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湖口新豐唯一的客家敬字亭/新豐扶雲社孔聖亭/1877年原本設在湖口鄉的孔聖亭,因土地徵收闢建為新竹工業區,民國74年間遷入新豐鄉青埔村竹117線道路旁--也是新竹縣市三座現存惜字亭最大而保存完整且持續祭祀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tdWJc6

敬字亭/字神倉頡/桃園縣內五大惜字亭-五福宮前的敬字亭,齋明寺的惜字亭,龍潭聖蹟亭,中壢聖蹟亭位於新街國小,蓮座山觀音寺敬聖亭「奎星樓」,奉祀:文曲星君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FL1FAh
敬字亭又稱為惜字亭、敬聖亭、聖跡庭、字紙亭、字紙爐、是專門用來焚化寫有文字的廢棄紙張或是書籍的亭爐/惜字簍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44mrvN
新竹縣三座敬字亭/惜字塔又名惜字樓、字紙樓、字型檔塔、聖跡亭、敬字亭/敬惜字紙的習俗曾經給社會帶來醇厚的文明與道德風尚。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9nM4Wm
最美敬字亭/1890年佳冬村佳冬聖蹟亭/客家人因「晴耕雨讀」的濃郁觀念,重視教育、崇尚知識將字紙視為古聖賢的智慧結晶,不可任意丟棄或踐踏/惜字亭又稱敬字亭、聖蹟亭,敬惜字紙觀念,寫過字的紙張收集火化成灰,尊名『聖蹟』,再擇日以八音恭送入溪流。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zO68M7

筆塔/「樟腦紛爭」/樟腦戰爭1868年/梁元桂(1868年)任台灣府知府並兼任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按察使銜福建分巡臺灣兵備道-----查詢  臺灣府知府----查詢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UqOtWQ


惜字塔,亦稱為惜字樓、焚字庫、字庫、焚紙樓、文風塔、文峰塔、敬聖亭,在台灣多稱為聖蹟亭(惜字亭)[1],客家地區稱敬字亭[2],琉球稱為焚字爐(琉球語:フンジルー)。與用於燒金銀紙的金爐不同,惜字塔是用於燒毀書有文字的紙張的地方,是古代文人雅士「敬惜字紙」理念的體現之一,亦有崇敬倉頡、文昌帝君的意義。
受科舉制度影響,古人認為文字是神聖和崇高的,寫在紙上的文字,不能隨意褻瀆。即使是廢字紙,也必須誠心敬意地燒掉。《二刻拍案》卷一開篇詩曰:「世間字紙藏經同,見者須當付火中。或置長流清淨處,自然福祿永無窮」[3]。
惜字塔依史料所載始建於宋代,到元明清時已經相當普及。惜字塔通常建造於場鎮街口、書院寺廟之內、道路橋樑旁邊。有些大戶人家亦在自家院內建有惜字塔。武平城北李氏宗親理事會2004年3月編修的《李氏族譜》中記載,清朝中期李氏先祖已有敬字惜紙的風尚,「居恆敬惜字紙,拾即焚爐,其崇文愛士,已見一斑」,而且經常性地到縣試考場撿拾字紙,「每值縣試,必親送子弟入校場,後提筐至各號拾字紙焚於庫內,其敬惜字紙如此。」[4]。有些塔龕中供奉倉頡、文昌、孔聖等神位,並配以相應的楹聯與吉祥圖案。惜字塔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LP3oGC
-----------------------------------
敬惜字紙是中國文化傳統理念之一,也傳到受中國儒家文化影響的漢字文化圈其他地區。在科舉制度的影響下,出於對文化與文字的崇敬,古人認為應當對字紙,即寫有文字的紙張表示尊敬和愛惜。清朝以後,也參雜了宗教信仰和仕子對功名的追求[1]。敬惜字紙的傳統與文昌帝君信仰有密切關係[2][3],顯示出科舉社會中士大夫階層的重要地位。
表現
敬惜字紙的傳統在宋代已經出現。寫有字的廢紙不可隨意丟棄踐踏、糊窗封壇或與其他廢物混雜,而需丟入字紙簍,專門收集後焚燒成灰,成為字灰,收集起來。每隔一段時間,便開壇祭造字之倉頡,然後將字灰送至大江大海,稱為「送字灰」或「送字紙」[1]。相應地,亦出現了專為焚燒字紙的「惜字塔」,以及專門收集字紙舊書加以焚化的惜字會。清朝有大量的《惜字律》,勸人敬惜字紙。各類佛經以至筆記小說都有勸諭惜字紙的故事。清《惜字律》的主要著眼點是「敬惜」寫出或印出的文字,然也有刻本更側重於勸導人們在寫字時要下筆矜慎,不要損害別人,如清光緒十年刻本《惜字新編》。
惜字塔
惜字塔又名惜字樓、字形檔塔、聖蹟亭、敬字亭等等,見於漢地和琉球,用於將收集的廢紙殘書焚燒。
惜字律
明清時期開始出現勸人敬惜字紙的勸善書,大多名曰《惜字律》,如清光緒十三年的刻本:《文昌帝君惜字律》以及《文昌惜字功過律》、《惜字新編》、《惜字征驗錄》等。其中結合佛教因果報應的理念,加傳言以舉例。如《惜字律》便分「敬字紙功例」和「慢字紙功例」分述惜字紙的善報和怠慢字紙的惡報[4]。《文昌惜字功過律》則分「惜字功律二十四條」及「褻字罪律二十九條」,如「平生偏拾字紙至家,香水浴焚者。萬功。增壽一紀。長享富貴。子孫榮貴。」、「見人作踐字紙。能以素紙換焚。或以他物換焚者。五十功。百病不生。轉禍為福。」、「生平不輕筆亂寫,塗抹好書者。十功。永無凶事。」,「字紙糊窗墊,褙屏表書者。定冤枉不明。」、「己身不敬字紙經書。又不訓教子弟,遞相輕侮者。一百罪。惡瘡遍體。生癡聾暗啞。」之後又有「惜字懈災」、「埋葬字灰子孫顯貴」、「污褻字紙致遭兵燹」等各色事例,說明敬惜字紙之重要。
除此之外,各類佛經、家訓以至筆記小說,都有類似的勸諭故事。著名的有宋人王曾因其父「敬惜字紙十幾年」而成宰相之事:「王沂公名曾,其父見字紙遺墜,必掇拾,以香湯洗而燒之。一夕,夢至聖拊其背曰:『汝何敬重吾字紙之勤耶!恨汝老矣,無可成就,當令曾參來生汝家,顯大門戶。』果生沂公,因名曾。狀元名相。」又如《西湖二集》中的第四卷《愚郡守玉殿生春》,講述宋宰相趙雄少時愚魯,因靠敬惜字紙而能踏身仕途。
惜字會
有些地方組織有惜字會(或文昌會)勸人敬惜字紙[5],人們自願義務上街收集字紙。也有的由地方政府、大富人家或祠廟宮觀出資雇專人收集。除每日僱人沿街收取外,每月還定期收買各種廢紙、舊書、淫書,然後匯總火焚或投入江中[6]。
字紙祭
臺灣高雄美濃地區廣善堂自1920年起於每年農曆元月初九與聖蹟會結合舉辦「字紙祭」,以客家八音帶領群眾至美濃溪畔將經燃燒之字紙灰燼後傾倒入河水中,透過河神將崇敬心意上達天聽。[7][8][9][10]
百衲屛
朝鮮古代士人會將寫剩下的紙片收集起來,寫成不同作品並交融起來,將數十件紙片作品拼成一個屏風,叫百衲屏[11] 。


敬字亭儀式;集字紙灰、繞行恭送、河海釋放、

--------------------------------------------

2016-07-31_00011

2016-07-31_00010

王天君
道教
王天君,又稱王靈官、隆恩真君、豁落靈官,是道教鎮守山門之神,雷部、火部天將及護法神。額間一目,以鐵鞭為武器。扶鸞的信眾則時常稱之為王恩主,與關帝君、呂祖師、岳鄂王、張灶君、合稱為「五恩主」。
簡介
相傳,他在到了宋代拜薩守堅真人為師,成為道教護法神,與馬靈官齊名。
明、清所出的薩守堅、王靈官傳記中,稱王靈官姓王名善,為湖南湘陰之地方境主神或城隍,後被薩守堅收作部將。《燕都遊覽志》謂:「永樂間有周思得者,以『王元帥法』顯京師。元帥者,世稱靈官,天將二十六居第一位。」
明宣宗封王靈官為「隆恩真君」。明清道教宮觀常以王靈官為護法神,道觀內或山門前塑其像,通常為紅面赤髮,披金甲,持金鞭。
相傳,王靈官忠心赤膽、無私無畏,人讚以「三眼能觀天下事,一鞭驚醒世間人」。
文學作品中的刻畫
《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天宮時,王靈官曾使鞭相敵,雙方戰得不分上下。
四大護法元帥
主條目:四大護法元帥
相傳玄天上帝有「三十六位天將」護法,以四大護法元帥為代表,四大元帥組合頗多樣,王元帥頗常見。可以包括了溫元帥、康元帥、殷元帥、馬元帥、殷元帥、趙元帥、李元帥、王元帥、張元帥、蕭元帥、劉元帥、連元帥等。

2016-07-31_000082016-07-31_000072016-07-31_000062016-07-31_000052016-07-31_000042016-07-31_000022016-07-31_00001  

西元1987年--天運丁卯年

--------------------------------------------------

惜字如金

自從盤古渾沌開分定五行化三世間美事千千萬唯有惜字第一關
上古無字多少苦結繩耑記好艱難天看人間無文字倉聖化現轉塵凡
倉聖造字多辛苦孔聖製書傳人間文昌帝君來改正流傳天下選文才
字深才廣做高官字淺無少畢業才三教經書字中出僧道習字誦經懺
街頭巷尾拾字紙富貴榮華惜字來開店交易全靠字包裹物件須當改
舟航商貿皆要字肩挑買賣無字難各國消息信可通萬里文書一紙來
相命測字○算命靠字吃飯傳後代識字均皆稱先生不識字者求人難
天下人民仔細看輕賤字紙弗應該古語一字值千金字紙不可拋開來
只有惜字功德大敬惜一字免三災不論富貴勤敬惜愚人能化智慧開
拾得垃圾桶內字勝如燒香到靈山若還有人能敬惜自然災退福星來
倘能勸利惜字會福壽綿綿子孫繁現今印刷各項事字紙增多數千倍
惜字不用錢與力何必忍心糟蹋堆當年粵匪踐踏字以致殺盡滅此類
敬事祇有數千年世間豈有不曉哉天使聖人造就字成字一筆不能明
○○○○現存世能否茵茵把心回各將字紙互相勸勝於念經吃長齋
○○○○進江中免得狼藉飄塵埃奉勸國民人人信家家戶戶無人毀
○○○○○子孫卻病延年功萬代

惜字鑪
天運丁卯年二月
敬惜字紙 功德無量
觀音寺敬建

-----------------------------------------

年代對照表 - http://goo.gl/mKgnrb
年代對照表 2 - http://goo.gl/JCJHyL

寺名
五指山觀音寺

電話 03-5801429
地址 新竹縣竹東鎮瑞峰里4鄰94號
主供 觀世音菩薩(觀音佛祖) ;
開創者 甘乾真
寺院別名 五指山觀音禪院
創建時間 清宣統二年;日本明治四十三年(1910)
結束時間 弘法中(2010)
寺院歷程
五指山觀音寺(1910-2010)
基本資料提供 內政部民政司 (2004年資料 )
寺院簡介

   「觀音禪寺」位於海拔一千多公尺的五指山上。五指山峰峰相連,遠望如龍之背,傳說中的五指山是一條活龍,頭尾處於何處,至今仍然是個謎,也是一般隱士所津津樂道之事。而禪寺的位置正處於中指之下,所以,身在觀音禪寺,觸目皆是山林,嵐的圍繞身邊,其悠哉遊哉,真可謂:「只緣身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觀音禪寺」建於昭和二年,於今已有七十年的歷史了。廟宇本身並沒有真正的沿革,多年來只靠口傳口的方式來說明禪寺的年代和住持。

    據說,最原始的「觀音禪寺」是由兩位比丘辛苦化緣而建的,繼而,來了兩位和尚靠沿街托缽建了左邊的廟〈亦是現在廟的大殿〉,最後,在家居士林祖西在右上方又建了一座廟:但是,因為堪輿為認為此地不宜建廟,只好改成現在的宿舍禪房。直到民國六十年,現在的師父來到了這裡,從此「觀音禪寺」成為退休榮民帶髮修行的所在了。

    「觀音禪寺」是「臨濟宗」的參禪所在地,臨濟宗以苦修為主,龍師父一行人首重於靜坐參禪,對出家禮儀並不在意,十年來的山居野趣。禪定悟道的生活使得他們返璞歸真,且真正體會到一草一木皆為宇宙之真理。

    「觀音禪寺」在民國七十年以前,還是木造的平房,有著苔痕的階梯,及長滿小草的屋頂。然而「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優美意境,卻是引起風濕的導火線。原來,山中多霧氣,彌漫在木房四周徘徊不去,濕氣重,久而久之,身體稍弱的人就會染上風濕,有些因承受不了而打退堂鼓,回到山下食人間煙火去了。

    龍師父一行人十年來就在這種環境下苦修禪定,早課的晨鐘,晚課的暮鼓,身未出家,心卻是出世的胸懷,把禪寺整理得有條不紊,園中花木翠綠,林中奇石奧妙,使得朝拜的香客們真彷彿達到了另一個世界。塵俗兩忘,寧靜之心油然而生,留連忘返的香客,徘徊久久不忍離去。

    或許是龍師父一行人的虔誠苦修感動天了吧!民國七十年的正月,禪寺中突然來了一位老太太,姓苗,台北市人,從事餐飲業,自稱是台北市民權東路「行天宮」的信徒,於前些日子,經菩薩託夢指示要在此達一座廟。

    老太太尋尋覓覓了一個多月,終於找到了五指山的「觀音禪寺」,她認為,菩薩指示的是這座廟準沒錯。於是,得到了龍師父的首肯,立刻大興土木,把原木濕氣重的木房拆掉,建了最具現代設備的禪房及餐廳,把原本是平房的大殿,建成了二層金碧輝煌的大樓,並有著飛簷及雕樑玉砌的華麗屋頂。如今的寺貌一改往昔,乾淨清爽,舖著高級瓷磚的地板,寬大的廚房,現代化的衛浴設備,一切均已脫胎換骨。在這山野之中,屹立著這座紅白相間的禪寺,並廣開方便之門,廣度天下蒼生,過去的已復不在,只有把握現在才是真的。龍師父似乎還懷念過去木房的優美情境,對現在文明的建築,其心情卻也難以釋懷,唏噓之聲此起彼落。

    他認為,現在的建築頗具現代化,誠然方便;但是,許多美好的舊觀,卻因沒有商妥而遭受了破懷,真是可惜!後人想見往昔的舊跡,卻是不可能了!

    五指山雲霧四繞,氣氛宜人,位在海拔一千多公尺的高山頂上俯瞰,只見千重山、萬重山,層層相連,不知盡頭是何處,由於它特異的山林氣質,常是台大、清大森林系學生搜集標本的好所在。

    此山以蕨類、針葉林為多。由下而上,而搜集到不同種類的植物千餘種。暑期中,常有學生住於觀音禪寺,就近研究特殊的山氣及植物。

    蘭花於此山中方可尋見。其中尤似螃蟹蘭為主。在觀音禪寺的出口處有一戶人家,終年培養螃蟹蘭,園中排列整齊的蛇木,整齊劃一的掛在空中,構成一幅奇特的景觀,令人玩味無窮。

    觀音禪寺的本身,似乎就是一個植物園,各種花草生長茂盛,綠油油,紅花花的一片,若問禪師其種花之道,答曰順其自然而已!處在這片「花花綠綠」的世界,如何能「靜」?對凡夫俗子的我們來說,這畢竟是太難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千世界,一切皆幻,面對真實的一切,佛作如是觀。

    「觀音禪寺」的奇石最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地方。

    據聞在奇石中曾見貝殼化石及魚的化石,可知五指山在多劫前曾是海底,真是滄海桑田。

    禪寺四週的石頭有千百個,其中以右側的大石最為矚目。龍師父說,此石乃是龍吐的珠,因為五指山本身乃是一條活龍,此石為龍吐珠。但曾幾何時,此珠被人挖了一個大洞,做為供奉神明的石室,因此,也破壞了風水。也有人稱此石為印石。

    「觀音禪寺」的左側有文房四寶俱足的石頭。其中有塊大約一丈的石塊上寫「五指山」三個紅色大字。此石為「硯」,石上有一潭水,終年不乾,且清澈如鏡,此為一奇。按著,硯旁邊有紙、筆、墨等石塊。

    在園中則有石獅、石虎、石象,一切皆依其形而命名。由於,建廟工程的忽略,如今,許多已遭破壞,若無經人介紹說明,難能知道此石的原意。

    一切石頭皆有文采,如:生花妙筆、清獅百祥,文房四寶,皇帝玉璽、龍吐珠……等。

    禪寺旁有一個大水池子,名為「放生池」,池中有許多善男信女放生的魚,在這山野之中,應該是高枕無憂,魚兒可以過著其快樂的水中生活,誰知,竟有遊客趁夜色偷釣池中魚欲煮而食之,幸好,及早被禪師發現,魚兒才免遭一劫。

    放生池旁本有兩個柱子,柱子之間本有階梯拾級而上——其可至最原始的廟宇。如今,柱子只剩一根,階梯因草蔓已不復見,廟宇也被拆了,放眼望夫,只見荒草一片,這可應了金剛經的一句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在民國六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有全台十二勝景的選拔賽,結果「觀音禪寺」乃是於全島十二景中排名第七位。

    此景此勝,屬山靈之美,感禪寺之氣,天靈地保,因緣聚會,相信不久的將來,江山代有人出,繼續弘揚佛法,為般若的大智慧開啟一扇菩提之門。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三〉桃竹苖地區〈上〉》菩提長青出版社,1990年,p.124
--本文經著作人同意許可,僅可於台灣地區做非商業性之授權使用。

北埔金龜岩步道、猴洞步道.jpg@13-07-27北埔金龜岩、猴洞步道北埔五指山.jpg@13-07-27北埔金龜岩、猴洞步道

-------------------------------------------------------

Here is my location
24° 55' 51.81264" N 121° 0' 48.1681" E
, 新豐鄉, 新竹縣 台灣
https://www.google.com/maps/place/24.931059065558806+121.01338002830744

P_20161203_125948_1_pP_20161203_130024_1_pP_20161203_130809_pP_20161203_130812_pP_20161203_130924_1_p  

--------------------------------------------------------

--------------------------------------------------------

【文史】倉頡造字與民間惜字習俗 | 大紀元 - http://goo.gl/Ll2NTO

倉頡造字與民間惜字習俗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
中國一度盛行一個風俗,就是對寫有文字的紙特別珍惜,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都遵循一種規則:寫有字的廢紙不可隨意丟棄和踐踏,要將它們收集起來,焚燒成灰,稱為「字灰」。每隔一段時間,人們就要開壇祭祀造字的倉頡,然後將字灰送至大江大海,稱為「送字灰」或「送字紙」。那個時候,中國各地都建有專門焚燒字紙的「惜字塔」惜字塔又名惜字樓、字紙樓、字型檔塔、聖跡亭、敬字亭等等,用於焚燒收集的廢紙殘書。敬惜字紙的習俗曾經給中國帶來醇厚的文明與道德風尚。

倉頡造字

中國文字起源於倉頡,是神對人類的最大恩典之一,是給人的最珍貴的恩賜,文字是非常神聖的。

《淮南子‧本經訓》記載:「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西漢末年的《春秋元命苞》也稱,倉頡造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為潛藏。」

文字傳給人類之時,引動「天雨粟,鬼夜哭」的景象,可見文字的力量非同小可,具有驚天動地的神奇內涵。

《歷代名畫記》作者、唐代畫家張彥遠(公元818—907年)認為,倉頡造字引發如此異象,是因為文字深藏造化的奧秘,可以洞悉萬物包括隱形的精靈的形態,有了文字之後,「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倉頡是誰?史料記載,倉頡號史皇氏,是軒轅黃帝的史官,他生有異相,頭上長著四隻眼睛。唐人張懷瓘所著《書斷》說,「古文者,黃帝史倉頡所造也。頡首有四目,通於神明,仰觀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像,採乎眾美,合而為字」。這是說,倉頡天生睿德,生有四目,具有跟神明溝通的本領,抬頭可以看到奎星圜曲的形狀,低頭可以觀察龜殼的紋理及飛禽走獸的足跡。於是依其類像之形首創文字,被尊奉為「文祖倉頡」。倉頡創造的文字,被後人稱作「上古文字」。


