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1_1709022020-06-11_1732572020-06-11_173435


安頓身心的路徑——古時姓氏家族
【馨香雅句】安頓身心的路徑——古時姓氏家族 | 姓氏文化 | 三字經 | 百家姓 | 大紀元
更新: 2020-02-12 12:12 AM    標籤: 馨香雅句, 姓氏文化, 三字經, 百家姓, 千字文
面對現代社會的種種嘈雜與煩惱,雅蘭和您一同探尋中國傳統文化中身心安和之道。安和系列內容將分為三季:第一季「人與自然之和」(從「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至「中國園林」),第二季「人與人之和」(從「人生短暫 選擇簡單」至今),第三季「人與心之和」。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很多人都漂泊在外,很多時候人們會感到身如浮萍,那麼在中國傳統當中,我們到底丟失了哪些文化讓自己身心難以安頓呢?今天我們和大家聊聊姓氏,姓氏和我們有什麼關係,他又是怎麼來的呢?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姓氏,但是中國文化中最早姓和氏含義是不同的,「氏」最早的含義是「神祇」,指神明,比如開天闢地的盤古氏、教人們搭建房屋的有巢氏、教人們鑽木取火的燧人氏、創制曆法八卦的伏羲氏、為人嘗百草的神農氏等。後來「氏」演變為氏族部落,如上古時期有個有熊氏,在古書中記載:「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有熊,即今河南新鄭是也。」——漢 焦延壽《焦氏易林》。有熊這個地方就是今天的河南新鄭,這裡生活著一個部落,據說黃帝和炎帝都來自於有熊氏部落,當年黃帝大戰蚩尤,蚩尤所率領的部落被稱為有黎氏,我們現在稱自己是黎民百姓,很多時候都和上古時期那些氏族部落有關。
相傳最早有姓的是伏羲,姓風,中國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很多姓都源於黃帝和炎帝,黃帝住姬水邊上以姬為姓,周朝人延續了這個姓,如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等姬姓後來又演變出很多其他的姓,如:韓姓、程姓、劉姓、景姓等,中國有本書《百家姓》,裡面有五百零四個姓,據統計由姬姓演變出來的就占了四百一十一個,占了百分之八十二,相傳炎帝住在姜水邊上,他就以姜為姓,後來姜姓也演變出很多其他的姓,如:呂姓、謝姓、齊姓、高姓、崔姓等等。秦朝之後,姓氏便開始合而為一了。
我們每個人的姓氏背後都有他的來源,說不定往上追溯我們就是來自於哪個神明的氏族部落,如李姓的來源其中一種說法是,堯舜時有個人叫皋陶,他是一名賢臣,舜便任命他做「理官」掌管刑法。皋陶以正直聞名天下,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當時有以官職為氏的習慣,所以皋陶就稱為理氏,理氏有個後人為了逃難,逃到一棵李樹下,當時他饑渴難耐,摘了樹上的李子充飢度過難關,為了感謝李樹救命之恩,理和李同音,後來他就姓李了。
中國的姓氏文化源遠流長,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等等, 每個姓氏背後都有他的故事。古時孩子從小會學「三百千」,就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因為《百家姓》裡記錄了中國文化中各種不同的姓氏,孩子從小就了解中國傳統中有多少個姓氏來源,以及自己的先祖出處等,中國文化裡如果見到同姓的人,人們立馬會覺得特別親切,常會說五百年前我們是一家啊。
因為有姓氏,也會有以姓氏而生活在一起的家族,古時候通常按照姓氏,一個大家族生活在一起,比如整個村裡所有的人都姓李,叫李家村,或者是叫張家店等等 。
中國文化裡有個陳姓家族非常大,繁盛的時候有三千多人共同生活在一起,被稱為天下第一家,唐朝時還被皇帝賜名「義門陳氏」,因為他們家族三千多人都能夠和睦相處,皇帝常常號召其他家族向他們學習。相傳有劫匪在搶劫的時候都要繞過「義門陳氏」,因為他們知道這個家族人心凝聚力太強了,不敢前去騷擾。
就像《紅樓夢》裡一個大家族都住在一個園子裡,賈寶玉姑姑家的女兒是林黛玉,賈寶玉姨家的女兒是薛寶釵,中國文化裡因為血緣關係人與人之間變得更加親密。
中國文化裡會有九族的概念,和自己有血緣關係的直系親屬,從自身開始往上追溯,前輩有父親這一代、 祖父這一代、然後曾祖父、高祖父,往下查看後輩有自己兒子這一代、孫子這一代、然後曾孫、玄孫。中國文化裡有按姓氏而共同居住的習慣,傳統建築四合院也體現了這種生活方式,我們可能常聽到有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等,那麼關於中國傳統還有哪些文化呢,我們下次和您接著分享。 【馨香雅句】安頓身心的路徑——古時姓氏家族 | 姓氏文化 | 三字經 | 百家姓 | 大紀元


慈安太后生母:姜氏(後改為姜佳氏)---同道堂/御賞/印章/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慈禧掌管)+兩位太后蓋上「御賞」和「同道堂」 印章。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4yfHA3

慈安太后_互動百科 - http://goo.gl/9HqalI

-----------------------

姜太公後裔曾姓,族譜專家-曾繁藤博士的一篇台灣姜太公後裔人口調查;台灣姜姓宗親人口約3.39萬人,姜太公後裔人口126.6萬人

曾繁藤博士.pdf - https://goo.gl/RWN6Xv

2017-09-24_112216  


 

據《宋書·吐谷渾傳》所載,宋時有羌人改姜姓;另有清滿八旗姜佳氏改為姜姓;除此以外,今滿族、侗族、瑤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保安族、白族、俄羅斯族、朝鮮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

滿族原始姓氏——姜佳氏or姜
上網查了一下,據考查與有關資料相補證,滿族八大姓有:佟佳氏、瓜爾佳氏、馬佳氏、索綽羅氏、齊佳氏、富察氏、納喇氏、鈕祜祿氏。冠以漢字姓為:佟、關、馬、索、齊、富、那、郎。【顯然木有我~】

滿族老姓中查到:[姜] 滿族老姓包括:姜佳氏,以及加入滿族的姜氏(漢族)等。

再來說說滿族八旗,分別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 鑲黃、鑲白、鑲紅、鑲藍。

-----------------------

姜佳氏滿族姓氏,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省寧安具境)地方

姜佳氏家族姜佳氏(姜氏) 清時鳳凰城正黃旗滿洲恩啟牛錄,世居遼東地區,杏山人氏。1644年隨主入關,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三世祖哈什太、爵瑚圖、胡什布奉命調往盛京,复撥鳳凰城駐防,於鳳凰城南老虎洞處落戶。今散居於東溝的合隆,鳳城的草河,寬甸的古樓子,楊木川等地。民國18年(1929年)姜氏後人第八世參議員姜慶元捐資於東港市合隆鎮姜家小崗後山建姜氏宗祠。按字排輩為:“佑德天維作福,國文慶書貴長。殿甲承恩普璽,庭宗續世榮昌。軍景官紅常春,銀丰寶積連金。廣喜英明崇志,振家全海同馨。”

---------------------------

滿族姜佳氏是一個小姓,祖上本出自東海女真,世居於寧古塔(今黑龍江省寧安市境內),明朝末年努爾哈赤吞併東海虎爾哈部,姜佳氏族人從此被編入八旗,後來被調到全國各地駐防。民國以後姜佳氏後人大多取漢姓姜,今天在遼寧、北京、河北承德等地都有該家族後人。姜佳氏雖然在滿族當中人口少,但也出了一些上層精英。比如:清代乾隆年間的左都御史賡音。另外還有民國18年(1929年)參議員姜慶元。

姜佳氏(姜氏):

清時鳳凰城滿洲正黃旗恩啟牛錄,世居遼東地區,杏山人氏。1644年隨主入關,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三世祖哈什太、爵瑚圖、胡什布奉命調往盛京,復撥鳳凰城駐防,於鳳凰城南老虎洞處落戶。(民國18年[1929年]姜氏後人第八世參議員姜慶元捐資於東港市合隆鎮姜家小崗後山建姜氏宗祠。)

  按字排輩為:「佑德天維作福,國文慶書貴長。殿甲承恩普璽,庭宗續世榮昌。軍景官紅常春,銀豐寶積連金。廣喜英明崇志,振家全海同馨。」

---------------------------------------

姜爾佳氏(姜佳氏,今姜氏):
姜爾佳•海瑞(甲)整理 現簡單介紹本族——姜爾佳氏(姜氏)歷史以及輩分排序之族譜如下,部分史料選自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和《姜氏族譜》。現在《正黃旗姜佳氏家譜》在丹東市文化館保存有一份。 姜爾佳氏(姜佳氏,今姜氏)源於女真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滿語音Giyanggiya Hala,清時鳳凰城正黃旗滿洲恩啟牛錄,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 、杏山(今遼寧錦州南部)地區(此記載與族譜中記載略有出入,尚待研究)。 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姜佳氏一世祖佑恭率五子隨順治皇帝入關,破潼關、克揚州、平全楚、定江南,屢建功勳,授建威將軍,武職正一品,賜府北京,居草帽胡同,事君於朝中,佑恭是皇上賜的名字,意思是諧音“有功”的意思;爵胡圖之父德音(二世祖)攻城略地、斬將奪隘,征戰於旅順、錦州、杏山,征剿三藩之亂而陣亡。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三世祖姜佳·哈什太、爵瑚圖(世襲雲騎尉)、胡什布三人奉命調駐奉天(今遼寧瀋陽),後調丹東鳳凰城南老虎洞一帶駐防,於鳳凰城南老虎洞處落戶。 《鳳凰城滿洲正黃旗姜佳氏(姜氏)族譜》: 佑德天維作福,國文慶書貴(延)長(振、景)。

殿(兆)甲承恩普璽,庭宗續世榮昌。
軍景官紅常春,銀丰寶積連金。
廣喜英明崇志,振家全海同馨。
二世祖:
德金:護軍校在京,後拔山東為官,家人上任頂替,墳在京西(未找到)。
德音(賡音):率兵徵三藩有功,特命定南將軍,墳在鳳城老虎洞(已找到)。
德財:護軍校在京,墳在京西(未找到)。
德保:護軍校在京,分在京西(未找到)。
維周:護軍校在京,墳在京西(未找到)。 隨著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姜氏後人改取原姓氏的首字諧音漢字為姓氏,稱姜姓,世代相傳至今。今本族人大部分散居於丹東市區、東港的合隆,鳳城的草河,寬甸的古樓子,楊木川等地。 姜佳氏二世二支姜佳•德音後裔主要分佈: 三世長支哈什太:清初遷入東港市合隆滿族鎮東大溝,紀家甸子,五世刷太爺,栓太爺移居長山下崗等。 三世二支伊什太:鳳邑藍旗鄉久住老虎洞村原址。 三世三支爵胡圖:長子插爾太移居北井鎮石橋子,至六世又遷入合隆鎮范家山,二子之子五世綽海,清乾隆六年,遷入小黑山前姜家大堡,三子雅爾太,五子滿坎後裔落戶合隆鎮姜家小崗。 三世四支胡什布:在鳳邑姜家溝。 此外,歷代宗親,有創業於異地,有投親於遠方,遷入外埠他鄉者,不計其數,這些宗親散於全國各地,不在以上記載之內。 姜爾佳氏著名人物有,民國18年(1929年)姜氏後人第八世參議員姜慶元捐資於東港市合隆鎮姜家小崗後山建姜氏宗祠(九一八事變後被日寇所毀);姜書閣(1907-2000)遼寧省鳳城人。作家,歷任國民政府行政院任編審、財政部秘書、稅務署長、國稅署長、政部政務次長,後辭職並拒絕離開大陸。解放後,歷任西南軍政委員會財政部參事、西南稅務學校和西南財政幹部學校副校長、土改工作團大隊長。1958年,自願報名到青海支邊,完成了《中國文學史綱要》。代表作還有《先秦辭賦原論》、《文心雕龍繹旨》、《駢文史論》等;姜偉玲(1954- )女,遼寧省人。職業畫家,出生於新疆喀什,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美術促進會會員,新疆美協會員;姜鐵軍遼寧人。哥倆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全國人大代表,擁有總資產近億元。

-----------------------

姜佳氏的旗籍問題,以及正黃鑲黃兩旗姜佳氏的關係,我在這裡做出了我個人的剖析,望有不同意見的族人不吝賜教,共同進步!
經過我個人分析,就滿族的姜氏而言,漢軍旗姜氏不提,雖說滿八旗裡面有正黃,鑲黃兩家姜佳氏,以我判斷,個人覺的此乃是一家,有非常大的可能,原因有四:
第一,不知大家有沒有仔細看姜爾佳氏的族譜照片,其中二世二支姜佳德音的旁邊有一段話“都察院左都御史,晉正黃旗都統”,這句話裡面的這個“晉”字很有文章,我們可以將其分析成兩種語意,一種為“晉正黃旗'都統'”,即晉升的為都統,職位被晉升,即由比都統小的官職晉至都統一職。第二種語意可以理解為“晉'正黃旗'都統”,即晉升的為正黃旗,旗籍被晉升,即由別的旗籍晉至正黃旗,我們知道,大清朝開國初期,皇帝為了犒勞大清的有功之臣,常有兩種現象,一個是抬旗,一個是賜名,而對於這個晉字,是晉升的意思,所以如今的正黃旗很有可能是當初由鑲黃旗甚至是別的旗抬旗而來的,況且始祖姜佑功的這個名字就是皇上賜的,再隨之給抬個旗,機率甚大。此外,我們都知道姜佳氏二世祖一共共五人, 若我分析的抬旗這個解釋成立,即二世二支德音支係被抬為正黃旗,其後人如今稱之自己為正黃旗,此乃理所當然,而二世其餘四支,並未提及同樣被抬至正黃旗一說,至少至今無資料佐證,故此四支的後人如今稱自己為鑲黃旗,甚至其他各旗籍,也理所當然,如此解釋,就造成了現在的姜佳氏後人們口中所說的旗籍不同的現象,當然,這個“晉”字也可以理解為職位與旗籍都得到晉升,這種情況可以與第二種語意做相同解釋。

第二,經研究總結,我發現許許多多的正黃與鑲黃姜佳氏人用的卻是一個譜書,許多正黃與鑲黃姜佳氏的字輩竟完全能對的上,家譜乃是一個家族的傳承,是對祖先的景仰,無人會套用別人家的家譜來當做自己家的家譜,而許多兩黃旗姜佳氏人竟走同譜,這亦可說明兩黃旗姜佳氏乃為一家!
第三,我們都知大清的八旗制度,旗籍與姓氏無關,八旗是帝國的編制制度,是按照編制分配,與姓氏沒有關係,即你知道姓氏,不一定就知道旗籍,一個家裡的人可按編制分配到不同的旗,例如愛新覺羅氏也不是只在上三旗,各旗都有分配!況且姜佳氏祖上就都是武官,軍隊編制分配時時多變,這也是我推斷族人為何口中所述的旗籍不同的原因之一!
第四,對於後人為什麼有的記著自己是正黃旗,有的記著自己是鑲黃旗,甚至是別的旗籍,還有一個社會原因,清末旗人後來漢化嚴重,尤其辛亥革命階段,滿洲旗人為了自保,別說是旗籍了,就連自己的老姓氏都不敢再繼續延用,再加之如今已經風風雨雨幾百年多去了,世事變遷,所以說後人們把旗籍記誤也很有可能的!
以上均是我對滿旗姜佳氏的分析,不包括漢八旗姜氏,漢軍旗人家族的字輩分析,不嚴格的說可按照其如今姓氏的漢族家譜剖析,故我以上的分析不包含漢軍姜氏在內。最後,分析了這麼多,我只想說明一點,即旗籍與姓氏無關,希望以後族人們在尋根的過程中不要再把旗籍看的太重,不要再因旗籍問題而一票否決,旗籍信息只供參考,正所謂同旗不同宗,同宗不同旗,希望各位族人知道這一點,在以後的尋親過程中少走些彎路!傳承祖先文明,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熱愛祖國,遵紀守法,敬天法祖,傳承發展,不忘祖先,首崇滿洲,中國萬歲,滿族萬歲。天佑滿洲,天佑姜爾佳!

