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6_2047482022-07-26_2038182022-07-26_203533

近十年來首次執行死刑 緬甸處決4名翁山蘇姬盟友
李靖棠
2022年7月25日 週一 上午11:43
四名被處決的民主派人士之一、前國會議員兼嘻哈歌手漂澤亞桑(左)。(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近十年來首次執行死刑 緬甸處決4名翁山蘇姬盟友 https://bit.ly/3cvdNxp
因軍方發動政變被迫下台,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遭到軟禁至今,雖不斷推遲對她的判決,卻一點一滴地剪除其盟友與支持者,藉此削弱翁山蘇姬在緬甸國內的影響力。《衛報》(The Guardian)報導,引述緬甸國營媒體《緬甸新光》的消息,軍政府以犯下非人道且野蠻的罪名,下令處決4名民主陣營成員,但並未透露時間或行刑方式,這也是緬甸近十多年以來首次執行死刑。
被處決的四人中,最具知名度的一位是全國民主聯盟(NLD)前任國會議員漂澤亞桑(Phyo Zeya Thaw),他被以反恐怖主義法判處死刑,法庭認定他要為仰光5名警察死亡負責。漂澤亞桑同時也是一名嘻哈歌手,很早就以歌詞或詞曲公開批判軍方,2008年就曾被捕入獄,2015年代表民盟參選議員勝出。
近十年來首次執行死刑 緬甸處決4名翁山蘇姬盟友 https://bit.ly/3cvdNxp
持續遭到軍政府關押軟禁的翁山蘇姬。(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還有一位民運人士覺敏友(Kyaw Min Yu),又被稱為傑米,與漂澤亞桑面臨相同指控和判刑結果;另外兩名被處決的民主派人士,則被軍事法庭指控、殺害一名被他們懷疑是軍政府臥底的女性,因為殺人罪被判處極刑。
事實上,打從2021年軍政府奪權上台後,就開始大肆逮捕民主派人士和翁山蘇姬盟友,一口氣將數十名反軍政府的人物判處死刑,藉此發揮殺雞儆猴效應,壓制民主派反撲的勢力。
緬甸總理兼軍政府領袖敏昂來。(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近十年來首次執行死刑 緬甸處決4名翁山蘇姬盟友 https://bit.ly/3cvdNxp
面對緬甸突然在十多年後首次執行死刑,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ónio Guterres)第一時間就表態譴責,認為軍政府這些舉措,很可能構成戰爭罪或反人道罪,聯合國不排除給予更嚴厲的制裁
近十年來首次執行死刑 緬甸處決4名翁山蘇姬盟友 https://bit.ly/3cvdNxp
-------------------------------
殺害和強姦平民的緬甸士兵自白——「我不能忘記她的尖叫聲」 - BBC News 中文 https://bbc.in/3J7YE1j
殺害和強姦平民的緬甸士兵自白——「我不能忘記她的尖叫聲」
夏洛特·阿特伍德(Charlotte Attwood)、柯柯昂(Ko Ko Aung)、麗貝卡·亨施克(Rebecca Henschke)
BBC記者
2022年7月25日
A man tries to put out a fire
緬甸軍方士兵在接受BBC的獨家採訪時承認殺害、折磨和強姦平民。他們首次詳細描述了他們說的被命令進行的普遍侵犯人權行為。
警告:這篇文章包含對性暴力和折磨的描述。
「他們命令我折磨、打劫和殺害無辜的人。」
貌烏(Maung Oo)說,他以為自己被招募到軍隊當警衛。但他所在的一個營在2022年5月殺害了躲在修道院的平民。
「我們接到命令,把所有的人集合起來開槍,」他說,「最悲哀的是我們不得不殺死老人和一個女人。」
包括一名下士在內的六名士兵的證詞,以及他們的一些受害者的證詞,讓人們罕見地了解到一支渴望掌權的軍隊。本報告中的所有緬甸名字都已更改,以保護其身份。
最近叛逃的士兵受到人民防衛軍(PDF)當地部隊的保護。該部隊是一個寬鬆的民兵組織網絡,為恢復民主而戰。
軍方於去年的政變中奪取了由昂山素季領導的民選政府的權力。現在,它試圖粉碎武裝平民起義。
去年12月20日,三架直升機在緬甸中部的耶梅特(Yae Myet)村上空盤旋,然後放下士兵,並命令他們開火。
至少有5個不同的人獨自對BBC講述了所發生的事情。
他們說,有三個不同的分隊進入該村,不分青紅皂白地向男人、女人和兒童開槍。
「我們(接到)的命令是射殺所看到的任何東西,」昂(Aung)下士在緬甸偏遠叢林的一個秘密地點說。
他說,一些人藏在他們認為安全的地方,但是當士兵逼近時,他們「開始逃跑,我們向他們開槍」。
昂下士承認自己的分隊射殺埋葬了5名男性。
「我們還接到命令,燒燬村裏每一處又大又好的房子。」他說。
士兵們在村子裏遊行,點燃房子,喊著:「燒了!燒了!」
昂點燃了四座建築物。接受採訪的人說,大約有60棟房屋被燒燬,村莊大部分處於灰燼中。
緬甸實皆地區耶梅特(Yae Myet)村在遭到襲擊前後對比
(向左拖動按鈕以查看燒燬區域:您可以看到至少有60所房屋被燒燬)
大多數村民都逃走了,但不是所有人。村子中心有一戶人家有人居住。
提哈(Thiha)說,他在襲擊發生前5個月才入伍。和其他許多人一樣,他是從社區招募來的,他說自己沒有受過訓練。這些僱傭的人在當地被稱為Anghar-Sit-Thar或「僱傭兵」。
當時,他的月薪相當不錯,有20萬緬甸元(約100美元)。他清楚地記得在那所房子裏發生的事。
圖像加註文字,
女孩的親戚說他們傷心欲絶。
他看到一個十幾歲的女孩被困在一所他們將燒燬的房子的鐵柵欄後面。
「我無法忘記她的呼喊,我仍然能在耳邊聽到它,在心裏記住它。」他說。
當他告訴他的隊長時,他回答說:「我告訴過你,殺死我們看到的所有人。」所以提哈向房間發射了照明彈。
昂也在現場,聽到她被活活燒死時的哭聲。
「聽起來令人心碎。在房子著火的15分鐘裏,我們反覆聽到她的聲音,」他回憶說。
BBC找到了女孩的家人,他們在被燒焦的房子前發表了講話。
她的親戚烏敏(U Myint)說,女孩有精神問題,父母去上班時被留在家裏。
「她試圖逃跑,但他們阻止了她,讓她被燒死,」他說。
她不是唯一一個在這些士兵手中遭受苦難的年輕女性。
提哈說他參軍是為了錢,但是他被強迫做的事情和他目睹的暴行震驚了。
他談到了他們在耶梅特逮捕的一群年輕女性。
軍官把她們交給下屬說:「照你們的意願去做。」他回憶道。他說他們強姦了這些女孩,但他沒有參與。我們找到了其中兩個女孩。
帕帕(Pa Pa)和欽泰(Khin Htwe)說,她們在路上遇到了士兵,她們試圖逃跑。她們不是耶梅特人,她們是去拜訪那裏的一個裁縫。
儘管她們堅持說她們不是人民防衛軍戰士,甚至不是村裏的人,她們還是被關在當地的一所學校裏三個晚上。
她們說,每天晚上,她們都被醉醺醺的綁匪反覆性侵。「他們用紗籠蒙住我的眼睛,把我推倒,他們脫下我的衣服,強姦了我,」帕帕說。「他們強姦我的時候我大喊。」
她懇求士兵們停下來,但他們打了她的頭,並用槍威脅她。

