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發現臺灣的人 竟然慘遭斬首!
2016年05月09日 18:36 林盈君/綜合整理

西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圖/新浪娛樂/劇照)
西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圖/新浪娛樂/劇照)
臺灣古稱夷洲、琉球,在古典文獻《禹貢》中,便第一次提到夷洲。而中國史書中,第一次對發現開發夷洲,並做出詳細記載的,是在三國時期的東吳。據史書記載:「東吳黃龍二年(西元230年)春,東吳孫權命衛溫與諸葛直,率領甲士萬人,浮海求夷州(臺灣)、亶州。」當時衛溫率船隊,從章安(今浙江臨海東南)啟程,在夷洲的南部登陸。

臺灣古稱夷洲、琉球,在古典文獻《禹貢》中,便第一次提到夷洲。(圖/維基百科)
臺灣古稱夷洲、琉球,在古典文獻《禹貢》中,便第一次提到夷洲。(圖/維基百科)
雖然未找到亶州,卻在臺灣停留近一年,但是就在第二年,也就是黃龍三年(西元231年),孫權認為衛溫和諸葛直違背詔令,無功而返,於是把他們關進監獄,隨後處死。為何發現並開發了夷洲的功臣,會被以違背詔令處死呢?這就要說到,西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正式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孫權決定派人開發夷洲,一是為擴張領土,二是為了尋找財富。(圖/新浪娛樂)
孫權決定派人開發夷洲,一是為擴張領土,二是為了尋找財富。(圖/新浪娛樂)
吳國領地處長江以南,土地肥沃,氣候濕潤,沿海漁鹽豐富,但是它的土地面積要比魏國小,而且當時大部分地區,屬於未開發地區,孫權繼承父兄之業,有重振興宗室的宿願,但是如何擴大領土,向外發展呢?北面魏國雄據中原,勢力強大,自己的實力不及;西面蜀國,蜀相諸葛亮輔助劉禪承繼帝位,平定南中,七擒孟獲,國內安定,自己無力吃掉蜀國。

吳國領地處長江以南,但是它的土地面積要比魏國小。(圖/新浪娛樂)
吳國領地處長江以南,但是它的土地面積要比魏國小。(圖/新浪娛樂)
某一天退朝後,孫權和大將諸葛直談論歷史,說到了秦始皇入海尋仙的事,便問到:「到底有沒有夷洲呢?」,而當孫權翻找出《禹貢》,發現果然書中記有夷洲,於是孫權決定派人去開發夷洲。也就是說,孫權派人尋找夷洲的目的,一是為擴張領土,二是為了尋找財富。但是衛溫發現夷洲之後,帶回來的成果是什麼呢?

根據史書記載,衛溫等人開始在夷洲住了下來,但是由於水土不服,許多吳軍士兵生了病,因此病死的人越來越多,衛溫和諸葛直商量後,決定返回吳國。對孫權來說,衛溫等人不但沒有有效的佔領和統治夷州,反而損失了不少士兵,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孫權便以違背詔令,將衛溫給斬首了。

【本篇文章非正式學術論文,如有不同史實觀點,歡迎留言指正】

--------------------------------------------------------

---------------------------------------

你不了解的孫權 舉賢任能取長忘短
作者:劉曉
吳主孫權像,唐‧閻立本《古帝王圖》局部(公有領域)
吳主孫權像,唐‧閻立本《古帝王圖》局部(公有領域)
【字號】 大 中 小
更新: 2016-05-06 6:45 AM 標籤: 三國, 呂蒙, 周泰, 周瑜, 孫堅, 孫權, 孫策, 東吳, 魯肅
三國時期,英雄人物輩出,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周瑜、關羽、張飛⋯⋯他們在短短的幾十年中,縱橫捭闔,共同演繹了一曲蕩氣迴腸的「忠義、信義、仁義、恩義、俠義」之歌,留給後人的是無盡的神往和慨歎。這其中被有著統一天下雄心的曹操讚譽的「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雖然在後世不如曹操、劉備、諸葛亮那般為世人所重視,但其所取得的功績卻是不容忽視的。

ADVERTISING


史載,孫權執掌政權五十二年,是三國歷史人物中主政時間最長的一位。在位期間,他西聯蜀漢,北抗曹魏,內平山越,開發江南蠻荒之地,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入主江南的第一位皇帝。此外,東吳擁有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航海技術,可以北至遼東,南及台灣,並開創了大陸最早航行台灣,與台灣建立經濟、文化聯繫和交往的紀錄。鼎盛時期的東吳,疆域包括長江中下游以南直至交趾(今越南北部),面積與魏國相當,遠大於蜀漢。從其所取得的這些成就看,孫權是當得起曹操那一讚的,也當得起宋代詞人辛棄疾的詞句「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而東吳能如此強大,國祚相對長久,與孫權舉賢任能、愛才如命是分不開的。

孫策遺言有真見

孫權於東漢光和五年(182年)出生於徐州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他的父親孫堅當時任下邳縣丞,孫權上邊還有一個哥哥叫孫策。一種說法是他們一家是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後代。《江表傳》載,孫權生來目有精光,方頤大口,形貌奇偉,異於常人。另據《搜神記》記載,吳夫人懷孫策時,夢見月亮飛入懷中,懷孫權時又夢見太陽入懷。孫堅聽夫人說後,喜不自勝地斷言「日月乃陰陽的精華,是極為富貴的象徵」

東漢末年,已升任長沙太守的孫堅起兵響應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並遷居至廬江郡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孫策、孫權與其母吳夫人等隨行。在那裡,孫策遇見了倜儻風流、才氣英英的周瑜,二人性情相投,情同手足。

