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國家主席​​阮富仲再度當選越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和中國、北韓不同,越南並未由單一強人掌控政治運作,在1976年統一後,領導制度參考蘇聯採用「四頭馬車」制度,讓越共總書記、總理、國家主席和國會主席各擁實權,以平衡各方勢力/賜姓、改姓/越南姜太公-阮姓/中國及越南-阮氏有拜姜太公山的習俗/越南「阮」氏,占人口比例38.4%,將近4成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恐在獄中度過餘生! 翁山蘇姬最終判決再定5罪名 總刑期達33年 | 國際 | Newtalk新聞


緬甸軍政府發布聲明宣布,現年78歲的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及前總統溫敏(Win Myint)等人將獲得特赦。(法新社)
 2023/08/01 14:44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2021年緬甸軍方發動政變推翻民選政府以來,翁山蘇姬持續被軍方拘留,現有消息傳出翁山蘇姬將獲得特赦。
 綜合外媒報導,緬甸官方媒體消息稱,緬甸軍政府發布聲明宣布,現年78歲的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及前總統溫敏(Win Myint)等人將獲得特赦,赦免翁山蘇姬5項罪名,儘管獲得特赦,但知情人士表示,她仍將被軟禁。
 2021年2月緬甸軍方發動政變,翁山蘇姬等民選政府成員被捕,軍政府指控多項罪名,翁山蘇姬遭判處33年監禁,翁山蘇姬拒絕認罪,再被拘捕近2年半後獲赦免。緬甸軍政府發布聲明宣布,現年78歲的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及前總統溫敏(Win Myint)等人將獲得特赦。(法新社)
 2023/08/01 14:44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2021年緬甸軍方發動政變推翻民選政府以來,翁山蘇姬持續被軍方拘留,現有消息傳出翁山蘇姬將獲得特赦。
 綜合外媒報導,緬甸官方媒體消息稱,緬甸軍政府發布聲明宣布,現年78歲的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及前總統溫敏(Win Myint)等人將獲得特赦,赦免翁山蘇姬5項罪名,儘管獲得特赦,但知情人士表示,她仍將被軟禁。
 2021年2月緬甸軍方發動政變,翁山蘇姬等民選政府成員被捕,軍政府指控多項罪名,翁山蘇姬遭判處33年監禁,翁山蘇姬拒絕認罪,再被拘捕近2年半後獲赦免。被關近2.5年 緬甸軍政府宣布特赦78歲翁山蘇姬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Qg0Aul


15年前緬甸遇害 日記者長井健司死前拍攝畫面曝光
 15年前緬甸遇害 日記者長井健司死前拍攝畫面曝光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46Gp6B
長井的妹妹小川紀子(右)從緬甸民主之音負責人艾昌奈(左)手中接過索尼(Sony)小型手持式攝影機。(路透)
 2023/04/27 21:39
〔中央社〕日本記者長井健司逾15年前在緬甸拍攝街頭抗爭時遭槍殺身亡,他遺落的攝影機就此下落不明。這部攝影機今天在曼谷的一個儀式中正式交還給他妹妹,並公開長井死前的拍攝畫面。
 美聯社報導,2007年9月27日,日本APF通信社的攝影記者長井健司在緬甸仰光市中心拍攝示威活動時,士兵抵達現場並鳴槍驅散示威群眾。這場示威活動是緬甸和平反軍政府行動的一環,被稱為「番紅花革命」。
 當時50歲的長井健司(Kenji Nagai)中槍且傷勢嚴重,當天約有10人遇害。
 長井的妹妹小川紀子(Noriko Ogawa)從緬甸民主之音(Democratic Voice of Burma)負責人艾昌奈(Aye Chan Naing)手中接過索尼(Sony)小型手持式攝影機。緬甸民主之音是參與尋找攝影機的非營利媒體組織。
 小川說:「我打從心底感謝您…這為我帶來一大驚喜和喜悅,在此之前我從未聽說任何關於這部攝影機的事。」
 這部攝影機被發現時,裡面還裝著原本拍攝的那捲錄影帶,並在今天的活動中公開播出。
 錄影畫面顯示,抗議者和僧侶在鄰近仰光古老的蘇雷佛塔附近街道上唱歌和呼口號,警察阻擋了他們的去路。載滿士兵的卡車隨後抵達,促使長井將鏡頭轉向自己。
 他對著鏡頭說:「軍隊來了。在那邊,那就是軍隊…我認為這是一支重武裝軍隊。寺廟前擠滿了市民,市民們聚集在佛的頭像前,一輛重武裝軍用卡車已經抵達。」
 接著似乎能看到畫面中的人群潰散,影片在致命時刻前中斷。
 然而,緬甸民主之音拍攝的影片捕捉到長井喪命的瞬間,他先是倒下,接著似乎被一名士兵近距離射殺。路透社記者拉提夫(Adrees Latif)拍下事發瞬間,2008年獲頒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
 長井的攝影機是何時找到、如何找到以及在這些年當中被存放何處等細節,目前仍不清楚。
 艾昌奈僅透露,攝影機在離開緬甸之前,曾被許多人持有過,「顯然,基於安全因素,我們無法詳細說明我們如何取得它。我只能說,我們透過一名能明辨是非的公民拿到的,這就是我們取得它的方式」。
 長井的妹妹說,她希望透過分析這卷錄影帶,駁斥緬甸政府聲稱長井並不是被蓄意攻擊的說法。
 這部攝影機交付之際,緬甸正處於比2007年更嚴重的動盪之中。2021年軍方推翻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的民選政府後,一場廣泛且堅決的武裝反抗運動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據緬甸記者統計,軍政府掌權以來,至少有3名緬甸記者被殺害、150多人遭拘留;另有少數外國記者也遭到拘留,隨後被驅逐出境。
15年前緬甸遇害 日記者長井健司死前拍攝畫面曝光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46Gp6B

2023-04-27_215945


2021-09-08_0819512021-09-08_0819412021-09-08_082005

內戰爆發?緬甸影子政府向國防軍宣戰:今天起,動員全國人民革命!反抗軍事恐怖分子
內戰爆發?緬甸影子政府向國防軍宣戰:今天起,動員全國人民革命!反抗軍事恐怖分子 https://bit.ly/3yTpeV2
「公眾革命從今天開始,我敦促全國人民盡可能多加參與,以剷除統治我國多年的軍事獨裁政府。」緬甸影子政府「民族團結政府」7日上午正式對緬甸國防軍宣戰,將整編全國22支人民防衛軍部隊、6個少數民族地方武裝組織,組成新的「緬甸民主聯軍」,目標是推翻軍政府、進行全國大選,重建自由民主的緬甸。
緬甸軍方2月1日篡奪民選政府政權,過去籠罩這個國度數十年的恐怖統治又回來了。士兵在深夜攜槍掃蕩住宅,緝捕任何反對政變的公民,醫生、學生、選美冠軍、演員、記者、模特兒……。人民因為勇敢反抗,而被打得鼻青臉腫,甚至斷送生命。根據緬甸「援助政治犯協會」(AAPP),截至9月6日,共有1049人遭到軍方殺害,6257人被逮捕關押。
緬甸醫護人員因為救助抗議傷患,遭到軍方攔截救護車,拖下車毆打。(AP)© 由 風傳媒 提供 緬甸醫護人員因為救助抗議傷患,遭到軍方攔截救護車,拖下車毆打。(AP)
緬甸醫護人員因為救助抗議傷患,遭到軍方攔截救護車,拖下車毆打。(AP)
民族團結政府(National Unity Government)於今年4月成立,反抗軍政府統治的民主派人士宣布成立,成員包括被罷黜的國會議員、少數民族領袖,他們的目的是終結軍事統治,恢復民主制度,分別擁立遭到關押的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溫敏(Win Myint)為國務資政和總統。
民族團結政府代理總統杜瓦拉希拉(Duwa Lashi La)7日在臉書(Facebook)上發布的影片,向軍政府下達戰帖:「帶著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責任,民族團結政府……要對軍政府發動一場人民防禦戰。這是一場公開革命,整個緬甸的所有公民都在國內各個角落反抗由敏昂萊領導的軍事恐怖分子統治。」
他並呼籲全國人民,現在是「緊急狀態」,所有人「同時在每個村莊、城鎮和城市」反抗軍政府。此前,敏昂萊下令對異議人士展開鎮壓,軍警對平民施行暴力,甚至搶走死者大體,傷亡年齡不斷下探,仰光1歲女童被橡膠子彈打中眼球,1名14歲女孩、2名13歲孩童、1名5歲男童等毫無參加示威的孩童也慘遭傷害,手段殘忍到引發眾怒。
2021年2月1日,緬甸軍方發動政變,民眾示威抗議(AP)© 由 風傳媒 提供 2021年2月1日,緬甸軍方發動政變,民眾示威抗議(AP)
2021年2月1日,緬甸軍方發動政變,民眾示威抗議(AP)
自該時起,緬甸民眾開始自製弓箭、汽油彈等武器抵抗,邊境地區的反抗民眾加入了少數民族地方武裝組織,組建人民防衛軍(PDF)進行反擊。數萬人在暴力衝突中流離失所,雖然軍政府受到西方國家制裁和來自東南亞鄰國的壓力,但國際社會的外交交涉並未協助緬甸結束動蕩。
杜瓦拉希拉在影片當中指責軍方這半年多來犯下了「戰爭罪」,呼籲少數民族武裝組織「立即攻打」軍方,「完全奪回你們的土地」;命令PDF民兵在各自駐守地區奪取軍政府旗下資產;敦促軍方任命的官員辭職,並呼籲駐守邊境的國防軍隊士兵倒戈,「與人民聯合起來,打擊人民的敵人」。
從今天起,軍委下屬的所有公務員,我們警告並禁止你們去辦公室,」他說,「我們將推翻敏昂萊並徹底根除緬甸的獨裁統治,並建立一個所有公民所嚮往的和平聯邦民主聯盟,充分保障所有人的平等。」
視訊播放程式提供者: YouTube (隱私權原則, 條款)
緬甸民間備戰
對此,緬甸安全部隊總司令敏昂萊(Min Aung Hlaing)收回了停戰命令。自緬甸於1962年建立軍事統治政府以來,軍政權與其相關經濟政治機構已經徹底統治緬甸達60年之久。國防軍常備部隊可達50萬人,坊間稱戰士是被培養出來的殺人機器。
國防軍自1948年緬甸獨立以來,一直在戰場上、叢林裡殺敵,敵人有時是共產黨游擊隊,有時是少數族裔武裝團體,因此需要高度團結忠誠的部下,以避免出現逃兵。目前仍不清楚PDF該如何與國防軍抗衡,根據獨立媒體《現今緬甸》(Myanmar Now)報導,PDF據信原來僅有幾千名士兵,但近期將有數萬人在接受軍事訓練後返回仰光加入PDF。
2021年3月27日,緬甸軍人節大閱兵(俄羅斯國防部FB)© 由 風傳媒 提供 2021年3月27日,緬甸軍人節大閱兵(俄羅斯國防部FB)
2021年3月27日,緬甸軍人節大閱兵(俄羅斯國防部FB)
《現今緬甸》報導,由於預計「內戰」將會爆發,仰光當地居民最近幾天正在囤積食品和藥品。根據上午收到的報告,東南邊境的克倫民族聯盟(KNU)和國防軍已經發生衝突,少數民族武裝人員在中午過後持炸彈襲擊警察局。
現在預測戰爭的結果還為時過早,但軍事專家認為,親民主的一方將會獲勝。「軍隊和民兵在戰爭中對抗,人民支持的軍隊往往更重要,」緬甸裔退役美軍溫巴(Daw Mi Mi Win Bhat)說道,緬甸軍隊雖然霸道殘忍,但在NUG號召之前,已經對這個國家進行了長期鎮壓,缺乏國際支持;隨著反威權運動興起,軍隊已經失去年輕一代的支持,很難招募到新兵。
他強調,軍政府缺乏公眾支持是非常嚴重的執政挑戰,「人們對(軍事)領導人的道德品行有很多質疑」,這是軍方難以克服的障礙,因為人們不再相信軍隊所說的話
2021年緬甸軍方發動政變,全國民眾走上街頭示威抗議,軍方以血腥鎮壓回應(AP
內戰爆發?緬甸影子政府向國防軍宣戰:今天起,動員全國人民革命!反抗軍事恐怖分子 https://bit.ly/3yTpeV2


政變逾半年 緬甸軍方領導人敏昂萊自封總理
緬甸軍方領導人敏昂萊出任看守政府總理。(美聯社)
政變逾半年 緬甸軍方領導人敏昂萊自封總理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jmGaxQ
2021/08/03 08:40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緬甸軍事政變自2月爆發至今超過半年,情勢仍處於動盪中,如今軍政府決定成立看守政府(Caretaker Government),由領導人敏昂萊(Min Aung Hlaing)擔任總理
《CNN》報導,緬甸軍政府在政變後成立國家管理委員會(State Administration Council),維持國家體系運作,由敏昂萊擔任主席。現在則傳出後續將改由看守政府接替,「為了更快速、簡易和有效履行國家職責,國家管理委員會將改組為看守政府。」並由敏昂萊擔任總理
敏昂萊前日才公開承諾,會在2年內舉行新的多黨派選舉,並與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合作,共同解決緬甸目前問題,強調「保證會建立一個基於民主和聯邦體制的聯盟。」政變逾半年 緬甸軍方領導人敏昂萊自封總理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jmGaxQ

2021-08-03_095854


武漢肺炎》緬甸軍政府壓不住疫情 盼國際「友好國家」伸援手
緬甸中部城市曼德勒,志願人士對死於武肺疫情的人禱告。(路透)
武漢肺炎》緬甸軍政府壓不住疫情 盼國際「友好國家」伸援手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rPYvXB
2021/07/28 19:25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緬甸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持續延燒,軍政府希望國際加強援助,特別是特定「友好國家」能伸出援手,協助該國控制和預防疫情。
根據《路透》報導,緬甸軍政府領袖敏昂萊(Min Aung Hlaing)今天(28日)在國營媒體《緬甸新光》 (New Light of Myanmar)表示,希望能和東南亞國協及「友好國家」在疫情有更多合作。他明確說,希望俄羅斯能提高疫苗捐贈量,並協助緬甸生產疫苗。他也補充,希望東南亞國協釋出更多武漢肺炎經費,協助緬甸疫情。
《路透》指出,緬甸最近收到中國約200萬劑疫苗,然而該國約5400萬人口目前只有3.2%的人口接種。該國疫情延燒,出現氧氣短缺情形,路透引述當地媒體《今日緬甸》報導,上週末仰光一間醫院氧氣系統故障,造成至少8人死亡。該醫院及緬甸衛生部門都沒有回應此事。
緬甸確診數自6月起激增,昨天公布4964單日確診,並有338人死亡,醫療機構及喪葬團體認為實際數字更高。此外,緬甸東部發生嚴重洪水,讓掌控疫情更為困難。
上週仰光還發生示威活動,抗議人士指出仰光的永盛監獄爆發嚴重疫情,且很多民主派人士都被囚禁在那裡。
武漢肺炎》緬甸軍政府壓不住疫情 盼國際「友好國家」伸援手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rPYvXB

2021-08-03_100658

 


躺在大馬路身亡的是19歲的護理師,她下班時間剛好是宵禁時間,竟遭員警開槍,若有人去救,也會遭射殺,人命無疑成為緬軍的誘餌  https://is.gd/KXpllN

photo (8)161768410576830_P12028223161768410599447_P12028484photo (7)photo (6)
----------------------------
人命為餌的軍隊陷阱?緬甸夜間鎮壓與民間激化的武裝反抗
2021/04/06 
4月4日晚間,19歲的護理師Htet Htet Win與他24歲的丈夫Bo Bo值班結束後返家超過規定的宵禁令時間,因而遭軍警開槍射擊。不過開火的軍隊卻嚇阻醫療團隊上街救人——照片中的他當時還有生命跡象,並在街上掙扎,是開火的軍隊嚇阻醫療團隊上街救人,最終造成其不幸身亡。 圖/今日緬甸
【2021. 4. 6 ,緬甸】人命為餌的軍隊陷阱?緬甸夜間鎮壓與民間激化的武裝反抗 | 過去24小時 |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https://bit.ly/2PYyCGv
人命為餌的軍隊陷阱?緬甸夜間鎮壓與民間激化的武裝反抗
「被軍隊開槍擊中的護理師就躺在曼德勒街上掙扎了一個多小時...誰若敢上前搶救,誰就是政變軍狙殺的下一個人肉標靶。」緬甸政變後的軍政府全國血腥鎮壓,截至6日清晨為止已累積殺死570名平民。儘管在仰光、曼德勒兩大都會區,街頭過去1星期來已少見大規模鎮壓,但夜間的軍警縱火、搜捕與實彈掃射卻變本加厲;與此同時,緬甸軍政府在農村地區的暴力鎮壓,亦在勃固省、實皆省等中部地區,引爆了地方鄉勇的反政變起義,甚至在沒有少數民族部隊的武裝支援下,開始擊殺中央指揮的鎮壓軍警。
自從3月27日「軍人節大屠殺」後,國際形象急墜谷底、並遭到全球政商各界撤資孤立的緬甸軍政府,雖然特別收手了在仰光、曼德勒...等大型都會區的「日間鎮壓」,但分兵出擊的夜間搜捕與獵殺行動卻不見克制,同一時間更也下令中斷緬甸僅存的民用網路服務,擴大了「人民呼救」的資訊封堵。
4月4日晚間,全國鎮壓強度最高的血腥熱區——曼德勒——就又傳出一起震撼全國的鎮壓慘案。當時,19歲的護理師Htet Htet Win,正與他24歲的丈夫Bo Bo結束醫院值班,騎著機車經曼德勒的昌妙達齊區返家,不料下班時間有所拖延,超過了軍隊在事發街區頒布的「8點宵禁令」,心急如焚的兩人於是一路繞道躲藏,希望能避開軍警威脅平安返家。
不料騎著車的Bo Bo仍吸引到了巡邏軍警的注意,對方先是大聲喝斥要兩人停車就逮,接著就直接瞄準兩人方向直發開槍——「砰!」地一聲,從正面擊中了Bo Bo的腹腔,子彈並貫穿了先生的身體,直接打中在後座的護理師太太Htet Htet Win。
根據目擊者的說法,中彈後的Htet Htet Win隨後從後座墜落,並橫躺在大街上無法起身。但在第一時間,倒地的Htet Htet Win似乎還有意識與生命跡象,但除了能勉強蜷曲身體掙扎外,仍身穿醫院制服的他,卻是嚴重失血、動彈不得。
圖為夜間宵禁時間,警察在仰光街頭凌虐一名跪地的平民。  圖/路透社
圖為夜間宵禁時間,警察在仰光街頭凌虐一名跪地的平民。 圖/路透社
在這段時間,腹腔中彈的先生Bo Bo勉強把車騎到路邊民宅,並向醫護人員、民間志願者求救;但眾人們雖然在可及距離內發現了倒在大街上、逐漸失去意識的Htet Htet Win,但周邊軍警卻不斷逼近,逼使救援團隊不敢上街。
「...軍隊並沒有前來救人、或關切中彈倒地的Htet Htet Win,他們只是繼續自己夜間的鎮壓任務,持續吼叫、鳴槍,耀武揚威地阻止所有人上街。」
急救團隊表示:類似的鎮壓手法,在緬甸各地都很常見,夜間中槍倒在街上的重傷平民、或者是那些被軍警抓捕當街施虐刑求的無辜百姓,都像是「人肉誘餌」一般的陷阱——若是有人膽敢上街救人,軍隊就能守株待兔地射殺更多的「反動份子」;但如果沒人前來援救,這些深夜街頭的淒厲呻吟與哀號,也就成為散播恐懼與打擊示威群眾士氣的「心戰工具」。
「我們沒辦法拯救Htet Htet Win,因為只要一有人影靠近,軍隊就會直接開火...我們被迫原地待命1個多小時,除了得睜眼見證無援的傷者失去氣息之外,就連要拉回曝屍街頭的遺體,都得搏命出動、小心翼翼。」
民間急救團隊最終趁著部隊換班的空檔,在周日午夜前趁隙拉回了Htet Htet Win的遺體,但此時的護理師早已回天乏術,而他中槍的先生Bo Bo則被抗爭組織帶往醫院手術急救,雖然勉強撿回一命,但仍得在抗爭者的支援下在各級醫院中「幽靈閃避」,
「...因為警察會特別突襲醫院,把所有『中槍的人』都認為是反政變份子強行逮捕。」
圖為4月3日,示威者在曼德勒街頭對抗緬甸軍警。  圖/法新社/ANONYMO...
圖為4月3日,示威者在曼德勒街頭對抗緬甸軍警。 圖/法新社/ANONYMOUS SOURCE
曼德勒的襲擊事件,只是緬甸狀況持續惡化的冰山一角。過去一星期以來,緬甸的狀況轉成為「四方開火中央安靜」的微妙局勢,像是仰光、曼德勒等都會區的鎮壓行動變得比較零星破碎,但在邊境地區——像是克倫邦、克欽邦與撣邦——等少數民族控制區,緬甸軍方的空襲與軍事行動,卻明顯加劇。
緬甸政變軍與同情示威者的少數民族武裝聯軍的軍事衝突,在緬甸東部以造成數萬平民逃難,惡化的局勢亦被聯合國特使團警告為「緬甸鎮壓內戰化」的開始;但除了邊境地帶的緊張局勢外,像是中央地區的勃固省與實皆省,亦從周末開始出現了「村民武裝起義」突襲軍景據點的新一波動態。
根據《伊洛瓦底》新聞雜誌與《今日緬甸》的目擊說法,自從327、328的軍人節大屠殺後,緬甸中部的農村地帶已無法繼續忍受「農村子弟被軍隊殺害」的殘酷待遇,因此從上周開始,民間示威行動也開始轉趨武裝化,除了用於拖延鎮壓部隊低殺傷力的氣槍、漆彈槍、氣油彈之外,以實階省為主的農村地區更開始組織「武裝鄉勇」,甚至開始製造土製炸彈、改採主動游擊來對戰中央派來的鎮壓軍警。
這批「鄉勇自衛隊」不僅是各村落的壯丁串聯,自4月2日開始更與鎮壓軍警爆發激烈巷戰,一周之間已知殺死14名軍人,但雙邊暴力升級的強力對抗,亦引發全國示威者憂心忡忡。因為就算示威者團結起義,但除非軍警部隊大規模倒戈,否則在人數訓練、武力裝備與聯絡組織的較量上,全面居於劣勢的農民自衛隊不僅難有勝算,更恐會遭到軍政府更為血腥的報復鎮壓。
圖為逃亡的兒童躲藏在緬泰邊境區的洞穴裡。  圖/法新社/ANONYMOUS SO...
圖為逃亡的兒童躲藏在緬泰邊境區的洞穴裡。 圖/法新社/ANONYMOUS SOURCE via AFPTV
各國際媒體與觀察家皆認為,緬甸軍警之所以在327大屠殺後「暫時鬆手」,沒有進一步擴大區全國鎮壓的理由,主要是在試探國際社會——特別是聯合國安理會與東協的反應——況且,在同一時間裡,軍政府也透過政治遊說團體安排了《CNN》專訪團的入境採訪,因此為了整理門面、平息國際譴責,軍政府也才特意在《CNN》訪問期間「稍微克制」。
儘管在最終的獨家訪問鋪陳中,《CNN》的報導團隊並沒有對軍政府的政變行動多說好話、對於血腥鎮壓亦抱持譴責態度,但記者團的行程與行蹤卻都全程被軍警封鎖控制,接受《CNN》街訪的平民在攝影結束之後,馬上被警察逮捕抓走。
同時急於向世界澄清表態的緬甸軍政府,亦安排了軍方發言人接受《CNN》專訪的「大內宣」橋段,藉外媒轉播的鏡頭,來重申軍方政變的「護國合法性」。
「如果翁山將軍能看到今天緬甸的暴民亂象,他不僅會瞠目咋舌...要是他能看到翁山蘇姬把國家搞成了怎麼樣,他大概也會痛心自問:『我怎麼會生出這種笨女兒!』」
緬甸軍方在《CNN》的專訪中,不斷強調軍人接管政權「是為了維護緬甸民主清廉的不得已手段」,但隨著各地暴力的惡化與人民仇恨的不斷升溫,緬甸離內戰化的分崩離析,似乎已逐漸變成難以逃避的悲哀現實。
人命為餌的軍隊陷阱?緬甸夜間鎮壓與民間激化的武裝反抗 | 過去24小時 |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https://bit.ly/2PYyCGv


2021-02-07_213308

緬甸軍方1日無預警推翻民選政府,接管政權,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一年,為緬甸的民主改革之路帶來重大危機。而遭軟禁的國務資政翁山蘇姬在過去5年間極力擺脫緬甸對中國的依賴,不僅將欠中國的債務減少了26%,也降低了和中國的貿易逆差,轉往和西方國家增加經貿往來;但如今緬甸軍政府發動政變,由武裝部隊總司令敏昂萊(Min Aung Hlaing)掌權,敏昂萊又向來被認為和中國往來密切,緬甸恐因此走上依賴中國的回頭路。
根據《日經新聞》報導,面對緬甸軍方的政變,若歐美國家祭出制裁措施,軍政府進一步被孤立,便會使得緬甸經濟大受打擊,軍政府屆時可能就會再度將經濟重心轉向中國。
而相較各國多譴責軍方政變、支持民主改革的態度,中國面對緬甸的情勢目前採取較偏向緬甸軍方的態度,中國駐聯合國代表不僅為緬甸軍方辯護,還試圖阻止安理會發表譴責聲明。
《日經新聞》指出,要如何制定出阻止緬甸向中國靠攏又支持緬甸民主的應對方法,對日本和西方國家來說是現正面臨的嚴峻挑戰。翁山蘇姬極力擺脫對中依賴轉往歐美 恐因政變軍方親中走回頭路 https://bit.ly/2MHkMa6


