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史 - Google 圖書 - https://goo.gl/2XNDWF

2015-09-18_1819362015-09-18_182009  

---------------------------

赫爾利大使致國務卿,1945年8月21日

赫爾利大使致國務卿
重慶經陸軍
1945年8月21日
收於早3時15分
國務卿
華盛頓
美國急件
1414號,8月21日,早8時
絕密
僅供國務卿親見
委員長要求我將委員長的如下緊急絕密公文經過您遞送給杜魯門總統:
“絕密
尊敬的總統先生:我於8月20日收到英國駐重慶大使閣下的如下備忘錄:
“女王陛下使館獲悉,美國國務卿已於華盛頓將英國海軍收復香港的預期行動告知宋子文先生。
使館已經得到指示,告知中華民國總統閣下,英國相關部隊官員已經收到適當的指令,以便就關於經過香港地區向大陸地區參與抵抗敵軍或保證日軍投降提供援助與支持的軍事行動事務,同中國最高統帥部實現全面軍事協調。
在遞送備忘錄的同時,英國大使通知外交部次長吳國楨先生,您已經向首相艾德禮發送電報,表明美國不反對由一支英國海軍收復香港。英國大使同時表示,您已經授權英國接受香港“地區”日軍投降。我們既沒有從宋先生處、也沒有從總統先生您這裡獲悉任何對於英國提出的主張的確認或否定之辭。如果您沒有向英國發出此封電文,我強烈建議,反對對《波茨坦聲明》的各項條款和盟軍總司令已經公佈的投降令作出任何單方面修改。當前對投降令作出的任何一處改變都會造成不良先例,給香港以外的其他地區帶來更嚴重的後果。英國人應該遵照將軍令,阻止軍隊登陸香港或試圖接受該戰區日軍投降。
如果正如英國大使所言,您已經將這封電報遞送給艾德禮首相,為避免使您難堪,我提出如下建議。香港日軍應該在美國和英國代表受邀參加的儀式上向我的代表投降。投降後,英國在我的授權下派兵登陸,收復香港島。英國不可假任何藉口派任何部隊登陸中國大陸。我勉強做出上述讓步。我希望閣下支持這一主張,並獲得英國對這一建議的配合。在同女王政府作出明確安排之前,我將等待您的答复。
吳國楨以蔣介石的名義。”
赫爾利
MRM of PT

--------------------------

2015-09-18_182710  

科德爾·赫爾(Cordell Hull,1871年10月2日-1955年7月23日),美國政治家,曾任美國國務卿。
1945年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他為促成西半球的和平與諒解,達成貿易協定以及促進聯合國的誕生所作的努力。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聖路易斯號客輪載著950名猶太難民駛離德國漢堡港,進入大西洋。這些人大多數都很富有,他們為了逃離納粹的迫害而到美國尋求庇護。時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本來有意讓這艘客輪進入美國,但是國務卿赫爾卻威脅他,稱如果他同意客輪進入,那麼他們就不會在1940年的總統選舉中支持他。結果羅斯福拒絕讓客輪駛入美國,客輪被迫返回德國,許多乘客最終在集中營裡死去。
科德爾·赫爾出生於田納西州皮克特縣,逝世於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

走向決裂的日美談判
作者:日本讀賣新聞戰爭責任檢證委員會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和訊讀書
上一章 回目錄 下一章
  1940年(昭和15年)歲末開始進行的民間的日美談判,從第二年即1941年5月起轉為政府之間的談判,並一直持續到臨近開戰之際。而此談判“終於未能成功,帝國決定向美、英、荷開戰”(1941年12月1日禦前會議決定)到底是為什麽呢?

  日美談判曾有幾個重要關頭。其第一幕始於1940年年底,美國的天主教神父詹姆斯•德勞特和另一名神父主動提出為近衛首相和美國總統羅斯福談判做中間人。德勞特與原大藏省官僚井川忠雄和陸軍省軍事課課長巖畔豪雄之間達成一致意見,於1941年4月談好了日美諒解方案,即同意將日德意三國同盟實質上化為一紙空文,並無條件地從全中國撤退。

  在此情況下,駐美大使野村吉三郎與美國國務卿赫爾開始進行談判,但赫爾表示希望將“四項原則”(尊重領土完整和主權,不幹涉內政,不承認通過武力打破現狀,通商機會均等)作為談判的基礎。但是,野村卻未向本國轉達赫爾的意見。近衛首相等人誤以為諒解方案就是美國政府的方案,造成了雙方之間嚴重的不一致。另外,外遊回國的松岡洋右外相對沒有自己參加而進行的談判極為憤怒,對此方案作了大幅度的修改。

  1941年6月,由於德蘇戰爭爆發,蘇聯加入了英美陣營,正在進行對日談判的美國立場更加強硬起來。並且,由於日軍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南部,美國於8月1日毅然實施對日石油禁運。赫爾國務卿曾在回憶錄中寫道:“從此以後,我們對待日本的主要目的是為準備國防而爭取時間。”

  盡管這樣,近衛仍沒有放棄談判。將松岡洋右外相更叠後,他起用了海軍的豐田貞次郎擔任外相。8月4日,近衛首相向陸軍大臣東條英機和海軍大臣及川古誌郎表示了與羅斯福總統直接會談,以解決事態的決心。在得到了二人的理解後,8月8日,由野村大使向赫爾國務卿提出了建議。從此開始了談判的第二個階段。

  近衛與木戶幸一內大臣私下商量,並計劃如果首腦會談達成一致,就給東京拍電報,直接請天皇批準,以阻止軍部的反對。但是,有田八郎原外相在其著書中批評說:“用不著去火奴魯魯(檀香山),跟陛下說就可以強制實行突破危機方策。”他認為自行阻止陸軍更加重要。