俯察龜文鳥跡之像,採乎眾美,合而為字。(志清製圖/大紀元)
西晉皇甫謐所撰《帝王世紀》則說,「黃帝使倉頡取像鳥跡,始作文字之篆,史官之作,蓋自此始。記其言行,冊而藏之,名曰書契。」這裡是說,倉頡不僅創造文字,還是歷史編纂的創始人,中華民族從有文字之初,就開始記述歷史,所謂「天啟神授史詩直筆撰寫信史」,記載歷史成為文字的第一個功業。自漢代,「隔代修史」的傳統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有著連續而準確的信史的國家。

中國敬惜字紙的傳統

對於字紙的敬惜,出自傳統文化對神的尊敬與敬畏。文字是神傳給人類的特殊禮物,是神聖的,內含上天造化之秘,是開啟人類智慧、溝通天地萬物的瑰寶,不可等閒視之。

《文字訓》寫道:「夫片文隻字,皆仙佛之經書。寸楮微言,悉聖賢之名諱。天朝地府,一字貴若寶珠。」

《曾子勸敬惜字紙》一文寫道:「盍聞古聖人製成文字。封面龜形,而分鳥跡,是文字也。深有益世道人心。固人人不可不知,亦人人不可不敬也。士而無字,讀書奚可以學。農而無字,四時奚可以耕。商而無字,貿易奚可以通。工而無字,藝術奚可以精。字紙乃聖人之血脈。」

正是因為這種認識,古代的讀書人家,都會設字紙簍,專門存放有文字的廢紙。字紙不能隨便丟棄,處理廢棄的字紙有很多講究。這些字紙要保持清潔,不能有贓物污穢,等積聚到一定數量,就要將這些字紙放入字紙爐中焚化,並將灰燼深埋入土或送入江河湖海的流水之中

中國「敬惜字紙」的風俗,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宋代有一個狀元宰相,名叫王曾,連中三元,封沂國公。


王曾的殿試試卷(網絡圖片)
所謂「連中三元」,是指鄉試第一名的「解元」,會試第一名的「會元」,殿試第一名的「狀元」。連中三元者甚少,宋代考中三元的,只有三人,王曾是繼孫何之後第二個連中三元的狀元。王曾為甚麼能夠連中三元並擔任宰相呢?一些史料記載稱,這些都是敬惜字紙積累的功德。

明代著名學者劉宗周《人譜類記》記載,「王曾之父生平見字紙遺棄,必拾而以香湯洗之,然後焚化。一夕夢至聖撫其背曰:『汝何敬重吾字之勤也。恨汝老矣,無可成就,當遣曾參來生汝家。』未幾生一男即沂公也。三元及第,為宋名相。」

這裡是說,王曾的父親平生珍惜字紙,看到被丟棄的字紙,一定會拾回家裡用香湯沖洗乾淨,晾乾後焚燒成灰。某天夜裡,王曾父親夢見孔子拍著他的肩背說:「你如此敬重上天造的字,可惜你年紀大了,不能成就功名,我會派我的學生曾參托生你家,替你光大門楣。」沒多久,王家果然生了一個男孩,因感夢中之語,為孩子取名為曾。王曾長大後參加科考,連取解元、會元、狀元,後官居宰相,封沂國公,傳下一段歷史佳話。

明代學者郎瑛的著作《七修類稿》也有關於宋代狀元宰相王曾因父親敬惜字紙獲得善報的記載。

到了明清時期,這個風俗已經深入人心,出現了一些專門勸人敬惜字紙的文章。如《惜字律》,要人們敬惜寫出或印出的文字,同時勸導人們在寫字時下筆要謹慎,不要損害別人。而《文昌帝君惜字律》、《文昌惜字功過律》、《惜字新編》、《惜字徵驗錄》等,均講述敬惜字紙的善報和怠慢字紙的惡報。《文昌惜字功過律》具體講述了惜字的二十四條功律和毀字、褻瀆文字的二十九條罪律。例如,「平生偏拾字紙至家,香水浴焚者,萬功。增壽一紀,長享富貴,子孫榮貴。」「生平不輕筆亂寫,塗抹好書者,十功,永無凶事。」惜字還可以解災,「埋葬字灰,子孫顯貴」。

相反,不敬惜字紙會有不好的報應。如《惜字訓》就說,「污一字促壽一日,踐一字削祿一朝,千以歲除,萬以紀奪,重則子孫全絕,輕則兩目皆盲,子女產厄,男子夭折」「污褻字紙致遭兵燹」等。

到了清代,記載的敬惜字紙獲得善報的實例也多起來。

清代蘇州有「彭宋潘韓」四大家族,居首的彭家非常繁盛,據說就與惜字有關。彭定求的祖父重視惜字,後來彭定求大魁天下、高中狀元。彭定求還建惜字會,僱人廣收字紙,每年焚灰計兩千餘斤,後來他的孫子彭啟豐又高中狀元,子孫科第連綿。

蘇州有個吳探花,名蔭培,號穎芝,是清光緒十六年庚寅恩科殿試一甲第三名進士,欽授翰林院編修,官至貴州鎮遠府知府。吳探花對於惜字善舉,也是身體力行的,每當看見路旁被遺棄的字紙,他會不嫌污穢親自撿拾。

清人梁恭辰的《北東園筆錄》記載了一個因惜字獲報的故事。清代福建浦城有個叫陳蓮航的秀才,本是福州人,帶著兒子到浦城來教書,他敬惜字紙,每天都和地方聘請的專門撿拾字紙的工人交接,把收集來的字紙焚毀。某天,陳蓮航的兒子突然癲狂,從家裡跳躍而出,不知所終,家人朋友幫忙到城外溪邊找了一個晚上都沒找到。夜深時分,一個專門撿拾字紙的工人在城裡看到陳蓮航的兒子,於是就把他帶到旁邊的一所道觀裡,另外派人到陳家通知。陳蓮航第二天凌晨趕到道觀,兒子的瘋疾也好了。人們都說這是陳蓮航的惜字之功,因為若是不獲收留,陳蓮航的兒子在瘋癲的情況下很有可能遭遇意外;而陳蓮航若是不倡導惜字,不與撿拾字紙的工人每天交接,工人也不知道瘋癲的就是陳蓮航的兒子,即使遇到了也未必會搭理。兒子平安無事,正是陳蓮航敬惜字紙的善報。

遺跡和影響

 

直到今天,中國各地可能還能見到古人因惜字而留存的遺跡。貴州獨山奎文閣外的藏字塔,就是供當時讀書人焚化字紙的「惜字爐」;位於嘉興南湖的倉聖祠,就是光緒時「惜字會」的所在地;在四川各地,都有不同時期修建的字型檔,洛帶古鎮字型檔塔為清代所建,此外崇州街子、合江佛寶、蒲江西來等古鎮和綿陽李白讀書檯都有惜字遺存。

蘇州東山方志名人館內有塊「惜字碑」,記載了清嘉慶年間東山諸老在惠安堂舉行惜字會的情形;蘇州平江實驗學校大成殿內,有一塊咸豐八年的惜字碑,是蘇州府知府禁止將字紙再造為還魂紙的禁令,要求城鄉各學校、各善堂善局、各廟宇道院等,分地段擔負起押收字紙的責任,避免字紙被隨意倒賣處置;蘇州閶門外西園戒幢律寺旁,至今還能看見一座取名「惜字寶庫」的建築。


北碚東陽清代字塔——惜字藏塔(網絡圖片)
惜字能夠獲取神祐,各地文人紛紛組建惜字會、惜字社等。讀書人不但身體力行,出資刊印善書、善文,免費分發,還聘請專人走街串巷、挨家挨戶收拾字紙,送到惜字爐內焚化。清同治九年創建在蘇州胥門外的萬年惜字局,內供文昌帝君,庭前置焚化字紙爐一座,平時專收字紙。

中國敬惜字紙的傳統影響深遠,遍及海外、日本、東南亞等地。

劉伯驥《美國華僑史》記載,在三藩市文華社的牆壁上懸掛著題詞為「敬惜字紙神明顯悅」的鏡框,旁邊放置了許多書有「文華社字紙灰」標誌的灰色布袋,用來集裝字紙灰。在僻靜處建有焚化字紙的「聖爐」,相當於中國的「字庫」、「字紙亭」。社裡專門僱了工人,每天沿街收集字紙包括廢舊書報、手稿、文件等將字紙運往「聖爐」火化,然後將字紙灰裝入布袋,運送金門港口投之於海,非常認真,一絲不苟。華人社區看不見一張被人踐踏的字紙。

惜字的習俗曾傳到日本,清朝末年,日本建有惜字會。@#

【文史】倉頡造字與民間惜字習俗 | 大紀元 - http://goo.gl/Ll2NTO

--------------------------------

敬惜字紙是中國文化傳統理念之一,也傳到受中國儒家文化影響的漢字文化圈其他地區。在科舉制度的影響下,出於對文化與文字的崇敬,古人認為應當對字紙,即寫有文字的紙張表示尊敬和愛惜。清朝以後,也參雜了宗教信仰和仕子對功名的追求[1]。敬惜字紙的傳統與文昌帝君信仰有密切關係[2][3],顯示出科舉社會中士大夫階層的重要地位。
表現
敬惜字紙的傳統在宋代已經出現。寫有字的廢紙不可隨意丟棄踐踏、糊窗封壇或與其他廢物混雜,而需丟入字紙簍,專門收集後焚燒成灰,成為字灰,收集起來。每隔一段時間,便開壇祭造字之倉頡,然後將字灰送至大江大海,稱為「送字灰」或「送字紙」[1]。相應地,亦出現了專為焚燒字紙的「惜字塔」,以及專門收集字紙舊書加以焚化的惜字會。清朝有大量的《惜字律》,勸人敬惜字紙。各類佛經以至筆記小說都有勸諭惜字紙的故事。清《惜字律》的主要著眼點是「敬惜」寫出或印出的文字,然也有刻本更側重於勸導人們在寫字時要下筆矜慎,不要損害別人,如清光緒十年刻本《惜字新編》。
惜字塔
惜字塔又名惜字樓、字形檔塔、聖蹟亭、敬字亭等等,見於漢地和琉球,用於將收集的廢紙殘書焚燒。
惜字律
明清時期開始出現勸人敬惜字紙的勸善書,大多名曰《惜字律》,如清光緒十三年的刻本:《文昌帝君惜字律》以及《文昌惜字功過律》《惜字新編》、《惜字征驗錄》等。其中結合佛教因果報應的理念,加傳言以舉例。如《惜字律》便分「敬字紙功例」和「慢字紙功例」分述惜字紙的善報和怠慢字紙的惡報[4]。《文昌惜字功過律》則分「惜字功律二十四條」及「褻字罪律二十九條」,如「平生偏拾字紙至家,香水浴焚者。萬功。增壽一紀。長享富貴。子孫榮貴。」、「見人作踐字紙。能以素紙換焚。或以他物換焚者。五十功。百病不生。轉禍為福。」、「生平不輕筆亂寫,塗抹好書者。十功。永無凶事。」,「字紙糊窗墊,褙屏表書者。定冤枉不明。」、「己身不敬字紙經書。又不訓教子弟,遞相輕侮者。一百罪。惡瘡遍體。生癡聾暗啞。」之後又有「惜字懈災」、「埋葬字灰子孫顯貴」、「污褻字紙致遭兵燹」等各色事例,說明敬惜字紙之重要。
除此之外,各類佛經、家訓以至筆記小說,都有類似的勸諭故事。著名的有宋人王曾因其父「敬惜字紙十幾年」而成宰相之事:「王沂公名曾,其父見字紙遺墜,必掇拾,以香湯洗而燒之。一夕,夢至聖拊其背曰:『汝何敬重吾字紙之勤耶!恨汝老矣,無可成就,當令曾參來生汝家,顯大門戶。』果生沂公,因名曾。狀元名相。」又如《西湖二集》中的第四卷《愚郡守玉殿生春》,講述宋宰相趙雄少時愚魯,因靠敬惜字紙而能踏身仕途。
惜字會
有些地方組織有惜字會(或文昌會)勸人敬惜字紙[5],人們自願義務上街收集字紙。也有的由地方政府、大富人家或祠廟宮觀出資雇專人收集。除每日僱人沿街收取外,每月還定期收買各種廢紙、舊書、淫書,然後匯總火焚或投入江中[6]。
百衲屛
朝鮮古代士人會將寫剩下的紙片收集起來,寫成不同作品並交融起來,將數十件紙片作品拼成一個屏風,叫百衲屏[7] 。

---------------------------------------------------------------------------

文昌惜字功過律 - http://goo.gl/kPn3mk

文昌帝君惜字功律二十四條
⊙平生以銀錢買字紙至家,香湯浴焚者。萬功。增壽一

 紀。得享富貴。子孫賢孝。

⊙平生偏拾字紙至家,香水浴焚者。萬功。增壽一紀。

 長享富貴。子孫榮貴。

⊙多收字紙,字灰深埋淨地者。一千功。安樂不流離。

 子孫昌盛。

⊙刊刻惜字書文,偏傳世人者。五百功。永無是非。多

 生貴子。

⊙抄寫敬重字紙書訓,闔門令其珍惜者。三百功。子孫

 發達。

⊙見惜字文留示子孫,及己身敬信供禮者。百功。安樂

 無禍。

⊙化人銀錢,買字紙浴焚者。百功。壽增一紀。施財人

 永遠富貴。

⊙勸世人惜字。並焚怪異淫亂等書者。百功。本身增壽

 。子孫昌盛。

⊙僧道不以有字之幡幕作囊雜用。能自戒勸人者。五十

 功。德名光顯。

⊙見人作踐字紙。能以素紙換焚。或以他物換焚者。五

 十功。百病不生。轉禍為福。

⊙禁人不以字紙拭穢者。五十功。其人昌盛。

⊙凡人有難。或急或緩。見字紙必焚浴者,萬字十功。

 即得平安。

⊙勸人不以字紙及錢,放床褥下者。十功。一生永得平 

 安。

⊙偶遇穢處,見字紙即收起,不輕忽者。十功。一生平

 安。

⊙禁人馬上有文字及錢不騎者。十功。永得安樂。

⊙不以字紙及書,夾鞋樣。自戒內眷及勸人者。六十功

 。子孫智慧。不忤逆。

⊙勸人不以書字。置濕處霉爛。並扯碎毀踐者。十功。

 必得名壽。

⊙生平不輕筆亂寫,塗抹好書者。十功。永無凶事。

⊙刮洗器物門壁上字者。十功。眼目光明。

⊙讚揚敬字文為功德者。十功。獲福必多。

⊙見人以字紙封蓋葷臭器皿。換取浴焚者。十功。無惡

 事相遇。

⊙遇字紙污穢,漂淨水中。百字一功。免諸疾障。

⊙以字紙焚香爐中者。五功。得享吉祥。

⊙代人收採浴焚字。萬字一功。得享清福。勸人多惜報

 應如例。

 -----------------------------------------------------

文昌帝君褻字罪律二十九條
⊙將人錢買要浴焚之字紙,取用作踐者。一百罪。殀折

 。子孫貧賤。騙人買字紙錢,不買字紙焚者。一百罪

 。定然惡病夭折。

⊙己身不敬字紙經書。又不訓教子弟,遞相輕侮者。一

 百罪。惡瘡遍體。生癡聾暗啞。

⊙遇字紙焚處,踏踐撲滅收用者。八十罪。定生腫毒。

⊙家中破書廢紙,換碗換糖作踐者。八十罪。定生癡聾

 暗啞。

⊙家藏敬字書文,或拭穢並靡爛者。七十罪。多惡事無

 救。

⊙僧道以有字幡。作囊雜用者。六十罪。薄福受刑。

⊙以字紙包藥裹經書木魚器用者。五十罪。蒙蔽慧心。

⊙以字紙拭物拭几,及揉搓棄地者。四十罪。遭流離去

 智慧。

⊙勸善書惜字文,不信不傳者。三十罪。窮年窘迫。生

 不肖子。

⊙以經書字紙,放船艙底,並馬上騎坐者。十罪。生瘡

 受人欺侮。

⊙已身不敬字紙,反笑人者。十五罪。多遭橫非。

⊙以字紙漂污水,焚穢地者。十五罪。多目疾皆盲。

⊙以經書作枕頭,及以錢與字放床褥者。十五罪。窮苦

 受杖。

⊙以字紙引火打亮者。十罪。生瘡癬。

⊙見婦女剪字紙做鞋樣,為花墊盤盛盒,男子不禁止者

 。十罪。受官刑懲。

⊙字紙糊窗墊,褙屏表書者。定冤枉不明。

⊙以字紙嚼爛吐壁上,及扯碎作書撚者。十罪。爛唇。

 手生惡瘡。

⊙掩眛敬字紙功德者。十罪。不得吉祥。

⊙女眷以字紙書夾鞋樣,男子不禁止者。十罪。不得吉

 祥。

⊙婦女繡字於荷包,香袋、扇插、枕頭上,不行禁諭,

 及繫帶於腰間,枕臥褻污者。五罪。得暈眩拘孿疾。

⊙親筆亂寫。拋散不顧,及旋寫旋抹者。五罪。足生毒

 瘡。

⊙以字紙扇書啟插鞋襪者。五罪。足生毒瘡。

⊙以字號寫器物上,致人坐踐者。四罪。家店不祥。

⊙以不淨手檢閱經書者。三罪。生叉指瘡。

⊙以字磚墊路者。三罪。行事不順遂。

⊙於地上畫字者。三罪。多遇險阻。

⊙剜裁字跡者。一罪。多受驚。

⊙以字紙褙神像,拾納牆壁內者。一罪。雖有別功不錄

http://www.taolibrary.com/category/category62/c62088.htm

------------------------------------------------------------------------------------ 

文昌帝君惜字功過律 呂祖師著 - http://goo.gl/X5WK4P

文昌惜字功過律 @ 易仙&司香童子的部落格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goo.gl/bL6aFA

文昌惜字功過律


呂祖師諭
曾子勸敬惜字紙
季路夫子論敬惜字紙之功
文昌帝君惜字功律二十四條
文昌帝君褻字罪律二十九條
宥悔遂報例
惜字懈災
字灰安瀾
敬字大牌袪匪
埋葬字灰子孫顯貴
裸體畫報
污褻字紙致遭兵燹
拾字愈病
倡牌變人
食物印字報遭絕嗣
徵驗錄
侵吞惜字公款致遭獄死
燃字紙吸煙致遭二目失明
悔悟惜字得子享年
褻字遭焚悛悔愈疾
一言阻善幸悔獲全
繡字污褻發疔斃命
淫褻佛典家敗亡
刻字褻字獲罹陰譴
教師穢褻雷擊亡身
污褻國寶慘遭雷擊
惜字三世出通儒
浴焚字紙老蚌生珠
江西俞縣長德政
保存經版獲福
印送善書享天年
惜字化劫增壽得子
惜字並印送善書善報
字灰保險
惜字享年昌後
裝運善事書巧博厚利
悔過惜字延生
惜字添子智慧
惜字會員整個免疫
惜字化劫
惜字於無形
溺江不死
廣惜字福壽康寧
拾字鈔復業
削皮糊窗割肉抹桌
褻字雷誅
手中印字兩目失明
鞋底印字惡疾夭之
惜字賜生貴子
毀淫書得寶換相
送子到兩口惜字家
惜字消災免劫
惜字延壽
工友惜字福報

----------------------------------------------

敬惜字紙文》

1 序
敬惜字紙是中國文化傳統理念之一。敬惜字紙的傳統在宋代已經出現。在過去,寫有字的廢紙不可隨意丟棄、踐踏、糊窗封壇、擦拭物品或與其他廢物混雜,而需丟入字紙簍,專門收集後焚燒成灰,成為字灰,收集起來;每隔一段時間,便開壇祭造字之倉颉,然後將字灰送至大江大海,稱為“送字灰”或“送字紙”。相應地,亦出現了專為焚燒字紙的“惜字塔”,以及專門收集字紙舊書加以焚化的惜字會。
明清時期開始出現勸人敬惜字紙的勸善書,大多名曰《惜字律》。《惜字律》的主要著眼點是“敬惜”寫出或印出的文字,更深一步於勸導人們在寫字時要下筆矜慎,不要損害別人。如《文昌帝君惜字律》以及《文昌惜字功過律》、《惜字新編》、《惜字征驗錄》等。《惜字律》便分“敬字紙功例”和“慢字紙功例”分述惜字紙的善報和怠慢字紙的惡報。《文昌惜字功過律》則分“惜字功律二十四條”及“亵字罪律二十九條”,如“平生偏拾字紙至家,香水浴焚者。萬功。增壽一紀。長享富貴。子孫榮貴。”、“生平不輕筆亂寫,塗抹好書者。十功。永無凶事。”,“字紙糊窗墊,褙屏表書者。定冤枉不明。”《惜字訓》中更有“污一字促壽一日,踐一字削祿一朝,千以歲除,萬以紀奪,重則子孫全絕,輕則兩目皆盲,子女產厄,男子夭折。”的訓戒。之後又有“惜字懈災”、“埋葬字灰子孫顯貴”、“污亵字紙致遭兵燹”等各色事例:著名的有宋人王曾因其父“敬惜字紙十幾年”而成宰相之事;還有《西湖二集》第四卷《愚郡守玉殿生春》,講述宋宰相趙雄少時愚魯,因靠敬惜字紙而能踏身仕途等等,說明敬惜字紙之重要。
《禮記·曲禮》中第一句話就是“毋不敬”。在現今物質繁榮的社會,末災人禍頻繁,是因為沒有這一個對天地萬物“恭敬”的態度。在現代物質繁榮的社會中,字跡、字紙鋪天蓋地,泛及社會各個層次、各個角落;因為傳統文化的斷層,人們不知、不懂、不會敬惜字紙,無形中現世折福折壽、來生無知無識、累子孫愚癡邪見——力挽狂瀾從敬惜字紙開始。
由於編者水平有限,本書難免有錯漏之處,敬請各位大德不吝賜教。
編 者
二0一0年四月

