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莎白女王-宮廷穿衣潛規則/「秩序」的思維中,包含著兩個重要的觀念,一是「對應觀」(idea of correspondence);一是等級(ranks)或階序(hierarchies)。只有「貴族、仕紳和統治者可以合法穿著華麗的衣服,以顯現他們的出身、尊貴和地位……才能在人民心中激起害怕和敬畏。」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6sTUU4


英國海軍將打造成「歐洲最強艦隊」,誓言帶領英國海軍「重返榮耀」1815-1918年的英國皇家海軍(Royal Navy)。圖為英國航艦伊莉莎白女王號-「英國在世界各地的對手擁有更好的裝備與攻擊能力」/目前歐洲海軍實力最強的英國、法國、義大利、德國、西班牙、希臘、荷蘭7國大型水面艦艇的綜合包括26艘驅逐艦,76艘護衛艦和輕型護衛艦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香料」--- 說〈資本主義的根源 - 女王陛下的海盜〉

「香料 」--- 說〈資本主義的根源 - 女王陛下的海盜〉 @ 私人小天地!I am Who I am! I like What I like! I want Who I want!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gzVZpc

書名:盜匪、商人、探險家、英雄?:大航海時代的英國海盜
作者:竹田 いさみ (Takeda Isami)
譯者:蕭雲菁
出版項:臺灣東販,2012年03月23日
ISBN:9789862517161

[館藏連結]

文/廖偉辰

提到「海盜」?你會先想到什麼?曾經統治過英國的維京人(Viking)?電影『神鬼奇航』(Pirates of the Caribbean)中尋找財寶的古怪船長傑克?還是十五世紀時掠奪中國與韓國沿海城鎮的東亞海盜,亦或是像索馬利亞海岸專門脅持油輪與漁船,以便進行勒索的海盜?如果說總是以負面形象出現的「海盜」,曾經讓一個小國變成世界一等強國,會不會讓你覺得很驚異?

在本書中,作者就告訴我們這個讓人覺得驚異的故事,在國際法出現之前,曾經有一個國家,靠著海盜與非法掠奪,擊退當時世界最強的國家,不斷的擴大海外領土,獨佔最具有價值的貨物—香料與蔗糖,最終一度成為世界帝國的國家,那就是「英國」。

現在我們觀念中的某些犯罪行為,往往是經過謹慎評價之後,由於違反社會的倫理性和具有不可饒恕性,被迫使用國家武力來加以制裁,進而成為一種「犯罪」的,例如國際法所定義的「海盜行為」就是如此。但是,對於歷史的解釋,往往不可用現在的眼光來判斷過去的行為的對錯;所以,假設我們置身於十六世紀歐洲世界中,在當時的文化脈絡下,考量一個人或是國家是否十惡不赦?是否必須徹底消滅時,「宗教」可能是最至高無上的判別標準,雖然歐洲人都是信奉同一個上帝,但僅僅只是信念的不同,即使有著血緣關係,還是可能引發殺機的,法國小說家大仲馬(Alexandre Dumas)的小說《瑪歌王后》(La Reine Margot)就為我們清楚的揭示了這一點。於是,為了國家的生存與富強,靈活運用海盜與非法掠奪,也就不會讓人太訝異了。

所以,本書就從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和海盜德雷克(Sir Francis Drake)的緊密合作之下,進而擊敗西班牙的故事開始,講述海盜對於現代世界的深遠影響。從蔗糖與香料的爭奪,講到下午茶和咖啡文化出現,最後則討論對於中國現代史有著深遠影響的東印度貿易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

作者所討論的時代,恰好是臺灣與世界連結的開始,荷蘭人,也是在這個時代,為了與中國貿易和掌握蔗糖,才開始殖民臺灣的;不過,由於種種因素,在臺灣,世界史一直是歷史研究者較為忽略的領域,可以給一般大眾閱讀的書籍,相對來說,也比較少有;而本書深入淺出,不失為從另一個角度重新認識「大航海時代」的入門著作,值得推薦給大家。

十六世紀時的英國,在強國環伺之下,不只是經濟上陷入了困境,同時還必須面對諸國的政治威脅。西班牙與葡萄牙在十五世紀發展海上貿易後已是世界經濟霸權,擠壓其他國家往海上發展的空間;同時基督新舊教派對立日趨嚴重,身為天主教盟主的西班牙和意圖利用蘇格蘭女王瑪麗間接控制英國的法國也隨時可能武力進犯。而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為富國強兵,「海盜資金」成為國家預算來源。而後一直到十八世紀工業革命的兩百年間,海盜對英國政府財政收入上之貢獻可說舉足輕重。

