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散又名五石散,源於秦代而興於魏晉,唐代後逐漸不為人所服用,現今流傳方帖是由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五味石藥合成的一種散劑,中醫界亦有傳五石散本是東漢末年用以治療瘧疾的藥物,然未獲普遍證實,其對瘧疾也沒有療效。
礦石性的藥材大多藥性偏熱,服用後全身酷熱難當,必須以陰寒食物來抑其燥火,故又別名「寒食散」。服後身體燥熱,需要吃冷食(酒須溫)、洗冷浴及步行來發散藥性,謂之「行散」。魏人何晏說:「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覺神明開朗。」[1]長期服用,皮膚便會變得白嫩細緻,六朝美男子,膚質皆以白皙聞名,王衍「手白更勝玉柄」,何晏引來魏明帝湯餅之宴[2]。
但寒食散終究是毒物,長期服用會有很大的副作用,管輅形容何晏:「魂不守宅,血不華色,精爽煙浮,容若槁木,謂之鬼幽。」。《晉書·皇甫謐傳》提到服五石散「違錯節度,辛苦荼毒,於今七年,隆冬裸坦食冰,當暑煩悶,加以逆咳,或若溫瘧,或類傷寒,浮氣流腫,四肢酸重。」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總論》卷六《寒食散發候篇》引皇甫謐話:「近世尚書何晏,耽好聲色,始服此藥,心加開朗,體力轉強。京師翕然,傳以相授。歷歲之困,皆不終朝而愈。」王奎克《五石散新考》推測五石散中含有礜石(砷礦物)而會使人中毒
由於五石散服後會導致血液循環加快,所以亦被當作春藥使用
歷史
寒食散的起源不明。在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藥方收錄在宋代《金匱要略》)中,曾記載侯氏黑散,與紫石寒食散。侯氏黑散中使用了礬石(含硫酸鹽類礦物的礦石),食用方法中註明宜冷食[3];在有些方書上,礬石被寫為礜石(含砷的礦石,可煉製成砒霜)。紫石寒食散,則是以寒食為名,其中使用了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鍾乳。這兩個方劑,常被認為可能是五石散的起源。
最早使用寒食散的人,可能是何晏

-------------------------

寒食散又稱五石散,其藥方托始於漢人,由魏人何晏首先服用。關於寒食散中的“五石”,葛洪所述為“丹砂、雄黃、白礬、曾青、慈石也”,隋代名醫巢元方則認為是“鐘乳、硫黃、白石英、紫石英、赤石”。儘管“五石”配方各不相同,但其藥性皆燥熱繪烈,服後使人全身發熱,並產生一種迷惑人心的短期效應,實際上是一種慢性中毒。傳說何晏耽聲好色,服了五石散後,頓覺神明開朗,體力增強。在他的帶動下,五石散廣為流傳。然而,許多長期服食者都因中毒而喪命,唐代孫思邈呼籲世人“遇此方,即須焚之,勿久留也”。
 唐代稱 乳石散 配 方 丹砂、雄黃、白礬、曾青、慈石
由來
是古代神仙服食範疇中的一種。求仙藥之事,起於秦始皇。漢武帝時,信奉方士李少君、欒大等,燒煉金石一類礦物,物為石藥。寒石散與成仙無關,服之者多稱去病強身,實際上為濟其色欲。西漢時名醫淳于意診籍(病歷記錄)中,曾提到醫治因服五色散而發疽之事。三國魏時清談家、駙馬何晏是寒食散的提倡者。當時,貴族中人相繼服用,一時成為風氣。
主要成分
為鍾乳石、紫石英、白石英、硫黃、赤石脂五種石藥。服此藥後,必須冷食、飲溫酒、冷浴、散步、穿薄垢舊衣,如不散發,則須用藥發之,因稱寒食散。
不良後果
服此藥致羰而死者,有裴秀、晉哀帝司馬丕、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等,學者皇甫謐則因服散而成殘疾。其風自魏晉至唐,歷五六百年而未中斷。
曹歙、皇甫謐、靳邵、範曲、釋道弘等,對寒食散深有研究,對藥理學產生影響。唐初孫思邈《千金方》中錄散方甚多,但深斥其禍。其後孟詵、薛曜又推挹乳石之功備至,故唐人用乳石、硫磺之類,也頗常見。降及明代,則演變為紅鉛。巢元方《諸病源侯論》引晉皇甫謐曰:“近世尚書何晏,耽聲好色,始服此藥,必加開朗,體力轉強,京師翕然,傳以相授 ......晏死之後,服者彌繁,於時不輟,餘亦豫焉。”

---------------------------

五石散
五石散,是一種中藥散劑,首先它有壯陽、強體力,治陽痿功效,也許對濕瘡、潰瘍還有少許治療的功效,
並在服用後可以讓人性情亢奮,渾身燥熱,身體肌膚的觸覺變得高度敏感,要用寒食、喝溫酒,脫衣裸袒,運動出汗等方式來發散藥力。

概述
五石散是一種中藥散劑對傷寒病人有一些補益。稱它“五石散”,
是因為它成分用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五味石藥合成的一種中藥散劑,而附之以防風、人參等數十種草藥。
之所以又被稱為“寒食散”,乃是因為服用此藥後,必須以冷食、冷浴來散熱而得名,唯有飲酒需溫酒。

歷史故事
魏晉風度是一種真正的名士風範,所謂是真名士自風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雋秀王衍、
樂廣至於江左領袖王導、謝安,莫不是清峻通脫,表現出的那一派“煙雲水氣”而又“風流自賞”的氣度,幾追仙姿,為後世景仰。
實際上我們在談論魏晉風度時,必定會說到這個“五石散”,因為兩者幾乎是聯繫在一起的。
而服食“五石散”的風氣自被何晏宣導並開始流行後,由魏晉至唐,名士們趨之若鶩,曆整整五六百年而未有間斷,
且頗有發展,僅在《隋書·經籍志》中就著錄了二十家“五石散”的解散方。

與魏晉風度一樣,在中國歷史上極其著名的“五石散”,又叫“寒食散”,一般認為是由東漢的張仲景發明的。
因為最早注明“宜冷食”將息的“侯氏黑散”和最早直呼“寒食”的“紫石寒食散”,
都是首見於張仲景《金匱要略方論》中的《傷寒雜病論》一篇,所以隋代的巢元方在他的《諸病源候論》裏引晉名醫皇甫謐語道:
“寒食、草石二方出自仲景”。張仲景合此藥的其主要目的,是用它來治療傷寒。

成為時尚
1、當服食“五石散”成為一種時尚後,魏晉名流們便紛紛服用以示身份,並在其後出門行走,
只是此等舉動大多實是一種不得已之行為,並非如我們想像的那般逍遙,因為他們必須疾步行走到出一身汗方好。
另外還有諸如暴躁而口發狂言,桀驁無禮或赤膊跣奔等等放浪形骸的荒誕舉動,也大都有著這個原因。
五石散中含有硫化物等毒性成分在內,食後極易性格暴躁。唐代名士、肅宗李亨的布衣之交李泌,
也是因 “服鉺過當,暴成狂躁之疾,以至棄代”。
可見魏晉名士們或暴躁或口發狂言的狂傲風範,是與服藥有一定關係,並非全都純出自然。

2、在服藥後除行散以外,尚要飲溫酒來借酒力發散藥性,於是魏晉名士大多好酒,兩漢魏晉時,
當面言及對方長輩的名諱是非常犯忌而且無禮的事情。桓玄也曾手握重兵雄鎮一方,此刻雖然失勢,但也不可輕侮。
那王忱估計吃了藥再喝了酒以後,便假裝神志有點不大清醒,當面屢犯桓溫名諱,但是也因他服石之故,
桓玄此刻就可以不以為仵,反為對方開解,這樣自己不會丟面子,還阻止了他繼續攻擊自己。
從另一面說明,在當時那些服藥以後所做的不合常理甚至是極其無禮的舉動,通常是會被人諒解,甚至被推許為名士風範的。

3、如果聯繫歷代醫書記載中服五石散後的症狀,因人的皮膚不但燥熱,而且異常敏感,所以在石發時要穿薄而寬大、
未漿洗的軟舊衣,不能穿厚實或者未脫漿的新衣,以免不能散熱和衣服摩擦皮膚導致不適。
所謂魏晉風度那寬袍大袖的飄逸風姿,只怕大半也是與這個有關係的。
倘若照此說來,魏晉名士大袖飄飄的俊逸風度,似乎便不是那樣的只有唯美和灑脫了,
其中還頗有行散發藥的成分在內,這一想於是不免叫人有些遺憾。

主要成分
所謂“五石散”,是一種中藥散劑。它的主要成分是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此外還有一些輔料。
這種散劑據說是張仲景發明的,張仲景發明這個藥方,是給傷寒病人吃的,因為這個散劑性子燥熱,對傷寒病人有一些補益。 
石鐘乳:功效:溫肺氣,壯元陽,下乳汁。主治:治虛勞喘咳,陽痿,腰腳冷痹,乳汁不通等。
白石英:功效:溫肺腎,安心神,利小便。主治:治肺寒咳喘,陽痿,驚悸善忘,小便不利等。
石硫磺:功效:壯陽,殺蟲。主治:內服治陽痿,虛寒瀉痢,大便冷秘。
赤石脂:功效:澀腸,收斂止血,收濕斂瘡,生肌。主治:治遺精,久瀉,便血,脫肛,崩漏,帶下,潰瘍不斂等。
紫石英:功效:鎮心,安神,降逆氣,暖子宮。主治:治虛勞驚悸,咳逆上氣,婦女血海虛寒,不孕。

細說
據說這種五石散藥吃到肚子裏以後,要仔細調理,非常麻煩。首先,服散後一定不能靜臥,而要走路。
所以魏晉名士最喜歡散步,稱之為“行散”,其實這並不是他們格外喜愛鍛煉身體,而是因為偷懶躺下就性命不保的緣故。
除了走路,飲食著裝上也要格外注意。服散之後全身發燒,之後變冷,症狀頗象輕度的瘧疾。
但他們發冷時倘若吃熱東西穿厚衣物,那就非死不可了。一定要穿穿薄衣,吃冷東西,以涼水澆注身體。
所以五石散又名“寒食散”。

五石散服下後不僅容易上癮,還會使人感到燥熱急癡。魏晉名士多輕裘緩帶,多半因為五石散的藥效發作後身體燥熱;
不僅如此,長期服用還會導致精神恍惚,不能控制,急躁之處難以想像,發狂癡呆,及至看見蒼蠅也要拔劍追趕;
所以這魏晉人多脾氣暴躁想來和全民動員服藥也不無關係。

五石散的療效非常明顯,服用輕則十分痛苦,重則喪命。但是創始人何晏的名氣和地位,加上價格不菲,使得名士爭相效仿,
樂此不疲,當作了一種代表身份的證件。吟詩清談都要服散飲酒,詩句中間加上行散二字或許正是表達一種高貴,
五石散已經由一種毒品變成了那個年代妖魔化的符號,它就是在那個彌漫著腥味的歲月中得以麻醉自我,放縱自我的寄託。
名士們在朝不保夕的年代裏,始終以一種高潔雅致的夢想支撐自己。他們寧願服藥身亡,也不希望自己在鬥爭的中心沉沒。
參考資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55682.htm

------------------------------

中國嗑藥史之五石散
教育2014-09-22

“五石散”又名“寒食散”。喜歡歷史的人,對於“五石散”這名字一定絕不陌生。但它究竟是什麼?有什麼功效?卻未必人人皆知。

嗑藥史,嗑藥死

中國歷朝歷代到現今都有嗑藥的問題,在服藥方面,由風氣演變成文化,雖然有些藥方確實能讓人體魄壯健,但畢竟也是藥,是藥三分毒,因人體質而定,否則三分毒也成十分猛烈毒藥。在魏晉時期,文人貴族就興起一種嗑藥風氣,就是服用“五石散”。此風氣猶如清代的鴉片般盛行,這玩意與現代年青人和藝人嗑藥情況相比,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一直流行近五百年之久,直到唐代以後才逐漸不為人所用。所以現代人對“五石散”的真正古方早已無從稽考了。現在我們只能確定它是由五種礦石類藥物所配合而成,所以才被喻為“五石散”。雖然民間一直也有好幾條有關五石散的配方流傳,可都是沒有確切根據去考查,但是也有兩個共通點,其一是所有藥方主要成份都是由五種礦石類所構成,其二是每條藥方的藥性都是非常猛烈的熱毒性,對人體只會造成嚴重損害,假如用來當養生品服用的話,其效果相等於慢性自殺,只會縮短壽命,加速死亡,!何談養生?

五石散的源起

根據記載最早是源於秦代,到了東漢末年,赫赫有名的醫聖張仲景通過臨床經驗,將它載入了他的醫學經典名著「傷寒雜病論」中才廣為流傳。到了魏朝,名士『何晏』推崇,曰:「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覺神明開朗。」何晏是當朝駙馬,也是曹操的養子,就是因為這種身份,產生了「名人效應」,人們才會爭相仿效。

服後規矩多,否則易送命。

在服藥後也有很多繁複的細節必定要注意跟從,只要其中有些許出錯都可立即送命。那究竟要注意什麼呢?據史料,服藥後會全身發燙,隨後變冷,症狀頗像輕度的瘧疾。儘管身體發冷,卻不能吃熱的食物和穿厚實的衣服,否則必然喪命。而且,服用“五石散”後,不能靜臥,只能不停地走路。曰:“寒食、寒飲(酒須溫)、寒衣、寒浴、寒臥、散步,極寒益善”。如果依足上述所做而藥性仍然沒有散發出來,則必須用藥散之。

藥性反應和成語的由來

服後身體燥熱、酷熱難當、脾氣容易暴躁,所以飲食都要以寒冷為主,因此,人們又稱之為「寒食散」。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當自己的身體處於這種狀態時,一定是非常辛苦,痛苦難當。哪為何那時候的古人們都像吸毒一樣迷戀上呢?真的是單純因為「名人效應」覺得很時尚而跟隨嗎?差矣!其實還有另一種因素,這個因素是與當時的氣候問題有關。

根據考古學家研究,中國五千年的歷史裡,曾經經歷過四個寒冷期,其中一個正是在東漢末年到南北朝時期。依據現代考古學家的研究報告指出,這個寒冷期的高峰時期是在公元280年到公元289年,這正正就是我國的西晉時期。醫聖張仲景把此方編入到他的「傷寒雜病論」其目的就是用來治療傷寒病症的病人,我想他自己也沒想到會被後世濫用而變成惡名昭彰的害人之物。

就是因為如此惡劣的天氣,那時候的古人們才會服了五石散後感覺舒服。那散步又是為何呢?散步的作用是幫助血氣運行,原理跟喝溫酒一樣,使得藥力有效地迅速散發到全身,使身體不畏寒邪,這個中醫稱為「行散」,而且“散步”一詞也是如此由來。

穿薄垢舊衣的原委又是何在?據記載:「長期服用,皮膚便會變得白嫩細緻,六朝美男子,膚質皆以白皙聞名。」其實以上所說都不太可靠,歷史有時總會被人修改、神化或是美化了,但真相始終是有蛛絲馬跡可尋。例如當時的著名相學家“管輅”曾這樣形容何晏:「魂不守宅,血不華色,精爽煙浮,容若槁木,謂之鬼幽。」當時一位很有名的大文豪同時也是中國醫史中很有名的大醫家、奠定中醫針灸基礎理論「針灸甲乙經」的作者“皇甫謐”,也曾誤服五石散而痛不欲生,幾度嚐試輕生。《晉書·皇甫謐傳》提到服五石散「違錯節度,辛苦荼毒,於今七年,隆冬裸坦食冰,當暑煩悶,加以逆咳,或若溫瘧,或類傷寒,浮氣流腫,四肢酸重。」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總論》卷六《寒食散發候篇》引皇甫謐話:「近世尚書何晏,耽好聲色,始服此藥,心加開朗,體力轉強。京師翕然,傳以相授。歷歲之困,皆不終朝而愈。」皇甫謐還說:“許多人發散失誤,死於非命。我的族弟,痛苦得舌頭都陷入喉嚨之中;東海人王良夫,癰深深陷入後背;隴西辛昌緒,脊肉完全潰爛;蜀郡的趙公烈,中表親戚裏有六人因此而死。這都是服用寒食散造成的,我雖然還活著,但也是茍延殘喘,貽人笑柄。其實服後症狀是因為藥性所引起的燥熱,做成皮膚表面乾燥崩緊,使皮膚變得敏感、害怕接觸到物件。再加上天氣嚴寒、空氣乾燥令皮膚表面更加脆弱。所以魏晉名士大多喜歡穿薄而寛大而且未清洗過的軟舊衣履,不能穿厚重或者是未脫漿的新衣,以免散熱受阻和衣服摩擦皮膚導致不適。正因這原故,當時的名士們就和蝨子結下了不解之緣。《晉書·王猛傳》:「桓溫入關,猛被褐而詣之,一面談當世之事,捫虱而言,旁若無人。」成語「捫虱而談」就是於此由來。 竹林名士“嵇康”亦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道:「性復多虱,把搔無已,而當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當然,嵇康也有服用五石散的,讓嵇康穿著淸洗乾淨並且嚴實厚重的朝服,去揖拜上官,確實與受酷刑沒有差別。而且就連鞋子也不愛穿,要穿則穿木屐,以減小與皮膚的接觸面積。

五石散是春藥乎

有傳五石散是屬於春藥或被當春藥來使用!究竟何謂春藥?如何定義?『春藥』一詞是泛指增強人體對性的慾望或性功能和性快感的藥物。最早發現的記載在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中出土的房中著作《雜病方》和《養生方》找到的,其中提及到被稱為,“內加”和“約”。“內加”(壯陽、男),“約”(壯陰、女)由於在魏晉時期興起服食金丹之風,如“五石散”。然而,此等被視為“春藥”的藥方也分為內服和外用,內服滋補強壯,外用藥汁浸洗陰部或用藥巾外擦陰部或於陰道內用藥,多數是含有一定刺激性的藥物,在達到性高潮以後除去。由於“五石散”服後會導致血液循環加快,所以亦被稱有壯陽作用,才會被人們作為春藥所使用。而事實上“五石散”是沒有任何提高性興奮作用的,而且礦石類多屬偏熱性,五種礦石加起來,其熱毒性甚猛。後來,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其著作「千金翼方」中呼籲世人「遇此方,即須焚之,勿久留也。」所以唐代以後便無人再用此方,也因如此漸漸地失傳了。

據說「五石散」還可使人產生奇妙的幻覺。《晉朝另類歷史:出軌的王朝》一書中記載:「五石散」含有近似現代毒品「搖頭丸」的功效。服後人體會忽而發冷,忽而發熱,肉體確實頓時陷入一種莫名的苦痛中,然而精神卻可以進入一種恍惚的忘我境界。世俗的煩擾、內心的迷惘都可以被遺忘,剩下的是一種超凡脫俗的感覺,自我感覺良好。在這樣的時刻,甚麼都不放在眼裏,甚麼人和事都不能拘束自己,只有膨脹的自我意識。簡而言之,有點類醉酒之感,儘管在生理上的反應和醉酒有所不同,但同樣是精神恍惚。這有可能是與服藥後需要服用溫酒的關係。而且藥力散發時,人體產生燙熱,與發燒無異,容易使人頭腦迷糊,持續不清醒的狀態有關。正因為以上各項徵狀,魏晉時期的文人才讓後世錯誤認為他們有此等跳脫行為、飄逸之舉。

在了解“五石散”這段歷史背景以後,我們除了對它增加了認識,也對用藥方面必須更加謹慎,藥是用來治病而非用來養生。養生的本意是注重日常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而不是去依賴藥物的幫助,想要得到長壽的法門,最好的方法是有健康的正確生活觀念與態度,體健永久不用藥,這才是延年益壽的秘訣。

