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詩社資料

台灣詩社資料/清代台灣詩文社/「竹社」是新竹地區歷史最悠久的

全臺詩‧智慧型全臺詩資料庫 - http://goo.gl/P82IAY

全臺詩‧智慧型全臺詩資料庫 - http://goo.gl/pVdDAc

---------------------------------

詩社名稱:

竹社

創始人:

 

創辦時間:

同治二年(1863)

創辦地點:

淡水廳竹塹北郭園(今新竹市)

歷任社長:

曾逢辰1916年為竹社副社長。

社員:

張純甫、曾逢辰、魏清德、蔡汝修、鄭鷹秋、鄭旭仙、陳如璧、黃祇齋、陳俊儒、張鏡、古雲梯、張鏡邨、曾文培、吳壽堂、曾文采、曾秋濤、林鐘英、吳德卿、郭仙舟、鄭養齋、曾文新、鄭炳煌、陳金龍、鄭邦熙、謝大目、許炯軒、林水樹、陳昌鑑、李逸樵、鄭肇基、鄭幼香、鄭伯與、羅炯南、林煌堂、張息六、鄭香圃、鄭時石、林毓川。

詩社活動:

「竹社」是新竹地區歷史最悠久的詩社,從清治時期、日治時期迄今,仍吟唱不斷,其間清治時期為草創期、日治時期為全盛期,今則有劉進、范根燦、蘇子建、鄭煙等人間有詩會,並與臺北「澹社」、桃園「蘆社」,合辦「澹竹蘆三社聯吟」多年,延續擊缽盛事。大正十三年(1924)四月三日,假內公館開會,並邀社外吟侶力推鄭養齋、曾吉甫二氏為首唱詞宗,張息六、鄭十洲二氏為次唱詞宗,首題〈踏青鞋〉,陽韻,次題詩鐘〈老鶴〉鳳頂格。是月二十日,又開擊缽吟會,並歡迎鄭雪汀,題為〈孔燕〉七絕真韻,仍推鄭養齋、曾吉甫二氏為詞宗,吹唱詩鐘〈君子竹〉碎錦格&4。大正十五年(1926)十一月底竹社主催詩社大會,時邀青蓮詩社、篁心吟詩、耕心吟社諸詞友,並三臺諸詞友,於竹城舉辦擊缽聯吟&5

產生作品:

 

詩社簡介:

「竹社」由科舉中人所組成,於鄭用錫過世之後創設,上承「竹城吟社」遺緒,與「梅社」相對,二者稱盛一時。其後二社合組為「竹梅吟社」。

出處:

2.連橫〈騷壇紀事〉,《臺灣詩薈》第四號,1924年5月,頁269。
3.林欽賜《瀛州詩集》,1933年版,頁69~79。
4.黃美娥《清代臺灣竹塹地區傳統文學研究》,輔仁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9年,頁296。
5.許雪姬《臺灣歷史辭典》臺北:行政院文建會,2004年版,頁742、884、1326。
1.連橫〈臺灣詩社記〉,《臺灣詩薈》第二號,1924年3月,頁98。

詩社名稱:

潛園吟社

創始人:

林占梅、林豪、林亦圖

創辦時間:

約在道光二十九年~咸豐五年間(1849~1855)

創辦地點:

淡水廳竹塹潛園(今新竹市)

歷任社長:

 

社員:

林占梅、林豪、林亦圖、鄭如松、許超英、劉星槎、彭廷選黃玉柱、黃偉山、黃翼南、葉松潭、曾驤、林豪林維丞、查元鼎、秋日覲、林汝梅、鄭如蘭等四十餘人。

詩社活動:

同治元年(1862)林占梅餉資臺灣道丁曰健平定戴萬生事件後,詩酒琴歌,遂與林豪、林亦圖共創潛園吟社&2。〈花魂〉、〈花氣〉、〈花顏〉、〈花影〉,此曾為潛園吟社的詩題。當時同詠四十餘人,多是飽學之士,工力悉敵,不易軒輊,引為文壇佳話&3

產生作品:

林占梅編《潛園唱和集》

詩社簡介:

光緒初年林維丞曾重振該社,促使往後竹梅吟社的成立。

出處:

2.賴子清,〈古今台灣詩文社(一)〉,《臺灣文獻》十卷一期,1959年9月版,頁90。
3.王文顏,《臺灣詩社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9年版,頁48。
4.黃美娥,《清代臺灣竹塹地區傳統文學研究》,輔仁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9年,頁293~294。
1.王松,《臺陽詩話》上卷二十三,臺灣文獻叢刊第三十四種,1994年版,頁23。

詩社名稱:

竹梅吟社

創始人:

蔡啟運

創辦時間:

光緒十二年(1886)

創辦地點:

新竹縣(今新竹市)

歷任社長:

 

社員:

林亦圖、陳世昌、楊錦榮、黃如許、辛邦彥、蘇敏、陳叔寶、林鵬霄、李祖訓、林清漪、杜式珪、謝壽昌、施廷俊、吳逢清王炳乾、莊景南、劉廷璧、鄭兆璜陳濬芝蔡啟運、黃昇、周國香、陳寶森、翁林煌、陳朝龍、陳鳴鐸、郭授羲、陳編、鄭鵬雲、曾逢時、鄭家珍、張貞、黃應逵、施天鈞&6

詩社活動:

詩社發展初期,社員不多,後逐漸增加,規模漸大。詩社活動的最盛期是在光緒十二年(1886)至光緒十五年(1889)間,而其後由於社員們或應官遠去,或作客他方,甚有辭別人世者,詩社活動遂歇。正因風流雲散,使得詩社活動不得不暫告終止。光緒二十年(1894)春,陳濬芝蔡啟運原有重張旗鼓之打算,唯因甲午戰起而告罷,至此竹梅吟社社務完全停止。1910年「竹社」創立時,新竹本地的後起詩人再以重振竹梅吟社為號召,詩社遂得獲延續。

產生作品:

蔡啟運之子蔡汝修編有《臺海擊缽吟》。

詩社簡介:

苑里人蔡啟運寓居新竹市時,從中奔走,乃合併竹、梅二社為「竹梅吟社」。

出處:

2.王文顏,《臺灣詩社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9年版,頁49。
3.黃美娥《清代臺灣竹塹地區傳統文學研究》,輔仁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9年,頁298~299。
4.詹雅能〈清代臺灣「竹梅吟社」初探〉一文,發表於第一次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國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5~205。
1.賴子清,〈古今台灣詩文社(一)〉,《臺灣文獻》十卷一期,1959年9月版,頁86。

---------------- 

一、 清代臺灣詩社概況:
1. 清朝政府規定,正異途功名尚居初級的文士(如生員、監生、無功名之童生),若私自「三人成黨」,甚或臧否時政與人物,皆在禁止之列,即使詩文作品,也不可妄自刊刻。
2. 咸同以後,詩會雅集漸增,出現以名園為中心的聚會:太古巢(陳維英)、北郭園(鄭用錫、鄭如蘭)、潛園(林占梅)等。其後有吟社成立,如「竹梅吟社」、嘉義「後東詩社」、臺南「浪吟詩社」等。
3. 1890前後,因政治、經濟開發及科舉成就、全台方志的纂修,渡海來台官紳與幕客大增,唐景崧來台,「斐亭」文酒之會、「澄懷園唱和集」的編輯刊行、參與「牡丹詩社」,成為台灣詩風的領航者。
4. 結社聯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詩鐘的傳播引起的,是一種具有競技性質的集體活動,促成臺灣詩人結社聯吟的風氣,文學活動頻繁,文人彼此切磋詩藝,佳篇迭出,但也造成雕詞琢句的游戲之風。詩鐘之名後為擊缽吟一詞所代替。
二、 詩鐘名義(嵌字偶句、分曹偶句、改詩、百衲琴、羊角對、戰詩、雕玉雙聯、詩畸等)
「詩鐘之為物似詩似聯,於文字中別為一體¸……昔賢作此¸社規甚嚴。拈題時綴錢於縷,繫香寸許¸承以銅盤,香焚縷斷,錢落銅盤,其聲鏗然,以為構思之限¸故名詩鐘,即刻燭擊缽之遺意也。」(徐珂<<清椑類鈔>>)有關記載詩中傳入臺灣的著述,最早有唐景崧<<詩畸>>一書。最早由閩籍詩人傳入,活動形式以唱為重¸創作上追求典句熨貼自然,空句看似尋常而有故實,具一定的趣味性、刺激性和隨意性因此易流為游戲。作品後來包括詩鐘、七律、七絕,故為擊缽吟所代。