2
敬惜字紙
國家頒行惜字律,風調雨順干戈息;
僧道遍傳惜字律,慧眼自明六通出;
富貴人傳惜字律,子孫永遠受天祿;
孤寡人傳惜字律,人人相親如眷屬;
病人遍傳惜字律,永久安康疾自除;
貧賤人傳惜字律,衣食自然一生足;
公門人傳惜字律,逢官近貴皆清吉;
一切發心刊印者,善報昭彰慶有余。

普勸敬惜字紙及尊敬經書說
印光大師
人生世間;所資以成德達才,建功立業,以及一才一藝,養活身家者,皆由文字主持之力,而得成就。字為世間至寶,能使凡者聖,愚者智,貧賤者富貴,疾病者康寧。聖賢道脈,得之於千古,莫不仗字之力。使世無字,則一切事理,皆不成立,而人與禽獸無異矣。既有如是功力,固宜珍重愛惜。竊見今人任意亵(xiè)⑴污,是直以至寶等糞土耳,能不現生折福折壽,來生無知無識乎哉。又,不但有形之字,不可亵污遺棄,而無形文字,更不可亵污遺棄。孝、弟、忠、信、禮、義、廉、恥,若不持之躬行,則成亡八字矣。八字既亡,則生為衣冠禽獸,死墮三途惡道,可不哀哉。
(摘自《印光法師文鈔續篇·卷下》)
注:(1)亵:xiè 輕慢,親近而不莊重。
“勿棄字紙”
周安士
人之所以獨貴者,以其口之能言也,亦以其手之能書也。手能書,則手亦能言矣。然口之所言,僅聞一室;手之所言,可達萬裡。口之所言,止於當時;手之所言,可垂後世。口之所言,人以耳聽;手之所言,人以目聽。口之所言,片時即疲;手之所言,千秋不倦。甚矣!字之有功於人也。世間若無文字,則官吏無以為治,政令無以為憑,豈獨家不能家,亦且國不能國矣。人之受恩於字者如此,而謂字紙可輕棄乎?字紙固不可棄,字尤不可棄。不順乎親,終身棄去“孝”
3
字。不友於昆,終身棄去“悌”字。如是逐一檢點,則字之為我棄者多矣。若夫裹物糊窗,狼籍委置,則所棄者,不過字紙耳。
或疑蒼颉(jié)造字,開萬古文字之源,但當天為雨粟耳,奈何鬼復夜哭乎?不知世間文字,既有正用,即有邪用。天之雨粟,因正用也。鬼之夜哭,因邪用也。
[ 摘自清·周安士居士《安士全書》之一《文昌帝君陰骘文廣義(節錄)》 ]
字為世間至寶,非金、銀、珠、玉、爵位可比。以金、銀、珠、玉、爵位,皆由字而得;使世無字,則金、銀、珠、玉、爵位,亦無由而得矣。字之恩德,說不能盡。敬惜書字,福報甚大。宋朝王文正公之父,極其敬惜字紙。後夢孔夫子以手按其背曰,汝何惜吾字之勤也,當令曾參來汝家受生,顯大門戶。後生子之名王曾⑴,連中三元,為名宰相沒後谥文正公,封沂國公。後世凡科甲連綿,子孫賢善者,悉由先生敬惜書籍,及與字紙中來。
近世歐風東漸,不但普通人不知敬惜書籍字紙,即讀書儒士,亦不恭敬書籍,及與字紙。或置書於坐榻,或以書作枕頭。或大怒而擲書於地,或抽解⑵而猶看詩書。不但大小便後,概不洗手,即夜與婦宿,晨起讀書,亦不洗手。每每以字紙揩試器物,猶以敬惜為名而焚化之。故致普通人無所取法,而垃圾裡,茅廁中,街頭巷尾,無處不是字紙遍地。舟車行人,每以報紙鋪坐處。出外婦女,率用報紙包鞋襪。種種亵渎,不堪枚舉。以故天災人禍,相繼降作,皆由亵渎天地間之至寶所致。不知此字紙中,皆有天地日月之字,聖賢經書之文。以此種至極尊貴之物,視同糞土,能不折福壽而現受其殃,贻(yí)⑶子孫以愚劣之報乎。
吾師前文,已包括其大致。猶恐舉一而不悉反三,故又擇其人所易忽者重言之。以期有心世道之人,輾轉勸人,同皆敬惜書字。則福壽康寧,現身獲萁疇(qí chóu)⑷之五福⑸。聰明睿(ruì)智⑹,後裔(yì)⑺納伊訓之百祥矣。 (陳先善述)
注:(1) 王曾,青州益都(今山東益都)人,字孝先。生於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卒於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宋真宗鹹平中(998—1003)取解試、省試、殿試皆第一,成為科舉史上連中“三元”的狀元。
王曾(後封為沂國公)中了狀元後,回到家鄉青州去。府官聽說王曾回家,就命令老百姓吹奏著樂器到城外迎接。王曾聽到這個消息,就換了衣服,騎了小驢子從別的城門進城。很快就來拜見府官,府官吃驚地說:“聽說您來,已派人出城迎候,守門官還沒來報告,您怎麼就到這裡了?”王曾回答說:“我
4
僥幸得了個狀元,怎麼敢驚動大人和父老前來歡迎?您這樣做是增加我的過失,所以,我改換姓名,瞞過歡迎的人群和守門官直接來拜見您。”府官不由贊歎地說:您稱得上是個真正的狀元公啊!”
王曾端厚持重,眉目如畫。在朝為官,進退有禮,平時寡言少笑。王曾為相,進退人士都不讓外人知道。名相范仲淹對王曾說:“公開地任用賢人名士是宰相的職責,您德高望重,惟缺這一點。”王曾答道:“作為執政大臣,把恩賞全攬到自己身上,那怨恨歸誰呢?”范仲淹歎服,時人稱他為賢相。(2)抽解:解大小便。(3) 贻:yí,遺留,留下。(4)萁疇:萁,qí豆秸,豆莖也。疇,通酬chóu,報酬,酬答。(5)五福:《書經·洪范》上所記載的五福是:“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壽:即壽數、長壽;富:指富貴;康寧:身體健康,一生無病無痛;攸好德:愛好、喜愛德行;“攸”字又作“修”字,即修養美好的德行;考終命:不會遭遇天災橫禍,能得善終,安祥離世。 (6)睿智:ruì zhì,見識卓越,富有遠見,聰慧;明智。(7) 後裔:裔yì。指已死去的人的子孫;後代子孫。
倉颉(jié)造字的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蒼茫大地之中,出現了人類;大約在一百萬年前,人們開始學習種植作物、飼養牲畜,文明也隨之出現,從此人類的生活愈來愈豐富,文明的發展也就愈來愈快速,而文字的形成正是社會發展進入文明的重要標志。一談到中國文字的起源,流傳最廣的是倉颉造字的傳說。
據考證,倉颉,號史皇氏,是軒轅黃帝的史官。史書記載,倉颉面長四目,天生睿德,常觀奎星圓曲之勢,察鳥獸蹄遠之跡,依其類像之形首創文字,革除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之基,被尊奉為“文祖倉颉”。
《淮南子口本經訓》上有記載:“昔者倉颉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傳說當倉颉完成造字工作,正是夜深人靜之時,忽然天崩地裂般轟隆一聲,天空嘩啦嘩啦地下起大雨,但是落下的並不是雨滴,而是一粒粒的小米;四面八方也傳來哭泣的聲音,原來是鬼怪們正在哭嚎,傷心不已。這個故事說明,由於文字的出現,知識的傳播更為便利,許多經驗知識得到保存累積,變得更精深、博大,其中當然也包含了生產知識也就越來越有效、發達,故用“天雨粟”來形容文字對生產的貢獻;至於“鬼夜哭”,因鬼怪無法再愚弄人們、為所欲為,故有之說。
5
由於倉颉綜合各類古字,歸納系統再創造,使得中國文化演進史快速發展,推動了中國文化的淵博,因此倉颉可說是中華文化千年豐功偉業的一大功臣。我們很難想象,如果沒有文字,那將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惜字訓
金阙(què)⑴上相⑵訓曰:夫片文只字,皆仙佛之經書。寸楮(chǔ)⑶微言悉聖賢之名諱。天朝地府,一字貴若寶珠。人世寰(huán)區⑷,千言賤如瓦礫。或糊窗裱壁,顛倒文章。或裹物包煙,輕污典籍。封罐口,作書囊,重重蔑廢。列紙條,剪鞋樣,種種欺凌。或揩垢而拂塵,或擦油而抹桌。或寫未工而嚼爛,咽下喉嚨。或臨荒境而撕開拋於糞土,或揉團而塞壁孔,或捏塊而置牆間,或帶字而登床,或攜錢而入廁,或扭繩以束物,或捻線以穿錢,或捶爛以和泥,或裂開以拭穢,至於顛狂浪子為爆竹而裂破千張。婦女閨娃夾絲線以殘碎草縷。蒙童小子,作踏於學館書房,庸師莫知訓誡。胥吏書傭,輕踐於官衙私捨,有司⑸罔識箴規。地積青蚨,跨之弗顧。文藏紙袋,坐竟罔知。且銀工紙匠,镌(juān)⑹字於簪(zān)镯(zhuó)戒指。婦女冠帶,亵污於穢處淫時。或帶香而入房,或題詩而繡枕。或寫字桌板,猶口於旋寫旋揩。或燃火啖煙,尚托言於隨焚隨化。甚至將經書而作枕,以扁額⑺而鋪床。或以衣求印⑻而送終,或以書入棺而殉葬,或畫卦於窀(zhūn)穸(xī)⑼,或黔(qián)面⑽於奴僮,或織字於綢緞制以為衣。或號字於椅凳,坐之罔畏。或寫字於瓷盤,破則棄之街巷。或貼之蘭房⑾,淫則亵於室內。或藏經典於臥側,或置吏書於床帷,或題旬於竹木之枝,或寫字於便尿之處。三教之中,九流之內,識字而不敬字,讀書而輕書,蔑污聖文,亵渎⑿典籍,種種罪端,曷勝發指,罪積山邱莫覺,果報地獄而罔知。天地鑒之而震驚,神鬼臨之而赫怒。
上帝屢行戒谕⒀,諸生視若罔聞,豈知城隍社令司命、土地等神,除將各人善惡詳注外,另記慢字數目一一清除,污一字促壽一日,踐一字削祿一朝,千以歲除,萬以紀奪,重則子孫全絕,輕則兩目皆盲,子女產厄⒁,男子夭折⒂,一月一算,考核惟嚴。人若敬之重之,福祿依例增益。人世未知,特來曉谕。
注:(1) 金阙:jīn què,道家謂天上有黃金阙,為仙人或天帝所居。(2) 相:輔助,亦指輔佐的
6
人,古代特指最高的官:輔~。宰~。首~。(3) 楮:chǔ,落葉喬木,樹皮是制造桑皮紙和宣紙的原料。紙的代稱。(4) 寰區:天下;人世間。(5) 指官吏。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有司;(6)镌:juān,雕刻,鑿。(7)扁額:即匾額,指懸掛於門屏上作裝飾之用,反映建築物名稱和性質,表達人們義理、情感之類的文學藝術形式即為匾額。一般掛在門上方、屋檐下。(8)印:公章、圖章。(9)窀穸 zhūnxī:墓穴。(10)黔:qián,通“黥”。在犯人臉上刺刻塗墨的刑罰。(11)蘭房:猶香閨。舊時婦女所居之室。
(12)渎:dú,輕慢,對人不恭敬。(13)戒谕:勸戒訓谕。(14)產厄:難產,女人生小孩時的厄難。(15)夭折:未成年而死。
呂祖師⑴谕
民國辛丑年十二月初三夜降於泰京宏德堂。近世以來關於文字蹂躏特甚,雖屢降敬惜之訓,而日久玩忽視為具文,能恆久遵行而不辍者能有幾人,遂致文字大遭其劫。名為讀書之士,而亦將文章踐踏。或者惜其紙之有用,而忘其字之可尊。此無他,皆以為小善而不屑為。習然不察,而未明事理者也。上方瞋怒。頃⑵已議出重罰之條。除惜字條例及玉律所載各罰科外,又增極重極慘之條,加入此次疫劫之內。凡家有糟蹋字跡者,必罹⑶疫劫毫無挽救。自茲以後,我門下弟子,及修持之士。凡笃信吾言者。即從今以後,永勿再用字紙裹物,或輕用字跡。如隨便開單寫條等事。凡事已無須用文字者,概以言語處理之。庶可少作此業,而招天譴也。此關重開太平之機兆。移風易俗之先聲。望爾諸生,身體力行,切勿再事悠忽,視同壁上觀也。知關重條,特以傳告。其各凜遵⑷,勿違為要。
注:(1)呂祖師,姓呂名嚴,字洞賓,生於唐玄宗年間,蒲州永樂縣人氏,進士出身。棄儒歸隱拜漢鐘離大仙為師,仙號純陽,在終南山修丹煉性成功。(2) 頃:很短的時間。頃刻;少頃。(3)罹:lí,遭受苦難或不幸。(4)凜遵:lǐn zūn 嚴格遵循。
曾子⑴勸敬惜字紙
盍聞古聖人制成文字。封面龜形,而分鳥跡,是文字也。深有益世道人心。固人人不可不知,亦人人不可不敬也。士而無字,讀書奚⑵可以學。農而無字,四時奚可以耕。商而無字,貿易奚可以通。工而無字,藝術奚可以精。字紙乃聖人之血脈。字紙可不惜乎。惜字紙之功大矣哉。奈何今之世人,昏昏昧昧⑶。以字紙裹物。任男女之踐踏。擲下於污
7
池。靡知後日將誰歸。以致子孫愚蠢,而為無用之人。或雙眼失明,成為廢疾。斯時也,悔之已晚矣。吾今臨堂,略舉世人弊端,以勸戒群生。願至急回頭頓悟。是余之所深望也夫。
注:(1) 曾子(前505~前435),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十六歲拜孔子為師,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孟子。因之,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孝道為先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寶貴的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當今建立和諧社會的豐富思想道德營養。曾參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曾參以他的建樹,終於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孟子、顏子(顏回)、子思子比肩共稱為五大聖人。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2) 奚:xī,哪裡。(3) 昏昧:不明事理。
季路⑴夫子論敬惜字紙之功
溯(sù)⑵為上古,世無文字,文明未肇(zhào)⑶,人皆穴居。文字者乃古聖倉颉夫子奉黃帝之命,而廣集禽鳥獸類之足跡與龜文等,苦心孤詣⑷,研究而制成者也。俾使萬世免結繩之苦,其功莫大也。古昔之記事今觀書典而可悉知。河山遠隔之遙,以文字可通彼我之情。而今之世,胸羅萬卷,博學高才之士,隨意任筆揮毫成章成詞,或編法律以治世,或印標志以宣傳,士農工商無不藉字以弘揚而收其效也。唐太宗親駕遠征過海,忽起波浪滔天。帝即御書“免朝”⑸大字焚落於海中而告浪平。文字之用者,廣而大也。奈何於此三期末運⑹,文明昌盛,反而道德衰微。視文字不知敬惜,任意散撒路上,由人踐踏,而無人撿拾。或以包貨,或以裹鞋,或以拭糞渎聖跡,其罪重而大矣。屢文人學士,既讀聖賢之書,而偏背聖賢之訓。不惜敬字紙,罪加一等。根據金科玉律記載,不敬惜字紙者,重者盲目折壽。輕則削福減祿。願爾世人,當思古聖制字之苦心。路見字紙,隨即撿拾。如字紙染污者洗而曝之,焚而藏之。聚集一箱敬送海中,則獲福無窮。家道昌盛。蘭桂騰芳⑺。敬而惜之,珍而重之,功莫大焉。
注:(1)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以擅長政事著稱,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儒學後人尊其為仲夫子。極有信譽,有“季路一言”之稱,比喻信用極好。(2) 溯:sù。探求。(3)肇,zhào,開始。(4)苦心孤詣:孤詣yì,獨到的修養。多指品德學識。苦心孤詣:用心良苦,造詣極深。用以稱許刻苦鑽研學問、創造業績為他人所不及者。(5)朝cháo,朝見,封建時代臣見君。(6)三期末運:道教名詞。意指自伏羲氏開天辟地,接任為第一代祖師開始,人類在道的傳承的歷史,依時間,可分為三個時期。一、
8
青陽期:大道降世,自伏羲氏畫出八卦,接掌道盤,到中國周朝時期為青陽期。在青陽期,燃燈古佛掌道盤,道降君相,因此只有君、相階級的人,才有可能修道、得道。而且是先修而後得,所以得道非常困難。二、紅陽期:自中國周朝時期前後,到第二十世紀初為第二期。紅陽期,釋迦牟尼佛掌道盤,道降師儒,因此只有知識階級和做官的人,才能修道、得道。道是單傳獨授,而且修道一定要出家,也是先修而後得。三.白陽期:自廿世紀初以來,降及末運,人心不古,道德頹敗,白陽期應運。道劫並降,道以覺迷,劫以警世。天然古佛掌道盤,道降火宅⑺ ,善男信女只要有佛緣,只要能覺醒,都可以求道,都可以在家修道。在這三期末運時期,是先得而後修,就是先得道,然後才依仙佛的指引,在家修道。就是說,仙佛已把人生的目的與修道的方法明明白白告訴我們。只要我們抱定志向,堅心修道,人人都可以成聖成佛。(7) 蘭桂騰芳:蘭桂:芝蘭和丹桂,兒孫的美稱;芳:比喻美名。比喻子孫顯貴發達。(8) 火宅:喻煩惱的俗界。典出《法華經·警喻品》:“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若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火:譬眾生五濁等苦;宅:譬三界。謂三界眾生,為五濁八苦之所煎逼,而不得安隱。猶大宅被火所燒,而不能安居。故以火宅為喻也。(五濁者,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盛苦也。)
敬惜字紙文
奉勸世人,讀書須用功,一字值千金。遇高門戶須讀書,書中字字受敬重,敬字紙即敬賢也。字乃聖賢之面目,亦天下之大寶也。登科及第憑文字,官員宰相從字文。千裡之遙,付數言可以相通。萬古業產,皆賴字跡以為據。但看世人文字衰者,家必敗也。文字盛者,家必興也。若遵先王之道,畏聖人之言,須要敬惜字紙,則近報於己身,增福添壽。遠報在兒孫,貴顯官榮。凡一切字紙,珍重勿亵。字紙不可糊窗包物,不可點燈吃煙,若見字紙在地,務要收拾以火焚化,或洗於河內,或埋於土中。楊全善埋字紙,而五世登科。李子材葬字紙,而一身顯榮。帝君書雲,篇篇教人存心積德,句句勸人敬字重文,則子孫顯大門戶,功德無量矣。
敬惜的方法:把各處的字紙拾到一起,用鐵桶或鐵盆,用火焚成灰,裝袋子,送到河裡海裡讓魚蝦吃上可轉人,功德無量。如字紙有泥土等不干淨,用清水洗三次,最後加上鹽、花椒、沒有污味,曬干焚化。如字紙洗得成了小米、大米大,可用面羅接下另裝。切記為要。
9
文昌帝君惜字功律二十四條
○平生以銀錢買字紙至家,香湯浴焚者。萬功,增壽一紀。得享富貴。子孫賢孝。
○平生遍拾字紙至家,香水浴焚者。萬功,增壽一紀。長享富貴。子孫榮貴。
○多收字紙,字灰深埋淨地者。一千功。安樂不流離。子孫昌盛。
○刊刻惜字書文,遍傳世人者。五百功。永無是非。多生貴子。
○抄寫敬重字紙書訓。阖門令其珍惜者。三百功。子孫發達。
○見惜字文留示子孫,及己身敬信供禮者。百功。安樂無禍。
○化人銀錢,買字紙浴焚者。百功。壽增一紀。施財人永遠富貴。
○勸世人惜字。並焚怪異淫亂等書者。百功。本身增壽。子孫昌盛。
○僧道不以有字之幡幕作囊雜用。能自戒勸人者。五十功。德名光顯。
○見人作踐字紙。能以素紙換焚。或以他物換焚者。五十功。百病不生。轉禍為福。
○禁人不以字紙拭穢者。五十功。其人昌盛。
○凡人有難。或急或緩。見字紙必焚浴者,萬字十功。即得平安。
○勸人不以字紙及錢,放床褥下者。十功。一生永得平安。
○偶遇穢處,見字紙即收起,不輕忽者。十功。一生平安。
○禁人馬上有文字有錢不騎者。十功。永得安樂。
○不以字紙及書,夾鞋樣。自戒內眷及勸人者。六十功。子孫智慧。不忤逆。
○勸人不以書字。置濕處霉爛。並扯碎毀踐者。十功。必得名壽。
○生平不輕筆亂寫,塗抹好書者。十功。永無凶事。
○刮洗器物門壁上字者。十功。眼目光明。
○贊揚敬字文為功德者。十功。獲福必多。
○見人以字紙封蓋葷臭器皿。換取浴焚者。十功。無惡事相遇。
○遇字紙污穢,漂淨水中。百字一功。免諸疾障。
○以字紙焚香爐中者。五功。得享吉祥。
○代人收采浴焚字。萬字一功。得享清福。勸人多惜報應如例。
10
文昌帝君亵字罪律二十九條
○將人錢買要浴焚之字紙,取用作踐者。一百罪。夭折。子孫貧賤。騙人買字紙錢,不買字紙焚者。一百罪。定然惡病夭折。
○己身不敬字紙經書。又不訓教子弟,遞相輕侮者。一百罪。惡瘡遍體。生癡聾暗啞。
○遇字紙焚處,踏踐撲滅收用者。八十罪。定生腫毒。
○家中破書廢紙,換碗換糖作踐者。八十罪。定生癡聾暗啞。
○家藏敬字書文,或拭穢並糜爛者。七十罪。多惡事無救。
○僧道以有字幡作囊⑴雜用者,六十罪。薄福受刑。
○以字紙包藥裹經書木魚器用者。五十罪。蒙蔽慧心。
○以字紙拭物拭幾,及揉搓棄地者。四十罪。遭流離去智慧。
○勸善書惜字文,不信不傳者,三十罪。窮年窘迫(jiǒng pò)⑵,生不肖子。
○以經書字紙,放船艙底,並馬上騎坐者。十罪。生瘡受人欺侮。
○己身不敬字紙,反笑人者,十五罪。多遭橫非。
○以字紙漂污水,焚穢地者。十五罪。多目疾皆盲。
○以經書作枕頭,及以錢與字放床褥者。十五罪。窮苦受杖。
○以字紙引火打亮者。十罪。生瘡癬。
○見婦女剪字紙做鞋樣,為花墊盤盛盒,男子不禁止者。十罪。受官刑懲。
○字紙糊窗墊,褙(bèi)⑶屏表書者。定冤枉不明。
○以字紙嚼爛吐壁上,及扯碎作書捻者。十罪。爛唇。手生惡瘡。
○掩昧敬字紙功德者。十罪。不得吉祥。
○女眷以字紙書夾鞋樣⑷。男子不禁止者。十罪。不得吉祥。
○婦女繡字於荷包,香袋、扇插、枕頭上,不行禁谕,及系帶於腰間,枕臥亵污者。五罪。得暈眩拘孿(jìng luán)⑷疾。
○親筆亂寫。拋散不顧,及旋寫旋抹者。五罪。足生毒瘡。
○以字紙扇書啟插鞋襪者。五罪。足生毒瘡。
○以字號寫器物上,致人坐踐者,四罪。家店不祥。
○以不淨手檢閱經書者。三罪。生叉指瘡。
11
○以字磚墊路者。三罪。行事不順遂。
○於地上畫字者。三罪。多遇險阻。
○剜裁字跡者。一罪。多受驚。
○以字紙褙神像,拾納牆壁內者。一罪。雖有別功不錄。
注:(1) 囊:náng,有底的口袋。(2)窘迫:jiǒngpò,使苦惱或窘迫;尤指使經濟困難。(3)褙:bèi,把布或紙一層一層地粘在一起。(4)夾鞋樣:用碎布或舊布加襯紙裱成的厚片,多用來制布鞋。(5)拘孿:即痙攣,jìng luán,中醫病名。肌肉收縮,不能自如伸展。
《自 知 錄》
明蓮池大師刪定
☆拾路遺字紙火化(百字為一善)。 ★遺棄字紙不顧者(十字為一過)。
《善過格》
☆拾遺字一千或穢中拾一字紙,洗浴焚化,各一善。
★污穢一字紙如包物拭桌之類;三過。
宥(yòu)⑴悔遂報例
○無子者,如於灶神前,家堂前,文帝案前,申文發願。終身敬惜字紙。及印送惜字書籍。上富萬部。中富五千部。下富千部。貧者二百部。准於生子聰明富貴。增福增壽。
