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稱台灣太平島演習「嚴重侵犯」主權 外交部嚴正駁斥:無法接受
Newtalk新聞 | 政治 | 張柏源 綜合報導
發布 2022.12.03 | 08:55
越南稱台灣太平島演習「嚴重侵犯」主權 外交部嚴正駁斥:無法接受 | 政治 | Newtalk新聞 https://bit.ly/3UtFOWr
外交部駁斥越南稱台灣在太平島軍演是「侵犯主權」。圖為南沙太平島港側浚深及碼頭整修工程。   圖:翻攝海巡署影片
針對越南外交部發布聲明,指稱台灣於11月29日在太平島周邊水域進行的例行性實彈射擊是「嚴重侵犯」越南主權,外交部表示,無法接受越南說法,太平島屬於中華民國領土,不容質疑,中華民國台灣政府有權在太平島上及其相關海域行使做為主權國家的一切權利。
外交部發布新聞稿指出,對於越南外交部12月2日聲稱,我國在太平島周邊水域進行例行性實彈演習,是「嚴重侵犯」越南對群島的主權,且將引發緊張情況並使該海域局勢「複雜化」,無法接受越南說法,且外交部嚴正回應如下,中華民國台灣政府重申對南海諸島及其相關海域享國際法及海洋法的一切權利。
外交部續指,太平島屬於中華民國領土,不容質疑,我國政府有權在太平島上及其相關海域行使做為主權國家的一切權利。蔡英文總統曾於2016年提出「四點原則」及「五項做法」,期與國際社會在此基礎上共同妥善處理南海議題,並願意秉持平等共榮精神,參與南海相關協商機制,與相關國家共同促進南海區域的和平與穩定。
外交部重申,四點原則包括:一、南海爭端應依據國際法及海洋法,包括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和平方式解決;二、台灣應納入多邊爭端解決機制。三、相關國家有義務維護南海航行和飛越自由;四、中華民國主張應以「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方式處理南海爭端,且願在平等協商基礎上,和相關國家共同促進南海區域之和平與穩定,並共同保護及開發南海資源。
越南稱台灣太平島演習「嚴重侵犯」主權 外交部嚴正駁斥:無法接受 | 政治 | Newtalk新聞 https://bit.ly/3UtFOWr


姜皇池 / 仲裁法庭認定太平島有淡水可供飲用

2016-07-18 06:00

姜皇池 / 台大國際法教授
太平島,島上五號水井提供用水,外籍記者試飲。(太平島採訪團提供)
太平島,島上五號水井提供用水,外籍記者試飲。(太平島採訪團提供)
《台北時報》翻譯個人二○一五年在《蘋果日報》所發表評論,引發爭議,過去數日,紛紛擾擾,實不欲捲入爭辯,然目睹部分意見與批評,日益荒唐,令人不得不有所回應:
第一、個人從未宣稱太平島是礁:在該文中,個人從未以太平島為「礁」,凡提到太平島處,皆稱為「太平島」或簡稱「島嶼」或「該島」,如「台灣還掌控南沙太平島」、「孤懸海外一千六百餘公里外的蕞爾小島」、「太平島所在位置」、「太平島絕非『一「島」當關,萬船莫開』」、「太平島雖是南沙最大自然形成島嶼」等等,通篇凡提及太平島十餘次,並無一字稱太平島為「岩礁」
第二、個人確實去過太平島,但從未說太平島沒有淡水:該文中,個人僅表示:「至於軍事上可否作為前進中繼站或支援往來軍艦?太平島上別說是用油與食物,以往尚有淡水可供飲用,但經歷數十年不斷抽取,如今連用水都需從台灣運去!」其意義指:縱有淡水,但駐紮大批人員,經數十年之抽取,水已不足,必須從台灣運過去。事實上,個人在島上即是飲用台灣運過去的瓶裝水。惜英文翻譯並非個人翻譯,難以精準翻譯此間意涵,吾人並非指稱翻譯錯誤,但因翻譯落差,未能精準,以致引發誤解。
亦因如此,菲國律師在口頭辯論時提及該翻譯文,宣稱太平島並無淡水。個人先在國內媒體對此翻譯進行解釋;然此實是無關宏旨,因二○一六年三月台灣的「中華民國國際法學會」向仲裁庭所提《法庭之友意見書》中,對有關太平島飲用水問題,已向仲裁庭進行解釋,該《意見書》就太平島水質與數量問題,鉅細靡遺地提供眾多資料與證據。
第三、仲裁庭認定太平島有水,可供少量人飲用居住:仲裁庭七月十二日正式公佈《仲裁判斷》,其中第五八○段到第五八四段討論各方所提科學研究報告,並在第二四○頁(第五八四段)綜合所有科學報告,仲裁庭總結認定:太平島擁有淡水,在自然狀態下,足以支持一些人民在其上生活。不僅如此,《仲裁判斷》在第二五一頁(第六一五段)再次肯認:太平島有水,可維持一些人民生活。簡言之,個人之短評,不論其是否有精準翻譯,縱使菲國在口頭論述中有所提及,但並不在仲裁庭作為判斷基礎資料中,遑論影響仲裁庭判斷結果,部分人士指責個人短評成為仲裁庭判決基礎,讓太平島遭判定為礁,顯然有所誤解。
但仲裁庭既認定太平島有水可供飲用,又何以仍認定太平島為「礁」?仲裁庭作如此認定理由甚多,主要是以歷史資料檢視太平島之過程中,認定自然狀態下該海洋地物「無法維持人類『長期』居住,亦『無本身經濟生活』」(見《仲裁判斷》第二五一頁到第二五四頁)。至於最後納入判決基礎,讓仲裁庭作如此判斷的資料與所提及文件,包括:菲律賓的訴狀與所提證據、馬總統的國際記者會發言、中華民國國際法學會所提《法庭之友意見書》(提出眾多歷史事實與證據)、以及諸多科學報告。雖該等科學報告是否禁得起檢驗,或不免有所爭議,使得相當多人士對仲裁判斷之正確性有所質疑。但若指「太平島」變「太平礁」是個人發言所致,則沒讀過《仲裁判斷》者,或尚能說是「張飛打岳飛」;然若看過《仲裁判斷》,仍如此發言,除睜眼說瞎話外,真不知用意何在?
事實上,國人若能詳加閱讀《仲裁判斷》內容,即可知真相:究竟是誰讓「太平島」變成「太平礁」;究竟是誰讓「台灣的太平島」,變成「中國的太平島」;更是「誰」?讓「中華民國政府」,變成「中國台灣當局」。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對民主有信心,我對台灣有信心。

------------------------

「美國不希望我們與中國靠太近」 新政府南海政策與中國「切割」

接受太平島是「島」等於接受中國台灣? 南海仲裁輸贏 一句話說不清
© 由 風傳媒 提供
民進黨政府的南海政策將定調,知情人士指出,美國與中國在南海角力,台灣是美國的一個重要「支點」,美國不希望台灣跟中國站在同一陣線,相較於前國民黨政府,新政府維護南海主權的主張及作法,將與中國作明顯「切割」。

馬政府宣示不承認不接受南海仲裁 「美國不太高興」
荷蘭海牙常設仲裁法院將在台北時間明(12)日下午5時就菲律賓控訴中國在南海行使海洋權利的作為超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一案作出裁決。中國已一再表明不接受仲裁結果,馬政府曾宣示「既不承認、亦不接受」。不願具名的涉外人士指出,「美國對此不太高興」。

這名涉外人士指出,南海是各國航運、能源及貿易的運輸要道,美國帶著東協集團在南海對抗中國的軍事部署,「不希望我們跟大陸靠太近。」

他指出,新政府「回應仲裁案的語調會比較緩和」,不會「既不承認、亦不接受」,而會與中國「有所區隔」;他也說,南海是台、美溝通的重要議題之一,「美國也希望我們對大陸在南海填海造陸的作為,採取更強烈的反對態度。」