191年,孫堅奉袁術之命討伐荊州刺史劉表,不幸戰死。195年,孫策起兵征戰江東,力邀周瑜輔佐自己,孫權亦跟隨於左右。此時不到十五歲的孫權,性格開朗豁達,而且崇尚俠義,好蓄養門客,已與父兄齊名,他還經常參與孫策軍中的謀劃,這些都讓孫策感到驚奇。每當宴請賓客時,孫策都常常回頭看著孫權說:「這些人,以後都會是你的手下。」


孫策畫像,清人繪。(公有領域)

196年,孫策任命時年十五歲的孫權為陽羨(今江蘇宜興)縣長,之後,孫權被郡中察舉為孝廉、州里推舉為茂才,又代理奉義校尉。199年,孫權跟隨孫策討伐廬江太守劉勳,劉勳敗逃後,又進軍沙羨,討伐江夏太守黃祖。在打敗了一些割據勢力後,孫策開始在江東站穩了腳跟。與此同時,他身邊還集聚了一些智謀之士,以「彭城張昭、廣陵張紘、秦松、陳端等為謀主」,運籌帷幄,使管轄的江東地區運轉良好。特別是張昭、張紘二人,在孫策江東征戰中更是功不可沒,「紘與張昭併與參謀,常令一人居守,一人從征討」。

正在功業將成之際,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策臨終前對孫權說:「利用江東民眾,作戰決策,爭霸天下,你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其心,保衛江東,我不如你。」事實證明,孫策這個判斷是相當準確的。

舉賢任能展才華

孫策猝死時,剛剛十八歲的孫權接位,但他整日悲傷哭泣,無法處理政事。張昭對他說:「如今天下大亂,豺狼當道,只顧悲傷而不理國事,好比開著大門把強盜請進來,必將自取其禍。」孫權深以為然,於是忍住悲傷,開始處理政務、視察軍隊,穩定了軍民之心。

4109
在人事方面,孫權待張昭以師傅之禮。圖為張昭畫像,清人繪。(公有領域)

在聽取謀臣的建議後,孫權對內採取的政策是「安撫山越,討不從命者」,大力開發江南;對外則採取不正面對抗曹操,接受討虜將軍、會稽太守等職位,以避免對立和衝突。在人事方面,孫權待張昭以師傅之禮;聘周瑜、程普、呂范為將帥;並積極「招攬新秀,徵求名士」。

孫權在用人方面,有一句名言:「貴其所長,忘其所短」。他認為欣賞他人的長處之餘,也要有包容他人短處的雅量,否則容易陷入無謂的批評,甚至挑起事端。對於被張昭認為「年少粗疏」的魯肅和出身低賤的呂蒙的重用就是具體體現。


孫權說:「孤與子瑜(諸葛瑾)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圖為諸葛瑾畫像,清人繪。(公有領域)

孫權不但舉賢任能,知人善用,而且用人不疑。如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漢末移居江東,深受孫權重用,官至南郡太守、大將軍。在吳蜀夷陵之戰前夕,他曾寫信給劉備,阻止吳蜀聯盟的破裂。有人將此事密告給了孫權,說諸葛瑾通敵。孫權並不相信,還說「孤與子瑜(諸葛瑾)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

東吳有一些當年追隨孫堅、孫策的老將,不過他們忠勇有餘、智謀不足,孫權於是提拔了一些年輕的將領,在如何讓老將對新將領心悅誠服方面,孫權也很講求方法。

有一次,孫權讓出身寒門的周泰鎮守濡須塢,老將朱然、徐盛擔任副手。孫權知道朱、徐二人必定不服,因此以視察之名來到濡須塢。在酒席上他叫周泰把衣服脫掉,但見周泰身上傷痕累累,幾乎可用體無完膚來形容。「周將軍這一道傷因何而起?」,「周將軍這一道傷來自何處?」,「周將軍這一道傷又為哪一戰役所創?」隨著孫權與周泰的一問一答,舉座皆驚。孫權撫摸著周泰的臂膀說:「將軍!我與你親如兄弟,將軍在戰場上為孫某不惜性命,以至受傷多處,孫某又怎能不感恩圖報,委將軍以重任呢?」朱然、徐盛在一邊聽得目瞪口呆,此後再也不敢對周泰不敬了。

而周泰果然不負重托。曹操率領四十萬軍隊進攻濡須口,幾次交鋒都沒有占到便宜。當曹操遠望東吳軍隊、船艦的陣容,不禁讚歎其治軍嚴明、軍容整肅,喟然歎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然後退軍。

正是因為孫權有知人之明,而且善於用人,用人不疑,才使他周圍人才濟濟,雲集了不少智士能臣、大將,文有張昭、張紘、顧雍、是儀、張溫、闞澤、虞翻、趙咨、諸葛瑾⋯⋯武有程普、黃蓋、韓當、甘寧、凌統、徐盛、賀齊、周泰、太史慈⋯⋯更有聲名顯赫的江東四傑: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他與謀士如雲、猛將如林的曹操相比毫不遜色。也正因此,東吳才能保持政治清明、國富民強的狀態。@#

----------------------------------------------

你不了解的孫權 君臣恩義留千古
作者:劉曉
吳大帝孫權彩像,清人繪。(公有領域)
吳大帝孫權彩像,清人繪。(公有領域)
【字號】 大 中 小
更新: 2016-05-08 2:56 AM 標籤: 呂蒙, 周瑜, 孫權, 東吳, 江東四傑, 陸遜, 魯肅
關於君臣之道,孟子曾有這樣一段話:「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意思是君臣的相處之道是:「君主把臣下當手足相待,臣下就會把君主當腹心,以死相報;君主把臣下當牲畜,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一般不相干的人對待;君主把臣下當泥土草芥,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仇敵。」作為江東雄主,孫權相當成功地詮釋了君臣恩義,不妨以江東四傑為例。