  從1941年8月9日起,羅斯福在大西洋上開始與英國首相丘吉爾會談。兩國首腦發表了《大西洋憲章》,指責軸心國的侵略行為,羅斯福約定將向日本提出如下警告:“如果日本繼續進一步軍事擴張,將不得不采取可能會導致日美之間戰爭的各種手段。”

  會談後,羅斯福向野村大使表示基本上贊成舉行首腦會談。於是,近衛開始進行訪美的準備,美國駐日大使格魯也為使會談實現而向國防部原文如此。美國軍事機構原只設陸軍部,後來陸續成立了海軍部和空軍部。1947年,美國國會通過《國家安全法》,設置國防部長一職。——中文編者註做工作。但是國防部顧問霍恩貝克等人強烈反對,赫爾也向野村強調“了解日本政府對從中國撤兵等問題的意圖是先決條件”。

  美國是如何考慮的呢?國防部的日本問題專家巴倫泰9月23日提交的意見書中指出: 首腦會談雖然可以使日本的軍事行動推遲,但英國、中國、荷蘭的意見也不能不考慮,如果在德蘇交戰中蘇聯的抵抗拖長,日本也有可能向美國方案靠攏,所以同意舉行首腦會談對美方來說並非上策。

  德國入侵蘇聯後,美、英轉而支持蘇聯,並試圖控制住日本,使其不從背後攻擊與德國交戰的蘇聯。從蘇聯方面來看,如果日本不能北進,則可以將中蒙邊境的精銳部隊投入對德戰爭。日本8月決定暫緩對蘇開戰時,經由莫斯科送往華盛頓的機密情報據說是蘇聯的德國籍間諜理查德•佐爾格被蘇聯紅軍派到日本的德國籍間諜理查德•佐爾格,自1933年(昭和8年)起在8年的時間裏竊取了禦前會議決定等許多國家機密,最後被揭露。以納粹黨員身份活動的佐爾格,作為德國報紙的特派員掌握了日本的對蘇政策。1941年10月15日,其合作者原朝日新聞記者尾崎秀實被逮捕,事情暴露。佐爾格也於18日被逮捕。受此事件的牽連,除西園寺公望的孫子西園寺公一、原首相犬養毅的次子犬養健被拘捕外,近衛文麿也受到調查。佐爾格和尾崎於1944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紀念日被處刑。所為。

  在9月6日的禦前會議以後,作為對美國的妥協措施,近衛開始摸索從中國撤兵,但遭到陸軍大臣東條的強烈反對,因而宣布下臺。接下來的東條內閣態度竟突然轉變,決定按照天皇“避免戰爭”的旨意采取對美讓步的方案。自此拉開了日美談判的第三幕。

  11月7日,野村大使向美方提出了讓步方案中的甲案,但美方沒有接受。因為美國已成功地破譯了日本的外交電報密碼,掌握了日本還備有最終讓步方案(乙案)的情報。20日,日方向美方提出了乙案,其重點是將駐紮在法屬印度支那南部的日本軍隊調往北部。

  對此,羅斯福考慮向日?妥協,研究了日美暫定協議方案,內容是限期三個月,要求日本削減日軍在法屬印度支那北部的兵力,開始進行恢復日美通商關系的談判,而沒有涉及日本從中國撤兵的問題。

  但是,聽了赫爾國務卿的說明,蔣介石政權極為憤怒,譴責美國企圖犧牲中國,英國也持相同的觀點。而且美國得到了日本船隊從臺灣向南方進發的情報。結果,緩和日美關系的最後機會也喪失了。

  11月26日,赫爾國務卿向野村大使和來棲三郎特使提出了美方的答復,即“赫爾備忘錄”。其中包括日本政府從中國和法屬印度支那撤出所有軍隊,不支持汪兆銘政府,否認三國同盟等內容。

  東鄉茂德外相回憶說,他當時“感到天旋地轉”,但作戰幕僚們卻將此視為“天賜良機”。赫爾向野村遞交備忘錄時還告訴他“這並不是要求立即撤兵”,但東鄉外相已經沒有余力利用赫爾的這種態度重整旗鼓了。

