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a9e7247c778be8c837c8be130b1861_w800_h0_c0_t0  

中央是阿彌陀佛,兩側是阿儺伽葉,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阿儺

梵名A^nanda ,巴利名同。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稱阿難陀。意譯為歡喜、慶喜、無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後二十餘年間為佛陀之常隨弟子,善記憶,對於佛陀之說法多能朗朗記誦,故譽為多聞第一阿難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滿月,眼如青蓮花,其身光淨如明鏡,故雖已出家,卻屢遭婦女之誘惑,然阿難志操堅固,終得保全梵行。

於佛陀生前未能開悟,佛陀入滅時悲而慟哭;後受摩訶迦葉教誡,發憤用功而開悟。於首次經典結集會中被選為誦出經文者,對於經法之傳持,功績極大。初時,佛陀之姨母摩訶波阇波提欲入教團,阿難即從中斡旋,終蒙佛陀許可,對比丘尼教團之成立,功勞至鉅。

又據付法藏因緣傳卷二載,佛陀傳法予摩訶迦葉,摩訶迦葉後又傳法予阿難,故阿難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難於佛陀入滅後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間於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將法付囑於商那和修。

寺院中,阿儺與迦葉總是侍立在佛祖的兩邊,成為佛祖的協持。

文殊菩薩曾經這樣讚歎阿儺的莊嚴、多聞:“相如秋滿月,眼似青蓮華,佛法如大海,流入阿儺心。”

在佛陀十大弟子中,阿儺記憶最強,儀容俊秀莊嚴,令見者心生歡喜。在當時僧團中年紀最輕,聰明而多聞。不但佛陀喜歡他,更有大眾緣,尤其深得女眾的尊敬。

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阇波提夫人的出家,就是經阿儺再三向佛陀請求,才得允許,於是有比丘尼僧團的成立。

阿儺
阿儺

阿儺有功於女人,所以女人也對他特別有緣,他是教團里里外外最受女人尊敬的人。有一次,阿儺和大迦葉尊者同在行化途中,路過比丘尼的蘭若,比丘尼總是先請阿儺開示,然後再請大迦葉。由於阿儺的慈心、善良,常常給他的修道帶來許多的麻煩和障礙,如摩登伽女的誘惑,以致佛陀常單獨對年輕的阿儺說教,要他避開女難,遠離愛欲,日後必是紹隆佛種的傳人。佛陀因為看重阿儺的善良細心、知道進退、不違所教,屬意他為侍者。當時,舍利弗、目犍連也都向阿儺勸說,要他當佛陀的侍者。阿儺為了避免日後不必要的誤解、譏嫌,提出三個希望,要目犍連轉呈佛陀:

第一、佛陀的衣服,無論新舊,他決不要穿著。

第二、如有信眾恭請佛陀至家中供養,他決不要隨侍前去。

第三、不是見佛陀的時候,他不到佛陀身邊。

阿儺的品格,獲得佛陀高度的讚許,當時阿儺僅有二十多歲。在他侍奉佛陀二十七年的歲月裡,他遵照佛陀的意旨行動,跟隨佛陀到各處弘化。因為有這樣的因緣,如大海似的佛法完全流入阿儺的心中。每天跟隨著佛陀,阿儺的女難減少了,同時也成為佛陀與諸比丘之間的調和者。

阿儺尊者,王舍城人也。姓剎利帝,父斛飯王,實佛之從弟也。梵語阿儺陀,此云慶喜,亦云歡喜。如來成道夜生,因為之名。多聞博達,智慧無礙。世尊以為總持第一,嘗所讚歎。加以宿世有大功德,受持法藏,如水傳器,佛乃命為侍者。

尊者一日白佛言:“今日入城,見一奇特事。”佛曰:“見何奇特事?”者曰:“入城時見一攢樂人作舞,出城總見無常。”佛曰:“我昨日入城,亦見一奇特事。”者曰:“未審見何奇特事?”佛曰:“我入城時見一攢樂人作舞,出城時亦見樂人作舞。”

一日問迦葉曰:“師兄!世尊傳金襴袈裟外,別傳個甚麼?”迦葉召阿儺,阿儺應諾。迦葉曰:“倒卻門前剎竿著!”

後阿阇世王白言:“仁者!如來、迦葉尊勝二師,皆已涅槃,而我多故,悉不能睹。尊者般涅槃時,願垂告別。”尊者許之。後自念言:“我身危脆,猶如聚沫,況復衰老,豈堪久長?阿阇世王與吾有約。”乃詣王宮,告之曰:“吾欲入涅槃,來辭耳。”門者曰:“王寢,不可以聞。”者曰:“俟王覺時,當為我說。”

時阿阇世王夢中見一寶蓋,七寶嚴飾,千萬億眾圍繞瞻仰;俄而風雨暴至,吹折其柄,珍寶瓔珞,悉墜於地,心甚驚異。既寤,門者俱白上事。王聞,失聲號慟,哀感天地。即至毘舍離城,見尊者在恒河中流,跏趺而坐。王乃作禮,而說偈曰:“稽首三界尊,棄我而至此,暫憑悲願力,且莫般涅槃。”

時毘舍離王亦在河側,說偈言:“尊者一何速,而歸寂滅場;願住須臾間,而受於供養。”

尊者見二國王咸來勸請,乃說偈言:“二王善嚴住,勿為苦悲戀。涅槃當我靜,而無諸有故。”

尊者復念:我若偏向一國,諸國爭競,無有是處,應以平等度諸有情。遂於恒河中流,將入寂滅。

是時山河大地,六種震動,雪山有五百仙人,睹茲瑞應,飛空而至,禮尊者足,胡跪白言:“我於長老,當證佛法,願垂大慈,度脫我等。”

尊者默然受請,即變殑伽河悉為金地,為其仙眾說諸大法。

尊者復念:先所度脫弟子應當來集。須臾,五百羅漢從空而下,為諸仙人出家授具。其仙眾中有二羅漢:一名商那和修,二名末田底迦。尊者知是法器,乃告之曰:“昔如來以大法眼付大迦葉,迦葉入定而付於我;我今將滅,用傳於汝。汝受吾教,當聽偈言: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各各須自悟,悟了無無法。”

尊者付法眼藏竟,踴身虛空,現十八變入風奮迅三昧。分身四分:一分奉忉利天,一分奉娑竭羅龍宮,一分奉毘舍離王,一分奉阿阇世王。各造寶塔而供養之。乃厲王十二年癸巳歲也。

成長經歷

做了侍者的阿儺,雖然不像舍利弗和目犍連那麼活躍進取,但也不像大迦葉的保守傳統,他的溫和友愛,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隨喜性格,不論在家、出家,甚至外道,也都曾受到他的感召。他曾協助佛陀挽回為了愛欲打算還俗的掘多比丘的心意,並且鼓勵他修行,使他證果;也曾調和過僧團的爭執,使爭執不下的人復歸於好。他曾在只園精舍和舍利弗論道;在巴連弗城和跋陀羅談說各種問題;在俱睒彌國為諸比丘說修道的要點;在東園曾代替佛陀應比丘之請,前去說法;他讚歎目犍連的孝心,宣揚富樓那的說法。在教內教外,他對人的道情法愛,充份的表現出他已經盡了大弟子的任務。

當佛陀即將入滅前,還沒有證悟的阿儺比其他弟子更加傷心,佛陀特別為他開示無常之理,並對大眾宣揚阿儺溫和善良的天性,讚美他聽聞大法不忘的福德,將來必能在世間上發出光輝。於是大家公推阿儺向佛陀做最後的請益:

阿儺
阿儺

“佛陀涅槃後,以誰為師?” “佛陀涅槃後,以什麼安住?”

“佛陀涅槃後,惡人如何調伏?”

“佛陀涅槃後,經典的結集,如何才叫人起信?”

佛陀慈祥地回答:“阿儺!你和大家要記住,你們應以戒為師,依四念處安住,遇到惡人時,默擯置之,經首安立'如是我聞',便會令人起信。你們依法而行,就是與佛陀的法身常住。”佛陀就這樣進入涅槃。四方的信眾紛紛前來瞻仰佛陀,禮拜佛陀,阿儺也允許出家及在家女眾親禮佛身,他永遠是婦女們的同情者。

佛陀涅槃後,大迦葉召開經典結集,阿儺雖是多聞,但是尚未證悟,因此被擯斥在結集的石窟外。大迦葉以長老身分教育阿儺,數落阿儺種種過失,以激勵阿儺奮發向上。終於在結集前半夜,阿儺開悟證果,進入窟內,參與結集。阿儺被大眾推上獅子座,開始誦出:“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阿儺將記憶中的大法完整背誦出來,所有在座的大比丘如同再一次接受佛陀的教誡一般,為之感動萬分。

最初的經典<阿含經>,就這樣結集與流傳在世間。多聞的阿儺,對佛法的流傳與貢獻無可替代溫文謙忍的性格,讓人如沐春風,使後世的佛弟子永遠懷念這一位聖者的風範。

本段相關故事

大迦葉告諸比丘曰:“佛已荼毘,金剛舍利,非我等事。何以故?自有國王大臣長者居士求最勝福田者,自當供養。我等宜當結集法寶,無令斷絕,為未來世作大照明,紹隆正法。”

爾時迦葉作大神通,往須彌頂而說偈曰:如來諸弟子,且莫般涅槃。若得神通者,當赴於結集。

阿儺
阿儺

說是偈已,則擊撾銅。撾銅之中而傳此偈,聲遍三千大世界。得神通者,悉皆赴集。聖眾既驚,遂揀內閒三藏、外達五明、足滿六通、智圓四辨者。其數四百九十有九,悉集王舍城耆阇崛山賓缽羅窟,此云七葉岩。爾時阿儺為漏未盡,當被跋阇比丘有他心智,則便觀察知:“阿儺兄有欲漏故,未及眾聖,不得入會。”時阿儺比丘當自念言: “我事如來亦無缺犯,為自有漏,不及眾數。”思惟是事,曉夜經行。明相出時,身體疲極。兼臥之次,頭未至枕,得證果位。心生歡喜,則往賓缽羅窟,擊其石門。

爾時迦葉在於窟中問:“是何人敲我此戶?”答言:“是佛侍者比丘阿儺。”迦葉語曰:“汝漏未盡,不得入來。”阿難答言:“我已證無漏。”迦葉報言:“汝既證無漏,可現神變以遣眾疑。”爾時阿​​儺則騁神通,從鑰孔入,得在眾會,添數五百。

案<育王經>雲:“迦葉告阿庠世王:'我今欲集如來三藏。願大王為我檀越。”王言:“願大聖集如來三藏,無有遺餘,不捨慈悲,受我供養。

阿庠世王為結集主時,諸比丘則從座起,諮問長老大迦葉:“於三藏中先集何藏?”迦葉語云:“當集修多羅藏。”迦葉白聖眾言:“此阿儺比丘多聞總持,有大智慧。常隨如來,梵行清淨。所聞佛法如水傳器,無有遺餘。佛所讚歎,聰敏第一。宜可請彼集修多羅藏。”大眾默然允之。

迦葉告阿儺曰:“汝於今者宜宣法寶。”阿儺躬受敬諾,觀察聖心而說偈曰:比丘諸眷屬,離佛不莊嚴。猶如虛空中,眾星之無月。說是偈已,禮眾聖足,則升法座。

阿儺
阿儺

案《七事記》雲:“爾時阿儺當升座已,尊諸相好,現身如佛。眾見此瑞,則生三疑。一謂大師慈悲故,從涅槃起,為我等輩宣甚深法。二謂他方諸佛知我釋迦奄化故,而來此中宣揚妙法。三謂阿儺轉身成佛,為眾說法耶?爾時阿儺而說是言:'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城某處,說某經教,乃至人天等作禮奉行。'阿儺則下法座,卻複本身。諸菩薩等知是世尊加被,眾疑悉遣。時迦葉問諸比丘:'阿儺所言不錯謬乎?'諸比丘皆云:'不異世尊所說。'於是迦葉請優波離集毘尼藏,次命迦旃延集阿毗曇藏,迦葉則入願智三味。觀所集法藏,皆無欠少。因茲流布而不斷絕。”阿庠世王懺悔經有三種阿儺。一阿儺陀,此云慶喜,持聲聞法藏,於上二乘隨力隨分。二阿難陀跋羅, ​​此云慶喜賢,持中乘法藏,於上大乘隨力隨分;於下小乘客與兼持。三名阿儺陀婆伽羅,此云慶喜海,持菩薩大乘法藏,於下二乘容與兼持。

又台教中有四阿儺。何等為四?一者慶喜阿儺,結集藏教。二者賢阿難,結集通教。三者典藏阿儺,結集別教。四者海阿儺,結集圓教。論其本也,唯一金龍尊佛;語其邊也,分四阿儺弟子。

梵語阿難,此翻無染。阿者無也,難者染也。論此無染,亦分為二。一者斷除煩惱,名為無染。二者出離修證,名為無染。斷除煩惱無染是名傳教阿難,出說修證無染是名傳禪阿難矣。

阿儺問師:“傳佛金蝠外,別傳個什摩?”師喚阿難,阿儺應喏。師曰:“倒卻門前剎竿著!”

阿庠世王請師說法,師受請升座,良久乃下。王問師:“何故不為弟子說?”師云:“大王位崇名重。”

本段迦葉

第一祖大迦葉尊者,摩竭國人也。姓婆羅門,父名飲澤,母字香志。與瓶沙王競富,唯讓一犁;共摩竭以爭饒,更逾千倍。積長者之貝玉,祈請樹神;獲貪女之金珠,莊嚴塔像。載誕金光之子,結成金色之妻。果合前緣,深扶宿願。雖為貴偶,乃無欲情。欲求出家,澤志聽許。便投世尊,發弘誓願。上法受戒,清貞守素。無愛無欲;常行頭陀。世尊在日,命坐付衣,常於眾中稱嘆第一。

阿儺
阿儺

迦葉尊者闡一乘而利物,弘二教以度人。實得他心,終無我想。說法住世四十五年,度無量眾。乃告阿儺言:“ 如來正法眼付囑於我,我今年邁,持佛僧伽犁衣入雞足山,待慈氏一生。汝受佛囑,弘揚正法,勿令斷絕。聽吾偈曰:

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

何於一法中,有法有非法。爾時迦葉說是偈已,遂入王舍城,等阿庠世王。王寢不遇,留言付於門者,令奏王知雲:“吾當往雞足山矣。”準《西域記》雲:“此山三峰,如仰雞足”,故因此立號也。

迦葉尊者於此山上以草敷坐,結跏而已,作是念言:“今我此身著佛所與糞掃之衣及持僧伽梨等,經於五十七俱低,六十百千歲,慈氏佛出世,不令其朽壞。”作是念已,遂語山曰:“若阿庠世王與阿難來,山當為開,令其得入。若歸去後,復當還合。”言訖,便入滅盡定,應時大地六種震動。

爾時阿庠世王於睡夢中見殿梁折,遂則驚覺。時執扃之使奏王知雲:“大迦葉辭王,往雞足山,欲入涅槃。過王殿寢,未敢奏聞。”王聞此語,遂生悲泣。雲:“朕何薄佑!諸聖涅槃,不得睹見。”則詣竹園精會,禮阿儺足,借問迦葉所在。遂命阿儺同往雞足。王到山已,山自開闢,迦葉在中,全身不散。王乃敕諸力士積諸香薪,欲庠維之。阿儺難白大王曰:“摩訶迦葉以定持身。待於彌勒下生,捧付僧伽梨竟,方入涅槃。如今切不可焚也!”王聞是語,以種種供養,心生悲戀,然後禮辭定身。卻命阿難入於王舍城。阿庠世王與阿難才出此山,山合如故。

師入滅時,當此土週第八主孝王五年丙辰歲矣。淨修禪師贊曰:

阿儺
阿儺

偉哉迦葉,密傳佛心。身衣一納,口海千尋。

威儀庠序,化導幽深。

未逢慈氏,且定雞岑。

尊者因外道問:“如何是我我?”者曰:“覓我者是汝我。”外道曰:“這個是我我,師我何在?”者曰:“汝問我覓。”尊者一日踏泥次,有一沙彌見,乃問尊者:“何得自為?”者曰:“我若不為,誰為我為?”

《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有個小故事說迦葉尊者和佛心心相通: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本段阿儺七夢

阿儺尊者是提婆達多的親弟弟,也是佛陀的堂弟,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阿儺七夢經》載,阿儺在舍衛國,有七種夢,來問於佛,佛一一回答,謂皆預兆未來佛法之事。

一者:陂池火炎滔天。二者:夢日月沒星宿亦沒。三者:夢出家比丘轉在於不淨坑塹之中;在家白衣登頭而出。四者:夢群豬來檀林怪之。五者:夢頭載須彌山,不以為重。六者:夢大象棄小象。七者:夢師子王名華撒頭上,有七毫毛,在地而死,一切禽獸見故怖畏,後見身中蟲出,然後食之。以此惡夢來問於佛。

唯仁者見仁,佛者見佛,性者見性,情者見情。

阿儺七夢,夢見的是,生而無常,種種無可奈何事。

本段《西遊記》片段

第39回雷音寺如來賜真經

悟空救活寇員外後,繼續和師父趕路,走了六、七天,忽然看見前面高樓聳立,雲閣沖天,悟空說∶“師父,取經的地方到了 ​​,師父快下馬。” 唐僧一聽慌忙下馬,走到樓閣前,一個道童站在山門口問∶“來者可是東土取經人!”

悟空認出他是靈山腳下玉貞觀的金頂大仙,忙告訴師父,唐僧上前行禮後,大仙領唐僧師徒進了觀,又叫小童燒香湯給唐僧沐浴,說這樣才好登上佛地。第二天,唐僧換上錦袈裟,手拿錫杖,拜辭了大仙,大仙將唐僧引上法門。

阿儺
阿儺

唐僧師徒往前走了五、六里,看見一條大江波浪翻滾,約有八、九里寬,既沒有人,也沒有船,唐僧又驚又愁。悟空見遠處有座橋,就拉著師父過去,沒想到是根獨木橋,橋邊的匾上寫著∶“凌雲渡”三個字。唐僧不敢過,要另找路。悟空見師父和師弟都不敢過,就跳上獨木橋,搖搖擺擺跑了過去,高叫道∶“過來!”可是師父、師弟仍不敢過,就跑過來拉著八戒上橋,八戒害怕得趴在地上說∶“太滑了,我過不去。”

這時,忽然看見一個人撐了條船過來了,船到岸邊,唐僧師徒發現是只無底船。悟空火眼金睛,認出撐船的是接引佛,但沒有說出來。唐僧害怕,不敢上船,接引佛說∶“船雖然沒有底,古往今來都能普渡眾生。”

唐僧還在懷疑,悟空趁他不注意,把他往船上一推。唐僧站不穩,跌進了水里,接引佛一把將他拉到船上。唐僧邊抖衣服邊埋怨悟空。這時,悟空已經把八戒、沙僧和白馬都拉到船上了。接引佛輕輕一撐,船飛快地駛向對岸。

船到江心,上游忽然漂下一具死屍。唐僧見了大吃一驚,悟空、八戒和沙僧指著屍體一齊說∶“師父別怕,那是你!”不一會兒,船過了凌雲渡,師徒上岸後,悟空才告訴唐僧剛才那人是接引佛,師父已經脫了凡胎。

師徒四人繼續向前,不久就登上了通向靈山的石路,逍逍遙遙,來到雷音寺山門外。四大金剛見了唐僧忙行禮,一位金剛說∶“聖僧稍等片刻,等我進去禀告一聲。”說完,報到了二門上。

二門上又報到三門上。三門神僧急忙到大雄寶殿,向如來佛祖報告。如來聽後十分高興,叫八大菩薩、四大金剛、五百羅漢、三千揭諦、十一大曜、十八伽藍排成兩行,然後傳出金旨,召唐僧師徒進殿。

阿儺
阿儺

唐僧師徒來到大雄寶殿,見瞭如來倒身就拜,奉上通關文碟說∶“奉大唐皇帝旨意,來拜求真經,以濟眾生,望我佛慈悲,早賜真經,也好回國。 ”如來佛就將經卷的事講了一遍。如來叫阿儺、伽葉兩位尊者帶唐僧師徒去用齋,用齋後到珍樓寶閣領取經典。阿儺、伽葉領唐僧看完經名後,問唐僧有沒有東西送給他們,唐僧說來得太遠,沒帶東西。阿儺、伽葉笑著說∶“好呀,白給你們經,太便宜你們了!”

悟空見他們不肯傳經,叫起來∶“師父,我們去如來佛那裡告他們。” 阿儺、伽葉忙說∶“別叫,到這邊來拿經吧。”八戒、沙僧勸住師兄,轉身接過經書,一卷一卷放在包裡,馱到馬上,其餘的包成包袱,由八戒和沙僧挑著。

唐僧師徒叩謝瞭如來,又拜辭了眾神仙,下山趕路了。正走著,忽然聞見陣陣香氣,只聽見一聲巨響,半空中伸出一隻大手,把經書全都提走了。嚇得唐僧連連叫苦,悟空拿出金箍棒,跳上雲追過去。

原來寶閣上的燃燈古佛聽見阿儺、伽葉傳經,知道他們傳給唐僧的是無字經書,就叫白雄尊者故意搶經,好讓唐僧再來取有字的真經。白雄尊者見悟空追過來,忙將經包撕碎,拋了下來,然後回去報告古佛。

唐僧師徒四人連忙收拾散落的經卷,打開一看,捲捲都是白紙,悟空想這肯定是阿儺、伽葉沒要到東西,故意傳給無字的空本。決定去向如來佛告狀。於是,師徒四人又回到雷音寺。

阿儺
阿儺

如來佛聽悟空講完後笑著說∶“這事我早就知道,因為經不能隨便傳,也不能隨便取。原來比丘給人家講經,要三斗三升黃金,我還嫌他要得太少了。這本是無字真經,只是你們東土的人看不懂罷了。” 阿儺、伽葉奉如來的金旨傳給有字真經,他們來到傳經寶閣,仍舊要東西。唐僧只好拿出紫金缽盂給他們。阿儺接過,微微一笑,伽葉進閣去取經卷,唐僧叫道∶“徒弟們,好好看看,別像上次一樣。”

如來請靈山眾佛、聖僧召開傳經大會,傳經會散後,打發走了唐僧師徒,觀音菩薩跟如來說∶“取經成功,要經過十四年,共五千零四十天,現在還有八天。”如來忙令四大金剛駕雲送聖僧回國,八天內再把聖經送回來。

四大金剛剛趕上唐僧,叫道∶“取經的,跟我來!”唐僧等人連同白馬立即飄飄蕩盪,駕在雲上。一天一夜後,揭諦趕上來,湊在金剛耳邊說了一些什麼話,金剛聽後,把風按住,唐僧四人連馬一塊摔在地上。

原來,觀音菩薩在查看唐僧取經路上的歷難簿時,發現佛門九九歸真,唐僧只受了八十難,還少一難,所以命揭諦去趕金剛,讓唐僧再遇一難。唐僧等人落地後,發現已經來到通天河西岸,找不到船和橋,沒有辦法過河。

忽然聽見有人叫喊∶“唐聖僧,來這​​裡!”師徒們抬頭張望,見一個大白賴頭龜在岸邊探著頭叫∶“師父,你才回來,我等你好幾年了。”唐僧等人又像去西天一樣,一齊上了龜背,直向東岸駛去。

老龜四腳著水,跟走平地一樣,快到東岸時,天有點黑了,老龜問唐僧∶“那年託你向如來佛祖問我幾時能修成人身,你問了沒有?”唐僧專心取經忘了問,所以低著頭不敢回答。老龜生氣了,把身子一晃,沉下水去。唐僧師徒全部掉到水里。

幸虧離岸不遠,唐僧已經脫了凡胎,沒有沉下去,白馬是龍,八戒、沙僧水性好,悟空神通廣大,他們幫師父登上東岸。忽然又刮起一陣狂風,電閃雷鳴,砂石亂飛,唐僧師徒忙按住經包,悟空拿著棒在一邊守護著。

阿儺
阿儺

師徒四人勞累了一夜,天亮時才風停雷止。太陽出來後,他們忙打開經包晾曬經卷。一個漁民發現他們,忙叫來陳家莊的陳澄等人。當年悟空、八戒救過陳家的兒女,陳澄沒忘恩情,請唐僧師徒進莊休息。盛情難卻,唐僧師徒收拾起經卷,跟陳澄來到陳家莊,全莊男女老幼都到村口迎接。在陳家用過飯後,唐僧就要告辭,陳家兄弟和全莊的人都不讓走,唐僧師徒當天晚上就在莊里過夜。

當天夜裡,唐僧守著真經,一步都不敢離開。半夜,他把徒弟們叫起來,牽上馬,挑著擔,讓悟空設法打開莊門,順著小路往東走。這時,半空中又響起金剛的叫聲。“逃走的,跟我來!”頓時,唐僧師徒連馬帶經升到空中。

四大金剛不到一天就把他師徒送到了東土大唐的京城長安。四大金剛說∶“聖僧,為了不現金身,我們不下去,大聖他們三個也不用下去了。你自己傳了經就回來,跟我們一起回靈山繳旨。”

悟空說∶“你們話雖然有理,但我師父一人挑不動擔子,又牽不了馬。我們必須送他才行。”金剛說∶“觀音菩薩規定八天返回,現在還有四天多,你們快去快回,不得延誤。”說完,便將唐僧四人放到地上。

那唐太宗自從貞觀十三年送走唐僧後,就叫人在長安城關外修了一座望經樓,並且年年都來這。這天太宗剛好出宮來到望經樓,忽然看見西方滿天瑞氣,並飄來陣陣香氣,遠遠見唐僧師徒過來,忙率領文武官員下樓迎接。

唐僧見了太宗連忙下拜,太宗攙起唐僧問∶“那三位是什麼人?”唐僧說是途中收的徒弟,太宗十分高興,忙叫他們一塊回宮。滿城的人都知道取經的人回來了,紛紛出來迎接。唐僧原來住的洪福寺裡的大小僧人更是特別高興。

唐僧進朝後,叫悟空、八戒、沙僧抬來包袱,把經捲取出來,由官員傳遞給太宗。太宗問起取經的經過,唐僧一一奏明∶走了十萬八千里的路,歷經十四個寒暑,經過了許多王國,唐僧叫悟空把通關文牒取出來呈給太宗。

第二天早朝,唐太宗對群臣說,唐僧的功德極大,他一夜沒睡,想了一篇序文,準備贈給他,當時叫人記了下來,然後召唐僧上殿,將序文遞給唐僧說∶“為答謝你的功德,我想了篇序文,不知好不好。”唐僧忙叩頭謝恩。

阿儺
阿儺

太宗又叫唐僧把真經講誦一遍,唐僧說如果要講真經,必須找佛地。太宗忙命官員把經書各捧幾卷,送到聖潔的雁塔寺。太宗親自到雁塔寺,聽唐僧誦經。唐僧登上高台,剛要誦讀,四大金剛現出身在空中叫道∶“誦經的,跟我回去!” 唐僧聽到喊叫,正在遲疑,悟空、八戒、沙僧、連同白馬,早被香風捲到空中。唐僧只好放下經卷,跟著騰空於九天雲霄,慌得太宗和文武百官連忙跪下,朝空中禮拜。

四大金剛駕著香風,帶著唐僧師徒和白馬返回靈山,連去帶來,剛好八天。這時,靈山眾神,都來聽如來佛祖講經,四大金剛領著唐僧師徒進殿,拜見如來,繳了金旨。

如來把唐僧師徒叫到座前封職。唐僧封為旃檀功德佛,孫悟空封為鬥戰勝佛,豬八戒封為淨壇使者,沙和尚封為金身羅漢,白馬封為八部天龍,各歸佛位,超脫凡塵。封職後,唐僧師徒個個歡天喜地,叩頭謝恩。

如來又命揭諦帶白馬到靈山後崖化龍池。謁諦把馬推到池子裡,立刻,白馬化成一條金龍飛了出來,盤繞在山門裡擎天華表柱子上。悟空請求師父取下頭上的金箍兒,唐僧說∶“你已成佛,自然就去了。”悟空抬手摸頭,果然沒有了。

從此以後,旃檀佛、鬥戰勝佛、淨壇使者、金身羅漢、天龍馬及諸眾佛祖、菩薩、聖僧、羅漢、揭諦、比丘、優婆夷、優婆塞,各山洞的神仙,大神丁甲、功曹、伽藍、土地、一切得道的師仙,到此各回本位。

阿儺 -簡介

阿儺阿儺佛塔

在寺院中,阿儺與迦葉總是侍立在佛祖的兩邊,成為佛祖的協持。

文殊菩薩曾經這樣讚歎阿儺的莊嚴、多聞:「相如秋滿月,眼似青蓮華,佛法如大海,流入阿儺心。」

在佛陀十大弟子中,阿儺記憶最強,儀容俊秀莊嚴,令見者心生歡喜。在當時僧團中年紀最輕,聰明而多聞。不但佛陀喜歡他,更有大眾緣,尤其深得女眾的尊敬。

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的出家,就是經阿儺再三向佛陀請求,才得允許,於是有比丘尼僧團的成立。

阿儺阿儺
阿儺有功於女人,所以女人也對他特別有緣,他是教團里裡外外最受女人尊敬的人。有一次,阿儺和大迦葉尊者同在行化途中,路過比丘尼的蘭若,比丘尼總是先請阿儺開示,然後再請大迦葉。由於阿儺的慈心、善良,常常給他的修道帶來許多的麻煩和障礙,如摩登伽女的誘惑,以致佛陀常單獨對年輕的阿儺說教,要他避開女難,遠離愛欲,日後必是紹隆佛種的傳人。

佛陀因為看重阿儺的善良細心、知道進退、不違所教,屬意他為侍者。當時,舍利弗、目犍連也都向阿儺勸說,要他當佛陀的侍者。阿儺為了避免日後不必要的誤解、譏嫌,提出三個希望,要目犍連轉呈佛陀:

第一、佛陀的衣服,無論新舊,他決不要穿著。

第二、如有信眾恭請佛陀至家中供養,他決不要隨侍前去。

第三、不是見佛陀的時候,他不到佛陀身邊。

阿儺的品格,獲得佛陀高度的讚許,當時阿儺僅有二十多歲。在他侍奉佛陀二十七年的歲月里,他遵照佛陀的意旨行動,跟隨佛陀到各處弘化。因為有這樣的因緣,如大海似的佛法完全流入阿儺的心中。每天跟隨著佛陀,阿儺的女難減少了,同時也成為佛陀與諸比丘之間的調和者。

阿儺尊者,王舍城人也。姓剎利帝,父斛飯王,實佛之從弟也。梵語阿儺陀,此雲慶喜,亦云歡喜。如來成道夜生,因為之名。多聞博達,智慧無礙。世尊以為總持第一,嘗所讚歎。加以宿世有大功德,受持法藏,如水傳器,佛乃命為侍者。

尊者一日白佛言:「今日入城,見一奇特事。」佛曰:「見何奇特事?」者曰:「入城時見一攢樂人作舞,出城總見無常。」佛曰:「我昨日入城,亦見一奇特事。」者曰:「未審見何奇特事?」佛曰:「我入城時見一攢樂人作舞,出城時亦見樂人作舞。」

一日問迦葉曰:「師兄!世尊傳金襕袈裟外,別傳個甚麼?」迦葉召阿儺,阿儺應諾。迦葉曰:「倒卻門前剎竿著!」

后阿闍世王白言:「仁者!如來、迦葉尊勝二師,皆已涅槃,而我多故,悉不能睹。尊者般涅槃時,願垂告別。」尊者許之。后自念言:「我身危脆,猶如聚沫,況復衰老,豈堪久長?阿闍世王與吾有約。」乃詣王宮,告之曰:「吾欲入涅槃,來辭耳。」門者曰:「王寢,不可以聞。」者曰:「俟王覺時,當為我說。」

時阿闍世王夢中見一寶蓋,七寶嚴飾,千萬億眾圍繞瞻仰;俄而風雨暴至,吹折其柄,珍寶瓔珞,悉墜於地,心甚驚異。既寤,門者具白上事。王聞,失聲號慟,哀感天地。即至毗舍離城,見尊者在恆河中流,跏趺而坐。王乃作禮,而說偈曰:「稽首三界尊,棄我而至此,暫憑悲願力,且莫般涅槃。」

時毗舍離王亦在河側,說偈言:「尊者一何速,而歸寂滅場;願住須臾間,而受於供養。」

尊者見二國王咸來勸請,乃說偈言:「二王善嚴住,勿為苦悲戀。涅槃當我靜,而無諸有故。」

尊者復念:我若偏向一國,諸國爭競,無有是處,應以平等度諸有情。遂於恆河中流,將入寂滅。

是時山河大地,六種震動,雪山有五百仙人,睹茲瑞應,飛空而至,禮尊者足,胡跪白言:「我於長老,當證佛法,願垂大慈,度脫我等。」

尊者默然受請,即變殑伽河悉為金地,為其仙眾說諸大法。

尊者復念:先所度脫弟子應當來集。須臾,五百羅漢從空而下,為諸仙人出家授具。其仙眾中有二羅漢:一名商那和修,二名末田底迦。尊者知是法器,乃告之曰:「昔如來以大法眼付大迦葉,迦葉入定而付於我;我今將滅,用傳於汝。汝受吾教,當聽偈言: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各各須自悟,悟了無無法。」

尊者付法眼藏竟,踴身虛空,現十八變入風奮迅三昧。分身四分:一分奉忉利天,一分奉娑竭羅龍宮,一分奉毗舍離王,一分奉阿闍世王。各造寶塔而供養之。乃厲王十二年癸巳歲也。

2 阿儺 -成長經歷

做了侍者的阿儺,雖然不像舍利弗和目犍連那麼活躍進取,但也不像大迦葉的保守傳統,他的溫和友愛,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隨喜性格,不論在家、出家,甚至外道,也都曾受到他的感召。他曾協助佛陀挽回為了愛欲打算還俗的掘多比丘的心意,並且鼓勵他修行,使他證果;也曾調和過僧團的爭執,使爭執不下的人復歸於好。他曾在只園精舍和舍利弗論道;在巴連弗城和跋陀羅談說各種問題;在俱睒彌國為諸比丘說修道的要點;在東園曾代替佛陀應比丘之請,前去說法;他讚歎目犍連的孝心,宣揚富樓那的說法。在教內教外,他對人的道情法愛,充份的表現出他已經盡了大弟子的任務。

當佛陀即將入滅前,還沒有證悟的阿儺比其他弟子更加傷心,佛陀特別為他開示無常之理,並對大眾宣揚阿儺溫和善良的天性,讚美他聽聞大法不忘的福德,將來必能在世間上發出光輝。於是大家公推阿儺向佛陀做最後的請益:

阿儺阿儺
「佛陀涅槃后,以誰為師?」

「佛陀涅槃后,以什麼安住?」

「佛陀涅槃后,惡人如何調伏?」

「佛陀涅槃后,經典的結集,如何才叫人起信?」

佛陀慈祥地回答:「阿儺!你和大家要記住,你們應以戒為師,依四念處安住,遇到惡人時,默擯置之,經首安立『如是我聞』,便會令人起信。你們依法而行,就是與佛陀的法身常住。」佛陀就這樣進入涅槃。四方的信眾紛紛前來瞻仰佛陀,禮拜佛陀,阿儺也允許出家及在家女眾親禮佛身,他永遠是婦女們的同情者。

佛陀涅槃后,大迦葉召開經典結集,阿儺雖是多聞,但是尚未證悟,因此被擯斥在結集的石窟外。大迦葉以長老身分教育阿儺,數落阿儺種種過失,以激勵阿儺奮發向上。終於在結集前半夜,阿儺開悟證果,進入窟內,參與結集。阿儺被大眾推上獅子座,開始誦出:「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阿儺將記憶中的大法完整背誦出來,所有在座的大比丘如同再一次接受佛陀的教誡一般,為之感動萬分。

最初的經典《阿含經》,就這樣結集與流傳在世間。多聞的阿儺,對佛法的流傳與貢獻無可替代;溫文謙忍的性格,讓人如沐春風,使後世的佛弟子永遠懷念這一位聖者的風範。

3 阿儺 -相關故事

大迦葉告諸比丘曰:「佛已荼毗,金剛舍利,非我等事。何以故?自有國王大臣長者居士求最勝福田者,自當供養。我等宜當結集法寶,無令斷絕,為未來世作大照明,紹隆正法。」

爾時迦葉作大神通,往須彌頂而說偈曰:如來諸弟子,且莫般涅盤。若得神通者,當赴於結集。

阿儺佛祖和阿儺
說是偈已,則擊撾銅。撾銅之中而傳此偈,聲遍三千大世界。得神通者,悉皆赴集。聖眾既驚,遂揀內閑三藏、外達五明、足滿六通、智圓四辨者。其數四百九十有九,悉集王舍城耆闍崛山賓缽羅窟,此雲七葉岩。

爾時阿儺為漏未盡,當被跋闍比丘有他心智,則便觀察知:「阿儺兄有欲漏故,未及眾聖,不得入會。」時阿儺比丘當自念言:「我事如來亦無缺犯,為自有漏,不及眾數。」思惟是事,曉夜經行。明相出時,身體疲極。兼卧之次,頭未至枕,得證果位。心生歡喜,則往賓缽羅窟,擊其石門。

爾時迦葉在於窟中問:「是何人敲我此戶?」答言:「是佛侍者比丘阿儺。」迦葉語曰:「汝漏未盡,不得入來。」阿難答言:「我已證無漏。」迦葉報言:「汝既證無漏,可現神變以遣眾疑。」爾時阿儺則騁神通,從鑰孔入,得在眾會,添數五百。

案《育王經》云:「迦葉告阿庠世王:『我今欲集如來三藏。願大王為我檀越。」王言:「願大聖集如來三藏,無有遺余,不舍慈悲,受我供養。

阿庠世王為結集主時,諸比丘則從座起,諮問長老大迦葉:「於三藏中先集何藏?」迦葉語云:「當集修多羅藏。」迦葉白聖眾言:「此阿儺比丘多聞總持,有大智慧。常隨如來,梵行清凈。所聞佛法如水傳器,無有遺余。佛所讚歎,聰敏第一。宜可請彼集修多羅藏。」大眾默然允之。

