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版地圖將台灣併入 陸委會轟「自欺欺人」
中國新版地圖將台灣併入 陸委會轟「自欺欺人」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4GUoPI
中國自然資源部近日公布「2023年版標準地圖」,將台灣、南海諸島,以及中印之間存在領土爭議的地區都納入中國版圖。(取自中國自然資源部)
2023/09/07 18:44
〔記者陳鈺馥/台北報導〕中國政府上週發布「2023年版標準地圖」,除了納入多國爭議主權的南海諸島,也將中印邊界上的印度省份和地區劃入中國版圖,更將台灣劃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陸委會今日嚴正譴責,並痛批中共這種自欺欺人作為,「我們不會接受」。
中國將南海多個主權爭議地區和海域納入國土,亦將我國太平島劃入,連中印邊境的「阿魯納恰爾邦」(Arunachal Pradesh)、洞朗(Doklam)高原,以及中印邊界西段爭議區「阿克賽欽」(Aksai Chin)都不放過,全部劃入中國領土範圍。
中國新版地圖引發領土爭議和鄰國抗議,美國國務院5日表示,美國拒絕接受地圖上非法的領海主張。美國國防部6日表示,北京試圖重置邊境創造新常態,美國會與區域盟友合作,確保國際規則得以遵循。
陸委會發言人詹志宏今日表示,中共日前發布所謂標準地圖,發布後包括我國在內10幾個國家,都表示反對及不同意的態度,因為中國擅自擴張領土,改變區域和平穩定現狀,還把我國台澎金馬領域,以及東沙、南沙都包括進去,外交部等相關機關已表達嚴正抗議。
詹志宏批,中國這樣做法已經不是第一次,大家記不記得今年3月時,消失那一個前外長拿著一本「小紅書」就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台灣是他們的,中共這種自說自話、自欺欺人的作為,「我們不會接受,也要表達嚴正抗議和譴責」。
中國公布新版地圖將台灣併入領土,陸委會發言人詹志宏今日嚴正譴責,痛批中共這種自欺欺人作為。 (記者陳鈺馥攝)
中國公布新版地圖將台灣併入領土,陸委會發言人詹志宏今日嚴正譴責,痛批中共這種自欺欺人作為。 (記者陳鈺馥攝)
中國新版地圖將台灣併入 陸委會轟「自欺欺人」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4GUoPI

課綱/新課綱並未「去中國化」,也未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而是讓


課綱/今天台灣人民可以接受特定政黨上台統治,是因為這個政黨(或它的代表)在全國性選舉中獲得過半數的選票,基於民主治理的原則,我們服從這樣的決定。但是這個政黨上台後,忽然說,我統治你,不只是基於民主選舉的結果,還包括了「一中」憲法,課綱的修改必須遵守中華民國憲法裡面的「一個中國」原則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N9k77P


東亞史是假議題!高中歷史第二冊教科書仍多數教中國史
分享分享留言
A-A+
2019-12-25 21:44聯合報 記者張錦弘/即時報導
高中歷史新課綱,將原本第二冊編年體的中國史,改為以主題呈現的「中國與東亞」,新編...
高中歷史新課綱,將原本第二冊編年體的中國史,改為以主題呈現的「中國與東亞」,新編的教科書也因此納入日本、朝鮮、越南等鄰國和中國互動的歷史。圖/嘉義大學教授吳昆財提供
高中歷史新課綱將原本第二冊編年體的中國史,改為以主題呈現的「中國與東亞」,引發去中國化爭議。新版教科書明年2月就要用,直到昨天5個送審版本才全部審查通過。
不過學者發現,因編者非東亞史專家,國內相關史料也少,新版教科書對日本、朝鮮、越南等鄰國著墨少,有些重要章節甚至隻字未提,「東亞史淪為假議題」,換湯不換藥,仍大多在講中國史,「教科書如期審完卻不如質」。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科書研究中心主任楊國揚回應指出,高中歷史新課綱從未說過要去中國化,中國史雖改成「中國與東亞」、主題式呈現,但仍以中國史為主軸,再提及和鄰國的互動;且課綱並未規定要提到哪些國家、寫多少篇幅,審書時盡量不干涉編者選材,給編者較大空間,只要符合課綱大方向,經修正就會通過,國教院仍尊重學者的意見。
新課綱高中歷史第二冊,打破以往中國朝代編年史的架構,改成「中國與東亞」,探討國家與社會、人群的移動與交流、現代化的歷程等3大主題,起初引發爭議,認為民進黨政府刻意要透過修改高中歷史課綱達到去中國化的目的。
歷史等社會領域課綱去年10月才正式發布,比有些領域晚了半年多,壓縮編書、審書時間,明年2月要用書,本月初一本歷史教科書都還沒審過,書商急跳腳,憂心趕不及讓學校選書、備課。
國教院當時宣稱會在年底如期、如質完成審定作業,5個送審版本如今總算都已陸續通過,讓書商鬆了口氣。
但看過所有版本的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質疑,教科書雖如期通過,但是否「如質」,他打一個大問題。他舉例,「人群的移動與交流」是第二冊3大重點之一,但某版本教科書寫到近代以前的東亞人口移動時,「日本、朝鮮、蒙古、越南等鄰國的情況連一句都沒提」;寫近代人口移動的40頁,也只約7頁提到日本、朝鮮,其他都在講中國。
吳昆財說,歷史教科書編者的專長幾乎都是中國史和台灣史,本來就不熟東亞史,國內也缺乏專書,以越南史為例,就他所知,國內學者只出版過1本專書,缺乏史料,教科書編者想寫也寫不出來,不能怪他們,要怪的是像緊箍咒一樣的課綱。他直言東亞史根本是個「假議題」,編出來的教科書,8成以上都是中國史。
有歷史教科書業者坦言,第一次送審的版本被退回重編,兩百頁的書,光審查委員寫的修正意見,就洋洋灑灑一百多頁,「都可以自己寫一本書了」,往好處看,就是至少審查委員有認真看。
不過吳昆財說,以前審查委員大多會具體建議編者可參考哪些史料,但這次有編者問審查委員,卻都沒下文,因為國內根本缺乏東亞史資料,本身也非專家的審查委員自然無從建議起,最後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教科書趕在年底前如期通過。東亞史是假議題!高中歷史第二冊教科書仍多數教中國史 | 文教新訊 | 文教 | 聯合新聞網 http://bit.ly/2tYrQFL


美企要求「去中國化」台商大商機來了
2019-12-04 08:10
中美貿易戰打的難分難解,大型美國企業因為憂心產品在中國製造會被植入晶片,同時要規避關稅,已開始要求零件供應商「去中國化」。(法新社)
〔記者歐祥義/台北報導〕
中美貿易戰打的難分難解,大型美國企業因為憂心產品在中國製造會被植入晶片,同時要規避高關稅,已開始要求零件供應商「去中國化」,此舉造成在中國台商加速外移東協及回台設廠腳步,整個世界產業生態正加速重整中。
據在中國設廠的台商透露,所有你想得到的美國大型企業,包括手機、通訊、筆電等產業,從今年年中開始,陸陸續續要求零組件供應商「去中國化」,主要係考量在中國製造的零組件,恐有遭植入晶片等安全上疑慮,美國企業謹慎到連印表機的代工製造,都要求須移至「非中國」的地區製造,這使得相關供應鍊的台商今年起疲於奔命,時間緊迫地到處尋找遷廠地點。
據指出,大型美國企業係自發性地要求供應鍊「去中國化」,並非得自美國政府的指令,事實上,美國企業從來也不會接受來自政府的任何指令,所以美國企業的「去中國化」動作,已點出未來全球產業分工趨勢,「你要接美國企業的單子,就不能是在中國生產的」。
與美企要求「去中國化」相同,以華為為主的中國企業也在「去美國化」,對於晶片等過去依賴美國最深的重要零組件,紛紛進行自製或尋求美國以外的供應來源,以華為5G手機而言,華為決定逐漸降低向高通的晶片採購比重,轉而自行設計晶片,並改向台灣的聯發科採購部份手機用晶片,台資企業成了中美貿易大戰的直接受惠者。
台商反應指出,業者要回台灣投資設廠,土地與勞工仍是兩大關卡,工業用地價格炒得比住宅地還貴,「現在新竹以北的工業用土地,你都不用想啦」,勞工短缺問題也是難解,工廠招募不到年輕勞動力,就算想回台設廠,仍是困難重重,政府若有意爭取台商回台,這些投資基本元素問題應儘速解決。

課綱/新課綱並未「去中國化」,也未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而是讓


新課綱並未「去中國化」,也未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而是讓學生對於中國歷史的學習,從單一區域的學習,導向全球互動關聯的系統思考與多元理解。學生可以本於歷史事實與相關證據所提示的脈絡客觀地認識「中國」的過去和現在,探究其與台灣、東亞、世界的連結,並思考未來可能面對的挑戰


【民報】社會領域課綱審竣 教育部:未去中國化 導向全球互動關聯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九月 15日, 2018
教育部今(15)天召開課審大會,審議高中、高職及國中小學等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並通過修正。教育部強調,修正後的社會領域課綱沒有「去中國化」,並以學生為主體,幫助下一代發展面對未來世界的能力,而非侷限於一國家、一民族的單一觀點,讓歷史教育擺脫單一意識形態或國族觀念的灌輸。
外界高度關注教育部課綱審議,包括國語文領域是否新增白話文、刪減文言文比例,或是社會領域有無「去中國化」,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不再以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區隔。教育部今日召開課審大會,針對社會領域進行第二輪審議並表決;下次教育部將審議自然科學領域課綱。
教育部指出,審議過程中,透過不斷地「有溫度」、「有深度」的討論與對話,歷史科「去中國化」這類假議題的輿論,對於課綱審議多少產生一些影響。
針對社會領域有「去中國化」部分,教育部強調,本次審議研修小組會議共召開235次,有關歷史分組暨工作會議共召開40場,辦理52場次諮詢會議,以及辦理22縣市公聽會與網路論壇等公共意見之蒐集,過程中廣泛討論,並形成共識。
教育部表示,新課綱以學生為主體、幫助下一代發展面對未來世界的能力,可預見未來世界一定會比現在更密切的互相連結,培養面對未來更加複雜的國際社會所需要的公民素養。
教育部期盼能用更宏觀的態度面對和所有群體都有關係的過去,而非侷限於一國家、一民族的單一觀點。過去課綱是切斷的,台灣史是台灣史,中國史是中國史;而新課綱是要看見台灣與中國、與東亞、與世界的關係,學生學習提出問題和探究,再進而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育部強調,新課綱並未「去中國化」,也未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而是讓學生對於中國歷史的學習,從單一區域的學習,導向全球互動關聯的系統思考與多元理解。學生可以本於歷史事實與相關證據所提示的脈絡客觀地認識「中國」的過去和現在,探究其與台灣、東亞、世界的連結,並思考未來可能面對的挑戰。讓歷史教育擺脫單一意識形態或國族觀念的灌輸,成為培養新世代公民素養的重要學科。

