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


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

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asset/formosa/HAFnfF2JnP26cQ
卡爾·梅丹斯(Carl Mydans)在1950年拍攝的重慶南路衡陽路口 (全景合成)
原圖:
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as…/formosa/yAH7ZhSUqM-Sgg
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as…/formosa/JQHSU30NN3OxPA
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as…/formosa/VgF4UI9VxfX3MA
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as…/formosa/nQF5YwvgrbN3Lg


重慶南路那棟和洋建築-圖右近衡陽路,建築至今還可見,只是和風立面消失了。圖為日治時期府前街年代,拓寬完不久。府前街,後來改為本町通,今重慶南路。

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

 


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

可看到後方的菊元百貨、臺北公會堂和東本願寺


交通指揮
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asset/formosa/0wF1gkG-mnFG4g

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


1954年1月29日,迎接自韓國歸來的反共義士遊行,後方為衡陽路
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asset/prisoner-release-in-formosa/EwHtFm6grIVWWw

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


臺灣古寫真上色x今昔時光機交流團 http://bit.ly/2v3MlBx


台北重慶南路書店街沒落! 10年倒逾100家書店 列印
 分享台北重慶南路書店街沒落! 10年倒逾100家書店到Facebook 分享台北重慶南路書店街沒落! 10年倒逾100家書店到Line
 台北重慶南路為著名的書店街,鼎盛時期幾乎整條街皆為書店,但隨著閱讀方式改變,網路逐漸發達,實體書店沒落,10年倒了超過100家店,重慶南路目前僅剩不到10間書店。(資料照)
台北重慶南路為著名的書店街,鼎盛時期幾乎整條街皆為書店,但隨著閱讀方式改變,網路逐漸發達,實體書店沒落,10年倒了超過100家店,重慶南路目前僅剩不到10間書店。(資料照)
2019-03-30 14:33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台北重慶南路為著名的書店街,鼎盛時期幾乎整條街皆為書店,但隨著閱讀方式改變,網路逐漸發達,實體書店沒落,10年倒了超過100家店,重慶南路目前僅剩不到10間書店。
《聯合報》先前的民調顯示,去年超過40%的台灣民眾,沒有閱讀書籍,也就是每5個人之中就有2個人整年沒有看書,甚至有1成9的人表示超過10年沒讀書,成為「不讀世代」。
香港《東方日報》旗下《東網》報導,黎明書店為重慶南路僅存的傳統書店之一,黎明書店總經理趙建中表示,在網路世代衝擊下,大眾改變閱讀習慣,傳統書店由於無法承受店租壓力和銷售急速下滑,紛紛倒閉或轉型,僅在10年內,重慶南路就倒了超過100家書店
書報商陳台林指出,傳統書店的客戶被網路書店和二手書店搶走,已經沒有利潤,加上運輸、人事及租金成本逐年提高,傳統實體書店難免虧損。台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盧欽政說,傳統書店面對台灣市場萎縮,近年像誠品書店已開始在中國等地另謀出路,台灣相對形成弱勢。

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


2018年05月18日 04:11 中國時報 本報訊
上個禮拜,杯緣子身邊一群文青朋友在哀嚎金石堂城中店熄燈的事,讓我不禁一陣作嘔。杯緣子好奇,這些人真有在逛書店嗎?真有在重慶南路走動嗎?這些年,他們挹注在紙本書的投資上,又是多少呢?該不會連一本書都沒花錢買吧?
沒辦法,文青就是矯情,杯緣子也是這款人。為了紓緩這股作嘔的感覺,杯緣子立馬決定到重慶南路Shopping,狠狠買他一卡車的書。結果竟看到令人吃驚的一幕。
是的,就是那家號稱即將熄燈的城中店,在自家門口大剌剌的貼出促銷廣告,主題是「惜別本町通──珍重再見城中店」,然後力推《書街舊事》、《書店不死》兩本書,66折!杯緣子再往二樓走,哇,回頭書6本500元而已。
真不知該說這樣作是在自己傷口上撒鹽,還是真心喚醒書迷心中對書店及書街美好的回憶?但杯緣子的媽媽近來一直勸杯緣子要正面思考,不要老是看什麼都不順眼,酸來酸去惹人厭。
於是我想起去年聯經引進的《東京本屋紀事》,就有介紹了十家東京別具特色的獨立書店;但事實上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小路幸也的小說《東京下町古書店》,描述一家可以解決各種疑難雜症的神奇書店,以及關於經營者、老街附近的鄰居、上門救助者的神奇故事,2013年曾經被改拍成日劇。此外,獨步出版亦推出《櫻風堂書店奇蹟物語》,則是圍繞著書店職人發展的小說。
像下町古書店這樣神奇的書店,真的是人間少有,但並不是沒有。杯緣子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家理想書店,有的存在於過去,有的存在於網路。與其哀嘆書店一家一家的關,不如用實際的行動去支持,用購買代替感傷與懷念,才是對書店、書業最好的事。搶救書店 請用購買代替感傷 - 中時電子報 - https://goo.gl/iCwbQw

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


台北書店街未消逝只是移轉 現在這裡更熱絡… 
 分享台北書店街未消逝只是移轉 現在這裡更熱絡…到Facebook 分享台北書店街未消逝只是移轉 現在這裡更熱絡…到Line 分享台北書店街未消逝只是移轉 現在這裡更熱絡…到Google+
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書店街。圖為羅斯福路上的木棉花。(資料照)
2018-04-25 07:02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位於台北重慶南路的「金石堂城中店」,即將在今年6月吹熄燈號,再度引發民眾對台北書店一條街消逝的懷念與批判,不過,重慶南路轉型為商旅及餐飲集中區,同時,位於台灣大學週邊的溫州街、公館一帶,則成為讓崛起的書店商圈。
 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資料照)
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資料照)
綜合媒體報導,重慶南路過去是知名書店街,高峰期曾聚集了約200家書店,但如今,已大幅沒落,剩不到10家,引來不少人感嘆,直批是台北文化沒落的表徵;但是,重慶南路書店沒落,不代表台北文化沒落。
《聯合報》報導,「唐山書店創辦人陳隆昊指出,面對網路書店崛起,只有專業、特色型書店才能生存」,而重慶南路書店大多是綜合型書店,缺乏競爭力,金石堂熄燈並不令人意外。重慶南路書店街消逝,但是,「台大附近的溫羅汀書店街依然活力十足,這兩年還新開了不少二手書店…多為專業或特色書店,選書具特色,面對網路仍深具優勢」。
所謂的溫羅汀書店街,指的是台北市溫州街、羅斯福路、汀州路交織的台大商圈或稱公館商圈。

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


如何思想 重慶南路
重慶南路舊時風光|影像來源:外交部「放眼看臺灣」資料庫
重慶南路舊時風光|影像來源:外交部「放眼看臺灣」資料庫
臺北市的重慶南路是一條政經樞紐之路,也是一條充滿故事的道路。清代這裡稱府前街,日治時期是總督府前的道路稱本町通,一九四九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總督府成為總統府,在在顯示了政經權力在重慶南路上的流轉。但更有趣的是一九五〇至一九八〇這一段時期,重慶南路書店林立,聲勢壯大,盛產文字與思想,成為全世界華文圖書出版最重要的一條街。
彼時書店各有出版擅場,店面兼營零售。不同於今日書店包山包海,方方面面的書籍種類齊全還兼營文創餐飲。譬如老字號商務印書館、隨政府撤退來台的中華書局、世界書局、正中書局、經銷教科書的臺灣書店、戰後第一間由國人創辦的東方出版社、迄今仍具規模的三民書局、被譽為那個年代最好的文星書店等等,都匯聚在重慶南路的沃土上。
重慶南路的重要性不止在上百間書店,還包括漫溢至騎樓的書香氛圍。武昌街周夢蝶書攤子上的文學刊物、詩集、北門郵局附近的黨外雜誌攤子、流動的暢銷查禁品如李敖千秋評論、一天一報求是報、滋養許多導演的盜版藝術電影攤子、還有明星咖啡館二三樓裡的人文交流等等,一同成就了重慶南路。或許可以這麼說,重慶南路是一條通往思想的道路,書店在這裡,愛書人也在這裡。
只是,曾經是全世界華文圖書出版最重要的一條街,如今景物變換,光華幾乎褪盡。逝去的城區地景與記憶無法逆轉,所幸我們可以透過數位典藏重新回顧歷史的細節,甚至比過去更了解我們所處的過去。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的工作目標除了維運數位化成果、致力於技術系統之開發外,更重要是透過加值應用、創意演繹,將臺灣的數位文化成果推向數位的無限勝境。
因此,二〇一四年我們推出「思想,重慶南路」特展,展出資料庫影像、文物、珍貴舊書籍等,藉以獻給每一位曾走過、沒有走過、或者是遙想過重慶南路的愛書人。讓我們一起,再走一次,重慶南路。如何思想 重慶南路 – 思想,重慶南路 - https://goo.gl/jSQEJc