ADVERTISING


視周瑜如兄

孫策遇刺身亡後,周瑜以中護軍的身份和長史張昭共同輔佐孫權。當時江東有「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說法,即張昭負責朝廷之事,周瑜負責領兵在外,抵禦外敵,開疆拓土。而孫權對周瑜也是尊崇有加,恩禮備至,視之如兄。周瑜亦是忠心耿耿。

200610121625
孫權對周瑜尊崇有加,恩禮備至,視之如兄。圖為周瑜畫像,清人繪。(公有領域)

當曹操大軍壓境、東吳主和與主戰兩派不分伯仲時,周瑜力排眾議,通過分析己方的優勢「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以及曹軍的劣勢「不擅長水戰,況且冬天嚴寒,馬無草料,士兵長途跋涉水土不服,必定會生病」,力主抗曹,並稱只要五萬精兵就可以打敗曹軍。果然,正如周瑜所料,赤壁之戰曹軍元氣大傷,這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赤壁大戰兩年後,周瑜病逝,孫權「素服舉哀,感動左右」,直到稱帝時,他還頗為感慨地說:「我如果沒有周公瑾,就不能做皇帝!」

正是君臣恩深義重,孫權對於周瑜的家人也多有照顧。周瑜的長子周循官至騎都尉,娶了孫權與步夫人之女孫魯班;周瑜的次子周胤官至興業都尉,封都鄉侯,後因罪免,娶的是孫氏宗室女;而周瑜的長女嫁的是孫權長子、太子孫登。可以說,如此聯姻,孫家給予周瑜的是曠世恩遇,周瑜以死報國也算不負了這段恩義。

忘魯肅短而取其長

魯肅出生於士族家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他還仗義疏財,深得鄉人敬慕。當時,周瑜為居巢長,因缺糧向魯肅求助,魯肅將一倉三千斛糧食慷慨贈給周瑜。從此,二人結為好友,後周瑜向孫權推薦魯肅。

LuSu
孫權認為魯肅有一短二長,「而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孤忘其短而取其長」。圖為魯肅畫像,清人繪。(公有領域)

孫權立即約見魯肅,與其交談,相談甚歡。等在場賓客起身退出時,魯肅也告辭而出,但不一會兒,魯肅又被孫權悄悄叫了回來,合榻對飲。孫權向魯肅詢問如何成就霸業。魯肅回答說:「漢朝廷已不可復興,曹操也不可能一下子除掉。為將軍考慮,只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變幻形勢。天下局勢如此,據有一方自然也不會招來嫌猜忌恨。為甚麼呢?因為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您正好趁這種變局,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盡力占有長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後稱帝建號以便進而奪取天下,這有如漢高祖建立大業啊!」孫權表示自己「只是希望輔佐漢室而已,你所說的非我所能及」。

這樣的魯肅被張昭等人認為「年少粗疏,未可用」,但孫權卻認為魯肅有一短二長,「而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孤忘其短而取其長」。此後,孫權對魯肅重用不疑,並厚賜魯肅,使魯家的富有程度達到了舊時的水平。而魯肅也不負孫權對自己的信任,參贊謀劃,思深慮遠,時時捍衛孫權和江東利益,特別在曹軍壓境時,力主抗曹,以至於孫權感歎是「上天將你賜給我啊!」

魯肅在周瑜去世後,擔當重任,為鞏固江東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公元217年魯肅病逝,享年四十六歲。孫權親為舉辦喪事,並參加了他的葬禮。而孫權始終不忘魯肅在東吳政權創立、鞏固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他稱帝登壇祭天時,他對公卿們說:「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

魯肅遺腹子魯淑長大後,歷任昭武將軍、都亭侯、武昌督、假節、夏口督,他治軍嚴整,有才幹,其病逝後,由其子魯睦承襲爵位並統領兵馬。

呂蒙臣死君憂

大將呂蒙雖出身低賤,但有勇有謀,孫權對他頗為器重,認為他「籌略奇至」。在其一生中,呂蒙對孫權也是盡力輔佐,屢建戰功,如殲滅宿敵黃祖,占領江夏地;跟隨周瑜、程普在赤壁大破曹軍;計取三郡;進軍江陵,配合陸遜襲擊荊州、打敗關羽等,大大擴張了東吳的勢力範圍。

4126
大將呂蒙雖出身低賤,但有勇有謀,孫權對他頗為器重,認為他「籌略奇至」。圖為呂蒙畫像,清人繪。(公有領域)

為了提高呂蒙的見識,孫權曾建議呂蒙多讀書,但呂蒙抱怨軍務繁雜,恐怕沒有時間看書孫權就以劉秀、曹操雖軍務繁重,仍手不釋卷為例,鼓勵他多讀書,同時為他準備了《孫子兵法》、《六韜》、《左傳》、《國語》、《史記》、《漢書》、《東觀漢紀》等書。呂蒙於是開始學習,日積月累,讀了不少書,見識也是越來越高。

周瑜死後,魯肅接替防守陸口,牽制荊州的關羽。有一次,魯肅前去拜訪呂蒙。呂蒙設宴款待,酒酣耳熱之際,呂蒙問魯肅:「你擔當國家重任,與關羽為鄰,有何計策以防不測?」魯肅回答:「隨機應變。」呂蒙嚴正地說:「現在吳、蜀雖同一陣線,但關羽如熊似虎,對付他怎能不預先擬定計策呢?」說完後,陳述五套對付關羽的策略。魯肅聽了以後,訝異地說:「我本來以為你只有武略,沒想到你的見識也到了這等地步。」接著讚揚說:「你如今學識淵博,已非昔日吳下阿蒙。」從此,二人結為好友,過從甚密。

