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B1dix2m.img

元朝版圖世界第一 建國不到百年就迅速滅亡 4大原因曝光
元朝版圖世界第一 建國不到百年就迅速滅亡 4大原因曝光 https://bit.ly/2YDiw5Y
2021/2/2 上午 08:29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帝國,統治者為蒙古族孛兒只斤氏,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從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元開始,到1368年明朝徐達率軍攻陷大都,僅歷時98年,為何這個曾經橫掃世界,版圖橫跨歐亞大陸的帝國會在不到一百年間就迅速滅亡呢?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元朝版圖曾一度橫跨歐亞大陸,帝國卻只維持98年就迅速滅亡。(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一、官吏素質低
元朝是少數民族政權,其利用少數蒙古貴族對漢族和其他民族進行殘酷統治,將人民分成四等,依序為蒙古人、色目人(西域的少數民族)、漢人(河兩岸的人)、南人(長江流域的漢族及少數民族),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權,重要官員幾乎都由蒙古人擔任,而省一級的長官則是由蒙古貴族世襲,所以部分蒙古貴族尚在兒童時期就可當封疆大吏,至於占據要職的蒙古人大多不懂漢語,也不會寫漢字,只靠蓋章畫押來處理公務,因此素質可想而知。
二、貴族腐化
從元武宗(第三個皇帝)開始,皇帝們一個比一個墮落,他們完全不會治國理財,但花起錢來卻是毫不手軟,武宗即位不到1年,光賞賜的錢就花了828萬錠,而當時國庫一年的收入僅有280萬錠,然而武宗的揮霍程度與下一任皇帝仁宗相比,卻還只是小巫見大巫,因為仁宗1年的花費就高達2000萬錠。
三、軍隊墮落
元朝初年南征北戰、銳不可當的怯薛軍,到了元末竟然白天在宮門宿衛,夜晚卻到郊外去搶劫,形同盜匪,而鎮戍地方的軍隊也不習武事,以至將官不知戰陣,士兵更不知彎弓射箭,導致元朝對外戰爭幾乎是次次失敗;1282年、1288年元朝軍隊2次征伐安南(今越南北部)、1284年遠征占城(今越南中南部)、1293年遠征爪哇(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均以失敗告終。
四、天災頻仍
1333年京城大雨,多達48萬人成為饑民,1337年江浙二次受災,饑民更達到上百萬人,1344年,黃河連決三次,以至饑民遍地,在天災人禍的雙重逼迫之下,成千上萬的饑民只有鋌而走險,舉行起義。
1351年,元政府調集15萬民夫修治黃河,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在治黃工地上事先埋好一座獨眼的石人,刻上「莫道石人一隻眼,此物一出天下反」,以應驗一直流傳的「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民謠,當石人被挖出,民夫們群情激奮,起義隨即爆發,緊接著全國其它地方的農民也相繼爆發起義,其中又以徐壽輝的南方紅巾軍,朱元璋、郭子興的紅巾軍等最有影響力,而農民起義不到16年,腐朽的元朝政府就被推翻了。


現代元首及中國帝王較短命
2015年12月15日 20:08 徐尚禮

歐巴馬2008年上任之初(小圖)和2015年照片對比,顯得蒼老許多。(圖/美聯社)
歐巴馬2008年上任之初(小圖)和2015年照片對比,顯得蒼老許多。(圖/美聯社)
美國一項調查指,國家元首因為工作壓力太大,會因而短命三年。中國大陸學者統計也顯示,中國帝王平均壽命僅為三十九歲多。

由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進行的調查,追蹤美國、英國、德國和加拿大等17國家的二百多名元首,以及他們在競選中擊敗的對手的健康情況,得出結果。

研究人員分析,國家元首往往優先處理國家大事,忽略均衡飲食及運動,是令他們健康較差的原因。正如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在卸任四年內就進行了心臟支架手術。不過早前另一項調查就發現,美國的前總統會比普通人活得更久,主要因為他們是全國百分之一,獲得最好醫療的人。

《中國皇帝的五種命運》一書則指出,中國皇帝這個群體的整體生命質量較差,生存壓力巨大,因此出現人格異常、心理變態甚至精神分裂的幾率較常人高許多。翻開二十四史的本紀部分,有近四分之一的帝王傳記中,記錄有人格異常、心理變態甚至精神分裂的表現。

該書稱,在中國社會中,皇帝的平均壽命最短,健康狀態最差。有人做過一個統計,歷代皇帝有確切生卒年月可考者共有209個。其中,平均壽命僅為三十九歲多。

兩宋18位皇帝,平均壽命44歲多。明代16位皇帝,平均年齡42二歲多。在明代16帝中,只有5個皇帝壽命高過平均年齡,其餘11帝皆低於均齡:從宣德帝到正德帝這祖孫五代竟然都在而立之年左右撒手人間,其中的成化帝也僅僅是剛過了40歲。其中明光宗登上皇位僅一個月,因為多幸了幾個女人,就撒手人寰,其身體的虛弱可知。

-------------------------

各朝代滅亡原因,讓孩子看看,這才是真正學歷史

2015-10-30 中國思賢網
中國(夏、商、週、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朝代滅亡的原因總結。

夏王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延續約471年。夏王朝的建立,從禹開始。禹的父親崇伯鯀,是雄據大河南岸位於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有崇氏與在大河北岸太行山東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經驗的部落。在堯舜時期,為了爭奪王權,鯀與共工先後對堯舜展開了激烈的鬥爭,都失敗了後來,禹又繼續聯合共工氏以及其他眾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濟一帶,逐步展開治水的工作。禹接任了鯀的職位,放棄了鯀“堵”的治水方略,改為以疏導為主,就是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使肥沃的平原能減少洪水氾濫的災害。經過治理之後,原來大都集中在大平原邊沿地勢較高地區的居民,紛紛遷移到比較低平的原野中,開墾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獸繁殖的藪澤地,成為人們樂於定居的地方。社會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這就為奴隸制國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
滅亡原因:
1、內部生產力的衰退;
2、外部環境的長期不穩定;
3、夏王朝統治階級的觀念;
4、夏“桀”的個人因素(整日沈湎與聲色犬馬,大興土木,親近佞人)


商王朝(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是繼夏朝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個世襲制王朝時代。夏朝之諸侯國部落首領契因被封於商,所以他的後世子孫商湯率諸侯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后,將自己建立的王朝稱為“商”;至盤庚,又將國都遷往殷,所以商朝又稱為“殷”。經歷17代31王(共510年)後,末代君王商紂王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而亡。
滅亡原因:
01.商朝後期,絕大多數奴隸主貴族的生活奢侈腐朽,而且對待奴隸十分殘酷。如人祭和人殉等;
02.奴隸主貴族對平民和奴隸們的剝削和奴役日益加劇,階級矛盾激化;
03.商朝統治者連年對外進行戰爭,大規模地對夷方用兵,國內的青壯年幾乎都被徵發,加劇了國內的矛盾;
04.戰爭俘獲的奴隸太多,他沒有處理好奴隸的安置,導致了大量的奴隸反水。


