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正述】商之三十五:殷末三仁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十一月 17日, 2017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正述(大紀元)
微子、箕子、比干,在殷商末年齊名,皆為殷朝宗室。在商朝的最後時刻作了各自不同的選擇,史稱殷末三賢。孔子在《論語‧微子》這樣評價:「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三個人都是商紂王的至親。微子是商紂王的長兄;比干是商紂王的叔叔;箕子也是紂王的親戚。箕子是丞相父師,比干是副丞相少師,微子為卿士。
紂王輕慢上神,耽於酒色,三個人無法力挽狂瀾,很是憂心,曾經開過一次「小型會議」。《尚書‧微子》一篇記錄了他們的談話:
──微子說:「父師、少師,看來我們殷商不能治理天下了,我們的先祖成湯制定的法令還陳列在前面,但是我們的紂王卻在酒宴中沉溺,敗壞湯王的德政。全國上上下下大都熱衷於搶劫偷竊、犯上作亂,而官員也都違法亂紀,有罪的人大多得不到懲戒,諸侯百姓起來與我們為敵。現在的殷朝已經淪喪了國典,如像乘船渡河找不到渡口一樣。殷朝將要滅亡,時候已經到了!」
──「父師、少師,我現在內心昏亂無序,真想出家避居荒野啊。現在你們不指點我,我快要崩潰了,該怎麼辦啊?」
──父師箕子這樣說:「王子啊,上天降下大禍災要滅亡我們殷商,君王卻沉醉在酒中,不知道敬畏天威,又不採納年高德劭的老者的意見。現在,臣民偷盜祭祀天地神靈的食物用品也用寬容的態度處置,不予懲罰。上天監看著殷商的下民,看到君王用酷政橫徵暴斂,怨起四方也不知收斂,這些罪都在君王身上,臣子和民眾的痛苦無處申訴。殷商將要有禍患,我們要一起承受;如果商朝滅亡了,我們也不做別人的奴僕。」
商朝龍紋玉(維基百科)
──箕子說:「我勸王子出走,很早以前我就說過帝乙立太子的事。如果你不離開,我們殷商的宗祀就要徹底滅亡了。你自己拿定主意吧!我們各自去對先王作貢獻吧,我不會考慮出走。」
當年帝乙立太子的時候,箕子看好微子品行端正賢良,主張讓微子繼位,可是他沒有成功,如今很多年過去了,他還在遺憾。
而比干一言不發,他已經作好了以死進諫的準備。 「少師不答,志在必死。」
微子棄無道
微子是帝乙的長子,本名啟,因為封在微地,所以叫微子,加上姓的話,就變成子微子,很拗口。基於「子」姓在他手裡發生了一些改變,還是要在這裡提一下。
微子是帝乙的長子,是商紂王一母所生的長兄。在他出生的時候,他們的母親是帝乙的妃子,紂王是最小的弟弟,他出生的時候,他們的母親已經被立為王后,算起來他和另一個弟弟中衍都是庶出,紂王是嫡子。
帝乙病重時,與比干、箕子等大臣商議繼承人之事。帝乙和王后原本欲立微子,但商朝晚期,王位繼承制是嫡子繼位制,史官認為禮法不可違,「有妻子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反對立微子的建議,於是就有了日後的商紂王。
商紂王最後幾年昏而殆政,對勸告充耳不聞,微子決意獨善其身,但是又難以割捨,一度左右為難痛苦至極,太師箕子建議微子出走,這樣既不與紂王同流合污,也可保全成湯的宗祀血胤,也許將來殷商覆滅之日,就真的無宗後了──「王子弗出,我殷家宗廟乃隕墜無主」。
商代青銅器四羊方尊,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smartneddy/維基百科)
微子身為王室長子,掌管著非同小可的東西──家族的祭器。祭器是舉行祭祀時專用的器具,是家族的聖物。微子帶著這些聖物,和另一個弟弟仲衍離開了商紂王,隱身到封地山東微山一帶去了,相當於帶走了子姓家族。
武王滅商後,微子帶著商王室的宗廟禮器現身,他來到武王軍營前,袒露上身,雙手捆縛於背後,跪地膝進,讓人在左邊牽著羊,右邊秉著茅,鄭重地向武王請降,表示商族人對天意的順從和有道者的臣服。武王深為感動,親自為他解綁,宣布恢復他原有的爵位,不以降者待之。
周朝建立後,在第二次大分封時,微子受封在如今的商丘以東、原來商朝地界建立宋國,從商朝舊典,奉守商族的宗祀。地理範圍大致在今河南東部,以及接近河南的山東、安徽、江蘇的部分地區。自此,史書上稱微子啟為「宋微子」。周王室對宋微子也很是尊重。
宋國此後立國750餘年,一度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東漢王符的《潛夫論‧志姓氏》載,殷商的遺民後來基本上都留在宋國。子姓宗族後來衍生岀華氏、桓氏、戴氏、孔氏、沙氏、桓氏、司馬氏、目夷氏、向氏等51個姓,頗為壯觀。
微子以「道」為準則,不與無道者謀。「邦無道則隱,邦有道則現」,選擇了順從天道。
微子是個風采卓然的公子,商朝王族以白色為美,微子承繼商朝國統,仍崇白色。有一次,他穿戴著白色衣冠,乘坐著白色車輛前往做客,風流倜儻,「白馬王子」的原型就是這位微公子。且看《詩經‧頌‧周頌》這麼唱:有客有客,亦白其馬。有萋有且,敦琢其旅。有客宿宿,有客信信。言授之縶,以縶其馬。薄言追之,左右綏之。既有淫威,降福孔夷。
──有客自遠方來到我家,白色駿馬身下跨,隨從人員眾且多,個個盛服來隨駕。客人頭夜宿賓館,兩夜三夜再住下。真想取出繩索來,留客拴住他的馬。客人告別我送行,群臣一同慰勞他。客人今已受厚待,老天賜福將更大。#
參考文獻:
1.《尚書‧微子》
2.《史記‧宋微子世家》
3.《呂氏春秋》
4.《風俗通義》


2017-11-20_1342502017-11-20_134301  

比干,子姓,殷商沫邑(今河南衛輝)人,殷商宗室,商紂時丞相,紂王三大忠臣之一,《論語》中稱微子、箕子、國神比干為「殷三仁」周朝尊為「國神」,道教界尊為文曲守財藏真福祿真君[1],簡稱守財真君、文財真君、財祿真君等,被視為財神比干與兒子林堅是林姓的始祖。[2]
人物生平
比干是殷商宗室,為帝嚳高辛的後代,是商天子文丁之子,帝乙之弟,帝辛(紂王)的叔父,幼年聰慧、勤奮,官至少師(宰相)。
湖南衛視整理了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深入研究發現,比干之死與史記上紀載有出入的證據逐漸增多,現存有些比干廟中的碑文,顯示其比紂王還晚死十多年,不可能是紂王所殺,雖不能說是鐵證,但已構成疑點,而所謂比干因諫言剖心而死是到春秋時期才有紀載,已經相隔甚遠,且諸多文獻表明隨著歷史推演,紂王的紀錄越來越殘暴,新增的情節也越多,不能排除後人醜化的可能。到了戰國時期又有了類似於屈原的說法,是比干其實是投水而死。
近代史學家顧頡剛也曾考證提出一說,認為比干是紂王叔父,同時又是周武王舅父,這種特殊身分讓他在交戰的商、周雙方擔任了調停人的角色,然而最後調停失敗而雙方開戰且比干死於亂軍之中,周武王只能草草先在戰場掩埋屍體,等滅亡商朝戰後才重新修大墓,這也符合和解釋了戰後周武王修比干墓的紀載。[3]
宗教
周武王追封為壟神(國神
元順帝追贈比干為太師,爵位仁顯忠烈公。
道教《財神正朝全集》稱之為守財藏真比真人,約在16世紀出版的《封神演義》中,武王克殷後姜子牙追封比干為「文曲星星君」。
台灣民間信仰中,比干死後,玉皇大帝認為比干因為其為人剛正不阿,愛國愛民,又無辜被害而剖心,無心則不偏心,因此封他為財神,並賜以金聖孔雀為座騎。
後代祭祀
河南省衛輝市有比干廟,存有孔子劍刻碑遺跡、北魏孝文帝的「吊比干文」碑等百餘塊。於494年建立[4]。
據《淇縣志》記載,河南淇縣有『三仁廟』,奉祀比干、箕子、微子,配祀先師孔子、孟子、曾子、陽明子、文昌君。亦附設學堂,鄉民頗奉香火,太平軍時毀於兵燹。
評價
孔子贊曰:「殷有三仁: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
文學作品
主條目:封神演義角色列表 § 比干
《封神演義》插圖
明代著名作家陸長庚(一說許仲琳)的代表作《封神演義》中的人物。比干為不世出的賢人,有一顆「七竅玲瓏心」,也就是一顆天生有七個洞的珍奇心臟,後忠臣比干因直諫紂王,而開罪於紂王、妲己。
比干接連三天三夜不離宮廷的摘星樓,斥責妲己禍亂天下,並要紂王改過自新,以振朝綱,再加上曾經因火燒狐狸洞遭妲己(九尾狐化身)記恨,他對紂王說:「不修先王的典法,而用婦言,大禍不遠矣!」,後被紂王處以剜心之刑。
比干因姜子牙的法術保護,服食神符後可以保護五臟六腑,剖出心臟後仍然不死;但剖心後若在路上遇見人賣空心菜,忠臣比干須問「人若是無心如何?」,若菜販回答「無心還活」,則比干可保不死;若菜販回答「無心即死」,就會立即斃命。
結果比干遁走途中,聽得一女菜販言「人無心即死」,登時一命鳴呼,並被譽為「亙古第一忠臣」。從此這種向路人徵詢意見為占卜的方法,則稱為比干占卜法


