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之5〈配天之德〉
道德經68章《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配天。古之極》
譯:
君子居而貴左。在太極的方位。左青龍,屬吉方。右白虎,屬凶方。在古代君王朝殿之上,左方居文官。右方居武將。……〈善為士〉者在此篇中引喻為~居左方輔佐君王之文臣。一個有道之士。是盡量避免〈用兵〉的。所以,如果没必要用到〈武〉。就低調一點。這是上上之策。故曰〈善為士者不武〉。亦可形容,君王的治世法則,是以〈不武〉為主要原則的。
一個善戰者,他不會逞強爭勝隨意發怒的。最高的戰略是以不戰而能驅人之兵的。就好像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很多人都是為了〈面子〉而生存的。一旦撕破臉,就失去了協調空間了。
善用人者,總是居於謙卑低下。釋出最大的誠意與人相處。此即〈用人之力〉。簡單形容,就是要將〈人力〉引導向〈互助合作〉以求取最好的〈利益共享〉。而不是用人之力去戰爭、去權謀鬥爭。
孔子〈禮運大同篇〉形容我們的群居社會中,若要達成互助合作、利益共享的大同世界,〈力〉與〈貨〉是必須均衡分配的。所以~用於互助共享的力與貨。稱之為〈善力〉〈善貨〉。若用在私心權謀之上,則稱之為〈惡力〉與〈惡貨〉。由此理論分析~可以把我們的社會帶向祥和的〈互助共享〉。如此即是〈用人之力〉之德。這樣的人其心大公無私。可謂〈配天〉。這是古今聖人極致之德。因為他們永遠都是不争的。
若從〈佛渡眾生〉分析~為何佛不要把壞人打死,而要渡化他們?這道理很微妙的。假設有10個人。其中有5個善人,5個惡人。如果我們排斥了惡人。那麼惡人會反抗的。在冤冕相報之下。結果,10個人互相殘殺都死了。而如果佛渡了一個惡人向善。那麼善人增加為6人,壞人就只剩4人了。所以俗語說〈知過能改,善莫大焉〉。意思即是,知過能改的善是最大的了。因為少了一個惡,多了一個善。他的善能量是x2的。所以~〈佛渡眾生〉亦即是聖人的〈用人之力〉。古之極也。

陳英傑 - https://goo.gl/e87ZQs

-----------------------------------------

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
  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
   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不爭章第六十八 (最佳的勇士)

善為士者不武。
  白話注解:最佳的勇士,絕不會誇張自己的武力,也不會逞強好鬥,更不會顯出凶狠的樣子。

善戰者不怒。
  白話注解:最好的戰士,是時時保持太和之氣,以及養精蓄銳,絕不會輕易就暴躁發怒。

善勝敵者不與。
  白話注解:最會打勝仗的將帥,是最不想要宣佈和敵人交鋒打戰,如果宣佈與敵人交鋒打戰,也是為了早日和平著想。

善用人者為之下。
  白話注解:最會用人的長官,常常關懷部下,為部下著想,如此的信誠關照,才能讓部下信服擁戴。

是謂不爭之德。
  白話注解:以上這些都是不與人相爭的美德。

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白話注解:也是用人的真正力量,這就是配合天地之德,順其古道,所表現的極致呀!

後記:體罰,在愛的教育名詞尚未出現時,我想幾乎是所有為人子必經的歷程.身為長者或是長官,常常為了糾正子女或下屬,為了得到立即的效果往往用權威
.官威.階級.來讓被糾正者達到他想要的目的.這種行為是不得人心的開始,也不是一個領導者該有的作風.為什麼呢?因為傷了和氣與感情.孟子離婁上,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這也是易子而教的由來.既然不能以身作則,既然無法以德服人,那就先修練自己沉的住氣,我想這是老子的用意吧!

