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士傳】明朝三奇士/帝王會徵詢方士的建議,順天而行。明朝方士傳中,袁珙、張中、皇甫仲和等人對時局的準確預測,令今人看來歎為觀止/袁珙,被後世譽為明朝第一相士。在他的一生中,曾為數十上百的大臣觀相,準確預測大臣們的死生禍福以及應驗時間,結果精準,百無一謬,令人稱奇/明成祖朱棣的第一功臣——僧人道衍(姚廣孝)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X6Mt9G


出家不遁世 輔助明成祖得天下的怪僧道衍 | 朱棣 | 皇帝身邊的高人 | 大紀元

道衍和劉太保


明成祖虛心納諫 善待功臣(下)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
(接上篇)成祖得天下後,選拔了一批親信大臣「並直文淵閣,預機務」。對待功臣和追隨自己的,他採取與明太祖不同的做法,即善待他們,並且只要是自己選中的就用人不疑。他曾對群臣說:「君臣不能保全者,常始於不相信。苟不相信,即父子將為秦越,況君臣乎!吾於諸功臣,報之厚而待之誠,常見其善,不見其不善,惟其才而任之,保功用人,可以兩得。」如御史曾彈劾西寧侯宋晟專權,不經報告就處理事情,成祖就對御史說:「任人不專能辦成事情嗎?況且一個大將遠在邊關,怎麼能要求他事事都根據朝廷的旨意呢?」為此,成祖還特意下了一道敕令,讓宋晟便宜行事。

對於一起出生入死的將士和輔佐自己的功臣,成祖也是論功封賞。如其藩邸舊屬丘福,在戰爭中都衝在最前面,履立戰功,但卻從不爭功。朱棣即位後,丘福列功臣第一,封淇國公;朱棣手下的另一員猛將朱能,封為成國公,等等。除了封官加爵外,還賞賜銀兩等。

功勞非常大的道衍,成祖授之以僧錄司左善世之職,永樂二年,又授資善大夫、太子少師,成祖和他談話時,不直接叫他的名字,而是稱呼「少師」。不過,道衍最終沒有還俗,而是在永樂五年(1407年)時選擇隱退,永樂十六年圓寂。


道衍(維基百科公共領域)
重用建文舊臣

當時朝廷中還有一些建文帝時的舊臣,他們雖然歸順了成祖,但做事戰戰兢兢,顧慮重重。為了打消他們的顧慮,成祖下令讓解縉等整理建文帝時諸臣的奏章時,只留下有關國計民生的,其餘的全部銷毀,並說:「……我不是討厭那些盡心於建文的人,只是討厭那些誘導建文變壞祖宗規法的人。以前你們是他的大臣,就應該忠於他;今天事我,就應該忠於我,不必曲自隱蔽。」

一些能幹的建文帝舊臣還受到了重用,除了解縉,還有蹇義和夏原吉等人。蹇義因大膽直言,被官升左侍郎,後進尚書。永樂七年(1409)明成祖巡狩北京時,讓他輔皇太子監國。當時,因他諳熟朝廷典章制度,通達禮儀,故國家軍政大事均倚辦於他。因為很得成祖的信任,成祖數度命他兼理其它部事,雖職務眾多,亦能應付自如。夏原吉也是一位為政事盡心盡力,大公無私之人,也受到了重用。

曾有人說黃福乃是建文時舊臣,不宜重用,成祖卻說:「君臣相處,在於以誠相待,不可存疑。帝王能以誠相待則臣者樂於盡力,如果存疑則為臣者力圖免責,誰肯盡心?」

人盡其才

成祖還三令五申地告誡吏部(任免官吏的機構)官員,要把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並指示吏部官員對人才要做到「人盡其才」,即充分發揮每一個人的特有才能。不能大材小用,也不能小材大用。此外,還要重視人的德行。成祖曾說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君子敢直言,不怕丟官丟命,因為他是為國家著想;小人阿諛奉承,只想陞官發財,因為他是為一己私利著想。」

為了把各地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朱棣詔令對全國各州縣的官吏進行考核,以9年期限為滿考核,對那些在滿考核中政績卓著的官吏除嘉獎之外,都留在京城六部中任職

禮遇大臣

成祖還時常禮遇大臣。一次翰林院侍讀學士武周文外放做官前來辭行,成祖賜坐與他交談很長時間,還賜予酒饌和行資。侍讀胡廣說:「陛下對待儒臣,進退之際恩禮都兼備,儒道感到非常光榮。」成祖笑著說:「朕用儒道治天下,怎麼能不禮遇儒者?致遠必重良馬,粒食必重良農,亦各資其用耳。」

此外,北方冬天嚴寒,為了不讓北京行宮內的群臣受凍,永樂七年,成祖巡視北京時,決定早朝完畢,大臣們可以待在右順門內的便殿,有事奏報的官員可以依次入奏,無事者可以自去處理政務。

寬嚴相濟

而對於一些官員的錯誤和罪行,成祖也非常寬宏大量。如對官吏文書中出現的文字錯誤,成祖認為人的精力有限,案牘煩勞,有過錯是難免的,只要不是欺瞞,就可以不追究。再如都督程達犯了罪,成祖讓其隨西平侯沐晟立功自贖。他對侍臣說:「君子的處理之道是對於罪大惡極的絕不寬恕,對於小善也絕不忽視。作為人,誰能無過呢?重視小過而忽視大善,那會使善良的人懈怠。重視小的才能而免除大的罪惡,那會使惡人更加放縱。因此對於惡之難容者,要不考慮其才能;有可使用的,可以忽略其過錯。這樣做的話,善惡都不會偏離。」

成祖還曾經與侍臣談論刑賞,侍臣說:「古人認為賞人以官,不如賞人以財。」成祖卻認為,這兩種作法都沒有盡善。如果君王一心愛民,則二者都要重視。要知道財物來自老百姓的辛勞,一定不肯輕易給予;知道官吏是老百姓所養,一定不肯輕易授予。

在明成祖成功的吏治下,各級官員基本都能各司其職,勤於政事,行政效率也比較高,並且出現了一批治國能臣和廉潔的官吏,而這也是明成祖實現其文治武功,帶來太平盛世的重要原因。@*

