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旗/黃虎旗/大清國龍旗/客家人臺灣民主國獨立宣言/唐景崧/吳密察認為:『台灣民主國』的成立,與其說是台灣抗日運動的開端,不如說是中日馬關議和的延長,尤其是三國干涉還遼事件的尾閭。」黃秀政認為:「台灣民主國基本上只是一個從日本手中搶救台灣的外交設計,本身並無抗日的決心,其最終的拒日手段,僅止於期待第三國的介入而已。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piznGL


唐景崧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22-07-08_213125Qing_army_Sino-French_war唐景崧

清國時代臺灣巡撫唐景崧
 2022 年 07 月 08 日 1895, 唐景崧, 臺灣巡撫, 臺灣民主國
臺灣巡撫唐景崧,引用自宮內廳
1895年日軍來臺後率先落跑的原清臺灣巡撫/臺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圖出自宮內廳。
1895年清國與日本簽約割讓臺灣後,臺民倉促成立臺灣民主國自救嘗試拖延時間讓國際介入,並推原清臺灣巡撫唐景崧擔任總統,意圖回歸清國版圖。日本方面則由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近衛師團來臺以武力進行接收5月底於澳底(今新北貢寮區)登岸後唐景崧旋即落跑。清國時代臺灣巡撫唐景崧 – 台灣回憶探險團 https://bit.ly/3P9eeeY

000_2022-06-24_084301-1024x887


1895年臺灣民主國黃虎旗白日黃虎-白日黃虎眼球子午線-一旗兩面,一面黑夜,另一面白日,由黃虎眼球分辨白日或黑夜.

109952077_3461907057174341_2482992523413906576_n2020-07-27_104635111545789_3467831479915232_8120517144895430825_n2020-07-27_104202

 


1895.10.19 劉永福棄臺潛逃 | 台灣回憶探險團 - https://goo.gl/2QjdC9

1895.10.19 劉永福棄臺潛逃
2017 年 10 月 19 日 18:04:22 ⋅ Leave a Comment ⋅ admin
圖為約1895年日本依馬關條約派兵接收臺灣時所流傳的版畫,繪製劉永福鎮守臺南與原住民一同擊潰日本,當然這件事實際並沒有發生,卻反應了當時人們對這位曾在越南擊敗法軍的大英雄 – 劉永福,心中抱持什麼樣的期待。
但在日軍於10月9日佔領嘉義,10月10日、11日陸續於布袋嘴、枋寮增援部隊,三支箭頭直指劉永福駐守的臺南城後。劉永福自知大勢已去,暗中託人送出求和信給日方並遭到拒絕。就在10月19日這一天,以視察安平防務為由出城巡視,一到港邊就搭船潛逃了。
很快就有民眾發現,民主國的官員、官署人去樓空,士兵脫去軍服變賣槍械。混亂頻傳,不安氣氛瀰漫,劉永福離去,也讓臺人的希望徹底破滅。雪上加霜,這時英國領事館又傳來日軍即將於數日後展開砲擊的消息,紛亂的局勢下,望著年邁的親人、幼小的孩童、想著即將飛入城內的砲彈,臺南城居民陷入了絕境…….
2017年【臺南和平紀念‧重演消逝記憶】活動,即將於週五(10/20)晚上登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762321574074319/
圖出自:大英図書館所蔵日清戦争版画( 劉永福鎮守臺南会同生番大勝)
https://www.jacar.go.jp/jacarbl-fsjwar-j/gallery/images/zoom/16126.d.2/16126.d.2_(9)_B20102-75.jpg

2017-10-19_214250  


 

1895.6.26 劉永福繼任臺灣民主國總統 | 台灣回憶探險團 - https://goo.gl/KBPwYJ

1895.6.26 劉永福繼任臺灣民主國總統

1894年清國與日本交戰,史稱甲午戰爭(日清戰爭)。看似強大的清國跌破眾人眼鏡被日本打趴求饒,最後割地賠款,臺灣澎湖讓給日本。臺灣人想繼續當清國人,無計可施下只好弄個臺灣民主國想讓列強介入,最後演變成日軍征臺戰役,日軍一登岸,被臺人推舉為總統的原清國臺灣巡撫唐景崧直接落跑,不死心的臺人續推駐守在臺灣南部的清國南澳鎮總兵劉永福繼任總統,以臺南城為根據地,幾個月後數次和日軍求和不成,在日軍進攻臺南城前夕棄城落跑,常被人酸為「阿婆仔弄港」。

這段歷史雖然多數人或多或少都有聽聞,卻普遍對劉永福存在一些誤解,這裡就整理一些相關小常識問答,相信看完會對這段歷史有多一點認識:

Q.劉永福是自己搶著要當總統的?
A.並不盡然。據《讓臺記》的說法,是生員李清泉在唐景崧落跑後前往鳳山請劉永福出任,並請各縣紳士擁戴。

Q.為什麼臺灣人要推唐景崧、劉永福當總統?
A.唐景崧、劉永福都有清國官員身分,清國戰敗簽約讓臺,這些人本就該依命令回國。臺灣人之所以擁戴清國官員當總統,原因之一是為了表明心向清國,獨立是不得已的選擇。

Q.臺灣民主國的目標為回歸清國,是個不能說的祕密?
A.錯了,在民主國成立前發表的「臺民布告」裡面寫得一清二楚。

Q.劉永福繼任民主國大總統後,積極和日軍作戰?
A.並不算有,戰役多由各地臺人反抗勢力進行,犧牲者大多是臺灣人。

Q.當時臺灣人以竹竿菜刀等原始武力對抗日軍?
A.錯了,當時反抗勢力武力以各式槍械為主。劉永福駐守的臺南城甚至有多管格林機關砲。

Q.劉永福躲在臺南城內擺爛不治理?
A.據城內各式記錄在劉永福逃跑前,城內秩序良好,宣教師也肯定劉永福維持了城內秩序。

Q.劉永福真的扮成老婆婆逃跑「阿婆仔弄港」?
A.據當時日本方面的記載頂多寫易容或剃掉鬍子。

Q.劉永福到安平港直接跳上英國船逃跑?
A.其實是和親信先搭小船跑到海上等待時機,才上英國船。

Q.劉永福對外宣稱自己「了不起,負責」?
A.劉在10月對日方的求和信,表示發生的戰鬥是「臺灣土人因受大清帝國皇帝感召的自發行為」,和他沒有關係,而且他從七月起就把兵往南調回了。

Q.解救臺灣都是劉永福的責任,落跑就是不對。
A.當然可以這樣認為,但人家一開始就可以不幫你。

Q.劉永福逃跑後,協議讓日軍和平進城的臺南仕紳都是臺奸?
A.一臺車平常不保養好,出事要撞山才發現沒裝煞車、連司機都是臨時找來的外人,平常大家不把車子照顧好,出事才來怪人家跳車?歷史一再告訴你,要維護自己尊嚴、保障自己生活,只有建立真正屬於自己的國家,好好經營使其能保障這塊土地才是王道。

圖:1895年描述劉永福鎮守臺灣的版畫,代表了當時眾人對劉永福及黑旗軍的期待。(出自日本公文書圖書館)

延伸閱讀:
《乙未之役中文史料》http://gjtaiwan.com/rt/?id=185
交代劉永福在臺心路歷程書籍:《「小的」與1895》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21542842018265


  

2017-03-17_213229  

1895年乙未臺灣民主國安全公司在臺南發行股份票伍大員正

光緒二十一年台灣民主國股份票伍大員一枚,郡字九百三十一號,綠色油墨印刷,蓋有“不法棍徒假冒股票軍法糾治”、“台灣太平之後憑票領回現銀”紅色印章,並蓋有“獨虎章”,左側騎縫處蓋“辦理全台股票總局□□□□”關防,為中日簽訂“馬關條約”之後,台灣本土民眾為抗擊日寇佔領所發行的軍費籌餉公債券,其實物存世屈指可數,深具台灣貨幣史料價值,極為珍貴,局部有蟲蛀,八五成新。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軍大敗。翌年4月,李鴻章赴日講和,與日方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及澎湖列島割讓日本。消息傳來,台灣全島震撼,群情嘩然,為求自救,部分有識之士倡導台民拿起武器自衛,並籌設“台灣民主共和國”。5月,台民士紳一等遊行至撫台衙門,公推時任台灣巡撫的唐景崧為“台灣民主國”大總統,幫辦劉永福為大將軍,工部主事丘逢甲為義軍統領,籌備防務,保全家鄉,頑強抵抗日軍的進犯。
9月,唐景崧在僅做了十多天的“大總統”之後,便棄台內渡廈門,民主國抗日政府移駐台南府城,此時,由於軍需糧餉耗費繁多,道府庫存有限,軍資匱乏嚴重,將領劉永福一方面力促富商紳民出錢出力,一邊以台南府知府忠滿之名發行“護理台南府正堂忠”官銀票,後又設隸屬於籌防總局的官銀錢票總局,發放台南官銀票,以籌措糧餉。10月初,抗日政府之財政狀況日益惡化,劉永福又以安全公司之名義發行“台灣民主國股份票”,即籌餉公債,目的也是籌措軍費,紓解餉困。
股份票的發行是在“台灣民主國”即將落幕的前夕,時日甚短,因此,存世實物極為稀少,史料亦鮮有記載,雖然其形制與台南官銀票基本類似,但是,因從未發現左側存根之實物,所以,仍有騎縫關防印文無法完全解讀,尚待後人繼續發掘和研究。
關於台灣民主國股份票的存世數量,目前的統計數據為:壹大員存世僅一枚;伍大員存世六枚;拾大員迄今未見實物。
參考文獻:江上龍著《台灣民主國發行之台南官銀票、官銀票與股份票詳析》;莊滿禎著《台南官銀票、台灣民主國股份票及台南官錢票補遺》

台灣民主國為籌湊龐大軍需而發行的「股分票」--1895年乙未臺灣民主國安全公司在臺南發行股份票伍大員正


台灣民主國是1895年5月25日到10月19日在台灣成立的一個共和國政體。起因於甲午戰爭戰敗,清廷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和澎湖割讓給日本。台灣人民為免於被割讓,丘逢甲倡議建立“台灣民主國”,推舉台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丘逢甲為副總統,台灣第一大地主林維源任議長,改元“ 永清 ”。鑄印“民主國之寶印”,制藍地黃虎國旗。唐景崧內渡中國大陸。同年6月下旬,民主國餘眾又在台南擁立大將軍劉永福為民主國第二任總統。同年10月19日,劉永福總統兵敗內渡;兩日後台南陷落,台灣民主國因而滅亡,存在時間僅150天。

