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茶道/茶藝/茶起於神農氏姜姓/陸羽是中國茶道的鼻祖/廣東潮汕地區、福建武夷地區的"工夫茶"則是中國古代"飲茶之道"的繼承和代表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nRz9Wt

千利休(1522年-1591年)茶道宗師/茶聖。十九歲時出家,被豐臣秀吉收為茶頭。 天皇賜號「利休」/天下第一宗匠-千利休,他站在「美」的頂端,隨心所欲將其操縱並掌握, 只要被他認可的事物,就是極品的保證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iQDCRn
茶道/茶藝/茶起於神農氏姜姓/日本茶道精神/陸羽是中國茶道的鼻祖/廣東潮汕地區、福建武夷地區的"工夫茶"則是中國古代"飲茶之道"的繼承和代表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nRz9Wt
茶藝/茶道四諦: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的精神,是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為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村田珠光曾提出過“謹敬清寂”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動了一個字,以“和敬清寂”四字為宗旨,簡潔而內涵豐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k1bYj6
茶藝/茶道四諦:和、敬、清、寂/示範--茶藝文化研究者謝明素講師/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GZ63ut
泡茶/喝茶/日本抹茶和宋茶非常相似/鬥茶/宋朝人喝茶,喝的是「點茶」/「唐宋茶文化」唐宋高度發展的茶文化,為何無法直接流傳下來 反而東渡日本完整且精緻的保存下來,如今再回傳中土-唐。宋。元。最澄。榮西。南浦紹明。千利休/徽宗名作《大觀茶論》/英國紅茶和印度拉茶/素菜館叫故「素分茶」/小費稱為「茶湯錢」/日常飲食叫「茶飯」/服務生:茶飯量酒博士/中國茶史上最出名的人物唐朝人,被尊為「茶聖」應該是陸羽吧/唐朝人喝茶,喝的是「煎茶」:把茶葉焙乾,碾碎,篩成粉末,撒到鍋裡,咕嘟嘟燒開,喝那鍋茶湯。這鍋茶湯很香,但也很苦,簡直像藥湯。為了減少苦味,或者說為了壓制苦味,唐朝人會往茶湯裡放鹽、薑、花椒、胡椒、核桃仁,結果又把藥湯變成了菜湯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6r41Ao

-----------------------

宋代點茶/泡茶/喝茶/韓熙載夜宴圖/日本抹茶和宋茶非常相似/鬥茶/「唐宋茶文化」唐宋高度發展的茶文化,為何無法直接流傳下來 反而東渡日本完整且精緻的保存下來,如今再回傳中土-唐。宋。元。最澄。榮西。南浦紹明。千利休/徽宗名作《大觀茶論》世界上維一的由在位帝王撰寫的茶學專著/英國紅茶和印度拉茶/素菜館叫故「素分茶」/小費稱為「茶湯錢」/日常飲食叫「茶飯」/服務生:茶飯量酒博士/唐朝「茶聖」陸羽/《茶經》是唐朝人陸羽所著的關於茶的著作,是世界上第一部有關茶的專著/唐朝人喝茶,喝的是「煎茶」:把茶葉焙乾,碾碎,篩成粉末,撒到鍋裡,咕嘟嘟燒開,喝那鍋茶湯。這鍋茶湯很香,但也很苦,簡直像藥湯。為了減少苦味,或者說為了壓制苦味,唐朝人會往茶湯裡放鹽、薑、花椒、胡椒、核桃仁,結果又把藥湯變成了菜湯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6r41Ao
茶藝/茶道四諦: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的精神,是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為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村田珠光曾提出過“謹敬清寂”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動了一個字,以“和敬清寂”四字為宗旨,簡潔而內涵豐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k1bYj6
千利休(1522年-1591年)茶道宗師/茶聖。十九歲時出家,被豐臣秀吉收為茶頭。 天皇賜號「利休」/天下第一宗匠-千利休,他站在「美」的頂端,隨心所欲將其操縱並掌握, 只要被他認可的事物,就是極品的保證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iQDCRn
茶道/茶藝/茶起於神農氏姜姓/日本茶道精神/陸羽是中國茶道的鼻祖/廣東潮汕地區、福建武夷地區的"工夫茶"則是中國古代"飲茶之道"的繼承和代表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nRz9Wt
茶藝師/泡茶師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TZcdiv
1934年的「新芳春茶行」,是當時台北最大茶工廠,由來自福建安溪大稻埕茶商王連河自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I7mqsI

-------------------------------

一代茶聖千利休-電影-線上看- http://goo.gl/46e41d

 

一代茶聖千利休-電影-線上看http://goo.gl/46e41d

File:Sen no Rikyu JPN.jpg

千利休(1522年-1591年4月21日)是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著名的茶道宗師,日本人稱茶聖。本名田中與四郎,家紋是「利休梅」。時人把他與今井宗久、津田宗及合稱為「天下三宗匠」。

千利休的祖父為千阿彌, 以千為姓,為室町幕府足利義政同朋眾一員,應仁之亂時因被懷疑通敵逃亡至堺,後復出服侍足利義尚直到義尚於近江征伐六角氏時戰死,因病回到堺養病,父親田中與兵衛(法名一忠了専)自稱新田裡見田中氏一族,但無據可考,在和泉國的堺經營魚問屋(批發),名稱為「魚屋(ととや)」,為堺會合眾納屋十人眾其中一人。出身於「時宗」[1]的僧侶階層但較為富裕的家庭。幼名叫與四郎(與四郎),法名則為宗易(そうえき)、居士齋號為拋筌齋(ほうせんさい)。他從小就愛好茶道,17歲拜北向道陳為師,不久向武野紹鷗學習寂茶。1540年19歲時父親與兵衛過世,同年改名為宗易,號拋筌齋。廣為世人熟知的利休之名,乃因1585年豐臣秀吉在皇宮開設茶會,向正親町天皇獻茶,並準備於此時就任關白、太政大臣以及受天皇御賜「豐臣」之姓氏。因此天皇賜給「利休」之居士號,在此之前,他對外一直用千宗易的本名。
他因擅長茶湯曾幫松永久秀於永祿八年舉辦多聞山茶會,三年後隨久秀成為織田信長的茶頭。信長死後,他轉而侍奉豐臣秀吉。1587年起他主辦秀吉發起的北野大茶湯, 成為天下第一的茶匠,聲名達到頂點,並獲三千石知行地。之後發生「黃金茶室」事件發生爭執,小田原之戰時在陣城其弟子成為秀吉茶頭的山上宗二,於談話中觸怒秀吉而被流放,之後投靠後北條氏,利休被處死的真實原因不明,通說是因為作為資助大德寺三門重造的千利休在山門金毛閣上放置自己的木雕像[2],二年後被石田三成等人彈劾,千利休曾找細川忠興與德川家康、前田利家向秀吉說情,但沒有結果,被秀吉敕令回堺閉門思過(蟄居,自我幽禁),尚未返回堺市,即被豐臣秀吉召回京都,木像被處以腰斬,利休居士被則被命令切腹,切腹時遺留辭世之句為:

