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bf6c81800a19d83e899b2633fa828ba61e460e21a4462309f7905212fdc0a70df3d7ca7acbd54d   

《周易參同契》又名《參同契》,是一本講煉丹術著作,被稱為「萬古丹經王」。作者是東漢的魏伯陽。《周易參同契》的書名中「參」為「三」,指周易、黃老、爐火三事。
《周易參同契》最早出現在東漢末期。作者魏伯陽的事跡在正史中並沒有記載,大致生活在漢桓帝(公元147年 - 167年)時期。
《周易參同契》託名陰長生注本序雲∶「蓋聞《參同契》者,昔是古《龍虎上經》,本徐真人。徐真人,青州從事,北海(今山東昌樂)人也。後因越上虞人魏伯陽,造《五相類》以解前篇,遂改為《參同契》。更有淳于叔通, 補續其類……叔通親事徐君,習此經。」
內容布局
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以及《周易參同契鼎器歌》一首,共約6000字,基本是用四字一句、五字一句的韻文體及少數長短不齊的散文體和離騷體寫成的。全書用周易爻象來論述煉丹成仙的方法。被道教的外丹和內丹派都視為重要的著作。書中用煉丹術語來介紹修煉方法,使得本書非常晦澀難懂,而書的文風也對後世的丹書有很大影響。
理論濫觴
《周易參同契》指出,物質變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煉丹過程正如以檗染黃,煮皮革為膠,用曲櫱作酒等等一樣,是「自然之所為」,「非有邪偽道」。他還將陰陽五行學說用於解釋煉丹術現象,認為萬物的產生和變化都是「五行錯王,相據以生」,是陰陽相須,彼此交媾,使精氣得以舒發的結果。魏伯陽認為修丹與天地造化是同一個道理,易道與丹道是相通的,所以能用《周易》的道理來解釋煉丹的道理,體現了煉丹家的哲學思維。
修煉之路
在道教的領域中,《周易參同契》的丹道修煉是以乾坤為鼎爐,以坎離為藥物,和《黃庭內景經》以黃庭為鼎爐不同。修煉過程中,學人要保持和具備大易中庸和平、慈祥寬恕、體貼瞭解、周流無滯的性情與智慧。穿透種種的比喻,經過「乾坤萬年依舊在,六爻游盡一場空」的神會,終於領悟到天人同一之真理,親見「太陽流珠」的無限金華,達到宗教真理追求的目標。[1]

--------------------

周易參同契 
《周易參同契》是世界上現知最早的包含著系統的內外丹理論的養生著作,有明顯的黃老道家特色。東漢· 魏伯陽著。後被道教吸收奉為養生經典。

《周易參同契》。東漢魏伯陽著。簡稱《參同契》,黃老道家養生經典。全書托易象而論煉丹,以「黃老」參同「大易」、「爐火」三家之理而會歸於一,以乾坤為鼎器,以陰陽為堤防,以水火為化機,以五行為輔助,以玄精為丹基等等,從而闡明煉丹的原理和方法,為道家最早的系統論述養生的經籍。

