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圖--- http://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09/2134/img0007.xml


宋 高宗 書女孝經馬和之補圖 - https://goo.gl/vJ7bVj

宋 高宗 書女孝經馬和之補圖

《女孝經》在普通讀者中沒有《孝經》和《二十四孝》那樣高的知名度,從整部作品結構來看它也是仿《孝經》而作的,但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一本女子道德教育的著作。
    《女孝經》的作者是唐代的鄭氏,根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記,此書的作者是唐朝的朝散郎侯莫陳邈之妻鄭氏, “侯莫陳”是三個字的複姓。當時她的侄女侯莫陳超,與唐明皇李隆基的兒子第十六王永王李璘結婚,被冊立為永王妃,鄭氏寫了《女孝經》相贈,以告誡體的形式講述孝道的主旨,和作為女人應遵守的基本道德行為規範。這在鄭氏的《進<女孝經>表》中有記述。
    和《孝經》一樣,《女孝經》共分十八章,第一章為《開宗明義》,借曹大家(即漢代的班昭)與諸女對話,以闡明女孝的主旨, “夫孝者,廣天地,厚人倫,動鬼神,感禽獸”。
    第二章《后妃》,這是針對王室最高等級的婦人論說的。“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后妃之孝也。”這裡的“刑”通“型”即是典範的意思,作為后妃的孝道就是要以德於民,成為四海之內的典範。
    第三章《夫人》,這裡的夫人是指宮廷的嬪妃, “靜專動直,不失其儀,然後能和其子孫保其宗廟,蓋夫人之孝也”。
    第四章《邦君》,邦君是指地方官員,這章是為地方官員夫人寫的, “欲人不聞,勿若勿言;欲人勿知,勿若勿為;欲人勿傳,勿若勿行……蓋邦君妻之孝也”。
    第五章《庶人》,這章是寫普通婦女的孝道, “先人後已,以事舅姑,紡績裳衣,社賦蒸獻,此庶人妻之孝也。”舅姑即指公婆,“社賦蒸獻”是指祭天地時要備好祭祀品,普通女子就是要服侍好公婆、織布洗衣,為大的公事活動做好後勤工作。
    接著第六章《事舅姑》、第七章《三才》,第八章《孝治》、第九章《賢明》、第十章《紀德行》、十一章《五刑》、十二章《廣要道》、十三章《廣守信》、十四章《廣揚名》、十五章《諫諍》、十六章《胎教》、十七章《母儀》、十八章《舉惡》 。
    《女孝經》許多章裡都引用了《詩經》、《易經》、《尚書》等經典的詩文,使文字更加生動。整本《女孝經》除了對不同地位的婦女提出孝的要求外,還從如何對待公婆、丈夫、教育孩子諸方面作了論述,還從反面的 “舉惡”來規勸婦女。而特別讓人驚奇是書中詳細地介紹了“胎教”:“人受五常之理,生而有性習也,感善則善,感惡則惡,雖在胎養,豈無教乎… …夜則誦經書,朝則講禮樂,其生子也,形容端正,才德過人,其胎教如此。”
    當然,由於作者的社會地位和所處的時代,《女孝經》自然也留下了明顯的時代局限性,但從總體來看,《女孝經》勸導女子從孝、從善、從德, “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這些到現在還是有著極大的學習和借鑒意義。


全圖---K2A001100N000000000.jpg (15533×450)

畫裡各段的背景多設在庭園之中,依據文字的內容,刻劃其中最主要的女性應有的合宜舉止。在文章裡所闡述的為婦之道,像是事奉公婆、順從夫君、行事賢明、紡紗績麻、善與族人相處等,固然有其普遍性,但因主要的預設讀者是后妃,也特別有后妃章,畫中第二、四兩章的呈現,因而更接近於貴族婦女的生活型態。由於文字的道德教化意味濃厚,各幅所描繪的場景也多為單一活動,並不強調戲劇性。畫中女性的造型修長,動作典雅,設色溫潤,呈現出含蓄溫雅的女性世界。

【女孝經圖卷】   《女孝經圖》卷,宋,絹本,設色,縱43.8cm,橫823.7cm。  無作者款印。鈐清“曹溶秘玩”及清乾隆、嘉慶、宣統內府收藏印,共10方。作者以圖解的形式分9段表現唐代鄧氏《女孝經》前九章的內容,依次為:一、開宗明義章,二、后妃章,三、三才章,四、賢明章,五、事舅姑章,六、邦君章,七、夫人章,八、孝治章,九、庶人章。每段圖後均有墨題《女孝經》原文與之對應。  圖中人物的衣紋為鐵線描,線條勻細,富有彈性,在準確地勾畫出人物的行為動態的同時,亦展示出自身的精練並具輕重急緩的節奏美。樹葉為筆法工整的雙勾填色,枝葉相互疊加,既有層次感又不失之於瑣碎,顯示出作者細緻的觀察能力與寫實功力。畫面以深棕色為主調,配以白、墨綠、青灰等冷色調,使得畫面於高古典雅中見清新活潑,於深沉凝重的氛圍中具浪漫的人間風情。  中國人物畫的創作目的之一是強調繪畫的政治教化功能。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曾明確指出“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者也”。現存最早的以畫卷形式宣傳女德、女誡教義的作品當屬東晉顧愷之(傳)創作的《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 《女孝經》作為繪畫的表現題材,早在五代後蜀後主孟昶執政時期,就被畫家石恪精心創作。據宋代內院奉敕編撰的《宣和畫譜》記載,當時,石恪依據《女孝經》內容僅繪製了8幅圖,可惜其作品未能流存於世。此幅由南宋佚名畫家創作的《女孝經圖》,便成為目前保存最好、時代最早的反映《女孝經》內容的代表作。  此圖卷以其較高的藝術造詣向世人展示了宋代仕女畫成熟的風貌。每幅圖依據表現內容的不同形成各自獨立的畫面,同時作者利用人物的造型、服飾及統一的筆墨形式又使各圖之間既相對獨立又彼此聯繫呼應,從而達到了形散而神聚的藝術效果。此圖卷中重點表現的對像是三五成群的仕女,她們挽高髻,飾簪花,面形長圓而豐滿,尚存唐代仕女畫的面形特徵,但形體上已沒有了唐代仕女臃腫艷肥的體態,而顯露出向明清仕女畫修長秀美體形過渡的趨向。她們身材的曲線美被作者加以充分錶現,細腰纖手,婀娜輕盈。人物的神態皆雍容大方,端莊嫻靜,動作舉止亦守規守矩,從而生動地圖解了母儀、賢明、仁智等封建婦女必須遵守的言行準則。作者在處理人物與環境的關係上十分成功,穿插於人物中的樹木枝繁葉茂,數量雖然不多,但作為人物活動的襯景構築出了淡泊寧靜的自然環境,從而豐富了人物活動的空間,並令用於說教的畫面增添了生趣。而具良好德行的賢婦烈女們在樹下談經論道或勤於女紅,又為這清幽的境地增添了幾分崇高的意趣。  此圖舊傳為唐人畫作,但據其謹細縝密的畫風和圖中所陳設的器物的造型、裝飾等,當出自南宋畫院畫家之手筆。  清內府《石渠寶笈初編》著錄。


一千多年前的育女範本 胎教寶典《女孝經》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六月 23日, 2018
《女孝經》闡述孝之真義與婦女之各種行為規範。圖為宋高宗書女孝經馬和之補圖上卷局部。(公有領域)
眾所周知,《孝經》是儒家講述孝道之書,鮮少聽說還有一部《女孝經》。說起來,這部著作還有一段來歷。
唐朝時期,侯莫陳邈(侯莫陳是複姓,邈是名)的妻子鄭氏喜歡閱讀先賢歷史故事,每次看到前人所做的義事,都會感歎不已,所以總想把一些感人的故事輯錄下來,讓這些美好的事蹟做為後人典範,留芳後世。
鄭氏的侄女嫁給永王做王妃。鄭氏擔心,侄女從小生長在深閨內閣,不熟習詩書禮義;於是鄭氏就蒐集經史正義,編纂了一部書,為即將入宮為妃的姪女,論述孝道的意涵,以及各種女性應該遵守的禮儀,叫做《女孝經》。
《女孝經》闡述孝之真義與婦女之各種行為規範。圖為宋高宗書女孝經馬和之補圖上卷局部。(公有領域)
《女孝經》仿照《孝經》的形制與用語,並模擬東漢曹大家(班昭)與諸女的問答,是女子寫給女子,傳遞教化觀點的經典作品。
《女孝經》全書共分十八章:開宗明義、后妃、夫人、邦君、庶人、事舅姑、三才、孝治、賢明、紀德行、五刑、廣要道、廣守信、廣揚名、諫諍、胎教、母儀、舉惡。每章所述內容簡潔精要。
書中講到,女子嫁入夫家,對待公公應像尊敬父親一樣;愛婆婆應像愛母親一樣。女子在家孝順父母,嫁人後,應以同樣的孝心對待公婆女子對待姐妹以情義,情義也可以移到夫家的妯娌當中。身為人妻治理家務,要使家族親友保持安樂和睦。
古代祭祀活動是婦女的重要責任,書中提到要以敬謹的態度從事祀活言行舉止都要依禮而行,服飾、言、行三者無虧。所以有孝德的婦人,必然有禮有義,能避免引發家庭禍亂,能保持家族之間的平和。
古代祭祀活動是婦女的重要責任,要以敬謹的態度從事,言行舉止都要依理而行。。圖為宋高宗書女孝經馬和之補圖上卷局部。(公有領域)
《女孝經》涵蓋的層面很廣,其中還包括如何做好胎教。婦人懷有身孕時,雖然胎兒在腹中,但還是能夠通過母親的言行舉止,感知外界的善與惡。
古人很重視胎教:婦人懷孕後,睡覺時不側臥,靠邊的地方不坐,不會一隻腳站著,也不吃味道不正確的食物。食物切得不正不吃,蓆子鋪得不正不坐,眼睛不看不好的顏色,耳朵不聽靡靡之音,手裡不拿有邪氣的器物。晚上誦讀經書,白天談論禮樂。通過這樣的胎教,生下來的孩子容貌端正,才智德行過人
《女孝經》編著完成後,鄭氏另外寫了一封表章,並把書呈給皇帝。鄭氏簡明扼要地說道,天地本性重在有剛有柔,夫妻相處之道重在禮和義。仁義禮智信,這是古人常說的五常。而五常的首腦,卻是孝。仁孝之人,能感動天地,撼動鬼神,孝的精神無所不及。
《女孝經》講述的道理使人深受裨益,因此受到很多家庭的重視,紛紛收藏此書,作為教育女兒的範本,並流傳於世。 @*
事據:《女孝經》、《八德須知.四集.禮篇》卷五
責任編輯:李梅