-------------------------------------

德言容功 
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傳統禮儀要求婦女具備的四種德行。語本《禮記·昏義》:“是以古者婦人先嫁三月……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鄭玄注:“婦德,貞順也;婦言,辭令也;婦容,婉娩也;婦功,絲麻也。”亦作“ 德容言功 ”、“德言工貌”、“ 德言工容 ”
德:婦德,品德。言:言辭。容:容貌。功:女紅(舊指女子所做的針線活)。封建禮教要求婦女應具備的品德。
【出處】《禮記·​​昏義》:“是以古者婦人先嫁三日……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示例】後十四,雅善歌辭,兼通音律,~,四者咸備。◎明·李昌祺《剪燈餘話·瓊奴傳》
詞語辨析
【近義詞】:德容言功
【用法】作賓語;指封建禮教要求婦女應具備的品德[1]

具體講就是說做女子的,第一要緊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後是相貌(指出入要端莊穩重持禮,不要輕浮隨便,)、言語(指與人交談要會隨意附義,能理解別人所言,並知道自己該言與不該言的語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愛幼 ​​、勤儉節約等生活方面的細節)

那朱氏女生長宦門,模樣雙是著名出色的,真是德容言功無不具足

-----------------

溫良恭儉
原意為溫和、善良、恭敬、節儉等美德。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準則。現也形容態度溫和而缺乏鬥爭性。
作品名稱 溫良恭儉 創作年代 古代 作品出處 《論語·學而》 文學體裁 成語 詞彙 拼 音 wēn liáng gōng jiǎn 近義詞 溫良恭儉讓、溫良儉讓
典故: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論語·學而》
解釋:原意為溫和、善良、恭敬、節儉等美德。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準則。現也形容態度溫和而缺乏鬥爭性。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形容態度溫和
近義詞:溫良恭儉讓、溫良儉讓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子禹問孔子的學生子貢,為什麼孔子每到一個國家都能聽到該國的政事。子貢回答他:老人家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他用這樣的態度去對待別人,別人自然會把政事告訴他,這是他與眾不同的品德。
成語舉例
馮翊郡開國公魚朝恩,溫良恭儉,寬柔簡廉,長才博達,敏識高妙。《舊唐書·禮儀志四》

-------------------------------

中國最古老八大姓氏是哪些?上古八姓起源
2015年10月26日作者:趣歷史
八大始祖姓氏可以說是黃帝的嫡係後裔,這些姓氏具有將近5000年的悠久歷史。全世界的華人都自稱是“黃帝子孫”或“​​炎黃子孫”,他們和八大始祖姓氏?緣源是這樣的,在中華民族繁衍與發展的過程中,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但是黃帝的子孫很多,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他們分封在各地,多數以地名為姓氏。

上古八姓:

姜、姬、媯、姒、贏、姞、姚、妘

姬姓起源:

姬(Jī)姓源出有二:

黃帝誕生在“姬”河邊

1、傳說黃帝降生在一條稱做“姬”的河邊,於是形成了姬姓。周朝的貴族是黃帝的後代,所以周文王又叫做姬昌。周武王叫做姬發。而周朝結束以後,周朝的王族後代就以國名為姓;唐玄宗時,為避皇帝李隆基名諱(姬與基同音),開始改為周姓。後來一部分人恢復姬姓,因此,周氏和姬姓是同族人。

黃帝的兒子中有姬姓

2、黃帝有25個兒子,分別得到了12個姓,其中就有姬姓。後來的五帝少昊、顓頊、堯、舜、禹以及夏啟、商族的祖先、週族的祖先等,都是黃帝的後裔。這些後裔繼承了姬姓,他的後代建立了周朝。西周初年大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後代多數改以國名、封邑名以及祖父名、號為姓,所以姬姓反而不多了。加上唐代的時候為了避李隆基的諱,把姬姓改為周姓,從這以後,姬姓的人就更少了。

得姓始祖:黃帝。姬姓是黃帝的嫡系子孫。姬姓在中華民族長達5000年的發展過程中,是為最古老的一個姓氏,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黃帝就姓姬。據《說文》記載,黃帝之所以以姬為姓,是由於當初居住在姬水的緣故,黃帝的嫡系子孫,世代以姬姓相沿襲,一直到周文王父子,仍然姓姬。根據《帝王世紀》的記載,黃帝生於壽山,長於姬水,所以以姬為氏。根據《史記·三代世表》的記載:“堯立后稷,以為大農,姓之曰姬氏。”望族居於南陽郡,即現在的河南省南陽縣,故姬姓的始祖就是黃帝。

姜姓起源:

姜姓起源有三:

(1)、炎帝神農氏。《說文》曰:“神農居姜水,因以為氏。” 傳說中的炎帝,即神農氏,相傳為中國歷史上最遠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於姜水(今陝西岐山縣),故以姜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發源地。姜姓始自炎帝。

(2)、出自桓氏改姓。據《通志·氏族略》所載:“亙庭昌唐上元中準制改為姜氏。”唐代上元時有桓姓者改為姜姓。

(3)、出自其他民族改姓。據《宋書·吐谷渾傳》所載,宋時有羌人改姜姓;另有清滿八旗姜佳氏改為姜姓;除此以外,今滿族、侗族、瑤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保安族、白族、俄羅斯族、朝鮮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媯姓淵源:

單一淵源

源於有虞氏,出自上古高辛氏後裔堯帝的封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姓。

媯姓為上古時期原始姓氏之一,得姓始祖是舜帝。

當舜還是個平民的時候,就有德有望,部落首領堯十分欣賞他的才幹,於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他,並讓他居住於媯水之邊。媯水,發源於今山西省永濟市南部歷山,向西流入黃河。另有一處媯水,發源於今北京延慶縣東南軍都山,向西南流至河北省懷來縣,注入永定河。舜所居之媯水,為源於山西永濟歷山的媯汭河。

媯姓為黃帝支係有虞氏的後裔,帝舜為黃帝曾孫顓頊的六世孫,他繼帝堯之後,登上了中原地區黃帝族系最大的部落首領之位,躋至五帝的行列,成為中華文明的先祖之一。

按史籍《帝王世紀》的記載,上古帝王世係為:伏羲→女媧→大庭→栢皇→中央→栗陸→驪連→赫胥→尊盧→渾混→昊英→有巢→朱襄→葛天→陰康→無懷→炎帝→神農→黃帝→少昊→顓頊→高辛→堯→舜→禹→湯→周文王。

姒姓淵源:

1、相傳夏禹之母吞薏苡而生禹,因姓姒氏。一說,姒姓為伯鯀之姓。鯀為堯之崇伯,堯賜鯀姓姒。禹為其子。春秋時杞國為姒姓之裔國。

2、相傳少昊子臺駘封於諸汾川,其後有沈、姒、蓐、黃等國。當以國為姓。周文王之母為太姒,出自姒國。

3、北魏時改姒先氏為姒氏。又,北魏時渴候氏後改為姒氏。但據今本《魏書·官氏志》載,渴候氏改為緱氏,並非改為姒氏。

贏姓來源:

1.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建立自已姓氏的有十四人。

黃帝居住在軒轅山,娶西陵國的女兒為妻,這就是嫘祖。嫘祖是黃帝的正妃,生有兩個兒子,他們的後代都領有天下:一個叫玄囂,也就是青陽,青陽被封為諸侯,降居在江水;另一個叫昌意,也被封為諸侯,降居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兒,名叫昌僕,生下高陽,高陽有聖人的品德。黃帝死後,埋葬在橋山,他的孫子,也就是昌意的兒子高陽即帝位,這就是顓頊帝。

2.秦的祖先,是顓頊帝的後代孫女,名叫女修。女修織布的時候,有一隻燕子掉落一顆蛋,女修把它吞食了,生下兒子,名叫大業。大業娶了少典部族的女兒,名叫女華。女華生下大費,大費輔助夏禹治理水土。治水成功後,舜帝為表彰禹的功勞,賜給他一塊黑色的玉圭。禹接受了賞賜,說:“治水不是我一個人能完成的,也是因為有大費做助手。”舜帝說:“啊!大費,你幫助禹治水成功!我賜你一副黑色的旌旗飄帶。你的後代將會興旺昌盛。”於是把一個姓姚的美女嫁給他。大費行拜禮接受了賞賜,為舜帝馴養禽獸,禽獸大多馴服,這個人就是柏翳(yì,益)。舜帝賜他姓嬴。

3.太史公說:“秦國的祖先姓嬴。他的後代分封各地,各自以所封國名作為姓氏,有徐氏、郯(tán,談)氏、莒(jǔ,舉)氏、終黎氏、運奄氏、菟(tú,途)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而秦國因為它的祖先造父封在趙城,所以是趙氏。

大業取少典之子,曰女華---大業即皋陶,李氏是皋陶之後。

姞姓淵源:

"姞"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之一。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南燕國為姞姓,其地亦即燕縣是也(在今河南省延津縣東北),後改為吉。

傳說為黃帝之子二十五宗中的一個。今人考證後認為,黃帝的姞姓兒子當系古代“五帝”之初“黃帝部族聯盟”中“姞姓部族”的首領,黃帝賜其“姞姓”,他得姓後建立起古老的“姞姓氏族”。隨著“姞姓氏族”的子孫蕃衍,其後裔分支為“吉、雍、燕、鄂、密須(密、須)、闞、嚴、光、羊、楊、孔、尹、蔡、魯、允、斷、敦、逼、郅、雖”等姓氏。

雍父姞姓雍氏,古雍國(今陝西鳳翔——扶風雍水邊)人。傳說為黃帝之臣,是他最早發明了臼或舂,增進了五穀的食用價值。今人認為,“姞姓雍氏族”是中國古代陝西雍水流域的一個農耕部族。

伯鯈姞姓燕氏。傳說為黃帝裔孫,封於南燕,賜姓曰“姞”。今人認為,伯鯈是古南燕國(今河南延津東北——汲縣西)的開國君主,他得姓後建立了“姞姓”南燕國,其後裔形成“姞姓燕氏” 。

后稷元妃女,姞姓,古南燕國人。傳說在“五帝”堯舜時她嫁給了周族的始祖后稷(即“姬棄”),成為后稷的長妃;她養育了周族的先人,從而使周族興旺起來。

鄂崇禹姞姓鄂氏。商代末年時鄂國(今河南沁陽,周初遷徙湖北鄂城)國君。時稱“南伯侯”,商紂王時位列商王朝的“三公”,因反對商紂王的暴虐而被殺害。

密須康公姞姓密須氏,西周時密須國(今甘肅靈臺以西一帶涇水上游)的國君。週共王四年(約前918)攻密時被殺,密須國人葬其屍於洞山之陽半山腰。現姞姓密須康公的古塚還在靈臺,塚高10米,系“姞姓”族人留在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祖先墓葬。

姚姓淵源:

一、 出自舜帝后裔。“姚”姓圖騰可能發展為後來的“一首三身”形象。

二、出自媯姓是五帝之一舜的後裔,出自媯姓。舜所屬的氏族,居住虞地,因此歷史上稱他為虞舜。後來堯接受了四岳的推舉決定由舜接替自己,擔任首領,並且把自己的兩個女兒給他作妻室因此姚姓也出自媯姓。

三、源於各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1西晉末年,羌族首領姚弋仲在亂世中崛起,自稱虞舜之後,合族改為姚姓後來,他的兒子姚萇建立後秦政權,羌族姚姓迅速繁衍,姚氏也因為有了這支來自甘肅隴西一帶姚姓的加入而壯大起來。

妘姓源出:

1、出自妘姓,為黃帝的子孫顓頊的後代,以祖號為氏。

2、亦出自妘姓,為帝嚳時的火官祝融之後,以封國名為氏。春秋時為楚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後簡去邑旁成為雲氏。


秦始皇--贏姓,出自姜姓

「夫成天下之大功者,其子孫未嘗不章,虞、夏、商、周是也。虞幕能聽協風,以成樂物生者也。夏禹能單平水土,以品處庶類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周棄能播制百穀蔬,以衣食民人者也。其後皆為王公侯伯。祝融亦能昭顯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後八姓于周未有侯伯。佐制物于前代者,昆吾為夏伯矣,大彭、豕韋為商伯矣。當周未有。己姓昆吾、蘇、顧、溫、董,董姓鬷夷、豢龍,則夏滅之矣。彭姓彭祖、豕韋、主動稽,則商滅之矣。禿姓舟人,則周滅之矣。妘姓鄥、鄶、路、偪陽,曹姓鄒、莒,皆為采衛,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數也。而又無令聞,必不興矣。斟姓無後。融之興者,其在羋姓乎?羋姓夔越不足命也。蠻羋蠻矣,唯荊實有昭德,若周衰,其必興矣。姜、嬴、荊、羋,實與諸姬代相干也。姜,伯夷之後也,嬴,伯翳之後也。伯夷能處于神以佐堯者也,伯翳能議百物以佐舜者也。其後皆不失祀而未有興者,周衰其將至矣。」