但是由十九世紀時被稱做「日不落帝國」的英國來看,著實難以想像在十六世紀時她曾面臨四面楚歌的險境。
不同於當時西班牙、葡萄牙兩大強權是靠貿易活動崛起,英格蘭的伊莉莎白女王卻是藉由與被稱為「商人冒險家」、實際上是在遇見商船時便會搖身一變成為掠奪者的海盜們組成「海盜財團」,並對他國船隻──尤其是對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進行掠奪。我思考著,這究竟是「聯合次要敵人對付主要敵人」還是「官府聯合盜賊撬開富得流油的員外家摸出家產再分贓」的計謀呢?不過,從海盜們主要攻擊的對象是幾乎獨佔了貿易主權的西班牙來看,應該是後者吧。畢竟當時英國可說是赤貧狀態,為富國強兵暗中贊助許多海盜在海上的劫掠行為,雖是有賺有賠,但女王的確快速為英國累積了龐大的資本。而在主要的戰利品中,香料和砂糖都因在當時傳聞有治百病之功效而一直是貴族們搶購的商品,白銀則是當時世界通用的貨幣。
雖說當時海上劫掠船的種種行為已是英國官方默許的,甚至女王還會贊助王室船給海盜船隊;不過在面對諸國的嚴重抗議時,女王卻是一概的表示「與我無關」。
如此,卻也惹惱了西班牙。再加上天主教國家的蘇格蘭女王瑪麗因涉入「女王暗殺計畫」曝光而被處死,西班牙「無敵艦隊」與英國的這場戰爭便因宗教、經濟、政治等複雜因素而起。
而在這場造成西班牙一蹶不振的「英西加萊海戰」(又稱英西戰爭)中更是不能不提海盜們的貢獻英國使用的部隊是王室海軍及海盜組成的聯合艦隊。事前英國早已讓海盜與海軍多次聯合襲擊西班牙的船隻與領地以培養日後一起作戰的技巧,更由情報中早早掌握了無敵艦隊的諸多弱點,如:人事安排與船隻使用失當等。並且同時使用命海盜們進行諜報戰散布假消息與游擊戰使西班牙的艦隊應接不暇。最後趁著無敵艦隊因強風只能停泊外海、更為免被吹散新月型的隊形還特意用繩索將船全綁在一起時採取火攻。
三國時代的赤壁之戰一般,成效斐然──西班牙的勢力日薄西山,而英國成功躋身強權
雖然結局很漂亮,但事實上被英國擊破只有少數,更多的是因天候不佳而在海中觸礁而毀損沉船。而在戰後到兩國和談的十數年間,被賦予「女王陛下的海盜」之稱號的海盜們重操舊業,持續不斷地劫掠西班牙等國以弭平英國因戰事而帶來的舉債問題。到了十七世紀末,商人冒險家們轉而與出資者們組成財團經營貿易公司(如東印度公司)為英國國庫賺取收入;到了工業革命,英國已開始取締四處劫掠的海盜們。狡兔死,走狗烹。而現今,曾經輝煌的大航海時代早已不復存在。藉由咖啡的種植、買賣與運送,串連出16-17世紀的貿易網絡,讓讀者思索資本主義的本質、興起和邪惡的一面。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香料 」--- 說〈資本主義的根源 - 女王陛下的海盜〉
前文「英雄 --- 大航海時代的英國海盜 --- 說〈資本主義的根源 - 女王陛下的海盜〉」推荐一書,書內容除了解說女王伊莉莎白一世、英國與海盜相互間的關係外,並著墨於帶給女王、英國與海盜實質財富的海外貿易 ---「香料 」。誠如書中所言:「如果不是這些海盜在暗中活動,英國王室的財政,乃至國家財政,恐怕早就崩潰了。」日後英國成為貿易大國,亦即是利用海盜資金轉投資成立的特許貿易公司進行海外貿易。
從「貿易」的角度來說,女王支持與參加海盜們去到海外尋求財富的集資,並憑借此手段聚集財富來增強國力。集資行動中女王是幕後出資的大股東兼經營指導,而海盜(探險家、商人冒險家 Merchant Adventurers)們共同出資並負責計劃執行 --- 前往海外尋求財富。
「貿易」是指貨品或服務的交換。當時的英國並沒有足夠的財富可以進行「貿易」,海盜依女王陛下的指示在海洋上偷襲與搶劫西班牙的商船(除了搶奪「資本」外,並打擊西班牙的國力),並且也嘗試另行發現新航路,加以打破被西班牙所獨佔的「貿易」。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王室是「集團公司」,海盜(探險家、商人冒險家在當時就是海盜的另外一種稱呼)則是有實力的公司,兩者在女王伊莉莎白的領導下結合,同心協力為英國前途打造新的,而且是很成功的「貿易」環境。
英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在1600年12月31日所特許而成立的貿易公司 ---「東印度公司」(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的去逝在1603年3月24日),也是最早將「海盜商業模式」導入企業經營(集資)的公司。民間組成純粹以「賺錢」為目的的東印度公司,因時空環境的變遷而成為英國政府的海外代理人。先期爆發的「印度普拉西之役(1757)」,再來爆發的「波士頓茶葉事件(1773),隨後引發了美國獨立戰爭(1775)」,接著是中國的「鴉片戰爭(1840)」等,都是起因於「獨佔貿易」的做法造成。獨佔貿易是「資本主義」的另一個名稱。
