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安全城市指標」的上次評量,台北排名稍往後退,跌至第24位,但其中的五大指標面向之一的「個人安全」得分驟降,而引起關注。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投書】台北還是安全城市嗎?看2021經濟學人智庫「安全城市指標」報告 | 陳建安 / 多元發聲.讀者投書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lq7mwy
總部位於倫敦的《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於日前公布2021年世界60個主要都市的「安全城市指標」(2021, SCI)評比。相較於上次評量,台北排名稍往後退,跌至第24位,但其中的五大指標面向之一的「個人安全」得分驟降,而引起關注。
能安居樂業不僅是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認為的人類最基本需求動機之一,一個城市的安全程度更展現其社會文明發展狀況,甚至也影響著國際投資、移民、留學意願,及居民健康等。這份針對城市安全性的評量指標於2015年初版,之後每兩年公布一次,今年已來到第四期。報告中的「安全指標」會依據時勢變動,依照對安全的直接與間接衝擊程度變化進行滾動式調整。特別是近年來都市人口擁擠、疫情、天災等人類與自然的衝突頻繁,城市是否能彈性因應、超前佈署,也反映在今年的安全報告指標中。
2021年的「安全城市指標」共收納了5大項、76個子項目,包含基礎建設、數位資訊安全、個人安全、公共健康衛生,以及新加入的環境安全。《經濟學人智庫》邀集業內專家學者與各地的特派員蒐集量化與質性(如私人保全與微罪被害等)資料,總結成這份深具影響力的報告。整體而言,此次評量中最大的變數,莫過於肆虐全世界近兩年的新冠疫情,也影響到醫療相關指標的比重,今年甚至提高至總體佔比的25%。
台北與各城市的排名升降
儘管台北今年在排名上有所滑落,但整體安全指標分數仍高於韓國首爾、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城市,且仍屬於接近高度安全的地區。至於多倫多、東京、大阪、雪梨以及新加坡等地,則一直維持在領先群。
丹麥的哥本哈根在今年以綜合得分82.4擠下了往年的常勝軍東京與新加坡,獲得今年最安全城市的寶座。而台北在整體分數上不僅得分與排名都從2019年的22名(82.5分)退步,降到了第24名(74.0分),也低於2017年的22名(80.70分)和2015年的13名(76.5分)。
然而,若直接單看數字就對台北安全度的進步或退步下判斷,似乎還太早。翻開2021年的細項指標,「基礎建設」82.4、「數位安全」63.2、「個人安全」70.9、「公共衛生」73.5、「環境安全」80.3,看來「個人安全」確實表現相對較差,僅次於「數位安全」。然而前者對人身安全有更直接的影響,造成的「犯罪被害的恐懼感」可能比後者來得強烈。而「數位安全」指標的全球平均分數,也一直是五大指標面向中表現相對最弱的。
綜觀而言,與過去兩期的成績相較,台北確實有所退步。但整體而言,或許台北的安全沒有惡化,而是別的城市進步更大。
「個人安全」、「清廉指標」與「人類發展指數」
分析報告中可以發現,「安全城市」的分數與「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具高度的正相關。但就因果關係論證,我們只能說,民眾收入較高,能讓政府對於安全措施投入更多資本,然而收入的提高,也可能受惠於安全的環境。
