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樂世界莊嚴圖/【願天下所有佛子都能看到到這張極樂世界莊嚴圖】~清乾隆丁觀鵬奉敕恭繪。(目前收藏於臺灣故宮博物院)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2hhuJy


極樂世界莊嚴圖

極樂世界莊嚴圖(組圖) - 新三才 - https://goo.gl/PlhcW8

極樂世界莊嚴圖

此圖正中為西方三聖像,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均結跏趺坐於大蓮花座上。正中的阿彌陀佛,雙手結禪定印,掌上置有蓋蓮台。阿彌陀佛寶髻高聳,端身正坐。兩旁觀音與勢至都以微側身傾向正中的阿彌陀佛。

佛壇前方是蓮座菱形格交織而成的「琉璃寶地」,有聖眾菩薩羅列兩旁,均盛裝華服長衲曳地,瓔珞玉佩垂掛,其手中各捧香、燈、果、花、塗(塗香)、樂(樂器)以為供養。左右兩側又有二位手持網羅幢的菩薩(或天人),遙遙對立,畫中呈側姿。

阿彌陀佛的頂上有二重寶蓋,上飾垂縵、珠寶。三聖像的四周兩側是聲聞弟子,左右各八尊,其中造形較特殊者,如長眉、持錫杖、頭覆斗篷、面現梵形,手持貝葉經,體態碩大等等。

琉璃寶地之上,尚有跪地的菩薩(或天人)、著僧服的比丘、俗家打扮的在家佛弟子等,那是以後側視觀。

西方三聖像的後面,也就是畫面的上方部分,為妙華宮殿、眾寶樓閣,和一些浮在虛空中的景物。如虛空寶閣、尊勝寶幢、多層佛塔、空中經行思道的行者、飛空而至的他方菩薩等等。間隔在其中者,尚有七重行樹。眾寶樓閣前的蓮池,池中蓮花大如車輪。七層寶塔四周是圍繞經行的聲聞弟子聖眾。

在琉璃寶地的正前方,也就是畫幅的下方部分,畫的是一大蓮池海會圖,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光現花幢、光現寶幢,和分十四支出水的摩尼寶珠,寶珠的光中出現化鳥。大蓮池所表現的主題是九品往生,最前一排,面向西方三聖像,作背後觀的行者是聞法受記、上品上生、花開見佛等等。 整體觀之,通幅「極樂世界莊嚴圖」,人物眾多,景物繁複,但通過設計者細緻的安排,形成一幅結構嚴謹,左右對稱,敷色鮮艷,樹木宮殿與聖眾菩薩之間,虛實互補,列序有秩,將《阿彌陀經》等凈土諸經所闡述的極樂世界勝妙景觀,鉅細靡遺的呈現出來。

此圖原作由清乾隆宮廷畫家丁觀鵬根據河北隆興寺壁畫明代壁畫改編重繪的,目前收藏於台灣故宮博物院。東林佛藝此次倡印的是根據原作臨摹重繪的作品,清晰度遠高於現在流通的各種此圖的印刷品。而且在臨摹過程中,修改了原作中佛像、人物面相不夠圓滿的不足之處,人物造型更接近唐宋時期的樣式,可以說是臨摹中的又一次提升。

------------------------

宋元明清各朝的刻本書的特點-微信上的中國 - https://goo.gl/YEG1S0

古籍

 weiguji

 分享每日古籍動態,學習古籍收藏知識,傳播中華傳統文化,請關注古籍(weiguji)。

唐刻本

 

 

現存最早的唐代刻本,除了敦煌所出乾符四年(877)與中和二年(822)兩種唐歷和刻於咸通九年(868)卷本《金剛經》已流散異國以外,未見其他傳本留存。

 

宋刻本

 

雕版印書,至宋而大盛,兩浙、四川與福建等經濟發達地區成了刻書的中心,到書單位有監司、州學、書院、家塾、書坊等。宋代刻書的版式,前期刻書多白口,四周單邊,後期亦多白口,左右雙邊,上下單邊,少數四周雙邊,南宋晚期有的出現細黑口,也叫線黑口。版心有魚尾,上魚尾上方多鐫本大小字數,上下魚尾之間刻書名、卷次、頁碼,下魚尾下方多鐫刊工姓名,有時鐫齋、堂、室名。前期刻書首行小題在上,大題在下,序文、目錄和書之正文不分開,互相連屬。

