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 兩岸共同祭拜青龍宮保生大帝聖誕
www.nownews.com查看原始檔四月 25日, 2016
奉祀大道公的青龍宮慶祝保生大帝聖誕,17日上午在300多年前來台開基土庫部落遙拜,大陸福建祖廟龍湫庵理事洪喜壽專程前來參加祭拜。

保生大帝後裔吳三龍指出,三百多年前先民隨延平郡王渡海來台,迎請祖廟福建青礁龍湫庵保生大帝、二帝隨船保護。

祖先在台南市西港土庫部落結庄並建廟奉祀保生大帝,住民最多達十三庄千戶以上,因洪水氾濫如同小林村滅庄,僅存少數先民流離、神明亦失所,大帝住進西港慶安宮、二帝搬到管寮聖安宮。

直至八十年代後裔興旺建廟台南市佳里區仁愛路廟名青龍宮,保生大帝降旨希望信眾尋回來台發跡地,才證實古庄頭在西港區土庫,後人建造青礁亭追思,每年保生大帝聖誕前信眾會迎請大帝、文武陣頭到青礁亭祭拜,吳三龍主委強調是緬懷保生大帝和先民闢台精神。

土庫庄民祭拜保生大帝祭典嚴肅虔誠,常與在台保生大帝分靈廟有聯誼的福建祖廟龍湫庵青礁祖廟理事洪喜壽專程前來共同祭拜。洪理事說這是兩岸宗教文化傳承,有血脈相連、血融於水不可分的情感。

青龍宮後人青譙亭遙拜大陸母廟後,由保生大帝御駕主委吳三龍等執事與信眾們,分別拜請佳里中興宮,雙張廍保天宮,下面厝慈聖宮,烏竹林廣慈宮,八份開基姑媽宮,管寮聖安宮,鹿耳門天后宮和西港慶安宮等,迎請這些當年「收容」保生大、二帝宮廟諸神明到青龍宮參加聖誕慶祝活動。

西港慶安宮總幹事方一峰親自迎請保生大帝等的前來,方一峰表示每三年一科西港刈香期間千歲爺出巡招降無主鬼魂,保生大帝「神醫」就全程陪同,凸顯千歲爺和保生大帝二神神交甚篤。

青礁亭祭拜保生大帝聖誕具歷史考證得來,遙祭過程依古禮進行,學者專家多人專程前往記錄。

------------------------------------------------

玉勅青龍宮 —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 http://goo.gl/b30nQd

(1) 台南佳里玉勅青龍宮保生大帝廟 - https://goo.gl/7a404h

佳里青龍宮保生大帝全球資訊網 - http://goo.gl/dle7qp

青龍宮座處台南縣佳里鎮係原西港鄉土(頭)庫庄之庄廟青龍宮也,奉祀主神保生大帝,為古時西港土庫庄、打鐵庄頭之信仰中心(時隸諸羅縣安定里)。按保生大帝乃上界紫微星投胎降世,於宋太宗趙匡義,太平興國四年,歲次巳卯年三月十五日辰時(西元九七九)誕生於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白礁,晚年結廬濟世羽化於青礁 ,大帝姓吳,名夲(音韜),字華基,號雲衷,俗稱大道公、吳真人、吳真君。

本宮所供奉之保生大帝金尊神像,係明永曆十五年,即清順治十八年(西元一六六一年),民族英雄鄭成功率軍民渡海來台時,為祈祐護航渡海,軍民平安,其忠貞軍民洪文德奉命在福建青礁慈濟宮奉請之保生大帝神像金尊,入台江內海,初登陸於古稱馬蹄埔之陸嶼(約現七股鄉永吉村)暫時結廬奉祀,後經含西港水路航入於土庫庄(現西港東北角處),康熙十二年癸丑歲(1673)建廟奉祀,草創署名-青龍宮。實乃追遠溯源其初享廟食之始地-青礁龍湫庵。

