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時代的儒學派別大致可分為九派。朱子學派的藤原惺窩(1561-1619)雖主朱子學,實則有意調和朱、陸二學,而獨排佛、釋。陽明學派的中江藤樹(1608-1648)以上帝匯聚宋、明的天道、理氣、良知、明德、心性及孝道於一爐。聖學派的山鹿素行(1622-1685)主張應行「禮」、用中,實踐日常有用之學。古義學派的伊藤仁齋(1627-1705)認為天下之理,盡於《語》、《孟》二書。古文辭學派的荻生徂徠(1666-1728)認為道乃先王所制,故應習先王之道,以成安天下之才。折衷學派的井上金峨(1732-1784),以禮為道,以孝為德,以行仁為實踐道德的方法。考證學派的大田錦城(1765-1825),以古註為主,補之以朱註、明清諸家、已見其為學方法。心學派的石田梅巖(1685-1744),認為萬事皆由心所發,學問之至極在盡心知性。獨立學派代表者三浦梅園(1723-1789),以條理學發展宇宙論,呼籲透過忠孝愛敬,各安其分,以達到天下和睦的太平境地。
---------------
日本儒學
wapbaike.baidu.com查看原始檔
傳入
傳入:儒學東渡

據成書於公元720年的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書紀》記載,應神天皇15年(公元405年)百濟博士王仁應邀到達日本,帶去10卷《論語》和一卷《千字文》。712年的《古事記》也有類似的記載。這是中國儒學傳入日本的最早記錄。此後,中國儒學在日本逐漸傳播,對其政治、法律、文學、哲學、宗教及藝術等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加速了日本的文明進程。

發展
早期日本儒學(飛鳥、奈良、平安時代);

早起的日本儒學主要依附於佛教之下。從聖德太子進行推古朝改革後,到孝德天皇進行“ 大化改新 ”,再到大寶元年,制定《大寶律令》,這些都是日本早期儒學治國治民的思想被日本政治所採用的標誌。

作為禪宗附庸的儒學

(鎌倉、室町時代);

鎌倉時代(1192-1333)中期,中國儒學的新發展——宋學傳入日本。

從鎌倉時代起,大量中國宋儒的經典被中國禪僧和日本僧人帶來了日本。中國禪僧對儒學在日本的傳播也起了推動作用,這些禪僧,到日本後在傳播禪學的同時,主要還介紹朱熹、二程和楊雄的著作和思想,促進了儒學在日本的傳播和發展。

南北朝和足利氏時代(室町時代)佔統治地位的社會關係,並不要求把儒學作為統治的意識形態,而僅僅是把它同神道及老莊思想一起保存下來作為從屬於佛教的一種教養而已。雖然當時儒學成為了當時盛行的禪宗僧侶們的必須之一,但它還是包含在佛教當中,由此看出在這段時期,儒家思想只是佛教的一個從屬品。
------------------
中國歷代易姓革命之正當化思想__國立政治大學博碩士論文全文影像系統
thesis.lib.nccu.edu.tw查看原始檔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及主題,在于從中國政治思想的內在結構與其在中國政治史□演變之角度,分析中國歲代易姓革命之正常化思想。在此主題之下,將要具體分析中國易姓革命的典範、易姓革命之正當化思想的來源、中國歷代易姓革命之正當化措施與中國歷代知識分子對各易姓革命的正當(統)性之評估(正統論),以企圖重組中國易姓革命之正當化理論。
本論文所分析的文獻資料,先就第一手資料而言,則有甲骨文、青銅銘文、先秦兩漢諸子之書、二十四史、歷代個人文集以及有關史書等。第二手資料而言,則有與本論文主題有關的中、日、韓、英文著作。本論文的研究途徑即採取正當理論,其中以Max Weber的三種純粹正當支配類型為主。研究方法則以文獻內容分析為主。全文共七章,約五十萬言。
第Ⅰ章導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目的、概念定義、研究途徑、方法、範圍、論文架構以及參考資料等。第Ⅱ章正當性理論,修訂Max Weber三種純粹正當支配類型,來重組革命與正當性理論之關係,以便分析中國易姓革命之正當化思想。第Ⅲ章中國古代易姓革命思想,分析先秦更漢諸子對典範性的禪讓與放伐之觀念以及後人對禪讓與效伐之詮釋。第Ⅳ章中國古代天命思想與易姓革命思想之結合,分析殷代甲骨文、周代青銅銘文、先秦兩漢諸子書、五德終紿說、符命說、讖緯說中之天命觀念與其與易姓革命之關係。第Ⅴ章中國歷代易姓革命之正當化,分析中國二十七次易姓革命之正當化措施,則以誕生神異、異常風貌、符命、讖緯、德運改制等Charisma式正當化為主。第Ⅵ章中國歷代易姓革命之正當性:正統論,從個人文集及史書中有關正統論的文章中,分析出正統的標準以及各易姓革命之正當性程度等問題。第Ⅶ章結論。
茲根據上面研討,發現禪讓的效伐化與放伐的禪讓化,不論禪讓或放伐,均以或力為後盾,因此易姓革命及其正當化思想反覆循環而從無突破。突破此鎖鏈之道乃在從暴力革命的循環及Charisma式正當化與傳統式正當化之間的循環,轉變為合法-合理式政權轉移以及正當化之路。
<EOD>
----------------------------
王朝更替頻繁是中國王朝的特點,歷史上出現了專門形容中國王朝更替頻繁的詞彙,如:易姓革命(指一姓王朝通過暴力革命推翻另一姓王朝建立新王朝),又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句話。富不過三代,等等,也是中國歷史的真實寫照。
性質:一王朝通過暴力革命推翻另一王朝
王朝更替頻繁是中國王朝的特點,歷史上出現了專門形容中國王朝更替頻繁的詞彙,如:易姓革命(指一姓王朝通過暴力革命推翻另一姓王朝建立新王朝),又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句話。富不過三代,等等,也是中國歷史的真實寫照。秦。漢。唐。宋。元。明,清,民國。五代十國,五胡亂華。整個一部中國的歷史就是一個王朝循環的歷史。中國的王朝,最多的連續內部和平時期沒有超過150年的先例。動亂給中國的社會發展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可除中國之外,歐洲和美國好像並沒有這種循環。問題是原因是什麼?是什麼造成了中國這種從亂到治又從治到亂的反复循環?至今還沒有一個人能將其說清楚。
出現原因
中國人的特點是人口繁殖比較快。不是說中國人的繁殖能力特別強,而是中國人有一種觀念,就是“多子多福”。“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中國人有個風俗,就是要寫家譜。所以中國人特別是要生兒子,如果沒有兒子,中國人的姓氏家譜就寫不下去了。為了保證有兒子可以寫家譜,中國人也要生個不停。當然要多生孩子的原因還有許多,比如養老,經濟互助,家族勢力比較大也會增加抵禦災難的力量等
-------------------------
江戶時代日本對中國儒學的吸收與改造
---------------------------
日本江戶時代的儒學
丸山真男(1914-1996)的《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採取日文版、中文版(王中江譯,北京三聯書店,2000)相互對照的閱讀法,既方便日籍老師與台籍老師的閱讀,另一方面又可以針對譯文不清楚的地方,即時就日文原版進行確認。凡是有翻譯欠詳、欠周到之處,或是有關日本歷史、文化方面的疑難,皆有日籍老師協助指認與進行說明討論,對本研讀會有相當切實的助益。