從犯罪學來看,個人安全程度可從具體的數據指標或個人主觀知覺感受,甚至政府的投資與努力,例如法令、專業人力投入及設施等來評定。當然,犯罪統計數字並不意味能完全反映個人安全,尤其數據中常常有無法測得的犯罪黑數。因此,實際的治安良窳也常會納入個人主觀指標。例如「知覺安全性」(perception of safety)作為綜合評量參考項目之一,但這部分今年已被其他指標取代。另外,往年評鑑子項目之一的「再犯率」(recidivism),按理來說是矯治成效、社會及個人安全的重要參考指標,但或許存在著陷阱,因為可能受到政府嚴厲的重刑政策(如亂世用重典、三振法案、威權治理),導致判刑入監的刑期拉長,或代表人民更容易受自由刑的判決,因此再犯率降低,恐怕只是表面上看起來治安變好而已。
「個人安全」是「社會資本」、「社會成員」和政府共同創造出來的。如前所述,就城市安全來說,這項指標與「人類發展指數」有相當的正相關。然而,這並非是線性關係。例如新加坡、斯德哥爾摩及多倫多等城市,現行法令與投注在個人安全的資本並不高,但在整體社會因素、文化與人民的特性綜合影響下,造就其司法制度與犯罪率都有極為卓越的表現。這就是社會資本與居民凝聚力,例如人們連結度、共同價值、以及社區投入,讓城市與民眾的安全大大加分。「安全」其實是一個共創的成果,市民與政府一起定義著「安全」,然後大家共同朝這目標努力。
分析報告也發現,另外兩個直接連結的變項是透明度(transparency)與安全(security)。例如世界銀行對不同國家打出的「貪腐分數」,就與「安全城市指標」分數與「人類發展指標」分數有相當緊密的關聯。簡而言之,廉潔的政府與警政可說是個人安全的基石。而從犯罪學理論的「社會結構論」觀點而言,一個社會上的文化及價值觀若差異過大,將可能會影響社會的凝聚力,也容易產生各種衝突,那對治安而言會是一大隱憂。
台北的「個人安全」逐年惡化嗎?
作為台灣首善之都的台北市,享有最豐富的行政與司法資源,民眾也有相對較高的教育程度和家戶收入。那麼,台北今年的「個人安全」分數驟降,到底問題在哪裡?
「個人安全」主要在測量居民受到犯罪、暴力、恐怖分子威脅、自然災害與經濟脆弱程度的成績,包括「輸入」──政府做了哪些努力、相關政策與措施的完整實行;以及「輸出」──最後的成果與表現。
在「輸入」中,又包含6個子面向和11個次要面向:以數據為基礎的對抗犯罪技術、槍枝管理與執行度、暴力威脅(恐攻、軍事衝突及各項影響安居事項)、司法資源(每10萬人均警察數、檢察相關人數、專庭法官與地方法官人數)、社會安全開支投入、法律完備度(家庭暴力、性騷擾防治)等。
「輸出」則有8個面向及11個次要面向,含括犯罪發生數(輕微、暴力犯罪)、組織犯罪、嚴重的恐怖攻擊、毒品濫用致死數、貪瀆程度、法律可履行之契約、社會公平(收入不平等程度、危險職業就業人口比)、女性被害(殺人、家暴盛行率)等。相對於往年,2021年的評量指標納入了更多女性安全與相關法令制定。可以說,相對於經濟表現,「城市安全指數」可能更具在地性,是個多元涵容的幸福(well-being)指標。
與2019年(85.5分,位居第20名)相較,今年的「個人安全」相對於其他4項指標,絕對分數的跌幅最大。這部分60個城市的總平均數是62.3分,而台北則位居第19名(70.9分),排名甚至高於去年。
而當我們將台北在「輸入」與「輸出」拿到的成績分開檢視,前者只有62.2分(整體平均57.3分),排名23;而後者獲得79.5(平均67.2分),排名20。與2019年的82.8分(平均80.9、38名)和88.8分(平均73.1分、第10名)相較,其中變動可能是表現真的下降,也可能是受到指標改變的影響。例如往年得分很高的「知覺安全程度」今年並未納入成績,還有上次評鑑中獲得滿分的警政(含社區警政與街頭巡邏等)部分,也於今年被移除。
而在今年的成績中,有3項「輸入」指標低於台北市今年的整體平均分數(74分),分別是「資料為基礎的對抗犯罪之技術」50分(排在中段)、「司法系統能量」33.7分(38名)、「社會安全的資源」35.5分(29名)。而反映實際狀況的「輸出」表現中,最差的是「貪腐程度」50分。這顯示司法資源與政府清廉程度,是台北最讓人擔憂的項目。
