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沒網路活不下去?
By 中時電子報,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九月 16日, 2017
沒網路活不下去?圖╱路透
現代人不論在工作、學習、生活上都重度依賴網路,只要手機暫時收不到訊號,許多人就會叫苦連天。事實上我們真的離不開網路嗎?如果沒網路,我們已知的社會與經濟模式就難以維繫嗎?值得深思。
■If every company turned off their computers for a few hours each month and made people do the tasks they postponed, there might be an overall productivity benefit.
眾所皆知,現代人十分依賴網路,許多人都難以想像,沒有網路的生活會是什麼模樣。網路便利、低成本的優點讓我們不論是工作、休閒都離不開它,不過,如果哪天沒有了網路,我們的生活、人際關係、甚至是社會經濟真的會全面崩潰嗎?世界末日會因此來臨嗎?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漢考克是一名網路通訊心理學與社會歷程專家。2008年以前,他會要求班上學生在周末時連續48個小時不要上網,之後再與學生討論這項實驗造成的影響。
不過,2009年,當漢考克再度要求學生停止上網2天,全班學生幾乎要造反。學生強烈反駁,這實驗「不可能達成、也很不公平」,會讓他們無法完成其他課程的作業、破壞他們的社交生活,還會讓親友擔心他們,最後漢考克不得不撤回實驗要求,此後再也沒有進行過。
習慣成自然 學者示警
網路普及可謂近代的重要發展。1995年全球的上網人口還不到1%,且都集中在西方國家。快轉20年後的今天,全球將近一半的人口、超過35億人有在上網,這個數字正以每秒增加10個人的速度不斷成長。
密西根州立大學教授、《社會與網路》(Society and the Internet)作者達頓指出,「現在網路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家將之視為理所當然,但都沒想過,網路滲透我們生活的每個面向,已經到達什麼程度,也甚至不會去思考一旦無法上網該怎麼辦」。
網路真有這麼崇高、不可或缺的地位嗎?事實上,駭客攻擊、海底電纜意外中斷、政府管制、甚至太陽風暴都可能造成網路斷線。不過,大多數的斷線情況都不會持續太久,總有一群專業人士會盡快解決問題。非營利組織「美國網際網路影響部門」(U.S. Cyber Consequences Unit)主任伯格表示,「我們太習慣隨時上網,即使是短時間的斷線都會引發一些後果,不過這些後果並沒有想像中的嚴重」。
短期斷線 未必有損失
伯格與同事分析了2000年以後的重大斷線事件(斷線時間不超過4天),還比對網災中受害最深的20間企業財務季報與整體經濟表現數據。結果發現,即使是受影響較大的飯店、航空公司、證券公司等,也並未因為短期網路斷線而蒙受重大損失,只是讓原定工作進度延後了幾天。
對於部分企業而言,網路斷線還可能提高生產力。在伯格與同事所作的另項試驗中,他們發現某間企業在網路斷線的數小時內,員工不但沒有閒到發慌,反而利用這段時間完成了先前並未即時處理的文書工作,這對企業反而是件好事。
除了實質不便外,被迫與外界斷絕聯繫,對任何階層都會造成心理壓力。漢考克稱,我們已習慣在任何時間、地點聯繫任何人,「喪失這樣的能力會使人感到不安」。
有專家呼籲,切斷網路可以讓人們變得更愛社交,不過達頓教授持相反看法,「網路使用者其實大多比不愛上網的人更愛社交」。在某些狀況,網路斷線雖會讓人與人的交流更為頻繁,如同事間必須當面討論工作,但人們並不會因為突然失去網路就徹底改變想法。


62%台灣消費者帳戶密碼共用 潛在威脅高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十一月 29日, 2016
【大紀元2016年11月29日訊】資安廠賽門鐵克旗下諾頓今天發布2016年度《諾頓網路安全調查報告》,發現千禧世代在安全使用網路上的習慣異常疏忽大意,並且樂於與他人分享密碼,從而更容易受到網路攻擊。

此外,諾頓報告發現,大部分消費者在所有帳戶使用同一個安全密碼。全球而言,只有6%受訪者從不使用相同密碼,這比例在台灣僅為4%。約62%的台灣消費者選擇在所有帳戶使用一個相同安全密碼。

報告指出,受害者即使在過去一年曾遭遇過網路犯罪,過後仍繼續一些具風險的行為。這些消費者在遭遇網路攻擊後,依然會在每個帳戶上使用一個相同安全的密碼。

更嚴重的是,即使76%的消費者意識到應該主動保護網上的個人訊息安全(台灣的比例為70%),但卻依然與他人共用密碼以及進行其他具風險的行為。

賽門鐵克亞洲區消費事業總監徐俊鴻表示,諾頓的調查反映了儘管消費者對保護網上個人訊息的安全意識逐漸提高,但仍舊安於現狀,不願採取相應的安全防範措施保障自身的網路安全。

