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滅婦產科/1998年台灣有2,147位婦產科醫師,2015殲滅婦產科/1998年台灣有2,147位婦產科醫師,2015

短短幾天裡,便有好幾件與婦產科相關的醫療糾紛躍上媒體版面。由於生產過程中潛藏許多難以預測、無法預防的可怕風險,使婦產科醫師經常成為家屬、患者怪罪的對象。

稍加分析便會發現這類事件通常具備了幾項特點,有悲痛的丈夫、心碎的母親、死亡的胎兒,充滿情緒與淚水,如此煽情的題材自然成為媒體的最愛。無論是胎死腹中、子宮破裂、羊水栓塞、產後大出血、流產,都能配上母愛、親情加油添醋,大作文章。婦產科醫師往往成為祭品,指名道姓接受公審再附上幾張大頭照,至於炒作完收視率之後,誰在乎你有罪還是無辜。

然而,大夥兒看熱鬧之餘,務必了解另一個殘酷的事實。台灣並非官員吹噓的醫療烏托邦,台灣醫療體系岌岌可危,而婦產科醫師則是即將被殲滅的一群。

1998年台灣有2,147位婦產科醫師,2015年有2,262位婦產科醫師,17年來僅增加115位

這段期間,台灣醫師增加了18,600餘位1。當整體醫師數量成長69%時,婦產科醫師數量僅成長5%。可見台灣的婦產科醫師不但老化而且稀少。

很多人會蠻不在乎地說,「台灣少子化,本來就不需要那麼多婦產科醫師。」

真是如此嗎?

台灣出生登記數在1998年約27.1萬,在2015年約21.3萬。生產數減少約5.8萬,但是婦產科醫師的工作又不是只有接生。

從1998年到2015年,台灣女性人口增加了109萬。顯然,婦產科醫師的需求量並沒有想像中少。

我們不該一昧指責年輕醫師不願投入婦產科或不願意接生,誰希望在勞心勞力之後,任意被當成炒作收視率的祭品呢?

幾年前筆者曾經做過統計,當時台灣16個縣市中有11個縣市的婦產科醫師數量比議員還要少,到了2015年,已有13個縣市的婦產科醫師數量比議員還要少。醫療崩壞的狀況愈來愈嚴重。

© 由 民報 提供
圖:醫師比議員少(劉育志提供)

當事人若對醫療結果有意見請交由衛生局醫事審議委員會或請法院審理,訴諸媒體是醫鬧慣用伎倆,可惜這種作法只會淪為炒作的題材,兩敗俱傷。

至於身為局外人的我們都不該漠視,放任不明就裡的未審先判殲滅不可或缺的婦產科。

台灣醫師數量在1998年為26,991位,2015年為45,597位。

-----------------------

婦產科醫師減少 醫療糾紛多是主因之一
中廣新聞網中廣新聞網 – 2012年3月3日 下午5:52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今、明兩天首次在台北舉辦一場國際研討會,有來自美、日、韓、菲、奧近三十位醫師與會。婦產科醫學會表示,希望藉由各國的醫學交流,提升台灣在世界婦產科醫學界的學術地位。而會中也將提供法界意見給國內產科醫生,以便面對日益增多的醫療糾紛。(閻大富報導)
婦產科原本就是一門複雜的醫學,近年台灣婦女因環境和飲食的改變,生殖系統的癌症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由「台灣婦產科醫學會」首次主辦的國際研討會中,就針對子宮頸癌、卵巢癌等不同議題,以及各種產婦和新生兒的病變進行學術研討。
針對台灣生育率逐年降低,相對婦產科醫生的執業也越來越困難,醫學會祕書長黃閔照醫師指出,台灣的生育率這麼低,二十年後人口結構就會面臨危機。黃閔照說,婦產科醫生減少,包括健保給付、高勞動力和醫療糾紛多都是醫生流失的原因
這次研討會除了請來美、日、韓、菲、奧等多國醫生提出臨床學術論文外,也請到法官與婦產科醫生對談並交換意見,希望能減少生產時的醫療糾紛。

