君事蹟的記載,始見於《華陽國志》、《十六國春秋》等書,《明史.禮志》說:「梓
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殁,人為立廟祀之。」有關梓潼神之事蹟,早期史料僅止於
此。到了宋世,文昌逐漸成為全國性的神,於是道書便開始塑造文昌的家世、眷屬。道書所說的文昌身
世,係扶鸞而來,僅能聊備一說,是否與史實相合,難以考證。道書有關文昌帝君身世較早之敘述,為
扶鸞撰成於南宋乾道四年《太上无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中的自序;其後據此而推衍,載述較詳盡者,則
國立臺中技術學院‧ 人文社會學報
有《清河內傳》、《梓潼帝君化書》二書,敘述梓潼帝君身世、眷屬及成道故事。此二書,其源頭皆是
取自《太上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序中扶鸞降真之語,並廣加推衍而成。二書中,梓潼神自述姓張名
亞,字霈夫,由周至晉已經歷七十三次轉世應化。《清河內傳》文云:
吾本吳會間人,生於周初,後七十三化,累為士大夫,未嘗酷民虐吏,性烈而行察,同秋霜白日
不可犯。後西晉末,降生於越之西巂之南,兩郡之間。是時丁未年甲子辛亥二月三日誕,祥光幕
戶,黃雲迷野。居處地俯近海,里人謂清河叟曰:「君今六十而獲貴嗣。」……我乃張戶老之
子,名亞,後緣水府得達,故字霈夫。(《正統道藏.洞真部.譜籙類.騰字號》新文豐刊本第
五冊40頁上)
  《清河內傳》說文昌帝君之父為清河叟,所以文昌帝君傳稱為《清河內傳》。此書分為數部分,類
輯錄之書,首述文昌帝君張亞生平,但文字短小,此即是《清河內傳》之主文。其次附錄了上天給予
文昌帝君的封號,說祂是「金闕上相檢校太師九鳳金闕左氶相」、「混元內輔三清上宰大都督府」、
「更生永命天尊」、「不驕樂育天帝」等等,以上,基本上取材自《太上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接
著載錄宋理宗封號、聖父聖母封號、神后封制、神子、神子婦、神女、神孫等封號、元仁宗延祐三年
(1316)七月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之封制文字、元加封廟額,其後為〈告諭二十一司
文〉,以及趙延之元至正元年(1341)所撰的〈行祠記〉、文昌帝君降筆〈勸敬字紙文〉、顏公〈戒士
子文〉等等。此書輯錄成書的年代應是元末。
  另外,與梓潼帝君身世相關的重要道書,則為《梓潼帝君化書》。《梓潼帝君化書》是以扶鸞降真
的方式撰寫的,依經前〈序〉提及元仁宗封號及賜廟額之事看來,此書似乎和《清河內傳》的撰作年代
相近,應是同期的作品。《梓潼帝君化書》共四卷,是以第一人稱敘述,共分九十七章來撰寫,每一章
皆以一首詩、一段文字,詩、文並行的方式來敘述。全書皆是梓潼帝君的自傳及行化事蹟,敘述梓潼帝
君自周至晉歷代出生、結婚、生子、治瘟等事;對梓潼帝君身世的論述,遠較《清河內傳》為詳。在
《梓潼帝君化書》中說梓潼帝君七十三化(轉世),而較著者則為在周初轉世為醫官張善勳,周宣王時
為大夫張忠嗣字仲(張仲) ,漢初託形為趙王如意,後又託生為清河令張勳,至晉轉世為張亞,在宋為
張浚,最後於元初託形為天師張宗演。這些轉世神話,《梓潼帝君化書》借由文昌帝君降臨扶鸞,以自
傳的方式來撰述。
  由於道書說梓潼神自周歷晉已七十三化,而歷代名字不同,其名諱較常見者,據元.衛琪《玉清无極
總真文昌大洞仙經》卷二云:
大帝累世諱:善勳、忠嗣、孝仲、如意、勳、浚,已上不忌。古名惡子,後去中下二字,唯諱
「亞」,字「霈夫」,書詞疏者,切宜避之。二月初三日誕。(《正統道藏.洞真部.玉訣類.
冬字號》新文豐刊本第三冊648頁上)
  大抵說來,梓潼神,原名張惡子,到了道書大都稱之為張亞,並為祂塑造了身世家庭,有父、母、
子、女等等。道書中的梓潼神,已以帝君的形貌出現,主文昌宮,將星神和人神結合為一。
  文昌帝君的職司,由周秦至六朝時的主掌「司命」;至宋世則轉而主司「文事」,掌仕祿。至於有
關文昌帝君的眷屬神,《清河內傳》說文昌帝君的部屬有二十一司。元.衛琪《玉清无極總真文昌大洞仙
經》卷二談到元時文昌神的配祠情形為:
左司獨孤氏……,右司李斌……;紫微垣文昌將相星君、太微垣文昌三公內座星君、少微垣文昌
處士博士星君、文昌上宮周文憲王大成至聖文宣王、太清九炁文昌君、太清紫蓋宮夫子君、東井清
明君、清明了決吏、九奇宮五經孔炁君、文昌內侍六仙,白鶴、蓬萊、長壽、桂花、菊花、桂香、
《梓潼帝君化書》的作者將《詩經.小雅.六月》:「張仲孝友」中之張仲,附會為梓潼神轉世,並據此敘述其
行蹟。
國立臺中技術學院‧ 人文社會學報
10
外殿如意四將,左右前後四金城文昌北府左右二丞相、左右二太史、蘇黃二真人、御史呂真人、
長史張真人、天簡註授司侯真人、隨機應感姚真人、逗機赴感秦真人、混一元皇君、北府統帥
武經公、左金吾使吳將軍、右金吾使狄將軍、掌如意劉將軍、主管兵籍七聖將軍、木馬烽火快利
巡獵鵰虎等將軍、鸞府省臺一百二十員大將、三十司諸靈官監、真宅監、雷杼監、邊疆將軍、文
昌府左右通引判官、採訪遊奕使、鳳凰山應夢土地真官。(《正統道藏.洞真部.玉訣類.冬字
號》新文豐刊本第三冊648頁)
  上述文昌部屬神中,包括了左右司及大成至聖文宣王孔子在內,陣容龐大。今所見文昌帝君身旁之
侍者為天聾、地啞二神。「地啞」一詞,疑是由文昌帝君名「亞子」而引起的聯想,天聾則又是由地啞
再聯想而來。天聾、地啞,象徵了縱使天地,也是殘缺不全,人須謙抑,不應自矜自大。明.徐道《歷
代神仙通鑑》卷一一 說:
(梓潼真君)道號六陽,每出,駕白騾,隨二童,曰天聾、地啞。真君為文章之司命,貴賤所
系,故用聾啞于側,使其知者不能言,言者不能知,天機弗泄也。
清.翟灝《通俗篇》卷十九〈神鬼.天聾地啞〉 :
王逵《蠡海錄》:梓潼文昌君從者,曰天聾、地啞;蓋不欲人之聰明用盡,故假聾啞以寓意。夫
天地豈可以聾啞哉!
  梓潼神在宋元間,逐漸被轉化為司掌文章之神,而其屬臣員吏也隨著而增多,儼然成為一考核文命
的龐大機構,而天聾、地啞則為文昌左右兩側之侍神。
三、文昌勝會
  如前所述,文昌帝君的信仰,形成於宋世,盛於元明清三代。南宋假託梓潼神降壇,扶鸞所寫成的
《太上无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五卷,說元始天王授予梓潼神《大洞真經》及《大洞法》、《大洞籙》;
神倚此修煉而證道。《大洞真經》原是晉時上清經派的首要經典,以存思(觀想)身中之神,使天界大
神和身內之神,吐炁相應,混合為一的一種修煉方式,分三十九章,依三十九個人身穴位來修煉。《太上无
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是依《大洞真經》經文,以元始天尊演說的方式加以改寫。但《大洞真經》旨在
存思身中內外神祇,使之相應;而《太上无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則以之治瘟消災,二者之重點已有不
同。至元時,衛琪撰《玉清无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十卷,來為《太上无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五卷作註。
在衛琪註中並談到元時已盛大舉行了以誦讀《文昌大洞仙經》為主的文昌勝會。
元.衛琪註《玉清无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卷二〈文昌勝會〉云:
文昌會上有通悟禪師、波淪禪師,蜀中諸禪師皆觀音菩薩化身,並與嗣祿道場,號曰心珠會,仍
以帝君為主。每歲各師生辰,諸山釋子大作勝會,廣化香火,慶贊稱賀,官員、士庶欽仰者比比
焉。故凡二教經儀,多釋道混融互用。又有寶光天尊圓通道場,敷座搖帝鍾,彈梵語咒,九朝行
道,亦有水陸科等。其間未喻者,或謂語意不純。非不純也。大抵道之一字,唯理是適,理之所
在,其道大同,奚分於二教?(《正統道藏.洞真部.玉訣類.冬字號》新文豐刊本第三冊647頁
下)
  文昌勝會,主要在持誦帝君所授的《玉清无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但在開經誦念之前,須伴隨著一
些科儀,衛琪所載,此科儀包括焚香供養、存思、經贊、仰啟頌、禮請頌、至心皈命禮、懺悔、發願、
明.徐道《歷代神仙通鑑》,遼寧: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
臺灣:國泰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出版。
國立臺中技術學院‧ 人文社會學報
11
贊頌,接著是〈文昌大洞經筵〉。經筵一開始是「平座讚」、「梵音唱:稽首虛皇天尊前,請誦《洞
經》」,接著是〈淨身業神咒〉、〈淨心業神咒〉、〈淨口業神咒〉、〈淨天地神咒〉、〈安土地神
咒〉、〈開經玄藴〉,然後才正式持誦《太上无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經文。上述的科儀都有一定的形式,
所誦唸的咒語,也有定詞。今錄其存思法式於下:
元.衛琪註《玉清无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卷二〈精思法式〉云:
凡欲持誦《文昌大洞經》,當以清旦人事未交之際,香湯沐浴,更服新衣,齋戒入室,然燭爇
香,北面敘立,持咒洒淨,祝香告聖,敘意禮請,獻九分茶并菓食,隨意;如无茶,但淨水九盞亦
可。務在至誠,不必拘執,然後面東安坐,朝取生炁,屏息定慮,毋得雜亂妄想。雙目內觀黃庭,
空无所空,須是靜定久之,即存肝中青炁化為青龍立左,肺中白炁化白虎立右,心中赤炁化朱雀立前,腎
中黑炁化玄武立後;己身坐九色蓮花座上,下有九頭獅子,乘座三元將軍、四聖元帥侍立。次思頭
上天中三寶九霄生神上帝放九道光芒,迸射兆頭上九宮并身中九戶。次想三十二天帝、六十甲
子、本命星官並垂光下燭兆身中五臟六腑三十六宮下至三十六地土皇君,湧泉至泥丸通天徹地,
虛明晃朗,一一分明……一一如法持咒飭神,心存口誦,事畢,即微微開聲誦經。不必麤炁哮吼,
高聲唱叫,但在存想精密而已,此乃古仙持誦《三洞經》法。(《正統道藏.洞真部.玉訣類.
冬字號》新文豐刊本第三冊651頁上下)
  以上是元.衛琪所載元時文昌勝會持誦《玉清无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所行科儀之情形,一一科儀皆
有定軌。據衛琪所載,在元時以文昌帝君為主的文昌勝會,也已成為當時儒釋道三教共通的盛會,所用
的禮儀,則佛道混融互用。這些科儀,今日在雲南納西族所舉行的「洞經會」中似乎還可彷彿見之 。文
昌的廟會不僅元時已盛行,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載:「二月初三日,梓潼帝君誕辰,川蜀仕宦之人,
就觀建會。」據此,則文昌勝會在南宋已如此,而由「仕宦之人,就觀建會」看來,彼時的文昌會已和
後世一樣,成為文人崇文的勝會。
  今日文昌勝會保留古貌最多的,應屬雲南地區的洞經會。「洞經會」,顧名思義,旨在誦念並演釋
道教《玉清无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在雲南大理白族、廣南壯族均保有洞經音樂,其中通海縣演奏洞經
音樂的團體──「妙善學」更是由不出嫁的女子(修貞姑娘)所組成的,是雲南歷史上的唯一女子「洞
經會」 。據黃枝生〈洞經音樂發源於文昌祖庭梓潼〉一文 說:「洞經音樂流行于雲南、四川,最近在
山西大同、內蒙赤峰、河北固安等地也發現保留有洞經音樂。」在眾多的洞經音樂中,以雲南納西的洞
經樂最為有名。洞經音樂,是祭祀文昌帝君的宗教音樂,以保存許多唐宋流傳下來的古調而聞名。洞經
會的活動過程,據黃文說,其中包括有:
文昌會、瘟祖會、迎神會、文昌掃蕩等,談演《大洞仙經》時,有講、念、唱、誦、宣等;講、
念、宣時只用木魚擊節,唱和誦時則有音樂伴奏。演奏時以鼓為號,管弦齊奏,鐘鼓并作。樂曲
有飄逸、輕曼、悠揚、舒緩,給崇拜者以敬畏和縹緲的神祕感。洞經音樂究竟發源于哪裡呢?其
實《文昌大洞仙經》本身已作了回答。《洞經》是一種散韻結合的說唱體裁,經文中有「念」、
「誦」、「說」、「詠」、「嘯詠」、「齊聲喧詠」的提示。「詠」即吟唱,「嘯詠」即放聲歌
唱,「齊聲喧詠」即高聲合唱。談演時還有器樂伴奏,衛琪注本卷首繪有〈蒼胡吉寶檀熾鈞音之
圖〉,圖的正中繪有圓物,光芒四射,周圍繪有古樂器十七種二八件,可見談演《大洞仙經》的
雲南麗江旅遊網站介紹麗江洞經會談經班說:「在文昌宮裡吟唱《玉清无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的人群,稱為
「洞經會」。由于他們沒完沒了地談說那些百姓們莫明其妙的經文,俗人稱之為「談經班」。想要坐在談經班
的座位上,首要的條件,必須是為官為宦之人、錦衣還鄉的紳士、地方的名門望族或知名的文人墨客。……談
經班在文昌宮與文廟中演奏。談經,由會長主持;奏樂,由司樂指揮。念一段經文,奏一曲樂。其中,經師、
樂師得多次離座跪拜,敬香敬酒。談經總共有十供養,如茶供養、食供養、花供養等。談經時,旁人不許打擾
,只有茶官可以自由前去為經師、樂師們敬茶。」詳見http://www.lijiangtour.com
見通海縣人民政府網。http://www.tonghai.cn
見網站:http://www.xishu.org.cn/wh/htm/tg009.htm
國立臺中技術學院‧ 人文社會學報
12
樂器是十分講究的。由此可見洞經音樂與《大洞仙經》皆同時同地產於文昌帝郷梓潼。
  上引黃枝生論文中談到雲南洞經會,並援引了元.衛琪註本《文昌大洞仙經》為證,頗有見地;尤
其以經文本身有詠、嘯詠等文字及衛琪註中有〈蒼胡吉寶檀熾鈞音之圖〉,更能清楚的說明了今日洞經
會和《文昌大洞仙經》及宋元文昌勝會間有密不可分之關係,道出了洞經會的原始情形。但黃枝生根據
《文昌大洞仙經》「多處言及「七曲山」、「鳳凰山」、「五婦嶺」、「劍泉」等地名,至今皆在梓潼
城北,並且是文昌活動的主要場所,流傳著許多文昌的故事。」因而推斷《文昌大洞仙經》產生於梓
潼 ,則可能有所爭議。《文昌大洞仙經》多處提及梓潼地名,僅能說撰作者刻意以梓潼神的所在處來
撰寫,經文未必撰成於梓潼,扶鸞所作的《文昌大洞仙經》序中已自言「乾道戊子秋降于鸞臺,劉安勝
捧。至景定甲子秋再降重校正于鰲頭山摩維洞金蓮石著儀壇,羅懿子捧。」序中明白的說明了撰成此書
的是劉安勝。至於劉安勝為何處人呢?黃海德〈上清大洞真經與文昌大洞仙經考述〉一文,據《高上大
洞文昌司祿紫陽寶籙》〈文昌九天開化品〉天尊降於「蜀都寶屏山中和誠應之樓玄會玉虛之壇」,而告
鸞府侍仙真人劉安勝,授以《文昌上宮大洞寶籙》,因而考證劉安勝為四川寶屏山玉虛臺道人10。胡傳
淮進一步考定「劉安勝實為四川逢溪縣人」,寶屏山即逢溪縣的赤城山11。也就是《文昌大洞仙經》撰
成於四川逢溪縣,不是梓潼縣;雖以梓潼地名來入經,純是配合神起源於梓潼而寫,因而經文與梓潼關
係雖密切,但卻並不是撰成於梓潼。
  洞經會雖以誦唸演唱《文昌大洞仙經》為主,但今日雲南地區所見者,據黃枝生上文及雷宏安〈略
論中國洞經音樂的起源及流變特征〉一文12所載,各地因做會的要求不同,有八洞經、十洞經、十二洞
經、三十二洞經、七十二洞經;除《文昌大洞仙經》外,較常誦唸者,並有:《文昌孝經》、《關帝明
聖經》、《玉樞經》、《血湖經》、《五斗經》、《太上感應篇》等等道經。
四、文昌信仰與臺灣敬惜字紙習俗
  臺灣地區的文昌信仰,基本上和大陸的文昌信仰相同,但臺灣的文昌會則僅是在文昌生日時,由文
人到廟裡去祭祀,並沒有發展成雲南洞經會般的誦念《大洞仙經》。臺灣的文昌信仰及文昌會縱使在日
本竊佔的時期(光緒21年至民國34年;西元1895--1945)也是如此。另外由於文昌信仰的關係,在臺灣
也形成了敬惜字紙的習俗。日本.鈴木清一郎在1933年11月出版的《臺灣舊慣習俗信仰》第五編〈歲時
與祀典〉記載日本竊臺時期的臺灣習俗說:
二月初三日,文昌帝誕辰祭典與五文昌:二月初三日是文昌帝的誕辰祭日,舉人、秀才、書房教
師,以及一般讀書人,在這一天照例要齊集文昌廟,用牛和其他果品為供物,舉行三獻禮的祭
典。平日各書房也都供奉孔子或文昌帝,把他們視為「文學神」,每天都讓學生祭拜,這一天則
舉行特別祭典。……此外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關帝、孚佑、文昌等三帝君,再加上朱衣、魁斗等
二星君,合稱為五文昌。13
  在日本竊據臺灣時期,臺灣學者黃得時撰〈敬惜字紙和聖蹟亭〉一文14;敘述臺灣人民在每年二月
三日文昌帝君誕辰時,設筵祭拜,並將一年來供燒於「敬字亭」的字紙灰取出,以船送至海,沈放海
中,沿途有人設香案祭拜。文中並引及《噶瑪蘭廳志》的〈風俗篇〉原文云:
見黃枝生〈洞經音樂發源於文昌祖庭梓潼〉一文。
見黃枝生〈洞經音樂發源於文昌祖庭梓潼〉一文。
10 黃海德該文發表於1996年9月,由中國社科院與臺灣宗教哲學研究社在成都舉行的「海峽兩岸中國文化與中國宗
教學術研討會」。
11 胡傳淮〈劉安勝為四川蓬溪縣人〉,《梓潼報》1998年5月9日。
12 雷文見四川大學發行的《宗教學研究》1999年1月號總42 期。
13 見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一書473 至474 頁。臺灣:眾文圖書公司1994年5月二刷。
14 文刊《民俗臺灣》第一卷11 月號,昭和16 年(1941 )11 月發行。
國立臺中技術學院‧ 人文社會學報
13
蘭中字紙,雖村氓婦孺,皆知敬惜,緣街中文昌宮左,築有「敬字亭」,立為惜字會;僱丁搜
覓,洗淨焚化,薰以沈檀,緘以紙素,每年以二月三日文昌帝君誕辰,通屬士庶齊集宮中,排設
戲筵,結綵張燈,推一人為主祭,配以倉頡神牌,三獻禮畢,即奉倉頡牌於綵亭,士子自為執
事,隨將一年所焚字紙,舖疊春,迎遍街衢,所至人家,無不設香案焚金楮爆竹以拜迎。是日
凡諸啟蒙諸子,皆具衣冠,與矜耆護送至北門外渡船頭,然後裝入小船,用綵旗鼓,放之大海而
回。
  《噶瑪蘭廳志》詳細載述了臺灣人民敬惜字紙習俗,及文昌祭伴隨著葬字紙於海中的做法。此敬惜
字紙的習俗,在日本.片岡巖著、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第三集第一章〈三愛惜文字〉,也曾有載
述,文云:
臺灣人上自知識分子,下到老弱婦孺,一般都有愛惜文字的良好習慣。只要一進入臺灣地區,就
立刻可以看出這種風俗的存在。例如臺灣的各鄉鎮街庄,都共同出錢,每一區僱一個老人,專門
負責在大街小巷撿拾掉在地上的字紙,其中包括一切報紙和明片,以及廣告紙等等。只要是上面
寫著字,或印著字的紙,都撿起來,一起倒進廟前或街頭巷角的「字紙爐」內焚燒,這種字紙爐
是專為焚化這種字紙而建的,每到一個相當的時期,就把爐內的紙灰取出丟進大海。
  臺灣這種敬惜字紙的習俗,當是受文昌帝君信仰的影響而來,《清河內傳》中附有文昌帝君降筆的
《勸敬字紙文》,文中舉例說明敬惜字紙之善報及不敬字紙之惡報,節錄於下:
士之隸吾籍者,皆自敬重字紙中來,如宋朝王沂公,其父見字紙遺墜,必掇拾以香湯洗燒之,一
夕夢宣聖拊其背曰:「汝何敬重吾字紙之勤也。恨汝老矣,無可成就,他日當令曾參來汝家受
生,顯大門戶。」未幾果生一男,遂命名曾,及狀元第。此事雖遠,可以為證。予竊怪今世之
人,名為知書,而不能惜書。視釋老之文,非特萬鈞之重;其於吾六經之字,有如鴻毛之輕,或
以字紙而泥糊,或以背屏,或以裹褥,或以泥窗,踐踏腳底,或以拭穢,如此之類,不啻蓋覆瓿
矣。何釋老之重而吾道之輕耶?是豈知三教本一而欲強茲分別耳。況吾自有善惡二司,按察施
行,以警不敬字紙之類。(《正統道藏.洞真部.譜籙類.騰字號》新文豐刊本第五冊46頁上
下)
  不僅文昌帝君降筆的《勸敬字紙文》,勸人敬惜字紙;明清以來,以文昌為名的扶鸞書,也大力
倡導敬惜字紙,如《文昌帝君陰騭文》說:「勿宰耕牛,勿棄字紙。」(《藏外道書》十二冊四0二
頁),《蕉窗十則》說:「一戒淫行……五戒廢字:勿以舊書裹物糊窗,勿以廢文燒茶拭桌,勿塗抹好
書,勿濫寫門壁,勿嚼詩稿,勿擲文尾,於途間穢中尤宜慎。」(清康熙朝閔鋐注本,《藏外道書》
十二冊668頁)
  由於文昌降筆屢勸人敬惜字紙,因而敬惜字紙,便成為文昌信仰的另一特色。臺灣的這種習俗,乃
是由大陸所流傳而來的,和清末民初印光法師所說內地將字灰裝袋送海相同,可以證明是沿承自清代內
地。《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與李慧澄居士論焚化經灰及往生錢書》該書下冊127、128頁,云:
焚經一事,雖有功德,吾人不敢提倡,以粗心人多,每每燒於錫箔灰中;錫箔灰賣於收灰者,將
紙灰簸出而留其錫以賣之。此經灰,不同棄於垃圾中乎?誰肯細心另用器焚之,而以其灰投之於
大江大海中乎?光於初出家時,見放蒙山,燒黃表,內加往生錢者(自註:印往生咒如錢形,故
名往生錢),點著,隨點隨著,至手不能執,則丟之,每每未燒盡,而每張多有字未燒及。光緒
十六年,在北京龍泉寺,晨出寺門,見夜間放燄口送孤魂所燒之紙堆,有往生錢,約二寸厚,只
燒一半,光拾而納之於字簍中。儻被僕人掃,不同歸於垃圾中乎?是知無論何法,皆須細心人
做。若大派頭人做,則益未得而禍先得矣。前數年,太平寺為蘇州隱貧會代售硃書《金剛經》,
真達和尚聞光說而止,不為售。如有人送硃書《金剛經》,不必於做佛事燒,恐無有細心人料
理,仍蹈前愆;當在家中清淨處,具一大鍋,或大洋鐵盆,下鋪箔錠,置經於上,上又加以箔
國立臺中技術學院‧ 人文社會學報
14
錠,以免飛颺;候其火滅,取其灰,貯於新布袋中。又須內加淨沙,或淨石、淨磚,投於江海深
處,庶可無過。若不加沙石於內,則浮而不沈,仍漂之於岸上,終遭穢汙。焚經如此用心,必有
功德,必無過愆。
  印光法師談到清光緒十六年,他在北京龍泉寺看到民眾焚燒往生錢,並提及對字灰的處理方式,頗
可看出此一習俗,在清世是普遍存在的。上文中,印光認為焚經有功德,但不加以提倡焚燒經書的原
因,是因灰燼須細心處理,否則求功反為益過。印光把焚燒經書說成有功德,是很奇怪的說法,如此秦
始皇似應居首功了。焚經是由敬惜字紙,焚燒字紙而來,敬惜字紙的主因,則在於敬惜文字,因文字是
聖賢所發明者。印光對此也曾有所發揮。《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普勸敬惜字紙及尊敬經書說》該
書下冊229、230頁,云:
人生世間,所資以成德達才,建功立業,以及一才一藝,養活身家者,皆由文字主持之力,而得
成就。字為世間至寶,能使凡者聖,愚者智,貧賤者富貴,疾病者康寧。聖賢道脈,得之於千
古;身家經營,遺之於子孫;莫不仗字之力。使世無字,則一切事理,皆不成立,而人與禽獸無
異矣。既有如是功力,固宜珍重愛惜。竊見今人任意褻汙,是直以至寶等糞土耳,能不現生折福
折壽,來生無知無識乎哉?又不但有形之字,不可褻汙遺棄,而無形之字,更不可褻汙遺棄。孝
弟忠信禮義廉恥,若不措之躬行,則成亡八字矣。八字既亡,則生為衣冠禽獸,死墮三途惡道,
可不哀哉?……
敬惜書字,福報甚大,宋朝王文正公之父極其敬惜字紙,後夢孔夫子以手按其背曰:「汝何惜吾
字之勤也?當令曾參來汝家受生,顯大門戶。」後生子因名王曾,連中三元,為名宰相,沒後諡
文正公,封沂國公。後世凡科甲聯綿,子孫賢善者,悉由先世敬惜書籍及與字紙中來。近世歐風
東漸,不但普通人不知敬惜書籍字紙,即讀書儒士,亦不恭敬書籍及與字紙;或置書於坐榻,或
以書作枕頭,或大怒而擲書於地,或抽解而猶看詩書。不但大小便後,概不洗手,即夜與婦宿,
晨起讀書,亦不洗手;每每以字紙揩拭器物,猶以敬惜為名而焚化之,故致普通人無所取法,而
垃圾裏、毛廁中、街頭巷尾,無處不是字紙遍地。舟車行人,每以報紙鋪坐處,出外婦女率用報
紙包鞋襪,種種褻瀆,不堪枚舉,以故天災人禍相繼降作,皆由褻瀆天地間之至寶所致。不知此
字紙中,皆有天地日月之字,聖賢經書之文,以此種至極尊貴之物,視同糞土,能不折福壽而現
受其殃,貽子孫以愚劣之報乎?
  由印光之文,可以看出宗教家對敬惜字紙所持的心態,是把字紙看成像經書一般來敬重;認為不敬
惜字紙,甚至會使天災人禍相繼降作。印光在其著作中,談到敬惜字紙處甚多,論調大抵與上引同。而
印光所引王文正公之父因敬惜字紙而生貴子,乃是出自文昌帝君降筆的《勸敬字紙文》之語。
  敬惜字紙出於文昌帝君降筆的《勸敬字紙文》、《文昌帝君陰騭文》、《文昌帝君功過格》等善
書。而由於敬惜字紙說之影響,其後又衍生了《文昌帝君惜字功過律》,專為不惜字紙者訂下功過條
例。
  《文昌帝君惜字功過律》此書是近代的鸞乩之作,撰作年代在1961年12月初三夜。筆者所藏者,係
臺中聖賢雜誌社1984年3月再版本。該書內容依次為:〈呂祖師諭〉、〈曾子勸敬惜字紙乩筆〉、〈季
路夫子論敬惜字紙之功乩筆〉、〈文昌帝君惜字功律二十四條〉、〈文昌帝君褻字罪律二十九條〉、
〈宥悔遂報例〉、〈惜字徵驗〉。書前的〈呂祖師諭〉可以看出該書的撰作年代,文云:
民國辛丑五十年(1961)十二月初三夜,降於泰京宏德堂。近世以來,關於文字蹂躪特甚,雖屢
降敬惜之訓,而日久玩忽,視為具文。……上方瞋怒,頃已議出重罰之條,除惜字條例及玉律
所載各罰科外,又增極重極慘之條,加入此次疫劫之內。凡家有糟踏字跡者,必罹疫劫,毫無挽
救。
國立臺中技術學院‧ 人文社會學報
15
  全書旨在勸人敬惜字紙,不可用腳踐踏字紙、不可用字紙裹物、不可用字紙拭穢物、不可扯碎字
紙、不可售賣字紙、不可用字紙燃火、不可於地上畫字等等,禁忌甚多且瑣碎。至於對於字紙的正確處
理法,書中說是把它集中於香爐中焚燬,將字灰埋淨地,或聚集成箱,送入海中。處理方式和上引印光
法師所言者相同。今略引其說於下:
《文昌帝君惜字功過律》云:
平生遍拾字紙至家,香水浴焚者,萬功;增壽一紀,長享富貴,子孫榮貴。多收字紙,字灰深埋
淨地者,一千功,安樂不流離,子孫昌盛。刊刻惜字書文,遍傳世人者,五百功,永無是非,多
生貴子。……將人錢買要浴焚之字紙,取用作踐者,一百罪,妖折,子孫貧賤。……家中破書廢
紙,換碗換糖作踐者,八十罪,定生癡聾喑啞。家藏敬字書文,或拭穢並糜爛者,七十罪,多惡
事無救。僧道以有字幡作囊雜用者,六十罪,薄福受刑。以字紙包藥,裹經書、木魚、器用者,
五十罪;蒙蔽慧心。
  惜字紙的觀念,源於古人認為文字係聖人所創造,可以使人知古識今,功用莫大於此,所以須加以
敬惜。文昌帝君為主宰文章的神祇,因而所有的勸善書,都把惜字和文昌帝君勸善相連合在一起。
  對文字的敬惜,原出於尊敬聖賢的美意;敬惜與否,原亦與善惡功過無必然關係。但勸善書中過度
的標榜敬惜字紙,懼以鬼神功過,並訂出許多苛細煩瑣規條,束縛心性,使人拘拘於曲說,不僅無助於
人類文化迅速傳播,反而是障礙文化傳播的大罪人。因而取其敬意,而不取其功過條規可也。
  臺灣地區文昌廟會的文人祭文昌活動,及敬惜字紙的習俗,隨著近世社會的快速變遷,已在近三十
年內急遽消失。敬惜字紙的習俗已不再,昔日隨處可見的「字紙爐」已消失不見。至於文昌廟,雖依舊
有祭拜活動,但已不是由文人仕紳來主持,而是一般信徒的膜拜;再者祭拜的旺季,已由文昌生日,轉
而為考試最多的七月。每年七月,各地文昌廟的香火依然鼎盛,參加各種入學考試的考生們,把他們的
准考證影印放在神桌上,祈求金榜題名;這種供祭方式,成為文昌祭的另一種特殊形式,也造成了文昌
祭的另一盛況。
五、結語
  文昌原是星座名稱,由北斗上方的六顆星組成,在周世是主掌司命、司祿之大神。由於司命的權大
位重,所以漢至六朝間,逐漸析分出許多小司命神來分擔責任,也取名為「司命」。這些小司命神,當
然由天上的文昌宮的司命大神所統轄,於是文昌司命便成為龐大的檢核察伺系統。
  做為星神的文昌司命,到了宋世,有了極大的改變,逐漸轉變為以人神張亞(張惡子)來取代星
神。文昌神的職司,也跟隨著而轉變。星神的文昌,主掌司命,掌管世人年命的壽夭、祿命的貴賤。而
人神的文昌(梓潼神張亞),則主司文衡桂籍,掌仕宦名位。
  早期的文獻說梓潼神姓張名惡子,僅知為晉時人,道藏中則改稱為姓張名亞,並為祂塑造身世。其
後,隨著宋元帝王的重視,及道經的流傳,使得文昌信仰快速的普及全國。又,《太上無極總真文昌大
洞仙經》、《梓潼帝君化書》等道書說帝君奉事元始天尊金身,及誦念《大洞真經》;帝君為了要治
瘟,更蒙元始天尊賜予《大洞籙》、《大洞法》,得以救人並收伏瘟鬼為部屬。所以文昌廟會中,有瘟
祖會,而誦念經文,除祈求文昌帝君保佑文事如意外,也就兼帶著消災祈福的色彩與作用。
  伴隨文昌信仰而來的,則是以文昌為名的勸善書,以及敬惜字紙的習俗。明清時期,扶鸞撰成的文
昌帝君勸善書有:《文帝孝經》、《文帝救劫經》、《文帝延嗣經》、《文昌帝君陰隲文》、《文昌心
懺》、《文昌帝君陰騭文》、《蕉窗十則》、《文昌帝君功過格》、《冥罰淫律》、《文昌帝君惜字功
過律》等等,這些勸善書,大都是道徒扶鸞之作,撰作的年代,大部分集中在明至清二代。《文昌帝君
功過格》、《冥罰淫律》、《文昌帝君惜字功過律》等,筆者收集有其書,為民間扶鸞之書,其中《文
昌帝君功過格》係清.雍正二年(1724)扶鸞時,文昌帝君降筆之作。有關《文昌帝君功過格》及文昌
其它善書之詳細探討,請見筆者《道教與民俗》第九章,2002年12月文津出版社印行。
----------------------------------
敬惜字紙是中國文化傳統理念之一。敬惜字紙的傳統在宋代已經出現。在過去,寫有字的廢紙不可隨意丟棄、踐踏、糊窗封壇、擦拭物品或與其他廢物混雜,而需丟入字紙簍,專門收集後焚燒成灰,成為字灰,收集起來;每隔一段時間,便開壇祭造字之倉颉,然後將字灰送至大江大海,稱為“送字灰”或“送字紙”。相應地,亦出現了專為焚燒字紙的“惜字塔”,以及專門收集字紙舊書加以焚化的惜字會。