------------------------------

姜姓為中文姓氏及韓國姓氏之一,在中國《百家姓》排第32,中國大陸第53大姓。

遠祖始於上古時期。傳說炎帝神農氏生於姜水(今陝西省岐山縣西一帶),並以水名為姓,後代子孫也相沿為姓。
姜氏古墓
姜相墳(289~356年)
唐朝宰相姜公輔墳墓
位於南安市豐州鎮旭山村九日山姜相峰(東峰)東南麓[原創研究?]
朝鮮姜姓
姜姓是朝鮮族的一個常見姓氏,在大韓民國1985年和2000年的人口統計中都排名第6位,現約有104萬人口,主要屬於15個不同的本貫。[1]
常見本貫
晉州姜氏(진주)
晉陽姜氏(진양)
全州姜氏(전주)
江陵姜氏(강릉)
慶州姜氏(경주)
平壤姜氏(평양)
濟州姜氏(제주)
羅州姜氏(나주)
谷城姜氏(곡성)
金海姜氏(김해)
衿川姜氏(금천)
密陽姜氏(밀양)
光州姜氏(광주)
順興姜氏(순흥)
安東姜氏(안동)
忠州姜氏(충주)
齊妃姜氏(제비)
歷史人物
姜子牙:周初姜姓部族的酋長。佐武王伐紂有功,成王時被封於齊,為齊國始祖。
姜小白:即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以管仲為相,富國強兵,尊王攘夷,有效地保護了中原文化。
姜維:三國時蜀漢大將軍
姜嫄:周始祖后稷之母
姜夔:南宋文學家、音樂家
姜士楨:又名李士楨,明末山東昌邑人,後被後金掠走,成金人繼子,改姓李。清朝初期任廣東巡撫,對清朝的海洋貿易政策影響深遠。其妻為康熙奶媽,其子李煦早年為康熙的伴讀,後被派往江蘇任蘇州織造多年,其女嫁曹寅為妻(現考疑為曹雪芹的外祖母)。李煦在位期間兩次修造《昌邑姜氏族譜》,現在為昌邑姜氏祠堂供為始祖之一
姜立夫(1890年7月4日-1978年2月3日),譜名培珦,學名蔣佐,字立夫,以字行,浙江平陽人,中國數學家。
現代人物
姜春雲(1930年4月-),山東萊西人。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前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前副總理、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姜成林(1942年-),中國微生物學家
姜大衛(1947年6月29日-),又名姜大偉,原名姜偉年,香港著名導演兼演員。
姜厚任(1955年-),台灣演員
姜育恆(1958年11月15日-),南韓華僑,是一位華語男歌手。
姜建華(1959年8月21日-),中國社會進步學家,社會進步學創始人。
姜文(1963年1月5日-,本名姜小軍),中國演員、導演
姜瑜(1964年-),生於北京。中國外交家
姜華珺(1984年10月8日-),出生於中國山東省濱州市。香港女子桌球運動員
姜春年:台灣藝術工作者
姜熙建 (Gary)
姜大聲(1989年4月26日-),韓國男歌手,為團體BIGBANG成員之一
姜勝允(1994年1月21日-),知名團體WINNER隊長

-------------------------------------------

姜姓
開放分類:中文姓氏姓氏百家姓
姜姓源出神農氏,炎帝生於姜水,因以水命姓為姜,裔孫姜子牙周初封於齊,到戰國中期,為田氏所滅,子孫分散,有以國名為氏是齊氏,或以姓為氏是姜氏。秦漢時,姜姓以關東大族向西遷徙充實關中,之後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如今姜姓廣泛分佈於中、朝、韓、菲、泰和印尼等國。姜姓在《百家姓》排第32,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60位,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4%。據考證,從齊國第一代國君姜太公起到現在,共有102個姓氏由姜姓繁衍而來,包括呂、許、謝、紀、丘、盧等64個單姓和淳于、東郭、高堂、子雅、雍門、公牛等38個複姓。

起源始祖
姜姓起源有:
起源一:源於烈山氏,出自炎帝神農氏出生地姜水,屬於以居邑名為姓。任姒,少典正妃,名女登(癸),感神龍首爾生炎帝。神農氏的後裔姜太公,即呂尚,齊國的創建者,因輔佐周王朝得天下而被封於呂,所以才從封地為姓。戰國時期,姜姓齊國被田和所滅,呂尚的後代分散到各地,有姓呂姓者,也有姓姜姓者。
起源二:源於"癸"。癸+女=姜。"姜"姓本意女癸所生,女癸之後代(有些史籍誤作"女登",當為"女癸")。有人皇部落,居任,任有女癸。女癸,嫁給帝,其所生子皆賜姓曰"姜"。癸+女=姜。女癸享大鼎祭祀,廟號"母癸"。姜姓後人絕大部分都是女癸之後。另據甲骨文字義,姜是癸女合體字,即癸女所生之意。癸+女=姜。壬娶女丁,產生了皇,皇族逐漸強大,又產生了帝族(戊娶癸)。女癸嫁給帝,所生的後代就是姜姓。

父娶母
兒子
女兒
母+父=合文
其它合文

壬娶丁


丁+壬=皇
丁+壬=中

戊娶癸


癸+戊=帝
癸+戊=羲/ 舜女+癸=姚/ 姜

庚娶乙


乙+庚=殷


丙娶辛


辛+丙=商
( 高辛 )

