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知曉的七月十日 無差別連續殺人犯的日常
【今日最驚嚇】涼到發抖~萬杯思樂冰從天而降

2016年07月25日 10:26

文/賴賴

片  名:無人知曉的七月十日
英文名稱:I, Olga Hepnarova
上映日期:2016-07-22
類  型:劇情、犯罪
片  長:1時45分
國  家:捷克
語  言:捷克語
導  演:彼得卡茲達(Petr Kazda)、托馬斯維因勒(Tomás Weinreb)
演  員:蜜卡莉娜奧珊斯卡(Michalina Olszanska)
發行公司:聯影/聯贏

劇情大綱

孤獨的她,選擇為惡,還是被世界毀滅?

1973年,七月十日的布拉格,剛滿22歲的歐嘉開著一輛失速的卡車衝上人行道,造成八人死亡。歐嘉對警察說,她是故意的!

幾天後,地方的報社收到了歐嘉在案發前寄出的自白書,字裡行間不只是她的冷漠與殘酷,更透露出了一個被世人所拒絕的破碎靈魂:中產階級的家庭中她有衣食,卻沒有雙親的關愛,精神狀態與孤獨令她在工作與生活上屢屢碰壁,渴望愛情的她,幾次親密接觸卻無法填補她內心的巨大空虛。她以銳利的目光直視著這個她所不愛的世界,求救的信號來不及抵達,瀕臨極限的歐嘉於是踩下油門。她的衝撞與報復,也將她和人們都推上了無法回頭的道路…

【關於電影】

掀開日常下的黑暗面,柏林影展一鳴驚人之作
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享譽國際的捷克雙人組導演卡茲達及維因勒,以客觀冷靜的鏡頭和冷酷風格化的構圖,重新梳理捷克最後一位女死刑犯歐嘉壓抑孤獨的一生。新生代女星蜜卡莉娜奧珊斯卡頂著一頭黑色短鮑伯,身著男性褲裝,不僅令人遙想娜塔莉波曼在【終極追殺令】時的青澀風采,叛逆的氣息更深刻詮釋了歐嘉的在層層武裝下,渴望救贖的憂傷與脆弱。她既是社會最邊緣的縮影,也是隻身走在鋼索上的異類,究竟是那股永不屈服的叛逆讓她成為惡魔,還是社會的重量使她墜落?優雅簡練的攝影、發人深思的故事,獲得影壇一片讚譽,入選柏林、香港、台北等多個影展,用藝術與嚴謹的角度,追索年輕的歐嘉漸行漸遠的身影。

▲煙癮相當大的女主角,身體一直持續著高壓狀態.

▲只有談戀愛和炒飯可以紓壓.

▲一生希望當司機,最後卻開車撞死人.

瘋言瘋語:

不是商業片,過程並不沉悶,節奏平緩敘事樸實,導演以定卡圖片式敘事手法,來強化本片追求立體感的真實性,黑白畫面描述那個黑白電視年代的過往,一個駭人聽聞的無差別連續殺人犯,竟是一名妙齡女孩,這到底是為什麼?

有許多在觀賞過程中,會有的想法,她是不是真的神經病,事實上在平常生活作息中是很難分辨出來的,這樣的旁人彼彼皆是,有很多怪人但他們並沒有發瘋,精神異常的定義非常嚴苛,所以真的神經病反而難以分辨,而假的神經病有時候瘋得更厲害。

這部電影有幾個橋段點出這個女主角的情緒反應,相當高明,如買火腿店員很平常的反應,也能讓女主角忿忿不平,而導演操作手法相當細膩,所以真要認真看,演員表現亮眼,從眼神中約略可看出她的不平常。

所有的心理疾病多半和童年生活及天生的遺傳有關,冷漠的母親,不清楚的身世,永遠不被認同得不到關愛的成長過程,被霸凌都是這些孩子,他們似乎有種「欺負她沒關係」的磁場,而他們自己也習慣被欺負積怨心中不為人知,只有家人的愛能夠療癒這些傷痕。

看完其實心情很複雜,會聯想到鄭捷,不想同情他們,卻又覺得他們可憐,真是矛盾。

 

無以酩狀》Bechrovka:《無人知曉的七月十日》我的錯都是因為你們的壓迫

最終能不能改變些甚麼?其實都是靠的都是幾分幸運。如果沒有幸運時該怎麼辦呢?喝杯「Beton」暫時先當個中二吧!
作者:縮梭2016-07-30 18:26

縮梭

黑白的映像是不帶色彩的冷調描述,布拉格一個尋常的日子,急駛的貨車如骨牌般連撞數十人,八人喪生。電影《無人知曉的七月十日(I, Olga Hepnarova)》改編自捷克最後一名女死囚-歐嘉於1973年七月十日剛滿22歲不久時犯下的罪行,預謀般寄出自白書信到報社,雖然很清楚瞭解那些亡者不過是代替社會問題的無辜受刑人,仍舊執意讓自己與他人的遺憾發生。

《無人知曉的七月十日》以黑白畫面敘述主角歐嘉的日常。(圖:Black Balance)

劇情不帶評斷地交待歐嘉的日常背景,13歲就企圖自殺,母親告訴她:「沒有自殺的決心就要認命」。身為醫師的母親表面嚴厲倒也對女兒冷漠吼叫逆來順受,關心她有沒有錢花用,離家住的是否舒適;只是親情互動關係向來複雜,人格養成更非簡單分析就能定論。