網路電視電話全斷了 緬甸政變再次關押翁山蘇姬
 【緬甸民主終局之戰1】網路電視電話全斷了 緬甸政變再次關押翁山蘇姬 https://bit.ly/3seq8ZG
緬甸實質領袖翁山蘇姬(右)日前遭武裝部隊總司令敏昂萊(左)政變奪權。圖為翁山蘇姬與敏昂萊2015年12月會面,雙方握手致意。© Mirror Media 緬甸實質領袖翁山蘇姬(右)日前遭武裝部隊總司令敏昂萊(左)政變奪權。圖為翁山蘇姬與敏昂萊2015年12月會面,雙方握手致意。
翁山蘇姬再次被關押,緬甸將近10年的民主化進程,在短短一個上午被打回原形。緬甸反政變示威活動沒有大台、無團體主導,從2月6日起,至今不間斷。
一名羅興亞人說:「我們也對軍方政變感到無比憤怒。」一名抗爭者說:「雖然我們對翁山蘇姬很失望,但我們現在也跟其他國人一樣支持她…有問題的是軍方還有他們撰寫的憲法。」抗爭者表示,翁山蘇姬已不再代表緬甸的民主抗爭,如今的示威是公民對抗軍方的戰役,不是翁山蘇姬或全民盟對上軍方-「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在為自己而戰。」
2月1日,本是緬甸國會履新的日子,但許多人早晨醒來之後卻發現網路不能用了,電視不能看了,甚至電話也打不出去。緊接著軍方在其電視台上宣布,緬甸進入1年的緊急狀態,上一代人的惡夢重演—緬甸走回軍事獨裁,翁山蘇姬則再次被關押,將近10年的民主化進程,也在一個上午回到原點。 
民眾不合作運動 軍方斷網射殺學生
緬甸人民並沒有摸摸鼻子就此妥協。政變隔天,全國民眾開始在網路上串聯發起「不合作運動CDM」(Civil Disobedience Movement),宣誓抵制一切軍方相關的公司,公務員也宣布罷工。當週週末,在沒有個人或團體主導下,全國人民走上街頭和平抗議,從2月6日起,至今不間斷地示威遊行。
政變當天原本在彬烏倫的Marina(26歲,律師助理),在抗議爆發後便趕往緬甸第二大城曼德勒,與家人加入示威。「看著軍方合法化他們的行為,說這是因國家主權受到威脅,然後選舉結果沒有反映民意,我只覺得他媽的有沒有搞錯,看看路上這麼多反抗的民眾!」Marina提高分貝地說。
2月14日,曼德勒大學的畢業生舉著海報,聲援被警方實彈射頭的19歲女學生Mya Thwate Thwate Khaing。© Mirror Media 2月14日,曼德勒大學的畢業生舉著海報,聲援被警方實彈射頭的19歲女學生Mya Thwate Thwate Khaing。
軍方多管齊下,先是封鎖在緬甸被視為網路代名詞的臉書及其服務,爾後甚至直接斷網,切斷緬甸國內與國外的一切聯繫。軍警在抗議現場的態度也隨著時間越趨強硬。
Marina回憶2月9日的遊行現場,她看著站在前排的示威民眾被水炮擊中,水柱的壓力把受害者噴得飛離地面;接著聽到巨響、白煙,下一秒就讓在場的人狂吐,皮膚辛辣無比,之後她才知道那就是催淚彈。
同一天在首都奈比都,軍警對手無寸鐵的民眾更為殘忍,一開始對空發射橡膠子彈、實彈,後來甚至直接朝著19歲女學生Mya Thwate Thwate Khaing的頭部開槍,當天即被判定腦死。往後,軍警更多次動用實彈,在克欽邦首府密支那與第二大城曼德勒向抗議人群掃射,坦克車則是直接開入仰光市區,像是警車一般巡邏。
不僅如此,軍方更強推網路安全法,把手伸進網路世界,審查言論並可直接調閱使用者IP及個人資訊。另外,軍方廢除或改寫原有的法律條文,賦予他們有權到任何人家中隨意搜索以及逮捕。
緬甸華人Eric(左)和Mark(右)鼓勵身邊人士加入CDM行動。(受訪者提供)© Mirror Media 緬甸華人Eric(左)和Mark(右)鼓勵身邊人士加入CDM行動。(受訪者提供) 
重演八八年壓制 超過500人遭逮捕
「軍方真的非常歹毒以及狡猾…他們在國家緊急狀態下發布的法律,根本不是法律。」在曼德勒幫忙組織抗議行動的Mark說。24歲的Mark是自由從業者,因這場政變投入CDM的「革命」,「我們已經有所覺悟(可能隨時被抓),只是怕家人難過。」
「在這樣的革命裡,中立或置身事外的人就是站在軍方那邊,助紂為虐!」Mark大聲疾呼。【緬甸民主終局之戰1】網路電視電話全斷了 緬甸政變再次關押翁山蘇姬 https://bit.ly/3seq8ZG

2021-02-21_091552BB1dRxYv.img2021-02-21_091600


影/緬甸示威升級!裝甲車仰光現身


臺灣是最好中國! TVBS直擊緬甸抗議現場

2021-02-13_2236312021-02-13_223648


緬甸軍政府領袖敏昂萊,8日晚間發表全國電視演說,只是他隻字未提被軟禁中的翁山蘇姬;美國國務院表示,美方多次嘗試與翁山蘇姬會面,都被緬甸軍方拒絕,美國白宮及國務院現在同聲呼籲,大陸應該加入譴責緬甸的行列。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由 TVBS新聞網 提供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緬甸政變到了第八個晚上,軍政府領袖敏昂萊終於出面,發表政變後第一場全國電視演說。
緬甸軍政府領導人敏昂萊:「當緊急狀態結束,我們將持續在,2008年憲法框架下,舉辦一場公平自由的大選,並把政權移交給勝選者。」
敏昂萊再次重申去年大選不公平,政變目的要推行真正民主,但緬甸民眾可不買單。
美國資深記者:「像是18至20歲的年輕人,大部分是領導這些,在緬甸反軍政府抗議的示威者,現在新世代讓大家聽到他們的聲音,還讓不同世代的人一起加入他們。」
民間自主發起的不服從運動遍地開花,目前軍方只是用水砲車驅散示威者,還沒有大動作鎮壓但官媒卻說出重話。
緬甸廣播電視台主播:「必須依法採取行動,藉有效步驟反制干擾,阻礙和摧毀國家穩定,公共安全和法治的犯行。」
這似乎暗示軍方可能發動鎮壓,美國駐緬甸大使館也發表推文,最大城仰光和第二大城曼德勒已經實施宵禁,民眾在晚上8點到凌晨4點之間不能外出,也禁止5人以上集會。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我們設法接觸翁山蘇姬,包括正式和非正式方式,這些要求都被拒絕,中國應該進一步譴責,最近幾天在緬甸發生的事情。」
白宮發言人薩琪:「我們擔心中國缺席對話,並且在這裡沒有明確發聲。」
美國第一時間已經定調,緬甸爆發軍事政變,第一步先斬斷援助,但還沒決定好怎麼制裁,白宮和國務院也同時呼籲,大陸應該加入譴責政變行列。
緬甸軍頭敏昂萊出面 聲稱政變為推行民主 https://bit.ly/3rBy1I4」

2021-02-09_150655

 


緬甸:大批民眾再次走上街頭 譴責政變
週日在緬甸仰光,成千上萬民眾再次走上街頭,譴責軍方發動政變並要求釋放翁山蘇姬等人。與此同時,聯合國緬甸人權問題代表以及教宗方濟各也對緬甸民眾進行聲援。
緬甸:大批民眾再次走上街頭 譴責政變 | 德國之聲 來自德國 介紹德國 | DW | 07.02.2021 https://bit.ly/3cT9s5w
緬甸民眾舉起象徵抗議獨裁的三個手指的手勢
(德國之聲中文網)示威者高舉橫幅,上面寫著"我們不要軍事獨裁"等字眼。人們手中揮舞的還有翁山蘇姬的全國民主同盟(NLD)的紅色旗幟。
據路透社報導,這是2007年緬甸藏紅花革命以來規模最大的抗議活動。一些人估計,參加仰光抗議的人數高達10萬。
"我們會向前邁進,繼續提出要求,直到我們獲得民主為止。軍事獨裁統治應該下台",一位37歲的抗議者說。
另一位20歲的大學生說:"我完全鄙視軍事政變,我不怕鎮壓。"
DW.COM
德語媒體:為何緬甸對中國如此重要
緬甸軍事政變同中國有關聯嗎?一個軍人執政的緬甸難道真的符合中國的利益嗎?
專訪:政變預告緬甸將回歸軍方長期統治
民眾不滿加劇 緬甸祭出斷網大招
在仰光,防暴警察試圖阻止人們前往市政廳,但一些抗議者突破了防線。而在米亞瓦迪,據路透社報導,防暴警察企圖驅散示威,有槍聲響起。
網路得到恢復
在週日(2月7日)下午,緬甸軍方恢復了週六中斷的網路服務。
不過根據監控網路安全和網路治理的非政府組織NetBlocks的推文,雖然不再斷網,但很多社群網站仍無法訪問。
聯合國緬甸人權問題特別報告員安德魯斯(Thomas Andrews)週日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自軍方政變以來,已有超過160人被捕,軍方"正試圖讓公民抵抗運動癱瘓","而我們所有人都必須與緬甸人民站在一起,在他們需要我們的這個危險時刻"。
曾於2017年訪問緬甸、與軍方領導人敏昂會面的教宗方濟各也在週日對緬甸民眾進行了聲援。他說,希望緬甸領導人能夠促進"和諧與民主的共處"。
在緬甸這個佛教國家,生活著大約不到80萬天主教徒。
Myanmar Rangun | Proteste gegen Militärregierung
政變之亂
2月1日,緬甸軍方發動政變,翁山蘇姬等政府領導人遭到關押。軍方聲稱去年11月的緬甸大選存在舞弊現象,宣佈緬甸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一年,並組建了新內閣。新內閣成員主要由軍方將領、前高階軍官以及軍方所支持政黨的黨員組成。
半個多世紀以來,緬甸一直由軍政府統治。在這期間,該國陷入貧困,異議人士遭遇迫害和打壓。
近日被罷免、拘捕的緬甸實際領導人翁山蘇姬是有"緬甸國父"之稱的昂山將軍之女,也是緬甸民主運動的長期領導人。1989年至2010年間,她被緬甸軍方軟禁了約15年。她於1991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緬甸:大批民眾再次走上街頭 譴責政變 | 德國之聲 來自德國 介紹德國 | DW | 07.02.2021 https://bit.ly/3cT9s5w

2021-02-08_2015402021-02-08_2015592021-02-08_201550


 緬甸領袖翁山蘇姬。   圖:取自緬甸全國民主聯盟官網(資料照片)
新頭殼newtalk人權天使跌落聖壇? 翁山蘇姬人權爭議帶你一次看 https://bit.ly/39xVaoL
現年75歲的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可說是活生生的緬甸民主史:被政敵暗殺將軍女兒,到緬甸實質領導人、從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到對血腥鎮壓羅興亞人視而不見的冷血領袖。她與緬甸半世紀以來的政治演變命運相連。
1988年,翁山蘇姬被推舉領導了反抗當時的獨裁者、「緬軍之父」奈溫將軍(Ne Win)的起義,卻被緬甸軍隊殘酷鎮壓,軍方並在年9月18日的政變中奪取了政權。次年,翁山蘇姬被軟禁。1990年5月,緬甸軍政府舉行全國大選,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League for Democracy)獲得勝利,軍政府卻拒絶交出控制權。
往後,她大部分的人生,就在一次又一次軟禁中度過。1991年,翁山蘇姬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並被諾獎委員會主席稱為「無權者力量的傑出典範」。
然而,2016年緬甸若開邦衝突爆發,近百萬羅興亞(Rohingya)穆斯林在緬甸軍隊的鎮壓下逃離家園,流落鄰國孟加拉成為難民。他們憤怒指摘,翁山蘇姬拒絶譴責勢力強大的軍隊,拒絶採取任何措施制止性侵、謀殺甚至種族清洗的暴行,更拒絶承認暴行本身的發生。
緬甸政府辯稱,英治時期前阿拉干地區的回教徒現在被稱為卡曼人,羅興亞人將他們自己的歷史,與阿拉干其他回教徒的歷史混為一談,以推進他們的侵略,進行分離主義活動,並強調,羅興亞人絕對不是「原住民」,而是來自鄰國孟加拉國的非法移民。
不過,聯合國與國際輿論仍認為,「羅興亞人是世界上最被迫害的少數民族之一」,儘管難民議題也造成多國政治與難民人權的矛盾。長期以來被視為「人權天使」、「民主女神」的翁山蘇姬,因而遭受11和平獎得主同發聲明譴責,國際輿論更抨擊其為「軍方共犯」、「迫害羅興亞人的幫兇」,她並在近年被剝奪7個人權獎項。
翁山蘇姬甚至在2019年底前往位於荷蘭海牙的國際法院,為緬甸軍方面臨的實行「種族滅絶」指控進行辯護。她說,儘管不能排除對羅興亞人使用不相稱的武力,但推斷種族滅絕的意圖是「不完整和誤導的事實」;她堅稱自己是對抗「恐怖主義」,否認軍方「種族清洗」之實,並稱對國際社會感到失望。
不過,就在隔(2020)年,緬甸進行國內第2場民主選舉,也是2011年緬甸終結近50年軍事獨裁統治後,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獲得勝利,與軍政府的對立卻在幾個月內遽升。
「全國民主聯盟」在國會上下2院476席中,贏得396席;然而,根據軍方2008年擬定的憲法,軍方握有總席次的25%,且部分重要部長職位也保留給軍方指派。對此,軍方指控執政黨存有「舞弊」嫌疑,但遭選舉委員會駁回。
根據緬甸執政黨「全國民主聯盟」發言人苗紐(Myo Nyunt)今(1)日表示,今晨疑似發生軍事政變,翁山蘇姬與其他執政黨高層人士,在清晨被一場突襲行動「被帶走」。
目前,翁山蘇姬再度遭拘押,被軟禁在家。人權天使跌落聖壇? 翁山蘇姬人權爭議帶你一次看 https://bit.ly/39xVaoL

2021-02-01_133146

緬甸爆發軍事政變,軍車進入在仰光市政廳。(路透)
2021/02/01 10:59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緬甸總統溫敏(Win Myint)、實質領導人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在內多名執政黨高層今(1日)突遭軍方逮捕,外界認為軍方發動政變,對此,緬甸軍方首度出面回應,稱這是對選舉舞弊的回應,同時宣布實施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
綜合外媒報導,緬甸執政黨「全國民主聯盟」發言人苗紐(Myo Nyunt)證實,翁山蘇姬等執政黨高層今早在一場突襲中遭到逮捕,他直言:「根據目前我們看到的情況,我們不得不猜測,軍方在發動一場政變。」苗紐也向《路透》透露自己隨時都有可能被扣押,隨後與《路透》失去聯繫。
緬甸軍方才在上週六(1月30日)表示會尊重憲法,不料今卻突襲扣留政府高層,對此,軍方出面回應,緬甸軍方聲稱逮捕政府高層是針對選舉舞弊的回應,同時宣布實施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逮捕翁山蘇姬、宣布1年緊急狀態 緬甸軍方揭發動政變動機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2Yu8y74


翁山蘇姬、總統溫敏遭逮捕拘禁,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奪權 https://bit.ly/2MdGMt7

緬甸2015年結束軍事獨裁,走上民主化道路,國務資政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在2020年選舉再次大獲全勝,軍方卻稱選舉舞弊,而在新國會預定開議的2月1日這天,翁山蘇姬、總統溫敏及全國民主聯盟中央行政委員會成員漢塔敏等人遭逮捕拘禁。換言之,緬甸軍方發動政變。
軍方1日稍晚透過其掌控的「妙瓦底電視台」(Myawaddy TV)發表聲明,宣布接管政權,為期一年。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Min Aung Hlaing)雖然奪權成功,但緬甸國內民族與宗教對立嚴重,地方武裝組織大行其道,分析家擔心這場政變將引發更大規模動亂。
總統、翁山蘇姬都淪為階下囚
全國民主聯盟(全民盟,NLD)發言人苗紐(Myo Nyunt)1日用電話告訴路透,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溫敏(Win Myint)及其他領導階層1日清晨「被帶走」,「我想告訴人民不要倉促回應,我想要他們依法行事」。苗紐也認為自己會被抓,路透表示,隨後聯繫不上他。
路透引述NLD國會議員說法稱,身為該黨中央行政委員會成員的漢塔敏(Han Thar Myint)也是被捕者之一。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緬甸首都奈比多(Naypyitaw)的網路和電話都被切斷;《紐約時報》則提到,2個主要大城被斷網,另一個應該是緬甸舊都、最大城市仰光(Yangon)。
Aung San Suu Kyi and other Myanmar figures detained in military raids, says ruling party https://t.co/wuDdjZlMcU
— The Guardian (@guardian) February 1, 2021
NLD席次增加 軍方不再容忍
國營的緬甸廣播電視台(MRTV)在臉書(Facebook)貼文寫道,基於技術原因而無法播放。BBC稱,外界質疑緬甸軍方可能發動政變,軍方1月30日才表明會遵守《憲法》,結果2月1日就抓走緬甸政府實質領導人翁山蘇姬,部分內閣首長也被軍人帶走,而仰光及奈比多街上都是軍人。
這起事件形同政變,問題源自於2020年11月8日舉行的大選,NLD可說是大獲全勝,國會476席贏得396席,席次還比2015年時有所增加,親軍方的聯邦鞏固與發展黨(鞏發黨,USDP)僅拿下33席。現行緬甸憲法是由軍方制定,國會25%席次由軍方出任,但已無法忍受翁山蘇姬和NLD獲得更多民眾支持。
2021年2月1日,緬甸國務資政翁山蘇姬和其他政府高層遭逮捕拘禁,軍方形同政變(AP)© 由 風傳媒 提供 2021年2月1日,緬甸國務資政翁山蘇姬和其他政府高層遭逮捕拘禁,軍方形同政變(AP)
2021年2月1日,緬甸國務資政翁山蘇姬和其他政府高層遭逮捕拘禁,軍方形同政變(AP)
軍方曾說會遵守憲法
《紐約時報》指出,緬甸軍方發言人先前拒絕排除政變的方案,總司令敏昂萊更稱,若法律被破壞,可以廢除《憲法》,不過1月30日則發布聲明,說會遵守《憲法》,隔天再發聲明強調,「會堅持民主規範」,抨擊駐緬甸外交使節團「毫無根據臆測情勢」。
《紐約時報》表示,緬甸已有軍方可能政變的傳聞,包括美國在內的駐緬甸使節團1月29日呼籲「緬甸軍方及各黨派應遵守民主規範」,而使節團聯合聲明亦稱:「我們反對任何修改選舉結果,以及妨礙緬甸民主進程的企圖。」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1月28日敦促各方不要挑釁,尊重大選結果。
“Even in a mature democracy like the United States, messy things happen,” said one pro-democracy activist in Myanmar. “If the military takes power here, no one can stop it.” https://t.co/5xaAFpP6zS
— NYT At War (@NYTimesAtWar) February 1, 2021
延續自身利益 早有政變傳聞
「大門開啟不同,幾乎確定是黑暗的未來」,緬甸歷史學家、聯合國前秘書長吳丹(U Thant)之孫吳丹敏(Thant Myint U)告訴《紐約時報》,「緬甸已是處在戰爭、被武器覆蓋的國家...... 過去10年能有任何民主進展都算是奇蹟,我不確定是否有人能掌控接下來的局面」。
曾是政治犯的緬甸智庫學者金紹溫(Khin Zaw Win)直言,「不祥警告一目了然」,像是軍方開始控訴NLD,與民選政府的協商沒有進展。《紐約時報》指出,軍方任何重掌權力的意圖,就是為了延續敏昂萊的利益,他預計2021年夏季退伍,這會影響到他龐大的家族經商利益,因此他無法完全退出政壇。緬甸軍方發動政變!翁山蘇姬、總統溫敏遭逮捕拘禁,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奪權 https://bit.ly/2MdGMt7


【緬甸政變】翁山蘇姬被捕 軍方宣布實施1年緊急狀態 | 蘋果新聞網 | 蘋果日報 https://bit.ly/2MI4k9i
【緬甸政變】翁山蘇姬被捕 軍方宣布實施1年緊急狀態
50分鐘前2021/2/1 上午 11:15
緬甸爆發軍事政變。緬甸執政黨發言人今日(2/1)證實,包括總統溫敏、實質領導人翁山蘇姬在內多名執政黨高層已遭到逮捕。另有目擊者表示,仰光市周遭出現大量軍人部署,國家電視台和網路先後斷訊。軍方發出最新聲明表示,逮捕翁山蘇姬等人是因為選舉舞弊,軍方同時宣布將依據憲法實施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
緬甸執政黨「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NLD)發言人苗紐(Myo Nyunt)向路透證實,翁山蘇姬等人今早在一場突襲中遭到逮捕。他呼籲民眾冷靜因應:「我要向我們的支持者喊話,不要倉促行事,一定要遵守法律。」
苗紐稍後向法新社直指軍方發動政變:「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認為軍方正在發動政變。」軍方也疑似同時控制媒體,當地官方電視台透過臉書專頁表示,該台因為出現「技術問題」而無法正常播出。另有觀察團體指出,緬甸的網路也遭切斷。
緬甸軍方發出最新聲明表示,逮捕翁山蘇姬等人是因為選舉舞弊,軍方同時宣布將依據憲法實施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軍方同時宣布,目前國家政權將移交給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Min Aung Hlaing)。
美國和澳洲政府已譴責緬甸軍方發動政變,並要求立刻釋放翁山蘇姬等民選官員。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NLD於去年11月的國會大選中獲勝,並預定在今日開啟新的國會議期。但軍方指控選舉舞弊,並要求延後國會開議日期。
現年75歲的翁山蘇姬曾遭緬甸拘禁多年,曾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她所率領的政黨於2015年贏得大選,成為緬甸實質領袖。緬甸於2017年暴力驅趕少數民族洛興雅人,甚至傳出屠殺事件,也讓翁山蘇姬的國際聲望頓時跌到谷底,但她仍在緬甸獲得高度支持。(桂家齊/綜合外電報導)
【緬甸政變】翁山蘇姬被捕 軍方宣布實施1年緊急狀態 | 蘋果新聞網 | 蘋果日報 https://bit.ly/2MI4k9i

2021-02-01_084538

緬甸疑似發生軍事政變。緬甸執政黨發言人今天(1日)證實,包括總統溫敏和實質領導人翁山蘇姬等人,已經遭到逮捕。(特約記者戚海倫報導)
緬甸執政黨全國民主聯盟發言人向路透社證實,包括翁山蘇姬等多位執政黨高層,今天早上在一場突襲中遭到逮捕。發言人並呼籲支持者保持冷靜,遵守法律。
緬甸軍方首長在上周、一月28日,就提到廢除憲法的可能性,當時已經引發外界強烈擔憂,軍方可能以選舉舞弊為由,發動政變來奪權。去年11月,翁山蘇姬領導的緬甸執政黨全國民主聯盟,在大選中贏得壓倒性勝利,但過去幾星期,軍方持續宣稱,選舉存在大規模舞弊。
2015年,緬甸依據2008年軍政府提出的憲法,舉行了第一場民主選舉,但在文人政府和軍事將領權力分享協議下,一直處在不穩定的狀態。2011年緬甸結束將近50年軍事獨裁統治,去年的大選是緬甸史上第二場民主選舉。
針對軍方指控,先前緬甸選舉委員會已經予以駁斥,表示沒有任何錯誤大到足以影響選舉結果的可靠性
大選舞弊? 緬甸軍方逮捕翁山蘇姬 https://bit.ly/3cn2q8O


緬甸緊張情勢升溫 翁山蘇姬證實遭拘留
緬甸緊張情勢升溫 翁山蘇姬證實遭拘留 https://bit.ly/39yr44o
緬甸緊張情勢升溫 翁山蘇姬證實遭拘留© 中央社 緬甸緊張情勢升溫 翁山蘇姬證實遭拘留
(中央社緬甸首都奈比多1日綜合外電報導)緬甸執政黨「全國民主聯盟」發言人今天表示,緬甸國務資政、實質領導人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和其他執政黨高層在清晨一場突襲行動中遭到拘留。
緬甸文人政府與勢力龐大的軍方緊張局勢近日來增溫。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去年11月大選贏得壓倒性勝利,緬甸軍方宣稱選舉存在大規模舞弊,引發餘波,並掀起外界對於緬甸發生政變的隱憂。
「全國民主聯盟」發言人苗紐(Myo Nyunt)透過電話向路透社表示,翁山蘇姬、總統溫敏(Win Myint)和其他領袖清晨時分「遭人帶走」。
苗紐說:「我想告訴人民,切勿倉促因應此事,行事也須遵守法律。」他還說,預料他也將遭到拘留。
緬甸於2011年結束將近50年軍事獨裁統治,去年11 月8日的大選僅是其後的第2場民主選舉。
緬甸軍方曾數度要求選舉委員會公布大選最終選舉人名冊,但一直未能如願。
軍方表示,要拿到選舉人名冊才能交叉比對是否有作票。軍方聲稱,全緬甸共有860萬起選舉舞弊。
針對軍方指控大選存在大規模舞弊,緬甸選舉委員會駁斥相關指控,並稱無任何謬誤大到足以影響選舉可靠性。
緬甸緊張情勢升溫 翁山蘇姬證實遭拘留 https://bit.ly/39yr44o


昂山素季:從「人權鬥士」到「種族屠殺」辯護者 - BBC News 中文

2020-01-20_2150572020-01-20_2151502020-01-20_215141


https://www.facebook.com/bbcnewstrad/videos/2443653309283592/


翁山蘇姬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緬甸軍執行種族清洗從去年8月至今,其性質已從大規模殺戮、強姦轉變成恐怖攻擊、強迫挨餓,他認為,緬甸軍方此舉旨在把倖存的羅興亞人從緬甸國內驅離,趕往鄰近國家。血腥屠殺! 聯合國:緬甸持續對羅興亞「種族清洗」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https://goo.gl/VYXGp9