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


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  


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  

書街舊事──從府前街、本町通到重慶南路
By 中時電子報,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六月 14日, 2017
書報攤也曾是重慶南路上的特殊景致。(陳文發攝,時報文化提供)
最早,書報攤的主人多是大陸撤退來臺的退伍軍人,生活困頓的他們占地為王,搶到一根廊柱,擺些回收的破爛傢伙就做起營生。由於重慶南路是旅客搭火車進臺北城的必經之處,往來人潮多,所以書報攤生意興隆。
於是從重慶南路發源,書報攤像撒豆成兵,迅速的蔓延至懷寧街、衡陽路、博愛路、成都路、峨嵋街、中華路、西寧南路、延平北路、延平南路,成了街道的另類風景,之後,公車售票亭也如此炮製,甚至賣愛國獎券、口香糖等小吃食。
由於書店沒有販賣報紙,書報攤紛紛與派報中心合作,成為最熱騰騰的新聞供應站,清晨上架,午後換晚報,當年有《中央日報》、《徵信新聞》(《中國時報》前身)、《聯合報》、《民生報》、《新生報》等;雜誌有週刊、月刊、中文或英文等;年節則賣日曆、月曆、紅包袋等。顧客買報時會隨手帶上一本雜誌,書報攤就以報紙與雜誌互相帶動、創造業績。報刊畢竟利潤微薄,於是攤子開始擺出風漬書、舊書,又因這些風漬書必須花時間整理清潔,賺頭少,還不如賣新書來得好,因此,出書量少、難與經銷商打交道的小出版社,便與書報攤談寄售(或稱代售),爭取擺「平臺」的曝光率,折扣自然可以溝通,以建立出版社、書報商、讀者三贏的局面。
當時白手創業的文化人都很辛苦,我在書店當小學徒時,即常看到皇冠出版社創辦人平鑫濤先生下班後,騎著生了鏽的破舊腳踏車,到每個書報攤送書籍與雜誌。
當時,書街周遭的書報攤就有兩百多個,盛況比書店更勝一籌,更有多家專做書報攤生意的中盤商,早期有黎明書報社、中期有農學社、後期有日全書報社,後來都成了出版社密集拜訪的通路商。有段時期,連書店門市也必須依靠他們提供暢銷品,厲害者一次可訂下出版社的半數印量去發行,而且不退書。
出版社與書店的結帳,以三個月期票支付,而書報攤可以月結現金,所以到了月底,可以看到騎腳踏車沿街收帳的一人出版社老闆。以打游擊成軍的書報攤突破自由競爭的瓶頸,創造了競爭力的奇蹟。
詩人周夢蝶在武昌街一段五號「明星咖啡館」門口擺設書報攤,比較特別,他沒有賣書報,只陳列文學雜誌以及詩人們的詩集,這裡是作家、學生和讀者經常流連的地方,也因此成為書街最美的文學地標。周夢蝶的書攤從一九五九年開始,持續二十一年,風雨無阻,直到他昏倒被送醫為止。
早期有一些位置夠好的書報攤,只需要銷售幾本刊物,即有豐富的營收與利潤,如《空中英語教室》,當時學英語是全民運動,幾乎人手一冊。國外的英文雜誌如《TIME》、《Newsweek》、《讀者文摘》(中文版、英文版),以及財經雜誌《財訊》也很拉風,文人劉少唐辦的《傳記文學》更是最受佳評的長銷雜誌。
到了一九六七年,政府為了管理,發起路邊書報攤的牌照登記,沒領到牌照的,或遇交通量大的地方,該攤位必須撤除。這一政令當然促使攤主與位置重新洗牌,手腳快或有關係可攀的人都成了既得利益者,每一根廊柱都是財神。
在黨外抗爭的年代,書報攤更是黨外雜誌流通的祕密基地,從一九七九到一九八六年,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有的累積了財富;有的則受牽連,捲入是非而坐牢。
但書報攤所帶動的人潮對書店並沒有關聯,據我觀察,書店與書報攤的讀者完全是兩群消費者,需要不同、思維不同,購買行為也有差異。面對門口書報攤的花樣,向來配合政令、正經八百的書店,只能以「不屑與地攤文化互鬥」的心態自我平衡,畢竟書是知識分子的糧食,不是叫賣的物品,買賣該維持基本禮儀,這是當時書街店家一致遵守的默契與美德。
對當時的讀者而言,逛書街是精神享受。看到喜愛的書、需要的書,即使口袋空空,無法滿載而歸,也不會沮喪,書永遠在那裡等你翻閱,總是讓人心情平靜、意氣風發,精神飽滿、踏實,有著無所求的滿足。
在天時、地利、人和下,當年繁華一時的書街,讓不少出版社、書店、中盤商、書報攤因書致富。只是沒有人想到繁華也有落盡時,二○○○年之後,隨網路興起,顛覆了閱讀習慣,也改變了生活節奏。重慶南路書街從極盛時代的一百多家,目前僅剩十來家,一些老牌書店陸續歇業,具有規模的正中書局、文化書局、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等,不是搬遷就是改建成旅館,僅剩少數幾家大型書店與專門書店堅守本位,在時不我予的大環境下,他們的存在對書街具有標誌性與意義性。


 