迦葉告阿儺曰:「汝於今者宜宣法寶。」阿儺躬受敬諾,觀察聖心而說偈曰:比丘諸眷屬,離佛不莊嚴。猶如虛空中,眾星之無月。說是偈已,禮眾聖足,則升法座。

阿儺阿儺迦葉和天王
案《七事記》云:「爾時阿儺當升座已,尊諸相好,現身如佛。眾見此瑞,則生三疑。一謂大師慈悲故,從涅盤起,為我等輩宣甚深法。二謂他方諸佛知我釋迦奄化故,而來此中宣揚妙法。三謂阿儺轉身成佛,為眾說法耶?爾時阿儺而說是言:『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城某處,說某經教,乃至人天等作禮奉行。』阿儺則下法座,卻複本身。諸菩薩等知是世尊加被,眾疑悉遣。時迦葉問諸比丘:『阿儺所言不錯謬乎?』諸比丘皆云:『不異世尊所說。』於是迦葉請優波離集毗尼藏,次命迦旃延集阿毗曇藏,迦葉則入願智三味。觀所集法藏,皆無欠少。因茲流布而不斷絕。」

阿庠世王懺悔經有三種阿儺。一阿儺陀,此雲慶喜,持聲聞法藏,於上二乘隨力隨分。二阿難陀跋羅,此雲慶喜賢,持中乘法藏,於上大乘隨力隨分;於下小乘客與兼持。三名阿儺陀婆伽羅,此雲慶喜海,持菩薩大乘法藏,於下二乘容與兼持。

又台教中有四阿儺。何等為四?一者慶喜阿儺,結集藏教。二者賢阿難,結集通教。三者典藏阿儺,結集別教。四者海阿儺,結集圓教。論其本也,唯一金龍尊佛;語其邊也,分四阿儺弟子。

梵語阿難,此翻無染。阿者無也,難者染也。論此無染,亦分為二。一者斷除煩惱,名為無染。二者出離修證,名為無染。斷除煩惱無染是名傳教阿難,出說修證無染是名傳禪阿難矣。

阿儺問師:「傳佛金蝠外,別傳個什摩?」師喚阿難,阿儺應喏。師曰:「倒卻門前剎竿著!」

阿庠世王請師說法,師受請升座,良久乃下。王問師:「何故不為弟子說?」師云:「大王位崇名重。」

4 阿儺 -迦葉

第一祖大迦葉尊者,摩竭國人也。姓婆羅門,父名飲澤,母字香志。與瓶沙王競富,唯讓一犁;共摩竭以爭饒,更逾千倍。積長者之貝玉,祈請樹神;獲貪女之金珠,莊嚴塔像。載誕金光之子,結成金色之妻。果合前緣,深扶宿願。雖為貴偶,乃無欲情。欲求出家,澤志聽許。便投世尊,發弘誓願。上法受戒,清貞守素。無愛無欲;常行頭陀。世尊在日,命坐付衣,常於眾中稱嘆第一。

阿儺迦葉
迦葉尊者闡一乘而利物,弘二教以度人。實得他心,終無我想。說法住世四十五年,度無量眾。乃告阿儺言:「如來正法眼付囑於我,我今年邁,持佛僧伽犁衣入雞足山,待慈氏一生。汝受佛囑,弘揚正法,勿令斷絕。聽吾偈曰:
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
何於一法中,有法有非法。

爾時迦葉說是偈已,遂入王舍城,等阿庠世王。王寢不遇,留言付於門者,令奏王知云:「吾當往雞足山矣。」准《西域記》云:「此山三峰,如仰雞足」,故因此立號也。

迦葉尊者於此山上以草敷坐,結跏而已,作是念言:「今我此身著佛所與糞掃之衣及持僧伽梨等,經於五十七俱低,六十百千歲,慈氏佛出世,不令其朽壞。」作是念已,遂語山曰:「若阿庠世王與阿難來,山當為開,令其得入。若歸去后,復當還合。」言訖,便入滅盡定,應時大地六種震動。

爾時阿庠世王於睡夢中見殿梁折,遂則驚覺。時執扃之使奏王知云:「大迦葉辭王,往雞足山,欲入涅盤。過王殿寢,未敢奏聞。」王聞此語,遂生悲泣。云:「朕何薄佑!諸聖涅盤,不得睹見。」則詣竹園精會,禮阿儺足,借問迦葉所在。遂命阿儺同往雞足。王到山已,山自開闢,迦葉在中,全身不散。王乃敕諸力士積諸香薪,欲庠維之。阿儺難白大王曰:「摩訶迦葉以定持身。待於彌勒下生,捧付僧伽梨竟,方入涅盤。如今切不可焚也!」王聞是語,以種種供養,心生悲戀,然後禮辭定身。卻命阿難入於王舍城。阿庠世王與阿難才出此山,山合如故。

師入滅時,當此土周第八主孝王五年丙辰歲矣。凈修禪師贊曰:

  

阿儺阿儺迦葉
  偉哉迦葉,密傳佛心。

    身衣一納,口海千尋。

    威儀庠序,化導幽深。

    未逢慈氏,且定雞岑。

尊者因外道問:「如何是我我?」者曰:「覓我者是汝我。」外道曰:「這個是我我,師我何在?」者曰:「汝問我覓。」尊者一日踏泥次,有一沙彌見,乃問尊者:「何得自為?」者曰:「我若不為,誰為我為?」

《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有個小故事說迦葉尊者和佛心心相通: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5 阿儺 -阿儺七夢

阿儺尊者是提婆達多的親弟弟,也是佛陀的堂弟,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阿儺七夢經》載,阿儺在舍衛國,有七種夢,來問於佛,佛一一回答,謂皆預兆未來佛法之事。

一者:陂池火炎滔天。二者:夢日月沒星宿亦沒。三者:夢出家比丘轉在於不凈坑塹之中;在家白衣登頭而出。四者:夢群豬來檀林怪之。五者:夢頭載須彌山,不以為重。六者:夢大象棄小象。七者:夢師子王名華撒頭上,有七毫毛,在地而死,一切禽獸見故怖畏 ,后見身中蟲出,然後食之。以此惡夢來問於佛。 

唯仁者見仁,佛者見佛,性者見性,情者見情。

阿儺七夢,夢見的是,生而無常,種種無可奈何事。

6 阿儺 -《西遊記》片段

第39回 雷音寺如來賜真經

悟空救活寇員外后,繼續和師父趕路,走了六、七天,忽然看見前面高樓聳立,雲閣衝天,悟空說∶「師父,取經的地方到了,師父快下馬。」唐僧一聽慌忙下馬,走到樓閣前,一個道童站在山門口問∶「來者可是東土取經人!」

悟空認出他是靈山腳下玉貞觀的金頂大仙,忙告訴師父,唐僧上前行禮后,大仙領唐僧師徒進了觀,又叫小童燒香湯給唐僧沐浴,說這樣才好登上佛地。第二天,唐僧換上錦袈裟,手拿錫杖,拜辭了大仙,大仙將唐僧引上法門。

阿儺阿儺迦葉
唐僧師徒往前走了五、六里,看見一條大江波浪翻滾,約有八、九里寬,既沒有人,也沒有船,唐僧又驚又愁。悟空見遠處有座橋,就拉著師父過去,沒想到是根獨木橋,橋邊的匾上寫著∶「凌雲渡」三個字。

唐僧不敢過,要另找路。悟空見師父和師弟都不敢過,就跳上獨木橋,搖搖擺擺跑了過去,高叫道∶「過來!」可是師父、師弟仍不敢過,就跑過來拉著八戒上橋,八戒害怕得趴在地上說∶「太滑了,我過不去。」

這時,忽然看見一個人撐了條船過來了,船到岸邊,唐僧師徒發現是只無底船。悟空火眼金睛,認出撐船的是接引佛,但沒有說出來。唐僧害怕,不敢上船,接引佛說∶「船雖然沒有底,古往今來都能普渡眾生。」

唐僧還在懷疑,悟空趁他不注意,把他往船上一推。唐僧站不穩,跌進了水裡,接引佛一把將他拉到船上。唐僧邊抖衣服邊埋怨悟空。這時,悟空已經把八戒、沙僧和白馬都拉到船上了。接引佛輕輕一撐,船飛快地駛向對岸。

船到江心,上游忽然漂下一具死屍。唐僧見了大吃一驚,悟空、八戒和沙僧指著屍體一齊說∶「師父別怕,那是你!」不一會兒,船過了凌雲渡,師徒上岸后,悟空才告訴唐僧剛才那人是接引佛,師父已經脫了凡胎。

師徒四人繼續向前,不久就登上了通向靈山的石路,逍逍遙遙,來到雷音寺山門外。四大金剛見了唐僧忙行禮,一位金剛說∶「聖僧稍等片刻,等我進去稟告一聲。」說完,報到了二門上。

二門上又報到三門上。三門神僧急忙到大雄寶殿,向如來佛祖報告。如來聽后十分高興,叫八大菩薩、四大金剛、五百羅漢、三千揭諦、十一大曜、十八伽藍排成兩行,然後傳出金旨,召唐僧師徒進殿。

阿儺阿儺迦葉在佛祖身邊
唐僧師徒來到大雄寶殿,見了如來倒身就拜,奉上通關文碟說∶「奉大唐皇帝旨意,來拜求真經,以濟眾生,望我佛慈悲,早賜真經,也好回國。 」如來佛就將經卷的事講了一遍。

如來叫阿儺、伽葉兩位尊者帶唐僧師徒去用齋,用齋後到珍樓寶閣領取經典。阿儺、伽葉領唐僧看完經名后,問唐僧有沒有東西送給他們,唐僧說來得太遠,沒帶東西。阿儺、伽葉笑著說∶「好呀,白給你們經,太便宜你們了!」

悟空見他們不肯傳經,叫起來∶「師父,我們去如來佛那裡告他們。」 阿儺、伽葉忙說∶「別叫,到這邊來拿經吧。」八戒、沙僧勸住師兄,轉身接過經書,一卷一卷放在包里,馱到馬上,其餘的包成包袱,由八戒和沙僧挑著。

唐僧師徒叩謝了如來,又拜辭了眾神仙,下山趕路了。正走著,忽然聞見陣陣香氣,只聽見一聲巨響,半空中伸出一隻大手,把經書全都提走了。嚇得唐僧連連叫苦,悟空拿出金箍棒,跳上雲追過去。

原來寶閣上的燃燈古佛聽見阿儺、伽葉傳經,知道他們傳給唐僧的是無字經書,就叫白雄尊者故意搶經,好讓唐僧再來取有字的真經。白雄尊者見悟空追過來,忙將經包撕碎,拋了下來,然後回去報告古佛。

唐僧師徒四人連忙收拾散落的經卷,打開一看,卷卷都是白紙,悟空想這肯定是阿儺、伽葉沒要到東西,故意傳給無字的空本。決定去向如來佛告狀。於是,師徒四人又回到雷音寺。

阿儺佛祖和阿儺迦葉
如來佛聽悟空講完后笑著說∶「這事我早就知道,因為經不能隨便傳,也不能隨便取。原來比丘給人家講經,要三斗三升黃金,我還嫌他要得太少了。這本是無字真經,只是你們東土的人看不懂罷了。」

阿儺、伽葉奉如來的金旨傳給有字真經,他們來到傳經寶閣,仍舊要東西。唐僧只好拿出紫金缽盂給他們。阿儺接過,微微一笑,伽葉進閣去取經卷,唐僧叫道∶「徒弟們,好好看看,別像上次一樣。」

如來請靈山眾佛、聖僧召開傳經大會,傳經會散后,打發走了唐僧師徒,觀音菩薩跟如來說∶「取經成功,要經過十四年,共五千零四十天,現在還有八天。」如來忙令四大金剛駕雲送聖僧回國,八天內再把聖經送回來。

四大金剛剛趕上唐僧,叫道∶「取經的,跟我來!」唐僧等人連同白馬立即飄飄蕩蕩,駕在雲上。一天一夜后,揭諦趕上來,湊在金剛耳邊說了一些什麼話,金剛聽后,把風按住,唐僧四人連馬一塊摔在地上。

原來,觀音菩薩在查看唐僧取經路上的歷難簿時,發現佛門九九歸真,唐僧只受了八十難,還少一難,所以命揭諦去趕金剛,讓唐僧再遇一難。唐僧等人落地后,發現已經來到通天河西岸,找不到船和橋,沒有辦法過河。

忽然聽見有人叫喊∶「唐聖僧,來這裡!」師徒們抬頭張望,見一個大白賴頭龜在岸邊探著頭叫∶「師父,你才回來,我等你好幾年了。」唐僧等人又像去西天一樣,一齊上了龜背,直向東岸駛去。

老龜四腳著水,跟走平地一樣,快到東岸時,天有點黑了,老龜問唐僧 ∶「那年托你向如來佛祖問我幾時能修成人身,你問了沒有?」唐僧專心取經忘了問,所以低著頭不敢回答。老龜生氣了,把身子一晃,沉下水去。唐僧師徒全部掉到水裡。

幸虧離岸不遠,唐僧已經脫了凡胎,沒有沉下去,白馬是龍,八戒、沙僧水性好,悟空神通廣大,他們幫師父登上東岸。忽然又颳起一陣狂風,電閃雷鳴,砂石亂飛,唐僧師徒忙按住經包,悟空拿著棒在一邊守護著。

阿儺阿儺迦葉
師徒四人勞累了一夜,天亮時才風停雷止。太陽出來后,他們忙打開經包晾曬經卷。一個漁民發現他們,忙叫來陳家莊的陳澄等人。當年悟空、八戒救過陳家的兒女,陳澄沒忘恩情,請唐僧師徒進庄休息。

盛情難卻,唐僧師徒收拾起經卷,跟陳澄來到陳家莊,全庄男女老幼都到村口迎接。在陳家用過飯後,唐僧就要告辭,陳家兄弟和全庄的人都不讓走,唐僧師徒當天晚上就在莊裡過夜。

當天夜裡,唐僧守著真經,一步都不敢離開。半夜,他把徒弟們叫起來,牽上馬,挑著擔,讓悟空設法打開庄門,順著小路往東走。這時,半空中又響起金剛的叫聲。「逃走的,跟我來!」頓時,唐僧師徒連馬帶經升到空中。

四大金剛不到一天就把他師徒送到了東土大唐的京城長安。四大金剛說 ∶「聖僧,為了不現金身,我們不下去,大聖他們三個也不用下去了。你自己傳了經就回來,跟我們一起回靈山繳旨。」

悟空說∶「你們話雖然有理,但我師父一人挑不動擔子,又牽不了馬。我們必須送他才行。」金剛說∶「觀音菩薩規定八天返回,現在還有四天多,你們快去快回,不得延誤。」說完,便將唐僧四人放到地上。

那唐太宗自從貞觀十三年送走唐僧后,就叫人在長安城關外修了一座望經樓,並且年年都來這。這天太宗剛好出宮來到望經樓,忽然看見西方滿天瑞氣,並飄來陣陣香氣,遠遠見唐僧師徒過來,忙率領文武官員下樓迎接。

唐僧見了太宗連忙下拜,太宗攙起唐僧問∶「那三位是什麼人?」唐僧說是途中收的徒弟,太宗十分高興,忙叫他們一塊回宮。滿城的人都知道取經的人回來了,紛紛出來迎接。唐僧原來住的洪福寺里的大小僧人更是特別高興。

唐僧進朝後,叫悟空、八戒、沙僧抬來包袱,把經卷取出來,由官員傳遞給太宗。太宗問起取經的經過,唐僧一一奏明∶走了十萬八千里的路,歷經十四個寒暑,經過了許多王國,唐僧叫悟空把通關文牒取出來呈給太宗。

第二天早朝,唐太宗對群臣說,唐僧的功德極大,他一夜沒睡,想了一篇序文,準備贈給他,當時叫人記了下來,然後召唐僧上殿,將序文遞給唐僧說∶「為答謝你的功德,我想了篇序文,不知好不好。」唐僧忙叩頭謝恩。

阿儺阿儺
太宗又叫唐僧把真經講誦一遍,唐僧說如果要講真經,必須找佛地。太宗忙命官員把經書各捧幾卷,送到聖潔的雁塔寺。太宗親自到雁塔寺,聽唐僧誦經。唐僧登上高台,剛要誦讀,四大金剛現出身在空中叫道∶「誦經的,跟我回去!」

唐僧聽到喊叫,正在遲疑,悟空、八戒、沙僧、連同白馬,早被香風卷到空中。唐僧只好放下經卷,跟著騰空於九天雲霄,慌得太宗和文武百官連忙跪下,朝空中禮拜。

四大金剛駕著香風,帶著唐僧師徒和白馬返回靈山,連去帶來,剛好八天。這時,靈山眾神,都來聽如來佛祖講經,四大金剛領著唐僧師徒進殿,拜見如來,繳了金旨。

如來把唐僧師徒叫到座前封職。唐僧封為旃檀功德佛,孫悟空封為斗戰勝佛,豬八戒封為凈壇使者,沙和尚封為金身羅漢,白馬封為八部天龍,各歸佛位,超脫凡塵。封職后,唐僧師徒個個歡天喜地,叩頭謝恩。

如來又命揭諦帶白馬到靈山後崖化龍池。謁諦把馬推到池子里,立刻,白馬化成一條金龍飛了出來,盤繞在山門裡擎天華表柱子上。悟空請求師父取下頭上的金箍兒,唐僧說∶「你已成佛,自然就去了。」悟空抬手摸頭,果然沒有了。

從此以後,旃檀佛、斗戰勝佛、凈壇使者、金身羅漢、天龍馬及諸眾佛祖、菩薩、聖僧、羅漢、揭諦、比丘、優婆夷、優婆塞,各山洞的神仙,大神丁甲、功曹、伽藍、土地、一切得道的師仙,到此各回本位。

--------------------

伽葉

標籤: 暫無標籤

第一祖大伽葉尊者,摩竭國人也。姓婆羅門,父名飲澤,母字香志。與瓶沙王競富,唯讓一犁;共摩竭以爭饒,更逾千倍。積長者之貝玉,祈請樹神;獲貪女之金珠,莊嚴塔像。載誕金光之子,結成金色之妻。果合前緣,深扶宿願。雖為貴偶,乃無欲情。欲求出家,澤志聽許。便投世尊,發弘誓願。上法受戒,清貞守素。無愛無欲;常行頭陀。世尊在日,命坐付衣,常於眾中稱嘆第一。

1 伽葉 -簡介

伽葉伽葉

大伽葉告諸比丘曰:「佛已荼毗,金剛舍利,非我等事。何以故?自有國王大臣長者居士求最勝福田者,自當供養。我等宜當結集法寶,無令斷絕,為未來世作大照明,紹隆正法。」 

爾時伽葉作大神通,往須彌頂而說偈曰:如來諸弟子,且莫般涅盤。若得神通者,當赴於結集。 

說是偈已,則擊撾銅。撾銅之中而傳此偈,聲遍三千大世界。得神通者,悉皆赴集。聖眾既驚,遂揀內閑三藏、外達五明、足滿六通、智圓四辨者。其數四百九十有九,悉集王舍城耆闍崛山賓缽羅窟,此雲七葉岩。 

爾時阿儺為漏未盡,當被跋闍比丘有他心智,則便觀察知:「阿難兄有欲漏故,未及眾聖,不得入會。」時阿難比丘當自念言:「我事如來亦無缺犯,為自有漏,不及眾數。」思惟是事,曉夜經行。明相出時,身體疲極。兼卧之次,頭未至枕,得證果位。心生歡喜,則往賓缽羅窟,擊其石門。 

伽葉伽葉
爾時伽葉在於窟中問:「是何人敲我此戶?」答言:「是佛侍者比丘阿難。」 伽葉語曰:「汝漏未盡,不得入來。」阿難答言:「我已證無漏。」 伽葉報言:「汝既證無漏,可現神變以遣眾疑。」爾時阿難則騁神通,從鑰孔入,得在眾會,添數五百。  案《育王經》云:「 伽葉告阿庠世王:『我今欲集如來三藏。願大王為我檀越。」王言:「願大聖集如來三藏,無有遺余,不舍慈悲,受我供養。  阿庠世王為結集主時,諸比丘則從座起,諮問長老大 伽葉:「於三藏中先集何藏?」 伽葉語云:「當集修多羅藏。」 伽葉白聖眾言:「此阿難比丘多聞總持,有大智慧。常隨如來,梵行清凈。所聞佛法如水傳器,無有遺余。佛所讚歎,聰敏第一。宜可請彼集修多羅藏。」大眾默然允之。   伽葉告阿難曰:「汝於今者宜宣法寶。」阿難躬受敬諾,觀察聖心而說偈曰:比丘諸眷屬,離佛不莊嚴。猶如虛空中,眾星之無月。說是偈已,禮眾聖足,則升法座。 

案《七事記》云:「爾時阿難當升座已,尊諸相好,現身如佛。眾見此瑞,則生三疑。一謂大師慈悲故,從涅盤起,為我等輩宣甚深法。二謂他方諸佛知我釋迦奄化故,而來此中宣揚妙法。三謂阿難轉身成佛,為眾說法耶?爾時阿難而說是言:『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城某處,說某經教,乃至人天等作禮奉行。』阿難則下法座,卻複本身。諸菩薩等知是世尊加被,眾疑悉遣。

時伽葉問諸比丘:『阿難所言不錯謬乎?』諸比丘皆云:『不異世尊所說。』於是 伽葉請優波離集毗尼藏,次命迦旃延集阿毗曇藏, 伽葉則入願智三味。觀所集法藏,皆無欠少。因茲流布而不斷絕。」 阿庠世王懺悔經有三種阿難。一阿難陀,此雲慶喜,持聲聞法藏,於上二乘隨力隨分。二阿難陀跋羅,此雲慶喜賢,持中乘法藏,於上大乘隨力隨分;於下小乘客與兼持。三名阿難陀婆伽羅,此雲慶喜海,持菩薩大乘法藏,於下二乘容與兼持。  又台教中有四阿難。何等為四?一者慶喜阿難,結集藏教。二者賢阿難,結集通教。三者典藏阿難,結集別教。四者海阿難,結集圓教。論其本也,唯一金龍尊佛;語其邊也,分四阿難弟子。 

伽葉伽葉
梵語阿難,此翻無染。阿者無也,難者染也。論此無染,亦分為二。一者斷除煩惱,名為無染。二者出離修證,名為無染。斷除煩惱無染是名傳教阿難,出說修證無染是名傳禪阿難矣。  阿難問師:「傳佛金蝠外,別傳個什摩?」師喚阿難,阿難應喏。師曰:「倒卻門前剎竿著!」 

阿庠世王請師說法,師受請升座,良久乃下。王問師:「何故不為弟子說?」師云:「大王位崇名重。」   伽葉尊者闡一乘而利物,弘二教以度人。實得他心,終無我想。說法住世四十五年,度無量眾。乃告阿難言:「如來正法眼付囑於我,我今年邁,持佛僧伽犁衣入雞足山,待慈氏一生。汝受佛囑,弘揚正法,勿令斷絕。聽吾偈曰: 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 何於一法中,有法有非法。  爾時 伽葉說是偈已,遂入王舍城,等阿庠世王。王寢不遇,留言付於門者,令奏王知云:「吾當往雞足山矣。」

准《西域記》云:「此山三峰,如仰雞足」,故因此立號也。   伽葉尊者於此山上以草敷坐,結跏而已,作是念言:「今我此身著佛所與糞掃之衣及持僧伽梨等,經於五十七俱低,六十百千歲,慈氏佛出世,不令其朽壞。」作是念已,遂語山曰:「若阿庠世王與阿難來,山當為開,令其得入。若歸去后,復當還合。」言訖,便入滅盡定,應時大地六種震動。  爾時阿庠世王於睡夢中見殿梁折,遂則驚覺。

時執扃之使奏王知云:「大 伽葉辭王,往雞足山,欲入涅盤。過王殿寢,未敢奏聞。」王聞此語,遂生悲泣。云:「朕何薄佑!諸聖涅盤,不得睹見。」則詣竹園精會,禮阿難足,借問 伽葉所在。遂命阿難同往雞足。王到山已,山自開闢, 伽葉在中,全身不散。王乃敕諸力士積諸香薪,欲庠維之。阿難白大王曰:「摩訶 伽葉以定持身。待於彌勒下生,捧付僧伽梨竟,方入涅盤。如今切不可焚也!」王聞是語,以種種供養,心生悲戀,然後禮辭定身。卻命阿難入於王舍城。阿庠世王與阿難才出此山,山合如故。  師入滅時,當此土周第八主孝王五年丙辰歲矣。

伽葉伽葉阿儺
凈修禪師贊曰:

偉哉伽葉,密傳佛心。

身衣一納,口海千尋。     

威儀庠序,化導幽深。     

未逢慈氏,且定雞岑。  

尊者因外道問:「如何是我我?」者曰:「覓我者是汝我。」外道曰:「這個是我我,師我何在?」者曰:「汝問我覓。」尊者一日踏泥次,有一沙彌見,乃問尊者:「何得自為?」者曰:「我若不為,誰為我為?」 

2 伽葉 -拈花微笑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爾時大梵天王①即引若干眷屬來奉獻世尊②於金婆羅華③,各各頂禮佛足④,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即拈奉獻金色婆羅華,瞬目揚眉,示諸大眾,默然毋措。有迦葉⑤破顏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⑥,涅盤⑦妙心⑧,即付囑於汝。汝能護持,相續不斷。」時迦葉奉佛敕,頂禮佛足退。

《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卷一:世尊於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⑨,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註:

伽葉伽葉
① 大梵天王:佛教語,印度神話中世界萬物的創造者,地位相當於中國的盤古。因為他善惡不分,所以既是世間萬物的創造者,也是魔鬼、災難的製造者。他高興的時候,世間安穩,萬物興盛;他憤怒的時候,世間不安,災難欉生,眾生苦惱,連草木也不能倖免。

② 世尊:佛陀的尊稱,指佛祖釋迦牟尼,簡稱為佛,佛教的創始人,俗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因為他是出生於釋迦族的一位聖人,故被尊稱為釋迦牟尼(即「釋迦族的聖人」)。

③ 金婆羅華:金色的婆羅花,(一說紫色的金蓮花),「華」為「花」的通假字。

④ 頂禮佛足:禮拜佛陀的足,這是佛教最隆重的敬禮法。

⑤ 迦葉:摩訶迦葉尊者,佛祖的大弟子,后成為印度禪宗初祖,至第二十八代達摩時傳入中國,中國奉達摩為禪宗始祖。

⑥ 正法眼藏:佛教語。正法是指全體佛法,眼是指普照宇宙,藏是指包含萬有。

⑦ 涅盤:梵語的音譯,舊譯「泥亘」﹑「泥洹」。意譯「滅」﹑「滅度」﹑「寂滅」﹑「圓寂」等。是佛教全部修習所要達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滅生死輪迴后的境界。

⑧ 妙心:奧妙的心法。心法:佛教語,指經書典籍以外傳授的佛法。

⑨ 實相無相:

相:事物的外形和狀態。佛教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因緣條件下形成的,都是空幻無實的;空是一切事物的本質,雖然體現於具體的萬物,然而它本身卻是沒有形象、沒有聚散生滅、超越於一切萬有之上的,難以用文字來表達。

實相:佛教語,指世間事物本來的面貌或狀態。佛教認為,實相也就是無相、空相。

伽葉伽葉
無相:佛教語,與「有相」相對,是指擺脫對一切事物的有相認識后感悟真知的最高境界,即「於一切相,離一切相,即是無相」。

有相:佛教語,指具有外形、能區別於其它事物、會生滅變化的事物。因為佛教認為萬有皆空、心體本寂,所以「有相」就是「造作之相」或「虛假之相」,本質其實還是「無相」。

譯文:

釋迦牟尼在靈山法會上正準備說法,這時大梵天王來到座前,向釋迦牟尼獻上一朵金色波羅蜜花。然後坐在最後的位子上,聆聽釋迦牟尼說法。
釋迦牟尼接受了獻花之後,一言不發,舉起這朵金色波羅蜜花給大眾看。當時聆聽說法的人間天上諸神有百萬之眾,可大家都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唯有十大弟子中的摩訶迦葉破顏微笑。

於是釋迦牟尼對大家說:

「我有正法眼藏,涅般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現在,我把這無上的大法,付託給摩訶迦葉。」

這段話成了禪的綱領。

禪,就在拈花微笑中產生了。

迦葉成為西天禪宗第一祖,後來代代相傳,傳到達摩大師時,成為西天禪宗第二十八祖。

3 伽葉 -涅槃

傳說大迦葉活到一百多歲,傳法給阿難,就到王舍城西南八里多的雞足山(山有三峰屹立,狀似雞足),山峰之間的盆地里,席地而坐發誓說:我今以神通力使身體不壞,用糞掃衣復蓋著。等六十七億年後,彌勒降生成佛時,將來此訪問,即把釋迦佛的衣缽獻給他,並協助他教化眾生。據傳阿闍世王聽到大迦葉入滅的消息,悲痛無已,曾來此瞻仰尊者遺容。雞足三峰自然開裂,形似蓮花。阿闍世王看見迦葉端然入定,身上復蓋著曼陀羅花,莊嚴無比。待其退出后,山峰又自然合攏。

4 伽葉 -阿儺

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公元前463)為梵語 Ananda 的音譯。意為「歡喜」,「喜慶」原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後跟隨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歲時,選阿難為常隨侍者,當侍者達二十五年。因為他專註地服侍佛陀,謹記無誤佛的一言一語,因此被稱為「多聞第一」。佛滅后第一結集由阿難誦出三藏中的經藏。

伽葉佛祖和阿儺迦葉
佛祖涅盤后,大迦葉尊者成為「初祖」,統領廣大佛家弟子。大迦葉圓寂后,阿難尊者繼承迦葉率領徒眾宏揚佛法,被後世尊成為「二祖」。

在寺院中,阿難與迦葉總是侍立在佛祖的兩邊,成為佛祖的協持。

文殊菩薩曾經這樣讚歎阿難的莊嚴、多聞:「相如秋滿月,眼似青蓮華,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

在佛陀十大弟子中,阿難記憶最強,儀容俊秀莊嚴,令見者心生歡喜。在當時僧團中年紀最輕,聰明而多聞。不但佛陀喜歡他,更有大眾緣,尤其深得女眾的尊敬。

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的出家,就是經阿難再三向佛陀請求,才得允許,於是有比丘尼僧團的成立。

阿難有功於女人,所以女人也對他特別有緣,他是教團里裡外外最受女人尊敬的人。有一次,阿難和大迦葉尊者同在行化途中,路過比丘尼的蘭若,比丘尼總是先請阿難開示,然後再請大迦葉。由於阿難的慈心、善良,常常給他的修道帶來許多的麻煩和障礙,如摩登伽女的誘惑,以致佛陀常單獨對年輕的阿難說教,要他避開女難,遠離愛欲,日後必是紹隆佛種的傳人。

佛陀因為看重阿難的善良細心、知道進退、不違所教,屬意他為侍者。當時,舍利弗、目犍連也都向阿難勸說,要他當佛陀的侍者。阿難為了避免日後不必要的誤解、譏嫌,提出三個希望,要目犍連轉呈佛陀:

第一、佛陀的衣服,無論新舊,他決不要穿著。

第二、如有信眾恭請佛陀至家中供養,他決不要隨侍前去。

第三、不是見佛陀的時候,他不到佛陀身邊。

伽葉阿儺迦葉
阿難的品格,獲得佛陀高度的讚許,當時阿難僅有二十多歲。在他侍奉佛陀二十七年的歲月里,他遵照佛陀的意旨行動,跟隨佛陀到各處弘化。因為有這樣的因緣,如大海似的佛法完全流入阿難的心中。每天跟隨著佛陀,阿難的女難減少了,同時也成為佛陀與諸比丘之間的調和者。

做了侍者的阿難,雖然不像舍利弗和目犍連那麼活躍進取,但也不像大迦葉的保守傳統,他的溫和友愛,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隨喜性格,不論在家、出家,甚至外道,也都曾受到他的感召。他曾協助佛陀挽回為了愛欲打算還俗的掘多比丘的心意,並且鼓勵他修行,使他證果;也曾調和過僧團的爭執,使爭執不下的人復歸於好。他曾在只園精舍和舍利弗論道;在巴連弗城和跋陀羅談說各種問題;在俱睒彌國為諸比丘說修道的要點;在東園曾代替佛陀應比丘之請,前去說法;他讚歎目犍連的孝心,宣揚富樓那的說法。在教內教外,他對人的道情法愛,充份的表現出他已經盡了大弟子的任務。

當佛陀即將入滅前,還沒有證悟的阿難比其他弟子更加傷心,佛陀特別為他開示無常之理,並對大眾宣揚阿難溫和善良的天性,讚美他聽聞大法不忘的福德,將來必能在世間上發出光輝。於是大家公推阿難向佛陀做最後的請益:

「佛陀涅槃后,以誰為師?」

「佛陀涅槃后,以什麼安住?」

「佛陀涅槃后,惡人如何調伏?」

「佛陀涅槃后,經典的結集,如何才叫人起信?」

佛陀慈祥地回答:「阿難!你和大家要記住,你們應以戒為師,依四念處安住,遇到惡人時,默擯置之,經首安立『如是我聞』,便會令人起信。你們依法而行,就是與佛陀的法身常住。」佛陀就這樣進入涅槃。四方的信眾紛紛前來瞻仰佛陀,禮拜佛陀,阿難也允許出家及在家女眾親禮佛身,他永遠是婦女們的同情者。

佛陀涅槃后,大迦葉召開經典結集,阿難雖是多聞,但是尚未證悟,因此被擯斥在結集的石窟外。大迦葉以長老身分教育阿難,數落阿難種種過失,以激勵阿難奮發向上。終於在結集前半夜,阿難開悟證果,進入窟內,參與結集。阿難被大眾推上獅子座,開始誦出:「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阿難將記憶中的大法完整背誦出來,所有在座的大比丘如同再一次接受佛陀的教誡一般,為之感動萬分。

最初的經典《阿含經》,就這樣結集與流傳在世間。多聞的阿難,對佛法的流傳與貢獻無可替代;溫文謙忍的性格,讓人如沐春風,使後世的佛弟子永遠懷念這一位聖者的風範。

5 伽葉 -《西遊記》相關片段

第39回 雷音寺如來賜真經

伽葉佛祖和阿儺迦葉
悟空救活寇員外后,繼續和師父趕路,走了六、七天,忽然看見前面高樓聳立,雲閣衝天,悟空說∶「師父,取經的地方到了,師父快下馬。」唐僧一聽慌忙下馬,走到樓閣前,一個道童站在山門口問∶「來者可是東土取經人!」

悟空認出他是靈山腳下玉貞觀的金頂大仙,忙告訴師父,唐僧上前行禮后,大仙領唐僧師徒進了觀,又叫小童燒香湯給唐僧沐浴,說這樣才好登上佛地。第二天,唐僧換上錦袈裟,手拿錫杖,拜辭了大仙,大仙將唐僧引上法門。

唐僧師徒往前走了五、六里,看見一條大江波浪翻滾,約有八、九里寬,既沒有人,也沒有船,唐僧又驚又愁。悟空見遠處有座橋,就拉著師父過去,沒想到是根獨木橋,橋邊的匾上寫著∶「凌雲渡」三個字。

唐僧不敢過,要另找路。悟空見師父和師弟都不敢過,就跳上獨木橋,搖搖擺擺跑了過去,高叫道∶「過來!」可是師父、師弟仍不敢過,就跑過來拉著八戒上橋,八戒害怕得趴在地上說∶「太滑了,我過不去。」

這時,忽然看見一個人撐了條船過來了,船到岸邊,唐僧師徒發現是只無底船。悟空火眼金睛,認出撐船的是接引佛,但沒有說出來。唐僧害怕,不敢上船,接引佛說∶「船雖然沒有底,古往今來都能普渡眾生。」

唐僧還在懷疑,悟空趁他不注意,把他往船上一推。唐僧站不穩,跌進了水裡,接引佛一把將他拉到船上。唐僧邊抖衣服邊埋怨悟空。這時,悟空已經把八戒、沙僧和白馬都拉到船上了。接引佛輕輕一撐,船飛快地駛向對岸。

船到江心,上游忽然漂下一具死屍。唐僧見了大吃一驚,悟空、八戒和沙僧指著屍體一齊說∶「師父別怕,那是你!」不一會兒,船過了凌雲渡,師徒上岸后,悟空才告訴唐僧剛才那人是接引佛,師父已經脫了凡胎。

伽葉佛祖和阿儺迦葉
師徒四人繼續向前,不久就登上了通向靈山的石路,逍逍遙遙,來到雷音寺山門外。四大金剛見了唐僧忙行禮,一位金剛說∶「聖僧稍等片刻,等我進去稟告一聲。」說完,報到了二門上。

二門上又報到三門上。三門神僧急忙到大雄寶殿,向如來佛祖報告。如來聽后十分高興,叫八大菩薩、四大金剛、五百羅漢、三千揭諦、十一大曜、十八伽藍排成兩行,然後傳出金旨,召唐僧師徒進殿。

唐僧師徒來到大雄寶殿,見了如來倒身就拜,奉上通關文碟說∶「奉大唐皇帝旨意,來拜求真經,以濟眾生,望我佛慈悲,早賜真經,也好回國。 」如來佛就將經卷的事講了一遍。

如來叫阿儺、迦葉兩位尊者帶唐僧師徒去用齋,用齋後到珍樓寶閣領取經典。阿儺、迦葉領唐僧看完經名后,問唐僧有沒有東西送給他們,唐僧說來得太遠,沒帶東西。阿儺、迦葉笑著說∶「好呀,白給你們經,太便宜你們了!」

悟空見他們不肯傳經,叫起來∶「師父,我們去如來佛那裡告他們。」 阿儺、迦葉忙說∶「別叫,到這邊來拿經吧。」八戒、沙僧勸住師兄,轉身接過經書,一卷一卷放在包里,馱到馬上,其餘的包成包袱,由八戒和沙僧挑著。

唐僧師徒叩謝了如來,又拜辭了眾神仙,下山趕路了。正走著,忽然聞見陣陣香氣,只聽見一聲巨響,半空中伸出一隻大手,把經書全都提走了。嚇得唐僧連連叫苦,悟空拿出金箍棒,跳上雲追過去。

原來寶閣上的燃燈古佛聽見阿儺、迦葉傳經,知道他們傳給唐僧的是無字經書,就叫白雄尊者故意搶經,好讓唐僧再來取有字的真經。白雄尊者見悟空追過來,忙將經包撕碎,拋了下來,然後回去報告古佛。

唐僧師徒四人連忙收拾散落的經卷,打開一看,卷卷都是白紙,悟空想這肯定是阿儺、迦葉沒要到東西,故意傳給無字的空本。決定去向如來佛告狀。於是,師徒四人又回到雷音寺。

伽葉迦葉
如來佛聽悟空講完后笑著說∶「這事我早就知道,因為經不能隨便傳,也不能隨便取。原來比丘給人家講經,要三斗三升黃金,我還嫌他要得太少了。這本是無字真經,只是你們東土的人看不懂罷了。」