----------------------

明朝第一奇僧姚廣孝:對聯進言說服朱棣奪天下
華夏經緯網 2013-11-29 13:29:27
字號:小 大
  姚廣孝墓塔,位於北京房山區常樂寺村,建於明永樂年間,為八角九級密檐式磚塔,高約33米。塔前立有明成祖朱棣“敕建姚廣孝神道碑”一座,碑立於宣德元年(1426),高4米,寬1.1米,厚0.33米。

  須彌座塔基束腰部分雕壽字紋和花卉,四正面雕假門,四側面雕假窗。正面門楣之上嵌方石一塊,其上楷書:“太子少師贈榮國恭靖公姚廣孝之塔”。塔身往上是九層疊澀檐,各角均懸銅鈴,風吹作響,聲音悠揚。姚廣孝墓塔整體結構勻稱,塔身上的花卉圖案別致,且雕刻精細。整個塔身輪廓清秀而挺拔,充分體現出明代塔的建築風格。

  明代的劉伯溫是位“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的奇人,他不僅神機妙算,而且還修建了八臂哪吒城、勘定北新橋是海眼等重大事件。但是,如此神奇並且家喻戶曉的劉伯溫,在明朝卻稱不上是第一奇人。明代第一奇人是姚廣孝。

  奇人:對聯進言說服朱棣奪天下

  姚廣孝生於醫生世家,14歲落髮為僧,法名道衍,卻師事道士席應真,得其陰陽之術。曾經在嵩山寺遊學,有名叫袁珙的面相者對他說:“你是個奇特的僧人!眼眶是三角形,像病虎一般,天性必然嗜好殺戮,是劉秉忠一樣的人!”廣孝聽後反而大喜。

  洪武十五年,高皇后駕崩,明太祖選高僧侍奉各親王,為其誦經薦福。道衍與燕王朱棣相談甚合,並請求被帶走,答應要送給燕王一頂白帽子。“王”字加上個“白”字是皇的隱語,著實讓朱棣又驚又喜。朱棣把姚廣孝帶回北平,讓他擔任慶壽寺(位於現電報大樓南側的西長安街上)主持,而事實上,他出入燕王府,密談軍國大事,成為朱棣的心腹軍師。

  民間有大軍師劉伯溫、二軍師姚廣孝之稱劉伯溫保的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這時候姚廣孝還只是燕王朱棣的謀士。真正讓姚廣孝脫穎而出的是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並沒有把皇位傳給兒子,反而傳給了孫子,燕王朱棣非常鬱悶。一日憂鬱之際看著窗外的寒冬景致突然隨口說了一句“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在一旁的姚廣孝馬上附和了下句“世亂民貧,王不出頭誰做主”!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以對聯進言事例。隨後在姚廣孝的勸說與分析之後,朱棣終於下決心奪取侄子的江山。

  奇事:半僧半俗輔佐燕王登基

  北京城有“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的說法,這個說法應該是紫禁城的設計借鑒了潭柘寺的格局。而操作者正是姚廣孝,說起來是因為姚廣孝曾經在潭柘寺“挂單”。據史書記載,姚廣孝14歲的時候就出家為僧。

  建文帝繼位後,採納齊泰、黃子澄建議削藩。姚廣孝積極動員朱棣起兵反叛,朱棣說:“民意都支援朝廷,我們能怎麼辦呢?”道衍曰:“臣只知天道而已,何必管什麼民意!”於是朱棣漸漸下決心,並私下選派軍官,並招募勇敢異能的人。利用所住宮殿(原元朝皇宮)幽深的優勢,在宮內秘密製造兵器。姚廣孝為防止泄密,特意把兵器廠安置在地下,還養了一群鴨鵝,用鴨鵝的叫聲掩蓋兵器鍛造聲。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燕府護衛百戶倪諒告變,兵部尚書齊泰命令北平都指揮張信逮捕朱棣。然而張信卻把此命告訴朱棣,朱棣於是決定起兵。當時正遇到暴雨臨近,檐瓦墮地,朱棣色變。道衍說道:“這是祥兆!飛龍在天,一定有風雨跟隨。瓦片掉下了,將要改用皇帝那黃色的瓦了。”之後燕兵起義,朱棣以“清君側”為名,號稱為“靖難之師”,史稱“靖難之變”。

  同年十月,朱棣襲擊大寧的時候,李景隆乘間圍燕京北平。道衍則善於堅守,抵抗中央軍的數次攻擊,並於夜間派遣壯士偷襲。後燕軍回援,內外夾擊獲得大勝。李景隆、平安等先後戰敗逃撤。朱棣圍困鐵鉉防守的濟南城長達三月之久仍不克。道衍寫信勸道:“部隊疲勞了,請班師回北平吧。”朱棣於是返回。此後遭盛庸軍截擊,在東昌之戰時燕軍大敗,張玉被殺,再次返京。此時,朱棣打算稍微休整,而道衍則堅持積極備戰,並進一步招募勇士,擊敗盛庸且破房昭的西水寨。此時,道衍對朱棣說:“不要再攻下城池了,而應當迅速進攻京師。京師力量單弱,一舉之下必然能攻下。”朱棣聽從了他的意見,並接連在淝水、靈璧擊敗中央軍,並渡過長江進入京師金陵。朱棣在燕王府時,所接觸的都是武將,而唯獨道衍是定策起兵的。當朱棣在山東、河北轉戰時,其部隊進退、戰機等都由道衍決定。道衍從未臨戰指揮過,但是朱棣攻下南京後,論功道衍為第一。

  歷史按姚廣孝的計劃穩步鋪展,他成功地兌現了當年的諾言——送給朱棣一頂白帽子,由王變成了“皇”,建文帝不知所終。

  即位不久,明成祖朱棣決定遷都北京。如此一來,修建紫禁城皇宮,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姚廣孝參與了定都北京的重大決策,確定紫禁城皇宮的堪輿方位,確定故宮的地理定位、規劃、佈局、功效、興建。