緬文的「轉型正義」:翁山蘇姬宣布統一電子字型,讓緬甸與世界接軌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bit.ly/2VGnywt
雖然2010年緬甸軍政府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但未能統一的緬文電子字型是對外鏈接的一大阻礙,因此近日緬甸國家顧問翁山蘇姬親宣布十月一號起,所有電子裝置上統一使用聯邦字型。
眾所皆知十月一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生日,全球各大媒體的目光都聚焦在天安門前的閱兵大典。鮮少國際媒體注意到此時此刻,緬甸開啟了電子「字型」 統一化的重大改革。由國家顧問翁山蘇姬親自出面宣導,呼籲國人支持配合政府的政策,從2019年十月一號起,所有電子裝置上請唯一使用聯邦字型(Pyidaungsu Font),也就是與全球接軌的萬國碼(Unicode)字型。
對世界上大多數的人而言,使用電子產品時,只需要在電子裝置中簡單點選自己國家所屬的語言即可讀、寫。然而對緬甸人民及居住在世界各角落的緬甸語使用者而言,非得再安裝緬甸語相關軟體後才能閱讀緬甸文,若要輸入緬甸文字,更得安裝緬甸人自行開發的鍵盤軟體方可輸入緬甸文。這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 為何一個擁有6000萬人口國家的語言不被列入各項電子產品的必備語言選項目中呢?這得回溯到20多年前。
九零年代時期緬甸從獨裁統治者手中掙脫出來後,又被軍人統治。西方國家為了抗議緬甸軍人政府,對緬甸發起一波又一波的制裁。這時正逢資訊科技及網際網路的興起,國際間各國開始利用網際網路縮短彼此的差距邁向地球村時代,緬甸卻被孤立在外。很自然的資訊軟體龍頭微軟、麥金塔等的作業系統不支援緬甸文以外,大部分的通訊產品皆不支援緬甸文。緬甸的電腦使用者必須另外安裝緬甸文字型軟體(Myanmar Font,後來被命名為Myanmar 1也是目前採用的Pyidaungsu Font的前身)方能使用緬甸文,但因為鍵盤的不支援,部分母音的符號仍舊無法正確輸入。
當時在緬甸使用電腦及電子產品者極少,這樣的缺陷對大多數緬甸人民而言好像事不關已,但對居住在海外的緬甸人而言使用上很不方便,因此他們在網路上自創了一套緬甸式英語(Myanglish),也就是用英文字母拼出緬甸語發音的文字。這套用法不但沒有任何的專業邏輯規範,靠的還是傳統上流傳下來的默契,只有熟悉緬甸語的人們才能看得懂。
一直打到2010年軍政府走向開放,緬甸國內的手機門號SIM卡價格由動輒一兩百萬緬幣崩跌至幾千元之後,智慧型手機使用率暴增,外加電子媒體和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電子產品的使用開始普及化,這時緬甸人們才發現唯有他們在使用電子產品時還得另外下載安裝字型軟體。另一方面,緬甸字型軟體又分兩種——Zawgyi和Myanmar font,兩者互不支援,選擇安裝了任一字型後,還得安裝MM Font Converter字型轉換軟體,才有辦法閱讀另一字型的文字。
Photo 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
出生於緬甸的宏達電前執行長周永明,曾於2013年在緬甸推出內建緬甸語專用鍵盤和緬甸語字體的安卓系統手機。
Zawgi為緬甸人自行開發的字型,本身沒有系統化的秩序,結構上局部採用了國際編碼方式,開發團隊近期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坦承,他們沒有想到日後這個字型會被廣泛使用,當時只是為了謄抄古人留在佛塔內的石碑文,及傳統佛教經文的電子化,完全以服務宗教為目的而開發的,他們不但沒註冊版權,至今仍提供給需要者免費下載安裝。至於Myanmar font,雖然近幾年來微軟、安卓以及蘋果作業系統皆支援Myanmar Font,但鍵盤問題仍然沒有改善。因此儘管Myanmar Font是與世界接軌的萬國碼編碼字型,但不被廣泛接受,大多數的使用者依舊選擇了具有完善鍵盤功能的Zawgyi字型。
鑑於上述情況,這使得以文字檔發行的所有電子媒體、官方網頁為了滿足不同字型的閱讀者,只好在每篇報導、每頁內文皆刊載兩個字型的版本。官方兩大報社 《緬甸之光》(Myanma Alinn Daily)及《鏡報》(The Mirror)卻直接把紙本報紙的圖檔刊載在網頁上。這樣的混亂不只造成國內的資訊誤差,國際間廣泛使用的翻譯軟體也無法翻譯緬甸文,更不用談翻譯內容的準確性。這讓緬甸國內的訊息無法快速的向世界傳遞,尤其在若開邦羅興亞難民事件中,國際上一面倒傾向羅興亞難民,這兩年多下來緬甸政府及緬甸人民的立場仍然無法傳達到國際間,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至今被扭曲誤解中。這不只破壞了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珊蘇姬的國際形像,也對緬甸經濟帶來負面效應。在國內方面因為字型上的分歧,使得政府部門電子化的改革裹足不前。
為了向緬甸人民宣導統一使用國際編碼字型,翁山蘇姬親自出席在首都奈比多舉行的宣導晚會,由國家電視台播送她的宣導致詞影片,她呼籲全國人民無論是電腦或手機,請唯一使用聯邦字型(Pyidaungssu Font)及谷歌鍵盤Gboard。的確聯邦字型不但可以與世界接軌,更方便與國內其他少數民族做溝通。緬甸是由一百多種不同族群組成的聯邦共和國,其中人口最多的為緬族,其餘為撣、蒙、克欽和若開等。其中緬、蒙、若開和撣族的文字九成相同但文法發音不一。所以翁山蘇姬特別強調這次的改革關係到國家發展改革是否能順利前進,字型的統一讓政府與人民的溝通更加順暢,同時可以提升政府的服務效率,希望全體人民支持政府,共同邁向改革的道路。
當然改革所帶來的黑暗期是可預見的,對緬甸有影響力的西方媒體——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和美國之音(VOA)的網頁依然刊載兩種字型,但調整了兩個版本的前後順序。10月1號以來,網路上無法正確閱讀Zawgyi字型的舊資料,這對網路文字工作者而言是一個大災難,要把舊資料全部轉成Unicode字型是個浩大的工程。雖然臉書和華為在緬甸政府開始提出改革的時間表時,已經回應他們將全力配合協助這項改革,但實際上熟悉緬甸文環境的科技人才畢竟少之又少,想在短期內解決這個亂象,恐怕沒有那麼容易。
改革所帶來的過渡期也許有些痛苦,無論現況多麼的亂,這遲來的改革是值得期待的,期待在不久的將來,世界各地對緬甸有興趣的朋友們,只需要用谷歌翻譯掃一下,就可以大概的了解自己眼前的一片圓圈圈是什麼意思了。緬文的「轉型正義」:翁山蘇姬宣布統一電子字型,讓緬甸與世界接軌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bit.ly/2VGnywt


臉書刪了他!緬甸軍總司令帳號沒了 以防散播仇恨言論 
 分享臉書刪了他!緬甸軍總司令帳號沒了 以防散播仇恨言論到Facebook 分享臉書刪了他!緬甸軍總司令帳號沒了 以防散播仇恨言論到Line 分享臉書刪了他!緬甸軍總司令帳號沒了 以防散播仇恨言論到Google+
2018-08-27 20:26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社群網站公司臉書(Facebook)今(27)日宣布,在審查發文內容後,該公司刪除了多個緬甸用戶帳號,包括緬甸軍總司令,以「防止仇恨言論或錯誤信息散播」。
 社群網站公司臉書今(27)日宣布,在審查發文內容後,該公司刪除了多個緬甸用戶帳號,包括緬甸軍總司令敏昂萊(圖)。(路透)
社群網站公司臉書今(27)日宣布,在審查發文內容後,該公司刪除了多個緬甸用戶帳號,包括緬甸軍總司令敏昂萊(圖)。(路透)
綜合外媒報導,臉書表示:「具體來說,我們刪除了20個緬甸個人和組織的臉書帳號,包括緬甸總司令敏昂萊(Min Aung Hlaing)和緬甸軍方媒體Myawaddy」。
臉書近來被批評成為煽動緬甸種族和宗教衝突的媒介,特別是在羅興亞穆斯林問題上。過去一年,在緬甸軍方血腥鎮壓下,約有70萬羅興亞人被迫出走。緬甸軍方的行徑被控大規模侵犯人權。
臉書表示,該公司正在刪除18個臉書帳戶、1個Instagram帳戶和52個臉書專頁,這些臉書專頁約有1200萬人追蹤。
臉書指出,有些網頁和帳戶假裝提供獨立新聞和觀點,實際上秘密替緬甸軍方宣傳,也在該公司的刪除範圍內。


漠視羅興亞人苦難 翁山蘇姬被連摘7獎章 | 新聞 - Yahoo奇摩行動版 - https://goo.gl/DBVZ9W
趙元穎
2005年,當時被緬甸軍政府軟禁的翁山蘇姬,獲頒「愛丁堡自由獎章」殊榮,但翁山蘇姬當上緬甸實質領導人後,對於羅興亞人道危機不聞不問,任由軍方迫害羅興亞穆斯林,愛丁堡市議會因此決定撤回獎章,這也是翁山蘇姬近1年來丟掉的第7個人權獎項。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1年了,引爆緬甸羅興雅人大逃亡的攻擊事件,本週末就將屆滿1周年。
無國界醫生組織羅伯茨醫生:「我們認為非常明確地,以此基礎來看羅興亞人的確是因為族裔而成為目標。」
去年8月25日,緬甸政府軍攻進若開邦,導致70萬羅興亞穆斯林離開家園,逃難到鄰近的孟加拉,外界紛紛以「種族清算」和「屠殺」,來形容羅興亞人受迫害的慘況。
緬甸國務資政翁山蘇姬(2017.09):「我們要去了解,為什麼這些難民事件會發生?」
全世界也想知道為什麼,緬甸人權鬥士翁山蘇姬的諾貝爾和平獎光環不再,面對羅興亞危機,她冷眼旁觀,一點實質作為都沒有。
緬甸國務資政翁山蘇姬(2018.08.21):「恐怖份子的危害是當初若開邦陷入人道危機的主因,至今威脅仍舊存在。」
翁山蘇姬把羅興亞人道危機的罪魁禍首指向恐怖份子,這樣的推託之詞讓曾經對她寄予高度期望的國際社會看不下去。
旁白:「網路上一連串要求撤銷翁山蘇姬諾貝爾和平獎的請願活動,如火如荼進行中。」
翁山蘇姬的諾貝爾和平獎還牢牢在握,但其他獎項紛紛和翁山蘇姬劃清界線,最新一個是2005年所授與的「愛丁堡自由獎章」。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主席侯賽因:「非常失望,非常令人失望。」
美國前駐聯合國大使理察遜:「她從人權女英雄、民主燈塔,成為逢迎軍方的政客,希望軍方能支持她。」
國際社會對翁山蘇姬幻想破滅,這半年多來,美國華盛頓大屠殺紀念館、倫敦、牛津、格拉斯哥、新堡和都柏林,一共七個單位陸續撤銷頒發給她的榮譽獎。
過去一年來,羅興亞人飽受迫害,尤其女性受害最深。
旁白:「強暴性侵是一項『刻意的工具』,以便逼迫她們離開家園,緬甸政府則是否認這樣的指控。」

若不是萬不得已,怎麼會舉家離開?孟加拉的難民營裡,誕生了許多性侵寶寶。
羅興亞婦女:「他們要求強暴我,以換取我小孩的性命,我答應了,我告訴兒女別告訴他們的父親,但他們還是說了,因為這樣,我丈夫要求離婚,他卻無法離開,因為我父母都不在了。」
性侵的標籤一輩子揮之不去,她們沒有為人母的喜悅。
羅興亞婦女:「我一直想要墮掉這個孩子,卻一直無法墮胎,我去找護士,服藥墮胎,結果也不管用。」

想方設法想要墮胎,這些小孩不是愛的結晶,只會讓她們一再想起恐怖經歷。
旁白:「每天有60多個新生兒誕生在孟加拉的羅興亞難民營,然而因為性侵的懷孕人數不得而知。」
因為性侵變成母親,有人隱瞞懷孕偷偷生下小孩,強暴被視為恥辱,生下佛教徒的小孩更是對伊斯蘭信仰的褻瀆,羅興亞危機一週年將屆,她們的苦難還沒結束。


日本出手協助羅興亞難民遣返、安置 8900萬援助緬甸政府
news.ltn.com.tw查看原始檔
2018-01-13 19:52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日本外相河野太郎出訪緬甸,昨(12)天拜訪緬甸國務資政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為了確保流亡孟加拉的羅興亞難民能平安返回緬甸,日方未來將定時援助緬甸政府300萬美元(約新台幣8900萬元),並全程監督遣返進度。
綜合媒體報導,緬甸和孟加拉早已於去年11月23日簽署遣返羅興亞難民的協議,並預定於本月23日啟動進程,但遣返數量目前仍不明朗。據統計,超過65萬民羅興亞逃到孟加拉。日本外相河野太郎與翁山蘇姬昨日會面時,敦促翁山政府允許人道組織與媒體進入當地,並要求重新安置遭遣返的難民。
為了支持緬甸與孟加拉的羅興亞遣返協議,日方昨日也發表聲明,將提供緬甸政府300萬美元的緊急撥款,協助遣返羅興亞人,日方將全程監督,並根據遣返進度撥款;未來也將幫助緬甸政府改善若開邦(Rakhine)的人道情況及協助當地發展。
據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ABC News)引述緬甸國營媒體報導,緬甸政府已經著手建造房屋,以供從孟加拉返國的羅興亞難民居住,待緬甸政府審查他們的公民身分。


2017-12-01_221221600_2662017-12-01_221411600_phpxqJWIe  

教宗首提敏感詞「羅興亞」 請難民原諒「世界的冷漠」
分享教宗首提敏感詞「羅興亞」 請難民原諒「世界的冷漠」到Facebook 分享教宗首提敏感詞「羅興亞」 請難民原諒「世界的冷漠」到Line 分享教宗首提敏感詞「羅興亞」 請難民原諒「世界的冷漠」到Google+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將手放在羅興亞難民女孩的額頭上,為她祈福。(路透)
2017-12-01 22:00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天主教教宗方濟各近日出訪緬甸與孟加拉,為了避免激化衝突,一直避談「羅興亞」(Rohingya)一詞,不過,教宗今天在孟加拉見到羅興亞難民後,首度開口提及這個敏感詞彙,教宗請求羅興亞人原諒這個世界的冷漠,並且為難民們祈福。
綜合媒體報導,教宗主持完10萬人的彌撒後,在孟加拉首都達卡一處花園會見了16名連夜趕路前來的羅興亞難民代表,其中包括12名男子、2名女子與2名女孩。教宗表示,「今日上帝的存在也被稱為羅興亞」(The presence of God today is also called Rohingya)。
教宗一一握住他們的手,並且透過翻譯了解每個人的故事。教宗也將手放在一名女孩的額頭上,為女孩祈福,也拍了拍一名難民代表的肩膀。對於羅興亞難民承受的苦難,教宗請求他們的原諒,也請他們原諒世界對他們的冷漠。教宗表示:「也許我們不能為你做很多事情,但是你的悲劇在我們心中佔有一席之地。」並且呼籲讓羅興亞人的權利能夠得到承認
------------------
教宗會翁山蘇姬 未提羅興亞族
分享教宗會翁山蘇姬 未提羅興亞族到Facebook 分享教宗會翁山蘇姬 未提羅興亞族到Line 分享教宗會翁山蘇姬 未提羅興亞族到Google+
2017-11-29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正在緬甸訪問的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二十八日與緬甸實質掌權者、國務資政翁山蘇姬會晤,教宗呼籲緬甸「尊重每一個族裔團體及其身分」,唯有透過「正義和尊重人權」才能達成和平。但教宗並未特別指明遭迫害而大舉逃離緬甸的若開邦穆斯林少數族裔羅興亞,也沒提這場被美國指稱為種族清洗的壓迫,人權團體相當失望。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左)二十八日在緬甸首都奈比多,與緬甸國務資政翁山蘇姬會面。(路透)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左)二十八日在緬甸首都奈比多,與緬甸國務資政翁山蘇姬會面。(路透)
教宗今年在梵蒂岡為羅興亞人遭遇所提出的呼籲中,曾兩度使用「羅興亞」一詞。然而,教宗顯然在顧問建議下,在緬甸避談羅興亞,以免引發外交事件導致緬甸軍方和政府對天主教徒不利。在他出訪前,「國際特赦」等人權組織也力促他趁機與緬甸政府交涉羅興亞人所受待遇,並使用「羅興亞」一詞展現支持。不過,緬甸天主教會事先提醒教宗,使用羅興亞一詞可能對當地天主教徒帶來困擾;緬甸強硬派佛教團體二十七日更警告,若教宗公開談到羅興亞,將有所「回應」。
教宗在緬甸首都奈比多接受翁山蘇姬歡迎,表達支持翁山蘇姬致力緬甸不同族群和解。他說,緬甸最大的珍寶就是其人民,而緬甸人民「承受了很大苦難,至今仍是,這些苦難來自於已持續太久並製造深刻分裂的文明衝突和敵意」;「在這個國家努力重建和平之際,彌合這些傷口必須是政治和精神上的一大優先要務」。
翁山蘇姬在教宗演說前簡短談話,也未提及羅興亞人,僅坦承若開邦情勢「已吸引世界強烈關注」;「社會、經濟和政治」議題「侵蝕了若開邦不同群體之間的信任、了解、和諧和合作」。
二十八日稍早,教宗在仰光會晤緬甸宗教領袖,同樣未提羅興亞。他還單獨會見極端民族主義派佛教高僧西達古。西達古曾在電視演說中引用寓言故事,暗示殺害羅興亞人不算罪過。
孟加拉庫圖帕朗羅興亞難民營的羅興亞權益運動人士祖貝爾說,這名此前「甚至為羅興亞人禱告」的宗教領袖,「沒有提到羅興亞危機,令我們非常失望」。「人權觀察組織」亞洲區副主任羅伯森(Phil Robertson)說,「教宗錯失一個機會強化他先前所傳遞訊息,確認羅興亞人權益和自我認同以及使用他們自己所選擇的名稱」。
-----------------------------
教宗會見翁山蘇姬 2人都沒提「羅興亞」
分享教宗會見翁山蘇姬 2人都沒提「羅興亞」到Facebook 分享教宗會見翁山蘇姬 2人都沒提「羅興亞」到Line 分享教宗會見翁山蘇姬 2人都沒提「羅興亞」到Google+
梵諦岡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正在緬甸訪問,今(28)日與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緬甸實際領導人翁山蘇姬會晤。(美聯社)
2017-11-28 23:07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梵諦岡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正在緬甸訪問,今(28)日與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緬甸實際領導人翁山蘇姬會晤。教宗在演說中並未提到緬甸穆斯林少數民族「羅興亞人」,而是敦促緬甸只有尊重人權、公義及各族群,才能擁抱和平。
翁山蘇姬的演說和教宗一樣,並未提到「羅興亞」穆斯林。(法新社)
翁山蘇姬的演說和教宗一樣,並未提到「羅興亞」穆斯林。(法新社)
綜合外媒報導,由於到訪時機敏感,外界聚焦教宗此行是否會提及羅興亞議題。教宗的一些顧問已建議他不要使用「羅興亞人」這個詞,以免引發外交危機,可能讓緬甸政府和軍隊抵制這個國家為數不多的天主教徒。緬甸天主教會表示,這個詞彙可能為教徒造成麻煩。
教宗到訪緬甸第2天與翁山蘇姬見面,下午在首都仰光會談時,教宗談到,緬甸長期飽受國內衝突和敵對狀態所苦,社會嚴重分裂;未來緬甸的和平必須奠基於對社會中每一成員之尊嚴及權益的尊重,對每個族裔及其認同的尊重,對法治的尊重,及對民主秩序的尊重。
方濟各說,「宗教差異不一定是分裂和不信任的原因,而是一種團結、饒恕、寬容和明智塑造國家的力量。」
翁山蘇姬的演說也和教宗一樣,並未提到「羅興亞」穆斯林,但她坦承該國若開邦的局勢強烈引發世界關注,「社會、經濟和政治『問題』,侵蝕了若開邦不同社區之間的信任和理解、和諧和合作。」
教宗週三將在仰光舉行盛大彌撒,預計約有20萬緬甸的天主教徒會參與。在結束為期4天的緬甸訪問後,教宗將前往孟加拉,會見一小群羅興亞難民。


邱智淵觀點》緬甸的種族暴凌與宗教
newtalk.tw查看原始檔
宗教,宗教,多少邪惡正假汝之名而行之?
我很好奇天主教教宗方濟各會否當著緬甸軍政府的面表達對羅興亞人處境的關心?他會怎麼表達?我更對外界紛紛期待他訪問時表達對於羅興亞人處境的憂慮,這是應該的嗎?方濟各有義務表達這個不關他的事務的事情嗎?
教宗有它深遠博愛的智慧,必定能做出令各界感動深受的表態;但是羅興亞人事件擺明了就是大欺小,強凌弱的種族糾紛,是所謂殲滅異族的慘劇,卻因為緬甸人與羅興亞人的宗教信仰不同而掩蓋了這個血腥的事實,如今硬拉著教宗表態,那豈不是把佛教、伊斯蘭教與天主教一鍋燴?
這對羅興亞人會更好嗎?怪不得緬甸的天主教徒憂慮教宗的表態還沒幫到羅興亞人,反可能讓緬甸軍政府遷怒天主教信徒,做出親快仇恨的事情。
宗教的刻板印象
羅興亞人的慘境說穿了完全是種族的糾紛與掌權者的權力慾望所致,但是這種隱藏在宗教宣傳後的刻板假象完全掩蓋了血淋淋的爭權奪利與權力鬥爭。所以我們認為緬甸是佛國,這樣「出世」的國家怎麼可能造成屠殺滅族這麼殘忍的事情呢?我們受到天主教「神愛世人」的月暈效應影響,總認為基督教與其衍生而出的天主教等等相關教派也是和平安詳的模樣,卻不知人類歷史中的幾次大戰與掠奪都係這些虔誠的教徒所發動的。
想對的,我們慣用「一手拿可蘭經,一手拿劍」來標示伊斯蘭教的勇猛善戰,尤其近來伊斯蘭國(IS)殘暴的手段全世界有目共睹。讓人對於伊斯蘭教望而生畏,諸不知全球有16億伊斯蘭教徒,其中極端激進的只占百分之一。印尼是世界最大的伊斯蘭國,印尼暴力嗎?更不敢想像信奉伊斯蘭的羅興亞人反而在緬甸成為任人宰割的羔羊
衝突的幌子
翻查人類歷史,依宗教之名挑起的大型衝突所在多有,尤以基督教教派間的鬥爭為烈。中世紀起,無論宗教改革、十字軍東征、百年戰爭、30年戰爭,哪個衝突不是以宗教之名而發動,即使美國獨立戰爭也隱含著清教徒與英國國教派的衝突。甚至於地理大發現時期以及其後展開的歐洲文明全球化運動,天主教與基督教也隨著帝國主義與殖民政策而擴展至世界各地。但是這種以宗教之名而進行的擴展與對落後民族的馴化,其目的都在於當地資源的掠奪,在地人力的利用以及擴展殖民母國的利益上而行。宗教不過是這些爭權奪利者怯除心中罪惡的幌子。
宗教為名進行的權力鬥爭更是所在多有,除了西方有著名的宗教改革運動及羅馬教廷與東正教之間的爭議,東方也多次進行宗教的鬥爭,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滅佛」故事,雖然牽涉的是佛道兩教的鬥爭,但更多的是朝廷權力移轉的鬥爭遊戲。此外,由國際知名大導演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擔綱執導的「沉默」一片則描述了16,17世紀天主教徒前往日本傳教卻遭當時日本人對異教的排斥與暴凌的過程。
假宗教正義之名
這樣錯用宗教愛與和平精神之名的事情處處可見,就如緬甸最具權力的軍方領袖敏昂萊在昨天接見教宗方濟各時仍然用「緬甸完全沒有宗教歧視,同樣地,軍隊也是...維繫國家的和平與穩定」。敏昂萊表示,緬甸的族群團體間也沒有歧視的言論企圖混淆視聽。
也許人心的最根本還是善的,所以即使是殺人如麻者仍要用「主之名」掩飾自己的敗德惡行。但是這樣的借用,卻真正的傷害了宗教的存在意義及對人類有別於禽獸的善心善念的發揚與傳承。