----------------------------

所謂“五石散”,是一種中藥散劑。這種散劑據說是張仲景發明的,張仲景發明這個藥方,是給傷寒病人吃的,因為這個散劑性子燥熱,對傷寒病人有一些補益。稱它“五石散”,是因為它用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五味石藥合成的一種中藥散劑,而之所以又被稱為“寒食散”,乃是因為服用此藥後,必須以食冷食來散熱而得名。
歷史故事/五石散
魏晉風度,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文人士大夫們所津津樂道的話題和追崇的典範。在很多人看來,魏晉風度是一種真正的名士風範,所謂是真名士自風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雋秀王衍、樂廣至於江左領袖王導、謝安,莫不是清峻通脫,表現出的那一派“煙雲水氣”而又“風流自賞”的氣度,幾追仙姿,為後世景仰。魯迅在其著名的演講《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中,不但談到了魏晉風度和何晏等人物,同時亦多處提到了由何晏大力倡導服用的藥物“五石散” 。實際上,我們在談論魏晉風度時,必定會說到這個“五石散”,因為兩者幾乎是聯繫在一起的。而服食“五石散”的風氣自被何晏倡導並開始流行後,由魏晉至唐,名士們趨之若鶩,歷整整五六百年而未有間斷,且頗有發展,僅在《隋書·經籍志》中就著錄了二十家“五石散”的解散方。
這個與魏晉風度一樣,在中國歷史上極其著名的“五石散”,又叫“寒食散”,一般認為是由東漢的張仲景(150——219)發明的。因為最早註明“宜冷食”將息的“ 侯氏黑散 ”和最早直呼“寒食”的“紫石寒食散”,都是首見於張仲景《金匱要略方論》中的《傷寒雜病論》一篇,所以隋代的巢元方在他的《諸病源候論》裡引晉名醫皇甫謐語道:“寒食、草石二方出自仲景”。張仲景合此藥的其主要目的,是用它來治療傷寒(這個傷寒指的是感冒傷風一類的病,也就是古人說的風邪入侵,而不是指現代的傷寒症)。
成為時尚/五石散
1、當服食“五石散”成為一種類似吃搖頭丸一樣的時尚後,魏晉名流們便紛紛服用以示身份,並在其後出門行走,只是此等舉動大多實是一種不得已之行為,並非如我們想像的那般逍遙,因為他們必須疾步行走到出一身汗方好。另外還有諸如暴躁而口發狂言,桀驁無禮或赤膊跣奔等等放浪形骸的荒誕舉動,也大都有著這個原因。五石散中含有硫化物等毒性成分在內,食後極易性格暴躁。唐代名士、肅宗李亨的布衣之交李泌,也是因“服鉺過當,暴成狂躁之疾,以至棄代”。由此可見,魏晉名士們或暴躁或口發狂言的狂傲風範,是與服藥有一定關係的,並非全都純出自然。 春藥五石散
春藥五石散圖冊
2、由於在服藥之後除行散以外,尚要飲以溫酒來借酒力發散藥性,於是魏晉名士大多好酒,兩漢魏晉時,當面言及對方長輩的名諱是非常犯忌而且無禮的事情。桓玄也曾手握重兵雄鎮一方,此刻雖然失勢,但也不可輕侮。那王忱估計吃了藥再喝了酒以後,便假裝神誌有點不大清醒,當面屢犯桓溫名諱,但是也因他服石之故,桓玄此刻就可以不以為仵,反為對方開解,這樣自己不會丟面子,還阻止了他繼續攻擊自己。這從另一面說明,在當時那些服藥以後所做的不合常理甚至是極其無禮的舉動,通常是會被人諒解,甚至被推許為名士風範的。
3、為後世津津樂道所推崇的魏晉風度中“捫虱而談”之從容風範,系典出王猛,然王猛是不是服藥因史無記載,是以我們不得而知。如果聯繫歷代醫書記載中服五石散後的症狀,因人的皮膚不但燥熱,而且異常敏感,所以在石發時要穿薄而寬大、未漿洗的軟舊衣,不能穿厚實或者未脫漿的新衣,以免不能散熱和衣服摩擦皮膚導致不適。所謂魏晉風度那寬袍大袖的飄逸風姿,只怕一多半也是與這個有關係的。只倘若照此說來,魏晉名士大袖飄飄的俊逸風度,似乎便不是那樣的只有唯美和灑脫了,其中還頗有行散發藥的成分在內,這一想於是不免叫人有些遺憾。
主要成分/五石散
春藥五石散裡的魏晉風度
春藥五石散裡的魏晉風度圖冊
石鐘乳:
功效:溫肺氣,壯元陽,下乳汁。主治:治虛勞喘咳,陽痿,腰腳冷痺,乳汁不通等。白石英:功效:溫肺腎,安心神,利小便。主治:治肺寒咳喘,陽痿,驚悸善忘,小便不利等。石硫磺:功效:壯陽,殺蟲。主治:內服治陽痿,虛寒瀉痢,大便冷秘。赤石脂:功效:澀腸,收斂止血,收濕斂瘡,生肌。主治:治遺精,久瀉,便血,脫肛,崩漏,帶下,潰瘍不斂等。紫石英:功效:鎮心,安神,降逆氣,暖子宮。主治:治虛勞驚悸,欬逆上氣,婦女血海虛寒,不孕。
注意事項/五石散
1、據說這種藥吃到肚子里以後,要仔細調理,非常麻煩。
2、服散後一定不能靜臥,而要走路。所以魏晉名士最喜歡散步,稱之為“行散”,其實這並不是他們格外喜愛鍛煉身體,而是因為偷懶躺下就性命不保的緣故。除了走路,飲食著裝上也要格外注意。服散之後全身發燒,之後變冷,症狀頗象輕度的瘧疾。但他們發冷時倘若吃熱東西穿厚衣物,那就非死不可了。
3、一定要穿穿薄衣,吃冷東西,以涼水澆注身體。所以五石散又名“寒食散”。按照書上的說法,就是““寒衣、寒飲、寒食、寒臥,極寒益善”。凍出肺炎來,那是你散發的好。
4、但是有一樣例外,就是喝酒。一定要喝熱酒,而且酒還要好要醇。五石散對酒非常挑剔,不要說甲醇兌的酒,就是一般的劣酒,它也會有激烈反映。而且還服散之後還不能不吃東西,一定要大量進食,“食不厭多”。總之吃散之後,一定要散步,大量吃冷東西,喝熱酒,穿薄衣服,洗涼水澡。
細說/五石散
五石散是魏晉時期流行的一種毒品。基本成分為石鐘乳,石硫黃,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從《世說新語》的這段描述上看,五石散真真算作中原出產的一種毒品了。五石散本來是一種治療傷寒的藥,是東漢著名的內科大夫張仲景先生研製,對治療傷寒確實有一定的效用。但到了魏晉時期,五石散一下子就成為了士大夫津津樂道的時尚消費。這當然要提到玄學的鼻祖——何晏何平叔。
五石散
五石散圖冊
何晏是魏晉時期的思想家、文學家,主張無為無名。他的主要功績是在老莊思想的基礎上開創了玄學理論,他的名氣多半來源於可以和“擲果盈車”媲美的“敷粉何郎”的典故和《論語集解》,還有就是“五石散”。五石散的真正興起來自於何晏的推崇,他在張仲景先生的藥方上加以改進,完成了藥品到毒品的最終轉換。而所謂寬袖長袍,飄飄欲仙的名士們,也是因為多半服用了毒品才使自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創作靈感。五石散服下後不禁容易上癮,還會使人感到燥熱急痴。魏晉名士多輕裘緩帶,多半因為五石散的藥效發作後身體燥熱;不僅如此,長期服用還會導致精神恍惚,不能控制,急躁之處難以想像,發狂癡呆,及至看見蒼蠅也要拔劍追趕;所以這魏晉人多脾氣暴躁想來和全民動員服藥也不無關係。五石散的療效非常明顯,服用輕則十分痛苦,重則喪命。但是創始人何晏的名氣和地位,加上價格不菲,使得名士爭相效仿,樂此不疲,當作了一種代表身份的證件。吟詩清談都要服散飲酒,詩句中間加上行散二字或許正是表達一種高貴,五石散已經由一種毒品變成了那個年代妖魔化的符號,它就是在那個瀰漫著腥味的歲月中得以麻醉自我,放縱自我的寄託。名士們在朝不保夕的年代裡,始終以一種高潔雅緻的夢想支撐自己。他們寧願服藥身亡,也不希望自己在斗爭的中心沉沒。五石散換來的是一時的快樂和繁華。它的推崇者,玄學創始人、代言人,也是魏武帝的女婿何晏,亦沒有逃脫名士橫死的命運。但是曾使多少人沉淪的五石散並沒有隨之消亡,卻一直時隱時現地出現在歷史中。到了隋唐,甚至出現了《解散方》,可見五石散的魅力所在。五石散,也許真的成為了後人對那個時代的一種遐想,是那個時代的無奈和時尚,更多的是一種痛苦。
現狀/五石散
華佗
華佗圖冊
網上的一些文章把五石散說成魏晉時的一種毒藥甚至是毒品、春藥,其實是一種誤解。五石散就是一種治病的藥——雖然食用不當很容易出差錯。就連吃五石散得病的皇甫謐,也在之後用五石散治好了許多人的病,並對五石散的性質做了總結。但是網上的文章在提到皇甫謐時大多是作為五石散害人的證據出現的。
《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的知識性錯誤 五石散不是一種“毒藥” 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中說: “五石散”是一種毒藥,是何晏吃開頭的。… …吃散發源於何晏。首先必須說明,“五石散”絕對不是一種毒藥,人們沒有必要憑白無故地去吞食毒藥。相反,當時的人們食用五石散是為了延年益壽。何晏本人就說過:“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五石散是一種化學藥品,少服有治療效果,多服則會中毒,這在當時已是常識。 其次,何晏也不是第一個吃五石散的人。《史記》記載:齊王侍醫遂病,自練五石服之。臣意往過之,遂渭意日:“不肖有病,幸診遂也。”臣意即診之,告日:“公病中熱。論日'中熱不溲者,不可服五石'。石之為藥精悍,公服之不得數溲,亟勿服。色將發臃。”遂日:“扁鵲日'陰石以治陰病,陽石以治陽病'。夫藥石者有陰陽水火之齊,故中熱,即為陰石柔齊治之;中寒,即為陽石剮齊治之。”臣意日:“公所論遠矣。扁鵲雖言若是,然必審診,起度量,立規矩,稱權衡,合色脈表裡有馀不足順逆之法,參其人動靜與息相應,乃可以論。論日'陽疾處內,陰形應外者,不加悍藥及鯇石'。”文中說的“意”,是指淳于意,淳于意是西漢呂后、文帝時人。由此可見,西漢人已在食用五石散,比何晏早了百年。如果按照文中的“論日'中熱不溲者,不可服五石”',那麼這說明在淳于意之前,就已經有醫書論及五石散,而討論五石散的人很可能就是下文提到的扁鵲。根據這一記載,我們可以判定,五石散很可能在先秦就已經出現,至少西漢前期,五石散已被醫家常用。因此魯迅先生“吃散發源於何晏”的結論是錯誤的。 晉人穿木屐也不是因為吃五石散 魯迅先生不僅認為晉人穿寬大的衣服是吃五石散引起的,而且認為穿木屐的習慣也是吃五石散引起的。他說:還有,吃藥之後,因皮膚易於磨破,穿鞋也不方便,故不穿鞋襪而穿屐。所以我們看晉人的畫像或那時的文章,見他衣服寬大,不鞋而屐,以為他一定是很舒服,很飄逸的了,其實他心裡都是很苦的。魯迅先生的這一觀點僅僅是臆測,並不符合歷史事 實。我們看《漢書》等史料記載:盎解節旄懷之,屐步行七十里,明,見梁騎,馳去,遂歸報。(131鄭玄在馬融門下,三年不得相見,高足弟子傳授而已。… …及玄業成辭歸,既而融有“禮樂皆東”之嘆。恐玄擅名而心忌焉。玄亦疑有追,乃坐橋下,在水上據屐。延熹中,京都長者皆著木屐;婦女始嫁,至作漆畫,五采為系。(爰盎是西漢人,他竟然穿著木屐夜行七十里路;鄭玄是東漢人,他出門穿的也是木屐。“延熹”是東漢桓帝的年號,那時京城的人們穿木屐已成風尚,以至於剛出嫁的女子都要學會漆畫木屐,編制屐帶。這一時期人們對木屐的愛好,和晉人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晉人喜歡穿木屐,是對漢代這一風尚的承襲,不能說是因為吃五石散以後,腳上的肉容易破爛才去穿木屐的。道理非常簡單:古人製鞋的原料很多,一般有絲綢、葛麻、皮革、木頭,如果腳上的皮膚容易破,人們完全可以去穿柔軟的絲綢鞋,為什麼偏偏要穿堅硬的、更容易磨破腳的木製屐呢?魯迅先生的觀點是文學家的想像和臆測的結果。 無病勿服五石散 五石散的確有治病的功效,但“是藥三分毒”,何況是一味在歷史上被公認可致上癮、毒性過大的藥物,因此,即便五石散非比毒品,但無病也切忌亂服——魏晉風度是一種心態,心態是根據個人而非藥效。

---------------------------------------

古人服用「五石散」後到底有多"「爽」"?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白居易《思舊》詩中說:「退之服硫黃,一病訖不痊。微之煉秋石,未老身溘然。杜子得丹訣,終日斷腥膻。崔君夸藥力,經冬不衣綿……」退之、微之、杜子、崔君分別指韓愈、元稹、杜牧、崔玄亮。白居易說這四人是唐朝的嗑藥骨幹,Fierce4,F4。沒事得瑟吸毒,以至於「或疾或暴夭,悉不過中年」。整首詩瀰漫著濃郁的幸災樂禍。

唐朝吸毒風潮源於魏晉,所用的嗨藥即「五石散」。

這世界有太多的鬱悶和誤會,像萬艾可最初研發是為治療心臟病一樣,醫聖張仲景最初開發五石散的目的,是為治療傷寒。不料被三國大名士何晏調整了配方,變成了稱霸魏晉的全民嗨藥。於是全民吸毒,全民歐陽鋒了。

何晏修改的配方主藥為: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石鐘乳、石硫黃。輔藥:雄黃、黃精、餌術、合歡、曼陀羅。何說嗑下後:「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惆悵、憂鬱、鬱悶、恐懼、憂愁、慌恐……全部消失,只剩下一個「爽」。「爽」字拆開是「一人××××」。在中國文字里,×代表著性行為

是的,服用過五石散後,一個人就能巫山雲雨,銷魂到死去活來,相當的便捷。

五石散瘋狂流行,迅速成為魏晉上流社會時尚用品。

何晏、王弼、嵇康、阮籍、王導、謝玄、謝靈運、陶淵明……名士無一免俗,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兩人給朋友的信件里不厭其煩地討論如何「服散」。窮人吃不起但不妨礙參與熱潮,這群人玩模仿秀,穿個破衣服噗通一聲倒在街上,城管不來絕不起身,開始喊叫「好熱好熱,我藥效發作了」……五石散嗨得全民皆飛,個個認為自己身上長翅膀,拎個棉花弓子就能裝丘比特。飛著飛著毛病就出來了。這東西是毒藥,藥效一發,全都摔下來,大頭衝下摔得腦袋擠進了肩膀,嘆號!變成l。文獻學家余嘉錫在《寒食散考》說:「以為其殺人之烈,較鴉片尤為過之。」「自魏正始至唐天寶,五百年間,死者數十百萬。」

這藥的毒性太大了。吃下五石散後要仔細調理,服散後一定不能靜臥,要走路,並且要邊走邊喊,稱「行散」,不走不喊會被憋死。於是名士們滿街亂竄鬼哭狼嚎,個個重金屬嗓子,嚎叫起來響徹雲霄。陶淵明先生是代表人物,「登東皋以舒嘯」,明顯描述的是嗨完五石散後發藥情形。以至於東晉街道辦事處播放通知的大喇叭都拆了。

「行散」只是第一步。五石散別名「寒食散」,本是治瘧疾用,藥性偏熱,服用後全身酷熱難當,必須以陰寒食物抑其燥火,「寒衣、寒飲、寒食、寒臥,極寒益善」。只有這種極度深寒才能把服用五石散的藥效發出去,先熱後涼冰火兩重天,相當於孫悟空從太上老君的煉丹爐出來之後鑽進西門子冰箱。必須這樣,若不降溫人會燒成灰,火葬場沒生意做。為了降溫徹底,更狠的方法是潑涼水。西晉大學者裴秀最愛用這招,可惜有年冬天太冷,活活潑死了。一層冰裡面裹著他,遠看像夾心冰棍,近看像水晶棺材。

更過分的是服藥後毛細血管變得脆弱,皮膚稍碰就出血。洗浴中心是不去的,搓澡對他們來說就是活扒皮,於是周扒皮師傅帶著一群雞黯然下崗去了高玉寶家。常年不洗澡,身上長滿了活蹦亂跳的微生物,脫下衣衫星星點點的虱子布滿黝黑的身體,活像星象圖。「這裡是雙魚,這裡是摩羯……哎,獅子座那個虱子怎麼跑到人馬座哪裡去了?」成語「捫虱而談」就是說這個。

--------------------------

北魏開國之君精神分裂:疑似長期服用五石散
來源:趣歷史時間:2015-02-05 13:42:14 編輯:zouyijun

  拓跋珪,生於晉咸安元年(371年),死於晉義熙五年(409年),鮮卑族人,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出生在參合陂北,祖父是拓跋代國的建立者昭成皇帝什翼犍,故幼年生活在皇宮中。拓跋珪6歲時(376)前秦皇帝苻堅率兵進攻代國,什翼犍被子殺死,所部眾叛親離,代國滅亡。拓跋珪臣屬獨孤部,開始早期流亡生活。此時,拓跋珪雖年幼,但性格剛強,被認為是"光復洪業,光揚祖宗者"。淝水之戰後,前秦政權顛覆,北方短暫的統一為分裂割據所取代。拓跋珪乘勢糾集諸部,於東晉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一月在牛川(內蒙古錫拉木林河)召開部落大會,即代王位。同年四月,拓跋珪稱魏王,定年號為登國,改國號為魏,是為北魏。拓跋珪繼代王位時,整個塞上還處於分裂狀態。為了穩固地位,統一各部,拓跋珪繼位後就開始了鞏固勢力、擴大地盤的鬥爭。經過南征北戰,拓跋珪成為塞外唯一的強大部落。

  北魏政權得以初步鞏固後,拓跋珪開始向外擴張,試圖統一中國北方。他首先滅掉了覬覦王位的叔叔,又一舉兼併了勢力強大的獨孤部族;不久又與中原的後燕聯兵,徹底擊潰了強盛的宿敵鐵弗部;在控制塞北後,揮兵東下,迅速佔領後燕的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天興元年(398年),拓跋珪定都平城(山西大同市東北),設立社稷,史稱道武帝,繼而建立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拓跋珪注意文化教育,以儒家文化作為統治工具;還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為維護建立的北魏政權,拓跋珪還曾推行大族豪強遷離本土的政策。作為北魏國的開國皇帝,拓跋珪為建立北魏國家北征西討,立下汗馬功勞。建國後,又採取一系列措施,從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為北魏走上封建化的道路奠定了基礎,從而建立起了龐大的北魏帝國,開啟一個胡漢分治南北的新時代- - 南北朝時期。