人生七十 力囲希咄 吾這寶剣 祖佛共殺 提ル我得具足の一ッ太刀 今此時ぞ天に抛[3]
(人生七十,力圖命拙,吾這寶劍,祖佛共殺,提我得具足一大刀,今日此時才拋給上蒼。)

死罪的原因
利休觸怒秀吉,造成死罪的原因,通說是「大德寺三門(金毛閣)改修之際的增上慢,在樓門的二階設置自身的木像,讓秀吉從下方通過」,但是也有以下各種說法,原因仍不明。另外,也有秀吉只命令蟄居,無意判處死罪,但是利休完全不做解釋、謝罪,更加怒觸怒秀吉,所以被命令切腹之說。
低價茶器類以高額賣出,有中飽私囊(賣僧行為)之嫌。
擅自攜出天皇陵之石,用作手水鉢、庭石等。
和秀吉在茶道的看法上對立。
秀吉希望納利休女兒為妾,但是利休以「不希望被認為是靠女兒出世」而拒絕,秀吉因此事懷恨。
秀吉企圖獨占交易,利休想保護堺的權益,因此被厭惡。
被捲入豐臣秀長死後豐臣政權內的政治鬥爭。
利休對秀吉入侵朝鮮的決定始終堅持以反對的態度來表示自己的不滿。
有關利休的身高,現存的利休の甲冑(不審庵蔵 紺糹威縫延二枚胴具足)推定為180cm
利休所修行的南宗寺和德川家康有密切的關係,秀吉懷疑家康派間諜在茶中下毒圖謀毒害他。
利休七哲
利休七哲是千利休七位著名弟子的合稱,出自江岑宗左(逢源齋)所著的江岑夏書。
細川忠興(三齋)
古田重然(織部)
芝山宗綱(監物)
高山重友(右近/南坊)
牧村利貞(兵部)
蒲生氏鄉
瀨田正忠(掃部)
之後出現加上織田長益(有樂齋)、千道安、荒木村重(道薰)併稱十哲的說法,另有除去千道安 改列前田利長、有馬豐氏或金森長近的說法。

--------------------------------------

一代茶聖千利休-電影-線上看http://goo.gl/46e41d

 美的事物很難說出一套標準,不同領域的視野會造就不同感官的美學,可是,即便日本茶道門外漢如我,也能在「一代茶聖千利休」(利休にたずねよ)裡頭找到屬於自我意識的美麗。

  質樸,是我從來都以為的美感之一。

  千利休,日本戰國安土桃山時代的著名茶匠,也是將茶道提昇至典雅優靜境界的宗師,他在擔任織田信長茶頭時即以獨特的茶道美學著稱;後來轉侍奉豐臣秀吉,不僅為秀吉的茶頭、更是天下第一的茶師,但也因為這樣的名聲觸怒了豐臣秀吉,最後遭到賜死的命運。

  然而,歷史向來是勝者撰寫的,史實經過真是我們認知的那樣?

  對於千利休,我有相當好奇,應該這麼講,我好奇的是豐臣秀吉身邊的人事物,日本戰國群雄裡,我就對從貧戶而起的豐臣秀吉最感興趣,他身邊具有影響力的人物也在我好奇的範圍,千利休當然也是其中之一。 

  「一代茶聖千利休」劈頭就用利休切腹的時刻回溯,不知是小說杜撰抑或查有史料,促使他走上極致茶道美學這條路的,居然是一位朝鮮王族公主。

  我認為的美,只要和諧就能成美,但感受深淺因人而異,千利休對於美的感觸超乎常人,也因為這般執著,他成就了茶道推行以來之大成,可是,他心裡一直牽掛著某襲身影,那是再怎樣也不會對外訴說的初衷。 

  若已見過終極,何須再看一般?

  殘缺也是一種美,也是這樣的缺憾,造就一代茶聖那斷然又絕對的審美觀。 

  根據電影描述,千利休的茶室美學與茶具品味其實都來自當年那個最迷人又最危急的逃難時刻,當人們牢牢記住緊迫狀態下的環境之後,很可能就對將來的生活與處世產生偌大影響,以千利休為例,他後來所追求的不過是找回當年那窄小簡樸的美麗時光。

  卻,已經逝去的再也無法追回,甚至連一只茶碗都要再三要求細節,與其說是對於美的執念,不如說是尋找內心深處那抹幾乎快要淡忘的呼吸。

  記憶是太容易模糊的了,因此我們會用很多方式留下蛛絲馬跡,有人用文字、有人用繪畫、有人用特定的器皿,浸淫在茶道世界的茶匠宗師用茶碗和茶室,記錄當年那般短暫的美好。 

  我覺得這樣很美,為了一個人,堅持一輩子。

  千利休的茶道為什麼會是緩慢的?我以為肇因於當初在漁夫小屋裡,明明外頭情勢危急、卻想把握最後時光的刻意放慢,因此他慢慢感受沖一杯茶的時間,就算只是多一次的呼吸,也能在將來的隨時想起當下活著的感受。

  或許日本人總誇大某些事物的感官,但在一茶一生的念頭中,誰能說那不屬於真切美好的瞬間? 

  現代人慣於匆忙生活,無論什麼樣的事情都沒有足夠時間細細品味,好的壞的、濃的淡的、深的淺的、平靜的暴烈的、吵雜的幽寧的……生活情調無處不在,卻只在喝一碗茶、發現一瓣櫻花掉進碗裡剎那感到驚喜繽紛,走出茶室,立刻就回到四處征戰的倥傯荒茫,到底是為了什麼?

  樸實的美,並不在喝茶的環境優劣,而於再也不會惹起波瀾的心。

  千利休也許是給豐臣秀吉掀起太多爭議、也搶了太多風采而遭賜死,但能為一件事情執著一生的人物,我有莫大感動,何況,是為了太短時間的一茶情緣,真是如此吶,見過最美的,何必再看往後爭豔呢? 