另外值得再進一步討論的地方是「暴力威脅」。此子指標又可分成三個小指標,分別是「恐怖攻擊」、「軍事衝突」及「社會不安定的威脅」。前兩項台北皆獲得滿分,但最後一項分數則僅有66.7分(平均88.9,18名)。若與歐洲、北美及亞太其他高收入城市相較(平均分數76.9、67.0及73.3分),台北甚至還高於北美數個高收入城市。然而與2019年相較,世界城市平均是77.0分,台北為85.8分(20名);2017年平均74.4分,台北則是90.02分(第6名);2015年則是85.67分(第5名)。由此看起來,台北今年也確實在退步。
司法資源投入不足,但產出卻很有效率
從司法院及法務部最新統計分析,近年司法案件逐年增加,然而法官及檢察官人數的增加卻相對緩慢,導致近年未結案件也增多,檢察官過勞的報導時有所聞。相反的,恐攻、女性安全、槍枝管制、暴力威脅、犯罪與治安、毒品濫用致死等面向,台北都獲得相當高的成績。從這也再次看見,這城市實際投入的資源少,但產出效率相當高。
除了台北之外,還有幾個城市(包含東京、大阪及首爾)也有這種「低輸入、高產出」的狀況,特別是司法系統人員的人均比,是很典型的「事半功倍」。如前所述,與「個人安全」最強而有力的關聯,莫過於清廉的司法與警政。然而,儘管有效能的政府對城市安全很重要,但是過度的監控設施,也引起另一個侵害市民隱私與個資濫用的疑慮。最好的安全城市,還是需要居民與政府共創、共同參與,而非單方面掌控。
其他指標的比較
是一個線上調查資料庫,資料來源自網路使用者,請他們回答在特定城市以個人身分生活時,對犯罪相關問題的看法。面向包含日常生活知覺犯罪威脅的程度,例如在街上被襲擊、家戶與車子竊盜、毒品濫用嚴重度,還有被害恐懼感等評分。目前已經涵蓋上千個城市,有近10萬名網友參與回饋,也常為知名媒體引用。然而,有人批評這份資料缺乏公正第三人的正確性審查,且幾乎是基於個人感受,因此在解讀時更需謹慎。
根據近年Numbeo資料庫數據顯示,台灣的犯罪指數大致都維持在前三低,似乎與經濟學人這份「安全城市指標」有所出入。為什麼呢?首先,與「安全城市指標」相較,這份問卷的題目偏向「輸出」,也就是居民的主觀感受與經驗。這也符合台北在「安全城市指標」中輸出分數高於輸入分數的傾向。然而過去研究發現,對犯罪與安全的主觀感受與實際狀況之間,未必有很高的相關性。其次,台灣在問卷中關於「過去3年犯罪增加程度」、「毒品濫用販賣」與「貪瀆賄賂」這幾題的表現較差,也與「安全城市指標」的部分特徵相符,似乎凸顯出部分的安全與治安確實存在問題。
2021年5月初公布的「世界最宜居的城市」(),台灣在140個城市中位居第33位,其中也包含與「安全城市指標」共享的指標面向,例如穩定度(Stability,涵蓋輕微犯罪、暴力、恐攻威脅、軍事衝突與社會穩定度)高達90分。這些資料較偏向「輸出」面向,也與「安全城市指標」中台北的表現相符。
最後,根據國立中正大學犯罪研究中心於今年初公布的,6成以上的受訪民眾對全台灣整體治安感到滿意,稍高於去年。其中與個人安全有關的指標中,超過85%的民眾對警察維護治安給予正面肯定,48.5%民眾滿意檢察官犯罪偵查工作之表現。至於對法官可公正公平審理與判決刑事案件的看法,有高達7成以上持負面態度。
儘管台北仍是高度安全的城市,但在這項「安全城市指標」公布之前,曾發生松山分局「黑衣人之亂」,以及司法官收受商人利益案等,都凸顯司法與警政方面「人」的清廉與制度問題。顯然,警政犯罪資料整合和治理犯罪科技資源的投入、婦女安全保護制度與法制、司法專業資源、社會穩定等「個人安全」指標,是台北成為一流安全城市要再努力的面向。
(作者為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助理教授。)【投書】台北還是安全城市嗎?看2021經濟學人智庫「安全城市指標」報告 | 陳建安 / 多元發聲.讀者投書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lq7mwy