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  

書街舊事──從府前街、本町通到重慶南路
2017年06月14日 04:10 文/黃開禮、心岱
書街舊事──從府前街、本町通到重慶南路
商務印書館一景。(時報文化提供)
早年經營出版業或開書店算「文化事業」,營業登記的申請與審核條件雖然並不嚴苛,但一般人都覺得這是「讀書人」的事業,或許也因儒家評論士、農、工、商的關係,大家對「士」有一種莫名的崇敬,難免敬而遠之。二戰後,臺灣人剛剛脫離殖民身分,當時百業蕭條、民生凋敝,生活求溫飽都難,根本談不上文化建設。直到國府接收臺灣,隨之而來的上海商賈進駐了最靠近政治中心(總統府)的重慶南路,獨占了日本人遺留的、少有人知道的「金礦」營生。
隨著臺灣政局、經濟逐漸穩定,社會大眾渴求知識的極端反應,讓政府放寬了出版業的法規限制。出版社如雨後春筍的成軍,出版業從很保守、封閉到突然大躍進,很多書店的資深夥計離職自設門戶,分食這塊大餅。
當時的暢銷書,文學作品有梁實秋的《雅舍小品》、鹿橋的《未央歌》、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和《異域》、王鼎鈞的《開放的人生》、龍應台的《野火集》、夏元瑜的《老生常談》、三毛的《撒哈拉沙漠》、趙寧的《旅美散記》、白先勇的《臺北人》,以及瓊瑤的愛情小說(分前期在文化圖書公司的百餘種,與後期在皇冠出版的百餘種),還有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倪匡的推理小說,都是當年銷售驚人、一印再印的「印鈔書」。
至於最受歡迎的翻譯書,有《咆哮山莊》、《簡愛》、《西線無戰事》、《小婦人》、《飄》、《基度山恩仇記》、《孤雛淚》;舊俄作家的小說更是風行,如《戰爭與和平》、《齊瓦哥醫生》、《父與子》等。最長銷的古典書則是《水滸傳》、《紅樓夢》、《三國演義》、《聊齋誌異》、《七俠五義》、《封神榜》等。
另外,一般民眾熱中於英語學習,英文文法書和英漢字典也是暢銷的保證。文法書首推柯旗化的《新英文法》;字典有二十多個版本,如大陸書店的《大陸簡明英漢辭典》、東華書局的《牛津英漢辭典》、附有錄音帶的《英語六百句》,銷售量至少有十幾萬套。還有遠東圖書公司梁實秋的《遠東英漢辭典》(大、中、小版本)。書街上,除一樓店面,二樓以上還有很多書店、出版社。內行的讀者大多知道去哪裡找他們需要的書籍:比如早期兒童書集中在東方出版社,後期則有兒童書店;古典文學如《三國演義》、《紅樓夢》就到文化圖書;較專業的書籍就到大中國圖書;語文卡帶到統一文化;考試圖書有千華出版、五南出版;參考書有南一、翰林;中醫有啟業、瑞成出版;西醫到和記出版;命理到集文、瑞成出版;音樂到大陸書店,美術到藝術家出版;法律到三民、五南,這兩家當時都出版《六法全書》,每年有更新校訂版,暢銷又長銷;建築則是找茂榮、詹氏出版;電腦書有儒林、天龍;機械電子找全華出版;至於武術及其他雜類則到五洲出版。
其實店面賣書只是經營項目之一,自製的出版品才是開源主流,無論是學生的課外讀物、輔助教材,還是文學、科學、史地、哲學等,都採用翻印或改寫的方式,以慢慢取代大陸進口的書籍。可見重慶南路的上海幫,當時不但是進口書籍的總代理,更掌握了臺灣人思想的動向。早期重慶南路上的書店幾乎都兼營批發生意,因此,既是門市又是盤商,還做出版。一九四○年代以進口或翻印大陸書為主;一九五○年代則肩負政策性使命,以闡揚三民主義為任務;一九六○年代因應社會對知識的渴求,大量翻譯西書和古書;進入一九七○年代,隨著國民教育水準提升,出版成為新興行業,進入全新的領域,印刷業也跟著突飛猛進。
「書街」除了毗鄰綿延的門市,每一家店門口還有書報攤 ,他們在騎樓的廊柱由上而下,四面拉起繩索,掛滿了書報,地面再用木板搭成圍繞柱子的擺設「平臺」(類似地攤)。所以,不熟門路的行人若沒有注意看招牌,路過這個區域時就會墜入五里霧,眼花撩亂了。
(中)
(本文摘自《書街舊事》一書,時報文化出版)


書街舊事
2017年06月13日 04:10 中國時報
文/黃開禮、心岱
書街舊事
新起町(今漢中街、長沙街一段附近)曾聚集九家書店,圖為其中之一的東陽堂。(時報文化提供)
書街舊事
新高堂書店是戰前臺北的書店龍頭。(時報文化提供)
位於臺北市城中區的重慶南路,在清朝時期,北段稱為府前街,南段稱為文武街;日治時代,這北段與南段改稱為本町通,意思是「最繁華的街道」,當時有銀行、書店、文房四寶、茶莊,一派優雅文氣。而附近的衡陽路稱為榮町通,是集吃喝玩樂於一處的天堂,林立著銀樓、布莊、服飾、南北百貨與餐廳。
重慶南路和衡陽路兩處合併稱為「臺北銀座」,是上流社會人士出入的地方,白天車水馬龍,夜晚燈紅酒綠。
日治時期的一九一一年,臺北連續兩年經歷颱風、水災,據說當時有三千多間街屋倒塌,總督府因此聘請建築師野村一郎規畫,改造臺北銀座市區,於次年開始整建成紅磚巴洛克的連棟風格,本町通道路寬九.三公尺,並設計寬三.三公尺的騎樓,以利人車分流。
日本人依所擬定的臺北都市計畫,於一九一四年完成城牆拆除,並重新規畫道路,於是從各地搭火車來到臺北的人,一定會走經重慶南路。一九一五年,總督府為出版中小學教科書而成立的「臺灣書籍株式會社」,在重慶南路上的門市大樓開張,為「市區改正」的指標案例之一。
同年,日治時期最大的書店「新高堂」落成,是一棟位於重慶南路、衡陽路口三層樓高的仿巴洛克式紅磚建築,從一家兼賣文具的小書店,搖身變成明信片上的臺北地標。它是戰前臺北的書店龍頭,配合總督府的圖書思想審查,獨攬了日本內地圖書、雜誌、地圖的經銷權,更壟斷了公小學校的教科書販售,一九二○年代更大量引進世界各國的書籍。
日治時期書店最早是集中在新起町(今漢中街、長沙街一段附近)一帶,根據《殖民地時代的舊書店》一書描述,當時新起町就有九家書店,如東陽堂、鹿子島、岐阜屋、日臺堂等,此外,臺北銀座的榮町一帶則有文明堂、杉田書店等,加上後期大型書店興起於本町通,在總督府周邊締造了濃厚的書香氣息。漸漸使民眾養成閱讀習慣,也創造了書街的人流。
自一九四五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國民政府在同年十月派員接收臺灣之後,重慶南路的書店開始由國民政府官方或上海人接手,並由賣日文書改為賣中文書。
當時「臺灣書籍株式會社」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接收後,改組成「臺灣書店」。「新高堂」則由當時的臺北市長游彌堅結合臺灣和中國人士成立「東方出版社」接手。另有一家日治時代的「太陽號書店」(重慶南路一段三十七號),則由「商務印書館」所取代,這家上海來的分店進駐後,很多上海人紛紛接續投資、經營書店,造就了上海幫掌控臺灣文化出版事業的勢力。
上海本來就是國際商埠,養成當地商人靈敏的嗅覺、獨到的眼光、快狠準的手腳,加上具有足夠財力,他們來臺後,很快搶先在緊鄰政治大道旁的街道上購置房產,尤其是最靠近總督府與臺灣銀行的T字兩條街:重慶南路與衡陽路一帶。看準重慶南路上的往來人潮和書報攤商機,他們在此開出一家家書店,成為書街的先鋒;而與重慶南路垂直的衡陽路,更因上海人進駐開銀樓、百貨店,被稱為小上海商圈。
我的老闆薛頌留先生就是第一批隨國民政府遷臺的上海幫生意人。他們原本在上海開設布匹印染工廠,上海淪陷之前,當機立斷結束事業,扶老攜幼,全家十來口渡海到臺北。變賣攜帶的大量黃金後,買下了重慶南路一段六十六號的三層樓房,並登記「國華書店」為事業基地,由薛頌留當董事長,弟弟薛瑜擔任經理。
在百廢待興的光復時期,聚集知識與教育核心的書街,洋溢著臺灣知識分子受到啟蒙的求知光輝。我有幸躬逢其盛,可以說大半生與書街共生、共榮。
一九五○到一九八○年代是重慶南路書街的全盛時期,我當學徒的國華書店,在一九五六年,因業務擴大,更名為「大中國圖書公司」,以出版、銷售綜合圖書為主,成為戰後書街的一哥。取名這個名字,多少象徵了當時投機商人的意識型態。
記得那時書店裡最暢銷的書,是臺大黃大受教授的《世界史大綱》、《中國史大綱》、《中國通史》等。另有《大學入學指導》,當年大學的錄取率大約只有百分之一、二,這本書是年年考生的必備手冊,可見其熱銷的情況。為了節省成本,除了特別的技術性書籍,皆為三十二開本,紙張都是未漂白的再生紙。
(上)
(本文摘自《書街舊事》一書,時報文化出版)

