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File:Treaty of Tordesillas.jpg

《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教皇子午線

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
葡萄牙保存的條約版本的首頁
創建日期 1494年6月7日
西班牙托爾德西里亞斯
批准日期 (西班牙)1494年7月2日
(葡萄牙)1494年9月5日
保管地 (西班牙)西印度群島綜合檔案館
(葡萄牙)國家檔案研究所
作者 教皇亞歷山大六世
簽署人 費爾南多二世
伊莎貝拉一世
若昂二世[1]

File:Spain and Portugal.png

圖示分隔卡斯蒂利亞(今西班牙)和葡萄牙勢力範圍的界線: 1494年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規定的子午線(紫線)以及1529年薩拉戈薩條約規定的子午線(綠線)

《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西班牙語:Tratado de Tordesillas,葡萄牙語:Tratado de Tordesilhas )是地理大發現時代早期,兩大航海強國西班牙帝國和葡萄牙帝國在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的調解下,於1494年6月7日在西班牙卡斯蒂利亞的小鎮托爾德西利亞斯簽訂的一份旨在瓜分新世界的協議
條約規定兩國將共同壟斷歐洲之外的世界,並將穿越當時已屬葡萄牙的西非維德角群島與哥倫布最早為西班牙發現的美洲土地古巴島和伊斯帕尼奧拉島連線中點的經線作為兩國的勢力分界線。這條經線位於維德角以西370里格,即西經46°37'附近。分界線以西歸西班牙,以東歸葡萄牙。西、葡兩國分別於該年的7月2日和9月5日批准了該條約。這條分界線也被稱為教皇子午線
儘管當時歐洲人對新大陸地理勘測還十分模糊,西、葡兩國都較好地履行了條約。然而,條約漠視了其他歐洲強國的權利,在英格蘭、法國崛起後,遭到抵制。
主條目:阿爾卡蘇瓦什條約
《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簽署之前的1479年9月4日,共治西班牙的費迪南德和伊莎貝拉已經與葡萄牙國王阿方索簽訂了《阿爾卡蘇瓦什條約(Alcáçovas)條約》。該條約結束了卡斯蒂利亞王位繼承戰爭,並附有關於兩國爭奪控制大西洋和非洲海岸的條款。條約確保加那利群島歸屬西班牙,而馬德拉群島、亞速爾群島、維德角、幾內亞島等地以及其他已知或未知的大西洋權益全部歸於葡萄牙所有。
後續
主條目:薩拉戈薩條約
1500年葡萄牙探險家佩德羅·卡布拉爾意外越過子午線,並發現了巴西。1512年葡萄牙在太平洋發現了極有經濟價值的香料群島摩鹿加。這引起了西班牙的垂涎。1521年環球航行的由西班牙資助的葡萄牙探險家麥哲倫,也在摩鹿加登陸。西班牙與葡萄牙在這裡遭遇。葡西兩國從1523年開始談判,至1529年達成《薩拉戈薩條約》(Treaty of Zaragoza),修訂勢力範圍界線,並明確這一分割線在太平洋上的位置。太平洋分界線劃在摩鹿加群島以東,西班牙退出摩鹿加群島,葡萄牙為此賠償西班牙35萬金Ducat。而太平洋分界線以西的菲律賓則繼續被西班牙統治。

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_互動百科 - https://goo.gl/78DToI

圖片搜尋結果

海洋世界第一次瓜分--教皇子午線
1493年3月哥倫布首航,為教宗亞歷山大六世所知,為避免日後爭端,西國請教宗仲裁。十五世紀基督會有默契,教宗有權將新發現的土地,尚未發現的土地,交由基督教統治者治理。1493年亞歷山大六世作出仲裁,線以東屬葡,以西屬西班牙。
但葡王若奧二世 Joanii(1481〜1495) 不滿意條約內容,要求重新劃界,1494年6月7日重新畫界,在西班牙北部托德西拉斯簽訂條約( 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 ),同意在佛得角群島以西約370裡加(1裡加是5.92公里)分界,稱教皇子午線,線之東的土地歸葡萄牙,以西之地歸西班牙
當麥哲倫船抵達摩鹿加群島與菲律賓,西,葡兩國又為太平洋島嶼的歸屬權起了衝突。1529年雙方又再度訂約-薩拉哥薩條約(條約薩拉戈薩),規定以摩鹿加群島以東17度為界,在東半球分界;界西為葡萄牙,線東為西班牙,於是麥哲倫在太平洋上的島嶼為西班牙所有。
以上是近代海洋世界第一次的瓜分。

--------------------------

隆慶開關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隆慶元年(1567年),福建巡撫涂澤民上書明穆宗,「請開市舶,易私販為公販」(私販指走私商,公販指合法商人),明穆宗順水推舟,開放了福建漳州的月港一處口岸,史稱「隆慶開關」。私人的海外貿易獲得了合法的地位,東南沿海的海外貿易再次迅速興起[1] 。但是這項政策只開放了一處口岸,而且只允許泉州和漳州的商人對外貿易[2],並且仍禁止對日貿易。
影響
白銀流入
中國學者王裕巽經過分析認為,從1567年「隆慶開關」到1644年明朝滅亡的七十多年間,海外流入大明國的白銀總數大約為3億3千萬兩,相當於當時全世界生產的白銀總量的三分之一[3][4] 。並且全球三分之二的貿易與中國有關[5] 。
隆慶開關使得歐洲人在美洲開採到的「廉價」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這一方面使白銀成為中國的流通貨幣,另一方面使中國不必再因擔心貴金屬外流而限制對外貿易,但也為明朝覆亡埋下了隱患。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意味著明朝將自己的貨幣控制權拱手讓與他人。當白銀過量流入中國致使物貴銀賤(通貨膨脹)後,美洲白銀流入中國的動力開始下降,1630年以後出現了白銀流入不足的問題,導致中國迅速跌入通貨緊縮。這一問題產生了兩個災難性後果:一是百姓折成白銀的納稅負擔驟然加重,二是政府折成白銀的稅收大幅減少,前者引發農民暴動,後者削弱了政府採取軍事行動的財力,最終導致明朝在內憂外患中滅亡。[6]
收藏熱
隆慶開關之後,海外大量的珍貴原材料,比如黃花梨、紫檀、象牙、犀牛角等進口到中國來,引發中國社會士大夫階層古玩雜件收藏熱。當時,部分中小型靈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等流行用硬木代替晉唐宋元的石材製成底座,把奇石「供」起來欣賞之後,「供石」之名稱也漸漸約定俗成[7] 。
評價
隆慶開關是明代繼鄭和下西洋之後對外關係中又一重大事件,標誌著明朝的對外交往從官府層面轉向民間層面。曾經為官方獨占的海外貿易逐步讓位與與之相比遠遠更具活力和發展前途的民間海外貿易[8] 。但也為明朝覆亡埋下了隱患。

-------------------------

圖片搜尋結果

把世界一分為二的法令
西班牙珍寶船隊+馬尼拉郵船1565年至1815年期間,航行於

教皇子午線──人類史上第一次瓜分地球

新航路開闢初期,葡萄牙捷足先登,發現了好望角及非洲大陸,葡萄牙人首航的豐厚收穫引起了西班牙的嫉妒,雙方在非洲首先展開角力。在海上,西班牙急起直追,後來,哥倫布從歐洲向西橫渡大西洋發現了美洲,雙方對海洋發現的爭奪更加激烈。1494年6月,經過教皇亞歷山大六世(西班牙人)的協調,兩國在西班牙卡斯蒂利亞的托爾德西里亞斯小鎮簽訂了一份旨在瓜分新世界的協議《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協議規定兩國將共同壟斷歐洲之外的世界,並特別將位於佛得角群島以西大約位於西經46 ° 37'的南北經線,為兩國的勢力分界線:分界線以西歸西班牙,以東歸葡萄牙。西、葡兩國分別於該年的7月2日和9月5日批准了該條約。這條分割線,也就是臭名昭著的教皇子午線。大體是歐洲- 非洲以東發現的土地歸葡萄牙,以西發現的屬西班牙。這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第一次瓜分地球。
隨後,達·伽馬為葡萄牙找到了通往東方印度的新航路,沿途為葡萄牙開拓了不少的海上疆土。美洲的發現和東方新航路的開闢使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上競爭暗潮洶湧。1500年葡萄牙探險家佩德羅·卡布拉爾意外越過子午線,發現了南美的巴西,接著,1512年又在太平洋發現了極有經濟價值的香料群島摩鹿加(今印度尼西亞境內)。這更引起了西班牙的垂涎。1521年代表西班牙的探險家麥哲倫沿當年哥倫布的向西航線作環球航行,也在摩鹿加登陸,與葡萄牙人在這裡遭遇。佩德羅·卡布拉爾的違規和麥哲倫的到達使葡西的海上爭奪更加白熱化,在菲律賓,西、葡兩家用刀劍爭奪香料群島的所有權;在歐洲,這兩家則用紙筆來解決這個問題,經過馬拉鬆的談判,兩國於1529年4月簽訂了薩拉戈薩條約。達成修訂勢力範圍界線的新協議,並明確劃分在太平洋上的位置。太平洋分界線劃在摩鹿加群島以東,西班牙退出摩鹿加群島,葡萄牙則給予西班牙巨額補償。而太平洋分界線以西的菲律賓則繼續被西班牙統治,因此西班牙在亞洲擁有了菲律賓和巴西以外的美洲。葡萄牙的殖民地則遍布非洲、巴西、以及環大西洋、印度洋航線的島嶼。這種秩序大約維持了半個世紀,然而世事變遷,隨著新大國的崛起,荷蘭、法國、英國先後加入殖民地的掠奪行列,固有的現狀被打破。日漸衰落的老牌殖民帝國葡萄牙、西班牙力不從心地紛紛敗陣,領地不斷被蠶食,伴著英國的後來居上,各國眾多領地成為“米字旗”下的盤中餐,大部被英國一一收入囊中,大國首次安排世界格局的教皇子午線終於壽終正寢。

---------------------------------------------------------

教宗亞歷山大六世
哥倫布第一次航海發現美洲後,於1493年回到了歐洲。那時,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起了紛爭,焦點是到底誰有權控制新大陸的貿易,對居民施行殖民統治。為了解決爭端,西班牙君主請求教宗亞歷山大六世作出裁決。

教宗給兩國君主劃分土地
在此之前,西班牙、葡萄牙和教宗已經考慮過新發現的土地的歸屬問題。1455年,教宗尼古拉五世曾授予葡萄牙特權,容許葡萄牙開發非洲的大西洋海岸,如果發現新的土地,包括海島,就可以據為己有。1479年,葡萄牙和西班牙簽訂了《阿爾卡蘇瓦什條約》。根據這項條約,葡萄牙國王阿方索五世和王子約翰把加那利群島的統治權給了西班牙的費迪南國王和伊莎貝拉女王。作為交換條件,西班牙承認葡萄牙可以壟斷非洲貿易,也有權統治亞速爾(亞述)群島、佛得角群島和馬德拉。兩年後,教宗思道四世重申這項條約的效力,聲明日後在加那利群島南面和東面發現的一切土地都要歸葡萄牙所有。