阿儺、迦葉奉如來的金旨傳給有字真經,他們來到傳經寶閣,仍舊要東西。唐僧只好拿出紫金缽盂給他們。阿儺接過,微微一笑,迦葉進閣去取經卷,唐僧叫道∶「徒弟們,好好看看,別像上次一樣。」

如來請靈山眾佛、聖僧召開傳經大會,傳經會散后,打發走了唐僧師徒,觀音菩薩跟如來說∶「取經成功,要經過十四年,共五千零四十天,現在還有八天。」如來忙令四大金剛駕雲送聖僧回國,八天內再把聖經送回來。

四大金剛剛趕上唐僧,叫道∶「取經的,跟我來!」唐僧等人連同白馬立即飄飄蕩蕩,駕在雲上。一天一夜后,揭諦趕上來,湊在金剛耳邊說了一些什麼話,金剛聽后,把風按住,唐僧四人連馬一塊摔在地上。

原來,觀音菩薩在查看唐僧取經路上的歷難簿時,發現佛門九九歸真,唐僧只受了八十難,還少一難,所以命揭諦去趕金剛,讓唐僧再遇一難。唐僧等人落地后,發現已經來到通天河西岸,找不到船和橋,沒有辦法過河。

忽然聽見有人叫喊∶「唐聖僧,來這裡!」師徒們抬頭張望,見一個大白賴頭龜在岸邊探著頭叫∶「師父,你才回來,我等你好幾年了。」唐僧等人又像去西天一樣,一齊上了龜背,直向東岸駛去。

老龜四腳著水,跟走平地一樣,快到東岸時,天有點黑了,老龜問唐僧 ∶「那年托你向如來佛祖問我幾時能修成人身,你問了沒有?」唐僧專心取經忘了問,所以低著頭不敢回答。老龜生氣了,把身子一晃,沉下水去。唐僧師徒全部掉到水裡。

幸虧離岸不遠,唐僧已經脫了凡胎,沒有沉下去,白馬是龍,八戒、沙僧水性好,悟空神通廣大,他們幫師父登上東岸。忽然又颳起一陣狂風,電閃雷鳴,砂石亂飛,唐僧師徒忙按住經包,悟空拿著棒在一邊守護著。

伽葉佛祖和阿儺迦葉
師徒四人勞累了一夜,天亮時才風停雷止。太陽出來后,他們忙打開經包晾曬經卷。一個漁民發現他們,忙叫來陳家莊的陳澄等人。當年悟空、八戒救過陳家的兒女,陳澄沒忘恩情,請唐僧師徒進庄休息。

盛情難卻,唐僧師徒收拾起經卷,跟陳澄來到陳家莊,全庄男女老幼都到村口迎接。在陳家用過飯後,唐僧就要告辭,陳家兄弟和全庄的人都不讓走,唐僧師徒當天晚上就在莊裡過夜。

當天夜裡,唐僧守著真經,一步都不敢離開。半夜,他把徒弟們叫起來,牽上馬,挑著擔,讓悟空設法打開庄門,順著小路往東走。這時,半空中又響起金剛的叫聲。「逃走的,跟我來!」頓時,唐僧師徒連馬帶經升到空中。

四大金剛不到一天就把他師徒送到了東土大唐的京城長安。四大金剛說 ∶「聖僧,為了不現金身,我們不下去,大聖他們三個也不用下去了。你自己傳了經就回來,跟我們一起回靈山繳旨。」

悟空說∶「你們話雖然有理,但我師父一人挑不動擔子,又牽不了馬。我們必須送他才行。」金剛說∶「觀音菩薩規定八天返回,現在還有四天多,你們快去快回,不得延誤。」說完,便將唐僧四人放到地上。

那唐太宗自從貞觀十三年送走唐僧后,就叫人在長安城關外修了一座望經樓,並且年年都來這。這天太宗剛好出宮來到望經樓,忽然看見西方滿天瑞氣,並飄來陣陣香氣,遠遠見唐僧師徒過來,忙率領文武官員下樓迎接。

唐僧見了太宗連忙下拜,太宗攙起唐僧問∶「那三位是什麼人?」唐僧說是途中收的徒弟,太宗十分高興,忙叫他們一塊回宮。滿城的人都知道取經的人回來了,紛紛出來迎接。唐僧原來住的洪福寺里的大小僧人更是特別高興。

伽葉迦葉
唐僧進朝後,叫悟空、八戒、沙僧抬來包袱,把經卷取出來,由官員傳遞給太宗。太宗問起取經的經過,唐僧一一奏明∶走了十萬八千里的路,歷經十四個寒暑,經過了許多王國,唐僧叫悟空把通關文牒取出來呈給太宗。
第二天早朝,唐太宗對群臣說,唐僧的功德極大,他一夜沒睡,想了一篇序文,準備贈給他,當時叫人記了下來,然後召唐僧上殿,將序文遞給唐僧說∶「為答謝你的功德,我想了篇序文,不知好不好。」唐僧忙叩頭謝恩。

太宗又叫唐僧把真經講誦一遍,唐僧說如果要講真經,必須找佛地。太宗忙命官員把經書各捧幾卷,送到聖潔的雁塔寺。太宗親自到雁塔寺,聽唐僧誦經。唐僧登上高台,剛要誦讀,四大金剛現出身在空中叫道∶「誦經的,跟我回去!」

唐僧聽到喊叫,正在遲疑,悟空、八戒、沙僧、連同白馬,早被香風卷到空中。唐僧只好放下經卷,跟著騰空於九天雲霄,慌得太宗和文武百官連忙跪下,朝空中禮拜。

四大金剛駕著香風,帶著唐僧師徒和白馬返回靈山,連去帶來,剛好八天。這時,靈山眾神,都來聽如來佛祖講經,四大金剛領著唐僧師徒進殿,拜見如來,繳了金旨。

如來把唐僧師徒叫到座前封職。唐僧封為旃檀功德佛,孫悟空封為斗戰勝佛,豬八戒封為凈壇使者,沙和尚封為金身羅漢,白馬封為八部天龍,各歸佛位,超脫凡塵。封職后,唐僧師徒個個歡天喜地,叩頭謝恩。
如來又命揭諦帶白馬到靈山後崖化龍池。謁諦把馬推到池子里,立刻,白馬化成一條金龍飛了出來,盤繞在山門裡擎天華表柱子上。悟空請求師父取下頭上的金箍兒,唐僧說∶「你已成佛,自然就去了。」悟空抬手摸頭,果然沒有了。

從此以後,旃檀佛、斗戰勝佛、凈壇使者、金身羅漢、天龍馬及諸眾佛祖、菩薩、聖僧、羅漢、揭諦、比丘、優婆夷、優婆塞,各山洞的神仙,大神丁甲、功曹、伽藍、土地、一切得道的師仙,到此各回本位。

--------------------------

阿儺 

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公元前463)為梵語Ananda 的音譯。意為“歡喜”,“喜慶”原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後跟隨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歲時,選阿儺為常隨侍者,當侍者達二十五年。因為他專注地服侍佛陀,謹記無誤佛的一言一語,因此被稱為“多聞第一”。佛滅後第一結集由阿儺誦出三藏中的經藏。佛祖涅槃後,大迦葉尊者成為“初祖”,統領廣大佛家弟子。大迦葉圓寂後,阿儺尊者繼承迦葉率領徒眾宏揚佛法,被後世尊成為“二祖”。
在寺院中,阿儺與迦葉總是侍立在佛祖的兩邊,成為佛祖的協持。
文殊菩薩曾經這樣讚歎阿儺的莊嚴、多聞:“相如秋滿月,眼似青蓮華,佛法如大海,流入阿儺心。”
佛陀十大弟子中,阿儺記憶最強,儀容俊秀莊嚴,令見者心生歡喜。在當時僧團中年紀最輕,聰明而多聞。不但佛陀喜歡他,更有大眾緣,尤其深得女眾的尊敬。
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阇波提夫人的出家,就是經阿儺再三向佛陀請求,才得允許,於是有比丘尼僧團的成立。
阿儺有功於女人,所以女人也對他特別有緣,他是教團里里外外最受女人尊敬的人。有一次,阿儺和大迦葉尊者同在行化途中,路過比丘尼的蘭若,比丘尼總是先請阿儺開示,然後再請大迦葉。由於阿儺的慈心、善良,常常給他的修道帶來許多的麻煩和障礙,如摩登伽女的誘惑,以致佛陀常單獨對年輕的阿儺說教,要他避開女難,遠離愛欲,日後必是紹隆佛種的傳人。佛陀因為看重阿儺的善良細心、知道進退、不違所教,屬意他為侍者。當時,舍利弗、目犍連也都向阿儺勸說,要他當佛陀的侍者。阿儺為了避免日後不必要的誤解、譏嫌,提出三個希望,要目犍連轉呈佛陀:
第一、佛陀的衣服,無論新舊,他決不要穿著。
第二、如有信眾恭請佛陀至家中供養,他決不要隨侍前去。
第三、不是見佛陀的時候,他不到佛陀身邊。
阿儺的品格,獲得佛陀高度的讚許,當時阿儺僅有二十多歲。在他侍奉佛陀二十七年的歲月裡,他遵照佛陀的意旨行動,跟隨佛陀到各處弘化。因為有這樣的因緣,如大海似的佛法完全流
阿儺
阿儺
入阿儺的心中。每天跟隨著佛陀,阿儺的女難減少了,同時也成為佛陀與諸比丘之間的調和者。
阿儺尊者,王舍城人也。姓剎利帝,父斛飯王,實佛之從弟也。梵語阿儺陀,此云慶喜,亦云歡喜。如來成道夜生,因為之名。多聞博達,智慧無礙。世尊以為總持第一,嘗所讚歎。加以宿世有大功德,受持法藏,如水傳器,佛乃命為侍者。
尊者一日白佛言:“今日入城,見一奇特事。”佛曰:“見何奇特事?”者曰:“入城時見一攢樂人作舞,出城總見無常。”佛曰:“我昨日入城,亦見一奇特事。”者曰:“未審見何奇特事?”佛曰:“我入城時見一攢樂人作舞,出城時亦見樂人作舞。”
一日問迦葉曰:“師兄!世尊傳金襴袈裟外,別傳個甚麼?”迦葉召阿儺,阿儺應諾。迦葉曰:“倒卻門前剎竿著!”
後阿阇世王白言:“仁者!如來、迦葉尊勝二師,皆已涅槃,而我多故,悉不能睹。尊者般涅槃時,願垂告別。”尊者許之。後自念言:“我身危脆,猶如聚沫,況復衰老,豈堪久長?阿阇世王與吾有約。”乃詣王宮,告之曰:“吾欲入涅槃,來辭耳。”門者曰:“王寢,不可以聞。”者曰:“俟王覺時,當為我說。”
時阿阇世王夢中見一寶蓋,七寶嚴飾,千萬億眾圍繞瞻仰;俄而風雨暴至,吹折其柄,珍寶瓔珞,悉墜於地,心甚驚異。既寤,門者俱白上事。王聞,失聲號慟,哀感天地。即至毘舍離城,見尊者在恒河中流,跏趺而坐。王乃作禮,而說偈曰:“稽首三界尊,棄我而至此,暫憑悲願力,且莫般涅槃。”
時毘舍離王亦在河側,說偈言:“尊者一何速,而歸寂滅場;願住須臾間,而受於供養。”
尊者見二國王咸來勸請,乃說偈言:“二王善嚴住,勿為苦悲戀。涅槃當我靜,而無諸有故。”
尊者復念:我若偏向一國,諸國爭競,無有是處,應以平等度諸有情。遂於恒河中流
阿儺
阿儺
,將入寂滅。
是時山河大地,六種震動,雪山有五百仙人,睹茲瑞應,飛空而至,禮尊者足,胡跪白言:“我於長老,當證佛法,願垂大慈,度脫我等。”
尊者默然受請,即變殑伽河悉為金地,為其仙眾說諸大法。
尊者復念:先所度脫弟子應當來集。須臾,五百羅漢從空而下,為諸仙人出家授具。其仙眾中有二羅漢:一名商那和修,二名末田底迦。尊者知是法器,乃告之曰:“昔如來以大法眼付大迦葉,迦葉入定而付於我;我今將滅,用傳於汝。汝受吾教,當聽偈言: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各各須自悟,悟了無無法。”
尊者付法眼藏竟,踴身虛空,現十八變入風奮迅三昧。分身四分:一分奉忉利天,一分奉娑竭羅龍宮,一分奉毘舍離王,一分奉阿阇世王。各造寶塔而供養之。乃厲王十二年癸巳歲也。
成長經歷
做了侍者的阿儺,雖然不像舍利弗和目犍連那麼活躍進取,但也不像大迦葉的保守傳統,他的溫和友愛,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隨喜性格,不論在家、出家,甚至外道,也都曾受到他的感

召。他曾協助佛陀挽回為了愛欲打算還俗的掘多比丘的心意,並且鼓勵他修行,使他證果;也曾調和過僧團的爭執,使爭執不下的人復歸於好。他曾在只園精舍和舍利弗論道;在巴連弗城和跋陀羅談說各種問題;在俱睒彌國為諸比丘說修道的要點;在東園曾代替佛陀應比丘之請,前去說法;他讚歎目犍連的孝心,宣揚富樓那的說法。在教內教外,他對人的道情法愛,充份的表現出他已經盡了大弟子的任務。
當佛陀即將入滅前,還沒有證悟的阿儺比其他弟子更加傷心,佛陀特別為他開示無常之理,並對大眾宣揚阿儺溫和善良的天性,讚美他聽聞大法不忘的福德,將來必能在世間上發出光輝。於是大家公推阿儺向佛陀做最後的請益:
“佛陀涅槃後,以誰為師?”
“佛陀涅槃後,以什麼安住?”
“佛陀涅槃後,惡人如何調伏?”
“佛陀涅槃後,經典的結集,如何才叫人起信?”
佛陀慈祥地回答:“阿儺!你和大家要記住,你們應以戒為師,依四念處安住,遇到惡人時,默擯置之,經首安立'如是我聞',便會令人起信。你們依法而行,就是與佛陀的法身常住。”佛陀就這樣進入涅槃。四方的信眾紛紛前來瞻仰佛陀,禮拜佛陀,阿儺也允許出家及在家女眾親禮佛身,他永遠是婦女們的同情者。
佛陀涅槃後,大迦葉召開經典結集,阿儺雖是多聞,但是尚未證悟,因此被擯斥在結集的石窟外。大迦葉以長老身分教育阿儺,數落阿儺種種過失,以激勵阿儺奮發向上。終於在結集前半夜,阿儺開悟證果,進入窟內,參與結集。阿儺被大眾推上獅子座,開始誦出:“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阿儺將記憶中的大法完整背誦出來,所有在座的大比丘如同再一次接受佛陀的教誡一般,為之感動萬分。
最初的經典《阿含經》,就這樣結集與流傳在世間。多聞的阿儺,對佛法的流傳與貢獻無可替代;溫文謙忍的性格,讓人如沐春風,使後世的佛弟子永遠懷念這一位聖者的風範。
相關故事
大迦葉告諸比丘曰:“佛已荼毘,金剛舍利,非我等事。何以故?自有國王
阿儺迦葉和天王
阿儺迦葉和天王
大臣長者居士求最勝福田者,自當供養。我等宜當結集法寶,無令斷絕,為未來世作大照明,紹隆正法。”
爾時迦葉作大神通,往須彌頂而說偈曰:如來諸弟子,且莫般涅槃。若得神通者,當赴於結集。
說是偈已,則擊撾銅。撾銅之中而傳此偈,聲遍三千大世界。得神通者,悉皆赴集。聖眾既驚,遂揀內閒三藏、外達五明、足滿六通、智圓四辨者。其數四百九十有九,悉集王舍城耆阇崛山賓缽羅窟,此云七葉岩。
爾時阿儺為漏未盡,當被跋阇比丘有他心智,則便觀察知:“阿儺兄有欲漏故,未及眾聖,不得入會。”時阿儺比丘當自念言: “我事如來亦無缺犯,為自有漏,不及眾數。”思惟是事,曉夜經行。明相出時,身體疲極。兼臥之次,頭未至枕,得證果位。心生歡喜,則往賓缽羅窟,擊其石門。
爾時迦葉在於窟中問:“是何人敲我此戶?”答言:“是佛侍者比丘阿儺。”迦葉語曰:“汝漏未盡,不得入來。”阿難答言:“我已證無漏。”迦葉報言:“汝既證無漏,可現神變以遣眾疑。”爾時阿​​儺則騁神通,從鑰孔入,得在眾會,添數五百。
案《育王經》雲:“迦葉告阿庠世王:'我今欲集如來三藏。願大王為我檀越。”王言:“願大聖集如來三藏,無有遺餘,不捨慈悲,受我供養。
阿庠世王為結集主時,諸比丘則從座起,諮問長老大迦葉:“於三藏中先集何藏?”迦葉語云:“當集修多羅藏。”迦葉白聖眾言:“此阿儺比丘多聞總持,有大智慧。常隨如來,梵行清淨。所聞佛法如水傳器,無有遺餘。佛所讚歎,聰敏第一。宜可請彼集修多羅藏。”大眾默然允之。
迦葉告阿儺曰:“汝於今者宜宣法寶。”阿儺躬受敬諾,觀察聖心而說偈曰:比丘諸眷屬,離佛不莊嚴。猶如虛空中,眾星之無月。說是偈已,禮眾聖足,則升法座。
案《七事記》雲:“爾時阿儺當升座已,尊諸相好,現身如佛。眾見此瑞,則生三疑。一謂大師慈悲故,從涅槃起,為我等輩宣甚深法。二謂他方諸佛知我釋迦奄化故,而來此中宣揚妙法。三謂阿儺轉身成佛,為眾說法耶?爾時阿儺而說是言:'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城某處,說某經教,乃至人天等作禮奉行。'阿儺則下法座,卻複本身。諸菩薩等知是世尊加被,眾疑悉遣。時迦葉問諸比丘:'阿儺所言不錯謬乎?'諸比丘皆云:'不異世尊所說。'於是迦葉請優波離集毘尼藏,次
迦葉
迦葉
命迦旃延集阿毘曇藏,迦葉則入願智三味。觀所集法藏,皆無欠少。因茲流布而不斷絕。”
阿庠世王懺悔經有三種阿儺。一阿儺陀,此云慶喜,持聲聞法藏,於上二乘隨力隨分。二阿難陀跋羅,此云慶喜賢,持中乘法藏,於上大乘隨力隨分;於下小乘客與兼持。三名阿儺陀婆伽羅,此云慶喜海,持菩薩大乘法藏,於下二乘容與兼持。
又台教中有四阿儺。何等為四?一者慶喜阿儺,結集藏教。二者賢阿難,結集通教。三者典藏阿儺,結集別教。四者海阿儺,結集圓教。論其本也,唯一金龍尊佛;語其邊也,分四阿儺弟子。
梵語阿難,此翻無染。阿者無也,難者染也。論此無染,亦分為二。一者斷除煩惱,名為無染。二者出離修證,名為無染。斷除煩惱無染是名傳教阿難,出說修證無染是名傳禪阿難矣。
阿儺問師:“傳佛金蝠外,別傳個什摩?”師喚阿難,阿儺應喏。師曰:“倒卻門前剎竿著!”
阿庠世王請師說法,師受請升座,良久乃下。王問師:“何故不為弟子說?”師云:“大王位崇名重。”
阿儺七夢
阿儺尊者是提婆達多的親弟弟,也是佛陀的堂弟,為佛陀
阿儺迦葉
阿儺迦葉
的十大弟子之一。
《阿儺七夢經》載,阿儺在舍衛國,有七種夢,來問於佛,佛一一回答,謂皆預兆未來佛法之事。
一者:陂池火炎滔天。二者:夢日月沒星宿亦沒。三者:夢出家比丘轉在於不淨坑塹之中;在家白衣登頭而出。四者:夢群豬來檀林怪之。五者:夢頭載須彌山,不以為重。六者:夢大象棄小象。七者:夢師子王名華撒頭上,有七毫毛,在地而死,一切禽獸見故怖畏,後見身中蟲出,然後食之。以此惡夢來問於佛。
唯仁者見仁,佛者見佛,性者見性,情者見情。
阿儺七夢,夢見的是,生而無常,種種無可奈何事。
《西遊記》片段
第39回雷音寺如來賜真經
悟空救活寇員外後,繼續和師父趕路,走了六、七天,忽然看見前面高樓聳立,雲閣沖天,悟空說∶“師父,取經的地方到了 ​​,師父快下馬。” 唐僧一聽慌忙下馬,走到樓閣前,一個道童站在山門口問∶“來者可是東土取經人!”
悟空認出他是靈山腳下玉貞觀的金頂大仙,忙告訴師父,唐僧上前行禮後,大仙領唐僧師徒進了觀,又叫小童燒香湯給唐僧沐浴,說這樣才好登上佛地。第二天,唐僧換上錦?袈裟,手拿錫杖,拜辭了大仙,大仙將唐僧引上法門。
阿儺迦葉
阿儺迦葉
唐僧師徒往前走了五、六里,看見一條大江波浪翻滾,約有八、九里寬,既沒有人,也沒有船,唐僧又驚又愁。悟空見遠處有座橋,就拉著師父過去,沒想到是根獨木橋,橋邊的匾上寫著∶“凌雲渡”三個字。
唐僧不敢過,要另找路。悟空見師父和師弟都不敢過,就跳上獨木橋,搖搖擺擺跑了過去,高叫道∶“過來!”可是師父、師弟仍不敢過,就跑過來拉著八戒上橋,八戒害怕得趴在地上說∶“太滑了,我過不去。”
這時,忽然看見一個人撐了條船過來了,船到岸邊,唐僧師徒發現是只無底船。悟空火眼金睛,認出撐船的是接引佛,但沒有說出來。唐僧害怕,不敢上船,接引佛說∶“船雖然沒有底,古往今來都能普渡眾生。”
唐僧還在懷疑,悟空趁他不注意,把他往船上一推。唐僧站不穩,跌進了水里,接引佛一把將他拉到船上。唐僧邊抖衣服邊埋怨悟空。這時,悟空已經把八戒、沙僧和白馬都拉到船上了。接引佛輕輕一撐,船飛快地駛向對岸。
船到江心,上游忽然漂下一具死屍。唐僧見了大吃一驚,悟空、八戒和沙僧指著屍體一齊說∶“師父別怕,那是你!”不一會兒,船過了凌雲渡,師徒上岸後,悟空才告訴唐僧剛才那人是接引佛,師父已經脫了凡胎。
師徒四人繼續向前,不久就登上了通向靈山的石路,逍逍遙遙,來到雷音寺山門外。四大金剛見了唐僧忙行禮,一位金剛說∶“聖僧稍等片刻,等我進去禀告一聲。”說完,報到了二門上。
二門上又報到三門上。三門神僧急忙到大雄寶殿,向如來佛祖報告。如來聽後十分高興,叫八大菩薩、四大金剛、五百羅漢、三千揭諦、十一大曜、十八伽藍排成兩行,然後傳出金旨,召唐僧師徒進殿。
阿儺迦葉在佛祖身邊
唐僧師徒來到大雄寶殿,見瞭如來倒身就拜,奉上通關文碟說∶“奉大唐皇帝旨意,來拜求真經,以濟眾生,望我佛慈悲,早賜真經,也好回國。 ”如來佛就將經卷的事講了一遍。
如來叫阿儺、伽葉兩位尊者帶唐僧師徒去用齋,用齋後到珍樓寶閣領取經典。阿儺、伽葉領唐僧看完經名後,問唐僧有沒有東西送給他們,唐僧說來得太遠,沒帶東西。阿儺、伽葉笑著說∶“好呀,白給你們經,太便宜你們了!”
悟空見他們不肯傳經,叫起來∶“師父,我們去如來佛那裡告他們。”阿儺、伽葉忙說∶“別叫,到這邊來拿經吧。”八戒、沙僧勸住師兄,轉身接過經書,一卷一卷放在包裡,馱到馬上,其餘的包
阿儺迦葉在佛祖身邊
阿儺迦葉在佛祖身邊
成包袱,由八戒和沙僧挑著。
唐僧師徒叩謝瞭如來,又拜辭了眾神仙,下山趕路了。正走著,忽然聞見陣陣香氣,只聽見一聲巨響,半空中伸出一隻大手,把經書全都提走了。嚇得唐僧連連叫苦,悟空拿出金箍棒,跳上雲追過去。
原來寶閣上的燃燈古佛聽見阿儺、伽葉傳經,知道他們傳給唐僧的是無字經書,就叫白雄尊者故意搶經,好讓唐僧再來取有字的真經。白雄尊者見悟空追過來,忙將經包撕碎,拋了下來,然後回去報告古佛。
唐僧師徒四人連忙收拾散落的經卷,打開一看,捲捲都是白紙,悟空想這肯定是阿儺、伽葉沒要到東西,故意傳給無字的空本。決定去向如來佛告狀。於是,師徒四人又回到雷音寺。
如來佛聽悟空講完後笑著說∶“這事我早就知道,因為經不能隨便傳,也不能隨便取。原來比丘給人家講經,要三斗三升黃金,我還嫌他要得太少了。這本是無字真經,只是你們東土的人看不懂罷了。”
阿儺、伽葉奉如來的金旨傳給有字真經,他們來到傳經寶閣,仍舊要東西。唐僧只好拿出紫金缽盂給他們。阿儺接過,微微一笑,伽葉進閣去取經卷,唐僧叫道∶“徒弟們,好好看看,別像上次一樣。”
如來請靈山眾佛、聖僧召開傳經大會,傳經會散後,打發走了唐僧師徒,觀音菩薩跟如來說∶“取經成功,要經過十四年,共五千零四十天,現在還有八天。”如來忙令四大金剛駕雲送聖僧回國,八天內再把聖經送回來。
四大金剛剛趕上唐僧,叫道∶“取經的,跟我來!”唐僧等人連同白馬立即飄飄蕩盪,駕在雲上。一天一夜後,揭諦趕上來,湊在金剛耳邊說了一些什麼話,金剛聽後,把風按住,唐僧四人連馬一塊摔在地上。
原來,觀音菩薩在查看唐僧取經路上的歷難簿時,發現佛門九九歸真,唐僧只受了八十難,還少一難,所以命揭諦去趕金剛,讓唐僧再遇一難。唐僧等人落地後,發現已經來到通天河西岸,找不到船和橋,沒有辦法過河。
忽然聽見有人叫喊∶“唐聖僧,來這​​裡!”師徒們抬頭張望,見一個大白賴頭龜在岸邊探著頭叫∶“師父,你才回來,我等你好幾年了。”唐僧等人又像去西天一樣,一齊上了龜背,直向東岸駛去。
老龜四腳著水,跟走平地一樣,快到東岸時,天有點黑了,老龜問唐僧∶“那年託你向如來佛祖問我幾時能修成人身,你問了沒有?”唐僧專心取經忘了問,所以低著頭不敢回答。老龜生氣了,把身子一晃,沉下水去。唐僧師徒全部掉到水里。
幸虧離岸不遠,唐僧已經脫了凡胎,沒有沉下去,白馬是龍,八戒、沙僧水性好,悟空神通廣大,他們幫師父登上東岸。忽然又刮起一陣狂風,電閃雷鳴,砂石亂飛,唐僧師徒忙按住經包,悟空拿著棒在一邊守護著。
師徒四人勞累了一夜,天亮時才風停雷止。太陽出來後,他們忙打開經包晾曬經卷。一個漁民發現他們,忙叫來陳家莊的陳澄等人。當年悟空、八戒救過陳家的兒女,陳澄沒忘恩情,請唐僧師徒進莊休息。
盛情難卻,唐僧師徒收拾起經卷,跟陳澄來到陳家莊,全莊男女老幼都到村口迎接。在陳家用過飯後,唐僧就要告辭,陳家兄弟和全莊的人都不讓走,唐僧師徒當天晚上就在莊里過夜。
當天夜裡,唐僧守著真經,一步都不敢離開。半夜,他把徒弟們叫起來,牽上馬,挑著擔,讓悟空設法打開莊門,順著小路往東走。這時,半空中又響起金剛的叫聲。“逃走的,跟我來!”頓時,唐僧師徒連馬帶經升到空中。
四大金剛不到一天就把他師徒送到了東土大唐的京城長安。四大金剛說∶“聖僧,為了不現金身,我們不下去,大聖他們三個也不用下去了。你自己傳了經就回來,跟我們一起回靈山繳旨。”
悟空說∶“你們話雖然有理,但我師父一人挑不動擔子,又牽不了馬。我們必須送他才行。”金剛說∶“觀音菩薩規定八天返回,現在還有四天多,你們快去快回,不得延誤。”說完,便將唐僧四人放到地上。
那唐太宗自從貞觀十三年送走唐僧後,就叫人在長安城關外修了一座望經樓,並且年年都來這。這天太宗剛好出宮來到望經樓,忽然看見西方滿天瑞氣,並飄來陣陣香氣,遠遠見唐僧師徒過來,忙率領文武官員下樓迎接。
唐僧見了太宗連忙下拜,太宗攙起唐僧問∶“那三位是什麼人?”唐僧說是途中收的徒弟,太宗十分高興,忙叫他們一塊回宮。滿城的人都知道取經的人回來了,紛紛出來迎接。唐僧原來住的洪福寺裡的大小僧人更是特別高興。
唐僧進朝後,叫悟空、八戒、沙僧抬來包袱,把經捲取出來,由官員傳遞給太宗。太宗問起取經的經過,唐僧一一奏明∶走了十萬八千里的路,歷經十四個寒暑,經過了許多王國,唐僧叫悟空把通關文牒取出來呈給太宗。
第二天早朝,唐太宗對群臣說,唐僧的功德極大,他一夜沒睡,想了一篇序文,準備贈給他,當時叫人記了下來,然後召唐僧上殿,將序文遞給唐僧說∶“為答謝你的功德,我想了篇序文,不知好不好。”唐僧忙叩頭謝恩。
太宗又叫唐僧把真經講誦一遍,唐僧說如果要講真經,必須找佛地。太宗忙命官員把經書各捧幾卷,送到聖潔的雁塔寺。太宗親自到雁塔寺,聽唐僧誦經。唐僧登上高台,剛要誦讀,四大金剛現出身在空中叫道∶“誦經的,跟我回去!”
唐僧聽到喊叫,正在遲疑,悟空、八戒、沙僧、連同白馬,早被香風捲到空中。唐僧只好放下經卷,跟著騰空於九天雲霄,慌得太宗和文武百官連忙跪下,朝空中禮拜。
四大金剛駕著香風,帶著唐僧師徒和白馬返回靈山,連去帶來,剛好八天。這時,靈山眾神,都來聽如來佛祖講經,四大金剛領著唐僧師徒進殿,拜見如來,繳了金旨。
如來把唐僧師徒叫到座前封職。唐僧封為旃檀功德佛,孫悟空封為鬥戰勝佛,豬八戒封為淨壇使者,沙和尚封為金身羅漢,白馬封為八部天龍,各歸佛位,超脫凡塵。封職後,唐僧師徒個個歡天喜地,叩頭謝恩。
如來又命揭諦帶白馬到靈山後崖化龍池。謁諦把馬推到池子裡,立刻,白馬化成一條金龍飛了出來,盤繞在山門裡擎天華表柱子上。悟空請求師父取下頭上的金箍兒,唐僧說∶“你已成佛,自然就去了。”悟空抬手摸頭,果然沒有了。
從此以後,旃檀佛、鬥戰勝佛、淨壇使者、金身羅漢、天龍馬及諸眾佛祖、菩薩、聖僧、羅漢、揭諦、比丘、優婆夷、優婆塞,各山洞的神仙,大神丁甲、功曹、伽藍、土地、一切得道的師仙,到此各回本位。
----------------------
在寺院中,阿儺與迦葉總是侍立在佛祖的兩邊,成為佛祖的協持。
文殊菩薩曾經這樣讚歎阿儺的莊嚴、多聞:“相如秋滿月,眼似青蓮華,佛法如大海,流入阿儺心。”
在佛陀十大弟子中,阿儺記憶最強,儀容俊秀莊嚴,令見者心生歡喜。在當時僧團中年紀最輕,聰明而多聞。不但佛陀喜歡他,更有大眾緣,尤其深得女眾的尊敬。
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阇波提夫人的出家,就是經阿儺再三向佛陀請求,才得允許,於是有比丘尼僧團的成立。
阿儺
阿儺
阿儺有功於女人,所以女人也對他特別有緣,他是教團里里外外最受女人尊敬的人。有一次,阿儺和大迦葉尊者同在行化途中,路過比丘尼的蘭若,比丘尼總是先請阿儺開示,然後再請大迦葉。由於阿儺的慈心、善良,常常給他的修道帶來許多的麻煩和障礙,如摩登伽女的誘惑,以致佛陀常單獨對年輕的阿儺說教,要他避開女難,遠離愛欲,日後必是紹隆佛種的傳人。
佛陀因為看重阿儺的善良細心、知道進退、不違所教,屬意他為侍者。當時,舍利弗、目犍連也都向阿儺勸說,要他當佛陀的侍者。阿儺為了避免日後不必要的誤解、譏嫌,提出三個希望,要目犍連轉呈佛陀:
第一、佛陀的衣服,無論新舊,他決不要穿著。
第二、如有信眾恭請佛陀至家中供養,他決不要隨侍前去。
第三、不是見佛陀的時候,他不到佛陀身邊。
阿儺的品格,獲得佛陀高度的讚許,當時阿儺僅有二十多歲。在他侍奉佛陀二十七年的歲月裡,他遵照佛陀的意旨行動,跟隨佛陀到各處弘化。因為有這樣的因緣,如大海似的佛法完全流入阿儺的心中。每天跟隨著佛陀,阿儺的女難減少了,同時也成為佛陀與諸比丘之間的調和者。
阿儺尊者,王舍城人也。姓剎利帝,父斛飯王,實佛之從弟也。梵語阿儺陀,此云慶喜,亦云歡喜。如來成道夜生,因為之名。多聞博達,智慧無礙。世尊以為總持第一,嘗所讚歎。加以宿世有大功德,受持法藏,如水傳器,佛乃命為侍者。
尊者一日白佛言:“今日入城,見一奇特事。”佛曰:“見何奇特事?”者曰:“入城時見一攢樂人作舞,出城總見無常。”佛曰:“我昨日入城,亦見一奇特事。”者曰:“未審見何奇特事?”佛曰:“我入城時見一攢樂人作舞,出城時亦見樂人作舞。”
一日問迦葉曰:“師兄!世尊傳金襴袈裟外,別傳個甚麼?”迦葉召阿儺,阿儺應諾。迦葉曰:“倒卻門前剎竿著!”
後阿阇世王白言:“仁者!如來、迦葉尊勝二師,皆已涅槃,而我多故,悉不能睹。尊者般涅槃時,願垂告別。”尊者許之。後自念言:“我身危脆,猶如聚沫,況復衰老,豈堪久長?阿阇世王與吾有約。”乃詣王宮,告之曰:“吾欲入涅槃,來辭耳。”門者曰:“王寢,不可以聞。”者曰:“俟王覺時,當為我說。”
時阿阇世王夢中見一寶蓋,七寶嚴飾,千萬億眾圍繞瞻仰;俄而風雨暴至,吹折其柄,珍寶瓔珞,悉墜於地,心甚驚異。既寤,門者俱白上事。王聞,失聲號慟,哀感天地。即至毘舍離城,見尊者在恒河中流,跏趺而坐。王乃作禮,而說偈曰:“稽首三界尊,棄我而至此,暫憑悲願力,且莫般涅槃。”
時毘舍離王亦在河側,說偈言:“尊者一何速,而歸寂滅場;願住須臾間,而受於供養。”
尊者見二國王咸來勸請,乃說偈言:“二王善嚴住,勿為苦悲戀。涅槃當我靜,而無諸有故。”
尊者復念:我若偏向一國,諸國爭競,無有是處,應以平等度諸有情。遂於恒河中流,將入寂滅。
是時山河大地,六種震動,雪山有五百仙人,睹茲瑞應,飛空而至,禮尊者足,胡跪白言:“我於長老,當證佛法,願垂大慈,度脫我等。”
尊者默然受請,即變殑伽河悉為金地,為其仙眾說諸大法。
尊者復念:先所度脫弟子應當來集。須臾,五百羅漢從空而下,為諸仙人出家授具。其仙眾中有二羅漢:一名商那和修,二名末田底迦。尊者知是法器,乃告之曰:“昔如來以大法眼付大迦葉,迦葉入定而付於我;我今將滅,用傳於汝。汝受吾教,當聽偈言: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各各須自悟,悟了無無法。”
尊者付法眼藏竟,踴身虛空,現十八變入風奮迅三昧。分身四分:一分奉忉利天,一分奉娑竭羅龍宮,一分奉毘舍離王,一分奉阿阇世王。各造寶塔而供養之。乃厲王十二年癸巳歲也。
阿儺- 成長​​經歷
做了侍者的阿儺,雖然不像舍利弗和目犍連那麼活躍進取,但也不像大迦葉的保守傳統,他的溫和友愛,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隨喜性格,不論在家、出家,甚至外道,也都曾受到他的感召。他曾協助佛陀挽回為了愛欲打算還俗的掘多比丘的心意,並且鼓勵他修行,使他證果;也曾調和過僧團的爭執,使爭執不下的人復歸於好。他曾在只園精舍和舍利弗論道;在巴連弗城和跋陀羅談說各種問題;在俱睒彌國為諸比丘說修道的要點;在東園曾代替佛陀應比丘之請,前去說法;他讚歎目犍連的孝心,宣揚富樓那的說法。在教內教外,他對人的道情法愛,充份的表現出他已經盡了大弟子的任務。
當佛陀即將入滅前,還沒有證悟的阿儺比其他弟子更加傷心,佛陀特別為他開示無常之理,並對大眾宣揚阿儺溫和善良的天性,讚美他聽聞大法不忘的福德,將來必能在世間上發出光輝。於是大家公推阿儺向佛陀做最後的請益:
阿儺
阿儺
“佛陀涅槃後,以誰為師?”
“ 佛陀涅槃後,以什麼安住?”
“佛陀涅槃後,惡人如何調伏?”
“佛陀涅槃後,經典的結集,如何才叫人起信?”
佛陀慈祥地回答:“阿儺!你和大家要記住,你們應以戒為師,依四念處安住,遇到惡人時,默擯置之,經首安立'如是我聞',便會令人起信。你們依法而行,就是與佛陀的法身常住。”佛陀就這樣進入涅槃。四方的信眾紛紛前來瞻仰佛陀,禮拜佛陀,阿儺也允許出家及在家女眾親禮佛身,他永遠是婦女們的同情者。
佛陀涅槃後,大迦葉召開經典結集,阿儺雖是多聞,但是尚未證悟,因此被擯斥在結集的石窟外。大迦葉以長老身分教育阿儺,數落阿儺種種過失,以激勵阿儺奮發向上。終於在結集前半夜,阿儺開悟證果,進入窟內,參與結集。阿儺被大眾推上獅子座,開始誦出:“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阿儺將記憶中的大法完整背誦出來,所有在座的大比丘如同再一次接受佛陀的教誡一般,為之感動萬分。
最初的經典《阿含經》,就這樣結集與流傳在世間。多聞的阿儺,對佛法的流傳與貢獻無可替代;溫文謙忍的性格,讓人如沐春風,使後世的佛弟子永遠懷念這一位聖者的風範。
阿儺- 相關故事
大迦葉告諸比丘曰:“佛已荼毘,金剛舍利,非我等事。何以故?自有國王大臣長者居士求最勝福田者,自當供養。我等宜當結集法寶,無令斷絕,為未來世作大照明,紹隆正法。”
爾時迦葉作大神通,往須彌頂而說偈曰:如來諸弟子,且莫般涅槃。若得神通者,當赴於結集。
阿儺
佛祖和阿儺
說是偈已,則擊撾銅。撾銅之中而傳此偈,聲遍三千大世界。得神通者,悉皆赴集。聖眾既驚,遂揀內閒三藏、外達五明、足滿六通、智圓四辨者。其數四百九十有九,悉集王舍城耆阇崛山賓缽羅窟,此云七葉岩。
爾時阿儺為漏未盡,當被跋阇比丘有他心智,則便觀察知:“阿儺兄有欲漏故,未及眾聖,不得入會。”時阿儺比丘當自念言: “我事如來亦無缺犯,為自有漏,不及眾數。”思惟是事,曉夜經行。明相出時,身體疲極。兼臥之次,頭未至枕,得證果位。心生歡喜,則往賓缽羅窟,擊其石門。
爾時迦葉在於窟中問:“是何人敲我此戶?”答言:“是佛侍者比丘阿儺。”迦葉語曰:“汝漏未盡,不得入來。”阿難答言:“我已證無漏。”迦葉報言:“汝既證無漏,可現神變以遣眾疑。”爾時阿儺則騁神通,從鑰孔入,得在眾會,添數五百。
案《育王經》雲:“迦葉告阿庠世王:'我今欲集如來三藏。願大王為我檀越。”王言:“願大聖集如來三藏,無有遺餘,不捨慈悲,受我供養。
阿庠世王為結集主時,諸比丘則從座起,諮問長老大迦葉:“於三藏中先集何藏?”迦葉語云:“當集修多羅藏。”迦葉白聖眾言:“此阿儺比丘多聞總持,有大智慧。常隨如來,梵行清淨。所聞佛法如水傳器,無有遺餘。佛所讚歎,聰敏第一。宜可請彼集修多羅藏。”大眾默然允之。
迦葉告阿儺曰:“汝於今者宜宣法寶。”阿儺躬受敬諾,觀察聖心而說偈曰:比丘諸眷屬,離佛不莊嚴。猶如虛空中,眾星之無月。說是偈已,禮眾聖足,則升法座。
阿儺
阿儺迦葉和天王
案《七事記》雲:“爾時阿儺當升座已,尊諸相好,現身如佛。眾見此瑞,則生三疑。一謂大師慈悲故,從涅槃起,為我等輩宣甚深法。二謂他方諸佛知我釋迦奄化故,而來此中宣揚妙法。三謂阿儺轉身成佛,為眾說法耶?爾時阿儺而說是言:'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城某處,說某經教,乃至人天等作禮奉行。'阿儺則下法座,卻複本身。諸菩薩等知是世尊加被,眾疑悉遣。時迦葉問諸比丘:'阿儺所言不錯謬乎?'諸比丘皆云:'不異世尊所說。'於是迦葉請優波離集毘尼藏,次命迦旃延集阿毗曇藏,迦葉則入願智三味。觀所集法藏,皆無欠少。因茲流布而不斷絕。”
阿庠世王懺悔經有三種阿儺。一阿儺陀,此云慶喜,持聲聞法藏,於上二乘隨力隨分。二阿難陀跋羅,此云慶喜賢,持中乘法藏,於上大乘隨力隨分;於下小乘客與兼持。三名阿儺陀婆伽羅,此云慶喜海,持菩薩大乘法藏,於下二乘容與兼持。
又台教中有四阿儺。何等為四?一者慶喜阿儺,結集藏教。二者賢阿難,結集通教。三者典藏阿儺,結集別教。四者海阿儺,結集圓教。論其本也,唯一金龍尊佛;語其邊也,分四阿儺弟子。
梵語阿難,此翻無染。阿者無也,難者染也。論此無染,亦分為二。一者斷除煩惱,名為無染。二者出離修證,名為無染。斷除煩惱無染是名傳教阿難,出說修證無染是名傳禪阿難矣。
阿儺問師:“傳佛金蝠外,別傳個什摩?”師喚阿難,阿儺應喏。師曰:“倒卻門前剎竿著!”
阿庠世王請師說法,師受請升座,良久乃下。王問師:“何故不為弟子說?”師云:“大王位崇名重。”
阿儺- 迦葉
第一祖大迦葉尊者,摩竭國人也。姓婆羅門,父名飲澤,母字香志。與瓶沙王競富,唯讓一犁;共摩竭以爭饒,更逾千倍。積長者之貝玉,祈請樹神;獲貪女之金珠,莊嚴塔像。載誕金光之子,結成金色之妻。果合前緣,深扶宿願。雖為貴偶,乃無欲情。欲求出家,澤志聽許。便投世尊,發弘誓願。上法受戒,清貞守素。無愛無欲;常行頭陀。世尊在日,命坐付衣,常於眾中稱嘆第一。
阿儺
迦葉
迦葉尊者闡一乘而利物,弘二教以度人。實得他心,終無我想。說法住世四十五年,度無量眾。乃告阿儺言:“ 如來正法眼付囑於我,我今年邁,持佛僧伽犁衣入雞足山,待慈氏一生。汝受佛囑,弘揚正法,勿令斷絕。聽吾偈曰:
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
何於一法中,有法有非法。
爾時迦葉說是偈已,遂入王舍城,等阿庠世王。王寢不遇,留言付於門者,令奏王知雲:“吾當往雞足山矣。”準《西域記》雲:“此山三峰,如仰雞足”,故因此立號也。
迦葉尊者於此山上以草敷坐,結跏而已,作是念言:“今我此身著佛所與糞掃之衣及持僧伽梨等,經於五十七俱低,六十百千歲,慈氏佛出世,不令其朽壞。”作是念已,遂語山曰:“若阿庠世王與阿難來,山當為開,令其得入。若歸去後,復當還合。”言訖,便入滅盡定,應時大地六種震動。
爾時阿庠世王於睡夢中見殿梁折,遂則驚覺。時執扃之使奏王知雲:“大迦葉辭王,往雞足山,欲入涅槃。過王殿寢,未敢奏聞。”王聞此語,遂生悲泣。雲:“朕何薄佑!諸聖涅槃,不得睹見。”則詣竹園精會,禮阿儺足,借問迦葉所在。遂命阿儺同往雞足。王到山已,山自開闢,迦葉在中,全身不散。王乃敕諸力士積諸香薪,欲庠維之。阿儺難白大王曰:“摩訶迦葉以定持身。待於彌勒下生,捧付僧伽梨竟,方入涅槃。如今切不可焚也!”王聞是語,以種種供養,心生悲戀,然後禮辭定身。卻命阿難入於王舍城。阿庠世王與阿難才出此山,山合如故。
師入滅時,當此土週第八主孝王五年丙辰歲矣。淨修禪師贊曰:

阿儺
阿儺迦葉
偉哉迦葉,密傳佛心。
身衣一納,口海千尋。
威儀庠序,化導幽深。
未逢慈氏,且定雞岑。
尊者因外道問:“如何是我我?”者曰:“覓我者是汝我。”外道曰:“這個是我我,師我何在?”者曰:“汝問我覓。”尊者一日踏泥次,有一沙彌見,乃問尊者:“何得自為?”者曰:“我若不為,誰為我為?”
《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有個小故事說迦葉尊者和佛心心相通: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阿儺- 阿儺七夢
阿儺尊者是提婆達多的親弟弟,也是佛陀的堂弟,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阿儺七夢經》載,阿儺在舍衛國,有七種夢,來問於佛,佛一一回答,謂皆預兆未來佛法之事。
一者:陂池火炎滔天。二者:夢日月沒星宿亦沒。三者:夢出家比丘轉在於不淨坑塹之中;在家白衣登頭而出。四者:夢群豬來檀林怪之。五者:夢頭載須彌山,不以為重。六者:夢大象棄小象。七者:夢師子王名華撒頭上,有七毫毛,在地而死,一切禽獸見故怖畏,後見身中蟲出,然後食之。以此惡夢來問於佛。
唯仁者見仁,佛者見佛,性者見性,情者見情。
阿儺七夢,夢見的是,生而無常,種種無可奈何事。
阿儺- 《西遊記》片段
第39回雷音寺如來賜真經
悟空救活寇員外後,繼續和師父趕路,走了六、七天,忽然看見前面高樓聳立,雲閣沖天,悟空說∶“師父,取經的地方到了 ​​,師父快下馬。” 唐僧一聽慌忙下馬,走到樓閣前,一個道童站在山門口問∶“來者可是東土取經人!”
悟空認出他是靈山腳下玉貞觀的金頂大仙,忙告訴師父,唐僧上前行禮後,大仙領唐僧師徒進了觀,又叫小童燒香湯給唐僧沐浴,說這樣才好登上佛地。第二天,唐僧換上錦袈裟,手拿錫杖,拜辭了大仙,大仙將唐僧引上法門。
阿儺
阿儺迦葉
唐僧師徒往前走了五、六里,看見一條大江波浪翻滾,約有八、九里寬,既沒有人,也沒有船,唐僧又驚又愁。悟空見遠處有座橋,就拉著師父過去,沒想到是根獨木橋,橋邊的匾上寫著∶“ 凌雲渡 ”三個字。
唐僧不敢過,要另找路。悟空見師父和師弟都不敢過,就跳上獨木橋,搖搖擺擺跑了過去,高叫道∶“過來!”可是師父、師弟仍不敢過,就跑過來拉著八戒上橋,八戒害怕得趴在地上說∶“太滑了,我過不去。”
這時,忽然看見一個人撐了條船過來了,船到岸邊,唐僧師徒發現是只無底船。悟空火眼金睛,認出撐船的是接引佛,但沒有說出來。唐僧害怕,不敢上船,接引佛說∶“船雖然沒有底,古往今來都能普渡眾生。”
唐僧還在懷疑,悟空趁他不注意,把他往船上一推。唐僧站不穩,跌進了水里,接引佛一把將他拉到船上。唐僧邊抖衣服邊埋怨悟空。這時,悟空已經把八戒、沙僧和白馬都拉到船上了。接引佛輕輕一撐,船飛快地駛向對岸。
船到江心,上游忽然漂下一具死屍。唐僧見了大吃一驚,悟空、八戒和沙僧指著屍體一齊說∶“師父別怕,那是你!”不一會兒,船過了凌雲渡,師徒上岸後,悟空才告訴唐僧剛才那人是接引佛,師父已經脫了凡胎。
師徒四人繼續向前,不久就登上了通向靈山的石路,逍逍遙遙,來到雷音寺山門外。四大金剛見了唐僧忙行禮,一位金剛說 ∶“聖僧稍等片刻,等我進去禀告一聲。”說完,報到了二門上。
二門上又報到三門上。三門神僧急忙到大雄寶殿,向如來佛祖報告。如來聽後十分高興,叫八大菩薩、四大金剛、五百羅漢、三千揭諦、十一大曜、十八伽藍排成兩行,然後傳出金旨,召唐僧師徒進殿。
阿儺
阿儺迦葉在佛祖身邊
唐僧師徒來到大雄寶殿,見瞭如來倒身就拜,奉上通關文碟說∶“奉大唐皇帝旨意,來拜求真經,以濟眾生,望我佛慈悲,早賜真經,也好回國。 ”如來佛就將經卷的事講了一遍。
如來叫阿儺、伽葉兩位尊者帶唐僧師徒去用齋,用齋後到珍樓寶閣領取經典。阿儺、伽葉領唐僧看完經名後,問唐僧有沒有東西送給他們,唐僧說來得太遠,沒帶東西。阿儺、伽葉笑著說∶“好呀,白給你們經,太便宜你們了!”
悟空見他們不肯傳經,叫起來∶“師父,我們去如來佛那裡告他們。”阿儺、伽葉忙說∶“別叫,到這邊來拿經吧。”八戒、沙僧勸住師兄,轉身接過經書,一卷一卷放在包裡,馱到馬上,其餘的包成包袱,由八戒和沙僧挑著。
唐僧師徒叩謝瞭如來,又拜辭了眾神仙,下山趕路了。正走著,忽然聞見陣陣香氣,只聽見一聲巨響,半空中伸出一隻大手,把經書全都提走了。嚇得唐僧連連叫苦,悟空拿出金箍棒,跳上雲追過去。
原來寶閣上的燃燈古佛聽見阿儺、伽葉傳經,知道他們傳給唐僧的是無字經書,就叫白雄尊者故意搶經,好讓唐僧再來取有字的真經。白雄尊者見悟空追過來,忙將經包撕碎,拋了下來,然後回去報告古佛。
唐僧師徒四人連忙收拾散落的經卷,打開一看,捲捲都是白紙,悟空想這肯定是阿儺、伽葉沒要到東西,故意傳給無字的空本。決定去向如來佛告狀。於是,師徒四人又回到雷音寺。
阿儺
佛祖和阿儺迦葉
如來佛聽悟空講完後笑著說∶“這事我早就知道,因為經不能隨便傳,也不能隨便取。原來比丘給人家講經,要三斗三升黃金,我還嫌他要得太少了。這本是無字真經,只是你們東土的人看不懂罷了。”
阿儺、伽葉奉如來的金旨傳給有字真經,他們來到傳經寶閣,仍舊要東西。唐僧只好拿出紫金缽盂給他們。阿儺接過,微微一笑,伽葉進閣去取經卷,唐僧叫道∶“徒弟們,好好看看,別像上次一樣。”
如來請靈山眾佛、聖僧召開傳經大會,傳經會散後,打發走了唐僧師徒,觀音菩薩跟如來說∶“取經成功,要經過十四年,共五千零四十天,現在還有八天。”如來忙令四大金剛駕雲送聖僧回國,八天內再把聖經送回來。
四大金剛剛趕上唐僧,叫道∶“取經的,跟我來!”唐僧等人連同白馬立即飄飄蕩盪,駕在雲上。一天一夜後,揭諦趕上來,湊在金剛耳邊說了一些什麼話,金剛聽後,把風按住,唐僧四人連馬一塊摔在地上。
原來,觀音菩薩在查看唐僧取經路上的歷難簿時,發現佛門九九歸真,唐僧只受了八十難,還少一難,所以命揭諦去趕金剛,讓唐僧再遇一難。唐僧等人落地後,發現已經來到通天河西岸,找不到船和橋,沒有辦法過河。
忽然聽見有人叫喊∶“唐聖僧,來這​​裡!”師徒們抬頭張望,見一個大白賴頭龜在岸邊探著頭叫∶“師父,你才回來,我等你好幾年了。”唐僧等人又像去西天一樣,一齊上了龜背,直向東岸駛去。
老龜四腳著水,跟走平地一樣,快到東岸時,天有點黑了,老龜問唐僧∶“那年託你向如來佛祖問我幾時能修成人身,你問了沒有?”唐僧專心取經忘了問,所以低著頭不敢回答。老龜生氣了,把身子一晃,沉下水去。唐僧師徒全部掉到水里。
幸虧離岸不遠,唐僧已經脫了凡胎,沒有沉下去,白馬是龍,八戒、沙僧水性好,悟空神通廣大,他們幫師父登上東岸。忽然又刮起一陣狂風,電閃雷鳴,砂石亂飛,唐僧師徒忙按住經包,悟空拿著棒在一邊守護著。
阿儺
阿儺迦葉
師徒四人勞累了一夜,天亮時才風停雷止。太陽出來後,他們忙打開經包晾曬經卷。一個漁民發現他們,忙叫來陳家莊的陳澄等人。當年悟空、八戒救過陳家的兒女,陳澄沒忘恩情,請唐僧師徒進莊休息。
盛情難卻,唐僧師徒收拾起經卷,跟陳澄來到陳家莊,全莊男女老幼都到村口迎接。在陳家用過飯後,唐僧就要告辭,陳家兄弟和全莊的人都不讓走,唐僧師徒當天晚上就在莊里過夜。
當天夜裡,唐僧守著真經,一步都不敢離開。半夜,他把徒弟們叫起來,牽上馬,挑著擔,讓悟空設法打開莊門,順著小路往東走。這時,半空中又響起金剛的叫聲。“逃走的,跟我來!”頓時,唐僧師徒連馬帶經升到空中。
四大金剛不到一天就把他師徒送到了東土大唐的京城長安。四大金剛說∶“聖僧,為了不現金身,我們不下去,大聖他們三個也不用下去了。你自己傳了經就回來,跟我們一起回靈山繳旨。”
悟空說∶“你們話雖然有理,但我師父一人挑不動擔子,又牽不了馬。我們必須送他才行。”金剛說∶“觀音菩薩規定八天返回,現在還有四天多,你們快去快回,不得延誤。”說完,便將唐僧四人放到地上。
那唐太宗自從貞觀十三年送走唐僧後,就叫人在長安城關外修了一座望經樓,並且年年都來這。這天太宗剛好出宮來到望經樓,忽然看見西方滿天瑞氣,並飄來陣陣香氣,遠遠見唐僧師徒過來,忙率領文武官員下樓迎接。
唐僧見了太宗連忙下拜,太宗攙起唐僧問∶“那三位是什麼人?”唐僧說是途中收的徒弟,太宗十分高興,忙叫他們一塊回宮。滿城的人都知道取經的人回來了,紛紛出來迎接。唐僧原來住的洪福寺裡的大小僧人更是特別高興。
唐僧進朝後,叫悟空、八戒、沙僧抬來包袱,把經捲取出來,由官員傳遞給太宗。太宗問起取經的經過,唐僧一一奏明∶走了十萬八千里的路,歷經十四個寒暑,經過了許多王國,唐僧叫悟空把通關文牒取出來呈給太宗。
第二天早朝,唐太宗對群臣說,唐僧的功德極大,他一夜沒睡,想了一篇序文,準備贈給他,當時叫人記了下來,然後召唐僧上殿,將序文遞給唐僧說∶“為答謝你的功德,我想了篇序文,不知好不好。”唐僧忙叩頭謝恩。
阿儺
阿儺
太宗又叫唐僧把真經講誦一遍,唐僧說如果要講真經,必須找佛地。太宗忙命官員把經書各捧幾卷,送到聖潔的雁塔寺。太宗親自到雁塔寺,聽唐僧誦經。唐僧登上高台,剛要誦讀,四大金剛現出身在空中叫道∶“誦經的,跟我回去!”
唐僧聽到喊叫,正在遲疑,悟空、八戒、沙僧、連同白馬,早被香風捲到空中。唐僧只好放下經卷,跟著騰空於九天雲霄,慌得太宗和文武百官連忙跪下,朝空中禮拜。
四大金剛駕著香風,帶著唐僧師徒和白馬返回靈山,連去帶來,剛好八天。這時,靈山眾神,都來聽如來佛祖講經,四大金剛領著唐僧師徒進殿,拜見如來,繳了金旨。
如來把唐僧師徒叫到座前封職。唐僧封為旃檀功德佛,孫悟空封為鬥戰勝佛,豬八戒封為淨壇使者,沙和尚封為金身羅漢,白馬封為八部天龍,各歸佛位,超脫凡塵。封職後,唐僧師徒個個歡天喜地,叩頭謝恩。
如來又命揭諦帶白馬到靈山後崖化龍池。謁諦把馬推到池子裡,立刻,白馬化成一條金龍飛了出來,盤繞在山門裡擎天華表柱子上。悟空請求師父取下頭上的金箍兒,唐僧說∶“你已成佛,自然就去了。”悟空抬手摸頭,果然沒有了。
從此以後,旃檀佛、鬥戰勝佛、淨壇使者、金身羅漢、天龍馬及諸眾佛祖、菩薩、聖僧、羅漢、揭諦、比丘、優婆夷、優婆塞,各山洞的神仙,大神丁甲、功曹、伽藍、土地、一切得道的師仙,到此各回本位。
------------------
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公元前463)為梵語 Ananda 的音譯。意為「歡喜」,「喜慶」原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後跟隨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歲時,選阿儺為常隨侍者,當侍者達二十五年。因為他專註地服侍佛陀,謹記無誤佛的一言一語,因此被稱為「多聞第一」。佛滅后第一結集由阿儺誦出三藏中的經藏。佛祖涅盤后,大迦葉尊者成為「初祖」,統領廣大佛家弟子。大迦葉圓寂后,阿儺尊者繼承迦葉率領徒眾宏揚佛法,被後世尊成為「二祖」。
---------------
伽葉- 簡介
伽葉
伽葉
大伽葉告諸比丘曰:“佛已荼毘,金剛舍利,非我等事。何以故?自有國王大臣長者居士求最勝福田者,自當供養。我等宜當結集法寶,無令斷絕,為未來世作大照明,紹隆正法。”
爾時伽葉作大神通,往須彌頂而說偈曰:如來諸弟子,且莫般涅槃。若得神通者,當赴於結集。
說是偈已,則擊撾銅。撾銅之中而傳此偈,聲遍三千大世界。得神通者,悉皆赴集。聖眾既驚,遂揀內閒三藏、外達五明、足滿六通、智圓四辨者。其數四百九十有九,悉集王舍城耆阇崛山賓缽羅窟,此云七葉岩。
爾時阿儺為漏未盡,當被跋阇比丘有他心智,則便觀察知:“阿難兄有欲漏故,未及眾聖,不得入會。”時阿難比丘當自念言: “我事如來亦無缺犯,為自有漏,不及眾數。”思惟是事,曉夜經行。明相出時,身體疲極。兼臥之次,頭未至枕,得證果位。心生歡喜,則往賓缽羅窟,擊其石門。
伽葉
伽葉
爾時伽葉在於窟中問:“是何人敲我此戶?”答言:“是佛侍者比丘阿難。”伽葉語曰:“汝漏未盡,不得入來。”阿難答言:“我已證無漏。”伽葉報言:“汝既證無漏,可現神變以遣眾疑。”爾時阿難則騁神通,從鑰孔入,得在眾會,添數五百。案《育王經》雲:“伽葉告阿庠世王:'我今欲集如來三藏。願大王為我檀越。”王言:“願大聖集如來三藏,無有遺餘,不捨慈悲,受我供養。阿庠世王為結集主時,諸比丘則從座起,諮問長老大伽葉:“於三藏中先集何藏?”伽葉語云:“當集修多羅藏。”伽葉白聖眾言:“此阿難比丘多聞總持,有大智慧。常隨如來,梵行清淨。所聞佛法如水傳器,無有遺餘。佛所讚歎,聰敏第一。宜可請彼集修多羅藏。”大眾默然允之。伽葉告阿難曰:“汝於今者宜宣法寶。”阿難躬受敬諾,觀察聖心而說偈曰:比丘諸眷屬,離佛不莊嚴。猶如虛空中,眾星之無月。說是偈已,禮眾聖足,則升法座。
案《七事記》雲:“爾時阿難當升座已,尊諸相好,現身如佛。眾見此瑞,則生三疑。一謂大師慈悲故,從涅槃起,為我等輩宣甚深法。二謂他方諸佛知我釋迦奄化故,而來此中宣揚妙法。三謂阿難轉身成佛,為眾說法耶?爾時阿難而說是言:'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城某處,說某經教,乃至人天等作禮奉行。'阿難則下法座,卻複本身。諸菩薩等知是世尊加被,眾疑悉遣。
時伽葉問諸比丘:'阿難所言不錯謬乎?'諸比丘皆云:'不異世尊所說。'於是伽葉請優波離集毘尼藏,次命迦旃延集阿毘曇藏,伽葉則入願智三味。觀所集法藏,皆無欠少。因茲流布而不斷絕。” 阿庠世王懺悔經有三種阿難。一阿難陀,此云慶喜,持聲聞法藏,於上二乘隨力隨分。二阿難陀跋羅, ​​此云慶喜賢,持中乘法藏,於上大乘隨力隨分;於下小乘客與兼持。三名阿難陀婆伽羅,此云慶喜海,持菩薩大乘法藏,於下二乘容與兼持。又台教中有四阿難。何等為四?一者慶喜阿難,結集藏教。二者賢阿難,結集通教。三者典藏阿難,結集別教。四者海阿難,結集圓教。論其本也,唯一金龍尊佛;語其邊也,分四阿難弟子。
伽葉
伽葉
梵語阿難,此翻無染。阿者無也,難者染也。論此無染,亦分為二。一者斷除煩惱,名為無染。二者出離修證,名為無染。斷除煩惱無染是名傳教阿難,出說修證無染是名傳禪阿難矣。阿難問師:“傳佛金蝠外,別傳個什摩?”師喚阿難,阿難應喏。師曰:“倒卻門前剎竿著!”
阿庠世王請師說法,師受請升座,良久乃下。王問師:“何故不為弟子說?”師云:“大王位崇名重。”伽葉尊者闡一乘而利物,弘二教以度人。實得他心,終無我想。說法住世四十五年,度無量眾。乃告阿難言:“如來正法眼付囑於我,我今年邁,持佛僧伽犁衣入雞足山,待慈氏一生。汝受佛囑,弘揚正法,勿令斷絕。聽吾偈曰: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非法。爾時伽葉說是偈已,遂入王舍城,等阿庠世王。王寢不遇,留言付於門者,令奏王知雲:“吾當往雞足山矣。”
準《西域記》雲:“此山三峰,如仰雞足”,故因此立號也。伽葉尊者於此山上以草敷坐,結跏而已,作是念言:“今我此身著佛所與糞掃之衣及持僧伽梨等,經於五十七俱低,六十百千歲,慈氏佛出世,不令其朽壞。”作是念已,遂語山曰:“若阿庠世王與阿難來,山當為開,令其得入。若歸去後,復當還合。”言訖,便入滅盡定,應時大地六種震動。爾時阿庠世王於睡夢中見殿梁折,遂則驚覺。
時執扃之使奏王知雲:“大伽葉辭王,往雞足山,欲入涅槃。過王殿寢,未敢奏聞。”王聞此語,遂生悲泣。雲:“朕何薄佑!諸聖涅槃,不得睹見。”則詣竹園精會,禮阿難足,借問伽葉所在。遂命阿難同往雞足。王到山已,山自開闢,伽葉在中,全身不散。王乃敕諸力士積諸香薪,欲庠維之。阿難白大王曰:“摩訶伽葉以定持身。待於彌勒下生,捧付僧伽梨竟,方入涅槃。如今切不可焚也!”王聞是語,以種種供養,心生悲戀,然後禮辭定身。卻命阿難入於王舍城。阿庠世王與阿難才出此山,山合如故。師入滅時,當此土週第八主孝王五年丙辰歲矣。
伽葉
伽葉阿儺
淨修禪師贊曰:
偉哉伽葉,密傳佛心。
身衣一納,口海千尋。
威儀庠序,化導幽深。
未逢慈氏,且定雞岑。
尊者因外道問:“如何是我我?”者曰:“覓我者是汝我。”外道曰:“這個是我我,師我何在?”者曰:“汝問我覓。”尊者一日踏泥次,有一沙彌見,乃問尊者:“何得自為?”者曰:“我若不為,誰為我為?”
伽葉- 拈花微笑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爾時大梵天王 ①即引若干眷屬來奉獻世尊②於金婆羅華③,各各頂禮佛足④,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即拈奉獻金色婆羅華,瞬目揚眉,示諸大眾,默然毋措。有迦葉⑤破顏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⑥,涅槃⑦妙心⑧,即付囑於汝。汝能護持,相續不斷。”時迦葉奉佛敕,頂禮佛足退。
《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卷一:世尊於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⑨,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注:
伽葉
伽葉
①大梵天王:佛教語,印度神話中世界萬物的創造者,地位相當於中國的盤古。因為他善惡不分,所以既是世間萬物的創造者,也是魔鬼、災難的製造者。他高興的時候,世間安穩,萬物興盛;他憤怒的時候,世間不安,災難欉生,眾生苦惱,連草木也不能倖免。
②世尊:佛陀的尊稱,指佛祖釋迦牟尼,簡稱為佛,佛教的創始人,俗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因為他是出生於釋迦族的一位聖人,故被尊稱為釋迦牟尼(即“釋迦族的聖人”)。
③金婆羅華:金色的婆羅花,(一說紫色的金蓮花),“華”為“花”的通假字。
④ 頂禮佛足:禮拜佛陀的足,這是佛教最隆重的敬禮法。
迦葉:摩訶迦葉尊者,佛祖的大弟子,後成為印度禪宗初祖,至第二十八代達摩時傳入中國,中國奉達摩為禪宗始祖。
⑥ 正法眼藏:佛教語。正法是指全體佛法,眼是指普照宇宙,藏是指包含萬有。
涅槃:梵語的音譯,舊譯“泥亙”﹑“泥洹”。意譯“滅”﹑“滅度”﹑“寂滅”﹑“ 圓寂 ”等。是佛教全部修習所要達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滅生死輪迴後的境界。
⑧ 妙心:奧妙的心法。心法:佛教語,指經書典籍以外傳授的佛法。
⑨ 實相無相:
相:事物的外形和狀態。佛教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因緣條件下形成的,都是空幻無實的;空是一切事物的本質,雖然體現於具體的萬物,然而它本身卻是沒有形象、沒有聚散生滅、超越於一切萬有之上的,難以用文字來表達。
實相:佛教語,指世間事物本來的面貌或狀態。佛教認為,實相也就是無相、空相。
伽葉
伽葉
無相:佛教語,與“有相”相對,是指擺脫對一切事物的有相認識後感悟真知的最高境界,即“於一切相,離一切相,即是無相”。
有相:佛教語,指具有外形、能區別於其它事物、會生滅變化的事物。因為佛教認為萬有皆空、心體本寂,所以“有相”就是“造作之相”或“虛假之相”,本質其實還是“無相”。
譯文:
釋迦牟尼在靈山法會上正準備說法,這時大梵天王來到座前,向釋迦牟尼獻上一朵金色波羅蜜花。然後坐在最後的位子上,聆聽釋迦牟尼說法。
釋迦牟尼接受了獻花之後,一言不發,舉起這朵金色波羅蜜花給大眾看。當時聆聽說法的人間天上諸神有百萬之眾,可大家都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唯有十大弟子中的摩訶迦葉破顏微笑。
於是釋迦牟尼對大家說:
“我有正法眼藏,涅般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現在,我把這無上的大法,付託給摩訶迦葉。
這段話成了禪的綱領。
禪,就在拈花微笑中產生了。
迦葉成為西天禪宗第一祖,後來代代相傳,傳到達摩大師時,成為西天禪宗第二十八祖。
伽葉- 涅槃
傳說大迦葉活到一百多歲,傳法給阿難,就到王舍城西南八里多的雞足山(山有三峰屹立,狀似雞足),山峰之間的盆地裡,席地而坐發誓說:我今以神通力使身體不壞,用糞掃衣复蓋著。等六十七億年後,彌勒降生成佛時,將來此訪問,即把釋迦佛的衣缽獻給他,並協助他教化眾生。據傳阿闍世王聽到大迦葉入滅的消息,悲痛無 ​​已,曾來此瞻仰尊者遺容。雞足三峰自然開裂,形似蓮花。阿闍世王看見迦葉端然入定,身上复蓋著曼陀羅花,莊嚴無比。待其退出後,山峰又自然合攏。
伽葉- 阿儺
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公元前463)為梵語 Ananda的音譯。意為“歡喜”,“喜慶”原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後跟隨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歲時,選阿難為常隨侍者,當侍者達二十五年。因為他專注地服侍佛陀,謹記無誤佛的一言一語,因此被稱為“多聞第一”。佛滅後第一結集由阿難誦出三藏中的經藏。
伽葉
佛祖和阿儺迦葉
佛祖涅槃後,大迦葉尊者成為“初祖”,統領廣大佛家弟子。大迦葉圓寂後,阿難尊者繼承迦葉率領徒眾宏揚佛法,被後世尊成為“二祖”。
在寺院中,阿難與迦葉總是侍立在佛祖的兩邊,成為佛祖的協持。
文殊菩薩曾經這樣讚歎阿難的莊嚴、多聞:“相如秋滿月,眼似青蓮華,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
在佛陀十大弟子中,阿難記憶最強,儀容俊秀莊嚴,令見者心生歡喜。在當時僧團中年紀最輕,聰明而多聞。不但佛陀喜歡他,更有大眾緣,尤其深得女眾的尊敬。
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阇波提夫人的出家,就是經阿難再三向佛陀請求,才得允許,於是有比丘尼僧團的成立。
阿難有功於女人,所以女人也對他特別有緣,他是教團里里外外最受女人尊敬的人。有一次,阿難和大迦葉尊者同在行化途中,路過比丘尼的蘭若,比丘尼總是先請阿難開示,然後再請大迦葉。由於阿難的慈心、善良,常常給他的修道帶來許多的麻煩和障礙,如摩登伽女的誘惑,以致佛陀常單獨對年輕的阿難說教,要他避開女難,遠離愛欲,日後必是紹隆佛種的傳人。
佛陀因為看重阿難的善良細心、知道進退、不違所教,屬意他為侍者。當時,舍利弗、目犍連也都向阿難勸說,要他當佛陀的侍者。阿難為了避免日後不必要的誤解、譏嫌,提出三個希望,要目犍連轉呈佛陀:
第一、佛陀的衣服,無論新舊,他決不要穿著。
第二、如有信眾恭請佛陀至家中供養,他決不要隨侍前去。
第三、不是見佛陀的時候,他不到佛陀身邊。
伽葉
阿儺迦葉
阿難的品格,獲得佛陀高度的讚許,當時阿難僅有二十多歲。在他侍奉佛陀二十七年的歲月裡,他遵照佛陀的意旨行動,跟隨佛陀到各處弘化。因為有這樣的因緣,如大海似的佛法完全流入阿難的心中。每天跟隨著佛陀,阿難的女難減少了,同時也成為佛陀與諸比丘之間的調和者。
做了侍者的阿難,雖然不像舍利弗和目犍連那麼活躍進取,但也不像大迦葉的保守傳統,他的溫和友愛,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隨喜性格,不論在家、出家,甚至外道,也都曾受到他的感召。他曾協助佛陀挽回為了愛欲打算還俗的掘多比丘的心意,並且鼓勵他修行,使他證果;也曾調和過僧團的爭執,使爭執不下的人復歸於好。他曾在只園精舍和舍利弗論道;在巴連弗城和跋陀羅談說各種問題;在俱睒彌國為諸比丘說修道的要點;在東園曾代替佛陀應比丘之請,前去說法;他讚歎目犍連的孝心,宣揚富樓那的說法。在教內教外,他對人的道情法愛,充份的表現出他已經盡了大弟子的任務。
當佛陀即將入滅前,還沒有證悟的阿難比其他弟子更加傷心,佛陀特別為他開示無常之理,並對大眾宣揚阿難溫和善良的天性,讚美他聽聞大法不忘的福德,將來必能在世間上發出光輝。於是大家公推阿難向佛陀做最後的請益:
“佛陀涅槃後,以誰為師?”
“ 佛陀涅槃後,以什麼安住?”
“佛陀涅槃後,惡人如何調伏?”
“佛陀涅槃後,經典的結集,如何才叫人起信?”
佛陀慈祥地回答:“阿難!你和大家要記住,你們應以戒為師,依四念處安住,遇到惡人時,默擯置之,經首安立'如是我聞',便會令人起信。你們依法而行,就是與佛陀的法身常住。”佛陀就這樣進入涅槃。四方的信眾紛紛前來瞻仰佛陀,禮拜佛陀,阿難也允許出家及在家女眾親禮佛身,他永遠是婦女們的同情者。
佛陀涅槃後,大迦葉召開經典結集,阿難雖是多聞,但是尚未證悟,因此被擯斥在結集的石窟外。大迦葉以長老身分教育阿難,數落阿難種種過失,以激勵阿難奮發向上。終於在結集前半夜,阿難開悟證果,進入窟內,參與結集。阿難被大眾推上獅子座,開始誦出:“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阿難將記憶中的大法完整背誦出來,所有在座的大比丘如同再一次接受佛陀的教誡一般,為之感動萬分。
最初的經典《阿含經》,就這樣結集與流傳在世間。多聞的阿難,對佛法的流傳與貢獻無可替代;溫文謙忍的性格,讓人如沐春風,使後世的佛弟子永遠懷念這一位聖者的風範。
伽葉- 《西遊記》相關片段
第39回雷音寺如來賜真經
伽葉
佛祖和阿儺迦葉
悟空救活寇員外後,繼續和師父趕路,走了六、七天,忽然看見前面高樓聳立,雲閣沖天,悟空說∶“師父,取經的地方到了 ​​,師父快下馬。” 唐僧一聽慌忙下馬,走到樓閣前,一個道童站在山門口問∶“來者可是東土取經人!”
悟空認出他是靈山腳下玉貞觀的金頂大仙,忙告訴師父,唐僧上前行禮後,大仙領唐僧師徒進了觀,又叫小童燒香湯給唐僧沐浴,說這樣才好登上佛地。第二天,唐僧換上錦袈裟,手拿錫杖,拜辭了大仙,大仙將唐僧引上法門。
唐僧師徒往前走了五、六里,看見一條大江波浪翻滾,約有八、九里寬,既沒有人,也沒有船,唐僧又驚又愁。悟空見遠處有座橋,就拉著師父過去,沒想到是根獨木橋,橋邊的匾上寫著∶“ 凌雲渡 ”三個字。
唐僧不敢過,要另找路。悟空見師父和師弟都不敢過,就跳上獨木橋,搖搖擺擺跑了過去,高叫道∶“過來!”可是師父、師弟仍不敢過,就跑過來拉著八戒上橋,八戒害怕得趴在地上說∶“太滑了,我過不去。”
這時,忽然看見一個人撐了條船過來了,船到岸邊,唐僧師徒發現是只無底船。悟空火眼金睛,認出撐船的是接引佛,但沒有說出來。唐僧害怕,不敢上船,接引佛說∶“船雖然沒有底,古往今來都能普渡眾生。”
唐僧還在懷疑,悟空趁他不注意,把他往船上一推。唐僧站不穩,跌進了水里,接引佛一把將他拉到船上。唐僧邊抖衣服邊埋怨悟空。這時,悟空已經把八戒、沙僧和白馬都拉到船上了。接引佛輕輕一撐,船飛快地駛向對岸。
船到江心,上游忽然漂下一具死屍。唐僧見了大吃一驚,悟空、八戒和沙僧指著屍體一齊說∶“師父別怕,那是你!”不一會兒,船過了凌雲渡,師徒上岸後,悟空才告訴唐僧剛才那人是接引佛,師父已經脫了凡胎。
伽葉
佛祖和阿儺迦葉
師徒四人繼續向前,不久就登上了通向靈山的石路,逍逍遙遙,來到雷音寺山門外。四大金剛見了唐僧忙行禮,一位金剛說 ∶“聖僧稍等片刻,等我進去禀告一聲。”說完,報到了二門上。
二門上又報到三門上。三門神僧急忙到大雄寶殿,向如來佛祖報告。如來聽後十分高興,叫八大菩薩、四大金剛、五百羅漢、三千揭諦、十一大曜、十八伽藍排成兩行,然後傳出金旨,召唐僧師徒進殿。
唐僧師徒來到大雄寶殿,見瞭如來倒身就拜,奉上通關文碟說∶“奉大唐皇帝旨意,來拜求真經,以濟眾生,望我佛慈悲,早賜真經,也好回國。 ”如來佛就將經卷的事講了一遍。
如來叫阿儺、迦葉兩位尊者帶唐僧師徒去用齋,用齋後到珍樓寶閣領取經典。阿儺、迦葉領唐僧看完經名後,問唐僧有沒有東西送給他們,唐僧說來得太遠,沒帶東西。阿儺、迦葉笑著說∶“好呀,白給你們經,太便宜你們了!”
悟空見他們不肯傳經,叫起來∶“師父,我們去如來佛那裡告他們。”阿儺、迦葉忙說∶“別叫,到這邊來拿經吧。”八戒、沙僧勸住師兄,轉身接過經書,一卷一卷放在包裡,馱到馬上,其餘的包成包袱,由八戒和沙僧挑著。
唐僧師徒叩謝瞭如來,又拜辭了眾神仙,下山趕路了。正走著,忽然聞見陣陣香氣,只聽見一聲巨響,半空中伸出一隻大手,把經書全都提走了。嚇得唐僧連連叫苦,悟空拿出金箍棒,跳上雲追過去。
原來寶閣上的燃燈古佛聽見阿儺、迦葉傳經,知道他們傳給唐僧的是無字經書,就叫白雄尊者故意搶經,好讓唐僧再來取有字的真經。白雄尊者見悟空追過來,忙將經包撕碎,拋了下來,然後回去報告古佛。
唐僧師徒四人連忙收拾散落的經卷,打開一看,捲捲都是白紙,悟空想這肯定是阿儺、迦葉沒要到東西,故意傳給無字的空本。決定去向如來佛告狀。於是,師徒四人又回到雷音寺。
伽葉
迦葉
如來佛聽悟空講完後笑著說∶“這事我早就知道,因為經不能隨便傳,也不能隨便取。原來比丘給人家講經,要三斗三升黃金,我還嫌他要得太少了。這本是無字真經,只是你們東土的人看不懂罷了。”
阿儺、迦葉奉如來的金旨傳給有字真經,他們來到傳經寶閣,仍舊要東西。唐僧只好拿出紫金缽盂給他們。阿儺接過,微微一笑,迦葉進閣去取經卷,唐僧叫道∶“徒弟們,好好看看,別像上次一樣。”
如來請靈山眾佛、聖僧召開傳經大會,傳經會散後,打發走了唐僧師徒,觀音菩薩跟如來說∶“取經成功,要經過十四年,共五千零四十天,現在還有八天。”如來忙令四大金剛駕雲送聖僧回國,八天內再把聖經送回來。
四大金剛剛趕上唐僧,叫道∶“取經的,跟我來!”唐僧等人連同白馬立即飄飄蕩盪,駕在雲上。一天一夜後,揭諦趕上來,湊在金剛耳邊說了一些什麼話,金剛聽後,把風按住,唐僧四人連馬一塊摔在地上。
原來,觀音菩薩在查看唐僧取經路上的歷難簿時,發現佛門九九歸真,唐僧只受了八十難,還少一難,所以命揭諦去趕金剛,讓唐僧再遇一難。唐僧等人落地後,發現已經來到通天河西岸,找不到船和橋,沒有辦法過河。
忽然聽見有人叫喊∶“唐聖僧,來這裡!”師徒們抬頭張望,見一個大白賴頭龜在岸邊探著頭叫∶“師父,你才回來,我等你好幾年了。”唐僧等人又像去西天一樣,一齊上了龜背,直向東岸駛去。
老龜四腳著水,跟走平地一樣,快到東岸時,天有點黑了,老龜問唐僧∶“那年託你向如來佛祖問我幾時能修成人身,你問了沒有?”唐僧專心取經忘了問,所以低著頭不敢回答。老龜生氣了,把身子一晃,沉下水去。唐僧師徒全部掉到水里。
幸虧離岸不遠,唐僧已經脫了凡胎,沒有沉下去,白馬是龍,八戒、沙僧水性好,悟空神通廣大,他們幫師父登上東岸。忽然又刮起一陣狂風,電閃雷鳴,砂石亂飛,唐僧師徒忙按住經包,悟空拿著棒在一邊守護著。
伽葉
佛祖和阿儺迦葉
師徒四人勞累了一夜,天亮時才風停雷止。太陽出來後,他們忙打開經包晾曬經卷。一個漁民發現他們,忙叫來陳家莊的陳澄等人。當年悟空、八戒救過陳家的兒女,陳澄沒忘恩情,請唐僧師徒進莊休息。
盛情難卻,唐僧師徒收拾起經卷,跟陳澄來到陳家莊,全莊男女老幼都到村口迎接。在陳家用過飯後,唐僧就要告辭,陳家兄弟和全莊的人都不讓走,唐僧師徒當天晚上就在莊里過夜。
當天夜裡,唐僧守著真經,一步都不敢離開。半夜,他把徒弟們叫起來,牽上馬,挑著擔,讓悟空設法打開莊門,順著小路往東走。這時,半空中又響起金剛的叫聲。“逃走的,跟我來!”頓時,唐僧師徒連馬帶經升到空中。
四大金剛不到一天就把他師徒送到了東土大唐的京城長安。四大金剛說∶“聖僧,為了不現金身,我們不下去,大聖他們三個也不用下去了。你自己傳了經就回來,跟我們一起回靈山繳旨。”
悟空說∶“你們話雖然有理,但我師父一人挑不動擔子,又牽不了馬。我們必須送他才行。”金剛說∶“ 觀音菩薩規定八天返回,現在還有四天多,你們快去快回,不得延誤。”說完,便將唐僧四人放到地上。
那唐太宗自從貞觀十三年送走唐僧後,就叫人在長安城關外修了一座望經樓,並且年年都來這。這天太宗剛好出宮來到望經樓,忽然看見西方滿天瑞氣,並飄來陣陣香氣,遠遠見唐僧師徒過來,忙率領文武官員下樓迎接。
唐僧見了太宗連忙下拜,太宗攙起唐僧問∶“那三位是什麼人?”唐僧說是途中收的徒弟,太宗十分高興,忙叫他們一塊回宮。滿城的人都知道取經的人回來了,紛紛出來迎接。唐僧原來住的洪福寺裡的大小僧人更是特別高興。
伽葉
迦葉
唐僧進朝後,叫悟空、八戒、沙僧抬來包袱,把經捲取出來,由官員傳遞給太宗。太宗問起取經的經過,唐僧一一奏明∶走了十萬八千里的路,歷經十四個寒暑,經過了許多王國,唐僧叫悟空把通關文牒取出來呈給太宗。
第二天早朝,唐太宗對群臣說,唐僧的功德極大,他一夜沒睡,想了一篇序文,準備贈給他,當時叫人記了下來,然後召唐僧上殿,將序文遞給唐僧說∶“為答謝你的功德,我想了篇序文,不知好不好。”唐僧忙叩頭謝恩。
太宗又叫唐僧把真經講誦一遍,唐僧說如果要講真經,必須找佛地。太宗忙命官員把經書各捧幾卷,送到聖潔的雁塔寺。太宗親自到雁塔寺,聽唐僧誦經。唐僧登上高台,剛要誦讀,四大金剛現出身在空中叫道∶“誦經的,跟我回去!”
唐僧聽到喊叫,正在遲疑,悟空、八戒、沙僧、連同白馬,早被香風捲到空中。唐僧只好放下經卷,跟著騰空於九天雲霄,慌得太宗和文武百官連忙跪下,朝空中禮拜。
四大金剛駕著香風,帶著唐僧師徒和白馬返回靈山,連去帶來,剛好八天。這時,靈山眾神,都來聽如來佛祖講經,四大金剛領著唐僧師徒進殿,拜見如來,繳了金旨。
如來把唐僧師徒叫到座前封職。唐僧封為旃檀功德佛,孫悟空封為鬥戰勝佛,豬八戒封為淨壇使者,沙和尚封為金身羅漢,白馬封為八部天龍,各歸佛位,超脫凡塵。封職後,唐僧師徒個個歡天喜地,叩頭謝恩。
如來又命揭諦帶白馬到靈山後崖化龍池。謁諦把馬推到池子裡,立刻,白馬化成一條金龍飛了出來,盤繞在山門裡擎天華表柱子上。悟空請求師父取下頭上的金箍兒,唐僧說∶“你已成佛,自然就去了。”悟空抬手摸頭,果然沒有了。
從此以後,旃檀佛、鬥戰勝佛、淨壇使者、金身羅漢、天龍馬及諸眾佛祖、菩薩、聖僧、羅漢、揭諦、比丘、優婆夷、優婆塞,各山洞的神仙,大神丁甲、功曹、伽藍、土地、一切得道的師仙,到此各回本位。