周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一個世襲王朝,分為“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與“東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和豐京,成王時期營建洛邑;西周末年,周平王姬宜臼從鎬京東遷洛邑後,史稱東周。其中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及“戰國”(戰國七雄:齊、楚、燕、魏、韓、趙、秦)兩部分。周王朝存在的時間從約前11世紀至前256年,共傳30代37王,約為791年。
滅亡原因:
01.地震、旱災等自然災害使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極大損失,也讓危機日重的西周王朝雪上加霜;
02.週厲王橫徵暴斂,加重了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傳至週幽王又破壞宗法制度,"廢後立妾,廢嫡立庶"並“烽火戲諸侯”使諸侯們失去了對他的信任;
03.王室衰微,各諸侯國與周朝王權的關係漸漸疏遠;
04.少數民族犬戎攻打鎬京,西周滅亡。
05.分封制使得周天子的權力架空,加之周平王東遷後更加淪為傀儡;
06.周朝的宗法制遭到破壞,各地諸侯王的勢力日漸增大;並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斷發展自己勢力。

秦王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制王朝,由戰國時代後期的秦國發展而來,它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來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漢族為主體、多民族共融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原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其始祖伯益曾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了嬴姓。伯益的後人非子曾為周孝王養馬,憑著他的本事,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於是把秦谷(今甘肅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帶分封給他,這就是“秦”的起源。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至雒邑有功,被封為諸侯,秦開始建國,佔領東周王室在關中的領地。春秋時期秦穆公任用虞國的百里奚為相,輔佐其施德諸侯,樹大國威,向西拓展稱霸西戎;而秦孝公起用“商鞭變法”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等富國強兵政策,使其為後來一統中國奠定了結實的基礎,《史記》記載“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後秦王嬴政滅掉了關東六國,完成國家統一,後北擊匈奴,南服百越。首創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縣制,徹底打破自西周以來的世卿世祿制度,維護國家的統一、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滅亡原因:
01.統一後,沒有給人民休養生息,徭役、兵役、賦稅負擔沉重;
02.政策律法沒有做及時調整,和平治世下刑法依然殘酷;
03.政府運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像陳勝吳廣這樣的一群亡命之徒,也能攻下大澤鄉;
04.原六國貴族後裔復辟勢力過於強大,秦二世個人能力素質有限;
05.各地起義風起雲湧時,而統治者仍忙於宮廷鬥爭;最終導致秦朝內部統治四分五裂,完全喪失平叛的主動權。


漢王朝(前202—公元220年),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定都長安)和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定都洛陽),是繼秦朝之後強盛的大一統帝國。又因皇帝姓劉而稱“劉漢”。漢高祖劉邦至漢景帝劉啟時期的漢朝,經濟實力緩慢上升,成為世界第一大帝國,漢武帝時期,大漢王朝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王朝,霍去病越千里大漠大敗匈奴,封狼居胥而還,最遠達到今天的俄羅斯貝加爾湖附近,匈奴帝國戰敗而向西狼狽逃遁。中亞和西域各大國也都聞而懼之。張騫出西域首次開闢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降服中亞大國大宛,西域臣服,開拓了“北絕大漠、西逾蔥嶺、東越朝鮮、南至大海”的廣袤國土,昭宣時期再次復興。公元九年,王莽篡奪政權,西漢結束。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開創了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漢朝時期,許多人將漢朝和約略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其疆域鼎盛時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東至臨屯郡,西至蔥嶺。西漢平帝時期(公元元年),全國人口達6000萬左右,且文化的統一。兩漢王朝有“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昭宣中興”“光武中興”“明章之治”,為華夏民族兩千年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華夏族因此逐漸被稱為“漢族”。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
滅亡原因:
01.外戚、宦官勢力膨脹,各自結成利益集團,無休止的爭鬥亂政;
02.娃娃皇帝太多(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后臨朝,依靠外戚掌權);
03.土地兼併嚴重(私有化),大量農民失去土地;
04.地主豪勢力強大,後期形成地方割據勢力;
05.黃巾起義導致地方武裝興起,中央失去控制。


魏朝(220年—266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東漢末年,天下擾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延康元年(220年),曹操逝於洛陽後,曹操之子曹丕逼漢獻帝退位、篡奪漢室政權,在許昌稱帝,遷都洛陽,建魏。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滅亡原因:
01.新魏主更換太快,後期太小,難以駕馭士族權臣;
02.宗室權力被過分削弱“煮豆燃豆萁”,外姓將領獨大,奪權時曹魏皇室沒有外援;
03.司馬懿太長壽,強大的司馬氏家族興起無人制衡。


晉朝(265—420年),是中國歷史上九個大一統朝代之一,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它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屬於六朝(中國歷史上三國至隋朝的南方的六個朝代)之一。265年司馬炎自立為皇帝,國號晉(265年—316年),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滅東吳,完成統一。此後是綿延16年的“八王之亂”,永嘉之亂後,晉愍帝遷都長安,使少數民族乘虛而入,建立了十六個國家,3年後匈奴族首領劉淵攻克長安,俘晉愍帝,316年西晉滅,史稱“五胡亂華”。317年,晉室南渡,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東晉(317年-420年),東晉曾多次北伐。383年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後得到暫時鞏固。兩晉時期少數民族遷至中原,加強了民族融合,北人南遷,開發了江南地區。兩晉總歷時一百五十六年。420年,劉裕建立宋,東晉滅亡。
滅亡原因:
01.統治集團腐朽,政治制度落後,權力分散;
02.白痴晉惠帝無力控制全局,導致宮廷實權派內鬥,以及八王之亂,耗竭了國力;
03.沒有正確處理好民族矛盾,導緻小數民族入侵(五胡亂華)。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分裂時期,由公元420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南朝宋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南朝陳為止。該時期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五胡指匈奴、鮮卑、羯胡、氐、羌;十六國指前趙(匈奴)、後趙(羯)、前涼(漢)、後涼(氐)、南涼(鮮卑)、北涼(匈奴)、西涼(漢)、前秦(氐)、後秦(羌)、西秦(鮮卑)、前燕(鮮卑)、後燕(鮮卑)、南燕(鮮卑)、北燕(高句麗、漢)、胡夏(匈奴鐵弗)、成漢(氐)】,下接隋朝,南北兩勢雖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所以稱為南北朝。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劉宋、南齊、蕭樑、陳,四個政權的更迭,但這中間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餘的時間,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終建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劉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強、統治年代最長的一個政權,歷4代8帝,共60年。南齊(479-502年)國祚短暫,只有24年,但由於爭殺頻繁,竟歷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國歷史上帝王更換極快的一朝。蕭樑(502-557年)歷3代4帝,共56年,其中武帝蕭衍個人享國時間最久,幾近半個世紀。陳(557-589年)首尾凡33年,歷3代5帝。陳承衰梁之弊,是版圖狹窄、人口孤弱、力量單薄的王朝,加之統治者又極度腐敗,最終喪亡於北方強敵之手;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9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北朝是我國歷史上與我國南朝同時代並存的北方王朝的總稱,其中包括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數個王朝。北魏、東魏、西魏及北周均由鮮卑族建立,北齊則由胡化漢人所建。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對外交流也很興旺,東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亞、西亞(埃蘭沙赫爾),南到東南亞與印度。
滅亡原因:
(南朝)
01.門閥勢力各自為政,門閥與皇權摩擦爭鬥不斷;
02.受外來勢力經常侵擾,經濟受創,政權不是很牢固;
03.部分皇帝昏庸殘暴,荒淫奢侈,激起地方將領叛亂;
(北朝)
01.六鎮(北魏貴族將領)之亂,引起了各族人民激烈的鬥爭;
02.土地兼併嚴重引發社會矛盾,動搖國家(東魏、北齊)根基;
03.權臣勢力過大,皇帝年幼(西魏、北周)難以駕馭。