-------------------------------------

財管財金財政,傻傻分不清楚!商學院科系百百種,到底是在學什麼?-經濟|商學院|政大|會計|學測|學長姐說|企管|財金-風傳媒-丫丫 - http://goo.gl/ocTZDP

國中老師邀古人速解新課綱 這6張圖讓教育部長也大讚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tinyurl.com/y2by8w2d

課綱/新課綱並未「去中國化」,也未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而是讓課綱/新課綱並未「去中國化」,也未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而是讓課綱/新課綱並未「去中國化」,也未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而是讓課綱/新課綱並未「去中國化」,也未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而是讓課綱/新課綱並未「去中國化」,也未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而是讓課綱/新課綱並未「去中國化」,也未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而是讓


反課綱生怎麼說…培養批判力 新課綱誠實且多元

2017-06-19

〔記者林曉雲、吳柏軒/台北報導〕十二年國教社會領綱草案出爐,擋下過去黑箱課綱的學生們,肯定要培養學生有批判能力看待歷史資料,重視學生探究和實作的具體行為,並認為草案「與時俱進、誠實且多元」。但能否擺脫補習及分數的桎梏?仍有待觀察。

  • 擋下過去黑箱課綱的學生們認為草案「與時俱進、誠實且多元」。圖為「反黑箱課綱環島街頭論壇」數十名反黑箱課綱學生與群眾聆聽演講並參與討論。(記者廖振輝攝)

    擋下過去黑箱課綱的學生們認為草案「與時俱進、誠實且多元」。圖為「反黑箱課綱環島街頭論壇」數十名反黑箱課綱學生與群眾聆聽演講並參與討論。(記者廖振輝攝)

反黑箱微調課綱學生、現就讀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的游騰傑表示,他對歷史有興趣,但不喜歡過去讀的歷史課本,資料多,又都是片段零碎的內容,也因為拒絕背誦年代和事件等資料,所以成績很差。

評量須多元 否則難甩為考試繼續補習

游騰傑表示,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綱要草案須做好相關配套,尤其是評量方式必須多元,不能再以紙筆測驗分數作為唯一的成績,否則學生只為考試而唸,繼續補習,完全喪失新課綱的美意。

反黑箱課綱學生、現就讀台北教育大學的宋運川表示,新課綱草案可以看到因應時代變遷所做出的改變,從本土意識來看歷史教育,「中華民國領域是秋海棠」,已是舊時代的想法。當然年輕一代對中國也要有所了解,目前草案是在東亞脈絡下討論中國史,未來可以將中國史列入世界史的一環。

至於草案加重對原住民族的了解,則是正視台灣原本就是由不同族群組成的事實,了解台灣的多元族群,多元的方向是正確的,值得期待。

被評「空洞」暴怒 「0分講師」遭世新大學解聘!

課綱/新課綱並未「去中國化」,也未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而是讓

世新大學解聘郭姓講師。(資料照,記者廖振輝攝)

2017-01-19  07:57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郭姓講師因不滿被學生批評,竟將全班同學成績都打為0分,媒體報導,世新大學校長吳永乾表示,該師有情緒控管問題,只好給予解聘。

本報報導,郭姓講師被一名學生在教學評鑑系統上評為「內容稍嫌空洞」,因此暴怒將全班學生學期成績打0分,還要求學校請該名學生向他道歉。雖然郭姓教師後來在臉書表達歉意,重新上傳改打的成績,並表示不再到世新授課。但因其違反課程綱要規定,學校仍須送教師評審委員會決定是否續聘。

《中國時報》報導,世新校長吳永乾與郭姓講師昨下午協談後表示,郭姓講師雖專業技能沒有問題,但自我情緒管控不好,只能給予解聘。

《東森新聞雲》報導,世新大學表示,決定解聘,但依程序仍要經過教評會審定。世新大學公共事務長葉一璋指出,目前郭已主動提出離職,校方會通知他把聘書寄回來,完成不再任教的程序。

【投書】王俊凱:學生審課綱爭議的思考──公民參與有了,公民教育在哪裡? - 獨立評論@天下 - 天下雜誌 - http://goo.gl/HuwvHB

反擊質疑課審會學生代表 歷史教師:信任學生才能打破威權

課綱/新課綱並未「去中國化」,也未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而是讓

有小學生報名出席課審會學生代表遴選會議,引發爭議!(資料照,記者廖耀東攝)

2016-07-21  15:58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反擊部分人士對於課審會學生代表的質疑,由高中歷史老師組成的「歷史教師深根聯盟」今在官方臉書發表聲明,直批質疑者是為了教育體制的威權而幼體化、污名化學生,強調唯有信任學生才能打破教育威權體制,歷史教師深根聯盟對學生有信心!

  • 課審會學生代表遴選會議昨於台中家商舉行,有新住民國一生代表出席與會,引起關注。(資料照,記者廖耀東攝)

    課審會學生代表遴選會議昨於台中家商舉行,有新住民國一生代表出席與會,引起關注。(資料照,記者廖耀東攝)

  • 歷史教師深根聯盟今天在臉書發聲明,力挺參與課審會學代的學生們,並反批質疑者是為了教育體制威權而幼體化、污名化學生。(記者林曉雲翻攝)

    歷史教師深根聯盟今天在臉書發聲明,力挺參與課審會學代的學生們,並反批質疑者是為了教育體制威權而幼體化、污名化學生。(記者林曉雲翻攝)

深根盟表示,近日因為課綱制訂過程之課審委員納入學生代表一事引起諸多關注,許多向來不關心課綱議題的媒體、學者紛紛發言,報稱學生參與會議「學生審課綱內訌 討論表決屢『跳針』」,或是指稱小學生報名審課綱「胡鬧到極點」、「是國際大笑話」。深根盟認為此不過是反動的修辭,用「無效論」、「危害論」、「悖謬論」透過似是而非的威權標準,幼體化學生,污名化學生,目的不外是對於教育體制中長期以來的威權不肯放手。

對有人認為學生代表不具專業性卻納入課審會,深根盟直批這是不專業的指控、搞錯了重點。該條文立法目的確實是呼應「反黑箱課綱」運動的訴求,但其立法理由並非基於專業性,而是代表性!也就是要讓學生對於「被教育」的內容有事先知曉的權利,而不只是被動的客體。所以,學生不需要專業,只要具有該群體(程序上)認可的代表性即已足夠。

學生在課審會上的出場讓其他專家學者和成人代表有可說服的對象,有必須說理的壓力,讓(不論號稱是根據什麼標準的)課綱內容可以被認真審視,而不只純然是既有政治勢力或學術,社會利益的分配。深根盟老師們強調,這不但不是國際笑話,還應該是習於威權的東亞教育的美談,台灣的教育改革可以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這是重要的一步。

其次,學生在7月19日進行會議時意見不合,深根盟認為,不該只就會議形式來觀察,若仔細追蹤6月18日以來教育部啟動一連串有關課綱學生代表產生方式的諮詢會議,就會發現新政府的主事者傾向於放手讓學生自己產生辦法和代表,而這會比自行制定一套規範,強制執行更難。因為去掉主導的權威之後,會更容易出現會議時間冗長,發言內容不對焦,乃至於反覆的情況。但這卻是審議式民主的必經過程,習慣於上命下效的威權體制擁護者,自然會認為這樣的會議是混亂、沒有效率,誤把不同意見的磋商磨合過程視為內鬨。

深根盟質疑,台灣社會的主流價值篤信「進步史觀」,卻離奇的對年輕的新世代毫無信任,在教材內容裏反覆宣講人性本善,卻對年輕世代的作為動輒以「被煽動、居心叵測」懷疑,追根究柢不過是威權心態使然。因為,若不貶低年輕人,控制年輕人,就恐怕無法維持當權者(家長,教師,執政者)的權威與地位,這種不信任年輕世代的心態正是傳統教育體制最大的心病,不去除此一障礙,教育改革無從著手。

深根盟表示,7月19日這個被評為混亂的「課程審議會議學生代表遴選會議」在冗長的討論後,學生推選出自己的主席,在接下來的會議會中預計會自己討論產生遴選辦法和代表,他們的能耐如何?大人且拭目以待。歷史教師深根聯盟對學生有信心!