甲午戰爭
日本於1874年出征台灣之前,聘用美國人李仙得為外交顧問。李仙得參與出征台灣的計劃,同時向日本政府進言:“除非將北自樺太島、南至台灣的一連串行島加以佔有,把中國大陸以半月形勢包圍,再在朝鮮與滿州兼持立足點,否則不足以保障帝國之安全、制御東亞”。他的建言給與日本政府很大刺激,影響所及種植了日本領台的決心。日本後來的大陸政策,幾乎都是根據李仙得的建議而訂的。
為了朝鮮獨立,日清兩國於1894年8月1日發起戰端,是為甲午戰爭。同年年底,日方眼見勝利在望,前樞密顧問井上毅,向首相伊藤博文遞呈漢文意見書,陳述:“世人皆知朝鮮主權必爭之,卻不知台灣之佔有尤為必爭。朝鮮究竟無力獨立。而且,為其保護國雖有義俠美名,並無富殖實益,台灣則然。不但能扼黃海、朝鮮海、日本海航權,亦可開闔東洋門戶。況且與沖繩(琉球)及八重山群島相連,一臂伸處,得以箝制他人出入。若此一大島落入他人之手,我沖繩諸島將受鼾睡之妨礙,利害相反不啻霄壤。若失此機會,二、三年後台島必為他一大國所有。不然又必成為中立而不可爭之地”,井上說明領有台灣的重要性,並指出如失此良機,再沒有機會。當時,兼任海軍教授、隸屬大本營的中村純九郎,也向海軍軍令部長樺山資紀提出“有關佔領台灣島的建議”,極力主張:“台灣為南中國海的咽喉,日本非把它納入版圖不可”。
1894年10月,中日開戰之初,英國政府已覺察到日本政府對台計劃,促使《倫敦時報》報導此事以引起各國註意。法國也極力反對日本佔領台灣,表示不辭使用武力加以阻止。清朝兩江總督張之洞被這些行動所鼓舞,於翌年3月透過駐倫敦的清朝公使,欲以台灣作抵押向英國借貸數千萬兩,但被拒絕。同一時期,法國艦隊來到澎湖島,告知日本軍不久即將進攻澎湖島的消息,法國政府並向清政府提議將台灣暫且讓給法國,戰後再歸還。但是,此提議被中法戰爭時防守台灣的劉永福激烈反對而未實現。
澎湖陷落
1895年1月,日軍大本營接納井上與中村的意見,決定先行佔領澎湖列島。3月13日於佐世保軍港下令比志島支隊攻占澎湖,因天候不佳,至3月23日始登陸正角,並於26日完全佔領澎湖[3],日軍以霍亂病死二千人。為封鎖清政府對台灣的支援,佔領澎湖島不但必要而且是有效的戰略。此佔領給台灣官民帶來衝擊,對日本佔領台灣的企圖感到不安。雖然中日兩國於同月30日簽署了停戰協定,因為台灣與澎湖列島被排除在停戰區域之外,不安情緒更為增高,台灣與澎湖列島割讓的傳說也增加了真實感。清政府將和談會議上有關遼東半島與台灣割讓之事極力隱瞞,不過,台灣官民由外國人洋行得到情報,和談會議的內容約略已知。
割讓台灣
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除賠款外,清廷將台灣、澎湖與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台灣巡撫唐景崧上書表示,台灣民眾不服,其約(馬關條約)可廢。5月8日,馬關條約獲清政府批准而正式生效。5月10日,日本擢升海軍中將樺山資紀為大將,並任命為首任台灣總督。18日,樺山總督指揮常備艦隊及當時駐在遼東半島的近衛師團,準備接收台灣。而原本一併割讓的遼東半島則因沙俄、法國、德國三國出面乾涉,改由清廷贖回。
建立民主國
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台灣住民中引起了軒然大波。1895年5月15日,丘逢甲率領台灣士紳與巡撫唐景崧密談,後發表“台民佈告”如下:
我台灣隸大清版圖二百餘年。近改行省,風會大開,儼然雄峙東南矣。乃上年日本肇釁,遂至失和。朝廷保兵恤民,遣使行成。日本要索台灣,竟有割台之款。事出意外,聞信之日,紳民憤恨,哭聲震天。雖經唐撫帥電奏迭爭,並請代台紳民兩次電奏,懇求改約,內外臣工,俱抱不平,爭者甚眾,無如勢難挽回。紳民複乞援於英國,英泥局外之例,置之不理。又求唐撫帥電奏,懇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商請俄、法、德三大國並阻割台,均無成議。嗚呼慘矣!查全台前後山二千餘里,生靈千萬,打牲防番,家有火器。敢戰之士,一呼百萬,又有防軍四萬人。豈甘俯首事仇?今已無天可籲,無人肯援。台民惟有自主,推擁賢者,權攝台政。事平之後,當再請命中國,作何辦理。倘日本具有天良,不忍相強,台民亦願顧全和局,與以利益。惟台灣土地政令,非他人所能干預。設以乾戈從事,台民惟集萬眾御之。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所望奇材異能,奮袂東渡,佐創世界,共立勳名。至於餉銀軍械,目前盡可支持,將來不能不借貸內地。不日即在上海、廣州及南洋一帶埠頭,開設公司,訂立章程,廣籌集款。台民不幸至此,義憤之倫,諒必慨為佽助,洩敷天之恨,救孤島之危。
如肯認台灣自立,公同衛助,所有台灣金礦、煤礦以及可墾田可建屋之地,一概租與開闢,均霑利益。考公法:讓地為紳士不允,其約遂廢;海邦有案可援。如各國仗義公斷,能以台灣歸還中國,台民亦願以台灣所有利益報之。台民皆籍閩、粵,凡閩、粵人在外洋者,均望垂念鄉誼,富者挾貲渡台,台能庇之,絕不欺凌;貧者歇業渡台,既可謀生,兼同洩憤。此非台民無理倔強,實因未戰而割全省,為中外千古未有之奇變。台民欲盡棄其田裡,則內渡後無家可依;欲隱忍偷生,實無顏以對天下。因此槌胸泣血,萬眾一心,誓同死守。倘中國豪傑及海外各國能哀憐之,慨然相助,此則全台百萬生靈所痛哭待命者也。特此佈告中外知之。
台灣士紳又發電報給總理衙門、北洋大臣、南洋大臣、閩浙總督、福建布政使及全台長官,表明獨立的意圖:
伏查台灣為朝廷棄地,百姓無依,惟有死守,據為島國,遙戴皇靈,為南洋屏蔽。
1895年5月19日,一艘法國巡洋艦抵達基隆,對急需外國勢力協助的台灣人而言,不啻為大好消息。法國軍官在21日拜訪唐巡撫時,表明如果是為清政府取回土地,則相當困難;如果是為台灣保護人民,則較容易。在此鼓舞下,原本猶豫不決的唐巡撫遂於5月23日發布“台灣民主國獨立宣言”如下:
照得日本欺凌中國,索台灣一島,台民兩次電奏,勢難挽回。知倭奴不日即將攻入。
吾等如甘受,則吾土吾鄉歸夷狄所有。如不甘受,防備不足故,斷難長期持續。屢與列強折衝,無人肯援,台民惟有自主。台民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台民公議自立為民主之國。決定國務由公民公選官吏營運。為達計劃且抵抗倭奴侵略。新政府機構中樞必須有人主持,確保鄉里和平。素敬仰巡撫承宣布政使唐景崧,會議決定推舉為台灣民主國總統。
初二日公同刊刻印信,全台灣紳民上呈。當日拂曉,士農工商公集籌防局,開始嚴肅此壯舉。
乞勿遲誤
以全台之民佈告之。
24日將宣言譯成外國語並送至各國駐台領事館,25日上午9時舉行獨立典禮,宣布成立“台灣民主國”。唐景崧被推為台灣民主國的總統、劉永福被推為大將軍、丘逢甲則為義勇軍統領。
台灣民主國製定藍地黃虎的“黃虎旗”為國旗、刻有“民主國寶印”文字的國璽、以及建年號為“ 永清 ”、台北為首都。台灣第一富豪林維源,雖被推為國會議長,但堅持婉拒,在獨立慶典的第二天就潛逃至廈門。
乙未戰爭
台灣民主國為籌湊龐大軍需而發行的“股分票”。1895年5月27日,日本近衛師團的主力部隊與樺山總督在沖繩會合後,即往台灣前進。5月29日,日軍在澳底(今台北縣貢寮鄉境內)登陸。6月2日,清廷代表李經芳與日本代表樺木完成台灣交接。6月3日,獅球嶺砲台與基隆相繼陷落,民主國正規軍戰死者在200人以上。
1895年6月3日敗兵退入台北,引發紛亂。6月4日,唐景崧化妝成老婦,帶著銀子,搭上德國商輪鴨打號(Arthur),逃往廈門。有部分史學家據此,將該日定為台灣民主國的亡國日。丘逢甲得知唐景崧逃走,亦倉徨逃往廣東嘉應。6月11日,辜顯榮代表艋舺士紳迎接日本軍進入台北城。
1895年6月19日,日軍開始南下進攻桃園、新竹。22日前鋒部隊佔領新竹城前後,開始遭到北台灣客家人的游擊式“壯烈反抗”。另外,在三角湧的隆恩埔、分水崙等地,日軍分別遭到當地義勇軍的包圍伏擊,死傷多達數百人。
1895年6月26日,餘眾在台南擁立大將軍劉永福為民主國第二任總統,以台南為都,設總統府於大天后宮。為籌措經費,劉甚至曾經發行鈔票、郵票。學者將劉永福在台南所建的政權稱之為“台南共和”(TainanRepublic)或“第二共和”(Second Republic)。
1895年8月下旬,雙方各自集結於八卦山一帶。27日,日軍開始零星砲擊八卦山的抗日義勇軍陣地。29日半夜發動進攻,歷經八小時的激戰,於當日上午八時取得勝利。此役為乙未戰爭最大的正面會戰,史稱“八卦山之役”。
由於戰情不如預期,日軍增派混成第四旅團及第二師團,分別於嘉義布袋與台灣最南端屏東枋寮登陸。10月3日起,分別於三方向進占台灣南部各城。
亡國
1895年10月18日,日本近衛師團、第二師團與混成第四旅團皆抵達台南城近郊,形成三方包抄形勢,台灣民主國第二任總統劉永福在得知台南城被三面夾攻,已知大勢已去。10月20日當日軍準備以兩師團之兵力圍攻台南城之際,劉永福棄城內渡廈門。
劉永福棄職逃亡後,城內陷入無政府狀態、秩序大亂。台南鄉縉士遂紳依循台北前例,推舉英國牧師巴克禮請求日本軍隊和平進城協助維持秩序。1895年10月21日日軍由小南門順利進入台南城,至此台灣民主國亡。
組織
台北時期
連橫《台灣通史》卷六〈職宮志〉記載民主國政府的組織結構:除了府、州、廳、縣如舊外,另外設置大總統、軍務大臣、內務大臣、外務大臣以及遊說使。
大總統:唐景崧
大將軍:劉永福
議院議長:林維源
議院議員:陳雲林、洪文光、白其祥等
內務大臣:俞明震(原刑部主事)
外務大臣:陳季同(原副將)
軍務大臣:李秉瑞(原禮部主事)
遊說使:姚文棟
義軍統領:丘逢甲
台灣道:忠滿(兼護印),一說為區鴻基
台北府知府:俞鴻
淡水縣知縣:凌汝曾
新竹縣知縣:王國瑞
宜蘭縣知縣:俞秉焜
基隆廳同知:方祖蔭
南雅廳通判:宋維釗
台灣府知府:黎景崧
台灣縣知縣:史濟道
彰化縣知縣:羅樹勳
苗栗縣知縣:李烇
雲林縣知縣:羅汝澤(農曆五月內渡,後改李郁華)
埔里社廳通判:溫培華
台南府知府:忠滿(兼護印)
安平縣知縣:忠滿
嘉義縣知縣:孫育萬
鳳山縣知縣:盧自鑠
恆春縣知縣:歐陽萱(乙未戰爭陣亡)
台東直隸州知州:胡傳(原職,胡適之父親,內渡)
台南時期
大總統:劉永福
議院議長:許獻琛
議院議員:許南英、林際春、徐元焯、謝鵬翀、陳鳳昌、林馨山等
籌防局長:陳鳴鏘
台灣道:忠滿(兼署)
台北府(府治已失陷)
新竹縣(部分失陷)知縣:李烇(兼署)
台灣府知府:黎景崧
台灣縣知縣:史濟道
彰化縣知縣:羅樹勳
苗栗縣知縣:李烇
雲林縣知縣:羅汝澤(農曆五月內渡,後改李郁華)
埔里社廳通判:溫培華
台南府知府:忠滿(署理)
安平縣知縣:鄭文海
嘉義縣知縣:孫育萬
鳳山縣知縣:林東青
恆春縣知縣:盧肇經
台東直隸州知州:孫振鐸(原砂金局督辦)
國家文化
國旗
藍地黃虎旗1895年
首都
台北(1895年5月-6月)
台南(1895年6月-10月)
官方語言
漢語、閩南語、客家語
政制
共和製
總統
- 1895年5月- 6月唐景崧
- 1895年6月- 10月劉永福(事實上)
歷史時期
- 馬關條約1895年
- 解體1895年
人口
- 1895年估計2,980,000
貨幣
清兩
宣言
印章
印章
獨虎票以老虎為圖案,是1895年時,台灣民主國為籌措抗日軍餉而發行的郵票。左方的“士擔幣”三字即是“郵票”的音譯。該宣言係由陳季同所起草,於1895年5月24日將宣言的英文譯文送給在台北的各國領事館。宣言內容主要為:
“日寇強橫,欲並台灣。台民曾派代表詣闕力爭,未蒙俞允。局勢危急,日寇將至。我如屈從,則家鄉將淪於夷狄;如予抗拒,則實力較弱,恐難持久。業與列國迭次磋商,儉謂台灣必先自立,始可予我援助。台灣同胞,誓不服倭,與其事敵,寧願戰死。爰經大會議決,台灣自立,改建民主國;官吏皆由民選,一切政務秉公處理。但為御敵及推行新政,必須有一元首,俾便統率,以維持秩序而保安寧。巡撫承宣布政使唐景崧為萬民所敬仰,故由大會公推為台灣民主國總統……”
解讀
對於這個短命的政權,學者之間對其本質一直存在著不盡相同的看法。首先,大多數的西方學者(以及一些傾向台獨的學者),似乎均不約而同地強調這個所謂“共和國”的“人為性(artificiality)”。他們認為,民主國不過是中國及台灣官方上層領導階級用來尋求國際支持、藉以嚇阻日本攻台的權宜作法罷了,他們不但還維持其對清廷的忠誠,而且也完全沒有得到一般台灣人民的支持。以李筱峰的看法為例,他說:“台灣民主國不能算是一次真正的台灣獨立運動。清廷的官吏在甲午戰敗後,想以台灣作為和談的籌碼,但恐台民不服,因而必須在台灣製造抗日行動,使台民覺得是日本來佔領台灣,而不是清廷將台灣出賣”。
第二,比較傾向中國民族主義的作者,則認為民主國的抗爭是中國人民對抗日本帝國主義之鬥爭的一環。為了強化其對台灣主權屬於中國的結論,他們通常會強調“抗日運動”當中的中國性(Chineseness)。賴建國就對“民主國”有這樣的評論:“台灣民主國的政治定位,是設計屬於清朝或中國之下的,並不具備一種獨立自主的地位;加上它是一種過渡性的短暫組織,當台灣歸還中國的任務達成後,它就自行結束。”
有趣的是,也有一些支持台獨的學者持十分類似的看法。史明認為:“'台灣民主國'雖說以獨立自主為宗旨,但是,其所代表的思想意識,並不一定和台灣本地人大眾相吻合……
所指向的政治目標也脫離不了老一套的滿清統治下封建中國之圈內。”另外,王育德也認為台灣民主國的獨立宣言格調不能算高,主要是宣言中的“恭奉正朔,遙作屏籓”這句話,令他懷疑民主國的獨立精神。
最後,某些支持台獨的學者,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也不一定不同意上述兩種對民主國的解讀方式,但是,他們還是試著將民主國視為一個“事實(de facto)”獨立的國家,而將其放在台灣人民從十七世紀以來反抗異族統治的脈絡下來解讀。
黃昭堂就認為,和台灣歷史上之前的政治運動相比,台灣民主國有以下三大特點:
在獨立宣言中主張:“所有的國務都由公民公選出來的官吏來推動”。關於這一點,不管是出於歐美人士的建議,或是為了得到外國承認而採取的一種手段,用公民(People)這個詞彙來宣揚台灣住民的意誌有其特別的意義。
台灣民主國是第一個明確地表達了以台灣作為領土的建國運動。
不論實際的情形如何,它是首次嘗試亞洲任何其他國家所未曾經歷過的共和體制”。

屆數 總統姓名 在任時間 任期
第一任 唐景崧 1895.5.25——1895.6 約25天
第二任 劉永福 1895.6—1895.10.19 125天

=====================

臺灣民主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WpJtYR

陳季同發揮外交斡旋

1895年5月19日,一艘法國巡洋艦抵達基隆[10],對急需外國勢力協助的臺灣人而言,不啻為大好消息。法國軍官在21日拜訪唐巡撫時,表明如果是為清政府取回土地,則相當困難;如果是為臺灣保護人民,則較容易[11]。在此鼓舞下,原本猶豫不決的唐巡撫遂於5月25日發布「臺灣民主國獨立宣言」如下:
台灣民主國總統,前署台灣巡撫布政使唐為曉諭事:照得日本欺凌中國,大肆要求,此次馬關議款,於賠償兵費之外,復索台灣一島。台民忠義,不肯俯首事仇,履次懇求代奏免割,總統亦奏多次,而中國欲昭大信,未允改約。全台士民,不勝悲憤。當此無天可籲,無主可依,台民公議自立為民主之國。以為事關軍國,必須有人主持,於 四月二十二日 士民公集本衙門遞呈,請余暫統政事。經余再三推讓,復於 四月二十七日 相率環籲; 五月初二 日,公同刊刻印信,文曰:「台灣民主國總統之印」,換用國旗「藍地黃虎」捧送,前來竊見眾志已堅,群情難拂,不得已為保民起見,俯如所請,允暫視事。即日議定,改台灣為民主之國,國中一切新政,應即先立議院,公舉議員,詳定律例章程,務歸簡易。惟是台灣疆土,荷鄭大清經營締造二百餘年,今須自立為國,感念列聖舊恩,仍應恭奉正朔,遙作屏籓,氣脈相通,無異中土,照常嚴備,不可稍涉疏虞。民間有假立名號,聚眾滋事,藉端仇殺者,照匪類治罪。從此台灣清內政、結外援、廣利源、除陋習,鐵路、兵輪次第籌辦,富強可致,雄峙東南,未嘗非台民之幸也。 特此曉諭全台知之。
永清元年 五月二十五日

