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去過日本和歌山縣,沒看過徐福廟,卻看到了1968年的設計稿,和1969從台灣屏東去蓋廟的師父留影。應該很少人知道,那個面對瀑布的廟,竟然是台灣人設計、在新竹新埔製作、再海運過去組裝的吧?只有中間觀音廟是木構造,左徐福廟和右關帝廟都是水泥做的。
台灣廟宇設計老師傅梁紹英,36歲時的作品

(5) 古少騏 - 沒有去過日本和歌山縣,沒看過徐福廟,卻看到了1968年的設計稿,和1969從台灣屏東去蓋廟的師父留影。應該很少人知道,那個... - https://goo.gl/MIOYRD

---------------------

致命的長生不老藥:火藥
2017年07月21日00:05
九世紀中旬的中國煉丹師,在試圖煉出長生不老藥的途中,意外的創造出火藥。 他們也發現這易燃的黑粉跟長生不老藥差了十萬八千里 -- 很快的火藥就被裝在炸彈中來對抗蒙古人,後來發生的事,大家應該都知道了。 雖然帶來了美麗的煙火,艾瑞克‧羅沙杜描述了火藥如何同時也帶來災害。(Translator: Elaine Cheng, Reviewer: Geoffrey Chen)
TED-Ed【英文版】致命的長生不老藥:火藥
中國煉丹師在試圖煉出長生不老藥的途中,意外的創造出火藥。


 

徐福廟/1969梁紹英從台灣屏東去日本和歌山縣蓋徐福廟/徐福

 

徐福廟/1969梁紹英從台灣屏東去日本和歌山縣蓋徐福廟/徐福徐福廟/1969梁紹英從台灣屏東去日本和歌山縣蓋徐福廟/徐福徐福廟/1969梁紹英從台灣屏東去日本和歌山縣蓋徐福廟/徐福徐福廟/1969梁紹英從台灣屏東去日本和歌山縣蓋徐福廟/徐福徐福廟/1969梁紹英從台灣屏東去日本和歌山縣蓋徐福廟/徐福  

-------------------------

徐福公園
和歌山縣新宮市徐福1-4-24
☎0735-21-7672

【2013關西自由行】和歌山~徐福公園❤長生不老藥的盧山真面目❤DAY03 @ ❤小嵐的愛玩日誌❤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0nEMFH

徐福廟/1969梁紹英從台灣屏東去日本和歌山縣蓋徐福廟/徐福徐福廟/1969梁紹英從台灣屏東去日本和歌山縣蓋徐福廟/徐福徐福廟/1969梁紹英從台灣屏東去日本和歌山縣蓋徐福廟/徐福徐福廟/1969梁紹英從台灣屏東去日本和歌山縣蓋徐福廟/徐福徐福廟/1969梁紹英從台灣屏東去日本和歌山縣蓋徐福廟/徐福徐福廟/1969梁紹英從台灣屏東去日本和歌山縣蓋徐福廟/徐福  


徐福東渡
徐福出海——徐福,字君房,是秦朝著名方士,曾擔任秦始皇的御醫,徐福的事蹟,最早見於《史記》的“秦始皇本紀”和“淮南衡山列傳”。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希望長生不老,派徐福出海尋訪仙藥,數年無果,後徐福再度率領500童男童女和3000工匠出海,從此一去不復返。
關于徐福的下落,有一種說法:徐福去了日本,500童男童女繁衍生息,後代就是現在日本的大和民族,所以徐福就是日本的天皇始祖;還有一種說法:他到了臺灣或者琉球,在當地落地生根,繁衍生息!但是,這些說法都無從考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徐福東渡有歷史記載,至於具體去了哪裏,後來怎麼樣就是謎了!
歷史上7位神祕消失的名人,至今無人知曉!  https://bit.ly/3lEvkTQ
日本徐福公園內的徐福像 (圖片:wikimedia commons/663highland)

徐福廟/1969梁紹英從台灣屏東去日本和歌山縣蓋徐福廟/徐福


徐福可能是第一個將中國古代文化和文明傳播到日本的人。徐福到達日本的時候,日本仍處在石器時代徐福帶去的先進文化給日本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推動,促進了日本社會由繩紋時代向彌生時代的飛躍。據日本考古發掘證明,早在幾十萬年以前,日本的土地和亞洲大陸相連。在漫長的歲月裡,原始居民依靠群體的力量,使用石器和木棒等工具,以打獵和採集為生。大約距今1萬多年前,日本各地發生海進,因地殼多次變動,海水上漲,日本逐漸脫離大陸,成為今天的日本列島,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嶼和數百個小島組成。此後,日本列島上的原始居民和世界其他地區的人類斷絕了聯繫。關於日本人的起源,在中國有這樣一個民間傳說:我國古代的秦始皇為了尋找長生不老藥,派出術士徐福帶領3000童男童女東渡日本,徐福一去不復返,在日本繁衍生息。徐福帶去的3000童男童女經過繁衍,成為了今天的日本人。對於這個傳說,中、日兩國的學者一直在鍥而不捨地蒐集證據,進行認真的研究和探索,並希望讓 ​​全世界相信徐福去日本在歷史上確有其事。據史料記載,秦始皇確實曾經派徐福東渡日本尋找長生不老藥,徐福在前往日本的途中遭遇風暴,船隻被吹到了現在的和歌山縣的新宮市。登陸之後,開始在此地勞作、繁衍。徐福登陸的地點新宮市,是一片美麗的海岸,在海岸上還有一座紅色的神社,周圍平靜而安寧。在新宮市附近有一個小公園,公園內有徐福的墓,是衣冠塚還是實塚就不得而知了。墓前有一塊高約3米的墓碑,墓碑上用中文記載著徐福如何到達日本尋找長生不老藥以及為什麼定居日本的故事。墓碑立於1834年,碑上刻的“徐福之墓碑”出自高麗著名書法家之手,碑上詩歌是一位日本漢學家所寫。每年的11月28日,和歌山人都會在這個公園裡舉行一次徐福登岸的紀念活動。新宮的海濱隨處可見大約1.5米高的斷壁殘垣,綿延30多公里。有日本學者認為,這是徐福模仿長城修建的一座防禦工程。史料記載,在江戶幕府時期,日本還曾經修復過這座長城。在日本的很多地方,尤其是九州,都建有徐福廟。在佐賀的金立市鄉村里,徐福被奉為醫藥神,在其他地方還被奉為水神、農耕神、蠶桑神。徐福登陸的地區是日本文化最早的開發地區,也是日本傳說中的人物神武天皇登岸的地點,因此有人認為徐福就是日本開國神話中的神武天皇。有學者根據從生活在天照大神時代重要的日本皇族墓穴中出土的一枚秦朝的銅鏡和一把巨大的秦人用的戰刀,推斷日本皇族和徐福有很大關係,因為根據徐福登陸時期日本處於石器時代的社會現狀,是不可能有這樣的東西出現的。日本的彌生文化和秦漢文化幾乎相同,比日本固有的繩紋文化先進了數千年,所謂的彌生文化也是徐福來到日本以後產生的。根據中國史官的記載和完備的正史資料,考證地理、日本的歷史傳說以及歷代遺物和出土古物,證明了徐福渡海建立的王國就是日本近畿。日本神武天皇的建國和徐福同一時間、同一思想、同一制度,各個方面都符合,因此,有人斷言徐福是日本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神武天皇是徐福後裔在第八世紀對徐福追諡的諡號。這種說法遭到了堅信自己是神的後裔的日本學者的堅決反對。鈑野氣峰是日本學者中對徐福有比較深入研究的人,他 ​​認為,徐福是齊國一位以研究長生不老藥而聞名的傑出首領。徐福帶來了當時中國人的知識和智慧之大成,其中包括道教。他認為,徐福是日本神道教的真正創始人

-----------------------

徐福廟/1969梁紹英從台灣屏東去日本和歌山縣蓋徐福廟/徐福  

徐福廟
日本許多地方都保留著徐福活動留下的遺跡。日本民間傳說是徐福把先進的種植水稻,生產農具等先進的農耕醫知識傳播到了日本,促進了當時日本的社會發展。無論是傳說還是真實,徐福在日本確實是受到尊敬和紀念的,在日本許多的徐福遺跡裡,都建造了紀念他的各種廟堂。
徐福廟
徐福廟圖片
日本和歌山縣就建有一個徐福公園。公園裡有徐福墓,徐福功德石碑,和七塚碑等,徐福墓前的墓碑上是中文,記載著徐福和日本有關的種種故事。在日本的九州,建有紀念徐福的徐福廟。徐福在日本幾乎被神化,甚至有人認為徐福就是傳說中地位很高的神武天皇。原來日本在古代幾萬年前一直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直到秦始皇時期,徐福經歷風浪,漂至日本,才讓日本人的生活得到開化,徐福帶去先進生產技術和豐富的知識,文化思想都積極的推動了日本社會的發展,所以在現代的日本,才有那麼對人對徐福崇敬和膜拜。
中日兩國都建築了徐福廟,相比較而言,徐福在日本的地位更高,日本人將徐福尊崇為祖先,因此子孫後代世代都紀念他,許多日本人還到徐福的中國家鄉去祭拜他。徐福的家鄉在江蘇,有一個以他名字為名稱的村,村里建築了一個紀念他的廟堂。廟堂裡主要立著他的一個人像,還有一些和出海航行有關的古文物。

----------------------------------------------------------------

《徐福》|| 徐福,字君房,秦朝時齊地人,當時的著名方士。他博學多才,通曉醫學、天文、航海等知識。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帝在第

 

