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釵記是在1956年唐滌生根據明代湯顯祖原著崑劇改編的粵劇,共八齣,1957年8月30日在香港利舞台首演。

「紫釵記」以明朝湯顯祖的雜劇「紫釵記」為本,而湯顯祖的「紫釵記」亦是他重寫自己早期另一個劇本「紫簫記」 「紫簫記」的情節比較簡單,最重要的分別是欠缺了「紫釵」這個戲劇元素。湯顯祖劇作的藍本是唐代蔣防傳奇小說「霍小玉傳」。無論「紫釵記」或「紫簫記」,霍小玉都能與李益終成眷屬,而小說中之李益對小玉始亂終棄,順從母親之命,另娶富家女為妻,使小玉悲痛欲絕,「喪慟號哭數聲而絕」。小說中的李益在小玉死後,娶妻妾三人,惶惶不可終日,輒加猜忌,家宅不寧。

場目

〈墮釵燈影〉

〈花院盟心〉

〈陽關折柳〉

〈典賣珠釵〉

〈吞釵拒婚〉

〈花前遇俠〉

〈劍合釵圓〉

〈論理爭夫〉(粵劇劇本初演時沿用湯顯祖《紫釵記》最後一齣的回目〈節鎮宣恩〉。其後仙鳳鳴劇團於1968年重演此劇,才由葉紹德先生提議把回目改為〈論理爭夫〉,並沿用至今。)

其中〈劍合釵圓〉一場於香港大獲好評及觀眾支持,並曾連續三年(1991年至1993年)獲得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CASH最廣泛演出金帆獎(戲曲)」。[1]

情節大綱

唐代隴西士子李益(十郎)赴長安應試期間在元宵夜長安燈市拾得小玉遺下的紫玉燕釵,並以釵定情。他得友人崔允明鼓勵,直訪霍小玉求親,當晚成其好事。然益與小玉相遇前,曾巧遇盧太尉之女燕貞。燕貞慕益之才,對其一見傾心,種下李、霍二人分離的禍根,因而得以相識。二人新婚之時,正是李益高中狀元之日。 盧太尉特意下令新及第進士等人均要上門拜見,希望趁此安排婚事,偏偏李益卻沒有前往,因而盧太尉將他遠庶塞外參軍,斷絕李霍二人音訊。李益一去三年,小玉生活日漸艱難,還要時加接濟潦倒的崔允明,最後只得命侍女浣紗將紫玉釵變賣。三年後,李益被召返長安,盧太尉欲再招益為婿,便施以奸計,不許益回家,並暗中買下小玉出售的紫玉釵,向益詐稱小玉已另嫁他人。他又逼李益之好友韋夏卿與崔允明為媒 ,以致崔為報小玉之恩而死。十郎見釵在情亡,不願再娶,意欲吞釵拒婚,惜被太尉以反唐詩威脅。後小玉巧遇黃衫客(〈花前遇俠〉),並得黃衫客之助,得與益重逢。兩人冰釋前嫌,十郎為小玉將紫釵重新插戴,以証舊盟。盧太尉得悉此事後勃然大怒,李益再度被太尉爪牙捉回逼即日與燕貞成婚。(〈劍合釵圓〉)小玉再得黃衫客之助,冒死闖入盧府據理爭夫。太尉以小玉闖席論罪,欲將她打死;最後黃衫客亦至,表露其四王爺的身份,並指證盧太尉之惡行。下令再點花燭,讓李益與小玉聯婚,有情人終成眷屬。

衍生作品

電影版本

《紫釵記》曾兩次被拍攝成粵劇電影。首次被拍成電影是在1959年上映的,導演是李鐵。下列是為演員表:

任劍輝(飾)李益

白雪仙(飾)霍小玉

梁醒波(飾)崔允明、黃衫客

靚次伯(飾)盧太尉

任冰兒(飾)浣沙

蘇少棠

陳皮梅

《紫釵記》在1977年第二度拍成粵劇電影,由金鳳出品,李鐵執導,唐滌生編劇,並由雛鳳鳴劇團台柱老倌主演。下列是為演員表:

龍劍笙(飾演)李益  

梅雪詩(飾演)霍小玉  

靚次伯(飾演)盧太尉

梁醒波(飾演)崔允明、黃衫客

唱片版本

《紫釵記》粵劇全本唱片錄音。在1966年由任白、梁醒波、靚次伯、任冰兒、蘇少棠、朱少坡及雛鳳九名成員錄製唱片。

電視劇版本

《紫釵奇緣》:小馬奔騰、文化中國及合禾影視於2012年聯合製作,程誠、葉璇分別飾演李益和霍小玉。

舞台劇版本

《紫釵記 - 全劇》:於2015年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演出,由龍劍笙飾演李益、李沛妍、鄭雅琪(兩人輪流扮演霍小玉及浣紗)。

