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姜」姓人口數及空間分布圖.全國姓氏統計資料/全國「姜」姓人口數按內政部105年10月編印之全國姓名統計分析一書,全國姓氏排名與人數登載於該書之「表57 姓氏排名與人數按三階段年齡別分」,依據該表顯示,截至105年6月30日止,全國「姜」姓人口數為34,675人,排名第81。惟該書僅列各縣市前20大姓氏,如您需用各縣市姜姓人口數,本部儲存全國各鄉(鎮、市、區)完整姓氏資料檔,您可依戶政規費收費標準第5條規定繳納新臺幣1,000元費用購買。 另詢問空間分布圖1節,您可使用免費軟體Quantum GIS(簡稱QGIS)軟體自行製作空間化統計地圖。 聯絡人員:黃怜雪 聯絡電話:02-23565113

---------------------------------------

歷史上姜姓人口分佈,浙江省為姜姓第一大省
關注度:155 發佈於:2016-06-08 15:58
  解讀百家姓姜姓。在歷史上姜姓人口的分佈情況,浙江省為姜姓第一大省。姜姓源出神農氏,炎帝生於水,因以水命姓為姜,裔孫姜子牙周初封於齊,到戰國中期,為田氏所滅,子孫分散,有以國名為氏是齊氏,或以姓為氏是姜氏。

  宋朝時期,姜姓大約有1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一十位以後。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浙江、河南、廣東,這四省姜姓大約佔姜姓總人口的80%,其次分佈於山西、安徽、江西、江蘇等省。山東為姜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姜姓總人口的43%。全國形成豫、蘇浙、廣東三大塊姜姓人口聚集區。

  明朝時期,姜姓大約有26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7%,為明朝第七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姜姓人口增長遠遠超過全國人口增長速度。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浙江、山東、江蘇,這三省姜姓大約佔姜姓總人口的58%,其次分佈於陝西、福建、江西,這三省的薑姓又集中了19%。浙江省的薑姓人口約佔姜姓總人口的26%,為姜姓第一大省。全國的薑姓人口流動從北向東南遷移,姜姓中心由北向東南漂移,全國形成了浙蘇、山東兩大塊姜姓聚集中心。

----------------------

姜姓_互動百科 - https://goo.gl/Vy03wQ

揭秘中國姓氏人口分佈圖! 看看你的大本營在哪兒_我要解夢_傳送門 - https://goo.gl/yJ2aF9

image (9)  


姜姓源出神農氏,炎帝生於薑水,因以水命姓為姜,裔孫姜子牙周初封於齊,到戰國中期,為田氏所滅,子孫分散,有以國名為氏是齊氏,或以姓為氏是姜氏。秦漢時,姜姓以關東大族向西遷徙充實關中,之後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如今姜姓廣泛分佈於中、朝、韓、菲、泰和印尼等國。

=================================

姜姓,在《百家姓》排第32,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60位,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4%。姜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姓之一。姜姓是現代中國姓氏呂姓、齊姓、高姓、岳姓、向姓、尚姓、謝姓、許姓、浦姓、盧姓、丁姓、崔姓、紀姓等等的重要起源之一。
本段姜姓來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烈山氏,出自炎帝神農氏出生地薑水,屬於以居邑名為姓。
  據史籍《姓纂》上記載說:“炎帝生於薑水,因氏焉,生太公,封齊,為田和所滅,子孫分散,後為姜姓,因天水上廛縣,漢初以豪族徙關中,遂居天水。”根據史籍《水經渭水注》的解釋,是“岐水東迳姜姓城,南為薑水”,也就是岐水的一部分稱為薑水。至於岐水,則在今陝西省的岐山縣西面,作為“三皇”之一的神農氏炎帝出生於陝西岐山西南方的薑水河畔,即以薑為姓,子孫世代相傳。又據史籍《元和姓纂》中記載,炎帝神農氏,因生於薑水(今陝西岐山),而以薑為姓。神農氏的後裔姜太公,即呂尚,齊國的創建者,因輔佐周王朝得天下而被封於呂,所以才從封地為姓。戰國時期,姜姓齊國被田和所滅,呂尚的後代分散到各地,有姓呂姓者,也有姓姜姓者。
  姜姓與姬姓、媙姓等二十個古姓均起源於公元前兩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會,是中國最古早的姓氏之一。與姜姓同為神農氏後裔的還有齊氏、甫申氏、呂姓、紀姓、許姓、向姓等姓氏。
  姜姓族人共尊炎帝為得姓始祖。

  第二個淵源:源於桓氏,出自唐朝大臣桓庭昌改姜姓,屬於以帝王賜姓改姓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唐朝上元時期,有桓氏者改為姜姓。如東漢經學大師桓榮的後裔桓庭昌,在唐朝高宗李治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為大司徒,準制改為姜姓,其子孫後代世代稱姜姓至今。

  第三個淵源:源於女真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姜佳氏,滿語為Giya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杏山(今遼寧錦州南部)地區,隸屬正黃旗滿洲。
  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姜佳氏部落隨清軍入關,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其族第三世祖姜佳·哈什太、爵瑚圖、胡什布三人奉命調駐奉天(今遼寧瀋陽),後調丹東鳳凰城南老虎洞一帶駐防。其後代改取原姓氏的首字諧音漢字為姓氏,稱姜姓,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宋書·吐谷渾傳》記載,宋朝時期,西南地區有羌族人改漢姓姜姓。
  今侗族、瑤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保安族、白族、俄羅斯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姜姓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姜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

本段得姓始祖
  炎帝、姜尚(呂尚、姜太公、太公望、齊太公)、桓庭昌。
本段各支始祖
  姜幹保:宋進士,青嚴公八世孫,字福生,由臨海遷婺源,配朱氏,生二子:姜興敬、姜伯敬。
  資料有待補充。
本段遷徙分佈
  姜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上名列第六十位,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五百六十六萬一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34%左右。
  姜姓,自夏商以來,分為齊、許、申、甫四國,世有顯諸侯,其居戎狄者為姜戎氏,系古戎人一支,為姜姓,原在瓜州(今甘肅敦煌西),逐漸東移入陝,公元前638年為秦國所迫,被迫遷至晉南。幾千年前炎帝出生的薑水,為中國眾多姓氏的發源地,而姜姓得姓則是在今河南南陽一帶。
  姜尚建立的齊國,表明姜姓又發源於山東淄博一帶,田和滅齊後,姜子牙的後代子孫散居各地。
  漢朝初期,居住在河南、山東的薑姓發展為關東大族,當時劉邦採納了婁敬的建議,遷六國貴族後裔的關東豪族於關中,姜姓因此被迫徙關中,遂居天水,此際,姜姓還有播遷於江蘇、四川等地者。
  東漢末及三國時期,有姜維盛於甘肅天水,姜肱盛於江蘇沛縣,天水一支的薑詩盛於廣漢(今四川謝洪),姜維降蜀後,其後裔多移居川地。
  兩晉南北朝時期,有姜姓為避戰亂而從中原徙居江南各地。但由於天水遠隔中原,故歷千餘年長盛不衰,代有顯官。
  至唐朝時期,天水仍是姜姓的發展繁衍中心,並從中派生出九真(今廣西、越南清化一帶)姜姓,此支姜姓系天水分支,出自唐舒州刺史姜神翊。姜神翊嫡孫姜公輔在唐德宗時任宰相,後貶為泉州刺史,當是姜姓最早入閩者
  有資料表明,唐宋時期姜姓還分佈於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東及廣東瓊山。
  明朝洪武年間,姜世良先遷至福建泉州龍溪縣紅豆鄉,並於此發跡,其後世子孫又有由此移居於廣東陸豐鹽墩鄉,在廣東繼續繁榮滋長。明、清時期今山西、陝西、貴州、湖南、福建、湖北等省也有姜姓的聚居點。
  女真族姜佳氏部族的薑姓後裔散居於遼寧丹東東溝合隆、鳳城草河、寬甸古樓子、楊木川等地。姜世良的十一世孫姜朝鳳於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移居台灣,此期間姜姓紛紛向中國南部閩、粵地區遷徙,而渡海到台灣者又以來自粵籍居多。當然也不乏移居海外者。
  如今,姜姓在全國分佈廣泛,北方為其主要分佈地,尤以山東省為多,約佔全國姜姓人口的10%以上。