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  


 

 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  

書店街的前世今生 從府前街、本町通到重慶南路
tw.news.yahoo.com查看原始檔
位於臺北市城中區的重慶南路,在清朝時期,北段稱為府前街,南段稱為文武街;日治時代,這北段與南段改稱為本町通,意思是「最繁華的街道」,當時有銀行、書店、文房四寶、茶莊,一派優雅文氣。而附近的衡陽路稱為榮町通,是集吃喝玩樂於一處的天堂,林立著銀樓、布莊、服飾、南北百貨與餐廳。
重慶南路和衡陽路兩處合併稱為「臺北銀座」,是上流社會人士出入的地方,白天車水馬龍,夜晚燈紅酒綠。
日治時期的一九一一年,臺北連續兩年經歷颱風、水災,據說當時有三千多間街屋倒塌,總督府因此聘請建築師野村一郎規畫,改造臺北銀座市區,於次年開始整建成紅磚巴洛克的連棟風格,本町通道路寬九.三公尺,並設計寬三.三公尺的騎樓,以利人車分流。
日本人依所擬定的臺北都市計畫,於一九一四年完成城牆拆除,並重新規畫道路,於是從各地搭火車來到臺北的人,一定會走經重慶南路。一九一五年,總督府為出版中小學教科書而成立的「臺灣書籍株式會社」,在重慶南路上的門市大樓開張,為「市區改正」的指標案例之一。
同年,日治時期最大的書店「新高堂」落成,是一棟位於重慶南路、衡陽路口三層樓高的仿巴洛克式紅磚建築,從一家兼賣文具的小書店,搖身變成明信片上的臺北地標。它是戰前臺北的書店龍頭,配合總督府的圖書思想審查,獨攬了日本內地圖書、雜誌、地圖的經銷權,更壟斷了公小學校的教科書販售,一九二○年代更大量引進世界各國的書籍。
檢視相片
新高堂書店(臺灣圖書館提供) 東陽堂書店(國家圖書館提供)
日治時期書店最早是集中在新起町(今漢中街、長沙街一段附近)一帶,根據《殖民地時代的舊書店》一書描述,當時新起町就有九家書店,如東陽堂、鹿子島、岐阜屋、日臺堂等,此外,臺北銀座的榮町一帶則有文明堂、杉田書店等,加上後期大型書店興起於本町通,在總督府周邊締造了濃厚的書香氣息。
漸漸使民眾養成閱讀習慣,也創造了書街的人流。自一九四五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國民政府在同年十月派員接收臺灣之後,重慶南路的書店開始由國民政府官方或上海人接手,並由賣日文書改為賣中文書。
當時「臺灣書籍株式會社」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接收後,改組成「臺灣書店」。「新高堂」則由當時的臺北市長游彌堅結合臺灣和中國人士成立「東方出版社」接手。另有一家日治時代的「太陽號書店」(重慶南路一段三十七號),則由「商務印書館」所取代,這家上海來的分店進駐後,很多上海人紛紛接續投資、經營書店,造就了上海幫掌控臺灣文化出版事業的勢力。
上海本來就是國際商埠,養成當地商人靈敏的嗅覺、獨到的眼光、快狠準的手腳,加上具有足夠財力,他們來臺後,很快搶先在緊鄰政治大道旁的街道上購置房產,尤其是最靠近總督府與臺灣銀行的T字兩條街:重慶南路與衡陽路一帶。看準重慶南路上的往來人潮和書報攤商機,他們在此開出一家家書店,成為書街的先鋒;而與重慶南路垂直的衡陽路,更因上海人進駐開銀樓、百貨店,被稱為小上海商圈。
我的老闆薛頌留先生就是第一批隨國民政府遷臺的上海幫生意人。他們原本在上海開設布匹印染工廠,上海淪陷之前,當機立斷結束事業,扶老攜幼,全家十來口渡海到臺北。變賣攜帶的大量黃金後,買下了重慶南路一段六十六號的三層樓房,並登記「國華書店」為事業基地,由薛頌留當董事長,弟弟薛瑜擔任經理。
在百廢待興的光復時期,聚集知識與教育核心的書街,洋溢著臺灣知識分子受到啟蒙的求知光輝。我有幸躬逢其盛,可以說大半生與書街共生、共榮。
商務印書館早期圖片(時報出版提供)
*本文摘自《書街舊事:從府前街、本町通到重慶南路》,凱特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黃開禮 一九三六年生。十六歲時,正逢倉皇遷臺之大陸政商貴冑搶進重慶南路,因緣際會進入上海人經營的書店當學徒。有幸參與並見證重南書街自百廢待舉至百花齊放的美好年代。個人從一無所有,到五十歲擁有門市大樓,至六十七歲結束事業,半生勞苦,因書而貴,與書街半世紀的興衰同步。於是回憶舊時光,將書街榮華歲月化為文字,與讀者同享。 心岱 鹿港人。十七歲到臺北求學,即以散文與小說的發表,成為知名作家。目前已出版著作六十多本。一九七四年,她投入人文與自然兩大系列的報導文學,是臺灣為環境保育與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呼籲催生的第一代作家。曾蟬聯兩屆時報文學獎首獎。一九九二年,擔任「時報出版公司」副總編輯,二○○八年退休,回歸專事寫作。


 

剩不到10家 書街再不救就沒了
tw.news.yahoo.com查看原始檔

不景氣和網路書店崛起等多重影響,北市重慶南路書店街從昔日上百家盛況,如今僅剩不到10家苦撐,業者大嘆「這條充滿書香的大街已經回不去了」。重南書街促進會理事長沈榮裕說,政府再不出手相救,情況只會越來越糟。

早年的南陽街是補習街,如今悄悄變成飲料街;重慶南路上的商旅一家一家開,書店卻一家一家關門倒閉。

建宏書局財務經理林玉雪表示,台北車站一帶很多觀光客,但他們不買書,連逛書店都很少;書店街白天生意還過得去,但只一入夜,店內就冷冷清清,「在網路書店買書太方便,很少來逛實體書店」。

沈榮裕說,經濟不景氣,加上年金改革等不確定因素,讓許多常來買書的長者縮手,導致今年圖書業感覺特別寒冷。

為求生存,不少書店近年來力求轉型,像金石堂專攻暢銷書,三民書局與天龍書局轉向簡體書市場等。沈榮裕說,單靠業者自己轉型難度很高,建議政府祭出圖書免稅、稅金減免等措施救書市,不該任業者自生自滅。

========================================

1964年9月20日, 彭明敏、謝聰敏、魏廷朝欲發表《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被逮捕 | 台灣回憶探險團 - https://goo.gl/Up6QzD

日治初期颱風臺北淹水景象

14349017_120300000171051827_884413432_n

颱風連續來襲,來回顧日治初期颱風臺北淹水景象,圖中甚至連小船都出現了。

照片中的地點當時稱為「府前街」,由路旁「一丸旅館」可標定出照片拍攝位置約在今重慶南路武昌街口附近往南拍攝。

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

------------------------------------------------

老書店拚轉型 守護書街留書香
精華簡文老書店拚轉型 守護書街留書香
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
老書店拚轉型 守護書街留書香
作者:邱奕寧 2016-03-06 聯合新聞網
調整字體尺寸
台北市重慶南路早年充滿書香,有「書街」之稱,昔日百家爭鳴,如今只剩不到20家苦撐。社會變遷迫使老書店轉型,各自經營專業書籍,開闢分眾市場,只為了守住書街的書香氛圍。

北市重南書街促進會理事長沈榮裕說,台灣出版業產值5年前有367億元,去年僅剩180億元,書店不轉型,最後都被時代洪流淹沒、消失。

「鴻儒堂」1936年創立,走過80個年頭。滿頭白髮的黃成業說,過去幾度搬家多是因為業績成長要擴展經營規模,但終究不敵數位時代的衝擊和飛漲的房租,業務大幅萎縮,被迫搬離漢口街,書店搬到懷寧街一處僅容兩人側身通過的無尾巷內。

