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平倉、義倉,社倉/古代的「保險交易中心」儲糧備荒社倉法規定,借國家常平倉米為谷本,初期貸放收息,即“每石量收米二斗”/倉廒分為兩類:一類為官辦,稱「常平倉」,預備倉、軍儲倉、均貯倉皆屬於這一類;另一類為民辦,稱「義倉」和「社倉」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NKZ8l4
社樹/社日/社壇/義倉為社倉-糧食的周轉則是藉貸的形式,一般春放秋收,利息為十分之二向知府借常平米600石賑貸饑民。貸米在冬天歸還,收息20%-倉儲行業奉朱熹為“紫陽倉祖”(朱熹號紫陽)/社公/香港聚星樓好似台灣惜字亭(敬字亭)/有逾600年歷史,為香港現存最古老的塔,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X0ldpx
朱熹社倉/得人最難善任尤難喜事者未必堪充堪充者未必喜事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geaQMt


古代封土為社,各隨其地所宜種植樹木,稱--。《莊子·人間世》:“ 匠石之齊,至乎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牛,絜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後有枝。”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 阮宣子伐社樹,有人止之。” 唐蘇鶚《蘇氏演義》卷上:“《周禮》文:二十五家為社,各樹其土所宜木。今村墅間,多以大樹為社樹,蓋此始也。”
社樹就是古代的植樹造林所成之樹,就是人工種植的樹。

=----------------------------

2016-10-04_231241  

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節日。春秋各一次,稱爲春社和秋社。

社日,東亞傳統祭祀土地神的節日,分別於春分與秋分之後舉行。春分前後名曰春社,秋分前後名曰秋社。
簡介
漢朝以前只有春社,漢朝以後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為社日。
古代農民通過此一節日表達他們對自然災害之減少、獲得豐收的祝願,同時也藉此開展對他們來說,難得的娛樂活動。在社日到來之時,民眾集會競技,進行各種類型的作社表演,集體歡宴。

-----------------------

------------------

義倉-儲存糧食以備荒年的公有倉庫。《隋書.卷四六.長孫平傳》:「奏令民間每秋家出粟麥一石已下,貧富差等,儲之閭巷,以備凶年,名曰義倉。

隋唐義倉

  義倉源於義租,田租之外羡收若干即是義租,而與田制有關。

  北齊田制承於北魏,一夫受田八十畝,婦四十畝,夫婦二人稱為一牀,一牀調絹二匹、綿八兩、墾租二石、義租五斗。奴婢各準良人之半(謂受田及調租皆半之)。一牛受田六十畝、調絹二尺、義租五升。墾租送臺(謂中央政府),義租納郡,以備水旱(據隋書食貨志)。此為政府於田租之外饒征若干,以備水旱賑濟之用,隋世義倉之起,亦為備凶年也。

  隋書長孫平傳:「開皇三年(西元五八三),徵拜度支尚書。平見天下州縣多罹水旱,百姓不給,奏令民間每秋家出粟麥以下,貧富差等,儲之閭巷,以備凶年,名曰義倉。」隋志載長孫平奏令諸州百姓及軍人,「勸課當社,共立義倉」,「即委社司,執帳檢校,每年收積,勿使損敗,若時或不熟,當社有飢饉者,即以此穀賑給」。

  唐代義倉,始於太宗時。貞觀二年(六二八),戴胄奏請自王公下及眾庶,計所墾田,盡令出粟,各納所在,立為義倉。唐六典謂畝別納二升。此由政府別征,為民貯糧,其制與北齊同,而與隋之由民自掌者異。唐代義倉糧其後為政府挪用者亦以此故。

  隋代地方組織,五家為保,保五為閭,四閭為族。無所謂社者。孔子云十室之邑,十為約數,或至數十家,邑或稱里,或稱社,所謂村社者即是,故義倉為社倉。(章群)

義倉的由來
  隋開皇三年(583)長孫平被徵拜為度支尚書。他見天下州縣多罹水旱,百姓不給,奏令民間每秋家出粟麥一石以下,貧富差等,儲之閭巷,以備凶年,名曰義倉。隋文帝表彰並採納其建議。

  唐太宗於貞觀二年(628),貞觀二年四月,尚書左丞戴胄上言,戶部尚書韓仲良奏:“王公已下墾田,畝納二升。其粟麥粳稻之屬,各依土地。貯之州縣,以備凶年。”可之。自是天下州縣,始置義倉,每有饑饉,則開倉賑給。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改為按戶出粟,上上戶五石,餘各有差。唐代自武則天末年起,便以義倉糧解決國家財政困難。唐玄宗以後更把義倉稅定為國家正式賦稅收入。義倉在歷史上時廢時設。

  清代儲備制度中,糧倉分為兩類,一為“昌平倉”,一為“義倉”。昌平倉由國家出資建造,國家統一管理,儲存的糧食主要用於戰備等國家大事,只有最高行政機構才有權調用。在此意義上可以說昌平倉是“皇家”糧倉,儲量大,級別高。而“義倉”則應算是“地方”性糧倉了

義倉的作用
義倉它以一定的行政區劃為單位,由各地政府籌資修建和管理,在豐年時讓各家拿出一定數量的糧食,儲於倉內,災年時地方政府可自行發放倉中糧食救災。
面對自然災害,將眾多分散的個體組織在一起,增強了人類抵禦自然侵害的整體能力。