  赫爾對陸軍部長史汀生說:“我放手不管了,以後由你和諾克斯(海軍部長)接管。”當然,美國完全沒有想到日本竟然會攻擊珍珠港。

---------------------------

 一.日美開戰的原因    美國為什麼會對日本開戰?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回答——因為日本偷襲了珍珠港。    可是日本為什麼要偷襲珍珠港?    我曾在某歷史論壇看見大夥就這個問題討論得不亦樂乎,分析日美的軍力,戰術,當時    的國際戰局等等,以求為日本人找一個理由。當實在找不出的時候,就以一句日本人一定是    瘋了來總結。    一個歷史論壇尚且如此,看來我們中國大多數人都沒有聽說過這個名詞——《赫爾備忘錄》(Hull Note)了。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美國發表了《赫爾備忘錄》。    1941年11月26日,美國發表了《赫爾備忘錄》,這個備忘錄的內容大約是這樣    的:日本必須立即退出中國,滿洲,法屬印度支那,放棄在當地的所有一切權益。並退出日    德意聯盟。    日本國內經過研究,得出結論這些要求絕對不能接受,於是在12月7日發生了著名的    偷襲珍珠港。    二.赫爾備忘錄的前因後果    那麼我們繼續打破砂鍋問到底,美國為什麼會提出《赫爾備忘錄》呢?    當然這有著各方面的原因,而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國政府的外交努力!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赫爾備忘錄》出台的背景和經過。    要知道日本侵略中國,需要大量的石油資源,而到1941年為止,這些石油幾乎全部    是美國提供的。    美國一直希望和日本修好,只為了不要在太平洋上面對一個不算太弱的對手,所以事實    上美國一直在對蔣介石政權施加壓力,在提供經濟援助和武器的同時,要求蔣承認滿洲國的    獨立和汪精衛政權合併,以換取美日交好。    可是1941年,日本佔領了印度支那,美國人一方面為了維護法國人的利益,一方面    唯恐日本在太平洋坐大,在8月份開始實施對日本的石油禁運。美國人實施石油禁運這件事    上是否有中國的外交努力我很難查到了,我想應該是有一點的吧,不過這種猜測之詞這裡暫    且不提。    話說美國既然斷了石油供應,日本當然立刻慌了手腳。他們立即決定和美國談判,研究    之下,於11月1日首先提出了一個方案,包括以下內容:    1中日成立和平條約之後兩年之內從中國撤軍。    2中日戰爭解決之後從法屬印度支那撤軍。    3承認太平洋地區包括中國在內的貿易無差別待遇。    4美國不得乾涉日德意三國的聯盟。    這個方案後來被稱為甲案。日本駐美國的外交官傳回消息,認為美國不太會接受這個提    案,於是他們趕快進行修正,再加上了一些讓步:    1只要美國能夠保證日本在法屬印度支那的利益,並解除對日本資產的凍結以及恢復    對日本石油的輸送,日本將立即從南部法屬印度支那撤軍。    2等到中日戰爭解決之後,日本將從法屬印度支那全線撤軍。    這個議案在11月7日提出,後來被稱為乙案。    在內部,日本人決定這個乙案將是最終的底線,萬一美國人不接受,那就不惜開戰。    然後我們來看看美國,根據前幾年美國公開的外交檔案,羅斯福總統已經通過間諜和破    譯密碼的方式了解到這個乙案是日本的底線。由於他依然不想和日本開戰,所以決定妥協。    他要求當時的國務卿赫爾以日本的乙案為基礎製作一個妥協案,於是在11月22日,這個    妥協案出台了。內容主要是這樣的:只要日本不再向南方推進,美國將緩和對日本的經濟制    裁,並不干涉中日之間的戰爭。但是,此議案的有效期為三個月,期限過後要進行重新協商。    之所以加上三個月的期限,是因為美國尚看不清歐洲戰局,無法決定對日政策。    11月22日當天,中國駐美國大使得到了這個妥協案的內容。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    中國駐美大使正是鼎鼎大名的胡適。    中國當時正為美國對日本禁運石油而緩了一口氣,現在得到這個消息當然是晴天霹靂。    胡適立刻發電報給蔣介石,得到蔣的指示:決不能讓美國對日本妥協,這意味著中國完了!    一方面,蔣介石如洪水般地向美國發送電報反對此事,另一方面,胡適也在11月24    日和赫爾的單獨會面中嚴正抗議。    他這樣說:“美國打算向日本賣石油嗎!你每向日本賣出一滴石油,中國的將士們就將    流一加侖的鮮血!!”說得多好啊,可惜的是這段話現在只能在美國人和日本人的文件裡找    到,在中國反而幾乎沒有人知道。    然而美國人根本不買賬。11月25日,赫爾和閣僚開會,確定了將宣布這個妥協案,    同時也向蔣介石發了不少回電進行解釋,希望蔣也能對日本妥協。    日本方面同樣通過解讀密碼了解到了這一切,於是他們心中大定,不再進行多餘的外交    交涉,坐等好結局了。但他們沒有想到蔣介石在最後關頭還有辦法扭轉乾坤。    蔣介石幾乎已經絕望了,但他想到了最後一招。    這一天,蔣介石發送電報給了英國的首相丘吉爾。電報裡說:“如果美國和日本結成妥    協案,那麼中國的軍民抵抗也將會因為失望而崩潰。以後即使再有更多的援助也不會有用,    中國人民將對你們所說的國際信義失去信心。”     在此之前,蔣介石從沒有見過丘吉爾。如果不是局面危急,恐怕他不會走這步棋,可以    說這是最後的抵抗。    但這是一步好棋。當時英國正在德國的攻擊下苦苦掙扎,而美國尚沒有加入歐洲的戰局。    對於英國來說,美國如果和德國的盟友日本決裂,那麼和德國決裂的可能性也將大增,所以    英國應該是中國的一個可靠盟國。    11月25日晚上,邱吉爾給羅斯福發了一封電報:“如果中國被摧毀,那麼我們所面    臨的威脅也將大增。英國希望美國在決定政策的時候能夠充分考慮到中國的立場。”     11月25日晚上到26日早上的這十多個小時裡,羅斯福和美國白宮是怎麼度過的不    得而知,但在11月26日,赫爾接見了日本的駐美大使野村吉三郎和來棲三郎,交給了他    們一份和24小時前的妥協案截然相反的文件,這就是《赫爾備忘錄》。美國有學者也稱之    為《11月26日美國案》。    日本必須從中國和印度支那無條件撤軍。    美國和日本必須只承認中國的重慶政府。    這是蔣介石政府在外交上的一個重大勝利,在大約10天以後,日美開戰了。    三.為什麼《赫爾備忘錄》被遺忘    中國為什麼不提《赫爾備忘錄》?這個原因比較簡單。這裡面主要是國民黨政府的活動,    不符合國民黨不抗日的宣傳基調了。    但事實上不只中國,連美國,台灣,日本也在很長時間內不再提起這件事。這是為什麼    呢?    首先我們要注意到二戰後美日台一體的戰略格局,所以台灣和日本不提的原因也比較簡    單了,那就是因為美國人不想提。    那為什麼美國人會不想提呢?    這裡有兩個原因。    一個表面上的原因是為了東京審判。二戰中和二戰後美國刻意渲染日本偷襲珍珠港的行    為,試圖把日本塑造成一個背信棄義的國家。(這和他們之前對付伊拉克的行為差不多。)    而為了防止日本人尚有辯駁的餘地,美國就刻意遺忘《赫爾備忘錄》,以便人們認為日本是    無端發動攻擊。    這似乎是主流的看法,但其實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這個原因和蘇聯有關。    在解釋這一點之前,我們需要先回顧一下《赫爾備忘錄》的提出過程。    我已經說了,11月25日晚到11月26日只有短短十多小時,這點時間要讓美國人    憑空變一個內容翔實的《赫爾備忘錄》來,也實在頗有一些難度。(注意,之前我摘在這個    帖子內的只是《赫爾備忘錄》中一小部分對中國來說很重要的內容,完整的文件很長)    事實是,美國早就做好了兩手準備。在國務卿赫爾的妥協案之外,另由財長亨利·摩根    索(Henry Morgenthau)起草了一份對中國有利的文件。在11月25日晚羅斯福改變主意    後,馬上就讓赫爾以摩根索的草案為基礎稍作修改,成為了正式發表的《赫爾備忘錄》。    而摩根索的這份草案,是由當時的財務次官哈利·懷特(Harry White)全權負責起草    的。    好了,然後回過頭來看看二戰之後的國際和美國形勢。首先是開始了美蘇冷戰,其次,    美國國內出現了麥卡錫主義。    麥卡錫主義就是一股反赤浪潮,當時美國國內檢舉揭發出了許多蘇聯的間諜。無數共產    黨人被迫害,也有無數不是共產黨的人士被認作共產黨或者蘇聯間諜被害。    而上面說到的事實上起草《赫爾備忘錄》的哈利·懷特,在1948年被指認為蘇聯的    間諜。    這一指控是否屬實我不知道,哈利·懷特在受到指控後不久服毒自盡。或許這成了一個    懸案,或許美國政府不想公佈真相。據說在蘇聯解體後發現的克格勃資料裡找到了懷特確屬    間諜的證據,但我暫時沒有找到可靠的文件證明這一點。    反正,在此後出現了《赫爾備忘錄》是蘇聯的陰謀的說法。對於美國來說,一則大失顏    面,一則又已和中國交惡(中國解放戰爭後期,美國已經和蔣介石政權不合,當然和毛澤東    政權更不合),所以更是有意無意地遺忘了在近代史上佔據重要一頁的《赫爾備忘錄》。    完    請注意,本貼歡迎大家就內容進行討論或提出質疑,但不歡迎各位反日或者反“反日”     的朋友進來說一些老生常談的道理。    原帖鏈接