隋王朝(581年-618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隋朝更是五胡亂華後,漢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於北周靜帝建立隋朝,至619年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隋朝滅亡為止,國祚38年。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北周亡,楊堅定國號為“隋”。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三省六部製,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以及馳道,建立京師大興城(今西安)和東都(洛陽)。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內屬的東突厥等都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滅亡原因:
01.大一統表面下的各種割據勢力暗流湧動,統治基礎很不穩固;
02.門閥對科舉制度不滿,與敵惡勢力勾結,對抗皇權;
03.隋煬帝個人因素: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窮奢極欲與濫用民力;但是,像搞科舉、建東都、修馳道、鑿運河、徵高麗,都是苦在當代,功在千秋的。


唐王朝(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統一時間最長,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618年由李淵建立,定都長安(今西安)。並且設有東都洛陽、北都太原等等陪都。627年,李世民登基後開創了“貞觀之治”,唐高宗以後,武則天以周代唐,史稱武周,705年神龍革命後恢復大唐國號。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政治清明,經濟雄厚,軍事強盛,四夷賓服,萬邦來朝,開創了全盛的“開元盛世”。安史之亂後,國力日趨衰敗。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滅亡,從此中國進入了進入五代十國(五代是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十國指的是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荊南、北漢)時期。唐朝共歷274年(包括武周是289年),20位皇帝。唐朝聲譽遠及海外,與南亞、西亞和歐洲國家均有往來。唐朝以后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 ​​行交流融合,成為了開放的國際文化。唐詩、科技、文化藝術極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點。
滅亡原因:
01.邊患不斷(如安史之亂、安南叛亂、外有吐蕃入侵等),藩鎮割據;
02.宦官專權(如李輔國等),黨爭內耗(如牛李黨爭);
03.長年戰亂嚴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阻礙了經濟發展,引起農民起義與外族入侵。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五代十國本質上是唐朝藩鎮割據和唐朝後期政治的延續。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其中位在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藩鎮國家即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這五國雖然實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個中國本土,只是藩鎮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五代為宗主國,其中十個國齡較長、國力較強的統稱為十國。本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況,使得戰亂不止,統治者多重武輕文。中國的內亂,也帶給契丹國南侵的機會,遼國得以建立。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的重要時期,其間河西和交趾地區逐漸離心,交趾(越南)最終脫離中國獨立。五代共有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五個朝代。公元907年汴州朱溫篡唐建立後梁,這是五代十國的開始。太原李克用之子李存勗滅後梁,後唐建國。後唐之後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後唐歷經後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發生內亂後,被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不久契晉關係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同時劉知遠在太原建立後漢,收復中原。郭威篡後漢建後周,後周世宗柴榮苦心經營,使後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但柴榮在北伐燕雲十六州時不幸病亡。後周隨後被趙匡胤所篡,五代結束。在五代更迭中,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荊南、北漢十個割據政權,合稱十國。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趙光義相繼消掃蕩群雄,公元979年,趙光義滅北漢,實現統一。
滅亡原因:
01.藩鎮勢力依然強大,新生政權也無法控制,以致內亂戰爭不斷;
02.不少君主昏庸淫亂、殘暴蠻橫,軍務鬆弛,貪官暴吏欺壓百姓;
03.權臣勾結外族作亂,以及外族反撲中原擄掠殺伐;
04.政權太多,賦斂苛重,戰事頻繁,社會秩序、經濟基礎破壞嚴重。


宋王朝(960—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分北宋和南宋。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宋真宗、宋仁宗時期步入了盛世,北宋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來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現象,採取重文輕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在軍事上積弱,1127年徽、欽二帝受金人擄去,迫使宋室南遷。1127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靖康之變後宋高宗趙構在應天府南京(今商丘)倉促登基,繼承皇位,後南遷定都在臨安府(杭州),重建宋王朝,史稱南宋。後期抗蒙戰爭連年,到1276年,元朝軍隊攻占臨安,1279年,8歲的小皇帝趙昺被大臣陸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厓山海戰後,宋朝徹底滅亡。有學者認為宋朝滅亡是“崖山之後無中國”。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與科學創新最繁榮的時代,宋朝時中國GDP佔世界比重60%,為各朝代第一,期間出現了宋明理學,科技發展亦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廉潔。人口至大觀四年(1110年)的1億1275萬。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人不在少數。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期。
滅亡原因:
01.以文制武的方針,造成了軍隊內相互牽制,動輒掣肘,弊病叢生;
02.後晉石敬瑭割讓的“燕雲十六州”,使漢族江山的天然屏障失去,無法抵禦外族騎兵;
03.聯金抗遼、聯蒙抗金決策失誤,只看到了遼(金)的強大,沒看到金(蒙)的危脅;
04.統治階層對軍事的無知、無能、不作為,導致了開封防禦戰的失利;
05.皇帝昏庸,朝政腐敗,政治內鬥嚴重,以及軍費開支較大,百姓負擔過重。


元王朝(1271-1368)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帝國。定都大都(今北京市)。1206年鐵木真建立蒙古汗國。1260年忽必烈即位大汗並建元“中統”,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統一中國。元朝的疆域空前廣闊,北至北海、東到日本海,西藏和台灣第一次被納入中國版圖。元朝實行一省制,在中央設中書省,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處理政務。造成了宰相專權和內亂頻發。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開我國行省制度之先河。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較繁榮。其間出現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其整體生產力不如宋朝,後期因統治腐敗和民族壓迫,導致農民起義,1368年明軍攻占大都,元朝在全國的統治結束,元政權退居漠稱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國韃靼,北元亡。
滅亡原因:
01.貴族生活糜爛,吏治腐敗,政府信用破產,土地兼併嚴重;
02.不平等的民族等級制度,以及對人民壓迫欺凌嚴重;
03.財政赤字高居不下,賦稅過重,外加自然災害嚴重;
04.管理者不注重學習,只會用武力打江山。