-----------------------------------------------------

《道德經》是一部兵書的學者,往往以此為論據。我們的意見是,老子就軍​​事現象,為其辯證法思想提供論據。事實上,軍事辯證法本身就是一門深奧的學問。或者說,本章內容既是講用兵打仗,又是講辯證法的道理,這樣理解,也無不可。但說到底,認為《道德經》是一部兵書,那就極大曲解了它的內涵。下面,我們談談“善戰者,不怒”的問題。《孫子兵法火攻》寫道:“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這是說,國君不能因一時之憤怒而發動戰爭;將帥不能因一時之氣憤而出陣開仗。這一軍事思想與老子在本章裡所講的內容是基本一致的。戰爭是國力、人力的較量,也是智慧的較量。“武”、“怒”是軍事指揮者暴烈、失去理智的表現。一旦“怒”上心頭,就會失去冷靜,也就不能客觀地分析、研究敵我雙方的優與劣,而以主觀臆斷和憤怒的情緒代替客觀實際,這種狀況將給國家和軍隊,帶來極大危害和災難。這樣的事例在古今中外的戰爭史上比比皆是。軍事上如此,人生亦然。遇事不急躁、不衝動,平心靜氣地認真思考,細心分辨客觀現象,就可找到問題的癥結,從而得出正確的解決方法。

從用兵的意義上講戰略戰術的原則。其中心意思在於闡明上一章所講“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的道理。他要求人們不逞勇武,不輕易激怒,避免與人正面衝突,充分發揮人的才智能力,善於利用別人的力量,以不爭達到爭的目的。老子認為,這是符合於天道的,是古老的準則。

道德經·善為士者,不武_百度百科 - https://goo.gl/GhTh4b

--------------------------------------------

道德經不爭章第六十八直解
Posted on September 19, 2013 by wtsai
R8近日因緣巧合,有同道送來道德經不爭章第六十八解說。信堅看了之後,今天花了一整天時間,將此章直譯於下,供大家參考。還請批評指教,不勝感激。

此章老君以世俗 用兵、戰略、戰術、用人的運作來闡說道之德性,信堅無法改用第一義說明。因此隨俗,演說俗諦,人道。
67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68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直解]
此章是第六十七章的延續,老君以用兵、戰略、戰術、用人的運作為例子,來繼續解說道的德用: “慈故能勇” 及 “不爭之德”。任運自然,無招之招,方為武術最高招。為而無為,不争而争,是修行的高層境界。

上章提起,道之功德,慈故能勇。慈為什麼能勇呢?因為慈是出自於博愛心。韓非子在 <解老>中說:「慈母之於弱子也,務至其福,務至其福,則事除其禍,事除其禍,則思慮孰,思慮孰則得事理,得事理則必成功,必成功,則行之也不疑,不疑之謂勇。」因為事前有仔細的思考,於是就能夠掌握事物的本質和其所遵循的原理、規則;而又因為掌握了原理和規則,所以做事就必然會成功;有了把握,就不會猶豫不決,不猶豫不決,就叫做「勇」,勇猛精進。

在戰場上,「慈」能使統帥去仔細思考和了解敵我之間的態勢和實際狀況,並勇於做出明智的決斷,這就是慈故能勇。慈也包括愛民和愛士卒之心,不可亂傷一人。故此章強調,真正的儒士,不逞武勇,不露锋芒,思慮周詳、縱横捭闔,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善于作戰的統帥,不被輕易激怒,避免與人正面衝突,充分發揮,他的沉著、鎮定、濬智。善于取胜的將領,有靈活性及柔韌性。能有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而獲全勝的智慧。

道的另一德性是不爭(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善用人才的人,總是謙冲自牧,自居卑下。修習武藝的人在層次較低時,在外表上就顯出赳赳武氣,那是因為他的功夫還不能收放自如;有了一点比普通人强的地方就志得意满、不可一世,到處争强鬥狠。

目光短浅,不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武藝精深的人,他们總是英華内斂,混同凡俗。真正的绝顶高手一定是由武入道的人。任運自然,招無定招,招而無招。“道”的境界是和光同塵、韜光養晦,所以最高境界的武士在外表上看不出任何“武”的迹象。
太極拳乃剛中寓柔,柔中寓剛,剛柔相濟,棉裡藏針之藝術。以靜制動 ,以柔克剛 ,動中求靜,純以神行,不尚拙力。氣沉丹田,隨機應變,專氣致柔,純任自然。形神合一,以意領拳,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似松非松,將展未展,純以意行,勁斷意未斷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是忘了所有的招式,此時無招勝有招。我本無心, 因人而起。所謂無工用道,無為而無不為。

