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茶園試辦無人機噴液肥 青農驚:效率快3倍 列印
 分享茶園試辦無人機噴液肥 青農驚:效率快3倍到Facebook 分享茶園試辦無人機噴液肥 青農驚:效率快3倍到Line
 無人機利用GPS導引,農民完成設定後,僅需在旁監控噴灌狀況。(游正福提供)
無人機利用GPS導引,農民完成設定後,僅需在旁監控噴灌狀況。(游正福提供)
2019-04-21 22:43
〔記者張議晨/宜蘭報導〕無人機正夯!冬山鄉青年茶農游正福,最近在自家茶園試辦無人機噴灑液肥,農民僅需遠端監控噴肥範圍,效率比傳統人力噴灌快約3倍。游正福說,若未來無人機噴灌普及,相信對田間管理、效率都能大大加分。
 無人機利用GPS導引,農民完成設定後,僅需在旁監控噴灌狀況。(游正福提供)

無人機利用GPS導引,農民完成設定後,就可依照噴灌需求,定時、定量噴灑液肥,農民僅需在旁監控噴灌狀況。(游正福提供)
宜蘭茶葉種植集中在冬山鄉中山社區以及大同鄉玉蘭一帶,生產面積約163公頃,其中有機茶面積16公頃,以冬山鄉栽種面積占比最大。
隨無人機產業發展,在冬山栽種有機茶的游正福,與另名青年稻農林子欽合作,最近在自家茶園試辦無人機噴肥。
游正福解釋,茶葉因生長條件等限制,茶園多位於山坡地帶,田埂道路崎嶇,較難使用機具協助噴肥;每季施肥階段,他都需要聘請大量人力,逐層、逐排施用肥料,人力成本佔生產比重較大。
專用於農業的無人機,可乘載約7.5公升液態肥料,升空前先透過電腦軟體計算噴肥面積,再換算液肥數量,透過GPS導引,由無人機定時、定量自動飛行噴灑,農民僅需在旁監控噴灑情況。
以傳統噴肥每次需動用兩名工人,每季約需噴肥3次計算,游正福四公頃茶園,每次噴肥就要耗時3天,但無人機僅需一天時間就能完成。
游正福說,無人機效率是傳統人力的3倍,依照目前農業缺工狀況,可大幅減少人力投入,且拚灌前液肥噴灌數量都由電腦完成計算,不會太多或太少,能幫助茶農落實田間管理。
他說,目前無人機噴肥仍在實驗階段,他也預留部分茶園做對照組,預計近期就能與無人機噴灌的茶園對比兩者差異,若噴灌方式效率高,未來會考慮擴大噴灌面積。


精準噴灑機器人來了,除草劑用量或少 20 倍
By Moneydj, technews.tw查看原始檔
機器人大軍殺入農業領域,可能會顛覆當前的農作生產方式,市值 1,000 億美元的農藥和種子市場恐受衝擊,不利農藥大廠拜耳(Bayer)、先正達(Syngenta)等。 
路透社報導,目前農產品最有利潤的生產方式之一,是大面積栽種能夠耐受農藥的基改作物,並全面使用除草劑,以提高產出、增加收入。然而人工智慧(AI)和電腦視覺帶來的農藥精準噴撒技術,也許會改變此種生產模式。倘若新技術普及,未來只需對雜草噴藥,基改作物和農藥需求將減,將打擊相關業者。
瑞士機器人業者 ecoRobotix,研發出太陽能板供電的除草機器人,外型像在桌子下加裝了四個輪子。此種機器人會逐一檢視作物生長情況,辨識雜草、再噴灑農藥。ecoRobotix 表示,該公司機器人能讓除草劑用量減少 20 倍,預估明年上市。美國業者 Blue River 也開發出類似機器人,能分辨雜草和作物,只在需要時噴灑農業,估計除草劑用量能夠減少 90%。
諮詢機構 ROBO 主管 Richard Lightbound 說,許多技術都已到位,問題是如何組合,並以正確價格賣給農人。如果農藥用量能以十倍數減少,對農人有相當大的吸引力,而且此種作法也更為環保。農藥廠防範未然,拜耳已與精準噴灑業者合作。中國化工旗下的先正達也開始研發適用於精準噴灑的產品。
「Robo 全球機器人與自動化 ETF」22 日下跌 0.28% 收 42.40 美元。21 日收在 42.52 美元,為 4 月 19 日以來收盤新高。今年迄今走高 2.61%。


香蕉絕種危機 - 中時電子報 - https://goo.gl/u6wSVU


無人機灑農藥 10分鐘搞定5分地
By 林雅惠,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十月 9日, 2017
青農曾毅平看見未來農作趨勢,9月自大陸購買一台農用無人植保機。(林雅惠攝)
將科技導入農業!台灣農業面臨缺工,六龜區新寮里青農曾毅平看見未來農作趨勢,今年9月自大陸購買一台農用無人植保機,以無人飛機噴灑農、肥用藥,才10分鐘就完成5分地噴藥作業,省時又省力,成為務農得力助手。
在六龜地區種植蓮霧、水稻、南瓜等3甲多面積農作物的曾炳坤,因農忙時工作量大,5年前邀兒子曾毅平返鄉協助農作,曾毅平去年一次觀摩示範操控「農用植保無人機」後,認為可省下大量人工、時間等成本,於是與父親商量後,上個月花45萬元,從大陸購買一台無人機。
曾炳坤說,這台農用無人植保機是旗美地區第一台,為了造福鄉里農友,他願意以無人機協助有需要的農友。他說,無人植保機用GPS定位作業,噴灑農藥也較平均,如1甲地水稻噴藥須花2人半天時間,無人機只要20分就完成。
曾毅平說,無人機噴灑農藥因顆粒較細微,用藥量較省,同樣1分地就差25倍,今年初家中水稻田供示範無人機噴灑農藥,6月收割稻穀後送中興大學農產品農業殘留檢測中心,檢測無農藥殘留,農作物很安全。
農業局表示,無人機不受地型限制,前往人力難到達或移動困難的山區等地施藥,減少人力負擔及降低危險性;但使用無人機噴藥時其飛散的農藥顆粒可能會汙染鄰田農作物,因此較適合使用於大量種植單一作物的生產專區。