《女孝經》是唐代鄭氏所撰寫的重要女性教育經典。書中仿照《孝經》的形制與用語,並模擬東漢曹大家( 班昭) 與諸女的問答,以告誡體講述孝道的意涵,以及各種女性應該遵守的禮儀。  《女孝經》原本分成十八章,此本目前僅存前九章,歷述不同階層的婦女應該遵守的婦道,以及事奉公婆、丈夫等人的原則。其內容像是以夫為天、善事舅姑與親族、勤於紡績等,都是承續班昭的《女誡》而來。  全卷的裝裱採取一文一圖的形式,先以楷書抄錄一章經文,再以圖像呈現其內容重點,依次呈現九章。圖中除以敬謹侍立或跪拜的婦女,與端坐的尊長者相對,闡明彼此相處的倫常秩序,也有織布縫衣的生活場景,但呈現方式都像文本一樣端整而嚴肅,沒有太多戲劇性的細節。  各幅多以庭園作為背景,以樹石構成圖像的界緣,區隔圖像與文字的空間。樹石的描繪精謹,畫中出現的斧劈皴與拖枝,標示著馬夏畫風的特色。畫人物衣紋勁健,面貌與動作細膩,設色溫雅。雖標名為馬和之( 南宋高宗、孝宗時期著名院畫家) 作品,但更類近於較晚期的院畫家馬遠、馬麟父子一派的風格。南宋院畫中有許多教化題材的繪畫,有些並有皇室的題字。本院另外也收藏有馬和之繪高宗書的《孝經》冊頁,這幅作品的產生,應該也可置於這樣的脈絡下來理解。  故宮博物院藏“女孝經圖”卷,是一幅不可忽視的作品。畫法精美,雖然沒有款署,但是一望而知是出自高手所畫。《石渠寶笈》初編卷35
著錄,定為唐人所作,並列為次品,這是不恰當的。原畫絹地已破舊不堪,經過幾年來加工修裱,才恢復了這樣完整的面貌。但是因年代過久,顏色已大半褪落了。畫分九段,每段描寫《女孝經》故事一章,畫後並錄原文。


網友問《二十四孝》哪則最唬爛?網友一致推:臥冰求鯉
By Fb, www.ettoday.net查看原始檔
▲有網友問24孝的故事當中哪則最唬爛?大多數網友直言:臥冰求鯉。(圖/翻攝自兒童故事大全網站)
網搜小組/綜合報導
中國人有句俗諺「百善孝為先」,不少人從小都被教導要懂得孝順父母或直系長輩,也因此常會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勸人及時行孝的字句,過去小時候,老師都會要我們閱讀《二十四孝》的故事。但最近有網友發文詢問,這裡面的故事長大之後覺得很唬爛,大多數人認為最扯的是「臥冰求鯉」。
這名網友日前在PTT的八卦版po文問到,「中國人瞎掰的24孝哪則最唬爛?」他提到小時候老師都會要求我們看24孝或36孝,並且要引以為鑑要我們好好學習。
「說一些啥身為一個中國人,為了孝什麼都可以做得出來。臥冰求鯉的啦、餵婆婆吃奶的啦、脫衣服餵蚊子的啦、跳到虎背揍老虎的啦;小時候看了還覺得很震撼,長大後才覺得一個比一個唬爛,有沒有中國人瞎掰出的24孝哪則最唬爛的八卦?」
網友們看到之後,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但最多人說「臥冰求鯉」的故事最瞎扯。有人就說「不會黏住嗎?」、「還沒求到自己就先凍死了吧!」、「冰還沒融人早就掛了吧」。
也有網友表示,「無論是24孝或是36孝,雖然是立意良善,但內容真的很廢!」還有人更戲稱,「這應該是24『笑』吧!」


 

列女仁智圖

列女仁智圖 (1)fcfaaf51f3deb48f48c058c2f21f3a292df57805timgw960 (16)03_22015-10-24_211348  

《女孝經》唐鄭氏撰。鄭氏,唐朝散郎侯莫陳邈之妻。侯莫陳,三字複姓也。前載進書表,稱侄女策為永王妃,因作此以戒。《唐書·藝文志》不載,《宋史·藝文志》始載之。宣和《書譜》載,孟昶時有石恪畫《女孝經》像八,則五代時乃盛行於世也。其書仿《孝經》分十八章,章首皆假班大家以立言。進表所謂不敢自專,因以班大家為主,其文甚明。陳振孫《書錄解題》直以為班昭所撰,誤之甚矣。
女孝經圖
《女孝經》為唐代侯莫陳邈(三字複姓)妻鄭氏撰,共為十八章,內容多宣揚男尊女卑的封建禮教。《女孝經圖》(上卷)畫前九章內容,此處所選為其中的第一開宗明章,二、后妃章,五、事舅姑章,九、庶人章四幅畫面。各圖後有楷書《女孝經》原文,字體學高宗趙構一派。圖上有清“曹溶秘玩”及乾隆、嘉慶、宣統內府收藏印多方。此圖書法工整,畫人 ​​物衣紋採用織線描,設色濃麗,略師唐人書法。作樹木、花石、屋宇,筆法平穩,具有一定的藝術水平。該圖經《石渠寶笈初編》著錄。

------
進女孝經表

妾聞天地之性,貴剛柔焉。夫婦之道,重禮義焉。仁義禮智信者,是謂五常。五常之教,其來遠矣。總而為主,實在孝乎?夫孝者,感鬼神,動天地,精神至貫,無所不達。蓋以夫婦之道,人倫之始,考其得失,非細務也。《易》著乾坤,則陰陽之制有別;《禮》標羔雁,則伉儷之事實陳。妾每覽先聖垂言,觀前賢行事,未嚐不撫躬三複,歎息久之。欲緬想餘芳,遺蹤可躅。妾侄女特蒙天恩,策為永王妃。以少長閨闈,未嫻詩禮。至於經誥,觸事麵牆。夙夜憂惶,戰懼交集。今戒以為婦之道,申以執經之禮,並述經史正義,無複載乎浮詞。總一十八章,各為篇目,名曰《女孝經》。上至皇後,下及庶人,不行孝而成名者,未之聞也。妾不敢自專,因以曹大家為主,雖不足藏諸岩石,亦可以少補閨庭。輒不揆量,敢茲聞達。輕觸屏扆,伏待罪戾。妾鄭氏誠惶誠恐死罪死罪!謹言。
-------------
中國婦女生活史 - 陳東原 - Google 圖書 - https://goo.gl/r7td3i
孝子傳
  孝友舜子姓姚,字仲(重)華,父名瞽叟,更取後妻,生一子,名蒙(象)。舜有孝行,後母嫉之,語瞽叟曰:「為我煞舜。」叟用妻言,遺舜●(泥)知母意,手持雙笠上舍。叟從後放火燒之,舜乃與雨(以兩)腋挾笠投身飛下,不損毫毛。後右(又)使舜濤(淘)井。舜既父與灌(罐)承(承)泥,又感天降銀錢致於井中。舜見銀錢,上語父曰:「泥中有銀錢,可以收取。」父母見銀錢,淨(爭)頭競覓,如此往返,銀錢已盡。舜見井中傍有一龕,可以容身。上告父曰:「井泥已盡,可以索出我。」父母遂生噁心,與大石鎮之,將土填塞,驅牛而踐。夫妻相謂曰:「舜之(子)已亡。」於是舜傍搯一穴,內得以東家井連,從井中出,便投曆山,躬耕力作。時饑歉,舜獨豐熟。父坐填井,兩目失明,母亦頑禺(愚),弟複史(失)音,如此辛苦,經十年不自存立。後母負薪向市易米,值舜●(●)米,於是舜見識之,遂便與〔米〕,佯不取錢,如是非一。叟怪之,語妻曰:「氏(是)我重華也。」妻曰:「百尺井底,大石鎮之,豈有治(活)理。」叟曰:「卿但牽我至市,觀是何人。」其妻於是將叟至,叟曰:「據子語音,正似我兒重華。」舜曰:「是也。」於是前抱父大哭,哀動天地。以手拭其父淚。兩目重開,母亦聽(聰)惠,弟複能言。市人見者,無不悲歎稱舜至孝。堯帝聞知,娉與二女,大者俄(娥)皇,小者女英,堯王於是禪位與舜子。女英生子,號曰商均,成人不肖,不肖似像也,不堪嗣位。舜仍禪帝位而歸於禹。出太史公本記。

  舜子者,冀邑人也。早喪慈母,獨養老父瞽叟。父取後妻,妻譖其夫,頻欲殺舜。令舜濤井,與石壓之,孝感於天,澈東家井出。舜奔耕曆山。後聞米貴,將來冀都而糶。及見後母,就舜買米。舜識是母,密與其錢及米置囊中,如此數度,〔後母〕到家,具說上事。〔瞽〕腴〔叟〕擬是舜,令妻引手,遂往市都。高聲喚雲:「子之語聲,以(似)吾舜子。」舜知是父,遂撥人向父親抱頭而哭,與(以)舌舔其父眼,其眼得再明。市人見之,●不驚怪。詩曰:

  瞽叟填井自目盲,舜子從來歷山耕,

  將來冀都逢父母,以舌舔眼再還明。

  又詩曰:

  孝順父母感於天,舜子濤井得銀錢,

  父母拋石壓舜子,感得穿井東家連。

  姜詩字士游,廣漢人也。母好食江水,其妻取水不及時還。詩怒遂(逐)其妻。亦孝婦,□猶寄鄰家,不歸父母之弟(第)。詩母好食生魚,□□□□還家,於是舍傍忽生湧泉,味如江水,水中並□□□□魚,母得食之。此蓋孝子至誠,天所酬也。出列女□(傳)

  蔡順字君長,汝南平●人也。少失其父,獨養老母,王奔(莽)末,天下饑荒。緣桑擿揕(椹),赤黑易器盛之。赤眉賊見,向前問之。答曰:黑者奉老母,赤者自供。賊等見,知是孝子,遂不煞順。給米三升,牛蹄一雙,將奉賢母。順母曾至婚家,飲酒過度,嘔吐顛到(倒),順恐母中青(毒),自嘗其口吐。母後命終,停喪堂上,東家火起,與順屋相連,獨身不能移動。乃伏棺號泣,火遂飛過,越燒西家,一時蕩盡。順母生時怕雷,每至大震雷電,順便走繞墳大哭曰:「順在此,願娘莫驚。」太守聞之,若遇天雷,給順車馬,令往墓所。太守韓置用順為南閣祭酒。出後漢書。

  老萊子,楚人也,至孝。年七十,不言稱老,恐傷其母。衣五彩之服,示為童子,以悅母請(情)。至於母前為兒童之戲。或眠伏,或眠與母益養腳,跌化(僕)地作嬰兒之啼。楚王聞名,與金帛徵之,用為令尹,辭而不就。六國時人。出孝子傳。

  王循,字叔治,北海〔營陵〕人也。年七歲,至孝。母以社日亡,白秋鄰里會,循憶念其母,哀墓(慕)號絕,鄰里為之罷社。仕至青州別駕,漢末魏初人。出孝子傳。

  吳猛字世雲,豫章人也。年七歲,有孝行。每至夏日,則伏於父母床下。〔二〕親問其故。答曰:「兒恐蚊虻來集父母,兒願代之。」晉時人,官至卿相。出孝子傳。又雲:猛扇枕令冷,以進父母,冬則溫席,以奉二親。街得果者,實中不自食,抱持皈家,以獻老親。及長大甚有才俊也。

  孟宗甚有至孝之心,母歿,冬節時至,筍上未生。宗入林,欲筍為之樹列驚風,怨結吾丘之氣。

  丘吳子大哭於道,為母孝,孔子來詢之也。

  相投●(抒)以傷懷。曾參為人孝,有人以(與)曾參同名。忽有人告雲:「曾參煞人。」其母自知子孝,必無此事。三度來告,母始投杼踰猛(牆)而走觀之。出史記。

  思負●(米)而流涕。子路常孝,為親百裡外負米。後於父母前,乞遊行楚國尊官,願欲負米為親,不可得也。

  閔子騫,名捐(損),魯人也。父取後妻,生二子,騫供養父母,孝敬無怠。後母嫉之,所生親子,衣加綿絮,子騫與蘆花絮衣。其父不知,冬月,遣子禦車,騫不堪甚,騫手凍,數失韁靷,父乃責之,騫終不自理。父密察之。知騫有寒色,父以手撫之,見衣甚薄,毀而觀之,始知非絮。後妻二子,純衣以綿。父乃悲歎,遂遣其妻。子騫兩淚前白父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願大人思之。」父慚而止。後母悔過,遂以三子均平,衣食如一,得成慈母。孝子聞於天下。魯哀公召騫為費邑宰,名列孔子之從,周敬王時,出春秋也。

