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1940臺北太平町臺灣第一劇場老照片

1theater

上圖為約1940臺北太平町臺灣第一劇場老照片(位於今延平北路二段),第一劇場在1935年由茶商陳天來與莊輝玉等人共同興建,是當時以本島(臺灣)人為主的娛樂場所,非常豪華,劇場竟然有旋轉舞台的設計。另外還設有撞球間、咖啡廳、舞廳…等等設施。建築外牆華麗條狀的裝飾是顯著的特徵。
戰後第一劇場營運一段時間後遭拆除改建大樓,下圖為google街景現貌,原本琳琅滿目的電影看板變成了一塊塊的現代廣告,街道美麗的路燈也不知去向。

日本時代台北太平町(現延平北路)天馨茶莊1

-----------------------------------

1933年,台灣開始使用冷氣機◎Vamiyu 促進會 - 台灣控 - http://goo.gl/2MPqiU

1933年,台灣開始使用冷氣機

1935年,以電影街及各式各樣娛樂設施聞名的台北西門町,新開一家電影院國際館,由日本東寶直營的戲院,館內有安裝冷氣設備1936年,擔任台灣日日新報記者的葉榮鐘,一到夏季,每天與同事到總督府找官員聊天
探消息,中午就常去菊元百貨公司五樓用餐,最後到西門町的國際館看電影,午後3~4點才進報社; 葉榮鍾回憶說[ 竟不是看電影,而是去睡午覺,因為國際館是臺北最早裝冷氣的電影院,電影並不比冷氣更有魅力 ]台北西門町國際館 (現址為西門町金萬年大樓)國際館的電影報紙廣告,註明”完全冷房”大世界館電影院於1937年安裝冷氣設備,使用開利冷氣,東洋開利工業株式會社在台灣有三處經銷商;廣告標榜館內常溫可一直維持在華氏75度(等於攝氏24度,日治時代採華氏溫度)大世界館(位於今台北市成都路上) 報紙電影廣告台北市太平町第一劇場1935年落成,大稻埕茶葉富商陳天來和莊輝玉等人秏資十萬日圓所投資興建,共有三層樓,可以容納1632人,設有新式旋轉舞臺,提供電影、歌舞劇、話劇等演出,播放日片或洋片,並設有咖啡廳、撞球間、舞廳等,館內也有安裝冷氣設備1933年,台灣開始使用冷氣機◎Vamiyu 促進會 - 台灣控 - http://goo.gl/2MPqiU

 

------------------------------------------------------------------------------------------

日本時代台北榮町的地標菊元百貨,民國35年改為新臺百貨公司.已經使用電梯

-----------------------------

大橋戲院

大稻埕的「台灣第一劇場」

1940年台灣第一劇場的賀年明信片,時值戰爭年代,賀卡開頭的「長期建設」、「興亞」與「皇紀二千六百年」的日本紀年(紅框線標示),都是皇民化運動、戰爭動員的軌跡。可容納近二千人的第一劇場,在戰爭期間時常被動員當作國防宣傳活動的場地。
台北市延平北路二段、保安街的正對面,昔日有一家「台灣第一劇場」,這家座落於太平町五丁目、樓高四層的豪華劇院,於1935年今日(10月5日)舉行盛大的開館典禮。

台灣第一劇場的興建,係因應該年舉辦之迄2010年花博為止台灣最大的博覽會──「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台灣博覽會」;原本預定在6月17日的「始政紀念日」開館,但工程延宕,最後終於趕在博覽會開幕(10月10日,11月28日閉幕)之前開館。

第一劇場投資者為大稻埕大茶商陳天來,早在1924年即投資永樂座劇院,第一劇場的社長為其子陳清波。

第一劇場總經費達15萬餘元,建物與內裝,均極講究,有「本島唯一的綜合娛樂殿堂」之譽,戲院舞台寬闊,三層樓的座位,可容納近二千人;相關設施方面,一樓設有知名的森永糖果直營店面,二、三樓為第一咖啡店,四樓則是第一舞廳。

10月5日下午二時舉行的第一劇場開館典禮,招待約一千名官民,開幕首演由上海「小三麻子」京劇班登台獻藝。小三麻子班是應台灣博覽會大稻埕演藝館之邀來台演出,博覽會期間,亦時常在第一劇場表演。