「我們不得不毫無抵抗地接受,因為我們害怕自己會被殺死。」她的妹妹欽泰顫抖著說。
這些女孩太害怕了,不敢正視施暴者,但她們說,她們記得看到一些人穿著便衣,還有一些人穿著軍裝。
「當他們抓住年輕女性時,」提哈回憶,「當他們(強姦)女孩時,他們會說'這是因為你支持人民防衛軍。」
至少10人在耶梅特的暴力中死亡。據報道,在三天的時間裏,有8名女孩被強姦。
2022年5月2日,同樣位於實皆地區的奧鶴斐村(Ohake pho)發生了僱傭兵貌烏參與的殘忍屠殺。
他所描述的第33師(輕步兵第33師)的成員在修道院圍捕並開槍射擊的情況,與目擊者的證詞和BBC從襲擊發生後獲得的令人不安的視頻相吻合。
視頻顯示,9具屍體排成一排,包括一名女子和一名頭髮花白的男子並排躺在一起。他們都穿著紗籠和T恤。
錄像中的跡象表明他們是從背後被近距離射殺的。
參與殺戮的士兵說他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
我們還與目睹了這種暴行的村民進行了交談。他們認出了視頻中老人旁邊的年輕女子。她叫馬萌萌(Ma Moe Moe),帶著她的孩子和一個裝滿金子的袋子。她懇求士兵不要拿走她的東西。
「儘管她帶著孩子,但他們還是搶走了她的東西,將她射殺。他們還排隊(男人),一個個射死他們,」 拉拉(Hla Hla)說,他在現場,但倖免了。
孩子倖存下來,現在受到親戚的照顧。
拉拉說,她聽到士兵們在電話裏吹噓他們殺了八九個人,說殺人「很美味」,並形容這是"他們迄今為止最成功的一天"。
她說,他們離開村莊時高喊「勝利!勝利!」
另一個女人看到她的丈夫被殺。「他們朝他的大腿開槍,然後讓他臉朝下躺下,然後朝他的臀部開槍。最後他們開槍打了他的頭,」她說。
她堅稱他不是人民防衛軍成員。「他實際上是一個棕櫚工人,以傳統的方式謀生。我有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我不知道該如何繼續生活。」
貌烏說,他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所以,我會告訴你一切,」他說。「我想讓每個人都知道,這樣他們就可以避免陷入同樣的命運。」
所有接受BBC採訪的6名士兵都承認燒燬了緬甸中部的房屋和村莊。這表明這是一種有組織的戰術,目的是摧毀對抵抗的任何支持。
與此同時,一些人表示,軍方正在努力維持其多個方面的內戰。
緬甸實皆地區賓村
(向左拖動按鈕可查看被燒燬地區)
「緬甸見證」(Myanmar Witness)是一個追蹤人權侵犯的開源研究組織,在過去10個月裏已經證實了200多宗村莊被這樣燒燬的報告。
他們說,縱火襲擊的規模正在迅速擴大,1月和2月至少有40起,3月和4月至少有66起。
被緬甸軍方燒燬的村莊
2021年9月1日至2022年6月22日的數據
這不是緬甸軍方第一次使用焦土政策。2017年,若開邦有大量針對羅興亞人的報道。
緬甸山區的少數民族地區幾十年來一直面臨著這類襲擊。這些少數民族戰士中的一些人現在正在幫助訓練和武裝人民防衛軍在當前的內戰中對抗軍方。
「人權觀察」組織說,緬甸士兵所描述的免於懲罰的文化已經存在了幾十年,士兵們可以隨意搶劫和殺戮。
軍方被指控的暴行中,很少有人為此負責。
但由於叛變和緬甸人民防衛軍的殺害,緬甸軍方不得不更多地僱傭士兵和民兵。
一個名為「人民擁抱」(People's Embrace)的組織稱,自2021年政變以來,已有大約1萬人從軍隊和警察中叛逃。該組織由前軍方和警方人員組成。
圖像加註文字,
軍隊一直在系統性地摧毀村莊
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邁克爾·馬丁(Michael Martin)說:「軍方正在努力維持其多線內戰。」