甲娶己


己+甲=夏

遷徙傳播
姜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上名列第六十位,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五百六十六萬一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34%左右
(1)虞夏之際,炎帝裔孫、四岳始祖伯夷,輔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呂,建呂國,复賜以祖姓姜,以續炎帝香火。炎帝部分子孫,在歷史的進程中,由於各種原因,易為其他姓氏,姑且不論。夏商以來,姜姓,分為齊、許、申、甫四國,世顯諸侯,居戎狄者為姜戎氏,系古戎一支,為姜姓,原在瓜州(今甘肅敦煌西)。炎帝出生的姜水,姜姓的發源地,姜姓得姓則是在今河南南陽一帶。商朝東伯候姜桓楚之子姜文煥,因姜皇后被殺害,然北方冀州侯蘇護仍聽命於商朝,北伯候崇侯虎因至死效忠商朝國王,不與東伯侯聯合,被週人典籍所貶低,今北伯候崇侯虎商朝大​​將的評價仍沿用周人的說法,被稱為"告密者"。今所遂聯合西伯伯侯,推翻商朝,南伯侯未知。東伯候後裔姜尚(今山東日照人)建立的齊國,表明姜姓又發源於山東淄博一帶,田和滅齊後,姜子牙的後代子孫散居各地。金學孟曰:"其中一支西遷甘,史誤為姜戎,其實為中原炎帝部落後裔"。
姜子牙
姜子牙圖冊
(2)"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國,創建始祖是呂國的呂尚(潘承祥語)"。史書記載說:"呂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孫從封姓。"呂尚,既為神農氏的後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於呂,故從封姓改叫呂尚。和封底其子孫世襲齊國國君,歷29世。後來齊國在戰國時被田和所滅,齊國變為田氏政權,其子孫後代分居各地,多以呂為姓。也有姜姓《左傳-桓公十八年》述其事(此為《左傳》中第十五項用"通"記載之事):"公將有行,遂與姜氏如齊。申曰:女有家,男有室,無相瀆也,謂之有禮,易此必敗。公會齊侯於濼,遂及文姜如齊,齊侯通焉。公謫之,以告。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於車。"這些婚外戀活動,《春秋》載作"純客觀報告"狀。如"夏,夫人姜氏如齊師"。
(3)據史書記載,戰國時期,田和滅齊姜子牙後代西遷移西戎---姜戎一支,東漸入陝,公元前368年,為秦所迫,遷至晉南。約於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領遷至晉南,屬於晉國。西漢以前,姜姓,其後代繼續東歸河南等地,不斷繁衍發展,已發展成為關東(今河南靈寶縣函谷關以東地區)大族,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省境內的姜氏,到了漢代已發展成為一大望族。西漢初,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的姜氏在西漢以前已發展成為關東大族。西漢為充實關中人口,時劉邦採納婁敬建議,遷六國貴族後裔的關東豪族於關中,關東大族遷至關中,姜氏望族被迫從關東遷徙至關中,此後遂世居天水(今屬甘肅),又返回西戎故地,故族人便以"天水"為郡號。
(4)東漢末、三國---姜維盛於甘肅天水。後姜氏已有徙居到今四川者,姜詩盛於廣漢(今四川謝洪南)。姜維降蜀後,其後裔居川。漢代到唐代,天水一直是"姜氏發展繁衍中心(姜方語)"。兩晉南北朝時期---為避戰亂,姜族紛紛從中原徙居江南各地。但"四川姜族遠隔中原,故歷千餘年長盛不衰,代有顯官(張友茂語)"。
(5)唐代,四川姜族一支,出蜀北,轉漢中,入天水,繼續融入姜姓發展繁衍中心地。便是蜀國北出漢中,西遷甘肅天水的那支,姜方為三國名將名臣----姜維後裔。其中天水姜維後裔,乃唐舒州刺史姜神翊的先人。姜神翊嫡孫姜公輔在唐德宗時任宰相,後貶為泉州刺史,當是姜姓最早入閩者。神翊後裔,為保血脈,繼續遠遷蠻荒之地,發展成中派天水分支---九真姜姓,因其族人仕途而南移福建,後沿海岸線西遷廣西。
(6)南宋末期,姜氏居河南。姜方的先人,因忽必烈軍團,遠征大理國,姜族一部自廣西北還中原故里---河南,融進當地姜族土著居民之中。明洪武年間---此支系繼續在豫繁衍生息,復成望族。清---其一脈,就是姜世良11世孫於清乾隆年間由內地移居台灣。其一脈,遷往海岸城市青島等地,暫居齊魯境內。
姜姓圖騰
姜姓圖騰圖冊
(7)其族人居小青島,以捕魚為生。德國侵占青島後,將小青島改名為"阿克那島"。1898年夏,改名為"青島百合",或"百合綠島"。姜先人退出該島,去海岸內定居。1914年一戰爆發,日本取代德國侵占了青島,地名全換成日文名稱。當代,全國已形成四川西部、山東東部、東北、河南四大塊姜姓聚集區。據史書記載,早在春秋時期,西戎也有以姜為姓的,故稱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肅敦煌西),後逐漸東遷,約於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領遷至晉南,屬於晉國。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省境內的姜氏,在西漢以前已發展成為關東(今河南靈寶縣函谷關以東地區)大族。到西漢初,為充實關中人口,姜氏從關東遷徙至關中,此後世居天水(今屬甘肅),故族人便以"天水"為郡號。到了漢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蘇、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發展繁衍中心。唐、宋時期,姜氏還分佈於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東等地方及廣東瓊山。到了明、清時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陝西、湖南、貴州、湖北等地。據姜氏族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有一​​位姜世良遷至福建漳州龍溪縣紅豆村,並在此發跡。其後代子孫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廣東陸豐鹽墩鄉,繼續繁榮發展。後來姜世良11世孫於清乾隆年間由內地移居台灣。此後,閩、粵姜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有的又遠播海外。
姜姓諸氏
在秦代以前,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注"貴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祀,無國無之。
經考證,從姜尚起到如今,歷史上共有102個氏都是從姜姓繁衍而來,有的姓氏還有別的起源,但是姜姓卻是他們最初或最重要的起源。其中包括呂姓、許姓、章姓、謝姓、齊姓、高姓、國姓、雷姓、易姓、方姓、文姓、申姓、盧姓、柴姓、慶姓、賀姓、紀姓、丘姓、薄姓、賴姓、蓋姓、丁姓、査姓、封姓、邱姓、崔姓、駱姓、左姓、充姓、酈姓、逄姓、連姓、向姓、谷姓、聶姓、尚姓、焦姓、柯姓、饒姓、景姓、浦姓、厲姓、強姓、斜姓、晏姓、檀姓等64個單字姓氏和淳于、東郭、高堂、子雅、雍門、申屠、公牛姓等38個複姓。
如果自炎帝算起的話,姜姓的分支姓氏則達到247個。
姜姓- 傳統文化
郡望堂號
郡望
天水郡、廣漢郡
堂號
姜子牙
姜子牙圖冊
天水堂:湘陰姜氏【始祖:(後周)姜松年; 先祖:姜應麟】、福建漳州姜世良公後裔、廣東、香港、台灣等地姜姓
稼檣堂:湖北、四川、福建
渭水堂:江蘇沭陽、福建。山東郯城姜姓【始遷祖伯六,明洪武三年奉詔自姑蘇遷徙】、合肥姜氏【始遷祖永貴,明洪武初自句容遷合肥東鄉浮槎山】。
渭濱堂:浙江淳安官川姜氏族。
孝友堂:江西九江瑞昌市井泉莊,為漢姜肱、季江、伯淮三兄弟孝友傳世,大被流芳。
敬義堂:為孝友堂分支,湖南湘潭中湘姜興祿、添恩、添佑派下、四川、湖北陽新、大冶、武漢等地以及浙江遂安城西敬義堂、新定渭川姜氏。
寅清堂:為孝友堂分支,為孝友堂分支,湖北華榮郭店姜姓
表海堂:為孝友堂分支,湖北武漢黃陂姜家灣2500人,江蘇贛榆縣石橋鎮人近6000人。
孝思堂:福建石獅市姜厝姜姓,如今135戶,男丁300餘人。
敬睦堂:
敬勝堂:浙江馀姚、江西南昌
敬德堂: 浙江象山
三孝堂:湖南
森蔭堂:湖南寧鄉
森陽堂:
龍泰堂:台灣-台南下營,姜林-姜彰興宗族- http://goo.gl/mrWCNm
雲磬堂:湖南長沙【明嘉靖三十年崖山公】、寧鄉【始遷祖:[後唐]姜德厚】
瀚靜堂: 河北始遷祖浩,清道光間自河北鹽山縣姜家莊遷天津大沽口。
渭璜堂: 安徽安慶地區和湖北黃梅地區
寶璜堂:湖北湖北漢陽、打虎莊16莊、
崇本堂:浙江鄞縣姚江姜氏、鄞東梅墟姜氏、浙江慈溪慈東青林姜氏
經草堂:東禪來經草堂,浙江黃岩,黃城姜氏
松柏堂:安徽桐城
馀慶堂:(餘慶堂)安徽桐城皖桐姜氏,江蘇丹陽滕村
龍砂支脈:餘慶堂分支,江蘇江陰
敦本堂:江西南昌城塘姜氏、江西婺源姜氏、安徽池州姜氏
敦睦堂:山東萊陽姜氏
孰樂堂:湖南寧鄉
敦倫堂:湖南邵回
瀚靜堂:始遷祖:(清)姜浩清道光間自河北鹽山縣姜家莊遷天津大沽口
致遠堂:昌邑姜氏
享典堂(惇典堂):浙江金華姜氏
貽安堂:凰林姜氏
聚儀堂:浙江省龍泉市城北鄉,字輩“洪、昌、幹”
東海堂:山東
仁德堂: 山東煙台福山肖家溝,始遷祖姜苛....
忠儀堂:山東
貴三堂:清朝年間,姜洪令、姜申令、姜玉令帶領姜貴春、姜貴林、姜貴芝,在遼寧莊河縣鼓山溝,開辦的以抬錢生意為主。後因槍支官司和經營不善而關閉。
善慶堂(善慶堂)開陽姜氏
獲勝堂(獲勝堂)
養拙堂山東嶧縣姜氏始祖姜壘於清乾隆年間由滕縣遷入700人(現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西集鎮,堂號系清咸豐帝所賜)
璜瑛堂湖北棗陽,明代從江西遷移到棗陽
峝支堂:山東海陽,始遷祖:[元]姜朝陽,字桐臣,元時自海陽豬灣村遷居同邑槐樹底。
壽世堂:浙江江山文溪姜氏,始遷祖:[宋]姜嶼; 先祖:[宋]姜璿。以及潭源姜氏、嘉湖姜氏
飛熊堂:先祖:姜東道; 先祖:姜東述; 先祖:姜東遐
敘倫堂:浙江蘭溪澤口姜氏,始祖:(明)姜文二。
樂顏堂:延令姜氏【始祖英四,原籍江西南昌之沙湖,明嘉靖時,其子真九[明]、先三[明],遷居當塗洪山,真九之子後歸南昌,先三子孫落籍當塗,清初,其後裔再徙泰興】
追遠堂:江蘇武進西林姜氏【始遷祖宗揚,譜稱明永樂初自瀨水(或云雲陽)遷武進西林】
魯文盛堂:湖南嶽陽巴陵姜姓【始祖松年,北宋初人。始遷祖十三世孫時升,宋嘉定間由江西分寧縣陂山遷巴陵一都梅田】。
家譜文獻
漣源上林姜姓六修族譜二十九卷,首四卷,(民國)姜鼎卿纂修,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河北青縣南左所姜姓續修家譜上、下卷,(清)姜克昌續修,清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天津姜姓家譜六卷,(民國)姜寶堃重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天津石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泰州維陽泰州姜姓重修族譜四卷,(清)徐錫思纂修,姜時財主修,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浙江蘭溪東溪姜姓宗譜四卷,(民國)姜煥文重纂,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蘭溪縣水亭鄉姜坡村。
浙江蘭溪姜姓宗譜十三卷,(民國)水鏈重纂,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蘭溪縣水亭鄉西姜村。
浙江蘭溪風林姜姓家譜二十卷,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蘭溪縣高潮鄉皂洞口村。
浙江常山姜姓宗譜不分卷,(清)錢登雲六修,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青石鄉橋亭村扁柏樹底。
浙江常山定陽姜姓宗譜二卷,(民國)姜學翁、姜連鴻重修,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青石鄉橋亭村扁柏樹底。
浙江常山姜姓宗譜十八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輝埠鎮大埂村。
浙江常山南洲姜姓宗譜,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首二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新昌鄉彤坑村。
浙江黃岩黃城姜姓家譜六卷,(清)姜丹書纂,姜景華續增,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東禪來經草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臨海市博物館。
山東萊陽姜姓族譜十一卷,(清)姜柱等增修,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山東萊陽南古城姜姓家乘,著者待考,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山東金鄉姜姓家乘二卷,(明)李建中纂,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山東省金鄉縣卜集鄉大姜村。
山東煙台通伸村姜姓族譜不分卷,(民國)姜世棻編次,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石印本。現被收藏在山東省煙台市圖書館。
姜姓家譜不分卷,(清)姜國璜纂修,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龍砂姜姓宗譜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姜繼宗纂修,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懷此山房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天水郡姜姓宗譜十五卷,首二卷,(民國)姜佑駑等續修,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蘇太湖姜姓宗譜十五卷,首二卷,(民國)姜蔭森等纂修,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冊。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丹陽騰村姜姓族譜四十八卷
,(民國)姜可生總纂,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餘慶堂鉛印本四十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丹陽《滕村姜姓族譜四十八卷,(清)姜榮銓纂修,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餘慶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第一卷、第六卷上冊,第四十五卷。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丹陽騰村姜姓族譜四十八卷
,(清)姜定保纂,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餘慶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今僅存第一卷、第五卷、第六卷下冊、第十一卷、第十四卷、第十六卷上、中冊、第二十二~二十三卷、第三十一~三十二卷、第四十三~四十八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山嘉湖姜姓宗譜,(民國)姜宗義等纂修,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六冊,今僅存第一~二卷、第十五~三十三卷、第三十七卷、第三十九~四十三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山嘉湖姜姓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九冊,今僅存第二~三卷、第十六卷、第十八卷下冊、第三十四卷、第三十六~三十七卷、第三十九卷、第四十一卷、第四十三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山潭源姜姓宗譜十八卷,(清)姜翟南等纂修,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今僅存第一~五卷、第七~十一卷、第十三卷、第十六~十八卷。
江山潭源姜姓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今僅存第四~九卷、第十一~十九卷、第二十二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山麗川姜姓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今僅存第十二~十三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武進西林姜姓家乘二十四卷,首一卷,(民國)姜浚泉等纂修,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追遠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長沙姜姓合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森陰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冊,今僅存第一卷之一冊、第八卷,第二十六卷、第二十九卷、第三十三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金華姜姓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享典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六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泰興延令姜姓重修宗譜,(清)姜一彰主修,李青遷纂輯,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樂顏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山東萊陽姜姓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第一卷、第七~二十一卷。
湖南湘陰姜姓族譜五卷,首一卷,(清)姜獄生等纂修,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天水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今僅存第一卷、第三卷、卷首。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湘陰姜姓族譜五卷,首一卷,(清)姜獄生等纂修,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天水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卷首。
湖南湘潭中湘姜姓續修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敬義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今僅存第三~四、六~七、十三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遂安姜姓宗譜,著者待考,清康熙年間刻本三冊,今僅存第二卷、第十六~十九卷、第二十卷、第二十二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遂安渭川姜姓宗譜十一卷,首一卷,(清)姜名幸等纂修,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今僅存第一卷、卷首。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遂安姜姓宗譜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姜名凰等纂修,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冊,今僅存第一~八卷、第十卷、第十三~十四卷、第二十二卷、卷首、卷末。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遂安姜姓宗譜,(清)姜學昭等纂修,清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今僅存第七卷、第十卷、第十二~十四卷、第二十二卷、卷末。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遂安新定渭川姜姓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姜修廣等纂修,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冊,今僅存第一~七卷、第九~十二卷、卷首、卷末。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遂安城西芮坂姜姓族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姜寶書等纂修,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一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遂昌昌坪姜姓家譜三卷,著者待考,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一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鄞縣鄞東姜姓宗譜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陳軍鵬等纂,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凰林姜姓宗譜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間貽安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寧鄉姜姓十修族譜三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姜柳堂等修輯,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雲馨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七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餘姚姜姓世譜十集,(清)姜聯福等纂,清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餘姚敬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姜姓家乘,著者待考,清朝末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十一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姜姓族譜六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天水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宗祠楹聯
四言通用聯
①望出廣漢;源自姜濱
②岐水世澤;四岳家聲
全聯典指姜姓的源流和郡望。
炎農世澤;渭水家聲
全聯典指姜太公嘗垂釣於渭水之濱。
天水世澤;尚父家聲
全聯典指呂尚,周武王尊為“師尚父”。姜姓,俗稱“姜太公”。
平江保障;白石清歌
上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明州人姜浩,字浩然,有節操,以承信郎臨平江稅務。建炎年間,金兵攻平江,他率軍民極力抵禦。下聯典指南宋南宋朝時期的詞人、音樂家姜夔,字堯章,因與白石洞天為鄰,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人,寓居武康。一生未做官,往來於鄂、贛、皖、蘇、浙間,與詩人詞客交遊。工詩,詞尤其出名,又精通音樂。詞重格律,音節優美,多為寫景詠物及記述客遊之作,詞集《白石道人歌曲》中,自度曲注有旁譜,琴曲《古怨》中並註明指法,為詞與樂譜的合集,又著有《白石道人詩集》、《詩說》、《續書譜》等。
孝徵躍鯉;跡溷牧羊
上聯典指東漢南宋朝時期的廣漢人姜詩,侍奉母親極孝,其母愛吃魚,據說有一天,房前忽然湧出泉水,每日清晨從中躍出一對鯉魚。後官江陽縣令。下聯典指十六國時期前秦冀北人姜宇,字子居,少年時為孤兒,家庭貧苦,為人牧羊,晚上則整夜讀書。苻堅為帝時,他官至京兆尹、御史中丞。
五言通用聯
楚佩分嬃女;班捍續大家
全聯典指清南宋朝時期的女書畫家姜宜,字五峰,如皋人。善墨蘭及竹石,工詩。嘗題其弟恭壽畫蘭云:“楚佩分嬃女,班香續大家”。
六韜能破敵;一榜可封神
上聯典指周朝開鍋國師姜子牙,又稱姜(呂)望、姜(呂)尚,字子牙,原姓姜,週人稱之為師尚父或太公望,為周初軍事家、謀略家。青年時曾在商都朝歌為吏,後投奔西周,得周文王姬昌的賞識。他根據當時敵我雙方的具體情況,為姬昌提出了逐步翦商增強自己實力,先求改變力量對比、然後伺機進行決戰的謀略方案。經過姬昌施行,終於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為滅商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周文王逝世後,他繼續輔佐其子周武王姬發,進一步削弱商的實力,並最終指揮周軍在牧野​​之戰中一舉滅商。西周建立後,因功受封於齊。他舉賢尚功,因俗而治;重視工商和軍隊建設,使齊國很快強盛起來,奠定了齊數百年的大國地位。《六韜》雖題為呂望所作,實際上當成書於戰國中後期,但不排除其中反映了呂尚的某些軍事思想。其真實作者已不可考。下聯典指民間傳說“姜太公封神”,封來封去,到最後卻忘記了封賞自己,便只好補封自己為泰山石敢當。姜太公在唐宋時期曾被奉為武成王,與文宣王孔聖,一武一文;明朝以後,雖然關羽成為武聖,姜太公在民間仍很有影響,傳說故事很多,巳有“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之說。把石敢當說成是姜太公的化身,正在於渲染石敢當辟邪的民俗信仰。
七言通用聯
八旬丞相興大業;七歲翰​​林顯奇才
上聯典指周朝姜姓部族首領姜尚,字子牙。曾在崑崙學道,後奉師命輔佐周室。年八旬餘,釣渭水邊為周文王訪得,拜為丞相。後又助周武王完成興周大業。下聯典指明南宋朝時期的書畫家姜立綱,字廷憲,永嘉人。七歲能書,命為翰林秀才。天順中以法書行於天下,稱姜字。日本國門高十三丈遣使求匾,立綱書之。日本使者曰:“此中國惠我至寶也。”
匾贈東瀛稱國寶;畫成牡丹索酒資
上聯典指明南宋朝時期的書畫家姜立綱,字廷憲,永嘉人。曾書匾贈日使者,使者曰:“此中國惠我至寶也。”下聯典指清南宋朝時期的畫家姜思週,字周臣,錢塘人。擅畫牡丹,鉤勒、設色俱佳。嗜酒,醉後逞筆,所作不輕易與人。曾急作一、二幅,付裝潢人郭華陽而索其酒資。
壯志未能吞司馬;大業無慚繼臥龍
此聯爲四川省劍閣縣姜維墓聯。其墓原在劍門關口,後因修川陝公路遷於缽孟寺路灣。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出郊祀禖,帝妃履武;永巷待罪,週後稱賢
上聯典指姜嫄於郊外踏著巨人的足蹟有娠而生后稷。下聯典指周宣王姜姓脫簪珥待罪於永港,感宣勤理朝政。
德衍有餘流長源遠昭日月;厚道無限光前裕後啟後昆
全聯典指唐朝御史姜流光大墓牌樓對聯。姜流光,字德厚,寧鄉黃材姜姓初祖。
大孝神侔,幻奇靈于躍鯉;孤忠天植,纘茂績於伏龍
上聯典指東漢南宋朝時期的孝子姜詩(廣漢人)的典故。下聯典指三國時期蜀漢大將姜維,字伯約,天水人(今甘肅天水),本是魏將,後投奔諸葛亮,受到重用,任征西將軍。諸葛亮逝世後,魏軍攻蜀,他死守劍閣,蜀主劉禪降魏,他被迫假降,臥薪嘗膽,一直準備反魏復蜀,因事敗被殺,功敗垂成。“纘”,謂繼承。“伏龍”,即臥龍,指諸葛亮。
雁序情孚,表敦倫於同被;鷹揚望重,兆匡世於釣璜
上聯典指漢南宋朝時期名人姜伯淮的事典。下聯典指周朝姜姓部族首領姜尚,字子牙。
冠世文章,健羨登瀛學士;超群智勇,榮拜征西將軍
此聯爲姜姓宗祠聯:上聯典指宋南宋朝時期的文學家姜文達,為“十八學士”之一。下聯典指三國蜀將姜維有智有勇事典。
天序有倫,自昔一衾常棣樂;水源在渭,於今遠派竹林春
此聯爲台灣省新竹縣北埔鄉姜姓家廟聯:上聯說東漢南宋朝時期的廣戚人姜肱,字伯淮,與兩個弟弟仲海、季江相友愛,常常同蓋一床被子而眠。姜肱通五經,又懂星緯之學,朝中徵召,他不去。桓帝曾派畫工繪他的圖像,他用被子蒙著頭,說有病怕見風。中常侍曹節要徵他任太守,他竟遁逃至海邊,多年才回家。常棣,《詩經·小雅》篇名,是宴請兄弟的詩,後用來比喻兄弟。下聯說姜姓起源於渭水的支流姜水,而本支姜姓則遷到了台灣省新竹縣
字輩排行
唐朝姜公輔主修姜氏統總譜合大成派字輩:“世運承先澤光華繼後如家國文明遠廷賢任爾思一邦登政仕永紹吉人圖三伯從公久天壁可為謨子能輝前志兆泰俊良儲”。
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起姜姓統一字輩:“孝友本厚俊秀芬香前傳衍慶勳烈降昌肇基建業丹書訓詳英才左漢忠信相唐封侯賜爵祖武留芳”。注:以炎帝第一百八十九世為“孝”字輩開始續延。
姜姓- 姓氏名望
姜姓名人,最早的是西周時的中國歷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姜子牙(本名呂尚,姜姓呂氏)。後裔姜小白(齊桓公,姜姓呂氏)為春秋五霸之首,他任命管仲為相,在“尊王攘夷”的旗幟下,南征北戰,樹立霸主威望。此後,歷代不乏傑出人物。東漢彭城廣戚人、隱士姜肱,史書稱其“家世名族”,他不僅學問高,而且與二弟姜仲海、姜季江俱以孝行著聞,兄弟相互友愛,常同被而眠,後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愛。東漢還有姜詩,與其妻以事母至孝聞名,其後發展成為姜氏較為繁盛的一支。
三國時有天水郡冀縣人、蜀漢著名軍事家、軍事統帥姜維;唐代有兩位姜姓宰相,除祖籍甘肅蘭州的左相姜公輔外,還有唐高宗時宰相姜恪;南宋有饒州鄱陽人、著名詞人兼音樂家姜夔;南宋還有濠州人、抗元名將姜才;明代有瑞安人、書畫家姜立綱;清代有江蘇揚州人、書畫家姜彭,浙江慈溪人、文學家姜宸英,曾參與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廠衛”之害,善工書法,能詩文,被譽為“江南三布衣”之一;如皋人、女書畫家姜宜,善墨蘭及竹石,工詩;錢塘人、畫家姜思週,擅長牡丹,鉤勒、設色俱絕。嗜酒,醉後逞筆;象山人、乾隆進士姜炳璋,多善政,民有“慈父母”之稱;安徽亳縣人、清軍將領姜桂題;近現代有皖西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創建人之一姜鏡堂等。當代有畫家、“江山行”畫家組主持畫家、國畫家姜東;國學大師、楚辭學、敦煌學、語言音韻學、歷史文獻學家、教育家姜亮夫;數學教育家、南開大學數學系的創始人姜立夫;浙江蒼南人、數學家、拓撲學家姜伯駒;祖籍山東煙台的國家特一級演員,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祖籍河南郟縣的易學家、中國國學文化研究會會長姜智元;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常委副委員長、生態學家姜春雲;商務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姜增偉等。