時因神靈顯赫,住地軍民均視為精神堡壘,祈安植福,沐其浩蕩神庥 ,初廟修葺多次,歷經九十一年春秋,於乾隆二十八年癸未歲重建。古時,含西港係當時大陸與台灣商旅船隻直駛入內地商埠土庫碼頭湖潭唯一水路,而湖潭係鯉魚穴所形成,湖潭內鯉魚成群,古稱鯉魚潭,故往返商旅船隻均停泊於此湖潭碼頭裝卸貨物。居民全盛含打鐵庄約二千餘戶,庄上草廍油車林立,盛極一時,鼎盛時亦分頂、下土庫。道光十一年辛卯歲(西元一八三一年) ,庄民協議以數千圓再次重建。然滄海桑田,歷經天災地變,地理環境隨日月而異,含西港河道日漸狹窄,庄上居民亦日漸他遷 。同治初年大地震,廟宇受損嚴重,同治九年當地資產家許胡,首倡發起重建,募得庄內居民三百餘圓重修改建。但在光緒九年,癸未歲一次大風暴 ,又肇致廟宇傾斜破損,當時庄眾已稀少,至清光緒三十一年土庫庄民僅存二、三十戶。
日治大正十五年(民國十五年)終至毀壞倒塌,時祭祀公業廟地管理者 許遍之子許鬧碖成立五人小組於每年大道公生土庫廟地依舊酬神演戲,後二大帝神尊隱於安定鄉管寮民家,老大帝軟身神像則暫祀西港慶安宮,直至土庫居民謝寬之子謝馬力於佳里八六九番地創臨時宮廟,始迎回舊時古廟之神尊,定廟號為『龍安宮』;後因顯赫,信徒日增,當地信眾居民乃倡議重建,並於民國七十年成立管理委員會,民國七十八年興工起造,翌年七十九年十一月十二日入火安座,重現巍峨大廟,奉大帝鸞示:恢復古早土庫廟號-『青龍宮』,為今日之規模。民國九十七年另於土庫舊廟地建立保生大帝紀念公園藉以緬懷先民來台開墾之艱辛與見證古時大道公創立之基業。

-------------------------------

玉勅青龍宮 —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 http://goo.gl/b30nQd

寺廟基本資料
資料來源: 田野調查
坐標定位方式: GPS 定位
地址: 臺南市佳里區鎮山里延平路42號
電話: 06-7222486
創立年代 (西元年): 1673
創立年代參考文獻:
康熙12年( 1673 )(文史工作者田野調查,2011年5月)
道光11年( 1831 )(相良吉哉《台南州祠廟名鑑》,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局出版,民22年)
建立沿革:
青龍宮座處台南縣佳里鎮係原西港鄉土(頭)庫庄之庄廟青龍宮也,奉祀主神保生大帝,為古時西港土庫庄、打鐵庄頭之信仰中心(時隸諸羅縣安定里)。按保生大帝乃上界紫微星投胎降世,於宋太宗趙匡義,太平興國四年,歲次巳卯年三月十五日辰時(西元九七九)誕生於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白礁,晚年結廬濟世羽化於青礁 ,大帝姓吳,名夲(音韜),字華基,號雲衷,俗稱大道公、吳真人、吳真君。
本宮所供奉之保生大帝金尊神像,係明永曆十五年,即清順治十八年(西元一六六一年),民族英雄鄭成功率軍民渡海來台時,為祈祐護航渡海,軍民平安,其忠貞軍民洪文德奉命在福建青礁慈濟宮奉請之保生大帝神像金尊,入台江內海,初登陸於古稱馬蹄埔之陸嶼(約現七股鄉永吉村)暫時結廬奉祀,後經含西港水路航入於土庫庄(現西港東北角處),康熙十二年癸丑歲(1673)建廟奉祀,草創署名-青龍宮。實乃追遠溯源其初享廟食之始地-青礁龍湫庵。
時因神靈顯赫,住地軍民均視為精神堡壘,祈安植福,沐其浩蕩神庥,初廟修葺多次,歷經九十一年春秋,於乾隆二十八年癸未歲重建。古時,含西港係當時大陸與台灣商旅船隻直駛入內地商埠土庫碼頭湖潭唯一水路,而湖潭係鯉魚穴所形成,湖潭內鯉魚成群,古稱鯉魚潭,故往返商旅船隻均停泊於此湖潭碼頭裝卸貨物。居民全盛含打鐵庄約二千餘戶,庄上草廍油車林立,盛極一時,鼎盛時亦分頂、下土庫。道光十一年辛卯歲(西元一八三一年) ,庄民協議以數千圓再次重建。然滄海桑田,歷經天災地變,地理環境隨日月而異,含西港河道日漸狹窄,庄上居民亦日漸他遷。同治初年大地震,廟宇受損嚴重,同治九年當地資產家許胡,首倡發起重建,募得庄內居民三百餘圓重修改建。但在光緒九年,癸未歲一次大風暴 ,又肇致廟宇傾斜破損,當時庄眾已稀少,至清光緒三十一年土庫庄民僅存二、三十戶。
日治大正十五年(民國十五年)終至毀壞倒塌,時祭祀公業廟地管理者 許遍之子許鬧碖成立五人小組於每年大道公生土庫廟地依舊酬神演戲,後二大帝神尊隱於安定鄉管寮民家,老大帝軟身神像則暫祀西港慶安宮,直至土庫居民謝寬之子謝馬力於佳里八六九番地創臨時宮廟,始迎回舊時古廟之神尊,定廟號為『龍安宮』;後因顯赫,信徒日增,當地信眾居民乃倡議重建,並於民國七十年成立管理委員會,民國七十八年興工起造,翌年七十九年十一月十二日入火安座,重現巍峨大廟,奉大帝鸞示:恢復古早土庫廟號-『青龍宮』,為今日之規模。民國九十七年另於土庫舊廟地建立保生大帝紀念公園藉以緬懷先民來台開墾之艱辛與見證古時大道公創立之基業。