《太上老君八十一化歷世應化圖說》第五化-受玉圖,老君見元始天尊/《周易參同契》,是中國煉丹史上之理論著作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v5zLmj
周易參同契
《周易參同契》全書共約6000餘字,基本是用四字一句、五字一句的韻文及少數長短不齊的散文體和離騷體寫成的。該書假借《周易》爻象論述作丹之意,研究養性延年,強己益身。所謂“丹”,據近人研究,是指人身體內部的能量流。書中關於能量流的論述,即是根據作者自己的體驗記錄下來的。該書表達方式比較奇特,採用符號作為表意手段,如坎離、乾坤、日月、陰陽、五行、鉛汞、父母、夫妻、男女,以及中國古代天文學上的名詞術語等,都與其本義毫無關係,只是一些表意的符號。書中以燒煉外丹者使用的爐鼎象徵人身,以爐鼎中變化的藥物象徵人體內的能量流。表示藥物的符號則有坎、離、水、火、鉛、汞、兔、烏、金蛤蟆、玉老鴉等,符號雖異,其義無殊。
該書“ 詞韻皆古,奧雅難通”,並採取像徵或借喻的方法採用許多隱語,易生誤解,所以歷代有很多注本行世,僅《正統道藏》就收入唐宋以後注本11種。《參同契》是一部用《周易》理論、道家哲學與煉丹術(爐火)三者參合而成的養生著作。歷代註釋名家對它的基本內容的理解存在著分歧,有的認為魏伯陽講的是燒煉金丹以求仙藥的外丹說,有的認為魏伯陽主張調和陰陽,講的是靠自身修煉精、氣、神的內養術,即後世所謂的內丹說;有的認為在《參同契》中,外丹說、內丹說二者兼而有之,並斥責房中、服符、晝夜運動、禱祀鬼神等為徒勞無功的旁門邪道。
《周易參同契》中敘述最詳細的部分,也是書中的核心內容,就是煉製“ 還丹 ”。原文記載共分三變,第一變是將15份金屬鉛放在反應器四周,加入6份水銀,再用炭火加熱,便生成鉛汞齊。魏伯陽認為“火”也參加反應,是反應物。所以他說,要用6份炭的炭火微微加熱,鉛與水銀、炭火這三種“物質”相互含受,才能夠發生變化而生成鉛汞齊。第二變是隨著火力的增大,水銀逐漸被蒸發掉,鉛被氧化為一氧化鉛和四氧化三鉛,反應完畢時,主要生成黃丹,即黃芽(Pb3O4)。第三變是將第二變的產物鉛丹與9份水銀混合、搗細、研勻,再把這種混合藥料置入丹鼎鼎中,密封合縫,務必使其不開裂、不洩氣,然後加熱。先文火後武火,晝夜察看,注意調節溫度,反應完畢,丹鼎上部得到紅色的產物“ 還丹 ”。這種“還丹”就是氧化汞。用現代化學知識來解釋,魏伯陽所述“還丹”煉法如下:
3Pb + 2O2 = Pb3O4 (黃芽)
2Pb3O4 = 6PbO + O2↑ (下丹鼎)(可逆反應)
2Hg + O2 = 2HgO (下丹鼎)(可逆反應)
魏伯陽還在《周易參同契》中說:“ 河上姹女,靈而最神,得火則飛,不見埃塵。……將欲制之,黃芽為根。 ”“黃芽”就是鉛丹,“河上姹女”為汞。這句話的意思是,汞易揮發,鉛丹能與汞在高溫下作用,生成不易揮發的氧化汞,因而汞被鉛丹“制服”
魏伯陽煉丹
魏伯陽煉丹
住了。
魏伯陽在闡述服餌金丹何以能使人長生不老時,採用的是不恰當的類比法,認為黃金既然不朽,還丹又能發生可逆循環變化(2Hg + O2 = 2HgO(可逆反應))那麼餌服黃金和還丹後,就能使人身不朽和返老還童。這種希圖把黃金、還丹的性質機械地移植到人體中以求長生的天真想法,在今天看來當然荒謬可笑,但在當時有些人卻深信不疑。(此段註釋人不懂外丹,反嘲笑古仙,魏伯陽當然不是“希圖把黃金、還丹的性質機械地移植到人體中以求長生的天真想法”在以上三變步驟中,最後所練外丹可以吸收先天一炁,待12年不出差錯,色轉為紫,神丹即成,任何人服食立即肉體化炁,白日飛升。效果要遠超內丹,只是幾近失傳。)(風月按:誤矣!據師云,神丹雖有神效,然陽神未成者,事亦無濟。)( 補述:陽神未成者,事亦無濟應該不是煉成功的天元神丹,成功者如淮南王劉安,雞犬家眷亦可升天。)(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存在先天一炁這個東西。把一些玄之又玄的東西強加上去,人為地設定規律,這不是客觀科學的態度。 )
在闡述煉丹術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時,魏伯陽指出,物質變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煉丹過程正如以蘗染黃,煮皮革為膠,用曲糱作酒等等一樣,是“自然之所為”,“非有邪偽道 ”。他還將陰陽五行學說用於解釋煉丹術現象,認為萬物的產生和變化都是“五行錯王,相據以生”,是陰陽相須,彼此交媾,使精氣得以舒發的結果。
魏伯陽不只是囿於陰陽五行學說,他還提出了相類學說。他認為陰陽相對的兩種反應物質還必須同時屬於同一種類,“同類”的物質才能“相變”,“異類”物質之間則不能發生反應。他說:“ 欲作服食仙,宜以同類者。……類同者相從,事乖不成寶。 ”“ 若藥物非種,名類不同,分劑參差,失其紀綱,雖黃帝臨爐……亦狄和膠補釜,以硇 (氯化銨) 塗瘡,……愈見乖張。 ”這就是說,事物的變化是有其內在原因的。這大概是根據煉丹家們一些失敗的教訓而總結 ​​出來的。魏伯陽的這一理論雖然遭到葛洪的反對,但到了唐代又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因為它畢竟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實際上,魏伯陽的這個相類學說是化學親合力觀念的前身。
魏伯陽還認識到物質起作用時的比例很重要,並已經觀察到胡粉 (鹼式碳酸鉛)在高溫下遇炭火可還原為鉛等化學現象。在《周易參同契》中,魏伯陽還記述了昇華裝置( 丹鼎 ),把丹鼎看作一個縮小的宇宙,陰陽變化、萬物終始都在其中。
必須指出,魏伯陽認為修丹與天地造化是同一個道理,易道與丹道是相通的,所以能用《周易》的道理來解釋煉丹的道理,這使本來就比較複雜的煉丹術變得更加神秘,影響了後世煉丹家的哲學思維。此外,魏伯陽主張採用鉛汞作為煉丹的主要原料,所煉得的丹藥是氧化汞之類的毒藥,這就限制了煉丹實驗的範圍,並導致服丹中毒,這實際上阻礙了煉丹術的發展。
內容簡介
大易總敘章第一
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坎離匡廓,運轂正軸,牝牡四卦,以為橐龠。覆冒陰陽之道,尤工御者、準繩墨,執銜轡,正規距,隨軌轍,處中以製外,數在律曆紀。月節有五六,經緯奉日使,兼併為六十,剛柔有表裡。朔旦屯直事,至暮蒙當受,晝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即未至晦爽,終則復更始,日月為期度,動靜有早晚。春夏據內體,從子到辰巳,秋冬當外用,自午訖戌亥。賞罰應春秋,昏明順寒暑,爻辭有仁義,隨時發喜怒,如是應四時,五行得其理。
乾坤設位章第二
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天地者,乾坤之像也;設位者,列陰陽配合之位也;易謂坎離者,乾坤二用。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虛,往來既不定,上下亦無常,幽潛淪匿,變化於中,包囊萬物,為道紀綱,以無制有,器用者空,故推消息,坎離沒亡。言不苟造,論不虛生,引驗見效,校度神明,推論結字,原理為證。坎戊月精,離己日光,日月為易,剛柔相當,土旺四季,羅絡始終,青赤黑白,各居一方,皆秉中宮,戊己之功。
日月懸象章第三
易者,像也。懸象著明,莫大忽日月,窮神以知化,陽往則陰來,輻輳而輪轉,出入更卷舒。易有三百八十四爻,據爻摘符,符謂六十四卦。晦至朔旦,震來受符。當斯之際,天地媾其精,日月相擔持。雄陽播玄施,雌陰化黃包。混沌相交接,權輿樹根基。經營養鄞鄂,凝神以成軀。眾夫蹈以出,蠕動莫不由。
聖人上觀章第四
於是仲尼贊鴻蒙,乾坤德洞虛,稽古當元皇,關睢建始初,冠婚炁相紐,元年乃芽滋。聖人不虛生,上觀顯天符。天符有進退,屈伸以應時。故易統天心,复卦建始萌,長子繼父體,因母立兆基。消息應中律,升降據鬥樞。三日出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兌受丁,上弦平如繩。十五乾體就,盛滿甲東方。蟾蜍與兔魄,日月(炁)雙明,蟾蜍視卦節,兔者吐生光。七八道已訖曲折低下降,十六轉受統,巽辛見平明,艮直於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東北喪其朋。節盡相禪與,繼體復生龍,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終。七八數十五,九六亦相應,四者合三十,陽(炁)索滅藏。八卦布列曜,運移不失中,元精眇難睹,推度效符證。居則觀其像,準擬其形容,立表以為範,佔候定吉凶,發號順時令,勿失爻動時。上察河文,下序地形流,中稽於人心,參合考三才。動則循卦節,靜則因彖辭乾坤用施行,天下然後治。(一本雲,可得不慎乎,非是)
君臣禦政章第五
禦政之首,鼎新革故。管括微密,開舒布寶。要道魁柄,統化綱紐。爻象內動,吉凶外起,五緯錯順,應時感動。四七乖戾,誃離俯仰。文昌統錄,詰責台輔百官有司,各典所部。日合五行精,月受六律紀。五六三十度,度竟復更始。原始要終,存亡之緒,或君驕佚,亢滿違道;或臣邪佞,行不順軌。弦望盈縮,乖變兇咎。執法刺譏,詰過貽主。辰極受正,優游任下。明堂布政,國無害道。
煉己立基章第六
內以養己,安靜虛無。原本隱明,內照形軀。閉塞其兌,築固靈株。三光陸沉,溫養子珠,視之不見,近而易求。黃中漸通理,潤澤達肌膚。初正則終修,幹立未可持。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
明兩知竅章第七
上德無為,不以察求。下德為之,其用不休。上閉則稱有,下閉則稱無。無者以奉上,上有神德居。此兩孔穴法,金炁亦相胥。知白守黑,神明自來,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樞,去數名一。陰陽之始,玄含黃芽。五金之主,北方河車。故鉛外黑,內懷金華,被褐懷玉,外為狂夫。金為水母,母隱子胎。水為金子,子藏母胞。真人至妙,若有若無。彷彿大淵,乍沉乍浮。退爾分佈,各守境隅。采之類白,造之則朱。煉為表衛,白裡真居。方圓徑寸,混而相拘。先天地生,巍巍尊高。旁有垣闕,狀似蓬壺。環匝關閉,四通踟躕。守禦密固,閼絕奸邪。曲闔相通,以戒不虞。可以無思,難以愁勞。神(炁)滿室,莫之能留。守之者昌,失之者亡。動靜休息,常與人俱。
明辨邪正章第八
是非歷臟法,內觀有所思,履行步鬥宿,六甲以日辰。陰道厭九一,濁亂弄元胞。食炁鳴腸胃,吐正吸外邪。晝夜不臥寐,晦朔未嘗休。身體日疲倦,恍惚狀若痴。百脈鼎沸馳,不得清澄居。累土立壇宇,朝暮敬祭祀。鬼神見形象,夢寐感慨之。心歡意喜悅,自謂必延期,遽以夭命死,腐露其形骸。舉措輒有違,悖逆失樞機。諸術甚眾多,千條有萬餘,前卻違黃老,曲折戾九都。明者省厥旨,曠然知所由。勤而行之,夙夜不休。伏食三載,輕舉遠遊,跨火不焦,入水不濡,能存能亡,長樂無憂。道成德就,潛伏俟時。太乙乃召,移居中洲,功滿上升,膺籙受圖。
龍虎兩弦章第九
火計不虛作,演易以明之。偃月法爐鼎,白虎為熬樞;汞日為流珠,青龍與之俱。舉東以合西,魂魄自相拘。上弦兌數八,下弦艮亦八,兩弦合其精,乾坤體乃成。二八應一斤,易道正不傾。
金返歸性章第十
金入於猛火,色不奪精光。自開闢以來,日月不虧明。金不失其重,日月形如常。金本從月生,朔旦日受符。金返歸其母,月晦日相包。隱藏其匡廓,沉浮於洞虛。金復其故性,威光鼎乃熺。
二土全功章第十一
子午數合三,戊己號稱五。三五既和諧,八石正綱紀。呼吸相含育,佇思為夫婦。黃土金之父,流珠水之子。水以土為鬼,土鎮水不起。朱雀為火精,執平調勝負。水盛火消滅,俱死歸厚土。三性即合會,本性共祖宗。巨勝尚延年,還丹可入口。金性不敗朽,故為萬物寶。術士伏食之,壽命得長久。土遊於四季,守界定規矩。金砂入五內,霧散若風雨。熏蒸達四肢,顏色悅澤好。發白皆變黑,齒落生舊所。老翁复丁壯,耆嫗成吒女。改形免世厄,號之曰真人。
同類合體章第十二
胡粉投火中,色壞還為鉛。冰雪得溫湯,解釋成太玄。金以砂為主,秉和於水銀。變化由其真,終始自相因。欲作伏食仙,宜以同類者,植禾當以穀,覆雞用其卵。以類補自然,物成易陶冶。魚目豈為珠?蓬蒿不成檟。類同者相從,事乖不成寶。燕雀不生鳳,狐兔不乳馬。水流不炎上,火動不潤下。時間多學士,高妙負良材。邂逅不遭遇,耗火亡資財。據按依文說,妄以言為之。端緒無因緣,度量失操持。搗治羌石膽,雲母及礬磁。硫磺燒豫章,泥於相煉治。鼓下五石銅,以之為輔樞。雜性不同類,安肯同體居。千舉必萬敗,欲黠反成癡。稚年至白首,中道生狐疑。背道守迷路,出正入邪蹊。管窺不廣見,難以揆方來。
三聖前識章第十三
若夫至聖,不過伏羲,始畫八卦,效法天地。文王帝之宗,結體演爻辭。夫子庶聖雄,十翼以輔之。三君天所挺,迭興更禦時。優劣有步驟,功德不相殊。製作有所踵,推度審分銖。有形易忖量,無兆難慮謀。作事令可法,為世定詩書。素無前識資,因師覺悟之。皓若寒帷帳,嗔目登高台。火記六百篇,所趣等不殊。文字鄭重說,世人不孰思。尋度其源流,幽明本共居。竊為賢者談,曷敢輕為書?若遂結舌喑,絕道獲罪誅。寫情著竹帛,又恐洩天符。猶豫增嘆息,俯仰綴斯愚。陶冶有法度,未可悉陳敷。略述其綱紀,枝條見扶疏。
金丹刀圭章第十四
以金為堤防,水入乃優游。金計有十五,水數亦如之。臨爐定銖兩,五分水有餘。二者以為真,金重如本初。其三遂不入,火二與之俱。三物相含受,變化狀有神。下有太陽炁,伏蒸須臾間。先液而後凝,號曰黃□焉。歲月將欲訖,毀惟傷壽年。形體如灰土,狀若明窗塵。擣治並合之,持入赤色門。固塞其際會,務令至完堅。炎火張於下,晝夜聲正勤。始文使可修,終意武乃陳。候視加謹慎,審察調寒溫。周旋十二節,節盡更須親。炁索命將絕,休死亡魄魂。色轉更為紫,赫然成還丹。粉提以一丸,刀圭最為神。
水火情性章第十五
推演五行數,較約而不繁。舉水以激火,奄然滅光明。日月相薄蝕,常在朔望間。水盛坎侵陽,火衰離晝昏。陰陽相飲食,交感道自然。名者以定情,字者以性言。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吾不敢虛說,仿效聖人文。古記題龍虎,黃帝美金華。淮南煉秋石,玉陽加黃芽。賢者能持行,不肖毋與俱。古今道由一,對談吐所謀。學者加勉力,留念深思惟。至要言甚露,昭昭不我欺。
陰陽精炁章第十六
乾坤剛柔,配合相包。陽秉陰受,雌雄相須。須以造化,精炁乃舒。坎離冠首,先映垂敷。玄冥難測,不可畫圖。聖人揆度,參序元基。四者混沌,徑入虛無。六十卦週,張佈為輿。龍馬就駕,明君禦時。和則隨從,路平不邪。邪道險阻,傾危國家。
君子居室章第十七
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謂萬乘之主,處九重之室,發號出令,順陰陽節。藏器俟時,勿違卦月。屯以子申,蒙用寅戍。餘六十卦,各自有日。聊陳兩象,未能究悉。立意設刑,當仁施德,逆之者兇,順之者吉。按曆法令,至誠專密。謹候日辰,審查消息。纖芥不正,悔吝為賊。二至改度,乖錯委曲。隆冬大暑,盛夏霜雪。二分縱橫,不應漏刻。水旱相伐,風雨不節,蝗蟲湧沸,群異旁出。天見其怪,山崩地裂。孝子用心,感動皇極。近出己口,遠流殊域。或以召禍,或以至福,或造太平,或造兵革。四者之來,由乎胸臆。動靜有常,奉其繩墨。四時順宜,與(炁)相得。剛柔斷矣,不相涉入。五行守界,不妄盈縮。易行周流,屈伸反覆。
晦朔合符章第十八
晦朔之間,合符行中。混沌鴻蒙,牝牡相從。滋液潤澤,施化流通。天地神明,不可度量。利用安身,隱形而藏。始於東北,箕斗之鄉。旋而右轉,嘔輪吐萌。潛潭見象,發散精光。昂畢之上,震為出徵。陽(炁)造端,初九潛龍。陽以三立,陰以八通。三日震動,八日兌行。九二見龍,和平有明。三五德就,乾體乃成。九三夕惕,虧折神符。盛衰漸革,終還其初。巽繼其統,固際操持。九四或躍,進退道危。艮主進止,不得逾時。二十三日,典守弦期。九五飛龍,天位加嘉。六五坤承,結括終始。醞養眾子,世為類母。上九亢龍,戰德於野,用九翩翩,為道規矩。陽數已訖,訖則復起。推情合性,轉而相與。循環璇璣,升降上下。周流六爻,難可察睹。故無常位,為易宗祖。
爻變功用章第十九
朔旦為複,陽炁始通。出入無疾,立表微剛。黃鍾建子,兆乃滋彰。播施柔暖,黎蒸得常。臨爐施條,開路正光。光耀漸進,日以益長。醜之大侶,結正低昂。仰以成泰,剛柔並隆。遠遊交接,小往大來。輻輳於銀,運而趨時。漸歷大壯,俠列卯門。榆莢墮落,還歸本根。刑德相負,晝夜始分。夬陰以退,陽升而前。洗滌羽翮,振索宿塵。乾健盛明,廣被四鄰。陽終於己,中而相干。媾始紀序,履霜最先。井底寒泉,午為蕤賓。賓伏於陰,陰為主人。遁世去位,收斂其精。懷德俟時,棲遲昧冥。否塞不通,萌芽不生。陰申陽屈,沒陽姓名。觀其權量,察眾秋情。任畜微稚,老枯复榮。薺麥牙孽,因冒以生。剝爛肢體,消減其形。化(炁)既竭,亡失至神。道窮則返,歸乎坤元。恆順地理,承天布宣。玄幽遠眇,隔閡相連。應度育種,陰陽之元。廖廓恍惚,莫知其端。先迷失軌,後為主君。無平不陂,道之自然。變易更盛,消息相因。終坤復始,如復連環。帝王承禦,千載常存。
養性立命章第二十
將欲養性,延命卻期。審思後末,當慮其先。人所秉軀,體本一無。元精雲布,因(炁)托初。陰陽為度,魂魄所居。陽神日魂,陰神月魄。魂之與魄,互為室宅。性主處內,立置鄞鄂。情主營外,築垣城郭。城郭完全,人物乃安。爰斯之時,情和乾坤。乾動而直,(炁)布精流;坤靜而翕,為道舍廬。剛施而退,柔化以滋。九還七返,八歸六居。男白女赤,金火相拘。則水定火,五行之初。上善若水,清而無瑕。道之形象,真一難圖。變而分佈,各自獨居。類如雞子,白黑相符,縱廣一寸,以為始初。四肢五臟,筋骨乃俱。彌歷十月,脫出其胞。骨弱可卷,肉滑若鉛。
二炁感化章第二十一
陽燧以取火,非日不生光。方諸非星月,安能得水漿?二(炁)玄且遠,感化尚相通,何況近存身?切在於心胸。陰陽配日月,水火為效徵。
關鍵三寶章第二十二
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旋曲以視聽,開闔皆合同。為己之樞轄,動靜不竭窮。離氣內營衛,坎乃不用聰。兌合不以談,希言順鴻蒙。三者既關鍵,緩體處空房。委志歸虛無,無念以為常。證難以推移,心專不縱黃。寢寐神相抱,覺悟候存亡。顏容浸以潤,骨節益堅強。排卻眾陰邪,然後立正陽。修之不輟休,庶氣雲雨行。淫淫若春澤,液液象解冰。從頭流達足,究竟复上升。往來洞無極,怫怫被容中。反者道之驗,弱者德之柄。耘鋤宿污穢,細微得調暢。濁者清之路,昏久則昭明。
傍門無功章第二十三
世人好小術,不審道深淺。棄正從邪徑,裕速閼不通。猶盲不任杖,聾者聽宮商,沒水捕雉兔,登山索魚龍,植麥裕獲黍,運規以求方。竭力勞精神,終年無見功。裕知伏食法,事約而不繁。
流珠金華章第二十四
太陽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華,轉而相因,化為白液,凝而至堅。金華先唱,有傾之間,解化為水,馬齒瓓玕,陽乃往和,情性自然。迫促時陰,拘蓄禁門,慈母養育,孝子報恩,嚴父施令,教敕子孫。五行錯王,相據以生,火性銷金,金伐木榮。三五與一,天地至精,可以口訣,難以書傳。子當右轉,午乃車旋,卯酉界隔,主客二名。龍呼於虎,虎吸於精,兩相飲食,具相貪便,遂相銜咽,咀嚼相吞。熒惑守西,太白經天,殺炁所臨,何有不傾。狸犬守鼠,鳥雀畏鸇,各有其功,何敢有聲。不得其理,難以妄言。竭殫家產,妻子飢貧,自古及今,好者億人,汽不諧遇,希有能成。廣求名藥,與道乖殊。
如審遭逢章第二十五
如審遭逢,睹其端緒。以類相況,揆物終始。五行相剋,更為父母。母含滋液,父主秉與,凝精流形,金石不朽。審專不洩,得為成道。立竿見影,呼谷傳響。豈不靈哉!天地至象。若以野葛一寸,巴豆一兩,如喉輒僵,不得俯仰。當此之時,周文揲蓍,孔子佔象,扁鵲操針,巫咸扣鼓,安能令蘇,復起馳走?
姹女黃芽章第二十六
河上姹女,靈而最神,得火則飛,不見埃塵,鬼隱龍匿,莫知所存。將欲制之,黃芽為根。物為陰陽,違天背元,牝雞自卵,其雛不全。夫何故乎?配合未連,三五不交,剛柔離分。施化之精,天地自然,火動炎上,水流潤下,非有師導,使其然也。資使統正,不可複改。觀夫雌雄交媾之時,剛柔相結而不可解,得其節符,非有工巧以製御之。男生而伏,女偃其軀,秉乎胞胎,受炁之初,非徒生時,著而見之,及其死也,亦復效之,此非父母教令使然。本在交媾,定置始先。
男女相須章第二十七
坎男為月,離女為日,日以施德,月以舒光,月受日化,體不污傷。日失其契,陰侵其明,晦朔薄蝕,掩冒相傾,日消其形,陰凌災生。男女相胥,含土以滋,雌雄錯雜,以類相求。金化為水,水性周章,火化為土,水不得行。男動外施,女靜內藏,溢度過節,為女所拘。魄以鈐魂,不得淫奢。不寒不暑,進退和時,各得其和,俱吐政符。
四者混沌章第二十八
丹砂木精,得金乃並,金水合處,木火為侶。四者混沌,列為龍虎,龍陽數奇,虎陰數偶。肝青為父,肺白為母,腎黑為子,離赤為女,脾黃為祖,子午為始。三物一家,都歸戊己。
卯酉刑德章第二十九
剛柔迭興,更歷分佈。龍西虎東,建緯卯酉,刑德並會,相見歡喜,刑主伏殺,德主生起。二月榆落,魁臨於卯,八月麥生,天罡據酉。子南午北,互為綱紀。一九之數,終而復始。含元虛危,播精於子。
君子好逑章第三十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雄不獨處,雌不孤居。玄武龜蛇,蟠虯相扶,以明牝牡,意當相須。假使二女共室,顏色甚姝,蘇秦通言,張儀合媒,發辯利舌,奮舒美辭,推心調諧,合為夫妻,弊發腐齒,終不相知。若藥物非種,名類不同,分刻參差,失其綱紀,雖黃帝臨爐,太公執火,八公擣煉,淮南調合,立宇崇壇,玉為階陛,麟脯鳳脂,把籍長跪,禱祝神祗,請哀諸鬼,沐浴齋戒,冀有所望,亦猶和膠補釜,以硇塗瘡,去冷加冰,除熱用湯,飛龜舞蛇,愈見乖張。
聖賢伏煉章第三十一
惟昔聖賢,懷玄抱真,伏煉九鼎,化跡隱淪,含精養神,通德三光,津液腠理,筋骨致堅,眾邪辟除,正炁長存,積累長久,變形而仙。憂憫後生,好道之倫,隨傍風采,指畫古文,著為圖集,開示後昆,露見枝條,隱藏本根,托號諸名,覆謬眾文,學者得之,韞櫝終身。子繼父業,孫踵祖先,傳世迷惑,竟無見聞,隨使宦者不仕,農夫失耘,商人棄貨,志士家貧。吾甚傷之,定錄此文,字約易思,事省不繁,披列其條,核實可觀,分兩有數,因而相循,故為亂辭,孔竅其門,智者審思,用意參焉。
法像成功章第三十二
法像莫大乎天地兮,玄溝數万裡。河鼓臨星紀兮,人民皆驚駭。晷影妄前卻兮,九年被兇咎。皇上覽視之兮,王者退自改。關鍵有低昂兮,害(炁)遂奔走。江淮之枯竭兮,水流注於海。天地之雌雄兮,徘徊子與午。寅申陰陽祖兮,出入复終始。循鬥而招搖兮,執衡定元紀。升熬於甑山兮,炎火張設下。白虎導唱前兮,蒼液和於後。朱雀翱翔戲兮,飛揚色五彩;遭遇羅網施兮,壓之不得舉;嗷嗷聲甚悲兮,嬰兒之慕母;顛倒就湯鑊兮摧折傷毛羽。漏刻未過半兮,魚鱗狎鬣起。五色象炫耀兮,變化無常主。沸潏鼎沸馳兮,暴湧不休止。接連重疊累兮,犬牙相錯距。形似仲冬冰兮,瓓玕吐鐘乳。崔嵬而雜廁兮,交積相支柱。陰陽得其配兮,淡薄而相守。青龍處房六兮,春花震東卯。白虎在昂七兮,秋芒兌西酉。朱雀在張二兮,正陽雜南午。三者俱來朝兮,家屬為親侶。本之但二物兮,末而為三五。三五並與一兮,都集歸二所。治之如上科兮,日數亦取甫。先白而後黃兮,赤黑達表裡。名曰第一鼎兮,食如大黍米。自然之所為兮,非有邪偽道。山澤(炁)相蒸兮,興雲而為雨,泥竭遂成塵兮,火滅化為土。若蘗染為黃兮,似藍成綠組。皮革煮成膠兮,麴糱化為酒。同類易施工兮,非種難為巧。惟斯之妙術兮,審諦不誑語。傳於億世後兮,昭然自可考。煥若星經漢兮,昺如水宗海。思之務令熟兮,反覆視上下。千週粲彬彬兮,萬遍將可睹。神明或告人兮,心靈乍自吾。探端索其緒兮,必得其門戶,入道無適莫兮,常傳於賢者。
鼎器妙用章第三十三
圓三五,寸一分,口四八,兩寸唇,長尺二,厚薄均。腹齊三,坐垂溫。陰在上,陽下奔。首尾武,中間文。始七十,終三旬,三百六,善調均。陰火白,黃芽鉛。兩七聚,輔翼人。贍理腦,定玄升。子處中,得安存?來去遊,不出門。漸成大,性情純。卻歸一,還本原。善愛敬,如君臣。至一周,甚辛勤。密防護,莫迷昏。途路遠,复幽玄。若達此,會乾坤。乃圭沾,淨魄魂。得長生,居仙村。樂道者,尋其根。審五行,定銖分。諦思之,不須論。深藏守,莫傳文。禦白鶴,駕龍鱗,游太虛,謁仙君,錄天圖,號真人。
補塞遺脫章第三十四
參同契者,敷陳梗概,不能純一,氾濫而說,纖微未備,闕略彷彿。今更撰錄,補塞遺脫,潤色幽深,鉤援相逮,旨意等齊,所趨不悖,故復作此,命三相類,則大易之情性盡矣。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甲丙戊庚壬
沉左武火藥世金真汞
三二五四一
木火土金水
乙丁已辛癸
浮右文火物世銀真鉛
大易性情,各如其度。黃老用​​究,較而可禦。爐火之事,真有所據。三道由一,俱出徑路。枝莖華葉,果實垂布,正在根株,不失其素。誠心所言,審而不誤。象彼仲冬節,竹木皆摧傷。佐陽詰賈旅,人君深自藏。象時順節令,閉口不用談。天道其浩廣,太玄無形容,虛寂不可睹,匡廓以消亡。謬誤失事緒,言還自敗傷。別序斯四象,以曉後生盲。
自敘啟後章第三十五