 

無人機噴藥灑肥1天20公頃效率高 太保市農會爭補助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8-14 19:56聯合報 記者卜敏正╱即時報導
「將科技導入農業!」台灣許多農民大嘆人力不足,嘉義縣農民近日邀請空拍機業者,示範操控「農用植保無人機」,噴灑農、肥用藥,約10分鐘噴灑5分農地。太保市農會也舉辦「植保無人機」說明會,認為效率、價格都高,希望向中央爭取農用植保無人機納入農業機具補助項目。
太保市農會總幹事黃麗貞表示,國內農業勞動缺工嚴重,農力調度困難,植保無人機工作效率高,但價格不是一般農民負擔得起,而且目前也不在農業機具補助範圍,農會將向中央反映,補助法規應跟上科技進步,爭取納入補助。
「定位後它會來回自動噴灑!」嘉義縣太保農會日前邀請業者,到太保有機田為農民示範「植保無人機」工作、操控方法,農民看著8軸植保機來回在農田上噴灑,忍不住說「真的很方便!」
業者表示,農地採人工噴灑每人一天僅能完成2至3公頃,一架農用「植保無人機」10分鐘即可作業近5分地,一天作業10至20公頃沒問題。
太保農民吳世彥表示,去年颱風過境後為趕工曾經試用「植保無人機」,效率相當高、效果也不錯。但也有農民分析,植保無人機不僅價格高,每顆鋰電池要價1萬8000元,工作約15分鐘、使用200次即失效,工作成本實在太高。
「農用植保無人機」,噴灑農、肥用藥,約10分鐘噴灑5分農地。記者卜敏正/攝影
「農用植保無人機」,噴灑農、肥用藥,約10分鐘噴灑5分農地。記者卜敏正/攝影
嘉義縣農民近日邀請空拍機業者,示範操控「農用植保無人機」,噴灑農、肥用藥,約10...
嘉義縣農民近日邀請空拍機業者,示範操控「農用植保無人機」,噴灑農、肥用藥,約10分鐘噴灑5分農地。記者卜敏正/攝影
「農用植保無人機」,噴灑農、肥用藥,約10分鐘噴灑5分農地。記者卜敏正/攝影
「農用植保無人機」,噴灑農、肥用藥,約10分鐘噴灑5分農地。記者卜敏正/攝影
太保市農會總幹事黃麗貞(右)認為,國內農業勞動缺工嚴重,農力調度困難,植保無人機...
太保市農會總幹事黃麗貞(右)認為,國內農業勞動缺工嚴重,農力調度困難,植保無人機工作效率高,政府法規應跟上科技進步、納入農機補助。記者卜敏正/攝影

2017-08-15_1622582017-08-15_1623102017-08-15_162319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二十年後的農村風貌 - https://goo.gl/ouHzMp