明王朝(1368-1644年)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封建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276年。南宋滅亡五十年後,元朝統治者日益殘暴黑暗,終於爆發了元末農民起義。朱元璋參加了當時的濠州大帥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分支,經過多年的南征北戰,1364年,朱元璋自稱吳王獨霸一方,史稱西吳政權。1368年,朱元璋稱帝,以應天府(南京)為京師,國號大明,明初定都於應天府,1421年遷都至順天府,而應天府改稱為南京。明前期,經過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之治,國力發展迅速,到明成祖時期,國力強盛,萬邦來朝,史稱永樂盛世。其後的明仁宗和明宣宗時期仍處於興盛時期,史稱仁宣之治,國力達到全盛,疆域遼闊。中後期由於與政治腐敗導致國力下降。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毅宗朱由檢於煤山自縊,明亡。隨後,滿清入主中原,1662年永曆帝朱由榔被殺,1683年清軍佔領台灣,明鄭結束。明朝商品經濟發達,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明朝是中國繼周朝、漢朝和唐朝之後的繁盛黃金時代,史稱“治隆唐宋”、“遠邁漢唐”。大明,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禦國門,君主死社稷,為後世子孫所敬仰。
滅亡原因:
01.文官集團膨脹,權力過大,以及後期閹黨專政危害統治;
02.外敵襲擾不斷,政府添兵設餉,軍費較大,造成財政經濟危機;
03.資本主義萌芽,政府不注重工商業發展,大大限製商品貨幣的流通;
04.天災人禍相繼發生,造成流民數量大增,農民起義不斷影響穩定;
05.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自毀長城,幫助滿清撿現成江山。


清王朝(1644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政權,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1636年(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順軍攻占北京,明朝滅亡;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清軍入關,打敗大順農民軍;同年清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的統治者。入關後20年時間裡,清朝先後滅亡大順、大西和南明等政權,基本統一全國。清朝前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基本上奠定了我國版圖,同時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1840年鴉片戰爭後進入近代,清廷與侵略者分別締結了大量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損害,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人民負擔更為沈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從此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清朝從後金建立開始算起,共有十二帝。
滅亡原因:
01.政治的黑暗腐朽,以及統治者本身腐化(慈禧)、無能(皇帝);
02.閉關鎖國政策下,導致思想、制度、科技落後;
03.清政府弱軟無能,面對列強的入侵,只知一味的委曲求全、割地賠款;
04.軍隊的失控,陸軍新軍在國內的變亂中倒戈相向;
05.財政赤字下,“永不加賦”的朝訓被一破再破,各項加徵攤派有增無減;
06.清末鐵路的“國進民退”,進一步激起了民怨。

《中國歷代王朝興亡四字歌》
85歲高齡的北京大學文博考古學院教授高明,為普及歷史知識而著《中國歷代王朝興亡四字歌》,並為之詳加註釋。《四字歌》以四字為一句,共120句,480字,合轍押韻,朗朗上口,讓你輕鬆記住自夏朝建立至清朝滅亡,中國四千多年間數十個王朝興亡更替的緣由和人物。
中華民族,歷史悠長。三皇五帝,傳位禪讓。
夏建王朝,始立家邦。湯伐夏桀,滅夏建商。
武王伐紂,西周勝強。幽王貪色,身死國喪。
平王遷都,東周洛陽。春秋五霸,齊桓宋襄。
晉文秦穆,還有楚莊。戰國七雄,彼此逞強。
秦楚齊燕,韓趙與梁。贏政統一,自稱始皇。
反秦暴政,陳勝吳廣。楚漢相爭,勝者劉邦。
劉建西漢,長安稱帝。王莽篡漢,改朝更制。
綠林赤眉,農民起義。劉秀興兵,反莽殺敵。
重建東漢,洛陽登基。黃巾軍起,分崩離析。
魏蜀與吳,三國鼎立。司馬代魏,西晉是立。
五胡亂晉,擄走懷帝。睿都金陵,東晉續繼。
齊宋梁陳,南方更替。北十六國,五胡分治。
繼有北魏,北周北齊。南朝北朝,隔江對峙。
北周楊堅,取代周帝。自立隋朝,南北統一。
滅隋建​​唐,高祖李淵。一代女皇,武氏則天。
安史之亂,黃巢造反。朱溫滅唐,建樑都汴。
五代十國,分裂重現。南北十國,各自苟延。
中原五代,梁唐晉漢。迨至後周,匡胤奪權。
趙建北宋,仍都於汴。穩定北方,統一江南。
西夏遼金,覬覦中原。金襲汴京,靖康國難。
高宗南渡,南宋臨安。蒙古崛起,成吉思汗。
忽必烈時,滅宋建元。一統南北,大都在燕。
洪武滅元,建明應天。成祖永樂,移都順天。
閹黨亂政,自成造反。明帝崇禎,自縊煤山。
闖王進京,四十二天。三桂請兵,清帝入關。
康熙宏略,皇輿拓展。鴉片戰爭,列強侵犯。
太平天國,曇花一現。戊戌變法,維新百天。
辛亥革命,領袖中山。締造共和,宣統交權。
王朝統治,從此絕斷。自夏至清,年計四千。

-----------------------------------------------

李自成施德政 建立大順政權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

1644年,即崇禎十七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稱王,國號為「大順」,改元永昌。(網路圖片)
賑濟災民得民心

李自成進入河南時,正趕上河南大旱,一斛穀子值一萬錢,民不聊生。李自成從富戶手中徵糧食來賑濟災民,立即吸引成千上萬的饑民參加李家軍,於是李自成聲勢大振。

他還針對明末土地高度集中,賦役繁重的情況,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受到廣大農民的支持。彼時到處傳唱著「吃他娘,著他娘,吃著不盡有闖王,不當差,不納糧」和「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的歌謠。

率領數萬人的李自成於是從南陽出來,進攻並占領宜陽、永寧、偃師,攻破洛陽,殺死崇禎帝的親叔叔、福王朱常洵,將其藩邸及大家巨室糧數萬石、金錢數十萬賑濟饑民。


各地起義軍和饑民先後加入,闖王李自成的勢力更加強大。(網路圖片)
而除了饑民的加入,河南各地起義軍也先後接受李自成的領導,李自成的勢力更加強大。當時張獻忠也攻陷襄陽,殺死了襄王朱翊銘。楊嗣昌聽說後,服毒自盡。

崇禎聽聞這些消息後,悲憤交集,後聽從大臣建議,讓陝西米脂縣縣令挖掘李自成的祖墳,好斷了西北的王氣。於是,陝西米脂縣縣令邊大綬率人將李自成祖墳挖開,並將屍骨焚化。李自成聽說後放聲大哭,誓言報仇。

