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就能孝順?經濟弱勢者常被扣上無能不孝的帽子
孝順,是這群新住民肩上難以承擔的重量 | 馮玉芳 / 新住民雜記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ikl1YD
去年是我在台灣生活滿20年。這數字宛如強力膠黏在心上。尤其看到隨著時代的轉變,婚姻移民有更多不同的樣貌,未必都是家境清寒、低學歷、想透過仲介婚姻改變命運,反而有更多人透過自由戀愛結婚來台,且婚配雙方都來自高社經地位的家庭。
 20年是婚姻移民潮新住民的大半人生,有人透過自身努力,不只生活無虞,還可以提供原生家庭經濟支持,為家人購買土地、房產,成為家族之光;也有人努力謀生,不過收入僅能顧及子女溫飽。然而這之中,有太多因素影響新住民的就業可能及選擇,例如與生俱來的資質、後天的際遇、個人價值觀及社會結構等。又例如傳統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價值觀,當高等教育越來越普遍,高學歷的薪資未必跟得上物價,更別提及買房,反而經商的收入更能安穩生活,但也不是每個人都有經商的才智。
 離家數千公里,新住民為至親端茶送水是不可能的,似乎提供金錢扶養父母、支持手足,才是最實際的孝順。女兒有能力幫助原生家庭無可厚非,但在以金錢衡量孝順的氛圍下,經濟弱勢者常被扣上既無能又不孝的帽子。
 曾有服務對象眼淚潰堤的述說母親被親戚嘲笑,說女兒來台十幾年,母親仍住在水椰子葉蓋的房屋,兄嫂也不斷對她酸言酸語外加情緒勒索,說全村嫁去台灣就只有你沒出息,我們不敢指望你的錢,你想想媽媽幾歲了還沒等到你帶錢回來蓋房……等等指責她不孝的言語。然而她因家暴而離開丈夫,自己帶著兩個孩子租屋,在萬物皆漲的年代,母女三人生活相當拮据,何來餘力支助他人?我只能鼓勵她先照顧好自己跟孩子,以「天無絕人之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等話安慰她。但她說,母親一輩子沒有住過樓房,她害怕年邁的母親實在等不到她賺錢蓋房子。我輕輕撫著她因哭泣而抖動的瘦弱肩膀,什麼話都說不出口。
 當孝順成為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
不管是在越南還是在台灣,時常聽到「行孝要及時」、「孝順不能等」等規訓。然而對於經濟弱勢的人,孝順宛如緊箍咒在頭上鎖緊,而唸咒的人則是整個村莊,甚至整個社會文化。孝順原本是美德,但對於處境特殊艱難的新住民,孝順卻是她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也是多年未能實踐的夢。孝順,是這群新住民肩上難以承擔的重量 | 馮玉芳 / 新住民雜記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ikl1YD