  但是,三十歲以後的拓跋珪卻成了另外一副模樣,據《魏書·太祖紀》記載"初,帝服寒食散,自太醫令陰羌死後,藥數動發,至此逾甚。而災變屢見,憂懣不安,或數日不食,或不寢達旦。歸咎群下,喜怒乖常,謂百僚左右人不可信,慮如天文之佔,或有肘腋之虞。追思既往成敗得失,終日竟夜獨語不止,若旁有鬼物對揚者。朝臣至前,追其舊惡皆見殺害,其餘或以顏色變動,或以喘息不調,或以行步乖節,或以言辭失措,帝皆以為懷惡在心,變見於外,乃手自毆擊,死者皆陳天安殿前。於是朝野人情各懷危懼。有司懈怠,莫相督攝;百工偷劫,盜賊公行,巷里之間人為希少"。拓跋珪不僅經常殘殺大臣,他還常常坐在輦上,手裡拿劍,直刺前面抬輦人的後腦,一人死,馬上另一人代替,每出行一次就殺死幾十人。

  這位橫掃天下的英雄怎麼突然之間會變成一個不可理喻的怪人呢?後人對拓拔珪這種反常行為,曾有過多種解釋:有人斥責他生性殘暴;有人罵他是夷狄本性。以上的觀點都是以正常人的標準評價拓拔珪,其實這位蓋世英雄並非故意倒行逆施,而是患上了嚴重的精神分裂症。

  那麼,拓拔珪為什麼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呢?專家們從外部因素和身體內體因素進行了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仕人提倡清淡和空談的風尚,所謂"玄學"流行於世,人們思想空虛,自認為看破紅塵和生死玄機,貪圖清淨和享樂。當時流行服食一種名為寒食散的藥物。寒食散也叫五石散,到了唐朝又叫"乳石散",其成分主要是由雄黃、石鐘乳、青慈石、丹砂、白石英組成,屬中藥材裡面的金石類,這些成分在《本草綱目》上都有詳細說明和註解,或多或少都有毒性,現代化學技術也測定出,這些金石主要是有毒的汞、鉛、砷、硫化合物,這和道家的煉丹也有區別,顯著區別在於"五石散"是自然礦物,煉丹是礦物的人工煉製品。拓拔珪正是服五石散上癮,一發而不可收拾。

  三國魏時清談家、駙馬何晏是服用五石散的提倡者。當時,貴族中人相繼服用,一時成為風氣。服此藥後,皮膚燥熱乾裂,能夠使人精神愉悅,還有極強的增加性快感的功效。有點像今天的"搖頭丸"和"大麻",服後必須冷食、飲溫酒、冷浴、不停的運動、穿薄布舊衣和寬大的鞋子,這樣才能將藥性散發,才不會磨破皮膚。這種毒品和現代的毒品相似,久服以後極易上癮,對身體危害也極大。但當時的人們卻認為那不是服毒,相反卻認為這種服毒可以驅病強身,延年益壽。

  孫思邈對這種毒品有過深刻的說明:"五石散大猛毒。寧食野葛,不服五石。遇此方即須焚之,勿為含生之害。"又:"人不服石,庶事不佳;石在身中,萬事休泰。唯不可服五石散。"最能說明當時的人們為什麼要服這種毒品的是下面這句話:"有貪餌五石,以求房中之樂"(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魯迅也說過魏晉時期的"五石散"和"鴉片"有極其相似之處。可以說,服食五石散是導致拓拔珪神經錯亂的主要因素。

  拓拔珪患病與外部因素也有很大關係。在金戈鐵馬、摧城撥寨上,拓拔珪戰功赫赫,可謂得心應手,如魚得水。但在建立北魏後,他卻陷入兩難境地。他在中原建立北魏政權,但卻大量保留胡風胡俗,因而他不能像漢族皇帝一樣輕易駕馭政權,反而行動處處受人規範、制約,甚至皇位也不斷受到威脅。

  拓跋儀是拓跋珪的同祖弟。穆陵部首領穆崇是早年護衛拓跋珪的舊屬。二人追隨拓跋珪東征西討,屢立大功。後來拓跋儀官居丞相。但是這兩人卻合謀在皇宮周圍埋伏武士伺機殺掉拓跋珪,以奪取皇位。陰謀被人告發後,拓跋珪考慮兩人持有軍權,黨羽甚多,如予追究,牽引太多,不好收場。而且這時西部又有戰事,用人之際,不宜大興殺戮,所以暫時沒有懲辦他們。這件事使拓跋珪深受打擊,也加深了他對大臣的猜疑。

  403年,拓跋珪以奢豪喜名的罪名處死平原太守和跋,並誅其全家。中壘將軍鄧淵的從弟尚書鄧暉與和跋關係很好,拓跋珪又將鄧淵賜死。407年7月,他將戰功赫赫的常山王拓跋遵賜死。8月,又以司空庾岳"服飾鮮麗,行止風采,擬則人君"為由,將其殺死。408年,又將宿有積怨的莫題嘲弄後滅族。

  不僅如此,拓跋珪還設立候官,以刺探臣下的活動。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的激化使拓跋珪處於極度的矛盾之中,過分焦慮的心情也導致了他精神上的分裂。

  拓跋珪的精神分裂也直接導致了他被兒子所殺的悲劇。拓跋珪年青時,到賀蘭部見到自己母親賀太后的妹妹很漂亮,就對母親說明心意,要娶其為妻。無奈賀蘭太后堅決不答應,說:"不可。是過美,必有不善。且已有夫,不可奪也"。於是拓跋珪秘密派人殺掉賀蘭氏的丈夫,納之為妃,生下清河王拓跋紹。拓跋紹自小就凶狠無賴,喜歡打劫行人,剝光人家的衣服取樂,又常常殺豬剁狗,荒悖無常。拓跋珪很生氣,有一次,他把拓跋紹頭朝下吊在井裡,垂死之時才放他出來。409年的某一天,性情無常的拓跋珪公然大罵賀蘭妃,把她關在宮裡,要殺掉她。賀蘭妃派人向兒子拓跋紹求救。當時拓跋紹才十六歲,但其凶猛的性格卻酷似其父,他夜裡與宦官密謀,跳過宮牆,衝入天安殿。周圍侍者驚呼"有賊",拓跋珪四處摸索半天也找不到弓刀,卻被沖進來的逆子拓跋紹一刀殺死,時年三十九歲。

  又據野史記載,道武帝時有個預言很靈的巫婆說皇帝當有飛來橫禍,惟有滅"清河",殺"萬人"才可免禍。於是拓跋珪派人屠滅清河一郡,又親手殺人,想湊夠一萬整數。最後,拓跋珪有個愛妃名字就叫萬人,與他兒子清河王拓跋紹私通。拓跋珪欲殺賀蘭氏,拓跋紹看到母親即將被殺,又恐私通之事泄露,於是殺掉了拓跋珪。估計道武帝臨死一瞬間,能夠恍然大悟巫婆所說的滅"清河"殺"萬人"的讖言就應驗身邊兩個人身上吧。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

煮酒君:五石散與竹林七賢
2015-11-12 00:18:25

五石散顧名思義就是五種顏色的礦石藥物,融匯煉成的一種藥,這種藥最早取自張仲景的《傷寒論》五石散的主要作用是散熱,治療傷寒的,因此也被稱為傷寒散,而服用五石散成為風氣,與當時的魏晉風氣有著分不開的關係。

魏晉風流——為何那個時代如此奇特

如果用當代的看法來品評魏晉文人的風氣,我想估計最顯而易見的詞彙就是:神經。

魏晉文人離不開的東西就是酒和藥,那是一個美男橫行的時代,也是一個陽剛之氣睏乏的時代,在那個時代的魏晉人士大多對於國家大事事不關己,放浪形骸,流於高雅。當然魏晉瘋癲之氣與魏晉文人喜好服用五石散脫離不了關係。

五石散服用後你的身體在散熱,但服用五石散後身體會變得極度敏感,衣服的摩擦都會讓身體極度不適。同時身體會如墜冰窟,寒冷刺骨,但是如果怕冷包裹住自己就會因為散熱不利而死,越冷越要往身上潑涼水,吃冷食(尤其是冷的肉)但是必須服用熱酒(服用冷酒即刻斃命,大學者裴秀就是服用五石散後飲冷酒而死),因此在魏晉的街上,你也就不難看到,當時的名士服用五石散後發瘋,赤身露體舉著劍砍一隻蒼蠅的情況了。但是五石散緩過散熱後,會產生如同迷幻劑一般的效果,讓人頓時入墜雲端,與此同時性能力大增。因此在玄學家何晏的推薦下,服用五石散蔚然成風,與今日吸食搖頭丸一樣

魏晉的文人大多有一種瘋癲之氣,因此為世人所無法理解,其實在那個壓抑的時代,無論是政治門閥,還是朝政黑暗,都嚴重影響了魏晉的文風,竹林七賢就是代表性的例子。

當時社會處於動盪時期,司馬氏和曹氏爭奪政權的鬥爭異常殘酷,導致民不聊生。文士們不但無法施展才華,而且時時擔憂生命,因此崇尚老莊哲學,從虛無縹緲的神仙境界中去尋找精神寄託,用清談、飲酒、佯狂等形式來排遣苦悶的心情,「竹林七賢」成了這個時期文人的代表。七人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他們的思想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始終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

魏晉的社會造就了竹林七賢,也就註定他們逃不開時代的悲劇。

放浪形骸——竹林七賢的那些事兒

對於竹林七賢之說一直有爭議,如陳寅恪先生考證即主張竹林並不是真實存在的,而是取自佛經中一種象徵,此說法也遭到了此後眾多史家的質疑。

於此同時就竹林七賢是否能代表魏晉文人主流有不同的看法,更有人認為應該是『竹林八賢』或者『竹林十賢』在此我們姑且不討論這件事情的對錯。但就竹林七賢就有十分動人的故事。

南朝劉義慶編撰的《世說新語》生動的描述了竹林七賢的獨特故事。

嵇康

(嵇康像)

在竹林七賢中領導者是阮籍與嵇康二人,《魏氏春秋》記載:「嵇康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劉伶相與友善,游於竹林,號為七賢。」

其中嵇康名氣最大,嵇康是曹魏魏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字叔夜,譙國至人。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任過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崇尚老莊,講求養生服食之道,著有《養生論》。與阮籍齊名。嵇康為人帥氣,據說因為太漂亮,當時被人形容為玉山崩。(語出《世說新語》)

(不過魏晉的審美與今日不同,據傳魏晉以男子皮膚白皙,性格女性化而且身體肥胖為美,如王羲之)

嵇康為人放浪形骸,加之自己是魏宗室的女婿,因此極度厭惡司馬氏政權,此時司馬昭謀朝篡位已經是眾人皆知的秘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所以嵇康自然為司馬氏不容,因此嵇康為了逃避,選擇大肆飲酒以及服用五石散。最後鍾情於打鐵。大將軍司馬昭欲禮聘他為幕府屬官,他跑到河東郡躲避徵辟。司隸校尉鍾會盛禮前去拜訪,遭到他的冷遇。同為竹林七賢的山濤離開選官之職時,舉薦嵇康代替自己。嵇康作《與山巨源絕交書》,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堅決拒絕為官。(其實這是嵇康保護山濤的辦法,否則山濤必被自己連累)

果然司馬昭見此書心中大怒,欲要殺之,恰逢當時呂安案發,(呂安之妻徐氏貌美,被呂安的兄長呂巽迷奸,呂安憤恨之下欲狀告呂巽。嵇康與呂巽、呂安兄弟均有交往,故勸呂安不要揭發家醜,以全門第清譽。但呂巽害怕報復,遂先發制人,反誣告呂安不孝,呂安遂被官府收捕。嵇康義憤,遂出面為呂安作證,觸怒大將軍司馬昭。)此時,與嵇康素有恩怨的鐘會,趁機向司馬昭陷害嵇康,將呂安、嵇康都處死。(魏晉之時,由於司馬氏得國不正,因此不敢倡導忠義,獨強調孝道,在魏晉不孝之人必被處以極刑)

史載行刑之日,他向兄長嵇喜要來平時愛用的琴,在刑場上撫了一曲《廣陵散》。曲畢,嵇康把琴放下,嘆息道:《廣陵散》從此絕矣。然後從容赴死,天下皆悲。

(其實廣陵散並沒有失傳,失傳的是嵇康彈奏廣陵散的指法,嵇康彈琴多慢半拍,從第二根弦彈奏,因為第二根是帝弦,因此嵇康的彈奏法也是一種僭越君威的行為)

阮籍

(阮籍像)

阮籍字嗣宗。陳留尉氏人。竹林七賢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阮籍本來在政治上傾向於曹魏皇室,對司馬氏集團心懷不滿,但同時又感到世事已不可為,於是他採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態度,或者閉門讀書,或者登山臨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緘口不言。

鍾會是司馬氏的心腹,在其處死嵇康後,作為故友的阮籍如何想法自然重要,曾多次探問阮籍對時事的看法,阮籍都用酣醉的辦法獲免。司馬昭本人也曾數次同他談話,試探他的政見,他總是以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來應付過去,使司馬昭不得不說「阮嗣宗至慎」。司馬昭還想與阮籍聯姻,籍竟大醉60天,使事情無法進行。但是阮籍為了活命也只能出仕,擔任步兵校尉,但不受重用。

司馬昭被晉封位晉公,位相國,加九錫,這是司馬昭正式實施其篡權的重要一步。按照例行公事,由曹魏傀儡皇帝曹奐下詔加封晉爵,司馬氏謙讓一番,然後再由公卿大臣"勸進",當時阮籍擔任步兵校尉之職,也被受命執筆,但阮籍依舊喝酒,等到使者來催稿時,阮籍只好帶酒擬稿塞責。竟一氣呵成《勸進表》然而此表也成為阮籍的絕響,一個月後阮籍就病逝了。

據《世說新語》記載,阮籍經常會駕車狂奔,到了沒有路的地方就會下車嚎啕大哭,天下之大,為何獨我無路?也許這是抒發自己內心的悲苦,阮籍究竟是怎麼想的也許只有他自己知道吧。

劉伶

竹林七賢里劉伶是最放浪形骸的一個,曾為建威將軍王戎幕府下的參軍。晉武帝泰始初,對朝廷策問,強調無為而治,以無能罷免。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頌》,宣揚老莊思想和縱酒放誕之情趣,蔑視傳統「禮法」,是竹林七賢社會地位最低的一個,劉伶極為嗜酒,經常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然後脫光衣衫,朝村口裸奔而去。朝廷特使看到劉伶後深覺其乃一酒瘋子。從此,劉伶徹底與朝廷絕緣。罷了官以後的劉伶,日日「醉鄉路穩宜頻到」,終於嗜酒壽終。

《世說新語》記載劉伶駕鹿車時,在車上放一把鏟子,告訴隨從我如果醉死在哪裡,就現場挖個坑把我埋了就行。如此一個狂放不羈的劉伶,可以說是竹林七賢中最真性情的一個,劉伶作品不多,但是故事卻存了不少,有一次,他的酒病又發作得很厲害,要求妻子拿酒,他的妻子哭著把剩餘的酒灑在地上,又摔破了酒瓶子,涕泗縱橫地勸他說:「你酒喝得太多了,這不是養生之道,請你一定要戒了吧!」劉伶回答說:「好呀!可是靠我自己的力量是沒法戒酒的,必須在神明前發誓,才能戒得掉。就煩你準備酒肉祭神吧。」他的妻子信以為真,聽從了他的吩咐。於是劉伶把酒肉供在神桌前,跪下來祝告說:「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說完,取過酒肉,結果又喝得大醉了。

王戎

(王戎像)

王戎字濬沖。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白沙埠鎮諸葛村)人。西晉名士、官員,是竹林七賢里比較歲數小的一個,比起阮籍嵇康,王戎出身琅琊王氏也算名門之後。

王戎長於清談,以精闢的品評與識鑒而著稱。最初襲父爵貞陵亭侯,被司馬昭闢為掾屬。

王戎在世說新語中以吝嗇出名:家中有棵很好的李樹,王戎欲拿李子去賣,又怕別人得到種子,就事先把李子的果核鑽破。王戎之女嫁給裴頠時,向王戎借了數萬錢,很久沒有歸還。女兒回來省親時,王戎神色不悅,直到把錢還清才高興起來。王戎的侄子要成婚,王戎只送了一件單衣,完婚後又要了回來。時人謂王戎為「膏肓之疾」。但有人認為這是王戎避禍於亂世的「自晦」之舉,晉武帝也曾以「不欲為異」為王戎辯解。

王戎這樣做也是無奈之舉,嵇康死後,王戎等名士也是朝不保夕,據說王戎任尚書令的時候,有一次身穿官服,乘輕便小馬車,從黃公酒壚經過,回頭對後面車上的人說:「我從前和嵇叔夜、阮嗣宗一起在這家酒壚痛飲,在竹林之下遊樂,我也參預末座。自從嵇生早逝、阮公亡故以來,我就為時事所拘。現在看到這酒壚雖然很近,卻又像隔著山那麼遙遠,不禁潸然淚下。也許這才是王戎的真實內心吧。

明哲保身——名士又如何?

余秋雨用電影一般的文字在《遙遠的絕響》中「回放」了嵇康赴死的場面,說他在刑場上彈起一曲《廣陵散》,「刑場上一片寂靜,神秘的琴聲鋪天蓋地。彈畢,嵇康哀嘆《廣陵散》從此絕矣,隨後從容赴死。」

嵇康的死亡象徵著竹林七賢的曲終人散,最終竹林七賢屈於司馬家族壓迫,紛紛出仕,但是他們的心中對於那份名譽的追求,或許會成為天地間一方難得的正氣,南朝劉義慶編撰的《世說新語》給了我們生動的竹林七賢,他們的故事也許只有放在那樣的時代,那樣的人才能懂得吧。(文/煮酒君)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2MBxR.html

------------------------------------

唐代後為何無人敢用春藥“五石散”?2013-08-22 16:37:59來源:人民網綜合

  春藥是古代用於增強性功能提高性快感的藥物或處方。魏晉時期,興起金丹服食之風,如服用五石散等,也被稱為有壯陽的作用,但是唐代以後...
  春藥是古代用於增強性功能提高性快感的藥物或處方。魏晉時期,興起金丹服食之風,如服用“五石散”等,也被稱為有壯陽的作用,但是唐代以後逐漸無人敢用,這是為什麼呢?

原文配圖

  中國古代房中術一直有這部分內容,如現存最早、出土於湖南長沙馬王堆的房中著作《雜療方》、《養生方》,就有一類被稱為“內加”和“約”的藥方。“內加”為壯陽(男),''約”為壯陰(女)。這些藥方分為內服和外用,內服的有食物和藥物,多為滋補強壯之品;外用的有藥液外洗陰部,藥巾外擦陰部和陰道內用藥等,多屬含有一定程度刺激性的藥物,一般在性興奮後除去。

  輯錄有唐代以前房中術內容的《醫心方》中也有這樣的藥方。如內服的“益多散”“禿雞散”,外用的“欲令男子陰大方”、“令女玉門小方”等。

  興起於魏晉時的金丹服食之風,如服用“五石散”等,也被稱為有壯陽的作用,但由於其對人體的傷害太大,故唐代以後逐漸無人敢用。明代洪基在其編撰的《攝生總要》中收錄了大量的春方春藥。

  總之,古代房中術中的這些春藥,與臨床治療男性陽痿和女性陰冷的藥物難於區別,其中大多數的功效尚有待驗證,即便有些確有效驗的藥方,自宋代以後,醫家也逐漸認識到不能一味套用,而宜辨證論治,即依據求醫者的不同身體狀況,有針對性的選用藥物。至於古代色情小說中的春藥,如(飛燕外傳)中的“春膠”、(金瓶梅)中的胡僧藥丸等,當屬小說家言而不可信。

  金瓶梅與明末清初的性革命考察歷史可以發現,英文“春藥”一詞是由希臘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阿芙羅狄特的名字深化而來。中世紀時,春藥主要供男人使用,所以男人大多喜吃鹹水魚——據說進食此物能引發性衝動;而女人則要多吃淡水魚,因為此物最能使人“心平氣和”。

  在那時候的人們的觀念裡邊,與人的性慾有關的,不僅僅是魚類,據說成百上千種動物都有這種功能,只是由於文化不同,各民族鍾愛的品種不同而已。比如拉美男人喜歡佩戴陰莖型的護身符,還有牛角雕刻而成的飾物,亞洲人喜歡吃黃鱔、鹿角、犀牛角等等,但是春藥是否有用呢?
 
