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穿喔~」碩二女寫卡片!單親父:終於放下20幾年的大石頭… | ETNEWS生活 | ETNEWS新聞雲 - https://goo.gl/JKKuyP

2017-08-18_092023  


男性角色缺席 是因台灣社會不鼓勵父親成為父親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八月 8日, 2017
A-A+
2017-08-08 07:00女人迷
父親節前夕,與你談不同的家庭組成,讓家的想像不再扁平,當「父親缺席」、「假性單親」成社會結構之產物,我們能否從結構著手,替男性造一條回家路,解放性別固化下男性的束縛,鼓勵父親成為一位父親。
父親節要來了,節日多是歌頌與紀念之用,而在許多人的成長經驗裡,父親是缺席的,肉身的缺席,精神的缺席,關係建立的缺席;父親的面孔時而模糊,是的我們明白,父親被交付了比持家遠大的任務,他一直離開,建立家庭外的世界版圖,等不到父親回家,我們已經長大了。
許多人愣愣地看著父親節,不知道該慶祝什麼,感覺像小時候寫作文,寫到我的爸爸,腦中一片空白,翻起參考書,寫下我的爸爸愛看書報。
在台灣,行政院性別平等處與衛福部的數據統計,在台灣,每十個孩子有一個來自單親家庭,其中有七成比例由母親撫養長大;臺灣也有近 25% 的假性單親比例,被外派的父親,不愛回家的父親,分居的父親,總而言之,孩子習慣了父親的「存而不在」。
我們更要進一步地問,為什麼父親缺席?我們能不能去同理回不了家的父親們?
性別角色的固化:我們並不鼓勵一個父親成為父親
父親之所以缺席,是因為我們的社會並不鼓勵父親成為父親
家庭是性別角色高度固化的地方,母親的角色被神聖化與自然化,母愛天生,孩子跟媽媽最親,強化孩子與母親連結之於,無形中推開了父親;父親的缺席是被鼓勵的,在許多國家,父親不得請產假,或擁有少於母親的產假,潛訊息暗示父親是 Breadwinner,首要任務是肩負家庭生計,留給家庭教養的,都是剩餘的時間。
儘管雙薪家庭日益增加,男女工作比例已近一比一,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務角色分配仍是當代的性別魔咒。於是當母親感慨家務勞累與分配不均,許多父親心有忿忿,自己也不是沒有付出,賺錢為的是養家,怎麼自己活得像家庭的局外人,跟孩子越來越不熟?
事實是,社會並不鼓勵男人成為父親,社會並不支持男人把時間與心力花在投注家庭,親職教養雙親有責,但對許多人來說,父親只要肩負四分之一的家務,只要偶爾記得帶孩子出去玩,就已經是個好爸爸。這樣的想法,對於家庭,對於男性角色,也都有傷害。
「你一個男人帶小孩行嗎?」放不下男性尊嚴的其實是社會一文中,作者分享到自身經驗,家務協商後,由他在家帶小孩,老婆繼續外出工作。
「沿路的老人家猜想你是一日奶爸,會忍不住碎碎念。我每天都要接受各種陌生人的提醒,還有的會問說:『你太太呢?男人這樣可以嗎?』,把我當成自己的小孩教。」
「當然爸爸帶小孩也有它的好處,有人會批評,但也有人會覺得男人做這個不容易,上手之後大家會稱讚他,如果是全職媽媽就比較難得到肯定,可能還被問:『整天在家怎麼沒煮飯沒晾衣服?』。」
我們不鼓勵男人成為父親,所以市面上這麼多母嬰課程,母親交流親子社群,卻不見父親的。所以多數的責難都在母親身上,讓父親置身事外,母親是學習成為母親的,而一個男人要如何成為父親,這條學習之路顯然還沒被好好設想過。
父親回不了家,在家門外徘徊,讓你只看見他不斷離開的背影。父親的印象是背影,一直在離開,我想同理那些回不了家的父親,也希望父親的缺席不再是家庭的常態。
替男性造一條回家的路:解放女性束縛,也要解放男性束縛
「父親缺席」在某些情況是「個人意願」的選擇,但有更多亦是社會結構變動的產物,父親的缺席有許多原因,離婚是其一、分居、拋棄、入獄、外派也都佔有比重,亦有更多是存而不在的「心理缺席」與假性單親——他們是一群老是在工作的父親
工業革命之後,工作與家庭逐漸分離,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的有給工作,漸漸變得比家庭領域(domestic sphere)中的無償工作獲得更高評價,男人被鼓勵遠離家庭,在外拓展事業版圖,一路也遺失了回家的路
根據 Heath 提出的心理學研究,我們不常將父親列為自我成熟過程中的重要角色,此對男性的影響更深,當這群男性長成父親時,他們更傾向複製自己父親的行為模式——因為他未曾在自己成長過程中,感受到父親「存在」的重要性。因此從 20 世紀初,心理學家即不斷提醒父親回歸家庭的重要性,並且試圖替「父職」定義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與任務,鼓勵父親回歸家庭,在家庭中有其重量。
例如法國精神分析學者拉岡提出「父之名」,指出父親存在的重要意義,在於設下不可違背的規則,扮演家庭內「煞車器」的角色,作為制止孩子行為的功能,逐漸幫助孩子將此功能內化成自我控制能力。《父親這種病》書中進一步點名,「父親有較為優越之處,就是具備遊戲的要素這一點。父親什麼都可以玩,讓孩子覺得有趣;而母親會把所有事都變成例行公事,並且有毅力地去做,或要孩子去完成。孩子的年齡日漸成長時,這個傾向會更顯著。父親熱衷運用身體與孩子玩耍,而母親則投注在準備食物或照顧孩子上。」
心理學家的論述固然可能鞏固了既有的性別分工,但可見其試圖拆解既有家庭結構,並呼籲父親回家的美意與深意。父親要回家,不是為了鞏固掌握絕對權威的家父長制度,而是承認父親的角色一直在家庭是缺席,從此一認知開始,討論家庭裡不同角色應該承擔起的教養責任。
父親要回家,要有一條回家的路。安海瑟薇於今年在 聯合國發表的演說 中,展現其同理心,解放女性束縛,也要解放男性束縛,才可能讓家庭自由。
「我們需要重新定義男性角色,並且賦予他們承擔親職的途徑。為了要解放女性束縛,我們同樣也要解放男性束縛。女性應當肩負家務責任,是非常固著的性別刻板印象,不僅加深對女性的歧視,也限制男性參與及男性與家庭成員的互動與連結。」
在眾人溫柔同理之際,我更希望在討論家庭之際,男人不再被排拒於討論之外,男人也不再理直氣壯地缺席;我想邀請所有父親,替自己造一條回家的路,進一步去想像自己希望成為一個什麼樣的「父親」?
最後我們也要說,家庭是變動的,沒有所謂完美的家庭結構,家庭也不等於一夫一妻與一窩孩子。
協助父親成為父親之際,我們不能忽視,在當代,有更多型態的家庭關係正在生長,比方說北歐男女肩負教養責任的家庭概念,比方說領養孩子的同志家庭,比方說互相照料的單親家庭,這些都是家庭——家庭是歡迎不同角色,提供不同支持,長出每個家庭各自需要的支援與成長結構,我們期待持續看見更多元的家庭組合與互動關係——不再只是「爸爸捕魚去,為什麼還不回家?」