徐福,字君房,秦朝時齊地人,當時的著名方士。他博學多才,通曉醫學、天文、航海等知識。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帝在第一次巡游海上時,曾派徐福出海遠航,徐福一去不返。《史記》中說,“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徐福東渡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中文名:徐福
別名:徐巿
國籍:中國
出生地:齊地瑯琊
職業:醫生,探險家
主要成就:徐福東渡
歷史概況
徐福上書說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於是秦始皇派徐福率領童男童女數千人,以及已經預備的三年糧食、衣履、藥品和耕具乘坐蜃樓入海求仙,耗資巨大。但徐巿率眾出海數年,並未找到神山,徐福則在當地之山——“嶗山”留下後代,後代改姓嶗或勞。公元前210年,徐福再度率眾出海,來到“平原廣澤”,他感到當地氣候溫暖、風光明媚、人民友善,便停下來自立為王,教當地人農耕、捕魚、捕鯨和瀝紙的方法,此後再也沒有返回中國。也有說徐福死於大海中之說。
人物簡​​介
徐福,即徐巿,字君房,齊地瑯琊(今江蘇贛榆)人,秦著名方士。他博學多才,通曉醫學、天文、航海等知識,且同情百姓,樂於助人,故在沿海一帶民眾中名望頗高。
徐福是鬼穀子先生的關門弟子。學辟穀、氣功、修仙,兼通武術。他出山的時候,是秦始皇登基前後,李斯的時代。後來被秦始皇派遣,出海採仙藥,一去不返。鄉親們為紀念這位好心的名醫,把他出生的村莊改為“徐福村”,並在村北建了一座“徐福廟”。後來,有徐福在日本的平原、廣澤為王之說。
家世簡介
國內記載
徐福家世,至今未見正史記載。但起始漢代的譜錄著作,唐宋時代引入方士的家譜資料,卻為徐福家世研究提供了可資參閱的史料。
現代學者研究徐福家世者頗多。如台灣徐氏宗親會徐子明、徐悅堂纂寫《徐氏大宗譜》,徐州師範大學羅其湘撰《江西<草坪?徐氏宗譜>初考》,皆是在古人譜牒史料的基礎上,考證了大量近現代家譜資料,對徐福家世作出了系統闡述。
台灣大學教授徐子明(1915年榮獲美、德兩國文學哲學博士。學成歸國後,任國立北京大學教授。他從1900年起研究徐氏歷代譜諜,與時任燕京大學教授的衛挺生互相切磋,對徐氏源流進行深入考證)與徐悅堂(明開國元勳中山王徐達二十一世裔孫,清兩廣總督徐廣縉玄孫。他從1958年起,追隨徐子明教授研究史學和氏族學,獨自籌款辦《徐氏大宗譜》編纂館)兩代人前後考證80餘年,編寫3年,《徐氏大宗譜》才得以面世。
據徐悅堂先生考證,記載徐福家史的古代徐氏家譜、族譜有多部。如:
《南洲?徐譜》。三國(220—280)時徐庶(今河南禹縣人)編《南洲?徐譜》曰:“南洲高士徐稚,字孺子,祖籍東海,於戰國末年其祖先該公奉祖命隱南洲,永不仕,耕讀傳家,淡泊名利,自食其力……”又曰:“徐仲公,為徐偃王二十六裔孫。仲生二子,長諱長,次為延,延即尚也。長生猛,猛生諮與福(巿),福率祖人入東海祖洲(即今之日本),尚知福將反,遂令其曾孫隱居洪都(即南洲,今之南昌),該不及避,令其子堅隱居南洲,自此寄居南洲,八代至稚……。”
《徐懋功家譜》。唐朝徐懋功編《徐懋功家譜》曰:“徐福者,又稱徐巿或希,譜名徐議,字君房,其父諱猛,祖父諱長,從祖父諱延(即尚),曾祖父諱仲,高曾祖諱詵(即金文銑)。福之長兄諱譜,福率振男女各三千人入東海祖洲。諮居琅邪,今山東徐氏者為徐偃王二十九裔孫徐諮之後。徐福一支入東海祖洲,不復返也。徐該與徐福同曾祖父,延(即尚)知福反,入東海祖洲止王(秦始皇)不來,為避秦始皇滅門之禍,隨令其孫該潛居洪都(即今之南昌),自此世居南洲。
徐懋功為徐稚十七世裔孫,為徐偃王五十三世裔孫,播遷山東曹州,為唐開國元勳,封英國公,妣薛氏,生二子,另諱敬業,次諱敬猷,享壽九十三歲,葬於長安太白山麓,建有徐懋功祠。
《徐氏大宗譜》對徐氏源流記述詳盡:“徐氏,子爵,贏姓,皋陶之後也。皋陶生伯益,伯益傳禹有功,封其子若木徐,在徐城縣三十裡,泗州臨淮有徐城(今安徽泗縣北),自若木至偃王誕三十二世,為周所滅。週又封其子宗為徐子,宗十一世孫章禹(羽)魯召公30年,為吳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又其族出於贏氏十四姓之一也。”
《徐氏太宗譜》記述的徐國興旺的歷程,與衛挺生《日本神武開國新考》相吻合(前已述及)。據徐悅堂先生考證,徐氏總堂號之所以“東海堂”或東海郡。因為徐氏“來自東海,去之東海”。所謂“來自東海”,指天下(海內外)徐氏皆發源於東海之地,故曰“澤衍東海”(即今江蘇東海、贛榆地方),所謂“去之東海”,意指徐誕失國後蹈浮舟沿泗水由黃河口(今江蘇阜寧今稱舊黃河口)出海東渡,至舟山群島(古稱翁州)隱居,自此徐國臣氏,每日思念徐王誕,故徐氏以東海為“堂號”。
羅其湘教授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對江西臨川、南豐、南城、九江等地《草坪?徐氏宗譜》、《邱園?徐氏家譜》、《龍溪?徐氏宗譜》和《徐家壟?徐氏家譜》等進行考證,認為《草坪?徐氏宗譜》中,有兩處有關徐福家世的記載尚屬大陸首次發現。一是《徐氏歷代源流》中記有“受姓祖,諱巿。因始皇游海上,上書。娶卞氏”;二是明初洪武戊辰年(1389年)魏敏洪撰寫的《徐氏歷代宗譜序》中,記有“自巿公受姓下傳……”。
江西各地徐氏宗譜對徐氏脈絡亦有清晰的記載,“徐氏出於顓頊之後,贏姓。唐虞時為伯益,其後封於徐。子孫遂居東海郡,因以徐為氏焉。(《草坪?徐氏歷代宗譜序》)
“粵稽徐氏,始由顓頊,歷五世至伯益。舜賜伯益贏姓。秦與趙皆其苗裔也。迨伯益生若木,夏封為徐候,其地即禹貢之徐州,子孫居此,遂以徐為姓焉”(《南豐邱園?徐氏續修家譜序》)。
羅氏考證了各種版本的“徐氏家族”之記載與衛挺生先生之考證對比分析,認為有諸多相吻合的共同之處:“一是徐氏出於顓頊之後;二是受賜贏姓;三是夏封於徐;四是子孫散居於'東海郡'、'禹貢徐州之城'或'江、淮、泗、​​濟'之間。”
中國譜諜記載徐福之事較早者,還有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譜官王僧儒(公元465—522年)撰《百家譜》。文曰:“議,字彥福,亦名巿。秦始皇使蓬萊,居東海。”王僧儒“東海郯人也”。郯在今山東郯城縣北,是贛榆縣近鄰,東距徐福故里徐福村僅50多公里。(羅其湘《江西<草坪?徐氏宗譜>初考》)
衛挺生教授《徐福入日本建國考》,編入了根據清徐時棟《徐偃王志》、六朝唐宋以來的譜牒編制的《徐王誕以前世系表》和《徐王誕至徐福世系表》。
日本記載
日本官撰的《古事記》、《日本書紀》、《神皇正統記》等正史,對徐福家世未予記載。山梨縣富士吉田市宮下義孝先生家藏《宮下富士古文書》(又名《徐福古問場》)卻對徐福家世記之頗詳。
2003年10月,筆者有幸於富士吉田市造訪宮下義孝先生(74歲),並一覽宮下族珍寶——《宮下富士古文書》。宮下義孝先生介紹:“傳說《宮下富士古文書》是800年前完成的。原來的文章沒有了,現存的為宮下祖先重寫的。”該書20餘萬字,全以漢字用毛筆書寫在宣紙上。因為在日本是孤本,宮下家族視為珍寶,精心保管,密不示人。筆者因是來自徐福故里的中國徐福會副會長,又是宮下會長的朋友,才得以一飽眼福。因沒有時間細看(翻閱時要十分小心,不然書頁會破碎),只拍攝了部分照片,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宮下義孝先生說,日本八店投入巨資,將《宮下富士古文書》複印出版300套,名曰《神傳富士古文獻》。每套7卷(每卷540頁,大16K),定價14萬日元(合人民幣1萬餘元)。
這是一部記述包括“徐福渡來”在內的彌生時代歷史的日本最古老的典籍。飯野孝宥據此考證了徐福在日本的家世。
據徐福七世裔孫秦福壽著文載,日本第七代孝靈天皇之時,徐福渡來日本列島,先後抵筑紫(九州)、南島(四國)、不二山(富士山)。徐福把7個兒子改為日本姓氏,長子姓福岡,次子姓福島,三子姓福山,四子姓福田,五子姓福畑,六子姓福海,七子姓福住,然後把他們分別派往7個地方。從此,徐福的子孫遍及日本各地,逐漸繁衍起來。徐福則自稱秦之徐福。
後代秦姓或者帶有福、羽田、波田、波多、畑、畠等字的姓氏和地名,皆與徐福的子孫或與徐福一起東渡的秦人子孫有關。
飯野先生稱,上述資料為徐福的直系第七代嫡孫秦福壽所書並遺傳於世。建久3年3月,為山宮二所大神宮司宮下源大夫義仁所抄寫(《宮下富士古文書》的《人皇七代孝靈天皇證》)。
秦福壽還有其他寶貴資料遺傳於世,後人將其整理成《徐福世系表》。徐福第七世之後,尚未發現有關記載。
史書記載
《史記》記載
徐福的事蹟,最早見於《史記》的“秦始皇本紀”和“淮南衡山列傳”(在秦始皇本紀中稱“徐巿”,在淮南衡山列傳中稱“徐福”)。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希望長生不老。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徐巿上書說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於是秦始皇派徐巿率領童男童女數千人、以及已經預備的三年糧食、衣履、藥品和耕具入海求仙,耗資巨大。但徐巿率眾出海數年,並未找到神山。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東巡至瑯岈,徐巿推託說出海後碰到巨大的鮫魚阻礙,無法遠航,要求增派射手對付鮫魚。秦始皇應允,派遣射手射殺了一頭大魚。後徐福再度率眾出海。
《史記》中記錄徐福東渡之事比較多內容的是“淮南衡山列傳”,其中包括徐福從東南到蓬萊,與海神的對話以及海神索要童男童女作為禮物等事,一般認為這是徐福對秦始皇編造的託辭,還記載了徐福再度出海攜帶了穀種,並有百工隨行。這次出海後,徐福來到“平原廣澤”(可能是日本九州島),他感到當地氣候溫暖、風光明媚、人民友善,便“止王不來”,停下來自立為王,教當地人農耕、捕魚、捕鯨和瀝紙的方法,不回來了。“淮南衡山列傳”與“秦始皇本紀”稍有不同,稱徐福並未開始就帶數千童男童女入海,而是尋訪仙家多年未果的情況下,再度出海時率數千童男女出海。關於徐福所要尋訪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史記》“封禪書”只是說在渤海中,並不能確定具體位置。而平原廣澤在何處,更是不能考證。
《三國志》記載