----------------------------------

佳里青龍宮 主祀 保生大帝

廟址:台南市佳里區延平路42號

電話:06-7224486

GPS定位:23.154881,120.1794

佳里 青龍宮 @ ~~~台南市~恩隍宮~天下第二都城隍廟~~~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goo.gl/4isOxg

----------------------------------------

西港,在佳里鎮之南,曾文溪北岸,因在「直加弄港」(今之安定鄉)之西,乃俗稱「西港仔」。「西港仔港」在明鄭時期屬天興州「永定里」,清領之後改稱「安定里」,隸屬諸羅縣,康熙六十年(1721)前後分設「安定東保」和「安定西保」,迨「朱一貴事件」時,因地方民番助戰有功而興建向忠亭,「安定東保」乃改稱「向忠里」。乾隆53年(1788),林爽文亂後,改諸羅縣為嘉義縣, 西港改隸嘉義縣向忠里,道光15年(1835)設西港仔堡,明治34年(1901) 日治全台設二十廳,西港仔堡隸屬鹽水港廳,明治42年(1909)西港仔堡改隸屬台南廳,大正9年(1920) 廢廳堡改設州郡,西港仔堡縮小轄域,隸台南州北門郡西港庄,民國35年光復後改州郡為縣,區改街庄為鄉鎮,隸台南縣西港鄉。古時西南沿海的小村落,如今西港鄉更以大廟信仰中心慶安宮每三年一科的王醮及刈香遶境活動名聞全台,俗稱「西港仔香」,並以「風俗習慣之歷史傳承與內容顯現人民生活文化典型特色」、「人民重要信仰儀式,顯示藝能特色」、「民俗藝能之發展與變遷,其構成上具有地方特色且影響人民生活」等三項理由,於民國98年2月17日獲得行政院文建會指定為「國家級重要民俗活動」,為「台灣第一香」。

西港香源起:
相傳乾隆四十九(一七八四)年某日,有位姑媽宮(今西港東方陳姓庄民於今曾文溪畔安定鄉菅寮村北的「十八欉松(榕音ching)凹湖」發現一艘書寫「代天巡狩」的王船,傳係放自安定鄉蘇厝村長興宮,庄民共議遂迎回供奉,由於神威顯赫,乃聯合附近村庄舉行遶境活動共計十三庄,分別是姑媽宮、八份、荔枝林、烏竹林、東竹林、雙張廍、下面厝、菅寮、檨仔林、後營、土庫、下宅仔和打鐵庄 等並倡議嗣後定三年舉行一次。此時期遶境以至十八欉松凹湖仔請水為主。
至道光三(一八二三)年曾文溪大水,姑媽宮傳說中皇敕「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下馬樟牌,被洪水沖走導致香火中落,且臨近各庄亦因洪水之患影響民生甚鉅,而無法再辦遶境請水活動,遂由當時卅六庄長共同擲茭請求神示,同意由卅六庄之一的西港慶安宮接辦香科,延續每3年一科之傳統, 而遶境之規模, 也從八份姑媽宮時期之36村庄, 陸續增加至72村庄, 乃至現今之96村庄 . 其範圍涵蓋西港鄉、七股鄉、佳里鎮、安定鄉及台南市安南區.