-------------------------------------------------

迦葉夫婦因緣品

本經中的跋陀羅迦卑梨耶就是婆陀尊者是迦葉尊者出家前的妻子,佛陀述說了很多有關這對優秀夫妻的本生事蹟,本經也是記載較為詳盡的經文之一。

選譯自《北傳佛本行集經跋陀羅夫婦因緣品第四十八》

譯於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位名叫跋陀羅迦卑梨耶的外道女修士,因為沒有遇到善知識的緣故,所以便在外道波離婆闍迦【註:尼乾子,也就是印度的裸行外道,又稱耆那教,其教主為大雄。】的道場出家。

  跋陀羅迦卑梨耶出了家後,精進修行外道禪定,沒多久便獲證四禪八定,成就五種神通,在外道教團中頗具名氣與影響力。

  當時,正逢世尊廣開方便之門,聽許女眾出家,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帶領了釋家皇族的五百名婦女一起出家,建立了比丘尼僧團。

摩訶迦葉長老見到比丘尼僧團已在如來教法中成立,便想起他曾承諾過出家前的結髮妻子跋陀羅迦卑梨耶:「如果我找到善知識,一定前來接引你」。於是,摩訶迦葉長老便深入禪定運用神通觀察跋陀羅迦卑梨耶現今人在何處,長老以清淨的天眼看到跋陀羅迦卑梨耶在恆河畔波離婆闍迦的道場出家,便請一位名叫箇得通的比丘尼前去勸請跋陀羅迦卑梨耶加入如來的比丘尼僧團,並讓她知道她的丈夫摩訶迦葉已在僧團中出家清修梵行。

跋陀羅迦卑梨耶知道後,便問箇得通比丘尼:「你們所跟隨的導師是哪一位大師呢?」

  箇得通比丘尼讚嘆的說:「我們的導師是佛陀,他以三十二大人之相,莊嚴其身。具足八十種相好,有十八種其他宗教不能提並論的佛法,十力、四無所畏、大慈大悲。他成就無邊戒眾具足、無邊定眾具足、無邊智慧眾具足、無邊解脫眾具足、無邊解脫知見眾具足。他的學生也是如此,成就戒眾具足、定眾具足、智慧眾具足、解脫眾具足、解脫知見眾具足。」

因為宿世善根福德的緣故,跋陀羅迦卑梨耶聽後立即產生清淨的信心,便說道:「姊妹啊,我想跟妳一起去拜訪您的導師。」

比丘尼回答:「當然好,我可以以神通載妳過去。」

跋陀羅迦卑梨耶說:「謝謝妳,我也有神通,可以跟妳一起前往。」

於是,他們二人便發起神通,就像一位壯士屈伸他的手臂那樣,一眨眼的功夫便於恆河畔消失,同時出現在祇桓精舍裏,前往禮見佛陀。

跋陀羅迦卑梨耶一見到佛陀莊嚴的儀表,如同夜空的繁星閃爍點綴一般,心生清淨,頂禮佛陀,向佛陀表明出家的意願。

佛陀便交代阿難尊者帶領她去見摩訶波闍波提尊者,由摩訶波闍波提尊者為她剃度授戒,正式授與她比丘尼的身分。

  跋陀羅迦卑梨耶比丘尼出家後,遠離一切濁惡,獨自在空閒安靜的地方精進修行,專注如理思惟,令心不放逸。沒多久便能自知自證:「生死已斷、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跋陀羅迦卑梨耶比丘尼已榮獲如來教法中的最高果位,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也當著大眾的面前讚譽跋陀羅迦卑梨耶比丘尼在聲聞眾中為比丘尼自識宿命第一。

許多比丘尼前來請教跋陀羅迦卑梨耶比丘尼自身的因果業緣,跋陀羅迦卑梨耶比丘尼也都能夠一一清楚回答,因為有很多的比丘尼出家已有一段相當時日,都沒法獲得如此神通,而跋陀羅迦卑梨耶比丘尼比她們晚出家,卻能擁有這麼神奇的能力,眾比丘尼都感到不可思議,於是便來到佛前請教,這跋陀羅迦卑梨耶比丘尼究竟是什麼樣的因緣業力,能夠出生在婆羅門權貴豪門之家,財富無限,又容貌身材端正完美,美麗出眾,不但令人驚艷、心生歡喜,而且耐看又不生厭倦,同時能於如來教法中出家,很快的證得阿羅漢及神通,並獲得佛陀讚譽「宿命第一」的榮耀?

佛陀便為大家述說跋陀羅迦卑梨耶比丘尼的前世因緣業力:「

諸比丘尼啊,這一切的確都是有因有緣所致。在上一個佛陀也就是迦葉佛時代,當時波羅奈城中,有兩位女子,分別是大富長者女及婆羅門女,他們彼此是好朋友。

有一天婆羅門女來到大富長者女家中作客,正巧迦葉佛也來到大富長者女家中應供,大富長者女一見到佛陀,便立刻出門迎接,然而婆羅門女卻躲在屋內不肯出來。

大富長者女便問婆羅門女:『好姊妹啊,妳為什麼不肯出來迎接佛陀呢?』

婆羅門女羞赧地回答:『我兩手空空,怎麼好意思出去見佛陀呢?』

大富長者女說:『我的好姊妹,妳別不好意思,佛陀不會介意的,妳趕快出來見佛陀吧!』

婆羅門女覺得還是不妥,於是便隨手以種種珍寶裝飾一把傘,並以細衣覆蓋在傘蓋上,再以種種花鬘編飾在傘角邊,使得花鬘四散垂下,顯得格外華麗莊嚴,便以此寶蓋來迎接迦葉佛陀,對佛陀說:『種種寶蓋金為柄,微妙細衣花覆上,迎奉丈夫大威德,唯願世尊哀納受』。

迦葉佛陀知道婆羅門女的心意後,為了慈憫婆羅門女,便接受了寶蓋的供養。

  比丘尼們啊,妳們無須懷疑,這名婆羅門女不是別人,正是今天跋陀羅迦卑梨耶比丘尼的前身。

  還有,在更久遠的過去,有一位辟支佛正在城內化緣,來到了一位長者家乞食。婢女看到了祂,發現這位辟支佛長的雖然非常地醜陋,但威儀莊重,她直覺這一定不是普通的修行人,於是便將祂請回家供養。

  長者夫人正在梳髮之際見到了辟支佛,非常生氣地責罵婢女說:『我不喜歡這麼醜的沙門,更何況給他食物!』

  婢女說:『只要他心清淨,又何必在意他的美醜呢?』

  長者夫人生氣的說:『妳是怎麼搞得?我就是不喜歡這醜陋的沙門,妳怎麼老叫我給他食物呢?』

  婢女說:『夫人,我深信祂是一位有德的修行人,如果您不想供養祂,不如將這個機會讓給我,我願意用今天應得的食物來供養這位沙門。』

  夫人聽後很不屑地回答:『哼!隨妳的便!』

  婢女便恭敬、親切、歡喜地用雙手將自己一天應得的食物奉獻供養給辟支佛。辟支佛用過餐後,不發一語,卻飛了起來,在空中作出了十八種不可思議的變幻,讓婢女產生信心。

  婢女見到了這一幕不可思議的景象後,知道自己供養到了無上福田,心中的歡喜無法言喻,便跪在地上雙手合十,祈願迴向:『願我來世能證悟這位仙人所證悟的【法】,並且生生世世不墮惡道,又我看到這位仙人因為長相醜陋而乞食困難,所以願我來世成為一位人見人愛、美麗出眾的大美女!』

  辟支佛慈悲地聆聽完婢女的祈願後,繞著城市的上空飛了三圈,便消失了。

  長者夫人也見到了這一幕,知道是剛才的那個醜陋的沙門,便後悔自己錯失良機,於是便對婢女說:『我送妳兩天的工錢,妳將剛剛供養的福德送給我好不好?』

  婢女說:『夫人,對不起,雖然我是您的婢女,但我們的業力並不相同,就算我想,也沒辦法讓給你啊!』

  長者夫人仍不死心,誤以為婢女嫌報酬太少,繼續用更高的報酬利誘她。

  但婢女仍是同樣的回答。

  最後,夫人終於惱羞成怒,誤以為婢女不識抬舉,便動手打她,還恐嚇要殺她。

  這時,長者回來,看到夫人打婢女,便問其原委。

  等到長者知道了一切始末後,非常隨喜婢女的善行,立刻下命將夫人與婢女的地位對調。並告訴婢女說:『今後倉庫中的食物、寶物,妳都可以拿去佈施供養給沙門、婆羅門。』

  這名婢女結束生命後便轉生到三十三天忉利天中,三十三天的天眾一見到了這位天女,都驚為天人,彼此談論著這位天女的相貌實在美麗絕倫。所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天女的美麗出眾,自然立刻吸引眾多天子的追求。當時,由於競爭激烈,還勞動帝釋天主出面,不得不前來調解仲裁,並立下了一個規則:只要有天子能作出表達對天女最深情的偈語,便將這名天女嫁給他。

  這時,有許多天子都各自紛紛地作出偈語,讓帝釋天仲裁。最後,只有一位天子,因為他的偈語最能充分表達出對天女的渴愛,帝釋天主便決定將天女許配與這位天子,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於最後一生,這名天女出生在迦毘羅婆羅門家,而且財富無限。這就是跋陀羅迦卑梨耶比丘尼的前世因緣業力。由於過去生為大婆羅門女的時候,能夠以珍寶花鬘裝飾的傘蓋供養迦葉如來三藐三佛陀,又於更久遠為長者家使女時,因佈施辟支佛一餐飯的緣故,而發願說:『願不論出生在何處,都能人見人愛,端正完美,眾所樂見』。因此業力因緣,果真使她世世生生,出生尊貴,端正可喜,眾人樂見,萬中選一,令人羨慕。

又緣於當時發願說:『令我將來不墮惡道』。也就因為這樣的業力因緣,使她世世生生,不落三塗(畜生、地獄、餓鬼)。能於天人善道(人間天上),周旋往返,常受快樂。

當時,她更祈願說:『令我將來願遇到同樣的教師或更偉大的導師,聽聞他的教法,皆能領悟。』也就是這樣的因緣業力,今天能遇到我,在如來教法中出家,具足眾戒,還能得很快獲得神通,由我為她授記:『於聲聞眾比丘尼中,得宿命通,最第一者,所謂跋陀羅迦卑梨耶比丘尼是也。』

諸比丘尼啊,跋陀羅迦卑梨耶比丘尼,因為往昔深種善根的緣故,能於今生出生在富貴大婆羅門家,並且容貌身材端正可喜,乃至於我聲聞眾比丘尼之中,能回憶過往宿命,最為第一。」

諸比丘們聽完跋陀羅迦卑梨耶比丘尼的本生因緣後,讚嘆地說:「世尊啊,這位跋陀羅迦卑梨耶比丘尼實在太難得了,能夠跟隨摩訶迦葉長老出家」。

佛陀繼續說:「跋陀羅迦卑梨耶比丘尼能夠隨順摩訶長老出家,也不是沒有原因的。跋陀羅迦卑梨耶比丘尼不但在今世隨順摩訶迦葉長老出家,在過去生中也是如此。

  在很久很久的過去,有一個貧窮的農夫,在田裏耕田,他的妻子正準備送食物給他的途中,巧遇一位辟支佛在河邊的樹下修行禪定,她見到這位辟支佛,便心生清淨,雙掌合十,懷著敬意向他頂禮。

農夫在田裏辛苦耕田,遠遠看到他的妻子,已經從家裏出發,來到河岸邊。但卻看不見她渡河過來,於是便心想:『她到底在河邊作什麼?她又跟誰在一起?現在我飢渴的半死,又非常的疲累,怎麼到現在還不送飲食過來?』

因為飢渴疲累又生氣的緣故,農夫便決定到河邊一探究竟。一看到他妻子正坐在一個修行人面前,誤以為他們在做什麼不軌之事,非常的憤怒,拿起鋤杖,辱罵杖打這名辟支佛,這時辟支佛為了不使農夫造下更大的惡業,便從岸邊以神通力騰空飛行。

農夫的妻子,見到了這一切,立刻責怪農夫:『哎呀!你真是糟糕!你怎麼這麼衝動呢?犯下了這麼嚴重的惡業!竟然敢責打沒有過失的修行人。』

這時,農夫發現他責打的是一位辟支佛,心裡感到懊悔不已,於是告訴他的妻子:『我對世間的一切已感到厭倦,不如我們一起出家吧!今天我犯下的錯誤已經不是用一點點的善行就能彌補過來的!』

他的妻子聽後也隨喜地說:『我的好丈夫啊!我不敢違背您的意願,我願意跟隨您一起出家。』

這對夫婦事後果真捨棄一切一起出家,而且努力修行,成就了慈心遍及一切的初禪功德,那一世結束生命後兩人都轉生到梵天。

比丘們啊,當時那位農夫不是別人,正是摩訶迦葉長老的前身,而那位農夫的妻子也不是別人,正是今日跋陀羅迦卑梨耶比丘尼的前身,跋陀羅迦卑梨耶比丘尼在過去世曾經跟隨他的丈夫一起出家,在今世也一樣不違背摩訶迦葉長老的意願一起出家。」

  大家聽完後,都產生了法喜。

原文:

佛本行集經
  跋陀羅夫婦因緣品第四十八
聞如是。時有跋陀羅迦卑梨耶女。以不得善師故。
遂至外道波離婆闍迦所。出家學道。精勤修習。
成就彼法。剋獲四禪。具足五通。於彼法中。
得大名稱。成就威力
爾時世尊。已開女人。聽其出家。
于時摩訶波闍波提。為五百釋女。皆悉出家。光顯佛法。
建立比丘尼眾。於彼時間。長老大迦葉。
作是思惟。我於往昔。已許跋陀羅迦卑梨耶女。
得善教師。要當相示。必令汝得。出家學道。
復作是念。彼跋陀羅迦卑梨耶女。今在何處。
即便入定。觀察是女。以清淨天眼過於人眼。
觀見是女。在彼波離婆闍迦外道之處。出家學道。
住在恒河河岸之處。修外道行。
見已便喚一箇得通比丘尼來。而告言曰。善哉姊妹。
汝若知時。其跋陀羅迦卑梨耶女。
於波離婆闍迦外道之所。出家學道。今在恒河河岸之所。
善哉姊妹。汝應詣彼如實告言。善哉姊妹。
汝夫迦葉。我共同師。出家學道。
汝今亦可往詣彼所。於我師邊。出家學道。修行梵行。
時彼得通比丘尼。聞長老摩訶迦葉如是語已。
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彼比丘尼。如風迅疾。從舍衛城。
而沒其身相。
遂至於跋陀羅迦卑梨耶波離婆闍迦外道女前現。身卻住在於一面
彼比丘尼。即便慰問波離婆闍迦外道之女。
慰問已訖。而復告言。善哉姊妹。汝應知時。
汝夫迦葉。與我同師。出家學道。修行梵行。
汝今亦可往詣彼所。於我師邊。出家學道。
修行梵行也

爾時跋陀羅迦卑梨耶波離婆之闍迦外道女。問彼比丘尼言。善哉姊妹。汝等教師。
當何所似。作是語已。彼比丘尼。
報跋陀羅外道女言。善哉姊妹。我等教師。以三十二大人之相。
莊嚴其身。具足八十種好。十八不共佛法。
十力四無所畏。大慈大悲。無邊戒眾具足。
無邊定眾具足。無邊智慧眾具足。
無邊解脫眾具足。無邊解脫知見眾具足。我彼大師。
一切聲聞諸弟子等。亦復如是。戒眾具足。
定眾具足。智慧眾具足。解脫眾具足。
解脫知見眾具足
時彼比丘尼。於跋陀羅迦卑梨耶女前。
如是如是。歎佛功德及聲聞弟子。
時彼跋陀羅迦卑梨耶外道之女。
聞已遂於如來及比丘僧所。心得清淨。得清淨已。告彼比丘尼言。
善哉姊妹。若如是者。我當隨去。時彼比丘尼。
語跋陀羅迦卑梨耶外道女言。善哉姊妹。
乘我神通。相隨而去
爾時跋陀羅。報彼比丘尼。作如是言。
善哉姊妹。然我身自有神通也
爾時彼比丘尼。共跋陀羅迦卑梨耶外道女。
於彼發引。亦如壯士屈伸臂頃。從恒河所。
即便沒身。於祇陀林中。忽然出現。往詣佛所。
其跋陀羅迦卑梨耶外道之女。遙見世尊。
端嚴殊妙。乃至猶如虛空眾星莊嚴。
見已心得清淨。即至佛前。到已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善哉世尊。聽我出家。授我具戒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長老阿難。
將此跋陀羅迦卑梨耶外道之女。
付囑摩訶波闍波提憍曇彌。敕教言曰。
此跋陀羅迦卑梨耶外道之女。教令出家授具足戒。
是女當得神通具足威力並備
爾時長老阿難。奉佛敕命。白佛言曰。
如世尊教。不敢違也。遂將彼女。
向於摩訶波闍波提憍曇彌比丘尼所。到已具陳如上之事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憍曇彌比丘尼。
度跋陀羅迦卑梨耶外道之女。令得出家授具足戒。
具戒未久。至空閑處。獨自安靜。遠離諸濁。
精勤苦行。心不放逸。思惟而住
爾時跋陀羅迦卑梨耶外道之女。
既得出家授具足戒。乃至心不放逸。思惟而住。
不久彼眾。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正信出家。
求無上梵行。現得見法。自得神通。所作已辦。
得安樂住。口自唱言。生死已斷。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是長老女。見知是已。遂得阿羅漢果。
心得解脫。世尊復記。告諸比丘。作如是言。
是比丘尼。於聲聞比丘尼識宿命中。
是跋陀羅迦卑梨耶比丘尼。最為第一
諸比丘尼。凡所諮問。皆能記別。
爾時彼等諸比丘尼眾。大生希有想。各各嗟歎。
希有希有。是跋陀羅迦卑梨耶比丘尼。而大眾中。

諸比丘尼。久已出家。修行梵行。
未得如是捷疾神通。如跋陀羅迦卑梨耶比丘尼者
爾時彼比丘尼眾。有心疑故。往詣如來。
能斷疑惑。達解一切實義者之所。到已頂禮佛足。
卻住一面。住一面已。彼諸比丘尼眾白佛言。
世尊。此跋陀羅迦卑梨耶比丘尼。往昔之時。
作何善根。而於今者。生大富家。資財具足。
乃至一切無所乏少。身相端正。眾人樂見。
觀者無厭。世所希有。具足眾相。
復以何緣而得出家。具諸戒行。疾得神通。世尊授記。
於諸聲聞比丘尼眾弟子之中。識宿命者。
是跋陀羅迦卑梨耶比丘尼。最為第一
作是語已。佛告諸比丘尼。作如是言。
諸比丘尼。我念往昔。波羅奈城中。有二女。
共為親友。一者大富長者女。二者大姓婆羅門女。
爾時彼婆羅門大種姓女。請彼大富長者之女。
至其舍宅。
時迦葉如來多陀阿伽度三藐三佛陀。詣大富長者家。時彼大富長者女。
見迦葉如來詣於己舍。即便出舍。
迎逆世尊。時彼婆羅門女。不肯出迎。
時彼大富長者女。告大婆羅門女。善哉姊妹。
汝以何故。不迎世尊。彼女報之言。善哉姊妹。
我手無物。云何空手。往詣佛所。今向佛邊。
以何等事。自恣迎佛
爾時大富長者之女。報彼女言。善哉姊妹。
汝但迎佛。如來必入。爾時彼大婆羅門女。
遂造一蓋。眾寶莊嚴。以細[疊*毛]衣。彌覆其上。
復以種種諸花鬘等。四散垂下
爾時迦葉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於晨朝時。日在東方。愍彼女故。著衣持缽。
詣彼大富長者女家。
爾時婆羅門大姓女。持彼寶蓋。
奉獻迦葉如來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奉獻訖。復以偈誦。
而說之曰
 種種寶蓋金為柄  微妙細衣花覆上
 迎奉丈夫大威德  唯願世尊哀納受
爾時迦葉如來阿羅呵三藐三佛陀。
愍彼女故。受其寶蓋。汝等比丘尼。勿作心疑。
彼時施寶蓋女。豈異人乎。
即跋陀羅迦卑梨耶比丘尼是也
諸比丘尼。更有因緣。我念往昔。
還此波羅奈城。有一大富長者。其彼長者。有驅使女。
於彼時間。有一辟支佛。
依波羅奈大城而住
爾時辟支佛。於晨朝時。日在東方。著依持缽。
詣大長者舍宅乞食。爾時使女見辟支佛。
漸進而來。威儀庠序。進止有方。爾時使女。
心得清淨。得清淨已。速詣家中。向長者婦邊。
而白言曰。善哉聖女。有一比丘。在門乞食
時長者婦。梳髮而坐。以其左手。
舉髮遙看彼辟支佛。是辟支佛。形體醜陋。身不正直。
時長者婦。見已即告彼使女言。
我今不喜如是醜陋不正之人。況與食耶。是時使女。復白彼言。
善哉聖女。但與但與此仙人食。如是之人。
何必端正。但取心賢。時長者婦。復作是言。
我實不喜如是之人。云何遣我布施食也。
使女復言。聖女今者若不喜與仙人食者。
但願與我一日食料。我自迴施。時長者婦。復作是言。
善哉姊妹。汝今既是我家作使。
取汝自分隨意所與
爾時使女。於長者婦邊。取自分食。
奉獻尊者辟支佛
諸辟支佛。有如是法。以神通力。教化眾生。
不以餘法。時辟支佛。於使女邊。生憐愍故。
受所奉食。即於彼前。騰空而去。時彼使女。
見辟支佛。以神通力。飛騰空行。既見此已。
歡喜踊躍身心遍滿。不能自勝。合十指掌。
遙即頂禮向彼尊者辟支佛陀。遂起是願。口即唱言。
願我將來值是好師。或勝是者。彼所說法。
願速領悟。生生世世。不墮惡道。
勿令醜陋得不正身如此仙人。所以者何。以醜陋故。
乞食不得。我所生處。一切時中。可喜端正。
眾所樂觀。爾時彼長者婦。見彼尊者辟支佛。
現天神通。騰空而去。見已告彼使女言曰。
善哉姊妹。汝可與我如此功德。我於今者。倍與汝食。
時彼使女。白長者婦。作如是言。善哉聖女。
我不能與。時長者婦。復作是言。善哉姊妹。
願汝與我如此功德。我與汝食。兩倍於前。
彼使女言。亦不能與。
如是三分四分五分十分二十分三十分四十分五十分。悉不肯與
時長者婦。復告使女。善哉姊妹。
汝今與我如此功德。我今與汝一百分食。使女言曰。
亦不能與
爾時彼長者婦。即生瞋恨。便告之曰。
汝以何故。故違我敕。遂捉使女。苦加打縛。
時彼使女。遂即高聲作大啼哭。爾時彼大長者。
從外入來。見彼使女啼哭如是。而問之曰。
賢者何故。如此啼哭。時彼使女。即向長者。
說前情狀。爾時長者。便生瞋恨。即喚己婦。
令解衣服及諸瓔珞。復告言曰。我既遣汝。撿挍家資。
乃有沙門婆羅門者。詣家乞食。而汝不與。
以是因緣。驅令出掌。安置小室弊陋之處。
即召使女。教令洗浴。以婦瓔珞衣服之具。
悉授使女。即令彼女。開倉庫門。顯示財寶。
而告之曰。賢者如是錢財物中。若有沙門婆羅門等。
若有乞者。任隨施與。莫為限閡
汝等比丘。於意云何。彼時長者家內使女。
豈異人乎。勿作斯疑。
此即跋陀羅迦卑梨耶比丘尼是也。時彼使女。
以於辟支佛所生清淨心故。隨其終已。生忉利天。可喜端正。
眾所樂觀。最勝最妙。於忉利天宮殿之處。
於玉女中。無有勝者。而彼天上。有四天子。
各各諍競。求彼玉女。欲以為妻。各各言曰。
是玉女者。當與為婦
時天帝釋。見四天子。各各諍競。即敕言曰。
仁者汝等。各競欲取此女為妻。
汝等宜各隨便說偈。偈最勝者。即便相與。爾時彼四天子。
白天帝釋。善哉天王。唯願天王。於前說偈。
我等當說。時彼帝釋。即說偈言
 行坐恒思念  寢臥常無樂
 我著睡眠時  爾乃心放捨
爾時彼四天子之內有一天子復說偈言
 天王汝快樂  睡眠得安隱
 猶如戰鼓聲  常恒攪亂我
于時第二天子復說偈言
 如擊戰鼓聲  是聲互有無
 如近耳搖酪  攪亂我不息
于時第三天子復說偈言
 搖酪容有時  有急亦有疾
 我為欲所亂  狀如炎日光
于時第四天子復說偈言
 汝等皆安樂  善巧能說偈
 我今不自知  為活為當死
爾時天帝釋見第四天子心[身*冘]著慾即說偈言
 是人欲捨命  不久自當死
 恐捨天處樂  冥速授彼女
時彼天眾。更共評論。遂授彼女。時彼使女。
從是已來。不墮惡道。周迴往返。於天人處。
經無量生。於最後生。生迦毘羅婆羅門家。
多饒財寶。資財無量。
是跋陀羅迦卑梨耶比丘尼。由於往昔生在彼大婆羅門家為女之時。
於迦葉如來三藐三佛陀所。施雜寶蓋。
復以往昔在長者家為使女時。
因施彼尊辟支佛食一餐飯故。而發願言。願我所生。可喜端正。
眾所樂見。以彼業果因緣力故。生生之處。
可喜端正。眾人樂觀。最勝最妙。為人所慕。
緣於彼時。又復願言。令我將來勿墮惡道。
以是業報因緣力故。生生之處。不落三塗。於天人處。
周旋往返。常受快樂。以於彼時。更乞願言。
令我將來願值如是教師或勝此者。從彼聞法。
皆能領悟。以是業報因緣力故。今得值我。
復得出家。具足眾戒。亦復能得速疾神通。
我為授記。於聲聞眾比丘尼中。得宿命通。
最第一者。所謂跋陀羅迦卑梨耶比丘尼是也。
諸比丘尼。是跋陀羅迦卑梨耶。昔種善根。
以彼善根因緣力故。是故跋陀羅迦卑梨耶比丘尼。
今生富貴大婆羅門家。端正可喜。
乃至於我聲聞之眾比丘尼中。憶往宿命。最為第一
爾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希有婆伽婆。
是跋陀羅迦卑梨耶比丘尼。隨順長老摩訶迦葉。
得出家已。善能隨順出家之法。作是語已。
佛告諸比丘言。諸比丘。
是跋陀羅迦卑梨耶比丘尼。非但今世隨順摩訶迦葉出家。
過去之世。亦復如是隨順出家。諸比丘白佛言。世尊。
此事云何。願為解說
佛告諸比丘。我念往昔。有一貧人。修營田業。
時貧人婦。從家而出。以食餉夫。到一河邊。
見一尊者辟支。跏趺樹下。端身正念。身心不動。
時彼貧婦。見辟支佛。心生清淨。合十指掌。
頭頂禮足。敬意在前。其夫在田。遙見其婦。
從家而出。入河岸下。不見渡處。
即起心念。誰在彼邊。共誰而住。於即不來。
今我飢渴。甚大疲頓。思欲早至。以是因緣。
彼夫即便生大瞋恚。悵怏不樂。執杖向彼。至彼處已。
見辟支佛安坐禪定。見已即作如是思惟。
我婦今者與彼沙門。共為世事。決無疑也。
于時彼人生大瞋恨。

以杖打彼婆私瑟吒尊者辟支佛。爾時辟支佛即從彼岸。以神通力。
騰空飛行
時彼貧婦。即白夫言。咄哉汝造如是大罪。
仙人無咎。以何義故。橫生惱亂。今此大仙。
戒德具足。行於妙法。有大威德。具大神通。
爾時貧人。打辟支佛已。尋即生悔。既生悔已。
即告婦言。善哉姊妹。汝於今者。可共出家同修梵行。
所以者何。我今是罪不可以少因緣除滅。
婦即報夫作是言曰。善哉聖子。不敢違教。
今我二人。捨家出家。時彼二人。齊心出家。
既出家已。二人修行。成就慈心。捨身命終。
遂生梵處。汝等比丘。於意云何。于彼昔時。
如是貧人。營田業者。豈異人乎。摩訶迦葉比丘是也。
彼時貧人之婦。供養辟支佛。為夫餉食。
乃至成就慈心。捨身命終。生梵宮者。豈異人乎。
即跋陀羅迦卑梨耶比丘尼是也。
以於彼時隨夫出家故。於今者亦復隨逐摩訶迦葉出家。
不違教也
-----------------
宿命第一的拔陀羅比丘尼(2)
比丘尼戒律中有一條規定:「比丘尼應作浴衣以供沐浴時遮護身體」並對浴衣尺寸皆有限制。這條戒律的緣起是因拔陀羅比丘尼於河邊沐浴時有男人觀看所致。佛陀在律部裡也同時提到拔陀羅比丘尼的過去本生,同樣的內容可參見北傳增一阿含經中的大愛道品、佛本行經、及一切有部毗尼奈耶等經律。
選譯自北傳《摩訶僧祇律卷第三十八》
譯於西元2006/3/26