「海盜商業模式」不是新鮮事務,而是早在14世紀以前就存在的。(大航海時代是指15至17世紀歐洲人為了另外尋找直達東方的新航路的一系列航海活動)。當時的遠洋航海都不是一條帆船可以獨自完成的,多是組織船隊出航,所以出航前的成立「財團」,集資造船、招募船員等就很重要,因此形成了早期的「資本主義」。而海盜商業是指船隊以探險家、商人冒險家的身份出航尋找財富,在海上遭遇到西班牙船隻時,搖身一變立刻化為海盜,進行襲擊與掠奪。搶奪來的金銀珠寶,另外派船立即送回出發港口,交給出資的「財團」做為此次航行結束後的利潤分配使用。而掠奪得來的貨物,則是在航行最近的港口賣出,所得金錢再行購買下一港口所需要的高價貨物運出。船隊航行結束後就統一結算,航行的全部所得利益依出資比率大小分配。
當時「香料」是西班牙商船主要運送貨物之一,一是因為西班牙遠東航行線路的保密,再就是貿易的獨佔的原因。再進一步說東印度公司經營貿易發家的主要貨物 ---「香料 」之前,先說段離題的話語:商人冒險家(Merchant Adventurers)的「紋章」或可稱為「盾徽(Coat of Arms 軍外套上的軍符)」。
圖片:商人冒險家紋章1969
現在高掛在英格蘭約克鎮的商人冒險家會所(Merchant Adventurers' Hall, York)內的「紋章」如上圖所示,紋章下端清楚地寫下商人冒險家在精神上和經濟上的希望 --- “上帝給我們好運” (God give us good fortune, 原文法語‘Dieu nous donne bonne aventure’,當時的法語在歐洲有如現在的英語在全球,是時髦且通行的語言文字。)紋章中間有一隻代表英格蘭的獅子,盾徽左右以及飛馬翅膀上是飾有白色玫瑰。盾徽上端騎士頭盔代表有曾有爵位。盾徽下端及上端飛馬下的波浪代表航行遠洋海外。這枚紋章是1969年「約克鎮的商人冒險家協會」重新設計製定的。
圖片:商人冒險家紋章16世紀
而500年前的商人冒險家紋章(或稱盾徽)是如上圖。(這是嚴格按照當時的英格蘭紋章原則而製定的,盾徽分上下兩部份,上端再四分而十字(架)在中,十字左右圖案對稱,飾有代表英格蘭的獅子以及紅色玫瑰。
圖片:蒙哥馬利和巴頓將軍 阿拉曼戰役 1943
上圖照片是二次大戰英美兩位著名的將軍 --- 蒙哥馬利和巴頓將軍(1943),注意看!他們的臂上各有不同的臂章,也就英文稱的 Coat of Arms (中文稱:紋章或盾徽)。
參考資料:紋章學 -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4%8B%E7%AB%A0%E5%AD%B8
紋章、盾徽可以統稱為「符號」,人們用符號告訴其他人文字以外的東西,符號由它的圖像、顏色往往可以很簡單地、明確地告訴它代表的意思。在中世紀的行會裡(如:商人冒險家),更將「符號」用作封信的記號,用以證明誰寫此文件,而誰有資格可以讀此文件。
現在要說的是「新舊紋章裡面有獅子,為什麼玫瑰由紅色(舊紋章),變為白色(新紋章)」?
紋章裡的獅子代表英格蘭是源自古早,所知早在諾曼王朝(Norman dynasty 1066-1135)就是以兩隻向前走的紅色獅子為英格蘭代表。而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 1154-1485)時代英格蘭西邊是為蘭卡斯特家族(House of Lancaster)掌握,其代表是紅色玫瑰,稱「蘭卡斯特-英格蘭(Lancaster - England 1399-1471)」,而東邊是約克家族(House of York),以白色玫瑰為代表,稱「約克-英格蘭(York - England 1461-1485)」。
圖片:蘭卡斯特玫瑰Lancashire_rose
圖片:約克玫瑰Yorkshire_rose
女王伊莉莎白(1558-1603在位)期間,組織與支持海盜為英格蘭效力之前,商人冒險家 = 海盜組織就是已經存在(見上圖:商人冒險家紋章16世紀),大本營(港口)是普利茅斯(Plymouth)在英格蘭的西邊,所以紋章裡面有代表英格蘭的紅色獅子與紅玫瑰。
「玫瑰戰爭(Wars of the Roses 1455 - 1485)」為亨利七世,結束了金雀花王朝及其支系的統治,開創了都鐸王朝 (Tudor dynasty 1485 - 1603),改使用紅白合併的玫瑰作為代表。女王伊莉莎白是都鐸王朝最後一位英格蘭統治者,她並沒有要求商人冒險家紋章裡的玫瑰改變,而是近代(1969)約克鎮的商人冒險家協會裡面的成員主動自行提出修改,將原有的紅玫瑰變成了現在的白玫瑰。個中含意就不多言,讀者自行體會。
圖片:都鐸玫瑰Tudor_rose
參考資料:
玫瑰戰爭(又稱薔薇戰爭;英語:Wars of the Roses;1455 - 1485) -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E%AB%E7%91%B0%E6%88%98%E4%BA%89