從丸山真男這本著作,可以窺見儒學在日本的興盛與德川幕府時期的社會狀況,以及日本政治思想的革新,日本近代化的重要內在變化等等。在如今的台灣,如何培蓄本土的內在力量?如何深入自我瞭解,積極革新,以求壯大?丸山的著作,深切地提醒著我們身為學院中的學術研究者,這些不可避免的思考。
----------------------
朱舜水在日本的活動及其貢獻?究 - 林俊宏 - Google 圖書 - https://goo.gl/Wci2ip
------------------------
江戶時代的日本儒學
xuewen.cnki.net查看原始檔
公元1603年,日本三河(愛知縣)小大名出身的德川家康出任徵夷大將軍,在江戶(今東京)建立幕府,到1868年為止日本進入了長達265年的江戶時代。而早在公元5世紀,中國儒學就傳入了日本。據成書於公元720年的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書紀》記載,應神天皇十五年(公元405年)百濟博士王仁應邀到達日本,帶去十卷《論語》和一卷《千字文》,712年的《古事記》也有類似的記載,這是中國儒學傳入日本的最早記錄。六世紀後半期,以部民制為特徵的奴隸制行將崩潰,即將誕生的封建社會在意識形態上需要理論指導,儒學在日本進一步傳播,並開始浸入社會意識形態領域,被 ​​視為儒家五種傳統美德的仁慈、正義、禮儀、學識、信義,自然成為治國治民的利器。此後,中國儒學在日本逐漸傳播,對其政治、法律、文學、哲學、宗教及藝術等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加速了日本的文明進程。江戶時期,儒學出現了史上罕見的繁榮興旺。眾所周知,由於德川家康的江戶幕府開府,日本社會基本上逐漸形成了前所未... (本文共2頁) 閱讀全文>>
科技信息(科學教研)
江戶時代的日本儒學與武士道
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由於德川幕府的保護和儒學者們的努力,儒家思想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逐漸滲透到上從大名武士、下至商人和農民等普通老百姓的心中。封建主義的道德思想變得更成熟、更穩固了。建立在“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倫關係上的封建等級秩序滲透到武士、商人和普通民眾的意識中,日本社會確立了前所未有的安定的社會體制。這樣,江戶時代、人們的思想道德意識確立了一定的秩序和規範,而我們不能忽視儒學在這個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特別是弄清儒學給予武士的影響對理解江戶時代日本儒學的特色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本文中,筆者想就這一點,探討一下儒學與武士、武士道的關係以及儒學給武士帶來的影響。一、中日兩國對“忠”、“孝”觀念的不同理解武士道是近世日本武士應當遵循的規範。它和神道一起被稱為日本的固有文化。所謂“大和魂”就是指武士道和神道。“武士道”這個詞在鎌倉時代和室町時代還未被使用,當時被稱為“武者之習”、“兵之道”或“弓矢之道”等。到江... (本文共2頁) 閱讀全文>>
唐都學刊
論江戶時代的日本儒學及其社會影響
中國儒學在公元3世紀末傳入日本後,作為倫理道德的一部分而進入日本人的意識形態中。可是,直到江戶幕府成立為止,它一直沒有像中國儒學那樣,成為統治者治國的根本思想,成為人人都遵守的道德規範。直到江戶時代,德川幕府開始棄佛揚儒,提高儒學的地位,儒學才成為日本封建正統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佔統治地位的官學,並且逐步日本化。日本儒學來自中國卻又不同於中國,它有其自身的特點,並對當時的日本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一、江戶時代日本儒學的繁榮江戶時代,是日本最後一個封建時代。德川家康建立了以幕府為核心,以諸藩為支柱的政治體制———幕藩體制。鑑於前一時期群雄割據造成的長期分裂,德川幕府採取種種鞏固封建制度和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首先,建立起一整套嚴格的等級身份制度,即由幕府將軍到大名武士再到農、工、商等平民百姓的等級身份制。其次,在思想上把適應封建制度需要的儒學奉為官學。儒學自從傳入日本後,經歷了近千年的傳播... (本文共4頁) 閱讀全文>>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江戶時代日本儒學論
一般說來,對日本儒學的研究,大都側重於理論層次上,即對一個又一個思想家的分析、對儒家思想的接受、演變過程。本文不僅從理論層次上來考察,而且從另一條線索上即實踐層次上,分析和研究儒學對武士、叮人的影響,,力圖把理論上的分析與實踐上的探討相結合,勾畫出一幅比較完整的儒學與日本文化的發展圖景。一、江戶時代日本儒學的發展從1603年到1868年,在日本歷史上叫做江戶時代,因首都為江戶而有此稱。又因是德川家族的統治,也稱德川時代。在這265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日本社會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也標誌著日本文化的成熟。從思想、文化上看,儒學,特別是朱子學,受到了幕府的賞識和推崇,因而成為德川家族的“官學”。儒學家藤原惺窩,林羅山等人,都受到了德川幕府的重用。江戶時代,是儒學傳人日本後發展的第二個高峰,儒家的五倫思想、等級觀念、價值觀念,逐漸被日本社會各階層的人們所接受,成為一種普遍的思想觀念。江戶時代日本儒學的發展過程,是沿著兩條線索來進... (本文共6頁) 閱讀全文>>
--------------------------
太平記
zh.m.wikipedia.org查看原始檔
太平記(日語:太平記/たいへいき Taiheiki)是日本古典文學名著之一。共40卷,以南北朝時代為舞台,描寫從後醍醐天皇即位、鎌倉幕府滅亡、建武新政和崩壞後的南北朝分裂、觀應之擾亂,到2代將軍足利義詮死去和細川賴之管領就任為止,1318年(文保2年)~1368年(貞治6年)頃約50年間的軍記物語。有今川家本、古活字本、西源院本等諸種。「太平」被認為有祈願和平的意味,也有怨靈鎮魂的意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了區別許多以《太平記》為名的小說、電視劇而被稱作《古典太平記》。

成書、作者編輯

作者、成書時期不詳,但是今川貞世(了俊)的《難太平記》中記載,法勝寺之惠鎮上人(圓觀)帶三十餘卷給足利直義,直義交由側近的僧人玄慧校閱。之後以圓觀、玄慧等人為中心編纂至14世紀中的後醍醐天皇駕崩為止。但是,《洞院公定日記》中有太平記的作者小島法師去世的記載。因此,後世認為太平記的成立可能經由多人共同完成,大約在1370年代完成現在的40卷。