  為了嘉獎姚廣孝的功德,德勝門西被設置了水關,並在此地堆土為島,水從兩旁入積水潭。島上初建有姚廣孝祠,後改為鎮水觀音庵。

  功成名就之後的道衍和尚不但被永樂皇帝賜名“廣孝”,而且把元朝宰相托托的宅院也賞賜給了姚廣孝。可是他就是不還俗,還申請將自己的宅院改造成了京城最大的寺廟之一“崇國寺”。自己只當了個監管僧人事務的六品官和崇國寺住持。這個崇國寺,就是今天的“護國寺”。600多年前姚廣孝就在那裏,白天走出寺廟穿著朝服去陪王伴駕,晚上回來仍然一襲袈裟青燈古佛。

  奇才:編纂《永樂大典》設計永樂大鐘

  永樂十六年(1418年)三月十八日,姚廣孝病逝于慶壽寺,享年八十五歲。這在古代可算得上是老壽星,死後被皇帝葬在了今天房山區的常樂寺村。永樂皇帝還親筆為他題了一座“神道碑”以示紀念,表彰這位永樂朝第一謀士。然而姚廣孝的奇謀卻並不是他留給後世的最大貢獻。

  中國歷史上有兩部最重要的大型彙編書,一部是清朝的《四庫全書》,被稱為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一部是《永樂大典》被稱為中國最大的百科全書。後者的總編纂官就是姚廣孝。姚廣孝的文采不在清代第一才子紀曉嵐之下。北京大鐘寺那口永樂大鐘的設計師和監造人是姚廣孝;在主持“崇國寺”之前,太廟的主祀官也是姚廣孝;朱棣修建北京城大批南方的能工巧匠被徵集到北京,主辦者又是姚廣孝。

  如此看來,這第一奇人的名號似乎真是非姚廣孝莫屬。因為從紫禁城的設計,到《永樂大典》的編纂,再到永樂大鐘的鑄造,假如沒有姚廣孝這位奇才的參與,今天的北京沒準兒還真要遜色幾分。 (楊建國)

來源:北京青年報

--------------------------

道衍-姚廣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獨闇,號獨菴老人、逃虛子。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平江路(明為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中國元末明初政治人物、僧人、詩人,明成祖靖難之役的謀臣之一。

生平
出家為僧
姚廣孝生於醫生世家,十四歲剃髮為僧,法名道衍,卻師事道士席應真,得其陰陽之術。曾經在嵩山寺遊學,有名叫袁珙的面相者說他說:「你是個奇特的僧人!眼眶是三角形,像病虎一般,天性必然嗜好殺戮,是劉秉忠一樣的人!」廣孝聽後反而大喜[1]。

輔助燕王
主條目:靖難之役
洪武年間中期,朱元璋下詔命精通儒學經書的僧侶入考禮部,道衍沒有被授官,朱元璋賜袈裟送還[2]。洪武十五年,高皇后駕崩,明太祖選高僧侍奉各親王,為其誦經薦福。道衍被其朋友宗泐舉薦。道衍在選拔的會場上與燕王朱棣相談甚歡,請求入燕,朱棣同意,於是抵達北平,擔任慶壽寺住持,時常出入王府,行跡非常秘密,經常與朱棣密語[3]。

朱元璋死後,明惠帝剛即位後就開始大範圍的削藩行動,對藩王們下手。周王[4]、湘王、齊王、代王[5]及岷王紛紛得罪、或被罷黜為庶人、或被迫自殺,情勢險峻。道衍於是密勸朱棣起事。朱棣說:「民心都支持朝廷,我們能怎麼辦呢?」道衍曰:「臣只知天道而已,何必講甚麼民心!」於是朱棣漸漸下決心,並私下選派軍官,勾結部隊,並招募勇敢異能的人。道衍並在燕王宮道中訓練部隊,並在地下修建地穴,以厚牆環繞,周圍養雞鴨等動物,以掩蓋地下的修建兵器活動的噪音[6]。建文元年六月,燕府護衛百戶倪諒告變,逮官校於諒、周鐸等伏誅。兵部尚書齊泰命令北平都指揮張信逮捕朱棣,然而張信卻把此命告訴朱棣,朱棣於是決定起兵。當時正遇到暴雨臨近,檐瓦墮地,朱棣色變。道衍說到:「這是祥兆。飛龍在天,一定有風雨跟隨。瓦片掉下了,將要改用皇帝那黃色的瓦了。」之後燕兵起義,以誅殺齊泰、黃子澄為名,號稱其眾為「靖難之師」。而道衍則在北平輔助世子朱高熾進行防守[7]。

同年十月,朱棣襲擊大寧的時候,李景隆乘間圍燕京北平。道衍則善於堅守,抵抗中央軍的數次攻擊,並也夜間派遣壯士偷襲。後燕軍回援,內外夾擊獲得大勝。李景隆、平安等先後戰敗逃撤。朱棣則圍困鐵鉉防守的濟南城長達三月之久仍不克。道衍寫信勸道:「部隊疲勞了,請班師回北平。」朱棣於是返回。此後遭盛庸軍截擊,在東昌之戰時燕軍大敗,張玉被殺,再次返京。此時,朱棣打算進行稍微休整,而道衍則堅持積極備戰,並進一步招募勇士,擊敗盛庸且破房昭的西水寨[8]。此時,道衍對朱棣說:「不要再攻下城池了,而應當迅速進攻京師。京師力量單弱,一舉之下必然能攻下。」朱棣聽從了他的意見,並接連在淝水、靈璧擊敗中央軍,並渡過長江進入京師金陵[9]。朱棣在燕王府時,接觸來往都是軍人,而唯獨道衍是定策起兵的。當朱棣在山東、河北轉戰時,其部隊進退、戰機等都由道衍決定。道衍從未臨戰指揮過,但是朱棣攻下南京後,論功道衍為第一[10]。

輔助明成祖
在朱棣攻南京時,曾勸朱棣:「破城那天,方孝孺一定不肯投降,但請不要殺他,如果殺了他,天下讀書的種子就滅絕了。」[11],但是因為方的不屈,朱棣盛怒之下還是將方滅族。朱棣攻佔南京後,即位稱帝,授道衍為僧錄司左善世。永樂二年四月,拜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後恢復其姚姓,並賜名廣孝,贈祖父如其官。明成祖與其交談時,稱其少師的官名,而不叫名字,表示敬意。朱棣又命其蓄髮還俗,道衍不肯。朱棣又賜房屋與宮女給他,道衍都不接受。道衍則住在佛寺中,穿官服入朝議事,退朝後一樣繼續穿袈裟[12]。之後,出巡賑災蘇、湖等地,在抵達長洲的時候,把自己獲賜的銀兩跟布料都送給宗族與同鄉[13]。。