明清時期開始出現勸人敬惜字紙的勸善書,大多名曰《惜字律》。《惜字律》的主要著眼點是“敬惜”寫出或印出的文字,更深一步於勸導人們在寫字時要下筆矜慎,不要損害別人。如《文昌帝君惜字律》以及《文昌惜字功過律》、《惜字新編》、《惜字征驗錄》等。《惜字律》便分“敬字紙功例”和“慢字紙功例”分述惜字紙的善報和怠慢字紙的惡報。《文昌惜字功過律》則分“惜字功律二十四條”及“亵字罪律二十九條”,如“平生偏拾字紙至家,香水浴焚者。萬功。增壽一紀。長享富貴。子孫榮貴。”、“生平不輕筆亂寫,塗抹好書者。十功。永無凶事。”,“字紙糊窗墊,褙屏表書者。定冤枉不明。”《惜字訓》中更有“污一字促壽一日,踐一字削祿一朝,千以歲除,萬以紀奪,重則子孫全絕,輕則兩目皆盲,子女產厄,男子夭折。”的訓戒。之後又有“惜字懈災”、“埋葬字灰子孫顯貴”、“污亵字紙致遭兵燹”等各色事例:著名的有宋人王曾因其父“敬惜字紙十幾年”而成宰相之事;還有《西湖二集》第四卷《愚郡守玉殿生春》,講述宋宰相趙雄少時愚魯,因靠敬惜字紙而能踏身仕途等等,說明敬惜字紙之重要。

《禮記·曲禮》中第一句話就是“毋不敬”。在現今物質繁榮的社會,末災人禍頻繁,是因為沒有這一個對天地萬物“恭敬”的態度。在現代物質繁榮的社會中,字跡、字紙鋪天蓋地,泛及社會各個層次、各個角落;因為傳統文化的斷層,人們不知、不懂、不會敬惜字紙,無形中現世折福折壽、來生無知無識、累子孫愚癡邪見——力挽狂瀾從敬惜字紙開始。
倉颉造字的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蒼茫大地之中,出現了人類;大約在一百萬年前,人們開始學習種植作物、飼養牲畜,文明也隨之出現,從此人類的生活愈來愈豐富,文明的發展也就愈來愈快速,而文字的形成正是社會發展進入文明的重要標志。一談到中國文字的起源,流傳最廣的是倉颉造字的傳說。

據考證,倉颉,號史皇氏,是軒轅黃帝的史官。史書記載,倉颉面長四目,天生睿德,常觀奎星圓曲之勢,察鳥獸蹄遠之跡,依其類像之形首創文字,革除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之基,被尊奉為“文祖倉颉”。

《淮南子口本經訓》上有記載:“昔者倉颉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傳說當倉颉完成造字工作,正是夜深人靜之時,忽然天崩地裂般轟隆一聲,天空嘩啦嘩啦地下起大雨,但是落下的並不是雨滴,而是一粒粒的小米;四面八方也傳來哭泣的聲音,原來是鬼怪們正在哭嚎,傷心不已。這個故事說明,由於文字的出現,知識的傳播更為便利,許多經驗知識得到保存累積,變得更精深、博大,其中當然也包含了生產知識也就越來越有效、發達,故用“天雨粟”來形容文字對生產的貢獻;至於“鬼夜哭”,因鬼怪無法再愚弄人們、為所欲為,故有之說。

由於倉颉綜合各類古字,歸納系統再創造,使得中國文化演進史快速發展,推動了中國文化的淵博,因此倉颉可說是中華文化千年豐功偉業的一大功臣。我們很難想象,如果沒有文字,那將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呂祖師谕

民國辛丑年十二月初三夜降於泰京宏德堂。近世以來關於文字蹂躏特甚,雖屢降敬惜之訓,而日久玩忽視為具文,能恆久遵行而不辍者能有幾人,遂致文字大遭其劫。名為讀書之士,而亦將文章踐踏。或者惜其紙之有用,而忘其字之可尊。此無他,皆以為小善而不屑為。習然不察,而未明事理者也。上方瞋怒。頃已議出重罰之條。除惜字條例及玉律所載各罰科外,又增極重極慘之條,加入此次疫劫之內。凡家有糟蹋字跡者,必罹疫劫毫無挽救。自茲以後,我門下弟子,及修持之士。凡笃信吾言者。即從今以後,永勿再用字紙裹物,或輕用字跡。如隨便開單寫條等事。凡事已無須用文字者,概以言語處理之。庶可少作此業,而招天譴也。此關重開太平之機兆。移風易俗之先聲。望爾諸生,身體力行,切勿再事悠忽,視同壁上觀也。知關重條,特以傳告。其各凜遵,勿違為要。

注:呂祖師,姓呂名嚴,字洞賓,生於唐玄宗年間,蒲州永樂縣人氏,進士出身。棄儒歸隱拜漢鐘離大仙為師,仙號純陽,在終南山修丹煉性成功。
曾子勸敬惜字紙

盍聞古聖人制成文字。封面龜形,而分鳥跡,是文字也。深有益世道人心。固人人不可不知,亦人人不可不敬也。士而無字,讀書奚可以學。農而無字,四時奚可以耕。商而無字,貿易奚可以通。工而無字,藝術奚可以精。字紙乃聖人之血脈。字紙可不惜乎。惜字紙之功大矣哉。奈何今之世人,昏昏昧昧。以字紙裹物。任男女之踐踏。擲下於污池。靡知後日將誰歸。以致子孫愚蠢,而為無用之人。或雙眼失明,成為廢疾。斯時也,悔之已晚矣。吾今臨堂,略舉世人弊端,以勸戒群生。願至急回頭頓悟。是余之所深望也夫。

注:曾子(前505~前435),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十六歲拜孔子為師,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孟子。因之,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孝道為先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寶貴的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當今建立和諧社會的豐富思想道德營養。曾參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曾參以他的建樹,終於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孟子、顏子(顏回)、子思子比肩共稱為五大聖人。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印光大師

人生世間;所資以成德達才,建功立業,以及一才一藝,養活身家者,皆由文字主持之力,而得成就。字為世間至寶,能使凡者聖,愚者智,貧賤者富貴,疾病者康寧。聖賢道脈,得之於千古,莫不仗字之力。使世無字,則一切事理,皆不成立,而人與禽獸無異矣。既有如是功力,固宜珍重愛惜。竊見今人任意亵污,是直以至寶等糞土耳,能不現生折福折壽,來生無知無識乎哉。又,不但有形之字,不可亵污遺棄,而無形文字,更不可亵污遺棄。孝、弟、忠、信、禮、義、廉、恥,若不持之躬行,則成亡八字矣。八字既亡,則生為衣冠禽獸,死墮三途惡道,可不哀哉。
(摘自《印光法師文鈔續篇·卷下》)
敬惜字紙文

奉勸世人,讀書須用功,一字值千金。遇高門戶須讀書,書中字字受敬重,敬字紙即敬賢也。字乃聖賢之面目,亦天下之大寶也。登科及第憑文字,官員宰相從字文。千裡之遙,付數言可以相通。萬古業產,皆賴字跡以為據。但看世人文字衰者,家必敗也。文字盛者,家必興也。若遵先王之道,畏聖人之言,須要敬惜字紙,則近報於己身,增福添壽。遠報在兒孫,貴顯官榮。凡一切字紙,珍重勿亵。字紙不可糊窗包物,不可點燈吃煙,若見字紙在地,務要收拾以火焚化,或洗於河內,或埋於土中。楊全善埋字紙,而五世登科。李子材葬字紙,而一身顯榮。帝君書雲,篇篇教人存心積德,句句勸人敬字重文,則子孫顯大門戶,功德無量矣。

敬惜的方法:把各處的字紙拾到一起,用鐵桶或鐵盆,用火焚成灰,裝袋子,送到河裡海裡讓魚蝦吃上可轉人,功德無量。如字紙有泥土等不干淨,用清水洗三次,最後加上鹽、花椒、沒有污味,曬干焚化。如字紙洗得成了小米、大米大,可用面羅接下另裝。切記為要。

文昌帝君惜字功律二十四條

○平生以銀錢買字紙至家,香湯浴焚者。萬功,增壽一紀。得享富貴。子孫賢孝。
○平生遍拾字紙至家,香水浴焚者。萬功,增壽一紀。長享富貴。子孫榮貴。
○多收字紙,字灰深埋淨地者。一千功。安樂不流離。子孫昌盛。
○刊刻惜字書文,遍傳世人者。五百功。永無是非。多生貴子。
○抄寫敬重字紙書訓。阖門令其珍惜者。三百功。子孫發達。
○見惜字文留示子孫,及己身敬信供禮者。百功。安樂無禍。
○化人銀錢,買字紙浴焚者。百功。壽增一紀。施財人永遠富貴。
○勸世人惜字。並焚怪異淫亂等書者。百功。本身增壽。子孫昌盛。
○僧道不以有字之幡幕作囊雜用。能自戒勸人者。五十功。德名光顯。
○見人作踐字紙。能以素紙換焚。或以他物換焚者。五十功。百病不生。轉禍為福。
○禁人不以字紙拭穢者。五十功。其人昌盛。
○凡人有難。或急或緩。見字紙必焚浴者,萬字十功。即得平安。
○勸人不以字紙及錢,放床褥下者。十功。一生永得平安。
○偶遇穢處,見字紙即收起,不輕忽者。十功。一生平安。
○禁人馬上有文字有錢不騎者。十功。永得安樂。
○不以字紙及書,夾鞋樣。自戒內眷及勸人者。六十功。子孫智慧。不忤逆。
○勸人不以書字。置濕處霉爛。並扯碎毀踐者。十功。必得名壽。
○生平不輕筆亂寫,塗抹好書者。十功。永無凶事。
○刮洗器物門壁上字者。十功。眼目光明。
○贊揚敬字文為功德者。十功。獲福必多。
○見人以字紙封蓋葷臭器皿。換取浴焚者。十功。無惡事相遇。
○遇字紙污穢,漂淨水中。百字一功。免諸疾障。
○以字紙焚香爐中者。五功。得享吉祥。
○代人收采浴焚字。萬字一功。得享清福。勸人多惜報應如例。
====================================
【 文昌帝 君開示文】 ~ 『珍惜字紙長智慧、愛護書冊增福德』

污蔑字紙獲罪律列下:

一、將別人錢買來要浴焚之字紙,取用作賤者,獲一百罪;夭折。子孫貧賤。(指被污賤丟棄之字紙)
二、騙人買字紙錢,而不去買字紙浴焚者。一百罪。定然惡病夭折。(收集被丟棄之字紙,收購治理)
三、自己不敬惜字紙經書,又不訓教子孫,且遞相輕侮者,一百罪。惡瘡遍體。生癡聾暗啞。
四、遇字紙焚處,踏踐撲滅收用者,八十罪。定生腫毒。或家中破書廢紙,賤賣得錢換糖換物作賤者,八十罪定生癡聾暗啞。或用字紙拭穢物者亦七十罪。多逢惡事來忤逆,所謀皆不如意且無救。
五、以字紙包藥裹經書木魚一切器用者,五十罪。蒙蔽慧心,或字紙拭物擦桌,或揉搓成團,棄地污踐者,四十罪,遭流離去智慧。
六、勸善的書刊,和勸敬惜字紙的善書,不相信且不傳遞者,獲三十罪。窮年貧迫,生不孝子。
七、 用經書字紙,放船艙底,並馬上坐騎著,十罪。生瘡受人欺侮,已身不敬重字紙,反笑人者。多遭橫非,或字紙漂污水,焚穢地者多目疾眼盲。
八、以書籍善書經典作頭者,或以錢(錢鈔上有文字)放於床褥下者十五罪。且受窮苦刑扙報。
九、若以字紙引火打亮者,獲十罪。生瘡癬。
十、見人污賤濫用字紙,而不勸止者,獲十罪。受不如意之忤逆。或用字紙糊窗拭鏡者,定受眾冤之不明報。或掩昧他人敬惜字紙之功德,十罪,不得吉祥之善報。(見人非,需力勸,不使惡行為現)
十一、 如用字紙嚼爛吐壁上,及扯碎書籍燃火點引者十罪。爛唇。手上生惡瘡。
十二、婦女繡字於荷包、香袋、扇插、枕頭上,不行禁忌,或繫帶於腰間,枕臥褻污者得五罪。招暈眩拘攣疾之報。或親自亂寫亂拋棄不惜字紙,得罪且減記憶,削聰明。
十三、以有字之扇或書插於靴襪者,或字紙書籍與鞋襪放置一處者,獲五罪。足生毒瘡。
十四、用字號店名寫於器物上,讓人坐踐者四罪:且家店不祥。生意不旺。
十五、若手不清淨拿經書,三罪。生叉指瘡。用字磚去舖路者,三罪。行事不順遂。或地上寫字令人踐踏者,三罪。多遇險阻。剜裁字蹟者一罪,多受驚恐。以字紙包神像,或用字紙貼在牆壁上(保護壁上怕污染,而用報紙保護者。)獲罪且眼不光明,身體不得康健,前途多受阻。(止)

惜字徵驗 ---【惜字解災】
贛榆王筱蘭,醫藥濟世,遇上貧困者施以藥物,救活許多人。且於業餘閒暇創立「惜字社」,造字紙庫,收集被丟棄之字紙,或出資購買別人想丟棄作廢的書籍舊文字。浴焚將灰送大海付長流。有一天鄰人不愼,引火燒焚,一時火旺連燒數宅,惟王宅未遭火焚損失。當時有人告訴王大夫曰:火燒起之時,烈火中忽見上端,有神靈執旗保護君宅。又聽到……『不許傷害,此乃王善生,生平敬惜字紙之功德。須佑善人平安無事的!』忽然不見神靈,一會兒火也熄了,」這災後很多鄕人入「惜字社」參于敬文字之善舉。王大夫便對他們說:「小善近報,大善即遠報(為大福報綿長)但是行善不可望報,乃盡己知理而行是本份之事。請大家勿可以求報之心,而行善事,這才是真行善呀!」王大夫真誠的引導鄉人,行善教惜字紙,其福報無量,壽高九十,子孫也都顯達,且參加惜字社之人,也都受福善之報,子孫皆興盛顯達。

廣惜字紙---【福壽康寧】

江蘇揚州甘泉縣有位高明者,沒有子嗣。遂發心立惜字會,收買別人想丟棄的廢紙。如有人揭下碎字紙,或春聯抱柱之碎字紙,皆收買焚之送海長流。或尋淨土埋之。境內毫無遺棄。每天都如是做法。後果生二子,皆賢孝發達,且數代顯貴。高明亦壽高八十九無病而終。見者皆讚歎他的善行、也為他的後代昌裕而羡慕。

字灰可安波瀾災難
海舟載貨南來北往的運輸,若遇大風浪或水面漩渦,則驚濤駭浪高可數丈,如遇到大浪衝擊多是舟翻顛覆。向來無安全之可言,所以航海之船隻,危險萬分。後來蒙受慈音佛大慈大悲的示航海船家,各宜發心向善,懺悔前愆,敬惜字紙。如遇風險大浪,須備有字灰(焚化的字紙)放於舟船,當風浪大作之時,以字紙簍子裝字灰,臨時放下舟去,即得平穩無阻礙。各船得之良策,皆喜樂至極的叩謝鴻恩遙拜叩謝慈音佛。遵行者皆得靈驗,嗣後凡航海各船,無不備帶「字灰」。並提倡設立「惜字社」收買被丟棄之書刊字紙。當之為救命之寶。可知敬惜字紙的功德福報是很大的。

「敬字」大金牌袪匪
清江有位開典當舖於武定的金寶盛的人。有一天夜裡來了一群強盜數十多人,劈開大門蜂擁而入。遍尋金寶盛不見。將家人盡捆縛,搜索金銀珠寶。滿載好幾車,將起身離去,忽見紅光滿屋,門外來了百餘人的兵將,喊聲震地。匪盜聽此喊叫震耳欲聾,皆驚惶逃竄,盜匪們所帶的車馬刀鎗,盡丟棄而慌逃。忽見一金甲神將出現,手持一大金牌牌上寫著「敬字」兩大金字。光華閃爍,人人見之不知這是何緣故,都向典當舖主人詢問。金寶盛曰:「我生平沒有什麼長處可言,只是很喜歡收購別人不要的廢書文字,把那舊書殘籍洗淨焚化,不隨便浪費污賤字紙,且字紙灰都收埋於淨土內,或送河流去,可能就因這點『敬惜字紙』的存心,故能得到天神的護佑,得此善報吧!」見到此景之人,皆仿効金寶盛的敬惜字紙,以求福報善終。

拾字紙可癒病
開封府有位鄭廣才者,家境貧困且患癆病,求醫無力,雖有親戚鄰人幫助,出資延請醫療診治,可是卻花錢無效。有一天經「字紙焚爐」處,見人集舊書破字紙在焚化,且聞得敘述敬惜字紙之果報,乃感悟這善報很易行,便發心帶病撿字紙,撿回家中,買一焚字爐焚化之,剛開始覺得很疲憊,漸漸的日子久了,便愈覺得愈撿精神愈好。拾字紙半年以後,身體竟好轉痊癒。自己私下思議,拾字紙半年便能袪病,感應這麼快,若終生行之福報更是無量。遂發願終生惜字。果然延壽且康健。福報連綿。(是以拾字紙者,求病得癒,求壽即得壽矣!)

壞風俗畫報---【得慘報】

福建的許百川,是位善畫人物,善彩色春宮,美女洗浴,裸體跳舞或最新小說風流白話----。作品價高名重,書店爭相出售,他卻自詡其長。有一天風雨交加,雷聲大作,一雷作響擊毀他的雙手,他的妻妾女也變得不守婦道,日夜淫亂。許百川嘆道:「我作淫書害人淫亂,雷擊我手,罪卻抵,又令我妻女獲淫報,這正是害人者所以害己也。」突然來了數十位匪盜,姦殺其妻女,殺了許百川,劫去財帛,擄去媳女放火燒屋及淫畫,一切都付之焚毀,其慘報令聞者不得不戒呀!
帝君曰:傘、扇刻字褻瀆罪!非窮且夭。
點心或食物上印字,入喉即化下廁---罪獲啞子或絕後。
應用器物上刻字,任人坐臥踐踏其上者,獲罪不少,家必不興、前途多阻、子孫難旺。
紙紮店剪「字」字字落地飄揚、褻賤者受終生窮困、眼不光明之報。
印刷書籍字紙張落地污踐不教者,受貧困報且身常多病。
你們如果想求事業順利,或為父母求壽,或為身體求健康平安者,記得要愛惜字紙書籍,撿字紙而不使它被踐踏,不被污穢,敬重字紙自是積善因,福報不求而自得矣!」那位婦人聽後唯唯稱是。
文字---政府百官靠文字的傳播,來治國治民。百姓萬民以文字的指示,來察覺一切事件,使對上能通達,對下能傳達,益處是很多。現代人讀書的念誦佛經的,文人學士的皆不道惜經書,不敬惜字紙,蔑視文字毀滅聖蹟,冒犯神聖詆觸佛經書籍,或者用字紙來包裹物品,或者用經書作枕頭,或用字紙擦拭污垢,拂灰塵擦油抹桌面----,污賤蔑視至極,卻不知道無形中,折損福報至甚亦不知矣!
戰國時齊人淳于髠,是位文人學士,雖以滑稽善辯著稱於世,可是由於不敬惜文字,蔑視賤棄之,結果一家人頭上都患癩子(這是糟蹋文字之報)
另一位李子材的,非常敬重文字聖蹟,常將用過的字紙,加以整理焚燒,結果一生中能得榮耀顯達。這是善加珍惜者的福報。
今科學猛進,人類得到文字傳播的容易,即不重視珍惜,對已用過的字紙鄙棄於污穢中,或置於地上垃圾堆裡,污穢渥濁。有者對善書佛刊聖典,任意棄地令人踐踏,或置地上坐臥,這種不道德之舉,無形中造成近代近視眼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 這怎麼不令人覺得急需改進呢?

敬惜字紙,敬重聖蹟、敬重善書佛經之福報:

(一) 子孫前途光明。
(二) 子孫愛好讀書。
(三) 子孫後代仕途優好。
(四) 謀職事業順利。
(五) 子孫愛好清潔。
(六) 子孫眼睛亦可得光明。
(七) 近報在己身。可獲眼光明。(較不易患眼疾)
(八) 可得福壽延年。
(九) 得天人讚歎。(受人尊敬)
(十) 得無量的善報福果,(受天神讚賞護持賜福報)

~~ 感恩緬懷聖人所遺留的聖偉著,惜字紙善報 ~~
聖蹟須知重似珍 無容拋擲染埃塵
塗窗裹物咎非小 拭穢污染罪非輕
士農工商一般民 敬惜字紙福祿深
莫謂眼前無報應 遠累兒孫近在身

文昌帝君惜字功律條:

一、生平以錢買丟棄之字紙,香湯浴焚者,萬功。得增壽十二年,享富貴,得孝子賢孫裕後。
二、多收被丟棄之字紙,字灰深埋淨地者,一千功。安樂不流離,子孫昌盛。
三、刊刻惜字書文,遍傳世人得五百功,多生貴子。
四、抄寫敬重字紙書訓,闔門令其珍惜者,得三百功。子孫賢孝發達。
五、見惜字文留示子孫,已身敬信供禮。得百功安樂。
六、勸世人珍惜字紙,並焚怪典淫亂之書,百功,本身增壽命,並子孫昌盛。
七、僧道不以有字之幡幕作囊雜用,能自戒勸人者,得五十功。德名光顯。
八、見人作踐字紙.能以素紙代換,或以他物代換,五十功,百病不生,轉禍為福。
九、禁人用字紙拭穢者,得五十功。其人昌盛。
十、勸人不以有字之紙、錢,放牀褥下者,得十功,一生永得平安。
十一、偶遇穢處有字紙,見之隨即收起,不輕忽者,得十功,一生平安。
十二、生平不塗抹好書,不在書本塗上字抹黑者,得十功。永無凶事;不亂塗字於壁上、物上,得十功,眼目得光明。讚揚敬字文惜字紙者;得十功,獲福多。
十三、不以字紙夾鞋底,或污賤亂用字紙,求方便者,且勸人不濫用字紙,敬惜字紙者得六十功,子孫智慧賢肖,不忤逆。
十四、贊揚敬惜字紙文為功德者,得十功,獲福必多。
十五、見字紙漂污穢水中,取之淨焚之,可免疾障。
十六、 若見字紙封蓋葷臭器皿,應換取浴之而焚,得善報無惡事相遇,得十功。
十七、代人收採棄丟之字紙,洗淨而焚,萬字一功,得享清福。勸人多惜字紙,得福報無量。
~~ 宥悔遂報例 ~~

一、 無子者,如於灶神前、家堂前、 文昌帝 君前、或神明前,申文發願,終身敬惜字紙,及印贈敬惜字紙之善刊善書,富人印萬本,一般者印千本以上,貧窮者印二百本以上,准於得賢孫孝子,聰明富貴,增福增壽。
二、倡立惜字會社,又勸共設「惜字社」。而自身推及閤家敬惜不懈,准求子得子,求富得富,求官得官,求福得福,以及病者求安得安,凡有所求皆得 文昌帝君所賜。
三、購惜字紙字簍百隻,贈予「惜字社」,巡街路拾字紙用。捐贈者,可獲增壽延年三載之福報,且得不患眼疾之善報。
四、購置撿字紙簍,安置懸掛街頭巷內,巡迴收集浴焚埋淨土裡,可延壽身健,不遭惡事之善報。
五、 勸募捐印「惜字文」善事五千部以上發送,勸化十方共修敬惜字紙之善行者,得天賜福增壽,子孫顯達,善報隨敬惜字紙連綿不斷。
六、獨立捐資印送惜字紙之善書善刊,千本以上者,准於闔家消災解厄,獲福得富,益壽延年。(如求子者,即以千本以上獨資單求,上蒼賜貴子,即能削減罪愆,得獲貴子。

食物勿印上『字』
在豫省西南鄉自治學員---張永慶者.自從畢業當了本縣的科長,因公在外,一夜宿於文昌宮 。當夜夢見了 文昌帝君訓示曰:「你一生好善,且敬惜字紙不倦,所以才有今日之成就。但是你境內從事小生意作買賣的,卻不知道果報,今命你多多勸告他們,莫損福報。一般賣傘扇的人,都刻字在上面,難免受買者污賤褻瀆之罪,這將受窮且夭之罪報。茶食店、點心店,糕餅饅上都印有字,這一入咽喉將化為何物,其罪更大。不生啞子即是絕子後嗣。還有一般應用的器物上也刻字,任人坐踐其上,罪獲家不興旺報。紙紮店剪字,灰必飄揚,罪同褻字,受終身窮困報。」夢醒後,更歸告縣長,縣長卻不以信之。便暗中查訪各小業,有茶食店者果真無後絕嗣之果報,或有得啞子愚痴報。見此證實徵驗,便將敬惜字紙之果報,忠告各業,令糕饅不可印字,食品上不可印字,一切器物用品不可印字,且勸該店敬惜字紙印書送人,以抵其罪。不一年其子竟能言說話,便以茶食店之福報為證實,勸導各行業俱改悔。事後有力行者,窮者轉富,夭者轉壽,病者轉癒。科長自此以後便集各行業者,立「惜字社」專惜字紙。後生子聰敏;家且富厚。

萬應良藥十八味
詩曰:古人留下舊醫方 明目清心大補湯
世人用我諸般藥 萬禍千災化吉祥

孝順十分 陰騭全用 恩惠隨施 慎言一味 仔細十分
忠直一塊 安份隨用 戒淫去心 仁義廣用 老實一個
慈心一片 小心一點 戒賭洗淨 信行全用 和氣一團
方便多少不拘 熱腸一條忍耐百個。

筆者「 文昌帝 君 開示文 」心得報告:
這篇「文昌帝君 開示文 」在好幾年前就看過了。那大約是在民國八十四年前後。當時我的住家一樓是租給一戶開手工藝品加工的住戶。她們每個月都要訂上三份大報紙來做生意廣告,這樣才會有人上門問津。
那年我看完這篇「帝君訓」之後。就向樓下的租戶女老板說:請她給我她們過期的廢報紙,就這樣我累積了好大一堆廢報紙。就拿到一間大廟的燒字紙爐地方親自把它燒完。
因為去大廟時是載著一大包東西,而等燒完報紙之後。覺得身體很輕鬆很輕鬆。舒服的很。
那次回到家裡就有奇蹟出現了。原來以前我與我的父親的關係很差,很惡劣。可以說是過著如仇人般的日子。
父女倆幾乎一天不談兩句話。每日相遇時。都是如同陌路人,每天都彼此擦身而過,視若無睹。
但這次我燒完了那一大堆報紙回來,一進門,父親自動向前笑著跟我打招呼與聊天;還不時的用身體跳著山地舞給我看,口中還不停的哼著歌(唱山地舞的歌)。我的父親那一天似乎完全變了一個人。好像「前世」與我發生不愉快的事完全不見了。(都完完全全忘記了)。這天的父親好似重生的樣子,變了一位很慈祥很樂觀的老人家。
自從那天起我與我的父親變得很有話可說。而且就一直好到他老人家離開世間。
所以說:做一件善事不一定要變成大富大貴的人。而只要是家庭能溫暖和睦相處。那比有錢而過著地獄般的生活還來的值得。
註:過去我有請教通靈者,問我與我父親前世的因果關係,原來是在宋朝結來的今世因果。那一世,也就是宋朝時我是一位做官人。我利用我的職權硬霸佔了我父親當時是老百姓的人的財產。而老百姓的父親也很凶,也很利害。對我這位做官的沒有好臉色看。-------。 就這樣今世我們才會有這麼不好的父女關係。幸好今天已大有轉變。現在父親在 上天的身邊,還不時的關心我與家人。
安拉美 筆
------------------------------
《敬惜字紙文》