  嚴格說來世間沒有哪種東西真正可以激發性能量,相反,現代醫學已經證明,凡是能降低血液濃度的東西,在一定程度上倒是都有這種刺激作用。一般來說,所有春藥都有一定毒性,不過,服用起來,充其量也只會造成不大的傷害。———它們的正面效能主要來自迷信此類藥物者的心理作用。

  有調查表明,如今有50%的男子都或多或少地有些男性疾病。隨著年月的增長,相當多的人們的病情還會越來越嚴重:有些是器官性的,有些是心理性的,還有些是服用降壓藥或鎮靜劑的結果。由於患男性病的人日漸增多,所以,自古以來,人們就注重春藥的使用。上個世紀60年代,成千上萬的嬉皮士們大肆吹噓說,一旦服用“欣快”藥物,如LSD之後,馬上就有種“飄飄欲仙”的感覺,甚至想要誰就是誰。進入80年代後,迷幻藥這一類新花樣橫空出世了,它被人們公認為“愛情靈藥”。實際上,它不過是一種氨基丙苯,並無引爆性能力的神力,它只能加強觸摸感覺,進而會產生一種急於接觸異性的強烈願望。至於它的害處,主要是這些:使人乾渴無比,傷害腎臟,致人狂躁難眠,通宵叫嚷。到了90年代末期,“偉哥”粉墨登場了。很快的,一股藍色風暴迅速席捲全球。老實說,它的確有一定的“重振雄風”的魄力,然而,接二連三的人命案卻平添了人們心目中的一層陰影。

  春藥到底是一種什麼東西?一時半會之間,還真難說清道明。倘若打個比方,我想春藥之於人,猶如味精之於菜,偶爾吃點兒倒也無傷大雅,不過如果食之過度的話,則極有可能傷身反胃。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1160195-a4eff30705b12eb4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五石散,是一種中藥散劑,首先它有壯陽、強體力,治陽痿功效,也許對濕瘡、潰瘍還有少許治療的功效,並在服用后可以讓人性情亢奮,渾身燥熱,身體肌膚的觸覺變得高度敏感,要用寒食、喝溫酒,脫衣裸袒,運動出汗等方式來發散藥力。

概述

  所謂「五石散」,是一種中藥散劑。這種散劑據說是張仲景發明的,張仲景發明這個藥方,是給傷寒病人吃的,因為這個散劑性子燥熱,對傷寒病人有一些補益。稱它「五石散」,是因為它
越王墓出土五石散成分

用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五味石葯合成的一種中藥散劑,而之所以又被稱為「寒食散」,乃是因為服用此葯后,必須以食冷食來散熱而得名。
歷史故事

  魏晉風度,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文人士大夫們所津津樂道的話題和追崇的典範。在很多人看來,魏晉風度是一種真正的名士風範,所謂是真名士自風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雋秀王衍、樂廣至於江左領袖王導、謝安,莫不是清峻通脫,表現出的那一派「煙雲水氣」而又「風流自賞」的氣度,幾追仙姿,為後世景仰。魯迅在其著名的演講《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係》中,不但談到了魏晉風度和何晏等人物,同時亦多處提到了由何晏大力倡導服用的藥物「五石散」。實際上,我們在談論魏晉風度時,必定會說到這個「五石散」,因為兩者幾乎是聯繫在一起的。而服食「五石散」的風氣自被何晏倡導並開始流行后,由魏晉至唐,名士們趨之若鶩,歷整整五六百年而未有間斷,且頗有發展,僅在《隋書·經籍志》中就著錄了二十家「五石散」的解散方。   這個與魏晉風度一樣,在中國歷史上極其著名的「五石散」,又叫「寒食散」,一般認為是由東漢的張仲景(150——219)發明的。因為最早註明「宜冷食」將息的「侯氏黑散」和最早直呼「寒食」的「紫石寒食散」,都是首見於張仲景《金匱要略方論》中的《傷寒雜病論》一篇,所以隋代的巢元方在他的《諸病源候論》里引晉名醫皇甫謐語道:「寒食、草石二方出自仲景」。張仲景合此葯的其主要目的,是用它來治療傷寒(這個傷寒指的是感冒傷風一類的病,也就是古人說的風邪入侵,而不是指現代的傷寒症)。
成為時尚

  1、當服食「五石散」成為一種類似吃搖頭丸一樣的時尚后,魏晉名流們便紛紛服用以示身份,並在其後出門行走,只是此等舉動大多實是一種不得已之行為,並非如我們想象的那般逍遙,因為他們必須疾步行走到出一身汗方好。另外還有諸如暴躁而口發狂言,桀驁無禮或赤膊跣奔等等放浪形骸的荒誕舉動,也大都有著這個原因。 五石散中含有硫化物等毒性成分在內,食后極易性格暴躁。唐代名士、肅宗李亨的布衣之交李泌,也是因 「服鉺過當,暴成狂躁之疾,以至棄代」。由此可見,
春藥五石散

魏晉名士們或暴躁或口發狂言的狂傲風範,是與服藥有一定關係的,並非全都純出自然。   2、由於在服藥之後除行散以外,尚要飲以溫酒來借酒力發散藥性,於是魏晉名士大多好酒,兩漢魏晉時,當面言及對方長輩的名諱是非常犯忌而且無禮的事情。桓玄也曾手握重兵雄鎮一方,此刻雖然失勢,但也不可輕侮。那王忱估計吃了葯再喝了酒以後,便假裝神志有點不大清醒,當面屢犯桓溫名諱,但是也因他服石之故,桓玄此刻就可以不以為仵,反為對方開解,這樣自己不會丟面子,還阻止了他繼續攻擊自己。這從另一面說明,在當時那些服藥以後所做的不合常理甚至是極其無禮的舉動,通常是會被人諒解,甚至被推許為名士風範的。   3、為後世津津樂道所推崇的魏晉風度中「捫虱而談」之從容風範,系典出王猛,然王猛是不是服藥因史無記載,是以我們不得而知。如果聯繫歷代醫書記載中服五石散后的癥狀,因人的皮膚不但燥熱,而且異常敏感,所以在石發時要穿薄而寬大、未漿洗的軟舊衣,不能穿厚實或者未脫漿的新衣,以免不能散熱和衣服摩擦皮膚導致不適。所謂魏晉風度那寬袍大袖的飄逸風姿,只怕一多半也是與這個有關係的。只倘若照此說來,魏晉名士大袖飄飄的俊逸風度,似乎便不是那樣的只有唯美和灑脫了,其中還頗有行散發葯的成分在內,這一想於是不免叫人有些遺憾。
主要成分

  所謂
春藥五石散里的魏晉風度

「五石散」,是一種中藥散劑。   它的主要成分是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此外還有一些輔料。   這種散劑據說是張仲景發明的,張仲景發明這個藥方,是給傷寒病人吃的,因為這個散劑性子燥熱,   對傷寒病人有一些補益 石鐘乳:   功效:溫肺氣,壯元陽,下乳汁。主治:治虛勞喘咳,陽痿,腰腳冷痹,乳汁不通等。   白石英:   功效:溫肺腎,安心神,利小便。主治:治肺寒咳喘,陽痿,驚悸善忘,小便不利等。   石硫磺:   功效:壯陽,殺蟲。主治:內服治陽痿,虛寒瀉痢,大便冷秘。   赤石脂:   功效:澀腸,收斂止血,收濕斂瘡,生肌。主治:治遺精,久瀉,便血,脫肛,崩漏,帶下,潰瘍不斂等。   紫石英:   功效:鎮心,安神,降逆氣,暖子宮。主治:治虛勞驚悸,咳逆上氣,婦女血海虛寒,不孕。
細說

  據說這種
五石散

葯吃到肚子里以後,要仔細調理,非常麻煩。首先,服散后一定不能靜卧,而要走路。所以魏晉名士最喜歡散步,稱之為「行散」,其實這並不是他們格外喜愛鍛煉身體,而是因為偷懶躺下就性命不保的緣故。除了走路,飲食著裝上也要格外注意。服散之後全身發燒,之後變冷,癥狀頗象輕度的瘧疾。但他們發冷時倘若吃熱東西穿厚衣物,那就非死不可了。一定要穿穿薄衣,吃冷東西,以涼水澆注身體。所以五石散又名「寒食散」。按照書上的說法,就是「「寒衣、寒飲、寒食、寒卧,極寒益善」。凍出肺炎來,那是你散發的好。   但是有一樣例外,就是喝酒。一定要喝熱酒,而且酒還要好要醇。五石散對酒非常挑剔,不要說甲醇兌的酒,就是一般的劣酒,它也會有激烈反映。而且還服散之後還不能不吃東西,一定要大量進食,「 食不厭多」。   總之,吃散之後,一定要散步,大量吃冷東西,喝熱酒,穿薄衣服,洗涼水澡。   五石散是魏晉時期流行的一種毒品。基本成分為石鐘乳,石硫黃,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 「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從《世說新語》的這段描述上看,五石散真真算作中原出產的一種毒品了。   五石散本來是一種治療傷寒的葯,是東漢著名的內科大夫 張仲景先生研製,對治療傷寒確實有一定的效用。但到了魏晉時期,五石散一下子就成為了士大夫津津樂道的時尚消費。這當然要提到玄學的鼻祖——何晏何平叔。   何晏是魏晉時期的思想家、文學家,主張無為無名。他的主要功績是在老莊思想的基礎上開創了玄學理論,他的名氣多半來源於可以和「擲果盈車」媲美的「敷粉何郎」的典故和《論語集解》,還有就是「五石散」。五石散的真正興起來自於何晏的推崇,他在張仲景先生的藥方上加以改
春藥五石散里的魏晉風度

進,完成了藥品到毒品的最終轉換。而所謂寬袖長袍,飄飄欲仙的名士們,也是因為多半服用了毒品才使自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創作靈感。五石散服下后不禁容易上癮,還會使人感到燥熱急痴。魏晉名士多輕裘緩帶,多半因為五石散的藥效發作後身體燥熱;不僅如此,長期服用還會導致精神恍惚,不能控制,急躁之處難以想象,發狂痴呆,及至看見蒼蠅也要拔劍追趕;所以這魏晉人多脾氣暴躁想來和全民動員服藥也不無關係。   五石散的療效非常明顯,服用輕則十分痛苦,重則喪命。但是創始人何晏的名氣和地位,加上價格不菲,使得名士爭相效仿,樂此不疲,當作了一種代表身份的證件。吟詩清談都要服散飲酒,詩句中間加上行散二字或許正是表達一種高貴,五石散已經由一種毒品變成了那個年代妖魔化的符號,它就是在那個瀰漫著腥味的歲月中得以麻醉自我,放縱自我的寄托。名士們在朝不保夕的年代里,始終以一種高潔雅緻的夢想支撐自己。他們寧願服藥身亡,也不希望自己在鬥爭的中心沉沒。   五石散換來的是一時的快樂和繁華。它的推崇者,玄學創始人、代言人,也是魏武帝的女婿何晏,亦沒有逃脫名士橫死的命運。但是曾使多少人沉淪的五石散並沒有隨之消亡,卻一直時隱時現地出現在歷史中。到了隋唐,甚至出現了《解散方》,可見五石散的魅力所在。五石散,也許真的成為了後人對那個時代的一種遐想,是那個時代的無奈和時尚,更多的是一種痛苦。
辯誤

現狀

華佗

的一些文章把五石散說成魏晉時的一種毒藥甚至是毒品、春藥,其實是一種誤解。五石散就是一種治病的葯——雖然食用不當很容易出差錯。就連吃五石散得病的皇甫謐,也在之後後用五石散治好了許多人的病,並對五石散的性質做了總結。但是網上的文章在提到皇甫謐時大多是作為五石散害人的證據出現的。   現在找到了一遍為五石散「翻案」的文章,希望能還事實以真相。   《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係》的知識性錯誤
五石散不是一種「毒藥」

  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中說: 「五石散」是一種毒藥,是何晏吃開頭的。… …吃散發源於何晏。 首先必須說明,「五石散」絕對不是一種毒藥,人們沒有必要憑白無故地去吞食毒藥。相反,當時的人們食用五石散是為了延年益壽。何晏本人就說過:「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 五石散是一種化學藥品,少服有治療效果,多服則會中毒,這在當時已是常識。   其次,何晏也不是第一個吃五石散的人。《史記》記載:齊王侍醫遂病,自練五石服之。臣意往過之,遂渭意日:「不肖有病,幸診遂也。」臣意即診之,告日:「公病中熱。論日『中熱不溲者,不可服五石』。石之為葯精悍,公服之不得數溲,亟勿服。色將發臃。」遂日:「扁鵲日『陰石以治陰病,陽石以治陽病』。夫藥石者有陰陽水火之齊,故中熱,即為陰石柔齊治之;中寒,即為陽石剮齊治之。」臣意日:「公所論遠矣。扁鵲雖言若是,然必審診,起度量,立規矩,稱權衡,合色脈表裡有餘不足順逆之法,參其人動靜與息相應,乃可以論。論日『陽疾處內,陰形應外者,不加悍藥及鯇石』。」文中說的「意」,是指淳于意,淳于意是西漢呂后、文帝時人。由此可見,西漢人已在食用五石散,比何晏早了百年。如果按照文中的「論日『中熱不溲者,不可服五石」』,那麼這說明在淳于意之前,就已經有醫書論及五石散,而討論五石散的人很可能就是下文提到的扁鵲。根據這一記載,我們可以判定,五石散很可能在先秦就已經出現,至少西漢前期,五石散已被醫家常用。因此魯迅先生「吃散發源於何晏」的結論是錯誤的。
晉人穿寬大的衣服不是因為吃五石散

  魯迅先生認為晉人的衣服寬大,是因為吃五石散以後皮膚發熱,容易擦傷。他說:吃了散之後,衣服要脫掉,……因為皮肉發燒之故,不能穿窄衣。為預防皮膚被衣服擦傷,就非穿寬大的衣服不可。現在有許多人以為晉人輕裘緩帶,寬衣,在當時是人們高逸的表現,其實不知他們是吃藥的緣故。一班名人都吃藥,穿的衣都寬大,於是不吃藥的也跟著名人,把衣服寬大起來了!   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理由有二:   第一,先秦時期,貴族文人、特別是儒生就穿寬大的衣服。我們分別看《禮記》、《列子》、《苟子》的記載: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丘不知服。」(鄭玄注:逢,猶大也。)( ]逢衣淺帶,解果其冠,略法先王而足亂世術。孔子顧謂弟子日:「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僂丈人之謂乎!」丈人日:「汝逢衣徒也。」逢衣,也寫作「縫衣」,指寬大的衣服。根據「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看,先秦時期,穿寬大的衣服還不僅是   儒生,而是帶有普遍性。那麼當時的衣服寬大到什麼程度呢?鄭玄在《周禮-司服》中註釋說:士之衣袂,皆二尺二寸而屬幅,其祛尺二寸,大夫以上侈之。侈之者,蓋半而益一焉。半而益一,則其袂三尺三寸,祛尺八寸。先秦大夫的衣袖長三尺三寸,袖口寬一尺八寸,這種   尺寸已經是十分寬大了。正是因為先秦人的衣服普遍寬大,行動不便,所以才有著名的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兩漢時期,儒生、文人照樣穿寬大的衣服:逢衣博帶,略法先王,而不足於亂世。不疑冠進賢冠,帶榀具劍,佩環塊,褒衣博帶,盛服至   門上謁。林宗……性明知人,好獎訓士類。身長八尺,容貌魁偉,褒衣博帶,週遊郡國。 叫「逢衣」、「褒衣」指的都是寬大的衣服。《漢書·朱博傳》有一條記載特別值得我們注意:(朱博)又敕功曹:「官屬多褒衣大褶,不中節度,自今掾史衣皆令去地三寸。」這是朱博任琅邪太守時下的一道命令。「衣」、「褶」分別指上衣和下衣,他感到手下官員穿的衣褲太寬大,於是就命令他們改得短小一些。這從一個側面說明西漢時人們依然像先秦那樣,喜歡穿寬大的衣服。由此可見,穿寬大衣服是中國士人自占以來的老傳統,絕對不是到了晉朝,人們開始吃藥發燒才開始穿寬大衣服的。   第二 ,按照常理推測,一般情況下,服食五石散也不會像魯迅先生描述的那樣痛苦。因為如果都是那樣的痛苦,人們為什麼還會去服食呢?魯迅先生得出這一結論,大概是受了《晉書·皇甫謐列傳》的影響:謐上疏自稱草莽臣日:「又服寒食葯,違錯節度,辛苦荼毒,於今七年。隆冬裸袒食冰,當暑煩悶,加以咳逆,或若溫瘧,或類傷寒,浮氣流腫,四肢酸重。」……初服寒食散,而性與之忤,每委頓不倫,嘗悲恚,叩刃欲自殺,叔母諫之而止。皇甫謐吃五石散中毒(古人認為是-.-陛與之忤」),隆冬季節也無法穿衣,發熱食冰,皮膚腫脹,甚至潰爛。但我們要注意的是,這是中毒后的現象。即使在今天,藥物中毒也會出現這種情況。魯迅先生拿皇甫謐中毒后的情況去描述所有人服食五石散后的情況,顯然是以偏概全了。
晉人穿木屐也不是因為吃五石散

  魯迅先生不僅認為晉人穿寬大的衣服是吃五石散引起的,而且認為穿木屐的習慣也是吃五石散引起的。他說:還有,吃藥之後,因皮膚易於磨破,穿鞋也不方便,故不穿鞋襪而穿屐。所以我們看晉人的畫像或那時的文章,見他衣服寬大,不鞋而屐,以為他一定是很舒服,很飄逸的了,其實他心裡都是很苦的。魯迅先生的這一觀點僅僅是臆測,並不符合曆史事   實。我們看《漢書》等史料記載:盎解節旄懷之,屐步行七十里,明,見梁騎,馳去,遂歸   報。(131鄭玄在馬融門下,三年不得相見,高足弟子傳授而已。… … 及玄業成辭歸,既而融有「禮樂皆東」之嘆。恐玄擅名而心忌焉。玄亦疑有追,乃坐橋下,在水上據屐。延熹中,京都長者皆著木屐;婦女始嫁,至作漆畫,五採為系。(爰盎是西漢人,他竟然穿著木屐夜行七十里路;鄭玄是東漢人,他出門穿的也是木屐。「延熹」是東漢桓帝的年號,那時京城的人們穿木屐已成風尚,以至於剛出嫁的女子都要學會漆畫木屐,編製屐帶。這一時期人們對木屐的愛好,和晉人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晉人喜歡穿木屐,是對漢代這一風尚的承襲,不能說是因為吃五石散以後,腳上的肉容易破爛才去穿木屐的。道理非常簡單:古人製鞋的原料很多,一般有絲綢、葛麻、皮革、木頭,如果腳上的皮膚容易破,人們完全可以去穿柔軟的絲綢鞋,為什麼偏偏要穿堅硬的、更容易磨破腳的木製屐呢?魯迅先生的觀點是文學家的想象和臆測的結果。
無病勿服五石散