「在軍官和士兵等級中,都出現人員問題。遭受了沉重的傷亡,招聘問題,獲得設備和補給品的問題,從他們似乎正在失去國家各個地區的領土或領土控制權可以看出來。」
馬圭和實皆地區(上述事件發生的地方)是緬甸軍隊歷史上招募基地之一。
但這裏的年輕人卻選擇加入人民防衛軍。
昂下士清楚地說明了他叛變的原因:「如果我認為從長遠來看,軍隊會贏得勝利,我就不會轉而支持人民。」
他說,士兵們不敢單獨離開他們的基地,因為他們擔心會被人民防衛軍殺害。
我們將在此次調查中提出的指控提交給緬甸軍方發言人佐敏吞將軍。他在一份聲明中否認軍隊一直以平民為目標。他說,這裏提到的兩次襲擊都是合法的目標,被擊斃的都是」恐怖分子「。
他否認軍隊一直在燒燬村莊,並說是人民防衛軍在進行縱火襲擊。
很難說這場內戰將如何結束,何時結束,但似乎數百萬緬甸平民將受到創傷。
尋求和平的時間越長,像強姦受害者欽泰這樣的女性就越容易受到暴力的傷害。
她說,在發生了這些事情之後,她不想再活下去了,並考慮過結束自己的生命。
她一直無法告訴她的未婚夫發生了什麼事。
殺害和強姦平民的緬甸士兵自白——「我不能忘記她的尖叫聲」 - BBC News 中文 https://bbc.in/3J7YE1j
--------------------------
50年首次 緬甸處決4民運人士
2022-07-26 01:03 聯合報/ 編譯
李京倫50年首次 緬甸處決4民運人士 | 國際焦點 | 全球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Be384F
/綜合報導
緬甸國營媒體「緬甸環球新光報」25日報導,軍政府處決了4名民主運動倡議人士,包括53歲的知名民主運動人士覺敏友(圖左)、41歲的前國會議員及哈藝術家漂扎亞導(圖右)。美聯社
東南亞國家緬甸國營媒體報導,四名被控進行「恐怖活動」的民運人士已遭處決,包括知名民運人士覺敏友和緬甸被廢黜的領導人翁山蘇姬的政黨「全國民主聯盟」前國會議員漂扎亞導。這是緬甸近五十年來首次處決人犯,引發國際強烈譴責。
緬甸國營「鏡報」率先報導,這四人在一月一次閉門審判中被判死刑,他們被控協助民兵與軍方對抗。緬甸軍政府後來發表聲明證實此事。緬甸軍方去年發動政變奪權,並血腥鎮壓異議人士。
國營 「緬甸環球新光報」報導,五十三歲的覺敏友及四十一歲的漂扎亞導,六月上訴失敗。被處決的這四人是依反恐法和刑法被起訴,罪名是領導「殘酷不人道的恐怖行動」,並根據獄政程序執行死刑。該報並未交代執行死刑的時間與方式。緬甸過往以絞刑處決人犯。
另外兩名男子被處決,是因為在仰光殺害一名他們指控為軍政府線人的女子。
軍政府已經將數十名民運人士判處死刑。美聯社報導,緬甸上次執行死刑是在一九七六年。
當地媒體報導,覺敏友和漂扎亞導的家人得知處決消息後,聚集在仰光永盛監獄外,盼能領回遺體。
法新社根據消息人士報導,翁山蘇姬在廿五日她最近一次出席法院聽審時得知這個消息,並未發表意見,只是「看來難過」。全民聯發表聲明說,為此事「震驚難過」。
這項死刑判決招致國際譴責,兩名聯合國專家稱那是向民眾「灌輸恐懼的卑鄙作法」。
白宮國家安全會議發表聲明說:「美國以最強烈言詞,譴責緬甸軍事政權極其惡劣地處決民運人士和民選領袖。我們呼籲這個政權立即停止暴力、將不公正拘捕的人釋放,並依照緬甸人民期望,和平回歸民主。」
緬甸最主要援助國日本外務大臣林芳正指出,緬甸軍政府處決民主派人士,只會使得緬甸在國際社會進一步遭到孤立。國際人權組織「人權觀察」亞洲區代理總監皮爾遜表示,處決覺敏友和漂扎亞導,是「極其殘忍的行為」。她呼籲國際社會「向緬甸軍政府表明,將會為其犯下的罪行付出代價」。
50年首次 緬甸處決4民運人士 | 國際焦點 | 全球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Be384F