1 序
敬惜字紙是中國文化傳統理念之一。敬惜字紙的傳統在宋代已經出現。在過去,寫有字的廢紙不可隨意丟棄、踐踏、糊窗封壇、擦拭物品或與其他廢物混雜,而需丟入字紙簍,專門收集後焚燒成灰,成為字灰,收集起來;每隔一段時間,便開壇祭造字之倉颉,然後將字灰送至大江大海,稱為“送字灰”或“送字紙”。相應地,亦出現了專為焚燒字紙的“惜字塔”,以及專門收集字紙舊書加以焚化的惜字會。
明清時期開始出現勸人敬惜字紙的勸善書,大多名曰《惜字律》。《惜字律》的主要著眼點是“敬惜”寫出或印出的文字,更深一步於勸導人們在寫字時要下筆矜慎,不要損害別人。如《文昌帝君惜字律》以及《文昌惜字功過律》、《惜字新編》、《惜字征驗錄》等。《惜字律》便分“敬字紙功例”和“慢字紙功例”分述惜字紙的善報和怠慢字紙的惡報。《文昌惜字功過律》則分“惜字功律二十四條”及“亵字罪律二十九條”,如“平生偏拾字紙至家,香水浴焚者。萬功。增壽一紀。長享富貴。子孫榮貴。”、“生平不輕筆亂寫,塗抹好書者。十功。永無凶事。”,“字紙糊窗墊,褙屏表書者。定冤枉不明。”《惜字訓》中更有“污一字促壽一日,踐一字削祿一朝,千以歲除,萬以紀奪,重則子孫全絕,輕則兩目皆盲,子女產厄,男子夭折。”的訓戒。之後又有“惜字懈災”、“埋葬字灰子孫顯貴”、“污亵字紙致遭兵燹”等各色事例:著名的有宋人王曾因其父“敬惜字紙十幾年”而成宰相之事;還有《西湖二集》第四卷《愚郡守玉殿生春》,講述宋宰相趙雄少時愚魯,因靠敬惜字紙而能踏身仕途等等,說明敬惜字紙之重要。
《禮記·曲禮》中第一句話就是“毋不敬”。在現今物質繁榮的社會,末災人禍頻繁,是因為沒有這一個對天地萬物“恭敬”的態度。在現代物質繁榮的社會中,字跡、字紙鋪天蓋地,泛及社會各個層次、各個角落;因為傳統文化的斷層,人們不知、不懂、不會敬惜字紙,無形中現世折福折壽、來生無知無識、累子孫愚癡邪見——力挽狂瀾從敬惜字紙開始。
由於編者水平有限,本書難免有錯漏之處,敬請各位大德不吝賜教。
編 者
二0一0年四月

2
敬惜字紙
國家頒行惜字律,風調雨順干戈息;
僧道遍傳惜字律,慧眼自明六通出;
富貴人傳惜字律,子孫永遠受天祿;
孤寡人傳惜字律,人人相親如眷屬;
病人遍傳惜字律,永久安康疾自除;
貧賤人傳惜字律,衣食自然一生足;
公門人傳惜字律,逢官近貴皆清吉;
一切發心刊印者,善報昭彰慶有余。