  五石散的確有治病的功效,但「是葯三分毒」,何況是一味在歷史上被公認可致上癮、毒性過大的藥物,因此,即便五石散非比毒品,但無病也切忌亂服——魏晉風度是一種心態,而非藥效。

-----------------------------------

在魏晉時期“五石散”是那時常用的春藥,但是到了唐朝後卻無人敢用,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現在我們就一起跟隨歷史的腳步一起來了解一下相關的記錄和報導吧。


春藥是古代用於增強性功能提高性快感的藥物或處方。中國古代房中術一直有這部分內容,如現存最早、出土於湖南長沙馬王堆的房中著作《雜療方》、《養生方》,就有一類被稱為“內加”和“約”的藥方。

古代春宮圖
古代春宮圖

“內加”為壯陽(男),''約”為壯陰(女)。這些藥方分為內服和外用,內服的有食物和藥物,多為滋補強壯之品;外用的有藥液外洗陰部,藥巾外擦陰部和陰道內用藥等,多屬含有一定程度刺激性的藥物,一般在性興奮後除去。

輯錄有唐代以前房中術內容的《醫心方》中也有這樣的藥方。如內服的“益多散”“禿雞散”,外用的“欲令男子陰大方”、“令女玉門小方”等。

興起於魏晉時的金丹服食之風,如服用“五石散”等,也被稱為有壯陽的作用,但由於其對人體的傷害太大,故唐代以後逐漸無人敢用。明代洪基在其編撰的《攝生總要》中收錄了大量的春方春藥。

總之,古代房中術中的這些春藥,與臨床治療男性陽痿和女性陰冷的藥物難於區別,其中大多數的功效尚有待驗證,即便有些確有效驗的藥方,自宋代以後,醫家也逐漸認識到不能一味套用,而宜辨證論治,即依據求醫者的不同身體狀況,有針對性的選用藥物。至於古代色情小說中的春藥,如(飛燕外傳)中的“春膠”、(金瓶梅)中的胡僧藥丸等,當屬小說家言而不可信。

在魏晉時期“五石散”是那時常用的春藥,但是到了唐朝後卻無人敢用,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現在我們就一起跟隨歷史的腳步一起來了解一下相關的記錄和報導吧。


金瓶梅與明末清初的性革命考察歷史可以發現,英文“春藥”一詞是由希臘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阿芙羅狄特的名字深化而來。中世紀時,春藥主要供男人使用,所以男人大多喜吃鹹水魚。據說進食此物能引發性衝動;而女人則要多吃淡水魚,因為此物最能使人“心平氣和”。

春藥“五石散”能夠增強男女性慾,但是對身體傷害極大
春藥“五石散”能夠增強男女性慾,但是對身體傷害極大

在那時候的人們的觀念裡邊,與人的性慾有關的,不僅僅是魚類,據說成百上千種動物都有這種功能,只是由於文化不同,各民族鍾愛的品種不同而已。比如拉美男人喜歡佩戴陰莖型的護身符,還有牛角雕刻而成的飾物,亞洲人喜歡吃黃鱔、鹿角、犀牛角等等,但是春藥是否有用呢?

嚴格說來世間沒有哪種東西真正可以激發性能量,相反,現代醫學已經證明,凡是能降低血液濃度的東西,在一定程度上倒是都有這種刺激作用。一般來說,所有春藥都有一定毒性,不過,服用起來,充其量也只會造成不大的傷害。它們的正面效能主要來自迷信此類藥物者的心理作用。

有調查表明,如今有50%的男子都或多或少地有些男性疾病。隨著年月的增長,相當多的人們的病情還會越來越嚴重:有些是器官性的,有些是心理性的,還有些是服用降壓藥或鎮靜劑的結果。由於患男性病的人日漸增多,所以,自古以來,人們就注重春藥的使用。

上個世紀60年代,成千上萬的嬉皮士們大肆吹噓說,一旦服用“欣快”藥物,如LSD之後,馬上就有種“飄飄欲仙”的感覺,甚至想要誰就是誰。

春宮圖
春宮圖

進入80年代後,迷幻藥這一類新花樣橫空出世了,它被人們公認為“愛情靈藥”。實際上,它不過是一種氨基丙苯,並無引爆性能力的神力,它只能加強觸摸感覺,進而會產生一種急於接觸異性的強烈願望。

至於它的害處,主要是這些:使人乾渴無比,傷害腎臟,致人狂躁難眠,通宵叫嚷。到了90年代末期,“偉哥”粉墨登場了。很快的,一股藍色風暴迅速席捲全球。老實說,它的確有一定的“重振雄風”的魄力,然而,接二連三的人命案卻平添了人們心目中的一層陰影。

春藥到底是一種什麼東西?一時半會之間,還真難說清道明。倘若打個比方,我想春藥之於人,猶如味精之於菜,偶爾吃點兒倒也無傷大雅,不過如果食之過度的話,則極有可能傷身反胃。

----------------------------

如果說什麼代表一個男人的身份和品位,我覺得這句話說的很難找到答案。通常只有那些有錢的男人才找得起情人,在一部分人眼裡,情人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徵,就像別墅、名車、名牌服飾一樣,漂亮的情人似乎成了有身份男人的活廣告。這也許是現代男人身份象徵的最佳答案吧,古人也是如此嗎?
  翻閱資料我發現了一個趣事,古代男人竟然把有事沒事吃“偉哥”當做了身份象徵,中國有個名字叫“五石散”藥,也叫“寒食散”,它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稱它“五石散”,是因為它用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五味石藥合成的一種中藥散劑,而之所以又被稱為“寒食散”,乃是因為服用此藥後,必須以食冷食來散熱而得名。
  由於這個藥的材料很貴,服用此藥竟漸漸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徵,甚至有假裝“石發”來表示自己富貴身份者,《太平廣記》卷二四七引侯白《啟顏錄》載:“後魏孝文帝時,諸王及貴臣多服石藥,皆稱石發。乃有熱者,非富貴者,亦云服石發熱,時人多嫌其詐作富貴體。有一人於市門前臥,宛轉稱熱,要人競看,同伴怪之,報曰:'我石發。'同伴人曰:'君何時服石,今得石發?'曰:'我昨市米中有石,食之今發。'眾人大笑。自後少有人稱患石發者。”
  首先,服食“五石散”之最直接後果,乃是形態舉止大異常人,此蓋因藥力之故也。凡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此五石,皆為燥溫之物,服食以後五內如焚,亟需以行走發汗來驅發藥性,因而魏晉文獻和此後的記載以及文學作品中多有“行散”、“行藥”一說。
  比較著名的就有《世說新語》中記載的幾則,其中一個是王恭的事蹟:王孝伯在京,行散至其弟王睹戶前,問:“ 古詩中何句為最?”睹思未答。孝伯詠“'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此句為佳。”而另一則是正好碰上了行散的上司,因此靠一句話救了全家一命的:“謝(重)景重女適王孝伯兒,二門公甚相愛美。謝為太傅長史,被彈;王即取作長史,帶晉陵郡。太傅已構嫌孝伯,不欲使其得謝,還取作諮議,外示縶維,而實以乖間之。及孝伯敗後,太傅繞東府城行散,僚屬悉在南門,要望候拜。時謂謝曰:'王寧異謀,雲是卿為其計。'謝曾無懼色,斂笏對曰:'樂彥輔有言:豈以五男易一女?'太傅善其對,因舉酒勸之曰: '故自佳,故自佳。'”
  其次,還有諸如暴躁而口發狂言,桀驁無禮或赤膊跣奔等等放浪形骸的荒誕舉動,也大都有著這個原因。
  為後世津津樂道所推崇的魏晉風度中“捫虱而談”之從容風範,系典出王猛,然王猛是不是服藥因史無記載,是以我們不得而知。但在魏晉時期,蝨子這個討厭的東西,倒確確實實是經常和名士們聯繫在一起。《世說新語》一則記曰:顧和始為揚州從事,月旦當朝,未入,頃停車州門外。周侯詣丞相,歷和車邊,和覓蝨,夷然不動。週既過,反還,指顧心曰:“此中何所有?”顧搏蝨如故,徐應曰:“此中最是難測地。”周侯既入,語丞相曰:“卿州吏中有一令僕才。”
  竹林名士嵇康亦頗服藥,在其名篇也可以說是導致他身死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中道:“性複多蝨,把搔無已,而當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又有“心不耐煩”云云,其中的“心不耐煩”或為托詞,但是也不能排除是服藥後導致脾氣暴躁的後遺症。
  後來的桓溫也有這個毛病:“桓車騎不好著新衣,浴後,婦故送新衣與。車騎大怒,摧使持去”。不過這衣服若是時常不洗,軟固然是軟了,但是只怕蝨子也因此便在身上繁榮起來。所以當時的名士也就和蝨子結下了不解之緣。魏晉名士由服藥導致的不衛生習慣而引發之寄生蟲禍害,居然可以成為後世美談和追崇的風範,此亦恐是他們所始料不及哉?
  再次,然此藥的藥性如此危險及劇烈,那服食五石散的首倡者何晏,他又何以要服用此藥呢?

 何晏此人除了是魏晉玄學宗師之一,開正始風氣之先之外,本身還是個美男子並且好色。《世說新語·容止》:“何平叔美姿儀,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與熱湯餅。既啖,大汗出,以硃衣自拭,色轉皎然”,後人因以“面如傅粉”來形容男子美貌。《三國志》則曰:“(何)晏性自喜,動靜粉白不去手,行步顧影”,然後又云“(何)晏尚(公)主,又好色,故黃初時無所事任”,皇甫謐亦言其“耽聲好色”,這個何晏在娶了公主後還敢四處漁色,色膽不可謂不小,好色之心不可謂之不盛。
  因此此人既是美男子又好色的這個事情,應該是確鑿無疑的。而他好色的直接後果,自然便是體虛了,是以皇甫謐才直說他因好色之故才服食“五石散”。綜上所述,他服藥的原因主要是兩個,不過也可以說其實就是一個原因,即他因沉耽於聲色之中,導致身體虛弱,因此服用五石散。也就是皇甫謐所說的:“……何晏,耽聲好色,始服此藥”。而在服用以後,由於自覺“心加開朗,體力轉強”,效果顯著,所以大肆倡導,於是“京師翕然,侍以相授”,並且大規模流行起來,終成魏晉名流的一種時尚和象徵。而何晏自己也曾說過:“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從這裡我們一樣可以發現他服藥確實不僅僅為了治病,還兼要追求其他諸如“神明開朗”一類的效果。
  第四,服食的“五石散”或者叫“寒食散”這個玩意,至少到唐代以前,也是的確被當作房中藥,也就是春藥和壯陽藥來用過的。 
  唐代孫思邈也在他的《備急千金要方》開篇的捲一就說:“有貪餌五石,以求房中之樂”,由此也可以知道,魏晉名士們紛紛服食的“五石散”或者叫“寒食散”這個玩意,至少到唐代以前,也是的確被當作房中藥,也就是春藥和壯陽藥來用過的。
  基於這樣崇尚人性和自然的大前提下,那麼追求聲色也是自然而然,而且是必然的事情。所謂色者,人之大欲也,又曰食、色,性也,既然要追求自然和人性,那首當其衝的應該也必然會有性愛在內。這個只要看看魏晉時期研究的房中術和房事理論,就可以知道當時關於房中術的普及和研究,都已到了秦漢以來的空前發展時期,光是丹鼎派領袖葛洪一人就著有《序房內秘術》和《葛氏房中秘書》兩書,且在專門講敘煉丹的《抱朴子》中又再論及房中交合之道。同時道家養生學和煉丹術的興起,也和房中術互相推動發展,並使房中術這一所謂天人合一的陰陽之道盛行於世,不再為術家秘傳。
  魏武帝曹操就是一個房中術的信奉者,他招募天下方士:“世有方士,吾王悉招致之,甘陵有甘始,廬江有左慈,陽城有郤儉……左慈休房中之術……甘始左元放東郭延年行容成禦婦人法,並為丞相所錄問。行其術,亦得其驗”。
  名士荀粲,他好道精玄學,“常以為子貢稱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聞,然則六籍雖存,固聖人之糠秕”,在他看來,既然孔子關於人性天道的談論沒有流傳下來,那六籍雖存也是聖人之糠秕,他因此原因而直言六籍是垃圾,則斯言誠足以駭世。
   驃騎將軍曹洪的女兒有美色,他登門求娶,回來後在家中“容服帷帳甚麗,專房歡宴”,兩人甚是歡愛,荀粲對曹氏的美色沉溺之極也疼愛之極,至於“冬月婦病熱,乃出中庭自取冷,還以身熨之”。後來曹氏不幸病故,他思念過度而極之神傷,傅嘏問其原因道:“婦人才色並茂為難。子之娶也,遺才而好色。此自易遇,今何哀之甚?”他回答說:“佳人難再得!顧逝者不能有傾國之色,然未可謂之易遇。”最後竟然因為痛悼不能已,一年後亦亡故,時年僅二十九歲。
  賈充,晉時權重一時,他女兒和韓壽共宿後,歡愛之情溢於言表,賈充先發現她“盛自拂拭,說暢有異於常”,後來又從韓壽身上香氣,發現他女兒與韓壽私通,在落實這個事情以後,賈充乾脆不露聲色地裝做不知道,把女兒嫁給了只是他手下小吏的韓壽。
  晉武帝姨妹蒯氏原本就是因為妒忌小妾得寵,才罵了孫秀,而孫秀也做得比較絕,從此就不入她的房。那蒯氏在過了一段獨守空房的寂寞時光後,頗為自責後悔,比孫秀絕的是她竟然因為這個,就去找了當今的天子來幫忙,而晉武帝比他們更絕,居然還真的答應了,於是便“獨留秀,從容謂曰:'天下曠蕩,蒯夫人可得從其例不?'”

-----------------------------------

魏晉時期的神仙與五石散
字數6017 閱讀2200 評論3 喜歡15
魏晉時期的神仙們~

古人有什麼氣質,我覺得必須是仙氣!那何謂古人呢?我認為,唐宋元明清,都不行!太近,太近,咱們還得往遠一點說,就從魏晉時期開始!

先來看一副圖:

1160195-3708a0a2649eec331160195-e2a051ac0c9f129f1160195-2afb8e568ff6ebdf1160195-a32dfa6757567ed9  
這是魏晉時期,非常有名的竹林七賢,畫上人物身著寬袍大袖,一副玄遠,高逸的氣息撲面而來。

不過,這還不夠,想像神仙,只穿寬袍大袖怎麼行,還得繼續捯飭。

當時魏晉名士還愛穿木屐,這種邋裡邋遢的鞋子,更與其放蕩不羈,目無禮法的氣質相吻合。到了這裡,還不行!雖然身穿寬袍大袖,清風飄逸,腳踏木屐,放蕩隨意,但魏晉名士總覺得自己與神仙還差了那麼一丟丟,光這樣哪能夠呢!!身上有了,腳上有了,可這手裡怎麼就感覺少了點什麼呢。

慢慢開始有些名士時常出門跟人清談時,手持一種叫做“麈尾”的道具,把在手裡來回比劃,感覺特有神仙範。於是這東西就逐漸流行起來。不過呢,這種叫做“麈尾”的東西,也不是誰想用就能用的。

平常人,如果也想當神仙,到哪都拎著這玩意,那得讓人埋汰死。就好像武俠小說裡,你不會武功,卻拎著一把劍,出門肯定讓人幹死。

手持麈尾,必須是善於清談的名士才有資格,而且名士們對其十分看重,它是身份的象徵。

麈尾的樣子有點像扇子,但又不完全像。反正甭管它像什麼,總之是個裝逼利器! 

好了,到這裡,手持麈尾,身穿大袍,腳踏木屐。似乎真感覺自己是個神仙了。

但仍然還是差了點,魏晉名士要當神仙,那可不是隨便說說,因為……

當時的社會政治情況,按照我們老話來說,那是相當的朝廷昏暗,奸臣當道,陷害忠良,勸諫無門!

朝廷昏庸,深深傷害了這群為國為民的名士心。按傳統,報國無門時,大家都會選擇出世隱居,遠離廟堂。當時名士之間,又好老莊玄學。老莊玄學,自然要煉藥,以求延年益壽,長生不老。所以平日里,名士除了玩玩Cosplay神仙,還得煉藥,吃藥,求長生。

但一般的藥不行,太次,既然是名士,就得有逼格。吃,就得吃普通老百姓吃不起的藥。啥藥呢?

五石散!

提到五石散,就不得不先提一個人,這個人的爹是曹操,爺爺是何進。有的人看到這裡,可能不明白了,怎麼爹跟爺爺不是一個姓?其實很簡單,爹不是親的,是後的。其生父早逝,曹操納其母尹氏為妻,所以自然曹操就成了他的現任爹爹了。扯了半天,這人是誰呢,此人即何宴!

何宴
何宴現在很多人或許不知道,但在當時,可是十里八鄉有名的人物。魏志曹爽注引魏略曰:“太祖為司空時,納宴母,並收養宴,見寵如公子。宴無所顧嬋,服飾擬於太子。宴尚主,又好色,性自喜,動靜粉白不去手,行步顧影。”

何宴仗著曹操寵他,無所顧忌,服飾打扮模仿太子,且好色,自戀,無論幹嘛,脂粉不離手,閒著就補補妝,走路的時候,還總看看自己。

換言之,就是娘裡娘氣,但也不純,畢竟還好女色呢。自己老婆是曹操女兒金鄉公主,卻到處招蜂惹蝶。魏末傳曰:““宴婦金鄉公主,謂其母沛王太妃曰,宴為惡日甚,將何保身。母笑曰:“汝得無妒宴耶?”

何宴天天招風惹草,他老婆金鄉公主看不過去,便找自己母親說:“何宴越來越過分,以後可怎麼保全自己?“其母笑答:”那你就不用在妒忌何宴了。“我時常想,這是一位多麼超然的母親啊,自己女兒即將成為寡婦,卻一點都不擔心,反而歡喜女兒不會再嫉妒了,我覺得這可能就是母愛吧。

何宴好色,好老莊,也好藥。五石散,就是他率先服用。按說這藥吧,其發明人為張仲景,仲景其人眾所周知,是古今有名的大夫,他本是為治療寒病,才發明的,而且僅僅只是為了治療疾病。也許何宴是身體有點抱恙,發現了張仲景的這一藥方,但作為名士,豈能如法炮製。何宴對該藥稍稍改良,並服用。沒想到,吃完還挺嗨。據他本人講述:“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覺神明開朗。“

意思就是,我吃這玩意不光為治病,這藥吃完了能通神,特別嗨,跟神仙似的。”何宴作為當時一代名士,其出名程度不亞於現在的貝克漢姆。他要干點啥,大家都跟著學,也因此,何宴引領一代潮流,大家紛紛開始服用五石散。

(據魯迅認為,魏晉人穿寬袍大袖,皆因食五石散,發熱所致,因寬袍大袖易於散熱,但具體是不是因為吃五石散才穿寬袍大袖的,我不敢下定論,僅供參考。)

話說回來,五石散到底能不能通神,嗨不嗨,現在已經無法考證,很有可能是扯淡。

但能考證的是,吃這藥很麻煩,其主藥包括白石英,紫石英,石鐘乳,赤石脂,石硫黃。

第一,這些材料不好整,且價格不菲。第二,藥吃過之後,有一套講究。

若我們穿越回魏晉時期,那麼見到的情景大概是這樣地:

“喲!老王,大早上,又躺那了?”