本段郡望堂號
郡望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廣漢郡:秦朝時期為古蜀郡之雒縣。西漢初置治梓潼,即今四川梓潼縣治,高祖劉邦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置廣漢郡,轄十三縣,治所在乘鄉(今四川金堂),西漢武帝劉徹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州刺史,時為益州,刺史治所在遂寧(今四川遂寧),其時轄地在今四川省廣漢縣、遂寧縣、謝洪縣一帶地區。東漢時期漢光武帝劉秀移治到雒縣(今四川廣漢,雒縣因雒水流經縣境而得名,故城在今北外鄉境五里巷)。晉朝時期徙廣漢郡治廣漢,在今四川遂寧縣東北,尋還後漢舊治,北周時期廢黜。至隋朝時期,雒縣縣城始徒今雒城鎮。唐朝時期改稱為漢州,至民國初期廢州為縣。1988年戊辰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
堂號

  天水堂:以望立堂。
  廣漢堂:以望立堂。
  稼穡堂:神農教民稼檣,所以叫稼檣堂。
  渭濱堂:姜子牙在渭水等到八十歲才被周文王訪得,因而得此堂號。
  龍泰堂:資料有待補充。
  敬睦堂:資料有待補充。
  雲磬堂:資料有待補充。
  森陽堂:資料有待補充。
  渭水堂:資料有待補充。
  敬勝堂:資料有待補充。
  樂顏堂:資料有待補充。
  享典堂:資料有待補充。
  森陰堂:資料有待補充。
  餘慶堂:資料有待補充。
  經草堂:資料有待補充。
  崇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追遠堂:資料有待補充。
  敦睦堂:資料有待補充。
本段姜姓家譜文獻
  詳見》》姜姓家譜文獻

本段姜姓字輩排行
  詳見》》姜姓字輩排行
編輯本段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望出廣漢;源自姜濱:全聯典指姜姓的源流和郡望。
  岐水世澤;四岳家聲:同上。
  炎農世澤;渭水家聲:全聯典指姜太公嘗垂釣於渭水之濱。
  天水世澤;尚父家聲:全聯典指呂尚,周武王尊為“師尚父”。姜姓,俗稱“姜太公”。
  平江保障;白石清歌:上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明州人姜浩,字浩然,有節操,以承信郎臨平江稅務。建炎年間,金兵攻平江,他率軍民極力抵禦。下聯典指南宋南宋朝時期的詞人、音樂家姜夔,字堯章,因與白石洞天為鄰,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人,寓居武康。一生未做官,往來於鄂、贛、皖、蘇、浙間,與詩人詞客交遊。工詩,詞尤其出名,又精通音樂。詞重格律,音節優美,多為寫景詠物及記述客遊之作,詞集《白石道人歌曲》中,自度曲注有旁譜,琴曲《古怨》中並註明指法,為詞與樂譜的合集,又著有《白石道人詩集》、《詩說》、《續書譜》等。
  孝徵躍鯉;跡溷牧羊:上聯典指東漢南宋朝時期的廣漢人姜詩,侍奉母親極孝,其母愛吃魚,據說有一天,房前忽然湧出泉水,每日清晨從中躍出一對鯉魚。後官江陽縣令。下聯典指十六國時期前秦冀北人姜宇,字子居,少年時為孤兒,家庭貧苦,為人牧羊,晚上則整夜讀書。苻堅為帝時,他官至京兆尹、御史中丞。
五言通用聯

  楚珮分嬃女;班捍續大家:全聯典指清南宋朝時期的女書畫家姜宜,字五峰,如皋人。善墨蘭及竹石,工詩。嘗題其弟恭壽畫蘭云:“楚珮分嬃女,班香續大家”。
  六韜能破敵;一榜可封神:上聯典指周朝開鍋國師姜子牙,又稱姜(呂)望、姜(呂)尚,字子牙,原姓姜,週人稱之為師尚父或太公望,為周初軍事家、謀略家。青年時曾在商都朝歌為吏,後投奔西周,得周文王姬昌的賞識。他根據當時敵我雙方的具體情況,為姬昌提出了逐步翦商增強自己實力,先求改變力量對比、然後伺機進行決戰的謀略方案。經過姬昌施行,終於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為滅商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周文王逝世後,他繼續輔佐其子周武王姬發,進一步削弱商的實力,並最終指揮周軍在牧野之戰中一舉滅商。西周建立後,因功受封於齊。他舉賢尚功,因俗而治;重視工商和軍隊建設,使齊國很快強盛起來,奠定了齊數百年的大國地位。《六韜》雖題為呂望所作,實際上當成書於戰國中後期,但不排除其中反映了呂尚的某些軍事思想。其真實作者已不可考。下聯典指民間傳說“姜太公封神”,封來封去,到最後卻忘記了封賞自己,便只好補封自己為泰山石敢當。姜太公在唐宋時期曾被奉為武成王,與文宣王孔聖,一武一文;明朝以後,雖然關羽成為武聖,姜太公在民間仍很有影響,傳說故事很多,巳有“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之說。把石敢當說成是姜太公的化身,正在於渲染石敢當辟邪的民俗信仰。
七言通用聯

  八旬丞相興大業;七歲翰​​林顯奇才:上聯典指周朝姜姓部族首領姜尚,字子牙。曾在崑崙學道,後奉師命輔佐周室。年八旬餘,釣渭水邊為周文王訪得,拜為丞相。後又助周武王完成興周大業。下聯典指明南宋朝時期的書畫家姜立綱,字廷憲,永嘉人。七歲能書,命為翰林秀才。天順中以法書行於天下,稱姜字。日本國門高十三丈遣使求匾,立綱書之。日本使者曰:“此中國惠我至寶也。”
  匾贈東瀛稱國寶;畫成牡丹索酒資:上聯典指明南宋朝時期的書畫家姜立綱,字廷憲,永嘉人。曾書匾贈日使者,使者曰:“此中國惠我至寶也。”下聯典指清南宋朝時期的畫家姜思週,字周臣,錢塘人。擅畫牡丹,鉤勒、設色俱佳。嗜酒,醉後逞筆,所作不輕易與人。曾急作一、二幅,付裝潢人郭華陽而索其酒資。
  壯志未能吞司馬;大業無慚繼臥龍:此聯爲四川省劍閣縣姜維墓聯。其墓原在劍門關口,後因修川陝公路遷於缽孟寺路灣。
八言以上通用聯

  出郊祀禖,帝妃履武;永巷待罪,週後稱賢:上聯典指姜嫄於郊外踏著巨人的足蹟有娠而生后稷。下聯典指周宣王姜姓脫簪珥待罪於永港,感宣勤理朝政。
  德衍有餘流長源遠昭日月;厚道無限光前裕後啟後昆:全聯典指唐朝御史姜流光大墓牌樓對聯。姜流光,字德厚,寧鄉黃材姜姓初祖。
  大孝神侔,幻奇靈于躍鯉;孤忠天植,纘茂績於伏龍:上聯典指東漢南宋朝時期的孝子薑詩(廣漢人)的典故。下聯典指三國時期蜀漢大將薑維,字伯約,天水人(今甘肅天水),本是魏將,後投奔諸葛亮,受到重用,任征西將軍。諸葛亮逝世後,魏軍攻蜀,他死守劍閣,蜀主劉禪降魏,他被迫假降,臥薪嘗膽,一直準備反魏復蜀,因事敗被殺,功敗垂成。“纘”,謂繼承。“伏龍”,即臥龍,指諸葛亮。
  雁序情孚,表敦倫於同被;鷹揚望重,兆匡世於釣璜:上聯典指漢南宋朝時期名人姜伯淮的事典。下聯典指周朝姜姓部族首領姜尚,字子牙。
  冠世文章,健羨登瀛學士;超群智勇,榮拜征西將軍:此聯爲姜姓宗祠聯:上聯典指宋南宋朝時期的文學家姜文達,為“十八學士”之一。下聯典指三國蜀將薑維有智有勇事典。
  天序有倫,自昔一衾常棣樂;水源在渭,於今遠派竹林春:此聯爲台灣省新竹縣北埔鄉姜姓家廟聯:上聯說東漢南宋朝時期的廣戚人姜肱,字伯淮,與兩個弟弟仲海、季江相友愛,常常同蓋一床被子而眠。姜肱通五經,又懂星緯之學,朝中徵召,他不去。桓帝曾派畫工繪他的圖像,他用被子蒙著頭,說有病怕見風。中常侍曹節要徵他任太守,他竟遁逃至海邊,多年才回家。常棣,《詩經•小雅》篇名,是宴請兄弟的詩,後用來比喻兄弟。下聯說姜姓起源於渭水的支流薑水,而本支姜姓則遷到了台灣省新竹縣。
典故、趣事