------------------------------------------------------

醫師荒/內科慘 婦科老 外科累
2014-12-20 10:17:37 聯合報 記者鄭涵文/台北報導

關鍵字:醫師荒‧醫療糾紛‧醫師工時
看病卻找不到醫師,這種景況在十年內就可能成真。國家衛生研究院推估全台醫事人力,內、外、婦、兒、急診五大科中,除了兒科較無遠憂,內科缺人最嚴重,二○二二年全台恐缺三七八八位;婦科醫師則嚴重老化,半數超過六十歲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熊昭指出,台灣步入快速老化社會,內、外科使用率愈高,若人力無法補充,在職的醫師工時勢必延長,可能使醫事人力不足的景況雪上加霜,嚴重影響醫療品質。


國內「內、外、婦、兒、急」五大科醫師人力短缺,預估到了二○二二年,「五大皆空」,全台將短缺七千多名醫師。 圖/本報資料照片
分享
近年醫界因醫療糾紛及健保給付失衡,面臨「五大皆空」窘境,國衛院運用醫事管理系統資料庫、健保資料庫及問卷,推估台灣十年內的醫事人力,發現缺口近七千人,最缺的是內科醫師,短少近四千人;工時最長的外科醫師,缺額約一千五百人;急診醫師缺七百多人、婦產科醫師缺四十六人到兩百一十六人,兒科醫師則微幅短缺。

國衛院同時對全台四萬多名醫師問卷調查工時,回收逾五千分。外科醫師工時最長,若以每周五個工作天換算,每天工作十五個小時,其次為內科、婦產科、兒科、急診科。


外科主治醫師的一天 資料來源/國衛院、台大醫院一般外科兼任主治醫師李伯皇 製表/鄭涵文、陳雨鑫
分享
因為近幾年新生兒減少,婦科醫師十年內人數不致不足,但現在婦科醫師平均比其他科醫師多六歲,二○二二年超過六十歲以上的婦科醫師將達百分之四十九,考慮年長醫師工作量須減少,人力仍有缺口。

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施景中感慨地說:「現在婦科醫師平均年齡已經五十五了,不出十年就破六十了。」施景中觀察,現在醫療糾紛多,醫師薪資不如以往,年輕醫師寧願出走或不幹,婦科醫師平均年齡才會愈來愈高。

熊昭說,調查發現,年輕醫師並不排斥五大科,但考慮到醫療糾紛、工作時數和生活品質後,卻打了退堂鼓。她建議,若能降低住院醫師工時、減少醫師面臨醫療糾紛的負擔、醫療過失刑責更明確、調整健保支付標準等政策,年輕醫師還是相當願意到五大科。建議政府調整政策,避免人才流失。

殲滅婦產科/1998年台灣有2,147位婦產科醫師,2015

------------------

虎子 新生荒 全台大減班
nr.news-republic.com查看原始檔

寥寥可數少子化程度一年比一年嚴重,受傳統生肖偏好影響,虎年出生率降低,今年小一新生人數不到18萬人創史上最低,各縣市都傳減班。(黃仲裕攝)
虎年海嘯又來了!台灣人每逢虎年生育率偏低,少子化雪上加霜,2010年出生的「虎子」今年9月上小一,全台新生不到18萬人!許多縣市都大減班,台南市減2224人、55班,雲林減675人、21班,嘉義縣減313人、6班,嘉義市減199人、16班,有教育界人士預言,「這批虎子12年後高中畢業,大概也不用考試就可上國立大學!」

台灣婚喪慶典習俗肖虎者禁忌多,為避免孩子將來困擾,夫妻生小孩避開虎年的程度不低,從內政部資料可看出,近三輪1986年、1998年、2010年的虎年出生人口都銳減,與龍年出生率相差甚至達1% 至2%。

經濟低迷 生養不易

1998年龍年新生兒34萬2031人(全國出生率17.24),但1986年虎年才30萬9230人(15.53%);1990年龍年30萬5312人(13.76%),1998年虎年只有27萬1450人(12.43%),相差3萬3862人;2012年龍年22萬9481人(9.86%),與2010年虎年16萬6886人(7.21%)相比,差距更達6萬2595人。

少子化趨勢近7、8年來才受到重視,事實上從1988年龍年新生兒34萬2031人攀到最高峰後,就一路下滑,但還大約維持30萬人;1998年虎年跌破30萬人大關,2008鼠年甚至下降到19萬8733人,再跌破20萬人大關。

林內鄉僅91個小一生

很多人認為夫妻不生小孩是現實趨勢,虎年只是更不想生,原因是經濟條件不佳,生養不起。雲林縣樟湖國中小學校長陳清圳表示,經濟好不好是一種感受,感覺月收入不夠,薪水不夠支配,誰都不敢生。