《三國志》“吳書·吳主權傳”、《後漢書》“東夷列傳”也有提及徐福東渡之事。《三國志》提到了徐福到達亶洲(一作澶洲)並滯留不歸。在《三國志》的記載中,亶洲與夷洲在同在中國外海的東南方向,並相距不遠。有人認為夷洲就是台灣,亶洲就是日本,與倭國是一個地方的兩個名字。《三國志》“魏書·倭人傳”記載倭國“計其道裡,當在會稽、東冶之東”,說明那時候中國人認為倭國在中國外海的東南方向。《後漢書》也是同樣的記錄。
《義楚六帖》記載
到了五代的後周時,濟州開元寺僧人義楚在《義楚六帖》(又稱《釋氏六帖》)的捲二十一“國城州市部”的“城廓·日本”中,首次明確提到徐福最終到達的是日本(也叫倭國),今日的秦氏(日本古代渡來豪族)為其後代,仍自稱秦人。並說徐福到達後,將富士山稱為蓬萊。此為目前所知最早明確指出徐福滯留不歸之地是日本的中國文獻。不過有觀點認為,義楚的記載很可能和日本的傳說有關。因為義楚有一個日本醍醐天皇時代的僧人好友叫寬輔(法號弘順大師,927年到達中國),義楚沒有到過日本,關於富士山的記載很顯然來自他的日本好友的說法。
《日本刀歌》
記載宋代歐陽修的《日本刀歌》明確指明徐福所滯留的地方就是日本,並且認為徐福東渡時攜帶了大量的典籍,才使得在中國遭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典籍在日本得以保留。但是這種說法的真實性難以考證。1339年日本南朝大臣北畠親房所著《神皇正統記》將此事作為信史記錄,稱“孔子全經唯存日本矣”。
《正統記》的記錄
日本最早出現的徐福東渡到日本的記錄是1339年日本南朝大臣北畠親房所著的《神皇正統記》。而成書於8世紀的日本典籍《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只提到了秦朝人移民到日本的情況,沒有徐福東渡的記載。有觀點認為這是因為中國8世紀時尚未明確提出徐福東渡所到之地就是日本。
日本人認為徐福在日本的紀州熊野的新宮(今和歌山縣新宮市)登陸,當地還有徐福墓和徐福神社,每年11月28日是祭祀徐福的日子。在日本徐福的傳說中,日本人認為徐福帶來了童男童女、百工、穀種、農具、藥物及生產技術和醫術,對日本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尊徐福為“司農耕神”和“司藥神”。
棣姓中關於徐福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齊國邊邑無棣,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無棣,是春秋時期齊國邑名,因古有無棣水(今河北鹽山漳衛南運河無棣溝)而名,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北界地邑,常年駐紮有軍隊,主要是防禦燕國,築有無棣城,古城舊址在德州市慶雲縣於店村北,是舊慶雲縣八景之一,“棣城煙雨”。城牆故址在今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城西北六十公里的河北省鹽山縣大傅莊鄉故城趙村至常金鄉常金村一帶。戰國時期,無棣是戰火分飛的古戰場,齊、燕、山戎、秦等諸侯國在該處屢戰。在原住軍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無棣氏,後省文簡稱為單姓棣氏。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無棣地方紳士徐巿(徐福)受秦始皇之命,在鹽山一帶招募了童男童女各五百名,並百工、水手、弓箭手三千多人,然後在原齊國故地饒安(今山東鹽山)籌措物資,之後就是從無棣東端的馬谷山浩浩蕩盪地入海,一去不復返地為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藥”。
徐福去向
說法
來到日本,是為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在考古研究中,結合「欠史八代」的疑點,在證明這九代天皇存在之前,這種說法不失為一種看來合理的說法。日本現有徐福墓,但成立年代頗晚,當是後世徐福來日傳說傳入日本(注:[2])附會所建。又,徐福墓數量過多,如楊貴妃墓,前前後後有數十座,徒增疑點。
成為日本人的祖先。此說無論就史學或考古學觀之,其時代皆大相徑庭。日本早於徐福來到前早已有人居住,並已有其文化。徐福與童男童女到來充其量只是與當地人通婚再產生後代而已。
據『日本國史略』提到:「孝靈天皇七十二年,秦人徐福來。(或云,徐福率童男女三千人,齎三墳五典來聘。福求藥不得,遂留而不歸。或云,止富士山。或云,熊野山,有徐福祠。)」說徐福帶童男童女來日本修好,貢上三墳五典而尋求仙藥,然而不得仙藥,只等定居下來。在『富士文書』中則提道徐福來到日本,協助當地農民耕種,帶來一些新的技術。然而『富士文書』一般被學界認為是偽書。
到達日本後,徐福再沒有返回中國,而且沒有得到長生不老藥,擔心秦始皇追殺,要求同行男女各自改姓成為「秦」、「佃」、「福田」、「羽田」、「福台」、「福山」等姓氏。巧合的是,連雲港市現有云台山脈,姓氏都與山有奇特淵源。日本和歌山縣新宮市都還有姓秦的日本人,有些家門口樓上還仍然刻著「秦」字。
到了琉球群島或是到了渤海灣中的一​​個小島再到濟州島。於大海上遇到風暴失踪。有趣的是,由宇多天皇到龜山天皇,由天皇主祭徐福達80多次,直到明治維新才停止。
批註
^ 注意,是「巿」(ㄈㄨˊ,fuˊ)而不是「市」(ㄕˋ,shiˋ)
^ 『楚義六帖』為中國首次認為徐福到日本之書籍,卻沒有稱王的說法。史記本文中並無確實記載,註釋亦語焉不詳。就《三國志》魏書倭人傳察知,至少到東漢為止尚無徐福來到日本的傳說形成。
故里之爭
山東龍口
最早記錄徐福事蹟的是《史記》,作為當時西漢武帝時太史令的司馬遷,距離徐福東渡的時間只有七八十年的時間,定是因為此事影響甚廣,所以他在自己的不朽著作裡記錄了當時求仙這一盛況:“齊人徐(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司馬遷說徐是齊地人。故有觀點認為徐福的故鄉應該是山東龍口。
江蘇贛榆
1982年6月,江蘇贛榆縣進行了一次地名普查,在縣城北金山鄉南一公里的地方發現一個叫“徐阜”的自然村。據當地人說,“徐阜”原名“徐福”,明清時仍稱“徐福村”。另據出土文物可知,贛榆縣在戰國時屬齊地,秦朝時屬瑯琊郡,實際也果真如此。由此,位於今江蘇省贛榆縣城北金山鄉南一公里的徐阜村,也稱是徐福故里。
有連雲港市人徐愷,稱徐福是其前第56代祖,有徐家宗譜和連雲港市地方志為證。(另:贛榆縣屬於連雲港市,屬於連雲港四縣之一)
兩種說法在史學界上的爭論頗多,因為都沒有墓葬或原文的確鑿的證據,直至今日一時爭論不止。但不妨礙人們紀念徐福活動的展開。
徐福東渡
求仙藥說
這是目前最為通行的說法,在秦代方士是很流行的。在齊地和燕地,這樣的方士很多。戰國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時,便有大批齊、燕方士入海求蓬萊仙藥。和徐福同時代的方士也有很多,像盧生、韓終、侯公等。徐福作為方士中最著名的一個,為始皇入海求​​藥,是可能的。
避禍復仇說
秦始皇暴政,一部分人敢於揭竿而起,另一部分人就消極抵抗,在沿海地區,就有很多人向海外移民。徐福是知識分子,他不滿秦的暴政,但又無能為力, 於是表面上熱衷於尋找仙藥,實際上是尋找合適的機會移民。山東師範大學山東地方史研究所所長朱亞非教授認為。持這種觀點的人很多,《漢書》中說:“徐福、韓終之屬多齎童男女人海,求神采藥。因逃不還,天下怨恨。”唐代詩人汪遵《東海》詩也寫道:“漾舟雪浪映花顏,徐福攜將竟不還。同舟危時避秦客。此行何似武陵灘。”作者把徐福入海不歸比作陶淵明《桃花源記》所寫的武陵郡漁人避秦亂而移居桃花源之事。也有人認為徐福東渡是為了報秦亡齊國之仇,消滅族之恨而策劃的一次叛離始皇惡政統治的行動。
海外開發說
當時鄒衍的大九州觀點十分流行,認為在海外還有很大的疆土。鄒衍的大九州學說引導和鼓舞沿海的航海家、探險家積極地開發海外。秦始皇所嚮往的正是:凡是日月所照的地方,都是他的疆土;凡是人的足跡所到達的,都是他的臣民。於是,為了擴大自己的版圖,就打著求仙藥的幌子,派徐福出海,實際上,卻是為了實現自己疆土四至的理想。《呂氏春秋為欲篇》也指出了當時秦國統治者的理想:“北至大夏,南至北戶,西至三危,東至扶木,不敢亂矣。”東至扶木就是東至扶桑,即後來所說的日本。這應該就是秦始皇對國家版圖的宏偉目標。
東渡何處
徐福東渡是否到了日本,這是諸謎中爭論最為激烈的一個。有學者認為,三神山一般是指日本國。日本還保存有很多有關徐福的遺跡,如徐福登陸地、徐福祠、徐福塚、徐福井等。其佐賀市、新宮市等地都被傳為是徐福當年登陸日本的地方。但也有學者認為徐福最終的目的地是韓國。因為韓國也有有關三神山和徐福東渡的傳說和曾活動的遺跡。此外,還有說去了南洋的,也有說到了海南島的,更有說到了美洲的。這種說法認為,徐福東渡是先到了日本,後來又到了美洲,並在美洲自立為王不歸。檀香山遺留下帶有中國篆書刻字的方形岩石,舊金山附近有刻存中國篆文的古箭等文物出土。這些古代文物是當時徐福這批秦人經過時所遺留的。而墨西哥灣地區有批居住山區的黃種人,據稱是秦採藥人的後代。
在近現代,早在“五·四”運動前夕的1918年,陶亞民先生首先發表了《徐福事考》一文,王輯五先生把研究徐福與研究中日海上交通史結合起來,提出了一些新觀點,當時一些著名史學家,如汪向榮、衛挺生等,也參與了這一研究。1981年,汪向榮先生再論“徐福東渡”,又重新掀起了徐福研究的熱潮,而且一改其年輕時認為司馬遷在《史記》裡只是原原本本地記載了“方士們的不真實的宣傳”,認為“徐福是實在的人物,他的入海是為了逃避始皇帝的虐政,是有計劃的海外移民。”他還指出:若對中日關係史和日本古代史發展過程進行認真觀察、探討的話,也不能輕易地否定這一傳說。近二十年來,這一研究取得了不少矚目的成績。一些中國有影響的史學元老和中青年史學工作者也對這一課題頗感興趣。如復旦大學的吳杰教授、遼寧大學的孟憲仁教授、天津社科院的王金林教授、浙江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的王勇教授等,都曾立著論述。另外像台灣的彭雙松教授、日本的梅原猛教授、壹岐一郎教授、水野明教授等也都對這一課題作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然而,由於《史記》對徐福求仙事的記載“語焉不詳”,使得這個歷史事件成為一宗千古疑案,史學界不少人把它看成是一隻燙手的山芋。近些年來,雖然有人試圖從考古學、人類學、航海史等多角度來佐證這一歷史事件,但很難有突破性的進展。要說認同,只有兩點,一是歷史上確有徐福其人,二是確實下過海。至於其出身在何處,在哪兒出海,出過幾次海,東渡的目的是什麼,最後到的“平原廣澤”究竟是什麼地方,這一切還都是爭論的焦點。因此,有些史學家就提出,單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研究徐福與日本的關係,容易陷入空論與臆測。