構成、內容編輯

全40卷,缺卷22。內容由3部構成,第1部(卷1~11)是後醍醐天皇即位到鎌倉幕府滅亡為止,第2部(卷12~21)是建武新政失敗和南北朝分裂到後醍醐天皇駕崩為止,第3部(卷23~40)是南朝方跋扈的怨靈導致足利幕府內部混亂。

全體構想以儒教的大義名分論和佛教的因果報應論為基調。

影響編輯

太平記透過中世物語僧的「太平記読み」,成為初等學問的教材、江戶時代的講談物語之一。室町時代受到《太平記》的影響,誕生許多軍記物語。太平記也影響日本的近世文學,赤穗藩淺野家家臣斬殺吉良義央的元祿赤穗事件之後,竹田出雲等人假託太平記的「塩冶判官物語」,撰寫「假名手本忠臣藏」。太平記作為兵法書,也影響戰國武將和江戶期的武士。

資料編輯

在同時代的原典資料,有主張南朝正統性的北畠親房《神皇正統記》,也有描寫足利家事績的《梅松論》、《源威集》(平凡社東洋文庫)。

---------------------------

如何學習六和敬
www.amtb.org.tw查看原始檔

如何學習六和敬

學佛從哪裡學起?從跟人和睦相處開始,也就是修「六和敬」。人,不能離開群體,佛法講四人是一眾,就是團體。在家庭裡面,父子兄弟也是小社會、小團體,就要學六和敬。養成這個習慣,在任何場合當中,與一切人都能和睦相處。

「僧伽」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和合眾」。佛教戒律規定四人在一起,遵守六和敬,而且實行羯磨制度,才稱為「和合眾」。羯磨也是梵語,翻成中文意思就是會議,無論大小事情都開會決議,每個人都要服從決議。佛法從三千年前就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制度,大小事情都由會議解決。

遵守六和敬非常重要,可分理、事二方面來談。理,以淨土宗的教義來說,「同證一心不亂無上菩提」,這是大家共住修行的宗旨、目標。我們到僧團裡做什麼?求一心不亂、求無上菩提、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目標完全相同,這是理。

事有六條,即六和敬,一定要遵守。「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六和敬是成為僧團的基本要件。僧是清淨、和睦的意思。一個小團體,彼此身心清淨和睦共處,不分在家、出家,不分男女老少,也不分任何行業,四個人在一起依照這個方法修,就叫做僧團。若將六和敬落實在家庭,家庭就是僧團。古人講「三人同心,其利斷金」,能找到四人見解、志趣完全相同,將六和敬做到,非常不容易。

第一、「見和同解」,「見」是思想、見解,這些相同才能共住;思想、見解不相同,在一起必然有爭執,意見不合就產生糾紛。如何才能見解相同?絕對不是說「你要接受我的意見,你要遵循我的意見」,必須是我們每個人都捨棄自己的成見,這是佛法最妙、最殊勝的方法。佛不是叫誰服從誰,佛法平等,每個人把自己的成見、見解都放棄,每個人的心都清淨平等,這種見解就和合了。

釋迦牟尼佛當年率領的僧團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麼多人如何能不鬧意見?就靠天天講經。三天不講經,意見都出來了。佛陀在世時,二時講經(印度將一晝夜分做六時,二時就是八小時),二時修行,從前的寺院亦復如是。譬如念佛道場,除聽經八小時外,還要念佛八小時,一日已去了十六小時,早已精疲力竭,只能趁時補眠,哪有時間、精神鬧意見,所以天下太平!

中國古時候的寺院道場都有解行的特色,即是在理論上、在眾經之中只選幾部,在行門上專修一個法門,不論道場人數多少,見解完全相同。譬如淨土法門,所依據的經典就是「淨土五經」,在修學方法上,統一用「持名念佛」,大家見解一致,看法、想法一樣,志同道合在一起修行,這是和合的大根大本,有此根本才真正能和睦相處。

佛教在中國形成了許多宗派,各宗派的宗旨不同。譬如華嚴宗,是以《華嚴經》為主,你如果要到那個寺院去講《法華經》,那就不行,因為見解不一樣。天台家是以《法華經》為主修,他們天天講《法華經》、研究《法華經》,你要去跟他講唯識、講禪也不行,他不能接受。這就等於辦專科大學,他請這個法師來講經,一定是跟他的思想相同的。我這裡是專研究《華嚴經》,某個人也是專研究《華嚴經》,我們可以請他來講。他不是研究我這一門的,就不能請他來講,怕動搖了我們自己的根本。雖然我們學佛的目標是相同的,但是路不一樣,也能達到一個目標,都是成就無上菩提。這不是排斥,是便利自己成就。

佛法有各宗各派,喜歡哪個法門、哪部經典,就去親近這些道場、法師,大家在一起學,這是和合眾。如果我們請了一個法師來,這個法師所講的跟我們所修學的理論完全背道而馳,就是破和合眾。我們絕對尊重不同的法門,但是不能在一起共修,因為所依據的經典、理論、方法不一樣。同一個見解,見解根據主修的經典,大家的意見就建立了共識。

第二、「戒和同修」,「戒」是生活的規範,大家在一起生活一定要有秩序、規矩,團體才不至於紊亂。人人都守禮守法,這世界不就和諧了嗎?

戒律在日常生活當中非常重要,佛的戒律尤其是值得人尊敬,戒律是戒自己不戒別人,修道才能得清淨心。修行的根本在得定開慧,如果常常拿戒律衡量別人,看別人破戒犯戒了,這還能得一心嗎?正如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為什麼不見他人過?因為只戒自己不戒別人。自己要守戒,不要求別人守戒,別人守戒也好,犯戒也好,與自己不相干。我對於一切人決定不起心、不動念,才能得一心。

這種構想非常符合現代人講的科學精神,純粹是自律而不律他。每個人都能自律,都能容忍,自己守規矩,不管別人,這個團體當然和合。別人不守規矩,佛教我們一個方法是「默擯」,就是不理他,我們的心還是清淨的,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清淨心才能達到一心不亂,這是非常重要的原則。

戒和同修,用中國字來說,它是義,義就是循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合情、合理、合法就是義。團體生活,起居作息都有規矩,規矩是大家共同擬定的,少數服從多數。規矩也可以修改,可在開會時提出建議,通過後,人人要遵守。 佛門的戒律要遵守,基本的戒律就是五戒、十戒,真正僧團最低限度要做到「沙彌十戒」。所以,培養你身心清淨,教你真正放下,心清淨就沒有妄念,心都在道上,道業容易成就。

第三、「身和同住」,大家居住在一起。佛法的修行在清淨心,因此對於生活環境非常重視。譬如軍隊的管理,軍人睡覺就是通鋪,這有好處。如果一個人一個房間,自己在房間沒有人看到時就會放逸,習氣、毛病都出來了;如果有人看到,當然會謹慎約束自己。所以,佛的教學是主張睡通鋪,所謂「廣單」。白天「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你的言行動作要謹慎、規矩,晚上大家睡在一起還是要約束自己,不敢馬虎隨便,這就給你一個好的修學環境,把你所有的毛病、習氣都斷除,用意在此地。