普勸敬惜字紙及尊敬經書說
印光大師
人生世間;所資以成德達才,建功立業,以及一才一藝,養活身家者,皆由文字主持之力,而得成就。字為世間至寶,能使凡者聖,愚者智,貧賤者富貴,疾病者康寧。聖賢道脈,得之於千古,莫不仗字之力。使世無字,則一切事理,皆不成立,而人與禽獸無異矣。既有如是功力,固宜珍重愛惜。竊見今人任意亵(xiè)⑴污,是直以至寶等糞土耳,能不現生折福折壽,來生無知無識乎哉。又,不但有形之字,不可亵污遺棄,而無形文字,更不可亵污遺棄。孝、弟、忠、信、禮、義、廉、恥,若不持之躬行,則成亡八字矣。八字既亡,則生為衣冠禽獸,死墮三途惡道,可不哀哉。
(摘自《印光法師文鈔續篇·卷下》)
注:(1)亵:xiè 輕慢,親近而不莊重。
“勿棄字紙”
周安士
人之所以獨貴者,以其口之能言也,亦以其手之能書也。手能書,則手亦能言矣。然口之所言,僅聞一室;手之所言,可達萬裡。口之所言,止於當時;手之所言,可垂後世。口之所言,人以耳聽;手之所言,人以目聽。口之所言,片時即疲;手之所言,千秋不倦。甚矣!字之有功於人也。世間若無文字,則官吏無以為治,政令無以為憑,豈獨家不能家,亦且國不能國矣。人之受恩於字者如此,而謂字紙可輕棄乎?字紙固不可棄,字尤不可棄。不順乎親,終身棄去“孝”
3
字。不友於昆,終身棄去“悌”字。如是逐一檢點,則字之為我棄者多矣。若夫裹物糊窗,狼籍委置,則所棄者,不過字紙耳。
或疑蒼颉(jié)造字,開萬古文字之源,但當天為雨粟耳,奈何鬼復夜哭乎?不知世間文字,既有正用,即有邪用。天之雨粟,因正用也。鬼之夜哭,因邪用也。
[ 摘自清·周安士居士《安士全書》之一《文昌帝君陰骘文廣義(節錄)》 ]
字為世間至寶,非金、銀、珠、玉、爵位可比。以金、銀、珠、玉、爵位,皆由字而得;使世無字,則金、銀、珠、玉、爵位,亦無由而得矣。字之恩德,說不能盡。敬惜書字,福報甚大。宋朝王文正公之父,極其敬惜字紙。後夢孔夫子以手按其背曰,汝何惜吾字之勤也,當令曾參來汝家受生,顯大門戶。後生子之名王曾⑴,連中三元,為名宰相沒後谥文正公,封沂國公。後世凡科甲連綿,子孫賢善者,悉由先生敬惜書籍,及與字紙中來。
近世歐風東漸,不但普通人不知敬惜書籍字紙,即讀書儒士,亦不恭敬書籍,及與字紙。或置書於坐榻,或以書作枕頭。或大怒而擲書於地,或抽解⑵而猶看詩書。不但大小便後,概不洗手,即夜與婦宿,晨起讀書,亦不洗手。每每以字紙揩試器物,猶以敬惜為名而焚化之。故致普通人無所取法,而垃圾裡,茅廁中,街頭巷尾,無處不是字紙遍地。舟車行人,每以報紙鋪坐處。出外婦女,率用報紙包鞋襪。種種亵渎,不堪枚舉。以故天災人禍,相繼降作,皆由亵渎天地間之至寶所致。不知此字紙中,皆有天地日月之字,聖賢經書之文。以此種至極尊貴之物,視同糞土,能不折福壽而現受其殃,贻(yí)⑶子孫以愚劣之報乎。
吾師前文,已包括其大致。猶恐舉一而不悉反三,故又擇其人所易忽者重言之。以期有心世道之人,輾轉勸人,同皆敬惜書字。則福壽康寧,現身獲萁疇(qí chóu)⑷之五福⑸。聰明睿(ruì)智⑹,後裔(yì)⑺納伊訓之百祥矣。 (陳先善述)
注:(1) 王曾,青州益都(今山東益都)人,字孝先。生於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卒於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宋真宗鹹平中(998—1003)取解試、省試、殿試皆第一,成為科舉史上連中“三元”的狀元。
王曾(後封為沂國公)中了狀元後,回到家鄉青州去。府官聽說王曾回家,就命令老百姓吹奏著樂器到城外迎接。王曾聽到這個消息,就換了衣服,騎了小驢子從別的城門進城。很快就來拜見府官,府官吃驚地說:“聽說您來,已派人出城迎候,守門官還沒來報告,您怎麼就到這裡了?”王曾回答說:“我
4
僥幸得了個狀元,怎麼敢驚動大人和父老前來歡迎?您這樣做是增加我的過失,所以,我改換姓名,瞞過歡迎的人群和守門官直接來拜見您。”府官不由贊歎地說:您稱得上是個真正的狀元公啊!”
王曾端厚持重,眉目如畫。在朝為官,進退有禮,平時寡言少笑。王曾為相,進退人士都不讓外人知道。名相范仲淹對王曾說:“公開地任用賢人名士是宰相的職責,您德高望重,惟缺這一點。”王曾答道:“作為執政大臣,把恩賞全攬到自己身上,那怨恨歸誰呢?”范仲淹歎服,時人稱他為賢相。(2)抽解:解大小便。(3) 贻:yí,遺留,留下。(4)萁疇:萁,qí豆秸,豆莖也。疇,通酬chóu,報酬,酬答。(5)五福:《書經·洪范》上所記載的五福是:“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壽:即壽數、長壽;富:指富貴;康寧:身體健康,一生無病無痛;攸好德:愛好、喜愛德行;“攸”字又作“修”字,即修養美好的德行;考終命:不會遭遇天災橫禍,能得善終,安祥離世。 (6)睿智:ruì zhì,見識卓越,富有遠見,聰慧;明智。(7) 後裔:裔yì。指已死去的人的子孫;後代子孫。
倉颉(jié)造字的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蒼茫大地之中,出現了人類;大約在一百萬年前,人們開始學習種植作物、飼養牲畜,文明也隨之出現,從此人類的生活愈來愈豐富,文明的發展也就愈來愈快速,而文字的形成正是社會發展進入文明的重要標志。一談到中國文字的起源,流傳最廣的是倉颉造字的傳說。
據考證,倉颉,號史皇氏,是軒轅黃帝的史官。史書記載,倉颉面長四目,天生睿德,常觀奎星圓曲之勢,察鳥獸蹄遠之跡,依其類像之形首創文字,革除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之基,被尊奉為“文祖倉颉”。
《淮南子口本經訓》上有記載:“昔者倉颉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傳說當倉颉完成造字工作,正是夜深人靜之時,忽然天崩地裂般轟隆一聲,天空嘩啦嘩啦地下起大雨,但是落下的並不是雨滴,而是一粒粒的小米;四面八方也傳來哭泣的聲音,原來是鬼怪們正在哭嚎,傷心不已。這個故事說明,由於文字的出現,知識的傳播更為便利,許多經驗知識得到保存累積,變得更精深、博大,其中當然也包含了生產知識也就越來越有效、發達,故用“天雨粟”來形容文字對生產的貢獻;至於“鬼夜哭”,因鬼怪無法再愚弄人們、為所欲為,故有之說。
5
由於倉颉綜合各類古字,歸納系統再創造,使得中國文化演進史快速發展,推動了中國文化的淵博,因此倉颉可說是中華文化千年豐功偉業的一大功臣。我們很難想象,如果沒有文字,那將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惜字訓
金阙(què)⑴上相⑵訓曰:夫片文只字,皆仙佛之經書。寸楮(chǔ)⑶微言悉聖賢之名諱。天朝地府,一字貴若寶珠。人世寰(huán)區⑷,千言賤如瓦礫。或糊窗裱壁,顛倒文章。或裹物包煙,輕污典籍。封罐口,作書囊,重重蔑廢。列紙條,剪鞋樣,種種欺凌。或揩垢而拂塵,或擦油而抹桌。或寫未工而嚼爛,咽下喉嚨。或臨荒境而撕開拋於糞土,或揉團而塞壁孔,或捏塊而置牆間,或帶字而登床,或攜錢而入廁,或扭繩以束物,或捻線以穿錢,或捶爛以和泥,或裂開以拭穢,至於顛狂浪子為爆竹而裂破千張。婦女閨娃夾絲線以殘碎草縷。蒙童小子,作踏於學館書房,庸師莫知訓誡。胥吏書傭,輕踐於官衙私捨,有司⑸罔識箴規。地積青蚨,跨之弗顧。文藏紙袋,坐竟罔知。且銀工紙匠,镌(juān)⑹字於簪(zān)镯(zhuó)戒指。婦女冠帶,亵污於穢處淫時。或帶香而入房,或題詩而繡枕。或寫字桌板,猶口於旋寫旋揩。或燃火啖煙,尚托言於隨焚隨化。甚至將經書而作枕,以扁額⑺而鋪床。或以衣求印⑻而送終,或以書入棺而殉葬,或畫卦於窀(zhūn)穸(xī)⑼,或黔(qián)面⑽於奴僮,或織字於綢緞制以為衣。或號字於椅凳,坐之罔畏。或寫字於瓷盤,破則棄之街巷。或貼之蘭房⑾,淫則亵於室內。或藏經典於臥側,或置吏書於床帷,或題旬於竹木之枝,或寫字於便尿之處。三教之中,九流之內,識字而不敬字,讀書而輕書,蔑污聖文,亵渎⑿典籍,種種罪端,曷勝發指,罪積山邱莫覺,果報地獄而罔知。天地鑒之而震驚,神鬼臨之而赫怒。
上帝屢行戒谕⒀,諸生視若罔聞,豈知城隍社令司命、土地等神,除將各人善惡詳注外,另記慢字數目一一清除,污一字促壽一日,踐一字削祿一朝,千以歲除,萬以紀奪,重則子孫全絕,輕則兩目皆盲,子女產厄⒁,男子夭折⒂,一月一算,考核惟嚴。人若敬之重之,福祿依例增益。人世未知,特來曉谕。
注:(1) 金阙:jīn què,道家謂天上有黃金阙,為仙人或天帝所居。(2) 相:輔助,亦指輔佐的
6
人,古代特指最高的官:輔~。宰~。首~。(3) 楮:chǔ,落葉喬木,樹皮是制造桑皮紙和宣紙的原料。紙的代稱。(4) 寰區:天下;人世間。(5) 指官吏。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有司;(6)镌:juān,雕刻,鑿。(7)扁額:即匾額,指懸掛於門屏上作裝飾之用,反映建築物名稱和性質,表達人們義理、情感之類的文學藝術形式即為匾額。一般掛在門上方、屋檐下。(8)印:公章、圖章。(9)窀穸 zhūnxī:墓穴。(10)黔:qián,通“黥”。在犯人臉上刺刻塗墨的刑罰。(11)蘭房:猶香閨。舊時婦女所居之室。
(12)渎:dú,輕慢,對人不恭敬。(13)戒谕:勸戒訓谕。(14)產厄:難產,女人生小孩時的厄難。(15)夭折:未成年而死。
呂祖師⑴谕
民國辛丑年十二月初三夜降於泰京宏德堂。近世以來關於文字蹂躏特甚,雖屢降敬惜之訓,而日久玩忽視為具文,能恆久遵行而不辍者能有幾人,遂致文字大遭其劫。名為讀書之士,而亦將文章踐踏。或者惜其紙之有用,而忘其字之可尊。此無他,皆以為小善而不屑為。習然不察,而未明事理者也。上方瞋怒。頃⑵已議出重罰之條。除惜字條例及玉律所載各罰科外,又增極重極慘之條,加入此次疫劫之內。凡家有糟蹋字跡者,必罹⑶疫劫毫無挽救。自茲以後,我門下弟子,及修持之士。凡笃信吾言者。即從今以後,永勿再用字紙裹物,或輕用字跡。如隨便開單寫條等事。凡事已無須用文字者,概以言語處理之。庶可少作此業,而招天譴也。此關重開太平之機兆。移風易俗之先聲。望爾諸生,身體力行,切勿再事悠忽,視同壁上觀也。知關重條,特以傳告。其各凜遵⑷,勿違為要。
注:(1)呂祖師,姓呂名嚴,字洞賓,生於唐玄宗年間,蒲州永樂縣人氏,進士出身。棄儒歸隱拜漢鐘離大仙為師,仙號純陽,在終南山修丹煉性成功。(2) 頃:很短的時間。頃刻;少頃。(3)罹:lí,遭受苦難或不幸。(4)凜遵:lǐn zūn 嚴格遵循。
曾子⑴勸敬惜字紙
盍聞古聖人制成文字。封面龜形,而分鳥跡,是文字也。深有益世道人心。固人人不可不知,亦人人不可不敬也。士而無字,讀書奚⑵可以學。農而無字,四時奚可以耕。商而無字,貿易奚可以通。工而無字,藝術奚可以精。字紙乃聖人之血脈。字紙可不惜乎。惜字紙之功大矣哉。奈何今之世人,昏昏昧昧⑶。以字紙裹物。任男女之踐踏。擲下於污
7
池。靡知後日將誰歸。以致子孫愚蠢,而為無用之人。或雙眼失明,成為廢疾。斯時也,悔之已晚矣。吾今臨堂,略舉世人弊端,以勸戒群生。願至急回頭頓悟。是余之所深望也夫。
注:(1) 曾子(前505~前435),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十六歲拜孔子為師,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孟子。因之,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孝道為先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寶貴的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當今建立和諧社會的豐富思想道德營養。曾參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曾參以他的建樹,終於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孟子、顏子(顏回)、子思子比肩共稱為五大聖人。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2) 奚:xī,哪裡。(3) 昏昧:不明事理。
季路⑴夫子論敬惜字紙之功
溯(sù)⑵為上古,世無文字,文明未肇(zhào)⑶,人皆穴居。文字者乃古聖倉颉夫子奉黃帝之命,而廣集禽鳥獸類之足跡與龜文等,苦心孤詣⑷,研究而制成者也。俾使萬世免結繩之苦,其功莫大也。古昔之記事今觀書典而可悉知。河山遠隔之遙,以文字可通彼我之情。而今之世,胸羅萬卷,博學高才之士,隨意任筆揮毫成章成詞,或編法律以治世,或印標志以宣傳,士農工商無不藉字以弘揚而收其效也。唐太宗親駕遠征過海,忽起波浪滔天。帝即御書“免朝”⑸大字焚落於海中而告浪平。文字之用者,廣而大也。奈何於此三期末運⑹,文明昌盛,反而道德衰微。視文字不知敬惜,任意散撒路上,由人踐踏,而無人撿拾。或以包貨,或以裹鞋,或以拭糞渎聖跡,其罪重而大矣。屢文人學士,既讀聖賢之書,而偏背聖賢之訓。不惜敬字紙,罪加一等。根據金科玉律記載,不敬惜字紙者,重者盲目折壽。輕則削福減祿。願爾世人,當思古聖制字之苦心。路見字紙,隨即撿拾。如字紙染污者洗而曝之,焚而藏之。聚集一箱敬送海中,則獲福無窮。家道昌盛。蘭桂騰芳⑺。敬而惜之,珍而重之,功莫大焉。
注:(1)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以擅長政事著稱,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儒學後人尊其為仲夫子。極有信譽,有“季路一言”之稱,比喻信用極好。(2) 溯:sù。探求。(3)肇,zhào,開始。(4)苦心孤詣:孤詣yì,獨到的修養。多指品德學識。苦心孤詣:用心良苦,造詣極深。用以稱許刻苦鑽研學問、創造業績為他人所不及者。(5)朝cháo,朝見,封建時代臣見君。(6)三期末運:道教名詞。意指自伏羲氏開天辟地,接任為第一代祖師開始,人類在道的傳承的歷史,依時間,可分為三個時期。一、
8
青陽期:大道降世,自伏羲氏畫出八卦,接掌道盤,到中國周朝時期為青陽期。在青陽期,燃燈古佛掌道盤,道降君相,因此只有君、相階級的人,才有可能修道、得道。而且是先修而後得,所以得道非常困難。二、紅陽期:自中國周朝時期前後,到第二十世紀初為第二期。紅陽期,釋迦牟尼佛掌道盤,道降師儒,因此只有知識階級和做官的人,才能修道、得道。道是單傳獨授,而且修道一定要出家,也是先修而後得。三.白陽期:自廿世紀初以來,降及末運,人心不古,道德頹敗,白陽期應運。道劫並降,道以覺迷,劫以警世。天然古佛掌道盤,道降火宅⑺ ,善男信女只要有佛緣,只要能覺醒,都可以求道,都可以在家修道。在這三期末運時期,是先得而後修,就是先得道,然後才依仙佛的指引,在家修道。就是說,仙佛已把人生的目的與修道的方法明明白白告訴我們。只要我們抱定志向,堅心修道,人人都可以成聖成佛。(7) 蘭桂騰芳:蘭桂:芝蘭和丹桂,兒孫的美稱;芳:比喻美名。比喻子孫顯貴發達。(8) 火宅:喻煩惱的俗界。典出《法華經·警喻品》:“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若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火:譬眾生五濁等苦;宅:譬三界。謂三界眾生,為五濁八苦之所煎逼,而不得安隱。猶大宅被火所燒,而不能安居。故以火宅為喻也。(五濁者,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盛苦也。)
敬惜字紙文
奉勸世人,讀書須用功,一字值千金。遇高門戶須讀書,書中字字受敬重,敬字紙即敬賢也。字乃聖賢之面目,亦天下之大寶也。登科及第憑文字,官員宰相從字文。千裡之遙,付數言可以相通。萬古業產,皆賴字跡以為據。但看世人文字衰者,家必敗也。文字盛者,家必興也。若遵先王之道,畏聖人之言,須要敬惜字紙,則近報於己身,增福添壽。遠報在兒孫,貴顯官榮。凡一切字紙,珍重勿亵。字紙不可糊窗包物,不可點燈吃煙,若見字紙在地,務要收拾以火焚化,或洗於河內,或埋於土中。楊全善埋字紙,而五世登科。李子材葬字紙,而一身顯榮。帝君書雲,篇篇教人存心積德,句句勸人敬字重文,則子孫顯大門戶,功德無量矣。
敬惜的方法:把各處的字紙拾到一起,用鐵桶或鐵盆,用火焚成灰,裝袋子,送到河裡海裡讓魚蝦吃上可轉人,功德無量。如字紙有泥土等不干淨,用清水洗三次,最後加上鹽、花椒、沒有污味,曬干焚化。如字紙洗得成了小米、大米大,可用面羅接下另裝。切記為要。
9
文昌帝君惜字功律二十四條
○平生以銀錢買字紙至家,香湯浴焚者。萬功,增壽一紀。得享富貴。子孫賢孝。
○平生遍拾字紙至家,香水浴焚者。萬功,增壽一紀。長享富貴。子孫榮貴。
○多收字紙,字灰深埋淨地者。一千功。安樂不流離。子孫昌盛。
○刊刻惜字書文,遍傳世人者。五百功。永無是非。多生貴子。
○抄寫敬重字紙書訓。阖門令其珍惜者。三百功。子孫發達。
○見惜字文留示子孫,及己身敬信供禮者。百功。安樂無禍。
○化人銀錢,買字紙浴焚者。百功。壽增一紀。施財人永遠富貴。
○勸世人惜字。並焚怪異淫亂等書者。百功。本身增壽。子孫昌盛。
○僧道不以有字之幡幕作囊雜用。能自戒勸人者。五十功。德名光顯。
○見人作踐字紙。能以素紙換焚。或以他物換焚者。五十功。百病不生。轉禍為福。
○禁人不以字紙拭穢者。五十功。其人昌盛。
○凡人有難。或急或緩。見字紙必焚浴者,萬字十功。即得平安。
○勸人不以字紙及錢,放床褥下者。十功。一生永得平安。
○偶遇穢處,見字紙即收起,不輕忽者。十功。一生平安。
○禁人馬上有文字有錢不騎者。十功。永得安樂。
○不以字紙及書,夾鞋樣。自戒內眷及勸人者。六十功。子孫智慧。不忤逆。
○勸人不以書字。置濕處霉爛。並扯碎毀踐者。十功。必得名壽。
○生平不輕筆亂寫,塗抹好書者。十功。永無凶事。
○刮洗器物門壁上字者。十功。眼目光明。
○贊揚敬字文為功德者。十功。獲福必多。
○見人以字紙封蓋葷臭器皿。換取浴焚者。十功。無惡事相遇。
○遇字紙污穢,漂淨水中。百字一功。免諸疾障。
○以字紙焚香爐中者。五功。得享吉祥。
○代人收采浴焚字。萬字一功。得享清福。勸人多惜報應如例。
10
文昌帝君亵字罪律二十九條
○將人錢買要浴焚之字紙,取用作踐者。一百罪。夭折。子孫貧賤。騙人買字紙錢,不買字紙焚者。一百罪。定然惡病夭折。
○己身不敬字紙經書。又不訓教子弟,遞相輕侮者。一百罪。惡瘡遍體。生癡聾暗啞。
○遇字紙焚處,踏踐撲滅收用者。八十罪。定生腫毒。
○家中破書廢紙,換碗換糖作踐者。八十罪。定生癡聾暗啞。
○家藏敬字書文,或拭穢並糜爛者。七十罪。多惡事無救。
○僧道以有字幡作囊⑴雜用者,六十罪。薄福受刑。
○以字紙包藥裹經書木魚器用者。五十罪。蒙蔽慧心。
○以字紙拭物拭幾,及揉搓棄地者。四十罪。遭流離去智慧。
○勸善書惜字文,不信不傳者,三十罪。窮年窘迫(jiǒng pò)⑵,生不肖子。
○以經書字紙,放船艙底,並馬上騎坐者。十罪。生瘡受人欺侮。
○己身不敬字紙,反笑人者,十五罪。多遭橫非。
○以字紙漂污水,焚穢地者。十五罪。多目疾皆盲。
○以經書作枕頭,及以錢與字放床褥者。十五罪。窮苦受杖。
○以字紙引火打亮者。十罪。生瘡癬。
○見婦女剪字紙做鞋樣,為花墊盤盛盒,男子不禁止者。十罪。受官刑懲。
○字紙糊窗墊,褙(bèi)⑶屏表書者。定冤枉不明。
○以字紙嚼爛吐壁上,及扯碎作書捻者。十罪。爛唇。手生惡瘡。
○掩昧敬字紙功德者。十罪。不得吉祥。
○女眷以字紙書夾鞋樣⑷。男子不禁止者。十罪。不得吉祥。
○婦女繡字於荷包,香袋、扇插、枕頭上,不行禁谕,及系帶於腰間,枕臥亵污者。五罪。得暈眩拘孿(jìng luán)⑷疾。
○親筆亂寫。拋散不顧,及旋寫旋抹者。五罪。足生毒瘡。
○以字紙扇書啟插鞋襪者。五罪。足生毒瘡。
○以字號寫器物上,致人坐踐者,四罪。家店不祥。
○以不淨手檢閱經書者。三罪。生叉指瘡。
11
○以字磚墊路者。三罪。行事不順遂。
○於地上畫字者。三罪。多遇險阻。
○剜裁字跡者。一罪。多受驚。
○以字紙褙神像,拾納牆壁內者。一罪。雖有別功不錄。
注:(1) 囊:náng,有底的口袋。(2)窘迫:jiǒngpò,使苦惱或窘迫;尤指使經濟困難。(3)褙:bèi,把布或紙一層一層地粘在一起。(4)夾鞋樣:用碎布或舊布加襯紙裱成的厚片,多用來制布鞋。(5)拘孿:即痙攣,jìng luán,中醫病名。肌肉收縮,不能自如伸展。
《自 知 錄》
明蓮池大師刪定
☆拾路遺字紙火化(百字為一善)。 ★遺棄字紙不顧者(十字為一過)。
《善過格》
☆拾遺字一千或穢中拾一字紙,洗浴焚化,各一善。
★污穢一字紙如包物拭桌之類;三過。
宥(yòu)⑴悔遂報例
○無子者,如於灶神前,家堂前,文帝案前,申文發願。終身敬惜字紙。及印送惜字書籍。上富萬部。中富五千部。下富千部。貧者二百部。准於生子聰明富貴。增福增壽。
○倡立惜字會。或獨立惜字社。或勸設惜字會。得有一項成立。而本身能令合家敬惜不懈,或化及一方一邑者。准於求子得子,求富得富。求福得福。求官得官。以及病者求安得安。凡有所求無不遂願。
○購贈惜字篾簍百只者。增壽三年。多者依此類推。永不患眼疾。
○購置木質字簍百只,或洋鐵簏百只。懸掛街頭巷內者。增壽五年。不遭惡事。多者依此類推。
○摹(mó)⑵印惜字書籍五千部以上者。賜福增壽。子孫賢達。
○獨立捐資印送惜字書籍千部以上,而不為求子者。准於合家消災獲福。益壽延年。
注:(1) 宥 yòu 寬容,饒恕,原諒,赦免。(2)摹印:摹,mó,仿效,照著樣子做。摹印:印刷。
12
惜字感應錄
一、善報篇
立會惜字之報
榆(通渝,重慶市的別稱)王者香字筱(xiǎo)蘭,青囊(náng)⑴濟世,貧者施以藥,活人無數。創立惜字社,砌造字紙庫,收買焚化,灰送長流。一朝四鄰失慎,獨王宅未遭回祿⑵。後匪過王宅數次,亦無損失。有人告王曰:“火起之時,見火上有人執旗保護君宅。又匪過時聽匪令曰,毋許損害。此乃先生惜字之功,所以神欽人服。”其人欲入惜字社,王許之,並曰:小善報近,大善報遠,施不望報,請勿多言。其後王壽九十,子孫俱顯。同社之家,皆興盛焉。
江蘇揚州甘泉縣。高明字厚夫。乏嗣(sì)。遂發心立惜字會,收買字紙焚化,又牆上招貼,如有揭下之碎字紙,提高收價。及每年底春聯報柱之碎字紙,格外提高價值。並以收字紙多寡定節賞之輕重。雇工莫不爭收,境內毫無遺棄,每年如此。生二子,賢孝發達,效世貫顯。壽八十九無病而終。
注:(1) 青囊:囊,náng,指醫書、醫術。(2)回祿:傳說中的火神。(3)嗣: sì,後代。
惜字並印送善書善報
海州⑴曾純儒字席珍。任某縣保商團團長,一生廉潔。最喜善書因果,陰骘文,功過格,戒殺放生文。印送各業,並提倡惜字會。收買字紙殘書,以及淫畫淫書春宮春方賭具墮胎諸書,盡付丙丁⑵。並勸各號不用字紙、報紙包裹銅元貨物,商界於是奉行。轉化工業與學農各界,俱實行敬惜字紙。凡遇鄰村荒歉⑶,必設法公同赈濟。一人仁愛,一鄉受惠,全活無算。曾公生五子,俱發達品學兼優。公享壽九十一歲,寧非惜字之驗欤。
注:(1) 海州:現在江蘇省連雲港市。(2)丙丁:古代以十干配五行,丙丁屬火,因稱火為“丙丁”。(3)荒歉:農作物沒有收成或收成很壞。
惜字享年昌後
阜寧⑴康永善。珍重字跡,收買字紙殘書廢籍,立會建爐。雇工收拾,付以麻袋竹簍鐵鉗鐵鏟鐵鉤,污穢者鉗之,遠者鉤之,另置洗曬。招貼牆壁者鏟之,收歸焚化,灰送之河。遇破磁碎器或磚瓦有字者,埋之淨土。凡有惜字之書,功過因果,各種善書,捐資印
13
送。其余風流小說、淫書畫、邪詞曲、春宮方,遇有如此諸書,均收而焚之。後入寺游覽見字紙一箱。詢僧欲售,唐盡買歸,送之字爐焚化。壽九十八而終,子孫繁衍,富貴兩全,惜字福報,有如此者。
注:(1)阜寧:位於江蘇省鹽阜平原北部。
廣惜字福壽康寧
江蘇揚州甘泉縣高明字厚夫。乏嗣。遂發心立惜字會,收買字紙焚化。惟牆上招貼,如有用水濕透揭下之碎字紙,格外提高價格。並以收字紙多寡定節賞之輕重,雇工莫不爭收。境內毫無遺棄,每年如此。生二子,賢孝發達。數世貴顯,壽至八十九無病而終。
敬牌祛(qū)⑴匪
清江⑵金寶盛,開典當鋪於武定。一夜匪盜數十人,劈門蜂擁而入。遍尋金典主不見。將家人盡捆縛,搜索金銀珠寶。飽載數車,將欲起行,忽紅光滿屋,門外似有兵數百人,喊聲震地,匪盜聞之驚惶逃命。帶來之車馬刀槍,盡棄而去。忽有一金甲神將出現,手持“敬”(尊重,有禮貌地對待;恭敬;端肅。恭在外表,敬存內心)字大牌,光華閃爍。人皆見之,不知其故。詢之典主,乃雲我無他長,不過收買舊書殘籍字紙焚化。歷年票根赈簿不准賣,檢收焚之灰送於河。故得天神護佑之感也。
注:(1)祛:qū,驅散;消除。 (2)江蘇省淮安市。
惜字消災免劫
登州⑴胡斌,惜字聚灰,乘船送海。路遇少女同行,斌則莊嚴容止,目不睨視。女曰:吾奉命至汝家,因汝有惜字之功,應燒其半。今見爾品行端正,吾奏免回祿。言已不見。斌至家,倍勤惜。後與妻子同舟到某縣赴任,忽遇匪船十余只,匪徒數十名,來劫斌船。斌懼甚,正戰驚間。突見船頭有金甲神,手持武器指揮,匪船頓竄,神亦不見。斌即叩首謝恩,接任後,勸谕惜字。
注:(1)登州:在山東省山東半島一帶。
惜字化劫
江蘇鹽城縣西門外太平橋南。民二春閒捐厘局⑴失火。門前所懸之旗,焚而飄之河北,落於竹廠竹梢之上,遂延燒至八卦陣,孔家墩,竟達千余家。自仁濟善堂成立,第一敬惜字紙。收買殘書廢籍,廣贈字簏(lù)⑵,雇工逐日收羅焚化。灰用油簍裝盛,多由海舟運送大海。以及濟人利物各種慈善事業二十余項。歷年以來,不獨火災由此減輕,而聯軍過
14
境,及城池失陷,城內得未遭塗炭者。雖雲得端人正士⑶維持其間,而積德感天,惜字獲報,未嘗不與有功焉。
注:(1)捐厘局: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30年代,指上海市區和吳淞以及兩地之間的一片平原水網地帶設立專局總理厘務。厘務,即捐厘,是中國國內貿易征稅制度之一。最初是地方籌集饷需的方法,又名厘金。(2)用籐、竹篾、柳條等編成的盛物器。(3)端人正士:端莊正直的人。
溺江不死
孟兆熊字翼飛,金陵⑴人也。幼敬字紙,作文勸世。並刻印各種惜字書,功過格,果報錄,及文昌帝君訂惜字功罪條律,捐資印送勸世。後孟乘輪赴蜀,行使川江,船忽觸礁。未兩分鐘,船人皆沉溺,獨孟於水中似有人托浮江面,旋遇救,得不死。壽亦高大,子孫榮貴。謂非樂善惜字之感應乎。
注:(1)金陵:南京的別稱。
拾字愈病
開封鄭廣才。家貧,患痨(láo)病⑴,求醫無力。親鄰助資延醫診治,無效。一日因過字紙爐,見人焚化,人並述及果報迅速乃感悟。即發心帶病拾字,歸亦焚於字爐。初拾精神尚疲憊,愈拾精神愈長。拾之半年,遂恢復原狀。自思惜字半年居然卻病。可見惜字之功,感應如此神速。若終生行之,福報更可想見。遂發願終身惜字。後果壽且康。
注:(1)痨病:láo bìng,結核俗稱“痨病”。
惜字三世出通儒
安南⑴錢萬字選青,其家三世敬惜字紙。子名化龍,碩(shuò)學通儒(rú)⑵。生兩孫榮貴、榮華,均有才名。一任政界,一任學界。當化龍未生以前,文昌帝君於北平善壇寄來谕文一道。啟視之,訓曰,安南錢選青,乃祖乃父敬惜字紙。共有三世,未敢蹉跎(cuō tuó)⑶。丹桂⑷籍上,注明非誣⑸。爾子爾孫,應出通儒,累代顯貴,張我版圖⑹。如再敬惜,福如江河,綿綿不絕,斯言允孚(fú)⑺。欽此欽遵,毋違特谕。民國元年三月十五日。選青讀畢,雖叩謝鴻恩,然於心究未深信。後二子果貴顯,生孫五,俱聰慧過人,始信訓谕(yù)⑻之不虛。遂教子孫永遠敬惜字紙。並載之家乘⑼,垂示⑽雲礽(réng)⑾。以征信也。
注:(1) 安南:在浙江省慶元縣。(2) 碩學通儒:碩,shuò;儒,rú。猶言通儒達士。指知識淵博、明智達理的學者。(3) 蹉跎:cuō tuó,時間白白地去;虛度光陰。(4) 丹桂:舊時指登科為“折桂”,因以“丹桂”比喻科舉及第的人。(5) 誣:wū,欺騙。(6) 版圖:此指古代宮中小吏及其子弟的名籍和宮室方位圖的合稱。(7) 允孚:孚 fú。謂得人心,使人信服。(8) 訓谕:谕yù,亦作“ 訓喻 ”。猶訓誨;開導。(9) 家乘:原指家事
15
的記錄;或指家譜、家史。(10) 垂示:留傳以示後人。(11) 雲礽:亦作雲仍。礽 réng,從本身起第八代孫,稱“礽孫”。這指遠孫或比喻後繼者。
浴焚字紙 老蚌(bàng)生珠
廣西某有才。敬重字跡,收買焚化。污者浴以香水或柏水淨水,曬干後焚,行持二十年未敢少懈。某本無子,晚年得一子名德生。天資聰穎,不僅過目成誦,而下筆萬言應試無不高標。著書言說,韋草江花。英華錦繡,人爭羨之,大有洛陽紙貴⑴之慨,其父喜不自勝。乃訓德生曰,汝所以得有今日者,未始非吾平日勤惜字紙之報也。汝宜教後世子孫敬惜字紙。亦如吾之生平則世世必出一鴻儒⑵,亦如汝之博學也。德生唯唯遵命而行,教子孫惜字。由是福壽益增,門楣丕(pī)振⑶。凱(qǐ)⑷不懿(yì)⑸欤。
注:(1)洛陽紙貴:比喻著作廣泛流傳,風行一時。源於晉代,左思《三都賦》寫成後,豪貴人家競相抄寫,抄寫的人很多,洛陽的紙都因此漲價了。(2)鴻儒:大儒。泛指博學之士。(3)丕振:丕,pī。大力振興。(4)凱:作“豈”(qǐ),難道、怎麼。(5)懿:yì,美好。
惜字賜生貴子
山東歷城縣陳立基字孝根。年四十余膝下空虛。路見字紙必拾歸,香水洗滌,曬干焚之。又見子女用廢書夾線,乃以素紙訂冊換之。無錢則典質,朔望⑴焚之。多則十日或五日一焚。灰置大河,或埋淨土。行之六七年,一夜夢中見有一人來請。行之一所,形同文廟。宣聖⑵端坐殿上,陳乃匍匐叩首。宣聖下來笑而握手曰,君惜字紙有功,吾門中選一人為爾子,昌大門楣,以見天之崇德報功,毫發不爽。乃令人送還,時已達旦。厥後妻忽有孕,果生一子,天資過人,頗擅文譽,人仰之如泰山北斗,後甚顯達。
按此如宋之王曾,因其父敬惜字紙,後夢宣聖示兆。以曾參分性托生,後果生子。故名曰曾。身極顯貴,名垂青史。足征天之報施。古今如出一轍,願世人仿而行之,則亦必如王陳兩氏之獲報焉。
注:(1) 朔望:朔日和望日。農歷每月初一日和十五日。(2)宣聖:漢平帝元始元年谥孔子為褒成宣公。此後歷代王朝皆尊孔子為聖人,詩文中多稱為“宣聖”。
送子到兩口惜字家
熱河⑴呂旺,妻韋氏。四十無子。雖家貧不能行善,然平素喜拾字紙。污者韋氏洗淨,焚送清流,恆久不懈。夜忽有人敲門。問誰。答曰送子到兩口惜字家也。呂聞之初不解其意,啟戶寂然。後果生二子,家小康。一子見廟內殘碑臥地,旁列溺,字跡污亵。歸告其母,出資移碑,置之潔處。一子於道旁廁所小菜廠垃圾桶堆糞處,處處留心,遇字必拾回
16
洗曬。一日天井內拾得紅紙一方,上書雷字。其弟於屋內亦拾得紅紙,上書朱衣點。母聞之喜曰,此佳兆也,天祐惜字。必有平地一聲雷,朱衣暗點頭之報也。其父專收字紙,令二子入學校插班。後二子均發達,孫亦能繼志,書香不絕。
注:(1) 熱河:是中國舊行政區劃的省份之一,1914年2月劃出,1955年7月30日撤銷。現包括河北省的承德地區、內蒙的赤峰地區、遼寧的朝陽、阜新地區。
埋灰之報
湖南孫貴生,敬惜字紙。污穢者洗以柏水,焚後灰埋淨土。廿余年如一日。生二子,一團副,一將軍。親友效之。均皆顯貴,子孫亦多。此系埋葬字灰之報也。
惜字添子智慧
曹縣⑴姚封翁,家饒裕。子入學肄(yì)業⑵。天資魯鈍。有一人突入曰,我奉命來,因汝存心惜字,勸化多人,故添汝子智慧。袖出一丸,與汝子食之,遂不見。翁異其事,視手中丸有光奪目,知非泛泛。令子食之,後果聰慧異常。博通今古,學理精深,旋征博士。生孫五,曾孫十二,均顯達。
注:(1)曹縣:在山東菏澤市。(2)肄業:肄yì,在校學習,指沒有畢業或尚未畢業。
保存經版獲福
嘉興⑴西鄉方子俊字秀夫,富而悭吝。中年得一子,癡呆多病。妻董氏,甚賢淑。力勸其夫廣行善事,敬惜字跡,收買殘籍淫書。夫乃允,遂照行。俊游山水,偶見古廟廂屋內存舊板數堆,殘缺不全,泥污朽爛。詢之住持僧以無主答之。俊與住持說明將舊板運回。全者並之一箱,箱外題明某經之板,爛者補之,造樓而藏,不正之板盡行焚毀。後子疾無藥而瘥(chài)⑵,不獨不呆,且極靈敏。又生一子,得七孫,俱富厚顯達,人仰慕之。
注:(1)嘉興:即浙江省嘉興市 。(2)瘥:chài,病愈。
印送善書享天年
淮安⑴柏敏字廣學。有才名暗行陰德,人莫知之。喜收因果善書,抄錄分送。破舊則黏補整齊,惜字如寶。並重印感應直解,惜字因果,八德善章送人。函索即寄,面索必恭而贈之。並勸以敬惜勿穢,慎勿高擱⑵,如不閱則轉送他人。力行數十年如一日,壽登耄耋(mào dié)⑶,子孫繁盛,如此祝壽,謂非惜字報乎。
注:(1) 淮安:江蘇省淮安市。(2)高擱:即束之高閣。捆起來以後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著不用。(3)耄耋:mào dié,八九十歲。指年紀很大的人。
17
惜字延壽
蕪湖⑴鄧萬琪,多方惜字。遇道路遺棄,拾投字簍。與碗磁有字,拾埋淨土。遇草紙邊有字跡,則剪焚之。見人作踐坐臥字上,必婉轉勸戒。而於布上鞋裡字戳(chuō)⑵,則請改花樣。一日鄧忽患病,夢文昌帝頒饬令一道。內稱不惜字紙罪律,如滅字剪字坐字踏字嚼字撕字,污穢書籍,臥榻穢亵,書本夾線等等。天律有專條,作踐者均有顯。而敬惜者,亦有酬庸。如汝敬惜字紙,延壽三紀。廣勸同志合力行之,並募捐收買,多訂白字本換貧農針書夾。隨處隨地,吉祥護佑。其速行毋違,特谕。萬琪看畢乃蘇,後競勿藥而愈。益加奮勉,矢志進行,兒孫繞膝,家亦饒裕。
注:(1)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2)戳:chuō,圖章,印記。(3)饬令:饬,chì。上級命令下級。多用於舊時公文。
字灰安瀾
海舟載貨。南北運輸。每逢大風險及水面漩渦,則驚濤駭浪。高可數丈余,偶一遇此,其舟必覆。向無安全之法,航海之船,危險萬分,往往罹此害者十之七八。後蒙慈音佛大慈大悲示航海船家,各宜發心向善,忏悔前愆(qiān)⑴,敬惜字紙。如有風險,惟字灰多帶,用油簍盛之,臨時放下,即平穩無礙。各船叩謝鴻恩,遂遵行,果驗。嗣(sì)後⑵凡航海各船,無字灰竟不開行。並倡惜字社收買焚化,以為救命之寶。惜字功效,顧不大欤(yú)⑶。
注:(1)前愆:愆,qiān。意指以前的過失。(2)嗣後:自此以後。(3)欤:yú,表感歎、反诘、疑問語氣。
字灰保險
近州⑴康缙紳。出入帶大小布袋系於腰間,拾取道路牆縫字紙,納入袋內。污穢者另納一袋,歸洗曬干焚灰。遇航江海船多托之帶下江海。聞其船遇暴風將覆呼號無效,惟灑字灰則船穩風平,履險如夷。至今海船多喜帶字灰保險。康壽九十四,子孫五世發達。惜字功效誠非淺顯,灑灰尚有救命之功,拾取亦有顯達之報。人豈可不惜字紙哉。
注:(1) 近州:在河南省三門峽市。
裝運善書 厚利酬德
亳州⑴汪登科字連甲。與兄登第,弟登瀛(yíng),同居一室。兄弟怡怡⑵,創立惜字社。科第均販貨江南。祗瀛弟為塾師⑶,勤勸學生家長,捐資廣印惜字功罪果報,並感應篇放生文各善書,請兄帶至江南施送。因守書遲延三日,同業各船不守而去。嗣科船行至
18
江南某處,滿載貨物,適在該處兩日前火燒貨棧數十家。科貨到此脫當,其價提高,貨鋪售空。又到幾船,而該貨復賤。同業不服,察科何緣,乃知系守善書,及平時惜字故耳,所以得遇此機,而獲厚利。後同人均仿效,立社惜字,俱富裕焉。
注:(1)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2)怡怡:和順貌;安適自得貌;喜悅貌。特指兄弟和睦的樣子。(3)塾師:舊時的私塾先生,即往日民辦教育機構裡的老師。
惜字由窮轉富
鎮江⑴丹徒縣大路鎮趙業豐。家貧,業煙工友,常以不識字為恨。每見斷簡殘篇片紙只字,惜如命脈,拾而焚之,灰送長江。一日拾得鈔票五十張,每張俱五元。遂自開小煙店於江都縣。煙紙不用字號,煙名以花樣別之。如桂蘭則畫芝蘭,仙鶴則畫白鶴之類。包銅元銀元及裹物,均用素紙。生意盛極,捐資收買字紙焚化,厥(jué)⑵後竟能識通文。妻戴氏,亦賢淑,勸夫廣行眾善。生六子,孫二十。又開了分店於淮陽各縣,每號資本多豐盈。壽享八十三歲,此豈非惜字福報之征欤。
注:(1)鎮江:在江蘇省。(2)厥:jué,其。
拾字鈔復業
江蘇興化縣曾善夫。讀而未成,日漸貧窮,遂將祖產之田五頃陸續典盡而亡。妻蔣氏,於夫故後十日生一子,名孤保。八歲喪母,與鄰人劉興隆販賣青貨生意。後見人拾字紙,遂於賣貨之暇亦拾字紙焚化,灰送之河,十余年如一日。並不知父母有田典出。年深日久,以為父母賣盡。因焚字紙於家內殘書破卷之中,檢出古契數紙,共田五頃,坐落某某處。又於拾字紙時拾得鈔票一卷,疑有人遺失,守之兩日,並無人問。歸而檢閱,乃拾圓壹張,洋五千元。遂請人贖田一二契。越數年聚有花息,又贖數契。五六年間完全復業。開張海貨店,立字紙會收買字紙,每年傾助若干。取妻賢淑,生子聰明。此因惜字而得契復業。天道福善誠信然也。
毀淫書得寶換相
冀州⑴張青年,學子,少孤窮,閒游新書局,問何書可觀。該局經理即以風流詞曲愛情小說與之。張閱罷歎曰,此書直接害青年,間接害國家,非毀不可。問所值及種類,該局出書名價目表示之。青年歸以告母,索錢買書。母以為需用之書,钗钏與之,而焚於該局門外。母聞大駭⑵,後青年於家中字紙灰內得元寶兩只,持以奉母。母喜曰,吾子焚淫書而得金,後必有福。後一夜青年夢一人與之言,謂爾相貌不貴,因爾毀淫書,玄靈玉帝
19
命吾為爾改貴相,他日毋負初心。遂用手向青年面上一抹而去,形貌頓異,非凡相也,後果顯貴。
附錄:袁了凡曰。青年能取淫穢邪書惡狀及謗書焚化者,得子孫忠孝節義報。好閱淫詞小說與聖賢書並藏者,得子孫淫佚(yì)⑶報。編淫詞,子孫娼優⑷下賤報。作踐經書,子孫癡愚報。引經書語作諧谑(xuè)⑸話柄,轉世喑啞報。
注:(1)冀州:冀州,是大禹治水以後劃分的九州之一。現在河北省冀州市。(2)駭:hài,驚駭;驚詫;驚動。(3)佚:yì,放蕩。(4)娼優:從事歌舞的藝人,後多指妓女。(5)諧谑:xiéxuè,诙諧逗趣。
二、惡報篇
焚經絕後(《匯纂功過格》)
(摘自[清]周安士居士撰《安士全書》之一《文昌帝君陰骘文廣義節錄》)
武功縣⑴西有寺,內積毀廢佛經一藏。康對山⑵少時,與同庠(xiáng)⑶五友,讀書其中。時值隆冬,四生用廢經以燒炕⑷,一生用以燒洗面水。對山心誹之,不敢言。其夕,康夢三官排衙,盛怒燒經者,斷雲:“皆合滅門絕後。”判用水洗面者,削去前程。復責對山雲:“汝何不言?”應雲:“吾年幼,心知不可,不敢言耳。”官雲:“一言勸解,可免罪矣,今姑恕汝。”寤而志其事於書末。不數年,四生合門病瘟疫死,洗面生試辄不利,以訓蒙⑸終身。
[按]世間廢書,皆可焚化,獨佛經不可焚化者,以其福慧及人,遠勝世間書籍耳。蓋同一字也,其間輕重大小,判若天淵。典、谟、誓、诰⑹,固不可與小說同科也。今以不識字者,與識字者較,則識字者勝矣。以略識字者,與博古通今者較,則博古通今者又勝矣。世間書籍,止能說天下事,不能知天上天外事。若博覽佛書,則極龍宮海藏之神奇,前劫後劫之曠遠,十方國土之浩繁,皆能略知其概,胸襟迥越尋常。夫以不識字之人,告以唐虞三代⑺之治,堯舜周孔之名,彼必以為驚於視聽。以僅讀世間書籍之人,示以三藏十二部⑻之文,四十九年所說之法,彼亦以為恍惚難稽⑼。勢固然也。又況改惡修善之因緣,教外別傳之宗旨,其源皆本佛書,而謂焚化可無罪乎?況復亵渎一至燒炕、燒洗面水乎?將永墮地獄,長劫受苦,永無出期矣。絕門、窮困,尚未足以盡其辜也。
問:經之完備者,固不可焚。若既破壞不全,將若之何?答:破極若焚,其灰當用淨布包裹,送大江大海中可也。至於卍⑽字,為如來心印,尤不可亵渎。
注:(1)武功縣:今陝西省;(2)康對山:名海,陝西武功人。明萬歷弘治十五年狀元,授翰林修撰,提倡文學復古,尤工散曲,文行兼優,詩文列前七子之一。(3)庠:xiáng,庠生,科舉時代稱府州縣學的生員。(4)
20
炕:北方火床。(5)訓蒙:教育兒童。多指舊時學塾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6)典、谟、誓、诰:四者皆為《尚書》的文體。(7)唐虞:唐堯、虞舜。三代:夏、商、周三代。 (8)佛說的一切法,皆可統攝為一修多羅,類集為經律論三藏。由於一切經的經文體裁和所載的事相不同,故從三藏分出十二種名稱,通稱三藏十二部經。(9)稽:考核,核查。(10)卍:wàn,是佛的三十二種大人相之一。“卍”僅是符號,而不是文字。它是表示吉祥無比,稱為吉祥海雲,又稱吉祥喜旋。因此,在《大般若經》第三百八十一卷說:佛的手足及胸臆之前都有吉祥喜旋,以表佛的功德。
亵字遭焚 悛(quān)悔⑴愈疾
青州⑵西南有寺改為高小學堂。寺內藏經最多。有學生四人宿其內。雪夜嚴寒,兩人用經燒炕,一人以經燒水洗面,一人心非⑶之,勸之不止。燒爐兩生回家共宿書房。其家常以字紙拭幾硯,擦垢污。舉家患瘡疾。復以燃燈糊窗裱(biǎo)⑷包物。二生父母俱瞽(gǔ)目⑸。夜半起火。所有房捨財物都付焚如。燒炕之學生與其子,俱焚死。燒水之生,後患滿面惡瘡。歷數年,非常痛苦。後誠心忏悔,勉力惜字乃愈。心非之生,得小康之果報。終生惜字而無間焉。
注:(1) 悛悔:悛quān。悔改;悔悟。(2) 青州,古代“九州”之一,大體指泰山以東至渤海的一片區域。現在山東省濰坊市。(3)非:責怪,反對。(4)裱:biǎo。裝裱,裝潢書畫的俗稱。用紙或絲織物把書、畫等襯托粘糊起來;裱糊,用紙或其他材料糊屋子的牆壁或頂棚。(5)瞽目:瞽gǔ。指瞎眼。
淫亵佛典 家敗人亡
南京世家某。博學多才,喜花柳,性豪侈,納娼妓為小。星期日坐笙歌花酒之前,如在天空,瓊樓玉閣,巧樣裝飾,窮奢極欲。以黃金一付,題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卿須憐我我憐卿。自書自撰,自鳴得意。後因閒事纏訟,家業日消,歌台煙散,舞妓雲亡⑴。智者以為聯字乃預谶(Chèn)⑵雲,且引佛經而為淫聯,亵污孰甚。家敗人亡,固其宜也。
注:(1)雲亡:逃亡或死亡。(2)谶:Chèn,指將要應驗的預言、預兆。
捐灰減算⑴(《匯纂功過格》)
(摘自[清]周安士居士撰《安士全書》之一《文昌帝君陰骘文廣義節錄》)
槎溪⑵朱寧約,字士豐,留心書法。康熙乙丑二月,以微疾亡。知交哭之,忽蘇曰:“吾壽該四十二歲,以平日勤於學字,隨意焚化,散棄其灰,不知珍惜。陰司錄過,減吾五年,今三十七,數已盡矣。諸君當知字灰,慎不可棄。”言訖,仍瞑目逝。
[按]若雲字既為灰,可以捐棄,則道士焚化章奏,皆在捐棄之數矣。至於瓷器、竹木器所繪字樣,磚瓦兩頭所印福壽記號,往往久滯糞壤中,尤宜禁止。
注:(1)算:算祿,即壽數和祿位。 (2)槎溪:地名,一說在上海市區西南今南翔鎮,上海四大歷史文化
21
名鎮之一。
棄文速果(葛子和面述)
(摘自[清]周安士居士撰《安士全書》之一《文昌帝君陰骘文廣義節錄》)
昆⑴庠葛子和,於康熙二十六年,讀書於西藥師殿之樓下,上為臥室。一日偶翻溺器,糞漿從板縫滴下,滴污其所讀之文,題為“成覸(jiàn)謂齊景公曰” ⑵一節隨取所污之文,投之於水,未曾洗滌暴干焚化。而是科首場之第三題,恰是“成覵謂齊景公曰”一節,寫至“周公豈欺我哉”,遺去一字而不知,因而帖出⑶。
[按]焚化穢紙,過犯不小,必洗滌之後,乃可化灰付水。
注:(1)昆:今江蘇省昆山市。(2)“成覸(jiàn)謂齊景公曰”:出自《孟子·滕文公上》。(3)帖出:科舉考試時,凡有夾帶﹑冒名頂替及試卷違式者被擯斥場外,不准考試。
裸體畫報
福建許百川。畫工筆人物。善彩色春宮,婦女洗浴,裸體跳舞,摹擬秘戲,最新小說風流白話。一時名重價高,書坊爭聘。自诩(xǔ)⑴其長,一日忽然雷雨交作,一雷擊其兩手。妻妾媳女均不守婦道,日夜淫亂。許曰:我作淫畫,雷擊我手,罪不能抵又令我妻女淫報,害人正所以害己也。突來數十匪盜,奸死妻妾,殺許與子。劫去財帛,擄去媳女,放火將屋及淫畫稿版,都付焚如,誠慘報也可不戒欤。
注:(1)诩:xǔ ,誇耀,說大話。
亵字遭燹(xiǎn)⑴
上海市閘北於光復⑵後工廠工人,以及居民多不愛惜字紙。或以之焚火,或以之拭穢。遍處飄揚,聽其踐踏,狼戾(lì)⑶字跡達於極點。在民國二十年戰禍未興之前。忽有一童子於閘北市上歌曰:奇哉其災,赤烏飛來,斯文有靈,閘北上海。言已,追之不見。未數月,果遭日本後燹之禍,慘不可言。
注:(1)燹:xiǎn 野火。多指兵亂中縱火焚燒。(2)光復:又稱“復古會”。清末革命團體。1904年冬在上海成立,蔡元培任會長。以“光復漢族,還我山河,以身許國,功成身退”為宗旨。次年部分會員加入同盟會,但仍獨立活動。徐錫麟、秋瑾、熊成基曾發動起義,均遭失敗。1910年陶成章又在日本成立光復會總會,推章炳麟為會長。組織光復軍,響應武昌起義。1912年陶成章遇害後,光復會解體。(3)狼戾:戾lì。猶狼藉也。指散亂堆積。
造還魂紙絕戶
22
蘇申⑴張福昌紙坊,專賣字紙造還魂紙⑵。以為營業,得利頗厚,家遂饒裕。有三子皆聰慧。一日,有人來坊買紙。見紙上有墨點。迎日照之,字形顯露,筆畫現出。其人乃曰此字紙也,宜焚之。寶坊以此射利,其能久乎。買紙者言已,拂袖而去。約數月一日夜深,坊中人盡熟睡。突然火起,店東店伙暨三子俱宿坊中。適有康泰典鋪兩伙友,來坊兜售積年舊赈簿,亦留歇坊裡。讵被祝融一炬。閣家與兩客同罹火劫,爛耳焦頭,一堆白骨,慘狀難堪。所有歷年余資,及所置貨物,燒毀一空。世之操此業者。應以為鑒。
注:(1)蘇申:蘇,蘇州;申,上海。(2)還魂紙:宋代有一種循環再用的紙叫還魂紙,又稱為再生紙。古人為了降低生產成本,采用故紙回槽的方法,一般先將廢紙的墨跡、污跡洗去,然後摻入新紙漿中重新造紙。
侵吞惜字公款獄死
蘇州西鄉某鄉長。以勢力強入惜字社為經理,每歲驚吞惜字公款,有一子三孫。未幾鄉長改造,父子沿門活動,請人聯選。民眾不但不選,且公呈訴控父子罪狀,舉出證據到縣。一面另選公正人員充當鄉長。一面公呈數起。嗣經縣長鞠(jū)⑴訊,渎⑵聰殃民情形屬實,按法坐罪⑶。於是前鄉長父子惱羞成疾,遂死於獄。其三孫一盲、一啞、一天死。觀此殊為凜(lǐn)然⑷。
注:(1)鞠:jū通“鞫”。審訊或審查。(2)渎:dú,貪污 。(3)坐罪:治罪;獲罪。(4)凜然 lǐnrán:恐懼、畏懼。
燃字紙吸煙瞽目
陳州⑴陳一誠字上達。高小畢業,家貧不能升學,遂立私塾訓蒙。一時束修⑵豐厚,桃李盈門。先生常燃字紙吸煙,又不誡谕生徒,任其作踐。忽於五月十五日下午一點鐘風雨大作,有一人雄冠佩劍,武裝威嚴。突入館內問曰,爾非文明人乎?何以不惜文字。須知明生於文,不文何明。爾既不惜,特來取爾之明,為讀聖賢書依字養生而不敬惜文字紙者戒。言畢,取桌上紅筆點其二目,立即昏僕,良久蘇醒,二目遂失明矣。
注:(1)陳州:現河南周口市淮陽縣。(2)束修:古代學生與教師初次見面時為表示敬意所奉贈的禮物。這指舊時送給老師的酬金。
刻字亵字 獲罹陰譴
杭州刻字工匠呂文華。病日久,夜間有人敲門,門曰何事,曰有事,遂開門放人。其人曰,吾主人命吾帶你同去。工匠曰,吾病不起。其人曰,拋之可也,促之行。文華之妻
23
聞之不忍,亦隨其後。行數武⑴,至一高大衙門。進內仰視,見一問官南面而坐,赫赫(hè)⑵如神。問曰:爾穢亵字紙,照法當受刑責。文華叩訴曰,小人系刻字業,不得不爾。官曰,為刻字業原無不可,汝當擦洗之時,落下字跡,應收而焚之,灰送長流或淨土。汝乃不此之為,棄於穢污之中,任其狼藉,非亵字而何。文華默默。其官遂用紅筆在文華身上圈幾大圈,杖六十,驅出。其妻親見親聞,扶夫以歸。回頭視之,則衙頓杳(yǎo)⑶。未幾文華圈處發毒,杖處流血,痛不可當,呻吟床第,晝夜不休,旬(xún)日⑷即亡。妻將以上之事告人。永為刻字殷(yīn )鑒(jiàn)⑸。
注: (1)數武:古代,武字除了做為形容詞、姓氏外,還通常指長度。《說文》:“武,半步”。一武等於半步,引申為小步。數武:幾小步,或者沒幾步。(2)赫赫:hèhè,顯赫盛大貌;顯著貌;或光明炫耀貌。(3)杳:yǎo,無影無聲。(4)旬日:旬xún,十天。亦指較短的時日。 (5)殷鑒:yīn jiàn亦作“殷監”。謂殷人子孫應以夏朝的滅亡為鑒戒。後泛指可以作為借鑒的往事。
教師穢亵 雷擊之身
湖北東南鄉於耀庭。初級師范卒業。充當小學教員。生平不惜字跡,或墨或鉛或粉筆,無論桌上地上板上牆上,隨筆寫字,任意踐踏。並且便溺看書,又用字紙燒茶拭穢。便溺後又不洗手,檢閱經典。甚至臥床看書,睡熟書墊身底。學生作踐字紙,亦不之戒。忽患目疾,左眼不明,仍不知悔。一日忽遭雷擊,未死,終日奔走市井,以及學堂書房。自白其罪,條分縷晰(lǚ xī)⑴。某罪應如何果報。今我已犯不赦之罪。爾等不可效我之行。致遭如此顯報。當以我為炯(jiǒng)戒⑵。不數日而亡。
注:(1)條分縷晰:縷晰,lǚ xī。縷:詳盡,細致。形容分析得細密而有條理。(2)炯戒:炯jiǒng,亦作“炯誡”。即明顯的鑒戒或警戒。
污亵國寶 慘遭雷擊
有一女子騎驢,忽被雷擊死路旁。識者知系周村魏家婦,秦家女也。細察雷擊之故,該女平時多以字覆腹瓶,塞瓶,糊窗,拭穢。此日正值經期,驢背有布袋,內置銅元數百枚。其女坐跨驢上,致遭污穢國寶之報。國寶即銅元,上有字。此事屬曹州⑴曹縣,光復⑵後也。
注:(1)曹州:舊地名,現今山東省菏澤市。(2)光復:收回失去的領土,也指恢復已亡的國家。亦可指起義成功。
亵字雷誅
24
天長縣胡氏愛卿。系女性,高小畢業。自許與同學秦占魁字效梅,六合⑴人也。胡之父母聽其女之戀愛,自行擇嫁。及至秦家,不敬字紙。凡襯箱底,包小衣,墊褲襪,俱用報紙,意者免蛀。翁姑止之不聽,反笑為迂腐⑵。尤其者,經期亦用報紙拭穢。一日雲起雷震,提出胡氏女於鬧市,火焚其身,褂褲均沒,惟下身血報紙猶存。死後,其姑將其箱內報紙所包之小衣褲襪,示於眾。曰,吾門不幸,娶此不敬字紙之媳,遭雷火之報也。願世之為婦女者,勿效吾媳所為,善莫大焉。
注:(1)六合: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2)迂腐:指人的言談、行事陳舊死板,不合時宜。
削皮糊窗割肉抹桌
兖(yǎn)州⑴南鄉吳福,有才名。不惜字紙,抹桌糊窗,抹後棄之於地。所作文稿謄(téng)⑵後,將稿嚼爛吐之。友以勸戒,反笑為迂。其妻吉氏,小學畢業,性劣而惡。有雇工昌五,有戒殺放生圖說一本,願刻印送人,不時看誦。吳吉氏知其意,大怒。暗將圖說扯碎,藏之穢處。昌五尋之不見,又不敢問,只得飲恨吞聲,暗求速報。不數月主人吳福,偶得瘋癫之病。語人曰,我不惜字,今顯報矣。我糊窗抹桌嚼稿吐之,今上天教我削皮糊窗,割肉抹桌,嚼舌吐地。言罷,用廚刀自削胸前之皮,貼在窗前,以償用字紙糊窗之報。又將膀腿之肉割下,放在桌上兩手擦抹。曰,此我用字紙抹桌之報,旋嚼其舌吐於穢地而亡。其妻本女界中文明人,乃閉其門,恐有人知之。俊夫死後,收拾停當,開門發喪。又逾一月,吳吉氏不知改過,反好殺生。一日睡夢中有人示曰,派汝遭化蛆蟲之報。迨(dài)⑶醒後,遂將家內余資付昌五曰,我殺生過重,又毀放生書籍,投於穢處,我今應化蛆蟲惡報,言罷周身腫潰。未幾腐化蛆蟲,醫治不靈,後乃死。昌五為之辦理合葬。讵(jù) ⑷葬後,雷火又燒其屋。昌五將所余之資,盡刻果報錄與放生文。旋即歸裡,生五子,俱大富。
注:(1)兖州:兖yǎn,現在山東省濟寧市。(2)謄:téng,照原稿抄寫清楚。(3)迨:dài,等到,達到。(4)讵:jù ,豈,怎。讵料,哪能料想到,不料。
鞋底印字 惡疾夭之
蘇州泰和公司皮革廠。以橡膠制造男女新式文明皮革。該公司經理為山東棲霞縣人氏,姓王名安樂字子平。不重字跡,首創男女鞋底模印字號為記。踐踏污穢,已造其極。不數載,王忽腳患腫毒。濕氣流注,臭不可聞,同人厭惡。毒發,拘孿腿筋吊。癱瘓難行,又患中風,半身不遂,醫藥罔效。未幾,名登鬼篆(zhuàn),身作古人,時年方三十也。生一子甚貧窮,世人鞋底印字者。甚速改之。
25
繡字污亵 發疔斃命
揚州寶塔灣賈姓女。機巧異常。嫁於蘇州阊(chāng)門⑴顧繡店王姓之子為妻。滿月後,日以針線為工。務喜繡正草隸篆等字於荷包、香袋、扇插、枕頭等物。一時人爭買之,系帶腰間,枕臥床上,亵污字跡。日積月累,獲罪匪淺。其婦常患頭暈,又兩手輪發疔瘡⑵,雖醫罔(wǎng)⑶效。一夜夢祖母責之曰,爾繡污亵,其罪甚大,爾夭壽矣。醒即語眾,人不之信。未數日,果疔發而亡。
注:(1)阊門,乃蘇州古城之西門,通往虎丘方向。(2)疔瘡:病名。是常見的外科急症,好發於面部和指端。因其初起形小根深,底腳堅硬如釘,故名疔瘡。(3)罔:wǎng,無;沒有。
毛巾印字失明 禍及妻女
無錫有祁其者,家道小康。新開浴堂,專尚時髦。所用毛巾,多印浴室字號於上。洗浴者取巾下池,由頭至腳洗滌,不敬字跡,達於極點。閒有老誠人勸止,答曰,防人竊之,以此為記。其人又曰,於毛巾上缺一角,或兩角或三角,或用紅點紅圈,或花樣,均堪為記,何必污穢字跡。浴室之主非但不信,反笑為迂,仍舊印字。其後該主人目疾,不一年二目失明。妻子惡瘡,女為娼妓。家漸窮困,手巾印字者曷⑴鑒諸。
注:(1)曷:hé,加強反問語氣,相當於“豈”,“難道”。(2)諸:zhū,表示語氣,“啊 ”或“嗎”。
倡牌變狗
上海閘北某煙草公司,某某經理,首倡香煙牌,將古書如三國志、封神榜、濟公傳、紅蓮寺、水浒傳、七劍十三俠、岳傳、西廂記、紅樓夢諸書之古人為標題。牌之背面,書寫蠅頭小楷,敘明事跡。紙煙吸盡,煙牌多半拋棄。作踐污穢莫此為甚。某經理死後,往美國變一洋狗。腹上有某公司經理某姓名字樣。人呼其名則搖頭擺尾似應聲狀。旋以原名為狗名。事傳某經理兄弟子侄之家。遂以重金買回。系於一家顧全體面。民國廿一年日本強占上海,戰禍肇興,公司竟焚。識者以為首倡香煙牌之果報。奉勸其它公司迅改除。切勿尤而效之。功莫大焉。
三、悔過篇
惜字化劫 增壽得子
26
東台縣⑴郭福五字壽光。少讀書習字,動於字上加字。路遇一人謂郭曰,汝字上加字,字跡不清,作踐殊甚,壽派三九⑵,又派無子。雲雲,其人頓杳。郭異之,後改悔,並珍惜愛敬,廣傳文帝功罪律。一日販貨於外,船泊小鎮歇宿。此時同泊之船甚多,郭見岸上字紙糜(mí)爛⑶,逐一撿收。因晚未撿得齊,擬天明再撿,舟亦逗留。同泊之舟開未多時,忽聞前船遇盜,郭舟獨免於難。又見該處宋姓行主,家四壁糊以報紙。宋無子,勸以積善求嗣。宋雲無力,郭以不費錢不出戶,亦可積善。宋請詳言,乃告敬惜字紙。將四牆報紙先用淨水潤濕,輕輕揭下,俟(sì)⑷干焚灰,付之通流。若時時如此存心,遇有字紙必拾,積久即可得子。宋聽之,即奉行惜字功罪律,果生一子。郭婦亦生子二,壽七十五歲。
注:(1)東台縣:即今江蘇省東台市。(2) 三九:年齡,指二十七歲。(3)糜爛:糜,mí,爛,碎。糜爛,爛到不可收拾;腐爛。(4)俟:sì,等待。
悔悟惜字得子享年
泰州⑴錢駝子,開張雜貨店。素不信敬惜字紙,生意淡薄。生一子聰明,遂入學堂。由高小而初中而大學,亦不惜字,可為有其父必有其子矣。遇有經書典籍,隨筆塗之以墨。日間墊坐,夜間枕頭,毫無忌憚。子未卒業,身行江中遇風,舟覆而亡。駝子恸(tòng)⑵甚,哭子而昏。見子在前曰,我父不惜字紙,又不以義方⑶教子。我因不惜字絕壽,望父改悔前非,否則無良好之結果也,言畢不見。子醒後語於人曰,吾子不惜字紙絕壽,勸子惜字。雲雲。於是收買字紙,五六年復生一啞子。印送惜字書萬卷,又敬惜三年,啞子忽然能言。遂發終身惜字之願,家店復興,壽亦高大。
注:(1)泰州:地處江蘇省中部。(2)恸:tòng ,極悲哀,大哭。(3)義方:行事應該遵守的規范和道理。
一言阻善 幸悔獲全
雍州⑴邵秀才名全,法政畢業。有友人欲刻惜字書勸世,向之募助。邵曰,我豈吝財耶,無如世界文明,非但不敬,反而作踐,誰之過欤,莫如不刻送為佳。一月之後。忽有一武人持春秋刀入室曰。吾奉關玉皇之命來問爾罪。爾既讀書,緣何阻人印送惜字書,使人相率效尤,爾罪大矣,快速前來試吾一刀。邵懼甚,即叩頭謝罪。曰。敬惜字紙,並非迷信。字養千口,民生必需。無字無文,國乃不昌。吾願抄傳刻印,立惜字會收買字紙焚化,並畫尊像朝夕叩拜。武人叱(chì)⑵曰,姑照汝言復命,饒汝初犯,再觀後效,遂出
27
門而去。邵於是惜字十年,家業富足。常對人曰,一言獲罪,莫甚於阻人為善也。尚祈慎之。
注:(1)雍州:古代“九州”之一。現在陝西省寶雞市下屬的鳳翔縣,古稱雍州。 (2)叱:chì 大聲呵斥。
悔過惜字延生
蘇中⑴某大學文科教員尤少卿。專尚時髦,翻文言為白話,並作風流小說,不惜字紙。日伏案見父至,忘其死,問何來。父曰,帶汝歸。遂與父同行,見一高房,封固森嚴。二人監守其內,哀號哭泣,聲聞數裡。遂問之。守者曰。爾既讀書,應知不惜字,不尚文,及編邪詞淫曲者,入此無間地獄,永不超升,斷絕香煙。尤聞之,驚魂喪膽,毛骨悚然。父曰,速悔改,可轉禍為福也,少卿醒後,則曰見鬼見鬼。細細思量,頓覺前非。遂下筆留心,改其所為。並書寫勸人勿踐字紙文,印送同志。行之二年,生一子焉。
注:(1)蘇中:即江蘇省中部地區,包括揚州、泰州、南通等地。
悔過啞子能言
豫⑴省西南鄉自治學員張永慶。畢業後,即充本縣科長。因公外出夜宿文昌宮,夢見帝君訓曰,爾生好善,專習字紙故有今日。但小業不知果報命爾勸之。傘扇刻字,難免亵字之罪。既窮且夭。茶食店,點心店,糕饅上印字。一入咽喉化為何物,其罪更大。不生啞子即絕後嗣。應用器物上刻字,任人坐踐其上,家不能興。紙扎店剪字,灰必飄揚,罪同亵字,終生窮困。夢醒而起,歸告縣長,縣長不信。旋即暗查各小業有茶食店無後,生一啞子。遂令糕饅不印字。該店並願敬惜字紙。印書送人。以抵印糕之罪。不一年其子能言。科長將夢中果報。忠告各業,以茶食店引為明證。各業俱改悔,而後窮者轉富,夭者轉壽。病者轉愈。科長自此辭職。與各業戶立一惜字會。專惜字紙。生子聰明,而家也富厚也。
注:(1) 豫:河南省的別稱。
四、善德篇
惜字於無形
有司法官龔九皋者字鶴鳴。存心惜字於無形之間。凡關人性命名節功名,離婚閨之隱微,離人骨肉等事,下筆無有不慎。其對謀人自肥,傾人取位,凌老欺幼,挾私懷隙,唆人構⑴怒,顛倒是非,淫詞艷曲,詩扎笑人,刺人忌諱,令人飲恨,不獨一己存心不為,並下嚴禁之令。凡有書作上項情事者,一經查出或告發,立即究辦,決不姑寬。雲雲。間
28
嘗自撰律己勸人有一聯雲,下筆細思,禍國殃民文莫作。開卷省察,救人濟世字多書。後龔公九十六歲無病而終。子孫發達,歷五世焉。
注:(1)構:構成,造成。
江西俞縣長德政
陝西俞文宗字煥章,任江西某縣縣長。聞窯戶於磁器上寫字,或蠅頭小楷,以壯美觀,因此射利亦厚,沿成惡習。殊不知破碎必棄之糞土,俞公稔(rěn)⑴之此弊。下車⑵伊始,即出告示。其文曰,為出示嚴禁事。字為國粹,關系文化殊深。昔倉聖造字以代結繩,而後世人群記事始備。文明進步,於此肇基。教化大行,賴此發展,任何人士俱應敬惜。國粹所關,文化所系,何彼無知窯戶,竟敢於磁器上寫字炫美,希圖射利。可知磁器破碎,棄之糞土,終古不滅,污亵殊甚。本縣長下車伊始,不忍不教而殊⑶,合亟(jí)⑷布告周知。從此一律嚴禁,毋許窯戶於一切磁器上寫字炫耀。傥⑸敢故違,立即提究不怠。其各凜遵毋違,特示。遂終其任而市上無有字之磁器。俞公少時,虔誦惜字寶訓。並敬惜字紙。在任時,公余逢人勸化,並印送各種惜字書萬部。公之子孫均顯達,而公亦得壽考之征。
注:(1)稔:rěn,此指熟悉。(2)下車:舊指官吏初到任。現指剛到一個新的地方。(3)不教而殊:殊,zhū,同誅,殺或懲罰。這指事先不加教育,出錯或犯法就懲罰或殺戮。(4)合:應該。亟:jí,急切。(5)傥:tǎng,表示假設,相當於“倘若”、“如果”。
糖果紙的啟示
雪公⑴老師平素居家非常珍惜字紙,看過老人講演稿及詩稿的同修都知道,老人詩文的初稿全是寫在日歷紙或作廢考卷紙的背面。而家中的紙簍,亦分裝垃圾及裝字紙二桶,因為字紙簍中的紙,是要用燒的。
某日,一弟子將用過包糖果的塑膠字紙,丟到垃圾桶中,後經老師問起,忙再從垃圾桶中取回。
師問:“你將它放到哪裡去了?”
弟子答:“垃圾桶裡。”
“你看到上頭的字沒有啊?”
29
糟了!弟子心想,本以為塑膠糖果紙,燒起來氣味難聞,所以才自作聰明地丟入垃圾桶,但老人家對字紙之恭敬,一如面對聖賢,於是慌慌忙忙,趕緊將這有字的糖果紙丟入字紙簍。
“唉呀!撿起來!”
忽然又聽到喝斥聲,六神無主地趕緊將它又撿起來,心中不知如何是好?有字丟垃圾桶固屬不敬,今投入字紙簍又不對,只見老師雙目炯炯有神地注視著,弟子惶恐不安立著不知所措,這時老師又說話了:“這麼大團的紙丟入字紙簍,很快就滿了。”
滿就滿,那又有何辦法?老師見弟子毫無動靜,接著說:“剪刀拿來,你好好學。”
弟子把剪刀及糖果紙呈上,只見老人家將有字的部份剪下,沒字的先交給弟子說:“這丟到垃圾桶裡。”
接著將有字的紙交給他,弟子想,哦!原來要這樣處理,今天又有收獲了。於是順手將它丟入字紙簍。
“撿起來!”耳邊又聽到老人家的喝斥聲。
原來老人家眼睜睜地看他在處理這片字紙,莫非是自己丟紙的態度不夠恭敬?
“叫你撿起來!”
哎呀!怎麼辦?於是戰戰兢兢的又撿起來,渾身發汗地站在那時!心想,該怎麼辦呢?偷看老師一眼,只見老人家緊迫盯人,好生害怕,卻又不知如何才好?兩眼無助地望著老人家。
“這還不會嗎?”老人家聲音轉為慈柔。
“請問老師,該怎麼處理才圓滿啊?”
老師從椅子上站起來,取過字紙,再從字紙簍中,隨便撿出較大的一張,包住這曾經包過糖果的塑膠字紙,深放在字紙簍內藏著,然後說:“必得這樣放,才不會招來螞蟻,有了螞蟻,你燒字紙時,不是要殺害了它們嗎!”
原來老恩師的心地是這般誠敬與仁慈。而對學生弟子是這樣深入生活細節,隨時隨地加以調教訓勉。弟子們接受類似此糖果紙的啟示,不知凡幾,難怪弟子們痛失長鞭,終日心緒茫茫,而不知所依。
——摘自《雪公師訓集錦》(戒光)
30
注:(1)雪公:雪廬老人(1891~1986),祖籍山東濟南,姓李,名艷,字炳南,別號雪廬,世人皆尊稱雪公而不名。博綜淵懿,瑰琦隽偉,是當代儒佛學術通家。
恭敬經典--請經必讀
(一)迎請法寶須知 1.迎請法寶者,須生大恭敬心,感恩心,作難遭想,根據自己的需要迎請。 2.佛經非藏品,若束之高閣,而不使其流通,則恐招遮擋佛光之罪過;可待前次所請法寶閱讀畢,再行迎請其他所需法寶。 (二)佛經安置須知 1.經典應放在其他書籍的上面,經書有它的層次,由上而下依次為:純粹經典、課誦本、菩薩論、注解經典、佛像、菩薩相、祖語。盡量按次第彌善。 2.經書應恭敬放於清淨高處,不可隨意扔放床上、座椅上等不淨處。 3.凡經書等法寶閱畢,可輾轉流通,贈送其他蓮友,不可任意燒毀或丟棄。 4.如手捧或裝於口袋攜帶時,不得低於腰部,不可挾腋下。男居士更不可將佛書卷起放入褲袋中,女居士不可將佛書塞入女用皮包中,女用皮包雜物太多,此皆不如法;小本佛經只宜放入上衣口袋,否則犯失敬意,雖細微小節,也不可不知,知即改正,不應再犯。 5.不得口吹經上灰塵,應以專用淨布拭去。 6.不可在經典所在的地方,有種種污穢行為。
(三)讀誦佛經須知 1.經典乃三世諸佛之師,如來法身捨利,亦當作真佛看,不可作紙墨等看。禮誦持念,種種修持,皆當以誠敬為主。 2.必須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從首至尾,一直閱去,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凡情妄想,卜度思量,將見亵慢之罪。 3.不可以口水沾指翻經頁。 4.不可躺著看經書,更不可以污手觸經。 5.經書上不可塗寫。不得一邊談說雜話、吃東西,一邊看經書,其他經論善書亦復如是。 6.中斷不看時,應夾放紙條做記號。不可折頁、折角,或經書面朝下、作“人”字形擱置。 7.不可在洗手間內看經。
31
8.若自己有數本相同的經書,可以廣為流傳,務須告知對方應當十分尊重恭敬,方可予以恭請,則功德無量。
(四)破損處理 1.佛經是法寶,為眾生離苦的指南,應尊重恭敬,若有破損,應速修補,經典所在之處皆有龍天護佑,若任其損壞廢置,罪過無量。 2.以前請到過一些印刷不精美的經書,或有缺字、漏字的情況。後來又請到了精美的經書,您可以把前者的錯別字找出來,用不干膠、計時貼等修正過來,以後再結緣給需要的蓮友。 3.對破損比較嚴重,無法修復的經書或者錯誤比較多的經書,可以焚化,但不可以作一般字紙化,須另設化器,嚴加防守,不使灰飛它處。以其灰取而裝於極密致之布袋中,又加以淨沙或淨石,俾入水即沉,不致漂於兩岸。有過海者,到深處投之海中,或大江深處則可,小溝小河斷不可投。如是行者,是為如法。果能依如上所說而行者,無論奉持經書、恭誦經書,乃至助印佛書,均能培植福慧資糧,增長菩提善根,以期於此生中,徑證佛果,不退成佛。
---------------------------------
敬惜字紙是中國文化傳統理念之一,也傳到受中國儒家文化影響的漢字文化圈其他地區。敬惜字紙的傳統在宋代已經出現。寫有字的廢紙不可隨意丟棄踐踏、糊窗封壇或與其他廢物混雜,而需丟入字紙簍,專門收集後焚燒成灰,成為字灰,收集起來。
敬惜字紙是中國文化傳統理念之一,也傳到受中國儒家文化影響的漢字文化圈其他地區。在科舉制度的影響下,出於對文化與文字的崇敬,古人認為應當對字紙,即寫有文字的紙張表示尊敬和愛惜。清朝以後,也參雜了宗教信仰和仕子對功名的追求。敬惜字紙的傳統與文昌帝君信仰有密切關係,顯示出科舉社會中士大夫階層的重要地位。
表現/敬惜字紙
敬惜字紙的傳統在宋代已經出現。寫有字的廢紙不可隨意丟棄踐踏、糊窗封壇或與其他廢物混雜,而需丟入字紙簍,專門收集後焚燒成灰,成為字灰,收集起來。每隔一段時間,便開壇祭造字之倉頡,然後將字灰送至大江大海,稱為“送字灰”或“送字紙”。相應地,亦出現了專為焚燒字紙的“ 惜字塔 ”,以及專門收集字紙舊書加以焚化的惜字會。清朝有大量的《惜字律》,勸人敬惜字紙。各類佛經以至筆記小說都有勸諭惜字紙的故事。清《惜字律》的主要著眼點是“敬惜”寫出或印出的文字,然也有刻本更側重於勸導人們在寫字時要下筆矜慎,不要損害別人,如清光緒十年刻本《惜字新編》。
惜字塔/敬惜字紙
(圖)惜字亭
惜字亭圖冊
惜字塔又名惜字樓、字形檔塔、聖蹟亭、敬字亭等等,用於將收集的廢紙殘書焚燒。
惜字律/敬惜字紙
明清時期開始出現勸人敬惜字紙的勸善書,大多名曰《惜字律》,如清光緒十三年的刻本:《文昌帝君惜字律》以及《文昌惜字功過律》、 《惜字新編》、《惜字徵驗錄》等。其中結合佛教因果報應的理念,加傳言以舉例。如《惜字律》便分“敬字紙功例”和“慢字紙功例”分述惜字紙的善報和怠慢字紙的惡報。《文昌惜字功過律》則分“惜字功律二十四條”及“褻字罪律二十九條”,如“平生偏拾字紙至家,香水浴焚者。萬功。增壽一紀。長享富貴。子孫榮貴。”、“見人作踐字紙。能以素紙換焚。或以他物換焚者。五十功。百病不生。轉禍為福。”、 “生平不輕筆亂寫,塗抹好書者。十功。永無兇事。”,“字紙糊窗墊,褙屏表書者。定冤枉不明。”、“己身不敬字紙經書。又不訓教子弟,遞相輕侮者。一百罪。惡瘡遍體。生痴聾暗啞。”之後又有“惜字懈災”、“埋葬字灰子孫顯貴”、“ 污褻字紙致遭兵燹”等各色事例,說明敬惜字紙之重要。
除此之外,各類佛經、家訓以至筆記小說,都有類似的勸諭故事。著名的有宋人王曾因其父“敬惜字紙十幾年”而成宰相之事:“王沂公名曾,其父見字紙遺墜,必掇拾,以香湯洗而燒之。一夕,夢至聖拊其背曰:'汝何敬重吾字紙之勤耶!恨汝老矣,無可成就,當令曾參來生汝家,顯大門戶。'果生沂公,因名曾。狀元名相。”又如《西湖二集》中的第四卷《愚郡守玉殿生春》,講述宋宰相趙雄少時愚魯,因靠敬惜字紙而能踏身仕途。
惜字會/敬惜字紙
有些地方組織有惜字會“(或文昌會)勸人敬惜字紙,人們自願義務上街收集字紙。也有的由地方政府、大富人家或祠廟宮觀出資僱專人收集。除每日僱人沿街收取外,每月還定期收買各種廢紙、舊書、淫書,然後匯總火焚或投入江中。
百衲屏/敬惜字紙
朝鮮古代士人會將寫剩下的紙片收集起來,寫成不同作品並交融起來,將數十件紙片作品拼成一個屏風,叫百衲屏。
======================
1.敬惜的方法
把各處的字紙拾到一起,用鐵桶或鐵盆,用火焚成灰,裝袋子。到秋天地裡不澆地時,送到河里海裡讓魚蝦吃上可轉人,功德無量。如字紙有泥土等不干淨,用清水洗三次,最後加上鹽、花椒、沒有污味,曬乾焚化。如字紙洗得成了小米、大米大,可用面羅接下另裝。切記為要。
2.敬惜字紙文
奉勸世人,讀書須用功,一字值千金。遇高門戶須讀書,書中字字受敬重,敬字紙即敬賢也。字乃聖賢之面目,亦天下之大寶也。登科及第憑文字,官員宰相從字文。千里之遙,付數言可以相通。萬古業產,皆賴字跡以為據。但看世人文字衰者,家必敗也。文字盛者,家必興也。若遵先王之道,畏聖人之言,須要敬惜字紙,則近報於己身,增福添壽。遠報在兒孫,貴顯官榮。凡一切字紙,珍重勿褻。字紙不可糊窗包物,不可點燈吃煙,若見字紙在地,務要收拾以火焚化,或洗於河內,或埋於土中。楊全善埋字紙,而五世登科。李子材葬字紙,而一身顯榮。帝君書云,篇篇教人存心積德,句句勸人敬字重文,則子孫顯大門戶,功德無量矣。
3.文昌惜字功過律
文昌帝君惜字功律二十四條
○平生以銀錢買字紙至家,香湯浴焚者。萬功,增壽一紀。得享富貴。子孫賢孝。
○平生遍拾字紙至家,香水浴焚者。萬功,增壽一紀。長享富貴。子孫榮貴。
○多收字紙,字灰深埋淨地者。一千功。安樂不流離。子孫昌盛。
○刊刻惜字書文,遍傳世人者。五百功。永無是非。多生貴子。
○抄寫敬重字紙書訓。闔門令其珍惜者。三百功。子孫發達。
○見惜字文留示子孫,及己身敬信供禮者。百功。安樂無禍。
○化人銀錢,買字紙浴焚者。百功。壽增一紀。施財人永遠富貴。
○勸世人惜字。並焚怪異淫亂等書者。百功。本身增壽。子孫昌盛。
○僧道不以有字之幡幕作囊雜用。能自戒勸人者。五十功。德名光顯。
○見人作踐字紙。能以素紙換焚。或以他物換焚者。五十功。百病不生。轉禍為福。
○禁人不以字紙拭穢者。五十功。其人昌盛。
○凡人有難。或急或緩。見字紙必焚浴者,萬字十功。即得平安。
○勸人不以字紙及錢,放床褥下者。十功。一生永得平安。
○偶遇穢處,見字紙即收起,不輕忽者。十功。一生平安。
○禁人馬上有文字有錢不騎者。十功。永得安樂。
○不以字紙及書,夾鞋樣。自戒內眷及勸人者。六十功。子孫智慧。不忤逆。
○勸人不以書字。置濕處霉爛。並扯碎毀踐者。十功。必得名壽。
○生平不輕筆亂寫,塗抹好書者。十功。永無兇事。
○刮洗器物門壁上字者。十功。眼目光明。
○讚揚敬字文為功德者。十功。獲福必多。
○見人以字紙封蓋葷臭器皿。換取浴焚者。十功。無惡事相遇。
○遇字紙污穢,漂淨水中。百字一功。免諸疾障。
○以字紙焚香爐中者。五功。得享吉祥。
○代人收採浴焚字。萬字一功。得享清福。勸人多惜報應如例。
文昌帝君褻字罪律二十九條
○將人錢買要浴焚之字紙,取用作踐者。一百罪。夭折。子孫貧賤。騙人買字紙錢,不買字紙焚者。一百罪。定然惡病夭折。
○己身不敬字紙經書。又不訓教子弟,遞相輕侮者。一百罪。惡瘡遍體。生痴聾暗啞。
○遇字紙焚處,踏踐撲滅收用者。八十罪。定生腫毒。
○家中破書廢紙,換碗換糖作踐者。八十罪。定生痴聾暗啞。
○家藏敬字書文,或拭穢並糜爛者。七十罪。多惡事無救。
○僧道以有字幡作囊雜用者,六十罪。薄福受刑。
○以字紙包藥裹經書木魚器用者。五十罪。蒙蔽慧心。
○以字紙拭物拭幾,及揉搓棄地者。四十罪。遭流離去智慧。
○勸善書惜字文,不信不傳者,三十罪。窮年窘迫,生不肖子。
○以經書字紙,放船艙底,並馬上騎坐者。十罪。生瘡受人欺侮。
○己身不敬字紙,反笑人者,十五罪。多遭橫非。
○以字紙漂污水,焚穢地者。十五罪。多目疾皆盲。
○以經書作枕頭,及以錢與字放床褥者。十五罪。窮苦受杖。
○以字紙引火打亮者。十罪。生瘡癬。
○見婦女剪字紙做鞋樣,為花墊盤盛盒,男子不禁止者。十罪。受官刑懲。
○字紙糊窗墊,褙屏表書者。定冤枉不明。
○以字紙嚼爛吐壁上,及扯碎作書捻者。十罪。爛唇。手生惡瘡。
○掩昧敬字紙功德者。十罪。不得吉祥。
○女眷以字紙書夾鞋樣。男子不禁止者。十罪。不得吉祥。
○婦女繡字於荷包,香袋、扇插、枕頭上,不行禁諭,及繫帶於腰間,枕臥褻污者。五罪。得暈眩拘孿疾。
○親筆亂寫。拋散不顧,及旋寫旋抹者。五罪。足生毒瘡。
○以字紙扇書啟插鞋襪者。五罪。足生毒瘡。
○以字號寫器物上,致人坐踐者,四罪。家店不祥。
○以不淨手檢閱經書者。三罪。生叉指瘡。
○以字磚墊路者。三罪。行事不順遂。
○於地上畫字者。三罪。多遇險阻。
○剜裁字蹟者。一罪。多受驚。
○以字紙褙神像,拾納牆壁內者。一罪。雖有別功不錄。
===============================
文昌帝君惜字功律二十四條