雲林縣近10年來小一人數從約6800人跌到105學年度(2010年虎年生)4829人。逢虎年民眾更不想生,衝擊最大的是教育事業。林內鄉105學年度全鄉只有91個小朋友上小一,鄉長張維崢每一所國小畢業典禮都去,拜託家長把孩子留在鄉內,並且多生幾個。

鄉長拜託家長生小孩

陳清圳表示,虎年海嘯衝擊的是小學校,今年小一新生平均分配給雲林縣全縣各校,約是31人,事實上扣除大學校的人數,小學校每校分不到8人。

雲林國小校長張景哲表示,虎年或兔年出生的學生數都會減少,以他經歷3次虎年入學的教學經驗,大概銳減10%到15%。

他說,小學校可能從1班15人減為8人,還是維持1班,但大學校減得更多面臨減班,不過他不認為虎年海嘯對教師員額會造成衝擊,「超額已經是常態」,教育處近10年來控管教師員額,不滿招正式老師,以代課老師緩衝。


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
伊格納茲·菲利普·塞麥爾維斯(Ignatius Philipp Semmelweis,1818年7月1日-1865年8月13日),匈牙利產科醫師,現代產科消毒法倡導者之一,被尊稱為「母親們的救星」。
他在維也納(1847-1849年)和布達佩斯(1850年)醫院產科工作時,經過細緻觀察,證實了產褥熱是由於接生人員的手或器械受到污染傳染產婦引起的敗血症;於是他提倡使用漂白粉溶液消毒接生人員的手和器械;後來採用這種方法的醫院產褥熱死亡率顯著減少。當他提出醫生接生前要洗手時,冒犯了所有接生不洗手的同行,無法在醫學界立足。最終被送去精神病院直到死亡[2]。據驗屍記錄,他應為傷口感染敗血症而死(有說法指,他是遭病院職員毒打的傷口感染而死;也有說法指出他是在給產褥熱的病人做屍體解剖時劃傷了自己的手指,感染了產褥熱病菌而引發的敗血症。)。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2UPwa5r