不想過母親節怎麼辦?呂秋遠為你的「負能量爆發問題」解答
2017/05/14 09:32:00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今(14)日是一年一度的母親節,常在社群網站發表各種見解的律師呂秋遠,在臉書發文,「經常到了節日,就是撕裂感情的時候」,並說每年母親節只有一天、情人節卻有四天,光想到這件事就不公平,還舉出十個母親節負能量爆發的時候所衍生的問題。
母親節到來,呂秋遠應景的在臉書分享自己的想法,他認為「每逢佳節被撕親,意思是,經常到了節日,就是撕裂感情的時候」,而且母親節一年只有一次,情人節卻分成2月14日的西洋情人節、3月14日的白色情人節、4月14日的黑色情人節,台灣還有七夕,這樣比下來真的很不公平。呂秋遠也說,其實說不定有人或許不這麼喜歡母親節,並舉出十項不想過節的情形。
ID-905841
▲母親節到來,許多人家中都充滿康乃馨。(示意圖)
呂秋遠舉例,這些不想過母親節的人,可能會有各種原因,或是有些想法,甚至是對這個節日的不滿,像是「其實,我不想過母親節」、「小姑要我幫她媽媽『慶祝』母親節」、「我到底要去哪個母親節」、「母親節到底要送康乃馨還是玫瑰花」、「老公忘了母親節」、「兒女忘記母親節」、「老婆剛懷孕,要不要幫她過母親節」、「要不要幫女友的媽過母親節」、「自己不想過母親節」、「媽媽過世了,我要去哪裡過母親節?」並紛紛解答每個情形該怎麼辦。
網友也發表自己的看法,紛紛留言:「請不要強迫沒有親情的人,聚在一起過節,真的很困擾」、「我媽傳幫母親洗腳的活動給我看,還有一句媽媽我愛妳,我回我媽說:『妳要不要帶阿嬤去先』,結案」、「不管什麼節,一家人聚在一起是件開心的事」、「過『節』只有一天,『日子』卻有364天啊!」
呂秋遠臉書全文:https://goo.gl/