○倡立惜字會。或獨立惜字社。或勸設惜字會。得有一項成立。而本身能令合家敬惜不懈,或化及一方一邑者。准於求子得子,求富得富。求福得福。求官得官。以及病者求安得安。凡有所求無不遂願。
○購贈惜字篾簍百只者。增壽三年。多者依此類推。永不患眼疾。
○購置木質字簍百只,或洋鐵簏百只。懸掛街頭巷內者。增壽五年。不遭惡事。多者依此類推。
○摹(mó)⑵印惜字書籍五千部以上者。賜福增壽。子孫賢達。
○獨立捐資印送惜字書籍千部以上,而不為求子者。准於合家消災獲福。益壽延年。
注:(1) 宥 yòu 寬容,饒恕,原諒,赦免。(2)摹印:摹,mó,仿效,照著樣子做。摹印:印刷。
12
惜字感應錄
一、善報篇
立會惜字之報
榆(通渝,重慶市的別稱)王者香字筱(xiǎo)蘭,青囊(náng)⑴濟世,貧者施以藥,活人無數。創立惜字社,砌造字紙庫,收買焚化,灰送長流。一朝四鄰失慎,獨王宅未遭回祿⑵。後匪過王宅數次,亦無損失。有人告王曰:“火起之時,見火上有人執旗保護君宅。又匪過時聽匪令曰,毋許損害。此乃先生惜字之功,所以神欽人服。”其人欲入惜字社,王許之,並曰:小善報近,大善報遠,施不望報,請勿多言。其後王壽九十,子孫俱顯。同社之家,皆興盛焉。
江蘇揚州甘泉縣。高明字厚夫。乏嗣(sì)。遂發心立惜字會,收買字紙焚化,又牆上招貼,如有揭下之碎字紙,提高收價。及每年底春聯報柱之碎字紙,格外提高價值。並以收字紙多寡定節賞之輕重。雇工莫不爭收,境內毫無遺棄,每年如此。生二子,賢孝發達,效世貫顯。壽八十九無病而終。
注:(1) 青囊:囊,náng,指醫書、醫術。(2)回祿:傳說中的火神。(3)嗣: sì,後代。
惜字並印送善書善報
海州⑴曾純儒字席珍。任某縣保商團團長,一生廉潔。最喜善書因果,陰骘文,功過格,戒殺放生文。印送各業,並提倡惜字會。收買字紙殘書,以及淫畫淫書春宮春方賭具墮胎諸書,盡付丙丁⑵。並勸各號不用字紙、報紙包裹銅元貨物,商界於是奉行。轉化工業與學農各界,俱實行敬惜字紙。凡遇鄰村荒歉⑶,必設法公同赈濟。一人仁愛,一鄉受惠,全活無算。曾公生五子,俱發達品學兼優。公享壽九十一歲,寧非惜字之驗欤。
注:(1) 海州:現在江蘇省連雲港市。(2)丙丁:古代以十干配五行,丙丁屬火,因稱火為“丙丁”。(3)荒歉:農作物沒有收成或收成很壞。
惜字享年昌後
阜寧⑴康永善。珍重字跡,收買字紙殘書廢籍,立會建爐。雇工收拾,付以麻袋竹簍鐵鉗鐵鏟鐵鉤,污穢者鉗之,遠者鉤之,另置洗曬。招貼牆壁者鏟之,收歸焚化,灰送之河。遇破磁碎器或磚瓦有字者,埋之淨土。凡有惜字之書,功過因果,各種善書,捐資印
13
送。其余風流小說、淫書畫、邪詞曲、春宮方,遇有如此諸書,均收而焚之。後入寺游覽見字紙一箱。詢僧欲售,唐盡買歸,送之字爐焚化。壽九十八而終,子孫繁衍,富貴兩全,惜字福報,有如此者。
注:(1)阜寧:位於江蘇省鹽阜平原北部。
廣惜字福壽康寧
江蘇揚州甘泉縣高明字厚夫。乏嗣。遂發心立惜字會,收買字紙焚化。惟牆上招貼,如有用水濕透揭下之碎字紙,格外提高價格。並以收字紙多寡定節賞之輕重,雇工莫不爭收。境內毫無遺棄,每年如此。生二子,賢孝發達。數世貴顯,壽至八十九無病而終。
敬牌祛(qū)⑴匪
清江⑵金寶盛,開典當鋪於武定。一夜匪盜數十人,劈門蜂擁而入。遍尋金典主不見。將家人盡捆縛,搜索金銀珠寶。飽載數車,將欲起行,忽紅光滿屋,門外似有兵數百人,喊聲震地,匪盜聞之驚惶逃命。帶來之車馬刀槍,盡棄而去。忽有一金甲神將出現,手持“敬”(尊重,有禮貌地對待;恭敬;端肅。恭在外表,敬存內心)字大牌,光華閃爍。人皆見之,不知其故。詢之典主,乃雲我無他長,不過收買舊書殘籍字紙焚化。歷年票根赈簿不准賣,檢收焚之灰送於河。故得天神護佑之感也。
注:(1)祛:qū,驅散;消除。 (2)江蘇省淮安市。
惜字消災免劫
登州⑴胡斌,惜字聚灰,乘船送海。路遇少女同行,斌則莊嚴容止,目不睨視。女曰:吾奉命至汝家,因汝有惜字之功,應燒其半。今見爾品行端正,吾奏免回祿。言已不見。斌至家,倍勤惜。後與妻子同舟到某縣赴任,忽遇匪船十余只,匪徒數十名,來劫斌船。斌懼甚,正戰驚間。突見船頭有金甲神,手持武器指揮,匪船頓竄,神亦不見。斌即叩首謝恩,接任後,勸谕惜字。
注:(1)登州:在山東省山東半島一帶。
惜字化劫
江蘇鹽城縣西門外太平橋南。民二春閒捐厘局⑴失火。門前所懸之旗,焚而飄之河北,落於竹廠竹梢之上,遂延燒至八卦陣,孔家墩,竟達千余家。自仁濟善堂成立,第一敬惜字紙。收買殘書廢籍,廣贈字簏(lù)⑵,雇工逐日收羅焚化。灰用油簍裝盛,多由海舟運送大海。以及濟人利物各種慈善事業二十余項。歷年以來,不獨火災由此減輕,而聯軍過
14
境,及城池失陷,城內得未遭塗炭者。雖雲得端人正士⑶維持其間,而積德感天,惜字獲報,未嘗不與有功焉。
注:(1)捐厘局: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30年代,指上海市區和吳淞以及兩地之間的一片平原水網地帶設立專局總理厘務。厘務,即捐厘,是中國國內貿易征稅制度之一。最初是地方籌集饷需的方法,又名厘金。(2)用籐、竹篾、柳條等編成的盛物器。(3)端人正士:端莊正直的人。
溺江不死
孟兆熊字翼飛,金陵⑴人也。幼敬字紙,作文勸世。並刻印各種惜字書,功過格,果報錄,及文昌帝君訂惜字功罪條律,捐資印送勸世。後孟乘輪赴蜀,行使川江,船忽觸礁。未兩分鐘,船人皆沉溺,獨孟於水中似有人托浮江面,旋遇救,得不死。壽亦高大,子孫榮貴。謂非樂善惜字之感應乎。
注:(1)金陵:南京的別稱。
拾字愈病
開封鄭廣才。家貧,患痨(láo)病⑴,求醫無力。親鄰助資延醫診治,無效。一日因過字紙爐,見人焚化,人並述及果報迅速乃感悟。即發心帶病拾字,歸亦焚於字爐。初拾精神尚疲憊,愈拾精神愈長。拾之半年,遂恢復原狀。自思惜字半年居然卻病。可見惜字之功,感應如此神速。若終生行之,福報更可想見。遂發願終身惜字。後果壽且康。
注:(1)痨病:láo bìng,結核俗稱“痨病”。
惜字三世出通儒
安南⑴錢萬字選青,其家三世敬惜字紙。子名化龍,碩(shuò)學通儒(rú)⑵。生兩孫榮貴、榮華,均有才名。一任政界,一任學界。當化龍未生以前,文昌帝君於北平善壇寄來谕文一道。啟視之,訓曰,安南錢選青,乃祖乃父敬惜字紙。共有三世,未敢蹉跎(cuō tuó)⑶。丹桂⑷籍上,注明非誣⑸。爾子爾孫,應出通儒,累代顯貴,張我版圖⑹。如再敬惜,福如江河,綿綿不絕,斯言允孚(fú)⑺。欽此欽遵,毋違特谕。民國元年三月十五日。選青讀畢,雖叩謝鴻恩,然於心究未深信。後二子果貴顯,生孫五,俱聰慧過人,始信訓谕(yù)⑻之不虛。遂教子孫永遠敬惜字紙。並載之家乘⑼,垂示⑽雲礽(réng)⑾。以征信也。
注:(1) 安南:在浙江省慶元縣。(2) 碩學通儒:碩,shuò;儒,rú。猶言通儒達士。指知識淵博、明智達理的學者。(3) 蹉跎:cuō tuó,時間白白地去;虛度光陰。(4) 丹桂:舊時指登科為“折桂”,因以“丹桂”比喻科舉及第的人。(5) 誣:wū,欺騙。(6) 版圖:此指古代宮中小吏及其子弟的名籍和宮室方位圖的合稱。(7) 允孚:孚 fú。謂得人心,使人信服。(8) 訓谕:谕yù,亦作“ 訓喻 ”。猶訓誨;開導。(9) 家乘:原指家事
15
的記錄;或指家譜、家史。(10) 垂示:留傳以示後人。(11) 雲礽:亦作雲仍。礽 réng,從本身起第八代孫,稱“礽孫”。這指遠孫或比喻後繼者。
浴焚字紙 老蚌(bàng)生珠
廣西某有才。敬重字跡,收買焚化。污者浴以香水或柏水淨水,曬干後焚,行持二十年未敢少懈。某本無子,晚年得一子名德生。天資聰穎,不僅過目成誦,而下筆萬言應試無不高標。著書言說,韋草江花。英華錦繡,人爭羨之,大有洛陽紙貴⑴之慨,其父喜不自勝。乃訓德生曰,汝所以得有今日者,未始非吾平日勤惜字紙之報也。汝宜教後世子孫敬惜字紙。亦如吾之生平則世世必出一鴻儒⑵,亦如汝之博學也。德生唯唯遵命而行,教子孫惜字。由是福壽益增,門楣丕(pī)振⑶。凱(qǐ)⑷不懿(yì)⑸欤。
注:(1)洛陽紙貴:比喻著作廣泛流傳,風行一時。源於晉代,左思《三都賦》寫成後,豪貴人家競相抄寫,抄寫的人很多,洛陽的紙都因此漲價了。(2)鴻儒:大儒。泛指博學之士。(3)丕振:丕,pī。大力振興。(4)凱:作“豈”(qǐ),難道、怎麼。(5)懿:yì,美好。
惜字賜生貴子
山東歷城縣陳立基字孝根。年四十余膝下空虛。路見字紙必拾歸,香水洗滌,曬干焚之。又見子女用廢書夾線,乃以素紙訂冊換之。無錢則典質,朔望⑴焚之。多則十日或五日一焚。灰置大河,或埋淨土。行之六七年,一夜夢中見有一人來請。行之一所,形同文廟。宣聖⑵端坐殿上,陳乃匍匐叩首。宣聖下來笑而握手曰,君惜字紙有功,吾門中選一人為爾子,昌大門楣,以見天之崇德報功,毫發不爽。乃令人送還,時已達旦。厥後妻忽有孕,果生一子,天資過人,頗擅文譽,人仰之如泰山北斗,後甚顯達。
按此如宋之王曾,因其父敬惜字紙,後夢宣聖示兆。以曾參分性托生,後果生子。故名曰曾。身極顯貴,名垂青史。足征天之報施。古今如出一轍,願世人仿而行之,則亦必如王陳兩氏之獲報焉。
注:(1) 朔望:朔日和望日。農歷每月初一日和十五日。(2)宣聖:漢平帝元始元年谥孔子為褒成宣公。此後歷代王朝皆尊孔子為聖人,詩文中多稱為“宣聖”。
送子到兩口惜字家
熱河⑴呂旺,妻韋氏。四十無子。雖家貧不能行善,然平素喜拾字紙。污者韋氏洗淨,焚送清流,恆久不懈。夜忽有人敲門。問誰。答曰送子到兩口惜字家也。呂聞之初不解其意,啟戶寂然。後果生二子,家小康。一子見廟內殘碑臥地,旁列溺,字跡污亵。歸告其母,出資移碑,置之潔處。一子於道旁廁所小菜廠垃圾桶堆糞處,處處留心,遇字必拾回
16
洗曬。一日天井內拾得紅紙一方,上書雷字。其弟於屋內亦拾得紅紙,上書朱衣點。母聞之喜曰,此佳兆也,天祐惜字。必有平地一聲雷,朱衣暗點頭之報也。其父專收字紙,令二子入學校插班。後二子均發達,孫亦能繼志,書香不絕。
注:(1) 熱河:是中國舊行政區劃的省份之一,1914年2月劃出,1955年7月30日撤銷。現包括河北省的承德地區、內蒙的赤峰地區、遼寧的朝陽、阜新地區。
埋灰之報
湖南孫貴生,敬惜字紙。污穢者洗以柏水,焚後灰埋淨土。廿余年如一日。生二子,一團副,一將軍。親友效之。均皆顯貴,子孫亦多。此系埋葬字灰之報也。
惜字添子智慧
曹縣⑴姚封翁,家饒裕。子入學肄(yì)業⑵。天資魯鈍。有一人突入曰,我奉命來,因汝存心惜字,勸化多人,故添汝子智慧。袖出一丸,與汝子食之,遂不見。翁異其事,視手中丸有光奪目,知非泛泛。令子食之,後果聰慧異常。博通今古,學理精深,旋征博士。生孫五,曾孫十二,均顯達。
注:(1)曹縣:在山東菏澤市。(2)肄業:肄yì,在校學習,指沒有畢業或尚未畢業。
保存經版獲福
嘉興⑴西鄉方子俊字秀夫,富而悭吝。中年得一子,癡呆多病。妻董氏,甚賢淑。力勸其夫廣行善事,敬惜字跡,收買殘籍淫書。夫乃允,遂照行。俊游山水,偶見古廟廂屋內存舊板數堆,殘缺不全,泥污朽爛。詢之住持僧以無主答之。俊與住持說明將舊板運回。全者並之一箱,箱外題明某經之板,爛者補之,造樓而藏,不正之板盡行焚毀。後子疾無藥而瘥(chài)⑵,不獨不呆,且極靈敏。又生一子,得七孫,俱富厚顯達,人仰慕之。
注:(1)嘉興:即浙江省嘉興市 。(2)瘥:chài,病愈。
印送善書享天年
淮安⑴柏敏字廣學。有才名暗行陰德,人莫知之。喜收因果善書,抄錄分送。破舊則黏補整齊,惜字如寶。並重印感應直解,惜字因果,八德善章送人。函索即寄,面索必恭而贈之。並勸以敬惜勿穢,慎勿高擱⑵,如不閱則轉送他人。力行數十年如一日,壽登耄耋(mào dié)⑶,子孫繁盛,如此祝壽,謂非惜字報乎。
注:(1) 淮安:江蘇省淮安市。(2)高擱:即束之高閣。捆起來以後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著不用。(3)耄耋:mào dié,八九十歲。指年紀很大的人。
17
惜字延壽
蕪湖⑴鄧萬琪,多方惜字。遇道路遺棄,拾投字簍。與碗磁有字,拾埋淨土。遇草紙邊有字跡,則剪焚之。見人作踐坐臥字上,必婉轉勸戒。而於布上鞋裡字戳(chuō)⑵,則請改花樣。一日鄧忽患病,夢文昌帝頒饬令一道。內稱不惜字紙罪律,如滅字剪字坐字踏字嚼字撕字,污穢書籍,臥榻穢亵,書本夾線等等。天律有專條,作踐者均有顯。而敬惜者,亦有酬庸。如汝敬惜字紙,延壽三紀。廣勸同志合力行之,並募捐收買,多訂白字本換貧農針書夾。隨處隨地,吉祥護佑。其速行毋違,特谕。萬琪看畢乃蘇,後競勿藥而愈。益加奮勉,矢志進行,兒孫繞膝,家亦饒裕。
注:(1)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2)戳:chuō,圖章,印記。(3)饬令:饬,chì。上級命令下級。多用於舊時公文。
字灰安瀾
海舟載貨。南北運輸。每逢大風險及水面漩渦,則驚濤駭浪。高可數丈余,偶一遇此,其舟必覆。向無安全之法,航海之船,危險萬分,往往罹此害者十之七八。後蒙慈音佛大慈大悲示航海船家,各宜發心向善,忏悔前愆(qiān)⑴,敬惜字紙。如有風險,惟字灰多帶,用油簍盛之,臨時放下,即平穩無礙。各船叩謝鴻恩,遂遵行,果驗。嗣(sì)後⑵凡航海各船,無字灰竟不開行。並倡惜字社收買焚化,以為救命之寶。惜字功效,顧不大欤(yú)⑶。
注:(1)前愆:愆,qiān。意指以前的過失。(2)嗣後:自此以後。(3)欤:yú,表感歎、反诘、疑問語氣。
字灰保險
近州⑴康缙紳。出入帶大小布袋系於腰間,拾取道路牆縫字紙,納入袋內。污穢者另納一袋,歸洗曬干焚灰。遇航江海船多托之帶下江海。聞其船遇暴風將覆呼號無效,惟灑字灰則船穩風平,履險如夷。至今海船多喜帶字灰保險。康壽九十四,子孫五世發達。惜字功效誠非淺顯,灑灰尚有救命之功,拾取亦有顯達之報。人豈可不惜字紙哉。
注:(1) 近州:在河南省三門峽市。
裝運善書 厚利酬德
亳州⑴汪登科字連甲。與兄登第,弟登瀛(yíng),同居一室。兄弟怡怡⑵,創立惜字社。科第均販貨江南。祗瀛弟為塾師⑶,勤勸學生家長,捐資廣印惜字功罪果報,並感應篇放生文各善書,請兄帶至江南施送。因守書遲延三日,同業各船不守而去。嗣科船行至
18
江南某處,滿載貨物,適在該處兩日前火燒貨棧數十家。科貨到此脫當,其價提高,貨鋪售空。又到幾船,而該貨復賤。同業不服,察科何緣,乃知系守善書,及平時惜字故耳,所以得遇此機,而獲厚利。後同人均仿效,立社惜字,俱富裕焉。
注:(1)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2)怡怡:和順貌;安適自得貌;喜悅貌。特指兄弟和睦的樣子。(3)塾師:舊時的私塾先生,即往日民辦教育機構裡的老師。
惜字由窮轉富
鎮江⑴丹徒縣大路鎮趙業豐。家貧,業煙工友,常以不識字為恨。每見斷簡殘篇片紙只字,惜如命脈,拾而焚之,灰送長江。一日拾得鈔票五十張,每張俱五元。遂自開小煙店於江都縣。煙紙不用字號,煙名以花樣別之。如桂蘭則畫芝蘭,仙鶴則畫白鶴之類。包銅元銀元及裹物,均用素紙。生意盛極,捐資收買字紙焚化,厥(jué)⑵後竟能識通文。妻戴氏,亦賢淑,勸夫廣行眾善。生六子,孫二十。又開了分店於淮陽各縣,每號資本多豐盈。壽享八十三歲,此豈非惜字福報之征欤。
注:(1)鎮江:在江蘇省。(2)厥:jué,其。
拾字鈔復業
江蘇興化縣曾善夫。讀而未成,日漸貧窮,遂將祖產之田五頃陸續典盡而亡。妻蔣氏,於夫故後十日生一子,名孤保。八歲喪母,與鄰人劉興隆販賣青貨生意。後見人拾字紙,遂於賣貨之暇亦拾字紙焚化,灰送之河,十余年如一日。並不知父母有田典出。年深日久,以為父母賣盡。因焚字紙於家內殘書破卷之中,檢出古契數紙,共田五頃,坐落某某處。又於拾字紙時拾得鈔票一卷,疑有人遺失,守之兩日,並無人問。歸而檢閱,乃拾圓壹張,洋五千元。遂請人贖田一二契。越數年聚有花息,又贖數契。五六年間完全復業。開張海貨店,立字紙會收買字紙,每年傾助若干。取妻賢淑,生子聰明。此因惜字而得契復業。天道福善誠信然也。
毀淫書得寶換相
冀州⑴張青年,學子,少孤窮,閒游新書局,問何書可觀。該局經理即以風流詞曲愛情小說與之。張閱罷歎曰,此書直接害青年,間接害國家,非毀不可。問所值及種類,該局出書名價目表示之。青年歸以告母,索錢買書。母以為需用之書,钗钏與之,而焚於該局門外。母聞大駭⑵,後青年於家中字紙灰內得元寶兩只,持以奉母。母喜曰,吾子焚淫書而得金,後必有福。後一夜青年夢一人與之言,謂爾相貌不貴,因爾毀淫書,玄靈玉帝
19
命吾為爾改貴相,他日毋負初心。遂用手向青年面上一抹而去,形貌頓異,非凡相也,後果顯貴。
附錄:袁了凡曰。青年能取淫穢邪書惡狀及謗書焚化者,得子孫忠孝節義報。好閱淫詞小說與聖賢書並藏者,得子孫淫佚(yì)⑶報。編淫詞,子孫娼優⑷下賤報。作踐經書,子孫癡愚報。引經書語作諧谑(xuè)⑸話柄,轉世喑啞報。
注:(1)冀州:冀州,是大禹治水以後劃分的九州之一。現在河北省冀州市。(2)駭:hài,驚駭;驚詫;驚動。(3)佚:yì,放蕩。(4)娼優:從事歌舞的藝人,後多指妓女。(5)諧谑:xiéxuè,诙諧逗趣。
二、惡報篇
焚經絕後(《匯纂功過格》)
(摘自[清]周安士居士撰《安士全書》之一《文昌帝君陰骘文廣義節錄》)
武功縣⑴西有寺,內積毀廢佛經一藏。康對山⑵少時,與同庠(xiáng)⑶五友,讀書其中。時值隆冬,四生用廢經以燒炕⑷,一生用以燒洗面水。對山心誹之,不敢言。其夕,康夢三官排衙,盛怒燒經者,斷雲:“皆合滅門絕後。”判用水洗面者,削去前程。復責對山雲:“汝何不言?”應雲:“吾年幼,心知不可,不敢言耳。”官雲:“一言勸解,可免罪矣,今姑恕汝。”寤而志其事於書末。不數年,四生合門病瘟疫死,洗面生試辄不利,以訓蒙⑸終身。
[按]世間廢書,皆可焚化,獨佛經不可焚化者,以其福慧及人,遠勝世間書籍耳。蓋同一字也,其間輕重大小,判若天淵。典、谟、誓、诰⑹,固不可與小說同科也。今以不識字者,與識字者較,則識字者勝矣。以略識字者,與博古通今者較,則博古通今者又勝矣。世間書籍,止能說天下事,不能知天上天外事。若博覽佛書,則極龍宮海藏之神奇,前劫後劫之曠遠,十方國土之浩繁,皆能略知其概,胸襟迥越尋常。夫以不識字之人,告以唐虞三代⑺之治,堯舜周孔之名,彼必以為驚於視聽。以僅讀世間書籍之人,示以三藏十二部⑻之文,四十九年所說之法,彼亦以為恍惚難稽⑼。勢固然也。又況改惡修善之因緣,教外別傳之宗旨,其源皆本佛書,而謂焚化可無罪乎?況復亵渎一至燒炕、燒洗面水乎?將永墮地獄,長劫受苦,永無出期矣。絕門、窮困,尚未足以盡其辜也。
問:經之完備者,固不可焚。若既破壞不全,將若之何?答:破極若焚,其灰當用淨布包裹,送大江大海中可也。至於卍⑽字,為如來心印,尤不可亵渎。
注:(1)武功縣:今陝西省;(2)康對山:名海,陝西武功人。明萬歷弘治十五年狀元,授翰林修撰,提倡文學復古,尤工散曲,文行兼優,詩文列前七子之一。(3)庠:xiáng,庠生,科舉時代稱府州縣學的生員。(4)
20
炕:北方火床。(5)訓蒙:教育兒童。多指舊時學塾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6)典、谟、誓、诰:四者皆為《尚書》的文體。(7)唐虞:唐堯、虞舜。三代:夏、商、周三代。 (8)佛說的一切法,皆可統攝為一修多羅,類集為經律論三藏。由於一切經的經文體裁和所載的事相不同,故從三藏分出十二種名稱,通稱三藏十二部經。(9)稽:考核,核查。(10)卍:wàn,是佛的三十二種大人相之一。“卍”僅是符號,而不是文字。它是表示吉祥無比,稱為吉祥海雲,又稱吉祥喜旋。因此,在《大般若經》第三百八十一卷說:佛的手足及胸臆之前都有吉祥喜旋,以表佛的功德。
亵字遭焚 悛(quān)悔⑴愈疾
青州⑵西南有寺改為高小學堂。寺內藏經最多。有學生四人宿其內。雪夜嚴寒,兩人用經燒炕,一人以經燒水洗面,一人心非⑶之,勸之不止。燒爐兩生回家共宿書房。其家常以字紙拭幾硯,擦垢污。舉家患瘡疾。復以燃燈糊窗裱(biǎo)⑷包物。二生父母俱瞽(gǔ)目⑸。夜半起火。所有房捨財物都付焚如。燒炕之學生與其子,俱焚死。燒水之生,後患滿面惡瘡。歷數年,非常痛苦。後誠心忏悔,勉力惜字乃愈。心非之生,得小康之果報。終生惜字而無間焉。
注:(1) 悛悔:悛quān。悔改;悔悟。(2) 青州,古代“九州”之一,大體指泰山以東至渤海的一片區域。現在山東省濰坊市。(3)非:責怪,反對。(4)裱:biǎo。裝裱,裝潢書畫的俗稱。用紙或絲織物把書、畫等襯托粘糊起來;裱糊,用紙或其他材料糊屋子的牆壁或頂棚。(5)瞽目:瞽gǔ。指瞎眼。
淫亵佛典 家敗人亡
南京世家某。博學多才,喜花柳,性豪侈,納娼妓為小。星期日坐笙歌花酒之前,如在天空,瓊樓玉閣,巧樣裝飾,窮奢極欲。以黃金一付,題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卿須憐我我憐卿。自書自撰,自鳴得意。後因閒事纏訟,家業日消,歌台煙散,舞妓雲亡⑴。智者以為聯字乃預谶(Chèn)⑵雲,且引佛經而為淫聯,亵污孰甚。家敗人亡,固其宜也。
注:(1)雲亡:逃亡或死亡。(2)谶:Chèn,指將要應驗的預言、預兆。
捐灰減算⑴(《匯纂功過格》)
(摘自[清]周安士居士撰《安士全書》之一《文昌帝君陰骘文廣義節錄》)
槎溪⑵朱寧約,字士豐,留心書法。康熙乙丑二月,以微疾亡。知交哭之,忽蘇曰:“吾壽該四十二歲,以平日勤於學字,隨意焚化,散棄其灰,不知珍惜。陰司錄過,減吾五年,今三十七,數已盡矣。諸君當知字灰,慎不可棄。”言訖,仍瞑目逝。
[按]若雲字既為灰,可以捐棄,則道士焚化章奏,皆在捐棄之數矣。至於瓷器、竹木器所繪字樣,磚瓦兩頭所印福壽記號,往往久滯糞壤中,尤宜禁止。
注:(1)算:算祿,即壽數和祿位。 (2)槎溪:地名,一說在上海市區西南今南翔鎮,上海四大歷史文化
21
名鎮之一。