三、 詩鐘之格式:嵌字格正格(鳳頂、燕頜、鳶肩、蜂腰、鶴膝、鳧脛、雁足)、嵌字別格(魁斗格、蟬聯格、鷺拳格、雲泥格、八叉格、鼎足格、雙鉤格、碎錦格、流水格、睡蛛格)、寫意詠事物類(分詠格、合詠格、單詠格、晦明格、籠紗格)
1.嵌字格 鳳頂格 題目 惜書
● ○ ○ ○ ○ ○ ○ 惜誦九章哀逐客
● ○ ○ ○ ○ ○ ○ 書儀十卷撰名臣
2.嵌字別格 魁斗格 題目 木雞
● ○ ○ ○ ○ ○ ○ 木蘭歸里迷雄兔
○ ○ ○ ○ ○ ○ ● 妲己亡家索牝雞
3.寫意詠事物類
分詠格(任擬一俗一雅,非屬同類之事物為題,分詠上下兩句以成一聯,並不露題字) 「妒婦」、「剃頭」
宛如草薙誇吾技
素嗜酸梅得母風
合詠格(一事一物,上下兩句同詠一事物,禁犯題字)
蝴蝶蘭 嵌春字
佩來未覺春如夢
撲去方知國是花

四、 斐亭詩畸
光緒十九年唐景崧取歷年唱稿,重加刪汰,分門編輯,錄其佳什,剋日開鋟,共十卷,四千八百六十聯,命名<<詩畸>>(零田不可井為畸,茲刻七律外,皆零句無片斷,亦詩之畸而已)。集中所錄或為都中讌集之作,或為官臺之作,作者凡五十四人,景崧之作尤多,其次為王毓菁貢南、次為施士洁雲舫、陳鳳藻、邱逢甲仙根。以嵌字格、分詠格、合詠格、籠紗格為主。

五、 日治時代全臺詩社林立的原因
1.外在因素:日人推波助瀾(館森袖海、加藤雪窗、土香居國、中村櫻溪、紉山衣洲、兒玉源太郎等)、社會環境安定、報紙雜誌的傳播(<<臺灣新報>>1896.6.17創山刊、《臺灣日日新報》、《臺灣詩報》、《臺灣詩薈》、《詩報》等。
「我日本與支那,均屬同文之國,非若英德法美各國,語言異而文字殊也。自去乙未歲,帝國來領臺疆,所藉以通彼此之情者,皆因日本習於漢文,是以情無隔閡。」(《臺灣新報》明治三十年二月十八日)
「二月十六(1897明治三十年)即即舊曆正月十五上元佳節業也,家家燈燭,處處管絃,如新竹城內城隍廟,城外鄭家祠,均覺火樹開花,星毬吐燄,演劇肆筵,莫名熱鬧。其餘沿街則燈放竹爆,賽佛喝采,兒童挑燈嬉戲,魚龍花鳥,不一其類,無不標新立異,以壯觀瞻。但去年此時,軍威未霽,民尚畏忌不遑;今則地方安謐¸國恩家慶,自倍形快樂以遊不夜之天而醉長春之國也。」(《臺灣新報》)

2.內在因素:沉溺詩歌以自遣、維繫漢文於一線、風雅唱和切磋詩文、抬高身份博取美名、溝通聲息敦睦情誼。
賴雨若:「台灣割後竟如何,漢學儒生落拓多。八股文章無用處,大都個個變詩魔」(〈有感〉)

3.參與日台官紳詩文活動者的身份,日人除總督府行政官、地方首長外,以官廳吏員為數最多,記者、教師、法官頻率亦大,其餘如醫生、和尚、軍官、警察、神職人員、實業家等。台灣人多任職總督府、民政局、地方縣廳等官衙的通譯、雇員、漢文記者,街區庄長、傳習所漢學教師等

六、 詩社活動概況:
1.日台官紳詩文活動,以「玉山吟社」的雅宴聯合活動較盛大。
2.或每日為之,或三五日為之,或間一週半月,或每月一度,或四時一度;而友朋雅集之際,詩社聯吟之時,亦頗制偶句¸會期不一。社集場所或林園、或為社友之宅第,或為寺廟宗祠,或品茗飲酒娛樂之所。命題之道或以社名、人名、地名為題;或即興命題;有感於時事;或率意為之。
3.1899.4《慶饗老典錄》、1899.6《南菜園唱和集》、1907《竹風蘭雨集》的結集出版