社倉是舊時中國各地漢族儲糧備荒的一種社會習俗。隋唐已有。民辦糧倉的一種,南宋朱熹首創,社倉不特指某個糧倉,而是一種儲糧制度。一般沒有專門的倉庫而在祠堂廟宇儲藏糧食,糧食的來源是勸捐或募捐,存豐補欠。糧食的周轉則是藉貸的形式,一般春放秋收,利息為十分之二。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建寧府(治今福建建甌)大饑。當時在崇安(今武夷山)開耀鄉的朱熹,同鄉紳劉如愚向知府借常平米600石賑貸饑民。貸米在冬天歸還,收息20%小歉利息減半,大饑全免。計劃待息米相當於原本10倍時不再收息,每石只收耗米3升。後來歸還了政府的常平米,至淳熙八年(1181年)已積有社倉米3100石。這一年朱熹將《社倉事目》上奏,孝宗“頒其法於四方”,予以推廣。為此倉儲行業奉朱熹為“紫陽倉祖”(朱熹號紫陽)

圖片搜尋結果

------------------------------

File:ShrineOftheEarthGod01.jpg 圖片搜尋結果

社壇設計極有文化意義,兩邊高出的設計象徵古代官帽,只有做官的人才可以有此設計。另外,壇上似兩塊石頭代替土地,亦足見以往的人對大自然一石一木的崇敬

社壇,又稱為社公、神壇,位於香港屏山上璋圍西面不遠處,村民稱所供奉的神為社公,即土地公。社壇乃屏山文物徑其中一項古蹟,已有數百年歷史。傳統中國村落皆設置社壇,以祈求福澤,保佑闔村平安。社公亦稱伯公、土地公、福德公等。社壇多為簡單的磚砌築成,許多時不設神像,只以石頭代表社神

--------------------------------------------------

article_16  File:HK TsuiSingLauPagoda.JPGFile:TsuiSingLauPagoda05.jpgFile:Tsui Sing Lau Pagoda, Ping Shan Heritage Trail.jpg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擋煞鎮災:聚星樓
要數鄧氏家族留下的重要古蹟,這個又名「魁星塔」或「文塔」的聚星樓必定榜上有名。它是香港現存唯一的古塔,塔齡高達600年以上,原高7層,現只剩下3層。全塔以青磚砌成,呈六角形,每層約13公尺高。興建此塔的人是鄧彥通,原為擋煞鎮災之用,但相傳歷代鄧氏弟子能高中科舉考取功名,也與塔內供奉的文星有關。

長訊 - 文章 - 香港後花園 - 天水圍 - https://goo.gl/6OTdLB

聚星樓又名魁星塔、文昌閣 ,當地人稱它為文塔,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屏山上璋圍北面,原為新界原居民五大家族之一的屏山鄧氏聚區地的風水塔。
根據屏山鄧氏族譜記載,聚星樓為屏山鄧族第七世祖寧國府正堂鄧彥通所興建,有逾600年歷史,為香港現存最古老的塔,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亦是屏山文物徑的重點古蹟之一。聚星樓於2001年12月14日被評級為香港法定古蹟。因颱風所以只剩下3層。
名稱由來
據鄧氏父老相傳,當地立村之時,風水先生曾指出當地依山環水,定必子孫繁衍而千年不衰。唯不足之處是……
青山尖而高大,旺火為忌,宜多水而濟之;
而西北缺口,北煞傷人,將來鄧族文官升堂,自有擋煞之法。但至於何謂「文官升堂」,當時風水先生只答曰:「天機不可盡泄」。
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屏山鄧族第七世祖寧國府正堂鄧彥通受封,在上任升堂的第一天晚上,他夢見故鄉西北角上空星光燦爛,但群星突然落下,聚集於西北的河口。鄧彥通夢中驚醒,並想起立村時風水師傅的說話, 回顧始祖至他雖已經七代,但總共只有12個男丁,而其中竟有4人早逝。鄧彥通心中不安,於是聘請風水師傅謀求擋煞之法。師傅說:「貴村之立村先師果然學問不凡。大人升堂而群星來會,應建樓以聚之,藉助於眾星,自有雷霆萬鈞之威而北煞服焉。苟有文筆而無掌筆之才,不為用也!」鄧彥通恍惚大悟,於是在此建立了七級浮屠(即佛榙),恭奉文武諸神,擋北煞,鎮水災。果然,鄧彥通以後的七代人,發了22個男丁,當中10人另建圍村,有幾位做了壽官,有兩位建了二公祠,有的長壽達八十多歲、九十多歲,鄧氏家族在屏山的男丁有1,500多人。鄧氏在明清兩代人材輩出,每能在科舉中金榜提名,士人及當官者不計其數,族人相信是塔恭奉的文曲星庇佑,故族人亦稱此塔為「文塔」。
建築
聚星樓原高7層, 但後來因風雨侵蝕,上面4層經已在風災中塌毀,只剩下現時的3層。聚星樓呈六角形,建基於一矮台之上,主要以青磚及麻石砌成。3層的聚星樓約13公尺高,最上層供奉著主宰文運、掌管功名的魁星。星樓每層均有吉祥的題字,由上層而下分別是「凌漢」、「聚星樓」和「光射斗垣」。

-----------------------------------------------------------

1700s年 清朝康熙年間 #聚星樓 虚擬照。英國殖民前當年景點。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屏山上璋圍北面,原為新界原居民五大家族之一的屏山鄧氏的人所興建,有逾600年歷史,為香港法定古蹟。最初建立了 #七級浮屠(即佛塔),恭奉文武諸神,擋北煞,鎮水災,因多次颱風破壞,不復舊觀,重建後今只剩下3層

2020-06-01_094356101805479_10158024165600935_55981823506776064_n100892776_10222937406891475_8659877739278368768_o


2021-10-04_1956142021-10-04_1932062021-10-04_1931382021-10-04_20041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