特別演出版本

1968年11月18日:仙鳳鳴粵劇團為油麻地街坊福利會籌款,於廣東道臨時球場演出演出十九天。

1968年12月22日:仙鳳鳴粵劇團為灣仔街坊福利會籌款,於灣仔修頓球場演出十五天。

手語版本

《紫釵記》:慈善機構龍耳於2015年製作,由聾人粵劇團的手語主任帶領一群聾人以手語演繹經典粵劇《紫釵記》。

------------------------------

明臧晉叔改本《紫釵記》

《紫釵記》是16世紀中國明代傑齣戲劇家湯顯祖的“臨川四夢”中的第一夢,取材於唐代蔣防的《霍小玉傳》。才子李益元宵夜賞燈,遇才貌俱佳的霍小玉,兩人一見傾心,隨後以小玉誤掛梅樹梢上的紫釵為信物,喜結良緣。不久李益高中狀元,但因得罪欲招其為婿的盧太尉,被派往玉門關外任參軍。李益與小玉灞橋傷別。後盧太尉又改李益任孟門參軍,更在還朝後將李益軟禁在盧府。小玉不明就裡,痛恨李益負心。黃衫客慷慨相助,使兩人重逢。於是真相大白,連理重諧。該劇熱情謳歌了愛情的真摯與執著,深刻揭露了強權的腐敗與醜惡。

作者簡介/《紫釵記》
湯顯祖 (1550~1616),明代戲曲作家。字義仍,號海若,又號若士,別署清遠道人。臨川(今屬江西)人。湯
《紫釵記》
《紫釵記》圖冊
顯祖出生於書香門第,從小便飽讀詩書,性格剛正不阿。萬曆五年(1577年)湯顯祖進京趕考,因不肯接受首輔張居正的拉攏,結果兩次落第。直到萬曆十一年(1583年)他33歲時,即張居正死後次年,才考中進士。湯顯祖中了進士後,仍不肯趨附新任首輔申時行,故僅能在南京任虛職。在職期間,與東林黨人交往甚密。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又寫了《論輔臣科臣疏》,揭發時政積弊,抨擊朝廷,彈劾大臣,因而觸怒了神宗皇帝。之後被謫遷廣東。後又調任浙江遂昌知縣。湯顯祖在地方為官清廉,體恤民情,深得民心,但最終還是因不滿朝政腐敗,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棄官回鄉,在臨川建了一座閒居,號“玉茗堂”,從此致力於戲劇和文學創作活動,終其一生。
湯顯祖與英國的莎士比亞同時期,所以也被現代人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湯顯祖的作品代表著一種典型的東方戲劇風格。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

琵琶記,元朝末年高明所作的一部著名南戲,主要講述書生蔡伯喈與趙五娘的愛情故事。琵琶記係改編自民間南戲《趙貞女》(更早時還有金院本《蔡伯喈》),但原故事中背親棄婦的蔡伯喈變為了全忠全孝。
劇情梗概
故事講述了一位書生蔡伯喈在與趙五娘婚後想過幸福生活,其父蔡公不從。伯喈被逼趕考狀元後又被要求與丞相女兒結婚,雖不願,但牛丞相強依之。當官後家裡遇到饑荒,其父母雙亡,他並不知曉。他想念父母,欲辭官回家,朝廷卻不允。趙五娘身背琵琶,一路談唱行乞,進京尋夫,最後終於找到,並團圓收場。這「三不從」是高明重點刻畫蔡伯喈全忠全孝的關目。
藝術特點
雙線結構,以京城牛府為地點,蔡伯喈為中心的刻畫充滿喜感,而以陳留蔡家為地點,趙五娘為中心的刻畫充滿悲感。
人物形象塑造成功,心理刻畫尤其突出,蔡伯喈代表了中國知識分子軟弱和複雜心理;趙五娘真實的反映了禮教下女性生活,卻是個受氣的小媳婦,承擔孝婦責任。
語言風格上,趙五娘一線體現的是民間語言本色,而蔡伯喈一線的語言高雅華麗。
影響
代表了南戲最高藝術成就,被推為「南戲之祖」。標誌著南戲從民間俚俗藝術形式發展為全面成熟階段,是南戲發展史的里程碑。
明初就得到明太祖的賞識,在民間影響和爭議也很大,後期還出現許多類似但傾向不同的作品。
是具有世界影響的古典戲曲之一,十九世紀先後有英法德拉丁文譯本出版,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入百老匯演出。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琵琶記》元高明撰,明末刊本。圖片搜尋結果

----------------------------

暖紅室撫明刊琵琶記原圖 @ 故紙堆蠹魚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rc1BqL

--------------------------

 