吾等如甘受,則吾土吾鄉歸夷狄所有。如不甘受,防備不足故,斷難長期持續。屢與列強折衝,無人肯援,臺民惟有自主。臺民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願拱手而讓臺。臺民公議自立為民主之國。決定國務由公民公選官吏營運。為達計劃且抵抗倭奴侵略。新政府機構中樞必須有人主持,確保鄉里和平。素敬仰巡撫承宣布政使唐景崧,會議決定推舉為臺灣民主國大總統。

初二日公同刊刻印信,全臺灣紳民上呈。當日拂曉,士農工商公集籌防局,開始嚴肅此壯舉。

乞勿遲誤

以全臺之民布告之[12]。
24日將宣言譯成外國語並送至各國駐臺領事館,25日上午9時舉行獨立典禮,宣布成立「臺灣民主國」。唐景崧被推為臺灣民主國的大總統、丘逢甲為副總統兼團練使,領導義勇軍。劉永福被推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務大臣。
臺灣民主國制定藍地黃虎的「黃虎旗」為國旗、刻有「民主國寶印」文字的國璽、以及建年號為「永清」[13],臺北為首都。臺灣第一富豪林維源,雖被推為國會議長,但堅持婉拒,在獨立慶典的第二天就潛逃至廈門。


 

2017-03-17_2140302017-03-17_214317  

File:Republic of Formosa Bond.jpg2017-03-17_213229  

1895年乙未臺灣民主國安全公司在臺南發行股份票伍大員正

光緒二十一年台灣民主國股份票伍大員一枚,郡字九百三十一號,綠色油墨印刷,蓋有“不法棍徒假冒股票軍法糾治”、“台灣太平之後憑票領回現銀”紅色印章,並蓋有“獨虎章”,左側騎縫處蓋“辦理全台股票總局□□□□”關防,為中日簽訂“馬關條約”之後,台灣本土民眾為抗擊日寇佔領所發行的軍費籌餉公債券,其實物存世屈指可數,深具台灣貨幣史料價值,極為珍貴,局部有蟲蛀,八五成新。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軍大敗。翌年4月,李鴻章赴日講和,與日方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及澎湖列島割讓日本。消息傳來,台灣全島震撼,群情嘩然,為求自救,部分有識之士倡導台民拿起武器自衛,並籌設“台灣民主共和國”。5月,台民士紳一等遊行至撫台衙門,公推時任台灣巡撫的唐景崧為“台灣民主國”大總統,幫辦劉永福為大將軍,工部主事丘逢甲為義軍統領,籌備防務,保全家鄉,頑強抵抗日軍的進犯。
9月,唐景崧在僅做了十多天的“大總統”之後,便棄台內渡廈門,民主國抗日政府移駐台南府城,此時,由於軍需糧餉耗費繁多,道府庫存有限,軍資匱乏嚴重,將領劉永福一方面力促富商紳民出錢出力,一邊以台南府知府忠滿之名發行“護理台南府正堂忠”官銀票,後又設隸屬於籌防總局的官銀錢票總局,發放台南官銀票,以籌措糧餉。10月初,抗日政府之財政狀況日益惡化,劉永福又以安全公司之名義發行“台灣民主國股份票”,即籌餉公債,目的也是籌措軍費,紓解餉困。
股份票的發行是在“台灣民主國”即將落幕的前夕,時日甚短,因此,存世實物極為稀少,史料亦鮮有記載,雖然其形制與台南官銀票基本類似,但是,因從未發現左側存根之實物,所以,仍有騎縫關防印文無法完全解讀,尚待後人繼續發掘和研究。
關於台灣民主國股份票的存世數量,目前的統計數據為:壹大員存世僅一枚;伍大員存世六枚;拾大員迄今未見實物。
參考文獻:江上龍著《台灣民主國發行之台南官銀票、官銀票與股份票詳析》;莊滿禎著《台南官銀票、台灣民主國股份票及台南官錢票補遺》

台灣民主國為籌湊龐大軍需而發行的「股分票」--1895年乙未臺灣民主國安全公司在臺南發行股份票伍大員正


phpfPhMx2phpxTx6lnphpJZJskrphprleJeEphpBjPA1kphp3rBcxaphpovFPJ4phpn2Hs6U

臺灣民主國所發行的郵票圖樣,竟然被誤認成一隻抽筋小貓?
時至今日,在集郵界中,臺灣民主國郵票依然保有稀見珍品的地位。在歷史的因緣際會下,倉促登場的抽筋小貓,也同時是身價不凡的千金小貓呢?!
2020-01-25 13:30
故事》臺灣民主國所發行的郵票圖樣,竟然被誤認成一隻抽筋小貓? - 自由電子報 自由評論網 http://bit.ly/2TWumXP
◎蘇峯楠
1896 年 1 月,一本名為《澳洲集郵》(The Australian Philatelist)的雜誌有篇短文,對於臺灣民主國郵票上面那個模糊不清的動物圖案是什麼,感到無比困惑。最後,文章作者認為那是一隻抽筋的小貓(a kitten in a fit)。
《澳洲集郵》並非是唯一看走眼的人,還有其他人猜過龍、松鼠、蝴蝶、某種驚慌小動物或某種風景等等。因為郵票實在印得太粗糙,多數人很難看清楚票面上的圖案。
然而,這般粗糙的外表,其實與十九世紀晚期劇烈變化的東亞局勢,以及身處其中的臺灣有很大的關聯。
從這張臺灣民主國郵票第一版三十錢四方連,應該可以體會《澳洲集郵》小編看到時的困惑感。(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
拯救缺錢困境
1895 年 4 月,清、日兩國簽訂《馬關條約》,清國依約將臺灣、澎湖及所有附屬島嶼讓予日本。消息傳到臺灣後,人們對未來充滿不安及不確定感,在臺官員與士紳則成立「臺灣民主國」,盼透過宣布臺灣獨立,爭取時間及機會讓國際介入干涉,以扭轉臺灣改朝換代的命運。
然而,因為清國不再對臺灣提供任何資源或協助,臺灣民主國隨即遇到經費短缺的窘境。劉永福與他的幕僚們想盡各種方法籌錢,像是回中國找金主(但幾乎沒人願意掏錢),跟臺灣在地士紳要錢,或發行類似債券的「臺灣民主國股份票」、「臺南官銀票」等。
蓋滿紅印的臺南官銀票,曾是臺灣民主國嘗試籌錢的辦法之一。(臺史博館藏號 2003.010.0096)
1895 年 8 月 10 日,劉永福幕友之一的四川人吳桐林,前往臺南安平海關稅務司署,拜會任職稽查員的英國人麥嘉林(C.A.Mc Callum),想聽他對於籌措經費的意見。麥嘉林建議,看要不要仿照國外發行一種名為「士担紙」的郵政信票,簡單又好辦,不無小補。
吳桐林將這個主意帶給劉永福,劉永福聞言大喜,下令即刻開辦。幾天後,印著老虎圖案的方形小紙開始被大量印製與對外發行,肩負籌款重任的臺灣民主國郵票於焉誕生。
臺南安平的海關稅務司署(今熱蘭遮城博物館),是吳桐林與麥嘉林討論臺灣民主國郵票發行計畫的地方。之後開辦郵政業務,也是委託稅務司署辦理。(作者攝)
郵票的形式與版本
臺灣民主國郵票有 30 錢、50 錢和 100 錢三種面額,每種顏色不一樣,圖案則都相同。最上欄是標題「臺灣民主國」,右欄是面額,左欄有「士担帋」三字,是 stamp paper 的漢譯,意為印花票。正中央是被看成「抽筋小貓」的地方,描繪一隻安穩端坐在平面上的老虎。雖然牠跟黃虎旗的行走老虎姿態不同,但兩者應該同樣是源自臺灣民主國的虎圖騰。
因為缺乏人力、技術、設備與充足的時間,這種郵票的品質極為粗糙。為求改善,當局曾進行過至少三次改版。最早的第一版,可能在臺南當地以金屬版模印製,於 1895 年 8 月開始使用。
由於第一版的版模、圖像品質及紙材都不是很好,至少在九月初,當局就嘗試再做更好的版本,也就是第二版。其版模在廣東訂製,採用外國紙張印製,票邊有齒孔,比第一版更具郵票的模樣。
不久,第二版版模多印幾次後又見毀損,當局很快再雕製第三版,同樣使用英國倫敦道林公司的厚紙來印製。其票面圖案,相較於前面兩版清晰許多,連老虎頭上的「王」字紋都看得到。使用時間從九月初開始,一直到十月臺灣民主國結束為止。
三種不同版本的郵票,圖案看起來都差不多,其實互有差異。由上至下分別為第一、二、三版。第一版。(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
故事》臺灣民主國所發行的郵票圖樣,竟然被誤認成一隻抽筋小貓? - 自由電子報 自由評論網 http://bit.ly/2TWumXP
神秘的第四版郵票
除了有價證券的本業外,臺灣民主國郵票因為數量少、使用時間短暫,打從開始發行時,就吸引了全世界集郵家的目光,是奇貨可居的珍稀品。在發行期間已有大量郵票被集郵家收購,而這個需求市場,也促使坊間產製各種偽造票。
例如,在前面提到的三種版本之外,臺灣民主國郵票還有另一種版本,圖案與第三版相同,但印製與齒孔的品質比第三版更加清晰乾淨,因而被稱為第四版。
根據先行研究推測,當劉永福在十月底從臺灣撤退後,紙材及第三版版模等內部物件也跟著外流,被有心人士拿去繼續印製牟利。所以,第四版雖然使用官方版模,卻不是當局正式發行的版本,而是私印的產物。
而第三版的版模因為長期多次使用,版模邊框四角已嚴重磨損、甚至出現斷缺情形,這反而成為第四版最顯著的特徵。
第四版的私印票,圖案與齒孔更乾淨完整,但邊框四角(箭頭所指處)卻已經嚴重磨損。(臺史博館藏號 2009.011.0261)
假的!偽造品滿天飛
第四版的私印行為已幾乎是偽造了,但還有更多郵票跟信封,就是直接的偽造品。
有一件由「台南東興」寄出、收件人為「廈門懷安街 36 號,仁昌寶號関老懷先生展」的信封,很齊全地貼上三種面額的第三版郵票,蓋上兩個 1895 年 10 月 7 日的臺灣民主國大圓郵戳。但若仔細觀察,會發現這個信封疑點重重。
首先,它的寄件地址「懷安街」,在廣東汕頭是知名的商業街道,但在福建廈門卻無此名,不禁令人懷疑這個地址的真實性。其次,正常的信封應會先由寄件人寫好收件地址、貼好郵票後,再交給郵務人員,蓋上郵戳;但這個信封的收件地址,卻很不自然地擠在信封底部,彷彿在刻意避開郵戳。這顯示出,早在地址出現前,郵戳可能就已先存在。
企圖偽裝成實寄封的臺灣民主國郵票信封(臺史博館藏號 2003.010.0095)
經觀察判斷,信封上的郵票跟郵戳應是真品。所以,這個信封一開始可能只是單純貼票銷戳的集郵品;後來,有人把杜撰的寄件與收件資訊補寫上去,將它打造為寄送過的信封,目的可能是想提升價值。而他避開郵戳、貼著底部寫地址,也許同樣想保持郵戳完整性以維持價值,但反而留下加工的破綻了。
至於郵票本身,也有大量偽造票流入市面。其中一種歷史悠久的偽票,至少在二十世紀初期就已經出現。它的圖案線條清晰,但虎圖嚴重變形,感覺反而更像老鼠,由於臉部有類似「米」字的無意義線條,近代集郵界暱稱為「米老鼠」。
被暱稱為「米老鼠」的偽票,也曾出現在美國駐臺領事達飛聲於 1903 年出版的《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一書中,可見當時流通普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
千金小貓,身價不凡
所以,在極度缺乏時間與資源的窘境下印製出來的臺灣民主國郵票,到底賺不賺錢呢?
根據吳桐林所述,郵票首度發行後,數日間就賣得洋銀五千餘元,業績不凡。加上劉永福曾通令全臺灣海內、外往來信件都必須貼上這款郵票,還可能擁有其它憑證功能、吸引集郵迷購藏等,看來它應有提供臺灣民主國某種程度上的經濟支援,所以讓當局不停改版更新、持續發行。即使臺灣民主國覆亡,它的價值也沒有隨之消失,反而持續被印製與偽造。
時至今日,在集郵界中,臺灣民主國郵票依然保有稀見珍品的地位。看來,在歷史的因緣際會下,倉促登場的抽筋小貓,也同時是身價不凡的千金小貓呢


File:Republic of Formosa Stamp .jpg

黑虎票以老虎為圖案,是1895年時,台灣民主國為籌措抗日軍餉而發行的郵票。左方的「士擔帋」三字即是「郵票(Stamp)」的音譯。

台北時期政府組織
大總統:唐景崧
副總統兼團練使:丘逢甲
大將軍:劉永福
義軍總兵:李惟義
軍務大臣:李秉瑞(原禮部主事)
內務大臣:俞明震(原刑部主事)
外務大臣:陳季同(原副將)
情報局長:李秉鈞
遊說使[22]:姚文棟
議院議長:林維源
議院議員:陳雲林、洪文光、白其祥等
臺灣道觀察使:忠滿(兼護印)[23],一說為區鴻基[24]
臺北府知府:俞鴻
淡水縣知縣:凌汝曾
新竹縣知縣:王國瑞
宜蘭縣知縣:俞秉焜
基隆廳同知:方祖蔭
南雅廳通判:宋維釗
臺灣府知府:黎景嵩
臺灣縣知縣:史濟道
彰化縣知縣:羅樹勳
苗栗縣知縣:李烇
雲林縣知縣:羅汝澤(農曆五月內渡,後改李郁華)
埔裏社廳通判:溫培華
臺南府知府:忠滿(兼護印)
安平縣知縣:忠滿
嘉義縣知縣:孫育萬
鳳山縣知縣:盧自鑠
恆春縣知縣:歐陽萱(乙未戰爭陣亡)
臺東直隸州知州:胡傳(原職,胡適之父親,內渡)