會稽鄙夫,幽谷朽生,挾懷樸素,不樂權榮,棲遲僻陋,忽略利名,執守恬淡,希時安寧,晏然閒居,乃撰斯文。歌敘大易,三聖遺言,察其旨趣,一統共論。勿在順理,宣耀精神。神化流通,四海和平。表以為歷,萬世可循。序以御政,行之不繁,引內養性,黃老自然,含德之厚,歸根返元。近在我心,不離己身,抱一毋舍,可以長存。配以伏食,雄雌設陳。挺除武都,八石棄捐。審用成物,世俗所珍。羅列三條,枝莖相連。同出異名,皆由一門。非徒累句,諧偶斯文,殆有其真,礫硌可觀。使予敷偽,卻被贅愆。命參同契,微覽其端,辭寡意大,後嗣宜尊。委時去害,依托丘山。循遊寥廓,與鬼為鄰。化形而仙,淪寂無聲。百世而下,遨遊人間。敷陳羽翮,東西南傾。湯遭厄際,水旱隔並。柯葉萎黃,失其華榮。吉人相乘負,安穩可長生。
參同契者,辭隱而道大,言微而旨深。列五帝以建業,配三皇而立政。若君臣差殊,上下無準,序以為政,不致太平。服食其法,未能長生。學以養性,又不延年。至於剖析陰陽,合其銖兩,日月弦望,八卦成像,男女施化,剛柔動靜,米鹽分判。以易為證,用意健矣。故立為法,以傳後賢。推曉大象,必得長生。強己益身,為此道者,重加意焉。
同名古籍
上卷-四言經文
魏真人自序
會國鄙夫,幽谷朽生,挾懷樸素,不樂權榮,棲遲僻陋,忽略利名,執守恬淡,希時安寧,宴然閒居,乃撰斯文。歌敘《大易》,三聖遺言,察其旨趣,一統共論。務在順理,宣耀精神。施化流通,四海和平。表以為歷,萬世可循。敘以御政,行之不繁,引內養性,黃老自然,含德之厚,歸根返元。近在我心,不離己身,抱一毋舍,可以長存。配以伏食,雄雌設陳。四物念護,五行旋循。挺除武都,八石棄捐。審用成物,世俗所珍。羅列三條,枝莖相連。同出異名,​​皆由一門。非徒累句,諧偶斯文,殆有其真,礫硌可觀。使予敷偽,卻被贅愆。命《參同契》,微覽其端,辭寡意大,後嗣宜遵。委時去害,依托丘山。循遊寥廓,與鬼為鄰。淪寂無聲,化形而仙。百世而下,遨遊人間。敷陳羽翮,東西南傾。湯遭厄際,水旱隔並。柯葉萎黃,失其華榮。吉人相乘負,安穩可長生。
乾坤坎離章第一
乾剛坤柔,配合相包。陽禀陰受,雌雄相須。偕以造化,精氣乃舒。坎離冠首,光耀垂敷。玄冥難測,不可畫圖。聖人揆度,參序立基。四者混沌,徑入虛無。馀六十卦,張佈為輿。龍馬就駕,明君禦時。和則隨從,路平不陂。邪道險阻,傾危國家,可不慎乎?
君臣禦政章第二
禦政之首,鼎新革故。管括微密,開舒布寶。要道魁柄,統化綱紐。爻象內動,吉凶外起,五緯錯順,應時感動。四七乖戾,誃離仰俯。文昌統錄,詰責台輔,百官有司,各典所部。原始要終,存亡之緒,或君驕溢,充滿違道;或臣邪佞,行不順軌。弦望盈縮,乖變兇咎。執法譏刺,詰過貽主。辰極處正,優游任下。明堂布政,國無害道。
發號施令章第三
發號出令,順陰陽節。藏器待時,勿違卦月。屯以子申,蒙用寅戍。六十卦用,各自有日。聊陳兩象,未能究悉。在義設刑,當仁施德,逆之者兇,順之者吉。按曆法令,至誠專密。謹候日辰,審查消息。纖芥不正,悔吝為賊。二至改度,乖錯為曲。隆冬大暑,盛夏霜雪。二分縱橫,不應漏刻。風雨不節,水旱相伐,蝗蟲湧沸,山崩地裂。天見其怪,群異旁出。孝子用心,感動皇極。近出己口,遠流殊域。或以召禍,或以至福,或興太平,或造兵革。四者之來,由乎胸臆。動靜有常,奉其繩墨。四時順宜,與炁相得。剛柔斷矣,不相涉入。五行守界,不妄盈縮。易行周流,屈伸反覆。
坎離戊己章第四
言不苟造,論不虛生,引驗見效,校度神明,推類結字,原理為證。日月為易,剛柔相當,坎戊月精,離己日光,土旺四季,羅絡始終,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禀中宮,戊己之功。幽潛淪匿,變化於中,包裹萬物,為道紀綱,以無制有,器用者空,故推消息,坎離沒亡。
晦朔合符章第五
晦朔之間,合符行中。混沌鴻蒙,牝牡相從。滋液潤澤,施化流通。天地神明,不可度量。可用安身,隱形而藏。始於東北,箕斗之鄉。旋而右轉,嘔輪吐萌。潛潭見象,發散精光。昂畢之上,震出為徵。陽炁造端,初九潛龍。陽以三立,陰以八通。三日震動,八日兌行。九二見龍,和平有明。三五德就,乾體乃成。九三夕惕,虧折神符。盛衰漸革,終還其初。巽繼其統,固際操持。九四或躍,進退道危。艮主進止,不得逾時。二十三日,典守弦期。九五飛龍,天位加喜。六五坤承,結括終始。韞養眾子,世為類母。上九亢龍,戰德於野,用九翩翩,為道規矩。陽數已訖,訖則復起。推情合性,轉而相與。循環璇璣,升降上下。周流六爻,難以察睹。故無常位,為易宗祖。
卦律終始章第六
朔旦為複,陽炁始通。出入無疾,立表微剛。黃鍾建子,兆乃滋彰。播施柔暖,黎蒸得常。臨爐施條,開路生光。光耀漸進,日以益長。醜之大呂,結正低昂。仰以成泰,剛柔並隆。陰陽交接,小往大來。輻輳於寅,運而趨時。漸歷大壯,俠列卯門。榆莢墮落,還歸本根。刑德相負,晝夜始分。夬陰以退,陽升而前。洗濯羽翮,振索宿塵。乾健盛明,廣被四鄰。陽終於巳,中而相干。姤始紀序,履霜最先。井底寒泉,午為蕤賓。賓伏於陰,陰為主人。遁世去位,收斂其精。懷德俟時,棲遲昧冥。否塞不通,萌芽不生。陰信陽詘,沒陽姓名。觀其權量,察仲秋情。任畜微稚,老枯复榮。薺麥牙孽,因冒以生。剝爛肢體,消滅其形。化炁既竭,亡失至神。道窮則返,歸乎坤元。恆順地理,承天布宣。玄幽遠渺,隔閡相連。應度育種,陰陽之原。廖廓恍惚,莫知其端。先迷失軌,後為主君。無平不陂,道之自然。變易更盛,消息相因。終坤始復,如復連環。帝王承禦,千載常存。
性命根宗章第七
將欲養性,延命卻期。審息後末,當慮其先。今所秉軀,體本一無。元精流布,因炁托初。陰陽為度,魂魄所居。陽神日魂,陰神月魄。魂之與魄,互為室宅。性主處內,立置鄞鄂。情主營外,築垣城郭。城郭完全,人物乃安。爰斯之時,情和乾坤。乾動而直,炁布精流;坤靜而翕,為道舍廬。剛施而退,柔化以滋。九還七返,八歸六居。男白女赤,金火相拘。則水定火,五行之初。上善若水,清而無瑕。道無形象,真一難圖。變而分佈,各自獨居。類如雞子,白黑相符,縱廣一寸,以為始初。四肢五臟,筋骨乃俱。彌歷十月,脫出其胞。骨弱可卷,肉滑若飴。
養己守母章第八
上德無為,不以察求。下德為之,其用不休。內以養己,安靜虛無。原本隱明,內照形軀。閉塞其兌,築固靈株。三光陸沉,溫養子珠,視之不見,近而易求。旁有垣闕,狀似蓬壺。環匝關閉,四通踟躕。守禦密固,閼絕奸邪。曲閣相通,以戒不虞。知白守黑,神明自來,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樞,其數名一。陰陽之始,玄含黃芽。五金之主,北方河車。故鉛外黑,內懷金華,被褐懷玉,外為狂夫。金為水母,母隱子胎。水為金子,子藏母胞。真人至妙,若有若無。彷彿大淵,乍沉乍浮。進退分佈,各守境隅。采之類白,造之則朱。煉為表衛,白裡真居。方圓徑寸,混而相拘。先天地生,巍巍尊高。可以無思,難以愁勞。神炁滿室,莫之能留。守之者昌,失之者亡。動靜休息,常與人俱。勤而行之,夙夜不休。伏食三載,輕舉遠遊,跨火不焦,入水不濡,能存能亡,長樂無憂。道成德就,潛伏俟時。太乙乃召,移居中洲,功滿上升,膺籙受圖。
日月含吐章第九
坎男為月,離女為日,日以施德,月以舒光,月受日化,體不虧傷。陽失其契,陰侵其明,晦朔薄蝕,掩冒相傾,陽消其形,陰凌災生。男女相須,含吐以滋,雌雄錯雜,以類相求。金化為水,水性周章,火化為土,水不得行。男動外施,女靜內藏,溢度過節,為女所拘。魄以鈐魂,不得淫奢。不寒不暑,進退合時,各得其和,俱吐證符。
流珠金華章第十
太陽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華,轉而相因,化為白液,凝而至堅。金華先倡,有傾之間,陽乃往和,情性自然。解化為水,馬齒闌干,迫促時陰,拘蓄禁門,逐相銜咽,咀嚼相吞。慈母養育,孝子報恩,嚴父施令,教敕子孫。
三五至精章第十一
五行錯王,相據以生,火性銷金,金伐木榮。三五與一,天地至精,可以口訣,難以書傳。子當右轉,午乃東旋,卯酉界隔,主客二名。龍呼於虎,虎吸龍精,兩相飲食,俱相貪並,熒惑守西,太白經天,殺炁所臨,何有不傾。狸犬守鼠,鳥雀畏鸇,各得真性,何敢有聲。
四象歸土章第十二
丹砂木精,得金乃並,金水合處,木火為侶。四者混沌,列為龍虎,龍陽數奇,虎陰數偶。肝青為父,肺白為母,腎黑為子,心赤為女,脾黃為祖,子午為始。三物一家,都歸戊己。
陰陽反覆章第十三
剛柔迭興,更歷分佈。龍西虎東,建緯卯酉,刑德並會,相見歡喜,刑主殺伏,德主生起。二月榆落,魁臨於卯,八月麥生,天罡據酉。子南午北,互為綱紀。一九之數,終而復始。含元虛危,播精於子。
以類相況章第十四
不得其理,難以妄言。竭殫家產,妻子飢貧,自古及今,好者億人,訖不諧遇,希有能成。廣求名藥,與道乖殊。如審遭逢,睹其端緒。以類相況,揆物終始。
父母滋禀章第十五
五行相剋,更為父母。母含滋液,父主禀與,凝精流形,金石不朽。審專不洩,得為成道。立竿見影,呼谷傳響。豈不靈哉!天地至象。若以野葛一寸,巴豆一兩,如喉輒僵,不能俯仰。當此之時,雖周文揲蓍,孔子佔象,扁鵲操針,巫咸扣鼓,安能令蘇,復起馳走?
姹女黃芽章第十六
河上姹女,靈而最神,得火則飛,不見埃塵,鬼隱龍匿,莫知所存。將欲制之,黃芽為根。物無陰陽,違天背元,牝雞自卵,其雛不全。夫何故乎?配合未連,三五不交,剛柔離分。施化之道,天地自然,火動炎上,水流潤下,非有師導,使其然也。資始統正,不可複改。觀夫雌雄,交媾之時,剛柔相結,而不可解,得其節符,非有工巧,以製御之。男生而伏,女偃其軀,禀乎胞胎,受炁之初,非徒生時,著而見之,及其死也,亦復效之,此非父母,教令其然。本在交媾, 定置始先。
牝牡相須章第十七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雄不獨處,雌不孤居。玄武龜蛇,蟠虯相扶,以明牝牡,意當相須。假使二女共室,顏色甚姝,蘇秦通言,張儀合媒,發辯利舌,奮舒美辭,推心調諧,合為夫妻,敝發腐齒,終不相知。若藥物非種,名類不同,分兩參差,失其綱紀,雖太乙執火,黃帝臨爐,八公搗煉,淮南調治,立宇崇壇,玉為階陛,麟脯鳳脂,把籍長跪,禱祝神祗,請哀諸神,沐浴齋戒,妄有所冀,亦猶和膠補釜,以硇塗瘡,去冷加冰,除熱用湯,飛龜舞蛇,愈見乖張。
後序孔竅章第十八
惟昔聖賢,懷玄抱真,伏煉九鼎,化跡隱淪,含精養神,通德三元,津液腠理,筋骨致堅,眾邪辟除,正炁長存,累積長久,變形而仙。憂憫後生,好道之倫,隨傍風采,指畫古文,著為圖集,開示後昆,露見枝條,隱藏本根,托號諸名, 覆冒眾文,學者得之,韞櫝終身。子繼父業,孫踵祖先,舉世迷惑,竟無見聞,逐使宦者不仕,農夫失耘,商人棄貨,志士家貧。吾甚傷之,定錄此文,字約易思,事省不繁,披列其條,核實可觀,分兩有數,因而相循,故為亂辭,孔竅其門,智者審思,用意參焉。
下卷-五言傳文
徐從事傳文序
《參同契》者,辭寡而道大,言微而旨深。列五帝以建業,配三皇而立政。若君臣差殊,上下無準,序以御政,不致太平。伏食其法,未能長生。學以養性,又不延年。至於剖析陰陽,合其銖兩,日月弦望,八卦成像,男女施化,剛柔動靜,米鹽分判。以易為證,用意健矣。故為立法,以傳後賢。惟曉大象,必得長生。強己益身,為此道者,重加意焉。
一、牡牝四卦章
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坎離匡廓,運轂正軸。牡牝四卦,互為橐龠。覆冒陰陽之道,猶御者之執銜轡,有準繩,正規矩,隨軌轍。處中以製外,數在律曆紀。月節有五六,經緯奉日使。兼併為六十,剛柔有表裡。朔旦屯直事,至暮蒙當受。晝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既未至晦爽,終則復更始。日月為期度,動靜有早晚。春夏據內體,從子到辰巳。秋冬當外用,自午訖戌亥。賞罰應春秋,昏明順寒暑。爻辭有仁義,隨時發喜怒。如是應四時,五行得其序。
二、乾坤二用章
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天地者,乾坤之像也。設位者,陰陽配合之位也。易謂坎離。坎離者,乾坤二用。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虛。往來既不定,上下亦無常。
三、日月神化章
易者像也。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窮神以知化,陽往則陰來。輻輳而輪轉,出入更卷舒。
四、發號施令章
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謂萬乘之主,處九重之室。發號順時令,勿失爻動時。上觀河圖文,下序地形流,中稽於人心,參考合三才。動則循卦節,靜則觀爻辭。乾坤用施行,天地然後治
五、朔受震符章
《易》有三百八十四爻,據爻摘符,符謂六十四卦。銖有三百八十四,亦應卦爻之數。晦至朔旦,震來受符。當斯之時,天地媾其精,日月相撣持。雄陽播玄施,雌陰統黃化。混沌相交接,權輿樹根基。經營養鄞鄂,凝神以成軀。眾夫蹈以出,蠕動莫不由。於是仲尼贊乾坤,鴻濛德洞虛。稽古稱元皇,關雎建始初。冠婚氣相紐,元氣乃芽滋。故易統天心,复卦建始初。長子繼父體,因母立兆基。聖人不虛生,上觀顯天符。天符有進退,屈伸以應時。消息應鐘律,升降據鬥樞。
六、藥生象月章
日含五行精,月受六律紀。五六三十度,度竟復更始。三日出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兌受丁,上弦平如繩。十五乾體就,盛滿甲東方。蟾蜍與兔魄,日月炁雙明。蟾蜍視卦節,兔者吐生光。七八道已訖,屈折低下降。十六轉受統,巽辛見平明。艮直於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東北喪其明。節盡相禪與,繼體復生乾。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終。七八數十五,九六亦相當。四者合三十,易象索滅藏。象彼仲冬節,草木皆摧傷。佐陽詰商旅,人君深自藏。象時順節令,閉口不用談。天道甚浩廣,太玄無形容。虛寂不可睹,匡郭以消亡。謬誤失事緒,言還自敗傷。別序斯四象,以曉後生盲。
七、八卦列曜章
八卦布列曜,運移不失中。元精渺難睹,推度效符徵。居則觀其像,準擬其形容。立表以為範,佔候定吉凶。
八、上下有無章
上閉則稱有,下閉則稱無。無者以奉上,上有神德居。此兩孔穴法,有無亦相須。黃中漸通理,潤澤達肌膚。初正則終修,幹立末可持。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吾不敢虛說,仿效聖人文。古記題龍虎,黃帝美金華。淮南煉秋石,玉陽加黃芽。賢者能持行,不肖毋與俱。古今道由一,對談吐所謀。學者加勉力,留念深思惟。至要言甚露,昭昭我不欺。
九、二八弦氣章
偃月作鼎爐,白虎為熬樞。汞日為流珠,青龍與之居。舉東以合西,魂魄自相拘。上弦兌數八,下弦艮亦八。兩弦合其精,乾坤體乃成。二八應一斤,易道正不傾。
十、金水含受章
金入於猛火,色不奪精光。自開闢以來,日月不虧傷。金不失其重,日月形如常。金本從日生,朔旦日受符。金返歸其母,月晦日相包。隱藏其匡郭,沉淪於洞虛。金復其故性,威光鼎乃喜。
十一、三性會合章
子午數合三,戊己數居五。三五結和諧,八石正綱紀。土遊於四季,守界定規矩。呼吸相含育,停息為夫婦。黃土金之父,流珠水之子。水以土為鬼,土鎮水不起。朱雀為火精,執平調勝負。水盛火消滅,俱死歸厚土。三性既會合,本性共宗祖。
十二、金水銖兩章
以金為堤防,水入乃優游。金計十有五,水數亦如之。臨爐定銖兩,五分水有餘。二者以為真,金重如本初。其三遂不入,火二與之俱。三物相含受,變化狀若神。下有太陽氣,伏蒸須臾間。先液而後凝,號曰黃輿焉。歲月將欲訖,毀性傷壽年。形體為灰土,狀若明窗塵。鑄治並合之,馳入赤色門。固塞其際會,務令致完堅。炎火張於下,龍虎聲正勤。始初文可修,終竟武乃陳。候視加謹密,審查調寒溫。周旋十二節,節盡更須親。氣索命將絕,體死亡魄魂。色轉更為紫,赫然成還丹。服之以一丸,刀圭最為神。
十三、水火情性章
推演五行數,簡約而不繁。舉水以激火,奄然滅光明。日月相薄蝕,常在晦朔間(一作“望”)。水盛坎侵陽,火衰離晝昏。陰陽相飲食,交感道自然。名者以定情,字者緣性言。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
十四、二氣感化章
陽燧以取火,非日不生光。方諸非星月,安能得水漿?二氣玄且遠,感化尚相通。何況近存身,切在於心胸?陰陽配日月,水火為效徵。
十五、關鍵三寶章
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旋曲以視聽,開闔皆合同。為己之樞轄,動靜不竭窮。離氣內營衛,坎乃不用聰。兌合不以談,希言順鴻濛。三者既關鍵,緩體處空房。委志歸虛無,無念以為常。證驗自推移,心專不縱橫。寢寐神相抱,覺寤候存亡。顏色浸以潤,骨節益堅強。排卻眾陰邪,然後立正陽。修之不輟休,庶氣雲雨行。淫淫若春澤,液液象解冰。從頭流達足,究竟复上升。往來洞無極,沸沸被谷中。反者道之驗,弱者德之柄。芸鋤宿污穢,細微得調暢。濁者清之路,昏久則昭明。
十六、同類伏食章
世人好小術,不審道淺深。棄正從邪徑,欲速閼(音遏)不通。猶盲不掛杖,聾者聽宮商。投水捕雉兔,登山索魚龍。植麥欲獲黍,運規以求方。竭力勞精神,終年不見功。欲知伏食法,事約而不繁。胡粉投火中,色壞還為鉛。冰雪得溫湯,解釋成太玄。金以砂為主,禀和於水銀。變化由其真,始終自相因。欲作伏食仙,宜以同類者。植禾當以黍,覆雞用其卵。以類輔自然,物成易陶冶。魚目豈為珠?蓬蒿不成櫝。類同者相從,事乖不成寶。是以燕雀不生鳳,狐兔不乳馬。水流不炎上,火動不潤下。巨勝尚延年,還丹可入口。金性不敗朽,故為萬物寶。術士伏食之,壽命得長久。金砂入五內,霧散若風雨。熏蒸達四肢,顏色悅澤好。發白皆變黑,齒落生舊所。老翁复丁壯,耆嫗成姹女。改形免世厄,號之曰真人。
十七、背道迷真章
世間多學士,高妙負良才。邂逅不遭遇,耗火亡資財。據按依文說,妄以言為之。端緒無因緣,度量失操持。搗治羌石膽,雲母及礬磁。硫黃燒豫章,泥汞相煉冶。鼓鑄五石銅,以之為輔樞。雜性不同類,安肯合體居?千舉必萬敗,欲黠反成癡。僥倖訖不遇,聖人獨知之。稚年至白首,中道生狐疑。背道守迷路,出正入邪蹊。管窺不廣見,難以揆方來。是非歷藏法,內觀有所思。履鬥步罡宿,六甲以日辰。陰道厭九一,濁亂弄元胞。食氣鳴腸胃,吐正吸外邪。晝夜不臥寐,晦朔未嘗休。身體日疲倦,恍惚狀若痴。百脈鼎沸馳,不得清澄居。累土立壇宇,朝暮敬祭祀。鬼物見形象,夢寐感慨之。心歡意喜悅,自謂必延期。遽以夭命死,腐露其形骸。舉措輒有違,悖道失樞機。諸術甚眾多,千條有萬餘。前卻違黃老,曲折戾九都。明者省厥旨,曠然知所由。
十八、三聖製作章
若夫至聖,不過伏羲。始畫八卦,效法天地。文王帝之宗,循而演爻辭。夫子庶聖雄,《十翼》以輔之。三聖天所挺,迭興更禦時。優劣有步驟,功德不相殊。製作有所踵,推度審分銖。有形易忖量,無兆難慮謀。作事令可法,為世定斯書。素無前識資,因師覺悟之。皓若褰帷帳,瞋(一作“暝”)目登高台。《火記》不虛作,演《易》以明之。《火記》六百篇,所趣等不殊。文字鄭重說,世人不熟思。尋度其源流,幽明本共居。竊為賢者談,曷敢輕為書?結舌慾不語,絕道獲罪誅。寫情著竹帛,又恐洩天符。猶豫增嘆息,俯仰輒思慮。陶冶有法度,未可悉陳敷。略述其綱紀,枝葉見扶疏。
三相類序
序文
《參同契》者,敷陳梗概。不能純一,氾濫而說。纖微未備,闊略彷彿。今更撰錄,補塞遺脫。潤色幽深,鉤連相逮。旨意等齊,所趨不悖。故復作此,命三相類,則《大易》之情性盡矣。《大易》性情,各如其度。黃老用​​究,較而可禦。爐火之事,真有所據。三道由一,俱出徑路。枝莖花葉,果實垂布。正在根株,不失其素。誠心所言,審而不誤。
大丹賦
法像莫大乎天地兮,玄溝數万裡。河鼓臨天紀兮,人民皆驚駭。晷影妄前卻兮,九年被兇咎。皇上覽視之兮,王者退自改。關鍵有低昂兮,週天遂奔走。江河無枯竭兮,水流注於海。天地之雌雄兮,徘徊子與午。寅申陰陽祖兮,出入終復始。循鬥而招搖兮,執衡定元紀。升熬於甑山兮,炎火張於下。白虎唱導前兮,蒼龍和於後。朱雀翱翔戲兮,飛揚色五彩。遭遇羅網施兮,壓之不得舉。嗷嗷聲甚悲兮,嬰兒之慕母。顛倒就湯鑊兮,摧折傷毛羽。刻漏未過半兮,龍鱗狎獵起。五色象炫耀兮,變化無常主。潏潏鼎沸馳兮,暴湧不休止。接連重疊累兮,犬牙相錯距。形似仲冬冰兮,琅玕吐鐘乳。崔嵬而雜廁兮,交積相支拄。陰陽得其配兮,淡泊而相守。青龍處房六兮,春華震東卯。白虎在昴七兮,秋芒兌西酉。朱雀在張二兮,正陽離南午。三者俱來朝兮,家屬為親侶。本之但二物兮,末乃為三五。三五之與一兮,都集歸一所。治之如上科兮,日數亦取甫。先白而後黃兮,赤色達表裡。名曰第一鼎兮,食如大黍米。自然之所為兮,非有邪偽道。若山澤氣相通兮,興雲而為雨。泥竭遂成塵兮,火滅化為土。若蘗染為黃兮,似藍成綠組。皮革煮成膠兮,曲蘗化為酒。同類易施功兮,非種難為巧。惟斯之妙術兮,審諦不妄語。傳於億後世兮,昭然自可考。煥若星經漢兮,昺如水宗海。思之務令熟兮,反覆視上下。千周燦彬彬兮,萬遍將可睹。神明或(一作“忽”)告人兮,心靈忽(一作“乍”)自悟。揣端索其緒兮,必得其門戶。天道無適莫兮,常傳與賢者。
鼎器歌
圓三五,徑(一作“寸”)一分。口四八,兩寸唇。長尺二,厚薄勻。腹齊(“臍”同)三(一作“三齊”),坐垂溫。陰在上,陽下奔。首尾武,中間文。始七十,終三旬。二百六,善調均。陰火白,黃芽鉛。兩七聚,輔翼人。贍(一作“瞻”)理腦,定玄升。子處中,得安存?來去遊,不出門。漸成大,情性純。卻歸一,還本原。善愛敬,如君臣。至一周,甚辛勤。密防護,莫迷昏。途路遠,極(一作“复”)幽玄。若達此,會乾坤。刀圭沾,淨魄魂。得長生,居仙村。樂道者,尋其根。審五行,定銖分。諦思之,不須論。深藏守,莫傳文。禦白鶴,駕龍麟。游太虛兮,謁仙君。受圖籙兮,號真人。
編者註:參同契所記載的,是千古秘傳的龍虎金丹及外丹,學者不要以靜坐清修牽強解釋,否則只能是自欺欺人,害人害己。
影響
《周易參同契》是一部內外丹兼修的黃老道家理論著作,對道教修煉術產生了重大影響,被稱為丹經之祖,萬古丹經王,對後世內外丹的理論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在中國道教史與古代科技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周易參同契》所闡述的丹術理論,被後世的金丹派葛洪、陶弘景以及內丹煉養派的司馬承禎、鍾離權、呂洞賓、張伯端等所繼承和吸取,宋人黃自如在《金丹四百字》序中對《周易參同契》在丹道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了肯定,他說:數千年間,有伯陽以導其流,有鐘呂以揚其波。近人王明先生在《<周易參同契>考證》一文中總結說:自漢而唐而宋,論煉丹者,代不乏人,溯流尋源,大要如爾:魏伯陽導其源,鐘呂衍其流,劉(海蟾)張(紫陽)薛(紫賢)陳(泥丸)揚其波。由外丹而內丹,流變滋多,《參同契》洵千古丹經之祖也。王明先生所說的鐘呂以下,都是內丹家。張、薛、陳屬金丹道派南宗。金元興起的全真道屬北宗,自稱淵源於鍾呂,可見,全真的內丹思想遠祖也是《周易參同契》。道教南北宗的興起,思想上無一不受《周易參同契》的影響。正因為《周易參同契》開丹道之先河,因此被道教煉丹者尊奉為經典著作,煉內丹、外丹者皆宗祖之。宋張伯端《悟真篇》就說:叔通受學魏伯陽,皆為萬古丹經王。宋末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序》也說: 《參同契》乃萬古丹經之祖。《周易參同契》引《易》論內丹、外丹,以道解《易》,對宋代理學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周敦頤的《太極圖》就來自於華山道士陳摶的《先天圖》,邵雍的像數學與《周易參同契》有直接的關係,朱熹等理學家直接參與對《周易參同契》的註釋,更有一些人將《周易參同契》作為儒道兼修之經典。
《周易參同契》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煉丹文獻,它介紹的種種方法雖然煉不出可以長生不死的金丹,但它總結了當時的一些化學知識和化學變化,推動了古代化學事業的發展,在中國和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本世紀30年代初,此書就被翻譯成英文在國外出版。
正是由於《周易參同契》影響大,所以這部書在歷史上註本很多。如後蜀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三卷、陰長生《周易參同契注》三卷、宋朱熹《周易參同契考異》一卷、宋儲華谷《周易參同契注》、宋陳顯微《周易參同契解》、宋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元陳致虛《周易參同契分章註》、明蔣一彪《古文參同契集解》、清李光池《參同契章句》、清劉吳龍《古參同契集解》等等,其它章釋、改寫、發揮之類的著作更是多如牛毛。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自東漢以後便綿綿相傳,為後世道教丹鼎派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
歷來注家很多,著名者有後蜀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宋朱熹《周易參同契考異》(化名空同道士鄒欣),宋陳顯微《周易參同契解》,元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等,均收入《正統道藏》太玄部。[1]

