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美國艦隊大白艦隊訪華,仿大明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大白艦隊當時航線(綠色)就刻意經將台灣列入其勢力範圍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O4yWvN

--------------------------------------------------------------

P_20160314_161219_1  

《坤輿萬國全圖》,是一幅由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於神宗萬曆三十年(1602年)所製的世界地圖,是第一幅出現美洲的中文地圖。(推測成圖應為1387--1460年,鄭和下西洋時代)
背景
神宗萬曆十二年(1584年),利瑪竇到達廣州,自製《萬國圖誌》。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利瑪竇到京師獻圖,深受明神宗喜愛。
萬曆三十年(1602年),太僕寺少卿李之藻出資刊行,曰《坤輿萬國全圖》。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明神宗下詔摹繪12份,傳於現世,原本可能隨葬明定陵。《坤輿萬國全圖》原為六幅,後來裝裱為一幅。
簡介
傳入日本並經抄繪、上色的「坤輿萬國全圖」
《坤輿萬國全圖》高5英尺(1.52米),寬12英尺(3.66米),並特地以中國為地圖中心。當時澳洲和南極洲還未被發現,《坤輿萬國全圖》上描繪當時歐洲世界觀中的五大洲:
亞細亞(亞洲)
歐羅巴(歐洲)
利未亞(非洲)
南北亞墨利加(南北美洲)
墨瓦喇尼加(未知的南方大陸)
另分四大洋:
大西洋
大東洋(太平洋)
附註地理誌異,繪有風俗禽獸;四方各置「九重天圖」、「天地儀圖」、「日月食圖」、「中氣圖」。
現存
目前已發現的《坤輿萬國全圖》原刻本有6幅,其中保存狀況較好的有2幅,這兩幅現藏於梵蒂岡宗座圖書館,和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詹姆斯·福特·貝爾圖書館[1]。剩餘4幅現藏於日本京都大學、日本宮城縣圖書館、日本內閣圖書館和法國巴黎的私人收藏中。
目前中國沒有《坤輿萬國全圖》原刻本的收藏。中國國內現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據刻本摹繪的彩色《坤輿萬國全圖》現藏於南京博物院[2]。

File:Kunyu Wanguo Quantu (坤輿萬國全圖).jpg

File:Kunyu Wanguo Quantu by Matteo Ricci Plate 1-3.jpgFile:Kunyu Wanguo Quantu by Matteo Ricci Plate 4-6.jpg

--------------------------------------

File:CantinoPlanisphere.png

坎提諾世界平面地圖

坤輿萬國全圖解密:明代測繪世界 - 李兆良 - Google 圖書 - https://goo.gl/snqcdO

坎迪諾平面球形圖(Cantino planisphere),又稱坎迪諾世界地圖(Cantino World Map)是現存最早的顯示葡萄牙在東方和西方的地理發現的地圖。它以費拉拉公爵的一個特工阿爾貝托·坎迪諾(Alberto Cantino)的名字命名,他於1502年成功從葡萄牙將其偷帶到義大利。地圖特別之處是描繪了出巴西海岸的零碎的記錄,該區域由葡萄牙探險家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於1500年發現,地圖還以驚人的準確性和詳細度描繪了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非洲海岸。
舊地圖由3大羊皮紙製成,被保存在費拉拉公爵圖書館大約90年,直到教皇克雷芒八世將其轉移到義大利摩德納另一個宮殿。兩個多世紀後,1859年,宮殿遭到洗劫,地圖丟失。同一年,它被埃斯特博物館館長朱塞佩·博尼(Giuseppe Boni)在一家肉店發現。目前,坎迪諾平面球形圖被保存在摩德納納埃斯特博物館。

--------------

20131208001072N22A00_P_02_032013-12-08_094237  

李兆良舉證 鄭和最早發現美洲
旺報 記者李怡芸/台北報導 2013年12月08日 04:10
▲李兆良(左起)、世新大學教授林孝信、中華鄭和學會理事長賴進義共同呼籲,應導正中國的海洋外交史。(記者李怡芸攝)
▲宣德金牌上的字樣讓李兆良開啟了對既有歷史學說的探查。(聯經出版提供)
從一面在北美洲東部出土的宣德金牌,原是生物化學博士的香港作家李兆良展開了他對鄭和下西洋、利瑪竇將《坤輿萬國全圖解密》的地理學知識帶到中國,以及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等歷史學說調查,從種種出土的歷史證據中發現,最早發現美洲的應是中國人。

過去教科書總告訴我們鄭和下西洋最遠只到非洲東部,但生物化學博士的香港作家李兆良從種種出土的歷史證據中發現,最早發現美洲的應是中國人。(摘自網路)

過去教科書總告訴我們鄭和下西洋最遠只到非洲東部,06年得知在美國出土宣德金牌的李兆良,從金牌上「大明宣德委錫」字樣,開始了他的歷史偵探歷程,李兆良指出「錫」應是「賜」之意,而「委賜」則有讓使臣為之的意思,在歷史上亦有先例可循。順著這個線索,李兆良也注意到美國東部印第安人的文化與明代有許多相似,他們的北斗旗是明朝代表皇帝的旗幟,而美洲特有的農作物:鳳梨、玉米、番薯、南瓜等出現在中國文獻上,比哥倫布出航,起碼早了半世紀

據傳是鄭和下西洋繪製的世界地圖。(圖/取自網路)

李兆良強調:「我們讀歷史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卻是按別人的事實寫史,哥倫布或許是第一個到美洲的歐洲人,但最早發現美洲的應是中國人。」同樣的,過去總是受到「西學東漸」一詞的影響,認為中國的地理學是由利瑪竇帶來的,但生於文藝復興時期的利瑪竇,怎會不在《坤輿萬國全圖》上標誌教皇領地,也沒有托斯卡納和佛羅倫斯這2個文藝復興的重要地名。

李兆良從《坤輿萬國全圖解密》到《宣德金牌啟示錄》,他自詡為「中國外交史的鳴冤鼓,對地理學西學東漸的驚堂木」,中華鄭和學會理事長賴進義亦指出,透過這樣的研究,希望提升兩岸華人的海洋意識;世新大學「釣魚台教育計畫」主持人林孝信亦希望,藉此讓「中國對海權不夠重視」的誤會得以平反。

---------------------------------------

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鄭和的船隊航行到孟加拉,曾帶兩隻孟加拉國進貢的麒麟(長頸鹿)回到北京。明成祖以此祥瑞之兆來表示自己施政的功績。

當時阿拉伯語中長頸鹿叫 giri,「麒麟」即作為 giri 的音譯。時至今日,日語及韓語中仍將長頸鹿稱作麒麟,閩南語也將「長頸鹿」稱作「麒麟鹿」

File:Chen Zhang's painting of a giraffe and its attendant.jpgFile:Tribute Giraffe with Attendant.jpgFile:Painting of the Giraffe from Bengal. By Shen Tu, copied by Ch'en T'ing-pi.jpgFile:Chen Zhang's painting of a giraffe and its attendant.jpgFile:ShenDuGiraffePainting.jpg

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鄭和的船隊航行到孟加拉,曾帶兩隻孟加拉國進貢的麒麟(長頸鹿)回到北京。明成祖以此祥瑞之兆來表示自己施政的功績。

當時阿拉伯語中長頸鹿叫 giri,「麒麟」即作為 giri 的音譯。時至今日,日語及韓語中仍將長頸鹿稱作麒麟,閩南語也將「長頸鹿」稱作「麒麟鹿」

中國典籍關於長頸鹿的記載,最早出自晉代李石所著《續博物志》,記錄非洲索馬里沿岸撥拔力古國出產的異獸,身高一丈余頸長九尺。宋代趙汝適著《諸蕃志》中稱非洲長頸鹿為徂蠟:「狀如駝馳,而大如牛,色黃,前腳高五尺,後低三尺,頭高向上」

明代時,亞非多國向中國進獻或出售長頸鹿。進獻最早始於永樂12年(1414年)的榜葛剌(今孟加拉一帶)國,此後三十年間,至少有5隻長頸鹿被帶入中國 (張之傑,《鄭和下西洋與麒麟貢》,2007)。當時除用音譯詞「祖剌法」(從阿拉伯語)指長頸鹿外,主要是用「麒麟」一詞來指長頸鹿,以為長頸鹿即是麒麟的原型。之所以用「麒麟」作為名稱,據考證可能是與亞、非各國語言中對長頸鹿的名稱多為 kVr- 類型的詞彙有關 (張之傑, 2007),可能是對原稱的語音附會

阿拉伯語 زرافة 一詞還是歐洲基本所有語言中「長頸鹿」一詞的來源,如英語 giraffe。「麒麟」的「長頸鹿」這一含義雖然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卻至今還保留在日語和朝鮮語的漢字詞「麒麟」(麒麟,기린)中。而在越南語中,漢字詞「麒麟」(kỳ lân)除指中國傳說中的瑞獸外,還指西方神話中的獨角獸(unicorn)。

長頸鹿可能就是「麒麟」的原型

-------------------------------------------------

《三才圖會》又名《三才圖說》,是由明朝人王圻及其兒子王思義撰寫的百科式圖錄類書。於1607年完成編輯,並在1609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有三卷本《三才圖會》。