-------------------------

《肆虐的太陽旗》赫爾先生阻止戰爭的努力
儘管雙方在基本立場上存在著巨大的鴻溝,但外交方面的鬥爭並沒有停止,特別是格魯,他看起來好像毫無倦意。格魯給他的老同學寫了一封長信,請求對日本人的心理給予更多的理解。不應該迫使日本人對他們關注的問題給出最終的結論,格魯給總統寫道,他們認為已經被逼上了絕路。現在好衝動的外交大臣松岡已經被頭腦冷靜的豐田貞次郎大將替代。1941年夏天一個炎熱的傍晚,格魯陪同豐田進行了一次長時間的會晤。"在我曾經經歷過的同所有外交大臣的會談中,"格魯講道,"這是時間最長的一次。"格魯記錄下了同豐田談話的情景:"時間一點一點地過去,一個小時後豐田將軍要了一杯冷茶,又要了一塊濕毛巾,擦洗了一下臉。他示意脫掉外衣,微笑而又有點疑慮地看著我。當然我點了點頭,於是我們都脫掉了外衣,捲起袖子,繼續回到工作上來。"

9月份格魯寫信給他的上司、國務卿赫爾先生,不辭辛苦而又強烈地推銷他的觀點,即他所謂的"具有建設意義的調解"而不是"經濟扼殺"。日本人決不會放棄對中國的侵略,他說,因而美國如果要想同日本締結和平協議,就必須對日本實行較為緩和的政策。他盡力推薦豐田的這個提議,即羅斯福總統和日本首相近衛公爵舉行一次會談,地點最好在夏威夷。他警告赫爾國務卿,日本人現在正經歷著兩種相互衝突的思想--為戰爭做準備同時也積極尋求和平。

赫爾沒有被說服。儘管羅斯福總統很想和近衛首相舉行一次會談,但國務卿阻止了這種想法。赫爾從"魔術"那兒獲取到一個非常重要的情報,了解到日本人計劃佔領印度支那和泰國;因而,他簡單地推斷,日本人不會放棄他們征服亞洲的計劃。

赫爾和羅斯福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迫使他們不能對日本屈服。華盛頓充滿了有關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隊伍的爭論,這些隊伍一直在民眾中保持著很高的威望。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是毛澤東,他是蔣介石的合作者。在一封被赫爾稱做"歇斯底里"的電報中,蔣介石親自指責赫爾和羅斯福,催促美國給他提供更多的物質裝備和資金,反對同日本進行任何形式的妥協。

有一些壓力來自羅斯福內閣的內部。陸軍部長和海軍部​​長,弗蘭克·諾克斯和亨利·史汀生,提議採取強硬路線,因為他們確信日本要么是偽裝實力,表面上不敢打仗,要么軍事力量非常脆弱而經不起開戰後的打擊。這種觀點得到了政府內部主管亞洲事務的官員斯坦利·霍貝克的附和。他也認為,日本是在偽裝,但美國可以在6個月之內輕易地擊敗日本軍隊。

同樣,還有一些壓力來自丘吉爾。他甚至起草了許多措詞強硬的照會,敦促羅斯福下令進攻日本。羅斯福沒有理會這些照會,他不能允許外人操縱美國的政策,即使是他的朋友丘吉爾也不例外。一直到最後,羅斯福都希望與日本能夠達成一些諒解。羅斯福從來都沒有懷疑過美國可能捲入對希特勒的戰爭,他知道,有時候一場戰爭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上,喬治·馬歇爾將軍,軍隊的總參謀長,還有哈羅德·斯塔克海軍上將,海軍參謀長,他們都告訴羅斯福,美國的軍隊已經準備好進行任何形式的戰爭。