那是發生在佛陀駐錫在古印度比舍離城時候的事。當時跋陀羅比丘尼於蘇河邊沐浴,有五個年輕男子行車經過,見比丘尼河中洗浴,便下車趨前佇於河邊觀看。

這五個年輕男子因此生起色慾,比丘尼很嚴肅的正色斥說:「你們趕快離開!」

對方答言:「我們不要!我們都想要觀賞妳的形體。」

比丘尼教訓他們:「有什麼好看的?!你們看到的只不過是具有九孔門戶的臭爛身軀而已。」

他們竟無賴地回答:「不管!我們就是很想看妳的身體」且良久不去。

比丘尼心想:「這群凡夫真是愚淺!」隨即以手遮掩前後離去。

這五名男子竟因色慾衝腦,迷悶倒地,血從口出。

諸比丘尼將此事告訴大愛道長老尼(佛的姨母),大愛道長老尼隨即將此事報告世尊,諸比丘尼便趁機問佛:「為何這五名男子會因色慾而昏迷倒地?」

佛說:「他們不是在今日才會這樣,在過去世時就已曾是如此。」

諸比丘尼問佛:「願聞詳情。」

佛說:「過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天女,美麗出眾,當時有五名天子,第一位一名叫釋迦羅,第二位名叫摩多梨,第三位名叫僧闍耶帝,第四位名叫鞞闍耶,第五位名叫摩吒。

他們一見天女,都驚為天人,心生慾念,各自想獨佔天女,於是大家決議只有色欲心最重者有權擁有這名天女。大家都同意這項協議,於是第一位釋迦天子立即說出偈頌表達對天女的愛意:『
 我憶婬欲時  坐臥不自安
 乃至睡眠時  欲退始得安』

第二位天子摩多梨則說偈頌:『
 釋迦汝眠時  猶故有暫泰
 我憶婬慾時  如陣戰鼓音』

第三位天子僧闍耶帝則說偈頌:『
 摩多鼓音喻  猶故尚有間
 我心染欲時  如駃流漂木』

第四位天子鞞闍耶帝復則偈頌:『
 汝喻漂浮木  或時有稽留
 我憶欲念時  如虻虫不瞬』

第五位天子摩吒最後說出偈頌:『
 汝等諸所說  全是安樂想
 我耽婬欲時  不覺死與生』

諸位天子都認為只有第五位天子對天女的愛意最深,於是決定將天女讓與第五位天子。

佛陀告訴諸比丘尼,當時的五位天子,就是今天河邊這五位離車觀看比丘尼洗澡男子的前生。」

諸比丘尼又繼續問佛:「拔陀羅比丘尼又是憑何善業,能獲如是端正美貌的善果?並能在大種姓高貴家庭出生?並以淨信出家得證阿羅漢果?」

佛陀告訴諸比丘尼:「過去世時有一處城市,名叫波羅奈,有位長者家剛娶新妻。有一婢女常為長者妻梳頭,並負責供給飲食。

當時有一位辟支佛名叫宣絺,敲門乞食,長者妻一見其貌非常不端,便對辟支佛毫無恭敬心,既不肯施捨食物,也不理睬他。

梳頭的婢女見此情狀,便對長者妻說情:『夫人可否佈施食物給這位修行沙門?』

長者妻答言:『長得這麼醜陋,我才不想給他呢。』

婢女說:『既然夫人不肯佈施,可否將食物分我?我願意佈施給他。』

長者妻輕蔑地說:『隨妳的便!妳也可將食物丟棄在水中。』

婢女得食後立即施與辟支佛,辟支佛受食後即乘空而消失。

婢女見其飛騰,心生大歡喜,立即發願:『願我今後生於大種姓高貴之家,身體端正,美麗出眾,見佛聞法,滅盡煩惱。』

婢女命終後即生天上,在百千天女中,有五項優越條件勝過其他天女,分別是壽命、美貌、健康、聲譽、聰明。

天女於天上命終後,生於波羅奈城婆羅門家,正值迦葉佛出世。某日,她父母外出,只有她一人在家,而迦葉佛入城乞食,依次來到她家。由於宿殖善之故,她一見迦葉佛便心生大歡喜,洗淨銅盤,盛滿種種美食,並以上等衣物奉上世尊。並說出偈頌表達對佛的敬意:『
 今奉食與衣  眾施中最勝
 今供牟尼尊  結習盡得證
 如是漏盡證  願我亦復然』

這位婆羅門女後來嫁給另一戶門當戶對的婆羅門家,但翁姑婆家對她非常嚴苛,並沒有善待她,她心想與其忍辱偷生,不如自殺。便拿著裝飾品、香料以及自絞的繩子,準備自殺。

途中遇見迦葉佛塔,便持裝飾品供養佛塔,自說偈頌:『
 瓔珞衣香花  信供迦葉塔
 緣此福報故  今禮世尊足』然後自絞,命終之後又轉生到現今高貴種姓的婆羅門家。」

佛陀說到這裡,便立下戒律:「從今日起,比丘尼都應作浴衣。就算已聽聞過的人也應當重新聽聞。如果比丘尼作雨浴衣,應量作,長四修伽陀手,寬二手,如果過長或過短者波夜提。(可懺悔之輕罪)」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
  明一百四十一波夜提法之二

佛住比舍離。爾時跋陀羅比丘尼於蘇河浴。
爾時有五離車童子。於河上看。
見已生欲心。比丘尼言。長壽汝去。答言我不去。
欲看阿梨耶形體。比丘尼言。
汝用看是臭爛身九孔門為。復言不爾。我甚欲見。良久不去。
比丘尼作是念。此凡夫愚淺。即以手掩前後而出。
其人見已迷悶倒地。血從口出。
諸比丘尼語大愛道。大愛道即以是事往白世尊。
乃至諸比丘尼問佛。云何是五離車童子。
有欲心迷悶倒地乃爾。佛言。非但今日有此欲心。
過去世時已曾如是。諸比丘尼白佛言。
願欲聞之。佛言。過去久遠。爾時有一天女端正殊特。
時有五天子。一名釋迦羅。二名摩多梨。
三名僧闍耶帝。四名鞞闍耶帝。五名摩吒。
見已各生欲心便作是念。此非可共物。
欲心重者當以與之。各言可爾。於是釋迦羅即說頌曰。
 我憶婬欲時  坐臥不自安
 乃至睡眠時  欲退始得安
摩多梨復說頌曰。
 釋迦汝眠時  猶故有暫泰
 我憶婬慾時  如陣戰鼓音
僧闍耶帝復說頌曰。
 摩多鼓音喻  猶故尚有間
 我心染欲時  如駃流漂木
鞞闍耶帝復說頌曰。
 汝喻漂浮木  或時有稽留
 我憶欲念時  如虻虫不瞬
於是摩吒復說頌曰。
 汝等諸所說  全是安樂想
 我耽婬欲時  不覺死與生
於是諸天子言。汝最重者即并與之。
佛告諸比丘尼。爾時五天子者今五離車是。
諸比丘尼白佛言。是比丘尼有何行業端正如是。
在大姓家生。以信出家得證無漏。
佛告諸比丘尼。過去世時有城名波羅奈。
有長者家初取新婦。常有一梳頭人給與飲食。
時有辟支佛名宣絺。詣門乞食。
其婦見之不大端嚴無恭敬心。既不與食復不語去。
梳頭人見已語言。新婦可施與食。答言。醜陋不好。
我不能與。即語可賜我食分。我欲與之。
答言隨意。亦可棄著水中。其人得食即施辟支佛。
於是受食乘空而逝。
見其飛騰心大歡喜即發誓言。願我後身生大姓家身體端正。
見佛聞法得盡有漏。於是命終即生天上。
於百千天女。五事最勝。壽命色力名稱辯才。
天上命終生波羅奈城婆羅門家。
值迦葉佛出世時。父母出行遊觀。時女在家。
迦葉佛入城乞食次到其家。宿殖德故見大歡喜。
淨洗銅盤盛種種好食及憍舍耶衣奉上世尊。
即說頌曰。
 今奉食與衣  眾施中最勝
 今供牟尼尊  結習盡得證
 如是漏盡證  願我亦復然
此女後嫁適婆羅門家。姑妐嚴惡難事。
乃至我用此活為。不如自殺。即持瓔珞及塗身香。
并自絞繩。欲行自殺。過見迦葉佛塔。
即持嚴身之具供養佛塔。然後自絞。
命終之後即生婆羅門家。乃至自說頌曰。
 瓔珞衣香花  信供迦葉塔
 緣此福報故  今禮世尊足
佛言。從今日後。應作浴衣。
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作雨浴衣。應量作。
長四修伽陀[打-丁+桀]手。廣二[打-丁+桀]手。若過作截已波夜提。
如上僧祇支中廣說。

-------------------------------------------------------------

尊者婆陀的本生

諸法無常,男性有可能轉生為女性,女性也有可能轉生為男性。婆陀尊者前生為一美少年,但因虛榮而發願成為美女,以致虛擲許多寶貴的解脫機會。她出家前是一位容貌美麗超絕的大美女,不但出身高貴富有,還嫁給了出家前的摩訶迦葉尊者。兩人天性都不貪著五欲,出家前成為夫妻,共同度過了十二年冰清玉潔的生活。相聚自是有緣,若非累世的因緣業力,怕也無法相遇。尊者婆陀的本生事蹟相信定能為許多優婆夷帶來鼓舞信心。

選譯自北傳增一阿含經大愛道品

喬正一譯於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與五百位大阿羅漢同時駐錫在古印度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精舍裏。

當時,城內有一位比丘尼名叫婆陀,跟其他五百位比丘尼一起托缽化緣,婆陀用完餐後,獨自一人找到一處安靜的地方,盤腿而坐,開始專注,念念分明,沒多久便進入第四禪定,她運用第四禪所引發的宿命通觀察自己過去前生無量劫的事蹟。

婆陀突然間笑了一下。這時,有一位比丘尼看到了,覺得很奇怪,便來到婆陀的面前,問她是怎麼回事。

其他的五百位比丘尼也一同前來旁聽。

婆陀解釋:「我是因為我看到自己過去前世的經歷而笑。」

其他的比丘尼很好奇,便進一步問:「可否請尊者告訴我們大家,您過去前世的經歷呢?」

尊者婆陀回答:「好的。諸位姊妹們,在過去很久很久以前,約莫九十一劫,有一位叫做毘婆尸的佛陀出現在人間,他與我們的佛陀一樣的偉大,擁有無量的功德。那個時代叫做槃頭摩,人民多到無法計數。

那時,毘婆尸佛正在為人類及天神說法,他身旁總有十六萬八千位大阿羅漢跟隨聽法。因為毘婆尸佛的功德巍巍,聲勢如日中天,很快便贏得社會各階層的恭敬供養。

當時,有一位名叫梵天的美少年,他俊美無儔,有一天在街巷散步時正巧碰到了另一位絕色美女。他發現路上的行人都在注意及欣賞這位大美女,沒人看他,令他非常挫折,他一向自負俊美,便心想:『我長得這麼俊美,大家都不欣賞,反而都去注視、觀賞眼前這位大美女。看來只有身為女兒身才會受人重視,我一定要想辦法,也讓自己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

於是,他帶著美麗又珍貴的花來到毘婆尸佛的面前,他恭敬地獻上供養,一連七天七夜。梵天為自己累積了很寶貴殊勝的佈施波羅蜜,然而因為他深情的執著能獲取令人類及天神讚嘆的美貌,所以便在佛前許下一個心願:『願以此功德迴向:令我來世成為一位絕色的大美女,不論是誰,只要看到我,都會喜歡我,愛戀我!』

緣於梵天心中羨慕街巷中所遇到的那位美女,能受到大家的注目欣賞【愛】;又深情的執著於來世能獲取動人的美貌色蘊【取】,誤以為美色是能帶給他真實的幸福,希望來世能成為大美女受人愛慕【無明】,等到他的善業成熟【業】,果然於來世如願以償【有】。他轉生到三十三天【生】,成為一位不論是 美貌、壽命、福樂、威勢、及神通等各方面,都勝過於其他天女的女神。

三十三天的男性天神一見到這位天女,都驚為天人,彼此熱烈地談論著這位天女。所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天女的美麗出眾,自然立刻吸引眾多男性天神的追求。當時,由於競爭激烈,還勞動帝釋天主出面調解仲裁,並立下了一個規則:只要有天子能作出意境高遠的偈語,便將這名天女許配給他。

這時,有許多男性天神都力求表現,各自紛紛地作出偈語,讓帝釋天仲裁。最後,只有一位天子的偈語中蘊含著『無常』的意境,令帝釋天主非常欣賞,便將天女許配與這位天子,讓他們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很快地,這位天女享盡天福,壽終後便轉生在距離現今有三十一劫那麼遠的人間。那個時代叫做『野馬』,當時,正巧有一位叫做式詰的佛陀在人間。這名天女生到人間後,依然是一位美麗出眾、人見人愛的大美女。長大後便嫁給一位長者,這位美女遇到了佛陀,便奉上美好的食物供養,並求願來世不墮惡道,成為一位容貌超絕的大美女。

等她於人間的壽命結束後,又再度生為三十三天的天女,不論是在美貌、壽命、享樂、地位、及神通等各方面,都超越其他的天女。

三十三天的一千年過後,天女又轉生到人間,依然是一位大美女。當時人間有一位叫做毘舍羅婆的佛陀住世。這位美女用質料精緻的衣物供養佛陀,作一樣的迴向求願。等她死後又轉生到三十三天成為天女。

天女在天界度過一段相當歡樂的歲月後,又再度轉生到人間,不過這次可沒像以前那麼的幸運了。由於更久遠以前宿世的惡業成熟,她成為月光長者家中的婢女,並 且長相醜陋、身材粗劣、望之可怖,當時的人間也沒有佛陀。

有一天,月光長者的夫人命這名婢女外出去尋覓有德的修行人,將他們請回家中供養。但附帶一項特別的條件:除非是相貌俊美端正的修行人才可以請回來供養,其餘醜陋的則免談。

這名婢女便聽命去城內尋訪。當時,有一位辟支佛正在城內化緣,婢女看到了他,她發現這位辟支佛雖長相非常醜陋,但行為舉止卻威儀莊重,她直覺對方一定不是普通的修行人,便將他請回家供養。

回到家後,夫人看見辟支佛,非常地生氣,責罵婢女:『我不是告誡過妳,叫妳醜的不要帶回來,妳怎麼不聽話?』

婢女說:『夫人,我深信他是一位有德的修行人,如果您不想供養他,不如將這個機會讓給我,我願意用今天應得的食物來供養這位修行人。』

夫人聽後很不屑地回答:『哼!隨妳的便!』

婢女便以極恭敬的心,及親切歡喜的態度,用雙手將自己一天應得的食物奉獻給辟支佛。辟支佛用過餐後,不發一語地騰空飛了起來,在空中作出了十八種不可思議的神變,令婢女產生信心。

婢女見到了這一幕不可思議的景象後,心知已供養了無上福田,便跪在地上雙手合十,祈願:『願我來世不墮惡道,成為一位美麗出眾的大美女!』

辟支佛慈悲地聆聽完婢女的祈願後,繞著城市的上空飛了三圈,便消失於無形。

這時,城中的男女老幼也都同時目睹到這一幕奇蹟,交相討論著:『是誰有這麼大的福報,能遇到聖人,並供養祂?』

月光夫人也見到了這一幕,知道是剛才那個醜陋的沙門,很後悔自己錯失良機,於是對婢女說:『我送妳兩天的工錢,妳將剛剛供養的福德送給我好不好?』

婢女說:『夫人,對不起,雖然我是您的婢女,但我們的業力並不相同,所謂「各人造業各人擔」,就算我想,也沒辦法讓給你啊!』

月光夫人仍不死心,誤以為婢女嫌報酬太少,繼續用更高的報酬利誘她。但婢女仍是同樣的回答。

最後,月光夫人終於惱羞成怒,誤以為婢女不識抬舉,便動手打她,還恐嚇要殺她。

這時,月光長者回來,看到月光夫人打婢女,便問其原委。

等到月光長者知道了一切始末後,非常讚賞婢女的善行,立刻下命將月光夫人與婢女的地位對調。

當時梵達摩國王聽說了這段事蹟後,也非常隨喜婢女與長者的功德,於是下命賞賜俸祿給月光長者,並讓他升官。月光長者因為隨喜婢女的功德立即得到了現世的福報。

婢女死後便轉生到三十三天,如其所願的成為美麗出眾的天女。等天壽已盡,又轉生人間,成為耶若達婆羅門的女兒。那時,拘留孫佛陀正好住世。婆羅門女供養了佛陀,仍發願來世成為美女。婆羅門女死後又再轉生到三十三天,成為出眾的天女。

接著,天女又再度轉生到人間,成為一名長者的夫人,她遇見迦葉佛陀,並供養祂七天七夜,一樣發願求作女兒身。長者夫人死後又生到三十三天成為天女。

最後,天女轉生到人間,成為劫毘羅大婆羅門的女兒。長大後不但美麗無雙,聰明少有,當摩訶迦葉大婆羅門以純金雕塑的女神像遊街示眾,藉此徵婚時,正好遇到了這位絕色的婆羅門女。奇妙的是,當黃金女神像一靠近婆羅門女時,金像的光芒立被她的美貌所掩蓋,立即變成焦黑。等婆羅門女一離開,黃金女神像才恢復光芒。

姊妹們!這名婆羅門女,不但美貌出眾,還不貪著五欲。長大後,緣於過去世的福德因緣,嫁給了出家前的摩訶迦葉。後來,摩訶迦葉先出家,隨後便接引她一起出家。

姊妹們!這個婆羅門女就是出家前的我。我是笑我以虛榮的無明遮蔽了智慧,過去前生有幸能遇到六位佛陀,卻都只求願作女兒身,以致長時間流浪生死。」

諸比丘尼們聽完尊者婆陀的本生故事後,便將尊者的本生稟告了佛陀。

佛陀聽後便對諸比丘們說:「你們可曾見過有哪位比丘尼像婆陀尊者一樣能回憶自己過去前生無數劫前的生死因緣嗎?」

諸比丘們回答:「沒有,世尊。」

佛陀便在大眾中當場讚譽尊者婆陀:「比丘們!如來聲聞弟子中堪能譽為宿命第一的女弟子,便是婆陀尊者。你們大家都應以她為榜樣!」

諸比丘及比丘尼們聆聽完尊者婆陀的本生及世尊的稱讚後,心中都生起法喜。

(二)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園。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爾時。舍衛城內

有比丘尼名曰婆陀。將五百比丘尼於彼

遊化。時。婆陀比丘尼在閑靜之處。而自思惟。

結加趺坐。繫念在前。自憶無數宿命之事。

復自笑。有比丘尼遙見婆陀比丘尼笑。見

已。便往至比丘尼所。今婆陀比丘尼獨在樹

下而笑。將有何緣。時。五百比丘尼即相將

至婆陀比丘尼所。頭面禮足。爾時。五百比丘

尼白婆陀曰。有何因緣獨坐樹下而笑耶

爾時。婆陀比丘尼告五百比丘尼曰。我向者

在此樹下自憶無數宿命之事。復見昔日

所經歷身。死此生彼。皆悉觀見。時。五百比

丘尼復白言。唯願當說曩昔之緣。時。婆陀比

丘尼告五百比丘尼曰。過去久遠九十一劫

有佛出世。名曰毘婆尸如來.至真.等正覺.明

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

佛.眾祐。出現於世。爾時。世界名槃頭摩。人

民熾盛不可稱計。爾時。如來遊彼國界。將

十六萬八千比丘眾。前後圍繞而為說法。時

佛名號流布四遠。毘婆尸佛者眾相具足。是

一切人良祐福田。爾時。彼國界中有童子名

曰梵天。顏貌端正。世之希有。時。彼童子手

執寶蓋而行諸街巷中。時有居士婦亦復

端正。亦從此道行。眾人皆共觀看。時童子

便作是念。我今亦復端正。手執寶蓋。眾人

皆不觀視我身。此諸人民皆共觀此女人。我

今要當作方便。使人觀視我。時彼童子即

出彼城。往至毘婆尸佛所。手執寶華。供養

七日七夜。亦作誓願。設當毘婆尸佛有此

神足。有此神力。是世間.天上福田。持此功

德。使我將來之世作女人身。人民見之莫

不喜踊。爾時。彼童子七日七夜供養彼佛

已。隨命長短。後便生三十三天。於彼作

女人身。極為端正。玉女中第一。以五事功

德勝彼天女。云何為五。所謂天壽.天色.天

樂.天威福.天自在。時三十三天見已。各自說

曰。此天女者。極為殊妙。無與等者。其中或

有天子作是說。此天女我應得以為天

后。各相競爭。時大天王說曰。汝等勿共鬥

訟。其中能說極妙法者。便以此天女與

之作婦。爾時。有一天子便說斯偈

 若起若復坐  寤寐無有歡

 設我眠睡時  然後乃無欲

爾時。復有天子而說斯偈

 汝今故為樂  於眠無念想

 我今興欲念  如似打戰鼓

爾時。復有天子而說斯偈

 設復打戰鼓  猶有休息時

 我欲馳速疾  如水流不停

爾時。復有天子而說斯偈

 如水漂大木  猶有休息時

 我恒思想欲  如殺象不眴

爾時。諸天中最尊天子與諸天人而說斯

 汝等猶閑暇  各能說斯偈

 我今不自知  為存為亡乎

爾時。諸天人白彼天子曰。善哉。天子。所說

偈者極為清妙。今日此天女奉貢天王。爾

時。天女即入天王宮。汝等諸天勿有猶豫。

所以然者。爾時童子供養佛上寶蓋者。豈

異人乎。莫作是觀。爾時童子身者。即我身

是也。過去三十一劫有式詰如來。出現於

世。遊化於野馬世界。與大比丘眾十六萬

人俱。爾時。彼天女後便命終而生人中。受

女人身。極為端正。世之希有。時式詰如來到

時。著衣持缽。入野馬城乞食。時彼天女人

復為長者婦。以好飲食。奉上式詰如來。普

作誓願。持此功德之業。所生之處莫墮三

惡趣。顏貌端正。與人殊異。爾時。彼女人後

便命終生三十三天。於彼復作女人身。極

為端正。有五事功德勝彼諸天。爾時天

女。豈異人乎。莫作是觀。所以然者。彼女

人者。則我身是。即於彼劫毘舍羅婆如來

出現於世。爾時天女隨壽長短。命終之後

來生人中。受女人身。顏貌端正。世之希有。

復與長者居士作婦。爾時。長者婦復以妙

衣好服奉上如來。發此誓願。使我將來之

世得作女身。時彼婦女命終之後生三十

三天。顏貌端正。勝彼天女。爾時彼女人者。

豈異人乎。莫作斯觀。所以然者。爾時女人

者。則我身是。時彼女人隨壽長短。命終之後。

來生人中。在波羅奈大城。與月光長者作

婦婢。顏貌麤醜。人所惡見。自毘舍羅婆去

世。更無佛。爾時。各佛遊化。時月光長者婦

告其婢曰。汝在外遊行。求覓沙門。顏貌端

正。入吾意者。將來在家。吾欲供養。爾時。彼

婢即出家中。在外求覓沙門。遇見各佛城

內遊乞。然顏貌麤惡。姿色醜弊。時彼婢使

語各佛曰。大家欲見。願屈至家。即入白

主。沙門已至。可往相見。時長者婦見沙門

已。心不歡樂。即語其婢。此還發遣。吾不布

施。所以然者。由其顏貌麤弊故。爾時。其

婢語夫人曰。設夫人不惠施沙門者。我

今日所應食分。盡用惠施。時彼夫人即出食

分。細糗一升。時彼婢便授與沙門。各

佛受此食已。飛在虛空作十八變。時長者

婢復作誓願。持此功德。所生之處莫墮三

惡趣。使我將來之世。得作女人。極為端

正。時彼各佛手擎缽飯。遶城三匝。月光

長者將五百商人集普會講堂。時彼城中

男女大小。見各佛擎缽飯。飛在虛空。見已。

相謂言。斯是何人功德乃爾乎。遇此各

佛飯食惠施。時長者婢語夫人曰。出觀

向沙門神德。飛在虛空作十八變。神德無

量。時長者婦告其婢曰。今所惠施沙門

之食。設獲福者。盡持與我。我當與汝二日

食直。其婢報曰。不堪任以福相與。夫人告

曰。與汝四日食直。乃至十日食直。其婢報曰。

我不堪任以福相與。夫人告曰。我今與汝

百枚金錢。其婢報曰。我不須。夫人復告。與

汝二百。乃至千枚金錢。其婢報曰。我亦不須。

夫人告曰。我免汝身。使不作婢。婢報

曰。我亦不須求為良人。夫人復告。汝作

夫人。我為婢使。其婢報曰。我亦不須求為

夫人。夫人告曰。我今當取汝撾打。毀兀

耳鼻。截汝手足。當斷汝頭。其婢報曰。如

斯之痛。盡堪任受。終不以福而相惠施。身

屬大家。心善各異。爾時。長者婦即撾其婢

時五百商人各作斯論。此神人者今來乞食。

必當是我家施與。時月光長者發遣諸人。還

來入家。見夫人取婢鞭打。即問之曰。以何

因緣而鞭此婢。時婢便以斯因緣具白。時

月光長者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攝夫人

以為婢使。使其婢代夫人處。爾時。波羅

捺城有王治化。名梵摩達。時彼大王聞月光

長者飯辟支佛。甚懷喜悅。乃遇真人。隨時

惠施。梵摩達王即遣人召月光長者。而告

之曰。汝實飯神仙真人乎。長者白王。實遇

真人。以食惠施。時梵摩達王尋時賞賜。更增

職位。時長者婢隨壽長短。命終之後生三十

三天。顏貌殊妙。世之希有。五事功德勝彼

諸天。諸妹莫作是觀。爾時長者婢。即我身

是也。於此賢劫中有佛出世。名拘樓孫如

來。時彼天女隨壽長短。命終之後生於人

中。爾時。耶若達梵志作女。時此女人復飯

如來。發誓願。求作女人身。後命終生三

十三天。顏貌端正。勝諸天女。復從彼命終。

生於人中。爾時。拘那含牟尼佛出現於世。

時彼天女為長者女。復以金華供養拘那

含牟尼佛。持此功德。所生之處。莫墮三惡

趣。使我後身得作女人身。時此女人隨壽

長短。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於彼端正。出

眾天女上。有五事功德而不可及。爾時長

者女供養拘那含牟尼佛。豈異人乎。莫作

斯觀。爾時長者女人。則我身是。時彼天女隨

壽長短。來生人中。復與長者作婦。顏貌殊

特。世間希有。爾時。迦葉如來出現於世。時

長者婦七日七夜。供養迦葉佛。發誓願言。

使我將來世得作女人身。時長者婦隨壽

長短。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有五事功德

勝彼天女。爾時長者婦供養迦葉佛者。豈

異人乎。莫作斯觀。爾時長者婦。則我身是

於此賢劫釋迦文出現於世。時彼天女命

終之後生羅閱城中。與劫毘羅婆羅門作

女。顏貌端正。出諸女人表。劫毘婆羅門女

正以紫磨金像。至彼女人所。黮如似墨。

意不貪五欲。諸妹莫作斯觀。此女人身豈

異人乎。爾時婆羅門女者。則我身是也。諸妹

當知。緣昔日功報。與比缽羅摩納作婦。所

謂摩訶迦葉是。尊大迦葉先自出家。後日我

方出家。自憶昔日所經歷女人之身。是以

今故自笑耳。我以無智自蔽。供養六如來。

求作女人身。以此因緣。故笑昔日所經歷

爾時。眾多比丘聞婆陀比丘尼自憶宿命無

數世時事。即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

坐。以此因緣。具白如來。爾時。世尊告諸比

丘。汝等頗見聲聞之中比丘尼。自憶無數世

事如斯人乎。比丘白佛。不見。世尊。佛

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弟子自憶宿命無

數世事。劫毘羅比丘尼是。爾時。諸比丘聞佛

所說。歡喜奉行
------------------------------
1、大部份的佛教徒,大概都輾轉聽過這個故事:「少年供佛發願轉世為美女」,不過,底下這個經文所述說的故事應該是最「原始」的版本,而且,不是只有一次這麼做,而是遇過六位佛陀,供養佛陀後,都這麼發願,這是多麼長遠的歲月啊!可以稍微注意到,這位婆陀尊者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她似乎有辨認聖者的本領,所以,只要有佛陀在人間出世,她幾乎都不會錯過供養佛陀的機會。

2、天界的天人們為了求得美麗天女的芳心,而作偈語,從這些偈語中,可看出天人們為欲念所苦,欲念不多的天人,還可睡得著,欲念深的天人,則連睡都沒辦法睡。也許是天界的環境太好,欲樂享受太多的緣故。據佛經所載,在天界的中心,有一處叫做「園觀」的地方,是天界的「娛樂場所」,「園觀」的最中心,只有最高階的天人才能進入。最後一位說偈的天人說:「你們還有時間在這裏閒聊,我自己都不知道能否活過今天。」由此偈語可知,天人們也為生死逼惱所苦。不過,偈語雖這麼說,但是,這位天人還是與其他天人一樣跑來追求美麗的天女。(譯者並未譯出偈語的意義。)

3、文中的婆陀尊者,曾經有一世,轉世的環境不好,但是,她對修行者極為虔敬,願意以一日辛勞所得到的食物盡以惠施。這樣豈不是意謂著,她那一天要餓一整天嗎?多少人願意這麼做呢?所以,我覺得有時候看到別人所受享的福報,實在不好生起任何的欣羨之心,因為,實在不瞭解他們以前付出了多少?吃了多少的苦?

4、福德無法交換,積福還是要靠自己。

5、突然想到,以前供佛、供僧、佈施時,發的願也都是十分世俗的願望。唉!都是會導致無盡生死輪迴的願望,而且,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打算更改的決心呢!


===================================

發言人: Joe

譯者序:

尊者婆陀出家前是一位容貌美麗超絕的大美女,不但出身高貴富有,還嫁給了出家前的摩訶迦葉尊者。兩人天性都不貪著五欲,出家前成為夫妻,共同度過了十二年冰清玉潔的生活。相聚自是有緣,若非累世的因緣業力,怕也無法相遇。尊者婆陀的本生事蹟相信定能為許多優婆夷帶來鼓舞信心。

頂禮尊者婆陀!頂禮尊者婆陀!頂禮尊者婆陀!

Joe譯於八關齋戒日

譯自(增一阿含經)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與五百位大阿羅漢同時駐錫在古印度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精舍裏。

當時,城內有一位比丘尼—尊者婆陀,隨著其他五百位比丘尼扥缽化緣,等到用完餐後,尊者婆陀便找到了安靜的地方,盤腿而坐,開始專注念念分明,沒多久便進入第四禪定,運用第四禪所引發的宿命通觀察自己過去世無量劫的因緣。

尊者婆陀突然間笑了一下。這時,有一位比丘尼看到了,覺得很奇怪,便來到尊者婆陀的面前,詢問尊者是怎麼回事。

其他的五百位比丘尼也一同前來詢問。

尊者婆陀回答:「我之所以會笑,是因為我看到我自己過去世的經歷。」

其他的比丘尼便說道:「可否請尊者告訴我們大家,您過去世的經歷呢?」

尊者婆陀回答:「好的。諸位姊妹們啊!在過去很久很久約莫九十一劫以前,有一位叫做毘婆尸的佛陀住世,祂與我們的世尊一樣的偉大,擁有無量的功德。那個世界叫做槃頭摩,人民多到無法記數。

那個時候,毘婆尸佛正在為人天弘法,時時刻刻都有十六萬八千位大阿羅漢跟隨著祂聽法。因為毘婆尸佛的功德巍巍,聲勢如日中天,很快地便贏得社會各階層的恭敬供養。

有一位叫做梵天的美少年,他的俊美無人能比,有一天在街巷散步時正巧碰到了一位絕色美女。他發現路上的行人都在注視欣賞這位大美女,沒有人看他,一向自負俊美的他便想:『我這麼地俊美,大家都不欣賞,反而都在注視觀賞眼前這位大美女。所以我一定要想一個辦法,讓自己成為眾所注目的焦點。』

於是,他便帶著美麗的花來到毘婆尸佛的面前恭敬供養,一連七天七夜。梵天為自己累積了很寶貴殊勝的佈施波羅蜜,然而因為他深情的執著希望能獲取令人天讚嘆地美貌,所以便發願道:『願以此功德迴向:令我來世成為一位絕色的大美女,不論是誰,只要看到我,都會喜歡、愛戀我!』

緣於梵天心中羨慕街巷中的那位美女能受到大家的注目欣賞【愛】,加上他七天七夜以花朵供佛的善行【行】,又深情的執著於來世能獲取動人的美貌色蘊【取】,果然來世如願以償【有】。他轉生到三十三天【生】,成為一位不論是色貌、壽命、福樂、威勢、神通等,都優於其他天女的女神。

三十三天的天眾一見到了這位天女,都驚為天人,彼此談論著這位天女的相貌實在美麗絕倫。所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天女的美麗出眾,自然立刻吸引眾多天子的追求。當時,由於競爭激烈,帝釋天主不得不前來調解仲裁,立下了一個規則:只要有天子能作出意境高遠的偈語,便將這名天女嫁給他。

這時,有許多天子都各自紛紛地作出偈語,讓帝釋天仲裁。最後,只有一位天子,因為他的偈語中蘊含著『無常』的意境,令帝釋天主非常地欣賞,於是便將天女許配與這位天子。

很快地,當這位天女享盡天福,壽終後便轉生在距離現在有三十一劫那麼遠的人間。那個世界叫做『野馬』,當時,正巧有一位叫做式詰的佛陀住世。這名天女生到人間後,依然是一位美麗出眾、人見人愛的大美女。長大後便嫁給一位長者,這位美女遇到了佛陀,便奉上美好的食物供養。求願來世不墮惡道,成為一位容貌超絕的大美女。

等她於人間壽終後,又再度生為三十三天的天女,不論是在色貌、壽命、享樂、威勢、神通等,都超越餘天。

三十三天的一千年過後,天女又轉生到人間,還是成為一位大美女。當時人間有一位叫做毘舍羅婆的佛陀住世。這位美女用質料非常好的衣物供養佛陀,作一樣的迴向求願。等她壽終後又生到三十三天成為天女。

天女壽終又再度轉生到人間,不過這次她就沒有那麼的幸運了。由於久遠宿世的惡業成熟,她成為月光長者家中的婢女,並且容貌醜陋、身材粗劣、望之可怖。不但如此,當時也沒有佛陀住世。

有一天,月光長者的夫人便命這名婢女去外面尋求有德的修行人,把他們請回家中供養。但她特別告誡這名婢女,除非是相貌端正的修行人才請回來供養,其餘醜陋的則免談。

這名婢女便聽命去城內尋訪。當時,有一位辟支佛正在城內化緣,婢女看到了祂,發現這位辟支佛長的非常地醜陋,但示威儀莊重,她直覺這一定不是普通的修行人,於是便將祂請回家供養。

回到家後,夫人見到了辟支佛,非常地生氣,責罵婢女說:『我不是告訴過妳,叫妳醜的不要帶回來,妳怎麼不聽我的話?』

婢女說:『夫人,我深信祂是一位有德的修行人,如果您不想供養祂,不如將這個機會讓給我,我願意用今天應得的食物來供養這位沙門。』

夫人聽後很不屑地回答:『哼!隨妳的便!』

婢女便恭敬、親切、歡喜地用雙手將自己一天應得的食物奉獻供養給辟支佛。辟支佛用過餐後,不發一語,卻飛了起來,在空中作出了十八種不可思議的變幻,讓婢女產生信心。

婢女見到了這一慕不可思議的景象後,知道自己供養到了無上福田,便跪在地上雙手合十,祈願迴向:『願我來世不墮惡道,成為一位美麗出眾的大美女!』

辟支佛慈悲地聆聽完婢女的祈願後,繞著城市的上空飛了三圈,便消失了。

這時,城中的男女老幼都親眼目睹這一慕奇蹟,便交頭接耳地討論:『是誰有這麼大的福報,能遇到聖人,並供養祂?』

月光夫人也見到了這一慕,知道是剛才的那個醜陋的沙門,便後悔自己錯失良機,於是便對婢女說:『我送妳兩天的工錢,妳將剛剛供養的福德送給我好不好?』

婢女說:『夫人,對不起,雖然我是您的婢女,但我們的業力並不相同,所謂「各人造業各人擔」,就算我想,也沒辦法讓給你啊!』

月光夫人仍不死心,誤以為婢女嫌報酬太少,繼續用更高的報酬利誘她。

但婢女仍是同樣的回答。

最後,月光夫人終於惱羞成怒,誤以為婢女不識抬舉,便動手打她,還恐嚇要殺她。

這時,月光長者回來,看到月光夫人打婢女,便問其原由。

等到月光長者知道了一切始末後,對於婢女的善行非常的高興,產生了極大的隨喜,立刻下命將月光夫人與婢女的地位對調。

當時梵達摩國王聽說了這段事蹟後,也非常隨喜婢女與長者的功德,於是下命賞賜俸祿給月光長者,並讓他升官。

月光長者因為隨喜婢女的功德立即得到了現世福報。

婢女壽終後便生到三十三天,成為美麗出眾的天女。

等到天壽盡了,轉生人間,成為耶若達婆羅門的女兒。那個時候,拘留孫佛陀正好住世。婆羅門女供養了佛陀,仍是發願來世成為美女。婆羅門女壽終後又再生到三十三天,成為出眾的天女。

接著,又轉生到人間,成為長者夫人。遇到了迦葉佛陀,並供養祂七天七夜,一樣發願求作女兒身。長者夫人死後又生到三十三天成為天女。

最後,天女轉生到人間成為劫毘羅大婆羅門的女兒,不但美麗無雙,世間少有,而且當摩訶迦葉大婆羅門以純金雕塑的女神像遊街示眾時,等她一接近這黃金女神像,它的光芒立即被她的美貌給遮蓋,馬上變成膠黑。等她離開後,黃金神像才恢復光芒。

姊妹們啊!這名婆羅門女,不但美貌出眾,還不貪著五欲。長大後,緣於過去世的福德因緣,嫁給了出家前的摩訶迦葉。後來,摩訶迦葉先出家,隨後便接引她出家。

姊妹們啊!這個婆羅門女就是出家前的我。我之所以會笑,是因為我看到過去世的我,以虛榮的無明遮蔽了智慧,有幸能遇到了六位佛陀,卻都只發願求作女兒身,以致使我長時間流浪生死。」