黃成業說,鴻儒堂是進口日本農業、工業書籍的先驅,正好趕上台灣經濟起飛的腳步,一度賣到供不應求。後因閱讀習慣改變,書店轉型做日文教材,出日語雜誌、製播日語教學節目,引領許多日語學習者入門。

他說,開書店就像賭博,無法預知哪一本會暢銷。現在書架上擺滿泛黃的日本戰爭小說,他撫摸這些書的書脊感嘆說,這些書讓許多台籍老兵追憶當年沙場風雲,但會買這些書的客人都走了。

搬進小巷後,顧客還是找到店裡來。周姓顧客表示,30年前就在鴻儒堂買書學日語,現在擔任日語教師,依然習慣到店內體會翻書的感覺。

像鴻儒堂這樣不斷轉型的例子不少,沈榮裕分析,重慶南路的書店10年來各自轉型,例如金石堂專攻暢銷書,上達書局與建宏書局以參考書為主,鼎文專賣考試書籍,三民書局與天龍書局轉向簡體書市場,除擄獲陸客或陸生的心,許多台灣人都因價格優勢慕名而來。

沈榮裕說,陸客來台買書,毛澤東與蔣介石一直名列暢銷名人榜,國共與歷史等禁書類紅不讓,書法碑帖、畫冊等美術類叢書也異軍突起,愈來愈暢銷。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4922#sthash.EcNP7Fsq.dpuf

-----------------------------------------

獨立書店/全台第一間 MUJI BOOKS無印良品書店 /公益書店「豐田的冊所」/新營市民學堂&曬書店籌辦人張文彬/東華大學一群師生六年前成立「五味屋」,推動偏鄉兒童教育/顧瑜君創辦「五味屋」,照顧豐田村學童,提供閱讀、農事等多元化教育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LKVooD

書店‧全國最愛聊天的書店‧水準書局/2014年全民閱讀調查,國人完全不看書者的比率,從2010年的24.1%,上升為27.9%,比率將近3成,若加上很少看與不識字的比例,超過5成,顯示台灣閱讀風氣仍有改善空間。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Y6qF5x

偷書賊/獨立書店/桃園平鎮晴耕雨讀小書院/「晴耕雨讀」恰巧是客家人的祖訓/開書店是洪毓穗、曾建富夫妻的夢想,兩人對書的熱愛卻不相上下,對書的執著也可見一般,就連婚後的蜜月,兩人也選擇在台灣島上進行獨立小書店考察之旅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hT1AXv

臺灣商務印書館/「重南書街」/太陽號書店/重慶南路一段有「重慶南路書市」之稱,「本町通」。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rIxCKx

-----------------------------------------------------------

2015年圖書出版量首度跌破4萬種 創10年來最低點 

國圖是從2014年起,以我國出版界申辦ISBN為基礎,發表各年度出版趨勢報告。 

國家圖書館19日公布「104年台灣圖書出版現狀及趨勢分析」,表示去年新書出版量為4萬種,寫下10年來新低。 

相關新聞:到底為什麼?經濟學人:台灣的新書出版量世界第二 

中央社報導,根據國圖調查,104年台灣總計有5030家出版社,出版3萬9717種新書,較去年減少57家、1881種,寫下10年來最低點。 

國圖分析下滑原因,除經濟差影響購書意願,也與年輕人喜愛線上閱讀、電子書出版大幅成長31%有關。然而,在整體萎縮中,也有類別翻紅,例如醫療養生、理財、經營管理、藝術、休閒旅遊、社會公民議題的新書比例增加,或許和台灣社會脈動和氣氛相關,而著色書和幼兒遊戲書也有所成長。 

大紀元報導,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博士李令儀指出,去年68家出版社推出207種著色繪本書,博客來、金石堂分別創下超過27萬冊及13萬冊的銷售紀錄,帶動一股藝術類圖書的出版風潮,華文作家表現也非常亮眼,創下金石堂百大排行榜近半,為低迷的出版市場、華文創作闖出生機。 

而就分類統計來說,去年以出版語言、文學、兒童文學類圖書最多,共1萬1,984種,占30.18%,第二至四名分別為應用科學類17.23%、藝術類15.34%、社會科學類15.05%,此外,有約1/4新書是翻譯書,比前年增加130幾種,突顯台灣對翻譯圖書的需求量頗大,尤其以日本翻譯書為大宗,占55.98%,其次為美國21.11%。而電子書部分,前年申請ISBN(國際標準書號)只有1,600多種,去年則增加了507種,電子書出版已漸成趨勢。 

聯合報導,國圖是從2014年起,以我國出版界申辦ISBN為基礎,發表各年度出版趨勢報告。有趣的是,在專業出版人投資意願低迷下的現況下,台灣「個人」出版新書的種數與比例卻逐年微幅上揚,顯示個人出版在台灣已成為新趨勢。 

-------------------------

 

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  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  

現在臺灣商務印書館董事長王春紳是王雲五先生的孫子,有一回來到台南和我相會,我才知道重慶南路的旗艦店都更後即將拆除重建,當下乃有不勝欷歔之歎。先父在我考上大學時,曾經拿了一本由商務印書館發行的鹿橋著作《未央歌》要我報到前先看看,這本書描寫的是中國對日抗戰時,西南聯大學生的校園生活,故事裡的角色個性鮮明、走筆清新,後來在台北唸書,就經常來重慶南路的書店街巡禮,特地走進商務書局去逛逛,原來這裡還是漢學的藏經閣呢。「重南書街」之名享譽百年,書局林立,書籍種類應有盡有,當年先父還特別叮嚀其中有家書局的老闆是親戚,但我台北生活了數十年才相見,且當詢及重南書街的民國史前卻斷了線,我也很想知道父祖輩那一代都到哪裡去買書啦?日治時期,約1935年前最早的書店街是從「新起町」今西門町一部分,含萬華區漢中街,中華路,西門紅樓一帶,西到西寧南路一帶最為聚集,北自富士書店(永樂町,即迪化街),過成都路後的漢中街與西寧南路圍成的金三角依序為平光書店、日台堂書店、啟文堂、東陽堂、至誠堂、谷沢書店、南進堂、歧阜屋書店、鹿子島、高砂書店以及最南端的福文堂等,然後才逐漸移到本町,也就是戰後改名的重慶南路。來到書店買書最多的當然是學生,鄭麗玲著《躍動的青春——日治臺灣的學生生活》一書裡描繪:在1930至1940年代的台北,學生出入的書店有新高堂、文明堂、太陽號、杉田、丸善、三弘堂及三省堂台北分店等,書店地點多在台北城內,城外則有大稻埕的日光堂。學生通常會到新高堂購買教科書,西文書則向丸善訂購,麗正門附近(約在今台北市公園路、南昌路、愛國西路之間)的「鴻儒堂」,兒玉町(今南昌街、南海路、寧波西街)的田野書房,則可以買到舊書。從老照片上看,其中那家太陽號書店的書籍滿滿的堆到天花板上去了,出版量想必非常豐富;「臺北高校」的高材生閱讀風氣盛,大致上透過進口也可以同步讀到東京出版的新書。如岩波書店自1927年起設立「岩波文庫」,翻譯東西方經典書籍並加以考訂,以袖珍本15×10公分發行,書價為每100頁20錢,分五種售價:20、40、60、80錢到1圓,郵寄費是3、6、9、10錢,岩波文庫所出版的圖書數為1531冊,也是臺北高校校友的前總統李登輝的書庫,據聞至今擁有其中的700冊。
用歷史填回鄉愁的空虛日治時期即有統一規劃集合性建築的概念,太陽號書店所在的區塊,大抵北至重慶南路一段23巷,東至開封街一段14巷的範圍均為統一設計,名為「樂天地」,形成一個小商圈,每單位面積約為96平方公尺,立面牆之材料以溝面赤煉瓦及水泥為主,柱頭有石雕花紋;窗楣線與線間為洗石子為主,再拉出橫帶水泥裝飾,長條上下拉窗,窗框有精美線腳,窗與窗之間磚面設計交錯凸磚,總體帶有些許新藝術的風格,很可惜,至今只剩其中的「峰圃茶莊」還留有原貌。上海商務印書館在1947年派員來台籌設分館,取得原「太陽號書店」店面,先在三角窗這面豎起招牌,1949年更名為「臺灣商務印書館」,獨立經營,1964年由德高望重的王雲五先生出任董事長,1968年將原址改建為鋼筋水泥四層大樓,即後來的「雲五大樓」,2014年自重南書街撤出,先到新店經營,等都更計畫通過重建後才要回來。現在慢慢的把重南書街的歷史連成線性記憶,填回鄉愁的空虛,但網路世紀來臨,實體書店都在轉型或撤離,眼看昔日榮景就要在我這一代消失了,買書變成去上網,雖然我把商務印書館的前身太陽號書店畫了回來,只是其中也畫了位早期本町的騎警,這可能不太吻合年代(可能更早),管他的,數位時代什麼都是非線性嘛!
(圖說:昔臺灣商務印書館,太陽號書店舊址。)延伸瀏覽:(點選下方播放鍵可看到作者製作的影片分享)