棄文速果(葛子和面述)
(摘自[清]周安士居士撰《安士全書》之一《文昌帝君陰骘文廣義節錄》)
昆⑴庠葛子和,於康熙二十六年,讀書於西藥師殿之樓下,上為臥室。一日偶翻溺器,糞漿從板縫滴下,滴污其所讀之文,題為“成覸(jiàn)謂齊景公曰” ⑵一節隨取所污之文,投之於水,未曾洗滌暴干焚化。而是科首場之第三題,恰是“成覵謂齊景公曰”一節,寫至“周公豈欺我哉”,遺去一字而不知,因而帖出⑶。
[按]焚化穢紙,過犯不小,必洗滌之後,乃可化灰付水。
注:(1)昆:今江蘇省昆山市。(2)“成覸(jiàn)謂齊景公曰”:出自《孟子·滕文公上》。(3)帖出:科舉考試時,凡有夾帶﹑冒名頂替及試卷違式者被擯斥場外,不准考試。
裸體畫報
福建許百川。畫工筆人物。善彩色春宮,婦女洗浴,裸體跳舞,摹擬秘戲,最新小說風流白話。一時名重價高,書坊爭聘。自诩(xǔ)⑴其長,一日忽然雷雨交作,一雷擊其兩手。妻妾媳女均不守婦道,日夜淫亂。許曰:我作淫畫,雷擊我手,罪不能抵又令我妻女淫報,害人正所以害己也。突來數十匪盜,奸死妻妾,殺許與子。劫去財帛,擄去媳女,放火將屋及淫畫稿版,都付焚如,誠慘報也可不戒欤。
注:(1)诩:xǔ ,誇耀,說大話。
亵字遭燹(xiǎn)⑴
上海市閘北於光復⑵後工廠工人,以及居民多不愛惜字紙。或以之焚火,或以之拭穢。遍處飄揚,聽其踐踏,狼戾(lì)⑶字跡達於極點。在民國二十年戰禍未興之前。忽有一童子於閘北市上歌曰:奇哉其災,赤烏飛來,斯文有靈,閘北上海。言已,追之不見。未數月,果遭日本後燹之禍,慘不可言。
注:(1)燹:xiǎn 野火。多指兵亂中縱火焚燒。(2)光復:又稱“復古會”。清末革命團體。1904年冬在上海成立,蔡元培任會長。以“光復漢族,還我山河,以身許國,功成身退”為宗旨。次年部分會員加入同盟會,但仍獨立活動。徐錫麟、秋瑾、熊成基曾發動起義,均遭失敗。1910年陶成章又在日本成立光復會總會,推章炳麟為會長。組織光復軍,響應武昌起義。1912年陶成章遇害後,光復會解體。(3)狼戾:戾lì。猶狼藉也。指散亂堆積。
造還魂紙絕戶
22
蘇申⑴張福昌紙坊,專賣字紙造還魂紙⑵。以為營業,得利頗厚,家遂饒裕。有三子皆聰慧。一日,有人來坊買紙。見紙上有墨點。迎日照之,字形顯露,筆畫現出。其人乃曰此字紙也,宜焚之。寶坊以此射利,其能久乎。買紙者言已,拂袖而去。約數月一日夜深,坊中人盡熟睡。突然火起,店東店伙暨三子俱宿坊中。適有康泰典鋪兩伙友,來坊兜售積年舊赈簿,亦留歇坊裡。讵被祝融一炬。閣家與兩客同罹火劫,爛耳焦頭,一堆白骨,慘狀難堪。所有歷年余資,及所置貨物,燒毀一空。世之操此業者。應以為鑒。
注:(1)蘇申:蘇,蘇州;申,上海。(2)還魂紙:宋代有一種循環再用的紙叫還魂紙,又稱為再生紙。古人為了降低生產成本,采用故紙回槽的方法,一般先將廢紙的墨跡、污跡洗去,然後摻入新紙漿中重新造紙。
侵吞惜字公款獄死
蘇州西鄉某鄉長。以勢力強入惜字社為經理,每歲驚吞惜字公款,有一子三孫。未幾鄉長改造,父子沿門活動,請人聯選。民眾不但不選,且公呈訴控父子罪狀,舉出證據到縣。一面另選公正人員充當鄉長。一面公呈數起。嗣經縣長鞠(jū)⑴訊,渎⑵聰殃民情形屬實,按法坐罪⑶。於是前鄉長父子惱羞成疾,遂死於獄。其三孫一盲、一啞、一天死。觀此殊為凜(lǐn)然⑷。
注:(1)鞠:jū通“鞫”。審訊或審查。(2)渎:dú,貪污 。(3)坐罪:治罪;獲罪。(4)凜然 lǐnrán:恐懼、畏懼。
燃字紙吸煙瞽目
陳州⑴陳一誠字上達。高小畢業,家貧不能升學,遂立私塾訓蒙。一時束修⑵豐厚,桃李盈門。先生常燃字紙吸煙,又不誡谕生徒,任其作踐。忽於五月十五日下午一點鐘風雨大作,有一人雄冠佩劍,武裝威嚴。突入館內問曰,爾非文明人乎?何以不惜文字。須知明生於文,不文何明。爾既不惜,特來取爾之明,為讀聖賢書依字養生而不敬惜文字紙者戒。言畢,取桌上紅筆點其二目,立即昏僕,良久蘇醒,二目遂失明矣。
注:(1)陳州:現河南周口市淮陽縣。(2)束修:古代學生與教師初次見面時為表示敬意所奉贈的禮物。這指舊時送給老師的酬金。
刻字亵字 獲罹陰譴
杭州刻字工匠呂文華。病日久,夜間有人敲門,門曰何事,曰有事,遂開門放人。其人曰,吾主人命吾帶你同去。工匠曰,吾病不起。其人曰,拋之可也,促之行。文華之妻
23
聞之不忍,亦隨其後。行數武⑴,至一高大衙門。進內仰視,見一問官南面而坐,赫赫(hè)⑵如神。問曰:爾穢亵字紙,照法當受刑責。文華叩訴曰,小人系刻字業,不得不爾。官曰,為刻字業原無不可,汝當擦洗之時,落下字跡,應收而焚之,灰送長流或淨土。汝乃不此之為,棄於穢污之中,任其狼藉,非亵字而何。文華默默。其官遂用紅筆在文華身上圈幾大圈,杖六十,驅出。其妻親見親聞,扶夫以歸。回頭視之,則衙頓杳(yǎo)⑶。未幾文華圈處發毒,杖處流血,痛不可當,呻吟床第,晝夜不休,旬(xún)日⑷即亡。妻將以上之事告人。永為刻字殷(yīn )鑒(jiàn)⑸。
注: (1)數武:古代,武字除了做為形容詞、姓氏外,還通常指長度。《說文》:“武,半步”。一武等於半步,引申為小步。數武:幾小步,或者沒幾步。(2)赫赫:hèhè,顯赫盛大貌;顯著貌;或光明炫耀貌。(3)杳:yǎo,無影無聲。(4)旬日:旬xún,十天。亦指較短的時日。 (5)殷鑒:yīn jiàn亦作“殷監”。謂殷人子孫應以夏朝的滅亡為鑒戒。後泛指可以作為借鑒的往事。
教師穢亵 雷擊之身
湖北東南鄉於耀庭。初級師范卒業。充當小學教員。生平不惜字跡,或墨或鉛或粉筆,無論桌上地上板上牆上,隨筆寫字,任意踐踏。並且便溺看書,又用字紙燒茶拭穢。便溺後又不洗手,檢閱經典。甚至臥床看書,睡熟書墊身底。學生作踐字紙,亦不之戒。忽患目疾,左眼不明,仍不知悔。一日忽遭雷擊,未死,終日奔走市井,以及學堂書房。自白其罪,條分縷晰(lǚ xī)⑴。某罪應如何果報。今我已犯不赦之罪。爾等不可效我之行。致遭如此顯報。當以我為炯(jiǒng)戒⑵。不數日而亡。
注:(1)條分縷晰:縷晰,lǚ xī。縷:詳盡,細致。形容分析得細密而有條理。(2)炯戒:炯jiǒng,亦作“炯誡”。即明顯的鑒戒或警戒。
污亵國寶 慘遭雷擊
有一女子騎驢,忽被雷擊死路旁。識者知系周村魏家婦,秦家女也。細察雷擊之故,該女平時多以字覆腹瓶,塞瓶,糊窗,拭穢。此日正值經期,驢背有布袋,內置銅元數百枚。其女坐跨驢上,致遭污穢國寶之報。國寶即銅元,上有字。此事屬曹州⑴曹縣,光復⑵後也。
注:(1)曹州:舊地名,現今山東省菏澤市。(2)光復:收回失去的領土,也指恢復已亡的國家。亦可指起義成功。
亵字雷誅
24
天長縣胡氏愛卿。系女性,高小畢業。自許與同學秦占魁字效梅,六合⑴人也。胡之父母聽其女之戀愛,自行擇嫁。及至秦家,不敬字紙。凡襯箱底,包小衣,墊褲襪,俱用報紙,意者免蛀。翁姑止之不聽,反笑為迂腐⑵。尤其者,經期亦用報紙拭穢。一日雲起雷震,提出胡氏女於鬧市,火焚其身,褂褲均沒,惟下身血報紙猶存。死後,其姑將其箱內報紙所包之小衣褲襪,示於眾。曰,吾門不幸,娶此不敬字紙之媳,遭雷火之報也。願世之為婦女者,勿效吾媳所為,善莫大焉。
注:(1)六合: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2)迂腐:指人的言談、行事陳舊死板,不合時宜。
削皮糊窗割肉抹桌
兖(yǎn)州⑴南鄉吳福,有才名。不惜字紙,抹桌糊窗,抹後棄之於地。所作文稿謄(téng)⑵後,將稿嚼爛吐之。友以勸戒,反笑為迂。其妻吉氏,小學畢業,性劣而惡。有雇工昌五,有戒殺放生圖說一本,願刻印送人,不時看誦。吳吉氏知其意,大怒。暗將圖說扯碎,藏之穢處。昌五尋之不見,又不敢問,只得飲恨吞聲,暗求速報。不數月主人吳福,偶得瘋癫之病。語人曰,我不惜字,今顯報矣。我糊窗抹桌嚼稿吐之,今上天教我削皮糊窗,割肉抹桌,嚼舌吐地。言罷,用廚刀自削胸前之皮,貼在窗前,以償用字紙糊窗之報。又將膀腿之肉割下,放在桌上兩手擦抹。曰,此我用字紙抹桌之報,旋嚼其舌吐於穢地而亡。其妻本女界中文明人,乃閉其門,恐有人知之。俊夫死後,收拾停當,開門發喪。又逾一月,吳吉氏不知改過,反好殺生。一日睡夢中有人示曰,派汝遭化蛆蟲之報。迨(dài)⑶醒後,遂將家內余資付昌五曰,我殺生過重,又毀放生書籍,投於穢處,我今應化蛆蟲惡報,言罷周身腫潰。未幾腐化蛆蟲,醫治不靈,後乃死。昌五為之辦理合葬。讵(jù) ⑷葬後,雷火又燒其屋。昌五將所余之資,盡刻果報錄與放生文。旋即歸裡,生五子,俱大富。
注:(1)兖州:兖yǎn,現在山東省濟寧市。(2)謄:téng,照原稿抄寫清楚。(3)迨:dài,等到,達到。(4)讵:jù ,豈,怎。讵料,哪能料想到,不料。
鞋底印字 惡疾夭之
蘇州泰和公司皮革廠。以橡膠制造男女新式文明皮革。該公司經理為山東棲霞縣人氏,姓王名安樂字子平。不重字跡,首創男女鞋底模印字號為記。踐踏污穢,已造其極。不數載,王忽腳患腫毒。濕氣流注,臭不可聞,同人厭惡。毒發,拘孿腿筋吊。癱瘓難行,又患中風,半身不遂,醫藥罔效。未幾,名登鬼篆(zhuàn),身作古人,時年方三十也。生一子甚貧窮,世人鞋底印字者。甚速改之。
25
繡字污亵 發疔斃命
揚州寶塔灣賈姓女。機巧異常。嫁於蘇州阊(chāng)門⑴顧繡店王姓之子為妻。滿月後,日以針線為工。務喜繡正草隸篆等字於荷包、香袋、扇插、枕頭等物。一時人爭買之,系帶腰間,枕臥床上,亵污字跡。日積月累,獲罪匪淺。其婦常患頭暈,又兩手輪發疔瘡⑵,雖醫罔(wǎng)⑶效。一夜夢祖母責之曰,爾繡污亵,其罪甚大,爾夭壽矣。醒即語眾,人不之信。未數日,果疔發而亡。
注:(1)阊門,乃蘇州古城之西門,通往虎丘方向。(2)疔瘡:病名。是常見的外科急症,好發於面部和指端。因其初起形小根深,底腳堅硬如釘,故名疔瘡。(3)罔:wǎng,無;沒有。
毛巾印字失明 禍及妻女
無錫有祁其者,家道小康。新開浴堂,專尚時髦。所用毛巾,多印浴室字號於上。洗浴者取巾下池,由頭至腳洗滌,不敬字跡,達於極點。閒有老誠人勸止,答曰,防人竊之,以此為記。其人又曰,於毛巾上缺一角,或兩角或三角,或用紅點紅圈,或花樣,均堪為記,何必污穢字跡。浴室之主非但不信,反笑為迂,仍舊印字。其後該主人目疾,不一年二目失明。妻子惡瘡,女為娼妓。家漸窮困,手巾印字者曷⑴鑒諸。
注:(1)曷:hé,加強反問語氣,相當於“豈”,“難道”。(2)諸:zhū,表示語氣,“啊 ”或“嗎”。
倡牌變狗
上海閘北某煙草公司,某某經理,首倡香煙牌,將古書如三國志、封神榜、濟公傳、紅蓮寺、水浒傳、七劍十三俠、岳傳、西廂記、紅樓夢諸書之古人為標題。牌之背面,書寫蠅頭小楷,敘明事跡。紙煙吸盡,煙牌多半拋棄。作踐污穢莫此為甚。某經理死後,往美國變一洋狗。腹上有某公司經理某姓名字樣。人呼其名則搖頭擺尾似應聲狀。旋以原名為狗名。事傳某經理兄弟子侄之家。遂以重金買回。系於一家顧全體面。民國廿一年日本強占上海,戰禍肇興,公司竟焚。識者以為首倡香煙牌之果報。奉勸其它公司迅改除。切勿尤而效之。功莫大焉。
三、悔過篇
惜字化劫 增壽得子
26
東台縣⑴郭福五字壽光。少讀書習字,動於字上加字。路遇一人謂郭曰,汝字上加字,字跡不清,作踐殊甚,壽派三九⑵,又派無子。雲雲,其人頓杳。郭異之,後改悔,並珍惜愛敬,廣傳文帝功罪律。一日販貨於外,船泊小鎮歇宿。此時同泊之船甚多,郭見岸上字紙糜(mí)爛⑶,逐一撿收。因晚未撿得齊,擬天明再撿,舟亦逗留。同泊之舟開未多時,忽聞前船遇盜,郭舟獨免於難。又見該處宋姓行主,家四壁糊以報紙。宋無子,勸以積善求嗣。宋雲無力,郭以不費錢不出戶,亦可積善。宋請詳言,乃告敬惜字紙。將四牆報紙先用淨水潤濕,輕輕揭下,俟(sì)⑷干焚灰,付之通流。若時時如此存心,遇有字紙必拾,積久即可得子。宋聽之,即奉行惜字功罪律,果生一子。郭婦亦生子二,壽七十五歲。
注:(1)東台縣:即今江蘇省東台市。(2) 三九:年齡,指二十七歲。(3)糜爛:糜,mí,爛,碎。糜爛,爛到不可收拾;腐爛。(4)俟:sì,等待。
悔悟惜字得子享年
泰州⑴錢駝子,開張雜貨店。素不信敬惜字紙,生意淡薄。生一子聰明,遂入學堂。由高小而初中而大學,亦不惜字,可為有其父必有其子矣。遇有經書典籍,隨筆塗之以墨。日間墊坐,夜間枕頭,毫無忌憚。子未卒業,身行江中遇風,舟覆而亡。駝子恸(tòng)⑵甚,哭子而昏。見子在前曰,我父不惜字紙,又不以義方⑶教子。我因不惜字絕壽,望父改悔前非,否則無良好之結果也,言畢不見。子醒後語於人曰,吾子不惜字紙絕壽,勸子惜字。雲雲。於是收買字紙,五六年復生一啞子。印送惜字書萬卷,又敬惜三年,啞子忽然能言。遂發終身惜字之願,家店復興,壽亦高大。
注:(1)泰州:地處江蘇省中部。(2)恸:tòng ,極悲哀,大哭。(3)義方:行事應該遵守的規范和道理。
一言阻善 幸悔獲全
雍州⑴邵秀才名全,法政畢業。有友人欲刻惜字書勸世,向之募助。邵曰,我豈吝財耶,無如世界文明,非但不敬,反而作踐,誰之過欤,莫如不刻送為佳。一月之後。忽有一武人持春秋刀入室曰。吾奉關玉皇之命來問爾罪。爾既讀書,緣何阻人印送惜字書,使人相率效尤,爾罪大矣,快速前來試吾一刀。邵懼甚,即叩頭謝罪。曰。敬惜字紙,並非迷信。字養千口,民生必需。無字無文,國乃不昌。吾願抄傳刻印,立惜字會收買字紙焚化,並畫尊像朝夕叩拜。武人叱(chì)⑵曰,姑照汝言復命,饒汝初犯,再觀後效,遂出
27
門而去。邵於是惜字十年,家業富足。常對人曰,一言獲罪,莫甚於阻人為善也。尚祈慎之。
注:(1)雍州:古代“九州”之一。現在陝西省寶雞市下屬的鳳翔縣,古稱雍州。 (2)叱:chì 大聲呵斥。
悔過惜字延生
蘇中⑴某大學文科教員尤少卿。專尚時髦,翻文言為白話,並作風流小說,不惜字紙。日伏案見父至,忘其死,問何來。父曰,帶汝歸。遂與父同行,見一高房,封固森嚴。二人監守其內,哀號哭泣,聲聞數裡。遂問之。守者曰。爾既讀書,應知不惜字,不尚文,及編邪詞淫曲者,入此無間地獄,永不超升,斷絕香煙。尤聞之,驚魂喪膽,毛骨悚然。父曰,速悔改,可轉禍為福也,少卿醒後,則曰見鬼見鬼。細細思量,頓覺前非。遂下筆留心,改其所為。並書寫勸人勿踐字紙文,印送同志。行之二年,生一子焉。
注:(1)蘇中:即江蘇省中部地區,包括揚州、泰州、南通等地。
悔過啞子能言
豫⑴省西南鄉自治學員張永慶。畢業後,即充本縣科長。因公外出夜宿文昌宮,夢見帝君訓曰,爾生好善,專習字紙故有今日。但小業不知果報命爾勸之。傘扇刻字,難免亵字之罪。既窮且夭。茶食店,點心店,糕饅上印字。一入咽喉化為何物,其罪更大。不生啞子即絕後嗣。應用器物上刻字,任人坐踐其上,家不能興。紙扎店剪字,灰必飄揚,罪同亵字,終生窮困。夢醒而起,歸告縣長,縣長不信。旋即暗查各小業有茶食店無後,生一啞子。遂令糕饅不印字。該店並願敬惜字紙。印書送人。以抵印糕之罪。不一年其子能言。科長將夢中果報。忠告各業,以茶食店引為明證。各業俱改悔,而後窮者轉富,夭者轉壽。病者轉愈。科長自此辭職。與各業戶立一惜字會。專惜字紙。生子聰明,而家也富厚也。
注:(1) 豫:河南省的別稱。
四、善德篇
惜字於無形
有司法官龔九皋者字鶴鳴。存心惜字於無形之間。凡關人性命名節功名,離婚閨之隱微,離人骨肉等事,下筆無有不慎。其對謀人自肥,傾人取位,凌老欺幼,挾私懷隙,唆人構⑴怒,顛倒是非,淫詞艷曲,詩扎笑人,刺人忌諱,令人飲恨,不獨一己存心不為,並下嚴禁之令。凡有書作上項情事者,一經查出或告發,立即究辦,決不姑寬。雲雲。間
28
嘗自撰律己勸人有一聯雲,下筆細思,禍國殃民文莫作。開卷省察,救人濟世字多書。後龔公九十六歲無病而終。子孫發達,歷五世焉。
注:(1)構:構成,造成。
江西俞縣長德政
陝西俞文宗字煥章,任江西某縣縣長。聞窯戶於磁器上寫字,或蠅頭小楷,以壯美觀,因此射利亦厚,沿成惡習。殊不知破碎必棄之糞土,俞公稔(rěn)⑴之此弊。下車⑵伊始,即出告示。其文曰,為出示嚴禁事。字為國粹,關系文化殊深。昔倉聖造字以代結繩,而後世人群記事始備。文明進步,於此肇基。教化大行,賴此發展,任何人士俱應敬惜。國粹所關,文化所系,何彼無知窯戶,竟敢於磁器上寫字炫美,希圖射利。可知磁器破碎,棄之糞土,終古不滅,污亵殊甚。本縣長下車伊始,不忍不教而殊⑶,合亟(jí)⑷布告周知。從此一律嚴禁,毋許窯戶於一切磁器上寫字炫耀。傥⑸敢故違,立即提究不怠。其各凜遵毋違,特示。遂終其任而市上無有字之磁器。俞公少時,虔誦惜字寶訓。並敬惜字紙。在任時,公余逢人勸化,並印送各種惜字書萬部。公之子孫均顯達,而公亦得壽考之征。
注:(1)稔:rěn,此指熟悉。(2)下車:舊指官吏初到任。現指剛到一個新的地方。(3)不教而殊:殊,zhū,同誅,殺或懲罰。這指事先不加教育,出錯或犯法就懲罰或殺戮。(4)合:應該。亟:jí,急切。(5)傥:tǎng,表示假設,相當於“倘若”、“如果”。
糖果紙的啟示
雪公⑴老師平素居家非常珍惜字紙,看過老人講演稿及詩稿的同修都知道,老人詩文的初稿全是寫在日歷紙或作廢考卷紙的背面。而家中的紙簍,亦分裝垃圾及裝字紙二桶,因為字紙簍中的紙,是要用燒的。
某日,一弟子將用過包糖果的塑膠字紙,丟到垃圾桶中,後經老師問起,忙再從垃圾桶中取回。
師問:“你將它放到哪裡去了?”
弟子答:“垃圾桶裡。”
“你看到上頭的字沒有啊?”
29
糟了!弟子心想,本以為塑膠糖果紙,燒起來氣味難聞,所以才自作聰明地丟入垃圾桶,但老人家對字紙之恭敬,一如面對聖賢,於是慌慌忙忙,趕緊將這有字的糖果紙丟入字紙簍。
“唉呀!撿起來!”
忽然又聽到喝斥聲,六神無主地趕緊將它又撿起來,心中不知如何是好?有字丟垃圾桶固屬不敬,今投入字紙簍又不對,只見老師雙目炯炯有神地注視著,弟子惶恐不安立著不知所措,這時老師又說話了:“這麼大團的紙丟入字紙簍,很快就滿了。”
滿就滿,那又有何辦法?老師見弟子毫無動靜,接著說:“剪刀拿來,你好好學。”
弟子把剪刀及糖果紙呈上,只見老人家將有字的部份剪下,沒字的先交給弟子說:“這丟到垃圾桶裡。”
接著將有字的紙交給他,弟子想,哦!原來要這樣處理,今天又有收獲了。於是順手將它丟入字紙簍。
“撿起來!”耳邊又聽到老人家的喝斥聲。
原來老人家眼睜睜地看他在處理這片字紙,莫非是自己丟紙的態度不夠恭敬?
“叫你撿起來!”
哎呀!怎麼辦?於是戰戰兢兢的又撿起來,渾身發汗地站在那時!心想,該怎麼辦呢?偷看老師一眼,只見老人家緊迫盯人,好生害怕,卻又不知如何才好?兩眼無助地望著老人家。
“這還不會嗎?”老人家聲音轉為慈柔。
“請問老師,該怎麼處理才圓滿啊?”
老師從椅子上站起來,取過字紙,再從字紙簍中,隨便撿出較大的一張,包住這曾經包過糖果的塑膠字紙,深放在字紙簍內藏著,然後說:“必得這樣放,才不會招來螞蟻,有了螞蟻,你燒字紙時,不是要殺害了它們嗎!”
原來老恩師的心地是這般誠敬與仁慈。而對學生弟子是這樣深入生活細節,隨時隨地加以調教訓勉。弟子們接受類似此糖果紙的啟示,不知凡幾,難怪弟子們痛失長鞭,終日心緒茫茫,而不知所依。
——摘自《雪公師訓集錦》(戒光)
30
注:(1)雪公:雪廬老人(1891~1986),祖籍山東濟南,姓李,名艷,字炳南,別號雪廬,世人皆尊稱雪公而不名。博綜淵懿,瑰琦隽偉,是當代儒佛學術通家。
恭敬經典--請經必讀
(一)迎請法寶須知 1.迎請法寶者,須生大恭敬心,感恩心,作難遭想,根據自己的需要迎請。 2.佛經非藏品,若束之高閣,而不使其流通,則恐招遮擋佛光之罪過;可待前次所請法寶閱讀畢,再行迎請其他所需法寶。 (二)佛經安置須知 1.經典應放在其他書籍的上面,經書有它的層次,由上而下依次為:純粹經典、課誦本、菩薩論、注解經典、佛像、菩薩相、祖語。盡量按次第彌善。 2.經書應恭敬放於清淨高處,不可隨意扔放床上、座椅上等不淨處。 3.凡經書等法寶閱畢,可輾轉流通,贈送其他蓮友,不可任意燒毀或丟棄。 4.如手捧或裝於口袋攜帶時,不得低於腰部,不可挾腋下。男居士更不可將佛書卷起放入褲袋中,女居士不可將佛書塞入女用皮包中,女用皮包雜物太多,此皆不如法;小本佛經只宜放入上衣口袋,否則犯失敬意,雖細微小節,也不可不知,知即改正,不應再犯。 5.不得口吹經上灰塵,應以專用淨布拭去。 6.不可在經典所在的地方,有種種污穢行為。
(三)讀誦佛經須知 1.經典乃三世諸佛之師,如來法身捨利,亦當作真佛看,不可作紙墨等看。禮誦持念,種種修持,皆當以誠敬為主。 2.必須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從首至尾,一直閱去,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凡情妄想,卜度思量,將見亵慢之罪。 3.不可以口水沾指翻經頁。 4.不可躺著看經書,更不可以污手觸經。 5.經書上不可塗寫。不得一邊談說雜話、吃東西,一邊看經書,其他經論善書亦復如是。 6.中斷不看時,應夾放紙條做記號。不可折頁、折角,或經書面朝下、作“人”字形擱置。 7.不可在洗手間內看經。
31
8.若自己有數本相同的經書,可以廣為流傳,務須告知對方應當十分尊重恭敬,方可予以恭請,則功德無量。
(四)破損處理 1.佛經是法寶,為眾生離苦的指南,應尊重恭敬,若有破損,應速修補,經典所在之處皆有龍天護佑,若任其損壞廢置,罪過無量。 2.以前請到過一些印刷不精美的經書,或有缺字、漏字的情況。後來又請到了精美的經書,您可以把前者的錯別字找出來,用不干膠、計時貼等修正過來,以後再結緣給需要的蓮友。 3.對破損比較嚴重,無法修復的經書或者錯誤比較多的經書,可以焚化,但不可以作一般字紙化,須另設化器,嚴加防守,不使灰飛它處。以其灰取而裝於極密致之布袋中,又加以淨沙或淨石,俾入水即沉,不致漂於兩岸。有過海者,到深處投之海中,或大江深處則可,小溝小河斷不可投。如是行者,是為如法。果能依如上所說而行者,無論奉持經書、恭誦經書,乃至助印佛書,均能培植福慧資糧,增長菩提善根,以期於此生中,徑證佛果,不退成佛。