----------------------------------《我說參同契》南懷瑾 - http://goo.gl/i7cW9t

《我说参同契》第03讲 | 南怀瑾 - http://goo.gl/IAf27Q

周易參同契

乾坤門戶章第一

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坎離匡廓,運轂正軸,牝牡四卦,以為橐籥。覆冒陰陽之道,猶工御者,準繩墨,執衘巒,正規矩,隨軌轍,處中以制外,數在律歷紀。月節有五六,經緯奉日使,兼并為六十,剛柔有表裏。朔旦屯直事,至暮蒙當受,晝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即未至晦爽,終則復更始,日月為期度,動靜有早晚。春夏據內體,從子到辰巳,秋冬當外用,自午訖戌亥。賞罰應春秋,昏明順寒暑,爻辭有仁義,隨時發喜怒,如是應四時,五行得其理。

坎離二用章第二

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天地者,乾坤之象;設位者,列陰陽配合之位;易謂坎離,坎離者,乾坤二用。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虛,往來既不定,上下亦無常,幽潛淪匿,變化于中,包囊萬物,為道紀綱,以無制有,器用者空,故推消息,坎離沒亡。言不苟造,論不虛生,引驗見效,校度神明,推類結字,原理為徵。坎戊月精,離巳日光,日月為易,剛柔相當,土王四季,羅絡始終,青赤黑白,各居一方,皆秉中宮,戊巳之功。

日月含符章第三

易者象也。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日含五行精,月受六律紀,五六三十度,度竟復更始,窮神以知化,陽往則陰來,輻輳而輪轉,出入更卷舒。易有三百八十四爻,據爻摘符,符謂六十四卦。晦至朔旦,震來受符。當斯之際,天地媾其精,日月相撢持。雄陽播元施,雌陰化黃包。混沌相交接,權輿樹根基。經營養鄞鄂,凝神以成軀。眾夫蹈以出,蝡動莫不由。

天符進退章第四

于是,仲尼讚鴻濛,乾坤德洞虛,稽古當元皇,關睢建始初,冠婚氣相紐,元年乃芽滋。聖人不虛生,上觀顯天符。天符有進退,屈伸以應時。故易統天心,復卦建始萌,長子繼父體,因母立兆基。消息應鍾律,升降據斗樞。三日出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兌受丁,上弦平如繩。十五乾體就,盛滿甲東方。蟾蜍與兔魄,日月氣雙明,蟾蜍視卦節,兔者吐生光。七八道已訖,屈伸低下降,十六轉受統,巽辛見平明,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陽路喪其朋,節盡相禪與,繼體復生龍,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終。七八數十五,九六亦相當,四者合三十,陽氣索滅藏。八卦布列曜,運移不失中,元精眇難覩,推度效符徵。居則觀其象,準擬其形容,立表以為範,占候定吉凶,發號順節令,勿失爻動時。上觀河圖文,下察地形流,中稽于人心,參合考三才。動則循卦節,靜則因彖辭乾坤用施行,天下然後治。(一本雲,可得不慎乎,非是)

君臣御政章第五

可不慎乎,御政之首,管括微密,開舒布寶。要道魁柄,統化綱紐。爻象內動,吉凶外起,五緯錯順,應時感動。四七乖戾,誃離俯仰。文昌統錄,詰責台輔,百官有司,各典所部。原始要終,存亡之緒,或君驕佚,亢滿違道;或臣邪佞,行不順軌。弦望盈縮,乖變凶咎。執法刺譏,詰過貽主。辰極處正,優遊任下。明堂布政,國無害道。

鍊巳立基章第六

內以養巳,安靜虛無。原本隱明,內照形軀。閉塞其兌,築固靈株。三光陸沈,溫養子珠,視之不見,近而易求。黃中漸通理,潤澤達肌膚。初正則終修,幹立未可持。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

兩竅戶用章第七

上德無為,不以察求。下德為之,其用不休。上閉則稱有,下閉則稱無。無者以奉上,上有神明居。此兩孔穴法,金氣亦相胥。知白守黑,神明自來,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樞,其數名一。陰陽之始,元含黃芽。五金之主,北方河車。故鉛外黑,內懷金華,被褐懷玉,外為狂夫。金為水母,母隱子胎。水為金子,子藏母胞。真人至妙,若有若無。髣髴太淵,乍沈乍浮。退而分布,各守境隅。采之類白,造之則朱。鍊為表衛,白裏真居。方圓徑寸,混而相拘。先天地生,巍巍尊高。旁有垣闕,狀似蓬壺。環匝關閉,四通踟躕。守禦密固,遏絕奸邪。曲閣相連,以戒不虞。可以無思,難以愁勞。神氣滿室,莫之能留。守之者昌,失之者亡。動靜休息,常與人俱。

明辨邪正章第八

是非歷臟法,內觀有所思,履行步斗宿,六甲次日辰。陰道厭九一,濁亂弄元胞。食氣鳴腸胃,吐正吸外邪。晝夜不臥寐,晦朔未嘗休。身體日疲倦,恍惚狀若癡。百脈鼎沸馳,不得清澄居。累土立壇宇,朝暮敬祭祀。鬼物見形象,夢寐感慨之。心歡意喜悅,自謂必延期,遽以夭命死,腐露其形骸。舉措輒有違,悖逆失樞機。諸術甚眾多,千條有萬餘,前卻違黃老,曲折戾九都。明者省厥旨,曠然知所由。勤而行之,夙夜不休。伏食三載,輕舉遠遊,跨火不焦,入水不濡,能存能亡,長樂無憂。道成德就,潛伏俟時。太乙乃召,移居中洲,功滿上升,膺籙受圖。

龍虎兩弦章第九

火計不虛作,演易以明之。偃月法爐鼎,白虎為熬樞;汞日為流珠,青龍與之俱。舉東以合西,魂魄自相拘。上弦兌數八,下弦艮亦八,兩弦合其精,乾坤體乃成。二八應一斤,易道正不傾。

金返歸性章第十

金入於猛火,色不奪精光。自開闢以來,日月不虧明。金不失其重,日月形如常。金本從月生,朔旦受日符。金返歸其母,月晦日相包。隱藏其匡廓,沈淪于洞虛。金復其故性,威光鼎乃熺。

二土全功章第十一

子午數合三,戊己號稱五。三五既和諧,八石正綱紀。呼吸相含育,停息為夫婦。黃土金之父,流珠水之子。水以土為鬼,土鎮水不起。朱雀為火精,執平調勝負。水盛火消滅,俱死歸厚土。三性即合會,本性共宗祖。巨勝尚延年,還丹可入口。金性不敗朽,故為萬物寶。術士伏食之,壽命得長久。士遊于四季,守界定規矩。金砂入五內,霧散若風雨。熏蒸達四肢,顏色悅澤好。髮白皆變黑,齒落還舊所。老翁復壯丁,耆嫗成姹女。改形免世厄,號之曰真人。

同類合體章第十二

胡粉投火中,免壞還為鉛。冰雪得溫湯,解釋成太玄。金以砂為主,稟和于水銀。變化由其真,終始自相因。欲作伏食仙,宜以同類者,植禾當以穀,覆雞用其卵。以類輔自然,物成易陶冶。魚目豈為珠?蓬蒿不成檟。類同者相從,事乖不成寶。燕雀不生鳳,狐兔不乳馬。水流不炎上,火動不潤下。世間多學士,高妙負良材。邂逅不遭遇,耗火亡資財。據按依文說,妄以意為之,端緒無因緣,度量失操持。擣治羌石膽,雲母及礬磁。硫磺燒豫章,泥汞相鍊飛。鼓鑄五石銅,以之為輔樞。雜性不同類,安肯合體居。千舉必萬敗,欲黠反成癡。稚年至白首,中道生狐疑。背道守迷路,出正入邪蹊。管窺不廣見,難以揆方來。僥倖訖不遇,聖人獨知之。

三聖前識章第十三

若夫三聖,不過伏羲,始畫八卦,效法天地。文王帝之宗,結體演爻辭。夫子庶聖雄,十翼以輔之。三君天所挺,迭興更御時。優劣有步驟,功德不相殊。製作有所踵,推度審分銖。有形易忖量,無兆難慮謀。作事令可法,為世定此書。素無前識資,因師覺悟之。皓若寒帷帳,瞋目登高台。火記六百篇,所趣等不殊。文字鄭重說,世人不孰思。尋度其源流,幽明本共居。竊為賢者談,曷敢輕為書?若遂結舌瘖,絕道獲罪誅。寫情著竹帛,又恐泄天符。猶豫增歎息,俯仰綴斯愚。陶冶有法度,安能悉陳敷。略述其綱紀,枝條見扶疏。

金丹刀圭章第十四

以金為隄防,水入乃優遊。金數十有五,水數亦如之。臨爐定銖兩,五分水有餘。二者以為真,金重如本初。其土遂不離,二者與之俱。三物相含受,變化狀若神。下有太陽氣,伏蒸須臾間。先液而後凝,號曰黃輿焉。歲月將欲訖,毀性傷壽年。形體為灰土,狀若明窗塵。擣治并合之,持入赤色門。固塞其際會,務令致完堅。炎火張于下,龍虎聲正勤。始文使可修,終竟武乃成。候視加謹密,審察調寒溫。周旋十二節,節盡更須親。氣索命將絕,體死亡魄魂。色轉更為紫,赫然稱還丹。粉提以一丸,刀圭最為神。

水火情性章第十五

推演五行數,較約而不繁。舉水以激火,奄然滅光明。日月相薄蝕,常在晦朔間。水盛坎侵陽,火衰離晝昏。陰陽相飲食,交感道自然。名者以定情,字者緣性言。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吾不敢虛說,仿效聖人文。古記顯龍虎,黃帝美金華。淮南鍊秋石,玉陽加黃芽。賢者能持行,不肖毋與俱。古今道由一,對談吐所謀。學者加勉力,留念深思惟。至要言甚露,昭昭不我欺。

陰陽精氣章第十六

乾剛坤柔,配合相包。陽稟陰受,雌雄相須。須以造化,精氣乃舒。坎離冠首,光曜垂敷。玄冥難測,不可畫圖。聖人揆度,參序元基。四者混沌,徑入虛無。六十卦周,張布為輿。龍馬就駕,明君御時。和則隨從,路平不邪。邪道險阻,傾危國家。

君子居室章第十七

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謂萬乘之主,處九重之室,發號出令,順陰陽節。藏器俟時,勿違卦月。屯以子申,蒙用寅戍。餘六十卦,各自有日。聊陳兩象,未能究悉。立義設刑,當仁施德,逆之者凶,順之者吉。按曆法令,至誠專密。謹候日辰,審察消息。纖芥不正,悔吝為賊。二至改度,乖錯委曲。隆冬大暑,盛夏霜雪。二分縱橫,不應漏刻。水旱相伐,風雨不節,蝗蟲湧沸,群異旁出。天見其怪,山崩地裂。孝子用心,感動皇極。近出巳口,遠流殊域。或以招禍,或以致福,或興太平,或造兵革。四者之來,由乎胸臆。動靜有常,奉其繩墨。四時順宜,與氣相得。剛柔斷矣,不相涉入。五行守界,不妄盈縮。易行周流,屈伸反覆。

晦朔合符章第十八

晦朔之間,合符行中。混沌鴻濛,牝牡相從。滋液潤澤,施化流通。天地神明,不可度量。利用安身,隱形而藏。始于東北,箕斗之鄉。旋而右轉,嘔輪吐萌。潛潭見象,發散精光。昂畢之上,震出為徵。陽氣造端,初九潛龍。陽以三立,陰以八通。三日震動,八日兌行。九二見龍,和平有明。三五德就,乾體乃成。九三夕惕,虧折神符。盛衰漸革,終還其初。巽繼其統,固濟操持。九四或躍,進退道危。艮主進止,不得踰時。二十三日,典守弦期。九五飛龍,天位加嘉。六五坤承,結括終始。醞養眾子,世為類母。上九亢龍,戰德于野,用九翩翩,為道規矩。陽數已訖,訖則復起。推情合性,轉而相與。循環璇璣,升降上下。周流六爻,難以察睹。故無常位,為易宗祖。

爻變功用章第十九

朔旦為復,陽氣始通。出入無疾,立表微剛。黃鍾建子,兆乃滋彰。播施柔暖,黎蒸得常。臨爐施條,開路生光。光耀漸進,日以益長。丑之大呂,結正低昂。仰以成泰,剛柔並隆。陰陽交接,小往大來。輻輳于寅,進而趨時。漸歷大壯,俠列卯門。榆莢墮落,還歸本根。刑德相負,晝夜始分。夬陰以退,陽升而前。洗濯羽翮,振索宿塵。乾健盛明,廣被四鄰。陽終于巳,中而相干。姤始紀序,履霜最先。井底寒泉,午為蕤賓。賓伏于陰,陰為主人。遯世去位,收斂其精。懷德俟時,棲遲昧冥。否塞不通,萌者不生。陰伸陽屈,毀傷姓名。觀其權量,察仲秋情。任畜微稚,老枯複榮。薺麥萌蘗,因冒以生。剝爛肢體,消減其形。化氣既竭,亡失至神。道窮則返,歸乎坤元。恒順地理,承天布宣。元幽遠渺,隔閡相連。應度育種,陰陽之元。廖廓恍惚,莫知其端。先迷失軌,後為主君。無平不陂,道之自然。變易更盛,消息相因。終坤始復,如循連環。帝王乘御,千載長存。

養性立命章第二十

將欲養性,延命卻期。審思後末,當慮其先。人所稟軀,體本一無。元精雲布,因氣託初。陰陽為度,魂魄所居。陽神日魂,陰神月魄。魂之與魄,互為室宅。性主處內,立置鄞鄂。情主處外,築為城郭。城郭完全,人民乃安。爰斯之時,情合乾坤。乾動而直,氣布精流;坤靜而翕,為道舍廬。剛施而退,柔化以滋。九還七返,八歸六居。男白女赤,金火相拘。則水定火,五行之初。上善若水,清而無瑕。道之形象,真一難圖。變而分布,各自獨居。類如雞子,白黑相符,縱橫一寸,以為始初。四肢五臟,筋骨乃俱。彌歷十月,脫出其胞。骨弱可卷,肉滑若飴。

二氣感化章第二十一

陽燧以取火,非日不生光。方諸非星月,安能得水漿?二氣玄且遠,感化尚相通,何況近存身?切在于心胸。陰陽配日月,水火為效徵。

關鍵三寶章第二十二

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旋曲以視聽,開闔皆合同,為己之樞轄,動靜不竭窮。離氣納榮衛,坎乃不用聰,兌合不以談,希言順鴻濛,三者既關鍵,緩體處空房。委志歸虛無,無念以為常。證難以推移,心專不縱橫,寢寐神相抱,覺悟候存亡。顏色浸以潤,骨節益堅強。辟卻眾陰邪,然後立正陽。修之不輟休,庶氣雲雨行。淫淫若春澤,液液象解冰,從頭流達足,究竟復上升,往來洞無極,怫怫被谷中。反者道之驗,弱者德之枘。耘鋤宿汙穢,細微得調暢。濁者清之路,昏久則昭明。

傍門無功章第二十三

世人好小術,不審道淺深。棄正從邪徑,裕速閼不通。猶盲不任杖,聾者聽宮商,沒水捕雉兔,登山索魚龍,植麥欲獲黍,運規以求方。竭力勞精神,終年無見功。欲知伏食法,至約而不繁。

流珠金華章第二十四

太陽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華,轉而相因,化為白液,凝而至堅。金華先倡,有傾之間,解化為水,馬齒 玕,陽乃往和,情性自然。迫促時陰,拘畜禁門,慈母養育,孝子報恩,嚴父施令,教敕子孫。五行錯王,相據以生,火性銷金,金伐木榮。三五為一,天地至精,可以口訣,難以書傳。子當右轉,午乃東旋,卯酉界隔,主客二名。龍呼于虎,虎吸龍精,兩相飲食,俱使合併,遂相啣嚥,咀嚼相吞。熒惑守西,太白經天,殺氣所臨,何有不傾。狸犬守鼠,鳥雀畏鸇,各得其性,何敢有聲。

如審遭逢章第二十五

不得其理,難以妄言。竭殫家財,妻子饑貧,自古及今,好者億人,訖不諧遇,希有能成。廣求名藥,與道乖殊。如審遭逢,睹其端緒。以類相況,揆物終始。五行相剋,更為父母。母含滋液,父主秉與,凝精流形,金石不朽。審專不泄,得成正道。立竿見影,呼谷傳響。豈不靈哉!天地至象。若以野葛一寸,巴豆一兩,入喉輒僵,不得俯仰。當此之時,周文揲蓍,孔子占象,扁鵲操鍼,巫咸叩
鼓,安能令甦,復起馳走?

女黃芽章第二十六

河上姹女,靈而最神,得火則飛,不見埃塵,鬼隱龍匿,莫知所存。將欲制之,黃芽為根。物無陰陽,違天背元,牝雞自卵,其雛不全。夫何故乎?配合未連,三五不交,剛柔離分。施化之道,天地自然,火動炎上,水流潤下,非有師導,使之然也。資使統正,不可復改。觀夫雌雄,交媾之時,剛柔相結,而不可解,得其節符,非有工巧,以制御之。男生而伏,女偃其軀,稟乎胎胞,受氣之初,非徒生時,著而見之,及其死也,亦復效之,此非父母,教令其然。本在交姤,定置始先。

男女相須章第二十七

坎男為月,離女為日,日以施德,月以舒光,月受日化,體不虧傷。陽失其契,陰侵其明,晦朔薄蝕,掩冒相傾,湯消其形,陰凌災生。男女相須,含吐以滋,雌雄錯雜,以類相求。金化為水,水性周章,火化為土,水不得行。男動外施,女靜內藏,溢度過節,為女所拘。魄以鈐魂,不得淫奢。不寒不暑,進退合時,各得其和,俱吐證符。

四者混沌章第二十八

丹沙木精,得金乃併,金水合處,木火為侶。四者混沌,列為龍虎,龍陽數奇,虎陰數偶。肝青為父,肺白為母,腎黑為子,心赤為女,子五行始,脾黃為祖。
三物一家,都歸戊巳。

卯酉刑德章第二十九

剛柔迭興,更歷分部。龍西虎東,建緯卯酉,刑德並會,相見歡喜,刑主伏殺,德主生起。二月榆落,魁臨于卯,八月麥生,天罡據酉。子南午北,互為綱紀。一九之數,終而復始。含元虛危,播精于子。

君子好逑章第三十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雄不獨處,雌不孤居。玄武龜蛇,蟠虯相扶,以明牝牡,意當相須。假使二女共室,顏色甚姝,蘇秦通言,張儀結媒,發辨利舌,奮舒美辭,推心調諧,合為夫妻,弊髮腐齒,終不相知。若藥物非種,名類不同,分劑參差,失其綱紀,雖黃帝臨爐,太乙執火,八公擣煉,淮南調合,立宇崇壇,玉為階陛,麟脯鳳腊,把籍長跪,禱祀神祗,請哀諸鬼,沐浴齋戒,冀有所望,亦猶和膠補釜,以磠塗瘡,去冷加冰,除熱用湯,飛龜舞蛇,愈見乖張。
 

聖賢伏煉章第三十一

維昔聖賢,懷玄抱真,伏鍊九鼎,化跡隱淪,含精養神,通德三光,精溢腠理,筋骨緻堅,眾邪辟除,正氣常存,積累長久,變形而先。憂憫後生,好道之倫,隨旁風采,指畫古文,著為圖籍,開示後昆,露見枝條,隱藏本根,托號諸名,覆謬眾文,學者得之,韞櫃終身。子繼父業,孫踵祖先,傳世迷惑,竟無見聞,隨使宦者不仕,農夫失耘,商人棄貨,志士家貧。吾甚傷之,定錄此文,字約易思,事省不煩,披列其條,核實可觀,分量有數,因而相循,故為亂辭,孔竅其門,智者審思,用意參焉。勤而行之,夙夜不休,伏食三載,輕舉遠遊。跨火不焦,入水不濡,能存能亡,長樂無憂。道成德就,潛伏俟時,太乙乃召,移居中洲。功滿上升,膺籙受符。
 