在1941年的整個夏天,羅斯福和他的國務卿一直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格魯一直在東京發出警告,戰爭將會致命地突然降臨。為避免爆發衝突進行了兩次最後努力。日本在華盛頓的特使提出了一份短期計劃,一種暫時妥協的方法,這並沒有解決所有重要的問題,但至少提出了一些商討的條款。作為從美國運輸石油的交換條件,日本將停止在東南亞的軍事行動,一旦同中國恢復了和平或者在太平洋地區全面建立和平之後,日本將從所有的國外佔領地撤回軍隊。格魯認為這個計劃簡直是"荒謬"。

羅斯福擔心談判終止,他自己也規劃了一個暫時妥協的方案--恢復和日本之間的經濟聯繫,作為回報,日本要停止在南方和北方的軍事行動,重新開始和中國的和平談判。同樣,這個計劃提供了進一步進行外交談判的基礎,但是日本人決不這樣認為。11月25日的晚上,當赫爾正在考慮羅斯福的建議時,從美國陸軍參謀部傳來消息,大量日本艦隊和陸軍正穿過中國領海,開往東南亞或許還有荷屬東印度群島。向一個明顯準備開戰的國家提出一個安撫性的建議還有什麼用處呢?羅斯福的計劃被擱置了。

與此相反,赫爾向東京提出了一份照會,後來因其著名的十項條款而出名--這十項條款重申了對日本的基本要求,即日軍撤出印度支那和中國,恢復1931年時的狀況;廢除同德國和意大利的三方條約等。至於為什麼羅斯福完全採納了赫爾的建議,而放棄自己比較溫和的想法就不得而知了。在這一點上,國務卿在道義上憤怒的判斷好像戰勝了羅斯福的保守。現在大多數的專家都同意,赫爾的外交政策缺乏格魯所具有的想像力和靈活性。正是這種想像力和靈活使格魯看清了日本的真正意願和日本發動戰爭的實力,從而不斷提醒他的上司。十項條款刺激了日本領導人,就像日本軍隊展開行動的消息刺激了赫爾一樣。美國絕不妥協的這種新跡象表明,進一步談判的希望已經破滅;現在他們必須準備打仗或者坐以待斃了。

-----------------------

科德爾·赫爾是美國前國務卿。1933年初,羅斯福總統上台,他被任命為國務卿。科德爾·赫爾被任命為國務卿後,全力支持羅斯福推行的“新政”,以便使世界經濟危機在美國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羅斯福則藉助他執行外交政策,以平息一部分壟斷資本家對“新政”改革的批評和不滿。赫爾是美國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國務卿,也是1945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科德爾·赫爾,1871年10月2日生於田納西州奧弗頓。1891年畢業於田納
科德爾·赫爾
科德爾·赫爾
西州坎伯蘭大學法學院,同年取得律師資格。1907—1921年和1923~1931年連任美國眾議院議員。1931年當選為美國參議員。在威爾遜總統執政期間(1913~1921),他堅信降低關稅,撤除其他貿易壁壘有助於保障世界和平。他贊成威爾遜倡議建立的國際聯盟並認為美國如果不支持這個組織,就會導致世界和平的瓦解。
主張降低關稅
一九三三年三月四日,羅斯福在總統就職演說中提出了對拉丁美洲(西班牙美洲)各國採取“睦鄰政策”。這個政策的實質是在偽裝的“平等”和“不干涉”的口號下,以迂迴包抄方式向拉丁美洲繼續侵略和擴張。一九三三年十二月,赫爾代表美國參加在烏拉圭首都舉行的泛美會議。為了阻止拉美各國組成反美集團,美國祇好在會議通過的關於各國互不干涉內政的宣言上簽字。接著會議討論了關稅政策問題。根據美國在一九三零年制定的霍利~史慕特法,關稅平均徵收率高達百分之二十。而消除國際貿易壁壘有利於美國擴大國外市場和輸入原料,赫爾就主張降低關稅稅率。這一措施得到與會各國的讚同。
締結互惠條約編輯
一九三四年六月,美國國會授權總統與拉美各國締結貿易協定和關稅互惠條約。赫爾親自出馬,與拉美各國簽訂了一系列互惠貿易協定,把關稅降低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五十。這樣一來,美國可以向這些地區大量輸出資本和傾銷產品,使本來日益縮小的國外市場得到擴展。一九三六年,赫爾再次參加在阿根廷舉行的泛美會議。
建立第三集團
隨著德、意、日軸心國的侵略勢力日益加強,為了保住美國在拉美各國的利益,美國於一九三八年十二月策動西半球二十一個國家在秘魯首都利馬召開第八屆泛美會議,聲明要堅決抵抗對西半球的一切威脅、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戰迫在眉睫,美國又操縱西半球國家召開巴拿馬會議,宣布西半球周圍三百英里為安全地帶,應得到交戰國的尊重。這樣,在赫爾任國務卿的前期,美國以外交方式,借“睦鄰”、“友好”為口號,在英、法和軸心國兩大帝國主義集團之外,建立了以美國為首的包括中南美洲許多國家在內的第三集團。它在二次大戰初期,超然於戰爭之外,使美國在經濟上和政治上撈到了巨大權益。
一九三九年,美國和加拿大、英國、巴西、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和芬蘭等二十一個國家分別簽訂了互惠條約,更加強了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一九四零年,赫爾參加了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舉行的泛美外長會議。
執行中立法案
在歐洲方面,美國支持英、法的綏靖政策,對德、意法西斯勢力的增長袖手旁觀,並企圖坐收漁人之利。一九三五年八月三十一日,美國國會通過了《中立法案》。法案的主旨是責成總統將應予禁運的武器、彈藥及軍事裝備的清單公佈,並授權總統將禁運範圍擴大到其他參加作戰的國家。法案還禁止美國船舶運載軍用品至交戰國。該法案規定成立一個軍事工業監督委員會,以國務卿赫爾為主席,財政、商業、海軍、陸軍等各都部長為委員。赫爾實際上是這個法案的執行人。
中立法案在法律上把美國的“不干涉”政策固定下來,實際上是拒絕與其他國家採取共同行動來製止侵略戰爭,因而促成年西斯國家勢力的擴大。一九三五年十月三日,法西斯高大利發動侵略阿比西尼亞(現名埃塞俄比亞)的戰爭,美國政府援引中立法案拒絕把武器賣給阿比西尼亞。這實際上鼓勵了侵略者。美國政府當時也沒有支持國際聯盟對意大利實行製裁的有關決議。赫爾與意大利駐美國大使羅梭會談時說:“公開譴責侵略者的是國聯,而不是美國;力圖援助阿比西尼亞的是國聯,而不是美國;力圖對意大利的輸入實施禁運的是國聯,而不是美國。”
大西洋憲章
赫爾任國務卿後期執行的外交政策有某些改變。一九四零年六月十四日,法西斯德國攻陷巴黎,英國也受到德軍的猛烈進攻,美國的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因此,美國政府執行了加 ​​強英美合作的路線。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德國向蘇聯進攻。六月二十四日,羅斯福政府正式宣布美國準備支援蘇聯。八月,赫爾參加羅斯福和丘吉爾在紐芬蘭舉行的會議,八月十四日,兩國共同發表宣言,即著名的《大西洋憲章》。
與日本和談編輯
在遠東方面,一九四一年十一月五日,日美談判進入決定性階段。日本特使來棲堅持要求羅斯福和赫爾接受日本的“A”、“B”兩號備忘錄。這兩份備忘錄要求承認日本在中國和越南的霸權。美國同意日軍駐留華北的期限不得超過五年,而日本則堅持為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日本再度宣稱要獨霸中、越兩國,並要求從印度尼西亞輸入一千萬噸石油。十一月二十六日,赫爾對此給予否定的答复,並要求日軍撤離中國和越南。但赫爾沒有想到,十一月二十五比日本艦隊已向東南方進發,準備偷襲珍珠港。
擁護建立聯合國組織
在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後期,赫爾擁護建立聯合國組織,並為此作了許多努力。羅斯福總統稱讚他在這方面所作的貢獻,甚至稱他為“聯合國之父”。一九四三年他參加在莫斯科舉行的外長會議。同年十月三十日,中、英、美、蘇四國在莫斯科發表《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提出建立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一九四四年八月至十月,蘇、美、英三國和中、英、美三國先後在華盛頓的敦巴頓橡樹園舉行會議,擬訂了組織聯合國的建議案。一九四五年二月,蘇、英、美三國首腦在雅爾塔舉行會議,決定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五日在美國舊金山召開《聯合國憲章喇憲會議》同年六月二十六日,參加會議的五十一國代表(其中波蘭未參加,但事後在憲章上簽了字)簽署《聯合國憲章》。為促進聯合國的誕生,赫爾出了不少力,因此,一九四五年他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金。
一九四四年秋美國總統大選後,赫爾辭職。他擔任了將近二十年的國務卿職務,比他的任何一個前任的任期都要長。有部分歷史學家認為他是美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國務卿。
一九五五年七月二十三日赫爾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去世,享年84歲。