香醮活動:
三年定科的西港仔香醮,每逢丑、辰、未、戌之年舉行,每逢香科之年迎請三位瘟王,值歲者尊為大千歲,前一年者稱二千歲,後一年者謂之三千歲,三年一科,一科三王,十二年剛好「十二瘟王」一輪,這套規矩也形成曾文流域王船祭的主要特色之一。「十二瘟王」是指十二位歲時輪值的瘟神,又稱千歲爺(玉皇大帝面前的按君,代天巡狩),以天干計年,每年一位,十二年一輪,即子年張千歲、丑年余千歲、寅年侯千歲、卯年耿千歲、辰年吳千歲、巳年何千歲、午年薛千歲、未年封千歲、申年趙千歲、酉年譚千歲、戌年盧千歲和亥年羅千歲等。「西港仔香」,主要活動內容分刈香和王醮兩大部份,屬「香醮型」的民俗廟會活動。初期僅係「西港仔堡」境內的遶巡活動,後隨海岸線西移及台江陸浮而逐漸擴大香境;道光廿七(一八四七)年慶安宮重修落成,籌建首科王醮而有建醮與迎王送王。「王醮」是指請王(千歲爺)至送王期間,所行「祈求上蒼諸神賜福降恩,為地方消災解厄」之道教科儀而言。「刈香」則是指有『神明出巡、綏靖轄域』的遶境活動而言,代天巡狩奉旨按察出巡、保生大帝為其醫神軍師、天上聖母與城隍境主則為大廟主神東道主,另有眾多轄境角頭廟宇擁王參與出巡行列;如按黃文博所撰『南瀛歷史與風土』所歸納:通常刈香具有四大特色:一.由人群廟主辦,轄境內的角頭廟必須參加。二.繞境的時間較長,幅員遼闊,多達三天以上。三.定期或『經常性不定期』舉行,具有歷史意義。四.香陣的結構綿長,有蜈蚣陣開路。此應為概括現今南瀛刈香之特色而言,非定律。
由於每科香科是由「王船醮」及「刈香」融合為一體,因此通常於前一年的農歷正月初九日遂開始拉開香醮的序幕,俗稱「落廟」,即舉辦香科前的第一次籌備大會,盛邀轄境內九十六村庄一同參與。爾後隨之展開的有「卜主會、旗牌官、王船長、大副、二副」、「舟參祭」、「造王船」活動的進行,直至香科年則有「卜旗牌官、王船長」、「造王府、衙門」、「豎燈篙」、「各庄陣頭開館架棚」、「請保生大帝」、「南巡」、「請王」、「請媽祖」、「三日刈香」、「送王」、「普渡」、「謝燈篙」活動進行,完成三年一科之西港香醮。茲以部份活動內容記錄介紹如下:

請寶舟參
「舟參」指的就是王船的龍骨,在歷經「尋舟參」、「取舟參」、「造舟參」後,就是「請寶舟參」。「請寶舟參」是指將寶舟參送到南海埔王船地,恭請道長在此舉行開光點眼,賦予神靈的一套儀式,請寶舟參之儀式,首重在寶舟參的開光上,並同時迎請後續與造船工作有關的總趕公、廠官爺、伺眾及送王所需之王船媽祖及其天兵天將,完成此一儀程之後,接著就是造船工作,直至王船整體建構彩繪完成。

造衙門
衙門 (本作牙門) 是古時中國民間對官署的稱呼,內有官員負責審理案件,外有衙門差役。千歲爺如古代領旨欽差,代巡天下,因此香科醮典依例會在廟埕搭建「衙門」,衙口門額亦有「行臺」之匾,此舉的意指此地就是千歲爺審件辦公及接見各方神明、官員之所,另一方面也是千歲爺駐的行宮。