南方朔專欄​:​替翁山蘇姬說句公道話!
www.appledaily.com.tw查看原始檔
在近代的亞洲小國裡,緬甸基本上是個「不能統治的國家」,它的地理北自中國的雲貴高原,南到孟加拉灣,國家狹長、地勢高聳、種族複雜,計有五個主要的少數民族小邦,分別是「撣邦」(Shans)、「克欽邦」(kachins) 、「克倫邦」(Karens) 、「欽邦」(chins) ,以及「卡宜邦」(Kayah)等。另外還有其他更小的部族,例如緬甸北部就有「撣邦第一特區」就有一支「果敢族」,果敢族事實上就是緬甸的漢族,「果敢同盟軍」直接聽命於「果敢王」彭家聲,他們說華語寫漢字,使用人民幣,主張成為「緬甸的克里米亞」。果敢軍就和緬甸國防軍長期作戰,緬甸政府也不承認他們是緬甸的少數民族,極力壓迫。2017年果敢軍就和政府展開大戰,雙方死亡上千人,難民高達數萬,除了「果敢軍」之外,緬北的佤邦也有個少數民族佤族,佤族乃是個中泰賓的少數民族,他們也不服緬甸統治,全面武裝反抗,佤邦聯軍即有三萬多人。除了「果敢軍」、「佤邦聯軍」外,緬甸各少數民族如克倫族、亞欽族也都有各自的自治軍隊,緬甸國防軍都不承認這些少數民族為國民,並且對這些軍隊都展開追殺,所以這些少數民族的軍隊遂組成「少數民族聯軍」,相互支援。這些少數民族地區由於長期和緬甸作戰,甚至兒童也從小就必須上戰場。東南亞著名的娃娃兵就是這些少數民族的小孩民兵。由此可看出,緬甸乃是政府及各少數民族長期內戰,不可統治的國家!緬甸乃是東南亞的古國,早在8世紀時,緬甸主要的多數種族孟族(Mon)和「驃族」(Pyu) ,就受到印度佛教的影響,成為佛教國家,到了11世紀蒲甘(Pagan)的緬甸族統一的緬甸,於是中部為主的蒲甘王朝乃是古緬甸的黃金時代,如果人們今天到蒲甘遊歷,都可見到它的佛寺佛塔林立,可見當時佛教的盛況。但是到了1287年忽必烈征服了蒲甘王朝,於是緬甸人口遂大幅快速南移。到了16世紀,緬甸人的一支「東姑族」(Toungoo)再統一了緬甸,驅逐了暹羅人(Siam) ,緬甸才歸於正常。1759年緬王阿拉翁巴亞(Alungpaya)曾意圖入侵暹羅未成。到了19世紀初,英國已佔領了印度孟加拉,但自大的緬王巴格伊道(Bagyidaw)不信邪,他下令對英屬印度宣戰,從1824打到1885年,最後緬甸大敗,英國遂併吞了緬甸,於是緬甸成了英屬印度孟加拉的一部分。尤其是1852到1885年第二次英緬戰爭時,緬甸最先將南部的「若開邦」(Arian)及東南部的登拉色林(Tenasseri)最先割讓給英屬印度,後來整個緬甸被英屬印度消滅。在1897到1923年時,緬甸是由英屬印度統治,到了1923年之後,英屬緬甸才直接被英國統治。由於若開邦最先割讓給英屬印度,英屬印度遂將當時還是印度一部分的孟加拉人大量移入緬甸,所以緬甸人反英反印度也反印度一部分的孟加拉人。在1920及30年代,緬甸的佛教從民族主義興起,就反英反印度反孟加拉人,二戰期間日本勢力崛起,緬甸的若開邦佛教從民族主義就和日本合作反英。1743年緬甸的日本魁儡政府才宣布獨立。不過二戰後的緬甸卻長期由日政府統治、緬甸的軍政府有個意識形態:(一)它繼承了1930年代反英反印度的傳統,有強烈的佛教徒民族主義精神。由於軍人的專政,緬甸的主要少數民族都以武力反對軍方,撣邦及克欽邦都想念以前英國殖民政府甚麼都不管的無為而治,反對緬甸的佛教民族主義,而英國又特別扶植克倫族的基督教,所以這些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軍隊,和政府軍對打。緬甸成了一個各種族相互戰爭的不可統治國家。(二)緬甸佛教徒特別反英反印度反孟加拉,因此各少數民族的軍隊遂相互合作,成為「少數民族聯軍」,緬甸人最恨南部東方的若開邦的孟加拉羅興亞人(Rohingya) 是緬甸人,認為它們乃是英國殖民政府及英屬印度政府放任孟加拉人移入的後代,所以緬甸政府並不認為他們是緬甸人,而且羅興亞人信的是伊斯蘭教,所以佛教徒更反對羅興亞人。今年3月羅興亞人阿塔‧烏拉(Ata ullah)遂在少數民族聯軍支持下,成立自己的軍隊「若開羅興亞拯救軍」,這個軍隊約有千名戰士,攻擊警察局和軍營,雙方各死亡數百人。於是緬甸軍隊遂開始反擊,羅興亞人遂開始逃難,難民多達40萬人,造成國際大事件。英國及印度,以及亞洲最大的伊斯蘭國家印尼遂對緬甸的實質統治者翁山蘇姬展開抨擊,認為她沒有約束緬甸軍方,乃是人道犯罪。英印等國並將此案送到聯合國,所以翁山蘇姬今年不出席聯合國大會,以避免受到圍剿。因此我要替翁山蘇姬講句公道話。近代緬甸命運坎坷,它被英屬印度及英國殖民,英國將孟加拉人大量遷入緬甸,這乃是羅興亞問題的源起,興亞問題的罪魁禍首乃是英國人及印度人,而不是翁三蘇姬及緬甸人。現在的緬甸已無國際發言權,它遂受到國際指責,一個佛教國家,英國及印度卻將伊斯蘭教徒大量遷入,怎能不出問題。因此翁山蘇姬並沒有錯,錯的乃是英屬印度及英國這個殖民帝國!英國丟下一堆問題,使得緬甸各種族內戰不休,緬甸成了「交戰的各邦」 (waring state) ,它已是不能統治的國家


就是不譴責羅興亞大屠殺 翁山蘇姬怕什麼?|天下雜誌
www.cw.com.tw查看原始檔
穆斯林好戰份子和緬甸軍隊的對峙,導致兩週來,已有超過30萬難民逃往緬甸鄰國孟加拉,其中多為羅興亞穆斯林。
在國際社會前沿,翁山蘇姬因為對羅興亞難民危機默不作聲,飽受抨擊。過去的支持者、政府領導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以及非政府組織一致表示,對她失望至極,還有人說出重話指出「看看翁山蘇姬的漠不關心與冷血,彷彿她現在依然被居家軟禁著」。
然而《日經亞洲評論》卻注意到,翁山蘇姬成為箭靶一事,充滿迷思。因為真正對羅興亞社群展開殘酷「清掃行動」的緬甸軍總司令敏昂萊(Min Aung Hlaing),完全無需受到任何監督、檢視,與國際社會壓力。
而在緬甸怪異扭曲的準民主政體下,翁山蘇姬的「國家顧問」(state counselor)頭銜,雖類似西方國家政體中的總理,但對於國家安全議題,她無從著力。
這是因為緬甸憲法嚴格規定,翁山蘇姬的權力無法凌駕於軍方之上。不過即便熟悉緬甸憲法限制的人,還是不滿翁山蘇姬面對人道危機卻默不作聲。翁山蘇姬所屬全國民主聯盟內部人士透露,緬甸的權力平衡已然脆弱,翁山蘇姬或許是害怕讓平衡碎了一地。
2011年以來,緬甸緩步朝民主化邁進,然而掌權近50載的軍方依然完全掌控緬甸的安全議題,包含軍方依然出任國防、邊境與內政等3個與國安議題相關的部會首長、掌握25%的議會席次,並享有憲法改革的否決權。
據緬甸政府內部消息人士指出,「國家顧問」對緬甸軍方將領揮軍羅興亞人所在的若開邦(Rakhine State)「所知甚少,甚至只得知一些最粗略概要」。
發動8月25日攻擊的好戰組織,名為若開邦羅興亞救世軍(Arakan Rohingya Salvation Army,簡稱ARSA)。該組織的攻擊造成若開邦佛教徒和安全部隊數十死傷,在攻擊發生以至9月9日為止的這一段期間,ARSA好戰份子約有400死,更有1100至1300名羅興亞平民(非好戰份子)賠上性命。
緬甸軍方聲稱ARSA好戰份子有6000人,與國際調查員所稱的1500至3000人差距甚大。而ARSA所持武器大多相當原始,與緬甸軍方軍力形成強烈對比。
翁山蘇姬2016年8月邀請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Kofi Annan)領導顧問小組,為緬甸與羅興亞人的衝突尋找解方。安南的羅興亞報告共提出88項建議,包含考慮讓大多數羅興亞人取得公民權,並讓他們享有基本權利,像是自由遷徙、受教權等。
仰光的政治分析家說,這份報告於8月24日公布,觸怒軍方,而好巧不巧ARSA就在8月25日發動攻擊。目前無法證實,隨之而來的攻擊事件是否與報告發佈有關,但ARSA的攻擊事件,不啻是給了軍方鎮壓的若開邦的許可證,於是軍方對羅興亞人發動「無差別」鎮壓行動,等於是「清場」。部分分析家更形容,緬甸軍方回應ARSA攻擊的規模有如「種族清洗行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餘毒
緬甸普遍洋溢著對羅興亞人的恨意,這樣的反感源自緬甸過往躁動的歷史。
1885年第三次英緬戰爭,緬甸王國正式滅亡,隔年被劃入英屬印度正式進入英國統治時期。1941年,日本以驅逐白人、解放受壓迫民族為名,進攻緬甸,英國殖民者在一群穆斯林移民護衛下,撤離印度,而這群穆斯林後裔正是現今的羅興亞人。
英國為奪回緬甸,計劃性的組織武裝部隊,甚至組成了以穆斯林為主要成員的V縱隊(V Force)。當時的緬甸民族英雄翁山將軍(Gen. Aung San)接受日本援助,協助日本攻打緬甸的英國殖民政府,以推行民主政治來結束英國的殖民統治。翁山將軍正是翁山蘇姬的父親。
然而,這樣的對抗,卻儼然變成穆斯林與當地民族主義人士的一場內戰。許多若開邦的佛教徒在戰爭中送命,甚至有佛教村落遭屠殺的悲慘歷史。
歲月奔流,族群仇恨沒有因此抹滅。這也多少也解釋了翁山蘇姬處境兩難。在國內,她只要保持沉默沒有斥責穆斯林,就會被緬甸佛教徒視為偏袒羅興亞人,而在國際上,翁山蘇姬則被描繪成默許軍方的行動。
緬甸佛教徒人口超過半數,他們多認為翁山蘇姬應對羅興亞好戰份子威脅太過「軟弱」。左顧右盼佛教徒情緒之下,翁山蘇姬選擇不碰與少數穆斯林族群有關的任何議題,2015年贏得選舉後,在她得以任命的政府首長人選中,也不見任何穆斯林。
西方外交官員認為,羅興亞人問題,就是翁山蘇姬的「禁飛區」。
緬甸內部國情愈來愈緊張,軍方打算擴大鎮壓羅興亞人的謠言傳得沸沸揚揚,甚至還有人說,軍方可能做出更具威脅的舉動,比方說奪權。一位資深西方外交官員表示,緬甸軍方可能奪權的說法,「如今聽起來,不再那麼像天方夜譚」。


巴基斯坦一名穆斯林少女10日走上第一大城喀拉蚩的街頭,抗議緬甸政府迫害該國穆斯林少數民族羅興亞人(AP)
「若開羅興亞救世軍」8月底在緬甸西部若開邦攻擊軍警基地、造成12人罹難以來,緬軍全力鎮壓少數民族羅興亞族,超過31萬羅興雅人被迫逃到鄰國孟加拉避難,約3000名羅興亞人遭殺害。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胡賽因11日痛批,緬甸政府對待羅興亞族的方式根本是「種族清洗」的典型例子。
8月25日,緬甸若開邦爆發衝突,羅興亞族武裝分子「若開羅興亞救世軍」(ARSA)攻擊若開邦陸軍基地和30間警局,導致12人死亡。緬甸政府將ARSA定調為恐怖組織,矢言嚴加反擊;緬甸軍放火燒羅興亞村莊,屠殺手無寸鐵的羅興亞人,大批羅興亞人逃離家園。根據國際移民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for Migration)的統計,截至11日為止,這2星期內約有31萬3千名羅興亞人逃到孟加拉,孟加拉外交部長阿里(AH Mahmood Ali)10日表示,根據非官方的統計數字,這2個多星期以來,約有3千名羅興亞人遭到殺害,若開邦約1千間的羅興亞族房屋被燒毀。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胡賽因(Zeid Ra’ad al-Hussein)譴責緬甸政府對羅興亞人展開「殘忍的維安行動」:「我呼籲緬甸政府停止目前殘忍的軍事行動,為所有的侵犯行為負責,徹底改變針對羅興亞人的大規模嚴重歧視……這個情況看起來就像種族清洗(ethnic cleansing)的典型範例。」
湧入孟加拉的羅興亞難民。(美聯社)
湧入孟加拉的羅興亞難民。(美聯社)
孟加拉外交部長阿里10日也嚴厲譴責緬甸政府對待羅興亞人的方式根本是「種族滅絕」,這也反應孟加拉當局對境內持續增加的羅興亞難民人數感到不滿。阿里表示,目前孟加拉境內的羅興亞難民已超過70萬人,「現在這變成國家的問題」。
緬甸政府聲稱軍方只針對ARSA展開掃蕩,然而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走訪若開邦,卻恰好碰到當地的佛教徒縱火燒毀羅興亞村莊,其目的應是嚇阻羅興亞人重返家園。但是當地警方稱,這是羅興亞人自行放火燒屋再逃走導致的後果。
緬甸羅興亞人苦難不斷,位於洛開邦的高杜薩拉村遭當地佛教徒焚毀(AP)
緬甸羅興亞人苦難不斷,位於若開邦的高杜薩拉村遭當地佛教徒焚毀(AP)
緬甸國務資政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是緬甸實質領導人,她曾因爭取緬甸民主而獲得1991年諾貝爾和平獎,但對於羅興亞人的苦難,她卻毫無任何緩解衝突的實際作為,飽受國際社會撻伐。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伊朗人與穆斯林女性伊巴迪(Shirin Ebadi)譴責翁山蘇姬掌權後就「轉身背對民主」。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呼籲翁山蘇姬對羅興亞遭到的迫害採取行動(AP)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呼籲翁山蘇姬對羅興亞遭到的迫害採取行動(AP)
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巴基斯坦裔穆斯林的馬拉拉(Malālah Yūsafzay)也在推特聲明:「我一再譴責以這種悲慘且可恥的方式對待羅興亞人」,馬拉拉喊話道,「我仍然等著同樣曾獲諾貝爾獎的翁山蘇姬做出同樣的事(譴責),全世界都在等,羅興亞穆斯林也在等。」
另一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達賴喇嘛8日首度對羅興亞問題打破沉默:「那些騷擾穆斯林的佛教徒必須記著佛陀,祂一定會協助可憐的穆斯林,我仍然這麼認為,這種事讓人悲傷。」
歐盟支持聯合國派人調查羅興亞人種族清洗問題,但遭到緬甸實質領導人翁山蘇姬直接拒絕(AP)
緬甸實質領導人翁山蘇姬對於羅興亞人遭到的殘忍迫害保持沉默,受到國際社會譴責(AP)
翁山蘇姬7日辯稱,緬甸政府持續加強羅興亞人的安全與生活環境,但是「期待我們在18個月就能解決所有問題,似乎不太合理」。
湧入孟加拉、搭起簡陋帳篷的羅興亞難民。(美聯社)
湧入孟加拉、搭起簡陋帳篷的羅興亞難民。(美聯社)
羅興亞人信奉伊斯蘭教,據信1000多年前就移居緬甸,人口約110萬,多半居住於若開邦,大部分羅興亞人長年過著赤貧生活,還經常是以佛教徒為主的緬甸人民迫害的對象。以佛教為主的緬甸社會不承認「羅興亞人」此一身分,認為他們是早年跟隨英軍前來的孟加拉穆斯林移民,不肯給予公民權。緬甸一般認為,當年穆斯林曾大規模殘害若開邦佛教徒居民,因此種下衝突種子。
過去5年來,緬軍多次傳出暴力掃蕩羅興亞村莊,至少40萬人逃到孟加拉難民營。聯合國2月份釋出調查報告,批評緬軍刻意大規模殺害、凌虐羅興亞平民,迫使他們棄守家園,無法回到緬甸。

2017-09-12_0714592017-09-12_071548  


 

2017-09-07_1400112017-09-07_140018  

血洗羅興亞 翁山蘇姬斥假消息
分享血洗羅興亞 翁山蘇姬斥假消息到Facebook 分享血洗羅興亞 翁山蘇姬斥假消息到Line 分享血洗羅興亞 翁山蘇姬斥假消息到Google+
2017-09-07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緬甸政府軍以打擊恐怖份子為由對境內穆斯林少數民族羅興亞人實施的掃蕩行動,兩週以來已經迫使將近十五萬羅興亞人大舉逃離,因此飽受外界批評的緬甸政府實際領導人、國務資政翁山蘇姬,六日打破沉默首度談論此事,她指關於羅興亞人狀況有許多「假消息」,而這要歸咎於「恐怖份子」,並稱政府已經在致力保障羅興亞人權益。
羅興亞女童與母親,在通過緬甸和孟加拉邊界後累倒地上。(路透)
羅興亞女童與母親,在通過緬甸和孟加拉邊界後累倒地上。(路透)
逃抵孟加拉的羅興亞女童,驚惶流淚。(法新社)
逃抵孟加拉的羅興亞女童,驚惶流淚。(法新社)
羅興亞人五日搶著領取救濟品。(法新社)
羅興亞人五日搶著領取救濟品。(法新社)
緬甸政府對若開邦穆斯林少數族裔羅興亞人的鎮壓,迄今已造成15萬人出逃孟加拉。緬甸領導人翁山蘇姬6日譴責「恐怖份子」是這波暴力衝突「大規模誤傳」的始作俑者。(歐新社)
緬甸政府對若開邦穆斯林少數族裔羅興亞人的鎮壓,迄今已造成15萬人出逃孟加拉。緬甸領導人翁山蘇姬6日譴責「恐怖份子」是這波暴力衝突「大規模誤傳」的始作俑者。(歐新社)
盼中俄封殺聯國譴責案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五日罕見地致函安理會,對羅興亞暴力可能惡化成「人道災難」表示憂慮,並警告緬甸有爆發種族清洗進而破壞區域穩定之虞。但緬甸國家安全顧問東敦(Thaung Tun,譯音)六日表示,正仰賴友邦中國、俄羅斯,封殺聯合國安理會針對羅興亞危機的譴責案。
翁山蘇姬五日與土耳其總統艾多根通電話,她的辦公室發聲明引述翁山蘇姬的說法,她未直接提到羅興亞之名,而是以「若開邦」指稱。她表示緬甸政府「已經著手全力捍衛若開邦的所有人民」,並且警告,「副總理接收到的那種假消息,只是龐大不實資訊的冰山一角,精心計算要在不同國家之間挑起麻煩,目的是使恐怖份子更有利可圖。」意指土耳其副總理日前在「推特」貼出殺戮照片,經發現照片內容並非緬甸後刪除。
翁山蘇姬說,政府確保該國「所有人民」權益受到保障,還說正致力對抗恐怖主義,防止在整個若開邦擴散。向來對羅興亞難民強硬、並揚言驅逐的印度總理莫迪,六日拜會翁山蘇姬,表示他對若開邦的「極端主義暴力」同感憂心。
要求撤銷翁山蘇姬諾獎
頂著諾貝爾和平獎桂冠的翁山蘇姬對羅興亞人遭政府軍以反恐為名大肆殺戮一直默不作聲,備受國際社會抨擊,甚至已有要求撤銷她和平獎的呼聲。印尼數千名穆斯林六日在首都雅加達集會,要求與緬甸斷交。
一些分析家認為,翁山蘇姬對羅興亞人處境無作為,是安撫權勢強大的軍方以及興起中的佛教民族主義。
根據聯合國最新估計,十二天來已有十四萬六千名羅興亞人逃到孟加拉,其中八十%是婦孺。戰火也迫使援助機構暫停在若開邦發放糧食,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說之前在若開邦治療營養不良的四千名孩童失聯。
兩名孟加拉政府消息人士透露,過去三天緬甸已在鄰孟加拉邊境埋設地雷,或許是為了防止羅興亞人回來。羅興亞人是全世界數量最大無國籍少數民族,幾世紀以來居住佛教國家緬甸,以西部若開邦為主,目前人口約一百多萬,使用自己的語言,信奉伊斯蘭教,但緬甸政府認為羅興亞人是孟加拉非法移民,不承認其為公民。


羅興亞人道危機擴大! 翁山蘇姬光環「急速黯淡」面臨抉擇
圖文/鏡週刊
2015年,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派出調查團前往緬甸,了解羅興亞人處境。調查依據第一手觀察,交出了一份報告,報告中除了證實種族隔離、人道迫害等問題,最後結尾的一句話,特別讓人心驚:「離開緬甸時,我們的感受是:此地情勢幾乎已符合所有種族屠殺的先決條件。」
時間快轉到2017年。兩年來,緬甸軍方兩度藉清剿恐怖分子之名,出動部隊鎮壓羅興亞人。由於緬甸政府禁止外援機構和觀察團體進入羅興亞人聚居處,媒體更不得其門而入,只能透過逃出緬甸的難民口頭轉述,勉強拼湊出大概輪廓,但幾乎所有倖存者的說法,都一致指向濫殺、強暴,和無情的迫害。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針對2016年底那場軍方清剿行動,派員進行調查。二月份出爐的調查報告中,各種對軍方殘酷暴行的指控首度曝光,讀來令人作嘔:「…有幼童遭利刃殺害,包括一名8個月大嬰兒、一名5歲兒童,和一名6歲兒童。一位母親描述她5歲的女兒想要保護媽媽,阻止她被強暴,結果一名男子『拿出刀子割斷她的喉嚨』。
另一起案例中,一個8個月大的嬰兒在他的母親被五名軍官輪暴時,慘遭殺害。」
報告結論:緬甸境內正在發生的,很可能是一起將來必須搬上國際法庭接受審判的「違反人道」(crime against humanity)罪行。
國際特赦組織去年底前進孟加拉,與逃往當地的羅興亞人接觸,提供協助。根據衛星影像證據,還有難民描述,國際特赦組織相信緬甸軍方曾對著竄逃百姓開槍射擊,並姦殺婦女,殘忍刑求。「他們的殘暴難以想像。他們殺小孩、殺婦女、殺老人,好手好腳的男人和男孩更是照殺不誤,完全就是濫殺無辜,」人權工作者Matthew Smith表示。
今年8月間,孟加拉再度傳出有大批羅興亞難民湧至。由於一小撮羅興亞武裝派系發動攻擊,殺害約10名警察之後,短短兩星期內就引發12萬人以上的難民潮,幾乎是去年10月的兩倍之多,讓人憂心緬甸當地慘況恐怕遠遠超過去年。 「我們正在目睹不堪的歷史重新上演一遍,」國際特赦組織的Blomqvist沉重地說。
川普式拒絕面對現實?
而就在有關緬甸羅興亞人處境堪危的消息,傳遍國際的同時,緬甸領導人的沉默更額外顯得不尋常。最弔詭的是,現任緬甸政府實質領袖的翁山蘇姬,本身就是諾貝爾和平獎的得主,曾高舉「人權」,誓言扶貧濟弱,如今自己掌握了政權,獲得人民託付,難道竟在世人目光前,眼睜睜地屈服於軍方淫威,不敢出面譴責濫殺無辜?
同樣曾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巴基斯坦少女人權鬥士馬拉拉,在9月3號發出一封公開信,以後進晚輩的身分,呼籲翁山蘇姬應該公開出面,為羅興亞人請命:「過去幾年,我多次譴責羅興亞人所遭受到的不堪與可恥對待,直到今天,我仍在等待我的諾貝爾獎前輩翁山蘇姬,出面做類似的表態。世人都在等妳,羅興亞人也在等妳。」
馬拉拉的公開信,再次凸顯了這一刻翁山蘇姬在全球輿論中的孤立處境。從去年開始,有越來越多的西方評論家和歐美人權團體,用越來越露骨的字眼,批評這位曾被奉為政治偶像的民主運動者。2016年底,十多位和平獎得主聯合署名在臉書上po文,譴責翁山主政下的羅興亞人道危機。網路上甚至有人發起訴願,建請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收回翁山蘇姬的獎章和獎金。
面對外界幾乎是一面倒替羅興亞人請命的壓力,翁山蘇姬的回應,除了沉默之外,還有網路媒體Vox所形容的:「川普式的拒絕面對現實」。
9月初在與土耳其總統通話時,翁山蘇姬拿土耳其一名官員在推特發表羅興亞相關評論時用錯照片做例子,痛批媒體製造「假新聞」,見縫插針,惟恐天下不亂。4月間接受BBC訪問時,翁山駁斥記者詢問,堅持羅興亞人目前處境不算是種族屠殺;而去年10月在一場記者會上,被問及類似問題時,翁山蘇姬更以「你告訴我世界上哪個國家沒有人權問題」作為回應。
這段時間以來,外界對於翁山蘇姬遲遲不肯對軍方鎮壓行動明確表態,做過各種分析。不可否認的是,翁山蘇姬雖然名義上是領導人,但在緬甸軍方過去長期獨裁下,初掌政權的翁山仍然處處掣肘,對軍事行動更毫無置喙餘地。此外,緬甸地方割據、種族複雜的情勢,也讓翁山任何相關發言,都得冒著削弱自身政治實力的風險。
然而,隨著輿論壓力加大,曾經礙於她的名聲被壓抑下來的批判力道逐漸釋放出來,翁山蘇姬的政治偶像光環已經在急速黯淡當中。隨著人道危機惡化,如果再不明確表態, 仍舊堅持軍方的行動是為了遏止 「恐怖份子」在羅興亞人居住的若開邦蔓延,羅興亞人恐怕將會成為壓垮翁山蘇姬歷史定位的最後一根稻草