02301KL-29  

  姜姓圖騰:姜姓是炎帝族以羊圖騰得姓。凡從女的姓都是母系社會確定的姓,是最古老的姓。燧人氏、伏羲氏開始“名物蟲鳥獸”、“別姓氏”、“立婚姻”,圖騰姓氏之始已有一萬五千餘年的歷史。姜姓始自伏羲,羲從羲,羲從羊,是馴化羊而得姓。姜上羊下母,合為姜姓圖騰。羌為姜姓人圖騰像。姜子牙是姜姓祖先之一。
  言歸於好:源於《左傳•僖公九年》。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連年不斷。齊桓公建立霸業後,為了重修諸侯之好,於公元前615年在葵丘召開結盟會議,史稱“葵丘會盟”。齊桓公是春秋時期齊國的第十五位君主,姓姜,名小白,齊厘公子,齊襄公之弟,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是首先稱霸中原的國君。齊桓公在位期間重用鮑叔牙,不計前嫌任命曾輔佐公子糾的管仲為相國。在管仲的主持下,齊桓公在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別是因地制宜,發展漁業,使齊國富強起來,為稱霸奠定了基礎。齊桓公曾派遣使臣朝拜剛繼位的周僖王,贏得周天子歡心。另外,他召集各國諸侯到北杏開會,被推舉為盟主,後又在幽地與宋、魚、衛曹等八國歃血為盟。參與會議的諸侯國有魯、親、衛、鄭、許、曹等。在結盟大會上,諸侯國各抒已見,經過激烈的爭論,最終達成了一決議:第一,不得阻塞水源;第二,不得阻撓糧食的流通;第三,要尊賢育才,選拔賢士,不得世襲官職。盟會結束時,齊桓公最後要求:“凡是參加同盟的各國,大家訂立了盟約之後,一定要遵照執行,消除過去的隔閡,重新友好相處。”齊國稱霸的局面終於確立,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後來,人們用“言歸於好”來表示重新和好。
編輯本段姜姓人物
姜姓歷史名人

  姜尚(姜子牙):周初姜姓部族長。佐武王伐紂有功,成王時被封於齊,為齊國始祖。
  姜小白(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以管仲為相,富國強兵,尊王攘夷,有效地保護了中原文化。
  姜肱:(生卒年待考),著名漢朝高士,為後世樹立了好的榜樣。史籍《後漢書•姜肱傳》記載。
  姜詩:(生卒年待考),四川廣漢人。著名二十四孝之15(湧泉躍鯉)。姜維:三國時蜀國軍師。姜嫄:週始祖后稷之母。姜夔:南宋文學家、音樂家。
  
  
  
  姜才:壕州人(今安徽鳳陽),著名南宋抗元將領。
  姜洪:官終山西巡府,直隸廣德州人。著名明朝大臣。
  姜士楨:又名李士楨,明末山東昌邑人,後被後金掠走,成金人繼子,改姓李。清朝初期任廣東巡撫,對清朝的海洋貿易政策影響深遠。其妻為康熙奶媽,其子李煦早年為康熙的半讀,後被派往江蘇任蘇州織造多年,其女嫁曹寅為妻(現考疑為曹雪芹的外祖母)。李煦在位期間兩次修造《昌邑姜氏族譜》,現在為昌邑姜氏祠堂供為始祖之一。
  姜映芳:侗族農民起義首領。
  姜彭:清初著名書畫家,畫羽毛盛稱天下第一。

姜姓近現代名人

  姜玉田:(公元1927~今),江蘇泗陽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中將。姜思毅:(公元1920~今),天津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姜玉貞:(公元1894~1937年),字連壁,菏澤辛集村人(今山東菏澤開發區),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第六十五師第一九六旅旅長,抗日英烈。姜福堂:(公元1941~今),山東榮成鮑村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
  
  
  
  姜旭頤:(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台灣省金門島防衛司令部副司令。
  姜春雲:原山東省委書記,全國人大副主任。姜恩柱: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
  
  姜伯駒:(公元1937~年),浙江溫州蒼南人。著名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姜昆: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姜瑜:中國外交人員。姜立夫:數學家姜成林:中國微生物學家
  
  姜大衛:原名姜偉年,香港著名導演兼演員。姜文:中國演員、導演。
  姜超:影視演員
  姜宗福:男,1969年生,現任湖南民族職業學院院長助理,曾任湖南省臨湘市副市長,主管旅遊。2010年1月至4月曾2次在網上實名炮轟張藝謀和高房價,2010年5月6日調離行政崗位。
韓國

  姜東元:男,韓國藝人,其代表有《請不要相信她》 、《狼的誘惑》等。
  姜東潤:韓國九段圍棋高手,師從權甲龍。
  姜虎東 ( 별 자 리 : 쌍 둥 이 자 리 ):韓國演藝名人,曾於1993年大田世博會之際,8小時無休息的和28233人握手,創造了世界紀錄,也是韓國演藝界人士最早被收錄到吉尼斯紀錄的。

姜姓帝王國君

  姜尚:(公元前1129~前1000年待考),字子牙,又名呂尚;東海東呂鄉人(今山東日照,一說其先祖在舜時為官,因功被封於呂邑即今河南南陽,故為呂氏,名呂尚)。商朝末期姜族的首領,周朝初期齊國的締造者,齊國第一任君主。在位時間從公元前?~前1000年待考,終年歲數一百二十九歲(待考)。

  姜汲:(公元前999~前?年待考),亦稱姜及,姜太公姜尚之子;山東營丘人。著名西周時期姜姓齊國第二任國君齊丁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999~前?年待考,終年歲數待考。原來,齊丁公的嫡子薑季子本該在其後受位,但他讓位於其弟姜叔乙,自己則食採於崔邑(今山東章丘),成為後世崔氏一族的始祖。

  姜得:(生卒年待考),齊丁公姜汲之子;山東營丘人。著名西周時期齊國第三任國君齊乙公,在位時間待考,終年歲數待考。齊丁公逝世後,姜得的兄長姜季子本該即位,但他讓位於弟弟姜得,自己去食採於崔邑(今山東章丘),姜叔乙即位,是為齊乙公。

  姜慈母:(生卒年待考),齊乙公姜得之子;山東營丘人。著名西周時期姜姓齊國第四任國君齊癸公,在位時間待考,終年歲數待考。姜慈母史載無多,大約卒於周懿王姬囏末年,傳位於兒子薑不辰。

  姜不辰:(公元前?~前863年待考),亦稱姜不臣,齊癸公姜慈母之子;山東營丘人。著名西周時期姜姓齊國第五任國君齊哀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前863年待考,終年歲數待考。齊哀公死後,他的異母弟姜靜被立為齊國君主,就是齊胡公。

  姜靜:(公元前?~前860年待考),齊哀公姜不辰之弟;山東營丘人。著名西周時期姜姓齊國第六任國君齊胡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862~前860年為期三年,終年歲數待考。為防紀國暗算,齊胡公在公元前861年將國都從營丘(臨淄)遷都薄姑(臨淄西北五十里)。此舉對齊人震動很大,國人皆有怨言,齊哀公同母弟薑山乘機與私黨率營丘人殺死了齊胡公。