造王府
醮典期間慶安宮內班人員會將平常供奉媽祖的正殿佈置成千歲爺駐蹕的王府,莊嚴神聖,除相關人員外,嚴禁閒雜人等進出,此時三川殿門額也由廟額改為「儀門」,(儀門本寫作「謻」門,原皇帝宮廷裡的側門,明朝時以官府衙署要比宮殿降等的緣故,因此用宮殿側門的名稱來稱呼辦公區域的正門。以後訛為「儀門」,又追加解釋,認為是進入此門應該儀表堂堂,故稱儀門)。外由衙門進入,再進入儀門就是王府所在。王府又細分外王府及內王府,內王府除有千歲爺紙糊神像、案桌外,西側則有千歲爺的瘟醫神,青龍宮保生大帝專屬行轅,體制非常特殊。

恭請保生大帝
迎請保生大帝是西港香首科至今,循古禮體制既有之傳統,保生大帝係宋代名醫,是香科醮典的瘟醫神,為佳里青龍宮所奉祀。佳里青龍宮其前身為姑媽宮刈香時期十三庄之一的土庫青龍宮。早在土庫時期,青龍宮的保生大帝即是代天巡狩千歲爺的隨陣醫生,所以歷科刈香伴隨千歲爺出巡而有「瘟醫」之美譽,為南巡、請媽祖、三日刈香遶境壓陣主帥王轎之一,而且王府內也有其專屬座位,地位相當特殊。迎請保生大帝日期與千歲爺南巡同日,直至香科送王後當日才迎回青龍宮安座。

南巡
由於玉勅慶安宮最早是以城隍境主和中壇元帥為主神,因此香醮之前先至台南市府城隍廟進香謁祖,且一併探訪台南市境內參與醮典之宮廟,一方面彌補實際三日香醮因為路程過於遙遠致使無法在三日香中至此遶境之不足,一方面增進情誼,形成結合謁祖和遶境為一體之「南巡」活動。出發第一站並非往南,而是向北先到佳里青龍宮恭請保生大帝,如比一來,玉勅慶安宮南巡的神轎即形成完整的「保生大帝轎」、「玉勅代天巡狩轎」、「天上聖母轎」,再加上參與南巡的幾座廟宇神轎和陣頭,所形成的陣容雖然沒有實際香醮遶境時大,但也已頗具規模,如同小刈香一般。

請王
請王」就是迎請千歲爺的意思。西港香「請王」、「送王」的地點都在南海埔臨近曾文溪的「王船地」。 將大千歲、二千歲、三千歲、中軍爺紙糊神像和王令分別奉請入神轎,由於神像尚未開光,所以頭部覆以紅紙,神轎四周用八仙彩圍起來。在全體上香後道士團誦一段經文,接著進行開光科儀,道長執劍割白雞冠,以朱砂筆濡雞冠血,右手執筆,左手攜鏡至神輿前,揭開轎周八仙彩,取下千歲爺頭上之紅紙,口唸開光咒,就在轎內開光點眼。大千歲、二千歲、三千歲、中軍爺開光之後,接著是六騎和兵馬,此外,在場所有「大仙將爺」亦由道士重新開光以增強靈力。開光結束後,道長再誦一段經文,接著引領在場所有人員手執清香朝西跪拜,虔誠之情可感。隨後由當任會長「卜杯」,如獲三聖杯,即表示千歲爺已降臨,眾人歡騰鑼鼓喧天起駕返回慶安宮。