未來10年災難損失 台北市居全球城市之冠
2015年09月17日

英國劍橋大學日前針對全球301座城市未來10年內可能承受的災難經濟損失做出評估,指台北市是全球風險最高的城市。台北市面臨的前3大威脅分別是風災、地震及市場崩潰,自今年至2025年,經濟規模損失預估達1812億元美金(約5兆8963億元台幣)。

跨國保險組織勞合社倫敦總部本月3日發表這份由劍橋大學風險研究中心的調查報告。該份報告分析這些城市可能面對的18項威脅,包括水災、乾旱、核災等,以助各國更了解這些風險,擬定適當的因應方式規避風險。

根據分析,301個城市的總預計損失規模為4兆5600億美元(約147兆元台幣)。其中,規模最大的5大災難是金融市場崩潰、傳染病、風災、地震和洪水。承受風險最大的前5大城市除台北市外,依次為東京、首爾、馬尼拉、紐約。

全球高風險城市 台灣4都上榜

 

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

天災當頭,全球最高風險城市排名中,台灣南北都會區都上榜。根據再保險業者研究顯示,全球前10大地震及颱風災害最高風險城市,台灣的雙北市、台南、高雄等大型都會區榜上有名。可見一場天災對台灣經濟的影響恐超乎預期。

瑞士再保5大天災調查,雙北、台南、高雄 擠進前10大。(好房網News記者陳韋帆/攝影)

101大樓與台北市俯瞰圖。(好房網News記者 陳韋帆/攝影)

瑞士再保今年發布一分針對全球616個都會區,發生5種巨大天災的研究報告;台灣的雙北市及台南、高雄都會區,不僅在個別的地震和暴風天災中,擠進全球前10大高風險城市,若將5大天災風險加總,一樣高居前10名

瑞士再保選出的5大天災,包括地震、暴風(颱風)、海嘯、洪水、風暴潮(又稱風暴海嘯)。瑞士再保以發生天災後,對都會區的人口影響數及經濟影響程度兩項指標評比,排出全球最高風險城市。

結果顯示,若發生地震巨災,損失的經濟產值(以損失多少工作天數代表)「相對全球GDP」指標來看,全球最高風險城市是日本東京橫濱區,第2及3名分別為美國的洛杉磯和舊金山,第4和5名是日本的大阪神戶及名古屋,台灣的台北都會區(包括雙北市及部分基隆、桃園地區)以約當損失0.15個工作天,排全球第6地震高風險城市。

以受創經濟產值「相對各國GDP」來看,震災對台北都會區等於損失0.41個工作天居第3名,僅次於哥斯大黎加聖荷西及祕魯利馬。

若是颱風災害,以損失工作天數相對各國GDP指標來看,全球風險最高城市是菲律賓馬尼拉,但台北都會區發生一次颱風,約當損失0.46個工作天,風險居全球第2高,台南及高雄都會區以損失0.38個工作天排第3名。