美方對前國民黨政府採歷史主權的觀點主張南海諸島主權也多所關切。

南海仲裁,南海爭議。(美聯社)© 由 風傳媒 提供 南海仲裁,南海爭議。(美聯社)
南海爭議涉及多方角力。(美聯社)
美國多次呼籲我方放棄九段線主張
美國國務院助理國務卿羅素(Daniel Russel)2014年初首度公開指中國以「九段線」聲稱主權不符《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隨後美國白宮國安會前亞太資深主任貝德(Jeffrey Bader)主張美國應和台灣討論以釐清「九段線」定義。美國在台協會前處長司徒文(William Stanton)卸任後也多次呼籲台灣放棄「九段線」。

民進黨的南海政策也處理了美方在這方面的關切,但相關人士指出,美、中都想拉攏台灣,台灣不應與中國聯手,「也不用在美、中之間選邊」,台灣對南海主權的主張仍應顧及對兩岸關係的影響,視國家利益而調整。
------------------------------

BBuaiO6  
接受太平島是「島」等於接受中國台灣? 南海仲裁輸贏 一句話說不清
「美國不希望我們與中國靠太近」 新政府南海政策與中國「切割」

太平島巡護 南海仲裁前專案啟動
太平島巡護 南海仲裁前專案啟動
© 由 風傳媒 提供
因應荷蘭海牙常設仲裁法院明(12)日將對菲律賓與中國的南海紛爭提出仲裁,國安單位也已進行沙盤推演,分析如何因應的優缺點。據指出,因利弊交錯,政府的回應很難簡化為「接受」或「不接受」,仲裁結果各方關注,也將影響南海局勢,重要的是利用這個機會發聲,強化台灣在南海的角色。

菲律賓要求法院就15項訴求作出裁決,太平島並非其中一項訴訟標的,菲律賓在口頭辯論和補充資料主張太平島「無法維持人類居住或其本身的經濟生活」,不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21條第3款的島嶼要件,認為太平島只是「礁」。涉外人士指出,認定為「島」或「礁」的海域主張「可以差到250倍。」

菲國未就太平島提訴訟 但主張太平島是礁
新台灣國策智庫副執行長林廷輝指出,法院的裁決不會跳脫這15項訴訟標的外,否則違反不告不理原則,但有可能就菲律賓對太平島的主張表示看法;若此,一般認為,法院很可能認定太平島是「島」而非「礁」,菲律賓未就太平島提出訴訟,就是擔心會敗訴,而事後提太平島,是因如法院認定南海最大的太平島不是「島」而是「礁」,可證明其他有爭議的海洋地形地物都不是「島」。

總統府與外交部23日安排國內外媒體親登太平島。(隨行記者團提供)© 由 風傳媒 提供 總統府與外交部23日安排國內外媒體親登太平島。(隨行記者團提供)
菲律賓主張太平島「無法維持人類居住或其本身的經濟生活」,只是「礁」。(太平島隨行記者團提供)
林廷輝說:「若法院就太平島的看法對台灣有利,台灣不接受嗎?」但他補充,菲律賓指太平島屬「中國台灣省」,即使法院認定是「島」,也難就此接受。

接受缺席下的判決 「即使贏了也是輸」
但即使法院認定太平島是「島」,不願具名的學者分析,「即使贏了也是輸」。

台灣是聲索南海主權的一方,卻不能參與仲裁,只有中華民國國際法學會今年3月向法院遞交「法庭之友」意見書,陳述太平島是「島」的證據。

總統府與外交部23日安排國內外媒體親登太平島。(隨行記者團提供)© 由 風傳媒 提供 總統府與外交部23日安排國內外媒體親登太平島。(隨行記者團提供)
台灣是聲索南海主權的一方,卻不能參與仲裁。(太平島隨行記者團提供)
這名學者認為,如果接受,是不是代表國際社會以後就涉及台灣權利的任何問題,都可以在台灣缺席的狀況下作出裁決,「這有很大的風險。」

涉外人士指出,若太平島被認定為「島」,台灣可表示欣慰,但仍須對未能參與表示遺憾,說明台灣的聲音未能在訴訟中被聽到,對台灣不公平;若被認定為「礁」,政府將「強力反擊」,堅持法院的看法「沒有法律拘束力。」

九段線相關主張 常設仲裁法院不裁決
菲律賓的15項訴訟標的可分3類:中國「九段線」內的海域主權權利和管轄權及「歷史性權利」違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國所佔島嶼多是「礁」,只能主張領海,不能主張專屬經濟區或大陸礁層,其中有些是低潮高地,不能有海洋權利;中國在南海的填海造陸干擾菲律賓漁民作業,破壞海洋環境。

菲律賓軍方抗議中國在南海填海造陸© 由 風傳媒 提供 菲律賓軍方抗議中國在南海填海造陸
菲律賓針對南海的15項訴訟標的可分為3類,其中之一是指中國在南海的填海造陸干擾菲律賓漁民作業,破壞海洋環境。圖為菲律賓軍方抗議中國在南海填海造陸。(美聯社)
林廷輝指出,常設仲裁法院已認定,其中7項涉及領土歸屬及重疊海域劃界的訴求,法院沒有管轄權,將保留不裁決,其中包括第2項與「九段線」相關的主張;而將公布的裁決會涉及的島礁包括黃岩島、美濟礁、仁愛礁、南薰礁、西門礁(包括東門礁)、赤瓜礁、華陽礁、永暑礁、渚碧礁等。

南海爭議,九段線。(製圖:風傳媒)© 由 風傳媒 提供 南海爭議,九段線。(製圖:風傳媒)
對於九段線的主張與爭議,常設仲裁法院將保留不裁決。(製圖:風傳媒)
他指出,台灣在1998年依《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通過制定《中華民國領海及鄰接區法》及《中華民國專屬經濟海域及大陸礁層法》,隔年依《中華民國領海及鄰接區法》公告「中華民國第一批領海基線、領海及鄰接區外界線」,包括南海諸島在內,但從來沒有公告過可主張的專屬經濟海域,包括台灣本島在內。

涉外人士指出,台灣從沒主張黃岩島是「島」,也表示過會遵守國際法及《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但因沒有參與訴訟過程,「我們當然不怎麼會去接受」裁決結果,不過若法院依該公約公正裁決,「不接受也會違反我們的國內法。」
--------------------------------
太平島巡護 南海仲裁前專案啟動 央通訊社通訊社
接受太平島是「島」等於接受中國台灣? 南海仲裁輸贏 一句話說不清


炸彈客案發前 致電客服怨愛心卡遭鎖
(中央社記者游凱翔台北10日電)行政院海岸巡防署今天指出,包括太平島在內的南海諸島為中華民國領土,而「碧海專案」勤務原定6日啟航,但受颱風影響,改為今天下午4時由偉星艦執行巡弋任務。

太平島巡護 南海仲裁前專案啟動© 中央社 太平島巡護 南海仲裁前專案啟動
海巡署表示,包括太平島在內的南海諸島為中華民國領土,且這是台灣一貫的主張與堅持。海巡署南沙「碧海專案」勤務,原定6日啟航,但受到颱風尼伯特影響,改為今天下午4時由偉星艦執行南海巡弋任務,落實相關巡防作業。

海巡署指出,100噸級的巡防艇在去年底派駐南沙太平島時,因該海域常常因西南氣流旺盛產生湧浪,導致船體撞擊碼頭產生損傷,故先將100噸巡防艇撤回台灣,但也同步機動增加「碧海專案」的巡護航次、期程,並與國防部派遣的艦艇交叉配合,確保巡防期間不會產生空窗期。

海巡署強調,太平島駐防人力迄今尚未改變,僅是在勤務艦艇上做調整,而海巡署在維護國家南疆的第一線位置,絕對會強化各項戰備工作,以維護國土安全。1050710

 

姜皇池/仲裁判斷不過是一張廢紙!