徐俊鴻說,就在消費者選擇保持現狀的同時,駭客卻在不斷升級攻擊手段,企圖進一步利用用戶的疏忽獲利。因此,消費者採取安全措施保護自己變得愈來愈重要。

諾頓報告指出,全球有44%、台灣則有23%的受訪消費者認為,如今互聯裝置的用戶數量尚不足以使他們成為駭客的攻擊目標。然而,既然駭客能夠入侵社交媒體和金融帳戶而得益,他們自然知道如何潛入互聯家居裝置而獲利。

諾頓報告也顯示,出生於1980年到2000年之間的千禧世代在安全使用網路上的習慣異常疏忽大意,並且樂於與他人分享密碼,從而更容易受到網路攻擊,全球比例為35%。這也許是千禧世代最易成為網路攻擊受害者的原因,在2015年,全球共有40%千禧世代的用戶曾經遭遇網路攻擊的經驗。

諾頓報告指出,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和電子郵件密碼是全球消費者最易共用的密碼類型。由於用戶通常將密碼保存在手提電腦和智慧型手機上,而電子郵件可用來重設其他帳戶密碼,此類密碼共用通常會導致潛在安全威脅。

《諾頓網路安全調查報告》是透過對21個市場、共2萬907名18歲以上設備用戶的在線調查,由賽門鐵克旗下諾頓公司委託Edelman Intelligence調查公司執行。總體樣本的誤差範圍為正負0.68%。台灣樣本反映了974名18歲以上設備用戶的回饋,總體台灣樣本的誤差範圍為正負3.1%。數據由Edelman Intelligence在2016年9月14日至10月4日期間收集。(轉自中央社)

===============================================

社群網站滲透生活:保護個資,你能這麼做
關鍵評論網關鍵評論網
2016年2月27日 上午 12:36 GMT
文:顧淳雅

打開臉書,瀏覽朋友動態消息時,到旁邊的廣告欄位出現近日瀏覽過的網拍紀錄;在網路平台購物時,在商品介紹底下發現推薦商品項目,出乎意料的符合自己的喜好⋯⋯這些生活片段對你而言是否似曾相識?網路時代來臨,更多貼近使用者需求的設計與服務也相繼出現。

在這之中,社群網站是與大眾最貼近的媒介(有不少人起床第一件事和睡前最後一件事都是看臉書吧),而需要洞悉消費者喜好與需求的廣告商,自然成了引頸期盼與其合作的好夥伴。

但是!

一體兩面地,在貼近生活的同時,則是個人生活的滲透,與個人資料洩漏與暴露的危機。當社群網站中的個人資料與廣告被資本化,成為其主要收益來源,大眾更需要小心看待個人資訊揭露的事實。

這些資料代表了什麼?有什麼大不了的嗎?

在資料分析技術與大數據盛行的時代,海量的個人資訊可以讓廠商洞悉個人的喜好、購買行為,與大大小小的事情。不論是Facebook、Twitter,或是Pinterest,各個社群網站公司都正在將大眾的資訊過濾、分析,轉換成可用的資料,並且將其以商業價值衡量。(廣告行銷已死,大數據行銷的時代來臨)

分析消費者資訊以提供更適合的服務與推薦,確實能使廠商在其中產生獲益,同時受到消費者的喜愛。Netflix在最初提供DVD租賃服務時,即利用會員資料推測所喜好的片種,提高了公司服務的附加價值並且解決庫存不足的狀況;Amazon利用消費者資訊判斷對於不同顧客的服務與推薦模式;淘寶的推薦相關項目也推進顧客對於阿里巴巴的依賴,提升商業價值。以上的例子說明了資料的可用性,也可以看出對消費者產生的益處。

但若個人資料在消費者不知情的狀況下被發掘、分析,對於隱私權是非常大的侵害。

關於個資,我們應該知道的是⋯⋯

每個人對於個資保護的界線不同,我們還是可以從各國對於法案的裁定看出端倪。2015年10月,歐洲法院裁定,美國與歐盟在2000年敲定的,允許美國政府當局取得歐洲的線上資訊的「安全港」(Safe Harbour)協定,觸犯歐盟嚴格資料保護規範所確立的隱私權,必須予以撤銷。歐洲法院視立法允許當局在一般原則下取得電子通訊內容為侵害私人生活,違反隱私權的事實,因而將其禁止。資料的傳送與否會受到歐洲各國的法律自行規範。

這項裁定表示,社群網站公司不得將歐洲公民的個人資料傳送至美國總部。使用者所搜尋的、發表的項目,都是吸引廠商投入社群網站廣告的利器,而這個裁定也大大打擊了社群網站的空間。(「安全港」無效!歐洲青年告贏臉書 美網路股應聲下跌)

在你不知道的地方,老大哥的手正在伸進你的生活

各國政府會對要求公司出示使用者的網路通訊資料,而臉書每半年都會發布「全球政府資訊索取報告」,紀錄全世界向臉書索取用戶資訊的國家、索取資料的次數、總共索取的臉書用戶數、資料索取的成功率。