[句解]
善為士者不武,士、儒者也。善為士者。修德於身。惟以經綸治天下。臨事而懼。好謀而成,不用武力霸道。他施行治國方略,思慮周详、縱横捭闔。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有如張良。 “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湮滅”,正像周瑜、諸葛亮及周恩來那樣。

善戰者不怒。“重为輕根,静為躁君”。善于指挥作战的大将之才,不因怒而盲动。善战者应当始终保持冷静,不为情绪左右,其疾如风,不動如山。肚量大如海,意志坚如刚,宽忍、谦逊、大气、坚定。功高不自倨,德高不自显,位高不自私。愤怒和仇恨只会让头脑失去理智,情绪变得冲动,思路变得偏狭。一时的意气只会葬送国家的精锐。能不能打?应该怎么打?只有冷静的大脑才能在错综复杂的战场讯息中找出正确的应对方案。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用兵的最上等策略,是用計謀去挫折對方,使對方屈服。其次是在外交上擊敗對方(如離間其同盟,使之孤立)。再其次是直接與敵交戰。最下策就是攻城,非到不得已時才採取。戰争永遠是最不得已的手段,殺戮在可能的情况下一定要降到最低,因为这些都是有傷天和的。

善勝敵者不爭(與),常勝的戰略统帥不给敵方任何借口、任何機會。要讓敵人圍着自己打轉。從來不给予敵人可乘之機,反而處處抓住敵人的軟肋 (有如打太極拳)。在戰爭中,皆能處於主動,或者化被動為動。即使在艱難困苦的情况下,也要能牵着敵人的鼻子走。

善胜者不與敵人直接抗争,恆以智取勝,不徒刀劍相迎也。孫子兵法三十六計,是順應自然,無功用道,不爭而爭。百戰百勝,非勝之勝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勝之勝者也。兵不血刃而取得勝利才是真正的統帥。

史例: 孔明欲跟司馬懿決戰,司馬懿知道孔明糧草不足,吃完一定會撤退,所以閉門不戰,孔明故意送胭脂花粉和女人的衣服給司馬懿,激他出戰,司馬懿不但不生氣,還故意穿起女人的衣服、擦上胭脂花粉站在城頭,感謝諸葛孔明的賞賜,還問孔明這樣打扮美不美? 孔明只好撤退。

善用人者為之下。善用人者、言舉賢用才。為下者、如周公之握髮吐哺。禮賢下士也。善用人者把自己置于所要用的人之下,言語謙虚,以平等和尊敬对方的態度談话,不要盛氣凌人。“以其身后之”,耐心地听取对方意见,了解其特长、抱负、爱憎、以及對事業的構想。

是謂不爭之德。“不争之德”的核心内容在于“處下”、“守柔”。不争要有洞察了宇宙和人性最根本的法则的智慧。不争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利益萬物。為了避免無谓之争,可以處眾人之所惡,知其榮而守其辱,可以知其白而守其黑。 不争的實質是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

是謂用人之力。這就是說明在上者應當如何用人。“用人”指發掘及任用遵循道之德的人材。即上面所謂不武、不怒和不與的儒士,將帥或戰士。而在另一方面,在上者要能“為之下”,謙沖有禮,禮賢下士。

是謂配天,能如此(有不爭之德用)的人,所作所為,就符合自然规律、法則。這就是用人是最高的治國方略。

古之極。这是自古以來最偉大的事業。


馬王堆帛書版道德經-道經_嗶哩嗶哩(゜-゜)つロ乾杯~-bilibili

2022-07-04_145439eb36e9f312734e38862420ab03bc0928

馬王堆帛書版道德經-道經_嗶哩嗶哩(゜-゜)つロ乾杯~-bilibil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