誰亂搞黑箱課綱 黃國昌要教部究責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6-05-31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新政府上任,教育部長潘文忠火速宣布廢止爭議多時的一○三黑箱微調課綱,中國國台辦官員竟脫口威脅要台灣「後果自負」,朝野立委普遍無法接受,質疑干卿底事;部分立委昨在立院要求教育部長對此表態,潘文忠強調:「我們是中華民國,課綱會依專業、程序及法制處理。」
教長未正面回應中國威脅
立委黃國書昨痛批,國台辦竟威脅台灣「後果自負」,質疑國台辦干預我國教育政策,多次追問潘文忠:「對岸國台辦是教育部的頂頭上司嗎?」潘回應,我們是中華民國,課綱將朝向專業、程序與法制化邁進,將來課綱審議委員會的成立,也會建立長遠永續的架構。
潘未正面回擊國台辦,讓部分朝野立委不以為然,立委張廖萬堅說:「對國台辦的講法不會接受吧?有什麼好閃?」立委陳學聖也認為,應對國台辦說法表態無法接受;但潘文忠自陳不太懂政治,是希望藉機向立委表達教育部的課綱處理想法。
立委黃國昌則針對微調課綱當初被人違法濫權而黑箱修改,搞得烏煙瘴氣後,相關人等竟然拍拍屁股下台走人,質問潘文忠:「要不要成立調查小組,追究相關責任、公布真相?」他要求公布當初微調課綱的委員名單、會議紀錄與記名投票單等,「這件事不能過去就算了!」
潘文忠表示,將深入了解當初微調課綱委員怎麼組成、有何承諾等,再做定奪。

民進黨回應學生 撤回爭議課綱是一貫立場

課綱/新課綱並未「去中國化」,也未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而是讓

回應反課綱學生到中央黨部抗議學生的訴求,民進黨表示,撤回爭議課綱是民進黨一貫立場。(記者叢昌瑾攝)

2016-04-23  14:56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反課綱學生今天到民進黨中央黨部召開記者會,要求民進黨新政府上任後,撤回爭議課綱。民進黨表示,撤回爭議課綱是民進黨一貫的立場,而且已提出將課綱法制化的修法草案。

根據《中央社》報導,針對今天前往民進黨中央黨部抗議學的生的訴求,民進黨青年部副主任黃守達表示,今年3月民進黨已提案要求行政院跟教育部撤回,但受到立法院國民黨黨團交付協商,最快要到4月29日才能透過表決通過。

黃守達也表示,民進黨已在22日將「高級中等教育法」與「國民教育法」的修法草案交付委員會,未來課審會將改為常設組織,政府機關代表不得超過4分之1,非政府機關代表,由立法院推舉社會公正人士進行審查,審查通過的人選才由院長聘任。為了落實民間參與,教育相關領域的機構、學校、法人及團體,也可以提出課程綱要草案。

相關影音

薛化元/請新政府宣布撤廢微調課綱

推文到plurk
2016-04-11 06:00

薛化元/政大台史所教授
二○一四年初教育部在程序、專業都嚴重瑕疵的狀況下,不理會外界的批評,強行通過社會科及國文科的微調課綱,社會科的歷史及公民更引發學術界和輿論強烈反彈。
二○一五年根據微調課綱審定的課本即將使用前,除了學術界之外,一些高中學生也進行全國的串連,強烈抗爭。這些抗爭對於教育部或是整個馬英九政府而言,並不足以撼動其貫徹微調課綱的初衷。
但是,二○一六年民進黨過半的立法院已經在二月份組成,蔡英文總統領導的行政團隊也將於五月廿日就任,外在政治情勢已然丕變。支持改革者對即將展開的轉型正義,如大旱之望雲霓,而撤廢微調課綱則無異於是轉型正義的先行測試。
新的立法院開議前後,長期關心課綱問題的鄭麗君委員即和同仁完成了六十五位委員的連署,要求撤廢微調課綱,並暫緩十二年國教領綱的制定工作。行政院及教育部同意暫緩十二年國教領綱的制定,至於微調課綱,行政院長張善政則在立法院表示:教育部不會主動撤回,但會尊重立法院的決議。三月廿九日立法院討論鄭麗君等人提出要求教育部撤廢微調課綱案,應國民黨團要求送交政黨協商,必須四月底才會再啟動議事程序。
由於高中即將在四、五月選書,而微調課綱的第三冊也正在送審中,現狀的膠著當然不利於改革的進行。而且教育部的態度更是延續過去捍衛微調課綱的立場,次長林騰蛟表示:課綱問題是重大決策,應在五二○以後由新政府決定外,更主張舊課綱已廢止,新課綱再被撤下,將淪「無課綱」狀態,必須循程序由國家教育研究院的課發會、課審會審議,再次「發布」一○一課綱。換言之,縱使立法院在四月底順利通過要求撤廢微調課綱,教育部也未必積極配合。
教育部的主張,看起來好像很尊重程序,但實際上則是延宕改革的說詞。因為所謂撤廢微調課綱,將無課綱可以使用的說法,在現實上完全不會影響教師選用教科書。原本根據一○一課綱審定通過的課本,六年的執照並沒有過期,而延續二○一五年的作法,本來就是依法可以選用的教科書。因此,教育部尊重立法院的決議,撤廢微調課綱,只是認知原本制定時專業和程序有明顯瑕疵,甚至草擬時完全沒有法源,確實有問題,而由有權責的主管官員做行政系統的自我修正,哪需要從課發會、課審會再做審理?!
除了等待立法院四月底迅速通過主張撤廢微調課綱外,我們也呼籲五二○即將上任的行政團隊,應該回到二○一四、二○一五當時的歷史脈絡,公開宣示:由於微調課綱的發佈程序和專業上有瑕疵,新的行政團隊在接手後,將儘速宣告撤廢。如此,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觀望,減少微調課綱對教育造成的傷害和教科書業者後續不必要的成本,並展現新的團隊扭轉過去不當的行政作為,尊重專業,維護學生學習權利的意志。
最後,而在相關行政、立法程序未能拍板之前,期待教學現場的教師,基於學術專業的考量,合理行使教材選用權,優先向出版社要求選用一○一課綱審定通過的課本,以維護學生學習的權利。

---------------------------------------------------------

程式語言融入課綱 需20萬教師
udn.com查看原始檔
A-A+

程式語言融入課綱,需20萬教師。 圖/中央社
分享
正在研擬的十二年國教課綱中,將程式語言融入國中資訊教育課程。教育部長吳思華今天說,台灣需要20萬個以上教師,才能符合各層面的資訊教學活動,將是現職教師進修的重點。

吳思華今天出席「一小時玩程式」記者會,和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方新舟等人一同探討學習程式語言的重要。

吳思華表示,預計於民國107年上路的十二年國教課綱,將程式語言列入資訊科技教育的一部分,必須培養學生的運算思維、表達能力並熟悉資訊工具。

吳思華指出,雖然107年才要正式上路,但目前已推動前置作業,透過課外社團、夏日樂學計畫等,都把資訊科技融入,希望更多學生對科技感興趣,有基本能力可以操作更多東西。

吳思華提到,愛沙尼亞是一個歐洲小國,但因重視教育,從小學到高中,都必修程式語言,愛沙尼亞工程師開發出SKYPE,翻轉了通訊產業。

吳思華說,台灣可能沒辦法像愛沙尼亞一樣,但未來世界會以數位為核心,還是需在資訊教育突破。目前的重點,在於需要培養出更多一流、合格的資訊教師,估計需要20萬人以上,才能符合各層面的教學活動需求。

教育部將透過在職進修的方式,讓現職教師進修,也希望得到民間團體的協助。

-----------------------------

課綱/新課綱並未「去中國化」,也未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而是讓課綱/新課綱並未「去中國化」,也未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而是讓課綱/新課綱並未「去中國化」,也未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而是讓

我國歷史悠久、幅員廣大、還是大陸型氣候...政大彭明輝教授:失去真相的台灣史在這!
撰文者彭明輝(政大歷史系教授) 教育online 瀏覽數:500+2016-02-01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來源:中岑 范姜@flickr ,CC BY-SA 2.0

一、我是政大彭明輝,不是清大彭明輝

新世紀以後,清大彭明輝教授從部落格開始的評論書寫,頗引起媒體和閱聽人的關注,其文章論題廣泛,時事,科技,教育,經濟,人文,幾近無所不包;文章中有些論點我贊成,有些論點則有所扞格,有些不明就理者,誤以為是我,我從未出面說明,蓋因本家哥哥的文章,贊成不贊成都怪怪的,亦就隨它去,反正知道的知道,不知道的也沒關係。

2016年1月24日,清大彭明輝教授在部落格發表〈失去真相的台灣史〉,引發網路的一些討論,我再次被點名,略云清大彭明輝不是政大彭明輝,我覺得自己有必要說幾句。

現代中國從1920年代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出德先生與賽先生以來民主和科學成為救國救民的萬靈丹,亦即現代中國和臺灣所努力追求者。民主姑且不論,科學則形成學術上極度傾斜的唯科學是尚,即郭穎頤所謂的唯科主義(科學主義)。部分理工學者常認為自己無所不能,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所不通,乃至常常越界而不自知。我的本家哥哥清大教授彭明輝是理工學者,行文難免有些大理工氣,〈失去真相的台灣史〉顯然越界談了他所不懂的知識領域,故爾引發爭議。

我無意在此討論〈失去真相的台灣史〉,只是藉此說明我是政大彭明輝,不是清大彭明輝,我要討論的是我的本行歷史學和歷史教科書。

2016年1月27日,教育部長吳思華在看守內閣過渡期間,宣布教育部預計2月將公布12年國教領域課程綱要,吳思華表示,只有「社會領域」因各界歧異大,最快要到五、六月公布。但全家盟和全校協等教育團體均呼籲暫緩公布,否則恐又引爆學運,多位地方教育局長也認為課綱影響教學甚大,應該更充分溝通,別急著上路。2016年1月28日學生反課綱團體在立法院群賢樓前舉行記者會,提出兩項訴求:一、撤回微調課綱;二、暫緩十二年國教課綱。

記得2015年7月高中歷史課程微調課綱爭議如火如荼時,即有人嗆聲,有本事你們在下次選舉時贏回來,就可以修改課綱啦!台灣俗諺有云:「嬈擺沒有落魄的久」,話還熱著,人家真的在選戰中大贏,而且磨刀豁豁,吹響修改課綱的號角。

二、微調課綱,引發爭議

2015年7月23日,教育部兵分四路,同一天在臺灣師大附中、新竹高中、彰化高中、台南一中召開高中歷史課綱微調座談會,學生們因不滿教育部的回應頻頻跳針,深夜時分,一群抗議學生衝入位於台北的教育部長辦公室,共33人遭警方逮捕,其中包括3名記者。這場闖入教育部事件,將自2014年1月17日以來的高中歷史課綱微調事件,推向一個新的高峰。此事件起源於2014年1月17日,教育部召開公聽會,公布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科課程綱要部分修正表。教育部花兩周時間完成課綱微調公聽會、審議大會等程序,並逕行公告實施。因公聽會時間過於倉促,行政程序多有瑕疵,教育部又堅持不公開檢核小組成員名單和會議紀錄,引發黑箱爭議。台灣人權促進會及教育團體等向臺北地方法院具狀告行政法院,一審於2015年2月12日宣判教育部敗訴,判決書3月5日首度公開。判決書指出黑箱作業會造成大眾不安與猜忌,甚為不妥,要求教育部落實政府資訊公開法,透明政府決策。但教育部仍一意孤行,歷經蔣偉寧、吳思華兩任部長,仍堅持2015年8月1日上路,於是引發高中學生闖入教育部事件。