將5種風險加總,且以國家指標來看,台北都會區和台南高雄都會區,各排全球第6及第9名。

瑞士再保解釋,像東京橫濱若因地震重創,不僅影響一國經濟,也對全球經濟帶來影響。若是「全球」排名,大國的大城市排前段班。

但若從對「各國」GDP影響來看,中小型國家經濟發展就靠幾個大城市,大城若受創,國家經濟自然受挫,此時小國家大城市的風險較高,排名也往前。

-----------------------

921這一課

推文到plurk
2015-09-19 06:00
◎ 許又方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點四十七分,一陣天搖地動震撼全台,在將近二分鐘的劇烈搖晃後,全台共有一萬多棟房舍瞬間倒榻,總共造成二四一五人死亡、二十九人失蹤及超過一萬人輕重傷。這場地震是二戰以來台灣所遭逢的最大天災,除了人民傷亡外,經濟損失更高達一兆台幣以上,唯一堪稱萬幸的是,這場地震的震央不是位在核電廠周圍,以致並未造成像日本三一一大地震般的福島核能外洩,否則後果實難設想。
十六年過去了,台灣人也逐漸淡忘九二一所造成的傷痛,但日本福島核電廠因地震而爆炸所帶來的震撼,卻也令島內許多有識之士對核能安全憂心不已,深怕類似九二一般強烈的地震若再度襲來,且發生在核電廠周遭,恐將導致生命與環境永難回復的浩劫。
緣此,近幾年來台灣主張「非核家園」的呼聲日高,民眾反對續用核電的共識也愈來愈強,爭議不斷的核四廠因此進入封存狀態,表面上看來,這是非核理念的勝利,但事實上政府並未完全放棄續用或重啟核能的想法,此由核四只是「封存」、並未拆除;核一核二廠準備延役;經濟部三不五時即出言警告不用核能將導致電價大幅上揚、衝擊經濟成長等作為即可看出。很顯然,目前的主政者為了某種自以為是的理由,寧願冒險與無可捉摸的天災做賭注,完全沒有從九二一或三一一地震中學到居安思危的教訓。
台灣只是一個小島,面積僅日本國土的十分之一,簡單來說,如果發生類似福島核災,民眾幾乎躲無可躲,經濟的損失也絕對超過電價的影響不知凡幾。有錢有勢的人還可以在災變後迅速逃到海外,一般升斗小民呢?值此九二一紀念日將屆,主政者應該好好想想這個問題。
(作者為東華大學教授)

----------------------

全球風險評估台北市最高?專家:報告不完整
www.storm.mg查看原始檔
英國劍橋大學賈奇商學院風險研究中心的最新調查報告顯示,台北市是全球301個大城市中風險最高的城市,因災害產生的潛在經濟損失,預估達1812億美元〈約5兆8761億台幣〉。對此,氣象專家吳德榮表示不認同,「此份報告不夠完整。」

依報告分析,天然災害是台北市經濟能力最大的隱憂。對此,氣象專家、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前主任吳德榮在個人專欄《老大洩天機》表示,該報告只針對「經濟損失」做風險評估,卻未列「人命損失」為指標,缺少如此重要的評估環節,該份報告「顯得不夠完整」。

英國倫敦勞合社(Lloyd's)保險集團,根據劍橋大學風險管理研究中心的數據,公布「2015─2025城市風險指標」。針對301個城市面對如風災、地震、傳染病、金融市場危機等18種災害的承受能力做評比。報告顯示,就經濟承受能力而論,台北市最脆弱,其次為東京、首爾。

據數據顯示,10年內台北市面對這些災害時,將造成約佔國內生產毛額(GDP)45%的損失,約1812億美元。而在各種災害中,對台北市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的前三名,分別為風災44.78%、地震16.38%,與金融市場波動15.77%;此外,將對台北市造成經濟損失的其他災害,包括水災、石油價格波動、傳染病、火山爆發、網軍攻擊、電力供應不足,以及乾旱。

吳德榮指出,台灣每年都有平均3、4個颱風,居民早就習以為常,對「最高風險」是相對無感的。但也正因如此,防範措施更顯重要。吳強調,只要訂定明確的防災目標,讓災害損失少個幾成,便能省下好幾百億美元,甚至是留住無價的生命。吳德榮呼籲,在台灣這種風災風險甚高的地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更是我們該具備的基礎心態。

 

天災衝擊全球最脆弱10大國家 台灣位在地震帶排第9

 