十字路口占卜又稱為比干占卜法,是一種民間的占卜方法。方法是占卜者在街道上挑選一名過客,向他略為描述自己的經歷,最後詢問他「那麼我的考試會不會成功呢」等需要占卜的問題,以過客的回答作為占卜結果
比干占卜法一詞來自小說《封神榜》。比干是商朝紂王時代的丞相,因直諫紂王喪風敗德而開罪紂王的妃子妲己,遭妲己設計殺害,命比干剖心以示忠誠[1]。
比干因姜子牙的法術保護,服食神符後可以保護五臟六腑,剖出心臟後仍然不死;但剖心後若在路上遇見人賣無心菜,比干必須問他「人若是無心,如何?」,若賣菜人回答「人無心還活」則比干可保不死;若賣菜人回答「人無心即死」比干就會立即斃命。結果比干剖心後遇見賣菜婦人,詢問後婦人回答「人無心即死」,比干登時血流如注,大叫一聲一命鳴呼[2]。後來周武王滅商成功,姜子牙追封比干為文曲星。
街道上過客的回答作為占卜結果的占卜法,因此而被命名為比干占卜法
相關創作
伊藤潤二的《至死不渝的愛
日本漫畫家伊藤潤二曾借用十字路口占卜作為其作品《至死不渝的愛》中的主題,以人性的陰暗面帶出十字路口恐怖的感覺。


箕子朝鮮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IRBErn

2017-09-27_0804272017-09-27_0804412017-09-27_080532  


2016-05-23_1355422016-05-23_1356212016-05-23_135701  2016-05-23_141040  File:箕子像2.jpg

“日本”起源于中国考 A Research On Japan's Origin with China - Xuanjun Xie - Google 圖書 - https://goo.gl/C1CtLj

功臣謀士的順序與《史記‧周本紀》所記載大致相同,但《封神演義》中首封為周公,而非姜子牙。前代聖王的順序則與《史記‧周本紀》不同,黃帝之後封於薛,亦不同於《史記‧周本紀》。特別的是其中有微子啟封於宋以及箕子封於高麗的內容,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封為諸侯繼承商祀的是紂王之子武庚,但在周成王嗣位之後,武庚聯合管叔、蔡叔叛亂,周公平亂之後,改封微子啟於宋以繼商祀,此事並見於《史記‧宋微子世家》,《封神演義》中將此事移為武王所封,與史實不符。箕子被武王釋放後,武王訪問箕子問政事,箕子作〈洪範〉篇以論政,而後武王封箕子於朝鮮,此事記載於《史記‧宋微子世家》。然而《史記‧朝鮮列傳》中並不從箕子為朝鮮初祖寫起,《封神演義》中所寫箕子作〈洪範〉一事確實是取材自《史記》及《尚書》,但武王封箕子於高麗且傳於後世即為朝鮮國之事,司馬遷並未明言駁斥,也沒有寫入《史記‧朝鮮列傳》中,筆者認為傳說的成分比較高。

箕子朝鮮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yWW42y

-------------------

箕子朝鮮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IRBErn

箕子朝鮮,根據《史記》、《尚書大傳》、《漢書》等史書的說法,是在公元前12世紀到前2世紀期間由箕子在中原東北方向與當地原住民一起建立的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在歷史上曾被長期公認為在朝鮮半島北部,但近代以來出現異議,也有學者認為它在中國東北,或者否認其存在的說法。還有學者認為該國原為箕氏侯國,在遼西的喀左縣一帶,與孤竹國相鄰;在戰國時代為燕國將領秦開所敗,其國君被迫率百姓遁入朝鮮半島。[1]

「朝鮮」這一名字最早出現於《尚書大傳》之中。根據《尚書大傳·卷二》記載:「武王釋箕子之囚,箕子不忍周之釋,走之朝鮮。武王聞之,因以朝鮮封之箕子。」《尚書大傳》還記載:「西方者何也?鮮方也。」
周武王滅商之後,把被紂王囚禁的大臣箕子(又名胥餘,子姓[2])從監獄中釋放。箕子不願臣服於周朝,率商朝遺民出走東方的「朝鮮」。周武王聽說之後,便以「朝鮮」之地封之,成為朝鮮侯。
在之後的《史記》、《漢書》中也記載了箕子出走朝鮮的事件。箕子教朝鮮人民(濊人)禮儀、耕織農耕及養蠶,還帶入了大量青銅器。受商朝文化的教化下,還定下「相殺以當時償殺;相傷以穀償;相盜者男沒入為其家奴,女子為婢,欲自贖者,人五十萬。」的法律條文(出自《樂浪朝鮮民犯禁八條》),大大地改善了朝鮮人民的生活。

昔日東亞文化圈曾長期認為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境內。《舊唐書》卷199上便記載後世的高句麗「頗有箕子之遺風」,「其俗多淫祀,事靈星神、日神、可汗神、箕子神」。[3]顯然是把高句麗當作了箕子朝鮮的傳承國。
韓國古代學者們普遍認為箕子將先進文明從中國傳入朝鮮半島,「我國教化禮儀自箕子始」,對他推崇備至。[4]然而,根據《舊唐書·東夷傳》的記載,遼東之地,周朝時期為箕子之國,漢朝時期為玄菟郡。而《隋書·裴矩傳》則記載,高麗之地原為孤竹國,周朝以其地封箕子,漢朝分為三個郡,晉朝亦統治遼東。這幾段箕子朝鮮在遼東的歷史記載曾讓朝鮮王朝時期的學者產生很大的困惑。
一部分考古發現表明被認為是箕子封地的朝鮮(今遼東、北韓)琵琶型的銅劍在外形和金屬成分上與同期中國其他地區的類似武器有所不同,但禮器、生活器具則大體相當。[來源請求][5]
有一種觀點認為箕子朝鮮的疆界是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動的,起初與孤竹國一同處於遼西地區,有遼西出土的殷晚期青銅器中,方鼎內底中心有銘文「亞侯」為佐證。後來由於燕國的強大而退居遼東和北韓。[6] 箕子朝鮮後被衛滿朝鮮所滅。漢武帝後又滅了衛滿朝鮮。

箕子_百度百科 - http://goo.gl/kLp3PK

歷史故事:睿智的箕子

【明慧學校】箕子是紂王的親戚,在紂王剛開始使用象牙筷子時,箕子嘆息道:“現在想到用象牙做筷子,那以後肯定會製作玉杯;如果要製作玉杯,必然會想得到遠方各地的奇珍異寶,供自己使用。這樣下去,在車馬宮室各個方面,就會越來越豪華奢侈,就再也無法振作了。”

紂王果然越來越荒淫奢侈,耽於逸樂,箕子進言勸諫,他還是不聽。有人勸箕子說:“現在你應該離開紂王了,即使留下來,也幫不了他!”箕子無奈的說:“作為臣子的,如果因為諫諍不聽,就要離開,會更加增大君王的過失,而自己卻取悅於民心,我不忍心這樣做啊!”於是就披頭散髮,裝瘋賣傻去當奴隸。有時候,箕子借彈琴來抒發心中悲憤,後世把他流傳下來的琴曲記載下來,稱作《箕子操》。

周武王攻打紂王,滅了殷朝。武王親自去拜訪箕子,向他請教道:“上天安定百姓,讓大家和睦相處。但我弄不清楚上天安定百姓靠的是甚麼樣的常法倫理,您知道嗎?”