⊙平生以銀錢買字紙至家,香湯浴焚者。萬功。增壽一紀。得享富貴。子孫賢孝。
⊙平生偏拾字紙至家,香水浴焚者。萬功。增壽一紀。長享富貴。子孫榮貴。
⊙多收字紙,字灰深埋淨地者。一千功。安樂不流離。子孫昌盛。
⊙刊刻惜字書文,偏傳世人者。五百功。永無是非。多生貴子。
⊙抄寫敬重字紙書訓,闔門令其珍惜者。三百功。子孫發達。
⊙見惜字文留示子孫,及己身敬信供禮者。百功。安樂無禍。
⊙化人銀錢,買字紙浴焚者。百功。壽增一紀。施財人永遠富貴。
⊙勸世人惜字。並焚怪異淫亂等書者。百功。本身增壽。子孫昌盛。
⊙僧道不以有字之幡幕作囊雜用。能自戒勸人者。五十功。德名光顯。
⊙見人作踐字紙。能以素紙換焚。或以他物換焚者。五十功。百病不生。轉禍為福。
⊙禁人不以字紙拭穢者。五十功。其人昌盛。
⊙凡人有難。或急或緩。見字紙必焚浴者,萬字十功。即得平安。
⊙勸人不以字紙及錢,放床褥下者。十功。一生永得平安。
⊙偶遇穢處,見字紙即收起,不輕忽者。十功。一生平安。
⊙禁人馬上有文字及錢不騎者。十功。永得安樂。
⊙不以字紙及書,夾鞋樣。自戒內眷及勸人者。六十功。子孫智慧。不忤逆。
⊙勸人不以書字。置濕處霉爛。並扯碎毀踐者。十功。必得名壽。
⊙生平不輕筆亂寫,塗抹好書者。十功。永無凶事。
⊙刮洗器物門壁上字者。十功。眼目光明。
⊙讚揚敬字文為功德者。十功。獲福必多。
⊙見人以字紙封蓋葷臭器皿。換取浴焚者。十功。無惡事相遇。
⊙遇字紙污穢,漂淨水中。百字一功。免諸疾障。
⊙以字紙焚香爐中者。五功。得享吉祥。
⊙代人收採浴焚字。萬字一功。得享清福。勸人多惜報應如例。