鼎器妙用章第三十二

圓三五,寸一分,口四八,兩寸脣,長尺一,厚薄均。腹齊三,坐垂溫。陰在上,陽下奔。首尾武,中間文。始七十,終三旬,二百六,善調勻。陰火白,黃芽鉛。兩七聚,輔翼人。瞻理腦,定生玄。子處中,得安存?來去遊,不出門。漸成大,情性純。卻歸一,還本原。善愛敬,如君臣。至一周,甚辛勤。密防護,莫迷昏。途路遠,復幽玄。若達此,會乾坤。刀圭沾,淨魄魂。得長生,居仙村。樂道者,尋其根。審五行,定銖分。諦思之,不須論。深藏守,莫傳文。御白鶴,駕龍鱗,遊太虛,謁仙君,錄天圖,號真人。

法象成功章第三十三

法象莫大乎天地兮,玄溝數萬里。河鼓臨星紀兮,人民皆驚駭。晷影妄前卻兮,九年被凶咎。皇上覽視之兮,王者退自改。關鍵有低昂兮,害氣遂奔走。江淮之枯竭兮,水流注於海。天地之雌雄兮,徘徊子與午。寅申陰陽祖兮,出入復終始。循斗而招搖兮,執衡定元紀。升熬於甑山兮,炎火張設下。白虎倡導前兮,蒼液和于後。朱雀翱翔戲兮,飛揚色五彩;遭遇羅網施兮,壓之不得舉;嗷嗷聲甚悲兮,嬰兒之慕母;顛倒就湯鑊兮,摧折傷毛羽。漏刻未過半兮,魚鱗狎鬣起。五色象炫耀兮,變化無常主,潏潏鼎沸馳兮,暴湧不休止。接連重疊累兮,犬牙相錯距。形似仲冬冰兮,闌干吐鍾乳。崔巍而雜廁兮,交積相支拄。陰陽得其配兮,淡泊而相守。青龍處房六兮,春華震東卯。白虎在昂七兮,秋芒兌西酉。朱雀在張二兮,正陽離南午。三者俱來朝兮,家屬為親侶。本之但二物兮,末乃為三五,三五並為一兮。都集歸一所。治之如上科兮,日數亦取甫。先白而後黃兮,赤黑達表裏。名曰第一鼎兮,食如大黍米。自然之所為兮,非有邪偽道。山澤氣相蒸兮,興雲而為雨,泥竭遂成塵兮,火滅化為土。若蘗染為黃兮,似藍成綠組。皮革煮成膠兮,麴蘗化為酒。同類易施功兮,非種難為巧。惟斯之妙術兮,審諦不誑語。傳於億世後兮,昭然自可考。煥若星經漢兮,昺如水宗海。思之務令熟兮,反覆視上下。千周粲彬彬兮,萬遍將可睹。神明忽告人兮,心靈乍可悟。探端索其緒兮,必得其門戶,天道無適莫兮,常傳于賢者。

補塞遺脫章第三十四

參同契者,敷陳梗概,不能純一,泛濫而說,纖微未備,闕略髣彿。今更撰錄,補塞遺脫,潤色幽深,鉤援相逮,旨意等齋,所趨不悖,故復作此,命三相類,則大易之性情盡矣。大易性情,各如其度。黃老用究,較而可御。爐火之事,真有所據。三道由一,俱出徑路。枝莖花葉,果實垂布,正在根株,不失其素。誠心所言,審而不誤。乙「浮右」丁「文火」已物辛「世銀」癸「真鉛」五位相得三木二火五土四金一水甲「沈左」丙「武火」戊藥庚「世金」壬「真汞」而各有合


四象歸根章第三十五

象彼仲冬節,草木皆摧傷。佐陽詰商旅,人君深自藏。象時順節令,閉口不用談。天道其浩蕩,太元無形容,虛寂不可睹,匡廓以消亡。謬誤失事緒,言還自敗傷。別序斯四象,以曉後生盲。

自敘啟後章第三十六

鄶國鄙夫,幽谷朽生,挾懷朴素,不樂權榮,棲遲僻陋,忽略利名,執守恬淡,希時安寧,晏然閒居,乃撰斯文。歌敘大易,三聖遺言,察其旨趣,一統共論。務在順理,宣耀精神。神化流通,四海和平。表以為歷,萬世可循。序以御政,行之不煩。引內養性,黃老自然,含德之厚,歸根返元。近在我心,不離己身,抱一毋舍,可以長存。配以伏食,雄雌設陳。挺除武都,八石棄捐。審用成物,世俗所珍。羅列三條,枝莖相連。同出異名,皆由一門。非徒累句,諧偶斯文,殆有其真,礫硌可觀。使予敷偽;卻被贅愆。命參同契,微覽其端,辭寡道大,後嗣宜遵。委時去害,依托丘山。循遊寥廓,與鬼為鄰。化形而仙,淪寂無聲。百世以下,遨遊人間。敷陳羽翮,東西南傾。湯遭厄際,水旱隔並。柯葉萎黃,失其華榮。吉人乘負,安穩長生。

----------------------------------------------

廣胎息經
目錄
1 古籍簡介
2 四庫提要
古籍簡介
《廣胎息經》·二十二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四庫提要
不著撰人名氏,但題為宋人。然第二十一卷中引羅洪先、陳獻章語,則明代道流所作,題宋人者妄矣。其書皆稱養浩生問而丹庭真人答,分卻病、延年、成真、了道四部,論吐納之法兼及容成之術,非道家正傳也。

新胎息經 - http://goo.gl/MlRnCW

玉皇天尊曰:
胎從伏氣中結,氣從有胎中息。氣入身來謂之生,神去離形謂之死。知神氣可以長生,故守虛無以養神氣。神行即氣行,神住即氣住。若欲長生,神氣相注。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在。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

夜守庚申----道家斬三屍法

夜守庚申------道家斬三屍法__百度空間

道家有斬三屍法: 個人認為:人人都有惡念,人的精神裏面都有些壞的東西,即所謂的三屍,斬之之法用耗的方法,即在庚申日(如同春季花開,秋節收穫等,時至物至)徹夜不眠,自然要耗用隱藏的東西,即把它耗用掉(類燃燒掉)。庚、申分別為天干、地支中的陽金,所謂金能生水,水居北方,乃萬物之所出---先天一氣也。河圖、洛書分別有所綜述。子時者茲也,應為庚申日的子時,不知對否,敬請大家斧正! 《雲芨七簽》:
是庚申夕,人夢與他諍鬥者,是魂與屍魄鬼鬥。夫魂常欲令人身安,故靜。魄常欲令人恍惚,蓋欲人早死,故欲攻奪,此之謂也

欲作地上真人,必先服食藥物,除去三屍,殺滅穀蟲。三屍者:一名青古,伐人眼,是故目暗面皺,口臭齒落,由是青古之氣穿鑿泥丸也。二名白姑,伐人五臟,是故心耄氣少,喜忘荒悶,由白姑貫穿六腑之液也。三名血屍,伐人胃管,是故腸輪煩滿,骨枯肉燋,志意不開,所思不固,失食則饑,悲愁感歎,精誠昏怠,神爽雜錯,由血屍流噬魂胎之關也。若不去三屍,而服藥者,穀食雖斷,蟲猶不死也。徒絕五味,雖勤吐納,亦無益者。蓋其蟲生,而求人不死,不可得也。是故服食不辟於死生,由青古、白姑、血屍三鬼不去所致爾!雖複斷穀,人體重滯,奄奄淡悶,又所夢非真,顛倒翻錯,邪淫不除,由蟲在內,搖動五神故也。凡欲求真,當先服制蟲丸。

神仙守庚申法齋
常以常以庚申日,徹夕不眠,下屍交對,斬死不還,複庚申日,徹夕不眠,中屍交對,斬死不還;複

庚申日,徹夕不眠,上屍交對,斬死不還。三屍皆盡,司命削去死籍,著長生錄上,與天人遊或六月八月

庚申彌佳,宜竟日盡夕守之。二守庚申,三屍伏沒。七守庚申,三屍長滅。。

凡道凡道士醫師,但按方治身,而不知伏屍所在。上屍好寶貨千億,中屍好五味,下屍好色,若不下

之,但自欺耳。去之,即不復饑,心神靜念,可得延生。真人貴其道,道士尊其藥,賢者樂其法,愚俗笑

其事。所以言人死為屍骸者,乃是三蟲之號位也。當服當陸散者,乃自除去三屍,不必酒釀而服之也。槐

子亦善。能服氣者,不用此術。又真氣是青牙五方之精,道士服之,二十一日,三蟲走出矣。

道教守庚申試論 作者:蕭登福 - 網路傳道宗(三清道觀) - 舊書.報.雜誌的道教資料 - http://goo.gl/hlEcd3

----------------------------------

守庚申

  守庚申亦稱"守三尸","斬三尸"。指於庚申日通宵靜坐不眠,以消滅"三尸"。

  "三尸"又稱"三蟲",其概念源於漢代緯書。《河圖紀命符》曰:"天地有司過之神,隨人所犯輕重,以奪其算紀。惡事大者,奪紀,紀一年也;過小者,奪算,算一日也。……

  又人身中有三尸。三尸之為物,實魂魄鬼神之屬也。欲使人早死,此屍當得作鬼,自放縱遊行,饗食人祭醊。每到六甲窮(當為庚)日輒上天白司命,道人罪過。過大者,奪人紀,小者,奪人算。故求仙​​之人,先去三尸。恬淡無欲,神靜性明,積眾善,乃服藥有益,乃成仙。"①道教承襲此說,以治三尸為成仙之要。一方面,給三尸取名,並描述其各種罪行;另方面,提出種種治三尸的方法。

  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微旨》已引《易內戒》《赤松子經》及《河圖紀命符》言三尸之性質及危害,又在《遐覽》中著錄《三尸集》一卷,表明魏晉道教已視滅三尸為修道所必需。其後,南北朝至隋唐間,又有不少道書專論三尸及守庚申,《雲笈七籤》引錄為"庚申部",載卷八十一至八十三。其《太上三尸中經》雲:"人之生也,皆寄形於父母胞胎,飽味於五穀精氣,是以人之腹中,各有三尸九蟲,為人大害。常以庚申之日,上告天帝,以記人之造罪,分毫錄奏,欲絕人生籍,減人祿命,令人速死。……上屍名彭倨,在​​人頭中,伐人上分,令人眼暗、發落、口臭、面皺、齒落。中屍名彭質,在人腹中,伐人五藏,少氣多忘,令人好作惡事,噉食物命,或作夢寐倒亂。下屍名彭矯,在人足中,令人下關搔擾,五情勇(湧)動淫邪,不能自禁。"②《中山玉櫃服氣經》則稱上屍名青姑,中屍名白姑,下屍名血姑。所述罪過大同小異。

  許多道書載有消滅三尸的方法,除以辟谷服氣、符咒、服藥以驅除三蟲外,主要為守庚申。《三尸中經》雲:"凡至庚申日,兼夜不臥,守之,若曉體疲,小伏床數覺,莫令睡熟,此屍即不得上告天帝。……經曰:三守庚申,即三尸振恐,七守庚申,三尸長絕。"③《神仙守庚申法》雲:"常以庚申日徹夕不眠,下屍交對,斬死不還;复庚申日徹夕不眠,中屍交對,斬死不還;复庚申日徹夕不眠,上屍交對,斬死不還。"④守庚申以除三尸,在唐宋十分流行。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二雲:"庚申日,伏尸言人過,本命日,天曹計人行。

  三尸一日三朝,上屍青姑伐人眼,中屍白姑伐人五藏,下屍血姑伐人胃命。……七守庚申,三尸滅,三守庚申,三尸伏。"⑤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云:"凡學道者未有不信其說,柳子厚最號強項,亦作罵屍蟲文。"⑥又說:唐末某日,朝士會終南山太極觀守庚申,獨道士程紫霄持反對態度,笑曰:"三尸何有?此吾師托是以懼為惡者爾!"⑦此外,唐末五代所出之《太上除三尸九蟲保生經》,除講三尸和守庚申外,著重講腹中九蟲:伏蟲、回蟲、白蟲、肉蟲、肺蟲、胃蟲、鬲蟲、赤蟲、蜣蟲;並附圖說明該九蟲所能導致的各種病變及滅九蟲的藥方。以現代醫藥學的眼光來看,所述雖與科學距離尚遠,但將三尸九蟲從"魂靈鬼神之屬"變為類似蛔蟲等九蟲,卻多少具有一些進步意義。

----------------------

2016年庚申日:2/8週一、4/8週五、6/7週二、8/6週六、10/5週三​​、12/4週日
2017年庚申日: 2/2週四、4/3週一、6/2週五、8/1週二、9/30週六、11/29週三
2018年庚申日:1/28週日、3/29週四、5/28週一、7/27週五、9/25週二、11/24週六
2019年庚申日:1/23週三、3/24週日、5/23週四、7/22週一、9/20週五、11/19週二
2020年庚申日:1/18週六、3/18週三、5/17週日、7/16週四、9/14週一、11/13週五

道家有斬三尸法: 個人認為:人人都有惡念,人的精神裡面都有些壞的東西,即所謂的三尸,斬之之法用耗的方法,即在庚申日(如同春季花開、秋季結實,時至物至)徹夜不眠,自然要耗用隱藏的東西,即把它耗用掉(類燃燒掉)。庚、申分別為天干、地支中的陽金。天轉以十數(天干),地轉以十二數(地支),天地相轉至兩陽金相對之時,正庚申日也。道家重“事由天成”,最重天機之說,人天合發,功無不成。然五行各有重合之日,為何陽金重合,其事尤重呢?所謂金能生水,水居北方,乃萬物之所出---先天一氣也。河圖、洛書分別有所綜述。其實正因為庚、申分別為天干、地支中的陽金,而金主殺伐,才能於此天人合一之際,以天地陽金殺滅陰滓!故為斬三尸。是故陽金重合,即殺且生:殺滅陰滓,生出仙露。子時者茲也,應為庚申日的子時,如果把庚申視為重要節日的話,那就可以類比中國的春節、西方的聖誕節,此兩節對節前一夜都極為重視,其實就是對子時的重視。守庚申應息心正念,行坐忘之道,有事半功倍之效,不可玩遊戲、玩麻將、玩電腦,這就是古代相傳庚申日上報是非的借喻之意,不知對否,敬請斧正!
《雲芨七簽》:
是庚申夕,人夢與他諍鬥者,是魂與屍魄鬼鬥。夫魂常欲令人身安,故靜。魄常欲令人恍惚,蓋欲人早死,故欲攻奪,此之謂也
欲作地上真人,必先服食藥物,除去三尸,殺滅谷蟲。三尸者:一名青古,伐人眼,是故目暗面皺,口臭齒落,由是青古之氣穿鑿泥丸也。二名白姑,伐人五臟,是故心耄氣少,喜忘荒悶,由白姑貫穿六腑之液也。三名血屍,伐人胃管,是故腸輪煩滿,骨枯肉燋,志意不開,所思不固,失食則飢,悲愁感嘆,精誠昏怠,神爽雜錯,由血屍流噬魂胎之關也。若不去三尸,而服藥者,穀食雖斷,蟲猶不死也。徒絕五味,雖勤吐納,亦無益者。蓋其蟲生,而求人不死,不可得也。是故服食不闢於死生,由青古、白姑、血屍三鬼不去所致爾!雖復斷谷,人體重滯,奄奄淡悶,又所夢非真,顛倒翻錯,邪淫不除,由蟲在內,搖動五神故也。凡欲求真,當先服制蟲丸。◎神仙守庚申法齋 常以常以庚申日,徹夕不眠,下屍交對,斬死不還,复庚申日,徹夕不眠,中屍交對,斬死不還;复


庚申日,徹夕不眠,上屍交對,斬死不還。三尸皆盡,司命削去死籍,著長生錄上,與天人遊或六月八月
庚申彌佳,宜竟日盡夕守之。二守庚申,三尸伏沒。七守庚申,三尸長滅。。
凡道凡道士醫師,但按方治身,而不知伏尸所在。上屍好寶貨千億,中屍好五味,下屍好色,若不下
之,但自欺耳。去之,即不復飢,心神靜念,可得延生。真人貴其道,道士尊其藥,賢者樂其法,愚俗笑
其事。所以言人死為屍骸者,乃是三蟲之號位也。當服當陸散者,乃自除去三尸,不必酒釀而服之也。槐
子亦善。能服氣者,不用此術。又真氣是青牙五方之精,道士服之,二十一日,三蟲走出矣。

夜守庚申------道家斬三尸法_宗平道人--太極丹道_新浪博客 - http://goo.gl/R3tDqy

--------------------------------------

守庚申
守庚申,煉丹術(外丹)術語。即當庚申之夜,揭三猿之像以祭祀帝釋天和青面金剛的儀式。乃起源於道教避三尸之說。道教說人身皆有三尸蟲(又稱三彭、三蟲),能記人過失,每逢庚申日,乘人睡時將人之過惡禀奏上帝。故此日之夜晚應不睡以守候之,此即守庚申的由來。三尸蟲中之上屍名清姑,中屍名白姑,下屍名血姑;或說,上屍稱彭踞,中屍稱彭躓,下屍稱彭騰。

雲笈七簽卷之八十記載:上屍青欲,自號彭倨,變化九種,鳥頭蛇軀。混沌無心,或沉或浮。貪欲滋美,華色自居。走作魂魄,司人過咎。斷人命根,氣散神遊。放浪三宮,小蟲無劬。
中屍彭質,號曰中黃。愛欲自居,依腹逃藏。沉浮變化,形無常方。執人魂魄,走作三宮。赤子馳競,使人發狂。欲性喪神,罪由小蟲。
下屍彭矯,貪欲自榮。白色混沌,體無常形。依人兩足,亢□動人情。言白得失,走作魂靈。三宮擾亂,赤子不寧。
這是說明了三尸對人的危害。從而對人一生中為什麼會出現各種貪婪、各種喪失良心道德、各種食色貪欲的現象提出了描述和解釋。可以說是古代道家在人的行為的發生原因做出的卓越貢獻。可以與今天的科學研究相對應。比如,下屍的存在可以對應今天的流行語言“下半身動物",在道學裡的解釋就是彭矯過於壯大,導致人的理性思維出現混亂,從而做出衝動不明智之舉。為了應對這些現象,古代道家研究者提出了應對辦法。方法之一就叫守庚申。
卷八十二中記載:常以庚申日,徹夕不眠,下屍交對,斬死不還,复庚申日,徹夕不眠,中屍交對,斬死不還;复庚申日,徹夕不眠,上屍交對,斬死不還。三尸皆盡,司命削去死籍,著長生錄上,與天人遊或六月八月庚申彌佳,宜竟日盡夕守之。二守庚申,三尸伏沒。七守庚申,三尸長滅。
這是說,在庚申這個日子,因為恰好是三尸壯大的日子,為了讓人更好的保持理性,所以要徹夜不眠,防止三尸壯大影響到理性。總結認為,守庚申既是道家的衛生方式,也是道教特有的一種修煉方法。