  電影名稱:一代茶聖千利休(利休にたずねよ/Ask This of Rikyu)
  發行公司:天馬行空數位有限公司
  官方網站:http://www.skydigient.com/
  特映時間:2014.03.31

---------------------

日本茶文化深深受到中國影響,日本遣唐使多次來到長安,學習當代世界最進步的政治、文化與經濟。日本僧侶把唐朝精美的茶具與茶樹帶回日本。其中最重要的人物當屬兩度來唐的臨濟宗榮西禪師。榮西禪師還有一本著作《喫茶養生記》描寫吃茶的好處與茶樹的栽培方法,他還本這本書送給當時鎌倉幕府第三代將軍源實朝,從此以後原本在日本僧侶間盛行的喫茶文化,傳到了日本武者之中。
從平安時代末期到室町時代(12世紀至15世紀),因為幕府將軍喜愛喫茶,又要展現武者的氣勢,日本茶文化呈現奢華風貌。並且學習宋朝的鬥茶風氣,比茶葉品質、比茶具華麗。最好的茶具不但要有歷史,更以唐朝茶具為最佳,稱為「唐物」。日本貴族們還興建起書院茶建築,喫茶的地方極為講究。
這種奢華的喫茶方式,偏離了茶初傳來東瀛的禪機。室町時代奈良的和尚村田珠光,發展出「侘茶」「侘」有幽靜的意義,村田珠光提出「謹、敬、清、寂」為「侘茶」的內涵。反對豪華奢侈的茶文化,回歸到茶對人內心的修持,以一種樸素自然的方式,達到嚴謹、恭敬、清靜、幽寂的境界。
村田珠光的傳人武野紹鷗也繼承「侘茶」的精神,傳至千利休,更發揚光大「侘茶」的茶藝,並把「唐物」改為「和物」,使用日本陶製品,取代唐代茶具,並將「謹、敬、清、寂」改為「和、敬、清、寂」追求內心的和平、恭敬優雅的方式、清靜自然的態度與悠然寂靜的境界。茶藝至此發展為茶道,而且擺脫了唐代影響,而成為日本的精緻茶道。千利休也因此被稱為日本「茶聖」。而他所傳的茶道,至今分為「裡千家」、「表千家」與「武者小路千家」等三個千家。
千利休是很特別的一個人,他的幼名叫做田中與四郎,長大後從祖父的姓,改名為千宗易。後來豐臣秀吉帶著他晉見日本天皇,豐臣秀吉為天皇獻茶,天皇賜姓為「豐臣」,又賜「利休」的居士名字給千宗易,從此以後他就被人稱為千利休。

千利休其實是個商人,他的家族經營魚貨批發,但他從小酷愛茶道,又因商人身分接觸不少國外事物,對當時的茶道有些意見與想法。當他接觸「侘茶」後,認為這才是真正日本茶道精神,因此不斷鑽研。他曾服事過戰國時期的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並獲得這兩位梟雄的信賴。尤其在與豐臣秀吉晉見天皇之後,兩人之間關係更加親密。
千利休一改書院茶的輝煌富麗,茶會一定在茶室中進行,茶室不過是個斗室,入口低矮還須躬身進入,主人則是跪坐恭敬迎接。
雖是斗室,卻掛著精緻的擺設,包括鮮花與圖畫,這些擺設要與四季相符合,且要符合客人身分。茶葉當時以宇治茶為主,茶水也是取自京都名泉。茶葉磨粉沖泡,稱為抹茶,放置在黑色陶碗中。綠色茶湯加上黑色的碗,頗有清靜幽思的禪意。
客人雙手接碗,逆時鐘方向轉一圈,觀察茶湯的顏色與聞其味道,三口喝完碗茶。最後一口還要輕輕發出讚嘆聲,表示對主人招待的感謝。茶會標榜著「一期一會」的精神,也就是把每次的茶會當作是人生最後一次用心辦理,相當慎重。這種「一期一會」後來也應用在其他產業上,表示隆重專注與用心。
千利休與豐臣秀吉在後來許多問題上,都出現意見不合的情形。兩人的蜜月期結束後,這位一代茶宗,最後卻被豐臣秀吉賜死,並以切腹謝罪的方式進行。千利休的死至今原因不明,但反正就是伴君如伴虎。但他所代表的茶道,卻經由他的後人傳下,至今四百多年,成為日本引以為傲的茶道。

------------------------------

【延伸悅讀】日本茶聖千利休 @ 無 酒 館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r6Cfa

人世七十,力圖命拙。

      吾這寶劍,祖佛共殺。

      提我得具足的一大刀,

      今在此時才扔給天公。

 

             --利休

 

  利休出生於和泉國堺市的一個鹹魚商家庭裡,他因擅長茶湯成為織田信長的茶頭。信長死後,他轉而侍奉豐臣秀吉。他的死因古來是個謎,利休自殺那天,天下大雨,雷電交加,在北野的坊官還下了冰雹……


  茶初次從中國傳到日本是在奈良時代,由遣唐使們帶回來的。當初茶只作為藥用,並不普遍。然而茶道從「唐風茶禮」變為「倭風茶湯」,即形成具有和風的茶道,卻是數個世紀後的室町時代的事了。

  平安時代飲茶開始成為一種風習,後來飲茶風曾一度衰落,直到宋朝中國盛行飲茶,此風又被榮西(1141年—1215年)傳到日本,但只限於公卿之間。後來一般武士也漸漸吃茶,並形成「茶道」。所謂茶會就是許多人聚集在一起喝茶兼作種種餘興,當初在禪林流行,後來逐漸擴大,到南北朝便在與禪宗關係最密切的武士階級中流行起來。

  茶在日本發展為茶道,這是日本獨特的一種文化。茶道被譽為「東洋精神真髓」,是日本文化的代表,是研究以茶會來修養身心以及進行社交禮儀的一種學問。十五世紀末,曾為足利義政茶人的村田珠光,吸收禪院茶禮,以樸素、淡泊為尚,摒棄一味崇尚中國茶器、追求豪奢的作法,創立了具有禪理的茶道。經武野紹鷗等人的完善,最後由千利休集大成,確立了日本的正宗茶道。從此,飲茶由單純的趣味性、娛樂性,發展成表現日本人審美情趣和道德觀念的文化藝術活動。這一流派自十六世紀後,演化為「裏千家」、「表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三派,一直流傳至今。

長谷川等伯所繪的千利休畫像


  日本的茶道精神

  日本的茶道源於中國,卻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發展過程和特有的內蘊。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而且通過茶會,學習茶禮,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正如桑田中親說的:「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前進成為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範和理想。」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汲取了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瞭解日本茶道之一斑。

  村田珠光曾提出過「謹敬清寂」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動了一個字,以「和敬清寂」四字為宗旨,簡潔而內涵豐富。「清寂」也寫作「靜寂」。它是指審美觀。這種美的意識具體表現在「佗」字上。「佗」日語音為ワビ(wabi),原有「寂寞」、「貧窮」、「寒磣」、「苦悶」的意思。平安時期「佗人」一詞,是指失意、落魄、鬱悶、孤獨的人。到平安末期,「佗」的含義逐漸演變為「靜寂」、「悠閒」的意思,成為很受當時一些人欣賞的美的意識。這種美意識的產生,有社會歷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鐮倉時代,是日本社會動盪、改組時期,原來占統治地位的貴族失勢,新興的武士階層走上了政治舞臺。失去天堂的貴族感到世事無常而悲觀厭世,因此佛教淨土宗應運而生。失意的僧人把當時社會看成穢土,號召人們「厭離穢土,欣求淨土」。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很多貴族文人離家出走,或隱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過著隱逸的生活,創作所謂「草庵文學」,以抒發他們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積憤。這種文學色調陰鬱,文風「幽玄」。