第一劇場北側巷內另有一家戲院「太平館」,比第一劇場稍早開館,在1934年12月開業,戲院座位有一千多個,當時號稱大稻埕「映畫新殿堂」;光復後先後改名「文化戲院」、「國泰戲院」。其他的大稻埕戲院尚有1923年初開業的台灣奇麗馬館(台灣劇場),1926年被西門町的世界館系劇院收購,成為「第三世界館」;光復後為「大光明戲院」。

五十幾年歷史的第一劇場,曾是大稻埕人的休閒娛樂之所,但在時代潮流下,最後仍難逃被拆除的命運。

-------------------------------

1943年台北市各映畫館、劇場

 
查到1943年台北市內各映畫館、劇場的名稱、經營者和地址如下:

映畫 大世界館   古矢せん       台北市西門町2丁目21番地
映畫 新世界館   古矢せん       台北市西門町1丁目3番地
映畫 第二世界館  田中美彥       台北市西門町2丁目6番地
映畫 第三世界館  古矢せん       台北市太平町3丁目74番地
映畫 國際館    東寶映畫株式會社   台北市壽町1丁目3番地
映畫 台灣劇場   船橋武雄       台北市壽町1丁目18番地
映畫 芳乃館    永戶トモ        台北市西門町3丁目8番地
映畫 第二芳乃館  永戶トモ        台北市千歲町1丁目24番地
映畫 芳明館    松本辨藏       台北市有明町4丁目2番地
映畫 太平館    何查某        台北市太平町5丁目75番地
映畫 双連座    李乾財        台北市蓬萊町285番地
映畫 台灣第一劇場 株式會社台灣第一劇場 台北市太平町4丁目96番地
劇場 榮座     原田洋        台北市壽町1丁目18番地
劇場 新舞台    林平發        台北市建成町3丁目1番地
劇場 永樂座    株式會社永樂座    台北市永樂町2丁目94番地
劇場 艋舺戲園   陳媽思        台北市綠町1丁目2番地



▲ 位於橢圓公園前的新世界館,該處現在是真善美戲院
 (圖片來源:臺北市大觀,1931年)


▲ 第二世界館原貌
 (圖片來源:臺北市大觀,1931年)


▲ 台北劇場榮座經常表演日本歌舞戲劇,該處現在是絕色影城
 (圖片來源:臺北市大觀,1931年)

----------------------------

民國 20 年 大 稻 埕 臺灣 新 舞台 劇場-------捷運報導 第216期 - http://goo.gl/Uo7EGW

西門町圓環廣場

------------------------------------------

昭和六年(1931)胸前有"III"台北第三高女(現中山女高)排球隊員

秋惠文庫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r2EcdY

--------------------------------------------

 

中華商場(中華路一段)------------邂逅延平北路 ~ (感謝電小二推薦) - 可能沒聽過 - udn部落格 - http://goo.gl/yUv7qN

-------------------------------------

邂逅延平北路 ~ (感謝電小二推薦) - 可能沒聽過 - udn部落格 - http://goo.gl/yUv7qN

繁華一去不復返的延平北路。

 

當年就讀的小學,一直承襲日治時期的傳統,每年都會為五年級的

同學舉辦修學旅行(北部四天三夜)在經濟還沒起飛的年代,

每一班有一半的同學參加就了不起了。

 

 

清晨五點天未亮,起早摸黑就要到火車站集合。當時街燈很暗,

同學都是由家長陪同,打著手電筒前往火車站。在冬夜的街道,

到處看到手電筒的燈光,又興奮,又好玩。搭上縱貫鐵路普通車

往北,經過鶯歌,老師叫大家注意看鶯歌石,然後大談鄭成功和

鶯歌石的神話傳奇。經過台北西門町時,老師介紹這是全台灣

最繁華的地方,當時覺得是很寬廣,但房屋也都只有三四層樓

而已。

搭火車看到窗外的西門町圓環廣場

 

火車抵達基隆我們才下車,主要遊覽著名的仙洞和參觀基隆港。
然後,再趕車直奔蘇澳南方澳參觀魚港,同學們紛紛購買小包乾貨

,以及當年最有名的宜蘭羊羹(家人囑託)。頭晚就住宿在羅東,

羅東一條街長長的,每家外面的柱子,都有長圓形的雙排路灯,

一字排開,非常美觀。老師說,羅東是木材的集散地,地方經濟

很繁榮。宜蘭冬季多雨,到了羅東也一樣。當時還沒有柏油路,

大家的黑膠球鞋都變成黃球鞋了。然而,我們在旅館外面等了

久,奇怪,怎麼老師交涉住旅館要那麼久啊!