 

 

官刻書多在卷末鐫校勘人銜名,私刻和坊刻本多在卷末鐫刻書題記或牌記。印書的紙張,多就地取材,採用桑樹皮、楮樹皮、竹子為原料。專家們認為宋版書的用紙,盡管名色很多,就其質料來說,多數都是皮紙和竹紙(采李致忠說)。宋代刻印之書,由工於書法的人繕寫上版,字體既美,校刻亦精,字體大都采顏、柳、歐陽筆法,其風格北宋質樸,南宋挺秀。所謂「紙堅刻軟,字畫如寫」(明高濂《遵生八箋》)則是宋刻本的共同特色。

 

 

明刻本

 

明代刻書情況,大致可分三個時期:明初至正德一百餘年間,刻書風格繼承元代餘韻,無論官刻私雕,概括起來講,那就是「黑口、趙字、繼元」。

 

 

嘉靖(1522—1566)至萬歷(1573—1620)時期,近百年間,由於前後七子文學復古運動的影響,反映在刻書風格上,一洗前期舊式版式、行款、字體,全面仿宋。這一時期所刻的書,除了司禮監刻一遵舊式少有變化外,其餘無論官雕私刻,完全變為另外一種風格,即「白口、方字、仿宋」。頗有宋版遺風。

 

 

萬歷後期至崇禎(1628-1644)時期,刻書風氣又一變,字形由方變長,字畫橫輕豎重,更顯死板,諱字也較以前為嚴,因此鑒定明代後期刻本,諱字也是一個特點。明版書綿紙為多,也有竹紙。

 

 

清刻本

 

清代刻本繁多,綜而觀之,大致有如下特點:

 

 

① 版式:一般是左右雙邊,或四周雙邊。大部分是白口,也有少數黑口,雙魚尾。行狹字細,字體瘦長,字行排列比較整齊,書前刻封面的較多,一般封面多刻三行字:中間一行是書名,字體略大,右行刻編著者,左刻藏版或雕梓者,有的把雕刻年月橫刻在上欄線外。版式風格與晚明所刻之書,沒有多大區別。康熙朝武英殿刻本,一般開本較大,版式鋪陳,紙張潔白,裝潢比較考究。

 

② 字體:清刻最盛行的是沿用明代的方體字,稱為「宋字」或「宋體」或「仿宋字」。其實與宋版的宋字毫無相同之處,後人又稱這種字為「匠體字」。乾隆武英段聚珍版的棗木活字及私人一般木刻本活字本十之七八也都是這種方方正正的「匠體字」。嘉道以後,字體變得團頭團腦,更加呆板。此外,別有一種正楷書寫體,稱為「軟體」。因此又稱上述「匠體字」為「硬體」。「軟體」寫刻,如康熙時楊卅詩局所刻諸書,鄭燮自書上板的《板橋集》,金農自書的《冬心集》,皆為軟體,風格獨特,優美多姿,為世所稱。

 

 

③紙張:清代刻書的印紙,名目繁多。最好的是開化紙(南方稱桃花紙),其次是開化榜紙、羅紋紙、太史連紙、棉連紙、料半紙、粉連紙、玉版宣紙、毛邊紙、毛太紙、官堆紙、美濃紙等等。開化紙是印書最優紙料,潔白細薄,柔軟耐久,無簾紋而有韌性,為清初特產,比較貴重。清代內府刻書多用開化紙刷印。羅紋紙亦色澤潔白,質地柔軟,有顯著的橫紋,所印之書,為版本收藏家所重視。一般刻書,最常見的還是竹紙。

 

④諱字:清刻本避諱幾與宋本同樣嚴格。避諱方法:一是缺筆。如康熙帝玄燁作「 燁」,乾隆帝弘歷作「 歷」。二是用代字或改字,如以元寧代玄。三是用小字註明,如註曰「高廟(乾隆)諱」、「宣廟(道光)諱」。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