朱棣即位後,廣孝收鄭和為菩薩戒弟子,法號福吉祥[14]。此外,廣孝還擔任監修、主持重修《明太祖實錄》;並與解縉等人修纂《永樂大典》,書成後得到明成祖的褒美[15]。朱棣在北京、南京往來,以及北伐時,廣孝皆留在南京輔助太子。永樂五年,皇太孫出閣就學,廣孝擔任侍讀說書[16]。

晚年
姚廣孝到晚年後,著《道餘錄》[17],專詆程朱理學,引起當時人們的鄙夷[18]。當其回鄉省親訪友,至長洲拜訪其姐,但姐姐閉而不見;訪其友王賓,賓亦不見,但遙語道:「和尚錯了啊,和尚錯了啊。」又跑去見其姐,姐姐又罵他。廣孝為之惘然,體會到了眾叛親離的滋味[19]。

永樂十六年(1418年)三月,姚廣孝已經有八十四歲高齡,病重不能上朝,仍然在慶壽寺居住。明成祖駕車臨視,相談甚歡,並賜金睡壺。臨死前的姚廣孝請求明成祖,釋放禁錮已久的建文帝主錄僧溥洽,明成祖答應了他。姚廣孝頓首感謝,之後不久去世[20]。

身後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明史/卷145
同月十八日,姚廣孝病逝慶壽寺。朱棣聽聞後,輟朝二日,並以僧禮下葬,百官弔唁者眾多。此後追贈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謚恭靖。賜葬房山縣東北;朱棣親自為其制神道碑記錄其功[21]。

洪熙元年,加贈少師,配享成祖廟庭。嘉靖九年,明世宗表示:「姚廣孝輔佐成祖取得天下,雖有功勞英烈,但是畢竟是個出家人,與功臣們一起配享太廟,對歷代先帝有所不尊。」於是尚書李時偕大學士張璁、桂萼等議請移祀大興隆寺,由太常寺每年於春、秋兩次致祭,後得到明世宗批准[22]。

著作
廣孝本人好學,善於詩文。與王賓、高啟、楊孟載等人為友,並被宋濂、蘇伯衡等人推獎過[23]。著有:

《逃虛集》
《逃虛子詩集》
《逃虛類稿》

------------------------------

中國佛教史上的大和尚如群星燦爛。像鴆摩羅什、唐三藏、達摩、慧能、鑑真等等,都是佛教天國星空中的永遠光芒的恆星。但真正能撬動中國歷史走向,決定一 個王朝興衰的和尚,當數成吉思汗身邊的劉秉忠;當數明初朱棣身邊的姚廣孝。北京城始於這兩位大和尚,定國都於北京城,功推這兩位大和尚。劉秉忠功成名就, 圓滿收官,還俗出檻,終不為和尚,而姚廣孝始終如一,嚴守佛門清規戒律,終老圓寂

   做了一輩子和尚,即便在功德圓滿之後,也是上朝黃鞋,下朝僧衣。現在北京城的中軸線,紫禁城的三大殿,北京城的九門格局,箭樓、甕城的修建,城牆的走 向,建築規範,而總設計師便是道衍和尚,也就是姚廣孝。道衍和尚對中國政治走向的推動遠不止這些。可以說,沒有道衍和尚在朱棣身邊,朱棣能不能起事?起事 能不能成功?皆在霧中皆茫然。在朱棣發動的「靖難戰爭」中,道衍和尚是萬馬軍中唯一著僧衣的和尚,卻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如果沒有道衍和尚,「靖難戰爭」 能不能打贏?歷史的拐點在哪裡?都很難預料。如果「靖難戰爭」失敗,明朝的歷史肯定會重寫,至少不會遷都北京。如果大明王朝的首都在南京,甲申三百年的歷 史就不可能重演,清多爾袞的數萬名八旗兵就不可能在短短五天之內改朝換代。而朱棣作了永樂成祖皇帝以後,支持他力排眾意,遷都北京,建設北京的還是那個道 衍和尚,道衍和尚是哪家寺廟的和尚?有何真傳真諦?有何法何術?

  一條中軸線,南北貫通,龍脈暢達,龍氣順暢。—崔濟哲

  道衍和尚生的平凡,活得曲折。

   他俗姓姚,祖籍河南開封人士,他家有文字記載還在北宋時期。那時,他姚家居宋之京城汴梁,家中不富不貴,依靠行醫為生。到道衍出生時,家已因金滅北宋隨 南遷人群舉家遷臨安三代矣。觀其家境已非汴梁相比,家中因無土地房屋,已近貧寒。但道衍幼小時卻聰穎過人,志向遠大。其父曾有意讓他學醫,兒繼父業,也好 以後養家餬口。但道衍卻志在他處,對學醫不感興趣。然其家況卻年不如一年,貧卻一年甚於一年。歲逢大饑荒,姚家幾乎無以度日,14歲時,當時名叫天禧的道 衍便跑到附近的妙智寺出家為僧。法號「道衍」。回首望,道衍的出家既為飢寒所迫,又為自願落髮為僧。因為姚天禧不知為何自幼便不喜其他,獨愛佛學。一生緣 皆在於此。

   出家的天禧不再為衣食而憂,廣納博學,深鑽苦讀,拜高師請教,加之聰敏多思,博學善記,漸漸長大,漸漸學成,雖在寺廟,去學習了陰陽之術,古今兵法,談 古論今,學富五車。道衍之名愈大,隱隱有「曠世之奇才」之譽。不僅寺院中的和尚,即使是道士、術士、學士都十分尊重他。皆言:道衍非凡。

  大約在洪武六年之秋,道衍和尚正在嵩山少林寺參訪,不期遇見一位當時的奇士,此人姓袁,單名珙,是洪武年間有名的相士,據說閱人無數,看人之未來,如視掌上之紋,觀未來歲月如視昨日風雲。