為什麼緬甸那麼恨羅興亞人?|天下雜誌
www.cw.com.tw查看原始檔
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Malala Yousafzai)今天呼籲另一位和平獎得獎者、緬甸領導人翁山蘇姬,公開譴責針對緬甸羅興亞人的「悲劇性可恥」暴行。
彷彿是新世代和平獎得獎人,對前輩的質疑,20歲馬拉拉抨擊翁山蘇姬對羅興亞人的處境默不作聲。
緬甸軍方的行動,迫使數萬難民受困孟加拉邊境,就連基本的食物和醫療用品都沒有。
為什麼變成難民?為什麼要逃?
根據國際組織人權觀察公佈的衛星照片,這些人民受緬甸軍方和當地好戰分子的衝突波及,整個村莊遭大火夷為焦土。
聯合國表示,自8月25日以來,已有7萬3000名羅興亞人越境逃難。
馬拉拉寫道,過去幾年來,自己持續譴責羅興亞人所受「悲慘且可恥」的對待,至今「我仍在等待同獲諾貝爾獎的翁山蘇姬和我採取一樣的行動」。
羅興亞人在以佛教為主的緬甸社會中,屬於穆斯林少數族群。在緬甸眼中,羅興亞人是孟加拉人,孟加拉人則視他們為緬甸人。形同人球的羅興亞人,於是被聯合國認證為「地球上最受迫害的一群人」。
馬拉拉衷心希望羅興亞人的苦難得以告終,也盼望緬甸政府可以賦予羅興亞人平等公民地位。
她寫道:「如果他們的家不是緬甸,那麼那個他們世世代代安身的地方又是什麼地方。那裡不是家,哪裡才是?羅興亞人應該被賦予緬甸公民身分,那是他們呱呱墜地的地方。」
「其他國家,包含我的祖國巴基斯坦,應該循孟加拉的例子,給予羅興亞人糧食、棲身之所以及接受教育的管道」,馬拉拉寫道。
羅興亞難民:緬甸政府只恨我們
一年內,緬甸若開邦(Rakhine)2度遭受軍事鎮壓,引發羅興亞人越界逃往孟加拉。
羅興亞難民Hamida Begum告訴CNN:「他們毆打我們,朝我們開槍,把我們的同胞活活砍死。」(Begum敬語是對某些穆斯林女性的敬語。)
Hamida Begum繼續說道:「許多人被殺害,許多婦女遭性侵。」
她說,「過去我們一天可以飽餐兩次,但戰爭發生後,我們失去一切,除了生命之外,我們一無所有。」
另一難民Mohammad Harun說,緬甸有許多族裔,「但政府就只恨我們羅興亞人,就算我們世世代代住在緬甸境內,也不願給我們公民權」。
什麼緬甸政府要恨羅興亞人?
羅興亞人的困境,荒謬的成為無解的問題,聯合國將他們視為「世界上最受壓迫的少數族群」
全球目前約有130萬羅興亞人,其中絕大部分住在緬甸境內與印度和孟加拉接壤的若開邦,但當地羅興亞人依然無法享有最基本的國家照顧。
WorldViews曾在2014年的報導指出,約14萬羅興亞人因種族和教派衝突流離失所,在搖搖欲墜的帳篷中勉強度日。
2014年年底,聯合國呼籲緬甸政府賦予羅興亞人公民權,卻引發緬甸反對團體的狂暴回應。2015年,緬甸街頭掀起反羅興亞人的遊行,數百名佛教徒上街訴求政府不要讓持有臨時身分證(白卡)的羅興亞人參與憲法公投。
佛教徒為主的抗議人士認為這些白卡持有人,特別是羅興亞人,都是非法移民,不能參與投票。結果緬甸政府隨後真的宣佈,臨時身份證白卡於3個月後失效,且沒有任何配套措施。
《華盛頓郵報》報導,緬甸的國家主義佛教僧侶,對賦權羅興亞人格外在意。特定團體在煽動對羅興亞人的惡意上,著力甚深,這些團體喜歡將羅興亞人標誌為「孟加拉的非法移民」,而非「緬甸的少數族裔」。
《時代》(TIME)國際版2013年七月號,甚至以帶領緬甸反穆斯林運動的僧人維拉圖(Ashin Wirathu)為封面人物,標題就是「恐怖佛教臉孔」(The Face of Buddhist Terror)。
維拉圖自封「緬甸賓拉登」並多次發表極端演說,呼籲對穆斯林發動強硬行動。2014年,他也在另一佛教大國斯里蘭卡對懷抱國家主義的僧侶發表演說,警告「有心人士會發動對抗佛教僧侶的聖戰行動」。
社會觀察家和學者指出,其實,大多數時候,反而是維拉圖和他的追隨者在挑動針對緬甸穆斯林的暴行,不僅羅興亞人,其他穆斯林也受害
對於剛剛走出軍事獨裁的緬甸來說,這是令人憂心的發展,而更令人沮喪的,依然是民主和人權鬥士翁山蘇姬的沉默。
資料來源:CNN、The New York Times、Washington Post


2017-09-06_105852  

緬甸在邊界埋地雷 讓洛興雅人回不了頭
www.appledaily.com.tw查看原始檔
孟加拉政府人士今天表示,緬甸過去三天在鄰近孟加拉邊界地區埋設地雷,目的可能是要防止已逃到孟加拉的洛興雅(Rohingya)穆斯林無法再回到緬甸。路透獨家引述2名孟加拉官員指出,孟國認為地雷埋設地點太靠近邊界,今天將向緬甸正式提出抗議。消息人士說:「我軍看到有三、四群人沿著邊界鐵絲圍籬埋設某些東西,之後透過線民確認他們埋的是地雷」。消息人士指出,不確定埋設地雷者是否穿著軍服,但確定不是洛興雅人當中的好戰份子。一名孟國邊境衛兵稍早曾向路透表示,周一、周二緬甸境內分別傳出兩次爆炸聲,懷疑緬甸埋設地雷。周二有一名男童左腿被炸斷,另有一名男童受輕傷,被帶到孟加拉境內治療。8月25日起,緬甸軍隊對西北部若開邦境內的洛興雅穆斯林展開新一波鎮壓行動,至少400人遭殺害,近12萬5000人逃到孟加拉,釀成重大人道危機。 (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想知道更多,一定要看……】
洛興雅人處境悲慘 馬拉拉籲翁山蘇姬發聲讉責
住在孟加拉難民營的洛興雅穆斯林搶拿物資。 法新社


2017-09-05_0924092017-09-05_092403  

馬拉拉:羅興亞人受「可恥待遇」 翁山蘇姬應出面譴責
By Fb, www.ettoday.net查看原始檔
▲示意圖。馬拉拉痛批羅興亞人在緬甸遭受可恥的待遇。(圖/取自Malala twitter)
記者林彥臣/綜合報導
史上最年輕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Malala Yousafzai),痛批在緬甸的穆斯林少數族裔「羅興亞人」受到可恥的待遇,要求另一位諾貝爾和平得主翁山蘇姬應該出面譴責這樣的現象。
馬拉拉在推特中提出三點聲明,第一,停止暴力,在照片上看到兒童遭受緬甸安全部隊的攻擊,這些被攻擊的孩子們,沒有攻擊任何人!這裡仍是他們成長的家園與土地。
第二,如果他們不是緬甸人,那麼哪裡才是他們世代生存的地方?緬甸應該給予他們國籍以及公民權,這個國家是他們出生的地方。
第三,其他國家,包括我的祖國巴基斯坦,應該比照孟加拉,提供他們食物與庇護,並教育羅興亞家庭如何走出恐懼與暴力的陰影。
馬拉拉表示,過去幾年來我一在譴責這種悲慘且可恥的待遇(tragic and shameful treatment)我仍在等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對這件事件應如同聲明中的事項做出相同的回應,「全世界都在等,羅興亞穆斯林也在等」。
路透社報導,自緬甸8月爆發暴亂以來,已有近9萬名洛興雅人逃至孟加拉,成為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上任以來面臨的最大政治挑戰。西方批評人士紛紛指控她沒有為這個長期控訴遭迫害的少數族裔發聲
▲翁山蘇姬。(圖/路透社)
英國媒體衛報(theguardian)指出,翁山蘇姬名義上是緬甸的外交部長,實際上她才是緬甸實質的領導人,但是處理少數民族問題上,根本玷汙了緬甸這個國家的名聲
緬甸洛興雅叛亂分子8月25日對數十座警哨及1座軍事基地發動協同攻擊後,引發新一波暴力衝突。接踵而來的衝突和一項主要軍事反擊行動導致至少400人喪生。
緬甸官員將民宅遭火焚和平民喪命歸咎於洛興雅好戰分子,不過人權監督團體和逃至鄰國孟加拉的洛興雅人說,緬甸軍方為了驅離他們,不惜縱火殺人。
印尼官方通訊社安塔拉(Antara)報導,印尼運動人士2日在雅加達緬甸大使館外抗議時,要求諾貝爾委員會撤銷翁山蘇姬的和平獎得主頭銜。印尼是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


 

「全世界都在等」 馬拉拉籲翁山蘇姬解決羅興亞人困境
news.ltn.com.tw查看原始檔
最年輕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長期關注人權議題,對近日緬甸羅興亞人的遭遇表示痛心。(路透) --
2017-09-04 22:30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羅興亞人與緬甸衝突不斷,引來其他亞洲國家的穆斯林聲援,巴基斯坦人權少女馬拉拉.尤沙夫賽(Malala Yousafzai)今(4日)在推特上發表聲明,呼籲同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緬甸領袖翁山蘇姬,應出面解決羅興亞人所受到的困境。她也表示「全世界都在等她發聲」。
綜合媒體報導,8月25日緬甸若開邦信奉伊斯蘭教的少數族裔羅興亞族(Rohingya),與緬甸政府衝突加劇,導致近9萬的羅興亞人紛紛逃往鄰國孟加拉
最年輕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在推特發文表示,「最近幾年,我不斷譴責羅興亞族受到的悲劇性可恥待遇。我現在還在等待同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翁山蘇姬這麼做。全世界都在等,羅興亞穆斯林也在等。」
羅興亞族所遭受的待遇,引起許多以穆斯林為主國家的不滿、抗議;全球穆斯林最多的國家印尼,2日在緬甸駐印尼大使館外抗議,並要求諾貝爾委員會撤銷翁山蘇姬的和平獎


 

再傳難民悲歌 74具屍體倒臥地中海灘頭

2017-02-21  19:15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難民悲歌!利比亞紅新月會今上午透過推特表示,今早在西部城市扎維耶(Zawiya)海岸邊發現74具難民屍體,至於為何遭此劫難,當地官方仍在調查。

  • 紅新月會成員協助處理罹難者遺體。(擷取自紅新月會推特)

    紅新月會成員協助處理罹難者遺體。(擷取自紅新月會推特)

  • 紅新月會成員協助處理罹難者遺體。(擷取自紅新月會推特)

    紅新月會成員協助處理罹難者遺體。(擷取自紅新月會推特)

近年來中東地區戰事頻傳,不少難民為躲避無情戰火,冒險橫渡地中海到歐洲尋求庇護,但有許多難民卻在海上不幸喪生。根據外媒報導,利比亞紅新月會發言人Mohammed al-Misrati表示,74名難民被發現時已溺斃並陳屍在利比亞西部城市扎維耶海灘上,而至於為何遭遇船難仍待調查。

Mohammed al-Misrati進一步表示,這些罹難者將統一葬於首都的黎波里(Tripoli)一處專門供給這些無名罹難者的墓地中。

根據美聯社報導,途經利比亞前往義大利的難民逃亡路線,近來死亡人數已創下新紀錄。


2017年01月08日00:10
國際移民組織6日發佈的最新資料顯示,2016年約有36.3萬名難移民通過地中海前往歐洲,其中至少5,079人在偷渡途中葬身大海或失蹤,創歷史最高紀錄。
根據初步統計,2016年共有363,348名難移民抵達歐洲,其中181,436人登陸義大利,173,561人登陸希臘,8,162抵希臘,189人抵賽普勒斯。(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

2016年12月24日02:02
國際移民組織(IOM)23日表示今年到目前為止,已有5,000名難移民葬生地中海,是有紀錄以來死亡人數最高的一年。相當於每天平均有14人在地中海喪命,但並非所有屍體都被尋獲,實際數字可能還更高。
報導指,死亡人數增加的原因包括氣候不佳、船隻更簡陋以及為躲避偵查,人蛇集團採取更危險的偷渡方式等。
去年有超過1百萬人渡海入歐,近3,800人死亡。今年至今約有359,000名難移民從中東和非洲逃離,經由海路進入歐洲,許多都是從利比亞入境義大利。IOM表示今年冬天有更多難移民渡海入歐,顯示利比亞的狀況越來越危險,本月22日又報告有2艘橡皮艇翻覆,估有100人罹難。(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

敘男童伏屍海灘週年 他的父親有話要說

1年前,3歲的敘利亞難民男童亞藍.庫迪屍體被沖上土耳其海灘。他的父親1日斥責,這個世界仍未能阻止敘利亞發生流血衝突。(圖取自新德里電視台網站 ndtv.com)

(中央社柏林1日綜合外電報導)1年前,3歲的敘利亞難民男童亞藍.庫迪(Aylan Kurdi)屍體被沖上土耳其海灘。他的父親今天斥責,這個世界仍未能阻止敘利亞發生流血衝突。

新德里電視台(NDTV)引述法新社報導,失去兒子的庫迪(Abdullah Kurdi)今年41歲,他告訴德國「畫報」(Bild):「我的家庭發生不幸後,政治家說:不能再發生了!」

「每個人都說他們想做些什麼,因為那張照片深深打動了他們,但現在發生了什麼事?人們依舊死去,沒有人為此做任何事。」

庫迪於這場悲劇的週年前夕如此說著。他去年在地中海不僅失去了3歲兒子,連35歲的妻子蕾漢(Rehan Kurdi)及5歲兒子賈立普(Galip Kurdi)也命喪於此。

來自敘利亞庫德族地區的庫迪告訴「畫報」,將兒子照片公開給全世界是對的事情。

庫迪說:「這些事情一定要公開,讓人們清楚知道現在發生了什麼」,「可是到頭來,這張照片沒有改變多少事,敘利亞的恐怖最終必須停止才行。」(譯者:中央社周莉芳)1050901

--------------------------------------

為什麼大多數德國人歡迎難民?
北京新浪網 08-29 09:29
字級變小
字級加大
原標題:為什麼大多數德國人歡迎難民?
作者: 陳季冰 來源:冰川思想庫

在為數相當不少的中國民眾的想像中,眼下的歐洲呈現的是一幅令人絕望的悲慘景象——債務危機、經濟蕭條、英國脫歐、難民潮以及恐怖主義壓得這片蒼老的舊大陸喘不過氣來。

今年八月我有半個月時間在德國度假,感受到的卻是迥然不同的另一種氛圍。

話題最終不可避免地要落到沉重的難民問題上。

突出移民和難民的穆斯林身份,將他們與恐怖主義聯繫起來,是西方右翼民粹主義政治勢力最經常採用的一種輿論操控技巧。

在中國,不少平素很少接觸到穆斯林的民眾受到這類輿論的誤導,也因為恐懼而盲目地跟著一起鼓噪。當然,這也正是打著宗教旗號的恐怖分子最希望看到的結果。

難民湧入帶來的社會影響

在今天的德國,最為難能可貴的是,絕大部分民眾都能夠將兩者正確地區分開來,充分展現了德國人一貫理性克制的民族特性。

必須承認,對於難民湧入帶來的社會影響,當下德國社會的總體反應是相當分裂和不確定的,認為難民潮將對德國社會和經濟造成負面影響的民眾為數並不少。然而即便如此,絕大多數德國人仍然認為,戰爭難民在德國居留的權利應當受到保護。也就是說,在看待這個問題時,德國人總體上是站在道義立場上,而非利益優先。

我那位在安聯保險公司工作的中學同學告訴我,他們公司里有許多員工自發組織了一個幫助難民的社團。一到周末,這群熱心的安聯員工就自己做好了蛋糕、點心之類食品,前往遠在郊外的安置點去問候難民。

在漢堡市中心的一家很有名氣的博物館里,我被自己親眼目睹的一幕深深震撼:一對看上去年逾花甲的白人老夫妻用輪椅推著一對穆斯林長相的女孩在擁擠的人流中艱難地移動,那兩個年輕女孩只有上半身,胯部以下空空蕩蕩!顯然是在戰亂中失去雙腿的殘疾人。當時我在內心感慨:對於那些經常不憚以最大惡意揣度他人的當代中國人來說,這幅畫面大概是永遠都不能理解的。

我前面提到的那位女同學的丈夫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德國人。她告訴我,從她先生和周圍一些德國人的日常聊天中可以看到,許多德國人認為,納粹統治時期,不僅整個歐洲,德國國內也有許許多多人遭受到法西斯主義政權的殘酷迫害,他們中的許多人能夠最終倖存下來,正是因為得到了歐洲和世界各國人民的無私幫助,後者還經常因此冒著巨大危險。

而在戰後,滿目瘡痍的德國之所以能夠在很短時間內在廢墟上重新崛起,發展成為一個發達經濟體,並奇迹般地重新實現統一,在很大程度也是得益於世界大家庭的幫助。

德國人對於這些滿懷感恩之情,認為現在到了德國回報世界的時候。因此,即便一下子接納那麼多難民會對德國社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甚至帶來一些風險,也仍然是德國責無旁貸的。

我在前往德國之前讀到的一篇文章中說,德國經濟研究所最近的一項定量研究「難民問題情緒晴雨表」顯示,德國有將近3/4的民眾認為,至少在短期內,難民對於德國來講更是危機而非機遇,但還是有81%的德國民眾表示接受因戰爭衝突到德國尋求庇護的難民。基於《日內瓦公約》與歐盟法律提到的各種避難原因,有69%的民眾認為給予難民庇護是必要的。

這並不是說德國老百姓對政府的難民政策沒有任何不同聲音,在民主國家,任何一件事情上都不可能做到「思想統一」,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我的兩位同學告訴我,他們所接觸到的民眾的批評主要是認為,政府開放邊境接納了難民,卻沒有盡到充分責任,而把更多包袱扔給了社會和民眾。還有一些德國人認為,在難民安置方面,政府應該加大監控、分散和疏導,不能讓難民潮處於失控狀態。總之,在德國,直接反對默克爾政府接納難民這件事情本身的人並不多。

實際上,我還認為,在民主政體下,素來行事謹慎的安格拉?默克爾總理在難民問題上表現出來的驚人的膽識絕非單純基於她個人的價值觀或心血來潮,而恰是德國主流民意的體現。默克爾只是順應了民意,並將它提升到戰略高度。反過來說,德國民眾在難民問題上表現出來的令人欽佩的理性和沉著,在很大程度上又是默克爾及其基民盟政府在過去10多年裡的執政業績贏得了民眾讚成票的體現。

德國社會治理的成果

放眼當今西方世界,德國或許是碩果僅存的一個基本不存在政治兩極化、且具有很高民意共識度的大國了。一路上,無論是我的兩位同學還是沿途遇到的有機會交流的德國人,都對目前的德國聯邦政府表達了很高的認可。而在提到默克爾本人時,我沒有聽到過有一個德國人口出惡語。

在從漢堡回慕尼黑的6個小時的火車旅途中,我與同車廂的一位德國老太太交談了一會兒。她顯然也是一位默克爾的堅定支持者,當我問她「你投票給安格拉?默克爾和CDU(「基督教民主聯盟」的德語縮寫)?」時,她不假思索地回答:「Yes,of course!」

正是背靠著高漲的民意支持度,默克爾才有足夠的信心和能力在國內國際堅定地推行自己的政策,其中當然也包括難民政策。

在一周內發生四起暴力襲擊案件后,默克爾於七月底中斷休假,提前召開一年一度的總理個人記者會。她再次強調了「我們能搞定」,並提出了針對恐怖主義的「九點計劃」。從「九點計劃」的主體內容來看,例如恐襲預警制度、增加增強安全人員、設立安全部門信息技術中心、歐洲信息聯動、更新歐盟武器法、與美國進行情報合作,以及研究制定遣返難民計劃等等,基本屬於老調重彈。但事後的輿論反應表明,大多數德國民眾依然給予了政府足夠的信任。

對理性務實的德國人來說,這種信任絕不是盲目的,默克爾政府在民眾中的聲望和支持度也不是靠當今風行於世界其他地方廉價的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煽動換取的。在我看來,這說到底與德國健康繁榮的經濟狀況密不可分。

這次半個月的德國之行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甚至略有些吃驚的,是城市和鄉鎮中熙熙攘攘的人流。原來我曾以為,蒼老的歐洲應該是到處冷冷清清。除了原東德地區的一些城市基礎設施和房屋略顯破舊以外,我途徑的城市大多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漢堡、慕尼黑等地的購物中心、餐館、咖啡館常常是人滿為患,其繁忙市況一點也不輸給有2000多萬常住人口的上海。而原東德地區也是滿眼火熱的建設工地,就像當今的中國各地一樣。

我太太半年前曾去過一次英國,她對我說,儘管英國的風景和城鎮也許比德國更美,但相比之下,英國許多地方明顯要比德國老舊破敗。

眼下的德國,經濟持續增長、政府財政狀況穩健、社會和諧有序、國際地位穩步提升……這是德國的政治治理比其他西方大國更成功的結果。而我一向認為,恐怖主義和西方的穆斯林問題,歸根結底是政治治理失敗造成的。德國這方面的問題相對緩和許多,就是明證。

當然我並不否認,法國的馬琳?勒龐和美國的唐納德?特朗普之類政客所代表的邊緣政治勢力的崛起,說明作為一個整體的西方社會內部正瀰漫著深刻的焦慮、不安和挫敗感。但僅從我個人走馬觀花式的近距離接觸而言,至少德國令人欣慰地為充斥耳際的「西方衰落論」提供了一個反例。

-----------------------------

歐洲移民危機:一周營救人數超過1.3萬人

歐洲移民危機:一周營救人數超過1.3萬人

分享

意大利當局表示,周六(5月28日)歐盟艦隊救起了超過600名從利比亞出發的移民,使得一周內營救的移民人數上升到至少1萬3千人。

在地中海的最新營救行動,由意大利、德國、愛爾蘭艦隊執行。

春季回暖讓企圖從危機四伏的非洲越境到歐洲的移民人數上升。

自從歐盟與土耳其簽訂條約遏止移民從希臘入境歐洲後,非洲成為移民的主要路線。

一艘愛爾蘭船艦在周六從人口走私橡皮艇上救起123人。意大利海岸巡防隊表示,德國船艦也有四次對類似的「不適合航行船」進行營救。

在同一個周六,大約四千名移民從海路抵達意大利,當中有許多人葬身海底。

上周三(5月25日),意大利搜救人員錄下一段戲劇化的搜救影片,一艘移民船被巡邏船發現之後翻覆,意大利海軍救起562人,有五人死亡。

在同一日稍晚,同一艘巡邏船又救起另外108名移民。

在上周二(5月24日),又在人口走私船中救出三千人。

大部分的移民是為了逃離非洲與中東的貧窮及戰亂。

在歐盟的計劃下,成千上萬被從海上救起的移民應該會從大部份移民登陸歐洲的第一站──希臘或意大利──被重新安置到其他歐盟成員國。

但存在於其他歐盟成員國的反移民情緒,意味著只有少部分移民真正被重新安置。

-----------------------

德網站推性愛指南教難民挨轟
2016年03月12日 04:27 陳舒秦

難民
德政府卻在近日於網路上推出難民性教育指南,教導他們性愛知識。(圖片取自zanzu.de)
德國科隆在跨年夜時發生難民集體性侵女性的案件,引起各界矚目,也造成當地的排外情節,而政府卻在近日於網路上推出難民性教育指南,希望能導正難民的性愛知識,教育他們不可以性侵外,也能享受性愛與正確避孕方式。只不過其他保守民眾可不領情,認為此舉只是在加劇民眾和難民的對立情緒。

德國聯邦健康教育中心推出的難民性教育指南,共翻譯成13種不同語言,圖文詳細列出性愛姿勢,教導男性難民如何找出女性「G點」,令對方享受快感及如何使用保險套,並注意性交風險。對於還沒有性伴侶的難民,指南還建議自慰是無害且有益身心。

療癒全日本的真實故事集!專訪暢銷書《1%的力量》作者鎌田實
遠見雜誌遠見雜誌
2016年3月6日 下午 04:19 GMT
療癒全日本的真實故事集!專訪暢銷書《1%的力量》作者鎌田實療癒全日本的真實故事集!專訪暢銷書《1%的力量》作者鎌田實
(圖說:《1%的力量》作者鎌田實/攝影:桃瀨恆彥 )

日前,日本NHK播放紀錄片《為難民奮鬥的日本人》,講述在聯合國難民機構工作的日本人,如何協助敘利亞難民及所面對的難題。相對於在國外表現積極的日本人,日本國內對接受國際難民的實績不佳,連日本人自己都詬病。根據日本朝日新聞報導,至目前為止,日本接受難民赴日的人數僅11人,在先進國家中最低。

但是,並非所有的日本人都冷漠。

日本就有位像小醫院大醫生般的人物,在救助國際難民一事中遑不多讓,並享有盛名。這位是日本暢銷書《1%的力量—付出一點點就足夠的淚光奇蹟》(天下文化出版)的作者鎌田實。他原是長野縣茅野市諏訪中央病院醫生,現為該院榮譽院長。這本書在日本一上市即銷售數十萬冊。

鎌田的重要頭銜是,醫生兼社會工作者、教育家和作家。

「為了創造溫暖的職場和世界,人不能只為自己。鼓吹人人發揮1%的力量,目的是提醒大家應時刻惦念他人,學習為他人而活。一點點的出力,發揮的作用十分強大,足以讓自己的工作和世界發生變化,」長年以醫療行動支援中東難民的鎌田實,透露撰寫這本書的動機。

國際救援不遺餘力

鎌田的信念表現在他的實際行動中。例如,他的著書版稅,大多捐做公益,《1%的力量》的版稅捐給在約旦因戰爭而失去腳的孩子;長銷作《別努力》則捐給伊拉克難民。

鎌田表示,在約旦難民營裡,失去腳的孩子們在做復健的同時,也製造義足;同時也在伊拉克也製造銷售用攤子,然後租給難民,讓難民有工作可做;還提供藥物給三家診所。鎌田捐出的版稅或許數目不多,但是,其延伸的影響力不下於1%。

捐款和募集資金,只是他所任職的JIM-NET(Japan Irag Medical Net-work )活動中一環。自2004年開始,鎌田就透過這個非營利的醫療組織,為受戰爭影響而罹患癌症和白血病的伊拉克人進行醫療;也為遭核能曝設的國內外人們提供必要的醫療支援;舉辦銷售巧克力募資金活動。如今,他支援的地區已擴展至博科聖地和受伊斯蘭國迫害的難民們。

不僅不遺餘力的發揮身為醫生的使命,他同時也持續的關注世界和社會的議題,且勇於實踐。

鎌田是日本車諾比(Japan Chernobyl Foundation)基金會理事長。自 1991年迄今,定期前往白俄羅斯車諾比,在遭核能污染的地區協助治療被爆者。日本3.11震災後,他一直持續協助災民,並對執行高齡者醫療和照護的年輕醫護技術指導及講課。

基於對核災所造成深遠影響的共識,鎌田曾在2003年親自接待訪問日本的今年諾貝爾文學得主亞歷塞維奇,並舉行座談。

(攝影:隆望月​)

暗夜微光的感染力

「只有愛,才是人類最後的依歸,」是鎌田和亞歷塞維奇座談的結語。回想當年的邂逅,鎌田對亞歷塞的勇敢和堅持,印象深刻。他說,亞歷塞維奇的創作自由遭白俄羅斯國限制,但即使身陷困境,她仍站在女性和孩子等的立場,詳實做記錄,非常了不起。

儘管車諾比的核能非戰爭所用,但是,面對大國競相製造核武作為軍備,威脅和平一事,鎌田直言:「人是很麻煩的動物。戰爭,可能不容易消滅。但是,戰爭一旦發生,受害最大的將是孩童,所以,為了讓世界恢復和平,大人更應該思考該如何發揮自己微小的力量,改變世界。」

而這微小的力量,即百分之一的力量,正是鎌田念茲在茲的所在。

日本的社會環境日趨嚴苛,每個人單僅忙自己的事都來不及,哪來時間和心情關心他人?鎌田試著逆向思考,「正因為這樣,只要願意為他人付出1%,一定會受到感動,社會也會獲得改善。」

他表示,做到1%,一點也不難。或許有人會想,如果只需付出1%,那麼,我也能 做 到;也有人會說,如果只需要1%的努力,相信我也能持續;更有盼望只要改變1%,人生能更璀璨⋯⋯。「何樂而不為?原來,1%可以帶來這麼多可能。」

鎌田的書裡,例舉了許多他親身接觸的人,因命運捉弄反倒活出意義的故事。

當命運反其道而行,反讓人願意改變自己。只要自己付出或接收來自別人1% 的善意,人生的風景會峰迴路轉。

例如,發揮自己1% 的力量,窮小子獲得美人心,開疆闢土最後成為飯店老闆;罹患白血病的十五歲少女,成了病房孩子們的老師,充實快樂的活過短暫的人生,留下遺言「我會死去,但是我很幸福」;幼時因飽受家暴而走不出來的婦人,在人生晚期的病中,對鎌田及醫護人員敞開心懷,最喜歡的歌是法國香頌「我無怨無悔」;智能障礙罹癌患者,不僅開心的為病友繪圖,協助病友辨識紙尿布的前與後,還說「是癌症救了我」;311受災者,忘卻自己的傷痛,辭去工作,決定開咖啡館療癒他人及自己;醫療記者成立出版社,創辦《癌症互助月刊》十多年。後來自己罹癌,還留下獎學金;癌症患者臨終前返家,聽到妻子在廚房做菜的聲音,想到健康時從未注意過這美妙的聲音, 對生命無限的感念頓時升湧⋯⋯。

 

(攝影:隆望月​)

利他思想源自孤兒境遇

「我想做一個懂得在溝渠中仰望星星的人,」是鎌田的心願。

在黑暗中,感念星光;以微弱的力量,扭轉人生,鎌田的一點點就足夠的思想,究竟從何而來?而且,忙得不得了的他,為什麼看起來既開朗又有活力?