箕子回答說:“從前,鯀堵塞洪水,打亂了五行的次序,天帝大怒,不讓他知道治理國家的律法,常法倫理從此敗壞,鯀因此被處死。禹繼承父親的治水大業,採用輸導的辦法,取得了成功,上天賜予他九種律法,從此,常法倫理有了次序。這九種律法是五行、五事、八政、五紀、黃極、三德、稽疑、庶征、勸誡。”

關於“五事”,箕子告訴武王:“一是儀表,二是言語,三是觀察,四是傾聽,五是思考。儀表端莊,心就嚴肅;言語正確,就值得遵從,國家就可以得到治理;觀察事物清楚透徹,就可以明辨真偽;傾聽意見,就能辨別是非,處理事物就會恰當;思考問題全面,就會通達。”

說到天象時,箕子告訴武王:“下雨、天晴、暖和、颳風,都應該合乎時令,否則就會發生災難。如果君王敬天敬地,雨水就會按時滋養萬物;如果君王政治清廉,陽光就會按時普照大地;如果君王明智,氣候就會溫暖得當;如果君王有謀略,就會寒冷適度;如果君王聖明,就會風調雨順。如果君王行為不檢點,甚至有惡行,那麼天象也會變的險惡。如果年、月、日的時令都正常,那麼就會豐收,政治就會清明,賢人就會得到重用,國家就會太平無事。反之,如果時令顛倒錯亂,就會顆粒無收,國家就會混亂,賢人就會被壓抑。”

武王聽了箕子的話,覺的豁然開朗,於是把箕子封在朝鮮,並且不把他當作臣子看待。

箕子朝鮮 - Wikiwand - http://goo.gl/iyc7Nc

-------------------------------

第七章 開創華夏新紀元
【千古英雄人物】第七章 開創華夏新紀元 | 堯舜禹 | 夏啟 | 大禹 | 大紀元 - http://goo.gl/7aKCcd


一、洪範九疇

帝舜歸天後,服喪三年完畢,禹為了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躲避到陽城。但天下諸侯都不去朝拜商均而來朝拜禹。禹繼天子之位,國號夏。

禹繼帝位,首先祭祀天地、神靈。大禹叩首問天,天乃賜禹「洪範九疇」。

一天,大禹等來到熊耳山,即洛水發源地,有神龜出現,逕到禹前,背上有圖文,禹用筆照著它的式樣畫下。一邊是計數,從一到九,排列整齊,縱橫推算起來,無不是個成數。一邊是文字,即:五行,敬用五事,農用八政,協用五紀,建用皇極,乂用三德,明用稽疑,驗用庶征,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神龜負書。(公有領域)
有閒暇時,常常將這個洛書研究,將它次第排起來,成為九類,並加以解釋完善,就是「洪範九疇」。

「洪範九疇」,即天子的九項責任,也就是九條治世良策。即: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洪範九疇圖。(公有領域)
二、鑄九鼎一統華夏

大禹即位後,天下諸侯齊集塗山。為紀念這次盛會,大禹決定將各地進獻的青銅鑄成九鼎。哪一州所貢之金,就拿來鑄哪一州的鼎,將那一州內的山川形勢都鑄在上面;並將從前治水時所遇到的各種奇異禽獸、奇異之物等一併鑄在鼎上,以一鼎象徵一州,九鼎象徵九州。其中豫州鼎為中央大鼎。九鼎集中到夏朝都城,顯示大禹乃九州之主,天下從此一統。九鼎繼而成為「天命」之所繫的象徵,為鎮國之寶,象徵著皇權神授。夏亡鼎遷於商,商滅鼎遷於周,三代相傳。

在塗山大會上,禹殺了倨傲不臣的防風氏,諸侯賓服。

大禹南巡,至濟江,行至中流有二黃龍負舟,舟人皆懼。禹笑曰:「吾受命於天,屈力以養人。生,性也;死,命也。奚憂龍哉!」龍於是曳尾而逝。

《禹貢》之九州山川圖。(公有領域)
三、天下一統的管理模式

夏禹之前,包括堯、舜時期,處於部落聯盟時期,是一種鬆散的統一,各氏族、部落酋長,由各氏族自行產生,各行其事夏朝建立之後,為了統一政令,穩定社會秩序,防止相互侵擾,推出了許多措施。

1. 分州施治。原來各氏族、部落實行的都是氏族管理,氏族部落之間沒有領導與被領導關係,只有通婚、聯盟關係。從黃帝到堯,所謂「天下共主」,沒有強化的隸屬關係和義務。夏朝建立後,由氏族式變為地域式。各州長或者叫封國國君,或者叫方國國君,均由夏禹親自任命,受朝廷節制和領導。

2. 五服貢賦法。以前,各氏族、部落對「聯盟共主」進獻的物品,屬敬獻、報答和聯絡性質,不具義務性和法定性。夏朝建立後,根據各州物產情況,分別確定了各州應該進貢的物品種類和數量,以至進貢的時間和路線都有規定。這是各封國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是一種法律性質的規定,不可以討價還價。

《尚書‧禹貢》記載,禹推出了「五服貢賦」之法。賦者,朝廷強制性從百姓那裡收取之意。貢者,諸侯自覺供奉於朝廷。

《禹貢》規定國都以外五百里叫做甸服,即天子服田役納谷稅的地區。緊靠王城百里以內要交納連稈的整棵莊稼,一百里以外到二百里以內要交納禾穗,二百里以外到三百里以內要交納谷粒,三百里以外到四百里以內要交納粗米,四百里以外到五百里以內要交納精米。

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侯服,即為國家和天子服差役的地區。靠近甸服一百里以內是卿大夫的采邑,往外二百里以內為小的封國,再往外三百里以內為諸侯的封地。離甸服最近的一百里替天子服差役;二百里的,擔任國家的差役;三百里的,擔任偵察工作。

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綏服,即受天子安撫、推行教化的地區。靠近侯服三百里以內考慮推行禮樂法度、教育等,往外二百里以內要振興武威,保衛天子。

綏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要服,即受天子約束服從天子的地區。靠近綏服三百里以內要遵守教化,和平相處;往外二百里以內要遵守王法條約。

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荒服,即為天子守衛遠邊的荒遠地區。靠近要服三百里以內,維持隸屬關係;二百里的,進貢與否流動不定。


五服圖。(公有領域)
3. 統一曆法。曆法起源於對天文、天象的觀測,從伏羲到堯、舜、禹,都把觀測天象、把握天地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調和陰陽四時放在首位。我國傳統的干支紀年、紀月、紀日法起源很早,到了堯、舜時期,對曆法進行創新和統一。古時一代之興起,必定要改正朔,統一曆法。夏朝建立後,向各國頒布了夏曆,就是《夏小正》。依據北斗星旋轉斗柄所指的方位來確定月份,以斗柄指向正東偏北方向作為「建寅」,是為歲首,每十二個月算一年。夏曆按照十二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述了每個月中的星象、氣象、物像以及所應從事的農事和政事,以便利農業生產。每過三年,加一個閏月,也叫閏年,閏年這一年是十三個月,以協調曆日周期和天文周期的關係。夏曆基本延用到現在。


清版《夏小正》。(公有領域)
4. 築城設壕。在古代,城就是國。夏的城郭已有一定制度,城門、閭巷、房舍,都有一定的布局。

5. 制定禹刑。據記載,夏朝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刑法和軍法。後人追述,夏朝已經有刑法三千條。

四、功成圓滿大禹歸天

大禹治九州,平水土,創立神州,鑄九鼎一統華夏。確立貢賦制度,建立、完善了管理體制,王道大備。大禹於修道也頗有心得,他寫了三部書:《真靈寶要集》、《天官寶書》和《靈寶長生法》。

還有一些未了之事,就是大禹治水過程中得到許多寶物,有的需要歸放原處,有的需要封藏起來,不能散落在世間。最後大禹決定,除了當年西城王君贈與的寶書歸放王屋山洞原處外,其它的,包括他寫的三部書,都分散封藏於各地的山中,以待有緣。