  袁珙對偶遇的道衍大驚。令他大驚的是道衍和尚的面相和他的氣質。言這位和尚好不怪異!袁珙說怪必有怪處。道衍並不知自己怪,因何怪?更不知怪在何處。聽袁珙的相術:目如三角,形同病虎。雖著僧衣,眉宇間時有殺氣騰溢。雖為僧,必劉秉忠之流

   袁珙所言以劉秉忠比之,劉秉忠是一個奇人怪和尚,曾經左右過中國歷史的進展,對忽必烈建立元朝立下過汗馬功勞。元朝大一統的政治局面,把首都建在北京, 把北京建成哪吒城,現代北京城的最早雛形,功在劉秉忠,沒有劉秉忠,元代的歷史可能會重寫,元代可能不會叫「元」,因為正是劉秉忠向忽必烈建議,改年號為 至元,取《易經》中「至哉坤元」之意。

   劉秉忠怪人也。初為小吏,十八歲為官,但他不是個安分守己的人,不顧親朋好友勸阻,竟然棄官歸隱,上武安山當了一名道士。現在人看起來仍然覺得劉秉忠古 怪。應該說18歲出仕,其父亦在軍中為官,做下去是仕途可謀也。誰能想到「很有發展前途」的青年幹部竟然上山入道。不可謂不怪,超乎常人。後又遇一高僧, 指示他為僧。劉秉忠又毅然決定,剃度出家,脫去道袍著僧衣,當了和尚。又過了幾年,經一位高僧推薦,受到忽必烈的召見。一番晤對,一番表達,劉秉忠對忽必 烈也有漠北王府對。當時忽必烈居於漠北王府,此對應有東漢末年諸葛亮隆中對之此。至此,忽必烈以劉秉忠為知己,為張良,言必聽,計必從劉秉忠不但志大而 且才大。精通周易,熟讀史書,研究兵法,順達理律,三式六壬遁甲之術,無所不會,儒釋道融會貫通。在那個時代,劉秉忠奇才,怪才,可謂天才也!因為在史料 上沒有查出過劉秉忠學過建築學、設計學、規劃學,但當忽必烈決定定都大都時,即把元朝的國都定在北京,就委託他最信得過的和尚劉秉忠建國都新城。因為歷史 上一直傳說北京地下有孽龍水怪,劉秉忠竟然能把元大都設計成一座「哪吒城」,三頭六臂,以求鎮孽龍壓水怪,保北京平安。劉秉忠真太有才了。從空中鳥瞰元大 都建設成哪吒的形象是「三頭六臂兩足蹬風火輪」。

  忽必烈登基稱帝后,即讓劉秉忠還俗,拜其為光祿大夫、太保、參領中書省,位居宰相之位,位極人臣。 

  袁珙大師斷言,道衍和尚必劉秉忠之流。

  袁珙真大師也,道衍苦等十年,十年江湖蓄勢待發,出廟入寺,遊山覽川。道衍曾作「江頭暮歸」一詩抒情:

  鴻雁池頭落日低,倚筇吟望路東西。

  雲山盡處潮聲歇,煙樹陰邊塔影迷。

  江市有塵車過亂,野樵無約燕歸齊。

  水禽飛斷千林靜,不覺隨鐘度遠溪。

  在名僧的力薦之下,一個極其偶然的機會,他終於遇見了「明主」,燕王朱棣。那年道衍和尚已經五十四歲,可謂「大器晚成」

  和劉秉忠大和尚相比,140多年後,明代的這位道衍大和尚也著實了不得!亦堪稱奇才,怪才,天才!

  兩位大和尚得遇兩位雄才大略的明主,最重要的是明主對大和尚都不猜忌,不隔閡,虛心聽取,推心置腹。

  朱棣一生最輝煌燦爛的當屬「造反」,與侄兒建文帝爭奪皇位,打了三年內戰。而這三年「靖難戰爭」中自始至終都有道衍的作用,每臨大事都有道衍的推動。每遇難題都有道衍解題,每場戰役幾乎都有道衍和尚的影子。

   明史專家著名學者熊召政先生曾下斷語:朱棣之所以橫下心來舉兵討伐建文帝,與姚廣孝日夜攛掇不無關係。朱棣「造反」,道衍功不可沒;「司馬昭之心路人皆 知」,朱棣之心姚廣孝知。據說朱棣起初對「造反」之事猶豫不決,畢竟是舉旗公開和皇帝開仗。這時候,道衍便把當初曾為自己相面的大師袁珙找來,為當時為燕 王的朱棣看相。朱棣把自己打扮成燕王府的衛士,列隊歡迎袁珙。誰料袁珙竟然徑直走向燕王,納頭便拜。燕王及周圍的衛士齊聲否認,但袁大師說,無論燕王穿扮 成甚麼樣,但你頭頂上有天子氣,九五之尊,皇帝之命。龍行虎步,目角插天,太平天子相也。並斷言:四十四歲將登大位,且為一位垂諸後世的太平天子。機不可 失,命不可違,天不可抗。

  朱棣心中無底。一次他們二人進燕王書房密談,道衍大和尚落座獻茶後發現書案上有一聯語:「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道衍心中明白,遂提筆聯之:「亂世民貧,王不出頭誰作主?

  《明史》為證:

  「帝在潛邸,所接皆武人,獨道衍定策起兵。及帝轉戰山東河北,在軍三年,或施或否,戰守機事,皆決於衍。道衍未嘗臨戰陣,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為多,論功以為第一。」

   其實,道衍大和尚的功推第一的當屬建都北京城。道衍大和尚即是遷都北京的宣導者,支持者,更是北京城的重建者。道衍大和尚並沒有囿於劉秉忠建的哪吒城, 而是根據他的設計規劃,在原有的基礎上重建。當時北京城有兩條龍,一條龍曰「木龍」,從永定門到鐘鼓樓,全長7.8公里,這條巨龍直臥京城,龍頭是永定 門,龍身是紫禁城,龍尾是鐘鼓樓;一條中軸線,南北貫通,龍脈暢達,龍氣順暢;又設計了一條「水龍」,南海是龍頭,中海、北海、後海、什剎海的前海是龍 身,積水潭是龍尾。從高空俯瞰,景山,那時稱煤山,就好像是位盤腿而坐的大佛,把當時的北京城畫個圈,它就是圓心,把北京城畫個對角線,它正在兩條對角線 的交點上。二龍戲珠就是系的這個圓心。道衍大和尚不凡,獨具匠心,巧奪天工,明清兩朝近600年一直延續到現在,北京城的建築大格局竟依然是道衍大和尚打 下的基礎。直到今天,我們又重新在找北京城的中軸線,那條道衍大和尚當年設計建設的那條龍。大和尚不朽!