  董永,千乘人也。少失其母,獨養於父,家貧傭力,篤於孝養。至於農月,永以鹿車推父至於畔上,供養如故。後數載,父●,葬送不辦。遂〔與〕聖人〔貸〕錢一萬,即千貫也,將殯其父。葬殯已畢,遂來償儥(債)。道逢一女,願欲與永為妻。永曰:「僕貧寒如是,父終無已殯送,取主人錢一萬,今充身償債為奴,烏敦(敢)屈娘子。」婦人曰:「心所相樂,誠不恥也。」永〔不〕得已,遂與婦人同詣主人。主人曰:「汝本言一身,今二人同至,何也?」永曰:「買一得二,何怪也。」「有何所解也?」答曰:「會織絹。」主人〔雲〕:「但與〔織〕絹三百疋,放汝夫妻皈還。」涓(織)經一旬,得涓(絹)三百疋。主人驚怪,遂放二人歸回。行至本期之處,妻辭曰:「我是天之織女,見君至孝,天帝故遣我助君償債。今既免子之難,不合久在人間。」言訖,昇天。永掩淚不已。天子徵永,拜為御史大夫,出孝子傳。

  董●,字孝理,會越州勾章人也。少失其父,獨養老母恭甚敬,每得甘果美味,馳走獻母,每(母)常肥悅。此(比)鄰有王寄者,其家劇富。寄為人不孝,每於外行惡,母常憂懷,形容羸瘦。寄母謂●母曰:「夫人家貧年高,有何供養,恆常肥悅如是?」母曰:「我子孝順,是故●(爾)也。」●母後語寄母曰:「夫人家富,美膳豐饒,何以羸瘦?」寄母答曰:「故瘦●。」寄後聞之,乃煞三牲,致於母前,拔刀脅●(抑)令吃之。●伺(專伺)候董●出外,直入●家,〔令〕他母下母床,苦辱而去。●尋知之,即欲報怨,恐母憂愁,嘿然含愛。及母壽終,葬送已訖,乃斬其頭●(持)祭於母。日(自)縛詣官,會赦得免。後漢人,出會稽錄。

  ●(薛)苞,不得字孟常,汝南人也。後母增(憎)之,今(令)苞在外。至於夏日,踰垣●(竊)入門內,灑掃而去。父母怒,複更趁之。苞不得已,結草奄(庵)於裡巷之首,經營美味,輒請人送上父母。父母悔過,呼苞還家。漢時書也。

  郭巨字文舉,河內人也。家〔貧〕,養〔母〕至孝,妻生一子,年三歲。巨謂妻曰:「家貧如此,時歲饑虛布德老飲食,供養孝母,猶不充飽,更被嬰●(孩)分母飲食。子可再有,母不可得。共卿埋子以全母命不?」妻不敢違,從夫之意。巨自執●,妻乃抱兒來入後園。後令妻殺子,巨即掘地,才深一丈尺,掘著一鐵器,巨低腰顧視,乃見一釜,釜中滿盈黃金。巨連(速)招妻。妻曰:「抱兒則至。」兒且猶活,妻不忍下手。夫謂妻曰:「卿見此釜之金,其上有一鐵券雲:『天帝賜孝子黃金,官不得奪,移(私)不許侵』。」巨既得〔金〕,驚怪不以(已),乃陳於懸(縣),懸(縣)已(以)申州,州與表奏天子。天子不(下)詔曰:「金還郭巨供養其母。」乃表門以彰孝德。〔孝〕子傳。

  郭巨者,河內人也,養母至孝。時遇饑荒,夫人與人傭作,每至吃食,盛飲將歸,留餧老母。巨有一兒,常奪阿婆飯食,遂不得飽。巨告妻曰:「兒死再有,母重難得,你可煞兒存母。若不如是,母餓死。」遂令妻抱兒,巨自將鍬穿地三尺,擬欲埋之。天湣其孝,乃賜黃金一釜,並有一文,詞曰:「金賜孝子,官不得侵,私不許取。」詩曰:

  郭巨專行孝養心,時年饑儉苦來侵,

  每被孩兒奪母食,生埋天感似(賜)黃金。

  江革字次翁,齊國臨淄人也。老母年邁,次載母不使牛馬,乃自居轅中,挽車令不動搖,恐母不安。後漢人也。出漢書。

  鮑出字交才,京兆人也,家貧時亂,出於田拊得蓬子數升,令弟走送皈家以(與)母食。母在家中,被嚴賊數十人,以繩貫母掌,驅劫而去。弟見惶懼,走來報兄,具陳上事。出聞已大怒,便持刀逐賊,奔三五裡趁跌狂賊。於是數級賊相謂曰:「推母還他。」出既得母,欲卻回。北鄰有一婦人亦落賊中,婦人遙●(叫)●(頭)向,出知其意,回更斬賊。賊曰:「子何無智,還母已了,而更煞人。」出指鄰婦,此是我●,賊複推與。出既免母死難,將母避亂,欲往南陽。每曆山險,出次母,母年老不使搖動,乃與籠盛母,背負如(而)行,〔避於險難〕。出有力,不畏險阻,路人見者,無不稱歎。前漢靈末。魏文帝初時人也,出漢書。

  鮑永字君長,上黨人也。永為人至孝。妻以母前叱孔狗,永責非禮,便即遣之。漢光武時,官至可●(司隸)校尉,今之禦史是也。魯郡太守。出後漢書。

  王祥字休徵,琅玡〔臨沂〕人也。事後母〔孝〕。夜中伺祥臥,後母持刀欲往害祥,值祥少出,內逼少出是也。誤斫其被。祥心知之,口終不言,色養無殆。家庭有果樹一林,其子繁多,恐蟲鼠及他人所食,令祥守人。時風雨大至,祥抱樹經宿徹旦,雪濕寒凍,母見惻然。祥以孝著稱奇,〔官〕至太傅。魏時人。出魏書。

  〔王褒〕字元偉,王修之孫也。晉高貴公司馬文王為大將軍秉政,褒父母渧淚所沾著之樹,樹色慘以(與)語(餘)樹不同。

  王褒,字元緯,修之孫之。魏高貴卿(鄉)公時,司馬文王為將軍,改褒父儀為大將軍司口,為文王所害。褒葬●(其)父廬前有柏樹,褒涕泣,所著之樹,樹色慘悴,與餘樹不同。及晉室踐祚,褒痛不已。命終,未常西向坐,視不臣於晉。晉初人,出□陽春秋記。

  王褒者,魏郡人也。養〔母〕至孝,母後命終,日〔夜〕培墳。墳側有松柏樹,褒若向墳啼哭,〔其樹〕為之變色,枯●(悴)不同常日。母生在之日,常怕雷聲。王褒每聞雷驚,即便奔赴墓所告曰:「褒今在此,願娘勿驚。」詩曰:

  王褒慈母怕雷聲,每至春間不得寧,

  及至百年亡沒後,語墳猶怕阿娘驚。

  (首缺)義將軍,司馬趙孝,字長平,沛國人也。宋死貞潔去首(守)。扶風馬融之女,字珠也。其為妻,一名顏也。●其夫已,守志不嫁。時有董貞秉國政,將璧兩雙,雜彩千疋,奴婢百人,求欲娶之。父母見利慾許。珠俄歎曰:「六安夫存立以五德,貞蘭執志,何忘烏(夫)家。」聞婦人之不更,與王平原對戰,當為君三舍。三舍者,兩軍對戰,與三度迴避,不放戰也。及至重耳歸晉,立為文公。楚將子王(玉)與(興)師伐宋。王生(告)急於晉。文公興兵救宋,以(與)楚軍對戰,文公為三舍退以報,往(楚)軍遂(逐)之三舍。文公縱兵大哭戰楚,王平、子玉被煞。

  楚成王季紮(劄)吳之公子說也。使於鄰國,北過除(徐)君。除(徐)君見紮寶劍,不言欲之。紮之(知)其意,口不言許之。以往使未士●(達),不受劍於徐君之墓去。書日(曰):延陵之信也。出說夢。

  孟子名軻,齊人也。孟子嬰孩之時,聞東家殺豬聲,聞其顏舜。(原文至此缺)

  戊子年四月十日學郎員義寫書故記。寫書不飲酒,恆日筆頭乾,且作隨疑過,即與後人看。

  伯夷叔齊者,親兄弟。是遼東孤竹君之子。其父薨,伯夷當立為君,乃讓位與弟叔齊。叔齊不受,複讓與異女兄伯(僚)。僚立為□(君),夷齊二人俱歸。□□阻武王伐紂,夷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而興兵眾,豈……諫曰:「此人俱未通……不忠於湯……(原文至此缺)

  (首缺)由不足,更被孩兒減奪,老母眼見消瘦。遂於將兒半路賣與王將軍。其〔妻〕見兒被他〔賣〕去,隨後連聲喚住,肝腸寸斷,割你身亡。詩曰:

  明達載母遂(逐)農糧,每被孩兒奪剝將,

  阿□(耶)賣卻孩兒去,賢妻割你遂身亡。

  文讓者,河三人也。至行孝道,今古聞,供承老母,未常離側,母終之後,讓乃誓身不仕,毀形坯墳。墳土未成。日夜不止,哀泣墳側。慟〔動〕●(穹)蒼,遂感飛鳥走獸,銜土捧塊,助讓培墳。踰數朝,其墳乃成。天子聞之,遂與金帛,禮躬為相,讓終退辭不就。詩曰:

  至哀行孝感天聞,事母惶惶出眾群,

  乃至阿娘亡歿後,能令鳥獸助倍墳。

  向生者,河內人也。慈母年老,兩目俱盲,時遇賊寇相陵。向生遂被討征。新婦在家,向生厭賤,好食自餐,粗食將與向母。向母自嗟歎雲:「不種善因受艱苦。」新婦大怒,乃取豬糞和食與餐,又更罵辱。天貝(見)不孝,降雷霹靂至死。又書背上曰:「向生妻五逆,天雷霹靂打煞。」阿家再明。詩曰:

  向生養母值艱苑(危),被射(征)邊●(疆)未得歸,

  新婦家中行不孝,天雷霹靂背上亡。

  王武子者,河陽人也。以開元年中征涉湖州,十年不歸。新婦至孝,家貧,日夜織履為活。武母久患勞(癆)瘦,人謂母曰:「若得人肉食之,病得除差。」母答人曰:「何由可得人肉?」新婦聞言,遂自割眼(股)上肉作羹,奉送武母。母得食之,病即立差。河南尹奏封武母為國太夫人,新婦封郢郡夫人,仍編史冊。開元廿三年行下。詩曰:

  武子為國遠從征,母病餐人肉始輕,

  新婦聞之方割股,阿家吃了得疾平。

  (首缺)丁蘭列(刻)木作慈親,孝養之心感動神,

  圖舍忽然偷斬卻,血流灑地真如人。

  ●(閃)字者,嘉夷國人也,父母年老,並皆●(喪)亡。閃子晨夕侍養無闕,常著鹿皮之衣,與鹿為伴,擔瓶取水,在鹿群中,時遇〔國王出城游獵,乃見間下有鹿郡(群)行遂(逐),王張弓射之。悟(誤)中閃子,失聲號叫雲:「一箭煞三人。」王聞之有人叫聲,下馬而問。閃子答言:「父母年老,又俱喪明,侍養●人,必應餓死,」語了身亡。詩曰:

  閃子行尊孝老親,不恨君王射此身,

  父母年老失兩目,誰之一箭煞三人。
----------------------------------
胡孝子傳
 

作者:(清)劉大櫆 .(1698~1780),清安徽桐城(今樅陽)人,桐城文派領軍人物。早年抱明經致用之志,但屢試不中,遂“退而強學棲遲山隴間”。劉大櫆好工文辭,以才氣著稱。他的文學活動,主要在乾隆時期,創作了大量詩歌、散文,他的文章既少歌功頌德、妝點“盛世”,也不多指斥時政、揭露現實黑暗,代表著下層正統知識分子的一般思想狀況。他論文強調“義事、書卷、經濟”,主張在藝術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氣”、“ 音節 ”、“字句”,是繼方苞之後桐城派的中堅人物。


作品名稱:胡孝子傳

創作年代:清朝

作者:劉大櫆

派別:桐城文派

作者
作者:(清)劉大櫆 .(1698~1780),清安徽桐城(今樅陽)人,桐城文派領軍人物。早年抱明經致用之志,但屢試不中,遂“退而強學棲遲山隴間”。劉大櫆好工文辭,以才氣著稱。他的文學活動,主要在乾隆時期,創作了大量詩歌、散文,他的文章既少歌功頌德、妝點“盛世”,也不多指斥時政、揭露現實黑暗,代表著下層正統知識分子的一般思想狀況。他論文強調“義事、書卷、經濟”,主張在藝術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氣”、“ 音節 ”、“字句”,是繼方苞之後桐城派的中堅人物。

原文
孝子胡其愛者,桐城人也。生不識《詩》、《書》,時時為人力傭,而以其傭之直奉母。母中歲遘罷癃之疾,長臥床褥,而孝子常左右之無違。自臥起以至飲食、溲便,皆孝子躬自扶抱,一身而百役,靡不為也。
-------------------------
聖諭廣訓
zh.m.wikipedia.org查看原始檔
《聖諭廣訓》雍正二年(1724年)出版的官修典籍,滿清時期的國教。訓諭世人守法和應有的德行、道理。源於滿清康熙皇帝的《聖諭十六條》,雍正皇帝繼位後加以推衍解釋。清政府在各地推行宣講,並定為考試內容。[1]

康熙十六條

康熙九年( 1670 ) 十月,滿清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在給禮部的一道上諭中,鑑於「至治之世,不以法令為亟,而以教化為先」 提出:「朕今欲法古帝王,尚德緩刑,化民成俗,舉凡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良善,誡窩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保甲以弭盜賊,解讎忿以重身命,以上諸條,作何訓迪勸導,及作何責成內外文武該管各官,督率舉行,爾部詳察典制,定議以​​聞。」 康熙要求「部院衙門將現行處分條例重加訂正,斟酌情法,刪繁就簡」。以「上諭十六條」行世為界,滿清統治者將教化為治國重點之一。 其十六條即: 1.敦孝弟以重人倫 2、篤宗族以昭雍睦 3、和鄉黨以息爭訟 4.重農桑以足衣食 5.尚節儉以惜財用 6.隆學校以端士習 7.黜異端以崇正學 8.講法律以儆愚頑 9.明禮讓以厚民俗 10.務本業以定民志 11.訓子弟以禁非為 12.息誣告以全善良 13.誡匿逃以免株連 l4.完錢糧以省催科 15、聯保甲以弭盜賊 16、解仇忿以重身命

雍正訓解

雍正更為重視「上諭十六條」,對其逐條解釋,洋洋萬言,成《聖諭廣訓》, 於雍正二年頒行天下,形成了以孝治天下的政治思想綱領。雍正進一步推行並普及鄉約制度,宣講《聖諭廣訓》。雍正《欽頒州縣事宜》一書,載有「宣講聖諭律條」的規定,要農村遵照定例,設立講約所,進行宣講。雍年七年,嚴令全國遍設講約所,「於舉貢生內揀選老成者一人為約正,再選樸實謹守者三、四人為值月,每月朔望,齊集鄉之譽老里長及讀之八,宣講《聖諭廣訓》,「約正、值月果能化導督率,行至三年,著有成效,督撫會同學臣,擇其學行最優者俱送部引見,其誠實無過者,量行旌異,以示鼓勵,其不能董率、怠惰廢弛者,即加黜罰,如地方官不實力奉行者,該督撫據實參處。 」

宣教廣訓

第一、鄉約宣講。清代的鄉約制度,一是宣講聖浙,二是懲惡揚善。順治十六年,嚴行設立鄉約制度,講解六諭原文。設約正、約副為講解人員,由鄉人公舉60歲以上,行履無過、德業素著的生員擔任、若無生員,即以素有德望,年齡相當的平民擔任,每遇朔望,進行宣講,並徵別鄉人善惡表現,登記簿冊,分別獎懲。

第二、地方官宣講。康熙規定,地方官於每月朔望宣讀講說「上諭十六條。」乾隆更嚴求地方官聽訟之餘及公出之便,隨事隨時,用土音諺語,宣傳《聖諭廣訓》,地方官宣講,實際主要由教官完成,「教官職司秉鐸,宣講本其分內之事,應令每月週曆各鎮,宣講《聖諭廣訓》,」教官的職掌中,宣講是一主要內容。地方官宣講還有官僚制度的考課用人做保證。康熙時「舉州縣卓異,俱開本官每月朔望講「上諭十六條」。」 乾隆初督撫薦舉屬吏,首先看宣講《聖諭廣訓》。官員的升遷系之於宣講效果,是推行孝治教化的保證。地方官的宣講職責終清一代。道光說:「我朝列聖相承,聖諭廣訓、十六條久垂功令,地方官每月朔望敬謹宣讀,俾眾著於愛敬睦婣之義,百數十年來,海澨山陬,罔不奉行。」 到了清末,亦是如此,光緒二年,清政府要「各直省督撫、學政,督飭地方官暨教職各官,隨時宣講。

第三、通過學校與科舉考試貫徹。雍正三年將《聖諭廣訓》頒發各省學政,刊刻印刷。分送各學,朔望宣講。嘉慶朝倡議義學,要求一鄉一里,分別延師,使兒童初受教育,就學習《聖諭廣訓》。道光時規定,學政到任,將《聖諭廣訓》刊印,頒行各學生童,令人人誦習,並將《聖諭廣訓》內「黜異端以崇正學」一條撰成四言韻文,遍頒鄉塾,讓民間兒童學習,使之潛移默化。咸豐令學政轉傷地方官及各學教官,於書院、家塾教授學生,以《御纂性理精義》、《聖諭廣訓》為主要內容。科舉考試也要求掌握《聖諭廣訓》凡不能背錄者不准錄取。嘉慶時右因各學監生不由童試,並舉貢監生錄科考遺,均一體敬謹默寫一、二百字,其不能默寫者,按其文藝遞降等第及斥置不錄。 」

第四、宗族宣傳。滿清為了維護社會秩序,加強對宗族的控制,在江西、廣東、福建等地區任命族正,地方官給以牌照,專司化導約束,勸善規過、排難解紛之事。牌照的第一項內容規定:「宣講聖諭,以興教化。」每逢祭祖聚集之時,於公祠內「將'上諭十六條'句解字釋,高聲曲喻」,「俾各宗族姓務各心領神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敦族睦淵,以成仁厚之俗」。對「上諭十六條」詮釋,就是以《聖諭廣訓》為範本。進行宣講。在滿清的倡導下,清人所修族譜中,不借資財,將萬言《聖諭廣訓》印入族譜的事例很多,至於印入「十六條」的族譜。

滿清統治面臨尖銳的民族矛盾;漢族有根深蒂固的華夷思想,必然導致對異民族王朝及異民族君主的否定。清朝力圖消除漢族的這種認識,掩蓋民族矛盾,證明統治的合法性,極力宣傳滿族入主中原是仰承天命,且「存仁義之心,行仁之政」,乃為正統。 「孝弟也者,其仁之本與!」 以孝治天宇是最好的證明。因此漢族應盡臣民之道,不得以華夷而有異心,君臣之倫大於華夷之辨。這樣移孝作忠、君為臣綱的理論最適合滿族統治者了。從時間上考察,清初順、康時重視講孝,中葉雍、乾時注意談忠。雍正說:「為臣下之道,當奉君如父母」,又說:「人生天地間,最重者莫如倫常,君臣為五倫之首,較交子尤重,天下未有不知有親者,即未有不知有君者。」 這裡,為強調統治的合理性,把忠列於孝前在《聖諭廣訓》的宣傳中,則多把父子放在君臣之前,使於移孝作忠。以孝治天下的強化,是為了加強異民族君主及王朝的統治。

白話版

聖諭廣訓以文言寫成,難於理解,因又有白話的版本出現便於宣教:

《聖諭廣訓衍》,王又樸著
《聖諭廣訓直解》,咸豐初年敕頒
《聖諭廣訓衍》的白話文通俗易懂,影響很大。比如「古人說的好,吃的虧是好漢。又說道,吃虧是佔便宜。只因我不肯吃虧,一時間認的太真,或者弄出人命,或者激出別樣的事來,那時節要開交不得開交,倒吃得大虧,所謂因小失大。你們肯想到這搭兒,也就把爭氣的心腸冷淡了。你若是肯吃虧,人沒有說你軟弱的,只有尊敬你,稱道你的。這豈不是和睦鄉里的好處麼? 」

對基督聖諭的影響

當時西方傳教士們爭先恐後的用基督聖諭為滿清《聖諭廣訓衍》作註:「在暗中讒謗他鄰居的,我必將他滅絕;眼目高傲、心裡驕縱的,我必不容他。」[2]

參考文獻

^ 『萬歲爺意思說』——試論十九世紀來華新教傳教士對《聖諭廣訓》的出版與認識,漢學研究,第26卷第3期(民國97年9月)
^ 《舊約全書》詩篇101:5
--------------------------------
《聖諭廣訓》是由清朝官方頒布,並運用政治力使之廣為刊行的官樣書籍。《聖諭廣訓》一書的內文,基本上分為康熙〈聖諭十六條〉與雍正〈廣訓〉兩個架構。〈聖諭十六條〉乃摘錄自康熙九年(1670)所頒上諭, 每條七字,結構工整,〈聖諭十六條〉茲列於下:
1、敦孝弟以重人倫

2、篤宗族以昭雍穆

3、和鄉黨以息爭訟

4、重農桑以足衣食

5、尚節儉以惜財用

6、隆學校以端士習

7、黜異端以崇正學

8、講法律以儆愚頑

9、明禮讓以厚風俗

10、務本業以定民志

11、訓子弟以禁非為

12、息誣告以全善良

13、誡匿逃以免株連

14、完錢糧以省催科

15、聯保甲以弭盜賊

16、解讎忿以重身命

而「廣訓」部分,則完成於雍正即位次年(1724)。雍正自云,期望其子民「俾服誦聖訓者咸得曉然於聖祖牖民覺世之旨,勿徒視為條教、號令之虛文」 ,因此就康熙〈聖諭十六條〉各條目,逐一「尋繹其義,推衍其文,共得萬言,名曰聖諭廣訓」 ,而創作了十六篇短文,及一篇序言。至此《聖諭廣訓》一卷於焉問世(後簡稱《廣訓》。
-------------------------------------
列女傳
zh.m.wikipedia.org查看原始檔
列女傳
全名 《列女傳》
撰者 普遍認為是後人依託
託名作者 劉向
文字 中文
國家 中國
成書年代 西漢
卷數 七卷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列女傳
《列女傳》,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籍,也有觀點認為該書是一部婦女史。作者是西漢的儒家學者劉向,不過也有人認為該書不是劉向所做,因此,目前通行的版本中,部份版本的作者一處會標註佚名。也有人認為,現在流傳的版本是後人在劉向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干篇得來的。