《三才圖會》為類書,又名《三才圖說》。書分14類,依次為天文、地理、人物、時令、宮室、器用、身體、文史、人事、儀器、珍寶、衣服、鳥獸、草木。
此書匯集諸家書中有關天地諸物圖像,“圖繪以勒之於先,論話以綴之於後”,對每一事物皆配有圖像,然後加以說明。圖不清晰者可藉助文字表達,文字無法說清者可以圖作參考,圖與文互為印證。所配插圖偏重通俗性和實用性。此書可為眾多學科的研究者提供資料,其功用可與百科全書相比。
《三才圖會》 - 內容
《三才圖會》的“踢鞠圖”
《三才圖會》的“踢鞠圖”圖冊
書成於明萬曆年間﹐共一百零六卷。內容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物﹐分天文﹑地理﹑人物﹑時令﹑宮室﹑器用﹑身體﹑衣服﹑人事﹑儀制﹑珍寶﹑文史﹑鳥獸﹑ 草木等十四門。前三門為王圻所撰﹐時令以下十一門﹐為思義所撰﹐全書又經思義以十年之力加以詳核﹐始成就緒。每門之下分卷﹐條記事物﹐取材廣泛﹐所記事物﹐先有繪圖﹐後有論說﹐圖文並茂﹐相為印證。為形像地了解和研究明代的宮室﹑器用﹑服制和儀仗制度等提供了大量數據。書中圖譜多取之於他書﹐間有冗雜﹑虛構之弊。有萬曆刊本存世。1987年廣陵古籍刻印社縮印出版。
《三才圖會》 - 作者
王圻,字元翰,號洪洲,上海人。 嘉靖四十四年(西元1565年)進士,除清江知縣,調萬安。擢御史,忤時相,出為福建按察簽事,謫邛州判官。兩知進賢、曹州,遷開州知州。歷官陜西布政參議,乞養歸,築室淞江之濱,種梅萬樹,目曰梅花源。以著書為事,年逾耄耋,猶篝燈帳中,丙夜不輟。享年八十有五。所輯有:《續文獻通考》、《稗史彙編》、《兩浙鹽志》、《古今考》、《洗冤錄》。所注有:《周禮》、《武經》。所著有:《青浦志》、《海防志》、《吳淞江議》、《洪洲類稿》、《水利考》、《明農稿》。
王思義,王圻之子,字允明,著有《宋史纂要》、《香雪林集》、《故事選要》。[1]
《三才圖會》 - 龍套事件
龍套事件
龍套事件
倭瓜臉、腫眼泡、鷹鉤鼻、長鬍鬚,在你的印像中,歷史書裡的古人是不是都長得一個樣?最近,有網友在微博裡上傳了一組插畫,並稱:“高中的歷史課本,秦始皇,光武帝,諸葛亮,唐玄宗,顏真卿,原來全是同一個人。”引來網友議論紛紛,不少網友“猜測”:“可能是同一個古人買了不同的QQ秀。”還有網友懇請人肉插畫作者,不過據查,這一系列插圖來自《三才圖會》。
在眾多網友的評論中,網友“ 木叉鞠多 ”卻語出驚人,他 ​​指出了這幅插圖的致命傷:“趕緊闢謠,這些圖的鬍子是P過的!不過我的高中歷史第二分冊上,秦始皇、漢武帝、光武帝、唐玄宗、松贊乾布還都挺像的呢。不過朱元璋是絕對個性的……諸葛亮和顏真卿是沒有圖的。”隨後,快報記者又仔細觀察了這幅插圖,確實發現,除了第一位人物鬍鬚和眉毛較為自然以外,其後四位的毛髮都有明顯被勾畫的痕跡,特別是最後兩位,鬍鬚根部參差不齊,與衣帽的線條極不協調。不過,撇去鬍子不談,這幾位的長相真的是幾乎一樣!據這位網友稱,他使用的課本是華師大版的高中歷史書,也就是說,在該版本的高中歷史第二分冊上確實有不少人物臉譜相似。據了解,目前,南京市各個高中使用的多是人教版教材,是彩色的,已經不用這些人像了。但是在80後網友的記憶當中,這些插圖卻還十分深刻。
《三才圖會》,分別找到了秦始皇、光武帝,諸葛亮,唐玄宗,顏真卿的畫像,對比之後可以看出,秦始皇從臉譜到衣冠都與網絡流傳的插畫相同,光武帝的鬍鬚比插畫的稍微短一些,而諸葛亮,唐玄宗,顏真卿在《三才圖會》裡都是山羊胡,插畫裡卻變成了絡腮鬍,不過其他的衣著打扮,甚至於衣服的褶皺都與《三才圖會》一樣。

2016-03-16_093329  

三才圖會-

所謂「三才」,是指即「天」、「地」、「人」,此書就是要說明這三界中的一切。
全書共一百零八卷,分十四門,分別是天文、地理、人物、時令、宮室、器用、身體、衣服、人事、儀卷、珍寶、文史、鳥獸和草木,各門中都繪有圖像及文字說明。不過有些圖書卻加了一些想像及神話色彩,如鶴或鱟魚等。而當中一些地圖是改編自傳教士帶來的國外地圖,所以三才圖會被譽為明朝繪圖類書的佼佼者。

File:Sancai Tuhui World Map.jpgFile:SihaiHuayiZongtu.jpgFile:指南車圖 (三才圖會).jpg

原來「鯱」這字雖然是日本漢字,但可以用注音「ㄅㄨˊ」打出來,是日本古代安裝在屋脊兩端的獸頭瓦,有著辟邪、除災、避火的作用。在西元1712年於日本出版的「和漢三才 ...

原來「鯱」這字雖然是日本漢字,但可以用注音「ㄅㄨˊ」打出來,是日本古代安裝在屋脊兩端的獸頭瓦,有著辟邪、除災、避火的作用。在西元1712年於日本出版的「和漢三才図会」中也曾經登場過。(和漢三才図会相當於現今的百科全書) 

「鯱」這隻動物算是日本古人空想的神獸,有著虎頭魚身、背上有個大大的尖鰭、尾巴永遠高高朝向天空。由於是裝飾屋脊的作用,多半都以陶土或瓦片製作,日本古時候眾多天守閣與建築物都能看到「鯱」的出現。

姬路城的「鯱」,隨著年代推移有著不同面貌~ 

安土城是第一座將「鯱」貼滿金箔的城,自此之後金色的「鯱」便稱為「金鯱」,可惜安土城在本能寺之變後就被一把火燒了,無法目睹這歷史的軌跡。

 
日本各地的天守閣都能看到「金鯱」的身影。其中又以名古屋城天守閣上的「金鯱」最為有名,因為他們的「金鯱」不止頭很大,就連金箔用量都是日本第一。 
 
每隻「金鯱」約高2.6公尺,雖然只覆蓋了0.15mm的薄薄金箔,但兩隻「金鯱」所含的18K金總重竟然有88公斤啊,太驚人了這個!

看來今兒個抽到的「鯱」不是大便色;而是曖曖內含光、光芒內斂的黃金色「金鯱」呀!只是礙於塑膠射出技術,無法表現發亮的金色,這樣一想,氣頓時消去一半。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更多「金鯱」~

「金鯱」也是怕感冒的,日本人真的很愛護神獸。 

撈錢的海賊王也要搭乘「金鯱」出現,這應該要歸納在海王類生物吧! 