名醫蘇怡寧遭爆棄養雙親,給父母的10個啟示:別老說「要不是我栽培...」許多事一講就沒價值了 - 今周刊 https://bit.ly/3dXajkN
編按:知名婦產科醫師、禾馨診所及慧智基因公司創辦人蘇怡寧再度爆出爭議!身價逾10億元的他被80多歲的老父親控訴棄養雙親,甚至涉嫌利用親妹妹當人頭來逃漏稅,雙方鬧上法庭,意外讓這起事件曝光。
對於這起「家務事」風波,蘇怡寧今(15)日在Facebook上首發聲,大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並揭露隱忍多年的決裂內幕,直呼「現在大家知道為什麼我這麼恨情緒勒索了吧。」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個人都有自己不想讓別人知道的事情,可能悲傷、可能憤怒、可能羞恥。如果真的把家務事拿到法院來,都是很逼不得已的事情,網紅律師呂秋遠建議,不如多多體諒別人,因為或許有天我們也需要別人體諒我們。
別人的家務事,其實看熱鬧很沒意義,因為這類型的事件,很容易以「迴力標」的方式,回到自己身上來。畢竟幸福美滿的家庭,都是我們所期望的事情,但,人生就是這個但,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也就是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家庭,都有他們內部的問題,只是要不要拿出來講而已。所以,當「家醜真的外揚」,有些事情要提醒自己注意一下:
1. 不要把自己的退休金,交給兒女。不論是買房、投資、借款,最好都不要。除非,自己有心理準備,這筆錢就是前世的緣,不是今生的考驗。簡單來說,一旦給了,那就要對這筆錢,不期不待,沒有傷害。
2. 一旦孩子成年以後,請把錢優先拿來照顧自己,孩子不是你的投資品,就算他事業有成,也是他事業有成,不是你。別老是認為「如果沒有我栽培他,現在這個孩子還能這麼厲害嗎?」許多事,講出來就沒價值了。
3. 沒有孝順這種東西,不需要說三次。父母子女間,只有愛,沒有孝順。不愛了,父母子女也就是路人,血緣沒什麼了不起的,愛才是最大。用孝順要脅子女,只會讓子女逃得更遠。
4. 家人可能是知道你最多秘密的人,如果不想要被背叛,請閉緊自己的嘴巴,更不要利用他們去做任何好或不好的事情。
5. 父母要求子女扶養,只有在自己毫無資產、存款的情況下才行。如果自己還有資產,請求子女扶養,法院一般都會駁回請求。
6. 一般而言,子女只要有給錢,就算已經有盡扶養義務。就算孩子不願意回家探視父母,提告也無法強制執行、告遺棄罪也很難成立。只是以後可以以對方不來探視,作為剝奪繼承權的理由而已。
7. 如果曾經贈與兒女金錢、不動產,後來兒女不盡扶養義務,可以向法院請求撤銷原來的贈與,但還是以自己有受扶養的必要為限,如果自己根本不符合要求子女扶養的條件,就沒有不盡扶養義務的問題。
8. 不要勒索自己的孩子,無論是金錢,或是情感。孩子只是藉由我們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他對我們,沒有這麼多的義務。
9.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是確實的。每個人都有自己不想讓別人知道的事情,可能悲傷、可能憤怒、可能羞恥。如果真的把家務事拿到法院來,都是很逼不得已的事情,多多體諒別人,因為或許有天我們也需要別人體諒我們。
10. 有人用童年療癒一生,有人用一生治療童年,願大家都是前者,如是後者,也別責怪自己,那不是你的錯,而是有些人,天生就不適合當父母。當然,也請不要把父母當作提款機,都成年了,許多事情要自己負責。
作者簡介_呂秋遠
名醫蘇怡寧遭爆棄養雙親,給父母的10個啟示:別老說「要不是我栽培...」許多事一講就沒價值了 - 今周刊 https://bit.ly/3dXajkN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掀開教養困境,卻不給父母一把避雨的傘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 https://goo.gl/pMFjPH
「你到底是怎麼教小孩的,一個月跟我拿這麼多錢,卻連個兒子你都搞不定。你知不知道,魏經理的女兒去年考上北一女,陳董的兒子今年也推甄上清華大學了。每次開會,談到自己的兒子我就頭痛,模擬考的PR值沒一次過九十,在台北地區,是有什麼好高中可以讀?我給你鄭重警告了,我不會讓他去讀那些沒聽過名字的學校。他沒考好,乾脆送他去美國。」
過了幾秒,小圓媽的尖喊傳了過來:「送到美國?一個兒子養到十五歲,只因高中沒考好,你就要把他送到美國?你有沒有想過,這樣就是我一個人在家了。」
看完上面的故事橋段,你是否感到似曾相識?或是想對這對父母的教養觀做一些評論?這段「典型升學主義崇拜的父母」的對話,正是出自於近來討論度非常高的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同名小說。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透過一位家庭教師的眼光,呈現在升學主義下,親子關係的緊張和孩子的傷痕。但我看見的不只是孩子的傷,其實,父母也是受傷的人。
該被關懷的不只是孩子,還有父母。
中產階級(父)母的特質
粗略的分類,能夠請得起家庭教師的家庭,大概是中產階級這個族群中,收入偏高的那群。這群家長有哪些特質和教養觀念呢?我的觀察大概是這樣的:
「這些人都會有一些成功的經驗,而這份成功來自於他們自身某些良好的品格,例如堅持、毅力、熱情等等等等。」
「他們相信,人必須努力,必須對自我有期待。他們的孩子也不例外。」
「他們希望透過教養,形塑孩子好的外在表現和內在品格,而這兩件事又是互為表裡。」
這樣的觀念有錯嗎?我認為沒有。但這些觀念遇見「升學(背後代表的是未來的成就)」這無可避免的情境時,卻造成這個族群父母的三種矛盾。(當然,有些父母把這些矛盾處理得很好)
中產階級(父)母的三種矛盾
第一種矛盾:天賦自由與有選擇權的人生
小說中,身為家教老師的主角,曾很真誠的對某位家長說:
我只是覺得很可惜,弟弟也很優秀,他在體育方面很傑出,同學們也很崇拜、仰重他在籃球的造詣,既然如此,我們可不可以停止用『學業成績』的框架去束縛他?
聽完這樣「肺腑」的建議, 這位家長的回覆是:
父母的成敗,總是跟小孩綁在一起。若是放任紀培豐(故事中的主角)按照自己的興趣走,給他念體院,等到將來沒有找到正式的職缺,誰才是真正要去承擔的人?老師,那個人會是你嗎?
既然如此,我在紀培豐迷失之前,把它引導到正確的方向,又有什麼錯?老師,你覺得我是錯的,但你自己不也拿了很漂亮的學歷,所以我才願意給你這麼優渥的薪水?
這一段對話代表很多家長在教養中的矛盾,「適性發展」和「培養多元能力,增加人生選擇權」之間,如果有一天必須二擇一,底該怎麼做?
第二種矛盾:自己的人生與孩子的人生
順著第一個故事的對話講下來,不知您是否注意到,這個故事的家長說:「父母的成敗總是和小孩綁在一起」。
這是一句觸目驚心,卻又真實的話。同樣的情形,也在這本書紀錄的一個個家庭中上演,在〈怪獸都聚在一起了〉這個故事中,漢偉的母親這樣獨白:
我的丈夫跟我一樣,我們是舊世界出身的,為了小孩的福祉,願意犧牲奉獻出所有的一切。漢偉去念小學後,為了得到漢偉的第一手資訊,我自告奮勇擔任導護媽媽、愛心媽媽和說故事媽媽,我希望幫助偉漢成為一個受歡迎的小孩,不時送孩子喜愛的飲食去班上。
「多陪伴孩子」是身為父母的我們常聽到的至理名言,因為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但這背後卻仍有隱藏的危機:陪伴到什麼程度,才能讓孩子是孩子,而(父)母依然是自己?
第三種矛盾是:自我的遺憾與投射心理
日常生活中,常聽見(父)母說:「因為我XX不好,所以我不希望小孩跟我一樣」。小說裡,自然也不乏這樣的例子,在〈高材生的獨白〉中說:
父母在管教小孩時,有一個很簡單的出發點是:不希望小孩重蹈自己的覆轍。以我母親的背景來說,在她接受教育時,所有的科目都十分理想,唯獨數學一科始終差強人意。為此,她花了更多時間苦讀,投資報酬率卻很低,聯考成績出來,數學一科把整體平均拉低不少⋯⋯
母親的出發點很好理解:只要我比一般的小孩更早接觸數學,耳濡目染之下,絕對會有很出色的回饋。我還很小,可能還無法順利抓握物體的時候,母親已嘗試著教我簡單的加減原理,素材可能是隨處可見的紙花與糖果,或者是散步沿途的行道樹與小鳥。
遺憾是一種很詭譎的情緒,它常常讓人做出一些看似理性,其實是被控制住的行為。如果我們要為XX填一個詞,「英文」是一個很具代表性的詞。筆者從女兒出生開始,就打定主意不能讓她英文太差,為此,筆者有計劃的自學英文,好讓自己可以順暢地閱讀英文兒童繪本,還有在日常生活中跟女兒用英文對話。
在這過程中,筆者當然找回了不少英文的語感,也更願意在生活中刻意找機會練習——但和女兒學英文的過程中,其實仍有衝突。六歲的女兒,已經大到能感覺筆者的「刻意」(即使筆者裝得很自然),她不只一次問過:「媽媽為什麼我一定要學英文呢?」
矛盾導致的教養焦慮
當升學主義遇到教養,該被關懷的不只是孩子,還有(父)母。
現代(父)母教養孩子其實會有焦慮的。因為我們會遇見像《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樣的書,血淋淋的掀開家庭的困境,即使它描述得如此溫情脈脈,不帶道德譴責——但這種只是陳述卻沒提供解答的方法,看完後還是有種,把父母推進大雨中,卻不給他們一把能避雨的傘的徬徨感。
而那些提供解答的書呢?像是《XX媽媽這樣教小孩》(「XX」可以替換成各種主詞)噢,,那又是另一種焦慮,因為我的孩子,不是他的孩子。
我們都是第一次當父母,但教養這件事,錯了很難重來。
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嗎?
在看這本書的前幾天,筆者剛好也接觸另一本書《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這本書的名字取的有點聳動,大陸的翻譯是《園丁與木匠》,較貼近書本的原意)。
這本書很適合在焦慮的時候拿出來看。每個(父)母最大的焦慮都不一樣,但應該可以從這本書找到方向,或是緩解。
作者高普尼克有兩個提綱挈領的觀點,有助於父母解除焦慮:
無條件的愛和探索的資源
作者認為「你決定不了你的孩子是什麼(其實這就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想說的),孩子的運氣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長所能做的就是提供多方探索、體驗不同的環境條件;我們愛孩子是無條件的(這很重要。讓孩子知道他並不需要以「好」表現來交換父母的愛),不管他是蒲公英或蘭花,安靜還是外向,愛冒險還是膽小,我們都盡量提供探索資源」
你是什麼人,比你對孩子做什麼更重要
說穿了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那句諺語「以身作則」,假模假樣的跟孩子說大道理是沒有用的,重點在於親子的關係好不好,還有父母究竟行不行。
改變自己永遠比改變別人容易,看完這段話,我們能夠更放心的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一直操心自己有沒有做到「好」父母該做的每件事。
父親在教養中的角色?
筆者在寫這篇文的時候,特地把(父)都用了括號,這是因為,有讀者提到《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幾乎都是母親。那父親呢?
台灣的社會裡,父親對於教養過程的焦慮,似乎比母親小。(因為介入得少?)這討論下來當然沒完沒了,筆者想分享曾經讀過的一個觀點:父親做大的作用,是在孩子遇到人生抉擇時「成為關鍵時刻的那個人」。也就是說,也許父親在日常生活涉入的不如母親,可是,在孩子的關鍵時刻,父親要能成為「那個人」。
如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震撼了你,《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會是一本很棒的搭配閱讀