中國現代著名藏書家韋力先生於2001年在【中國收藏家】雜誌上有一篇「珍稀善本有善價  惟有識者能得之」的文章,撰述當年他在上海古籍拍賣專場的親身經歷。

文章中有一段話,述說那一年上海朵雲軒春季拍賣會,他原來對其中兩件拍品有意競標,結果卻未能得手,他說:「一是第347號《靜好樓雙蘭圖詠》,此書為清嘉慶古倪沈綺云精刻本,精刻精印,歷來受到藏書家的追捧。此次拍賣起價僅2000元,最終拍到了10000元落槌,自然落到了識貨的行家手裡。二是第348號《暖紅室撫明刊琵琶記原圖》,此書在拍賣預展時我已仔細看過,整冊書過50頁,全部都是精刻精印的版圖,一般暖紅室所刻書都是一冊書中有幾頁插圖,整冊書均為圖則在此為僅見,我雖不專藏版画,看到亦十分心儀,在心裡定了一個較高的價格想得到它。拍賣時,以1000元起叫,我正一路舉牌時,坐在鄰座的書友陳君對我說:『這本書並不稀見,價太高別舉了,下來我幫你找。』于是收手,落槌價為2500元,確實便宜,我對陳君說,像這樣整冊書都是圖的暖紅室本真是少見,如能找到太好了,陳君一愣:『什麼,整冊都是圖,我以為這是常見的暖紅室刻本呢。』聞此,我只有懊悔的份了。」

巧的是,因為他當時沒有繼續追高,所以這冊【暖紅室撫明刊琵琶記原圖】,遂由我所託之人拍得帶回。

這冊【暖紅室撫明刊琵琶記原圖】是一本單行本,除了封面題有書名,內附四十一幅雙頁圖版外,別無他物。經取劉世珩所輯刊【暖紅室彙刻琵琶記四種】來比對,這四種包括【明新安汪氏玩虎軒琵琶記全圖】、【陳眉公先生批評琵琶記】、【琵琶記剳記】及【陳眉公先生琵琶記釋義】,其中【明新安汪氏玩虎軒琵琶記全圖】與我所拍得的這一冊【暖紅室撫明刊琵琶記原圖】,名稱雖然不同,但實際上卻是同一套圖版,這一套圖版並非萬曆年間玩虎軒原刻圖,而是劉世珩的繼配儷葱夫人春姍所摹繪,在最後一幅「一門旌獎」圖版中有刻記。


劉世珩〈1874-1926〉,字聚卿,號葱石,別號楚園,安徽貴池人。光緒二十年舉人,曾任官江蘇候補道,光緒三十三年任庋支部右參議、湖北及天津造幣廠監督等職。入民國後他移居上海,在江寧路上築一座私宅「楚園」,以清朝遺老自居,以搜求宋元珍本及校刊古書為樂。他喜文學、工詞曲、富藏書,曾收得宋、元兩部王應麟所著【玉海】,因此名其藏書樓為「玉海堂」。又收得唐代宮中兩件樂器大小忽雷,因此也自署「枕雷道人」,玉海堂大門上懸掛一副對聯,題曰「古今雙玉海,大小兩忽雷」。他也以刻書著稱,刻印極精,刻有【玉海堂景宋叢書】二十二種、【聚學軒叢書】五集六十種、【貴池先哲遺書】三十一種、【宜春堂景宋巾箱本叢書】八種、【暖紅室彙刻傳奇】五十一種等等,確實是近代著名的藏書家與刻書家,倫明【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有記,說他「貴池刻書愛仿宋,成就武昌陶子麟,本來未見中郎貌,究是中郎是虎賁。」周退密與宋露霞合著【上海近代藏書紀事詩】也說他「籍甚聲名玉海堂,宋元雙璧一時藏,刊書突過前人業,影印能為續命湯。」

劉世珩元配傅偶蔥〈字春媄,號曉鳳〉,繼配傅儷蔥〈字春姍,號曉紅〉,二人原係姊妹,才藝均佳,劉世珩喜好戲曲,二位夫人也都精通古樂,夜宴中常做即興演出,一時傳為佳話。在刻書方面,劉世珩也常與妻妾合作,例如暖紅室刻【燕子箋】,卷首有春姍摹郦飛雲像;【還魂記】亦由春姍題寫書名。而【暖紅室撫明刊琵琶記原圖】,也是儷蔥夫人春姍仿照明朝萬曆二十五年新安汪氏玩虎軒圖摹繪而成。劉世珩刻【暖紅室彙刻傳奇】,均題「夢鳳樓、暖紅室」校訂,此樓室命名之由來,可明顯看出與他二位夫人的名號相關。吳昌碩曾經為他們刻了一方二十字白文印章,印文曰「貴池劉世珩江寧傅春媄江寧傅春姍宜春堂鑑賞」,這方印與鈐在【宋刻梅花喜神譜】上「江南吳湖颿潘靜淑夫婦竝讀同珍之寶」印,前後相互輝映,夫妻竝讀同賞,併鐫一印,都足以顯示其夫婦間志趣相投情感篤甚。