------------------------------

科德爾·赫爾(Cordell Hull,1871年10月2日田納西州皮克特縣,1955年7月23日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1891年畢業於田納西州坎伯蘭大學法學院,同年取得律師資格。1907—1921年和1923~1931年連任美國眾議院議員。1931年當選為美國參議員。在威爾遜總統執政期間(1913~1921),他堅信降低關稅,撤除其他貿易壁壘有助於保障世界和平。他贊成威爾遜倡議建立的國際聯盟並認為美國如果不支持這個組織,就會導致世界和平的瓦解。美國政治家、1945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曾任美國國務卿。

2 科德爾·赫爾 -人生經歷
科德爾·赫爾是美國前國務卿。一八七一年十月二日生於田納西州奧弗頓。一八九一年畢業於田納西州坎伯蘭大學法學院,同年取得律師資格。一九零七一—一九二一年和一九二三——一九三一年連任美國眾議院議員。一九三一年當選為美國參議員。在威爾遜總統執政期間(一九一三——一九二一),他堅信降低關稅,撤除其他貿易壁壘有助於保障世界和平。他贊成威爾遜倡議建立的國際聯盟並認為美國如果不支持這個組織,就會導致世界和平的瓦解。一九三三年初,羅斯福總統上台,他被任命為國務卿。他全力支持羅斯福推行的「新政」,以便使世界經濟危機在美國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羅斯福則藉助他執行外交政策,以平息一部分壟斷資本家對「新政」改革的批評和不滿。
一九三三年三月四日,羅斯福在總統就職演說中提出了對拉丁美洲各國採取「睦鄰政策」。這個政策的實質是在偽裝的「平等」和「不干涉」的口號下,以迂迴方式向拉丁美洲繼續侵略和擴張。一九三三年十二月,赫爾代表美國參加在烏拉圭首都舉行的泛美會議。為了阻止拉美各國組成反美集團,美國只好在會議通過的關於各國互不干涉內政的宣言上簽字。接著會議討論了關稅政策問題。根據美國在一九三零年制定的霍利——史慕特法,關稅平均徵收率高達百分之二十。而消除國際貿易壁壘有利於美國擴大國外市場和輸入原料,赫爾就主張降低關稅稅率。這一措施得到與會各國的贊同。
一九三四年六月,美國國會授權總統與拉美各國締結貿易協定和關稅互惠條約。赫爾親自出馬,與拉美各國簽訂了一系列互惠貿易協定,把關稅降低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五十。這樣一來,美國可以向這些地區大量輸出資本和傾銷產品,使本來日益縮小的國 外市場得到擴展。一九三六年,赫爾再次參加在阿根廷舉行的泛美會議。
隨著德、意、日軸心國的侵略勢力日益加強,為了保住美國在拉美各國的利益,美國於一九三八年十二月策動西半球二十一個國家在秘魯首都利馬召開第八屆泛美會議,聲明要堅決抵抗對西半球的一切威隊、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戰迫在眉睫,美國又操縱西半球國家召開巴拿馬會議,宣布西半球周圍三百英里為安全地帶,應得到交戰國的尊重。這樣,在赫爾任國務卿的前期,美國以外交方式,借「睦鄰」、「友好」為口號,在英、法和軸心國兩大帝國主義集團之外,建立了以美國為首的包括中南美洲許多國家在內的第三集團。它在二次大戰初期,超然於戰爭之外,使美國在經濟上和政治上撈到了巨大權益。

