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詳細http://tv.cntv.cn/video/C29141/abb1279c2d6a46eeb2d012d36b8f4064

《南都繁會圖》)仇英《南都繁會圖卷》/描寫南京繁榮-《南都繁會圖》-被稱為『南京本土的《清明上河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kCFWhA

------------------------------------------------------------

http://rs.bift.edu.cn/reslib/2008/zggdfzsyq/00460704/ViewImage/p3

圖片搜尋結果

圖片搜尋結果

單看這幅明人所繪的北京市長卷,已顯出明清兩朝的貿易活動之繁華。
外國計枚行使的銀元,提供了貿易上的方便,遂在清中葉後盛行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明代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

 

皇都積勝圖(局部),顯示了明代北京的繁華盛況。

商傳著《明代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年)指出,「明代的文化應該說包括了傳統文化的一切主要的內容」,繼承了漢、唐以降歷代統一王朝的政治特徵,明代的文化專制超過了它以前的歷朝,「明代雖然沒有唐代那樣的文化輝煌,但是它在多層文化的發展方面卻不僅毫不遜色,而且成就了一個時代文化的特點。」明代文化的特徵包括:


 

(一)時段特徵:明代前期突出表現了傳文化的成熟,後期則表現為傳統文化的變異,具體地說,就是多層多元文化的發展和主文化的轉換。超逾前代的講學之風,是明代多層多元文化發展的一種現象;因此明代文化的繁榮,其所表現出來的,不是帝國文化的輝煌,而是民間文化的發展。

(二)層面特徵:統治階級文化集中體現於宮廷文化,明初的宮廷文化反映了極端君主專制的背景,至於明代中葉以後的宮廷文化,則反映了這種專制政治的逐步瓦解與政治的腐敗。明代中葉以後,士大夫文化出現的種種變化,可以看作是統治階級中不同階層文化的先後崛起,而政治上的低層者不斷成為文化的主導者,這種自下而上的文化發展趨勢,成為明代文化發展的一個特徵。至於下層民間文化的特點,則是市鎮民間文化的興起,社會文化教育的普及,對民間文化起了推動作用,民間文化的不斷提煉與提高,甚至超過了下層文化的範疇。

(三)地域特徵:明初的政治文化中心是江南一帶,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北方文化有長足的發展,因此在中葉以後形成了以南北兩京為中心、而以江浙為先趨的全國文化新佈局。文化相對發達的地區,往往就是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地區間的文化影響不斷加快,甚至出現流行文化的趨勢。明代文化的地域特徵,比以往歷朝更加明顯。

(四)中西文化交流:明代前期是帝國文化向外輸出的時期,後期則是外來文化輸入的開始,不過耶穌會士來華是在明末,而且他們所代表的是西方封建教會的舊教,他們來華雖帶來了一些新知識,但並沒有給中國帶來較多新觀念的衝擊。晚明時期是中國思想解放的一個新高峰,有些學者認為,這主要是當時的明朝人依靠自己而進行的社會轉型,受外來影響是晚清時期的事。

明代文化具有承先啟後的作用,在承繼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改變了舊的文化格局,並促進了社會文化的民俗化。從中國文化史的整體發展來看,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的興起是中國文化的創立期,秦漢統一時代是中國文化的奠定期,唐宋是中國文化的繁榮期並已醞釀出變革的元素,明代尤其是中葉以後則開始了中國文化的轉型期。但因清朝的建立,使政治、社會、經濟的變革沒有真正出路,要經歷了清代前期和中期之後,到晚清才在被動的情況下出現巨變。

即是說,明代既是傳統文化的高峰期,同時也是傳統文化注入新內容的轉變時期,傳統文化日趨沒落,新的文化逐漸萌生。(表3)

表3 明代文化概況
事項 說明
理學 陳獻章(1428─1500年),白沙學派
王守仁(1472─1528年),姚江學派
戲曲 顯祖創作《玉茗堂四夢》(《紫釵記》、《還魂記》、《南柯夢》、《邯鄲夢》)
小說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滸傳》
元末明初羅貫中《三國演義》
吳承恩《西遊記》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
馮夢龍編著「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繪畫 吳派畫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
音樂 朱載堉《樂律全書》(總結和創新)
醫學 李時珍《本草綱目》(東方醫藥巨典)
史學 張溥《歷代史論》(史評)
地理 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地理學巨著)
數學 程大位《算法統宗》(奠定後世珠算法的基礎)
建築 明代皇城和紫禁城
農業技術 徐光啟《農政全書》(農業科學巨著)
宋應星《天工開物》(百科全書)
治水 潘季馴《河防一覽》(總結古代治理黃河水患的經驗和主張)
類書 《永樂大典》(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類書,共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共裝訂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