江陵一戰,呂蒙立功至巨,孫權遂任命他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賜錢一億、黃金五百斤。呂蒙推辭再三,不肯接受金錢,孫權不許。封爵還未頒布,呂蒙就疾病發作,孫權將其接到自己的宮殿,懸賞千金徵求天下名醫。醫生為呂蒙針灸,孫權想多探望幾次,又怕驚動呂蒙,影響他休息,就在牆上挖了個小洞偷偷窺視。呂蒙能吃一點食物了,他就興高采烈;呂蒙滴水未進,他就愁眉苦臉。呂蒙的病稍有好轉,他就特赦囚犯,以示慶賀。呂蒙病重,他就守在病床前,還讓道士為呂蒙祈福。呂蒙不幸病故,他悲痛欲絕。

呂蒙生前,所得的金銀財寶和各種賞賜都交到府庫中收藏,並命令主管人員,待其死後,把這些全部還給朝廷。他的遺言是喪事務求儉約,不得奢侈。孫權知道後,更加悲傷。其後,孫權讓其子呂霸襲爵位,並賜給他守家墓的人家三百戶,免收田賦的田地五十頃。君臣恩義如此,令人慨歎。

陸遜出將入相

陸遜是繼周瑜、魯肅、呂蒙之後東吳又一棟樑之才。203年,他入孫權幕府。通過一些戰事,陸遜初步顯示了其出眾的軍事才能,因此很受孫權器重。自此他跟隨孫權四十餘年。孫權對陸遜一直以君稱呼,並將自己的侄女、孫策的女兒嫁與陸遜,還經常找他商討治國大策。

20129268319
陸遜跟隨孫權四十餘年。孫權對陸遜一直以君稱呼,並將自己的侄女、孫策的女兒嫁與陸遜,還經常找他商討治國大策。圖為陸遜彩像,清人繪。(公有領域)

孫權對陸遜極為信賴,他特別把自己的印鑒留一枚給他,每當與蜀漢交往書信,總是讓陸遜過目,若覺得有不妥之處,可自行修改後蓋印發出。222年,陸遜在夷陵擊敗劉備所率蜀漢軍,一戰成名。夷陵之戰也成為戰爭史上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228年,魏國大司馬曹休率大軍南侵,陸遜統兵迎擊,他還親自為之執鞭。陸遜取得勝利後,被拜為上大將軍,統領吳國軍政十餘年。後來,孫權又讓陸遜輔佐太子孫登鎮守武昌,並授予總督軍國等重職,可說是恩寵有加。

244年,孫權拜陸遜為丞相。孫權在詔書中寫道:「朕以無德之人,承應天命,登上大位,天下尚未統一,奸亂之徒充塞道路,朕朝夕憂恐,顧不上休息。惟你天資聰穎,美德顯著,擔任上將重職,輔佐朝廷除亂。有蓋世之功者,就應受到廣大的榮耀,兼具文武才幹的人,定要擔當社稷重任。過去伊尹使商湯興隆,呂尚輔佐西周,如今朝廷內外大事,實由你一人肩負。今以你為丞相,遣使持節太常傅常授予您印章綬帶。您自當發揚光大高尚的美德,建樹美好的功業,恭服遵從王命,安撫平定四方。」

擔任丞相後的陸遜,依然盡職盡責,對孫權忠心不二,且所推測的事沒有一件不應驗。當時,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為了爭奪太子之位兩宮並立,朝廷內外的官員,大多派遣子弟侍奉孫和或孫霸,陸遜則採取中立態度,但還是被迫捲入立嗣之爭,並受到不明就里的孫權的斥責。陸遜氣憤難平,於245年二月去世,終年六十三歲。

此後,孫權得知孫霸陷害孫和真相,陸遜實被冤枉,非常後悔,他對陸遜的兒子陸抗說:「我過去聽信了讒言,對你父親違背了正道,有負於你。我前後責問的材料,一把火燒滅乾淨,不要讓人再見到。」陸遜後被追諡昭侯。

小結

孔子說:「君對臣以禮相待,臣為君做事盡忠。」中國還有類似古語,「投桃報李」「士為知己者死」「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等等。一千多年前,孫權與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的相遇,就是為在歷史上書寫一個個鮮活的事例,就是在告訴我們甚麼是真正的君臣恩義之道。@#

----------------------------------------------

---------------------------------

你不了解的孫權 開疆拓土三分天下
作者:劉曉
三國時期分州圖。其中橙色為蜀漢、紅色為孫吳、綠色為曹魏。粗體字為郡名。(玖巧仔/維基百科)
三國時期分州圖。其中橙色為蜀漢、紅色為孫吳、綠色為曹魏。粗體字為郡名。(玖巧仔/維基百科)
【字號】 大 中 小
更新: 2016-05-09 1:11 AM 標籤: 三分天下, 三國, 孫權, 東吳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在南宋詞人辛棄疾的筆下,年紀輕輕就做了三軍統帥的孫權,為了鞏固基業征戰未休,取得了赫赫功績,而當時能與其匹敵的天下英雄唯有曹操和劉備。事實也的確如此。


穩定局勢 平定山越

建安五年(200年),孫權的哥哥孫策意外身亡後,孫權在母親吳太夫人的強力支持和以張昭、周瑜為首的文武官員的擁戴下即位,並被東漢朝廷冊封為討虜將軍,兼領會稽太守,開始統領江東。

可以說,孫策為孫權留下了豐富的軍事和政治遺產。此時吳國基業初步建成,已擁有江東六郡,包括漢王朝的揚州、荊州和交州三州,成為江東最大勢力,這為孫權今後的發展擴張奠定了基礎。軍事上初步建立了統帥授兵、部將領兵的相對獨立的軍事管理體制,亦有周瑜、周泰、黃蓋、程普等得力大將;在行政管理上,則形成以文官在中樞輔佐,宗室或外戚子弟任地方軍政長官建立行政構架。孫權即位後,繼承了孫策的上述遺產,並在此基礎上,不斷鞏固、擴大,最終成就了自己的歷史功績。