▲台灣位處地震帶,圖為921大地震時大樓倒塌。(圖/資料照)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信評機構標準普爾(S&P)日前針對全世界的天災與信評關聯,發表一項全球排名,這項調查指出,位在板塊交接的國家,比較容易受到天災影響,導致主權信評降低,而當天災來襲,最脆弱的10大國家中,「前3名為多明尼加、智利、孟加拉,位於地震帶的台灣名列第9,近年飽受淹水與颱風的日本則是第4名。」

標準普爾的報告中指出「一個國家如果發生重大天災,像是地震或是大淹水,最嚴重的主權信用評等可能會被調降2.5級,這10個國家,分別是多明尼加、智利、孟加拉、日本、哥斯大黎加、越南、秘魯、泰國、台灣、土耳其。」其中多明尼加、智利、孟加拉和日本,可能會被降兩級,「我們推斷,日本如果遇到250年來最大地震,經濟會快速衰退,信評就會下降。」

「我們觀察到,地處於板塊交接觸的國家,主權評等容易受到影響,直接衝擊到經濟,像是環太平洋的智利、哥斯大黎加、厄瓜多、日本、巴拿馬、秘魯、菲律賓、台灣,加勒比海地區的哥斯大黎加、多明尼加,以及位在北安那托利亞斷層的土耳其。」標準普爾報告中也提到,「氣候變遷越大,天災就會頻繁,那麼國家的主權信評就容易受到影響,一個國家一旦被調降,融資的成本就會提高。」



原文網址: 天災衝擊全球最脆弱10大國家 台灣位在地震帶排第9 | ETtoday國際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0914/564254.htm#ixzz3lrXG7aVE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

從「全球最高風險城市」談起

推文到plurk
2015-09-23 06:00
◎ 陳永芳
九二一大地震十六週年,台灣媒體少見反思與檢討,讓人想起不過就在九月三日,英國保險組織勞合社(Lloyd’s)和劍橋大學共同發表的二○一五至二○二五年「城市風險度指數」調查報告。該研究是從全球五千多個超過廿五萬人的城市中,選出三百個城市進行分析,台北市被列為今後十年「全球風險度最高的城市」,所面臨之高風險類別依次為風災、地震、市場崩潰以及國家戰爭;可能的經濟損失超過五.四兆新台幣。
為避免災害,聯合國「仙台減災綱領」序言中明確指出,減少災害風險是防止未來損失的高成本效益投資,且有效的災害風險管理有助於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因為只要發生大型災害,其所造成的並非只有人員傷亡,對於經濟的衝擊,也常需花費好幾年的時間才得以重振。為了減少災害對城市的影響,除了加強災害的預防、因應等項目,更要針對復原這個項目進行準備,才能提高抗災能力。
針對台灣的災害管理,建議政府應以全災害的模式來思考,以因應現代社會各種複合式風險的不確定性;災害管理體系也必須跨部門,實踐災害管理之減災、整備,災中因應救護,以及災後復原與重建等階段的任務。
另外,企業也需要將災害風險整合到實務管理之中。除了基本的風險管理、企業持續管理計畫、組織內部經常性訓練外,組織必須有可行的緊急應變計畫,如果事件發生,才得以有效配合警消救護等行動。
英國有一個統計,一個中小企業如果沒有災害管理計畫,只要發生大型天災人禍,百分之八十鐵定倒閉。企業如果都能夠謹守安全的規則,政府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訂定安全標準,然後嚴格把關,才得以更進一步將風險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最後,個人和社區必須對於減災任務負責,包括培養個人和社區預防及因應災害的能力。台灣除了每年九二一的全國演習之外,平常就要了解居家工作環境的可能風險,熟悉各種災害因應方式,並準備好緊急避難包,災害發生時才可避免慌張失措。
(作者為英國考文垂大學災害管理研究中心災害管理暨應急管理助理教授)
----------------------------------
全球災難最脆弱城市 台北竟是世界第一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台北101。(wei zheng wang Flickr提供)
2015-09-17 15:14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有研究調查針對全球城市做出評估,對災難最脆弱城市台北位居第一,其次分別為東京與南韓,亞洲城市包辦前3名。
根據《The Actuary》報導,英國保險組織勞合社(Lloyd's)和劍橋大學合作調查發現,今後10年後「城市危險度指數」全球排名最高的是台北,事故和自然災害導致的經濟損失規模預計為1812億美元(約新台幣5兆4360億元);東京以1532.8億美元排名第2;首爾為1035億美元排名第3。
這項調查是針對全球301個城市做出的研究,301個城市的總預計損失規模為4兆5600億美元,其中規模最大的災難種類是市場崩潰,損失約為1兆484億美元,其次依序為傳染病(5918億美元)、暴風(5865億美元)、地震(約4647億美元)和洪水(4320億美元)。
高風險城市危險度排名前20
1.台北(Taipei)- 1812億美元
2.東京(Tokyo)- 1532億美元
3.首爾(Seoul)- 1035億美元
4.馬尼拉(Manila)– 1010億美元
5.紐約(New York) – 903億美元
6.洛杉磯(Los Angeles) – 903億美元
7.伊斯坦堡(Istanbul) – 825億美元
8.大阪(Osaka) – 793億美元
9.上海(Shanghai) – 782億美元
10.香港(Hong Kong) – 745億美元
11.利馬(Lima) – 693億美元
12.德黑蘭(Tehran) – 641億美元
13.聖保羅(Sao Paulo) – 629億美元
14.墨西哥(Mexico City) – 607億美元
15.莫斯科(Moscow) – 557億美元
16.巴黎(Paris) – 549億美元
17.倫敦(London) – 534億美元
18.新加坡(Singapore) – 511億美元
19.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 – 503億美元
20.雅加達(Jakarta) – 482億美元
日本東京。(圖擷取自網路)
韓國首爾。(圖擷取自網路)
-------------------------