Coat of Arms of the Company of Merchant Adventurers of the City of York
What symbols do they use? - The Merchant Adventurers' Hall, York (英文網頁)
http://www.theyorkcompany.co.uk/find_out_more/page010401.php
The Tudor Rose - National Flowers of Britain (英文網頁)
http://www.sterlingtimes.org/memorable_images65.htm
--------------------------------------------------------------
「香料」大致上可分為(1)焚香,(2)化妝品用香料,與(3)辛香料三類。在當時歐洲市場廣為醫療使用,且價昂又稀少的是「辛香料」。大航海時代,歐洲商人、冒險家主要尋找的就是通往取得香料的東方新航線。而能帶給英國穩定財富收入的商品貿易就是「辛香料」。
當時的歐洲貿易市場流通的貨幣是「銀」,而這些香料與銀全部控制在當時的航海大國 - 西班牙(中南美洲以及日本的銀)、葡萄牙與荷蘭(東印度地區的香料)手中,陷入「赤貧」的英國是無力染指的。
當時指「東印度地區」是由南非好望角以東,至南美洲麥哲倫海峽,北到日本長崎,包括印度洋、紅海、波斯灣、孟加拉灣、安達曼海、東南亞海域、南海、東海、太平洋等),這根本沒有英國插手的餘地。
由於這些貴重高價的香料影響國家利益深遠,所以女王伊莉莎白繼位後決心打破這局面 --- 脫離貧窮的二流國家,讓英國成為富裕的國家。
女王伊莉莎白如何組織與利用英國海盜達成目的,客官請自行閱讀好書「盜匪、商人、探險家、英雄?----大航海時代的英國海盜,以國家權力為後盾,活躍於世界舞台的海上男兒,為波瀾萬丈的航海冒險揭開序幕。竹田いさみ(竹田伊佐美)/著、蕭雲菁/譯。東販出版」,我就不再東施效顰、武文弄墨地出醜了。
圖片:英雄-大航海時代的英國海盜
撰文因我喜好世界各式各樣地美食,也嘗過多種道地西式美食但常常說不出裡面使用的「香料」為何,所以這次依據書內敘述專心上網搜查與閱讀,以下是我讀到的片段與摘要,截錄於此供同好參考。
概括論述常見香料及其產地;
「胡椒 Pepper」:原產於印度西南沿海季風樹林中。顏色有黑、白、綠、粉紅色等不同顏色之胡椒粒,皆來自同一株胡椒藤植物,主要依果實之不同成熟度分別採摘所致。胡椒藤能生長遍佈在熱帶雨林地區。
圖片:胡椒
「肉桂 Cinnamon」:原產印度尼西亞等濕熱地區。為樟科常綠喬木。植物各部份都可提取芳香油或桂油,用於食品及醫藥。
圖片:肉桂
「豆蔻 Myristica」:原產印度南部潮濕的森林。果實是綠色的三面體廣橢圓形蒴果,內含有15-20粒黑色、紅褐色至褐黑色的硬而具棱的種子,氣味芳香而峻烈。是菜肴調味品,特別是咖哩菜的佐料。
「香料 」--- 說〈資本主義的根源 - 女王陛下的海盜〉 @ 私人小天地!I am Who I am! I like What I like! I want Who I want!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gzVZpc
------------------------------------------
英國「東印度公司」在進入香料貿易初期,是先由「咖啡」這商品著手的,之後再擴展到「茶」,再由茶而引發了美國獨立戰爭、中國的鴉片戰爭(這是英國始料未及的,中國人到現在還被打趴在地上站不起來)。這都是起因於「獨佔貿易」的做法而造成。獨佔貿易是「資本主義」的另一個名稱。
「書」裡都有很詳盡精彩的描述東印度公司如何由咖啡擴展到茶的經過,撰文我就不贅述,另貼附一些撰文所看到的參考資料網址,供有興趣的朋友也去看看。
圖片:波士頓茶葉事件(Boston tea party) -- 少見的一張精緻的插畫
圖片:波士頓茶葉事件(Boston tea party) -- 常見被引用的是這一張
參考資料:
波士頓茶葉事件(英語:Boston Tea Party or The American Dope Party),亦稱波士頓傾茶事件,是發生在1773年12月16日 -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3%A2%E5%A3%AB%E9%A0%93%E8%8C%B6%E8%91%89%E4%BA%8B%E4%BB%B6
圖片: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周邊形勢