外丹原稱煉丹術。道教為避免其與內丹相混淆,改稱外丹。這是以爐鼎燒煉礦物類藥物,制取“ 長生不死 ”仙丹(又稱金丹、靈丹等)的一種實驗方術。
丹砂(即硃砂,又稱硫化汞HgS)和汞(Hg,即水銀)是煉丹的重要原料。據載,遠在戰國時,民間即有以採掘丹砂而致富者。西漢成書的《神農本草經》列丹砂為上品藥,已知其能化為汞(分解出水銀);列水銀為中品藥,言其“熔化還復為丹(可還原為硫化汞)。秦漢時,我國金屬冶煉技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醫藥學又提供了使用礦物類藥物以療病的經驗,由此可見,我國的外丹術最遲在秦代已經出現。在外丹著作方面,除現存的《三十六水法》是早期水法煉丹的重要文獻外,尚有成書於西漢末、東漢初的《黃帝九鼎神丹經》一捲和《太清金液神丹經》三卷。前者強調唯有服食金丹才能“與天相畢”,又記載煉丹注意事項。它對東晉道教著名煉丹家葛洪“假求於外物以自堅固”的金丹理論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後者體現了早期煉丹中水法與火法並重,內養與外功結合的特點,其作“霜雪法”的生成物是合成氯化亞汞(甘汞Hg2Cl2)的最早文獻。道教創立後,道士從方士手裡繼承了煉丹遺產,為製取“長生不死”藥的需要,遂發展為秘傳的實驗技術。雖然“長生不死”的主觀願望未能實現,但在千餘年的實踐中,卻積累了不少古化學知識。8世紀時,我國煉丹術經阿拉伯傳入歐洲,成為近代化學的前驅。
漢晉南北朝是煉丹術的發展時期。東漢末魏伯陽撰《參同契》,總結了已往的煉丹成就。如關於黃金的化學穩定性,水銀易揮發、又易與硫黃化合,胡粉(鉛粉)遇碳(C)可還原為鉛等。從世界化學史上來看,魏伯陽實為世界上最早的煉丹家。約與葛洪同時的煉丹家狐丘,其“九轉鉛丹法”是製取鉛丹(Pb3O4)的最早文獻,也是認識和實現化學上可逆反應的創舉。他的“煉石膽取精華法”,用乾餾法從石膽(CuNSO4·5H2O)中提取硫酸(H2SO4),比8世紀阿拉伯國家製取硫酸要早五六百年。東晉道士葛洪的煉丹成就,集中反映在《抱朴子內篇》中。他總結了水法煉丹中金屬間的置換現象;記載了從砷化合物中提煉單質砷的方法。雖然他未能對此生成物作出有關形質的描述,但他的方法確比西方國家一致公認的最早發明家13世紀的日耳曼煉金家馬格魯斯要早九百年。南北朝時,不少皇室大臣嚮往服金丹以致長生。梁道士陶弘景自天監四年(505)至普通六年(525),歷經煉丹實踐,曾撰專著多種。雖已失傳,但歷代本草學援引了不少他的論述。以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八至卷十一“金石類”為例共載有關藥物一百三十四條,引自陶氏《本草經集注》卷二“玉石類”原文的五十七條,幾近半數。陶氏特別重視總結金石類藥物的產地、形質、分類、用途及療效,是其運用煉丹術成就於醫藥學的表現。此時期製藥化學也隨著煉丹術的發展而臨床應用。東漢時為治外科皰瘍,曾以石膽、丹砂、雄黃、沯石、磁石合煉成“五毒藥”。葛洪亦用雄黃解毒;鹽水引吐、清洗瘡口。陶弘景則在醫著中保存了不少早期化學製藥的方法,且合藥治癰腫、惡皰、盅毒等。唐代是煉丹術的極盛期。唐代皇室崇信金丹,雖有太宗、憲宗、大臣李道古等服丹致死的教訓,但煉丹術仍盛傳不衰,專題性、總結性論著大為增多。如玄宗時陳少微撰《靈砂七返篇》《九還金丹篇》,前者載:“光明砂一斤,抽出水銀得十四兩,含石氣二兩。”所謂“石氣”為“火石之空氣”,即丹砂加熱後產生的SO2,可見陳氏實驗所得水銀數字已與理論數據極相近似。說明初唐時煉丹實踐中的定量研究水平較之狐丘又有所提高。後者“抽汞訣”設計新穎,方法簡便,收汞率高,是唐代“抽砂出汞”的新成就。另有楚澤編《太清石壁記》三卷,載丹方三十餘種,其氯化汞的製取是對無機合成化學的重要貢獻。託名鄭思遠撰《真元妙道要略》,記載了煉丹見聞三十餘則,有的記錄了煉丹時發生的燒手、灼面,甚至引起丹房著火的現象,第一次用文字揭示了火藥的發明是與煉丹化學密切相關的事實。藥物學專著則有《金石薄五九數訣》《白雲仙人靈草歌》《丹方鑑源》等。晚唐梅彪撰《石藥爾雅》,針對煉丹中藥物之隱名、異名、一物數名、一名數物等混亂現象予以清理,成為道教煉丹文獻中的重要工具書。此時期製藥化學也有發展。道士孫思邈於大業(605~618)年間所製“太一神精丹” (丹砂、曾青、雄黃,雌黃、磁石、金牙制“砒霜”),是世界醫學史上最早使用砒霜治瘧疾的良方。歐洲到18世紀末才以砒霜治療瘧疾,比孫氏晚了一千年。《太清石壁記》則記錄用氯化汞(HgCL2)治疥癬、內癰。唐末《通玄秘術》總結了二十七個用於濟世療疾、闢寒除暑、絕谷休糧、取箭拔鏃的丹方。
宋代是煉丹術漸次衰弱時期。以服食為目的的外丹術已很少有人問津,制煉黃金白銀的黃白朮還在繼續,煉丹工具還有很大改進。如《感氣十六轉金丹》保留了“爐式”、 “水鼎式”、“丹台式”諸圖。《丹房須知》總結了以往丹房設備的經驗,並繪有“龍虎丹台”、“抽汞之圖”、“既濟爐灶”、“未濟爐”、“鎮定”、“壓石”(似研磨藥末用)六圖。而《金華沖碧丹經秘旨》上卷繪有類似“冷卻”用的“水海”圖;又有“甑圖”一幅,表明對“火氣”的控制有所改進。下卷共有六十餘幅工具圖,有由“磁石餾罐”和五十兩甘堝子組成的“蒸餾器”裝置,可用以“硃砂取汞”。
宋以後,煉丹術全面衰落,其有用的知識和技術,被歷代醫藥學家所繼承和發展,推動了中醫丹藥的發展。歷經元、明,至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有師成子著《靈藥秘方》,集丹方三十個,是道教晚期的珍貴醫著。據已故張覺人先生介紹,現傳中醫丹藥的煉製有升、降、燒三種,丹藥的組成有硫化汞、氯化汞、氧化汞三類,皆由煉丹遺法衍化而來,並長期成為中醫外科主藥。
黃白朮黃白朮是煉丹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以黃喻金,以白喻銀,總稱“黃白”。企圖通過藥物的點化,變賤金屬(銅、鉛、錫等)為金黃色、或銀白色的假金銀,又稱“藥金”或“藥銀”(即各種合金)。制取“黃白”的方技,即稱“黃白朮”。我國黃白朮的起源、發展與外丹術同步,源於戰國燕齊方士之神仙方技。史載,西漢文帝時,造假黃金者甚多,景帝前元六年(前151)曾下詔:“定鑄錢偽黃金棄市律”。武帝時淮南王劉安撰《中篇》八卷,言神仙黃白之術二十餘萬言。
另傳方士李少君能化丹砂為黃金。檢索史書,東漢皇室及新莽均擁有大量“黃金”,社會上頗多造“藥金”致富或製“延年藥”的故事。清趙翼《廿二史札記》有“漢代多黃金”之說。可知兩漢乃黃白朮盛行時代,尤以“藥金”的製取為其特色。千餘年來,雖然沒有實現變賤金屬為貴金屬的設想,但經長期的實踐,卻對我國古代冶金學、合金學作出了貢獻。西漢成書的《神農本草經》曾總結出:水銀“能殺金、銀、銅、錫毒”,即指水銀能與多種金屬生成合金。
道教創立後,繼承了以往的黃白朮成就,與外丹術同步發展。在魏伯陽《參同契》中,就多次隱喻了鉛與水銀生成鉛汞齊(鉛汞合金)的事實。而著名的黃白師狐剛子在其《出金礦圖錄》中,對金銀礦種類、分佈、品位、真偽辨識、冶煉等方面均有詳細的論述。為減少金、銀毒,首創了“煉金銀粉”法,並相沿至明代,後因醫學禁用而被淘汰。早期黃白朮中使用的“點化藥”是“三黃”,即三種含砷的硫化物——雄黃、雌黃、砒黃。狐剛子在其《五金訣》中,總結了“三黃”經“伏火處理”,可提高點化效果,且描述了其與五金合煉為合金時的物件變化。東晉葛洪在《抱朴子內篇·黃白》中指出,當時有《神仙經黃白之方》二十五卷,千有餘首。他先從其師鄭隱受《金銀液經》,後复求受《黃白中經》五卷。《黃白》篇還敘述了道士李根、程偉妻等造“藥金”、“藥銀”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葛洪第一次詳細記錄了從武都雄黃等物冶煉一種金黃色的“銅砷合金”(簡稱“砷黃銅”)的方法和技術。前述兩漢時期所擁有的大量“黃金”中,必有相當部分由此法制得(藥金)。梁陶弘景撰有《集金丹黃白方》一卷,惜早已失傳,但其《名醫別錄》中曾指出:礬石“火煉百日……不煉服,則殺人及百獸”。這是繼狐剛子之後又一次關於“伏火處理”的論述。
唐代是黃白朮的極盛期。唐皇室迷戀丹藥,亦耽於黃白。相傳道士葉法善、劉道古均冶黃白,田佐之等能變瓦礫為黃金。唐代黃白朮代表著作,首推金陵子《龍虎還丹訣》,它記載了不少“黃白丹方”,其“點丹陽方”是先制得臥爐霜(即砒霜),再用以點化丹陽(銅),得到了砷白銅,這是較砷黃銅(藥金)點化技術更難的一種銅砷合金,因其外表似銀,故稱砷白銅(藥銀)。它是有別於古代“鎳白銅”而自成體系的另一類白銅。砷白銅的製得,是唐代黃白朮的新成就。此外書中還有多種“煉紅銀法”,實際是一種小規模水法提煉純銅的技術。上述兩項成就,為我國合金學、冶金學作出了貢獻。
其次是《太古土兌金》,該書保存了上述狐剛子在有關“轉化”五金的一些重要佚文。其他文獻重申了“伏火處理”,即將某些具毒金石類藥,用火燒到一定程度,可改變或減少原有毒性。於是唐代出現了多種“伏火法”,如雄黃經伏火後,簡稱“伏雄”。實踐中還發現“伏火”還具“提淨”、“防爆”和促進物性變化的作用。《鉛汞甲庚至寶集成》卷四列“雄黃金、雌黃金……瓜子金”等“藥金”二十種,可見唐代黃白朮之盛。
宋代是黃白朮發展僅存餘緒時期。北宋初黃白朮仍盛行,太祖曾詔令“偽作黃金者棄市”。開封府曾捕得偽造黃金、白金王玄義等十二人,被流放海島。太宗、真宗則視偽金、銀為珍寶。當時黃白朮不僅為道士所秘傳,還為大臣、方士、鍛工、文士等所掌握。稱“藥金”為鴉觜金、金寶牌、神霄寶輪、紫磨金等。又史載,這類“白金”,不僅皇室用於賞賜,民間還廣泛用於賄賂、借貸、糴米賑貧等。但“白金”決非砷白銅(制取難度大,性不穩定,且易變黃),有人認為系銅鎳合金的鎳白銅,但是否為黃白朮的另一產物,檢索《道藏》尚未發現這類文獻,尚待繼續查證。宋代黃白朮代表著作,有託名為《純陽呂真人藥石製》一卷,系黃白師專用本草學著作,共記載六十六種本草在黃白朮中的作用。程了一著《丹房奧論》一卷共十六論,概括了黃白朮製作的要點及過程。認為唐代伏火法,“雖易制伏,惟難真死”,所謂“真死”解釋為“不見其形,方為真死”,可見“死”是一種特殊處理(用草煮製,再以火養)使原有形質分解, “死去”,從而獲得新的形質。因而宋代文獻中,便在“伏”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達到“真死”的方法和技術。又如南宋成書的《修煉大丹要旨》,乃黃白朮丹方專集,亦屢見各種“真死法”。可見“死”是“伏”的發展,含義也更為廣泛。迨及元明所纂的《庚道集》,系古代黃白朮的大總結,其丹法之可考者,多為唐代,更多為宋代。該集以“丹陽術”為主,記載了不少“伏砒法”、“死砒法”之類煉製“藥銀”的技術。宋以後道教黃白朮逐漸泯滅不傳。
內丹之學,源遠流長,闡發於漢末,盛行於晚唐,博採佛、儒、醫諸家之長,不斷趨於成熟,並逐步形成了完備的理論體系和多種多樣的修煉途徑。它宗依《道德經》 《陰符經》等經典,融攝道、禪、易、儒、醫等學,實踐體驗,形成了基於人體生命順逆升沈的獨特理論,對氣功、醫療、人體科學諸方面,都有廣泛的影響和啟發作用。
守庚申- 詳述
守庚申亦稱“ 守三尸 ”、“ 斬三尸 ”,指於庚申日通宵靜坐不眠,以消滅“三尸”。
“三尸”又稱“ 三蟲 ”“ 三彭 ”,其概念源於漢代緯書。人身皆有三尸蟲,能記人過失,每逢庚申日,乘人睡時將人之過惡禀奏上天。《河圖紀命符》曰:“天地有司過之神,隨人所犯輕重,以奪其算紀。惡事大者,奪紀,紀一年也;過小者,奪算,算一日也。……又人身中有三尸。三尸之為物,實魂魄鬼神之屬也。欲使人早死,此屍當得作鬼,自放縱遊行,饗食人祭醊。每到六甲窮(當為庚)日輒上天白司命,道人罪過。過大者,奪人紀,小者,奪人算。故求仙之人,先去三尸。恬淡無欲,神靜性明,積眾善,乃服藥有益,乃成仙。”①
道教承襲此說,以治三尸為成仙之要。一方面,給三尸取名,並描述其各種罪行;另方面,提出種種治三尸的方法。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 ·微旨》已引《易內戒》《赤松子經》及《河圖紀命符》言三尸之性質及危害,又在《遐覽》中著錄《三尸集》一卷,表明魏晉道教已視滅三尸為修道所必需。其後,南北朝至隋唐間,又有不少道書專論三尸及守庚申,《雲笈七簽》引錄為“庚申部”,載卷八十一至八十三。其《太上三尸中經》雲:“人之生也,皆寄形於父母胞胎,飽味於五穀精氣,是以人之腹中,各有三尸九蟲,為人大害。常以庚申之日,上告天帝,以記人之造罪,分毫錄奏,欲絕人生籍,減人祿命,令人速死。……上屍名彭倨,在人頭中,伐人上分,令人眼暗、發落、口臭、面皺、齒落。中屍名彭質,在人腹中,伐人五藏,少氣多忘,令人好作惡事,噉食物命,或作夢寐倒亂。下屍名彭矯,在人足中,令人下關搔擾,五情勇(湧)動淫邪,不能自禁。”②《中山玉櫃服氣經》則稱上屍名青姑,中屍名白姑,下屍名血姑。所述罪過大同小異。
許多道書載有消滅三尸的方法,除以辟谷服氣、符咒、服藥以驅除三蟲外,主要為守庚申。《三尸中經》雲:“凡至庚申日,兼夜不臥,守之,若曉體疲,小伏床數覺,莫令睡熟,此屍即不得上告天帝。……經曰:三守庚申,即三尸振恐,七守庚申,三尸長絕。”③《神仙守庚申法》雲:“常以庚申日徹夕不眠,下屍交對,斬死不還;复庚申日徹夕不眠,中屍交對,斬死不還;复庚申日徹夕不眠,上屍交對,斬死不還。”④故此日之夜晚應不睡以守候之,此即守庚申的由來。
守庚申以除三尸,在唐宋十分流行。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二雲:“庚申日,伏尸言人過,本命日,天曹計人行。三尸一日三朝,上屍青姑伐人眼,中屍白姑伐人五藏,下屍血姑伐人胃命。……七守庚申,三尸滅,三守庚申,三尸伏。”⑤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云:“凡學道者未有不信其說,柳子厚最號強項,亦作罵屍蟲文。”⑥又說:唐末某日,朝士會終南山太極觀守庚申,獨道士程紫霄持反對態度,笑曰:“三尸何有?此吾師托是以懼為惡者爾!”⑦此外,唐末五代所出之《太上除三尸九蟲保生經》,除講三尸和守庚申外,著重講腹中九蟲:伏蟲、回蟲、白蟲、肉蟲、肺蟲、胃蟲、鬲蟲、赤蟲、蜣蟲;並附圖說明該九蟲所能導致的各種病變及滅九蟲的藥方。以現代醫藥學的眼光來看,所述雖與科學距離尚遠,但將三尸九蟲從“魂靈鬼神之屬”變為類似蛔蟲等九蟲,卻多少具有一些進步意義。
此儀式亦夙已流行於佛教徒之間。庚申之夜,以青面金剛之像為本尊,造猿形為神,設祭供徹夜,以滿足眾願,謂之守庚申。是本出於道家避三尸之說,更無佛教之典據。僅有北宋贊寧《僧史略》卷下(大正54·250c)雲︰
'近聞周鄭之地,邑社多結守庚申會,初集鳴鐃鈸,唱佛歌贊,眾人念佛行道,或動絲竹,一夕不睡,以避三彭奏上帝,免注罪奪算也。然此實道家之法。往往有無知釋子,入會圖謀小利,會不尋其根本,誤行邪法,深可痛哉。'
以青面金剛為其本尊者,據青面金剛之儀軌。其言曰:'若患骨蒸,伏運,傳屍鬼病者,誦咒千遍,其病即愈。'其儀軌出於陀羅尼經十。
此外,日本宗教界亦有守庚申之行事,謂之為'庚申待'。

守庚申_百度百科 - http://goo.gl/46UcLZ

---------------------------------------

守庚申
守庚申亦稱"守三屍","斬三屍"。指於庚申日通宵靜坐不眠,以消滅"三屍"。
  "三屍"又稱"三蟲",其概念源於漢代緯書。《河圖紀命符》曰:"天地有司過之神,隨人所犯輕重,以奪其算紀。惡事大者,奪紀,紀一年也;過小者,奪算,算一日也。……
  又人身中有三屍。三屍之為物,實魂魄鬼神之屬也。欲使人早死,此屍當得作鬼,自放縱遊行,饗食人祭醊。每到六甲窮(當為庚)日輒上天白司命,道人罪過。過大者,奪人紀,小者,奪人算。故求仙之人,先去三屍。恬淡無欲,神靜性明,積眾善,乃服藥有益,乃成仙。"道教承襲此說,以治三屍為成仙之要。一方面,給三屍取名,並描述其各種罪行;另方面,提出種種治三屍的方法。
  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微旨》已引《易內戒》《赤松子經》及《河圖紀命符》言三屍之性質及危害,又在《遐覽》中著錄《三屍集》一卷,表明魏晉道教已視滅三屍為修道所必需。其後,南北朝至隋唐間,又有不少道書專論三屍及守庚申,《雲笈七籤》引錄為"庚申部",載卷八十一至八十三。其《太上三屍中經》云:"人之生也,皆寄形於父母胞胎,飽味於五穀精氣,是以人之腹中,各有三屍九蟲,為人大害。常以庚申之日,上告天帝,以記人之造罪,分毫錄奏,欲絕人生籍,減人祿命,令人速死。……上屍名彭倨,在人頭中,伐人上分,令人眼暗、發落、口臭、面皺、齒落。中屍名彭質,在人腹中,伐人五藏,少氣多忘,令人好作惡事,噉食物命,或作夢寐倒亂。下屍名彭矯,在人足中,令人下關搔擾,五情勇(湧)動淫邪,不能自禁。"《中山玉櫃服氣經》則稱上屍名青姑,中屍名白姑,下屍名血姑。所述罪過大同小異。
  許多道書載有消滅三屍的方法,除以辟穀服氣、符咒、服藥以驅除三蟲外,主要為守庚申。《三屍中經》云:"凡至庚申日,兼夜不臥,守之,若曉體疲,小伏床數覺,莫令睡熟,此屍即不得上告天帝。……經曰:三守庚申,即三屍振恐,七守庚申,三屍長絕。"《神仙守庚申法》云:"常以庚申日徹夕不眠,下屍交對,斬死不還;複庚申日徹夕不眠,中屍交對,斬死不還;複庚申日徹夕不眠,上屍交對,斬死不還。"守庚申以除三屍,在唐宋十分流行。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二云:"庚申日,伏屍言人過,本命日,天曹計人行。
  三屍一日三朝,上屍青姑伐人眼,中屍白姑伐人五藏,下屍血姑伐人胃命。……七守庚申,三屍滅,三守庚申,三屍伏。"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云:"凡學道者未有不信其說,柳子厚最號強項,亦作罵屍蟲文。"又說:唐末某日,朝士會終南山太極觀守庚申,獨道士程紫霄持反對態度,笑曰:"三屍何有?此吾師托是以懼為惡者爾!"此外,唐末五代所出之《太上除三屍九蟲保生經》,除講三屍和守庚申外,著重講腹中九蟲:伏蟲、回蟲、白蟲、肉蟲、肺蟲、胃蟲、鬲蟲、赤蟲、蜣蟲;並附圖說明該九蟲所能導致的各種病變及滅九蟲的藥方。以現代醫藥學的眼光來看,所述雖與科學距離尚遠,但將三屍九蟲從"魂靈鬼神之屬"變為類似蛔蟲等九蟲,卻多少具有一些進步意義。

---------------------------------------------------------------

001eNDJUzy6RkJIh3nEde  

--------------------------------------------------------

道教淨明派正心之學

淨明派
道教教派之一。道教四大天師之一許天師許遜為祖師。江西淨明道,以忠孝神仙、強調世俗倫理為其主要特色,學界多以為淨明派乃是受理學影響而產生的一個道派。淨明派歷史上有三個比較興盛的時期,一個是唐朝初年胡慧超真人和萬振天師的扶教,一個是宋朝何真公廣度弟子,還有就是元朝劉玉真祖師的振興,而各個時期都有其不同之特點,但是其以忠孝濟度為主的精神是不變的[1] 。元康元年(291)爆發八王之亂,許遜以晉室紛亂,乃棄官東歸,與吳猛在豫章地區傳播孝道。據說許遜的西山教團有上百人的規模,教團骨幹有十二人,稱十二真君,即許遜、吳猛、時荷、甘戰,周廣、陳勳、曾亨、盱烈、施岑、彭抗、黃仁覽、鍾離嘉。南宋紹興間(1131-1163年),相傳西山玉隆萬壽宮道士何真公祈請許真君降臨解救戰亂,因得許遜授《飛仙度人經》、《淨明忠孝大法》等。至元朝時,道士劉玉用“淨明”作為教派名稱,主要經典為《淨明忠教全書》,並奉許遜為教祖,創立“淨明忠孝道”。