《列女傳》共分七卷,共記敘了105名婦女的故事。這七卷是:母儀傳、賢明傳、仁智傳、貞順傳、節義傳、辯通傳和孽嬖傳。西漢時期,外戚勢力強大,宮廷動盪多有外戚影子。劉向認為「王教由內及外,自近者始」,即王教應當從皇帝周邊的人開始教育,因此寫成此書,以勸諫皇帝、嬪妃及外戚。《列女傳》選取的故事體現了儒家對婦女的看法,其中有一些所讚揚的內容在現在的多數人看來是對婦女的不公平的待遇。

《列女傳》對後世影響很大。有一些故事流傳至今,如「孟母三遷」的故事即出自該書。後來,中國的史書多有專門的篇章記敘各朝婦女事跡,隨著婦女觀的變化,各朝側重記敘表彰的婦女德行也有所不同。

列女傳記載的女性

母儀傳
有虞二妃〈娥皇、女英〉
棄母姜嫄
契母簡狄
啟母塗山
湯妃有㜪
周室三母
衛姑定姜
齊女傅母
魯季敬姜
楚子發母
鄒孟軻母
魯之母師
魏芒慈母
齊田稷母
賢明傳
周宣姜后
齊桓衛姬
晉文齊姜
秦穆公姬
楚莊樊姬
周南之妻
宋鮑女宗
晉趙衰妻
陶荅子妻
柳下惠妻
魯黔婁妻
齊相御妻
楚接輿妻
楚老萊妻
楚於陵妻
仁智傳
密康公母
楚武鄧曼
許穆夫人
曹僖氏妻
孫叔敖母
晉伯宗妻
衛靈夫人
齊靈仲子
魯臧孫母
晉羊叔姬
晉范氏母
魯公乘姒
魯漆室女
魏曲沃負
趙將括母
貞順傳
召南申女
宋恭伯姬
衛寡夫人
蔡人之妻
黎莊夫人
齊孝孟姬
息君夫人
齊杞梁妻
楚平伯嬴
楚昭貞姜
楚白貞姬
衛宗二順
魯寡陶妻
梁寡高行
陳寡孝婦
節義傳
魯孝保義
楚成鄭瞀
晉圉懷嬴
楚昭越姬
蓋將之妻
魯義姑姊
代趙夫人
齊義繼母
魯秋潔婦
周主忠妾
魏節乳母
梁節姑姊
珠崖二義
郃陽友娣
京師節女
辯通傳
齊管妾婧
楚江乙母
晉弓工妻
齊傷槐女
楚野辨女
阿谷處女
趙津女娟
趙佛肸母
齊威虞姬(非項羽寵姬虞姬)
齊鍾離春
齊宿瘤女
齊孤逐女
楚處莊姪
齊女徐吾
齊太倉女
孽嬖傳
夏桀妺喜
殷紂妲己
周幽褒姒
衛宣公姜(宣姜)
魯桓文姜
魯莊哀姜
晉獻驪姬
魯宣穆姜
陳女夏姬
齊靈聲姬
齊東郭姜
衛二亂女〈南子、衛伯姬〉
趙靈吳女
楚考李后
趙悼倡后
續列女傳
周郊婦人
陳國辯女
王孫氏母
王陵之母
張湯之母
雋不疑母
漢楊夫人
漢霍夫人
嚴延年母
漢馮昭儀
王章妻女
班女婕妤
趙飛燕姊娣(含趙合德)
孝平王后
更始夫人
梁鴻之妻
明德馬后
梁夫人嫕
繪畫

東晉畫家顧愷之以繪畫的方式傳達了書中列女的故事。《列女仁智圖》是宋人摹本。但仔細端詳,保留了顧愷之過人的畫技。現存《列女仁智圖》僅餘二十八個人物。在顧愷之的筆下,畫卷中人物的神態、氣質、身份被描繪得生動有趣,恰如其分。顧愷之對生活觀察十分細緻。這樣才可以將每一個人物的神態、氣質描繪得如此傳神。《列女仁智圖》省掉背景平列人像的畫法,是漢代同類題材大多採用的畫法,稱作"平列構圖布局法",。顧愷之的畫技,通過人物的姿態表情,使平擺浮擱的人物之間有了內在聯繫。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列女仁智圖
參考文獻

luoxiaoge 超星讀書社區,《禮教:久遠的回聲(之二)劉向與列女傳》,http://www.ssreader.com/Note.asp?ID=48,2003年11月10日更新。
外部連結

《列女傳》電子全文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列女傳
《列女傳》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事蹟的傳記性史書,也有觀點認為該書是一部婦女史。共七卷。作者是西漢的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不過也有人認為該書不是劉向所做,因此,目前流行的有的版本作者一處會標註佚名。也有人為認為,現在流傳的版本是後人在劉向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干篇得來的。


書名:列女傳

又名:《九十洲繡像列女傳》

作者:劉向(漢)

譯者:張佩芳

ISBN: 9787807533108

頁數: 268

出版社:哈爾濱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05-01

裝幀:平裝

開本: 16開

作品概述

《列女傳》成書經過 


據班固《漢書 . 劉向傳》載:向睹俗彌奢淫,而趙、衞之屬(師古曰:“ 趙皇后、昭儀、衞婕妤也。" )起微賤,逾禮制。向以為王教由內及外,自近者始。故採取詩書所載賢妃貞婦,興國顯家可法則,及孽嬖亂亡者(師古曰:“孽,庶也。嬖,愛也。”),序次為《列女傳》,凡八篇,以戒天子。及採傳記行事,著《新序》、《說苑》凡五十篇奏之。數上疏言得失,陳法戒。書數十上,以助觀覽,補遺闕。上雖不能盡用,然內嘉其言,常嗟嘆之。
從所編一百餘個歷史故事來看,多數還是表彰美善,歌頌古代婦女高尚品德、聰明才智以及反抗精神的內容,而且有些情節生動感人,頗具女性文學的特徵。

名稱由來

西漢時期漢成帝之皇后趙飛燕失寵後招來一批壯碩美男淫亂無度,光祿大夫劉向看到趙皇后如此穢亂,實在忍無可忍,但又不便明白指出,只好費了許多功夫,引經據典,搜羅昔時賢後貞婦,興國保家之事,寫成了一冊《 ​​列女傳》。呈獻漢成帝作為諷勸,力斥孽嬖為亂亡之徵兆,以盼望朝廷有所警悟。漢成帝嗟嘆至三,頻頻予以嘉勉,但就是不講實質性的話,也終究未因此做出實際的行動,但是劉向的《列女傳》卻因而流傳下來。
------------------------
古列女傳
www.baike.com查看原始檔
古列女傳
作者:(漢)劉向著尚蕊,張佩芳譯
  叢書名:中國傳統文化圖說系列

  出版社:哈爾濱出版社

  ISBN:9787807533108

  出版時間:2009-05-01

  版次:1

  頁數:268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本書共分七卷,共記敘了105名婦女的故事。這七卷是:母儀傳、賢明傳、仁智傳、貞順傳、節義傳、辯通傳和孽嬖傳。西漢時期,外戚勢力強大,宮廷動盪多有外戚影子。劉向認為“王教由內及外,自近者始”,即王教應當從皇帝周邊的人開始教育,因此寫成此書,以勸諫皇帝、嬪妃及外戚。《列女傳》選取的故事體現了儒家對婦女的看法,其中有一些所讚揚的內容在現在的多數人看來是對婦女的不公平的待遇。古之列久,胸襟乃容天地,德行以孝為先,平凡中不乏淒美,樸素不失偉人。

  劉向,西漢著名學者,漢高祖劉邦的後裔,生於公元前七十七年,卒於公元前六年。他自幼博覽群書,熟悉儒家經典,精通天文星象之學。非常勤奮。

  班固在《漢書》中評價他:“為人平易,廉潔樂道,不交接世俗,而專思經術。晝讀書傳,夜觀星宿,經常通宵達旦。”

  《權謀書》成書於公元前十七年,至今已經流傳了二千多年。該書以其廣博的內容、優美的文字、豐富的知識在歷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第一卷母儀傳

  一、有虞二妃

  二、棄母姜螈

  三、契母簡狄

  四、啟母塗山

  五、湯妃有孂

  六、周室三母

  七、衛姑定姜

  八、明德馬後

  九、齊女傅母

  十、魯季敬姜

  十一、楚子發母

  十二、鄒孟軻母

  十三、魯之母師

  十四、魏芒慈母

  十五、齊田稷母

  第二卷腎明傳

  一、周宣姜後

  二、齊桓衛姬

  三、晉文齊姜

  四、秦穆公姬

  五、楚莊樊姬

  六、周南之妻

  七、宋鮑女宗

  八、晉趙衰妻

  九、陶答子妻

  十、柳下惠妻

  十一、魯黔婁妻

  十二、齊相御妻

  十三、楚接輿妻

  十四、楚老萊妻

  十五、楚於陵妻

  十六、陳嬰之母

  十七、梁鴻之妻

  十八、漢楊夫人

  第三卷仁智傳

  一、密康公母

  二、楚武鄧曼

  三、許穆夫人

  四、曹僖氏妻

  五、孫叔敖母

  六、晉伯宗妻

  七、衛靈夫人

  八、齊靈仲子

  九、魯臧孫母

  十、晉羊叔姬

  十一、晉范氏母

  十二、魯公乘姒

  十三、週郊婦人

  十四、魯漆室女

  十五、魏曲沃負

  十六、趙將括母

  十七、嚴延年母

  十八、張湯之母

  十九、王章妻女

  第四卷貞順傳

  一、召南申女

  二、宋恭伯姬

  三、衛宣夫人

  四、蔡人之妻

  五、黎莊夫人

  六、齊孝孟姬

  七、息君夫人

  八、齊杞梁妻

  九、楚昭貞姜

  十、楚平伯贏

  十一、楚白貞姬

  十二、孝平王后

  十三、衛宗二順

  十四、魯寡陶嬰

  十五、梁寡高行

  十六、陳寡孝婦

  第五卷節義傳

  一、魯孝義保

  二、楚成鄭瞀

  三、晉圉懷贏

  四、楚昭越姬

  五、蓋將之妻

  六、魯義姑姊

  七、代趙夫人

  八、齊義繼母

  九、魯秋潔婦

  十、週主忠妾

  十一、魏節乳母

  十二、梁節姑姊

  十三、聶政之姊

  十四、王孫氏母

  十五、珠崖二義

  十六、郃陽友娣

  十七、京師節女

  十八、漢馮昭儀

  十九、王陵之母

  第六卷辯通傳

  一、齊管妾婧

  二、楚江乙母

  三、晉弓工妻

  四、齊傷槐女

  五、楚野辯女

  六、阿谷處女

  七、趙津女娟

  八、陳國辯女

  九、趙佛胖母

  十、齊威虞姬

  十一、齊鍾離春

  十二、齊宿瘤女

  十三、齊孤逐女

  十四、楚處莊蛭

  十五、齊女徐吾

  十六、齊太倉女

  十七、班女婕妤

  十八、梁夫人嬺

  第七卷孽嬖傳

  一、夏桀末喜

  二、殷紂妲己

  三、週幽褒姒

  四、衛宣公姜

  五、漢趙飛燕

  六、魯桓文姜

  七、魯莊哀姜

  八、晉獻驪姬

  九、魯宣繆姜

  十、陳女夏姬

  十一、齊靈聲姬

  十二、齊東郭姜

  十三、衛二亂女

  十四、趙靈吳女

  十五、楚考李後

  十六、趙悼倡後

  十七、霍夫人顯

  十八、更始夫人

  附二十四孝圖

  一、孝感動天

  二、親嘗湯藥

  三、囓指痛心

  四、蘆衣順母

  五、百里負米

  六、戲彩娛親

  七、鹿乳奉親

  八、賣身葬父

  九、行傭供母

  十、扇枕溫衾

  十一、湧泉躍鯉

  十二、刻木事親

  十三、埋兒奉母

  十四、扼虎救父

  十五、拾葚異器

  十六、懷橘遺親

  十七、聞雷泣墓

  十八、哭竹生筍

  十九、臥冰求鯉

  二十、恣蚊飽血

  二十一、嘗糞憂心

  二十二、乳姑不怠

  二十三、滌親溺器

  二十四、棄官尋母

  周宣姜後

  周宣姜後者,齊侯之女也。賢而有德,事非禮不言,行非禮不動。宣王常早臥晏起,後夫人不出房。姜後脫簪珥,待罪於永巷,使其傅母通言於王曰:“妾之不才,妾之淫心見矣,至使君王失禮而晏朝,以見君王樂色而忘德也。夫苟樂色,必好奢窮欲,亂之所興也。原亂之興,從婢子起。敢請婢子之罪。”王曰:“寡人不德,實自生過,非夫人之罪也。”遂復姜後而勤於政事。早朝晏退,卒成中興之名。