帝禹繼位為天子後,舉用皋陶為帝位繼承人,把他推薦給上天,並把國政授給他,但皋陶已是三朝元老,年齡比禹還要大,沒有繼任就死了。禹又舉用了益,益佐禹治水有功,沒有總攬百官的經驗。

過了七年,禹帝到東方視察,到達會稽。在那裡,上天派一位天神駕龍迎接大禹歸天。

服喪三年完畢,益也像禹和舜一樣,欲把帝位讓與禹的兒子啟,自己到箕山之南去躲避。禹的兒子啟賢德,天下人心都歸向於他。禹雖授益,但益佐禹時間短,所以,諸侯還是都離開益而去朝拜啟,說:「這是我們的君主禹帝的兒子啊。」於是啟繼承了天子之位,這就是夏帝啟。


夏啟畫像。(公有領域)
* * *
堯、舜、禹三位聖君所共同演繹的,是人間道德高尚時所能達到的美好景象:人們敬天重德,人間神跡常顯;帝王禪讓而繼,任人唯德,並多方考察,還要上薦於天,得到上天祥瑞的回應才隆重地舉行大典傳位授位。人們修身養性,常向得道高人祈求請教,甚至能得神仙們直接的指導;人們在神的直接指導和幫助下渡過難關,完成甚至今天都難以想像的奇蹟⋯⋯

於是人們確切知道,這是一個人神同在的時代,神州真是神出沒的地方,中華文化是神傳給人的文化。

堯奉天命,以其仁慈博愛推赤心於天下,德被蒼生。在他的感召和教化下,百姓九族世代相親,百官一心政績卓著,萬邦和睦天下太平。萬國萬民凝聚一體,天下歸心,共同組成了中原部落大聯盟,為一統天下打下了基礎。堯奠定四時,創建曆法,使天地四時有序,陰陽調和。羿射九日,掃除妖魔,淨化人類生存環境。天授堯河圖洛書,開示虞、夏、殷、周、秦、漢興亡之數。聖德感天,天降十瑞以祥帝堯。景星獻瑞,昭示堯乃神來世間,開創新宇,開創五千年神傳文化。

帝舜處於承堯啟禹的時期,他所展現的高尚品德、仁愛孝悌,朱鳥呈祥,垂范後世。他所倡導並推行的倫理道德,成為人們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他所奠定的以道德為核心的傳統文化,若日月之光,恩澤萬代。他確立官員、諸侯考核獎懲制度,強化朝廷與諸侯的聯繫和從屬關係,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道德、法度、教育、考核獎懲體系,確立了天下一統的構架和格局。推行五典萬民樂從,開創教育功垂萬世,設立刑法有章可循。最後修得正果,得道昇天。

禹治水土,以定九州,從此天地合數,宇宙有序,建立天地運行新秩序,最終完成了神州的創立過程。天下萬民皆得平土而居,威德教化及於荒遠的邊陲,功高日月。確立貢賦制度,建立完善管理體制,帝道大備。治九州功齊天地,鑄九鼎鎮撫八方,帝道興四海臣服,開新宇一統萬邦。神禹最後圓滿歸天。

堯、舜、禹三位聖君承前啟後,奉天命,降世間,開創新宇。參同契合宇宙自然,規正了天地四時運行秩序。平治水土,調和陰陽,剷除妖魔,澄清寰宇,開創、奠定人類生活環境,淨化萬物生存空間,一統華夏。道行天下,德澤廣被,以巨德而帝天下,創造天地人協和自然、以道德為核心、天人合一的文化體系,共同完成了創建神州這個大舞台的過程,光耀寰宇。#

主要參考文獻

饒宗頤、曾憲通,《楚帛書》(含《長沙子彈庫楚帛書》內容),中華書局香港分局出版,1985年9月
淮南王劉安及其幕下士人,《淮南子》,西漢
羅泌,《路史》,宋
司馬貞,《三皇本紀》,唐
房玄齡等人合著,《晉書》,唐
《奇門遁甲》(「竊惟黃帝戰蚩尤於涿鹿,夢天神授符,而命風後演就奇門,此遁甲所由始也。帝堯命大禹治水,得玄女傳文,而因洛龜畫敘九疇,此遁甲所由著也。」)
司馬遷,《史記》,西漢
作者已佚,《竹書紀年》,戰國時代
《春秋元命苞》,漢代,《春秋緯》之一種。其書已佚,僅存遺編殘圖
《春秋緯》,漢
劉向,《說苑》,西漢
作者已佚,《山海經》,西漢。劉向、劉歆父子校刊而成「出於唐虞之際」
上古帝王,《尚書》,上古及夏、商、西周
先秦史官,《世本》,先秦
馬驌,《繹史》,清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書集成》, 1964。
吳平,《越絕書》,東漢
戴德,《大戴禮記》,西漢
班固,《白虎通義》,漢
應劭,《風俗通義》,漢
呂不韋,《呂氏春秋》,戰國時代
沈約等人,《宋書》,南朝.梁
任昉,《述異記》,南朝.梁
班彪等,《漢書》,東漢
彝族史詩,《洪水紀》,流傳於中國貴州西部的最完整的洪水傳說
耶穌基督與其門徒的言行,《聖經》。神藉著人手而寫下他的話。
酈道元,《水經注》,北魏晚期
歐陽詢等十餘人,《藝文類聚》,武德七年(624年)成書
李昉等,《太平御覽》,北宋
潘錫恩等,《大清一統志》,清.嘉慶朝本
匿名,《波波武經》,《The Popol Vuh》,16世紀中葉
皇甫謐,《高士傳》,西晉
蘇洵,《謚法》,宋
荀況,《荀子》,周
孔子的學生及戰國時期儒學學者,《禮記》,戰國時代
馬端臨,《文獻通考》,元
趙曄,《吳越春秋》,東漢
王嘉,《拾遺記》,東晉
羅含,《湘中記》,晉
多人,《詩經》,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
左丘明,《春秋左氏傳》,春秋
皇甫謐,《帝王世紀》,西晉
鍾毓龍,《上古神話演義》,民國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

箕子晚年統治朝鮮

洪範九疇是《尚書·洪範》提出的治理國家必須遵循的9條大法。據說是周武王十三年(前1122)滅殷后,殷遺臣箕子與同武王信紙述天人關係時提出的。內容: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日又用三德,次七日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1 洪範九疇 -概述
洪範九疇是《尚書·洪範》提出的治理國家必須遵循的9條大法。據說是周武王十三年(前1122)滅殷后,殷遺臣箕子與同武王信紙述天人關係時提出的。   
2 洪範九疇 -內容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日又用三德,次七日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1.五行,即:」水、火、木、金、土」。水的屬性」潤下」,其味酸;金的屬性」從革」(可以隨意改變形狀),其味辛;土的屬性可以種植與收穫,其味甘。
2.」敬用五事」,即:態度要恭謹就嚴肅;說話要和順,說話和順辦事就順利;認識要清楚就能辯別是非;聽事要聰敏謀事就能成功;思慮要通達,思慮通達就能聖明。
3.」農用八政」,即管理民食、管理財貨,管理祭祀,管理建築,管理教育,管理司法,接待賓客,治理軍務。
4.」協用五紀」,就是要和歲、月、日、星辰、曆數協調一致。
5.」建用皇極」,即樹立皇極的威信,並建立遴選官員和賞罰的標準;
6.」義用三德」,即治理眾民要以」正直」為本,同時在必要時又要剛柔並用,或者以剛制勝,或者以柔制勝。
7.」明用稽疑」,就是通過龜卜和誣占以探詢上天的旨意,同時,參照卿士、眾民和自己的意見做出判斷和決定。
8.」念用庶徵」,就是通過雨、晴、暖、寒、風等的氣候變化以判斷年景和收成。
9.」饗用五福,威用六極」,就是通過壽、富、康寧、親近有德、善終等」五福」勸導人誣向善;通過夭折、多病、憂愁、貧窮、醜惡、懦弱等」門極」警戒和阻止人們從惡。