 

蘇澳港。

 

在台北新公園(二二八紀念公園)的黑火車頭前合影。

 

回到台北,大家最高興了。在台北住兩晚,跑遍新公園、博物館

、動物園、科學館………大家日夜盼望的,就是兒童樂園了。

台北兒童樂園。

 

至於參觀黑松汽水廠(現微風廣場),更是一大驚異,在聽取簡報時

每人都分送到一個墊板,還有一整瓶的汽水!平時在家,逢年過節

頂多只能喝到一杯汽水。當場,大家拼命用吸管吸那整瓶汽水(大家

生平第一次使用吸管),喝到一直打嗝,幸福的嗝、滿足的嗝!班上

有位女同學,家裡經營黑松汽水的配銷站。她看到大家人手一瓶汽水

,很不服氣說:你們每個人都應該付我錢才對!當年,黑松汽水廠的

周遭,仍然是一片稻田。

 

早期的黑松汽水工廠。

 

說到參觀南昌街公賣局的廠房時,一堆中年婦女作業員,還笑我們

這些鄉下來的土包子,有些男同學也回敬她們。事實上,大部分

同學都是第一次到台北。從台北車站經北門前往延平北路的旅社,

有平交道,還有寬廣的紅綠燈十字路口,我們簡直不知如何過馬路,

同學間還互相拉扯,「走啊!」、「還不能走!」。

 

台鐵管理局前的平交道與十字路口。

 

當年還挺熱鬧的延平北路,商家雲集。又因靠近車站,旅館

自然不少。我們就投宿的旅社,當然是有幾個大通舖供我們使用

。當時在台北上大學的二哥,也到旅社來看我。個性活潑外向的他

,以識途老馬的姿態,說要帶我們全體逛中華商場。久聞西門町的

大名,聽說那裡人擠人,是台北最熱鬧的地方。

 

民國五十年剛落成的中華商場(中華路一段)

 

大家在旅館前排好隊,由二哥帶領,浩浩蕩蕩前往中華商場,

燈光如晝的中華商場,好像走不完似的。但是,人沒想像的多。

後來才知道,我們沒逛到衡陽路漢中街一帶。中華商場對面

新聲大戲院的樓上,還出現跑馬燈的新聞,真的很新奇!當我們

走啊走的,突然,前方店家前有一位穿著西裝的人站著,覺得

很面熟。啊!原來是我們的班導師在等我們。手插著腰,臉很臭

,嘴翹的老高。當時,只覺得很好笑!

 

開市後的中華商場,也是我們當年看到的景觀。

 

其實,最早聽到延平北路,是在修學旅行前。當時三姊也在北二女

(現中山女高)就讀,她每次回家,都會到延平北路的「義美餅店」

買包義美煎餅,當我咬下第一口的感覺是,台北的東西就是這麼好吃。

 

仍然屹立在延平北路上的義美老店。

 

上了高中大學以後,比較有機會常到台北,偶爾也會到延平北路

走走,回憶兒時玩伴在大通舖打枕頭戰的痛快情景。除了買義美

煎餅外,延平北路上的「大千百貨公司」,當時也和「遠東」

「第一」並駕齊驅,屬於小而美,容易逛,方便自己買到需要

物品的百貨公司。

 

新式百貨群雄崛起後,老大千早已荒廢多年。

至今,我們還在使用「大千百貨」贈送的器皿,耐用如新。

 