2021-09-08_0819512021-09-08_0819412021-09-08_082005

內戰爆發?緬甸影子政府向國防軍宣戰:今天起,動員全國人民革命!反抗軍事恐怖分子
內戰爆發?緬甸影子政府向國防軍宣戰:今天起,動員全國人民革命!反抗軍事恐怖分子 https://bit.ly/3yTpeV2
「公眾革命從今天開始,我敦促全國人民盡可能多加參與,以剷除統治我國多年的軍事獨裁政府。」緬甸影子政府「民族團結政府」7日上午正式對緬甸國防軍宣戰,將整編全國22支人民防衛軍部隊、6個少數民族地方武裝組織,組成新的「緬甸民主聯軍」,目標是推翻軍政府、進行全國大選,重建自由民主的緬甸。
緬甸軍方2月1日篡奪民選政府政權,過去籠罩這個國度數十年的恐怖統治又回來了。士兵在深夜攜槍掃蕩住宅,緝捕任何反對政變的公民,醫生、學生、選美冠軍、演員、記者、模特兒……。人民因為勇敢反抗,而被打得鼻青臉腫,甚至斷送生命。根據緬甸「援助政治犯協會」(AAPP),截至9月6日,共有1049人遭到軍方殺害,6257人被逮捕關押。
緬甸醫護人員因為救助抗議傷患,遭到軍方攔截救護車,拖下車毆打。(AP)© 由 風傳媒 提供 緬甸醫護人員因為救助抗議傷患,遭到軍方攔截救護車,拖下車毆打。(AP)
緬甸醫護人員因為救助抗議傷患,遭到軍方攔截救護車,拖下車毆打。(AP)
民族團結政府(National Unity Government)於今年4月成立,反抗軍政府統治的民主派人士宣布成立,成員包括被罷黜的國會議員、少數民族領袖,他們的目的是終結軍事統治,恢復民主制度,分別擁立遭到關押的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溫敏(Win Myint)為國務資政和總統。
民族團結政府代理總統杜瓦拉希拉(Duwa Lashi La)7日在臉書(Facebook)上發布的影片,向軍政府下達戰帖:「帶著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責任,民族團結政府……要對軍政府發動一場人民防禦戰。這是一場公開革命,整個緬甸的所有公民都在國內各個角落反抗由敏昂萊領導的軍事恐怖分子統治。」
他並呼籲全國人民,現在是「緊急狀態」,所有人「同時在每個村莊、城鎮和城市」反抗軍政府。此前,敏昂萊下令對異議人士展開鎮壓,軍警對平民施行暴力,甚至搶走死者大體,傷亡年齡不斷下探,仰光1歲女童被橡膠子彈打中眼球,1名14歲女孩、2名13歲孩童、1名5歲男童等毫無參加示威的孩童也慘遭傷害,手段殘忍到引發眾怒。
2021年2月1日,緬甸軍方發動政變,民眾示威抗議(AP)© 由 風傳媒 提供 2021年2月1日,緬甸軍方發動政變,民眾示威抗議(AP)
2021年2月1日,緬甸軍方發動政變,民眾示威抗議(AP)
自該時起,緬甸民眾開始自製弓箭、汽油彈等武器抵抗,邊境地區的反抗民眾加入了少數民族地方武裝組織,組建人民防衛軍(PDF)進行反擊。數萬人在暴力衝突中流離失所,雖然軍政府受到西方國家制裁和來自東南亞鄰國的壓力,但國際社會的外交交涉並未協助緬甸結束動蕩。
杜瓦拉希拉在影片當中指責軍方這半年多來犯下了「戰爭罪」,呼籲少數民族武裝組織「立即攻打」軍方,「完全奪回你們的土地」;命令PDF民兵在各自駐守地區奪取軍政府旗下資產;敦促軍方任命的官員辭職,並呼籲駐守邊境的國防軍隊士兵倒戈,「與人民聯合起來,打擊人民的敵人」。
從今天起,軍委下屬的所有公務員,我們警告並禁止你們去辦公室,」他說,「我們將推翻敏昂萊並徹底根除緬甸的獨裁統治,並建立一個所有公民所嚮往的和平聯邦民主聯盟,充分保障所有人的平等。」
視訊播放程式提供者: YouTube (隱私權原則, 條款)
緬甸民間備戰
對此,緬甸安全部隊總司令敏昂萊(Min Aung Hlaing)收回了停戰命令。自緬甸於1962年建立軍事統治政府以來,軍政權與其相關經濟政治機構已經徹底統治緬甸達60年之久。國防軍常備部隊可達50萬人,坊間稱戰士是被培養出來的殺人機器。
國防軍自1948年緬甸獨立以來,一直在戰場上、叢林裡殺敵,敵人有時是共產黨游擊隊,有時是少數族裔武裝團體,因此需要高度團結忠誠的部下,以避免出現逃兵。目前仍不清楚PDF該如何與國防軍抗衡,根據獨立媒體《現今緬甸》(Myanmar Now)報導,PDF據信原來僅有幾千名士兵,但近期將有數萬人在接受軍事訓練後返回仰光加入PDF。
2021年3月27日,緬甸軍人節大閱兵(俄羅斯國防部FB)© 由 風傳媒 提供 2021年3月27日,緬甸軍人節大閱兵(俄羅斯國防部FB)
2021年3月27日,緬甸軍人節大閱兵(俄羅斯國防部FB)
《現今緬甸》報導,由於預計「內戰」將會爆發,仰光當地居民最近幾天正在囤積食品和藥品。根據上午收到的報告,東南邊境的克倫民族聯盟(KNU)和國防軍已經發生衝突,少數民族武裝人員在中午過後持炸彈襲擊警察局。
現在預測戰爭的結果還為時過早,但軍事專家認為,親民主的一方將會獲勝。「軍隊和民兵在戰爭中對抗,人民支持的軍隊往往更重要,」緬甸裔退役美軍溫巴(Daw Mi Mi Win Bhat)說道,緬甸軍隊雖然霸道殘忍,但在NUG號召之前,已經對這個國家進行了長期鎮壓,缺乏國際支持;隨著反威權運動興起,軍隊已經失去年輕一代的支持,很難招募到新兵。
他強調,軍政府缺乏公眾支持是非常嚴重的執政挑戰,「人們對(軍事)領導人的道德品行有很多質疑」,這是軍方難以克服的障礙,因為人們不再相信軍隊所說的話
2021年緬甸軍方發動政變,全國民眾走上街頭示威抗議,軍方以血腥鎮壓回應(AP
內戰爆發?緬甸影子政府向國防軍宣戰:今天起,動員全國人民革命!反抗軍事恐怖分子 https://bit.ly/3yTpeV2