程序不正義,委員不專業,是學者和高中生質疑微調課綱的關鍵,程序不正義係指原本的檢核小組,經主席朱雲鵬的臨時動議,改成微調小組。原本因檢核而聘請的委員,忽然華麗的轉身成為微調委員,微調小組再大調課綱,引發其後種種問題。其間包括會議記錄的合法性,計票的爭議,公聽會舉行的時間倉促,公告時間太短,教育部長蔣偉寧卻斷然宣布微調課綱已然通過實施。這些行政程序都太犯規,實乃長久以來課綱擬訂歷史中從所未見。

---------------

部分學者與民眾有疑慮的課綱,教育部何以一意孤行,堅持通過就必須執行,是另一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之處。並不太久之前,2008年通過的〈98課綱〉,教育部長杜正勝己經在該年1月正式發布,3月總統選舉,5月新政府上路,8月教育部長鄭瑞城暫停歷史與國文課綱。據媒體報導,原訂於2009年8月上路的〈98課綱〉,教育部長鄭瑞城以內容有問題為由,擱置國文、歷史二科課綱,並組成專案小組編修。與會的歷史科召集人周樑楷教授和林富士教授曾發言抗議,但不受採納。故教育部以行政命令發布的課綱,教育部可以停止實施,蓋已有前例可循,並不存在不能停止的問題,而是教育部長要不要停止。

在委員不專業部分,14位微調委員中僅有兩人是歷史專業,要調整所有的高中歷史課綱,包括臺灣史、中國史和世界史。課綱微調「十人檢核小組」的歷史專業一直飽受批評;雖然其中並非完全沒有歷史學者,海洋大學黃麗生、世新大學李功勤,以及後來加入的世新大學喻蓉蓉等人,均具歷史學博土學位,但非臺灣史專業,卻大膽微調甚至大篇幅重擬台灣史課綱,調整的方向即1890年代以來以國族主義所建構的大中國概念,將臺灣史置於大中國框架下。特別因引發爭議最大的臺灣史,微調委員未有臺灣史專業,很難說服說臺灣史領域的學者專家。而反微調課綱的幾位要角,多為臺灣史專業,實其來有自。臺大歷史系花亦芬教授講得很直接:「王曉波等人把歷史教育和「國家認同」關連起來,要用歷史教育來塑造國家認同。」然而,就像花亦芬、金仕起教授分析的,這套觀點完全可能讓學生遠離老師、遠離歷史學習;那麼,他們又怎可能認同歷史課本裡建構出來的那個「偉大國家」呢?要培養國家認同,顯然是死胡同。

有部分學者、媒體或個人,指責綠營不該把學生推上火線,甚而將微調課綱轉移到藍綠問題上,我認為這是不符合事實的。當媒體或個人指責學者教授龜縮不出的信息排山倒海而來,許多人忘記了2014年2月高中歷史微調課綱甫出,3月9日即有百餘位歷史學者、教授聯署,反對此行政程序不合法,委員不專業,內容不符學術研究成果的微調課綱,這些均見諸媒體報導。但因2014年3月18日的太陽花學運,淹沒了學者連署的信息。當太陽花學運告一段落,2014年5月以後,學者們又再次抗議高中歷史課綱微調的適法性,直到2015年5月,學者們的努力從未間斷,他們包括發起連署的薛化元教授,振臂高呼的周婉窈教授,長期關心此議題的陳翠蓮、花亦芬、金仕起教授;對微調課綱深入研究的台大歷史研究所博士生吳俊瑩。高中學生自主反課綱,是2015年5月以後的事,從5月一路燃燒到7月,學生占領教育部,此事件方始成為媒體焦點。我相信很多人是到2015年7月媒體大肆報導後,才注意到微調課綱的問題。

高中歷史課綱微調,絕非單一事件,在更早以前的1997年國中實施認識台灣課程,早已埋下伏筆。而認識台灣課程之所以引起爭議,與國民黨政府統治台灣以後,長期將台灣型塑為中國文化的最後堡壘有關,在政統上以中華民國為中國的代表,在思想文化上以中國文化的傳人自居。

三、以史為鑑的春秋筆法

臺灣的歷史教育,直接繼承對日抗戰時期教科書,其中主要質素包括下列諸項目:一、自1890年代以來的國族建構理論,以中國為我國;二、以春秋筆法為本的歷史敘述;三、五德終始說影響下的朝代循環論與正統論。

臺灣的歷史教育,在用字遣詞上受孔子《春秋》的影響極大,即所謂書法。傳統中國史學極強調所謂書法,如「君舉必書,書法不隱」,其中所涉及的鑑戒史學,固使中國史學光輝燦爛,但同時亦限制其進一步的發展,因為過度強調史學的鑑戒功能,使得史學侷限於朝代循環論,以及所謂春秋筆法,最常被稱道者,如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這套書寫模式被司馬遷和司馬光繼承下來,且為歷代修史者奉為圭臬。所謂春秋筆法,是一種文字表述方式,春秋之教的重點即在「屬辭比事」,舉其大要,「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於春秋者也」。所謂屬辭,係指遣詞造句,所謂比事,係指排比史事。屬辭比事,即是筆削的藝術。

《春秋》記戰爭,有伐、侵、戰、圍、入、滅等不同的寫法;聲罪致討曰伐,潛師掠境曰侵,兩軍相接曰戰,環其城邑曰圍,造其國都曰入,毀其社稷曰滅。同是記殺人,有殺、誅、弒、殲等不同的寫法,無罪見殺曰殺,有罪當殺曰誅,以下殺上曰弒,不留子遺曰殲。這是用不同的字,表達不同的歷史情況,即所謂春秋筆法。

最明顯的例子,如各朝代與邊族的關係,漢國攻打匈奴,寫成漢武帝北伐匈奴;而匈奴則是侵略漢國;類似的情形,蒙古攻打中國謂之入侵或侵略,這是從征服王朝攻打華夏的角度思考;但蒙古攻打歐州則名之曰「西征」,如拔都西征。類似情形,忽必略攻打日本,名之曰「遠征」或「東征」;而對日抗戰時期日本攻打中國,謂之侵略有一段時間,臺灣甚至為日本教書未使用「侵略」而表達抗議,卻遺忘了自己歷史教科書裡忽必略「遠征」日本的敘述。

有一個例子很可以說明我們學自歷史教科書的觀念,是多麼深入人心。左宗棠平回亂,是晚清的重大事件,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詳。1999年7月,我因為做清中葉以降的西北史地研究,到西北地區進行田野考察。某日工作結束後,我到西安鐘樓附近的坊上吃點兒東西。坊上是西安著名的小吃街,有許多店主人是穆斯林,故又名回民一條街。那天我正啃著羊頭肉,喝著西北狼啤酒,這時看到一位著穆斯林傳統服飾的小朋友回來了,頭戴瓜皮小帽,身穿黃色袍子。我問店主人,「師傅,這您家公子。」店主人回曰,「是呀!小犬。」「幹嘛去呀?這老晚的。」「上學。」我說,「師傅您別逗了,暑假呢!上啥學?」師傅說,「上真主阿拉的學。」我一聽真主阿拉的名字,馬上正襟危坐起來,「那真主阿拉的學上些啥呢?」「歷史。」我笑了笑說,「師傅,您就甭開頑笑啦!俺可是歷史教授!學校不是已經有歷史課了嗎?」店主人打開黃色包袱,取出裡面的書,「那不一樣的,您老瞅瞅。」我看到書裡歪歪扭扭,像蚯蚓般的回文,「別逗了,師傅,俺識不得回文!您老給說說。」師傅翻開書頁,找到其中的一段,指著書說,「來!這一段寫左宗棠率大軍進駐天山南北麓,造成我族眾大傷亡。」聽完師傅敘述書中的內容,我一口西北狼啤酒差點沒吐出來,剛吃的烤羊肉串和羊頭肉都變成酸的。

是的,身為大學歷史教師,我從小讀的歷史教科書都寫「左宗棠平回亂」,壓根兒不曾想過,對伊斯蘭而言,「左宗棠率大軍進駐天山南北麓,造成我族眾大傷亡」,才是合理的敘述。我想起從小學到高中讀過的歷史,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之亂,漢武帝北伐匈奴,唐太宗征西突厥,這些熟悉的敘述,我從未想過究竟是否歷史事實,縱使大學念歷史系,我也不曾懷疑過課堂上和歷史書裡的記事,一切是如此的理所當然,這些所謂歷史事實,已經成為我身體的一部分,已經是我脈管裡奔流的血液。當我讀到王莽篡漢時,我不會去思考如果新朝延讀數百年,歷史會怎麼寫?