台南時期政府組織
大總統:劉永福
義軍總兵:李惟義
軍務大臣:李秉瑞
全台義民大統領: 吳湯興
情報局長:李秉鈞
議院議長:許獻琛
議院議員:許南英、林際春、徐元焯、謝鵬翀、陳鳳昌、林馨山等
籌防局長:陳鳴鏘[25]
臺灣道:忠滿(兼署)
臺北府(府治已失陷)
新竹縣(部分失陷)知縣:李烇(兼署)
臺灣府知府:黎景嵩
臺灣縣知縣:史濟道
彰化縣知縣:羅樹勳
苗栗縣知縣:李烇
雲林縣知縣:羅汝澤(農曆五月內渡,後改李郁華)
埔裏社廳通判:溫培華
臺南府知府:忠滿(署理)
安平縣知縣:鄭文海
嘉義縣知縣:孫育萬
鳳山縣知縣:林東青
恆春縣知縣:盧肇經
臺東直隸州知州:孫振鐸(原砂金局督辦)[26]

===========================================

臺灣民主國大總統是1895年短暫存在的臺灣民主國之最高領導人,前後共有兩位。
沿革
大清與日本在1894年爆發甲午戰爭,同年年底,日本眼見勝利在望,前樞密顧問井上毅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遞呈漢文意見書,陳述領有臺灣的重要性,並指出如失此良機,再沒有機會。當時,兼任海軍教授、隸屬大本營的中村純九郎,也向海軍軍令部長樺山資紀提出「有關佔領台灣島的建議」,極力主張:臺灣為南中國海的咽喉,日本非把它納入版圖不可。
大本營接納井上與中村的意見,於1895年1月,決定佔領澎湖列島,同年3月26日,日清兩國尚在下關進行和談時,派遣比志島支隊把澎湖島加以佔領。為封鎖清國政府對臺灣的支援,佔領澎湖島是必要並有效的戰略。此佔領給台灣官民帶來衝擊,對日本佔領台灣的企圖感到不安。雖然日清兩國於同月30日簽署了停戰協定,因為台灣與澎湖列島被排除在停戰區域之外,不安情緒更為增高,台灣與澎湖列島割讓的傳說也增加了真實感。清國政府將和談會議上有關遼東半島與台灣割讓之事極力隱瞞,不過,台灣官民由外國人洋行得到情報,和談會議的內容約略已知。
由於日甲午戰爭的失敗,清廷於1895年4月17日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和澎湖割讓給日本。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台灣住民中引起了軒然大波。5月15日,台灣巡撫唐景崧與丘逢甲等人以「全臺紳民」的名義發電:「臺灣已為清廷棄地,百姓無依,唯有死守,據為島國,遙戴皇靈,為洋屏蔽。」
當時部分台灣官員反對割讓,遂與一些台灣士紳共同合作,於5月23日發布「臺灣民主國獨立宣言」,24日將宣言譯成外國語並送至各國駐台領事館,25日上午9時舉行獨立典禮,宣布成立「台灣民主國」。唐景崧被推為台灣民主國的總統、劉永福被推為大將軍、丘逢甲則為團練使。在台北之戰不順利後,總統唐景崧挾巨款逃離。
6月下旬,餘眾又在台南擁立大將軍劉永福為民主國第2任總統,後臺南市為首都,設總統府於大天后宮。為籌措經費,劉甚至曾經發行鈔票、郵票。有些學者將劉永福在台南所建的政權稱之為「台南共和(Tainan Republic)」(Lung-chih Chang 1995, 7)或「第二共和(Second Republic)」(Long 1991, 26)。之後3個月,民主國和日軍發生不少規模不小的血戰,史稱乙未戰爭。但到十月下旬,劉永福也棄守內渡中國大陸(1895年台海登船臨檢事件),日軍佔領台南後,這個短命政權終於劃下了句點(王育德 1979,107;周明峰 1992,67)。

大總統列表

任數 姓名 肖像 出身 族裔 就任 離任
1 唐景崧 Tang Jingsong.jpg  大清廣西省桂林府灌陽縣   1895年5月25日 1895年6月6日
2 劉永福 Liu Yongfu.jpg  大清廣西省博白縣 客家人 1895年6月26日 1895年10月21日
 

=======================

不是真獨立的台灣民主國
黃昭堂(昭和大學榮譽教授)
一、前言
我是臺南縣七股鄉出生的,和黑面琵鷺同一個故鄉。在1958年我離開臺灣到日本,直到1992年才能夠再回到臺灣。因為從1960年開始,我在日本從事臺灣獨立運動,所以被禁止34年不能回到臺灣,有幸受台灣歷史博物館的邀請,今天能有這個機會和大家見面,在此概略介紹「台灣民主國」,與我研究「台灣民主國」的過程,對我而言,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台灣正如雍正帝所云,自古不屬中國。台灣原來的居民是原住民族,除此之外就是中、日的海賊。十七世紀,荷蘭與西班牙佔領了台灣的一部分。一次領有台灣的國家就是荷蘭,而不是所謂的「中國」。今日全世界盛行的近代國際法,是差不多在荷蘭佔台這個時期成立的。台灣被世界注目與近代國際法出現於世幾乎同時
經過鄭氏政權,1683年台灣開始被清國統治。這個被孫中山定位為「韃擄」的清國,統治台灣達二百十三年之久。其間清朝前後五次禁止大陸人民移民或搬眷入台,大陸與台灣不像同屬於一個國家。雖然如此,台灣人口在1893年增加到二五五萬人。他們萬萬想不到,清國被日本打敗,竟然台灣成為犧牲品,割讓給日本。
那個時候的台灣,剛變成清國的一個行省,差不多有十年之久。首府是台北,由清朝派一位代理巡撫叫做唐景崧治理台灣。當時台灣有清代三大巨富之一的林維源,考上進士的邱逢甲等人,他們被稱為「士紳」。這些人頗有華夷思想,看不起日本人。
二、台灣朝向獨立的過程
歷屆外力入侵台灣時,都先攻佔澎湖。此次日本帝國也同樣,而在戰爭的中間就攻佔澎湖(1895年3月26日),給台灣本島極大的衝擊。台灣士紳聽到清廷將割台,紛紛向清廷抗議其岐視台灣。反對割台之住民發動罷工,有些地方發生暴動。邱逢甲在新竹聚眾唱儀獨立。
5月8日,馬關條約生效,9日,唐景崧署巡撫與英國駐台海關稅務司馬士(H. B. Morse)討論「民主國(republic)」的問題。5月15日,邱逢甲率領台灣士紳與唐巡撫密談,會談後發表《台民布告》,表明「台民獨立」的意圖,呼籲各國承認台灣獨立。台灣士紳又電稟總理衙門、北洋大臣、南洋大臣、閩浙總督、福建藩台及全台官憲謂:「台灣為朝廷棄地,百姓無依,惟有死守,據為島國,遙戴皇靈,為南洋屏蔽」,表明創立獨立國的意圖。
清廷對此情勢開御前會議,討論對策,卻毫無結論。及至20日,免除唐景崧台灣省署巡撫的職務,命其即刻赴北京,同時也命令在台大小文武各官回到大陸。很多官兵遵命回大陸去了。
21日,陳季同以及台灣士紳邱逢甲、林朝棟、陳儒林等人決定公推唐景崧為人民的主宰者。23日終於發表台灣獨立宣言,宣佈自5月25日起,台灣獨立,國號「台灣民主國」。
民主國是歐文republic的漢譯。16年後成立的中華民國,所謂的「民國」也是republic。因此台灣民主國(Taiwan Republic)也就是台灣民國、台灣共和國之意。距離現在百餘年前,台灣的先人不管其內容如何,就主張要建立台灣共和國了。
5月25日,照預定舉行獨立儀式。部分台灣士紳至巡撫衙門,將刻有「台灣民主國總統之印」的印璽獻給唐景崧。台北變成台灣民主國的首都。基隆砲台發出二十一響的祝賀砲聲。翌二十六日,台灣共和國的國旗──藍地黃虎的「虎旗」昇起來了。
三、我研究「台灣民主國」的動機
早期從事臺灣獨立運動人士,並不見得都對臺灣的歷史有研究,尤其是上一代的,也不一定知道。我也一樣。當時,我參加臺灣獨立運動時,向大家說,臺灣要獨立,人家問我為什麼?我說:「我們臺灣人希望獨立」,不過我們和日本及美國學者談來談去,我發現很多美國人、日本人對臺灣的歷史比我這個主張臺灣獨立的人還要瞭解,那時我覺得很羞恥,便開始讀臺灣歷史的書。結果,我發現有一個臺灣民主國(Taiwan Republic)。在19世紀末期的1895年,臺灣就有一個臺灣民主國,就有一個臺灣共和國出現,我非常興奮。當時主持我們台獨運動《台灣青年》雜誌的是一位日本明治大學的講師,以後昇任教授的王育德博士。他寫了一篇臺灣歷史的文章,他說臺灣民主國不重要,臺灣民主國還向清朝稱臣,所以並不是真正的獨立。這種說法使我們非常生氣,臺灣民主國比中華民國還要早16 年,這段光榮燦爛的歷史怎麼可以讓他亂蓋!這時王育德說:「你要反對我的見解也可以,不過先去研究以後再討論」。其實王育德先生是我在臺南一中的歷史教師,我就拼命地跑日本國會圖書館去查資料(在日本研究歷史最好的地方,就是國會圖書館)。我唯一的目的在於反駁他的「繆論」。我就一直調查,之後我便寫一篇有關臺灣民主國的文章,被刊登於日本的亞洲政經學會的《亞洲研究》雜誌。當然這編文章還是很粗淺,我想非進一步研究不可。我最關心的是:1. 什麼人想出「台灣獨立」的念頭,2. 什麼人想出「共和國」的念頭,3. 台灣民主國存在多久。
日本在1894~1895年打勝了日清戰爭,日本想要遼東半島這塊土地而不是臺灣,因為遼東半島離北京很近,可以控制大清帝國,也可以控制滿洲,但俄國也想要控制滿洲,因此,在俄國牽成下,造成三國干涉還遼,日本只好要臺灣。清朝認為割臺灣這塊化外之地,心肝比較不會那麼痛。
戰爭開打的時候臺灣住民認為對我們臺灣沒有關係,但快打完後才知道關係非常大,臺灣竟要割給日本。在台灣,有錢的人、做官的人都過得好好的,而他們的子孫也要考科舉準備做官,將來的希望很大,但突然改朝換代了,他們就很緊張,因此他們就找當時臺灣的三大首富之一的林維源討論,但他很早就跑掉了。
其實那時的台灣,沒有整個台灣的認同。各地方,各族群都分得一塊一塊的。那能有台灣獨立的思想。獨立思想應該是出自一少撮的知識分子。唐景崧等那些清朝派遣來台的官吏,受了朝廷的「內渡命令」那敢在台灣違背尚有餘威的朝廷的命令?這些事實,從種種漢文史料可以論斷。有關的史料我可以透過省文獻委員會的刊物調查。
日本的圖書館收藏的包含東洋文庫、東京大學圖書館,以及我在古書店買的,還是參差不齊。我遂透過台北市文獻委員會的郭水潭先生(他是我的家鄉前輩),以及友人介紹的省文獻委員會張炳楠先生,以及認識了好久的每日新聞社駐台特派員若菜正義先生等人的提供。在1960年代,跟台獨分子的我連絡,即使是學術研究的支援,也是非常危險的。我必須感謝他們。
至於台灣民主國為何採取共和制,眾說紛紛,我認為都沒有足以說服我的論說。
關於這一點,我必須感謝經過東京大學的學友介紹的James D. Seymour(司馬晉)先生了。他年紀與我差不多,對我很好。有一次我就問他:「你為什麼對我那麼好?」 他說:「其實我欠臺灣人很多。」我問:「欠臺灣人什麼?」他說:「我祖先很對不起臺灣人。」我問:「對不起臺灣人什麼?」他說:「我祖公是美國的國務卿John W. Foster(科士達),退休後就做李鴻章總理衙門的顧問,因為他對國際事務非常了解,所以被派遣跟李鴻章的兒子李經方坐同一條船到臺灣,要移交臺灣給日本。」這位顧問對國際法很熟悉,跟李經方到臺灣,要把臺灣割讓給日本,但駛近臺灣時遭淡水守軍砲擊,所以他們不能進入臺灣,不過Seymour祖公的任務就是要把臺灣割讓給日本。Seymour還有一位叔公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也當了國務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支持蔣介石壓制台灣人。他說他的一族就有兩位害了台灣人,所以他很對不起臺灣人。Seymour回美國後在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任職。有一次我寫信給他說:「你祖公們對臺灣人不起,就是對我不起,現在我要請你幫我查資料,有關臺灣民主國的資料」,當然這不過是謔言。他陸陸續續寄給我的三種資料都非常寶貴,1. London Times的報導,2. H. B. Morse, Letter-books, 1886~1907, MS., 5 Vols.(deposited at Houghton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3. John W. Foster, Papers of John W. Foster, MS.(deposited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Library)。
由於這些資料,我斷定,那些清官們當時並不是有民主思想,而不過是為了不因為宣佈台灣獨立而受清廷處分。由於採用共和制,獨立就是根據民意,而非唐景崧等清朝官吏一意孤行的。採用共和制不是出於深奧的理想,而不過是企圖脫罪的護身符而已。H. B. Morse與唐景崧的那一次對話,有決定性的意義。Morse這樣地說:「你們要獨立對抗日本,但這樣子皇帝是會生氣的。獨立如果是出自人民的意願那沒關係,如果是依照唐景崧你的意思的話,那皇帝會生氣,如果依照的是人民的意願而不是你唐景崧的意願這樣就不會受皇帝責備。」。
四、台灣民主國存續多久?
我今天(2001年6月9日)在這裡(台灣歷史博物?)第一次看到真正的台灣民主國國旗,非常感動。比我想像的更大,更漂亮。根據史料,1895年5月26日第一次升旗的時候,下了大雨,被淋濕,圖樣變模糊了,但是今天看到的並不模糊,反而有一部分是燒掉的。可見,當時做了好幾幅。不過我也有一點點疑問:這麼大、這麼笨厚的旗怎麼昇?
1970年我從東京大學出版會出版的《台灣民主國的研究》,封面所用的黃虎旗是名畫家林玉山先生臨摹的虎旗,其相片是監察委員丘念台先生帶到東京給我的。
1965年左右,他奉蔣政權之命,到我家來要說服我,放棄台灣獨立運動。他要我學習拿波崙的宏觀,一個小島出身的拿波崙,心懷大志,統一法蘭西,還要征服整個歐洲。他說:「台灣這麼小,幹麼要獨立!你應該回到台灣,參加反攻大陸的事業,統治中國。」我說:「我現在正在研究你的父親。」他父親叫邱逢甲,是台灣民主國的副總統。我研究他父親,他非常的高興,以後就把一張黃虎旗相片及有關他父親的一些書送給我。
台灣民主國在台北設了一些衙門,其實沒有什麼作用。
官兵也沒有作用。其中很多都受命回到對岸去了。留下來的,很多是為了薪水。真正從事抗日的是台灣本地募集的義勇兵,尤其是客家軍。
總統唐景崧看到日本軍於5月29日登陸澳底,6月4日就逃亡了。因此有些學說認為台灣民主國的壽命只有十一天。
澳底就在今核能第四發電廠貢寮,貢寮發電廠附近就是日本軍登陸的地方,現在那邊有一個抗日紀念碑,該碑本來在日本時代建立的,而是日本軍登陸紀念碑,國民黨把他拆掉改成抗日紀念碑。
總統逃亡後,台北陷入大混亂的局面。戰敗,跑進台北的兵員展開搶?的能事。最後臺北的有錢人商議派人去請日本軍進來,一名羅漢腳辜顯榮去把日本軍引進來,因為當時臺北已成無政府狀態,而奮勇開城門的是一位姓陳的婦人,臺北遂淪陷。
統跑了以後,駐在台南的黑旗軍劉永福繼續了民主國的香火。他在台南也設了一些政府機構,但是事實上也發生很少作用。
永福在台南發行台灣民主國股份票、台灣民主國郵票,其實郵票也不盡用做郵票,後來住民要內渡大陸時,繳納郵票當做「避難稅」。不過總算留給我們做台灣民主國的紀念品。
日本軍進逼台南,10月19日劉永福也逃到大陸去。我認為台灣民主國的歷史到此為止。一共是四個月又二十六天,日數是一百四十八天。《台灣省通志稿》主張是存續到1945年10月25日光復,共歷五十年,未免太過份了。
十九世紀末,日本帝國有七個師團,在打清日戰爭(所謂第一次中日戰爭)時出動了五個半師團,但在接收、佔領一個小小的台灣時,出動了兩個半師團,這證明日本佔領台灣非常棘手。
台灣民主國留給我們一個浪漫的想像空間,其實台灣本土的義勇,南北轉戰,開創了「台灣人」認同上的基礎,以後經過日本的種種設施,台灣人彼此間的交往增加,以及反抗外來的經驗,益加台灣人認同的深度。