聯合國:中國富豪捐款僅歐美4% 多為政商利益交換
news.cnyes.com查看原始檔

阿里巴巴老總馬雲宣佈,將把自己收入的一大部分捐給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和其他慈善機構。
攝像者: 圖:AFP
中新網1日援引參考消息網報導,中國資產上10億美元的富豪人數每年增長30%到40%,但與歐美相比,他們的慈善捐款仍然只有九牛一毛。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的一份新報告發現,中國人的慈善捐款只有美國或歐洲的大約4%。

美國之音電臺網站網站5月31日報導稱,根據《福布斯》雜誌的一份研究,資產上10億美元的中國人在2015年增加了38%。他們的凈資產在2015年增長了1700億美元,達到8300億美元。中國是產生10億美元富豪第二多的國家,僅次於美國。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駐北京辦事處負責減貧、平等和治理事務的助理主任谷青說,中國富翁慈善捐款甚少的一個原因是慈善組織的運作缺乏透明度,而且人們普遍懷疑社會福利資金沒有用在正道上。

中歐管理學院(CEIBS)金融學教授芮萌說,中國商人和公司的慈善捐款多數是利益交換。他說:「捐款方經常是在暗中交易,通過捐款從當地政府那裏換取好處。多數慈善組織都直接或間接與政府機構掛鉤。人們不是遠離他們就是跟他們做交易。」

不過,也有一些改進。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報告發現,過去5年來,中國慈善組織的數量增加了60%,在2015年達到了4211個。

報導指出,與美歐不同,中國的超級富豪並沒有靠鉅額捐款來樹立榜樣。中國沒有比爾·蓋茨或沃倫·巴菲特式的人物。

不過,就在上星期,電商巨頭、阿里巴巴老總馬雲宣佈,他將把自己收入的一大部分捐給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和其他慈善機構。馬雲在全球富豪榜排名第33位,個人凈資產超200億美元。馬雲還說,他不要求享受因慈善捐款而可以得到的所得稅減免。

中歐管理學院的芮萌說:「馬雲這麼做是為了公關。他的公司出了一些負面新聞。他希望通過慈善捐款改善自己的聲望。」

一些中國工商界人士認為,公益事業是一種發展人際網路的工具,可以促進他們的商業利益。此外,芮萌說,他們認識到,要想在收購外國公司時掃平障礙,就必須向當地慈善組織捐款。

「中國政策」的弗裏德曼說,馬雲可能因為長期與美國商人打交道並熟悉美國生活,在慈善捐款方面也受到了影響。他說:「公司社會責任在中國還沒有成為公認的潮流。一些商人把慈善當做生意工具,不過,情況正在逐漸改善。」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國際組織正試圖說服中國開放網際網路捐錢渠道,因為中國相當一部分人口都聯通了網際網路,多數都是通過手機上網。在發生了一些濫用捐款的案例後,中國最近對通過網際網路募集和捐贈善款進行了治理。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谷青說:「我們相信,網際網路是中國慈善事業增長的未來方向。有很多人希望通過移動支付來對社會作貢獻。」

----------------------------------

2015-12-07_103118  

全球行善排行 緬甸居首、台灣35名

2015-11-10 20:53:18 中央社 倫敦9日綜合外電報導

為翁山蘇姬勝選而歡呼的緬甸女孩們。 美聯社

 

 

 

調查報告指出,緬甸榮登全球最樂善好施國家排行榜榜首。緬甸每10名成人當中,就有9人捐款行善,另有5人花時間做志工。台灣排名第35,中國大陸排倒數第2,蒲隆地敬陪末座。

根據英國慈善援助基金會(CAF)這項調查報告,台灣今年在列入調查的145個國家中排名第35,但整體表現比去年進步43%。這項調查依據慈善捐款、擔任志工時間,以及幫助陌生人的次數進行評比。

調查發現,世界上有越來越多的人行善,2014年全球共有近14億人,或31.5%的成年人捐款幫助他人,高於2013年的28.3%。

CAF執行長羅(John Low)在聲明中指出:「即使此時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人們依然熱心公益,踴躍捐款助人,這實在十分鼓舞人心。」

根據CAF公布的2014年世界奉獻指數,緊追緬甸之後的,依序是美國、紐西蘭、加拿大和澳洲。

8日剛舉行國會大選的緬甸,高達92%的受訪者表示上個月曾捐款行善。緬甸大選結果出爐,執政黨坦承敗給民主鬥士翁山蘇姬領導的在野黨。

調查說,緬甸人和近來高達87%成人捐款行善的泰國人,大多信奉小乘佛教,加上都有佈施供養僧侶的傳統,因此捐款行善者眾多。

今天的報告凸顯出,緬甸人的樂善好施,和緬甸穆斯林少數族裔洛興雅人飽受迫害,恰成鮮明的對比。

 


2015-11-12 06:00

◎ 呂維致

暌違二十五年的緬甸國會大選開票,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NLD)贏得多數席次。一切讓人感到喜悅,也勾起去年我在緬甸的回憶。

出發前我把手上的喬治歐威爾小說重看一遍,《1984》、《動物農莊》,還找了台灣沒有出版的《緬甸歲月》。這三部作品如先知般預言了緬甸近半世紀的軍政府極權獨裁,被後世奉為「緬甸三部曲」。帶著字裡行間的想像,我自命前往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的身影。然而當踏上這片紅土大地的那一刻我才發現,自己早已落入東方主義式意識形態的尷尬窠臼。

這個想像中的大洋國沒有盯著我的老大哥,農莊裡雙腿站立啜飲紅酒的豬只出現在我的咖哩餐盤中,昨日真實上演的緬甸三部曲僅是今日躺在書報攤的英文盜印本。至少在檯面上,緬甸正在脫胎換骨。