電影中,歐嘉與女伴幽會的小酒吧,酒保身後架上擺著捷克著名溫泉藥草酒:貝赫洛夫卡酒(Becherovka)。

捷克著名溫泉藥草酒:貝赫洛夫卡酒(Becherovka)。(圖:becherovka.com)

採用捷克溫泉勝地卡羅維瓦利(Karlovy Vary,德語舊稱為Karlsbad)溫泉水製作的貝赫洛夫卡,取名來自19世紀當地一名藥劑師兼香料商人-約瑟夫.貝赫爾(Josef Becher)。1805年,馬克西米安伯爵帶著英籍私人醫師克里斯丁.福伯格(Christian Frobrig)到此療養休憩;福伯格與約瑟夫因此結識且時常共同研發藥酒,福伯格離開前還留下一款腸胃藥酒配方給約瑟夫。經過兩年調整,1807年正式以貝赫爾英式苦酒(Becher's English Bitter)發售。

Bechers English Bitter早期廣告與透明瓶身;1866年才開始使用綠色瓶身。(圖:becherovka.com)

十年多後,約瑟夫的兒子-約翰.貝赫爾(Johann Becher)成立Jan Becher公司將這款藥用酒配方改為草本利口酒販售,讓沒生病的當地居民與觀光客都想來一杯強身健體固胃兼買醉;並更名為「卡羅維瓦利人貝赫爾苦酒」(Karlsbader Becherbitter)重新上市。一戰後因該地劃歸自奧匈帝國獨立的捷克,最後更名為現今稱呼-貝赫洛夫卡(Becherovka),被譽為卡羅維瓦利的第十三座溫泉。

二戰後捷克實施共產致使貝赫洛夫卡收歸國有,被驅逐出境的貝赫爾家族後世-海達.拜爾貝赫爾(Hedda BaierBecher)另於德國創設Johann Becher公司,憑藉僅記配方及老員工協助生產卡羅維瓦利人貝赫爾酒(Karlsbader Becher),1970年代該公司被苦酒製造商Underberg收購,1999年又被保樂力加(Pernod Ricard)集團買下,轉售給捷克貝赫洛夫卡,於2001年保樂力加集團回頭併購貝赫洛夫卡後終於一統。

左起:Josef Becher、Johann Becher、Hedda BaierBecher。(圖:becherovka.com)

2010年時酒廠擴遷至城中區外圍,原址則設立博物館提供遊客瞭解其歴史與製作過程。如今的貝赫洛夫卡酒配方只有兩個人通曉,每週三其中一人會到稱為Drogikamr的房間內,依據1807年舊配方混合1.5噸二、三十餘種包括玫瑰、薄荷、肉桂、丁香、肉荳蔻等香料及草本材料,投入不鏽鋼槽內浸泡中性烈酒為期一週,再添加約10﹪糖、溫泉水、柑橘精油與葡萄蒸餾烈酒進行調和,轉而靜置於橡木桶內陳放約四週,低溫過濾雜質後以酒精濃度35﹪裝瓶。

以Becherovka加上Tonic Water及檬檸的清爽飲料:「貝通(Beton)」。(圖:La Petite Chambre 小房間)

1967年加拿大蒙特婁世界博覽會,捷克展區提供一款「貝通(Beton)」調酒,以貝赫洛夫卡酒加上通寧水(Tonic Water)及檬檸的清爽飲料,深受與會者喜愛;「Beton」在捷克語裡另有混凝土、水泥或凝聚之意。近代調酒師也常以貝赫洛夫卡酒為發揮題材:加上檸檬汁與糖漿的「貝赫爾酸酒(Becher Sour)」,搭配白蘭地(Brandy)與苦艾酒(Vermouth)、柳橙汁調製的「利維坦2號(Leviathan #2)」;善用其肉桂、柑橘、丁香等多樣香料氣味,組合出讓人回味再三的口感。

Becher Sour。(圖:La Petite Chambre 小房間)

世上的苦難大部份無人知曉,受迫害的、轉加害的,每段悲劇都是一道議題不見得能被注意,片面的指責與推託並不能緩和或解決。可能是精神異常所致,有人戲謔地說主角中二,也許是成長過程遭受霸凌;歐嘉不想與人相處,不想參與社會,她說自己表面看起來對他人不屑一顧其實內心並沒有鄙視誰。開快車、車內抽煙遭投訴而當不成司機,執意想追求被拒絕的感情,抵抗母親淺薄絲毫的關愛,世界讓她覺得不公不義,覺得自己承受的痛苦最重。她引用《沈默的美國人》說:「假使人們不要試圖去理解彼此,應該能活得更自在」,卻透過自白描述犯行原由,究竟有沒有要人明白她所訴求的一切?想不想被人瞭解她心底的傷?

人心及其軀體終究不是鋼筋水泥,極其脆弱不堪一記撞擊;單薄的力量能阻擋什麼世道淪喪?並不是什麼事都能一呼百應,像當初捷克布拉格大學生發起數十萬人的天鵝絨革命。能不能改變什麼,會不會其實都是機運?

如果沒有那份幸運,喝杯「Beton」像歐嘉那樣,謝謝布拉格也是不錯的無謂抵抗。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