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林家新四房

102410231022b1823_6b1823_3  

文化資產類別
歷史建築     種類 宅第
歷史沿革 林家四房祖林朝祥,字樹型,生於清嘉慶24年(1819),為邑廩生,誥授武翼都尉加三品銜賞戴藍翎,卒於光緒9年(1883),傳有五房。其子林廷瑞為同治10年(1870)秀才,日治時期曾任參事;其後林拔亦曾擔任過麻豆區長。
林宅新四房厝建於光緒元年,歷時三年四個月方完工。由於經濟與政治上的實力,「麻豆林家」在當時的聲望與「台中霧峰林家」與「台北板橋林家」並稱,三者合稱「台灣三林」。 

隨著分家繼承與都市發展所造成的土地價格飆漲,清領時期所建的七座精美大宅,因所有權人想法的不同,有些遂遭受拆除改建的命運,「新四房厝」即為其中較早因此而遭拆除者。由於所有權人對舊宅保存看法不一,西元1978年五月,中軸線左半側部分遭拆除。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臺南縣92年度歷史建築清查計畫報告書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 1.建物年代久遠並具歷史意義及建築特色。
2.麻豆林家為麻豆最重要且具代表性之家族,就地方發展史而言,此建築應予保留。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5條、歷史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3、4條。
公告日期
2008/04/09 公告文號 府文資字第0970077999號
主旨 公告麻豆林家四房厝為歷史建築
所屬主管機關 臺南市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 臺南市 麻豆區
地址或位置 臺南市麻豆區和平路20號
經度 120.244955947562
緯度 23.1797109022685
主管機關
名稱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聯絡單位   有形文化資產組
聯絡電話   (06)2212597
聯絡地址   臺南市 中西區 中正路5巷1號3樓
管理人/使用人
 關係名稱
  管理人 林天福
代表圖像
地籍圖 下載檔案
土地使用分區
或編定使用類別
都市地區 住宅區
定著土地之範圍 麻豆區中興段910、911、912、913、914、915地號
所有權屬
  關係 公私有 名稱
  土地所有人 私有 林永晨、林書模、林書揚、林正欣、林正耘、林傳庸、李林萱草、林天福、林夷卯等9人
 
創建年代 清光緒年間1875
創建年代(西元) 西元 1875 年
竣工年代 清光緒年間 1875
竣工年代(西元) 西元 1875 年
外觀特徵
林家新四房厝第一進原為門屋,脊式為大脊,兩端翹脊。正面牆面做雙層凹壽,內層凹壽開門門扇已不見,而堆砌以磚牆;對看牆開門,為目前唯一入口,其上方有頗為細緻之木雕構件。外層凹壽正面牆面在台度以下以石材組砌,台度以上為木作板堵,原有彩繪;其兩側、上下緣均有木雕板堵,尤以上緣兩堵木雕雕飾以人物主題最為精緻;楣樑上方則設以一斗三升;對看牆面在台度以下為石砌牆面,台度以上為清水紅磚牆面,中為壁堵,裝飾材已不見;上緣水車堵原可能有剪黏泥塑,但目前已不見;最上方可見挑簷斗栱嵌入牆中,有吊筒的作法。
林家新四房厝門屋與護龍側牆之間的院牆在台度以下為石砌牆面,底端石材施有雕飾;台度以上為磚砌牆面,中央開直櫺窗洞,兩端上緣則嵌以綠釉花磚;再往上有水車堵飾,但裝飾材均已消失。
林家新四房厝外側護龍之山牆可見鐵剪刀之設置。
西元1978年五月,中軸線左半側部分遭拆除。
室內特徵
林家新四房厝第一進門屋屋架採捲棚作法,在大通上以兩顆瓜筒與其疊斗,加以雞舌斗輔助,支承檁材。通隨、束隨均有頗為細緻之木雕表現。簷柱為方形石柱,下有青斗石方形柱珠,上續接以木作方柱。
使用情形
目前閒置中。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殘破不堪,亟需修復。西元1978年五月,中軸線左半側部分遭拆除。
附近景觀
麻豆市區。
土地使用狀況
住宅用。
構造
磚木混合構造。
材料
磚、木。
簡介
林家新四房為閩式合院民宅厝。三進左一右一護龍,座北朝南,高一層樓。門屋與護龍側牆之間的院牆在台度以下為石砌牆面,底端石材施有雕飾;台度以上為磚砌牆面,中央開直櫺窗洞,兩端上緣則嵌以綠釉花磚;再往上有水車堵飾,台度以上為木作板堵,原有彩繪;其兩側、上下緣均有木雕板堵,尤以上緣兩堵木雕雕飾以人物主題最為精緻,十分漂亮。
現狀
目前無人居住,且荒置超過廿年,亟需修復。
是否辦理容積移轉
主體座向
座北朝南
樓層數
一層
建築風格
林家新四房為閩式合院民宅厝。三進左一右一護龍,門屋與護龍側牆之間的院牆在台度以下為石砌牆面,底端石材施有雕飾;台度以上為磚砌牆面,中央開直櫺窗洞,兩端上緣則嵌以綠釉花磚;再往上有水車堵飾,台度以上為木作板堵,原有彩繪;其兩側、上下緣均有木雕板堵,尤以上緣兩堵木雕雕飾以人物主題最為精緻,十分漂亮。
格局
閩式合院民宅 三進左一右一護龍
建築相關其他事項
目前使用閒置中。