-----------------------------------------------------

『靈氣巨石內的王天君殿』台灣新竹-五指山觀音寺-天君殿 - http://goo.gl/V9opMm

2016-07-31_00010

王天君
道教
王天君,又稱王靈官、隆恩真君、豁落靈官,是道教鎮守山門之神,雷部、火部天將及護法神。額間一目,以鐵鞭為武器。扶鸞的信眾則時常稱之為王恩主,與關帝君、呂祖師、岳鄂王、張灶君、合稱為「五恩主」。
簡介
相傳,他在到了宋代拜薩守堅真人為師,成為道教護法神,與馬靈官齊名。
明、清所出的薩守堅、王靈官傳記中,稱王靈官姓王名善,為湖南湘陰之地方境主神或城隍,後被薩守堅收作部將。《燕都遊覽志》謂:「永樂間有周思得者,以『王元帥法』顯京師。元帥者,世稱靈官,天將二十六居第一位。」
明宣宗封王靈官為「隆恩真君」。明清道教宮觀常以王靈官為護法神,道觀內或山門前塑其像,通常為紅面赤髮,披金甲,持金鞭。
相傳,王靈官忠心赤膽、無私無畏,人讚以「三眼能觀天下事,一鞭驚醒世間人」。
文學作品中的刻畫
《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天宮時,王靈官曾使鞭相敵,雙方戰得不分上下。
四大護法元帥
主條目:四大護法元帥
相傳玄天上帝有「三十六位天將」護法,以四大護法元帥為代表,四大元帥組合頗多樣,王元帥頗常見。可以包括了溫元帥、康元帥、殷元帥、馬元帥、殷元帥、趙元帥、李元帥、王元帥、張元帥、蕭元帥、劉元帥、連元帥等。