殲滅婦產科/1998年台灣有2,147位婦產科醫師,2015

「醫學叛徒」的微生物預言:錯誤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願意正視錯誤本身。塞麥爾維斯決定提高漂白水的濃度,從原來的0.1% 提高到0.5%,還將醫療器械、繃帶等都用漂白水嚴格消毒。奇蹟出現了,醫院產褥熱的病死率從18.27%降低到了0.19%
對抗細菌、病毒要勤洗手!但第一位提倡洗手的醫生,卻被認為是「醫學叛徒」 http://bit.ly/37rSODI
維也納的中心廣場上,矗立著一座紀念雕像。高高的雕像下,環繞著天真可愛的孩子和抱著孩子的婦女。這座雕像,是為了紀念一位被尊稱為「savior of mothers(母親們的救星)」的醫生。他的發現拯救了千千萬萬個可能死在產床上的產婦。
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1818—1865)。
© 由 華人健康網 提供 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1818—1865)。
100多年前,當他說:「是醫生們自己受污染的雙手和器械,把災難帶給了產婦。」等待著他的卻是無邊的謾罵、諷刺與迫害,47 歲的他英年早逝,在精神病院中去了天堂。他是一位平凡的產科醫生,也是一位勇敢的鬥士。他將自己發現的謬誤公之於世,並為改正這個謬誤奮鬥了一生。
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Ignaz Semmelweis),來自匈牙利的產科醫生。在那個還沒有「微生物」概念的時代裡,他揭開了人類產科醫學無菌手術的序幕。1818 年7 月1 日,塞麥爾維斯出生在美麗的匈牙利布達(現與佩斯合併為布達佩斯)。塞麥爾維斯是家中的第五個孩子,父親的生意一直紅紅火火,殷實的家境讓他從未憂心過長大後的生活。
遵從父母的意願,高中畢業後的塞麥爾維斯來到了維也納大學學習法律。聰明伶俐的他在學校裡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畢業後回到家鄉,依舊衣食不愁的他卻成天悶悶不樂。他才22歲,他不想就這樣庸庸碌碌地過完一生。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醫學。醫學和法律不一樣,人體是個神祕而精巧的世界。塞麥爾維斯被深深地吸引了,他決定要學習醫學。1840 年的某天清晨,微風拂面,細雨綿綿。
塞麥爾維斯告別了父母,獨自一人踏上了離鄉的馬車。經過4年的刻苦學習,他拿到了維也納大學的醫學博士學位。在導師的推薦下,他來到了維也納總醫院,成了一名產科醫生。
他很喜歡小孩子,每當看到這些鮮活的小生命呱呱墜地,他總是感到無比欣慰。可在那個時候,有一種可怕的疾病—產褥熱,使產婦的死亡率高達20%~30%,讓這三個字如同惡魔一般令人感到恐懼。高燒、打寒戰、小腹疼痛難忍,號啕掙扎,最後產婦淒慘地離開人世,只剩下剛出生的寶寶和在一旁眼噙淚水的丈夫。
產褥熱這個詞成了籠罩在歐洲上空的巨大陰影。塞麥爾維斯所在的維也納總醫院是當地數一數二的研究型醫院,僅僅他負責的206 位產婦中,就有36 位因產褥熱而離開人世。有的產婦向他下跪,希望他能救下她的生命。高得可怕的死亡率讓產婦們對醫院望而卻步,維也納總醫院的名聲也因此而日漸下降。有些婦女寧願在街邊小診所,甚至是家中生下孩子以後,才去醫院。
對抗細菌、病毒要勤洗手!但第一位提倡洗手的醫生,卻被認為是「醫學叛徒」
© 由 華人健康網 提供 對抗細菌、病毒要勤洗手!但第一位提倡洗手的醫生,卻被認為是「醫學叛徒」
一個深秋的雨夜,又一名產婦死在了他的面前。悲慟的丈夫在一旁痛哭,剛出生的寶寶彷彿感應到了媽媽的離去,也哇哇地哭著。
塞麥爾維斯焦急地搓著手,喃喃說道:「這是我們產科醫生的責任啊⋯⋯」
實習醫生無奈地說:「沒辦法啊,我們已經努力了,這是上帝的安排。」
塞麥爾維斯堅定地說:「不,這不是命運!一定有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
當時的醫學,只針對患者的症狀進行單獨治療。如果患者發炎了,醫生會認為是血液多了造成的腫脹,醫生就會給患者放血,甚至用水蛭把血液吸出來。患者如果發高燒,也是用類似的方法治療。倘若患者呼吸困難,那就說明空氣不流通,改善通風條件就好。可這些方法,對於患上產褥熱而瀕臨死亡的產婦一點用處都沒有,半數以上患產褥熱的產婦在幾天內便死亡了。
按照慣例,患者死亡後,醫生要對其屍體進行病理解剖,因產褥熱而死亡的患者也不例外。
在仔細地解剖了因產褥熱而死的產婦屍體後,醫生們發現在產婦的體內充滿了一種難聞的白色液體。醫生們對此提出了多種假設:難聞的氣體來自醫院,產褥熱可能與磁場有關,白色的液體是產婦腐敗的母乳,產褥熱不過是由於產婦的恐懼心理造成的。
這些不著邊際的說法當然沒辦法說服塞麥爾維斯,他決定用自己的方法,解決這個困擾醫生與產婦的難題。
