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北港朝天宮前,全台知名、有著百年歷史的震威團會排成兩列,在鑼聲指引之下,吹起低沈渾厚的哨角聲,恭迎媽祖聖駕。北港哨角最特別之處,在於能吹出五個音階,也因為銅板質地輕,轉音效果上更優秀、音色也更美,而這些做工精美的哨角,正是國寶哨角匠師魏幼謙的經典作品。
北港朝天宮恭迎媽祖 哨角達人魏幼謙的傳奇故事 https://bit.ly/3lA06Ob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北港哨角達人魏幼謙。(圖/寶島神很大)
魏幼謙最早接觸哨角,是在二十歲加入「震威團」的時候。在台灣光復後,為了修復朝天宮內受損的黃銅哨角,便運用早年在斗六學會的鈑金技術,反覆嘗試,甚至為了尋找純銀材料而跑到台南,失敗多次後,終於找出修復的方法。
越熟悉哨角結構,魏幼謙就越發覺哨角與軍用號角的原理一致,便開始改良,使共鳴更加響亮。到後來,由於兩岸斷航的關係,哨角貨源被切斷,魏幼謙便無師自通,慢慢鑽研出手工製作哨角的獨門技術——將青銅板折成圓弧型,再用銀來焊接,經打磨後,便成為他自創的牽牛花花瓣形哨角——這也正是魏幼謙手工製哨角,最美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貌。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哨角團迎媽祖。(圖/寶島神很大)
魏幼謙不只製作哨角,他也會為每一隻他製作的哨角進行維修,也因此,每一年三月媽祖遶境後,這些替媽祖開路的哨角們,便會再次回到魏幼謙手上,進行保養與修護。然而,隨著年紀越來越大,魏幼謙的體力也大不如前,原本為化纖公司主管的兒子魏瑞呈,也在退休後,跟著父親一同製作哨角。
由於敲打與熔接需要體力與眼力,這部分的前置交由魏瑞呈負責,後期的打磨作業,則會運回北港,交給魏幼謙進行。然而,卻很少人注意到,魏家父子這種台北中和、雲林北港兩地連線的哨角故事。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魏幼謙與他的哨角。(圖/寶島神很大)
今年年初,魏幼謙逝世的消息,令不少人悲痛不已。但手工哨角製作的技術,已傳承給魏瑞呈,就讓魏家父子的哨角,繼續帶我們走在恭迎媽祖的路途上吧!北港朝天宮恭迎媽祖 哨角達人魏幼謙的傳奇故事 https://bit.ly/3lA06Ob

2021-03-19_2134172021-03-19_2134032021-03-19_213353


91歲哨角工藝師魏幼謙 全台首位無師自通
By Fb, www.ettoday.net查看原始檔
▲文化總會近年策畫製作《匠人魂》系列影片,分別在傳統技藝與創新領域中尋找具專業特色的職人。其中內容也紀錄了現年91歲的雲林北港哨角工藝師魏幼謙。(圖/文化總會,下同) 
記者陶本和/台北報導
文化總會近年策畫製作《匠人魂》系列影片,分別在傳統技藝與創新領域中尋找具專業特色的職人。其中內容也紀錄了現年91歲的雲林北港哨角工藝師魏幼謙。
文總副會長江春男表示,所謂「匠人」就是日本說的一生懸命,做十幾年、一直做、用心做,做到最好。全世界有這種匠人魂的國家很少,像日本、德國是所展現出的匠人精神非常值得敬佩,而台灣也留下這樣的文化傳統。
首支匠人魂影片內容記錄雲林北港哨角工藝師魏幼謙,出生於雲林北港,住在北港朝天宮後方,從小熟悉媽祖遶境的各種儀式,12歲開始跟師傅學修屋頂等鈑金技術,20歲時投入北港朝天宮的「震威團」哨角會,因發現團內有12支清領時期購自泉州的銅號角,已殘破不勘,他運用板金技術開始修理舊哨角,同時更設法改善缺點,讓共鳴更嘹亮
魏幼謙動手打造,無師自通,以三年時間做出歕喙,最後捨棄鑄模方式,用銅板焊製角的獨門技法,研習七年,成為全台首位手工哨角藝師。
江春男說,影片中看見看魏老師拿著沉重的鐵鎚沿邊敲打著一片片薄薄的黃銅,每一片都必須重擊十幾次塑成內凹外凸的形狀,這樣製作、吹出來才會是最好的聲音,也應該讓世界都可以透過影片看見。
魏幼謙說, 60歲開始做,到現在91歲,我做的哨角很薄、很好吹,給工廠做的,便宜又不好吹,「如果跟我買的,哨角壞掉,我會保養修理!不用收錢! 」