圖片:鴉片戰爭46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語:First Opium War;1840年6月28日-1842年8月,清朝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 -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C%AC%E4%B8%80%E6%AC%A1%E9%B8%A6%E7%89%87%E6%88%98%E4%BA%89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語:First Opium War;1840年6月28日-1842年8月,清朝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是中國和英國就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引發的一場戰爭,戰爭的導火線是英國商人在中國廣東海域走私鴉片二十多年不止日盛,林則徐於1839年在廣東強行銷煙,中英矛盾逐次升級,而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
鴉片戰爭 - 互動百科(全球最大中文百科)
http://www.hudong.com/wiki/%E9%B8%A6%E7%89%87%E6%88%98%E4%BA%89
--------------------------------------------------------------
「咖啡 Coffee」
飲咖啡的起原傳說多相異,唯產地衣索比亞是眾所公認。「書」第138頁亦有相關論證說明,此不再贅述。
圖片:咖啡 Coffee (又多年來常戲稱美式咖啡為 Black Water,包括美國人自己,而伊拉克戰爭的美國CIA外聘武裝特勤小組 Black Water 是近年來的事了。)
圖片:Black Water 美國CIA外聘武裝特勤小組與紋章
參考資料:
摩卡咖啡 -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1%A9%E5%8D%A1%E5%92%96%E5%95%A1
摩卡咖啡(又名莫加或者摩卡,英文是 Café Mocha,意思是巧克力咖啡)是義式拿鐵咖啡 (Café Latté) 的變種。和經典的義式拿鐵咖啡一樣,它通常是由三分之一的義式特濃咖啡 (Caffè Espresso) 和三分之二的奶沫配成,不過它還會加入少量巧克力。巧克力通常會以巧克力糖漿的形式添加,但某些咖啡售賣系統便會以即溶巧克力粉取代。有時,打起了的奶油、可可粉,和棉花糖都會加在上面用來加重咖啡的香味和作為裝飾之用。
和義式卡布奇諾 (Cappuccino) 不一樣,摩卡咖啡上面是沒有鮮奶泡沫的。取而代之,摩卡咖啡上面通常是一些打起了的奶油和肉桂粉或者可可粉其中之一。也有可能加入葵蜜餞粉在表面作為裝飾並且增加風味。
摩卡咖啡的名字起源於位於葉門的紅海海邊小鎮摩卡。這個地方在15世紀時壟斷了咖啡的出口貿易,對銷往阿拉伯半島區域的咖啡貿易影響特別大。
摩卡也是一種「巧克力色」的咖啡豆(來自葉門的摩卡),這讓人產生了在咖啡混入巧克力的聯想,並且發展出巧克力濃縮咖啡飲料。在歐洲,「摩卡咖啡」既可能指這種飲料,也可能僅僅指用摩卡咖啡豆泡出來的咖啡。
--------------------------------------------------------------
「茶 Tea」
中國自古有神農發現茶葉的傳說,成書於前公元2世紀《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嚐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相傳神農嚐百草後感到不適,躺於樹下。見到一種開白花的植物,便摘下嫩葉咀嚼而治好。至殷周時,茶不僅用作藥物,而且開始成為飲料,因此後人便開始喝茶的習慣。此外在浙江餘姚田螺山遺址還出土了公元前4000年的古茶樹。
茶從原産地雲南地區往四川、江南以及長江流域傳播,早先經過陸路(雲南的茶馬道,嘉裕關西出的絲路)到達阿拉伯、土耳其、印度、俄羅斯及其附近的斯拉夫各國,以及比較早和阿拉伯接觸的希臘和葡萄牙,之後經海路(大航海時代)到達西歐國家。
「書」中說到,最早流行於英國及歐洲皇家貴族間的,應該是由葡萄牙公主嫁到英國王室帶來的中國「綠茶」。之後因「立頓」購買了錫蘭茶園由種植開始,一路作到產銷推廣,才有現在的「英式袋茶」流行西方。「紅茶」最好的還是中國的紅茶,如:祁門紅茶、普洱等發酵熟茶。唯中國的包裝方式千年不變 -- 茶葉散裝方式,(普洱壓製成塊狀是為了長途運輸,減少茶葉體積為主要目的)。而「袋茶」使用方便,是「立頓」發明的目的就是為方便普羅大眾使用(當時貴族間是少見的)。再加「立頓」紅茶無法做出中國紅茶的好味道,故改銷售方向為「加味」紅茶,如:「伯爵茶」等,以至於今天流行普羅大眾間。「加味」紅茶流行如台灣的「珍珠奶茶」屬之,這是後話了。