後來,約翰王子登基成為葡萄牙國王約翰二世。哥倫布發現美洲後,約翰二世堅稱新大陸是屬於葡萄牙的。西班牙的兩個君主當然不接受,所以請求剛剛即位的教宗亞歷山大六世作出裁決,目的是取得美洲新大陸的殖民統治權,並使原住民歸信基督教。

教宗亞歷山大六世在地圖上揮筆一劃,就把世界一分為二了
教宗頒布了三道法令。第一道法令是,教宗“奉全能天主之命”,把新發現的土地賜予西班牙,並永遠歸其所有。第二道法令是,教宗在佛得角群島以西560公里(350英里)外劃定了一條東西界,規定界線以西發現的土地都歸西班牙所有。教宗在地圖上揮筆一劃,就把世界一分為二了!根據第三道法令,西班牙的勢力範圍可以向東擴展到印度。約翰二世對此十分氣憤,因為葡萄牙人才剛剛繞過非洲的最南端,把貿易路線延伸到印度洋。

在地圖上重新劃定界線
約翰二世對教宗亞歷山大六世 *的決定十分不滿,索性找費迪南國王和伊莎貝拉女王談判。作家威廉·伯恩斯坦説:“西班牙君主害怕這個暴虐的葡萄牙國王,況且自己正忙着管治新大陸,顧不上其他事,所以願意適當讓步,跟葡萄牙達成協議。”1494年,兩國在西班牙的托爾德西里亞斯鎮,簽訂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

根據《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教宗亞歷山大之前劃定的界線往西移了1480公里(920英里),葡萄牙聲明,從此非洲和亞洲全都屬於葡萄牙了。雖然美洲新大陸還是歸西班牙,但由於界線往西移了,葡萄牙後來得到了一大片新發現的土地,就是現在的巴西。

教宗頒布的法令授予西班牙和葡萄牙擁有和保衛新領土的權力,結果引發了很多血腥戰爭。這些法令完全無視原住民的權利,導致他們被壓迫、被剝削。不但這樣,由於這些法令造成的利益衝突,各國在幾百年間不斷為領土和公海自由你爭我奪。

事件簡介
歷任教宗敦促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探索新大陸時要讓所有異教徒歸信基督教。
1493年,教宗亞歷山大六世在大西洋中間劃定了一條界線,聲明界線西面的土地由西班牙管治。
西班牙憑着教宗亞歷山大頒布的法令和其他類似法令,把新發現的土地據為己有。
由於教宗頒布的法令造成利益衝突,歐洲各國在幾百年間不斷爭奪領土。
“大西方主義”
一分為二的世界地圖
作家巴納比·羅杰森説:“羅馬教皇把大片土地分割開來,給了歐洲的兩個小帝國,現在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其實這就是‘大西方主義’的典型例子。”他還説,教宗的法令“可説是為後來所有殖民帝國的暴虐統治開了綠燈”。

-----------------------------------------------

File:Manilajf9742 16.JPG

馬尼拉郵船(Galeón de Manila),是1565年至1815年期間,航行於菲律賓馬尼拉與新西班牙總督區阿卡普爾科(今墨西哥阿卡普爾科Acapulco)之間的船隊。該船隊每年定期航行一次或兩次,橫穿太平洋,將大量的中國商品,經菲律賓中轉運往美洲甚至西歐。同時也將大量的美洲白銀經菲律賓中轉輸入到中國。船隊一直到墨西哥獨立戰爭後才停運,歷時達兩百五十年。該船隊曾被認為是西班牙珍寶船隊中的一支

西班牙珍寶船隊是指從16世紀開始,由西班牙組織的,定期往返於西班牙本土和其海外殖民地之間,運送貴金屬和其他特產品的大型船隊。運輸的貨物包括金銀、寶石、香辣料、菸草、絲綢等。
珍寶船隊通常包含有兩支:一支是加勒比珍寶船隊,由西班牙本土前往美洲新大陸(主要停泊港口包括哈瓦那、韋拉克魯斯、波托韋洛、卡塔赫納)。另一支則往返於亞洲菲律賓的馬尼拉和墨西哥西岸的阿卡普爾科之間,被稱為馬尼拉船隊,負責將亞洲的貨物送到墨西哥。亞洲的貨物到達墨西哥後會被集中運送到韋拉克魯斯並最終由加勒比珍寶船隊運回西班牙。

16世紀的塞維亞港
歷史
從哥倫布1492年的第一次遠征開始,西班牙就開始源源不斷地從新大陸獲取貴重資源和特產品。1520年後,為應對逐漸增多的私掠行為和海盜攻擊,西班牙決定將分散的運輸船組織成兩支定期航行的大型船隊並為之配備了重武裝。這兩支船隊皆從塞維亞(1707年後是加的斯)出航,裝載著歐洲的貨物(有時還載有非洲奴隸),其中一支前往古巴和墨西哥,另一支前往南美大陸(主要停泊在卡塔赫納和波托韋洛)。完成貿易和貨物裝卸後,兩支船隊在古巴的哈瓦那會合併返回歐洲。
通過派遣定期船隊,西班牙官方控制了本土和殖民地之間的貿易。西班牙法律對私人貿易限制嚴格,殖民地自身只能與一個指定的本土港口(塞維亞)進行貿易,且西班牙皇室向私人貨物徵收20%的稅,因此不少西班牙和其他國家的商人為了逃稅經常進行走私,使得實際上運到西班牙的貨物要遠多於記錄在案的數量。

西班牙大帆船
這樣的壟斷持續超過兩個世紀,也使得西班牙成為歐洲最富有的國家。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利用這些財富在16和17世紀進行了頻繁的戰爭,其對手囊括了鄂圖曼帝國和大多數的歐洲主要國家(除了神聖羅馬帝國)。但是,從殖民地大量流入的貴金屬終於在17世紀引發了歐洲的價格革命,並逐漸摧毀了西班牙的經濟,同時也造成了美洲貴金屬的減產。
珍寶船隊1550年時只有17艘船,到了16世紀末已有超過50艘西班牙式大帆船(Galeón,又名蓋倫帆船)。17世紀中後期,船隻的數量減少到了巔峰時期的一半並繼續萎縮。不過在17世紀的最後十年間,因為貿易和經濟的恢復,船隊得以再次擴大,並一直持續到18世紀西班牙波旁王朝期間。
從17世紀到18世紀中葉,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和西屬西印度群島不斷受到其殖民對手的侵襲,使得西班牙的航路一直受到威脅:英國於1624年取得了聖基茨,1655年占領牙買加;法國1625年奪取聖多明戈(法屬聖多明戈,即現在海地);荷蘭1634年占領庫拉索。1739年,英國海軍上將愛德華·弗農(Edward Vernon)襲擊了波托韋洛。1762年英國占領哈瓦那和馬尼拉更迫使西班牙暫時放棄了組織大型運輸船隊的模式。不過隨著哈瓦那和馬尼拉1764年重歸西班牙控制,珍寶船隊在大西洋和太平洋恢復了航行。
1765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三世開始逐漸放鬆貿易管制。1780年後,西班牙開放了殖民地自由貿易。1790年,負責管理殖民地貿易的機構關閉,這一年也是珍寶船隊定期出航的最後一年,之後的運輸任務則由海軍船隻單獨、分散承擔。
儘管很多人認為有大量的西班牙運輸船隻被英國或荷蘭摧毀或奪取,但實際上只有很少的船隻遭此命運。只有荷蘭人皮特·海因(Piet Hein)於1628年馬坦薩斯灣海戰中成功奪取了西班牙珍寶船隊並將貨物安全運回了荷蘭。1656年和1657年,英國海軍上將羅伯特·布萊克(Robert Blake)在加的斯之戰中曾摧毀過該船隊,不過船上大部分貨物已被西班牙人運上岸。1702年,珍寶船隊在維哥灣海戰中再次被摧毀,但大部分的貨物同樣也被西班牙人安全運到了陸地上。所有這些戰鬥全都發生在近岸海灣,沒有一次發生在外海。至於馬尼拉船隊,歷史上只有四艘船被奪取。雖然戰鬥和風暴(1622,1715和1733年船隊遭遇過大風暴)造成了一定的損失,但總的來說,珍寶船隊仍然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大型海軍行動。
那些由於戰鬥或風暴而沉沒的西班牙寶藏船一直是現代尋寶者和打撈者的主要目標,其中部分船隻和寶藏已經被成功打撈並重現於世。

File:La sevilla del sigloXVI.jpgFile:16th century Portuguese Spanish trade routes.png