四、歷史教科書與國族建構

在1890年代以前,中國這個名詞並不用來指涉華夏,有些歷史學者為了合理化中國的概念,引述「赤縣神州,謂之中國」,來做解釋,這也是章太炎為同盟會擬定革命成功後新國名中華民國的由來,其後學者們踵繼其意,擴大建構中國的概念,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均納入中國,於是漢滿蒙回藏一律併入在中國的概念下,甚至非漢人建立的王朝蒙元和滿清帝國,亦視為中國帝國歷史的一部分。歷經1890年代到2015年逾120年以上,無以數計前行代學者們的努力建構,中國這個概念已根深柢固,極難動搖,一些並不存在的歷史在歷史教科書的宣導下,早已深入人心,諸如中英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明明該是清英鴉片戰爭、清日甲午戰爭,因為戰後簽署條約是大清國皇帝。這麼明顯的張冠李戴,學者們竟可以坐視,這真是非常不可思議 的事。而在歷史分期中,將1840年代以後的晚清,稱之曰中國近代,也是非常怪異之論,學者們卻習以為常。

國族建構神話中,另一個存而不論的問題是民族起源,歷史課本上最常出現的兩句話,一句是「黃帝我們共同的祖先」,另一句是「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很少人去懷疑這兩句話的真實性,姑不論這兩句其是否歷史事實,以邏輯學而言,這兩句話必有一為非,如果「黃帝是我們共同的祖先」為真,「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即不可以為真;反之亦然。但大部分學生並去思考這兩句話的矛盾,反正考試的答案照寫,信不信無所謂。

有一年政治大學歷史系教師做古都之旅,第一站是西安,從西安到黃河壺口瀑布,路經黃陵,祭拜黃帝。系上同事都進去上香,只有我一個人躲到黃帝手植柏樹下乘涼。因為我姓彭,彭乃祝融八姓之一。史書上說是祝融、蚩尤的後代。祝融,名黎,為帝嚳時的火官,掌管民事,後人尊為火神,因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書稱為祝融八姓。但歷史上最有名的大概是彭祖,據說他活了八百多歲;也有人說這位彭祖就是《論語.述而》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的「老彭」。因為黃帝是我的祖先蚩尤之仇敵,子孫再不肖也不能去拜祖先的仇敵吧!雖然在國族建構的時代(約1890-1945),各種中國歷史教科書上都寫著黃帝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但我知道黃帝在血統上和我是沒什麼瓜葛的,任他血緣國族論者說得多麼冠冕堂皇,黃帝和我不相干就是不相干,要說有相干也可以,至多是我祖先的仇人。

如果我們檢視晚清改編國史運動時期所編寫的歷史教科書,將會發現此時期的教科書並非都稱中國歷史教科書,有的以本國歷史教科書為名,有的以中學歷史教科書為名,甚至民國以後編寫的歷史教科書,亦非悉以中國歷史為名,如呂思勉編寫《白話本國史》,錢穆撰寫《國史大綱》,均未用中國之名,故爾此時期學術界其實是中國史、本國史、國史等名稱混用,並非以中國為至當歸一之名,比較統一使用中國之名,可能是抗戰以後的事。

在歷史教科書中,有幾個朝代是很衰的,其中最明顯的例子是短國祚王朝,後續者如為強勢王朝且國祚緜長,那麼,短國祚王朝往往被寫得很負面;如秦與隋,但卻忽略了秦築長城,區隔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是影響多麼深遠的事;隋煬帝開鑿運河,成為此後各朝帝國的重要經濟動脈。征服王朝入主華夏,亦成為歷史課本的大黑洞,如元國和清國的敘述,基本上即是負面的元國尤其倒楣,被寫得沒有一處是好的。宋元之際和明清交替的二臣,即成為民族主義史學下的冤魂,至於漢民族所建王朝,則沒有這類問題。故爾這類撻伐主要來自民族主義史學,而非朝代興衰。運氣很差的還有女性,亡國常是女性要負責,如妹喜、妲己、褒娰、呂后、武曌、楊玉環、慈禧,都被形塑成紅顏禍水,甚至直指為禍國殃民。這種充滿男性沙文主義的敘述,在台灣的中國史教科書中俯拾即是

我須承認從1890年代到1950年代的教科書編纂者極其高明,他們建構了中國的概念,把國族建構發揮得淋漓盡致,以致於到今天台灣的歷史學者幾乎無法掙脫其籓籬。我的學術養成教育在此背景下,與大部分這一代的台灣歷史工作者類同。所以,當我們說「中國在唐代的時候」是如此自然,絲毫不會去想在唐國的時候,根本沒有中國這個概念。我們說「中英鴉片戰爭」,卻遺忘當時存在的是清國。教科書裡寫「漢武帝北伐匈奴」,「蒙古入侵中國」,被視為理所當然。所謂「中國」攻打他人時用的是「遠征」、「北伐」他國打「中國」則是侵略。蒙古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忽必烈打中國是侵略,拔都打歐洲為西征忽必烈打日本是遠征,這些春秋筆法成為歷史教科書的標準用語。台大花亦芬教授寫有關十字軍的討論,指出只有十字軍,沒有十字軍東征,說明過去台灣歷史教育的謬誤。這些都是長久以來歷史教育和歷史解釋的問題,而我們並不經心在意。

台灣的歷史教科書基本上以抗戰時期為依歸,在遣詞用字上,亦以抗戰時期為師,稍有不同的是較少使用本國,而用概念較為模糊的我國,或者直接用中國,而在稱中國大陸時,反倒簡稱大陸,而非中國大陸。於是教科書出現諸如「我國歷史悠久」、「我國幅員廣大」之類的敘述,授課教師往往不會特別說明「我國」的指涉為何。如果用比較精確的語意學要求,以1980年代的歷史教科書而言,我國明顯指的是中華民國,彼時的中華民國僅70餘年,何來歷史悠久?而台灣的土地面積又如何談得上幅員廣大?但不論任課教師或受教學生,基本上鮮少對這類課文內容提出質疑,於今看起來真的很難理解。尤其當學生讀到地理課本寫「我國屬於大陸型氣候」時,腦子真的會轉不過來,台灣不是海島嗎?海島怎麼會是大陸型氣候?

從《史記》記載黃帝時的疆域,「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到清代的新疆設省,民國以後的漢滿蒙回藏各族領地,均納入版圖,於是中國疆域擴大到從古以來所未有1960- 1970年代歷史地理學者譚其驤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之委託編繪《中國歷史地圖集》,譚其驤在編繪明代總圖時,未將台灣編入明國疆域,國務院去函要求譚其驤必須將台灣編入,譚其驤堅持不肯,僅同意在福建分圖附上台灣,此一堅持維護了一位學者的學術尊嚴。

有關台灣應於何時繪入中國版圖,在編繪《中國歷史地圖集》的過程中,引發了激烈爭論;部分學者主張元代地圖即應將台灣畫成與大陸同樣的顏色,譚其驤認為《中國歷史地圖集》是根據歷史事實來畫圖,絕不能違背歷史事實,因而堅持清代疆域圖始將台灣畫成與大陸同樣的顏色;於是邀集學術界權威人士、各有關學術機構負責人或代表開會討論,最後基本上取得了一致意見:元、明圖中台灣用中國基色中的鄰區顏色,與大陸不同;明圖增加鄭氏台灣圖,附於福建圖;打破「台灣自古以來屬於中國」的迷思。

五、結論

臺灣因為現實政治、特殊的時空背景與歷史經驗,在歷史教育與歷史教科書的編寫上,特別強調民族精神教育與國家立場的主體性。

有關臺灣史的主體性方面,1993年和1994年修訂的國中、小學歷史課程標準,比較以臺灣為主體來看待臺灣史(2000年發布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亦同);1995年修訂的高中歷史課程,則將臺灣史置於中國史課程中;與國中、小學歷史課程在銜接性和立場的主體性上並不同調;但這並不僅是歷史學界內部的問題(持中國/臺灣立場主體性學者間的拔河),也涉及現實政治問題。高中歷史課程「九五暫綱」開始有獨立成冊的臺灣史,為其後「98課綱」、「101課綱」之所本,而引發爭議的微調課綱所調整者即「101課綱」。

2014年1月17日,教育部召開公聽會,公布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科課程綱要部分修正表,引發黑箱爭議,台灣人權促進會及教育團體等向臺北地方法院具狀告行政法院。一審於2015年2月12日宣判教育部敗訴,判決書3月5日首度公開。法院明白指出黑箱作業會造成大眾不安與猜忌,甚為不妥,要求教育部落實政府資訊公開法,透明政府決策。2014年3月9日歷史學者的連署反對這分微調課綱;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許雪姬教授在記者會上,表達學者對綠營處理此事的不滿。

因為自己是1997年《認識臺灣:社會篇》的兩位撰稿人之一(另一位是中研院史語所林富士教授),緣於曾是認識臺灣教科書事件的弄潮兒,對當年反對陣營的學者們難免多所關切。故爾當媒體刊載微調課綱委員名單時,心裡一個咕咚,歷經17年的雨露風霜,認識臺灣教科書的反對者,竟然借屍還魂,成為微調課綱委員,用不合法的手段大改高中歷史課綱。

2015年8月3日下午,在前台中一中校長蔡炳坤出面斡旋下,由學者吳密察、花亦芬教授陪同學生代表和吳思華部長協商。我在新聞影片中看到吳部長一再跳針,比壞掉的黑膠唱片還要嚴重。黑膠發燒友都知道,唱片跳針大部分時候是因為音軌有雜物,只要去除雜物,跳針問題往往即迎刃而解。這次中學生反微調課綱運動,音軌裡的雜物只有一個,就是微調課綱,去除雜物,吳部長就不必一再跳針了。目前看來,停止實施微調課綱,可能是唯一的解決之道。

即將於2018年實施的〈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目前正進行擬訂,這是影響更為深遠的課綱,將從2018用到2030年。而且,2018年才要使用的領綱,並無立即之急迫性,希望領綱委員效率別太高,慢慢來,別趕著在看守內閣期間輕舟已過萬重山,以免到時又是兩岸猿聲啼不住。

經過高中歷史微調課綱的經驗,我相信〈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在行政程序上一定會完全符合,可是當我看到第一次會議記錄的領綱委員名單時,心裡忽然一個咕咚。

在〈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第一次會議紀錄,我看到召集人為朱建民,其另一個身分是財團法人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長,基金會附屬機構為鵝湖月刊社。

許多人注意到王曉波與《海峽評論》的關連性,而1997年刊行的《認識臺灣參考資料》,就是《海峽評論》所出版,其中有幾位作者是我非常熟悉的,包括王仲孚、王曉波、陳昭瑛教授、潘朝陽、黃麗生夫婦,而我靈機一動,腦子忽然晃過一分學術思想刊物《鵝湖》,於是找出《鵝湖》月刊,赫然發現潘朝陽教授是社長,陳昭瑛、黃麗生教授是編輯委員,方始恍然大悟。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十二年國教領綱委員的部分名單,發現召集人是朱建民教授,而朱建民教授是《鵝湖》月刊社董事長。至此我始知原來媒體關注的《海峽評論》,固為兩次事件的要角,而其背後尚有影武者,這個影武者就是《鵝湖》月刊社,其成員化整為零,進入各科中學教科書委員名單,藉儒學之名,以遂行其大中國之實。另一個同樣藉儒學之名宣揚大中國思想的某書院,其成員遍布各大學院校,以講學為名,大力宣揚儒學思想,其組織之龐大,影響之深遠,可謂舖天蓋地。但我不便在這裡多所討論,蓋有太多師友為此書院成員,我不想因一篇卑之無甚高論的小文章惹來太多麻煩。