影響
文化方面
2007年5月18日,中國·龍口第九屆徐福故里文化節暨《徐福志》首發式在徐福故里山東省龍口市萬松浦書院隆重舉行,來自日本、韓國及國內外史學界和各地徐福研究組織的專家學者近50人出席,中國國際徐福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張煒先生主持會議,中共龍口市委副書記孫為富致歡迎辭。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先生、華夏徐福文​​化研究中心等20多個學術團體和個人發來了賀信、賀電。中國國際徐福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原中共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謝華先生作了總結講話。
徐福是秦代著名方士、著名航海家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出生於戰國時期的齊國(經考證為今龍口市)。秦始皇時期,徐福率領三千童男女自山東沿海東渡,足跡遍及韓國南部與日本,成為歷史上中日韓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話,幾千年來一直是人們研究和探討的一個熱門話題,至今已成為先秦史、秦漢史、中外關係史、航海史、民俗學、宗教學、考古學等綜合性多學科研究,有極為重要性的學術價值。同時,對徐福及其集團東渡的研究,對於擴大對外開放、發展中日韓人民之間的友誼、加快山東經濟文化建設及旅遊業發展,都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由於歷史記載的不詳,過去對徐福研究的開展尚不夠深入,但隨著中日韓三國有關徐福的文獻、考古、文物和傳說材料的不斷發現與增多,對徐福的研究也日益深入,為了促進對徐福研究更加深入的開展和擴大對外交往,有必要對徐福的生平和業績進行​​全面的認識、總結和宣傳。2004年初,中國國際徐福文化交流協會決定編纂一部《徐福志》,並委託協會秘書處和山東師範大學地方史研究所進行志書編纂的籌備工作。《徐福志》的編纂工作得到山東省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韓寓群省長、蔡秋芳副省長曾給予大力支持。龍口市委、市政府及龍口市徐福研究會對《徐福志》的編纂工作也十分重視,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給予了積極的保障。
《徐福志》共分6篇21章,洋洋38萬言,翔實地記述了徐福及其東渡的整個過程,據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和較強的權威性。全國著名史學家安作璋、朱紹侯、高敏先生擔任該書的學術顧問。中國國際徐福文化交流協會會長馬儀先生為編委會主任。主編為中國國際徐福文化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山東師範大學地方史研究所所長朱亞非先生,中國國際徐福文化交流協會秘書長曲玉維、副秘書長史衍勤、郝慧民先生擔任副主編,由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徐福志》的出版發行,是國內外徐福研究事業和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是中國國際徐福文化交流協會成立以來的一個重要成果。《徐福志》的出版發行,將為徐福文化研究、交流和旅遊業的發展創造更加寬泛的通道,成為中日韓人民世代友好往來新的紐帶和橋樑。《徐福志》的出版發行,必將有力地推動國內外徐福研究事業向更深層次發展,為促進世界和平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其實,徐福傳說,虛虛實實,歷來是浮於中日兩國史學界的棘手“謎案”,但又是游離於歷史與文化之間的熱門話題,徐福成了中國與東北亞地區的一種獨特文化。在中國,自漢以下歷代文人墨客,以此為題材撰文賦詩的不在少數。一生喜好探幽訪奇的浪漫主義大詩人李白,其《古風》(三)賦的正是“徐載秦女,樓船幾時回”;宋朝歐陽修的一首《日本刀歌》更是爛熟於中日人民心中;元朝的吳萊熱衷於徐福傳說,他泛舟東海,尋訪古蹟,寫下了著名的《甬東山水古蹟記》,把徐福在舟山群島中的遺跡,一一記錄下來,並寫下了《聽客話蓬萊山紫霞洞》、《聽客話熊野徐福廟》等詩篇;明朝的宋濂、李東陽;清時的黃遵憲等也都以此為題材,創作了流傳千古的詩篇。
終上所述,如果說徐福,作為一個歷史命題還有諸多難解之謎的話,那麼作為一個文化名題,早已在歷史流變的進程中形成,並為中日韓乃至東北亞人民所接受。誰也不是提出徐福文化的始作俑者。而是事實告訴我們,徐福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無論從歷史的角度,還是現實的狀況,對中日韓三國的交流與交往起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歷史方面
對日本歷史
在日本古代史上,綿延了6000多年的繩紋文化,在公元前三世紀前後突然中斷了,日本列島的文明進程,從石器時代一下躍入了金石並用時代,這一作用,來自於列島以外的移民,是外來的大規模集體移民帶來了新的文化。而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徐福出海求仙事又正發生在這一時期,這又不得不引起歷史學家們的關注。但是,《史記》中對徐福去向的記載只有“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這麼幾個字,這平原廣澤是哪兒?誰也不知道,以後又無令人信服的考古資料可以佐證。在日本,有文字記載的史料在公元七世紀才出現,對於古代文史,大多是以口碑形式流傳下來的,其可信度也有限。因此,要確切地弄清是哪些集團從中國大陸帶去先進文化,著實是有困難的。當時的中國正置列國紛爭,連年征戰,老百姓為逃避戰亂,紛紛蹈海東渡。移民集團到達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的又何止徐福一個。就在史學界,關於倭人始祖問題,歷來也有“吳人後裔說”,“太伯後裔說”,“越人後裔說”,“徐福後裔說”,“騎馬民族後裔說”等諸多觀點,影響著日本歷史發展的外來文化有吳越文化、齊魯文化、通古斯文化等。因此,考察徐福文化的源頭,真正的涵義在於文化的認同和歸屬,這一認同和歸屬又以廣泛的血緣交融為基礎的。“徐福”僅僅是這一時期大陸移民集團的代名詞,是一種文化源頭的象徵。
另外,自戰國至秦漢,王侯將相大多熱衷於神仙之道,故在歷時幾百年的入海求仙活動中,出現了像安期生、羨門高誓、韓眾、盧生、少君等一大批方術之士。光是徐福入海求仙時就有三千童男女及無數百工相隨,有幾十條乃至上百條的船出海,就這一群體而言,也不可能首尾相隨、同時出發、同到一個目的地的。因此,在中國一千多里的海岸線上,在日本有近30個地方都有徐福的傳說,也就不奇怪了。徐福就成了這些方士群體、求仙隊伍的代名詞。我把其稱為共名的徐福。
徐福與日本歷史結合起來,從純歷史學的範疇到形成一種文化現象,隨著歷史的發展,有一個流變的過程。自司馬遷《史記》記載以後,東漢班固的《漢書》、晉陳壽的《三國志》、南宋范曄的《後漢書》都記載有徐福出海求仙的事蹟,且不出《史記》內容的窠臼,所說徐福到過的祖州、瀛洲、夷洲、澶洲、蓬萊、方丈等地,均是虛無縹緲的。
徐福傳說與日本之接軌,大約開始於隋唐時期,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日本派小野妹子來華,次年,隋煬帝派裴世清出訪日本,裴世清在日本九州一帶看到有一個風俗同於華夏的“秦王國”,於是就猜想,這大概是傳聞徐福止住不歸的“夷洲”,但又無法確定。之後,有人則把這個“秦王國”直接比定為日本。如明人薛俊蓍的《日本考略·沿革考》(成書於公元1530年)中說:“先秦時,遣方士徐福將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不得,懼誅止夷、澶二洲,號秦王國,屬倭奴。故中國總呼曰'徐倭'”。用肯定的語氣直接說徐福到的夷、澶二洲“屬倭奴”。
到了唐代,中日交往日趨頻繁,人們發現日本的文物製度類似中國,頗存上古遺風,於是逐漸將徐福東渡之地鎖定為日本。
在徐福與日本古代史結合上,對後世影響最大的,莫過於義楚的《義楚六帖》中的記載。五代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日本醍醐時代的真玄宗高僧弘順大使(即寬輔和尚)來中國,與我國的義楚和尚相識,相交日益深厚,寬輔把流傳在日本的關於徐福求仙到過日本的傳說講給義楚聽,後來義楚把寬輔的這一口述內容,記載在他的《義楚六帖·城廓·日本》中:“日本國亦名倭國,東海中。秦時,徐福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國也。今人物一如長安。……又東北千餘里有山,名富山,亦名蓬萊,其山峻,三面是海,一朵上聳,頂有火煙,日中上有諸寶流下,夜則卻上,常聞音樂。徐福止此,謂蓬萊,至今子孫皆曰秦氏。”
對中國歷史
在中國,徐福求仙到達日本,最終到達富士山的記載始見於此書,但這一記載也僅僅是一對異國友僧的交談內容,也只是傳說而言。然而,就是這樣一則不經意的談話記錄,卻成了以後徐福東渡到達日本的依據,傳承授受,一直沿襲到了至今。
徐福文化歷史流變中的另一突出現象就是徐福逐漸由人到神,徐福的史實記載內容逐漸被作為文人的創作而加以發揮,並且不斷加以神話。徐福則逐漸成為一種不折不撓、無所不能的精神像徵。這一點,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要數宋代李舫的《太平廣記》中一段有關徐福的記載:
徐福,字君房。不知何許人也。秦始皇時,大宛中多枉死者橫道。數有烏銜草覆死人面,皆登時活。有司奏聞始皇。始皇使使者齎此草,以問北郭鬼谷先生,雲是東海中祖洲上不死之草,生瓊田中,一名養神芝。其葉似菰,生不叢。一株可活千人。始皇於是謂可索得。因遣福及童男女各三千人,乘樓船入海。尋祖洲不返,後不知所之。逮沈羲得道,黃老遣福為使者,乘白虎車,度世君司馬生乘龍車。侍郎薄延之乘白鹿車,俱來迎羲而去。由是後人知福得道矣。又唐開元中,有士人患半身枯黑,御醫張尚容等不能知。其人聚族言曰:“形體如是。寧可久耶?聞大海中有神仙,正當求仙方,可愈此疾。”宗族留之不可。因與侍者,齎糧至登州大海側。遇空舟,乃齎所攜。挂帆隨風,可行十餘日,近一孤島。島上有數万人,如朝謁狀。須臾至岸。岸側有婦人洗藥,因問彼皆何者。婦人指雲:“中心床坐,須鬢白者,徐君也。”又問:“徐君是誰?”婦人云:“君知秦始皇時徐福耶?”曰:“知之。”“此則是也。”頃之,眾各散去。某遂登岸致謁,具語始末,求其醫理。徐君曰:“汝之疾,遇我即生。”初以美飯哺之,器物皆奇小,某嫌其薄。君雲:“能盡此,為再餐也,但恐不盡爾。”某連噉之,如數甌物致飽。而飲亦以一小器盛酒,飲之致醉。翌日,以黑藥數丸令食。食訖,痢黑汁數升,其疾乃愈。某求住奉事。徐君雲:“爾有祿位,未宜即留。當以東風相送,無愁歸路遙也。”復與黃藥一袋,雲:“此藥善治一切病,還遇疾者,可以刀圭飲之。”某還,數日至登州。以藥奏聞。時玄宗令有疾者服之,皆愈。
至於徐福東渡與中日關係的意象結合,則在歷代的文學創作中也是屢見不鮮。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三月,入唐僧空海回國途經越州,朱少乘、朱少瑞、鴻漸等人賦詩相送,唐僧人鴻漸寫了一首《送空海上人朝謁後歸日本國》:
禪居一海隔,鄉路祖洲東。
到國宣周禮,朝天得僧風。
山冥魚梵遠,日正辱樓空。
人至非徐福,何由寄信通。
這大概是文獻所見“祖州”、“徐福”與“日本”的意象結合的最早史料。
在此前後,以徐福求仙為題材的詩文也常出於名人之手筆,李白寫過,皮日休寫過,朱少瑞寫過。在日本最有影響的要數宋代蘇軾的《海漫漫》與歐陽修的《日本刀歌》。明清時期隨著與日本交往的更加頻繁,此類題材的詩文更是屢見不鮮,曾任日本大使館參讚的黃遵憲寫的《日本國志》中記載著徐福求仙事;曾任寧紹兵備道的薛福成在其《出使日記》中記錄了其去新宮訪徐福墓的經過。
名人題留,佳作倍出,雖然,不少作品對徐福描述有著濃厚的神話色彩,但這是徐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過去我們卻因其是文學、是傳說,並不是史實而被忽視,即惑只作一些佐證材料來加以引用,沒有能夠集中地、深入地、多角度地加以研究,發覺其更深的內涵。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唇齒相依,歷史上曾都通過各種形式,各民族之間互相交流、交融,形成一個個複合的政治文化聯體。
隋唐時期,是日本與我國交往的第一個高峰期,日本曾向我國派遣了二十多批遣隋使和遣唐使,我國也曾派遣過大量的迎送使節,兩國友人、僧侶、學者之間的交往,時常以徐福文化作為一種友誼的象徵而互相傳頌、讚賞。日本的弘順法師與我國的義楚和尚以談徐福傳說來頌揚中日人民的傳統友誼;日本天台宗僧圓載,來華留學約40年後回國,他的好友唐代著名詩人皮日休為他餞行,曾寫有一首《重送圓載上人歸日本國》,其中有:“無限屬城為裸國,幾多分界是澶洲”的詩句。也以徐福求仙事來揭示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無學祖元的第四代徒弟中津絕海來中國留學。明太祖知道後就在英武樓召見了他。談話間,明太祖問起日本熊野徐福廟古蹟,中津絕海法師即席作了一首《應制賦三山》絕句:
熊野峰前徐福祠,滿山藥草雨餘肥。
只今海上波濤穩,萬里好風須早歸。
明太祖看到這首詩後,興致即起,當場步中津絕海詩韻和了一首:
熊野峰高血食祠,松根琥珀也應肥。
當年徐福求仙藥,直到如今更不歸。
1402年,明惠帝派遣禪僧道彝天倫和一庵一如出使日本,二位法師在日本碰到了中津絕海高僧,中津絕海捧示朱元璋御賜詩軸向兩位中國法師求和詩。道彝天倫和一詩:
採藥秦人舊有祠,春風幾見術苗肥。
老僧曾到中華國,御筆題詩賜遠歸。
一庵一如也和詩:
掛錫龍河古佛祠,一生高潔厭輕肥。
賦詩詔入金鑾殿,攜得天香滿袖歸。
中日聯珠,堪稱絕唱。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唱和其間正是倭寇騷擾我國東南沿海之時,從中顯現了兩國人民對和平友好的珍重。
1975年,“香港徐福會”成立。日本昭和天皇的御弟三笠宮在賀詞中動情地說:“徐福是我們日本人的國父。”
1978年10月,鄧小平同志訪問日本,他與日本朋友談及日本就是以前傳說中的蓬萊國,有長生不老藥時說:仙藥究竟有沒有我不知道,但我這次來,希望帶回去日本優秀的科學技術。
1979年2月,和歌山縣新宮市市長來華訪問,將早期從浙江天台山帶去的傳說中的長生不老藥——天台烏藥的三株樹苗贈給鄧小平同志。這又是由徐福東渡求仙而引出的一段中日友誼的一段佳話。
2002年6月25日下午,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先生在江蘇省贛榆縣徐福村祭奠,並欣然揮毫題寫了“日中友好始祖——徐福”八個遒勁流暢的大字。
2007年10月26日,“中國--贛榆第七屆徐福節”開幕,羽田孜再次訪華並多次表示,羽田家族之根來自中國,祖先是徐福。
徐福文化就是這樣,它以其獨特的魅力,已成為中日兩國人民友好悠源的象徵,並被兩國人民世代傳頌。
相關古蹟
連雲港徐福祠
徐福故里位於連雲港西北50公里處贛榆縣境內。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求長生不老仙藥,派遣當地方士徐福帶領三千童男女和百名工匠,出海尋覓,最終未獲得不老仙藥,卻在日本登陸,成為中國文化向日本傳播的第一人。徐福故里建有徐福祠一座,祠廟門闕為仿漢建築,造型精美,古色古香。祠內徐福座像高3米,面向東南,目視遠方,表現出徐福剛毅、睿智和離別鄉土的眷念之情。祠堂前有兩個燈籠,為日本友人所贈。西配殿陳列著徐福故里的部分出土文物,有新石器時代的帶槽石斧和秦磚漢瓦,殿內還有徐福在日本足蹟的大量照片。東西長廊中鑲嵌有蘇北罕見的花崗岩漢畫像石、原始社會的石筍等,還存有石船錨和石藥碾等出土文物。今天的徐福祠是中外遊客,特別是日本遊客的必到之處。徐福祠已沒有多少景色所在了。
江西徐福祠
日本前首相羽田孜為臨川徐福祠題詞。
為打造徐福文化旅遊名村,弘揚傳承徐福文化,臨川區青泥鎮石街村農民自籌資金50餘萬元,興建了一棟佔地面積5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800餘平方米的“徐福祠”,從而啟動了臨川徐福文化。記者在石街村採訪時看到了這棟建築規格龐大、設計優良的“徐福祠”。
石街村是著名的徐福後裔村,有2000多人。該村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村中還傳承了眾多的與徐福文化有關聯的文獻資料、民風民俗。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派遣徐福率數千童男童女,攜五穀百工經朝鮮半島東渡日本,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將我國古代文明傳入日本。徐福東渡的這個故事,激勵了該村村民把徐福文化發揚光大的決心。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該村就成立了徐福文化研究會,他們經常走出去與外界​​聯繫,參加國內外徐福文化研究活動,以徐福文化為紐帶廣結國內外賓朋,不斷加強對外的經濟技術交流、合作和貿易往來。2004年,該村代表在北京參加徐福文化旅遊藝術節,日本前首相羽田孜曾為該祠題詞“臨川徐福祠”。
2005年,該村開始籌建“徐福祠”,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村民紛紛解囊相助,在外的能人誌士更是捐款出力。“徐福祠”於2006年底建成,祠內徐福雕塑等相關文物也在徵集或建設中。
野史逸聞
徐福字君房,不知道是什麼地方人。
秦始皇時,西域大宛國有很多冤屈死的人橫陳在野外道旁。有些鳥銜來一種草蓋在死人臉上,死者就立刻復活了。官府把這件事奏報給秦始皇,秦始皇就派人帶著那種草到北城請教鬼穀子。
鬼穀子說那草是東海裡祖洲的不死草,長在瓊玉的田地裡,也叫養神芝,葉子像菰米,不成叢地生長,一株不死草就能救活上千人,始皇聽後認為這種不死草一定可以找得到。
就派徐福帶著童男童女各三千人,乘著樓船出海去找祖洲。然而徐福出海後一去不回,也不知去了什麼地方。
後來沈羲得道成仙時,道家始祖黃帝和老子派徐福為使者來接沈羲升天。徐福當時是乘白虎車、度世君司馬生乘龍車、侍郎薄延之乘白鹿車,他們一起到人間來接沈羲。從此人們才知道徐福已經得道成仙了。
唐朝開元年間,有個讀書人得了個半身枯瘦變黑的怪病,請了宮中的御醫張尚容等來看也不知道是什麼病。病人把全家聚在一起商量說:“我已經病成這樣了,還能活多久呢?我聽說大海裡有神仙,乾脆我就去求仙方吧,也許就能治好我的病呢。 ”家里人留不住他,只好給他派一個僕人,帶上糧食來到山東登州的大海邊上,正好看見海邊有條空船就讓他上了船,把東西也放到船裡,張起船帆,隨著風就走了。
這個士人在海上漂流了十幾天,靠上了一個孤島,見島上有好幾百人,好像正在朝拜一個什麼人。士人上岸後,見岸邊有個女人在洗藥,就向那女人打聽他們都是些什麼人。那女人朝遠處指了指說:“你看那邊在大床當中坐著的那個白髮老翁,那就是徐君,大家都在朝拜他。”士人又問徐君是什麼人。女人說:“你沒聽說過秦始皇時出海求仙的徐福嗎?”士人說知道。女人說:“他就是徐福。”
過了一會,朝拜的人都散了,士人就上前拜見徐福,說了自己的病情,請求徐福給治療。徐福說:“你得的是必死的病,但遇到了我,你就能活了。”徐福起初給士人一些很好吃的飯食,但盛飯的碗特別小,士人嫌碗小飯太少。徐福說:“你能把碗中的飯吃完,我就再給你添,管你吃飽,只怕你連這小碗裡的飯都吃不完呢。”士人就大口地吃飯,沒吃幾口,就像吃了好幾大盆飯似的,很快就飽了。徐福又給他酒喝。酒杯也極小,剛喝一點兒就醉了。
第二天,徐福又給士人幾粒黑色藥丸讓他吃下去,吃下去以後,就便出了好幾升黑色的稀水,病就好了。士人請求在徐福這裡作點事。徐福說:“你是人世上有官位的人。留在這兒不合適,我會讓你乘著東風回去,你別怕道路太遠回不去家。”徐福給了他一袋黃色的藥,並說:“這藥能治任何疾病,再遇見有病的人,可以用羹匙量著喝一點就能治好病。”
士人回到登州以後,把藥獻給宮中。當時唐玄宗把那藥給有病的人吃。一吃病就治好了。