地址:100重慶南路一段37號(本文亦刊載於2015年12月號《遠見雜誌》「好享生活」專欄;本文獲作者同意授權刊載。)

------------------------------

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  

(18) 台北市重南書街促進會 - https://goo.gl/BGvRRH

-------------------------

搶救重南書街 推友善閱讀

2015-09-21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隨著網路時代興起,以及租金不斷上升的影響,重慶南路書街味趨淡,從百餘家書店與出版社盛景,變為僅剩12家苦撐。4年前重慶南路書店成立「重南書街促進會發起閱讀推廣活動,想重現璀璨人文風景,今年推動「友善閱讀」計畫,暢銷書進駐在地銀行、咖啡館與旅館等15處店家,讓群眾在書店外也能感受文化好滋味。

  • 重慶南路曾是國內最有名的書店一條街,獨特的文化氛圍讓人記憶猶新。(重南書街促進會/提供)

    重慶南路曾是國內最有名的書店一條街,獨特的文化氛圍讓人記憶猶新。(重南書街促進會/提供)

  • 重南書街書香味走出書店,「友善閱讀」計畫將書架搬到城市的各個角落。(記者楊媛婷攝)

    重南書街書香味走出書店,「友善閱讀」計畫將書架搬到城市的各個角落。(記者楊媛婷攝)

今年上半年圖書銷售總額較去年同期銳減30%,實體書店更受到衝擊,重南書街文化地標之一的「臺灣商務印書館」因大樓改建為旅館遷往新店,1915年「東方出版社」前身「新高堂書店」在街口所建、充滿日治建築風味的紅磚屋也拆除改建成日本藥妝店,書店或許少了,但在商家的努力下企圖讓閱讀空間變得更寬。

台北市重慶南書街促進會理事長沈榮裕表示 今年書街活動不同以往,將推動「友善閱讀」計畫,讓書香飄於書店之外,將閱讀的種子撒到多元的空間。該計畫打造15座書架,架上則有該促進會從各家出版社收購來的暢銷書與新書,「因書店變少,希望藉由計畫拓展閱讀空間」,每月提供20本新書,讓民眾免費閱讀,購書費則由企業認捐,如果未來合作店家增加,也會開放民眾選書。

「有書的城市是最美的,書店就是城市之窗。」沈榮裕表示台北市明年舉行「2016設計之都」活動,「希望設計之都活動也能一起推廣友善閱讀,讓書的文化芬芳散播到城市每個角落。」

另外本週六、日,重南書街促進會將在國立台灣博物館前廣場舉辦活動,有DIY版畫體驗、口技短劇表演等。更特別的是,只要這兩天在重南書街消費滿300元,就能免費兌換一本書;或在重南書街上找到中華書局、東方出版社、中正書局、商務印書館及明星西點咖啡的老照片、老故事,拍照後上傳臉書並打卡「重南書街」,也同樣能兌換書籍。

從小就在重南書街長大的明星咖啡屋第2代經營人簡靜惠說,重慶南路過去書店與出版社不只數量多,「每一家書店還都有自己不同的特色」,她強調近年重南書街雖然沒落,甚至部分書店建築隨著都更而消逝,「書是文化的象徵,文化價值更不是金錢利益就能換取的。」她指出一個城市有硬體卻沒軟體(文化),「是非常悲哀的」,呼籲政府、國人應該更關注重南書街的歷史文化價值

------------------------------

重慶南路 (臺北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慶南路一景:總統府
重慶南路是臺北市重要道路之一,共有三段,北接重慶北路,南接中正橋通往新北市永和區。自襄陽路以南屬雙向道路,一向兩道;襄陽路以北、北平西路以南與館前路搭配為往南單行道,館前路為往北單行道,均為四線道。
重慶南路上清代稱「府前街」(Hú-tsiân-ke),日治時期稱「本町通」(本町通り)。沿路座落許多中央行政機構,其中一段與凱達格蘭大道所交之丁字路口便是總統府,其他如法務部、最高行政法院、司法院。在一段有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以及許多書店聚集,故重慶南路一段有「重慶南路書市」之稱,二段有總統官邸、郵政博物館及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中正第二分局,三段有中正橋,橋下有自強市場,市場對面為舊貨街。此路之所以取名「重慶」,是因蔣中正要取法八年抗戰的「重慶精神」來治理台灣(因為抗戰時期重慶是中華民國的陪都,總統府便在本路段)。重慶南路大部分位在臺北市博愛特區(中央直轄區),又因許多重要機關座落於此,故為台灣相當重要的道路。
分段
重慶南路共分三段。
一段:北於忠孝西路與重慶北路一段相接,南於愛國西路與重慶南路二段相接。
重慶南路一段即日治時代的「本町通」。
早期中華民國總統府前曾經有嚴肅的氣氛時,總統府前的介壽路及重慶南路一段也曾經禁行機車及腳踏車。1996年3月21日,陳水扁任台北市市長時,將介壽路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也同時以「空間解嚴」的主張,廢除了規定總統府前的重慶南路一段及凱達格蘭大道禁行機車及腳踏車的相關交通標誌。[1]
二段:北於愛國西路與重慶南路一段路相接,南於寧波西街與重慶南路三段相接。
三段:北於寧波西街與重慶南路二段路相接,南抵水源路並接中正橋。

---------------------------

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  

重南書街自救 友善書架隨你讀
2015年09月19日 04:10 郭佳容/台北報導
重南書街自救 友善書架隨你讀
專營兒童文學書籍的東方出版社,曾是台北重南書街的一則美麗風景。(台北重南書街促進會提供)
重南書街自救 友善書架隨你讀
看新書 來這裡 為了重振重慶南路昔日榮景,重南書街促進會推出友善書架活動,每月提供暢銷新書讓民眾免費閱讀。(陳君瑋攝)
放學後流連重慶南路書街,是許多台北人的共同記憶,但近年來書店不斷遷移、關閉,從一百多間的盛況到如今僅存12間。為了重拾榮景,重南書街促進會發起一連串自救活動,首波推出免費的友善書架,置於15個定點,每月提供新書讓民眾閱讀。

每月20本送商家

「有書的城市最美,書店更是城市最美的名片。」台北市重慶書街促進會理事長沈榮裕說,促進會成立於4年前,這次是首度與周邊銀行、旅館、咖啡廳和眼鏡行等店家合作,規畫書架擺置店內,讓民眾能隨處體驗閱讀之樂。