2015-12-10_143128  

------------------------------

b29a00_p_02_01  

魏幼謙手工哨角 聞名海內外
2015年12月02日 04:10 張朝欣/雲林報導

魏幼謙手工哨角 聞名海內外
北港工藝師魏幼謙的手工哨角精緻耐用,獨一無二。(張朝欣攝)
雲林北港工藝師魏幼謙手工製作哨角逾1甲子,全國近半手工哨角均出自其手,不僅各地陣頭使用他的作品,連北港朝天宮分靈美國宮廟的哨角也指定他製作。但88歲魏幼謙感嘆後繼無人,手工哨角終將被機器製作取代。

住在北港鎮朝天宮後方的魏幼謙,從小看著媽祖遶境的各種陣頭長大,20歲加入朝天宮哨角會「震威團」,發現12支購自大陸的哨角已老舊毀損,便利用之前所學的鈑金技術著手維修。

魏幼謙表示,這一修讓他修出心得來,熟悉哨角的結構後,開始加以改良,讓聲響更加嘹亮清晰,但他還是不滿意,最後乾脆自己動手打造,從此展開他的手工製作生涯,打造近千支哨角。

魏幼謙指出,好的哨角要用薄銅片製作,因為銅在剛硬中帶有韌性,吹出來的聲音嘹亮悠遠,且銅片要薄才會產生足夠的共鳴,用手工塑型、焊接、打磨後,才能打造一支獨一無二的哨角。

魏幼謙說,哨角為古代軍隊的號角,帝王公候出巡時也有哨角隊,後來演變成宗教信仰的陣頭,做為神明遶境時的鑾駕先鋒,禮樂的演變歷史,亟待相關單位重視傳承。

(中國時報)

C04B18000533  

老師傅巧手 重現失傳銅笛

中時電子報
6小時前
在吳登興(右)協助下,魏幼謙(左)重現消失半世紀的銅笛(左)。(張朝欣攝)中國時報【張朝欣╱雲林報導】
用英文聊天30分鐘很難嗎?1年之後她說:一點都不!
Sponsored By TutorABC
北港文史工作者吳登興從史料得知早年藝陣有類似哨角的傳統樂器「銅笛」,蒐集資料後請哨角工藝師魏幼謙製作,2人經過20餘次試驗及改良,終於重現消失半世紀的銅笛,日後將配合藝陣演出。
北港文史工作者吳登興,本身也是藝陣工藝師,致力推廣獅陣、舞龍、龍鳳獅等藝陣,最近研究史料發現,早年龍鳳獅除了哨角外,還有外型類似哨角但體型小一號的銅笛,現今卻已失傳,無法重現傳統古音。
吳登興於是拜訪老一輩藝陣師傅,請他們回憶銅笛的外觀、聲音等細節,老師傅表示,銅笛聲音類似「鳴」聲,與哨角比起來聲音較高且響亮,判斷應是「so」音,以此推算其長度約90公分左右,笛口則較哨角為小。
吳登興表示,有了銅笛的相關資料,他拜訪北港哨角工藝師魏幼謙,請他加以製作,88歲魏幼謙憑著多年經驗,經過20多次嘗試改良,終於重現消失半世紀的銅笛,其聲音渾厚響亮,類似小喇叭。
吳登興說,中國雲南地區少數民族也使用銅笛,銅笛是樂器,哨角則屬於禮器,兩者外觀雖相似但性質不同。銅笛因不易吹奏所以學的人較少,加上並非擔任主要樂器,因此逐漸沒落,約於5、60年前消失。
吳登興表示,銅笛重現,對於藝陣的配樂有畫龍點睛之效,讓藝陣演出更加完整出色,將持續推廣、傳承

找回消失的樂器!老師父靠片斷記憶打造銅笛

2015-11-17  14:06

〔記者陳燦坤/雲林報導〕陣頭藝師吳登興為還原龍鳳獅出陣曾吹奏的樂器-銅笛,與哨角老師父魏幼謙靠著耆老片斷記憶,終於打造出這把消失超過半世紀的民俗樂器。

  • 魏幼謙(左)憑著製作哨角經驗,打造消失已久的銅笛。(記者陳燦坤攝)

    魏幼謙(左)憑著製作哨角經驗,打造消失已久的銅笛。(記者陳燦坤攝)

  • 銅笛(左)外觀酷似哨角,但較短,也不易吹響。(記者陳燦坤攝)

    銅笛(左)外觀酷似哨角,但較短,也不易吹響。(記者陳燦坤攝)

德義堂成員之一的吳登興曾聽耆老提及,過去德義堂龍鳳獅出陣,曾吹奏一種稱為銅笛的樂器,銅笛外觀酷似哨角,吹奏時發出「鳴」的聲音,因不易吹響,日治時期已在陣頭中消失,至今超過50年。

吳登興為還原銅笛,找上90歲的哨角老師父魏幼謙幫忙打造,但沒有銅笛設計圖,兩人只能憑著耆老片斷記憶摸索,經過不斷嚐試,終於打造出這把外觀、聲音都最接近原貌的銅笛。

吳登興最近在龍鳳獅陣頭練習加入銅笛,發現銅笛在北管熱鬧樂聲中雖不突出,卻對整場演出音效產生畫龍點睛效果,將在龍鳳獅出陣與民眾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