玩玩具長知識:漢字動物超變換第五彈「鯱」 | 列印 - 第 1 頁 | T17 討論區 - 一起分享好東西 - http://goo.gl/xZCOz9

-----------------------

-----------------------------

《古地圖密碼》試讀:《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圖》中的問題

第二章西方古代世界地圖中的疑惑20世紀初,數幅15、16世紀期間歐洲人或阿拉伯人繪製的世界地圖先後被世人發現。它們給史學界帶來了驚喜,但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疑惑和煩惱。這些地圖向史學界暗示,在16世紀歐洲航海家的"地理大發現"之前,早已有人完成了環球勘測,並且有些勘測結果還比較準確。在這些古地圖之中,有的在1492年之前繪出了尚未被歐洲人知悉的美洲大陸,還有的甚至描繪出南極洲陸地的輪廓。很多史料證明,這些古代地圖的繪製者並沒有親自參與過任何越洋勘測,他們只不過是一些編纂者或抄寫者。他們在地圖中記載的地理勘測信息和地域輪廓都是來源於前輩的地圖。史學家們非常清楚地記得,16世紀以前歐洲人和阿拉伯人尚未掌握準確計算地球經、緯度的技術。那麼,在16世紀以前何人曾經勘測過地球?這些人採用了何種勘測方法和手段?並且,他們勘測地球的目的又是什麼呢?近百年來,地圖史學家們費盡心機、刻苦鑽研,試圖在地中海一帶的文明古國中尋找出那些在"地理大發現"之前測繪世界的英雄們。可是,這些史學家的努力不僅遲遲得不到結果,反而他們的疑惑和煩惱卻變得越來越多。有些史學家似乎已經感到絕望,他們不得不找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來安慰自己。有的把目光轉向了天空,認為這些"古怪"的地圖都是外星人的傑作;有的把希望寄託在上帝身上,認為這些古地圖中的成就歸功於上帝恩賜的靈感;還有的干脆閉上眼睛宣稱,這些古地圖全都是不可信賴的。究竟哪些古代世界地圖使那些受人尊敬的史學家們傷透了腦筋?這些地圖的繪製者是誰?圖中又有什麼樣的疑惑使學者們感到一籌莫展呢?第一節《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圖》中的問題《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圖》(WaldseemullerWorldMap)繪於1507年(見彩圖4),繪製者是德國教士、地圖學家瓦德西穆勒(MartinWaldseemuller)率領的工作小組。此幅地圖採用心型圖形繪出了幾乎完整的地球,其中包括南、北美洲和太平洋海域。《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圖》的正上方,繪有一對以東、西兩半球為圖形的小型世界地圖。學者們注意到,在心型世界地圖中,北美與南美之間隔著一個根本不存在的海峽,而東、西半球世界地圖中的北美和南美由一個地峽相連接。心型世界地圖與東、西半球世界地圖雖有所不同,但兩幅地圖具有一些相同的錯誤。例如,日本被繪成豎在太平洋中央並且靠近北美大陸的一個大島嶼,東南亞的馬來半島東面有一個巨大的海灣和一個碩大的半島。《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圖》中有很多標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此圖將美洲大陸命名為"亞美利加"(America)(見插圖1)。這一命名源自於意大利籍探險家亞美利哥·維斯普奇(AmerigoVespucci)的名字。瓦德西穆勒以為,這位意大利人是發現新大陸的英雄。《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圖》發表後,人們似乎只記住了"亞美利加"這一名稱,而地圖本身卻被忘得一干二淨。此地圖誕生幾十年之後逐漸變得無人知曉,並且從此銷聲匿跡近四百年。直到1901年,一位名叫費舍爾(JosephFischer)的歷史學家在德國一座古堡的藏書室中發現了它。費舍爾發現《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圖》的消息公佈於眾後,立即在歐、美史學界引起轟動。許多史學家將此圖稱之為"美洲的出生證"。還有些地圖史學家認為,該圖有史以來首次繪出了美洲大陸、太平洋海域的基本輪廓,以及亞洲與美洲的地理關係。為此,他們將《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圖》視為世界上最重要並且最有價值的古地圖。正是由於《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圖》在學術上佔有極高的地位,美國國會圖書館從20世紀初開始遊說德國收藏家和德國政府,試圖將這幅珍貴的地圖納入他們的館​​藏之中。經過近百年的努力,2003年美國國會圖書館最終取得了德國政府的同意,出巨資從德國收藏家手中購得此幅地圖。可是,並不是所有的專家和學者都認為,《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圖》是一幅完美無缺的古地圖。一些史學家指出,此地圖存有許多無法解釋的問題。有的史學家認為,《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圖》的出世在當時的確是人類世界觀的一次飛躍。可是這次飛躍的跨度如此之大,使人無法相信它是真的。16世紀之前,歐洲人的世界觀一直被公元2世紀古希臘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托勒密的地球學說所統治。按照此學說,地球上根本不存在美洲大陸和太平洋。在《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圖》出世之前,歐洲人繪製的世界地圖均顯示出,在歐洲西海岸與亞洲東海岸之間只間隔有大西洋。正因如此,探險家哥倫布1492年航行抵達巴哈馬群島時,以為所到之地是印度。可是,為什麼《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圖》描繪出了美洲大陸和太平洋的輪廓呢?瓦德西穆勒又是從何得知大西洋的海域面積小於太平洋呢?地理大發現編年史對太平洋的發現者早有明確的定論。1513年,西班牙探險家巴爾博亞(VascoNunezdeBalboa)從美洲東海岸穿過巴拿馬地峽來到西海岸,他是第一個看到太平洋海水的歐洲人。1520年,麥哲倫率領船隊通過麥哲倫海峽駛入太平洋海域,他是第一位帶領船隊在太平洋中航行的歐洲航海家。在史學家心目中,這些都是無可爭議的歷史記錄。可是,它們卻無法與《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圖》相吻合。這幅地圖的出世比巴爾博亞看到太平洋海水早六年,比麥哲倫船隊在太平洋中航行早十三年。《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圖》還提供了一些令人感到吃驚的地理信息,這就是安第斯山脈和南美洲主要河流的走向。《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圖》繪出這些地理信息的含義非同小可,它意味著1507年以前曾經有人對整個南美大陸的地形、地貌做過勘測,從而知悉安第斯山脈是南美大陸上最高的山脈,並且南美的主要河流都是由西向東流入大海。由於《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圖》與歷史記錄不一致,有些學者對此圖的繪製年代提出了質疑。然而,紙張的水銀印和相關的歷史文檔都證實,《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圖》的繪製時間的確是在1507年。那麼,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是否曾有人捷足先登,搶在巴爾博亞之前抵達太平洋東岸?是否曾有航海家早於麥哲倫船隊橫跨太平洋?何人曾在1507年之前完成勘測南美地形地貌的壯舉呢?這些問題引發了歐美學者對地理大發現史的深入研究和豐富的想像力。有人認為亞美利哥·維斯普奇或者其他歐洲航海家曾在1507年之前秘密地在太平洋中航行,他們曾對太平洋東岸進行了測繪;有的史學家認為,瓦德西穆勒曾借助於史前文化遺產;還有人幻想,外星人曾向瓦德西穆勒伸出了援助之手。可是,這些推測都沒有任何根據。一些學者在對《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圖》的評論中無可奈何地說,1507年繪出世界地圖的功勞只能歸屬於瓦德西穆勒的想像力,他在上帝和幸運之神的幫助下猜出了美洲大陸和太平洋海域的地理狀況。1 有誰會相信這些高談闊論呢?《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圖》中不僅有美洲大陸和太平洋海域,而且南、北美洲的地理位置以及大西洋與太平洋兩者之間的大小比例關係也接近於現代地圖。這些都是瓦德西穆勒猜出來的嗎?如果瓦德西穆勒真的具有超人的能力,為什麼他把日本錯畫成一個豎在太平洋中間的大島嶼?為什麼他在心型世界地圖中誤把南美洲和北美洲畫成了兩個相互不連接的陸地呢?實際上,瓦德西穆勒在地圖的左下角寫有一段註釋:"我們在地圖中仔細繪出的所有內容提供了真實、準確的地理知識。"2並且,瓦德西穆勒在地圖右上方的一段註釋之中清楚地說明,圖中的許多地理信息來源於古人繪製的世界地圖: 在描繪世界總體外觀時,最好的辦法是將古人的發現先畫在地圖上,之後再畫上當今的發現,例如中國之地。這樣,當那些對地理感興趣並且希望找出各種各樣地方的人們在圖上看一眼並且看到所有地理髮現或者最新探明的地域被仔細地、清楚地繪在一起,他們會感到滿足並會對我們的努力表示感激。1 註釋中,瓦德西穆勒使用了"發現"和"探明"兩個詞語描述畫在地圖上的新大陸。這兩個詞語表明,《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圖》的美洲大陸輪廓並不是瓦德西穆勒幸運猜測的結果。2005年至2006年間,美國國會圖書館地圖史學家赫斯勒(JohnHessler)先後發表了兩篇分析《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圖》的學術文章。2此文章中,赫斯勒採用多項式回歸法和多項式變形計算等涉及多次方程的數學方法對圖中南美洲的輪廓進行了測算。赫斯勒的測算結果證明,《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圖》中南美洲大陸一些地域的經、緯度比較精確。美國國會圖書館地圖部主任赫伯特(JohnHébert)指出:"(圖中)南美洲大陸形狀準確……並且南美洲大陸寬度在一些關鍵點上誤差只有七十英里。"3基於這些研究結果,赫斯勒做出了這樣的推測:《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圖》的南美西部海岸線不大可能是幸運猜測的結果;瓦德西穆勒曾經參考過前人對南美大陸勘測的數據,但是這些數據資料已不復存在。赫斯勒的研究結果令人感到信服。然而,這一研究涉及的兩個問題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赫斯勒對《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圖》的測算採用了涉及多次方程的數學方法。這種方法揭示出,那些曾經對南美大陸進行地理測量的古人掌握了高水平的數學運算技巧,其中包括多次方程和球面三角學。這些數學知識在地理測量和地圖學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可是,16世紀初,歐洲人的數學水平並沒有達到如此程度。赫斯勒的研究結果還顯示出,《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圖》中歐、亞、非大陸輪廓的投影方法與美洲大陸輪廓的投影法完全不同。為什麼瓦德西穆勒在一幅地圖中採用了兩種不同的地圖投影法呢?1507年,瓦德西穆勒還撰寫了一部名為《宇宙介紹》(CosmographiaeIntroductio)的著作。在此書中他自信地寫道:"現已知道,地球分為四個部分,前三個部分是相互連接的大陸,第四個部分是一個四周環海的島嶼。"1 瓦德西穆勒對世界地理的描述令人感到吃驚,特別是他非常確信地說明:地球第四部分(即美洲大陸)四周環海。這一描述意味著,在麥哲倫海峽被"發現"的十三年之前,歐洲人已經知曉這一海上通道,並且瓦德西穆勒已經掌握有關美洲大陸輪廓的信息。不知道出於何種原因,瓦德西穆勒後來改變了他對美洲大陸輪廓的看法。1516年,瓦德西穆勒出版了另外一種版本的世界地圖。2與1507年《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圖》相比較,此幅世界地圖出現了很大變化(見彩圖5)。太平洋海域從地圖中消失,南美大陸的面積明顯縮小,美洲大陸的命名也不再是"亞美利加"而改為"未知大陸"(TerraIncognita)。更加令人驚奇的是,瓦德西穆勒還在註釋中暗示,北美大陸為亞洲北部的一部分。很明顯,瓦德西穆勒對地球的認識出現了巨大的退步。對這種退步,史學界一直感到莫名其妙。在1516年版世界地圖的詮釋中,瓦德西穆勒提及他於1507年繪製的世界地圖,並稱這幅地圖是基於"古代的、不可靠的原始資料"繪製而成的。根據瓦德西穆勒的這一表述以及1516年版世界地圖出現的變化,我們可以推測出,瓦德西穆勒認為他於1507年繪製的世界地圖是不准確的。遺憾的是,瓦德西穆勒沒有進一步說明,那些"古代的、不可靠的原始資料"究竟來源於何處。在16世紀初期,瓦德西穆勒並不是唯一知曉南美大陸輪廓和地貌的歐洲地圖學家。1502年,歐洲地圖學家坎提諾(AlbertoCantino)繪製了一幅世界地圖,史學界將此圖稱之為《坎提諾世界地圖》(CantinoWorldMap)(見彩圖6)。非常有意思的是,與《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圖》非常相似,《坎提諾世界地圖》對南美大陸和歐亞非大陸分別採用了兩種完全不同的地圖投影法。16世紀初德國地圖學家斯楚訥(JohannesSch?觟ner)於1515至1520年間製作了一個地球儀(見插圖2)。在此地球儀上,不僅​​可以清晰地看到麥哲倫海峽和安第斯山脈,還可以看到南​​極大陸的輪廓。《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圖》、《坎提諾世界地圖》和斯楚訥地球儀引發出一系列問題:為什麼在一幅地圖中採用了兩種不同的地圖投影法?為什麼《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圖》和《坎提諾世界地圖》將南、北美洲的輪廓繪為南北走向的長條形狀?為什麼瓦德西穆勒在1516年繪製的世界地圖中將北美大陸視為亞洲北部的一部分?斯楚訥地球儀的製作者是從哪裡獲得有關南美和南極的地理信息呢?瓦德西穆勒所說的"古代的、不可靠的原始資料"又是來源於何處呢?
---------------------