文昌帝君褻字罪律二十九條

⊙將人錢買要浴焚之字紙,取用作踐者。一百罪。殀折。子孫貧賤。騙人買字紙錢,不買字紙焚者。一百罪。定然惡病夭折。
⊙己身不敬字紙經書。又不訓教子弟,遞相輕侮者。一百罪。惡瘡遍體。生癡聾暗啞。
⊙遇字紙焚處,踏踐撲滅收用者。八十罪。定生腫毒。
⊙家中破書廢紙,換碗換糖作踐者。八十罪。定生癡聾暗啞。
⊙家藏敬字書文,或拭穢並靡爛者。七十罪。多惡事無救。
⊙僧道以有字幡。作囊雜用者。六十罪。薄福受刑。
⊙以字紙包藥裹經書木魚器用者。五十罪。蒙蔽慧心。
⊙以字紙拭物拭几,及揉搓棄地者。四十罪。遭流離去智慧。
⊙勸善書惜字文,不信不傳者。三十罪。窮年窘迫。生不肖子。
⊙以經書字紙,放船艙底,並馬上騎坐者。十罪。生瘡受人欺侮。
⊙已身不敬字紙,反笑人者。十五罪。多遭橫非。
⊙以字紙漂污水,焚穢地者。十五罪。多目疾皆盲。
⊙以經書作枕頭,及以錢與字放床褥者。十五罪。窮苦受杖。
⊙以字紙引火打亮者。十罪。生瘡癬。
⊙見婦女剪字紙做鞋樣,為花墊盤盛盒,男子不禁止者。十罪。受官刑懲。
⊙字紙糊窗墊,褙屏表書者。定冤枉不明。
⊙以字紙嚼爛吐壁上,及扯碎作書撚者。十罪。爛唇。手生惡瘡。
⊙掩眛敬字紙功德者。十罪。不得吉祥。
⊙女眷以字紙書夾鞋樣,男子不禁止者。十罪。不得吉祥。
⊙婦女繡字於荷包,香袋、扇插、枕頭上,不行禁諭,及繫帶於腰間,枕臥褻污者。五罪。得暈眩拘孿疾。
⊙親筆亂寫。拋散不顧,及旋寫旋抹者。五罪。足生毒瘡。
⊙以字紙扇書啟插鞋襪者。五罪。足生毒瘡。
⊙以字號寫器物上,致人坐踐者。四罪。家店不祥。
⊙以不淨手檢閱經書者。三罪。生叉指瘡。
⊙以字磚墊路者。三罪。行事不順遂。
⊙於地上畫字者。三罪。多遇險阻。
⊙剜裁字跡者。一罪。多受驚。
⊙以字紙褙神像,拾納牆壁內者。一罪。雖有別功不錄。

宥悔遂報例

⊙無子者,如於灶神前,家堂前,文帝案前,申文發願。終身敬惜字紙。及印送惜字書籍。上富萬部。中富五千部。下富千部。貧者二百部。准於生子聰明富貴,增福增壽。
⊙倡立惜字會。或獨立惜字社。或勸設惜字會。得有一項成立。而本身能令閤家敬惜不懈,或化及一方一邑者。准於求子得子,求富得富。求福得福。求官得官。以及病者求安得安。凡有所求無不遂願。
⊙購贈惜字篾簍百隻者。增壽三年。多者依此類推。永不患眼疾。
⊙購置木質字簍百隻,或洋鐵簏百隻。懸掛街頭巷內者。增壽五年。不遭惡事。多者依此類推。
⊙募印惜字書籍五千部以上者。賜福增壽。子孫賢達。
⊙獨立捐資印送惜字書籍千部以上,而不為求子者。准於閤家消災獲福。益壽延年。
------------------------------------------
惜字律二種辛德勇 光緒十三年坊刻本,竹紙1冊 又光緒十年坊刻本,竹紙1冊 "敬惜”字紙,也就是帶字的紙,在我國有很久的傳統。所謂“惜字 律”,就是勸人“敬惜”字紙的善書。惜字律有不止一種傳本,但我所見 到的每一種的首要內容都是所謂“《文昌帝君惜字律》”。 文昌帝君是民間信奉的一尊神祗,它本身的來歷實頗為可疑。“文昌” 本來是北斗之上六星的合稱,名為“文昌宮”,在中國原始信仰及道教中 俱為主司命的大神。文昌六星中有“司祿”一星,又專主“賞功進士”。 而文昌帝君則本稱“梓潼神”,是四川梓潼縣一帶信奉的一種地方神。與 文昌神出自天星不同的是,梓潼神是由凡人升舉而來。相傳梓潼神本名張 惡子,仕晉戰死,在梓潼立廟祠祀。後來唐玄宗和唐僖宗兩度入蜀避難, 均得到梓潼神佑助,於是被晉封為濟順王。至宋咸平年間,又受封為英顯 王,影響日益增大,並由一尊地方守土神兼有了預知科舉仕途和黜陟窮通 的功用,後又發展為專門司掌祿籍。這樣一來,便在全國各地普遍設立祠 祀。至此,梓潼神已取代了文昌宮司祿星“賞功進士”的功用,於是在元 延佑年間封授它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掌“判桂祿二籍”。梓 潼神亦從此與文昌神合而為一,俗稱“文昌帝君”或“梓潼帝君”。 就是這樣一位橫死的武將,卻稀里糊塗地成了主掌文人命運的神祗。 有關文昌帝君靈驗的故事有很多,明代擬話本小說集《西湖二集》中有《文 昌司憐才慢注祿籍》一則,講的就是文昌帝君為唐末才子羅隱添注祿籍的 故事。羅隱的故事時代雖早,出現卻較晚,在宋人洪邁所撰《夷堅志》一 書中,則記有一些更早出現的靈徵事例。寫字是文人的職份,因而這“敬 惜”字紙的工作便也歸由文昌帝君來管轄。《文昌帝君惜字律》究竟傳自 何時,我沒有做過考證,所見收錄此文的“惜字律”善書均為清末刻本; 過去的藏書家一般不收藏這種書,即使偶然收藏,一般也不會收入藏書目 錄,所以未見前人著錄有較早的刊本,因此無法藉此界定其始見時間。不 過從清末普遍流行此書的情況來看,它的出現應當已經有很久一段時間。 我書齋裡的這兩種惜字律,光緒十三年刻本名《惜字律》,光緒十年 刻本名《惜字新編》。後者鈐"真州吳氏有福讀書堂藏書”朱文方印,知乃 清末揚州藏書家測海樓主人吳引孫故物。吳引孫藏書後售與北平富晉書 社。富晉書社出售時編有《揚州吳氏測海樓藏書目錄》,一一羅列吳氏所 有藏書。其中稍微像樣一點兒的善書,均單獨列在子部雜家類中;此外尚 有166種善書,則被富晉書社老闆合列在一起,標價30元出售,在這當 中就有這部《惜字新編》。可見這樣的書在當時實在不值得一提。又這兩 種《惜字律》均非原刻,後者且在籤條上就印著“重刻惜字新編”的字樣。 這兩種書都是以所謂“《文昌帝君惜字律》”開篇,但兩種《文昌帝君惜字 律》的內容卻頗有出入,可見決不是文昌帝君神授,而是凡世文人所編造。 二者之間最大的不同是前者“僧道遍傳惜字律,慧眼自明六通出”一句, 後者作“儒者遍傳惜字律,文章燦爛花生筆”。針對不同的對象,各有各 的作用,說不上孰短孰長,可能把二者合而為一,互補其缺,要更為合理。 最有意思的是雖然題為“文昌帝君惜字律”,但是其實際內容卻是勸導諸 色人等傳布惜字律的偈語,開篇即謂:“國家頒行惜字律,風調雨順干戈 息。 ”結尾雲:“一切發心刊印者,善報昭彰慶有餘。”看來文昌帝君神力 實在有限,他的戒律還要靠國家頒行、大眾傳布,才能被芸芸眾生所接受。 那麼,所謂“文昌帝君惜字律”的內容究竟是什麼呢?或者說“文昌 帝君”規定人們必須怎樣“敬惜”字紙呢?按理說這兩種惜字律書既然都 冠有“文昌帝君惜字律”的字樣,就本應都載有“文昌帝君惜字律”的內 容。可是這兩種惜字律書的內容卻差別很大,所以很難斷然判別。至少在 這兩部書中,還找不到二者大體相同的可視作“惜字律”的內容。這種情 況說明所謂“惜字律”應完全出自民間,所以才會如此混亂。 相比較而言,光緒十三年的《惜字律》也許含有更多可以看作是“惜 字律”的內容。緊接在勸導人們傳布惜字律的偈語之後,《惜字律》一書 刊有“敬字紙功例”和“慢字紙功例”,繼之是完全以“文昌帝君”口吻 寫的“勸惜字紙文”並附有“敬字十凡例”。所謂“律”的準確涵義無從 知嘵,若作律令之“律”或戒律之“律”解,則“惜字律”應有強制性, 違之要受到懲罰。從這一意義上講,可以視作“文昌帝君惜字律”的似乎 只有“慢字紙功例”。 "敬字紙功例”和“慢字紙功例”都是用“功過格”的形式,分別規 定對各種敬惜或侮慢字紙行為的獎懲措施。“功過格”本是善書中常見的 供人自我約束的規條,寫明做某善事可記若干功,做某惡事則要記若干過。 天日昭昭,到頭來功過相抵,該獎該罰,自有報應。了解到這一因緣,所 謂“敬字紙功例”和“慢字紙功例”,又理應一體看待;而以文昌帝君口 吻寫下的“勸惜字紙文”及所附“敬字十凡例”,既然說是出自文昌帝君 之口,更不可漠視,所以不妨都把它看作是文昌帝君制定的天條聖律。 敬惜字紙最高的功德,是“生平以銀錢買字紙至家香湯浴焚者”。不 用說窮人,就是一般中等人家,恐怕連人也用不起香湯沐浴,所以這決不 是誰想積就積得起的功德;也正因為尋常人做不到,“文昌帝君”才將其 列為可記“萬功”之首功,憑藉此功,可“壽增一紀,長享富貴,子孫榮 顯”。這裡所說的“字紙",雖然其本意主要是指帶字的廢紙,用香湯洗淨 後焚化是為使神聖的文字免受褻瀆,並不是鼓勵燒書,但有兩類書卻明文 寫在應焚毀之列。一種是“怪異淫亂”之書。在“敬字紙功例”中專有一 條明確規定說焚毀此等書籍,可以記錄“百功”,並能使“本身增壽,子 孫貴盛”。另一種是殘缺不全的書籍。敬、慢字紙功例雖無明文規定,但“文 昌帝君勸惜字紙文”所附之“敬字十凡例”中,已把“不全遺書、破殘經 卷”與“淫詞小說、惡款榜文”並列,要求人們隨手撿拾,“隨即焚化”。 這樣一來,不可避免地就要毀掉許多被視作“淫詞”的優秀文學作品;一 些罕傳稀見的歷史文獻,靠殘篇零卷,還可以保存一部分內容,或是以幾 部殘書配成一部全書。這樣的殘書,一旦被毀,要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那些一心想要通過尊奉“惜字律”來積累功德的善男信女,無意中可能正 做了毀滅民族文化的千古罪人。“惜字律”的流行,對於一些古代典籍的 散佚失傳,應當起到了一定的不良作用。 不過總的來說,“惜字律”勸導人們愛護書籍,對於保存古籍,還是 有一些積極意義。如“敬字紙功例”要求人們“不輕筆亂寫,塗抹好書”; “不以書字放濕處霉爛,並扯碎踐踏”;“慢字紙功例”中要求更嚴,如不 能“以字紙經書放船艙底並馬上,令人騎坐”,違之要記“二十罪”,“生 毒瘡,受人欺凌”;不能“以經書枕頭”,違之要記“十五罪”,遭“窮苦, 受杖刑”;甚至“以不淨手或便溺後不洗翻閱經書者”,也要記“三罪”, 遭“生刈指瘡”之罰。如此說來,古代賢人如歐陽修者流如廁讀書的習慣, 若文昌帝君有知定然會給以更嚴厲的懲處。 "敬字十凡例”中還有一條與古代典籍的流傳有關,值得注意。這一 條主要針對刊印書籍,規定說:“凡抄刻刷印之家,一切樣稿印板,割補 差訛,慎勿輕棄隻字,久久自有福報。”時下在古舊書肆中偶爾還可以看 到一些古籍的試印樣本或校樣本,它們能夠得以傳世而不是被毀棄,在一 定程度上或即與此有關。我得到的一部武英殿聚珍版本黃山谷詩集,為試 印樣本,本來滿篇皆是上下乙誤及訛字,卻都被一一用字釘改正鈐補。這 種做法費工耗時甚多,不如用改正後的書版另刷一部省事,如此不憚其煩, 很可能即與這種希求福報的觀念有關。這些樣本有時能夠反映出作者定稿 的過程,加之刷印最早,獨具特色,因而也是很有價值的收藏品。 《惜字律》的主要著眼點是“敬惜”寫出或印出的文字。與此相比, 光緒十年刻本《惜字新編》雖然也有與《惜字律》相似的內容,卻更側重 於勸導人們在寫字時要下筆矜慎,不要損害別人。 與《惜字律》相似的內容題作“惜字七十八款”,對“敬惜”字紙的 要求,則比《惜字律》的涉及面更廣,幾乎所有器物上都禁止寫字、刻字; 甚至連臥房內也不能放置書籍。當時讀書人大多有錢,有寬闊的書房,所 以才會有這樣的戒律。要是在今天,書不能放在臥房中,又讓放到那裡去 呢?在焚燒所謂“淫穢”書籍方面,除了要“燒毀淫書艷曲唱本”之外, 還明確提出“若能劈板燒毀,功德更無量”。事實上清朝廷在禁毀所謂“淫 穢”戲曲小說方面始終不遺餘力,《大清律例》中有明文規定,要“務搜 板、書,盡行銷毀”(見《大清律例》卷二三刑律賊盜上),所以“惜字律” 中要求人們“劈板燒毀”,與《大清律例》正是一文一武,互為表裡的事 情。 為了加強宣傳效果,《惜字新編》列有“敬惜字紙富貴福壽之報”和 “不敬惜字紙窮苦夭壽天誅之報”兩項內容,通過實例進行恫嚇利誘,這 是善書中常見的老套子。至於所舉事例是否屬實,恐怕大多也都死無對證, 姑妄聽之而已。“富貴福壽之報”中最為有名的例子是宋人王曾因其父“敬 惜字紙十幾年”而“中狀元,做到尚書,拜宰相”。《惜字律》中同樣記有 這個例證,再早在明末的擬話本小說集《西湖二集》中有《愚郡守玉殿生 春》一則故事,也講到過它。只是在這兩部書中王曾其父不止“敬惜字紙 十幾年”,而是“一生敬重字紙”;“凡是污穢之處、垃圾場中,或有遺棄 在地下的字紙,王曾父親定然拾將起來,清水洗淨,曬乾焚化,投在長流 水中”,這才積下這般功德。王曾確是宋代有名的狀元宰相,不過他幼年 喪父,靠仲父掬養成人,他老爹連養育的職責也未能盡到,至於為他積什 麼“陰德”,就更屬無稽之談了。我讀書甚少,不知王曾的故事最早出自 何許稗說,但至少正史中是絕無記載。 《惜字新編》中這些典型材料,今天讀起來是很無聊也很枯燥的。相 比之下,《西湖二集》中《愚郡守玉殿生春》的故事卻是一個非常形象、 生動的例證。故事講的是宋孝宗朝宰相趙雄,本來癡呆不通文墨,老師出 題練習做對子,“一雙徵雁向南飛”,他對“兩隻燒鵝朝北走”;“門前綠水 流將去”,他對“屋裡青山跳出來”。就是這樣一個貨色,卻因為“有一著 最妙之事,是敬重字紙”,那“九天開化文昌梓潼司祿帝君”便認為他陰 功浩大,下降佑助,使他一路連蒙帶撞,稀里糊塗地混了個“同進士出身”, 並一直做到宰相。作者寫這故事的本意是說聰明常被聰明誤,愚人自有愚 人福,主要不是為了勸人敬惜字紙,所以把趙雄寫得過於愚蠢。其實趙雄 在歷史上亦實有其人,《宋史》有傳。他雖然不像王曾那樣聲名顯赫,卻 也頗有才幹謀略,位至宰輔,決非低能如癡呆兒者。或許即因與史實相距 太遠,這則故事才沒有被收入《惜字新編》作為典型。 《惜字新編》收錄的福禍報應故事自然多屬無稽之談,不過其中個別 一些事例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可以用作研究社會生活史的資料, 值得重視。如“敬惜字紙富貴福壽之報”中有一個例子是:“山西靳大, 在北京開煙店,見各店都用字號,字紙撕裂拋棄。靳大自知罪過,即改用 花樣為記。買煙之人,獨認靳家。花樣著名,一年利息數倍。復往南省開 布店、雜貨店、皮貨氈貨店,都用花樣,不用字號。敬惜字紙數十年,到 處馳名獲利,遂大富。”“花樣”也就是圖案徽記,用作標誌,直觀醒目, 在現代商業活動中是通行的作法,古代文化普及程度低,識字的人少,用 “花樣”作商家的標記,當然會比使用文字效果更好,與其是否敬惜字紙 則沒有任何關係。研究古代商業史,這是很難得的絕佳資料。類似的史料 還有“惜字七十八款”中的首條,反映了清代州縣衙署中文書檔案的貯存 情況:“勸賢良長官,嘵諭各房書吏,凡藏案卷,宜用木櫥,以免鼠蝕蟲 傷,切不可用木櫃。近日州縣府道各署內,案卷皆藏木櫃中。書役等人, 日夕坐臥,甚屬穢污。伏望賢良長官,作速嘵諭,改用木櫥。”這樣具體 的資料很難尋覓,雖然不一定能夠代表整個清代全國各地的普遍情況,但 編書的是錢塘和余杭人,它至少可以反映清代後期浙江一帶的情形。歷史 研究的許多重要資料都是來自這種無意的記述,所以搞這一行一定要廣泛 涉獵各種古代文獻。只有孤陋寡聞恣意遊談的無知妄人,決沒有毫無用處 的閒書。 前面提到,明代擬話本小說集《西湖二集》中的《文昌司憐才慢注祿 籍》一篇,講了文昌帝君為羅隱添注祿籍的故事。在這篇故事中羅隱因生 性輕薄,出語下筆好嘲諷怨恨他人,弄得雖才兼文武,卻遲遲懷才不遇。 後來一改舊習,不再觸及人是非長短,文昌帝君遂託夢告以將慢慢添注其 祿籍,羅隱終於嬴得錢鏐賞識,做到吳越的諫議大夫。可見“文昌帝君” 不僅關注人們是否愛惜文字,還很在意文字的內容是否合乎法度。《惜字 新編》中有《文昌帝君惜字真詮十二則》,每則並附有正反兩個事例,就 是勸戒文人下筆,不要傷害別人。在這裡“惜字律”的“惜”字,便成了 慎重的意思。《文昌帝君惜字真詮十二則》中有“以詩扎訕笑他人”和“下 筆刺人忌諱”兩項應當要“惜”的文字,就是前述故事中羅隱犯下的過失。 除此之外,要“惜”的文字還有“關人性命者”、“關人名節者”、“關人功 名者”、“屬人閨閫陰事及離婚字者”、“下筆離間人骨肉者”、“下筆謀人 自肥,傾人活計者”、“下筆凌高年,欺幼弱者”、“下筆狹私懷隙,故賣直 道,毀人成謀者”、“下筆唆人構怨,代人架詞者”、“下筆恣意顛倒是非, 使人含冤者”等。這些教條,對於當時的社會教化,或許會起到一定助益, 但其中的一些條款顯然需要有限定性的前提,如惡棍歹徒的性命、名節、 功名,即使是在當時,也不應曲為保全,否則遺患社會,恐怕並不符合“文 昌帝君”勸人惜字的初衷。 惜字律的出現,估計可能與佛教信徒敬重經書的做法有關。《夷堅志》 支志甲集卷六有“兜率寺經”一條,講一愚人因用《圓覺經》作臥榻單(也 就是現在所說的床單),便遭報應,得癩疾而死,說明人們一貫相信佛經 不可侮慢。《夷堅志》甲志卷一二“鼠壞經報”一條甚至還有老鼠因咬壞 《金剛經》而遭報應的故事。在《惜字律》收錄的《文昌帝君勸惜字紙文》 中,“文昌帝君”說:“予竊怪今之人,名為知書,而不能惜書。視釋老之 文,非特萬鈞之重;其於吾六經之字,有如鴻毛之輕。或以字紙而泥糊, 或以褙屏,或以裹物,或以糊窗,踐踏腳底,或以拭穢,如此之類,不啻 相倍蓰矣。何釋老之重,而吾道之輕耶?是豈知三教本一,而欲強茲分別 耳。吾自有善惡二司,按察施行,以警不敬字紙之例。”顯而易見,“文昌 帝君”主要是勸人敬惜儒家之字紙,而溯其淵源,則是取法於釋、老二教 信徒為積累功德而敬重方外經書。 《惜字新編》卷末列有出資印送此書的信士的姓名和印送數目,共計 一次即印行6970部。古代木版刻印書籍,這已是天文數字。惜字律在民 間流傳之多之廣,於此可見一斑。但也正因為傳本太多,過去藏書家和圖 書館往往對它不加理會。社會幾經變遷之後,時至今日,特意想找一本來 讀讀,則已經不大容易。 1999年8月5日記於京西未亥書室
-------------------------------------
惜字集


目錄

1.普勸敬惜字紙及尊敬經書說... 5

2.倉颉(jié)造字的傳說... 6

3.惜字訓... 6

4.敬惜的方法... 7

5.敬惜字紙文... 7

6.糖果紙的啟示... 8

7.敬惜文字自利利人... 9

8.先聖勸敬惜字紙... 13

呂祖師谕... 13

曾子勸敬惜字紙... 13

季路夫子論敬惜字紙之功... 13

9.文昌惜字功過律... 14

文昌帝君惜字功律二十四條... 14

文昌帝君亵字罪律二十九條... 15

10.惜字感應錄... 16

宥(yòu)悔遂報例... 16

惜字解災... 17

字灰安瀾... 17

敬字大牌祛匪... 17

埋葬字灰子孫顯貴... 17

裸體畫報... 18

污亵字紙致遭燹(xiǎn) 18

拾字愈病... 18

倡牌變人... 18

食物印字報遭絕嗣... 18

征驗錄... 19

侵吞惜字公款致遭獄死... 19

燃字紙吸煙致遭二目失明... 19

悔悟惜字得子享年... 20

亵字遭焚悛悔愈疾... 20

一言阻善幸悔獲全... 20

繡字污亵發疔斃命... 20

淫亵佛典家敗人亡... 21

刻字亵字獲罹陰譴... 21

教師穢亵雷擊之身... 21

污亵國寶慘遭雷擊... 21

惜字三世出通儒... 22

浴焚字紙老蚌生珠... 22

江西俞縣長德政... 22

保存經版獲福... 23

印送善書享天年... 23

惜字化劫增壽得子... 23

惜字並印送善書善報... 23

字灰保險... 24

惜字享年昌後... 24

裝運善事書巧博厚利... 24

悔過惜字延生... 24

惜字添子智慧... 25

惜字化劫... 25

惜字於無形... 25

溺江不死... 25

廣惜字福壽康寧... 25

拾字鈔復業... 26

削皮糊窗割肉抹桌... 26

亵字雷誅... 26

手巾印字兩目失明... 27

鞋底印字惡疾夭之... 27

惜字賜生貴子... 27

毀淫書得寶換相... 28

送子到兩口惜字家... 28

惜字消災免劫... 28

惜字延壽... 28

工友惜字福報... 29

11.敬惜漢字、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倡議書... 29

 

1.普勸敬惜字紙及尊敬經書說

印光大師

人生世間;所資以成德達才,建功立業,以及一才一藝,養活身家者,皆由文字主持之力,而得成就。字為世間至寶,能使凡者聖,愚者智,貧賤者富貴,疾病者康寧。聖賢道脈,得之於千古,莫不仗字之力。使世無字,則一切事理,皆不成立,而人與禽獸無異矣。既有如是功力,固宜珍重愛惜。竊見今人任意亵污,是直以至寶等糞土耳,能不現生折福折壽,來生無知無識乎哉。又不但有形之字,不可亵污遺棄,而無形文字,更不可亵污遺棄。孝、弟、忠、信、禮、義、廉、恥,若不持之躬行,則成亡八字矣。八字既亡,則生為衣冠禽獸,死墮三途惡道,可不哀哉。字為世間至寶,非金、銀、珠、玉、爵位可比。以金、銀、珠、玉、爵位,皆由字而得;使世無字,則金、銀、珠、玉、爵位,亦無由而得矣。字之恩德,說不能盡。敬惜書字,福報甚大。宋朝王文正公之父,極其敬惜字紙。後夢孔夫子以手按其背曰,汝何惜吾字之勤也,當令曾參來汝家受生,顯大門戶。後生子之名王曾,連中三元,為名宰相。沒後谥文正公,封沂國公。後世凡科甲連綿,子孫賢善者,悉由先生敬惜書籍,及與字紙中來。近世歐風東漸,不但普通人不知敬惜書籍字紙,即讀書儒士,亦不恭敬書籍,及與字紙。或置書於坐榻,或以書作枕頭。或大怒而擲書於地,或抽解而猶看詩書。不但大小便後,概不洗手,即夜與婦宿,晨起讀書,亦不洗手。每每以字紙揩試器物,猶以敬惜為名而焚化之。故致普通人無所取法,而垃圾裡,茅廁中,街頭巷尾,無處不是字紙遍地。舟車行人,每以報紙鋪坐處。出外婦女,率用報紙包鞋襪。種種亵渎,不堪枚舉。以故天災人禍,相繼降作,皆由亵渎天地間之至寶所致。不知此字紙中,皆有天地日月之字,聖賢經書之文。以此種至極尊貴之物,視同糞土,能不折福壽而現受其殃,贻子孫以愚劣之報乎。吾師前文,已包括其大致。猶恐舉一而不悉反三,故又擇其人所易忽者重言之。以期有心世道之人,輾轉勸人,同皆敬惜書字。則福壽康寧,現身獲萁疇之五福。聰明睿智,後裔納伊訓之百祥矣。

(陳先善述)

 

2.倉颉(jié)造字的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蒼茫大地之中,出現了人類;大約在一百萬年前,人們開始學習種植作物、飼養牲畜,文明也隨之出現,從此人類的生活愈來愈豐富,文明的發展也就愈來愈快速,而文字的形成正是社會發展進入文明的重要標志。一談到中國文字的起源,流傳最廣的是倉颉造字的傳說。

據考證,倉颉,號史皇氏,是軒轅黃帝的史官。史書記載,倉颉面長四目,天生睿德,常觀奎星圓曲之勢,察鳥獸蹄遠之跡,依其類像之形首創文字,革除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之基,被尊奉為“文祖倉颉”。

《淮南子口本經訓》上有記載:“昔者倉颉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傳說當倉颉完成造字工作,正是夜深人靜之時,忽然天崩地裂般轟隆一聲,天空嘩啦嘩啦地下起大雨,但是落下的並不是雨滴,而是一粒粒的小米,四面八方也傳來哭泣的聲音,原來是鬼怪們正在哭嚎,傷心不已。這個故事說明,由於文字的出現,知識的傳播更為便利,許多經驗知識得到保存累積,變得更精深、博大,其中當然也包含了生產知識也就越來越有效、發達,故用“天雨粟”來形容文字對生產的貢獻;至於鬼怪無法再愚弄人們、為所欲為,故有“鬼夜哭”之說。

從今天的文字研究,我們可以了解中國文字是不可能由一個人獨立完成的,而是在一個長久發展的歷程中,由許多人分別制造,經過選擇、淘汰後逐漸形成的。因此我們可以推論,在四千余年前,文字的使用已經相當普遍,經過倉颉的整理、歸納後,文字逐漸地邁向系統化、標准化,而人們為了推崇倉颉的貢獻,故一致推選倉颉為發明文字之代表,經過歷史的潮流,現在則將倉颉尊為文字的創始者。由於倉颉綜合各類古字,歸納系統再創造,使得中國文化演進史快速發展,推動了中國文化的淵博,因此倉颉可說是中華文化千年豐功偉業的一大功臣。我們很難想象,如果沒有文字,那將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3.惜字訓

金阙上相訓曰:夫片文只字,皆仙佛之經書。寸楮微言悉聖賢之名諱。天朝地府,一字貴若寶珠。人世寰區,千言賤如瓦礫,或糊窗裱壁,顛倒文章,或裹物包煙,輕污典籍。封罐口,作書囊,重重蔑廢。列紙條,剪鞋樣,種種欺凌。或揩垢而拂塵,或擦油而抹桌,或寫未工而嚼爛,咽下喉嚨,或臨荒境而撕開拋於糞土,或揉團而塞壁孔,或捏塊而置牆間,或帶字而登床,或攜錢而入廁,或扭繩以束物,或捻線以穿錢,或捶爛以和泥,或裂開以拭穢,至於顛狂浪子為爆竹而裂破千張。婦女閨娃夾絲線以殘碎草縷。蒙童小子,作踏於學館書房,庸師莫知訓誡,胥吏書傭,輕踐於官衙私捨,有司罔識箴規。地積青蚨,跨之弗顧,文藏紙袋,坐竟罔知。且銀工紙匠,镌字於簪镯戒指,婦女冠帶,亵污於穢處淫時。或帶香而入房,或題詩而繡枕。或寫字桌板,猶口於旋寫旋揩。或燃火啖煙,尚托言於隨焚隨化,甚至將經書而作枕,以扁額而鋪床,或以衣求印而送終,或以書入棺而殉葬,或畫卦於窀穸。或黔面於奴僮,或織字於綢緞制以為衣,或號字於椅凳,坐之罔畏。或寫字於瓷盤,破則棄之街巷,或貼之蘭房,淫則亵於室內,或藏經典於臥側,或置吏書於床帷,或題旬於竹木之枝,或寫字於便尿之處。三教之中,九流之內,識字而不敬字,讀書而輕書,蔑污聖文,亵渎典籍,種種罪端,曷勝發指,罪積山邱莫覺,果報地獄而罔知。天地鑒之而震驚,神鬼臨之而赫怒。

上帝屢行戒谕,諸生視若罔聞,豈知城隍社令司命、土地等神,除將各人善惡詳注外,另記慢字數目一一清除,污一字促壽一日,踐一字削祿一朝,千以歲除,萬以紀奪,重則子孫全絕,輕則兩目皆盲,子女產厄,男子夭折,一月一算,考核惟嚴。人若敬之重之,福祿依例增益。人世未知,特來曉谕。

 

4.敬惜的方法

把各處的字紙拾到一起,用鐵桶或鐵盆,用火焚成灰,裝袋子。到秋天地裡不澆地時,送到河裡海裡讓魚蝦吃上可轉人,功德無量。如字紙有泥土等不干淨,用清水洗三次,最後加上鹽、花椒、沒有污味,曬干焚化。如字紙洗得成了小米、大米大,可用面羅接下另裝。切記為要。

 

5.敬惜字紙文

奉勸世人,讀書須用功,一字值千金。遇高門戶須讀書,書中字字受敬重,敬字紙即敬賢也。字乃聖賢之面目,亦天下之大寶也。登科及第憑文字,官員宰相從字文。千裡之遙,付數言可以相通。萬古業產,皆賴字跡以為據。但看世人文字衰者,家必敗也。文字盛者,家必興也。若遵先王之道,畏聖人之言,須要敬惜字紙,則近報於己身,增福添壽。遠報在兒孫,貴顯官榮。凡一切字紙,珍重勿亵。字紙不可糊窗包物,不可點燈吃煙,若見字紙在地,務要收拾以火焚化,或洗於河內,或埋於土中。楊全善埋字紙,而五世登科。李子材葬字紙,而一身顯榮。帝君書雲,篇篇教人存心積德,句句勸人敬字重文,則子孫顯大門戶,功德無量矣。

 

6.糖果紙的啟示

雪公老師平素居家非常珍惜字紙,看過老人講演稿及詩稿的同修都知道,老人詩文的初稿全是寫在日歷紙或作廢考卷紙的背面。而家中的紙簍,亦分裝垃圾及裝字紙二桶,因為字紙簍中的紙,是要用燒的。

某日,一弟子將用過包糖果的塑膠字紙,丟到垃圾桶中,後經老師問起,忙再從垃圾桶中取回。

師問:“你將它放到哪裡去了?”