明成祖遷都北京 入主紫禁城第一人
劉曉
北京紫禁城。(fotolia)
https://is.gd/hAlTgk
更新: 2019-09-10 4:19 PM    標籤: 明成祖, 朱棣, 紫禁城, 長陵, 威德遐被的永樂大帝
1368年朱元璋當上皇帝後,將金陵(今天的南京)定為首都,老家鳳陽定為中都,開封稱北京,北京改稱北平。此後,朱元璋也曾想將都城遷到關中地區,並派皇太子朱標前往陝西一帶考察,但遷都一事尚未有眉目,朱標卻因病而逝,朱元璋遂放棄遷都的考慮。
明成祖朱棣登基後不久,決定將北平改為北京,並遷都北京。這再次體現朱棣的雄才大略,遷都北京不僅僅是因為北京曾是他做燕王時期的封地,可以遠離建文帝的舊勢力,更重要的是他認為北京山川形勝便於就近調動軍隊,方便指揮,可以防範元代蒙古殘餘勢力,控制東北,並制天下。
長陵明成祖朱棣銅像(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同時,他還把長陵建在北京,以示立足北方的決心。天子守邊的氣勢以及皇宮和先帝陵寢都在前線的事實,使朝廷上下在面對危機時更有抵抗的決心。此後二百多年間,「用南京控制南方財賦,用北京控制北方邊防」一直是明朝的基本國策。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是在靖難之役時幫助朱棣的真武大帝,又稱玄武大帝為北方神,朱棣遷都北京,可以繼續得到助力。而且從風水上看,北京「山環水抱必有氣」,是一個理想都城。
玄武大帝像。(公有領域)
籌建北京城顯吉兆
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祖朱棣開始籌劃營建北京的皇宮和城闕。
據《明史•成祖本紀》記載,當年,他下詔將於次年五月建北京宮殿,並分別派大臣前往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山西等地採購木材。
《明太宗文皇帝實錄》記載,在大臣到四川金沙江、白水江採辦木材時,眾人還沒有動手,便有若干大木滾入江中,等著運往北京。朱棣聞之大喜,便命名此山為「神木山」(在白水江邊),還在江邊建祠立碑。清代文獻對此事件也多有記載。有人考證神木極有可能是楠木。而這一神跡的出現,應是朱棣建都北京的吉兆。
《潞河督運圖》(局部)描繪了漕運的繁忙景象(公有領域)
永樂八年明成祖親征蒙古回師後,下令開會通河,打通南北漕運。永樂十三年完工,從此北京所需物資可以從南方很方便的運輸。
永樂十五年(1417年)初,在準備工作就緒後,北京皇宮開始營建。從我們今天可以看到的故宮、天壇、長陵以及其它建築來看,當年一定花了不少心血,其設計者和建造者也絕非平庸之輩。
《明成祖實錄》載,到永樂十八年十二月時,北京新都城工程建設完成了紫禁城等主要建築的營建,「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壯麗過之。復於皇城東南建皇太孫宮,東安門外東南建十王邸,通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自永樂十五年六月興工,至是成。」也就是說,北京城的宮殿、太廟、社稷壇、天壇等,規制和南京的差不多,但是更加高大和壯麗,而事實正是如此。
故宮西北角的角樓與護城河(Czzhermit/維基百科)
金水河(Gisling/維基百科)
首先,設計者們為了廢除元代的剩餘王氣,採用將宮殿中軸東移,使元大都宮殿原中軸落西,處於風水上的「白虎」位置,以此來克制元朝剩餘王氣;同時還鑿掉原中軸線上的御道盤龍石,廢掉周橋,建設人工景山,將其作為明皇城的一部份。
其次,重建宮城和皇城,嘉靖時期(1553年)又修建了外城,僅築成南面一側。北京城的基本輪廓為宮城、皇城、內城和外城。
北京城雙龍佈局
現代研究表明,明朝人對北京城的設計建造是雙龍佈局形狀,即一條水龍和一條陸龍橫陳北京的中軸位置。
水龍以南海為龍頭部份,湖心島是龍眼,中南海和北海構成龍身,什剎海是龍尾,擺向西北方向。
陸龍俯臥在北京的中軸線上,天安門宛若龍吻,金水橋為龍的頷虯,東西長安街彷彿龍的兩條長鬚,從天安門到午門一帶是龍鼻骨部,太廟和社稷址如同龍眼,紫禁城恰似龍骨龍身,四座角樓好像是龍的四爪,伸向八個方向,景山、地安門大街和鐘鼓樓構成龍尾。正陽門好似一寶珠。通覽北京中軸線的古建築,呈現出巨龍鎖珠之勢,極富匠心。
永樂十九年(1421年),北京城正式建成,明成祖朱棣下詔遷都,南京城成為留都。朱棣成為紫禁城裡第一個主宰天下的皇帝,並在此衍宗社萬年之福,華夷綏靖,隆古今全盛之基,打造盛世鴻圖。@*


明代北京盛況的真實反映——《皇都積勝圖》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peMb0x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