----------------------------

姜姓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六十,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臺灣排名第七十八。姜姓出自炎帝。上古時期,少典部落首領少典,有兩個兒子,分別是炎帝和黃帝。炎帝因為住在姜水流域,因此姓姜。 發展和演變:炎帝后代伯夷,因為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呂,子孫就有人改姓呂。據記載,姜姓后來一共分 出了二百四十七個姓氏,呂姓只是其中的一個。姜姓分布十分廣泛,并且在明朝洪武年間,姜姓發展到了福建和廣東,清朝乾隆二年,姜朝鳳作為第一個姜姓人,進入臺灣姜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天水,廣戚,廣漢,九真,陸豐等。
補充資料:
姓氏起源:
關于姜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姜姓來源于遠古的炎帝神農氏。關于這種說法,在許多文獻如《元和姓氏》、《說文解字》、《新唐書》中都有記載。《水經注》云:“岐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身為我國最古老的“三皇”之一的神農氏,出生于陜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水河畔,于是他就于是以姜作為自己的姓,子孫世代相傳。姜姓與姬、?等20個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兩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會,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與姜同為神農氏后裔的還有以“齊、甫申、呂、紀、許、向”等8氏為姓的。而作為神農氏嫡系的姜氏后裔,國七雄之一。
出自亙氏改姓。據《通志·氏族略》所載:“亙庭昌唐上元中準制改為姜氏。”
聚集地:
遷徙分布
傳說中的炎帝,號烈山氏,亦即神農氏。因生于姜水(今陜西岐山縣),便以姜作姓。姜姓在歷史的演進中分布于華夏各地,在這個過程中也有的后裔改為別的姓氏。
商周:四岳是由姜姓的羌族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在和姬姓部落結成聯盟之后,他們與“子姓”商族平行發展。他們所結成的盟軍后來打敗了殷紂王,滅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春秋:春秋時代的齊國,就是倚了姜氏后裔發展成為五霸之一。齊國在齊威王時,又成為戰南),便以姜為姓。姜姓在歷史的演進中分布于華夏各地,在這個過程中也有的后裔改為別的姓氏。
夏朝:夏朝,炎帝后裔伯夷被封于呂(今河南南陽縣西),建立呂國。另外姜氏后裔還建有申、許、齊等諸侯國。申國原居今陜西、山西間;許國在今河南昌東;齊國建都于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臨淄北。根據《史記·周本紀》的記載,周族部落系古戎人的一支,為姜姓,也稱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肅省敦煌西),逐漸東遷,公元前638年遷至晉南,屬于晉國。
漢代: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的姜氏在西漢以前已發展成為關東大族,至西漢作為關東大族遷至關中,此后居天水(今屬甘肅)。東漢還有姜詩,廣漢(今四川謝洪縣南)人,發展為較為著名的一支。這說明漢代已有居住于今江蘇、四川的。唐代出現了九真(今越南清化省)姜氏。
唐宋:唐宋時期還有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江西、浙江、安徽、山東及廣東的。
明清:明清時期今山西、陜西、貴州、湖南、福建、湖北等省也有姜姓的聚居點。
姜姓,作為一個淵源久遠的姓氏,在臺灣早有繁衍。目前,名排第六十二位。追本溯源,姜姓是炎帝神農氏之后代。據查第一個到達臺灣來的姜姓開基始祖是姜朝鳳。他是姜世良(據史料載,明代有一位姜世良,先遷至福建漳州龍溪縣紅豆村,在此發跡以后,其后代子孫又遷居廣東陸豐縣鹽墩鄉,在廣東繼續繁榮滋長。以后,正是這支姜姓家族的后代最先由大陸遷居臺灣。)的第十一代孫,于清朝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航海過峽,遷居臺灣。當時,就住在臺灣新竹縣紅毛港。以后姜姓繁衍增多,又由新竹縣分遷臺北等地。自姜朝鳳入臺之后,姜姓人氏來臺不斷增多。先是秉秀鑾于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從廣東遷臺,居住在新竹縣北埔鄉;就這樣不少福建和廣東的姜姓源源遷臺,使臺灣的姜姓得到繁衍,成為一個重要的姓氏
三、堂號
稼檣堂:神農教民稼檣,所以叫稼檣堂。
渭濱堂:姜子牙在渭水待到80多歲,周文王訪
四、 家乘譜牒:
河北青縣·南左所姜氏家譜上下卷
天津·姜氏家譜六卷
江蘇泰州·維陽泰州姜氏重修族譜四卷
江蘇揚中·姜氏掛譜
浙江余媱·姜氏世譜十集
浙江·奉化姜氏宗譜六卷
浙江象山·姜氏宗譜八卷一卷末一卷
浙江蘭溪·東溪姜氏宗譜六卷
浙江蘭溪·姜氏宗譜十三卷
浙江蘭溪·姜氏宗譜不分卷
浙江蘭溪·橫潭姜氏家譜卷
浙江常山·定陽姜氏宗譜二卷
安徽桐城·宛桐姜氏宗譜六卷
安徽桐城·姜氏宗譜六卷
福建漳州·姜林連支同譜序
江西南昌·城塘姜氏七修族譜四十四卷首二卷
山東·昌邑姜氏族譜八卷
山東金鄉·姜氏家乘二卷
山東煙臺·通伸村姜氏族譜不分卷
湖南寧鄉·姜氏重修族譜二十七卷
湖南長沙·姜姓十修族譜三十二卷
姜氏族譜十五卷首一卷
歷史名人:
 
姜尚:字子牙。東海人。又名呂尚。是商末姜族的首領,周初齊國的始祖。武王伐商時為軍師,立了戰功,被封在齊國。他尊重當地風俗習慣,簡化政治制度,發展農業和漁業生產。使齊國成為西周的重要封國。民間稱為江太公。
姜維:伯約。三國時蜀漢天水人。征拜西將軍。接替諸葛亮當了大臣。據傳膽如斗大。
姜夔:南宋詞人、音樂家。字擾章,號白石道人,饒州人。工詩,詞尤有名,精通音樂。代表作《揚州慢》。感時傷事,情調較為低沉。詞集《白石道人歌曲》有名。一生未仕。
姜彭:今江蘇揚州人,清初著名書畫家,畫羽毛盛稱天下第一。 
姜映芳:貴州天拄人,侗族農民起義首領。
姜肱:漢代高士,為后世樹立了好的榜樣。
姜才:壕州(今安徽人)南宋名將,以善戰有名。
姜洪:官終山西巡府,廣德人,成化進士。
姜姓起源,姜姓氏來源
每個中國人都有自己的姓氏,同一個祖先繁衍的后代稱為宗族,姓氏與人名一起構成了一個人的姓名,姓氏是表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系的標志和符號,您現在查詢的是姜姓來源,姜姓起源,姜氏的由來。

--------------------------

分佈地區
1.天水郡:西漢置郡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西晉移治上圭阝(今甘肅省天水市);2.廣漢郡:西漢治所在乘鄉(今四川金堂東),東漢移治雒縣(今四川廣漢北)。3.河南郡:在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4.渭川郡:姜子牙的後裔,分佈未詳。江蘇連雲港贛榆縣志裡面記載,姜姓,石橋鎮居住,乃是姜子牙的後裔。

歷史來源

「姜」源出
姜姓起源有三:1、炎帝神農氏。《說文》曰:“神農居姜水,因以為氏。”傳說中的炎帝,即神農氏,相傳為中國歷史上最遠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於姜水(今陝西岐山縣),故以姜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發源地。姜姓始自炎帝。2、出自桓氏改姓。據《通志·氏族略》所載:“亙庭昌唐上元中準制改為姜氏。”唐代上元時有桓姓者改為姜姓。3、出自其他民族改姓。據《宋書·吐谷渾傳》所載,宋時有羌人改姜姓;另有清滿八旗姜佳氏改為姜姓;除此以外,今滿族、侗族、瑤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保安族、白族、俄羅斯族、朝鮮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遷徙分佈
姜姓,是源自遠古時期炎帝的姓。據史書記載,姜姓是炎帝的後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為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說文》曰:“神農居姜水,因以為氏。”虞、夏之際,炎帝裔孫、四岳始祖伯夷,因輔佐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縣),建立呂國,复賜以祖姓姜,以接續炎帝的香火。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國,創建始祖是呂國的呂尚。史書記載說:“呂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孫從封姓。”這樣,分遷到各地的姜姓不斷繁衍發展,到了漢代已發展成為一大望族。據史書記載,早在春秋時期,西戎也有以姜為姓的,故稱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肅敦煌西),後逐漸東遷,約於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領遷至晉南,屬於晉國。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省境內的姜氏,在西漢以前已發展成為關東(今河南靈寶縣函谷關以東地區)大族。到西漢初,為充實關中人口,姜氏從關東遷徙至關中,此後世居天水(今屬甘肅),故族人便以“天水”為郡號。到了漢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蘇、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發展繁衍中心。唐、宋時期,姜氏還分佈於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東等地方及廣東瓊山。到了明、清時期 ​​,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陝西、湖南、貴州、湖北等地。據姜氏族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有一位姜世良遷至福建漳州龍溪縣紅豆村,並在此發跡。其後代子孫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廣東陸豐鹽墩鄉,繼續繁榮發展。後來姜世良11世孫於清乾隆年間由內地移居台灣。此後,閩、粵姜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有的又遠播海外。姜姓在當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國百家姓氏中居於第60位。
堂號
姜姓以“天水”、“龍泰”、“稼穡”、“渭濱”、“敬睦”、“雲磬”、“森陽”等為其堂號。
家族名人

姜子牙:本名呂尚,姜姓呂氏,(公元前1128年-公元前1015),中國歷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
姜小白:即齊桓公,姜子牙的後裔,姜姓呂氏,春秋五霸之首,他任命管仲為相,在“尊王攘夷”的旗幟下,南征北戰,樹立霸主威望。
姜維:(202~264)字伯約,三國蜀漢天水冀縣人。三國時期蜀漢著名軍事家、軍事統帥。

-------------------

源自遠古時期炎帝的姓。據史書記載,姜姓是炎帝的後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為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說文》曰:“神農居姜水,因以為氏。”傳說中的炎帝,即神農氏,相傳為中國歷史上最遠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於姜水(今山西岐山縣),故以姜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發源地。【遷徙分佈】後來在歷史的進程中,由於各種原因,炎帝的許多子孫已變易為其他姓氏。虞、夏之際,炎帝裔孫、四岳始祖伯夷,因輔佐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縣),建立呂國,复賜以祖姓姜,以接續炎帝的香火。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國,創建始祖是呂國的呂尚。史書記載說:“呂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孫從封姓。”呂尚,既為神農氏的後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於呂,故從封姓改叫呂尚。其子孫世襲齊國國君,歷29世。後來齊國在戰國時被田和所滅,齊國變為田氏政權,其子孫後代分居各地,多以姜為姓。這樣,分遷到各地的姜姓不斷繁衍發展,到了漢代已發展成為一大望族。據史書記載,早在春秋時期,西戎也有以姜為姓的,故稱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肅敦煌西),後逐漸東遷,約於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領遷至晉南,屬於晉國。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省境內的姜氏,在西漢以前已發展成為關東(今河南靈寶縣函谷關以東地區)大族。到西漢初,為充實關中人口,姜氏從關東遷徙至關中,此後世居天水(今屬甘肅),故族人便以“天水”為郡號。到了漢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蘇、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發展繁衍中心。唐、宋時期,姜氏還分佈於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東等地方及廣東瓊山。到了明、清時期 ​​,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陝西、湖南、貴州、湖北等地。據姜氏族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有一位姜世良遷至福建漳州龍溪縣紅豆村,並在此發跡。其後代子孫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廣東陸豐鹽墩鄉,繼續繁榮發展。後來姜世良11世孫於清乾隆年間由內地移居台灣。此後,閩、粵姜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有的又遠播海外。更多:http://www.51240.com/【姜姓名人】姜姓名人,最早的是周時的姜子牙。此後,歷代不乏傑出人物。東漢的隱士姜肱,史書稱其“家世名族”,他不僅學問高,而且與二弟姜仲海、姜季江俱以孝行著聞,兄弟相互友愛,常同被而眠,後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愛。東漢還有姜詩,與其妻以事母至孝聞名,其後發展成為姜氏較為繁盛的一支。三國時有蜀漢的姜維,天水人,本為魏將,後歸蜀,得到諸葛亮的信任。曾繼諸葛亮之後繼領其軍,後任大將軍,是位有名的大臣;唐代,有兩位姜姓宰相,除姜公輔外,還有唐高宗時宰相姜恪;南宋有著名詞人、音樂家姜夔,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工詩,精通 ​​音樂,滿腹經論,可惜由於當時秦檜當政,因姜夔唾棄他的為人,後隱居;南宋還有名將姜才;明代有書畫家姜立綱;清代有文學家姜宸英,曾參與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廠衛”之害,善工書法,能詩文,被譽為“江南三布衣”之一。近現代有皖西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創建人之一姜鏡堂等。姜姓在當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國百家姓氏中居於第60位。【姜姓輩分】姜姓字行輩分嚴謹有序:兆永錫文寶開自良肇修立懷本居東邦傳家道令宗乃其昌作之有述惟恆曰光32個字32個輩分循環舉例說明一下:我是“自”字輩,我爸爸是“開”字輩,我爺爺當然就是“寶”字輩...我要管“寶”字輩的姜姓喊爺爺,當然“兆”字輩的要喊我爺爺(*^__^*) ...不管年紀多少...總體上是前面的比後面的輩分大,但是沒有最大也沒有最小,輩分從“照”字開頭但“照”也不是最大,因為“光”字雖然在最後但是它就比“照”大...因為輩分是循環的就像一個圓,沒有首尾