 台灣農業、農民、農村的所謂「三農問題」

2017-08-06_094916File:A man and his beefs.jpg2017-08-06_0949052017-08-06_094922  

二十年後的農村風貌
mhperng.blogspot.com查看原始檔
2016年的農委會主委曹啟鴻說農民平均年齡 62歲,如果此說正確,十年內農民佔就業人口的比率恐怕會降到1%以下,遠低於歐洲的水準(英國是1.2%,德國1.5%,法國2.9%)。尤其是經濟效益較低而文化意義深遠的稻農,人數與總耕地面積更可能會大幅下降,以至於全台灣到處都是廢耕的荒地。
農業人口高齡化的問題已經被談了許多年,至今卻看不出政府能有什麼改善的辦法。國民黨考慮過設立農業專區,而民進黨成立了台灣國際農業開發公司,目標都是朝向以出口為導向的企業化農業。然而這個方向的發展跟保護傳統農村景觀與文化鮮少關係,若推動過程配套失當,甚至會加速傳統農村景觀與文化的消失,而將台灣推向以少數經濟作物為主的「香蕉共和國」或「鳳梨共和國」。
此外,假如不積極從立法與制度下手促成零細農地的整併,而一味貪圖方便地利用台糖土地成立農業專區,結果很可能會任由台糖以外的農地進一步零細化,終而導致越來越多的農地廢耕。
另一方面,許多關心農業與投入農業的文青農民又太過浪漫與理想化,他們的願景跟台灣所面臨的國際現實條件脫節,因而收入低到連自己都無法在農業的崗位上堅持下去,卻在口頭上一再批評慣習農法的「無法永續」。
假如過去政府與農運團體繼續維持過去的思考習慣,二十年後的農村會是什麼景象?恐怕是遍地廢耕的荒地和別墅用地,中間點綴著一些把農業當休閒活動的「休閒農民」(不在乎農業收入的退休人士、來來去去的文青農民、半農半X等),以及少數跟政府或黑道關係良好的企業農(前者志在出口,後者志在壟斷國內的果菜市場)以農業為主要收入的專業農和稻農將越來越少,我們今天高談闊論的各種農業價值將逐一變成極少數人的堅持,而整個社會裡卻鮮少有人關心或知悉。
這個悲哀的前景並非不能改變的,前提是我們要有吻合台灣現實條件的務實願景,並且群策群力地向這方向邁進。
一、改善農業所得,是農業永續的先決要件
農業人口老齡化,關鍵是因為農業的所得明顯地低於其他產業,因而無法吸引年輕人,也很難留住年輕人。然而很多關心農業的人卻似乎不屑於面對這個俗氣至極的問題,而寧可懷抱浪漫的情感去談各種的「進步」思想。
有人堅持「亞細亞的精耕細作模式」,認定它不僅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而且可以充分保留傳統的農村價值、歷史與文化。問題是「亞細亞的精耕細作模式」有它獨特的歷史背景和情境:在那種生產模式下農民佔總就業人口的比例高達七成以上,除了初級工商業外其他產業很難發展;此外,這種耕作模式下每人平均耕地面積非常小,一旦遇到水旱災年,就會有大量人口餓死;即便是豐年,能用來餵養牲畜的穀物也有限,因而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量遠低於今日的水準。想要在今日這樣的經濟水準與營養水準下維繫「亞細亞的精耕細作模式」,根本就跟台灣今日的時空條件嚴重地脫節。
還有人堅持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因為它才是可以永續的。2014年的研究也顯示:有機產品含有較豐富的抗氧化成分,和較低的有毒金屬與殺蟲劑殘留。可惜的是,消費者願意為有機產品額外付出的價格有限(美國平均約是47%,英國約是89%,其餘詳見表一)。
然而有機農業成本與價格都較高,產量則通常比慣習農法低約 20%~50%;因此,即便是在高所得且綠色消費意識與政府補貼都最發達的歐洲,也很難跨越 8% 的市場佔有率(詳見圖一)。
偏偏,台灣絕大多數耕地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在 2%以下,農民必須購買價格昂貴的有機肥(每公頃花費四萬元以上);再加上病蟲害防治之有機資材價格也偏高,導致成本與售價皆遠高於慣習農法當蔬菜的價格比慣習農法高出一倍時,對消費者的吸引力自然會降低。另一方面,吉園圃強調安全用藥,而國內消費者對生態的關心遠不如食安,因此吉園圃跟有機農產品變成是在重疊的市場裡彼此競爭;當吉園圃的面積及產量已經高達 7%~8% 時,有機農業就很難跨越 0.5% 的門檻
如果政府積極排除各種不利於有機農業發展的因素以降低其生產成本,台灣的有機農業應該還有成長空間;但是有鑑於台灣綠色消費的意識低,收入水準也低於歐洲,除非政府的補貼遠比歐洲慷慨,否則很難期待台灣有機農業的市佔率超過5%。
因此,未來台灣的三農發展,主要還是取決於慣習農法,尤其是採用慣習農法的家庭農戶。這些農戶絕大多數並非安貧樂道的陶淵明,他們在乎的是提升遠已明顯偏低的家戶所得,以便讓孩子可以跟都會的孩子一樣地念大學、在都市買房子或出國留學;至於單位面積的產量,或者碳足跡與可永續的問題,頂多只是次要問題,而不會是首要的考量。
除非讓農民的所的水準跟得上其他產業的水準,否則必然很難吸引新農民,也無法改善農業人口逐年老化,而且最後一定會變成以農業人口持續流失的困境告終。
二、二十年後的農業人口與關鍵數據
根據政府 2014年的統計,台灣從事自家農牧業工作人數佔總就業人口 13%(應該是含專業農與兼業農),他們的年齡分布如表二。
表二顯示,這些人的年紀都集中在45歲以上(佔80%),而且年紀越輕的階層戰的百分比越少。假如沒有新的農業人口加入,且65歲以上在體力上不適合擔任專業農,那麼20年後這些人中只有約20%(29萬人)適合擔任專業農,相當於目前總就業人口的 2.5%左右(接近法國的農業人口比例)。
此外,假如20年內他們之中有些人離農,並有相近的人數加入農業,最後組成8萬至10萬農戶(每戶3至四位專業農民),平均每戶耕地將會有8公頃至10公頃。這樣的耕作規模仍遠小於歐陸(荷蘭約20公頃,德國36公頃,法國41公頃,英國69公頃,美國176公頃),但是起碼遠比目前更有機會發展出可以永續的農業機制。
耕作面積比歐美小,意味著成本效益比歐美低;但是蔬果中有許多農產品不適合越洋貿易,再加上WTO允許對農業採取有限的保護措施,因此在每戶8公頃至10公頃的工作規模下,或許有機會找出適合台灣發展的農業模式與政府補貼額度,以兼顧農戶收入(至少儲蓄能力不能比其他行業低太多),生態保育,以及適度保留傳統農村文化與自然、人文景觀
此外,如果將農業結構轉向以專業農為主,平均每戶3至4位專業農,總人數29萬人(佔總就業人口的 2.5%),則政府所需要給予補貼的人數有限,將使得政府補貼更具有財政上的可永續性。
在藍綠政府立場一致地放任三農生存條件惡化的狀況下,農民的流失與老年化是必然的結果。雖然這樣的手段和過程很痛苦、惡劣,不過卻也有機會大幅度地緩解三農問題的根源:農業人口太多,以及農地規模太小。
面對這樣的未來,我們必須有所警惕:解決前面這兩個大問題之後,仍有許多問題等待解決;在邁向一個可永續的前景之前,我們還有許多障礙等待克服。譬如,如何建立專業農的認證制度,如何鼓勵優秀的人才進入農業部門,以提升農業的生產效益與競爭力。
此外,在兼顧農業多樣目標的前提下,最適合台灣的農業經營型態是什麼?包括,最務實的有機農業展目標,慣習農法的發展目標,以及企業化經營的農業合理發展目標是什麼?其次,政府對各種農業經營目標的合理補貼各是多少,才能兼顧財政上的負擔能力以及專業農民的家戶所得?
最後,但絕不可或缺的一步,是通過制度、補貼和立法積極促成農地的合併,其中包括換地的制度,或許還包括農地單一繼承的制度
如果政府沒有積極地促成農地的合併,而只靠市場的自動調節能力,既有遺產制度將會讓農地零細化的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而不會自行解決問題
三、結語:危機與轉機
20年後我們有機會建立起一個能永續的農業體制,也有可能會是遍處荒地,端看政府和民間部門有沒有提前規劃與積極的作為。
可惜的是,過去二十年政府的作為和思維沒有任何明顯的改變,關心農業的文青往往太浪漫而不務實,而農陣等 NGO 團體跟特定政黨的勾結太深,已經成為政黨的附庸或外圍組織,而失去其獨立性與立場的堅持。
在如此險惡的現實條件下,更加需要願意(且有能力)務實地思索台灣三農願景的人,集思廣益地深入台灣三農的問題,並彙整國外可借鏡之處(但不是像才藝競賽般地比創意、新穎,而跟台灣土地的現實嚴重地脫節。