十八歲的孫權初掌江東時,局勢有些動盪。整日痛哭的孫權聽從大臣張昭的勸告,從悲痛中擺脫出來,開始處理政務,視察軍隊,穩固軍心,讓「眾心知有所歸」。此時,孫權所具備的有利條件一是內部人才濟濟,而其「舉賢任能,各盡其心」的用人標準使他在今後的歲月中,不斷拔擢人材為國效力。二是與江東接壤可以直接威脅到江東生存的主要三股力量,都無暇或無願插手江東與孫權爭勢力,其中曹操正忙於與袁紹爭奪北方,劉表也將重點放在防禦曹操南下、防備劉備坐大上,對孫權只是令江夏太守黃祖加以防範。因此孫權當時面臨的主要問題一個是清理內部不臣之人,一個是平定山越叛亂。

孫權先後清理了有二心的廬江太守李術、暗中與曹操來往的廬陵太守孫輔和原吳郡太守盛憲等人。與此同時,他還清楚地認識到山越叛亂會徹底顛覆江東的危險性,因此他分派諸將平定安撫山越諸族,討伐叛亂之人,保證後方安定。

「山越」一詞,最早見於《後漢書‧靈帝紀》中,他們生活在安徽南部、浙江、福建等山高林密之處。史載山越人身體矮小、短面、鬚髮少、鼻形廣、眼睛圓而大,習慣傍水而居、好水斗、善於駕舟行筏,有斷髮紋身的習俗。

東漢末年,孫策開發江東時,一些老百姓和地方土豪為其威名所震懾,在其未到時,就逃入深山。這些漢人為了自保與山越人融合,建立了自己的軍事組織和社會,不服徭役,不納租稅,自給自足。他們入則為民,出則為兵,常常利用險峻的地勢,「領人攻沒郡縣,殺掠官吏豪強」。孫策曾與山越人有過交手,建安三年(198年)底,袁術暗中鼓動山越宗帥祖郎對付孫策。孫權隨孫策討伐涇縣以西六縣山越人時,在宣城時遭山越人偷襲,刀已架到脖子上,若不是大將周泰拚死相救,孫權性命不保。

建安五年,孫策打算偷襲曹魏都城許都時,山越人藉機叛亂。孫策只好以平定叛亂為要,孫權即位後繼續派兵平叛。不過,203年,孫權第一次西征江夏太守黃祖,僅剩攻城時,後方揚州的山越人卻又乘機作亂,孫權功敗垂成,不得不回兵討伐。

此後,山越經常在孫權與曹魏等作戰時叛亂,孫權多次派兵征討,迫使大批山越人出山,並將精壯青年編入軍隊,其餘人編入國家戶籍,成為向國家納稅、服役的百姓。據《三國吳兵考》記載,「孫權嗣立,先後得山越兵不下十三萬人。」山越人的出山,不僅擴充了東吳的兵源、稅源,擴大了土地範圍,使東吳後方穩定,而且他們與漢族的融合,也促進了江南的開發。

GanNing
清代甘寧畫像(公有領域)

除了平定山越,孫權還從203年至208年三伐江夏太守黃祖,並收得大將甘寧。孫權對甘寧十分器重,對待他如原來那些老臣一般。孫權還因為聽從甘寧建議,在第三次西征時擒獲黃祖。他還因甘寧替被俘的江夏都督蘇飛求情,而赦免了蘇飛。這再次體現了孫權的用人之道。

聯劉抗曹 赤壁大勝

曹操在統一北方後,為了實現全國統一大業,於建安十三年(208年)率大軍南下,意圖奪取劉表占據的荊州,進而揮師江東,消滅孫權。在曹操大軍尚未到達荊州時,劉表病死,形勢變得複雜起來。孫權遂派魯肅以弔孝為名前往荊州,探聽局勢。魯肅未到荊州,劉表之子劉琮就投降了曹操,依附於劉表的劉備也被曹軍在當陽長坂(今湖北當陽)擊敗。江東危在旦夕。

魯肅轉而去當陽見劉備,提出孫劉聯合抗曹,這一建議與劉備的軍師諸葛亮不謀而合。劉備於是派諸葛亮前往江東商討聯合事宜。諸葛亮見到孫權後,向他分析了當前形勢及孫劉聯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之後,孫權召集眾大臣商討和戰事宜。這時曹操派使者給孫權送來一封信,信中說:「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八十萬軍,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暗示曹操將親自率領八十萬大軍進攻東吳。曹操的氣勢讓東吳大臣驚恐不已,紛紛勸說孫權投降曹操,唯有魯肅和武將等主戰。孫權猶豫不決。

此時回朝的周瑜力排眾議,並進行了精闢的分析,指出曹軍不擅長水戰,況且冬天嚴寒,馬無草料,士兵長途跋涉水土不服,必定會生病,而這正是用兵的大忌。他還對孫權說,曹軍並不可怕,他只要五萬精兵,就可保證取勝。孫權聽了非常高興,說道:「五萬精兵一時難以湊齊,現在選編了三萬,請你與子敬、程公前去迎敵。」周瑜遂被任命為主帥佐都督,帶兵溯長江西上,準備與劉備的軍隊會合,共同對付曹操。

為了表明自己抗曹的決心,孫權拔出身上的佩刀,狠狠砍去面前桌案的一角,並大聲說道:「從現在起,文武官員再有敢說降曹的,就與這桌子一樣。」

赤壁之戰示意圖(公有領域)
赤壁之戰示意圖(公有領域)

在周瑜得當的指揮下,孫劉聯軍採用火攻方式在赤壁大敗曹軍。曹營燒傷或溺斃的人馬,不計其數。赤壁大戰不僅讓周瑜聲震三國,名垂千古,而且彰顯了孫權的決策政策,同時使曹操暫時無法南下,三分天下的局面形成。