推文到plurk
2016-07-11 06:00

姜皇池/台大國際法教授
在南海仲裁案即將宣布之際,中國對仲裁庭的攻擊彷若不留餘力,先前尚不乏理性論述,集中討論管轄權有無爭辯,以法律思維和語句,細細論述中國立場,然近來用語越形激烈,前國務委員戴秉國喊出:「仲裁結果很快就會出來了,出來就出來吧,沒什麼了不起,不過是一張廢紙!」對國際法治輕蔑態度,令人駭異。
不僅對仲裁判斷嗤之以鼻,亦對仲裁庭組成以及法官人格肆行攻擊。中國駐印尼大使說:仲裁庭是由國際海洋法法庭日本籍庭長「柳井俊二」所指定組成;五名仲裁法官,四名來自歐洲,根本不具普遍代表性。《人民日報》刊登訪談,攻擊柳井,以渠曾任日本駐美國大使、日本外務省副外相,在安倍政府修憲過程中擔任法律顧問,因此在面對中國問題時,不具有公正的裁決能力和意向,好似柳井是法庭的「第六個法官」?接著又指責法庭對中國不友善,是有陰謀的,宣稱「法庭已經成為一些勢力的代言人」等等。
吾人無從判斷日籍庭長是否對中國懷有敵意?然日籍法官之任命,中國並未反對,該法官再經選舉成為院長過程,中國亦未反對。問題是誰讓日籍庭長有機會與「義務」需根據《海洋法公約》《附件七》組成如此仲裁法庭?無疑是中國。若中國應訴,則根據公約《附件七》第三條,除菲律賓與中國各自指定一名法官外,應再共同指定其他三名法官,但因中國自始拒絕參與,根據規定,除菲律賓所指定法官外,其餘四名法官讓法庭庭長指定。孰由致之,孰令致之?
不僅攻擊仲裁庭,對仲裁案外之國家同樣不放過。中國指責仲裁庭已成為某些勢力的代理人,劍鋒直指美國。美國固是強國,但豈有能力全面操控國際司法機制?事實上,本案美國曾申請作為觀察員,但仲裁庭直接以美國並非《海洋法公約》締約方,毫無懸念地予以拒絕。
不要忘記,美國在國際司法訴訟並非常勝軍,在一九八六年國際法院的《在尼加拉瓜軍事與準軍事活動案》中,甚至是一個慘字了得。而南海仲裁案中,菲國律師團首席Paul Reichler,正是當年代表尼加拉瓜於《在尼加拉瓜軍事與準軍事活動案》中,控告美國侵害尼國主權的律師,尼案讓美國顏面盡失,進退失據,若非尼國選出新政府,美國豈能免於法律泥淖與不斷的國際譴責。以中國的「愛國情操」檢視,則此等「民族敗類」,如是「人渣」,又豈是美國政府可加以使喚的?
在一九八六年案件正式宣判前後,雖仍有支持美國作法之學者,然美國國際法學界充滿撻伐之聲,不是攻擊國際法院、不是聲討「賣國賊」Paul Reichler,而是檢討美國何以違反國際法?何以拒絕法院管轄,損害國際法治等等?個人不是認為美國就是何等崇高,重點是當時美國不論是專業學術刊物論文、學界發言、媒體報導等等,在國際法院判決前後,仍有眾多檢討美國不進入訴訟程序是違反國際法的聲音,然在南海仲裁庭正式公布仲裁判斷前,但見中國官方學界,各方各面,眾口一致,無不以仲裁庭為討伐對象,無不以「美帝」為口誅筆伐目標,心中不免疑惑,難道本案中國就無懈可擊,就無非可議?
當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認為仲裁案是「打著法治旗幟反法治」,不知為何,吾人眼前竟浮現文革時代「打著紅旗反紅旗」的呼號。難道一場國際司法裁判,讓中國國際法學彷彿重溫「文革『美夢』」,打出「法律必須服從政治」的原形?抑或中國本質即是如此?

--------------------------------------------

南海情勢緊張 美軍航母坐鎮制衡中國
三立新聞網



南海仲裁吵什麼?美中角力讓你一次看懂
© 由 Sanlih E-television Co., LTD 提供
▲史坦尼斯號(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國際仲裁法庭6月29日發表聲明指出,南海仲裁案結果即將在7月12日出爐,裁決菲律賓與中國在南海的紛爭問題,將使南海緊張情勢進一步升溫。然而,美國除了在仲裁結果發布前派出2艘航母「史坦尼斯號」及「雷根號」,也考慮將快速反應部隊調往西太平洋,以加入南海巡航任務。

根據日本《共同社》報導,主張東海及南海擁有領土主權的中國,其在海洋活動也日益活躍,造成和日本、菲律賓國家的緊張,為了制衡中國的聲勢,美國有意透過軍事部屬加強巡航,除了除第七艦隊「史坦尼斯號」航母戰鬥群外,也展開防空、海上偵察和遠程攻擊演習。

美軍陸戰隊司令威斯勒(John Wissler)透露,美方將在亞太地區增派快速反應部隊,快速反應部隊將會從美國本土、夏威夷或日本美軍基地派出,至於何時部署則尚未確定。美軍增派兩棲戰鬥群,將可擴大亞太地區巡邏範圍。

-----------------------------------------

姜皇池/南海仲裁判斷非法且無效?

推文到plurk
2016-07-04 06:00

姜皇池/台大國際法教授
面對中菲南海爭端,特別是仲裁法庭就菲國所提第二項主張:「中國主張的對『九段線』範圍內的南海海域的主權權利和管轄權以及『歷史性權利』與《公約》相違背,這些主張在超過《公約》允許的中國海洋權利的地理和實體限制的範圍內不具有法律效力」,法庭雖尚未定案,但亦有可能檢視中國所提「九段線」合法性問題,恐將衝擊中國在南海所有權益法律基礎,因此中國戒慎恐懼地採行對應措施。
對中國而言,若能將仲裁判斷做成時間再往後推遲,或可獲得寶貴時間與菲律賓新總統協商。可能是受三月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國際法學會所提法庭之友意見的影響。一般認為台灣在三月提出的法庭之友意見後,仲裁庭讓菲律賓針對該法律意見書進行答覆,因此將原本預計發表時間往後推延。是以,在北京的「中國國際法學學會」(六月十日)與在香港的「亞太國際法學會」(六月十七日)分別提出兩份「法庭之友」意見書,呼應中國對仲裁法庭管轄權之批判;此外,六月二十六日中國再於海牙召集眾多國際法學者舉行「學術」會議,抨擊仲裁法庭管轄權判決。但仲裁法庭完全無視二份法庭之友意見,對「學術」批判亦不予理會,直接在六月二十八日正式宣布:仲裁判斷將於七月十二日正式公布。
不知中國是否已看過仲裁判斷內容?到此而後,中國毫無保留全面批判仲裁法庭。中國外交部當天立即重申「不接受、不參與和不承認仲裁法庭作出的任何裁決。接著《人民日報》、新華網、《環球時報》批判文章接二連三,中國外交體系亦全面出擊,外交部發言人固無庸論,駐外使節在派駐地報紙發表文章說明中國南海政策,批評菲國「非法」提出訴訟,無助南海爭端之和平解決等等;此外,更遊說各國政府支持中國立場,宣稱已有六十國支持中國立場。中國國防部一樣對外發表:「將視國家主權受威脅程度,考量是否宣布在南海建立防空識別區」。此等全面國際公關活動,全部劍指仲裁判斷法律效力。
站在客觀國際法立場,摒除部分情緒性用語外,比如「濫用國際法」、「披著法律外衣的政治陰謀」等等,個人覺得中國對仲裁法庭之批判並非毫無道理,事實上在菲國提出訴訟後,仲裁法庭正式判決具有部分管轄權前,個人與一些國際法學者討論此問題時,幾乎所有論者皆傾向認為:菲國雖強調就特定海洋地物進行定位、對特定作為是否引發海洋環境損害等等,似乎僅是《海洋法公約》之解釋與適用問題,然若不以特定地物主權歸屬為前提,則所有仲裁判斷並無實質意義,因此菲國訴求實與特定海洋地物主權歸屬或特定海域範圍密不可分,必然觸及主權與海域劃界議題,縱使成立仲裁法庭,中國勝訴機會相當大
可惜中國選擇不進入程序階段進行辯論,而是單方認定本案涉及主權與海域劃界,「不接受、不參與且不承認」任何法庭程序。如此強悍作為,完全違背《海洋法公約》第二八八條第四款的「對於法院或法庭是否具有管轄權如果發生爭端,這一問題應由該法院或法庭以裁定解決。」不能否認,此一規定,中國在一九九六年批准《海洋法公約》是明白承諾接受其拘束,案件是否涉及主權與海域劃界,當然需有法庭認定,否則任由爭端一方自我認定法庭有無管轄權,則整個《海洋法公約》的強制爭端程序制度將成贅文,失其規範意義。
對中國而言,本案國際法彷彿非常重要,但卻又似已無關緊要。從國際法體制觀察,上述所有作為,縱非罔拋心力,亦是時地兩誤。不論未來判決如何,可以確定的是:中國大概僅會學美國在《尼加拉瓜案》或俄羅斯在《北極日出號案》(Arctic Sunrise Case)般,悍然不顧國際輿論與壓力,堅持政治操作。