 

最年輕的模範父親,姜智勝,接受蘆竹區公所頒獎!與有榮焉……

S__6930489S__6930490S__6930548  

--------------------------------------

李松村;漁會代表,玄天宮榮譽主委,,,財團法人桃園新屋天后宮董事,獅子會三重/區主席;熱心公益,造福鄉里,模範父親

S__6144047111521111523111530  

---------------------------------------------------

------------------------- 

---------------------------------------

反共第一,岳母至上:那些年的母親節很政治!
民報

證實WHA邀請函附「一中」原則 外交部:世衛組織單方面陳述立場
軍人 當兵
軍官裝精神病求退役 國軍掀逃亡潮
每年的母親節,官方總有一件例行公事:選拔和表揚「模範母親」。在個人意識和平權意識高漲的今天,每個母親都被視為獨一無二的存在,因此表揚「模範母親」多被視為母親節的應景花絮,政治意味極薄。然而在戒嚴時代,母親節可就「政治」多了,表揚「模範母親」成為政治宣傳的一環;而被表揚的母親,其事蹟也必須符合官方的特殊意識形態;尤其跟「反共」有關者,特別容易入選。

這種意識形態,用最扼要的比喻,就是以「岳母」為準。所謂岳母,不是老婆的媽,而是岳飛的娘。模範母親必須鼓勵兒子報國從軍,不然自己也要勞軍敬軍。用官方的說法,這是鼓勵「教忠教孝」或「移孝作忠」。因此早期的模範母親,多的是軍人的媽,而且被媒體塑造的形象,都是一副深明大義、要把兒子捐給國家的樣子。至於這些媽媽是否擔心兒子在軍中的安危?這在那個時代,絕對是白目而且危險的問題。

當局大張旗鼓選拔模範母親,始於1953年。當年4月,省政府訂出模範母親的選拔標準,分為7項,總分100分,依分數高低如下:1.家境清貧,堅苦卓絕,並使子女受良好教育,對國家社會有貢獻者(20分);2.教子有方,所生子女,皆受小學以上教育並務有正業者(20分);3.敦親睦鄰、急公好義,素為鄉里人士尊崇者(20分);4.鼓勵子女從軍報國,富有濃厚反共抗俄意識者(15分);5.努力勞軍敬軍,為當地駐軍所推崇者(10分);6.遵行政府法令有特殊貢獻者(10分);7.品行端莊,生活習慣整齊清潔而樸素者(5分)。