西班牙珍寶船隊+馬尼拉郵船1565年至1815年期間,航行於  

“馬尼拉大帆船”,是“The Manila Galleon”的直譯,它是16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初的250年間,航行於菲律賓的馬尼拉與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之間的貨運船隻,是一種木製帆船,一般載重量在幾百噸到一二千噸左右。由於馬尼拉大帆船的貨物主要來源於中國,以當時風靡全球的中國生絲與絲綢為主,因此墨西哥人直接把馬尼拉大帆船叫做“中國船”。
時代背景
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是世界歷史上的“ 地理大發現 ”時代,或者說“ 大航海時代 ”。葡萄牙人達伽馬繞過非洲好望角,進入印度洋,佔據印度西海岸貿易重鎮果阿 (Goa),以及東西洋交通咽喉馬六甲(Malacca),來到大明帝國的東南沿海。在西班牙國王支持下,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發現美洲“ 新大陸 ”。葡萄牙人麥哲倫因在葡萄牙不得志,後轉向西班牙,經西班牙國王又支持麥哲倫繞過美洲南端進入太平洋,到達菲律賓群島以及中國沿海。這兩個國家的商人都把與中國貿易當作首要任務,或者說作為牟取巨額利潤的重要渠道。
西班牙政府規定,殖民地只許同宗主國貿易,不能同任何其他國家進行貿易,殖民地之間的貿易也是禁止的。殖民地與宗主國之間的貿易,由王室授予少數商人來壟斷,而且主要集中於塞維利亞港。在殖民地指定韋拉克魯斯港口作為“壟斷港口”
發展歷程
起源
1565年4月,西班牙入侵菲律賓,同年6月派“聖·巴布洛”號大帆船滿載亞洲的香料運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爾科,開闢了連接亞洲和美洲的太平洋航線。此後兩地間的大帆船貿易日益頻繁。大帆船每年6月乘西南季風自馬尼拉啟航北上,至北緯 45°~42°水域,順北太平洋上的“ 黑潮 ”東行,最後抵阿卡普爾科,行程萬余海裡,歷時約6個月(回程系順洋流直航,歷時約3個月)。
西班牙商人的“馬尼拉大帆船”(Manilagalleon),把福建月港運來的明朝商品運往美洲墨西哥、秘魯、巴拿馬、智利。馬尼拉大帆船抵達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港後,就在當地舉辦盛大的集市,明朝價廉物美的生絲、絲綢深受歡迎,十分暢銷。其影響之大,據說,使得當地的絲織業就此趨於衰落。1600年,西班牙殖民當局對當地的養蠶戶加以限制,斷絕了本地蠶絲的供應,由源源不斷輸入的明朝蠶絲為墨西哥的工廠提供原料。1637年,墨西哥一家以中國生絲為原料的絲織廠擁有一萬四千名工人,由此可見運抵墨西哥的中國生絲數量是何等巨大。
貿易
這條航道東起墨西哥西岸的阿卡普爾科,西至菲律賓的馬尼拉,稱為馬尼拉大帆船貿易。大帆船是西班牙人僱傭中國的工匠在馬尼拉建造的,載重都在300噸左右,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船隻。大帆船貿易自1565年開始,1815年結束,每兩年往返一次。這種貿易實際上就是用美洲的金銀換取亞洲尤其是中國的產品。大帆船載著亞洲的商品到墨西哥去,再從阿卡普爾科把這些亞洲特產用大輪車運往其他地方,部分貨物甚至轉運到危地馬拉、厄瓜多爾、秘魯、智利和阿根廷。在回程中,這些大帆船運回墨西哥產的銀元、銀錠、可可子、羊毛等土特產。由於亞洲產品價廉物美,在美洲曾一度排擠了西班牙產品。國王菲利浦二世為了保護西班牙商務,於1593年下令限制馬尼拉大帆船貿易,規定到墨西哥的大帆船每年不得超過2艘,每艘載重不得超過300噸。由此,馬尼拉大帆船貿易進入了持續兩個世紀的商業限制時期,18世紀下半葉,西班牙經濟凋敝,被迫開放馬尼拉港,大帆船貿易日趨衰落。1813年10月,西班牙王室下令廢止大帆船貿易。歷時250餘年的大帆船貿易促進了太平洋兩岸的經濟文化交流,通過貿易,美洲的玉蜀黍、煙草、花生、西紅柿等作物傳入中國和亞洲。東方文化特別是中國的工藝美術對美洲文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明代廣東船
明代廣東船
貿易成果
經濟活動
從經濟上看,馬尼拉是17世紀下述兩大重要經濟活動的交匯點:一個是西屬美洲銀礦出產的白銀大量流入,另一個是華人們的門類齊全的製造業的商業企業。無論是哪一年,都會有一兩艘西班牙大帆船,從阿卡普爾科穿越太平洋,把“新世界”出產的白銀運到馬尼拉,以購買中國絲綢、中國和印度的棉織品,以及“新世界”需求量甚大的其他精美消費品。西班牙人輕蔑土著,卻拿頭腦靈光的華人沒有辦法。基於經濟上的考量,他們不得不利用華人擅於經商的長處,為他們提供日常用品,也牟取龐大的利益。
西班牙佔領菲律賓以後,從明朝運去的棉布很快就成為當地土著居民的生活必需品。1591年西班牙的菲律賓總督發現,當地土著居民因為使用中國衣料,不再種棉織布,所以下令禁止土著居民使用中國衣料(絲綢、棉布)。1592年,這個總督報告西班牙國王說,大明國商人收購菲律賓棉花,轉眼就從中國運來棉布。棉布已成為中國在菲律賓銷路最大的商品。同樣,至遲在1680年代,中國絲綢就已威脅到西班牙產品在美洲的銷路。17世紀初,墨西哥人穿絲綢多於穿棉布。到了1637年,情況愈發嚴重,墨西哥的絲織業都以明朝絲為原料,墨西哥本土蠶絲基本上被消滅了。鄰近墨西哥的秘魯也是明朝絲綢的巨大市場,明朝絲綢在秘魯的價格只有西班牙製品價格的三分之一。明朝絲綢不僅氾濫於美洲市場,奪取了西班牙絲綢在美洲的銷路,甚至繞過大半個地球,遠銷西班牙本土,在那裡直接破壞西班牙的絲綢生產。
貿易順差
“馬尼拉大帆船”造成的經濟和金融後果是,大明帝國憑藉著在絲綢、瓷器等方面無與匹敵的製造業和出口,與任何國家進行貿易都是順差。因此,正如印度總是短缺白銀,明朝則是最重要的白銀淨進口國,用進口美洲白銀來滿足它的通貨需求。美洲白銀或者通過歐洲、西亞、印度、東南亞輸入中國,或者用從阿卡普爾科出發的馬尼拉大帆船直接運往中國。
貨源
“馬尼拉大帆船”的貨源來自福建沿海的自由貿易港——月港(以後升格為海澄縣),由於它的繁榮,一直有“小蘇杭”的美譽。隨著貿易的發展,福建商人逐漸移居馬尼拉,專門從事貿易中介業以及其他工商業。因此史家評論說,馬尼拉不過是中國與美洲之間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轉站,“馬尼拉大帆船”嚴格說來是運輸中國貨的大帆船。美國歷史學家蘇爾茲(WilliamLytleSchurz)在《馬尼拉大帆船》(TheManilaGalleon)中指出:“中國往往是大帆船貿易貨物的主要來源,就新西班牙(墨西哥及其附近廣大地區)的人民來說,大帆船就是中國船,馬尼拉就是中國與墨西哥之間的轉運站,作為大帆船貿易的最重要商品的中國絲貨,都以它為集散地而橫渡太平洋。在墨西哥的西班牙人,當無拘無束地談論菲律賓的時候,有如談及中華帝國的一個省那樣。”
無論是澳門— 果阿 — 里斯本航線,澳門— 長崎航線,還是月港—馬尼拉—阿卡普爾科航線,當時大明帝國出口的商品都是以生絲、絲綢、棉佈為主,而進口的只有少量的香料之類,葡萄牙、西班牙始終處於貿易逆差之中,中國則始終處於貿易順差之中。貿易的不平衡,導致對方不得不支付巨額的白銀貨幣。因此這種貿易被外國學者稱為“絲—銀對流”或“絲—銀貿易”。這種狀況也延續到了後來的清朝,持續了近兩個半世紀,美洲的白銀與日本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成為當時全球化貿易中一道獨特的風景[1] 。
在16、7、8世紀間,每年由大帆船自美洲運往菲律賓的銀子,有時多達四百萬西元,有時只有一百萬西元,但以二三百萬西元的時候為居多……到了1765年2月10日馬尼拉最高法院檢察長向西班牙國王上奏說:“自從菲律賓群島被征服(1565年)以來,運到這裡的銀子已經超過二萬萬西元。”其後,依照德科民(DeComyn )的計算,在由1571年至1821年的二百五十年中,自西屬美洲運抵馬尼拉的銀子,共為四萬萬西元。這四萬萬西元(即比索)當中,至少有一半甚至更多一些流入了中國。
意義
馬尼拉大帆船
馬尼拉大帆船
從貿易角度看,馬尼拉大帆船代表著一條特殊的流通路線。美洲白銀1572年開始一次新的分流,馬尼拉大帆船橫跨太平洋,把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同菲律賓的馬尼拉連接起來,運來的白銀用於收集中國明朝的絲綢和瓷器,印度的高級棉布,以及寶石、珍珠等物。他認為這種遠程貿易對中國東南沿海經濟發展起到巨大影響。從事對外貿易的大明國商人在1638年日本實行閉關鎖國後,同荷蘭商人一樣,甚至比後者更加有效地參加與日本列島的絲綢和白銀的貿易;他們在馬尼拉接收大帆船從阿卡普爾科運來的白銀;大明帝國始終派人出外經商,中國明朝的工匠、商人和貨物深入南洋群島每個角落。
由於中國出口的商品如生絲、絲織品、棉布、瓷器等,主要來自太湖流域,以及東南沿海地區,巨額白銀資本的流入,毫無疑問刺激了這些地區經濟的蓬勃發展,市場機制的日益完備。全漢昇不無感慨地說:“由此可知,在近代西方工業化成功以前,中國工業的發展,就其使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強大的競爭力來說,顯然曾經有過一頁光榮的歷史。”這是值得深入探究的歷史課題。近幾年來,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業化(1550—1850年)》,以及彭慕蘭(KennethPomeranz)《大分流:歐洲、中國及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就是為此而作出的努力,令人耳目一新。給人印象最深的一點就是,在歐洲工業革命發生以前,中國江南的經濟水平是領先於歐洲的,至少並不比歐洲落後。
相關故事
由於馬尼拉大帆船的貨物主要來源於中國,以風靡全球的中國生絲與絲綢為主,因此墨西哥人直接把馬尼拉大帆船叫做“中國船”(China Ship)。這是名副其實的。因為馬尼拉大帆船裝運的貨色,大多是中國東南沿海的平底帆船運來的。例如,1685年有17艘來自中國的平底帆船到達馬尼拉,1686年有27艘,1687年有15艘。這些平底帆船運來的貨色,裝上馬尼拉大帆船,橫渡太平洋,抵達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港,銷往美洲各地。
西班牙在征服了美洲殖民地之後,又在亞洲的菲律賓建立起殖民地,把他們夢寐以求的中國的絲綢等商品,從馬尼拉運往阿卡普爾科,開闢了一條“太平洋絲綢之路”,譜寫了綿延兩個半世紀的中國與美洲貿易的輝煌篇章。
一位名叫WLSchurz的美國學者1939年出版的題為《馬尼拉大帆船》的著作這樣寫道:“中國往往是大帆船貿易貨物的主要來源。就新西班牙(墨西哥及其附近的廣大地區)的人民來說,大帆船就是中國船,馬尼拉就是中國與墨西哥之間的轉運站,作為大帆船貿易的最重要商品的中國絲貨,都以它為集散地而橫渡太平洋。在墨西哥的西班牙人,當無拘無束的談及菲律賓的時候,有如談及中華帝國的一個省那樣。就馬尼拉方面來說,每年航經中國沿海的商船,就是它的繁榮基礎。”
大約在1530年以前,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已有絲織業。自從馬尼拉大帆船運來了質量精美、價格低廉的中國生絲和綢緞,當地的絲織業就此趨於衰落。1600年,西班牙當局對當地的養蠶戶加以限制,斷絕了本地蠶絲的供應,由源源不斷輸入的中國生絲為墨西哥工廠提供原料。1637年,墨西哥一處一家以中國生絲為原料的絲織廠的工人達到14000人,中國生絲銷售數量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這種情況是漢唐時代的絲綢之路不可同日而語的,馬尼拉大帆船的運輸量,是那種穿越沙漠地帶的駱駝商隊無法比擬的。法國年鑑派歷史學家布羅代爾的名著《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把馬尼拉大帆船作為近代意義的跨越洲際的遠程貿易,納入全球經濟的視野來考察。他說,16世紀,各種因素協力促成的運動,是從中國前往美洲,馬尼拉大帆船代表著一條特殊的流通路線,這是一種資本巨大的遠程貿易,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絲-銀”對流。
於是乎,巨額白銀貨幣源源不斷流入中國。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經過菲律賓流入中國的美洲白銀貨幣,每年都在100萬比索至300萬比索之間,有的學者估計,這一時期流入中國的美洲白銀在57500~86250千克之間。數量之大,令人驚訝。
這種現象,以前中國歷史學家很少關注,一般人更是聞所未聞。1969年,全漢昇在香港《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發表論文——《明清間美洲白銀的輸入中國》,開始讓中國人看到了一個湮沒已久的輝煌時代。全漢昇利用大量原始資料,對此進行精深的分析,告訴我們這樣一個結論:
——從1565年到1815年的兩個半世紀中,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當局每年都派遣1至4艘大帆船,來往於阿卡普爾科與馬尼拉之間,每年運往馬尼拉的白銀在100萬比索至400萬比索,用來購買中國的生絲、綢緞等商品。1571年至1821年間,從美洲運往馬尼拉的白銀貨幣共計4億比索,其中1/2流入了中國。
這一研究成果受到西方學者的廣泛關注,布羅代爾在《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中的說法:“一位中國歷史學家最近認為,美洲1571~1821年間生產的白銀至少有半數被運到中國,一去而不復返”,便是援引全漢昇的結論。
中國在對外貿易中長期處於結構性順差之中,反映了當時中國的經濟優勢。前幾年曾經轟動一時的美國學者弗蘭克的著作——《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研究1500~1800年間的全球經濟,把歐洲國家在與中國的貿易存在的結構性貿易逆差,戲稱為“商業上的'納貢'”。他寫道:“'中國貿易'造成的經濟和金融後果是,中國憑藉在絲綢、瓷器等方面無與匹敵的製造業和出口,與任何國家進行貿易都是順差”;“外國人,包括歐洲人,為了與中國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國人支付白銀,這也確實表現為商業上的'納貢'”。弗蘭克由此得出結論:1500年至1800年,“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是世界經濟的中心,換句話說,在歐洲工業革命之前,世界的經濟中心不在歐洲,而在亞洲,特別是中國。
此言一出,引起西方學者極大的爭議。當時的經濟中心究竟在哪裡,可以討論。但是中國經濟曾經有過的輝煌,卻是不爭的事實。個中緣由,全漢昇在《略論新航路發現後的海上絲綢之路》中說得很明白了:“在近代工業化成功以前,中國工業的發展,就其使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強大的競爭力來說,顯然曾經有過一頁光榮的歷史。”