雙航母南海軍演 美軍:嚇阻破壞穩定的國家

美軍罕見的派出雙航母在南海軍演。(路透)

2016-06-21  14:25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美國「史坦尼斯號」、「雷根號」航空母艦戰鬥群,18日起在南海進行軍事演習。美國海軍作戰部長李察遜(John M. Richardson)20日直言,此次罕見的雙航母軍演,目的就是要嚇阻任何想要破壞區域穩定的國家。

根據《路透》報導,在菲律賓於海牙國際法庭提出南海仲裁之際,美國派出「史坦尼斯號」、「雷根號」2艘航母,在菲律賓東邊海域展開防空、偵察、以及遠程攻擊演習,讓外界均分析是針對中國。

李察遜20日更直接向華盛頓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表示,美國在同一水域部署兩個航母戰鬥群的情況並不常見,這是美國致力於地區安全的訊號,「對於任何想要破壞區域穩定的國家,我們希望傳遞出嚇阻的訊息」。

------------------------------------

4國大規模軍演!美韓19軍艦在日本海舉行「雙龍演習」 | ETtoday國際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 http://goo.gl/aP51UW

-------------------------

再警告北韓 美核子航母開入釜山港

南韓軍方今天透露,美國核子航空母艦「史坦尼斯號」號戰鬥群,今天已駛入南韓釜山作戰基地,回應北韓的挑釁行動。(美聯社)

2016-03-13  15:22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南韓軍方今天透露,美國核子航空母艦「史坦尼斯號」號戰鬥群,今天已駛入南韓釜山作戰基地,回應北韓的挑釁行動。

韓聯社報導指出,史坦尼斯號航母戰鬥群,包含史坦尼斯號核動力航空母艦、驅逐艦斯托克戴爾號、鍾雲號、勞倫斯號、莫比灣號巡洋艦等組成。史坦尼斯號乘載約6500人,飛行甲板有3個足球場大,搭載F/A-18戰機、E-2C鷹眼預警機等80多架軍機。

這也是繼出動B-52戰略轟炸機、北卡羅來納號核潛艇和4架F-22猛禽匿蹤轟炸機後,美軍再度於韓美聯合軍演期間派核航母進駐韓國,對北韓的警告意味濃厚。

據報導,戰鬥群官兵此行將與南韓海軍舉行聯合軍演並參加軍民文化交流活動。南韓軍方則表示,美國的戰略武器陸續送來南韓,對北韓釋放了強有力的警告信號。

-----------------------

日本與菲律賓簽署協議向菲提供國防設備 - http://goo.gl/eaj2lN

-------------------------

觀察站/馬非去太平島不可的理由在海牙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27 14:45 聯合晚報 記者蔡佩芳/特稿

 

馬總統將在農曆春節前夕,以慰勞駐島人員為名赴太平島,以內政之名收外交成效。 報系資料照
分享大選前,馬總統原擬登太平島,最後因美國的壓力取消。但他終趁農曆春節前夕,以慰勞駐島人員為名赴太平島,以內政之名收外交成效。
馬總統非去不可的理由,在海牙。菲律賓去年因南海主權爭議,向海牙國際法庭提出「南海仲裁案」,主張將我太平島在內四個島嶼「降格」為不適人居的島礁,嚴重影響我國主權利益。目前,國際法庭針對菲國案子,已經開始著手寫仲裁文,可能六月就會定案。馬總統任內有必要盡快登島宣示主權,並讓國際法院仲裁時不能忽略太平島是「島嶼」的事實。

雖然外交部長林永樂表示,事前已告知美、日,但一直以國際海洋法為由,逼迫台灣放棄原本南海11段線主張的美國並不樂見。中華民國擁有南海最大島太平島的主權毋庸置疑,馬總統登島天經地義,本來就不用美國批准。

可議的是,迄今仍未簽署1982年國際海洋法公約的美國,與聲索國之一菲律賓站在同一陣線,頻頻派軍艦在南海大肆活動,反而要擁有南海主權的我國「自制」。

白宮國安會前亞洲事務資深主任麥艾文選前訪台,剛獲馬總統贈勳,次日就在一場演說侵門踏戶,批評馬打算登太平島是「在錯誤的時間釋放錯誤的訊息」,狂妄至極。但準備執政的民進黨在南海問題的立場與發言,卻選擇謹小慎微,運用模糊的辭令與美國沆瀣一氣,執政後捍衛我國既有主權的能力令人懷疑。

馬總統此行未帶陸委會與國防部官員隨行,意在用行動落實他過去所提台灣不與中國大陸合作維護主權,以降低美方的反彈與疑慮;也避免在南海對立日升的時候,激化與其他主權聲索國之間的衝突,擦槍走火徒生事端。

太平島對我國在南海議題上至關重要,不論是海洋權益、國際參與。我國不但要實際控制太平島,更要確保太平島的「島嶼」地位,以免我國在南海議題中遭到邊緣化。在馬總統登島宣示主權之後,蔡英文的政府也必須強力捍衛。

------------------------------------------------

從習近平的海洋戰略說起:美中亞太戰略再布局

2015/11/09 18:18:55 王俊評

習近平政權正在沿著前中國海軍司令劉華清這套的戰略路線前進:2010年前確立第一島鏈內的『內海化』;到了2020 年要確保第二島鏈內的制海權。圖/路透社
分享
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於去年11月7日前往新加坡會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此次會晤不僅是1945年來國共兩黨領導人的首度會談,也是兩岸各自立國以來,雙方領導人第一次見面,其歷史性不言而喻。

外界對於會談的影響分析多著墨於2016年台灣大選,但其實從國際戰略的角度來說,更巨大的影響在於台灣或中華民國,在整個逐漸浮現的美中亞太兩極格局的「選邊」問題。這一層面已由國內學者張國城教授點出。更進一步的想像是台灣著名戰略學者林中斌教授的觀點,他認為無論如何,馬習會後,統一的巨輪將以不可逆轉的方式向前滾動。

順著這兩種觀點,我們可以試著進一步思考,若馬習會果真標誌著兩岸「統一」的起點,在戰略上對台灣或中華民國可能產生什麼變化與影響。

毋庸置疑,兩岸的統一對台灣而言,除非是由台灣主導整個統一的進程,否則若由中國方面主導,必然意味著被併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台灣在未來與中國擁有共同的假想敵國。在亞太地區,首當其衝者便是美國與其盟邦體系,其次則是與兩岸在南海有共同主權爭端的東南亞國家。若再往外看,也會包含積極實施「東望政策」(Look East Policy),但目前對台灣存有好感的印度。不過最主要的當然還是美國與其盟友,特別是日本。

▎地緣價值


第一島鏈若受中國支配,形同在西太平洋建立一道類有形防線,而能結合攻勢與守勢關鍵地域,即是包括釣魚台在內的臺灣。
分享
台灣對中國最重要之處,如許多中國文武戰略家早已指出的,是無可取代的地緣戰略價值。筆者在以往的研究中曾指出,取得台灣能使中國打破美國利用第一島鏈對中國的「圍堵」與海洋安全威脅,使中國海軍具備真正進入太平洋的前進基地,向東擴大300-500浬的戰略縱深,能更有力地保衛中國在東南沿海的海上交通線暢通,避免為美國所截斷。臺灣的樞紐地位有助於中國向北解決釣魚台、向南解決南海等爭議,不間斷地控制麻六甲海峽附近海域的鄰近國家海域,以及向東構成阻擋美國對大陸本土威脅的屏障等四個方面的安全問題,最終強化中國海洋領土防衛與專屬經濟區的保護。