諸比丘尼們聽完尊者婆陀的本生故事後,便將尊者的本生稟告了佛陀。

佛陀聽後便對諸比丘們說:「你們可曾見過有哪位比丘尼像尊者婆陀一樣能回憶自己無數劫前過去世的生死因緣嗎?」

諸比丘們回答:「沒有,世尊。」

佛陀便在大眾中當場讚譽尊者婆陀為聲聞弟子中宿命第一的弟子。


(二)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爾時。舍衛城內有比丘尼名曰婆陀。將五百比丘尼於彼遊化。時。婆陀比丘尼在閑靜之處。而自思惟。結加趺坐。繫念在前。自憶無數宿命之事。復自笑。有比丘尼遙見婆陀比丘尼笑。見已。便往至比丘尼所。今婆陀比丘尼獨在樹下而笑。將有何緣。時。五百比丘尼即相將
至婆陀比丘尼所。頭面禮足。爾時。五百比丘尼白婆陀曰。有何因緣獨坐樹下而笑耶爾時。婆陀比丘尼告五百比丘尼曰。我向者在此樹下自憶無數宿命之事。復見昔日所經歷身。死此生彼。皆悉觀見。時。五百比丘尼復白言。唯願當說曩昔之緣。時。婆陀比丘尼告五百比丘尼曰。過去久遠九十一劫有佛出世。名曰毘婆尸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出現於世。爾時。世界名槃頭摩。人民熾盛不可稱計。爾時。如來遊彼國界。將十六萬八千比丘眾。前後圍繞而為說法。時
佛名號流布四遠。毘婆尸佛者眾相具足。是一切人良祐福田。爾時。彼國界中有童子名曰梵天。顏貌端正。世之希有。時。彼童子手執寶蓋而行諸街巷中。時有居士婦亦復端正。亦從此道行。眾人皆共觀看。時童子便作是念。我今亦復端正。手執寶蓋。眾人皆不觀視我身。此諸人民皆共觀此女人。我今要當作方便。使人觀視我。時彼童子即
出彼城。往至毘婆尸佛所。手執寶華。供養七日七夜。亦作誓願。設當毘婆尸佛有此神足。有此神力。是世間.天上福田。持此功德。使我將來之世作女人身。人民見之莫不喜踊。爾時。彼童子七日七夜供養彼佛已。隨命長短。後便生三十三天。於彼作女人身。極為端正。玉女中第一。以五事功德勝彼天女。云何為五。所謂天壽.天色.天
樂.天威福.天自在。時三十三天見已。各自說曰。此天女者。極為殊妙。無與等者。其中或有天子作是說。此天女我應得以為天后。各相競爭。時大天王說曰。汝等勿共鬥訟。其中能說極妙法者。便以此天女與之作婦。爾時。有一天子便說斯偈

 若起若復坐  寤寐無有歡
 設我眠睡時  然後乃無欲

爾時。復有天子而說斯偈

汝今故為樂  於眠無念想
 我今興欲念  如似打戰鼓

爾時。復有天子而說斯偈

 設復打戰鼓  猶有休息時
 我欲馳速疾  如水流不停

爾時。復有天子而說斯偈

 如水漂大木  猶有休息時
 我恒思想欲  如殺象不眴

爾時。諸天中最尊天子與諸天人而說斯

 汝等猶閑暇  各能說斯偈
 我今不自知  為存為亡乎

爾時。諸天人白彼天子曰。善哉。天子。所說偈者極為清妙。今日此天女奉貢天王。爾時。天女即入天王宮。汝等諸天勿有猶豫。所以然者。爾時童子供養佛上寶蓋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爾時童子身者。即我身是也。過去三十一劫有式詰如來。出現於世。遊化於野馬世界。與大比丘眾十六萬人俱。爾時。彼天女後便命終而生人中。受女人身。極為端正。世之希有。時式詰如來到時。著衣持缽。入野馬城乞食。時彼天女人復為長者婦。以好飲食。奉上式詰如來。普作誓願。持此功德之業。所生之處莫墮三惡趣。顏貌端正。與人殊異。爾時。彼女人後便命終生三十三天。於彼復作女人身。極為端正。有五事功德勝彼諸天。爾時天女。豈異人乎。莫作是觀。所以然者。彼女人者。則我身是。即於彼劫毘舍羅婆如來出現於世。爾時天女隨壽長短。命終之後來生人中。受女人身。顏貌端正。世之希有。復與長者居士作婦。爾時。長者婦復以妙衣好服奉上如來。發此誓願。使我將來之世得作女身。時彼婦女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顏貌端正。勝彼天女。爾時彼女人者。豈異人乎。莫作斯觀。所以然者。爾時女人者。則我身是。時彼女人隨壽長短。命終之後。來生人中。在波羅奈大城。與月光長者作婦婢。顏貌麤醜。人所惡見。自毘舍羅婆去世。更無佛。爾時。各佛遊化。時月光長者婦告其婢曰。汝在外遊行。求覓沙門。顏貌端正。入吾意者。將來在家。吾欲供養。爾時。彼婢即出家中。在外求覓沙門。遇見各佛城內遊乞。然顏貌麤惡。姿色醜弊。時彼婢使語各佛曰。大家欲見。願屈至家。即入白主。沙門已至。可往相見。時長者婦見沙門
已。心不歡樂。即語其婢。此還發遣。吾不布施。所以然者。由其顏貌麤弊故。爾時。其婢語夫人曰。設夫人不惠施沙門者。我今日所應食分。盡用惠施。時彼夫人即出食分。細糗一升。時彼婢便授與沙門。各佛受此食已。飛在虛空作十八變。時長者婢復作誓願。持此功德。所生之處莫墮三惡趣。使我將來之世。得作女人。極為端正。時彼各佛手擎缽飯。遶城三匝。月光長者將五百商人集普會講堂。時彼城中男女大小。見各佛擎缽飯。飛在虛空。見已。
相謂言。斯是何人功德乃爾乎。遇此各
佛飯食惠施。時長者婢語夫人曰。出觀
向沙門神德。飛在虛空作十八變。神德無量。時長者婦告其婢曰。今所惠施沙門之食。設獲福者。盡持與我。我當與汝二日食直。其婢報曰。不堪任以福相與。夫人告曰。與汝四日食直。乃至十日食直。其婢報曰。我不堪任以福相與。夫人告曰。我今與汝百枚金錢。其婢報曰。我不須。夫人復告。與汝二百。乃至千枚金錢。其婢報曰。我亦不須。夫人告曰。我免汝身。使不作婢。婢報曰。我亦不須求為良人。夫人復告。汝作夫人。我為婢使。其婢報曰。我亦不須求為夫人。夫人告曰。我今當取汝撾打。毀兀耳鼻。截汝手足。當斷汝頭。其婢報曰。如斯之痛。盡堪任受。終不以福而相惠施。身屬大家。心善各異。爾時。長者婦即撾其婢
時五百商人各作斯論。此神人者今來乞食。必當是我家施與。時月光長者發遣諸人。還來入家。見夫人取婢鞭打。即問之曰。以何因緣而鞭此婢。時婢便以斯因緣具白。時月光長者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攝夫人以為婢使。使其婢代夫人處。爾時。波羅捺城有王治化。名梵摩達。時彼大王聞月光長者飯辟支佛。甚懷喜悅。乃遇真人。隨時惠施。梵摩達王即遣人召月光長者。而告之曰。汝實飯神仙真人乎。長者白王。實遇真人。以食惠施。時梵摩達王尋時賞賜。更增職位。時長者婢隨壽長短。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顏貌殊妙。世之希有。五事功德勝彼諸天。諸妹莫作是觀。爾時長者婢。即我身是也。於此賢劫中有佛出世。名拘樓孫如來。時彼天女隨壽長短。命終之後生於人中。爾時。耶若達梵志作女。時此女人復飯
如來。發誓願。求作女人身。後命終生三十三天。顏貌端正。勝諸天女。復從彼命終。生於人中。爾時。拘那含牟尼佛出現於世。時彼天女為長者女。復以金華供養拘那含牟尼佛。持此功德。所生之處。莫墮三惡趣。使我後身得作女人身。時此女人隨壽長短。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於彼端正。出眾天女上。有五事功德而不可及。爾時長者女供養拘那含牟尼佛。豈異人乎。莫作斯觀。爾時長者女人。則我身是。時彼天女隨
壽長短。來生人中。復與長者作婦。顏貌殊特。世間希有。爾時。迦葉如來出現於世。時長者婦七日七夜。供養迦葉佛。發誓願言。使我將來世得作女人身。時長者婦隨壽長短。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有五事功德勝彼天女。爾時長者婦供養迦葉佛者。豈異人乎。莫作斯觀。爾時長者婦。則我身是於此賢劫釋迦文出現於世。時彼天女命終之後生羅閱城中。與劫毘羅婆羅門作女。顏貌端正。出諸女人表。劫毘婆羅門女正以紫磨金像。至彼女人所。黮如似墨。意不貪五欲。諸妹莫作斯觀。此女人身豈
異人乎。爾時婆羅門女者。則我身是也。諸妹當知。緣昔日功報。與比缽羅摩納作婦。所謂摩訶迦葉是。尊大迦葉先自出家。後日我方出家。自憶昔日所經歷女人之身。是以今故自笑耳。我以無智自蔽。供養六如來。求作女人身。以此因緣。故笑昔日所經歷爾時。眾多比丘聞婆陀比丘尼自憶宿命無數世時事。即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
坐。以此因緣。具白如來。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頗見聲聞之中比丘尼。自憶無數世事如斯人乎。比丘白佛。不見。世尊。佛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弟子自憶宿命無數世事。劫毘羅比丘尼是。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摩訶迦葉尊者

苦行第一大迦葉

摩訶迦葉波,漢譯「飲光」,謂古仙人身光炎涌,能映餘光,故名。《法華文句》云:「此翻大龜氏,其先代學道,靈龜負仙圖而應,故名。」迦葉姓氏,佛弟子中姓迦葉的人很多,如十力迦葉,三迦葉兄弟等,以其年長,故稱為大。

摩訶迦葉波,名「畢缽羅」,父母禱畢缽羅樹而生,故名,出生於摩竭陀國王舍城邦,摩訶婆羅陀村婆羅門種姓家庭中,父名「居拘廬陀竭婆」,是摩竭陀國著名吉田豪。他八歲起,依婆羅門教規定,從師學習祭祀、書畫、算術、文學、五明、四吠陀、音樂歌舞、天文、氣象等知識,由於他聰明過人,所學知識。莫不精通。迦葉幼時與一般兒童不同,喜離群獨居,厭惡情欲。

離欲的夫妻

迦葉青年時代,父母要為他娶妻,他手指一個黃金鑄造的美女藝術品說:「若一定要給我娶親,請找一個和這金像一樣的美女,否則,我立志終身不娶。」

他的父母派人拿著金像到處尋訪美女,從王舍城到北方毗舍離城。在毗舍離城郊迦羅毗迦村,一位婆羅門富豪名叫「迦毗羅」,生有一女名「妙賢」,長得和這金像美女一模一樣,來人即將迦葉的情況詳細告訴迦毗羅。迦毗羅一聽十分滿意,當下便應了這門親事。

成親以後,新娘整天愁眉苦臉,悶悶不樂。經迦葉再三盤問,妙賢終於終吐露了真情:「我本來厭惡五欲,希望淨修梵行。我父被你家財富誘惑。把我嫁給你,多年的願望將毀於一旦。」迦葉一聽大喜,「原來我倆是同志,我也是厭惡愛欲,樂修淨行。就這樣好了,我倆分床,作名義上夫妻如何?」妙賢自然十分高興。

迦葉父母聽說新婚夫妻分床不吉利,就叫人拆了一張床。於是兩人輪流睡眠,一人初夜中夜睡眠,一人在室內經行或坐禪。他倆就這樣一起生活了十二年,傳為人間的佳話。

在迦葉三十多歲時,雙親先後辭世,就與妙賢商量出家,迦葉說:「我先去求師訪道,待訪到明師後,立即回來接你。」妙賢聽了,自然感謝迦葉對自己的關懷。

於是迦葉出家訪師,但諸師所說,都不能使他滿意。當時佛陀在竹林精舍說法,迦葉他在王舍北門外,常到竹林精舍來聽法。

一天,佛在王舍城北門一棵大樹下靜坐,迦葉看到佛陀肅靜威嚴的相好,合十頂禮,要求佛陀接受他的皈依。佛陀即為他剃度,並講說四諦、十二因緣等法。在剃度後第八天,迦葉即證得阿羅漢果。

迦葉證果後,即派人將妙賢接來參加比丘尼僧團,由於妙賢歷行修持,勇猛精進,很快證得阿羅漢果。佛陀稱讚她說:「在比丘尼中,沒有誰能比妙賢更通宿命的。」

頭陀第一

大迦葉出家後,安心修習頭陀苦行。他不願過竹林精舍或祇園精舍的僧團生活。他喜歡的是露天靜坐,塚間觀屍,樹下補衣。他認為屍臭和白骨,對修無常、苦、空、無我、不淨觀等,大有益處。

迦葉一派的人,認為修頭陀行要做到以下十點:一、選擇空閒處生活;二、過托缽生活;三、要常居一處;四、要日中一食;五、要乞食不擇貧富;六、要守三衣缽具;七、要常坐樹下思維;八、要常在露地靜坐;九、要穿著糞掃衣;十、要住於墳墓之處。

舍利弗、目犍連曾勸他發菩提心,從事宏法利生的佈教活動。他拒絕說:「我只能樹立艱苦修行的榜樣,讓來者對少欲知足的苦行能尊重和實踐。」

一次,佛在鹿母講堂為眾說法,迦葉身穿糞掃衣,蓬髮垢面。蹣跚走來。佛陀勸他:「迦葉,你年紀老了,不要繼續苦行,脫下糞掃衣,換上整潔輕軟的衣,不要過於疲勞。」

迦葉拒絕說:「我以頭陀行為樂事,不為衣愁、不為食憂,沒有人間的得失,我的內心感到清淨解脫的喜悅。」

佛陀聽了迦葉的話,意味深長地說:「將來我的正法,不是毀於天魔外道,而是毀於僧團的腐化與墮落。若要正法久住,憎團鞏固,一定要像迦葉那樣過嚴肅的生活。迦葉,我不勉強你,你就走自己要走的路吧。」

修頭陀行的迦葉,乞食的時候,總是遠遊富豪而選擇貧窮之家。王舍城裡有一個很貧窮的老婆婆,無親無靠,身患重病,睡在小巷的塵埃中等死。富人家的淘米水流在他的身旁,就趕快用瓦片接住,用來充飢。迦葉同情這位老婆婆,走到她的面前,向她行乞。老婆婆即用瓦片的淘米水供養迦葉,迦葉接過來一飲而盡。老婆婆由於供養淘米水的功德,不久死後,往生忉利天宮,做個美麗的天女,為了感謝迦葉的恩德,還下降人間,將天花散在迦葉的身上。

迦葉的修持深受佛陀器重,佛到舍衛國時,即將王舍城化區交給迦葉負責。

一次,群眾對曠野城的僧團有些反應,佛陀令迦葉前去視察。迦葉著衣持缽到曠野城行乞,所有人家都把門關起來。他想:過去這裡佛教很興盛,現在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就去找過去認識的信徒了解情況。

信徒說:「自從佛陀走後,這裡的比丘為了個人的安樂,建築許多僧房,挨門挨戶叫信眾捐助木料、磚瓦、繩索、運輸等。群眾實在負擔不了,因此見了比丘就關門。」迦葉聽到這一情況,心中萬分悲痛,立即趕到王舍城向佛報告。

佛立即到曠野城,召集當地所有比丘說:「我們出家應將自己的一切貢獻給人民,才能受到人們的尊敬,弘法才有人聽。現在有些人為了個人的安樂,建築僧房,加重人民的負擔,使人民對比丘產生厭惡的情緒,這很不好。今後除有計劃地為僧團造共修的精舍之外,一律不得為自己造僧房而向群眾募捐。集體共修的精舍也不能建得過多,多了除增加信徒負擔,遭到信徒的反對外,在佛教內將導致門戶林立,各自為政的局面,也是弊大於利。」佛陀處理好這一事件後,離開曠野城,留大迦葉在這裡高樹法幢。
===============
佛陀十大弟子傳 -1- 阿難陀 - 多聞第一

阿難陀-多聞第一

1. 出家的因緣

  當我執筆要寫下阿難陀尊者一生的事跡時,就自然的會記得文殊菩薩讚歎他的話:「相如秋滿月,眼似淨蓮華,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在佛陀所有的弟子中,相貌最莊嚴的,記憶力最強的,要算阿難陀尊者了。

 

  關於阿難陀尊者,有著不平凡的一生,他對於當時的教團,對於今日的佛法,都有很深切的影響。

 

  阿難陀和羅侯羅一樣,所謂童年入道,在他兒童的時代就加入教團,究竟是幾歲出家的,這很難考證,不過,據可靠的說法,他是和阿那律、跋提等一起出家的,最初釋種七王子出家時,阿難陀以最小的年齡,參予其中。

 

  阿難陀的父親是白飯王,提婆達多就是阿難陀的哥哥,他所以能夠在童年時加入僧團,可以說就是佛陀的希望。原因是佛陀回鄉說法時,白飯王怕阿難陀會受到佛陀出世思想的影響,在見過佛陀不久後,就把阿難陀在到毘舍離國去,不讓他有接觸佛陀的機會,可是後來佛陀也到了毘舍離國,白飯王只得又把阿難陀帶回到迦毗羅城城。

 

  說來真是不可思議的因緣,佛陀在諸王子中,最希望阿難陀能跟他出家。在有先見之明的佛陀心中想:「假如阿難陀出家,將來可以紹隆佛種,把佛法永傳於後世。」一個偉大的人物,在一生事業中最要緊的就是物色繼承的人選,加以培植,加以提拔,在佛陀成道後不久,他就選上了阿難陀。

 

  佛陀得悉阿難陀回到迦毗羅衛城,也馬上就到達白飯王的宮殿,住在阿難陀隔壁的房間,房門和房門相連,阿難陀一見佛陀,就恭恭敬敬的禮拜,並且還拿了扇子替佛陀搧風,我們從這裏可以看出,在阿難陀小小的心靈中,早就有對佛陀恭敬的信心!

 

  因此,一有機緣,阿難陀就和跋提王子等一同加入僧團,披剃出家。

 

 

2.幫助女人出家

  在教團裏漸漸長大的阿難陀,有著溫和慈悲的天性,有著打動人心的俊容,他是教團裏裏外外最受女眾尊敬的人,對比丘尼,他盡心關切;對在俗的信女,他給予安慰。

 

  假若沒有阿難陀,今日的僧團裡,是不是允許女人出家做比丘尼,那就難說。

 

  說起女眾在僧團裏能允許依正法出家,那完全是阿難陀尊者的力量。

 

  原因是聖母磨耶夫人的妹妹憍曇彌,是佛陀的養母,她看到佛陀成道的五年內,光是釋迦族中就有王子跋提、阿那律、阿難陀、難陀等皈依佛陀剃度出家,王孫羅侯羅也做了沙彌,夫君淨飯王也駕崩了,她思前想後,感慨萬千,大概是她的善根發芽,她要求佛陀允許她在僧團中如法出家。

 

  憍曇彌第一次請求,佛陀沒有考慮就拒絕她,她又兩次、三次的請求,都被佛陀拒絕。後來佛陀怕姨母的糾纏,就帶領弟子往距毘舍離不遠的那摩提尼精舍去教化。

 

  憍曇彌夫人不因佛陀的拒絕而灰心,她集合了和她有同樣想法的五百名釋種女眾,剪去頭髮,赤著腳,離開迦毘羅衛國,往毘舍離追趕佛陀。據說迦毘羅距離毘舍離有兩千里以上的路途,住在深宮中的她們,連上下樓都會覺得疲倦,現在變成三衣一缽的比丘尼,赤著腳趕二十天以上的行程,因此驚動不少路旁的人,他們帶著好奇心來看這些花容月貌的比丘尼,有的人甚至預備很多食物給她們帶著,終於她們趕到那摩提尼精舍。

 

  當她們到達精舍的時候,已經是黃昏了。不慣於走路的她們,這時已喘不過氣來,她們疲倦憔悴的徘徊在精舍門外,不敢進去。恰巧,阿難陀剛從裏面出來,看到憍曇彌等五百女眾,都穿了比丘尼的服裝,滿身灰塵,滿面淚痕,對人間有豐富感情的阿難陀,嚇了一跳,他問她們道:「妳們是為了什麼?」

 

  憍曇彌夫人回答道:「我們是為了求道,割愛辭親,棄家遠來請求剃度,佛陀再不允許,我們就死在這裏不回去!」

 

  憍曇彌的話,使阿難陀深深的感動,他也不住的流下眼淚來,安慰她們道:  「妳們放心吧!我只見到妳們這樣,心中就非常難過。你們在此等一會,我為妳們請求佛陀允許。」

 

  年輕而又富於感情的阿難陀,把憍曇彌等五百女眾的願望,告訢佛陀,並請求佛陀可憐她們,允許她們出家。

 

  佛陀拒絕道:「我可憐她們,但為正法流傳,你去替我回絕她們吧。」

 

  阿難陀不肯去回絕,他仍向佛陀稟告道:「佛陀!如果是別人我可以去回絕,但對方是佛陀的姨母,假如非要拒絕她不可,一定會發生不幸的後果。她們說,就是死,也不回去。」

 

  「阿難陀!僧團中是不允許女眾出家的!」

 

  「佛陀!難道佛法有男女的分別嗎?」為了替女眾講話,阿難陀在佛陀座前,真是鼓足了勇氣。

 

  「阿難陀!我的法,天上人間都一樣,我不揀別男女,就是一切眾生,我都平等看待。女眾可以和男眾一樣照我的法信仰、修持、證果,但不一定要出家,這是法則問題,不是男女平等問題。女眾出家,好像良田中生長了稗草,會傷害收穫的。」

 

  有遠見的佛陀,他的話,是有深長意義的。當然,照人情說,是應該允許女眾出家的,不過,照法理來說,兩性要共同在一起修道,那是很困難的事。智慧與情愛是背著路走的,或許有人為了情愛而棄道不修,佛陀所以不准女眾出家,也就是為了這一點。或者,佛陀以為女眾虛榮心、憍慢心比男人重,才以不允許出家給她們一個教誡。

 

  看見佛陀那麼堅決的拒絕,溫和得從不曾違背過佛陀一句話的阿難陀,他流淚頂禮說道:「佛陀!難道您忍心見她們白白的死去,不能慈悲的伸出救援之手來嗎?」

 

  佛陀感到世間上法和情有時候是不能兼顧的,佛陀更知道由於眾緣和合的關係,世間上沒有清淨常住不壞的法。佛陀沉默了一會,終於收回自己的主張,像是不得已的向阿難陀說道:「實在是沒有辦法,你去叫她們來吧!」

 

  佛陀的慈命一出,阿難陀歡歡喜喜的急忙出去傳報這個喜訊,憍曇彌等五百女眾聽了都歡喜得流出了眼淚。

 

  見了這五百女眾的佛陀,像和平常不一樣似的有一個掛心,佛陀允許她們出家為比丘尼,但要她們對比丘能奉行八敬法。

 

  因為阿難陀的幫忙,比丘尼的教團終於成立了,憍曇彌對阿難陀很感激,她懇切的說出自己的歡喜道:  「阿難陀!我們能奉行這八敬法,就好像佳人獲得美裝。」

 

  阿難陀就是這麼一位肯幫女眾忙的人,今日僧團中能允許女眾出家,這都是阿難陀的功勞。

 

  女眾,應該感激阿難陀。

 

  阿難陀有功於女眾,所以女眾也對他特別有緣,他是最受女眾歡迎的人物!

 

3.摩登伽女的誘惑

  阿難陀年輕貌美,因此所引起的麻煩也很多,有一次阿難陀持缽到舍衛城街上乞食,歸途中經過一口井旁,有一個首陀羅種姓的姑娘正在那裏汲水,他覺得口渴,就走上前去說道:「姑娘!請布施我一瓢水!」

 

  姑娘抬起頭來,一看是一位莊嚴的少年比丘,並且她認識他是阿難陀,她看看自己的裝束,很害差的說道:「尊者!我並不是憐惜一點水,我實在是一個下賤的種姓,怎有資格供養你?」

 

  阿難陀一聽,就安慰她道:「姑娘!我是比丘,沒有貴賤上下的分別心!」

 

  姑娘很高興的把剛汲上來乾淨的水供養阿難陀,阿難陀喝過後,說聲謝謝,就靜靜的走開了。

 

  正在情竇初開的妙齡姑娘,情不自禁的目送著阿難陀的背影,那王族出身的崇高儀表,那溫和的語言,像是在她白紙般的心靈上濃濃的畫了一筆,永遠無法擦掉。甚至她妄想到假若能夠嫁給他,不知多麼的幸福!

 

  姑娘回到家裏,就像失魂落魄一樣,茶飯不思,懶於工作,整天睡在床上沈思妄想。母親問她,起初她不肯說,再三追問,她要求母親請阿難陀到家裏來,她希望他能做她的丈夫。母親想想也沒有辦法,已經出了家的比丘,而且是王族的種姓,怎麼可以招贅他為婿?但心愛的女兒不能不顧,她請了會念魔咒的外道,想等阿難陀出外托缽經過她門前時,就以魔咒迷惑他。

 

  魔咒有靈感沒靈感這是不知道的,但阿難陀不能忘記這位姑娘也是真的!他經過她家的門前時,姑娘向他微笑,向他招手,他就昏昏迷迷的進入姑娘的家裏,姑娘又喜又羞不知所以,這時的阿難陀想到自己是受過具足戒的比丘,他憶念起佛陀,佛陀的威力加被到他,智慧頓然生起,像是給佛陀如風一般的護著,他回到祗園精舍去了。

 

  第二天阿難陀靜下心來,在城裡托缽,奇怪的是那個姑娘穿著新衣,掛著花鬘,站在路上等候阿難陀,她一見阿難陀,就像飛蛾追隨燈火一般,一直跟在他的身後不肯離開。阿難陀急得沒有辦法,回到精舍告訴佛陀,佛陀叫他把姑娘叫來,佛陀要親自和她講話。阿難陀只得又回到門口,見到那個姑娘,阿難陀就問她道:「你為什麼老是跟著我?」

 

  「你真傻,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

 

  「佛陀說要見你,叫你跟我來!」

 

  一聽到佛陀要見她,她的心裏一驚,但是為了要獲得阿難陀,不得不鼓起勇氣去見佛陀,佛陀見到她就說道:「阿難陀是一個有修行的人,要做他的妻子必須先要出家修行一年才行,你願意嗎?」

 

  「我願意,佛陀!」姑娘意外的覺得佛陀真慈悲,這麼容易就成全她,她也就很快的認許!

 

  「依我的法出家,必須要父母的允許,妳能叫妳的父母來為妳證明一下嗎?」

 

  佛陀沒有為難人,佛陀的條件都很容易做到,姑娘隨即回去把母親找來,母親在佛陀座前也歡喜說好,讓姑娘先出家修行然後再和阿難陀結婚。

 

  姑娘為了想做阿難陀的妻子,非常高興的剃髮染衣,做了比丘尼。她很熱心地聽佛陀說法,也很精進的遵照佛陀的指示修行,在比丘尼的教團中,和眾比丘尼們共同經營著佛化的生活。

 

  姑娘欲海痴情的心,一天一天的平靜下來,還不到半年的出家生活,使她知道過去執著愛情是可恥的行為。

 

  佛陀常常宣說五欲是不淨之法、眾苦之源。愚痴的飛蛾,自己投火燒死;無知的春蠶,自己作繭自縛,去除了五欲,內心才能清淨、生活才能安寧。

 

  現在的她,已經體會到自己迷戀阿難陀,完全是不善不淨的思想。她很後悔,有一天,她跪在佛陀座前,流淚懺悔著說道:「佛陀!我已從夢中醒來,我不會像過去那麼愚痴胡來,我此刻所證悟的聖果,或許超過阿難陀比丘,我非常感激佛陀,佛陀為了度化我們這些愚昧的眾生,真是用盡種種的苦心與方便!今後我願永遠做一個比丘尼,踏著佛陀的足跡,做一個真理的使者!」

 

  佛陀懇切的教化,終於打動了她那敏感的少女心,醒悟地回到清涼的天地,成為一個模範的比丘尼!

 

  這位姑娘的名字,就是有名的摩登伽女,佛陀讓一個下賤的首陀羅種姓的女孩子出家,在階級森嚴的印度社會,消息傳出去以後,不少人批評反對,但大聖的佛陀,反而說出四姓平等的主張,百川流入海洋,四姓出家同為釋氏,摩登伽女為了愛戀阿難陀的英俊,而轉禍為福的佳話,在僧團中留下千古的美談!

 

 

4.對比丘尼說法

  因為阿難陀的俊貌多情,不但在俗的女眾追求過他,甚至連出了家的比丘尼戀慕他的也有。

 

  阿難陀對女眾的出家,盡心幫忙,加之他的人緣好,所有的女眾,尤其比兵尼對他特別恭敬。有時他和大迦葉尊者同在行化的途中,路過比丘尼的蘭若,比丘尼們總是先請阿難陀開示,然後再請大迦葉,可是論大迦葉的年齡、法臘、戒行,總是強過阿難陀,但比丘尼們不管這些。

 

  出家的生活,在心裏好像有一個戰場一樣,那就是理智與情感交戰的戰場,理智戰勝了,可以成佛作祖;情感戰勝了,仍然是凡夫俗子。假若說,要求每個出了家的人,都像枯木死灰的樣子,沒有一點人間的情感,那是不可能的。

 

  住在祇園精舍裏的一位年輕的比丘尼,見到阿難陀那瀟灑文雅的神態,日裏夜裏,一刻不能忘懷,可是,中國的古語說,男女授受不親,何況是嚴格的僧團?這一位比丘尼雖然默默的戀愛著阿難陀,但她怎樣也無法突出那禁戒的範圍,除了偷看阿難陀幾眼,其他她一點辦法也沒有。

 

  有一天,這位年輕的比丘尼病了,她請人帶了一個口信去對阿難陀說:「尊者!我現在生著大病,恐怕是沒有好的希望了,請求尊者慈悲,前來看我一次!」

 

  像這樣可憐的要求,最使阿難陀動心,第二天早晨,他就在著衣持缽出外乞食前,順便去看她,她衣服不整的躺在床上不起來,見到阿難陀走近時,她用多情的眼睛,眨都不眨的注視著他,阿難陀見到她那含情的姿態,已明白一切,他馬上轉身就走,不好意思再看她,她見到已經來了的阿難陀,不說一句話回身而去,一定是不滿意她的行為,她馬上生起慚愧心,趕快起床,著衣敷坐具,追上阿難陀,請他就坐,阿難陀坐後,就開示道:「妳不可以用不淨的東西來養身,不可以憍慢養心,不可以存碰觸之想、淫欲之念,妳病了,把身心安住於無所求的境界,你就會痊癒了。」

 

  年輕的比丘尼,像是忘記她已經出家的身分,仍然低著頭,含情脈脈的說道:「我不是不懂你的道理,沒有好吃的、沒有好穿的,我都能忍受,唯有對你的情愛,我怎樣努力也抑制不住。人,為了保身安心,不能不有所求!」

 

  「你千萬不可這麼想,人求衣食住是為了保身,保身是為了修道,修道才能安心,忘道而求身上不實的欲樂那就錯了。商客塗酥油於車,但無染著之想,只為了使車轉動;生瘡者塗酥油於身,並非為飾身,也非為欲樂,只是為治瘡而已!我們養身安心,要斷欲念,離樂想,遠離有漏心,求真實之道,不可為虛幻無常之法所迷!」

 

  比丘尼聽後,深深感動,息滅愛欲之念,獲得法眼。

 

 

5.分餅的流言

  阿難陀了為女眾的事,常常為自己招來麻煩,被人嫉妒、被人批評,佛陀為了他,也常常煩心。

 

  不過,他和迦留陀夷不一樣,他不去找女眾,而女眾常常來找他,他對女眾有著純潔的感情,而沒有愛慾的念頭,我們從他對比丘尼的開示就可以知道。

 

  可是,不管你對女眾有怎樣純正的念頭,在教團中,好像凡牽涉到女眾的事,總不是光榮的事,因為男女相愛,雖不是什麼大的罪惡,但總是不淨的行為。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的時候,有一個檀越做了很多糯米糕前來供養,佛陀叫阿難陀將米糕分給諸比丘,阿難陀分好以後,還剩下很多,佛陀就叫他再分給舍衛城中貧苦的人!

 

  阿難陀遵照佛陀的指示,召集貧苦的人前來領糕,這一集合,就有好幾千的窮人,阿難陀看看人數,再看看米糕,一個人分一個是沒有問題。

 

  阿難陀在分糕的時候,其中有一個裸形外道的美麗少女,正當阿難陀要分給他的時候,真不巧,有兩個糕黏在一起分不開,阿難陀沒有辦法,就把它當做一個分給他,這本是無心的事情,可是給慣於說人是非的人看到這情形,就引起了他們很大的譏嫌,一面嫉妒,一面好奇,好多人都在議論紛紛的說著:「英俊的阿難陀,將雙份的米糕分給漂亮的少女,難道他們很早就有了特殊的交情?」

 

  阿難陀聽到別人這麼說,心中非常不高興,想到人言可畏,真不知如何做人處事才好?尤其是做一個修行的人,有很多吃虧的地方,社會上的人,以為修行者應該忍辱,他們總喜歡用冷嘲熱諷來傷害修行者的心!

 

  佛陀常常教誡弟子們要避免社會譏嫌,尤其是男女問題,不管你的修行怎麼好,若人批評與女人有染時,你就不能揚眉吐氣,事實上還沒有證得聖果的修道者,說完全不會被女色誘惑,那是不可能的。

 

  不過,修道者對於愛欲的防線比較堅固,警覺性比較堅強,阿難陀常感到為女眾苦惱,有一次他在靜處思維的時候,想道:「世人都是由愛欲而生的,每日的生活也是在滾滾的愛欲中而不知厭倦,人們一面自己喜歡追求愛欲,一面又喜歡嘲笑別人與愛欲的關係,愛欲為人間帶來苦惱,帶來紛爭,佛陀常常訶欲,實在是有甚深的道理。」

 

  阿難陀從來不曾這麼認真的想過這個問題,這次為了多分一塊米糕給一位美貌的少女,引起了譏嫌,他才如此痛切的思維這個問題,到了日沒時,他就起坐,徐徐的整衣,來到佛陀的面前,把自己的感想告訴佛陀。佛陀聽了以後,還說了一段他往昔因中的事:「阿難陀!你說得不錯,人們浸在欲海中不知厭倦,在過去世中,有一位名叫頂生的國王,以正法治民,不用刀杖而能降伏惡人,可是他不能滿足有限的國土,於是設法征服他國,到處都有人稱讚頂生王的德化,國土人民的欲望滿足了,各國的佳麗,任他選擇,他又為美色所囚,很多美女日夜侍候他,他還不滿足,想把別國的國王刺死,把王后奪來,就因為貪欲無厭,沉迷色海,王政日弛,終於民怨沸騰,政權崩潰,悽慘的度過了晚年!

 

  「阿難陀!欲的無止境,其害如此,所謂頂生王者,便是我的前生。」

 

  聽了佛陀開示以後的阿難陀,也知道像他這樣溫和的人,對於愛欲問題,是急需下工夫遠離的!