“嗨,沒啥事,這不剛磕了藥,出來練練,你呢?“

“我也沒事,剛吃藥,來溜溜。“

“走好啊,這冰面特滑。操!別踩我衣服!“

不明所以的人,會以為他們是在加強體育鍛煉,增進身體素質…而實際上,是他們全都嗑藥了,磕了五石散。

因此,五石散神功,修煉

第一步:行散

服過五石散,須出去走動,活動四肢百骸,使熱量散發出來。

第二步:冷水澆身

行散過後,光身,臥於地,或冰,或水缸,用冷水猛澆自己。

第三步:吃冷食

忌吃熱食。只吃冷食,越冷越好,就地撿冰塊而食最佳。

第四步:喝熱酒

飲熱酒,以通暢全身!

至此,五石散神功修煉完畢,三五日後,重複以上步驟,成仙指日可待!

隨著喝五石散的人越來越多,其流行程度也越來越廣,甚至藥效也越加神奇,基本概念跟天橋賣大力丸的差不多,有病治病,沒病強身。魏晉至唐代中期,此藥流傳達五百年之久,有錢的吃,沒錢的吃,窮得家徒四壁,也得裝自己吃過,就跟過去家裡窮,沒錢吃肉,出門之前拿塊生豬皮,往嘴一抹,滿嘴油一樣

“後魏孝文帝諸王及貴臣多服石藥,皆稱石發乃有熱者。非富貴者亦云服石發熱,時人多嫌其詐富貴體。有一人於市門前臥,宛轉稱熱,因眾人竟看,同伴怪之,報曰;我石發,同伴曰:君何時服石,今得石發。曰:我昨在市得米,米中有石,食之,乃今發。眾人大笑。自後少有稱石發者。“

但有句俗語“是藥三分毒”,藥不能亂吃,吃了會死人。五石散毒性更烈,數百年間,食五石散不計其數,僅皇甫謐的寒食散論中,記錄其數十年間親見,死於此藥者,就達八九人,只是八九個人看似不多,實際只是皇甫謐寫著玩,並未詳細統計,甚至還有許多服藥者,是他所不知道的。我可以想像一下,以五百年為時間單位,以百分之一的死亡概率來計算的話,估計死者不下數十萬。

關於五石散,史書所記錄食用者不多,我查詢了一下,得到一些資料,但史書上文字過於乾澀,且無趣,我“生動“的給大家講講吧。

1.《晉書·何循傳》:

及陳敏之亂,詐稱詔書,以循為丹陽內史。循辭以腳疾,手不製筆,又服寒食散,露發袒身,示不可用。敏竟不可逼。

簡單翻譯,陳敏叛亂,做偽詔書,任命何循為丹陽內使。

何循:“我不能去啊,我腳有病,手拿不了筆。

陳敏:“哥,別鬧,我都玩命了,你夠義氣就跟我一起。”

何循沒辦法,吃五石散,大白天光著膀子出去溜達。陳敏知道後,我操,這哥們太虎,還是算了。

2.《南史·張邵傳》:“徐嗣伯,字叔紹。時直閣將軍房伯玉,服五石散十許劑,無益,更環冷,夏日常复衣。嗣伯為診之曰,“卿伏熱,應許以水發之,非冬月不可。至十一日,冰雪大盛。令二人夾捉伯玉,解衣坐石,取冷水從頭澆之,盡二十斛,伯玉口噤氣絕。家人啼哭請止。嗣伯遣人執杖防閣,敢有諫者撾之。又盡水百斛,伯玉始能動,而見背上彭彭有氣。俄而起坐曰:”熱不可忍,乞冷飲。“嗣伯以水與之,一飲一升,病都差。自而桓發熱,冬月猶單褌,體更肥壯。”

徐嗣伯,字叔紹。當時有個直閣將軍叫房伯玉的,追潮流,服五石散,吃了一劑,沒啥感覺,再吃,又吃,繼續吃。總共吃了十劑。結果越吃越壞,開始怕起冷。夏天穿棉襖棉褲,坐火炕。徐嗣伯來給他看病,說:

“卿本佳人,奈何折騰,哎,你這是體內有熱氣給害的。這麼地吧,到十冬臘月,你再找我,我給你治。“

夏草青青,冬雪皚皚,轉眼到了。那天下了好大一場雪,湖水結了厚厚一層冰。徐嗣伯把房伯玉帶到湖面上。

“哥們,脫了吧,這沒外人。“

大冬天,房伯玉也是條漢子,話音剛落,脫得一絲不掛。徐嗣伯撿起小石子,在冰面上畫了一個大圓。

房伯玉問:“你幹啥,給我畫寫真呢?你瞅你畫的,啥玩意,太抽象了也。”

徐嗣伯:“少廢話。”一腳把房伯玉踹躺在圓圈裡,說:“別動,動了我不救你。”

房伯玉是個實誠人,說:“成,你說咋的就咋的,我不動就是了。”

房伯玉躺下後,徐嗣伯掉頭就走了。房伯玉見徐嗣伯走了,心裡琢磨,這是乾啥去了?但徐嗣伯告訴他躺在這,不許動,他也就不敢動,就這樣裸體躺冰面上,動也不動一下。等了好一陣子。想一想,十冬臘月,冰天雪地,北風呼嘯,寒風凜冽,房伯玉裸體,還躺冰面上,縱使鐵打的也受不了啊。房伯玉眼瞅要凍死,這時徐嗣伯回來了,還趕著一輛馬車,車上裝滿數十桶冰水。

到房伯玉跟前,二話不說,轉身提起水桶往房伯玉身上澆。

房伯玉大喊:“誒,我說,你把我當花栽啊!“

徐嗣伯也不答話,撲通撲通就往房伯玉身上澆。這要一般人,非得跳起來打死徐嗣伯不可,但也就是房伯玉,心眼實誠,告訴他躺著,他就躺著,雖然嘴裡罵罵咧咧。徐嗣伯連續澆了將近七八桶水,房伯玉渾身打顫,眼看氣絕。這時其家屬趕過來,哭喊著求徐嗣伯住手。徐嗣伯不聽,直到澆滿十桶水,房伯玉從頭到腳身上結滿冰,氣絕不言為之。

接著,徐嗣伯叫其家人把房伯玉抬回屋裡,讓人手執木棒守在門口,誰要進,就乾誰。

房伯玉渾身結滿冰碴,躺在屋裡,徐嗣伯又弄二十桶水,往房伯玉身上猛澆,直到灌溉的差不多了。方才停手,坐一邊休息。這時奇蹟出現了,騰騰熱氣從房伯玉後背冒了出來,那架勢如同新出籠的包子,熱氣滿屋。房伯玉扑騰一下,坐了起來,張嘴就喊熱喊渴,足足喝了一升水才止。此後房伯玉由病轉好。大冬天,只穿單衣,不怕冷,身體也愈來愈壯實了。

3.《魏書太祖紀》:“六年,天賜六年也。夏,帝不豫。初,帝服寒食散,自太醫令陰羌死後,藥數動發,至此逾甚。而災變屢見,憂滿+心不安,或數日不食,或不寢達旦。歸咎群下,喜怒乖常,謂百左右、人不可信,慮如天文之佔,或有肘腋之虞。追思既往得失,終日竟夜,獨語不止,若旁有鬼物對揚者,朝臣至前,追其舊怨,皆見殺害。其餘或以顏色變動,或以喘息不調,或以行步乖節,或以言辭失措,帝皆以為懷惡在心,變見於外,乃手自毆擊。死者皆陳天安殿前。於是朝野人情,各懷危懼。有司懈怠,莫相督攝。百工偷劫,盜賊公行。巷里之間,人為希少。帝亦聞之,曰:”朕縱之使然,待過災年,當更清治之耳。“冬十月戊辰,帝甭於天安殿,時年三十九。“

天賜六年,夏天,道武帝拓跋珪病了,按照流行趨勢,他因此開始服五石散,自從太醫令陰羌死以後,一氣修煉了數次五石散神功,自此身體情況越來越糟。

當時天災頻發,拓跋珪操心啊,連續幾天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加上修煉五石散大法,情緒變得愈加暴躁,喜怒無常。時常怪咎部下。說:“你們,你們!!沒一個值得我信任的!

一次天文占卜,卦像不吉,隱憂身邊人會造反。人啊,常常這樣,晚上睡不著覺,再加上心情不好,就愛胡思亂想,追憶過去自己這些年的得失。

“哎,那年要不是我當皇帝,我現在跟玉蘭,連孫子都有了。”

“哎,我這麼好的一個人,為什麼你們都要想方設法害我呢?“

“最近身上總感到熱一陣,冷一陣,難不成我被鬼魂附身了。。”

漸漸,在大臣面前,開始追其舊怨。

拓跋珪:“你那天是不是偷我黃瓜吃了?”

大臣:“皇上,那都是過去的事了,再說不就一個黃瓜嗎?我還你一車。“

拓跋珪:“不行!我要的就是那根黃瓜,你就算還我一車,也不是我想要的黃瓜!”

大臣:“那皇上,您覺得該怎麼辦呢?”

拓跋珪:“來人,拉出去砍了!”

慢慢,變得愈演愈烈,常因屁大點事,不,不,應該說是沒事找事!

某位大臣可能是常年在拓跋珪眼前穿一套衣服,有天忽然心血來潮,換了身打扮。結果讓拓跋珪看見了。

拓跋珪:“老劉,說你呢,站那別動”

老劉:“皇上叫我啥事?我趕著去買菜呢。”

拓跋珪:“不急不急,誒?你今天咋換了身衣服。“

老劉:“嘿,你看這套怎麼樣?帥不帥?我媳婦剛給我裁的。“

拓跋珪:“你啥意思?你換衣服幹啥?你是不是想造反?“

老劉:“沒有啊,我沒有啊。“

拓跋珪猛地伸出拳頭,照著老劉臉上就來了那麼一下子,老劉順勢倒地,拓跋珪連踹帶踢,還一邊罵咧咧:“你說你,好好的你換衣服穿幹啥,我看你就是想造反,我讓丫嘚瑟,幹死你。“可憐的老劉橫屍天安殿前。

事情還沒完,到了後面,越來越過分。

那天上朝

拓跋珪:“老趙,你今天咋回事,咋用一個鼻孔出氣?”

老趙:“皇……皇上,我…我感冒了.”

拓跋珪:“你丫是想造反吧,我削死你。“

老趙橫屍殿前。

拓跋珪:”你!老宋,上哪去,站那別動“

老宋:皇上,沒我事,我先回家了。老婆下了面等我回去吃呢“

拓跋珪:“等,有事!誒?你剛才怎麼走道的,你再走一遍我瞧瞧,來來,再走一遍。“

老宋聽話地大殿裡,一瘸一拐走了一圈。

拓跋珪:“ 你幹啥,你啥意思,你如此走路,是在嘲諷我嗎?“

老宋:“不,不,皇上,我是風濕犯了,膝蓋疼。“

拓跋珪:“疼你妹,你就是在埋汰我,削死你。”

老宋橫屍殿前。

老李站在一旁,都看傻了,宦海沉浮幾十年,沒見過找碴玩得這麼好的皇帝,同僚一個個暴死眼前,給他嚇壞了,跟著說話也有點結巴。。

老李:“皇上,要..要….是…沒事…家….回去…了..我“

拓跋珪:“老李,你說啥?你這話,語法不太對啊。語死早?“

老李橫屍殿前……

皇上當著滿朝文武面前,以荒謬不羈的藉口,生生打死好幾名大臣。頓時朝野沸騰,人心惶惶。百官每日如履薄冰,工作也乾不好了。天下就跟著亂了,強盜叢生,民怨四起,老百姓平日都躲家裡,沒人敢出門溜達了。拓跋珪了解到情況後,嘆了口氣,說道:“哎,都是讓我給慣的,等災年過去,我再好好整治整治。不巧,還沒來得及整治,當年冬天,便被內臣殺害,橫屍天安殿。

4.《北史長孫道生傳》:“子彥道生之孫。本名俊,末年石發,舉體生瘡,雖親戚兄弟,以為惡疾。子彥曰:“惡疾如此,難以自明。世無良醫,吾其死矣。嘗聞惡疾,蝮蛇蟄之不痛,試為求之,當令兄弟知我。”乃於南山得蛇,以股觸之,痛楚號叫。俄而腫死。文帝宇文泰。聞之,慟哭曰:“失我良將。”

北魏三朝元老, 長孫道生有一位孫子,叫子彥,本名俊,有一年,因吃了五石散,導致渾身生滿大瘡。大傢伙都認為他這病根本沒法治,早晚得死。

其實按理說,這病也不一定就沒有救,沒準挺一段時間就好了呢?但人要是想作死,誰勸都不好使。

那天也是無聊,子彥跟哥們聊天,說:“這病雖然挺重,但我覺得應該還不算惡疾吧?只不過這世上沒有良醫,沒人能判斷我的病到底有沒有救。不過我倒是聽說,如果一個人身患重病,就算讓蝮蛇咬了,也不會覺得痛。“

談到這,他突然想到,自己可以試試啊,一拍大腿,行,這主意不錯。

說:“哥們,你要是還算認我這個兄弟,你就幫我找一條蝮蛇來,趕緊趕緊。“他哥們也蠻講義氣,很快就給他找來了。說:”你真要試啊“

子彥說:“是啊,你別攔我!“說完,抓起蝮蛇,朝著自己大腿就比劃,快咬我,咬我。蝮蛇心說:”還沒見過這麼主動的。“也不含糊,吭哧一口,就咬了下去。

子彥嗷咯一嗓子,疼死了我!!!!!頓時雙眼噙淚,看到了自己痊癒的可能…

然後他就死了…

5.《高僧傳卷六晉廬山釋彗遠傳》:“桓玄徵殷仲堪,軍經廬山,要遠處出虎溪,遠稱疾不堪,玄自乳山。晉安帝自江陵旋於京師,輔國何無忌勸遠侯迎,遠稱疾不行,帝遣使勞問。遠修書曰:貧道先嬰重疾,年衰益甚,猥蒙慈詔,曲垂光慰,感懼之深,實百於懷。自遠卜居廬阜,三十餘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每送客遊履,常以虎溪為界焉。以晉義熙十二年八月初動散,至六日困篤。大德耆年稽顙皆請飲鼓酒,不許。又請飲米汁,不許。又請以蜂和水為漿,乃命律師,令披卷尋文,得飲與否。卷未半而終,春秋八十三矣。“

大將軍桓玄征討殷仲堪,大軍行經廬山,桓玄想見見釋彗運大師,彗運說自己生病了,不便去往,於是桓玄便自己去了乳山。

晉安帝從江陵返回京都,到了廬山遠郊,輔國何無忌勸慧遠出門迎候,慧遠又說自己生病,不便前往。晉安帝派人去問,為啥,慧遠寫了封信,信裡說:“自己年輕的時候得了重病,上了歲數病情更重了。承蒙皇上召見,榮幸備至,感動至深!自我獨居廬山以來,三十來年,不出山,不入世。每次有客人來訪,常以虎溪為界,從不逾越半步。

大將軍來訪,不出去迎候也就算了,皇帝來了想他見一面,也不行。到底慧遠得了什麼重病已至此呢?

有兩種說法,一是,有人認為慧遠二十來歲,出家之前,吃了五石散,老了,毒性發作,已至此。二是,有人懷疑,慧遠作為德高望重的有名高僧,卻也不能免俗,趕潮流,吃了五石散。

兩種說法現在都不能完全確定,但慧遠大師,服用過五石散,卻是事實!

自晉義熙十二年八月初五石散藥效發作,至六日後,病情愈加嚴重,眼看就不行了,當時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跪下來求慧遠大師,說:“

大師,您要不喝點鼓酒試試呢,說不定能減緩病情。

慧遠大師說:”我乃出家人,怎能飲酒?決不可。”

老人說:“那酒不能喝,喝點米湯總可以吧?”

慧遠大師說:“已經過了中午,過午不食。不可。

老人說:“那蜂蜜水總該沒問題吧?“

慧遠大師想了想,說:“ 蜂蜜水能不能喝,不清楚啊,要不查查經書?看看佛祖是怎麼說的。“

於是,趕緊一本本經書查找翻閱,可誰成想,經書查了一半,慧遠大師圓寂歸天,享年八十有三.

五石散與鴉片不同,雖然都對人體有害,但五石散並不成癮。在當時,這種五石散竟然能在社會上這麼風靡流行,我想也是發明人,張仲景始料未及的。人家只是為了治病而已。要說責任,完全歸於何宴這位自戀狂,但我猜何宴也不會想到,自己所改良的五石散,竟然會流傳數百年,引得眾人無比追捧,致使無數人因此喪命…還好.至唐代中期以後,許多人發現,五石散毒性猛烈,且對人體有害,漸漸不再吃了…….

-----------------------------

一千年多前,中國“達人圈”曾流行一種怪異的“時尚”——“服食”,即服寒食散(五石散)。從曹魏時的玄學“大V”何晏開始,無數人為之癲狂、為之喪命,卻風行多年不衰,令人匪夷所思。魏晉數百年間神州風雲變幻,唯獨“服食”之風不絕如縷,直到唐宋以後才逐漸煙消雲散。五石散現象,是一道詭異、畸形的歷史風景,見證著一個時代的記憶。

是“良藥”還是“毒藥”?
五石散,又名寒食散。相傳系漢末名醫張仲景為治療傷寒而研製,經由何晏的“改進”而成為魏晉時期的流行藥方。隋代名醫巢元方認為,五石散主要由鍾乳、硫黃、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等原料構成。【詳細】    

五石散藥材主要原料
對於五石散,歷來有兩種觀點:一是“毒藥說”。以隋唐名醫孫思邈為代表,他指五石散是“大大猛毒”,並提出“寧食野葛(一種劇毒草藥),不服五石”;二是“良藥論”。據何晏介紹,“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事實上,後人在西漢名醫淳于意的《診籍》中發現,構成“五石散”的石藥,早在扁鵲(戰國)時起便用於治病了。而在《神農本草經》中,這些藥石屬於“輕身益氣、不老延年”的上品。另外,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養生方》中也有類似記載。

古代五石散煉製圖
不過,無論是“毒藥說”還是“良藥論”都不否認一點:五石散藥性發作後(通稱“石發”),一般會異常興奮,須不停地走路、狂奔,還必須飲溫酒,以發散藥性,直到渾身大汗淋漓汗為止,否則就會危及性命。據史學家余錫嘉先生考證,從魏晉至唐代500多年裡,因“石發”而喪命者達數十萬。
“吸毒第一人”何晏
何晏原是曹操的養子,其妻是金鄉公主,但在魏宗室裡卻不受待見。曹丕就看他很不順眼,稱他為“假子”。在曹爽當政前,何晏一直像擱淺沙灘的魚兒,被朝廷晾在一邊。何晏便長期醉心於周易和老莊,逐漸與王弼齊名,成為一代玄學宗師。但他最初“走紅”卻是因為人長得特帥。當時中原有三大“帥哥”:夏侯玄、司馬師、何晏。到魏明帝時,何晏仍是“萬人迷”。一個男人竟“帥”到天下皆知乃至盛行不衰的程度,確實難以想像。有人懷疑他擦粉,就稱他“敷粉何郎”。據名醫皇甫謐披露,何晏在服用五石散之後,自稱“心加開朗,體力轉強”。

影視作品的何晏
魏晉時期風靡一時
何晏“第一個吃螃蟹”之後,據說“京師翕然,傳以相授”,五石散的“神奇功效”一下子就傳開了。何晏之後,“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也嗑藥。這二位超級明星便成了五石散的“形象代言人”,這可能是史上最具魔力的炒作。不過,何晏最終死於政變,這位一生充滿荒誕、悲劇色彩的人物,最終留下了“魏晉玄學”,還從此成為嗑藥的“祖師爺”。
五石散是丹藥的一種,魏晉時流行玄學與神仙思想,加上一些道家人物如葛洪對五石散的推崇,更是推波助瀾。據說服用此散之後有使人“心加開朗,體力轉強”的感覺,故人皆趨之若鶩。此外,當時的五石散究竟是“仙藥”還是作為發情藥使用?歷來眾說紛紜。但魏晉時社會風氣極度淫靡卻是事實,因而不排除當時有“服食”人士借“修仙”掩蓋私慾的可能。【詳細】
 