 

三農問題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這是一個從事行業、居住地域和主體身份的三位一體的問題。
「三農」作為一個概念則由經濟學家溫鐵軍博士於1996年正式提出[1],自此漸漸被媒體和官方廣泛引用;2000年初,湖北省監利縣棋盤鄉黨委書記李昌平給朱鎔基總理寫信提出「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2]以及出版《我向總理說實話》後,「三農」;2001年三農問題的提法寫入文件,正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理論界和官方決策層引用的術語;中共中央於2003年正式將「三農」問題寫入工作報告[3]。
內容
農業問題:主要是農業生產經營的問題,具體而言就是如何實現農業產業化。集中表現為農業生產經營的市場化程度低,農產品價格波動性大;農業生產主要依靠小規模農戶,難以獲得規模經濟;糧食安全問題始終不容忽視。
農村問題:集中表現為戶籍制度導致的城鄉二元分割,城鄉的經濟、文化水平差異較大。形象比喻為中國的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
農民問題:主要是農民收入低、城鄉收入差距大,農民的整體文化素質較低,農民權利得不到保障等。
「農村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失去了這三者,也就失去了立國之本。」,認為三農問題事關全局[4]
背景
農村勞動力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導致農村人丁稀少。圖為江南某農村
城鎮和鄉村的收入差距增大。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公報,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農村人均純收入3587元,二者比例為3.28:1(2005年為3.22:1);而1985年城鎮居民人均工資690元,農村人均純收入397元,二者差距為1.74:1,20年時間城鄉收入差距擴大了85%。
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地區實行的是統分結合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並開始推動農村產業化進程。同時中國農業產品開始面對外國農業大國的競爭,單一的家庭生產單位無力進行市場競爭。
鄧小平南巡講話後,中國經濟開始起飛,與同期中國總體經濟的發展相比,第一產業的發展程度遠不及第二、第三產業發展。農民認為種田沒有足夠的收入,因而農村地區開始出現農民進城打工的現象,但城市並沒有足夠的就業崗位提供,從而形成大量集聚在城內而沒有工作的農民工群體。隨之而來的就是農村地區生產積極性下降,農業投入開始減少,引發更多的農民進城「找工作」,形成惡性循環。由於農業的發展將直接影響國家經濟的正常發展,而農村人口占中國總人口的3/4,他們的總體生活情況是中國總體生活情況的最主要體現。農村的發展將是實現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三步走」戰略最大的挑戰,從而使三農問題成為當前社會中顯著的問題。
三農問題的衍生影響
由於政策的偏向使城鎮和鄉村的發展差異使貧富懸殊差距擴大。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亦同時加劇了土地兼併問題,一些失去工作或土地的農民轉化成流動人口到城鎮謀生,從而將問題亦帶到城鎮。在惡性循環下,三農問題不斷擴大成為全國性的社會現象。
關於中國農村現狀的研究報告《來自中國社會底層的報告》,報導記錄大別山區農村了土地失衡、環境污染、亂攤派、人口拐賣、村匪地霸、封建迷信、製假售假、吃祭食、媒婆幫等使農民受害的社會現象,作者呼籲,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經濟取得進步,但必須重視農村問題的嚴重性,牢固農業大國的基礎[5]。
解決措施
推行農村稅費改革。2003年3月,為了減輕農民負擔,促進農民收入恢復增長,推進農村經濟持續發展和農村社會全面進步,解決制約中國發展的農業生產落後的瓶頸問題,中國政府在原有的於2000年首先在安徽進行的農村稅費改革試點的基礎上,發出《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的文件。
推行新農村建設目標。2005年10月11日中共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其核心內容是發展農業和建設農村,增加政府對農業和農村投入,改善基礎設施包括鄉村道路建設,強調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基本建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鞏固九年制義務教育,對農村學生免收雜費。
2005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2006年總體工作要求中,提出「著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
2005年12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2006年開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雜費,2007年擴大到中部和東部地區;
取消農業稅。2005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經表決決定,農業稅條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廢止,中國農民告別有2600年歷史的「皇糧國稅」。
推出「農民工」維權方案。2006年1月18日國務院第122次常務會議原則上通過了《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
城鄉二元體制改革
城鎮化後的農村,街道上的放牛郎
加大行政手腕力度,控制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採用新政策保證農民最低收入。解決城市農民工歧視現象,安排適合農民工的工作崗位。向農村地區推行產業化調整,鼓勵成立鄉鎮企業就地解決農民就業問題。推行小城鎮化,採用減少農民的數量的方法來解決農民問題。三農問題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z06uAw