建立大順政權

不過,李自成並未意氣用事。他聽從軍師李巖等的建議,暫時將報仇放在一邊,率軍攻打另一個重要的富庶城市開封。

被封在開封為王的周王朱恭枵得知李自成前來攻城,急忙用庫存黃金招募死士,與巡撫都御史高名衡等人固守。李自成攻打七晝夜不下,便領兵離去。


李自成(繪圖:古瑞珍/大紀元)
1642年秋,李自成再攻開封不下,遂引黃河水淹開封。同年冬,李自成進軍湖廣,奪取襄陽,並進而攻占除武昌外湖北沿江州縣。

張獻忠先李自成一步,攻下武昌、長沙等地,並大肆殺伐。

1643年春,李自成攻陷湖北承天(今鍾祥),此地是嘉靖的生父母興獻皇帝、皇后的顯陵。其後李自成又攻占鄰近的雲夢、黃陂等州縣。

李自成在此自號「奉天倡義大元帥」,封羅汝才為「代天撫民威德大將軍」,分別部眾,一個叫標營,領兵一百隊,還有前、後、左、右營,各領兵三十餘隊,標營白旗黑纛,李自成的旗幟為白鬃大纛銀浮屠;左營白旗,右營紅旗,前營黑旗,後營黃旗,纛的顏色與旗相同。軍令不得私藏白金,所過城邑不得占住民房,除妻子之外不得攜帶其他婦女等等。

當時,十三家七十二營各個起義部隊基本上不降即死,只剩下李自成和張獻忠,而李自成最強。李自成之後選擇進攻陝西,所向披靡。

1643年十月,攻陷潼關,被明朝廷重新啟用的孫傳庭戰死,李自成遂連破華陰、渭南、華州和臨潼,進而攻打西安。明朝守將不少投降,李自成進入西安,老百姓紛紛拜倒在地高呼「萬歲」。

在西安,李自成聽從李巖的建議,每日大開倉庫賑濟難民,又嚴申軍令,加緊操練,準備向甘肅一帶進發。老百姓看其恩威並用,紀律嚴明,軍隊所到之處並無擾民事件發生,因此也都各安本業。同時,李自成還派人修葺祖墳,並親自祭奠。


1644年十一月形勢(網路圖片)
不久,甘肅、青海被攻下,西北盡入李自成的手中。於是,1644年,即崇禎十七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稱王,稱西京,國號為「大順」,改元永昌,追尊他的曾祖父以下,加給謚號。

有史書載,說李自成登基時,北京城出現大風霾,飛沙走石,不見天日。占得卦曰:風從乾起,主暴兵至,城破。明朝的末日即將到來。

李自成建政後,鑄永昌錢,造《甲申曆》,進一步完備大順中央政府機構。設天佑殿大學士,以牛金星擔任;增設六政府尚書,設弘文館、文諭院、諫議、直指使、從政、統會、尚契司、驗馬寺、知政使、書寫房等官。

永昌通寶,明末李自成所建大順政權的貨幣。(網路圖片)
以乾州宋企郊為吏政尚書、平湖陸之祺為戶政尚書、真寧鞏火育為禮政尚書、歸安張嶙然為兵政尚書。恢復五等爵制,大封功臣,給劉宗敏等九人封侯,劉體純等七十二人封伯,有三十人封子,五十五人封男。

此外,還制定軍事制度,凡有一馬站隊列不齊的就斬之,馬躍入莊稼地的也斬之。登記有步兵四十萬,騎兵六十萬。兵政侍郎楊王休建都肆,從橫門直到渭橋,金鼓動地。

大順的中央機構基本上因襲明朝,有的只改換名稱。但大順政權重武輕文,規定「凡文官俱受權將軍節制」,保證了農民軍將領在政權中的核心作用。同時,開科取士。


大順通寶,張獻忠所建大西政權於大順年間鑄造。(網路圖片)
與此同時,張獻忠於1644年十一月,在成都即帝位,國號大西,改元大順,稱成都為西京,造《通天曆》,鑄「大順通寶」。