弟子答:“垃圾桶裡。”

“你看到上頭的字沒有啊?”

糟了!弟子心想,本以為塑膠糖果紙,燒起來氣味難聞,所以才自作聰明地丟入垃圾桶,但老人家對字紙之恭敬,一如面對聖賢,於是慌慌忙忙,趕緊將這有字的糖果紙丟入字紙簍。

“唉呀!撿起來!”

忽然又聽到喝斥聲,六神無主地趕緊將它又撿起來,心中不知如何是好?有字丟垃圾桶固屬不敬,今投入字紙簍又不對,只見老師雙目炯炯有神地注視著,弟子惶恐不安立著不知所措,這時老師又說話了:“這麼大團的紙丟入字紙簍,很快就滿了。”

滿就滿,那又有何辦法?老師見弟子毫無動靜,接著說:“剪刀拿來,你好好學。”

弟子把剪刀及糖果紙呈上,只見老人家將有字的部份剪下,沒字的先交給弟子說:“這丟到垃圾桶裡。”

接著將有字的紙交給他,弟子想,哦!原來要這樣處理,今天又有收獲了。於是順手將它丟入字紙簍。

“撿起來!”耳邊又聽到老人家的喝斥聲。

原來老人家眼睜睜地看他在處理這片字紙,莫非是自己丟紙的態度不夠恭敬?

“叫你撿起來!”

哎呀!怎麼辦?於是戰戰兢兢的又撿起來,渾身發汗地站在那時!心想,該怎麼辦呢?偷看老師一眼,只見老人家緊迫盯人,好生害怕,卻又不知如何才好?兩眼無助地望著老人家。

“這還不會嗎?”老人家聲音轉為慈柔。

“請問老師,該怎麼處理才圓滿啊?”

老師從椅子上站起來,取過字紙,再從字紙簍中,隨便撿出較大的一張,包住這曾經包過糖果的塑膠字紙,深放在字紙簍內藏著,然後說:“必得這樣放,才不會招來螞蟻,有了螞蟻,你燒字紙時,不是要殺害了它們嗎!”

原來老恩師的心地是這般誠敬與仁慈。而對學生弟子是這樣深入生活細節,隨時隨地加以調教訓勉。弟子們接受類似此糖果紙的啟示,不知凡幾,難怪弟子們痛失長鞭,終日心緒茫茫,而不知所依。

----摘自《雪公師訓集錦》(戒光)

 

7.敬惜文字自利利人

妙祖法師佛七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大德、各位居士、各界善士們:

今天歡聚在一起,這是一個很殊勝的因緣。在此,與各位談一件關系到我們自身乃至全民族文明、道德和智慧的大事----敬惜字紙。

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寶貴的遺產之一,我們炎黃子孫人人要學、 個個要用、一時一刻也離不開。現在黨中央提出以德治國,構建和諧社會,節約型社會,為我們提倡敬惜字紙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契機,所以我們要借此東風大力提倡敬惜漢字和字紙,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培植我們的清靜心田。

從倉颉夫子造字以來,我們的老祖宗給每一個字都賦予了很深的意義,很大的智慧,五千年歷史,五千年文明,都要靠文字才能得以傳承,正如印光大師所說,使世無字,則一切事理,皆不能成立。字為世間至寶,能使凡者聖,愚者智,貧賤者富貴,疾病者康寧。由此可知,文字的重要。

其實說文字的重要沒有人會反對,但要做到愛惜就不容易了,不少人甚至對敬惜字紙還有許多不理解,這都是多年來陋習的影響。假如我們這樣想一下,我用紙條寫上你的名字坐到身底下,你看見高興不高興,你心裡會想,此人太不禮貌、欺人太甚,把我的名字坐到你的身底下。再比如現在每個公司經理或者國家政府機關領導人,還有不少普普通通的人都有自己的名片,如果有一天走在街上,你發現自己的名片在人們腳下踩來踩去,試問你自己的心情是什麼樣的感受呢?我想你肯定不會高興。如此的例子舉不勝舉。所以現在提倡大家敬惜文字,敬惜字紙,這是尊重文化,也是尊敬你自己。

我們佛法中提倡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我們對人民眾生,特別是我們國家的領導人,要尊敬、擁護。而現在報紙、有照片名諱的宣傳物到處扔的踩的,甚至於廁所裡也有,我們見到很寒心,毛骨悚然!因為有他們的好領導,我們才能安安穩穩生存,平安無事,我們要懂的感恩。念書人應該愛書,學文化應該愛字,這是道德智慧,不是迷信,你要認為是迷信,認為胡說,就大錯,特錯了。

印光大師文鈔裡提倡過敬惜字紙,淨空法師至善圓滿書23頁,說到關於敬惜文字紙,古人有惜字會,古人每見到字紙都要撿起,放在安全的地點,不叫別人踏上去,而我們現在到處有廣告,到處有文字,甚至於馬路上也寫的是字,人們隨手亂丟、隨便亂踩都是造罪,文字是光明,是教你開智慧,你反而踏於腳底下,失去光明,失去智慧,造下罪過你還不知道,老天爺看見你太愚癡了,果報是減你的福報,減你的智慧,減你的財富,減你的記憶力,減你的視力,千以歲除,萬以紀奪,大的扣你十二年陽壽,小的罪過扣你一百天,罪過大的話五行處分你,土打死叫土雷,木頭打死叫木雷,火燒死叫火雷,水淹死叫水雷,車禍天災地震兵災(戰爭)都叫金雷,你如不信,可以一百天敬惜文字,就和愛惜你自己生命,愛惜人民幣一樣,愛惜你子女親屬一樣,你看你敬惜前後的智慧、健康有什麼變化,大不一般。你試一試,看一看,這又不要你的錢,只要你的心轉一下念,你就得大福報、得大自在,消災免難易如反掌,求財富如流水一樣,求智慧能聰明過人。

為此我們呼吁各界知識分子、有仁心的人、有道德的人、大中院校都要重視文字教育,這關系你一生命運,一生福報,關系你後代子孫發達,你全家幸福美滿。廣泛一點,關系到我們全人類,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生命禍福。我們中華古國文化寶庫不能遺失,大家要為我們愛國、愛民、愛後代的道德教育做貢獻。希望每個人,每個單位,特別是學校機關要特別重視,功德無量,一生幸福,吉祥如意。阿彌陀佛!!!

我們學佛的居士中很多人都能敬惜字紙。他們的果報都很殊勝,給大家講一個現在的事,我們地區有位居士,每天早晨起來,上了早課念經1個小時後就出去撿字紙,例如煙盒、包裝袋、廢棄的書紙,或是廁所裡帶有字的紙,他都拿回家用水洗干淨。曬干焚化,每袋灰滿後運到山頭上沒有人去的地方挖下坑埋了。三年如一日,果報是非常殊勝。

這位居士本是位病魔將要奪去生命的人,原來是四年病的不能下床,他的老伴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介紹他念佛,他的病有所好轉。後來到寺廟聽經聞法,得到佛法也得到敬惜字紙的因緣,看了《惜字訓》,再加上師父們講因果報應,種什麼因,得什麼果,聽淨空法師開示,因果報應絲毫不爽,虔誠地每天敬惜文字紙,除去每天早晚殿到處撿字紙,他還注重在大街馬路上撿,為什麼?因為大街上行人多,本人撿了有字的紙,後來人就不會踏上去,造亵十個字一個過,敬惜一千個字是一個功(也有說一萬字一個功)十個過一個罪,十個罪一個惡。十個惡就完了,人常說十惡不赦了,詩經說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到你造罪十二分時候必受惡的果報。禱告求諸佛菩薩也救不了你,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

這位居士叫張貴春,經過這幾年虔誠敬惜字紙,他的身體完全康復,而且比病以前更顯的精神煥發,頭部發亮,走起路來好向孩童一樣,他還用一種方法叫學生念阿彌陀佛,每天買上糖果給他們吃,利用上學時間,放學時間檢字紙敬惜文字,有很多學生很喜歡他,圍到他身邊聽他講因果善惡報應的故事。

現在我們生活在科學時代,但是科學不能改變(轉移)因果善惡真理,你做好事,你將來一定有好的報應,做惡事一定會有惡的果報,人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是不報,時辰未到,時間一到,一定會報。

比如說有人犯了國法,經過法院開庭審判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某某條款判他三年,他說我不懂法律,我還不知道,是不是不知道就沒罪呢?大家都清楚不是那麼回事,懂不懂是自己的事,信不信也是自己的事,法律要執行,要判他罪過那是一樣的,任何理由也逃脫不了法律的懲罰。

敬惜文字是件大事,特別是學校的教師更要注意文字教育,這是關系到學生能不能有智慧和福報,關系到國家命運興衰和社會安定的大事情。

現在講一個故事(佛門說公案),是淨空法師開示上講的,一個醫生死了以後墮落在十八層地獄而哀聲歎氣,自己認為病人死了是他命該絕。正在這時下面說了話,老兄你冤枉還有怨氣,你在十八層我還在下面十九層,醫生問,老兄你是什麼行業的罪過,下面這個人說,別提了,我一生教書,誤人子弟造下十九層地獄果報,你看多重呢。再比如說,現在人吃東西,生活用品,包裝品上面都有文字說明,吃了用了便扔掉,任意踐踏,到處都有,你自覺不自覺的已造下了無量無邊的罪過。這種壞習慣對我們環保工作也有很大影響,對人類健康的危害也是無法計算的。因此,我們大家要重視起來,吃了用了,可以把包裝紙,放到垃圾箱子裡,不可到處亂扔,大家在大眾場所都來管理,都來愛護保護,我們才能有健康美滿幸福的生活。

老師是我們祖國文化遺產的捍衛者和承傳者,我們衷心希望教師能教育好下一代,讓孩子們從小就熱愛文字,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

我們每人都有一雙腳,人人都要穿鞋,鞋底下打印文字,鞋裡邊有標簽,每天穿上踏在腳下都是罪過,因此建議鞋廠的負責人,要明白文字的重要性,不要讓人們再造罪了。

我們每個人都要自覺檢點自己家裡是否有這樣那樣不符合敬惜文字的習慣和做法,千萬不可以造罪過,造下是不可以收拾的,人常說,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修行各人了,誰造下夠誰受,誰也替不了誰,諸佛菩薩也救不了你。特別是學佛同修們,居士們,要給大眾做一個好的榜樣。

我們要遵照淨空法師的教誨,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只要我們心念轉了,將來前途是光明、殊勝無比的。希望大家能敬惜字紙,祝願大家吉祥如意,法喜充滿!

阿彌陀佛!

 

8.先聖勸敬惜字紙

 

呂祖師谕

民國辛丑年十二月初三夜降於泰京宏德堂,近世以來關於文字蹂躏特甚。雖屢降敬惜之訓。而日久玩忽視為具文。能恆久遵行而不辍者能有幾人。遂致文字大遭其劫。名為讀書之士,而亦將文章踐踏。或者惜其紙之有用,而忘其字之可尊。此無他,皆以為小善而不屑為。習然不察,而未明事理者也。上方瞋怒。頃已議出重罰之條。除惜字條例及玉律所載各罰科外,又增極重極慘之條,加入此次疫劫之內。凡家有糟蹋字跡者,必罹疫劫毫無挽救。自茲以後,我門下弟子,及修持之士。凡笃信吾言者。即從今以後,永勿再用字紙裹物,或輕用字跡。如隨便開單寫條等事。凡事已無須用文字者,概以言語處理之。庶可少作此業,而招天譴也。此關重開太平之機兆。移風易俗之先聲。望爾諸生,身體力行,切勿再事悠忽,視同壁上觀也。知關重條,特以傳告。其各凜遵,勿違為要。

曾子勸敬惜字紙

盍聞古聖人制成文字。封面龜形,而分鳥跡,是文字也。深有益世道人心。固人人不可不知,亦人人不可不敬也。士而無字,讀書奚可以學。農而無字,四時奚可以耕。商而無字,貿易奚可以通。工而無字,藝術奚可以精。字紙乃聖人之血脈。字紙可不惜乎。惜字紙之功大矣哉。奈何今之世人,昏昏昧昧。以字紙裹物。任男女之踐踏。擲下於污池。靡知後日將誰歸。以致子孫愚蠢,而為無用之人。或雙眼失明,成為廢疾。斯時也,悔之已晚矣。吾今臨堂,略舉世人弊端,以勸戒群生。願至急回頭頓悟。是余之所深望也夫。

季路夫子論敬惜字紙之功

溯為上古,世無文字,文明未肇,人皆穴居。文字者乃古聖倉颉夫子奉黃帝之命,而廣集禽鳥獸類之足跡與龜文等,苦心孤詣,研究而制成者也。俾使萬世免結繩之苦,其功莫大也。古昔之記事今觀書典而可悉知。河山遠隔之遙,以文字可通彼我之情。而今之世,胸羅萬卷,博學高才之士,隨意任筆揮毫成章成詞,或編法律以治世,或印標志以宣傳,士農工商無不藉字以弘揚而收其效也。唐太宗親駕遠征過海,忽起波浪滔天。帝即御書“免朝”大字焚落於海中而告浪平。文字之用者,廣而大也。奈何於此三期末運,文明昌盛,反而道德衰微。視文字不知敬惜,任意散撒路上,由人踐踏,而無人撿拾。或以包貨,或以裹鞋,或以拭糞渎聖跡,其罪重而大矣。屢文人學士,既讀聖賢之書,而偏背聖賢之訓。不惜敬字紙,罪加一等。根據金科玉律記載,不敬惜字紙者,重者盲目折壽。輕則削福減祿。願爾世人,當思古聖制字之苦心。路見字紙,隨即撿拾。如字紙染污者洗而曝之,焚而藏之。聚集一箱敬送海中,則獲福無窮。家道昌盛。蘭桂騰芳。敬而惜之,珍而重之,功莫大焉。


9.文昌惜字功過律

 

文昌帝君惜字功律二十四條

○平生以銀錢買字紙至家,香湯浴焚者。萬功,增壽一紀。得享富貴。子孫賢孝。

○平生遍拾字紙至家,香水浴焚者。萬功,增壽一紀。長享富貴。子孫榮貴。

○多收字紙,字灰深埋淨地者。一千功。安樂不流離。子孫昌盛。

○刊刻惜字書文,遍傳世人者。五百功。永無是非。多生貴子。

○抄寫敬重字紙書訓。阖門令其珍惜者。三百功。子孫發達。

○見惜字文留示子孫,及己身敬信供禮者。百功。安樂無禍。

○化人銀錢,買字紙浴焚者。百功。壽增一紀。施財人永遠富貴。

○勸世人惜字。並焚怪異淫亂等書者。百功。本身增壽。子孫昌盛。

○僧道不以有字之幡幕作囊雜用。能自戒勸人者。五十功。德名光顯。

○見人作踐字紙。能以素紙換焚。或以他物換焚者。五十功。百病不生。轉禍為福。

○禁人不以字紙拭穢者。五十功。其人昌盛。

○凡人有難。或急或緩。見字紙必焚浴者,萬字十功。即得平安。

○勸人不以字紙及錢,放床褥下者。十功。一生永得平安。

○偶遇穢處,見字紙即收起,不輕忽者。十功。一生平安。

○禁人馬上有文字有錢不騎者。十功。永得安樂。

○不以字紙及書,夾鞋樣。自戒內眷及勸人者。六十功。子孫智慧。不忤逆。

○勸人不以書字。置濕處霉爛。並扯碎毀踐者。十功。必得名壽。

○生平不輕筆亂寫,塗抹好書者。十功。永無凶事。

○刮洗器物門壁上字者。十功。眼目光明。

○贊揚敬字文為功德者。十功。獲福必多。

○見人以字紙封蓋葷臭器皿。換取浴焚者。十功。無惡事相遇。

○遇字紙污穢,漂淨水中。百字一功。免諸疾障。

○以字紙焚香爐中者。五功。得享吉祥。

○代人收采浴焚字。萬字一功。得享清福。勸人多惜報應如例。

 

文昌帝君亵字罪律二十九條

○將人錢買要浴焚之字紙,取用作踐者。一百罪。夭折。子孫貧賤。騙人買字紙錢,不買字紙焚者。一百罪。定然惡病夭折。

○己身不敬字紙經書。又不訓教子弟,遞相輕侮者。一百罪。惡瘡遍體。生癡聾暗啞。

○遇字紙焚處,踏踐撲滅收用者。八十罪。定生腫毒。

○家中破書廢紙,換碗換糖作踐者。八十罪。定生癡聾暗啞。

○家藏敬字書文,或拭穢並糜爛者。七十罪。多惡事無救。

○僧道以有字幡作囊雜用者,六十罪。薄福受刑。

○以字紙包藥裹經書木魚器用者。五十罪。蒙蔽慧心。

○以字紙拭物拭幾,及揉搓棄地者。四十罪。遭流離去智慧。

○勸善書惜字文,不信不傳者,三十罪。窮年窘迫,生不肖子。

○以經書字紙,放船艙底,並馬上騎坐者。十罪。生瘡受人欺侮。

○己身不敬字紙,反笑人者,十五罪。多遭橫非。

○以字紙漂污水,焚穢地者。十五罪。多目疾皆盲。

○以經書作枕頭,及以錢與字放床褥者。十五罪。窮苦受杖。

○以字紙引火打亮者。十罪。生瘡癬。

○見婦女剪字紙做鞋樣,為花墊盤盛盒,男子不禁止者。十罪。受官刑懲。

○字紙糊窗墊,褙屏表書者。定冤枉不明。

○以字紙嚼爛吐壁上,及扯碎作書捻者。十罪。爛唇。手生惡瘡。

○掩昧敬字紙功德者。十罪。不得吉祥。

○女眷以字紙書夾鞋樣。男子不禁止者。十罪。不得吉祥。

○婦女繡字於荷包,香袋、扇插、枕頭上,不行禁谕,及系帶於腰間,枕臥亵污者。五罪。得暈眩拘孿疾。

○親筆亂寫。拋散不顧,及旋寫旋抹者。五罪。足生毒瘡。

○以字紙扇書啟插鞋襪者。五罪。足生毒瘡。

○以字號寫器物上,致人坐踐者,四罪。家店不祥。

○以不淨手檢閱經書者。三罪。生叉指瘡。

○以字磚墊路者。三罪。行事不順遂。

○於地上畫字者。三罪。多遇險阻。

○剜裁字跡者。一罪。多受驚。

○以字紙褙神像,拾納牆壁內者。一罪。雖有別功不錄。

 

10.惜字感應錄

 

宥(yòu)悔遂報例

○無子者,如於灶神前,家堂前,文帝案前,申文發願。終身敬惜字紙。及印送惜字書籍。上富萬部。中富五千部。下富千部。貧者二百部。准於生子聰明富貴。增福增壽。

○倡立惜字會。或獨立惜字社。或勸設惜字會。得有一項成立。而本身能令合家敬惜不懈,或化及一方一邑者。准於求子得子,求富得富。求福得福。求官得官。以及病者求安得安。凡有所求無不遂願。

○購贈惜字篾簍百只者。增壽三年。多者依此類推。永不患眼疾。

○購置木質字簍百只,或洋鐵簏百只。懸掛街頭巷內者。增壽五年。不遭惡事。多者依此類推。

○摹印惜字書籍五千部以上者。賜福增壽。子孫賢達。

○獨立捐資印送惜字書籍千部以上,而不為求子者。准於合家消災獲福。益壽延年。

惜字解災

榆王者香字筱蘭,青囊濟世,貧者施以藥,活人無數。創立惜字社,砌造字紙庫,收買焚化,灰送長流。一朝四鄰失慎,獨王宅未遭回祿。後匪過王宅數次,亦無損失。有人告王曰:“火起之時,見火上有人執旗保護君宅。又匪過時聽匪令曰,毋許損害。此乃先生惜字之功,所以神欽人服。”其人欲入惜字社,王許之,並曰:小善報近,大善報遠,施不望報,請勿多言。其後王壽九十,子孫俱顯。同社之家,皆興盛焉。

江蘇揚州甘泉縣。高明字厚夫。乏嗣。遂發心立惜字會,收買字紙焚化,又牆上招貼,如有揭下之碎字紙,提高收價。及每年底春聯報柱之碎字紙,格外提高價值。並以收字紙多寡定節賞之輕重。雇工莫不爭收,境內毫無遺棄,每年如此。生二子,賢孝發達,效世貫顯。壽八十九無病而終。

字灰安瀾

海舟載貨。南北運輸。每逢大風險及水面漩渦,則驚濤駭浪。高可數丈余,偶一遇此,其舟必覆。向無安全之法,航海之船,危險萬分,往往罹此害者十之七八。後蒙慈音佛大慈大悲示航海船家,各宜發心向善,忏悔前愆,敬惜字紙。如有風險,惟字灰多帶,用油簍盛之,臨時放下,即平穩無礙。各船叩謝鴻恩,遂遵行,果驗。嗣後凡航海各船,無字灰竟不開行。並倡惜字社收買焚化,以為救命之寶。惜字功效,顧不大欤。

敬字大牌祛匪

清江金寶盛,開典當鋪於武定。一夜匪盜數十人,劈門蜂擁而入。遍尋金典主不見。將家人盡捆縛,搜索金銀珠寶。飽載數車,將欲起行,忽紅光滿屋,門外似有兵數百人,喊聲震地,匪盜聞之驚惶逃命。帶來之車馬刀槍,盡棄而去。忽有一金甲神將出現,手持敬字大牌,光華閃爍。人皆見之,不知其故。詢之典主,乃雲我無他長,不過收買舊書殘籍字紙焚化。歷年票根赈簿不准賣,檢收焚之灰送於河。故得天神護佑之感也。

埋葬字灰子孫顯貴

湖南孫貴生,敬惜字紙。污穢者洗以柏水,焚後灰埋淨土。廿余年如一日。生二子,一團副,一將軍。親友效之。均皆顯貴,子孫亦多。此系埋葬字灰之報也。

裸體畫報

福建許百川。畫工筆人物。善彩色春宮,婦女洗浴,裸體跳舞,摹擬秘戲,最新小說風流白話。一時名重價高,書坊爭聘。自诩其長,一日忽然雷雨交作,一雷擊其兩手。妻妾媳女均不守婦道,日夜淫亂。許曰:我作淫畫,雷擊我手,罪不能抵又令我妻女淫報,害人正所以害己也。突來數十匪盜,奸死妻妾,殺許與子。劫去財帛,擄去媳女,放火將屋及淫畫稿版,都付焚如,誠慘報也可不戒欤。

污亵字紙致遭燹(xiǎn)

上海市閘北於光復後工廠工人,以及居民多不愛惜字紙。或以之焚火,或以之拭穢。遍處飄揚,聽其踐踏,狼戾字跡達於極點。在民國二十年戰禍未興之前。忽有一童子於閘北市上歌曰:奇哉其災,赤烏飛來,斯文有靈,閘北上海。言已,追之不見。未數月,果遭日本後燹之禍,慘不可言。

拾字愈病

開封鄭廣才。家貧,患痨病,求醫無力。親鄰助資延醫診治,無效。一日因過字紙爐,見人焚化,人並述及果報迅速乃感悟。即發心帶病拾字,歸亦焚於字爐。初拾精神尚疲憊,愈拾精神愈長。拾之半年,遂恢復原狀。自思惜字半年居然卻病。可見惜字之功,感應如此神速。若終生行之,福報更可想見。遂發願終身惜字。後果壽且康。

倡牌變人

上海閘北某煙草公司,某某經理,首倡香煙牌,將古書如三國志、封神榜、濟公傳、紅蓮寺、水浒傳、七劍十三俠、岳傳、西廂記、紅樓夢諸書之古人為標題。牌之背面,書寫蠅頭小楷,敘明事跡。紙煙吸盡,煙牌多半拋棄。作踐污穢莫此為甚。某經理死後,往美國變一洋狗。腹上有某公司經理某姓名字樣。人呼其名則搖頭擺尾似應聲狀。旋以原名為狗名。事傳某經理兄弟子侄之家。遂以重金買回。系於一家顧全體面。民國廿一年日本強占上海,戰禍肇興,公司竟焚。識者以為首倡香煙牌之果報。奉勸其它公司迅改除。切勿尤而效之。功莫大焉。

食物印字報遭絕嗣

豫省西南鄉自治學員張永慶。畢業後,即充本縣科長。因公外出夜宿文昌宮,夢見帝君訓曰,爾生好善,專習字紙故有今日。但小業不知果報命爾勸之。傘扇刻字,難免亵字之罪。既窮且夭。茶食店,點心店,糕饅上印字。一入咽喉化為何物,其罪更大。不生啞子即絕後嗣。應用器物上刻字,任人坐踐其上,家不能興。紙扎店剪字,灰必飄揚,罪同亵字,終生窮困。夢醒而起,歸告縣長,縣長不信。旋即暗查各小業有茶食店無後,生一啞子。遂令糕饅不印字。該店並願敬惜字紙。印書送人。以抵印糕之罪。不一年其子能言。科長將夢中果報。忠告各業,以茶食店引為明證。各業俱改悔,而後窮者轉富,夭者轉壽。病者轉愈。科長自此辭職。與各業戶立一惜字會。專惜字紙。生子聰明,而家也富厚也。

征驗錄

蘇申張福昌紙坊,專賣字紙造還魂紙。以為營業,得利頗厚,家遂饒裕。有三子皆聰慧。一日,有人來坊買紙。見紙上有墨點。迎日照之,字形顯露,筆畫現出。其人乃曰此字紙也,宜焚之。寶坊以此射利,其能久乎。買紙者言已,拂袖而去。約數月一日夜深,坊中人盡熟睡。突然火起,店東店伙暨三子俱宿坊中。適有康泰典鋪兩伙友,來坊兜售積年舊赈簿,亦留歇坊裡。讵被祝融一炬。閣家與兩客同罹火劫,爛耳焦頭,一堆白骨,慘狀難堪。所有歷年余資,及所置貨物,燒毀一空。世之操此業者。應以為鑒。

侵吞惜字公款致遭獄死

蘇州西鄉某鄉長。以勢力強入惜字社為經理,每歲驚吞惜字公款,有一子三孫。未幾鄉長改造,父子沿門活動,請人聯選。民眾不但不選,且公呈訴控父子罪狀,舉出證據到縣。一面另選公正人員充當鄉長。一面公呈數起。嗣經縣長鞠訊,渎聰殃民情形屬實,按法坐罪。於是前鄉長父子惱羞成疾,遂死於獄。其三孫一盲、一啞、一天死。觀此殊為凜然。

燃字紙吸煙致遭二目失明

陳州陳一誠字上達。高小畢業,家貧不能升學,遂立私塾訓蒙。一時束修豐厚,桃李盈門。先生常燃字紙吸煙,又不誡谕生徒,任其作踐。忽於五月十五日下午一點鐘風雨大作,有一人雄冠佩劍,武裝威嚴。突入館內問曰,爾非文明人乎?何以不惜文字。須知明生於文,不文何明。爾既不惜,特來取爾之明,為讀聖賢書依字養生而不敬惜文字紙者戒。言畢,取桌上紅筆點其二目,立即昏僕,良久蘇醒,二目遂失明矣。

悔悟惜字得子享年

泰州錢駝子,開張雜貨店。素不信敬惜字紙,生意淡薄。生一子聰明,遂入學堂。由高小而初中而大學,亦不惜字,可為有其父必有其子矣。遇有經書典籍,隨筆塗之以墨。日間墊坐,夜間枕頭,毫無忌憚。子未卒業,身行江中遇風,舟覆而亡。駝子恸甚,哭子而昏。見子在前曰,我父不惜字紙,又不以義方教子。我因不惜字絕壽,望父改悔前非,否則無良好之結果也,言畢不見。子醒後語於人曰,吾子不惜字紙絕壽,勸子惜字。雲雲。於是收買字紙,五六年復生一啞子。印送惜字書萬卷,又敬惜三年,啞子忽然能言。遂發終身惜字之願,家店復興,壽亦高大。