  大和尚道衍了不起,還在於他曾為三代皇帝的先生。即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一人為三帝師,且此人為出家之人,中國歷史上不多見。

  道衍大和尚還領朱棣之命,與刑部侍郎劉季箎、文淵閣大學士解縉三人督修《永樂大典》。堪稱千秋事!

   道衍一輩子當和尚,無論窮困之時,無論功名無二之期,誓為佛門弟子。他曾被朱棣封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並恢復其俗姓姚,賜名廣孝。朱棣希望姚廣孝就此 脫掉袈裟,蓄起頭髮還俗,上朝為官,共議政事,同享富貴,賜其豪宅,兩名如花似玉的宮女,但姚廣孝全都嚴拒。姚廣孝不愧是大和尚,豪宅不進,美女不見,二 美女實出無奈,不得不跑進皇宮找皇后告狀,最後又不得不嫁人作罷。道衍大和尚是真和尚,不是花和尚。

  道衍大和尚不得不上朝議事時,著當朝一品大員的朝服,但一退朝立即回到寺廟,卸下官服著僧衣。直到永樂十六年三月二十九日,在慶壽寺中圓寂。享年89歲。

  道衍大和尚確實不花,確實不凡!

  (節選自歷史散文《和尚不花》)

-------------------------------

道衍和尚(1335~1418)即姚廣孝,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號逃虛子。蘇州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通儒、道、佛諸家之學,善詩文.

道衍和尚- 黑衣宰相
作品
作品
姚廣孝(1335~1418),即道衍和尚,與文學家宋濂、高啟等交友,又從靈應宮道士席應真習道家《易經》、方術及兵家之學。遊嵩山寺,相者袁珙說他:“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二十三年(1363)於徑山從愚庵大師潛心於內外典籍之學,成為當時較有名望的高僧。但始終未曾放棄成就大業的抱負,追求功利,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開國功臣劉秉忠,欲成開國建業之功。明初,因其故友宋濂、高啟多為明太祖朱元璋所殺,對洪武朝政治懷有強烈不滿。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選高僧侍諸王,為已故馬皇后誦經薦福。經人舉薦成為燕王朱棣的重要謀士,隨燕王朱棣至北平(今北京)住持大慶壽寺。從此經常出入燕王府,參與奪位密謀,成為朱棣的重要謀士。朱棣“靖難”稱兵前,他曾推薦相士袁珙以占卜等方式,並通過對當時政治、軍事形勢分析,促使燕王朱棣堅定信心;又於王府後苑訓練軍士,打製軍器,作好軍事準備;建文元年(1399)六月起兵前夕,計擒北平布政使張昺、都指揮使謝貴。靖難之役中,他留守北平,建議燕王輕騎挺進,徑取南京,“毋下城邑,疾趨京師,京師單弱,勢必舉”,又勸朱棣勿殺方孝孺:“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十月,輔佐燕王世子率萬人固守北平,擊潰朝廷數十萬北伐之師。此後,仍多贊謀帷幄,終使朱棣奪得皇位。朱棣即位後,初授官僧錄司左善世,收鄭和為菩薩戒弟子,法號福吉祥。

永樂二年(1404)再授為太子少師,復其姓,賜名廣孝。同年八月,姚廣孝回鄉省親訪友,至長洲拜訪其姐,其姐閉而不見,訪其友王賓,賓亦不見,但遙語曰:“和尚誤矣,和尚誤矣。”又跑去見其姐,其姐又罵他。廣孝為之惘然,體會到了眾叛親離的滋味,臨死之前他請皇帝釋放建文時的主錄僧溥洽,明成祖答應了他。

永樂十六年(1418年)三月十八日病逝慶壽寺,“帝震悼,輟視朝二日”,以僧禮葬,百官弔唁者竟達“ 肩摩踵接,添郭溢衢”。追贈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諡恭靖。賜葬房山縣東北。洪熙元年,加贈少師,配享成祖廟庭。晚年,姚廣孝既厭懼官場爭鬥的凶險,又不甘心放棄畢生事業的追求,故雖然受官,卻未改變僧人身份,主要承擔太子、太孫的輔導講讀,及主持《永樂大典》、《明太祖實錄》等書的修纂,又著《道餘錄》專詆程朱,人稱“黑衣宰相”。其博通精深的學識和修養對皇太孫(明宣宗)有較大影響,對《永樂大典》的完成也起了很大作用。
  
主要著作有《逃虛集》十卷,續集及補遺各一卷,《逃虛子詩集》、《逃虛類稿》五卷等。

-------------------------------

-----------------

姚廣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獨闇,號獨庵老人、逃虛子。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學家、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
姚廣孝年輕時在蘇州妙智庵出家為僧,精通 ​​佛、道、儒、兵諸家之學,與高啟、楊基等人結為好友,[1-2] 後被明太祖挑選,隨侍燕王朱棣,主持慶壽寺,成為朱棣的主要謀士。朱棣靖難時,姚廣孝留守北平,建議朱棣輕騎挺進,徑取南京,使得朱棣順利奪取南京,登基稱帝。
成祖繼位後,姚廣孝擔任僧錄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師,被稱為“ 黑衣宰相 ”。永樂十六年(1418年),病逝慶壽寺,追贈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諡號恭靖。
人物關係

 


本 名 姚廣孝 別 稱 道衍 字 號 幼名天僖
字斯道,又字獨闇
號獨庵老人、逃虛子 所處時代 元末明初 民族族群 漢人 出生地 長洲 出生時間 1335年 去世時間 1418年 主要作品 《道餘錄》等 主要成就 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