2016年1月28日學生反課綱團體在立法院群賢樓前舉行記者會,提出兩項訴求:一、撤回微調課綱;二、暫緩十二年國教課綱。在這場記者會中,立法委員鄭麗君,以及即將上任的時代力量立法委員黃國昌、林昶佐都到場發表談話,並且簽名同意在國會提案支持學生的訴求。在大選期間沈寂一陣子的課綱問題又浮上枱面,而且應該很快就會列入國會新會期的議程。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中國歷史地圖集譚其驤主編_中國歷史地圖集_國學導航 - http://goo.gl/ivPuzO

中國歷史地圖集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QcidO2

三民網路書店>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簡體書)-譚其驤 - http://goo.gl/1669UC

課綱/新課綱並未「去中國化」,也未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而是讓

----------------------------------------------------

強灌猶太意識 以色列黑箱教科書引反彈

2016-02-17

罔顧少數族裔權益 學者拒掛名

〔編譯陳正健/綜合報導〕以色列教育部近日大幅修改二○○一年版高中公民教科書,將猶太主義的意識形態灌輸給高中生,但由於內容罔顧境內少數阿拉伯族裔的權益,遭參與編撰的學者痛批,已有三名學者表態不願掛名。教育部則反指批評者帶有政治動機,是同情巴勒斯坦組織「打破沉默」(Breaking the Silence)成員和中左翼政黨「力量黨」(Meretz)的盟友。這場爭議已成為席捲全國的文化戰場。

  • 以色列教育部近日大幅修改高中公民教科書,將猶太主義的意識形態灌輸給高中生。(歐新社)

    以色列教育部近日大幅修改高中公民教科書,將猶太主義的意識形態灌輸給高中生。(歐新社)

新版公民教科書的文字編輯亞里(Yehuda Yaari)指出,該書有不少錯誤的內容,包括將近日幾波攻擊行動指向境內阿拉伯族裔所為。亞里在一封寫給教育部的抗議信中指陳,新課本比舊版多出許多宗教性內容,在「以色列社會宗教認同」這個章節,用了五百字著墨於猶太教義,卻只有兩百字解釋世俗主義。

公民教科書 增加宗教內容

亞里指出,教科書是為所有以色列學生而寫,無論是世俗派或是信神者,不管是阿拉伯族裔還是德魯茲人(以色列少數族裔),都應平等囊括。負責審核教科書的公民教育委員會唯一阿拉伯裔成員,已辭職以示抗議。公民教育學術論壇主席、開放大學講師泰絲勒(Riki Tesler)指出,新版教科書在教學目標和內容上都出現「重大變化」,卻未經公開討論,她將發動抗議。

極右派教育部長 批反對者動機可議

教科書作者之一、學者阿米朗(Revital Amiran)表示,她編寫的章節遭到大幅修改,幾乎全盤重寫,內容歧視以國境內的阿拉伯族裔。公民課是所有高中生的必修課,為期兩年。除修訂中的課本外,另有兩本希伯來文教科書;預定三月出版的教科書也沒有阿拉伯文版本。

對此,以國教育部長班奈特(Naftali Bennett)辯稱,公民課本的修訂「傑出又專業」,他無須為此道歉。身為以國教長,他有責任強化猶太人的價值觀。班奈特是極右派「猶太家園黨」(Jewish Home party)領袖,該黨與約旦河西岸屯墾活動幾乎是同義詞。班奈特還以亞里在臉書上分享「打破沉默」和「力量黨」的貼文為由,指稱亞里的批評帶有政治目的。

這並非以國政府首次干預教科書內容,教育部去年十二月也罔顧教師要求,反對一本名為《邊界生活》(Borderlife)的得獎小說列為高中教材,因為該書描寫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戀情,有鼓勵異族通婚之嫌。以國文化部長也聲稱,將停止贊助任何反以色列的藝文體育活動。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2011/05/18

 

政大歷史系教授彭明輝(小圖)開史料專題課,學生要先學書法。 記者陳智華/攝影

政大歷史系教授彭明輝這學期開了「手稿史料專題討論」,是研究所的課,每周3小時的課,前兩小時要先學寫書法,第三堂才討論手稿史料,學生反應熱烈,研究所一班最多14人,但開放16人選修,1人旁聽,連東京大學都有意派交換生來學。

彭明輝說,他碩士班時學過書法,之後就沒繼續,直到5年前又開始拜師學藝。因為教育部5年500億計畫指標太單一,讓學者變成論文生產者,專書卻不受重視,會讓學術發展停滯30年,他做自己研究外,寧願學新東西,每天寫一千字,未來考慮轉型為書法家。

他指出,很多手稿、史料都寫行書和草書,學生學了書法,要讀史料、手稿一定會容易很多,因此開這堂課,在大學歷史系課程中,相當少見。

學生這學期要練習趙孟頫寫的行書「赤壁賦」,及王羲之的「十七帖」,後者是草書的經典,修課的歷史系學生有碩一學生,也有不少博士班學生,修這堂課主要是希望增加自己辨識史料和手稿的能力。

很多學生表示,10多年來都沒再拿過毛筆,且之前學的是楷書;有的學生也說,行書、草書看起來「好像另一種文字」,剛開始看不太懂,但彭明輝跟他們說:「拿起來寫就對了。」學生看不懂的字,他會一個個教。

博二學生侯彥伯指出,之前都沒有學過行書和草書,看史料比較吃力,雖然多看就會懂,「學過之後看得更容易,有進步」。

碩一的鄭曉波除為增進看史料的功力,對書法也有興趣。她表示,書法學到國小為止,後來就沒再碰過,但這學期學寫書法時,「享受專注的感覺,當下很平靜」,她每周都會練3、4次,每次1、2小時,即使課結束了,她會繼續練習。班上也有學生寫出興趣,天天練習。

-----------------

南海的主權問題,愈來愈熱鬧了!

推文到plurk
2016-02-02 06:00

美國政府真的不是省油的燈,一月三十日無預警再度派遣軍艦進入西沙群島中建島十二海里內海域,並且公開放言:挑戰中國、台灣、越南三個主權聲索國限制航行權利與自由的意圖。
習近平在東海南海片面擴張主權的躁進行為,雖然有另一個統派中國人馬英九的聽命配合,但是美國政府一步比一步更強硬的處理態度,顯然是毫無猶豫地有備而來。
更巧妙的是,美國的挑戰行動把台灣列入和中國、越南相同的主權國家,並向全世界大聲告知。
中國十三億人口中,最有權力的習近平,目前面對的不僅是國際上的挑戰,中國人民思想上的自由化也逐一展開。中國歷史學者馮學榮的一篇文章:《國人歷史觀的五個笑柄》,更是強烈傳達了一個訊息—中國人已經覺醒。
風傳媒一月三十一日刊載了這篇文章,標題是《中國人歷史觀的五個笑柄》。
笑柄一:「我可以反帝,你不能獨立」;並舉外蒙古獨立的歷史為例。
笑柄二:「我可以殺出去,你不能打進來」;舉例中國在歷史上曾經當過N次的侵略者。
笑柄三:「你的也是我的,自古以來都是我的」;舉例台灣並不是自古以來屬於中國,而是大清帝國指使下,中國人自己動手打來的。
笑柄四:「我可以欺負你,你不能欺負我」;特別指出甲午戰爭並不是一場保衛國家的戰爭,而是大清帝國與日本帝國為了爭奪朝鮮的控制權而爆發的戰爭。
笑柄五:「我總是對的,但不知道為什麼」;以釣魚台的歸屬問題直接提出質疑,為什麼釣魚台是中國的?
目前已經有很多中國歷史學者,透過知識來解構中國各種虛偽的歷史觀,而不是一味地以「愛國」來麻痺自己的良知。
馮學榮直指,中國人不應再退化為猴子,也不應該在精神上淪為一名盜匪。
馬英九和馬英九們,你們應該好好反省這些話的意義!(鄧蔚偉)

---------------------------

國家視野

2016-02-03 06:00

課綱/新課綱並未「去中國化」,也未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而是讓

有新社會才會有新國家。新國家並非只是政治體制經由革命後即能形成,而是國民意識的變革。換句話說,要奠定在新文化基礎之上的國家視野。

課綱/新課綱並未「去中國化」,也未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而是讓新文化之奠基是東西方的日本與德國崛起的關鍵。(美聯社)

日本的明治維新,脫亞入歐,幕府時代結束。君主立憲的新體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脫胎換骨。儘管日本因維新強盛,發生意欲成為強權與歐洲列強並駕的侵略戰爭而敗北。但與德國在一戰後振作圖強,卻引發納粹擴張主義在二戰後覆亡一樣,都能迅速從廢墟再起。新文化之奠基是東西方的日本與德國崛起的關鍵。

生活在台灣的人們,赴日旅遊時,都會看到這個曾殖民台灣的鄰國形貌。赴日交流、考察的政府官員,應當也能看到它們都市形貌反映的近現代文化表徵。台北市長柯文哲訪日的讚嘆,吐露的是誠實之言。

中國喜歡誇耀打敗日本,不願承認那是託美國之福。所謂抗戰勝利,其實是被解放的政治大話。邁入成熟國家之林的日本,經濟成長率停滯化,常見中國這種從谷底走資化,為從出生期邁向成長期的成長率沾沾自喜。台灣有時也一樣。殊不知,普及於全體國民之福祉與文化水平,差多矣!