▪ 以忠孝為修道之基
▪ 以淨明為理想之境
▪ 去欲正心以至淨明
概述
道教淨明宗,源自閭山派,形成於宋代。該派奉東晉道士許遜為祖師,以江西南昌西山為中心。
  淨明道,奉許遜、胡慧超等為祖師,融合理學,還建立相當系統的教義理論,如度人濟世、淨明思想、忠孝倫理等,注重理學特色,融合北方全真派的內煉丹法,與上清派'黃庭'學說;同時對閭山派的符法咒術,依然繼承和發揮。
特徵
盛行於宋元時期的淨明道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宣揚“由真忠至孝,復歸本淨元明之境”。江西淨明道,以忠孝神仙、強調世俗倫理為其主要特色,學界多以為淨明派乃是受理學影響而產生的一個道派。淨明派歷史上有三個比較興盛的時期,一個是唐朝初年胡慧超真人和萬振天師的扶教,一個是宋朝何真公廣度弟子,還有就是元朝劉玉真祖師的振興,而各個時期都有其不同之特點,但是其以忠孝濟度為主的精神是不變的。融合本土的儒道思想而促進了傳統道教的更新與發展。
發展
宋元時期在江西南昌西山興起了一個奉許遜為祖師、宣揚“由真忠至孝,復歸本淨元明之境”的道教新派別──淨明道,又稱淨明忠孝道。學者認為,淨明道是儒、道思想結合的產物。宗旨
以忠孝為修道之基

  “忠孝”本是儒家倫理綱常的核心,它調整的主要是世俗的人倫關係,屬於“人道”的範疇,但淨明道卻對它作了特殊的強調與發揮,並把它作為“仙道”的基礎。淨明道提出,“忠孝,大道之本也,是以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有不務本而修煉者,若太匠無材,縱巧何成?”追求“仙道”的淨明道為什麼如此強調“人道”,以忠孝為修道之基呢?淨明道的解釋是“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成,何以致仙道?“非忠非孝,人且不可為,況於仙乎?”因此“淨明之道,必本於忠孝。”
  由於“忠孝”是儒家思想的基本標識,這就使淨明道在一開始就與儒家有了割不斷的親緣性。其實,道教與儒家倫理的親緣性並不自淨明道始。淨明道之所以將“忠孝”作為修道之基,成仙之據,這一方面是對道教自身傳統的繼承,另一方面也是對時代發展需要的回應。正是傳統與現實的結合,使淨明道最終選擇了以孝道孝行而聞名的歷史人物許遜為教主,並突出地強調“真忠真孝”、“真踐實履”。
  從道教自身的傳統來看。道教創立於統一的封建王朝建立後的漢代,因而它在初創之時就將忠孝等儒家倫理的內容融會到了道教思想中來,並將其與道教的修仙之道相結合。現存最早的一部道書《太平經》裡就有“人生之時,為子當孝,為臣當忠”的要求。晉末南北朝時出現的天師道的教戒科律《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中則說:“道以沖和為德,以不和相剋,是以天地合和,萬物萌生,華英熟成;國家合和,天下太平,萬姓安寧;室家合和,父慈子孝,天垂福慶。……奉道不可不勤,事師不可不敬,事親不可不孝,事君不可不忠。”(《道藏》第18冊,第232頁)東晉著名道士葛洪更是提出:“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抱朴子·對俗》,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53頁)在道教看來,“學道以致仙,仙非難也,忠孝者先之,不忠不孝而求乎道,而冀乎仙,未之有也”。道教雖然奉老子為教主,並在很大程度上以道家思想為主要理論依持,但將人道與仙道結合,將儒家倫理巧妙地融合到道教的修仙之道中,這形成了道教區別於道家的重要文化特色之一。
  從時代發展的需要來看。宋代時,內憂外患的社會現實,特別是尖銳的民族矛盾使統治者一方面希望藉助於本民族所崇拜的神靈來保佑自己,另一方面又希望本朝的人民能夠通過忠君孝親而團結一致,保衛國家。正是在這樣的統治意識指導下,北宋皇室中掀起了崇道的狂潮,例如宋太祖利用道士的符命來神化自己為真命天子,宋真宗在與遼國納幣屈辱求和後,借道教假造天書行封禪之事,以鎮服四海,誇示戎狄。與此相適應地,道教中也出現了一些頗具宋朝特點的新神靈──趙玄朗、玉皇大帝等。而在融合興起的理學,將“忠孝”為代表的儒家倫理綱常奉為至上之天理,由於適應了統治者的政治需要而在意識形態中佔據了主導地位,這也給予道教的發展以重要的影響。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許遜為教主的淨明道應運而生。
  許遜(239-374年),一般認為是一個歷史人物,為東晉道士,以真誠的孝行和神異的仙術而著稱。據傳,許遜為汝南(今屬河南)人,久居江西南昌,“遜年七歲,無父。躬耕負薪以養母,盡孝敬之道。與寡嫂共田桑,推讓好者,自取荒者,不營榮利,母常遣之:'如此,當乞食,無處居'。遜笑應母曰:'但願母老壽爾。'”。許遜“真君弱冠,師大洞君吳猛,傳三清法要,鄉舉孝廉,拜蜀旌陽令”。西晉“太康元年(280),起為蜀郡旌陽縣令,時年四十二”。後因晉室紛亂,許遜棄官東歸,周遊江湖,後與吳猛一起以南昌西山為中心傳播孝道,在當地留下了許多鬥蛟斬蛇、為民除害的神奇故事。相傳東晉寧康二年(374)八月十五日(據《孝道吳許二真君傳》記載則為元康二年(292),見《道藏》第6冊,第843頁),許遜因修道成功,帶全家42人拔宅飛升,雞犬悉去。這就是膾炙人口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成語的由來。許遜仙去後,其弟子們仍在西山的許宅立祠傳道,並將西山許宅的故居改建為遊帷觀作為祭祀場所。此後,每年許遜昇仙之日,“四鄉百姓聚會於觀,設黃籙大齋,邀請道流,三日三夜,升壇進表,上達玄元,作禮焚香,克意誠請,存亡獲福,方休暇焉。”
以淨明為理想之境

  光講忠孝,並不足以充分展示淨明道的基本特色,因為淨明道畢竟是一個道教的派別,它以忠孝為修道之基,而“修道”還是為了實現道教的終極理想。從道教的發展來看,淨明道實際上是從道教靈寶派中分化出來的一個道派,它將忠孝與淨明密切結合,將“淨明”奉為修道的終極理想之境。
  何為淨明?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淨明”一詞出現較早,而在淨明道書中,則首次出現於何真公托“六真”之神降授的《靈寶淨明新修九老神印伏魔秘法》之《序》中。何真公說:“炎宋中興,歲在作噩,六真降神於渝川,出示靈寶淨明秘法,化民以忠孝廉慎之教。”可見,“靈寶淨明秘法”起先是依附於道教靈寶派的一種“化民以忠孝廉慎”的教法。今天的《道藏》中載有淨明道的著作二十多種,其標題大多冠以“靈寶淨明”的字樣,這也標示出了淨明道與靈寶派之間的密切關係。靈寶派是以傳《靈寶經》而形成的一個道派,漢末葛玄傳古《靈寶經》,經葛洪等傳葛巢甫,《靈寶經》不繼增益繁衍多達五十五卷。南朝陸修靜將其中可信的三十五卷加以增修,立成儀規,靈寶之教大行於世,信徒也日益增多。後靈寶派主要以江西閣皂山為本山,運用符籙科教和修齋誦經勸世度人,成為道教三大符籙派之一(上清派、靈寶派和正一派)。淨明道與靈寶派在地域上相近,在道法上也有一脈相承之處。《太上靈寶淨明道元正印經》中說:“孰為符篆,孰為真經,心定神慧,是為淨明。”即認為符篆真經的精要是助人“心定神慧” ,而“心定神慧”也就是“淨明”。
  既然淨明就是“心定神慧”,因而南宋時的淨明道在將“忠孝”作為淨明教法的主要內容的同時,也比較強調“磨礲智慧”,並有將之與人的心性煉養聯繫起來的傾向,認為“淨明者,無幽不燭,纖塵不污,愚智皆仰之為開度之門、升真之路,以孝悌為之準式,修煉為之方術行持之秘要,積累相資,磨礲智慧,而後道氣堅完,神人伏役,一瞬息間可達玄理。”“淨明”既是“無幽不燭,纖塵不污”的極淨極明的理想境界,又是助人“積累相資,磨礲智慧”以達到這種境界的津梁,而這種境界的最終實現,還是要在自我心性上下功夫,因為“人禀乎靜則性達,得乎明則心通,性達心通,故交感於日月之宮。道本圓虛,圓者氣之體,虛者氣之用,得圓虛之道,故謂之淨明。淨明則適正得中,合於有情。”“淨明”就是“性達心通”而“得圓虛之道”。這一對“淨明”的看法為從人心性上尋求“升真之路”開闢了道路。
  元初時,劉玉、黃元吉和徐慧等人在融會理學的基礎上對淨明道進行了改革,特別是對“淨明”之內涵作了進一步的理論開掘,使“淨明”具有了更豐富的多重意蘊。
  首先,“淨明”包蘊了儒家的名教綱常和道德修養的內容,具有倫理學的意義。劉玉在《玉真先生語錄內集》開篇,就針對“或問古今之法門多矣,何以此教獨名淨明忠孝”的疑問而提出“淨明只是正心誠意,忠孝只是扶植綱常。但世儒習聞此語爛熟了,多是忽略過去,此間卻務真踐實履。”“正心誠意”是得到理學家高度重視的《大學》中的重要思想,指的是一種內心的道德修養。“淨明”只是“正心誠意”,這就意味著淨明道將儒家的道德修養引進了自己的修道實踐和終極理想。“正 ​​心誠意”的“淨明”與“扶植綱常”的“忠孝”是相表里而存在,並相互為用的,“正心誠意”才能“真忠真孝”以扶植綱常,而極淨極明則是人在日常生活中奉行“忠孝”之後所達到的無私慾、心澄明之理想境界。淨明主內,忠孝主外,內外相合,反映了道教內以修身養性,追求長生成仙;外以治國經世,追求社會太平的終極理想。這也是淨明道之所以被稱為淨明忠孝大道的原因之所在。劉玉批評世儒雖倡言忠孝,但只是空談義理,只有淨明道這裡才不僅高揚忠孝精神,而且還真踐實履。這反映了時代的發展對真踐實履儒家忠孝名教的需求以及道教對此的積極回應。
  其次,淨明道對理學“無極而太極”的思想進行了改造發揮,用“無極”來闡釋“淨明”,使“淨明”又具有宇宙本體的特點。宋代理學家周敦頤根據華山道士陳摶的《無極圖》而作《太極圖說》,提出了“無極而太極”,開宋明理學之先河。但周敦頤認為“太極”是宇宙的本體,“無極”僅是對“太極”特性的描繪。後來,朱熹與陸九淵雖曾就“無極”與“太極”的關係進行過激烈的爭論,但都站在儒學的立場上,以“太極”(理或心)為世界本體,淡化道教思想在理學中的地位與影響。淨明道則站在道教的立場,對“無極而太極”作了合乎傳統道教觀點的發揮,認為無名、不動的“無極”才是本體,同時受 ​​理學“理一分殊”思想的影響,認為萬物各具太極:“無極而太極,無極者,淨明之謂也。經云:'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自太極判,兩儀立,人斯生,而人於天地間為最秀,此所以並天地曰三才。”“寂然不動是無極,感而遂通是太極。無極者,淨明之謂,三界上者也。……萬物之中,各具太極。非知道之深不可語此。”淨明道不僅將“無極”視為無名無形無象的宇宙之本,而且認為“無極”就是“淨明”的另一說法,並沿著老子“復歸於無極”(第28章)的思路,將復歸於“淨明”作為修道的終極境界。
  第三,淨明道還沿襲老子的境界論和氣化說的理路對“淨明”作了具體的說明。淨明道作為一個道派,它在對“淨明”的闡釋發揮中更多地採用了先秦道家的名詞術語和運思方式。在黃元吉編集的《玉真靈寶壇記》中,“淨明”就被說成是貫串於天地人的“無形大道”,是修行達到的最高境界:“淨明者,無形大道,先天之宗本也。在上為無上清虛,在天為中黃八極,在人為丹元絳宮。此三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明此理者,淨明也。清則淨,虛而明,無上清虛之境,謂之淨明。”老子哲學以道為本,以陰陽之氣的消長變化來說明道之特質,淨明道也認為“淨明,先天大道,原於一氣,一氣運行,晝夜不息,周流升降,物資以始,……天地萬化,人民品物,自生自化,自存自亡,昭然一理,孰為主宰?”從天人一體同源於道、同化於氣的思路出發,淨明道將“淨明”作為宇宙萬物之本,又以氣的“周流升降”來解釋千姿百態、變幻無窮的大千世界,強調“淨明大道,同理同源不同形。同理者,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同源不同形者,是道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之中,(中)惟人最貴,不忠不孝,不如豺狼螻蟻乎?不能淨明者,不如蜣蜋飲露乎?”“淨明”雖然清虛飄渺,無形無象,先天地而存在,但卻是“眾妙之門”,它既是萬物之本,又是作為萬物之靈的人復歸於道而達到的理想境界──“無上清虛之境”。
總之,淨明道“淨明”一詞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但無論是得道反本、復歸無極,還是頓悟本淨元明性,都是淨明道追求“淨明”終極理想的不同說法而已,都體現了淨明道“以老氏為宗”的基本特色。
去欲正心以至淨明

  基於淨明道對終極理想的設計,其所達到終極理想的步驟也分為三:“始於忠孝立本,中於去欲正心,終於直至淨明。”首先以儒家的忠孝倫理作為修道之基,然後再採用去欲正心的修道方法,最後以復歸人的本心淨明之境為修道的終極理想和最高境界
  道家墨家以染為滯,淨明道也將“忿欲”看作人達到淨明之境的主要障礙,認為人的心性本自淨明,但人生活在塵世之中,“漸染熏習,縱忿恣欲,曲昧道理,便不得為人之道。……所謂忿者,不只是恚怒嗔恨,但涉嫉妒小狹偏淺,不能容物,以察察為明,一些個放不過之類,總屬忿也。……所謂欲者,不但是淫邪色欲,但涉溺愛眷戀,滯著事物之間,如心貪一物,綢繆意根,不肯放舍,總屬欲也。”這種“忿欲”對人而言,如影隨形,難以擺脫,不僅蒙蔽了人的“本淨元明性”,而且時刻給人當下的生命存在帶來莫名的痛苦。在珍惜生命的同時又要擺脫生命的痛苦,這成為道教追求的理想,淨明道也不例外。當有人向劉玉請教淨明道之法門的緊要處時,劉玉根據自己的修道體會回答說:“某自初年修學以來,只是履踐三十字,年來受用甚覺得力,今以奉告。所謂三十字者,懲忿窒慾,明理不昧心天;纖毫失度,即招黑暗之愆;霎頃邪言,必犯禁空之醜。”他認為,“忿欲”會使人心蒙昧不明,先天之性難以發揚,從而使生命陷於困頓之中而難以自拔。因此,如何“懲忿窒慾”就成為修道的首要工夫。
  淨明道也對傳統道教所執著的種種修道方法作出變革,強調“正心”的重要性,而所謂“正心”,就是“夙興夜寐存著忠孝一念在心”,認為只要“平居暇日,存守正念”,時刻以忠孝德性立本,就可使“心如鏡之明,如水之淨”,如此,則欲自然去,道自然成,方寸自然淨明。因此,淨明道的“去欲”以“正心”為要。心正,欲即可去。正心去欲,即謂解脫真人,所以說:“淨明教中所謂真人者,非謂吐納、按摩、休糧、辟穀而成真也,只是懲忿窒慾,改過遷善,明理复性,配天地而為三極,無愧人道,謂之真人。”
  根據這種的內在超越理路,破除對出家、誦經等各種外在化、形式化的修行方式的執著,強調修道應該在心上下工夫,追求心的解脫。“道由心悟,玄由密證,得其傳者,初不拘在家出家”。因為在家、出家僅是修道者生活方式的差異,關鍵在於修道者是否能夠以忠孝立本,是否能夠“去欲正心”,從而覺悟本心之淨明。同樣,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要不在參禪問道,入山煉形,貴在乎忠孝立本,方寸淨明。四美俱備,神漸通靈,不用修煉,自然道成。
  《道藏》諸經,無非教人舍惡歸善,棄邪順正,所以曰:經者,徑也。是入道之徑路,每見世人不肯力除惡習,克去私己,卻於晨昏誦念不輟,此等聖賢不取,譬能言之猩猩也。我諸法子,要得此心,如鏡之明,如水之淨,纖毫洞照,日以改過,崇行為第一義,積種種方便,去道不遠矣。勝如念千百卷經也。若不務修德而求道,前程難望有成。”
  參禪問道、入山煉形、誦念道經等方法,也都不如“忠孝立本,方寸淨明”來得重要。即使講忠孝,也要從“正心”入手,因為“忠者,忠於君也,心君為萬神之主宰,一念欺心,即不忠也。”忠孝等都是“正心”的自然結果,或者說是“正心”的外在表現,心正必然行正,行正才能成道,若能心正,“不用修煉,自然道成”。因此,只有在心上修德求道,舍惡歸善,才能“復歸本淨元明之境”。
  同時,淨明道又認為,“去欲正心”的修行既是將內在的“淨明”之心轉化為外在的“真忠真孝”之行,也是以外在的“忠孝”之行來推動內在之心達到“不染不觸”的“淨明”之境。因此,淨明道不僅將忠孝道德修養置於煉精氣、誦道經、符籙役使鬼神等道術之前,而且還制定了“日知錄”、“功過格”等以作為對信徒日常正心修身的行為的督導,要求於當下的念念之中“去欲正心”,使自己的行為時時處處符合於忠孝之道。“淨明大教,大中至正之學也。可以通行天下後世而無弊。緊要處在不欺昧其心,不斫喪其生,謂之真忠至孝。事先奉親,公忠正直,作世間上品好人,旦旦尋思,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內不怍於心。當事會之難,處處以明理之心處之,似皰丁解牛底妙手,處教十分當理著。步步要上合天心,只恁地做將去,夙興夜寐,存著忠孝一念在心者,人不知,天必知之也。亦莫妄想希求福報,日久歲深,自然如所願望。要識得此教門不是蓬首垢面滯寂沈空的所為,所以古人道是不須求絕俗作名教罪人。又道是欲修仙道,先修人道。每見世間一種號為學道之士,十二時中使心用計,奸邪謬僻之不除,險詖傾側之猶在,任是滿口說出黃芽白雪,黑汞紅鉛,到底只成個妄想,(去)所以千人萬人,學終無一二成,究竟何以雲然?只是不曾先去整理心地故也。”。淨明道對世俗“忠孝”道德的依持表現出了與禪宗的不同特色,其“去欲正心”即是要保持無求之心,無欲之心,無作之心,從而使自心不為外物所動,不為喜怒哀樂所主,更是發揚了道家精神的特點。“大道無名無形無情。又曰:'萬般祥瑞不如無,平常安穩卻合道'。學者但當行持,能淨能明能忠能孝,久久至於真淨真明真忠真孝。

-----------------------

論淨明道三教融合的思想特色 @ 陳柏達的網誌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9jJ7tP

Untitled Document - http://goo.gl/4mSmZT

道教學術資訊網站 - http://goo.gl/YaUoDW

道教 淨明派與摩尼教 @ 金唐閣偉哥の獨特藝術風采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goo.gl/1BrIFV