====================

加利恩帆船(西班牙語:Galeón),又譯蓋倫帆船,是至少有兩層甲板所構成的大型帆船。它最早在16至18世紀期間被歐洲多國所採用。不論它是用於貿易還是海戰,一般都配備有半蛇砲(一種加農炮)。
構造
加利恩帆船可以說是卡拉維爾帆船及克拉克帆船的改良版本,以用作遠洋航行。它採用了被調低的船首,以及延長了的船身,令它在水面航行時有著前所未有的穩定性。加利恩帆船的獨特構造更減低了其前舷的風阻,航行速度得以提高,亦易於操舵。比起舊有的版本,加利恩帆船的船身更為修長及狹窄,再加上它以方型的船尾樓取代傳統的弧形船尾,令它比舊版本更為適合遠洋航行。而它的重量也是其獨特的地方。一般的克拉克帆船重達1,000噸,而加利恩帆船隻是重500噸左右,令速度比前者更快。此外,加利恩帆船擁有十分堅固的船身,令它適合於遠洋探險、遠洋貿易及海戰等多個不同方面的範疇。最重要的是,它的生產成本比克拉克帆船便宜,生產三艘克拉克帆船的成本可以生產五艘加利恩帆船。加利恩帆船被製造出來的年代,正好是西歐各國爭相建立海上強權的大航海時代。所以,加利恩帆船的面世,亦對歐洲局勢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希臘加利恩帆船
西班牙加利恩帆船
威尼斯加利恩帆船
裝備
加利恩帆船以風帆作為動力,而一艘加利恩帆船大多配備有三至五根桅杆。除了最後一根桅杆使用三角帆外,它大多都配以橫帆作為船帆。用途廣泛的加利恩帆船,亦可以輕易的改裝成商用及軍用帆船,亦因如此,大多數商用的加利恩帆船一般也會裝上數門的加農炮或重火炮以作武裝。
材質
一般的加利恩帆船使用橡木(作為龍骨)、松木(作為桅桿)以及一些硬木作為船身及甲板。但是要製作一架加利恩帆船的費用也不菲,需要動用幾十名木匠、鐵匠、船匠花費數月才可完工。
應用
加利恩帆船在軍事的應用上較遠洋貿易用為多。在16世紀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就是主要由加利恩帆船所組成。雖然英國的約翰·霍金斯擊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然而大多數加利恩帆船卻倖存下來。此外,很多歐洲國家也開始應用加利恩帆船作為遠洋探險及貿易。
退出
直至19世紀初,歐洲人還繼續使用加利恩帆船作為航行船隻。可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很多新式船艦如蒸汽船的面世,就令加利恩帆船漸漸的被人摒棄,最後更退出航海舞台。

File:Mauritius - Detail uit Het uitzeilen van een aantal Oost-Indiëvaarders van Hendrick Cornelisz Vroom (1600).jpg

File:Spanish Galleon.jpgFile:Spanish Galleon.jpg圖片搜尋結果

 

--------------------------------------

2015年08月21日01:04      

「1715珍寶艦隊」是由12艘船組成的西班牙艦隊負責將黃金、銀或其他珍貴稀有物資從西班牙在新世界的殖民地運送回歐洲

西元1715年7月30日,艦隊從古巴返航途中,在美國佛州外海遭遇颶風,11艘船沉沒海底,約上千名水手死亡。西班牙雖找回部分寶藏,但根據取得打撈沈船專屬權的美國「1715艦隊──皇后珠寶公司」2011年估計,仍有價值約5.5億美元(約179億元台幣)的寶藏迄今仍未尋獲。(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西班牙珍寶船隊+馬尼拉郵船1565年至1815年期間,航行於西班牙珍寶船隊+馬尼拉郵船1565年至1815年期間,航行於

=================================

西班牙載百億珍寶沉船百年後被發現 引發爭奪戰
2016-01-03 09:00:00
沉沒海底300年百億元珍寶歸誰?

在爭奪戰火中沉沒的西班牙寶藏船「聖荷西」號,如今現身海底引燃哥倫比亞、美國尋寶公司和西班牙之間的「戰火」
1708年,一艘滿載金銀的西班牙大帆船在哥倫比亞附近海域沉沒。這艘名叫「聖荷西」號的大船在此後的300百年間引發了前仆後繼的搜尋,並被稱為世界遺失的十大寶藏之一。

近日,哥倫比亞總統桑托斯宣布,哥倫比亞在外海發現了「聖荷西」號,並決定對寶藏進行打撈。該船被歷史學家和尋寶者稱作全世界沉船中的「聖杯」,其裝載的財寶價值約20億美元(相當於人民幣約130億元)。

然而,這筆寶藏究竟應該歸屬誰?哥倫比亞政府、自稱曾參與尋寶的美國公司,還是原本的船隻歸屬國西班牙?曾經毀滅於一場爭奪戰的「聖荷西」號,在300多年之後,或許會掀起又一場血雨腥風。
著名海戰油畫《「聖荷西」號爆炸》。作者是英國著名的風景畫家塞繆爾·斯科特,他也是著名的海戰油畫家。
●起航
所載財富相當於當時西班牙一年收入

1708年5月28日,西班牙「腓力五世」船隊從巴拿馬起航了,船隊中最著名的要數「聖荷西」號。這艘西班牙大帆船長150英尺(約45.7米),寬45英尺(約13.7米),船上有500名船員和100名乘客。船上滿載秘魯金礦出產的金條、銀條、金幣、金鑄燈台等,還有來自巴拿馬的珍珠、來自安第斯山的綠寶石、紫水晶和鑽石。這簡直就像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童話中那個裝滿金銀的山洞。

「腓力五世」船隊究竟運送了多少財富?僅「聖荷西」號一艘船上的財富就超過了當時西班牙全國一年的所有收入總和,是真正的富可敵國。
據估算,如果「聖荷西」號上的財富在今天失而復得,並得以出售,依然能換來至少20億美元。

正是「聖荷西」號上的巨額財富引來英國方面的虎視眈眈。英國海軍准將查爾斯·瓦格爾率領著一支由4艘軍艦組成的小型艦隊,正在南美洲加勒比海的海岸附近「守株待兔」,希望奪取包括「聖荷西」號在內幾艘貨船上的巨額財富。

「腓力五世」船隊也並非沒有防備,船隊共有15艘船,其中4艘船上裝了總計64門加農大炮。此前,法國國王路易十四還答應讓法國軍艦護航。

由於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存在爭議,英國、荷蘭、德意志地區的奧地利以及普魯士等群起反對法國和西班牙,截至1708年,雙方的戰爭已經進行了整整8年。

戰爭開打後,由於遭遇過一次英國軍艦的襲擊,西班牙很少再用自己的艦隊運送從殖民地攫取的金銀財寶,而是分散裝在小型的貨艙里,用法國的軍艦運送回國。當然,法國的軍艦會對貨物收取20%的王室稅。

不過,當時法國和西班牙正面臨一場嚴重的財政危機。所以,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決定,讓「腓力五世」船隊自己回國,並派出法國軍艦護航。如果再加上護航的法國軍艦,戰鬥力將遠勝於英國在加勒比海的海軍艦隊。

但是,英國也很迫切地希望攫取「聖荷西」號上的巨額財富,從而在戰爭中掌握主動,徹底讓法國和西班牙臣服。可以說,誰掌握了「聖荷西」號,誰就掌握了改寫戰爭結局的密碼。

就在「腓力五世」船隊準備出發前,由於法國軍艦被延誤在墨西哥灣的韋拉克魯斯港,不能前來執行護航任務。不過,「腓力五世」船隊的船長、海軍上將阿萊格里相信,遇見英國軍艦是個小機率事件,加勒比海那麼大,軍艦未必能知道他們的航向。「即便真的遇上並開打,無論是槍的數量、船的數量還是人的數量,我們都遠勝英軍」。何況,最終還有兩艘法國護衛艦與「腓力五世」船隊同行。

英艦奪取財富未果交火致船爆炸沉沒

船隊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上平安無事地航行了幾天,直到6月8日。這一天,「聖荷西」號原本準備在哥倫比亞的喀他赫納港靠岸,補充補給,然後再度出發。

不過,英國海軍准將瓦格爾和他的軍艦早已掌握「聖荷西」號的一舉一動,並準備好作戰計劃。

當阿萊格里上校發現前面海域上一字排開的英國艦隊時,意識到自己的僥倖心理是個錯誤。

日落之前,瓦格爾指揮其旗艦軍艦「遠征號」悄悄接近「聖荷西」號,近得能聽到「聖荷西」號船員的喊聲。隨著瓦格爾一聲令下,雙方開始交火。猛然間,炮火密布,水柱沖天,炮彈先後落在「遠征號」和「聖荷西」號的甲板上。

當「遠征號」把船上的36發炮彈全打完後,發覺對方的船是一片寧靜,正當炮手們試圖通過煙幕弄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麼時,寧靜很快被驚天動地的爆炸聲所取代。

當一切平靜下來,瓦格爾試圖再度瞄準「聖荷西」號時,他發現找不到目標了。「聖荷西」號從視野版圖裡消失了!