----------------------------------------------

王天君
  王天君,又稱王靈官、隆恩真君、豁落靈官,是道教鎮守山門之神,雷部、火部天將及護法神,額間一目,以鐵鞭爲武器。扶鸞的信眾則時常稱之爲王恩主,與關帝君、呂祖師、嶽鄂王、張竈君、合稱爲“五恩主”。
編輯本段 記載
  相傳,他原是《封神榜》上的雷部二十四天君之一的王變天君,到了宋代拜薩守堅真人爲師,成爲道教護法神,與馬靈官齊名。
  明、清所出的薩守堅、王靈官傳記中,稱王靈官姓王名善,爲湖南湘陰之地方境主神或城隍,後被薩守堅收作部將。《燕都游覽志》謂:“永樂間有周思得者,以‘王元帥法’顯京師。元帥者,世稱靈官,天將二十六居第一位。”
  明宣宗封王靈官爲“隆恩真君”。明清道教宮觀常以王靈官爲護法神,道觀内或山門前塑其像,通常爲紅面赤發,披金甲,持金鞭。《西游記》中孫悟空大鬧天宮時,王靈官曾使鞭相敵,雙方戰得不分上下。相傳,王靈官忠心赤膽、無私無畏,人讚以“三眼能觀天下事,一鞭驚醒世間人”。
編輯本段 傳說
  王天君單金睛朱發,火紅臉膛,雙目圓睜,額上還有一目,三目炯炯;穿着「紅袍如閃電,綠靴匝地行,龍索雷火帶」;又左手持火車、右手掄金鞭等法器。原系玉樞火神,擲火千重,焚燮萬里;火車豁落,飛走乾坤,功力非凡。能騰雲駕霧、降雨開晴、驅邪治病,濟度眾生。
  據《北方真武祖師玄天上帝出身全傳》(亦稱《北游記》)稱,三十六天將均爲真武大帝收伏的神,但是玉帝所封全部隸屬真武麾下三十六天將與前說有所不同。他們是水火、龜蛇二將、趙元帥趙公明、顯靈關元帥關羽、雷開、苟畢二元帥風輪周元帥廣澤、盡忠張元帥張健、火德謝元帥謝仕榮、靈官馬元帥畢光、管打不通道朱元帥朱彥夫、考校黨元帥黨歸籍仁聖康元帥康席、混炁龐元帥龐喬、降生降元帥高原、降妖辟邪雨元帥雨田、威靈瘟元帥雷瓊、神雷石元帥石成、虎丘王高二元帥王鐵、高銅、先鋒李元帥李伏龍、糾察副元帥副應、太歲殷元帥應高、猛烈鐵元帥鐵頭、電母朱娘、雷公酆都辛元帥、月孛天君朱孛娘,豁落王元帥王忠、楊元帥楊彪、劉天君劉俊、聰明二賢高委、師曠、二太保任無别、寧世考、鄧元帥鄧成、辛元帥辛江、張元帥張安。書中描述了真武收伏三十六天將的全過程。在民間傳說中,三十六天將常與二十八宿,七十二地煞聯台出動,陣妖伏魔。
  據說,清代至民國時期,福州於山天君殿香火之盛冠於全城各神廟。每歲六月十六日王天君神誕,天君殿香火徹夜不絕。
  傳說中的王天君,據道家說,其人姓王名奕,是宋代的一個方士。幼年曾跟林靈素(宋時道士,善幻術,賜號玄妙先生)學道,善火術,能伸手取火,閉口存火,開口噴火,身有“靈光”,黑夜走路亮同白晝。仙逝後,玉帝封其爲“玉樞火府天將”,賜鬥大金印,上篆“赤心忠良”四個大字,位列二十六天將之首,鎮守南天門,糾察天上人間之火。上任不久,趕上孫悟空大鬧天宮,王天君執鞭奮戰美猴王。玉帝見其至剛至勇,神威無比,遂下旨升調王天君到靈霄寶殿值守,賜號都天糾察王靈官。
  明成祖永樂皇帝篤信王靈官。每次出征必帶天君神像隨行,以爲軍中保護神。封王天君爲“隆恩真君”,下旨全國各地敕建“天將廟”。因得永樂帝信仰,自此,天下道教宮觀均奉其神像。福州於山的王天君神像,就是在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時,首次在九仙觀内增祀的。
  據載,原先的王天君神像隻是一尊“彎腰曲背俯首聽命”的坐像,一副“奴才相”。清康熙十年(1671年)鎮閩靖南王耿繼茂死,子耿精忠襲爵。耿精忠不滿清朝統治,借修繕於山九仙觀之機,下令改塑王天君神像。民國郭白陽《竹間續話》載:“相傳像爲耿王時所塑。匠凡數十易,無一稱意者。忽有道人來,自言爲能乎。約期四十九日,閉戶摶土,茶飯皆穿牖入。及期開門,道人不見,獨塑像昂然。”
  王天君神像:金睛朱發,鐵面銀牙,金盔披甲,藍袍護身,手執金鞭駕火輪,腰纏龍索怒三眼,金光瑞霞渾身罩,三界無私猛吏形,令衆多善男信女過其前屏息不敢正視,望而生畏卻敬而不迨。自此,王天君成了於山主神,九仙觀便通稱天君殿。後來,全國各地宮觀均派人到福州仿塑,王天君神像一夜風行神州。
  王天君記述着許多動人的故事-右手金鞭高擧,左手中指生花。金鞭爲值守靈霄寶殿時玉帝所賜。金鞭指處,妖邪鬼魅化微塵。左手中指生花,道家說是:王天君得道之前乃草莽之士,得道之時曾對一位尼姑亮過中指。由於這種行爲有傷風雅,被坐在蓮花台上度化他的佛祖發覺。佛祖心想,這形象若帶到西方國土,豈不污染大千世界!於是急忙屈指一彈,座前花瓶上插着的一朵鮮花隨指而出,正好插到王天君左手的中指上,演出了王天君中指生花的故事。其實王天君中指前伸,也暗示耿精忠借王天君之中指,警告清廷:你算老幾,吃老子一鞭的反清情緒。果然,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就在福州擧兵回應吳三桂叛清。
  額生三眼,腰纏龍索。道家說,王奕雖然已經得道,但未經玉帝冊封,仙籙無名,算不得正神。佛祖點化他:“你額生三眼,能觀天下大事,察人功過,但受人間煙火蒙熏,神靈被蒙蔽至今。我今爲你開眼增光,雲游宇内,累功積德,修鍊至道,日後方能得到正果。”王奕聽命。一日,行到潭州湘陰,見孽龍作祟,塗毒生靈,遂入深潭誅殺孽龍。刹時間,潭中波翻浪湧,電閃雷鳴,直殺得天昏地暗,鬼哭神嚎。孽龍不敵,隱去人形,企圖潛逃。此時,王奕額前中眼突顯神威,光透重霄,神光如電,擊中孽龍。王奕趕前一步,剜其心,剝其皮,抽其觔。自此,孽龍之觔永纏王奕身上,成了一件擒妖縛魔的法器。
  佛祖賜法輪,血戰薩真人。卻說,王奕受佛祖之命雲游天下,佛祖曾賜給一對風火輪,並指點說:“日後你將受一場火災之劫,可用之避難。”王奕珍而藏之。一年,宋代道士薩真人雲游至湘陰,見有一廟,廟中之神竟以中指相向,不由大怒,遂行法召來天雷神火焚廟。其時,王奕正在南天門值守,忽被一陣煙火沖鼻,頓覺眼前一黑,從天上栽到人間,正好落在被烈火焚燒的廟中,擡頭一望,自己的神像被焚,記起當初祖佛的告誡,知道今日正是應劫的時候,急忙離廟外逃,正好撞上薩真人。薩真人見來人正是廟中神像,怒其中指相向,便驅五雷神火隨後緊追。危急之時,王奕掏出法輪,騰空擊向雷火,雷火盡被法輪所收。薩真人持劍趕上,欲破法輪,法輪噴吐烈焰,滾回王奕腳下,王奕腳駕風火輪、手執金鞭血戰薩真人,兩人上天入地血戰不休……這就是王天君腳踏風火輪的故事。
  王天君受命佛祖,收瘟攝毒伏群魔,治病驅邪如電閃,救衆生於百千萬劫,難怪百姓信仰他。
編輯本段 驅魔心咒
  在民間,作爲武將崇拜僅次於關帝爺。伏魔降妖亦有大力。此心咒,多多誦念,在危難時必得王天君護持。修禪定時,誦此咒,可防魔難。若夜夢不祥,誦此咒,百鬼亦不敢近身也。咒文如下:
  嗡。轟轟。金叱金叱。壹悉金叱。金叱悉金叱。咽噓金叱。壹悉金叱。魔呢金叱。金叱金叱波囁。

--------------------------------------

道教神聖介紹 - http://goo.gl/WwYxyB

靈官王天君

  王靈官乃玉樞火神降為山靈精氣,為湘陰之廟神也。鐵面朱髯,初無姓名。西河薩真人為三十代天師虛靖真人之弟子(按係虛靖尸解後所收)。見其廟祀血食太甚!乃飛符火焚其廟,王靈官燒成火眼金睛。以係無辜被焚,奏於天庭,玉帝賜予慧眼並金鞭;准其陰隨薩真人,察其有過錯時,則可報前仇!歷十有二年,以慧眼觀察,見真人無過可尋。及至閩中,遂拜為師,誓佐行持。真人乃劈乾卦「王」字為之姓,以「善」字號其名。為奏天庭,錄為雷部三五火車雷公,又稱豁落靈官,為道家護法監壇之神。閩人稱為天君,立廟祀之,香火不絕也。
   王 靈 官 , 即 玉 樞 火 府 天 將 , 隆 恩 真 君 。 俗 稱 王 靈 官 。 《 明 史 》 的 《 禮 志 》 稱 , 「 隆 恩 真 君 , 則 玉 樞 火 府 天 將 王 靈 官 也 , 又 嘗 從 薩 真 君 傳 符 法 。 永 樂 中 , 以 周 思 德 能 傳 靈 官 法 , 乃 於 禁 城 之 西 建 天 將 廟 及 祖 師 殿 。 宣 德 中 ( 1 4 2 6 - 1 4 3 5 ) 改 廟 為 大 德 觀 , 封 二 真 君 。 成 化 初 , 改 觀 曰 顯 靈 宮 。 」 「 夫 薩 真 君 之 法 , 因 王 靈 官 而 行 。 王 靈 官 之 法 , 因 周 思 德 而 顯 。 而 其 法 之 所 自 , 又 皆 林 靈 素 輩 所 附 會 」 。 據 明 清 時 期 的 神 仙 傳 記 稱 , 王 靈 官 原 名 王 惡 , 湘 陰 浮 梁 之 廟 神 , 因 其 吞 噬 童 男 童 女 , 為 西 河 的 第 三 十 代 天 師 虛 靖 真 人 的 弟 子 薩 守 堅 , 飛 符 火 焚 , 將 王 惡 燒 成 火 眼 金 睛 。 王 惡 不 服 , 奏 告 於 天 庭 。 玉 皇 大 帝 即 賜 慧 眼 並 金 鞭 , 准 其 陰 隨 薩 真 人 , 察 有 過 錯 , 即 可 報 復 前 仇 。 十 二 年 間 , 王 惡 以 慧 眼 觀 察 無 遺 , 竟 無 過 錯 可 歸 咎 於 薩 真 人 。 後 至 閩 中 , 拜 薩 真 人 為 師 , 誓 佐 行 持 。 薩 真 人 乃 以 「 善 」 易 其 名 , 改 王 惡 為 王 善 , 並 且 奏 告 天 庭 , 錄 為 雷 部 三 五 火 車 雷 公 , 又 稱 豁 落 靈 官 。
   道 觀 內 多 塑 有 王 靈 官 之 像 , 紅 臉 , 滿 髯 高 翹 , 開 口 , 露 獠 牙 , 披 甲 執 鞭 , 正 對 山 門 。 額 上 有 火 眼 金 睛 , 能 辨 識 真 偽 , 護 鎮 山 門 。 因 此 , 王 靈 官 之 職 當 是 道 教 護 法 監 壇 之 神 靈 。 明 永 樂 年 間 ( 1 4 0 3 - 1 4 2 4 ) , 杭 州 道 士 周 思 德 能 傳 靈 官 之 法 , 附 神 降 體 , 禱 之 有 應 , 顯 於 京 師 。 周 思 德 還 在 禁 城 之 西 建 天 將 廟 和 薩 祖 師 殿 , 以 王 靈 官 為 火 府 天 將 , 天 庭 二 十 六 天 將 之 首 。 宣 德 年 間 ( 1 4 2 6 - 1 4 3 5 ) , 又 改 為 火 德 廟 , 歲 時 致 祭 。
  由 於 奉 祀 王 靈 官 的 殿 堂 一 般 都 在 道 觀 山 門 處 , 因 此 道 教 徒 進 山 門 後 首 先 朝 拜 王 靈 官 。 只 有 福 建 地 區 民 眾 有 稱 王 靈 官 為 天 將 而 專 為 其 建 廟 , 稱 天 將 廟 。 王 靈 官 神 誕 之 日 為 六 月 十五 日 , 道 教 徒 進 廟 奉 祀 王 靈 官 的 連 綿 不 絕 。

-----------------------------------

四大天君,為道教為道場進行祈禳時,道士常請神以護佑己身驅摩降妖,在眾多神靈中,常以四大元帥或四大天君的組合出現,此四大天君有眾多說法,常見有馬、趙、溫、關四大元帥,亦有馬、趙、溫、周之組合,另有嶽、趙、溫、康四大元帥之搭配。此一組合之思惟深受佛教四大天王護法神之影響,但由於說法不一,較不嚴謹。總之,就是道教之護法神祗。慈和宮所採用者為王、馬、趙、溫之組合,其來歷語根源介紹如下:

『王天君』,又稱王靈官、隆恩真君、豁落靈官,是道教鎮守山門之神,雷部、火部天將及護法神。額間一目,以鐵鞭為武器。扶鸞的信眾則時常稱之為王恩主,與關帝君、呂祖師、岳鄂王、張灶君、合稱為『五恩主』。在《封神演義》中,為金鰲島十天君之一,紅水陣陣主。以紅水陣殺散人曹寶。後紅水陣為清虛道德真君所破,王變被五火七禽扇所殺。封神榜上封為雷部二十四天君之一。相傳,他原是「《封神榜》」上的雷部二十四天君之一的王變天君,到了宋代拜薩守堅真人為師,成為道教護法神,與『馬靈官』齊名。
明、清所出的薩守堅、王靈官傳記中,稱王靈官姓王名善,為湖南湘陰之地方境主神或城隍,後被薩守堅收作部將。《燕都遊覽志》謂:「永樂間有周思得者,以『王元帥法』顯京師。元帥者,世稱靈官,天將二十六居第一位。」
明宣宗封王靈官為「隆恩真君」。明清道教宮觀常以王靈官為護法神,道觀內或山門前塑其像,通常為紅面赤髮,披金甲,持金鞭。《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天宮時,王靈官曾使鞭相敵,雙方戰得不分上下。相傳,王靈官忠心赤膽、無私無畏,人讚以「三眼能觀天下事,一鞭驚醒世間人」。

『趙天君』趙天君即財神爺趙公明
趙公明,名朗,字公明,中國神話人物,道教神祇。因被尊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人稱玄壇真君、玄壇元帥,也有人稱其為趙玄壇,「玄壇」是指道教的齋壇,有護法神之意。但民間相傳趙公明為「武財神」,使鐵鞭,並以神虎為座騎。傳說殷商滅亡後,薑子牙並未封趙公明為財神,是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簡稱「玄壇真君」,又稱「玄壇元帥」。統領「招寶天尊蕭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陳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四位神仙,四仙專司迎祥納福、商賈買賣。因趙公明部下為四名與負責財富 的神,其分別是「招寶」招寶天尊、「納珍」納珍天尊、「招財招財使者」和「利市」利市仙官,因而成為財神。不少人會將趙公明與其四位部下,合稱五路財神,希望祂們可以為信徒帶來東方、南方、西方、北方與中央五個方位的財運。

『溫天君』
溫元帥是東嶽十太保中的第一太保,影享最大,也最忙。他還兼任道教護法將神,為著名四大元帥之一,他又是真武大帝屬下三十六天將之一。一身數職,非常的累,影響也最大。溫元帥姓溫,名瓊。字子玉,後漢浙江溫州人。父親溫望是位儒生,憾于沒有後代,“以為非孝也”,遂與夫人張氏禱于後土娘娘。當晚夢一金甲神,持巨斧,手托一顆明珠,對張氏說:“我乃六甲之神,玉帝之將,欲寄母胎托質為人”。遂委珠於其懷而醒。張氏因而懷孕。 十二個月後誕生,乃以六甲神所贈環名之曰“瓊”,字“子玉”。溫瓊 幼而神明,七歲學習推算星象,十歲通儒經傳,十九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但考了多年不中。一天,忽然嘆曰:“男子漢生不致君澤民,死當助帝誅奸滅邪,以酬吾志。”抑鬱間忽見蒼龍墜珠於前。拾而吞之。突然變幻,面青發赤藍身,英毅猱猛。並顯金盟玉志曰:『有能行吾法,誦吾偈者,慈惠民物,治病驅邪,吾當顯應,斯言不忘』東嶽大帝“聞其威猛,召為佐嶽之神”。後被玉帝封為“亢金大神”,左手執玉環,右手執鐵簡。又奉帝旨,“為嶽府猛將眾神之宗、嶽班之首”。宋時,位列東嶽十太保之首,並為之立廟。

『馬天君』
馬天君,中國著名神祇,是道教的護法神,與王天君齊名,又稱馬靈官、五顯靈官、五顯大帝、華光王、華光神、華光元帥、華光天王等。
傳說其姓馬,諱靈耀,一名勝,字子貞,有三隻眼,有火神的能力。形象多為白蛇。在《三教搜神大全》中有記載馬天君的故事,指他經歷多次轉世,後生於徽州婺源縣,為救母親大鬧地獄,後來玉皇大帝憐憫其才幹與孝心,封其為真武大帝部將。小說《南遊記》,即是編寫馬天君傳說所寫成的故事。
《水滸傳》中第三十八回寫黑旋風李逵大戰浪裡白條張順,贊詩中有「一箇是馬靈官白蛇托化,一箇是趙元帥黑虎投胎」之句,以「馬靈官」來比喻皮膚雪白、水性極佳的張順。《警世通言》第二十七卷〈假神仙大鬧華光廟〉中,有「馬靈官」顯靈,揪出妖孽的事蹟。而粵劇演員、戲班奉華光大帝為戲神。

-----------------------------------------------

封神演義 (漫畫) 角色列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vZ0aRH

------------------------------------

豁落靈官

豁落靈官王天君聖紀

 王天君係道教護法三十六天君之首,原係玉樞火神,降落凡間成為山靈精?的湘陰廟神,鐵面而朱?,其時並無姓名,其間三十代天師虛靖真人的弟子,西河薩真人,眼見其廟祀血食太甚,有傷天和,就用飛符之法燒了那廟,而將王靈官燒了火眼金睛,王靈官無故被焚,擊中憤恨不平,乃上奏於天庭,玉帝乃賜予慧眼和金鞭,並准其陰隨薩真人,察其犯有過錯時,就可以報仇,經過了一十二年以慧眼觀察,見真人無過可尋,一直跟到福建,才拜薩真人為師,誓佐行持,薩真人乃劈乾坤為「王」字為之姓,「善」字號其名,奏達天庭,錄為雷部三五火車雷公,又稱豁落靈官,遂為道教護法監壇之神。據燕都遊覽志云:「明永樂間,有周思德者,以王元帥法顯京師。元帥者,世稱靈官,天將三十六居弟,文皇禱輒應,乃命祀於宮城西,宣德初拓之,額曰:『火德顯靈宮。』」陔餘叢考又云:「周洪謨議及倪文毅請正祀典疏皆云:道家之崇思真君薩守堅,嘗從林靈素傳道,而降恩真君則火府天將靈官,又從薩真君授法,永樂中,有杭州道士周思德,以靈官之法顯於京師,乃建天將廟及神帥殿,宣德中改廟為火德觀,崇奉二真君。成化中改觀曰宮,加靈顯二字,遞年四季換袍服,三年一小焚化,十年一大焚化,再易以新制珠玉錦銹,所費不貲。每歲壽節、正旦、冬至及二真君示現之日,皆遣官致祭,其崇奉可謂至矣。::」茶香室續鈔云:「國朝董含鄉賢引江湖紀聞云:薩真人,名守堅,蜀人,傳張虛靖天師法,至湘陰縣,見土人用童男女,生祀本處神廟,薩曰:此等邪神速焚其廟,言訖,雷火飛至,廟立燬。後薩至龍興府江邊濯足,見水中有神影,黃巾金甲,左手曳袖,右手執鞭,問曰:爾何神也,答曰:我乃湘陰廟神王善,被真人焚我廟,相隨十二載,只候有過,欲復前?,今功行已高,職隸天樞,望保奏以為部將。薩曰:汝兇惡之神,在我法中,必損我法。神立誓不敢背;遂奏天帝,收為將。」按王靈官之廟祀甚盛,正統道教宮觀,必設靈官殿,以為供祀護法之所,其地位類似佛家之韋陀,但專祀者則遠過韋陀甚多,按王天君道諱亦稱雷聲應化天尊,為雷部十二雷門之首將。