七、 詩社兩極化評價――維繫文化之命脈?毫無生命的遊戲?
「吾固知雕虫小技¸去詩尚遠¸特藉為讀書識字之楔子耳。」(林朝崧)
「余謂初學作詩,先學詩鐘,較有根柢,將來如作七律,亦易對耦且能工整。」(連雅堂)
1.張我軍喻為「詩界妖魔」、「惡習慣惡風潮」。
2.彭小妍評云:「舊詩是臺灣人自甘奴隸性格的象徵,而新文學才能改造臺灣人的奴性,讓青年展現改革社會的活力和清新興格,臺灣才會有光明…舊文學/新文學、附庸殖民者/創造臺灣光明社會、劣等國民性/優等國民性的劃分對立於焉成立。」(〈文學典律、種族階級與鄉土書寫――張我軍與臺灣新文學的起源〉>1996 /3)

八、 日治時期臺灣三大詩社
「南社素為騷壇重鎮¸與北之瀛社¸中之櫟社¸鼎足而三。」(連雅堂)。
(一) 瀛社
1. 創社於明治四十二年(1909),由謝汝銓與林湘沅所倡社
2. 社名由趙一山所取,蓋取舊文獻的臺灣古稱「瀛洲」所致
3. 創立初期大抵每月均有一次吟會,舉凡社員屋宅、廟宇、遊旗亭、別墅、名園、公會堂、名勝等都可成為聚會之所。活動樣態或一社獨唱或多社聯吟;吟會方式從課題詩到擊缽吟都有。瀛社雖竭誠歡迎新社員加入,但對社員人品並非不加揀擇,「人人之品學,均要向上,以其無玷瀛社之面目」,如曾開除羅秀惠與周笏臣
4. 1918年才有社長、副社長、幹事、評議員的設置,使詩社在極具組織體系化的運作中日趨壯大,幾位重要社長:如洪以南、謝雪漁、魏潤庵等。
5. 瀛社規模的擴大與組織的分化:A.如詠霓詩社、瀛東小社、桃社、星社、小鳴吟社的併入。B.瀛社中央部擊缽吟會、瀛社食飯會、婆娑會、瀛社同意吟會、瀛社有志吟會的出現,提高瀛社整體的知名度與活動力。日治時代的瀛社社員總人數前後至少超過二百人以上。
6. 由於謝雪漁、魏清德等人皆任職於《臺灣日日新報》,加上創社時便獲得《臺灣日日新報》的支持,因此詩社相關活動訊息多由《臺灣日日新報》發佈刊載,據此可掌握瀛社活動大事紀要。
7. 瀛社在臺灣詩社史上的角色及其地位:A.全臺詩社中的龍頭―1924倡議全島詩人聯吟大會,進入戰爭期仍活動不歇;B.親日形象的浮現―曾獲總督兒玉源太郎的面允,得到官方支持、其他如林熊徵的親日形象、戰爭期間擁護日本政府或歌詠時局;C創作趨向多了宣揚日本國威、政策或文化的相關詩題。