對老影迷而言,更不會忘記在延平北路和保安街口的「第一劇場」

,由日治時期的茶葉大亨陳天來和莊輝玉等人,為了配合「始政

四十週年紀念博覽會」,耗資十萬日圓興建的四層洋樓,1935

落成,擁有1632個座位、旋轉舞台,可放映電影、供歌舞劇和

現代話劇等活動使用。大樓還設有舞廳、咖啡座,是當時最大的

臺灣人戲院。

 

因電影受到電視的衝擊,「第一劇場」在十幾二十年前也改建成

「第一企業中心」。

 

 

 

以往,電影院旁一定也有唱片行,只要電影主題曲受歡迎,

唱片行必定門庭若市。「第一劇場」斜對面的「第一唱片行」

自然應運而生,數十年來,看盡繁華,至今仍在營運。

 

------------------------------------

今日與大家分享一張臺灣日本時代臺北太平町老照片~
太平町為今日臺北延平北路一帶,在當時主要是以本島人(臺灣人)為主的商店街。老照片詳細的拍攝位置不是很確定,目前只知道是往北拍去,不知道有沒有團友知道呢?

延伸閱讀:
約1940臺北太平町臺灣第一劇場老照片
http://www.twmemory.org/?p=4565

---------------------------------------

榮町是當時台北最繁華的區域,因而有「台北銀座」之稱。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菊元百貨店」於1932年(昭和7年)在榮町落成。(下圖引用自國家圖書館-台灣記憶)

----------------------------------------

消失的大稻埕戲院(映畫)與劇場(上):大橋戲院、國泰戲院、第一劇場、大光明戲院、永樂座 @ 邱董的老台北家鄉味-台北城市散步Taipei Walking Tour キュウさんの台北ふるさとの味―台北城市散步(ニンシャーイエースー)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TEMl43

回到日據時代,沒有網路、沒有電視,更沒有收音機,除了酬神的歌仔戲、布袋戲之外,戲院(映畫)、劇場就是一般人最重要的娛樂場所,每一間戲院、劇場所播放的影片、演出的戲劇都不相同,擁有各自的特色與族群,並在不同的時期扮演各自的角色,讓人們永遠懷念當時進入戲院的情景。

目前這些戲院、劇場已經全部都被拆除了,大部分都改建為高樓,而且沒有留下的名字,甚至連照片都找不到,只留在眾人的記憶中,我心想住在這些大樓的住戶,是否知道以前曾有座戲院呢?

 

以下戲院、劇場的名稱有的變動多次,我取最多人使用的名稱,各戲院存在的時間不同,有些日據時期就蓋好,有些則是光復後才興建,所標示的數字並無特殊意義。

1.大橋戲院、2.國泰戲院、3.第一劇場、4.大光明戲院、5.永樂座

大稻埕戲院圖1  

 

1.大橋戲院(今延平北路三段4號)

大橋戲院

 

(此影片為民國48年西元1959年,「台灣全省地方戲劇比賽總決賽」在大橋戲院舉行。)

有別於永樂町的永樂座、太平町的第一劇場是商賈名士的聚集地,位於大橋頭的大橋戲院則是庶民百姓欣賞戲劇的所在,許多歌仔戲演員經常在大橋頭附近聚集,使得大橋戲院在民國50年代達到最高峰,是台灣地方戲曲競賽北區決賽場地;台北歌仔戲院逐漸式微,大橋戲院是台北最後一間歌仔戲院,於1968年拆除改建大樓,改建後的二三樓叫做金橋戲院,後來又改叫銀鄉戲院,主要播放外國三級片,後來又變成歌舞牛肉場,然後變成電玩場、中醫診所。

 

IMG_0668  

 

2.國泰戲院(今延平北路二段210巷9弄1號)

國泰戲院-鞠園十全老人  

 

(影片為1963年在國泰戲院演出的改良木偶戲。)

日據時代稱為「太平館」,1950年更名為「文化戲院」,1954年更名為國泰戲院,自此沒改過名稱,我小時候最常去的戲院就是國泰戲院,記憶中內部格局很像兩層樓的學校禮堂,二樓座位數比較少,座位數約500個上下,1960-1980年電影風行的時代,國泰戲院是播放洋片的戲院,曾經一度播放台語片,到了1990年代國泰戲院生意已經不如往常,轉型為二輪電影院,生意仍然清淡,因此都不清場、也不限制入場人數,我外公常常買一張電影票就進去坐一整天、吹冷氣,國泰還會到太平國小門口發送折價券,只要10元、20元就可以看兩部電影,記得某次播放劉德華主演的「摩登如來神掌」,整個國泰戲院爆滿,連走道都坐滿人,2000年左右拆除改建大樓。(下圖紅色大樓)