  薑山:(公元前?~前850年待考),齊哀公姜不辰之弟;山東營丘人。著名西周時期齊國第七任國君齊獻公,是第六任君齊胡公之異母弟,在位時間從公元前859~前851年為期九年,終年歲數待考。

  姜壽:(公元前?~前825年待考),齊獻公薑山之子;山東營丘人。著名西周時期姜姓齊國第八任國君齊武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850~前825年為期二十六年,終年歲數待考。齊武公十年(公元前841年),是為“庚申西周共和元年”,自這一年起,中國的歷史開始有準確的紀年。在此之前,諸侯年代錯亂,連司馬遷的《史記》亦不能免,只能寄希望於當今的“斷代史研究工程”項目的成果。齊武公二十六年(公元前825年),齊武公病逝,其子薑無忌繼位。

  姜無忌:(公元前?~前816年待考),齊武公姜壽之子;山東營丘人。著名西周時期姜姓齊國第九任國君齊厲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824~前816年為期九年,終年歲數待考。姜無忌即位後,昏憒暴虐,齊國人皆痛恨之,因此聯絡了齊胡公姜靜之子,在齊厲公九年(公元前816年)殺死了齊厲公。但齊胡公之子亦皆戰死,齊國人只好又擁立齊厲公之子薑赤繼位。

  姜赤:(公元前?~前804年待考),齊厲公姜無忌之子;山東營丘人。著名西周時期姜姓齊國第十任國君齊文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815~前804年為期十二年,終年歲數待考。

  姜脫:(公元前?~前795年待考),亦稱姜說,齊文公姜赤之子;山東營丘人。著名西周時期姜姓齊國第十一任國君齊成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803~前795年為期九年,終年歲數待考。

  姜購:(公元前?~前731年待考),齊成公姜脫之子;山東營丘人。著名春秋時期姜姓齊國第十二任國君齊前莊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794~前731年為期六十四年,終年歲數待考。

  姜祿甫:(公元前?~前698年待考),齊前莊公姜購之子;山東營丘人。著名春秋時期姜姓齊國第十三任國君齊釐公,即齊僖公,在位時期從公元前730~698年為期三十三年,終年歲數待考。齊釐公生有兩女,皆“絕色傾城”,長女嫁於衛國君主,即著名的衛宣姜,次女就是著名的魯桓公夫人文姜。

  姜諸兒:(公元前?~前686年),齊釐公姜祿​​甫之子;山東營丘人。著名春秋時期姜姓齊國第十四任國君齊襄公,在位時期從公元前698~686年為期十二年,終年歲數待考。

  姜無知:(公元前?~前686年),齊襄公姜諸兒之堂弟;山東營丘人。著名春秋時期姜姓齊國第十五任國君齊前廢公,在位時期從公元前686~685年為期兩個月,終年歲數待考。

  姜小白:(公元前?~前643年),齊襄公姜諸兒之弟;山東臨淄人。著名春秋時期姜姓齊國第十六任國君齊桓公,春秋五霸之一,在位時間從公元前685~前643年為期四十二年,終年歲數待考。

  姜無詭:(公元前?~前643年待考),亦稱姜無虧,齊桓公姜小白之子;山東臨淄人。著名春秋時期姜姓齊國第十七任國君齊中廢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643~前642年為期三個月,終年歲數待考。

  姜昭:(公元前?~前633年待考),齊桓公姜小白之子;山東臨淄人。著名春秋時期姜姓齊國第十八任國君齊孝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642~前633年為期十年,終年歲數待考。

  姜潘:(公元前?~前613年待考),齊桓公姜小白之子;山東臨淄人。著名春秋時期姜姓齊國第十八任國君齊昭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632~前613年為期二十年,終年歲數待考。

  姜舍:(公元前?~前613年待考),齊昭公姜潘之子;山東臨淄人。著名春秋時期姜姓齊國第十九任國君齊後廢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613~前613年為期五個月,終年歲數待考。

  姜商人:(公元前?~前609年待考),齊桓公姜小白之子;山東臨淄人。著名春秋時期姜姓齊國第二十任國君齊懿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612~前609年為期四年,終年歲數待考。

  姜元:(公元前?~前599年待考),齊桓公姜小白之子;山東臨淄人。著名春秋時期姜姓齊國第二十一任國君齊惠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608~前599年為期十年,終年歲數待考。

  姜無野:(公元?~582年待考),齊惠公姜元之子;山東臨淄人。著名春秋時期姜姓齊國第二十二任國君齊頃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598~前582年為期二十八年,終年歲數待考。

  姜環:(公元前?~554年待考),齊頃公姜無野之子;山東臨淄人。著名春秋時期姜姓齊國第二十三任國君齊靈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581~前554年為期二十八年,終年歲數待考。

  姜杵臼:(公元前?~前490年待考),齊頃公姜無野之子;山東臨淄人。著名春秋時期姜姓齊國第二十五任國君齊景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547~前490年為期五十八年,終年歲數待考。

  姜荼:(公元前?~前489年待考),齊景公姜杵臼之幼子;山東臨淄人。著名春秋時期姜姓齊國第二十六任國君齊晏孺公,即齊晏孺子,在位時間從公元前489~前489年為期十個月,終年歲數待考。姜荼在位僅十個月就被弒,史稱齊晏孺子。

  姜陽生:(公元前?~前485年待考),齊景公姜杵臼之子;山東臨淄人。著名春秋時期姜姓齊國第二十七任國君齊悼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488~前485年為期四年,終年歲數待考。

  姜壬:(公元前?~前481年待考),齊悼公之子;山東臨淄人。著名春秋時期姜姓齊國第二十八任國君齊簡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484~前481年為期四年,終年歲數待考。

  姜驁:(公元前?~前456年待考),齊簡公姜壬之弟;山東臨淄人。著名戰國時期姜姓齊國第二十九任國君齊平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480~前456年為期二十五年,終年歲數待考。

  姜積:(公元前?~前405年待考),齊平公姜驁之子;山東臨淄人。著名戰國時期姜姓齊國第三十任國君齊宣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455~前405年為期五十一年,終年歲數待考。

  姜貸:(公元前?~前379年待考),齊宣公姜積之子;山東臨淄人。著名戰國時期姜姓齊國末代國君齊康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404~前379年為期二十六年,終年歲數待考。

----------------------------

1.天水郡:西漢置郡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西晉移治上圭阝(今甘肅省天水市);2.廣漢郡:西漢治所在乘鄉(今四川金堂東),東漢移治雒縣(今四川廣漢北)。3.河南郡:在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4.渭川郡:姜子牙的後裔,分佈未詳。江蘇連雲港贛榆縣志裡面記載,姜姓,石橋鎮居住,乃是姜子牙的後裔。
歷史來源
「姜」源出
姜姓起源有三:1、炎帝神農氏。《說文》曰:“神農居薑水,因以為氏。”傳說中的炎帝,即神農氏,相傳為中國歷史上最遠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於薑水(今陝西岐山縣),故以薑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發源地。姜姓始自炎帝。2、出自桓氏改姓。據《通志·氏族略》所載:“亙庭昌唐上元中準制改為姜氏。” 唐代上元時有桓姓者改為姜姓。3、出自其他民族改姓。據《宋書·吐谷渾傳》所載,宋時有羌人改姜姓;另有清滿八旗姜佳氏改為姜姓;除此以外,今滿族、侗族、瑤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保安族、白族、俄羅斯族、朝鮮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遷徙分佈
姜姓,是源自遠古時期炎帝的姓。據史書記載,姜姓是炎帝的後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為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說文》曰:“神農居薑水,因以為氏。”虞、夏之際,炎帝裔孫、四岳始祖伯夷,因輔佐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縣),建立呂國,复賜以祖姓姜,以接續炎帝的香火。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國,創建始祖是呂國的呂尚。史書記載說:“呂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孫從封姓。”這樣,分遷到各地的薑姓不斷繁衍發展,到了漢代已發展成為一大望族。據史書記載,早在春秋時期,西戎也有以薑為姓的,故稱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肅敦煌西),後逐漸東遷,約於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領遷至晉南,屬於晉國。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省境內的薑氏,在西漢以前已發展成為關東(今河南靈寶縣函谷關以東地區)大族。到西漢初,為充實關中人口,姜氏從關東遷徙至關中,此後世居天水(今屬甘肅),故族人便以“天水”為郡號。到了漢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蘇、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發展繁衍中心。唐、宋時期,姜氏還分佈於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東等地方及廣東瓊山。到了明、清時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陝西、湖南、貴州、湖北等地。據姜氏族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有一位姜世良遷至福建漳州龍溪縣紅豆村,並在此發跡。其後代子孫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廣東陸豐鹽墩鄉,繼續繁榮發展。後來姜世良11世孫於清乾隆年間由內地移居台灣。此後,閩、粵姜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有的又遠播海外。姜姓在當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國百家姓氏中居於第60位。
堂號
姜姓以“天水”、“龍泰”、“稼穡”、“渭濱”、“敬睦”、“雲磬”、“森陽”等為其堂號。
家族名人
姜子牙:本名呂尚,姜姓呂氏,(公元前1128年-公元前1015),中國歷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
姜小白:即齊桓公,姜子牙的後裔,姜姓呂氏,春秋五霸之首,他任命管仲為相,在“尊王攘夷”的旗幟下,南征北戰,樹立霸主威望。
姜維:(202~264)字伯約,三國蜀漢天水冀縣人。三國時期蜀漢著名軍事家、軍事統帥。