===========

圖片搜尋結果

貞潔女王!伊莉莎白為何終身不嫁?
2015年09月15日 21:57 CT Jennifer
伊莉莎白一世,是英國都鐸王朝最杰出的女王。(圖/新浪網/電影劇照)
伊莉莎白一世,是英國都鐸王朝最杰出的女王。(圖/新浪網/電影劇照)
伊莉莎白一世,是英國都鐸王朝最後一位杰出的女王,在她統治期間(1558~1603年),英國國力達到了最鼎盛的階段。她確立了英國的國教制度,國內政治穩定,對外方面,則取得了海上霸權,在東方不斷擴張勢力,她在內政外交上,創造了無數的輝煌,而個人婚姻方面,卻始終「獨善其身」,成為人們百思不得其解的謎題。

伊莉莎白是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的女兒。(圖/新浪網/電影劇照)
伊莉莎白是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的女兒。(圖/新浪網/電影劇照)
伊莉莎白一世,是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的女兒,1533年9月7日出生在泰晤士河畔的格林威治宮,她的母親安妮博琳,原來是亨利八世的宮女,這樁婚姻也沒有得到天主教會的承認,而亨利和安妮結婚才三個月,她便來到了人世,因此,伊莉莎白被認為是私生女。

伊莉莎白一世畫像。(圖/搜狐歷史)
伊莉莎白一世畫像。(圖/搜狐歷史)
根據天主教教規,她不能成為天主教徒,這決也定了伊莉莎白日後向新教靠攏,在她2歲的時候,母親因沒有生下男孩,被亨利八世以不忠的藉口下令處死。年幼的伊莉莎白從小便飽嘗失去母親的淒涼,但是她很聰明,而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博覽群書,通曉義大利、法語和西班牙等語言。

歷史上著名的瑪麗一世,人稱「血腥瑪麗」。(圖/搜狐歷史)


歷史上著名的瑪麗一世,人稱「血腥瑪麗」。(圖/搜狐歷史)
1553年,伊莉莎白的異母姐姐瑪麗,登上英國王位,她就是著名的瑪麗一世。瑪麗是一個狂熱的天主教徒,對於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極為不滿,因此,一上台就致力於恢復天主教地位,殘酷鎮壓新教教徒,被世人稱為「血腥瑪麗」。而本來就仇視妹妹的瑪麗,更是以伊莉莎白涉嫌捲入新教運動為藉口,將她關進倫敦塔囚禁起來。

瑪麗女王死後,伊莉莎白登上英國女王寶座。(圖/搜狐歷史)
瑪麗女王死後,伊莉莎白登上英國女王寶座。(圖/搜狐歷史)
1558年,瑪麗女王的死改變了伊莉莎白的命運,因為瑪麗沒有子女,伊莉莎白當晚就在英格蘭新興資產階級、新貴族和新教徒的擁戴下,登上英國女王寶座, 她登基時只有25歲。因為關係到以後英國王位的繼承和國家的穩定,伊莉莎白女王的婚事,曾被提上英國的政治日程,議會裡的大臣們紛紛要求女王早日結婚。最先向伊莉莎白求婚的,是她的姐夫、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

伊莉莎白登基時只有25歲。(圖/搜狐歷史)


伊莉莎白登基時只有25歲。(圖/搜狐歷史)
但西班牙是一個傳統的天主教國家,瑪麗女王和腓力二世的結合,帶給英國的危害,人們仍記憶猶存,初登王位的伊莉莎白,由於私生女的身分,英格蘭女王的合法地位一直得不到承認,而西班牙在當時的國際社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她不動聲色地利用起腓力二世,對他的求婚態度曖昧,當她的地位合法化後,便以宗教信仰不同,明確拒絕了腓力二世。後來,伊莉莎白又經常以自己的婚姻為籌碼,周旋於歐洲各大國之間,為英國謀求利益。

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圖/搜狐歷史)
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圖/搜狐歷史)
1578年,仍未婚的伊莉莎白差點就結婚了,當時,法國國王亨利二世的四弟,年僅23歲的安休公爵到英國做客,年齡相差近一倍的兩人一見鍾情,據說伊莉莎白還答應了安休公爵的求婚,但後來似乎是考慮到英、法、西班牙之間複雜的國際關係,在即將要舉行婚禮的前幾天,女王突然變卦。她鄭重宣佈解除婚約,並表示會一輩子獨身。

英國人民常用「貞潔女王」來稱呼伊莉莎白。(圖/新浪網/電影劇照)
英國人民常用「貞潔女王」來稱呼伊莉莎白。(圖/新浪網/電影劇照)
同時,她還向國民發表了一番談話:「我無須再選佳婿結婚,因為我在舉行加冕典禮時,已將結婚戒指戴與我國臣民的手指上,意即我與全體臣民為伴,將我的生命與貞節獻於英國。」感動的英國人民,也常用「貞潔女王」的美名來稱呼伊莉莎白。伊莉莎白女王為什麼終身不結婚,後人有過種種猜測,有人認為,其父親亨利八世三次殺妻、六娶皇后,使伊莉莎白從小就蒙上了一層心理陰影,不信任男人和家庭。