雖然台灣本身也有規模可觀的軍隊與裝備,一時三刻難以完全將其打散,由解放軍取而代之,但是,這不代表台灣因此在對外的軍事態勢上能夠獲得特殊地位,最終,台灣的國軍在戰略態勢上必須服膺北京的指導。

▎拓展第一島鏈,台灣是關鍵

北京的海洋戰略是在西太平洋建立一道阻止美國介入東亞的屏障。許多中國文武戰略菁英都認為至少必須打破第一島鏈,才能使中國增加海上防禦縱深。在他們眼中,第一島鏈若受中國支配,形同在西太平洋建立一道類有形防線,除了可阻止線外的美國海權與其盟邦對第一島鏈內的中國本土或海洋權益發動攻擊或掠奪,中國也將掌握一定程度的主動權,可朝島鏈外的海權發動攻勢性防禦作戰。反之,第一島鏈若為美國海權的前沿防線,則戰略主動權掌握在彼之手,隨時可以對中國本土與其海洋權益構成嚴重威脅。

故對中國而言,最好的情況是能將島鏈納入中國勢力範圍之內,然後盡量使美國遠離西太平洋以擴大中國的戰略縱深,若無法達成這個目標,至少也要將唯一有機會成為中國領土的臺灣,與其周邊的釣魚台正式併入中國領土,以打破第一島鏈的地理封鎖,將其作為中國在島鏈上的主要據點,與在太平洋發動地理攻勢的基地。因此除了要具備奪取這些重要遏制點的控制權的能力之外,也必須能夠阻止美國海權自太平洋施加戰略壓力;而對中國來說,能結合攻勢與守勢關鍵地域,即是包括釣魚台在內的臺灣。

▎習近平海洋戰略

有了地理位置還必須有戰略規劃,台灣地理優勢才能發揮作用。已故前中國海軍司令、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曾經提出一套中國海洋戰略規劃,認為:

到2010 年為止,中國要確立第一島鏈內的制海權,使其『內海化』;到了2020 年要確保第二島鏈內的制海權,將東海變成內海,並在2040 年成為可以遏制美國海軍在太平洋及印度洋支配權的力量。

筆者長期以來指出,儘管中國海軍戰略在作戰層面號稱是毛澤東的「積極防禦戰略」,但實際上師承蘇聯海軍的海上縱深防禦部署,以及海上陣地戰等概念,後者根據中國軍方出版的《戰略學》(1999年版),關於海上軍事鬥爭的部分指出:「建立以陸岸(包括沿海大陸和島嶼)為依托,由陸向海逐步延伸的近海防禦體系…近海防禦的範圍具有一定的伸縮性…應充分利用陸岸增大海上防禦的戰略縱深,形成多層次的防禦布勢…在此基礎上,還應根據保衛國家安全和海洋權益的需要,視情將海上防禦範圍適當前伸」註1。

而根據日本朝日新聞在10月20日的報導,習近平政權正在沿著劉華清這套過去沒有得到採納的戰略路線前進。因此,假使台灣為中國所統一,可以預期將迅速成為中國向前延伸海上縱深防禦,部署至西太平洋,並建構海上防禦陣地的最主要基地 ; 台灣也將取代南海或其他任何地區,成為美中對峙的最前線——一旦兩大國發生局部衝突,作為最前線基地的台灣將承受來自美國的主要火力攻擊,如同關島在近年來成為解放軍近年軍事投射能力的主要目標。


解放軍海軍052型飛彈驅逐艦「哈爾濱號」的實彈操演。圖/美聯社
分享
▎美軍的離場,盟軍轉為敵人

在戰略上台灣必須面對這種徹底的潛在敵人轉變,除此之外,另一項極為複雜之處是美國必須撤走在台灣的軍事部署,以及原先與國軍之間的軟體整合。其中最主要的,當屬美國出售給國軍,但實際上由美軍自己駐守,位於新竹樂山的「鋪路爪雷達」(AN/FPS-115 PAVE PAWS)。鋪路爪雷達是美國反彈道飛彈系統的重要一部份,甚至可用來監視太空目標。美國出售予國軍的偵蒐雷達全部三面都面向中國,採用雷神公司(Raytheon)開發的單一整合飛彈圖像(SIMP),可提供即時戰場覺知,有預測飛彈落點、建議接戰方式等功能;雷達偵蒐角度涵蓋360度,範圍遠達2000公里以上,此外並可與美、日預警系統交換資訊。

由於全球鋪路爪雷達站除了美國本土以外,只有英國與台灣有,因此台灣雖然非美國正式盟邦,也沒有美國的正式外交承認,在戰略上的親密關係卻非比尋常。但這一切戰略關係與互信都可能因為台灣與中國統一而瓦解。假使兩岸統一,如何處置這一套由美軍駐守、可與美國、日本交流情資,並涉及美國重要反彈道飛彈科技與機密軍情的雷達站,乃一大學問。

此外,由於國軍長期使用美軍裝備、接受美軍教範,一旦兩岸走向統一之路,在其他更細節、能夠與美軍進行整合的軟體設備,如國軍空軍所使用的Link-16資料鏈等,要如何處理也將成為美國與台灣之間,不得不謹慎思考的問題。甚至,國軍人員是否會因為對美軍戰術的熟悉,而成為解放軍在研究與破解美軍戰術時倚重的對象,勢必也將成為「統一後」美國關切的重點。台美之間,是否會因為不再擁有互信與特殊戰略伙伴關係,在處理過程中擦槍走火,此一衝突風險亦不能排除。

對美國來說,儘管其口頭上表示樂見台灣與中國大陸進行對話,但若兩岸真的統一,台美之間最直接面臨的挑戰便是由戰略「伙伴」轉變為「競爭對手」的框架,而上述軍事裝備細節的處理可能都只是冰山一角。


美國、菲律賓、日本在沖繩的聯合軍演。圖/美聯社

--------------------------

南海爭霸:從海洋戰略看另一場美中衝突的開始

2015/10/30 11:43:34 王俊評

圖/歐新社
分享
去年9月3日,中國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大閱兵。受閱裝備據說有84%是首次展示,包括美國、日本、台灣等太平洋國家高度關注的中長程彈道飛彈,如據說具備攻擊航空母艦能力的東風21丁(DF-21D)反艦彈道飛彈、可攻擊關島美軍基地的東風26(DF-26)中程彈道飛彈等。

對於近年來高度關注中國「反介/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 A2/AD)能力發展的美國來說,東風21丁的展示似乎表明中國終於成功發展了傳言許久、技術能力爭議甚高的「反艦彈道飛彈」,儘管這型飛彈根本沒有測試過對船艦的攻擊,只測試過打擊地面固定目標;而關注程度沒那麼高的東風26,則昭示著中國具備能有效攻擊整個美國西太平洋軍力部署能力,讓整體A2/AD能力更形完整。

對台灣來說,整場大閱兵展示的武器讓許多政論節目來賓膽戰心驚,彷彿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軍事強國,美軍航空母艦在中國的彈道飛彈眼前不堪一擊,美軍的西太平洋基地也脆弱不堪,台灣不單已無法獨自面對中國的軍事威脅,即使加上美國也於事無補。

中國舉行大閱兵的表面目的,據說是為了慶祝抗日戰爭的勝利。但諷刺的是,當年協助中國擊敗日本出力最大的美國卻抵制這場閱兵;而美中兩國當年共同的死敵日本,如今卻是美國在東亞最重要的政治軍事盟友,美日同盟被美國稱為區域安全穩定的支柱,美國也高度評價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這兩個月強力主導通過在日本國內爭議甚大的安保相關法案,該法案讓日本自衛隊能在得到國會授權的情況下,即便日本本身在武裝衝突中沒有遭到攻擊,也能協助捲入衝突的美國或其他國家進行防衛。