  室町時代,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競爭激烈,商務活動繁忙,城市奢華喧囂。不少人厭棄這種生活,追求「佗」的審美意識,在郊外或城市中找塊僻靜的處所,過起隱居的生活,享受一點古樸的田園生活樂趣,尋求心神上的安逸,以冷峻、恬淡、閑寂為美。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這種美意識引進「茶湯」中來,使「清寂」之美得到廣泛的傳播。

  茶道之茶稱為「佗茶」,「佗」有「幽寂」、「閑寂」的含義。邀來幾個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裏,邊品茶邊閒談,不問世事,無牽無掛,無憂無慮,修身養性,心靈淨化,別有一番美的意境。千利休的「茶禪一味」、「茶即禪」觀點,可以視為茶道的真諦所在。

  而「和敬」這一倫理觀念,是唐物佔有熱時期中衍生的道德觀念。自鐮倉以來,大量唐物宋品運銷日本。特別是茶具、藝術品,為日本茶會增輝。但也因此出現了豪奢之風,一味崇尚唐物,輕視倭物茶會。熱心於茶道藝術的村田珠光、武野紹鷗等人,反對奢侈華麗之風,提倡清貧簡樸,認為本國產的黑色陶器,幽暗的色彩,自有它樸素、清寂之美。用這種質樸的茶具,真心實意地待客,既有審美情趣,也利於道德情操的修養。

  日本的茶道有繁瑣的規程,如茶葉要碾得精細,茶具要擦得乾淨,插花要根據季節和來賓的名望、地位、輩份、年齡和文化教養等來選擇。主持人的動作要規範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準確到位。凡此種種都表示對來賓的尊重,體現「和、敬」的精神。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為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為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

  日本的茶聖

  足利義政時代(1435年—1490年)吃茶風氣很盛,茶道很發達,京都、奈良、堺三大城市成為茶匠的故鄉。茶道以村田珠光為始祖,經武野紹鷗,至千利休集大成。岡倉天心銅像

  千利休把茶與禪精神結合起來,創造一種以簡索清寂為本體的「佗茶」。這種以隱逸思想為背景的茶會,與足利義政東山時代流行的書院式茶會相反,一掃豪華的風氣,只是邀請幾個知己在一問狹小而陳設簡單的屋裏,利用簡單的吃茶器皿,在閒靜中追求樂趣。

  當時的自由城市「堺」,不僅是個商業城市,還是全國的文化中心,全國的歌手、畫家、僧侶、曲藝家都集中在這裏。在堺的町眾(商人)之間流行著邊吃茶邊欣賞天下名物的風氣。戰國大名認為茶道是象徵著新的富有和文化,他們招請茶匠開設茶會。如奈良多聞山城主松永久秀在永祿八年(1565年)1月29日招請千利休開茶會,水是著名的宇治橋三問的水,茶是宇治茶園的上品,那時利休是44歲。

  多聞山茶會三年後,新的統一者織田信長登場。他酷愛茶道,從堺弄到許多名貴的茶具,還搜羅天下名物,招請天下茶道宗匠。在信長身邊有三名茶頭——千宗易(利休)、今井宗久和津田宗達。其中利休不僅作為茶頭,還作為一個堺的商人活躍。

  織田信長死後,豐臣秀吉繼承其統一大業。秀吉也愛好茶道,玩賞信長遺留下來的茶具,並繼續把利休作為茶頭,天天與利休欣賞茶道。利休繼往開來,使過去鋪張奢華的茶風變成孤獨清閒,成為休養心身的一種手段。來參加茶會的人希望超脫世俗,進入潔心淨身的境堺,要求茶室具有山間自然的風情。嬌市內商業繁榮,市井喧嘩,富家相比,要求有一個清靜優美的環境,消除緊張情緒,放鬆思想,進茶室的目的是希望身心得到休養。因此利休創造了所謂「市中山居」——鬧中取靜的茶室。

  現在作為利休最確實的茶室是大山崎妙喜庵的茶室「待庵」。它不是附屬於妙喜庵的,而是一所獨立的建築。天正十年(1582年)秀吉在天王山打敗明智光秀的叛軍以後,在天王山腳下的京阪交通要地山崎築城,還委託利休建造茶室。它就是天正十年11月至次年3月完成的待庵——一所室內樸素粗糙的鄉村房屋。茶具中最高級的是掛軸,它以墨蹟為主。利休把掛軸放在茶會中間,表現了茶的精神。而墨蹟又以禪僧的為多數,青年時代經常掛圓悟克勤的墨蹟。

信樂水指 千利休所持。桃山時代 畠山美術館藏  過去沏茶的工作是身份低的沏茶人幹的,所以煮茶的地方在茶屋以外的房間,或在走廊的一角。後來堺的商人自己沏茶,至利休為「天下一宗匠」的時候沏茶工作已經不卑賤了,太閣豐臣秀吉自己沏茶也是不奇怪的。從而安置在鄰室的爐子出現在客人眼前了,開始時放在茶屋的一隅,叫做「隅爐」;後來爐子面對客人叫做「向爐」;再後放在草墊外面,叫做「出爐」。

  總之,利休發展了村田珠光的所謂「和漢」境界——完美無缺的「漢」與不完全的粗野美「和」的結合,達到了純日本的簡素美——「和、敬、清、寂」。

  天正十三年(1585年)10月7日豐臣秀吉在皇宮小禦所開設茶會,給正親町天皇獻茶,準備在茶會上就任關白、太政大臣以及下賜「豐臣」這一姓氏。這個茶會是秀吉稱霸道路上菊(朝廷)和桐(秀吉)緊密結合的象徵。這次宮廷茶會是秀吉的茶頭利休發揮作用的舞臺,在會上確立了天下策一茶匠的地位。那天上午10點鐘秀吉到達皇宮,首先向天皇獻茶。利休則跟在秀吉後面給天皇及文武百官獻茶,使用的茶器是珍貴的唐物「新田肩沖」、「初花肩沖」和「松花」,其中以「松花」的價值最高,據說值40萬石,相當於當時日本一兩個國家的領地(當時日本共分66國),可謂價值連城。此次茶會,可以說是利休人生中規格最高的一次茶會,也正是從這時候起,他才被天皇賜予「利休」的法號,而此前,一直使用本名千宗易。