——再看劉玉對淨明道的宗教改革思想

釋青平

一、引言

  中國正處在一個歷史轉型期,舊的道德秩序已被破壞,新的道德秩序還待建設,社會倫理規約的失範,已是新時代誕生之前必然經歷的陣痛。這時,如何才能有效地維護社會的安寧與穩定,如何讓每個公民都自覺成為道德建設的積極力量,便成了一個極應關切的大事。
  在歷史上,維護社會的安寧與穩定,通常有兩個途徑:一是法律制度,另一則是倫理規約。法律能約束公民什麼是不該干的,倫理卻提倡了高尚行為與道德自律,前者力主禁止,後者則倡導所為與應為。兩者剛柔相濟、互動互濟,實是等量齊觀,缺一不可。
  在歷史上,法律通常由統治者予以製定,並由國家機器強行保障,然而,倫理規約的確立,卻通常與宗教有關。因為倫理規約是一種精神性的行為,精神又是自由的,是法律條文所無法限定的。而宗教之所以有效,則在於它由一種信仰的力量提供支撐,同時,宗教又是社會良善行為的積極提倡者。因為這個原因,任何一個理性的、明智的統治政權,都不會忽視宗教的巨大作用,並往往會成為宗教的熱心支持者。而在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宗教也一直擔當著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力量,宗教的作用,沒有其它任何一種力量能夠取代。
  恰恰是這樣一個歷史轉型的關鍵時期,如何從宗教中重新挖掘其文化精神,又如何利用宗教重塑其現代意義,這不僅是我們所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而且是我們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
  出於這樣的原因,我們把眼光投向歷史上道教流派中的淨明道,並力圖重新發現並闡釋其文化精神的特質,便是一個極有現實意義的嘗試。

二、劉玉的改革與淨明道的思想特色

  南宋週(何)真公所創立的淨明道,其後不見傳人,到了南宗末,卻有劉玉重張其教,主張“以老子為宗”,“以忠孝為本”,並吸取了較多的南宋理學思想,使原本形式粗糙、仙氣很重的許遜忠孝之道,改革成頗具理學色彩,頗多思辨內容的淨明之道。一時之間,淨明道因劉玉的思想改造而大興,並成為道教史上不可忽視的重要道派。
  劉玉是如何對淨明教義進行創造性地闡釋的?
  首先,什麼是淨明忠孝?劉玉認為:“何謂淨?不染物;何謂明?不觸物。不染不觸,忠孝自得。又曰:忠者,忠於君也,心君為萬神之主宰,一念欺心,即不忠也。 ”至於為何將其教名之為淨明?“或問古今之法門多矣,何以此教獨名淨明忠孝?先生曰:別無他說,淨明只是正心誠意,忠孝只是扶植綱常。 ”劉玉在解釋忠孝時,還提到了“天心”:“人子事其親,自謂能竭其力者,未也。須是一念之孝,能致父母心中印可,則天心亦印可矣。 ”
  何謂天心,其實為本淨之心性,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哲學傳統心性論的痕跡。
  接著,如何才能達到其所追求的淨明境界呢?劉玉制定了“始於忠孝立本,中於去欲正心,終於直至淨明。 ”的三個步驟。
  其第一步,“忠孝立本”。
  劉玉主張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便不得為人之道,則何以配天、地而曰三才。 ”天道是建立在人道基礎上的,要修成天道,更離不開這個根本,只有修持好人道,才有可能進而修成仙道。
  而修人道,忠孝則是其淨明修持的基礎與根本:“入吾忠孝大道之門者,皆當祝國壽,報親恩為第一事;次願雨暘順序,年穀豐登,普天率土,咸慶昇平。 ”他主張修淨明道為“學為人之道”:“此教法大概只是學為人之道。……入此教者,或仕宦,或隱遁,無往不可。所貴忠君孝親,奉先淑後。至於夏葛冬裘,渴飲飢食,與世人略無少異。只就方寸中用些整治工夫,非此世俗所謂修行殊形異服,廢絕人事,沒溺空無。”
  上文雖然說到“或仕宦,或隱遁,無往不可”,但他還是傾向於反對避世絕俗、隱遁山林的,認為那樣會不利於修持忠孝:“此教門不是蓬首垢面、滯寂沉空的所為,所以古人道是不須求絕俗作名教罪人。 ”又說:“上士非必入山絕人事、去妻子、入閒曠、舍榮華而謂之服煉,當服煉其心性,心明性達,孝悌不虧,與山澤之癯童者異矣。……後世失道之人,不忠不孝以亂其國家,國家敗,無所容身,乃假名入山學道,是捨廈屋而入炎火也。”由此亦可看出淨明道那種強烈的入世傾向。
  他還反對棄忠孝於不顧,只花大力氣去修煉精氣和符簶的修道者:“世俗於克己工夫多是忽略,別求修煉方術,殊不知不整心地,只要飛騰,可謂卻行而求前者也。 ”又說:“每見世間一種號為學道之士,十二時中使心用計,奸邪謬僻之不除,險*(言+皮)傾側之猶在,任是滿口說出黃芽白雪、黑汞紅鉛,到底只成個妄想去。所以千人學萬人學終無一二成,究竟何以雲然?只是不曾先去整理心地故也。”
  淨明道修行的第二步,則是“去欲正心”。
  劉玉認為,人的忠孝德性,是人人本心所固有的,不假外求:“忠孝者,臣子之良知良能,人人具此天理,非分外事也。 ”而且:“淨明忠孝,人人分內有也。 ”
  但是,由於外界的影響和己身的私慾,又常常使心中固有的忠孝良知受到染污侵襲,他解釋人的“忿”和“欲”:“所謂忿者,不只是恚怒嗔恨,但涉嫉妒,小狹偏淺,不能容物,以察察為明,一些個放不過之類,總屬忿也。……所謂欲者,不但是淫邪色欲,但涉溺愛眷戀,滯著事物之間,如心貪一物,綢繆意根,不肯放舍,總屬欲也。”正是這些私慾邪念,使得人本自光明的“心天”被蒙蔽了:“謂之昧心天。心天才昧,恰如一面明鏡,無端卻把許多埃墨塗污其上。 ”他強調要治“外邪”,必須先除“內崇”:“大凡行法之土,未消得峻責鬼神,且要先淨除了自己胸腹間幾種魑魅魍魎,則外邪自然息滅矣,所謂魑魅魍魎者,只是十二時中,貪財好色,邪僻奸狡,胡思亂量的念頭便是也。……所以道是能治內祟,方可降伏外邪。 ”
  所以,劉玉把“正心誠意,懲忿窒慾”稱作“整理性天心地工夫”,是修持淨明道所不可或缺的:“淨明大教是正心修身之學,非區區世俗所謂修煉精氣之說也。正心修身是教世人整理性天心地工夫。 ”而且:“奉行道法,皆當平居暇日,存守正念,此即正心之學。”只要如是而行,天長日久,終有一天會達到“方寸淨明”的境地:“自己心天與上天黃中道氣血脈貫通,此感彼應,異時與道合真,如水歸海矣。 ”他批評那些平時不作整理心地工夫的道士:“每見世人不肯力除惡習,克去私已,卻於晨昏誦念不輟,此等,聖賢不取。 ”他也告誡那些只知專務方術的道士:“是謂不明理而學道,卻行而求前,縱有小成,亦不能升入清虛之境。 ”
  如何在心地上作懲忿窒慾工夫呢,關鍵是要消滅私慾於萌芽之中:“或問:淨除邪念有何法度?這個卻在念頭幾微上工夫。如何是幾微?譬如惡木萌蘗初生時,便要和根鏟卻;若待它成長起來,枝葉延蔓,除之較難了。《易》曰:'履霜堅冰至。'……又曰:'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
  他還提出“不欺心”和“慎獨”的修持方法:“吾初學淨明大道時,不甚誦道經,亦只是將舊記儒書在做工夫。謂如崇德尚行,每 ​​念到'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此等言語,發深信心,不敢須臾違背了。 ”還說道:“淨明大教,大中至正之學也。……緊要處在不欺昧其心,不斫喪其生,謂之真忠至孝。……旦旦尋思,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內不怍於心。”
  淨明道修行的第三步:“直至淨明”。
  終至於淨明,是劉玉闡釋的淨明道最高境界,它建立在前兩步的基礎之上,只要能將兩步的工夫堅持不懈地做下去,終有一天就會達到最完美的淨明境界。這 ​​是一個什麼樣的境界呢,劉玉說道:“何謂淨?不染物;何謂明?不觸物。不染不觸,忠孝自得。”又說:“心如鏡之明,如水之淨。”而且:“本淨元明”、“方寸淨明” 。
  劉玉弟子黃元吉承繼其師,解釋“淨明”時說:“大概無別說,只要除去慾念便是淨,就裡除去邪惡之念,外面便無不好的行檢。……淘汰到無的田地,卻是公心也。公能生明。所以曰:'欲淨則理明'。”在講真淨、真明、真忠時,他還說:“若能深明性地,不染一塵,動靜俱定,應酬無傷,是名真淨;澄湛心源,冰壺水翼,昭祀上帝,是謂真忠;珍嗇元氣,深知天命,長養道胎,繼續正脈,是謂真孝。”

三、再看淨明道的文化精神及現代意義

  劉玉對淨明道思想的改革,發生在儒釋道三教思想相互激盪交融的宋代。其時,新儒家融鑄佛、道思想以成理學而名世,並高據中國主流思想的地位;佛教則由漢魏至隋唐八宗並立轉而自隋唐以降新禪宗一枝獨秀,將中國佛教的心性論思想發展到了極致;而以鐘呂丹道為標誌的新道教,則高舉性命雙修的旗幟,其命功為道教傳統的內煉之術,而其所謂性功,則更多是吸納佛教的心性思想與儒家的入世精神。在這種思想背景之下,我們重新審視劉玉對淨明道思想的改革,也必須先在三教思想的框架下加以理解,然後才可以把握其獨有的文化精神。
  劉玉所倡導的淨明教,基本上還是沿襲著“吸納佛教的心性思想與儒家的入世精神”這一思路展開的,所不同的是,其教義圍繞“淨明忠孝”四個字而展開,而且劉玉亦自稱其淨明道為“忠孝大道”,從而使其具有更多儒家入世的精神。
  事實上,心性思想雖源自於佛教,但由於儒道兩家的遵循與吸納,它已經成為三家思想共有的財富,並成為中國傳統思想的象徵與代表。

  心性思想雖然諸家各說稍有不同,但觀其大體的傾向,“心性”二字,“心”代表著眾生之心,“性”則喻指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原本光明耀潔、清淨無染,是一切眾生原來所具的本性,這在佛即稱之為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在道則稱之為道性,修道成仙指歸其途,在儒則稱之為天理,人格完善至高之境則在於存天理、滅人欲。
  既然人本性清淨無染,又為何會有眾生之惡?原來,一切罪惡全都萌生於人的煩惱貪欲之心,正是這樣一顆心,令眾生沉迷在七情六欲之中,迷失其本來之性,而不知回返之途。
  然而,修道成仙,要追求的,卻是要回歸其清淨本性。那麼,最重要的,當然只能從修心開始。而修心,不外只有兩條途徑:一是對自己,要克服並節制自己的七情六欲;另一則是對他人、對社會,得服從於社會共同遵從的倫理規範。

  從心性論的理論框架,我們找到了一條理解淨明道思想結構的基本思路。從前一部分所引述的資料,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樣一條線索。
  首先,劉玉認為,忠孝為人本性所具,“忠孝者,臣子之良知良能,人人具此天理,非分外事也。 ”而且:“淨明忠孝,人人分內有也。 ”
  然而,由於種種私慾邪念,使得人本自光明的“心天”被蒙蔽了:“謂之昧心天。心天才昧,恰如一面明鏡,無端卻把許多埃墨塗污其上。 ”
  劉玉所提倡的淨明道思想,最具有特色的,應是他所指示出的修心法門。
  如何面對他人與社會,他主張“忠孝為本”(其修行法門的第一步)。首先,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便不得為人之道,則何以配天、地而曰三才。 ”其次,需知修人道者,忠孝則是其基礎與根本:“入吾忠孝大道之門者,皆當祝國壽,報親恩為第一事;次願雨暘順序,年穀豐登,普天率土,咸慶昇平。 ”
  如何對待自己的私慾,他則主張“去欲正心”(其修行法門的第二步)。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把私慾消滅於萌芽之中:“或問:淨除邪念有何法度?這個卻在念頭幾微上工夫。如何是幾微?譬如惡木萌蘗初生時,便要和根鏟卻;若待它成長起來,枝葉延蔓,除之較難了。《易》曰:'履霜堅冰至。'……又曰:'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 ”
  當於人、於已兩方面功夫都做到了,自然便不難達到其“淨明境界”(其修行法門的第三步)。“何謂淨?不染物;何謂明?不觸物。不染不觸,忠孝自得。 ”而其所謂“本淨元明”,其意可釋讀為,本性清淨與原本明潔,而“方寸淨明”,則顯示為去污除垢之後,所得以回歸的純然無染的狀態。
  當然,同是作為一種心性論思想,劉玉所倡導的淨明思想,其所獨具的最大特色,則是把“忠孝”當作其心性論的核心,並貫穿整個心性論體系的始終。他用忠孝解釋人本具之性,並以“忠孝為本”作為其修行的第一步,他的“去欲正心”顯是以忠孝為其準繩,他所期許的最高理想“淨明境界”,是一種不染物、不觸物的境界,而不染不觸,最終還是為了“忠孝自得”。
  至於為什麼劉玉會選擇將忠孝當作其心性論體系的核心?這是一個值得深究的課題,在本文作者看來,最可能的原因或許有三個:其一,劉玉也許刻意以忠孝作為其與其它道派有所區別的標識;其二,劉玉也可能有意向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儒學靠攏,藉以為其道派傳播找到更廣泛的社會基礎;其三,則有可能源自南宗末年內憂外患的社會現實,忠孝則是匡正道人心最好的手段。

  從淨明道的思想,我們能得到什麼啟發,它又具有什麼樣的現代意義呢?我個人覺得,它對現代社會,最具有啟發意義的應有三條:
  第一,對自己崇高本性的信仰。相信人人皆具的本性,而且本來清淨、純潔無染,這對人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信念,這不僅給人一種對生命的信心,而且讓人有了一個超越現實指向更高境界的精神追求。一個國家的民眾,如果缺少一種崇高的信念,這個國家即便高度發展,它也是精神上的侏儒,對生命的信念,這不是經濟的發展所成造就的,而經濟的發展,如果反而讓人失去對生命的信念,這種發展更是一種失敗。在中國改革開放、社會轉型、道德失範的今天,對生命信念的缺失,也許正是我們急待補上的一門課。
  第二,節制自己的貪欲,遵從社會共守的倫理規範。現在,科學主義與唯物信仰,確實把人的心靈搞得庸俗不堪,加上五四以來對傳統文化的摧毀而造成的文化斷層,以及改革開放對物慾的崇尚與鼓勵所造成的私慾無度,這種局面更顯得令人憂心。現在,唯利是圖、爾虞我詐、人情淡漠、道德淪喪,已猶如毒霧彌散,令全社會窒息難忍。一個民族如果知道要用物慾需求來刺激經濟發展、引導社會進步,這個民族不可以說不是一個清醒的民族,但是如果民眾對經濟的熱情卻得不到相應的倫理制約,物慾的滿足卻以精神的淪喪作為代價,這個民族又是一個相當可悲的民族。
  第三,對宗教的追求,則提倡欲修天道,先修人道。修道,最關鍵的是清淨內心,回返本性,而清淨內心,則從履行社會職責(淨明修行的第一步)與完善人格修養做起(淨明修行的第二步),這是最基本的為人之道,然而為人之道就是向天之道,修道成仙,又怎能離開這個基礎。這就是“以入世之心行出世之道”,也是佛道兩家自隋唐以降宗教改革的主旋律。自此,宗教煥然一新,它不再是離塵絕俗、不食人間煙火的一副面孔,而是把宗教的追求,融入世俗生活之中,讓宗教關懷與世間情懷相契合,更加體現出以人為本的人間精神。

--------------------------------------------

這十個聖人分別指酒聖杜康、文聖孔丘、史聖司馬遷、醫聖張仲景、武聖關羽、書聖王羲之、茶聖陸羽、草聖張旭、畫聖吳道子、詩聖杜甫。
1.酒聖:杜康,夏朝一個帝王,傳說為酒的發明者。
2.文聖:孔丘,字仲尼。魯國取邑(今山東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派的創始人。(這裡的“文”,我認為應該當“文化”講,不單帶指文學。另外,孔子與孟子並稱,故孔子又稱至聖,而孟子則被稱為亞聖。)
3.史聖:司馬遷,字子長。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是我國第一部記傳體,通史《史記》的作者。
4.醫聖:張仲景,名機。東漢醫學家、著有《傷寒雜病》和《金醫略》。
5.武聖:關羽,字云長。東漢末期易國大將重義氣、精武藝,後人尊其“關王”“關帝”。
6.書聖:王羲之,字逸之。晉瑯琊臨,作品有《黃庭經》、《蘭亭序》。
7.茶聖:陸羽,唐朝人,以嗜茶著名,著有《茶經》三卷。
8.草聖:張旭,字伯高,蘇州人曾任常熟縣尉。唐代大書法家。以草書而聞名。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國發出了一道罕見的詔書: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斐旻的劍舞可成為天下的“三絕”。
9.畫聖:吳道子,唐朝著名畫家,擅長人物畫,有“吳帶當風”之美譽。
10.詩聖:杜甫,字子美,號少陵。河南鞏縣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著有《杜工部集》。

-----------------------------------------

道教神仙品位層次之分
  道教認為修道有先後之序,成仙有高下之分,所以道教神仙亦有品位層次之分。

  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就將神仙分為六等:一為神人,二為真人,三為仙人,四為道人,五為聖人,六為賢人。並稱:“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風雨,道人主教化吉凶,聖人主治百姓,賢人輔助聖人理萬民錄也,給助六合之不足也。”

  晉葛洪《抱朴子內篇.論仙》引《仙經》將神仙分為三等:天仙、地仙、屍解仙。稱:“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士遊於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屍解仙。”

  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又把神仙分為七階:玉清、上清、太極、太清、九宮、洞天、太陰。

  而北周的《無上密要》則從得道成仙的層次出發,將神仙分為:得鬼官道人、得地仙道人、得地真道人、得九宮道人、得太清道人、得太極道人、得上清道人、得玉清道人。其中“得鬼官道人”為人死後的仙鬼安排,表明死後也有昇仙的希望與機遇,從而說明南北朝時已有“鬼仙”的說法。

  唐時的《天隱子》又將神仙分為五類,稱:在人稱人仙,在地稱地仙,在天稱天仙,在水稱水仙,能神通變化者稱神仙。

  宋張君房《雲笈七簽`道教三洞宗元》“三清”條目中則將神仙分為九品,稱:“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聖,三九二十七位也。”九仙為:上仙、高仙、太仙、玄仙、天仙、真仙、神仙、靈仙、至仙。真、聖之號亦以上、高、太、玄、天、真、神、靈、至為次第。這與《太真科》的分類方法大致相同。

  總之,關於仙品的分類方法很多,後來《仙術秘庫》對其加以歸納總結,稱“法有三乘,仙分五等”,其五等仙為:天仙、神仙、地仙、人仙、鬼仙。基本上奠定了神仙品位的基礎。


瘦弱宅男鑽研煉丹術 食鉛1年搞到「滿肚盡帶黃金甲」
By Fb, www.ettoday.net查看原始檔
▲患有精神疾病的男子深信煉丹術,吞鉛粉搞到滿肚子「金光閃閃」。(圖/翻攝自台州市中心醫院微博,下同)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浙江省台州市一家醫院15日有名蔡姓年輕人求診,男子只是反復說「頭痛、噁心」但其餘症狀不得而知,經檢查頭部也無恙,但在X光檢查腹部後,才發現男子一肚子都是閃閃發光的金屬,院方詢問後才知道,這名年輕人原來已經食鉛1年時間
據《杭州日報》報導,蔡男今年29歲,還在念大學時生活習慣不太好,時常沉迷在電玩中,又缺乏運動,導致身體相當瘦弱,儘管學校的體檢狀況顯示為正常,但他仍認為自己不太健康,屬於「亞健康」的狀態。
蔡姓男子表示,後來出社會後,閱讀了許多關於修道煉丹的書籍,從書中得知煉丹的原料大多是鉛、汞等劇毒物質,雖然知道鉛是劇毒,但他仍深信書中的知識,以為食鉛能夠強身健體,讓自己脫離「亞健康」的狀態。
蔡男說道,他從2016年開始,就從網路上購買鉛版,再磨成粉來食用,但沒遇過跟他一樣的「食鉛者」,也不了解古人食鉛的具體方式,因此平常都是自己摸索,就此食鉛了約莫1年的時間。
醫院急診醫生黃桔秀表示,鉛中毒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對人體全身都會造成非常嚴重的損害,對血液系統、肝臟系統和神經系統的損害最為嚴重,會造成白血病、臟器功能衰竭等嚴重後果。
急症重症監護專家吳立群說,該患者的造血功能已經受到相當嚴重的損害,就連他的肝臟也因此受損,且由於患者長期食鉛,他的牙齦上還能看到明顯的鉛線
據報導,院方安排蔡男住院後,對他進行驅鉛治療,以盡量減少已被吸收的鉛對人體產生危害,並同時進行導瀉治療,盡快將患者腸胃理的鉛粉排出去;此外,經檢查患者確診為精神分裂症,在驅鉛治療的同時,也會針對精神疾病進行治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