以上7項,總分在60分以上,才具有選拔模範母親的資格。然而細心檢視,完全沒有政治意味的,只有第2、3、7項,加總只有45分,根本不可能出線。相對的,如果某位母親有一個兒子當官,一個兒子當兵,自己又有支持國家、擁護政府的言行,那就符合第1、2、4、5、6項標準的最少四項,60分輕易過關。

這7項標準,此後30多年大體不變,細節有些出入,政治成分更為加重。例如1969年台灣省政府公布的選拔標準為:1.茹苦含辛,相夫教子,其子女對國家社會及反共抗俄大業有貢獻者(40分);2.鼓勵從軍、勞軍、敬軍,富有國家民族意識者(25分);3.熱心公益、樂善助人,對社會確多貢獻、足資模範者(20分);4.敦親睦鄰,素為鄉里人士尊崇者(15分)。一看便知,這是高度政治性的設計,看不出是選模範母親,還是選模範父親,或是選模範軍人。

早期模範母親的選拔分「三軍」和「社會」兩組,分別代表軍、民。三軍組分國防部、陸、海、空、聯勤、警總、憲兵等單位;社會組則分四級:先由村里民大會評選(初級),村里各選出一名,送交鄉鎮市表揚(二級);鄉鎮市再各選出一名,送交縣市表揚(三級);縣市再各選出一名,送交省府表揚(四級)。

戒嚴時代,表揚模範母親是政治宣傳的一環;尤其跟「反共」有關者,特別容易入選。(中央日報1970年5月5日)© 由 民報 提供 戒嚴時代,表揚模範母親是政治宣傳的一環;尤其跟「反共」有關者,特別容易入選。(中央日報1970年5月5日)
由於戒嚴時代軍人多為外省籍,因此三軍模範母親大多為外省人,岳母比比皆是;社會模範母親的岳母較少,但也要表現出「愛國不落人後」的樣子,於是就流行一種現象:模範母親彷彿「獎金於我如浮雲」,常將獎金捐作敬軍、勞軍之用。如今觀之,是否出於自由意志,不無可疑。

在三軍模範母親的少數本省人中,桃園客家人的許陳四妹女士是一個異數。她有10個兒子,其中4個從軍;加上自己熱心公益、又響應耕者有其田、毋忘在莒運動等,因此從1965到1979年,8度當選三軍模範母親。

在社會模範母親中,1954年台南縣的陳女士也值得一提。她出身柳營農村,家境清寒,本來跟政治不沾邊。只因當年1月有1萬4千多名「反共義士」前來台灣,其中唯一的台灣籍義士陳永華是她的兒子,母以子顯,因而當選模範母親。如今柳營還有一條義士路,就是以陳永華的故事為命名緣由。

模範母親的選拔,由於政治意味濃厚,無形中也導致母親節的政治化。每次母親節的表揚大賽,就宛如一群愛國媽媽、公益媽媽、達官貴人軍官博士的媽媽的大集合。由於「茹苦含辛」、「堅苦卓絕」是重要選項,因此這些媽媽的故事,撇開意識形態不談,確實都很勵志,充滿正向能量——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才是「模範母親」最重要的示範。

1990年代以後,隨著政治風氣日趨開放,模範母親的政治色彩也減淡了。例如1996年台灣省的模範母親選拔標準,唯一和政治沾邊的是「鼓勵子女從事對國家社會發展具有貢獻之工作,富國家民族意識者」(20分)。持平而言,這個標準並無不當;至於是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意識,那是另外一個問題。

此外,模範母親也多元化了。1986年增設炬光模範母親(照顧殘障子女的母親),1988年增設勞工模範母親;1996年淡水鎮為原住民增設一個模範母親的名額。模範母親由於去政治化,因而更多元化,這和「台灣」(所有台灣人的母親)的民主化走向,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

你真的太偉大了,下輩子,我再也不當你的兒子,我要當你的父親、當你的母親,好好呵護你,不再讓你這麼多痛、這麼多苦了。媽媽,我愛你。給媽媽:下輩子,不要再當你兒子!- http://goo.gl/v5PbCJ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