他所任職的維也納總醫院的產科分為兩個科,第一科負責培訓醫學院學生,第二科則培訓助產士。令他感到不解的是,在第一科,產婦的死亡率是第二科的2~3 倍,甚至是10 倍,僅在1846 年,第一科就有451 名產婦死亡,而第二科,只有90 名產婦死亡。
困惑不解的塞麥爾維斯儘量讓兩個病房的情況保持一致—通風設備、飲食,甚至接生的姿勢,當他把所有的環節都標準化後,兩個病房的死亡率卻依然沒有變化,他做的所有嘗試都無法解釋產房死亡率差異巨大的現象。
絞盡腦汁仍一無所獲的他請了4 個月的假,去參觀另一所醫院。當他回來的時候,卻驚奇地發現,在他離開的這段日子裡,第一科產房的死亡率明顯下降了。他找不到原因,可是死亡率確實下降了。冥思苦想的塞麥爾維斯實在不明白還能有什麼原因會導致死亡率的變化。
這時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他的好友勒什克醫生,因為意外突然逝世。
對抗細菌、病毒要勤洗手!但第一位提倡洗手的醫生,卻被認為是「醫學叛徒」
© 由 華人健康網 提供 對抗細菌、病毒要勤洗手!但第一位提倡洗手的醫生,卻被認為是「醫學叛徒」
塞麥爾維斯注意到,勒什克醫生在死亡前曾對死於產褥熱的產婦進行過屍檢,並且不慎劃破了自己的手指,而勒什克醫生死亡的症狀幾乎和那些患上產褥熱死亡的產婦一模一樣。
想到這裡,塞麥爾維斯腦中彷彿劃過一道閃電,他發現了一個被大家也被他自己所忽略的事實:第一科的醫生和實習生們常常在解剖完屍體後就來到產科查房,也經常用觸摸過屍體的手為產婦體檢,而第二科的助產士,則從未參與過屍體解剖。
塞麥爾維斯想,或許是某種「屍體顆粒」(當時微生物學尚未發展)害死了產床上的產婦。醫院裡發生的產褥熱,或許主要是來自於醫生們自己受污染的雙手與器械,醫生沒有經過充分洗刷與消毒的雙手,將「毒物」帶給了產婦。
為了驗證他的推論,他要求第一科的所有醫生在解剖後用漂白水洗手。年輕的麗莎是第一個接受這種新方法接生的產婦,麗莎仍然發了燒,但是相對來說病情輕了很多。
塞麥爾維斯決定提高漂白水的濃度,從原來的0.1% 提高到0.5%,還將醫療器械、繃帶等都用漂白水嚴格消毒。奇蹟出現了,醫院產褥熱的病死率從18.27%降低到了0.19%。這是個令人振奮的消息,產婦們紛紛讚揚塞麥爾維斯醫生是救命恩人。
1850年,在維也納醫生公會的演講上,塞麥爾維斯報告了他的發現。他說:「我認為,正是我們產科醫生自己受污染的雙手和器械,把災難帶給了產婦⋯⋯」話音未落,本來安靜的會場裡秩序大亂,在場的醫生紛紛指責塞麥爾維斯。
頑固守舊的醫生們無法接受塞麥爾維斯的說法。他的頂頭上司,克萊因教授尤其反對他的觀點與研究工作,幾乎處處與他作對。與醫院的合約到期後,醫院拒絕與他續約。無奈之下,他只好申請無薪的教師職位。作為醫學院的教師,他卻不能解剖屍體,只能接觸人體模型,他甚至沒有權利為他課堂上的學生頒發聽課證明(相當於學生白上了課)。
實在無法繼續在維也納生活的麥爾維斯,回到了故鄉布達。回到故鄉的他接手了布達的羅切斯醫院的產科,成了產科主任。他要求自己管轄的病房醫生和護士們嚴格執行消毒雙手與器械的要求。這使得病房產褥熱的發生率急劇下降,平均死亡率僅為0.85%。與此同時,維也納總醫院產科產婦的死亡率卻直線上升。
塞麥爾維斯也從未放棄過將自己的理論公之於眾的想法。他先是發表了3 篇論文,可論文都是用匈牙利文寫的,很難被主流醫學界看到。
顯微鏡下的「屍體顆粒」。
© 由 華人健康網 提供 顯微鏡下的「屍體顆粒」。
1861 年,他用德文出版了《產褥熱的病原、症狀和預防》,這本書詳細地描述了他的理論與實驗,也針鋒相對地回應了那些攻擊他的言論。這本被後人稱為「科學史上最有說服力、最具革命性的作品之一」的書,當時卻遭到了反對者的壓制,幾乎所有的醫學期刊都決定不再發表他的文章。
孤獨與悲憤之下,塞麥爾維斯的言辭愈加激憤,性格變得固執好鬥,他一次次地發表公開信,一次次地批判產科的醫生,說他們是「婦女屠殺的參與者」。
1865年,精神狀態越來越不穩定的他被認為患上了精神疾病,妻子與好友將他送到了維也納的精神病院。7月,塞麥爾維斯遭到了精神病院的守衛毆打,受傷的他不幸傷口感染,半個月後,死於敗血症。
只有他的導師等寥寥幾人參加了他的葬禮,甚至他的妻子也以抱恙在身為由缺席葬禮。
然而,在他去世之後,巴斯德發展了微生物學的基礎理論。塞麥爾維斯提出的「屍體顆粒」終於能在顯微鏡下被人們看到,而在此之前,塞麥爾維斯只是憑藉著現象推斷有「屍體顆粒」(也就是細菌)的存在,並未真正觀察到「屍體顆粒」。而李斯特的論文與理論也決定性地確定了消毒的重要性,外科手術術前消毒的步驟在全世界推廣開來。
被人們稱為「醫學界叛徒」的塞麥爾維斯終於得以正名,被譽為「母親們的救星」。而被人們逼死的塞麥爾維斯更像是一位悲劇英雄。倘若能早點利用顯微鏡證明「屍體顆粒」的存在,或許他就不會落得如此悲慘的結局。
在他的遺書裡,有這樣一段話:
「回首往事,我只能期待有一天終將消滅這種產褥感染,並用這樣的歡樂來驅散我身上的哀傷。但是天不遂人願,我不能目睹這一幸福時刻,就讓堅信這一天早晚會到來的信念作為我的臨終安慰吧。」
對抗細菌、病毒要勤洗手!但第一位提倡洗手的醫生,卻被認為是「醫學叛徒」 http://bit.ly/37rSODI