-------------------------------------------------------------------

徐福廟/1969梁紹英從台灣屏東去日本和歌山縣蓋徐福廟/徐福徐福廟/1969梁紹英從台灣屏東去日本和歌山縣蓋徐福廟/徐福  

-----------------------------------------

遣使求仙-徐福/徐市

徐福廟/1969梁紹英從台灣屏東去日本和歌山縣蓋徐福廟/徐福徐福廟/1969梁紹英從台灣屏東去日本和歌山縣蓋徐福廟/徐福徐福廟/1969梁紹英從台灣屏東去日本和歌山縣蓋徐福廟/徐福徐福廟/1969梁紹英從台灣屏東去日本和歌山縣蓋徐福廟/徐福徐福廟/1969梁紹英從台灣屏東去日本和歌山縣蓋徐福廟/徐福  

http://knowledge.teldap.tw/Viewer-embed.php?id=id_15790

徐福廟/1969梁紹英從台灣屏東去日本和歌山縣蓋徐福廟/徐福  

春秋戰國時代,由於受到變幻莫測的海市蜃樓的影響,出現了傳說在海島中有仙人居住,仙人都快樂逍遙長生不死的神話世界。由於道家和方士的宣場,在沿海地區的各國君主中,出現了入海尋求長生不死之藥的熱潮。《史記 · 封禪書》說:“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州,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白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引去,終莫能至雲。世主莫不甘心焉。”