此時荊州雖名義上屬於孫權,但荊州屬下的武陵、長沙等四郡在劉備手中,曹操占有兩郡,孫權也占有兩郡。考慮到孫劉聯盟抗曹的重要性,孫權接受了魯肅的勸告,同意了劉備借用整個荊州的請求。

開疆拓土 聯曹擊蜀

在取得赤壁大戰勝利後不久,周瑜病逝。孫權十分傷心,讓魯肅接替周瑜的職位。此後,孫權開始進一步開疆拓土。210年,他派步騭為交州刺史,揮師南征。交州包括今越南北部和中部、廣東雷州半島和廣西南部。吳軍壓境,交州太守士燮等大多表示臣服。吳國邊境擴展到交州。

211年,孫權將治所遷至秣陵,第二年,修築石頭城,改秣陵名為建業(今南京),並修築濡須塢以防曹操南侵。213年春,曹操親率四十萬水陸大軍出濡須口討伐江東,金鼓齊鳴,旌旗蔽日,氣勢如虹。孫權自帶七萬將士迎敵,部伍整肅,嚴陣以待,水陸俱守。在對峙的一個多月中,孫權曾親自乘快船夜視曹營,曹軍弓弩齊發,孫權載箭而歸。這個情節在《三國演義》中被寫作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見江東將士之威猛嚴整,脫口贊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此語千古流傳。也正是基於此,曹操率先撤兵。

其後,孫權征討皖城,虜獲廬江太守朱光。215年,以荊州為基地對外擴張的劉備取得了蜀地,孫權遂派諸葛瑾討還荊州,劉備不從。盛怒下的孫權以呂蒙為將,連下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亦起兵五萬,大戰一觸即發。不過,在曹兵攻打漢中後,面臨著益州被威脅的處境,劉備與孫權議和,雙方以湘水為界,劉備把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土地給予孫氏。

又過了三年,劉備荊州守將關羽發動襄樊之戰。這時的孫權看著劉備逐漸坐大,對自己構成威脅,遂決定向曹操稱臣締結聯盟,並以呂蒙為都督,襲取荊州,擒殺關羽。219年,曹操上表任命孫權為驃騎將軍,封南昌侯等。深知殺了關羽,劉備不會善罷甘休,孫權於是將關羽的頭顱送給了曹操,曹操「以諸侯禮葬其屍骸」。

220年正月,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襲位。十月,曹丕代漢稱帝,建國號「魏」,史稱曹魏。第二年,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稱帝後三個月,劉備為給關羽報仇,討伐孫權。孫權兩次派使者入川求和不成,一方面任命三十九歲的陸遜為大都督,迎擊劉備;一方面為避免蜀漢與曹魏夾攻,遣使請求成為魏的藩屬,曹丕賜給孫權九錫,冊封其為吳王、大將軍、領荊州牧,節督荊、揚、交三州諸軍事。

在次年的夷陵之戰中,陸遜不負眾望,大破蜀國七十萬大軍。夷陵之戰的慘敗,使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蜀國短時期內難以對魏、吳構成威脅。不過,對東吳來說,則要獨自面臨來自魏國的政治、軍事壓力。孫權要想獨立發展,就必須想辦法平衡力量,擺脫危機。他遂在夷陵之戰後,主動向劉備道歉,修復了吳、蜀關係,並與曹魏斷絕關係,使曹魏不敢輕舉妄動。

孫權能夠每每在關鍵時刻,以弱擊強、以少勝多,使東吳始終能立於不敗之地,主要在於其有用人獨到的眼光,而且善於聽從臣子的建議。

大戰曹魏 登基稱帝

223年,劉備去世後,東吳大臣勸孫權稱帝,孫權認為時機還不成熟。第二年,曹丕派兵伐吳,因正值長江汛期,江水暴漲,曹軍無法渡江而退。225年,曹丕不聽大臣鮑勛勸諫,又起兵伐吳,又因氣候原因無功而返。在回軍途中,吳揚威將軍孫韶派部將高壽等率領一支由五百勇士組成的敢死隊在夜色掩護下從小路出擊,直攻曹丕中軍大本營,曹丕大驚而逃。高壽繳獲了曹丕的副車羽蓋等軍需儀仗。惱羞成怒的曹丕,回來後尋找了一個罪名將鮑勛殺了,群臣「莫不為勛嘆恨。」

曹丕在226年去世後,兒子曹叡繼位。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首次北伐,引起魏國朝野震動,曹叡親率大軍至長安,調度指揮關中、雍州、涼州魏軍對付諸葛亮。孫權趁機派手下鄱陽太守周魴假意投降,引誘魏大司馬、揚州牧曹休上鉤。曹休在獲得曹叡的同意後,率十萬兵馬進入安徽,遭遇陸遜伏兵,大敗。曹休失敗後氣憤難平,導致背疽發作而死。

663px-Sun_Quan_Tang
229年,孫權在武昌城南舉行郊祭,即皇帝位,改元黃龍。圖為孫權畫像,唐代閻立本《古帝王圖》局部。(公有領域)

此次戰役的勝利,使群臣再一次勸孫權稱帝。這次,孫權同意了。229年,孫權在武昌城南舉行郊祭,即皇帝位,改元黃龍。追尊父親破虜將軍孫堅為武烈皇帝,母親吳氏為武烈皇后;兄長討逆將軍孫策為長沙桓王;以長子孫登為皇太子。孫權在祭天文書中認為「天意已去於漢,漢氏已絕祀於天,皇帝位虛,郊祀無主。休徵嘉瑞,前後雜沓,歷數在躬,不得不受。」文書中孫權是以承繼漢室自居的,並大肆詆毀曹氏篡漢,但對蜀漢政權卻隻字不提。