3 洪範九疇 -釋義
大禹治水,叩首問天,天乃賜禹九條治世良策,即是「洪範九疇」,其文曰:
「第一是五行,第二是慎重做好五件事,第三是努力辦好八種政務,第四是合用五種記時方法,第五是建立最高法則,第六是用三種德行治理臣民,第七是明智地用卜筮來排除疑惑,第八是細緻研究各種徵兆,第九是用五福勸勉臣民,用六極懲戒罪惡。」
「一、五行;第一叫水,第二叫火,第三叫木,第四叫金,第五叫土、水向下面潤濕,火向上面燃燒,木可以彎曲伸直,金屬可以加工成不同形狀,士可以種植莊稼。向下濕潤的水產生鹹味,向上燃燒的火產生苦味,可曲可直的木產生酸味,可改變形狀的金屬產生辣味,可種植莊稼的土產生甜味。
「二、五事;一是態度,二是言論,三是觀察,四是聽聞,五是思考。態度要恭敬.言論要正當,觀察要明白,聽聞要聰敏,思考要通達。態度恭敬臣民就嚴肅,言論正當天下就大治,觀察明白就不會受蒙蔽,聽聞聰敏就能判斷正確,思考通達就能成為聖明的人。
「三、八種政務一是管理糧食,二是管理財貨,三是管理祭祀,四是管理民居,五是管理教育,六是管理治安,七是接待賓客.八是管理軍事。
「四、五種記時方法:一是年,二是月,三是日.四是觀察星辰,五是推算周天度數。」
「五、最高法則:君主應當建立最高法則。把五福集中起來,普遍賞賜給臣民。這樣,臣民就會擁護最高法則。向您貢獻保持最高法則的方法:凡是臣民不允許結成私黨,也不許各級官員狼狽為奸,只把君王的法則看作最高法則。凡是有計謀、有作為、有操守的臣民,您要惦己他們。行為不合法則,又沒有構成犯罪的人,君主就應寬恕他們。如果有人和顏悅色對您說:『我所愛好的就是美德。』您要賜給他們一些好處。這樣,人們就會思念最高法則。不要虐待那些無依無靠的人、要敬畏明智顯貴的人。對有能力有作為的人,要讓他們有貢獻才能的機會,這樣,國家就會繁榮昌盛。凡是有經常性豐厚待遇的官員,如果您不能使他們對國家作出貢獻,那麼臣民就會怪罪您了。對於那些德行不好的人,你雖然賜給了他們好處,他們也會給您帶來災禍。不要有任何偏頗,要遵守王法;不要有任何私好,要遵守王道;不要為非作歹,要遵行正路。不要偏私,不結朋黨,王道寬廣;不結朋黨,不要偏私,王道平坦;不違反王道,不偏離法度,王道正直。團結堅持最高法則的人,臣民就將歸附最高法則。所以說,對以上陳述的最高法則,要宣揚訓導,這就是順從上天的旨意、凡是把天子宣布的法則當作最高法則的臣民、只要遵照執行。就會接近天子的光輝。就是說,天子只有成為臣民的父母,才會成為天下的君王。」

「六、三種德行:一是剛正直率,二是以剛取勝,三是以柔取勝。中正平和就是正直,強硬不可親近就是以剛取勝,和藹可親就是以柔取勝。要抑制過分剛強,推崇和順可親。只有天子才會為民造福,只有天子才能給民懲戒,只有天子才能享用美食。臣子不允許為民造福、給民懲戒、享用美食。如果臣子有為民造福、給民懲戒、享用美食的隋形,就會危害家國,禍亂國家。百官將因此背離王道,臣民也將因此犯上作亂。」 解除疑惑要靠占卜算卦。
「七、用卜筮排除疑惑:選擇任命負責卜笠的官員,命令他們 掌管占筮的方法。龜兆有的像下雨,有的像雨後初晴,有的像霧氣蒙蒙,有的像時隱時現的雲氣,有的像兩軍交戰,卦象有內卦有外卦,一共有七種。前五種用龜甲卜兆,后兩種用蓍草占卦,根據這些推演變化決定吉凶。任用這些人卜筮時,三個人占卜,應聽從兩個人相同得判斷。如果你遇到重大疑難問題,你自己先要多考慮,然後再於卿士商量,再於庶民商量,最後同卜筮官員商量。如同你自己同意,龜卜同意,占筮同意,卿士同意,庶民同意,這就叫做大同。你的身體會安康強壯,你的子孫會吉祥昌盛。如果你自己同意,龜卜同意,占筮同意,卿士不同意,庶民不同意,還是吉利。如果卿士同意,龜卜同意,占筮同意,而你自己不同意,庶民不同意,也吉利。如果庶民同意,龜卜同意,占筮同意,而你不同意,卿士不同意,,也是吉利的。如果你同意,龜卜同意,占筮不同意,卿士不同意,庶民不同意,那麼對內則吉利,對外就兇險。龜卜和占筮如果都於人的意見相反,那麼寧靜不動就吉利,有所舉動就兇險。」
「八、各種徵兆:一是下雨,二是天晴,三是溫暖,四是寒冷,五是颳風。如果這五種徵兆俱全,並各自按時序發生,那麼各種草木莊稼就會茂盛生長。如果其中一種天氣過多,年成就不好;如果其中一種天氣過少,年成也不好。各種好的徵兆是:君王嚴肅恭敬,就像雨水及時將下;天下治理得好,就像天氣及時晴朗;君主如果明智,就像氣候及時溫暖;君王深謀遠慮,就像寒冷及時到來;君王聖明達理,就像風及時吹來。各種不好的徵兆是:君王狂妄傲慢,就像久雨不停;君王辦事錯亂,就像久旱不雨;君王貪圖享樂,就像久熱不退;君王嚴酷急躁,就像持久寒冷;君王昏庸愚昧,就像持久颳風。君王有了過失,就會影響一年;卿士有了過失,就會影響一月;一般官員有了過失,會影響一天。如果年月日的時序沒有改變,那麼各種莊稼都會豐收,政治就會清明,有才能的人會得到重用,國家因此太平安寧。如果日月年的時序改變了,那麼各種莊稼就不能成熟,政治昏暗不明,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國家因此不得安寧。民眾就像星辰,有的星辰喜歡風,有的星辰喜歡雨。太陽和月亮運行,就有了冬天和夏天。如果月亮順從群星,那麼就會風雨無常。」

「九、五種幸福:一是長壽,二是富貴,三是健康平安,四是修行美德,五是長壽善終。六種不幸:一是短命夭折,二是疾病,三是憂愁,四是貧窮,五是醜惡,六是懦弱。」

------------------------

箕子像2.jpg

箕子
箕子,子姓,名胥余。商朝宗室,帝文丁的兒子,帝乙的弟弟,紂王的叔父,官太師[原創研究?],封於箕(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帶)。曾勸諫紂王,惟紂不聽,反囚禁之。於是他披頭散髮,裝瘋,以躲過災禍。周武王克殷後,命召公釋放箕子。武王向箕子詢治國之道,記載於《尚書·洪範》。
《論語》微子第十八中記載箕子與微子,比干合稱「殷有三仁」。據「淇縣縣志」記載,河南淇縣有「三仁廟」,奉祀微子、箕子、比干,配祀先師孔子、孟子、曾子、陽明子、文昌君。亦縣塾所在,邑民頗奉香火,太平天國時被毀。
根據司馬遷《史記》說法,箕子晚年統治朝鮮。另傳說,箕子死後被追諡為大聖王,《舊唐書》中說箕子也被朝鮮族奉為神祭祀。《舊唐書·卷199上》記載,後世的高句麗「頗有箕子之遺風」,「其俗多淫祀,事靈星神、日神、可汗神、箕子神」。[1]
平壤牡丹峰腳下原有箕子陵。1959年,被金日成下令拆毀。
史料中的箕子朝鮮
據《史記》記載箕子朝鮮據說是商朝的宗室箕子建立,典籍中最早出現「朝鮮」一詞的是《尚書大傳》中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之地。有謂「朝鮮」即「朝日鮮明」之意,「朝」讀如「朝日」的「朝」;但在《史記》卷一百一十五〈朝鮮列傳〉第五十五「集解」引張晏云:「朝鮮有濕水、洌水、汕水,三水合為洌水,疑樂浪朝鮮取名於此也。」索隱云:「朝音潮,直驕反,鮮音仙。以有汕水,故名也。汕一音訕。」史記中也有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之地。[2]《山海經·海內經》曰:「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朝鮮」。
《今本竹書紀年》殷紀中記載紂王五十一年『冬十一月戊子,周師渡孟津而還。王囚箕子,殺王子比干,微子出奔。』,但記載箕子的這兩本古書並沒有提及箕子從中國遷徙到朝鮮或者箕子建立朝鮮的描述。
一部分考古發現表明被認為是箕子封地的朝鮮(今遼東,朝鮮)琵琶型的銅劍在外形和金屬成分上與同期中國其他地區的類似武器有所不同,但禮器,生活器具則大體相當。[3]
有一種觀點認為箕子朝鮮的疆界是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動的,起初與孤竹國一同處於遼西地區,有遼西出土的殷晚期青銅器中,方鼎內底中心有銘文「其侯」為佐證。後來由於燕國的強大而退居遼東和朝鮮。《魏略》中記載「秦開攻其西方,取地二千餘里,至滿潘汗為界。朝鮮遂弱」。 [4]
箕子朝鮮然後被衛滿朝鮮所滅。漢武帝時滅了衛滿朝鮮。