File:臺南府城義民牌.JPG2017-03-17_214030  

===========================

引自----一張圖秒懂「臺灣民主國」 | 台灣回憶探險團 - http://goo.gl/L7FLXB

121年前臺灣民主國成立情境

13271412_1042923795797079_1516456995_o

【5月25日,臺灣民主國121週年紀念日】,你知道當年成立儀式的情境嗎?

1895/5/25,臺灣民主國於臺北成立,儀式地點在原清國臺灣巡撫衙門。根據參加民主國成立典禮的陳豬乳先生口述:
「民主國成立的那一天很熱鬧,各地的代表都聚集艋舺參加送印,我那時候也親身去看過遊行隊伍。送印是排成整齊的隊伍,由艋舺送去的。總統印是銀製的,用黃綢布包紮,上面還插著金花一對,放在四腳香亭中,這四腳亭是由秀才扛的。送印的遊行隊次序是民主國的藍地黃虎旗領先,繼後是旗牌執事,四腳亭、大鑼、地方代表、進士、舉人、士紳。隊伍很長,經過的時間約達一小時。…在營盤頂集合後,經過北皮寮、龍山寺、新店頭、舊街、直街仔、草店尾、祖師廟、新起店,過了河溝,由西門進城,入撫臺衙舉行儀式。」

就在前幾天,新任的蔡英文總統在電視台全程轉播下,從立法院長手中拿到象徵中華民國政權的國璽:「中華民國之璽」、「榮典之璽」及「總統之印」。古今對照,璽印授受經常為政權成立或轉移的信物。圖為點石齋畫報刊印民主國成立的遊行送印過程,與陳豬乳的口述頗雷同。即使舉辦隆重的遊行與送印典禮,121年前成立的臺灣民主國仍然不是一個正常的國家。(那現在在臺灣的中華民國呢?) 一個國家絕非光靠璽印的傳授或莊嚴的儀典就能為人民帶來幸福,重點還是為政者是否願意謙卑謙卑再謙卑,傾聽人民的聲音為施政考量。

感謝Pygmalion Liu 分享圖文

延伸閱讀:
一張圖秒懂「臺灣民主國」
https://goo.gl/3CXwKc
中華民國第14任總統蔡英文高舉右手宣誓,­從立法院長蘇嘉全手中接下中華民國之璽、榮典之璽,成為中華民國首位女總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HIls0UXikg

引自----一張圖秒懂「臺灣民主國」 | 台灣回憶探險團 - http://goo.gl/L7FLXB

1895.5.15 唐景崧發表《臺民布告》,開啟「臺灣民主國」序曲

twmemory_010049

【1895.5.15 唐景崧發表《臺民布告》,開啟「臺灣民主國」序曲】

最近黃虎旗悠遊卡發行,引起搶購,黃虎旗也成為熱門話題。
121年前,1895年4月馬關條約簽訂,大清帝國將臺灣澎湖讓與日本,日本隨即進行接收臺灣的準備。消息傳來臺灣引起各界震驚,清國已統治200多年,臺人也無法想像日本人來會如何,一整個想要「維持現狀」,也認為清國在別的地方戰敗,割讓臺灣沒有道理。於是許多人開始嘗試讓列強介入等手段,進行補救措施。
5月15日,時為臺灣巡撫的唐景崧與臺人仕紳溝通後,發表《臺民布告》,大意是「臺灣已被清國統治200多年了,竟然被割讓,我們想「維持現狀」,只好先後去找英、俄、法、德等國看能否介入,結果都碰壁。不得已我們只好獨立了,等事情告一段落再看看中國要如何處理。臺人不惜一戰,也會去內地(中國)募款,願意幫忙的人,臺灣的金礦煤礦土地等資源,都可以來共同開發分享利益。如果各國願意出來主持公道讓臺灣還給中國,我們也願意拿臺灣擁有的利益來回報。不是臺灣無理,而是莫名其妙被割讓也太沒道理了。希望各方勢力多多幫忙。」總之就是一份「想維持被清國統治 + 不想被日本統治,外國人又不幫忙,所以只好獨立了」的宣言
《臺民布告》開啟「臺灣民主國」序曲,10天後獨立典禮登場,「臺灣民主國」正式成立。

延伸閱讀:
1895.4.17 馬關條約簽訂
http://www.twmemory.org/?p=9335

《臺民布告》全文:
我臺灣隸大清版圖二百餘年。近改行省,風會大開,儼然雄峙東南矣。乃上年日本肇釁,遂至失和。朝廷保兵恤民,遣使行成。日本要索臺灣,竟有割臺之款。事出意外,聞信之日,紳民憤恨,哭聲震天。雖經唐撫帥電奏迭爭,並請代臺紳民兩次電奏,懇求改約,內外臣工,俱抱不平,爭者甚衆,無如勢難挽回。紳民復乞援於英國,英泥局外之例,置之不理。又求唐撫帥電奏,懇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商請俄、法、德三大國併阻割臺,均無成議。嗚呼慘矣!查全臺前後山二千餘里,生靈千萬,打牲防番,家有火器。敢戰之士,一呼百萬,又有防軍四萬人。豈甘俯首事仇?今已無天可籲,無人肯援。臺民惟有自主,推擁賢者,權攝臺政。事平之後,當再請命中國,作何辦理。倘日本具有天良,不忍相強,臺民亦願顧全和局,與以利益。惟臺灣土地政令,非他人所能幹預。設以干戈從事,臺民惟集萬衆禦之。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願拱手而讓臺。所望奇材異能,奮袂東渡,佐創世界,共立勛名。至於餉銀軍械,目前儘可支持,將來不能不借貸內地。不日即在上海、廣州及南洋一帶埠頭,開設公司,訂立章程,廣籌集款。臺民不幸至此,義憤之倫,諒必慨為佽助,洩敷天之恨,救孤島之危。
如肯認臺灣自立,公同衛助,所有臺灣金礦、煤礦以及可墾田可建屋之地,一概租與開闢,均沾利益。考公法:讓地為紳士不允,其約遂廢;海邦有案可援。如各國仗義公斷,能以臺灣歸還中國,臺民亦願以臺灣所有利益報之。臺民皆籍閩、粵,凡閩、粵人在外洋者,均望垂念鄉誼,富者挾貲渡臺,臺能庇之,絕不欺凌;貧者歇業渡臺,既可謀生,兼同洩憤。此非臺民無理倔強,實因未戰而割全省,為中外千古未有之奇變。臺民欲盡棄其田裡,則內渡後無家可依;欲隱忍偷生,實無顏以對天下。因此槌胸泣血,萬衆一心,誓同死守。倘中國豪傑及海外各國能哀憐之,慨然相助,此則全臺百萬生靈所痛哭待命者也。特此布告中外知之。

一張圖秒懂「臺灣民主國」

twmemory_010061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清國割讓臺澎給日本,不久後被遺棄的臺人自立救濟下催生了「臺灣民主國」。臺灣民主國號稱亞洲第一個成立的民主國,代表旗幟甚「黃虎旗」至有人把它視為臺灣獨立建國的象徵,但其實當時只是一個嘗試讓列強介入干涉,阻止臺灣讓與日本的手段。
這裡借用井上雄彥大作《灌籃高手》經典場景「我想打籃球」來說明,一秒讓你了解「臺灣民主國」在想什麼。

這裡不去評論這些目的或想法好或不好,單純就客觀事實來看,「臺灣民主國」是建立了,目的卻不是真的要獨立自主,而是想回歸清國。日本時代,臺人無法想像未來還有能「回歸祖國」的可能,也有少數人主張獨立,但其實有相當比例是基於無法「回歸祖國」下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臺灣人獨立建國的思想逐漸普及,認清命運必須由自己掌握、權益必須由自己捍衛,其實是二戰後見識過中華民國政權之後的事了。

延伸閱讀:
1895.4.17 馬關條約簽訂
http://www.twmemory.org/?p=9335
1895.5.15 唐景崧發表《臺民布告》,開啟「臺灣民主國」序曲
http://www.twmemory.org/?p=9539

原圖修改自《灌籃高手》漫畫(井上雄彥) http://i.imgur.com/87N4qZZ.jpg

---------------===============================---

第一任大總統唐景崧

90779  

臺灣民主國歷史2-成立
2014/03/22 15:09
台灣布政使司衙門西轅門

攝於約1901年臺灣承宣布政使司衙門

西元1895年5月19日,一艘法國巡洋艦抵達基隆,對急需外國勢力協助的臺灣人而言,不啻為大好消息。法國軍官在21日拜訪唐巡撫時,表明如果是為清政府取回土地,則相當困難;如果是為臺灣保護人民,則較容易。原本猶豫不決的唐巡撫遂於5月25日發布「臺灣民主國獨立宣言」如下:

臺灣民主國總統,前署台灣巡撫布政使唐為曉諭事:照得日本欺凌中國,大肆要求,此次馬關議款,於賠償兵費之外,復索台灣一島。台民忠義,不肯俯首事仇,履次懇求代奏免割,總統亦奏多次,而中國欲昭大信,未允改約。全台士民,不勝悲憤。當此無天可籲,無主可依,台民公議自立為民主之國。以為事關軍國,必須有人主持,於四月二十二日 士民公集本衙門遞呈,請余暫統政事。經余再三推讓,復於四月二十七日相率環籲; 五月初二日,公同刊刻印信,文曰:「台灣民主國總統之印」,換用國旗「藍地黃虎」捧送,前來竊見眾志已堅,群情難拂,不得已為保民起見,俯如所請,允暫視事。即日議定,改台灣為民主之國,國中一切新政,應即先立議院,公舉議員,詳定律例章程,務歸簡易。惟是台灣疆土,荷鄭大清經營締造二百餘年,今須自立為國,感念列聖舊恩,仍應恭奉正朔,遙作屏籓,氣脈相通,無異中土,照常嚴備,不可稍涉疏虞。民間有假立名號,聚眾滋事,藉端仇殺者,照匪類治罪。從此台灣清內政、結外援、廣利源、除陋習,鐵路、兵輪次第籌辦,富強可致,雄峙東南,未嘗非台民之幸也。 特此曉諭全台知之。

永清元年五月二十五日

吾等如甘受,則吾土吾鄉歸夷狄所有。如不甘受,防備不足故,斷難長期持續。屢與列強折衝,無人肯援,臺民惟有自主。臺民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願拱手而讓臺。臺民公議自立為民主之國。決定國務由公民公選官吏營運。為達計劃且抵抗倭奴侵略。新政府機構中樞必須有人主持,確保鄉里和平。素敬仰巡撫承宣布政使唐景崧,會議決定推舉為臺灣民主國大總統。