---------------------------------------

太公望與王天君,正是一個最好的倒影相映,一個正義一個邪惡,一個白一個黑,一個正一個反,沒有想到他們既然是同一個人的分身,就敵對的立場彼此的仇恨那麼深,就算戰到你死我活也不意外,對他們而言是多那麼的諷刺,充滿了一種惡意的戲碼。兩個人正是伏羲靈魂的一部份,而伏羲正是人類的始祖之一,原本王天君只是要報復所有的人,包括太公望在內,卻沒有想到王天君也是被分割的靈魂之一,其中一部份則是太公望、加上原本的王奕。

王天君代表壞的一面,太公望代表好的一面,當他們融合了之後,就變成了真正的伏羲,就算雙方面都討厭彼此,痛恨彼此充滿了仇恨,可是他們畢竟是同一個人,就像人們喜歡自己與別人,正面陽光的模樣,卻不可能承認陰暗的一面,就像是王天君主動要求與太公望融合。關於他的劇情雖然有些混亂,卻很有意思,因為人們的明暗兩面,代表一個人的全部,我們一定有曾經想要破壞毀滅的衝動,卻忍受了下來。

光明面戰勝黑暗面便是好,黑暗面戰勝了光明面便是壞,王天君的報復比較像是小孩子鬧脾氣。

人性一定有黑暗性的一面,卻不願承認,封神演義的王天君。 - http://goo.gl/OigV8C

---------------

伏羲=王奕+呂望
王奕送去金熬成為天王君,呂望就是太公望了。
太公望+天王君=伏羲

伏羲和王奕是同一個人。王奕是伏羲成為“人”之後的身份。(原本是始祖)
後來王奕分裂成兩個,一個被拿去跟親親阿戩交換人質,另一個上了羌族遺孤呂望的身。(用“上身”似乎不太正確.....)
前者變成王天君,後者變成太公望。
後來王天君又自己分裂......
猜後來融合後的伏羲之所以比較偏於太公望,是因為王天君只剩三分之一

跟王天君為一對的馬靈官 http://goo.gl/ZOn0KO

 

太公望
座騎:四不像
法寶:打神鞭、杏黃旗、NEW・打神鞭、太極圖、火龍鏢(一時持有)
術:將水化為酒
其它:強力耳塞、邪惡戰爭教科書第一集、醉拳、太公望專用黃巾力士、太乙製萬能義手
72歲,作品的主角。為人表面上玩世不恭,實質上極為深謀遠慮;為了獲勝可說是近乎不擇手段,在元始天尊的半強迫下接下封神的任務。本名呂望,因族人被殉葬的怨恨促使他成為一名道士;想要建造一個沒有仙道干擾的人類社會,名義上算是武吉的師父。左撇子,之後於戰鬥中失去了左腕,裝上了太乙真人所製的義手。喜歡桃子而懼怕打針及苦澀的藥。其真實身分是一半的最初之人,也就是始祖的伏羲,因元始天尊想發覺有靈魂分割的能力而將王奕的靈魂分割,而另一半則被放入羌族中因戰爭死亡的小孩體內。
在蓬萊島與妲己和他的手下的大法寶大戰,與胡喜媚一戰時被現出雉雞精原形的羽毛碰觸到而被封神,但靈魂在進入封神檯時被王天君捉到並得知自己真實身份,在百般猶豫後選擇與王天君融合成伏羲。
當被孫天君變成玩偶後,就經常以玩偶的樣子入鏡,並且在經歷桃源鄉的工作後增加了肌肉男的型態。
故事最後,在最後一戰時被女媧近距離自爆導致創傷,在形體逐漸被消滅之際被已與地球融合的妲己所救,將一切善後事物推給四不象與武吉之後到處流浪。

 

楊戩
法寶:三尖刀、哮天犬、六魂幡
術:變化術
變化過的法寶:打神鞭、乾坤圈、火龍鏢、莫邪寶劍、太極符印、天騷翼、雷公鞭、混天珠
崑崙山中實力最強的道士,被稱為天才;實力上已兼備仙人的能力,仙名清源妙道真君。擅長變化術,甚至能使用被變化之人的法寶,於故事中多次協助太公望化險為夷。其真實身份為崑崙山對頭金鰲島通天教主之子,乃是崑崙山與金鰲島互不侵犯條約下交換人質之一,另一人為王奕。當知道自己的身份後害怕以真實形態示人。其真實形態半妖態擁有更強大的戰鬥力。由於作品中常變化成妲己的模樣,被懷疑有女裝癖。
在打敗女媧之後,於結局被推舉擔任妖仙界、仙人界、人間界的共主,管理新仙界的秩序。
聲優:千葉進步﹝日﹞、李錦綸﹝港:TVB﹞、于正昇﹝台:華視﹞/周寧﹝台:衛視中文台﹞

----------------------------

靈霄寶殿俗稱玉皇宮、天公廟,主供奉玉皇上帝,陪祀供奉三官大帝
上層中神龕供奉玉皇上帝,御前為三官大帝,上左神龕供奉南斗星君,上右神龕供奉北斗星君,兩邊立者為王天君、張天師、趙天君、托塔天王為四大天君下層中神龕供奉太上老君,至聖先師、關聖帝君,下左神龕供奉孚佑帝君,下右神龕供奉太白金星,統稱五恩主

50319b17c453a2016-07-31_203018  

---------------------------------

王子宗教藝術工作室.: 天王君大人 - yam天空部落 - http://goo.gl/GB4Q7k

王天君

王天君誕生於農曆六月十六日。玉皇上帝敕封為 「三五火車豁落雷公」,又稱 「火車豁落王靈官」。因係道教護法三十六天君之首,亦稱 「王天君」;因係雷部十二雷門之首,又稱 「雷聲應化大天尊」。

玉樞雷神

王天君單金睛朱髮,火紅臉膛,雙目圓睜,額上還有一目,三目炯炯;穿著「紅袍如閃電,綠靴匝地行,龍索雷火帶」;又左手持火車、右手掄金鞭等法器。原係玉樞火神,擲火千重,焚燮萬裏;火車豁落,飛走乾坤,功力非凡。能騰雲駕霧、降雨開晴、驅邪治病,濟度眾生。

據《北方真武祖師玄天上帝出身全傳》(亦稱《北遊記》)稱,三十六天將均爲真武大帝收伏的神,但是玉帝所封全部隸屬真武麾下三十六天將與前說有所不同。他們是水火、龜蛇二將、趙元帥趙公明、顯靈關元帥關羽、雷開、苟畢二元帥風輪周元帥廣澤、盡忠張元帥張健、火德謝元帥謝仕榮、靈官馬元帥畢光、管打不通道朱元帥朱彥夫、考校黨元帥黨歸籍仁聖康元帥康席、混炁龐元帥龐喬、降生降元帥高原、降妖辟邪雨元帥雨田、威靈瘟元帥雷瓊、神雷石元帥石成、虎丘王高二元帥王鐵、高銅、先鋒李元帥李伏龍、糾察副元帥副應、太歲殷元帥應高、猛烈鐵元帥鐵頭、電母朱娘、雷公酆都辛元帥、月孛天君朱孛娘,豁落王元帥王忠、楊元帥楊彪、劉天君劉俊、聰明二賢高委、師曠、二太保任無別、寧世考、鄧元帥鄧成、辛元帥辛江、張元帥張安。書中描述了真武收伏三十六天將的全過程。在民間傳說中,三十六天將常與二十八宿,七十二地煞聯台出動,陣妖伏魔。

據說,清代至民國時期,福州於山天君殿香火之盛冠於全城各神廟。每歲六月十六日王天君神誕,天君殿香火徹夜不絕。

傳說中的王天君,據道家說,其人姓王名奕,是宋代的一個方士。幼年曾跟林靈素(宋時道士,善幻術,賜號玄妙先生)學道,善火術,能伸手取火,閉口存火,開口噴火,身有「靈光」,黑夜走路亮同白晝。仙逝後,玉帝封其爲「玉樞火府天將」,賜鬥大金印,上篆「赤心忠良」四個大字,位列二十六天將之首,鎮守南天門,糾察天上人間之火。上任不久,趕上孫悟空大鬧天宮,王天君執鞭奮戰美猴王。玉帝見其至剛至勇,神威無比,遂下旨升調王天君到靈霄寶殿值守,賜號都天糾察王靈官。

明成祖永樂皇帝篤信王靈官。每次出征必帶天君神像隨行,以爲軍中保護神。封王天君爲「隆恩真君」,下旨全國各地敕建「天將廟」。因得永樂帝信仰,自此,天下道教宮觀均奉其神像。福州于山的王天君神像,就是在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時,首次在九仙觀內增祀的。

據載,原先的王天君神像只是一尊「彎腰曲背俯首聽命」的坐像,一副「奴才相」。清康熙十年(1671年)鎮閩靖南王耿繼茂死,子耿精忠襲爵。耿精忠不滿清朝統治,借修繕於山九仙觀之機,下令改塑王天君神像。民國郭白陽《竹間續話》載:「相傳像爲耿王時所塑。匠凡數十易,無一稱意者。忽有道人來,自言爲能乎。約期四十九日,閉戶摶土,茶飯皆穿牖入。及期開門,道人不見,獨塑像昂然。

王天君神像:金睛朱發,鐵面銀牙,金盔披甲,藍袍護身,手執金鞭駕火輪,腰纏龍索怒三眼,金光瑞霞渾身罩,三界無私猛吏形,令衆多善男信女過其前屏息不敢正視,望而生畏卻敬而不迨。自此,王天君成了於山主神,九仙觀便通稱天君殿。後來,全國各地宮觀均派人到福州仿塑,王天君神像一夜風行神州。

王天君記述著許多動人的故事-右手金鞭高舉,左手中指生花。金鞭爲值守靈霄寶殿時玉帝所賜。金鞭指處,妖邪鬼魅化微塵。左手中指生花,道家說是:王天君得道之前乃草莽之士,得道之時曾對一位尼姑亮過中指。由於這種行爲有傷風雅,被坐在蓮花臺上度化他的佛祖發覺。佛祖心想,這形象若帶到西方國土,豈不污染大千世界!於是急忙屈指一彈,座前花瓶上插著的一朵鮮花隨指而出,正好插到王天君左手的中指上,演出了王天君中指生花的故事。其實王天君中指前伸,也暗示耿精忠借王天君之中指,警告清廷:你算老幾,吃老子一鞭的反清情緒。果然,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就在福州舉兵回應吳三桂叛清。

額生三眼,腰纏龍索。道家說,王奕雖然已經得道,但未經玉帝冊封,仙籙無名,算不得正神。佛祖點化他:「你額生三眼,能觀天下大事,察人功過,但受人間煙火蒙熏,神靈被蒙蔽至今。我今爲你開眼增光,雲遊宇內,累功積德,修煉至道,日後方能得到正果。」王奕聽命。一日,行到潭州湘陰,見孽龍作祟,塗毒生靈,遂入深潭誅殺孽龍。剎時間,潭中波翻浪湧,電閃雷鳴,直殺得天昏地暗,鬼哭神嚎。孽龍不敵,隱去人形,企圖潛逃。此時,王奕額前中眼突顯神威,光透重霄,神光如電,擊中孽龍。王奕趕前一步,剜其心,剝其皮,抽其筋。自此,孽龍之筋永纏王奕身上,成了一件擒妖縛魔的法器。

佛祖賜法輪,血戰薩真人。卻說,王奕受佛祖之命雲遊天下,佛祖曾賜給一對風火輪,並指點說:「日後你將受一場火災之劫,可用之避難。」王奕珍而藏之。一年,宋代道士薩真人雲遊至湘陰,見有一廟,廟中之神竟以中指相向,不由大怒,遂行法召來天雷神火焚廟。其時,王奕正在南天門值守,忽被一陣煙火沖鼻,頓覺眼前一黑,從天上栽到人間,正好落在被烈火焚燒的廟中,擡頭一望,自己的神像被焚,記起當初祖佛的告誡,知道今日正是應劫的時候,急忙離廟外逃,正好撞上薩真人。薩真人見來人正是廟中神像,怒其中指相向,便驅五雷神火隨後緊追。危急之時,王奕掏出法輪,騰空擊向雷火,雷火盡被法輪所收。薩真人持劍趕上,欲破法輪,法輪噴吐烈焰,滾回王奕腳下,王奕腳駕風火輪、手執金鞭血戰薩真人,兩人上天入地血戰不休……這就是王天君腳踏風火輪的故事。

王天君受命佛祖,收瘟攝毒伏群魔,治病驅邪如電閃,救衆生於百千萬劫,難怪百姓信仰他

天王君又稱王靈官、隆恩真君、豁落靈官,是道教鎮守山門之神,雷部、火部天將及護法神。
額間一目,面紅赤髮,以鐵鞭為武器。
扶鸞的信眾則時常稱之為王恩主,與關帝君、呂祖師、岳鄂王、張灶君、合稱為「五恩主」。
明清道教宮觀常以王靈官為護法神,道觀內或山門前塑其像,王靈官忠心赤膽、無私無畏,人讚以「三眼能觀天下事,一鞭驚醒世間人」。

--------------------------------------------------------

王天君為道教護法三十六天君之首,

又身為雷部十二雷門之首而被尊稱為

 「雷聲應化大天尊」。




( 1尺3王天君坐山頭 )

 




玉皇上帝敕封王天君作「三五火車豁落雷公」,

因此也有人稱王天君作 「火車豁落王靈官」。





其實全稱應該是「豁落靈官王天君」





 

( 1尺3立姿王天君 )




王天君原為玉樞火神,

降落凡間成為山靈精氣的湘陰廟神,

西河薩真人見其廟血食太重,

故以飛符火焚其廟。





王天君被燒成火眼金睛後,

一怒之下向天庭奏報,

玉皇上帝於是賜予慧眼金鞭,

使其暗中跟隨薩真人,

見有出差錯時便可一報前仇。





但經過數年,真人未有過失,

王天君內心佩服,於是拜真人為師,隨侍左右,

真人批八卦以「王」為其姓,「善」為其名,

並上奏天庭,錄為雷部三五火車雷公

(二十四神中能興雲助雨之神),

並職司教訓做壞事之人,封稱豁落靈官,

成為道家護法監壇之神。





在台灣把王天君當作主神來祭拜的較少,

但大陸道教宮觀多在山門設天君殿,作為護法神。







 

( 8寸8王天君帶神獸)




 

 

由於王天君得到薩真人的真傳後,

傳承其道術成名並且發揚光大。










王天君之後深受明朝皇帝的信賴,

被封為「隆恩真君」。




在民間也是相當的受到眾人信戴!

------------------

全台約有四十座惜字亭,桃園地區有六座。
•  《 淡水廳志》卷十一風俗考「塹城尤敬惜字紙,每屆子午卯酉年,士庶齊集,奉蒼頡神牌祀之;護送字灰,放之大海。燈綵鼓樂,極一時之盛雲。 」
桃園的惜字亭 http://tinyurl.com/y2mf4xtt
--------------------
送聖蹟亭的儀式
        敬字習俗中,有個重要的活動,就是「送聖蹟」或是稱「送字紙」的儀式。清朝時台灣各地都會定期舉行「送字紙」的活動,但舉行的時間、日期和儀式,各地都不一致。
在時間上,以台南府的每十二年舉行一次間隔最長,《安平縣雜記‧風俗現況》載:「迎送聖蹟,名曰『送字紙』,十二年一次,值年之時,郡城內外紳士商民演樂迎送,將積年所拾之字紙燒灰,一概箱眝,護送出海,付水飄流,甚為敬意」。
其次是淡水廳(新竹縣)和苗栗苑里的每三年舉行一次。《苑里志‧風俗考》記:「其敬惜字紙也,於每屆子午卯酉之年,奉蒼頡神牌祀之;護送字紙灰投之大海……。」《淡水廳制.‧風俗考》也有:「塹城尤敬惜字紙,每屆子午卯酉年,士庶齊集,奉蒼頡神牌祀之;護送字灰,放之大海……。」從這兩段記載可知,這兩地是依子、午、卯、酉年份為序,每三年舉行一次。其餘各地則通常是每年固定舉行一次,如鳳山縣、澎湖廳等。
而舉行「送字紙」的日期,以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或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誕辰當日,或是三月二十八日倉頡聖誕這幾日最常舉行。美濃廣善堂和六規勸善堂的「送字紙」活動,和祭河水伯公相結合,所以舉行日期,與文神無關,而分別在農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聖誕日,俗稱「天公生」日,以及農曆三月初七舉行。
        「送字紙」活動時,都是「士庶齊集」「鼓樂喧闐」「燈綵鼓樂,極一時之盛」,不但地方上的士紳、讀書人各具衣冠齊集,並由居民共襄盛舉,然後以鼓吹、儀仗,奉文昌帝君神像及制字先師倉頡牌位,將「聖蹟」送到海邊、河邊放流。一般間隔的時間愈長就愈隆重,有恭請聖先師牌位同行,也有請當年新科拔貢生騎白馬作前導,在在表現出對「送字紙」儀式的重視,藉以彰顯「敬文重字、崇尚文風」的精神。
時過境遷,台灣目前僅剩六堆客家的美濃、六龜、彰化竹塘與桃園龍潭四個地方,扔循古禮舉行「送字紙」儀式,美濃的廣善堂在農曆正月初九「天公生」舉行,六龜勸善堂在農曆三月初七,龍潭則在三月二十八日倉頡聖誕舉行,彰化竹塘則不固定。四地的祭祀典禮雖略有不同,敬惜字紙的精神卻無不同,所以我們僅就美濃廣善堂的送字紙灰祭典來觀察。
美濃的送字紙灰祭典,是由美濃「聖蹟會」辦理,美濃「聖蹟會」一直附屬於廣善堂,所以祭典長久以來都是由廣善堂來舉辦。過去,廣善堂附近的廟宇中有敬字亭者,或者鎮上的敬字亭,如瀰濃庄敬字亭、三山國王廟聖亭、慈聖宮字爐等,都會將廟內的金紙灰、字紙灰打包送到廣善堂,一併處裡。
         廣善堂送字紙灰祭典的目的,是將收集一年的金紙灰和字紙灰,送入河水中,讓河水把這些紙灰帶入各農田,好讓未來一年農作物豐收,並祈求庇佑來年風調雨順、河川水量豐沛,以灌溉農田;同時,也希望保佑地方地靈人傑,福泰安康。
---------------------------------------------
考一風俗考
       風俗者,初由下所習,後視上所化。然習無大戾,則因其政教,不易其俗者,亦為治之經也。淡俗大概與臺中各屬不相遠。今就著者考之,番俗雖編氓之外,而考其嗜欲習尚,俾我有所施化,尤不可得而略也。作風俗考。
       曰士習。士為四民之首,有教化然後有人心。淡屬設塾延師,其始也百無一、二。自設專學,科甲迭興,有司獎勸之,師長伋引之,人文蔚起,為全臺冠。南北各莊生童,咸結文昌社,月會課之。復有小講會,集未冠者,於月朔望,試以起講,隔日列甲乙榜之,賞賚有差。塹城尤敬惜字紙,每屆子午卯酉年,士庶齊集,奉蒼頡神牌祀之;護送字灰,放之大海。燈綵鼓樂,極一時之盛雲。
       曰農事。先富後教,力田固政教所先。淡土肥沃,一年二穫,圳陂之利,歉少豐多。其勤樹藝也,雖荊棘草萊,必鋤而夷......
桃園的惜字亭 http://tinyurl.com/y2mf4xtt
----------------------------

淡水廳志卷十一- 淡水廳志  http://tinyurl.com/y59mzy59
淡水廳志卷十一
考一風俗考
風俗者,初由下所習,後視上所化。然習無大戾,則因其政教,不易其俗者,亦為治之經也。淡俗大概與台中各屬不相遠。今就著者考之,番俗雖編氓之外,而考其嗜欲習尚,俾我有所施化,尤不可得而略也。作風俗考。
曰士習。士為四民之首,有教化然後有人心。淡屬設塾延師,其始也百無一、二。自設專學,科甲迭興,有司獎勸之,師長伋引之,人文蔚起,為全台冠。南北各莊生童,咸結文昌社,月會課之。復有小講會,集未冠者,於月朔望,試以起講,隔日列甲乙榜之,賞賚有差。塹城尤敬惜字紙,每屆子午卯酉年,士庶齊集,奉蒼頡神牌祀之;護送字灰,放之大海。燈彩鼓樂,極一時之盛雲。


1700s年 清朝康熙年間 #聚星樓 虚擬照。英國殖民前當年景點。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屏山上璋圍北面,原為新界原居民五大家族之一的屏山鄧氏的人所興建,有逾600年歷史,為香港法定古蹟。最初建立了 #七級浮屠(即佛塔),恭奉文武諸神,擋北煞,鎮水災,因多次颱風破壞,不復舊觀,重建後今只剩下3層

2020-06-01_094356101805479_10158024165600935_55981823506776064_n100892776_10222937406891475_8659877739278368768_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