IMG_0670

 

3.第一劇場(今延平北路二段202號)

第一劇場2

 

(影片為1963年,芸霞音樂舞蹈劇團表演在第一劇場的演出。)

1935年落成,是大稻埕茶葉富商陳天來所投資興建,共有三層樓,可以容納1600人,設有新式旋轉舞臺,提供電影、歌舞劇、話劇等演出,播放日片或洋片,並設有咖啡廳、撞球間、舞廳等,是大稻埕最豪華的「混合館」,也是富人常去的戲院,第一劇場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拆除改建大樓了,對這間戲院的記憶非常模糊,內部空間結構感覺很像中山堂,網友William Liao說三層觀眾席,天花板上是一堆大葉片電扇,售票口在入口中間;拆除後「第一劇場」的公車站排還存在一段時間,現在也撤掉了。

IMG_0671  

 

4.大光明戲院(延平北路261巷17~19號)

鈕釦街03-大光明戲院(第三世界館)舊照

日據時代稱為「第三世界館」,光復後改為大光明戲院,總共有664席座位現在的朝陽公園附近,主要播放台語電影,在當時播放台語電影的戲院不多,李行導演第一部電影「王哥柳哥遊台灣」在大光明戲院造成轟動,但隨著台語電影逐漸沒落,大光明戲院的生意也變差,後改為「大光明舞廳」,後來又改回戲院,沒多久就拆除改建大樓。

IMG_0790  

 

5.永樂座(今迪化街一段46巷內)

永樂座永樂座2  蔣渭水永樂座

(蔣渭水大眾葬,由永樂座往正前方拍攝)

 

(1957年黃清石歌舞團在永樂戲院的表演,可看到永樂座後台、前台的影像)

西元1924年由大稻埕茶商陳天來投資興建,劇院設備齊全、仿巴洛克式的建築富麗堂皇,樓高4層,外觀華麗,窗飾為四座藝術女神像的雕塑,內部構造則走日本風,共1,505個座位,票價分作三等,開幕首演特邀來自上海的樂勝京班演出,是當時臺北最先進完善的戲劇表演場地。打破「新舞台(淡水戲館)」獨占大稻埕地區戲劇演出市場的局面,流行一時的福州戲與京戲、方興未艾的歌仔戲,還有萌芽不久的臺灣新劇(文化劇)等,尤其是新劇運動幾次重要的演出都選擇在「永樂座」上演。此外永樂座也是當時領導台灣文化革新、社會改革運動的成立所在,蔣渭水、林獻堂等人經常在永樂座聚會、演講。知名的作詞家李臨秋於1924年進入永樂座工作,最後當上永樂座經理,他在此創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歌謠,如望春風、四季紅等。劉喜陽等50多位台籍人士組成台灣第一個電影研究會「台灣映畫研究會」,出資並身兼編導演「誰之過」,是台灣人第一部自製電影,1925年9月在永樂座上演。

1931年蔣渭水過世,在永樂座舉行「大眾葬」,當時萬人空巷,為蔣渭水送行。1943年的9月,呂泉生將各地採集回來的民謠編成戲劇的串場音樂,在荒廢已久的大稻埕「永樂座」演出由導演林摶秋創作劇本之一的戲劇「閹雞」,由當時的「厚生演劇研究會」演出。西元1945年「永樂座」更名「永樂舞台」,不久後再改為「永樂戲院」,仍作為專供戲劇上演的場地。特別一提的是西元1948到1953年間,顧正秋的「顧劇團」在「永樂戲院」長期演出京劇,為京劇打出在台灣發展的基礎。西元1954年起,「永樂戲院」轉為電影放映和舞台演出混合經營,並搭上台語電影風潮,標榜「台語影片大本營」。西元1960年「永樂戲院」在舞台表演沒落與新興電影院的競爭下正式宣告停業。