 

吳豐山/解決台灣「三農問題」唯賴二次土改
2016-12-26 06:00
推文到plurk
吳豐山/前監察委員
一、
筆者出身南台灣農家,自幼目睹農民百般辛苦;進入社會後又目睹城市豐裕生活,認知到農民與一般國民物質生活存在嚴重落差;因此從青年時期就為農民發聲,關切台灣農業、農民、農村的所謂「三農問題」,數十年不改其志。
台灣工業發展有成後,由於台灣農業產值佔GDP比重偏低,歷來行政和立法部門,對「三農問題」可謂漫不經心,不管從天地良心、經濟發展或人民福祉角度看待,筆者都不能接受,所以期盼政府拿出魄力推動台灣第二次土地改革,並且確信如果推動有成,不只人民得到福祉,推動官長的功勳也會長昭史冊。
二、
台灣在民國四十年代由陳誠主導第一次土地改革,經由「三七五減租」和「耕者有其田」,瘦了大地主,利了佃農,形成小農經濟,擴大了內需市場,成功地讓台灣進入輕工業起飛階段。
到了民國六十年代,由於工業起飛,務農收入相對低落,於是農村青壯人口開始大量外移,農村剩下老弱婦孺。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曾編列鉅額經費推動農業振興方案,可惜未能對症下藥,所以農業仍未見起色。
到了民國七十年代,出任台灣省主席的農學博士李登輝,倡議以「八萬農業大軍」振衰起敝,可惜不旋踵即又高升。接任的邱創煥主席改倡「精緻農業」,最後除了做出幾個樣板外,盡皆成為文學政治的笑譚。
過去十年,農委會有「漂鳥計畫」,有「雁南飛」,有「小地主大佃農」等等一大堆計畫,當權者是想做一番變革,可惜力道太小,對全國七十八萬農戶所涉全盤問題,當然不會產生根本改革的效果。
三、
上天賜給我們台灣人民幾十萬公頃亞熱帶良田,我們卻將其中三分之一「休耕」,這是暴殄天物;「休耕」的農地,政府必須每年從國庫撥出近千億經費補貼,這是便宜行事;如果再看看地球上一大堆人鬧饑荒,我們卻荒廢土地不耕種,這是自遺伊戚。
更有一種論調,說假如國外進口比較便宜,那麼何必自己生產?殊不知糧食問題其實是國安問題,那種只看今天不看明天、只看平時不看戰時的態度,更不是「輕率」一詞就可卸責!
四、
如何進行台灣第二次土地改革?
淺見以為我們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把國營台糖公司分佈台灣各地的五萬公頃大農場劃分為每五公頃一個單位的小農場。政府設置一筆足夠數額的循環基金,讓有志經營農業的青壯同胞可以借貸來購買或租用小農場,可以借貸來購買或租用耕作機械。耕作機械種類不少,所以可以數個小農場分別購置,相互支援。機械耕種之外所需農工人力,可分平常性與季節性兩部份;平常性人力責由各鄉鎮農會招募農工隊支應,季節性人力責由國軍效法三百五十年前鄭家軍「屯田」精神適時支援。農委會並責成省農會做好生產規劃和總量管制,責成縣市農會做好運銷服務。每一個小農場可以使用百分之五的土地建設農舍和農倉。百分之五就是七百五十坪,這是提升務農誘因的一個要點。
待台糖大農場分割完畢後,即進入第二個階段。那就是以同樣模式去整併零碎的民間農田。如果有農民不願出售「祖產」,可以採長期合約出租方式併入重劃工程。
第三個階段是把由於先天或後天因素實在無法併合處理而原有地主又無力耕種的畸零地塊,由各鄉鎮農會輔導進行全面造林,絕不荒廢一分半畝寶貴的土地資產。
五、
筆者假如說台灣農政一無是處,並不公道。台灣人天性聰敏勤勞,許多有志氣的農民主要靠著自身努力,成功變革。也有一些農家援引政府扶持,成為樣板。不過,全面解決台灣的「三農問題」需要政府大力投入,則不辯自明。
大家可以閉起眼睛想像,假如有朝一日,台灣的鄉村大地上都是五公頃一單位的小農場,小農場上的農舍寬敞舒適,目之所及沒有一塊休耕之地,農村的老人納入政府安養體系,一車車賞心悅目的土地產出運往城市或經由海港空港運銷海外,每一個新農民都收入豐裕,生活體面,這會是一幅多麼令人驕傲的國泰民安畫面!
六、
新政府宣稱要推動五大創新產業,儘管業界質疑多多,筆者認為只要努力,就可能看到成績,所以仍願意鼓掌支持,可是如果忘掉農業這一大塊,筆者期期以為不可。
何以故?
莫說我們的祖先如何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只看當今地球上仍有不少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國家,同樣生龍活虎,光耀世界,就可知道我們台灣輕視農地的價值是何等不智!
台灣大地可以生產糧食、蔬菜、瓜果、菌菇、花卉、肉品、乳品,五光十色,物華天寶,不只讓我們可以享用豐富的物質生活,也讓我們可以提升就業率,可以賺取外匯,這是上天賜予台灣人民的奇異恩典;萬請主政當局切莫辜負天意,等閒視之!
報載:行政院下個月要成立「農業專責辦公室」;筆者一則以執政當局似乎有心而喜,一則以又見疊床架屋為憂,所以不揣剪陋,就有話直說了。