1507年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圖

----------------
古地圖引發謎案 中國人最早進行環球航行? - http://goo.gl/eXI9dn
《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圖》:此圖不僅呈現出南美洲大陸的輪廓,並且繪出了安第斯山脈和南美洲主要河流的流向。


1546年《加斯托迪世界地圖》:此圖繪出了絕大部分南極洲海岸線。

  鄭和船隊曾環遊世界?            

  哥倫布之前,中國人早已發現了整個世界?

  “在哥倫布之前,美洲經常被發現。但這些發現總是秘而不宣。”

  ——愛爾蘭詩人王爾德

  你所了解的“地理大發現史”一定是這樣的:

  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亞斯駕船由西向東經過好望角,他是世界上首位繞過這一岬角的探險家;

  1492年,哥倫布率領船隊抵達美洲巴哈馬群島。他是美洲大陸的發現者;

  1519年9月,麥哲倫率領船隊自歐洲始航。這支船隊歷時三年繞地球一週回到始發地,他是首個完成了環球航行的英雄。地球的真實面目,終於在世人的面前初露崢嶸……

  然而,一張在上海發現的古地圖,卻對這被蓋棺定論的“時間表”提出了質疑。這張原本繪于明初的古圖中,呈現出一個近乎完整的世界輪廓:不止有北美洲、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甚至還有北極和南極。這意味著——1418年或者更早,中國人就已經發現了整個世界!

  這張地圖是真是假?它究竟透露出多少足以顛覆歷史論述的玄機?有關的爭論仍在繼續,厚重的迷霧正被一層層撥開……

  發現:邂逅“奇圖”

  明朝初年的“世界地圖”

  劉鋼是北京的一位律師,熱愛收藏。2001年春季,他在上海東臺路古玩市場,邂逅了一張“奇圖”。

  “那天我一進店門,看見店老闆向先生正往墻上挂一幅破舊的世界地圖。這幅地圖的右上角寫著‘天下全輿總圖’,右下角註明‘乾隆癸未年仲秋月倣明永樂十六年天下諸番識貢圖’。左邊還有一落款:“臣,莫易仝繪。”這些文字表明,此幅世界地圖是1418年間一幅《天下諸番識貢圖》的倣繪品,倣繪時間是1763年,倣繪者叫‘莫易仝’。地圖的左上角還寫有‘凡未加紅圈者皆原圖所未命名者’。這意味著圖上有些註釋是莫易仝加的,而用紅筆圈注的部分則屬於原圖。”

  奇妙的是,這幅地圖畫出了地球上的所有的大陸和海域,甚至包括美洲和南北兩極。

  “我感到很困惑,15世紀初的地圖上怎麼會出現還未被‘發現’的大陸?中國人怎麼會在1418年就繪出了近乎完整的世界地圖?”

  莫非這張地圖是贗品?然而圖紙上的蟲蛀痕跡、褪色墨跡以及又薄又脆像山東煎餅一樣的竹紙,看上去又不像是假的。向老先生告訴劉鋼,這張古地圖是他從江西景德鎮一處舊宅中收購所得,對於它背後的故事知之甚少。百思不得其解的劉鋼,花了四千塊錢,從向老先生處購得這張古地圖,帶回家繼續做研究。

  鄭和船隊曾環遊世界?

  劉鋼發現圖中太平洋海域處一個關於 “正史太監馬三寶”的註釋,馬三寶即明朝著名的航海家鄭和。這一註釋與1436年《星槎勝覽》(四卷本)中的記載完全一致。《星槎勝覽》的作者費信曾四次隨鄭和下西洋,在書的自序中,費信說他“採輯圖寫成帙”,而這張地圖很可能正是費信的一張“採輯圖”。

  國內學界普遍認為,鄭和的船隊最遠曾到過印度洋和太平洋東南亞一帶。劉鋼在研究中卻發現,鄭和船隊的實力可能被遠遠低估了——

  《天妃靈應碑》是鄭和在明宣德六年(1431年)第七次下西洋前夕與其他航海將領一起刻立於長樂南山的。碑文被史學界視為鄭和下西洋的最主要史料之一,具有極高的可信度。碑文中寫道,鄭和的船隊抵達了“西域之西,迤北之北”,劉鋼覺得,這個模糊的指向有可能是歐洲東部、非洲東北部地域向西,同時位於西伯利亞以北並與其隔海相望的地域:北美大陸。

  2006年,劉鋼將《天下全輿總圖》的紙張樣品送往紐西蘭維卡託大學進行測定,測定結果顯示,這張地圖紙張製造時期與《天下全輿總圖》繪製者簽署的年代吻合,此測定結果證實此圖為一件真品。

  劉鋼信心大增。因為落款者的“臣”字款說明,莫易仝倣繪此圖是為了呈報乾隆皇帝或清宮皇室審閱。如若作假,可是會犯“欺君”之罪,想必莫易仝不會拿自己的腦袋開玩笑。
-
浙江大學教授龔纓晏注意到地圖上位於亞歐交界處的紅圈注文“此地人多奉上帝,教名曰景也”——然而,“上帝”這個詞彙是16世紀末利瑪竇首創的,它怎麼會出現在一張明初的地圖裏呢?

  劉鋼不接受這個說法。他認為,“上帝”一詞中國自古就有,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成書的《詩經》等古籍之中。所謂利瑪竇首創“上帝”一說,是後人根據利瑪竇的只言片語作出的推斷。

  在龔纓晏看來,同樣不應該出現在這張地圖上的還有“景教”一詞。因為景教在唐代以後就逐漸失傳,一直到1625年,一塊正面寫著“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並頌”的石碑在西安出土,中國人才重新將景教和基督教聯繫在一起。所以,明初的中國人是沒可能把這種認識“提前”寫在地圖上的。

  劉鋼則認為宋元時期景教依然在中國的局部地區流傳,並且擁有一個新的蒙古名稱“也裏可溫”,它會不會同時也擁有一個漢文名稱呢?關於這一點,史學界目前並無定論,但至少是從社會發展學角度上來分析,宋、元以及明初漢人繼續把西方宗教稱之為景教的可能性並非不存在。

  關於簡體字

  葡萄牙中葡研究中心研究員金國平認為,地圖上屢次出現簡體字“余”很像是現代人偽造留下的“證據”。而劉鋼卻在台北故宮收藏的清乾隆“古稀天子之寶”璽上也發現了這個“簡體字”。此印刻的《古稀說》第一句寫道:“余以今年……”“這證明瞭‘余’在古代是一種俗體字,如果清朝皇帝都在用,平民百姓寫出這一俗體字何足為奇?”

  關於避諱

  侯楊方還發現,這張古地圖用紅圈標注“湖北”、“湖南”兩省地名。但湖南、湖北的建省卻是發生在清朝的事情,同樣的還有地圖中紅圈標注的中國周邊海域(黃海、東海、南海),它們被稱為“大清海”,這樣的稱呼不應該出現在明代的記錄中。

  劉鋼則認為,這是《天下諸番識貢圖》的倣繪者為避諱故意為之。“如果完全照抄原圖的明朝建制,可能會被人誣告妄想明朝復辟,所以不得不對明朝的地理名稱做了部分修改。”

  關於高麗、兇奴及琉球

  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侯楊方在這張古地圖上發現了另外一些的“漏洞”。古地圖上,北韓半島上被注為“高麗”。但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已將“高麗王朝”更名為北韓了;

  北方蒙古高原的位置由東向西分別紅圈標注“蒙古”、“兇奴”、“韃靼”。但明代時中國北方已沒有匈奴的存在,更沒有“兇奴”;明代的蒙古族分為“韃靼”和“瓦剌”,前者在東,後者在西,而地圖上不僅沒有“瓦剌”,還將該在東部的“韃靼”標注在了西部;

  地圖將我國台灣島標注為“琉球”,而在當時,台灣並不叫“琉球”,“琉球”指的是今天的日本沖繩。

  劉鋼則在史籍中找到了駁倒侯楊方的證據:明朝末年刊印的《山海與地全圖》,繪製年代大約在1602年。該圖中,北韓地域被註明為“高麗”——1602年的地圖中仍出現的“高麗”,出現在1418年的地圖中有什麼奇怪呢?“官方國名、地名更改後民間很長時間一直延用原名的現象在明清時期的地圖中是很常見的。”

  關於“蒙古”、“兇奴”和“韃靼”——明末版《華夷古今形勝圖》和明朝崇禎年間印製的《皇明職方地圖》中的中國地域北部都有“韃靼即匈奴國”的注文,並且都沒有“瓦剌”的注文。這兩幅地圖的繪製年代比1418年《天下諸番識貢圖》晚兩百多年。可見《天下諸番識貢圖》中出現“兇奴”,並不意味著就是贗品。

  關於台灣被稱之為“琉球”——劉鋼認為,明朝時“琉球”泛指現今琉球群島和台灣一帶島嶼。《皇明四夷考》和《明史》記載:“琉球居東南大海中”。1602年《山海與地全圖》中“琉球”的位置與《天下諸番識貢圖》摹本也是完全相同的。

  疑問:古地圖暗藏什麼口令

  是誰最先發現新大陸?