孫權的「併尊二帝」的用意,諸葛亮接收到了。在說服群臣後,諸葛亮派使臣衛尉陳震赴武昌慶賀孫權登基,並與吳國訂立了中分天下的正式盟約。對魏國境內領土的劃分方案是:「震到武昌,孫權與震升壇歃盟,交分天下:以徐、豫、幽、青屬吳,並、涼、冀、兗屬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關為界。」而雙方共同的目標是「滅叡」,並約定「自今日漢、吳既盟之後,戮力一心,同討魏賊,救危恤患,分災共慶,好惡齊之,無或攜貳。若有害漢,則吳伐之;若有害吳,則漢伐之。各守分土,無相侵犯」。

這份盟約得到了雙方的共同遵守,直至蜀漢於公元263年滅亡,三十多年間,雙方從未違約,有效地維持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登基後不久,孫權下詔遷都建業,直至二十多年後去世。從孫權即位到三分天下,到登基稱帝,孫權亦不愧是一代雄主。難怪羅貫中在《三國演義》如此描寫孫權:「紫髯碧眼號英雄,能使臣僚肯盡忠。二十四年興大業,龍盤虎踞在江東」,而元初文學家元好問的「孫郎矯矯人中龍,顧盼叱吒生雲風」更讓人心嚮往之。@#


【文史】你不了解的周瑜 萬人之英器量廣大
作者:劉曉
三國誌殘卷,東晉隸書抄本,保存了傳記的後半部和評語的前半部,藏經洞出土,敦煌研究院藏。(貓貓的日記本/維基百科)