空飄氣球變「噴藥神器」 網友讚:台灣農民真有才!
分享空飄氣球變「噴藥神器」 網友讚:台灣農民真有才!到Facebook 分享空飄氣球變「噴藥神器」 網友讚:台灣農民真有才!到Line 分享空飄氣球變「噴藥神器」 網友讚:台灣農民真有才!到Google+
台灣農民發明的噴藥神器,用一整排「空飄氣球」幫忙噴藥,不用下田,還噴得相當均勻。(記者顏宏駿翻攝)
2017-07-25 16:48
〔記者顏宏駿/彰化報導〕噴藥新器!「樂農農」臉書網頁今天下午公布一個台灣農民發明的「最新農業技法」,畫面中,噴農藥婦人利用一整排下方接上噴霧管的「空飄氣球」,人不用下田就能噴農藥,網友大讚「台灣農民真有才」!
畫面中,農婦左手拿著噴霧器,噴霧器的盡頭則在田的另一邊,噴管由10多顆「大氣球」吊起來,她噴農藥毫不費力,只要跟著載運農藥的幫浦機往前走,噴藥不但不用下田,還噴得相當均勻,網友個個按讚。
溪州鄉瓜農陳勝富說,他在濁水溪河床種西瓜,為了噴藥,還改裝一部耕耘機,在耕耘機架上噴霧管,當時獲得許多農民的「呵樂(台語:稱讚)」,看到這個「空飄氣球噴霧機」,感覺自己落伍了!
空飄氣球變「噴藥神器」 網友讚:台灣農民真有才!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https://goo.gl/DFekLj


「非典型農民」蘇建鈞:用視覺化管理提高效率
nr.news-republic.com查看原始檔

由於土地意識抬頭,再加上台灣產業結構變化,近年有許多具有科技背景的青年返鄉務農。這些「科技農夫」和傳統農民有什麼不同?蘇建鈞的例子是一個很好的時代縮影。

笑稱自己是「非典型農民」的蘇建鈞,從思維到行事作風,的確都和印象中的農民很不一樣。今年30歲、畢業於中山大學材料與光電學系的他,七年前回到家鄉台南當農夫。從農前三年,他將百分之百的時間投注在田裡,從早忙到晚,總是難以抽身。不過,熱愛向外挑戰的他,近期開始把重心轉向營運、企劃、與廠商接洽等,生產工作則交由台南善化雜糧生產合作社的其他同仁處理。採訪隔天,蘇建鈞還準備帶新婚妻子出國,延宕了快半年的蜜月終於有機會成行。問他怎麼放得下田裡的作物?他說,合作社的第一線同仁會幫忙照料,接著又呵呵笑:「人生還是要過啊,賺錢其次。」

建立農務管理流程,幫農民省力

蘇建鈞這種懂得適度放手的生活哲學也反映在他的農務成果中。三年前,他認為農民的耕作過程應該可以透過軟體輔助提升效率,於是規劃出一套管理流程。尋尋覓覓後,終於找到高雄凌誠科技公司,花了一年的時間和「至少可以買一台豪華版國產車」的價格,合作開發出一款農務管理App,協助農民做耕地管理、田間定位導航和食品履歷。

去年,在他的遊說之下,農委會也答應投入資源。以原有的設計和規畫為基礎,再結合圖資系統,形成現在的「農務e把抓」App。「以前只有一大堆表格,現在變成圖像化管理,差很多。」此外,農民也可以在App上針對特定作物進行工作排程和人力調度,提升工作效率。

有了農委會的支援,App的使用範圍也變得更廣,從原本只有合作社內不到十人能使用,到今年5月中,全台灣已經有超過1千名農民加入,總耕地面積高達1,566公頃,「CP值變得更高了。」不過,他認為「農務e把抓」還有更多使命等待完成,未來希望能從生產端延伸到採收、售後和庫存處理等方向。

把耕作交給自駕,做更有價值的事

擁有科技背景的蘇建鈞,對於未來農業的想像是什麼?「第一個是自動駕駛,美國大面積耕作田區已經可以自動駕駛了。你只要規劃好路線,它就會自己耕作。農人不需要被綁在上面,可以做更有智慧的事情。第二是無人機,搭配多波長光譜偵測器,可以偵測田間農作物的生長狀況。例如哪邊肥料下太多了,顏色會變深。」他表示,現在都是採人工巡田,必須要很有經驗的老農才知道農地出了什麼狀況。但是當耕作面積一大,記錄起來就更困難了。而透過無人機和圖像分析,可以幫農民節省許多力氣,「未來的農民只要負責坐在電腦前決策就好了。」

蘇建鈞說,過去六、七年來,台灣進入農業的年輕人變多了,大家都有一定的抱負和夢想,絕對跟過去不太一樣。「台灣人要做更有價值的事。」生長於務農家庭的他說,「農民沒有必要再像過去一樣,讓消費者用憐惜的心態來採購作物。」