初二日公同刊刻印信,全臺灣紳民上呈。當日拂曉,士農工商公集籌防局,開始嚴肅此壯舉。

乞勿遲誤
以全臺之民布告之

24日將宣言譯成外國語並送至各國駐臺領事館,25日上午9時於衙門西轅門(原址位於今臺北市中山堂附近,部分建築於1932年遷至中正區南海路臺北植物園內西側,是全臺灣僅存的衙門建築,現為直轄市定古蹟)舉行獨立典禮,宣佈成立「臺灣民主國」。唐景崧被推為臺灣民主國的大總統、劉永福被推為大將軍、義軍總兵李惟義、李秉瑞為軍務大臣(原禮部主事)、內務大臣俞明震(原刑部主事)、外務大臣陳季同(原副將)、情報局長李秉鈞、副總統兼團練史丘逢甲、遊說使姚文棟、議院議長林維源、議院議員陳雲林、洪文光、白其祥等、臺灣道忠滿(兼護印)、一說為區鴻基、臺北府知府俞鴻、淡水縣知縣凌汝曾、新竹縣知縣王國瑞、宜蘭縣知縣俞秉焜、基隆廳同知方祖蔭、南雅廳通判宋維釗、臺灣府知府黎景嵩 、臺灣縣知縣史濟道、彰化縣知縣羅樹勳、苗栗縣知縣李烇、雲林縣知縣羅汝澤(農曆五月內渡,後改李郁華)、埔里社廳通判溫培華、臺南府知府忠滿(兼護印)、安平縣知縣忠滿、嘉義縣知縣孫育萬、鳳山縣知縣盧自鑠、恆春縣知縣歐陽萱(乙未戰爭陣亡)、臺東直隸州知州:胡傳(原職,胡適之父親,內渡)。

該宣言係由陳季同所起草,於1895年5月24日將宣言的英文譯文送給在台北的各國領事館。宣言內容主要為:

日寇強橫,欲併台灣。台民曾派代表詣闕力爭,未蒙俞允。局勢危急,日寇將至。我如屈從,則家鄉將淪於夷狄;如予抗拒,則實力較弱,恐難持久。業與列國迭次磋商,儉謂台灣必先自立,始可予我援助。台灣同胞,誓不服倭,與其事敵,寧願戰死。爰經大會議決,台灣自立,改建民主國;官吏皆由民選,一切政務秉公處理。但為禦敵及推行新政,必須有一元首,俾便統率,以維持秩序而保安寧。巡撫承宣布政使唐景崧為萬民所敬仰,故由大會公推為台灣民主國大總統。

臺灣民主國制定藍地黃虎的「黃虎旗」為國旗、刻有「民主國寶印」文字的國璽、以及建年號為「永清」,臺北為首都。臺灣第一富豪林維源,雖被推為國會議長,但堅持婉拒,在獨立慶典的第二天就潛逃至廈門。

臺灣民主國歷史2-成立 - 臺灣民主國部落格 - udn部落格 - https://goo.gl/Hp6NkG


反擊抹黑! 蘇貞昌出示傳家寶:阿公資助抗日軍餉 
 分享反擊抹黑! 蘇貞昌出示傳家寶:阿公資助抗日軍餉到Facebook 分享反擊抹黑! 蘇貞昌出示傳家寶:阿公資助抗日軍餉到Line 分享反擊抹黑! 蘇貞昌出示傳家寶:阿公資助抗日軍餉到Google+
民進黨新北市長參選人蘇貞昌出示阿公蘇雲英當年的摺扇,上面題字寫著蘇雲英在台灣被日本統治十年後,對於六三法案尚未廢除、民權莫展的感嘆。(記者葉冠妤翻攝)
2018-09-29 17:44
〔記者葉冠妤/新北報導〕針對名嘴及網路誣指蘇貞昌的祖父助日軍誘捕抗日人物林少貓,民進黨新北市長參選人蘇貞昌昨出示傳家寶,包括一八九五年大清割讓台灣時,蘇的阿公蘇雲英資助抗日軍餉的台灣民主國安全公司股份票,以及蘇雲英親筆題字感慨日治時期民權不彰的摺扇。蘇貞昌怒斥惡質選舉文化,對手抹黑,強調從阿公、爸爸到他都勇於對抗威權,是一脈相承。
 民進黨新北市長參選人蘇貞昌出示阿公蘇雲英當年的手扇,上面題字寫著蘇雲英在台灣被日本統治十年後,對於六三法案尚未廢除、民權莫展的感嘆。(記者葉冠妤翻攝)
民進黨新北市長參選人蘇貞昌出示家族珍藏的傳家寶,即當年蘇雲英認購台灣民主國股份票,藉此資助台灣民主國軍餉。(記者葉冠妤翻攝)
百年傳家寶 證明先人勇於對抗威權
蘇貞昌昨出示《屏東縣鄉賢傳略》,指出內容根本沒提及他的阿公蘇雲英和伯公蘇雲梯提供日方情報,反而讚譽伯公「前清廩生,為人磊落,慷慨赴俠義,豁達有大志。」
蘇貞昌並首度曝光家族珍藏百年的傳家寶,其中一件是毛筆字跡斑駁、泛黃的票券,上面寫著「台灣民主國股份票」,日期顯示為光緒廿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蘇表示,這是當年台灣民主國集資為軍餉所需的股份票,具公債性質,史料、歷史課本皆有記載,他的阿公當年慨捐「伍大員」,等於是台灣早期的抗日政治獻金。
另一個傳家物件是有些微破損的摺扇,扇面題有「自治高名滿十年,民權莫展尚仍然,六三法案何時廢,內地延長豈未研」詩句,對日治時代的時政有所抒發。其中一句「民權莫展」,顯示書者對民權的憧憬,蘇貞昌說,這是阿公親筆所寫,「為這塊土地跟人民,所講的怨嘆。」
蘇貞昌感性地說,蘇家和所有台灣人一樣,誠實、認真、盡本分也很低調,從不賣弄,也不誇耀,當年是清國對不起台灣,台灣人民奮勇抗日,何其勇敢,即使抗日失敗而百般無奈,他的阿公身為前清的文秀才,仍在為人民爭取權益,盼台灣人民權得以伸張,並盼廢除日治時代的六三法案,「所做一切班班可考,是被祖國(指大清)遺棄的遺民冒生死所做的努力。」
講到激動處,蘇貞昌痛斥「現在,孫子(指他自己)要選新北市長,阿公竟然被抹黑,當年為了抗日而捐軍餉、為了民權(伸張)的阿公,竟被講成漢奸,他們有甚麼資格講我們,他們講得對嗎?」
批藍營又搞抹黑 籲用選票制止歪風
蘇貞昌回憶說,國民黨籍的前屏東縣長伍澤元在一九九三年就曾惡意抹黑他,導致他競選屏東縣長連任失利,他提告才贏回清白,但伍澤元卻拖到一九九六年才登報道歉,沒想到廿多年後,國民黨集團故技重施,「這次竟然抹黑我阿公!」
蘇貞昌強調,不只是他阿公蘇雲英個人,當年多少的抗日台灣人,而這些台灣人的子孫,血液裡至今仍流有這種DNA,像他的父親蘇啟東,寧可畢生當一名基層公務員,也不願為了升官而去加入國民黨,他自己則是站上軍事法庭,為美麗島事件被告辯護,這就是家族一脈相承,擁有對抗威權、追求民主的血液與骨氣,豈容遺棄人民、站在威權那一邊的人,利用媒體造謠抹黑、扭曲歷史?「他們汙衊的不只是我阿公,是那一整個世代的台灣人和他們的子孫。」
蘇表示,選舉應討論政見,展現候選人個人可受公評之處,不評論候選人個人,卻議論人家的爸爸、阿公甚至伯公,這就是惡質的選舉文化,這次不該等到法院判刑、三年後再登報道歉,現在就「用選票制止歪風」。反擊抹黑! 蘇貞昌出示傳家寶:阿公資助抗日軍餉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https://goo.gl/X7uoiS

==============================

臺灣民主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WpJtYR

陳季同發揮外交影響力引進法軍救援

1895年5月19日,一艘法國巡洋艦抵達基隆[10],對急需外國勢力協助的臺灣人而言,不啻為大好消息。法國軍官在21日拜訪唐巡撫時,表明如果是為清政府取回土地,則相當困難;如果是為臺灣保護人民,則較容易[11]。在此鼓舞下,原本猶豫不決的唐巡撫遂於5月25日發布「臺灣民主國獨立宣言」如下:
台灣民主國總統,前署台灣巡撫布政使唐為曉諭事:照得日本欺凌中國,大肆要求,此次馬關議款,於賠償兵費之外,復索台灣一島。台民忠義,不肯俯首事仇,履次懇求代奏免割,總統亦奏多次,而中國欲昭大信,未允改約。全台士民,不勝悲憤。當此無天可籲,無主可依,台民公議自立為民主之國。以為事關軍國,必須有人主持,於 四月二十二日 士民公集本衙門遞呈,請余暫統政事。經余再三推讓,復於 四月二十七日 相率環籲; 五月初二 日,公同刊刻印信,文曰:「台灣民主國總統之印」,換用國旗「藍地黃虎」捧送,前來竊見眾志已堅,群情難拂,不得已為保民起見,俯如所請,允暫視事。即日議定,改台灣為民主之國,國中一切新政,應即先立議院,公舉議員,詳定律例章程,務歸簡易。惟是台灣疆土,荷鄭大清經營締造二百餘年,今須自立為國,感念列聖舊恩,仍應恭奉正朔,遙作屏籓,氣脈相通,無異中土,照常嚴備,不可稍涉疏虞。民間有假立名號,聚眾滋事,藉端仇殺者,照匪類治罪。從此台灣清內政、結外援、廣利源、除陋習,鐵路、兵輪次第籌辦,富強可致,雄峙東南,未嘗非台民之幸也。 特此曉諭全台知之。
永清元年 五月二十五日

吾等如甘受,則吾土吾鄉歸夷狄所有。如不甘受,防備不足故,斷難長期持續。屢與列強折衝,無人肯援,臺民惟有自主。臺民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願拱手而讓臺。臺民公議自立為民主之國。決定國務由公民公選官吏營運。為達計劃且抵抗倭奴侵略。新政府機構中樞必須有人主持,確保鄉里和平。素敬仰巡撫承宣布政使唐景崧,會議決定推舉為臺灣民主國大總統。

初二日公同刊刻印信,全臺灣紳民上呈。當日拂曉,士農工商公集籌防局,開始嚴肅此壯舉。

乞勿遲誤

以全臺之民布告之[12]。
24日將宣言譯成外國語並送至各國駐臺領事館,25日上午9時舉行獨立典禮,宣布成立「臺灣民主國」。唐景崧被推為臺灣民主國的大總統、丘逢甲為副總統兼團練使,領導義勇軍。劉永福被推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務大臣。
臺灣民主國制定藍地黃虎的「黃虎旗」為國旗、刻有「民主國寶印」文字的國璽、以及建年號為「永清」[13],臺北為首都。臺灣第一富豪林維源,雖被推為國會議長,但堅持婉拒,在獨立慶典的第二天就潛逃至廈門。

2017-03-17_213850  

File:Republic of Formosa Bond.jpg

台灣民主國為籌湊龐大軍需而發行的「股分票」

File:Republic of Formosa Stamp .jpg

黑虎票以老虎為圖案,是1895年時,台灣民主國為籌措抗日軍餉而發行的郵票。左方的「士擔帋」三字即是「郵票(Stamp)」的音譯。

台北時期政府組織
大總統:唐景崧
副總統兼團練使:丘逢甲
大將軍:劉永福
義軍總兵:李惟義
軍務大臣:李秉瑞(原禮部主事)
內務大臣:俞明震(原刑部主事)
外務大臣:陳季同(原副將)
情報局長:李秉鈞
遊說使[22]:姚文棟
議院議長:林維源
議院議員:陳雲林、洪文光、白其祥等
臺灣道觀察使:忠滿(兼護印)[23],一說為區鴻基[24]
臺北府知府:俞鴻
淡水縣知縣:凌汝曾
新竹縣知縣:王國瑞
宜蘭縣知縣:俞秉焜
基隆廳同知:方祖蔭
南雅廳通判:宋維釗
臺灣府知府:黎景嵩
臺灣縣知縣:史濟道
彰化縣知縣:羅樹勳
苗栗縣知縣:李烇
雲林縣知縣:羅汝澤(農曆五月內渡,後改李郁華)
埔裏社廳通判:溫培華
臺南府知府:忠滿(兼護印)
安平縣知縣:忠滿
嘉義縣知縣:孫育萬
鳳山縣知縣:盧自鑠
恆春縣知縣:歐陽萱(乙未戰爭陣亡)
臺東直隸州知州:胡傳(原職,胡適之父親,內渡)


台南時期政府組織
大總統:劉永福
義軍總兵:李惟義
軍務大臣:李秉瑞
全台義民大統領: 吳湯興
情報局長:李秉鈞
議院議長:許獻琛
議院議員:許南英、林際春、徐元焯、謝鵬翀、陳鳳昌、林馨山等
籌防局長:陳鳴鏘[25]
臺灣道:忠滿(兼署)
臺北府(府治已失陷)
新竹縣(部分失陷)知縣:李烇(兼署)
臺灣府知府:黎景嵩
臺灣縣知縣:史濟道
彰化縣知縣:羅樹勳
苗栗縣知縣:李烇
雲林縣知縣:羅汝澤(農曆五月內渡,後改李郁華)
埔裏社廳通判:溫培華
臺南府知府:忠滿(署理)
安平縣知縣:鄭文海
嘉義縣知縣:孫育萬
鳳山縣知縣:林東青
恆春縣知縣:盧肇經
臺東直隸州知州:孫振鐸(原砂金局督辦)[26]

 ==============================

李秉瑞(1856年-1917年),中國清朝政治人物,廣西臨桂縣人,光緒九年進士[1],曾為禮部主事、臺灣民主國軍務大臣、近代義勇軍創建者。與其子弟等著有《蓬萊小語》。
生平[編輯]
李秉瑞為光緒五年(1879年)己卯科舉人[2],光緒九年中式(1883年)癸未科三甲進士[3],任禮部學習主事[1]。光緒十三年(1887年),光緒帝親自任命李秉瑞等12人為「遊歷使」,與程紹祖前往德國考察[4][5][6]。
光緒二十年(1894年),清日甲午戰爭爆發,臺灣守備緊張。唐景崧署任巡撫後,先後調刑部主事俞明震、副將陳季同至臺,李秉瑞也主動請求效力[7]。次年,清朝讓臺灣予日本,臺灣士民反對無效,遂議自立。巡撫唐景崧改巡撫署為總統府。改布政使司為「臺灣承宣布政總理內務衙門」,以俞明震為督辦,李秉瑞及陳季同為會辦,掌管內政事務。改臺灣營務處為「臺灣軍務衙門」,以李秉瑞為督辦,俞明震為會辦,負責國防行政業務。另有「臺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陳季同為督辦、李秉瑞為會辦,辦理對外交涉事務[8]。