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斯威福特 (Scott Swift)上將在9月26日據報導甚至表示,他質疑美國海軍現在以太平洋上的國際換日線,區分其轄下的第七艦隊與第三艦隊行政轄區的傳統作法;其希望擁有四艘航空母艦與超過100艘各式戰艦,可謂是美國海軍最強的第三艦隊,在未來能夠進入西太平洋,與第七艦隊進行更緊密的「前沿作戰」(forward operating)合作,以應付對整個東亞造成的極大不穩定南海衝突。這項宣示因為中國的大閱兵、敘利亞危機引發的美俄爭執,以及日本安保法案通過等重要國際事件,而沒有受到重視,但若考慮到歐巴馬政府在2009年以後推行的「亞洲樞軸」(pivot to Asia)戰略,本來只是打算調整太平洋與大西洋的美軍部署比例,沒有涉及更進一步的作戰部署調整,斯威福特上將的發言實際上更具重要性,顯示美國軍方開始針對中國的海洋擴張提出比以往的「空海戰」(AirSea Battle)概念更直接的回應。

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斯威夫特介紹美國太平洋艦隊(US Pacific Fleet) (影片來源:美國海軍官方網站)


這些作為源起於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在南海的主權衝突越演越烈。力量比東南亞各國明顯更強的中國,除了出動優勢海上警備力量壓迫菲律賓進行「奪島」,又進一步在其控制的南海島礁進行填海造陸、大型機場與深水港建設等工程。所造成的緊張,一如1930年代中期日本退出華盛頓海軍體系,並加入德日義三國同盟,隨後入侵中國與進軍法屬中南半島,不斷地在西太平洋造成螺旋升級的危機,意圖將整個東亞納入自己的排他勢力範圍內。但弔詭的是,美國在80年前並未調整在東亞的軍事部署來應對日本的帝國主義擴張,現在卻煞有其事地大舉行動。其對中國的回應主要限於後者在南海地區的海上擴張,而這些擴張,以中國的角度來說,其實沒有逾越它自己所宣稱的南海「九段線」範圍;這跟日本以前的真實侵略作為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國際間對於中國這些「擴張」的真實目的,是否意味著要將美國「驅逐」出東亞、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也有很大的爭論。

現有的國際關係理論很難解釋美國在不到一個世紀內,為何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而這些理論的基本假設可說都是從陸地戰爭延伸而來,對於海洋戰略競爭並沒有什麼認識。職是之故,對於海洋性質的亞太體系的解釋力就比較微弱。因此,在這裡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美日兩國在1930年代的競爭性質,對於眼前的美中競爭或許能有更清楚的認識。

習近平在2012年2月以中國國家副主席的身份訪問美國時曾說,「太平洋夠大,容得下美中兩國」,此翻話是以陸地思維看待海洋的典型例子,也非常符合既有國際關係權力平衡理論的陸戰邏輯。權力平衡理論認為,國家間的軍事力量如果能維持一定程度的平衡狀態,那麼國際體系就能達成並維持穩定。1921年的《華盛頓海軍條約》與1930年的《倫敦海軍條約》都是這種邏輯的產物,它們依照當時海軍界盛行的「攻方必須對守方擁有至少3成以上的優勢才能成功」的觀點,硬性定下了美、英、日、法、義等五大海軍強國的戰艦、輔助艦等的實力必須維持10:10:6:3.5:3.5的比例,認為如此才能維持太平洋地區的均勢與穩定。


美國南海巡戈的行動令王毅相當不悅。圖/歐新社
分享
不過,很少國家具備這種瞭解;在歐洲只有英國。而我們從大名鼎鼎的美國海權論者馬漢(A. T. Mahan)將軍的著作中也知道,他很憂慮美國的天生陸權本質。與陸上戰爭不同的是,海上戰爭強調建立對海上交通線的控制(制海權)而非領土佔領;有趣的是,每個國家使用的海上交通線重疊性相當高,例如從東北亞到印度洋,美國、日本、中國、俄羅斯、韓國、台灣等國家所使用的海上交通線幾乎沒有差異,不僅平時如此,戰時也是如此。因此從海洋戰略的角度來說,同一個區域的各海軍對攻擊與防禦的需要沒什麼特別差異,都是建立對交通線的控制,並阻止敵方對己方控制的破壞。這就使得如果要在海上獲得完全的控制與安全,唯一的辦法就是全面消滅對方在各海域的軍事力量,而不是衝突核心區域。因此,固然每個沿海國家都有權依照自己的需要,發展各種程度的海軍,但能夠在戰爭中控制整個海洋的海軍國家只有一個,也就是俗稱的海上霸權。美國自身的陸權本質,以及孤立於舊世界的地理環境,讓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儘管已經擁有至少能與英國並駕齊驅,而且還可將其超越的海上力量,卻拒絕朝海權之路發展。美國戰略菁英對自己的身份認同不是取代大英帝國的海洋霸權地位,而是希望大英帝國繼續維持海洋秩序,好讓自己能繼續孤立於西半球的美洲小天地;並將陸地權力平衡的邏輯套用於海上,希望能藉此確保太平洋地區的穩定。


「拉森」號是美國第七艦隊的主力導彈驅逐艦,27日駛近南海島礁,引發中方強烈不滿,後者隨即派遣「蘭州」、「台州」兩艦尾隨其後。圖/歐新社
分享
這樣的做法雖然違背海洋戰略的邏輯,但在各主要海軍國家的經濟都無法負擔龐大海軍建設開支的1920年代與1930年代初期,還可勉強收效。然而當世界第三大海軍國的日本開始不願意遵守這個體制,走上無條約限制的海軍發展之路時,海洋戰略的邏輯就自動衝破人為設立的枷鎖,重新支配各主要海軍國的競爭。在太平洋戰爭中擊敗日本的美國,這回終於因為大英帝國的破敗,無法繼續扮演維持世界海洋秩序的海洋霸權,而必須改變身份認同,瞭解到唯有繼承大英帝國的海上霸權地位,才能抵禦來自歐亞大陸的潛在威脅,確保自身的安全。美國因此在西歐與東亞建立同盟體系來圍堵以蘇聯為代表的共產主義。但正如前美國海軍作戰部長松華特上將(Adm. Elmo Zumwalt)在1970年代清楚指出,美國因為與歐亞兩洲之間都隔著大洋,故要支援盟國,就需要前沿部署,需要建立對兩大洋海上交通線的控制。

也正因如此,雖然不清楚中國是否要在東亞建立勢力範圍、雖然中國的海上擴張行動規模完全比不上80年前的日本帝國,甚至沒有超出自己的主權聲索範圍,但已經身為海上霸權的美國在海上戰略競爭邏輯的驅動下,仍然必須作出比80年前日本帝國剛開始新一階段的擴張時更清楚的回應。當然,美國受到國防預算將長期削減的影響,不能像冷戰時那樣大規模整軍經武,與中國進行海上軍備競賽,但是仍然可以藉由調整海洋戰略部署重心來應付,並釋放日本的力量。而後者,是美國的故技重施。美國之所以敢於在1823年力量仍很弱小時,宣布禁止歐洲國家介入美洲事務的「門羅宣言」,不在於自己有把握能以武力執行這項宣言,而是有把握英國將會代替美國執行這項宣言。歐陸國家若有能力越過大西洋介入美洲,顯然也有能力對於近在咫尺的英國造成威脅。同樣的邏輯,倘使中國能夠在西太平洋對美國構成威脅,對日本當然會產生更嚴重威脅。

因此,「終戰70之年」,只是標示著由美日之爭,換成美中之爭的另一場大規模國際戰略衝突的開始。


一山不容二虎,一海不容二霸。 photo credit:America's Navy

---------------------------------

澳洲「北」上南海:脫歐入亞的第一道考題

2015/11/06 12:11:04 蔡榮峰

究竟澳洲會不會、該不該成為南海賽局的新玩家?圖/路透社
分享
澳洲工黨執政時期的外交部長伊凡斯(Gareth Evans)日前在澳洲國家廣播電台(ABC)節目裡呼籲,澳洲應該派軍艦到南海,以表達維護國際水域的權益,並對北京釋放抗議南海軍事化的訊息。由於澳洲距離下次大選不到幾個月,且極可能政黨輪替,出身執政有望的工黨,前外長此番發言似乎頗有拋出風向球的意味。

事實上,伊凡斯此番發言,是用來回應十月初在波士頓舉行的年度美澳軍事外交部長級會議(AUSMIN,中文媒體稱「2+2」部長會議)。澳洲雖然在會後與美國發表共同聲明,關切中國南海擴張,卻實際上拒絕了美國「例行派艦巡邏」的請求;坎培拉選擇在外交與軍事上,分別對華盛頓與北京做出回應,不禁讓人有種兩大之間難為小的感覺,也讓台灣人有強烈的既視感。

究竟澳洲會不會、該不該成為南海賽局的新玩家?