蘇建鈞,74年次,中山大學材料與光電學系畢,原本的夢想是當高中補習班老師,卻在23歲回到家鄉台南從農。

蘇建鈞經營的農地特色


位於台南善化,耕地面積約120公頃,作物包括黃豆、紅豆、水稻等。

特色1:「農務e把抓」App

這款App的設計理念來自蘇建鈞,農委會在去年投入資源助力。透過App,農民可以做到耕地管理、定位導航和生產履歷。


特色2:導航功能讓農民不會耕錯田


蘇建鈞說,每塊農地都長得很像,剛從農時,他常搞不清楚自己的田在哪裡。App中的導航功能,可以幫助經驗不足的青年農夫更快上手。

特色3:工作排程讓管理更方便


當農地大、參與人力多時,光憑腦袋記錄實在太辛苦。如果事先以App排程工作,可以讓農民的工作管理更有效率。

攝影/蔡仁譯·郭涵羚 圖片提供/蘇建鈞

-------------------------------------

除草劑只能賣農民 最快8月上路喝農藥自殺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6-06-02
〔記者盧姮倩/台北報導〕台北市議會昨三讀通過《台北市除草劑管理自治條例》,首採「源頭管制」,明訂除草劑只能販售給具農民身分者,且除農業區、保護區做為農業生產的土地,其他全面禁用,違者將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環保局表示,此案將送行政院核定,最快八月公告實施。
自治條例 三讀通過
北市環保局表示,常見的除草劑有巴拉刈、年年春(嘉磷塞)、固殺草等;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喝農藥自殺者超過半數是巴拉刈中毒死亡,毒性較低的年年春有致癌風險,固殺草則易隨著灌溉水,造成河川或土壤污染。
除草劑佔農藥使用量約三至四成,現行法令並未限制購買者資格。環保局說明,自治條例首創「源頭管制」,加強農藥販賣業者責任,法令公告實施後,非農民者不能購買,且購買前、後皆需填具相關表單,記錄使用地點。
源頭管制 違者開罰
環保局表示,將強化稽查功能,除針對違反規定使用除草劑開罰外,可查驗土壤、水樣與動植物檢體,杜絕以往曾被用於住宅區、路邊水溝、公園或河川旁雜草等做法,落實「農藥農用」精神,避免濫用及誤用。
該自治條例昨天經議會三讀通過,將報請行政院核備,最快八月上路。環保局表示,將邀集北市十三家農藥販賣業者舉辦法規說明會,並與八家農會合作,宣導新法上路注意事項。

---------------------------------------

噴藥不安,還談食安?2016-05-09 10:58

◎林宏燦

近年來一連串的食安風暴,讓食品安全成為社會關注焦點,特別是農作物的農藥殘留問題,經常躍登媒體版面。但是,如果蔬果農藥殘留問題是你所關心的議題,那麼,你有沒有想過第一線農民用來噴藥的器具以及噴藥時的裝備到底安不安全?沒有,因為你只想到你自己。

第一線農民用來噴藥的器具以及噴藥時的裝備到底安不安全?(圖:作者提供) 

關於蔬果農藥殘留問題,身為消費者,只出一張嘴謾罵非常容易,媒體也特別喜歡以聳動的字眼來報導。如果蔬果農藥殘留是食安的源頭,那麼,噴藥安全該如何提升?就是源頭管理的第一步。而這一步如何邁出、政府如何協助?檯面上看不出任何具出建設性的意見。對於農業領域所謂的專家學者來說,只能說是非戰之罪,因為在對台灣農業真實現況完全沒有掌握的情況下,又如何能提出相關的改善作為或方案。最終,自己的產業還是要自己救,這是我們農業從業人員的領悟與責任。

食安,還是要回到農業生產的現場。

台灣的農民平均年齡高達62歲,在農業高齡化的窘境下,農民之所以還能維持一定量的農作物產出,係農業的機械化和專業分工的緣故。有人專職開農業機具整地、播種、插秧和採收,有人專司肥料的施用,至於農藥噴灑也有專門的業者可以代客服務,只要一通電話。

農藥代噴是一項具高危險性的職業。但多數的操作人員在噴藥時僅著輕便的服裝,口鼻也只用簡單的口罩或毛巾做隔離,進行田間噴藥時,操作人員經常必須暴露在高濃度的農藥霧氣下,這些農藥會附著在衣物上,並被人體面積最大的器官「皮膚」所吸收,在經年累月的毒害下,這些灑施農藥從業人員健康狀況通常不出三年就會產生問題。

看到這,也許有人會問,這些人為什麼不穿著具隔離作用的防護衣與防毒面具?

時序來到五月,晴天的中南部室外溫度高達攝氏33度以上,不用等到中午,早上8點過後戶外溫度就已經上升到30度以上,高溫下再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衣,噴藥作業不到半公頃就等著中暑送醫。

過去曾有醫院接受政府委託對第一線的噴藥人員進行健康追蹤,發現這些人員血液中都含有高濃度的農藥殘留。這個行業也因噴藥器材及防護設備的簡陋,從業人員工作時泰半只能曝露在高濃度的農藥下,惡劣的環境讓人卻步,人員的流動率也高,許多噴藥人員職涯最多只有三、五年,就會因健康狀況惡化結束。

而會選擇這項工作的,通常是社經地位較弱勢的人,為了生活只能用自己的健康換取微薄的工資。等到健康出問題時,若無法找到其他的收入來源,再加上醫療負擔,原本以經不佳的經濟狀況也會跟著雪上加霜。

農藥代噴是一項具高危險性的職業。但多數的操作人員在噴藥時僅著輕便的服裝,口鼻也只用簡單的口罩或毛巾做隔離。(圖:作者提供)

所得與風險不成比例

農村農藥代噴的作業通常是一台貨車,後面車斗有水桶、加壓馬達、可收式水管和噴藥桿,一台車搭配3名作業員,一人拿著噴藥桿下田噴藥,另外兩人則是拉著噴藥的水管,避免水管落地拖壞地面的農作物。