「我們希望以重慶南路為起點,帶動整個台北市的閱讀風氣。」沈榮裕指出,陳列書籍涵蓋文學、藝術、歷史與休閒等類別,「這20本書我們免費送給店家,每個月20本,一年就240本,無形中增加民眾的閱讀機會,也希望周邊店家多多參與。」

買書打卡有好康

由台北市重南書街促進主辦、台北市商業處指導的「重南書街翻轉閱讀」活動,即日起開跑,26、27日更將在台灣博物館前廣場設置攤位,有「DIY動手體驗版畫藝術」、「親子活動說故事」等活動,邀請民眾同樂,另外若持9月份在重南書街購物累積300元的發票,就可在現場免費挑選一本書。

書街的舊建築也是重要的文化風景,此次活動規畫街區5大歷史店家,包括商務印書館、東方出版社、中華書局、正中書局和明星咖啡館,將在店家樓下張貼歷史老照片與介紹海報,只要民眾拍照打卡上傳「重南書街促進會」臉書專頁,也可於活動期間換取書籍一本。

當年書香不復聞

可惜的是,前4間店家,目前都已不存在當地,商務印書館於去年底遷至新店,目前當地已改為旅館;專營台灣兒童文學的東方出版社則搬遷承德路,原址現為藥妝店;曾編輯《辭海》嘉惠許多學子的中華書局也搬到內湖;整理許多重要古籍的正中書局則搬至新店,景物依舊、人事已非,令人唏噓。

「我從小在重南書街長大,小時候2、3步就是一間書店,常常進去翻書看書,是兒時回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屹立66年的明星咖啡館第二代經營者簡靜惠說,當時不像現在有綜合的大型書店,但是每一間小書店卻都有無可取代的特色。

(中國時報)

台北市重南書街促進會

黃頁類別:商圈

黃頁地址: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105號

修改日期:2013-07-29
台北市重南書街促進會

重現書街風華重慶南路1895年日本政府設立「台灣書籍株式會社」,作為出版販售日文書籍的據點;戰後,大陸許多知名書局也選定此地復業,如商務、中華、世界、正中書局等,全盛時期書店及出版社超過百家。重慶南路人文薈萃,擁有不可抹滅的歷史價值;惟今日,書店普及化及網路興起改變消費者購書習慣,導致書街日漸沒落,本會成立於100年11月29日,目的在凝聚店家共識,舉辦活動,以期找回消費者對閱讀的熱情,帶動消費,振興重慶南路書店榮景及繁華,再現書街風華。

--------------------------------------------

逛遊台北書街(一)-重慶南路 - Zen大的敦南新生活 - PChome 個人新聞台 - http://goo.gl/6efxga

逛遊台北書街(一)-重慶南路
文/zen
說到台北市的書店街,最有名的就是火車站附近的重慶南路書店街,其次則是台灣大學附近的「溫羅汀商圈」(由溫州街、羅斯福路、汀州路圍起之台大商圈)。
不過,近來我赫然發現,只要把逛街距離稍為拉長一點,台北市竟然又能多兩個書街出來,分別是中山北路與忠孝東路書街。於是,我認為台北市應該有四大書街,而且各具特色,來台北旅行洽公,至少挑一個書街逛逛,才不枉白來。
凋零但仍豐富的重慶南路書街
首先要介紹的,是位於台北火車站附近的重慶南路書街。這段書街直到1990年代,都還是台灣最重要且最大型的書街,短短不到五百公尺,開滿了各式書店,台北人要買書,第一首選就是重慶南路。
今天的重慶南路,雖然沒有過去的熱鬧,書店也不像過去的輝煌時代是一家連著一家開,不過,也還是有它的特色。
從忠孝西路進重慶南路,會先碰到墊腳石書店與鼎文書局,這兩家書店以販售台灣高普考、國家証照、研究所/插大考試用書為主,在一片不景氣的年代,業績完全不受影響,例如鼎文書局還逆勢成長。往開封街的方向轉,還有一家專賣日語教學出版品的鴻儒堂書局。
接著往前走,就會碰到商務印書館,商務是中國最早的現代出版社,台灣商務在重慶南路亦有超過五十年的光景,造訪商務可發思古之幽情,建築外觀也非常值得一看,另外台灣商務還代理香港的三聯、中華書局、商務以及牛津、中文大學、城市大學的出版品,值得一逛。
接下來則是三民書局,三民書局是台灣老字號的出版社與書店,成立超過五十年,創業主劉老闆當初從小報攤開始做起,如今則是台灣出版界的耆老。重慶南路的三民書局有四層樓面,販售之書籍種類最多且齊全,還有其他一般書店少見的學術專業書與政府出版品,喜歡冷門/專業書的朋友,一定不能錯過三民。三民旁邊則有歷史悠久的黎明書局與建宏書店。
三民書局同一棟的樓上,還有台灣「空中大學」出版社之書籍專賣店文君(已歇業),外語書店桂林圖書,都是非常值得一探的小巧書店。
再往前走,穿過一小一大的馬路後,迎面而來的台灣世界書局,專賣國學類書籍,接著則是台灣最專業的電腦書書店天龍書店,還有專賣大陸簡體字圖書的台閩書城,兩家店是同一個老闆開的。天瓏有國內外最新的電腦專業書,過去最輝煌的時代,店內成天都擠滿了採買電腦工具書的專業人士,如今盛況只稍遜當年,依然門庭若市。
重慶南路最後墊底的則是金石堂城中店與轉角(衡陽路上)的幼獅書店,金石堂是台灣最早的現代化連鎖書店(1982年成立),目前也是台灣零售三大通路之一(其他兩個則是誠品書局以及博客來網路書店),幼獅則是知名老書店,只是書店販售圖書沒有太特別的,可逛可不逛。