  其實,就連最嚴謹的歷史學者也承認:世界上確實存在一些令人費解的古地圖,它們在“地理大發現”之前就已經描繪出了諸多的“未知”區域。

  1489年,一位旅居義大利佛羅倫薩的德國人繪製了一份《馬爾特魯斯地圖》,他把美洲畫成了一個與亞洲相連的巨大半島。當哥倫布到達美洲時,他認為自己到達的是亞洲的印度——這兩個錯誤是巧合嗎?有跡象表明,哥倫布出發前,曾有位名叫托斯堪尼的學者向其提供過一幅世界地圖——那張地圖是否類似于《馬爾特魯斯地圖》?而哥倫布的“大發現”也只不過是去證實地圖上早已存在的資訊?

  1507年,由一位德國教士所繪製的《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圖》被視為美洲的“出生證”。這幅地圖上不僅有太平洋,還有南美洲海岸線和麥哲倫海峽。然而根據歷史記載,在這幅地圖被畫出6年後,歐洲人才從陸地越過巴拿馬地峽第一次看到太平洋,13年後,麥哲倫第一次航行于太平洋。更令人吃驚的是,1546年的《加斯托迪世界地圖》以及其他幾幅16世紀的地圖竟然繪出了19世紀才被發現的南極洲輪廓。

  馬可波羅曾從中國將地圖帶回歐洲?

  對於這些“未卜先知”的地圖,反對者大都用“偽造”來為它們定性。無法被判斷為“偽造”的,則被認為是“猜測”或者“巧合”。劉鋼則認為,這些“未被發現”便被描摹出來的地理資訊有可能來源於中國。因為他在這些令人驚訝的古地圖中,找到了許多中國古代探險家留下的痕跡。

  1933年,美國人羅西將一組古代文獻提供給美國國會圖書館進行審評。這部分文獻的最初來源可追蹤至馬可波羅,其中幾幅地圖的簽署均在13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之間。有學者發現,幾幅地圖中不僅清晰地描繪出了美洲大陸,並且隱約透露出“中國風”。其中一幅地圖在北美部分寫著幾個歪歪扭扭的漢字:“未知之耶”,另外一幅則清晰描繪出歐亞非大陸板塊、日本島、千島群島、勘察加半島、阿留申群島和部分北美西部海岸線。北美大陸還被標注為“Fosan”——對應漢語的“扶桑”讀音。無獨有偶,包括章太炎和鄧拓在內的許多中國學者都曾表示過,“扶桑”一詞最初的含義是“美洲大陸”。

  “事實上,中國人不是在鄭和時代、而是在馬可波羅時期就已經知曉美洲大陸了。”馬可波羅並不是唯一一個從中國收集地理資訊的人,從13世紀到15世紀,有不少的西方教士、旅行家、商人都曾經這樣做過。而這些來自中國的地圖,則為那些在‘地理大發現’之前出現的神秘地圖提供資訊,為歐洲探險家“發現”新大陸指明瞭方向。

  中國人最早進行了環球航行?

  教科書告訴我們,中國人對世界的認知是遠遠落後於西方的。要不是1602年傳教士利瑪竇為明朝政府獻上一幅《坤輿萬國地圖》,中國人甚至不知道地球是圓的!龔纓晏表示,《天下諸番識貢圖》是用現代地圖投影術繪製而成的,其先決條件是要知道地球的真實形狀,而這恰恰是明朝初期的中國人不可能做到的。

  劉鋼卻在古籍中找到了不一樣的說法。“西元前4世紀的《慎子》中就記載了‘天體如彈丸,其勢斜倚。’,這種認為大地為球體的觀點在中國一直持續至14世紀。”地圖投影術也不一定是像當今學界認為的那樣,17世紀才由西方傳教士傳入中國。“中國早在西元紀年前就開始研究地圖投影術了。《周髀算經》中說,‘方數出典,以方出圓。’含義就是‘用測量方形的計算方法可以推導出測量圓形的計算方法。’”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這張地圖上“神奇”地出現了北美洲的哈德遜灣和白令海峽。“地理大發現”的時間表告訴我們,英國人“發現”哈德遜灣是在1610年,俄羅斯人“發現”白令海峽是1648年。利瑪竇是如何知道這些“未知”的區域呢?他是否借鑒了中國人當時已有的地理髮現?

  八年裏,劉鋼查閱了眾多的古籍資料。一次次被古人在地理上的探索實踐而折服。根據《舊唐書·天文》的記載,時人已可抵達北冰洋海岸;12世紀的《嶺外代答》中則記錄,時人已可抵達美洲東海岸,而到了元代,中國人的觸角已經幾乎可以延伸到世界所有的大陸,以致于元朝皇宮中出現了現代地理學意義的地球儀。1267年,一位叫札馬魯丁的學者在中國製造了一個木質地球儀,地球儀百分之七十是綠顏色,表示水域,百分之三十是白顏色,表示陸地,這和現代地理的勘測結果幾乎一致……

  “鄭和既不是美洲大陸的最先發現者,也不是第一位環球航行的航海家,他的船隊是在地圖的引導下,沿著中國古人開拓的航道,航遍了全世界!”劉鋼將自己的系統研究撰寫成一部厚厚的著作《古地圖口令》。目前他正在集中精力做《古地圖口令》一書的英文翻譯。爭取儘早將此書介紹給外國的讀者。

  “很早以前,中國人曾經歷經千辛萬苦勘測過地球,這一貢獻是世界性的。我要把古地圖的秘密揭露給世人看,讓公眾去判斷,什麼是編造的故事,什麼是被故事掩蓋的史實。”

--------------------------------------

P_20160315_134424+_1  

客家人冒險精神在鄭和下西洋的隊伍裡,發揮重要角色,包括《坤輿萬國全圖》的製成(1400-1440年),許多地名以客語發音將地名記載在地圖裡。而後利瑪竇於1582年將坤輿資料傳到歐洲,繪成其它世界地圖

--------------------------------------

克里斯多福·哥倫布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bV0a1P

2016-03-16_090724  File:House of Colon COA (2).svg

File:Viajes de colon en.svg

File:Columbus first voyage.jpgFile:Columbus second voyage.jpgFile:Columbus fourth voyage.jpg