徐福入海求仙
呂祖謙《大事記》也說:“週赧王三十三年,燕昭王遣方士入海求三神山。”
這說明公元前四世紀,齊國威王、宣王和燕國昭王的時代,已派出許多人到海中尋求三神山了。關於三神山,《漢書 ·郊祀志》也沿襲了《史記》的有關說法,均言蓬萊等三神山,傳說在渤海中,上面住有仙人,山上有長生不死之藥。三神山遠遠望去可以看到如在雲中的美妙景色,可是到了跟前,山就沉沒到海底去了,真可謂可望而不可及了。即使這樣,各國的君主們還是為求不死之藥,先後派人入海去尋找。
秦朝是求仙入海活動的高潮時期,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多次巡視沿海各地。於十年間,不惜花費大量錢財,先後多次派人入海尋求仙藥。秦始皇為什麼大規模派人尋找三神山呢?除尋求不死之藥的主要原因外,還有一個原因,據考證沿海一帶原有一原始氏族,曰贏族。“秦之先為贏姓”(見《史記· 秦本紀》),三神山中有瀛州,秦始皇認為,贏族就居住在瀛州,自己是贏族之後,所以派人去瀛州,也是為了尋找先人的足跡。
關於徐福入海求仙一事的記載
在我國的古籍中,當首推《史記》一書,其中有十餘處之多。《史記· 封禪書》說“及至秦始皇並天下,至海上,則方士言之不可勝數。始皇自以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齎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風為解,日未能至,望見之焉。”
《史記· 秦始皇本紀》二十八年條也說:“齊人徐巿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巿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
同書三十七年條亦說:“始皇出遊……並海上,北至琅邪。方士徐巿等入海求神藥,數歲不得,費多,恐譴,乃詐曰:蓬萊藥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願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弩射之。始皇夢與海神戰,如人狀。問占夢,博士曰:水神不可見,以大魚鮫龍為候,今上禱祠備謹,而有此惡神,當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齎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自琅邪北至榮成山,弗見。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中的淮南王安傳,所載伍被諫王之言亦說:“昔秦絕先王之道……又使徐福入海求神異物,還為偽辭曰:'臣見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邪?”臣答曰:“然”。“汝何求?曰:願請延年益壽藥。”神曰:“汝秦王之禮薄,得觀而不得取。”即從臣東南至蓬萊山,見芝成宮闕,有使者銅色而龍形,光上照天。於是臣再拜問曰:“宜何資以獻?”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與百工之事,即得之矣。”'秦皇帝大悅,遣振男女三千人,資之五穀種種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
除正史外,其它史籍上也多有記載,《雲笈七簽》中說:“始皇遣使者徐福,發童男女各三百人,率樓船入海,以尋仙洲,遂不返。福,道士也,後亦不返。”《仙傳拾遺》中也說: “徐福……奏聞秦始皇……東海中祖洲上不死之藥……一株可活千人,始皇於是謂可索得,因遣徐福及童男女各三千人,乘樓船入海,尋祖洲不返,後不知所之。”
徐巿即徐福,巿從一從巾,巿音福,乃古僻字,所以《史記》一作徐巿,又作徐福,《史記》之後,多作徐福。徐福,齊國人,字群房,《神仙傳》上有傳略,書中稱他為方士之祖,道家稱為神仙。從以上的記載看,徐福以入海求仙的美名,逃避了秦皇的暴政,帶領童男女及五穀百工而東渡了。
徐福從何處登舟入海?
這個問題在地方誌中可找到答案。秦漢之際,中日交通一般有兩條航路,一是從渤海到朝鮮北部再南行,一為從山東半島經朝鮮南部再行東渡,而徐福東渡則走後一條路線,所以《續嶗山志》說:“實古來自齊入海,不北出登州,則南出萊州,就地理利便言之,福之入海,以取道嶗山為捷。當齊之世,登萊猶屬萊子國,而莒、即墨屬齊境之東南,故齊人知有瑯琊,不知有芝罘也,齊自太公以來,擅有魚鹽之利,駕方舟而入東海習與波濤為伍。”
轄有嶗山的《即墨縣志》中也說:“徐福島,縣東南五十里,相傳徐福求仙住此,故名。” 徐福入海,“取道嶗山為捷”一說太籠統,嶗山古名牢山,方圓數百里,道路崎嶇艱險,故有辛勞之說。《續嶗山志》作者也只是說,取道嶗山,並未說出具體地點。《續嶗山志》成書,時作者已知有徐福島之說,而未採用,說明作者不相信此說。再者,徐福島是位於嶗山西部海中的一個小島,距陸地約一里,現屬青島市嶗山縣管轄,其本身僅零點五五四平方公里,哪能容得下徐福的數千人員?距徐福島最近的陸地上有一小漁村,名為登瀛村,也相傳徐福由此登船出海,但此說似難成立。根據史籍所載,是秦始皇出遊途中,在海上或瑯琊遣徐福等入海求仙藥的,試想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徐福的數千人員能經過長途跋涉來到這裡上船嗎?秦始皇多次出巡瑯琊,嶗山離瑯琊也不太遠,但秦始皇也因其道路不便而未到過嶗山。身為宋朝密州(今山東諸城)知州的蘇東坡也因以交通之險不能親臨嶗山而以為憾。
同此理由,徐福也不會跑到明州或秦皇島等地上船出海,應該說在瑯琊一帶上船出海較為可靠。按徐福出海得作大量的準備工作,集中人員,打造舟船,搬運貨物等等,沒有一個適當的地方是不行的。那麼具體地點在哪裡呢?今考是從膠州灣畔的徐山出海的。徐山地處膠州灣西岸,現青島市黃島區的辛安公社東風村村東南,是個方圓約二里的小山,離海邊僅四里之距。此說證據如下,《三齊記》載:“徐山,方士徐福,一作巿,將童男女二千人會此入海,採藥不返”。《齊乘》也載:徐山,“徐巿將入海會於此。”
《太平寰宇記》也引載:“徐山,三齊記始皇令術士徐福入海求不死藥於蓬萊方丈山,而福將童男女二千人於此山集會而去,因曰徐山。 ”
《靈山衛志》也引此說,《膠州志》還說:“徐山,徐福將童男女入海處。舊志據《齊乘》,而未知其所本,及讀《寰宇記》所載徐山乃釋然矣。記引《三齊記》雲,始皇令術士徐福入海,求不死藥於蓬萊方丈山,福將童男女二千人於此山集會而去,因曰徐山,據此則山之以徐福得名,其說已古,至畿輔通志,鹽山草兮城,亦云徐福將童男女所築,則未知所據何書耳。”
《三齊記》和《齊乘》是山東省的古方志。《三齊記》據說為晉時之書,現已失傳,現所載之言,係後書所引。《齊乘》是山東省現存最早的地方志,修於元代,於欽撰,取法謹嚴,為全國名誌之一。近代名人梁啟超認為《齊乘》:“援據經史,考證見聞,較他誌之但據輿圖憑空言論斷者為勝。”為什麼入海地點選在徐山呢?這是因為徐山有著許多便利條件。首先徐山地處膠州灣內的西岸,地勢平坦,交通方便,背靠小珠山,前有薛家島之屏障,無風浪之險。徐山是個山勢緩平的小山頭,海拔才90餘公尺,當年膠州灣的水面面積要比現在大的多,徐山東北坡就是海沿,南北地形又較開闊,打造舟船和集中人馬都很方便。打造舟船所需的大量木料可以在小珠山就地取材。再則徐山之南有靈山衛,靈山衛古名安陵,是戰國時期齊國的海上交通門戶,有較為豐富的航海經驗可以藉鑑。為什麼入海處不選在秦始皇所登的瑯琊台和安陵等地呢?因為這兩地海域廣闊,出海後即為重洋,萬一有事,無岸可以停靠。戰國時期,沿海航運較前發達,但還只是在近海附近沿大陸線航行,並不具備大規模遠洋航行的經驗。選在膠州灣內比以上兩地更為有利,灣內的寬廣水面可以訓練航行技術,從膠州灣出海後還可沿著嶗山南岸航行,有事也容易上岸聯繫。徐福一行從徐山登船入海後,沿海岸向東而行,到達了現徐福島,徐福島向東或向南都是一望無際的大海,徐福等人在這裡告別了大陸而東去,開闢了第一條由青島至朝鮮南部的航線。關於徐福東渡的人數,其說不一,還應以《史記》所載的三千人為準。
秦漢之際,我國的造船技術較前大有發展,已開始使用船塢造船,其結構已使用鐵釘和油灰,可造出高達十餘丈的三重甲板的樓船。徐福等人乘著這樣樓船遠航,在當時可謂前所未有的一支龐大船隊了。徐福出海後到達何處,歷代著述研究者眾多,大都認為先到達了朝鮮南部,後又到達了日本,把先秦的物質文化也帶到了日本,並對日本的文化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秦始皇、漢武帝派人“入海求仙”
秦始皇、漢武帝派人“入海求仙”相關記載
1、《史記 · 封禪書》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雲。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並天下,至海上,則方士言之不可勝數。始皇自以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齎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風為解,曰未能至,望見之焉。其明年,始皇复游海上,至琅邪,過恆山,從上黨歸。後三年,遊碣石,考入海方士,從上郡歸。後五年,始皇南至湘山,遂登會稽,並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藥。不得,還至沙丘崩。二世元年,東巡碣石,並海南,歷太山,至會稽,皆禮祠之,而刻勒始皇所立石書旁,以章始皇之功德。其秋,諸侯畔秦。三年而二世弒死。…… 少君言上曰:“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乃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於是天子始親祠灶,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而事化丹沙諸藥齊為黃金矣。……
其後裝治行,東入海,求其師云。大見數月,佩六印,貴震天下,而海上燕齊之間,莫不搤捥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頌云'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不吳不驁,胡考之休'。今鼎至甘泉,光閏龍變,承休無疆。合茲中山,有黃白雲降蓋,若獸為符,路弓乘矢,集獲壇下,報祠大享。唯受命而帝者心知其意而合德焉。鼎宜見於祖祢,藏於帝廷,以合明應。”制曰:“可。”入海求蓬萊者,言蓬萊不遠,而不能至者,殆不見其氣。上乃遣望氣佐候其氣雲。……
其後二歲,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歷者以本統。天子親至太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毋脩封禪。其贊饗曰:“天增授皇帝太元神策,周而復始。皇帝敬拜太一。”東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莫驗,然益遣,冀遇之。……今上封禪,其後十二歲而還,遍於五嶽、四瀆矣。而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蓬萊,終無有驗。[1] 
2、《史記· 孝武本紀》
少君言於上曰:“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於是天子始親祠灶,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而事化丹砂諸藥齊為黃金矣。居久之,李少君病死。天子以為化去不死也,而使黃錘史寬舒受其方。求蓬萊安期生莫能得,而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相效,更言神事矣。……
其後治裝行,東入海,求其師云。大見數月,佩六印,貴振天下,而海上燕齊之間,莫不搤腕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入海求蓬萊者,言蓬萊不遠,而不能至者,殆不見其氣。上乃遣望氣佐候其氣雲。……其後二歲,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歷者以本統。天子親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禪。其贊饗曰:“天增授皇帝泰元神策,周而復始。皇帝敬拜泰一。”東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莫驗,然益遣,冀遇之。……今上封禪,其後十二歲而還,遍於五嶽、四瀆矣。而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蓬萊,終無有驗。[2]