原來,「遠征號」的炮彈引燃了「聖荷西」號船上的彈藥庫,從而引起爆炸,巨大的衝力直接將「聖荷西」號沖入海底。「聖荷西」號連同600名船員和乘客以及無數珍寶,自此沉往海底,成為一個傳說。

「聖荷西」號就像跟人類歷史開了一個巨大玩笑,儘管掌握著改寫一場戰爭結局甚至整個人類歷史走向的能力,它卻憑空消失了。

交戰雙方誰也未能得到這筆巨大的財富,戰爭又持續了5年。英國成了最大贏家,從而走上海上殖民之路;西班牙在歐洲的領土損失大半,失去傳統的歐洲大國地位;法國不再稱霸歐洲,開始衰落。
●發現
分析300年前的洋流和風向找到寶藏

十幾年的戰爭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不過一個小瞬間,然而,「聖荷西」號的故事卻代代相傳。

在尋寶者的眼裡,「聖荷西」號是眾多海難沉船中的「聖杯」。此後的數百年中,人類從未停止過對「聖荷西」號的搜尋和打撈。然而,直到2015年的11月27日,人類才得知它的下落。

哥倫比亞總統桑托斯2015年11月27日在推特上表示,「好消息!我們發現了『聖荷西』號大帆船。」

科學家利用深海攝像頭拍攝下了「聖荷西」號的圖片。從畫面上可以看到,水罐等生活用品半埋在海底,幾門青銅做的大炮散落在地上,這是當時,沒來得及打向「遠征號」的炮彈。聲吶探測圖片還找到了武器、陶瓷製品等。

這是時隔307年後,人類第一次看到這艘傳說中的沉船。「這是人類歷史上迄今找到的最有價值的寶藏,」桑托斯在喀他赫納表示。桑托斯透露,政府派出的一支尋寶小組經過分析300多年前的洋流和風向,多方尋找,最終在喀他赫納近海附近發現了「聖荷西」號的殘骸。桑托斯說,這片海域以前從未有人踏足,沉船炮台上的特殊海豚雕花讓專家確信,這艘船就是傳說中的「聖荷西」號。

這個發現「對於哥倫比亞來說,是史無前例的事件」,喀他赫納市長迪昂尼西奧·威勒斯表示。

哥倫比亞人類學與歷史學研究所所長蒙特內格羅說,從一些殘骸圖像判斷,這艘新發現的沉船「毫無疑問」就是「聖荷西」號。
科學家利用深海攝像頭,在海底拍攝的「聖荷西」號上所載的貨物。
●歸屬

美國尋寶公司和西班牙加入寶藏爭奪戰

然而,事實真如桑托斯所說嗎?

在哥倫比亞政府宣布之前,美國尋寶公司「海洋搜索艦隊」聲稱,他們1981年就已經發現了「聖荷西」號的位置,理應分得一杯羹。他們在一名探險企業家提供部分資金的情況下,花費200多萬美元和10年時間,鎖定「聖荷西」號的位置,並在1982年與哥倫比亞政府簽署了協議,哥政府承諾給其沉船35%的財富。

然而,這一決定被哥倫比亞議會推翻了,1983年哥倫比亞政府正式宣布:「聖荷西」號是哥倫比亞的國家財產。

隨後,「海洋搜索艦隊」與哥倫比亞政府在美國法庭打起了官司,探索遺骸以及搜尋寶藏的進程則一直被這起官司所擱置。

經過15年的漫長訴訟,美國一個法庭2011年最終判定,「海洋搜索艦隊」公司的證據不足,寶藏應歸哥倫比亞政府所有。但「海洋搜索艦隊」公司則表示,他們將繼續上訴。

不過,如今,西班牙政府也正在考慮是否發起訴訟。西班牙文化部長何塞·瑪利亞·拉塞爾提醒哥倫比亞政府說,西班牙對於收回「沉沒的財富」有著「清晰的立場」。

此前,在國際尋寶過程中也有過先例。西班牙政府曾經與美國奧德賽海洋探險公司打了一場耗時5年的官司,爭奪奧德賽公司所打撈的一艘西班牙沉船的財產,這些財寶總價值高達10億美元。西班牙政府贏得了官司,最後奪回了這筆財產的所有權。

日前,哥倫比亞方面已宣布,將在喀他赫納修建一座大型博物館陳列沉船上的寶藏,供國際學者研究和遊客參觀,而打撈寶藏將是一個長期的浩大工程。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全世界海洋中約有300萬艘未被發現的古沉船,這些沉船集中的地區大多是歷史上海上交通發達的區域。「一處失事船舶的殘骸就像是一個時光機,定格在沉船事故發生之時,為我們提供了當時船上人們生活狀況的完整信息。」聯合國官方微信也在關注這起沉船打撈事件,並對海洋打撈造成的海底遺址和環境破壞表示關注。

據了解,哥倫比亞北部沿海一帶可能有大約1000艘西班牙沉船,其中大約6至10艘裡面有寶藏。

===============

哈佛经典:古代与现代著名航海与旅行记 - 希罗多德等 - Google 圖書 - https://goo.gl/8g4MiV

西班牙珍寶船隊 

西班牙珍寶船隊是指從16世紀 -18世紀開始,由西班牙帝國組織的,定期往返於西班牙本土和其海外殖民地之間,將歐洲貨物運至美洲殖民地,並將殖民地產品(尤其是金銀)運回母國的大型船隊。運輸的貨物出了金銀、寶石、還包括香辣料、煙草、絲綢等,西班牙皇室可以從貨物中抽取五分之一。

中文名 西班牙珍寶船隊 時 期16世紀 -18世紀 組 織西班牙帝國 類 型 往返西班牙和殖民地

船隊

西班牙珍寶船隊的航線(白色)

西班牙珍寶船隊的航線(白色)

珍寶船隊通常包含有兩支:一支是加勒比珍寶船隊,由西班牙本土前往美洲新大陸(主要停泊港口包括哈瓦那、韋拉克魯斯、波多貝羅、卡塔赫納)。另一支則往返於亞洲菲律賓和墨西哥西岸的阿卡普爾科之間,被稱為馬尼拉船隊,負責將亞洲的貨物送到墨西哥。之後,來自亞洲的貨物會被運送到韋拉克魯斯並最終由加勒比珍寶船隊運回西班牙。

航行

從16世紀60年代起,船運定期進行。每年,兩支由30~~~90隻船組成的船隊從塞維利亞啟航。一隻稱小艦隊,於春季前往墨西哥的韋拉克魯斯,中途部分船隻兼往西印度群島和洪都拉斯;另一隻稱大艦隊,於8月前往哥倫比亞的卡塔赫納港口和巴拿馬的貝盧港,次春在哈瓦那會合,由軍艦護航返回。回程時攜帶巨額金銀財寶,這對於敵對的英國、荷蘭和法國的水手們頗具誘惑力。1628年和1657年分別有兩支船隊在古巴、亞速爾群島海域被荷蘭、英國艦隊摧毀。不過,其陣容通常令劫掠者望而生畏。至18世紀,西班牙已能比較嚴密地控制海路,故允許在西班牙和美洲格港口自由通商貿易,。大艦隊於1740年退役,小艦隊於1789年退役。

歷史

16世紀的塞維利亞港

16世紀的塞維利亞港

從哥倫布1492年的第一次遠征開始,西班牙就開始源源不斷地從新大陸獲取貴重資源和特產品。1520年後,為應對逐漸增多的私掠行為和海盜攻擊,西班牙決定將分散的運輸船組織成兩支定期航行的大型船隊並為之配備了重武裝。這兩支船隊皆從塞維利亞(1707年後是加的斯)出航,裝載著歐洲的貨物(此後還有奴隸),其中一支前往古巴和墨西哥,另一支前往南美大陸(主要停泊在卡塔赫納和波多貝羅)。完成貿易和貨物裝卸後,兩支船隊在古巴的哈瓦那會合併返回歐洲。

通過派遣定期船隊,西班牙實際上控制了本土和殖民地之間的貿易。在西班牙法律裡,殖民地自身只能與一個指定的本土港口進行貿易。但因為不少西班牙商人或其他國家的商人進行走私,使得實際上運到西班牙的貨物要遠多於記錄在案的數量。

這樣的壟斷持續超過兩個世紀,也使得西班牙成為歐洲最富有的國家。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利用這些財富在16和17世紀進行了頻繁的戰爭,其對手囊括了奧斯曼帝國和大多數的歐洲主要國家(除了神聖羅馬帝國)。但是,從殖民地大量流入的貴金屬終於在17世紀引發了歐洲的價格革命,並逐漸摧毀了西班牙的經濟,同時也造成了美洲貴金屬的減產。

西班牙大帆船

西班牙大帆船

珍寶船隊1550年時只有17艘船而到了16世紀末已有超過50艘西班牙大帆船(又名蓋倫帆船)。17世紀中後期,船隻的數量減少到了巔峰時期的一半並繼續萎縮。不過在17世紀的最後十年間,因為貿易和經濟的恢復,船隊得以再次擴大,並一直持續到18世紀西班牙波旁王朝期間。

從17世紀到18世紀中葉,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和西屬西印度群島不斷受到其殖民對手的侵襲,使得西班牙的航路一直受到威脅:英國於1624年取得了聖基茨,1655年佔領牙買加;法國1625年奪取聖多明戈(法屬聖多明戈,即現在海地);荷蘭1634年佔領庫拉索。1739年,英國海軍上將愛德華·弗農(Edward Vernon)襲擊了波多貝羅。1762年英國占領哈瓦那和馬尼拉更迫使西班牙暫時放棄了組織大型運輸船隊的模式。不過隨著哈瓦那和馬尼拉1764年重歸西班牙控制,珍寶船隊在大西洋和太平洋恢復了航行。

1765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三世開始逐漸放鬆貿易管制。1780年後,西班牙開放了殖民地自由貿易。1790年,負責管理殖民地貿易的機構關閉,這一年也是珍寶船隊定期出航的最後一年,之後的運輸任務則由海軍船隻單獨、分散承擔。