 

 

6.做佛陀的侍者

  因為阿難陀在佛陀心目中是紹隆佛種的人,可是他的女難特別多,為了讓阿難陀把持自己,專心修道,佛陀就想叫阿難陀做自己的侍者。

 

  這是佛陀成道的第二十二年,佛陀已經五十三歲了,那時佛陀正住在竹林精舍,阿難陀被選為佛陀的侍者。

 

  在這以前,佛陀初成道不久,曾有舍利佛和目犍連侍奉過佛陀,後來那迦波羅比丘也侍奉過佛陀,可以說,二十年來,佛陀沒有常隨的侍者,侍奉佛陀都是由諸比丘輪流。

 

  大概由於佛陀漸漸年老了,需要一個常隨的侍者,諸比丘弟子們就集合一起,公推一位能侍奉佛陀的人做侍者,這次集合的上首弟子很多,在這些人中,憍陳如首先站起來自薦佛陀的侍者,他是五比丘之一,是佛陀習苦行時跟隨的舊臣,可以說他是有比丘的第一人,他的年紀雖高於佛陀,卻有著終生侍奉佛陀的赤誠,但佛陀不允准他,佛陀說他的年紀已老了,只要自己照顧自己就好,後來還有好多位要求准予做侍者,佛陀都叫他們各處去弘法而辭謝之,這時目犍連知道佛陀的意思,他和舍利弗來勸阿難陀道:「阿難陀比丘!佛陀的意思是要你做他的侍者,譬如樓閣東面開窗,朝日必定先照到西壁,你年輕有為,聰明溫和,我們希望你能夠承擔!」

 

  阿難陀聽後,以任重而推辭,經過目犍連、舍利弗的勸說,阿難陀提出三個條件:
  一、佛陀的衣服,無論新舊,他不要穿著。
  二、如有信眾請佛陀應供,他不侍奉前去。
  三、不是去見佛陀的時候,他不去見,此外都願侍奉佛陀。

 

  目犍連和舍利弗把阿難陀的意思轉呈給佛陀,並向佛陀轉達阿難陀的條件,佛陀非但沒有生氣,而且非常歡喜的讚歎道:「阿難陀真是有品格的比丘,他提出的要求,是為了避免譏嫌,是必要的預防。因為阿難陀比丘是怕別人批評,說阿難陀是為了穿衣才侍奉佛陀的,阿難陀是為了食物才侍奉佛陀的,他知道預防,才有這樣的要求。」

 

  從此阿難陀做了佛陀的侍者,這時他的年齡也只二十多歲,在他侍奉佛陀二十七年的歲月裏,他都遵照佛陀的意旨行動,依教奉行,跟隨佛陀的身後,到各地弘化,以這樣的因緣,如大海似的佛法,完全流入阿難陀的心中。

 

  年輕的阿難陀,每天跟隨著佛陀,女難是少有了,他儼然成為佛陀與諸比丘之間的調和者。

 

  在僧團裏,他經常保持著謙虛、虔敬、慚愧的心裏,不少的信眾,因為阿難陀的關係而皈依了佛教,雖然阿難陀遇到不少女難,大家對他有過非常不利的批評,可是一到他負擔責任時,就修養得更成熟了。

 

 

7.友情法愛

  已經做了佛陀的侍者,但還沒有開悟的阿難陀,在僧團中,大家把他當做上首一般的尊敬,尤其他那溫和的性格,使接觸的人,都有如沐春風一般的感覺,他和人相處,從不揚己之長,顯人之短,他總是隱惡揚善,盡力幫助人,盡力給人方便,就是有時和外道談論到佛法,也只是限於顯正而不是破邪,他從不願割人的肉而補自己的膚,他像和暖的春陽,慢慢的溶解冰塊。

 

  阿難陀住在竹林精舍時,曾使俱迦那外道不敢提出問題來向僧團問難,在瞿師羅園的時候,他曾感動旃陀外道,歡歡喜喜的奉行佛法,阿難陀雖不和人滔滔雄辯,但從他在外道中的知名,由此可知他的攝受力。

 

  因為阿難陀的人緣好,在俗的朋友,在僧的比丘,和他交往的人很多,他肯聽人說法,也肯說法給人聽,佛陀曾說過,阿難陀一見到人的容貌與風采,就能預知其人性情,他對在俗的人,像慈母一般的愛護,對於上首的長老,他是如父親一樣的敬重。

 

  阿難陀有一位在俗的舊友盧夷,住在波婆城,有一天,佛陀帶領弟子們光臨時,城中的摩羅族都很高興的歡迎,並且相約說,哪一個不出來歡迎佛陀,就罰他黃金百兩。盧夷對佛法毫無信心,除阿難陀外,他不尊敬任何一位出家人,甚至連佛陀在內。

 

  可是,這一天,盧夷跟在歡迎佛陀的行列中,阿難陀一見,很驚奇的問他,他說是為了怕罰百兩黃金才跟著來歡迎的,阿難陀一聽,很是掃興,但他仍很熱情的和他招呼,不過,在到達後不久的休息時,阿難陀把盧夷的為人說給佛陀聽,佛陀很同情,說他可憐,命令阿難陀把他帶到面前來,佛陀對他開示很多話,他終於心開意解,發心皈依三寶,受持五戒。

 

  後來盧夷常以衣服、醫藥、臥具等等供養佛陀。本來就是老朋友,現在又是同一信仰,使阿難陀把他的家看做自己的家一樣。

 

  有一天,阿難陀少一件衣服穿,就去盧夷家中要,真不巧,那天盧夷不在家,阿難陀想,既然來了,總不能空手而回,他就不客氣的叫盧夷的妻子把衣箱搬出來,隨便拿了一件回去,後來盧夷回來聽到妻子說起,他馬上跑去訪問阿難陀,他說:「你為什麼不選一件好的衣服,偏偏拿那件粗衣?」

 

  阿難陀回答說:「好的衣服,我現在不需要,我把那件衣服做了浴巾替你送給上座的比丘去用了。」

 

  他倆的感情是如此的親密,當然教團裡有一部份人反對這種無拘無束的態度,可是,佛陀卻不曾阻止阿難陀的這種行為。

 

  做了侍者的阿難陀,雖然不像舍利弗和目犍連有那麼活躍的進取精神,但也不像大迦葉那麼保守,因為溫和的人,他的性情,總是中庸的為多。

 

阿難陀曾協助佛陀將為了愛欲要還俗的掘多比丘勸回來,並且鼓勵他修行,使他證果;他曾調和過僧團的爭執,使爭執不下的人復歸於好,他曾在祗園精舍和舍利弗論道,研討「滅」、「六觸」等問題;在巴連弗城和跋陀羅談說各種問題;在俱睒彌國為諸比丘說修道的要點;在東園曾代佛陀應比丘之請前去說法;他讚歎目犍連的孝心,宣揚富樓那的說法。在教內教外,他對人的法情友愛,充份的表現出他已盡了大弟子的任務了。

 

 

8.最大的憾事

  阿難陀一生的遺憾,恐怕要算他有一位哥哥提婆達多了。

 

  提婆達多也是當初七王子出家之一的王子,或許他是為了湊熱鬧才出家的,而不是真正發心出家,所以出家後他不安心修道,專門顯異惑眾,並想求得神通。

 

  做哥哥的提婆達多,和做弟弟的阿難陀,完全是兩種性情,提婆達多生來本性就是具有野心而不安本分的人。佛陀曾勸他還俗做在家弟子來護持佛法,千萬不可在僧團中惹是生非,但他不肯接受佛陀的忠告。

 

  他要佛陀教他學習神通的法門,而佛陀叫他先要淨化身心,不要貪求神通,因為神通不能代表德行。當佛陀拒絕他後,他很不服氣,就要求舍利弗、目犍連等大阿羅漢僧教他求學神通法門。舍利弗等知道他的習性,也加以拒絕,只教他觀察佛陀說的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就好。

 

  提婆達多叛逆的心逐漸擴大,他覺得不害死佛陀,不能發洩胸中怨恨,今後也不會有他的天下。

 

  有一次阿難陀跟隨佛陀經過耆闍崛山下,適巧被在山頂遊玩的提婆達多看到,他覺得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他就用巨石從山上推下來傷害佛陀,雖然他見到嫡親的弟弟阿難陀跟在身後,也沒有一點同胞之情,就將巨石推下,佛陀沒有躲讓,阿難陀則奔逃到很遠,大石滾在佛陀的身旁,過了一會,阿難陀才慌張的前來問佛陀道:「佛陀!沒有什麼事吧?這可能又是我哥哥提婆達多想來殺害佛陀,我真難為情,佛陀的處境太危險了。」

 

  佛陀安詳的回答道:「阿難陀!用暴力或陰謀危害佛陀,這是不可能的。過去提婆達多派惡漢行刺,後來又放出醉象來蹴踏,現在是投下巨石,你不要難過,各人造業各人當,佛陀的處境不危險,我看危險的是你,你看你剛才的樣子。」

 

  阿難陀的修養到底不及佛陀,他羞澀的笑道:「我剛才慌張恐懼的樣子,給佛陀看到了。」

 

  佛陀也笑笑,用手拍拍阿難陀,然後又再前進。

 

  在投石事件後不久,有一天阿難陀又隨侍佛陀出外行化,在路上遇到提婆達多帶領很多人迎面而來,佛陀很快的避開道路,走另外一條小徑,雖然一向溫和的阿難陀,此刻也激動著情緒,怏怏不樂的說道:「佛陀!您為什麼要避開提婆達多呢?他是佛陀的弟子,難道佛陀還要怕他嗎?」

 

  佛陀知道阿難陀心中不平,安慰他道:「阿難陀!我不是怕他,不過我不要和他相逢,何必同愚人見面呢?如同打惡狗,惡狗更是狂吠,他現在滿懷著邪念,不要理睬他,不就好了嗎?」

 

  師父讓路給弟子,就是在今日,像提婆達多這樣的弟子仍然很多。

 

  阿難陀聽了佛陀的話,心中雖然仍是不平,但也沒有再說什麼。

 

  有一次,提婆達多來擾亂佛陀的道場。佛陀在靜室裏靜坐,他就在集會所大聲的說道:「你們相信我的人站過來!」

 

  佛陀的弟子們沒一個理睬他,他對阿難陀斥責道:「阿難陀!你是我的弟弟,你也敢不相信我!」

 

  一向溫文儒雅的阿難陀,此刻已到了忍無可忍的程度,也不客氣的回答道:  「今天是你幸運,若是尊者舍利弗和目犍連在座的話,一定不會容你放肆,佛陀此刻已在靜坐,請你不要吼叫,你這麼兇惡,想到你未來不幸的果報,我真為你憂愁!」

 

  提婆達多大怒,他幾乎要動手打阿難陀,但當他看到從來沒有如此震怒的阿難陀後,竟不敢把手伸出去,只得不聲不響的走了。

 

  不久,提婆達多的惡報現前,很悽慘的死去,但在阿難陀的心中,總覺得有這麼一位哥哥,是終身的遺憾!

 

 

9.夢的預言

  阿難陀做了佛陀二十七年的侍者,他很能觀機,當比丘、比丘尼以及在家信徒來參拜佛陀時,他總能安排適當的時間。尤其遠道而來求見佛陀的比丘,在未見佛陀之前,他們總歡喜先和阿難陀談談,因為阿難陀對他們有親切的慰藉。比丘尼最歡喜聽阿難陀的教誡,當阿難陀說:「各位!好好的遵守聖戒吧!」她們總歡歡喜喜的接受。在家男女信徒,也喜歡聽阿難陀說法,阿難陀總是教他們尊敬三寶,受持五戒,侍奉雙親,供養僧團。在家善男信女愛聽他講而不願他沈默,他還是沒有開悟的人,就已經具備有這些美德。他跟隨佛陀在各地弘法,時光迅速,轉眼間已是五十多歲的人了。

 

  有一天,佛陀在舍衛城的普會講堂對波斯匿王說法時,阿難陀的面色現出憂愁的樣子,佛陀問他為何如此,阿難陀說出他在一夜之中,夢見七項稀奇古怪的事,才會心裏有些驚慌。佛陀又問道:「你是夢見哪七事呢?」

 

  「佛陀!我第一個夢,是夢見大江河海,都被烈火焚燒起來,並且火燄直衝天上!」

 

  佛陀聽後,面色一變,像有所感觸似的解釋道:「阿難陀!聖者本不必說夢,但你的夢確實奇怪,大海江河被火焚燒,這是象徵著未來僧團中的比丘,惡逆盛,善心少,取得供養,復起鬥爭,這就如澄清的淨水,變成了火燄一般。你的第二個夢呢?」

 

  「佛陀!我夢見太陽將沒,娑婆世界一片黑暗,天上沒有一個星星!」

 

  已經將近八十歲的佛陀,很感慨的解釋道:「阿難陀!佛陀不久要涅槃了,諸大弟子也都會涅槃,這表示人天的眼睛即將消滅。你第三個夢呢?」

 

  「佛陀!我夢見比丘不依佛制披搭袈裟,出家僧伽墮落陷坑,在家人踏在他們的頭上!」

 

  佛陀喟然的嘆息一聲,說道:「阿難陀!這是暗示未來比丘開演說經大會,口頭宣講,並不奉行,他們互相嫉害,不畏因果,終於墮落,白衣乘機上座,輕蔑僧寶,他們走進寺院,誹謗比丘,毀壞塔寺,你第四個夢呢?」

 

  「佛陀!我夢見比丘法衣不全,躑躅在荊棘之中!」

 

  佛陀像有些激動,說道:「阿難陀!這是說未來的比丘,捨棄法衣不穿,棄戒樂俗,蓄養妻子,這真是大法的不幸!你第五個夢呢?」

 

  「佛陀!我夢見茂密的森林中,有很多的山豬爬掘著旃檀大樹的樹根!」

 

  佛陀像憂愁的樣子說道:「呵!這是說未來比丘只為生活打算,販賣如來,鬻經為生。你的第六個夢呢?」

 

  「佛陀!我夢見大象厭棄小象,百獸之王的獅子死去,名華撒在頭上,禽獸仍然恐怖遠避,但不久身內生蟲,還食獅子肉!」

 

  佛陀無可奈何的搖搖頭道:「大象棄小象不顧,這是說未來僧團長老比丘,自私自利,不肯提拔年輕的後進!獅子蟲還食獅子肉,這是說沒有外道能壞佛陀正法,還是我的出家在家七眾弟子,自壞我法!你的第七個夢呢?」

 

  「我夢見我頭頂須彌山,我並不覺得重!」

 

  佛陀那黯然的樣子稍為寬解了一些,說道:「阿難陀!這是說佛陀三個月後,進入涅槃,諸大比丘,諸天人民,要靠你承教啟經,結集法典!」

 

  阿難陀的七夢,經過佛陀這麼解釋,這是預言著未來佛教的衰頹,和時代的變化。尤其是獅子身上蟲還食獅子肉,這是諷刺著今日僧俗的弟子,這樣的教言,對於我們,是一個酷烈通髓的痛事!

 

  我們可以猜想得出,在佛陀晚年,為了阿難陀的夢,那麼感慨的解說,其心情的沈重可想而知,末法時代慚愧的我們,如何才能給佛陀歡喜,就讓這些預言,不要成為事實!

 

 

10.涅槃床前問遺教

  佛陀成道的四十九年,由動歸靜,佛陀宣布在迦毘羅衛城三十餘里的拘尸那迦羅城的娑羅雙樹間進入涅槃。

 

  如同夕陽西下會投射出奇麗的光輝一般,佛陀在涅槃前特別發射和平常不一樣的光明,承侍在佛陀身旁的阿難陀,蒙受到佛陀的感召,德慧日漸走向成熟的階段。

 

  佛陀吉祥臥的睡在阿難陀為他敷設的床座上,頭在北方向西,這時太陽已西下,黑暗漸漸籠罩著世間,娑羅樹不在開花的時候卻開,沒有夜風而美麗的花瓣一片片的散在聖體的旁邊。阿難陀跪在佛陀的枕邊,輕輕的問道:「佛陀!我們以後對女眾應採取什麼態度?請佛陀再說一次給我聽!」

 

  佛陀看看跪在床四周的諸大弟子,然後對阿難陀說道:「阿難陀!想要離煩惱證悟的人,是不可以把女眾放在心中的。你要將老的女眾看做自己的母親,年長的女眾看做姐姐,年輕的女眾看做妹妹,阿難陀!你千萬要把我的話記好!」

 

  佛陀回答上面的問題以後,又把荼毘、建塔等的事一一加以說明,感情脆弱的阿難陀,想到這是佛陀最後的遺誡,一陣心酸,不覺流出眼淚來,他不敢再跪在佛陀的床前,趕快跑到園中哭了一場!

 

  阿難陀想到佛陀將要涅槃,別的大弟子們都已開悟,唯有他,今後依誰來證悟呢?想到從今以後,再沒有恩師給他服侍,他像斷腸一樣的傷心!

 

  佛陀看到阿難陀不在身邊,就叫人去把他叫來,佛陀又再對他說:「阿難陀!你不要悲傷!有相會就有別離,有繁榮就有衰微,我不是常對你說嗎?世間是無常的,有生必定有死,壞了的車子用修補來維持,那也不是長久的辦法,有為的色身要壞,佛陀會在法性中照顧你們。你服侍我那麼久,勤勞而能忍耐,你對我沒有什麼缺陷,我將以這個功德報答你。你用心精進修道,你不久就會離開煩惱的繫縛,能開悟證果!」

 

  佛陀說到這裏,阿難陀感激得泣不成聲,佛陀又看看大家,對大家說道:「諸比丘!阿難陀非常忠實的侍奉我多年,他很溫和而善良,他聽聞大法不忘,他的功德將來能在世間上發出光輝!」

 

  阿難陀用手蒙著臉,悲泣地離開佛陀。這時二月中旬的滿月,靜靜的光如同流水一般的照著娑羅林,佛陀寂然而崇高的心也照徹林中所有的人。這是無法經驗到的感人莊嚴場面,在場的每一個人,這時都悲傷的哭泣,就是開悟的聖者,也是如此。

 

  大家都流淚不止,可是像這樣的流淚有什麼用?要緊的是提出有關如何使正法久住的問題來請示佛陀才對,大家商量以後,又把阿難陀找回,公推他請問佛陀道:

  「第一、佛陀涅槃後,以誰為師?
   第二、佛陀涅槃後,以什麼安住?
   第三、佛陀涅槃後,惡人如何調伏?
   第四、佛陀涅槃後,經典的結集,如何才叫人起信?」

 

  佛陀仍像往常一樣,慈祥愷悌的回答道:「阿難陀!你和大家好好記住,你們應依戒為師,依四念處安住,遇到惡人時,默擯置之,經首安立如是我聞,就叫人起信。你們依法而行,就是我的法身常在之處!」

 

  佛陀的話,大家聽了更感動!更傷心!

 

  這是多麼有權威的聲音啊!

 

  佛陀就這麼進入安養的涅槃!

 

  四面八方的弟子聽到佛陀涅槃,都集攏而來,阿難陀想到佛陀生前,很少有婦人能到面前來參拜,於是他就先讓比丘尼和在家信女來親禮佛身,由此可知他永遠是婦女們的同情者!

 

 

11.參加結集大典

  佛陀涅槃後,如同離開慈母的嬰兒一般的阿難陀,參加佛陀荼毘的儀式圓滿後,獨自的回到精舍裏思念著恩師佛陀,這時幾日來的疲勞一起湧上身來,感到身體不適,他就把自己關在房中靜心,每天只喝一點點乳汁,什麼東西也不吃,什麼話也不講,就這樣生活、靜思,一共過了三天!

 

  三天後,他趕往南方王舍城,因為那邊四月十五日安居要結集佛陀的經典,阿難陀雖然還沒有開悟,但在佛陀的教法中,他有著極重要的地位,他不能不為法忘我的前去為佛陀法身慧命報效微勞。

 

  在途中,他曾彎路到毘舍離國去了一次,有一些跟隨他的比丘就因此和他失散而各自去行腳,為了此事,他到達王舍城時,曾被嚴厲的大迦葉訶責一頓,他默默的忍受,不敢和大迦葉尊者說理。

 

  現在我們還是說阿難陀彎道到了毘舍離國的金剛村,這時是佛陀涅槃後的一個多月,阿難陀是佛陀的常隨弟子,人們哀慕佛陀的心自然集中到他身上來,他們每天集合在精舍裏,要求阿難陀為他們晝夜說法。阿難陀沒有辦法拒絕,只有順從大家的意思,方便的在這向大家開示。

 

  這時,跋闍弗比丘也在這精舍裏,因為信眾群集,走路和說話的聲音很大,那些嘈雜的音聲傳進跋闍弗的耳中,使他不能安安靜靜的參禪,他已是進道證果的大比丘,因此非常討厭阿難陀自己不求開悟,而徒為眾人說法,甚至他還說出偈子來諷刺阿難陀。

 

  阿難陀受此打擊,不敢強辯,他究竟是一個尚未開悟的身分,王舍城的安居又迫在眼前,經典誦出的大任,他可以稍微猜測得出來,在這極重要的時候,徒勞的玩弄饒舌,有什麼利益?生性就溫和讓人的他,就預備起程南下。他不是不知道自己修行的程度,但他生來就是易為群眾的願望所支配的性格,一直被俗流所激盪,一直在代人受過,一直給一些以道學自居的人冷嘲熱諷,跋闍弗的責怪,像銳利的箭矢一般,大大傷了他的心,他從此發願將向外的心轉向於內,祈求早日開悟。

 

  阿難陀到達王舍城時,已經是結集經典的前一天,這時被推為首座的大迦葉尊者,選了五百位大比丘參加,這五百位大比丘都是證果的羅漢,因為阿難陀他還沒有開悟的緣故,所以沒有把他的名字列入。

 

  當然,大迦葉也承認阿難陀的特長,尤其佛陀的說法,他能記憶不忘,但他恐怕這般重大的事情,倘若也給未斷煩惱結習的阿難陀參加,對於已經涅槃的佛陀,以及對於後世的眾生,不知會引起什麼過失來。阿難陀雖未開悟,但他那豐富的感情,以及一向和大家的和睦相處,使他對一切人都有左右的力量,所以當大家推舉阿難陀時,大迦葉說:

 

  「阿難陀還沒有開悟,我也知道他是獅子,但現在他好像是野牛群中的獅子一樣!」

 

  阿那律尊者也和大迦葉持一樣的看法,這又給阿難陀一個意外的打擊,不過,有彈性的阿難陀,你對他壓得重,他越跳得高,打擊是他的增上緣,他不灰心,好像冬日的梅花,必須經過一陣嚴寒的風雪,才開得格外清香,所以,當天晚上,他發奮用功修行,冥思默想,把一切放下,於中夜即開悟證果。第二天,他現大神通,不等門開就進入窟內。

 

  此刻阿難陀的道貌風姿,恰如初出雲間的明月一般的光輝,恰如在朝陽照耀下開放的蓮華一般的美麗,諸大比丘對他都投以驚奇的眼光表示歡迎。在大迦葉的領導下,他被全體比丘推到獅子座上,開始誦出:「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某處云...」,他將所記憶的統統誦出來,所有在座的大比丘再一次的接受到佛陀的教誡,大家都感激萬分,像尊者憍陳如老衰的身體,不堪這感激之情而終於昏倒。

 

  最初的經典,所謂《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增一阿含》,以及《譬喻經》、《法句經》等,都是這有名的第一次結集聖典大會,由阿難陀尊者誦出來的。

 

 

12.恆河上空入涅槃

  佛陀涅槃後,繼承佛陀衣缽的是被尊為首座的長老大迦葉,二十年後,大迦葉已經一百多歲,他就往雞足山裏面涅槃。在他臨走時,他把佛陀的家業傳囑給阿難陀,阿難陀以將近八十歲的高齡,繼承法統,像是春天開花,秋天結果一樣的自然,這就是佛陀當初對他的希望。

 

  如此,佛法在阿闍世王的護持之下,很平和的弘揚開來,自從大迦葉入滅以後,親近過佛陀的大弟子恐怕就剩下阿難陀一個人,領導著教團的阿難陀,年齡也一年比一年高,當他一百二十歲的那一年,有一天在過路中,聽到一位青年比丘正誦著佛陀講過的偈語,那位比丘誦的是:「若人生百歲,不見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得能見之。」

 

  阿難陀一聽這首偈語被誦得錯誤得離譜,簡直可說是牛頭不對馬嘴,就很懇切的上前糾正這首偈語應該如下誦念:「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

 

  那個青年比丘聽了阿難陀的教誡以後,回去告訴他的師父,哪知這位師父聽了反而不高興的對青年比丘道:「你不要聽阿難陀胡說,阿難陀現已老朽,已經失去記憶和智慧,我教你的不會錯。」

 

  青年比丘聽了師父的話,又再去告訴阿難陀,阿難陀聽了想去找他的師父,問他為什麼會說出這愚癡的話來?後來他想想,跟這種人講話,他也不會聽你的,也就中止了。一向溫和讓人的阿難陀,統理當時的教團,有著無上的教權,但仍是以忍讓為處世的根本。

 

  不過,已經一百二十歲的老人,而且又是開悟的聖者,對世間早就沒有絲毫的留戀,經過這次事件以後,他更深深的厭離世間,他想:「這個世間真沒有辦法,佛陀涅槃未久,謬解佛法的人就這麼多,未來教團中有邪知邪見的更不用說,我為佛陀誦出大法,而人們乃我見我執,並不依法奉行,我在世間上還有什麼用呢?」阿難陀這麼想時,自然就懷念起佛陀,更連想到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等諸大弟子,他又繼續思維道:「啊!這些人如同飛鳥追隨颶風一般進入涅槃,眾多的聖者中,現在只剩下我一人,如同被砍光的森林一般,留著一顆大樹也不能遮風擋雨,人間很寂寞,我也進入涅槃吧!」

 

  阿難陀有了這樣的想法,就下了決心,把大法流傳的責任付囑給他久已培植的弟子商那和修,自己則拿起缽向北方的恆河走去。因為這時摩揭陀國的阿闍世王正要和毘舍離國開戰,阿難陀心想,如果在摩揭陀國入滅,遺骨就不會分給毘舍離,如果到毘舍離入滅,他們也不會將遺骨分給摩揭陀國,所以他打算在兩國交界處的恆河中間上空進入涅槃。

 

  當阿闍世王知道阿難陀要涅槃的消息時,幾乎昏了過去,他趕快帶領人馬在後追趕,當他到達恆河岸邊的時候,阿難陀已經坐船到恆河中間,阿闍世王立刻五體投地的大聲叫喊道:「最勝自在的佛陀!請您慈悲,施給我們寂靜的尊者!三界明燈的尊者!請您回來吧!」

 

  岸那邊,毘舍離的人也這樣叫著,阿難陀就在船中大聲說道:「我考慮了你們兩國的怨恨,所以才特地來到恆河中間入滅,讓你們兩國各得半身!」

 

  阿難陀說完以後,就坐在虛空中入火光三昧,進入涅槃,把聖體分成兩半,給兩國建塔供養。一個是在毘舍離城北方的大林重閣講堂,一個是在王舍城外竹林精舍的旁邊。摩揭陀和毘舍離兩國因為阿難陀入滅的因緣,遂釋嫌修好,不再戰爭,救了千萬人的生命財產。阿難陀尊者的犧牲,真是偉大崇高!

 

  阿難陀尊者入滅了,他對佛陀的功勞,對佛法的貢獻,他那溫和善良、謙虛忍讓的聖格,每在春風秋雨之際,更增加人們的懷念!
------------------
阿難尊者與 難陀尊者是不同的人,阿難是佛陀的堂弟,也是 佛陀的侍者;而難陀是 佛陀同父異母的親弟弟,也就是 佛陀的姨母之兒子!
阿難尊者與難陀尊者相同之處是兩人都長得很帥,都很多女生喜歡!而不同之處是 難陀有三十大人相,而且 難陀尊者的習性是很喜歡女眾!
我們都知道經典的故事,就是難陀尊者在出家前有漂亮的老婆!因此他不想出家,但後來 佛陀帶他到天上去看五百天女,他就發現五百天女比他老婆漂亮太多了,老婆即使是人間的大美女,但跟天女比起來像人間的獼猴那麼醜陋!
因此難陀尊者就努力修行想要生天當天子有五百天女!然後 佛陀又帶他到地獄去看,原來生天享福後就會下地獄受苦!因此難陀尊者就捨棄當天人了!很快地就修成阿羅漢。

雖然葛格我是走 阿難尊者的路線,但我們還是來介紹一下 難陀尊者往昔的故事!因為他老人家也是地上菩薩!

發願走 阿難尊者和大迦旃延尊者路線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69279803

詳情請看以下的白話解釋,葛格我也有造結論,經典出自《佛本行集經》,原文在最下面!

難陀尊者修成阿羅漢以後,佛陀就跟比丘眾們說難尊者是調伏諸根第一的聲聞弟子。

大家就很好奇究竟長老難陀比丘,他往世種了什麼善根?可以讓他生在釋迦族國王家中有大富貴、豐足資財,而且他身體又長得端正有三十大人相,令人看了很歡喜!並且又可以成為阿羅漢,而且又是調伏諸根第一的!

佛陀就跟大家說:「在九十一劫以前,有 毘婆尸如來出世,彼佛十號俱足!弟子比丘眾有六千人都是阿羅漢。當時有國王叫做槃頭,他供養彼佛和比丘僧眾!衣服、臥具飲食醫藥房舍等四事供養、無所乏少。

當時城中有一個婆羅門的兒子,這位童子他營造溫室,請 佛和僧眾洗浴供養,他看見諸位比丘從溫室中出來,身體清淨都很香潔沒有臭味,所以他見了就很歡喜!因此內心發願:『願我未來之世,可以得到如此清淨無垢不腥臭的身體,如同這些比丘僧清淨香潔無臭之身。』

後來 毘婆尸如來示現入涅槃了,國王盤頭就用金銀琉璃玻璃等四種寶,為 世尊的舍利造佛塔廟;當時那位婆羅門的童子,也參加經營建造佛塔,佛塔造好了之後,他心裡面發願:『願我來世能常常值遇到如此的世尊,彼佛說的法我都能夠了解和親證,不違背佛所說的法,願我生生世世不墮入惡道。』

這位童子命終之後,他常常生到天上,或生在人間,後來某一世生在大富長者家,父母養育漸漸長大!

當時童子家中常常有一個辟支佛,當他們的老師,常常到他們家中。這位辟支佛端正令人見了歡喜,具足三十大丈夫相,而這位童子常常以四事供養供給那位辟支佛,盡其一生,都無所乏少。這位辟支佛過了一世,然後才入涅槃。

童子長大成長者,他看見辟支佛命終涅槃,他就收取舍利起塔供養,以泥和石灰等各種裝飾,並且懸掛寶珠瓔珞,他發願說:『願我未來是常常值遇如此的大修行人辟支佛而彼世尊所說的法,我都能夠理解不忘失,願我生生世世不墮惡道,也發願我的身體端正讓眾生見了歡喜!具足三十大丈夫相,如那位大仙辟支佛一樣。』

然後長者後來命終,後來都不曾生在惡道,常常生在人間和天上,久久流轉,接著在 迦葉佛時代,成為國王的兒子!迦葉佛示現入涅槃,國王要以七寶來造佛塔,國王的七個兒子各以一寶供養佛塔!其中第二王子造金蓋供養後發願說:『願我生生世世都可以得到金色身。』」

這時,佛陀就告訴諸位比丘眾說:「諸位比丘!你們不要心疑!當時在槃頭國王城內的那位婆羅門子,他供養了彼佛和比丘眾,溫室洗浴,他內心發願:『將來要得到比丘僧眾那樣清淨無垢香潔之身』,在彼佛示現滅度後,又再造佛塔供養的童子是誰呢?你們不要懷疑!就是今天的難陀比丘。

你們也不要懷疑!那位長者一輩子供養辟支佛,又在辟支佛滅度後起舍利塔,做種種塗治裝飾供養舍利塔,必且內心發願:『願將來可以得到如此辟支佛端正,並具足三十大人相。』你們不要懷疑,這個人就是現在的難陀比丘。

諸位比丘,在 迦葉時代當國王的第二個兒子,在彼佛示現滅度後造作金蓋供養佛塔者,你們不要懷疑!那也是難陀比丘。

難陀比丘因為當時供養 毘婆尸佛和比丘僧,內心發願要得到清淨香潔無垢的身體,又供養辟支佛和起舍利塔以種種寶物供養!以及以金蓋供養了 迦葉佛塔,內心發願得到金色身和三十大人相,因此他今生能夠成就令人可喜觀者無厭的金色之身,以及又有三十大丈夫相。

他當時發願生生世世不墮惡道,因此後來不曾生到惡道,都常常生在人間或天上。

他當時幫忙造 毘婆尸佛塔,以及後來又四事供養辟支佛,這些果報使得他今生可以生在釋迦族國王之家。他當時又發願:『願我來世能夠常常值遇世尊,世尊所說的法我都能很快得到證果和理解。』因為這個業報因緣力,使得他可以在我釋迦牟尼佛這邊出家並受具足戒,我又受記他是聲聞弟子中調伏諸根最第一者。

比丘們!你們必須知道!難陀比丘往昔造了這些善根,藉著這些善根,今生能夠得到出生在釋迦族國王之家,身有金色身、具足三十大丈夫相,能夠出家受具足戒並且證得阿羅漢果,又得到聲聞弟子中調伏諸根第一者,就是難陀比丘。」
--------------------------------
佛陀十大弟子(上)
●智慧第一舍利弗

母親懷他時,舍利弗就表現出非凡的智慧。因為在懷孕期間,他的母親變得辯才無礙,對於艱深的問題,也能一一答辯。而舍利弗出生後,在父親教導下,學問非常淵博。就在八歲時,他力戰群師,許多論師甘拜下風,而受到國王讚賞。即使當他外出拜刪奢耶為師,只有短短的七日,就能代為說法,升為上座弟子。由於刪奢耶已無法教育舍利弗,因此舍利弗離開刪奢耶,偶然的機會才聽到因緣法時,而皈依佛陀。

 舍利弗為僧團中重要的護持者。由於他的智慧,經常使外道能臣服佛陀教義之下。從他對堤婆達多的破合和僧事件,及他替佛陀到舍衛城建祇園精舍,就能看出舍利弗不凡的成就。而舍利弗也是佛陀十大弟子中,最先圓寂者。
●神通第一目犍連

 由於過去世曾以捕魚為業,造下極重的殺業,而後由於一位修行者示現神通,受到感化,因此就發願也能修得神通,目犍連果然感此願力,而修得大神通。
 目犍連與舍利弗從小就是好友,長大後也一同皈依佛陀。有一次目犍連在定中,見到自己母親由於所作惡業,墮入餓鬼道中,非常痛苦。於是目犍連以神通化現食物,但其母只要一入口,食物如同火焰,無法吞食。目犍連悲傷請示佛陀,佛陀告之救度方法,而這就是「盂蘭盆節」的由來。

 目犍連神通廣大,經常使外道懼怕,最後還被亂石砸死。佛陀就開示神通不敵

業力的道理。目犍連的死,正是因果法則最好的示現。
●議論第一迦旃延

 迦旃延從小極為聰明。當他兄長從外地學成回來,為大眾講說吠陀經論時,迦旃延只聽一次,就能背誦出來。由於其父為國師,擔心迦旃延兄長會因嫉妒而加害迦旃延,所以就將迦旃延送到阿私陀仙人處學習。

 阿私陀仙人是一個受人敬重的修行者,迦旃延在其教導下,成為一個很好的弟子。阿私陀仙人臨終前,預知佛陀將會證得無上菩提,因此囑咐迦旃延要皈依佛陀,但迦旃延由於耽於名利供養,所以一直沒去。直至有人請教唯佛能解的偈子時,迦旃延才皈依佛陀。

 迦旃延由於思路清晰,論法時往往一下子就能使對方啞口無言,例如他與惡生王的談話,利用基本的思考法則,馬上就將惡生王感化。又如他與惡生王解夢等事蹟,足見其智慧。
●說法第一富樓那

 富樓那與佛陀同日出生,他與佛陀一樣,具有強烈的出離心。所以後來他與朋友一行人,離開家到雪山修行。

 他在雪山修行數年,一日觀得佛陀證得無上菩提,於是離開雪山皈依佛陀,成為佛陀弟子。富樓那個性慈愛熱心,由於他的善巧說法,在僧團中得到許多人的敬重。而佛陀也經常派他到各地說法,不論地方多險惡,富樓那都能以慈心、護法來感化他人。所以富樓那對佛法弘化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

 雖然在佛陀滅度後,他與大迦葉在結集的內容上有意見,而離開僧團到處弘揚佛法,但這一點都不減損富樓那對佛法的貢獻。
●解空第一須菩提

 須菩提出生時,屋內所有物品皆消失不見,而後又恢復原狀。家人請示占卜師,占卜師便預言須菩提將來會有大智慧。

 由於須菩提在過去世中,曾起瞋恚心,此念使其墮惡龍身五百世。雖已為人身,但暴躁的習氣仍未改,於是須菩提一人到山上修行,後來由於山神告之佛陀已出世轉法輪,須菩提便皈依佛陀。

 須菩提對空性了解甚深,佛陀也由此因緣宣說空義。而須菩提不只是理論上了解而已,他更是以實際表現,例如佛陀從忉利天返回時,蓮華色女尼以神通得以色身見佛陀,但須菩提卻以了知空義、不著相的方式先迎佛陀法身,可見須菩提是真正明白「空」的真實義。
佛陀十大弟子(下)

◎默言
●頭陀第一-大迦葉

大迦葉尊者的修行,以苦行頭陀為第一。所謂苦行頭陀,就是穿著糞掃衣、住阿蘭若、托缽乞食等,大迦葉因為長年這樣修行,所以衣著破露、形容枯槁,引起很多人的輕視,可是佛陀卻常常公開讚歎大迦葉,讓大家瞭解大迦葉苦行的功德。有一次,在祇樹給孤獨園,佛陀讓半座給大迦葉尊者,又有一次在靈山法會上,佛陀與大迦葉拈花微笑,傳下正法眼藏。

 佛陀涅槃後,大迦葉尊者親自主持經典集結的大會,並繼續領導佛教僧團二十年,最後才將領導權交由阿難陀,隻身於雞足山入涅。
●天眼第一-阿那律
 阿那律尊者原本是一位貴族之子,因為厭惡俗世的生活而跟隨佛陀出家。在出家的貴族子弟之中,阿那律是最值得敬佩的楷模之一。有一次,阿那律在佛陀說法時不小心睡著了,因而受到佛陀的苛責,從那一次以後,阿那律再也不肯閉上眼睛睡覺,這樣經過了很多年,他的眼睛瞎了。

 阿那律的眼睛雖然瞎了,可是他並不因此而放逸。在精勤的修行中,證得阿羅漢果及天眼神通,可是,他對自己當年所犯的錯依然無法釋懷。有一次,他獨自縫衣,穿針引線之時,細線從針孔中掉出來了。佛陀於是猶如壯士伸臂,頃刻間來至阿那律面前,握著他的手,親手為他穿針。就這樣,阿那律尊者多年的罣礙終於放下了。
●持律第一-優婆離

 佛陀成道以後回國省親,有一位剃頭童子,名叫優婆離,他在為佛陀剃髮時,因為十分地專注,竟然不知不覺地進入四禪的境界之中,這個奇妙的因緣種下了優婆離出家的種子。

 國王淨飯王敕命五百名最尊貴的剎帝利子孫出家。優婆離想到自己想出家而不能出家的痛苦時,不覺淚如雨下。諸王子們紛紛解下身上的珠寶瓔珞送給他,可是優婆離的內心掙扎良久,最後終於下定決心,頭也不回地往佛陀處跑去。

 淨飯王與五百王子隨後趕到,根據佛陀的戒法,必須向比較早出家的優婆離頂禮。國王與諸王子內心中有許多疑慮,可是後來還是克服我慢執著,向首陀羅賤民出身的優婆離頂禮一拜。

 優婆離能在佛陀的座下出家,證實佛陀的教義是平等而慈悲的,並不因為階級種姓而有所分別。而優婆離精進修行,證得阿羅漢果,也表示任何人只要肯努力,都有機會修行證果。
●多聞第一-阿難陀

 出家的貴族子弟之中,另一個表現優秀的人,是佛陀的堂弟阿難陀尊者。阿難與佛陀相差二十多歲,他以記憶力好、理解力高而被佛陀選為侍者。然而這並不是他唯一的優點,阿難尊者之所以受人尊重,主要是他富有正義感與同情心,待人和善並樂於助人。

 教團剛成立之時,女性尚不能出家,是阿難尊者向佛陀據理力爭,女性才有機會出家。

 佛陀涅槃之後,大迦葉尊者欲帶領五百位阿羅漢於王舍城集結經典,當時阿難尊者尚未證得阿羅漢果,故被排除在外。阿難痛定思痛,於樹下苦修一夜,至天明時終於開悟證果,因而得以進入會場。在阿難尊者的協助下,佛陀一生的開示被朗朗誦出,一句不漏,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終於不辱使命,達成佛陀的教誨。
●密行第一-羅盵羅

 羅盵羅小時候很調皮,偶爾會說謊捉弄人,佛陀講了許多故事來教導他,最後他才勇於認錯。改過認錯之後的羅盵羅很能忍辱,有一次,被年長比丘趕到廁所中睡覺,仍然一點都不埋怨別人。又有一次,在路上受流氓攻擊,頭破血流,他忍氣吞聲,並沒有與對方計較,佛陀知道了以後,非常高興,並向他開示了忍辱的功德果報。

 羅盵羅雖然是佛陀的獨子,但在佛陀的教法中,眾生一律平等,佛陀視眾生如羅盵羅,視羅盵羅如眾生。在佛陀的諄諄教誨下,羅盵羅於二十出頭的年紀就證得阿羅漢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