-------------------------------

姜姓源出神農氏,炎帝生於薑水,因以水命姓為姜,裔孫姜子牙周初封於齊,到戰國中期,為田氏所滅,子孫分散,有以國名為氏是齊氏,或以姓為氏是姜氏。秦漢時,姜姓以關東大族向西遷徙充實關中,之後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如今姜姓廣泛分佈於中、朝、韓、菲、泰和印尼等國。[1-4]
姜姓在《百家姓》排第32,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60位,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4%。據考證,從齊國第一代國君姜太公起到現在,共有102個姓氏由姜姓繁衍而來,包括呂、許、謝、紀、丘、盧等64個單姓和淳于、東郭、高堂、子雅、雍門、公牛等38個複姓。[5]
中文名 姜姓 外文名 Jiang;강;luya;ขิง;jahe 得姓方式 以地為氏 郡 望天水郡、廣漢郡[6] 堂 號 稼穡堂、渭濱堂等[6] 當代聚集區 中:魯甘遼黑吉等;韓:晉州等[6] 歷史名人姜尚、姜公輔、姜夔等[6]

歷史發展
炎帝神農氏
炎帝神農氏
先秦時期,姜姓活動的地區主要是甘肅和山東。炎帝生於薑水,因以水命姓為姜,裔孫姜子牙周初封於齊,到戰國中期,為田氏所滅,子孫分散,有以國名為氏是齊氏,或以姓為氏是姜氏。姜姓的歷史在5000年以上,作為氏則始於齊國滅亡之後,至少也有2300年。[1] [2-3] [4]
秦漢時,姜姓在河南靈寶的函谷關以東已經發展為大族,遂以關東大族向西遷徙充實關中,之後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3] [4]
三國和南北朝時,姜姓已經在秦川隴、魯皖蘇浙地區蔓延開來,但其人口中心仍在陝西和山東。[3]
唐宋時期,姜姓進入閩粵地區。唐朝大臣桓庭昌改姜姓。[7]
清朝時東北地區由於山東的移民和滿洲八旗的全面漢化以及漢姓的使用,東北地區姜姓發展迅猛。清滿洲八旗的薑佳氏族全部、章佳氏族一部分集體改姓為姜。[3] [3] [1] [1] [3] [6]
傳統文化
郡望
天水郡、廣漢郡
堂號
姜子牙
姜子牙
天水堂:湘陰姜氏【始祖:(後周)姜松年;先祖:姜應麟】、福建漳州姜世良公後裔、廣東、香港、台灣等地姜姓
稼檣堂:湖北、四川、福建
渭水堂:江蘇沭陽、福建。山東郯城姜姓【始遷祖伯六,明洪武三年奉詔自姑蘇遷徙】、合肥姜氏【始遷祖永貴,明洪武初自句容遷合肥東鄉浮槎山】。
渭濱堂:浙江淳安官川姜氏族。
孝友堂:江西九江瑞昌市井泉莊,為漢姜肱、季江、伯淮三兄弟孝友傳世,大被流芳。
敬義堂:為孝友堂分支,湖南湘潭中湘姜興祿、添恩、添佑派下、四川、湖北陽新、大冶、武漢等地以及浙江遂安城西敬義堂、新定渭川姜氏。
寅清堂:為孝友堂分支,為孝友堂分支,湖北華榮郭店姜姓
表海堂:為孝友堂分支,湖北武漢黃陂姜家灣2500人,江蘇贛榆縣石橋鎮人近6000人。
孝思堂:福建石獅市姜厝姜姓,如今135戶,男丁300餘人。
敬睦堂:
敬勝堂:浙江馀姚、江西南昌
敬德堂: 浙江象山
三孝堂:湖南
森蔭堂:湖南寧鄉
森陽堂:
龍泰堂:
雲磬堂:湖南長沙【明嘉靖三十年崖山公】、寧鄉【始遷祖:[後唐]姜德厚】
瀚靜堂:河北始遷祖浩,清道光間自河北鹽山縣姜家莊遷天津大沽口。
渭璜堂:安徽安慶地區和湖北黃梅地區
寶璜堂:湖北湖北漢陽、打虎莊16莊、
崇本堂:浙江鄞縣姚江姜氏、鄞東梅墟姜氏、浙江慈溪慈東青林姜氏
經草堂:東禪來經草堂,浙江黃岩,黃城姜氏
松柏堂:安徽桐城
馀慶堂:(餘慶堂)安徽桐城皖桐姜氏,江蘇丹陽滕村
龍砂支脈:餘慶堂分支,江蘇江陰
敦本堂:江西南昌城塘姜氏、江西婺源姜氏、安徽池州姜氏
敦睦堂:山東萊陽姜氏
孰樂堂:湖南寧鄉
敦倫堂:湖南邵回
瀚靜堂:始遷祖:(清)姜浩清道光間自河北鹽山縣姜家莊遷天津大沽口
致遠堂:昌邑姜氏
享典堂(惇典堂):浙江金華姜氏
貽安堂:凰林姜氏
聚儀堂:浙江省龍泉市城北鄉,字輩“洪、昌、乾”
東海堂:山東
仁德堂: 山東煙台福山肖家溝,始遷祖姜苛....
忠儀堂:山東
貴三堂:清朝年間,姜洪令、姜申令、姜玉令帶領姜貴春、姜貴林、姜貴芝,在遼寧莊河縣鼓山溝,開辦的以抬錢生意為主。後因槍支官司和經營不善而關閉。
善慶堂(善慶堂)開陽姜氏
獲勝堂(獲勝堂)
養拙堂山東嶧縣姜氏始祖姜壘於清乾隆年間由滕縣遷入700人(現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西集鎮,堂號系清咸豐帝所賜)
璜瑛堂湖北棗陽 ,明代從江西遷移到棗陽
峝支堂:山東海陽,始遷祖:[元]姜朝陽,字桐臣,元時自海陽豬灣村遷居同邑槐樹底。
壽世堂:浙江江山文溪姜氏,始遷祖:[宋]姜嶼; 先祖:[宋]姜璿。以及潭源姜氏、嘉湖姜氏
飛熊堂:先祖:姜東道; 先祖:姜東述; 先祖:姜東遐
敘倫堂:浙江蘭溪澤口姜氏,始祖:(明)姜文二。
樂顏堂:延令姜氏【始祖英四,原籍江西南昌之沙湖,明嘉靖時,其子真九[明]、先三[明],遷居當塗洪山,真九之子後歸南昌,先三子孫落籍當塗,清初,其後裔再徙泰興】
追遠堂:江蘇武進西林姜氏【始遷祖宗揚,譜稱明永樂初自瀨水(或云雲陽)遷武進西林】
魯文盛堂:湖南嶽陽巴陵姜姓【始祖松年,北宋初人。始遷祖十三世孫時升,宋嘉定間由江西分寧縣陂山遷巴陵一都梅田】。
宗祠楹聯
四言通用聯
①望出廣漢;源自姜濱
②岐水世澤;四岳家聲
全聯典指姜姓的源流和郡望。
炎農世澤;渭水家聲
全聯典指姜太公嘗垂釣於渭水之濱。
天水世澤;尚父家聲
全聯典指呂尚,周武王尊為“師尚父”。姜姓,俗稱“姜太公”。
平江保障;白石清歌
上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明州人姜浩,字浩然,有節操,以承信郎臨平江稅務。建炎年間,金兵攻平江,他率軍民極力抵禦。下聯典指南宋南宋朝時期的詞人、音樂家姜夔,字堯章,因與白石洞天為鄰,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人,寓居武康。一生未做官,往來於鄂、贛、皖、蘇、浙間,與詩人詞客交遊。工詩,詞尤其出名,又精通音樂。詞重格律,音節優美,多為寫景詠物及記述客遊之作,詞集《白石道人歌曲》中,自度曲注有旁譜,琴曲《古怨》中並註明指法,為詞與樂譜的合集,又著有《白石道人詩集》、《詩說》、《續書譜》等。
孝徵躍鯉;跡溷牧羊
上聯典指東漢南宋朝時期的廣漢人姜詩,侍奉母親極孝,其母愛吃魚,據說有一天,房前忽然湧出泉水,每日清晨從中躍出一對鯉魚。後官江陽縣令。下聯典指十六國時期前秦冀北人姜宇,字子居,少年時為孤兒,家庭貧苦,為人牧羊,晚上則整夜讀書。苻堅為帝時,他官至京兆尹、御史中丞。
五言通用聯
楚佩分嬃女;班捍續大家
全聯典指清南宋朝時期的女書畫家姜宜,字五峰,如皋人。善墨蘭及竹石,工詩。嘗題其弟恭壽畫蘭云:“楚佩分嬃女,班香續大家”。
六韜能破敵;一榜可封神