二○一六年,蔡英文當選總統,民進黨國會過半,加上原先地方選舉的大勝利,全面執政的責任是極大的考驗與挑戰。但在台灣這個叫做「中華民國」的國家,仍是從中國流亡的軀殼政體,迄未能經由新憲落實新的生命。若生活在台灣的人們無法真正面對國家課題,共同進行國家重建,那麼這一切只會是舊時代篇章的延續。

台灣必須經由近現代國民和市民意識,以及文化生活志向,形成新文化,重新奠基在台灣這個自由人共同體的國家新生命。原台灣人告別歷史悲情;戰後從中國來台,尚未轉化新生的人們,也要從流亡意識走出來。新世代和新新世代要有這樣的意志和感情,要能開創一個更新的時代。

(作者李敏勇,詩人)

---------------------------

BBC:全世界下個獨立的國家?
新頭殼newtalk | 鄭凱榕 編譯報導
發布 2016.02.08 | 04:32 PM | 更新 2016.02.10 | 02:15 PM

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在2月專題報導,指出在歷史、文化、語言和政治差異下,讓住在加泰隆尼亞(Catalonia)、蘇格蘭(Scotland)、格陵蘭(Greenland)、魁北克(Quebec)和台灣的居民追求獨立,圖為台北市西門町街頭。 圖:新頭殼資料照片
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在2月專題報導,指出在歷史、文化、語言和政治差異下,讓住在加泰隆尼亞(Catalonia)、蘇格蘭(Scotland)、格陵蘭(Greenland)、魁北克(Quebec)和台灣的居民追求獨立。

 


最近,加泰隆尼亞的領袖誓言脫離西班牙,而2014年蘇格蘭舉行脫離大英(Great Britain)的獨立公投。政治自由並不總是目標,運動也不總是有成果。但不管所發生的變化,在地人民常常指出自身獨特不同的文化驕傲,或是地理位置上的分離,因此讓他們追求獨立。BBC訪問了一些居民,試圖尋找獨立運動如何影響日常生活,以及即將發生的事件可能如何影響未來。


Catalonia, Spain


加泰隆尼亞,西班牙


加泰隆尼亞已經是個自治的社群,在2015年9月選出了支持分離主義的地區領袖,他誓言在18個月內帶領加泰隆尼亞從西班牙分離。獨立運動風起雲湧,2016年將會成為攻防激烈的戰場。


加泰隆尼亞位於西班牙東北部,對於住在這裡的居民來說,態度廣泛分歧。世界上最大的外國人居住者支援網路NGO組織「InterNations」在巴塞隆納(Barcelona)的民間大使、原來住在芬蘭的紐克南(Elina Nykaenen)表示:「在所有我曾經住過的地方,我的哲學一直是尊重任何當地人民想要的。我相信人民有權力,而且可以表現出來,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爭取獲得。」


其他人則對於表達他們的支持較為遲疑,當問到新國家是否會是歐盟(EU)的一部份,以及這將會如何影響到工作情況的時候。原來住在墨西哥市的孔德(Paul Conde),同樣也是一位「InterNations」民間大使說,許多企業已經正在遷出巴塞隆納,因為對於可能的變局有所遲疑。


「關於成為獨立和做我們自己的決定,有許多的雜音」,孔德說。「但是之後結果呢?譬如會在歐元區之外?以及要創立新國家所需要的資源——從金錢到所需的時間?」


雖然有著不確定性,加泰隆尼亞自治區首都巴塞隆納,依然是個持續增加人口的熱門居住地。外籍人士已經買進大量的房地產,這使得物價升高——雖然居民仍然表示相較於歐洲其他地方,物價仍可負擔。由於湧入的人口,要了解當地人民的心聲比較困難。「許多人對於外國人住在這裡,似乎常覺得還是有些受擾」,紐克南表示。「要靠近加泰隆尼亞人(Catalans),或是被他們所接受,是相當困難的。」也就是說,投入在學習當地加泰隆尼亞語言和文化,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恩典區(Gracia),在巴塞隆納市中心西北方4公里處,對於外籍人士來說是非常熱門的腹地。紐克南說:「這是非常家庭取向的地方,有著數不清的廣場,小朋友、爸爸媽媽、阿公阿嬤和鄰居們每個下午都聚集在一起。這也是這個城市最波希米亞風的地方,有著瑜伽、藝術,和對於多元生活方式更為開放的態度。」


維拉奧林匹克海灘(Vila Olimpica)和波布雷諾(Poble Nou),在市中心東方4公里處,深受那些想要靠近海洋的人們喜歡。

 


Scotland, Great Britain


蘇格蘭,大不列顛


2014年9月,舉行了蘇格蘭獨立公投,詢問蘇格蘭公民:「蘇格蘭是否應成為獨立的國家?」接近45%的公民回答是,而有55%則想要繼續留在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即使是為了經濟理由在公投中投下反對票的居民,依然覺得有強烈的文化獨立感。「InterNations」在愛丁堡(Edingurgh)的民間大使、來自加拿大的威爾(Mark Ware)說,「蘇格蘭人民非常自豪於他們獨特的文化和歷史遺產,並會在許多微妙之處表現出來。地方傳統、美食和文化都非常著名,蘇格蘭人民對於他們的運動明星和其他讓蘇格蘭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的人都感到非常驕傲。」


蘇格蘭首府愛丁堡的居民極度有禮,威爾表示,當地人對於外國人有些「冷淡」(standoffish),而且相較於蘇格蘭最大城市格拉斯哥(Glasgow)當地人來說更為自我克制。威爾住在莫寧賽德(Morningside),位於愛丁堡市中心西南方3英里處,他說:「主要商街上,豪華的專賣店和日常生活用品店齊聚一起,提供著良好的服務。傍晚的時候鄰近非常安靜,但是距離市中心只有很短的距離。」


富裕的史塔克布里奇(Stockbridge),位於愛丁堡市中心西北方1.3英里處;充滿歷史感的布魯茲菲爾德(Bruntsfield),在愛丁堡西南方2英里處;位於南方1.5英里,有著粉紅色砂岩、維多莉亞時代建築大樓的馬奇蒙特(Marchmont),都是令人渴望居住的地區。

 


Greenland, Denmark


格陵蘭,丹麥


就像蘇格蘭是在大不列顛聯合王國之中的領地一樣,格陵蘭也是在丹麥王國中的自治領地。雖然從史前時代開始,這個島嶼就有人居,挪威和冰島人從西元986年起就在這裡建立定居點,而後在1814年格陵蘭成為丹麥的殖民地。


在2008年,格陵蘭人成功地投票取得更大的自治權,現在他們擁有完整的司法體系、礦產使用、航空和警察系統。丹麥依然掌控著外交政策和國防,而格陵蘭由於人口稀少,意味著和丹麥之間的聯繫很難被打破。


格陵蘭首府努克(Nuuk)的原住民克萊斯特(Janus Chemnitz Kleist),目前是海達路德(Hurtigruten,挪威語:快速航線)郵輪格陵蘭旅程的導遊。他說:「當然我也很想我們能夠盡可能獨立。但是事實上這非常困難,因為我們在格陵蘭的人數是那麼少,而我們的福利系統非常仰賴丹麥的金錢,也有丹麥人在此生活。」


格陵蘭人持續討論完全的獨立,並將和丹麥永遠維持緊密的關係。大多數的格陵蘭居民說丹麥語和英語,雖然當地因紐特(Inuit)語,也就是格陵蘭語(Kalaallisut)自從2009年起已經成為官方語言。


但是格陵蘭有著強烈的文化差異,部分是因為人口密度高。「即使是在格陵蘭最大的城市努克,每個人都彼此認識」,出身丹麥、曾經住在努克的艾利格(Line Ehlig)說:「所有的公民,格陵蘭人、丹麥人和其他國籍的人,都居住在一個大社群中。大部分在丹麥的人,甚至沒有大多數格陵蘭人一半的樂善好施。」


格陵蘭島上6萬居民,有1/3住在努克,這是格陵蘭的首府和最大的城市。特別是丹麥人持續移居此地,因為這裡石油業和農業所提供的高薪資和工作機會。大多數的商業位於中央的「努克中心」(Nuuk Centrum)區,但是有條公車線連接到所有主要的區域。努克的新城區金格普特(Qinngorput)位於市中心東方3公里處,非常受到較年輕的和有學齡孩童的居民們的歡迎。

 


Quebec, Canada


魁北克,加拿大


加拿大省份魁北克在1995年只差幾票就能成為獨立的國家,當時這項獨立公投的投票率創紀錄之高。雖然當時反對的票數佔50.58%,但是魁北克不管是在文化上還是政治上,依然是維持著強烈的獨立狀態的區域。當加拿大其他地區都屬於移民者的國度(settler nation),有來自全世界的外籍人士定居時,魁北克依然相當與眾不同,可以感受其淵源自法國的根脈。


「(魁北克的)法語,和法國文化、生活方式、教育系統,對於加拿大來說獨特不同,所以這給了魁北克省一種不同的氛圍,以及一種加拿大其他地方所沒有的『文化』」,來自墨西哥瓜達拉哈拉(Guadalajara)、現在於蒙特婁(Montreal)一家負責媒合旅行者和當地資源的新興旅遊公司「你的當地表親」(Your Local Cousin)工作的史考特(Christian Scott)這樣表說。


魁北克透過法律,認真重視法語,所有的標誌必須主要以此官方語言書寫。但是,魁北克省最大的城市蒙特婁,對於英語使用者來說,依然是容易導航旅遊的。在這個城市的許多大學和觀光客眾多的老港(Old Port)區,依然可以常常聽到英語。


魁北克強烈的獨立感,帶來了某些其他優勢。「魁北克人具有強烈的意志,都是自由的思考者」,同樣也在「你的當地表親」旅行公司工作的歐雷斯柯維克(Susanna Oreskovic)說:「這帶來了豐富的文化和藝術。住在蒙特婁的藝術家平均比加拿大其他地方來得多。」


居民如果想體驗這個城市的創意面,應該要去高地(Plateau)探險,這是位於市中心北方3公里處。這裡藝術家聚集的程度是加拿大其他地方的10倍以上。


羅斯蒙特(Rosemont–La Petite-Patrie),市中心北方6公里處,也是非常受歡迎的法語區。這地方比貴族仕紳化的英語區麥爾安德(Mile End)的物價更讓人負擔得起,但是依然擁有許多新興的餐廳和精品店。恩典聖母區(Notre-Dame-de-Grâce)是蒙特婁另一個主要的英語腹地,位於市中心西方10公里處,深受年輕的專業者和來自世界許多地方的移民歡迎。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台灣,中華民國


今年1月,民進黨贏得台灣的總統大選,再次讓這個自治國家從中國獨立的議題回到鎂光燈的焦點下。


由於政治的敏感性,大多數當地人對於獨立這個議題保持沈默,但是越來越多居民認同自己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這使得這個議題持續發燒。