從大環境來說,我們和許多眾生同住在地球上,就要時時刻刻懂得保護我們生活的環境,我們享受也要讓別人享受;我這一代享受,還要想到讓後人有好的享受。再縮小,與一國人相處、與團體大眾相處、與家人相處,都能聽佛的教誨,依佛的教訓行持,念念想著所有大眾的幸福美滿,則能和睦,這是「身同住」。

第四、「口和無諍」,沒有爭論,但是在研究討論的時候可以辯論。佛知道一切眾生所有的誤會、結怨,十之八九都是言語造成的,所謂是言多必失。話不要講得太多,太多了容易失言,引起別人誤會、猜疑,於是就與人結怨;結怨之後,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有意無意當中,造成菩提道上的障難。古德說:「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當我們想說話,這個話到口邊了,變成阿彌陀佛就好,這個法子很妙。口和無諍,真正做到口和無諍,就是一天到晚見到人都歡歡喜喜念阿彌陀佛;不管人家對我們講什麼話,心裡都是阿彌陀佛,心平氣和。

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假的不是真的,有什麼好爭論的!人家讚歎我,是假的別歡喜;人家毀謗我、侮辱我,也是假的,何必生氣!他罵別人,你為什麼不生氣?因為覺得那不是罵我,所以沒有接受。他罵你的時候,你接受過來就生氣了。當你把自己也看作別人,他是罵別人與我不相干,你就不會生氣了。「我」是假的、名是假的、相也是假的,這是事實真相。所以,他罵的時候,「阿彌陀佛,謝謝,消災免難」,他是我們的大善知識、大恩人,他每一句都替我消災,我的業障就消了。你能歡喜接受,如如不動就消業障;你要是全盤接受,自己在那裡生氣,你是造業障。一個消業障,一個造業障,就在那一念之間;轉過來時,不但不造業障反而消業障,佛真有智慧,教我們這個絕招。所以,這些冤親債主天天為我消業障,我要每天將修積的功德迴向給他們,報他們的大恩。還要知道,每天讚歎你、奉承你,這消不了業障,因為讚歎多了造成貢高我慢,又生業障了。

第五、「意和同悅」,修行有進步、有成就,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就能法喜充滿、滿心歡悅。學佛如果學得一天比一天苦,誰願意學?學得一天比一天快樂,一年比一年快樂,是有進步!所以,佛法的目標,在個人來講是終身幸福、家庭美滿,社會和諧,天下大同,這是佛法修學的目標。這樣美好的教育,我們能不學嗎?

每個人都依照《無量壽經》的方法、理論、境界來修學,都學習阿彌陀佛,最快樂了,世出世間再沒有任何的快樂能比得上念佛人的快樂。如果念佛這麼多年,念得很辛苦,一點樂都沒有,是什麼原因?是還沒有入門,念得不相應。天天讀經,經裡面講的道理沒搞清楚,不能把這些道理用在自己生活上,所學非所用,你的苦就離不開。如果你所學習的統統能落實在生活上,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能與經典的理論、方法、境界相應,哪有不快樂的道理!

第六、「利和同均」,利就是物質上的享受,一定是平等的。利和同均就是沒有積蓄,沒有私財,對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要徹底放下,一切供養統統歸公,私人決定不會有一分錢的財富,十方供養不管是供眾或是供個人,統統歸常住。常住推選一個人來管理、分配財物,管理的人一年換一次,每人都有為大眾服務的機會,這是非常公平。團體不管人數多少,自己有私人財產,和合僧團就破壞了。一個地方能有僧團出現,這地方就有諸佛護念、龍天擁護,不會遭難,這是大家有福。很可惜!雖然現在大大小小的道場很多,但是各有各的財產、各有各的錢財,這就不行。所以,現前社會上,我們看不到僧團,這是非常痛心的一件事情。

「利和同均」是最重要的一條。利也是指個人的福報,就是有福共享,有福報與一切大眾共享。他有福報,我不享他的,我只有付出,沒有求取,心才清淨,才與佛相應。我有福報供給別人享,人家有福我也享,這樣就變成有報有償,有往有來,這是做生意買賣,還沒有覺悟。真正覺悟的人,只有奉獻沒有求取,心多清淨、多自在!真正能這樣做,你的福報就愈來愈大,為什麼?自性本具的德能現前了,自性裡的障礙清除了。有享別人福的這個念頭,這是障礙,這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稱性的福德才現前。假如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斷,你修布施、供養能不能得福?能得,你所得的是修德,是你這一生所修的,不是自性本具的福德。你所修的福德會用盡,若不再繼續修,福報用完就沒有了,這是現前社會很容易見到的現象。

現在什麼事都把利擺在前面,人的思想就壞了,起心動念損人利己。現在還有嚴重的,損害國家,利益自己,這還得了,天下大亂。要想這個世界恢復像從前一樣安定和平,還是要把利擺在最後,把道義擺在第一。對於名利,許多宗教經典都是這個說法,「得到一點就應該知道滿足了」,這個話說得多好;換言之,都是教人知足常樂,應當全心全力的去追求道德、學問。

這六條要如何具體落實?落實儒釋道三個根就是真正修六和敬。如果我們這個小團體,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落實了,就是和合僧團。這個道場就是十方諸佛護念,一切龍天善神保佑。我們不能要求別人,要從自己本身做起,對別人的道場尊重,決定不批評,決定不干涉,決定不說別人是非。你一個人肯做,就能感化一家;這一家都做了,肯定感化鄰居,感化親戚朋友。別人還沒有接受感化,是自己做的功夫不夠,還要認真努力,這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所以,問題決定不在外面,外面沒有問題。

怎樣才能做到?做到「無我」就對了,起心動念想別人。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不再跟別人對立,不但不跟人對立,跟一切事也不對立,跟天地萬物不對立,那是破邊見。然後再破成見,我認為應該如何,這就不能修隨喜功德,不能恆順眾生。必須把成見放下,才能修隨喜功德,才能修恆順眾生,這是入佛門的第一步,在小乘是證得須陀洹,大乘是《華嚴經》上初信位的菩薩。雖然才入門,那個功德就不可思議,你是真的佛弟子,所以一切諸佛護念,龍天擁護,鬼神尊敬。這樣一個僧團出現,這個地方就有福了。捨己為人,起心動念為釋迦如來正法久住,起心動念為這個世間一切苦難眾生,不要想自己,才能做到六和敬。

六和敬是修行真實功德,真正的基礎。所以,禮貌也不能輕視,如果不重要,佛菩薩為什麼那麼重視它?對待人深深九十度鞠躬禮是有必要的,表示自己內心的謙虛,對別人的尊敬。所以,小節不能疏忽,大節才能受持。認真修學,真正學習尊重別人、敬愛別人、關懷別人、照顧別人、幫助別人,都是出自於內心。宇宙萬物、眾生跟我是一體,本來自性是圓滿、和諧的,我們今天處事待人接物一定要跟性德相應,跟人和諧、跟一切眾生和諧、跟天地萬物和諧,這多美好!