孩子,你不是我 生命的全部... 一位媽媽對 孩子的 深情告白 - https://goo.gl/TDbmhH

一定讓很多人詫異了吧,

在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在對自己的孩子

表達無私大愛的時候,

在父母們不厭其煩一遍遍對孩子說

「爸爸媽媽做什麼都是為了你」的時候,

孩子,媽媽的這種言論無疑是勢單力薄的,

媽媽也許成了別人眼中的異類。

繼續看下去...

媽媽的愛不該成為 孩子的負擔

孩子,請你相信,媽媽是愛你的,

但是,我不想把這種愛變成你的負擔。

媽媽沒有經過你的同意,

就把你帶到這個紛擾嘈雜的世界,

所以在你還未長大成人時,

在你還沒有力量獨自面對風雨時,

媽媽有義務把你一點點餵養大,

也有義務教會你生活的知識和本領。

在你成長的路上,

媽媽的確付出了太多的時間和經歷,

但是你知道嗎?

大家看到的是你一天天長大,

你第一次學會走路,

第一次牙牙學語,

第一次自己吃飯……

可是,因為你,

媽媽也收穫了太多的人生第一次。

媽媽要感謝你,

你讓我第一次體會到了初為人母的喜悅,

第一次懷孕、第一次分娩、

第一次餵奶、

第一次有人摟著我奶聲奶氣地叫我「媽媽」……

因為有你的陪伴,

媽媽的人生才更完整!

孩子不是媽媽生命的全部,

我們都擁有各自的世界

但是,媽媽不得不告訴你:

孩子,你不是我生命的全部,

媽媽也不是你的守護神。

你終將會長大,

你應該有你自己的世界,

媽媽也不會因為你

而放棄自己的人生追求。

外面的世界雖然充滿誘惑和風險,

但是它遠比一個小家庭

更值得我們去擁有。

在那個大大的世界裡,

你會認識很多不一樣的人,

也會經歷很多從未經歷過的事情,

那些都將成為你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如果你累了,倦了,想家了,

媽媽隨時張開雙臂迎接你。

果你膽怯了,退縮了,

請記住:媽媽永遠在不遠處注視著你

在你年紀尚小的時候,

也許媽媽會很嚴厲,

有時候也會忍不住朝你發脾氣,

但這就是成長,不是嗎?