半邊厝 (新四房厝)

民國67年(1978年)6月16日政府在爭議聲中正式動工拆遷「林安泰古厝」,準備在另行覓地重建。但在同時期台南「麻豆林宅」中被譽為台南最精緻的古厝建築-「新四房」祖厝,卻也因後世變賣地產改建連棟三樓販厝,在同年(1978年)5月,將中軸線左側之宅第剖半拆除,當時雖經族人極力勸阻,但仍無力回天,是台灣古厝建築中重大的浩劫。而後稱的「半邊厝」,也成為傳統建築對抗都會發展的「另類見證」。

去年(2006年)新四房的後代,在日籍母親過世後,將幾個容易讓外人進入的缺口,用浪形鋼板圍堵起來,以防止再被侵擾,表達對倆老在世堅守古厝的敬意。而目前靜止的狀態,似乎也代表著一種無奈的等待;等待成為灰燼。

「新四房」為三進左右雙護龍四合院形制,第一進為獨立垂花山門,凹壽門面,雕飾題材豐富,大門垂花吊筒與螭虎頂斗雕刻,燕尾屋脊,起翹線條流暢,脊上已風化的飛鳳泥塑,,仍可見昔日昂首的英姿。

由於隔壁販厝後方均以加蓋,與「半邊厝」形成共同壁關係,二進的中埕也為隔壁鄰居最佳的曬衣場,但門樓已明顯有左傾的現象,安全才是最令人擔憂的。二進正廳雖然殘破但精雕細鑿之處依然清晰可見,格扇門頂板上博古圖雕飾、穿斗式屋架上彩繪雕工、簷廊柱礎的精美石雕,隱約流露出往昔精美氣勢。而最特別的是,二進退凹成一個獨立的三合院,如「凹」字型,而次間廂房室內均為日式和室格局。

右外護龍馬背山牆上獅啣八卦的泥塑,雖已龜裂但依然清晰。外牆牆體磚砌並非使用一横二豎的斗子砌法,而是在平砌磚牆外粉刷灰泥,再以線條勾勒出「一橫二豎」斗子砌的磚縫,工法細膩。

而由於長年缺乏整理,老厝已呈現荒廢狀態,內外護龍雜草叢生,倒是三進後廳內埕中的劍竹與仙人掌已長到3公尺之高,在混亂後仍見一線生機。而右側二進正廳、護龍與三進後廳山牆上的「鐵剪刀」(璧鎖),似乎成了「半邊厝」中唯一保存最完整的標記!

--------------------

地址 台灣.台南市.麻豆區和平路20號
聯絡方式 none
簡介
麻豆林家共存有7座邸宅,位於麻豆和平路的為新四房,建於清光緒元年,早年的麻豆林家與霧峰林家、板橋林家,並稱「台灣三大林家」,是台灣三大巨富。這間古厝除了建材之外都是由福建運至的,其特色就是大門與樑柱皆有雕繪,雕工細緻,令人禁嘆,在民國67年,林家新四房後代變賣地產改建,將這傳統古厝切半拆除,一邊為古厝,一邊為公寓,雖然族人極力勸阻,但仍無力回天,而後被稱的「半邊厝」,形成一幅特別景觀。麻豆林家的開
線上服務
標籤:麻豆林家古厝
內容介紹
麻豆林家共存有7座邸宅,位於麻豆和平路的為新四房,建於清光緒元年,早年的麻豆林家與霧峰林家、板橋林家,並稱「台灣三大林家」,是台灣三大巨富。這間古厝除了建材之外都是由福建運至的,其特色就是大門與樑柱皆有雕繪,雕工細緻,令人禁嘆,在民國67年,林家新四房後代變賣地產改建,將這傳統古厝切半拆除,一邊為古厝,一邊為公寓,雖然族人極力勸阻,但仍無力回天,而後被稱的「半邊厝」,形成一幅特別景觀。