索取的理由不外乎是維護國家安全與調查犯罪,內容則像是個人帳號及IP位置。如果這些資訊能被政府取得,不禁令人擔憂個人極具隱私的社群活動是否為淪為過去威權時代政府的監控資料。臉書公布的資料顯示,這些索取的資料會通過謹慎的審核,其拒絕率也呈現上升趨勢。

面對這些事實,我們能做的是⋯⋯

就像接到推銷電話我們可以要求其公司刪除我們的個資一樣,面對個人資料的保護,我們也能用更積極的方式應對。除了在填寫個人資料、發佈個人相關訊息時多加謹慎注意外,也必須了解各公司對於個人資料保護的態度。

在個資的索取,與資料的買賣與商業化上,各社群網站有不同處理方式(當政府索取個資時,社群媒體有挺你嗎?),我們可以在了解之後,運用自身力量監督企業在個資方面的運作及保護。

此外,我們可以監督媒體運用社群網站揭露相關資訊時,是否為公共利益之所需,並且有無侵犯個人的隱私權。唯有關注自身的權益,我們才能對自己的隱私與個資安全有更高的掌握。

本文獲授權轉載,文章來源:維京人酒吧。

責任編輯:鄭少凡

核稿編輯:楊之瑜

---------------------------------

任何人都能夠收集你的資料,使用免費 Wi-Fi 更應該小心

身處人手 1 支智慧型手機的時代,網路已是每個人的基本需求,外出遊玩時會很自然地尋找免費 Wi-Fi 熱點進行連線。安全軟體廠商 Avast 於 MWC 2016 展覽期間進行一個小實驗,證明大眾對於免費網路的依賴程度,以及要收集使用者資訊是件多麼容易的事情。

無論你的手機是否有申請行動數據傳輸吃到飽方案,外出遊玩時受到基地台覆蓋率與建物遮蔽影響,大家都很容易自然地尋找免費 Wi-Fi 熱點連線使用。特別是在出國期間,為避免國際漫遊所產生的大筆費用,更是會依賴部分公眾場所提供的免費網路服務。

© 由 T客邦 提供
▲景點提供的免費 Wi-Fi 服務,是國外旅遊時節省數據費用的好選擇。

雖然大家都知道這些免費網路服務存在風險,但實際狀況為何卻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Avast 在 MWC 2016 舉行前夕,於巴塞隆納機場 MWC 登記處旁邊架設 3 組免費 Wi-Fi 熱點,分別為 Starbucks、Airport_Free_Wifi_AENA、MWC Free WiFi,藉以取信人們進而連線。

實驗結果證實,4 小時內有超過 2000 名使用者曾經連上實驗用 Wi-Fi 熱點,超過 800 萬個資料封包通過。研究人員利用這些資料(僅觀察未儲存)做出數種結論,在這些曾經上鉤過的魚兒當中,Avast 能夠辨識約 63.5% 的連線裝置,甚至是能夠辨別使用者身分。

50.1% 為 Apple 設備、43.4% 為 Android 設備、6.5% 為 Windows Phone 設備
61.7% 曾經利用 Google 進行搜尋動作或是確認 Gmail 電子郵件
14.9% 曾經拜訪 Yahoo 首頁
2% 使用 Spotify 音樂串流服務
52.3% 的裝置安裝 Facebook 行動版應用程式,2.4% 則是安裝 Twitter
1% 曾經使用交友軟體(Tinder 或 Badoo)
Avast 能夠識別其中 63.5% 的連線裝置或個人資訊
由於免費 Wi-Fi 通常不需要輸入密碼,Wi-Fi 熱點與裝置間的連線資料使用明碼傳輸,任何有心人士都能夠使用相當便宜的設備進行監聽動作。即使是需要輸入密碼的 Wi-Fi 連線,你也無法判斷熱點是否被動了手腳側錄網路流量。

如果真的需要使用免費網路上網,Avast 建議連線後可建立 VPN 通道,因為 VPN 通道具備最基礎的加密,即使 Wi-Fi 連線不需要密碼,或是熱點被動手腳,個人資訊被提取的風險也會大大地降低。

 

-------------------------------------

沒有這位裸體女星 現在的我們根本沒有Wi-Fi! - 中時電子報 - http://goo.gl/dWNC6h

----------------------

「Wifi」原來長這樣!APP讓密麻訊號「現形」 | 新奇新聞 | TVBS新聞 | TVBS官網 - http://goo.gl/BNS7Xc

猶如幽靈般飄忽不定!原來 WiFi 訊號長這樣啊 - 科技新聞 | ePrice 比價王 - http://goo.gl/spNAZa

hat7029_1_1141_36d806de481c5087b862175b28e4d6c4hat7029_1_1141_5d1121210de0deea82c48c29cd798256hat7029_1_1141_ade54298535b1677a3d16bf55d206de4  

1126-121126-11  

--------------------------------

 

「Wifi」原來長這樣!APP讓密麻訊號「現形」

編輯  何文君  報導 

時間 2015/11/26 16:4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