請媽組
西港香發展之初期並無請媽祖儀式,八份姑媽宮所主辦的十三科(1784 - 1820年)均是前往「十八欉榕凹湖仔」撿拾王船地進行請水儀式,以表飲水思源並恭迎千歲爺聖駕。直至十四科由慶安宮接辦,因「十八欉榕凹湖仔」經大水氾濫已不復見,故改往曾文溪畔請水。咸豐六年(1856),請水有了重大改變,慶安宮首度前往鹿耳門溪畔請水並同時前往鹿耳門媽祖宮刈火,為天上聖母尋認祖家,以示飲水思源。後因同治十年 ( 西元1871年 ) 媽祖宮廟宇被大水沖毀,因此同治十三年( 西元1874年 ) 改在媽祖宮舊廟址水路請水,至此所謂的「水路請水」亦應與初期的「十八欉榕凹湖仔請水」涵意相同,直到昭和十五年 ( 西元1940年 ) 因鹿耳門溪請水交通不便,土城方面又表熱情襄助,乃決議改往鹿耳門溪溪北的土城仔保安宮進香,易 「請水」為「請媽祖」,迎請土城仔媽祖回西港鑑醮看熱鬧,此為「請媽祖」之濫觴。民國四十七年(1958)戊戌香科時,因迎請北港媽祖,與土城媽祖引發主壇之爭,致使土城仔方面不悅,兩地從此 「斷香」。民國五十年(1961)甲辰香科起,請媽祖的活動,乃改採到鹿耳門溪兩岸的北汕尾媽祖宮(台南市安南區顯宮里)「鹿耳門開基天后宮」迎請,直至今日,這也是目前的請媽祖形式。
請媽祖的活動,由於和玉勅慶安宮的關係較為密切,所以早期都僅由五主會和「五角頭」(西港仔街、瓦厝內、茄苳腳、堀仔頭、南海埔)出陣出轎參與,而且場面也極為簡單。一直到民國七十七年(1988)戊辰香科起,復在玉勅慶安宮的全力獎勵下,並同時作路經庄頭的遶境,各庄各廟皆踴躍的參與請媽祖,場面已和正式的三天刈香不相上下了。

三日香醮
三日西港仔香的行程活動主要是以「香」與「醮」同時進行,即內為「王醮」道士團醮壇科儀與內外班王府行儀部份,外則為千歲爺銜命下凡出巡,綏靖與清淨地方之「刈香」繞境活動,由以三日刈香最為盛大活躍,香陣由先鋒陣-熱鬧陣-壓陣王轎組成出香,逢庄遶庄,逢廟朝拜,對香境九十六村鄉展開為期三天的巡遶,加以各庄自組陣頭表演及百足蜈蚣陣穿梭其中,將香科熱鬧氣氛帶到最高潮,當日神轎所到之廟無不人山人海,好不熱鬧;陣頭拼陣合陣,更是一絕。而當喧鬧的熱鬧陣過去後,大家引領期盼的是壓陣的主帥王轎-保生大帝轎、代天巡狩轎、天上聖母轎,廟埕上空不斷的廣播著,”大家喀緊出來迎接王轎,緊來拜千歲爺”,此時廣大的廟埕擠滿了千萬的庄民,持香虔禱的敬拜著駐蹕前方的王轎,空氣中似也瀰漫著一股無法言語的感動,讓參與者為之動容。而第三日香入廟是科醮刈香的最後一晚,象徵整個刈香的功成圓滿,自是被各庄各廟所重視,無不展現活力向千歲爺表達最誠摯之心,此地俚諺:「三日喟力(氣力),一暝盡展 」,即指第三日香的入廟情形。因允許進入衙門內,並在此接受結綵披紅,以致入廟時間較長,整個西港街面及其週邊,炮聲隆隆,有如不夜城。 而在王府與衙門內,早已做萬全準備,雖然衙門外人山人海,但被列為聖域的衙門內,則管制得相當嚴格,除工作人員外,禁止閒雜人等進入,並備妥各種紅綵,神轎和百足真人(蜈蚣陣)披掛八仙綵;童乩和陣頭披戴紅綢帶,表示千歲爺的「封官」榮耀,如此完成三日的刈香活動。

送王(燒王船)
送王又稱「燒王船」,意指恭送千歲爺遊天河返回天庭。「燒王船」祭典盛行於台灣西南沿海,一直是台灣地區最著名且最重要的廟會活動之一,它的原始意義從早期的送瘟出海,到今日演變成祈安降福的王船醮典活動,但仍存有濃厚的瘟神色彩,使得「王船祭」至今籠罩著神秘、嚴肅的氣氛。西港香科大醮典的兩大主軸,一是刈香,另一項則是王醮;王醮以「請王」為始,以「送王」為終。「請王」就是迎請值科千歲爺代天巡狩西港香境驅瘟除疫、祈安保境,每科迎請三尊千歲爺。 請王之後,一方面正式啟建王醮,一方面則是民俗活動,展開一連串的請媽祖和刈香遶境。而在刈香的第三天,從王府到王船廠,開始接續為「送王」做準備,此即俗謂 「有請便有送」。先有「宴王」、「點艙」,再有翌日清晨的「拍船醮」、「千歲爺登舟」和「送(燒)王船」,最後以「送保生大帝」、「送媽祖」,結束香科大醮典的所有儀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