我不想你一帆風順的長大,

也不想你只做個乖孩子,

你可以偶爾淘氣、任性。

所以,

媽媽也可以偶爾朝你發發脾氣,

也可以偶爾宣洩一下自己的情緒…

媽媽身上有很多的缺點,

所以我不會要求你一定完美

 

因為你不是我生命的全部,

所以我不會傾盡一切為你鋪平道路

也不會付出超出

爸爸媽媽能力範圍的金錢為你選校、就業,

也不會給你買只有富人家的孩子

才配擁有的名貴衣服、玩具。

媽媽的童年只有鄉間小路、

花蟲鳥魚相伴,

但是媽媽絲毫沒覺得你們的童年

比媽媽的童年幸福。

因為你不是我生命的全部,

所以我不會花錢給你報無止盡的補習班

除非你自己願意。

我也不會二十四小時陪伴你,

你應該有你自己的時間,

媽媽也有自己的工作,

你的童年不應該只有爸爸媽媽,

應該有更多的朋友的加入。

 

因為你不是我生命的全部,

所以我不會強求你必須考第一

也不會要求你一定出人頭地

爸爸媽媽這輩子就很平凡

什麼要求你一定超過我們呢?

什麼才是成功?

你快樂了,媽媽就覺得成功了。

因為你不是我生命的全部,

所以我不會要求你一定孝順

也不會時刻用孝道來綁架你

你可以雲遊四方,

也可以選擇離開父母遷居異地,

只要你覺得幸福,

媽媽永遠祝福你。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

孩子是如此,媽媽亦如此。 


《孔雀》拍下台灣家長用「自卑」把孩子折磨得不成人形+《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孔雀〉單元