------------------------------

現在的學佛人無論在家出家都是釋迦牟尼佛弟子。都是佛弟子。除剛開始學佛外,都受過三皈依,並發過誓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從皈依日起或皈依以前都在接受著佛陀教育,也都在不斷地提高自己,因接受教育的方式方法不一和學佛時間早晚不同及根基的差異,有些人修學的速度快些,有的慢些,都在朝著一個共同方向前進。學佛的人們自己自願的在社會的不同地方,盡心盡力的做著自己能力范圍之事,從不同方位角度去做,現在的整個社會,國家以及整個世界,到處都有學佛人。這些學佛人用學佛後得到的方法在做事,在積極地同化有緣人。讓更多的人都能夠有機緣接受佛法教育。接受了佛法教育的人們都知道修正自我的錯誤和習氣,讓自己真正的做個好人。每個人都這樣做。逐漸的這樣的好人多了起來,到處都有,整個社會;整個國家、整個世界,到處都活躍著這樣的好人。每個人都會影響周圍的許多人,大家都在變好,整個社會都在變好,世界會向著好的方向發展,社會和諧,國家和諧、世界和諧。這些都是佛弟子的祈願,佛弟子們也都在不斷地努力做著這些事,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佛弟子的無私奉獻與努力,社會才更加穩定和諧。國家就會更加富裕,健康發展。世界和平和諧才真的有了希望。我們佛弟子是世界和平的基礎基石,只有基石牢固國家及世界才會穩固和平健康發展。

  但:不容否認的是,現在整個世界災難越來越多,越來越重。我們學佛人,無論在家出家都要發心用佛法改變地球現狀,拯救地球家園,擔負起這個重任。每個人都不容推遲,都應努力去做,作佛菩薩。說句實在話;我們雖然都在努力在做。但:效果並沒有我們的付出大。這樣的現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實在講,是我們做的不夠好。不夠圓滿。就是沒有達到一心。萬眾一心。全國一心、世界一心。如果都達到一心去做,哪有不滿願的事。我們學佛人不能和沒有學佛的人相比,我們要嚴格要求自己。做事的時候要忘我的去做。別擔心自己受傷害,自己如何如何,事還沒有做就擔心起來,為自己著想起來,咋能救世。要做到忘我,無我才行。佛弟子們要做到無我共修,六和共修、和合共修才是圓滿做事,救世。

  那麼現在有無我,六和、和合共修的人嗎?有六和僧團,和合僧團嗎?實在講,我沒有聽說過,更沒有見到過。淨空老法師也在慨歎難以找到一個六和僧團,和合僧團。二零一零年七月二十四至二十五日淨空老法師和淨宗同修們一起開了一次修六和敬大會。在會議當中呼吁佛弟子人人都能夠發心修六和敬。只有六和,和合才會真的救國家,救世界,拯救地球。

  我們為啥找不到六和僧團,是因為我們沒有和合之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做個人的事。六和,和合就是統一,就是一致,就是完全一樣。沒有絲毫分別,要想沒有絲毫分別,必須用自性修六和,和合。自性六和。自性和合。在《佛法是怎麼來的?》前面說過,我們修佛幾年的學佛人都見到過自己的自性答案,而且:每個人的自性答案完全一致,就是每個人的自性完全一致,自性都是一個,我們的自性和佛的完全一致。用完全一致的自性修六和敬,真的可以做到六和敬。真的會成為和合僧團。自性就是彌陀性德。彌陀性德沒有自私自利,沒有我執我見,更沒有貢高我慢。只有救度一切眾生之弘願。我們好多人也都願意修六和敬,都願意度眾生,都在努力去做。但:在做的同時,總會看到他人做的不如法,沒有自己做得好。他們沒有我做的多,他們不會做佛事,他們很少放生、不燒香,不磕頭,不護持三寶。有些人為了護持三寶而生嫉妒排斥心。诋毀誹謗心。見某人有頭有臉有名有望就阿谀奉承,攀援符合。見某人相貌平平獨一無語就起小視之心。見人之短舉笑柄,聞人有長而重毀。若心心念念於此有緣,將會與自性無緣,與六和敬無緣,與和合僧團無緣、更與佛無緣。其人所做將絕對沒有絲毫功德可言。沒有福報可享。只有一道地獄之門在等待。其人學佛非學佛。實為魔學,是學魔之人而不自之,而自認為在學佛。更不知道學佛之理。何為學佛。

  何為學佛?一些人認為做了好事。與佛有關的事、與眾生有關的,與寺院;三寶有關的一些好事、善事就是學佛。其實:這些事真的與學佛有關,但:決定不是真正意義的學佛,這些和學佛相距甚遠。這樣也叫學佛,三世佛喊冤,佛會對你說:這些也不是我做的啊,我並沒有做這些事情,你們為啥說這樣做就是學我啊,你們學的不是我啊。要想知道咋樣做才是真正學佛?就得學會問自性。只有自性裡面才會有唯一正確的答案。自性答案是最深層次的答案,只有問到最深處,再無問題可問的最深層。得到的答案就是最深層的答案,就是:自性答案。要學會反觀自問。為自己多年來的所做所行做一次系統的全面的總結報告,問問自己,問問自性。自己多年來真的在學佛嗎?自己究竟都做了些什麼?自己遇到過的許許多多所謂的障礙是什麼?自己究竟還有沒有煩惱,若有:這些煩惱究竟是什麼?是如何產生的煩惱。等等一系列問題,統統問到。這就是問自性。得到的答案將會是最佳答案。就是自性答案。那麼什麼是學佛的答案?答案就是:佛在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才叫學佛。不是佛做的我們做了,就不是真正意義的學佛。自己學佛後得到的成績就會很小或根本沒有絲毫成績可言。得到最多的可能就是,我比別人會做,做得多等等,貢高我慢心的增長。

  咋樣才會回歸自性?想要回歸自性只有兩種方法。第一種就是頓悟。第二種就是真的依照經典去學,真學真干。第一種方法最簡捷,直接,屬於學佛高速公路。但:很少能夠有人做得到。這樣的人一接觸佛法立刻就了意,就可以悟入經藏深處,不必多學多聞,當真的覺悟了,就可以悟後起修。就是走進證悟之路。可以做到自化化他,積善德本,福慧遞增。進入性德之中,與性德相容,合二為一,時時喜樂,清淨使然,智慧常然,言其必正,語出必精。捷答無同,實性現也。第二種最為難能可貴,屬正修實修,精進修之標榜。此種修法常人難與,實為功夫也,是為真明了,方能實行,行深處清淨無礙,必行之為樂,因喜樂中得定,喜樂即法喜。因定而開慧,慧而通達,達究竟處致使性德湧出,若泉至海,潤眾慧命,是性德也。其行為修佛之軌范。佛弟子皆當效法,真效法者,皆當獲喜,得其所得之果,性現一如,真性德也。