  宮廷茶會以後,利休不但成為一代宗匠,而且在政治上成為秀吉的親信,具有一定的勢力。宮廷茶會以後的15年是利休的黃金時代,在政治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但其中埋伏了悲劇的因素。

晴明神社旁,千利休相關的遺址  1587年9月,秀吉的聚樂第完成,同時在聚樂第附近建造了親信的宅第,利休也在茵屋町的誓願寺前建造了住宅,秀吉經常到利休家的九問書院玩茶。就在這一年,利休周圍的情況發生急劇變化,豐臣秀吉關心侵略朝鮮和中國。他以京都、大阪為根據地,征服九州的島津氏,在箱崎招請博多的商人,舉行約一個月時間的茶會。秀吉厚遇博多商人是想以博多為侵略朝鮮的根據地。從而堺的商人,特別以堺商入的力量為背景而致使接近秀吉的利休的地位下降,利休沒有參加這次招待博多商人的茶會。

  利休的學生中有一名叫做山上宗二的,年齡比利休小二十歲。他有自由不馴的性格,由於利休的推薦,為秀吉的茶頭。後因談話中觸怒秀吉,將他流放,最後投靠小田原的北條氏。

  山上宗二很尊重老師千利休,說「宗易(千利休)之茶道冬青樹也,一般人無用也」。的確千利休的茶道是特異的,與社會上不一樣,自由地破壞社會法則,從根本上動搖美的秩序。其精神是戰國時代的下克上的精神。處於最高統治地位的、強調等級秩序的秀吉與不承認權威和秩序的利休之間在心靈上有裂縫,在小田原陣地上兩者之間的裂縫更加擴大。  

  以小田原陣地發生的事情為契機,利休的周圍開始發生變化。本來大家對利休專權有反感,由於利休失寵,這些反感一下子爆發了。

  1591年閏1月發生大德寺山門事件,秀吉和千利休的破裂表面化。原來大德寺山門於應仁、文明之亂時燒失以後,享祿二年(1529年)由連歌師宗長捐獻重建。但宗長因收藏《源氏物語》受到處分,雖然盡了力,但還是資金不足,只建了一層的山門。後來宗長計畫募捐改建,利休響應他的號召,為已故父親進行法事奉獻資金。天正十七年底竣工。重建的山門十分豪華,大德寺的住持春屋宗園應利休的請求在山門上製作供養人的像,大大表彰了利休的功德。兩年後利休被彈劾,其理由是山門的樓上安置著利休的木雕像。秀吉也指摘穿竹皮屐(雪地用)扶手杖的利休像放在山門上是不敬;山門上安置大施主的雕像利休還有其他目的。

千利休遺偈

  有人說利休盜賣瓷器牟取暴利,如天正十六年以30塊金圓從平野道是買進一把磐若壺,50塊金圓賣給秀吉。同時利休是天下第一茶匠,要求他鑒定和斡旋茶具交易的事一定很多,從中獲利也不難想像,從而遭到人家嫉妒,在秀吉面前挑撥是非。

  關於利休的死因古來是個謎,大德寺山門事件及盜賣茶具不過是導火線,真正的死因在於利休與秀吉倆人心靈上的鴻溝,以及堺城市的衰落和堺商人被遺棄。同時秀吉的那種愛好奢華的「黃金茶室」美學觀與利休的那種愛好清淡的「草庵茶室」美學觀也是水火不相容的,它使倆人心靈上的鴻溝越來越深,最後倆人徹底破裂,從愛變成恨,從恨變成置於死地,這是歷史上統治者一貫的殘忍手段。 

  利休為避免大禍臨頭,請求別人幫助。細川三齋為他奔走說情,前田利家也勸秀吉息怒,但都沒有成功。利休還開設茶會招待德川家康,請求他出來解決此事,但也沒有結果。終於1591年2月13日秀吉派遣使者富田左近、拓植左京倆人下令將利休遣送回堺幽禁起來。

  富田和拓植是千利休的茶友,勸他趕快離開京都回堺。利休急忙坐船下澱川,在澱川的碼頭上送他的只有他的兩名弟子細川三齋和吉田織部。

  2月25日,不料事情發生急變,利休的木雕像被從大德寺山門上取下來,在京都一条戻橋處以腰斬,還將千利休從堺喚回京都,賜予切腹。

  2月28日利休切腹自殺,留下遺偈一首:

 

  「人生七十,りきかきとつ。吾がこの宝剣祖仏共に殺す。提る我が得具足の一つ太刀,今此の時ぞ天に抛つ」

 

    人世七十,力圖命拙。

    吾這寶劍,祖佛共殺。

    提我得具足的一大刀,

    今在此時才扔給天公。

 

  利休自殺那天,天下大雨,雷電交加,在北野的坊官還下了冰雹。利休切腹以後,兒子道安、養子少庵、孫子宗旦、妻子宗恩及女兒們都被流放到各地,後來他們得到赦免,發揮了千家的茶道傳統。現在的表千家不審庵、裏千家今目庵、武者小路千家官休庵三千家都是他們的後裔。

  千利休是商人出身的茶匠,但賜予武士禮法的切腹,給時人衝擊很大。這說明千利休的存在已經超過一個茶匠的地位了。利休雖然死了,但他的茶道由細川三齋和吉田織部繼承下來,並重新開創了利休派茶道。

  現在千利休的墳墓有三個;第一個是在榮光院,建於17世紀中期;第二個在南宗寺,建於元祿十三年(1700年);第三個在大德寺本場內的開山塔背後。

      千利休墓

  千利休 せんのりきゅう(1522年-1591年4月21日),日本茶道的宗師,人稱茶聖。本名田中與四郎。

  千利休出生於堺的富裕市民階層的一個魚鋪老闆家裡,田中與兵衞之子。母寶心妙樹。他很早就愛好茶湯,首先拜北向道陳為師,然後跟武野紹鷗學習寂茶,並師事於大林宗套,在南宗寺院參禪,法號宗易。

  他因擅長茶湯成為織田信長的茶頭。信長死後,他轉而侍奉豐臣秀吉。1587年起他獨自舉辦北野大茶會等,成為天下第一的茶匠而一時間權勢大振,但在小田原之戰後,被秀吉勒令自殺,原因不明。

  「利休七哲」是千利休七位著名弟子的並稱。分別是:細川忠興、古田織部、荒木村重、高山右近、金森長近、蒲生氏鄉、織田長益。

 

  千利休略歷:

 