----------------------------------

File:Xu Fu expedition's for the elixir of life.jpg

徐福渡海帆船的浮世繪

徐福,即徐巿(「巿」,拼音:fú,注音:ㄈㄨˊ,分勿切,音同「弗」)[1],字君房,秦朝時齊地人,為一方士,曾擔任秦始皇的御醫。
徐福東渡的記載
《史記》
徐福的事蹟,最早見於《史記》的「秦始皇本紀」和「淮南衡山列傳」(在秦始皇本紀中稱「徐巿」,在淮南衡山列傳中稱「徐福」)。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希望長生不老。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徐氏上書說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於是秦始皇派徐巿率領童男童女數千人、以及已經預備的三年糧食、衣履、藥品和耕具入海求仙,耗資巨大。但徐巿率眾出海數年,並未找到神山。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東巡至琅琊,徐巿推託說出海後碰到巨大的鮫魚阻礙,無法遠航,要求增派射手對付鮫魚。秦始皇應允,派遣射手射殺了一頭大魚。後徐福再度率眾出海。
《史記》中記錄徐福東渡之事比較多內容的是「淮南衡山列傳」,其中包括徐福從東南到蓬萊,與海神的對話以及海神索要童男童女作為禮物等事,一般認為這是徐福對秦始皇編造的托辭,還記載了徐福再度出海攜帶了穀種,並有百工隨行。這次出海後,徐福來到「平原廣澤」,他感到當地氣候溫暖、風光明媚、人民友善,便「止王不來」,停下來自立為王,教當地人農耕、捕魚、捕鯨和瀝紙的方法,不回來了。「淮南衡山列傳」與「秦始皇本紀」稍有不同,稱徐福並未開始就帶數千童男童女入海,而是尋訪仙家多年未果的情況下,再度出海時率數千童男女出海。
關於徐福所要尋訪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史記》「封禪書」只是說在渤海中,即海州灣以北的海,並不能確定具體位置。而平原廣澤在何處,更是不能考證。
《三國志》
《三國志》「吳書·吳主權傳」、《後漢書》「東夷列傳」也有提及徐福東渡之事。《三國志》提到了徐福到達亶洲(一作澶洲)並滯留不歸。在《三國志》的記載中,亶洲與夷洲在同在中國外海的東南方向,並相距不遠。有人認為夷洲就是臺灣,亶洲就是日本,與倭國是一個地方的兩個名字。《三國志》「魏志倭人傳」記載倭國「計其道里,當在會稽、東冶之東」,說明那時候中國人認為倭國在中國外海的東南方向。《後漢書》也是同樣的記錄但說東鯷人是他後人。
《義楚六帖》
到了五代的後周時,濟州開元寺僧人義楚在《義楚六帖》(又稱《釋氏六帖》)的卷二十一「國城州市部」的「城廓·日本」中,首次明確提到徐福最終到達的是日本(也叫倭國),今日的日本秦氏(日本古代渡來豪族)為其後代,仍自稱秦人。並說徐福到達後,將富士山稱為蓬萊。此為目前所知最早明確指出徐福滯留不歸之地是日本的中國文獻。不過有觀點認為,義楚的記載很可能和日本的傳說有關。因為義楚有一個日本醍醐天皇時代的僧人好友叫寬輔(法號弘順大師,927年到達中國),義楚沒有到過日本,關於富士山的記載很顯然來自他的日本好友的說法。

File:Jofukukoen02.jpg

山東徐福下海處的雕像
《日本刀歌》
宋代歐陽修的《日本刀歌》明確指明徐福所滯留的地方就是日本,並且認為徐福東渡時攜帶了大量的典籍,才使得在中國遭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典籍在日本得以保留。但是這種說法的真實性難以考證。1339年日本南朝大臣北畠親房所著《神皇正統記》將此事作為信史記錄,稱「孔子全經唯存日本矣」。
《神皇正統記》
日本最早出現的徐福東渡到日本的記錄是1339年日本南朝大臣北畠親房所著《神皇正統記》,但是這只是中國的臆測,因為上面並未說徐福。而成書於8世紀時的日本典籍《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只提到了個別秦朝人到日本交流的情況,沒有徐福東渡的記載。有觀點認為這是因為中國8世紀時尚未明確提出徐福東渡所到之地就是日本。最早提到徐福的是源隆國的今昔物語。
日本人認為徐福在日本的紀州熊野的新宮(今和歌山縣新宮市)登陸,目前當地還有徐福墓和徐福神社,每年11月28日是祭祀徐福的日子。在日本徐福的傳說中,日本人認為徐福帶來了童男童女、百工、榖種、農具、藥物及捕鯨技術和醫術,對日本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尊徐福為「司農耕神」和「司藥神」。和歌山有一熊野速玉大社與徐福有關。佐賀也有一座金立神社以他為主神。
關於徐福的去向

徐福渡海帆船的浮世繪
有以下幾種說法:
日本說
來到日本,是為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在考古研究中,結合「欠史八代」的疑點,在證明這九代天皇存在之前,這種說法不失為一種看來合理的說法。日本現有徐福墓,但成立年代頗晚,當是後世徐福來日傳說傳入日本(註:[2])附會所建。又,徐福墓數量過多,如楊貴妃墓,前前後後有數十座,徒增疑點。歷史上率先提出日本開國神武天皇為中國人的是中國清代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5年)駐日公使館一等書記官黃遵憲。他在所著《日本國志》一書中指出:「至徐福之事……今紀伊國有徐福祠,熊野山有徐福墓,其明證也。日本傳國重器三,曰劍、曰鏡、曰璽,皆秦制也。君曰尊,臣曰命,曰大夫、曰將軍,又周秦語也。自稱神國,立教首重敬神;國之大事,莫先於祭;有罪則誦禊詞以自洗濯,又方士之術也。崇神立國,始有規模,計徐福東渡已及百年矣,當時主政者,非其子孫殆其黨徒歟?至日本稱神武開國基,蓋當周末,然考神武至崇神,中更九代,無事足記,或者神武亦追王之辭乎?」,這說法三笠宮崇仁親王也同意[3]。
成為日本人的祖先。據『日本國史略』提到:「孝靈天皇七十二年,秦人徐福來。(或云,徐福率童男女三千人,齎三墳五典來聘。福求藥不得,遂留而不歸。或云,止富士山。或云,熊野山,有徐福祠。)」說徐福帶童男童女來日本修好,貢上三墳五典而尋求仙藥,然而不得仙藥,只等定居下來。在『富士文書』中則提道徐福來到日本,協助當地農民耕種,帶來一些新的技術。然而『富士文書』一般被學界認為是偽書。
日本官方為紀念徐福之偉績,曾在很長一段時間舉行相關祭祀活動,從宇多天皇到龜山天皇由天皇主祭徐福達80多次,直到明治維新才停止。和歌山新宮市每年11月28日也慶祝徐福東渡,1980年他們慶祝徐福來日2200年。金立每五十年有一次徐福大祭。[4][5]
美洲說
中華民國南京古物保存所、前暨南大學及輔仁大學教授衛聚賢認為徐福去了美洲,他在《中國人發現美洲》考證:「美洲特產四十多種動植物礦產為先秦人民所知」。[6] 衛聚賢研究吳人《外國圖》「亶洲去琅琊萬里」,得出亶洲是美洲而不是日本,他還提到現在美國檀香山還有中國篆書刻字的方形岩石,舊金山還有中國篆文的古箭。
琉球群島說
到了琉球群島。
渤海灣說
只是到了渤海灣中的一個小島。
失蹤說
於大海上遇到風暴失蹤。
台灣說
到了蓬萊仙島,就是現在的台灣。

=============================

遣使求仙-徐福/徐市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刀幣齊國日本/燕國與齊國(日本)/徐福就是日本的開國者神武天皇仲田玄/日本皇室乃齊國國王田氏後裔,徐福東渡是為保存齊國實力/(天皇為田齊王室後裔):仲田玄——日本第一代天皇(田氏之祖——敬仲田完)(臨淄人都知道敬仲,日本第一代天皇名字仲田玄,稱作神武天皇,這個名字與敬仲田完太接近了,如此的相似度,絕非偶然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日韓共尊中國齊文化 祭祖姜太公和徐福/齊桓公問管仲-三不歸/齊國經歷了姜、田兩姓執政,歷時八百餘年,創造了輝煌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研究齊文化必須研究姜姓和陳姓文化/牛郎織女、嫦娥奔月、孟姜女哭長城/齊文化是中國“失落了的海洋文明”/從《封神榜》上走下來並以“願者上鉤”自居的姜太公姜子牙。韓國人尊稱他為國父。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徐福墓徐福廟和徐福神社,每年11月28日是祭祀徐福(神武天皇)的日子-日本傳國三神器,曰劍、曰鏡、曰璽,皆秦制也/絶海中津1334-1405年1368年渡海赴明朝-津野氏一族,是日本南北朝時代至室町時代前期的禪僧、漢詩詩人。道號絶海,多數人稱堅子、蕉堅道人,法名中津。與義堂周信並稱-五山文學的雙璧/學者研究認為徐福是客家人,也可能是最早移民到日本🇯🇵的客家人,其所率童男🙍‍♂童女🙍‍♀也可能是客家人,在日本的客家人之間流傳著『徐福即是渡日客家鼻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有歷史証明日本人的祖先是來自南太平洋島嶼的民族他們的言語與日本文相似尤其日本高山的土著”天人”其習俗輿南太平洋島民相同.,
長期以來,很多日本人都被教育以相信他們的祖先中有一位中國人——徐福。然而,DNA檢測結果揭示他們并非徐福的后代,這一消息對日本人關于自身身份認同構建的方面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日本祖先 https://bit.ly/3QUJ7GB

徐福廟/1969梁紹英從台灣屏東去日本和歌山縣蓋徐福廟/徐福徐福廟/1969梁紹英從台灣屏東去日本和歌山縣蓋徐福廟/徐福徐福廟/1969梁紹英從台灣屏東去日本和歌山縣蓋徐福廟/徐福徐福廟/1969梁紹英從台灣屏東去日本和歌山縣蓋徐福廟/徐福徐福廟/1969梁紹英從台灣屏東去日本和歌山縣蓋徐福廟/徐福徐福廟/1969梁紹英從台灣屏東去日本和歌山縣蓋徐福廟/徐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