------------------

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朝鮮最早是西周滅商之後,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在史籍上第一次出現。在中國漢代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的叔叔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而成為諸侯。史稱「箕子朝鮮」。
根據韓國人的歷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做成衝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不過,由於這一段歷史目前缺乏考古學證據的支持,朝鮮和韓國歷史學界並不認為這段開國的歷史是史實。
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統治了近一千年。根據《太原鮮于氏世譜》,朝鮮的鮮于氏源自箕子朝鮮的後人。而他們從箕子開始,一共經歷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紀才被燕人衛滿取代。其後代箕準逃至南方,與三韓合流。據說三韓中的「辰韓」便是箕子後代。
高麗、朝鮮時期,由於儒學興盛的關係,箕子朝鮮是受到極大的推崇與讚賞。朝鮮人時常以「箕聖」來稱呼箕子,而稱自己的國家叫「箕聖國」。
依照"史記"記載~的確是有這段歷史的紀錄~不過自尊心和民族心
高的恐怖的韓國人並不承認~~
而韓國人的起源有下列幾種說法~
考古中的朝鮮
根據考古所得,在數十萬年前,朝鮮半島之上已有原始人類居住。朝鮮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70萬年,公元前10世紀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4世紀進入鐵器時代。韓國和朝鮮史學家猜想朝鮮人原來是生活在亞洲北面大陸的阿爾泰語系各民族,逐漸遷移到朝鮮半島北部而衍變而來,從公元前4世紀,在北部形成了一個奴隸制國家,史稱古朝鮮。而在半島南部由土著部落形成幾個部落聯盟,沃沮、濊、馬韓、辰韓、弁韓。後來馬韓統一三韓,稱辰國。

中國史籍中的朝鮮
中國史籍中有「東夷」,意即東邊的弓箭手。東夷是華夏民族對東方民族的稱呼,並非單指某一族群。其認定範圍也隨之更改。從黃帝時期的山東,河南一帶,到中國東北,再到日後秦漢時期的朝鮮半島及日本列島。朝鮮和韓國認為:現代朝鮮人可能是東夷的一支,這從朝鮮先民對箭藝的熱愛,與日本及山東半島(齊國、魯國)的先民都相似。若按此推斷,則朝鮮應有五千年歷史,但是因為缺少直接證據,中國以及日本史學界並不予以承認。

神話中的檀君朝鮮
根據神話傳說,朝鮮歷史最遠可以追遡至檀君建國。根據傳說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變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女子)所生後代檀君王儉於今日的平壤建立王儉城,創立古「朝鮮國」,意思就是「寧靜晨曦之國」。檀君統治朝鮮1500年之後退位成為山神。此傳説記載於《三國遺事》之內。
以"金"的姓氏來對韓國人尋根~有點困難~因為在韓國光"金"姓
就分成金海金氏、慶州金氏及咸昌金氏三個大宗~還有更多的小
宗分支~若要尋根~有相當的困難~~就跟秦代徐福是不是神五天黃
一樣~不過我自己相信絕對有關聯~~

--------------------------------------------

箕子朝鮮建政與漢武帝建郡縣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
中國自古就與毗連的朝鮮存在著密切的往來,不過有確切記載的是在周朝。當時一個中國人前往朝鮮建立了朝鮮半島第一個王朝,這個人名叫箕子。箕子朝鮮的疆域大致是西隔遼河與燕國為鄰,北至今天黑龍江省樺南縣境內,南隔漢江與辰國(註:朝鮮半島中南部的部落聯盟)為鄰,東接沃沮(註:朝鮮半島北部部落)。

箕子朝鮮建首個王朝

箕子是中國商朝末年紂王的叔父,名胥余,因為其封國在箕地,所以稱箕子。與殘暴無道的紂王相反,箕子非常賢德,他與比干、微子並稱為商紂王時期的「三賢」,也就是孔子在《論語‧微子》中稱讚的「三仁」。面對紂王的暴行,「三賢」曾進行勸諫,但紂王卻不聽,於是微子離去,比干因堅持勸諫被剖心而死,箕子只好裝瘋賣傻,但還是被紂王囚禁。

周武王滅掉商朝後,釋放了箕子,箕子帶五千人去了朝鮮半島。朝鮮半島在商朝時曾隸屬於中國。關於為何箕子要前往朝鮮半島,漢初儒生伏生所撰《尚書大傳》稱,是因為箕子不願意周朝來釋放自己。換言之,作為商朝的舊臣,箕子不願意做周王的臣子。賢明的周武王對此深表理解,於是將朝鮮封給了箕子。箕子在接受周朝分封后,曾見過周武王,武王向他請教人倫規範,箕子便寫了《洪範》,向周王講述定國安民的道理。

司馬遷的《史記‧宋微子世家》也有類似的記載,只是次序有所不同,他認為是周武王先向箕子請教,之後箕子才去了朝鮮建立王朝。班固《漢書‧地理志》則認為,箕子來到古朝鮮的時間是在商朝末年,而不是在武王滅商以後,因為他看到商朝大勢已去。後來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只是承認既定事實而已。不過,上述史料均認同箕子在朝鮮建立王朝之事屬實。而朝鮮的早期歷史文獻,如《三國史記》、《三國遺事》等,也都認定箕子王朝是朝鮮半島歷史上第一個王朝。

此外,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對箕子朝鮮的描述為:「子姓。是殷商的賢臣,叫箕子,也是商王的後裔。因不肯以臣子的身份事周,武王請與他相見,乃做了『洪範九疇 』一篇後去了遼東。武王將那塊地封給了他。至今仍有他的子孫,就是朝鮮國。」

箕子朝鮮傳播中華文明

箕子在朝鮮半島建立第一個王朝後,通過傳播中華文明,推動了朝鮮半島的開化、進步。

《漢書‧地理志》記載,深諳中華禮儀文明的箕子,用禮義教化人民。當時出現了朝鮮半島第一個成文法:《樂浪朝鮮民犯禁八條》。其中有規定:相殺以當時償殺;相傷以谷償;相盜者男沒入為其家奴,女子為婢,欲自贖者,人五十萬。大意是殺人要償命,傷人要用穀物賠償;盜竊的男子要被沒入為家奴,女子要為婢女,想要贖出的,每人五十萬。這裡「樂浪朝鮮民」,指的是漢武帝時期設置的樂浪郡及其治所朝鮮縣的過去箕氏王朝統治時期的百姓。

通常,成文法的出現,標誌著一個社會已具備了較高的文明,而這反映出的正是箕子的教化成果。這也是為甚麼箕子朝鮮被中原譽為「君子之國」。

除了用禮義教化朝鮮半島百姓,箕子還傳授給他們耕織技術。考古學家曾在朝鮮平壤城南發現箕田,據朝鮮學者韓百謙的《箕田考》記載,箕田方正有規則,與中國商朝甲骨文中的「田」字相吻合;每田分4個區,每區有田70畝,與中國「殷人七十而助」的文獻記載相一致。這亦是殷商文明在朝鮮半島的體現。

箕氏朝鮮與中國的往來

箕子在朝鮮建國後,與周朝的往來並沒有中斷,但主要還是在經濟方面的。箕氏朝鮮的區域內曾出土其鄰國燕國上千枚的貨幣——明刀錢,就是一個佐證。

另據《史記》記載,箕子在朝鮮立國後,曾經回到周朝國都朝見周王。當經過殷商故國,看到過去華麗的宮殿已成為廢墟、禾黍叢生時,箕子十分傷心,便作了《麥秀之詩》:「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與我好兮!」詩中所說的「狡僮」,指的就是商紂王,表達的是物是人非、傷感的情緒。這似乎也在說明,箕氏朝鮮與周朝之間還有一定的政治往來。