  君子謂姜後善於威儀而有德行。夫禮,後夫人禦於君,以燭進。至於君所,滅燭,適房中,脫朝服,衣褻服,然後進禦於君。雞鳴,樂師擊鼓以告旦,後夫人鳴佩而去。詩曰:“威儀抑抑,德音秩秩。”又曰:“隰桑有阿,其葉有幽,既見君子,德音孔膠。”夫婦人以色親,以德固。姜氏之德行可謂孔膠也。

  譯文

  知禮而有德

  周宣王的王后是齊侯的女兒。她賢淑而有德行,不合禮之言,必不說;不合禮之事,必不做。周宣王常常早睡晚起,而且還常留在后宮不願離去。於是姜後就摘下了頭上的簪子和耳環等象徵王后的飾品,站在永巷裡待罪,然後拜託傅母代她向宣王禀告說:“是臣妾無德無才,滋生淫逸享樂之心,以至使君王受累,常常晚朝失禮,給人留下君王好色而忘德的印象。一旦迷戀於女色,就一定會窮奢極欲,疏於朝政,引起社會的動亂。今天國家存在動亂的潛在因素,根源就是臣妾,所以特請君王治罪於我。”周宣王聽後連忙說道:“這怎麼是王后的錯呢?完全是我的失德。”說完就吩咐侍從將薑後請回后宮。自此以後,他對於政事更加勤勉用心,每天早出晚歸。終於成為了一名中興之君。

  人們稱讚姜後善於威儀而有德行。按照禮制,侍奉君王者,要等夜色深沉後秉燭而入,一進寢宮便要把燭火熄滅。到臥室後,要脫去朝服,穿上睡衣,然後再服侍君王。到了雞鳴時分,有樂師擊鼓示意天已經亮了,后宮夫人就要馬上起床穿衣,並讓身上的玉佩等飾物,相互碰撞發出叮噹的聲音,然後迅速離開。《詩經》有云:“威儀抑抑,德音秩秩。”又說:“隰桑有阿,其葉有幽,既見君子,德音孔膠。”女子可以因為容貌獲得寵幸,但需以品格來鞏固地位。姜後的品德操行可以媲美孔膠了。

  齊桓衛姬

  衛姬者,衛侯之女,齊桓公之夫人也。桓公好淫樂,衛姬為之不聽鄭衛之音。

  桓公用管仲甯戚,行霸道,諸侯皆朝,而衛獨不至。桓公與管仲謀伐衛。

  罷朝入閨,衛姬望見桓公,脫簪珥,解環佩,下堂再拜,曰:“願請衛之罪。”桓公曰:“吾與衛無故,姬何請耶?”對曰:“妾聞之:人君有三色.顯然喜樂容貌淫樂者,鐘鼓酒食之色。寂然清靜意氣沉抑者,喪禍之色。忿然充滿手足矜動者,攻伐之色。今妾望君舉趾高,色厲音揚,意在衛也,是以請之。”桓公許諾。

  明日臨朝,管仲趨進曰:“君之蒞朝也,恭而氣下,言則徐,無伐國之志,是釋衛也。”桓公曰:“善。”乃立衛姬為夫人,號管仲為仲父。曰:“夫人治內,管仲治外。寡人雖愚,足以立於世矣。”君子謂衛姬信而有行。詩曰:“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譯文

  聰慧而善辨

  衛姬是衛侯的女兒,齊桓公的夫人。齊桓公喜好靡靡之聲,衛姬因此不再聽鄭、衛之地的音樂。

  齊桓公任用管仲和甯戚,施行霸術,各個諸侯都俯首朝拜,而只有衛國依然如故。因此齊桓公與管仲商量要討伐衛國。

  退朝後齊桓公回到寢宮休息,衛姬遠遠看見齊桓公就摘下頭簪、耳環等飾物,退到堂下,伏地向桓公拜倒說:“我替衛國向您請罪。”齊桓公大驚,說道:“我和衛國素無仇怨,你為什麼要替衛國請罪呢?”衛姬回答說:“我聽說君主的容貌會呈現三種不同的狀態:笑逐顏開是酒食之色;深沉寂靜是喪禍之色;忿恨不已是攻伐之色。今天我看見您趾高氣揚,意氣風發,是要討伐衛國啊,所以我才先向您請罪。”齊桓公聽後心有不忍,就答應衛姬不攻打衛國。

  第二天上朝,管仲向前上奏說:“您臨朝之時,臉色沉靜,毫無氣勢,說話吞吞吐吐,這是打算放過衛國啊!”齊桓公回答說:“你說對了。 ”於是冊立衛姬為夫人,稱管仲為仲父。齊桓公說道:“夫人負責管理內宮,管仲負責處理政事。寡人即使生性愚笨,有你們兩人輔佐也足以爭霸天下了。”人們稱讚衛姬信而有行。《詩經》有云:“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古列女傳》·七卷、《續列女傳》·一卷(內府藏本)

  漢劉向撰。向字子政,本名更生,楚元王之後。以父任為輦郎,歷中壘校尉。事蹟具《漢書》本傳。《漢書·藝文志·儒家類》載向所序六十七篇,注曰:“《新序》、《說苑》、《世說》、《列女傳頌圖》也。”《隋書·經籍志·雜傳類》載《列女傳》十五 ​​卷,注曰:“劉向撰,曹大家注。”其書屢經傳寫,至宋代已非複古本。故曾鞏序錄稱曹大家所注,離其七篇為十四,與《頌義》凡十五篇,而益以陳嬰母及東漢以來凡十六事,非向本書然也。嘉祐中,集賢校理蘇頌始以《頌義》編次,复定其書為八篇,與十五篇者並藏於館閣。是鞏校錄時已有二本也。又《王回序》曰:此書有《母儀》、《賢明》、《仁智》、《貞順》、《節義》、《辨通》、《嬖孽》等目,而各頌其義,圖其狀,總為卒篇。《傳》如《太史公記》,《頌》如《詩》之四言,而《圖》為屏風。然世所行向書,乃分《傳》每篇上下,並《頌》為十五卷。其十二《傳》無《頌》,三《傳》同時人,五《傳》其後人,通題曰向撰,題其《頌》曰向子歆撰,與漢史不合。故《崇文總目》以陳嬰母等十六《傳》為後人所附。予以《頌》考之,每篇皆十五《傳》耳。則凡無《頌》者宜皆非向所奏書,不特自陳嬰母為斷也。向所序書多散亡,獨此倖存,而復為他手所亂。故並錄其目,而以《頌》證之,刪為八篇,號《古列女傳》。馀十二《傳》,其文亦奧雅可喜,故又以時次之,別為一篇,號《續列女傳》。又稱:直秘閣呂縉叔、集賢校理蘇子容、象山令林次中,各言嘗見《母儀》、《賢明》四傳於江南人家,其畫為古佩服,而各題其《頌》像側。是回所見一本,所聞一本,所刪定又一本也。錢曾《讀書敏求記》曰:“此本始於有虞二妃,至趙悼後,號《古列女傳》。週郊婦人至東漢梁嬺等,以時次之,別為一篇,號《續列女傳》。《頌義大序》列於《目錄》前。《小序》七篇,散見《目錄》中間。《頌》見各人《傳》後,而《傳》各有圖,卷首標題晉大司馬參軍顧愷之圖畫。蘇子容嘗見江南人家舊本,其畫為古佩服,各題其《頌》像側者,與此恰相符合,定為古本無疑”云云。此本即曾家舊物,題識印記並存。驗其版式紙色,確為宋槧,誠希覯之珍笈。惟蘇頌等所見江南本在王回刪定以前,而此本八篇之數與回本合,《古列女傳》、《續列女傳》之目亦與回本合,即嘉祐八年回所重編之本。曾據以為江南舊本,則稍失之耳。其《頌》本向所作,曾鞏及回所言不誤。而晁公武《讀書志》乃執《隋志》之文,詆其誤信顏籀之《注》。不知《漢志》舊注,凡稱“師古曰”者乃《籀注》,其不題姓氏者皆班固之《自註》。以《頌圖》屬向乃固說,非籀說也。考《顏氏家訓》,稱《列女傳》劉向所造,其子歆又作《頌》,是訛傳《頌》為歆作,始於六朝。修《隋志》時,去之推僅四五十年,襲其誤耳,豈可遽以駁《漢書》乎?《續傳》一卷,曾鞏以為班昭作,其說無證,特以意為之。晁公武竟以為項原作,則舛謬彌甚。《隋志》載項原《列女後傳》十卷,非一卷也。必牽引旁文,曲相附會,則《隋志》又有趙母《注列女傳》七卷、高氏《列女傳》八卷、皇甫謐《列女傳》六卷、綦毋邃《列女傳》七卷,又有曹植《列女傳頌》一卷、繆襲《列女贊》一卷,將《續傳》亦可牽為趙母等,《頌》亦可牽為曹植等矣,又豈止劉歆、班昭、項原乎?今前七卷及《頌》題向名,《續傳》一卷則不署撰人,庶幾核其實而闕所疑焉。
-----------------------