麻豆林家的開基祖是林文敏,嘉慶四年隻身渡台,帶著一根扁挑夫起家,吃苦耐勞,爾後經營糖坊與米糧生意而致富。林文敏有八子,林家大院在道光年間興建,為三落兩院式的住宅,稱為「舊四房」,除就四房外,還有其他房各為二房、三房、新四房、五房、七房及八房,現在只剩三房及八房保存完整建築,古厝裡多少有修補過的痕跡,歷經許多時代,風采也再也不在,卻也記錄著一段重要且深刻的歷史足跡。

-------------------

2010-04-25 中國時報 【採訪/石文南、周曉婷、黃哲斌,整理/黃哲斌】
許多人批評,台灣是個缺少記憶的地方,當香港第一根電線桿、第一座電話亭被妥善保存,「台灣最早的移民遺跡之一『台南大井頭』卻因道路拓寬而拆除,變成車輛都能輾過的『古蹟』。」台史博館長呂理政感嘆。近年文化資產雖漸受重視,但歷史建物的保存與修復,仍常面臨尷尬處境,台南縣的「麻豆半邊厝」,就是具體而微的例子。

 這座「半邊厝」原是麻豆林家的合院式豪宅,祖先林文敏從挑夫到製糖,乃至富甲一方,曾與板橋林家、霧峰林家並稱「台灣三林」;林文敏共育八子,半邊厝為四房於清光緒年間所重建,因此也稱作「新四房」。1975年四房分家,兩邊對於保存或改建相持不下,其中一方於三年後拆除右半邊,改建為整排透天厝,只剩左半邊合院,形成新舊並存的奇異景象。

林家遷台第6代子孫林書模(前排中)結婚時,偕同妻子與族人在仍完整的林家四房厝前合影。(王錦河翻攝)

古蹟削很大 ▲於光緒年間興建的麻豆林家新四房,當年是「三落百廿門」的大宅院,如今僅存半邊厝。(本報資料照片)

 麻豆林家半邊厝 分產中切

 主張保留的所有人之一林書模表示,他對這棟住了廿幾年的宅院有著深厚感情,因此堅持不拆、不賣,親戚間幾經交涉失敗,另一半被硬生生拆除時,他心裡很不是滋味。他兒子林建享倒很想得開,強調「把半邊厝當成『傳統建築剖面展示』就好了」。

 東海大學建築系教授關華山表示,麻豆林家原本格局恢宏,因分產由中軸線切開相當可惜,既是全台僅例,「半邊的狀態留了30多年,也堪稱奇蹟」。高苑科技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林世超則指出,麻豆半邊厝反映出傳統繼承制度的問題,「日本一般由長男繼承,台灣則是共同繼承,一座具有保存價值的建築,就可能出現切豆腐的分割情況」。

 林家後人 申請為歷史建物

 麻豆林家新四房中軸線右側拆除後,興建整排販厝,與左半邊古厝共壁;儘管半邊厝內部仍可見早年細膩的木構雕工,但近年因朽頹嚴重,原本住在裡面的林永祐等人也只好遷離。林家後人近年已申請該厝為「歷史建物」,未來可能比照台北的林安泰古厝,拆除後異地重建,成為台灣歷史博物館的收藏品。

 民間古蹟保存常面臨產權分割、意見不一的困境,官方建築則常因開發而遭破壞,或因維修經費不足、缺乏再應用的模式,導致古蹟荒廢棄置。近年來,民間企業與個人開始認養歷史建物,修繕復原後活化經營,台積電與陳國慈就是最好例子。

 曾任國藝會執行長、台積電法務長的陳國慈,先是協助成立台積電文教基金會,由基金會贊助6千萬元,修復荒煙蔓草的前美國大使官邸,變成推動電影文化的「光點台北」。2003年,她又以個人名義認養「台北故事館」,讓這座北美館旁的都鐸式建築,成為台北市民接近歷史生活的窗口。

 古蹟再生 空氣都考慮進去

 「古蹟的再生不是再利用而已,而是把古蹟的歷史帶回現代人生活中。」陳國慈曾表示,他們安排南管演出、古蹟展覽,就是讓市民被古蹟的氛圍包圍;在修復過程中,「甚至連空氣的味道都考慮進去」,添購家具時,刻意採購大量檜木器物,希望增加「台北故事館」這棟檜木建築的氣味。

 去年,陳國慈再以個人身分認養另一座古蹟,位於北市延平南路的「撫臺街洋樓」,整修開放為另一個小型博物館。古蹟常像某一時光的斷代化石,如何妥善保存、找到重新觀看應用的角度,將是重建這座島嶼身世的關鍵手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