二、誰為藥“狂”三百年?
“癮帝”發狂,險些亡國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晚年,幾乎是在半瘋癲的狀態中度過的。這位本來頗有作為的開國之君,一世英名最後被五石散毀了,還差一點斷送了辛苦打拼下來的江山。拓跋珪一直服五石散,但自從太醫令陰羌死後,毒性就不受控制,一再發作。拓跋珪長期處於幻覺中,時常從早到晚一個人自言自語,彷彿在跟幽冥對話,而且喜怒無常,經常無緣無故濫殺大臣。還有一回,雷電擊中了宮殿一側,他居然派軍隊動用攻城武器去攻打兩側,似乎是跟雷電作戰,險些毀滅了皇宮。拓跋珪“石發”後,朝野上下人人自危。有逃亡的,有試圖殺掉皇帝的,一時間危機四伏。不久清河王拓跋紹發動政變殺死拓跋珪,一些將領起兵反叛。這時,北方的柔然見北魏大亂,也想乘機撈一把,便發兵南下。最後,逃亡在外的拓跋嗣(北魏明元帝)聯合大臣平定了叛亂,終於控制了局勢。

“名士”暴斃,死因蹊蹺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東晉名士殷顗服五石散的動機居然是為了“保命”。原來,殷顗的堂弟、大將殷仲堪決定跟桓玄(桓溫之子)、王恭一起圖謀舉事。而殷顗卻一再拒絕堂弟的“加盟”邀請,讓殷仲堪火冒三丈。殷顗進退兩難,就找出了一條強悍的理由——“行散”(服五石散後須不停走路或狂奔)。當殷仲堪去看望他並表示擔心時,殷顗答道:“我的病不過身死,但你的病在於滅門。”可見殷顗是故意的,他的行為更像是自殺。

影視作品中的東晉名士殷顗
疑案重重,誰有嫌疑?
第一位,十六國時期“捫虱而談”的王猛。疑點在於,“捫虱而談”在當時幾乎就是服五石散的招牌。因為服散後,皮膚易磨破,衣服不能穿新的,也不能常洗,於是蝨子就多了。所以,王猛有“嗑藥”的高度嫌疑。但是王猛也可能是裝出來的,因為據說符堅是個雙性戀者。不過,王猛在“捫虱而談”中卻助符堅成就了前秦帝國的事業,險些改寫了歷史。
第二位,是北齊的“裸奔帝”高洋。話說這高洋還是個開國皇帝,早期也勉強算是個明君,但後來卻突然間變得荒淫無道、殘暴嗜殺,只能用變態來形容。至於高洋的裸奔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他不分盛夏還是隆冬,甚至創造過晝夜不息裸奔千餘里的世界級記錄,把隨從搞得狼狽不堪。巧合的是,脫衣、狂奔,這兩大特徵都高度吻合“石發”症狀。如果不是人格分裂,便不能排除嗑藥的嫌疑。而高洋的性情大變,也把國家弄得一塌糊塗。後繼者更是一個不如一個,世稱“禽獸王朝”。在北齊地區,自魏孝文帝改革以來的歷史成果險些都被高氏敗個精光。
王猛與高洋,一個安邦定國、名垂青史,另一個卻開了歷史倒車。這兩個人都有服食五石散的嫌疑,卻有著天壤之別!
三、看不見的“服食鏈”
王羲之的“自助餐”
魏晉時代,有不少“跟著潮流走”的人經常躺在大街上,袒胸露肚,似乎是“服散”者。其實很多人都是裝的。當時的五石散都是天價,而“服食”則是一種非常高端的消費行為,普通人往往是傷不起的。
不過,要弄到五石散還有第二種模式——“自助”,就是親自去採藥石。其中,便有一位“超級會員”——書法家王羲之。有人說,王羲之的一些書法如同一份特殊的“病歷”。而造成其健康每況愈下的五石散,卻是他自己親自去採集的。王羲之出身名門,自幼在清談空氣中長大,倒也具備“高級驢友”的資格。可是以王羲之的身份,按理不需要為了吃藥而去爬山涉水,他走“自助路線”是有點奇怪的。【詳細】

事實上,王羲之不太喜歡呆在京師,並且其在仕途也不如意,這些也許是他選擇“自助”的難言之隱。不過,王羲之採藥的過程有可能是一種愉快的體驗。一來他把服食五石散當成“修仙”之途,二來是因為鍾乳石(五石散主料之一)產自西南、兩湖與兩廣地區,遠離江左。據說,王羲之找了位“專業人士”——道士許邁擔任旅行顧問,再加上一些少量的隨從,便組成了“王公子採石隊”兼“東晉自由行”旅遊團。史載,王羲之遍訪了許多名山勝地,還曾泛舟海上,說了一句看似很瀟灑的話:“我卒當以樂死”!
“VIP顧客”與“營銷牛人”
五石散最初只是治病之藥。隨著服食者日益增多,便物以稀為貴,其身價自然就水漲船高,那光景更勝“洛陽紙貴”了。高昂的價格,也決定了五石散的“VIP顧客”都非同凡響:不是帝王將相、高門大族,便是社會名流,這些人都是長期且相對穩定的客源。
五石散也是六朝丹藥中最具市場的“名牌產品”。道家熱衷於煉丹,也是魏晉神仙思想的主要傳播者,他們更容易接近那些篤信玄學的士族。只有他們,才能夠花畢生精力、滿懷熱情地去推動丹藥市場,他們很可能是歷史上最出色、最富於創意的營銷團體。只要不碰上秦始皇那種刨根究底且“惹不起的顧客”,也就不至於像前輩(徐福)那樣弄到被迫“玩失踪”的地步。由此在“成仙夢”與現實利益的雙重驅動下,一條看不見的“服食鏈”便形成了。

四、“癮君子”與“反對派”
魏晉以後,嗑藥風有所收斂,畢竟人都怕死。同時,隨著士族的衰落與隋唐科舉制的出現,大批寒門子弟躋身政壇,社會風氣也開始轉變,逐漸從清談轉為務實。然而,嗑藥風並未就此剎車。五石散的“鐵桿粉絲”中就有不少名人,如唐代布衣宰相李泌。宋代流行一種“食鐘乳”之風,蘇軾認為也是始於何晏,而鍾乳石正是五石散主料之一。

古代五石散嗑藥風
唐宋的服散風“餘毒未清”,並非偶然。當時流傳著“解散方”(五石散的解藥),比如在《隋書·經籍志》中,就記載著二十家“五石散”的解散方。這就讓許多“服食”者以為沒了後顧之憂。同時在唐朝建立後,道教成為國教,原本不景氣的煉丹派便又有了市場。至於法律方面,唐宋政府對服食五石散現象仍然缺乏關注。《宋刑統》中沒有一處涉及五石散,像鐘乳石在宋代居然還成了地方進獻朝廷的貢品。
不過,“反對派”漸漸佔了上風。隋唐名醫孫思邈呼籲,“有識者遇此方,即須焚之,勿久留也”,建議一碰到五石散的藥方就立馬燒掉,絕不讓它流傳於世。至於宋人與晉代風氣也有天壤之別,有識之士像蘇轍、蘇軾等也都表達過類似的反對意見。唐宋以後,五石散逐漸銷聲匿跡。
五、“顛倒眾生”論是非
五石散,在魏晉南北朝的歷史上,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一般有兩種觀點:
一各觀點認為五石散是“魏晉風度”的催化劑,也是魏晉人士寄託情感或者實現自我的手段,並最終使魏晉演變成一個富於個性色彩的時代,在客觀上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俗話說“是藥三分毒”,假如沒病也經常吃,自然就會吃出問題。五石散的危害其實都是人為的,這並不是五石散本身的問題,只能證明人性的缺陷。【詳細】

另一種觀點認為五石散對精神空虛的世風則起了推波助瀾的負面作用,並加速了魏晉統治集團的敗亡。魏晉之世,大批社會精英沉迷於縱酒、嗑藥,腐朽墮落到了極點,卻都成了明星人物。所謂的個性解放,多數人只是學了嵇康們的表面,實際上是藉“清談”玩無厘頭,骨子裡非常膚淺、庸俗。“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就曾預言,王衍之流或將“誤天下蒼生”,結果一語成讖。北宋蘇轍也說晉人“借通達以濟淫欲”,南渡後仍然“此風不改”。因此,五石散荼毒社會、遺禍後世是無法抹殺的歷史事實,其弊病、流毒遠遠超過那一絲微弱的“風度”!
結語:
五石散的故事,彷彿亂世中的一縷幽魂,時而隱藏在刀光劍影的背後,時而出現於風雲變色之時,或激盪於驚心動魄的權謀較量中,或浮沉於士人的心路歷程上。它曾經是救人無數的良方,也一度成為危害蒼生的毒品,一切都取決於人類的一念之間。無論是非曲直,它都以其特有的方式見證了一段光怪陸離的另類歷史。
更多精彩,請點擊 http://culture.kaiwind.com/

----------------------------

長生久視是神仙家的信仰,經過道教的鼓吹,直到今天也是中國人的基本信仰之一。

神仙家為達到長生不老的方法多多,概括起來,不外乎服食、房中、導引三種。其中服食大致分為兩類,天然物和人工製品。

魏晉時期,著名的五石散或者寒食散是最時尚的嗑藥爆款產品,代表了當時服食派的最流行。那麼,五石散到底是什麼東東?

(南越王墓出土的五石散)

五石散的來歷,余嘉錫先生考證得很清楚,主要是由張仲景的「侯氏黑散」和「紫石寒石散」合二為一,成為孫思邈《千金翼方》中記錄的「五石更生散」,也就是通常說的「寒石散」、「五石散」。

「侯氏黑散」是所謂」草方「。」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寒惡不足者『,包括菊花、白朮、細辛、茯苓、牡蠣、桔梗、防風、人參、礬石、黃芪、當歸、乾薑、芎藭、桂枝(《金匱要略》卷上《中風歷節脈證並治第五》)。

 

「紫石寒食散方」是所謂「石方」。「治傷寒令愈不復』,包括十三味: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鍾乳、栝萎根、防風、桔梗、文蛤、鬼臼、太一餘糧、乾薑、附子、桂枝(《金匱要略》卷下《雜療方》)

上述兩方原來是治療所謂風、寒之症,三國時期魏國玄學家何晏加以改造,於是有了」五石散「。後世學者考證何晏所服用的,就是孫思邈《千金翼方》卷二三所錄的「五石更生散方」。此方」治男子五癆七傷,虛羸著床「,包括了十三味: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鍾乳、石硫磺、海蛤、防風、栝萎、白朮、人參、桔梗、乾薑、桂心、附子。孫思邈在本方後面註明」方出何侯「,顯然就是他本人在《千金要方》中所提到的」漢末何侯「所服的」寒食五石更生散「。

 

大家一般認為」五石散「的」五石「就是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鍾乳、石硫磺,一直渾然無疑。


上世紀80年代,化學史專家王奎克先生第一個提出懷疑他認為

孫思邈說過」五石散「是」大大猛毒不可不慎「(《千金要方》卷二四),但是白石英是二氧化矽,紫石英是含錳的二氧化矽,石鐘乳是碳酸鈣,赤石脂是含鐵的矽酸鋁,石硫磺是天然產的硫磺,其他人參、附子都是普通藥物,附子含烏頭鹼有毒,但是此方用量只有三分,遠在中毒量之下,雖然看上去不是正常食品,但是實在沒有什麼」大大猛毒「,第二方面,孫思邈對五石散深惡痛絕,曾經在《千金要方》中慷慨陳詞」寧食野葛,不服五石「,」有識者遇此方即須焚之,勿久留也「,可是孫思邈又在上述《千金翼方》裡面鄭重記錄,還特別標註」方出何侯「,一代醫王,何以自相矛盾至此?

考慮到孫思邈老師不可能精分,就需要有一個合理的解釋。

王先生考證,正因為何晏的」寒食五石更生散方「是合張仲景的」草方「和」石方「為一體,其主藥」五石「原本是指草方中的」礬石「和石方中的」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鍾乳」,這裡的關鍵是」礬石「,礬石是「礜石」之誤,礬石就是礬石,古方中因為二字形狀相似,所以誤書,但是礬石是礦物明礬石經加工提煉而成的結晶,主要化學成分為十二水合硫酸鋁鉀,從中醫藥性狀角度看性寒無毒,而礜石是無機砷化合物,一般的化學組成含鐵34.3%,砷46.0%,硫19.7%,亦有含少量鑽、銻及銅的,從中醫藥性狀角度看性熱有毒。

無機砷化合物含有劇毒,小量服用,可以起到促進消化機能、改善血象、強健神經等有益功能,但只要超過一定劑量,則會直接引起輕重不等的砷中毒,而由於長期小量服用引起的慢性中毒,會先後引起消化機能減退、某些炎症、皮膚乾燥發疹以致全面潰爛、神經中毒、知覺運動障礙等各種情況,最後會因為極度衰弱和心肌麻痹而死;由大量服用引起的急性中毒則迅速引起全身麻痹和神志昏迷,或引起嚴重腹瀉,很快導致死亡。

這和《諸病源候論 ·解散病諸候》卷六記載的服食五石散之後出現的症狀是非常符合的;

欲候知其得力,人進食多,是一候;氣下,顏色和悅,是二候;頭面身癢瘙,是三候;策策惡風,是四候;懨懨欲寐,是五候也。、

這樣一來,服用五石散以後要行散、飲冷、穿寬鬆的衣服、用涼水澆頭,都很好解釋了。孫思邈用石硫磺代替礬石(礜石),其實是出於為了孩子的苦心孤詣,雖然從文獻學角度,這種做法不足為法。


其實魯迅先生早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中提到過這個問題:

走了之後,全身發燒,發燒之後又發冷。普通發冷宜多穿衣,吃熱的東西。但吃藥後的發冷剛剛要相反:衣少,冷食,以冷水澆身。倘穿衣多而食熱物,那就非死不可。因此五食散一名寒食散。只有一樣不必冷吃的,就是酒。

吃了散之後,衣服要脫掉,用冷水澆身;吃冷東西;飲熱酒。這樣看起來,五石散吃的人多,穿厚衣的人就少;比方在廣東提倡,一年以後,穿西裝的人就沒有了。因為皮肉發燒之故,不能穿窄衣。為預防皮膚被衣服擦傷,就非穿寬大的衣服不可。現在有許多人以為晉人輕裘緩帶,寬衣,在當時是人們高逸的表現,其實不知他們是吃藥的緣故。一班名人都吃藥,穿的衣都寬大,於是不吃藥的也跟著名人,把衣服寬大起來了!

還有,吃藥之後,因皮膚易於磨破,穿鞋也不方便,故不穿鞋襪而穿屐。所以我們看晉人的畫象和那時的文章,見他衣服寬大,不鞋而屐,以為他一定是很舒服,很飄逸的了,其實他心裡都是很苦的。

但是,可能由於魯迅先生後來棄醫從文,在日本仙台醫學專科的成績也不太好,所以他沒有做出合理的解釋,直到王奎克先生才成為解開這個千古之謎的第一人。


不過有一篇《<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的知識性錯誤》的文章指出魯迅先生的「錯誤」

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中說: 「五石散」是一種毒藥,是何晏吃開頭的。… …吃散發源於何晏。 首先必須說明,「五石散」絕對不是一種毒藥,人們沒有必要憑白無故地去吞食毒藥。相反,當時的人們食用五石散是為了延年益壽。何晏本人就說過:「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 五石散是一種化學藥品,少服有治療效果,多服則會中毒,這在當時已是常識。

所謂「人沒有必要憑白無故地去吞食毒藥」和「這在當時已是常識」的說法,對照那麼多「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的古人,其實根本不值一駁。

目前,其實還有一個謎無法破解——

這就是就是沒有文獻表明製劑存在成癮性,一種不成癮又具有如此巨大肉體傷害性的藥物在那麼長的時間段里為那麼多人所追捧,用「非唯治病,亦神明開朗」(何晏評價五石散)、充當壯陽藥或者魏晉風度裝逼的需要來解釋,似乎都不足以服人,我們只能說,這在醫學上還沒有一個合情合理的說法。

------------------------------------------------

越王墓出土五石散成分
所謂「五石散」,是一種中藥散劑。這種散劑據說是張仲景發明的,張仲景發明這個藥方,是給傷寒病人吃的,因為這個散劑性子燥熱,對傷寒病人有一些補益。稱它「五石散」,是因為它用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五味石葯合成的一種中藥散劑,而之所以又被稱為「寒食散」,乃是因為服用此葯后,必須以食冷食來散熱而得名。
返回目錄
2 五石散 -歷史故事

魏晉風度,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文人士大夫們所津津樂道的話題和追崇的典範。在很多人看來,魏晉風度是一種真正的名士風範,所謂是真名士自風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雋秀王衍、樂廣至於江左領袖王導、謝安,莫不是清峻通脫,表現出的那一派「煙雲水氣」而又「風流自賞」的氣度,幾追仙姿,為後世景仰。魯迅在其著名的演講《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係》中,不但談到了魏晉風度和何晏等人物,同時亦多處提到了由何晏大力倡導服用的藥物「五石散」。實際上,我們在談論魏晉風度時,必定會說到這個「五石散」,因為兩者幾乎是聯繫在一起的。而服食「五石散」的風氣自被何晏倡導並開始流行后,由魏晉至唐,名士們趨之若鶩,歷整整五六百年而未有間斷,且頗有發展,僅在《隋書·經籍志》中就著錄了二十家「五石散」的解散方。

這個與魏晉風度一樣,在中國歷史上極其著名的「五石散」,又叫「寒食散」,一般認為是由東漢的張仲景(150——219)發明的。因為最早註明「宜冷食」將息的「侯氏黑散」和最早直呼「寒食」的「紫石寒食散」,都是首見於張仲景《金匱要略方論》中的《傷寒雜病論》一篇,所以隋代的巢元方在他的《諸病源候論》里引晉名醫皇甫謐語道:「寒食、草石二方出自仲景」。張仲景合此葯的其主要目的,是用它來治療傷寒(這個傷寒指的是感冒傷風一類的病,也就是古人說的風邪入侵,而不是指現代的傷寒症)。

 

3 五石散 -成為時尚

1、當服食「五石散」成為一種類似吃搖頭丸一樣的時尚后,魏晉名流們便紛紛服用以示身份,並在其後出門行走,只是此等舉動大多實是一種不得已之行為,並非如我們想象的那般逍遙,因為他們必須疾步行走到出一身汗方好。另外還有諸如暴躁而口發狂言,桀驁無禮或赤膊跣奔等等放浪形骸的荒誕舉動,也大都有著這個原因。 五石散中含有硫化物等毒性成分在內,食后極易性格暴躁。唐代名士、肅宗李亨的布衣之交李泌,也是因 「服鉺過當,暴成狂躁之疾,以至棄代」。由此可見,魏晉名士們或暴躁或口發狂言的狂傲風範,是與服藥有一定關係的,並非全都純出自然。
五石散
春藥五石散


2、由於在服藥之後除行散以外,尚要飲以溫酒來借酒力發散藥性,於是魏晉名士大多好酒,兩漢魏晉時,當面言及對方長輩的名諱是非常犯忌而且無禮的事情。桓玄也曾手握重兵雄鎮一方,此刻雖然失勢,但也不可輕侮。那王忱估計吃了葯再喝了酒以後,便假裝神志有點不大清醒,當面屢犯桓溫名諱,但是也因他服石之故,桓玄此刻就可以不以為仵,反為對方開解,這樣自己不會丟面子,還阻止了他繼續攻擊自己。這從另一面說明,在當時那些服藥以後所做的不合常理甚至是極其無禮的舉動,通常是會被人諒解,甚至被推許為名士風範的。