File:Columbus fourth voyage.jpg

克里斯多福·哥倫布(西班牙語:Cristóbal Colón;義大利語:Cristoforo Colombo),1450年/1451年10月31日-1506年5月20日),探險家、殖民者、航海家,出生於中世紀的熱那亞共和國(今義大利西北部)。[3][4][5][6]在西班牙的天主教君主的贊助下,在1492年到1502年間四次橫渡大西洋,並且成功到達美洲。他使得普通歐洲人也知道了美洲。他的這些航行,以及在伊斯帕尼奧拉島建立永久居民點的努力,拉開西班牙殖民美洲的序幕,同時也是歐洲殖民後來所謂「新大陸」的先驅。其靈柩現存於西班牙塞維亞主教座堂主堂內。
當時背景是西方帝國主義抬頭,各歐洲王國開始經濟競賽,紛紛通過建立貿易航線和殖民地來擴充財富。哥倫布的向西航行到達東印度群島的冒險性計劃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西班牙王室看到了有可能在與對手的有關亞洲的高利潤的香料貿易的競爭中取得先手的遙遠但美好前景。在哥倫布1492年的第一次航行中,他在巴哈馬群島的一個他叫做「聖薩爾瓦多」的地方登陸,而不是計劃中的日本。在後來的三次航行中,哥倫布到達過大安的列斯群島、小安的列斯群島、加勒比海岸的委內瑞拉、以及中美洲,並宣布它們為西班牙帝國的領地。
儘管哥倫布不是第一個到達美洲的歐洲探險家(被11世紀由萊夫·埃里克松領導的諾爾斯人的探險領先[7]),但哥倫布的航海帶了第一次歐洲與美洲的持續的接觸,並且開闢了後來延續幾個世紀的歐洲探險和殖民海外領地的大時代。這些對現代西方世界的歷史發展有著無可估量的影響。哥倫布在現今大多數地方被當做一種無畏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象徵。哥倫布自己認為他的成就主要在傳播了基督的榮光。[3]但是對於美洲原住民和一些人權人士而言,哥倫布的到來意味著對美洲原住民野蠻和殘酷的大掠殺的開始。[8]
哥倫布從沒承認他當時到達了一個以前歐洲人所不知的大陸,而是出發前的目標—東印度群島。他將這個大陸上的居民叫做「印第安人(indios,西班牙語的印度人)」。[9][10][11]由於哥倫布和西班牙王室和它所指派的美洲殖民地管理者之間的緊張關係,使得他在1500年被逮捕以及解除對伊斯帕尼奧拉島居民點的總督職位。後來還導致了關於哥倫布和他的繼承者對西班牙王室許諾給他們的利益的法律訴訟。
3 航行
3.1 首航美洲(1492~1493)
3.2 第二次航行(1493~1496)
3.3 第三次航行(1498~1500)
3.4 第四次航行(1502~1504)
早年生活
克里斯多福·哥倫布和他的兒子迭戈在修道院的門口。
哥倫布生於熱那亞,具體出生日期不詳但早於1451年10月31日[12]。他的父親是多米尼克·哥倫布,一個在熱那亞和薩沃納工作的中產階級羊毛紡織工。他還有一個賣奶酪的小攤,哥倫布小時候還幫忙看過攤。哥倫布的母親是蘇珊娜·方塔納羅薩。哥倫布還有幾個兄弟:巴托洛梅奧、喬瓦尼·佩萊格里諾和吉亞科莫。巴托洛梅奧在里斯本的一家地圖作坊工作過。[13]
在哥倫布的一篇作品中,他聲稱自己早在10歲時就出過海。在1470年,哥倫布一家搬往薩沃納,多米尼克在那接管了一個小客棧。同年,哥倫布被一艘熱那亞的船僱傭,為安茹的雷內一世效力去征服那不勒斯王國。一些現代的歷史學家爭論說哥倫布不是出自熱那亞,而是來自加泰羅尼亞[14]、葡萄牙[15]、或西班牙。[16]這些爭議的假說基本上都不被主流學者所相信。[17]
對東方的追求
哥倫布自幼便熱愛航海。他認為之所以帆船向大海啟航後,船身由下而上漸漸消失的原因正是因為地球是圓的,所以向東能到的地方,向西也到得了。為了驗證他的想法,[來源請求]他先後向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等國的國王尋求協助,以實現出海西行至中國和印度的計劃,但均得不到幫助。在此同時,歐洲國家極需要東南亞的香料和黃金。可通往亞洲的陸路卻為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所阻,海路則要經由南非南端的風暴角——好望角,因此歐洲的君主開始改變以往的想法。哥倫布在到處遊說了十幾年後,於1492年,終於得到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的資助。
與西班牙王室的協議
經過對西班牙國會的不停遊說和兩年的協商,哥倫布最終在1492年達成所願。斐迪南和伊莎貝拉剛剛征服了格拉納達這個伊比利亞半島上的最後的穆斯林統治地區。他們在科爾多瓦的基督教君主城堡接受了哥倫布的請求。伊莎貝拉先是根據自己的懺悔神父的建議拒絕了哥倫布的建議。當他心灰意冷的正要離開此地的時候,斐迪南干預了此事。伊莎貝拉讓一名王室衛士追回了哥倫布,斐迪南後來聲稱自己是「為什麼那些島被發現的首要原因」。[18]
哥倫布早先由義大利私人投資者那裡得到了大約一半的資助。因為在格拉納達戰役後的財政上的窘迫,王室讓王室財政主管以哥倫布的計劃的名義從幾個其他王室帳戶轉移了資金過來。哥倫布被許諾將封為「世界洋海軍上將」,將可以得到將來所有收益的一部分。這些條款有點不同尋常的慷慨,但那是因為(如哥倫布的兒子迭戈所寫)這些君主們並不認為哥倫布能夠回來[來源請求]。
在聖菲協議中,斐迪南國王和伊莎貝拉王后答應哥倫布,如果他成功了,他將被授予世界洋海軍上將,將被指派為所有他發現並宣布為西班牙領地的土地的總督和統治者。對新土地上的任意一個部門,他都有權讓王國從他提名的三人中指定一人任職。他還將可以永遠從新土地的總收入中提成10%。另外,他還有權利可以購買在新土地的任何商業冒險事業的1/8的股份以及享受他們的1/8的收益。[19]

----------------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 Chlistopher Kolumbus (義大利語:Cristoforo Colombo,1451年10月31日 --- 1506年5月20日),中世紀熱那亞共和國(今義大利一部分)的航海家,他在1492年到1502年間 4 次橫渡大西洋,並成為到達美洲新大陸並發表其事業的首位西歐人。1492年10月12日,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1493年3月15日,發現新大陸。開闢了橫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證明了大地球形說的正確性。促進了舊大陸與新大陸的聯繫。這一發現是歷史上一個重大轉折點,開創了在新大陸的開發、殖民地和移民的新紀元。
1 哥倫布[航海家] -簡介
哥倫布 Christopher Columbus哥倫布 Christopher Columbus
哥倫布 Christopher Columbus 1451年出生在義大利,自幼熱愛航海冒險。他讀過《馬可·波羅遊記》,十分想往印度和中國。當時,地圓說已經很盛行,哥倫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後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等國國王請求資助,以實現他向西航行到達東方國家的計劃,都遭拒絕。一方面,地圓說的理論尚不十分完備,許多人不相信,把哥倫布看成江湖騙子。一次,在西班牙關於哥倫布計劃的專門的審查委員會上,一位委員問哥倫布:即使地球是圓的,向西航行可以到達東方,回到出發港,那麼有一段航行必然是從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對於帆船怎麼能爬上來的問題,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哥倫布也只有語塞。另一方面,當時,西方國家對東方物質財富需求除傳統的絲綢、瓷器、茶葉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黃金。其中香料是歐洲人起居生活和飲食烹調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產。當時,這些商品主要經傳統的海、陸聯運商路運輸。經營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團也極力反對哥倫布開闢新航路的計劃。哥倫布為實現自己的計劃,到處遊說了十幾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后慧眼識英雄,她說服了國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錢資助哥倫布,使哥倫布的計劃才得以實施。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受西班牙國王派遣,帶著給印度君主和中國皇帝的國書,率領三艘百十來噸的帆船,從西班牙巴羅斯港揚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經七十晝夜的艱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終於發現了陸地。哥倫布以為到達了印度。後來知道,哥倫布登上的這塊土地,屬於現在中美洲加勒比海中的巴哈馬群島,他當時為它命名為聖薩爾瓦多。
1493年3月15日,哥倫布回到西班牙。此後他又三次重複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許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認為他到達的是印度。後來,一個叫做亞美利哥的義大利學者,經過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倫布到達的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個原來不為人知的新的大陸。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但是,這塊大陸卻用證實它是新大陸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亞美利加洲。

後來,對於誰最早發現美洲不斷出現各種微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結論是不容置疑的。這是因為當時,歐洲乃至亞洲、非洲整箇舊大陸的人們確實不知大西洋彼岸有此大陸。至於誰最先到達美洲,則是另外的問題,因為美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遠古時期從亞洲遷徙過去的。中國、大洋洲的先民航海到達美洲也是極為可能的,但這些都不能改變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事實。

哥倫布的遠航是大航海時代的開端。新航路的開闢,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它使海外貿易的路線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從那以後,西方終於走出了中世紀的黑暗,開始以不可阻擋之勢崛起於世界, 並在之後的幾個世紀中,成就海上霸業。一種全新的工業文明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
回目錄
2 哥倫布[航海家] -發現之旅
西班牙著名航海家,地理大發現的先驅者。生於義大利熱那亞,卒於西班牙巴利亞多利德。一生從事航海活動。先後移居葡萄牙和西班牙。相信大地球形說,認為從歐洲西航可達東方的印度和中國。在西班牙國王支持下,開闢了橫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先後到達巴哈馬群島、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特立尼達等島。在帕里亞灣南岸首次登上美洲大陸。考察了中美洲宏都拉斯到達連灣2000多千米的海岸線;認識了巴拿馬地峽;發現和利用了大西洋低緯度吹東風,較高緯度吹西風的風向變化。證明了大地球形說的正確性。促進了舊大陸與新大陸的聯繫。他誤認為到達的新大陸是印度,並稱當地人為印第安人。
第一次航行
始於1492年8月3日,哥倫布率船員約90人,分乘3艘船從西班牙巴羅斯港出發。10月12日他到達並命名了巴哈馬群島的聖薩爾瓦多島。10月28日到達古巴島,他誤認為這就是亞洲大陸。隨後他來到西印度群島中的伊斯帕尼奧拉島(今海地島),在島的北岸進行了考察。1493年3月15日返回西班牙。
第二次航行
始於1493年9月25日,他率船17艘從西班牙加的斯港出發。目的是要到他所謂的亞洲大陸印度建立永久性殖民統治。參加航海的達1500人,其中有王室官員、技師、工匠和士兵等。1494年2月因糧食短缺等原因,大部分船隻和人員返回西班牙。他率船3艘在古巴島和伊斯帕尼奧拉島以南水域繼續進行探索「印度大陸」的航行。在這次航行中,他的船隊先後到達了多米尼加島、背風群島的安提瓜島和維爾京群島,以及波多黎各島。1496年6月11日回到西班牙。
第三次航行
哥倫布[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倫布
始於1498年5月30日開始的。他率船6艘、船員約200人,由西班牙塞維利亞出發。航行目的是要證實在前兩次航行中發現的諸島之南有一塊大陸(即南美洲大陸)的傳說。1498年7月31日船隊到達南美洲北部的特立尼達島以及委內瑞拉的帕里亞灣。這是歐洲人首次發現南美洲。此後,哥倫布由於被控告,於1500年10月被國王派去的使者逮捕后解送回西班牙。因各方反對,哥倫布不久獲釋。   