「考上台大,就不會像我那麼苦!」《孔雀》拍下台灣家長用「自卑」把孩子折磨得不成人形...-風傳媒 - https://goo.gl/HGwft3
「你要認真讀書、考上好大學,就不會像我那麼苦!」是台灣家長常見的金句,但這句話背後卻有可怕的涵義。(圖/公視提供)
「你就讓他唸家裡附近的國中就好了啊!」
「你說那間流氓學校?」
「我們以前也念普通國中啊?有怎麼樣嗎?」
「是沒怎麼樣,可是也沒前途啊!你忘了我之前要升店長,但是被那個大學畢業的賤人空降嗎?就因為我只有國中畢業!」
巧藝媽媽每天咬牙工作12小時、逼全家人省吃儉用,好不容易把女兒巧藝送進貴族學校,弟弟之後也一定要跟進,絕不能唸什麼普通國中!她不會讓孩子承受自己吃過的苦,一定要讓他們考上台大、就會有幸福的未來。
公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自作家吳曉樂的同名小說作品,在〈孔雀〉單元中,拍出家境貧寒的母親,不想讓孩子未來跟自己一樣沒出息,因此就算日夜忙碌工作,也要供養子女補習、讀名校。然而,對學歷過度執著的母親,卻為女兒帶來悲劇。
注意:本文有嚴重劇透
初進貴族學校,「凡鳥」漸漸成為孔雀...
巧藝生長在平凡的家庭,甚至可以說有點窮。媽媽是個採茶女、餐廳洗碗工,她把賺來的錢通通投入在小孩的教育費上;巧藝爸則是收入不穩定的計程車司機,生活中最大的興趣就是每週買600元的樂透,盼望著有一天可以中大獎。巧藝的弟弟還在念國小,數學很差、最喜歡運動,夢想著國中能念體育班。
在台灣社會,如果平庸的家庭出了一個很會唸書的孩子,父母會怎麼做?
當然是把所有家當、最好的資源,全部投注在這個孩子身上,補習、讀好學校、出國比賽...只要能讓孩子考上好大學,做牛做馬都甘願。巧藝就是這種成績不錯、美術天份超強的孩子,媽媽不管家裡多缺錢,硬是把她送進上流社會中最富盛名的私校—維德中學。
13
(圖/公視提供)
巧藝靠著與生俱來的美術天分與不錯的課業成績,在貴族學校中脫穎而出。但她在這個「浮華世界」卻無意識的變了,她上學不敢讓爸爸載到校門口,因為爸爸開著計程車;她不敢跟同學一起吃午餐,怕同學發現她便當盒裡裝著超商飯糰;她越來越常跟媽媽要零用錢,只因要跟同學一起去吃高檔餐廳...
「巧藝,你這週末有空嗎?要不要跟我們去吃飯,那間法國餐廳很好吃喔!」這天,同學的邀約又讓巧藝煩惱了!她獨自走到孔雀園沉思,沒想到卻意外揭開維德中學不為人知的「神秘孔雀園」!
孔雀知道了巧藝的煩惱,問她:「我可以幫妳,但妳要拿最珍貴的東西來換! 」
隔天醒來,巧藝驚喜發現鞋櫃塞滿了千元大鈔。之後,她食髓知味、成了孔雀園的常客,但她不知道這些「虛榮願望」即將讓她付出無法承擔的代價...
00
(圖/公視提供)
與孔雀的「魔鬼交易」
日子一天天過去,巧藝身體出現了奇怪的變化!
她的眼球忽然罩了一層白膜、像鳥類特有的「瞬膜」,看不清視線、也分辨不出顏色差異,更讓她的美術天份徹底作廢;有時一不注意,回神才發現自己蹲在操場,嚼著草叢裡的蟲子...一樣又一樣的恐怖變化,讓巧藝最後變得「不成人形」。
事情再也瞞不住了!巧藝爸媽知道後,氣憤地去找孔雀。
12
(圖/公視提供)
但孔雀卻只對著巧藝媽,語出驚人的說:「久仰久仰!如果想救妳女兒,就拿妳最重視的東西來換!維德怎麼樣?我可以讓妳女兒變回原樣,條件是維德會變成一間普通學校,因為我更想知道,你愛的是女兒,還是維德?」
爸爸鬆一口氣,他只盼望女兒健康平安,巧藝媽卻沈默了。回到家,她才開始歇斯底里地大喊:
「開玩笑!維德怎麼能變普通學校!巧藝,現在只有家裡的人看到妳變這樣,妳就忍耐一下,等你考上好大學,媽媽再想辦法把妳變回來!你想想看喔,如果維德真的變成一間普通學校,那我們之前所有的辛苦、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而且外面的人看不到啊,現在外面的人只會看到你頭上那頂學士帽!」
「媽,妳看看我,妳有沒有發現我在維德已經變成一個愛慕虛榮的笨蛋了...如果我沒考上好大學,妳還會要我嗎?」
最後,巧藝媽媽做好了決定,獨自來到孔雀園。究竟巧藝是否能恢復原狀、離開維德中學?又或是帶著孔雀的面貌,過著母親為她安排的悲慘人生?
15
(圖/公視提供)
「如果成績不好、考上一個爛學校,你們還會愛我嗎?」是許多台灣學生的最想對父母說的話。這些孩子就像巧藝一樣,他們非常體貼、聽話,被父母硬是送進私校、升學補習班,也沒有任何怨言,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成績越好,就能換得父母更多的關注與讚美。
但這群「討愛」的孩子,卻總是被父母永遠不滿足的成績標準,折磨的傷痕累累。要考上第一志願、要唸台大,還一定要挑最有「錢途」的科系,如果能再念個碩博士再好不過...,到了最後,真的好想問父母:「你們到底愛的是名校?還是我?」
14
(圖/公視提供)
媽媽的學歷創傷,讓母愛令人窒息...
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孔雀〉單元中,巧藝媽傳神地演繹了「學歷掛帥」的台灣社會中,為小孩擔憂未來的父母。他們對的學歷的執著程度,或許讓人不敢恭維,但他們真的不愛孩子嗎?
當然愛!就是因為太愛了,才逼著孩子絕對不要步上自己的後塵。
「國高中辛苦6年,將來享受60年;國高中享受6年,將來辛苦60年」是巧藝媽媽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她自己就是「學歷至上」社會的受害者,過去的創傷讓她堅信:考上好大學人生就能順利美滿。所以讓孩子踏著自己的肩膀、踩過自己的頭一步步往上爬,省吃儉用也要讓孩子唸「貴鬆鬆」的私立學校,就算犧牲了自己最重要的事物也在所不惜。你能說她不愛孩子嗎?
但是,很多家長也沒有意識到,當你跟孩子說「你要認真讀書,以後就不會跟我一樣這麼苦...」的同時,透露了對自我的否定與自卑感,更無意間教導孩子歧視父母、歧視低學歷者、歧視勞力工作者,甚至讓孩子歧視達不到課業要求的自己。最終,一步步幻化成勢利眼的「孔雀」。
而巧藝媽媽瘋狂的「學歷情節」,也不過是在提醒這些家長,千萬不要錯把小孩當成自己的「第二人生」,過去沒做到的、被羞辱的、失敗的、沒享受到的,全部加諸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龍」的下場,反倒讓孩子失去學歷以外的一切、更喪失了擁有幸福的資格。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將於7月7日起,每周六晚間9點於公視播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