女王在位45年,她的未婚原因可謂是一大謎團。(圖/新浪網/電影劇照)
女王在位45年,她的未婚原因可謂是一大謎團。(圖/新浪網/電影劇照)
女王的政敵則宣稱,她根本沒有正常的生理功能,是一個陰陽人,因為宮中曾流傳出女王的月經少得可憐;而另一些持相反意見的人,則說女王有過私生子;還有人認為,各國王室成員的婚姻,無不帶有深深的政治烙印,他們只是國家政治、國際關係的附屬物,因此,聰明的女王寧願選擇獨身,也不願終生生活在齷齪的交易中。總之,女王在位45年,大臣們為了她的不嫁之謎,可以說是絞盡了腦汁,但都未能解開這個死結,隨著女王的逝世,更難有解開之日了。

---------------------------------------------------

《伊莉莎白一世:彩虹畫像》,1600年。女王手握彩虹,衣服上有許多眼睛和耳朵。

伊莉莎白的「王權表演」
部落格: 象神海岸發布時間: 2007-12-08 18:54:09作者: formosans瀏覽人數: 6288

伊莉莎白的「王權表演」

伍軒宏

到紐約時,曾經想改念文藝復興,而且還真的投入了一年多,念過一點書,買了一堆書。雖然後來因故轉向,對當時的英國文藝復興文學研究流行的議題,修課寫報告外,也盡量接觸,算有初步涉獵。那時學界為避免「文藝復興」一詞的文明論意識型態,開始以中性的「早期現代」稱呼此時期。

英國早期現代文學研究是個龐大的領域,以前在美國的英文系裡都是聘人最多的部門(直到多元文化主義興起後開始聘美非和後殖民學者而有變),範圍從湯瑪斯摩爾的《烏托邦》到清教徒革命時期寫《失樂園》的彌爾頓,1500-1660年,大師輩出,經典處處,莎士比亞更是其中巨擘。值得一提的是,這裡面有一跨文學、歷史、藝術、政治的次領域,持續熱門,不時有重要著作問世,那就是「伊莉莎白學」。

西元1558年,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在風雨飄搖間即位,強敵環伺。在國內,封建諸侯以「巴力門」(parler 之所,後來的國會)分權,女王沒有自己的軍隊,只能在勢力平衡間操作,號令諸侯,異常辛苦,十足的「弱君主」。國際間,羅馬教會與西班牙主宰歐洲,小小英格蘭與之抗爭,勢單力薄,連近鄰蘇格蘭也站在羅馬那邊。伊莉莎白接其姊之位,要恢復父親亨利八世爭得的英國獨立王權,她因此站在「國族」建構的初階關鍵樞紐。十六世紀的英國,僅偏遠海島小國,距帝國稱霸的日子尚遠,但縱橫捭合之間,建立長達四十五年的黃金盛世,伊莉莎白治理的訣竅何在?

圖片搜尋結果

《伊莉莎白一世:無敵艦隊畫像》,1588年。後方有大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景象。

剛接觸「伊莉莎白學」時,沒什麼感覺。因為以中國的王權去理解,再從英國後來的帝國征略去看前面的歷史,會覺得伊莉莎白的勝利是必然的。事實上,英王沒有中國朝廷在中央集權制度下匯集的龐大資源,必須拉攏諸侯大臣,才能行政,但即使得到全力支援,都不太可能擊敗具絕對優勢、渡海入侵的西班牙無敵艦隊。後來,我才慢慢瞭解她的艱難。伊莉莎白因此必須在貴族、教會、人民之間,運用姿態,維持並施展權力,對付內外。

善用「童貞女王」(the Virgin Queen)的身份,使國內外貴族世家都覺得有希望入主英國,吊足所有人的胃口。但事實上,如她所說,她已經嫁給英格蘭。等到伊莉莎白過了生育年齡,「聯姻」不再可能,英國的政教獨立已經鞏固,她即使沒有子嗣,仍可確定亨利八世的遺產可以傳下去。除了利用性別魅力,以婚姻議題作資本/賭本,伊莉莎白更巧妙施展「表演」的方式,傳播影響力。王權空虛、實力不足的情況下,她透過種種「權力的擬象」,吸收支持,擴大民意基礎。權力「舞台」不再只是比喻。