第四次航行
始於1502年5月11日,他率船4艘、船員150人,從加的斯港出發。哥倫布第三次航行的發現已經震動了葡萄牙和西班牙,許多人認為他所到達的地方並非亞洲,而是一個歐洲人未曾到過的「新世界」。於是斐迪南國王和伊薩伯拉王后命令哥倫布再次出航查明,並尋找新大陸中間通向太平洋的水上通道。他到達伊斯帕尼奧拉島后,穿過古巴島和牙買加島之間的海域駛向加勒比海西部,然後向南折向東沿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和巴拿馬海岸航行了約1500公里,尋找兩大洋之間的通道。他並從印第安人處得知,他正沿著一條隔開兩大洋的地峽行駛。由於1艘船在同印第安人衝突中被毀,另3艘也先後損壞,哥倫佈於1503年6月在牙買加棄船登岸,1504年11月7日返回西班牙。
回目錄
3 哥倫布[航海家] -航海成就
哥倫布的遠航是大航海時代的開端。新航路的開闢,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它開創了在新大陸開發和殖民的新紀元。當時歐洲人口正在膨脹,有了這一發現,歐洲人就有了可以定居的兩個新大陸,就有了能使歐洲經濟發生改觀的礦藏資源和原材料。這一發現,導致了美國印地安人文明的毀滅。從長遠的觀點來看,還致使西半球上出現了一些新的國家。這些國家與曾在該地區定居的各個印地安部落截然不同,它們極大地影響著舊大陸的各個國家。它使海外貿易的路線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從那以後,西方終於走出了中世紀的黑暗,開始以不可阻擋之勢崛起於世界,並在之後的幾個世紀中,成就海上霸業。一種全新的工業文明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
回目錄
4 哥倫布[航海家] -備獲爭議
事實上,美洲無需任何人去發現。早在冰河時期,水平面下降,白令海峽露出陸地,人類就已經從當時的亞洲大陸到達美洲。千百年來,居住於美洲大陸上的印第安人和中、南美洲部落已經在該地建立起一定規模的社會,自給自足。哥倫布所謂的發現,客觀地看只是歐洲人的「發現」。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有很多人開始相信北歐的維京人早就發現了美洲。甚至有人提出中國人鄭和在1421年便已現發美洲大陸,但這個論點未能被證實。但不論怎樣,哥倫布作為第一個使歐洲人普遍知道美洲大陸的人的地位則是毋庸置疑的。
回目錄
5 哥倫布[航海家] -紀事年表
哥倫布[航海家]哥倫布美洲航線
1492年
8月3日 從帕洛斯港撥錨啟航,向南偏西航行,駛向加那利群島,聖瑪麗婭號和尼尼雅號先到加那利群島的哥美拉島,平塔號先去大加那利島修理。
9月2日 到哥美拉島匯合
9月6日 從哥美拉島啟航,駛向無邊無際的陌生海洋
9月9日 進入遠洋深航行狀態
10月12日 抵達當地印第安人所稱的瓜納哈尼島,哥倫布命名為聖薩爾瓦多(以為是印度)
10月14日 到達西南的郎姆島(稱為聖瑪麗婭島),先後到了斐迪南島(長島),伊薩貝拉島(克魯克德島)、哥倫布沙洲(胡門托斯群島)
10月28日 抵達今古巴東北奧特連省的巴里亞港灣
11月20日 馬丁·平松率平塔號擅離編隊去巴比克(大伊納瓜島)尋找黃金
12月6日 哥倫布船隊進泊海地島最西端的聖尼古拉港口灣(印第安人稱海地島波希奧島,哥倫布取名為伊斯帕尼奧拉島)
12月21日 哥倫布一行來到海地西北部的龜島(今托爾蒂島)
12月25日 聖瑪麗婭號在海地島今海地角以東的海岸擱淺
1493年
1月4日 尼尼雅號離開納維達德,向東行駛,尋找平塔號
1月6日 在海地島北部,今多米尼加西北部的蒙特克里斯蒂,尼尼雅號和平塔號向東行駛到今多米尼加東北部的薩馬納角。
1月16日 離開海地島薩馬納灣,開始返航,重新橫渡大西洋,向北偏東航行
1月22日 越過了來時的航線緯度北緯28度
2月3日 船隊到了百慕大群島以東約500多英里北緯30度地方
2月12日 海上起風暴,兩船失散再沒重遇
2月15日 尼尼雅號的船員看到亞速爾群島最南邊的陸地
2月18日 尼尼雅號停靠在亞速爾群島的聖瑪麗婭島
2月24日 又遇上風暴,被迫駛向葡萄牙
3月4日 上里斯本灣外的海岸
3月13日 尼尼雅號從里斯本啟航
3月15日 中午回到出發港帕洛斯下午,馬丁·平松繞過第二次風暴,平塔號也回到了帕洛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遠航探險最後結束。
回目錄
6 哥倫布[航海家] -航海意義
哥倫布[航海家]哥倫布西行出發地帕洛斯
首先,哥倫布的首次遠航探險、航渡美洲在地理髮現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哥倫布一行發現了美洲東部中段的印度群島的兩個大島古巴、海地和若干小島,從而拉開了發現新大陸的帷幕。哥倫布一行開闢了從歐洲橫渡大西洋到美洲並安全返回的新航路,從而把美洲和歐洲、進而把新大陸和舊大陸緊密地聯繫起來。哥倫布對他以為的"西印度地區"做了較詳細的記載和描繪,使舊大陸的人們對這裡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至此,由葡萄牙人開創的中世紀晚期以來的地理髮現從量變發展到質變,從漸進演化成飛躍,從而開始了地理大發現。這是因為,葡萄牙人(包括其他歐洲人)此前發現的加那利、馬德拉、亞速爾、佛德角等群島,仍是屬非洲、歐洲的島嶼,仍是附屬於舊大陸的,它們不是發現新大陸的跳板和墊腳石。葡萄牙人此前發現的非洲西海岸、非洲南端,是已知非洲的未知部分,而不是新大陸、新大洲的邊緣。因此非洲西海岸及其島嶼的發現只是地理髮現而不是地理大發現,也不可能由此演化成地理大發現。
關於在哥倫布以前舊大陸有沒有文明人去過美洲的問題,包括中國人、其他亞洲人。非洲人。歐洲人、甚至大洋洲人是否去過,這只是次要的問題。重要的是,即使有個別人去了,他們能否返回,能否把美洲和其他各洲聯繫起來,能否留下較詳細的記載和描繪,使舊大陸的人們對美洲有所認識和了解,這才是關鍵所在。就這些方面來說,就算有人去過也根本無人能與哥倫布此行相提並論。不必諱言,此前舊大陸的北歐人,從挪威冰島和格陵蘭島出發,曾於10世紀末期和11 世紀初期在北美洲東北部的紐芬蘭島短暫地定居過,並在北美大西洋海岸的其他地方登陸過。其中,紅頭髮的埃里克·內耶戈對發現格陵蘭島貢獻較大。格陵蘭便是他取的名字,意為綠色之地(Greneland)。"其子幸運的列弗對發現紐芬蘭島貢獻較大。他稱之為"文蘭"(Vinland),一說意為葡萄之地(Vineland),一說意為豐饒之地。"不過,北歐式的發現是偶然的、中斷的、後繼無人的地理髮現,而不是哥倫布式的是有計劃的、連續的、後繼如潮的地理大發現。所以,地理大發現始於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
哥倫布[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倫布
其次,哥倫布的首次遠航探險、航渡美洲在航海史上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這次航行歷時220多天,行程往返8000多海里,單向行程4000多海里,不見陸地的跨洋航行30多大。至此,由中國人開創的15世紀初以來的大航海時代和遠洋航行事業發生了質變和飛躍,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這是因為,在此以前不管是鄭和下西洋還是葡萄牙人探航西非,都是靠岸近陸的航行,都是不遠離陸地的近海航行。就航行的行程和距離來說,他們也都是遠洋航行,但還不是遠離陸地的跨洋航行。鄭和下西洋曾在小範圍水域內斜渡了印度洋,即從斯里蘭卡的南端向西偏南航行經馬爾代大群島到達東北非索馬利亞的摩加迪沙和巴拉韋(木骨都束和卜喇哇)。"其單向行程不過1700多海里,離陸地最遠點不過720海里(摩加迪沙與馬爾地夫主島馬累暖島之間距離的一半)。而且其出發地、途中經過的馬爾地夫、目的地摩加迪沙、巴拉韋等均為文明人類已知的文明地區(也許鄭和船隊不知道東北非海岸)。葡萄牙人探航的非洲海岸是文明人類未知的未開化地區,但葡萄牙人離開海岸的最遠點也只有幾百海里。而哥倫布的首次遠航離陸地最遠點為1500多海里(巴哈馬群島與加那利群島之間距離的一半),在大範圍水域內橫渡了大西洋,且抵達之地西印度群島為文明人類未知的未開化地區。所以,哥倫布的首次遠航把大航海時代的近海靠陸的遠洋航行推進到遠離陸地跨洋航行的新階段,並為以後的麥哲倫環球航行和發現地球鋪平了一段道路,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第三,哥倫布首次遠航還發現了磁偏差,初步測量了磁偏角。在此以前中國已發現了磁偏差。而哥倫布首次發現了由於航海者的位置變化進人西半球而出現的磁針偏西現象,並做了仔細的觀察測量記錄和初步的有實用意義的解釋。因此,哥倫布首次遠航在航海天文、地球物理方面也有一定的意義。另外,歷時220 多天行程8000多海里的跨洋航行沒損失一人,也創造了航海史上的一個新記錄,標誌著人類的航海術上了一個新台階。
哥倫布[航海家]西班牙塞維利亞大教堂內哥倫布墓
第四,哥倫布首次橫渡美洲在殖民主義史上也舉足輕重。歐洲500年來,世界自古以來,舊大陸處於較高文明水平的人第一次在新大陸建立了移民點-一殖民據點納維達德(聖誕城),與新大陸處於原原始社會狀態的人開始了多方面的密切的接觸。哥倫布還從華特林價帶回6個人作為他的發現的活見證。哥倫布的首次遠航為西歐國家向新大陸擴張、侵略、征服鋪平了道路,打開了門戶。西班牙、西歐國家旋即向美洲大舉侵略、擴張,西班牙很快成了第一個日不落的殖民帝國。美洲印第安人開始陷人殖民地的苦難深淵和被屠殺的血泊之中。
第五,哥倫布首次航渡美洲在農業史和醫學史上也有重要的意義。哥倫布一行首次發現了美洲獨有的重要農作物煙草、玉米、馬鈴薯等;卻也使美洲的性病梅毒傳播到歐洲。
第六,哥倫布的首航在思想史上也有一定的意義。哥倫布證實了確有傳說中的「黃金時代」和處於「自然狀態」中的「善良的野蠻人」,這對早期空想社會主義和後來的啟蒙運動都有所影響。托馬斯·莫爾和康帕內拉等思想的形成如果沒有哥倫布首航開始的地理大發現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後來在美洲考察的維斯普奇正是在那裡找到烏托邦國的。對美洲理想化了的原始共產主義的描寫正是空想社會主義的一個發明。關於哥倫布首次遠航導致的發現美洲,及其隨之而來的殖民擴張和對西歐資本主義發展所起的促進作用,對此馬克思、恩格斯已論述得很清楚。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美洲金銀產地的發現,土著居民的被剿滅、被奴役和被埋藏於礦井,對東印度開始進行的征服和掠奪,非洲變成商業性地獵獲黑人的場所;這一切標誌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
第七,哥倫布首次遠航的成功刺激了西歐國家和人士競相遠航探險,西歐出現了遠航、探險、發現、殖民的高潮。
由上可知,從哥倫布首次航渡美洲之後到1504年他第四次遠航探險結束之時,大西洋兩岸間的航路迅速擴展,美洲東海岸和沿海島嶼逐漸被發現,新大陸的輪廓逐漸呈現。這段時期對美洲發現的進展已不能歸之於或主要歸之於哥倫布一人。但沒有哥倫布的首次遠航,就暫時沒有他的後繼遠航和其他人對美洲的探險與發現,就會使發現新大陸、美洲淪為西歐殖民地推遲總十年,以至葡萄牙人開闢到印度。東方的新航路也會推遲一些年。
回目錄
7 哥倫布[航海家] -歷史影響
哥倫布[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倫布
哥倫布其實並不是美洲的第一個發現者。在這之前,印第安人早已遍布南北美洲,成為美洲大陸的主人。哥倫布也不是第一個到達美洲的歐洲人。早在 10-14世紀間,就有不少勇敢的斯堪的納維亞人曾經到過美洲。如賴夫·艾力孫及其同伴索菲力和索弗爾德等人,在公元1000年前後,即從冰島出發,到達格陵蘭、拉布利多、紐芬蘭和新英格蘭等地,並為我們留下航行的故事(《文蘭旅行記》對此有詳細記載。文蘭--Vinland位於新英格蘭南部沿海地區,意為葡萄產地)。不過,由於這些航行並沒有導致美洲與世界其他地方的經常聯繫,也沒有形成新的地理概念,所以都不能算作是「發現」。只有哥倫布的這次航行,才打破了西半球的隔離狀態。
哥倫布是第一個從熱帶、亞熱帶海域橫渡並往返大西洋兩岸的人,是第一個航抵發現美洲加勒比海的全部主要島嶼的人。他首先發現了南美大陸北部和中美地峽,為發現西半球的兩個大陸--北美洲和南美洲奠定了基礎。應當說明的是,從哥倫布第二次遠航以來,西班牙人就沒有離開過海地、西印度。儘管那些移民者、殖民者出於各種動機,肯定也在那一帶航行、探險、考察。其他西歐國家的冒險家也在進行美洲探險,所以上述"首先發現"只是就大致情況和基本態勢而言。另外,就哥倫布的四次遠航探險而論,其意義也一次比一次小。因為在首次和第二次之間,創始和發展之期有巨大的差距和不同。
哥倫布處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歐洲商業資本主義發展和封建制度瓦解的轉變時期,他對美洲的發現順應了歐洲資產階級掠奪新財富、發展資本主義的迫切要求。美洲的發現和殖民,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大量金銀流入歐洲,擴大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加速了歐洲封建制度崩潰。同時,哥倫布發現美洲以後,在拉丁美洲建立起殖民奴役制度,給印第安人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哥倫布的航行與發現,向歐洲殖民者與探險家們吹響了第一聲號角,促使他們掀起一個紛紛走向新大陸的浪潮,從而開啟了人類全球化的過程。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德國、英國以及荷蘭等國探險家的足跡很快踏遍整個新大陸。追隨哥倫布足跡的麥哲倫於1522年9月7日完成繞地球航行一周,證明了地球是圓的,美洲為另一個大陸。
雖然哥倫布的航行客觀上促進了世界一體化和各種文化的相互交流,但哥倫布等人並不是作為和平的使者來到美洲的,而是作為殖民主義者和征服者的急先鋒來美洲尋找和掠奪財富的。所以,他們的到來,對美洲的印第安人文明是一個極大的災難。哥倫布與其同時代的其他基督徒一樣,認為不信奉基督教的一切民族,都沒有天然權利,可以採取最堅決的手段迫使他們皈依基督教,如果頑固不聽,就可以採取最嚴厲的手段加以處罰,包括處以酷刑和殺害。哥倫布在海地就是這樣做的。到了1496年,也就是哥倫布來到海地的第4個年頭,海地的土著泰諾人就從30萬人銳減到20萬人,有些人是被驅趕而累死病死的,有些則是被西班牙殖民主義者屠殺的。
哥倫布這一創時代的舉動所帶給人類社會和文明的影響無疑在人類歷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往後的每一歷史時代對他的評價都會有所不同,但他開創新時代的影響是不容置疑的。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結論是不容置疑的。這是因為當時,歐洲乃至亞洲、非洲整箇舊大陸的人們確實不知大西洋彼岸有此大陸。至於誰最先到達美洲,則是另外的問題,因為美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遠古時期從亞洲遷徙過去的。中國、大洋洲的先民航海到達美洲也是極為可能的,但這些都不能改變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事實。
哥倫布的遠航是大航海時代的開端。新航路的開闢,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它使海外貿易的路線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從那以後,西方終於走出了中世紀的黑暗,開始以不可阻擋之勢崛起於世界, 並在之後的幾個世紀中,成就海上霸業。一種全新的工業文明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
回目錄
8 哥倫布[航海家] -發現新大陸
15世紀歐洲資本主義開始出現,許多國家競相尋找海外市場,地處東方的亞洲是他們探險的目標。
許多探險家紛紛遠航,哥倫布在西班牙大金融家和國王的支持下,開始了尋找東方的航行。1492年8月3日,哥倫布率領由三艘小帆船組成的船隊,從西班可巴羅斯港出發,向西航行,企圖橫渡大西洋,到達亞洲。
哥倫布率領船隊在海面上航行了71天,來到一個小島。但並沒有見到馬可·波羅描寫的中國的城鎮和宮殿,哥倫布十分失望,只好返回西班牙。
從1493年9月開始,哥倫布再次進行探險,1498年8月,哥倫布來到南美洲北部大河奧里諾科河的河口,無意中發現了美洲大陸。當時,哥倫布並沒意識到他的發現有多麼重要,直到後來,人們才意識到發現美洲大陸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