亵字遭焚悛悔愈疾

青州西南有寺改為高小學堂。寺內藏經最多。有學生四人宿其內。雪夜嚴寒,兩人用經燒炕,一人以經燒水洗面,一人心非之,勸之不止。燒爐兩生回家共宿書房。其家常以字紙拭幾硯,擦垢污。舉家患瘡疾。復以燃燈糊窗裱包物。二生父母俱瞽目。夜半起火。所有房捨財物都付焚如。燒炕之學生與其子,俱焚死。燒水之生,後患滿面惡瘡。歷數年,非常痛苦。後誠心忏悔,勉力惜字乃愈。心非之生,得小康之果報。終生惜字而無間焉。

一言阻善幸悔獲全

雍州邵秀才名全,法政畢業。有友人欲刻惜字書勸世,向之募助。邵曰,我豈吝財耶,無如世界文明,非但不敬,反而作踐,誰之過欤,莫如不刻送為佳。一月之後。忽有一武人持春秋刀入室曰。吾奉關玉皇之命來問爾罪。爾既讀書,緣何阻人印送惜字書,使人相率效尤,爾罪大矣,快速前來試吾一刀。邵懼甚,即叩頭謝罪。曰。敬惜字紙,並非迷信。字養千口,民生必需。無字無文,國乃不昌。吾願抄傳刻印,立惜字會收買字紙焚化,並畫尊像朝夕叩拜。武人叱曰,姑照汝言復命,饒汝初犯,再觀後效,遂出門而去。邵於是惜字十年,家業富足。常對人曰,一言獲罪,莫甚於阻人為善也。尚祈慎之。

繡字污亵發疔斃命

揚州寶塔灣賈姓女。機巧異常。嫁於蘇州阊門顧繡店王姓之子為妻。滿月後,日以針線為工。務喜繡正草隸篆等字於荷包、香袋、扇插、枕頭等物。一時人爭買之,系帶腰間,枕臥床上,亵污字跡。日積月累,獲罪匪淺。其婦常患頭暈,又兩手輪發疔瘡,雖醫罔效。一夜夢祖母責之曰,爾繡污亵,其罪甚大,爾夭壽矣。醒即語眾,人不之信。未數日,果疔發而亡。

淫亵佛典家敗人亡

南京世家某。博學多才,喜花柳,性豪侈,納娼妓為小。星期日坐笙歌花酒之前,如在天空,瓊樓玉閣,巧樣裝飾,窮奢極欲。以黃金一付,題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卿須憐我我憐卿。自書自撰,自鳴得意。後因閒事纏訟,家業日消,歌台煙散,舞妓雲亡。智者以為聯字乃預谶雲,且引佛經而為淫聯,亵污孰甚。家敗人亡,固其宜也。

刻字亵字獲罹陰譴

杭州刻字工匠呂文華。病日久,夜間有人敲門,門曰何事,曰有事,遂開門放人。其人曰,吾主人命吾帶你同去。工匠曰,吾病不起。其人曰,拋之可也,促之行。文華之妻聞之不忍,亦隨其後。行數武,至一高大衙門。進內仰視,見一問官南面而坐,赫赫如神。問曰:爾穢亵字紙,照法當受刑責。文華叩訴曰,小人系刻字業,不得不爾。官曰,為刻字業原無不可,汝當擦洗之時,落下字跡,應收而焚之,灰送長流或淨土。汝乃不此之為,棄於穢污之中,任其狼藉,非亵字而何。文華默默。其官遂用紅筆在文華身上圈幾大圈,杖六十,驅出。其妻親見親聞,扶夫以歸。回頭視之,則衙頓杳。未幾文華圈處發毒,杖處流血,痛不可當,呻吟床第,晝夜不休,旬日即亡。妻將以上之事告人。永為刻字殷鑒。

教師穢亵雷擊之身

湖北東南鄉於耀庭。初級師范卒業。充當小學教員。生平不惜字跡,或墨或鉛或粉筆,無論桌上地上板上牆上,隨筆寫字,任意踐踏。並且便溺看書,又用字紙燒茶拭穢。便溺後又不洗手,檢閱經典。甚至臥床看書,睡熟書墊身底。學生作踐字紙,亦不之戒。忽患目疾,左眼不明,仍不知悔。一日忽遭雷擊,未死,終日奔走市井,以及學堂書房。自白其罪,條分縷晰。某罪應如何果報。今我已犯不赦之罪。爾等不可效我之行。致遭如此顯報。當以我為炯戒。不數日而亡。

污亵國寶慘遭雷擊

有一女子騎驢,忽被雷擊死路旁。識者知系周村魏家婦,秦家女也。細察雷擊之故,該女平時多以字覆腹瓶,塞瓶,糊窗,拭穢。此日正值經期,驢背有布袋,內置銅元數百枚。其女坐跨驢上,致遭污穢國寶之報。國寶即銅元,上有字。此事屬曹州曹縣,光復後也。

惜字三世出通儒

安南錢萬字選青,其家三世敬惜字紙。子名化龍,碩學通儒。生兩孫榮貴、榮華,均有才名。一任政界,一任學界。當化龍未生以前,文昌帝君於北平善壇寄來谕文一道。啟視之,訓曰,安南錢選青,乃祖乃父敬惜字紙。共有三世,未敢蹉跎。丹桂籍上,注明非誣。爾子爾孫,應出通儒,累代顯貴,張我版圖。如再敬惜,福如江河,綿綿不絕,斯言允孚。欽此欽遵,毋違特谕。民國元年三月十五日。選青讀畢,雖叩謝鴻恩,然於心究未深信。後二子果貴顯,生孫五,俱聰慧過人,始信訓谕之不虛。遂教子孫永遠敬惜字紙。並載之家乘,垂示雲礽。以征信也。

浴焚字紙老蚌生珠

廣西某有才。敬重字跡,收買焚化。污者浴以香水或柏水淨水,曬干後焚,行持二十年未敢少懈。某本無子,晚年得一子名德生。天資聰穎,不僅過目成誦,而下筆萬言應試無不高標。著書言說,韋草江花。英華錦繡,人爭羨之,大有洛陽紙貴之慨,其父喜不自勝。乃訓德生曰,汝所以得有今日者,未始非吾平日勤惜字紙之報也。汝宜教後世子孫敬惜字紙。亦如吾之生平則世世必出一鴻儒,亦如汝之博學也。德生唯唯遵命而行,教子孫惜字。由是福壽益增,門楣丕振。凱不懿欤。

江西俞縣長德政

陝西俞文宗字煥章,任江西某縣縣長。聞窯戶於磁器上寫字,或蠅頭小楷,以壯美觀,因此射利亦厚,沿成惡習。殊不知破碎必棄之糞土,俞公稔之此弊。下車伊始,即出告示。其文曰,為出示嚴禁事。字為國粹,關系文化殊深。昔倉聖造字以代結繩,而後世人群記事始備。文明進步,於此肇基。教化大行,賴此發展,任何人士俱應敬惜。國粹所關,文化所系,何彼無知窯戶,竟敢於磁器上寫字炫美,希圖射利。可知磁器破碎,棄之糞土,終古不滅,污亵殊甚。本縣長下車伊始,不忍不教而殊,合亟布告周知。從此一律嚴禁,毋許窯戶於一切磁器上寫字炫耀。傥敢故違,立即提究不怠。其各凜遵毋違,特示。遂終其任而市上無有字之磁器。俞公少時,虔誦惜字寶訓。並敬惜字紙。在任時,公余逢人勸化,並印送各種惜字書萬部。公之子孫均顯達,而公亦得壽考之征。

保存經版獲福

嘉興西鄉方子俊字秀夫,富而悭吝。中年得一子,癡呆多病。妻董氏,甚賢淑。力勸其夫廣行善事,敬惜字跡,收買殘籍淫書。夫乃允,遂照行。俊游山水,偶見古廟廂屋內存舊板數堆,殘缺不全,泥污朽爛。詢之住持僧以無主答之。俊與住持說明將舊板運回。全者並之一箱,箱外題明某經之板,爛者補之,造樓而藏,不正之板盡行焚毀。後子疾無藥而瘥(chài),不獨不呆,且極靈敏。又生一子,得七孫,俱富厚顯達,人仰慕之。

印送善書享天年

淮安柏敏字廣學。有才名暗行陰德,人莫知之。喜收因果善書,抄錄分送。破舊則黏補整齊,惜字如寶。並重印感應直解,惜字因果,八德善章送人。函索即寄,面索必恭而贈之。並勸以敬惜勿穢,慎勿高擱,如不閱則轉送他人。力行數十年如一日,壽登耄耋(mào dié),子孫繁盛,如此祝壽,謂非惜字報乎。

惜字化劫增壽得子

東台縣郭福五字壽光。少讀書習字,動於字上加字。路遇一人謂郭曰,汝字上加字,字跡不清,作踐殊甚,壽派三九,又派無子。雲雲,其人頓杳。郭異之,後改悔,並珍惜愛敬,廣傳文帝功罪律。一日販貨於外,船泊小鎮歇宿。此時同泊之船甚多,郭見岸上字紙糜爛,逐一撿收。因晚未撿得齊,擬天明再撿,舟亦逗留。同泊之舟開未多時,忽聞前船遇盜,郭舟獨免於難。又見該處宋姓行主,家四壁糊以報紙。宋無子,勸以積善求嗣。宋雲無力,郭以不費錢不出戶,亦可積善。宋請詳言,乃告敬惜字紙。將四牆報紙先用淨水潤濕,輕輕揭下,俟干焚灰,付之通流。若時時如此存心,遇有字紙必拾,積久即可得子。宋聽之,即奉行惜字功罪律,果生一子。郭婦亦生子二,壽七十五歲。

惜字並印送善書善報

海州曾純儒字席珍。任某縣保商團團長,一生廉潔。最喜善書因果,陰骘文,功過格,戒殺放生文。印送各業,並提倡惜字會。收買字紙殘書,以及淫畫淫書春宮春方賭具墮胎諸書,盡付丙丁。並勸各號不用字紙、報紙包裹銅元貨物,商界於是奉行。轉化工業與學農各界,俱實行敬惜字紙。凡遇鄰村荒歉,必設法公同赈濟。一人仁愛,一鄉受惠,全活無算。曾公生五子,俱發達品學兼優。公享壽九十一歲,寧非惜字之驗欤。

字灰保險

近州康缙紳。出入帶大小布袋系於腰間,拾取道路牆縫字紙,納入袋內。污穢者另納一袋,歸洗曬干焚灰。遇航江海船多托之帶下江海。聞其船遇暴風將覆呼號無效,惟灑字灰則船穩風平,履險如夷。至今海船多喜帶字灰保險。康壽九十四,子孫五世發達。惜字功效誠非淺顯,灑灰尚有救命之功,拾取亦有顯達之報。人豈可不惜字紙哉。

惜字享年昌後

阜寧康永善。珍重字跡,收買字紙殘書廢籍,立會建爐。雇工收拾,付以麻袋竹簍鐵鉗鐵鏟鐵鉤,污穢者鉗之,遠者鉤之,另置洗曬。招貼牆壁者鏟之,收歸焚化,灰送之河。遇破磁碎器或磚瓦有字者,埋之淨土。凡有惜字之書,功過因果,各種善書,捐資印送。其余風流小說、淫書畫、邪詞曲、春宮方,遇有如此諸書,均收而焚之。後入寺游覽見字紙一箱。詢僧欲售,唐盡買歸,送之字爐焚化。壽九十八而終,子孫繁衍,富貴兩全,惜字福報,有如此者。

裝運善事書巧博厚利

亳州汪登科字連甲。與兄登第,弟登瀛,同居一室。兄弟怡怡,創立惜字社。科第均販貨江南。祗瀛弟為塾師,勤勸學生家長,捐資廣印惜字功罪果報,並感應篇放生文各善書,請兄帶至江南施送。因守書遲延三日,同業各船不守而去。嗣科船行至江南某處,滿載貨物,適在該處兩日前火燒貨棧數十家。科貨到此脫當,其價提高,貨鋪售空。又到幾船,而該貨復賤。同業不服,察科何緣,乃知系守善書,及平時惜字故耳,所以得遇此機,而獲厚利。後同人均仿效,立社惜字,俱富裕焉。

悔過惜字延生

蘇中某大學文科教員尤少卿。專尚時髦,翻文言為白話,並作風流小說,不惜字紙。日伏案見父至,忘其死,問何來。父曰,帶汝歸。遂與父同行,見一高房,封固森嚴。二人監守其內,哀號哭泣,聲聞數裡。遂問之。守者曰。爾既讀書,應知不惜字,不尚文,及編邪詞淫曲者,入此無間地獄,永不超升,斷絕香煙。尤聞之,驚魂喪膽,毛骨悚然。父曰,速悔改,可轉禍為福也,少卿醒後,則曰見鬼見鬼。細細思量,頓覺前非。遂下筆留心,改其所為。並書寫勸人勿踐字紙文,印送同志。行之二年,生一子焉。

惜字添子智慧

曹縣姚封翁,家饒裕。子入學肄業。天資魯鈍。有一人突入曰,我奉命來,因汝存心惜字,勸化多人,故添汝子智慧。袖出一丸,與汝子食之,遂不見。翁異其事,視手中丸有光奪目,知非泛泛。令子食之,後果聰慧異常。博通今古,學理精深,旋征博士。生孫五,曾孫十二,均顯達。

惜字化劫

江蘇鹽城縣西門外太平橋南。民二春閒捐厘局失火。門前所懸之旗,焚而飄之河北,落於竹廠竹梢之上,遂延燒至八卦陣,孔家墩,竟達千余家。自仁濟善堂成立,第一敬惜字紙。收買殘書廢籍,廣贈字簏(lù),雇工逐日收羅焚化。灰用油簍裝盛,多由海舟運送大海。以及濟人利物各種慈善事業二十余項。歷年以來,不獨火災由此減輕,而聯軍過境,及城池失陷,城內得未遭塗炭者。雖雲得端人正士維持其間,而積德感天,惜字獲報,未嘗不與有功焉。

惜字於無形

有司法官龔九皋者字鶴鳴。存心惜字於無形之間。凡關人性命名節功名,離婚閨之隱微,離人骨肉等事,下筆無有不慎。其對謀人自肥,傾人取位,凌老欺幼,挾私懷隙,唆人構怒,顛倒是非,淫詞艷曲,詩扎笑人,刺人忌諱,令人飲恨,不獨一己存心不為,並下嚴禁之令。凡有書作上項情事者,一經查出或告發,立即究辦,決不姑寬。雲雲。間嘗自撰律己勸人有一聯雲,下筆細思,禍國殃民文莫作。開卷省察,救人濟世字多書。後龔公九十六歲無病而終。子孫發達,歷五世焉。

溺江不死

孟兆熊字翼飛,金陵人也。幼敬字紙,作文勸世。並刻印各種惜字書,功過格,果報錄,及文昌帝君訂惜字功罪條律,捐資印送勸世。後孟乘輪赴蜀,行使川江,船忽觸礁。未兩分鐘,船人皆沉溺,獨孟於水中似有人托浮江面,旋遇救,得不死。壽亦高大,子孫榮貴。謂非樂善惜字之感應乎。

廣惜字福壽康寧

江蘇揚州甘泉縣高明字厚夫。乏嗣。遂發心立惜字會,收買字紙焚化。惟牆上招貼,如有用水濕透揭下之碎字紙,格外提高價格。並以收字紙多寡定節賞之輕重,雇工莫不爭收。境內毫無遺棄,每年如此。生二子,賢孝發達。數世貴顯,壽至八十九無病而終。

拾字鈔復業

江蘇興化縣曾善夫。讀而未成,日漸貧窮,遂將祖產之田五頃陸續典盡而亡。妻蔣氏,於夫故後十日生一子,名孤保。八歲喪母,與鄰人劉興隆販賣青貨生意。後見人拾字紙,遂於賣貨之暇亦拾字紙焚化,灰送之河,十余年如一日。並不知父母有田典出。年深日久,以為父母賣盡。因焚字紙於家內殘書破卷之中,檢出古契數紙,共田五頃,坐落某某處。又於拾字紙時拾得鈔票一卷,疑有人遺失,守之兩日,並無人問。歸而檢閱,乃拾圓壹張,洋五千元。遂請人贖田一二契。越數年聚有花息,又贖數契。五六年間完全復業。開張海貨店,立字紙會收買字紙,每年傾助若干。取妻賢淑,生子聰明。此因惜字而得契復業。天道福善誠信然也。

削皮糊窗割肉抹桌

兖州南鄉吳福,有才名。不惜字紙,抹桌糊窗,抹後棄之於地。所作文稿謄(téng)後,將稿嚼爛吐之。友以勸戒,反笑為迂。其妻吉氏,小學畢業,性劣而惡。有雇工昌五,有戒殺放生圖說一本,願刻印送人,不時看誦。吳吉氏知其意,大怒。暗將圖說扯碎,藏之穢處。昌五尋之不見,又不敢問,只得飲恨吞聲,暗求速報。不數月主人吳福,偶得瘋癫之病。語人曰,我不惜字,今顯報矣。我糊窗抹桌嚼稿吐之,今上天教我削皮糊窗,割肉抹桌,嚼舌吐地。言罷,用廚刀自削胸前之皮,貼在窗前,以償用字紙糊窗之報。又將膀腿之肉割下,放在桌上兩手擦抹。曰,此我用字紙抹桌之報,旋嚼其舌吐於穢地而亡。其妻本女界中文明人,乃閉其門,恐有人知之。俊夫死後,收拾停當,開門發喪。又逾一月,吳吉氏不知改過,反好殺生。一日睡夢中有人示曰,派汝遭化蛆蟲之報。迨醒後,遂將家內余資付昌五曰,我殺生過重,又毀放生書籍,投於穢處,我今應化蛆蟲惡報,言罷周身腫潰。未幾腐化蛆蟲,醫治不靈,後乃死。昌五為之辦理合葬。讵(jù)葬後,雷火又燒其屋。昌五將所余之資,盡刻果報錄與放生文。旋即歸裡,生五子,俱大富。

亵字雷誅

天長縣胡氏愛卿。系女性,高小畢業。自許與同學秦占魁字效梅,六合人也。胡之父母聽其女之戀愛,自行擇嫁。及至秦家,不敬字紙。凡襯箱底,包小衣,墊褲襪,俱用報紙,意者免蛀。翁姑止之不聽,反笑為迂腐。尤其者,經期亦用報紙拭穢。一日雲起雷震,提出胡氏女於鬧市,火焚其身,褂褲均沒,惟下身血報紙猶存。死後,其姑將其箱內報紙所包之小衣褲襪,示於眾。曰,吾門不幸,娶此不敬字紙之媳,遭雷火之報也。願世之為婦女者,勿效吾媳所為,善莫大焉。

手巾印字兩目失明

無錫有祁其者,家道小康。新開浴堂,專尚時髦。所用毛巾,多印浴室字號於上。洗浴者取巾下池,由頭至腳洗滌,不敬字跡,達於極點。閒有老誠人勸止,答曰,防人竊之,以此為記。其人又曰,於毛巾上缺一角,或兩角或三角,或用紅點紅圈,或花樣,均堪為記,何必污穢字跡。浴室之主非但不信,反笑為迂,仍舊印字。其後該主人目疾,不一年二目失明。妻子惡瘡,女為娼妓。家漸窮困,手巾印字者曷鑒諸。

鞋底印字惡疾夭之

蘇州泰和公司皮革廠。以橡膠制造男女新式文明皮革。該公司經理為山東棲霞縣人氏,姓王名安樂字子平。不重字跡,首創男女鞋底模印字號為記。踐踏污穢,已造其極。不數載,王忽腳患腫毒。濕氣流注,臭不可聞,同人厭惡。毒發,拘孿腿筋吊。癱瘓難行,又患中風,半身不遂,醫藥罔效。未幾,名登鬼篆,身作古人,時年方三十也。生一子甚貧窮,世人鞋底印字者。甚速改之。

惜字賜生貴子

山東歷城縣陳立基字孝根。年四十余膝下空虛。路見字紙必拾歸,香水洗滌,曬干焚之。又見子女用廢書夾線,乃以素紙訂冊換之。無錢則典質,朔望焚之。多則十日或五日一焚。灰置大河,或埋淨土。行之六七年,一夜夢中見有一人來請。行之一所,形同文廟。宣聖端坐殿上,陳乃匍匐叩首。宣聖下來笑而握手曰,君惜字紙有功,吾門中選一人為爾子,昌大門楣,以見天之崇德報功,毫發不爽。乃令人送還,時已達旦。厥後妻忽有孕,果生一子,天資過人,頗擅文譽,人仰之如泰山北斗,後甚顯達。

按此如宋之王曾,因其父敬惜字紙,後夢宣聖示兆。以曾參分性托生,後果生子。故名曰曾。身極顯貴,名垂青史。足征天之報施。古今如出一轍,願世人仿而行之,則亦必如王陳兩氏之獲報焉。

毀淫書得寶換相

冀州張青年,學子,少孤窮,閒游新書局,問何書可觀。該局經理即以風流詞曲愛情小說與之。張閱罷歎曰,此書直接害青年,間接害國家,非毀不可。問所值及種類,該局出書名價目表示之。青年歸以告母,索錢買書。母以為需用之書,钗钏與之,而焚於該局門外。母聞大駭,後青年於家中字紙灰內得元寶兩只,持以奉母。母喜曰,吾子焚淫書而得金,後必有福。後一夜青年夢一人與之言,謂爾相貌不貴,因爾毀淫書,玄靈玉帝命吾為爾改貴相,他日毋負初心。遂用手向青年面上一抹而去,形貌頓異,非凡相也,後果顯貴。附錄:袁了凡曰。青年能取淫穢邪書惡狀及謗書焚化者,得子孫忠孝節義報。好閱淫詞小說與聖賢書並藏者,得子孫淫佚報。編淫詞,子孫娼優下賤報。作踐經書,子孫癡愚報。引經書語作諧谑(xuè)話柄,轉世喑啞報。

送子到兩口惜字家

熱河呂旺,妻韋氏。四十無子。雖家貧不能行善,然平素喜拾字紙。污者韋氏洗淨,焚送清流,恆久不懈。夜忽有人敲門。問誰。答曰送子到兩口惜字家也。呂聞之初不解其意,啟戶寂然。後果生二子,家小康。一子見廟內殘碑臥地,旁列溺,字跡污亵。歸告其母,出資移碑,置之潔處。一子於道旁廁所小菜廠垃圾桶堆糞處,處處留心,遇字必拾回洗曬。一日天井內拾得紅紙一方,上書雷字。其弟於屋內亦拾得紅紙,上書朱衣點。母聞之喜曰,此佳兆也,天祐惜字。必有平地一聲雷,朱衣暗點頭之報也。其父專收字紙,令二子入學校插班。後二子均發達,孫亦能繼志,書香不絕。

惜字消災免劫

登州胡斌,惜字聚灰,乘船送海。路遇少女同行,斌則莊嚴容止,目不睨視。女曰:吾奉命至汝家,因汝有惜字之功,應燒其半。今見爾品行端正,吾奏免回祿。言已不見。斌至家,倍勤惜。後與妻子同舟到某縣赴任,忽遇匪船十余只,匪徒數十名,來劫斌船。斌懼甚,正戰驚間。突見船頭有金甲神,手持武器指揮,匪船頓竄,神亦不見。斌即叩首謝恩,接任後,勸谕惜字。

惜字延壽

蕪湖鄧萬琪,多方惜字。遇道路遺棄,拾投字簍。與碗磁有字,拾埋淨土。遇草紙邊有字跡,則剪焚之。見人作踐坐臥字上,必婉轉勸戒。而於布上鞋裡字戳,則請改花樣。一日鄧忽患病,夢文昌帝頒饬令一道。內稱不惜字紙罪律,如滅字剪字坐字踏字嚼字撕字,污穢書籍,臥榻穢亵,書本夾線等等。天律有專條,作踐者均有顯。而敬惜者,亦有酬庸。如汝敬惜字紙,延壽三紀。廣勸同志合力行之,並募捐收買,多訂白字本換貧農針書夾。隨處隨地,吉祥護佑。其速行毋違,特谕。萬琪看畢乃蘇,後競勿藥而愈。益加奮勉,矢志進行,兒孫繞膝,家亦饒裕。

工友惜字福報

鎮江丹徒縣大路鎮趙業豐。家貧,業煙工友,常以不識字為恨。每見斷簡殘篇片紙只字,惜如命脈,拾而焚之,灰送長江。一日拾得鈔票五十張,每張俱五元。遂自開小煙店於江都縣。煙紙不用字號,煙名以花樣別之。如桂蘭則畫芝蘭,仙鶴則畫白鶴之類。包銅元銀元及裹物,均用素紙。生意盛極,捐資收買字紙焚化,厥後竟能識通文。妻戴氏,亦賢淑,勸夫廣行眾善。生六子,孫二十。又開了分店於淮陽各縣,每號資本多豐盈。壽享八十三歲,此豈非惜字福報之征欤。
11.敬惜漢字、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倡議書

全國各族同胞、海外僑胞們:

中華民族漢字,是中華文明之魂,是生命的符號,是先祖以無窮智慧創造的世間獨有的文化傳播工具。揭示人生奧妙、宇宙規律,解讀民族意識,感悟民族和諧都離不開文字;表明人與人、人與自然(天地、動物、植物、礦物)以及人與暗物質之間的關系,也需要智慧的符號來表達。中華民族漢字,她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從形、音、意各方面已臻完善,於點、橫、豎、撇、捺筆劃中蘊含著自然的哲理與警示。各族人民的和諧與繁榮,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與充滿靈性、象征、詩性的文字息息相關。為了敬惜漢字,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特向全國各族同胞、海外僑胞發出以下倡議:

一、充分認識敬惜漢字的重大意義。敬惜漢字就是禮敬先祖,尊重和繼承民族的創造精神;敬惜漢字就是傳承文明,弘揚和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敬惜漢字就是淨化心靈和傳承孝道,傳承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美德。

二、充分認識學好漢字的重要性。學好漢字,從聖人古訓到先賢名言,從《惜字訓》到佛家經典均有論述。漢字為世間至寶,國之遺產。她能使凡者聖,愚者智,貧者富,富者善,病者康。學好漢字,必能使人聰明睿智,福壽康寧,現身獲其壽之五福,後裔得伊訓之百祥。在科學技術、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更應以回歸自然、關愛環境的心態,高度重視中華民族之瑰寶----漢字,以符合自然之道的方式學好漢字,認真領會、准確把握。

三、應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做起,對有漢字的書籍、紙張、物品以及各種印有漢字的袋子等等,均不可亂扔亂拋。切不可以書作枕、作凳、墊物;以報紙甚至將漢字踩於腳下等。有條件者可建惜字爐,將帶字紙張加以焚化。

四、國家提出以德治國,要構建和諧社會,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為我們倡導敬惜漢字、珍愛帶字紙張,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契機。我們作為炎黃子孫的一分子,一定要敬重、珍愛中華民族的文字,正確使用漢字,盡可能避免錯別字,不以拼音取代漢字。同時要嚴禁亂寫亂畫,特別是不在文物古跡上亂題亂寫,保護好國家文物。我們強烈呼吁:把漢字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申報,以保護中華古國僅存的漢字體系;設立漢字日,以號召全民敬惜漢字;國家應立法,規范漢字的使用與保護。讓漢字這塊人類瑰寶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全國各族同胞、海外僑胞們,行動起來吧!讓我們一起在工作、在生活的行為當中,以實際行動敬惜漢字,弘揚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倡議者:福田寺釋妙祖(山西忻州)、香積寺釋本昌、草堂寺釋谛性、青龍寺釋寬旭、興教寺釋寬池、淨業寺釋圓源、石佛寺釋演德、延福寺釋寬渡、感業寺釋弘道、鐵佛寺釋壽陽、圓明寺釋性空、罔極寺釋常瑞、慧靜寺釋能容、亮碑寺釋光慈、清涼寺釋傳恆、紅雲寺釋成明、洪積寺釋惟淨、何曉延居士。


「糶糴」怎麼唸?全台灣筆畫最複雜的村莊 
分享「糶糴」怎麼唸?全台灣筆畫最複雜的村莊到Facebook 分享「糶糴」怎麼唸?全台灣筆畫最複雜的村莊到Line 分享「糶糴」怎麼唸?全台灣筆畫最複雜的村莊到Google+
全台灣筆畫最複雜的村莊「糶糴」村,讓不少外地遊客唸不出地名。(記者邱芷柔攝)
2017-07-11 14:46
〔記者邱芷柔/屏東報導〕屏東竹田鄉有個堪稱全台灣筆畫最複雜的村莊「糶糴村」,不少外地人看見「糶糴」會唸成「耀耀」村,為此村牌上還特別標上注音,讓大家知道它的發音為「跳迪」,在糶糴複雜的筆畫中,可以窺見這裡早期肩負著六堆客家地區米穀雜糧買賣集散重任,為了找回村莊昔日風華, 縣府正著手規劃村內達達港的改造工程,最快明年就能與鄉親見面。
村長李豐桂說,「糶」的左邊寫成「出米」,就是賣出米穀的意思,而「糴」則為「入米」是買入米穀的意思,客家話的發音為「ㄊㄧㄠ ㄊㄚ」,糶糴村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間,是客家先祖在竹田鄉最早開發的客家村落
李豐桂說,客家先民到這裡開闢良田種植水稻,藉由龍頸溪的水路運輸,到東港接駁大船把米穀銷往中國唐山,因此糶糴村設有河口港「達達港」,但後來隘寮溪改道,東港溪水源枯竭,溪面逐漸縮小,加上鐵公路開發,陸運漸漸取代河運,現在達達港就剩下水閘門、敬字亭和土地公廟了。
糶糴村達達港旁佇立著一棵巨大老榕樹,樹旁就是奉祀「達達庄粮埤福德正神」的土地公廟,早年為墳塚式建築,後來再加蓋為六角涼亭式,庇佑進出達達港的船隻平安航行、物豐民富,一旁還有紅磚造的「敬字亭」,兩項建築近年先後被登錄為屏東縣歷史建築。
李豐桂說,糶糴村人口外移、老化嚴重,還曾有全年沒有新生兒的情形發生,在客委會經費與縣府客務處支持下,地方相當期待糶糴村未來將能串連周邊客庄景點,如竹田驛站、萬巒豬腳街等,讓糶糴村的達達港遺址與歷史建築風華重現。
屏東縣客務處指出,縣府耗時兩年多在屏東客庄進行盤點,計畫推動水岸綠廊專案,其中竹田二崙敬聖亭水岸空間、內埔龍頸溪畔公園人行步道,以及萬巒泗溝村的親水環境都已完工,目前還有高樹大路關河壩親水空間、新埤建功親水空間改善與糶糴達達港水環境工程在進行中,希望以「客庄水之旅」為目標,重現過去先民與水的美好關係。
達達港水閘門(中)、敬字亭(左)和土地公廟(右)是糶糴村早年河運繁榮景象的見證。(記者邱芷柔攝)
屏東縣政府正著手規劃糶糴村達達港的親水環境工程,最快明年就能與鄉親見面。(竹田鄉公所提供)

2017-07-11_1623242017-07-11_16231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