在日本的網頁上打「鎌田實」三個字,隨即可看到許多他的照片。六十六歲、微蓄灰白落腮鬍的鎌田,每張照片都咧嘴笑得很陽光。活力充沛的他,行醫、寫作、協助政府執行地方居民的安寧照護與在宅照護計畫、上電視台・廣播節目、教育年輕的醫護人員,還在自己的部落格寫文章。

問他活力從哪裡 來,他回答:「好奇心使然。」

然而,很少人知道,行動力強、好奇心旺盛,且笑口常開的鎌田,有個曲折的身世。

他是個從未與親生父母謀面的孤兒。在一歲那年,被開計程車的養父撿到後撫養成人。提及自己的身世,鎌田毫不諱言:「因為自己受人幫助,所以,也想成為對別人有幫助的人。」

養父家的生活並不寬裕,但是,親子之間的互動良好。沒讀過書的養父以替人開車為業,但是,貧窮的他,卻盡全力把撿來的孩子撫養成人,身教重於言教。養父常告誡鎌田「要懂得替別人著想」、「別忘了幫助弱小的人」。

所以,對鎌田而言,即使被拋棄,也是有意義的。

養父付出1%的力量,改變了鎌田的命運在伊拉克的難民營裡,伊拉克籍醫生和護士本身雖也是難民,卻用鎌田的組織所捐的藥,幫助處境更艱難的人們,因此,鎌田付出1%的力量也是一種良性的循環。

「這是多麼容易做到的事?不需要太努力,為別人而活,任何人都做得到,是鎌田終極一生傳達的信念。

對《1%的力量》這本書,鎌田期盼,除了日本,希望台灣、中國、朝鮮半島的人都能看到這本書。

「透過這本書,大家如果能和平相處,增進對彼此的信任,我會很開心。」末了,用文字,鎌田寫下 對亞洲和平1%的期許。

推薦閱讀:


最療癒人心的好書:《1%的力量—付出一點點就足夠的淚光奇蹟》(天下文化最新出版/作者:謙田實)

------------------------------

歐盟官員:經濟難民別再來了

2016-03-04 04:00 經濟日報 編譯林奕榮/綜合外電

 

歐洲難民潮關鍵數字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由於巴爾幹半島邊界關閉,3萬名難民滯留希臘,使得蔓延歐洲的人道危機在希臘轉入新階段。
歐盟已新增7億歐元(約7.6億美元) 緊急救助金計畫,協助希臘與其他國家處理危機。希臘和土耳其總理下周將會商,研議如何共同因應這場危機。

馬其頓、奧地利等移民通行路線上的國家,目前每天僅開放數百人通行,有時甚至將邊界完全封閉。讓這些難民滯留在希臘,被認為是歐盟嘗試遏止大批難民湧入時的最後選項。

愈來愈多歐盟成員國政府已對德國總理梅克爾的政策失去信心,她提出的策略是在土耳其抑制失序的難民潮,並將難民公平地分配到歐盟各國,歐盟內的國界則維持開放。梅克爾本周對希臘的「混亂」示警,但其他歐盟領袖表示,除了封閉巴爾幹半島的移民路線,別無他法。

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3日訪問希臘瞭解現況,並罕見向非法的經濟難民喊話,請他們「別來歐洲,不要相信人蛇集團、或冒生命和金錢風險,這一切不會有結果」,無論是希臘還是其他歐洲國家,都不會再充當中轉國。

希臘是難民進入歐洲的主要入口。歐盟2日已提案新增7億歐元緊急援助金,並將盡快對希臘撥款3億歐元,若此案經成員國和歐洲議會通過,將是歐盟人道援助金用在歐洲、而非歐盟以外地區。

滯留在希臘的難民與其他移民,受挫與憤怒情緒不斷高漲,情勢一觸即發,日前有數百人試圖強行闖過與馬其頓的邊界,但遭催淚瓦斯驅離。鎮暴警察與軍車數量每天攀升,當局也匆忙在國內各地建造難民營,希望將滯留的民眾分散,避免大規模衝突。

----------------------------------

超過去年前5月 今年抵歐難民已逾13萬
AFPAFP
2016年3月1日 下午 03:19 GMT
Image
(法新社日內瓦1日電) 聯合國今天表示,今年已有13萬1000多名移民和難民經地中海抵達歐洲,人數超越2015年前5個月的總和。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UNHCR)說,在今年抵達歐洲沿岸的13萬1724人當中,有12萬2637人湧入希臘,其中大多是逃離戰火的敘利亞難民。

聯合國難民署說,截至昨晚,希臘境內需要容身之處的移民估計有2萬4000人。

歐洲國家紛紛對移民入境設下嚴格限制,包括鄰國馬其頓,使得大批難民滯留在希臘。

聯合國難民署警告,「歐洲就要爆發多半是自己造成的人道危機」,並指控歐盟國家政府因回應移民危機時「作法不一致」,助長混亂情勢和難民的苦難。(譯者:中央社劉文瑜)

------------------------------------

 

海上漂流難民打破了地理疆界,也挑戰地圖標識歷史與政治的縱深關係
關鍵評論網關鍵評論網
2016年2月29日 上午 12:10 GMT
文:區秀詒(生長於馬來西亞,藝術工作者與創作者)

香港作家董啟章在小說《地圖集》曾如此描繪「界限」(boundary),「界限不但不是實存世界的摹描,它本身就是實存世界的虛構性塑造方式。在界限的製定和實行中,世界在抄襲地圖。實存的界限標示物如界石、欄杆等並不先於地圖上劃界而出現,而地圖亦非此等標示物的記錄;相反,標示物是對地圖上虛構的界限的模擬⋯⋯」

接著進一步寫道,「在地圖上訂立界限的先決條件,是掌控虛構的能力。」這是董啟章一個極為大膽的寓言。

回到現實世界,「邊界」作為一種地理分界線,則劃下了行政區域和國家的「不可視」界限。「邊界」再往更深一層思考,和董啟章虛實交錯的《地圖集》所臨摹的「界限」一樣,是國家機器與政治權力掌控虛構能力的一種終極展示。

如果「邊界」暫且變成視覺可見的一條「線」,平民如我們有沒有可能試駕這條「線」,讓二戰結束後隨著冷戰到來而紛紛劃下的邊界,得以重新鬆脫,又或者說這是一種精神世界邊界的重新協商。 這種種由「界限」衍生而來的框架,折射了國家、國族等界限,以及「邊界」和歷史、政治的縱深關係,仿佛很輕易地只要透過一張地圖便得以視覺化。

地圖上,馬來西亞和泰國的邊界絕對而分明。這張地圖,是一張深深烙印於我們意識中的影像,即便沒有紙本或可見的電子檔案,仍像魔咒一樣在意識中徘徊。然而,這種視覺可見或由意識投影出來的地圖,與真實可見或不可見「邊界」的關係卻一直處於曖昧的狀態。

歷史的幽魂潛伏在這些「邊界」之中,偶爾顯現其自身,大部分時候「邊界」仍像許多顆心照不宣的未爆彈。從切身的東馬和菲律賓群島南端之間,或再遠一些的印度和孟加拉之間因為水壩的建制,在地理景觀上冒起的流動且隨時會像流沙般消失在水中的「土地」,無不顯示了「邊界」劃分所遮蔽的那些歷史幽魂們,已經或將以國籍、宗教、民族等樣貌隨時竄逃而出。

相關評論:

終於,他暫時離開了難民營:緬甸移民的命運好比賭博,莊家是聯合國
未來三年將協助處理難民潮:馬來西亞接受首批敘國移民3000人
反穆斯林的佛國.飄泊的羅興亞
Image
Photo Credit: AP/ 達志影像

2015年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影像之一,應該是那些在海上漂流的難民身影,無論東南亞區域的羅興亞人,還是遠在歐洲交界的敘利亞難民。海洋,標誌了「邊界」最模糊且曖昧不明的地帶。這些難民影像變成一張又一張停格的畫面,像是懸置的時間一樣。這些影像大量在網絡轉發,許多時候呈現的都是同一個瞬間。

相信應該還有人記得,那漂流到海邊伏地而亡的敘利亞男孩。於是,我們對於敘利亞難民的認知,像被附身一樣只停留在某些時刻,挑起的是某種共同的情緒。 懸置的時間和「邊界」之間的關係,赫然變成了一條海岸線。海上漂流的難民卻因而成為「邊界」的試駕者。他們給國家權力所劃分的地理疆界提出了嚴峻的試煉。海岸線的漲潮與退潮,被推往海洋的船隻。這個試煉是孤注一擲的,沒有後退的餘地,只能不斷協商甚至直到生命耗盡為止。

當然這裡的「邊界」試駕,已經和西方帝國大航海時期不一樣。前者是命懸一線的求生慾望,後者則是為香料、礦產、權力等誘惑所驅動。回過頭來檢視難民影像所顯現的懸置的時間,它們由網絡擴散,卻詭異地恰好是網絡世界所希望抵抗的對象。懸置的時間表面上看起來和網絡世界移動的速度感相背離。

網絡影像對於移動的終極理想最顯著的例子之一是Google Earth。 Google Earth是一套不斷演進中的軟體程式。其原身為一家叫做Keyhole的公司。Google於2004年收購了Keyhole,而Keyhole原來是由美國中情局所資助的。這些資訊其實悄悄鋪陳了對移動和「邊界」的提問。

其網站寫著這麼一句話:「Google Earth讓你可以在地球的任何地方翱翔,觀看衛星圖像、地圖、地形以及3D建築,從外太空宇宙到海洋峽谷。」這毋寧是對快速移動的極至想像。一個人只要開啓了Google Earth的軟體程式與界面,即可從地球飛速移動到外太空,從吉隆坡極速移動到北極,一切不過是滑動和點擊滑鼠或觸控板的瞬間之事。

Image
難民影像與Google Earth,前者是懸置的時間,後者則是懸置的身體。懸置的時間和懸置的身體看起來像是一個悖論。網絡的技術本來就是從軍事衍生而來,這也不是甚麼天大的秘密。1960年由美國國防部高等計劃研究署出於冷戰考慮所發展出來的技術,成為往後網際網路發展的中心。懸置的時間和懸置的身體,更像是劃出「界限」的一體兩面。「界限」劃分背後的複雜權力結構把戰場從紙本地圖和現實地景的「界限」,擴延到網絡的領空。坐在電腦前的你和我,是「界限」權力版圖的投影。我們以為意識移動是自主的影像製造機,卻很可能是被這種種意識投影所竄接而成的「武器」網絡所框限。

法國文化思想家保羅•維希留 (Paul Virilio)曾在一篇題為 〈不及一幅圖像〉的文章中寫道,「從伽利略到牛頓的發現呈現出一個世界的形象,其中的一切都可以用實驗術語和具體例子進行描述、展現和複製。這種信念得到整個世界的共同認可,而這個世界按其規律性在我們眼前運行,這是一種觀察和直覺的醖釀,一邊醖釀一邊推廣開來。」

網絡影像伴隨著瀏覽器、搜尋系統等巨量資料庫而來。網絡影像是一支龐大的,並以編織看起來沒有任何「界限」實則以遮蔽訊息為己任的先行部隊。懸置的身體和懸置的時間,如維希留所言「按其規律性在我們眼前運行」,只是醖釀的已不是觀察和直覺,而是一個已看不清邊界的大型武器了。網際網絡,建構了在當代科技社會生活的我們對於世界形象的認知。

而那些現實世界中海上漂流的難民,已經不僅僅是單一地圖/圖像上看得見/看不見的影像。他們已經轉身試駕附著了魅惑、慾望、歷史、權術、政治等臨界點之上的「邊界」。

這些當代難民,一邊脫離了網絡的緊箍咒,一邊在試駕「邊界」的永恆搏鬥中盪漾著,或直到生命終結時。而端坐在電腦、手機或平板前的你和我,是要繼續放任網絡軍隊對我們意識想像的鉗制,還是選擇提問、反思、行動並試駕「邊界」,則是各自的選擇了。

本文獲燧火評論授權刊登,原文請見逾越邊界:難民影像的思考

關於作者:區秀詒,畢業自舊金山藝術學院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電影研究所,目前常居臺北並就讀於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作品曾在泰國、臺灣、香港、韓國、美國、德國等地發表。目前作品主要以錄像、觀念、裝置等混合形式,探討和擴延影像與影像製造以及政治、權力之間的關係。

----------------------------

「拿槍抵著別人要錢的,都是絕望的人」⋯⋯在巴西大城看見被逼到絕境而苟延殘喘的人們
關鍵評論網關鍵評論網
2016年2月29日 上午 12:09 GMT
文:黃于洋

上午十點,我站在街角等待一杯廉價的咖啡,看著人群如何在世界上各個角落生活。

南半球正值夏季,清澈的天空和大西洋的海水連成一片湛藍,炙熱的陽光肆意地潑灑在色彩濃郁的舊城區建築上,運氣好的時候,能夠在轉角撞上非洲鼓和卡佈耶拉舞(capoeira)的即興表演,街坊巷弄間盡是充滿熱帶風情的椰子汁攤販,他們將一顆顆新鮮現採地椰子堆得老高,偶爾滑落了幾顆,他們會笑嘻嘻地撿起來,說聲「沒關係!沒關係」,再像在堆沙堡的孩子一樣,小心翼翼地將它堆疊起來。

幾個男人坐在街邊的塑膠椅凳,緊盯著電視上的足球賽,時而歡呼時而咆哮,他們大口大口地喝著啤酒,絲毫不在意鬍子上的啤酒泡沫。站在水果攤前的兩位婦女穿著鮮豔的非洲花布所製成的洋裝,她們將一袋圓滾滾的芒果放進菜籃裡,付完錢之後,又和老闆寒暄了起來。

那是薩爾瓦多(Salvador),巴西東北部最大的城市,葡萄牙殖民時期所帶來的非洲文化和當地文化毫不違和地交織在生活裡,音樂、美食、建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嘉年華等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人,人們稱它為幸福之城,A terra da felicidade。

市區的沙灘上,一個帶著鴨舌帽的中年男子推著椰子汁攤車緩緩移動,後輪時不時地深陷在沙裡,他熟練地將整台笨重的攤車抬起再繼續往前,斗大的汗珠沿著身子濺在沙灘上。我舉手示意他前來,他又更加賣力地推著攤車。

「你會講葡萄牙文嗎?」他邊問邊用手腕抹去汗水,再從籃子裡挑出一顆椰子。

「一點點而已。」我有點不好意思的說。接過椰子汁,順手把小零錢包塞進褲子後方的口袋,攤車老闆皺了皺眉頭,指著我的口袋說了幾句話,我有些困惑。

「他叫你不要把錢包放在後面口袋,很危險。」原本在沙灘上看書的年輕男子用濃濃腔調的英文對我說。「阿,好。」既不熟悉當地語言又不夠謹慎讓我看起來更像是一名無知的觀光客。

我在太陽下山前步行到公車站,小巴士的售票員在靠站時將半個身子甩出車門,大聲地嚷嚷著公車途經的區域,人們陸續上車,一路上,大西洋的海岸線前仆後繼地而來,一望無際的藍消失在眉梢緊接著又盈滿眼筐。

「啊!」

我當時也許有些出神,還來不及反應,先是聽到緊急剎車聲和一名女士驚叫,接著是小孩嚎啕大哭的聲音。我望向擋風玻璃,一輛老舊的轎車硬是切到公車前方,司機不得不停下來,轎車上的男子走下車,重重地甩了車門,司機和售票員舉起了雙手,那個男人手裡握著槍,對著巴士揮舞。我身旁的婦女立刻躬住身抱住自己的孩子,不斷地喊著「拜託不要殺我的孩子!」她的眼淚說什麼也停不下來,我只能愣愣地看著一切發生。

接下來事情發生的先後順序我已經記不清楚了,只剩下一些片段的畫面。人們尖叫的聲音、所有人瑟縮在巴士後方的模樣、窗外遠遠圍觀的人群、持槍男子眼神中除了憤怒之外還流露了困惑與恐懼、他被驅離樣子和姍姍來遲的警車、下車之後我顫抖的雙手和發冷的背脊。

「真的拿著槍抵著別人要錢的人,都是真的絕望到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的人。」當地朋友這麼說,我訝異他的語氣中居然帶有一絲憐憫。

我一直戴著的旅人的玫瑰色眼鏡(註)就這樣被硬生生摘下,我看見這個經濟成長快速的國家是多麼地貧富不均,我看見人民吃力地繳稅卻始終看不到任何建設,我看見政府花了大筆金錢建造了世足賽球場而人們卻因為缺乏醫療資源而死去,我看見那些在生活中被逼到絕境而苟延殘喘的人們。

一名屈身的婦女伸手向一位西裝筆挺了男人要些零錢,他撇了撇嘴,又繼續盯著那個婦女也許一輩子都負擔不起的手機螢幕。我走在幸福之城的街道上,想起事後公車司機聳聳肩說著「這是常有的事。」的模樣和那名至始至終都用自己的身體護著孩子的母親害怕的臉孔,說不清楚為何他們同樣地刺痛著我。

註:Rose-coloured glasses,英文俚語。一個帶著玫瑰色眼鏡的人,看到的事物都比他們真實的模樣還要美麗。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於此,原刊載於《設計採買誌Shopping Design》2016.1月號。

--------------------------------------

2016-02-29_173117  

追憶老林:佛教徒與社會主義的信徒
據說,老林(林孝信)是星雲法師在宜蘭收的徒弟,在佛光山體系裡居於很高的輩份。後來,老林在南藝大開授研究所必修課「政治經濟學」,第一堂課就是要學生回去試著分析〈共產黨宣言〉裡著名的社會主義口號:「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有人說,老林在成為無神論者之後,放棄了早年信仰的佛教。 據說,老林為了家計而到全省巡迴兼課,一週環遊台灣兩次,足跡遍及各公私立的大學。
其實,自始至終,老林都在實踐佛教徒的信仰,也在實踐社會主義者的信仰

佛教徒與社會主義的信徒
如果你去讀英國作家 Douglas Hyde 寫的名著《獻身與領導》,可能會極其驚訝: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怎麼會叫基督徒去學習共產黨的精神與作為?的確,這本書的英文原名就叫 Dedication and Leadership: Learning from the Communists。更叫人詫異的是,這本書的中文譯者是單國璽主教,出版社是光啟文化——為什麼連素來偏向保守的天主教都還推崇這樣的一本書呢?
其實,最虔誠的基督信徒跟最虔誠的共產黨信徒原本就只有一線之隔:有神論者成為基督徒,無神論者成為共產黨徒。於是,南美有解放神學,他們堅守耶穌的教訓基督徒當消除階級,彼此服務,互為最卑微的僕人(洗腳禮,約翰福音13章);基督徒當服事所有人之中最貧困的,猶如在服事耶穌(馬太福音25章)。於是,法國有以馬內利修女,永遠跟最貧窮的人站在一起,永遠大聲地譴責不公不義。而印度有德瑞莎修女,想要讓那些被家人與社會遺棄的臨終病人相信:「是的,你值得被愛!」
而在台灣,老林用他的一生行誼向我們證明:佛教徒與社會主義信徒也只是一線之隔——有神論時是佛教徒,無神論時是社會主義信徒。老林一生的信仰與實踐始終如一:他一直都是看破名利、權勢與財富的佛教徒,他一直都在實踐佛教徒的法布施,他一直都在為了緩解眾生的悲苦而全省奔走——這一切也都是最虔誠的社會主義信徒努力地在實踐的。
托爾斯泰曾經極其睿智地指出來,這個世界一直都只有一個問題:有些人(幾乎是每一個人)老是想要付出得比別人少卻得到比別人更多。政治經濟學把這種「不勞而獲」的行為叫做「尋租」(rent seeking),左翼思想家把它稱為「剝削」,而馬克斯、亞當史密、Joseph Stiglitz 和創立 ordo-liberalism 的德國經濟學家 Walter Eucken 都想盡辦法要消除這種「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的行為——雖然他們的手段都不一樣。
然而,要實現這樣一種左翼與右翼共同的美夢,我們需要的恰恰是那些「想要付出得比別人多,卻得到比別人更少」的人。
楊渡說,老林「一定是最後一個墨家,...,一個摩頂放踵,為天下擔憂奔走的人。」也許我們也不妨這麼說:老林是用佛教徒的慈悲、溫柔與無我,在實踐社會主義信徒的志業。

「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的背後
老林過世以後,不但主流媒體悼文紛繁,而且治喪委員會遍及藍綠、統獨、捍衛既得利益者與被壓迫者——所有對立的,不可能聚在一起的,全聚在一起了。我看了傻眼,原本自以為懂老林,卻開始懷疑起自己到底懂不懂真正的老林。
上網查索老林一生行誼,發現他從釣運、海外民主運動,到國內的工運、媒體監督、社大、通識教育、原民運動,到處都有他的身影。我看了再度傻眼,搞不懂老林為何到處留情,遍地播種。這些看似不相連屬的活動背後,到底是不是有一套「一以貫之」的核心思想與戰略?還是純屬偶然的隨興與「隨緣」?
把我在網路上能找到的文件都仔細讀過之後,又跟兩位深知老林的朋友在電話上長談,我才知道:只要有助於促進台灣社會進步的事,老林都願意作;只要有助於復育台灣社會主義思想的人和事,他都積極地去連結、促成。他的遺孀美霞說:老林深知台灣的社會主義氣候不成熟,所以自居組織工作者,以厚植社會主義土壤為階段性目標,積極串連全台灣所有相關的人士與資源,希望達到「1+1>2」的總體戰效果。
這樣的敘說,讓我對老林有了較深刻的理解。
我跟老林有緣,在社大全促會裡是默契十足且彼此互信的戰友;我跟老林緣淺,只有公誼而無私交,從沒機會談社大以外的理念與抱負,甚至除了在全促會見面之外,只有兩次路上的偶遇。有一次在火車上巧遇,他想跟我約個時間談社大的事,就掏出一本寫得密密麻麻的記事本,研究他的行程。我發現那本冊子裡每日行程塞滿到罕有空檔,連吃飯時間都排滿要商談的人與事。我是個不耐操勞的人,驚訝地問他:你在忙什麼,這豈不是自我剝削?他靦腆地笑笑,跟我說:「我時間不夠用,只好充分利用每一天所有的時間。」
原來,老林不是為了生計而在全台兼課,而是為了要串連全台通識、社大、原運等有助於厚植社會主義土壤的資源,所以乾脆到全台各大學的通識中心去兼課,以便從體制內部動員各大學的資源,同時又利用兼課之餘的時間串連當地的人力與物力資源,為台灣各種社會運動尋找機會與開創機會。
他曾感慨地跟我說:「有些人懷疑我要自立山頭,其實我什麼都不要,我只是想做事而已。」這個無我的佛教徒,忙了一輩子,所串連的全台人脈與資源不僅無人能出其右,甚至無人能望其項背。而他離開我們的時候,名利與權勢盡歸跟他合作的人,他卻一無所有地離開——若非媒體在他辭世後大肆報導,台灣有多少人知道曾有老林這個人?若非他身故之後的各種紀念文,連我這個戰友都不知道老林竟為台灣做過那麼多事!
當媒體報導說老林獲頒總統褒揚令時,我感慨地跟一位朋友說:「就老林一生對台灣的貢獻而言,褒揚令是遲來數十年的肯定;就老林一生的信仰和行誼而言,褒揚令卻是對他一生最大的反諷。」
「我什麼都不要,我只是想做事而已。」台灣有幾個人能有這樣的胸襟與抱負?跟他共識過的人之中,有幾個人了解他這樣的胸襟與抱負?