在華盛頓與北京之間,坎培拉又該如何拿捏?

▎歡迎來到澳大利亞的「亞洲世紀」

澳洲自視為「具盎格魯薩克遜紐帶、亞太唯二的西方國家」(另為紐西蘭),傳統上跟著英美聯盟行動以換取大國保護,幾乎到了無役不與的程度,舉凡阿富汗、伊拉克到敘利亞,澳洲對英美老大哥的要求鮮有不從。然而,受到全球政經軍中心東移的影響,長期保護澳洲的西方防護傘正快速瓦解當中,而澳洲人自己也覺察到這種轉變。

近年來,從官方出版文件到民間媒體,不難發現澳洲有個曝光率超高的字眼──「亞洲世紀」(Asian Century),說是到了每位官員都朗朗上口的程度也不為過。如何安然地「脫歐入亞」,儼然成了澳洲當代政治圈最熱門的顯學。


中國的崛起與亞洲快速的發展,顛覆上世紀初西方霸權的榮景,讓現在居於亞太南方的澳洲,無法不正視自己的處境。圖/維基共享{{PD-US}}
分享
根據澳洲外交及貿易部的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澳洲出口前十大市場有七個在亞洲,按照排序分別是中(1)、日(2)、韓(3)、星(6)、印度(7)、台(8)、馬(10);其中,中國就佔了32.5%,匯豐銀行更預測這個數字到2030年會超過50%,意味澳洲過半經濟活動將由中國主導。2014年中澳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更確定中澳雙邊貿易未來十年內大幅成長的走向。

這下子問題就來了,澳洲的週邊區域安全方針自上世紀末以來就沒有太大的改變,於是有史以來頭一遭,澳洲人面臨主要貿易夥伴與戰略假想敵為同一個國家的奇妙情況,造成國家對外政策在經貿與國防上出現雙元性;中國一下子是經貿契機的代名詞、一下子又是安全威脅的最終BOSS。讀者想必不陌生,這種「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的政策人格分裂狀況,也同樣出現在台灣。

更精確地說,這種矛盾現象幾乎是二十一世紀初亞洲各國的共同特徵,受到中美關係重力拉扯程度越來越大。萬一中美兩國翻臉,各國被迫選邊站,有種怎麼做都不對的尷尬,倒楣一點的還會被拉來打代理人戰爭,成為大國相爭下的倒楣鬼。澳洲在西方同盟的涉入程度遠勝於亞洲諸國,所以當衝突爆發時「無法自拔」的風險自然也甚於他國;明明身處偏遠的南半球,卻極可能被捲入北半球的緊張情勢,尤其是危險度急遽上升的熱點──南海。

▎南海,澳洲揮之不去的夢魘

歷史上,澳洲本土安全曾經有三次直接遭受敵國威脅,分別是一戰德國大海軍策略、太平洋戰爭日本南下轟炸北部重點城市達爾文,以及共產國際在越、馬、印尼的擴張。這三次都與南海動盪、新幾內亞、印尼島鏈被敵方作為軍力投射基地有關,威脅也大都來自北方,使得澳洲形成了「坐南望北」的防衛觀,並將麻六甲海峽與南海週邊的穩定,視為澳洲安全的警示指標;而台灣常稱的第二島鏈,差不多也就是澳洲本土防衛的外層圈。

此外,人口與台灣差不多的澳洲坐落在人口稠密的亞太一隅,國境面積又是台灣兩百多倍大,地廣人稀難以守備的情況下,澳洲安全相當仰賴大型盟國的馳援保證。東南亞及南太平洋則是澳洲與英美大型盟國聯結的樞紐,如何避免這個樞紐在戰時遭到封鎖,就成了澳洲國家安全最重要的保命原則。澳洲經濟重心轉移至亞洲,只是讓這個樞紐的重要性無可取代,光是澳亞貿易這幾年的海運量就有高達六成以上集中在這個區域,一旦發生戰事或全面封鎖,澳洲經濟崩盤也只是遲早的事情。


台灣常稱的第二島鏈,差不多也就是澳洲本土防衛的外層圈。
分享
澳洲為了確保這個區域穩定,自二戰結束後就投入相當大的心力,確保東南亞不會落入敵方之手,或局勢動盪。一方面,澳洲積極鼓勵成立區域性跨政府組織,在東協及APEC等中國會參與的國際會議中,都能見到澳洲代表們積極穿梭的身影。另一方面,澳洲在東南亞海域定期的軍演,就包含由美軍主導的「環太平洋」(RIMPAC)、《五國聯防》(Five Power Defence Arrangements,簡稱FPDA)軍演、卡卡度跨國海軍演習(Kakadu Naval Exercises)和太平洋島國聯合的「索拉妮亞聯合偵防」(Operation Solania)。就澳洲的人口、經濟規模以及地理位置來看,算是把一個中型國家的所有看家本領都用上了。

話又說回來,雖然澳洲國防軍(Australian Defence Force)未來目標是自我防衛能力的建置,不過二十年之內,澳洲戰略布局尚無法脫離以美軍為主軸的盟軍安全體系,再加上害怕被大型盟國丟棄的歷史夢魘重演,坎培拉對華盛頓的各種軍事要求,只能用「有求必應」來形容,即使偶有猶豫,最後常常還是順了老大哥的意。

在今年十月結束的美澳外交軍事部長級會議上,美澳聯合聲明就抨擊中國將南海軍事化,將對區域穩定有不良影響。中國駐澳大使隨即表達嚴重關切,其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也在國際記者會上反唇相譏美澳根本「提油救火」,表示:「某些國家在南海炫耀武力,那才是區域穩定的隱憂」。著眼於南海局勢穩定,想要大事化小的澳洲,反而被中國點出了國王沒穿衣服的事實,澳中關係一度陷入尷尬局面。這樣的場面,恐怕未來也只會多不會少,如果只是外交齟齬也就罷,爆發軍事衝突被捲入才茲事體大。

究竟,澳洲該怎麼做才能盡量避免選邊站,又能維持自身在南海地區的國家利益呢?

▎雞蛋不要都放在有炸藥的籃子裡

美國重返亞太有大國爭霸的考量,但澳洲畢竟立場不同,僅只是單純維繫在南海的貿易成長、防止北方他國南侵,這些利益考量似乎還不到需要為了幾個島礁這麼快就跟中國槓上,更別說中國對澳洲經濟的重要程度與日俱增了。

要維持美國同盟又不得罪中國,我認為澳洲眼下有限的選擇,應該採取的策略是「遠攻進交」;也就是在敘利亞等中東戰場上盡量答應美國的要求,以換取在南海推辭的合理性。再者,在南海情勢上側重澳洲在《五國聯防》的角色,藉以分散美澳同盟在此區域將澳洲捲入衝突的機率。

《五國聯防》是大英帝國時期的遺緒,在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從英國獨立初期,正巧碰上1960年代共產國際在東南亞擴張,軍事疲憊的英國宣布要退出麻六甲,澳洲擔心蘇聯會趁著交替之際趁虛南下,重演新加坡失守、日軍直驅南下轟炸達爾文的慘痛歷史,因此主動填補英國退出後的權力真空。《五國聯防》的簽訂最初是以「英軍退出麻六甲」為預想,由澳洲、紐西蘭、馬來西亞、新加坡、英國在1968年簽訂,作為英軍的退場機制,不過,1970年英國保守黨上台後又宣布不走了,所以成了現在的樣貌──區域聯防總部(HQ IADS)設在馬來西亞檳城州的北海(英文稱Butterworth),由英、澳、紐、星、馬五國軍方組成。