逛遊台北書街(二)~公館溫羅汀-台師大商圈,全台最多專業書店聚集的書街 
By Zen大 on 2010-04-07

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
逛遊台北書街(二)~公館溫羅汀-台師大商圈,全台最多專業書店聚集的書街
文/zen (本文部分文稿與照片發表於2010/4時兆月刊)
公館商圈的書店繁多,根據我不完全的統計,至少有五十家以上,而且還不包括各種學術出版社自己的門市書店,來台北想要把好書一網打進,最好不是去誠品敦南/信義,而是花一天時間在公館泡書店,隨便走。更棒的是,繞著書店還開了不少咖啡店,逛累了隨便挑一家進去坐一下,點杯咖啡,吃塊點心,休息一下,那種身心靈的一次滿足,絕對是愛書人的心頭好。
公館雖有佔地寬敞的誠品台大店與金石堂汀州路總店,不過,我總認為來公館還花時間逛誠品或金石堂有點浪費時間,應該多花點時間走訪有特色的小書店,縱使對這些書店所賣的書不感興趣,但逛逛有意思的小書店實在比到處都有的連鎖書店來得有趣一些。
人文書店的代表-唐山
公館的特色書店不少,像是專賣社科人文出版品的唐山書店。唐山書店堪稱是台灣人文書店的代表,老闆陳隆昊自台大人類系畢業後隨即投入創辦唐山。
唐山書店以社科人文出版品為主,就連店員也多是相關科系的學生/畢業生(利用其專業服務專門客人),我自己讀書時也在唐山打過工。
早年台灣戒嚴,唐山就冒著被政府查禁的風險偷賣一些禁書(例如馬恩斯想叢書),另外在唐山還能早到不少個人自費出版之詩集或一般大型連鎖書店較少陳列的冷門書,還代理香港牛津、青文書屋等港版書,是台灣社科人文學子/教授經常造訪的書店。
不過,近年來由於公館書店商圈競爭白熱化,唐山為求生存,折扣下殺不少,書店內偶爾也可見暢銷書的銷售。
出/賣「台灣」的書店
專賣與「台灣」有關之出版品的南天書局、台灣ㄟ店。南天本身也是專營台灣主題的出版社(社徽LOGO很像太極圖案),承接不少來自中研院與大學教授之關於台灣史研究成果的出版,而且出版品以外銷為主,多是英文,中文反而較少。南天書局以學術出版的嚴謹質精著稱,作品屢屢獲獎,老闆魏德文雖是理工背景出身,但如今已經是學識涵養不亞於專治台灣史之大學教授的台灣史權威。書店門市和出版社前後共治,除了販賣關於台灣的書籍,還兼作史料蒐集整理保存的工作,堅持以學術研究成果讓世人更認識台灣。
台灣ㄟ店以台灣主題的書籍作為主要訴求,不過卻不只賣書,還販賣原住民的工藝品,另設有環保專區,販售綠色文具,還販賣音樂CD等影音商品,嚴格來說是一家販售「台灣」文化工藝作品的商店,書籍只是最少且陳列較多之商品。
女性與同志書店
專賣性別與女性主義作品的女書店,以同志為主要客群的晶晶,這兩家書店在十餘年前台灣性別研究正熱的時候,紅極一時,如今隨著性別研究不再惹人爭議普遍被讀者接受後,主題原本的叛逆性不再,失去集客力焦點,聲勢下滑,女書店就曾一度傳出歇業的消息。
大專學術專門書店
醫學書專門書店藝軒,台灣的醫學教育相當發達,各大學莫不積極成立醫學系,台大更是以醫學教育聞名,不過,醫學領域相對封閉,專業醫學出版社在台灣其實不多,以藝軒和九州為主,而且尤以藝軒獨大,代理歐美醫學專門出版品,出版醫學院之教科書。醫學專業人士來台,不妨找個時間逛一下藝軒,相信定能滿載而歸。另外還有家中醫書店啟業,台灣的中醫的學術地位雖不西醫,不過仍有相當地位,也有專門中醫學校以及中醫師資格考試認證,遂有專門服務中醫的書店。
物理學專門書店愛因斯坦,和藝軒一樣,是台灣高等教育專門科系之專業書店,主要以代理販售外文教科書與學術專書為主,類似的高教專業書店還有專營文學與社科外文書店的書林、來來、雙葉,這些書店多隱身在公館溫州街巷弄之內或者大樓之上,以此和一般書店讀者隔絕。
低價書店-政大書城與水準書局
優惠折扣書店政大書城(師大店/台大店),政大書城是台灣第二大圖書經銷商黎銘所成立之書店,原本只有一個門市,設於政治大學,因而名為政大書城。近年來,政大書城希望擴展門市版圖,服務更多讀者,陸續開設了師大店、台大店、南京西路店(已歇業)、高雄店,不過政大本店在最新一次的店舖承租標案中輸給了高雄發跡的復文書局,政大書城退出政治大學,成了沒有政治大學門市的政大書城。
政大書城除特定專門學術出版社書籍外,一般出版品均以75折販售,是水準書局之外最便宜的低價書店(水準書局的書籍平均售價為7折),不過書籍種類比水準多,書店空間也較為明亮寬敞,不若水準的狹小擁擠。
宗教類專門書店
公館商圈還有個非常特別的書店類型,那就是宗教專門書店,計有專售基督教出版品的校園書房、使徒(長老教會總會附設書店)、以琳(信義會真理堂副設書店)、中華神學院附設書店,以及專售佛學書的佛化人生。
雜誌漫畫專門書店
別以為公館商圈緊臨台灣第一學府,旁邊的書店就都只有學術專門書店,唐山附近有兩家漫畫、同人志與大眾小說專門書店,另外還有雜誌專門書店雜誌瘋,專賣日本與歐美雜誌,代理總雜誌數目眾多(我從來沒搞清楚過有多少種雜誌),以流行時尚影視娛樂為主,是台灣人吸收歐美日等國流行新資訊的主要管道。
台北第三次的二手書店聚集
除了台灣出版品、外文學術專書書店與宗教書店外,公館商圈還是近年來二手書店的熱點,知名二手書店如茉莉(台大店I、II店、師大店,其中有家門市專賣二手CD和二手大專教科書)、小高的店、公館舊書城、古今書廊、舊鄉居、YABOOK,紛紛群聚於公館,形成自牯嶺街與光華商場後,台北二手書店第三次的群聚。
簡體書店群象
最後要介紹的,則是專賣大陸書的簡體書店,目前較為活躍的計有結構群(專賣托福、GRE與法律專書)、若水堂(藏書量最大)、秋水堂(除書籍外還兼賣CD等影音商品)、明目(老字號簡體書店,以書籍隨意堆放陳列和出入多台北文化人著稱)、山外(小巧但價廉物美,號稱比在大陸的書店買還便宜)、台灣高等教育(理工科出版品為主,售價較高),萬卷樓(國學出版品為主)、問津堂(文史為大宗)。
不過,台灣簡體書店雖多,但受限於經營辦法和客層屬性,至今仍以學術書為主,大眾出版品僅台閩書城較多一些,但仍不多,希望未來能有專賣大陸一般通俗讀物之簡體書店的問世。
台大商圈除了緊鄰台師大,學術人口眾多外,也是全台其他大學教授/研究生經常造訪之地(逛書店買新書),因此,繞著台大近二十年來開了不少簡體書店,提供大量來自大陸的學術出版品給台灣高等教育學者/學子選購,特別是人文社科與國學類出版品,更早已是台灣高教不可或缺的重要讀物。

其實,台師大商圈的書店遠比我介紹的還多,只是因為分類或其他原因沒能完全列入介紹,僅此說明.


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

中華商場還在的西門町
中華商場1961年至1992年
永恒的懷舊聖殿
於1992年10月20日動工拆除
圖片日期:1988/1/2
【2018-04-22/聯合報/A6版/綜合】
消失26年…中華商場仍在老台北人心中
【記者邱瓊玉、陳靖宜、賈寶楠╱台北報導】一九六一年四月廿二日落成啟用的中華商場,曾是台灣最大、最時尚的百貨地標,僅管早在一九九二年拆除,消失了廿六年,至今仍是許多人記憶中的「台北一景」。
中華商場原位在北市中華路一段,北起忠孝西路,南至愛國西路,由八座各三層的大樓組成,各棟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命名,容納一千六百多個店家,是當年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
文史工作者張哲生說,五十七年前沒有百貨公司,中華商場就是地標,販售全台灣最新鮮、最潮的玩意,舉凡珍珠瑪瑙、音響電腦、南北美食、西服戲服、皮件骨董等應有盡有,還有診所、咖啡廳、寵物店,滿足各種消費需求。
文史工作者高傳棋表示,年過四十五歲的台北人,小時候就算沒來過,也曾路過或聽過中華商場;當時中華商場有最新的隨身聽、球鞋等舶來品,小朋友考得好,爸媽的獎勵就是去商場購物。
一九六五年商場頂樓架起大量霓虹燈廣告看板,把當地點綴成不夜城。當時搭火車進台北遠遠就可看到,民眾對台北第一印象、第一個要逛的就是中華商場,電影「王哥柳哥遊台灣」就來此拍攝。
已故藝術家李國修在中華商場長大,父親開設戲靴店,舞台劇「京戲啟示錄」就是李家傳記。甫入圍曼布克國際獎的小說家吳明益,父親也在中華商場開鞋店,他寫「天橋上的魔術師」一書勾勒童年生活風貌,許多人發現原來當年天橋上有奇幻的雜耍表演。
侯孝賢電影「戀戀風塵」、白先勇著作「孽子」都有在中華商場的一段故事,旺福樂團一首「我小時候都去中華商場」更道盡當年商場繁華。
中華商場因美化市容而建,卻也因美化市容被拆。後來台北市政府決定「把中華路變成台灣的香榭大道」,並降低捷運興建成本,決定拆除中華商場,一九九二年十月廿九日,中華商場正式走入歷史。


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下載 (5)


1904年的臺北府前街通 | 開放博物館

重慶南路武昌街口/台大商圈崛起成新的台北書店街/104年台灣下載 (5)

臺北城內府前街及文武街通  | 開放博物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