(二) 櫟社
1. 創社於明治三十五年(1902)由林癡仙、林幼春、賴紹堯發起――據林幼春<櫟社二十年間題名碑記>、傅錫祺《櫟社沿革志略》。為一來自相同地理區域,有相近經濟背景與教育背景,彼此間有血緣、姻親或師友關係,以道義相結合,且政治認同方向一致的社員所組成。
2. 林癡仙(朝崧):「吾學非世用,是為棄才;心若死灰,是為朽木。今夫櫟,不材之木也,吾以為幟焉。其有樂從吾遊者,志吾幟。」(<櫟社二十年間題名碑記>)身處殖民統治下,舊學被棄之如敝屣,藉詩社彼此相濡以沫,並作為讀書識字的楔子,維繫漢文於一線。
3. 採會員制,最高機構為社員總會,定期舉行春秋會,常設機構為理事會,不定期召開,議決社中大事轉提社員總會表決。事務執行為社長。組織嚴密,入社需先經社員推薦,經總會表決通過,始交一定之基本金,成為正式社員
4. 櫟社社員在日人統治下,雖不得已擔任地方公職,但意識中仍深自戒懼(1909、1910、1914都曾有日人與會),或以遺老終身(如蔡啟運、賴紹堯、林癡仙),或不甘以遺老自了積極參與民族運動(如林獻堂、蔡惠如、林幼春、莊太岳、施家本)。其政治認同大抵傾向祖國,意識中不以日本臣民自居,不少社員或求學或遊歷而數度前往祖國,在總督府的嚴密隔離政策下,尤能凸顯對祖國的向心力。尤其1911梁任公遊臺,出席櫟社歡迎會,勸告林獻堂等不可「以文人終身」,須努力研究政治、經濟以及社會思想等學問,發聵震聾,使霧峰日後成為臺灣啟蒙運動的第一個中心。因此櫟社第二集因民族主義色彩過份濃厚而被警務局沒收。
5. 日治時代櫟社社員前後總共五十名,重要社長如賴紹堯、傅錫祺
6. 以櫟社為核心的外圍團體:萊園詩會、鰲西詩社、台灣文社、大冶吟社、東墩吟社等。
7. 意義與影響:A.有意識的提倡擊缽吟,有功於漢文的保存,對新進社員發揮教育作用(如莊幼岳、賴和、葉榮鐘等) B.對維繫臺胞的民族認同努力(如成立文社、發刊雜誌、立題名碑、刊行社員詩集、鑄鐘紀念、連雅堂固守舊文學鎮營、林幼春贊助新文學、1923治警事件等)

(三) 南社
1. 創社於明治三十九年(1906),前身浪吟詩社(1891)。基於地方文化傳統與文化使命感、文人相濡以沫、與受櫟社成立的刺激,連雅堂號召浪吟詩社舊友,重振旗鼓,改組南社,一時獲趙雲石、謝石秋、鄒小奇等人響應。初創沒嚴謹組織規模,至1909推選蔡國琳為社長(共有四任:蔡國琳、趙雲石、黃欣、吳子宏)
2. 文學活動:A.社內―擊缽酬唱(吳園、固園、寶美樓、醉仙樓、竹溪寺、法華寺等)B.社外―對外擊缽聯吟或文學交流(1910櫟社、1922瀛社、中嘉南聯吟、全臺詩社大會、參與日本官員開翰墨宴等)
3. 重要社員:蔡國琳、趙鍾麒、胡殿鵬、林馨蘭、連城璧、楊宜綠、黃得眾、謝維巖、連橫、黃欣、謝國文、陳逢源等。
4. 貢獻與影響:保存漢文化、與執政者維持若即若離的關係,沒有明顯抗日意識或親日意識,多致力於靜態文化保存,如連雅堂、趙鍾麒趙雅福參與組織「以成社」力保漢族傳統音樂,謝國文致力燈謎保存,參與《臺南新報》傳播漢文化、對臺南地區詩社有培育後進之功,對南部地區詩風有推波助瀾之勢。


這本由林欽賜編輯,於1933年出版的《瀛洲詩集》,收錄1932年「臺灣全島詩人大會」的各家詩作。此屆詩人大會由臺北瀛社主辦,地點選在大龍峒孔廟,這個活動等於是臺灣傳統詩壇的高峰會了,因此南北各大詩社、重要詩人大多與會。也因為如此,這本詩選集收錄了兩百多位詩人、企業家、官員照片。如今來看,都是珍貴的史料!(1) Facebook https://bit.ly/42J7dcV

台灣詩社資料/清代台灣詩文社/「竹社」是新竹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台灣詩社資料/清代台灣詩文社/「竹社」是新竹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台灣詩社資料/清代台灣詩文社/「竹社」是新竹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台灣詩社資料/清代台灣詩文社/「竹社」是新竹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台灣詩社資料/清代台灣詩文社/「竹社」是新竹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台灣詩社資料/清代台灣詩文社/「竹社」是新竹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台灣詩社資料/清代台灣詩文社/「竹社」是新竹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台灣詩社資料/清代台灣詩文社/「竹社」是新竹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台灣詩社資料/清代台灣詩文社/「竹社」是新竹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台灣詩社資料/清代台灣詩文社/「竹社」是新竹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台灣詩社資料/清代台灣詩文社/「竹社」是新竹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台灣詩社資料/清代台灣詩文社/「竹社」是新竹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台灣詩社資料/清代台灣詩文社/「竹社」是新竹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台灣詩社資料/清代台灣詩文社/「竹社」是新竹地區歷史最悠久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