姚廣孝是長洲人,家族世代行醫。1348年(至正八年),年僅十四歲的姚廣孝剃度出家,法名道衍。後來,姚廣孝拜道士席應真為師,學習陰陽術數。[3]
1375年(洪武八年),朱元璋詔令精通儒書的僧人到禮部應試,姚廣孝以通儒僧人的身份被明太祖召入京師,但卻沒被授為僧官,只獲賜僧衣。[4]
隨侍燕王
1382年(洪武十五年),馬皇后病逝,明太祖挑選高僧
神道碑銘
神道碑銘
隨侍諸王,誦經祈福。當時,道衍得到僧錄司左善世宗泐的舉薦,並與燕王朱棣相談甚歡,便要求隨朱棣前往北平。姚廣孝到北平後,任慶壽寺住持,時常出入燕王府,與朱棣密談。[5]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駕崩,建文帝繼位,並實行削藩之策。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齊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繼獲罪,被廢除藩國。姚廣孝密勸朱棣起兵,朱棣道:“百姓都支持朝廷,怎麼辦?”姚廣孝答道:“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6]
後來,姚廣孝向朱棣推薦相士袁珙、卜者金忠,使朱棣逐漸下定決心。朱棣暗中拉攏軍官,勾結部隊,並招募勇士。而姚廣孝則在燕王府後苑訓練兵馬,還修建厚牆環繞的地穴,打造軍器,用飼養的鵝鴨來掩蓋聲音。[7]
靖難建功
1399年(建文元年)六月,燕王府護衛百戶倪諒告發朱棣謀反,朝廷下令逮捕燕王府官屬。都指揮張信暗中向朱棣報信,朱棣便決定立即起兵,並以誅殺齊泰、黃子澄為名,號稱奉天靖難。姚廣孝則輔佐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8]
同年十月,朱棣襲取大寧(今內蒙古寧城),南軍主帥李景隆趁機圍攻北平。姚廣孝指揮將士守衛城池,擊退南軍的進攻,又在夜間將士兵用繩子吊出城外,與朱棣的援軍內外夾攻,大破南軍。李景隆、平安相繼敗退。[9]
1400年(建文二年),朱棣圍困濟南三個月,難以破城。姚廣孝讓人傳信給朱棣,道:“將士已經疲憊了,還是班師吧。”朱棣於是退回北平。後來,燕軍又在東昌(今山東聊城)戰敗,大將張玉戰死,朱棣再次退軍。[10]
當時,朱棣本打算稍作休整,但在姚廣孝的極力勸諫下,繼續進軍,擊敗盛庸,攻破西水寨。後來,姚廣孝對朱棣道:“不要去攻打城池,應迅速直取京師。京師兵力單薄,一定能攻克。”朱棣採納他的建議,在淝水、靈璧連敗南軍,並渡江進入京師。[11]
輔佐朝政
姚廣孝神道碑
姚廣孝神道碑
1402年(建文四年),朱棣稱帝,是為明成祖。姚廣孝被任命為僧錄司左善世。成祖即帝位後,授道衍為僧錄司左善世。
1404年(永樂二年),姚廣孝拜資善大夫、太子少師,並複姓為姚,賜名廣孝。明成祖每次與姚廣孝交談,都稱他為少師,而不直呼其名。[12]
後來,明成祖命姚廣孝蓄發還俗,被姚廣孝拒絕。明成祖又賜他府邸、宮女,姚廣孝仍不接受,只是居住在寺廟中,上朝時便穿上朝服,退朝後仍換回僧衣。他到蘇湖賑災時,前往長洲,將獲賜的黃金全部分發給宗族鄉人。[13]
此後,明成祖往來於南京、北京之間,並幾次征伐蒙古,姚廣孝都留在南京,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1407年(永樂五年),姚廣孝又奉命教導皇長孫朱瞻基。[14]
病逝
1418年(永樂十六年),姚廣孝病重,不能上朝,居住在慶壽寺中。成祖數次前去探視,賜金唾壺,並問他有什麼要求。姚廣孝說道“:僧人溥洽被關在牢裡已經很久了,希望能赦免他。”溥洽是建文帝的主錄僧。當初,成祖進入南京,有人說建文帝裝成僧人逃走了,溥洽知道這件事,有人則說建文帝藏在溥洽家裡。皇上便以他事為由禁錮溥洽,而命給事中胡濙等到處尋找建文帝的下落,一直都找不到,溥洽被下獄已有十餘年。直到這時,成祖答應了姚廣孝的請求,馬上下令將他放出來。姚廣孝叩首拜謝。
不久,姚廣孝病逝,終年八十四歲。成祖廢朝二日,以僧人的禮制安葬姚廣孝,追贈他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賜諡恭靖,賜葬於房山縣東北,還親自為他撰寫神道碑銘,並授給其養子姚繼尚寶少卿的官職。[15]
1425年(洪熙元年),明仁宗追贈姚廣孝為少師,將他的靈位放在明成祖的宗廟中。1530年(嘉靖九年),明世宗又將姚廣孝的靈位從太廟移到大興隆寺,命太常寺春秋兩次祭祀。[16]
軼事典故編輯
形如病虎
姚廣孝早年曾遊覽嵩山寺,相士袁珙對他道:“你是個奇特的僧人!眼眶是三角形,如同病虎一般,天性必然,嗜好殺戮,是劉秉忠一樣的人!”姚廣孝大喜。[17]
賦詩懷古
洪武年間,明太祖詔令精通儒書的僧人到禮部應試,道衍受賜僧服而歸。途徑丹徒北固山,賦詩緬懷古賢,以抒志向。詩道:“譙櫓年來戰血幹,煙花猶自半凋殘。五州山近朝雲亂,萬歲樓空夜月寒。江水無潮通鐵甕,野田有路到金壇。蕭樑帝業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同行的僧人宗泐聽後,道:“這豈是佛家弟子說的話!”姚廣孝笑而不語。[18-19]
妙解落瓦
成祖起兵之時,突有暴風雨來臨,將王府的簷瓦吹落在地。風吹落瓦在當時被視為不祥之兆,因此成祖不禁變色。姚廣孝道:“這是吉兆啊!自古飛龍在天,必有風雨相從。王府的青瓦墮地,這預示著殿下要用上皇帝的黃瓦了。” [20]
和尚誤矣
姚廣孝晚年著有《道餘錄》,詆毀以往的儒者,知道這本書的人都開始輕視他。姚廣孝到蘇湖賑災時,曾到長洲見姐姐,姐姐卻閉門不見,便又拜訪故友王賓。王賓也不肯相見,只是讓人傳話道:“和尚誤矣,和尚誤矣。”姚廣孝再去見姐姐,卻又遭到責罵,不禁惘然。[21]
人物評價編輯
朱棣:①廣孝器宇恢弘,性懷衝澹。初學佛名道衍,潛心內典,得其閫奧,發揮激昂,廣博敷暢,波瀾老成,大振宗風,旁通儒術,至諸子百家無不貫穿,故其文章閎嚴,詩律高簡,皆超絕塵世。雖名人魁士心服其能,每以不及也。②廣孝德全始終行通神明,功存社稷,澤被後世,若斯人者,使其栖栖於草野不遇其時以輔佐興王之運,則亦安得播聲光於宇宙垂功名於竹帛哉。[22]
李贄:我國家二百餘年以來,休養生息,遂至於今。士安於飽暖,人忘其戰爭,皆我成祖文皇帝與姚少師之力也。[23]
張廷玉:①帝在籓 ​​邸,所接皆武人,獨道衍定策起兵。及帝轉戰山東、河北,在軍三年,或旋或否,戰守機事皆決於道衍。道衍未嘗臨戰陣,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為多,論功以為第一。②惠帝承太祖遺威餘烈,國勢初張,仁聞昭宣,眾心悅附。成祖奮起方隅,冒不韙以爭天下,未嘗有萬全之計也。乃道衍首贊密謀,發機決策。張玉、朱能之輩戮力行間,轉戰無前,隕身不顧。於是收勁旅,摧雄師,四年而成帝業。意者天之所興,群策群力,應時並濟。諸人之得為功臣首也,可不謂厚幸哉![24]
個人作品編輯
姚廣孝曾作為監修官,主持重修《明太祖實錄》,又與解縉等人纂修《永樂大典》。[25]
姚廣孝年少好學,擅長作詩。他與王賓、高啟、楊孟載是好友。宋濂、蘇伯衡也都推舉他。
姚廣孝的著作主要有《逃虛子詩集》十卷,續集及補遺各一卷,《逃虛類稿》五卷、《道餘錄》《淨土簡要錄》《佛法不可滅論》及《諸上善人詠》各一卷。
史籍記載編輯
《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列傳第三十三》[24]
墓葬紀念編輯
姚廣孝塔(局部)
姚廣孝塔(局部)
姚廣孝墓塔位於北京房山區常樂寺村北,建於明代永樂年間,為八角九級密檐式磚塔,高約33米。塔前立有明成祖朱棣“敕建姚廣孝神道碑”一座,碑立於宣德元年(1426年),高4米,寬1.1米,厚0.33米。[26]
須彌座塔基束腰部分雕壽字紋和花卉,四正面雕假門,四側面雕假窗。正面門楣之上嵌方石一塊,其上楷書:“太子少師贈榮國恭靖公姚廣孝之塔”。塔身往上是九層疊澀簷,各角均懸銅鈴,風吹作響,聲音悠揚。墓塔整體結構勻稱,塔身上的花卉圖案別緻,且雕刻精細。整個塔身輪廓清秀而挺拔,充分體現出明代塔的建築風格。[26]
2013年3月,姚廣孝墓塔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