面對緬甸遲來的民主喜訊,作為一位台灣人,一位幾天前目睹自家總統當眾向敵國輸誠的憤恨台灣人,一位出生即享有相對民主自由的生活,卻在成長中驚見國家種種不公不義的尷尬台灣人,難免衍生許多感嘆與饒騷,卻也在似曾相識的情境中找到前進的動力。

既使骯髒戰爭的愁雲依然籠罩,既使換上西裝的軍政府依然令人畏忌,顯然緬甸人這次不再姑息按捺,他們透過逾八成的投票率向世界昭告:─同時也是NLD的競選口號─「是時候改變了」。

我喜歡翁山蘇姬的那段故事。一次記者問她:「緬甸的春天來臨了嗎?」「緬甸沒有春季,」翁山蘇姬回答,「我們只有涼季和熱季,我們不盼望春天,因為春天總會過去。我們希望人民能找到自己的季節。」

我們要走出自己的路。

想起那位為我導覽大金塔的仰光大學學生,面對我一連串緬甸民主進程的疑問與政治開放程度的試探,他話鋒一轉帶我從另個角度仰望大金塔,指向那顆在特定角度折射下才能看見的寶石。他的回應似乎意在言外,如今讓我格外深刻。

再見了惡名昭彰的政府。

告別多舛的歷史昨夜,緬甸邁向國家正常化的第一步。遙想大金塔尖綻放如銀白星芒的寶石,我想那樣的光芒我們以前也見過。

明年也一定會再看見!

(作者就讀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台南市民)

無國界的漂流者:國際法的難民規範

立法,不是為了流行與潮流,而是符合規範的主流化。在對難民保障以成為國際習慣法的情形下,我國自有遵從的義務。因此將國際規範在國內予以落實、體現有所必要。
作者:法律白話文2015-09-26 13:45

蔡孟翰

這天土耳其的海岸不太一樣,除了一如往常的迎接一波波的海浪,也有一名自海面而來的紅衣小男孩新訪客。相較於活潑的浪花不斷翻攪、浪聲聒噪的叼續不停,更凸顯出俯躺於沙灘的男孩那樣的沉靜,沉靜到連呼吸聲與心臟的鼓動都止息凍結了。

兩艘載著23名非法移民的小船從土耳其出發,欲前往希臘的科斯島,卻在出海後不幸翻覆,導致包括5名孩童在內的12人罹難。小男孩就是這場意外的罹難者,海浪將他遺體推送回了岸邊。救援人員雙手輕輕的捧起這名男孩,男孩的永遠沉睡卻也喚醒了許多歐洲國家,許多國家元首表態將積極面對長久以來的難民問題。

而這故事的起因,或許應倒帶到幾年前的戰爭開始說起。

阿拉伯之春的冷列寒風

2010年年底突尼西亞人民發起了大規模的街頭示威,抗議長久以來的社會問題,也促使執政長達二十幾年的總統政權倒台;而突尼西亞如此的一場街頭抗爭,扳倒阿拉伯世界推翻專制政體的第一張骨牌,從北非蔓延到西亞的連鎖反應,壓抑許久的專制統治、政府貪腐、經濟問題等現象終於爆發,接連引發了一場場的民主運動、一個個政權面對挑戰,被國際社會稱之為「阿拉伯之春」。許多政權在這波潮流當中倒台,如埃及的穆巴拉克、利比亞的格達費政權;有的國家則進行了政府改組,如約旦、黎巴嫩、阿曼;但也有的國家持續陷於內戰,最引起國際關注的,無非敘利亞。

敘利亞的阿薩德政府與反抗軍持續交火,造成無數人民的傷亡,甚至數度傳出政府以生化武器攻擊反抗軍,引起歐美國家的譴責,甚至有聲浪提議進行「人道干涉(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的必要性。聯合國安理會也一度考慮介入敘利亞內戰,惟卻因常任理事國俄羅斯行使否決權(veto),而否決了此次決議,也使敘利亞內戰持續延燒,聯合國統計的死亡人數也已高達22萬人之多。而敘利亞鄰近的許多國家,如埃及、葉門,即便政權經過更迭,亦有反對新政權的聲浪,使國家處於動盪的不安定狀態。使阿拉伯之春下遍地綻放的花朵,並不是那樣的美麗

雪上加霜的是,恐怖組織伊斯蘭國開始橫行於中東,更使得敘利亞天際所瀰漫的戰火煙霧更加的難以揮去。無休止符的混戰,逼使的一群又一群的流離失所的人民藉由遷徙,迫切的渴望搶灘到歐陸的淨土上,尋求自己的容身之處。而這樣的現象卻成為令歐洲國家頭痛的非法移民、難民問題,一批又一批的難民潮藉由陸路、數人塞擠在小車廂前往歐洲國家;也不少是透過搭船企圖穿越地中海前往歐陸,但常見船隻在未登岸前就不幸翻船。紅衣小男孩的故事,僅是冰山一角而已。

敘利亞的阿薩德政府與反抗軍持續交火,造成無數人民的傷亡,甚至數度傳出政府以生化武器攻擊反抗軍,引起歐美國家的譴責。(AFP)

從國際公約談難民地位

什麼是「難民」呢?為什麼難民會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呢?人權法下人民本身就有遷徙自由了,那為什麼還會有難民問題呢?