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婦產科醫師“平均壽命69歲/從穩婆到產婆-臺灣專業助產婦/產褥熱在18、19世紀的歐洲四處肆虐,分娩後的死亡率大概是20%,在某些時段曾達到100%,一整年竟然沒有一個產婦存活下來。台灣的孕婦死亡率在1957年時約十萬分之126,在2011年時約十萬分之5。2015年,發展中國家的孕產婦死亡率是每10萬例活產有239名孕產婦死亡,而發達國家則為每10萬例12人-2016年至2030年期間,作為可持續發展議程的一部分,具體目標是使全球孕產婦每10萬例活產的死亡率降至70人以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孩子越生越少 婦產科跌破千家
出生數不見止跌,全台婦產科去年首度跌破千家,10年內大減逾百家。圖中人物與新聞事件無關。(資料照)
孩子越生越少 婦產科跌破千家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dhfT0l
2020/10/12 05:30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政府投入重金卻仍止不住少子化惡化,衛福部統計醫療機構最新報告指出,傳統五大皆空的內科、外科等科別都出現不減反增的成長,婦產科、兒科家數卻持續減少,尤其婦產科去年首度跌破千家,十年內大減逾百家。醫師警告,今年一至八月新生兒較去年同期已減約一萬名,全年恐跌破十七萬名防線,更將牽動醫療版圖變化。
少子化惡化 10年大減逾百家
行政院二○一八年核定「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去年編列經費三六○億元、今年五○四億元,明年將增到六○七億元。不過,出生數持續下滑,去年跌破十八萬名,而今年一至八月僅十.五萬寶寶出生,又較去年同期減一萬名,即使九至十二月出生數與去年相同,全年估計恐僅十六.八萬名,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直言,下半年雖通常出生較多,且今年期待有疫情寶寶,但恐難逃十七萬名新生兒的保衛戰。
今年新生兒 面臨17萬保衛戰
出生數不見止跌,婦產科、兒科也減少。衛福部統計,截至去年底,國內醫療院所共二.三萬家,醫院四百八十家、診所逾二.二萬家,相較十年前,幾乎各科都見成長,但僅兩科別減少,婦產科減一一一家、減幅十.一%,去年更跌破千家、僅剩九八八家,兒科則少七十三家、減逾四.一%,剩約一千七百家。
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表示,行政院已核定明年起推行優化兒童醫護四年計畫,短期將推動每縣市至少一家重點醫院、共同生活圈則有核心醫院,還有開放醫院等規劃,長期則期透過公費醫師等補強需求。
其中,開放醫院想法提出多年,讓開業醫師在診所作產檢服務,接生則到醫院用產房設備,減少診所成本並可讓醫師產檢到接生,但劉越萍坦言,台東等地因診所太少而難推動,政策需再調整,先以大醫院醫師支援偏鄉不足。孩子越生越少 婦產科跌破千家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dhfT0l


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婦產科醫師“平均壽命69歲/從穩婆到產婆-臺灣專業助產婦/產褥熱在18、19世紀的歐洲四處肆虐,分娩後的死亡率大概是20%,在某些時段曾達到100%,一整年竟然沒有一個產婦存活下來。台灣的孕婦死亡率在1957年時約十萬分之126,在2011年時約十萬分之5。2015年,發展中國家的孕產婦死亡率是每10萬例活產有239名孕產婦死亡,而發達國家則為每10萬例12人-2016年至2030年期間,作為可持續發展議程的一部分,具體目標是使全球孕產婦每10萬例活產的死亡率降至70人以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