1 進《女孝經》表
2 妾聞天地之性,貴剛柔焉;夫婦之道,重禮義焉。仁義禮智信者,是謂五常。五常之敬,其來遠矣。總而為主,實在孝乎!夫孝者,感鬼神,動天地,精神至貫,無所不達。蓋以夫婦之道,人倫之始,考其得失,非細務也。
3 《易》著乾坤,則陰陽之制有別;《禮》標羔雁,則伉儷之事實陳。妾每覽先聖垂言,觀前賢行事,未嘗不撫躬三複,嘆息久之,欲緬想餘芳,遺蹤可躅。妾侄女特蒙天恩,策為永王妃,以少長閨闈,未嫻詩禮,至於經誥,觸事面牆,夙夜憂惶,戰懼交集,今戒以為婦之道,申以執巾之禮,並述經史正義,無複載於浮詞,總一十八章,各為篇目,名曰《女孝經》。上自皇后,下及庶人,不行孝而成名者,未之聞也。妾不敢自專,因以曹大家為主,雖不足藏諸岩石,亦可以稍補閨庭。輒不揆量,敢茲聞達。輕觸屏,伏待罪戾。妾鄭氏誠惶誠恐,死罪死罪,謹言。
4 開宗明義第一章
5 曹大家閒居,諸女侍坐。大家曰:「昔者聖帝二女有孝道,降於媯,卑讓恭儉,思盡婦道,賢明多智,免人之難,汝聞之乎?」諸女退位而辭曰:「女子愚昧,未嘗接大人餘論,曷得以聞之?」大家曰:「夫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多聞闕疑,可以為人之宗矣!汝能聽其言,行其事,吾為汝陳之。夫孝者,廣天地,厚人倫,動鬼神,感禽獸,恭近於禮,三思後行,無施其勞,不伐其善,和柔貞順,仁明孝茲,德行有成,可以無咎。《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此之謂也。」
6 后妃章第二
7 大家曰:「關雎麟趾,後妃之德,憂在進賢,不淫其色,朝夕思念,至於憂勤。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後妃之孝也。《詩》云:『鼓鐘於宮,聲聞於外。』」
8 夫人章第三
9 居尊能約,守位無私,審其勤勞,明其視聽,詩書之府可以習之,禮樂之道可以行之,故無賢而名昌,是謂積殃;德小而位大,是謂嬰害。豈不誡歟!靜專動直,不失其儀,然後能和。其子孫保其宗廟,蓋夫人之孝也。《易》曰:「閒邪!存其誠,德博而化。」
10 幫君章第四
11 非禮教之法服,不敢服;非詩書之法言,不敢道;非信義之德行,不敢行。欲人不聞,勿若勿言;欲人不知,勿若勿為;欲人勿傳,勿若勿行。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祭祀,蓋幫君之孝也。《詩》云:「於以採蘩,於沼于汕。於以用之,公侯之事。」
12 庶人章第五
13 為婦之道,分義之利,先人後己,以事舅姑,紡績衣裳,社賦蒸獻,此庶人妻之孝也。《詩》云:「婦無公事,休其蠶織。」
14 事舅姑章第六
15 女子之事姑舅也,敬與父同,愛與母同。守之者義也,執之者禮也。雞初鳴,咸盥漱衣服以朝焉。冬溫夏清,昏定晨省,敬以直內,義以方外,禮信立而後行。《詩》云:「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
16 三才章第七
17 諸女曰:「甚哉!夫之大也。」大家曰:「夫者天也,可不務乎!古者女子出嫁曰歸,移天事夫,其義遠矣。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天地之性而人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防閒執禮,可以成家。然後先之以泛愛,君子不忘其孝慈;陳之以德義,君子興行;先之以敬讓,君子不爭;道之以禮樂,君子和睦;示之以好惡,君子知禁。《詩》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18 孝治章第八
19 大家曰:「古者淑女之以孝治九族也,不敢遺卑幼之妾,而況於娣侄乎!故得六親之歡心以事其舅姑。治家者不敢侮於雞犬,而況於小人乎!故得上下之歡心以事其夫。理閨者,不敢失於左右,而況於君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九族和平,萋菲不生,禍亂不作。故淑女之以孝治上下也如此。《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
20 賢明章第九
21 諸女曰:「敢問婦人之德,無以加於智乎?」大家曰:「人肖天地,負陰抱陽,有聰明賢哲之性,習之無不利,而況於用心乎!昔楚莊王晏朝,樊女進曰:『何罷朝之晚也,得無倦乎?』王曰:『今與賢者言樂,不覺日之晚也。』樊女曰:『敢問賢者誰歟?』曰:『虞丘子。』樊女掩口而笑。王怪問之。對曰:『虞丘子賢則賢矣,然未忠也。妾幸得充後宮,尚湯沐,執巾櫛,備掃除,十有一年矣。妾乃進九女,今賢於妾者二人,與妾同列者七人。妾知妨妾之愛,奪妾之寵,然不敢以私蔽公,欲王多見博聞也。今虞丘子居相十年,所薦者非其子孫,則宗族昆弟,未嘗聞進賢而退不肖,可謂賢哉?』王以告之,虞丘子不知所為,乃避舍露寢,使人迎孫叔敖而進之,遂立為相。夫以一言之智,諸侯不敢窺兵,終霸其國,樊女之力也。《詩》云:『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又曰:『辭之輯矣,人之洽矣。』」
22 紀德行章第十
23 大家曰:「女子之事夫也,緬笄而朝,則有君臣之嚴;沃盥饋食,則有父子之敬;報反而行,則有兄弟之道;受朝必誠,則有朋友之信;言行無玷,則有理家之度。五者備矣,然後能事夫。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居上而驕則殆,為下而亂則辱,在醜而爭則乖。三者不除,雖和如琴瑟,猶為不婦也。」
24 五刑章第十一
25 大家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妒忌,故七出之狀標其首焉。貞順正直,和柔無妒,理於幽閨,不通於外,目不徇色,耳不留聲,耳目之欲,不越其事,蓋聖人之教也,汝其行之。《詩》云:「令儀令聲,小心翼翼。占訓是式,威儀是力。」
26 廣要道章第十二
27 大家曰:「女子之事舅姑也,竭力而盡禮,奉娣姒也,傾心而罄義。撫諸孤以仁,佐君子以智,與娣姒之言信,對賓侶之容敬,臨財廉取與讓,不為苟得。動必有方,貞順勤勞,勉其荒怠。然後慎言語,省嗜欲。出門必掩蔽其面,夜行以燭,無燭則止。送兄弟不逾於閾。此婦人之要道,汝其念之。」
28 廣守信章第十三
29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陰陽剛柔,天地之始;男女夫婦,人倫之始。故乾坤交泰,誰能間之。婦地夫天,廢一不可。然則丈夫百行,婦人一志。男有重婚之義,女無再醮之文,是以苤苡興歌,蔡人作誡。匪石為嘆,衛主知慚。昔楚昭王出游,留姜氏於漸台,江水暴至,王約迎夫人必以符合,使者倉促,遂不請行。姜氏曰:「妾聞貞女義不犯約,勇士不畏其死,妾知不去必死,然無符,不敢犯約;雖行之必生,無信而生,不如守義而死。」會使者還取符,則水高台沒矣!其守信也如此,汝其勉之。《易》曰:「鶴鳴在陰,其子和之。」
30 廣揚名章第十四
31 大家曰:「女子之事父母也孝,故忠可移於舅姑;事姊妹也義,故順可移於娣姒;居家理,故理可聞於六親。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32 諫諍章第十五
33 諸女曰:「若夫廉貞孝義,事姑敬夫,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婦從夫之令,可謂賢乎?」大家曰:「是何言歟?昔者周宣王晚朝,姜后脫簪珥待罪於永巷,宣王為之夙興。漢成帝命班婕妤同輦,婕妤辭曰:『妾聞三代明王,皆有賢臣在側,不聞與嬖女同乘。』成帝為之改容。楚莊王耽於游畋,樊女乃不食野味,莊王感焉,為之罷獵。由是觀之,天子有淨臣,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諍臣,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淨臣,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諍友,則不離於令名;父有諍子,則不陷於不義;夫有諍妻,則不入於非道。是以衛女矯齊桓公不聽淫樂,齊姜遣晉文公而成霸業。故夫非道則諫之,從夫之令,又焉得為賢乎!《詩》云:『猷之未遠,是用大諫。』」
34 胎教章第十六
35 大家曰:「人受五常之理,生而有性習也,感善則善,感惡則惡,雖在胎養,豈無教乎!古者婦人妊子也,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跛;不食邪味,不履左道,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惡色,耳不聽靡聲,口不出傲言,手不執邪器;夜則誦經書,朝則講禮樂。其生子也,形容端正,才德過人,其胎教如此。」
36 母儀章第十七
37 大家曰:「夫為人母者,明其禮也。和之以恩愛,示之以嚴毅,動而合禮,言必有經。男子六歲教之數與方名,七歲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歲習之以小學,十歲以從師焉。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習必有業。居不主奧,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門。不登高,不臨深,不苟訾,不苟笑。不有私財,立必正方;耳不傾聽,使男女有別;遠嫌避疑,不同巾櫛。女子七歲教之以四德,其母儀之道如此。皇甫士安叔母有言曰:孟母三徙,以教成人,買肉以教存信,居不卜鄰,令汝魯鈍之甚。《詩》云:『教誨爾子,式似之。』」
38 舉惡章第十八
39 諸女曰:「婦道之善,敬聞命矣!小子不敏,願終身以行之。敢問古者亦有不令之婦乎?」大家曰:「夏之興也以塗山,其滅也以妹喜;殷之興也以有莘氏,其滅也以妲己;周之興也以太任,其滅也以褒姒。此三代之王,皆以婦人失天下,身死國亡,而況於諸侯乎!況於卿大夫乎!況於庶人乎!故申生之亡,禍由驪女,愍懷之廢,戮起南風。由是觀之,婦人起家者有之,禍於家者亦有之。至於陳御叔之妻夏氏,殺三夫,戮一子,弒一君,走兩卿,喪一國,蓋惡之極也。夫以一女子之身,破六家之產,籲可畏哉!若行善道,則不及於此矣!」
--------------------------
滾動條向上箭頭|滾動條向下箭頭 滾動條
  本幅所描繪的《女孝經》,是唐代鄭氏所撰寫的重要女性教育經典。書中仿照《孝經》的形制與用語,並模擬東漢曹大家(班昭)與諸女的問答,以告誡體講述孝道的意涵,以及各種女性應該遵守的禮儀。

  《女孝經》原本分成十八章,此本目前僅存前九章,歷述不同階層的婦女應該遵守的婦道,以及事奉公婆、丈夫等人的原則。其內容像是以夫為天、善事舅姑與親族、勤於紡績等,都是承續班昭的《女誡》而來。

  全卷的裝裱採取一文一圖的形式,先以楷書抄錄一章經文,再以圖像呈現其內容重點,依次呈現九章。圖中除以敬謹侍立或跪拜的婦女,與端坐的尊長者相對,闡明彼此相處的倫常秩序,也有織布縫衣的生活場景,但呈現方式都像文本一樣端整而嚴肅,沒有太多戲劇性的細節。

  各幅多以庭園作為背景,以樹石構成圖像的界緣,區隔圖像與文字的空間。樹石的描繪精謹,畫中出現的斧劈皴與拖枝,標示著馬夏畫風的特色。畫人物衣紋勁健,面貌與動作細膩,設色溫雅。雖標名為馬和之(南宋高宗、孝宗時期著名院畫家)作品,但更類近於較晚期的院畫家馬遠、馬麟父子一派的風格。南宋院畫中有許多教化題材的繪畫,有些並有皇室的題字。本院另外也收藏有馬和之繪高宗書的《孝經》冊頁,這幅作品的產生,應該也可置於這樣的脈絡下來理解。
滾動條上下箭頭
宋人 女孝經圖(舊傳馬和之畫高宗書)
宋人 女孝經圖(舊傳馬和之畫高宗書)
卷 絹本
設色 各幅尺寸不一