國際法並不承認外國人民有權得以自由進入他國領土或於其境內居住;則上國家有權決定他國人民是否可以入境,當然也可以拒絕。也因此才會有所謂的「非法移民」,即「偷渡客」。

國際聯盟於1933年制定最早的難民公約,但當時各國對難民保護的意識不深,因此無法發揮實質的規範效果。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許多面臨戰爭而逃難的大量人民湧入鄰近的他國,使國際社會開始重視難民的問題。

一、人人為避免迫害有權在他國尋求並享受庇身之所。

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第14條規定即被視為對難民保障的成文規定。而聯合國更於1951年通過專以處理難民問題的《難民地位公約(Convention relating to the Status of Refugees,簡稱「難民公約」)》。在公約的前言中指出,本公約係重申世界人權宣言確認人人享有基本權利和自由不受歧視的原則,以及「考慮到庇護權的給予可能使某些國家負荷過分的重擔,並且考慮到聯合國已經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國際範圍和性質,因此,如果沒有國際合作,就不能對此問題達成滿意的解決」,表示將透過國際性的規範與高度因應難民問題。

什麼是難民

難民公約第1條對難民的定義為:

「由於一九五一年一月一日以前發生的事情並因有正當理由畏懼由於種族、宗教、國籍、屬於某一社會團體或具有某種政治見解的原因留在其本國之外,並且由於此項畏懼而不能或不願受該國保護的人﹔或者不具有國籍並由於上述事情留在他以前經常居住國家以外而現在不能或者由於上述畏懼不願返回該國的人。」

…考慮到自通過公約以來,發生了新的難民情況,因此,有關的難民可能不屬於公約的範圍, 考慮到公約定義範圍內的一切難民應享有同等的地位而不論1951年1月1日這個期限…

也就是說,就是某人因為種族、宗教、政治立場等因素,若繼續居於自己的國家可能因此受到危害,不得不離開而到其他國土,就屬於國際法所稱的難民不過定義中強調遷徙之事由需因為1951年1月1日以前發生的事情,應是特別因應第二次世界大戰所導致的難民潮所制定的條約。1967年聯合國所通過的《難民議定書》(Protocol relating to the Status of Refugees)在前言放寬了此項限制。

國際法並不承認外國人民有權得以自由進入他國領土或於其境內居住;原則上國家有權決定他國人民是否可以入境,當然也可以拒絕。也因此才會有所謂的「非法移民」,即「偷渡客」。(REUTERS)

新興的難民問題仍難解決

然而近年來,許多新興類型的難民逐漸出現,其中,因居住環境的破壞而被迫遷徙的「環境難民(environmental refugee)」最受大家關注(如因氣候暖化導致島嶼被上升的海平面淹沒的島國人民)。而如此的移民或許並不容易直接落入難民公約對難民的定義(即受到迫害),也因此並無難民法的適用與保障。

國際組織對難民的態度

聯合國於1946年成立了「國際難民組織(International Refugee Organization, IRO)」,是為處理及安置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所生的難民問題而設置的暫時性組織,使各國理解難民問題是國際性的事務,並關切難民的安置及遣返等事。

此組織原先的預設即是暫時性組織,本應在安置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難民後即告解散,然而難民問題卻並未隨大戰的結束而停止發生,故聯合國大會於1950年成立「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簡稱「聯合國難民署」;Office of the UN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 UNHCR),承接國際難民組織的事務。

聯合國難民署其目的係續行保護難民及解決難民問題,在當地政府或聯合國的要求下,難民署會對難民提供必要的援助。聯合國難民署更於1954年及1981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聯合國於1946年成立了「國際難民組織」,是為處理及安置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所生的難民問題而設置的暫時性組織。(AP)

國際法對難民的保護:不遣返原則

任何締約國不得以任何方式將難民驅逐或遣返至其生命或自由因為他的種族、宗教、國籍、參加某一社會團體或具有某種政治見解而受威嚇的領土邊界…

國際法對於難民保護最重要的規範為「禁止驅逐出境或遣返原則」。在難民公約第33條規定,若一名難民若進入締約國之國土,締約國原則上應給予庇護(asylum),不得將難民驅離或將他送返回母國或任何可能對他不利的國家;僅有在難民有侵害國家安全或公共秩序的情況下才可以將其驅逐出境。

同樣的規範在公民權利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簡稱「公政公約」)第15號一般性意見「公約所規定的外國人地位」中指出,公約不承認外國人得任意進入締約國的領土或在境內居住,締約國有權得以決定誰可以入境,但是在涉及不歧視、禁止非人道處育等情況下,外國人可以享有入境、甚至居住的權利保障。亦即肯認了難民入境的地位。

在區域人權公約中,《美洲人權公約》第22條第8項及《歐洲基本全憲章》第18條也確認締約國應給予難民庇護,並不得遣返回有危險的國家;非洲於1967年所訂立的「非洲難民問題管理公約(Convention Governing the Specific Aspects of Refugee Problems in Africa)」亦有相關的規定。

國際法學界普遍認為「難民不遣返」已成為國際習慣法,換句話說,即便非難民公約或人權公約的締約國,也應該受此規範原則的拘束。

國際法學界普遍認為「難民不遣返」已成為國際習慣法,換句話說,即便非難民公約或人權公約的締約國,也應該受此規範原則的拘束。(AFP)

國際法對難民的保護:平等保障

《難民公約》除了使難民得以進入國土外,也規定締約國也應給予難民如同一般外國人的待遇,並應保障其宗教自由、財產權保障、結社權、訴訟權、行動自由等基本權利;甚至應盡可能的提供難民房屋、教育、公共救濟、甚至使其入籍。

另公政公約第2條第1項也規定:

「本公約每一締約國承擔尊重和保證在其領土內和受其管轄的一切個人享有本公約所承認的權利,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出生或其他身分等任何區別。」