上聯典指周朝開國國師姜子牙,又稱姜(呂)望、姜(呂)尚,字子牙,原姓姜,週人稱之為師尚父或太公望,為周初軍事家、謀略家。青年時曾在商都朝歌為吏,後投奔西周,得周文王姬昌的賞識。他根據當時敵我雙方的具體情況,為姬昌提出了逐步翦商增強自己實力,先求改變力量對比、然後伺機進行決戰的謀略方案。經過姬昌施行,終於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為滅商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周文王逝世後,他繼續輔佐其子周武王姬發,進一步削弱商的實力,並最終指揮周軍在牧野之戰中一舉滅商。西周建立後,因功受封於齊。他舉賢尚功,因俗而治;重視工商和軍隊建設,使齊國很快強盛起來,奠定了齊數百年的大國地位。《六韜》雖題為呂望所作,實際上當成書於戰國中後期,但不排除其中反映了呂尚的某些軍事思想。其真實作者已不可考。下聯典指民間傳說“姜太公封神”,封來封去,到最後卻忘記了封賞自己,便只好補封自己為泰山石敢當。姜太公在唐宋時期曾被奉為武成王,與文宣王孔聖,一武一文;明朝以後,雖然關羽成為武聖,姜太公在民間仍很有影響,傳說故事很多,巳有“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之說。把石敢當說成是姜太公的化身,正在於渲染石敢當辟邪的民俗信仰。
七言通用聯
八旬丞相興大業;七歲翰​​林顯奇才
上聯典指周朝姜姓部族首領姜尚,字子牙。曾在崑崙學道,後奉師命輔佐周室。年八旬餘,釣渭水邊為周文王訪得,拜為丞相。後又助周武王完成興周大業。下聯典指明南宋朝時期的書畫家姜立綱,字廷憲,永嘉人。七歲能書,命為翰林秀才。天順中以法書行於天下,稱姜字。日本國門高十三丈遣使求匾,立綱書之。日本使者曰:“此中國惠我至寶也。”
匾贈東瀛稱國寶;畫成牡丹索酒資
上聯典指明南宋朝時期的書畫家姜立綱,字廷憲,永嘉人。曾書匾贈日使者,使者曰:“此中國惠我至寶也。”下聯典指清南宋朝時期的畫家姜思週,字周臣,錢塘人。擅畫牡丹,鉤勒、設色俱佳。嗜酒,醉後逞筆,所作不輕易與人。曾急作一、二幅,付裝潢人郭華陽而索其酒資。
壯志未能吞司馬;大業無慚繼臥龍
此聯爲四川省劍閣縣姜維墓聯。其墓原在劍門關口,後因修川陝公路遷於缽孟寺路灣。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出郊祀禖,帝妃履武;永巷待罪,週後稱賢
上聯典指姜嫄於郊外踏著巨人的足蹟有娠而生后稷。下聯典指周宣王姜姓脫簪珥待罪於永港,感宣勤理朝政。
德衍有餘流長源遠昭日月;厚道無限光前裕後啟後昆
全聯典指唐朝御史姜流光大墓牌樓對聯。姜流光,字德厚,寧鄉黃材姜姓初祖。
大孝神侔,幻奇靈于躍鯉;孤忠天植,纘茂績於伏龍
上聯典指東漢南宋朝時期的孝子薑詩(廣漢人)的典故。下聯典指三國時期蜀漢大將薑維,字伯約,天水人(今甘肅天水),本是魏將,後投奔諸葛亮,受到重用,任征西將軍。諸葛亮逝世後,魏軍攻蜀,他死守劍閣,蜀主劉禪降魏,他被迫假降,臥薪嘗膽,一直準備反魏復蜀,因事敗被殺,功敗垂成。“纘”,謂繼承。“伏龍”,即臥龍,指諸葛亮。
雁序情孚,表敦倫於同被;鷹揚望重,兆匡世於釣璜
上聯典指漢南宋朝時期名人姜伯淮的事典。下聯典指周朝姜姓部族首領姜尚,字子牙。
冠世文章,健羨登瀛學士;超群智勇,榮拜征西將軍
此聯爲姜姓宗祠聯:上聯典指宋南宋朝時期的文學家姜文達,為“十八學士”之一。下聯典指三國蜀將薑維有智有勇事典
天序有倫,自昔一衾常棣樂;水源在渭,於今遠派竹林春
此聯爲台灣省新竹縣北埔鄉姜姓家廟聯上聯說東漢南宋朝時期的廣戚人姜肱,字伯淮,與兩個弟弟仲海、季江相友愛,常常同蓋一床被子而眠。姜肱通五經,又懂星緯之學,朝中徵召,他不去。桓帝曾派畫工繪他的圖像,他用被子蒙著頭,說有病怕見風。中常侍曹節要徵他任太守,他竟遁逃至海邊,多年才回家。常棣,《詩經·小雅》篇名,是宴請兄弟的詩,後用來比喻兄弟。下聯說姜姓起源於渭水的支流薑水,而本支姜姓則遷到了台灣省新竹縣。[9]
字輩排行
唐朝姜公輔主修姜氏統總譜合大成派字輩:“世運承先澤光華繼後如家國文明遠廷賢任爾思一邦登政仕永紹吉人圖三伯從公久天壁可為謨子能輝前志兆泰俊良儲”。
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起姜姓統一字輩:“孝友本厚俊秀芬香前傳衍慶勳烈降昌肇基建業丹書訓詳英才左漢忠信相唐封侯賜爵祖武留芳”。注:以炎帝第一百八十九世為“孝”字輩開始續延。
姜姓名人
古代
最早的是西周時的中國歷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姜子牙(本名呂尚,姜姓呂氏)。後裔姜小白(齊桓公,姜姓呂氏)為春秋五霸之首,他任命管仲為相,在“ 尊王攘夷 ”的旗幟下,南征北戰,樹立霸主威望。此後,歷代不乏傑出人物。東漢彭城廣戚人、隱士姜肱,史書稱其“家世名族”,他不僅學問高,而且與二弟姜仲海、姜季江俱以孝行著聞,兄弟相互友愛,常同被而眠,後人常用“ 姜被 ”比喻兄弟友愛。東漢還有姜詩,與其妻以事母至孝聞名,其後發展成為姜氏較為繁盛的一支。
三國時有天水郡冀縣人、蜀漢著名軍事家、軍事統帥姜維;
唐代有兩位姜姓宰相,除祖籍甘肅蘭州的左相姜公輔外,還有唐高宗時宰相姜恪;
南宋有饒州鄱陽人、著名詞人兼音樂家姜夔;
南宋還有濠州人、抗元名將薑才;
明代有瑞安人、書畫家姜立綱;
清代有江蘇揚州人、書畫家姜彭,浙江慈溪人、文學家姜宸英,曾參與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廠衛”之害,善工書法,能詩文,被譽為“ 江南三布衣 ”之一;
如皋人、女書畫家姜宜,善墨蘭及竹石,工詩;錢塘人、畫家姜思週,擅長牡丹,鉤勒、設色俱絕。嗜酒,醉後逞筆;象山人、乾隆進士姜炳璋,多善政,民有“慈父母”之稱;
安徽亳縣人、清軍將領薑桂題;
近現代及當代
近現代有皖西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創建人之一姜鏡堂等。
畫家、“江山行”畫家組主持畫家、國畫家姜東;
國學大師、楚辭學、敦煌學、語言音韻學、歷史文獻學家、教育家姜亮夫;
數學教育家、南開大學數學系的創始人姜立夫;
浙江蒼南人、數學家、拓撲學家姜伯駒;
祖籍山東煙台的國家特一級演員,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
祖籍河南郟縣的易學家、中國國學文化研究會會長姜智元;
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常委副委員長、生態學家姜春雲;
瀋陽市政府副市長,民進遼寧省副主委薑軍
第二十三屆全國學聯副主席姜風鳴
中國大陸演員、導演、編劇姜文
綿陽微電影協會榮譽主席姜聯
商務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姜增偉等。