經驗較好的人通常擔任持藥桿的工作,配合農作物高度控制噴藥桿的位置,有經驗的噴藥手不會讓噴出去的藥霧亂飄,相反的,技術較差人,作業時就像是用農藥洗澡,藥液不但無法正確噴灑在農作物上,反而還隨風向四處飛散,不但汙染環境也讓自己的身上附著滿滿的農藥。

以南部行情計算,每一分地(970平方公尺)的噴藥代工費用:水稻為180元,高莖的玉米為300元,農藥則由農民提供,一台藥車配有3名代噴人員,每天約可噴灑6公頃的農田。扣除掉管銷費用和車輛設備耗損成本,拉藥管的日薪為2100元,而噴藥手則是3600元。

但對這些代客噴藥的作業員來說,工作並不是天天有,中南部多半為水稻、玉米或花生等雜糧作物,噴藥必須配合這些作物的產期,一年之中只有6個月的時間能進行密集噴藥作業,期間如果再遇到下雨必須取消噴藥作業,等同於無薪假。而雜糧作物產期之外的時間,就只能承接零星蔬菜田區的噴藥作業,這樣的收入來源並不穩定。

一年工作180天來計算,拉藥管平均月薪為31,500元,而噴藥手則為54,000元,收入看似不錯,但這類工作型態屬於高度勞力密集,且具高度危險性,短期內賺進的豐厚收入,轉手可能只是幾年後的就醫費用。

筆者有位認識的噴藥人員就自嘲:「這個行業不是血汗,而是血尿」但為了餬口也是無可奈何?

政府是時候該做點什麼了

台灣農業會淪落今天這種老苦窮的局面,除了在其位者短視無能外,那些坐在冷氣房裡的農政官僚所制定的不合時宜的政策才是最大亂源。這些人坐居權力中心,對中南部農業生產現場毫無掌握,加上根本沒有實務或相關經驗,也不願坐下來與農業從業人員對話,一切只靠腦補的情況下,當然察覺不到真正的問題,擬定出來的政策也經常是狗屁不通。

台灣的農業預算只有少少1200億,其中六成多必須支應各類農業補貼和老農年金,再扣除各種雜七雜八的支出,最後能用來改善農業生產環境的經費少之又少,更荒謬的是,這些錢還必須被浪費在農村塗鴉、街道美化等毫無實質意義的地方。既然農業並不是沒有預算,就必須用對地方,如同準總統的蔡英文女士所言:「每一分花費都要對得起人民 」。

所以,要讓農業擺脫「老、苦、窮」成為自立自足的產業,第一步必須先從改善農業從業人員工作環境做起,沒有健全的勞動環境,產業不可能有競爭力。例如從農藥噴灑作業的精進做起。

農機與無人機

代客噴藥工作型態的精進並不需要高昂的費用。台灣少數大型契作型農場,例如毛豆業者,就是從國外進口專門的噴藥車使用。這類專用車輛的工作效率是傳統人工噴藥的三倍,透過特殊噴頭也可讓藥霧飄散降到最低,提升噴藥效率並降低對環境的污染,藥車駕駛艙也配有空調,單人就可以駕駛,輕鬆又安全。

專業噴藥車透過特殊噴頭也可讓藥霧飄散降到最低,提升噴藥效率並降低對環境的污染,藥車駕駛艙也配有空調,單人就可以駕駛。(圖:作者提供)

又如,近年流行的多軸型空拍機,目前亦有多家製造商將大型的多軸飛行器改為專業用途,應用在如,火災現場偵照、高壓電塔端子清洗等高危險性作業,在農藥噴灑的應用上,目前也有多軸飛行噴藥機。

例如中國各地目前已開始廣泛運用的DJI的多軸噴藥飛行器(MG-1),只需一人即可操作,一顆電池可以飛行10分鐘,並完成1.5公頃的農田噴藥作業。同樣面積,傳統的3人一組的人工噴藥作業,時間長達120分鐘。

DJI的多軸噴藥飛行器(MG-1)(圖:DJI官網)

這些專業噴藥機具看來所費不貲嗎?其實不盡然。毛豆使用的噴藥車每台要價180萬,而多軸噴藥飛行器每台則為40萬,很貴嗎?如果你知道農委會的農村再生計畫每年必須花納稅人150億搞農村彩繪、街道美化和文創小旅行,而且計畫執行時間長達10年,預計共花掉1500億,還會覺得這些專業機具價格昂貴嗎?

原本是救命錢的經費,政府卻寧願用來畫牆壁。若能將經費用來輔導、協助現行的業者改善噴藥設備,加強農業用藥和自身防護的觀念,同時也將這些從業人員納入公會,勞基法的保障範圍,每年提供免費的健康檢查與追蹤,是否花得更值得?

甚至由公部門出面,在農業縣份成立代噴機具中心,並由公部門出資購買機台,培訓專業人員進行操作,甚至協助第一線從業人員取得專業證照、納入輔導,不但能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對農業從業人員的安全也是保障。農業從業人員有安全的勞動環境,消費者的食安才能在源頭管理上就得到保護。

台灣農業在「產、官、學」三界脫節甚深而且無法溝通下,造成農業政策脫離現實,農業預算揮霍浪費,同時產業發展長期積弱不振。上述戶外噴農藥的農業勞動者的現況,還只是眾多農業分工裡的一環。如今,新舊政府即將交接,我們也期待新政府在協助農業轉型、改善農業從業人員勞動環境上,能有更積極的作為。

(作者為農業從業人員)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