------------------------

姜姓,是源自遠古時期炎帝的姓。據史書記載,姜姓是炎帝的後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為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說文》曰:“神農居姜水,因以為氏。” 傳說中的炎帝,即神農氏,相傳為中國歷史上最遠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於姜水(今山西岐山縣),故以姜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發源地。後來在歷史的進程中,由於各種原因,炎帝的許多子孫已變易為其他姓氏。虞、夏之際,炎帝裔孫、四岳始祖伯夷,因輔佐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縣),建立呂國,复賜以祖姓姜,以接續炎帝的香火。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國,創建始祖是呂國的呂尚。史書記載說:“呂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孫從封姓。”呂尚,既為神農氏的後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於呂,故從封姓改叫呂尚。其子孫世襲齊國國君,歷29世。後來齊國在戰國時被田和所滅,齊國變為田氏政權,其子孫後代分居各地,多以姜為姓。這樣,分遷到各地的姜姓不斷繁衍發展,到了漢代已發展成為一大望族。據史書記載,早在春秋時期,西戎也有以姜為姓的,故稱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肅敦煌西),後逐漸東遷,約於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領遷至晉南,屬於晉國。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省境內的姜氏,在西漢以前已發展成為關東(今河南靈寶縣函谷關以東地區)大族。到西漢初,為充實關中人口,姜氏從關東遷徙至關中,此後世居天水(今屬甘肅),故族人便以“天水”為郡號。到了漢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蘇、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發展繁衍中心。唐、宋時期,姜氏還分佈於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東等地方及廣東瓊山。到了明、清時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陝西、湖南、貴州、湖北等地。據姜氏族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有一​​位姜世良遷至福建漳州龍溪縣紅豆村,並在此發跡。其後代子孫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廣東陸豐鹽墩鄉,繼續繁榮發展。後來姜世良11世孫於清乾隆年間由內地移居台灣。此後,閩、粵姜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有的又遠播海外。姜姓名人,最早的是周時的姜子牙。此後,歷代不乏傑出人物。東漢的隱士姜肱,史書稱其“家世名族”,他不僅學問高,而且與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聞,兄弟相互友愛,常同被而眠,後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愛。東漢還有姜詩,與其妻以事母至孝聞名,其後發展成為姜氏較為繁盛的一支。三國時有蜀漢的姜維,天水人,本為魏將,後歸蜀,得到諸葛亮的信任。曾繼諸葛亮之後繼領其軍,後任大將軍,是位有名的大臣;唐代,有兩位姜姓宰相,除姜公輔外,還有唐高宗時宰相姜恪;南宋有著名詞人、音樂家姜夔,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工詩,精通音樂,滿腹經論,可惜由於當時秦檜當政,因姜夔唾棄他的為人,後隱居;南宋還有名將姜才;明代有書畫家姜立綱;清代有文學家姜宸英,曾參與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廠衛”之害,善工書法,能詩文,被譽為“江南三布衣”之一。近現代有皖西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創建人之一姜鏡堂等。姜姓在當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國百家姓氏中居於第60位。 一姓氏源流
1、姜姓來源於遠古的炎帝神農氏,為許多文獻如《元和姓氏》、《說文解字》、《新唐書》記載。《水經註》雲:“岐水,又東迳姜氏城南,為姜水。”作為“三皇”之一的神農氏,出生於陝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水河畔,即以姜為姓,子孫世代相傳。姜姓與姬、媙等20個古姓均起源於公元前兩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會,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與姜同為神農氏後裔的還有齊、甫申、呂、紀、許、向等姓。  
2、出自亙氏改姓。據《通志·氏族略》所載:“亙庭昌唐上元中準制改為姜氏。”
二遷徙分佈  
傳說中的炎帝,號烈山氏,亦即神農氏。因生於姜水(今陝西岐山縣),便以姜作姓。姜姓在歷史的演進中分佈於華夏各地,在這個過程中也有的後裔改為別的姓氏。
商周:四岳是由姜姓的羌族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在和姬姓部落結成聯盟之後,他們與“子姓”商族平行發展。他們所結成的盟軍後來打敗了殷紂王,滅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春秋:春秋時代的齊國,就是倚了姜氏後裔發展成為五霸之一。齊國在齊威王時,又成為戰南),便以姜為姓。姜姓在歷史的演進中分佈於華夏各地,在這個過程中也有的後裔改為別的姓氏。
夏朝:夏朝,炎帝后裔伯夷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縣西),建立呂國。另外姜氏後裔還建有申、許、齊等諸侯國。申國原居今陝西、山西間;許國在今河南昌東;齊國建都於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臨淄北。根據《史記·周本紀》的記載,週族部落系古戎人的一支,為姜姓,也稱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肅省敦煌西),逐漸東遷,公元前638年遷至晉南,屬於晉國。
漢代: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的姜氏在西漢以前已發展成為關東大族,至西漢作為關東大族遷至關中,此後居天水(今屬甘肅)。東漢還有姜詩,廣漢(今四川謝洪縣南)人,發展為較為著名的一支。這說明漢代已有居住於今江蘇、四川的。唐代出現了九真(今越南清化省)姜氏。唐宋:唐宋時期還有分佈於今河北、河南、江西、浙江、安徽、山東及廣東的。
明清:明清時期 ​​今山西、陝西、貴州、湖南、福建、湖北等省也有姜姓的聚居點。