李秉瑞(1856 年-1917 年),桂林府臨桂縣人,光緒五年(1879 年)己卯科舉人,光緒九年中式(1883 年)癸未科三甲進士,任禮部學習主事。① 光緒十三年(1887 年),光緒帝親自任命李秉瑞等12 人為“遊歷使”,與程紹祖出國考察,遊歷西洋及非洲,是為清政府派員出洋遊歷之始。②歸國後任禮部主事。
1894 年7 月25 日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次年(1895 )清軍遭到慘敗,4 月17 日,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及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台灣巡撫唐景崧(桂林府灌陽縣人)堅決反對割台,他7 次致電清廷,表達抗日決心。
唐景崧的抗日陳情震動了身居朝廷禮部主事的李秉瑞,他毅然渡海到台灣,支持唐景崧的行動。
1895 年,5 月18 日,清政府派李鴻章之子李經方為割台特使前往台灣辦理交割事宜。並諭令“署台灣巡撫布政使唐景崧著即開缺來京陛見。其台省大小文武各員,並著飭令陸續內渡”。慈禧一面下令台灣大小官員內渡撤回大陸,並嚴厲禁止內地接濟台灣抗日軍民。唐景崧拒不奉命,憤怒的台灣民眾公推唐景崧為 “台灣民主國”大總統,與劉永福一道率全島軍民抗擊日本侵略者。
“ 台灣民主國”國號“永清”,即“永遠忠於大清”;“ 下設三個衙門,改布政使司為內務衙門, 不設專員,以刑部主事俞明震為督辦,對外稱內政大臣,禮部主事李秉瑞、副將陳季同為會辦,其關防文曰“ 台灣承宣布政總理內務衙門關防”,改全台營務處為軍務衙門,以禮部主事李秉瑞主之,對外稱軍務大臣。” ③
唐景崧對台灣的防務進行了重新部署。他自己率兵駐守台北,總攬全台軍政大權,並分兵把守各海口要隘。然而,熱血並不能阻擋日軍的軍艦大砲。雖然台灣義軍英勇奮戰,前後斃敵三萬餘人,但是敵我實力懸殊,又孤立無援,唐景崧不得已化裝登上德國輪船逃回大陸。。劉永福後來也被迫內渡回到福建。1895 年6 月7 日,日軍攻占台北。台灣全島落入敵手,從此開始了長達五十年的殖民地時代。
到目前為止,老散尚未查到李秉瑞的最後下落,維基百科有關於李生前遺作《蓬萊小語》條目,收錄如下供參考:
《蓬萊小語》是一部記述台灣(雅稱蓬萊)風土民情的筆記小說,現已亡佚,文字散見於各地方志,由曾經擔任台灣民主國軍務大臣的廣西臨桂人李秉瑞所撰寫,由其宗族子弟等續寫,據說內中有批評丘逢甲與其他台灣民主國人物的文句,而遭到敵對派蒐購毀禁,稱之為“假託”。本書也介紹台灣原住民,如描述出草的一段:“時人入山,常遇靈怪悲號回野,俗謂'討路費,散冥鏹,可免。'遇怪悲號猶可,遇番悲號,則以首級為路費矣。” [1] 這段話則認為在山中遇到魑魅魍魎,也比遇到獵首的台灣原住民好多了。

002DKs6bzy6JiKMduxZ8b&690  

李惟義,(?-1901年),曾參與臺灣的抗日乙未戰爭[1][2]。
李惟義原為湖南武秀才出身,1859年投效軍營,1861年起因戰功歷經守備,都司,游擊,參將,副將,總兵,後並因永州建立戰功,獲賞頂戴花翎(提督銜),長年率新楚軍駐守於湖南[1]。
1886年,李惟義前往台灣,協助章高元、林朝棟等人平定罩蘭武榮社亂事[3]。1895年,清因甲午戰爭戰敗,割台予日本,台日爆發乙未戰爭。戰爭期間,李惟義曾參與臺方軍隊對抗日本帝國軍。其中,在八卦山戰役中,李惟義與吳湯興、徐驤等將領率領三千至五千人共同防守八卦山與彰化城[4]。

李惟義在乙未戰爭前的官職
依據《臺灣通史》卷三十六列傳八所載,李惟義在乙未戰爭前擔任「副將」(從二品);另外依據《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八第二冊〉第三章所載的清朝武官名錄中,並無李惟義在台擔任「提督」(從一品)或「總兵」(正二品)的記綠。事實上,當時台灣最高武職即為「台灣鎮總兵」(劉永福為最後一任),並無「提督」之職。
依據條目中引用的軍機處檔摺件,第一句寫道:「提督銜記名簡放總兵花翎留南遇缺前先補用副將李惟義」。其中「提督銜」是虛銜而非實職,就好像「榮譽博士」一樣,只能看不能用;「記名簡放總兵花翎」意即已申報昇等派任總兵且可先行頂戴該職級之花翎,但實質上仍在等待派任;「留南遇缺前先補用」即明白指出此一狀態。所以真正的官職仍然是「副將」李惟義。
《臺灣通史》不愧被視之為正史,下筆較為嚴謹,故僅稱李惟義為「副將」;有些文獻稱其為「總兵」,並不合適,應改為「記名總兵」;至於稱其為「提督」者,大概是不懂「加銜」的意義罷了。Kolyma (留言) 2009年10月24日 (六) 13:40 (UTC)-Kolyma (留言) 2009年10月25日 (日) 07:56 (UTC)

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 - Google 圖書 - https://goo.gl/T2k6FI

-----------------------------------

李秉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秉鈞
李秉鈞(1873年-1904年),一名秉均[1],字子桂,號石樵。台灣台北艋舺人,出身耕讀傳家,清代貢生,日治後曾任台北縣參事、舊慣調查會委員、台灣日日新報編輯。長於詩文書畫,師承黃中理。曾參加日本人 “玉山吟社”詩會活動,著有《石樵集》八卷,已散佚。部分收錄於《台灣日日新報》。[2]
生平
1885年中法戰爭西仔反之暖暖坐探委員[3]。且因戰功成為候補縣丞[4]。同年10月17日,將領劉朝祜率領軍隊,會同李秉鈞、劉廷玉,並派翻譯人員入山勸說馬來(即烏來)八社“ 生番 ”。結果安撫成功,所有原住民八個社,都接受安撫。[5] 1891年淡水縣歲貢貢生[6]。
乙未戰爭之時,日軍進迫獅球嶺。唐景崧不願死守八堵,逃往滬尾搭上德國商用輪船。清軍向德國商輪開砲攻擊,但引起德國軍艦開砲還擊。當時台北城內充滿了散兵游勇與匪徒,死亡500多人,甚多人爭吵要返回中國大陸,李秉鈞只得委請吳聯元、陳舜臣、李春生等向日軍請求,但不敢去。僅辜顯榮基隆見謁總督。[7]並讓原居於台北城,而想返回中國的粵勇及民眾,聚集於淡水港。當日軍過濾名單的同時,遠在台中的丘逢甲自任副總統,眾人遂得以脫離日軍之手。
台灣日治時期後,李秉鈞於明治 28年(1896年)擔任台北縣事務囑託,明治30年(1897年)4月授佩紳章,9月任台北縣參事,並任總督府國語學校囑託。明治34年(1901年),被任命為臨時舊慣調查會事務囑託。明治37年(1904年)病逝。

--------------------------

姜紹祖(,幼名金韞,字纘堂),臺灣新竹縣北埔鄉海陸腔客家人,為北埔「金廣福大隘」第一代墾戶首姜秀鑾的後人,家境富裕。為棟軍主要將領,軍階為都司。1895年,組織義勇軍參與乙未戰爭抗日,被日軍俘虜後服毒自盡,年僅19歲。

2016-12-27_0918522016-12-27_0917082016-12-27_092238  

1895.決戰八卦山(下) - 陳文德 - Google 圖書 - https://goo.gl/H5xWjC

===========================================

唐景崧「臺灣民主國」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LEMWVy
馬關條約/台灣從來就不是中國的一部分aiwan was never part of China/Bruce Jacobs/春帆樓為中日《馬關條約》的談判與簽署地點/日清議和紀念館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RqMo9w
臺灣的圖騰/黃虎旗/百步蛇/「台字徽」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sba2QK

==============================

兩岸史話-撥開被扭曲的台灣史迷霧
2015年05月28日 04:10 文/駱芬美
n27a00_p_01_02n27a00_p_01_03n27a00_p_01_04

兩岸史話-撥開被扭曲的台灣史迷霧
2015年06月02日 04:10 文/駱芬美
小字型
中字型
大字型
點閱942 我要評比
2/100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Google+
分享至Twitter
分享至Weibo
兩岸史話-撥開被扭曲的台灣史迷霧
齊白石筆下的譚鍾麟畫像。(摘自網路)
兩岸史話-撥開被扭曲的台灣史迷霧
台灣民主國為籌措龐大軍需發行的「股份票」。(摘自網路)
兩岸史話-撥開被扭曲的台灣史迷霧
獨虎票以老虎為圖案,是台灣民主國籌措軍餉發行的郵票。左方「士擔」等字即是「郵票(Stamp)」音譯。(摘自網路)
兩岸史話-撥開被扭曲的台灣史迷霧
被扭曲的台灣史
張之洞的冷漠,終於使劉永福認清:朝廷沒有要他據守台灣的意圖,留守台灣不再具有意義。
鹿港的仕紳請劉永福帶兵前來助陣,但劉永福貫徹「劃地自守」的原則,只願自備兩個月糧餉,以後便要中部自行設法供應士兵糧食和薪水,仕紳們又不敢答應,直到易順鼎來到後,劉永福才撥出3營兵力給他支援台灣中部。
堅守待援公私不濟
劉永福最大問題是糧餉和兵械不夠,6月25日透過邊寶泉向張之洞求援被拒絕後,7月11日、17日又再度向張之洞求援。但因日本一再抗議有清朝官員協助台灣,甚至言明張之洞是主導者,清朝廷感到壓力,特別注意東南沿海一帶的動向,並向張之洞施壓。
張之洞在7月20日寫信給總理衙門,言明不再援台,且答應隨時查禁運到台灣援助的糧餉和兵械。同一天,易順鼎拜訪張之洞,特別希望兌現,兩個月前那則讓劉永福備受鼓舞的「密函」所說的,即將給予「援助」,張之洞以朝廷明令「禁止」為由拒絕。
但張之洞又期待劉永福,能以必死決心在台抗日。易順鼎認為:日本一旦攻到台南,劉永福必不肯死戰,與其等劉永福失敗,增添清朝廷的恥辱,不如先召回劉永福,留下一位將才。但張之洞就是堅持袖手旁觀。
8月17日,劉永福派到清朝廷請求支援的人再度無功而返,劉永福在19日、21日、22日,先後發3封電報給張之洞。學者吳密察指出:劉永福仍相信清朝廷有意爭取外國援助,而他留在台灣的意義是執行朝廷「堅守待援」的指令,如果清朝廷的思慮有變,則應給他撤退的命令。
同樣的,台灣中部黎景嵩也認為堅守台灣是為等待外國援助,而這是清朝廷給予的「承諾」,也可說是「命令」。面對他們的急迫求援,張之洞重申奉朝廷命令不能接濟台灣,並說沒有承諾只要堅守兩個月俄國援助即會來到之事。
此時尚在努力爭取援助的易順鼎,也向兩廣總督譚鍾麟求援。當初劉永福就是接受時任閩浙總督譚鍾麟的命令,才率兵千人渡台,然而譚鍾麟只送3萬兩給劉永福,做為撤退士兵回大陸之用,當時民主國每月花費12萬兩,3萬兩等於是杯水車薪。
所有的援助都已無可能,局勢更加危急。按學者謝佳卿研究,為解決資金問題,台灣民主國在台南府設立類似銀行機構的官銀錢票局,透過發行官銀票吸納資金。
9月之後,又設立「台灣民主國安全公司發行股份票」(即公債),聲明當彰化、台北完全收復,台灣重回太平時,只要拿股份票給安全公司,就可換回4倍的錢;也聲明將來台灣收復後,紙幣將5倍還本。以這種方式籌募資金,可見當時財務的困難。
因政府財政困難,安平海關內郵局所發行的郵票,本來是為了方便通信,後來改以籌募資金為主,郵票發行初期獲利5千餘兩,而郵政制度一直持續到10月初仍然可行。
到了財政困難的最後關頭,學者謝佳卿指出:劉永福先是向人民收取「逃亡稅」,就是想內渡的人必須到議院申請旅行券,平常人家1戶繳交2兩,有錢人家則得繳交幾倍的錢,否則就不許離開台灣。
但這些收入對當時整個局勢而言,只是杯水車薪且緩不濟急,還是希望能得到張之洞的糧餉資助。9月15日,易順鼎從大陸回到台南,只帶來少許資助,劉永福16日又派人內渡籌錢,但也沒有成效。
日軍接收新竹後,南下時非常不順利,7月4日決定暫時停止南進,一面向大本營申調兵力,一面將兵力集中於北部。
8月中旬之後,劉永福開始為退守做打算。8月19日再致電張之洞,希望至少得代為安排善後事宜,但得不到任何回應。22日再電張之洞,請明確指示到底是可援助台灣而要他再守?或已經無法援助台灣要他離開?若要他離開,能否幫助他離台及善後在台軍民事務。
同一天,張之洞發函給劉永福和黎景嵩,再度將允諾援助的事推得一乾二淨,更要他們自行斟酌看著辦。如此一來,劉永福明白沒必要再堅持留守台灣,然而,卻放心不下無法妥善安置軍隊,以及台灣人民無法預知的未來。
勸降信函動搖意念
在這種情況下,劉永福在8月23日接到樺山資紀極盡好言好語的勸降信函,允諾將妥善安排劉永福所擔憂的軍民問題,保障人身安全,且盡快載運劉永福及部下內渡。學者謝佳卿認為,雖然劉永福仍強硬回絕,然而時局艱困,這封信函確實已動搖了劉永福堅守台灣的意念。
張之洞8月25日給劉永福的書信也表示:朝廷早已下旨在台官員內渡,不可能專門下一道旨令,請劉永福內渡,要他不必再僵持於未接獲朝廷聖旨而死守不去。張之洞的冷漠,終於使劉永福認清:朝廷沒有要他據守台灣的意圖,留守台灣不再具有意義。
8月下旬,氣候轉涼一些,日軍進攻台灣中部,劉永福雖有派部分軍隊前往中部援助,但8月28日,彰化已陷落,黎景崧內渡,日軍占領彰化及以北地區。
根據駐台南的英領事胡力強記載:日軍占領彰化之後,意圖向嘉義推進,劉永福似乎沒有強力防守的打算。(待續)

n27a00_p_01_05  
兩岸史話-撥開被扭曲的台灣史迷霧
〈台民布告〉強調無天可籲,無人肯援,台民惟有自主。(摘自網路)
前德國駐清公使巴蘭德質疑李鴻章指使台民抗日。(摘自網路)
台灣已為「朝廷棄地,百姓無依,惟有死守。」因而決定要「自立建國」。