中國遊客到日本一定要買……你一定想不到

今年適逢中國對日抗戰勝利70周年,媒體與社會仇日情緒瀰漫,但這並不影響中國遊客到日本的遊興,而且從日前的瘋狂採購「馬桶蓋」,最近又傳出瘋狂採購日本的小學生書包,此款書包高檔貨要價人民幣5000元,約新台幣2萬5000元,但中國遊客掏錢毫不手軟。

日本書包外觀方正,具有耐用功能,日本小學生通常從小學一年級用到畢業。今年暑假去日本旅遊的王小姐,於日本商場書包專櫃,看見許多中國遊客購買此款書包,一買就是兩三個,此外,還有不少中國家長於育兒論壇討論此款書包,有家長還願意加錢找代購,為的就是讓孩子背上此款書包。

日本小學生書包,保固達六年,其中若出現瑕疵,皆可向廠商要求維修。書包高達百分之九十九,皆為日本製造,需使用150種材料,300道程序,背帶考量身體貼合性,符合人體工學,若小孩子萬一跌倒向後倒,也可保護孩子腦部,遇到地震或落水也具有功效。

但是從上海移居日本的梁太太表示,並不建議孩童背此款書包。她的女兒就讀國小一年級,背得正好是此款書包,背包除了硬挺外,書包重量約有1.8公斤,若加上書本與鉛筆盒,重量將達到4.2公斤,此外,容量也不夠大,放不下的書本,還要額外帶個手提袋。但梁太太無奈的表示,日本商場裡,也無其他選擇可供購買。

也有來自上海的中國遊客表示,日本導遊其實也告訴過他們,此款書包不適合他們的子女,因為日本多地震,書包自帶鋼板,以便地震來時可以拿來保護頭部,但上海的學生顯然不需要這項功能。一位在上海小學任教的李老師因此也不推薦小學生使用此款書包。

----------------------

英國劍橋大學賈奇商學院風險研究中心的最新調查報告顯示,台北市是全球301個大城市中風險最高的城市,因災害產生的潛在經濟損失,預估達1812億美元〈約5兆8761億台幣〉。對此,氣象專家吳德榮表示不認同,「此份報告不夠完整。」