更新: 2016-04-09 10:49 PM       標籤: 三國, 周瑜, 孫權, 孫策, 曹操, 赤壁之戰, 你不了解的三國英雄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宋代大文學家蘇軾這首氣勢磅礡的詞作中提到的「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郎正是三國時的風雲人物之一:江東孫權的大將周瑜,周公瑾。
或許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將周瑜與「心胸狹窄」、「嫉賢妒能」聯繫在一起,但歷史的真實卻與之相反,周瑜不僅相貌英俊、溫文儒雅、飽讀詩書、精通兵法、深諳音律,而且器量廣大,年紀輕輕便有雄才大略,因此才被劉備稱為「萬人之英」。
羽扇綸巾的儒將
《三國誌》記載,周瑜出生在今天安徽廬江舒縣一個世家大族,他的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做過東漢的太尉(九卿之一),父親周異則做過洛陽令,可以說是門庭顯赫。
身為名門之後的周瑜「長壯有姿貌」,意思是他身材高大挺拔,體格健壯,容貌俊美。不但如此,周瑜還能文能武。
周瑜畫像(公有領域)
周瑜畫像(公有領域)
史載,周瑜年少時就精通音律,彈得一手好琴,即使在喝了三盅酒以後,彈奏者只要有些微的差錯,他都能覺察到,並立即會扭頭去看那個出錯者,予以指點。由於周瑜相貌英俊,彈奏的女子為了博得他多看一眼,往往故意將曲譜彈錯。民間因此流傳「曲有誤,周郎顧」之語。自魏晉時代之後,「周郎顧曲」常作為典故被各大文豪所引用,常常出現在各類詩歌、戲曲等文學作品中。唐人李端有《聽箏》詩讚道:「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精通音律、儒雅的周瑜,在軍事上也具有非凡的才能。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破虜將軍孫堅起兵討伐廢少帝的權臣董卓,並把家遷到了舒縣。孫堅的兒子「小霸王」孫策與周瑜同年,兩人志趣相投,情同手足。周瑜還將自家的一處大宅讓與孫策居住,並「升堂拜母,有無通共」。之後,周瑜與孫策合兵征戰,所向披靡,稱霸江東。
當時勢力較強的袁術很欣賞周瑜的才幹,邀請他到自己手下為將(當時的孫策名義上還隸屬於袁術)。周瑜看出袁術不是一個可以成大器的人,就找藉口回到了孫策身邊。孫策聽聞周瑜回來,親自迎接,並授其建威中郎將,撥二千人和五十匹馬供其調遣。這一年,周瑜二十四,吳中人都很推崇他,叫他「周郎」。
此後,周瑜協助孫策四處征戰,在攻下皖地後,得當地喬家兩個女兒,都是國色天香。孫策娶了姐姐大喬,周瑜娶了妹妹小喬。郎才女貌,一時傳為佳話。
孫策遇刺身亡後,周瑜以中護軍的身份和長史張昭共同輔佐孫策的弟弟孫權。張昭負責朝廷之事,周瑜負責領兵在外,抵禦外敵,開疆拓土。當時江東有「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說法。
忠心耿耿的周瑜在外領兵有方,接連殲滅寇匪一萬多人,並擊退了劉表軍隊的進攻。公元208年,在孫權決意討伐江夏後,周瑜被任命為前部大都督。
氣度非凡,雅量高致
在《三國演義》中,周瑜被描寫成一個嫉妒諸葛亮、次次想置孔明於死地的心胸狹隘之人,但真實的歷史是,所謂的周瑜忌恨孔明、孔明三氣周瑜,乃至周瑜感慨「既生瑜,何生亮」後離世,全是子虛烏有。真正的周瑜是氣度非凡,胸襟寬廣,雅量高致。
《三國誌》稱周瑜「性度恢宏,大率為人⋯⋯實奇才也」,他禮賢下士,深得眾人愛戴。而《江表傳》記載的周瑜與大將程普的故事更能說明問題。
程普是東吳老臣,曾跟隨孫堅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戰功。他看見家世顯赫的周瑜年少得志,心生不快,認為是受前人庇蔭,因此常常在周瑜面前表現出盛氣凌人的一面,並多次羞辱周瑜。周瑜對此並不記恨,反而更加恭敬地對待程普,相忍為國。程普心生感動,對周瑜越發敬重,並對身邊的人說:「與周公瑾交往,如同喝甘甜的美酒,不知不覺自己便陶醉於他了。」
能讓心高氣傲的老臣程普折服讚美,足見周瑜的胸襟和人格魅力,這樣的人又如何能去嫉妒諸葛亮?
還有歷史上蔣幹遊說江東,未能說動周瑜,回來向曹操覆命,稱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閒」。而劉備到京口來借荊州時,曾對孫權談起周瑜,說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此外,周瑜曾借兵兩千給劉備,這也不是一個心胸狹窄的人能做到的。
南宋洪邁的《容齋隨筆》中說到自古以來統兵的將帥,很少有不自視甚高、嫉妒超過自己的人的,但「孫吳四英將」即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都不是這樣的人,周瑜極力推薦魯肅就是個典型例子。加之開篇引用的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的詞作,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宋代,周瑜的形象還是非常正面的,不過從元朝開始,周瑜的形象被歪曲,並影響了後人。
赤壁大戰周郎雄姿英發
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赤壁大戰,將周瑜的軍事才能推上了一個新的大舞台,也使其名字流芳百世。這是因為赤壁之戰,是導致三國鼎立態勢形成的決定性戰役。沒有周瑜,赤壁之戰不會勝利,甚至不會有赤壁之戰。因為彼時諸葛亮輔佐的劉備根本沒有戰勝曹軍的實力。
208年春,周瑜率大軍占領了江夏。九月,曹操大軍也奪取了荊州。東吳軍隊與曹軍一個陳兵江南,一個陳兵江北,大戰一觸即發。有著一統天下雄心並攜水陸大軍80萬的曹操,意欲吞併東吳。
面對曹操大軍壓境,東吳內部出現了主和與主戰兩派。主降派認為曹操名正言順,而且軍事力量強大,東吳不堪一擊,但被孫權召回的周瑜則力主抗曹。與《三國演義》所描述的諸葛亮舌戰群儒以及周瑜中了諸葛亮的激將法不同,正史中記載的是周瑜力排眾議,並進行了精闢的分析。
周瑜首先對孫權說道:「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進而指出曹軍不擅長水戰,況且冬天嚴寒,馬無草料,士兵長途跋涉水土不服,必定會生病,而這正是用兵的大忌。他還對孫權說,曹軍並不可怕,他只要五萬精兵,就可保證取勝。孫權聽了非常高興,說道:「五萬精兵一時難以湊齊,現在選編了三萬,請你與子敬、程公前去迎敵。」周瑜遂被任命為主帥佐都督,帶兵溯長江西上,準備與劉備的軍隊會合,共同對付曹操。
赤壁之戰示意圖(公有領域)
赤壁之戰示意圖(公有領域)
此後的戰爭也證明了周瑜卓絕的軍事才能、獨到的眼光和大膽的謀略。周瑜領三萬水師獨自面對曹操的十五萬大軍,以一抵五,卻在談笑間,讓敵軍「灰飛煙滅」。
史載,孫劉聯軍會合後,在赤壁與曹軍先鋒遭遇。由於周瑜指揮得當,加之曹軍士兵不服水土,又不習水戰,聯軍取得勝利。曹軍暫時退回。之後,曹軍一方面訓練水軍,另一方面為解決北方陸軍不習水戰問題,下令將戰艦全部用鐵索連在一起。
黃蓋遂向周瑜建議道:「曹軍現在將戰艦用鐵索連在一起,我們正可用火攻來對付他們。」周瑜認為這一計很好,就讓黃蓋寫信給曹操詐降,並約定好了投降時間。曹操看信後,認為連黃蓋這樣的老臣都要投降,孫權指日可破。之後,周瑜給黃蓋準備了十隻戰船,裡面裝滿硫磺及浸過油脂的乾草、蘆草,上面用油布蓋好,每艘戰船後面繫著一艘快艇。到了約降的那天晚上,老天相助,忽然刮起東南風。當詐降的船來到距曹營只有二里左右,黃蓋下令各船同時點火,然後跳到後面的快艇上,砍斷與火船相連的繩索。最後曹軍大敗,死傷大半。
作為赤壁大戰總指揮的周瑜,雄姿英發,贏得了關鍵的勝利,並聲震三國。連甚少打敗仗的曹操在回到許都後,也悵然嘆道:「我輸的並不丟人!」足見其內心對周瑜謀略的讚許。而《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草船借箭、登壇借風在正史中並不曾見到。
將星隕落
赤壁大戰後,劉備趁周瑜與曹仁在江陵相持的機會,奪取了荊州南部四郡。為了加強孫劉聯盟,孫權將自己的妹妹許配給劉備。周瑜料到劉備日後必成大事,就勸孫權將劉備留在東吳,但孫權沒有聽從。
之後,周瑜又建議孫權趁曹操新敗的時機進攻益州,奪取巴蜀,再與西涼馬超結盟,奪取襄陽,進攻曹操。曹操一破,劉備就不足慮了。這一設想與諸葛亮不謀而合。孫權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就讓周瑜回江陵整頓兵馬。
公元210年,周瑜在返回江陵途中得了重病,但他還是竭力支撐來到了巴丘,檢閱軍隊。之後東吳大軍出發,但出發不久,周瑜病逝,年僅36歲。
孫權聽到消息後,悲痛異常,哭著說:「公瑾有王佐之才,卻忽然短命而死,以後我將依靠何人?」他親自為周瑜素服舉喪,並到蕪湖迎回周瑜的靈柩,在吳地下葬。
229年,孫權稱帝。在稱帝后,孫權又對公卿們說:「孤非周公瑾,不帝矣。」意思是如果沒有周瑜,他是當不上皇帝的。
東晉袁宏在其《三國名臣讚序》中寫道:「公瑾英達,朗心獨見。」「卓卓若人,曜奇赤壁。」周瑜雖然英年早逝,但滔滔的江水卻不會忘記當年周郎的雄姿英發,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