夫居異地另娶新妻 女宗守禮 依舊孝養婆婆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9日, 2018
鴛鴦。
攝像者: Alpsdake/Wikimedia Commons
「女宗」是宋國國君賜予鮑蘇妻子的封號。女宗,是女子宗師的意思,即女子的楷模。
春秋時期,鮑蘇的妻子嫁入夫家後,對待婆婆很有孝心,凡事都恭謹以待。
她的夫君鮑蘇到衛國做官三年,並在當地又娶了一個妻子。儘管如此,女宗依然恭敬地贍養婆婆,沒有怨言。
有人從衛國回來,女宗向其詢問丈夫和二房妻子的近況。那人說,鮑蘇給了二房妻子很多財物。
漢 劉向《列女傳‧宋鮑女宗》清刊本。(公有領域)
女宗的嫂嫂聽說此事後,勸她說:「你可以離開了,改嫁吧!」女宗說:「為什麼?」嫂嫂說:「你的夫君另有新歡,你還留在這裡幹什麼?」
女宗回答嫂嫂說,女人嫁給了丈夫就要從一而終,善始善終做好自己的本分。種植桑麻、養蠶抽絲、紡紗織布做衣服,每天都要打掃庭院,置辦酒水飲食,侍奉公公和婆婆。
女宗還是一如既往,種植桑麻,勤懇的紡紗織布,養蠶抽絲,紡織絲綢做衣服。侍奉公公和婆婆。漢 劉向《列女傳‧宋鮑女宗》。(公有領域)
女宗說:「善良貞潔,是婦人應有的行為。人活一世,怎麼能只把貪享夫妻之情視為好事呢!如果只是為了滿足淫意,扼制夫君娶二房妻子,我不認為這就是善良啊!
女宗丈夫身為士人階層,按照當時的禮節,可以娶兩個妻子。女宗認為,夫君並沒有違背禮法。
漢 劉向《列女傳‧宋鮑女宗》清刊本。(公有領域)
女宗對嫂嫂說:「我的嫂嫂,你不教我學做好人的道理,反而想使我拋棄正途,這怎麼能行呢!」女宗沒有聽從嫂嫂的話,反而更加勤謹地侍奉婆婆
宋國國君聽說此事,表彰女宗的貞潔孝行,賜其封號「女宗」。
女宗謙讓,通情達理。劉向在記述女宗的事蹟時,引用了《詩經》中的「令儀令色,小心翼翼,故訓是式,威儀是力。」來讚美女宗:她遵從禮儀又和顏悅色,為人處事小心翼翼。古訓是她處世的準則,威信禮義是她(堅持正行)的力量。@*#
(據《列女傳‧賢明傳》卷二)


-=-----------------------

明朝是獎勵貞節最極力的時代

中國古代性文化考究之第七章封建朝“性糜爛”的性文化第三節明朝對女子無以復加的性壓迫一、明朝是獎勵貞節最極力的時代明朝是獎勵貞節最力的時代,首先是統治者在法律方面大力提倡,明太祖在建國之初、即洪武元年就下過一個詔令:“民間寡婦,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後不改節者,旌表門閭,

中國古代性文化考究之第七章封建明朝“性糜爛”的性文化

第三節明朝對女子無以復加的性壓迫

一、明朝是獎勵貞節最極力的時代

明朝是獎勵貞節最力的時代,首先是統治者在法律方面大力提倡,明太祖在建國之初、即洪武元年就下過一個詔令:“民間寡婦,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後不改節者,旌表門閭,除免本家差役。”又令巡方督學,歲上其事,著為規條,大者賜祠祀,次亦樹坊表,獎勵貞節,莫此為盛。

這一來,對社會風氣有很大推動,寡婦守節,不僅政治上全族光榮,而且經濟上又有很大得益,於是人們就紛紛效尤。而且,由於明太祖的詔令上有年齡的規定,有些人為了貪圖榮利,竟弄虛作假,虛報寡婦年齡,這類事不在少數,所以明憲宗成化元年奏准:“如有夫亡時,年紀三十以上及寡居未及五十婦人增減年甲舉保者,被人首發或風憲官覆勘得出,就將原保各該官吏裡老人等,通行治罪。”這種弄虛作假之事雖然荒唐,但是也可見當時風氣之一斑。

明代統治階級不僅大力表彰節烈,而且嚴懲那些所謂不節不烈者。天順年間,山西提刑按察司(掌管山西司法與監察的衙門)僉事(正五品)劉翀,娶再婚之婦朱氏為妻,由於違背了女子貞烈的規範,遭人檢舉,一直告到京城。就這麼一件事,明英宗直接干預,下令將劉翀逮捕來京,下獄審訊。後經明,朱氏原係安陸侯吳杰之妾;吳死,改嫁張能為妾;張死,再嫁程鵬為妾。程因犯罪被殺,劉翀慕朱氏姿貌,不拘一格娶以為妻。朱氏是十分不幸的,最後嫁劉翀為妻,算是得到了一個較好的歸宿。可是最後,明英宗指斥二人“忘廉恥,配失節婦”、“有玷風憲”,並命令將劉翀削官為民

封建統治者的這些做法,就是要迫使無數個劉翀、朱氏“就範”,以貞節壓迫女性,扭曲、分裂人格,使民眾服服貼貼地服從封建的統治秩序。

由於封建統治者這樣大力倡導與施加壓力,到了明代,所謂節女、烈女迅速地增加了。一部《二十四史》,其中錄載的婦女,連《列女傳》及其他傳中附及,《元史》以前沒有到60人的:《宋史》最多,只有55人;《唐書》54人;而《元史》竟達187人。《元史》是明朝的宋濂等人纂修的,明朝極力提倡貞節,所以搜羅的節烈婦較多;同時,他們的實錄與志書又以很大力氣記載許多女子節烈之事,所以到了清朝人修《明史》時,所發現的節烈傳記竟不下萬餘人,多次篩選,最後還有308人,幾乎是《元史》的一倍

如果再看一下《古今圖書集成》,其中的“閨節”、“閨烈”兩部中收入的烈女節婦,唐代只有51人,宋代增至267人,而明代竟達近3.6萬人,這些數字更清楚地顯示出明代倡導貞節之劇。

《明史·列女傳》中有這樣一段話:

劉向傳列女,取行事為鑑戒,不存一操。范氏宗之,亦採才行高秀者,非獨貴節烈也。魏、隋而降,史家乃多取患難顛沛殺身殉義之事,蓋挽近之情,忽庸行而尚奇激,國誌所褒,志乘所錄,與夫里巷所稱道,流俗所震駭,胥以至奇至苦為難能。而文人墨客,往往借俶儻非常之行以發其偉麗激越跌宕可喜之恩,故其傳尤遠而其事尤著。然至性所存,倫常所繫,正氣之不至於淪澌而斯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載筆者宜莫之敢忽也。

這一段話是論述以前的情形,說魏、隋以後對女子的表彰,以至苦難能為可貴,而有發揚正氣、鑑別人禽的作用。

《明史·列女傳》又云:

明興著為規條,巡方督學,歲上其事,大者賜祠祀,次亦樹坊表,烏頭綽楔,照耀井閭,乃至於僻壤下戶之女,亦能以貞白自砥,其著於實錄及郡邑志者,不下萬餘人,雖間有以文藝顯要之節烈為多,嗚呼,何其盛也!豈非聲教所被,廉恥之分明,故名節重而蹈義勇歟?今掇其尤者,或以年次,或以類從,具著千篇,視前史殆將倍之,然而姓名湮滅者尚不可勝計,存其什一,亦足以示勸雲。

明代《列女傳》以及其它實錄、志書所記載的所謂“貞烈”之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以身殉夫。

如有個蔡烈婦,是松陽葉三妻。葉三以打柴為業,家庭貧窮,蔡一直小心地敬事丈夫。葉三後來長期患病,蔡織布、縫衣以買藥給丈夫吃。葉三病重了,自知不起,握著妻子的手說:“在我活著時你就改嫁吧,不要再受三年苦了。”蔡聽了梳洗、更衣,同時以刀置袖,前去對丈夫說:“我先嫁人了!”以刀刎頸而死。葉三大驚,很快也死了。

林氏,通州人。17歲出嫁,3年後丈夫病故。林氏慟悼幾絕,決心絕食以死,但因公婆俱在,不忍說出來使他們傷心。每次吃飯時假裝飲水吃飯,實際上不吃。5天后,昏倒在地。婆驚問其故,她從容地說:“如今欲從亡人地下。”婆抱著她的女兒勸道,為了這孩子,你也應該活下去。她堅決地說:“傷哉,我天已死,何卹一女。”她讓人家不要再將女兒抱來,並強撐著身子來到丈夫柩前躺下,就這樣餓了21天死去。

二是守節終身。

明代萊州人李遜之妻蘇氏,21歲時夫亡,兒女全無,她孤身守節69年,丈夫的財產全部送給弟侄,自己一毫不取,貧困終身。

明代蘇州崑山有一個叫李惠的婦女,19歲時夫亡,也沒有生育。她留在夫家決心守節,有人勸她:“沒有兒子,老了靠誰?”她說:“丈夫是天,天只有一個。夫死無子,是我的命不好,你們不要用這些髒話來污我的耳朵!”為了“明志”,她幾次想自殺,都被家人救下。洪武十年時,丈夫的哥哥犯法被捕,她也受株連入獄。有人又勸她說:“如果你改嫁,離開夫家,這事就與你無干了,你就可免罪了,否則,將死在獄中。”李惠怒氣沖沖地說:“我不會因為危難而拋棄禮義,只要能守節,就是死一萬次也在所不辭。”她的行為深受官府賞識,明太祖還下詔旌表了她。

有的女子只是許聘於人,並未過門,夫死,也終身守節,或以身殉夫。如據《開封府志》記載,明代開封府杞縣有一個女子鄭京姐,10歲時許聘給王念祖,不久,王病死。當時年僅十一二歲的鄭京姐力請父母讓她歸於王家。去王家後,穿上自備的哀服,先拜天地,再拜王氏父母,再拜父母,一如婚儀。禮畢,來到念祖靈柩前哭奠、守靈。5天后,送葬的日期到了,她換上吉服,在柩旁自縊身死。

三是反抗強暴。

柴氏,夏縣人,孫貞之妻。崇禎四年冬,有盜匪劫掠,搜山時抓住了這對躲避山中的夫妻。盜匪見柴氏年輕貌美,十分高興。一個人上前抓了抓柴氏的手,柴氏立即將手上這塊肉咬了扔掉,說:“賊污我身!”另一個人又扳了她一下胳膊,她也咬去自己胳膊上的那塊肉說:“賊污我肱。”她的行為激怒了盜匪,被活活砍死。

明代開封有個農家女單三姐,年僅14歲,貌美。單家近鄰有一惡少,覬覦她的美色,趁她父母下地干活時越牆來強姦她。她極力反抗,到無路可走時,三姐就緊緊抓住中衣,惡少死命掰她的手,怎麼掰也掰不開,一怒之下,操起菜刀來殺了三姐。父母回來發現她時,她仍死攥著中衣,堅不可解。官府聞知此事後,對她進行了檢驗,在確認她未失身後,才旌表她為烈女。如果死前已被強姦,那就一錢不值了,不僅失去了作烈女的資格,連她全家都不光彩。

對於封建社會的這種“貞”、“烈”之事,要作具體分析。表面上看,守節、殉夫,似乎是對夫忠貞、對性問題嚴肅的表現,但是,這一切應該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而有的婦女連丈夫都沒見過,還談得上什麼愛情呢?如果是為了夫妻之愛,那麼怎麼從來沒聽說過丈夫為妻守節、殉身呢?而且,道德的標準應該是利人,如果從年輕時就終身守節,對死者毫無好處,但卻葬送了自己的一生;尤其是如前面所述的道州林氏,為殉夫而置幼女不顧,這是沒有盡到自己的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反而是不道德的行為了。所以,從本質上看,這種“節烈”實在是男子對女子人身的佔有達到頂峰的表現。至於反抗強暴而死,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如力不能拒而被姦,社會就歧視這受害者,甚至逼她去死,則是慘無人性的了

這種嚴酷的貞節觀滲透到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造成了許多荒謬的現象。不僅是女子被污、 寡婦改嫁算是“失節” ,連婦女的肌膚被別的男子碰了一下也算是“失節”,所以類似“寡婦斷臂”、“乳瘍不醫”的事一再出現。即使醫生看病,也必須遵守“男女有別”的原則,隔著帳子診脈。明代醫學家李梴在《醫學入門》中說:“如診婦女,須託其至親先問症色與舌,及所飲食,然後隨其所便,或症重而就床隔帳診之,或症輕而就門隔幃診之,亦必以薄紗罩手。貧家不便,醫者自袖薄紗。”可以設想,這種荒謬的封建觀念使多少病人得不到有效的治療,嚴重影響科學的發展,禮教實在是在吃人!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