「伊莉莎白學」裡因而有「伊莉莎白圖像學」的分支,解讀她眾多畫像中顯現出的權力「部置」。無論史學、藝術史、舊歷史主義、新歷史主義、文化研究,都有專家學者在伊莉莎白身上大做文章,看文化再現如何牽連社會權力。她把握任何出現在公開場合的機會,在皇家儀式和王室遊行之中,以華美而具象徵意義的服飾、配件、造型、化妝,建立迷人奇觀,吸引民眾的欽羨與認同,留下口碑,厚植王權的民間基礎。伊莉莎白把「權力劇場」從宮廷擴展到民間,以「王權表演」「表演王權」。

伊莉莎白女王遊行圖》,1600年。廣泛被討論的王權展示。

對早期研究現代戲劇的學者而言,伊莉莎白的「王權表演」一方面點出英國劇場興起的社會歷史脈絡,有助於理解莎劇演出、當代劇場、劇院榮景等重要現象。另一方面,「王權表演」更凸顯權力的「劇場性」,以及其威力、危險,與弔詭。君權雖然來自上帝、繼承、諸侯的支持,其實也必須訴諸民眾與通俗的力量,「會作秀」、「受歡迎」因此是權力的要件。都鐸王朝至伊莉莎白而絕,但在後來的王朝裡,「弱君主」的狀況持續,「王權表演」一直是重要課題,即使在立憲之後,王權空虛成為白紙黑字的事實,還是如此。我們只要看看伊莉莎白二世與戴安娜王妃,就可知道。

根據歷史,「伊莉莎白崇拜」每隔一段時間,會復發。上世紀末期,「新歷史主義」文學研究就曾經把伊莉莎白的研究主題再度炒熱,以新方法詮釋。等學界淡出這領域後,1998年凱特布蘭琪主演的《伊莉莎白》電影開始,2000年有兩部電視影集,2003年加拿大有一影集,到2005年有海倫米蘭版《伊莉莎白一世》迷你影集,同年英國另有一迷你影集,今年則有凱特布蘭琪的電影續篇《伊莉莎白:輝煌年代》。當然,伊莉莎白在電影電視中再現是常事,像1953年珍西蒙斯和黛博拉寇兒演的《深宮怨》,以及1972年凡妮莎葛瑞芙和葛蘭黛傑克遜主演的《英宮恨》,但最近風潮的特徵是其密集的程度。

為何密集重複呈現伊莉莎白?是某種西方的集體著迷現象嗎?布蘭琪兩片伊莉莎白電影的導演 Shekhar Kapur 來自巴基斯坦,如何以舊殖民地之後裔重塑宗主國文化遺產?問題重重。可以確定的是,解讀「伊莉莎白」的多層次符號,無論從文字或影像下手,都可以探究文化權力散佈與組合的跡線。

《伊莉莎白一世:白貂畫像》,1585年。貂戴著皇冠,象徵王權。

===================

英雄---大航海時代的英國海盜 - 說「資本主義的根源 - 女王陛下的海盜」 @ 私人小天地!I am Who I am! I like What I like! I want Who I want!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x3ibXZ

加速英國與西班牙之間關係惡化的政治事件,就是處死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Mary Stuart)一事。瑪麗被指控為伊莉莎白女王暗殺計畫的主謀而遭逮捕,一五八七年二月八日於一福瑟陵格城堡(北安普敦郡)被處死,此一事件益發激起西班牙對英國的敵意,主張組成無敵艦隊(當時的歐洲聯合艦隊,以西班牙海軍為主)攻擊英國本士的主戰派勢力更因此抬頭,在瑪麗被處死一年後,西班牙便決定登陸英國本土開戰,並派遣無敵艦隊迎戰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 1533-09-07_1603-03-24),父:亨利八世-都鐸王朝(Henry VIII - Tudor dynasty),母:安妮·博林(Anne Boleyn)。於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她終身未嫁,因此被稱為「童貞女王」(The Virgin Queen)。也被稱為「榮光女王」(Gloriana)、「英明女王(或直譯好女王貝絲)」(Good Queen Bess)。她即位時英格蘭處於內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亂狀態,但她不但成功地維持了英格蘭的統一,而且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和最富有的國家之一。此「書」正是介紹與說明她如何養息與經營英國的部份手段,與隨後「資本主義」的萌芽起步。她的統治期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伊莉莎白時期」,亦稱為「黃金時代」。

伊莉莎白為人謹慎,她的座右銘是「明察無言」(video et taceo,拉丁文,直譯為「我觀看,而且我沈默」)。她的性格特質應源於她的童年、少女時期。(看了「都鐸王朝(The Tudors)」影集後更能深刻體會。)

因生母安妮·博林(Anne Boleyn)新教徒身份,以及在繼母凱瑟琳·帕爾(Catherine Parr)和她其他的教師影響下,伊莉莎白成為新教徒,並深刻體會王室的權力與鬥爭的兇險。

英雄---大航海時代的英國海盜 - 說「資本主義的根源 - 女王陛下的海盜」 @ 私人小天地!I am Who I am! I like What I like! I want Who I want!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x3ibXZ

-------------------------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