在台灣首都城市台北,很容易參與政治。「在選舉期間,街頭到處都可以看到遊行、標語和國旗」,目前住在台北的美國籍外籍人士華倫(Jason Warren)表示:「我遇到許多計程車司機想要討論美國力量如何驚人,我們需如何藉由這股力量做更多的事情,以及台灣和美國如何分享對於民主和辯論的熱愛。」


除了政治以外,台北居民熱愛這個城市的美食,這裡有上千種選擇,而且有來自全世界的所有料理。華倫住在台北市中心大安區,約在市中心西方3公里處,很容易透過漫步或大眾運輸系統探索這個城市。


那些想要更貼近獨立商店和餐廳的旅客,應該去看看靠近台灣大學的區域,位於市中心西南方5公里處:以及忠孝敦化,市中心東方2公里處,可以一探精品血拼文化。

 


BBC更正:這篇文章稍早的版本錯誤地將台灣標註為「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的一部份。這個國家正式名稱為「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本文已更正。


讀歷史有什麼用?
經常會有人問我:「讀歷史有什麼用?」在一般情況下,我會直截了當地回答:「沒有用。」因為大部分人這樣問的言下之意是:讀歷史不能賺錢,不能填飽肚子,所以讀歷史沒有用。如此看來,不但讀歷史沒有用,讀任何人文學科都沒有用,只有職業導向的學科才有用。當然,讀歷史可以說是無用之用,實乃大用。有不少人認為,歷史是一種既繁復又冗長的東西,除了記載諸多人名地名,朝代更替外,別無其他意義。其實,這是對歷史的誤解,是大錯特錯的。
如果讀歷史只是記誦一些人名地名,朝代先後等資料,那確實沒有什麼用,如今科技發達,只要在網上查一下,這些資料唾手可得。如果死背這些資料,那是死讀書,如果讀完歷史反而令人越讀越守舊,那是讀書不得其法,叫食古不化。話又說回來,網上資料固然唾手可得,但在人人都可以發布資訊的時代,網上充斥著大量虛假失實,似是而非的資訊。若對歷史缺乏基礎知識,確實容易受到錯誤資訊的誤導。更何況,掌握真實的資料只是認識歷史的起點,只有對零碎的資料加以綜合分析,通過現象看本質,才能洞悉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形成較有系統的歷史觀。
其實,時代在變,環境在變,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但古往今來人性幾乎沒有多少變化,人類既有團結互助,捨己為人的高貴品質,也有好逸惡勞,趨利避害的自私基因。人性的善與惡,美與醜都是人類社會的永恒課題。人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是怎樣形成的?毫無疑問,是從社會實踐中得來的。類從不斷實踐中獲得經驗,繼而從經驗中吸取教訓,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形成理論,從而指導更偉大的實踐。歷史是甚麼?歷史就是人類實踐的紀錄,是人類行為的總和。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一個崇尚物質享受的商業社會里,人們往往會容易變得急功近利,對於人文精神的價值認識不足。
《禮記•學記》說︰「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人們之所以不喜歡讀歷史,是因為不明白歷史的功能,自然不會意識到學習歷史對他們有何好處,與他們的生活有何關系。其實,讀懂歷史,也就讀懂人性,讀懂人性,那辦起事來,就事半功倍了。中國人很早就意識到歷史的價值。中國的史籍之多,誠如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所說「二十四史,兩通鑑,九通,五紀事本末,乃至其他別史,雜史等,都計不下數萬卷,幼童習焉,白首而不能殫」,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由此可見中國人對修史是何等重視了。孔子作《春秋》,是為了褒善貶惡;司馬遷作《史記》,是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在過去,皇帝非常重視讀史,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們花了19年時間,不辭辛勞,苦心孤詣撰寫《資治通鑑》,就是希望此書能讓皇帝「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躋無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即借鑑前朝的興盛和衰落,考察當代政治的得失,嘉獎善事,懲處惡行,堅持真理,捨棄錯誤,如此就足以發揚古代的盛德,達到前所未有的治理水平,令四海的百姓都能享受幸福。宋神宗以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鑑》。可惜哲宗、徽宗和欽宗都未能做到以史為鑑,結果在《資治通鑑》面世42年之後,金兵南下,攻佔開封,徽、欽二帝淪為俘虜,北宋滅亡,「四海群生」不但未能享福,反而遭受深重的苦難。但《資治通鑑》並未因北宋滅亡而喪失其價值,反而越來越為後世執政者所重視。
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 Benedetto Croce)在其名著《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History:Its’ theory and Practice》)中說:「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Every true history is contemporary history.)過去的歷史並未死去,過去就活在現在裏面,歷史與生活息息相關。歷史是由一連串前因後果不斷積累所構成的,它是連續發展的有機體,要認識現實,就不能割斷歷史。英國歷史學家卡爾(Edward Hallett Carr)在《歷史是甚麼》(《What is history?》)一書中說:「歷史是歷史學家與歷史事實之間連續不斷的、互為作用的過程,就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My first answer therefore to the question,What is history?,It is a continuous proces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historian and his facts,an unending dialogue between the present and the past.)讀歷史能夠幫助人們透視過去,認識現在,展望未來,有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即使在沒有皇帝的時代,中國旳政治領袖都在日理萬機之餘讀史。孫中山如此,蔣介石如此,毛澤東更是如此。毛不但通讀《二十四史》,而且讀了17次《資治通鑑》,可見讀歷史是很實用旳。因此,問「讀歷史有什麼用?」就如同問「獲得智慧有什麼用?」當我遇到類似的問題時,除了回答沒有用之外,也很難讓提問者明白智慧有什麼用,這叫夏蟲不可語冰。
起碼對我來說,讀歷史令我頭腦比較冷靜和清醒,不會人云亦云,不會將複雜的人和事簡化為非黑即白。在一個崇尚即食麵文化的時代,人們沒有耐性靜下心來多讀書,尤其多讀不同觀點,不同立場的書,往往習慣跳過用自己旳頭腦分析和思考的過程,直接得到答案。讀歷史的好處就是讓我們懂得換位思考,不會只從自己的角度觀察事物,從而使我們更有同里心,養成開放的胸禕禕襟與包容的精神。例如秦始皇是不是暴君?如果是暴君,那他的政策一定是糟糕透頂,乏善足陳的。但研究歷史的人就會想得全面一些。因為壞人也會做好事,即使他的動機是自私的,但其行事的結果可以是對大眾有益旳。如秦始皇廢封建,行郡縣,其目的是為了強化君主集權專制,純為一姓之私,但郡縣制比封建制進步得多。地方官由中央量才委派,總比諸侯世襲的質素有保證,而且分封制容易造成諸侯割據,戰亂不休,生靈塗炭。因此,對老百姓來說,郡縣制比封建制好得多,誠如王夫之《讀通鑑論》所言:「於此數諸侯王哉?於是分國而為郡縣擇人以尹之。郡縣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滅者六國耳,非盡滅三代之所封也。則分之為郡,分之為縣,俾才可長民者皆居民上以盡其才,而治民之紀,亦何為而非天下之公乎?」「若夫國祚之不長,為一姓言也,非公義也。秦之所以獲罪於萬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孫以長存,又豈天下之大公哉!」
因此,若將統治者的施政得失純粹歸於其個人品質,即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是歷史學家的思維方式。我們處在一個訊息爆炸,風雲變幻,生活節奏急速的時代,讀歷史至少可以讓我們靜觀時局,處變不驚。誠如王家範教授所言:「假如說哲學使人聰明,文學催人產生激情,那麼史學則教人冷峻。什麼叫「歷史感」?歷史感就是一種大時間感。胸中有了大時間格局,就能像斯賓諾沙說的:「不笑,不悲,也不怨,只是為了理解。」歷史的時間單元不同於生理時間,它往往以百年、千年為一單元。且看世界上較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成就今天令人羨慕的績效,至少也花費了四五百年。一百年,只相當於一個百歲老人的生命時間,在歷史的長河中只算得上一小段。有了這種宏觀的大時間觀,盡可以坦蕩蕩地看待過去百年的跌宕起伏,一局大戲才演了一半,好戲正在後頭。社會變革是一種不隨意認同於主觀設計的自然創造物,它有它自己的軌道,重要的是不要中斷,更不能倒退。(1) Facebook https://bit.ly/3ef503D


自由開講》台灣是在「反共產黨」不是在「去中國化」
2023/06/07 10:44◎陳啟濃
 常有人指控民進黨政府為了「去中國化」,導致台灣失去優良的傳統文化。這樣刻意放大毫無實際的指控,除了顯現對台灣現有的一切生活不甚了解,更是混淆了人類學上的「文化」與政治術語上的「國家」,這是截然不同的意義與範疇。
 反倒是海外華人對於台灣保留傳統文化的現況贊不絕口,可見這些批評台灣因政治導致文化失落的人,不是不做功課導致看不到實際情況,就是別有用心要做政治上的攻擊,以獲取想要的政治利益。
 台灣除了保留使用中文的繁體字外,對於宗教上的尊重,讓台灣人的信仰可以百花齊放,可得其所。對於傳統文化的人文主義 ,藉著民主制度的實施,可以徹底實現人文價值,以及人權的尊重,使得每個人有機會發揮自己的生命潛能,精神生活得以更加精采。
 反觀對岸的中國,自從文革對於傳統文化的徹底破壞,更由於中共無神論的共產主義信仰,人與人充滿算計,沒有信任。中共對於文化的保留,都是著眼於讓文化成為穩固政權統治的手段,文化在中共的眼中只不過是政治的附庸。
  中共對於文化的保留,都是著眼於讓文化成為穩固政權統治的手段,文化在中共的眼中只不過是政治的附庸。(彭博)
 至於「去中國化」的指控,它的本質其實是國家實質的確立,以及導正以往模糊的國家觀念,建立以台灣意識與台灣優先的國家認同。這些政治工程跟所謂的導致「傳統文化的喪失」根本毫無關係。
 再說國家跟文化不能相提並論,「去中國化」的說法或許可改為「反共產黨」比較貼切。因為中共不等於中國,中國也無法完全代表傳統文化,中國人因中共的專制統治,也漸漸失去部分傳統的美德,中國人只能自保,又談何維護傳統文化。自由開講》台灣是在「反共產黨」不是在「去中國化」 - 自由評論網 https://bit.ly/3qugx5c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