這一年是崇禎十七年,大順永昌元年,大清順治元年,大西大順元年,是為四元交匯。@*

順通寶,張獻忠所建大西政權於大順年間鑄造。


若生在宋朝,身為女性的花木蘭還要代父從軍嗎?
Knowing作者編輯部 | Knowing – 2017年3月8日 下午7:39
分享推薦
(示意圖/來源為Pixabay)
歷史上究竟有沒有花木蘭這麼一個人呢?許多研究者都相信確有花木蘭其人,並考證出花木蘭為北朝女性,很可能是北魏的鮮卑族人,因為「木蘭」就是一個鮮卑姓氏(花木蘭不姓花,花字明顯是後人加上的);而〈木蘭詩〉中有「可汗大點兵」句,「可汗」即為北魏皇帝的稱呼。
花木蘭到底有哪些可歌可泣的歷史功績,讓她成了民族英雄?好像也沒有。她只是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而已。說她有孝心、勇敢,都沒問題,但離「民族英雄」還是有一段距離吧?不過我不打算爭辯花木蘭是不是民族英雄。身為一名歷史研究者,我更願意討論一些知識性的問題—比如為什麼花木蘭非得要代父從軍?
如果讀過北朝民歌〈木蘭詩〉,就會知道那是因為「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北魏皇帝(可汗)發下徵兵令,花木蘭父親名列其中,必須應徵。但花木蘭父親年歲已大,又是「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如何是好?顯然,可汗的這次大點兵,已經給木蘭一家子帶來了愁苦,所以〈木蘭詩〉開篇寫道:「唧唧複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花木蘭想必輾轉難眠,思量了一夜,才終於想到了對策,下定了決心,「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那麼你會不會問道:既然「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北魏政府又為什麼非要木蘭家派丁入伍呢?木蘭家不應召從軍不行嗎?不行。因為北魏實行的是府兵制。所謂府兵制,就是朝廷將一部分民戶劃為「府戶」(軍戶),免其「租調」(人口稅),但軍戶必須世世代代服兵役,當朝廷需要士兵上戰場時,每戶要出一名男丁應召出征。父死子替,兄亡弟代,不可以逃役。花木蘭家無疑被劃為軍戶,列入了軍籍,所以可汗的軍帖上才「卷卷有爺名」。軍令傳下來,花木蘭只有兩條路可選:要麼讓老父親上陣,要麼自己女扮男裝、代父從軍。
府兵制度之下,軍戶不但有服兵役之義務,而且每次入伍,所需盤纏、糧食、兵器、馬匹,都得自己解決,朝廷是不會掏給你一文錢的。你看〈木蘭詩〉中,花木蘭出征之前,先要「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才「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
北魏這一極富中世紀色彩的府兵制,一直延續到隋、唐。中晚唐之後才瓦解消亡,隨後募兵制興起,宋代實行的就是募兵制,當兵成為一種基於自願選擇的職業,入伍不再是臣民必須履行的義務—換言之,宋朝人已經不用服兵役了。
既然是募兵制,國家當然需要給入伍的士兵支付薪水。宋代將士的薪水是多少呢?大致而言,一名普通士兵,每月可領錢三百文至一千文不等,大米二石左右(相當於一個成年人半年的口糧),以及若干春冬衣物。俸錢、糧食與衣物都是定期發放的,此外又有各種名目的補助,如「招刺利物」,即新兵入伍刺字之後領到的第一筆「衣屨緡錢」、「郊祀賞賜」、類似節日補貼的「特支錢」、戍邊士卒獲得的特別補助「銀鞋錢」、出戍時計口發放的錢糧補助「口券」、冬季發放的薪炭補貼「柴炭錢」等。
毫無疑問,這樣的募兵制只能建立在龐大的軍費開銷之上,也唯有宋朝發達的商品經濟與擴張型的財稅制度,才能支撐得起。但軍費開銷還是給宋朝帶來沉重的負擔,宋人說:「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一分給郊廟之奉、國家之費,國何得不究?民何得不困?」此說雖然有些誇大,不過養兵的成本確實給宋朝製造了巨大的財政壓力。
儘管如此,我還是認為募兵制更具現代性,它使平民擺脫了服兵役之苦—儘管在一千年前的宋代可能顯得有些超前了。宋朝大臣曾有過「議養兵之弊」的辯論,大臣韓琦堅決不同意廢除募兵制,他說:「養兵雖非古,然積習已久,勢不可廢。非但不可廢,然自有利民處不少。古者(強行徵兵制)發百姓戍邊無虛歲,父子、兄弟、夫婦常有生死離別之憂。論者但云(募兵制)不如漢、唐調兵於民,獨不見杜甫詩中〈石壕吏〉一首,讀之殆可悲泣,調兵之害乃至此。」在府兵制下,服兵役為強制之義務,這才會發生〈石壕吏〉那樣的荒唐劇,也才會出現花木蘭這樣的代父從軍之人。募兵制則可以避免這些不正常狀況的發生。
不過宋朝之後,元、明、清都未能推動募兵制的發展,反而退回北魏、隋唐的府兵制。以明代為例,朱元璋繼承元統,延用軍戶制度,一批平民被劃入軍籍,世代承擔起服兵役的義務,子子孫孫都必須入伍當兵。每一家軍戶的男丁都要分好正丁、次丁、餘丁、繼丁等名次,正丁必須到官府指定的衛所(通常很遙遠)服兵役,如果死亡,則由次丁、餘丁、繼丁依次遞補。軍餉則由軍戶屯種自給,不取於賦稅。朱元璋曾因此而自誇:「吾養兵百萬,不費民間一粒。」其實,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朱元璋養兵的經濟成本只是被轉嫁到軍戶身上去了。況且,軍戶制的社會成本更加巨大—它只能依靠落後的中世紀制度來維持:身分社會、人身與戶籍控制、強制服役、實物徵調與自給自足的供給系統。它不需要市場,不需要貨幣化,更不允許有人身自由。
這麼說來,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可以發生在北魏,也可以發生在隋、唐,當然也可以發生在明朝的朱元璋時代,如果明朝的女子有如北朝女性那麼強悍,但不可能發生在推行募兵制的宋代。
說完木蘭從軍故事背後的制度變遷,現在你大可以讚美花木蘭她的孝、她的忠(多麼傳統),也可以盡從女權主義的立場歌頌花木蘭「巾幗不讓鬚眉」的女性覺悟(多麼現代)。但是,凡此種種美德,其實都建立在花木蘭以及她的軍戶家庭無從選擇的「不自由」之上。


為什麼中國人有「虛歲」 99%的人不知道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一月 9日, 2018
在西方人的生日概念,強調的就是月份和日期,所以通常人們說生日,只說幾月幾日,不說年也不說具體時刻。
攝像者: pixabay
【大紀元2018年01月10日訊】虛歲是計算年齡的方法之一,是中國傳統的年齡計算方法,並自古代以來通行於東亞諸國。計算方式為此人生活過的黃曆年份數的總和。而虛歲如何「虛」,是一件讓人容易迷惑的事情。中國人說到年齡時常常使用一個詞叫做「虛歲」。
現代許多年輕人對此不理解,常常有年輕人問為什麼會有虛歲?
理解虛歲,必須懂得兩個方面的知識,一是中國古代天文曆法的知識,二是中國祖先的民族特點。
曆法建立在天文觀測的基礎之上。古人觀察太陽的升起和降落,白天和黑夜的循環,產生了日的概念。所謂「日」就是一個晝夜。觀察月亮圓缺的變化,從月圓經過月缺,再到月圓,由月的圓缺變化產生了「月」的概念。所謂「年」就是寒來暑往、草木枯榮的一個周期。
年、月、日概念的建立是曆法得以產生的基礎。中國古代曆法的特點,就是採用陰陽合曆,即以太陽的運動周期作為年,以月亮圓缺周期作為月,以閏月來協調年和月的關係。
這種曆法的特點造成中國古代曆法的不精確性。如果按上述規定製定曆法,就會出現天時與曆法不合、時序錯亂顛倒的怪現象。十二個朔望月構成農曆年,長度為354.3672日,比回歸年少將近十一天,每個月少0.91天,近一天。如按十三個朔望月構成農曆年,長度為383.8978日,比回歸年又多出十八天多。
這就造成中國古代曆法中,在相對比較長的時間中,年相對比較準確,而日則不便於一一對應。今年的某月某日與去年的某月某日不一定能夠「對號入座」,假如一個人是今年閏月初三生的,那他明年的生日怎麼過呢?
實際上,中國古人沒有現在人所謂「生日」的概念,與「生日」含義最接近的詞是「生辰」、「誕辰」。生辰和誕辰的概念不完全等同於生日,生日是以日為最小單位的,就是一個晝夜二十四小時的一天。
而誕辰和生辰則是以時辰(時刻)為最小單位的,古人把一天的時間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十二地支表示,稱為十二時辰。在中國古人的生辰概念中,日期僅僅只是記載生辰時間的一個要素而已,與年月時是並駕齊驅的,並沒有任何的側重。
在西方人的生日概念,強調的就是月份和日期,所以通常人們說生日,只說幾月幾日,不說年也不說具體時刻。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古人不重視生日的另一個方面的原因。
此外,古人還把生日稱為「母難日」,所以不過生日。展現的是傳統的孝道文化,也更突顯後人吃喝玩樂的過生日方式,是有悖傳統文化的。
與生辰密切相關的是屬相。屬相是中國古人創立的一種用十二種動物形象為代表,記錄人的出生年份的記歲方法。研究證明,生肖是在干支紀年法的基礎上產生的,十二種動物對應著十二地支,以動物作地支標誌。
哪年出生的人,就有哪年的地支所配屬的動物,由此以十二種動物用來紀年、紀日和計算每一個人的屬相。每一個人都會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屬相。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十二生肖鐘錶。
攝像者: pixabay
這種記歲方法有一些特點:首先它是以年為單位的,每一年對應一個屬相,不計月日和時辰;其次,沒有空缺位置,沒有零的概念。每一個人不論你的生命在一年中占有多大的時間份額,哪怕只有一天,也必定有一個屬相。虛歲就是這種記歲方法的結果。
中國古人對年的認識很早,正是由於古人天文曆法起源特別早這一特點,決定了紀年方法的原始性。中國古人把「年」、「歲」作為一種具體的物。
在中國古代的傳說中,「年」就是一種生活在大海里的怪獸,頭長觸角,凶猛異常,每到除夕便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傳說中的「歲」,每年的年三十夜裡出來專門殘害孩童。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古人之所以按年記歲,就是因為古人沒有時間的抽象概念,只能把年、歲當作一種動物或者妖怪,而動物和妖怪是不能拆分的,只能過一個整體年,只能增加一個整體的歲,這是過年增歲的起源。
新年有增歲的意義,其實就隱含在過新年的各種具體活動之中。
自古以來,全國各地都有著相同的過年習慣,其實質就是要拜年。拜年是什麼?傳統文化中的拜年,是在家族或宗族的親戚之間串門走動,拜見老年的親戚,給老人送禮、磕頭、祝福。接受孩子們的新年問候,給孩子壓歲錢。
為什麼有這種活動?就是因為這一天被當作每一個人的生日。新年有一副經典對聯,叫做「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最能反映新年增歲的意義。