二十皮鞭了宿緣 
epochtimes.com · April 14, 2019

作者:陸文
姚廣孝擔任欽差大臣期間,曹縣丞令左右衙役,將他拿下打了二十皮鞭,姚廣孝大人大度,沒有計較這件事。(Fotolia)
更新: 2019-04-14 8:00 PM    標籤: tags: 因果, 宿緣, 民間故事
姚廣孝(1335~1419年)是明朝的資善大夫(正二品)。他在擔任欽差大臣,抵達蘇州賑災時,蘇、松、嘉、湖、杭五府,剛剛遭受了一場大水災,農作物都被洪水損壞,許多百姓沒有食物可以吃。
姚廣孝見此慘景,非常痛心。他不顧自己已是七十多歲的高齡,天天冒著炎炎夏日,不停地奔走於災區各地。他督促各地官府開倉發米,幫百姓渡過難關;同時,還要同地方官員,核計減免賦稅。
對那些清正廉明,如實報災並認真賑濟的地方官,他都給予大力表彰和堅決支持;而對一些貪官污吏,則給予嚴厲懲處。此間,姚廣孝曾下令將數以萬計的糧食,分賑給了鄉民,而自己卻常常只吃隨身帶著的乾糧。
姚廣孝生於醫生世家,十四歲剃髮為僧,法名道衍。(公有領域)
有一天,姚廣孝微服私訪獨自外出,路過寒山寺實在太累了,就坐在寺外小亭子裡吃起乾糧來。
恰在這時,一位姓曹的縣丞從此經過,見這個老和尚(他是和尚出身,當時穿的是僧衣)看到自己的大轎,不但不回避還若無其事地吃著玉米餅子,頓時大怒,即令左右衙役,將他拿下打了二十皮鞭,投進縣獄。姚廣孝任其擺布,並不分辯。
第二天,吏員們發現欽差大臣姚廣孝一夜未歸,急急忙忙,四處尋找,才在獄中找到了他。那曹縣丞得知後,嚇得屁滾尿流,其他地方官也都渾身顫抖。他們紛紛前來請罪,等候發落。
姚廣孝見此情勢,讓人拿來筆墨,在紙上寫了幾句話,交給了官員們。大家一看原來是一首詩:
敕使南來坐畫船。袈裟猶帶御爐煙。
無端撞上曹縣尹,二十皮鞭了宿緣。
大家這才知道:姚廣孝大人大度,沒有計較這件事。姚廣孝對曹縣丞講:「野僧路邊吃飯礙汝何事?為官之人不可仗勢欺民,行惡多了要遭報應的!」曹縣丞叩頭如搗蒜,一再表示痛改前非;其他人也都頻頻點頭,聲稱要牢記欽差大臣的教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