從此條文可知,締約國應對其管轄範圍內的所有人民,包括難民,給予公政公約中所保障的權利。

《難民公約》除了使難民得以進入國土外,也規定締約國也應給予難民如同一般外國人的待遇,並應保障其宗教自由、財產權保障、結社權、訴訟權、行動自由等基本權利;甚至應盡可能的提供難民房屋、教育、公共救濟、甚至使其入籍。(AFP)

接納難民的難題

不遣返難民或許不是最困難的問題,真正困難的應該是不遣返之後所生的問題,即如何讓這群難民得以在自己國土上生活,例如應如何使難民享有居住、工作等權利,使國際人權公約所保障的權利亦得以落實在難民身上。

以兒童權利公約第22條為例,其特別明文對難民兒童予以保障,要求締約國應給予難民兒童適度的保障,並為隻身入境的兒童協助尋找父母或家人。

締約國應採取適當措施,確保申請難民身份的兒童或按照適用的國際法或國內法及程序可視為難民的兒童,不論有無父母或其他任何人的陪同,均可得到適當的保護和人道主義援助,以享有本公約和該有關國家為其締約國的其他國際人權或人道主義文書所規定的可適用權利。為此目的,締約國應對聯合國和與聯合國合作的其他主管的政府間組織或非政府組織所作的任何努力提供其認為適當的合作,以保護和援助這類兒童,並為隻身的難民兒童追尋其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以獲得必要的消息使其家庭團聚。在尋不著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的情況下,也應使該兒童獲得與其他任何由於任何原因而永久或暫時脫離家庭環境的兒童按照本公約的規定所得到的同樣保護。

請大家試想,若隔壁鄰居的房子因為建商偷工減料、又因為地震而倒塌,慌張的鄰居跑來我們家避難,或許來一位,我們會很同情的他的處境,請他喝喝茶、坐著休息一下;或許來兩位,我們還是會很同情的請他喝喝茶、坐著休息一下;但是若屬於大家庭的鄰居,一家十幾人全部跑來我們家避難,我們或許還是很同情,但是可能會對於這樣的負擔感到困擾,有茶來得及泡十人份嗎?家裡有那麼多張椅子嗎?……

因此不難得知,所在地國對其境內的難民所負擔成本的不低。這也正是為什麼各國對於難民的處理都感到相當棘手、甚至有些人民會排斥難民入境的原因。甚至曾經有國家為了避免難民入境後就不能遣返他們,因此派船在海上阻撓企圖搭船登陸的難民。

所在地國對其境內的難民所負擔成本的不低。這也正是為什麼各國對於難民的處理都感到相當棘手、甚至有些人民會排斥難民入境的原因。圖為難民經過克羅埃西亞與匈牙利邊界。(AFP)

我國法與難民

相較於大陸國家,難民的遷徙更為容易,但台灣也曾發生過如來自東南亞難民的問題。
1951年我國尚為聯合國之成員時,曾簽署難民公約、亦於1967年簽署難民議定書。然而,之後我國離開聯合國而為成為正式締約國。我國呼籲制定「難民法」的聲浪已經有許多年了,雖已擬定難民法草案,但是尚未正式通過立法

立法,不是為了流行與潮流,而是符合規範的主流化。在對難民保障以成為國際習慣法的情形下,我國自有遵從的義務。因此將國際規範在國內予以落實、體現有所必要。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法律白話文運動:蔡孟翰 無國界的漂流者-國際法的難民規範

------------------

無視洛興雅種族清洗 翁山蘇姬遭撤回人權獎 
 分享無視洛興雅種族清洗   翁山蘇姬遭撤回人權獎到Facebook 分享無視洛興雅種族清洗   翁山蘇姬遭撤回人權獎到Line 分享無視洛興雅種族清洗   翁山蘇姬遭撤回人權獎到Google+
2018-03-08 16:24
〔編譯羅綺/綜合報導〕緬甸的少數民族洛興雅(Rohingya)不斷受到軍方壓迫,越來越多證據顯示他們遭受「種族清洗」。然而曾獲諾貝爾和平獎的緬甸領導人翁山蘇姬,卻對洛興雅屠殺保持非比尋常的沉默,她的政黨全國民主聯盟(NLD)甚至拒絕配合聯合國的調查。
 翁山蘇姬對洛興雅人遭受的種族清洗無動於衷,讓美國大屠殺紀念館決定撤回她的魏瑟爾人權獎。(歐新社)
翁山蘇姬對洛興雅人遭受的種族清洗無動於衷,讓美國大屠殺紀念館決定撤回她的魏瑟爾人權獎。(歐新社)
綜合媒體報導,美國大屠殺紀念館(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今(8)日表示,6年前翁山蘇姬因為長年為緬甸的民主奮鬥,獲頒魏瑟爾(Elie Wiesel)人權獎。但今(8)日,他們決定撤銷頒給翁山蘇姬的魏瑟爾(Elie Wiesel)人權獎,因為在緬甸軍方對洛興雅穆斯林的種族清洗事件上,她沒有採取任何行動。
美國大屠殺紀念館曾寄信向翁山蘇姬表示:「近年來緬甸軍方鎮壓洛興雅人,我們希望在人類尊嚴和普世人權方面有貢獻、受到我們和許多人讚揚的你,能做點什麼以譴責和阻止軍方殘暴行為,並聲援洛興雅人。」但翁山蘇姬仍不為所動。
除了魏瑟爾人權獎,翁山蘇姬也在1991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如今同樣因為洛興雅問題,引發許多人批評,甚至質疑是否該撤回諾貝爾和平獎。
同樣獲頒諾貝爾和平獎的馬拉拉·優薩福扎伊(Malala Yousafzai)曾在推特上表示:「過去幾年,我一再譴責這種悲慘、可恥的對待。我仍在等同樣獲得諾貝爾獎的翁山蘇姬也這麼做。全世界都在等,羅辛亞穆斯林也在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