依報告分析,天然災害是台北市經濟能力最大的隱憂。對此,氣象專家、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前主任吳德榮在個人專欄《老大洩天機》表示,該報告只針對「經濟損失」做風險評估,卻未列「人命損失」為指標,缺少如此重要的評估環節,該份報告「顯得不夠完整」。

英國倫敦勞合社(Lloyd's)保險集團,根據劍橋大學風險管理研究中心的數據,公布「2015─2025城市風險指標」。針對301個城市面對如風災、地震、傳染病、金融市場危機等18種災害的承受能力做評比。報告顯示,就經濟承受能力而論,台北市最脆弱,其次為東京、首爾。

據數據顯示,10年內台北市面對這些災害時,將造成約佔國內生產毛額(GDP)45%的損失,約1812億美元。而在各種災害中,對台北市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的前三名,分別為風災44.78%、地震16.38%,與金融市場波動15.77%;此外,將對台北市造成經濟損失的其他災害,包括水災、石油價格波動、傳染病、火山爆發、網軍攻擊、電力供應不足,以及乾旱。

吳德榮指出,台灣每年都有平均3、4個颱風,居民早就習以為常,對「最高風險」是相對無感的。但也正因如此,防範措施更顯重要。吳強調,只要訂定明確的防災目標,讓災害損失少個幾成,便能省下好幾百億美元,甚至是留住無價的生命。吳德榮呼籲,在台灣這種風災風險甚高的地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更是我們該具備的基礎心態。

-----------------------------------------------------

媒體引述英國的倫敦勞依茲(Lloyd's )保險市場,劍橋大學賈奇商學院風險研究中心的調查報告, 對全球301座城市,未來10年內可能承受的災難「經濟損失」做出評估,指台北市是全球風險最高的城市。其所面臨的前3大威脅分別是風災、地震及市場崩潰,自今年至2025年,經濟規模損失預估達1812億元美金(約5兆8963億元台幣)。 該份報告分析這些城市可能面對的18項威脅,其中也包括水災、乾旱、核災等,以協助各國更了解這些風險,擬定適當的因應對策來規避風險。根據該報告,台北市居全球風險最高,其他依次為東京、首爾、馬尼拉、紐約。其中台北、東京及馬尼拉都是同時與地震、颱風密切相關而名列前矛的。
該調查單位以其自身背景,僅以「經濟損失」作為評估風險的標準。很可惜的未包括最重要的「人命損失」,而顯得不夠完整,但是仍足以反映出台灣的處境。因為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颱風侵襲的次數平均每年都有3至4個,我們生活在此皆已習以為常,所以對於「最高風險」是無感的,因此似乎也缺乏更積極的作為。要瞭解我們只要訂定防災的目標,能讓災損減少個幾成,就值數百億美元的價值,估不論同時所能減少的人命損失,更是無價。所以大家對於防災作業的最上游,氣象局所轄地震、氣象業務的軟硬體,絕不該吝於投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它是防災的必要基礎,尤其像我們「天災風險」這麼高的國家。
未來的天氣:今(19)日各地晴朗穩定(圖),明(20)日也是晴朗的,但在山區午後有一些局部性降雨。下週一(21日)鋒面帶來水氣,北台灣雲增多,有局部雨,其他地區降雨機率也會提高,尤其在山區的午後。下週二(22日)天氣漸好轉,零星降雨愈來愈少。下週三至週五(23日至25日)各地恢復晴朗穩定,僅在南台灣山區午後有局部性陣雨,白天陽光下微熱早晚涼。至於中秋節假期(下週六起)的天氣,由於已在電腦模擬的最後兩天,誤差比較大,明後天再跟大家仔細分析。
電腦模擬資料也顯示未來兩三天,關島附近可能又有颱風形成,其路徑類似「科羅旺」,將在日本南方海面迴轉,離台灣都有一段距離。是否真的如此?未來幾天都要注意觀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