  千利休,織豐時代茶師(西元1522年—1591年)。

  大永二年(1522年)生於和泉國堺市的一個鹹魚商家庭。幼名與四郎,千與兵衛之子。

  天文七年(1538年)跟北向道陳學茶道,不久為武野紹鷗的弟子。

  天文九年(1540年)19歲時父親與兵衛死。同年改名為宗易,號拋笙齋。

  弘治元年(1555年)利休招請武野紹鷗、今井宗久等人開設茶會,會上掛著掛牧溪的畫。其後自己開設茶會並參加他人舉辦的茶會。

  永祿元年(1558年)利休和北向道陳、今井宗久一起出席三好實休的茶會。

  永祿五年(1562年)利休和津田宗達等人開設茶會,會上掛著圓悟克勤的墨蹟。

  水祿八年(1565年)松永彈正在多聞山招請利休,使用宇治橋三間的水開設茶會。

  元龜二年(1571年)利休在織田信長前點茶。

  天正元年(1573年)信長在京都妙覺寺開茶會,利休為茶頭。

  天正三年(1575年)54歲時利休正式為信長的茶頭。

  天正五年(1577年)8月,千利休在自己家裏建立黑木茶屋。

  天正六年(1578年)信長訪問堺,參觀了利休的茶室。

  天正十年(1582年)在大山崎妙喜庵建造茶室「待庵」,同年信長去世。信長死後豐臣秀吉為繼承人。

  天正十一年(1583年)1月利休接受秀吉的邀請赴大山崎參加茶會,5月為秀吉的茶頭,從此以後得到秀吉的寵愛,成為當代一大紅人。那時利休已是62歲了。

  天正十三年(1585年)10月7日,秀吉在宮中的小禦所召開茶會,由敕許的形式賜予利休居士的稱號。這個稱號采自大德寺春屋宗園的語錄,其意思是「名利共休」或「名利頓休」。同年秀吉的黃金茶室在小早川隆景開放。

  天正十五年(1587年)利休在秀吉的聚樂第建九間書院及一張半草墊的茶室,實現了自己的美學思想。同年10月利休主持在京都北野天滿宮召開的大茶會,並在聚樂第獻茶。

  天正十九年(1591年)因大德寺山門上有利休的木雕像及其他原因利休開始沒落。2月13日秀吉命他禁閉在堺,25日被召回京都,28日留下遺偈在聚樂第茵屋町的邸宅切腹自殺。

--------------------------

一代茶聖千利休-電影-線上看http://goo.gl/46e41d

白櫻,雪片般滴落在茶碗裡
  武士高舉茶碗,將融入雪櫻的茶湯一飲而盡
  櫻花樹下,茶師目送武士離去,發出一期一會的感嘆
  茶師名喚千利休,他的名字大有來頭,乃是天皇所賜
  以此勸誡茶師,銳利也要適可而止
  當時的日本,只有兩個人有資格讓天皇賜名
  另外一位是太政大臣,幕府時代的實際掌權者

  *

  《一代茶聖千利休》,改編自小說《利休之死》。

  電影遵照原著精神,採用倒敘的手法,從故事尾聲,即千利休被豐臣秀吉賜死、在茶室裡切腹自盡的前一刻,回溯「茶聖」千利休傳奇的一生。

  在日本歷史方面,利休被秀吉賜死的原因,始終是一團謎霧。作為茶師,利休先後侍奉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聲名開始遠播;及至天皇賜號、諸侯爭供,獲封第一茶匠,才氣當世無雙,或許因此功高震主,遭到當權者忌恨,招致悲劇的收場。(以下有劇情)
  在作者筆下,利休與秀吉其實非常相似,簡直是一體的兩面。兩人都有一段不堪提及的慘澹過往,卻也因為這個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痛,壓迫他們不斷成長,直到織田信長慧眼拔擢,兩人終於如魚得水,開始走上歷史舞台。

  電影裡一個橋段令筆者印象深刻。織田信長接見外國傳教士,命令千利休為傳教士奉茶。利休以其精湛的烹茶技藝,以及獨具的美學秉賦,折服了心高氣傲的傳教士。

  信長試探性的詢問利休,關於美這件事,該由「誰」來定義呢?由織田信長嗎?

  千利休非常不識趣,直言頂撞他的大老闆,他說信長沒有這個能力;因為美,是他千利休說了算!利休甚至自負的認為,他所認可的事物,都會留下傳說。

  隨侍在信長身旁的秀吉,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利休一介茶匠,竟敢在外國傳教士面前撒野,直言自己才是「天下第一」!

  然而更讓秀吉料想不到的是,眼前這位喜怒無常、視生命如草芥的梟雄,不但沒有生氣,還哈哈大笑,語帶賞識的說,「千利休真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大惡人!」、「又有人來跟我爭奪天下了!」

  這裡出現一個命題,什麼是美?站在千利休的立場,他作為茶匠的初衷,是為了達到和敬清寂的境界。這是一種質樸、內省的審美觀。在千休利以前,日本茶界一度流行鬥茶,力主奢華,以繁複艱深的技藝取勝於人。千利休則是主張「閒寂茶」,藉由茶藝追求精神世界的昇華。他認為,只要收回散亂的心神,專注領略於當下的一瞬,即是生命。至於美的體驗,則是俯拾皆是,但看居士是否留心記取罷了。

  利休十九歲時削髮為僧,也從出家那一刻起,他踏上茶藝的修習之路。與其說他是一位追求美的極致的茶師,倒不如說他是一位以茶道為修行門徑的僧人。

  誠然,這種反求諸己的境界,並非每個人都能接受。例如,電影裡的另外一位主角「豐臣秀吉」。

  幼時的貧困記憶,成為秀吉心理揮之不去的慘白陰影。市井無賴的求生法則,則是他從官場鬥爭裡脫穎而出的法寶。一日手握強權,他發誓要將他過去所缺少的,連本帶利討回來。微隱的自卑,造就極端的自慢。這是影片裡的秀吉,可憐又可恨的寂寞霸主。

  所以當秀吉驚覺利休在茶道界的聲望,足以和手握重權的他分庭抗禮時,他開始感到惶恐,想盡辦法羞辱利休,豈料茶師不為所動。惱羞成怒的太政大臣,終於對他下了切腹自殺的殘酷命令。

  故事尾聲,豐臣秀吉的說客苦心勸告利休,只要臣服於太政大人的威名之下,只需向秀吉磕頭謝罪,即可免除一死。封建社會,弱者向權貴乞憐,那是最稀鬆平常的事情。然而茶師說的果決,他只願意向美麗的事物磕頭!

  一句話,粉碎了豐臣秀吉以權勢堆疊出來的我慢;也粉碎了千利休僅存的一線生機。

  似乎,千利休被塑造成一位毫無弱點,完美無缺的英雄?