馬尼拉大帆船

馬尼拉大帆船

儘管很多人認為有大量的西班牙運輸船隻被英國或荷蘭的私掠者奪取,但實際上只有很少的船隻遭此命運。只有荷蘭人皮特·海因(Piet Hein)於1628年馬坦薩斯灣海戰中成功奪取了西班牙珍寶船隊並將貨物安全運回了荷蘭。1656年和1657年,英國人羅伯特·布萊克(Robert Blake)在加的斯之戰中曾摧毀過該船隊,不過船上大部分貨物已被西班牙人運上岸。1702年,珍寶船隊在維哥灣海戰中再次被摧毀,但大部分的貨物同樣也被西班牙人安全運到了陸地上。所有這些戰斗全都發生在近岸海灣,沒有一次發生在外海。至於馬尼拉船隊,歷史上只有四艘船被奪取。雖然戰鬥和風暴(1622,1715和1733年船隊遭遇過大風暴)造成了一定的損失,但總的來說,珍寶船隊仍然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大型海軍行動。

那些由於戰鬥或風暴而沉沒的西班牙寶藏船一直是現代尋寶者和打撈者的主要目標,其中部分船隻和寶藏已經成功被打撈並重現於世。

西班牙珍寶船隊+馬尼拉郵船1565年至1815年期間,航行於西班牙珍寶船隊+馬尼拉郵船1565年至1815年期間,航行於西班牙珍寶船隊+馬尼拉郵船1565年至1815年期間,航行於西班牙珍寶船隊+馬尼拉郵船1565年至1815年期間,航行於西班牙珍寶船隊+馬尼拉郵船1565年至1815年期間,航行於西班牙珍寶船隊+馬尼拉郵船1565年至1815年期間,航行於  

======================

西班牙珍寶船隊+馬尼拉郵船1565年至1815年期間,航行於

沉船300年 撈出上億金幣
西班牙皇室珍寶 佛州外海重見天日
2015年08月21日

美國一家打撈公司宣布在佛州外海發現沉沒在大西洋300年的金幣。路透
美國
【石秀娟╱綜合外電報導】正好時隔300年,在18世紀隨西班牙「1715珍寶艦隊」沉沒海底的350枚金幣寶藏,近日在美國佛州重現天日。美國一家打撈公司前天宣布此價值約450萬美元(約1.46億元台幣)的新發現。

美國「1715艦隊─皇后珠寶公司」宣布,7月30日在佛州維洛灘(Vero Beach)外海海底找到350枚金幣,這一天正好是「1715珍寶艦隊」自古巴哈瓦那返回西班牙途中,遭颶風襲擊沉入海底的300周年。

打撈公司負責人布里斯本與潛水員展示金幣。翻攝皇后珠寶公司臉書
可見當時鍊鑄技術
公司負責人布里斯本說,其中9枚是被稱為「皇室埃斯庫多」(Royal 8escudos)的罕見金幣,它們是當時西班牙政府指定殖民地打造給西班牙國王的金幣,「金幣說明當時的鍊鑄技術」,先前全球僅20個已知的同樣金幣存在。
發現這批寶藏的潛水員之一巴特利特(William Bartlett)說:「這批金幣看起來像是昨天才掉進海裡。」令他們驚訝的是,發現地點靠近海岸的淺水外海。該公司6月已在同處找到價值約3258萬元台幣的50枚金幣。
巴特利特說,他們用船的螺旋槳在沙質海床挖一個洞,到達基岩底下約2.4公尺深,花費5天打撈上岸。巴特利特說,他跟很多佛州的尋寶客一樣,潛水是嗜好,打撈不為賺錢。

收益20%歸州政府
但他拒絕透露能從「1715艦隊─皇后珠寶公司」獲得多少報酬,「我只是一個在船上活出夢想的人。」根據佛州法律,尋獲寶藏的收益20%歸州政府。

【報你知】海底尚存179億寶藏
「1715珍寶艦隊」是由12艘船組成的西班牙艦隊,負責將黃金、銀或其他珍貴稀有物資從西班牙在新世界的殖民地運送回歐洲。西元1715年7月30日,艦隊從古巴返航途中,在美國佛州外海遭遇颶風,11艘船沉沒海底,約上千名水手死亡。西班牙雖找回部分寶藏,但根據取得打撈沉船專屬權的美國「1715艦隊──皇后珠寶公司」2011年估計,仍有價值約5.5億美元(約179億元台幣)的寶藏迄今仍未尋獲。

-----------------------

大航海時代海盜是怎麼在茫茫大海上尋找目標的?
2016-06-03 10:59:31
在地理大發現時代,或者說大航海時代中,被我們今天稱作「海盜」的艦隊,事實上有兩種:私掠艦隊 ( Privateer ) 和 海盜 ( Piracies )。

先說說私掠船。

私掠船的存在,事實上是一種「民兵」的形式:由國家背書支持,這些私掠船在進行搶劫、綁架、攻擊的活動時,是打著國家名義的。另一方面,國家也將這些私掠船視作海軍力量的有力補充。而因為得到了國家的扶持,私掠船在確定搶奪目標時,事實上是有所在國的海軍以及商船、港口的情報支持的。

我們現今認為歷史上最著名的幾位海盜,其實大部分是私掠船長或者曾經是私掠船長。這其中包括:

弗朗西斯·德瑞克:第一位環遊世界一周的英國人,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著名提督。

威廉·基德:著名的海盜基德,最初是英國的私掠船長,但隨後開始不分地我攻擊,當上了海盜。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由私掠船長最終當上印度海軍司令。

而私掠船的行動範圍,基本上僅僅限於歐洲人控制的幾大貿易區:北歐,地中海,印度洋東岸以及香料群島。他們的襲擊目標基本上僅限於商船隊:動輒4-5艘的商船隊,無論路過哪個港口,或與某隻艦隊相遇,都會留下很多的情報:船隻裝載如何(從吃水線判斷)、航向、武裝、人員、下一靠岸目標等等。而這些信息也會被各國的眼線收集到,並出賣或者匯報給這些私掠艦隊。

同樣,作為私掠艦隊的天敵,敵對國的海軍動向也同樣會被收集到:由於海軍禁止攻擊非交戰方的民間船隻以及中立國船隻,所以事實上海軍的行動更為明顯。除非進行大規模的圍剿,否則目標較小的私掠船隊是很容易逃脫的 ---- 更不用說私掠船會去豬油蒙心地攻擊海軍了。

說完私掠船,再來說真正的「海盜」。
地理大發現時期,世界上的海盜主要分為四大類:巴巴裏海盜,加勒比海盜,紅海-波斯灣海盜,以及東亞-東南亞海盜。關於識別和鎖定「獵物」,他們各有各自的方法。

先說巴巴裏海盜。圖中中間的大船以及周圍的小船都是巴巴裏海盜,旗幟上的新月作為其象徵。
圖中中間的大船以及周圍的小船都是巴巴裏海盜,旗幟上的新月作為其象徵。

從破壞性來講,其實巴巴裏海盜才是最為恐怖最危險的海盜。這些海盜的根據地是包括直布羅陀海峽在內的北非地區,其中以阿爾及爾以及突尼西亞最為猖獗。他們的目的其實並未在於搶劫商船,而是將歐洲船員捕獲後,當作奴隸賣到以奧斯曼帝國為首的穆斯林地區(其實很有意思不是嗎?歐洲人搶非洲人賣到北美當奴隸,北非人搶歐洲人賣到中東當奴隸...)。說到他們的「確定目標」的方式,其實更是簡單:開著船隊去地中海各國港口直接見船搶船,見人搶人。

也許我們因為歐洲那一時期的地理大發現以及各地積極殖民,而認為當時的歐洲如日中天----但事實並非如此。在16至19世紀裡,巴巴裏海盜肆虐地中海沿岸達200多年,掠奪到中東的歐洲奴隸超過100萬人。其強大的程度直接導致了西班牙東海岸線,以及義大利西海岸線的荒蕪,大量居民被迫從海岸線遷移到內陸地區。

再說說重頭戲:加勒比海盜。

隨著加勒比海盜的壯大和發展,其襲擊對象也從西班牙珍寶船隊,過渡到印度洋遠洋船隊,最終確定在三角貿易船隊上。而鎖定和跟蹤這三種船隊,方式上有很大區別。
西班牙珍寶船隊的航線相對簡單,西班牙人將南美開採出的白銀和黃金通過水路運送到巴拿馬,再運送到中美地峽另一端的波多貝羅,由輸送船隻分批運送到哈瓦那後,最終由本土來的大型蓋侖帆船統一運回本土。而這種運輸模式,最多時曾經達到了50多艘蓋侖帆船的水平 ---- 這種絕無僅有的超大規模船隊,已經基本不用鎖定跟蹤了。

而彼時的加勒比地區,大陸沿岸已幾乎被西班牙人所占領,僅有的法國殖民地也被西班牙人剿滅。古巴、多米尼加、牙買加等等大島嶼也已都成為西班牙人的殖民地。因此西班牙人才能如此有恃無恐地進行如此大手筆的運輸。

隨著歐洲新教徒(英、荷)與天主教徒(西)之間的對立,以及法國流民的湧入,在加勒比先後出現了幾個著名的「海盜港」:英國的拿騷以及羅亞爾港,法國的海地以及托爾蒂島等等。這幾個海盜聚集地分布於珍寶船隊航線的沿線,搶劫戰術請參考狼圍剿馴鹿群的做法:驅趕-鎖定最弱目標-圍捕。到了後期,英、法、荷三國的海軍和私掠船也加入了這場圍獵。

而隨著珍寶艦隊被搶掠的損失越來越大,西班牙政府開始積極圍剿加勒比地區的海盜,並且將其珍寶艦隊的輸送暫停。為了謀生,加勒比海盜盯上了從印度洋返航的遠洋船隊。

印度洋船隊成為標地的原因主要是兩方面:其一,印度地區的貿易價值已經超過了歐洲,絲綢和香料的收益已經成為財富聚集的最快方式;其二,印度洋地區由於莫臥兒帝國和伊斯蘭勢力的干預,使得阿拉伯及東非、印度北部、印度南部分成了三個互不侵犯的貿易圈。由於互不侵犯,所以歐洲各國在這一地區投入的兵力都十分薄弱。

另一方面,英國人、法國人在北美已經初步建立了殖民地。有了北美殖民地的支持,各國 私掠船隊和海盜便開始了對這一航線的掠奪。而被襲擊的船隊中,首當其衝的便是聲名顯赫的東印度公司。

東印度公司作為各國的印度貿易渠道,在情報保護上卻並不太謹慎。尤其是各國的東印度公司,在商業上都處於競爭關係,因此出賣對方船隊情報也自然成為了競爭手段之一。所以對於這一時期的海盜來說,想要獲得商船隊的資料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儘管航程遙遠路途艱難,但每次搶劫的對象都是無招架之力的滿載財富的大船,這使得加勒比海盜們樂此不疲地投入了印度洋搶劫的行列之中。之前我們說的基德船長,便是這一時期名聲大噪。

而各國的美洲殖民地,此時也是大發橫財:一方面向本國申請各種防務預算,以增加對抗海盜的防衛;另一方面私下與海盜串通,幫助海盜銷贓,並且從掠奪物品交易中抽稅。可謂是左右逢源。