------------------------

齊姓的來源

 2016-05-31:19:13:25

齊姓的來源
一、來源有四。
1、源出風姓,為故地伏羲氏之後。
伏羲氏也稱太皋,其時代早於黃帝時代,為風姓。其後裔中有一支開始居於逢地,在今河南開封地區。到商朝時,由河南向東遷移到山東的臨朐西的逢山,建立了逢國,為商朝的屬國。逢國後裔中的一支沿河向下游遷移,到長有「齊」的地方,成為善於栽培「齊」的氏族,遂改稱有齊氏。其所經過的河稱齊河或濟河,並建立了齊國,故地在今山東淄博市的臨淄。到西周初,周成王征服東夷時滅了齊國,齊人遂以國為氏。風姓齊氏的歷史至少有3200多年。但是,後來世系不清,這支風姓齊氏完全融合進姜姓齊氏中了。
2、系出姬姓,為周文王的後代。
周武王滅商后,封其九弟康叔於衛,古城在今河南淇縣東北的朝歌,即商朝的都城。到春秋後期,衛惠公之庶兄衛昭伯之長子,因故失名,沒獲得封爵,去世后被謚為齊子,其孫齊惡遂以其謚為氏。姬姓齊氏得姓的歷史也有2500多年。這支姬姓齊氏為齊姓的正宗,是當今齊姓群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3、出自姜姓,為姜子牙的後代。
太公望姜子牙,也稱呂尚,是炎帝的後裔,在周文王滅商中立下了大功。到周成王征服東夷時滅了風姓齊國,把他封給姜子牙,是為姜姓齊國。到齊桓公時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西年前379年,已為戰國後期,傳位29代的姜姓齊國為大臣田氏所奪。齊國後裔有的遂以國名為氏,姜姓齊氏得姓的歷史也有2300多年。
4、外族基因的流入:
齊姓的外族血液大批流入主要發生在西漢末,王莽的新潮時期,甘肅武都地區的氏族大舉進入西北,氐人中齊氏是大族。經歷東晉,到十六國的前秦和後秦時,氏族的齊氏一直在朝中居要位。進人南北朝後氐族齊人很快融合進西北的漢族之中,當今的甘肅地區的齊姓與此氐族頗有淵源。
清朝初期,再一次發生了大批外族基因流入齊姓族中事件。清滿洲八旗的喜塔喇氏和齊佳氏族全體改姓漢族齊姓,並與當地漢人混居,大部分同化成為東北地區的漢族。其中滿洲八旗的齊佳氏族很可能其先民來自漢人。為冀魯大地早期移民東北的齊姓族人,被滿化后融人滿洲旗籍。東北地區的齊姓已經成為當今齊姓的主要組成部分了。
二、遷徙分佈,聚集地
在先秦時期,齊姓主要活動於河南北部、河北和山東地區。漢晉時期,西北氏族齊姓興起,也一直活躍在北方地區。唐朝時期,齊姓已經西南入四川,東南渡長江進入江西和浙江等地。
宋朝時期,齊姓大約有近8萬人,主要分佈於安徽、河北、江西、山東、河南、甘肅等,此六省大約佔全國齊姓人口的90%,排在第一百三十位以後。
明朝時期,齊姓大約仍有近8萬人門派在第一百六十位之後。宋、元、明600年中人口基本沒有增加。當時山東、河南、河北、山西四省是齊姓比較集中的地區,大約佔齊姓總人口的76%。其次在浙江和江西。齊姓的聚集中心基本在北部偏東。
三、郡望堂號
【堂號】
簡禮堂:周朝初期,把姜太公封到齊國。過了五個月,子牙來朝廷彙報工作。宰相周公問他:你們國家這麽快就緒了?子牙答道:我簡其君臣,禮其從俗。意思是簡化君臣之間的交往,一切禮儀從俗。周公聽了讚揚說:推行政策法令,如果過於繁瑣,人民就不敢接近你;只有平易近人,人民才能真心擁護你。
【郡望】
1、汝南郡:漢高帝置郡。相當於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2、高陽郡:本戰國時高陽邑。北魏置青州高陽郡,在今河北省高陽縣一帶。
3、中山郡:戰國為中山國,被趙國所滅。漢高帝置中山郡,相當於今河北省北部地區。
四、齊姓血型
齊姓人群的血型分佈總的是:O型佔31.7%,A型佔28.2%,B型佔30.5%,AB型佔9.6%。
五、當代齊姓的分佈
當代齊姓的人口約140萬,為全國第一百二十三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1%。自宋朝以來1000年中,齊姓人口增加率呈∨形的態勢。齊姓的第一大省為河北,大約佔全國齊姓人口的16.6%。齊姓目前分佈主要在河北、遼寧、河南、吉林四省,大約佔全國齊姓人口的55%。其次分佈於黑龍江、山東、安徽、山西,這四省又集中了20%。全國形成了以冀遼為中心經中原,西聯晉陝,北挺東北的齊姓分佈帶。
齊姓的人群中分佈在冀京津、黑吉遼、山東大部、內蒙古東部、山西東北端、陝甘寧交界區、川甘青連接地,齊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大約為0.21%,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5%以上,以上區域約佔國土總面積的20.8%,居住了齊姓人口的53%。在河南、山東南段、內蒙古中部、晉陝甘寧大部、新疆西北、鄂皖蘇北部,齊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大約為0.14%—0.21%之間,以上區域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5.3%,居住了齊姓人口的24%。