相較於美國在東南亞其他準軍事盟國,如越南及菲律賓,《五國聯防》中的馬來西亞跟新加坡對中國南海擴張的立場較為溫和,澳洲國防軍不但能透過此同盟維持在麻六甲及南海的軍事存在,也更符合澳洲「追求區域穩定」的國家利益,較能在華盛頓與北京之間取得彈性操作的空間。更重要的是,《五國聯防》的條約排除了經濟海域(EEZ)遭到入侵的情況,除非盟國領土直接遭受攻擊,否則他國無須履行協防義務;對澳洲來說是個風險最小、既實際又不完全卸責的介入方式。


與美國霸權心態不同,澳洲僅只是單純維繫在南海的貿易成長、防止北方他國南侵,這些利益考量似乎還不到需要為了幾個島礁這麼快就跟中國槓上。圖/路透社
分享
▎小結

今年的美澳軍事外交部長級會議所見到的張力,絕對是近年澳洲「脫歐入亞」困境的縮影。兩大之間難為小,想要在中美之間取得平衡的澳洲,對外政策受到大國關係拉扯的程度越來越明顯。

當然,澳洲前外長伊凡斯豪氣干雲的發言,的確是不平之鳴,只不過國家利益的計算靠的是實力,澳洲如何能在夾心餅乾的狀況下,用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功效,又兼顧本國利益,才是化險為夷的長久之計。

表面上看來,這次透過「外交軍事不同調」的回應方式,勉強算是安全過關了,卻難保美國大選結果底定後,華盛頓對坎培拉的態度會不會轉趨強硬,屆時澳洲又要硬著頭皮答應去做吃力不討好的要求。萬一答應了,不說爆發衝突,光是明顯選邊站,會如何衝擊中澳雙邊關係,就已經夠讓坎培拉頭疼,畢竟,北京這次也趁著聯合聲明的機會放話警告了,檯面下的折衝樽俎到現在恐怕都還沒結束呢。

上上策,澳洲最好還是選擇如衝突機率較低的《五國聯防》等參與管道,不但能履行盟國義務、維護本國利益,最重要的是減少被當成戰爭代理人的可能性。坎培拉或許能藉此創造與華盛頓和北京彈性的對話空間,澳洲也能盡量縮小被捲入南海爭端的機率,並用有限義務來維持必要時能介入的話語權跟軍事存在。


雞蛋不要都放在有炸藥的籃子裡,作者認為南海情勢上應該側重澳洲在《五國聯防》的角色,藉以分散美澳同盟在此區域將澳洲捲入衝突的機率。圖/路透社

-------------------------------

從一張海報看盡黨國荒謬面孔

推文到plurk
2016-01-29 15:36

◎賴彥丞
想不到,為迎接日本姊妹校來訪,一張久違的「秋海棠」地圖竟重現於師大附中校園。

師大附中昨與日本姊妹校舉辦交流活動,接待海報中我國國土竟出現涵蓋中國的「秋海棠」圖樣。(擷取自學生臉書)
我在網路上看到新聞時,父親恰巧在旁,我請他看這張包含台灣、中國與外蒙古的「中華民國地圖」,馬上勾起他的「童年回憶」。父親說:「這就是以前國民黨編的教科書啊!那時我們還要背什麼『北起薩彥嶺、南至曾母暗沙』。那是以前的洗腦教育,現在你們還在學這些?」
明明早知「反攻大陸」不可能實現,國民黨卻硬要用大中國主義式的黨國思想教育來洗腦人民,劃出虛幻的「固有疆域」,還要學生將其奉為聖經多加背誦、牢記,讓身處在那個威權時代的人,只知道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卻連台灣原住民有幾族都不曉得;只知道那個自己一輩子都不大可能會去的喜馬拉雅山和長江,卻連自己腳下的玉山和濁水溪都不知在何方。這就好像一個人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是誰,卻將隔壁鄰居的族譜熟記得一清二楚,是何等荒唐的事!
這樣一幅「合憲」的「固有疆域地圖」,也反映出當初黨國政府所訂定之「中華民國憲法」的荒謬。以外蒙古(今稱「蒙古國」)為例,早在1921年獨立,更在1961年加入聯合國。事實上,自國民黨人創建「中華民國」到流亡台灣以來,幾乎沒有實質統治過此地。然而,明知統治事實不存在,以及違背大多數台灣人對我國疆域範圍僅在台澎金馬的認知,卻始終拒絕修改這部不合時宜的「憲法」,還抱著「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神主牌到處招搖撞騙,如今更強推黑箱課綱來洗腦學生大中國思想,竭盡所能地欲摧毀台灣意識、台灣認同,可說是這塊土地上最大的禍害。
師大附中的海報出現秋海棠地圖,哪怕並無強烈意識形態的表態,卻顯現出黨國長久以來對台灣人呲牙裂嘴的醜陋面孔。
(作者為反黑箱課綱學運參與學生,台中一中校友)

先打後拉,美國在玩啥?

推文到plurk
2016-02-01 06:00

◎ 雲程
總統府二十七日閃電宣佈馬英九將於次日登太平島,AIT以罕見的「失望、極無助益」,「無法對南海和平作出貢獻」作出嚴正抨擊。二十八日登島當天,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雖稍微修正為「失望、無助益」,但仍認為此舉會升高緊張。從華府外交系統用語一致性可知,這是美國既定立場。然而,二十九日國務院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局發言人態度趨緩,表示「感謝台灣呼籲所有聲索國展現自制…」,態度如此大轉變的原因尚不可知,但可判斷命令來自白宮。此手法與二○一三年中國在東海劃設ADIZ,美國立場急速轉變如出一轍。
台灣佔領南海島嶼,是在二戰後。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八日「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氣象局」派遣「成田號」到西沙接收東島、永興等島,調查、攝影與設置一木碑。所謂太平、中業、永興、中建四艦,是於次年十月二日才從南京出發。在〈舊金山對日和約〉簽訂前,上述「接收行為」僅具「軍事佔領」性質,毫無主權意涵。「九段線」向以虛線呈現,其理甚明。
紛擾中較少人注意到的是,「九段線」北劃到巴士海峽與台東外海,包含台灣。在這意義下,才能理解馬在記者會宣示「兩岸在南海問題立場上,當然一樣」─馬正透過政府繼承的法理,以「九段線」概念包裝與鋪陳「一中同表」,居心叵測。
不料三十日美國防部突然宣布其驅逐艦已於當日早上逕自駛經中國所控制之西沙群島中建島(Triton Island)十二海里範圍海域。但中建島地理位置十分接近越南,而剛選上的越南共黨總書記親中,美艦此刻航行此地,在政治上有因應剛選上的共黨總書記親中,而助陣越南親美派的味道。
情勢變化下,CSIS的費學禮(Richard Fisher)加碼表示,馬的南海和平倡議路徑圖「非常有幫助」,並強調台灣是美國好朋友。國防部聲明中,更將台灣並列為中國、越南於同位階之主權聲索方。拉抬台灣,溢於言表。
究其原因,第七艦隊「水師防區」(area of responsibility)從夏威夷向西延伸到印度洋西側,南海既是其調度咽喉,也是印亞太戰略的中心點。失去南海自由航行權,美國要將整個中南半島加上菲律賓、印尼都得拱手讓人,進而無法串連印度與亞太盟國,骨牌效應深不可測。
台灣盟友既不可失,也不准造次。華府拉抬台灣,小處是防馬在卸任前暴衝,在大處則為因應南海新局勢。戰略規劃已明顯昇至更高層級。
(作者著有《放眼國際:領土地位變遷與台灣》,http://hoonting.blogspot.tw/)

首次表態 美軍太平洋司令:中國若打釣魚台就回擊

日媒報導指出,美軍太平洋司令哈里斯在華盛頓演講說到,如果釣魚島受到來自中國的攻擊,美軍一定展開軍事防衛。(法新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