法國援助無望,5月12日,唐景崧請總理衙門尋求德國援助,也遭德國拒絕。唐景崧又請求向俄國求援,俄國的利益在大陸東北,也不願插手保台。

這一連串救台的各種對外交涉,按學者吳密察的研究,背後仍有清朝廷及總理衙門的默許或暗示。但是,清朝廷既然已與日本簽訂條約,也就不便公開反悔合約中的承諾,所以利用主戰派的張之洞奔走、求取外援。

寧死守不拱手讓台

而為了不讓日本有再度動兵的藉口,就希望能以台灣人民的名義進行,以表示與清朝廷無關。但是,台灣求取外援的行動中,必須不妨害清朝廷與日本的和局,這無意中容許台灣可以自作主張,這是清朝廷所難以忍受的,因著局勢的發展,台灣人民有可能做出更積極的行動。

在5月10日到17日中,唐景崧先前從廣東所招募的2千多名士兵以及購買的300萬份火藥從廣東抵達台北,另外300萬份火藥運被往台南。

5月15日,邱逢甲等台灣仕紳與唐景崧密談,說明計畫,並要求提供武器與資金。會議後,眾人要求唐景崧發布聲明譴責日本侵略的行動,並宣稱他們將抵抗日本人登陸。

同時要求唐景崧拍電報給張之洞,代轉〈台民布告〉給朝廷:「無人肯援,台民惟有自主。」「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布告中也呼籲各國:若承認台灣自立且共同援助防衛台灣,則租借所有金礦、煤礦、能耕作的田地與能建築的土地。

隨即又發電報,給總理衙門、北洋大臣、南洋大臣、閩浙總督、福建藩台(即布政使,管理民政與財政)及全台官員,表明因為台灣已為「朝廷棄地,百姓無依,惟有死守。」因而決定要「自立建國」。

一連串的立國宣告後,5月16日,仕紳們請求唐景崧暫理台灣政事,沒料到唐景崧卻拒絕。學者藍厚理、黃昭堂認為,邱逢甲是當時台灣中部最有權勢的人物,甚至被當成「王」。如果唐景崧一切依邱逢甲的要求行事,就不是「被留下來」擔任領導者,而只是被「扣留」的人質,他不但失去「巡撫」的權威,也無法成為台灣島上獨尊的抗日領袖。

矛盾的是,唐景崧隔日(17日)又發電報給張之洞,報告台灣將要採「民主」形式自立建國。且說他已被仕紳們推舉為領導人,雖曾「堅辭」卻沒有獲淮,但他又擔心朝廷怪罪,於是要張之洞幫忙婉轉報告說:改立名目建立民主國,是為了不讓日本有藉口來纏擾清朝廷。但又怕「民主」這個字眼對清朝廷「事太奇創」,希望朝廷給個「名目」,好有所依據。他並強調台灣的「自立建國」是救急之策。藍厚理認為,唐景崧想藉民主為手段,變成台灣真正的領導人,以擴增個人權力和影響力。

5月19日,唐景崧已放棄等候的法國軍艦竟意外的來到,雖然不是艦隊,只是一艘巡洋艦,但對急需外國勢力協助的台灣而言,是大好消息。

清朝廷5月15日接到台灣自立建國的訊息後,隔日召開御前會議,毫無結論。17日唐景崧電告張之洞表明台灣將建立民主國時,李鴻章曾建議日本返還台灣,但日本不同意。李鴻章恐影響日本返還遼東半島,請朝廷慎重決策,於是5月18日,清朝廷要李經方赴台灣,依約將台灣交給日本。

19日,前德國駐清公使巴蘭德(Brandt)致電李鴻章,表示「德國方面都認為是李鴻章在指使台民反抗日本,明顯違約,日本必再次發動戰爭。」李鴻章接到電報後,馬上向總理衙門反映,並駁斥他暗中指使台灣抵制日本的傳聞,說是張之洞及唐景崧所為。德國外交部也直接致電總理衙門,指責清朝廷不該暗令台灣反抗,而且警告如再開戰,清朝廷應當賠償更多。

清朝廷接到來自國外的警告後,更無意放任台灣的反抗愈演愈烈,5月19日向外界宣稱「清朝廷並無不願交割台灣之意」,並再度催促李經方迅速赴台,更要李鴻章將台灣狀況照會日本。

願意負擔全額贖台

清朝廷同時在5月20日,發給唐景崧「免除署巡撫職務,且須立刻離台赴京」的「解職令」,以及在台大小文武各官內渡令 ,大半官員在接到「內渡令」後,都相繼回大陸了。

清朝廷此一連串動作,學者吳密察認為,可能是真不願意唐景崧「以一隅誤大局」,或許也要向各國表明清朝廷與台灣自立無關。此後清朝廷對於台灣的抗日,已難有名義上和實質上的任何援助。

但地方的努力仍然不斷:5月21日,福建將軍慶裕與邊寶泉,請總理衙門援萬國公法「民情不願,定約可廢」,請「各國公議廢約」。同一天,張之洞指示唐景崧,可以要求朝廷向日本贖回台灣,但需要台灣紳民願意負擔部分贖費,唐景崧隔天即向朝廷表示,台灣願意負擔贖回台灣的一切費用。

陳季同也在5月21日前往拜訪法艦軍官(或說法國軍官拜訪唐景崧),隨後唐景崧宣稱法國軍官說,台灣若自立建國,則法國可派全權大臣與台灣訂約。(待續)


彰化市 - 八卦山(1895八卦山抗日保台史蹟館‧1)...2010/10/24 @ 幫父親圓夢部落格 - 最新英譯四書...共賞!!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6NaZra


日軍入台北城樺山資紀諭示文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Bz82TG

20091121-p51


陳季同-台灣民主國/1895年,台灣因馬關條約遭清廷割讓與日本,他參與策劃台灣民主國並起草民主國宣言,後被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任命為外務大臣,負責該國外交事務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hPS3oa

File:Chen Chi-tung.jpg


 

 

沒看過的台灣民主國郵票 首度展出
更新: 2017年06月16日 
【記者張原彰/台北報導】19世紀末,為避免台灣因清廷所簽訂的馬關條約而割讓日本,台灣仕紳成立台灣民主國,並以黃虎作為國旗,更曾發行「獨虎郵票」,中華郵政昨(16日表示,為紀念這段歷史,昨日起在台南文創中心舉辦「臺灣民主國郵票與文物展」,展覽內容包括:當年劉永福將軍為政府籌餉而發行的各版獨虎票(含試印票、變體票及大方連等)、實寄封、各種面值且局號字軌不同的台南官銀票及錢莊戳記等,展品史料珍貴且豐富。◇ 


錢 (質量單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71199063_5094918427206521_326183553715679606_n (1)

1895年臺灣民主國壹佰錢士擔紙(stamp)士擔紙即英文stamp之譯音
100錢在古代是指100銅錢,不是100銀錢。1兩銀在晚清約換1000銅錢,其消費力換算成台幣約2~3000元。古代的貨幣基本上都是銅錢為主,在明清以後才逐漸有大量銀兩加入作為貨幣使用。而在宋代,1兩銀約換2000銅錢,其貨幣價值快相當於目前台灣的萬元了,在民間相當難使用吧。
-------------------------
錢 (質量單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I3V2Mj
錢(和制漢字作匁)是中國傳統度量衡質量單位之一。一錢等於十分,10錢為1兩,1000錢為1貫。實際質量於各地不同時代皆有變化。一錢是一兩的十分一重。
「匁」字的由來在有兩種說法,一說因為「錢」在日語中與「泉」同音,因此日本人借用「泉」字的草書寫法創造「匁」字。另一說因為「錢」在日本的簡便計數寫法為「文メ」,將此二字組合起來便成了「匁」字。但香港的曆書中「秤骨」相關的頁面的錢多年來也寫成「匁」,有可能是受到日本影響。
實際質量
原香港法例,1884年第廿二條,一分是2/15安士。現在香港法例規定,一錢等於1/10兩或者十分,1/160司馬斤,即3.77994克[1],現仍常用於中藥處方。金銀等貴金屬交易用「金衡錢(mace troy)」,等於「金衡兩」1/10,轉換為十進制等於3.7429克[1],比普通錢略輕。
在台灣通行的台制中,1台斤為16台兩,1台兩為10台錢;另1台斤為600克,故1台錢為3.75公克。[2]。
日本在明治二十四年(1891年)所公佈的度量衡法中規定1錢為3.75克。
現在新加坡法律規定,一兩是11⁄3安士、一斤是1⁄3常衡磅,所以一錢等於1⁄10兩或1⁄160斤,即3.77994克[3]
中國秦始皇制定統一度量衡,到新中國成立之初,一直沿用一斤十六兩的計量方法。南宋楊輝有首「斤價化兩價」的歌訣:「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三求,一八七五記……」意思就是一兩等於0.0625斤,二兩等於0.125斤…… 那時十六兩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祿壽三星組成十六兩的秤星,告誡做買賣的人要誠實信用,不欺不瞞,否則,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
1959年6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布《關於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確定米制為中國基本計量單位,在全國推廣使用,保留市制,「市制原定十六兩為一斤,因為折算麻煩,應當一律改為十兩為一斤。」中藥計量仍襲舊制不變。從1979年1月1日起,中藥計量單位也改用米制,用「克、毫克、升、毫升」,不用「兩、錢、分」等。
錢 (質量單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I3V2Mj

597px-GoEnDamaScan

錢 (質量單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有關台灣民主國議院議員洪文光,出現在以下網頁中:
台湾民主国 - 搜狗百科 https://bit.ly/38WWJip
唐景崧與台灣民主國  https://bit.ly/3z2Ydm4
臺南文史研究資料庫 https://bit.ly/3lQlQX8
台湾民主国 - 快懂百科 https://bit.ly/3GqJsef


1895 乙未 民主國的歷史背景~
127年前(至今2022年),1895年4月17日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出,舉國震動。具有反侵略傳統的台灣人民,誓不臣倭,堅決抵制清政府割讓台灣給日本的決定。5 月15 日,以丘逢甲為首的台灣紳士在台北籌防局開會,決定組建「台灣民主國」,宣布暫時脫離清政府而獨立。
5 月25 日,「台灣民主國」宣告成立。推台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林維源為「議長」,劉永福為大將軍,丘逢甲為義勇統領(全台團練使)。改元「永清」,表示「台灣民主國」是大清國的藩屬國;仿照清朝青龍旗式樣,以藍地黃虎圖案為國旗。
當時為表象徵,「台灣民主國」的藍地黃虎國旗。龍為大清,虎為台灣,龍在天,虎在地,以示尊卑;虎首向內,尾高首低,以示臣服於清。另有乙顆『民主國之寶璽』黃金鑄造的印璽。隨著一百五十多天的抗日戰役,直到1895年11月18日結束。遺留下兩面虎旗,黃地黃虎旗及藍地黃虎旗而最具象徵的『民主國之寶璽』卻遺失了~
國立台灣博物館缺少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國寶』???
民國110年3月15日,台博館博物台灣常設展鎮館三寶同時展出國立台灣博物館,分為以自然為主題的「自然台灣」展區與以人文為主題的「浮生台灣」展區。現場展出「1895年台灣民主國藍地黃虎旗」數位重建版。
其中「1895年台灣民主國藍地黃虎旗」2012年則將缺角與顏色作修復,並以雙面懸掛展出,雙面老虎瞳孔顏色不同,深具當代意義。
黃藍兩面國寶旗都在,那最具代表的寶璽呢?
『民主國之寶印』在哪呢?怎沒展出?因為,這顆寶璽遺失了,目前博物館只有展示兩面旗子,那到底『民主國之璽』長的如何呢?我們現在也只能在網路上看見印面長這樣~ [圖 民主國之璽  (黃虎印 ) 印面翻拍自網路]1895 乙未 民主國的歷史背景~
127年前(至今2022年),1895年4月17日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出,舉國震動。具有反侵略傳統的台灣人民,誓不臣倭,堅決抵制清政府割讓台灣給日本的決定。5 月15 日,以丘逢甲為首的台灣紳士在台北籌防局開會,決定組建「台灣民主國」,宣布暫時脫離清政府而獨立。
5 月25 日,「台灣民主國」宣告成立。推台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林維源為「議長」,劉永福為大將軍,丘逢甲為義勇統領(全台團練使)。改元「永清」,表示「台灣民主國」是大清國的藩屬國;仿照清朝青龍旗式樣,以藍地黃虎圖案為國旗。
當時為表象徵,「台灣民主國」的藍地黃虎國旗。龍為大清,虎為台灣,龍在天,虎在地,以示尊卑;虎首向內,尾高首低,以示臣服於清。另有乙顆『民主國之寶璽』黃金鑄造的印璽。隨著一百五十多天的抗日戰役,直到1895年11月18日結束。遺留下兩面虎旗,黃地黃虎旗及藍地黃虎旗而最具象徵的『民主國之寶璽』卻遺失了~
國立台灣博物館缺少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國寶』???
民國110年3月15日,台博館博物台灣常設展鎮館三寶同時展出國立台灣博物館,分為以自然為主題的「自然台灣」展區與以人文為主題的「浮生台灣」展區。現場展出「1895年台灣民主國藍地黃虎旗」數位重建版。
其中「1895年台灣民主國藍地黃虎旗」2012年則將缺角與顏色作修復,並以雙面懸掛展出,雙面老虎瞳孔顏色不同,深具當代意義。
黃藍兩面國寶旗都在,那最具代表的寶璽呢?
『民主國之寶印』在哪呢?怎沒展出?因為,這顆寶璽遺失了,目前博物館只有展示兩面旗子,那到底『民主國之璽』長的如何呢?我們現在也只能在網路上看見印面長這樣 https://bit.ly/3Rh1cxi

2745592745582745562750662022-09-03_0918362022-09-03_0918252022-09-03_0918152022-09-03_0918042022-09-03_091754WeChat-圖片_202111161703461152x768_2021031500010130271527510427509527508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