3 科德爾·赫爾 -互惠條約
一九三九年,美國和加拿大、英國、巴西、尼加拉瓜、宏都拉斯和芬蘭等二十一個國家分別簽訂了互惠條約,更加強了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一九四零年,赫爾參加了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舉行的泛美外長會議。
在歐洲方面,美國支持英、法的綏靖政策,對德、意法西斯勢力的增長袖手旁觀,並企圖坐收漁人之利。一九三五年八月三十一日,美國國會通過了《中立法案》。法案的主旨是責成總統將應予禁運的武器、彈藥及軍事裝備的清單公布,並授權總統將禁運範圍擴大到其他參加作戰的國家。法案還禁止美國船舶運載軍用品至交戰國。該法案規定成立一個軍事工業監督委員會,以國務卿赫爾為主席,財政、商業、海軍、陸軍等各都部長為委員。赫爾實際上是這個法案的執行人。
中立法案在法律上把美國的「不干涉」政策固定下來,實際上是拒絕與其他國家採取共同行動來制止侵略戰爭,因而促成年西斯國家勢力的擴大。一九三五年十月三日,法西斯高大利發動侵略阿比西尼亞(現名衣索比亞)的戰爭,美國政府援引中立法案拒絕把武器賣給阿比西尼亞。這實際上鼓勵了侵略者。美國政府當時也沒有支持國際聯盟對義大利實行制裁的有關決議。赫爾與義大利駐美國大使羅梭會談時說:「公開譴責侵略者的是國聯,而不是美國;力圖援助阿比西尼亞的是國聯,而不是美國;力圖對義大利的輸入實施禁運的是國聯,而不是美國。」

4 科德爾·赫爾 -大西洋憲章
赫爾任國務卿後期執行的外交政策有某些改變。一九四零年六月十四日,法西斯德國攻陷巴黎,英國也受到德軍的猛烈進攻,美國的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因此,美國政府執行了加強英美合作的路線。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德國向蘇聯進攻。六月二十四日,羅斯福政府正式宣布美國準備支援蘇聯。八月,赫爾參加羅斯福和邱吉爾在紐芬蘭舉行的會議,八月十四日,兩國共同發表宣言,即著名的《大西洋憲章》。
在遠東方面,一九四一年十一月五日,日美談判進入決定性階段。日本特使來棲堅持要求羅斯福和赫爾接受日本的「A」、「B」兩號備忘錄。這兩份備忘錄要求承認日本在中國和越南的霸權。美國同意日軍駐留華北的期限不得超過五年,而日本則堅持為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日本再度宣稱要獨霸中、越兩國,並要求從印度尼西亞輸入一千萬噸石油。十一月二十六日,赫爾對此給予否定的答覆,並要求日軍撤離中國和越南。但赫爾沒有想到,十一月二十五比日本艦隊已向東南方進發,準備偷襲珍珠港。

5 科德爾·赫爾 -傑出貢獻
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赫爾擁護建立聯合國組織,並為此作了許多努力。羅斬福總統稱讚他在這方面所作的貢獻,甚至稱他為「聯合國之父」。一九四三年他參加在莫斯科舉行的外長會議。同年十月三十日,中、英、美、蘇四國在莫斯科發表《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提出建立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一九四四年八月至十月,蘇、美、英三國和中、英、美三國先後在華盛頓的敦巴頓橡樹園舉行會議,擬訂了組織聯合國的建議案。一九四五年二月,蘇、英、美三國首腦在雅爾塔舉行會議,決定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五日在美國舊金山召開《聯合國憲章喇憲會議》同年六月二十六日,參加會議的五十一國代表(其中波蘭未參加,但事後在憲章上籤了字)簽署《聯合國憲章》。為促進聯合國的誕生,赫爾出了不少力,因此,一九四五年他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金。

6 科德爾·赫爾 -去世時間
一九四四年秋美國總統大選后,赫爾辭職。他擔任了將近二十年的國務卿職務,比他的任何一個前任的任期都要長。一九五五年七月二十三日赫爾去世。

--------------------------

赫爾國務卿是中國人民的好朋友,對日本侵華戰爭,他是最堅決的反對者,對世界和平,特別是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和平和穩定,做出了非常傑出的貢獻。赫爾出生於1871年10月2號,他的老家是美國南部的田納西州。與其他許多美國國務卿不同,赫爾出生貧寒,也沒有上過什麼名牌大學。但是在他很年輕的時候,赫爾就對政治發生了興趣,他認為參加民主政治是對個人來講最好的教育。在他19歲那年,赫爾在老家田納西被選為一個縣的民主黨的主席。一年之後,年僅20歲的赫爾被選為田納西州的眾議員。不久,美國和西班牙開戰,赫爾辭掉州議員的職務,參軍到古巴與西班牙軍隊作戰。 