大順通寶(1644年)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張獻忠所鑄的錢幣-戶部鑄錢民用,工部鑄錢軍用,可以叫「軍餉」錢-張獻忠發現自己發行的大順通寶無法推展,大怒之餘下令進出城邑的民眾都得帶著大順通寶,而且男人得縫在帽子上、女人得別在髮簪上以為驗證,否則守城官兵立殺無赦。據說此令一出,川民恐懼之下爭相將自己家中的明代銅錢向官府換取大順通寶,自此大順通寶順利地在大西國轄區內推廣開來,而也從這個時候開始,大順通寶又被稱之為「買命錢」-免死金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tinyurl.com/y53a7x5r
新埔義民廟牆也出現大順政權?是順天政權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tinyurl.com/y2zxzfkg
各朝代滅亡原因,這才是真正學歷史/李自成-大順政權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tinyurl.com/yytb8auw


2021-04-09_1216442021-04-09_1216382021-04-09_1217322021-04-09_121709

林爽文順天政權的「一品柱國夫人」──金娘
編著:毛帝勝、徐崇哲順天政權的「一品柱國夫人」──金娘 | 方格子 https://bit.ly/3uAbv3R
聽到林爽文事件,很多人都會直接地想到「林爽文」、「天地會」等關鍵詞彙。殊不知,在歷史上的林爽文陣營(臺灣天地會)裡有位重要的「軍師」。而且這位軍事人家可是女森喔,是一位「女軍師」,只是有關她的紀錄非常少,只能從清代臺灣有限的史籍──《臺案彙錄甲集》、《欽定平定臺灣紀略》、《鳳山縣采訪冊》找尋,在這些資料都是以「下淡水番婦」、「仙姑」等辭彙來描繪。這位傳奇人物,名叫金娘。那麼,她究竟是誰呢?
that wanaka tree
番社抗清烈女、一品柱國夫人金娘畫像(資料出處:李太豐;繪製:2017. 5.)
從平凡走入非凡
金娘,生於清乾隆12年(1747)的大木連社(上淡水社,今屏東縣萬丹鄉),(對大木博士的那個大木),她是馬卡道原住民,為家中獨女。成年時,父母為她選一位漢人翁婿──洪標。金娘原先以為會與丈夫過著平凡的日子,安度晚年。但事與願違,清乾隆44年(1779),大木連社內可能有瘟疫流行或其他原因,父母與丈夫洪標可能在此時因病別世。無依無靠下,可能使金娘尋求族內的尪姨(女巫)賓那幫助。[1] 在賓娜照顧下,金娘身體狀況恢復很快。康復後,金娘跪在賓那前,表示自己無家可歸,希望賓娜收她做徒弟,學習醫術救治更多人。知道金娘遭遇後,賓那便收她為徒,並將畢生所學傳授金娘。
與賓那學習巫術與醫術的同時,金娘結識了曉通方術的漢人──林乞。交談過程中,林乞覺得金娘是可造之材,於是將自己所會的道術編輯成冊並交付金娘,告訴她:「這是一本請神治病的經傳,要善加利用。」[2] 說完後,金娘收下林乞給予的堪輿書冊,便照書中教導,努力學習道術,終學會漢人請神、畫符及治病之法。此後金娘運用所學幫助許多族人,使其在屏東平原一帶獲得相當聲望,同時名聲傳遍鳳山縣漢人聚落,許多人慕名而來,希望能請她治病、祭改。
that wanaka tree
平埔母親和小孩,原作由英國攝影師約翰·湯姆森 1871 年攝於木柵(現高雄內門),雖然還有100年的差距,但可以從畫面中遙想金娘的裝扮。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清乾隆45年(1780),時年21歲的福建省仙遊縣人林紅因父母雙亡,為另謀發展,別離妻陳氏後到臺灣謀求生路。因聽聞金娘的名聲,而向她請求收自己為徒。金娘收他為徒,每逢開壇作法時,林紅都會負責擊鼓(各位有沒有想到終極三國的畫面呢)。也因長期的相處,清乾隆51年(1786),金娘與林紅間產生情愫,並結為親密伴侶。[3]
   [1] 陳雲林主編,《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第73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頁266。
  [2] 陳雲林主編,《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第73冊,頁266。
  [3] 陳雲林主編,《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第73冊,頁267。
轉變的契機:加入抗清陣營
清乾隆52年(1787)正月,有位特別的病患父子到來,徹底改變金娘的後半生。根據金娘回憶:「今年正月內,有林爽文的大元帥莊大田因他兒子患病,請我去畫符醫治,就叫我在打狗港祭神保佑他們出陣,又替他們醫好了幾個同夥的人,莊大田封我為女軍師……。」[1]
當時請金娘醫治兒子的正是清乾隆51年(1786)11月與林爽文舉事的南路大元帥莊大田,由於金娘醫治好莊大田的兒子及反清人士,再加上金娘也為反清陣營在打狗港(今高雄港)舉辦法會,為他們出陣祈福。莊大田也因金娘為其的貢獻,而任命其為軍師。[2]
清乾隆52年(1787)三月初,莊大田之子──莊天位想要攻打鳳山縣城,於是請示軍師金娘。隨後,金娘立即佈陣,手持寶劍揮舞,口裡唸唸有詞,接著又畫符請神,提振莊天位與天地會成員們的士氣。當金娘作完法後,天地會軍隊很順利地佔領鳳山城,會眾均認為是金娘的功勞,而推崇其為「仙姑」。金娘協助攻破鳳山一事,很快地傳入天地會大盟主林爽文耳中,林爽文認為金娘有功於天地會,於是在4月20日封其為「一品柱國夫人」。
對此,金娘當下十分疑惑與訝異,因為她認為,自己並未加入天地會,也不是什麼核心成員,更沒見過林爽文本人,怎會給予如此大的殊榮。但就情勢,擔任軍師的金娘確實有受封的資格,可能是基於她手下直接統領的士兵共有一萬餘人。[3]
即使林爽文未曾與金娘見過面,由於其強大的號召力,若其落入清軍之手,甚至轉向清朝,對天地會的起事十分不利。故林爽文透過金娘的作戰功績為由,給予使其以「一品柱國夫人」之銜贈予金娘,以鞏固與金娘之間的關係。