3、為後世津津樂道所推崇的魏晉風度中「捫虱而談」之從容風範,系典出王猛,然王猛是不是服藥因史無記載,是以我們不得而知。如果聯繫歷代醫書記載中服五石散后的癥狀,因人的皮膚不但燥熱,而且異常敏感,所以在石發時要穿薄而寬大、未漿洗的軟舊衣,不能穿厚實或者未脫漿的新衣,以免不能散熱和衣服摩擦皮膚導致不適。所謂魏晉風度那寬袍大袖的飄逸風姿,只怕一多半也是與這個有關係的。只倘若照此說來,魏晉名士大袖飄飄的俊逸風度,似乎便不是那樣的只有唯美和洒脫了,其中還頗有行散發葯的成分在內,這一想於是不免叫人有些遺憾。
返回目錄
4 五石散 -主要成分

五石散
春藥五石散里的魏晉風度
石鐘乳:
功效:溫肺氣,壯元陽,下乳汁。主治:治虛勞喘咳,陽痿,腰腳冷痹,乳汁不通等。
白石英:
功效:溫肺腎,安心神,利小便。主治:治肺寒咳喘,陽痿,驚悸善忘,小便不利等。
石硫磺:
功效:壯陽,殺蟲。主治:內服治陽痿,虛寒瀉痢,大便冷秘。
赤石脂:
功效:澀腸,收斂止血,收濕斂瘡,生肌。主治:治遺精,久瀉,便血,脫肛,崩漏,帶下,潰瘍不斂等。
紫石英:
功效:鎮心,安神,降逆氣,暖子宮。主治:治虛勞驚悸,咳逆上氣,婦女血海虛寒,不孕。

廣告

返回目錄
5 五石散 -注意事項

1、據說這種葯吃到肚子里以後,要仔細調理,非常麻煩。

2、服散后一定不能靜卧,而要走路。所以魏晉名士最喜歡散步,稱之為「行散」,其實這並不是他們格外喜愛鍛煉身體,而是因為偷懶躺下就性命不保的緣故。除了走路,飲食著裝上也要格外注意。服散之後全身發燒,之後變冷,癥狀頗象輕度的瘧疾。但他們發冷時倘若吃熱東西穿厚衣物,那就非死不可了。

3、一定要穿穿薄衣,吃冷東西,以涼水澆注身體。所以五石散又名「寒食散」。按照書上的說法,就是「「寒衣、寒飲、寒食、寒卧,極寒益善」。凍出肺炎來,那是你散發的好。

4、但是有一樣例外,就是喝酒。一定要喝熱酒,而且酒還要好要醇。五石散對酒非常挑剔,不要說甲醇兌的酒,就是一般的劣酒,它也會有激烈反映。而且還服散之後還不能不吃東西,一定要大量進食,「食不厭多」。總之吃散之後,一定要散步,大量吃冷東西,喝熱酒,穿薄衣服,洗涼水澡。

返回目錄
6 五石散 -曾是毒品

五石散是魏晉時期流行的一種毒品。基本成分為石鐘乳,石硫黃,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從《世說新語》的這段描述上看,五石散真真算作中原出產的一種毒品了。五石散本來是一種治療傷寒的葯,是東漢著名的內科大夫張仲景先生研製,對治療傷寒確實有一定的效用。但到了魏晉時期,五石散一下子就成為了士大夫津津樂道的時尚消費。這當然要提到玄學的鼻祖——何晏何平叔。

五石散
五石散
何晏是魏晉時期的思想家、文學家,主張無為無名。他的主要功績是在老莊思想的基礎上開創了玄學理論,他的名氣多半來源於可以和「擲果盈車」媲美的「敷粉何郎」的典故和《論語集解》,還有就是「五石散」。五石散的真正興起來自於何晏的推崇,他在張仲景先生的藥方上加以改進,完成了藥品到毒品的最終轉換。而所謂寬袖長袍,飄飄欲仙的名士們,也是因為多半服用了毒品才使自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創作靈感。五石散服下后不禁容易上癮,還會使人感到燥熱急痴。魏晉名士多輕裘緩帶,多半因為五石散的藥效發作後身體燥熱;不僅如此,長期服用還會導致精神恍惚,不能控制,急躁之處難以想象,發狂痴獃,及至看見蒼蠅也要拔劍追趕;所以這魏晉人多脾氣暴躁想來和全民動員服藥也不無關係。

五石散的療效非常明顯,服用輕則十分痛苦,重則喪命。但是創始人何晏的名氣和地位,加上價格不菲,使得名士爭相效仿,樂此不疲,當作了一種代表身份的證件。吟詩清談都要服散飲酒,詩句中間加上行散二字或許正是表達一種高貴,五石散已經由一種毒品變成了那個年代妖魔化的符號,它就是在那個瀰漫著腥味的歲月中得以麻醉自我,放縱自我的寄託。名士們在朝不保夕的年代里,始終以一種高潔雅緻的夢想支撐自己。他們寧願服藥身亡,也不希望自己在鬥爭的中心沉沒。五石散換來的是一時的快樂和繁華。它的推崇者,玄學創始人、代言人,也是魏武帝的女婿何晏,亦沒有逃脫名士橫死的命運。但是曾使多少人沉淪的五石散並沒有隨之消亡,卻一直時隱時現地出現在歷史中。到了隋唐,甚至出現了《解散方》,可見五石散的魅力所在。五石散,也許真的成為了後人對那個時代的一種遐想,是那個時代的無奈和時尚,更多的是一種痛苦。

--------------------------------------

魏晉第一藥人何晏:首先服用五石散夜禦數女2012年12月14日09:29
《燕寢怡情圖冊》是無錫秦家歷代收藏的珍品。 無錫秦氏是北宋著名詞人秦觀的後裔,素以“孝友傳家”、“書史傳家”,僅明清兩代,無錫秦氏就出了進士32人,而康熙帝、乾隆帝祖孫兩代分別六次下江南…
上一張1 2 3 4 … 9 10 11 12下一張
高清圖集
《燕寢怡情圖冊》是無錫秦家歷代收藏的珍品。無錫秦氏是北宋著名詞人秦觀的後裔,素以“孝友傳家”、“書史傳家”,僅明清兩代,無錫秦氏就出了進士32人,而康熙帝、乾隆帝祖孫兩代分別六次下江南… [詳細]
核心提示:另有人說,五石散的作用不止提神,還可壯陽,可稱古代偉哥,服後夜禦數女若等閒。五石散在文人圈子的普及,還賴學者皇甫謐的廣告,謐曾經曰過:“晏耽愛女色,服五石散體力轉強。”

魏晉·何晏【言志詩】鴻鵠比翼遊,群飛戲太清。常恐夭網羅,憂禍一旦並。豈若集五湖,順流唼浮萍。逍遙放志意,何為怵惕驚?

何氏“獨立人格”

何晏,字平叔,現在的河南南陽人,魏晉玄學創始人之一。漢靈帝時大將軍何進的孫子。《魏略》認為他是何進的弟弟何苗的孫子。

話說他爺爺何進被張讓等十常侍幹掉後,何家衰落。何晏他爸叫何咸,很早就死了,因為新寡之婦的常態是梨花帶雨頗為動人,再加上曹家有收寡婦的優良傳統,曹操就將何鹹的遺孀尹氏納為妾,因此當時還是胚胎的何晏一出生就成了曹操養子。

在《世說新語》中何晏是個主要角色,在“言語、文學、識鑒、賞譽、品藻、規箴、夙慧、容止”各章節中都有露臉。“夙慧”裡的何晏年方七歲,明慧若神,曹操有意收其為子,隨曹姓​​。某日有人見何晏蹲在地上畫了個方塊,把自己圈在裡頭,就問他何故,何晏說:此乃何氏之廬也。潛台詞就是我的地盤我做主,可以說很小的時候何晏就怀揣擁有私密空間的夢想。這個想法拿到今天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那麼多人甘當房奴,寧可喝風拉煙也要在京城買套房。那時候少年何晏或已知寄人籬下的滋味不好受,他那個何氏方塊在數學上可以叫做“獨立人格”。

曹操的智商就不用說了,聽說此事後就禮送何晏至府外居住。有人因此判斷曹操看出何晏有篡權自立的想法,純屬扯淡。一個七歲男孩的終極夢想最多是抱抱嬌俏可人的鄰家女孩,說他胸懷天下不是扯淡是什麼。靠譜的說法是,曹操見何晏小小年紀如此不俗,才尊其意,足其願。

長大後的何晏不僅不俗,還開了風氣之先。飲酒溝女開辦文學沙龍,還率先服用五石散,算是中國歷史上嗑藥第一人。蘇軾說嗑藥肇始於何晏,此話不假。因為他是大名士,當時的天王級人物,時人才趨之若鶩,爭相效仿。至於吃了這種藥的效果,何晏自己說“非惟治病,亦覺神明開朗”,看來服了五石散還有興奮中樞神經的作用,若放在現代,吃了這藥的人一定過不了興奮劑檢測關。

另有人說,五石散的作用不止提神,還可壯陽,可稱古代偉哥,服後夜禦數女若等閒。五石散在文人圈子的普及,還賴學者皇甫謐的廣告,謐曾經曰過:“晏耽愛女色,服五石散體力轉強。”有關五石散的毒副作用,蘇軾的考證是: “凡吃過這藥的,背生癰瘡並伴隨嘔血,等於服毒,當世之人不可能不知。”從魏晉時舉國知識分子集體服毒現象之廣泛,可窺這一時代頹廢、變態之一斑。有史家將世人多嗑藥列為末世景象之一,是很有些道理的。

死得像個冷笑話

弱冠之後的何晏越來越招人煩,曹丕就罵其為“假子”,因為何晏經常故意和他穿一樣的衣服招搖過市,被屢屢撞衫的曹丕嚴重不爽。到曹叡繼位,人皆言何郎傅粉,曹叡想看看這何晏是不是撲了粉,就在某個夏天的正午召其入宮,賜熱湯餅,也不安排人搖扇送風,何晏吃完滿頭大汗,以袖揩面,曹叡一看,還是粉白滑嫩,真是純天然啊!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依附曹爽的名士盡入司馬懿獄。《魏氏春秋》記載,司馬懿以一個輕鬆的手腕就摧毀了何晏本來就不怎麼樣的名節——下令由何晏司審。這個決定讓何晏產生了錯覺,以為此乃苟活之機,這位魏晉談玄第一人此時務實得令人髮指,“窮治曹爽一黨,不惜株連”。案件審結後,何晏呈上亂黨名單,司馬懿不動聲色,問:就這些?何晏連忙又數了一遍,誠惶誠恐地答,對,就這七姓。司馬懿又問:不是八姓嗎?這時何晏方醒,問:莫非還有我?司馬懿笑:恭喜你,答對了。不日何晏三族被誅,死得像個冷笑話。

仕途就是兇途,做官就是坐棺。今天錦衣玉食,明天就簞食瓢飲;方才斷人生死,轉瞬頭就為人所斷。何晏嘆息命如轉蓬,卻不知抽身,更學不來阮籍的“至慎”,豈止評論時事臧否人物那麼簡單,不“怵惕驚”才怪。何晏賜爵列侯之後,愈發驕矜,主持選舉,其宿與

之有舊者,多被拔擢。何晏的老婆是曹操的女兒金鄉公主,公主去問母親,說何晏為惡日甚,將來上哪尋條活路啊!老太太笑答:何晏死了,你不就放心了嗎?省得天天擔驚受怕,怕他被別的女人搶走了。事實證明,這位何夫人是有先見之明的,不久何晏被夷三族,司馬師派手下去抓孤兒寡母,公主一手摟住孩子,另一手“搏頰”,自抽嘴巴血染粉腮,泣求放條生路。司馬懿聽完匯報後,覺得這女子有些遠見,主觀上也想儘早與何晏劃清界限,加上他與公主兄長沛王曹林的關係還不錯,就把這對母子放生了。

對何晏的命運做出準確預警的,除了他媳婦,另一個就是三國第一神人管輅。某次何晏做了個夢,夢中有幾十隻青蠅趴在鼻子上,怎麼轟都轟不走,就請來管輅解夢。管輅佔了一卦說,鼻子在人臉中所處地勢最高,相當於山,蒼蠅逐臭,聚集在閣下的鼻子上,說明位峻者顛,輕豪者亡。管輅回家後跟他舅舅聊起這事,老頭覺得管輅的話太重了,怕外甥觸怒何晏惹來禍端,管輅則幽幽地說:跟一個死人說話,有什麼可怕的

第二天洛陽西北就起了沙塵暴,遮天蔽日飛沙走石的,人皆掩門閉戶。十幾天后消息傳來,何晏被宰了,管輅的舅舅才知外甥不是人,是神。哦,買糕的!

其家世顯赫可見一斑。文學巨匠魯迅曾在日記中記載“七日雨,午後霽。在藝苑真賞社買《燕寢怡情》一本,三元二角。”“九日晴。晚以《燕寢怡情》贈增田君。”… [詳細]
核心提示:另有人說,五石散的作用不止提神,還可壯陽,可稱古代偉哥,服後夜禦數女若等閒。五石散在文人圈子的普及,還賴學者皇甫謐的廣告,謐曾經曰過:“晏耽愛女色,服五石散體力轉強。

 本文摘自《軟體動物:中國古代文人的B面》,作者:阿丁,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魏晉·何晏【言志詩】鴻鵠比翼遊,群飛戲太清。常恐夭網羅,憂禍一旦並。豈若集五湖,順流唼浮萍。逍遙放志意,何為怵惕驚?

何氏“獨立人格”

何晏,字平叔,現在的河南南陽人,魏晉玄學創始人之一。漢靈帝時大將軍何進的孫子。《魏略》認為他是何進的弟弟何苗的孫子。

話說他爺爺何進被張讓等十常侍幹掉後,何家衰落。何晏他爸叫何咸,很早就死了,因為新寡之婦的常態是梨花帶雨頗為動人,再加上曹家有收寡婦的優良傳統,曹操就將何鹹的遺孀尹氏納為妾,因此當時還是胚胎的何晏一出生就成了曹操養子。

在《世說新語》中何晏是個主要角色,在“言語、文學、識鑒、賞譽、品藻、規箴、夙慧、容止”各章節中都有露臉。“夙慧”裡的何晏年方七歲,明慧若神,曹操有意收其為子,隨曹姓​​。某日有人見何晏蹲在地上畫了個方塊,把自己圈在裡頭,就問他何故,何晏說:此乃何氏之廬也。潛台詞就是我的地盤我做主,可以說很小的時候何晏就怀揣擁有私密空間的夢想。這個想法拿到今天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那麼多人甘當房奴,寧可喝風拉煙也要在京城買套房。那時候少年何晏或已知寄人籬下的滋味不好受,他那個何氏方塊在數學上可以叫做“獨立人格”。

曹操的智商就不用說了,聽說此事後就禮送何晏至府外居住。有人因此判斷曹操看出何晏有篡權自立的想法,純屬扯淡。一個七歲男孩的終極夢想最多是抱抱嬌俏可人的鄰家女孩,說他胸懷天下不是扯淡是什麼。靠譜的說法是,曹操見何晏小小年紀如此不俗,才尊其意,足其願。

長大後的何晏不僅不俗,還開了風氣之先。飲酒溝女開辦文學沙龍,還率先服用五石散,算是中國歷史上嗑藥第一人。蘇軾說嗑藥肇始於何晏,此話不假。因為他是大名士,當時的天王級人物,時人才趨之若鶩,爭相效仿。至於吃了這種藥的效果,何晏自己說“非惟治病,亦覺神明開朗”,看來服了五石散還有興奮中樞神經的作用,若放在現代,吃了這藥的人一定過不了興奮劑檢測關。

另有人說,五石散的作用不止提神,還可壯陽,可稱古代偉哥,服後夜禦數女若等閒。五石散在文人圈子的普及,還賴學者皇甫謐的廣告,謐曾經曰過:“晏耽愛女色,服五石散體力轉強。”有關五石散的毒副作用,蘇軾的考證是: “凡吃過這藥的,背生癰瘡並伴隨嘔血,等於服毒,當世之人不可能不知。”從魏晉時舉國知識分子集體服毒現象之廣泛,可窺這一時代頹廢、變態之一斑。有史家將世人多嗑藥列為末世景象之一,是很有些道理的。

死得像個冷笑話

弱冠之後的何晏越來越招人煩,曹丕就罵其為“假子”,因為何晏經常故意和他穿一樣的衣服招搖過市,被屢屢撞衫的曹丕嚴重不爽。到曹叡繼位,人皆言何郎傅粉,曹叡想看看這何晏是不是撲了粉,就在某個夏天的正午召其入宮,賜熱湯餅,也不安排人搖扇送風,何晏吃完滿頭大汗,以袖揩面,曹叡一看,還是粉白滑嫩,真是純天然啊!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依附曹爽的名士盡入司馬懿獄。《魏氏春秋》記載,司馬懿以一個輕鬆的手腕就摧毀了何晏本來就不怎麼樣的名節——下令由何晏司審。這個決定讓何晏產生了錯覺,以為此乃苟活之機,這位魏晉談玄第一人此時務實得令人髮指,“窮治曹爽一黨,不惜株連”。案件審結後,何晏呈上亂黨名單,司馬懿不動聲色,問:就這些?何晏連忙又數了一遍,誠惶誠恐地答,對,就這七姓。司馬懿又問:不是八姓嗎?這時何晏方醒,問:莫非還有我?司馬懿笑:恭喜你,答對了。不日何晏三族被誅,死得像個冷笑話。

仕途就是兇途,做官就是坐棺。今天錦衣玉食,明天就簞食瓢飲;方才斷人生死,轉瞬頭就為人所斷。何晏嘆息命如轉蓬,卻不知抽身,更學不來阮籍的“至慎”,豈止評論時事臧否人物那麼簡單,不“怵惕驚”才怪。何晏賜爵列侯之後,愈發驕矜,主持選舉,其宿與

之有舊者,多被拔擢。何晏的老婆是曹操的女兒金鄉公主,公主去問母親,說何晏為惡日甚,將來上哪尋條活路啊!老太太笑答:何晏死了,你不就放心了嗎?省得天天擔驚受怕,怕他被別的女人搶走了。事實證明,這位何夫人是有先見之明的,不久何晏被夷三族,司馬師派手下去抓孤兒寡母,公主一手摟住孩子,另一手“搏頰”,自抽嘴巴血染粉腮,泣求放條生路。司馬懿聽完匯報後,覺得這女子有些遠見,主觀上也想儘早與何晏劃清界限,加上他與公主兄長沛王曹林的關係還不錯,就把這對母子放生了。

對何晏的命運做出準確預警的,除了他媳婦,另一個就是三國第一神人管輅。某次何晏做了個夢,夢中有幾十隻青蠅趴在鼻子上,怎麼轟都轟不走,就請來管輅解夢。管輅佔了一卦說,鼻子在人臉中所處地勢最高,相當於山,蒼蠅逐臭,聚集在閣下的鼻子上,說明位峻者顛,輕豪者亡。管輅回家後跟他舅舅聊起這事,老頭覺得管輅的話太重了,怕外甥觸怒何晏惹來禍端,管輅則幽幽地說:跟一個死人說話,有什麼可怕的

第二天洛陽西北就起了沙塵暴,遮天蔽日飛沙走石的,人皆掩門閉戶。十幾天后消息傳來,何晏被宰了,管輅的舅舅才知外甥不是人,是神。哦,買糕的!

魏晉第一藥人何晏:首先服用五石散夜禦數女_歷史頻道_鳳凰網 - https://goo.gl/Z4tTYN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