  事實上恰恰相反。利休與秀吉根本就是鏡子的兩面。秀吉藉由追逐權勢,彌補孩童時代的缺憾。利休則是藉由一次又一次對美的探求,追悔少年時期與異國公主一期一會的邂逅。那種不安定感,只有朝夕相處的妻子或是徒弟看得出來。

  作為名滿天下的第一茶師,利休設計出來的茶室,出乎眾人意料。

  茶室是為了茶道所蓋的建築,空間大小僅有四疊半的塌塌米。然而利休變本加厲,將茶室縮小到只剩下兩疊的塌塌米,僅容得下茶匠與品茶者兩個人而已。

  更讓人費解的是,茶室的入口非常狹窄,如果武士想要找千利休奉茶,也只好解下佩刀,低頭鞠躬才能進去。想當然爾,這種型制特別的茶室,成為有心人士抨擊利休的理由之一。

  或許,千利休的本意,是希望進入茶室的茶客,能不論身份暫時卸下肩膀重擔,回歸樸實的真我,藉此體驗最純粹的茶道。又或許矮小的茶室,在空間上能與塵世產生隔離的效果。一般認為,這種只容納得下兩個人的茶室,更有利於雙方相視而坐,聲息相通,進而洞察彼此心意。茶室裡的每個動作、每個意念都應用心體會,因為沒有兩次聚會可以完全一樣。每次品茶都可能產生新的體驗,每次品茶也都有可能是最後一次體驗。這就是千利休所倡言的,一期一會。

  作者別出心裁,認為千利休設計這種狹窄的茶室,是為了追悔少年時期,與一位朝鮮國的女子在海邊破舊的工寮裡避難、一場來不及展開的純純愛戀。異國女子啟發了利休對美的潛能,但代價卻是付出了她的性命。

  電影後段,某位僧侶擔心千利休得罪了豐臣秀吉,恐將遭遇不測。他感嘆的說,貪瞋癡(貪愛、瞋恚、愚癡)是世間罪苦的三個根本,秀吉正是犯了過份貪愛的毛病。

  某個角度來看,電影裡利休對心中那份憾恨的追悔,也早已逾越了世間常情;然而矛盾的是,正是因為這個揮之不去的執念,促使他一步一步地探求美的極意,邁向人生巔峰,然後殞落。

  槿花一日自為榮,
  何須戀世常憂死。

  *

  附帶一提的是,電影不論演員卡司、幕後陣容皆是一時之選,這也使得電影在開拍之初即備受期待(詳情請見官網),我對伊勢谷友介所詮釋的織田信長印象深刻,他那狂嚣的姿態、睥睨的眼神,彷彿一位不拘禮法的狂徒,當下就要破紙而出,生生的站在你眼前。儘管,他的戲份只有短短幾場。吸引我前往電影院一睹為快的主因,則是故事主人翁「千利休」,以及他所留下的千古絕唱「一期一會」。之於影片所呈現的素淨美感、場景衣飾的考究,以及流暢的運鏡與構圖,則讓我有值回票價的喜悅。

  截自4月6日,台北市仍然上映的電影院為︰台北光點、真善美、國賓長春。為了觀賞這部電影,我足足跑了三家電影院才如願以償(一票難求),而台北市上映的家數也只有三家而已。一代茶聖的魅力,由此可見。

一代茶聖千利休-電影-線上看http://goo.gl/46e41d

------------------------------

日本一代茶聖"千利休"美學境界的淋漓展現
最想重來的心情是殘念、最想回顧的片刻是殘心

無法恆久遠的美好、才會令人魂縈夢牽!!

一代茶聖千利休-1

槿花一日自為榮,何須戀世常憂死,

為了茶道和美,連生命也可以拋棄!

這是一部不只單純探討茶道文化與泡茶技術而已,更重視茶道

文化內涵背後的寧靜、尊重與優美,也同時探討空間美學在茶

道文化中所展現的光影變化,更是一部探討人類內心世界的孤

寂無助,但也無窮境的優美展現、身為人類我思故我在的無限

想像,真的是一部令人省思的人格歷史脈絡傳記電影,這讓我

不盡遙想450年前、那個甚麼都缺乏的年代,對一位只是在一

個平凡家庭成長的千利休,只因19歲年輕時期與一位南韓貴族

女子的短暫偶遇、相知相戀與一起逃亡的片刻,卻改變他未來

在茶道文化的努力專研與無限的揮灑空間,也讓他可以隨時運

用空間思情的意念,將茶道文化的精隨與空間藝境的光影變化

相互容合,特別是千利休對茶道文化與空間美學造物者的尊重

與保護,真的是令人敬重,不愧是日本一代茶道大師,所以我

個人非常推薦大家都可以去電影院欣賞這部非常唯美的日本茶

道文化一代大師的傳記電影。

另外;補充這部電影的攝影運鏡真的很不錯,男女主角在劇中

的表現可圈可點、幾乎沒有任何敗點,在後製剪接也很流暢,

雖然導演採用倒述的劇情表現,但只要用心與靜下心來觀看,

應該不難了解這部電影的意涵,另外;我個人有感受這部電影

導演,似乎有想間接醜化豐臣秀吉這位日本歷史知名人物,

但我個人認為還真的覺得醜化的真好,我個人也非常不喜歡

這位靠暴力、強奪、陰謀、暗殺、等等很醜陋的行徑才奪得

日本的江山,我一向是瞧不起這樣沒品德與沒品性的人,以

仁德與智慧治國才是令我敬佩與尊重的人。

影評人紀國章敬啟


千利休原為魚舖老闆之子,他在十九歲時出家,法號宗易,

以獨特的風格,在茶界大放異彩,並被豐臣秀吉收為茶頭。

天皇賜號「利休」,意思是:「銳利也要適可而止」。

千利休,他站在「美」的頂端,隨心所欲將其操縱並掌握,

只要被他認可的事物,就是極品的保證。除了在茶席上展現

出前所未有、清麗寂豔的侘茶風情之外,利休也藉由茶席間

的氛圍,屢次為豐臣秀吉的野心推波助瀾,建下奇功。

原本秀吉十分欣賞利休美學的內涵及精準掌控茶道,然而高

傲的他卻漸漸無法忍受世人對利休一面倒的推崇。為什麼只

是單純的擺設茶席、評鑑茶具,卻會讓利休觸怒豐臣秀吉,

甚至遭到賜死的命運?利休在十九歲殺死的女人又是誰?他

又為什麼將茶室設計得越來越窄?所有的答案隨著茶人的一

生漸漸浮現,而利休之所以能將「美」展現得無懈可擊,背

後竟是一段讓他終生悔恨追憶的年少愛戀……。


關於千利休:

千利休為安土桃山時代的茶道宗師,1522年生~1591年歿,

幼名與四郎,法名宗易。利休出生於堺市,為經營魚類批發

生意的田中與兵衛之子。10幾歲時開始拜武野紹鷗為師,23歲

便舉辦茶會,展現早慧之才能。後來獲得對茶湯甚感興趣的

織田信長之賞識,擔任他的茶頭,名震四方。

信長在本能寺之變喪命後,利休改仕秀吉,並在1585年於天皇

居所舉辦的禁中茶會上,獲天皇賜予「利休」這個居士號。當

時利休身為秀吉的心腹而活躍於世,不僅設計了黃金茶室,更

主辦了集全國茶人於一堂,空前絕後的「北野大茶會」,立下

「天下第一宗匠」的美名。

此外,他還打造出佔地僅1坪的茶室「待庵」及「樂茶碗」等

物品,也在茶道用具、品茶前的料理、茶室庭園等處發揮豐富

的創造力,並下了許多工夫。他否定了室町時代以來偏愛貴重

物品的潮流,並將「寂茶」的意境發展完備,其名流芳後世。

1591年,利休奉秀吉之命切腹自殺,結束了他的生命。其切腹

之理由眾說紛紜,至今仍不明白真正的原因。


關於電影:

展現全新利休面貌的直木賞獲獎小說《利休之死》搬上大銀幕
利休⋯⋯被稱為「茶聖」的頂尖藝術家。他對「美」的各種獨到

見解,甚至連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也對他敬重三分。有沒有可能

是因為年輕時經歷過熾熱的戀情,才使利休琢磨出這份崇高的

美學意識呢⋯⋯?山本兼一榮獲第140屆直木賞的歷史小說《利休

之死》,便提出這個大膽的假設,重新探討一代茶聖最初的起點

。本書既是探究美學本質的出色推理小說,也是令人揪心的精彩

愛情故事。現在,這本超越歷史小說框架的傑作,即將躍上大銀

幕,重獲新生。

華麗無比的演員陣容,一同揭曉「利休的真面目」

本片主角千利休由歌舞伎演員市川海老藏擔綱演出,從背後默默

支持利休的妻子宗恩,由以【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阪急

電車】等電影拿下眾多獎項的中谷美紀飾演。利休一生中不可或

缺的關鍵人物豐臣秀吉,由演出【禿鷹】、【R100】等多部話題

電影的實力派演員大森南朋飾演。慧眼賞識利休的才能,邀請他

站上政治舞台的戰國霸者織田信長,由在【13人刺客:殊死血戰】

、【火力拳開】中展現壓倒性存在感,令人記憶猶新的伊勢谷友介

飾演。另外,利休年輕時的恩師武野紹鷗則特別請來市川海老藏的

親生父親,同時也是已逝的歌舞伎名演員市川團十郎演出,引發

極大話題。其他演員陣容也都十分豪華、個性十足,一同揭曉

「凡人・利休」的人性真面目。

--------------------------------

這電影節奏雖然很緩慢,但是就像是品味一道好茶,值得細細咀嚼與回味 .....畫面與音樂如行雲流水般讓人心可以安靜沈澱下來,無形中熨燙與撫平了一顆顆浮躁與喧嘩的煩心。

關於茶道我不懂。可是可以從電影一開始不久,當眾人一一獻上藝術珍寶給織田信長以獲得賞金,直到遲遲到來的利休拿出毫不起眼的黑盒子,慢條斯理地如何將月光倒映在器皿中,呈現出物我兩忘虛實相映的極致美景後,當場就讓織田信長和眾人深深折服他對美的詮釋與心法!!

茶道就在休利這種把情景交融而不拘泥一格的心法當中展現無疑!!

後來又透過兩個不懂日本茶道與種種龜毛的小道精神的外國修士,透過和利休的互動與對話,更加凸顯出利休不凡的境界與功力。因為利休將一花一茶便可以活化人心,讓糞土也能生輝的精神發揮淋淋盡致!!

說到利休這名字的來由也是大有緣故的。它是由一個很睿智的和尚為茶聖所命名的。因為這和尚看得出來這茶人一身銳氣,所以期望他將銳利也要適可而止,所以命名利休!!這命名無形中也道盡了利休的個性與命運啊。

雖然休利對美的極致品味與隨心所欲到達登峰造極的狀態,可說讓織田信長和後來的豐臣秀吉都十分欣賞與著迷,而且豐臣秀吉更是利用了休利的茶道與特長,慢慢嚐到與倂吞了權力的滋味!!然而一個是貪婪無比的政治野心家,而一個是對於美十分執著與毫不妥協的生活美學家。同樣無比堅銳與執著的兩個人由最初的互信互助到最後的隔閡反目,最後讓利休逐漸步入了一場無可挽回的頹勢與悲劇。

電影一開始是從利休切腹開始,接著慢慢倒敘,一一透過眾人的眼光,以及傲然銳利的他如何和伴君如伴虎的君王相處,使得鋒芒畢露的他最後難逃被賜死的命運。但是電影最重要的轉折與伏筆卻是在最後,也是他最初的一場驚悉動魄的戀情開始。

到最後我們終於明白,利休對美的極致與執著不僅來自他天然渾成的天賦,也來自他對於最美的戀情的巨大失落與愧疚感。就像他電影一開始所說,春天總是伴隨著暴風雨。美好的愛情一如茶道讓他彷彿活了起來,更讓糞土悄悄生輝,只有有心人才會懂,一如言語不通的異國之戀人,愛與美儘在不言中的水乳交融。

當然我們最後也才明白他為何要將茶室蓋得如斗室一般,為何要在木槿花開的時候就悄然失蹤,也終於明白為何他的傲氣當中,有著永不妥協的銳氣與帳然若失交錯而成的複雜表情,因為傲然的堅持與宣誓中,其實潛藏著一種對美的畏懼,因為美的極致總是會隱隱帶來隕落與消失的恐懼(一如他的愛情),讓他更顯得對美的執著與害怕.......或許他的銳氣與傲然來自唯恐極致之美的稍縱即逝,以及罪疚感與死亡的永恆威脅與巨大恐懼!!

雖說利休堅信茶道比性命更重要,因為他堅信自我秉持的美都將會留下傳說,勝于一時對於權利名位的戀棧!!這種對美的堅持背後,還有對愛的極大失落所帶來的執著與恐懼。這種對美與對愛同時所迸發的執念更是義無反顧,更加銳不可擋!!

可惜他遇到了一個縱使惜才但也被自己貪婪與恐懼吞噬的君王,與其說豐臣秀吉嫉妒利休的才華與聲望,不如說是鋒芒畢露的利休激起了秀吉對自己卑微身世的自卑,加上利休只肯臣服於美而悍然拒絕臣服于秀吉的做法,更激起他強烈想要競爭與征服的野心.....最後就造成利休不免一死的悲涼晚運。

這電影或許無法把日本的茶道精神闡述得多麼淋漓盡致。也或許戲劇化之後的利休不過是經過修飾與美化的神話,但是這電影闡述的關於慢活與雍容自在的生活與藝術之道,可說是拍得極不錯的了。所以我個人是很大力推薦這電影的喔^^

一代茶聖千利休-電影-線上看http://goo.gl/46e41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