---------------------------


姜姓始祖炎帝
公益新聞通訊社姓氏源流專題報導

返回姓源
姜姓始祖炎帝神農氏 公益社記者詹招琳報導
姜姓源流記載如下:
姜姓注音:(ㄐㄧㄤ)漢語拼音:.JIANG「简:姜」(◎天水郡)。百家姓排名第32位、台灣排名第80位、大陸排名第60位。姓氏起源:炎帝第一代。
姜姓始祖:炎帝神農氏第一代,父少典氏,母有蟜氏女安登之長子。
分類:以姓為氏。說文解字及元和姓纂:神農(炎帝)生於姜水(今山西岐山縣),故以為姓。姜太公(姜尚),封于齊國,後為田和所滅,子孫分散,遂為「姜」氏。
姜氏起源有二:炎帝生於姜水,因生為姓,其後太公封於齊,子孫以國為氏或以姓為氏;又桓廷昌上元中准制改姜氏。
據氏族志略,姜姓衍生姓氏如下:
一、姜伯夷在虞、夏之際,為四岳始祖,因輔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呂(今河南南陽縣),建立呂國,複賜以祖姓姜。其子孫世襲齊國國君,歷二十九代。後來齊國在戰國時被田和所滅,齊國變為田氏政權,其子孫後代分居各地,多以姜為姓。
二、齊氏:姜姓,四岳之苗裔也,與申、呂、許皆姜姓。四岳佐禹有功,或封於申,或封子呂,故太公謂之呂望。文王得子渭濱,以為太師,股肱周室,相武王克商,封子營邱,即今臨淄縣是也。或云,營邱故城在濰州昌樂,其地本顓帝之墟。晏子曰:昔爽鳩氏始居於此,季薊因之,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後太公因之。又管仲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汝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俗公九年,魯隱公之元年也。簡公四年,獲麟之歲也。凡二十九世,為強臣田氏所篡。子孫以國為氏。又衛大夫齊子,以字為氏。戰國時有齊明,周人也。漢有光祿大夫齊晉。功臣表,平恭侯齊受,傳封四代。晉有齊恭,注漢書。前涼將軍齊肅。後涼僕射齊難。
三、許氏:姜姓,與齊同祖,炎帝之後,堯四岳伯夷之子也。周武王封其苗裔文叔於許,以為太嶽後,今許州是也。靈公遷於葉,悼公遷於城父,又遷於白羽,許男斯遷於容城。自文叔至莊公十一世,始見春秋。元公子結元年,獲麟之歲也。至戰國時,為楚所滅。昭十九年,許悼公瘧,飲太子止之藥卒,太子奔晉。定六年,鄭遊速帥師滅許,以許男斯歸。哀元年,楚子、許男圍蔡。杜預注曰:此蓋楚之封也。哀十三年,許男成卒。秋,葬許元公。晉有許偃,楚有許伯,鄭有許瑕,皆以失國不能庇其本枝,故適他國。
四、紀氏:炎帝之後,侯爵,姜姓。莊四年,齊滅之。杜預云:東莞劇縣。按紀訛為劇。在青邱臨胊縣東,壽光縣西,故魯連曰:胊劇之人辨。漢有紀信,弟成生通,封襄平侯。宋朝登科有紀瑛、紀元規。
五、淳於氏:亦曰州公,姜姓。風俗通曰:春秋時之小國也。桓五年,不復其國,子孫不以國為氏。唐元和初,避憲宗嫌名改為於氏。其地本在密州高密,為杞所並,遷江南。杜預云:南郡華容縣是也。華容,今荊南府監利縣。宋皇祐登科,淳於復,登州人。又淳于興宗,南劍人。
六、申氏:伯爵,姜姓。炎帝四嶽之後,封於申,號申伯,周宣王元舅也。今信陽軍乃唐申州,即其國也。子孫以國為氏。後為楚之邑,申公居之,又為申氏,是以邑為氏也。魯有申豐,鄭有申侯。齊有申蒯。韓有申孫害,著書。漢有申巡。石趙有申鍾,為司徒。宋慶歷登科,申顓,信州人。政和,申好問,鄆州人。
申氏有二,姜姓之後,以國為氏。又楚之申邑,申公居之,以邑為氏。
七、章氏:即鄣國之後也,姜姓。齊大公支孫封於鄣,為紀附庸之國,今密州有古鄣城,為齊所滅。子孫去邑為章氏。齊成王將有章子。秦將有章邯,字少榮,收趙滅韓有功,封雍王。望出豫章。
八、謝氏:姜姓,炎帝之裔。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於謝,今袞(六允)州龔邱縣謝城是也。後失爵,以國為氏焉。魯有謝息。漢有謝弘、謝弼,謝該。
九、封氏:姜姓。炎帝裔孫鉅,為黃帝師,胙土命氏。至夏後氏之世,封父列為諸侯,今開封府封邱有封父亭,即封父所都之地。至周失國,子孫為齊大夫,遂居渤海蒨縣。裔孫岌,後漢侍中、涼州刺史。又有賁氏,改為封氏,虜姓也。望出武陵。宋元符登科有封賡。大觀登科有封祥,懷州人。
十、呂氏:姜姓,侯爵,炎帝之後也。虞、夏之際,受封為諸侯。或言伯夷佐禹有功,封於呂,今蔡州新蔡即其地也。歷夏、商孫墜,至周穆王,呂侯入為司寇。或言宣王時改呂為甫,然。呂甫聲相近,末必改也,故又有甫氏出焉。呂望相武王,呂姜為衛莊公妃,其時呂國猶存故也。呂望封齊之後,本國微弱,為宋所並,故宋有呂封人樂懼,呂封人華豹。又晉有呂氏,出於魏氏,末知其以字以邑與?漢有單父呂公,女為高帝後,封臨泗侯。又後魏有比邱氏,改為呂氏,虜姓也。
呂氏有五,姜姓之後,以國為氏。又晉有呂氏,出於魏氏。又有叱邱氏,副呂氏,叱呂氏,並改為呂。
十一、竹氏:姜姓。孤竹君,成湯封之遼西,至伯夷、叔齊,有讓國之賢,子孫以竹為氏。後漢竹曾為下邳相,又擬陽侯竹晏,並東免人。宋朝有竹滋,登進士第,開州人也。
十二、齊有欒氏,姜姓,齊惠公之後。惠公子堅,字子欒,是以字為氏者。漢有欒布,又有尚書欒巴。望出西河,魏郡。宋朝登科有欒副。
欒氏有二,晉欒賓之後,姬姓也,以邑為氏。齊子欒之後,姜姓也,以字為氏。
十三、隰氏:姜姓。齊莊公子廖,事桓公,封於隰.陰為大夫,故以為氏。杜預云:濟南有隰陰縣。
十四、崔氏:姜姓。出齊丁公嫡子季子讓國於叔乙,食采於崔,遂為崔氏。杜預云:濟南東朝陽縣西北有崔氏城是也。季子生穆伯,穆伯生沃,沃生野,世孫夭。僖二十八年,晉侯、宋公、齊國歸父、崔夭次於城濮。夭生杼。宣十九年,齊惠公卒。崔杼有寵於惠公,高、國畏其逼也,公卒而逐之,書曰:崔氏出奔衛,非其罪也。成十七年,齊侯使崔杼為大夫。襄二十五年,崔杼弒莊公。崔杼生成及疆,後妻生明,嫡庶爭立。二十七年,慶封使盧蒲嫳殺成及疆,杼及其妻縊,崔明奔魯,生良。十五世孫意如,為秦大夫,封東萊侯,二子伯基、仲牟。伯基居清河東武城,仲牟居博陵安平,並為著姓。
秦有
十六、棠氏:姜姓。齊桓公之後,邑於棠,曰棠公,其後為棠氏。又楚亦有棠邑,大夫伍尚之所封,號曰棠君,其後亦為棠氏。
十七、檀氏:姓纂云:姜姓。齊公族有食瑕邱檀城,因以為氏。然瑕邱魯地也,或齊之公族奔於魯者,受邑乎檀也。禮記:魯有檀弓,是其裔也。又周卿士檀伯達。六國時齊有檀子。望出清河、平盧。高平。
十八、大陸氏:姜姓。齊太公之後食邑陸鄉,因號大陸氏。齊簡公時有大陸子方。
十九、邱氏:姜姓。大公封於齊而都營邱,其支庶居於營邱者,遂以邱為氏。其地在今齊州臨淄。或云濰州昌樂有營邱故城。左傳:有邾大夫邱弱。邱氏世居扶風。又有邱林氏、邱敦氏,並改為邱氏,虜姓也。
二十、申屠氏:姜姓。周幽王申後,兄申侯之後,支子居安定屠原,因以為氏。一諡,申徒,夏賢人,後音轉改為申屠氏。又有作勝屠者。或云,申屠,楚官號。
二十一、東郭氏:姜姓,齊公族,桓公之後也,齊大夫東郭書,見左傳。又大陸子方號東郭賈,齊人。莊子有東郭子。魏文侯時有東郭子方,東郭惠,見諡苑。
二十二、淤陵氏:姜姓。風俗通:陳仲子,齊世家,辭爵,灌園於於陵,子孫氏焉。
二十三、姜氏:姓也。炎帝生於姜水,因生以為姓。其後太公封於齊,世與周、魯為婚姻。歷二十九世,為田氏所滅,子孫分散,或以國為氏,或以姓為氏。又桓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為姜氏。
二十四、齊有國氏,姜姓,其先共伯,齊之公族也。高氏、國氏、世為齊上卿,蓋天子所以命相齊者,故曰:有天子之二守國、高在。宋朝登科,國鼎臣,海州人。國經,衡州人。又有國宗。望出下邳、樂安。
國氏有二,鄭子國之後,以字為氏,姬姓也。齊有國氏,姜姓也。
二十五、慶氏:姜姓,齊桓公之子公子無虧之後也。無虧生慶克,亦謂之慶父,名字通用,是亦以字為氏者。望出廣陵。
作者註: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之子稱公孫,公孫之子以王父字為氏。今無虧之子慶父,其後為慶氏。此又以父字為氏,而不以王父字為氏也,不可一概言。
二十六、賀氏:即慶氏也,姜姓,齊桓公之支庶也。自齊慶父之後,皆以慶為氏。至後漢汝陰令慶儀,即慶普之裔也。儀之孫酺,酺子侍中質,避安帝父諱,改為賀氏。又後魏賀蘭氏、賀賴氏,並改為賀氏,虜姓也。望出廣平。宋賀恂,青州人,慶歷登科。賀理,蔡州人,熙寧登科。賀旂,元祐;賀衛,政和;賀紱,並齊人也。賀密、賀天覺,並密州人,宣和登科。
二十七、尚氏:姜姓,齊大公之後也。大公號太師尚父,支孫因氏焉。後漢高士尚長,字子平。望出汲郡、清河、上黨。
二十八、子旗氏:姜姓。齊惠公曾孫欒施,字子旗之後也,本欒氏。
二十九、子乾氏:姜姓。世本:齊公子都,字子乾之後也。
三十、子工氏:姜姓。世本:齊頃公之子,公子子工之後也。
三十一、子泉氏:姜姓。世本:齊項公之子,公子湫字子泉之後也。又子泉捷,齊大夫,見新序。
三十二、子襄氏:姜姓。齊惠公之子,公子子襄之後也。
三十三、子雅氏:姜姓。齊惠公之孫,公孫竈字子雅之後也。
三十四、子尾氏:姜姓,齊惠公之孫,公孫蠆字子尾之後也,亦為高氏。
三十五、三苗氏:姜姓。炎帝之後為侯國,因氏焉。
三十六、高氏:姜姓。齊太公六代孫文公之子,公子高之孫傒,以王父名為氏。裔孫洪,後漢渤海太守,因居之。又有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之後,亦為高氏。鄭有高克、高渠彌,不得氏。又高麗羽真氏改為高氏。又是婁氏改為高氏。又高獲,自高麗歸魏,周賜姓獨孤氏。
三十七、柴氏:姜姓,齊文公子高之後。高孫傒,以王父名為氏,十代孫高柴,仲尼弟子。孫舉,又以王父名為柴氏。漢有棘蒲侯柴武。裔孫守禮,五代周太祖無後,以守禮子榮為嗣,是為世宗。
三十八、臼季氏:姜姓,齊公子臼季之後。魯有臼季宣孟。
三十九、激氏:齊太史激之後。漢書淮南王傳:有激章。
四十、刁氏:音凋。風俗通:齊大夫童刁之後。戰國時有刁勃。漢有刁閒,齊人,以富聞,子孫居渤海。後漢有侍中刁榮。宋有刁湛、刁約、刁獻可,登科。
四十一、劦(刁刁刁)氏:音黎。蜀有刁逵,避難改焉。又百濟八姓,其三曰劦氏。
四十二、連氏:左傳:齊大夫連稱之後。又是連氏改為連。望出上黨。
四十三、法氏:姜姓,田氏之裔也。齊襄王名法章,支孫以名為氏。
四十四、光氏:狀云:光之後,秦末子孫避地,以光為氏。宋有光垂裕,登進士第。又有光利賓,絳州人。
四十五、駱氏:姜姓。齊大公之後有公子駱,子孫以名為氏。吳有駱統,東陽人,後居會稽,曾孫勍。又他駱伏氏改為駱氏。望出河南、會稽。宋駱偃、駱輿京,登進士第。宣和,駱武仲,京兆人。
四十六、望氏:姜姓,風俗通:齊大公望之後。姓苑云:今魏興人。景祐登科有望言儼。
四十七、將具氏:姜姓,英賢傳:齊大公子將具之後,見國語。
四十八、將鉅氏:即將具氏之訛也。漢書藝文志:六國時將具子彰,著書五篇。漢章帝時中謁者將具彌。
四十九、丁氏:姜姓。齊大公生丁公伋,支孫以丁為氏。漢有丁固。功臣表:陽都侯丁復,宣曲侯丁義,並傳封四代。樂成侯丁禮,傳封七代。
作者註:諡法雖始有周,周自文王以後,世世稱諡,是時諸侯猶末能遍及。晉、魯大國也,魯再世伯禽稱魯公,晉再世燮父稱晉侯,曹、蔡皆四世末稱諡。齊再世伋稱丁公,三世得稱乙公,四世慈母稱癸公,五世哀公孫辰而後稱諡,則知所謂丁公者,長第之次也。
五十、癸氏:姜姓,齊癸公之後,見姓苑。
五十一、左氏:姜姓。齊公族有左、右公子,因以為氏。楚有左史倚相。左史老者,以為左史官,故亦為左氏。望出濟陽。
五十二、章仇氏:姜姓。本章氏,齊公族。漢有章弇,因避仇遂加仇字。唐長安元年,右史知貢舉張諡下進士章仇嘉勉。又隋賜姓盧氏。
五十三、有太子少傅桓榮,又司徒桓虞,又桓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姜氏。又烏九氏改桓氏,虜姓也。
五十四、懿氏:姜姓。風俗通:本齊懿公之後。姚秦有吏部郎懿橫。
五十五、厲氏:或作酈。姜姓。風俗通:齊厲公之後。漢有魏郡大守義陽侯厲溫,見功臣表。吳志:孫皓以孫秀奔魏,改姓厲氏。唐有厲歸真,善畫。又光啟登科有厲自南。今東陽多厲氏,望出范陽。宋登科有厲申,開封人。又有加邑者,酈靜,嘉祐登科,湖州人。
五十六、孝氏:姜姓,齊孝公支孫之後也。
五十七、齊季氏:姜姓。齊襄公子季奔楚,因氏焉。世本:魯有大夫齊季窺。
五十八、戎子氏:戎子駒支之後。此允姓之戎也,而姓纂稱姜姓。
五十九、丁若氏:姜姓。風俗通:齊丁公子懿伯,食采於若,因氏焉。晉遂興令丁若堅,高密人。
六十、略氏:姜姓。吳志:有略統。望出武陵。
六十一、蒲盧氏:姜姓。齊人蒲盧胥,善弋射。
六十二、盧蒲氏:姜姓。齊桓公之後。左傳:齊有盧蒲就魁、盧蒲癸、盧蒲嫳。
六十三、玆毋氏:毋音無,下同。左傳:齊大夫玆毋還。漢有侍御史玆毋常。
六十四、桓庭昌,唐上元准制改為姜。
據王圻續文獻通考氏族典第十一卷,綜合炎帝神農氏姜姓派下所衍生姓氏便覽:
少典氏第二代、炎帝神農氏第一代炎帝神農氏所衍生姓氏如下:姓姜,姜之支國有十三:怡、伊、紀(紀侯失國,其弟奉鄭人入齊後有、邢氏、裂氏、(山雋)氏。)淳(淳之後,淳于氏、于氏。)甘、州、舟、駘、戲、向、薄、列、賴(列、賴滅于楚後有隨氏。)竹氏、竺氏。孤竹氏、孤氏、墨氏、墨台氏、默怡氏、台氏。伊尹後:伊秩氏、耆氏、伊氏、伊耆氏、伊祈氏、尹氏、阿氏、衡氏、衝伯氏。姜之派:烈氏、烈山氏、列山氏。厲氏、厲山氏、巫氏、神氏。農氏、靈氏、節氏、藥氏、山氏、鄒屠氏等共四十九個姓氏。
一、姜公榆罔派下部分
少典氏第十一代、炎帝神農氏第十代榆罔:潞氏、路中氏、露氏、甲氏、榆氏、留吁氏。潞之支派,隗氏、狄氏、落氏、落皋氏、戎氏、戎子氏、袁紇氏、斛律氏、解批氏、烏護氏、紇骨氏、壹利吐氏、異其斤氏、回紇九姓。回紇氏、僕固氏、渾氏、拔曳固氏(拔野古氏)、同羅氏、思結氏、栔苾氏、阿思布氏、骨崙氏。高車十二族:乞伏利氏、吒盧氏、乙旃氏、大連氏、窟賀伏氏、達盧干氏、阿崙氏、莫允氏、俟分氏、副伏羅氏、乞表氏、布收沛氏。俟斤氏、俟汾氏、淪汾氏、嗣汾氏、俟畿氏。宇文氏、宇氏、普氏、俟豆氏、庫莫奚氏、費也頭氏(唐表也作乜。)阿會氏、莫賀弗氏、李氏等五十五個姓氏。
二、姜公鉅派下部份
少典氏第十二代、炎帝神農氏第十一代鉅:封氏、鉅氏、巨氏、封父氏、富父氏等五個姓氏。
三、姜伯陵部份
少典氏第十二代、炎帝神農氏第十一代伯陵:逢氏、(逢虫虫)氏、殳氏、延氏、氐氏、齊氏等六個姓氏。
四、姜祝庸部份
少典氏第十四代、炎帝神農氏第十三代姜勾龍:夸氏、勾氏、勾龍氏。呂、申、許、由余氏、余氏。羌戎氏、楊氏、蒲氏、符氏等十二個姓氏。
少典氏第十七代、炎帝神農氏第十六代姜太岳:宇氏、申氏、申叔氏、申鮮氏、謝氏、射氏。宇文氏、大野氏等八個姓氏。
少典氏第三十代、炎帝神農氏第二十九代許之文叔:許氏、邾(朱改先)氏、叔氏、函氏、禮氏、榮城氏、錫我氏、賈氏、止氏、焦氏、譙氏、岳氏、文氏、苴氏、苴人氏等十五個姓氏。
少典氏第三十八代、炎帝神農氏第三十七代呂侯:呂氏、旅氏、呂祖氏、甫氏、共氏、龔氏、藥羅氏等七個姓氏。
少典氏第三十八代、炎帝神農氏第三十七代姜太公:字子牙,武王封之營陵曰齊,十五世小白,伯于諸侯又數世,而田和移其祚,蓋立國七百餘年後有:丁氏、牙氏、丘氏、尚氏、左氏、洴氏、國氏、晏氏、賓氏、平氏、紀氏、癸氏、柴氏、苑氏、慶氏、掌氏、賀氏、厲氏、獻氏、易氏、豎氏、年氏、氏氏、是氏(漢末北海氏儀改姓是。)欒氏、襄氏、牽氏、捷氏、青氏、營氏、柯氏、析氏、其氏、裔氏、壬氏、角氏、望氏、紹氏、荼氏、駱氏、弦氏、旗氏、明氏、靈氏、孝氏、彥氏、閭氏、門氏、桓氏、亘(一旦)氏。威氏、齊氏、蓋氏、鐸氏、暢氏。其複姓者有,子旗氏、子雅氏、子尾氏、子襄氏、子囊氏、子郯氏、子工氏、子牽氏、子淵氏、子泉氏、子黔氏、子公氏、公齊氏、公旗氏、公皙氏、公羊氏、公牛氏、公牽氏、公翰氏、母卻(谷改矢)氏、祭公氏、仲長氏、諸兒氏、士疆氏、樂利氏、齊季氏、申鮮氏、將其氏、雍門氏、東門氏、東宮氏、西官氏、南史氏、邴意氏、獨孤氏。宇文氏。東郭氏、西郭氏、南郭氏、北郭氏、左子氏、右子氏。其以采者有,丙氏、邴氏、艾氏、隰氏、高氏、劇氏、棠氏、高堂氏、檀氏、灌檀氏、禚氏、甗氏、崔氏、移氏、若氏、丁若氏、陸氏、大陸氏、并氏、百里氏、西乞氏、白乙氏、佘氏、佘丘氏、蛇丘氏、閭丘氏、鉏丘氏、籍丘氏、咸丘氏、梁丘氏、廩丘氏、蒲盧氏、盧蒲氏。汲(伋)氏。盧氏、徯氏、柴氏。章氏、彰氏、鄣氏、章仇氏。申章氏、赤章氏、赤張氏。三閭氏、葵氏等一四三個姓氏(一說,炎帝神農氏派下所衍生姓氏共有二00個)。
郡望:據中華姜姓家譜網站,姜姓郡望有天水郡、廣漢郡、河南郡。姜姓堂號有56個。
總堂號:天水
分堂號:
歷代遷徙分佈:主要聚居地有天水,廣戚,廣漢,九真,陸豐等。
據姜氏族譜記載,漢代,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的姜氏在西漢以前已發展成為關東大族,西漢初,姜氏從關東遷徙至關中,此後世居天水(今屬甘肅),故族人便以天水為郡號。到了漢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蘇、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發展繁衍中心。唐、宋時期,姜氏還分佈於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東等地方及廣東瓊山。到了明、清時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陝西、湖南、貴州、湖北等地。明朝洪武年間,有一位姜世良遷至福建漳州龍溪縣紅豆村,並在此發跡。其後代子孫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廣東陸豐鹽墩鄉,繼續繁榮發展。後來姜世良十一代世孫于清乾隆年間由內地移居臺灣。此後,閩、粵姜氏陸續有人遷至臺灣,有的又遠播海外。
歷代名人簡介:
姜嫄(姜原),史記卷四周本紀:有邰氏之女,「帝嚳」妃,周始祖後稷之母。于野外踐踏巨人足跡而生稷。
周時的姜子牙,呂尚創建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國,史書載:呂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孫從封姓。呂尚,既為神農氏的後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于呂,故從封姓改叫呂尚。其子孫世襲齊國國君,歷二十九代。後來齊國在戰國時被田和所滅,齊國變為田氏政權,其子孫後代分居各地,多以姜為姓。
東漢的隱士姜肱,史書稱其家世名族,他不僅學問高,而且與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聞,兄弟相互友愛,常同被而眠,後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愛。
東漢還有姜詩,與其妻以事母至孝聞名,其後發展成為姜氏較為繁盛的一支。
三國時蜀漢的姜維(202~264),字伯約,天水人,本為魏將,後歸蜀,得到諸葛亮的信任。曾繼諸葛亮之後繼領其軍,後任大將軍,是位有名的大臣。
唐高宗時宰相姜恪;
南宋有著名詞人、音樂家姜夔,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工詩,精通音樂,滿腹經論,可惜由於當時秦檜當政,因姜夔唾棄他的為人,後隱居。
南宋還有名將姜才。
明代有書畫家姜立綱。清代有文學家姜宸英,曾參與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廠衛之害,善工書法,能詩文,被譽為江南三布衣之一。
歷代族譜目錄:
姜姓系譜
一、中華姓氏三皇系譜簡表
───────────────
中華民族的開端       ┌三皇┌柏皇┌中央┌大庭┌粟陸┌驪連
│二伏│氏.┴氏.┴氏.┴氏.┴氏 →下續
盤古┌天皇┌地皇┌人皇┌三皇├羲氏┤【三皇二伏羲氏,自公元前四四七七年
氏.┴氏.┴氏.┴氏.┤一燧│●姓│即位至無懷氏公前三二一八年等十八氏
←人類初始,開天闢地 └人氏┤風 └共一二六0年,朝代下續炎帝神農氏】
├郝骨氏
└女媧,創設婚姻娶嫁制度,人類優生學始祖。
───────────────
伏羲氏,其裔咸鳥─承釐─厚炤─顧相─巴人,衍傳五胡十六國之成漢。
───────────────
驪連┌渾沌┌赫胥┌尊盧┌昊英┌有巢┌朱襄┌葛天┌陰康┌無懷氏
氏.┴氏.┴氏.┴氏.┴氏.┴氏.┴氏.┴氏.┴氏.┼祝融┌少典 下續
綜核史料,無懷氏與祝融氏應屬同輩。       └氏 ┴氏 →炎帝
───────────────
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第八代第九代第十代十一少典氏
天  地  玄  黃  宇  宙  洪  荒  日  月  盈 昃輩序
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第八代第九代第十代炎帝
炎帝神農氏                         朝代
───────────────
中華┌三皇┌臨魁┬帝承┬帝明┬帝宜┬帝來┬帝裹┬節莖┬姜克┬榆罔(下略
民族│三:│公元│公元│公元│公元│公元│(帝│(路│(氏│名參盧
姓氏├炎帝│前三│前二│前二│前二│前二│居)│史:│族典│公元
炎黃│神農│0七│九九│九三│八八│八四│公元│炎居│:炎│前
總始│氏 ┤七年│七年│七年│八年│三年│前二│生節│帝器│七五
祖少│●姜│至前│至前│至前│至公│至公│七九│莖。│數傳│二至
典氏┤公元│二九│二九│二八│元前│元前│五年│節莖│而有│前二
妣有│前三│九八│三八│八九│二八│二七│至公│生戲│參盧│六九
蟜氏│二一│在位│在位│在位│四四│九六│元前│。戲│,是│八位
女安│七年│八0└六0│四九│在位│在位│二七│生器│為榆│五五
登,│至公├姜董權  │相傳│四五│四八│五三└。)│罔。│朝代
生長│元前├姜會魁  │越南└年。└年。│在位   │待考│下續
子石│三0├姜鬥臨  │開國      │四三   │。)│黃帝
年(│七八├姜邛   │之君      └年。   │  └軒轅氏
炎帝│在位├姜柱   └為帝明之子         └姜戲┬姜器→
)、│一四├姜起─慶甲─帝監─縉雲┬蚩尤,傳說兄弟八十一人└(小帝)
次子│0年└女娃(女)      │(一云:炎帝子邛之支庶
勗其│妣葊水氏聽詙,又曰奔水氏。 └耆田後裔為蚩尤。)
(黃├勗其┬巨駓┬芒昧┬夷栗┬柏堅┬節 ┬赫胡┬封胥┬依盧┬啟昆→下續
帝直│妣扶│妣蜀│妣逿│妣女│妣赤│妣钜│妣摩│妣女│妣九│妣有 黃帝
系)└胥氏└山氏└伊氏└儀氏└水氏└閭氏└利氏└娥氏└方氏└蟜氏
───────────────
三皇三炎帝神農氏:姓姜,名石年。漢族。黃帝紀年甲申前520年、民國前5128年、公元前3217年,其間依序為炎帝神農氏、臨魁、帝承、帝明、帝宜、帝來、帝裹、節莖、姜克、榆罔等十一代九帝520年。
姜姓源流及衍生姓氏摘要如下:
炎帝神農氏系譜歷代史料有數種不同的記載如下:
一、山海經第十八海內經:
炎帝─炎居─節並─戲器─祝融─共工┬術器┌噎鳴─歲十有二
└后土┴信 ─夸父(大荒北經。)
二、皇甫謐帝王世紀:
神農─帝承─帝臨─帝明─帝直─帝來─帝哀─帝榆罔。等八代。
尚有宋羅泌路史、通鑒外紀、路史等,自炎帝至榆罔之譜系,各有同異記載。
炎帝神農氏譜系同異表
李文章
炎帝─臨魁─帝承─帝明─帝直─帝鰲─帝哀─榆罔─雷 ─共工─句龍─信 ─誇父─垂 ─伯夷─先龍─玄氏─王宣─王定─王懷─王恒─王宙─王宇─王高─王許─王宰─王禪─王啟─王蒯─王正─志道─祖榮─杜成─濟公─林 ─承先─榮 ─永和─禹宣─恒車─海復─祖甲─二懋─正二─心成─元 ─仲調─訓元─先二─司會─輝前─公倫─豫仲─姜(齊)太公(炎帝第五十四代。本譜為炎帝第三十七代。)待考。
四、公元一九八四年,泰國東山會稽派派第六十一代謝其昌(梅州樸六公第二十二代。)以珍藏謝世之族譜,輯謝姓遠祖源流如下:
炎帝─帝臨─帝魁─帝承─帝明─帝直─帝釐─帝哀─帝克─器 ─祝融─術囂─勾龍─垂 ─伯益─若木─費昌─房 ─仁昌─天英─珪 ─敏 ─豹 ─謙 ─澄 ─曄 ─宇 ─清 ─寶 ─典 ─明 ─車 ─能 ─宏 ─瑞 ─倚 ─拜 ─世長─恭 ─祥若─範 ─籜 ─安世─忠貞─紹良─庵年─卿 ─渰 ─彥 ─筠生─呂尚─佐 ─汲 ─陵高─嵩 ─謀 ─成 ─胡 ─獻 ─寧 ─宏道→
宏道┬謝申伯┬謝宏
└謝申甫└謝猛
第一代炎帝,第十四代垂,第五十二代呂尚,第六十三代謝申伯(本譜炎帝第四十六代。)申伯生宏、猛。謝猛派下裔孫,炎帝第一00代為謝安等(本譜炎帝第七十七代。)
2004年11月4日
魁傀─臨魁─帝 ─帝明─帝宜─帝來─帝裏─帝莖─榆惘─名 ─祝融─術器─雷 ─四岳─句龍─信 ─夸父─垂工─伯夷─呂侯壤─呂侯發─呂侯─呂侯衍─呂侯遠─呂侯我食─呂侯伯陵─呂侯孫藏─姜太公。
三皇三炎帝神農氏:生於黃帝紀年甲申前五二0年、民國前五一二八年、公元前三二一七年,至姜太公逝於公元前一000年,計有二二一七年,俗一三十年為一代,其間應有七十三代。/2010/01/18/詹招琳/