左翼知識分子的風骨與典範
老林沒有博士學位,但是不缺博士的學養。在我心裡,他比許多頂尖名校畢業的博士更像個知識分子,也更有知識分子的擔當。
在南藝學生對他的懷念文裡,我看到他如何用政治經濟學啟迪年輕人的思想與熱情;在陳奕曄的〈紀念林孝信顧問〉(《新公衛報報》2016年一月刊)一文裡,我看到老林如何通過「讀書會」、「領導人才培訓」與「反思營」來建立一個團隊的組織運作能量。老林不只是一個行動家,同也是一個有思想,有戰略的組織工作者
跟一位朋友在電話上談了將近三個小時,談老林,談時局,談我們對時局的憂慮、悲觀與無奈。我突然想起來,如果老林還在,他一定是心平氣和地在尋找與開創新的可能性,而不會像我們這樣地唉聲嘆氣。我感慨地跟這位朋友說:「我只是在盡知識分子的責任,老林卻是在實踐他的終生信仰。」在老林面前,我頂多只是一個關心弱勢的人,愧為公共知識分子,更不敢自稱左翼。
看著老林不分統獨、藍綠地串連全台所有進步與不進步的力量,只為了為一個更公義、更有人味的台灣,我了解老林是菩薩願與菩薩行,而我終究只是個自了漢。
老林走了,我才開始了解他,也才了解到台灣失去了一位多麼罕見的人才。我想不起來有誰能像他那樣地廣結善緣,我想不起來有誰願意像他那樣地「勿意、勿必、勿固、勿我」——我們都有自己的脾氣與好惡,我們都有自己的潔癖與堅持,我們都有跟人決裂或默默地分手的時候,只有老林總是願意委屈自己去跟所有的人連結。
當所有的人各自如同瞎子摸象般地記下對老林的零星、破碎記憶時,我才警覺到,世間已無老林,而且恐怕再也沒有人能扮演他的角色了。
看著橫掃全球的資本全球化,虎視眈眈地集結在權力與金錢周圍的國內財團、政黨,以及賣友求榮的「前社運份子」,被路線之爭撕裂得零零碎碎的運動團體們自保尚且不易,我們又如何去保護弱勢,捍衛公義?
老林走了,也許我們的損失遠超過我們所覺察的。

-----------------------------

林孝信(1944年-2015年12月20日),生於日治台灣台北州臺北市。台灣《科學月刊》創辦人,曾參與保釣運動,因此列名黑名單。
生平
林孝信生於台北,在太平洋戰爭期間,家人帶著他移居彰化,以躲避空襲。在6歲時,其父母帶著全家移居宜蘭[1][2]。
1970年1月1日,林孝信以「科學報國」、「讓科學在故鄉生根」為訴求,召集一群台灣留學生合辦《科學月刊》,創刊的宗旨是「普及科學、介紹新知、啟發民智、培養科學態度」。1970年底,林孝信參與保釣運動,因為拒絕中華民國政府要求「保釣減溫」,名列黑名單,護照被沒收、失去中華民國國籍,被迫放棄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候選人資格,在美國居留至1984年。
保釣運動後,林孝信從自然科學轉入政治、經濟、歷史學等社會科學領域,專長為通識教育、政治經濟學、科學史與哲學。1997年,林孝信重回台灣,致力於推廣通識教育。曾任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常務理事、國立清華大學兼任講師、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世新大學客座教授、弘光科技大學特聘教授、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理事等。
而林孝信回台灣時攜帶了大量保釣運動相關文件,已全數捐贈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2015年12月20日,林孝信因肝癌在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逝世,享壽71歲[2]。其妻陳美霞在告別式上形容林孝信常常一天當三天用,安慰眾人這樣的工作方式代表著其實他在人等於活了213年,可以安穩離世[3]。身後也獲中華民國政府明令褒揚[4]。
名言:「人的努力擴散出去,留在別人心中的記憶,是永遠的,也是世間唯一珍貴的。」[5]

-------------------------------

告別林孝信 妻:你終於安心地睡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11 03:54 聯合報 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現在你終於可以安安心心地睡了。」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因肝癌病逝;林孝信早期為保釣健將,之後致力推動台灣科普教育,太太陳美霞昨不捨地在他的告別式上這樣說。

總統馬英九昨頒發褒揚令,認為林孝信一生「悉力科普教學傳播志業,引領民主思維啟蒙風潮」直得表揚。馬總統昨在現場只短暫停留,沒有公開致詞,也未接受媒體訪問。

林孝信去年十二月因肺癌末期病逝,享年七十一歲。昨天的公祭由陳明忠擔任治喪委員會主委,他是白色恐怖時期的政治受難者,林孝信曾為他在海外發起營救行動,副主委有李遠哲及鄭村棋等人。

公祭會場上播放林孝信的紀念影片,回顧他畢生的理想與願景,其中還有他在一九九八年時,歷經多年的海外黑名單、護照被吊銷,終於返回台灣的珍貴畫面。

會中並邀請他在科學月刊辦理期間、保釣期間、返國後等各階段的摯友上台致詞,細數他生前種種。

鄭村棋回憶當年林孝信到他家中拜託,希望他能接任勞動黨祕書長,鄭形容林的一生是行動者也是革命者,並與工運界代表在台上合唱工運歌曲紀念林孝信,讓現場數百人動容。

林孝信在學生時代的好友劉源俊形容他:「只要是有意義的事,就馬上行動」,一生都是實踐真理的知識分子,即使在病榻,仍為海外保釣工作錄製相關影片。

陳美霞表示,丈夫林孝信一生為社會國家奔波,她常怪他不好好休息,現在總算能夠安安心心的睡了;她感性表示,丈夫把一天當三天用,「換句話說已活了二一三年,為台灣投入這麼多,早該休息」。

林孝信在一九七○年創立台灣第一份科普期刊「科學月刊」,之後在美國因涉及保釣運動被列為黑名單,不僅丟了博士學位,還一度成為沒有國籍的人。

林在各方奔走,直到一九八八年才得以返台,仍致力於科普、社區大學、通識教育、公共衛生宣導等工作

-------------------------

1970年代是台灣的狂飆年代,由於台灣的美國留學生發起了保釣運動,最後各種運動一波波接踵而來,鈞運之後是統運,接著是親國民黨的這一派出現「革新保台運動」,這兩波運動又逼出了台灣意識這一派的獨立運動,近代台灣的統和獨以及保台三條路線的基本格局因此而形成。這些運動反饋回到了台灣本地,也強化了台灣的民主運動,一直走到了今天!


而在這個狂飆年代裡,林孝信毫無疑問的,乃是個標竿型人物。他是台大物理系畢業生,而後赴美進了芝加哥大學,在保鈞期間他就是個主要戰將,但在釣運轉化為統運的階段,他卻和統運保持了距離,將他的關心和熱情,放到了台灣的兒童教育、科學教育上。他在美國發起募款,在台灣創辦了「兒童月刊」和「科學月刊」兩份雜誌,「兒童月刊」後來停刊,但「科學月刊」則持續至今。

他除了關心兒童教育和科學教育外,也關心台灣的民主運動。在台灣民主運動快速發展的80年代,他在芝加哥就辦了好幾次夏令營,討論台灣的民主運動課題。後來台灣民主化,他的黑名單解禁,他於1997年返台,而後將近卄年,他獻身各種社運民運和教運,他是個終生都未停歇的運動者,一直走到了他的生命盡頭,他的朋友們稱他為「和尚」與「若行僧」,就是在說他的風格。他畢生勇於公益,不為自己圖謀,他是現代台灣絕無僅有的行動家!

保釣那一代的美國留學生,我幾乎可說無人不識,有的學問極佳,有的則官運亨通,事業有成,但林孝信卻一無所有,他無錢無勢,原本可以信手而得的博士學位,也因為獻身運動而捨棄,一個人可以無私無我到這樣的程度,乃是我生平僅見。我和他締交四十餘年,一直對他保有最高的敬意,就是我敬重他的人格特質。

兩個狂飆年代,一定風雲際會,各種人才輩出。1970年代的台灣,社會力開始蓄勢待發,旅美留學生的保釣運動就是開了第一槍,而後即槍聲不斷,最後落實為台灣本土社會的民主化和改革化,最終是台灣的主體性因此而形成,欠缺了台灣主體意識的,必將被淘汰。在開了第一槍的保釣人物中,林孝信是個始終未嘗與時代脫節的英雄人物。他關心台灣社會,願意為了台灣的教育、科學、社會的合理化改革作出無私的奉獻。這種傻瓜型的人物,到底是真的傻瓜呢?或是大愚若智?在林孝信逝世的此刻,我以這篇短文向他致上最高的敬禮!

2015-12-21 03:50 聯合報 記者修瑞瑩、董俞佳/連線報導

 

台灣第一本科普雜誌「科學月刊」創辦人及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推動者林孝信,昨因肝癌病逝成大醫院,享年七十一歲。 本報資料照
分享台灣第一本科普雜誌「科學月刊」創辦人及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推動者林孝信,昨因肝癌病逝成大醫院,享年七十一歲。
親友表示,林孝信四月發現罹患肝癌末期,仍積極治療,但放心不下手邊工作,治療期間,還出席全台保釣種子的師資培訓等活動,一直到十月情況轉壞,十一月住進成大醫院。

昨天去世時,他的妻子與大女兒都在病塌前陪伴,而在美國的小女兒也透過網路視訊送別,讓他安詳離世。

林孝信一九七○年創立「科學月刊」,之後在美因參與保釣運動被列為黑名單,護照被沒收,不僅丟了博士學位,還一度成為沒國籍的人,一直到一九九七年才得以返台,仍致力科普教育,不改其志。

返台後,與友人推動社區大學。林孝信曾在訪談中說,成立社區大學目標有兩個:第一,希望解放知識,讓知識不再是少數菁英鞏固名利地位的工具;第二,希望成就市民社會,藉著知識傳播,讓社會更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

林孝信堅信:「知識是用來造福人群的,而不是讓人望而生畏,讓人用來壓迫人的。」

林孝信出生宜蘭,晚年與妻子陳美霞定居台南。他畢業於台大物理系,就學期間有感於台灣的中學生科學觀念落後,與同學發起創辦刊物,推動科普教育。

他們一九六五年與新生報合作,推出第一期「中學生科學週刊」,創刊號寫著「部分的中學生不瞭解科學的真相,因為在升學主義與一道道的難題下,所謂科學已經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

之後林孝信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物理碩、博士,發行科普期刊的念頭仍未打消。他花了許多時間,一一聯絡各參與者,由他集稿再送回台灣印刷,總算在一九七○年「科學月刊」正式創刊。

科學月刊後來由其他人接手,發行至今已有四十四年,成為台灣歷史最悠久的科普刊物。

台大化學系教授、曾任科學月刊召集人的牟中原說,當時台灣留學生分布美國各地,當時聯繫不如現在方便,林孝信東奔西跑,感動許多人,加入科普推動行列。

「科學人雜誌」總編輯李家維表示,林孝信具備「唐吉軻德」不怕失敗的精神,即使資源不多,仍堅持到底;李家維說,「科學月刊」不只是許多學生重要的精神食糧,也鼓舞了許多人對科學的興趣,是台灣科學教育的重要基石。

-------------------------------

林孝信過世 弟弟林聖芬憶哥哥直呼優秀
發稿時間:2015/12/20 23:09最新更新:2015/12/21 07:32字級: 字級縮小字級放大

曾參與保釣運動、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20日於台南市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過世,享壽71歲。(中央社檔案照片)
(中央社記者魯鋼駿、楊思瑞新竹市20日電)曾參與保釣運動、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今天於台南市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過世,胞弟林聖芬回憶哥哥點滴,求學過程一直很優秀,非常敬佩。

林聖芬表示,哥哥念書時,正巧遇到華人科學家李政道獲諾貝爾獎,吹起物理風潮,當時大學第一志願不像現在是醫學系,而是物理系,林孝信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畢業後就考上台灣大學物理系。

林孝信在台大期間就創辦物理系刊物及刊載於新生報的中學生科學週刊,大學畢業後,就到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物理研究所,聯合美國各地台灣留學生共同成立科學月刊。

不過,釣魚台事件發生後,林孝信大部分心力投入「保釣運動」,再連結起科學月刊建立的留學生網絡,出版「芝加哥釣魚台快訊」,遭列黑名單。

林聖芬說,林孝信攻讀博士期間,花很多心思投入保釣運動,加上被迫放棄學業,喪失繼續物理研究道路,如果釣魚台事件再晚兩年發生,林孝信或許已拿到博士學位,一切會變得不一樣。

解嚴後,林孝信終於回台定居,經美國多年經歷,認為台灣教育仍有進步空間,先在台灣各地推動「社區大學」,在各縣市、鄉鎮「遍地開花」,也將國外「通識教育」帶進台灣教育界。

協助治喪的工作人員陳慈立表示,林孝信與在成大任教的妻子定居台南已有一段時間,林孝信今年4月被發現罹患肝癌末期,積極接受治療。

陳慈立說,林孝信一生充滿鬥志,就算到最後一刻仍然如此,值得晚輩感念、敬佩。林孝信在妻子與女兒陪伴下安詳辭世,消息傳出後讓親友們都感到相當不捨。1041220

----------------------

《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20日因肝癌病逝,享壽71歲。(本報資料照片)
《科學月刊》創辦人、1970年代海外保釣運動參與者林孝信,20日上午肝癌病逝成大醫院,享壽71歲。臨終前已經無法言語的他,由妻子在他耳邊輕喚「放心!」長女與多名摯友陪伴在側,還透過視訊與遠在美國進行博士資格考的小女兒「道別」,無聲勝有聲。

林孝信1944年出生於宜蘭,妻子陳美霞在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任教,長年定居台南。今年4月,林孝信發現罹患肝癌末期,但他並未沮喪,而是積極治療,期間仍出席全台保釣種子師資培訓,讓晚輩感佩不已。

原本在家低調養病的林孝信,2個多月前身體變得虛弱,上月住進成大醫院,進行標靶治療,由於認為生病是自己的事,不想讓外界知悉;直到近1周來,自知來日不多,上周經家屬同意釋出消息,短短3、5天,逾百人湧入病房探訪。

返台力推社區大學

台灣公共衛生促進會祕書長陳慈立說,最後這幾天林孝信已經無法言語,正在美國進行博士資格考的小女兒,原本想趕回台灣探望父親最後一面,但父親堅持她以課業為重,臨終前父女透過視訊「道別」,父女看似很遠,實則近在身邊,話別的那瞬間,讓人動容。

林孝信台灣大學物理系畢業,到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畢生推動保釣、科普、社大及通識等4大領域,返台後更是全力推動社區大學,他一直是朋友口中暱稱的「老林」。

半世紀前仍是大學生的林孝信,就投入台灣科普教育工作。1970年在芝加哥大學留學期間,曾聯合在美國各地的台灣留學生成立《科學月刊》,希望能將科學知識普及國人。

火種傳承 老林遺願

1971年爆發釣魚台事件,《科學月刊》建立的留學生網絡,曾成為海外保釣運動的主要動力網絡,掀起了繼五四運動以來另一波知識分子的愛國運動。林孝信也因參與保釣運動,失去國籍滯美,最後還放棄美國的博士候選人資格。

在美期間,林孝信仍積極參與推動台灣民主運動,創辦「台灣民主運動支援會」,投入搶救政治犯陳明忠等工作,關注的層面從科學跨到政治、經濟等,也因此成為黑名單,直到1997年才如願返台。

林孝信保釣老戰友陳讚煌教授昨天以「科月保釣民主支援通識教育五十年,披星戴月夙夜匪懈電郵網聯志士間,江河滾滾征途漫漫東海江山猶強占,風起雲湧英雄老去火種傳承更爭先」概括他的一生,強調「風起雲湧,英雄老去,火種傳承更爭先,這是老林的遺願,也是年輕朋友們的承諾。」

-------------------------

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 肝癌辭世享壽71歲

2015-12-20  13:54

〔記者吳柏軒、湯佳玲/台北報導〕「老師,一路好走。」

台灣《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日前罹患肝癌,2個月前病情惡化轉進成大醫院,上週經家屬同意才由親友適當公布訊息,今天上午11點多,在林妻、大女兒陪伴、小女兒以視訊方式,安詳離開人世。

  • 台灣《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日前罹患肝癌,今天上午11點多,在林妻、大女兒陪伴、小女兒以視訊方式,安詳離開人世。(資料照,記者叢昌瑾攝)

    台灣《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日前罹患肝癌,今天上午11點多,在林妻、大女兒陪伴、小女兒以視訊方式,安詳離開人世。(資料照,記者叢昌瑾攝)

林孝信1944年生,台灣大學物理系畢業,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研究所攻讀,在1970年代,以「科學報國」、「讓科學在故鄉生根」為訴求,號朝台灣留學生創辦《科學月刊》雜誌,當年底則因在國外參與保釣運動,失去國籍滯美、放棄美博士候選人資格,直到1997年才返台。

林孝信關注台灣民主,因保釣滯美期間,創辦台灣民主運動支援會,也從自然科學轉向政治、經濟、歷史等社會科學,專長有通識教育、政治經濟學、科學史與哲學等。後返回台灣,更大力推廣通識教育,曾任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常務理事、各大學兼任、客座及特聘講師,蘊育英才無數。

台大數學系退休教授、前中研院副研究員黃武雄獲知林孝信病危,十分心疼,曾寄信給林妻轉達:「告訴他,這世間有他真好。很多人都因為他,人生變得不一樣。」時常想起當年在美國討論台灣民主運動海外支援會的時光,也回信支持科學月刊成立。

黃武雄也在回憶中搜尋那段記憶:「告訴他,我記得他在大三物理系時,剃個光頭在宿舍打坐的樣子。他在我的心中,一直就是一個人間道的修行者。我一生只尊敬這種修行者。」「人的努力擴散出去,留在別人心中的記憶,是永遠的,也是世間唯一珍貴的。」

創辦人林孝信辭世 享壽71歲/提倡科普文化 「窮學生也買得起」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12-21
〔記者吳柏軒、湯佳玲/台北報導〕《科學月刊》啟迪無數學子,創辦人林孝信昨日因肝癌辭世,享壽七十一歲。林孝信樂觀積極,除提倡台灣科普文化,亦投入保釣運動、通識教育、公共衛生等領域,實現「理想、奉獻、啟蒙」的人生哲理。
林孝信創辦科學月刊,昨天驚傳辭世。(資料照,記者湯佳玲攝)
林孝信創辦科學月刊,昨天驚傳辭世。(資料照,記者湯佳玲攝)
「他一生具有捨我其誰的精神。一切有意義的、需要有人去做的事,他就要做!」和林孝信是台大物理系同學的前東吳大學校長劉源俊回憶,大學時代,林孝信便發起《中學生科學周刊》,長達一年多。赴美留學時,基於「科學報國」理念,號召留學生創辦《科學月刊》,更決心用低價讓「窮學生也買得起」,發行至今已四十五年,創下台灣科普教育典範。
留美投入保釣 被列黑名單
一九七○年代,美國欲將釣魚台交給日本,林孝信在美國奔波投入保釣,卻因此遭列黑名單,失去國籍與學籍,放棄美國博士候選資格,更被迫滯美直到一九九七年才回台。
林孝信歸國後,持續投入各種社會活動,致力推廣通識教育,任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常務理事、通識教育學會理事。但因未取得博士學位無法擔任專任教授,在各大學兼任講師,近年獲世新大學聘為客座教授,作育英才無數。他亦曾與妻子陳美霞創辦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推動公衛發展,為台奉獻。
長庚大學退休教授周成功表示,大四接觸《科學月刊》,決定走向科學之路,他描述林孝信:「在臉上永遠看不到灰心或失敗,永遠非常樂觀,碰到挫折也正面對待!」認為林孝信的熱心非常少見,其「不計成敗」的態度,接近胡適言論「社會不朽論」;只要有理想並點滴去做,不用在意一時得失,這些事在社會上定會留下不朽痕跡。
台大數學系退休教授黃武雄日前獲知林孝信病危,曾寄信給林妻轉達:「這世間有他真好。很多人都因為他,人生變得不一樣。」並在回憶中搜尋:「我記得他在大三物理系時,剃個光頭在宿舍打坐的樣子。他在我的心中,一直就是一個人間道的修行者。我一生只尊敬這種修行者。」
林孝信罹患肝癌後,今年初開刀治療,開完刀竟又返校上課,讓代班上課的劉源俊十分吃驚,直言:「他的理想主義,感動眾人!台灣檯面上的政治人物都不及他!」希望社會記得,林孝信是為台灣社會奉獻、奮鬥,且不求名利的人。
林孝信十月初病情惡化,十二月初入院、狀況急轉直下,昨日上午在妻子、大女兒陪伴下,安詳辭世,享壽七十一歲。

-----------------------

雖死猶生的苦行鬥士——悼林孝信兄
2015/12/20
公共論壇
杜繼平
《批判與再造》雜誌總編輯
上週日(12/13)上午,釣魚台研習營的助理陳崇真來電說:「林孝信老師的太太陳美霞老師突然從台南打電話要我南下,說林老師有事要交待,今天的讀書會無法參加了。」聞後,立覺老林的病情可能不妙,但仍心存他能再度轉危為安的冀望。不料,今天竟傳來他辭世的噩耗,悵然之情,久久難去。

初知老林其人,是在1980年代參與《夏潮論壇》及其後的系列刊物的編務時,曾聽陳映真、王曉波多次提起他的事蹟。大略是說:他在大學時期信佛,虔心苦修,同輩中人封以「和尚」的稱號:赴美留學後,有志普及台灣的科學知識,而聯繫自然科學界學人創辦《科學月刊》;1970年末,海外留學生興起保衛釣魚台運動,他積極投入,不惜放棄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成了保釣運動左翼的活躍份子,因而被國民黨政府視為危險人物,吊銷護照,列入不得返台的黑名單:但他不屈不撓,保釣運動沉寂後,又成立「台灣民主運動支援會」,營救政治犯,多方支持台灣島內反國民黨的民主運動,因他當時深受大陸文革的影響,崇奉毛澤東思想,與左統立場的《夏潮》團體自然關係最為密切。

1987年台灣解嚴後,陸續解除海外黑名單,大約在1988年末或1989年初,老林終得以返台探親。他初次返台之際,正值工黨分裂不久,夏潮系與羅美文為首的工會幹部籌組勞動黨前後,他很熱心地提出許多建言,對勞動黨多所期許,我與他謀面、訂交即在此時。1989年暑期,「台灣民主支援會」邀我與另一位勞動黨工會幹部赴美國紐約等地參觀訪問,最後蒙老林與美霞姐熱情款待,在他們芝加哥的家住了一星期左右,於是有了進一步深談的機會,增加了彼此的了解。印象最深的是,他特別強調了1960年代中蘇共論戰時中共九評蘇共中央的系列文章的重要性。毛澤東在《實踐論》中說:「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鬥爭,包括實現下述的任務:改造客觀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係。」他大半生的立身行事正是奉此為圭臬,他很認真地告訴我,若不能身體力行自己的信念,就稱不上真正的左派。

解除黑名單後,老林原想早日舉家返台定居,但要直到1990年代中期,美霞姐的教職確定下來後,才得償夙願。返台定居後,老林先是著力於推動建立社區大學。迨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以向民間購買釣魚台所有權之名,片面聲稱將釣魚台國有化,再度激起台灣內外保衛釣魚台的高潮,老林遂於23日擔任「人人保釣大聯盟」召集人發起示威遊行,向日本在台協會遞交坑議書,隨後並成立了「釣魚台研習營」,每年在北、中、南、東分別舉辦認識釣魚台的歷史與現實情況的研習班,我也受邀擔任了幾次研習營的講員。他曾很感慨地對我說,台灣的一大問題便是許多人對美日帝國主義的認識不足。他辦「釣魚台研習營」的目的正是希望更多人通過研究釣魚台問題的來龍去脈,認識美日帝國主義的真面目,明白台灣在帝國主義支配下的現實處境,從而對台灣何去何從有更宏觀、深刻的了解。

今年老林發現罹患肝癌後,一度病危,轉至廣州的醫院緊急搶救,病體稍癒。九月初,忽接他來電說,希望我與他在清華大學合開一門通識課,講授二戰後東亞的歷史與形勢,聲音清亮,頗有元氣,顯示身體復原狀況不錯,很為他慶幸,故勸他靜心休養,別再南北奔波,他答以美霞姐亦是此意,但他擔心若請假過久,這門課可能被取消,未免可惜。不意,時隔不過一月,便病情惡化。我猜想他深知自己來日無多,總想趁還有一口氣在,多做點事,無法安心徹底休息,故而未能好好調養大病之後仍然虛弱的身體,終致不治,與諸葛亮一樣,做到了為生平志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無愧為一個真正為理想奉獻終身的鬥士。

當年老林在美國芝加哥開「士林書店」,書店的書簽上印有「亦狂亦俠亦溫文」,此句取自清代大詩人龔自珍《己亥雜詩》的〈 別黃蓉石比部玉階 〉一詩,想是老林的自況,也確能貼切地道出老林的人格特質。他深具急公好義的俠情,有不屑世俗名利的狂氣,待人溫文有禮,雖有爭執也不出惡言。凡與老林相交者大約都能感受到他「亦狂亦俠亦溫文」的風格。

萬事萬物莫不有生成毀滅,有生必有死,本是自然的規律,重要的是在生死的過程之間是過得充實而有意義,還是渾渾噩噩,與草木同朽。可以肯定的是,老林大半生的奮鬥是充滿意義的,他的諸多努力也必功不唐捐,有人是雖生猶死,他則是雖死猶生,也許他個人對志業未竟仍有遺憾,但就身為朋友的我來說,他已不虛此生。1949年末,大陸著名詩人臧克家曾寫一首詩《有的人》紀念魯迅,詩中有云: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有的人
情願做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謹摘錄這數句詩悼念孝信兄,也望美霞姐節哀順變!