  多數人都是在邊地修學,就是在正確修行的邊緣修行,雖然努力精進,但:只能得些小益處,修學時進進退退,幾年以至於幾十年都是老樣子,難出此局,與性德擦肩而過,最為可惜。實為可憐。再有一種,就是:也請佛,拜佛,並不學佛、修佛,只為求佛,此等人只可說種下了慧根,在阿賴耶識裡面埋下了棵慧根種子,適時得發,它時有望,今時明了與性德有緣,若不明當與性德無緣,願早明了,早現性德。

  總之,要想找到六和敬僧團,就得找到明心見性之人,非一人見性而能做到,當幾人共能。與一團體中修學同一法,同一即自性,只有自性才會同一。同一才會六和,才會和合。只有自性修學。才會做到修六和敬。只有明心見性者,才真的可以做到自性修學。時下明心見性者少之又少,所以很難找到六和僧團,和合僧團。但:只要我們真的能夠看破放下,就會得到清淨心,就會得到大自在,就真的會明心見性,得自性之喜。都可以修自性六和。都可以做一名和合僧,參與到救社會,救國家,救世界之盛舉中。做愛社會,愛國家,愛地球家園,愛世界之真佛弟子,做自性分子,行自性菩提,當成自性彌陀,自性如來,實為彌陀如來。

  佛不虛妄,眾生與佛無二無別。眾生當成佛,人人當成佛,當成一真佛。當成彌陀如來。

--------------------

儒家典籍东传日本的确切时间已不可考,根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所载,最早大约是在公元284年左右,日本“应神天皇”十六年时阿直岐和王仁从百济带来。《古事记》曰,当时“天皇命令百济国说,‘如有贤人,则贡上’”。王仁(《古事记》中称为和迩吉师,王仁是汉名,估计是住在百济的中国移民)从百济带来了《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不过虽说书上言之凿凿,但那时候《千字文》还没问世,官修史书之不可信由此可见一斑。所以一般推测汉籍大约是公元四世纪后半传到日本的。
  根据《日本书纪》钦明十四年(553)六月条载,与新罗争地夺城的百济向日本请求援兵,钦明天皇从其请,但作为交换条件赴信曰:
“谴内臣(阙名)使于百济……别敕:医博士、易博士、历博士等,宜依番上下。令上件色人,正当相代年月,宜付还使相代。又,卜书、历本、种种药物,可付送。”这种颐指气使的字句犹如看中国古书一般,可内容却是文化落后地区向人索要技术人才,虽说当时百济于日本有点类似藩属的意味(现在的朝鲜是绝不承认啦),但我看后总觉得有点滑稽。
  不久,百济依约选19位各有专长的人员送往日本,其中就有五经博士王柳贵(看名字至少是寓局百济的南朝人)。到了513年,五经博士段杨尔又从百济来日,儒教的五种主要经典得以传授,关于儒教的知识可能已开始普及。
  又过了九十年,603年,圣德太子制订冠位十二阶,为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礼、小礼、大信、小信、大义、小义、大智、小智。这些名词显然是按先道家再儒家的顺序,把道家至高无上作为“体”的“道”这一称号留给天皇,作为“用”的“德”配给人臣最高位,然后依次以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分配各级臣子。名字只是一种称呼,冠位制度本身,顾名思义是一种用帽子式样(应该有配套的服饰)区别尊卑上下的制度,照理推断应该还会有相应的某种礼仪,这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礼制的秩序。
  次年,圣德太子制订了《十七条宪法》作为其施政的基本方针,其中有十三条二十一款文字取自儒家的《周易》、《尚书》、《左传》、《论语》、《诗经》、《孝经》、《韩诗外传》、《礼记》和非儒家的《庄子》、《韩非子》、《史记》、《说苑》、《昭明文选》等。其思想实质兼收并蓄,包括了儒、道、法、佛等诸多理论,比如第一条“以和为贵,无忤为宗。人皆有党,亦少达者。是以或不顺君父,乍违于邻里。然上和下睦,谐于论事,则事理自通,何事不成”——这是儒家;第二条“笃敬三宝,三宝者佛法僧也……”——是佛家;第三条“承诏必谨。君则天之,臣则地之。天覆地载,四时顺行,万气得通。地欲覆天,则致坏耳,是以君言臣承,上行下靡,故承诏必谨,不谨必败。”——是法家;第十条“人皆有心,心各有执,彼是则我非,我是则彼非,我必非圣,彼必非愚,共是凡夫耳……”——是道家。但总体上还是阳儒阴法为核心的诸家杂糅,实为我国自汉独尊儒术以来,历代王朝相继奉行的政治理念。
  此后从七世纪后半到八世纪前半的一个世纪中,日本依照中国为榜样进行了全面的改革。720年成书的《日本书纪》中,以儒法为内核的诸家杂糅政治思想随处散见,并且已经超越了经学领域牵涉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据此可以认为人们对儒教的政治思想已基本有所了解。
  701年制订了大宝律令,718年(元正天皇养老二年)进一步制订了《养老律》和《养老令》,这是把将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封建新政法典化的著作。其中的“学令”规定,国家设立大学,培养封建官僚群臣,在大学或国学所修课程中,包括“大经”、“中经”、“小经”。“大经”是指《礼记》和《春秋左氏传》;“中经”是指《毛诗》、《周礼》即《仪礼》;“小经”是指《周易》和《尚书》。规定学二经者必须学大经、小经各一种或中经两种,学三经者学大中小经各一种,学五经者必须学大经两种和中小经三种。此外,《论语》和《孝经》则为全员必修。这是效仿中国唐代国子监、太学与四门学的课业而列的章法。八世纪初期,中国儒家思想已经广泛渗透到日本知识分子阶层中。
  这以后,儒家思想究竟有多少渗透到日本社会生活中呢?举几个例证。1135年崇德天皇为天下饥馑疾疫咨问群臣,博士藤原敦光呈上的《勘申》,系规仿914年三善清行应醍醐天皇之徵奏上的《意见十二条》,先引中国典籍,次叙灾异发生原因,再论解决方法。核心是以“天人感应说”为理论依据,认为人类的政治措施能左右灾异祥瑞……类似的套话我们在中国书籍见得多了,就不多费笔墨了。又譬如988年弹劾尾张守藤原元命的《尾张国郡司百姓等解》三十一条,指出是由于其苛政导致百姓逃散,国家疲弊,强调为政应依顺人情,推崇教化的力量:
  为人之父者,比明父子之义,以教其子,则子不知为子之道,以不事其父。为国之吏者,不竭国吏之职,以治其国,则国不知为国之理,以不肯其吏。所谓上致敬,则下不慢,上好让,则下不乱。上之化下,譬如大风折小枝……
  总之,儒家的政治思想,已经不是单纯作为先进国家的文化被吸收,而是化为血肉,溶入现实,灵活运用于诸如批判、弹劾当政者的场合,广泛地浸透了日本社会。