然而好景不長,歐洲各國紛紛發現本國的印度洋貿易大損。究其原因,竟然是各國私掠艦隊串通一氣,互相搶劫。於是以英國為首的私掠艦隊大國開始宣布私掠為海盜行為,列入違法,違者絞刑。此令一出,東印度公司和加勒比各國殖民地不得不開始與海盜劃清界限。與此同時,此時崛起的英國,也開始了所謂的三角貿易:
1. 大三角:歐洲(武器、紡織品)-〉西非(黑奴)-〉北美沿岸(砂糖、棉花)-〉歐洲
2. 小三角:歐洲(酒、紡織品)-〉北美沿岸(農作物、肉製品)-〉加勒比、北美沿岸(砂糖、糖蜜)-〉歐洲

而這兩種三角貿易的共同點,都是會在北美沿岸進行大量的交易。而且由於以英國為首的《航海法案》的誕生,各國紛紛禁止了本國船與外國船隻或殖民地進行交易。在這種背景下,各國殖民地一旦發生貨物緊缺或者通貨緊縮,除了等待本國救援之外別無他法。

然而,當本國的救援不及時的時候,殖民地的選擇僅有求救於沿岸海盜,讓他們搶奪到港船隻來補充本國急需。所以自不用說,此時的加勒比海盜,其實已經成為了「物資調節者」的身份。而獵物的信息,也會由各地殖民地提供:剛剛從港口補給出發,後面就被餓狼般的海盜尾隨而上。

所以,也許答案會跟提問者的想像環境不一樣。地理大發現時期,海盜不會跟著冒險家們全球去兜圈子,而是利用自己合法與不合法的身份,可依靠的情報源和關係網,在近海和貿易線上守株待兔或是尾隨獵物伺機而動,甚至是等獵物進港後上岸燒殺搶掠。

----------------------------

西班牙珍寶船隊+馬尼拉郵船1565年至1815年期間,航行於西班牙珍寶船隊+馬尼拉郵船1565年至1815年期間,航行於西班牙珍寶船隊+馬尼拉郵船1565年至1815年期間,航行於西班牙珍寶船隊+馬尼拉郵船1565年至1815年期間,航行於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1715珍寶艦隊」沉船事件

  2015年8月19日  文史雜談來源: 

「1715珍寶艦隊」是由12艘船組成的西班牙艦隊,負責將黃金、銀或其他珍貴稀有物資從西班牙在新世界的殖民地運送回歐洲。

西元1715年7月30日,艦隊從古巴返航途中,在美國佛州外海遭遇颶風,11艘船沉沒海底,約上千名水手死亡。西班牙雖找回部分寶藏,但根據取得打撈沉船專屬權的美國「1715艦隊──皇后珠寶公司」2011年估計,仍有價值約5.5億美元的寶藏迄今仍未尋獲。

美一家庭發現西班牙艦隊寶藏了,現在的尋寶家庭都這麼專業?這個年代竟然還真的有寶藏夢的存在,one piece是真的!美一家庭發現西班牙艦隊寶藏了,真的是很給力,人類的歷史也存在於海洋中啊。
遊民星空
  美國佛羅里達州一個尋寶家庭今年夏天在大西洋發現了一支18世紀西班牙艦隊的沉船寶藏。據一家沉船打撈公司估計,這批寶藏價值超過100萬美元。
巨額珍寶
  擁有這一西班牙艦隊沉船打撈權的女王珠寶公司負責人布倫特·布里斯本說,這批寶藏由多年從事尋寶打撈的施密特一家發現。
  路透社27日報導,施密特一家包括父親里克、母親麗薩以及兩個孩子和兒媳。今年6月,27歲的兒子埃里克在佛羅里達州距邁阿密以北大約210公里的皮爾斯堡海岸附近發現沉船寶藏。
  這些黃金製品是1715年沈入海底。當時,這支西班牙艦隊從古巴返回西班牙途中不幸遭遇颶風,11艘滿載珍寶的帆船在佛羅里達州附近海域沉沒。
遊民星空
  布里斯本說,埃里克的發現包括51枚不同面額的金幣和長約12米的金鍊。其中,最有價值的是一枚1715年專為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製作的王室珍稀金幣。而那些金鍊,被稱作錢鏈,據信作為一種免稅鑄幣使用。
  女王珠寶公司估計,這些黃金製品的總價值超過100萬美元。
紀念歷史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報導,布里斯本的公司2010年購得這支西班牙艦隊沉船的打撈權,並根據分包協議,允許包括施密特一家等尋寶人尋找寶藏。
  布里斯本說,這支艦隊的貨單顯示,按照今天的價值估算,艦隊所載貨物價值大約4美元。迄今,其中大約1.75億美元的珍寶已被找到。
遊民星空
  按布里斯本的說法,雖然施密特一家早在6月就找到這批寶藏,但選擇這個時候公佈,是因為7月31日恰逢這支艦隊沉沒300週年。
  “這些發現之所以重要,並不只是因為它們的貨幣價值,更在於其歷史重要性,”布里斯本說,“我們的一個主要目標是幫助從歷史中學到教訓並保存歷史,這週(公佈)的寶藏發現讓我們離那些(歷史)真相更近一步。”
  按照美國聯邦和州法律,對於這些被發現的寶藏,佛羅里達州將擁有至多20%,供放在博物館展覽;其餘部分則由布里斯本的公司和施密特一家分享。
  施密特一家暫時沒有對發現沉船寶藏一事作回應。

==================

西班牙沉船寶藏價值連城 300年後重見天日
張貼時間:2015-09-06 16:10 (2015-09-06 11:42:00更新) 張貼者:Aurora 瀏覽: 

18世紀隨西班牙艦隊沉沒而在大西洋底沉睡三百年的稀世珍寶,如今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重見天日。

來源:每經網

這批寶藏多為黃金製品,其中僅金幣每枚價值就在30萬美元上下

1715年7月,10艘載滿珍寶的西班牙大型帆船由古巴返回西班牙,不料途中遭遇颶風毀損,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東海岸沉沒,所載珍寶也沉入洋底四散,直到今年6月才重見天日,在佛州邁阿密以北約210公里處的皮爾斯堡海岸附近被人偶然發現。

根據當年艦隊所載貨物清單計算,所載寶藏價值連城,時至今日價值已飆升至4億美元,其中約1.75億美元的珍寶已被找到。按照美國聯邦和州法律,作為寶藏所在地,佛羅里達州擁有寶藏的20%,由當地博物館收藏展出。左圖為當年運送珍寶的西班牙艦隊,右圖為旗艦「女王珍寶」號。

人們不僅可以待日後前往博物館觀賞這批稀世珍寶,還有緣親見難得一遇的打撈過程。這是因為沉船因海浪經年衝撞而逐漸散成碎片,又隨海水一點一點漂移至海岸邊,一些金幣甚至因此上岸,人們站在海灘上就能看到打撈過程。圖為打撈出的黃金製品。

據打撈沉船的公司的負責人布倫特·布里斯本介紹,這是近期該公司打撈出海的第二批寶藏。6月打撈的首批珍寶總價值超過100萬美元,其中包括50枚不同面值的金幣和長約12米的金鏈,其中最有價值的是一枚1715年專為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製作的珍稀金幣。其中的金鏈被稱作錢鏈,據說當年是作為一種免稅鑄幣使用。

打撈出海的第二批珍寶相比之前一批更為珍稀,它們出自艦隊旗艦——「女王珍寶」號,是當年專門為西班牙王室打造,展現了當時世界上最為精湛的鑄幣技術。這批金幣是在7月30日和31日兩天內打撈出海的,有350枚之多,每枚價值都在30萬美元左右。

----------------------------

美尋寶家族發現300年沉船寶藏 值百萬美元
2015-07-29 10:56 AM [多倫多時間]
寶藏 , 西班牙 , 金幣 , 家族 , Schmitt

美國著名「尋寶家族」施密特家族(Schmitt)又有新發現,今年6月在佛羅里達州外海找到1715年沉沒的西班牙艦隊的沉船,並從船內發現總值約100萬美元的寶藏,其中包括51枚金幣、一條12米長的金鏈,以及一枚專為西班牙國王製造的罕有金幣。

法新社報導,今年6月,施密特家族在佛羅里達州的皮爾斯堡(Fort Pierce)外海的1,000英尺(約300米)處找到沉船,打撈到51枚金幣,12米長裝飾用金鍊,以及一枚為當時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五世(King Felipe V)所打造的「王室」(Tricentennial Royal)錢幣。皇后珠寶公司估計,這些寶藏的總價值超過100萬美元。

美國尋寶家族施密特家族(Schmitt)在美國佛州外海發現1300年前沉沒的西班牙艦隊內發現價值100萬美元寶藏。(Queens Jewels L.L.C.)

這些寶藏是1715年沉入海底。當時,這支西班牙艦隊由11艘大帆船組成,同年7月24日從古巴哈瓦那啟航返回準備西班牙,31日在行經佛羅里達州附近海域遇到颱風,11艘滿載珍寶的帆船悉數沉沒。按當時的紀錄顯示,沉船上的寶藏若以現在的市值計算,約為4.4億美元。沉船上的寶藏大多由西班牙找回,但仍有成千上萬枚硬幣躺在海床上。

據美國當地媒體報導,擁有這一西班牙艦隊沉船打撈權的皇后珠寶(Queens Jewels LLC )公司負責人布倫特.布里斯本說,王室錢幣十分罕見,是這批寶藏中最重要的物品。

這枚錢幣是在菲利普五世時期極為稀有的皇家金幣。若金幣仍保有完整圓形,專家預估現值約為50萬美元。

1715年沉沒的西班牙艦隊內發現了一枚專為西班牙國王製造的罕有金幣。(Queens Jewels L.L.C.)