我的祖母15歲時(1947年左右),人生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永樂座擔任售票員,她已經記不清楚永樂座的樣貌,目前也找不到永樂座外觀的清楚照片。

(此巷中央即是永樂座門口,拆除後46巷貫通至西寧北路)

DSC04834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資料庫鞠園討論區台灣文史國家圖書館台灣大學圖書館台灣電影資料庫飛行場的測候所時光機器大戲院

 

117526014_3693404137354924_6236261242379030392_o

117304471_3693391670689504_1095217798741752535_o

淡水戲館-台灣的閩式戲館


73186628_763179657460452_6586626815668781056_o5c73b40bb7063

中華商場還在的西門町
中華商場1961年至1992年
永恒的懷舊聖殿
於1992年10月20日動工拆除
圖片日期:1988/1/2
【2018-04-22/聯合報/A6版/綜合】
消失26年…中華商場仍在老台北人心中
【記者邱瓊玉、陳靖宜、賈寶楠╱台北報導】一九六一年四月廿二日落成啟用的中華商場,曾是台灣最大、最時尚的百貨地標,僅管早在一九九二年拆除,消失了廿六年,至今仍是許多人記憶中的「台北一景」。
中華商場原位在北市中華路一段,北起忠孝西路,南至愛國西路,由八座各三層的大樓組成,各棟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命名,容納一千六百多個店家,是當年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
文史工作者張哲生說,五十七年前沒有百貨公司,中華商場就是地標,販售全台灣最新鮮、最潮的玩意,舉凡珍珠瑪瑙、音響電腦、南北美食、西服戲服、皮件骨董等應有盡有,還有診所、咖啡廳、寵物店,滿足各種消費需求。
文史工作者高傳棋表示,年過四十五歲的台北人,小時候就算沒來過,也曾路過或聽過中華商場;當時中華商場有最新的隨身聽、球鞋等舶來品,小朋友考得好,爸媽的獎勵就是去商場購物。
一九六五年商場頂樓架起大量霓虹燈廣告看板,把當地點綴成不夜城。當時搭火車進台北遠遠就可看到,民眾對台北第一印象、第一個要逛的就是中華商場,電影「王哥柳哥遊台灣」就來此拍攝。
已故藝術家李國修在中華商場長大,父親開設戲靴店,舞台劇「京戲啟示錄」就是李家傳記。甫入圍曼布克國際獎的小說家吳明益,父親也在中華商場開鞋店,他寫「天橋上的魔術師」一書勾勒童年生活風貌,許多人發現原來當年天橋上有奇幻的雜耍表演。
侯孝賢電影「戀戀風塵」、白先勇著作「孽子」都有在中華商場的一段故事,旺福樂團一首「我小時候都去中華商場」更道盡當年商場繁華。
中華商場因美化市容而建,卻也因美化市容被拆。後來台北市政府決定「把中華路變成台灣的香榭大道」,並降低捷運興建成本,決定拆除中華商場,一九九二年十月廿九日,中華商場正式走入歷史。


李火增拍攝1942臺灣神社祭典,遊行隊伍行經大稻埕太平町影像(經手繪上色),背景建築販賣大宗民生用品的「德記商店」,2樓則是臺灣人經營的珈琲店「珈琲維特」(Café Werthers),這棟建築現在還存在哦!也就是在今延平北路南京西路口的森高砂咖啡館。
1942年10月28日 臺灣神社祭擴大舉行,神輿由臺灣神社(原址位於今圓山大飯店)迎出,沿敕使街道(今中山北路)往南遊行經大稻埕區域後由北門三線道進入城內各地,這張影像中可以看到金光閃閃神輿在大街上被人群簇擁的樣子,一旁看熱鬧的人們穿著也相當正式呢。
上色圖收錄於《彩繪李火增Ⅰ:找回真實的歷史色彩》(2023新修訂版),這次修訂版也依據新取得的史料進行修正,如圖中的臺北大和町法披顏色修正為藍色,希望可以帶來更貼近現場的視覺體驗。
http://gjtaiwan.com/r/1qw
臺灣古寫真上色 - 猜猜圖中地點在哪裡?... | Facebook https://bit.ly/44vXshX

facebook_1688252155091_7081042767107424090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