-----------------------------

齊魯文化研究中心
www.qlwh.com查看原始檔
林羅山極其尊信朱子學,他更為堅決地批判佛教,力排基督教,同時也批評陸王心學。對於當時武士階級面臨的諸多問題,他都試圖按照幕藩體制的要求,用朱子學尋找出解決方案。他論及的問題頗為廣泛,比較全面地發展了朱子學,而且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集中體現在理氣合一、忠孝合一、神儒合一論林羅山基於朱子學立場,認為天地萬物“理”是最根本的,但在理氣關係上,他又受羅欽順氣本體論的影響,主張理氣不可分別主次前後,認為理與氣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係,因此性情是統一於一心的。在倫理觀方面,他特別強調忠孝合一,而且於忠孝兩者之間更重視“忠”,主張當忠孝不能兼顧時,應該舍孝而取忠,以君國大事為重,表現出忠君愛國的思想。這種忠孝觀強調了幕藩體制下封臣對主君的效忠,適應了穩定幕府統治的需要。

------------------------

藝術神像創作-四大金剛/四大天王(風調雨順)

佛教中的護法神將四大天王俗稱四大金剛,他們手中的法器各主風、調、雨、順以守護天下,所以又稱為護世四天王唷!

「手持刀劍喻為風;手彈琵琶有調順之意;手握傘蓋喻為雨;而手擒龍者喻為順」

象徵著五殼豐收,天下太平唷!我們就從右到左東、南、西、北的順序介紹起

第一尊是手拿琵琶的東方持國天王,通常是身穿甲冑,手持琵琶。

居於須彌山東方的黃金埵,誓願守護東方的有情眾生,並護持國土。

因慈悲為懷,護祐眾生,使人民皆得安和樂利,國土富饒,所以才有持國的美名唷

持國天王手持琵琶,是為主樂神,也表明他要用音樂使眾生皈依佛教,其實法器正式的名稱應該稱為:「風火琵琶」

手持琵琶中還有一些含意在,也就是要為人處事為知道「中道」,不能過也不能不及

像彈琴一樣,琴弦鬆了會彈不出聲,緊了就容易斷掉。儒家講中庸,佛法講中道,就是要做得恰到好處事情才能圓滿。

手持寶劍的南方增長天王,增長意為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所以才又名增長天王。

增長天王負責守護南瞻部洲,居於須彌山琉璃埵裡,身為青色,穿申冑,手握寶劍

為了保護佛法不受侵犯。增長天王是受佛陀的囑付,在南方肩負著護持正法的使命。

率領眷屬保護南方的有情眾生,視察人間善惡,賞罰禍福。

若見有人修行正道,信佛行善、布施修福、持守淨戒等,即敕命天將下屬,

善加守護,使其家宅安寧豐穩,所至之處吉祥光明,行道無所障礙,善根漸次增長。

增長天王代表了日新又新,手上拿的是劍智慧之劍(又稱為青雲劍)也就是快刀斬亂麻,慧劍斷煩惱的意思。

西方廣目天王,廣目意為能以淨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所以又名廣目天王。

廣目天王居於須彌山水晶埵,身為紅色,穿甲冑,為群龍領袖 ,故手纏一赤龍(或作赤索),

看到有人敵對佛教,即用繩索捉來,使其皈依佛教。西方廣目天王,常見造型為常手纏一龍,

為群龍領袖、左手持珠、腳踏惡鬼背上、開口怒目以震攝群魔。

廣目天王居於須彌山西方的白銀埵,常以清淨天眼,觀察護持世間眾生,護祐人民,

為西方的護法善神。若見有人不信因果,作惡多端,便會賞罰眾生的善惡,令生起善心。

西方廣目天王,手上缠著一條龍,有的时候是一條蛇,蛇跟龍都是指一样的意思,代表著變化!

我們常说:[神龍見首不尾尾],表示這個物質世界的現實社會,

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變化無常、變化多端,一定要把他看清楚,那樣才能夠從容應付。

北方多聞天王,多聞意為精通佛法,以福、德聞於四方。

聞天王居於須彌山黃金埵,身為綠色,穿甲冑,右持寶傘(或作寶幡)。

用以制服魔眾,護持人民財富。又名施財天,是古印度的財神。

北方多聞天王,造型多為頭戴毗盧寶冠、一手持傘、或坐或站居於須彌山北方的瑪瑙埵,

因常親近十方如來及諸大菩薩聽聞法要,故號為多聞天。

同時也是掌管財富的善神,能令眾生施福獲財,多寶豐饒,所須無缺。又稱為財寶天或施財天。

相傳,唐朝天寶時,安西城遭蕃兵圍困,由於路途遙遠,求援不易。

唐玄宗便恭請不空法師焚香禱告,祈請北方多聞天王,率神兵、神將前來護城。

在大眾一片虔誠的祈禱聲中,遂感得天王現身於城北門樓上,

身大放光明,數百神兵、神將盡著金甲,戰鼓喧天,蕃兵大懼,聞風而逃。

唐玄宗聞訊大悅,便下令各地府城、佛寺,皆設置多聞天王神像,虔心供養。

自此之後,多聞天王遂也被軍旅視為守護之神。

北方多聞天王手上拿一把傘又稱為混元傘,傘是遮蓋的意思。

在千變萬化的世界裡,有種種污染,所以要預防被污染,便要保持自己的清净心。

對現實社會要能完全、理智的理解,才有智慧、有能力,知道用什麼態度、方法去應付處理做到儘善儘美。

【林新發藝術作品/哼哈二將、四大金剛、動物雕刻、神獸雕刻】

精雕神像佛像/神佛藝術洽詢專線:03-3520168/0933-247347 林聖倫

客製神像/訂製佛像詢問線上line ID:u9123021

精雕神像佛像藝術作品客製信箱:u9123021@gmail.com

藝術神像創作/藝術神獸分享:http://linshinfa.pixnet.net/blog/category/1312564

------------------

神佛像 - 神像製作 (5)

大家安唷~~丫倫再來分享的是佛教中的護法神將四大天王,俗稱四大金剛

在中國的佛寺中很多都設有四天王殿唷,是為了鎮守清淨伽藍的。

跟據記載,以前須彌山是以四寶所組成,東為黃金、西是白銀、南是琉璃、北為瑪瑙

而四大天王各居一方,以守護天下,所以又稱為護世四天王唷!