----------------------------------------------

姜姓,是源自遠古時期炎帝的姓。據史書記載,姜姓是炎帝的後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為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說文》曰:“神農居薑水,因以為氏。” 傳說中的炎帝,即神農氏,相傳為中國歷史上最遠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於薑水(今山西岐山縣),故以薑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發源地。後來在歷史的進程中,由於各種原因,炎帝的許多子孫已變易為其他姓氏。虞、夏之際,炎帝裔孫、四岳始祖伯夷,因輔佐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縣),建立呂國,复賜以祖姓姜,以接續炎帝的香火。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國,創建始祖是呂國的呂尚。史書記載說:“呂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孫從封姓。”呂尚,既為神農氏的後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於呂,故從封姓改叫呂尚。其子孫世襲齊國國君,歷29世。後來齊國在戰國時被田和所滅,齊國變為田氏政權,其子孫後代分居各地,多以薑為姓。這樣,分遷到各地的薑姓不斷繁衍發展,到了漢代已發展成為一大望族。據史書記載,早在春秋時期,西戎也有以薑為姓的,故稱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肅敦煌西),後逐漸東遷,約於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領遷至晉南,屬於晉國。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省境內的薑氏,在西漢以前已發展成為關東(今河南靈寶縣函谷關以東地區)大族。到西漢初,為充實關中人口,姜氏從關東遷徙至關中,此後世居天水(今屬甘肅),故族人便以“天水”為郡號。到了漢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蘇、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發展繁衍中心。唐、宋時期,姜氏還分佈於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東等地方及廣東瓊山。到了明、清時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陝西、湖南、貴州、湖北等地。據姜氏族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有一​​位姜世良遷至福建漳州龍溪縣紅豆村,並在此發跡。其後代子孫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廣東陸豐鹽墩鄉,繼續繁榮發展。後來姜世良11世孫於清乾隆年間由內地移居台灣。此後,閩、粵姜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有的又遠播海外。姜姓名人,最早的是周時的薑子牙。此後,歷代不乏傑出人物。東漢的隱士姜肱,史書稱其“家世名族”,他不僅學問高,而且與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聞,兄弟相互友愛,常同被而眠,後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愛。東漢還有姜詩,與其妻以事母至孝聞名,其後發展成為姜氏較為繁盛的一支。三國時有蜀漢的薑維,天水人,本為魏將,後歸蜀,得到諸葛亮的信任。曾繼諸葛亮之後繼領其軍,後任大將軍,是位有名的大臣;唐代,有兩位姜姓宰相,除姜公輔外,還有唐高宗時宰相姜恪;南宋有著名詞人、音樂家姜夔,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工詩,精通音樂,滿腹經論,可惜由於當時秦檜當政,因姜夔唾棄他的為人,後隱居;南宋還有名將薑才;明代有書畫家姜立綱;清代有文學家姜宸英,曾參與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廠衛”之害,善工書法,能詩文,被譽為“江南三布衣”之一。近現代有皖西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創建人之一姜鏡堂等。姜姓在當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國百家姓氏中居於第60位。 一姓氏源流
1、姜姓來源於遠古的炎帝神農氏,為許多文獻如《元和姓氏》、《說文解字》、《新唐書》記載。《水經註》雲:“岐水,又東迳姜氏城南,為薑水。”作為“三皇”之一的神農氏,出生於陝西岐山西南方的薑水河畔,即以薑為姓,子孫世代相傳。姜姓與姬、媙等20個古姓均起源於公元前兩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會,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與姜同為神農氏後裔的還有齊、甫申、呂、紀、許、向等姓。  
2、出自亙氏改姓。據《通志·氏族略》所載:“亙庭昌唐上元中準制改為姜氏。”
二遷徙分佈  
傳說中的炎帝,號烈山氏,亦即神農氏。因生於薑水(今陝西岐山縣),便以薑作姓。姜姓在歷史的演進中分佈於華夏各地,在這個過程中也有的後裔改為別的姓氏。
商周:四岳是由姜姓的羌族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在和姬姓部落結成聯盟之後,他們與“子姓”商族平行發展。他們所結成的盟軍後來打敗了殷紂王,滅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春秋:春秋時代的齊國,就是倚了姜氏後裔發展成為五霸之一。齊國在齊威王時,又成為戰南),便以薑為姓。姜姓在歷史的演進中分佈於華夏各地,在這個過程中也有的後裔改為別的姓氏。
夏朝:夏朝,炎帝后裔伯夷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縣西),建立呂國。另外姜氏後裔還建有申、許、齊等諸侯國。申國原居今陝西、山西間;許國在今河南昌東;齊國建都於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臨淄北。根據《史記·周本紀》的記載,週族部落系古戎人的一支,為姜姓,也稱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肅省敦煌西),逐漸東遷,公元前638年遷至晉南,屬於晉國。
漢代: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的薑氏在西漢以前已發展成為關東大族,至西漢作為關東大族遷至關中,此後居天水(今屬甘肅)。東漢還有姜詩,廣漢(今四川謝洪縣南)人,發展為較為著名的一支。這說明漢代已有居住於今江蘇、四川的。唐代出現了九真(今越南清化省)姜氏。唐宋:唐宋時期還有分佈於今河北、河南、江西、浙江、安徽、山東及廣東的。
明清:明清時期今山西、陝西、貴州、湖南、福建、湖北等省也有姜姓的聚居點。

-------------------------------

【姜姓源流】

jiāng是源自遠古時期炎帝的姓。

據史書記載,姜姓是炎帝的後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為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說文》曰:“神農居薑水,因以為氏。”傳說中的炎帝,即神農氏,相傳為中國歷史上最遠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於薑水(今山西岐山縣),故以薑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發源地。

【遷徙分佈】

後來在歷史的進程中,由於各種原因,炎帝的許多子孫已變易為其他姓氏。虞、夏之際,炎帝裔孫、四岳始祖伯夷,因輔佐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縣),建立呂國,复賜以祖姓姜,以接續炎帝的香火。

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國,創建始祖是呂國的呂尚。史書記載說:“呂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孫從封姓。”呂尚,既為神農氏的後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於呂,故從封姓改叫呂尚。其子孫世襲齊國國君,歷29世。後來齊國在戰國時被田和所滅,齊國變為田氏政權,其子孫後代分居各地,多以薑為姓。這樣,分遷到各地的薑姓不斷繁衍發展,到了漢代已發展成為一大望族。

據史書記載,早在春秋時期,西戎也有以薑為姓的,故稱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肅敦煌西),後逐漸東遷,約於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領遷至晉南,屬於晉國。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省境內的薑氏,在西漢以前已發展成為關東(今河南靈寶縣函谷關以東地區)大族。到西漢初,為充實關中人口,姜氏從關東遷徙至關中,此後世居天水(今屬甘肅),故族人便以“天水”為郡號。到了漢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蘇、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發展繁衍中心。唐、宋時期,姜氏還分佈於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東等地方及廣東瓊山。到了明、清時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陝西、湖南、貴州、湖北等地。據姜氏族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有一位姜世良遷至福建漳州龍溪縣紅豆村,並在此發跡。其後代子孫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廣東陸豐鹽墩鄉,繼續繁榮發展。後來姜世良11世孫於清乾隆年間由內地移居台灣。此後,閩、粵姜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有的又遠播海外。更多:http://www.51240.com/

【姜姓名人】

姜姓名人,最早的是周時的薑子牙。此後,歷代不乏傑出人物。東漢的隱士姜肱,史書稱其“家世名族”,他不僅學問高,而且與二弟姜仲海、姜季江俱以孝行著聞,兄弟相互友愛,常同被而眠,後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愛。東漢還有姜詩,與其妻以事母至孝聞名,其後發展成為姜氏較為繁盛的一支。

三國時有蜀漢的薑維,天水人,本為魏將,後歸蜀,得到諸葛亮的信任。曾繼諸葛亮之後繼領其軍,後任大將軍,是位有名的大臣;唐代,有兩位姜姓宰相,除姜公輔外,還有唐高宗時宰相姜恪;宋有著名詞人、音樂家姜夔,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工詩,精通音樂,滿腹經論,可惜由於當時秦檜當政,因姜夔唾棄他的為人,後隱居;南宋還有名將薑才;明代有書畫家姜立綱;清代有文學家姜宸英,曾參與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廠衛”之害,善工書法,能詩文,被譽為“江南三布衣”之一。近現代有皖西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創建人之一姜鏡堂等。

姜姓在當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國百家姓氏中居於第60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