附:臧克家《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

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有的人
情願做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有的人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騎在人民頭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給人民作牛馬的,
人民永遠記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
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
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
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1949年11月1日於北京


困獸之鬥! 菲律賓恐怖分子派「娃娃兵」上戰場
分享困獸之鬥! 菲律賓恐怖分子派「娃娃兵」上戰場到Facebook 分享困獸之鬥! 菲律賓恐怖分子派「娃娃兵」上戰場到Line 分享困獸之鬥! 菲律賓恐怖分子派「娃娃兵」上戰場到Google+
近日馬尼拉一名婦女Rowhanisa Abdul Jabar在臉書上看到「馬巫德集團」娃娃兵的照片,發現其中一人酷似她的兒子。(圖擷自Rowhanisa Abdul Jabar的FB)
2017-08-28 16:30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菲律賓南部馬拉韋市(Marawi)的反恐戰事自5月23日開打迄今,已有700多人遇難,其中包括597名恐怖分子,130名士兵,45名平民。然而接近戰爭的尾聲,恐怖分子竟然出動所有「娃娃兵」做困獸之鬥,政府軍表示士兵們對「娃娃兵」懷有同情心,但是如果「娃娃兵」訴諸暴力行動,士兵們不得已會對他們開槍。
恐怖分子竟然出動所有「娃娃兵」做困獸之鬥,政府軍表示士兵們對「娃娃兵」懷有同情心,但是如果「娃娃兵」訴諸暴力行動,士兵們不得已會對他們開槍。(圖擷自Rowhanisa Abdul Jabar的FB)
恐怖分子竟然出動所有「娃娃兵」做困獸之鬥,政府軍表示士兵們對「娃娃兵」懷有同情心,但是如果「娃娃兵」訴諸暴力行動,士兵們不得已會對他們開槍。(圖擷自Rowhanisa Abdul Jabar的FB)
《INQUIRER》報導,軍方公共關係處處長阿雷巴洛(Edgard Arevalo)今天表示,據前線回報,原本負責後勤的未成年馬巫德(Maute)分子,已被分發槍枝,參與前線的實際戰鬥。近日馬尼拉一名婦女Rowhanisa Abdul Jabar在臉書上看到「馬巫德集團」娃娃兵的照片,發現其中一人酷似她的兒子。婦女對媒體表示7年前的時候兒子3歲,他在馬尼拉市被家裡的傭人拐走,疑似成為馬巫德(Maute)分子的一份子!阿雷巴洛正在查證兒童身分。
今年7月,菲律賓軍方在馬拉韋市逮捕一名「娃娃兵」,他供稱,7年前就被吸收,接受戰鬥訓練,每個月可領到1萬5000披索(約新台幣8878元)的薪水。阿雷巴洛稱,馬巫德(Maute)分子困守在500平方公尺的範圍內,殘餘的50至60名馬巫德極端分子正作困獸之鬥,但他們之中有半數是娃娃兵,此外還握有多名人質,使軍方在戰鬥時受到牽制。
據信,菲國恐怖組織「馬巫德集團」已經效忠於伊斯蘭(IS)組織,5月底在「阿布沙伊夫」(Abu Sayyaf)組織的支援下,「馬巫德集團」更為強大,自5月23日馬拉韋市發動叛變以來,持續與政府軍頑抗。
阿雷巴洛稱,馬巫德分子困守在500平方公尺的範圍內,殘餘的50至60名馬巫德恐怖分子正在做困獸之鬥,然而他們之中有半數是娃娃兵,除了娃娃兵外還有多名人質在恐怖分子手裡,這迫使軍方在戰鬥時有所羈絆。

2017-10-23_1550382017-10-23_155051  


緬甸軍政府鎮壓手段漸趨血腥 向示威群眾開槍至少5死
緬甸政變後反軍政府示威愈演愈烈,軍警武力鎮壓手段也越來越血腥,現傳出已至少釀5死多傷。(路透)
緬甸軍政府鎮壓手段漸趨血腥 向示威群眾開槍至少5死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r2Ztic
2021/02/28 16:53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緬甸政變後反軍政府示威愈演愈烈,軍警武力鎮壓手段也越來越血腥,現傳出已至少釀5死多傷。
據《路透》報導,仰光示威現場爆發槍聲,軍警開火鎮壓抗議群眾,還投擲手榴彈驅散示威者,1名不願透露姓名的醫生說,有男子胸部中彈送醫不治,緬甸政治活動家Kyaw Min Htike表示,南部城鎮也有槍響,造成3死多人受傷,另外有媒體報導,警方鎮壓曼德勒第二城市的過程中有1人被殺。
警方和執政的軍事委員會發言人都未對這些傷亡做回應,緬甸軍政府領導人敏昂萊(Min Aung Hlaing)日前已經揚言會動用武力來應對抗議群眾,至今已有至少有5名抗議者在動盪中喪生,軍政府則表示有1名警察死亡。緬甸軍政府鎮壓手段漸趨血腥 向示威群眾開槍至少5死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r2Ztic
--------------------------

2021-02-28_2048162021-02-28_2050332021-02-28_2050252021-02-28_2050172021-02-28_2050092021-02-28_2049512021-02-28_204941
緬甸政變後,海內外緬人如何展開不服從運動、自力救濟?
2月6日在仰光有上萬抗議民眾湧上街頭,以三指手勢為標誌抗議軍方推翻民主選舉結果發動政變。(攝影/AFP/STR)
緬甸政變後,海內外緬人如何展開不服從運動、自力救濟?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https://bit.ly/3018yvO
緬甸政變已過了一週,包括醫務人員和外交官在內,已有數千名緬甸公務員透過辭去職務或合法申請休長假,向軍政府施壓。緬甸城市和鄉村裡的人們,自主地為朋友裝起VPN翻牆,回到口耳相告互傳重要訊息的日子,海外的緬甸人也在思考下一步。這場政變不只關乎國內權力博弈以及國際社會是否應該干預,更是危及他們在過去10年早已習慣的進步,和對未來計畫的夢想。
「自從政變發生以來,我一直無法集中精力工作,時不時就打開手機查看最新的消息,」現居緬甸第一大城仰光(Yangon)的艾琳娜.烏(化名)說,「我開始考慮去國外讀博士,永遠離開這個國家。」
現年31歲、從事政府公共關係工作的艾琳娜,是眾多受益於緬甸政治經濟「改革開放」的年輕人之一,也見證了國家前所未有的轉變。
出身一般家庭的艾琳娜,沒有預算可以出國念書。但是憑藉一家西方慈善機構提供的獎學金,她在香港一所頂尖大學完成了大學學位,然後在關注緬甸民主化改革的學術機構和致力推動善治(good governance)的非政府組織工作。接著,她拿到另一筆優渥的獎學金,在歐洲取得了碩士學位。但是不論她到哪裡讀書,從來沒有考慮過要留在其他國家。
2018年,艾琳娜用數年工作的積蓄,和丈夫在仰光買了一間公寓,而在2020年又升級到一間更大的公寓。在許多亞洲發達國家的大都會裡,20多歲的年輕人難以不靠父母而獨力達成這些里程碑。
直到上週(2月1日),緬甸軍隊拘留了民選政府領導人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總統溫敏(Win Myint)以及數百名議員和活動人士,並接管了政府,艾琳娜和丈夫才有了離開的想法。
「如果軍方能這麼輕易地發動政變,我看不到這個國家的希望,」艾琳娜說,「2月1日以來,每一天都是一場噩夢。」(Every day I wake up to my nightmare.)
軍隊不僅抓住了民選領導人,也奪走了緬甸人民夢想的未來。許多外國投資者和援助機構是基於信任政府將持續推動改革,而在2011年以後陸續進入緬甸。但是現在,人民的憲法權利和國家的經濟繁榮都處於巨大的不確定性之中。
2月8日在首都奈比多街頭,警方使用水車驅散上街抗議軍事政變的民眾。(攝影/AFP/STR)
2月8日在首都奈比多街頭,警方使用水車驅散上街抗議軍事政變的民眾。(攝影/AFP/STR)
經濟改革、政權交替⋯⋯過去10年緬甸燃起的希望
20世紀初的英屬緬甸曾經是東南亞最為富裕的地區之一。但是將近50年的軍事獨裁統治,使得緬甸淪為全世界最為貧困的國家之列,苦於低度發展、民族武裝衝突以及嚴重的人才外流。父母們過去總是告訴有能力在海外定居的孩子不要回緬甸。
2011年3月,由改革派前軍人總統登盛(Thein Sein)所領導的半文職政府( quasi-civilian government),出乎各界意料地,開始一系列戲劇性的政治和經濟自由化改革。登盛解除媒體和出版審查限制、釋放政治犯,同反對派領袖翁山蘇姬公開會面,邀請民族地方武裝參與和談。在此期間,公民社會組織成為推動改革的重要力量。
但是,由於軍隊及其「聯邦鞏固與發展黨」(Union Solidarity and Development Party)十分不受緬甸國民的歡迎,最終不得不在2015年一場被視為接近公開和自由的民主選舉後,黯然下台。
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簡稱全民盟)從2012年的補選開始進入國會,隨後在2015年的大選中贏得了多數席位,並且在2020年11月的大選中再次獲得壓倒性勝利。
即使進一步的經濟改革在翁山蘇姬政府的領導下進展緩慢,緬甸的人權紀錄因為政府對待羅興亞穆斯林的方式而遭到外界嚴厲批評,但是緬甸人民不再像在軍事獨裁和登盛政府時期那樣每天生活在恐懼之中──光是這一點,就可說是全民盟政府最大的成就。
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NLD)在2015年贏得大選,帶領緬甸逐漸脫離軍事獨裁統治。本次政變後,代表NLD的紅衣持續出現在海內外抗爭人潮裡。(攝影/AFP/Ye Aung THU)
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NLD)在2015年贏得大選,帶領緬甸逐漸脫離軍事獨裁統治。本次政變後,代表NLD的紅衣持續出現在海內外抗爭人潮裡。(攝影/AFP/Ye Aung THU)
過去10年間,緬甸最重要的轉變之一是手機和網路的普及化。現在,人們已經有4家行動電信公司可以選擇,其中包括3家外國公司。而僅僅在7年前,SIM卡還是罕見的奢侈品,每張售價超過100美元;手機通信由唯一的國有電信公司營運。
隨著商業和工業活動的自由化,新穎的商場、公寓和辦公大樓如雨後春筍般在全國各地城市拔地而起。緬甸最大城市仰光及其郊區,以及緬甸第二大城曼德勒(Mandalay)的工業區吸引了以往就業前景有限的工人。長時間的停電不再是城市生活中的日常煩惱。
對於從緬甸外出工作、人在新加坡擔任家務助理的梅辛(May Zin)來說,登盛政府和翁山蘇姬政府治下的10年證明,國家的發展可以如此高速地前進。
國家和人民的未來,也一併被軍方「逮捕」了
「這是我們親眼所見,」現年35歲的梅辛說。梅辛在貧困中長大,因為軍政府治下的經濟停滯,還因為她父親是一名反對派政治工作者。
1988年,她的父親丹新(Thant Sin)加入了由學生領導的起義,並且在伊洛瓦底省的堅景鎮(Kyangin Township)共同創立全民盟的分部。丹新在2015年選舉中當選為「小區長」(類似於台灣的里長,由每個家戶派一代表投票選出),並在2020年大選中再次當選。但是他在2月2日辭去這一政府職務,以抗議軍人發起的政變。
梅辛的兩個擔任警察的弟弟舒英林(Thurein Linn)和達亞林(Taryar Linn)也因為在值勤期間,在Facebook上批評新的軍政府,而被拘捕帶走,與家人失聯至今。
為了為弟弟們發聲,梅辛在緊湊的家庭幫傭工作中,擠出空檔用Facebook視訊通話接受訪問。一想到,她所深信的國家將擁有更好未來的希望,在一夕之間幾乎淪為泡影,她痛哭失聲。梅辛是家裡的大姊,也是單獨撫養一個兒子的母親。
「我們作為移工來到國外,像奴隸般地工作。但我們也都有自己的人生規劃,我們都是為了3、5年或10年之後要回到緬甸,」梅辛說,她原本計劃在10年後回到緬甸。
「我感到非常沮喪,這種難過,深到內心深處。但這不僅僅是因為我的兩個弟弟,」她加重語氣說,當軍隊逮捕國家領袖的同時,國家的發展和人民對未來的計畫和夢想,也一併被「逮捕」了。
喚醒1988與2007兩次革命的記憶
2月8日仰光街頭,一隊由佛教僧侶帶領的抗議隊伍。(攝影/AFP/STR)
2月8日仰光街頭,一隊由佛教僧侶帶領的抗議隊伍。(攝影/AFP/STR)
這次政變,喚醒人們對於過去軍政府鎮壓民主起義和壓迫的記憶。
1962年的軍事政變,標誌緬甸的「一黨統治」以及軍隊主導政治的開始。1988年(當年運動的全國性罷工開始於8月8日,又稱做8888運動)由學生所發起的全國性抗議曾一度改變歷史的軌跡,建國英雄翁山將軍的女兒翁山蘇姬首度被推上政治舞台,成為具有跨族裔號召力的國族領袖。軍政府的鎮壓殺害了數千名抗議者,但大規模公務員辭職罷工的壓力最終也促成了1990年的大選,翁山蘇姬領導的反對黨全民盟獲得壓倒性勝利。
當時軍政府宣布選舉結果無效,並逮捕當選議員拒絕移交權力,一個更為高壓,仰賴天然氣出口維生的軍事政權,持續統治了國家。
2007年軍政府取消燃料補貼,導致汽柴油和天然氣價格短期內暴漲,傳統上備受尊崇的佛教僧侶發起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番紅花革命」(Saffron Revolution,又稱袈裟革命),軍方殘酷鎮壓,導致過千人被捕,數十人死亡。
「我們都知道軍隊在1988年和2007年做了什麼,」現居台北的28歲緬甸華裔陳湯姆(化名)說,「我們都記得那些黑暗的日子。」
雖然包括陳湯姆在內2、30歲的緬甸國民,大多沒有親身參加過1988年和2007年的全國性抗議,但國家的歷史和真相,以及抵抗軍事政權的精神,通過家庭關係和衛星廣播電台隱密地流傳。
陳湯姆回憶小時候在仰光老城區,英國殖民時期風格的破落建築裡,他和鄰居們會鬼鬼祟祟地聚在一個小收音機旁,收聽《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自由亞洲電台》(Radio Free Asia)和《英國廣播公司》緬語版(BBC Burmese)的新聞。這些電台講述緬甸唯二國營電視頻道──緬甸電視台(Myanmar TV)和妙瓦底電視台(Myawaddy TV)──所不允許播放的新聞。
軍事政權嚴密控制人口流動,軍人們會經常進到每個家庭搜索檢查是否有客人非法留宿。每家每戶不可未經通報就讓客人留宿過夜的規定,直到全民盟政府在2016年上台後才正式廢止。
他也記得13歲那年,就讀的中學裡一位老師因為在學校裡抱怨軍隊而被帶走,接著聽說他在監獄裡被毆打致死,這段記憶在他心中刻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
「我們絕對不希望我們下一代的孩子生活在軍政府統治之下,」他說。
軍方禁臉書、人民學翻牆:網路時代的公民抵抗
2月3日仰光街頭,民眾以敲打鐵鍋發出的聲響召集抗議,並透過手機和社群媒體傳播訊息。(攝影/AFP/STR)
2月3日仰光街頭,民眾以敲打鐵鍋發出的聲響召集抗議,並透過手機和社群媒體傳播訊息。(攝影/AFP/STR)
憤怒,從政變的第一天就席捲海內外的緬甸國民。
但與以往軍事統治時期不同的是,現在幾乎每一個公民抵抗運動參與者都有一支智慧手機,並且大量使用社群媒體作為政治反抗的工具。
軍方在政變首日一度封鎖部分電話和網路。當天上午,教導使用VPN、加密通訊軟體、不需網路的通訊軟體的影片和文章就已經傳開。週四(2月4日)軍政府正式封禁Facebook時,許多人早已裝好翻牆軟體,全國上下眾多手機店免費幫民眾安裝VPN。
同樣使用Facebook的軍政府也知道這一點,因此自政變開始以來,軍政府一再關閉網路、電話線路和封鎖網站,試圖讓不滿情緒難以對外傳遞。
「點名和公開責難」(Name and Shame)倡議運動也十分盛行,人們指認支持政變的政客和他們經營的品牌和生意,並在社群媒體上呼籲抵制。
2月6日至7日,軍政府首度切斷網路超過24小時。週日,近10萬抗議者堵塞了仰光的街道。
現居仰光郊區的22歲醫學系學生拉推(La Thway)說,網路被切斷前,系上組織早已收集好彼此的手機和住家號碼,沒有網路的時候,同學和親友間通過手機簡訊來了解最新情況和行動方案,也可以撥電話相互聯繫確認信息。
學生、教師會蓄勢待發,醫護、公務員、外交官辭職施壓
仰光總醫院的醫護人員,2月3日在防護衣別上紅緞帶,並以三指手勢呼籲公民不服從軍政府。(攝影/AFP/STR)
仰光總醫院的醫護人員,2月3日在防護衣別上紅緞帶,並以三指手勢呼籲公民不服從軍政府。(攝影/AFP/STR)
小學四年級就參加過1988年民主起義,現居仰光並親身參與政變後街頭抗議的緬甸華裔楊仲青說,多年以來,緬甸人民已經積累抵抗軍事獨裁的豐富經歷,因此這次政變發生後人們很快有系統地應對。
楊仲青觀察,和1988年運動初期類似,目前緬甸的公民抵抗尚未有明顯的單一領袖,全民盟各地分部、不同的學生會、教師會等職業團體都各自發布了不同的聲明和行動計畫。
軍隊在正式宣布接管政府前,已經提前抓捕數百名議員和活動家。楊仲青說,曾經發起1988年運動的「8888世代」領袖們仍十分受到民眾愛戴,雖然目前礙於人身安全,無法公開現身帶領群眾,但他們不斷透過社群媒體,向支持他們的學生、勞工團體提供行動指引和鼓舞。
與此同時,包括醫務人員和外交官在內,已有數千名緬甸公務員透過辭去職務或合法申請休長假,來對政府施加壓力。陳湯姆說,截至2月6日,他身邊至少有20多名擔任醫師的高中同學以及兩名外交官朋友已經辭職。
醫生和護理師是率先號召罷工反對軍政府的職業團體。仰光大部分的公立醫院──包括一家專門醫治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患者的醫院──已經關閉。軍方不得不從軍醫系統調派醫師到政府醫院。政變後第二週的首個工作天,居民以公務員為主的行政首都奈比多(Naypyitaw)也出現數百人上街抗議,警方用高壓水槍試圖驅散示威人潮。據楊仲青了解,接送公務員上下班的巴士空空如也。
2月8日白天,仰光、曼德勒等主要大城的抗議者持續集結 ,人口只有數萬到十多萬人的中小市鎮,從緬北撣邦臘戍(Lashio)、皎脈(Kyaukme)、克欽邦密支那(Myitkyina)、欽邦哈卡(Haka),到東南邊陲德林達依省土瓦(Dawei),也都出現數千人和平遊行。同日晚間,軍政府宣布禁止超過5人集會,並對多個主要城鎮頒布宵禁。 但至2月9日上午為止,抗議仍在進行。
海外緬人奔走,準備好隨時撐民主
在泰國曼谷的緬甸僑民,2月7日聚集聲援國內反對軍事政變的示威抗議。(攝影/AFP/ Lillian SUWANRUMPHA)
在泰國曼谷的緬甸僑民,2月7日聚集聲援國內反對軍事政變的示威抗議。(攝影/AFP/ Lillian SUWANRUMPHA)
29歲緬甸克倫族人索土土(Saw Htoo Htoo)正在泰國曼谷召集朋友,盡一切可能支持緬甸境內的公民起義,包括錄製一首抗議歌曲。他曾經居住於泰國西部難民營,現在曼谷一家跨國公司工作。
一想到2020年大選,他眼泛淚光。為了要登記參加海外投票,旅泰緬人至少需要親赴曼谷兩趟,在緬甸使館外排數小時的隊。但是無數做辛苦工作的移工,不惜花費車資和時間從泰國各地趕來,就是為了投下神聖一票。
「一旦公民不服從運動開始接受捐贈,我將為他們籌集資金,」索土土說,「我們會無限期支持這些為了國家而辭職的公務員,直到達致我們的目的。」
陳湯姆在新北市的「小緬甸」華新街地區參加了挺緬甸民主遊行,他戴著大紅口罩,身穿著紅色T恤接受我的訪問。紅色是代表全國民主聯盟和當前政治抵抗運動的顏色。
「我在緬甸的朋友希望告訴國際社會,『請繼續為緬甸國內的人民加油打氣』」,他說,「即使網路被切斷,他們也可以聽到廣播。」
註:本文英文版2月7日刊在《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網站,此為中文增訂版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您的支持將有助於《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促進多元進步的社會對話。請與我們一起前進,共同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緬甸政變後,海內外緬人如何展開不服從運動、自力救濟?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https://bit.ly/3018yvO


耶誕夜大屠殺!緬甸軍政府殺害至少38名村民,婦孺慘遭燒成焦屍
 耶誕夜大屠殺!緬甸軍政府殺害至少38名村民,婦孺慘遭燒成焦屍 https://bit.ly/3FLYlqk
緬甸是一個佛教國家,佛寺佛塔林立,但卻有全世界最殘暴的政府與軍隊。12月24日,緬甸軍方在東部的克耶邦大開殺戒,至少殺害38名少數民族「克耶族」,然後綑綁屍首,縱火焚燒,死難者之中有不少婦女與兒童。
克耶邦(Kayah State)毗鄰泰國,人口約29萬。克耶族(Kayah)是克倫族( Karen)的分支,又稱「紅克倫族」(Karenni),而且與克倫族一樣都有很強的分離主義傾向,長期對抗緬甸政府與軍方(以緬族為主體),尋求高度自治(聯邦體制)甚至獨立建國。
24日屠殺案的照片這兩天在緬甸社群流傳,引發國內外強烈譴責。緬甸軍方今年2月1日發動政變,推翻翁山蘇姬領導的文人政府,鐵腕鎮壓隨之而起的示威抗議。許多反軍方團體走上武裝抗爭之路,與長年對抗政府的少數民族地方武裝(民地武)合作,因此招致軍方殘酷殺戮。
2021年12月,緬甸軍政府在東部克耶邦進行大屠殺,數十名村民遇害(AP)© 由 風傳媒 提供 2021年12月,緬甸軍政府在東部克耶邦進行大屠殺,數十名村民遇害(AP)
2021年12月,緬甸軍政府在東部克耶邦進行大屠殺,數十名村民遇害(AP)
現場照片顯示,至少38具屍體被堆疊在3部燒焦的卡車上,顯然是遭人射殺。一名到過現場的村民告訴《美聯社》,緬甸軍方近來與當地民地武激烈交火,遇害者當天搭車試圖逃離火網,前往一處難民營避難,沒想到竟遭軍方攔截,一部分被逮捕,一部分遭殺害,死者遺體被集體捆綁,焚燒後難以辨識身分。
國際援助組織「救助兒童會」(Save the Children)表示,他們在當地有2位員工失蹤,被燒焦的車子遺留在現場,很可能也已遇害。
美國駐緬甸大使館26日發表聲明,譴責暴行,矢言追究到底;聯合國也表示震驚與譴責。緬甸軍方尚未回應屠殺指控,但一份軍方報紙聲稱安全部隊在摩索(Mo So)附近與「克耶民族進步黨」(Karenni National Progressive Party)以及反軍政府人士發生衝突,有7部車輛拒絕停車並發動攻擊,遭安全部隊摧毀。
2021年12月,緬甸軍政府在東部克耶邦進行大屠殺,數十名村民遇害(AP)© 由 風傳媒 提供 2021年12月,緬甸軍政府在東部克耶邦進行大屠殺,數十名村民遇害(AP)
2021年12月,緬甸軍政府在東部克耶邦進行大屠殺,數十名村民遇害(AP)
2月1日迄今,緬甸至少1300人死於軍方的鎮壓行動。反軍政府陣營組成「人民防衛軍」(People’s Defence Forces,PDF)進行武裝抗爭,雖然火力與人數遠遠不如軍方,但攻擊行動仍然經常得手,軍方則以濫殺平民進行報復。耶誕夜大屠殺!緬甸軍政府殺害至少38名村民,婦孺慘遭燒成焦屍 https://bit.ly/3FLYlqk

AASaNQ9.imgAASaNQa.img


2016/09/19芒果日報--社論選讀--歷史低能祭止兀,慘遭管仁健打臉

難民證01難民證06難民證04難民證03難民證02難民證05E4zekQwVIAI0D9S

2016/09/19芒果日報--社論選讀--歷史低能祭止兀,慘遭管仁健打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