報導稱,施密特家族1個月前在皮爾斯堡外海已發現寶藏,但選擇這個時候公布消息,是因為7月31日是西班牙這支艦隊沉沒的300週年。

布里斯本稱,此次發現的重要性不在於寶藏的經濟價值,而是其代表的歷史意義,相信有助進一步了解並保存這支1715年艦隊的歷史。

根據美國聯邦及州法律,寶藏收益20%歸州政府,其餘則由Queens Jewels與施密特家族平分。

這並非施密特家族第一次找到1715年西班牙沉沒艦隊的寶藏,去年5月間,他們在1715年沉沒的西班牙帆船內,發現作工精緻的黃金製聖餐盒,而這個聖餐盒竟然是25年前找到的1條黃金項鍊的墜子。

據報導,施密特家族發現黃金製聖餐盒的消息傳出後,西班牙歷史學家團隊才終於了解,25年前發現的黃金項鍊遺失的墜子,就是這個聖餐盒。

當時Queens Jewels公司說:「這是無價之寶,獨一無二。」

圖片搜尋結果 圖片搜尋結果西班牙珍寶船隊+馬尼拉郵船1565年至1815年期間,航行於西班牙珍寶船隊+馬尼拉郵船1565年至1815年期間,航行於圖片搜尋結果西班牙珍寶船隊+馬尼拉郵船1565年至1815年期間,航行於西班牙珍寶船隊+馬尼拉郵船1565年至1815年期間,航行於  圖片搜尋結果

====================

西班牙艦隊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Y7MIAf

這一家人都專職尋寶還發現了百萬美元沉船寶藏_視頻_天維聲色頻道- Skykiwi.com - https://goo.gl/vajj6g

這一家人都專職尋寶還發現了百萬美元沉船寶藏
 日期:2015-07-31 10:42:16閱讀: 1538來源:網易

  美國一專職沉船尋寶的家庭本周宣布,他們在佛羅里達州中部的大西洋近海海底發現18世紀西班牙沉船上的黃金文物,其中包括一枚沉睡了300年後重見天日的皇家金幣,總價值達100萬美元。


  以“阿爾戰利品”(Aarrr Booty)命名的施密特(Schmitt)家族打撈團隊,是專職沉船探索公司“1715艦隊-女王珠寶”的分包商,由施密特夫婦瑞克(Rick)和麗莎(Lisa),他們的兩個孩子和兒媳婦組成。過去幾年來,他們一直用自己的打撈船尋找失落的珍寶。

  本週他們向媒體宣布,27歲的長子埃里克·施密特一個月前在佛州匹爾斯堡的淺水區找到了這批18世紀沉船殘骸中的財寶。

  其中包括51枚金幣、12米長純手工製作的華麗金鍊,以及一枚被稱為“三百年皇家”的稀有皇家硬幣,它是當年為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五世鑄造的。

  這批珍寶屬於1715年7月下旬在佛羅里達州海域沉沒的西班牙船隻。當時共有12艘船滿載價值約350萬比索的金銀珠寶,甚至有屬於西班牙王后本人的珠寶。這些船從古巴哈瓦那出發,在佛州遭遇颶風襲擊,有11艘沉沒,超過1000餘名船員喪生,另有1500人游到岸邊。至今仍有6艘沉船下落不明。


  西班牙曾經收回了大部分沉沒的寶藏,但成千上萬的金幣留在了海床。擁有探索打撈權的“1715艦隊”公司估計,每枚金幣的價格約為250美元,總價值達5.5億美元,截至目前,已找到了價值約1.57億美元的珠寶。

  “1715艦隊”創始人布里斯本(Brent Brisben)稱,“這些發現不只是貨幣價值,還有其歷史重要性。我們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幫助人們學習和保護歷史。本週的發現讓我們更接近事實真相。”

  施密特說,當年西班牙皇家金幣鑄造非常精美,是為了展示而不是流通所用。現在知道僅存於世的只有6枚。金幣有銀元大小,300年前由澆注熔金鑄造,呈現出不同尋常的圓形,這在當時是一種罕見的鑄造手法。最新發現的這枚皇家金幣不僅稀有,而且品相近乎完美,價值約為50萬美元。

  這已經不是施密特團隊第一次找到寶藏了,2013年,他們曾發現幾條純金鍊,總長約15米。

  根據佛州法律,所發現寶藏的20%將上交給州政府,餘下的由“1715艦隊”公司和施密特團隊分享。

“聖荷西”號:載滿珍寶的西班牙沉船
來源:中國海洋報發佈時間:2015年12月17日點擊數: 1297

  近日,哥倫比亞宣布發現了一艘載滿金銀財寶的西班牙沉船,即“聖荷西”號。聖荷西”號被歷史學家和尋寶者稱作全世界沉船中的“聖杯”。相關研究報告稱,“聖荷西”號載有116 箱珠寶、2 噸白金以及秘魯總督的個人財產,而對其載有的珍寶估值也是眾說紛紜:10 億美元、20 億美元,甚至是170 億美元,使得“聖荷西”號有可能成為西半球海域載有最多寶藏的沉船。

  “聖荷西”號沉船的發現,也揭開了一段塵封300 多年的歷史。“聖荷西”號建於1697 年~1698 年,與其姊妹船“聖金華”號同時修建,均隸屬於西班牙珍寶船隊。該珍寶船隊包括3 艘西班牙軍艦和14 艘商船,“聖荷西”號是珍寶船隊的旗艦。

  1708 年5 月28 日,以“聖荷西”號為首的珍寶船隊載滿金銀財寶,緩緩從巴拿馬起航,向西班牙海域駛去。當時,西班牙正與英國、荷蘭等國處於敵對狀態,英國海軍指揮官查爾斯·韋格率領4 艘船遠征加勒比海,珍寶船隊隨時都可能遭遇韋格船隊。歸國心切的珍寶船隊竟全然不顧,仍按原定計劃繼續航行。

  珍寶船隊平安行駛了幾天后,於1708 年6 月7 日在巴魯島拋錨。次日下午,人們驚恐地發現前面海域上一字排開的英國艦隊。猛然間,炮火密布,水柱沖天。“聖華金”號在其他軍艦的掩護下成功逃走。韋格船隊集中火力攻擊“聖荷西”號,並拼命靠近,企圖盡快登船奪取珍寶,兩船最近時僅相距60 米。一個半小時後,因“聖荷西”號船上的彈藥庫被引燃突然爆炸,並很快沉沒,船上600 人僅有11 人逃生。(本綜)

==========

西班牙珍寶船隊+馬尼拉郵船1565年至1815年期間,航行於File:Transasia trade routes 1stC CE gr2.pngFile:Silk route chinese.jpg西班牙珍寶船隊+馬尼拉郵船1565年至1815年期間,航行於西班牙珍寶船隊+馬尼拉郵船1565年至1815年期間,航行於  


西班牙皇室上演鄉土劇! 婆媳過招火藥味濃厚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https://goo.gl/fLTfdP

西班牙珍寶船隊+馬尼拉郵船1565年至1815年期間,航行於


菲律賓移工歸國後難融入社會,人權組織籲政府加強支援措施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48k0FT1
菲律賓是世界上最大的移工來源國之一,但移工歸國後將面臨包括就業、住房和社會融入等問題。即便當局提供了一些緊急援助,但缺乏全面的計劃,使得移工的重新融入社會變得困難。移工權利組織便呼籲,政府應該加強援助措施。
《路透社》支持的媒體平台《Context》報導,菲律賓每年向海外輸出大量的移工,但這些移工回國之後,經常面臨難以找到工作、住房及融入社會等問題。移工人權組織也要求,政府應該為歸國者提供更多的協助。
現年43歲的露西·奧特加(Lucy Ortega)曾被人口運販至敘利亞,並在當地做為一名「家庭幫佣」被奴役了八年,她與其他處境相同的女傭一同向政府尋求協助,卻被困在敘利亞的菲律賓大使館長達兩年,此事件在菲律賓引起憤怒的情緒,並成為全球頭條的新聞。
2021年,奧特加終於得以返國,但返國至今將近四年的時間,她沒有收到任何政府對大使館遭遇的磨難、創傷諮商或找工作協助的補償。奧特加表示,43歲的她帶著三個年幼的孩子,越來越難找到工作機會。
「因為菲律賓沒有好工作,因此我被吸引到國外工作。但自從我回來後,越來越難找到好工作。」奧特加告訴《Context》。
菲律賓是世界上最大的移工來源國之一,海外移工2023年向國內匯回了約400億美元(約新台幣1兆2549億元)的匯款,約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0%,海外移工人數更在去年達到了創紀錄的250萬人。然而,隨著相關數字不斷攀升,許多移工歸國後面臨的問題也逐漸顯現。
菲律賓移工權利組織主席阿爾曼·埃爾南多(Arman Hernando)表示:「政府數據意味著我們每天向海外派遣6800名菲律賓人,如果我們不能對所有人進行適當監控,就會有越來越多的菲律賓人們可能會面臨風險,尤其是在衝突地區。」他強調:「我們部署的菲律賓人是否超出了我們的保護能力?」
部分民眾則表示,菲律賓移民工人部(下簡稱DMW)必須採取更多措施來支持他們,該部門是兩年前成立的政府機構,旨在為回國的菲律賓人提供海外就業和重新融入社會服務。
根據2023年針對經濟移民進行的一項研究,重新融入社會是菲律賓移民政策中「最薄弱的部分」。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DMW於2022年成立了指揮中心,為陷入困境的移工提供快速遣返和福利援助,如在COVID-19疫情期間,有224萬菲律賓人免費乘飛機回國;2023年10月哈瑪斯與以色列爆發衝突後,政府承諾將向在以色列工作的菲律賓移工提供醫療和經濟援助。
加薩市持續遭到以色列軍方的攻擊
然而,埃爾南多指出DMW僅提供緊急援助,而不是全面的重返社會計劃,其中應包括就業、住房援助以及法律諮詢和心理保健服務。
近期從敘利亞及加薩返回菲律賓的工人告訴《Context》,政府已經替他們支付了機票費用,並提供了1萬至5萬披索(新台幣5607元至28036元)的緊急現金援助。
部分工人預計用這筆錢創業,但移工權利主席埃爾南多指出,由於在國外工作多年,許多移工缺乏創辦成功企業所需的社交網絡。
聯合國移民機構2022年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很少移工有自營職業背景。調查還顯示,超過80%的菲律賓海歸工人將尋找謀生方式視為最大挑戰。
四年前歸國的奧特加目前為一個支持小組的領導人,該小組有52名家庭幫傭,都是被販運到敘利亞的人口受害者。奧特加表示,自從他們返回菲律賓以來,他們只從政府收到了1萬披索(新台幣5607元),也沒有獲得其他重返社會的服務。
奧特加現在在一家彩劵行做兼職,收入低於最低工資。
「我仍需要為還在上學的三個孩子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奧特加說,並表示希望政府幫助她從敘利亞雇主那裡收回拖欠的工資,以及糾正她被困在大使館時工作人員的行為。
「我需要正義,但我也需要錢。」奧特加表示。
47歲的瑪麗亞·伊麗莎·阿卡拉(Maria Eliza Alcala)是另一位於2020年從敘利亞回國的被販運家庭傭工。阿爾卡拉表示由於年齡歧視,像她這樣的中年母親很難再找到工作。
「沒有人會僱用我。」阿卡拉說,目前她負責照顧患有阿茲海默症的85歲母親,以換取她哥哥的免費住宿。
被遣返的移工表示,住房和緊急住宿是另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
近期離開加薩的數十名婦女無處可去,直到當地的非政府組織安排他們與學生共用一間大學宿舍。
「中央政府讓我們回到地政府單位……但他們不知道我們是誰,那裡也沒有什麼在等著我們。」其中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婦女說道。
阿卡拉指出,儘管存在風險,部分從敘利亞回國的人仍希望可以再次出國工作,尤其是在失業率升至10.3%的疫情期間。
埃爾南多則表示,到海外工作始終是一場賭博,但菲律賓缺乏足夠的支持迫使一些人鋌而走險。
「儘管他們中的許多人在國外遭受虐待,但回菲律賓後還是會再次離開,因為這裡沒有重新融入社會的機會。」埃爾南多說。
菲律賓移工歸國後難融入社會,人權組織籲政府加強支援措施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48k0FT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