儷葱夫人春姍臨摹玩虎軒圖四十一幅,於清宣統二年完成,題名為【暖紅室撫明刊琵琶記原圖】,上海朵雲軒2001年春拍的這一冊,就是這個時期印製的,從圖版中線條犀利、毫髮畢現可以印證。另外,圖二十二「官邸憂思」左半頁及圖二十三「祝髮買葬」右半頁,印出來的顏色偏磚紅色,圖三十七「張公遇使」及圖三十八「散髮歸林」也有同樣情況,這是因為一般刻板完成後,會先用朱色試印,以便檢查刻板情形,如果刻板無誤,再改用墨色印刷,而所以會出現磚紅顏色,是原來試印的朱色顏料沒有洗刷乾淨,再塗上墨色印刷,就會呈現磚紅顏色,由此也可見這一冊【暖紅室撫明刊琵琶記原圖】是極初印本無誤。


再檢視琵琶記四種之一【明新安汪氏玩虎軒琵琶記全圖】,其四十一幅版畫與【暖紅室撫明刊琵琶記原圖】完全相同 ,但較【暖紅室撫明刊琵琶記原圖】多出目錄,有書名頁題「琵琶記全圖  明萬曆二十五年新安汪氏玩虎軒繪鐫  貴池劉世珩暖紅室摹刻」,書後另刊有玩虎軒原牌記「萬曆廿五年新安汪氏翫虎軒繪鐫」。

由此可以推測,儷蔥夫人臨摹玩虎軒琵琶記圖,原來就是為了輯印【暖紅室彙刻傳奇】之用,其刻板竣事之後試印之本,也予以裝訂成冊,即為此冊【暖紅室撫明刊琵琶記原圖】。其後,增加書名頁、目錄、牌記,更名為【明新安汪氏玩虎軒琵琶記全圖】,納入【暖紅室彙刻琵琶記四種】之中,即為後世常見之本。


劉世珩除了藏書刻書之外,他也有不少著作,例如【貴池二妙集】、【貴池唐人集】、【貴池先哲遺書待訪目】、【重編會真雜錄】、【秋浦雙忠錄】、【夢鳳詞】、【大小忽雷曲譜】、【臨春閣曲譜】及【曲品】等等,可見劉世珩不僅喜愛戲曲,還注重鄉賢文集的蒐集整理。此外,他也致力於金石拓片及墓志原石的收藏,他曾經收藏金石拓片達七千餘件,過世後,這些拓片被家人賣給潘景鄭先生,潘景鄭後來將這些金石拓片全數捐贈給上海圖書館,成為全民所共有,也不枉費劉世珩一生辛勤蒐藏之苦心。

劉世珩的藏書,先得力於其父劉瑞芬的收藏,劉瑞芬曾任出使英、法、俄、意、比等國大臣,後任廣東巡撫,見多識廣,家藏典籍,琳琅滿目。再加上劉世珩本身的致力勤蒐,所以成其規模,其善本有二千餘種,宋板就有二十餘種。這些藏書,於劉世珩去世後,由其子劉公魯繼藏。

劉公魯〈1901-1937〉,字之泗,劉世珩去世後,他移居蘇州大太平巷,繼承父志,終日埋首金石書畫之中,他堅持不剪長辮,有「海上遺少」之稱。1937年日軍進逼蘇州,他誓與藏書共存亡,堅持不到鄉間避難,日軍進城後大肆劫掠,他藏書損失大半,驚嚇成疾,不久就去世了。他死後,家人靠變賣藏書度日,例如宋刊【魏書】及元刊【玉海】,經鄭振鐸介紹賣給中央圖書館,宋刊【杜陵詩史】抵押給何亞農,金石拓片賣給潘景鄭等等。另有大半圖書被陳群掠去,置於澤存書庫,劉世珩藏書於是散盡。

劉世珩、劉公魯這一對父子各方面都極其相似,他們都緬懷前朝,以遺老、遺少自居,而且一生都致力於金石典籍的庋藏研究,我收藏一部【孟子註疏解經】巾箱本,書上鈐有二方藏書印,分別是「劉世珩觀」及「子之泗侍」,尤其這一方「子之泗侍」,不但看出其父子情深,更可以看出他們對庋藏典籍的珍視,不無世代相傳的期許,雖然這些藏書最終不免散盡,我認為日本侵華戰爭所造成的結果更甚於其他。【上海近代藏書紀事詩】對劉公魯的評價亦甚中肯,其詩曰:「過眼雲煙古已然,劉家遺少辮垂肩,可憐寇逼巢傾際,手抱楹書不上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