1906年赫爾首次進入全國性的政治圈子,被選為美國國會議員。在以後近20年的時間裡,赫爾連選連任,成為美國國會裡面舉足輕重的人物。赫爾恐怕要算是美國歷史上最具有理想主義色彩的國務卿。他堅決反對各國實行高稅,是自由貿易最積極的倡導者。1913年,赫爾還幫助起草了新的美國稅務法。從那個時候開始,美國聯邦政府才開始徵收個人所得稅。現在個人所得稅已經成為美國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內容,這與赫爾先生有直接的關係。1933年民主黨的羅斯福進入白宮當總統,赫爾被羅斯福任命為國務卿。在長達12年的任期內,赫爾為美國外交政策做出了十分了不起的成就。首先,赫爾重新奠定了美國在拉丁美洲的外交政策,實行友好互助的友邦政策。他同時推動美國和蘇聯建立了外交關係,廢除了美國在古巴的特權,使美國外交政策掛上了十分濃重的道德色彩。但是赫爾對亞洲及太平洋事務的影響,遠遠超過在他之前所有的任何一位國務卿。在他任期之內,日本於1937年發起了全面的侵華戰爭,並與納粹德國和法西斯意大利結成了軍事同盟。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後,不到10個月,希特勒就佔領了法國,而法屬印度支那就讓日本出兵佔領。日本佔領了印度支那之後,就起到了阻斷中國人民不屈不饒的抗日戰爭的作用。因為印度支那是從海外進口武器運到中國的一個重要的渠道,現在這個渠道已經被日本堵死。赫爾國務卿對日本出兵佔領印度支那、以及侵華戰爭,非常堅決地加以反對。1940年7月26號,赫爾督促羅斯福下令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金,禁止日本使用巴拿馬運河。面臨嚴厲的經濟制裁,日本曾經答應美國,只要日本在中國平息了中國的反抗,從印度支那撤兵可以考慮,並建議羅斯福和日本首相舉行高峰會談。赫爾先生力排眾議,堅決反對這種以犧牲中國抗戰來換取對日和平的投降政策。羅斯福聽取了赫爾的話,逐漸對日本更加強硬了起來。到1941年11月26號,赫爾向日本宣布,美日恢復正常關係的條件之一,就是日本從中國全面撤兵。同一天,日本第一支艦隊從庫葉島開出,去轟炸珍珠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赫爾主持了聯合國的籌備工作。為此,他於1945年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不幸的是,戰後十年、也就是1955年,赫爾先生不幸去世。(文章只代表特約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

ac4b22aa-6eb9-4be3-8879-d626b6389a36  

偉大首相邱吉爾有個死穴:不善理財 負債累累
江則誼/編譯 2015-09-18 22:30

偉大首相邱吉爾有個死穴:不善理財 負債累累
邱吉爾「帶領英國人擊敗納粹,卻在個人財務管理上吃了敗仗。」(圖:取材自網路)
英國前首相溫斯頓•邱吉爾靠著自信與毅力,帶領英國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被世人譽為「英國鬥牛犬」,也是第一位以「鐵幕」形容蘇聯統治的政治家。但是他也有不為人知的一面: 非常不擅長理財。

英國一位財務管理顧問: 大衛•勞(David Lough)日前接受《CNNMoney》訪問時,描述邱吉爾「帶領英國人擊敗納粹,卻在個人財務管理上吃了敗仗。」大衛•勞也是一位作家,他的新作品: 《莫飲香檳: 邱吉爾的財務》(暫譯,No More Champagne: Churchill and his Money)今年十一月即將在英國出版,勞在這本書中詳述邱吉爾在個人財務管理上的掙扎。

邱吉爾出身貴族世家,二十歲時父親過世,自此之後他的經濟狀況就每況愈下。父親過世後,邱吉爾投身軍旅,擔任輕騎兵團中尉軍官,但是邱吉爾熱愛馬球,參加好幾個馬球俱樂部,堅持身穿手工訂做的球衣制服,這些支出不是軍官官餉所能應付。

邱吉爾除了是名軍官,偶爾身兼隨軍記者或是動筆寫作賺外快,當他退伍時剛好英國在南非與當地的荷蘭裔移民爆發「第二次波爾戰爭(1899~1902)」,邱吉爾以記者身分隨英軍深入戰地,只是他似乎太過年輕氣盛,忘了自己記者的身分,居然拿起武器投入戰鬥,遭到波爾人俘虜,據說當年抓住他的波爾軍官就是後來的南非總理史莫茲。不過邱吉爾順利從戰俘營脫逃,此舉讓他聲名大噪,因而順利投身政壇,成為國會議員。

但是,邱吉爾還是過著入不敷出的生活。勞說道:「他必須重視自己的外表。一部分是個人心理因素,一部分則是出於政治野心。他身邊永遠要跟著一個司機及一位僕人。」到了1921年他的債務已高達三百萬美元,還好一個過世的親戚留給他一筆價值五百萬美元的遺產,讓他太太鬆了一口氣。勞表示:「如果當年我是他的財務管理顧問,我會建議他先還清債務。」只不過邱吉爾並沒有還清債務,他用繼承得來的遺產買了一輛勞斯萊斯、一棟鄉村豪宅,然後去法國豪賭一場。「我想他錯失了一個大好機會。」勞如此表示。

最後,邱吉爾的財務狀況還是好轉,因為他成為首相時,有公家配給他的官邸,使他支出比較少。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邱吉爾的名聲享譽國際,剛好拿來累積財富。他寫史書、寫回憶錄、四處演講、獲取電影權利金甚至賣出他的畫作。勞認為:「基本上他利用自己享譽國際的名氣。」此外,邱吉爾雇用經驗豐富的顧問進行複雜的操作,成功地合法避稅。1965年邱吉爾過世時,沒有任何欠債,還留給後代七百萬美元遺產。

其實,每個人都應該重視個人財務管理,邱吉爾能長期過著入不敷出的生活,是因為他的家世、他的機運還有他的名聲。不是任何人都能像邱吉爾有貴族血統,也沒有極佳的機緣在26歲就成為國會議員,更不可能光靠名聲養自己一輩子。至於如何做好個人財務管理,詢問銀行或壽險公司的理專們應該能得到更優秀的回答,一般人基本上能做的不外強迫儲蓄與隨時記帳。強迫儲蓄可以防備不時之需。隨時記帳則是可以明白身上資金流向,減少不必要的開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