-----------------------

關於姜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姜姓來源於遠古的炎帝神農氏。關於這種說法,在許多文獻如《元和姓氏》、《說文解字》、《新唐書》中都有記載。《水經註》雲:“岐水,又東迳姜氏城南,為姜水。”身為我國最古老的“三皇”之一的神農氏,出生於陝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水河畔,於是他就於是以姜作為自己的姓,子孫世代相傳。姜姓與姬、媙等20個古姓均起源於公元前兩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會,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與姜同為神農氏後裔的還有以“齊、甫申、呂、紀、許、向”等8氏為姓的。而作為神農氏嫡系的姜氏後裔,國七雄之一。
  出自亙氏改姓。據《通志·氏族略》所載:“亙庭昌唐上元中準制改為姜氏。”

聚集地(遷徙分佈)

  傳說中的炎帝,號烈山氏,亦即神農氏。因生於姜水(今陝西岐山縣),便以姜作姓。姜姓在歷史的演進中分佈於華夏各地,在這個過程中也有的後裔改為別的姓氏。
  商周:四岳是由姜姓的羌族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在和姬姓部落結成聯盟之後,他們與“子姓”商族平行發展。他們所結成的盟軍後來打敗了殷紂王,滅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春秋:春秋時代的齊國,就是倚了姜氏後裔發展成為五霸之一。齊國在齊威王時,又成為戰南),便以姜為姓。姜姓在歷史的演進中分佈於華夏各地,在這個過程中也有的後裔改為別的姓氏。
  夏朝:夏朝,炎帝后裔伯夷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縣西),建立呂國。另外姜氏後裔還建有申、許、齊等諸侯國。申國原居今陝西、山西間;許國在今河南昌東;齊國建都於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臨淄北。根據《史記·周本紀》的記載,週族部落系古戎人的一支,為姜姓,也稱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肅省敦煌西),逐漸東遷,公元前638年遷至晉南,屬於晉國。
  漢代: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的姜氏在西漢以前已發展成為關東大族,至西漢作為關東大族遷至關中,此後居天水(今屬甘肅)。東漢還有姜詩,廣漢(今四川謝洪縣南)人,發展為較為著名的一支。這說明漢代已有居住於今江蘇、四川的。唐代出現了九真(今越南清化省)姜氏。
唐宋:唐宋時期還有分佈於今河北、河南、江西、浙江、安徽、山東及廣東的。
明清:明清時期 ​​今山西、陝西、貴州、湖南、福建、湖北等省也有姜姓的聚居點。

姜姓,作為一個淵源久遠的姓氏,在台灣早有繁衍。目前,名排第六十二位。追本溯源,姜姓是炎帝神農氏之後代。據查第一個到達台灣來的姜姓開基始祖是姜朝鳳。他是姜世良(據史料載,明代有一位姜世良,先遷至福建漳州龍溪縣紅豆村,在此發跡以後,其後代子孫又遷居廣東陸豐縣鹽墩鄉,在廣東繼續繁榮滋長。以後,正是這支姜姓家族的後代最先由大陸遷居台灣。)的第十一代孫,於清朝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航海過峽,遷居台灣。當時,就住在台灣新竹縣紅毛港。以後姜姓繁衍增多,又由新竹縣分遷台北等地。自姜朝鳳入台之後,姜姓人氏來台不斷增多。先是秉秀鑾於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從廣東遷台,居住在新竹縣北埔鄉;就這樣不少福建和廣東的姜姓源源遷台,使台灣的姜姓得到繁衍,成為一個重要的姓氏。


堂號

  稼檣堂:神農教民稼檣,所以叫稼檣堂。
  渭濱堂:姜子牙在渭水待到80多歲,周文王訪

家乘譜牒:

  河北青縣·南左所姜氏家譜上下卷
  天津·姜氏家譜六卷
  江蘇泰州·維陽泰州姜氏重修族譜四卷
  江蘇揚中·姜氏掛譜
  浙江餘媱·姜氏世譜十集
  浙江·奉化姜氏宗譜六卷
  浙江象山·姜氏宗譜八卷一卷末一卷
  浙江蘭溪·東溪姜氏宗譜六卷
  浙江蘭溪·姜氏宗譜十三卷
  浙江蘭溪·姜氏宗譜不分卷
  浙江蘭溪·橫潭姜氏家譜卷
  浙江常山·定陽姜氏宗譜二卷
  安徽桐城·宛桐姜氏宗譜六卷
  安徽桐城·姜氏宗譜六卷
  福建漳州·姜林連支同譜序
  江西南昌·城塘姜氏七修族譜四十四卷首二卷
  山東·昌邑姜氏族譜八卷
  山東金鄉·姜氏家乘二卷
  山東煙台·通伸村姜氏族譜不分卷
  湖南寧鄉·姜氏重修族譜二十七卷
  湖南長沙·姜姓十修族譜三十二卷
  姜氏族譜十五卷首一卷

歷史名人  姜尚:字子牙。東海人。又名呂尚。是商末姜族的首領,周初齊國的始祖。武王伐商時為軍師,立了戰功,被封在齊國。他尊重當地風俗習慣,簡化政治制度,發展農業和漁業生產。使齊國成為西周的重要封國。民間稱為江太公。  姜維:伯約。三國時蜀漢天水人。徵拜西將軍。接替諸葛亮當了大臣。據傳膽如斗大。姜夔:南宋詞人、音樂家。字擾章,號白石道人,饒州人。工詩,詞尤有名,精通 ​​音樂。代表作《揚州慢》。感時傷事,情調較為低沉。詞集《白石道人歌曲》有名。一生未仕。  姜彭:今江蘇揚州人,清初著名書畫家,畫羽毛盛稱天下第一。   姜映芳:貴州天拄人,侗族農民起義首領。  姜肱:漢代高士,為後世樹立了好的榜樣。姜才:壕州(今安徽人)南宋名將,以善戰有名。姜洪:官終山西巡府,廣德人,成化進士。

----------------------------

中國八大原始姓氏

〈旄丘〉這首詩的作者是姜太公的女兒,周武王的正妻,周成王的母親,史稱為「邑姜」-胎教/〈旄丘〉是一首非常優秀的詩篇,她所闡述的道理,對古人及現代人教育孩子都有指導及借鑒的意義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gdiUqX
晉祠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聖母即周武王之妻子邑姜,亦為姜子牙之女兒。為周朝開國之君周武王之王后,周成王、唐叔虞之母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6gzSEZ
太公望/姜太公/聖母即周武王之妻子邑姜,亦為姜子牙之女兒。為周朝開國之君周武王之王后,周成王、唐叔虞之母/”太姜、太任、太姒合稱“三太”,後世以“太太”作已婚女性的尊稱,代表賢德直追三太。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9T95vy
胎教始祖/“太太”一詞的由來,以女德化育千秋百代的周初「三太」:太姜、太任和太姒三位賢妃/周有三母,乃王季之母太姜,昌之母太妊,武王之母太姒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Hjvsg1
武廟/齊丁公呂伋/姜太公之女邑姜,而丁公為太公之子/九府圓法/國寶金匱直萬-王莽時期所鑄錢幣/姜太公的《九府圓法》指的是”掌財產之官,西周掌管錢幣的九個政府部門分別是:太府.王府.內府.外府.泉府.天府.職內.職金.職幣。《周禮.春官.天府》記載:“天府”掌管祖廟之守藏與其禁令/國寶金匱直萬/唐朝開始追封姜尚為武成王,與孔子的文宣王相對為文武二聖 明太祖封關羽為武成王; 因此像在台灣的日月潭的文武廟, 武廟即祀奉關羽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2YVsdl
秦始皇的祖先究竟是誰?是大名鼎鼎的姜子牙/姜子牙當上了太上老君/姜維/姜子牙武聖。739年唐玄宗下詔追封姜子牙為武成王;宋朝時姜子牙所著的《六韜》被列入武經七書,他本人被追封為昭烈武成王。在武廟中,更是以姜子牙為首/姜子牙的坐騎應該就是麋鹿。姜子牙是商周時期人氏,那時麋鹿很繁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5Gy0I7
姜姓起源/姜佳氏/德容言功-婦女具備的四種德行+溫良恭儉/慈安太后生母:姜氏(後改為姜佳氏)/中國最古老八大姓氏+姜、姬、媯、姒、贏、姞、姚、妘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M3KcGY
董鄂氏-美女/董鄂妃/董鄂氏以邑姜為楷模-邑姜之後誰人/孝獻皇后-董鄂妃/御制董鄂后行状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L6zh2h


古3稀有姓氏 其1是皇族被改成怪獸
2019年9月21日 上午11:25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百家姓》中一共收錄504個姓氏,"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這些都是常見姓氏,平時少見的複姓像是慕蓉、皇甫等因為讀起來順口,所以也經常出現在戲劇中,但古代有三大稀有姓氏,聽過的人應該不多。
第一個稀有姓氏,就是"風"姓,這個姓氏的神祕之處,是因為據傳說,風姓後人都是神仙傳人,也有一說風姓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伏羲就是姓風,所以傳說中伏羲後代都是神仙傳人,或許也是從此而來。
第二個神祕稀有姓氏便是"饕餮",牠本是上古妖獸的名字,其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其名可比喻貪婪之徒,怎麼會有人以此為姓,這姓的來歷十分恥辱。梁武帝蕭衍的兒子蕭紀,也是梁元帝的弟弟,他為人聰穎,朝中也有威望,但梁武帝去世後,由梁元帝上位,蕭紀非常不服。
檢視相片
▲古器上的饕餮紋。(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蕭紀認為自己更有資格當皇帝,便發動兵變,梁元帝登基之時,蕭紀同時登基成都,梁元帝自然無法容忍,於是派兵攻打蕭紀,但蕭紀的小氣卻讓他落敗;蕭紀當時為了鼓舞士兵奮戰,做了一個黃金大餅掛在帳前,說要獎賞有功將士,但蕭紀只是說說,沒有把黃金賞賜給任何人,將士們最終喪志打敗仗,蕭紀慘死,梁元帝氣憤難消,便剝奪了"蕭"姓,讓他的後人改姓"饕餮",意指蕭紀貪婪如饕餮,後人也受牽累。
檢視相片
▲殺豬行業古時候認為低俗。(圖/翻攝自梨視頻)
第三個稀有姓氏則是"屠門",現在也有姓屠的,還算是常見,但是"屠"跟"屠門"基本上是沒有關係的。根據《漢書》記載,屠門這個姓氏族人都生活在"杜陵郡"這個地方,但"屠門"也就在史書上出現過這麼一次,後來在無任何關於此姓的記載。有史學家提出觀點,屠門姓氏可能來自殺豬匠的世家,但古時殺豬是低俗行業,若姓屠門想轉業可能也有困難,因此姓屠門的要不就改姓,要不就是這個姓氏早已絕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