到了戰國末期,隨著秦統一步伐的加速,其它六國百姓,尤其是處於北方的燕國、趙國、齊國老百姓,為了躲避戰亂,紛紛逃往朝鮮半島。彼時,朝鮮受到燕國和秦國的攻擊,但並未滅亡,而是轉戰海上。《三國誌‧魏志‧東夷傳》注引《魏略》中記載:「箕子的後代為朝鮮侯,自稱為王,其子孫有些驕虐,燕國乃派大將秦開,攻其西方,占領其土地兩千餘里,至滿番汗為界,朝鮮於是走向了衰弱」。

秦朝統一天下後,箕氏朝鮮臣服於秦,確立了臣屬關係,成為秦朝的海外屬國,但沒有前往秦朝朝貢。到了秦朝末年,再有數萬人逃到朝鮮。當時箕氏王朝的國王是箕子的後裔,叫箕準。他將逃來的中國人,安置在朝鮮半島西部地區。

劉邦建立漢朝後,封舊燕將臧荼為燕王,但臧荼不久後叛漢,叛亂被平息後,盧綰又被封為燕王,再叛。一些燕國的臣民再次逃往朝鮮半島躲避戰亂,這其中就有一個叫衛滿的燕國人。

衛氏朝鮮取代箕氏朝鮮

衛滿率領一千多名手下來到朝鮮半島時,得到了箕準的禮遇。箕準拜他為博士,並按中原禮俗賜給珪,將西部方圓百里的地方封給衛滿,以此希望衛滿幫助他守護西部邊境。

然而衛滿頗有政治野心,他利用箕準的信任,招兵買馬,積蓄力量,並在公元前194年,使詐率軍向王都王儉城(今朝鮮平壤)進發,占領都城後,自立為王,國號仍稱朝鮮,歷史上稱其為「衛氏朝鮮」。持續了一千年的箕氏政權滅亡。箕準則逃到了朝鮮半島南部的「馬韓」。

當時漢朝天下剛定,正值漢惠帝執政時期,採取的是休養生息的政策。遼東郡的太守遂與衛滿約定:讓衛滿做漢朝的外臣,守住邊塞外的蠻夷部族,不讓他們到邊境來騷擾搶奪;蠻夷部族的各位首領想到漢朝覲見天子,不要禁止。漢惠帝對此也表贊同。

這樣衛滿得以繼續擴充自己的勢力,將勢力擴展到鴨綠江以南地區,領地達幾千里。他還按照漢朝制度設立裨王、相、大臣、將軍等官職,完善古朝鮮的政治體制,並繼續將中華文化輸入朝鮮,進一步推動朝鮮的進步。

漢武帝設郡縣再播中華文化

衛滿死後,王位傳到其孫衛右渠時,他不僅不再向漢朝通商朝貢,而且阻止鄰近部落向漢朝上書言事、通商朝貢。漢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朝鮮半島小番君南宮等,因不滿朝鮮衛右渠的控制,率眾28萬歸降漢朝,漢武帝以其地為蒼海郡。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為加強藩屬關係,派涉何為使節前往朝鮮,勸說衛右渠改變政策,但沒有結果。涉何很生氣,在回國途中,將護送他出境的朝鮮裨王長殺死,並詭稱殺死朝鮮將軍飛報給漢武帝。漢武帝獎賞他做了遼東郡東部都尉。衛右渠懷恨在心,後發兵突襲遼東,殺死了涉何。這迫使漢武帝做出了出兵朝鮮的決定。

五萬大軍出兵朝鮮,公元前108年夏,朝鮮王衛右渠被主和的臣屬殺害,都城王儉城被攻陷,衛氏朝鮮滅亡。在滅掉衛氏朝鮮後,漢武帝在其管轄地先後設置了樂浪、臨屯、玄菟和真番四郡,歷史上稱其為「漢四郡」。四郡之下設有很多縣,郡縣長官由漢朝中央派遣漢人擔任。四郡的土地包括半島的絕大部分,只有東南角名曰辰韓的一小塊地方尚獨立。這表明漢武帝已經將朝鮮半島北部地區納入了漢帝國的統治範圍。

漢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罷真番郡,元鳳六年(前75年)又罷臨屯郡,同時把玄菟郡從圖們江南的舊地移至鴨綠江北、遼東郡東,其治所在渾河上游、遼寧新賓附近,僅領三縣,而樂浪郡成為朝鮮半島上的主要漢郡。西漢時領縣二十五,東漢時減至十八。

到公元313年,樂浪郡為高句麗所併,前後共四百多年。在這段時間內,漢文化大量輸入朝鮮,不僅見諸文字,而且從朝鮮境內許多漢墓出土的封泥、印章、兵器、漆器、織物以及瓦當等,尤其是今天朝鮮平壤樂浪區的形制與周、漢相同,總數達兩千多座的墓葬群,更充分證明了中華文明的巨大影響。

往事越千年,在上天的安排下,中華文明在朝鮮半島開始了播種,其影響力在明朝時達到了頂峰。或許這樣的安排,就是為了今天給遺失真正中華文化的我們,留下一面鏡子吧。@#

(未完待續)


d951irect  d985irect  

商之三十七:箕子為之奴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十一月 21日, 2017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正述(大紀元)
箕子為之奴
箕子這個人,僅僅用「賢」來評價是不夠的,孔子將他歸為三仁之一,就從他的仁來說起。
商朝末年,國勢漸微,亂象四起,商紂王越來越昏庸,箕子和比干、微子的處理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他瘋了。
當然不是真的瘋了。
箕子是紂王的伯父,多年來一直為紂王操心,紂王剛開始使用象牙筷子的時候,箕子就嘆氣了:「吃飯用象牙筷子,就不會再用土陶做的器皿,以後一定會用犀玉之杯;象牙筷子犀玉杯,就不會再盛五穀之羹,就會想吃犛牛、大象和豹胎之類的山珍海味, 就會想著把天下的珍奇寶物都擁為己有,再發展下去還會造豪華的車子、奢華的宮殿,這樣下去,君王哪裡還會振作精神處理國家大事呢?」
令他嘆氣的紂王,縱情聲色徹夜長飲,有一次竟忘記了日期,問身邊的文武大臣,大家也都不知道,於是派人向箕子詢問。箕子對自己的學生說,身為一國之君和周圍的人都不知道了日期,天下就要危險了;而一國之人都不知道日期,獨有我知道,那我就更危險了。於是就讓門人告訴來人,說箕子也喝多了,不知道是什麼日子。
這樣一個人,當然知道紂王是沒有辦法聽進諫言的,也知道商朝的末日就在面前了。
他勸微子離開以保全商族的血脈,他卻不離開。
箕子畫像(公有領域)
箕子說:「為人臣諫不聽而去,是彰君之惡而自說於民,吾不忍為也。」身為臣子,君王不聽你的就離開他,那是向世人彰揚君主的錯誤而宣揚自己,是取悅和籠絡民心,我不忍心做這樣的事情啊。
箕子披散開頭髮,和奴隸們混在一起,假裝瘋了。實在鬱悶不過的時候,就抱著一把琴在朝歌城北的桑林中彈唱他自己作的曲子。紂王發現箕子裝瘋,便把他囚禁起來。
武王伐紂,紂王兵敗自焚。周武王進入朝歌,將箕子釋放,箕子出獄時已經51歲了。
兩年後,仰慕箕子的周武王專程去拜訪箕子,想請教一些治國方略,他向箕子求教時,詢問道:「殷商為什麼會滅亡呢?」箕子不作答。武王意識到失言,趕緊改口問:怎樣才能順應天命治理國家?
箕子這才開了口,給武王陳述了從大禹時代傳下來的治理天下、國家的九條大法則。這九條大法則被後世譽為君主治國的基本準則,在《尚書》中自成一章,名為《洪範九疇》。其中的五行學說、天人感應學說、王道學說,到三千多年後,今人還是耳熟能詳。
箕子將「洪範九疇」傳授給周武王,但不答應輔佐文王。箕子早就對微子說過:「商其淪喪,我罔為臣僕。」意思是商朝滅亡之後,我不會做新王朝的臣僕的。他請求前往與商有一定族緣關係的朝鮮。
周武王答應了他的要求,並且對他不以君臣之禮相待。他將朝鮮島封給了箕子,聽憑其自行發展
箕子帶了5000個殷商的臣民,遠離故土到達古朝鮮,在那裡建立起「箕氏朝鮮」。箕子帶去的5000人中,有懂詩書、禮樂、醫藥、陰陽、巫術的士林一族,有各行業的能工巧匠,還有殷商的禮樂、官制、飲食、耕作、養殖技術。
「箕氏朝鮮」在如今的遼東和朝鮮的北部,歷41代君主,傳國近九百年。
「箕氏朝鮮」發展得風調雨順,多年後,箕氏回來朝見周天子,在路過殷商故都的時候,他看到宮室已被廢棄,有些地方變成了田地,長出了青青的禾苗。箕子非常傷心,於是即興作了一首詩大聲吟唱,以歌當哭。詩說:
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
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
其中的狡童,說的就是紂王,他的侄子。
這首歌被視為中國的第一首文人詩,名字叫做《麥秀》,真切地說出對紂王失國的痛惜。大意是:
淇河兩岸麥已秀齊,
早秋禾苗染綠大地。
那頑劣的小孩子呀,
不和我友好瞎淘氣。
《史記》中寫道:「殷民聞之,皆為流涕。」 殷遺民聽到箕子的歌,都痛哭流涕。
《史記》也在這首歌上作了一點文學性描述:「欲哭則不可,欲泣為其近婦人」,說箕子很想哭但是又不能哭,哭的話就比較像女人了。作者怎麼知道箕子的想法,可見也是動了一點感情。
箕子去世在朝鮮他的領地裡,享年93歲。
箕子畫像(公有領域)
箕子是當時的太師,主管觀測天文、諳熟曆法,農事由他「授時制曆」,指導農事漁牧。所以當紂王喝迷了不知日期時,要趕緊派人去問箕子。
他傳給周武王的卻不僅僅是明察和敬順天象的心法,而且還有真真切切的治國大方略。
他開發古朝鮮而創立的「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統治了九百年;如今的朝鮮,還有很多箕子的後人,還有很多和箕子有關的習俗
「披髮佯狂於奴,遂隱而鼓琴以自悲」,箕子裝瘋時,為排遣積鬱譜寫了《箕子操》,又名《箕子吟》,是中國著名的古琴曲。
經他傳下來的《洪範九疇》,被尊為《尚書》中最可信、最受重視的篇章。
真的也不是一個「仁」字所能盡言。還有智,大智,還有義。