Marco Polo may have discovered America in 13th century, map shows | Daily Mail Online - http://goo.gl/uEqa9x

驚世地圖爆:馬可波羅發現美洲 比哥倫布早200年!


▲神秘地圖可能推翻歷史,證明馬可波羅(左下) 才是第一個發現美洲大陸的歐洲人。(圖/翻攝自網路)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一幅珍貴地圖可能證實,13世紀時義大利探險家馬可波羅((Marco Polo)實際上才是第一個發現美洲大陸的歐洲人,比他的同胞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早了兩個世紀。
一幅畫在羊皮上的地圖,顯示出白令海峽 、阿拉斯加、 阿留申群島和北美西海岸的粗略位置。上述航海地圖來自一批寶貴的文件,經過多年深入研究後,最近才首度曝光。
它們原屬於一名1930年代時定居在美國加州聖荷西的義大利移民, 文件就夾在他的行李中。這些文件後來成為美國國會圖書館的館藏, 聯邦調查局也曾對它進行過分析。
《史密森尼學會雜誌》(Smithsonian Magazine)報導,這些文件是由馬可波羅的女兒貝拉拉(Bellala)親手撰寫的,內容記述了馬可波羅這位威尼斯探險家如何在亞洲邊緣的堪察加半島上遇到一名敘利亞商人。這名商人告訴他在更遠的東方、距此地約40天航程之處存在著一塊大陸。 兩人後來一塊啟程經過白令海峽,航向北美州。
文件上稱這塊新大陸為「海豹半島」( Peninsula of Seals),距離是從中國到堪察加的兩倍遠。馬可波羅到達後,發現當地人以海豹皮為衣,以魚類為食,住在地底下的屋子裡。
文件中也描述了海上曾出現巨大的冰山。從記載中發現,馬可波羅似乎後來還曾經繞著阿拉斯加海岸航行,甚至可能到過阿留申群島以及加拿大海岸附近。如果這些文件被證明是真的,將推翻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傳統論述。
「費城藝術大學」(University of the Arts in Philadelphia)歷史教授歐辛(B.Olshin)說:「這意味著馬可波羅是從阿拉伯人或中國人那裡學到了有關北美洲西海岸的知識。」他的新書:《馬可波羅地圖之謎》(Mysteries of the Marco Polo Maps),預計在今年11月出版

原文網址: 驚世地圖爆:馬可波羅發現美洲 比哥倫布早200年! | ETtoday國際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926/406205.htm#ixzz431auseNf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

第一次大航海時代/第二次大航海時代/三佛齊,三佛齊位於馬六甲海峽南端,地理位置優越,成為當時馬來群島的香料貿易中心。經濟力量雄厚,又是當時東南亞佛教的中心,為當時東南亞的強國。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uYBa4S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