遂後,莊大田軍攻臺灣府城莊大田命將領莊錫舍、許尚分別攻打府城大南門、小北門與大北門,而金娘則隨莊大田一同攻打大東門與小東門。[4] 過程中,莊錫舍與莊大田間起衝突,再加上莊錫舍的弟弟──莊達德不斷地向兄長勸降。在莊錫舍在攻打大南門同時,其暗中透過臺灣道差役莊子才,將歸順信交付給臺灣兵備道永福。永福知道消息後,便將莊子才交由臺灣同知楊廷理審訊,經確認後,清軍便安排莊錫舍歸降事宜。隔日,閩浙總督常青接受莊錫舍投誠,莊錫舍自願「立功贖罪」,與昔日天地會同胞正式決裂成仇。[5]
清乾隆52年(1787)5月,常青領軍攻下莊大田根據地──南潭庄(今臺南市歸仁區),過程中,莊錫舍哄騙金娘,之後將其擒獲,並獻給常青。常青對此感到歡喜,便在6月19日褒獎莊錫舍,並向乾隆皇帝請賞,授他官銜「藍翎」。同年8月,林爽文事件落幕,金娘、林紅等人同天地會盟主──林爽文被押解至北京拷問,之後於眾人面前凌遲處死,結束她壯烈的一生。[6]
  [1] 陳雲林主編,《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第73冊,頁266-267。
  [2]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案彙錄甲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頁245。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平台紀事本末》(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頁35。
  [3] 陳雲林主編,《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第73冊,頁267-269。
  [4] 〔清〕謝金鑾,《續修台灣縣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頁376。
  [5] 〔清〕謝金鑾,《續修台灣縣志》,頁377。
  [6] 〔清〕謝金鑾,《續修台灣縣志》,頁377。陳雲林主編,《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第73冊,頁274。
從金娘的一生反思今時
有關金娘的文字紀錄,在她歸天以前,透過清朝官員之筆,雖然真實性仍待商榷,但這是她留下人生最後的口述紀錄,以讓後人追尋她的史事。其實從整個金娘的故事來看,我們可以思考兩個問題。首要是,清代臺灣雖然是以儒家傳統思維為主體,也就是強調男性地位的重要性。但平埔族仍維持母系社會的傳統,維繫在女性領導者的權威之下;而且,莊大田、林爽文為首的天地會群體,為了抵抗清帝國統治,可能是出自合作與拉攏關係而提高金娘在抗清陣營內的地位,但不可否認的是,當時臺灣人的確在此事件「打破」傳統重男輕女的框架。
that wanaka tree
傳統上重男輕女,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概念深植人心。資料來源:網路
再來是,平埔族人在清代為何要參與抗清陣營,不可能是像漢人一樣為了「反清復明」。很有可能的是,趁漢人內亂之際,奪回原本屬於平埔族人的土地。因為從清乾隆30年代(1765)以來,為了防止高山原住民與漢人聚落衝突,清廷在番界設置隘勇線,並調遣平埔族去協防,可能因此使原鄉故地閒置,而被漢人侵占。金娘願意率領下淡水平埔大軍支援天地會抗清,很可能是想趁機奪回原屬自己的土地,同時重振平埔族的勢力。透過強大的武力,讓漢人明白自己才也是這塊土地的主人。
以女性與平埔族等弱勢身分崛起的金娘,在清代臺灣是一則不可思議的奇蹟。時至今日,臺灣人雖然透過民主程序選出第一個女總統了,但是在族群議題上仍忽略了其他族群的微小聲音。尤其是平埔族人的正名運動,雖然幾十年來的努力逐漸有起色,但族人的身分仍未獲得中央政府與廣大群眾的認可與認識。金娘的故事在這裡也向我們反映出,平埔族曾在清代因被大環境壓迫而努力抗爭過,除了讓人們知道他們的影響力外,更是要爭取回原先屬於自己的東西。如今多數尚未被證明的平埔族群,他們所要爭取的無非是重建(或還原)自身的歷史,以及讓眾人知道他們的身分、文化與族名,像是比較有名的西拉雅、馬卡道、道卡斯、嘎哈巫等等。
that wanaka tree
2015年屏東縣政府文化處推出自製大戲,便是以金娘為雛型。資料來源:屏東文化處
聽完了今天的故事,我們有幾個問題想問一問大家
1. 人的一生會面臨許多際遇與選擇,反思過去回顧當下,是歷經了那些事造就今天的自己呢?
2. 在父權色彩較重的天地會陣營內,作為女人的金娘在當時為何能獲得「軍師」與「一品柱國夫人」的重要地位呢?
3. 臺灣是一個族群多元社會,其中在種族方面,平埔族正在面臨「文化滅亡」的威脅,也因此有了今日「平埔正名運動」。那麼,文化認同與傳承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呢?
歡迎大家在底下留言,或是造訪我們的頻道「我的學習筆記」,看看我們將學術公眾化的結果,更希望您能加入我們的會員,每個月用一個便當的錢,協助我們持續讓每位教授及學者們的學術成果公眾化。
參考資料
● 毛帝勝,《初探萬丹史事》,屏東:香遠,2016。
● 毛帝勝,〈下淡水仙姑傳草稿〉,未完稿,2018。
● 戴寶村主編,《小的臺灣史》,臺北:玉山社,2012。
● 林建隆,《刺桐花之戰:西拉雅臺灣女英雄金娘的故事》,臺北:圓神,2013。
● 張凱惠著,陳佩芳編,《爽文你好嗎》,南投:也品文藝,2017。
● 陳雲林主編,《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第73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甲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平臺紀事本末》,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 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順天政權的「一品柱國夫人」──金娘 | 方格子 https://bit.ly/3uAbv3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