2020-06-28_1155492020-06-28_1155392020-06-28_1156202020-06-28_1156012020-06-28_115555

金正恩祖先來自長白山?「朝鮮檀君」神話維繫領導人正統 https://bit.ly/2VqSNwp
▲朝鮮開國傳說中的檀君、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圖/翻攝自《韓國經濟新聞》)
關於「朝鮮」的起源,有「檀君神話」與「箕子東遷」兩種。檀君是朝鮮民間傳說中的開國國君和山神,據高麗時代編纂的《三國遺事》記載,檀君名王儉,是帝釋桓因之庶子桓雄與熊女所生。高麗國師僧人一然曾在 13 世紀寫道,檀君誕生於「太白,今妙香山」經過時代更迭,18 世紀末,人們開始認為檀君降生的地方為今日的長白山。
「箕子東遷」據傳是周武王伐紂後,原商臣箕子從牢獄被釋放,箕子不願服飾周室,變東走至朝鮮,後經周武王分封。立國 13 年後,箕子回到中國,「箕子朝鮮」共經歷 41 代國王至西元前 195 年左右才被取代。
一開始,檀君作為民間傳說不被重視,知識份子們更偏好源自於古代中國周氏王朝的箕子。到中國明代朝鮮王朝都自詡為「小中華」,至清代初期,在滿清透過武力建立藩屬關係前,朝鮮王朝都認為自己是中華文化的傳人。
▲檀君的故事被記錄在《三國遺事》中。(圖/翻攝自 Daum )© 由 NOWnews 提供 ▲檀君的故事被記錄在《三國遺事》中。(圖/翻攝自 Daum )
直到日本吞併朝鮮、獨立運動興起,檀君的地位才逐漸提升。至南北韓分裂,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因政治考量,將檀君推至更高的位置,強調金氏政權的「長白山血統」神化領導人。檀君在歷時長河中地位的起伏,可以說是反應了朝鮮半島人民的身份認同。
《三國遺事》記載,古時天神桓因(即佛教帝釋天)有一位庶子,名叫桓雄。桓雄可望下凡,多次請求後,桓因給了庶子三個「天府印」下凡「弘益人間」,並降生於「太白山」山頂一棵檀樹下。
在人間,有一熊一虎向桓雄請求將其變為人類,桓雄變賜予與牠們艾草、蒜頭,要求牠們吃下後在 100 天內避見陽光,就能夠變成人。後來老虎失敗了,而熊則變成一名女子,後桓雄假化成人,與熊女誕下一子,號「檀君王儉」。傳說中,中國堯即位 50 年時,檀君在平壤建都,國號「朝鮮」後遷都至白岳山阿斯達,在位 1500 年。
▲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去年前往長白山拍攝紀錄片,就是為了強調其源自檀君的「白頭山」(長白山)血統。(圖/翻攝自 VOA )© 由 NOWnews 提供 ▲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去年前往長白山拍攝紀錄片,就是為了強調其源自檀君的「白頭山」(長白山)血統。(圖/翻攝自 VOA )
至周武王(約西元前 1046 年至前 1043 年)時期,周室冊封箕子於朝鮮,檀君因此歸隱於阿斯達山,死時 1908 歲成為山神。
根據史料,高麗時期,在知識階層「檀君」只是傳說,但卻有關民族起源,因此將其作為「遺事」寫進《三國遺事》中,當作高麗歷史學家金富軾著作的《三國史記》的補充,《三國史記》的年表開頭是「海東有國家久矣,自箕子受封於周室」可見高麗時期知識階層對起源的看法。
至朝鮮王朝,因與明朝保持宗藩關係,以朱子理學作為治國原則,源自中國的「箕子」更被重視。名儒權近( 1352 年-1409 年)奉命出使覲見明太祖,被問及朝鮮開國歷史時以詩《始古開闢東夷主》回應:
聞說洪荒日,檀君降樹邊。位臨東國土,時在帝堯天。
傳世不知幾,歷年曾過千。後來箕子代,同是號朝鮮。
詩文顯示,朝鮮王朝知識份子也認同「檀君朝鮮」在中國堯舜時期開國,但應該是流傳不知多久的傳說。約千年後,周代大臣箕子建立的朝鮮則被認為是與史實相關。而桓雄下凡的地方「太白山」,在《三國遺事》中被記作是「妙香山」,至 18 世紀末,朝鮮王朝後期考據學家安鼎福則認為,太白山是今日中國東北的「長白山」;但強調,「箕子朝鮮」是韓國第一個王朝,檀君僅是補充。
近代檀君地位逐漸提升可追溯至 1910 年日本併吞大韓帝國,至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大批曾參與韓國獨立運動的學者,為了強化民族意識,在源自中國的「箕子」和神話人物「檀君」之間,後者除了帶有神聖感,也更符合民族始祖的意象,成為抗日獨立運動中的精神代表。
▲檀君現在是南北韓雙方皆普遍接受的開國起源。(圖/翻攝自韓國《中央日報》)© 由 NOWnews 提供 ▲檀君現在是南北韓雙方皆普遍接受的開國起源。(圖/翻攝自韓國《中央日報》)
韓戰( 1950 至 1953 年)後,南北韓分裂,檀君的信仰仍逐漸壯大,大韓民國(南韓)至 1960 年代才把檀君紀年改成西元;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的首都平攘,被認為是箕子建立的國都,1959 年,領導人金日成為了壓制勞動黨內的反對聲浪、剷除背後的中、蘇聯勢力,因此不斷加強對民族始祖「檀君」的崇拜。
1994 年 10 月 11 日,北韓宣稱找到了檀君的墳墓,並隆重舉行了檀君陵改建竣工儀式。據介紹,檀君陵的占地面積達 45 公頃,建造石材逾 7.2 萬塊。每年 10 月 3 日,在這裡隆重舉行開天節活動,北韓人士、旅外朝裔也會前來參加這個儀式。
▲北韓官方興建的檀君陵。(圖/翻攝自韓國 rfa.org)© 由 NOWnews 提供 ▲北韓官方興建的檀君陵。金正恩祖先來自長白山?「朝鮮檀君」神話維繫領導人正統 https://bit.ly/2VqSNw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