對了,有關雪黎檀香木的介紹,請看上一篇的鍾馗迎福叭~丫倫這就不再重覆介紹咧

http://linshinfa.pixnet.net/blog/post/53313178

在一般民間的小說跟遊記中,傳說四天王各主風、調、雨、順,所以他們手中的法器就有各自的功用

手持刀劍喻為風;手彈琵琶有調順之意;手握傘蓋喻為雨;而手擒龍者喻為順

是象徵著五殼豐收,天下太平唷

第一張照片就是南方增長天王的法相特寫啦

一樣是用下面這幾塊檀香木為原料唷~~~

這組四大天王丫倫一次做了兩套^^價值連城丫XD

好的~~來看看四尊排在一起的特寫~~~等等來一尊尊的介紹叭~

我們就從右到左,也就是東、南、西、北的順序介紹起

第一尊是手拿琵琶的東方持國天王,通常是身穿甲冑,手持琵琶。

居於須彌山東方的黃金埵,誓願守護東方的有情眾生,並護持國土。

因慈悲為懷,護祐眾生,使人民皆得安和樂利,國土富饒,所以才有持國的美名唷

持國天王手持琵琶,是為主樂神,也表明他要用音樂使眾生皈依佛教

其實法器正式的名稱應該稱為:「風火琵琶」

其實手持琵琶中還有一些含意在,也就是要為人處事為知道「中道」,不能過也不能不及

像彈琴一樣,琴弦鬆了會彈不出聲,緊了就容易斷掉。

儒家講中庸,佛法講中道,就是要做得恰到好處事情才能圓滿。

來看看持國天王的法相,玩音樂的人果然看起來就是很開心呢!

再來介紹的則是手持寶劍的南方增長天王

增長意為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所以才又名增長天王唷

增長天王負責守護南瞻部洲,居於須彌山琉璃埵裡,身為青色,穿申冑,手握寶劍

是為了要保護佛法不受侵犯。其實增長天王是受佛陀的囑付,在南方肩負著護持正法的使命。

率領眷屬保護南方的有情眾生,視察人間善惡,賞罰禍福。

若見有人修行正道,信佛行善、布施修福、持守淨戒等,即敕命天將下屬,

善加守護,使其家宅安寧豐穩,所至之處吉祥光明,行道無所障礙,善根漸次增長。

增長天王代表了日新又新,手上拿的是劍智慧之劍(又稱為青雲劍)

也就是快刀斬亂麻,慧劍斷煩惱的意思。

檀香木的作品,看起來的味道真的跟一般木材不一樣厚~

而且這是原木沒上漆的檀香木白身狀態唷~~真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唷

再來介紹的是西方廣目天王,廣目意為能以淨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所以又名廣目天王。

廣目天王居於須彌山水晶埵,身為紅色,穿甲冑,為群龍領袖 ,故手纏一赤龍(或作赤索),

看到有人敵對佛教,即用繩索捉來,使其皈依佛教。

西方廣目天王,常見造型為常手纏一龍,

為群龍領袖、左手持珠、腳踏惡鬼背上、開口怒目以震攝群魔。

 廣目天王居於須彌山西方的白銀埵,常以清淨天眼,觀察護持世間眾生,護祐人民,

為西方的護法善神。若見有人不信因果,作惡多端,便會賞罰眾生的善惡,令生起善心。

西方廣目天王,手上缠著一條龍,有的时候是一條蛇,

蛇跟龍都是指一样的意思,代表著變化!

我們常说:[神龍見首不尾尾],表示這個物質世界的現實社會,

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變化無常、變化多端,一定要把他看清楚,那樣才能夠從容應付。

四大天王裡介紹的最後一尊為也就是北方多聞天王,

多聞意為精通佛法,以福、德聞於四方。

聞天王居於須彌山黃金埵,身為綠色,穿甲冑,右持寶傘(或作寶幡),左手臥神鼠-銀鼠。

用以制服魔眾,護持人民財富。又名施財天,是古印度的財神。

北方多聞天王,造型多為頭戴毗盧寶冠、一手持傘、或坐或站居於須彌山北方的瑪瑙埵,

因常親近十方如來及諸大菩薩聽聞法要,故號為多聞天。

多聞天王同時也是掌管財富的善神,能令眾生施福獲財,多寶豐饒,所須無缺。

所以又稱為財寶天或施財天。

相傳,唐朝天寶時,安西城遭蕃兵圍困,由於路途遙遠,求援不易。

唐玄宗便恭請不空法師焚香禱告,祈請北方多聞天王,率神兵、神將前來護城。

在大眾一片虔誠的祈禱聲中,遂感得天王現身於城北門樓上,

身大放光明,數百神兵、神將盡著金甲,戰鼓喧天,蕃兵大懼,聞風而逃。

唐玄宗聞訊大悅,便下令各地府城、佛寺,皆設置多聞天王神像,虔心供養。

自此之後,多聞天王遂也被軍旅視為守護之神。

北方多聞天王手上拿一把傘,又稱為混元傘,傘是遮蓋的意思。

在千變萬化的世界裡,有種種污染,所以要預防被污染,便要保持自己的清净心。

對現實社會要能完全、理智的理解,才有智慧、有能力,知道用什麼態度、方法去應付處理

做到儘善儘美。

呼~~這篇四大天王的介紹~~丫倫參考了很多地方的資料匯總而成唷~~

應該非常的清楚叭^^希望大家會喜歡喔!丫倫謝謝大家的收看~~

-----------------

認識台灣的角落。

●台中彩虹眷村
地址:台中市春安路56巷

台中市有處五彩繽紛的彩繪眷村,牆出自八十六歲退伍老兵黃永阜之手。(圖片來源/台中觀光局) --
南投溪頭山區有座妖怪村,其實是一處日式風味建築的商圈,位於溪頭森林遊樂區出入口旁處。(圖片來源/妖怪村) --
超夢幻馬賽克拼貼小屋。(圖片來源/雲林成龍村) --

●雲林貓彩繪村地址:雲林縣虎尾鎮頂溪里過溪56-2號
以繪本屋頂上的貓為設計基調,結合農村再生計畫打造出一座繽紛富童趣的繪本社區。(圖片提供/墨刻出版社) --
水林蔦松藝術村處處有美景,最繽紛的公車候車站!(圖片來源/雲林農業博覽會) --
●台西海口彩繪村
地址:雲林縣台西鄉海口村中山路299巷/文化路口

●新港板頭村交趾剪粘藝術村
地址:616嘉義縣新港鄉板頭村

鐵道旁馬賽克牛車造型相當吸睛。(圖片來源/ttvs) --
土溝村形象大使白毛伯與他的孫子。(圖片來源/土溝農村美術館) --
土溝村美術館幾米飛魚Party展場。(圖片來源/土溝農村美術館) --
●虎尾剪紙藝術村
地址:雲林縣虎尾鎮北溪里

●新竹軟橋社區彩繪村
地址:新竹縣竹東鎮東峰路(122)26公里處


●都蘭糖廠藝術村地址:臺東縣東河鄉都蘭村61號
都蘭糖廠藝術村,吸引了許多國內位藝術家駐村,打造美麗廠區。(圖片來源/台東縣觀光局) --
●台東鐵道藝術村
地址:臺東縣臺東市鐵花路369號臺東舊火車站站區
台東舊站現在已改為鐵道藝術村聚落。(圖片來源/台東縣觀光局) --
台東舊站現在已改為鐵道藝術村聚落。(圖片來源/台東縣觀光局) --
以天空與海洋為背景,裝置藝術木頭羊相當吸睛。(圖片來源/台東縣觀光局) --
台東比西里岸部落裡,散落著11幅幾米畫作。(圖片來源/台東縣觀光局)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